2022 年 4 月,Reed 离开了上海

他曾在绍兴和青岛有过短暂的停留和学习,随后定居上海。起初住在海防路,但因房租涨幅过高,搬到了愚园路一处老洋房的一居室。除了商业拍摄项目,Reed 喜欢扛着相机在上海的街头闲逛,拍摄那些在巨型都市里孤独的人。今年 3 月中下旬,他开始拍摄疫情下的上海。虽然彼时尚未全城封控,但昔日游人如织的外滩、南京东路步行街、城隍庙、静安寺,已初现「空城」的气质。

以下是 Reed 的自述:

图片

2008 年来中国以前,我对中国的了解非常少。在青年时代,我对亚洲,尤其是东亚有着一些幻想 —— 这促使我来到中国。我并不是冲着北京奥运会来的,但奥运会确实给我留下了一个印象:中国在变得越来越开放,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那时我 24 岁,刚毕业,整个世界对我来说都是新的,这一年,我的双胞胎哥哥去了伦敦(他也是摄影师),而我来到了中国。我离开英国还有一个原因:撒切尔夫人虽然 1990 年就卸任了,但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模式依旧影响着英国的方方面面,离开英国算是一种消极反抗吧。
在中国的这 14 年里,从焦虑如何靠商业拍摄来养活自己的艺术创作,到担忧商业拍摄过多会影响我的艺术创作 —— 每天的生活都是过山车式的。如果说起起落落是任何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片段,那最近三四年只能说「落大于起」了。
图片

每年 1 月(春节前)是我常规续签工作签证、递交材料的时期,这样,大约 2 月或者 3 月就会拿到新一年的工作签证。在上海,我注册了自己的工作室,签证事宜我都亲自去做,以往都很顺利,但 2022 年,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的拒签。我跑到窗口去询问,得到的答复是「没有理由,别再问了」,哪怕我的「工作许可」到 2023 年都有效。这意味着:3 月 9 号之前,我必须离开中国。
虽然一直都知道,不可能在中国待一辈子,总有一天会离开,但在原先的构想中,我希望是在准备好的情况下离开,而不是被强迫、被通知。突然之间,我的工作和生活全乱了。我陷入了慌张的困境:大量工作要取消掉、房子要退(租)、拿不走的摄影器材还要想办法卖掉 …… 还有机票,昂贵的机票。
图片

我怕时间来不及,于是 2 月份的时候,又去了一次签证中心,希望争取一个缓冲期。他们奇迹般地同意了,于是我的离境日期变成了 4 月 9 日。紧迫感有了缓解,但又一个变化来了:3 月初,上海爆发了奥米克戎疫情,已经有局部的小区被封控。我再次感到焦虑。我的航班会不会取消?新的航班会不会更贵?我会不会被封在家里?我原计划卖掉的东西怎么运出去?我如果走不了怎么办?人在家中,但是签证已经过期了怎么办?我会被居留吗?
果然事情朝着最担心的方向发展了,被封禁的小区越来越多,商店和公共场所也陆续关张。我意识到,我的小区离封禁也不远了。于是,在还没被封之前,我拿起相机,去拍摄上海街景。这一切都让我觉得像是一次「场景重现」。
图片
2020 年 1 月,疫情刚刚扩散到上海,所有人都对病毒和(飞涨的确诊)数字很恐惧,口罩也抢不到。当时离境没什么困难。2 月 1 号我飞去纽约,和哥哥团聚了一下。我以为疫情会很快被控制住 —— 2003 年的 SARS 疫情好像半年左右就控制住了 —— 但是没想到,病毒扩散到了欧洲,然后是美国。4 月份,纽约经历了 Lockdown。Lockdown 和中文的「封城」意思不太一样。在纽约,一切安排都只是「建议性」的,并不强制。马路上人少了很多,也并非空无一人。4 月 5 号,我和哥哥拿起相机,用两天时间拍摄素材,制作了一部短片《疫情下的纽约》(New York City During Covid-19)。让我诧异的是,有些人嘲讽戴口罩的行为,各种阴谋论也开始传播。
图片

美琪大戏院,摄于 2022 年 3 月下旬

两年多过去了,病毒不断变异。我总有一种感觉:这个世界再也回不到疫情前的样子了,即便全球都宣布疫情正式结束。在上海空荡的街头拍摄时,那种感觉很微妙,甚至有点诡异。我在欧洲的朋友全都感染过奥米克戎,有的人还不止一次,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大碍。这给我造成了一个印象:病毒变弱了,人类可以松口气了。但(上海)对更弱的病毒变体,采取了更严厉的措施,这让我很困惑。我不知道下一秒要发生什么。我只想着赶快离开。
从「不得不离开」到期待着赶快离开,这前后的心理变化应该不超过一个月的时间。
图片
外滩附近,摄于 2022 年 3 月下旬

任何人在任何一个地方待十几年,都会有很复杂的感情。在上海,我有很多聊得来的朋友;我的收入虽然远未达到「舒适」的程度,但丰富了我的经历和创作。这里的生活确实便利,但(我)也会想起几年前就消失不见的午夜路边摊炒面、烤串,越来越少的 Club 和周末夜晚倒在路边喝醉的人 …… 还有不断远去的朋友。这里有太多的回忆,不是买一张机票就可以马上切断的 —— 但突然间发生的事情太多,我应付不来。
图片
外滩附近,摄于 2022 年 3 月下旬

4 月 1 号浦西开始封控之前,我在周边的市场、路边(竟然看到了路边卖菜的)买了大量的蔬菜和方便面、饼干。旁边的几家便利店几乎被抢空了 ——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当时的说法是,预计封到 5 号,而我是 9 号的飞机去纽约。我想,或许还有机会和朋友们做最后的道别,但朋友都告诉我要多准备一些(物资),也别期望最后的道别了,有机会总能再见面的。
图片外滩附近,摄于 2022 年 3 月下旬

5 号没有解封。我开始担心食物不够,以及 9 号不能走。我在微信上问了居委的人,这是我第一次和他们打交道。我从来不知道小区还有一个「居民委员会」,十几年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也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 ——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但现在的出入都要经由他们许可。他们告诉我不能擅自出去,哪怕我的签证马上过期,我要离开中国了。于是,我一面联系英国领事馆,一面又和居委会商量,我该怎么出去。另外,食物方面,朋友告诉我怎么在 App 上买菜 —— 我下载了好几个,一次都没有买到过。我这栋楼里都是老人,只有我和隔壁邻居算是「年轻人」,他是个意大利人。我俩都不知道怎么去问邻居买菜的办法,老人也都不太会用那些 App。

图片
外滩附近,摄于 2022 年 3 月下旬

我很崩溃。食物的话,如果省着点吃,应该可以撑到 9 号。但最紧迫的问题是,怎么出去。领事馆联系到了我所在辖区的公安局,但公安局表示他们和我的居委会没有直接的关系。最后是我的一个邻居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了居委会,允许我 9 号离开。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抵达浦东机场。所有交通工具都停了。通过在微信上向各种人紧急求助,最终联系到了几台可以提供这种服务的「合法车辆」。有一辆「黑车」说可以带我去机场,要 3000 块的车费,我拒绝了。为了万无一失,我预定了三辆车,都付了定金,最终选择了一辆大巴。出发前几天还要不断地做核酸,我反复确认手机里最新的核酸报告、疫苗证明,还有机票信息、护照、健康码、行程码 —— 所有这些能让我「通关」的证明,我一遍遍地查看,想用最快的方式把它们展示出来。
离开小区之前,保安还反复和我确认:「你出去了就不回来了是吧?保证不回来了吧?」我笑了笑:「对,保证不回来了。不给你添麻烦。」我知道,他的意思是:封控期间不要再回来了,否则流程很麻烦。

图片

外滩附近,摄于 2022 年 3 月下旬

整辆大巴车,只有我和我的行李。车窗外是上海的夜,路灯都还亮着,但几乎没有什么人和车。我拿出手机拍摄窗外的景象,这或许是我能拍到的、经历的最后的上海了。司机穿着全套防护服,看不到他的样子,他一句话也没说 —— 这很好,因为我也不知道说什么。他可能每天要负责好几次这样的机场之旅,带着和我同样遭遇的人离开上海。从我家到浦东机场只用了 36 分钟,从来没这么快过。出乎意料的,我快速地通过了各个关卡和安检。在登机口候机时,放眼望去,空荡荡的,一排排座椅上都没有几个人,灯光也很暗,我感觉像在电影院,电影已经散场,人都走空了。
图片
飞机起飞后,我才真正地放松下来,其他乘客也是同样的神态。我开始思考我在中国的经历。我有一个中国朋友说过,「你永远也不知道,你和某个人的见面是不是你们这辈子最后一次见面」,现在,我对这句话开始有了一些理解。把「人」换成国家,也一样。我童年离开博茨瓦纳(Botswana,Reed 儿时曾随父工作在此居住),现在离开中国,可能以后不会再回来了。
图片

上海街头,摄于 2022 年 3 月下旬

在中国十几年,2010 年左右,拿着相机在路上并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惊讶:无论是拍摄路上的行人、老弄堂、拆迁的工地,还是在最繁忙的商业街,顶多会引人多看一眼。大概从 2018 年起,尤其是疫情之后,我带着相机,哪怕什么都没有做,总有保安过来问我在拍什么、我是哪里人、为什么要拍摄,有时候甚至被呵斥、赶走。曾经与保安、年长的居民畅快闲聊,听他们自豪地讲述背后建筑的零星历史和故事 —— 这样的经历已经消失了。2022 年初,因为商业项目我去了济南,工作结束后,在济南的火车站,当我拿出相机准备拍摄新盖好的车站建筑时,被保安拦住。他抓着我的胳膊,冲对讲机说着什么(我没听懂)。之后来了两个警察。那个保安情绪很激动,对警察说着什么,我只听到了「美国间谍」四个字,围观的人开始越来越多。警察看了我的护照,了解到我不是美国人,让我删除了照片之后就放我走了。这件事对我的冲击很大。为什么我会被当作「美国间谍」?分不清白人的国籍我还能理解,但「间谍」?
图片

紫金路,摄于 2022 年 3 月下旬

2020 年,我从纽约辗转到英国老家待了一段时间,7 月回到上海,经历了 14 天的隔离后,终于可以出门了。那时候的上海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样子,很多人在户外不戴口罩了。而当我在路上摘下口罩想松口气的时候,会有人走过来告诉我要戴上。我觉得他们说得没有错,我立刻会把口罩戴上,但同时也发现这些人不会对不戴口罩的中国人提出同样的要求。我越来越觉得,我,一个外国人,一个「他们」,正变得越来越「异化」。「白人 = 美国人 = 病毒」这样的想法也越来越多。在对方喊出「口罩!」并作出一个手挡住脸的手势时,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释「我不是美国人,我核酸阴性,我打了三针疫苗」。我觉得很无辜,也很无奈。
图片

外滩招商银行,摄于 2022 年 3 月下旬

2021 年 3 月的时候,美国开始「反对亚裔歧视」的游行和运动。针对亚裔的系统性歧视在美国一直都有,但随着新冠疫情而变本加厉了,针对亚裔的仇恨、甚至谋杀越来越频繁。我不理解为什么大家会把对于病毒的负面情绪投射到「外族」身上,好像消灭了外族就可以消灭病毒一样。

图片

外滩附近,摄于 2022 年 3 月下旬

我在上海的经历,如果用情绪的波澜作为衡量标准:从逐渐增多的不快经历,到开始质疑、怀疑、自我怀疑,再到最后一个月几近崩溃的「沸腾」—— 这个过程并不是由一个个事件节点构成的,好像我们学历史的时候,总是说「某某事件导致了某某某」—— 但在真实的生活中,你并不能看到这些节点,那是一个缓慢加速的过程。很多时候,事件也并不是「砰」地一声开始或结束的。只是当你回顾的时候,你会去追溯,某时、某地、某事也因此被赋予了象征的意味。
图片
现在我已经抵达了纽约,和哥哥、嫂子还有他们的家人团聚了。如今的纽约和我上次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马路上都是感受早春天气的人,我还是会习惯性地戴上口罩,但戴口罩在这里已经不是主流。我哥哥继续拿起相机,准备在路上边逛边随便拍拍。我和他说,我一下子看到路人都露着脸,太多的脸,还有那么点不适应。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认知习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多多讨论的现象。等时差调好了,我想联系一下之前的那些客户,看看它们有没有拍摄需求。最近的花销确实有点多,是时候开始新的生活和工作了。
在 Anthony Reed 的 Instagram 账号 @anthonyreedphoto 上,可浏览更多该系列作品

特斯拉的钞能力,都藏在工厂里

今年年初,彭博社公布了一组数据,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以周产 8550 辆的成绩力压丰田、宝马、福特等对手成为 “北美生产效率最高” 的工厂。

要知道,这座工厂已经有 60 年历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臭名昭著,生产线上充斥着烟、酒、性和毒品,也一度被认为是通用旗下 “质量、生产效率、出勤率 “最差的工厂,有时候因为出勤率不足,经理甚至需要把醉醺醺的工人从工厂对面的酒吧里拽出来。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八十年代,当时准备在美国大干一场的丰田和想要学习精益生产的通用一拍即合,成立了一家名为 NUMMI 的合资公司,重新启用了这座工厂,在丰田的精心调校下,这座差点被淘汰的工厂重新焕发了生机,2006 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 42 万辆。

然而,2008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通用不得不将 NUMMI 工厂摆上了货架,当时这座年产能达到 50 万辆的工厂建造成本超过 10 亿美元,但最后却在加州政府的斡旋下仅以 4200 万美元卖给了当时刚刚上市的特斯拉。

2

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

捡了大便宜的马斯克回来回忆道:“当我第一次踏入这座工厂时,感觉就像是一个小孩子穿了父母的鞋子 [1]”。

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和准确,因为当时的特斯拉的货架上只有 Roadster 一款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 Model S/X/3/Y 四款车都大获成功之后,特斯拉的 “体型” 和 “鞋码” 越来越不协调,所以过去三年,一座座庞然大物在上海、柏林和得克萨斯州相继拔地而起。

这些工厂一座比一座大,上个月正式开业的德州工厂占地面积达到 1.2 万亩,相当于 1120 座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如果竖起来,这座工厂比有世界第一高楼之称的迪拜哈利法塔还要高,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 “宇宙第一大厂”。

这些工厂之所以令人赞叹不已绝不只是因为面积和产能,按马斯克的说法,工厂不仅是生产空间,而且是特斯拉最重要的产品之一,是 “制造机器的机器”,这些产品和特斯拉的电动车一样不仅可以” 批量化生产”,还可以升级迭代,也是特斯拉制造的秘密所在。

01
雏形:从车间二楼到内华达沙漠

虽然弗里蒙特工厂是特斯拉买的,但这绝不意味着特斯拉在生产制造方面奉行 “拿来主义”,恰恰相反,从这里开始,特斯拉就走上了自研之路。

和传统整车厂不同,特斯拉从一开始就强调以机器为中心和自动化,在接手 NUMMI 工厂之后,特斯拉花了一年半时间训练了 130 多个生产机器人,让它们能在冲压、焊接、涂装等车间同时执行多种不同的任务。

整个弗里蒙特工厂,最神秘的地方莫过于二楼。在这里,特斯拉开始对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垂直整合,大到电芯、电池模组和自动化系统,小到高压线束、显示屏和保险丝,都开始自研。

特斯拉前生产副总裁 Greg Reichow 曾解释道,当一个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时,自研自产关键零件有三大好处,第一:避免了外包过程中的繁文缛节,开发速度更快;第二:缩短产品升级改进的周期;第三:亲力亲为更有利于积累 knowhow,从而构建更深的护城河 [3]。

发布 Model S 之后的一年时间里,特斯拉在全球卖出了 2.2 万辆电动车,但马斯克显然并不满足于此,根据他在 2006 年发布的 Master Plan,特斯拉的下一步是要推出一款价格更加亲民的车型,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大的瓶颈在于电池,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扩大规模效应来降低单位成本。

2013 年 11 月,马斯克对外公布,将打造一座名叫 Gigafactory 的超级电池工厂,“Giga” 直译为 “千兆” 或者 “十亿”,代表规模巨大。次年,特斯拉正式宣布联手松下在内华达建厂,目的很简单,一方面是为了保供,另一方面是降本。

