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暂别了,全站文章会保留,
五十再创业,发现心底热情并未消退。
批评的声音,能获得更多关注,
只是于社会前进意义甚小。
个人博客:http://www.winature.com/
听雨雅集公众号:tingyuyaji2020
是时候暂别了,全站文章会保留,
五十再创业,发现心底热情并未消退。
批评的声音,能获得更多关注,
只是于社会前进意义甚小。
个人博客:http://www.winature.com/
听雨雅集公众号:tingyuyaji2020
“滴滴滴……” 下午 3 点过,司机李波的闹钟响了。避免错过出车时间,他特地买了这个。
5 月初,李波开始在上海跑网约车。两个月来,他都住在车上,每天睡眠不足 7 小时,为了赚够流水,他大约有 15 个小时在路上。
1.jpg
为了不错过出车时间,李波买了一个闹钟。受访者 供图
疫情之后,网约车司机急速增长。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 1 至 6 月,新核发网约车驾驶员证约 70 万本。今年 5 月,海南三亚发出网约车市场饱和的预警,暂停受理发放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广东珠海、山东济南、四川遂宁等城市也发出了饱和预警。
司机们接单越来越难,而这不是随时可以退出的游戏。在平台、租赁公司、司机组成的链条里,司机身处末端,他们需要提高工作时长和强度,来覆盖经营成本,还有一些背负债务入行的司机,很难有其他选择。
派单像是看不见的手,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司机也难以摸清算法的秘诀,但有一条是确信的:跑得多,分值才会高,才有可能接到好单。利润走低,跑得更多,安全风险也随之而来。在 “卷” 起来的车流里,司机们就像是困兽之斗。
公开信息显示,自 7 月以来,交通运输部及至少 7 个城市相关部门约谈网约车平台,要求规范竞争,清退不合规车辆,维护从业者合法权益。而 8 月 24 日的交通运输部发布会称,截至 7 月底,各主要网约车平台、互联网道路货运平台公司均已公告下调抽成比例或会员费上限。
网约车 “红海”
后备厢里,李波准备好了被子、茶叶、洗漱用品。他思维活络,很快摸清了 “居无定所” 的窍门:一些建筑工地有洗浴间,他给门卫递包烟,两三天去一次;五六月上海温度高,他把雨刮器撑开,晾干薄短袖。
李波觉得自己是网约车司机中的 “典型”。他在江苏做过七八年销售,2019 年底投资了两家实体店,结果赶上疫情,到去年亏损了 170 万。为了还债,今年 5 月初,他进入了网约车行业。
31 岁的新司机邱天逸是 “稀里糊涂” 入行的。他是湖北人,在上海待了十几年,进过厂。今年年前,他辞了职,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租赁公司的业务员。业务员天天给他发来其他司机日流水破千元的截图。“给你诱惑,就加入了。” 邱天逸说。
网约车市场已是一片红海。6 月,上海市人大代表、大众交通集团董事长杨国平在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上海的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合计已超过 11 万辆,高于上海对 “十四五” 末本市出租车 8.8 万辆的规模预测。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也发布通告,自 2023 年 7 月 22 日零时起,暂停受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车辆营运能力核查业务。
刚开始,邱天逸信心满满,每天给自己定下流水 800 元的小目标。第一天,他没有经验,只跑到四五百块。半个多月后,他熟悉了平台和道路,一天能接到二三十单,跑到六七百块。他发现,要实现截图里的流水 “破千” 太难了。除非,扛住一天十五六个小时的出车时间。
这还只是没扣除成本的流水。邱天逸租的是一辆混动车,租金 5500 元,一个月油费 3000 多。为了省钱,他住在郊区一栋自建房里,每个月房租几百元,有个院子可以免费停车,再除去饭钱,他一个月大概能挣八九千。
老司机们已有共识,这行越来越难赚到钱了。司机曹小宝在上海跑了近两年车,他先是租车跑了半年,后来买下一辆二手车。他记得,2021 年那会,前一单还没结束,下一单就提前进来了。一天下来,他连上厕所、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现在,他得空车等个十几二十分钟才能接到一单。
小城的机会更少。去年 6 月,38 岁的刘立江在老家贵州的县城,用自己的车开起了网约车。他记得,刚开始时,一个月能有过万元的流水,到了年底,连 9000 元都跑不到。有时他在路边停下打完一局 “吃鸡”,大约三十分钟,单子还没来。
今年 5 月,他下定决心来上海,碰碰运气。那天下午,他一下飞机就去租了辆车,签了三个月的合同,既兴奋又忐忑。车开出去当天,就跑了 300 多块钱流水。“感觉单子好多啊。” 他回忆。
“卷” 起来的司机
司机们不得不 “卷” 起来。
每天六七点出车,晚上十二点后收车,刘立江经常收到平台强制下线的提醒,有时是计费时长达到 4 小时,必须下线休息 20 分钟;有时是总计费时长达 10 小时,需要收车,6 小时后才能继续接单。那时,他实际出车时间往往超过了 15 个小时。
刘立江的车开得稳,即便是在晚高峰期间拥堵的市中心,车也很少急刹。只是一天下来,肩膀酸痛,腿也僵硬,他买了一把筋膜枪,受不了时就对着肌肉打打。
6 月初,作为紧急联系人,刘立江的爱人收到平台发来的短信:5 月 29 日至 6 月 4 日,XXX 的工作时长远高于 95% 的司机,请每日保持 7 至 8 小时的充足休息时间。
连着跑了半个月后,刘立江终于决定休息一天。但那天他 8 点就醒了,再也无法入睡,硬撑到中午,他还是忍不住出车了。
去年 6 月,刘立江辞去体制内的工作 —— 他做工程项目亏了钱,4000 元一个月的工资撑不住几十万的外债。“不出去,感觉错过了一个亿。” 他笑着说。
那一天,刘立江的打车软件在线时长 8.7 小时,流水 400 元出头。
在李波看来,网约车的收入跟时间投入成正比。到上海之前,他试着在南京跑了 3 个月车,要求自己每天出车 13 至 15 小时,确保能坚持下来 —— 年底前,他要还掉 10 万元的贷款。
就算做过压力测试,临场还是遇到了突发状况。到上海没两天,李波就被扣罚了。那天,他停到一家饭店门口接乘客,没注意是黄线,结果被扣了一分,罚款 300。这意味着他那天白干了。
最近李波开了直播,有人问他网约车好不好跑,他回复:“但凡有其他的行业,或者是有稳定的收入,就不要来碰网约车。”
一位司机说,晚上在高架桥上,看到 “丰田、荣威、别克” 的电车,基本都是同行。实在没有订单时,司机们只能选择接特惠或者一口价。
记者获取的某平台特惠快车收费明细显示,一份未给予乘客优惠的 19.36 元订单,驾驶员收入 13.8 元,平台抽成比例为 28.7%;另一份原金额为 55.35 元的订单,在给予乘客优惠 20 元后,乘客支付 35.35 元,驾驶员收入 34.2 元,平台抽成 3.3%,驾驶员收入占订单原本金额的比例仅约 60%。
在司机们的微信群里,曾有人转发呼吁关闭接特惠功能的帖子,600 多字的消息在同一天被转进同一个群 4 次,但回音寥寥。有司机后来发言:“我们谁都讨厌特惠,但有时候为了生活没有办法。”
曹小宝也不得不接特惠订单。去年,他跑十三四个小时,就能有 800 多元流水,现在要达到同样的数额,要多跑一个多小时。以前,他每周会约着朋友到烧烤店吃点串。现在他减少了出去吃饭的次数,回家后喝瓶啤酒,点个外卖炸鸡或者烤串,是他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
在上海宝山区的一处充电站,曹小宝和另外两位司机合住一间屋子,毛坯房,不到十平米,摆了两张高低床后,中间只能站下一个人,房租每人每月 300 多元。
曹安公路附近充电站内一处饭堂,午夜,司机们在这里用餐。澎湃新闻记者 何沛芸 图
曹安公路附近充电站内一处饭堂,午夜,司机们在这里用餐。澎湃新闻记者 何沛芸 图
两位室友更拼,曹小宝几乎见不到他们的面。
室友迪哥今年 49 岁,是江苏人,从 2018 年就开始在上海跑车,经历了许多司机羡慕的好时光。
当时,平台竞争大打补贴和奖励战。迪哥记得,有时候一天下来,光奖励都能达到五六百元。今非昔比,2023 年 6 月,迪哥跑车十多天,总共收到了 491 元奖励。
他是跑得最 “狠” 的那类司机。五年前,他每天就跑十五六个小时,随着年龄增长,如今他有些力不从心:大腿时不时就疼痛,腰也直不起来。前几天,他没有休息好,次日的早高峰差点两次追尾。
最近,他决定作出些微妥协:开车时,把座位多调几个角度,隔一会换个姿势。
与系统 “斗”
“兄弟们是时候发自己的成绩单了…… 我们的目标是每天破千,反复思考一下,今天把时间浪费在哪里了,为什么没有搞到钱。” 每晚 11 时许,30 岁的吴毅会在网约车车友群里露面。他跑车大约 5 年,是小有名气的直播博主。
司机们都乐意把流水发到群里。一位常响应吴毅的司机说,跑车枯燥,算是给自己增加一点动力。
群里的对话几乎没有休止的时候,“优质订单” 是聊天中的高频词。司机们被派到好单,发到群里分享,遇到起步价的 “毛单”,忍不住吐槽。大家都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接到 “大单” 的。
吴毅是群里的 “大佬”。他喜欢开单价高、不堵车的夜班,也对这座城市的生物钟了如指掌,“(凌晨)一两点吃点夜宵,两三点 ktv 下班,四五点有赶飞机和火车的人了,六点就有学生开始上学。”
5 月 15 日至 6 月 11 日这四周,吴毅的流水总计超过 3 万元。6 月 9 日,他一天的流水甚至达到了 1647 元,这是许多司机流水的两倍。
“养” 账号、和系统 “斗”,是他向新司机分享的诀窍。在吴毅看来,平台的派单系统是 “聪明” 的大数据。司机需要避免被系统打上标签,比如不要被提醒疲劳驾驶;要天天跑的话,告诉系统这个账号是全职司机;注意不要被乘客投诉。
网约车平台公示的规则能印证吴毅的经验:司机们通常有一个分数,有的平台称为 “口碑值”,有的是 “服务分”,这个分值背后是一套复杂的评价系统。
司机们普遍认为,账号分数越高,被派单的可能性越高,订单越优质。而对于新司机来说,账号等级的增长就像游戏里升级打怪。
在某网约车平台上,司机被从青铜到钻石分为 5 个层级,要达到最高级,需要成长值 18000 分,服务分达到 90 分(基础分 60 分)。然而每月的成长值会清零,这意味着,一旦司机们停止出车或少出车,次月账号的等级就会下滑。
还有一些在坊间流传的 “攻略”。比如在吴毅看来,“一天里不要多次去机场,会接不到单。” 这难以验证,司机们只是在算法黑箱中苦苦摸索。
吴毅明白,最靠谱的秘诀也是最朴素的道理:时间和付出占 90%,其次是经验,最后需要一点运气。
有新司机在这套系统里感到挫败。作为新手的第一个月,邱天逸总是接到起步价的单子。他兴致勃勃地研究了平台规则,第二个月,服务分就涨了十几分,接到了一些远程的单子。
但渐渐地,他有种被控制的感觉。通常,司机们通过平台热力图来识别订单分布,乘客呼叫越多的区域,颜色越红。而邱天逸发现,有时自己所在区域是红色的,系统却没有派单给他,“系统给你单子,让你跑多少你才能跑多少”,他感到茫然。
邱天逸意识到,跑车和在厂里上班没有本质区别。“(基本)一小时流水 50 块,跑十几个小时,才能达到(流水)标准。”
最终让他泄气的,是一些难言的委屈。有次,他被一名乘客投诉绕路,封号三天。但实际上,乘客定位的酒店门口是一条单行道,必须从前面的路口绕一圈。邱天逸试着在平台上申诉了三次,都没有通过。
被 “捆绑” 的自由
在上海跑的网约车,许多都是由外地司机驾驶。他们从租赁公司租赁或购置一辆合规的运营车,签订合同,即可加入司机大军。
在低门槛、灵活就业的表象外,司机处于利益链条的底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赵磊发现,网约车平台、租赁公司和网约车司机三者之间围绕 “合规车” 形成了责任分摊、成本转嫁的利益链条。
她在论文《被 “车” 捆绑的自由 ——T 市 W 网约车平台劳动控制研究》中指出,网约车平台不直接与网约车司机建立劳动关系,而是与租赁公司合作,将购车成本、风险等分摊于租赁公司;租赁公司则通过卖车、收取管理费等获利,也甘愿为平台 “背负” 成本与责任。最终,租赁公司将车款、商业营运保险、管理费等费用打包在车价中,向司机收取。
2020 年赵磊做田野调查时,有司机曾和她计算过开车的成本。“每月还贷 3500 元,再加上电费、保养、保险等费用下来,一个月的成本约 5000 元。” 她认为,网约车司机承担的经营成本牵引其劳动过程。司机不得不不断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他们背负的成本也抬高了退出的壁垒。
长时间驾驶带来的是安全风险。据报道,2022 年深夜,杭州市一名网约车司机在连续驾驶 5 小时后,超速接连撞上了在公交站台内等候的市民、公交站牌和绿化带,造成一人死亡。2023 年,北京一位 40 岁的网约车司机陈某某被发现猝死在驾驶座上。从 3 月 11 日至 4 月 3 日,陈某某连续出车 24 天,平均每天出车时长 10 个小时,最长的一天平台在线 20.8 小时。
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司机们表示,为了提神,他们会趁着咖啡店优惠活动,一次性买两杯美式放在车上。也有司机常备风油精,红牛则是喜欢开夜车的司机不可少的饮料。一位司机说,困了就抽一根香烟,缓解疲劳,多的时候一天抽一包。
实在熬不住,他们便找个能停车的地方,放平驾驶座椅,小憩一会。但在城市中心区域,停车位置并不好找。曹小宝的违章记录里大多是 “违停”,他习惯趁中午单量少时停在路边休息,有时醒来,窗户上已被贴了罚单。不过他也遇到许多好心的交警,“会敲窗户(提醒)”,叫他起来。
“他们在劳动过程之前便被资本所‘俘虏’,被牢牢地捆绑在‘合规车’上,为盈利而不得不‘自我剥削’。” 赵磊在前述论文中写道。
还有一些隐形的 “坑” 很难避。2021 年,老司机迪哥首付 5 万 “以租代购” 买了一辆油车。后来,他身体出了问题,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因为没钱还月供,租赁公司便把车收回了。那一次,他赔了近二十万元。
2022 年年中,他不得不再租车,交了押金和租金一共 17500 元,却发现车开回去充不上电,只得送回公司修。过了几天,公司失联了。
迪哥报了警。他回忆,警方说这属于合同纠纷,建议他去法院起诉。律师费要好几千,迪哥最终没去。
实际上,上海警方曾把类似的车辆租赁纠纷定性为一种新型诈骗手法,包括虚假广告吸引司机面谈、设套签订合约、刻意制造违约从而强占押金等。
迪哥终究是不能停下来的中年人。他后来借了几千块钱,又新租了一辆车。
2023 年 6 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已过午夜,曹安公路附近的一处充电站里挤满了车,有的车在附近排队,等待空置的充电桩。迪哥常来这里,他说这是上海少有的不收停车费的地方,充满电,司机可以休息到六七点早高峰前。
6月下旬,迪哥到曹安公路附近的一处充电站过夜,这里停车不收费。澎湃新闻记者 何沛芸 图
6 月下旬,迪哥到曹安公路附近的一处充电站过夜,这里停车不收费。澎湃新闻记者 何沛芸 图
“嘎吱。” 他熟练地把车后座折叠起来,和后备厢形成一处四方形的空间。迪哥身形微胖,穿一件黑色短袖,他把自己挤在四方形的对角线上,身下是两个落差有十几公分的方块,睡着不舒坦,但他习惯了。
迪哥把车后座折叠起来,晚上就睡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澎湃新闻记者 何沛芸 图
迪哥把车后座折叠起来,晚上就睡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澎湃新闻记者 何沛芸 图
留下的,离开的
跑车前,迪哥做过木工,在工地上开过塔吊。在他看来,和过去相比,跑车的苦只是 “毛毛雨”。
今年,他的爱人诊断出甲状腺癌,做了手术。大女儿专升本考上了,儿子马上中考,孩子读书等着钱。家里老母亲身体不好,长期服药,是迪哥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负担着医药费。他在心里记下了这笔账,“总归是要给的”。
目前,他租车的公司给双 S 司机租金减半 —— 这是租赁公司根据高峰时长和服务分,给司机评的级。迪哥算过,理想的话,他一个月收入能达到近 2 万,足够维持家里开销了。
“人总要做出调整,你在这一行能挣到钱,就会一直做下去,如果挣不到钱,肯定要想办法的。” 迪哥抱着积极的心态。
只是一则新闻让他隐隐担忧,有平台计划在 2025 年推出首款量产无人驾驶新能源车。迪哥有时想,人工智能会不会把网约车司机淘汰?到时候他年纪大了,种地养不活家里人,学什么手艺也不现实。
而对曹小宝来说,开网约车只是短暂的过渡,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曹小宝 28 岁,长了一张娃娃脸,却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独自待在上海,他很牵挂在老家淮安的家人。
每隔一个多月,他会回家三四天,去看望两岁多的儿子和不到一岁的女儿。出发前,他在网上买好遥控汽车、巧克力,作为孩子的礼物。快到家时,他会绕到菜场,买上小龙虾或是鱼,带回家做饭。
再返回上海的那几天,他就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努力地接单,填平损失的单量和系统评分。他算了算,到上海近两年,他给老家寄了大约 10 万元,付了房子的装修款,覆盖了家庭日常的开销,没有攒下什么。
好在,买车的分期款还剩三四个月就还完,到时候,他就不用再交每月 7200 元的月供。他盘算着,如果一天能跑 800 元,一个月就能拿到约 2 万元。再开一年车,积累点资金,也许能回家开个小超市,每天见到孩子。
最初接单的满足感过后,刘立江也对这种漂泊的生活感到疲惫。5、6 月份,他的流水基本在 700 元左右。最高的一天是 5 月 31 日,他跑了近 900 元,平台记录那天他出车时间接近 16 小时。
有时他路过机场,看到飞机轰鸣,忍不住想起 1700 多公里外的家。他和一位司机朋友一度会开到曹安公路的一棵树下收工,那是他们的落脚点,这样看上去 “至少不是一个流浪汉”。
刘立江租住的充电站内,午夜过后仍有许多车在充电。澎湃新闻记者 何沛芸 图
刘立江租住的充电站内,午夜过后仍有许多车在充电。澎湃新闻记者 何沛芸 图
一位上海租赁公司的工作人员说,今年年初,有许多新司机来租车,“车都不够”。但三个月后,一轮租期结束,大部分新司机们都没能续约,他们在 “不知具体情况下进入这行,结果挣不到钱”。
6 月 13 日,是邱天逸租车合同到期的前一天。为了把油箱里的油耗完,他从下午一点跑到次日早上六七点。一路上,他开足了空调,跑个四五单累了,就在路边休息一会。
邱天逸是心思细腻的年轻人,喜欢旅游,会拍夕阳和飞鸟、粉色的晚霞、夜里静谧的街道。但过去两个月,他只能路过这些风景。因为作息不规律,他总是在睡眠中途醒来,身体和精神都感觉疲乏。
临近中午,邱天逸去公司退掉了车,回到住处后,沉沉地睡了 2 个小时。他太累了,没有做梦。未来要做什么,他还不知道,但他决定先休息两三天。
(文中人物除赵磊外,均为化名)
来源:澎湃新闻
“回笼漂”——不就是“重返北上广”嘛,小词儿一套一套的,别说,还挺生动。“重返”可不就是“回笼”,“北上广”可不就得“漂”。为什么选择“回笼漂”,咱也想当江浙沪独生女,这不没那条件?
