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刺痛美团

作者 | 朱晓宇

编辑 | 饶霞飞

抖音发力本地生活服务的一个大动作,是跟美团合作的“美团超级直播间”。

9月17日晚上7点,美团在抖音上做了直播首秀,主题是“随心飞,任意玩”,直播间里除了有99元特价机票、0元霸王餐、0元美团打车年卡,还有升舱卡、品牌餐饮类优惠券等等。

据统计,现场订单量近6万单,销售额也突破1000万元。

7月份,抖音上线了“门票预订”、“酒店预订”等功能,彼时,这被外界解读为抖音试图挑战美团。但在抖音中搜索门票预订,粉丝最多的账号是“美团门票”。

早在2018年5月,“美团吃货节”就选择了与抖音合作。当时,抖音的日活刚刚过亿,但抖音在用户、流量、产品等方面的营销价值得到了美团的充分认可。

按王兴的观点,本地生活服务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分支。相比送货上门的实物商品,本地生活服务提供的是出门消费的虚拟商品。消费者在美团买到的是一个消费凭证,需要到店后,才能兑现。

本地化电子商务的核心,其实是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满足线下商家的营销推广需求,也就是带来流量。

美团诞生之初,是用团购的方式来做本地化的电子商务,最强的能力其实是地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军外卖和合并大众点评后,今天的美团拥有三大核心业务,包括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和新业务及其他。

简单的说,美团可以同时满足消费者在家和到店的需求。

而抖音,目前仍是个内容聚合平台。虽然拥有巨大的流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抖音(含抖音火山版)DAU达到6亿,但是,抖音自身的变现能力有限,目前,主要方式仍为广告,其次是打赏、带货等。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认为,抖音布局本地生活服务是在探索营收的另一种可能,但抖音和美团在本地生活上的业务完全不同,很难同相竞争。此外,线下业务也是抖音难以突破的壁垒。

业内人士认为,抖音在本地生活的布局,其实更像曾经的大众点评。

2003年,留学归国的张涛苦于找不到好地方吃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创立了大众点评,开创了消费者点评餐厅的模式。之后,大批消费者养成了先看评分、评论,再去吃饭的习惯。

虽然,大众点评发展过电子会员卡、优惠券、团购、储值卡、移动搜索广告以及闪惠买单等诸多产品,但是,内容始终是其核心。

数据统计显示,演绎、生活、美食类视频在抖音上的播放量较高。事实上,近年来,抖音也不断创造出各类网红店,这一点,很大众点评。

抖音再造“大众点评”?

乔巧自称自己是大众点评的原住民,她的乐趣,就是每天翻看点评里的内容,“很多内容,其实是大家的人生,跟餐厅并没有什么关系。比如,有人会在某家餐厅下面讲自己的爱情故事等等。”

据《字母榜》报道,短视频热潮兴起后,大众点评在商户页面下增加了“拍视频”功能,在首页增加了“点评视频”页卡。不过,用户并没有对这个改变做出热烈反响,不少用户表示“大众点评只是个工具,我只需要看到简单明了的评分,为什么要在大众点评看视频?而且视频也就是拍拍菜,跟图片没有什么区别。”在短视频这个风口,从流量来看,大众点评并没有获得高速增长。

最近,乔巧发现,抖音很多内容,更像是视频版的“大众点评”。

燃财经体验后发现,抖音部分本地生活服务的内容,承载了抖音的营销推广+预收佣金的功能,简直是大众点评的翻版。用户点击视频链接进入到商家主界面后,可以直观地看到店铺地址、店铺浏览量、营业时间以及人均消费金额,与大众点评的功能极其相似。

image

一直以来,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都被认为是双赢的好棋。据《接招》报道,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于2015年国庆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到今年国庆已经5周年了。当时合并后新公司的估值在150亿美元左右,而今年美团市值已经数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5年时间市值增长了13倍多。“美团和大众点评是一对有着巨大互补性的CP,美团当时的核心优势是地推团队和刚起来的骑手队伍,强在线下;点评则是内容聚合,强在线上。所以这起超级合并大案更容易产生协同效应,而不是简单地财务并表。”

业内人士看来,阿里始终没有买到好的内容平台,以致于在流量上总是受制于人;王兴合并大众点评,是巨大的成功,大众点评的用户评价体系,大幅提升了美团用户的活跃度,拉新效果也很好。美团获得大众点评的内容后,就开始了高速发展。

9月11日,美团点评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公司名称拟简化为美团。公司名称的简化不会对业务方向、组织架构、公司运营等产生任何影响。

虽然美团解释,这是品牌形象统一化的做法。不过,还是有观点认为,放弃点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团在吃喝玩乐方面的用户增长已经见顶。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美团日活用户数已达到6985.86万,即将突破7000万大关。这与抖音6亿的日活相比,差距巨大。

商家对于流量的渴望最直接,北京餐饮商家刘晨表示,美团的尴尬在于,没有外卖业务的商家在其平台上的流量转化有限,如果上架外卖业务扣掉抽佣、活动折扣,几乎没有利润空间。“平时获客主要靠口碑和回头客,美团的流量转化也有,但比较一般,所以在美团、点评上的菜单已经一年多没更新。”

于是,不缺流量,再加上类似于“大众点评式”的内容模式,似乎成了抖音进军本地生活服务的优势。

据《Tech星球》报道,抖音正在内测“提及”功能,目前只应用于商家。用户拍摄视频并@商家后,视频就被集中归类,即可在商家主页显示被提及的视频。对于商家而言,可理解为,该功能是用户为商家的服务进行视频记录,也可以理解为是服务后的好评区,用户视频内容的好坏决定了对商家服务品质的评价,类似于大众点评。这也督促了商家在服务上要精益求精。

今年3月,抖音还上线了一款名为“团购”的营销工具,主要服务于餐饮业、酒店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商家:通过认证的企业号商户创建团购活动并添加至视频中后,即可在抖音平台与用户进行商品或服务交易,用户浏览视频时可以看到团购活动,边看边买,快速下单(支持的团购类型包括“物流配送”和“到店核销”两种)。

据《Tech星球》报道,抖音上有海量吃喝玩乐的视频,用户看到好吃好玩的地方有很强的种草拔草需求,团购功能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抖音用户的购物需求,本地化的团购活动或许会成为抖音的一个流量转化利器。

刘晨告诉燃财经,“中小商家预算有限,用在抖音上就势必会减少在美团的投放。我每天营业额大概8000元,扣掉房租、水电、食材、折损和工资成本,可能利润就剩下两三千,营销只能在二者之间选择其一,如果都做就会白忙活。”

抖音布局本地生活服务

抖音上的美食、旅游等本地生活内容一直很多,但官方下场的时间大概是2019年2月底,当时,抖音曾联合10家民宿推出了民宿季活动,邀请了24位旅游达人前往民宿拍摄短视频,借由抖音的信息流推荐给用户。在活动过程中,这些民宿分别推出4-6折不等的住宿券,用户观看短视频时可直接点进购买界面。

据《字母榜》报道,这次由抖音商业化部门牵头发起的活动,主要是想试行抖音关于民宿的视频能否直接刺激消费者在抖音里完成交易闭环。民宿季活动上线3天,总销售额突破了100万元,参与活动的10家民宿微官网访问量增长了4倍。

2019年下半年, “2019抖inCity城市美好生活节”上线,这是抖音的年度重磅IP活动,同年,活动落地全国多个城市,130+品牌参与,线上系列话题累计播放量破百亿。今年,“2020 抖inCity城市美好生活节”一上线,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9月初,抖音上线了“抖音心动餐厅”,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发掘国内最受欢迎的餐馆。抖音用户通过实拍餐厅视频,发布时携带餐厅定位及活动话题即可提名。截至目前,抖音话题榜“抖音心动餐厅”的播放量已经超21亿次。

image

当然,抖音在本地生活服务上的尝试,最受关注的还是今年夏天,抖音先后上线的“门票预订”、“酒店预订”、“民宿预订”等功能。与以往的简单尝试有所不同,此次抖音开始围绕自身的小程序生态搭建本地生活服务网,如今,用户在商家主页点击“门票预订”链接后即可直接跳转至同程艺龙、驴妈妈等内嵌小程序,无需跳出App端即可完成交易。

抖音的这一模式,吸引了很多商家入驻。根据抖音客服对燃财经的指引,只要在抖音手机端进行企业自助认证,认证完成后,“商家号”变成蓝V会自动生成小店链接,在发布内容时添加链接,用户浏览视频的过程中即可触达店铺或下单。抖音客服表示,“完成蓝V认证的企业号不仅可以为店铺导流,也会得到更高的曝光量”。

刘晨介绍,通过抖音的企业认证需要交纳600元的认证费,除此之外,抖音平台给到商家的流量有限,想要获得更高的曝光率还需要对视频内容进行推广,单条视频的营销费用500元起步,上不封顶,不同的价位对应不同的曝光量,具体看商家的需求和投放预算。

尽管营销推广存在资金门槛,但丝毫没有阻碍商家们的投放热情。有不少用户向燃财经表示,最近两个月,抖音推送的美食、旅游类的营销内容明显比以往多出不少,甚至打开App端第一界面就是带有商品链接和商家定位的短视频,有达人推送的营销内容,也有商家账号自己拍摄的“热门”视频。

“抖音上,明星店铺的营销最多、最火,他们的资金实力雄厚,又有流量,还隔三差五地找一些达人对自己的店铺拍摄宣传,维持着店铺的热度。像陈赫、郑恺、李维嘉的店几乎每隔几天就有达人去给他推广,这些流量都是要花钱买的。”刘晨对燃财经表示。

而刘晨从去年4月开始,每天都会在认证过的抖音号上更新内容,每隔两到三个月在抖音平台做一次投放,投放周期为半个月左右,一个周期投入3~4000元不等。

在刘晨看来,餐饮的辐射范围窄,美团的流量有限,当有限的顾客开始调换口味时,美团即便给到流量也难转化。“抖音也会根据内容定位进行推送,给到的流量基本上是能覆盖店铺的辐射范围,虽说流量转化不如美团效果好,但是抖音的流量是美团之外的,投放还是很有必要。”

抖音是一根刺

想在本地生活服务发力的不止抖音,快手做得更明显。

7月份,快手最新版本的“更多功能”中,新上线了“本地生活”这一入口。

点击进入本地生活后,有美食、周边游、购物丽人、休闲娱乐等内容,还有推荐、当地美食、当地玩乐三大频道。

去年8月,在2019快手商家号升级发布会上,快手商业生态负责人徐晗曦就宣布,快手全新升级的商家号将重点发力本地生活。“快手上线本地生活服务是想把消费者需求与商家诉求连接在一起。”

徐晗曦表示,快手在本地生活服务上与美团和大众点评并非是竞争关系,只要能够帮助消费者顺利完成交易过程即可,并不介意与美团或其他品牌合作。

如此看来,抖音、快手都没有把美团作为对手。

虽然有业内人士爆料,抖音未来很有可能搭建“抖音外卖”、“抖音旅游”等小程序,为附近的商家或者视频中的景区直接转化交易订单。但在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看来,“抖音的本地生活未来跟美团的竞争领域相对较小,因为美团做的是整个本地生活的全产业链的服务,而抖音目前并没有涉及到交易体系和服务体系,更多的是营销体系的部分。美团的崛起在于其构建起的服务能力,这些线下业务资产重,抖音即使想做短时间也难以追上。”

根据美团的财报数据,2020年Q2,公司营收247.2亿元,上年同期为227亿元,同比增长8.9%;净利润22.1亿元,去年同期为8.76亿元,同比增长152.4%。

4

其中,美团餐饮外卖收入达到145.4亿元,同比增长13.2%;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收入达到45.4亿元,同比下降13.4%;新业务及其他收入达到56.3亿元,同比增长22.1%。

表面上看,餐饮外卖是美团的第一大业务,贡献了近6成的收入。但事实上,到店和酒旅却是美团真正的利润来源。

2020年Q2,美团餐饮外卖的利润率在同比提升了65.7%的情况下,利润仅为13亿元;而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的利润率在同比下降11.9%后,还维持着超过19亿元的利润,是美团当之无愧的“现金牛”。

抖音、快手的流量,对于商家来说,吸引力巨大。目前,越来越多的餐饮、旅游等商家,都选择了在其中开号。抖音去年就为商家开放了橱窗功能,商家可以将京东、淘宝等平台的商品链接,摆放在橱窗中。这让商家多了一个选择,但对于美团的核心业务来说,依然不构成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美团做本地化电子商务的模式,更接近京东,消费者付钱给美团,美团再跟商家采购,消费者和商家之间,是不能直接交易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美团对商家的控制力较强,可以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行约束,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而抖音、快手的做法,更接近阿里,消费者和商家是直接交易的,这种模式,需要建立起很强的信任体系,否则,对平台的投诉会很多。

一位接近美团的人士表示,抖音快手在本地生活服务上的尝试,算是一根针,或者是一根刺,会让美团不舒服,但算不是对手。对于美团来说,目前的任务还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抖音、快手的流量。

来源:燃次元 ,作者燃财经工作室

雅虎:外企折戟中国的非典型故事

文:黄亚男,编辑:大风,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有人曾发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再到团购,几乎都是由模仿外国互联网公司而来,但当这些鼻祖们进入中国市场,总是节节败退。

在众多外企互联网公司进军中国的故事中,雅虎或许是那个最不典型的。

雅虎入华甚早,一开始就推行本土化团队,从收购中国创业公司,牵手中国重量级玩家,甚至一度将“雅虎中国”改名为“中国雅虎”,但中国雅虎却始终难占上风,最终随着全球雅虎的衰落也一同销声匿迹。

曾任雅虎中国区总裁的周鸿祎在其自传中回忆写道:很多跨国互联网公司初入中国,都面临一个选择市场还是选择血统的问题。当巨头来到中国市场,往往以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惯常的手法来统治这个市场,不信任、不放权,通常最终都遭遇惨痛。

中国雅虎的故事不够典型,但也最能彻底暴露外企公司每每折戟中国的原因。在雅虎中国的数次搏斗中,总部竟成为了牵制它向前的力量。资本席卷下,中国市场的战略模糊、理解错位,雅虎中国渐渐沦为了牺牲品。