当初特斯拉从松下采购电池时,马斯克成天吐槽松下的扩产速度慢、成本又高,是特斯拉前进路上的阻碍之一 [3]。为了把控电池的成本与生产节奏,特斯拉干脆拉上松下共同投资了这座耗资约 60 亿美元的工厂,让最核心的供应商在眼皮子底下生产。

这座工厂也初步体现了特斯拉垂直整合以及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理念。

比如距离这座工厂 300 公里之外就有一座锂矿,更容易获得生产电池所需的原材料;生产电芯的车间内笔直的通道更方便无人驾驶 AGV 车辆通行;此外, 这座工厂还生产包括电机在内的驱动系统,自动化水平已经超过 90%,经过测试之后,它们会和电池包一起被送到 4 小时车程之外的弗里蒙特。

特斯拉负责内华达工厂生产的副总裁克里斯・李斯特表示:“这就像在一座工厂里装了十座工厂 [4]。”

2017 年,内华达工厂正式投产,次年 8 月,一期工厂产能爬坡完成后,特斯拉实质上成为了拥有最大电池产能的整车厂,年产能多达 20GWh,几乎同时,特斯拉拿下上海临港一块 86 万平方米的地块,准备建设第一座海外的超级整车厂。

如果说内华达是特斯拉在生产制造上的一次小试牛刀,那么上海工厂则是一次效率至上的极致演练。

02
上海:效率至上的极致演练

上海工厂的关键词只有一个:效率,这种特点不仅体现在施工速度上,同时也体现在厂房设计、物流系统以及生产工艺等方方面面。

在厂房设计上,众所周知,一辆车的生产由冲压、焊接、油漆和总装四大环节组成,一座整车厂的生产动线都是围绕这些工艺展开,弗里蒙特因为历史悠久等原因在车间布局上过于分散,互相之间衔接得不够紧密,再加上不同厂房之间的高低差,导致物流成本增加,同时也会降低生产效率,这是马斯克绝对不能忍受的。

上海工厂果断放弃了这种分散布局,而是将四大车间集中在一个巨大的空间内,使得零部件的流转效率以及土地利用率都有显著提高。

在空间布局上,上海工厂另一大特点在于新增了一个压铸车间,里面有多台 IDRA 生产的 6000 吨巨型压铸机,可以用于生产 Model Y 的车身后地板,将原本需要花费 1-2 个小时把 70 多个零件焊接起来的繁复过程,直接压缩到仅需几分钟的一道工序,省掉了上百个机器人。

最令外界惊叹的莫过于 “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 的壮举。实际上,最初马斯克原本预计上海在工厂两年内投产,但实际上,整个项目只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土地平整,六个月就搭好了厂房结构,或许是 “基建狂魔” 的效率过于惊人,特斯拉柏林工厂的总装线也交给了一家中国供应商负责。

3

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早期布局

4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在供应链上,全球车企一直把丰田的精益生产作为标杆,特斯拉也不例外,这种生产模式以准时制和全员参与改善为特点,通过对上游零部件,现场生产细节以及终端消费市场的精细化管理和预测,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库存。

为了减少库存,特斯拉上海工厂采用了一种高效的物料对接系统。在工厂外围,密密麻麻排列了 80 多道对接集装箱的装卸门,距离产线只有 10 米,源源不断进厂的集装箱某种程度上承担了流动库存的功能,通过这种方式,从长三角等地采购而来的零部件可以及时被送上生产线,进而实现零库存。

凭借极高的效率,上海超级工厂在建成后两年内产能迅速爬坡,2021 年第三季度在产量上已经超过弗里蒙特,到 2021 年底,上海工厂总产量超过 47 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 16 万辆出口到了海外市场。

上海工厂作为特斯拉成立以来第一座海外整车厂,除了肩负撬开中国市场的历史重任之外,本身也是一次验证自己能否批量制造超级工厂的机会,在上海验证成功之后,特斯拉很快就在德国柏林和德州奥斯汀开始建立规模更大的工厂。

03
终极:全能的综合体

2017 年,马斯克曾公开表示,他本人对于超级工厂的推崇,来自于 1913 年亨利・福特的流水线革命与之后诞生的胭脂河工厂 [11]。

胭脂河工厂是汽车被发明以来最全能的工厂,里面有一百多座建筑,面积有 540 个足球场大,除了发动机、底盘、轮胎等各式各样的零部件车间之外,还有发电厂、炼煤厂、炼钢炉、轧钢厂等,甚至包括 100 多公里的铁轨,人数超过 10 万,规模相当于一座小县城。

在这里,亨利・福特将垂直整合模式玩到了极致,控制了从原材料到整车的所有环节,在装配线上,平均每 49 秒钟就能下线一辆 Model A,并且把一辆车的价格降到 500 多美元,福特通过这种高效的生产方式以及走量的定价策略攫取了巨大财富,成为第一代 “汽车大王”。

5

弗里蒙特工厂的分散布局

6

特斯拉得州工厂 “Under One Roof” 布局

上个月开业的德州工厂效仿的就是胭脂河,虽然自制的零部件不像当初的胭脂河一样无所不包,但垂直整合的效率却要甩对方一条街。

从上面两张图可以看出,弗里蒙特工厂是不规则形状,德州工厂是左右对称的八边形,前者的空间布局十分零散,后者的空间利用率显然更高,生产环节更多,但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凑,用马斯克的话说,就是 “一切都在同一个屋檐下”,能够实现 “工厂的一端输入原材料,另一端输出整车。”

具体来看,在弗里蒙特工厂,压铸车间只有一个小角落,但在德州工厂却变得和冲压车间一样大,这种变化和特斯拉近年来的技术突破有直接关系。

2020 年 8 月,特斯拉在弗里蒙特工厂开始安装一台 6000 吨级的压铸机,当时它还只能生产 Model Y 车身的后底板,但是不到两年时间,技术取得进展,车身前底板也可以 “压” 出来,大大减少了车身零部件的数量,而这无疑会增加压铸机的需求量以及车间的面积。

公开资料显示,弗里蒙特工厂目前拥有两台压铸机,上海有三台,年产能 50 万辆柏林工厂有八台(暂时只有两台),而前不久刚开业的德州工厂即将启用 8000 吨级的压铸机,用于 Cybertruck 的生产,数量增加、吨位增加,因此也直接导致压铸车间面积成倍扩大。

除此之外,德州工厂也将会同时生产电芯和 pack,而且面积丝毫不逊于四大工艺,这是因为特斯拉即将在这里生产 4680 电池。46、80 分别代表电池的直径与高度,多出来的一个 “0” 则代表圆柱电池。这款电池采用全极耳技术(也可称为 “无极耳”),通过增加正负极与外部导体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增加充放电时的电流大小并减少发热。

马斯克在开业典礼上表示,2022 年德州工厂的主要任务就是产能爬坡,而在高效车间布局以及一系列新技术的加持下,德州工厂有望冲击史无前例的,年产百万辆的目标。

04
尾声

一百年前,福特引领了传统燃油车时代,但随着供应链的分工和发展,大包大揽的垂直整合模式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金字塔式的供应链层级结构,如今,在新的电动车时代,垂直整合模式又在卷土重来,特斯拉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但这种模式就一定是唯一解吗?

或许不一定,至少在中国,电动车领域出现了很多玩家,有人可以不要灵魂专门替人代工,有人不造车但是一心想给车企 “交钥匙”,有人想通过底盘来切入,各种模式层出不穷,留给不同玩家的选择也就更多。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

中、高考延期,这届上海考生经历了什么?

2022年5月7日,周六,就在全国统一高考将按计划于6月举行的消息发布之前,当天上午,上海市宣布今年本市中高考延期一个月。上海考生的家长和老师说,“要打加时赛了”。

记者|驳静
实习记者|申三

南汇第四中学的初三学生小周的爸爸老周,每天发一条朋友圈,宣布“中考倒计时X天”,发到“42天”,中考延期消息出来,“乱了,要重新来过了”。老周评价儿子是“很乖的小孩”,学习上不用他操心。他们夫妻俩,一个在居委会上班,一个在小区里当志愿者,“帮医生掐棉签棍子”,上海进入封控以来,他们每天都忙在外面。小周自己在家上网课,课后作业写到深夜,不用督促,不玩手机,有时晚上八点,老周敲开小周房门,问,今天作业写到几点,小周会说,不要来烦我,我作业好多。
图片
《小欢喜》剧照
老周就自己回到客厅,看点电视。中考延期,老周没觉得儿子因此心情有什么波动,蛮笃定的,倒是他自己,觉得漫漫长征又长了一个月。居家网课,也要正经考试的。卷子提前五分钟发到家长群,家长负责打印、监考、收卷,尽量模拟学校现场;小周作业写到十一二点,他陪到十一二点,等小的洗完澡,老的洗,一天才算结束。原本,6月考完试,7月休息,8月提前补高中的课,9月开学,现在一延期,8月补课计划照常进行的话,孩子没得休息。很多孩子笑嘻嘻地调侃,“假期缩水咯”,倒是家长绷紧一根弦,这种紧张的备考日子,要再多撑三十天。
上海市今年有中考考生11万,高考考生5万名。中高考延期,涉及像老周这样的家庭16万个,以及近千所初高中。
石头落地

陈星潜(化名)在上海一所市重点高中教高三语文,她能感到,自我期待比较高的孩子,延期消息出来后,反而缓了一口气。大家期待着,考前能起码半个月时间复课、返校,回炉再造一下。
对很多上海孩子来说,4月太焦灼了。高三的孩子,已经有了判断力,又处在漩涡的中心,情绪波动显然不可避免。陈星潜看到同学们也在朋友圏转发那些电话录音,转发求助,而高考时间悬而未决,有的孩子既希望延期又不希望延期,很矛盾,“不确定性最容易引发不安”。
好在孩子们韧性大,心态还不错,陈星潜看到,学生们下楼做核酸,拍到一朵花,一片蓝天,还能欣乐地发条朋友圈,比成年人要乐观得多。陈老师觉得,不管延期与否,只要确定下来日子,就是好事,是一块石头落了地。
图片

《龙樱》剧照
而对陈星潜自己来说,4月最大的工作挑战来自区教委举办的线上教学比赛。学校选派陈星潜参赛,鸡飞狗跳中,她备出三节课,让评委三选一,“如果是学校内部比赛,那我可能就摆烂,躺平。可得代表学校参赛,毕竟不能丢了学校的脸,只好咬牙参加”。
这个挑战落幕,陈老师才终于能好好地“抓分”。“五一”假期后,陈老师把几乎所有空余时间都用来答疑,学生通过钉钉或微信提问,她一有时间就回复。但有的学生们即便没完全听懂,也未必会追问。陈星潜说,这是网课肯定会有的遗憾,要是现场答疑,大家围在一起,解决一个人的问题,也能解决其他同学的同类疑问。语文这个东西,陈星潜认为她作为老师,说出来的东西也很主观,理解一个文本,理解一对辩证关系,最好就是大家在一起讨论、互相质疑。
关于网课的效率,另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三英语老师,跟我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你要参加跑步比赛,原先在操场训练,到马路上去跑,现在只能在家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里练习。这个练习有没有用呢?也有用。是有这样的人,因为太热爱跑步,以至于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他可以甚至洗衣服的时候用脚踩,权当练习。但是能做到这个程度的人,不多,所以同学们肯定受到影响。
图片

《小欢喜》剧照
姜女士家里有个姑娘在读高三,成绩不错,目标大学是复旦或上海交大。不过她已经有十多天没见着孩子了。她是上海一家国企员工,厂子主要生产大型铸锻件,被列入重点复工复产企业,4月20日大机器开动起来,第一批员工就进厂了。姜女士作为第二批员工之一,是在4月底进厂的。公司千余人,如今复工80%,都封闭在厂里,宿舍有限,大部分人发到一个睡袋,睡在厂房和仓库里。
住到工厂之前,姜女士给女儿做了十几年饭,临到高考前的关键时期,要离家赴厂,重担只能移交孩子她爸,“他说没问题。”。但姜女士还是操心,每天跟孩子通一个电话。此前封控的一个月里,姜女士家物资不算匮乏,夫妻俩把女儿照顾得不错,最大的困难是墨盒没了,没法给孩子打印卷子。姜女士甚至把现在的高考日期当作一个讯号,她判断,高考前,孩子们可能有时间返校,“所以延期一定是好事”。
情绪波动

张行(化名)也是高三语文老师,执教的高中是“上海四大名校”之一,一届学生四百多名,一般来讲,考上“清北”的能有一二十名,前一百多名能进复旦与交大,其余的也基本能考进“985”、“211”。换句话说,这些都是成绩拔尖的学生。高考延期,也是他们这样的学生期望发生的事。
上海市的高考分“春考”与“秋考”两次,春考发生在1月,只考“语、数、外”三门,其中英语成绩可以作为秋考备选。所以从策略上,考生们几乎会把英语冲刺提前,就像张行说的,1月份之前,“学生肯定要搞英语的”。5月,又有等级考试,也就是上海学生说的“小三门”。考完后,考生身上担子又松掉一些,只剩下语文与数学。数学是“拉分”科目,时刻不能放松,而上海的中学教育体系里,高一高二阶段,语文教学更倾向于“素养教育”(也有学校压缩在高一),集中精力准备应试,是在高三这一年。
正因为这样的策略,对张行这样带高三的语文老师来说,高考前最后一个月,是一年当中最最忙碌的,学生会不断过来问问题,“停不下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张行会把所有空余时间都拿出来给学生答疑。通常,这些面对面、一对一的答疑时间,也是他判断学生心理状态的窗口。
图片
《少年派》剧照

他会观察。看表情,看打扮,有时发现男生抹发蜡了,能猜到是在谈恋爱。有一回,有个女同学来答疑,要分析的文章主题是“母爱”。讲到一半,学生哭了出来。她告诉张老师,她本来是住校,但妈妈认为她成绩不够,就想在学校边上租房子陪她。这一下就引发了焦虑,她告诉张老师说,“我妈妈太啰嗦,我只要一回家她就不停地说话,要是以后每天都回去听她啰嗦,我还怎么学习”。张行后来跟孩子家长沟通,才知道,其实这位妈妈自己也会感到孤独,孩子爸爸经常出差,她特别需要跟孩子说说话。但孩子到了高三,压力大,不愿听她说。矛盾正是起源于此。
作为高三语文老师的陈星潜,同时也是7岁孩子的妈妈。3月,丈夫被派到黄浦区做志愿者,出发前只以为“最多一礼拜”,现在已经超过40天,不知道何时能回。4月最慌乱的时候,她独自掌管这个家,每天需要:给高三学生上网课(平均每天3节以上),照顾上网课的女儿,辅导作业,做家务,抢菜,照顾四口人的三餐,出门去做核酸,给学生答疑……工作与生活失去界限。最焦灼的是时间不够用,“白天时间全被打散,工作时间减少,效率降低,心里又担心孩子们的前程”。
图片
《少年派》剧照

4月令人崩溃,陈老师也哭过。那次女儿跟她发脾气,因为打视频电话给爸爸,没打通,两人吵得挺激烈,后来各自回房间去处理情绪。陈老师关上房门,哭了一通。情绪发泄掉,又回去跟女儿讲道理。
回想最惶惑的一个月,常觉两眼一摸黑,“看每天感染人数2万多,物资也跟不上,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上课状态都会受影响。人总是要吃饭的,人活着还是要看得到希望才行”。所幸现在平稳下来,对她来说,解封、复课有了时间目标。
这段时间,她也在应对学生的情绪,机会恰当时,她会告诉同学们,“如果你焦虑,反倒能够把分数提上来,我陪你们一起焦虑嗯,我们来比谁比谁更能焦虑。但是解决不了。大叫几声,哭一场,找一个渠道,发泄出来,之后该做什么做什么。把结解开,管它完不完美,达没达到自己的目标,过程当中尽全力,那就是成功。”
备考经验

晓洁曾是张行的语文课代表,2020届,现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二年级。2020年那个春天,她与全国1071万高考考生一样,隔离在家,匆匆忙忙开始上网课。大家都手忙脚乱,起初,上一堂物理课,不得不辗转三个软件;线上考试,有同学打不开页面,有同学答完题上传卷子失败。张行记得那一年,话筒、手写板都是临时快递到家里,“今年是找出来擦擦灰就能用了”。
但现在不同,2022这届学生,两年前读高一时,在家上过两个月网课,方式方法都可以照搬两年前的经验,有的家长甚至说“不太记得两年前怎么回事了”。作为“过来人”,学生们偶尔还苦中作乐,安慰张行,“老师放心,我们有经验”。即便如此,学校还是找到晓洁,请包括她在内的几位同学,分享当年的疫情中高三备考经验。
图片
2020年8月29日,新学期开始了,武汉大学的学生排队等候进入学校