19年去北京实习,熬夜、压力和油腻外卖让我长胖20斤,打开前置摄像头整个人呈现出被社会教训过的颓废与安详,不过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认识了一群可爱的玩伴。后来疫情爆发,顺理成章留在了家乡的省会,当时那个工作,有一说一待遇还不错,但办公室氛围压抑得要死,这个工打得我枯槁干瘪,了无生趣。
有天下班,同事都在整理电脑收拾东西,我为了活跃气氛,“工作做不完就明天再做吧,运气好的话,明天死了就不用做了。”此话一出,诡异地安静。这在我原来实习的团队里可是任谁听了都会会心一笑的经典老梗。大家不是一路人这件事,云淡风轻地露出端倪。
我想再不扑腾就要被温水煮熟了,于是毅然决然递交了辞职信,南下成为一名广漂。
施耐庵在700年前就写过,“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大意是如果父母指望不上,后人创业经商的多些;如果父母有权有势,后代做官的多些;如果出身名门望族,人脉强大,那留在家乡就能风生水起;如果家里没什么积累,外出闯荡大概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我18岁看到,会不屑地啐一句,什么质感不佳的街头成功学。如今我25,观照一下身边同学朋友,发现冥冥之中,大家好像是按这个路子蹚出人生轨迹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如此潜移默化且深远地牵引着一个人的命运。
反正都要出来漂了,我们漂人也是有骨气的,要漂就漂超一线,北上广是漂人最后的倔强。
纵使寄居其中的人嫌北京土、上海装、广州挤、深圳潮,但就连刚高考完的学生都知道选学校要选大城市,就算打起游戏来网速也会更快。
谁也不能否认,北上广就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基础设施最完善;教育、医疗、文化艺术资源最丰富;各种机会最多的地方。
况且,大城市真的蛮包容。
在老家发疯你是非主流,在大城市发疯美美升咖成亚逼。
在老家天天遛弯儿,不出半里地全村儿都知道谁家出了个街溜子;在大城市没事儿压压马路,鞋底磨穿也得是City walk。
而且,年轻干练的都市丽人和嫁不出去的老姑娘我还是拎得清的。在大城市报年龄,同事:“什么,你才25啊”;在老家,街坊:“什么,你都25了!”
退一万步讲,即使有条件当全职儿女,也实在没做好被人规划职业、婚恋和人生的准备,毕竟,受人荫蔽哪有底气不听人指使。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总归不太得体。而且不是我说,咱这大多数东亚亲子关系,真的经得起天天近距离地磋磨吗?大学放假总回过家吧,母慈子孝到鸡飞狗跳的保质期多久心里没数啊?
《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离开上海回老家,小镇转一圈都认识,能做的工作无非是文员,体制内男即相亲鄙视链顶端,待几天发现还是喜欢上海的生活,转头回去了。
逼仄幽暗的蜗居和漫长拥挤的通勤,都不能劝退那些前赴后继赖着不走的家伙,我想北上广一定有某种可供想象的空间,一茬又一茬的人在这个空间里寻求着某种人生的可能性,一种也许并不存在但仍值得追寻的可能性。
说一千道一万,咱们常年在外漂的,过年回家难免被逼逼两句“一直漂着也不是个事儿”,建议提前搜索一些高情商回答,熟读并背诵全文。不过劝你还是省省力气,直接下跪是最快的:“别说了,别说了,左右不过为混口饭吃,求你别让我尴尬。”
窝囊组永远上大分。
– 我曾是流浪汉,直到有一天,我的表弟带我去了建筑公司的临时工招聘点,那是日结工作,和我一起干活的其他人又懒又慢,整天都在抱怨,找到机会就偷懒,这让我很气恼,因为我要把他们省掉的工作都补上,有一天老板来了,看见我提着2个5加仑的钢桶,里面装满了水泥,爬了一个下午的楼梯,下班后他把我拉到一边,让我不用去领日结支票了,因为公司决定正式录用我。从那时起,我为他勤奋工作,因为他是总承包商,所以我学到了很多房屋修缮方面的手艺,现在我已经成了全栈修理工,门窗、地板、壁板、瓷砖、铝材……我都能上手,也拥有自己的货车,收入丰厚。
– 牺牲舒适,专注于最低限度的物质需求以及如何赚更多的钱。我在沃尔玛找了一份工作,又在一家服装店兼职夜班,和女朋友一起住在便宜的汽车旅馆,尽管已经非常省吃俭用了,但是2份工作加起来88美元的日薪还是让我吃不消,而且根本无法攒钱,就像我想准时上班就得买一辆车,但我需要上很多年的班才能买得起车,死结。后来我借住在爸爸家里,他帮我付了TESOL(英语教学资格)的学费,然后我去了波兰,找到一份外教工作,终于稳定下来。我的经历说明贫穷是一种可怕的遭遇,如果你没有朋友或是家人的支持,就很难凭空摆脱它,你在那里待得越久,陷得也会越深,尤其是当你开始借钱时。
– 我和酗酒的父母一起长大,从16岁开始就每天工作,直到可以远离家人。我的妻子和孩子是我的支柱,让我努力工作并变得更好。一点专业提示,离开糟糕的故乡,永远不要回头,控制你手边的一切,抓住生命的曙光。
– 作为前银行家和财务顾问,我的建议是制定一个实际的计划。我见过很多人,即使是那些赚了很多钱的人,他们非常容易把自己搞破产,永远无法实现他们的目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花时间坐下来制定一个现实的计划。他们只是有一个梦想,并在生活中总是假设「它最终会发生」。我和妻子很早就设定了一个目标,希望40岁时可以基本退休,住在我们的帆船上。当我每隔一两个月拿出笔记本时,她就会对我翻白眼,然后重新评估实现目标的每一个步骤。今年我39岁了,此时此刻,我正在前往加勒比海的途中,坐在我们的船上敲出这些文字。
– 为了让我读完大学,我妈打了3份工作,而我在大学期间,每天的时间只有3份,1份用来上课,1份用来打工,1份用来睡觉,没有任何社交。大学毕业后,我依然同时打2份工,用以维持收支平衡,直到其中一份工作带来超过8万美元的年收入后,我才辞掉第二份工作。现在我每年赚13.5万美元,持有一些股票和房产,去年才买了自己的第一辆新车。这并不容易,太他妈难了,我做了一切别人告诉我不该做的事情,比如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永远答应接受额外的工作,等等,从来没有去过海外渡假,而是用那笔钱来投资房产,我所做的牺牲让我晚上可以安然入睡,因为我知道自己可以再也不用只靠工资生活了,对此心存感激。
– 我遇到了一个21岁的外汇交易员,他保证我的所有投资都会获得800%的回报,于是我把存款全交给了他来打理,然后……对不起,我看错这个帖子的标题了,我以为大家是在分享怎么濒临贫困/破产的故事。
– 我童年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贫困潦倒里,21岁开始还要帮父母还房贷,所以我需要每周工作70-100个小时,尽一切努力存钱,我每年只休息3天,连续6年没有周末,失去了很多朋友和聚会,但我可以向你们保证,35岁带着储蓄账户去度假绝对比25岁破产要好很多,这是一个用20岁的自由换取40岁的自由的经验。
– 我选择了一份「容易找到」的工作(医疗护理),而不是我感兴趣的工作,因为兴趣从来就不值得信任,它会误导你,我认为这是最有裨益的认识,专注于做正确且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我感兴趣的事情。
– 找个室友分摊房租,不乱花钱,最重要的是不要成为生活方式膨胀的受害者,继续开旧思域,如果它坏了,再去买一辆旧思域,养无年费的信用卡,不是为了超前消费,而是积累信誉,勤买二手商品,尤其是电子产品,它的换代很快,过时仅仅一年的二手货价格会掉很多,而性能却没有那么快被淘汰,我是一个很懒的人,每周工作时长不超过30个小时,但依然可以在大城市过着相当舒适的生活,自律很重要。
– 我从高中辍学,离开学校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披萨店洗碗,后来我把后厨所有工作都尝试了,意识到自己真的很喜欢烹饪,于是开始找厨师学手艺,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学到很多,并为餐厅菜单贡献了几道自己的菜,有顾客吃完后会问这是谁做的,这让我逐渐从学徒成为副主厨再到主厨。现在我即将拿到一份6位数的Offer,距离当年蹲在披萨店里洗碗已经过去12年了。
– 嫁给对的人。我的前夫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他把我从贫困里拉了出去,差不多过了30年后,我们离婚了,但他担心我过得不好,依然愿意给我提供物质支持,直到今天都没有中断。
– 我患有残疾,高中毕业后我和4个人一起合租,政府每个月给900美元补贴,其中一半我得用来付房租,康复中心帮我申请了奖学金来付大学学费,这让我开始学习编程,当我终于找到一份真正的工作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沃尔玛用工资买了一大块三文鱼、沙拉和6罐啤酒,我感觉自己那时就像一个国王。直到今天,我对生活用品和书籍的预算基本是无限的,但是除此之外,我依然像一个节俭的大学生一样生活,在贫穷中养成的习惯很难改掉,从财务角度来看,我可以在40多岁的时候就退休,但我不想放弃工作,它对我意义重大。
– 如果你有一份可以收小费的工作,那就像史矛革一样把它们藏起来,不要花在任何事情上,直到存够几千美元。除非有人愿意买单,否则不要出去跟人喝酒。吃便宜的食品。分清楚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的区别。不要害怕更换工作以获得更高的薪水,如果老板不愿意给你加薪,那就去找另一份可以满足你要求的职位。我现在还谈不上富有,但我经历了从一贫如洗到现在可以独居在一间小公寓里舒适生活的过程。
– 对于很多人来说,贫穷是一种心态。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不是信用卡欠了2万美元,就是为了想去买一辆自己负担不起的新车,不惜背上7年贷款。我认识一个人,她要不断的把车藏起来,以避免贷款公司回收,但同时她每个星期还要花几百美元去做指甲和头发。我试图帮这些人制定预算,但他们最喜欢反问我的是为什么一定要存钱而不能去迪士尼。
– 高中时和一个傻乎乎的家伙交朋友,毕业后依然维持友谊,大约10年后我正在找工作,他把我内推进了他所在的公司,然后我的收入从勉强高于最低工资水平,到了美国的中位数水平,我在这家公司又工作了10年,现在家庭美满,还有7位数的股票组合。事实是,尽管我进了那扇门之后确实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但是如果我没和那个在数学课上被人欺负的家伙成为朋友,我可能会一直活在原本的低谷环境。
– 花了4年时间学习一门手艺。工作时间长、辛苦,包括晚上和周末。我的等级顺序不断上升。我把一路上赚到的积蓄花在了能让我赚钱的事情上,而不是花在了豪华汽车/更大的房子上。终于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我可以减少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但仍然过上不错的生活。
网红“铁头惩恶扬善”在新东方杭州线下中心的举报现场。(视频截图/图)
近日,新东方杭州线下中心突然全面关闭,起因是网红“铁头惩恶扬善”(以下简称铁头)举报杭州新东方违规补课。2023年8月10日,新东方工作人员向媒体确认了此事,并表示暂不清楚复课时间。
此前几天,铁头在多个社交平台连续发布举报新东方相关视频,并多次向辖区派出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教育部门举报新东方补课行为。8月10日,杭州市教育局表示,已接到举报人提交的材料,正在核查涉及新东方的相关情况。
在举报视频中,铁头认为,新东方进行学科类补课违反了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双减”的相关规定,属于违规违法行为,造成了教育不公平。铁头要求新东方退还家长补课费用,取缔补课行为,并对该公司行政罚款。当天,该补课中心拉闸关电,并遣散师生回家。
铁头扬言,要让补课行为在杭州“断根”:“如果这家店敢开,我天天来。杭州全区的新东方、学而思,还有重点高中提前补课的行为,我全部都会去。”对于铁头的举报,不少家长并不买账,有家长认为:“只要小升初有超教材的题,只要初升高分流,(教培)机构永远打不掉。”
37岁的铁头拒绝透露真名。在他的自述中,他籍贯浙江省舟山市,定居在杭州市滨江区,曾开过快递点和餐饮店,做过置业顾问,从事过金融证券领域,做过私人助理,服务过身家几千万到几十亿的老板。目前他做的是视频自媒体运营,主要内容是“打假”。铁头“惩恶”的领域并不多,他打过“鬼秤”,戳穿过金镶玉中奖骗局,还打击过美容套路贷。如今,他将目光瞄准了教培补课行业。
8月10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这位身处舆论旋涡中心的网红视频博主。在回应质疑时,铁头的回答同样具有争议性。
“补课把脑子补傻了,那么就先干补课”
南方周末:从你的视频内容看,你一直扮演打假维权的角色,可这次为什么跨度这么大,选择新东方补课作为打击目标?