雅虎初入华

在奇幻小说《格利佛游记》里,主人公云游到慧骃国,在这个国家,马是主人,而人则变成他们圈养的动物,表现野蛮粗俗。这种被倒置过来的“人形动物”被作者命名为“Yahoo”。

在1994年,杨致远和费罗就以这个小说里的角色 “Yahoo”为名在美国创立了他们的网站,网站提供索引服务,集合了不同搜索引擎的目录。

Yahoo在小说里虽然不受待见,但是在开天辟地的互联网时代,跑得极快。

成立不到两年时间,雅虎就登录纳斯达克。广告业务越做越大,同时其门户网站四面开花,从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到体育、游戏纷纷涉足。1999年,中国大多数人还没接触到互联网,雅虎就拥有了1.2亿用户。

上市后的四年时间,雅虎股价涨了100倍。有人曾说过,那时雅虎就是整个互联网。

1998年前后,雅虎试水中国市场。最初通过与国富通合作,后者负责雅虎中英文广告业务在内地的独家代理。

但正式成立国内分部是在一年后了。一年间,新浪网、搜狐均已经造起声势,获得了一定的国民度。虽然,像国内的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在早期搭建均是仿照雅虎而来。

成立分部后,雅虎中国一切均仿照雅虎来:从新闻频道、邮箱到聊天室等等,几乎美国雅虎的汉化。而在做内容上,雅虎更多依赖人工编辑;对比之下,当时新浪、搜狐大多选择“填鸭式”的复制粘贴大面积曝光各路新闻。显然,后者的做法更能获得中国网民的喜好。

第一步并没有激起水花的雅虎开始调整策略。雅虎试图以收购中国公司的方式来打开市场,毕竟团队内部“汉化”,才真正可能懂得中国市场需要什么。

周鸿祎时代

2003年,雅虎找到了周鸿祎和他的3721,彼时3721通过搜索业务已经实现了盈利。根据当时媒体报道,雅虎也曾找过百度,但是周鸿祎的要价略低,且上市欲望不如百度强烈。

同年,雅虎中国以1.2亿美元收购了3721,并入雅虎中国。

周鸿祎升为雅虎中国总裁,带领着雅虎中国准备大干一场。当时有个有趣的细节时,团队整合时,反而是雅虎中国的50名员工搬去了3721所在的办公楼。

周鸿祎上任后,试图用狼性的方式激活雅虎这种“不紧不慢”的跨国大公司作风。他倡导大步快跑、重新创业。雅虎中国开始从搜索、邮箱、通讯领域多方出击,而且不少是独立的产品品牌。譬如2006年上线的“一搜网”。

大刀阔斧下,周鸿祎将雅虎邮箱做到了中国第二的位置。而搜索引擎,据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报告,2004年中国搜索引擎搜索流量市场份额中,百度为33.1%,“雅虎系”(雅虎中国、3721、一搜)为30.2%,Google为22.4%。

雅虎通,雅虎曾经推出的即时通讯工具,2018年停止服务。

显然,从周鸿祎当时肆意实行新打法的行为来看,彼时雅虎中国的权限还是比较开放的。但雅虎总部始终是矛盾的,譬如对中国分部的注资上的矛盾表现,就是周鸿祎日后与雅虎分裂的最大导火线。

首先,雅虎对3721的收购就存在赌注的意味。根据IT时代周刊报道,收购金额并没有一次性付清,剩余一半是要以周鸿祎和3721完成雅虎中国的任务指标为条件。这也意味着,雅虎总部对3721的投资收购成本考虑隐隐中牵制了中国雅虎的发展。

雅虎总部始终以试探性的策略在中国开展业务。当下一年周鸿祎希望开展更猛烈的进击,希望雅虎总部投入更多资金时,总部却始终不为所动。

周鸿祎曾经提到,当时所有“突进式的资源和动作全都依靠3721来进行”,而跨国公司的重重上报制度是阻碍其在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5年8月,周鸿祎从雅虎中国正式离职。

阿里时代

2007年,刚履新中国雅虎总裁的曾鸣,一身白色唐装外套着西装,走进了ad:tech互动营销会议和展览现场。

唐装+西装,是曾鸣颇为有特色的服装搭配。就任雅虎总裁前,曾鸣在长江商学院任教,也为阿里提供企业战略上的咨询服务。

两年前,在软银孙正义的撮合下,杨致远找到了马云,雅虎也找到了一个更加重量级的玩家来继续它在中国的路。

2005年,雅虎用6.4亿美元现金、雅虎中国全部资产以及从软银购得的淘宝股份,来交换阿里巴巴40%普通股(完全摊薄)。自此,淘宝网成为了阿里的全资子公司,雅虎成为了阿里巴巴的战略股东。

完全交由阿里的雅虎,做过一些彻底的改动。譬如,曾鸣在任期间,从改名开始,他将雅虎中国改为中国雅虎,并强调了中国雅虎的独立性。“中国人对中国雅虎负责。”

虽然一切都交由中国人来决定,但雅虎仍然没走好这一步。

中国雅虎当时的定位是明晰的:一个具备搜索功能的门户网站,集搜索、社区、邮箱、电子商务等于一身的门户网站。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雅虎并没有独立而长远的战略方针。

在用户眼里,当时雅虎中国的页面也被颠三倒四的更改,从门户网站到单一搜索框,再改为门户网站。

2008年,雅虎中国收购口碑网,开始主打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搜索。但随后一年,口碑从雅中国雅虎又脱离出来,重新专注门户搜索。中国雅虎的核心业务也被阿里内部不同部门吸收分化。有人评价,雅虎当时的打法就像是阿里子公司的配合战,需要什么做什么。

五年间,中国互联网格局斗转星移,而中国雅虎始终难以突破困境,以尴尬的角色夹缝生存。2010-2011年,随着阿里对支付宝的股权重组,阿里和雅虎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谈判。最终,中国雅虎的品牌按协议将于2016年底前重归于美国雅虎。

到2013年,中国雅虎宣布停止邮箱服务。此时,中国雅虎的业务仅剩邮箱和门户资讯,员工总数不到200人。

2015年,雅虎公司关闭北京研究中心,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大败局

雅虎战败中国,大背景下,是全球雅虎的江河日下。

早在2007年,雅虎就已经遭受到来自谷歌、Facebook的攻势。2007年,雅虎股价下跌了7%,而谷歌和微软则分别上涨了54%和22%。

而令人诟病的对Google、Facebook的收购之失,则让雅虎失去了一个个抢占新滩的机会。在因为最后时刻拉低压价而导致收购Facebook失败,雅虎就彻底错失社交媒体之机,也再没能补上。2009年,雅虎接连关闭雅虎关系、空间等社交产品。

2013年起,雅虎发生了数次数据泄露事故,但是知道2016年才对外公开。事后调查显示,仅2013年,雅虎就发生了30亿名账户数据泄露。

有人提出,雅虎失败,也因为资本吹高了雅虎的估值。

1996年上市时,雅虎营收仅9万美元,但是估值达到5亿美元,到2002年,雅虎估值就超过了千亿。

1995年,雅虎获得了红杉投资的200万美元;1998年,软银孙正义投入了1亿美元,一下拉升雅虎的估值。与此同时,雅虎的业务全线扩张,从搜索、新闻到电子邮箱,地域上从美国、日本到韩国、中国,像是一口想吞下整个盘子。

在全球雅虎对中国的定位中,始终没能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走向。虽然雅虎入华很早,也“汉化”得很彻底,在中国找来了几乎实力最强的互联网玩家,但仍然敌不过雅虎的跨国基因。在创始人杨致远辞职后,雅虎股东中则更急于出售亚洲资产以分红套现。

雅虎的历任总裁均是中国人,但是更换速度太快。在曾鸣教授之前,曾有一位仅任职仅仅40天的总裁谢文,他曾任和讯网CEO。

上任初期,谢文在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表示,他有九成把握成功。一切都表明,雅虎中国当时拿着一手好棋。

谢文上任后,砍掉了雅虎上网助手,在业务上全力向社区靠拢,意图发展起真真对雅虎品牌认可的用户。但是这一战略定位并没有得到总部的支持。谢文发现,雅虎中国派系过多,从原雅虎中国员工、3721员工到田健派系、阿里巴巴员工,人事关系复杂,工作开展缓慢。

一位曾经在雅虎中国短暂供职的人士回忆,雅虎的品牌其实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个跨国互联网品牌,雅虎在国民认知上的积累其实远超过其它同行人。但十几年下来,运营最终辜负了品牌感。

雅虎历任中国区总裁与雅虎总部之间的倒戈也反映出一个事实:每当雅虎中国想要全力迸发,最终总是受到总部的牵制。在资本力量掣肘下,中国雅虎到底是要成为一个“钱包”还是战略市场,也始终悬而不决。无论是对周鸿祎3721的成本控制,还是与阿里的股权合作,中国雅虎在更多时候反而充当一个迁就的角色。

潮起潮落的互联网大军中,雅虎虽然辉煌,成为一代先驱,但是一旦错失风口,落于人后,就再难书写反转的剧情。在中国市场上,人们对雅虎的遗忘已经早早开始,最终,只有零星网民还记得曾经有一个“Yahoo”的标志存在过。

烟鬼

文/姜泊

我平生见过最瑰奇的表演,是陈深的吹烟术。

一般的抽烟者吹出烟圈已经难得,而陈深通过舌、唇的精微变化,可以吹出高山、庙宇、森林、火车。一回,他吹出一匹奔腾的骏马。还有一回,在我们街上,他冲着一个女孩的背影,吹出一个缓缓回眸的美人。

不上课的时候,我们结伴来到陈深家外,爬上红砖院墙,骑坐着,透过窗户看见陈深在看电视。VCD播放器放的多是邵氏武侠片,有时也会放周润发的枪战片。陈深背对我们坐着,大背头整齐光洁,一手搭在沙发靠背,一手夹着香烟。快意恩仇的动作片当然吸引我们,但真正让我们忍受烈日或寒风的,是陈深吹出的那些烟雾。每当烟雾成形,我们都会在墙头上发出欢呼声。陈深知道我们的存在,但从不回头,只是望着电视,平静地抽烟。只有在换碟片时,才可能跟我们打下招呼——以指贴眉,利落地一挥。我们仿照他的手势向他致意,总有孩子被同伴捣下墙头。

VCD播放器旁边是一台电话机,白纱布盖着。电话铃声一响,我们都激动起来。陈深靠着墙接电话,听的时间很长,回应的话语很简短,无外是“哦”“好”“知道了”。挂掉电话,从抽屉取出匕首,翻转着,端详两刃,弯腰插进靴筒,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将皮夹克穿上,到院子里发动摩托。我们全都从墙上跳下来,守在大门两边。门开了,摩托车咆哮着,卷起烟尘,扬长而去。我们跟着摩托车奔跑一阵,然后才回来帮陈深把门锁上。

我们那时候唯一的梦想,就是成为陈深的小弟,听他指挥,为他卖命。

镇上的一些中学生和无业青年混在一起,滋生的帮派不下十个。陈深当时已经辍学,跟着堂叔学摩托修理,不属于镇上的任何帮派。他独来独往,却像是拥有一支无形的队伍。他沉默寡言,却时常被请去调停帮派的斗争。有很多次,两帮人马已经在街角推搡起来,陈深只是无意中路过,染着黄毛的混混们纷纷住手,向陈深致意。陈深点上一支烟,望着他们,不说话。混混们指着对方撂几句狠话,就讪讪地散了。

只有一次,我们看见陈深的威信受到挑战。一个戴着十字架吊坠的混混拒绝接受陈深的调解,像只鸡崽一样蹦向陈深,把一截钢筋指到陈深面前。陈深劈手夺过钢筋,丢进臭水沟,反手给了混混一耳光。混混愣了两秒,才扑向陈深,却被陈深掐住脖子,单臂提起来,箍在墙壁上。混混的同伙们开始求情,陈深并不理睬,直到混混脸上涨红,翻起白眼,才一把将混混扔到地面。随后,从靴筒抽出匕首,捡起一块砖头,匕首一挥,将砖头斩为两截,断面平整如镜。混混们目瞪口呆。陈深收起刀,点上一支烟,缓步离去。

关于陈深的那把匕首,我们听到许多传说。有人说宰过日本鬼子,有人说杀过八国联军,还有人说是红花会反清复明的信物,陈家洛曾用它手刃叛徒。有一段时间,我们一致断定陈深就是陈家洛的后代。也有一段时间,我们都相信那把匕首有着神秘的力量,大概是屠龙刀那样的神兵器,或许更加神秘,谁得到它,就能像陈深那样神勇无畏。

陈深的神勇,不止表现在震慑街上的混混们。

我上小学三年级那年,镇上疯传南面的山上出现了两条蟒蛇。起初说是碗口粗细,后来传成水桶粗细。起初说是三四米长,后来有人言之凿凿说十来米长。实际上看见蟒蛇的只有一个老头。早春的清晨,老头赶牛上山,那条路他和他的水牛都走了十来年,如今水牛停在山脚,无论老头怎么抽动鞭子,都不肯穿过前方的草丛。一阵薄雾从山腰飘下来,老头听见浪涛的声音,忽见草丛中分开一道沟,闪电般射向远方。老头丢下水牛,以一种不符合老年人的速度,向着镇上冲刺。

那些日子,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无法安然入睡。我们都害怕蟒蛇来到镇上,撞开我们的家门,把我们当做零食吃掉。与此同时,也有些担忧蟒蛇就此走了,镇上愈加寂寞。

终于,陈深登场了,很符合我们的期望与判断。那座山陈深再熟悉不过。每年冬夏,他都会上山打猎。冬天漫山大雪时,他带着猎犬,上山捉野兔野鸡。我和小伙伴们在镇上的广场玩游戏,累了就坐在台阶上,遥望一人一犬两个黑点,移动在洁白壮阔的山腰。我们都不说话,一看就是很久。那是我心中最古早的诗意。夏天草木葱茏时,陈深也会上山,但这时很难打到什么,更像是无目的的漫游。我们跟着陈深上过一次山,夏天。陈深走在前面,吹着口哨,观看四周的草丛与树木,抛起匕首又接住,样子非常享受。横穿一片荆棘丛时,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被困住,投降般举着双手,哭个不停。陈深折回,把孩子抱出来。那小孩依旧哭,要回家,于是陈深背起他,往山下去。我们非常失望,怨恨那个小孩。路过一片野梨树,陈深上树摘梨子给我们吃。那小孩终于不哭了。那天在山脚下,陈深捉住一条水蛇,生了火,用那把匕首挑着烤。我们都鼓起勇气吃了蛇肉,让自己表现得像个英雄。往镇上走时,我们都很开心,没人再讨厌那个小孩。晚霞铺满乡野,陈深牵着小孩,又吹起了口哨。