晓洁回想了一下,在学校备考,压力和动力其实都来自同学。比方说,一节自习课,晓洁的目标是做完一张数学卷子,课到一半,同桌抽出第二张在做了。每当这种时候,晓洁头脑里的压力计又扎实往上跳一格。在家上网课,就不用活在同学的“阴影”里了,只需照顾自己的节奏。起初看,这似乎是件大好事。但看不见同学们在干什么,复习进度如何,心中仍会不安。特别是有时网课上,老师只言片语,无意中透露一些同学的某种进度。
具体的压力发生在考完试后,那些线上软件会把分数段自动做成饼图,每个同学对最高分、对自己的位置一清二楚。以前在学校,一次考试下来,最多公布平均分,上了网课,什么都一目了然。
晓洁记得,自己读高三时,2020年4月底,学校通知说马上就能复课。备忘录上,那天晚上,她记录了一通与同学长长的电话,主旨是”兴奋“,终于能再见面了,独自复习,有时真是感到“寂寞和孤单”。
图片
《青春派》剧照

现在回过头去看,晓洁发现,居家隔离那两个月,备忘录里关于情绪的记录明显增多。高三这一年,情绪太不好管理了。晓洁记得,有一回晚饭,妈妈做了一个她非常期待的菜,却把盐放多了,她立刻觉得委屈,当即爆发。“平常,我妈肯定不会惯着我,但那段时间,她非常耐心地安抚我,最后就变成我单方面激烈地大喊大叫”。
爆发结束,到了晚上,晓洁又觉得自己非常傻,跑去跟妈妈道歉。这样的事发生过好几回。现在看来那些吵架像个笑话,也很难跟学弟学妹分享什么经验,“我总不能说,这个时候如果你大喊大叫,可以请家长包容、原谅你们”。
除了找家长麻烦,晓洁自己当时处理情绪的办法,就是写备忘录,太高兴,或太沮丧,都不利于学习,写完,就等于情绪翻篇。焦灼,但努力控制焦灼的温度,把控在沸点以下,阻止它翻滚。这也是她和同学们当时非常期待复课的原因,在学校上课时,一次考试不理想,跟同学吐槽两句,听好朋友安慰两下,到操场上走几圈,一般程度的情绪就能翻篇。
图片
晓洁觉得他们那一届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设身处地,2020年,全国高考都延期了,上海那时也是应对疫情比较好的城市,生活平稳,吃喝不愁。但今年,她有时看到学弟学妹发的朋友圈,暗想,大家的情绪波动,或许比她那一年要剧烈得多。
老师们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他们注意到一些不在状态的学生,有的上课迟到,理由是头天晚上熬夜了,也不是打游戏,就是上网浏览信息。张行在一次作文中发现,有个学生面对“人定胜天还是顺其自然”这个题目,主张“顺其自然”,有明显的消极情绪。这位学生在作文中提到,人面对外界变化,是无能为力的,尤其是上海人现在的处境,更加让我们看到这一点。
对此,晓洁只能给出建议,减少上微博、减少浏览新闻,短暂逃离那些信息,或者像她一样把情绪记下来。

@和菜头评论区里的妙问趣答

看和菜头(微信号:bitsea)文章已经二十几年了,除了文章精彩,评论中更是充满着“刀光剑影”、“幽默风趣”,下面摘录了今年以来我看到的非常喜欢的问答。

1. 菜头叔是如何做到的如此高产?推文日更还品质保证…新年将至,能否就“时间管理”这一古老话题给年轻人一些建议?

@和菜头:我学会的宝贵人生经验就是:不要给年轻人建议。

2. 早上好,问一下冬天不想起床有啥办法吗?

@和菜头:珍惜吧。四十岁以后,想再眯一会都没任何可能。一大早起来呆呆地看朝阳。

3. 菜叔我喜欢上一个女孩,但是她不怎么搭理我,好难受啊。

@和菜头:小兄弟,楼下他们建议你提升自己的,不要相信。看不上你就是看不上你,看得上你就是看得上你。你提升自我之后别人才看得上你,那你不觉得这个人挺恐怖的?有天你跌落下去又怎么办呢?他们就是想骗你回家读书,好把社会空出来让他们自己玩,不要上当。

4. 怎么办,我就喜欢别人逆着说,不喜欢别人顺着我,觉得逆着说才能给我更多的思考,谈话更具价值。同时,我是女性。

@和菜头:不,你是喜欢表现你很特别。好了,你很特别了,我知道了。

5. 叔,你觉得人生快不快?

@和菜头:你有事特别想做,那就非常快。否则,就会很慢。

6. 金钱真的可以买来快乐,这是昨晚的亲身体验。衣服,零食,游戏手柄…

@和菜头:你下周这个时候再来谈体会会比较准确一些。

7. 我男朋友说很向往田园生活,我告诉他,你能接受上旱厕吗?你能接受每天需要用土灶台烧热水洗澡吗?你能接受没有无线网络甚至没有网络吗?你能接受冰天雪地里下河洗衣服吗?你能接受到镇子上还要花费一个小时吗?

@和菜头:大妹子,你才是个直男啊…..

8. 每次在短视频上看到有关猫咪的视频,底下总有人阴阳怪气评论说你对你父母有这么好了吗?山区的孩子都没饭吃,一个猫伺候的这么好。每每遇到这种评论,我很想怼,却不知道怎么怼。

@和菜头:因为他们对父母不好,也不打算支援山区孩子。道德上有很强的负疚感,于是去别人身上找平衡。

9. 我就是太肤浅了,长得好看就讨喜,长得不好看就心生厌。颜值即正义!我为什么要被生活委屈了心之后,还要让角色委屈我的眼?

@和菜头:你的心和眼如果都那么浅,委屈就会成为难免。

10. 叔,自从我给上五年级的女儿念了你那篇身高一米八以后,她经常会问问我,一米八又写了什么没[呲牙]

@和菜头:再问就送一套三年高考五年准备。

11. 叔,这世界上有可以相信的男人吗?昨天发现对象手机里一个小姑娘,俩人经常一起吃饭互相拍对方照片,女孩谢谢我对象照顾她,也帮我对象照顾狗,送我对象各种东西,俩人可以共用耳机。由于对象满嘴谎话,我说我要见见她,听听你俩到底到什么程度。对象说不喜欢她,喜欢的人是我,说我不懂事非要闹大,如果我坚持这么做的话就和我分手结束,我该怎么办呢?

@和菜头:啊?这个还用问么?和你想的一样。

12. 我和老公是正常血型,女儿出生没多久后查出来是稀有血型。医生解释说,有可能是我们的上一辈人中有这种血型的,在我或者她爸爸身上是隐性基因,在她身上显性出来了。她长大后问过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解释了一遍后,又故意逗她说,也有可能是当初生你的时候被抱错了。你可能是别人家的孩子。她一脸疑惑地看着我。我说如果抱错了,现在能找到你的亲生父母,你要跟他们回家吗?她严肃地对我说,不要,我还是喜欢你们,我要跟你们在一起。[流泪]

@和菜头:这种逗法我个人不是很支持。你们觉得好笑,小孩子内心却是很震撼,很难受,感觉很不安全。

13. 叔,如果是我被拐卖的话,我可能会觉得养父母很可怕。养父母为了自己的快乐,能忍心毁掉别人一家的幸福,如果有一天他们有了新的快乐追求,那有没有可能毁掉买来的孩子呢?

@和菜头:放心吧,看你那么聪明,估计养父母直接就把你给扔了,换一个笨一点的来。

14. 慈父的留言区一直都很有趣的,之所以现在清静应该跟慈父早几年用炮台狙击留言区也有点关系吧。

@和菜头:说什么呢?什么叫狙击?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15. 自己好像没有为了什么疯狂过,就快四十了,以后是不是大概率更不会疯狂了~

@和菜头:你要相信老房子会起火这件事。

16. 叔给种草了那么多书,怎么算?

@和菜头:不看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坚持不读很快就会忘记这件事。即便真的买回来了,虽然放在书架上落灰,但是内心感觉自己已经读过了,这是书籍最神奇的一点。

17. 菜头霸霸我爱你❤️

@和菜头:为什么不打钱?一块钱都不给我,说什么爱不爱的。

18. 自己修好的电脑,感觉就是不一样。

@和菜头:是的,感觉就像是自己弄坏的一样。

19. 我记得前一段就说电脑不好了吧?换一个不好吗?

@和菜头:换了啊,你认为离婚再婚就一定幸福了?

20. 怎么许新年愿望?

@和菜头:许下自己的新年愿望,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另一个需要花点气力的。不宜过于远大,不宜过于艰难,免得一张新年愿望清单可以重复用上十年。

21. 如何避免青少年沉迷各种真人偶像?

@和菜头:避免年轻就可以。

22. 叔 我把你的文章还有你写的很多让我触动的话分享给我的朋友,可是他们都劝我少看鸡汤,我这个微信小号只关注了叔你一个人,我认定你写的不是鸡汤。

@和菜头:很为难呢。你看的时候不是鸡汤,你拉几个朋友来一起观察,瞬间就变成了一碗鸡汤。这个故事说明事物究竟是什么,取决于观察者。

23. 和菜头叔叔成名于自媒体!

@和菜头:年轻人,骂人不要那么难听

24. 菜头叔~写的文字想被更多人看到,却因思考的质量不高,视角不新颖而不具有被看到的机会,那该如何提升思考的质量?

@和菜头:我就认为在一开始一个人最好是为了自己而写作。也就是说无论有没有人看,自己都会写,写作只关于自身,和旁人没关系。这样如果写出来有读者喜欢看,那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没人欣赏,也不至于立即沮丧和放弃。寄望于身外,那就不免失望。一开始把目标定义为更多人看到,这本身就是个妄念。妄念无法得到满足,接下来内心就开始造作,非要给没人看捏造出个理由来。思考何其无辜,视角何其无辜?莫名其妙就要对没人看负起责来。最后,无人欣赏的问题成功转化为如何提升思考质量,这是什么马戏?普通人即便文笔再糟糕,思想再浅薄,视角再狭窄,也可以写他们自己的生活,而且是独特的生活经历。文笔糟糕别抒情就好,思想浅薄别评论就好,视角狭窄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好。记叙文总是可以写的,写自己印象深刻的生活小事,也总有人会同样感兴趣。

25. 这大半个月经历了母亲肺结节被医生认为是恶性,到术中病理良性不排除恶性,再到昨日听闻术后病理也是良性,这才按下了心。这段时间思考良多,发了很多的愿,包括不再苛责他人因为你不知道他人经历了什么;活在当下,放弃过去和未来的幻想;体悟生死,了悟人生无常;还有多助人。

@和菜头:做到最后一点就好了,前面的太难。

26. 在现在这个时代,什么事情是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呢?

@和菜头:你又不是为了时代而奋斗,而是为了你自己。

27. 觉得南大足够好,但又不至于背负那么大(哦,名校都有点)社会压力,你觉得呢?

@和菜头:不管什么大学,毕业之后名字给你的持续续航能力也就五到十年,之后全都是自己的事,没有谁真在意你的学校。

28. 微信诞生之初十分抗拒。没别的原因,就是流量少,手机储存空间也少,不想多塞一个软件加同一批人。

@和菜头:当初的坚硬和顽固,十年后看看,也没什么。但在当时,是真坚硬,是真顽固。

29. 站着说话腰不疼,你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家里有小孩有老人的,光吃点冻货那怎么行,人的需求层次是逐步变化的,不是突变!若你家里连牛排,干菜都没有,并且不养猫,怎么破???

@和菜头:我为什么要帮你养小孩养老人,为你家负责?我家为什么要牛排干菜都没有?你有你的焦虑,那就和你的焦虑好好作伴,反正你喜欢。你把你的焦虑投射到我的身上来,毫无任何道理,也不解决任何问题。我写我的生活,当然以我为主,我腰疼不疼那是我的事,要疼的话,你送我去医院还是怎样?

30. 老和,最近生活挺糟心的,有你真好。

@和菜头:都一样,我只是不说而已。

00 后职场图鉴:准点下班、拒绝团建、仲裁公司

作者 | 陶陶 马舒叶 侯燕婷 冯晓亭 谢中秀 张琳

编辑 | 曹杨

来源:燃次元

“临时加班”、“被领导 PUA”、“和不熟络的同事‘Social’”、“被裁却拿不到赔偿金”…… 曾几何时,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职场遭际,80 后在面对时多半唯唯诺诺,90 后也只是用摸鱼来消极抵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 80 后、90 后敢怒不敢言的日常,似乎正被 00 后打破。他们开始质疑权威,不再逆来顺受,在职场上也更坦率地做自己。

近日,话题 #00 后能改变职场不良风气吗?# 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数千万。一条 “00 后整顿职场,工作一年仲裁 4 家公司,告倒闭两家,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的朋友圈更是传遍社交网络。

不难看出的是,尽管在庞大的职场中,00 后职场新人数量还是沧海一粟,但他们在职场中与上一代人不同的职场观念,足以吸引许多职场 “前辈” 的目光。

图/#00后能改变职场风气吗#相关话题和朋友圈   来源/燃财经截图

图 /#00 后能改变职场风气吗 #相关话题和朋友圈   来源 / 燃财经截图

《00 后群体就业选择偏好调研报告》显示,与前辈们相比, 00 后更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对假期充足度、加班程度、通勤距离都格外关注。其中 00 后对 “事少”、“离家近” 的关注度,分别比 85 后高出 10 个百分点和 4 个百分点。

温州人力资源网则更是详细地将 00 后们不同的职场观念总结成了三个特性:拒绝无脑服从、不额外吃苦、不再奉行 “吃亏是福” 的处事原则;拒绝无脑社交、认为在职场中的同事关系应该各司其职、生活中互不干扰;拒绝无效加班,更重效率价值……

一位接触过 “00 后仲裁公司案例” 的律师告诉燃财经,出现职场现象,与现在 00 后家庭条件良好以及 “房子、车子,都太贵,打工那点钱也不够干嘛”、“我干嘛惯着你” 的心态有一定的关系,“这些或许都是 95 后、00 后择业观‘刚烈’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上述律师也表示,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部门企业确实不够规范也直接导致 “00 后整顿职场” 话题愈加引人关注。

本期小酒馆,我们和几位 00 后职场萌新们聊了聊他们 “整顿职场” 的那些事儿。他们当中,有人在公司裁员时遇到了不给赔偿金的无良老板,但勇于仲裁老板后成功胜诉;有人或是拒绝低效内耗,不顾领导 “特异眼光” 准时下班;还有人拒绝了下班时间 “强制性” 团建的企业商务活动;更有人执行力强到反向 “push” 老板……

尽管一些 00 后的职场态度,被部分企业认为是 “摆烂”、“躺平”、“娇生惯养”,但在更多的职场人看来,这是员工在努力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益,是跨出了 80 后和 90 后不敢迈出的勇敢的一步,是职场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

仲裁无良老板,00 后无所畏惧

小羊 | 18 岁 网络编辑

去年 11 月,刚满 18 岁的我入职一家教育创业公司,不仅负责前台,还要做销售找生源,但每个月工资却只有 1800 元。入职之初,老板一直强调 “创业艰难”,不少员工因此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更不用提五险一金。但出于帮助老板创业的 “义气”,再加上公司氛围极好,哪怕工资低,我也从未想过离职。

可没想到,两个月后,我就在公司的 “骚操作” 下,提起了劳动仲裁。

去年年底,公司生源逐渐稳定,业绩也开始越来越好,但老板却开始辞退初创期的同事。今年 1 月份休假时,我突然收到了人事的电话。因为此前已经有所耳闻,我便果断录了音。毫无意外,公司要以我能力不足的理由辞退我,且不会给我任何补偿。

快到年底却丢了工作,我自以为的 “义气” 也被现实打个稀碎。在最初的气愤过后,我很快冷静下来,连夜恶补劳动法。第二天一早,我直接找到老板,希望争取一个月的工资补偿。

“有本事你就去告!工资一分都不会发给你。” 面对老板的 “威胁”,也为了拿回应有的劳动报酬,当天下午,我就拿着身份证去了劳动局。

立案时,劳动局工作人员诧异的问我,“你才 18 岁吗?” 我点头表示肯定并称,坚决要立案。虽然父母劝我 “个人怎么干的过企业呢?小心耽误以后找工作。” 但我打定主意,一定要拿回应有的报酬!