铁头:线索是一位家长提供给我的,她家小孩没有补课,但是班上其他孩子补课,她就不爽。这个家长就拍了几张(别人补课的)照片给我举报。你在那里补课,(升学时)把其他孩子名字挤掉,我觉得补课家长是自私的,我不补,你也不补,公平吧,你为什么要补呢?
我手上有十几家机构补课的线索、证据,但没有新东方影响力(大)。我就是要把最大的改掉,下面的马上会乖乖遵守的。
南方周末:新东方有没有给你解释?
铁头:它置之不理。我觉得惩罚力度(不够),如果能把教师资格证吊销,以及罚款落到实处,问题马上迎刃而解。但是补课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我一己之力短期内扭转不了,三年五年后也不会有巨大好转。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强烈反对补课?
铁头:我反对的是文化学科类补课,其他形式的则大力支持,世界本该丰富多彩。我经常连麦解决消费者被骗的问题,我发现太多年轻人、太多大学生、高中生被骗了,补课把脑子补傻了,没有任何的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包括辨别能力。所以我想补课把脑子补傻了,那么就先干补课。
我后来了解到,国家双减政策包括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以及义务教育法等,都是支持我干这个事情的。
我一直觉得,补课提升了文化课成绩,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伤害是非常大的。而且,小孩子那么累,干嘛啊?二三年级的搞到晚上十一二点钟,几张卷子,这家长都疯了吧?
最后,(城市家长补课)对偏远地区的人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你本来就已经享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你还补课?教育一定要公平,而补课就破坏了这种公平。
南方周末:你理解的教育公平是什么?
铁头:不补课就是教育公平,没有什么虚头巴脑的东西。国家的高考、中考制度符合当下我国国情最优解,相对来说已经是很公平的。如果都能上高中,那我为什么要学习?不用学习了,那这比补课还废呢。
我会火力全开,我也会自己出钱,让更多跟我有一样志向的人去干。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很早之前看到衡水中学,我不觉得是一个励志正向的(例子)。
“举报新东方掉粉”
南方周末:你有孩子吗?你会让自己的孩子补课吗?
铁头:我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小孩,但将来我小孩要是敢补课,我要打断他的腿。还有,我居住地所在的杭州滨江区,谁敢补课我都去举报。我小孩子没补,你们也不能补,你们不能侵犯我的权益。
南方周末:举报风波出来后,很多家长非常反感你这么做,你怎么看这些反对的声音?
铁头:有些家长说,你这样做有什么用?打掉了,以后只能一对一(补课),价格还提高了。我突然反应过来,我就是要你们补不起。家长心理都魔怔了,都病态了。
南方周末:网络上有许多对你的负面评价,说你蹭流量。
铁头:我从今年4月26日开始做视频,现在全网有七百多万粉丝,做打假维权题材涨粉都是30万起步的。但是,举报新东方还掉粉呢,刚刚拍的时候涨了170个粉,然后掉了一千多粉,你说哪有做题材还掉粉的。
我在四个平台有账号。视频号上十个人里面八个反对我;快手的话,支持我的比反对我的多;抖音的话七三开,七个反对三个支持;微博全是反对的,比例更大,但我无所谓。随便你们喷,我的内心足够强大,我始终认为我做的事情是对的。
我这个账号做到现在,没卖过一次货,没有任何广告,没有挂任何小黄车,没有变现过一分钱。而且,我把所有维权得来的钱都捐了,捐给我的母校,以前叫大衢中学,现在合并到浙江省舟山市岱山中学,总共捐了5.4万元,用来资助中等成绩以上、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
南方周末:如果不变现的话,那你靠什么生活?
铁头:我有存款,钱多的是,根本花不完,现在手里有二三百万现金。我对钱不太care(在意)。
南方周末:你在读书时候有补过课吗?
铁头:初中的时候补过一次化学课,那个化学老师挺好的,家里人说你去补下课,化学考了八十多分,看能不能补到一百。后面我发现有用,但是我不想补,因为这个东西占据了我玩的时间。
如果补课的话,我现在可能是一位人民警察。因为我差了二十多分没有考上在杭州的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我后来上了一所大专,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韩语。
我就高中毕业那一阵后悔,因为我想去当警察,后面就没后悔过,我更多是怪自己没好好学习,而不是补课。那时候没有像别人那样晚上学习到几点,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包括上课的东西,我感觉我能消化,但是时间不够。
“我很有成就感”
南方周末:你曾经举报过海南缺斤少两的商户、向老人兜售虚假保健品的无良商家,现在举报新东方,还说要去举报衡水中学,你是怎么走上这条自媒体道路的?
铁头:我一开始在做街头人性测试,我想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够通过我的短视频,焕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爱心。结果是唤醒了一部分,但大部分都是喷我的。后来我发现,这个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要解决“惩恶”,你只有把那些坏人干掉了,人与人之间才会信任。
“惩恶扬善”让我很有成就感,很爽。我看不惯那些骗人的,一天不让我出去干几个坏人,我就心里难受。
南方周末:就一般流程来说,你们团队做“惩恶扬善”题材,都是怎么操作的?
铁头:接到网友线索,如果是杭州本地的先见一面,让他把详细经过告诉我。然后,我找律师朋友咨询相关条款、相关案例,打印出来后,我就直接派团队里的人作为消费者,让他们去“踩坑”,“踩坑”后顺带把消费者的问题也解决掉。
通常一个维权差不多一周。要看难度,像缺斤少两的,3天就全套完成。有些难度高,时间线拉得长一点,有可能10天。算上我,我们团队正式的员工有三个人,拍摄和剪辑是另外两个人做。
南方周末:大喊大叫是你惩恶扬善时的标配吗?
铁头:我怎么可能上来就喊?对方不处理的话,我才会直接“原地爆炸”。在他们看来,整个社会都是这种商业环境,我为什么要上纲上线?当我震耳欲聋地把这些法律条文读出来的时候,他们都是懵的。
我去新东方那天,我没有大喊大叫,老师跟其他人不一样,我还是区别对待的。有个家长骂我神经病,有两个家长想打我,我说你打我好了,你不是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吗,你不是想考公务员,想当兵吗?来,你打我啊。
南方周末:包括举报新东方这事,你有没有想过万一自己做的事是错的呢?
铁头:没有。我肯定是对的,但不要说百分百,就是说对于我们的国家也好,下一代也好,家长也好,这是一个利大于弊的事情。
南方周末:你被打击报复过吗?
铁头:我反正保险买好了,伤残100万,死亡200万。我从小就喜欢看葫芦娃,那个蛇精哐哐哐砍葫芦娃老三的脑袋(但砍不动),头铁嘛,所以我就叫铁头。
『在物产丰富、历史漫长的陕西饮食结构中,最精彩的不是菜,而是主食。广袤少雨,盖了三层被的冬小麦,一冬只长那么悠悠几寸。关中平原的麦子,孕育的是旱地粮食作物的馨香。 』
作者 / 葛维樱
摄影 / 张雷
早餐是西安极为正式,堪称华丽的一餐。我在6点时的泡馍馆里,感到了很多年没有感受到的就餐仪式感。那一碗,既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也不走廉价路线。公道分明,从口感到食材,却都只能在一地、一店,甚至一位师傅手中吃到。这样的早餐,将一日化为神奇。
连续几天在红色高温预警下早起吃羊肉,导致我的整个“晌午”,从早上6点到下午2点半,度过得非常精神。这样连续四五天的“西安时差”之后,多年来我对于咖啡的依赖开始减弱。
我的胃开始在早晨期盼着一点什么味道,不再是口齿间一触即发式的鲜美,而是绵绵不绝,输送到胃里的那种渐渐满足。这是被羊肉开启了另一个世界。
图片
▲凌晨5点多,泡馍厨房里的板头、灶头已经忙碌起来
01
凶神“饿”煞
清晨5点半我从住地出发,6点04分到达“一真楼”。虽然知道“头汤羊肉泡”要吃早上第一锅汤,但这天还没亮透,七八张桌子上就已坐了十几个人。清一色45岁往上的中年男人,各自不吭声,用力而沉默地掰着馍。在他们冷漠的一视同仁中,我拿着碗和馍走到了最靠边的桌旁。他们大部分都瘦,眼睛并不全神贯注盯着碗,大都直愣愣地看着空气。
骑在板凳上的一号大哥,把碗放在两腿之间,边掰馍边对所有人似看非看。二号大哥低头只顾掰馍,手势细,丝毫不抬眼睛。三号大哥坐在我身后,厚实宽大的手掌,掰出的馍却特别细巧。我想观察他一会儿,就被他的黑脸吓得回过了头。有些人付钱,有些人却只带了个票,也就是“乜贴”。坊上红白事主给邻里们的回礼,收500元的红包,就回30张泡馍卷的“乜贴”。“过去回坊一过午,羊肉泡就关了,卖完了。到下午没人吃这么瓷实的东西。”陕西人至今保留着前重后轻的传统。我吃的羊肉泡价格从28到38元之间,在西安并不比点菜便宜多少。
羊肉泡,在西安人嘴里,去掉了“馍”字,作为绝对的早餐,在回坊的老店里一直有忠实的食客。一点也没有“孤独美食家”的少许的矜持,他们又孤傲,又自在。“肉瘦汤肥”,我事先预备了几句黑话妄图赢得尊重,一进门就成了哑巴。之前我就被吓唬:“再好吃的店,给外地人也做得难吃,尤其是那种看起来眼神就很胆怯的。”我坐那儿已经觉得输了,自己露了怯。老板更横了,他和老板娘脸上全是不满意不高兴的表情,到最后他对着我的碗吼:“这谁这是?!咋不吃完?!”声震整个餐馆,再加上同事把一个饼从碗里拿出来,直接放在了桌子上,老板更加恼怒,一心要将我们赶走。现在早餐也开始流行东府来的水盆,在坚持“羊肉泡”的食客看来,就是“一口大汤太宽了,水分不能过多。西安这个地方,连同整个关中地区,不比南方,人得有劲,吃得了肉,扛得住活”。
这个店里,掰馍显得仿佛军队动作一样肃整有效。有人甚至边掰,边吃买来的锅盔,那锅盔是外头带的,发面饼还好理解,而有些人,直接把掰的馍块扔进嘴里,一口嚼了很长时间,比口香糖还持久,据说养胃。那手势,那速度,那节奏,不由分说的脸色和凶巴巴的眼神,全都写得明明白白。
先把饼一分为四,再从中间破开。有些人是撇,有些人是撕,没有人用指甲掐,然而那馍有一点黏性,十分难掰。后来采访中得知,一真楼的馍难掰是特色,因为是真正的死面,不像很多泡馍店为了让客人掰好,已经掺进了一些发面,因此煮的时间也不用那么长。但是一真楼却固守自己的老办法,没有一定的掰馍功夫很难挑战。
图片
▲一碗羊肉泡馍顺着边,慢慢刨,赶口暖胃
我的手已经酸死了,越掰越心急,越掰越气馁。却见“一号骑板凳”先声夺人,已经把铁牌子扔进了碗里,这牌子上大有乾坤,从宽汤到口轻按自己的需要来,铁牌子一夹,倒吻合他们沉默不语的性格。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的老铁每天来一真楼十几年了,因为爱喝酒有了老胃病,必须每天6点来吃泡馍。我说我能不能在餐厅里喊一声名字,“可别!我这朋友48岁了没结婚,性格怪。他这个人的命,是全靠6点钟这碗泡馍吊着的”。
我只好在这儿胡乱猜测,谁是靠泡馍吊命的男子。很快,“二号低头男”也掰好了,这时他身边来了个人,就挨着他坐下,他眼皮一抬,示意头顶,原来有个出风口,于是来人换了个角度,这下两人都凉快了起来。我以为一真楼是特别会做生意有头脑的店,因为这是西安开得最早的泡馍馆。西安有很多保留着6点开门的泡馍馆,甚至于城墙外,西安人说南关、东郊、西郊之类的老店有早开的传统。但是一真楼更早。附近的清真寺5点要做礼拜,居民们做完礼拜,来吃一碗泡馍,是西安早餐里特殊的传统。小炒泡馍这样的异类被归于晚餐。但现在是三伏天,西安连续发出高温40摄氏度的预警,我每天出门天气越来越热,属于很多食客的泡馍馆8点开门是正经。真能一年到头做到6点开门的店,还能这样上座,靠的绝不仅仅是味道。
老先生瘦瘦小小,拄着不锈钢的轻拐棍儿,颤巍巍地走了进来,这时刚刚6点20分。他也不说话,直接坐在了自己的老位置上。我才发现,所有的真正的早客,都喜欢坐在离板头炉灶最近的地方。一真楼的灶在屋里,但是两面用玻璃,里面的投料、煮汤、切肉,看得清清楚楚,即使吃了几十年,客人们的“盯”,还是一个很重要的举动。一方面从负责切肉的“板头”,到弄勺子的“灶头”,都不敢掉以轻心,一方面,这些客人真的有自己的细节,但他们都敝帚自珍,相当不愿意分享。“38块钱的泡馍,年轻时从5毛钱开始吃起,80年代就一两块钱,以前是天天吃,现在一周有一两天不吃。”
随着各位大哥的泡馍陆续上桌,他们的眉头,随着认真的蚕食逐渐舒展开来。老先生慢条斯理,一个身高体重可能是他两倍的大汉不一会儿过来坐在他的下手。
他亲手掰馍,女婿抄起桌上公用的巨大的花搪瓷茶缸,滚开水灌进去,再给自己和老丈人自带的杯子里各倒一杯酽得不能再酽的茶来。女婿并不吃,他与其他人有了些言语:“吃了这,我得到下午三四点以后才能吃东西。”老丈人不置可否,80多岁,瘦,却很健朗,两个人频频被周边的客人打招呼,我这才发现他们之间的人情味可不简单,只不过君子之交淡如泡馍。
图片
▲早餐吃普通羊肉泡馍,因为早上吃“优质”会被笑话“没出息”
“老泡”走进来就不一样,他并非资格最老的,但是他的动作和讲究实在太吸引我了。我一眼看出,他手拎一小份金糕,一个腊牛肉夹馍,在吃完两个饼的泡馍之后,他掏出两瓣生蒜,在桌子上,用喝茶的小瓷碗底,“砰砰”,把蒜拍碎,倒进吃完泡馍的碗里,拿去了煮馍师傅那里。
“老泡”不像一般人那么矜持自重,他能从“生人勿近”,吃到“顾盼自喜”。我这才发现,他面前有一个小碟子,里面是刚刚从碗里挑出来的羊肉,碟子里浸着香油。奇怪,生蒜,香油,都不是桌子上的东西,果然“老泡”有自己的一套章法。
“你看人家80多岁的,不能输。那身体,看着瘦,都是劲。”冬天来,6点钟凛冽的西北寒风里,那一真楼才是人满。“现在夏天,6点40,30多个人这都不叫上座。老板和伙计脾气都大,除了满足你吃的需要,一切都要跟你怼着。”明明我扫了微信支付,非要来确认一下,明明叫老板老板,就是不应声,多问一句话都要瞪眼睛。“越是这样的二,做的事情越瓷实。”“老泡”对几个拼在一起吃馍的人倒硬气,打赌猜煮馍师傅的年纪,“我要是说错就‘攮’死在这”。我听了吓一跳,大家却都不以为意,既不打趣也不圆场,各自掰馍。
然而我吃第一口泡馍,甚至有点失望了。一真楼的泡馍没有很多馆子里入口的醇香,然而吃了三四口之后,我突然发现这馍越往下吃越香,而且不是油里的香味,而是汤与馍煮到火候。又在碗里等了一下,这馍虽然我掰得不好,显然师傅多给了我一口汤,而不像其他“老泡”们,恨不能这一碗,是一个轻微的曲面。“型是最重要的。一碗馍吃到最后还是要干净、体面。”我这一碗掰得略大且乱,有些地方掌握不了皮心之间的对应,但汤略宽了一点,很快所有的馍就入味了,而且汤也自动减少,吃了七八口之后,明显汤汁降低,被馍吸收,我顺着碗的两边不停地画着半圆,竟在这完全缺乏睡眠、缺乏食欲的盛夏早晨,越刨越香。
泡馍吃的是定力。让又鲜又白的汤带馍顺着鼻子、口腔、食道到胃,一点点吃下去,你的胃是开的,越吃越美,不仅不腻,还很赶口(方言:犹过瘾),嘴巴里不黏、不渴,纯羊肉酥烂,汤和馍融合完美,胃里舒服。确实,本来没什么食欲和精神的我,吃了半碗之后,神清气爽得很,如果不是看见他拍蒜,这一碗吃完也不在话下。
汤冲进生大蒜上来了,“老泡”唰唰地连香油带羊肉,倒进了汤里。那白白的没什么味道的汤瞬间散发出芝麻油的香气,红色的肉在其中沉浮。他吃完泡馍,又给自己一碗这样的汤,一口一口,咂得都是感叹。
60来岁的“老泡”是城中村的房东,靠房租生活,年轻时爱赌,现在孙子常跟他说“爷爷不打牌了”,他只好保留了自己唯一的爱好,吃。“我从小就跟我爸吃泡馍,那时候我才2岁。”现在他已经62岁。我有点难以置信。“我爸是医科大学的,家里条件好。”自小就跟着父亲去泡馍馆子,在他看来,吃水盆,反而是太简单了,太将就了,太对不起自己了。他自己呢,作为一个西安市里地道的农民,土地给他带来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我正好赶上他借口给家门口摆摊的小贩买甑糕,“那可是一个高人”。我佩服他的饭量和身体好,他很云淡风轻地打开自己随身的小挎包。说实在的,这一屋子中老年男人,穿着的汗衫连领子都没有,随身不是买菜兜就是个多口袋小包,“老泡”这包里倒居然是块“稀糊烂”牛肉,包得四角见方。“我只买30块钱的,回去夹馍吃,就面也可以。”汤喝完,6点45分,他已经在盘算午餐。
图片
▲方晓辉师傅获得过陕西小吃大赛泡馍组金奖,他说,掰馍就是顾客说的话
02
掰馍,陕西人的语言
“那碗馍掰得怎么样,就是客人对你说的话。”方晓辉师傅看起来很年轻,已经50多岁。1994年他从烹饪技术学校毕业,进入回坊至今经久不衰的一真楼工作,18年后又进入西安老食客们心照不宣的清雅居马平家泡馍馆。“哎!这就是一真楼的特点。”方师傅对我对一真楼馍难掰的小抱怨,投来一个赞许的眼光。他说:“早上的泡馍,吃的不是油香,6点来吃泡馍,老板一定不会给你放油,油确实很香,但是害处也在那里。早上来的人你看见了,都是讲究人。”方师傅是陕西人,很多坊上泡馍馆的师傅要练功夫,好让自己苦水寒冬都站得住,单一动作协调,观察力强,他在去年的陕西小吃大赛中获得了泡馍组的“金奖”。
灶头方师傅舞动一米来长的煮馍勺,那一口馍就在巨大的锅和这小小的勺之间翻滚游走,锅纹丝不动,那长铁勺却不知用了多少年,只觉得铁杆儿磨得像磨砂的银器般又光滑又有手感。灶头师傅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甚至连敲击锅碗的声音,在泡馍馆都被看作是“不讲究”。
一锅只做一碗,和做菜的花头动作不同,勺子不搅,一切只凭旋转、压住,锅底的火也不旺,锅里的汤也不滚,就在这不温不火之中,几分钟这一碗定住了勺形的泡馍,就不冒气息了。等出锅前,灶上的调味料,只有两个小白碗,一是味精,一是盐。只觉得灶台太简单了。早上来吃“干刨”的多,就是整碗馍吃完,一口汤都不剩,但是都用同样的汤煮,这种泡馍根据馍的大小,要煮20分钟甚至40分钟,把汤完全逼进馍里。
“他可不是什么小伙子,40岁了,不少厨师有武术的底子,你看他的动作多轻松,脸色白而不肿,人的动作有力,不虚不浮,这在这样的高温天气,5点多开始煮馍,脚底下就得稳。我吃他煮的馍都有10年往上了,这种身体能煮不出好馍吗?”
