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连锁咖啡店女老板

凌太来了

那个连锁咖啡店女老板身上有我一些企业家朋友的影子:从底层奋斗上来、聪明务实肯吃苦,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双强,情商高讲义气。他们这样的人经的事多,抗打击,再多失败都能站起来。但这种打击不能是系统性的、致命的。

以前搞过几年企业家培训,来的主要是中等以上规模的民企,也有国企。高峰的时候学员里的两会代表在京聚餐能坐两桌。这种政治身份对他们来说多少是护身符也是话语权。但后来还是眼见着一个个出了各种状况或日渐低调。汇源果汁要被可口可乐收购的时候我们还给朱新礼开过庆祝派对,让他给其他学员讲讲国际并购经验。老朱多能干实在一个人啊,做得多好啊,没想到最后给大家沉浸式展示的是被一纸公文破产的经验,而且完全没地儿说理去。这就属于致命打击了。

另一个朋友在北京开发了地标式物业,又回家乡开发旅游景区,从0做出了5A。老婆孩子都移民澳洲了,他宁肯频繁两边跑也不走。然后有一天人就失踪了,猜是配合调查,啥消息没有。一年才出来,说是被二十几年前一笔几十万的往来牵扯进去的,一开始就说清楚了,但大案不结谁也别想走。为了把无妄之灾做实,最后税务又进场查一通罚了一点钱了事。他出来以后才知道,在他生死不明的这一年里,家乡老母亲想不开自杀身亡了。他安安静静做了一些收拾安排,去澳洲和妻儿团聚,再也不回来了。这是系统性打击。

这样的故事我能讲三天三夜。当然你可以说富贵险中求,我自己认识的中国企业家过去三十年的各种成功故事也能讲三天三夜。但以后会越来越少。公权不能大到只顾自己随便乱来,风险不能大面积不可预期,那样每个人都会处于没犯错但可能被惩罚的境地,最优策略就是尽量躺平。可是都躺平就行了吗,自动驾驶模式随时撞山。而且人不是动物,是有精神追求的(动物也有呢)。马斯洛那个图,早就被证明人并不是只有物质被完全满足才会追求安全、尊严和自我实现,凤姐就是一个例子,更何况那些已经有钱有见识的企业家/中产阶级。

说这些“有用”吗,没有。就像那个咖啡店老板说的,生活还要继续,还要想别的办法活下去。大多数人是看不清也没有选择的,少部分人是看得清但没选择的。更少的人是有选择的,能不能看清就是未来命运的关键了。

虚领顶劲八面支撑:我听到她说监狱的遭遇,真是心酸

mi粉粉媛至少也做到没第二个我:是的,而且就算是有选择的,其实心里也很慌

阿莉埃蒂大人:在北京创业,线下培训非学科类的,三年允许开店的时间加起来差不多半年吧,租金减免一共只有2周,期间,发不起工资,退不起会员费,应付过几起投诉仲裁,去年把店面全部零转让。这几年,没看到任何的政府扶持补助,只有配合。到现在人还恍恍惚惚,对什么都开始怀疑,公权力,自信,未来人生……

大龙虾小四月:听她爽朗的笑声真心酸。跟她同样年纪的亲人现在也是没落了。

____JYUGWO:上班路上听完了真是字字泣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 没有了信任和信心。我身边的朋友们,大家今年都说不敢消费了,没人有好的预期。

股票从交易角度上讲,只有涨OR跌,所以胜率是50%

@月风_投资笔记:股票从交易角度上讲,只有涨OR跌,所以胜率是50%。

为什么价值投资、成长投资、赛道投资、低估值投资,都有自己的粉丝群体。因为在理想的情况下,他们能提供更高的胜率。

比如一个好的公司,它不能保证你每一次投都是赚钱的,但是拉长了时间看,你赚钱的概率大,是有可能大于50%的;类似的,成长投资的核心逻辑在于整个产业的趋势快速向上,胜率也比中性的50%大;再比如低估值投资的核心在于估值有望回归,等于额外的胜率加成。

这样再叠加你本身的能力和经验,长期胜率在能有望保持在50%以上,也就是你容易在股市赚钱。

考虑到交易成本,纯交易策略的胜率是略低于50%的,但是它也不代表这个策略不好,必然有最优秀的人可以把把掏走别人口袋的钱(零和博弈),也是A股游资神话的根基。

——但是你还是不能否认,短期零和游戏的胜率是50%这个值,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所以投资的策略很简单,选一个对你最有优势的台子,你在这个台子上的胜率起码是要长期看有望高于50%的,所以你才能在足够的交易次数下,把期望收益变成实现收益。

所以,当一个市场的交易策略,倒向了次新、赌政策(赌政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胜率不到50%,比如这次喇叭)、仓位博弈这些策略的时候,那么对于大部分非交易出身的人来说,这个台子就没有价值的。因为这里交易的胜率长期看一定是趋向于50%的。

肯定会有大赚特赚的案例,但是大部分人肯定是亏钱的,就像澳门赌场把胜率设的略低于50%,哪有大部分人天天赚的道理。

所以,这样的市场生态,一定会逼得以传统策略为主的人继续退出市场,把市场放手留给交易擅长的选手,去寻找仍以价值、估值、产业、赛道为主旋律的市场。

——我不是在说我,我是解释为什么过去两周北上在流出。

依附跨境巨头的老板,当不成 “甩手掌柜”

下午六点,吴西和他的同事们仍呆在仓库里拼命地打着包,被扔在一旁的手机每隔一小时就会发出一阵刺耳的闹铃声,眼下,留给他们的时间只剩几小时了,若时间到了仍没发货,他们将受到高于货值数倍的惩罚。

吴西是一位广东的箱包外贸商家,据他所述,这几个月是他从业后最累的几个月。这段时间,他先后参与了国内几大跨境电商巨头的招商会(TEMU、AliExpress、SHEIN、TikTok),成了他们全托管模式下的供货商。

所谓全托管模式,就是平台来处理运营、物流、售后等各个环节,商家只需发货到指定仓库并报价。

作为当下跨境电商圈最受瞩目的模式,不仅国内跨境电商四小龙 Temu、AliExpress、SHEIN、TikTok 纷纷开始布局,7 月 27 日,有中资背景的东南亚电商平台 Shopee 也正式官宣启动全托管模式。

巨头的踏入,令跨境电商圈掀起一场没有刀剑的变革,上中下游无数利益链条正面临重新洗牌。

一面难求的招商经理

随着各大平台推出全托管模式,无数一夜爆单的故事开始在跨境卖家圈流传。

AliExpress 上一家智能手表商家 “3 天卖空 1 万多只手表” 的经历成了跨境圈的 “全托管传说”;最初加入 TikTok 全托管的卖家有人称订单已翻了几倍;有商家称加入 SHEIN 平台模式后销售额直破百万美元;Temu 卖家月销几十万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爆单” 的神话令无数跨境商家争相涌入全托管的平台。

平台的招商经理和买手们成了一面难求的 “香饽饽”。

“派去接待的车和准备好的宴请,招商人员们一律拒绝。” 加入 TikTok 全托管模式的跨境大卖家王森告诉虎嗅。“Temu 的买手我们小地方的商家几乎见不到。” 广西饰品商家李萍苦笑道。

关于全托管的活动也都异常火爆。

一场 AliExpress 的招商会上,工作人员不得不站在凳子上亮出手机,让蜂拥而至的商家们扫码咨询。

想象中各大平台争夺外贸工厂老板的场景并未发生,平台反而成了被追逐的对象。

不过,踊跃的背后,也透出一股无奈和被动。

“若不加入平台,就会被平台碾压。” 李萍说道。在大平台入局之前,没有供应链的跨境贸易商仅靠信息差就能吃到跨境生意的红利。但现如今,一些原来的海外 B 端客户从李萍处拿到的进货价有时比 Temu 等平台上的零售价还要高,不少人甚至直接选择从 Temu 上进货。此外,据李萍透露,TikTok 此后也会重点关注自身的全托管模式以及海外本地商家,跨境店则不会得到太多扶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像李萍这样自身没有供应链的跨境商家不得不自救。因靠近供应链,原先她从工厂拿货后卖给海外 B 端客户,但现在她与对全托管模式不太感冒的加工厂合作,用工厂的产品给平台供货。

“一些加工厂并不适应全托管模式,这才给了我空间操作。” 李萍说道。这种情况与部分业内人士的设想不太一样:帮助只会生产的工厂处理后续的运营、售后等环节,让他们做甩手掌柜,是不少平台推出全托管模式的初衷,但如今看来,有一定运营能力的工贸一体厂家或靠近产业链的贸易商反而更适合。

出现这一现象不外乎几个原因:一、外贸加工厂接惯了 2B 大客户的大订单,看不上 2C 跨境电商的散碎单子。二、跨境电商平台的全托管模式一般会要求商家先备货至平台仓库,但加工厂一般是先接下固定订单再生产,二者所需承担的资金风险不同。三、只生产的加工厂往往没有运营团队,即使跨境电商平台可以帮助其解决一些运营、物流、售后的问题,但仍做不到保姆式服务,这就需要工厂增加岗位去对接平台,做繁琐的工作,人员管理成本随之增加。