可很快,我就见识到了公司 “无赖” 的嘴脸。

刚一立案,公司就扣下了我 12 月份的工资。而我 “见招拆招”,随即拨打了市长热线,顺利拿到了薪水。

图/小羊的劳动仲裁记录   来源/小羊供图

图 / 小羊的劳动仲裁记录   来源 / 小羊供图

随后,公司一拖再拖,仲裁开庭的日程从 1 月份排到 5 月份,而劳动局离我家很远,在拥挤的人潮里,每次一个人顶着寒风来回,我都忍不住质疑自己,这样坚持值得吗?

可我还是想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直到 5 月份,我终于等到了开庭。虽然当天老板并未到场,但准备充足的我,被判定仲裁成功。拿到裁决书时,我从劳动局走出来,感觉整个人都是飘的。

世界上总会有不公,但遇到不公,我们要勇于对不公说 “NO”。

“我做的方案署名凭什么没有我”

潇潇 | 21 岁 互联网公司实习生

我今年大三,已经在一家小型的互联网公司开始了实习生活。因为我长了一张 “厌世脸”,也不太喜欢 Social,所以经常会给人一种 “生人勿近” 的距离感。为此,爸妈特别担心我在职场 “吃不开”,还提前教了我很多所谓的 “职场规则”,但他们每说一条,我都会问一句 “凭什么”。

不是我们这些 00 后喜欢杠,是我们真的理解不了这些所谓的 “职场规则”。

两个月前的一个周五,我正欢欢喜喜地收拾东西准备下班,突然被主管领导叫去了办公室,给我安排了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任务,并要求我周一上班就把方案交给她。我担心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主管领导立刻一脸姨母笑地跟告诉我,“你是这一批实习生中表现得最好的,我充分相信你的能力。”

我虽然没有在夸赞中迷失,但也感到很受鼓舞。转念一想,这项工作又能锻炼到我的能力,况且主管领导也说了她来托底,我也不妨大胆去做,就当积累工作经验了。

一个美好的周末就这样在查找材料、数据分析、电话调研和制作 PPT 中度过了,周日凌晨一点多,我终于将做好的方案发给了领导。周一上午例会,当我的主管领导开始汇报工作时,我惊讶地发现大屏幕上播放的是我做的 PPT。然而,还没等我消化内心的雀跃,却发现署名只有我的主管领导。

等我晃过神来,方案已经汇报完了,大领导正在对其中一处数据的调研方式跟主管领导确认。因为 PPT 都不是主管领导做的,他显然没有做好准备。“这个、是因为……” 半天也没说出所以然,此时,我脑子一热就直接站了起来,“这个数据是基于召回的物品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处理的,和第五页的数据算法是一致的。”

“你是?”“我是新来的实习生,这个方案的初稿是我写的,所以对数据调研方式比较了解。” 这时,我的主管领导连忙补充介绍了下我,并尴尬地解释刚才太急于输出方案,忘记介绍我了。

当时的尴尬气氛弥漫了整个会议室,我说这番话的时候当然知道我的主管领导会下不来台,但这就是她抹杀别人劳动付出所应当承担的后果。

因为在会上表现得 “过勇”,我一战成名,大领导对我青睐有加,点名让我加入公司较为核心的项目组,要知道这是普通实习生不可能有的待遇。

这让我的主管领导十分不满,开始明里暗里给我 “穿小鞋”。不是在下班时给我安排一堆琐碎的工作,就是出问题了让我 “背锅”,我分分钟给她怼回去,她就到处跟别人说 “这届实习生不懂规矩,难带”。

什么叫不懂规矩?又是谁定下的这些规矩?虽然我时不时还会被主管领导刁难,但没关系,反正我会反击。而且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作出同样的举动。因为只有努力的你被看见,才会有更好的机会来眷顾。

拒绝低效率内耗,从准点下班开始

奇奇侠 | 22 岁 游戏公司运营

算上实习期,我已经在目前公司工作了 8 个月。作为公司年龄最小的同事,我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 “另类之处”,但有一点我承认,我基本是公司同事下班的 “信号”。

对于这点我也十分不理解,按理说公司整体偏年轻化,同事大多为 90 后,甚至 95 后,但对于 “准点下班” 的概念,好像都理解得不够深刻。

还记得我在公司上班的第一天,出于对陌生环境的适应,下午 6 点半下班时我并没有打卡下班,而是坐在工位 “静观其变”。谁知过了十分钟,位于公司门口的打卡机才发出第一声 “打卡成功,谢谢” 的提示音,随后才是同事陆陆续续打卡下班。

到了第二天,这种不准时下班的情况仍在延续。但等了 5 分钟仍未见有动静的我,率先打卡下班,而在等电梯时我看到了同事陆续走出公司,后来几天皆是如此。在我第一个打卡下班后,同事们才纷纷离开工位打卡下班。

在公司工作一周多后的某天,同小组另一位交情不错的同事在我六点半准时拎包打卡走人时,试探性让我 “等等再走。” 一头雾水的我坐在工位等了十分钟,直到打卡机发出第一声 “谢谢” 后,这位小姐姐才和我约着一起下班,走向地铁站时,她还给我普及了我来公司前,领导因同事踩点上下班而大发雷霆的往事,并叮嘱我,“以后你要六点半之后再开始收拾东西,等个十分钟再打卡下班。”

对此,我自然是无法接受的,反驳道,“那我之前准点下班也没见着有领导找我。”“那是因为你只是一名实习生,年龄还最小,觉得无关紧要。” 同事小姐姐还说,第一个打卡的人是领导最爱观察的人,“打卡机一发出‘谢谢’,所有人目光都盯着那位准点下班的同事。枪打出头鸟,以后可以多等等。”

同事还好心提醒,领导将公司当家,最喜欢的就是在公司加班的同事。“领导最喜欢晚上九点十点发条朋友圈,‘歌颂’加班的同事。” 而我听完之后,一边大为震惊,一边谢绝了同事的好意。往后的日子里,我依旧是准点拎包就走,绝不在公司拖拉浪费一分钟时间。

实习期结束,领导和我谈转正时候,还特意点我,说我是 “公司下班第一人”。我听了也只是笑笑回答,“没办法,工作时间都将当天工作完成了,也没什么理由值得我在公司浪费公司的水电。”

非工作范围内的事情要我配合?

这得看我心情

白小小丨 22 岁 商务

我是去年毕业,刚加入工作 10 个月的职场新人。对于我来说,如果是工作范围内的事情,我不会拒绝。但如果超出工作范围,那抱歉我将视自己的喜好而配合。

印象最深的是我上一份工作,刚入职没多久,部门新换了一个大领导。于是小领导就提议,下班后找一家餐厅,大家一起吃个饭、对新领导表示一下欢迎。最开始我的内心并没有抗拒,因为白吃白喝一顿,何乐而不为。但临近下班的时候,小领导突然来了一句,“今天下班不许请假,全都必须得去。”

看见这句话,我的火就冒起来了。欢迎会是下班时间,而且也不是工作范围内,凭什么要求我?尤其这种丧失选择权的感觉让我极其不舒服。于是我立马就给小领导发消息说:“今天的团建我不去了。” 当小领导问我为什么的时候,我还特意写明:“真实原因:不喜欢团建;假原因:没时间。” 还特意把请假的消息发了一个朋友圈,因为觉得自己做的事很酷。

图/小白的请假消息   来源/小白提供

图 / 小白的请假消息   来源 / 小白提供

在我发完这句话之后,小领导并没有回复我。而我下班后也直接溜了,并没给他们缓冲的时间。第二天大领导问我,“怎么昨天大家都去吃饭了,但是没看见你?” 我说我有事,他也开玩笑地说,“谈恋爱去了吗。”

我能感觉到大领导是善意的,也只是开玩笑而已。当然,这件事情也没给我带来什么影响,之后还是照常上班。只是毕竟大领导工作了多年而且职位比较高,不会在小事上计较。于是我也打马虎眼混过了。

后来还有一次,是新来的大领导提议,周会可以增加一个环节,让大家分享生活的趣事,增加员工之间的感情。我其实觉得这个活动挺好的,正好大家不熟。结果又是这位小领导不发言,并且在我问 “那是不是我们也可以不用说了” 的时候回答道,“我是领导,我可以不说。”

我的火再次被点燃,并在那天周会选择了 “闭麦不发言”。

其实我觉得职场处事方式跟年龄层不一定完全相关,我身边也有 00 后的朋友比较内卷。可能普遍来说,00 后刚踏入职场,而且经济压力和负担比较小,试错和怼人的成本比较低,所以遇到不平的事情会重拳出击。

00 后下属每天 push 我

放假给我连打两个电话

陆阳 | 28 岁 互联网运营

作为一个 90 后的互联网大厂运营,靠着年龄优势,我也混到了 “小主管” 位置,带着几个 00 后下属。但可能因为我比较 “摆烂”,拖延症严重,00 后下属开始反向 push 我,我也被迫努力工作。

其中一位 00 后下属,我给她起名 “小卷”。她是一位海归硕士毕业生,家境优越,成绩优秀,自我驱动力很强,也是催我工作进度最认真的一位下属。

实际上,她个人也是执行力非常强的人。每天,她都会将当天要做的事情详细写在笔记本上,细致到具体问题、需求和时间节点,列出紧急事项,然后她会认真做完紧急的工作,尔后继续完成其他任务。

而我,虽然是一个思维能力比较强的人,如在制定方向战略上,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但执行力相对比较差。

于是,行动力很强的小卷,对于我这个领导的工作规划,事无巨细,催工作进度也就成了日常。

“运营规则方案我写好了你记得改”、“产品迭代的反馈调研每天也得开了,产品催我了”、“明天上午还有一个大组会哦”……

五一假期的时候,我们正在进行公司一个重要项目,每天都有工作对接。小卷无法忍受工作挤压到节后,放假也在写方案,写完就直接发给我。我看完简单回复说,有个地方有问题,我会修改。然后,她就给我打了两个语音电话,迫切地想知道哪块有问题,还想跟我讨论修改意见。而我的内心是,“正放假呢,节后再说吧。”

来源/陆阳小红书 燃财经截图

来源 / 陆阳小红书 燃财经截图

可以说,“小卷们” 对我的反向 push 还是有用的,我现在工作效率有明显提升。

其实,在我看来,00 后职场人并非很 “卷”,因为他们并没有对他人施压,不会去 “卷” 别人,给别人造成焦虑与不适。相反,只是自我要求高,喜欢主动去做好工作。比如小卷,她不会在工作群里 push 我,而是会私聊我,在工作职责范围内,很真诚地提出意见。可能跟 90 后不一样,面对上司,00 后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质疑权威的勇气。

00 后也不是如大家所言的更喜欢 “躺平”,而是他们更有自我意识,不会逆来顺受。比如公司说 6 点下班,但没有事先解释,要求每天加班到 8 点,他们就会不满。但如果入职的时候就表明加班情况,00 后也会愿意接受。我们习惯 “敢怒不敢言”,但 00 后的态度是,没有提前说明的事情,就不应该是他们的 “义务”。

此外,我觉得 00 后职场人非常有分寸感,人和事分得很清,共情能力很强。比如,不会因为我指出他们的工作错误,就认为我是在 “针对” 他们。而是会去思考问题并理解,不是藏 “小心思”。

00 后实习生把我当 “儿子” 养?

佳能 | 29 岁 个人创业者

去年秋天,我的工作室迎来了第一个 00 后实习生秋秋。

虽然我经常在外接业务,不总去公司,但已经从负责保洁的阿姨嘴里,耳闻秋秋经常帮着搬东西、清扫办公室,夸奖 “小姑娘特别热心”。

很快,我就实际体验了一把她的热心肠。清明节后,我熬了几个大夜终于做完了项目,中午刚到公司就开始胃疼,强忍住接了杯热水就睡过去了。

直到被秋秋摇醒,并看见她手里拿着一把药片。“老板,赶紧吃了,这药可以治胃疼。” 我迷迷糊糊喝了药,才想起来问,“你这是什么药啊?” 秋秋给我拉了拉盖着的外套,大喇喇回答,“我百度查的。”

我震惊在当场,又好笑又无语。还没等说话,就再次被秋秋投喂了面包和小米粥,果然到了下午胃就不疼了。

从此,我在秋秋心里就变成 “体弱多病” 的代名词。四月北京降温,早上一起床,我就会收到秋秋的微信,“老板,你记着多穿点,小心感冒。” 我只能干巴巴回复,“好的。”

不仅如此,有次晚上我在群里和设计对需求,由于项目比较急,到了凌晨 2 点我还在发消息。这时,微信就弹出了秋秋的对话框,“老板,你怎么还不休息呀,要注意身体。” 一瞬间,我感觉回到了被老妈嘘寒问暖的上学时光,只好停了工作睡觉。

甚至第二天去公司,秋秋还在我的保温杯里泡好枸杞,一脸关怀的递给了我。“你是把我当儿子养了吗?” 我忍不住开玩笑,秋秋倒是迅速回复,“老板你要是愿意,我也可以的。” 办公室一瞬间全是哄笑声,而我只能愣在当场。

而如此 “社牛” 又热心的 00 后实习生,也早就成了公司的团宠。能够如此直接地去帮助别人、关怀别人,谁能不被这样的 00 后 “迷住” 呢?

走到今天这一步的知网,这些年赚了多少钱?

来源:DT 财经

14 日,# 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 # 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引发热议。广大知识需求者似乎苦知网久矣,评论和留言中充满了 “终于等到这一天” 的叫好声。

知网是如何引起众怒的?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垄断?真的靠着别人的知识大赚特赚吗?

以下为 DT 在 2020 年 9 月发布的内容(信息统计截至当时,部分信息现在或有更新),应该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知网涉嫌垄断这件事。

在正式成为社会人之前,大家都会用到一个网站,每次使用,它总能让你欲仙欲死。别想歪,我说的是你们经常在深夜下载文件的那个很赚钱的网站 —— 知网。

啥是知网?全名 CNKI 中国知网,又称学术界第一镰刀,不管你是想要靠学术赚钱,还是想为学术付费,都逃不开知网的收割。用过知网的朋友们,大家都是被收割过的兄弟姐妹。可以说啊,你们的每一次学术研究,都在为知网的暴利生意添砖加瓦。

为什么说它是暴利生意呢。2019 年,知网一年的收入已经接近 10 亿,算是实现了 10 个小目标吧,跟各位巨富大佬比起来算不了啥。但是,知网的毛利率多年来都保持在 60% 以上。

一个读书人的生意,硬是被做到跟赚钱狂魔网易在线游戏一个水平。

问题是,你说我在股市里被割也就算了,想暴富就要愿赌服输。可是我一个认真读书搞学问的老实人,怎么就被知网搞成了一颗绿油油的小韭菜?老实人也忍不住想问一句,知网你到底凭什么?

先说知网这些钱都是怎么赚来的。

很多大学开学第一堂信息课,老师就会教大家如何用学生账号登陆知网,免费下载学习资料。这之后,你的学术研究生涯就离不开知网了。

尤其是在大学最后那段时间,你在知网上挑灯夜战的时间,可能比你刷视频的时间还长。从查资料写论文,到最后的毕业论文查重,知网将承包你是否能成为社会人最关键两个步骤。

而你也将迎来知网的第一波镰刀:查重费。

如果你使用的是知网 PMLC 系统,查重一篇学士论文一般要 120 元左右,旺季时这个价格大概要到 180 元左右。硕士和博士更贵,一般在 300 多元才能检测一次,毕业季则可能达到 400 元。

这还是一次通过的最佳状态,还有些同学得查好几次,被反复收割,那是真的肉痛。

而且,大家还得珍惜学校里免费查知网的美好时光,毕竟出了校园,在知网看论文就得收费了,想看一篇讲述母猪产后护理的专业论文,得 25 元一篇,比我开个视频会员还贵。

你们在学校里论文一篇接一篇的下,以为自己白嫖了知网,其实都是学校在为你负重前行,贡献了知网收入的大头。

各大高校的图书馆每年都在为知网全库资源付费,许多图书馆 40% 的经费都会花在购买数据库上。

2016 年的时候,武汉理工大学就说实在负担不起了,想要停用知网。根据武汉理工大学的说法,从 2010 年到 2016 年,知网的报价涨了 132.86%,年平均涨幅高达 18.98%。

后来,还有一个大学也说,跟知网的合同已经到期,随时可能中断服务,这个大学叫做北大。

是的,连北大都嫌贵。其他没那么宽裕的学校就更加难了。据媒体报道,山东、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河南等地的多所高校都曾停用过知网。

但是抗议归抗议,现在各高校还是继续在用,这不是真香,而是一种被逼无奈的选择。

肯定有人要问了,这市面上也不只有知网这一家啊,去别家不就好了?