油、汤、馍、肉互相之间是一个整体,其妙处非得吃过几次,有个比较,才能心领神会。同事第一天去吃凤翔斋正赶上他最饿的时候。“能切吗?多给汤!”我心说不好,果然煮出这一碗,他掰的馍大如拇指,汤已经把馍浮起,肉也无力回天。第二次这馍掰得依然不小,但是匀整了很多。第三次他来回在店里巡视,终于明白了馍要掰好绝非易事。那一边直播一边掰馍的漂亮姑娘还要嫌手酸,拎着布口袋里面是从早市买的便宜大葱的老汉,却有淡定的表情和指头上轻快的节奏。
一碗馍掰起来至少要40分钟。但我看师傅掰馍,细白的手只向两层对叠起来的饼扣下去,真正的吃客并没有留指甲,他们把手指甲剪得比普通人更加光滑,然而指尖却会用力,远比用指甲掐馍要来得有实力。
“煮一碗泡馍不过几分钟的事,然而客人却要掰一小时。”“对得起”就是板头、灶头的烹饪秘籍。一般对于泡馍的普遍说法是,“你掰得越好,师傅煮得越好”。不仅讲究名店,还要讲究名厨。即使在食客口中已经完全没有口碑的一些专做旅游团的泡馍名店,陕西人也知道,有身份的人去了会要求老师傅亲自煮,那和一般胡乱的应付完全不同,因此说泡馍不好吃,某家店不好吃,在西安一般不会有人应和,也不会有人反驳。
图片
▲掰馍,一分为四,再从中间破为八,每块馍都要连皮带心,煮着才香
对于最外行的吃法,常见的误区是,“游客要吃泡馍宴,单走、水围城、小炒什么的一样一个小口碗”。这完全破坏了泡馍的形式:一锅一碗本身对于温度、油脂分布的要求。更常见的是,我以为吃泡馍量很大,事先必匀出空当,到了馆子里,饥饿时掰不出像样的馍来。我把四碗不同掰法的馍放在朋友圈里,一个对美食颇讲究的朋友留言说实在不懂掰和切的区别。“切馍的机器是一种压饼器,只需要一压,一个馍就能变成整整齐齐的一堆小方块,但也就是这一下,本来就是死面饼,被压得结结实实,这一碗馍虽小,煮着却像石头一样难以消化。”
泡馍只能从边上顺着碗吃,而不能从碗中间挑起。吃泡馍本身就允许食客按照自己的习惯烹饪。我在一真楼看到了六种不同要求的铁牌子,扔在桌上的小筐里,“口轻、口重、宽汤”等等,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这个对于第一次吃泡馍的人难免有点迷糊。
风韵犹存的白老板坐在“凤翔斋老孙家”窄小门脸里,往里走几步,这一张白白的脸从柜台后面浮出来,迷你电风扇吹着她的粉脸。她额边编出细细的辫子,全部像后拢,梳自然高度的发髻,手细滑白嫩,掰起馍来没有丝毫的使劲,好像那一个小小的面饼,到了她手里,突然就方正起来。完全没有任何余地,没有圆形、菱形,全都是几乎小小的正方。“其实我最不爱吃泡馍了。”白老板说,她年轻时跟着姑父在国营老店工作,姑父负责煮肉熬汤,自己就端碗收银。
图片
▲“凤翔斋”老孙家的孙少旭师傅曾经进入钓鱼台献艺
背后有一张1986年的极为黄黑色的《西安晚报》,头版报道孙少旭师傅,代表“同盛祥”,到钓鱼台国宾馆去做泡馍的新闻。孙少旭年事已高很少来店里,但是肉与汤的配料,是他的绝活。好的羊肉泡店,炉头、板头简单极了。店前只见一口干干净净的白色厚铝小锅,绝不用大锅煮。这样一人一份一锅一碗的煮法,倒像日本式的厨房,从锅到碗与调味,极简。
汤水四六开,汤也是清亮透明。大火先烧两小时的牛棒骨、牛肉,再至少8小时以上的文火炖煮。羊肉容易熟,后加就可以,汤味主要靠牛骨髓的味道来熬。那汤清澈见底,一盆汤,一盆油。早上起来,最后熬汤的两个小时,就是人工高度集中的时刻,必须不停地把肉里释放的油撇出来,单放一个小盆。这一盆汤,一盆油,就是所有关于羊肉泡的味道秘密。有趣的是,很多羊肉泡,小茴香出头,花椒出头,但是凤翔斋却不突出任何一种,他们除了大量花椒,也放其他的香料,只是各家有绝对滋味的配比,非常注重保密。孙老爷子把料配好,让伙计来煮。“以前伙计不懂,干三五年才能大概摸出这个料的配法,但是干泡馍的,几乎都不请外人,一是教给你你很容易学会就走了,另一个是外人的价格太高,炉头、板头全是自家人,这是坊上的规矩。”
泡馍很难开连锁店。“坊上的店,到其他地方,就变了味道。”越是简单的一汤一油,越觉得奥妙。我拿到手的碗,刚把筷子往下一翻,本来和善的师傅马上呵斥:“波(不得)胡搅!从最上面开始吃起。”这是他专门做出来的形。泡馍看似混沌一体的一碗,其实内中大有玄机。“每一块都要有皮有心。”
尤其是圆饼边缘的位置,很容易都是两面皮,那么同样的汤,这种位置就不容易入汤味。而肉,必须是鱼状分布,粉丝细密如网。我们只吃普通羊肉,却发现凤翔斋的羊肉有独到之处,这羊肉瘦嫩,不仅丝丝缕缕,甚至不用咀嚼,那个香味是羊肉味,却一下子能鲜进嗓子眼里去,才感到原来羊肉在回民手里,绝非粗枝大叶的料理,而是精致到了每一块的口感。以前感觉羊肉粗犷,多是烤肉、火锅的印象导致。实际上,得到上等烹饪的羊肉应该是这样鲜爽、毫不腥膻,甚至有点水果的甜味。
吃泡馍,有一个专用术语,刨。泡馍不仅只能用筷子,还必须凑近碗边,弓着背,哈着腰,把嘴巴对着碗沿,用筷子快速把一筷子头上的馍刨进嘴里,并伴有迅速的吸食声。这样的吃相,绝谈不上文雅,更无法与人交谈。
那一段人与馍的亲密时光,并不是做给任何人看的。勺子看起来大,但影响口感,特别是干扰了细密的进食过程。筷子刨一点点就很香,来块肉,来点粉丝,再拨一口,要有控制力。因为一不留神吃太快或停下,都会出现问题。而碗温在这个速度下,居然还保持着相当烫热,绝不可能吃着吃着就澥了,而是从第一口,香到最后一口,越吃越觉出胃里的烫热,咀嚼的筋道,齿间的香醇。那是一条完整的晨光流水线,自己完成了对自己的最高犒赏。
图片
▲自行车把上满载着对全家人的爱
03
“东府”水盆:进击的羊肉
农业社会里,八百里秦川的物产和生活模式有其完备的体系。陕西的羊肉吃法与别处不同,尽可能保持着羊肉本来的味道,在古老的食用方式里,既不拿来按部位涮火锅,也不会以树枝穿起来全只烤。传统西安烤羊肉串,肉串极小而便宜,作料简单,不能腌制只能现撒,肉质细薄如鸭肠,羊肉串以细铁钎穿细肉,并不以大肉块为美,重在口感细嫩。陕西人把羊肉的食疗功效也放在了早餐这一顿,因此,澄城县志里记载1949年前就有40多家水盆羊肉店,从业人员300多人。
羊在陕西的吃法变化多端,彼此各成一派。水盆羊肉是关中平原极有意思的早餐,大家各有各的食客。早餐花20到30元钱,在关中算得上豪华了。很有名气的菜馆,所费也很低,但是能在一早享用这么丰美的盛宴,是陕西人自己独有的享受之道。古时立春后羊肉馆歇业,三月羊太瘦,农历五月麦收后,“六月鲜”就是羊肉。
一进锦弘水盆羊肉馆,就知道来对了地方。2004年开店,只此一家。店里没有一丝羊肉味,只有阵阵的烤饼香,不断从那大铁炉里散发出来。水盆羊肉有专用饼,年轻男孩两手轻轻一推,那月牙饼就如刀裁一般漂亮,显出了空空的内里。只有三样小菜,凉拌白菜、线椒大头菜和秘制生拌韭菜。六月韭如果放在南方,早就已经有“臭死狗”的味道,没想到在西安,生嫩肥壮的韭菜,以菜籽油泼了,拌上辣子、醋、盐、味精,竟然鲜甜得很。
图片
▲“西府”面皮也是西安早点里的宠儿,和“东府”的水盆羊肉鼎足而立
水盆羊肉在发源地“东府”是绝对的早餐。以西安作为分界点,“东府”早起吃肉,“西府”早起吃面,这是老传统里可见关中富裕程度的一个饮食佐证。以宝鸡岐山的早点“面皮”派为代表,西府各地市县还有臊子面、咸汤面等等,但是却没能影响更广大地域的陕西的早餐习惯。面皮更像是早上买的一堆“早点”里的一种,和油条、豆腐脑、水煎包平分家庭餐桌。
6点钟的开锅肉最鲜美,制汤在凌晨1点后,越早的汤越清,味越浓。西安人在上学上班之前,7点钟进店里自如大啖,水盆羊肉汤清肉酥,近十几年里遍地开花。水盆羊肉以雷记、吕记、锦弘为代表的东府派和以坊上“老白家”为代表的清真派各有爱好者,总有拥趸一大早要去喝下这碗清澈无油的汤,吃到爽口的脆饼,再来几块酥烂鲜爽的羊肉。只是和羊肉泡一样,水盆的肉量并没有“三块是最佳搭配”这种精确的定数,一两半到二两肉,价格不同。“一斤鲜羊肉炖好,能出4两半的熟肉,已经是极致,羊肉是最不出数的。”一斤羊肉的价格已经是60元左右,一碗水盆羊肉不过18元,挣的是辛苦钱。
水盆羊肉这几年在西安多了不少店,其实并非新生事物,只是正好符合了年轻人的早餐对于汤饼分离的要求。澄城县志里有明确的记载,关中平原分“东府”“西府”,东府的大荔、蒲城、澄城是传统上往关中的必经之地,富有的生意人居多。
月牙饼在水盆羊肉以外的店里是绝迹的。我也觉得奇怪,因为月牙饼才符合陕西人“夹馍”的要求,可以夹住尽可能多的内容。月牙饼是纯粹的脆壳硬烧饼,但必须是新鲜出炉,那种已经出炉再回炉烤给客人的,被梁宏喜完全鄙视。
脆热的月牙饼是一个完美的口袋,不带一点酥油的腻歪感,会吃的人,一个饼夹小菜,一个饼夹羊肉,要的是凉的爽脆和热的软嫩。小菜一块钱随便吃,我看男孩夹了满满“一口袋”的凉拌圆白菜,点缀几个长辣子青线椒,然后一小口一小口地,从口袋尖开始咬,韭菜则挑一根,配汤里的羊肉一起进嘴,汤和粉丝,是最后酣畅的收尾。
图片
▲孜然羊肉包子是坊上特有的美食,一个一块五
“给我切80块钱的肉。”知道梁老板把最好的部位攒着,吃开锅肉的食客,不会放弃这挑肥拣瘦的机会。一大早,单把羊肉切成厚片,吃一半,要一碗5块钱的清汤,打包一半。这些早上的肉食者全都吃不腻,将羊肉进行到中午。如此暑热天气,羊肉却可以在常温下放半天,全靠炖时的下料功夫。
有些人会选部位,老板于是就加钱。“我们最不喜欢那种客人了。”梁老板完全不在乎所谓的“吃主”,“一分钱一分肉”。他从不看人给肉。我听他说脖子下面连骨头的肉最肥美,一再表示想吃,老板也只给了两小块。“这我不卖,送你可以。”那肥肉果然没有一丝羊膻,像果冻一样,一吸溜就进了肚里,想再咀嚼两口极难,想再要却不可得,倒让我想起吃人参果的可怜的八戒。
“绝对不能搬进商场。不做抽真空,不卖产品。”他的理由很简单,“商场不能现烤饼。”多年里他没做过一分钱的广告,又开在非旅游区、非交通要道,靠回头客而不是游客。虽然他认真回复客人的评论,但是从不带情绪。独一家店开了24年,自有一套不能改变的规则。
图片
▲锦弘水盆羊肉家的开锅肉最受欢迎,400多斤羊肉,盛夏里最多卖两天
这一晚8点多,6只羊炖好,梁老板发微信给我,“来吃开锅肉吧”。夏天的水盆羊肉走量不如冬天,两天做一次已经足够,用不完的就扔掉。“羊肉本身要好,我只固定用一个供肉商,几十年就认这个人,以前是用陕北羊,现在宁夏的滩羊供货量大,内蒙(古)的羊也好,运输也方便了,只要是质量好的肉,生鲜屠宰而不是冷鲜的,我每天都要打电话去告诉人家,要还是不要。曾经有个人拿配过的老羊来骗我,一只羊坏,带坏一锅,全部倒掉。”要的是刚刚成年,无论公母,不留羊头、内脏和血,只取羊筒子,连骨带肉,一起入直径1.4米的大锅。
那羊汤全靠时间,噗啦,噗啦,整个汤面,只要一点的开花而已。这一碗汤才吃得到味道。我想看梁老板给羊肉下料,被非常强硬地拒绝。肉一出锅,我就看到4个枕头那么大的棕黑色的料包,拿出来晾在了一边。袋口扎得紧紧的,老板自己把料包带走,绝不在店附近倾倒。我笑他总要漏出来一些的,哪有那么秘密,梁老板却很执着:“从我这里走的也不少,但是我敢说,肉都没我做得好。”然而这一锅汤水,清澈亮黄,骨头要抽出来,扔进去继续熬制。因此水盆的汤极多,却衬托的是羊肉。
羊肉一口咬下去竟然显出了甜味,即使是瘦的羊肉,却厚实不干,吃出了肥的质感,弹软嫩滑,与其下的骨头汤相得益彰,和那种先切几片熟羊肉,摆在羊肉汤里的店完全不同。羊肉以主食的形态呈现出来,再不用任何佐料。无论肉还是汤,陕西人既不喜欢“调料味”,更见不得大把花椒、干辣椒等调料破坏了汤与肉的完整度。
图片
▲水盆羊肉汤清肉酥,最近十几年来成为西安早餐的新宠,一到冬季一座难求
汤已经完全撇净油花,我所看到的水盆,如果不放肉,倒像是一碗清澈的黄红色的水。正因为配合也是肉、汤、饼,很多关于羊肉泡馍煮的水多了就是水盆这种说法完全是误解。
水盆羊肉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所有的口感,追求的都是爽。以大盆来煮羊骨头、牛骨头,把骨髓煮出来的原汤,用水来破汤,但是水盆的汤更加清淡。茴香、花椒是一直以来与羊肉相伴的典型的陕西常用调料,加大料,只是比例上每家都不同,就这一点,就是机密。