关于陈深上山屠蛇的决定,我的小伙伴们给出了充分的阐释。麻虾说陈深是受到古代一个英雄的感召,那位英雄上山射虎、下海擒龙,为民除了大害,陈深就是我们镇上的这号人物。树墩说自从蟒蛇出现后,陈深的那把匕首就无法安分,夜间发出嗡嗡声。树墩抬起一只手,模仿匕首的震颤,仿佛触电一般。而鼻涕泡描述得相当具体,说陈深听到蟒蛇乘着雾出现,不屑地吸了口烟,吐出烟雾说:“哼,你有烟雾,我也有烟雾,我怕你不成?”我讨厌鼻涕泡,我不相信陈深会这么说话,而且陈深抽烟的样子要比他学的帅很多。

一连三天,陈深带着雨布和兽夹上山。兽夹设在老头说的那片草丛,雨布在不远的路上撑起,陈深夜晚睡在里面。那把匕首自然随身携带,还有一把硬弓,陈深请镇上木匠做的,也带了过去。我和小伙伴们每天讨论陈深和巨蟒的决斗,还在学校操场上玩起扮演游戏——一人扮演陈深,六七个人前后搂着扮演巨蟒。然而,三天过去了,什么动静也没有。第四天是周六,陈深整天守在那里。终于,临近中午的时候,草丛闪过一道缝,兽夹铿然闭合,刺耳的嚎叫声随即响起。陈深握着匕首走去,看见一头半大的野猪。

镇上的人都松了口气,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围着野猪,有些无所适从。危险解除了,虚惊一场,可是该怎么称呼陈深呢?毕竟“打猪英雄”叫起来不太威猛。镇上的屠夫给野猪开出高价,陈深却把野猪送给了曾经的体育老师,那是唯一不把他当作坏学生的老师。

那段时间,我和小伙伴们都想成为陈深那样的英雄。鉴于我们没有陈深那样非凡的武力,只能选择拉帮结派。我们成立了雄鹰帮,但有点名不副实,因为帮里有个女孩。原本我们并不想让甜妞加入,然而,在被别的帮派欺负后,我们认真考虑了甜妞的请求,当时镇上同龄的男孩没人能打得过甜妞。无论如何,甜妞的加入提升了我们雄鹰帮的威势。我们去学校小卖部买纹身贴,雄鹰的纹身贴不够,老板给了个小鸟凑数。让我非常生气的是,所有人(包括甜妞)都贴了雄鹰,那个小鸟贴了在我的手臂。

一天放学,我落了单,曾经干过架的几个小孩围住我,要看我的小鸟。我当然不肯,于是打了起来。他们把我按在地上,撸起我的袖子,让臂上的小鸟露出来,给路过的学生看。我感觉受到极大的侮辱,不争气地哭了。忽然听到有人喝了一声:“滚开!”按压我四肢的手脚立即撤了,孩子们一哄而散。我用手背擦擦眼泪,看见陈深缓步走来。我连忙爬起,低头整理衣服。

陈深拍拍我肩上的灰尘,说:“对方人多时,别对着干,先跑开,一个一个把他们撂倒。”

我低着头,感觉十分羞愧。

“他们为什么打你?”陈深点上一支烟问。

我把事情的经过讲了。陈深淡淡地说:“别惹事儿。”抽一口烟,又说:“除非别人先动手,否则别惹事儿。”

我和陈深一起往回走。那天我爸妈不在家,门锁着,我没有钥匙,于是去了陈深那里。陈深的父母在南方打工,家里就他一人。他问我要不要写作业,我骗他说写完了。他给我一纸箱碟片,打开了电视和VCD播放器。我抱着纸箱翻找,大多数碟片都在墙头上看过了,半天才发现一张陌生的,很像武侠片。我望着炫丽的封面念道:“东西邪毒!”

“是《东邪西毒》,”陈深叼着烟纠正我,“爱情片,你要看吗?”

我失望地看着封面上的剑客:“你喜欢看爱情片?”

“一个朋友送的,快找吧。”

我选了《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墙头上看过几遍,但还是很喜欢。陈深给我开了一罐健力宝,我们坐在沙发上看。令狐冲第一次使出独孤九剑时,陈深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烟雾,一个近乎真人大小的剑客渐渐成形,在我们面前斜刺一剑,才不甘似的消散。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陈深吹烟,再也没有心情看电影了。

“能教教我吗?”我问陈深。

“小孩子不能抽烟。”陈深望着电视,边抽烟边说。我想他也算不上大人。

“能让他多待一会儿吗?”

“最好别,”陈深摁灭了烟,“万一他不走了怎么办。”

“那怎么可能?”

“只要给他足够的想法,他就可以不走。”

“你是怎么做到的?”

“多练习就行了。”

“打架也是这样吗?”

“打架?”陈深看我一眼,“别老想着打架。”从靴筒里抽出匕首,指着刀面刻的一个字问:“认识吗?”

“武。”我大声回答。

“知道什么是‘武’吗?”

“武功,打架很厉害!”

“不对,”陈深用指尖在‘武’上比划,“这是止,这是戈,止戈为武,练武是为了阻止打架。”

我有些错愕,感觉陈深很深刻,心里更加敬佩了。

“有件事想请你帮忙。”陈深收起匕首说。

“什么事儿,说吧!”我猛地来了精神。

“别激动,”陈深拍下我的肩膀,“两天后你来我这儿,如果我不在家,就帮我喂下狗。”

陈深给我两把钥匙,想了想,又说:“如果我一直没回来,你就一直喂下去,电饭煲和米在厨房,一锅米饭可以喂三四天。能办到吗?”

“能!”我挺直身板说。

那天回家,我走路都神气起来。我感觉陈深要去干一件大事,而我非常幸运地参与其中,虽然参与的只是次要环节。

第二天一到学校,我就提出退帮,让我意外的是,小伙伴们并不怎么吃惊。他们在讨论一个新出现的帮派,一个真正的帮派。成员都是城里职高的学生,使用的是真刀子,各乡镇流窜作案,夜晚守在中学附近的路口,抢劫下自习的学生。前晚来我们镇抢劫,打伤了三个抗拒的学生,威胁说谁不服就揍谁,谁反抗就收拾谁。我听着他们热火朝天的讨论,并没有加入。我脑子里都是陈深交代我喂狗的情景。

第三天,陈深果然不在家。我蒸了一锅米饭,水放多了,像浆糊,那狗看都不看一眼。第四天,陈深依旧没回来,我去看了下狗,浆糊被吃了不少。

消息在第五天传来:陈深在邻镇刺伤两个人,被拘留了。我和小伙伴们没有心情上课,到处打听事情的经过,知道了陈深独闯龙潭,以一敌七,用匕首连伤三人,使劫匪们落荒而逃。

一位教师在宿舍后窗看到了少年们决斗的场面。几乎没有交谈,见面就打了起来,劫匪们仗着人多先动手,但对面的少年后发先至,手中闪出一把刀子,连伤两人。劫匪们都惊了,向后退避。一个劫匪,大概是头领,从后腰取出一把西瓜刀,高举着冲上来。少年快步迎上去,几乎是身贴着身给他一刀,然后迅速弹开。劫匪望着自己的肚子,刀从手中脱落了,捂着肚子跪下来,嚎啕大哭。

一个外出看病的学生看见了劫匪们逃跑的场景。有两个人的手臂鲜血淋漓,有四个人抬着一个满身是血的人,不知活着还是死了,一声不吭,头向后垂着。他们边跑边回头向后看,仿佛有什么恐怖的东西正在追赶他们。学生被吓得不轻,病也不看了,向学校跑去。

而在决斗之前,一个小卖部老板看见少年站在路灯下抽烟。起初老板没太在意,那时候不良少年太多了。然而,不经意的一瞥间,老板发现少年面前多了一个人,一个雾蒙蒙的人,和少年面对面站着,又缓缓散掉了,消失无影。老板惊恐万分,赶忙关了店门。

警察赶到现场的时候,陈深还站在原地,身上、手上、刀上都是血,一盒烟抽完了。他没有反抗,顺从地把手伸向手铐。

劫匪中一人伤势严重,若不是抢救及时,很可能丢了性命。陈深的父母从广东赶回,想花钱把事情解决,但没能成功。陈深那时17岁,于是进了少管所。案件在当年很轰动,上了省里的法制节目。电视里,陈深剃了头发,很瘦,穿一件偏大的劳改服,背弓着,头颅低垂,真的像个罪犯。我和小伙伴们看了很震惊,都不忍心再谈论陈深了。

经过这件事,学校、派出所、家长们都警觉起来,镇上从此太平许多,似乎一夕之间所有的帮派都解散了,打架斗殴的事情很少再发生。

大概半年后,我从堂哥那里知道一个细节:陈深同街的一个女孩被职高学生抢劫了。有三四天时间,女孩不说话,也不吃饭,经常没来由地哭泣,父母和同学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我问堂哥陈深是不是喜欢那女孩。堂哥给了我一巴掌,说:“喜欢?你知道什么是喜欢?”我捂着脑袋,有些恼火。堂哥又说:“陈深经常去她家里租碟片。”

陈深被关了一年,出来后再也不是以前的陈深了。当然,我们镇也不是以前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镇了。陈深回家的消息几乎是以耳语传开的。我和小伙伴们还记得他,但我们的兴趣转移到了游戏厅。有时,我们在街上碰到陈深,他还是电视上的那头短发,仿佛永远不会梳大背头了,穿着朴素的衣服,样子倒像一个学生。他低着头走路,我们看到他时,也羞惭地低下头。

陈深的父母都留在家里,在街上开了家粮油店,严格看管自己的儿子。陈深从一个驾驶摩托飞向远方的少年,变成我们镇上的第一个宅男。父母经常把他锁在家里,没人知道他在干什么。

我一直留着陈深的两把钥匙,只想亲手交给他,告诉他我办到了,把狗喂得很好。

一个周六上午,我来到陈深家外,最后一次翻上那个墙头,望见陈深在看电视。他依旧穿着那身朴素的衣服,端正地坐在沙发上,电视里放的不是武侠片,而是一个普法节目。整整一个上午,陈深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桌上的水没喝一口,普法节目一直在循环播放。

我像个窃贼一样趴在墙头,从未体验过如此漫长的上午。有很多次,我想叫陈深,但话语冲上喉咙,又生生咽了下去。临近中午的时候,我终于叫了声“深哥”,也可能是在心中叫的,因为陈深根本没反应。我又叫了一声,真实地叫了一声。陈深身子动了动,扭头望向门外。我说,深哥,向后看,我在墙头上。陈深转过身,但我不清楚他是看我,还是看我身后的晴空。他目光僵直,样子有些迷惑。我举起钥匙,原先酝酿的千言万语都说不出口了。

“深哥,钥匙还给你!”我把钥匙扔到窗台下。陈深依旧望着我,或我身后的某处,毫无反应。

“你多保重!”这话脱口而出,连我自己都感到诧异。陈深缓缓地回过头,望向电视。

我又看了看陈深的背影,有些模糊的背影,才从墙头上跳下来。往家里走时,我哭了。

岁月像一条不断分叉的河流,将我们带往不同的地方。陈深最终离开了故乡,跟着表兄去东莞学做模具。我的小伙伴们也大多初中毕业就走入社会,散布在东南沿海的工厂。我上了高中,又上了大学,当我开始工作时,他们多已结婚生子。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尾,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的普及让我和曾经的伙伴们又建立了联系。然而,再聊天已不是当年的语境了。

陈深从未与我们任何人建立联系。我通过曾经的伙伴们,才知道他为人笨拙,学不会制模,一直在鞋厂打工,连个小干部也混不到。工厂不景气时,他首先被裁掉,一度找不到工作,在广东各地流浪。伙伴们都能轻松地找女朋友,换女朋友。而他年纪渐长,终于接近一个女孩,却是个小姐,骗光他所有的积蓄,又骗他办信用卡。相亲从未成功过,笑料倒是留下不少,家里准备给他买个缅甸媳妇,他又坚决不同意。2013年,他跟着父亲去了福建,开始在工地干活,那就是他以后的命运了。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聊到陈深,伙伴们就一个比一个兴奋,一个比一个妙语如珠。我看着滚动的聊天记录,心里疑惑他们是否还记得,曾经我们所有人都渴望追随陈深。

伙伴们最后一次聊到陈深,是在2015年12月。麻虾在群里发了四个字:陈深死了。外加四个逗号。很长时间没人回应,最后也不过是几声叹息。

我那时在上海工作,看到消息的时候正要下班。我要来麻虾的电话,立即拨过去。麻虾有些意外,只说不清楚,不知道,听家里人说的。我打电话回家。母亲说听到了消息,但不清楚具体情况,不过,陈深的母亲哭昏了过去。工位附近的同事纷纷离去,一些区域的灯关了,公司暗了下来。我魂不守舍地整理资料,准备晚上回去加班。就要离开时,母亲打来电话,说陈深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被钢筋扎穿了胸膛。我站在窗边,望着浦东璀璨的灯火,感觉十分寒冷,身子在发抖。母亲“喂”了两声,问我能不能听到。我说,能听到。母亲叹了口气,说起陈深的父亲。

陈深的父亲似乎疯掉了,不相信儿子死了,坚持说钢筋扎穿胸膛,冒出的不是血,而是烟。还说他一边从脚手架上下来,一边密切关注着儿子,绝不会看错:儿子没有喊叫一声,仰面朝天,平静地躺着,烟雾从胸口缓缓升起。当他终于下到地面,儿子已全部变成烟,在钢筋、水泥、砖石的丛林中盘旋,仿佛迷路了一般,然后一阵风吹来,消散了……

陈深的父亲没有带回陈深的骨灰,也未给陈深办过葬礼。此后一些年,陈深的父亲行走在街上时,经常毫无征兆地停下脚步,对遇到的人讲述陈深的消散。街邻们出于同情或好奇,默然听着。

而我,在年关返乡,行经镇上的广场时,数次看见南山上的两个黑点,移动在洁白壮阔的世界里,一前一后,时隐时现。

我点上一支烟,如年少时一样,一看就是很久。

一个人住院应该注意什么?