困于全托管的商家们

全托管模式下,无数爆单神话开始诞生,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许多商家的怨言。

一些商家认为,平台要求愈发严苛,为了得到平台的更多派单,商家妥协越来越多,也愈发弱势。

比如在发货时间方面,Temu 的 JIT 模式(Just in time)要求商家在接到订单后,在 48 小时内将货发到官方仓,一旦超时将处以 5 倍以上罚款。TikTok 相对宽松,但也要求商家 7 天内将货发到国内官方仓,补货时间同样要在 7 天以内。

为了满足平台紧迫的备货时间,有的商家甚至在官方仓附近另租一个备用仓,还有的商家将产品全部提前打包好贴好标签,只为能最快速度反应。但这也抬升了商家的各项成本,若备货产品未被选中,相关标签还要重新摘除,备用仓成本也白白投入。

除此之外,平台在定价方面也愈发 “苛刻”。在全托管模式下,厂商报价后,定价权大多掌握在平台手里,而厂商们失去定价权,对盈利空间的掌控也更加被动。

“很多平台都会跟 1688 比价,要求你的价格与 1688 等同,最多高一两元钱。” 王森对虎嗅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产品只挣几毛钱的情况时有发生,若加上包装成本(比如空运时的纸箱),有时甚至还会赔钱。

据卖家反映,有的平台甚至还会在厂商备完大货后再次压价。这时厂商为了库存压力,也不得不同意平台的价格。

除了发货和定价之外,厂商们还有许多受限之处。比如在平台发订单通知后,如果不在规定时间内接单或取消订单,接下来就无法再得到平台青睐甚至被罚款;比如在没有一定动销率之前,无法看到自己产品在平台的最终定价;又比如,产品的标题等宣传要素不再被厂商把控,而是交由平台来决定。

在这些规则之下,李萍曾因为在半夜十二点接到订单通知后没有赶在 48 分钟之内确认,而被罚 5000 元,王森也曾因没有第一时间配合平台要求更换图片素材,而错失扶持流量。为了能得到平台分的一杯羹,厂商们越来越卷也越来越疲惫。

态度愈发审慎

相较于最初的兴奋和踊跃,一番体验之后,厂商们对全托管模式开始变得审慎。

王森认为,若只把平台的全托管当做一个渠道,而不是放太多重心在上面,反而心态会更好。而在李萍看来,选一个最契合自身业务模式的平台比较关键,虽然都在做全托管,但平台基因并不相同。

“目前体验来看,流量最好、转化率最高的还是 Temu。” 吴西坦言。他认为这主要由于 Temu 本身就有着电商平台的基因,且采购来的流量本身就定位为有购物需求的人群,同样为电商平台的 SHEIN、AliExpress 也有此基因。但社交平台出身的 TikTok 所带来的流量并不是以购物为目的,相对来说就比较泛,且不太稳定。

有卖家描述,在 TikTok 上,他们曾坚持过一段时间在 TikTok 发布原创英文短视频,由外国模特、专业视频团队制作而成,内容质量上乘,但播放量基本都没破过 500,带货量甚至还不如盗版剪辑的二创素材。

若流量精准度不能解决,TikTok 仍然会给商家带来很多困扰。

“不过,TikTok 全托管选择在沙特开站点或是有意解决这个问题。” 王森说。相较于各项管控政策更为严苛的欧美,沙特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相对容易一些,流量或许会更精准。

但在处罚程度上,TikTok 就相对比较宽松了。相较而言,苦于 Temu 严格处罚制度的商家最多。

“Temu 的罚款环节太多了,稍一不注意就会被处罚。” 李萍苦笑道,比如发货时间超时、补单时间超时、确认订单时间超时都会被处罚。且 Temu 的售后政策也最为严格,很多时候消费者退货后,可以仅退款不退货,相当于商家白白损失产品成本。

王森认为,这与公司定位有关,在拼多多和 Temu 的体系里,向来是消费者至上,对供应商也更加严格。

托管意味着权利的让渡,商家想赚钱的同时,自然要做好被控制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国内跨境商家开始对全托管模式更为审慎,各大平台的 “快速奔跑” 也引发海外市场的 “戒备”。Temu、SHEIN 在外媒上被 “点名” 的情况越来越多,认为中国低价产品大量涌入会影响当地利益。而在 TikTok 向来是重镇的印度尼西亚,其全托管模式也引起当地政府的担忧,认为如果该模式在印尼推行,会对印尼本地商家带来损失。

这场跨境电商圈的变革,已掀起越来越大的浪涛。

深圳小老板们,流转在 100 元 / 天的日租商铺里谋生

今年春节前后,紧挨着我们小区正门,才开张 3 个月的肉菜超市倒闭了。其后,这家店铺的生意一天一个样儿 —— 今天卖水果,明天卖女装,后天卖鞋子…… 原来肉菜超市的招牌,倒是雷打不动地留在原处。

去店里淘过几件便宜货后,我妈迅速摸清了这家店的门道 —— 店铺租金按天结算,想租几天租几天,只要不违法,卖什么都可以。

小生意人的流动地摊

卖童装的高文元,从今年春天开始,每天流转在龙岗、罗湖、龙华、福田、南山的日租店铺里摆摊,他租的店铺,租金一般在一二百左右,最多不会超过 350 块,大都分布于城中村菜市场周边。

高文元今年 46 岁,话里能听出明显的山西口音。今年是他来深圳的第十五年 ,在摆摊之前,他在龙岗平湖有家经营 13 年的实体店。去年年底,实体店实在撑不下去,他关掉店面摆起地摊。

我家门口这间店铺,每日负责放租的是老李。老李有两重生意身份 —— 一重身份跟高文元一样,早年是开服装店的小老板,近几年流转在不同的日租店卖服装 。另一重身份是二房东,他从业主手里租下店铺,再按天分租给不同的小生意人。

老李手上有七八个类似的日租店铺,日租金大多为几百元,分布在龙华、宝安、南山等区域。我家门口这间店,老李每月的租金、水电成本大约 2.5 万元,他以每天 1100 元的价格分租出去,赚取一点差价。千元以上租金,算是日租铺面中较高的价位,贵有贵的原因,这家店空间较大,算是商业街位置,人流往来频繁,“有些摊主旺季在这儿摆摊,一天流水能上万”。

老李卖服装,不止用自己手里的店铺,也经常租别人的日租铺面。 “日租店里摆摊的,讲的都是薄利多销,有衣服、鞋子、生活用品生意,也有西瓜、雪糕批发这样的时令生意 ”。

日租店里的小生意人,不少跟老李和高文元一样,早些年开实体店,电商兴起后转而在日租店里谋生。相比守着一间实体店做生意,日租店更灵活,也能覆盖更多客源,“今天在福田卖,明天在宝安卖,全深圳跑下来,也有几百万的客源,跟网上流量是一个道理”。

“大多数都是夫妻经营,每天换一个地方,搬货、装货、卸货,虽然累一点,多少能赚到一点钱。大钱不敢想,维持一家温饱还可以”,老李说。

1.png

最近是服装销售淡季,日租店的租金更加低廉。每晚 9 点多,高文元守在微信群里捡漏 —— 次日的铺面还没分租出去的二房东们,开始在群里降价推销铺位,“这个点儿,只要有人愿意租,砍价砍得再厉害,他们一般都能接受”。

高文元的童装定价极低,一件夏装大多在 10 元到 15 元之间,相比于日租店里的那些成年装,儿童装的利润更薄。早上出门买菜的老头、老太太,几乎是高文元唯一的客源,“这几个月就一两个宝妈在我这里买过,她们一般都网购” 。

考虑到客户群的特殊性,菜市场附近的日租店、超市门口的散铺,是高文元的日常选择。春秋换季是服装销售的旺季,两个月前,高文元的营业流水最好能卖到一千七八。近些天来他的生意愈发萧条,一天流水一两百是常事。

6 月底的一个周末,高文元在龙华一个城中村里租了个铺面,一天租金 100 元。在成为日租店之前,这家店卖肠粉、早餐,招牌和价格牌都还留在原处。

不到上午 11 点,店外下起了瓢泼大雨,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高文元意兴阑珊,打算雨停后收摊。“做生意有时候就是碰运气,运气不好,或者赶上刮风下雨,你就赚不到钱,没办法”。

即便不下雨,高文元也打算只卖一个上午,“人流再好的地方,下午撑死也就卖 100 多块”。生意维持得艰难,高文元认为问题主要出在自己的货品上,“童装不好做,买童装的主要是宝妈,她们都网购了。我看那些摆摊卖中老年装的,生意还挺好的”。

不过,高文元已经不指望靠地摊维持生计了,他只盼着把手里的存货清理掉,彻底离开服装这行,改做餐饮生意,“不管网络多发达,人总要吃饭的吧”。

距离高文元的店铺 20 米外,一家挂着猪肉店招牌的小店里,马莉正在熨烫货架上的女装,店里同样空无一人,“上午算是把租金赚回来了”。跟高文元一样,马莉原来也是开服装店的,两年多前开始在日租店里摆摊,“现在生意再差,总要比打工强一点,不然我也不会做下去”。

马莉卖的这些女装,最便宜的一件只要 10 块钱。即便这样,也有顾客跟她讲价,早上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看上了一条售价 35 元的裙子,要马莉 25 块卖给她,女人磨了许久,当着其他客人的面埋怨马莉衣服卖得贵,马莉心里恼火,将女人请了出去。

