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男的到了中年突然开始炒股?

因为人一辈子就是一个不断在收敛的平行世界。

本来有一万个世界的大门向你打开,但当你确定成为一个受精卵的时候,大概就只剩下 1000 个世界了。
然后出生,确定男女性别,又少了大概 300 种选择。

健健康康活到 4 岁,直到上幼儿园,你都没发现自己有什么超能力,想当神童是不可能了,又有 100 个世界的大门对你关闭了。

按部就班初中毕业,看了看自己的成绩,不管别人鸡汤怎么灌,你自己也知道将来肯定上不了清华北大了,起码 100 个选项从你的世界里消失了。

高中毕业,身高外貌基本定型,60 个世界收敛了。

你父母查了查高考志愿指南,你问了问周围的同学老师,然后你们用了半周时间,从名字看上去比较顺眼的几个专业里,定下了自己的大学志愿,30 个平行世界随着你在志愿书上落笔,消失了。

大学前三年,你陶醉于各种游戏娱乐跟往来聚会,对另一个平行世界的自己耗费毕生积蓄投送过来的,可以让你后半生飞黄腾达的生意伙伴视而不见,也因为醉酒错过了这个世界上跟你契合度最高的女孩,70 个世界的大门随着时间线的不断收敛,逐一消失了。

转眼到了大四,平庸的自己只能考虑平庸的出路,不论你最后选择了考研还是就业,另外 40 个世界都会对你关上大门。

随着你的年龄越来越大,你开始发现世界的收敛速度也开始加快。

原来大学荒废一年,也不过是错过了不到 20 种选择,现在随便晚上熬夜玩一次游戏,错过了一场会议,十几个世界就会消失不见。

终于,你到了 28 岁,数了数,已经只剩下不到 200 个世界依然对你开放了,但你还要经过两大考验:结婚,跟生子。

你摸了摸自己还有些头发的脑门,试了试自己还有两膀子力气的胳膊,犹豫了。

但是你犹豫不了太久,父母的催促,女友的脸色,同事的关心,社会的压力,让你最终掏出了自己的 120 个世界,换取了两张大红证书。

随着你所拥有的世界数量降到 100 以下,你的现实世界也随之受到影响,开始收敛了。

你会发现你的活动范围开始变的越来越小,出现在你生活中的 NPC 越来越呆,你能接到的主线任务也越来越少。

到最后,甚至就连新出现的对话框都越来越少。

你只能日复一日的沿着重复的路线,在只会那几句台词的乏味 NPC 那里领取重复的支线任务,然后用已经陈旧不堪的装备,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漫不经心的砍小怪,攒金币,交任务。

不多的平行世界随着你的游戏时常依然在逐渐消逝,但是你已经不在乎了,因为以你现在的装备跟等级,没有工会,没有队友,大多数副本的大门即便依然开放,你也知道自己肯定是打不过去的。

终于有一天,服务器维护,你在主城等了许久,都没有等来收任务的 NPC。

于是你无聊的点了点自己的人物属性,发现居然还有三个平行世界的入口权可以使用。

其中一个吃队友,

另一个吃装备。

你点了点最后一个,惊讶的发现这个副本的进入门槛低的吓人,金币只要 1000 块,等级只要 18 级,高爆率、高人气,操作简单易懂,对战紧张刺激。

最关键的,拒绝人民币玩家,经验全靠打!

那一天,斜阳下,你罕见的坐了下来,一根烟的功夫过后,收任务的 NPC 还是没有出现。

你默默的站起来,卖掉了背囊里耐久度只剩下 3 的那把斧子,凑了 1000 金币,点击了那个平行世界的按钮。

有生以来第一次,你听见了新世界大门打开的声音:

尊敬的投资者您好,您的账户已经被激活,请您及时关注价格变动,注意投资风险。

来源:知乎

可能毁掉生活的10个小习惯

文/雨令

你是否曾经告诉自己要做出某事,但最后却什么也没发生?