刘酿苦说
我患了鼻中隔偏曲,已严重到医生看一眼就让我住院的地步,但仍然拖了好长时间。像这种事可以任性地拖着,不必劳神调动意志力,因为过程是趋恶的,跟在被窝里憋尿一样,跟喝多了忍住不吐一样,跟做爱时忍住不射一样,有能耐你就拖着,越拖越难受,生理现实终究会逼着你去面对。

早就打算好了,这种小手术要一个人做,也不要人探望。若一个人得了重病,去探望是种打扰;若一个人病不重而去探望,那这是种空泛的社交礼仪了。我不喜欢探望病号这种人类伪文明行为,这跟结婚时在小区里放20年前的流行歌的人类伪传统风俗,属于同一性质。

总体上,我只接受一种探望,即是明晓自己马上要死时,请一些互相放不下的人,赶过来互相看彼此最后一眼。

二十年前,我的爷爷就是这样,临咽气了才叫我过去。可不知为何,他死不瞑目。若这宇宙间真有灵魂,有来世,我想对他说:老头儿,没必要的,就算你撑着不闭眼,我三大爷还是会用手给你盖上。

所以啊,活的时候自我负责,死的时候主动闭眼,死活都别麻烦别人。这是我迄今为止,总结出最满意的人生哲学。

为了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我将这次独自住院的流程总结几个要点。

了解病情

如果你被某种病痛困扰,那么请关掉百度,去医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不管那些检查听起来多么不相关。相信医院的设备比《本草纲目》可靠,相信临床观察比《素问》可靠,相信医生的经验比自己的直觉可靠。尽可能去扼住信息源的源头,而不是自我感觉和过时的经验。

一般而言,医生会以简短而形象的语言跟病人解释病情诱因,以及处理方式,但不会深入下去,因为你是一个外行。大多时候,内行对外行的耐心是相当有限的。

这个时候,请你打开百度,转到知网或爱学术检索关键词,用一下午时间,把近两年的相关论文读一遍。你也许会发现,医生目前施行的治疗法,和学术上最推崇的治疗法不同。这很正常,实验和实践之间存在永恒的时间差,你要做的是通过种种对比及案例数据分析,更直观地了解当前疗法的副作用,并做好应对的准备。

选择医院

相信城市的医院比县城的医院可靠,相信昂贵的仪器比便宜的仪器可靠,相信和蔼的医生比暴躁的医生可靠。

如果你的病让你相当困扰,下定决心要除掉它,不妨用心一些,根据院士数量、侧重方向、治愈率三方面,锁定三家医院,然后分别挂号,让人分别诊断。再通过取号的流程,通过医生的言行,通过办公桌的整洁度,再结合实际费用综合选取。我跑了好几家三甲医院,从而得出结论,便宜和优秀不可兼得。

应急费用

成年之后,应当攒一笔专用资金,用以看病和借给别人看病。

日常中,也应有一份踏踏实实的医疗保险。业务员死追着你推销的保险,往往是不踏实的。保本金并按年份返现,听起来美妙无比的保险也不踏实。一旦出事,保险公司就会跟你抠字眼,往往只因病历上的几个字而一分不赔。两份以上的人身意外险和重大疾病险,也是不踏实的。家里给我买了好多份“大”保险,能以极少的金额,换取极多的赔偿,但在日常生活里,这种保险是用不到的。等能用到那天,受益人会发财,而我会死。

如果你也没有正式工作,那么可以考虑按最低工资标准缴纳社保。千万不要像我一样,都住院两天了,却只付得起检查的费用。

术前准备

确信医院有床位之后,我剃光了头上的灰毛,备了很多干净的内裤和袜子,并采购了以下物品:棉签、湿巾、纸巾、拖鞋、毛巾、零食、水果、耳塞、眼罩、保温杯、一次性口罩。等你被推出手术室,麻药未消,病房嘈杂,口干舌燥时,会明白这些东西的用处。

人际守恒

如果你只是住院输液,或做半麻手术,则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但如果做全麻手术,手术当天则必须要有人陪同。我打算手术当天找一个护工,但这个想法被医生强硬而坚决地驳斥了。

不要麻烦别人,除非你有很爱的人,或者别无他选。

我翻了遍通讯录,三十几个电话,一百个微信好友,纠结一番后,联系了一位在当地工作的高中同学,请他在手术当天过来陪护。老同学一来,我就强硬地给他付了误工费,安排吃住,并将提前买好的礼物奉上。

麻烦就是让别人在获利之前先对你付出。根据人际关系守恒原理,这个过程是循环的,以后必然有机会,把欠下的再还回去。也别觉得目的性太强,世情凉薄,肯让你麻烦的人,就已经是很好了,跟世界初始时,岩石率先释放出水分一样好。

但像我这样极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会选择尽早地回报。看着很见外的做法,实然是真诚的,比那些用豪气掩盖小气,用亲近遮掩疏远的做法要好很多。毕竟水分早一天蒸发为雨云,就能早一天再次湿润岩石。

照顾自己的勇气

不是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甘心照料你的人。在我所见到的人里,绝情的比深情的多,无能的比逞能的多,不幸的比幸运的多。依靠别人照顾而活,是件很被动的事情。你觉得太悲观?这就对了,悲观的人比乐观的人多。

但越是这样,越是要有意识地照顾自己。孩子之所以任性,是有大人去包容他,有一个细心的好友,自己难免会放松警惕。所以,当你独自面临一些事件时,要时刻谨记,身后没有人给你托底,无论这是个怎样的时代,都要拿出最原始的自保意识。

行走在人世,自保需要勇气。因为社会上有很多虚张声势的人,他们骂得狠,叫得凶,但不能因此就躲开,并用“狗咬我一口,我还要咬回去”之类的屁话掩饰懦弱。在他人不善的凝视中,在咄咄逼人的压迫感中,不妨冷静一点,适当地予以回击。你会发现,不过如此,大多吓人之事都不过如此。

与人对视需要勇气,踏上远方的火车需要勇气,拉黑前任需要勇气,看着血液流出血管,看着滞留针刺进皮肤,看着手术室冰冷的器具,看着麻药从右手臂推进去,都需要勇气。人生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气,但很幸运,这皆是同一种勇气。勇气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利剑,只是很多人丢失了它。

张仲民谈清末民初那人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仲民经常能发掘出一些被“隐藏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名人不太为人所知的一面。在新书《叶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中,他写到严复的“好利空谈”、胡适曾经考过倒数第二、陈寅恪的成绩并非成绩单上看起来那样好等等;此外,他对阎锡山的幕僚南桂馨等不太为人关注的历史人物着墨颇多。张仲民认为揭示那些被“隐藏的历史”并非为了反弹琵琶或猎奇,而是在更全面地占有史料基础上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过去的复杂性和历史人物的全貌。张仲民(章静 绘)
张仲民(章静 绘)

新文化史的影响
您此前的作品中有不少较为典型的新文化史取向(阅读史、医疗史、消费文化研究),而这次出版的《叶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似乎回到了政治史、思想史的主题上,这是您近年来研究兴趣的转变吗?
张仲民:从个人习史的角度来讲,学习中发生一些转向应该比较自然,因为自己还算有些自知之明,不愿“负隅顽抗”。我近几年的一些研究尝试,多发源于过去研究阅读史看资料时的所见所得(之前的医疗史研究也是如此),当然部分也是对过去研究路径和外在学术环境进行反思的结果,内中的逻辑和延续性仍是一以贯之,比如努力从阅读史料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注意使用多元化的史料,侧重从受众或传播学(我更喜欢用文化研究中的名词“接受政治”这个词)的视角看待思想、言论或有关的知识再生产现象等。
《叶落知秋》这本书虽然较多关注了政治或学者与政治关系的话题,但根本上应仍是一个以精英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思想史作品,可惜的是限于本人的“材性”和学养,精细透彻地描述这些精英思想的实况及其变化情况,并非自己所长。为此,我不得不穷则思变,试图以一种考证的方式来重构思想家的行迹及其言论产生的具体语境,通过一些可能互相关联的多元史料排比与展示,藉此重建能呈现历史当事人的为人处世方式、言论与行动之间的关联(或脱离)状况,以及受众或读者的有关反应情形等,尽力避免用一些先入为主或后设的立场、概念、理论来处理材料,也避免为尊者讳、贤者讳的情况出现,更不能趋利跟风把文章写成别人论述或观点的注脚。
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收在本书中的文章多是由一篇带出另外一篇,围绕某个人物差不多都有两篇或者三篇互相关联的文章——这皆因在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又派生出新的问题,不得不再继续探讨,这让我研究的时间段不断拉长,空间也不断扩大——带来的问题是愈来愈发现自己知识储备的贫乏和研究能力的力不从心。好的一点是,这也刺激自己有兴趣和动力去发现新的选题、阅读新的材料,进而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如今马齿渐长,很庆幸自己没有固守一隅,可以由着性子读书写作而不必局限于一些“命题作文”,从而能把研究的时段从晚清延续到民国乃至延安时期(有关延安时期的研究习作尚未发表)。《叶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
《叶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

新著中似乎仍明显有新文化史学术理念的痕迹,比如重视对历史记录的辨别、对历史的后设追忆和书写保持警惕等,能举例谈谈新文化史对您研究的影响吗?
张仲民:新文化史现在似乎是一个被用烂或被滥用的标签,围绕它存在颇多的污名化和符号暴力现象,连一些不太了然或根本不了解新文化史的学者都在利用或批评这个标签。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之正名似仍有必要(这里没有必要展开,之前曾有另文讨论),毕竟十几年前自己曾热心引介过新文化史,也努力将此典范吸收进自我的研究中。
长期下来,新文化史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它不但作为一种方法论,也化为一种问题意识、意识形态(广义的,非狭义的政治性意识形态)立场内化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了。具体来讲,它给我的启示和提醒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是关于史料方面的,即重视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形成过程的考察,不能忽略史料中的表演成分及其传播效果。第二是对既有研究和一些理论、概念术语的警惕,不要被他们牵着鼻子走,避免误入以论代史或人云亦云的泥沼中。第三是重视写作的逻辑性、关联性与故事性,但这不应该以误读史料和脱离语境的方式来实现,更不应该刻意媚俗,华而不实或哗众取宠。第四在于它的自我反思性和开放性,它不但不把历史发展视为一个线性的有规律性的目的论大叙事,还特别提醒史家要时刻意识到自我知识、能力与方法论、立场的局限性,历史的演进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研究者无法占有或垄断所有的材料与解释,历史学家对之的再现也不存在盖棺论定的终极答案。第五个方面,在我看来或许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即其批判性或者说它的“人民性”(这自然也是一种后设立场,不过它是具有高度自我反思和警惕性的),在多数新文化史研究者这里,历史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弱势者代言,书写“没有历史的人”的历史,还在于揭示那些被压制的、被遮蔽的或被有意无意隐藏的历史。所有这些当均有助于我们提高自我的史学素养能力与史学鉴赏水准,不至于妄自尊大和良莠不分。
严复的言行不一
我们回到这本《叶落知秋》一书的具体内容。书中着力探究了近代一些名人较为复杂的一面,比如严复的“好利空谈”,那么您是如何发掘出严复的这些情况呢?
张仲民:我最早对严复的了解也是通常人们持有的认识,严复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或所谓自由主义者,有一个从激进到保守的思想变化过程,他翻译了很多书,影响很大,并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为后世推崇。不过后来在写博士论文时,无意中看到一些材料涉及严复与复旦的关系,都是复旦校史记载中所缺乏的。作为一个复旦人,也作为一个近代史研究者,我自然有兴趣去把有关事情弄清楚,于是博士一毕业就开始从事严复与复旦关系的研究。在阅读严复材料尤其是严复书信的过程中,开始对严复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后来再结合一些周边材料,逐渐发现严复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他缺乏责任心和行动力,言行非常不一致,表面看他能言不能行,是因为他缺乏位置与权力,再加上因为长期吸食鸦片导致健康不佳,实际上很多时候当严复有实缺、有能力时,他也根本无意去落实自己的理念,经常是出工不出力,更多是在以此作为交接官场和安插亲友学生的工具,至于具体做事和落实自己曾公开表达的理念则在其次,有时甚至根本对此不予考虑。
另外,严复受到传统黄老、法家的思想影响非常浓厚,一方面很悲观,一方面又迷信强权,故此才会倡导社会达尔文主义而又为之所苦。可以说,严复对现实看得太过通透,认为世事不可为,欧美等强国太优越于中国,时人如何努力都救不了中国,聪明如他者只能明哲保身、随波逐流,利用自己的西学知识与翻译能力获取最大的利益,具体说就是去当官、去跟达官贵人拉关系才是正道。而为了挣钱和当官,以及攀附权贵与拉关系,严复做过很多有损形象的事情,其中一些极其功利、实用主义的做派让人大跌眼镜。收在本书里的《言行之间——严复与复旦公学》一文对此有一些披露,本人尚未发表的另外一篇关于严复的文章则会对这些被隐藏的历史有更多的揭示,此处不赘述。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严复的这些作为以及有类似情况的一些名人呢?
张仲民:在当时中国屡战屡败、崇洋崇新的语境中,严复被舆论视为西学第一人,甚或是西学的化身,很受时人崇拜,在官场和知识界都有许多拥趸。清末官场比较捧严复、帮严复的主要是时任两江总督(后转任直隶总督)端方、学部侍郎严修,以及其他如直隶总督杨士骧、邮传部侍郎(后为尚书)盛宣怀等人,入民国以后则是袁世凯。在知识界,对严复非常关照而又为严复所信任的主要是当时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还有桐城派的吴汝纶、姚永概,以及严复的福建同乡郑孝胥等一帮人。他们之所以如此高看严复,自然是同他们有严复是当时最懂西学的中国人认知有关。对此,严复曾有一句非常自负的“夫子自道”:“我现在真如小叫天,随便乱嚷数声,人都喝采,真好笑也。”严复塑像
严复塑像