马莉双手麻利地把女式衬衫的褶皱一条条熨烫平整,一脸无精打采地抱怨着生意,几句话里塞一声 “唉”,“疫情期间都比今年好做”。

今年生意比疫情期间更艰难,不是马莉一人的境况,老李和高文元,也愁眉苦脸地讲过类似的话。

日租商店的淡季生意

淡季生意冷清,马莉最近不得不控制租金成本,“现在五六百的铺位,我都不固定了,我上个月固定了一个 700 块的位子,在那儿也没赚到钱”。

在这一行,固定铺位,就是提前预定某个日租店的固定使用日期,比如一个月四周,每周日去 A 店做生意。

一些摊主已经在淡季放弃了小生意。高文元前几天听一个摆摊的女人说,她有五六个同行小姐妹,最近这两个月不再摆摊,转而靠打短工赚钱。

马莉不觉得这样的转圜有多少用处,“(淡季打工的),你以为他们旺季回来能赚钱吗?旺季各个都回来了,那些铺位紧俏的要死,租金又涨上去了。”

2.png

高文元最近两个月,也很少固定店铺。在龙华这家城中村小店里枯坐一个上午,高文元只卖出了 100 多块的营业额,勉强覆盖租金。他之前在这家店铺做过一次生意,那天他的流水有七八百。他原打算做完这次生意,把这间店铺也固定下来,上午的营业额让他打消了念头。

高文元在微信上打听另一个同行的生意,“租金 260 元,卖了 500 多块(流水),扣除成本也是亏的”。

“淡季生意差,空置的日租店铺也很多。日租店现在越来越多了, 位置不好、租不出去倒闭的也不少。” 6 月中旬,高文元在短视频上分享了他在罗湖一家日租店摆摊的日常,半个月后,我再去寻访,这家日租店已经改头换面为 “XX 美发店”。

“我的熟人里面,起码几十个人在搞日租店放租,做的人太多了,竞争越来越大了”,老李告诉我。

老李按淡旺季调整日租金,“淡季亏本也要租啊”。当然,旺季时铺位抢手,他也会把租金调到高位。我家门口这间店铺,原价 1100 元的日租金,淡季时只要能覆盖成本,老李也愿意降价出手。

老李手里的七八个日租商铺中,有两间生意尤其红火,在最近这样的淡季,租赁排期已经排到了一个月后,老李称之为 “旺铺”。也有一些店铺,让老李有些费神,比如我家门口这间,虽有一些利润,可每月 2.5 万的成本总让他觉得有压力,“对我来说可要也不要,别人看上了,能转租出去赚一点转让费也不错”。

相比疫情之前,老李现在找店面,不必再为转让费、喝茶费大伤脑筋。他去年在宝安租到一家 “旺铺”,给房东付了 2 万的喝茶费,他听隔壁商户讲,在疫情之前,这家铺面的转让费高达 20 万。

对老李来说,这样的捡漏机会不多。“虽然很多店铺空着,可地段好,人流大的商铺还是不愁租。地段差的,再便宜我也不敢随便租,我怕砸手里。”

流动的生意,流动地生存

雨势渐渐变小,高文元开始收摊,悬挂在 “6 元 / 份鸡蛋肠粉” 的价格牌前的连衣裙,被他一一摘了下来。

这样略显违和的背景,高文元见怪不怪。他去过的日租店,大多保留着过去的招牌或价格牌。有经营一个月匆匆关门,亏损 10 多万收场的生鲜小超市,有楼市遇冷后撤离的地产中介门店,还有化妆品店、海鲜店等。

3.png

这些招牌里,残存着小生意人的一段经历。高文元不知道自己年前关掉的那间服装店,招牌是否还留在原地。

高文元摊位上的童装,都是以往的存货。他的实体店,生意从 2016 年开始每况愈下,转机出现在 2020 年春天,疫情刚刚开始,高文元分享的视频迎来了流量红利,不断有人通过短视频平台找他批发童装,“一天赚几千块不成问题”,那段时间搞批发赚了不少钱。

找他批发童装的,绝大部分是全国各地 “摆地摊的人”,高文元当时心里惊讶,“怎么这么多人要摆摊”。买家们一次批发额只有数千块,这其中以宝妈居多,还有一些人其他小生意失败了,想尝试童装生意。有个广西的小伙子,找高文元批发童装前,卖过几个月的烧烤,烧烤生意没赚到钱,又想试试卖童装。

高文元的批发生意几乎没有什么回头客,“他们拿回去,应该也没卖出去”,一次交易过后,绝大多数买家再无回音。

流量红利只持续了 10 个月左右,平台判定他的短视频有营销性质,封了账号,高文元的批发生意急转直下。在此之前,老高雄心勃勃,把前几个月赚到的钱砸了出去,他投入 20 万开了一家童装展示店,还计划再搞个直播间,“在我这里搞批发的人,可以照着我的展示店开店”。

积压在手里的大量童装,新店的前期投入和租金,货仓的租金,让高文元和妻子不堪重负,也因此背上了债务。去年年底,妻子出去打工,老高关掉实体店,流转在各个日租店里摆摊。

虽说当下生意陷入困境,回看过去十五年在深圳的经历,高文元依然知足。他跟妻子刚来深圳时,开着一台旧面包车,身上只有 5000 块钱,“现在惠州有一套房子,车子也换了新的,有房有车算不错了”。

初到深圳的前两年,高文元正是靠摆地摊,攒下第一笔钱盘下店面。开店这些年,他一直关注早年间认识的那些摊主,以及这门生意的变化,“每年都有人进来,每年都有人离开,不是谁都能做好的”。

我是从抖音上结识高文元的。他每隔一两天更新一次摆摊视频。每个视频的开场白,通常是 “天还没有亮”,“天刚刚亮起来”,画面是他匆匆赶到日租店门前的场景。这个时间一般在凌晨 5 点左右,他要赶在早市之前卸货、铺货,把花花绿绿的童装摆满整个铺面。

在不同的日租店里摆摊,高文元碰见过各种各样的同行,他在视频里也记录下了他们的经历。有些人跟老高一样,经历过生意上的起落 —— 一位摆摊卖菜的大姐,以前水果生意做得风光,生意亏损之后,家里的奔驰车被开走抵债。也有不少人,摆了十几年地摊,除了日租商铺这个选择,还有超市门口、露天广场…… 他们起早贪黑,流转奔波在珠三角各条人流拥挤的街道。

前几天,高文元在布吉,结识了一位在隔壁店铺摆摊的惠州人。惠州人卖鞋子,他告诉高文元,惠州的店面租金便宜,人流量也大,但愿意花钱买鞋子的人少。惠州人觉得深圳的购买力强,便在布吉租下三天铺面。没想到那三天连续刮风下雨,生意乏人问津,算上租金、货拉拉送货费等成本,惠州人亏了 2000 多元。

上个月妻子问高文元,“你现在拍这些视频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拍下我的日常生活。前几年拍那些视频,是要推广生意,现在单纯是想记录一下,将来哪天想起这一段(经历),还能拿出来看看”,高文元说。

备注:文中马莉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黄小邪

年轻人买爆防晒平替

Tech 星球(微信 ID:tech618)

文 | 林京

一下子涌进来很多散客,让防晒衣代工厂负责人杨峰懵了。起因是,一位博主无意间在内容社区平台发布了一条 “在代工厂低价买到蕉下同款” 笔记。蕉下防晒衣代工厂的身份,成为 “金字招牌”,让杨峰在 1688 平台上的店铺流量陡增,最高日访问量一度达到 5000 余人。

防晒产品季节性明显,入夏后的 5-7 月销量会达到峰值,这也是杨峰一年中最忙碌时期,尤其今年高温天气下,工厂生意明显好于往年。

过去几年间,蕉下、觅橘、茉寻、Ohsunny、VVC 为代表的防晒品牌崛起,对消费者进行了防晒市场教育,也将基础款的防晒衣提升至最低近 200 元的客单价。

不断增加的防晒装备,也开始消耗年轻人钱包。一件防晒衣价格在 199 元到 399 元不等,防晒帽 169 元,其他口罩、手套、墨镜、冰袖等配饰在 99 元左右,一套防晒装备下来,最少也超过千元。

“平替” 精准击中精打细算的年轻人。他们开始涌向代工厂,仅用 60 元便买到 199 元价格的同款防晒衣。

与此同时,追求 “无死角防晒” 的年轻人,让一些小众防晒产品在义乌爆卖,一位中小规模的义乌商家向 Tech 星球介绍,其店铺的 “脸基尼” 月销量最高达近两万件,最忙碌时候连轴通宵为客户打包发货。

尤其是今年,无论是各地的高温天气,还是疫情放开后的旅游井喷,以及年轻人防晒意识不断增强,都将防晒市场推至新高潮。

年轻人盯上 “防晒平替”,代工厂月入 300 万

杨峰的工厂负责为市面上很知名防晒品牌做代工,让他没想到的是,如今这个 “身份” 成为新的流量密钥。

用户发布的种草笔记,无意中进行了导流,代工厂被推到了聚光灯下。杨峰的工厂里原来有一批八千余件的 “茉寻” 品牌防晒衣尾货,就因为一位博主发布的 “在 1688 上买到了同款” 笔记,很快被销售完。