问题是,不管是万方、维普还是超星,他们的库存都不如知网,好多文献根本找不到。因为它的数据最全,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在论文查重的时候都会用知网的数据库进行论文查重对比。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们的学术研究非常依赖知网。

知网自己的介绍里就写了,它是最完整的中国知识信息门户网站。

据知网的产品介绍,它现在收录了 10320 种中国大陆出版的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就有 1978 种,核心期刊收录率高达 99%,这基本就是在告诉你,核心的我全部收了。

知网手里还握着很多独家和唯一资源,这两个词说的啥意思大家都懂吧,就是这些东西你都只能在我这儿看,别的地方找不到。具体来说,我国 43% 的期刊,42% 的核心期刊,是独家与唯一授权给知网的。

而且,知网还是中国唯一拥有国家批准标准刊号、正式全文出版的国家级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我国 65% 的博士培养单位和 56% 的硕士培养单位,把自己的硕博士论文出版独家授权给了知网。

这时候肯定又有人不服,知网凭什么拿到这么多资源直接形成垄断?

知网牛,就牛在它有个前缀叫做 CNKI。

CNKI 是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英文缩写(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据说知识基础设施这个概念是世界银行在 1998 年提出来的,目标就是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和增值利用。

反正,知网就是我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搭建知网的目的,是为了建设一个能够收纳中国绝大部分知识资源的大数据仓库,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成果放进去,也能在里面找到别人的成果。

知网能搞到 CNKI 这个认证前缀,跟它的靠山有关。知网的背后是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1996 年的时候,清华大学推出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就是把学术期刊数据库放进一个光盘里,顶尖高校的重点项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各大期刊和高校也全力配合,后来自然顺理成章成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1999 年,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发起的 “中国期刊网” 开始上线服务,这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知网的雏形了。

这个项目的初衷其实是很好的,大家想想,要是没有一个大的知识共享平台,我们查询资料做研究的难度就很大了,没有一键搜索这个功能,大家去一本本期刊一本本书翻找,时间成本是很高的。大型知识共享平台,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学问。

而且这个平台要收费也很合理,平台的运营逻辑大家都懂,学者贡献知识获得相应的收益,平台收取一定的佣金,需要知识的人付费购买知识,买的人越多学者的收益也就越高。

作为一个内容工作者,DT 君对于尊重版权知识付费这件事,举双手支持,也知道搭建和维护平台成本确实很高,不能让别人白干,肯定多少要赚点钱。

DT 君从来不反对盈利,毕竟没有盈利就没有坚持的动力。但知网一直暴利,这个就很过分了。知网现在的问题是,知网并没有对应地付给知识的贡献者相应的报酬,这个中间商赚的差价实在是太高了,高得过分。

知网到底给期刊杂志多少钱,我们没有查到具体的数据。但硕博士论文的价格,知网的公告上面白纸黑字的写了:2008 年以后的博士论文著作权人可获得价值 400 元的 “CNKI 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 和 100 元现金稿酬。硕士论文著作权人可获得价值 300 元的 “CNKI 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 和 60 元现金稿酬。

总共没几百块钱,大头还是只能在知网使用的检索阅读卡,正儿八经的稿费居然最多才只有 100 块。要知道博士论文那可都是好几万字起步的。按现在的物价,知网这 100 元只够买几杯奶茶,恰个火锅都不够。如果在知网下载论文,这 100 元只够你看 4 篇博士论文。

一边是给到知识提供方的稿费很少,一边是靠着好出身和高起点形成垄断,对着学校和学生拼命收割,就知网这种操作,也难怪很多人说它是空手套白狼。

我们也不知道,原本是建设知识基础设施的一件好事,为什么成为了 “摇钱树” 和 “聚宝盆”。2020 年两会上,把中国知网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在国内供用户免费使用的提案,在网上得到了网友的普遍支持。

回到知网创立的原点,知网之所以创立,是为了更好地向国人传播知识,尊重版权。尊重版权对吗?对。知识付费对吗?也没错。但如果知识在被垄断后,成了商家的摇钱树,获得广阔的知识还是有门槛,且生产知识的学者也并没有从中获益,那建立知识基础设施,让更多国人可以获取知识力量的初心何在呢?这种 “知识产权保护”,是否已经偏离了原本的道路,造成知识与财富的双重垄断了呢?这才是我们想和大家讨论的关键问题。

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这两句老话大家都听了很多遍了,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传播变得史无前例的方便快捷,可也正是在这个知识时代,个人、企业、国家之间,信息和技术储量还是非常不均等,人和人、企业和企业、国家和国家之间,还是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真正让知识共享推动学术研究进步,让知识发挥出更强大的力量,还是需要真正的知识基础设施平台,真正地推动知识共享和知识平权,不管它是什么样的背景,但肯定不应该把这做成一门暴利的生意。

(题图来源:中国知网官网)

互联网巨头下南洋:破冰、冲突与代价

文 / 王玲

来源: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

公元 1405 年,强盛的大明王朝号令郑和带着 240 多艘海船和 27000 多名官兵从长江口岸向那浩瀚大西洋扬长而去。接下来的二十八年里,郑和再六次出海,帮助明王朝构建了规模庞大的朝贡贸易体系。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600 多年后,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的互联网巨头们,也将眼光瞄准了海外。他们凭借积攒多年的在技术、人才、资金、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向海外市场开疆拓土。

套用孙正义的时光机理论,过去多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出海尝试,是一个寻找非平衡地带,以及通过发展的不平衡实现规模扩张的过程。

以东南亚、非洲、南美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成了中国企业出海的几个重要目的地。

其中,东南亚是全球人口数量最多的三个区域之一,有超 6 亿人口,这个地区的年龄中位数是 29 岁,且适龄劳动人口至今还在增长,在重要的几大市场 —— 新加坡、印尼、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经济增长和中产阶级消费崛起的趋势明显。

这个地区还有着全世界最活跃的网民,谷歌与淡马锡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东南亚的互联网用户每天要在移动终端上平均花费 3.6 个小时。

有人口红利、有消费升级、有用户粘性,也就意味着有市场潜力,因此东南亚一度被称为 “十年前中国的市场热土”,也有人称其为 “下沉版” 中国。

本篇文章,市值榜聚焦东南亚电商市场,试图从互联网巨头们 “如何做、如何竞争、做得怎么样” 这三个表象,讨论他们的得与失。

复制与粘贴:阿里和腾讯扳手腕

在东南亚,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最成功的领域是电子商务,最成功的企业是阿里巴巴和腾讯。

以 GMV 计,东南亚市场前两大电商平台是 Shopee 和 Lazada,2021 财年他们的 GMV 分别是 625 亿美元、210 亿美元。

这两家公司的背后,分别站着腾讯和阿里巴巴。现在腾讯是 Shopee 母公司 Sea 除创始人李小冬之外最大的股东,持股比例为 18.7%,Lazada 则是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

阿里和腾讯入驻东南亚市场,选择的是同样的路线:找到合适的标的进行投资,再通过不断增持获得控制权。

2012 年,素有抄袭公司之称的 Rocket Internet 看中了东南亚的人口红利,复刻淘宝模式创建了 Lazada。凭借着在东南亚最大市场印尼大做广告,到 2015 年底,Lazada 的 GMV 突破 13 亿美元,超过当地电商平台 Tokopedia,成为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

Lazada 的异军突起吸引了阿里的注意。成为行业第一几个月后,阿里约定两年分两次、投入 20 亿美元达成控股。

稍早一些,2014 年的双十一,马云提出了 “10 年内一半收入来自海外客户” 的目标,Lazada 成了实现这个目标的一条捷径。

一家靠 “抄袭” 阿里做大做强的公司,最后被阿里买下,这个故事到这里无比顺利:

创始团队获得财富自由、阿里获得东南亚市场入口,照这么发展下去,在中国电商市场大获成功的阿里,吃下东南亚市场只会是时间问题。

“这可是阿里巴巴,有钱有技术。” 当时,Lazada 的管理层一致认为,阿里的到来对公司未来发展是重大利好,Lazada 各方面仿佛都要更上一层楼。

可现实的剧本偏偏没有这么写。

几乎在阿里入股 Lazada 同期,一家叫 Shopee 的电商平台先是在中国台湾推出,很快通过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等市场进入东南亚。

Shopee 的创始人是出生于天津的李小冬,他在 2009 年创立了游戏公司 Garena(Shopee 母公司 Sea Ltd 的前身)。核心人物则是 Lazada 跨境业务曾经的负责人冯陟昱,他在 2014 年因在 Lazada “工作不顺” 加入 Garena。

早在 Sea 切入电商领域之前,腾讯就已经是它的重要股东了,2010 年腾讯开始投资 Sea 并不断增持,最高时曾持有 39.8% 的股份。

后来,正是背后站着腾讯的、更晚入场的、在一开始就不被 Lazada 列在威胁名单里的 Shopee,成了 Lazada 最大的对手。

从 2017 年开始,Lazada 开始在和 Shopee 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东南亚电商聚合平台 Iprice 此前数据显示,Shopee 在当年第三季度超越 Lazada,成为越南流量最大的电商平台。再到 2018 年左右,Shopee 开始在 GMV 上全面反超 Lazada。

阿里和腾讯大打出手之际,另一家中国电商巨头京东也悄然进入了这一市场,不过,京东并没有完全采取阿里和腾讯的投资路线,它先是自己做,接着才是小规模投资。

2015 年 10 月,京东在印尼设立电商平台 JD.ID、2018 年 8 月,京东与泰国最大的零售企业尚泰集团推出合资企业 ID CENTRAL。

京东另一个看重的东南亚市场是越南,从 2017 年至今,京东多次投资一家名为 TIKI 的越南本土 B2C 电商平台,后者是越南访问量第二的电商平台,现在京东是 TIKI 的最大股东。

只不过,巨头想出海,还要做好,这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复制粘贴的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在东南亚电商市场最成功的,是在国内没做起来的腾讯,而在国内一往无前的阿里和京东,却没那么顺利。

鏖战与冲突

对 Lazada 来说,阿里的投资如久旱逢甘霖,带来了急需的技术、资源与资金。

2013 财年到 2015 财年,虽然 Lazada 的净收入一路高歌猛进,分别为 7550 万美元、1.54 亿美元、2.75 亿美元,但其营业利润却持续亏损,分别为 – 6790 万美元、-1.5 亿美元、-3.29 亿美元。

阿里同样带来了习惯性的强硬风格。与饿了么、UC 浏览器等被收购的公司相同,阿里在投资企业后,立刻派驻高管入驻,淘汰掉原有的业务底层系统,进行组织架构的重新定位和整合。

比如,2018 年以后,一批了解东南亚市场并在 Lazada 早期崛起的过程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本土人才和高管纷纷出走。他们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职位立即被连英语都说不流利、无法与当地人打交道的阿里巴巴职业经理填补了。

一方是认为自己经验更丰富的老阿里人,另一方是认为自己更懂本土市场的老 Lazada 人,这种矛盾几乎无法调和,因为双方都有看似正确的理由。

与阿里全权控制所不同,Shopee 身上体现的是腾讯式的放养文化,决策相对自由。

早期 Shopee 崛起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规模的重金投入,也就是烧钱换增长,具体的做法可以分为三点:

第一,采用免佣的方式争取长尾卖家,补足平台 SKU 丰富度。

2015-2016 年 Shopee 采用 0 佣金策略,直到 2017 年后开始对除印尼地区收取 3% 佣金(之后持续提升),低于其他竞争对手普遍的 5%-7%。

这也是为什么,公司 2016 年电商业务没有收入而 non-gaap EBITDA 亏损 1.7 亿美元,直至 2018 年收入才有显著提升,说明早期 Shopee 采取少量货币化措施来保障品类的拓展。

第二,采用包邮的方式对买家进行补贴。

还是在 2016 年,Shopee 与东南亚第三方物流商展开 “包邮合作项目”,电商物流费用由卖家和买家共同承担,其中卖家承担头程的转运和跨境物流费用,买家承担末端配送费用,Shopee 再对买家的末端配送费用进行补贴。

第三,大打广告战。

2017 年年末开始,Shopee 开始在东南亚大面积铺设广告,第二年,Shopee 以更大的力度在各国和地区邀请代言人,包括菲律宾的国宝级拳击手帕奎奥、马来西亚国民歌手茜蒂・诺哈丽莎。

偏偏在这段时间里,Lazada 慢了下来。

晚点 LatePost 在一则报道中指出,2018 年 3 月原蚂蚁金服 CEO 彭蕾接任 Lazada CEO 后,并没有立刻迎击新对手,而是开始账目清理、暂停推广。

一名 Lazada 的广告供应商表示:“都快全资控股了,总得把这么多国家的账目梳理清楚吧?在理清楚之前,花钱的事情都暂停掉。”

再加上当时近乎像素级复制淘宝进行 Lazada 产品升级,以及人事调整,Lazada 的工作一度陷入停顿达半年之久,甚至招商工作都暂缓。

等到它反应过来才发现,自己已经不是 Shopee 的对手了。

Tik Tok 入局,直播电商风起

Lazada 和 Shopee 还不得不防范另一个来势汹汹的对手:Tik Tok。

2021 年 2 月以来,Tik Tok Shop(抖音小店)陆续上线印尼、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师承抖音,向直播电商方向靠近。

在玩法上,Tik Tok Shop 复制了 2019 年抖音初入直播电商领域时的布局,组成了短视频、电商直播、品牌官号、商品橱窗的内容矩阵。产品、物流、支付都由 Shopify、Square、Ecwid 等第三方合作伙伴负责。

依托平台自身的流量优势,Tik Tok 无需像 Lazada 和 Shopee 那样辛苦买量,而是直接以短视频和直播形式获取流量,吸引客户下单。

和 Shopee 相同,Tik Tok 电商在东南亚的第一步也是低价引流。通过销售平价的 3C、日用品吸引消费者,这部分货不仅来自平台商家,也来自 Tik Tok 自身筹备的货盘。

同样地,Tik Tok 对消费者提供了免运费补贴,给主播倾斜流量。

这复刻了抖音电商在国内的打法,但由于直播电商在中国是模式首创,到了东南亚市场,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正盛,Tik Tok 很轻易就能够在短期内凭借先发优势获取规模,同时实现本土化。

看起来 Tik Tok 也并不急于为其东南亚商业版图植入太多中国元素。现在东南亚市场的 Tik Tok Shops 都是对当地商家开放,跨境电商并不在考虑范围内,Tik Tok 目前还在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招募当地的电商和管理团队。

现在没有人可以忽略 Tik Tok 这个竞争对手。

2022 年 2 月,苹果手机代理商 Agus 在雅加达办公室开启了直播带货,每个月的稳定收入在 40 万美元左右。

几乎所有做电商的中国商人都会尝试去 Tik Tok 上开店。“没想到 Tik Tok 起来会这么快,” 开始成为大多数人对 Tik Tok 电商的反应。

偏偏 Tik Tok 还具有 Lazada 和 Shopee 都没有的流量优势,它在东南亚有 2.4 亿的月活用户。

有数据显示,Tik Tok 电商 2021 年 GMV 最高近 60 亿,其中,70% 都来自东南亚人口大国印尼。数据确实微不足道,但谁能知道 Tik Tok 这头巨鳄究竟,能给东南亚海浪带来多少风波。

毕竟在中国,同样的故事抖音已经上演过一次了。

不确定的未来:胜负难料

无论 Lazada 还是 Shopee,都没能像阿里和腾讯那样在中国风光。

Lazada 没有帮助阿里完成海外一半收入的目标。根据阿里巴巴披露的财报,2018 财年到 2021 财年,其跨境及全球零售商业营收分别为 142.16 亿元、195.58 亿元、243.43 亿元、344.55 亿元,均占总收入的 5% 左右,与马云的豪言壮语差之甚远。