如何看待类似严复这样的作为?我觉得历史研究的目的或意义尽管并非为了评价而存在,但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做出一些定位或评判仍不可避免,只是这个标准要尽可能是历史的、人道的,而非基于某些宰制叙述或者给定的立场、特殊的利益诉求。就严复研究而言,我认为首先应该摆脱标签化的影响,不能因严复是所谓启蒙思想家,就以其是非为是非,将其言论作为评价其本人的标准,或以诸如启蒙、进步、保守、自由主义等大而化之的概念来标示或化约严复一生的言行。
严复的很多具体政治主张和政治态度其实都是顺势而为,在随时改变。如武昌起义爆发后他由支持盛宣怀迅速转向支持袁世凯,主动献计献策,颇得袁世凯信用,被袁指派为北方议和代表之一赴南方与革命党会谈,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又以老师视之,派分其诸多职务与头衔。袁世凯复辟帝制,严复也积极配合支持,加入筹安会暗中介入一些复辟劝进活动。洪宪帝制失败后,严复却不断借机发声,宣称自己是被胁迫加入筹安会,内心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举动并不支持,早在清末时即表达过对袁世凯的不满(严复在致熊季廉的信中曾直斥袁世凯、奕劻“皆满清送葬人才”)。有意思的是,差不多同时,严复又介入张勋的复辟活动,对张勋复辟成功抱有很高期望,还建议亦属闽籍好友的溥仪师傅陈宝琛提醒张勋注意疏通舆论、消弭反对派,而当复辟失败,严复再充先知,将之归罪于张勋莽撞自负、为人所误,失败不可避免。
其次,因为严复的著述包括翻译作品都比较容易得到,甚至还有“《全集》”可供我们参考,这给我们较为全面地认识与把握严复当年的作为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但仅依赖严复的《全集》与自我陈述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尚有很多严复的著述仍待发掘利用),与严复有过交往的人的材料,特别是与之交往密切的如郑孝胥、张元济、姚永概、盛宣怀、端方、袁世凯、梁启超、陈三立、侯毅等人的资料,包括与之相关的一些档案资料、近代报刊资料,均应该被我们列入参考援引的范围之内,这样我们才能对严复言行及其语境乃至其所产生的反响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样才有可能揭示那些严复不欲为人所知的,或者被过去人们与研究者所遗忘或忽略的那些隐藏的历史。综合这些内外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译书、办学、办报等活动对严复来说只是他为了谋生挣钱的无奈之举,“不能与人竞进热场,乃为冷淡生活”,内心他真正渴望的是做“帝师”、做大官,如严复自谓他几天不做官即感到寂寞无聊。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可以理解严复为何那么喜欢到北京任职,那么喜欢同达官贵人进行交往,即便他也不时感叹官场中的应酬太多,花钱伤神。
上述对严复为人的评价,或许有些苛刻,因为类似他这样火中取栗、个人私利优先的做法,在近代知识分子之中其实颇为流行,夏曾佑、郑孝胥、杨度、柳亚子、恽毓鼎等人,包括本书中重点讨论的刘师培皆是如此。不过,自己公开宣传主张的理念,但在实践中自己并不愿遵照实行,受到时人与舆论厚责自然在所难免。正像清末时人所批评严复在同时担任安庆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和吴淞复旦公学监督时所言:“安徽高等学堂之风潮,追源立论,大抵咎于该学堂监督。该监督素负学界重名,其著书有曰:民智愈浅,则希望愈奢。此语甚为确切,请下一转语曰,理想愈高,则措施愈谬,我于高等学堂见之,于复旦学堂又见之。”
刘师培的书生论政
提及刘师培,您文章中曾详细描绘了洪宪帝制期间刘师培的所作所为,写他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站台,工于献媚,可惜了一身好学问。那么您是怎样理解近代知识分子书生论政、从政的热情?刘师培除了个人性格中“势利善变”“功名心切”的面向,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情况?
张仲民:我关注刘师培也有很多年了,最先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看到一些他关于世界语的论述。前些年在阅读材料时又看到不少世界语的资料,而检索有关的世界语史研究,发现值得继续讨论之处颇多,于是就继续以刘师培为突破点开始关注近代中国的世界语运动。
最初研究刘师培之时,发现大家比较关注刘师培的学术思想、无政府主义主张、背叛革命的情况等,而对于他的世界语主张以及投靠端方以后的情况,特别是他在民初的活动,研究的不多。于是在这方面开始下手读材料,通过看与刘师培有比较密切关系的钱玄同、苏曼殊、章太炎等人的材料,以及清末民初报刊上的一些报道,发现了刘师培与章太炎、钱玄同、端方、南桂馨、阎锡山、袁世凯、陈独秀、蔡元培、吴稚珲、林万里等人的关系都值得钩沉,于是先后写出四篇相关的文章讨论刘师培与世界语、章太炎、南桂馨、袁世凯等人的关系(其中两篇已经收进本书),进而考察了《刘申叔先生遗书》的编纂过程。
在研究刘师培的过程中,自己的感情也很复杂。刘师培的一些变化与做法的确很让人痛心,但他的才华和学养又让人高山仰止,而其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遭遇也让人唏嘘不已。刘师培为什么从一个激烈的无政府主义者突然投靠端方,到了民国初年又依附更强大的袁世凯呢?过去有一些学者做过分析,认为刘师培之所以势利善变,同其家庭情况(如何震的影响、家境窘迫)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也是刘师培自己1912年初写信向章太炎搭救他的义举致谢和道歉时公开承认的,但追溯刘师培之前的心路历程与处世方式,结合当年蔡元培曾评价刘师培为“书呆子”,性格上“好胜”“多疑”“好用权术”的情况,我们或许可以提出一点新的解释。
学术上少年老成的刘师培后来与章太炎结交后,两人虽互为莫逆,但学术观点的差异也比较大,所以两人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中有过不少暗中较量,互相不点名地与对方商榷。再加上同居东京时章太炎发现何震一些私生活上的问题,遂直言相告刘师培,不料却引发了好胜而又多疑的刘师培嫉恨,而其妻何震与第三者汪公权又加以挑拨,刘章关系遂决裂。与此同时,本来同两江总督端方联系帮助章太炎获得赴印度学佛资助不成的刘师培自己却转而变为端方资助的获利者,这样原本缺乏金钱的他才得以留在东京续办《衡报》,继续倡导无政府主义与世界语。饶是如此,刘师培的激烈言行仍面临日本政府与警察的监视和逼迫,1908年11月初,他不得不怏怏回上海,此后刘师培大概才开始为端方控制。1909年初,刘师培变节一事公开化,他就公开投奔端方,成为其幕府中的一员,之后绝口不再提及无政府主义和世界语等激进主张。
而为了挽回与刘师培的友谊,章太炎曾屡次尝试,即便在刘师培公开投靠端方后,章太炎仍致信刘师培,希望其能迷途知返,离开端方,专心学术。但章太炎越拉刘师培,越起反作用。刘师培大概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结,章太炎写信给他希望能一起致力学术、研究国粹,为中国文化争光,但好用权术的刘师培以己度人,觉得章太炎是在利用他、市恩于他,实有连累他阻其大好前程的嫌疑——因为这时刘师培的幕主端方刚好由江督转任更为重要的直隶总督。身为满人中比较开明的督抚,舆论对之评价颇高,对其宦途也非常看好,深得端方喜爱的刘师培不需要背弃端方,再度去体验流亡困乏之苦。而且单纯就从事国粹研究的工作条件来说,身在端方幕府的条件自然更让刘师培安心。从常理来看,刘师培这样的选择对自己颇为有利,但人算不如天算,他无法预料到端方才任直隶总督六个月即被清廷解职,直到近两年后端方被起用为粤汉铁路督办,刘师培又沾光成为粤汉铁路顾问官,追随端方入川,资州兵变时他正好在成都从事游说活动,才侥幸得以生还。
《吴虞日记》里曾记载了民初(1912年初到1913年夏)刘师培避难在成都的一些情况。透过吴虞的记载,我们可以对刘师培的为人处事情况有更多了解。刘师培自然是那种智商很高、学问很好的人,但他并不以书生自居,而是自认为很有谋略的人。所以他给吴虞讲“知雄守雌主义”,劝吴虞不要轻易放弃报纸主笔的阵地。同时他又不甘寂寞,就西藏问题主动向四川都督尹昌衡献策。当时吴虞、谢无量、廖平等诸多四川学者都没有觉得刘师培有什么问题,均很佩服刘师培的学问,与其往来、联络很多,关系也比较融洽。事后回溯,刘师培在成都国学院教书的这一年半,大概是他一生做学问的最安定时刻,其工作待遇颇好,不需要颠沛流离,还有一帮学术同道不断唱和往还。刘师培自己也没有辜负这段时光,著述不断,还积攒了一千多块大洋,其妻何震也从太原寻夫到此,两人得以团聚。1913年夏秋之交,刘师培回扬州省亲后,大约是听信了何震的建议,没有返回成都任职,反而北上太原,接受昔日好友时为阎锡山亲信的南桂馨之约,赴山西督军阎锡山幕府任职。此后又被南桂馨、阎锡山当作工具推荐给正在力行复古运动于全国范围内征召所谓博学鸿儒的袁世凯。
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成为终身大总统,大权独揽、人莫予毒,众多文人纷纷归附,一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刘师培自然也不例外,只是他的卖力程度远超其他文人。功名心切的刘师培自以为找到了真正的靠山与“明主”,可以得君行道、大展宏图,之后极力为袁世凯肉麻鼓吹、粉饰太平,即便颠倒黑白、为清议所不容也不在乎。结果洪宪帝制失败后,刘师培又异常狼狈,被人视为“一文不值”、身败名裂。
刘师培两次投靠有权势者,但每次依附的都是“冰山”,均以失败告终,这自然跟他看不清时代大势、饥不择食有关,然而又何尝不是他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所致?他很清楚知道端方、袁世凯是在利用他,但他亦在试图利用端方、袁世凯,希望除了可以拿到经济上的实惠之外,还能达到自己好名与借政治权力达成自己某些学术理想的目的。
简言之,刘师培因为走投无路投奔端方尚可以理解,况且他投靠后也未公开发表一些出格的政见或做出一些丑陋的事情,他平常主要在努力从事国学研究,并帮助端方做一些考古鉴别事务。但投靠袁世凯后,刘师培开始利欲熏心,彻底沦落为御用文人。身为“被服经术,泛滥百家”的饱学之士,刘师培攀附权势,高调出场,以学术作政论,大作违心之言,“徒令怙权藉势之雄,羞贱儒冠,轻蔑当世之士”。相比之下,同为袁世凯规复帝制大业效力的严复就比较高明,世事洞明的严复这时闷声发大财,不撰写和发表公开支持帝制的文章,从而能在帝制失败后比较容易为自己洗涮、辩白。其实文人论政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为何而议?为谁而议?最重要的是,依托什么而议?刘师培
刘师培

刘师培昔日曾有《书杨雄传后》一诗(1905年初发表于《国粹学报》),诗中刘师培称赞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为多才“通儒”,可惜遭到朱熹在《通鉴纲目》中的恶评,“紫阳作纲目,笔削更口诛。惟据美新文,遂加莽大夫”。刘师培认为这样的评价对杨雄不公平,他依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的记载,认为“淡泊”名利的杨雄在王莽称帝之初——“居摄初”(公元6年)即已去世,并未来得及为王莽效力,“身未事王莽”,“何至工献谀”,杨雄充其量是“大纯而小疵”,可惜由于朱熹等宋儒讲究纲常名教,“宋儒作苛论”,杨雄才落下恶名。可以看出,刘师培这里不顾历史事实极力为昔日杨雄替王莽背书一事辩诬,除了有故意立标新立异的文人意气驱动之外,其心中难免没有感情投射,将杨雄作为自己有意无意的追摹榜样,以致日后自己也主动落水,甘为袁世凯的“莽大夫”。
关注幕后人物
“知人论世”是这本书的核心,您选取的这十余位清末民初的人物,多数介于“大人物”和“小人物”之间,比如南桂馨,虽是阎锡山的重要幕僚,却少人去研究他。钩沉他们这样人物的历史,对于我们辨别历史真相有哪些助益?这些人物的历史又该如何书写?
张仲民:过去我们都关注台面上的政治人物,而对他们身边的幕后人物不太关注。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茨威格写过一本传记小说,叫做《幕后政治家》,写的是一个政客约瑟夫·富歇,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政局中,看起来他是一个幕后角色,但是包括拿破仑倒台、之后法国乃至欧洲的政治、外交体系构建等都跟他有密切关系,他在其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茨威格是非常善于勾画人物心理的优秀文学家,他对约瑟夫·富歇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有些虚构和夸大之处,但却很好提醒我们注意幕后人物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还是喜欢聚光灯下的政治人物或明星人物,像阎锡山、蒋介石、袁世凯等人,但是对于在他们背后为其出谋划策的人则容易遗漏。像袁世凯背后的阮忠枢、杨士琦、张一麐等,黎元洪背后的饶汉祥,让段祺瑞言听计从的“小诸葛”徐树铮,以及本书中所研究的阎锡山幕僚南桂馨等。同样,学界大明星胡适之所以能成大器,跟他少年时受到好友许怡荪不断的帮助也有密切关系,现在随着两人通信集的出版,我们对胡适的成长过程以及许怡荪其中发挥的作用可以有更深刻的认识了。
不过要研究这些人物,有时需要一些机缘巧合与运气成分,很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有成功经验,我也有幸有点收获。拿本书中写到的南桂馨来说,阎锡山之所以成为“山西王”,南桂馨帮了他很多忙,两人是长期的政治朋友与合作者。我是在关注刘师培的时候才发现南桂馨这个线索。事实上,南桂馨个人留下的比较直接的资料比较少,主要是他的回忆录,及若干他署名的回忆文章或序言之类的文字,而且这些文字也不甚可靠。但南桂馨在民初政坛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先后在帮助阎锡山统治山西方面、帮助阎锡山获得袁世凯信任方面、帮助阎锡山推行模范省建设方面,以及后来帮助阎锡山处理与蒋介石、张作霖、冯玉祥等人的关系方面,都发挥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阎锡山的材料中不少关涉到南桂馨,当时报纸关于南桂馨言行的报道记载也颇多。再结合刘师培的材料、钱玄同和章太炎等人的材料,还有本书里没有引用到的郭象升等人的材料(蒙万仕国先生提示),以及一些回忆录、时人记录等。综合这些资料,我们通过旁敲侧击、按图索骥的方式大概还是能够重建南桂馨的大概样貌,包括他与刘师培、阎锡山等人的关系情况。阎锡山
阎锡山