过往,杨峰工厂的客户主要面向商超实体、淘宝天猫中小商家、抖音电商卖家等。由于 1688 平台上的 “一件代发” 功能,今年许多消费者涌进来下单,据他介绍,月订单量最高达 5 万件。如果按照均价 60 元的防晒衣来计算,工厂月销售额达三百万。

杨峰并非个例。目前,在 1688 平台上,随处可见的是 “蕉下同款” 字样。入局者中,一部分确实是蕉下代工厂,另一部分则是声称可以制作 “蕉下同款” 的厂商。

以今年爆款 “五合一” 披肩防晒衣为例,这款产品因为集防晒帽、脸部面罩、防晒袖套、防晒披肩、防晒外套于一体,成为防晒衣市场 “新宠”。在蕉下、蕉内等店铺内,最低售价均是 199 元,而在 1688 平台上的同款产品中,仅售卖 60 元左右,部分商家甚至卖出 20~30 元不等价格。

作为品牌代工厂,杨峰介绍,其优势自然是生产能力,与蕉下面料供应商也都很熟悉,除了宣传、包装不如蕉下,售价 60 元左右的同款产品,跟蕉下并无区别。只不过,蕉下会额外花费一点成本进行二次质检,避免出现线头等细节问题。

之所以还出现售卖 20-30 元的价格,是因为制作工艺不同,杨峰向 Tech 星球介绍,原纱型防晒产品成本较高,它是在纱线纺织过程中就加入了防晒剂,防晒效果不会因为清洗次数增加而下降。而助剂防晒以及涂层防晒相对成本较低,会随着清洗效果降低防晒效果,且透气性会更差。

如此看来,蕉下的代工模式正在为厂商做 “嫁衣”。蕉下招股书显示,其所有生产均外包给合约制造商。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蕉下共与 174 家合约制造商有合作,而大部分合约期限只有一年,并且这些合约制造商并非蕉下的独家合作方。

连年上升的毛利也代表着品牌溢价能力,蕉下招股书显示,2019 年~2021 年,蕉下毛利率分别是 50.0%、57.4% 及 59.1%,到 2022 年上半年,这一数据达到 60.3%。

杨峰介绍,其代工的另一款知名品牌售价 150 多元的防晒衣,其实生产成本其实还不到 50 元。品牌溢价在防晒市场上比较明显,品牌更多会 “烧钱” 进行市场营销推广。

防晒衣平替浪潮下,也是代工厂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新趋势。杨峰介绍,现在很多工厂都陆续开拓零售渠道,绕过层层经销商加价,直接跟商超、电商卖家对接,形成一个 “正循环” 生意,即消费者可以买到低价产品,参与方也都有一定利润可以赚。

义乌 “脸基尼” 爆单,商家连续七天通宵发货

不止代工厂,受益于防晒经济的还有义乌商家。一款爆款防晒产品出现后,义乌的厂商、商家,很快会去跟款、模仿。

对 “连指甲缝也要防晒” 的年轻人来说,防晒衣、防晒帽等产品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一方面,他们更注重全方位防晒,让 “武装到脖子” 的 “脸基尼”、防晒面罩等产品爆卖。另一方面,他们注重防晒产品美观度,腮红口罩便是代表性产品,让年轻人可以素颜出门,且拍照呈现更好效果。

Tech 星球向一位 “脸基尼” 生产厂商咨询产品,对方表示,“产能已经饱和,去别家看看”。据这位厂商介绍,爆款 “脸基尼” 产品月销量最高达六万件。

“脸基尼” 的突然爆单,也让义乌加好帽业负责人陶青霞经历 “甜蜜的烦恼”。从医用防护面罩生产厂商跨界而来的她,原本定的小目标是日销量能破百单,但很快销量就突破了一天五百单。高峰销售时期,她曾连续七天通宵发货,“脸基尼” 月销量最高达 2 万单。

用户对面部防晒需求明显增加,陶青霞介绍,其实产品细节上有很多讲究,很多 “脸基尼” 不能够修饰脸型,还会压鼻梁。她店内爆卖的一款脸基尼产品,在于让用户佩戴之后,面部更加立体,且拥有 “V 字脸” 的感觉,并且能护到眼角位置。接下来,她还会推出修容口罩,产品核心卖点是 “不蹭妆”,这也是她押注的下一个爆品。

“蕉下平替”,无形中也是义乌商家的流量密钥。陶青霞介绍,今年店内爆火的空顶防晒帽,是跟头部防晒品牌 139 元的产品同一个工厂生产,但她价格只有 39.9 元,她也因此开始积累起客户。

而且,此前用户发布了一个 “早知道有这款产品,还去买什么蕉下” 笔记爆火,带动她的店铺销量大幅提升。

防晒产品同质化严重,如果只是跟着品牌卖爆款,很难抢到市场份额。陶青霞说,她会对标蕉下、蕉内等品牌最新款式,然后再根据粉丝需求,去跟工厂合作定制创新性的产品,最后以低价优势吸引用户购买。比如,“脸基尼” 产品蕉下店铺售价在 67 元左右,而陶青霞店内售价在 19.9 元~24.4 元。

图注:小红书“脸基尼”主题笔记截图图注:小红书 “脸基尼” 主题笔记截图
不过,尽管脸基尼、腮红口罩爆火,但陶青霞认为,这些小众防晒产品需求有限,尤其是脸基尼,其实更多是 “具备社牛属性的人,才有勇气戴出去”。防晒帽子适用于所有外出防晒群体,对商家而言,这才是更稳定的生意。

陶青霞目前主阵地在内容社区平台,据她了解,短视频平台上的商家销量更多,“一个原来做服装生意的朋友。今年转而生产空顶帽,很快日销量就达到几万件。也有抖音防晒商家在平台上投流,一场直播投流就投了十几万。”

一位义乌商贸城商家告诉 Tech 星球,今年在防晒产品上,能够赚到大钱的义乌商家,一般都是有很好的达人资源、电商卖家资源去帮助其做分销。

 年轻人拒绝防晒 “智商税”

这届年轻人无论是去代工厂找平替,还是去义乌扫货,都让防晒产品供应链体系更加透明,也一定程度戳破防晒市场的 “泡沫”。

近两年,防晒品牌纷纷卷向各种 “黑科技”,让防晒产品价格不断水涨船高,也让 “防晒智商税” 不断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UPF(紫外线阻隔率)50+ 是防晒衣的标配,能阻挡 98% 的阳光。波司登等在内品牌也相继 “跨界” 推出防晒产品,甚至将 UPF 翻了一番,达到 100+。户外品牌伯希和则推出了 “UPF2000+” 的防晒衣,称超出行业标准 40 倍。

德美化工纺织品化学工程师姚蔚铭曾对懒熊体育表示,UPF50+,就说明有 1/50 的紫外线可以透过织物。“UPF 实际上是一个倒数,像国标规定的 40 分之 1 就已经阻挡了 97.5% 的紫外线,足以应对日常防晒,更高的数值看着唬人,其实没有相差很多。”

防晒衣不是智商税,但定价过高的防晒衣难免有智商税嫌疑。以今年爆款 “五合一” 披肩防晒衣为例,一位蕉内线下店展示的产品价格分为 199 元、349 元和 549 元三个不同体系,其店员向 Tech 星球介绍,产品防晒功能皆是 UPF50+,价格差异在于透气性,价格越高,透气性越强。

一位义乌商贸城买手向 Tech 星球表示,市场上不乏货好价优的产品,只是宣传和包装有些欠缺。甚至相比自己过往在网上买的品牌防晒产品,有些产品质量更好且价格合理。不过,零售和批发本身价格就有一定差距,这无可厚非。

如今防晒品牌要保持高溢价,一是继续 “卷” 技术。它们在防晒之外的功能上 “卷” 了起来,部分商家为产品贴上了 “玻尿酸保湿”“驱蚊”“抑菌”“纳米级防晒纤维”“木糖醇” 等不同的标签。

另一方面,则是 “卷” 向产品设计。比如,把防晒装逐渐设计成工装风,满足通勤需求,把防晒衣设计成风衣模式,在春秋季节也可以穿,延长使用场景。总之,品牌们花尽心思,开始研发出显瘦、显腿长等不同款式,让防晒衣不再只是一件平平无奇的外套。

不可否认的是,防晒市场依旧足够有诱惑力。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我国防晒服饰的市场规模在 2016 年还是 459 亿元,2021 年便已增至 611 亿元,预计 2026 年将达到 958 亿元,接近千亿市场。

在地铁和户外,随处可见的是 “蒙面侠” 年轻人,也代表着防晒市场的潜力。千亿防晒市场,仍将不断吸引着各方入局。

(备注:文中杨峰为化名。)

印度网红,替我们挖到一座金矿

不知大伙有没有注意到,曾经大批活跃在印度的中国网红们,比如著名的「干净又卫生」,最近都消失了。目前,抖音上只剩下一个留学生在印度孤军奋战,据他说,他也是整个尼赫鲁大学唯一的中国留学生。他面对如此的艰苦环境,居然能保持皮笑肉不笑的乐观精神,网友们纷纷表示,将来不给他当驻印大使,都亏待他了。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尼赫鲁大学在印度排名第四,前三位都是印度理工学院,分别是 IIT 本部,IIT 班加罗尔分校、IIT 德里分校。偌大的一个尼赫鲁大学,就一个中国留学生。