目前看起来是龙头的 Shopee,也还没有赚到钱。

一直被称为 “虾多多” 的 Shopee 为了维持低价策略,投入了大手笔营销费用,这也导致 Shopee 陷入亏损境地。

Shopee 的 GMV 从 2017 年的 41.12 亿美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625 亿美元,但在这段期间,它经调整后的 EBITDA 分别为 – 4.44 亿美元、-8.60 亿美元、-10.43 亿美元、-13 亿美元、-26 亿美元。

2021 年,Shopee 的销售及营销费用是 26.3 亿美元,相当于它在这一年亏掉的钱。

一直以来,靠营销驱动增长,用亏损换取规模,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再常规不过的打法,这也是大多数互联网巨头的制胜之道,但这种打法在东南亚市场可能没那么容易奏效。

电子商务运营服务机构 SCI 创始人刘剑南就曾表示,东南亚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平台,正在激烈的竞争,盘子越大经商环境也就越复杂。

虽然 Lazada 与 Shopee 目前是当之无愧的东南亚电商王者,但在这片蓝海中,除了可能构成威胁的 Tik Tok ,还有 PG Mall、Blibli、Flipakart 等本土电商盘踞一方。

《The Ken》数据显示,仅 2021 年东南亚社交电商初创企业就至少完成了 10 轮融资,远高于 2020 年的 4 轮。金门投资公司合伙人 Michael Lints 也评论道:“在 2020 年,东南亚的社交电商产业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在 2021 年更是吸引了数量可观的投资。”

也就是说,在东南亚市场,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更早入场,也获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现在他们将共同面对来自本土市场玩家的挑战。

他们过去彼此之间的竞争、他们在中国曾遇到过的竞争,很可能会在东南亚市场重演一次,而且是以更激烈的姿态 —— 除新加坡外,目前东南亚零售电商渗透率均低于 5%,相比之下,中国是 24.9%。

从市场渗透率来看,现在的东南亚,好比 2012、2013 年的中国市场。

同一时期里,中国电商市场发生了最激烈的价格战,这场最先由京东挑起的战争从 2012 年 4 月打到了年底,参战方由京东、苏宁蔓延至当当、国美、亚马逊、凡客等几乎所有电商平台。

伴随着价格战发生的,同样是一场淘汰赛,一轮座次重排。

结语

当下,Shopee 和 Lazada 已经赢下了第一阶段的胜利,这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某种程度上,这代表着中国互联网早已摆脱了早期模仿甚至抄袭硅谷的印象。

当中国的商业模式、技术、经验开始在越来越多的海外市场被不断复制、验证,中国互联网的出海征程,只会越走越顺、越走越远。

但接下来的竞争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多年,全球范围内,一家巨头企业想要在本土之外的市场站稳脚跟,但终因水土不服被本土玩家超越的故事不胜枚举。

在中国,谷歌、eBay、微软 MSN 的落败,无一不是如此。

无论是 Shopee、Lazada 还是 Tik Tok,他们需要警惕这样的憾事在东南亚发生。

一场漫长的上海逃跑计划,中断在浦东机场

他们这群人,就像是被下了诅咒一般,困在浦东机场的天花板下不得翻身。

一群从上海 “跑路” 失败的人,被迫卷入了场生存实验 —— 没床、没固定食物、没公共交通工具,如何在机场、火车站流浪一个月?这群“跑路”失败的流浪者,几乎囊括上海的所有 “社会面” —— 底层打工人、都市白领,飞加拿大、瑞士、新加坡的“出海派”……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在城市文明笼罩的大都市里,人们被迫缩回某种原始的生存状况,被最基本的出行、食物、居住需求团团困住。我们找了几位上海浦东机场(特指上海浦东机场 T2 航站楼)的滞留旅客,大部分人都在机场生活了半个多月 —— 有回不去高考城市的准高考生 Mikey、从外地支援方舱的 “方舱大叔” 海哥,徒步二十多里地到机场的山西小哥张允,及飞加拿大、瑞士等的 “出海派” 等。所有人中,至今有一位仍滞留机场,其余人都成功离开了上海。以下是他们的 “跑路” 故事与被困机场生存指南。 通过了千军万马的艺考,过不了空无一人的登机口
浦东机场的流浪者,个个都有夸张的“机票取消”记录。
4 月 15 日,上海官方疫情发布会明确表示允许外乡滞留人员返乡后,Mikey 就开始疯狂抢票。他是吉林长春人,一年前来的上海“艺考”学校。前不久,他收到了“梦中情校”—— 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艺考通过通知,急着回家补高考文化课去。

Mikey 惨不忍睹的机票取消记录。/图源:Mikey

他买过上海直飞长春的机票,还有飞大连的、飞上海周边城市的机票,全都被取消了。回家无门,于是他另辟蹊径地买了从上海飞青岛,青岛转机到大连,大连转机到烟台,最后从烟台飞长春的四张机票来 “迂回救国”。结果,航空公司很 “鸡贼” 地先取消了最后一班,接着取消中间的航班,让他怎么都飞不成。他心如死灰,“现在四张票里还有没取消的呢,等着吧,过两天绝对就取消了。”在机场待的时间越久,他买机票越是无底线妥协。有一次,有内部渠道告知他有飞 “辽宁通辽” 的机票,他内心窃喜,飞辽宁好啊!结果,他查了半天,才发现这是飞内蒙古通辽的机票,跟他家隔了十万八千里。但他还是买了,“只要能飞,去哪儿都成。”过去的 5 天里,他的机票被退了一万八千块钱,每天平均要退三千六百元 —— 也就是,一天差不多要退 3 张机票。

浦东机场,候机的人与被滞留的人。/摄影:Mikey 算了算,他的机票一共被取消了 20 多次。他心急败坏地说,“是说让你返乡啊,没说机票取消率 100% 啊。” 航空管家 2022 年 3 月底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 大型机场取消率前三的是长春龙嘉(100%)、南昌昌北(97.0%)、沈阳桃仙(95.1%)。 但机票取消时间相当 “狡诈”,Mikey 说,他每次致电航空公司,对方都只会甩锅道 “我们不知道,但取消的概率很大。” 就像一个“渣男”,不跟你明确提分手,就一直吊着你。利用售出机票到机票退款的这段时间,“他们可以拿你的钱去赚利息,最大程度地榨干你。” Mikey 看懂了套路,却不得不入套。航空公司最 “狡诈” 的一次是,Mikey 第二天一早的飞机,当天下午都没取消。他心想着,“这回该让我飞了吧”。 于是,4 月 25 日当天,他被迫签了 “解封前不返校” 的承诺书,头也不回地走出“艺考”学校,想尽办法搭了辆警车到浦东机场。当一切准备就绪时,他手机突然跳出一条短信,“因公共卫生原因,您的机票已被取消……” 就这样,学校回不去、附近酒店又少又贵,还可能被临时征用或封锁,Mikey 就这样被迫住进了机场。 近期飞泰国曼谷的姑娘木子,倒是提前预订了浦东机场附近的酒店。坐出租车去酒店的路上,酒店还回复说能正常入住。可二十分钟后,当她抵达酒店时,却发现门口了站了一排 “大白” ——酒店被临时封了,只进不出。因此,睡机场成了他们最保险的做法。 浦东机场的“滞留链”“方舱大叔” 海哥与山西小哥张允,跟 Mikey 前后脚住进浦东机场。他俩都准备飞国内北方城市。当然,想在封控期间进浦东机场流浪,如果没有一张被取消的机票,外加 48 小时核酸证明,都不够格。有一次,Mikey 前脚从浦东机场踏出,花几秒钟取了份外卖,后脚他就被安保拦住要求出示 48 小时核酸证明。
一旦踏出机场出口半步,没有 48 小时核酸证明,休想再进来。/摄影:Mikey

“方舱大叔” 是 3 月份跟几个同乡从老家山东烟台出发,坐了辆货车到的上海宝山区某方舱医院。大叔在方舱当保安,工作了一个月后,听说家中的老父亲身体不太好,他便急着回家。这份方舱的工作是他跟招聘中介谈的,几百块一天。临走时,由于没干满规定的时间,大叔还跟中介闹了点不愉快。 跟 “方舱大叔” 聊天时,他已在机场滞留了一个多星期。得知我的来意,他第一句话就是,“现在要帮助,就是(让我们)赶紧离开上海。” 他操着一口带山东方言的普通话,急躁地说,“我们冒着生命危险,随时可能被感染,来支持上海、帮助上海。现在连家都回不去,真是气人。” 说罢,他还着急地冲我打听,“你是记者啊,我得到一个消息,上海有各省各地的政府派专车,给我们这种志愿者拉回去隔离,是有这个事情吗?”Mikey 在机场经常充当 “方舱大叔” 的 “翻译”,“别人听不懂他说的话,我就给他们翻译一遍。” 他说,“方舱大叔”年纪大了,不太会用手机,也不会抢票,打探消息基本靠口耳相传。 山西小哥张允住在上海浦东新区曹路镇,这里有片 “城中村” —— 由于房租低廉,成为广大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大本营。上海疫情开始后,他们这帮 “打工人” 的生存境况估计比住小区的人更差 —— 抢不着菜、揭不开锅。可山西小哥刚从 “城中村” 逃出,就又被困在了机场。好在,Mikey、“方舱大叔”跟山西小哥张允都是北方人,几个人看彼此都贼亲切,索性就抱团。三人有饭一起吃,睡觉在一块,票也一起抢。滞留机场的这段时间,他们三人抢着被四五家媒体采访了一轮,成了机场里的明星。“可我现在,就像个乞丐一样……”,山西小哥无奈地说。被困浦东机场的滞留旅客,大致分为飞国内航班与飞国际航班两派,各自抱团。国内航班的取消率极高,这一派也因此人多势众,内部还按南北方划分了小圈子。相比之下,国际航班是最准时的,但也有一小部分人被落在了机场。上海跟东京两地飞的龟田,在浦东机场遇到被滞留好几天的 “苏黎世大姐” 与 “多伦多大姐”。这两位大姐,一个是飞瑞士苏黎世,另一个飞加拿大多伦多。龟田说,“苏黎世大姐” 是大连人,来上海转机时,没想到被滞留了。龟田飞走的当天早上,“苏黎世大姐” 还处在机场新一轮机票取消的崩溃中,可当龟田抵达中转城市时,“苏黎世大姐” 也已从浦东机场脱身,顺利到韩国转机去了苏黎世。Mikey 说,只有他们这群飞国内北方城市的,处在浦东机场 “滞留链” 底层。每天,只要身旁有一架飞机起飞,都能瞬间刺激他的神经。“刚才听到没,又有一架飞机起飞了。” 他在机场目睹了几十架飞机起飞,“飞加拿大温哥华的、加拿大多伦多的、新加坡的、香港的、台湾的。前不久,还有飞广西南宁的。”
每天,寥寥无几的航班,几乎都是飞国际与港澳台的。/摄影:飞温哥华的姐妹July

Mikey 身后的停机坪。/摄影:Mikey

Mikey 说,他甚至在机场看到过一家人上午到的机场,下午就包机回了四川成都。这件事极大地刺痛了他,“你要说航班不能飞,这我认,但他们包机走是啥意思呢?”Mikey 没在机场看到一架飞国内北方城市的飞机,他们这群人,就像是被下了诅咒一般,困在浦东机场的天花板下不得翻身。撞见飞走的旅客登机时 “拖猫带狗”,Mikey 内心嫉妒得都快滴出血来,“猫猫、狗狗都能上飞机,我上不了。”而对于那些连机场都到不了的人来说,Mikey 已经是被羡慕的那个了。
去浦东机场的路——徒步、单车、警车在上海交通几乎停摆的状况下,要想从家到浦东机场,只能各显神通。外地人去浦东机场的路,是最通畅的 —— 通常,他们只要先坐高铁到虹桥火车站,在火车站花几十块钱就能打到去机场的车。而上海市民想从家打车到浦东机场,却要在 “黑市” 上花高于市场价近 20 倍的价钱。据几位租车公司老板的报价:上海市内,包车起步价 800 元;跨区的话,1500 元左右。一位住酒店的旅客说,他打车(跨区)开了十几分钟,就花了 1200 元,这还是让酒店前台争取的协议价 。老板阿冯有一家租车公司,公司的车常年在宁波与上海等地跑。上海这波疫情开始后,他们的车被征用为防疫用车,拿到了上海市政府给的 “临时通行证”,成了上海车中的 “特权阶层”。上海允许 “返乡” 后,阿冯的这些车顺利成了 “返乡车”。他得意地向我展示:“从上海回大连的美女,已经成功到达 —— 对方出发前给了一万块押金,抵达后给了一万二,共两万二千元。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上海市政府发的临时通行证。对封控期的上海司机来说,可谓一证在手,天下我有

宁波租车公司老板的收账截图 可 Mikey 觉得这分明是在抢钱,他宁愿在机场继续死磕,都不愿坐 “黑车”:“这个b白赚我几万,我还要坐在他旁边,感受他的呼吸、感受他英俊的面庞跟龌龊的头脑……”为了不花冤枉钱,从学校去浦东机场的时候 Mikey 直接打 110 找了警察。据官方口径,上海民警接的单中,50% 都是求助出行、就医类的问题。理论上,这条途径是可行的。 但得知 Mikey 要回去高考,警察先让他出示了准考证,接着问了他一句,“为什么准考证上没有写明日期?” 警察还告知他,必须在 14 天内高考,才能开 “绿色通道”。Mikey 当场被这些 “套话” 气笑了,“我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不是小升初考试。” 再加上,如今从上海回长春,难免不在其他城市中转,并就地隔离 14 天以上。回到长春后,还要接着隔离。所以 “14 天内高考,才能返乡” 的规定,不免有些可笑。最终,Mikey 通过朋友联系上另一个警察局,顺利坐上警车到了浦东机场。
去机场、火车站沿路的检查站。/摄影:上海市民付先生

山西小哥张允更加生猛,他一个人连背带扛几十斤行李,从浦东新区曹路镇出发,徒步了二十多公里地到的浦东机场。他整整走了 5 个小时,一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只偶遇了一个男人牵着俩小孩走过,路边连辆共享单车的影子都看不到。路是手机地图导航的,有几条小路是被铁丝网封住的,山西小哥还遇到好几个检查站 —— 几个穿防护服的警察站路边,用黄色护栏把路一挡,就是个检查站。检查站外,警察会仔细盘问:绿码、核酸、当日车票,或有无其他必要出行理由。 走在路上,山西小哥觉得自己像是军营里负重越野的 “兵哥哥”,只不过他掉队了,大部队消失不见,只剩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方舱大叔” 要从宝山区跨越六十多里地到浦东机场,他一路换了好几种战略 —— 徒步、电瓶车、共享单车等。途经区与区交界的地方时,他甚至要手脚并用,爬过铁丝网,并巧妙地躲过值守的警察。
检查站的警察,仔细盘问过路的人与车辆。/摄影:上海市民付先生

一开始,我会把这些故事想象成上世纪 “谍战片” 里的场景,实在没法与脑海中的上海对应上。直到越来越多上海人跟我讲述类似的经历,还给我看了实地照片,我才相信这些故事是如今上海普通人的出行日常。
在浦东机场“露营”是种怎样的体验?如今的浦东机场正处在 “战时” 状态下 —— 所有商铺全部关停,吃不上东西、外卖难进、车难打,所有人被迫最大化利用现有物资。Mikey、“方舱大叔” 与山西小哥,抢占了全机场最豪华的 “总统套间” —— 即无印良品店门口的那张木椅。木椅长两米左右,没有把手,可以整个人躺上去。全机场仅此一张。木椅的延伸处,有个像迷你版榻榻米的地方,Mikey 在上面铺了张瑜伽垫,作为他们的第二个据点。三人因此免于睡冰凉的地面。

Mikey 与 “方舱大叔” 的豪华床铺。/摄影:飞温哥华的姐妹 July三人中 Mikey 的年纪最小,普通话跟英文也最好,因此包揽了他们三人的对外交流。他顺利地从飞走的旅客手中,拿到了充气睡袋、瑜伽垫等生存物资。他说,全机场就他们几个睡得最舒服。通常,滞留旅客从飞走的旅客那里继承他们的过夜装备,这些装备之后将流入 “新来的人” 手中,循环往复。浦东机场的 “轻奢套间”,是能躺的机场椅 —— 本身能躺的椅子很少,更多是拿两排扶手椅并作一排来躺的。“轻奢套间” 数量不多,极为抢手。资历深的滞留旅客,抢占 “轻奢套间” 的机会最多。幸存的极少数机会,只留给下一批来得最早的旅客。
两排并作一排的机场 “轻奢” 躺椅。/摄影:飞温哥华的姐妹 July