材料与真相
您在论文写作中经常会引用一些不太为学者注意或使用的材料。您是如何发现这些材料的?在运用这些材料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仲民:其实学者在研究中都会不断发现一些比较新鲜的材料,只是大家可能没有特别加以关注或综合利用罢了。我自己找到一些所谓新材料的线索多源于阅读报刊、书信和日记材料,尤其是报刊资料。比如我之前读清末报刊时,无意中发现一些胡适撰写的但没有被收入其《全集》中的文章,于是就去读胡适日记和来往书信,发现他日记里说过他在某某报刊上发表过文章,或记载了他做事情的线索,或讲述了他与某某的关系和互动情况,而他日记中的大量剪报,也告诉我们胡适的一些阅读情况、关注点,以及可能的他与剪报中所言事情的关联,至于其来往书信则部分显示了他的交游情况,乃至他对外部的回应情况。顺藤摸瓜,就会容易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收在本书中的这篇关于胡适早年著述的考证只是一个很小的意外收获,我今年上半年还尝试着撰写了一篇近四万字的长文,讲述阅读胡适资料的一些发现。
不过,对我来说,最容易发现和使用一些比较新的材料的来源是近代报刊。虽然很多近代报刊没有保存下来,但残存下来的量仍然巨大,涉及的内容自然也是异常丰富。关于近代报刊的作用及其之于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的重要性,许多学者已经有过很好的研究。可以说,作为体量最大的一种近代史资料,其学术价值已为大家共认,目前可以全文检索的报刊数据库不断出现,也表明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其重要性。我自己一直都比较喜欢读近代的报刊,喜欢逐日逐月地读,每个版块都读,而且会读同一时期的多种报刊,这样长期坚持下来,的确从中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也发现了一些可以继续研究的话题或起点。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报刊是即时性的,很多报刊的作者和编辑也是很随性地在写,有时甚至一个人包揽一期报刊的全部内容,这样不可避免会存在有很多不可靠的、肤浅的内容,会有许多故意造假的记载或报道。更不要说报刊文章的写作者或编者有时为了吸引读者或哗众取宠,往往借题发挥甚或不惜无中生有、造假骗人。即便是那些比较纪实性的内容或议论,也存有诸多夸大的内容,但这些问题都不妨碍它的价值。因为每一种史料或者更准确说是每一种文本都有其局限,都存有“表演”成分和欺骗性,都需要其他材料作为旁证与补充,多元使用材料已经成为愈来愈多学者的共识,尤其是当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要愿意找愿意看,到处都是可用的材料,都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收获。
但材料的繁多也带来我们选择上的困难,更有认识论上的成见,其中之一是对某类材料的情有独钟。简单说,我们之所以偏爱或崇拜某一文类(特别是档案),只因为我们认为它更能给予自己需要的或想要的真相,而轻视或无视其他文类,则由于我们认为它所指涉的内容并不重要或可靠。作为一种朴素的经验主义认知(或真实判断),这样的见解并没有大的问题,只是它忽视了一个很基本的常识(这里甚至不必援用后现代主义的激烈批评):几乎我们所有使用的文献材料,基本上都是人为制造的,都存在“表演”或“虚构”的成分,报刊文类如此,诸多文集(多数是报刊文章的结集)、书信、日记何尝不是如此,即便是所谓的一些珍稀档案,尤其是涉及近代中国高层内幕、外交纷争、军国大事的记载,大部分是没有多少即时记录的,或即便有记载也未能留下来,而能被保存下来的材料或事后追忆,往往又是经过精心选择、去语境化后的结果,且通常是比较强势或有深谋远虑的一方资料有所保留,而与之对抗的一方或有关的一方却经常没有材料留存。如果不参考其他文类的材料、不详细重建语境,只采用独家的表达,就很容易被它牵着鼻子走,视文如其实、言为心声,以这些材料中透露的局部或片面信息当作是历史真相的全部。
其实,历史的真相如果这么容易就能被还原和重构,那我们就太小瞧过去的历史人物了,进而也太小瞧我们自己了——设身处地,我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相有多少能被公开和记录下来呢?即便有记录,又有多少能被自己周边的人视为“真实”呢?又能有多少能被保存到后世呢?即使能保存下来,又能有多少被后人读到呢?吊诡的是,我们经常不相信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但却经常愿意采信过去的“真实”或“真实效果”(reality effect),后之视今,大概亦如今之视昔吧!
在当前“旧材料”尚来不及读、“新材料”已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写作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实际情况却很难让人乐观,很多人已经患上数据库依赖症。钱锺书先生曾经说过,历史是最肯与人方便的,只要愿意找,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立场或观点的)证据。在当前可资利用的史料很容易到手情况下,研究者不读书而依赖检索做研究的情况开始普遍化,这样一种“知识生产方式”颇值得警惕。因为如此做法太容易让研究者不顾语境与史料形成的脉络,选择性或片面性地使用与解读材料,尤其是当眼下的我们带着某些自以为是的判断或自以为高明的思想(或均属“致命的自负”)等后设判断进行研究、写作时,不可避免就会导致对过去历史真相的掩盖或歪曲。十年前我曾专门撰文批评过金观涛、刘青峰两位教授的所谓观念史研究,但看起来并没有起多少作用,他们当年的取径眼下可能已经“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了。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数据库不重要或反对大家用数据库,只是反对不读书以数据库检索作为做学问的方式,或只引用数据库中的材料而已,检索工具再发达也不能代替研究者自己看资料,认为研究者只需要有思想、有理论,再辅之以检索大量数据库材料就可以做研究、写文章了,这是很不可思议的观点。故此,《叶落知秋》这本小书是自己一些粗浅反思的产物,还可能是本人太过固执的体现,显示了很多自己的局限与笨拙。毕竟这样一种研究或写作的方式不但不容易读,还难免会被认为“没思想”、“堆材料”。但作为一种学术表达方式与研究立场,我仍觉得这样考证式的写作方式仍旧有其一定的意义在。
最后需要自我解剖的是,作为当年写博士论文读史料时的副产品,这些文章在收入本书中时,尽可能都做了增改修正。饶是如此,随着此书出版后一些师友的反馈,以及最近看资料的收获,书中存在的让人惭愧的一些低端错误仍复不少,其中多数是我打字或看材料时的不细心、事后又未能一一复核所致。由此不由想起导师多年前的提醒:担心我研究太过粗心毛糙。魔鬼藏在细节中,对于此警告,这些年其实一直牢记心中,也一直努力去改变,但现在看来,成效依旧不佳。面对这样的瓶颈和致命的缺陷,这才是我最应该深自检讨和反省的。

她被称为最美周芷若

她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无线电视的当红花旦,她的名字与港剧的全盛时期紧密联系在一起。

她就是周海媚,1966年生于香港,绰号“海味”,满洲镶白旗人,与知名演员关之琳和关宝慧皆为满清八大姓氏之一的瓜尔佳后裔。

image

1985年,周海媚参选无线电视香港小姐竞选,虽未能晋身决赛,但进了无线电视第1期艺员训练班,并获得合约成为无线旗下艺员。

三个月后,周海媚就参演了TVB台庆剧《杨家将》,该剧主演阵容包括周润发、梁朝伟、黄日华、刘德华、张曼玉等等大牌,足见TVB对她的看重。

1986年,周海媚参演万梓良、郑裕玲、刘嘉玲主演的全年收视冠军电视剧《流氓大亨》,在剧中饰演貌美如花的方学宁,受到一定关注。

image

同年,周海媚还与吕良伟、陈玉莲合作了无线电视剧《小岛风云》,当时吕良伟已颇具名气,却对出道不久的周海媚一见钟情,随后对她展开追求。

1988年,周海媚与吕良伟已经谈了两年的恋爱,他们相约去拉斯维加斯游玩,在过一座社区教堂的时候,吕良伟突然提议:不如我们结婚吧……

周海媚答应了,于是,两人便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教堂举办婚礼,在牧师的见证下宣读誓言,结为夫妻,由于考虑到两人的事业,他们对外隐瞒了婚讯。

image

不过,这段婚姻来得突然,去得也快,短短一年两人便闹离婚,其原因众说纷纭,有说吕良伟太风流,四处拈花惹草,有说周海媚移情别恋,爱上了黎明。

有记者说,曾目睹周海媚在车上靠着黎明的肩膀入睡,坊间还传闻说,吕良伟曾在片场与黎明发生肢体冲突。

image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白眉道长(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75389927/

对于这些说法,吕良伟后来都给予了澄清:“海媚是演员,生活很不规律,每天半夜睡,第二天下午两三点才起,让我父亲很不习惯。”

因为无法改变海媚的生活习惯,吕良伟只好选择离婚:“当时有人说我和海媚分手,是因为黎明的介入,还说我因此暴打了黎明一顿,这些都是假新闻。”

而周海媚也否认与黎明有恋情:“人家天王可没承认跟我拍拖,实在不希望再听到这类传言,以免给人造成误会,说我借人家的知名度炒作。”

后来有人问她,为什么那么轻易就答应吕良伟的求婚,周海媚说:“恋爱中的男女都是瞎子,看不到对方的任何缺点。

当时他很帅,在圈中又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么有魅力的男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向我下跪求婚,我怎么可能不动心呢?”

image

对于这段短暂婚姻,周海媚表示并不后悔:“我很感谢这段感情,我18岁认识吕良伟,那时才出道三年,还是新人,他很保护我,我也尊重他的意见。

虽然那时完全没有恋爱和婚姻经验,但结婚的决定并不草率,彼此都认真,只是有点糊涂而已,生活在一起后,大家才发现对方有很多东西跟想象不一样。”

两人离婚时,达成一项耐人寻味的协议,等其中一方开始下一段婚姻时,两人再去办离婚手续,这个协议,导致他们多年后才发现他们婚姻的秘密。

1996年,吕良伟和港姐邝美云准备结婚,他带着周海媚去办离婚手续,结果发现,他们的婚姻根本是无效婚姻。

“我们当年只是在教堂办了婚礼,根本没去婚姻登记处登记,也没在香港注册,原来这段保密了近十年的婚姻是无效的,其实我们是非法夫妻。”

image

1989年,周海媚与黄日华、刘嘉玲、温兆伦合作,在韦家辉监制的电视剧《义不容情》中饰演李华,一个清秀可人但性格软弱的青春少女。

《义不容情》创下了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高收视率,周海媚凭借在该剧的出色表现赢得好评并迅速走红,成为无线的当红花旦之一。

image

随后,周海媚又参演了《笑傲在明天》和《今生无悔》等电视剧,并连续三年被评为“香港地区最受欢迎女演员”,引起了导演徐克的注意。

1992年,台湾金牌制作人杨佩佩拍摄剧集《末代皇孙》,邀请周海媚、黄日华主演,该剧1993年创下台湾历史收视记录。

从台湾返港之后,徐克找周海媚出演《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里的岳灵珊,可惜她却不幸遭遇车祸,撞断手骨,撞伤气管,徐克最后只好找李嘉欣代替。

车祸后的两年里,周海媚一个工作都没有接到,有一二个月甚至连房租都交不起,直到接到《倚天屠龙记》的剧本,才将她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image

周海媚在《倚天屠龙记》饰演周芷若,也许感觉机会来之不易,她的表现极为出色,完美地诠释了这个前后个性相异,心理状态复杂的人物。

无论是容貌、装扮、表情,还是行为、个性、内心,周海媚饰演的周芷若都宛如活生生从书中走出来一样,达到了极高的演艺成就。

凭借此剧,周海媚奠定了在华人演艺圈中不可动摇的演艺地位,她本人也在该剧播出后,获得金庸所赠,有金庸亲笔签名的倚天屠龙记小说一书。

image

1996年,周海媚重回TVB,在民国奇情剧《大闹广昌隆》中饰演“小芙蓉”, 她将女鬼的清纯无辜和凄美妖艳拿捏得恰到好处,再次创下无线历史收视记录。

1998年,周海媚与黄日华合作主演电视剧《天地豪情》,同年,离开TVB转签亚视,参演王晶导演的电视剧《纵横四海》,饰演女一号路云。

《纵横四海》大获成功,但就在周海媚事业要再度起飞之际,她却意外患病,有传媒说她得了红斑狼疮,但她坚称只是血小板过低。

image

因为身体的影响,周海媚进入了事业平淡期,在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她决定进军内地,2005年,拍摄了《傲剑江湖》,2007年,参演胡歌版的《射雕英雄传》。

2008年-2012年,周海媚以外援身份回巢无线拍剧,先后拍摄了《学警狙击》、《蔡锷与小凤仙》以及《神枪狙击》等剧,再度活跃在无线电视萤幕里。

随后,周海媚继续转战内地,2015年,接拍范冰冰主演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饰演杨淑妃,2018年,出演新的《倚天屠龙记》,饰演“灭绝师太“。

image

从“周芷若“到“灭绝师太“,24年的时间,从徒弟变成了师父,有网友调侃说,周海媚成功的诠释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同年,周海媚还出演了《香蜜沉沉烬如霜》,但她这次的表演,遭到无数网友的诟病和恶评:“只会干瞪眼露牙,一口龅牙很出戏。”

image

有人说她演的用力过猛,有人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长得太丑了,怎么会找你演天后”,周海媚忍无可忍,在微博写下一段文字:

“身为艺人,把自己的一切交付到显微镜下被凝视也是职业宿命。但当思考被情绪裹挟变成潮水方向,我选择激流勇退。”

随后她宣布退出微博,向近百万的粉丝告别:“陌生人你好,感谢你的爱意与乖张,微博再见,继续我的地阔与天长。”

image

没人能想到,离开微博的她,会在另一个平台凭再度崛起,2018年6月16日,周海媚发布了她在抖音的第一条视频,收获了数十万赞,数万评论。

这个有着1200度近视的女人,似乎并不害怕变老变丑,“我不觉得谁会真的不老,谁也敌不过自然规律,但心境和心态是自己的”。

image

这个女人至今未婚未育,有记者问她,对此有没有感到过后悔,她说,“从来没有,结婚生子,看似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必经过程,但绝不是唯一的选择。

什么算完整?如果遇到了完美契合的另一半,并不一定非要一张证书证明你们的关系,一直有爱才算真正的完整。”

周海媚说:““我不是一个喜欢回头看的人,人生就得往前走,不断看前面的路;婚姻不是我的归宿,我只想在爱情的路上奔跑。”

来源:豆瓣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银河,你好:

今天上午看到你因为我那一封卑鄙的信那么难过,我也很难过。我来向你解释这一次卑鄙的星期五事件吧!你要听吗?