至于原因,其实很简单,印度不仅单方面中止了中国人的赴印旅游签证。连留学生签证,都掐得很死。前段时间,在一个旅游群里,大伙都愤愤不平,为什么我们单方面给印度人签证?当时,我也觉得这样不合理。

国家和人一样,有时候,厚道一点,表面上是吃亏,但长远来说,总有意外的回报,闽南有句老话说得好「天公疼憨人」。那些锱铢必较的国家,虽然眼前出了一点气,长远看,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三国演义里心胸狭窄的周瑜,就是活活被诸葛亮气死的。

我经常在油管上看印度人的节目,以前,印度关于中国的视频,只要炒作负面题材,就是流量密码。而最近几天,油管给我推送了十几个印度网红,在中国各地拍的视频,一夜之间,展示中国正面形象,成了印度网红的流量密码,变化来得太快,让人有点猝不及防。

我看了几十个视频后,把我的体会总结为以下 4 点。

印度人改变了我对中国人的看法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印度博主拍的中国视频,让印度人了解到不一样的中国。而我看了印度人拍的中国视频,也了解到不一样的中国人。」是不是看上去有点拗口?且听我慢慢道来。

看了印度人的视频,我才意识到,我自己也差点跌入信息茧房,作为一个写世界见闻题材的博主,在我的认知内,中国人对印度的看法,应该是比较负面的,这种印象其实主要来自微博和公号自媒体。(注:我自认为,我对印度的看法比大多数中国人正面,但也是负面大于正面。)

自媒体上的常见的印度题材,就像这些:三哥又吹牛了、印度人喝牛 X 治病,满大街牛粪,到处贫民窟,印度又跌到坑里了…… 可想而知,经常看这些题材的中国人,不可能对印度有好印象!

其实,真正关心宏大叙事的人并不多,主要就是我们一些中老年人,我的读者也是以中老年为主。我们这些人,体育活动也慢慢减少了,出远门旅行的机会也不太多,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大,于是在小屏幕上「指点江山」成了我们最大的爱好。同样道理,印度那些看中国负面新闻的人,大概率也是中老年为主。而旅游题材的观众平均年龄,远低于时政题材的观众。作为旅游博主,他们的粉丝比较年轻,也更能接受一个不同的中国。

在现实的中国社会,看微博和公号的人,其实不多,看时政板块的更少,多数年轻人对印度的了解,主要来自印度电影。很多印度博主,在街上随机采访中国年轻人,绝大部分提到印度,首先想到的就是印度电影。

虽然这也有客气的成分,但他们也是言之有物,这些中国年轻人能说出很多印度明星和电影的名字,在喀什,还有当地人播放印度歌曲,邀请印度人一起跳舞。在火车上,印度博主甚至遇到印度电影的狂热粉丝。这样的场面,让印度人看了很感动,他们本以为中国人应该反感印度人,万万没想到,宝莱坞电影在中国找到了知音。

我本来对印度电影也没啥好印象,除了「动不动就跳舞,一跳就是十分钟」,其余真的没感觉。但是,有几次我在飞美国的飞机上,闲着没事,连续看了大约 10 部印度电影,对宝莱坞的印象彻底改变,导演、编剧、演员,都非常专业,尤其是题材的选择,几乎没有禁忌,现在,我宁愿看宝莱坞的剧情片,也不愿看空洞的好莱坞大片。在我看来,好莱坞电影沉迷于炫耀技术,而忽略了讲故事的能力,印度电影专注于把故事讲好,而有些国家,能讲的故事太少,条条框框太多。

下面都是几乎公认的世界级好片: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三傻大闹宝莱坞 》

《地球上的星星 》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

《白虎 The White Tiger 》

《我的个神啊 PK》

《调音师》

《孟买酒店》

《宿敌》

另外,我强烈推荐一部节奏如行云流水的印度爱情片《宝莱坞鸡尾酒 Cocktail 》,几乎不看爱情片的我,一口气看完。

印度音乐和电影的粉丝,远比我想象得多!中国年轻人对印度的观感也远比我想象的好!另外,通过印度人的视频,我还观察到,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以前,中国人对外国人,总是带有一点讨好的热情。现在不同了,尤其是在一线大城市,更多的是一种自信和好奇。印度博主视频里的中国人,都非常礼貌、自信、大方。

相比那些高铁、地铁,摩天大厦,干净的街道,「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更加让印度观众感到震撼。要改变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很难!要改变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更难!但中国做到了!

中国是印度网红的首选出国目的地

我去过这么多国家,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说,中国的住宿和餐饮,是很便宜的。很多经济远不如中国的国家,酒店费用却远高于中国,欧美日本,那就更贵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前几天,我做哈萨克斯坦的攻略,发现阿拉木图的酒店价格是宁波的 2 倍以上,而当地的收入,却远不如宁波。

很多印度博主,也是白手起家,兜里也没太多钱,来中国,至少还有几十块人民币的青年旅社,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味道好,价格便宜,干净又卫生。

就算在中国拍视频不成功,也不至于倾家荡产,而去欧美就不一样了,成本太高,有些粉丝不多的小博主,真的不敢贸然前往。对印度的自媒体来说,中国其实是第一次出国的最好选择。

赚钱的好机会

在网络广告投放中,有个概念叫 CPM = Cost Per Mille = 每千次展示费用。而各个国家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同,广告单价有所差异。根据我查到的数据,德国的 CPM 为 2.36,日本为 4.6,法国为 4.5,韩国为 3.2,印度的 CPM 是 2.02,几乎和德国相同,也就是说,一个视频播放 100 万次,就有 2000 美元的收入。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明明这些国家的人均 GDP 是印度的 10 倍以上,为何 CPM 却只比印度高出两倍左右?这方面,没有数据可查,我只能根据我的常识来推断,大家看有没有道理。

虽然印度整体经济实力不强,但印度油管的观众平均素质应该远超印度的普通人。因为,印度网红的视频下面,留言几乎都是以英语为主。根据全球语言培训公司 EF Education First 的一份报告,大约有 10% 的印度人口熟练掌握英语。也就是说,油管的印度观众,基本上是印度那 10% 的所谓精英阶层,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远超普通印度人。

经济利益是最好的驱动力,我记得列宁说:资本家会把用于绞死他们的绞刑架也卖给我们。虽然目前印度国内反中氛围很浓,但资本家是人,印度网红也是人,在这么大的合法利益面前,印度网红显然把持不住。

目前,根据我的观察,粉丝数量不到 10 万的印度博主,关于中国的视频有 10 万左右的播放率。那些百万粉丝的网红,播放量平均可以达到 100 万,也就是说一个视频进账 2000 美元,一个礼拜拍 3 个视频,收入就是 6000 美元。在中国待上 1 个月,收入就有 2.5 万美元,约 20 万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

截止 2021 年,根据印度规定,公立大学教授的薪资根据教授的级别和职位进行分类。

助理教授:约每年 40 万~60 万卢比。

副教授:约每年 60 万~90 万卢比。

教授:约每年 90~150 万卢比。

按照今天的汇率 1 人民币 = 0.088 卢比,一个大学教授的收入也就是 9 万~13 万人民币,一个头部的印度网红,来中国 1 个月,拍 10 个视频,收入就相当于一个大学教授 2 年的薪水。

最早来中国掘金的印度网红是 Nomadic Indian(游牧印度人)。口罩之前,他从蒙古国进入中国,拍了很多视频,平均收视率都在百万以上。最近,他在澳大利亚,每个视频的收看量,还不到 10 万。也许是榜样的力量无比巨大,在开山鼻祖 Nomadic Indian 的带领下,一大波印度网红正向中国袭来。

来中国做节目,效果最好的博主叫 Travel with AK,简直就是咸鱼翻身,来中国之前他转遍世界,播放量少得可怜,平均也就几千而已,来了中国以后暴涨,视频的播放量动辄超过百万,甚至还有超过 300 万的爆款,这家伙算是开窍了,估计要长期做中国视频。原因非常简单,如果一个视频只有几千播放量,就只能当业余爱好,连路费都抵消不了。而一旦播放量超过百万,就是一份金领职业。

国家还是要大气

虽然印度耍脾气,至今都没有对我国普通人开放旅游签证。如果我们也和印度一般见识,停发签证,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多印度网红扎堆来中国赚钱。

坦率地说,这些印度网红对我国软实力做出的贡献,比所有国内涉外媒体的总和还要强。我们对外的媒体,其实就那么几家,具体的名字我就不提了,每年都要维持很大的编制,花费很多的预算,但是效果呢?一言难尽。

这些印度网红,虽然出发点是为了赚钱,但无形中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印度本土的观众来说,可信度非常高,给印度的精英阶层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些人以后将成为印度社会的中坚力量,对中印关系的走向也有巨大的影响力。

相比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印度网红赚的这点钱,简直不值一提,再说了,他们赚的也是印度人的钱, 而不是中国人的钱。网上有人说,这些印度网红,到中国挖到了一座金矿,确切地说,他们是替我们挖到一个金矿,应该感谢他们。

来源:茶狐看世界 微信号:TeaFoxWorld

电商出海三兄弟成团,TikTok 与 SHEIN、Temu 终有一战

作 者:Hernanderz

来 源:价值研究所

TikTok Shop 出师未捷,TikTok 又打起了自营电商的主意,代号 “Project S” 的新项目已蓄势待发。和 SHEIN、Temu 这两个炙手可热的跨境电商新秀比,TikTok 不缺流量,但供应链、物流都处于劣势。大战一触即发,谁都不敢说自己有百分百胜算。

在抖音发力货架电商,补充商品、商家资源的同时,TikTok 也在海外市场酝酿了一场变革。

据 SEMAFOR 报道,TikTok 最早将于 7 月推出自营电商业务,预计率先在美国上线。推出自营电商业务后,TikTok 将和老大哥亚马逊,以及 SHEIN、Temu 等中国电商新贵展开直接对话。

创造了增长神话的 TikTok,用户体量已经相当庞大,需要思考变现问题。在广告之外,电商是 TikTok 最重视的业务。此番从第三方电商服务转向自营,意味着 TikTok 会投入更多资源搭建供应链、完善售后及物流团队,是全面加码电商业务的信号。

TikTok 在海外走红之初,外媒就热衷于将其拿来和亚马逊做对比,但更多只是停留在下载量、MAU 等用户指标的层面。当 TikTok 电商全面发力,杀入亚马逊的心脏地带,双方的对抗必然会比过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再加上同样来势汹汹的 Temu 和 SHEIN,中国出海三巨头能否颠覆电商行业的格局?