当然,到机场早还不够,还要够 “社牛”。浦东机场过夜,不欢迎 “社恐”。飞温哥华的姐妹 July,提前一天中午 2 点左右就到了浦东机场。可她一进机场,惊讶地发现机场的两排 “躺椅” 上都睡满了人。她当即把整个浦东机场的机场大厅转了个遍,瞄准了一张没有扶手的软皮躺椅。椅子上当时还坐了人,她厚着脸皮凑上前去问,“你好,你们要过夜吗?” 没想到,她幸运地听到对方说他们今晚就走。于是,她开始在这张 “躺椅” 旁死守。半小时后,她看到机场里好的位置都被占完了,连最次的只能坐的椅子,都所剩无几了。 在这之后抵达浦东机场的旅客,要么占张椅子坐一晚,要么只能选 “自助露营套间”,也就是睡地板。社交媒体上,输入 “浦东机场过夜”,就能发现五花八门的 “自助露营攻略”—— 如野餐垫配薄羽绒被;充气床垫搭配一次性野餐布;防潮垫配露营睡袋 …… 所有这些,统称为 “用过即弃过夜包”。 可实战之后,几乎所有人都会抱怨攻略欠佳 ——“床又冷又硬,被子就该带两床的”、“有充气床垫,就是太小了”、“感觉自己差一件羽绒服” 等等。
社交媒体上的“浦东机场过夜攻略”

Nora 是极少数 “露营” 体验颇佳的姑娘,过夜当晚,她将自带的两个行李箱拼成一张床——一个当枕头、一个搁身子。这样做的目的,一来免于躺在冰凉的地面,二来也是为了安全起见,“我身上所有重要的物品,都压在身下的两个行李箱内。” 她当晚的准备很全乎——穿着羽绒服、裹好睡袋,戴上眼罩、口罩、耳塞等,最重要的是,她与另一位同伴挑了个附近有工作人员,还有摄影头对着的角落,才敢安心躺下。 最近每天在浦东机场过夜的人流,少则几十人、多达一二百人。Mikey 说,旅客聚集的机场出发层,能用的厕所男女各一个,打热水的地方,也只有一个。为了抢占稀缺资源,越靠近厕所与打热水处,睡的人越多。每天一大早,都会有人去厕所排队,女厕所尤其人满为患。至于洗澡问题,Mikey 住了半个多月机场,一次澡都没洗过。他也没功夫想这事。因为即使有了 “机场顶配” 的露宿装备,也没有和之匹配的高质量睡眠。睡在 “总统套间” 的 Mikey,为了防止猝死,强迫自己每天睡 3 个小时 —— 凌晨 3 点在头顶射灯的照耀下,艰难入睡,早上 6 点准时被机场广播声吵醒。但在浦东机场之外,那些露宿火车站外的人,只能蜷缩在过道处,连个遮风避雨的地儿都没有。上海市民付先生亲眼目睹,在虹桥火车站外的流浪者把棉被一铺,就是张床,天一晴,就把棉被晾晒在附近的栏杆处。他们无处觅食和方便,连身为一个现代人最基本的 “遮羞布” 都无法维系。
火车站外,被滞留的旅客。/摄影:上海市民付先生

机场里的“集体野餐”每天中午,浦东机场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会推着一个卖泡面的货车经过。这时,几乎全机场的人的目光都会被小货车吸引,争先恐后地凑上前来。
卖泡面的机场工作人员。/图源:微博

货车里的泡面只有一个口味 —— 统一牌香辣牛肉面,没得挑,一个人只能买两桶。很多机场的滞留旅客,一天就靠这两桶泡面过活。Mikey 说,更早之前,整个浦东机场连卖泡面的地方都没有。不过 Mikey 他们三人是个例外,他们的泡面可以论箱买 —— 不仅因为 Mikey 还在长身体,一天最多能吃八桶泡面,还因为他给机场抓到过小偷,立过功。 在机场偷东西的人,是位四五十岁的女性。某天,他亲眼目睹那位中年女性徒手拽开了上海某特产店的拉门,他看得目瞪口呆,“那个拉门只安了颗螺丝钉,拉垮得很”,他说,机场所有商铺的拉门,都是这个配置。理论上来说,只要你想拉,轻易就能拉开。但当天,那位中年女性偷得实在有些过分 —— Mikey 看见她拉了个皮箱,拼命往里塞,烟、酒、泡面、老婆饼、奶糖、酸奶、纸巾等等。最终,她一人提了四大皮箱的东西,旁若无人地走了出来。他说,“对方把店里的东西都拿了个遍,连装东西的皮箱都是店里的。”她的动静实在太大,但除了 Mikey 之外,机场里的所有人都对此熟视无睹。Mikey 跟这位中年女性有过结,早就想逮着机会整整她了。几天前,他在机场花 500 块钱点了份外卖 —— 一盒酸菜鱼、四份炒饭、一份小酥肉、一个南瓜饼、五六瓶可口可乐等。他盘算着跟 “方舱大叔” 与山西小哥一起吃。可等他中途打了个电话回来,那位中年女性把还剩大半的酸菜鱼一顿乱吃,炒饭也被她吧啦了几口,对方还拧开可乐直接喝。听 “方舱大叔” 说,当时他们几个人拦她都拦不住。Mikey 当时一直饿着肚子,他吃不了辣,每次都要把泡面过一遍水再吃。吃到后面,一到饭点,他就感觉是去上刑,“怎么又饿了?” 这次,他好不容易点了份外卖,结果没吃什么就被那位中年女性给糟蹋了。他被气得直跳脚。当天,趁对方还在收拾的间隙,他跑去找了好几位安保打报告说,“离你几百米处的地方,有人正在偷东西。” 可安保硬是没搭理他。无奈之下,他直接拨打了 110。警察到了现场,人赃俱获。那位中年女性当天偷了五千块钱的东西,被关进了拘留所。Mikey 摇身一变,成了机场的立功之人。 从那之后,机场工作人员经常会在给 Mikey 的泡面箱里偷偷塞些吃的,卤蛋、肉制品、面包、饼干等等。Mikey 他们三人跃升为整个机场的 “特权阶层”,“经常能吃到些普通人吃不到的东西。”
Mikey 被投食的饼干、面包等。/摄影:Mikey

每天,Mikey 还会跟新来的旅客边搭话边要点吃的。“方舱大叔” 通常会借着交流 “过夜攻略” 的方式,跟他们换食物。他们也会从自己的库存里,拿出一些给没东西吃的旅客。浦东机场内部,也盛行 “物物交换” 法则。Mikey 会跟新来的旅客交换食物 —— 基本就是交换不同口味的泡面、饼干、面包、咸菜等等,毕竟大家的食物都很有限。饥饿,是所有浦东机场滞留客的共同记忆。每天早上醒来,Mikey 第一眼就会看到无印良品货架上的零食,还有隔壁冰柜里的可乐、冰淇淋。他已经快忘了泡面、饼干、咸菜之外的食物,是什么味道的,他很想尝一尝。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店铺宁愿白白开着冰柜、宁愿把东西放过期,都不愿把这些食物卖给他们?可惜,他只能往肚子里咽口水,他离这些食物这么近,又那么远。肚子里咕咕叫的声音,反复提醒他:该吃泡面了! 只要能离开上海白天,整个浦东机场分贝最高的声音,是循环播放的广播声:“温馨提示,请您全程佩戴口罩,并保持一米间距……” 这段话 Mikey 在机场听了成千上万次,每次只要前奏声一响起,他张口就能背出接下来的话,“先中文念两遍,后英文念两遍。 广播会在白天多个时段循环播报,晚上也不能幸免,Mikey 算了算,每十分钟就要播一次。每天早上,他都会被这个 “催命” 广播成功吵醒。白天,他也被吵得什么都干不进去,“连打一把王者荣耀,都不能打个痛快。”机场里,正准备活动身体的滞留客。/摄影:Mikey 吃完饭,Mikey 一时没戴口罩,立刻被机场内冒出来的工作人员抓住现行,“那个戴耳机的,快把口罩戴好。”每次听到这个声音,Mikey 心里的愤怒就会增长一点。他不明白,在这个地方,“你没有饭吃,没人管你。你没有水喝,也没人管你。你没地方睡,更不会有人管你。没人管你是死是活,但你不带口罩,就一定会有人管你。”近一个月多来,浦东机场就像是整个上海的一个横截面。但机场里的所有人,都不在乎戴不戴口罩,他们只在乎怎么逃出这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Mikey 有时会把自己想象成《荒野求生》里的 “贝爷”,在玩一个生存挑战游戏。但在游戏里,“贝爷” 至少知道明确的结束日期。不像他,完全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一切? 机票被取消了 20 多次后,Mikey 的情绪濒临崩溃,急需一个负能量宣泄的出口。在电话里,他跟我痛骂了三个多小时,尽情发挥了一个东北人的语言天赋。大部分时候,我只是听着,附和几句。他还只有 17 岁,但却要面对这个操蛋的系统里最操蛋的状况,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竭尽所能让他骂得痛快。 他的心气很高,“你知道吗?我当时艺考连南艺、中传的复试都没去,我就要赌北电,结果我赌赢了。” 可下一句话,他的心情立刻跌回谷底,“可没想到,我输了,输在回不去高考上。” “14 天内再回不去,我就要复读了,我发誓我绝对不会复读的。我快疯了。” 聊到后面,他开始在机场散起步来,语气逐渐恢复平静。散步,是他在机场这段时间里唯一的解压活动。他说,他所在的那一层,从头走到尾,大概几十米长。他每天要来回走四五十圈。散步时,他喜欢观察机场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发觉在机场滞留越久的人,越喜欢把自己闷在一个角落,一个人对着一个屏幕,不说话、也不活动。“(他们都是)能不动就不动,因为动多了就会饿,饿了就要吃饭,吃饭就要花钱。” 他对我说。
一个人躲在角落吃泡面的滞留旅客。/摄影:Mikey

Mikey 说,唯一能让大家提起兴头的事,就是抢票,“赶紧离开这里,是所有人唯一的盼头。” 几天前,Mikey 时来运转,买了张高铁票,成功逃到了杭州。现在,他正在杭州的酒店隔离,这次隔离至少要花费 5000 元。但他不在乎了,“只要能离开上海就好。”他说,山西小哥也用这个方法离开了上海,估计现在也在中转地的酒店隔离。等隔离结束,他们应该就能顺利买票回家。三人中,只有 “方舱大叔” 还待在浦东机场。Mikey 说,“方舱大叔” 听闻去中转地隔离要自费,就打了退堂鼓。他们俩都离开后,我对 “方舱大叔” 很不放心。所幸,Mikey 跟我说,“方舱大叔” 有个儿子,一直在远程为他打理一切。“方舱大叔” 还在执拗地等,等一班直飞家乡的航班、或是一辆能把他带回家的政府专车,不知道还要再等多久。我只盼望,近期要去浦东机场的朋友们,能为他多带点吃的去。注:以上所有采访对象,均为化名;上述所有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Su

//编辑:Rice

//设计:板砖兮

//排版:sojulee

发布于 上海

大厂员工被高薪宠坏了?

文 / 小灵 半佛

来源 / 半佛仙人(ID:banfoSB)

1

这两天有个新闻,很有意思。

有位互联网招聘服务网站的 CEO,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说有位互联网从业者来面试,居然要求工资比上一家高,简直是被惯坏了。

这视频在网上可以找到。

做了 CEO 还亲自面试非管理岗位的员工,也是挺接地气的,不过说的话就不太接地气了。

先是说哎呀,被大厂裁员下来的人。

然后说之前 2 万块钱月薪的产品经理职位凭什么就要涨薪 30%,原话是,

“这是哪儿来的自信啊,这代的年轻人都是被互联网行业惯坏了”

“你想一个工作三四年的产品经理为什么会值 2 万块钱,他有什么能力”。

最后总结了原因,是因为大量资本进入互联网,不是你厉害,是行业厉害。

他这话。

既对,也不对。

2

首先,这套逻辑是可以说得通的,至少站在他的角度是自洽的。

第一层,都被裁员了,证明过的不好。

有个饭碗就不错了,还敢要求涨工资,属于有点没数。

第二层,之前收入高是因为行业好。

第三层,互联网行业给的工资高,养成了从业者的思维惯性,觉得高工资是常态,没有考虑到自己到底值不值这个钱。

推导到前三层,都问题不大,也是事实,毕竟有个人的奋斗,也有时代的红利。

可惜在第四层还没有讲出来之前,就下结论了。

这第四层是。

不是员工 “要” 高工资,而是行业 “要给” 高工资。

不是员工没数,是行业里的公司没数。

商业社会是不讲道德判断的,蒙圈的生意有人做,缺德的生意有人做,犯法的生意有人硬着头皮做,但亏本的生意没人做。

说到底,员工自由流动,大厂自主招聘,工资开多少,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

你就是说大厂在做慈善,故意给从业者高工资就因为心情好,也没人信啊。

一个个平时嘴上都讲市场经济。

怎么一到给人开工资了,不谈市场经济了?

给高工资不是惯着员工,而是不给就招不到人,这就这么简单。

公司计算之后,发现比起招不到人,还是多出点钱效率更高更划算,就是这么简单。

都是打算盘的妖精,装什么纯洁善良?

3

互联网早期发展是个速度竞赛,广袤市场无限作为,比拼的就是跑马占地的节奏。

好,要速度就要多给钱,寄快递加急都要多给钱呢,更何况员工。

高工资带来的高速度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速度,烧胎起步,大干快上。

面对蓝海,谁先动手谁就有先发优势,这时候需要皮糙肉厚的员工来肝。

给普通工资也行啊,那企业就享受 965 的工作节奏嘛,要想马儿使劲跑又想马儿不吃草,马儿要么用脚投票逃走,要么就出工不出气的摸鱼。

给多少钱,办多少事,自古同理。

隔壁家灯火通明的上项目,你家除了看门大爷其他人都自由活动了,野蛮生长的市场里面是一步慢就步步慢,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关门大吉了。

所以要想在早期互联网行业立稳脚跟,就必须给高工资让员工的 “每日效益” 提起来,抢先一步上线,快人一步布局,决定企业生死。

第二个速度,在于快速吸引人才,同时抢对手的人才。

每家企业都想要有创新能力和战略眼光,做事还非常务实,情绪稳定人见人爱的员工。

这样的员工可以高效的把手上的任务做好做快,但是如今是个分工细化的年代,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也不是独狼就可以完成的。

那就需要一个团队来推进,构建团队就要花时间,不完整的团队效率是拉胯的,这就要大规模的吸引人才。

人才都知道自己是人才,干嘛来你公司呢?

掏钱呗,来了以后让你工资比以前多 50% 好不好,50% 不开心 100% 好不好,用钱砸出吸引力。

别说期权这些的画饼疗法,那都是已经做大做强之后的模式了,早期谁知道这家互联网公司能不能熬到上市啊。

大家都是明白人,真金白银的每月结算吸引力最大。

每年顶尖高校那么多学生选择互联网行业,看重的就是性价比高嘛;

那么多其他行业的人涌入互联网,也就是看重工资高嘛,在哪里都是打工,还不如去互联网行业这个来钱快的地方奋斗。

不给高工资,就没办法大规模快速地吸引到这些人才,那别说通宵干活了,组织架构都起不来。

扣扣索索的压预算导致一个岗位放出去几个月吸引不到合适的人,累死已经进组的,反过来又吓退准备进组的,拖累效率下来的收益不是节约的几个工资钱就能弥补的。

谁还不会算账了?

4

第三个速度,在于赶快做大摊子好从投资者那里薅钱。

咱们见证了互联网行业前些年的快速发展,成本在扩张期从来都不是战略制定的核心考量。

只要摊子做得大、铺的快,哪怕成本高翻天,利润负的好几亿,又如何?