羊肉讲究的是调和口感的原味肉鲜,既不需要蘸料,也不是发酵类调料的鲜,甚至不见酒、姜这些常见的去除腥膻的调料。羊肉在下锅时已经调味完毕,汤纯粹是煮肉的,但确保精华全在肉质本身。水盆羊肉吃肉与喝汤追求的是两种口感,肉只要开锅之后,就要“收紧”,拿到自然风下一字排开晾干,而汤还要继续将骨髓煮出来。一盘盘拆掉骨头的羊肉摆在室外,无人看管,也没有猫和老鼠,果然是东府人的气派。
图片
▲羊杂汤只卖到下午2点以前,晚上这个小店由另一家经营小炒泡馍
04
罐罐捞,“羊杂汤”的软嫩与绵柔
5点17分,闹钟没响,但我准时醒来,吃了几天的羊肉,我觉得神智越来越清爽。
睡够4个小时就能出门。步行到大莲花池的路口,只见4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女笑闹着,坐在马六羊杂汤的门口。“老板,每碗都要有肺。”“有,都有。”羊汤翻滚。“这个是从洛杉矶回来过暑假的。我们都是同学。”男孩白了一眼:“是西雅图。”为了迎接回家的同学,几个孩子一夜没睡,陪倒时差,这羊杂汤就是回西安的第一碗。“啊!”他们埋头不再理我。“你还可以吃两个月!”西雅图男孩筷子头上的羊杂顿时落了下去,他故作凶恶地骂:“滚!”然后头也不抬地吃起来。
原来真有人千万里为着这一碗而来。羊杂汤的汤味更浓,是以羊骨和牛骨长时间熬制的黄色清汤,我到陕北吃的羊汤,几乎全白。我曾经以为羊汤就是白色的,但实际上,西安一带,尤其是清真店里的白色羊汤极少,大多是茴香和花椒这两味传统香料熬制的小火清汤。
李芳芳和丈夫两个人一个人切羊杂,一个人冒汤,羊肚子软弹,羊舌头厚而松,羊头肉层中带脑,细嫩顺口,而芳芳专门给我吃了两块花肚。“这个部位最好吃了,你尝尝。”我们并不认识,只是我这一早上实在吃了太多的早点,到芳芳这儿之前,我已经吃得筋疲力尽,然而这一碗羊杂汤却鲜灵灵地摆在我眼前,满眼翠绿的葱花,滚热但不冒气的厚实的深碗。
图片
▲早上9点排队买腊牛羊肉的食客早上9点排队买腊牛羊肉的食客
头绑白手巾满头汗的丈夫有条不紊地把每碗羊杂里倒入热汤,再滗出,这样来回三次,放上辣子面、葱花、味精,再入羊汤。“这是芳芳,我家掌柜。”他细眉长眼,白净有理,颇具回族男子的风度。一个小小的生意,门脸不过一门而已,还要与下午4点开业的小炒泡馍共享一间店,这就是早晚餐的严格分界。
羊杂更便宜,热量也更低。食客里一半是女客,羊杂的爱好者们斯斯文文的,吃完这一碗还要加汤。正是太阳毒起来的时刻,却不紧不慢的,汗也不见怎么出,戴上防晒套袖、遮阳帽,踩两下电瓶车扬长而去。再看男人们,也都吃得细致。这么热的天,他们将汤喝干之后再来加汤,女的还要加葱,在骄阳之下,不见他们有一点疲惫之态,汗流之尴尬,却一个个气定神闲。尤其是几个男人,爱的就是这口汤。“你看这个颜色,就知道味道对。”那汤色黄里发着一种茴香和花椒的亮度,但是哪种调料都不夺味,一口汤下肚,没有哪一个香料跳出来,但是中和得到位。
西安人并不喜欢吃膻腥厚重的味道。羊汤头天晚8点开煮,先用大火把羊骨头煮沸,在沸腾中,把不同部位按照老嫩和天气凉热,逐步下入汤里。“你们吃的毛肚,我们先仔细洗扒掉,再用小刀刮干净。”所以芳芳家的羊杂特别干净,从锅到店面墙壁地板,没有一丝印象里的羊肉膻气。
“罐罐捞”是本地回民的叫法。一般都是上午来,有父亲来给孩子打前站的,有妻子自己吃完再给丈夫带回去的,大家都很会细细地从汤里挑拣出不同的部位,“以后你多给我一个羊眼睛”。芳芳说,昨天老主顾、西安的演员李奇来店里,吃了几十年的老客人太多了,可是他家却不挂任何名人照片,“吃饭是吃自在,照相就给人添麻烦了”。
图片
▲羊杂汤可以先喝几口汤,再加入油泼辣子
“扑嘟扑嘟”,汤火是有气息而无力的。芳芳的爷爷提着篮子在西安市区里走街串巷叫卖羊杂,到她父亲1990年在大莲花池租下白日的店铺,这个家庭做羊杂到了第三代人。两夫妻早上6点开店,过了中午2点准时关门,我以为总有卖不完的,“那就不能用了”。馍馍倒是回民自己用的坨坨馍。我看这个馍几乎是所有汤店的标配,但是羊杂汤店里,馍就掰得很随意,吃羊杂汤的人显得和气很多。翠绿的蒜苗和香菜漂在汤面上,先喝汤,吃几口之后,再加些辣子。软嫩无膻气、无油星的羊肚子,弹牙的一块在嘴里十分有口感。
一碗里总有六种羊杂,丝缕花纹、颜色质地,各具特色,在纯净的汤里泡着,吃出了温润柔软。来到芳芳家,即使我这一早上到9点40分,已经吃了不知多少早餐,到了“一口都吃不下”的境地,依然被这一碗醇美和顺治愈了。
老冯今年 52 岁,是名新一线城市的基层公务员。自从他 10 多年前得罪了领导后,在单位的日子就没顺心过。
2008 年机构改革,老冯所在的单位与好几个同质单位合并成一个分局,分局又下设了好几个基层所,老冯就在其中的一个所里上班。刚开始,所长和老冯还是蛮合得来的,但时间长了之后,两人渐渐有了龃龉。
有次省厅一位领导下来调研,恰恰那天招待的宾馆停了水,所长担心领导如厕不便,就让老冯去提一桶水供领导冲厕所用。老冯嫌这种媚上的做派太过露骨,就没去,所长便亲自去提了一桶。此后,所长就开始给老冯穿小鞋,经常拿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向他发难。与老冯交好的同事张帆劝他跟所长认个错,改善一下上下级关系,老冯却死犟:“他当他的官,我当老百姓便是了。再说,都是给国家干活呢,他还能把我怎么样?”
诚然,所长不能把他怎样。两年后,所长升职到分局当副局长去了,新上任的所长为了讨好才升职的副局长,竭尽所能地整治老冯 —— 给他派最重的活,像狼一样朝他大吼大叫,找理由克扣他的奖金补贴,等等,总之,其卑劣手段比前任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倒把老冯逼得没了脾气,他总不能说每个领导都不是好人吧。因为老冯说不起话,新所长更加有恃无恐,还胁迫其他同事不要与老冯交往,进一步孤立老冯。有次老冯与一个同事聊得正欢,那同事却突然沉下脸匆匆走开了。老冯回头一看,原来是新所长在后面向人家瞪眼睛呢。还有一次所里开饭,炊事员把面条都下进开水锅了,老冯因为手头工作耽搁没进厨房,有个同事便在食堂门口喊了一声 “老冯”,结果新所长将那个同事训斥了一顿,说 “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新所长的做派很得副局长欢心,于是明里暗里褒奖他,给他荣誉和奖励。示范效应很快就出现了,有个别同事也开始无端地编造诋毁老冯的话,什么 “老冯因为与防疫人员吵架才被人家集中隔离的”“他跟别人做项目,心思就没用在工作上” 等等,而上级领导又很乐意基于这类谎言而作出于老冯不利的决定。刚开始老冯还会澄清事实,但澄清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效果,领导只不过假惺惺装作被蒙蔽而已,给老冯造成的损失也不作任何弥补。
三番五次,老冯也懒得再去澄清了,便找省厅领导要求调动,但越级申请根本不起作用。白折腾几回后,冯嫂说:“算了吧,就混吧,咱就图个轻松工作,混工资,在单位上装聋作哑便是了。”
老冯的单位没有多少具体业务,上班就是坐在办公室上网喝茶,的确很轻松,工资待遇还不错。他认为正因为没有正经的事干,所以才让那些给领导提冲厕水的人得了势,这种人当了领导后又会激励那些主动向他示好的人,提拔他们当更小的领导。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单位主要领导的缺点会在下级逐级放大,形成不良风气,而不良风气特别浓厚的环境中是容不下异类存在的。就如老冯现在的处境,“不媚上” 就是过错。这个罪名是无法堂而皇之拿上桌面的,因此他们倾轧他、诬陷他、刁难他,处处为他设置障碍,然后诋毁他 “能力低下”“百无一用”。
平心而论,老冯还是很有才气的,他是 90 年代初的大学生,文笔不错,发表过文章,得过一些征文比赛的奖,还自学了摄影剪辑等新媒体技术。按他的设想,退休后是要靠这些手艺吃饭的。可老冯越是努力提升自己,新所长便越忌恨他。新所长在一次开会时失了态,愤愤地说:“即使谁有本事造原子弹,也得老老实实盘着、卧着,因为我们干的就不是造原子弹的工作。”
老冯厌恶这份混吃等死的工作,他想干出点成就来证明自己,既然一身本事在单位施展不开,那就去外面干吧。
他自 2015 年开始,便通过网络寻求兼职,却一直回应寥寥。他在有限的回应信息中筛选了三家公司作为意向单位,但实地考察后却发现,一家是骗子公司,另一家是几名在读的大学生才刚刚组建的创业公司,最后一家倒是正规传媒公司,只是规模很小。老冯去这家小公司面试后答应 “试活儿”,公司给他下了好几个写作任务,他使尽浑身解数不分昼夜地伏案写了两周才交稿,但人家两天后却跟他说他写的东西达不到要求。
疫情肆虐的那两年,本市数度封城,大家的工作都不稳定,人心惶惶。老冯的单位也调整了作息制度,对职工出勤不再苛刻要求。老冯有了更多自由,趁着封控和解封的空隙去找兼职,带着获奖证书向形形色色的 HR 推销自己,但总是被拒。直到有位面试官对他说:“叔,不是您能力不行,而是我们根本不可能招 35 岁以上的人。” 老冯这才醒悟。
犹豫许久后,老冯决定再努力一把,因为他还有张 “王牌”—— 他认识一位导演,以前给人家写过剧本。那导演人脉极广,手上活儿多,当年曾鼓动老冯辞职跟他去做项目。老冯当时不敢辞,那导演就许诺说以后不管什么时候想通了都可以去找他。
2022 年中秋节,老冯带着两瓶酒去找了那位导演。导演非常热情,但他听了老冯来意后却咂巴了半天舌头,说当下影视产业正处在寒冬期,很多公司都倒闭了,很多一线艺人都没戏拍,还说制片方只认同年轻人,“因为年轻人的观念更贴合当下的市场形态……”
老冯从导演家出来时下着雨,他开着车在街头慢慢行驶。看着雨刷一下一下刮去挡风玻璃上的雨滴,他郁闷的心情才稍微舒缓了一点。也不知道将车开到了什么地方,他突然发现路边有位姑娘向自己招手,便下意识地点了脚刹车。
那姑娘快步跑过来,一把拉开车门坐进车里。老冯虽然意外,却没吭声,车子向前开动了才问姑娘要去哪里。那姑娘慌了,她说没来得及看清车牌,误把老冯当成了自己叫的网约车了。老冯就这样将错就错将姑娘送到了目的地。
也就是这次误打误撞,让老冯灵光一闪 —— 为什么不去开网约车呢?
冯嫂对丈夫这个想法,总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具体原因她又说不出来。
老冯说,开网约车时间自由,不用辞职,想跑就跑,不想跑就休息,还不用看老板脸色,多好的事啊!再说,跑车要比动脑子轻松许多,在单位勾心斗角、经常对着电脑写稿子,早已让他苦不堪言了,现在跑跑车,也算是对疲惫的身体做点调整,有益健康。
冯嫂无以辩驳,便由着老冯按照网上要求的注册程序,将身份证、驾驶证等资料拍照上传。审核结果很快就下来了,平台打电话通知老冯通过了审核,欢迎他加入网约车行业,从现在开始就可以接单营运了。打电话的人还建议老冯加入新手司机微信群,群里有专门的导师为新入行的司机答疑解惑,指导业务。
老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平台要求的学习和考试,内容分 “行车安全” 和 “司机行为规范” 两部分,考题也比较简单,绝大多数都是常识性东西,考试很容易通过。平台的客户端还有模拟接单的小程序,新手司机可以学习接单流程,迅速熟悉业务。
2022 年年底,防疫政策调整,不再限制居民出行。老冯这时已完成注册两个月时间了 —— 此前,由于单位一再强调防疫纪律,要求职工必须及时报告下班后的活动轨迹和所接触人员,明令每个人都必须尽可能地减少与外界接触,避免感染病毒,还说对非工作必要参加社会活动导致病毒感染的人员将严肃追究责任。老冯为了不惹麻烦,他下班后就回家不再出门,更别说去跑网约车了。政策放开后,所里的人一下子全都感染了,关于职工出行报备、返岗申请的规定也就废除了。
跃跃欲试的老冯,在 2023 年元旦的假期里,完成了自己跑网约车的第一单。
那天他在 APP 页面上点了 “出车” 按钮后,驾车沿街边慢慢前行,期待接单提示音的出现。突然 “滴滴” 一声脆响,手机屏幕立即跳出抢单页面,显示有个全程 23 公里的订单。老冯以自己都无法相信的神奇速度抢到了订单,按平台给的导航线路接到乘客,将人送到高铁站。完成这单后,平台立即给他打了 52 块钱车费,再加上 26 块钱的奖励,半个小时便赚了 78 元,这让老冯瞬间觉得以往忍气吞声地上班是多么不值!