你一定不知道,这一次我去考戏剧学院,文艺理论却考了一大堆《讲话》之类的东西,我心里很不了然,以为被很卑鄙的暗算了一下。那一天在你舅舅那里听他讲了一些文学,我更不高兴了。没有考上倒在其次,我感到文艺界黑暗得很,于是怏怏不乐出来了。后来我发现你也很不高兴。当时我还安慰了你一番对吧?其实当时我的心情也很黑暗。我向你坦白,我在黑暗的心情包围之下,居然猜疑起你来了。你生气吗?是半真半假的猜疑,捕风捉影的猜疑,疑神见鬼的猜疑,情知不对又无法自制的猜疑。我很难过,又看不起自己,就写了一封信。我告诉你(虽然我很羞愧),当时我在心里千呼万唤的呼唤你,盼你给我一句人类温柔的话语。你知道我最不喜欢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人,我不高兴的时候就是家里人也看不出来,而且就是有时家兄看出来时,他的安慰也很使我腻味,因为那个时候我想安静。这一次不知为什么我那么渴望你,渴望你来说一句温存的话。

后来的事情你知道。你把我说了一顿。我是躲在一个角落里,小心翼翼、鬼鬼祟祟的伸出手来,被你一说马上就老羞成怒了。真的,是老羞成怒。我的眼睛都气得对了起来。我觉得一句好话对你算什么?你都不肯说,非要纠缠我。于是我写了很多惹人生气的话,我还觉得你一定不很认真的看待我,于是又有很多很坏的猜想油然而生,其实那些我自己也不信呢。

后来我又接到你一封信。我高兴了,就把上一封信全忘了。

这一件事你全明白了吧。我这件事情办的坏极了。请你把它忘了吧。你把卑鄙的星期五的来信还给我吧。

我们都太羞怯太多疑了。主要是我!我现在才知道你多么像我。我真怕你从此恨我。我懊恼的往家里走,忽然想起小时候唱的一只歌来,是关于一个老太太和她的小面团。小面团唱着这么一支歌:

请你不要吃我不要吃我,

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

我把这件事告诉你了。我怎么解释呢?我不能解释。只好把这支歌唱给你听。请你不要恨我,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吧。

你说我这个人还有可原谅的地方吗?我对你做了这样的坏事你还能原谅我吗?我要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就是我这一次猜忌是最后的一次。我不敢怨恨你,就是你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都不怨恨。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你把它放在哪儿呢?放在心口温暖它呢,还是放在鞋垫里?我最希望你开放灵魂的大门把它这孤魂野鬼收容了,可是它不配。要是你我的灵魂能合成一体就好了。我最爱听你思想的脉搏,你心灵的一举一动我全喜欢。我的你一定不喜欢。所以,就要你给我一点温存,我要!(你别以为说的是那件事啊!不是。)

王小波 星期日

节选自《爱你就像爱生命》

特斯拉再砍自己一刀

文/允中

来源:对撞派(ID:ai7gua)

“不可能降价!”

“这车两年内都不可能降价!”

正在进行中的北京车展现场,一位衣着考究的特斯拉Model 3销售,毫不在意汹涌人潮带来的噪杂,面对询问自信满满地断言。

很快,打脸就来了。

昨天下午,特斯拉送上国庆贺礼:Model 3再次降价。

头茬韭菜笑了

Model 3最基础的“标准续航升级版”车型,现在补贴后的售价降到24.99万元。比之前最便宜的车型,还要再便宜2万多点,单论降幅约8%。

降价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Model 3的销售?这个还不确定。现在可以肯定的是,老车主肯定是受刺激了。

比方,资深车评人韩路。

特斯拉官方宣布降价的新闻稿出来没多久,韩路就发出了这么一条微博:

△ 韩路微博

△ 韩路微博

你们这些人笑话我61.7万买Model3P,一年白菜价。于是,你们买了27万的Model3,你们说27万已经极限低了,难道还能成24万啊!

哈哈哈,刚三个月,今天!24万的就来啦!!!!哈哈哈!!!!

成韭的路上,谁也跑不了的!哈哈哈!肥美的头茬韭菜,瞅着刚刚露头就被割的小韭菜,露出了诡异而欣慰的一笑……

你们感受一下。

100步笑50步。

这条微博的评论中,各种韭菜梗乱入,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只要是Model 3降价的消息下面,评论的样子都大抵如此。

特斯拉上一次调价是在今年5月1日,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补贴前售价由32万,降至29万,加上补贴也就是上面提到的27万。

当时,就有人在知乎说,特斯拉Model 3从年初开始到今天,已经2次降价,每次降价2万元。拿这两万元加油,不比充电划算吗?于是提问:

“被特斯拉割韭菜了,怎么办?”

△ 知乎提问截图

△ 知乎提问截图

现在从五一到十一,这个问题还能继续问。看起来每逢过节,特斯拉的老车主都能收获一点新的刺激~

其实不止Model 3,其他特斯拉车主比方Model X等,也都经历过类似的心跳时刻。另外就在这两天,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在推特上讲了一下售价。

看到有人说Model 3要降价到17万元,马斯克赶紧澄清:我们不会把Model的售价砍到17万元。他之前说特斯拉正研发一款售价17万的全自动驾驶电车,现在他补充说那辆车:“会比Model 3还小”。

情理之内,意料之中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特斯拉进一步降价,抢占份额、挤压同行的生存空间,这是一件情理之内的事情。

不久前,一份理想汽车CEO李想的聊天记录,曾经在网上流传。李想引用的数据表明,Model 3销量远远高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他说Model 3“干翻一切”,并形容这种态势是:“灭顶之灾”。

即便成绩亮眼,特斯拉还要继续降价。

这也在意料之中。自从去年传出特斯拉与宁德时代合作,关于Model 3降价的推测和传闻就一直没有断过。

宁德时代给特斯拉带来了什么?无钴电池。

此前,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3搭配的是镍锰钴(NMC)电池,而换用无钴的磷酸铁锂(LFP)电池后,成本和能效均会得到改善。有报道称,宁德时代CEO透露,LFP电池的成本预计比NMC电池低10%左右。

今年7月,宁德时代就已经开始为特斯拉供货新电池了。

当时外界已经预估到Model 3换用新电池后,成本大约能降到20万左右,售价可以进一步降至24万左右的区间。果不其然。

当然特斯拉的卖点,可不只是价格。

品牌调性、Autopilot、超级充电站等都是买家看中的点。关于Autopilot有很多赞誉,各种指责和批评也不绝于耳。而超充,现在也被车主吐槽跟不上卖车的速度,导致充电站排队现象严重等等。

尽管一直有种种不足,现在你要买辆电车,特斯拉大概仍是第一选择。所以,降到不足25万这个价格,买Model 3还会被割么?

一堆微博网友留言说:“咱们19万那天见”。

OMT

有人给特斯拉免费设计了一个新Logo,看起来颜色更环保。

那面砸满球印的墙上,藏着时代之秘

《夺冠》中有三个秘密。

日本东京代代木,名气远不如涩谷新宿,但对一代国人而言,却是一个特殊的记忆开关。

1981年11月,解说宋世雄的声音从这里响起:我现在是在东京的代代木体育馆,向您现场直播第三届世界女子排球赛。

每当这个声音响起,隔海的庞大国度便会骤然停顿: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停业,为数不多的电视如神龛般拱起,欢呼的海浪以此为中心波荡。

当年11月16日,决赛夜,随着分数最后定格,整个中国被点燃了。

北大学生敲起了饭盆脸盆,从楼上扔下了暖瓶水壶,欢呼的人群绕着未名湖游行,点燃扫帚当做火把。

一开始喊的还是中国队万岁,喊着喊着就变成: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北京在欢呼,上海在欢呼,香港在欢呼,有人连夜给郎平家送去烟花礼炮,那一夜中国鞭炮声热闹如除夕。

两天后,女排乘飞机归国,首都机场人山人海,记者说欢呼声太大,压过了飞机落地的巨大轰鸣。

一个月内,女排收到三万余封信,邮给郎平的三千多封。写女排的报告文学,首印五万册,还未到书店便一抢而空。

参加对越反击战的战士,寄来满是弹孔的钢盔;湖北渔民冒着严寒捞了两斤多的武昌鱼,联系空军连夜空运。

广西工人邮给郎平一把精心制作的铁榔头,而此后半生,总有人握手时想试试她手有多硬。

女排姑娘成为国人的宠儿,她们让一个时代多了底气。

彼时,中国刚从迷惘中醒来,世界正疾驰而去,而女排告诉国人:我们能赶上,哪怕一无所有,哪怕从头再来。

夺冠之前,女排在福建漳州训练,场馆简陋,阳光从窗户投下,光柱中满是烟尘。

女排姑娘在地板上一次次摔倒,时常被扎入木刺。

没有训练器材,没有高科技辅助,教练便将球网调高一米五,队员咬牙苦练。

郎平每天早、中、晚都要扣球300次,扣到手臂僵硬,扣到双手失去知觉。

有时在户外练习,三合土场地的沙粒,会嵌入皮肉,需要小镊子才能夹出。

女排从这里走向世界,五年之内五连冠,劈开了开放初期的混沌、自卑与迷惘。

煤矿工人和工厂女工看完女排后,开始义务加班,超额完成工作。

向来不看电视的陈景润,要确定中国女排胜局已定,再继续数学推演。

钱三强则喜欢从头到尾看完比赛,并和同事长久讨论,他说,科学界该向女排学习。

一群工人来信说:

“一个人,一个国家,贫穷落后并不可怕,怕的是失掉方向和信心。只要敢于正视现实,立志赶超,艰苦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是没有攻不下的难关的。”

女排藏着时代锐意向前的答案,这也是电影《夺冠》中第一个秘密。

电影里,教练带着年轻一代姑娘,重回当年的旧训练馆。

墙上留着一个个斑驳的球印,教练说:“当年真是什么都没有,但我们心里有这个。”

这是一切的起点。

1986年夺冠之后,女排陷入低谷,近20年没有拿到世界冠军。

黄金一代风流云散,新人承载重压,跌撞向前,直到光环散尽。

1988年,女排兵败汉城,27岁的队长被骂至退役,负气移民。1992年,巴塞罗那,女排队员因误服中药,尿检阳性,姑娘们抱头痛哭。

1994年,中国女排世锦赛名次已跌至第八,隔年全国女排联赛,观众寥寥。人们不再宠爱女排。

一年后,郎平跨海归来,执教女排国家队。她已35岁,然而队内推杠铃,没一个队员能比得过她。

举国倾心,郎平也如期待般,平静说道,“放弃合同,放弃家庭,放弃女儿,放弃朋友,为了拿冠军”。

然而,内心的焦灼,只有她自己知道:

好像从山顶滚落到深深的峡谷,耸立四周的是悬崖、是峭壁,没有人知道我,没有人来拉我,我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地往上爬……

她上任前一年,中国体育刚开启商业化,甲A联赛哨响,第一批球星富豪诞生,有人单场奖金过万。

郎平接手女排时,全队经费只有1000多。最后还是TCL老总听闻郎平回国,辗转赶到集训地,主动给女排送一份赞助:

“女排精神影响了一代人,影响了我们的一生。现在是女排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力而为。”

郎平将海外理念和训练方法引入国家队,一年半后,女排夺得1996年奥运会亚军。此后,又得世锦赛银牌。

1998年郎平卸任,此时女排已重回正轨,2003年,女排在17年后重夺世界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排赛场迎来特殊对决。中国女排将迎战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

时间如环,比赛特意请来宋世雄,解说物是人非的中美大战。

赛前,郎平对美国队员说:我对中国队的感情,你们都知道的,今天的比赛,我不会说太多,你们自己看着办。

比赛中,她果然沉默少言,一直坐在教练席上,比分领先也无笑容。

比赛结束,中国女排落败。发布会上,郎平表情严肃,她说没想过美国会赢,中国女排太想赢了,发挥不佳。

其实,她有许多话想对中国队说,此前还准备了技术统计,只是碍于身份一直没法交给中国队教练。

电影《夺冠》中,用一段特殊的情节,表达了郎平心下之意。

郎平开车,拉着中国队的教练,穿梭在夜色和车流中。

灯火从车窗外流过,鸟巢璀璨如梦。郎平想告诉老友,要学会变化,要目的明确,即便一时落后,也要奋力向前。

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内心还不够强大。

这是《夺冠》第二个秘密。

重要的不是赢得冠军,而是即便知道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

2013年,郎平再执女排教鞭,这一次,女排又逢低谷,伦敦奥运会连四强都没进。

这次归来,郎平说,她想的不是重夺世界冠军,而是想培养新人,培养教练,“我不可能再教一个十年了”。

她已年过50,却仍随队员一起训练,下场示范后需做长时间理疗恢复,曾看录像看至昏厥。

2015年,女排亚锦赛夺冠,同年,女排世界杯夺冠。

一年后,里约奥运会,女排队员挂上了阔别12年的金牌。夺冠一刻,香港许多写字楼同时爆发欢呼,冰室内茶客起立鼓掌。

女排精神再度被提起,而郎平说:

“女排精神不只是赢得冠军,而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

去年9月,女排世界杯,国人一路凝望女排前行,豆瓣网友说,她妈妈开始研究淘宝定制灯牌,去机场接机。

9月29日,决赛日,中国女排获胜。整届大赛11连胜,全胜夺冠。

最后一场终了,所有队员冲入场地扑倒庆祝,张常宁跑晚了,扑地位置都被抢没了。

58岁的郎平环顾赛场,距离她上一次在日本夺冠已38年,她受访时罕见哽咽,说“其实挺难的”,便说不下去了。

9月30日,女排姑娘包机回国,首次享受和男足同等待遇。一天后,她们现身国庆方队,庆祝祖国华诞。

夺冠后,郎平曾透露,可能在东京奥运会后退休。然而疫情突如其来,女排陷入漫长的集训。

今年5月,央视采访时,郎平依旧平静锐利,她说:中国女排没有退路,必须在训练中全力以赴,不能保着练,养着练。

采访时,陪打教练给姑娘们喂球,郎平严肃地说必须真打。排球呼啸着砸向场中女孩,一如当年。

去年,《夺冠》开拍时,福建漳州基地的训练馆拆迁,剧组买下了所有旧地板。

旧地板满是时光刻痕,且挂着包浆,那是一年年训练时汗水所致。

《夺冠》试图还原当年的一切,当年的地板,当年的场馆,以及当年的时代。所有的力量,都藏在时间深处。

电影结尾,郎平带队决战时,老友在电视前,穿上一件不合身的毛衣。

那是当年女排姑娘,一起为他织的,有的织袖子、有的织领口,毛衣笨拙可笑,却满怀心意。

他穿着毛衣,目光穿过电视,穿过赛场,落在那面砸满球印的墙上。

我们以为走了很远,其实仍在来处。

当前路艰难,物质基础固然重要,但激励前行的,往往是精神的力量,是执着的心意。

这是《夺冠》第三个秘密。

关于中国女排,也关于我们。

来源:摩登中产 微信号:modernstory

BAT,再无“太子”

“俞永福”被再度重用。他的新身份是阿里互娱事业部的负责人,这也标志着这个阿里曾经的“太子”,在长达几年的游离后,再度回到了权力中心。

“太子”,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人的一个尊称。

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个颇具宫廷色彩的词汇,却成了某种程度上成功的代名词。在时代发展的某个阶段,他们被人们寄予着转型的希望。辉煌一如BAT,概莫如是。

踏入19年,互联网的节奏感在进一步加快,滨海大厦的腾讯高呼“产业互联网”,风水之地杭州的阿里拥抱“商业操作系统”,帝都西二旗腹地的百度全盘押宝人工智能——“All in AI”,各家推杯换盏间尽显对未来趋势的笃定。

和移动互联网的“太子”打法不同,不论是自上而下的战略执行,还是从下而上的用户驱动,如今的BAT更多的是以一个整体的角度来考量,它们确信大船前行的方向,更自信自身所耕耘的赛道。

很难说清这是人定胜天的对立面,还是时代发展的属性使然,抑或是“往前看三百年,往后望三百年”的人才断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俞永福贝重启,但和当年相比,如今的互联网也已无太子。

1
“知道百度贴吧吗?”2004年,尚未成名的俞军问时任「一塌糊涂」BBS站务的李明远。彼时,21岁的李明远还是中国传媒大学广电编导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亦师亦友的这两个人为百度抢下了彼时除搜索流量之外的全部流量身位,贴吧、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甚至是之后的O2O,这些明星产品成就了百度,也成就了李明远。2007年,刚毕业两年的24岁李明远成为百度电子商务事业部的第一位总经理。

期间,李明远出走百度2年,但这并不意味着百度对他的削藩下权。相反,在回归百度后,这位未至而立的年轻人开始了火箭一般地升职速度:

2012年2月,李明远担任移动·云事业部总经理,三个月时间从高级总监晋升至总经理;

2013年7月,李明远再次晋升为百度副总裁,成为百度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时年29岁;

2014年7月副总裁李明远晋升为E-Staff成员,即百度最高决策层,距离上次升为副总裁,仅不到一年;

百度太子,自此得名。在此期间,李明远主导了彼时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19亿美金收购91无线,而这笔收购,却成了日后李明远走下神坛的导火索。

而在李明远春风得意之时,和他生命中有过交错点的另外一个人也同样开始声名鹊起。

这就不得不提李明远离开百度的那两年。

2009年,李明远离开百度,他的下一站选在了UCweb,任产品副总裁,负责UC乐园的搭建,主攻社交方向,当时力主吸引李明远入伙的就是俞永福。

如果纵观那几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在这几个巨头主要负责人之间,中间总有那么一根若隐若无的线做串联,裹挟着他们在某个时间段一齐向前奔,谁也不甘落后,但谁也不会抢先一个身位。

在阿里内部,俞永福一直是个“另类”。

没有花名,以“外人”身份一度掌控阿里整个收银台,入阿里一年半就成为阿里战略决策合伙人,每一个标签都成了这个“阿里太子”的真实侧写。

UC是他的成名作。

小插曲是,在UC正式被阿里收入囊中之时,所有人都在猜测阿里给出的价格,“至少比两个91值钱吧。”坊间传言。

诚然如此,在阿里上市的招股书上,人们看到了确切的数字——43.5亿美元。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阿里需要UC。

彼时,腾讯系的阅文集团已上市,阿里必须要有一个除电商之外的流量新抓手,来共同切这块蛋糕,而彼时具备被俞永福大刀阔斧加入各项功能的UC显然是最佳选择。

分享三个俞永福的太子剪影:

2014年6月,阿里宣布组建由UC浏览器等核心产品组建的移动事业群,俞永福任总裁。

随后,阿里收购的高德随后也将被装入移动事业群。可以理解为,高德创始人兼CEO成从武还在位时,内部已经有传言:不久他们将迎来一名新的负责人,而且这个人与他们一样是被阿里整合进来的。

再之后,前阿里集团CEO陆兆禧又任命其为阿里妈妈总裁。

大权在握,这在阿里绝对是孤例。俞永福最大的特长是“善于聚合”。

前有进入阿里之前将十多个渠道类、工具类产品游刃有余地加入UC之中,后有大刀阔斧调整高德业务线,率领高德走上正轨。

与之对应的是一个不错的数字,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2015年度中国第三方手机浏览器活跃用户覆盖率分布中,UC手机浏览器以53.8%的占比位居首位。海外市场中,在印度份额超过41%,印尼超过28.5%。

一个标志性的数据是,UC浏览器的日活用户数超过1亿,这意味着俞永福终于完成了UC和阿里的整合,使之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成为阿里的一份子。

所以能看到的是,不论俞永福的位置怎么变,UC和高德始终还在他的麾下。

2
在百度、阿里都用头牌产品打天下时,腾讯正在尝试新的赛道——游戏。3Q大战给腾讯带来了开放和资本,同时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就在3Q大战的前一年,腾讯游戏的份额已经达到整个市场的20%。

吴晓波曾在《腾讯传》给腾讯下过这样的定义,“你无法定格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

引领腾讯这座火山新一次喷发的可以理解为是游戏业务,它的掌舵人正是“腾讯太子”任宇昕。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任宇昕和李明远、俞永福不同。可以说,任宇昕一直在为腾讯的收入负责。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时,尽管同为外界公认的“太子”,但和李明远、俞永福不同,在任宇昕身上,人们很难觉察到任何有关政治、商场的气息。

曾经外界经常用三个50%来总结任宇昕的江湖地位:游戏收入占腾讯收入50%以上,占中国整个游戏行业的50%以上,其净利润高达50%。

尽管近两年随着游戏牌照的“横插一脚”导致各大游戏商的营收大减,但不可否认的是游戏仍然是腾讯的主力营收点。

出身华为,任宇昕自带狼性。从PC棋牌工具类游戏到端游,再到大火的手游,任宇昕的每一步都恰到好处,精妙地捕捉到时代信号,成就腾讯。

从《地下城与勇士》到《穿越火线》,从《英雄联盟》到《王者荣耀》,每一款国民游戏背后都有任宇昕的影子,而也正是依托游戏业务,让腾讯有了丰盈的账面数字,进而保持着持续不断的竞争力和进化力,成为腾讯两大基石之一。

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他做事执着,为了挖到出身宝洁、拥有丰富高阶品牌市场管理经验的程武,他与之保持密切联系,并等待数年之久;他注重细节,在接触面试者时,往往通过一个人在做的一些小事来评判他在逆境中的一些选择;他奖惩分明,王者荣耀团队的巨额年终奖便是出自他手。

细心,大胆,敢闯敢拼,有格局观和大局观……一个细节时,在网上你很难找到这个人的负面评价,不论是性格还是为人处事。他更像一个真刀真枪上战场的护道者,捍卫着腾讯的四万亿疆土。

一位圈内人士曾这样评价任宇昕:

“这个人似乎不希望参与大企业的那种政治竞争,所以影响力受限,遇到内斗什么的就自律和退让。他的能量如果100%的释放,还大有可为。但大企业能给什么样的环境来给这种人释放,我不确定。不管小马哥是不是还在腾讯掌管大局,这一类人在公司里的地位就直接决定这家公司的往后的战斗力。”

或为将士,或为谋士,大抵如此。

3
2012年,《环球企业家》杂志有一篇报道,称曾有一个朋友这样形容李明远:他是一个有着传统价值观和完整世界观的人,有英雄主义情结。“他有很明显的特点是愿意push(推动)自己并带领别人走在前面,不管是成为先驱还是先烈,他愿意。”

这些评价在二次回到百度的李明远身上一一应验。

彼时,李彦宏将百度最为重要的移动业务交由李明远。如果从互联网的节点来看,百度确实踏准了时代的节奏,但方向和结果永远差一个执行的环节。

事实是,百度移动业务进展缓慢。大手笔拿下的91无线的收购并没有给百度送来一张移动互联网的门票,在2014年推出的直达号同样没有取得理想效果,更把一手好牌打烂的的是一度被外界看好的百度O2O业务在王兴的合纵连横下彻底出局。最后可以称之为移动化的,只剩一个百度地图。

旁观者看到的永远是这个项目的狂妄与可笑,当局者着迷的是为实现如斯狂妄的疯狂与骄傲。

回归后的李明远并没有如李彦宏所想为百度赢得一个漂亮的移动互联网列车身位。而彼时阿里有手淘站票,腾讯有微信特等舱,三家是齐头并进已无可能。

2016年,百度进行了距今最近的一次大的组织架构调整,详细细节不再赘述,但这次架构调整对李明远来说却是一个下坡。架构调整后,李明远的汇报对象由原本的李彦宏变为了向海龙。

时隔五个月,在百度最重要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邀请胡歌上台体验百度大脑,台上胡歌和智能大脑合念了《青玉案》,齐念众里寻他千百度。而台下的李明远,已不再演讲嘉宾之列,在这次大会上,他被安排坐在了离李彦宏最远的地方。

太子失势,一念一惘然。

雷军曾对俞永福有过这样一个评价“刘备式管理者”——具备完善团队、领导团队的能力,同时进退有度。

但再强的聚合能力遇到一团乱麻也终究是无能为力,俞永福的“太子生涯”在阿里大文娱的舞台上画了个逗号。2017年,俞永福正式卸去之前职务,担任eWTP投资工作小组,各种利害,无从而说。

早年中国企业家曾对俞永福进行了一次专访,俞永福给自己的定调是,“我就是永福,不会有任何人是我的老板。我是搭档。”

客观来说,俞永福为阿里带来了真正意义上除电商以外的流量和持续领跑的身位,在电商的边缘处建立起了更为柔和型的阿里竞争力,从UC到高德,这两款产品已足以弥补阿里之前的基因匮乏。

没人会忘记这个自始至终没有花名的人给阿里PC时代作出的贡献。

4
万家灯火下,几家欢乐几家愁。一如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一个悲情角色必然对应着一个苦情结局,交融之下定格终局。

在《甄嬛传》中,雍正皇帝和甄嬛关于杏花有一段经典的台词,这样写道:妾身并不喜欢杏花。杏花虽美,可结出的果子极酸,杏仁更是苦涩,若做人做事皆是开头美好,而结局潦倒,又有何意义。倒不如像松柏,终年青翠,无花无果也就罢了。

从春风得意到泯然众人,一瞬而已。2012年,李明远的生日愿望是,“我要买下一个岛,把它修饰得很好,让我的亲人好朋友还有我喜欢的动物们都住上去。”

如今感叹,远离互联网的李明远打造出了自己的孤岛,却少了应有了修饰和点缀。自媒体人阑夕曾一度感叹,“百度能做事的越来越少了,想管事的反倒是越来越多了。”

俞永福曾说,马云把他的梦交给了我。但他没说的是,他同样将自己的梦交给了阿里这个舞台。

“我还是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对于自己,他给出的评价仍然很中肯。只是被“流放”eWTP却不是自己最初选择的圆梦之所。

不论是对当下掉队的百度,还是如今转型的腾讯,抑或是“江湖高手”阿里,在每一个转型节点都会有一个人被推到台前,接受时代和万千大众的检阅,不是他们,还会是别人。

他们都处于巨头们寻找下一个拐点的节点,在过去的互联网黄金时间里,他们既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同时也引领了各自所在阵地的风云,以阶梯状、发散状被记录在互联网的整个发展历程之中。

对于BAT而言,太子终究是是太子,就当时而言,这些人如无大功往上很难进一步,如无大过往下也可保身无虞。

结语
巨头之所以是巨头,是因为他们拥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断臂求生的勇气,对于阿里、腾讯、百度都是如此。很难说清是时代成就了履历光鲜的“太子们”,还是太子们成就了那个时代。

前不久,王兴发了一条朋友圈。

1

这条朋友圈迅速发酵,被认为是王兴给蒋凡贴上了“阿里太子”的标签;对此,有人调侃:“在一个公司,想要害一个人就给他贴上太子、接班人的标签”。

太子已经不可能存在,这个称谓亦已成为路人避之不及的标签。于当下而言,上无齐头并进的天时,下无可以凭此依仗的架构,“太子”消逝自在情理之中。

但对于“太子”这个称谓,私认为应存一丝敬意。因为这个称谓对应的是真刀真枪、敢作敢当、勇为人先的一群人和一个时代。

三毛曾有过一句话,可以作为结尾,“天使来了人间一趟,但终究属于远方。”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