投资者能看到前景就好,要么相信有一天能统一市场,要么相信有一天会有人接盘,亏损?这是扩张的证据。

所以我看到过街头拉人下载 APP 直接送米面油的线下反哺线上模式,还看到过几十块甚至百块钱的天价关键词搜索报价。

那这些都要员工赶快来,来了使劲干,工资多几千多几万无所谓赶快把摊子铺开才是王道,好实现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

这三层不计成本的对速度的要求,大家品,没有一个是站在员工角度出发的,没有丝毫发福利的意思,就是单纯的、直白的、理性的商业权衡。

我要快,我加钱。

其实不光是互联网,任何行业在快速扩张的时候,都会为了速度给出高工资。

互联网员工没有用胸肌夹住大厂的头,逼着在合同上给出高工资,而是在供需关系这个亚当斯密心心念念的无形的手下,企业只有给高薪,才能在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市场里面活下来、做得大、从投资者手里圈到钱。

不存在惯坏,只有你情我愿。

因为你可以不招,你可以卡着低价来招。

没人拿刀逼你开高工资。

5

我知道有人会觉得,那现在互联网流量见顶了,增长减速了,薪酬是不是应该如同这位 CEO 所说的回归常态呢,互联网从业者是不是应该要降低姿态呢?

说法是没毛病的。

但依然是用固化的思维在讨论市场活动。

因为不存在 “应不应该”。

如果互联网企业都不需要快速扩张了,那 “自然而然” 就不会再给出高薪,那整个行业的薪酬 “顺水推舟” 的就会降下来。

公司不傻。

应聘的人也不傻。

公司知道不开这些钱,也能招到人了。

对方面个几次自己也知道市场现状和自己的斤两了。

市场会自然调节价格。

不是应该,而是自然现象。

还是那句话,没有强迫就业选择的时候,市场决定一切。

市场的手深的很远,咱们再举个例子。

刚才聊得是企业面对员工的博弈,咱们还可以引入另外一个变量,其他企业的招聘导致的人才挤兑。

因为互联网行业摊子铺得大,再加上各种大厂中厂小厂把蓝海早就卷成红海了,所以又是人才供需失衡又是相互竞争激烈,这就催生出一种很神奇的竞争手段。

把路都抢过来,让别人无处可走。

在业内,有的把这个叫做防御性招聘管理,有的叫做储备式人才计划,总归就是尽量垄断一个特殊领域的人才,让竞争对手要么招不到人,要么招不全团队。

这些招来的人甚至都不需要给公司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就是养着,只要你不出去,就能让竞争对手减速。

不光要比谁的速度快,还要比谁会让对手慢下来。

以前制造业发达的时候,很多真 * 大厂是通过和学校联手进行定向培养的模式来进行防御性人才培养的,互联网时代没那么多时间来培养,就直接用扫货的形式把市面上的特定人才都网络进来。

为什么要提这个竞争方式呢?

因为这样招来的员工,产出并不高,但是价值很高。

这就回到了招聘网站 CEO 第三层逻辑里面的一个漏洞,“没有考虑到自己到底值不值这个钱”。

这是在谈定价,在管理学上也是个显学。

直观的感受是价格取决于成本,成本高的自然卖得贵,成本便宜的就价格低一点,然后搭配上合理的溢价作为利润,最终价格就出来了。

套用在人身上,那就是算一算辛苦读书这么多年,交了多少学费、生活费、择校费、补习费,然后根据学历和经验的稀缺程度给个溢价,好学校的就多给点,五年工作经验的就比三年的再多给点,最后就能确定了人才的使用价格了。

6

不过这套理论早就被取代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看法是,价格就应该是 “放在一个开放和竞争的交易市场中的价格”,别反思自己值不值这个价,市场自然会告诉你应该值多少。

换到人才身上也是一样,行业的薪酬水平是市场博弈的结果,不会因为一个 CEO 的吐槽就降低,除非他能重塑行业供需关系和业内竞争态势。

既然是市场博弈,那谈微观个案就没有意义,要看大趋势。

这位招聘网站的 CEO,也算是熟悉互联网和人力资源的人了,他面对一个来面试的产品经理,觉得对方不值这个月薪,我不怀疑他的专业眼光。

他可以拒绝这个面试者,然后去找其他人,能几千块钱的找到十年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是你有本事,可惜这在统计学上只会是一个需要剔除的离群值。

而被拒绝的这位产品经理也不需要气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要因为这次面试说你被宠坏了就真以为行业都是这样了,要流动起来。

只有流动起来,才能感受到自己在 “开放和竞争的交易市场中的价格”。

所以,不是互联网大厂惯坏了员工要高薪,而是高薪是供需决定的,也是互联网行业特性决定的。

你看从业者工资拿的多,其实公司通过快速扩张捞的更多,从投资者那里拿钱更多,挤压竞争对手获得收益更多。

商业世界从来就不存在溺爱,更不存在该不该。

一切操作背后都是赤裸裸的商业逻辑。

大家职业一点,商业一点。

就够了。

刘畊宏爆火之后:再不加速 “搞钱” 就晚了?

文 / 翟元元

来源 / Tech 星球(ID:tech618)

刘畊宏已经火了近一个月。

自 4 月中旬大范围出圈以来,刘畊宏一路刷新记录:抖音 1 天涨粉 1000 万,12 天时间涨粉 5000 万,近一个月时间涨粉 6000 万。截至发稿,刘畊宏抖音账号粉丝总数为 6396.4 万。

对比 “直播带货四大天王” 之一的抖音一哥罗永浩,后者账号粉丝总数为 1941.7 万。单从粉丝数量来看,一个刘畊宏粉丝号召力,约等于三个罗永浩。刘畊宏已超越罗永浩成为抖音新一哥。

进入 5 月,刘畊宏热度依然空前高涨,刘畊宏及其背后 MCN 机构无忧传媒顺势推出新的矩阵号 “刘畊宏肥油咔咔掉”,该子账号 4 天时间已涨粉 771.2 万。健身第一人的健身操也从《本草纲目毽子操》扩列到《龙拳》《草原抖肩操》。

然而,没有人能在抖音长红。抖音犹如一个流量造星机器,批量生产网红主播,刘畊宏不是第一个爆火的主播,也注定不会是最后一个。上一个爆火的张同学,再往前追溯,柳叶熙、丁真,早已被大家遗忘。流量网红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从一年压缩至半年,再到如今的一个月,甚至更短。

外界的疑问在于,刘畊宏现在是很火,但是能火多久?健身界超级顶流 “帕梅拉”,已于数日前进军抖音。刘畊宏的流量再不变现,就晚了。

无忧传媒 CEO 雷彬艺对刘畊宏走红后的商业规划是,不考虑让其直播带货。刘畊宏本人或许并不适合直播带货,据 Tech 星球了解,刘畊宏此前曾与罗永浩 “交个朋友” 直播公司短暂合作,效果并不是很好。

现在摆在刘畊宏跟无忧面前的挑战是,如何在用户注意力消散前,抓住短暂的时间窗口进行商业化,与时间抢跑。无忧并不佛系,日前已全面开启刘畊宏商业化。一份流传在各个社群之间的刘畊宏商务报价显示,刘畊宏冠名费用已经达到 500 万元。

除了已被验证可行的直播带货,刘畊宏们的出路是什么?

刘畊宏爆火,“交个朋友” 失之交臂

去年刘德华入驻抖音时,创造了抖音粉丝增长速度记录,24 小时粉丝量破 2463 万,2 周时间粉丝破 5000 万,一年半的时间,刘德华抖音账号粉丝达到 6914.4 万。但现在,这一速度正在被刘畊宏打破。

刘畊宏星图数据显示,4 月 11 日以来,刘畊宏粉丝增长开始进入爬坡状态,4 月 18 日左右,粉丝突破 1000 万,4 月 23 日,粉丝增长至 4000 多万,4 月 27 日,粉丝总量达到 6000 万。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涨粉 5000 多万,并且还在以日增百万的速度增长。

跟刘畊宏相比,此前爆火的网红主播都只能算 “小火”。张同学 2 个月时间涨粉 1300 多万,截至现在,张同学抖音粉丝总数为 1906 万。被冠以中国第一个元宇宙博主柳夜熙,抖音粉丝 900.1 万。藏族少年丁真,抖音粉丝 802.8 万。

成为抖音健身第一人之前,刘畊宏有很多标签,“周杰伦的朋友”,“参加综艺节目的明星”,“健身达人”,但这些标签大多没有存在感,远没有 “全民教练” 这一头衔来的响亮。

刘畊宏霸屏,其背后 MCN 机构无忧传媒也被外界视为发掘千里马的伯乐,一时间,无忧成为最大的赢家。事实上,罗永浩背后的 “交个朋友” 公司,更早之前便与刘畊宏合作过。

“交个朋友” 内部人士告诉 Tech 星球,去年 8 月份,“交个朋友” 曾与刘畊宏短暂合作过。当时双方没有签约,属于浅层次直播,“交个朋友” 提供商品,刘畊宏作为明星主播带货。

据 “交个朋友” 当时直播预告显示,刘畊宏当时属于全品类带货,直播间既有大闸蟹、即食海参、牛排、白酒、啤酒等食品酒类商品,还有篮球、羽毛球拍、瑜伽垫等体育用品,也有洗面奶、眼霜等美妆护肤品。

彼时,刘畊宏没有在直播带货上显示出健身教练的优势,抖音平台上健身类目也还没有爆发。几次直播之后,刘畊宏与交个朋友没有继续合作。上述人士称,刘畊宏带货效果跟普通达人效果差不多。

没有签约刘畊宏,“交个朋友” 因此错失 2022 年出圈程度最为迅猛的明星主播。但 “交个朋友” 内部人士向 Tech 星球表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时 “交个朋友” 处于整体战略调整期,此前自有主播加明星主播的双轮驱动,调整为只保留自有主播,“不能什么都占,签明星主播属于 MCN 模式”。

在上述人士看来,刘畊宏爆火与无忧甚至抖音都没有太大关系,刘畊宏的成功属于天时地利人和,厚积薄发的过程。刘畊宏本人具有 30 多年的健身经验,叠加 “周杰伦朋友” 这一颇具粉丝好感度的关系,疫情期间全民健身热情被激发,刘畊宏夫妻人设,家庭和睦,全家总动员,综合来看,意味着全域全龄段的粉丝都被触达。

刘畊宏破圈了,但未来是否能更火,继续出爆品?上述人士称,“很难”。

加速变现:冠名 500 万,远超一线明星主播

网红主播的崛起,某种程度上都暗合了平台的发展趋势。

罗永浩入局抖音直播带货,正值抖音平台寻找对标淘宝主播薇娅、李佳琦,快手主播辛巴等标杆主播的关键节点。

去年 12 月份,东北农村青年 “张同学” 在抖音走红,2 个月时间涨粉 1300 多万。一位 MCN 机构人士告诉 Tech 星球,张同学出圈路径,首先是专业化运作,专业化运营内容,其次是自发宣传,前期以没有团队、草根等标签为卖点和爆点,在网上引出话题,之后迅速接受媒体采访,选择的媒体也很专业,央媒、官方媒体几家,垂直领域媒体几家,最后完成流量破圈。

张同学内容符合当下短视频生态需求,新奇特,草根、素人标签,也踩中了平台风口,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市场下沉、新农人计划等多重机遇制造就了张同学。

而刘畊宏爆火的大背景是,整个健身赛道的崛起。《抖音运动健身报告》显示,今年 3 月抖音运动健身视频数量同比增长 134%,创作者数同比增长 39%;健身类主播涨粉同比增加 208%,直播收入同比增加 141%。

不止抖音,小红书、B 站等平台都在卡位健身赛道。

粉丝意味着流量,意味着商业价值、变现能力。但没有主播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张同学账号已出现掉粉现象。

所以,赶在粉丝增长停滞前,主播们都会加快变现的速度。

无忧已开启刘畊宏商业化,6000 多万粉丝直接拉高了刘畊宏的商业价值天花板。一份在网络社群流传的刘畊宏商务报价显示,目前刘畊宏冠名费分为 500 万和 300 万两档,软植入分为 200 万和 100 万两档,短视频合作 80 万起。

冠名费最高达 500 万元,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个价位远超一线明星主播贾乃亮、黄子韬、舒畅等人。

跟爆火之前相比,刘畊宏商务报价涨了四倍左右。一位业内人士发给 Tech 星球的无忧刊例价显示,此前刘畊宏抖音 20-60 秒的短视频报价为 15.75 万 / 条,60 秒以上短视频 21 万 / 条,短期代言 50 万起 / 季度,年度合作授权 100 万起。不过一个月的时间,现在星图价格显示,刘畊宏 21-60 秒短视频报价 63 万,60 秒以上视频报价 68.3 万,涨了 3—4 倍。

无忧内部人士告诉 Tech 星球,现在有很多品牌在跟他们接触,不止局限于健身体育领域,各行各业品牌都有。据 Tech 星球观察,目前刘畊宏合作的品牌包括:FILA(斐乐)、安踏等等。

同样是 60 秒以内以及 60 秒以上两个时长的视频,罗永浩报价分别是 12.8 万、17.3 万。张同学报价则为 30 万。

拒绝直播带货,单凭广告变现或许并不能将商业价值最大化。张同学走红之后没有直播带货,也拒绝了 MCN 机构提出的 2000 万签约费。Tech 星球不完全统计,目前张同学已经接到至少 6 个商单,广告主包括百度地图、海狸先生、吉利汽车、网商银行、OPPO、银联等。

网红们的出路:流量尽头是直播带货?

刘畊宏的爆红,创造了新的现象级粉丝增长纪录,也将主播商业价值进一步抬升。但这股刘畊宏热能够维持多久?

为了延长生命周期,刘畊宏及其背后的无忧传媒在运营策略上开始采取矩阵式打法,快速推出刘畊宏小号 “刘畊宏肥油咔咔掉”,该账号 4 天时间已涨粉 771.2 万。直播间健身操也开始从《本草纲目毽子操》横向扩充了《龙拳》《草原抖肩操》等多个曲目健身操。从曲目、健身操丰富度着手,减缓用户流失速度。

业内对于刘畊宏商业化变现的预判是,流量的尽头是直播带货。除了直播带货,可供刘畊宏们参考的变现路径极其有限。

但刘畊宏此前在 “交个朋友”,以及加入无忧早期的直播带货效果都证明了,他并不适合直播带货。

新抖数据显示,2021 年 12 月 19 日至 2022 年 2 月 17 日,刘畊宏共开播 9 场,累计带货 665.42 万元。与直播圈动辄过亿的 GMV 相比,刘畊宏销售成绩实属一般。

直播健身跟直播带货存在着天然的内容冲突,一位业内人士称,跳操时卖货会严重影响用户健身体验。

此外,直播带货早已不再风光无限。罗永浩直播带货的发展轨迹,几乎可以折射出整个直播带货赛道的变迁。

两年前的 4 月,罗永浩正式进军直播带货,并且以飞快的速度晋升为抖音一哥。为抖音打造成功的平台样板的同时,还顺利完成了数亿元的债务偿还。

两年之后,罗永浩决定淡出 “交个朋友” 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重新启动新一轮的创业,新项目可能跟 VR/AR/MR 设备相关。

“交个朋友” 内部人士告诉 Tech 星球,罗永浩本月将正式淡出 “交个朋友”,不过,即使淡出,他也依然会保持一定的直播频次,不是彻底离开。

与公司深度绑定的 IP 离开,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公司最高光时刻的结束。不过,“交个朋友” 直播数据又在证明,公司对罗永浩的依赖程度不是很高。上述人士称,“交个朋友” 目前已在 15 个垂直领域培养了 15 个垂类主播,今年 “交个朋友” 直播 GMV 目标是翻倍,达到 120 亿元(去年目标是 60 亿)。

虽然从直播间数据来看,没有罗永浩的罗永浩直播间依然稳步增长,但罗永浩的淡出,薇娅的消失,头部主播不再,还是意味着,一个赛道从辉煌逐渐走向落寞。罗永浩的直播带货经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流量主播的发展空间。

如今,罗永浩主动选择上岸,但更多 “罗永浩” 还被困在流量场里。张同学账号粉丝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去年 12 月份,张同学粉丝数量为 1456.7 万,两个月时间涨粉 1300 万,然而从 1456.7 万粉丝到现在 1906.7 万,半年的时间只增长了 400 多万。据飞瓜数据显示,自 3 月份以来,张同学已经从粉丝顶点 1928.5 万下跌至 1906.7 万,掉粉 20 多万。

刘畊宏的粉丝增长,也不再日增千万或百万。流量网红登顶之后,可能会发现,之后所有路都是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