网约车一跑就上瘾,老冯在忙碌中体会到了在单位体会不到的成就感。随着平台一单接一单地推送,老冯不知不觉就跑到了深夜,连续在车上坐了 7、8 个小时,没吃没喝也没上过厕所,直到夜间 11 点平台通知他必须收车时,他才感觉尾巴骨有点不舒服。
开网约车的第一天跑了将近 200 块钱,老冯很满足。那天晚上他兴奋得睡不着,抱着手机浏览微信群里的聊天消息。群友们在交流跑车心得,甚至还有人搞线下聚会。他们晒出的截图显示着 “破七”(单日跑单超过 700 元)“破八” 的流水记录,言语之中流露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满足。和这些人相比,老冯就是小白,但他相信,自己熟悉了业务之后也能挣得和他们一样多。
冯嫂依然不太支持老冯跑网约车,说咱有正当工作,跑车只是为了调整精神状态,玩一玩就算了,不能当真,又说群里那些人是专门跑网约车的,他们要靠跑车养家糊口,咱干嘛要去抢人家的饭碗,“再退一千步讲,开车是体力活,咱都 50 多岁了,不是拼体力的年龄了”。
老冯才听不进老婆的絮叨呢,他觉得跑网约车比坐在办公室生闷气要舒服得多。
次日,老冯起了个大早,他本想赶个早高峰,可看见冯嫂还在蒙着被子睡觉,没敢造次,先忙乱地做好了早饭。
冯嫂没发作,默许老冯又将车开了出去。可是老冯又是一口气跑到半夜,平台强制收车他才意犹未尽地往家赶。他心中暗觉不妙,正苦于回家后无法向妻子解释时,猛然瞥见街边有家水果超市正要打烊,便赶紧下车买了几样冯嫂爱吃但平常却又嫌贵舍不得买的水果。
回到家,冯嫂果然还没睡,她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老冯回来一起吃。这顿饭老冯吃得小心翼翼。冯嫂洗碗时突然问 “跑了多少钱”,老冯说 “二百七”,马上又补充说,“本来想跑够三百再收车的,可惜没跑到”。冯嫂已经打听过了,她说能跑这些钱已经很不错了,一些专门跑车的人也跑不下这么多。
元旦假日最后一天,老冯还是跑车跑到半夜才回家。这回冯嫂没等他,早早睡了。老冯一看锅里,也没给他留饭,就知道妻子这是在抗议呢,也没敢吭声,默默洗漱,悄悄上床。他太熟悉妻子的脾性了,此刻如果敢放个屁,那绝对会引发一场天地大战。
然而,老冯躺下后,那边还是冷冷扔过来一句话:“你决定要一直跑下去?”
老冯很惭愧,但他向来不瞒哄妻子,就硬着头皮 “嗯” 了一声。
冯嫂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其实老冯也计算过,这两天总共加了 300 块的油,跑下了 510 块钱,其中 140 块还是平台给的 “新人奖”。这种奖励过了 “新手期” 就会取消,如果没了奖励,再把车损、违章等开支全考虑进去的话,其实跑网约车并没有太大的经济效益。
但老冯还是想跑。
元旦过后,他人虽然回到了单位,可心思还在网约车上。此后,他一有时间便偷偷将车开出去跑几单,甚至在后来的春节假期,只要冯嫂不是坚决反对,他就出车。然而,尽管春节期间平台有奖励,但老冯跑车的收入仍不理想。
群里的司机们依然在炫耀自己的流水,说开网约车绝对比打螺丝收入高,他们宁愿跑车也不进厂做工。老冯想知道人家为什么能跑下 500 块甚至 800 块的流水 —— 自己分明已经很努力了,可最多才能跑 300 块钱。
他向群里的导师请教,还问 “开油车到底能不能赚钱”。导师说,跑油车也能挣钱,但毕竟成本太高,最好用电车 —— 当然,他也表示说,群里很多油车司机,也都跑得挺好,“至于你流水为什么低,那因为你还是新人,‘口碑值’还没上去,所以平台不给你派好单子。比如像去机场单子就是 100 多,如果每天有两个来回接送机的单子,流水就 600 多了。如何提高‘口碑值’,APP 上有解释说明,你自己可以好好学学”。
老冯学过规则,知道 “口碑值” 是由服务、安全、出车、合规 4 部分的单项分合计而成,服务和安全方面他都没问题,但由于出车量少,所以 “出车” 的分很低。还有就是 “合规” 这项要求 —— 符合合规项要求的司机,得持有 “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营运车辆也有 “网约车运营资格证”,这两个证老冯都没有,所以 “合规” 的分为零。这样一来,“口碑值” 自然是高不了的。
老冯了解过,如果未持有上述的两个资质证,跑网约车就是违法行为,被监管部门查到了是要被处罚的。导师却说,跑网约车的绝大多数司机都没证,要不要办证由司机自己决定,平台不作建议,至于是否违法,导师举了个例子:有位当镇长的公务员跑滴滴被监管部门查处后引发了广泛讨论,最终国家出具了公务员在工作之余跑网约车不违法、不违纪的权威解释,不仅未处理这位镇长,而且还将他提拔到了更重要岗位。
老冯从网上找到了这位副镇长跑网约车的报道,也查到了 “权威解释”,但心里还是不踏实。冯嫂看他这般纠结,便又趁机鼓噪:“那就不跑了呗。说实话,你根本就不适合开车,性格急,毛手毛脚,我坐你的车都提心吊胆……”
老冯本来就烦,听冯嫂这么一说倒发了狠:“那我就把网约车跑好了让你看看!”
老冯连续好几个周末都出车,每次都跑到半夜,比那些专门跑车的人还勤奋。结果在 3 月份一个周日的晚上,他出车时犯困打了盹,只感觉车身猛地一震,慌乱中本能地踩死了刹车。这时车子已蹿上了路沿,坐在副驾驶的乘客愣了半天才回过神来,瞪着老冯张了几次嘴,虽没骂出口,但老冯已经害臊得无地自容。
就这一震,震坏了右侧两个轮胎。也就是这一震,让老冯清醒意识到自己体力精力有限,再这么玩命地跑车,十分危险,万一出个差错,那绝对得不偿失。
但他还是好奇,既然开网约车挣钱这么困难,那么以此为业的司机师傅们又是怎么开的?
群里有位非常活跃成员,群昵称标注为 “老张”,他不仅出车流水高,而且为人热情,常在群里指点新手司机如何跑车。老冯借着群友们发红包的机会,也发了几个不大的红包进去,马上就引起了一片称赞,老张抢了红包后发来语音感谢,老冯乘机将他加成了好友。聊过几天后,老冯就摸清楚了老张的情况。
老张今年 55 岁,1986 年就到玻璃厂当了工人,可是他嫌工作太累,于是在招工的第五个年头时辞了职,给别人开起了出租车。90 年代开出租车绝对是光鲜职业,出租车还属于优质资产,是生财工具,是摇钱树,不比现在的花园别墅逊色,谁家有台出租车,全家人的吃穿就有了保障。
老张看准了开出租车能赚钱,发誓这辈子必须要奋斗一辆出租车出来。但那时候本市的出租车基本不扩增,原有的车子跑报废了就由车主换台新车,沿用原来的手续继续营运。一般人想申请个出租车的户口非常困难 —— 首先经营出租车的资格需要众多部门审查,任何一个部门不给申请表上盖章都不行,“这个其实是拼关系,没有关系的老百姓连审批的部门都找不到”;其次,即使审批通过了,申请人还得交 50 多万元的费用,“说白了就是,想弄个出租车,那必须得有人、有钱才行”。
老张那时既没钱又没人。他认为钱可以一点点挣,没关系可以慢慢等,等贵人出现。为了攒钱,他长期给别人开出租车,20 多年间只在结婚那天休过一天假。勤奋且节俭的他已经记不得是哪天存折上的数额突破了 50 万的,反正他攒够了钱,但能帮他申请到出租车手续的贵人却始终未物色到。
熬到中年的老张心急如焚,2004 年时,他曾带厚礼拜访过几位人脉广泛的亲戚,但礼物最终都被亲戚退了回来。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网约车作为新生事物悄无声息出现了,不知不觉中就抢占了市场。网约车比出租车优势更为突出,而且准入门槛极低,还不收费用,一般人对它还心存疑虑时,最先入行的那批司机已赚得盆满钵满。老张就是第一批加入的,那时他及时调整策略,选择了带车加入,变相圆了自己的出租车之梦。
但这些年下来,无论是开出租车还是开网约车,都沦为了和建筑工人一般的底层职业,曾经的优越感已经丧失殆尽了。
“谁能想到世事变得这么快呢,当年绝对万人仰慕,可现在却是最低下的活,伺候人。” 老张感慨颇多,“我时常回顾自己一生,大半辈子都耗在车上了,没一点儿意义。”
自从开了网约车后,老张每天清晨 5 点出车,晚上 11 点收车,10 年间,车子从油车换到混动再换到纯电动,妥妥成了网约车行业的 “深耕者”。
“2012 年有网约车的,那时候公司真金白银往里扔钱,只要你跑,每接一单公司都给你补贴,补贴比车费还高。也正因为公司有雄厚资金投入,别的公司即使想插足网约车行业,也没办法竞争。那时候赚钱的确容易。” 老张很得意,但拒绝向老冯透露当年挣钱的具体数目,只说平台宣传的 “月入过万” 绝非虚言。
“随着更多司机加入之后,补贴就慢慢变少了。到了 2016 年,司机的收入就没那么高了,很多人就抱怨,可即使抱怨,开网约车也比干其他工作赚钱呀。直到 2018 年发生了乘客被害事件,公司被逼停业整顿,这时大家才知道公司一直没盈过利,始终都在往里投钱。等整顿完毕重新上线后,补贴明显少了,公司抽成比例也提高了。这事挺耐人寻味的,公司不往里投钱了,开始收钱时,竞争对手也都出现了,搞网约车的公司越来越多,司机挣钱却越来越难……”
老张说,现在专门跑网约车的司机都是用好几部手机在不同的平台上接单。现在每个平台的抽成比例都将近 30%,这是公开的,司机可以在客户端查看每一单流水的抽成情况。这个比例也是经过精准计算的,是司机们能接受的临界值。但公司并不是只抽成,在司机积极性受挫的时候,公司也会适时拿出奖励,从而维系司机的出车热情。
“这 4、5 年,跑车一年比一年挣得少,年年都在走下坡路,司机都说没法跑了,但却都没有退出,而且新加入进来的司机还越来越多。唉,再这样下去,真没法跑了。” 老张说着说着又骂开了,“平台越来越不像话,不把司机当人。我打过好几次客服电话骂他们老总,但骂归骂,车还得继续跑。咱跑了一辈子车,不跑车又能干啥?再说,如今哪个行业好混呢?”
老张说自己计划跑到 60 岁,那时候平台不要这个年龄的人了,再做下步打算。
老冯问如何才能提高流水,有什么秘诀。老张支吾了:“有什么秘诀啊…… 我主要就是跑出了点经验,这不是吹牛,这座城市的每条路我都熟悉,什么地方有摄像头我都知道。但要说提高流水,怎么说呢,凭直觉吧,什么时段容易接单,什么地段单子好,全凭直觉啊。当然这个也与天气、季节甚至也和你的车型、车牌号、车辆颜色有关系……”
老冯听得一头雾水,他想起 “轮扁斫轮” 的典故 —— 古时造车的工匠尚不能把自己最得意的手艺传给儿子,自己又如何能从老张这里学到跑车的诀窍?看来,经验这东西还是要靠自己慢慢体会,慢慢积累的。
老冯本来计划要见老张一面,请他吃顿饭,但临时又改变了主意 —— 为何不再找别的司机作更全面了解呢?于是他在地图上随便定个点当作目的地,叫了辆网约车送自己过去 —— 他想从乘客的角度观察别人是如何跑网约车的。
约来的司机很冷漠,僵硬的脸上一直挂着不快的表情,即使老冯跟他说话,他的脸皮也没扯动过,总是 “嗯啊” 地应付。后来他可能嫌老冯话多,便打开了音乐。但这师傅的驾车技术绝对一流,开车又快又稳,而且过路口的时机把握得特别好,一路都没等过几回红灯。这趟行程共 7 公里,师傅只跑了 9 分钟,全程只踩过 2 次刹车。老冯自愧弗如 —— 如果他自己跑,起码得用 20 分钟。
老冯下车时,师傅突然伸过来一张印有二维码的卡片:“再付 10 块钱!这地方偏,拉不到回去的乘客,10 块钱是空返费。”
老冯假装要向平台求证空返费的合理性,那师傅才急急忙忙将车开走了。
老冯又约了一台车将自己送回城,这回开车的是位年轻小伙子。老冯刚拉开车门,就先闻到了一股很浓的香水味。小伙子把车内收拾得很干净,座椅车门甚至脚垫都泛着才擦拭过的光亮,而且车的空间特别大,坐着十分舒适。
“小师傅开的是私家车?”
“哪啊,租的,一个月租金 4、5 千呢。公司的。”
没想到这小伙子是个话痨,开口便没了把持,一大堆话哗哗啦啦只管往外倒:“我以前开大货车,老板把人给得太扎(用得太狠),受不了,我就去工地开渣土车。开渣土车白天睡觉,晚上出车,每天能挣 700 块钱。可是挣那钱太危险了,我亲眼看见有车掉进了深坑,车上拉的渣土把司机埋进去了,等挖出来人都凉了。我只跑了两个晚上就不去了,不管给多少钱我都不去了…… 在家闲着没事干,过完年后就租了辆车跑滴滴,反正咱爱开车,小时候没好好念书,现在没本事挣轻巧钱,那就下苦力开车吧。”
老冯瞅小伙子喝水的当儿,问:“每天开多长时间车?很累吧?”