(图片来自 UNsplash)

从第三方到自营

TikTok 电商变阵提速

TikTok 电商有意从第三方平台转向自营的传闻,已经发酵了一段时间。

今年 5 月,包括彭博社、金融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爆料 TikTok 将上线一个代号为 “Project S” 类自营项目,美国、英国都有机会成为首发地。不久之后,有英国的 TikTok 用户发现平台上线了一个名为 Trendy Beat 的购物栏目,是独立于 TikTok Shop 存在的新项目。

从网上流传的测试截图来看,“Project S” 形式类似于抖音商城,更接近传统货架电商的形式。除了英国和沙特外,该项目还没有在其他地区大范围上线,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不过从 TikTok 近期的一系列举动来看,推广 “Project S” 只是时间问题。

比如在 TikTok 内部,一系列人事变动和组织架构调整也在悄然推进中。据悉,“Project S” 项目由 TikTok 东南亚跨境电商业务负责人訾婧鑫负责,直接和 TikTok 电商一号位康泽宇(Bob)汇报。而近段时间,康泽宇和 TikTok CEO 周受资交流的频次也在增加。

此外,据金融时报爆料,TikTok 为了确保 “Project S” 项目顺利推进,从内部调集了大量人才,成立专门的项目组。比如原东南亚跨境部门和本地部门就进行了合并,不少资深员工被抽调到 “Project S”。5 月底,更有消息称 TikTok 从 SEHIN 挖走了不少员工,主要涉及供应链管理等岗位。

商家这一侧,也有人捕捉到了变化的信号。比如 TikTok 迟迟没有在美国全面上线 TikTok Shop,此前的报道显示该业务最早应该在今年 6 月正式向所有商家开放。此外,从今年 4 月开始,TikTok 加强了对进驻商家的资质审核,没有盲目追求商家规模。

从上述种种迹象来看,TikTok 发力自营业务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做好充分准备。至于促成本次转变的直接原因,无疑是 TikTok Shop 的表现不及预期。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TikTok Shop 的扩张速度就慢了下来,美国、东南亚等核心市场至今仍未全面上线。据金融时报报道,作为 TikTok Shop 头号阵地的英国,普通主播月均 GMV 远不及 40 万英镑的预订目标,整个英国站的单日 GMV 还不及抖音一个头部直播间,水土不服现象尤为严重。

以 TikTok 的作风,绝不会一条路走到黑。不过从第三方平台模式转向自营模式后,TikTok 引以为豪的流量优势未必能发挥最大作用。

众所周知,直播电商是以流量驱动的生意,平台给主播分发流量、商家提供商品,共同促成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做的工作其实并不多,没有深入供应链、售后物流等环节。而转向自营之后,平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商品生产采购、配送售后,需要强大的供应链和物流团队参与。

去年一季度曾有消息称康泽宇亲自带队赴华南、江浙地区考察产业带和代工厂,试图补强 TikTok 电商的供应链短板,但 TikTok 目前还没有建立类似于抖音 “精选联盟” 这样的商家选货体系。此外,TikTok 和极兔的合作传闻也不了了之,物流实力并未得到质的改变。

尤其是在 SHEIN、Temu 的衬托下,待自营电商全面上线后,TikTok 的不足恐怕会被无限放大。

SHEIN、Temu 严阵以待

供应链、物流都是杀手锏

SHEIN 的走红,表面上是靠高性价比的商品、庞大的 SKU、远超 H&M 和 ZARA 等快时尚品牌的上新速度。但在背地里提供支撑的,是标志性的柔性供应链体系。

所谓柔性供应链,即以 “小单快返 “” 为特点,对产品进行小批量生产,务求提高出货周期、降低库存。这种生产模式下,平台、供应商能最大限度避免产品积压,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快速生产新品,比传统的服装供应链更加灵活。

一直以来,SHEIN 都和广州番禺服装产业牢牢绑定,后者是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服装生产基地,聚集了一大批中小加工厂。数据显示,SHEIN 目前在该地区共有 300 多家核心供应商和 1000 多家普通供应商。原材料采购、加工再到运输各个环节一环扣一环,核心供应商高度集聚,都让 SHEIN 的管理变得更加便利。

至于在外界眼中靠 “模仿” SHEIN 出道的 Temu,也学到了前者供应链体系精髓。

和 SHEIN 一样,Temu 也热衷于通过数字化手段武装供应商,早早上线了卖家中心 APP,帮助商家制定备货、定价策略,并辅助店铺运营和履约售后。更重要的是,Temu 的商品也走低价路线,也采用类似于 SHEIN 的柔性供应链体系,鼓励供应商小额生产、快速上新。

不过 Temu 和 SHEIN 的经营模式还是有一些出入。前者在自营和托管之间摇摆,后者自营商品占比更高,对仓储物流的要求更高、投入更大,实力也更强。

SHEIN 的物流中心早已遍布全球,特别是北美和欧洲两个主阵地。SHEIN 的计划是到 2023 年底,在波兰、意大利、阿联酋建设面积超过 1000 平方米的配送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SHEIN 日前还被爆秘密向 SEC 递交 IPO 登记文件,可能在今年年底前上市,估值超过 600 亿美元。上市融资后,SHEIN 将拥有更充足的弹药支撑业务扩张。不过 SHEIN 的发言人否认了上述传闻,SHEIN 是否会如期上市,仍是未知之数。

Temu 在物流配送方面比 SHEIN 弱了不少,不过也不是毫无亮点。今年年初,有消息称 Temu 已经在美国启动海外仓计划,初步计划在美国东西部分别建一个新仓库。在赵佳臻上位后,拼多多另一位联席 CEO 陈磊将重心转移到国际业务,也被视为集团加大对 Temu 的投入的信号。

总的来说,SHEIN 的供应链、物流实力胜过 Temu 一筹,而且两者都和 TikTok 拉开很大差距。甚至 TikTok 引以为傲的流量优势,都被 SHEIN、Temu 不断缩小。

根据彭博社统计的数据,截止今年 4 月,SHEIN 的 DAU 约为 2200 万,远超其他快时尚品牌。Temu 则延续了拼多多的做法,疯狂烧钱营销,包括赞助了有 “美国春晚” 之称的超级碗。来自数据网站 SimilarWeb 的统计显示,截止今年一季度末 Temu 在美国的总下载量超过 3300 万,注册用户、月活用户分别达到 5000 万和 2000 万。

不过 TikTok 的用户体量仍高出另外两个竞争对手一大截,而且 APP 引流能力具有天然优势。Temu、SHEIN 作为电商平台,本身不具备生产流量的能力,用户多是带有目的性而来的。TikTok 则是靠短视频发家,是名副其实的时间杀手。报道显示,Temu 今年的营销预算将高达 70 亿元,要背负更高的成本压力。

TikTok 的 “Project S” 仍未全面上线,很难判断其能否对 Temu、SHEIN 构成威胁。唯一能确定的是,TikTok 需要补的功课很多,流量这道护身符不能保护 TikTok 一辈子。

颠覆电商行业格局?