“天天至少跑 14 个小时。我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开车的料,一点都不累,这比开大车轻松多了,坐在车上就跟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一样。如果让我进厂干活,或者在房间里干具体事情,那我反而不习惯呢。我就喜欢开着车到处跑,心情畅快。”
“每天出车这么长时间,一定能‘破六’吧。”
“破什么六啊,每天只能跑 400 多块钱流水。充电要 30,公司租金 150,剩的就只有 250 了。这数字不好听,但的确就那样子吧,很稳定,养老婆孩子够了。”
老冯注意到,小伙子言语里是将每月的租金按 30 天来分摊的,那就是说,他每天都要出车,没有休息过。老冯见小伙子很知足,就故意撩拨:“可是我听人说,跑滴滴每天都能‘破七’‘破八’。”
“唏 ——” 小伙子轻蔑一笑,“那是偶尔,不是每天都能拉那么多。我还见过一天跑了 2000 多流水的呢 —— 平台给一个 300 公里的长途,专车的话就有 1300,如果运气好,再给个回来的长途单,或者拉两个顺风车乘客回来,那不就破 2000 了?但这样的单子一般人拿不到,和平台有关系人才给派。再说了,这几年各行业都很难,哪来那么多大单子呢?都是 7、8 块钱的单子。就这样的小单子,也不见得就能保证,司机多、乘客少,很多司机都抢不到。”
老冯想,的确,群里有很多人都抱怨平台不给自己派单子,在一部分人晒高额流水的同时,也有许多人抱怨着晒出自己只跑了几十块钱的流水截图:“那么说,每天能跑 400 块钱也不容易。”
小伙子嘿嘿笑:“那倒容易。只要不嫌单子小,将‘特惠’和‘轻快’都打开,那单子就多。这种单不挣钱,别人不接,我接。再说,平台人家心中有数呢,给你 7、8 个不挣钱的单子后,突然会给你派个好单子,让你平衡一下。我接的单子多,车跑个不停,天天都跑 30 多单。”
老冯出车时是关闭了 “特惠快车” 功能的,因为特惠订单给价太低,如果接驾远点的话,油车跑一趟根本保不住本儿 —— 但 “轻快” 是什么,他还真不知道。
“‘轻快’就是跟特惠快车类似的一种服务模式,收费比正常快车低一点。现在平台上最多的就是‘轻快’的单子,别人不接,我接,所以我的活儿就多,一单没跑完另一单就来了。”
“哦,是啊是啊,你年轻,连续跑十几个小时没问题,但年岁大点的人这样跑身体就扛不住了。” 看来小伙子的经验对老冯并不适用。
小伙子本来挺乐观,但听老冯这样一说,也无奈地叹了口气:“没办法啊,扛得住扛不住都得扛。其实我身体也不好,腰椎间盘突出。但话说回来,干啥事容易呢?我觉得跑滴滴比跑长途车轻松多了,这点苦我还是受得了的……”
老冯无奈地承认了自己的精力不如年轻人充沛,驾驶技术不如别人精湛,自家的油车不如人家的电车成本低等不利现实,内心不由得惆怅。
4 月中旬,导师在微信群里发的一则消息,说监管部门将要整顿市场秩序、开展专项行动,执法人员要上街检查,查到没有 “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 的司机要罚款 200 块,没有 “网约车运营证” 的要扣车,并罚款 3 万元。
群里瞬间炸锅,很多人都在骂,骂平台抽成那么高还没搞好公关,骂执法部门踢别人饭碗太缺德。群友们骂完,又诉苦诉怨,甚至有几个女司机比惨一样又发语音又晒图,证明平台给自己派的单子比别人少,自己更委屈。
有个昵称叫 “兔子” 的男司机,不知怎么就掺和进了女人们的抱怨中,他先是挑逗某个女司机,人家不理他,他又转换目标继续发骚,结果引发了众怒,被群友们骂了个狗血喷头。出于好奇,老冯翻看聊天记录,了解了 “兔子” 的大致情况 —— 他 30 岁左右,是郊区的 “失地农民”,也可以说是 “拆二代”。
他和村里的同龄青年们整天喝酒打牌,无所事事。他们村有好几个人或因吸毒或因赌博败光了拆迁款弄得家破人亡,他媳妇怕他也走上歧途,就逼他找个正经事干,可是他干啥都不行,最后只好开车跑网约车。他媳妇并不指望他跑网约车挣钱,只要他不跟那些狐朋狗友们一起胡搞,那就跟赚了钱的效果一样。因此,媳妇规定,他每天必须跑够 10 个小时,要把他拴在车上,以免人闲生余事。
监管部门查 “两证” 带来的恐慌情绪只持续了两天,群友们很快发现,没证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虽然有被查处的,但在庞大的基数面前,被查的概率还是很低的,于是大家又偷偷摸摸冒险出车了。同仇敌忾的司机们在监管部门面前表现出了极强的团结性,只要发现有人查车,马上就在群里发 “大家小心,XX 路查车,没证的赶紧绕行” 等警示信息,提醒同行别撞上。
没证的司机做贼似地跑完一天车后,晚上回家了就在群里用豪言壮语发泄情绪:“跑你的跑,我今天从他们旁边经过,也没查我”“谁要是敢拦我,我就把他往死撞,反正在外面活着也是艰难,还不如去坐牢”“撞死他们大不了被枪毙,那还省了去某家界景区排队跳崖的花费”……
看着别人都出车了,老冯心里蛮痒痒。有天晚上吃过晚饭,他又点开微信群,发现群友们都在兴奋地讨论东南某市执法人员在隧道内拦查网约车被撞死的新闻事件。尽管事件报道并不详细,群友们的议论多带有揣测成分,但老冯还是敏锐地察觉到监管部门查车的风头就要过去了,当时就激动得坐卧不宁,冯嫂只好任由他把车又开了出去。
不过,出车后老冯明显感觉到平台派来的单子更少了,而且多是 8、9 块钱的小单子,有些连油钱都不够。但他不跑车,就浑身难受。
4 月下旬的一天中午,老冯在单位吃过饭后闲得慌,就又把车开了出去。他接了个去南郊的单,乘客是位 20 岁出头的小姑娘,打扮得很妖艳。小姑娘一上车就哀哀婉婉抹着眼泪让老冯赶紧走,说有急事。老冯以为她遇上了不幸,便一路加起油猛跑。
但即使这样,小姑娘还是嫌他开得慢,越来越不耐烦,说话也变得十分刻薄。老冯理解她的心情,并没在意,可到达目的地后,看着那姑娘 “噌” 地跳下车扑入一位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怀里,然后和那青年相拥着进酒店去了,老冯突然就有种被愚弄的感觉,脸一下子憋得通红。
那天下午老冯一直闷闷不乐,下班后破天荒地没有打开接单。他感觉身心俱疲,想早点回家休息,可偏偏晚高峰堵车堵得厉害。他抑制着胸中翻腾的烦躁,捺着性子随车流缓慢向前蠕动,就在此时,平台打来提醒他 “该出车了” 的电话,在他接电话而分神的一瞬,车子 “嘭” 地追尾了前车。
前车司机是位小伙子,下车在自己车尾被撞过的地方用手抚了又抚。
“真是对不起,不小心。你看也没什么损失,我给你 200 块钱咱就走,怎么样?” 老冯希望尽快将事情处理了 —— 车速本来就慢,他脚下刹车也挺麻利,撞是撞上了,但两辆车也只是轻轻挨了一下,都并无大碍。
小伙子诧异地瞪起了眼:“200!你说 200?200 块钱能弄啥啊?”
“那你要多少?你看只是挨了一下,又没撞坏……”
“撞坏没撞坏肉眼能看得出来吗?要去 4S 店检修呢。你对事故责任认定有没有意见?” 小伙子装模作样拿出手机,装着要叫交警。
老冯看得出小伙子的心思,他不耐烦与对方纠缠,让小伙子直接开价。小伙子扭捏了好一会儿,才说,最少得 270 块钱。老冯担心对方反悔,马上用手机扫了钱过去。
第二天中午,老冯鬼差神使又接了一单,到达目的地,乘客下车后他刚一起步,一辆摩托车突然就从后面蹿了过来,“忽” 地贴着老冯车身超过去了,骑车的那位中年男子可能是受了惊吓,仓皇间刹车过猛,摩托车左扭右扭摔倒在了老冯的车前面。他爬起来一个劲责问老冯为什么要在摩托车经过时起步。老冯有理说不清,只好自认倒霉,给了 40 元钱才把人打发走。
连着两件糟心事让老冯心情越发凌乱,他极想跑一单顺遂的行程来岔岔霉运。老张曾给他传授过经验:单子不好的时候可以打电话骂客服,一骂就能转运气。老冯便试着打了客服电话,他没骂,只是向接线员抱怨接不到单子。这招果然奏效,晚上 7 点,平台派来一个 30 多公里的 “一口价” 单子,虽然车费只有 60 块钱,但已经是老冯近期跑车最高的单笔收入了。
老冯抱着扭转乾坤的必得之志,将乘客送到郊县,才发现目的地荒凉得如同不毛之地,四下里一片黑灯瞎火,只能空返回去 —— 来回 70 多公里就为了挣这 60 块车费?老冯不甘心,打开平台提供的 “热力图”,发现 10 公里外有个红点,放大地图后,见那是座小镇。红点表示小镇上有人有用车需求,在那里大概能钓到回城客人,老冯这么想着,便打上了去小镇的导航。
通往小镇的路是条乡村公路,没有路灯,却宽阔笔直,车灯照射下,道旁树像两排侍立的卫兵。夜风吹进车窗,老冯渐渐神清气爽,便不知不觉加快了车速。意外总是出现在一瞬间,当他突然发现前方的路面有个大坑时,已躲避不及,只好抱紧方向盘,硬着头皮冲了进去。
车子一阵猛烈颠簸后,又从坑里冲了出来,但两条前胎已经爆了,保险杠也被撞得拖在了地上,溅起的泥浆在车身涂上了一层迷彩样的斑点。
老冯此刻却异常平静,数日来的烦躁像清偿完毕的债务一样瞬间变成了历史,飘逝于九霄之外。看来五一假期再不会因为跑车让妻子生气了。他坐进趴了窝的车内,拨通了保险公司的电话。
等保险公司将车拖走已是半夜时分,郊县早已没了去省城的公交车,老冯又花 140 元叫了辆网约车,将自己送回城去,算是对这段开网约车的经历做了总结。
后记
老冯利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跑了 4 个多月网约车,总共跑了 180 余单。虽然没赚到钱,但通过与更多人接触,让他体会到了找工作有多难,所以他对工作环境不再抱怨,办公室也就坐得住了。
张帆悄悄劝他,去所长那里走动一下,工作的实质就是围着领导转,他这么迂腐地跟领导僵着,只能使自己吃亏。老冯沉吟许久才说:“咱们都是多少读了点书的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明理,在于知义,在于守道啊。” 张帆后来也与老冯也渐渐疏远了。
五一过后,老冯从修理厂将车子开回来时,冯嫂还担心他指不定什么时候又会犯病出去接单,总在他闲暇时支使他去干些无关紧要的事,以提前扼杀他即将要冒出的跑车的念头。这样过了两月,她发现老冯再也没有跑网约车的意思了,反而忍不住了,一问,老冯才说,长时间没出车,“出行” 分肯定被清零了,现在口碑值只有 200 多,平台更不会给派好单子了。
老冯没有说错,就在他停摆的这段日子里,又有大量司机加入网约车行业,这个曾被当作职场人最后退路的行当,也内卷得无法再涉足了。
(本文人名均为化名)
来源:人间 theLivings 微信号:thelivings
昨天西安估算了这次 tfboys 合体演唱会又称奥体会战,累计带动了 4 个多亿营收。
估计此时西安旅游局内心活动:此招虽险、胜算却大。
1.jpg
如果说紧张又兴奋排第一的是西安市政府,第二的应该是奥体附近的海底捞们。
前几天海底捞去演唱会门口直接捞人到店直接捞上热搜,以至于现在海底捞大巴成了演唱会标配售后服务 ——
“听说西安的海底捞已经开始循环播放帝国歌单了”,虽然网友担心海底捞将成为第二场战役的主打战场,但对于海底捞来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海底捞的一战成名,在 7 月 30 号晚上海虹口足球场、蔡依林演唱会门口。
打了鸡血的员工头戴发光头箍、振臂高呼跟我来,据当晚现场网友回忆那就是当晚天空中最亮的星、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自由女神手里的火炬都没有海底捞服员的荧光大棒亮。
车上循环播放的《日不落》表达了海底捞的太阳不升它就不落的决心,在《舞娘》的旋律下员工们旋转跳跃不停歇。
据知情人透露也不是上了车就非得吃火锅,海底捞会贴心地他们送到地铁站,当然海底捞最善攻心战,车都上了、来都来了,气氛烘托到位了,不去吃一顿不合适。
绝大部分还是被拉到目的地,吃着火锅唱着歌,海底捞顺理成章承包了歌迷们的 afterparty。
唱到甜头的海底捞从此出没于各大演唱会门口,就像每个等孩子放学的家长,为了刚听完演唱会的金主宝宝们舒坦,海底捞不知道跟韩剧套路学了多少招。
根据演唱会主题,提前把门店改装成鹿晗、张杰、张韶涵、蔡依林等 “粉丝见面会” 现场,歌曲循环播放、气球彩带飘扬、偶像照片满墙。音响随时准备,方便歌迷合唱。
图源:潇湘晨报
有人说连开大巴的司机师傅都会察觉到粉丝们正在车上录合唱视频而 “放慢车速、关掉车里的灯有助于营造氛围”。你看,都做到这个份上了,脸皮薄道德感强的消费者,很难把 “捞钱” 这么【肮脏】的字眼按在海底捞头上了,他们是最懂你的朋友啊。
贴心程度把泪点低的粉丝整哭了,从此什么爱情的套路,都抵不过海底捞的懂你服务。
海底捞线上线下都赢麻了,得益于不顾同行死活、卷死拉倒的态度搞服务,所以获得了围观群众的敬佩:这钱活该你海底捞挣。
电视剧里的商战:给我一小时让你亏掉 1000 万。
实际的四大商战:抢来的公章别裤腰、浇死对家的招财树、两家玩偶打群架,以及海底捞现场堵人整车拉走。
海底捞最近赚钱越来越豁得出去,以至于让打工人产生的代入感:海底捞都这么努力了,你有什么资格摆烂躺平?
海底捞的【捞钱精神】让天天把 “搞钱” 挂在嘴边的打工人自愧不如,原来强者从不抱怨环境,海底捞就像白天打三份工还得半夜干保安的偶像剧草根女主,靠 “打不死的鹿小葵” 精神,把金主们给感动到了:海底捞,你引起了本消费者的注意。
以 “做生意跪着不寒颤” 为宗旨,海底捞作为主营火锅的公司,该干的不该干的都干了,只要有潜在金主的地方,就有海底捞的身影,然后变态成金主喜欢的样子。
它有时候是旅游特种兵的钟点房,淄博烧烤火到没地方住,海底捞开放留宿服务;它可能出现在你家楼下的摆摊堆里卖 4 块钱的串串和 18 元一份的冒脑花,组团碾压隔壁的炸串夫妻,千方百计出现在你面前。
有时它可以是地摊。海底捞的摆摊行动从疫情期间的自救行动就开始了,彼时它展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成立 “海底捞社区营运事业部”,火锅底料、辣椒酱、后厨的水果蔬菜,能卖的都摆。
后来海底捞变成社区便民服务站,在当时每日人物的文章里,海底捞为了卖货干脆帮居民遛狗,据报道社区到家餐饮服务让海底捞赚了 2 个亿,餐饮业再不复苏,估计都能看到 “海底捞家政”、“海底鲜生” 副线品牌。
2022 年 4 月开始它开始变成早餐店,有 6 元管饱的包子烧卖茶叶蛋;有人中午吃过海底捞 15 块钱的外卖盒饭,晚上搞群接龙专供写字楼打工人,它又变成了成人小饭桌。
海底捞无孔不入没让消费者反感,被评价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放过任何一个赚钱机会、绞尽脑汁只想搞钱的海底捞成为励志典范、搞钱模范。
7 月 30 日海底捞发布了 2023 年上半年财报,统计了 6 个月盈利不低于 188 亿,今年上半年的盈利水平几乎与上市以来盈利最高的 2019 全年持平,扭亏为盈。
打工人深受鼓舞,质疑海底捞,理解海底捞,然后励志成为海底捞。
打工人被海底捞的捞钱精神感动的同时,消费者也正在被海底捞全方位拿捏。
海底捞不得不在火锅的附加值上大做文章,当消费一顿火锅越来越贵,怎么让打工人笑着心甘情愿掏空钱包?
如今海底捞的客单价已经差不多到顶了,2019 年海底捞涨价人均客单价高达 106.1 元,比火锅行业的平均值高出 20%,疫情期间短暂的回落到 102 元,到了去年又涨到了将近 105 元。海底捞给的情绪价值,得拿真金白银换。
“管家式服务” 之于海底捞虽然帮忙立足了脚跟,但也不是什么核心竞争力,这几年门槛不高的火锅行业卷飞了,巴奴直接正面刚海底捞喊口号 “服务不过度”;芈 (mi)重山王歘欻(chua) 生僻字家族、姐系火锅家族等网红火锅连锁越开越多,搞特色菜的、靠卖甜品引流的,花枝招展的新人,让海底捞危机四伏。
海底捞也在高频出甜品
海底捞坚决不放弃高客单价,但钱难挣怎么办?于是最近海底捞出现越来越多玩不起的 “败好感” 行为。
以前自带螃蟹都能给你剥好,今年 2 月海底捞开始谢绝自带食材,官方解释 “为了食品安全”,并表示消费者有什么爱吃的菜欢迎随时建议,海底捞会考虑将其加入菜单。
以前 “海底捞穷人吃法” 一度风靡互联网,免费点 4 宫格清水锅成了消费者省钱的常规操作,今年 3 月海底捞禁止只点免费清水锅行为,要求至少点一份最低价也要 38 元的其他锅底。
还有反反复复取消又限量的 “牛肉粒”,缘起于互联网上的吃法:来海底捞只干一件事 —— 用无限量供应的牛肉粒 DIY 牛肉汤,能整个半饱。人均喝个两三碗严重影响营收,可把海底捞吓坏了。
于是你能看到海底捞的反复试探:把部分门店的牛肉粒撤掉、试图替换成大豆素肉、只有消费者主动要店员才能给。
今年 7 月湖北地区的门店推出了廉价版 4 元小料(之前的小料费用是 9 元 / 位),牛肉粒限量供应,如果想吃更贵的牛肉酱瑶柱酱得另付 8 元。不过这一策略在消费者的一片骂声中草草退场。
有人埋怨就因为某些人过度薅羊毛才让海底捞取消福利的,“海底捞低估了顾客的厚脸皮”,随后就被更多的消费者声音淹没:我们被资本家猛薅的时候,怎么没人说了呢?
与其说海底捞玩不起,不如说资本家跟同样不想当大冤种的消费者之间 “压根就不对等” 的博弈。你海底捞的行业一般水准和高于行业的价格,大家心知肚明,如果再没有附加服务和额外惊喜,消费者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海底捞的本质是赚钱的心思越来越昭然若揭,于是 “吃顿海底捞越来越不值、越来越累” 的声音出现了。
兑暗号才能拿礼品、主动要牛肉粒店员才会给、做美甲排到 2 小时之后,社交平台上层出不穷的暗号攻略、省钱 DIY 攻略可能在你吃火锅的时候一无是处,就像某网友的吐槽:想在海底捞玩那么多花样可太累了,对照着菜单、跑无数趟小料台、光在 DIY 正经东西一口没吃就饱了,耗时费力,照着攻略吃火锅太累。
图源:小红书 @nice 橙(武汉版)
至于主动 “调戏” 服务员,所要免费的玩具、小吃、水果,e 人觉得乐在其中,但 i 人苦不堪言。
当海底捞不再主动提供额外附加服务,海底捞的隐藏玩法福利注定只属于少数人。
隔壁桌在唱生日快乐歌、远处有店员表演变脸,老老实实吃顿火锅只觉得吵闹,服务员总是主动搭话试图 social 让 i 人敢怒不敢言。低头一看账单一人吃了小 200 元,不就顿普普通通的火锅吗?
看着隔壁桌吃着火锅唱着歌,手里拿着赠送的玩具,员工们拍手当气氛组,i 人终于明白,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海底捞与消费者比的是谁更 e,谁更 e,谁才占到便宜。
网友说相当于花钱买乐子,但这个乐子你最好自己找,毕竟谁正经吃火锅去海底捞啊?
于是消费者跟海底捞的关系产生诡异的局面:你跟海底捞谈钱,海底捞跟你谈感情。某顾客表示自己曾领略过海底捞的道德绑架策略:吃到异物,员工不想被投诉不断试探消费者底线,软磨硬泡打苦情牌。利用 “伸手不打笑脸人” 原理,成功掩饰食品安全问题。
如今海底捞开始到演唱会门口捞人、把粉丝们感动到痛哭流涕,当你吃顿火锅,早就忘了火锅是什么味道、花了多少钱,只记得那晚的海底捞小姐姐的灯牌很亮、同伴们哭得很惨,消费者终究还是输了。
可能自动屏蔽感情牌的 i 人才能赢吧,面对迎来送往的服务员,脸上带着敷衍尴尬的笑,走出海底捞默默吐槽一句:也就一般般吧,打死也不来了。
来源:Vista 氢商业 微信号:Qingshangye666
在日常消费领域,男性的消费力长期被质疑不如狗。如果商家想要让男性群体有高频的消费行为,最好的营销就是 “为所爱之人买单”。无论是化妆品、鲜花等日常用品,还是品牌包、珠宝等奢侈品,商品的使用人群是女性,但买单的往往有一定比例是男性。网上,把这种为取悦异性而花钱的行为称为 “舔狗经济”。
如今,这种消费行为面临着挑战。或许是受到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舔狗们对爱情的预期也有所下降。面对羞涩的钱包和高企的沉没成本,男性追求异性的消费在日渐减少。与之相对的,他们将更多的钱花在取悦自己上。
#01
钻石失宠
闲鱼见证了舔狗经济的由盛转衰。曾几何时,“舔狗文学” 是这个二手交易平台上最为流行的销售话术。每当在 520 和情人节之后,“舔狗送的” 全新未开封 iPhone 和口红套装,就会在闲鱼上构建起一道大型失意景观。
如今,再在闲鱼上搜索 “舔狗”,只会出现零星的卖贴,且多是拙劣的玩梗,情真意切的舔狗商品已经很少见了。只不过 “二手爱情” 物美价廉的名声却作为流量密码保留了下来。
直播间里的唱跳小姐姐,最能感受到舔狗们消费力的下降。曾经一掷千金的榜一大哥,忽然都消失不见了。如果不搞点擦边动作表现诚意,很难再收到大哥的满屏 “火箭”。以娱乐社交为主的平台陌陌和探探,视频直播服务一直是业绩主力。母公司挚文集团的财报显示,这一块的收入已经连续三年出现下降。
如果把结婚当做舔狗的目标达成,那么可以从持续走低的结婚率侧面证明,舔狗行为的实现效果越来越差,亦或者说,舔狗越来越少了。
这一点,从 “婚嫁道具” 钻石的销量上看尤为明显。
据中保协数据,2022 年中国钻石产品市场规模下滑至 820 亿元,比 2021 年减少 180 亿元;从 2022 年到现在,钻石镶嵌市场下滑超过 5 成,国际钻石交易所钻石指数更是从 2022 年峰值暴跌了 24%。
钻石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
2006 年,钻石商人李厚霖在与李湘离婚一年后,创立了定位 “高端爱情钻戒” 的珠宝品牌 “I DO”,借助在影视剧、明星婚礼上高频出镜,I DO 一度成为中国钻石市场最知名的品牌之一。
但就在这两年,“I DO” 陷入经营困难,大量关店、裁员,并在今年 7 月完成与六家子公司的合并重组,李厚霖也因债务问题被列为失信执行人名单。
1.png
无独有偶,DR 钻戒的母公司迪阿股份,在 2022 年净利大跌 44% 后,2023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又将暴跌 90%,扣非净利润首次实现亏损。
此前,DR 曾开创性的规定 “男士一生只能定制一枚”,搭配签署《真爱协议》、《吵架协议》等。该营销策略曾让 DR 名噪一时,但经多方验证,只要在淘宝花 800 元,就能消除 DR 订单和购买记录。DR 不是不想赚回头客的钱。
1950 年,钻石矿业巨头戴比尔斯公司打出广告语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首次对男士进行 “浪漫绑架”。当时,戴比尔斯虽然掌控着钻石市场上 90% 的交易量,但面临着钻石价格体系随时会崩溃的局面。戴比尔斯想到的绝妙创意,便是将爱情和钻石紧密绑定在一起,给这个后来被发现具有挥发性的天然矿物,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意义 —— 完美的爱情是美好和永恒的,而钻石也是如此,所以钻石等同于爱情。
渴望被爱与受到赞赏是人类的天性,而对于女性来说,这种需求则被社会的期望放大了更多倍。她们从小被规训,自身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引伴侣的能力,女性因此不断地寻求他人的认可,想要证明自己被爱着。于是,钻石顺理成章成为舔狗们彰显诚意的商品。
戴比尔斯借此保住了钻石的身价,但技术的发展比爱情更难以预料。今天,河南的人造钻石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比天然的更完美无瑕,价格可以低至天然钻石的十分之一。国产培育钻石已经可以影响全球人的婚姻和爱情。
受此影响,加之消费市场不景气,戴比尔斯 2023 年第 6 次看货会(及拍卖会)销售额为 4.1 亿美元,比 2022 年下降 35.74%。
#02
舔狗经济由盛转衰
2023 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连续八年下降。截止到 2023 年 2 月 20 日,90 后结婚率不到 20%。当成交量下降,人们在它身上投入的成本自然也会降低。除了钻石,曾经情人节的必备品,如鲜花、口红礼盒等销量也不如从前光鲜。
郑州陈砦花卉双桥基地是中部地区最大的花卉市场之一,在 2022 年情人节,该批发市场玫瑰销量创 5 年来新低。往年热销的 66 朵玫瑰、99 朵玫瑰不再受欢迎,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便宜实惠的 9 朵、11 朵玫瑰。
湖南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的胡大叔多年来在步行街上卖花,他感到近两年来人们对购买玫瑰花的热情明显降低了很多,在情人节当天,中午 1 点出摊直到下午 4 点,他的摊位一朵玫瑰也没卖出去。
近年来在社交平台上被鼓吹副业之一 —— 摆摊卖花,不少怨种在以身试险之后得出结论:“千万不要做!”。有人感慨,在情人节晚上去街上逛一圈,垃圾桶都收不到鲜花了。
2013 年成立的高奢玫瑰品牌 roseonly 专注于打造爱情信物,类似 DR,靠 “买玫瑰要注册,指定唯一收礼人,终身不能更改” 的营销策略,在国内迅速打响了知名度。尽管一束鲜花被卖到几千元的高价,仍然收获一众粉丝,包括章子怡在内的一线明星们亲自为它站台。
资本市场上,roseonly 也十分被看好,前后融资数亿元,投资方包括时尚传媒集团、腾讯、IDG 投资等。然而它的高光时刻并不长久,近几年,roseonly 频频传出高管离职、欠款、闭店等负面消息。
2.jpg
如果说鲜花因为实用性不强而被冷落,那实用性较强的彩妆销售低迷,更能说明问题。
彩妆礼盒一向是男性礼赠和浪漫经济的代表。每逢情人节和购物节,各大品牌使出浑身解数,从国际大牌到国产之光,从唇膏礼盒到全套彩妆礼盒,售价从 520 元到 1314 元不等,瞄准了各个消费阶层的直男。
而在刚刚过去的,被称为 “史上投入最大的 618”,彩妆护肤品类却迎来颓势。2022 年天猫 618 彩妆首日预售破千万的品牌有 7 个,但今年只有 4 个。淘宝天猫美容护肤首日预售额同比下降 59.9%,彩妆香水预售额同比下降了 44.3%。
与口红效应一同失效的,还有舔狗们的修养。
#03
“他经济”
长期以来,消费市场有这样一条鄙视链 —— 少女 > 儿童 > 少妇 > 老人 > 狗 > 男人,男性的消费能力被认为 “连狗都不如”。
不过近年来,男性的消费正在崛起,大有碾压女性的势头。除了烟酒、游戏、汽车、数码等一向 “雄性” 勃勃的行业,男性在外貌上悦己消费也增长迅速。
美妆类消费品一直是女性的专属,但随着 “颜值即正义” 的理念传播越来越广,男士也变得越来越爱美。早在 2006 年,以欧莱雅为首的化妆品品牌就在中国推出了男士系列。到了 2016 年,各大男性护肤化妆品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虽然当时这类产品还未完全被人接受,但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和线下商家已开始慢慢布局这一市场。
自去年双十一起,男士护理已经升级为天猫大快消一级类目。今年第一季度,天猫平台男士彩妆类目的销售量将近 50 万件,环比增长约 7%;销售额为 4500 万元,增长超 12%。而 2022 年下半年抖音美妆数据显示,男士护肤增长达 136.2%。
市场有需求,供给端也同样给力。各种男性专用的新锐国货纷纷崛起,而且在资本受到青睐。主打劲酷的工业风设计的蓝系在 2022 年完成千万元的 A 轮融资;2019 年成立的理然从护肤、理容、洗护、彩妆等方面全面发展,短短几年已经完成 6 轮融资。如今男性美妆护肤品牌在资本市场热度,不输当年的国产女性彩妆品牌。
3.jpg
此外,男性也同样开始注重穿戴方面的提升。一直主打女性市场的唯品会,今年 618 的数据显示,男士防晒服销量同比增长 328%,外套销量同比增长 83%。男士的服装穿戴消费增长远超于女性。
过去几年,以男性消费者为主的得物 APP,2021 年全年销售 GMV 达到了 1000 亿。GMV 从 0 到 1000 亿,阿里用了 5 年,京东用了 10 年,而得物则仅仅用了 4 年。中国男性在鞋服上的花钱能力,已经能够供养出一个新的电商独角兽。
在高端市场上,男性也越来越舍得给自己花钱了。《世界奢侈品报告蓝皮书》显示,目前男性高端产品市场在所有品类上的增长都超越了女性。与此同时,95 后男性在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上的增长不可忽视,相较于 80 后出于对身份彰显和社会地位的需求,Z 世代群体追求奢侈品更注重潮流气息和大胆审美。
为什么 “败家爷们” 会越来越多呢?
近年来我国的单身人数越来越庞大,2023 年,这个数据将会突破 2.4 亿人,相当于英国和俄罗斯人口的总和。单身人群与非单身人群的消费习惯大不相同,“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让单身男士没有了家庭的负担,因此储蓄意识较低,消费频率较高。
在我国,单身男性的数量比单身女性要高一些。西南证券数据显示,20-29 岁的单身男性比同龄女性多 2260 万,30-39 岁的单身男性比女性多 716 万。不谈恋爱不养家,精神上,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享受;花钱,这些单身男性也开始自产自销。
#04
消失的舔狗
从行为上看,“舔狗” 至少有两个极为优秀的品质:一往情深和坚持不懈。从历史分工上看,“舔狗精神” 似乎潜藏在男性的基因中。
从女人负责采集,男人负责追逐猎物的原始社会开始,男性从骨子里便带着 “主动”、“捕猎” 的基因,加之此后在男权社会,女子处于弱势地位,女性应当矜持一些,待字闺中等待男性的邀约,男追女便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而从人口学上来说,1980 年到 2014 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4.7,男性比女性多出好几千万,男性面临着更多的求偶压力,一家女百家求,男性当一当 “舔狗” 似乎也合情合理。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教育的普及,女性地位有所提升,两性越来越平等,性别关系和求偶心理就发生了微妙改变。地位越平等,求偶的模式也就越平等。男追女不再天经地义,女性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女舔狗” 也不少见。
当下,舔狗经济的消亡更有可能是受经济环境影响。
就业压力、住房成本等现实境况让年轻人对未来失去信心。“财神殿里长跪不起,姻缘庙理都不理”,当下年轻人普遍认为,搞对象不如搞钱。在忙碌的工作中,去经营一段亲密关系已经成为一种负担。
追寻一段恋情不仅要投入金钱,还需要精力和时间。对舔狗而言,长期的付出并不能换来确定性,只会让沉没成本不断叠加。
在日子蒸蒸日上的时候,或许尚可以舔上一舔,但在囊中羞涩和预期变差时,就会考虑性价比。钱就那么多,与其投资在一个虚无缥缈的梦上面,不如花在自己身上,及时行乐。
来源:真故研究室 微信号:zhengulab
家里没有车,偶尔坐同事朋友的车,后备箱都是已经开好的,也不好意思仔细研究别人的车,一直不知道。
印象最深一次,别人来火车站接我。
车很多,都是即停即走。
等接我的车到了,司机没熄火,从车窗伸出头说,快把东西放后备箱,人太多了,赶紧上。
我一下很无措,想着完了,要露怯了,又觉得这年代连开后备箱都不知道很丢脸,不想露怯。
于是硬着头皮走到车尾,想自己研究研究怎么开。
但就这一会儿,后面就排了很多车。
司机有些急,说快点啊!抬起来!一抬就开了!
我一下松了一口气,想着可算知道咋开了,原来这么简单吗?
于是我使着牛劲把后备箱的盖往上搬。
结果…… 纹丝不动……
后面车开始滴滴,我冷汗都快下来了。
又抬了几次,还是打不开。
我简直想跳脚了,又羞又急。
最后实在没办法,也不想着要脸了,低着头走到前面车窗问司机,后备箱怎么开啊,好像打不开呢?
司机看了我一眼,没吱声,下车径直走到车尾,一下就把后备箱打开了。
原来车尾中间位置有一个手扣槽,手伸进去一捏箱盖就开了,然后可以往上抬了。
但是,扣口冲着地面,人正面站着看不到这个口。
我被后面车的滴滴声紧逼着,又被内心的羞怯反复折磨着,哪里还注意得到。
记得上了车,我什么都没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司机也什么都没说。
但我心里很难受,觉得自己没见过世面的样子,真的很丑。
过了两年,我终于买车了。
车到手的第一天,我把说明书从头翻到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机关都了解的清清楚楚,还上网专门找了电子说明书的视频看。
这两年,我也知道了原来后备箱还有很多其他的开启方式。
有一天,偶然看到一段综艺。
记不太清了,好像节目里上了一个特色菜,范丞丞特别自然地就问,这是什么?这个怎么吃?
他问的东西我知道,我觉得不算生僻,还有点替他尴尬。
但他没有一点怯生生,很认真地问,对方也很耐心地回。
那刻我忽然想,对啊,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啊。当然,他有底气坦荡地问,谁也不会因此觉得他是没见识的乡巴佬。
但谁会知道这世间所有的事呢?不知道就问啊,这有什么可遮遮掩掩的呢。
只是也许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过程,让这个简单的问题,变得不简单了。
进了哇组,见了很多世面。
但我想在某个时刻,一定还会有我不了解的东西。
不过那个时候,我肯定可以更加坦荡。
来源: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