中国出海电商三兄弟任重道远

没有人对现状完全满意。坐拥供应链、仓储物流优势的 SHEIN 和 Temu,近期走向了一条和 TikTok 截然相反的道路 —— 加码第三方托管服务,探索平台化转型。

4 月至今,SHEIN 先后在巴西、墨西哥等地推出第三方平台模式。据悉,该模式从今年 1 月份开始内测,预计三季度相继在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地区上线。首批入驻的商家里,不乏斯凯奇(美国休闲运动品牌)、Lansinoh(英国母乳用品品牌)等定价较高的知名品牌,和 SHEIN 一贯的低价路线形成鲜明对照。

目前,SHEIN 还在继续招商,扩充第三方商品品类,包括家电、厨卫用品等和其快时尚定位完全不符的商品。除此之外,SHEIN 的第三方卖家市场服务协议也在不断完善中,平台还承诺会提供一站式交付履约服务、社交媒体曝光资源。从招商政策中也能看出,SHEIN 正朝着综合电商平台目标转型。

Temu 运营方式更倾向于传统的 “全托管” 模式,即平台提供核价、运营、物流、售后等所有环节,商家只负责供货。相比起 SHEIN 花心思和商家建立关系,Temu 的商家管理更加粗放,不过过多干预商家备货、上新。在现阶段,冲量是 Temu 的主要目标。

想深一层,TikTok 不搞直播搞货架电商、从第三方转向自营,和靠自营发家的 SHEIN、靠模仿 SHEIN 上位的 Temu 发力第三方业务,根本原因都是原来的模式面临增长压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SHEIN、Temu 和 TikTok 电商最火的时候都曾被拿来和电商巨无霸亚马逊做对比。虽说这几个平台的下载量、用户增速一度超过亚马逊,但它们从未真正对这位老大哥构成威胁。特别是 TikTok 一直想移植到海外的直播电商模式,完全不是传统电商的对手。

以最早上线 TikTok Shop 的英国市场为例。根据英媒 Pattern 的报道,25.3% 的消费者过去一年在亚马逊平台的消费超过 2021 年,全年共有近 93% 的英国网购用户曾在亚马逊下单消费。

在谈及选择亚马逊的原因时,除了价格外,产品质量、配送效率占比也很高。换句话说,TikTok Shop 上线之后,亚马逊的市场份额非但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甚至放大了后者的优势。

这一调查结果,也体现了中外网购用户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和 TikTok Shop 同出一脉的抖音直播电商以低价比著称,瞄准的是一群注重性价比的客户,他们可以为了低价降低物流、售后等方面的要求;但挑剔的英国消费者,选择 “既要又要”。

SHEIN、Temu 奉行的低价政策在美国倒是大获成功,但这种模式的生命力同样会遭遇时间的考验。尽管低价、高效物流、稳定品质是全球消费者的共同追求,但不同的文化背景、消费观念还是赋予了各国消费者不同的消费习惯和追求,传统电商始终比直播电商更具普适性。

说到底,电商不是单纯的流量游戏,是对平台商品、供应链、履约、售后等各个环节综合实力的考验。想追上甚至超越亚马逊,中国这几个电商新贵还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金钱。

写在最后

最近几年,中国电商市场增长放缓、日渐饱和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最近几届电商大促活动,各大平台也都不再公布 GMV,试图淡化市场增速下滑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出海自然成为大厂、独角兽的缓解焦虑的最好方式。

别忘了,在 TikTok、SHEIN、Temu 这三个新秀之外,出海多年的阿里也还在摸索,还在扩张。阿里速卖通在 7 月 1 日宣布加大巴西海外仓建设力度,预计在短期内上线 5 日达服务。上个季度,阿里还想 Lazada 追加了超 3.5 亿美元投资。

在未来一段时间,沉迷出海的中国电商平台和亚马逊等老牌巨头之间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

马云的非公开会议,淘宝天猫未来的三个方向

《晚点 LatePost》独家获悉,5 月下旬,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召集淘天集团各业务负责人,开了一场小范围内的沟通会。淘天集团 CEO 戴珊,行业发展部三位负责人汪海(花名:七公)、刘鹏(花名:奥文)、刘一曼(花名:一漫),淘宝直播负责人程道放(花名:道放)等均有出席。另据了解,淘天集团 CFO 李博、菜鸟集团 CEO 万霖也参加了该会议。

今年 3 月,马云时隔三年再次公开现身,以教师的角色与杭州云谷学校校长探讨未来教育。5 月,又被东京大学聘用为客座教授。但他一直在关心阿里的业务。

据了解,马云目前仍在退休状态,这场沟通会没有明确主题,形式上参会人围坐一圈进行有来有往的聊天,更像一次马云深入了解业务的交流会。

会上,马云做了一些自己的判断,也在精神上鼓励高管们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据多位阿里员工转述,马云认为淘天集团当前面临的竞争局势十分严峻,他以诺基亚和柯达举例,认为一个企业从行业标杆到死亡,半年到一年就足够了,在互联网行业这个速度可能会更快。

根据《晚点 LatePost》从分析师和相关公司内部获得的测算数据,拼多多与抖音电商 2022 年的订单 GMV(销售总额)合计已超过阿里国内电商业务的 50%。在收入侧,2023 年前三个月,拼多多的收入已达到阿里国内电商业务收入的 62%。

马云在会上称,阿里过去那些赖以成功的方法论可能都不适用了,应该迅速改掉。他为淘天集团指出了三个方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此外,马云认为淘天在组织上应该进一步扁平化。不少员工预计,“618” 结束后,集团将迎来多项管理制度的改革。

接下来是淘宝的机会

2015 年,张勇出任阿里巴巴 CEO,彼时他看好中国的消费升级,让淘宝倾斜了大量流量给天猫以扶持品牌商家崛起,阿里也因此获得了更多商业化收入。直到 2022 年,淘宝天猫有七成收入来自品牌商家。

但八年后,大环境发生了变化。马云判断,当前国内经济下行、消费信心不足的情况还会持续,因此接下来是淘宝而不是天猫的机会,阿里电商应该 “回归淘宝”。

“回归淘宝” 意味着,淘天集团未来会用更大的力度扶持中小商家。多位员工判断,淘宝的流量机制也可能发生变化,从原本向天猫倾斜转回至向淘宝倾斜。

就在 2023 年 4 月,淘宝天猫将旗下的产业中心分拆,并按照丰富性、品牌和高频三大标准,组建了三个行业发展部。其中,聚焦丰富性的行业发展 1 部由阿里合伙人、淘天集团副总裁汪海(花名:七公)负责,核心任务正是挖掘高性价比的商品,以及拓展更多个体商家。5 月 10 日,该部门有了全新的名字 “中小企业发展中心”。

“回归淘宝” 还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在流量的分配方式变化后,阿里国内电商的收入模式也将做出相应调整。

马云在会上提到了阿里妈妈,这是阿里旗下的广告营销平台。他认为这个靠给品牌商家卖流量的业务过去一直在躺着赚钱。

“阿里妈妈的初衷是让再小的商家都能买卖广告,所以要去帮助中小商家。” 马云在会上说。他建议团队未来应该多做产品创新,比如结合 AI 服务中小商家,“做小生意”。

此次 “618”,淘宝天猫专门开启了针对中小商家的大促 “淘宝好价节”,阿里妈妈负责人刘博(花名:家洛)在 6 月 18 日接受媒体群访时称,今年帮助中小商家开单是他们重要的考核指标。不过他也提到,在流量变化上,他们不会完全调转枪头,而是会有节奏地推动转变。

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

马云在会上提出的 “回归用户” 不是新概念。

2022 年初,刚出任阿里中国数字商业板块分管总裁的戴珊就谈到过 “回归用户”。当时,她叫停了以 GMV 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强调关注用户体验。同年 4 月,大淘宝用户发展及运营中心的首要关注目标也从年活跃买家数(AAC)改为了日活跃用户数(DAU)。

年活跃买家数是指一年内在平台上至少有一次消费的买家总数,通常能体现一个平台真实用户的总规模,这曾是电商平台最看重的指标之一。但随着各平台的年活跃买家数趋于顶点,如何提高既有用户的黏性、复购率成为竞争的关键,日活跃用户数是一个更适合当前阶段的指标。

一年过去,淘宝的日活用户数并没有上涨太多,甚至还被拼多多超过,差距稳定在 3000 万左右。不过从 2023 年 3 月起,淘宝重新反超,平均日活用户达 3.77 亿,高出拼多多 2600 万。

一位淘天员工告诉《晚点 LatePost》,虽然过去一年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日活跃用户和日活跃买家(DAC) 的重要性,但还没有形成全面共识。

比如用户发展及运营中心最先做出调整,成立了首页和推荐产品小组,通过调整算法权重,侧重推荐浏览转化率、用户停留时长更高的商品。然而在负责对接商家的产业中心,销售额与商业化收入依然它们的第一优先级目标。2022 年的 “双 11”,淘宝天猫总体也仍在追求让消费者买多、买贵。

直到 2023 年 4 月,所有部门才最终统一了目标方向。共识也是在此时才完全形成 —— 成交额应该是 DAU/DAC 上涨后的自然结果;商业化收入被排在最后面,它同样被认为是用户回到淘宝后水到渠成的事情。

转变在今年 “618” 有更明显的体现。比如消费电子行业,淘宝天猫过去为了成交总额,会主力推苹果手机等客单价高的商品,今年则取消了相关的补贴,把钱放在了能带来用户活跃的商品上,比如手机壳、贴膜、充电线等价格低和能带来复购的商品。

员工对马云提的 “回归互联网” 理解不同。有人认为,这是指淘宝需要重新给用户带来购物的惊喜感。另一位提到,回归互联网意味着要更关注用户时长和规模的增长,比如淘宝直播目前基础体量仍然太小,不足以有互联网效应。

一位阿里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他认为马云对 “回归互联网” 的强调可能受到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的言论影响。

2023 年 2 月,这位美国投资家在 Daily Journal 年度股东大会上称,投资阿里巴巴是他犯过最严重的错误之一,“我被他们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的地位迷住了,但我没有意识到,他们仍然只是一个该死的零售商。”

上述知情人称,马云一直不认为阿里做的是传统零售,芒格的评价把阿里从一个神话故事变成了一家不 “性感” 的零售公司。

阿里巴巴是最早将互联网与商业结合的公司之一。马云将工厂信息搬上互联网,打造了批发业务网站 1688;此后他转型创立了面向消费者的淘宝网,这个只撮合交易,不涉供应链、物流等传统零售环节的电商平台大获成功;移动互联网时代,淘宝天猫始终维持在行业第一的位置。

但 2018 年开始,随着国内电商用户逐渐走向饱和、拼多多和抖音等竞争对手壮大,淘宝的平台效应优势逐渐丧失。为了赢得竞争 ,它开始不断扩大业务版图,在传统基建上做越来越重的投入。在部分行业,比如家装、家居等领域,阿里还必须深入到供应链以解决顺利交易的问题。为了增长,阿里还不得不涉及自营等业务,甚至在 2022 年有过 “再造一个京东” 的想法。从这些角度看,淘宝天猫的生意的确越来越接近一个零售公司要做的事情。

淘宝究竟如何 “回归互联网” 尚不清晰。马云的讲话在内部团队做过传达后,一线员工感受的是,老板们提创新的次数变多了,别的并不明显。

组织要扁平化

在这次会议上,马云为淘天的组织调整指明了 “扁平化” 的方向,要减少汇报层级,鼓励年轻化,同时让资深员工有更多担当。据多位员工预测,集团将在 “618” 后进行职级、考核、晋升等多项制度的调整。

阿里一位高层认为,马云对变化更敏锐,但他的退休一度给公司治理留下了空缺。

退休之前,马云的决定就是规则。后来,他把这些规则进一步抽象为 “文化”—— 比如在平台出现利益冲突时,应该坚持 “客户第一”;“因为信任、所以简单” 是希望组织内合作沟通真诚透明;“拥抱变化” 则是对业务的要求。只是随着创始人退休、合伙人们陆续退居幕后,这种 “文化” 逐渐被稀释,开始无法成为有效治理的方式。

2020 年后,阿里多次面临文化价值观冲突。先是一封内网帖 “致阿里” 提出阿里高层不了解 90 后、00 后,这批年轻员工已经无法接受工作靠使命和价值观驱动;此后,阿里女员工性侵事件又引发了公司内外关于阿里破冰文化、组织反馈机制、价值观稀释等多方面的讨论。

一位员工曾亲眼见证,某位 P9(资深专家或总监)明明看到过项目出问题,但他在管理会上推脱自己并不知情,最后责任被甩给了一线执行员工。

不过自淘天集团成立后,一些敏锐的老阿里员工已经观察到变化在发生:高层开始更有危机感,也更把这块生意看得像自己的生意 —— 他们频繁地开会,然后会后马上做出可落地的决策。

一些淘天集团员工已经能在具体业务中,感觉到马云在发挥自己影响力,比如内部近期频繁强调中小商家的重要性、强调阿里电商要回归到最初的淘宝生态等等。

这场创始人与高管间的非公开会议,在员工间口耳相传,大胆干、要创新,这是他们接收到的信号,大家预感一场变革已经到来。“谁有阻力,马老师说他来搞定。很霸气。” 一位淘天集团员工说。

来源:晚点 LatePost 微信号:postlate

彼得・林奇谈人们对股票的七个最危险的说法

1、股价已经跌了这么多,不可能更低了。

宝丽来(Polaroid)当年从 140 元跌至 107 元,人们说,一旦跌到 100 元以下,就赶紧买吧,准备好仓位去买。
然后股价涨到 110 元,跌到 103 元,又涨到 112 元,再跌到 105 元,最后跌破 100 元。
宝丽来跌破 100 元后,人们开始买入…… 然后过了 9 个月,股价只剩 18 元。
跌了这么多,就是还能继续跌。
林奇刚做分析师时,富达正打算买入凯撒工业(Kaiser Industries),其股价从 29 元跌到 17 元,他们在 15.75 美元买入了巨大的仓位。还能跌到哪去呢?
三个月后,股价到 10 美元,林奇打电话给他妈妈时说,你赶紧买这个,29 元跌到 10 元,还能跌多少?
然后,跌到 9 元,8 元,7 元,6 元,5 元,4 元……
与上述对应的还有个推论,甚至更加危险 ——

2、股价已经涨了这么多,怎么可能还涨呢?

全球最大的烟草公司、拥有万宝路等品牌的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复权后股价,1951 年是 0.12 元,1961 年涨到 0.6 美元,翻了 5 倍。
人们说,翻了 5 倍了,还能涨多少?
他们没有看到强劲的万宝路,没有看到世界上有 220 个国家,没有看到公司的现金流…… 这只股票在翻 5 倍之后,又翻了 100 倍!
单单说 “股价已经涨了这么多,不会再涨了” 是相当危险的。

3、最终都会回来的。
林奇演讲的 1997 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才刚刚要回到 1929 年 GE 退出时的股价。
Manville 公司就没再回来。
国际收割机(International Harvester),即便更名了,复权后股价也还仍未全部收回。
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双面针织(double knit)、软盘(floppy disk)…… 这些东西都没有再回来。
人们说最终都会回来。不是真的。

4、就 3 元而已,我能亏多少?
假设你的邻居在 50 元买了 1 万股,现在价格是 3 元,然后你在 3 元买了 2.5 万元,假如跌到 0 元,你们俩谁亏得更多?
很多人就是整不明白。
假如你在 3 元买了 10 亿元,你就能亏 10 亿元。
每年都有很多公司关门倒闭,直接归零。

5、黎明之前总是最为黑暗。
林奇说这条对他帮助很大。
有些行业实在太糟了,你不得不买一组公司才能投资 —— 而这并非好的赚钱方式。
货车运送行业:1979 年,美国有 9.6 万辆货车运送;2 年之后,跌至 4.5 万辆,23 年以来的最低值……
人们说这个行业太糟糕了,太可怕了,太悲惨了…… 然后又跌到 2.5 万辆。
这时候你有 15 个亏钱的机会,15 家货车的供应商也就是生产商都在亏钱,人们说这一行太糟了…… 但 1996 年,美国货车总共就出货了 7000 辆,这一行业继续惨不忍睹。
能源服务行业是个更容易亏钱的机会:1982 年,有 1.1 万石油钻塔在俄克拉荷马、德克萨斯和科罗拉多等地钻井;1983 年,这个数字跌至 6000;其后 1984 年又低一点。
这里头有数百家服务商和生产商,都是亏钱的机会。
这时候人们说,这也太糟糕了,我们买上一组公司吧…… 但 1994 年统计的钻塔数只剩 1000 了。
如果一个行业很悲惨,那么它仍可能继续相当悲惨,甚至悲惨好几倍。

6、反弹到 10 元,我就卖了
某人 10 元买了只股票,跌到 6 元,然后他说 “如果回到 10 元我就卖了”。
6 元涨到 10 元是 66% 的涨幅,你应该买呀,如果你认为它会回到 10 元,你就狠狠地买。但他们想的却是 “如果回到 10 元我就卖了”。
说 “股票回到我的成本价” 这话时,你要记住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 股票根本不知道你买了它。
但人们有时对待股票如同自己小孩或者狗狗似的,觉得股票好像认识你还咋滴。世界不是这样运作的,亲。

7、我不需要担心,我买的是保守型股票。
联合爱迪生(Con Ed)跌过 80% 然后又翻 3 倍…… 印第安纳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 Indiana)跌过 90%…… 海湾国家公用事业(Gulf States Utilities)、长岛照明(Long Island Lighting)……
说起来可能有点矛盾,我们有过高质量的德克萨斯银行直接归零,高质量的新英格兰银行直接归零……
这些都是盖已存在 150 年或 120 年之久的公司。
有些所谓的保守型股票,比如柯达(Eastman Kodak),跌了 75%,IBM,跌了 75%……
别跟人说什么你买的是保守型股票。公司都是非常动态的。
林奇并不相信保守型股票那一套说法。

你说这两堆金子,哪一堆高尚?哪一堆卑劣?

@一玶海岸:被制裁一年多以来,俄罗斯的黄金出口去了哪里?

2022 年 3 月,俄罗斯黄金最大的买家英国,其黄金行业协会先宣布停止进口。8 月,英国、欧盟、美国等欧美国家正式立法,宣布禁止进口俄罗斯金条。

为了保护黄金出口行业,俄罗斯将黄金出口价定价为国际基准价的 99%,永远比基准价低 100 个 BP。

目前来看,黄金这种硬通货加上 0.01 的折扣促销,可以让美欧的制裁效果比石油禁运的效果更差。

俄罗斯最近的海关数据显示,在制裁期间,俄罗斯的黄金出口,从英国和欧洲转向了其他三大买家:

一是阿联酋。

阿联酋从俄罗斯进口了价值 43 亿美元的俄罗斯黄金,重量 75.7 吨,远高于 2021 年 1.3 吨的进口量。

二是某文明古国和土耳其。

各自进口了 20 吨黄金。

以上三国,吃下了俄罗斯黄金出口的 99% 以上。

特别是阿联酋,他们近年来每年会进口几百吨黄金充实本国黄金储备,俄罗斯黄金只是一小部分。

为了规避制裁,阿联酋将从俄罗斯进口的黄金进行熔化和重铸,和自己的黄金库存进行混装。

谁也不知道哪些金条是从俄罗斯进口的。

@sven_shi:这堆高尚,我直接收了;那堆卑劣,所以我收下来重新熔铸下,用我的劳动让黄金重新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