如果不过度考虑太多细节,其实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你没有好的习惯。

习惯可以定义一个人,生活中大多数的结果都来自于你的日常习惯,那些你每天做的小事情会累积叠加成你独一无二的人生。

如果你过于肥胖,那你的习惯与身材均称的人往往习惯不同。

身材匀称的人,会每天早起运动,然后准备健康丰富的早餐,与之相反,身材肥胖的人更喜欢晚睡,然后无节制地享用快捷简单的食物。

现在的你正是过去的点点滴滴累积而成的。

在任何一个行业,你都不会一夜成功。只有随着时间流逝,你日复一日所完成的那些小事让你变得成功。失败也以同样的方式发生。

你没有检查清单的习惯
你没有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你没有去创新实践的习惯
你没有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的习惯
……

然后有一天,你醒来,突然发现自己的事业失败了。

它不是当下某件事情瞬间导致的失败,更本质的原因,是你一路上做过或没做过的一系列相关联的小事——也就是你的习惯,造成的。

最近我梳理自己过往的文章,总结出了10个很可能会摧毁我们生活,阻止我们成长的小习惯。

如果你有这些习惯,请警觉起来,不要让它们成为你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1
什么都不想改变,
却期待生活有变化

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是疯子的逻辑。

如果你一直做自己在做的事情,那么你最多得到自己在做的事情,还很可能慢慢地会被淘汰掉。

通常,一个成功的人与一个进步很小的人之间的唯一区别,不是一个人的高超能力,而在于是否有走出舒适区,打破现状做出改变的勇气。

2
总是急切地回应生活

很多时候,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容易不经大脑地做出自动反应。

事实上,我们的大部分思考和行动都处于「自动导航模式」,饿了该吃饭,困了要睡觉,受委屈了会哭,这种省力节能模式让我们的人生变得高效,所以并不是一件坏事。

真正的问题在于,当我们处于「自动导航模式」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忘记了如何开启「自我觉察模式」。渐渐地,我们对日常的习惯,冲动和反应变得麻木,我们不再控制它们,反而被它们所控制。

只有当一个人懂得适时开启「自我觉察模式」,他才能够有意识地发现问题,纠正习惯,改变惯常的反应模式,进而让自己发生蜕变。

所以,在面对生活的时候,不要急切,不要焦躁,而是要懂得适时地停一停,看看自己脑子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看看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是不是合理。

大部分时候,冲动(不是第一点里的勇气)是魔鬼。

3
期望毫不费力地达成目标

大多数人都希望生活里有捷径,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唾手可得。

可是,在这个世界,大多数短期内的迅速获利,都自带坑人的属性。

因为想要满足口舌之欲,所以暴饮暴食大快朵颐,却从不把长远的健康放在眼里;

因为想要迅速致富,所以在股市里赌上自己全部的积蓄,却从不去考虑自己是否具有专业的投资知识;

因为想要赶早成名,所以投身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营销模式中,却不曾意识到虚有其表往往败絮其中。

而能够把艰难费力的事情,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之前去做,那我们就拥有了一种长远的时间透视力,懂得了延迟满足,从而看得更远,也走得更远。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把眼下的工作做好,稳扎稳打地去磨砺自身,精通一个领域,你肯定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

4
拒绝接受必要的风险变化

生活不是用来让你享受的,而是用来让你成长的。

生活是冒险的生意,每一次决定,每一次互动,每一个步骤, 你都承担着可能变化的风险。

如果你希望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风险没有变化,那说明你对这个世界的误解太深。

变化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世事无常就是生活的本质。

如果我们接受了世事无常,就会愿意接受可能的风险变化,就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每当变化来临的时候:
第一,你对变化不再那么恐惧,因为你知道不确定就是世界的本质,变化就是常态;
第二,当你不惧变化,从恐惧中解放出来,你内心反而会形成一种笃定的张力,淡定地去面对万物的无常。

当我们保持这样一种「接受世界不确定性」的思维模式,你就会生出超越确定性的,无论怎么改变都接受的坦然。

这份坦然会让你越来越接纳这份世界的变化,最后发展成一种了然,也就是佛语里说的「定」。

5
总是聚焦于过去的成败

很多时候,我们会后悔过去做过的事情,犯过的错误。

总是沉湎于对过去的懊恼和失望中,以至于我们无法聚焦于当下。

如果我们总是以过去发生的人事物来定义自己,那我们就会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里。

生活将会让过去的惨痛场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当下中上演。

只有你真正地愿意与过去的一切和解,你才有可能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当下。

只有活在当下,你才能让人生翻开新的篇章。

6
拒绝承担责任

你无需为发生的所有事情负责,但是,如果这件事情和你有关,那你就要去为此负责,用更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去应对。

我们无法控制外界的很多因素,但消极地指责别人推卸责任不会改变任何事情。

积极地为你所遇到的所有境况承担全部责任,可以改变一切。

当你愿意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100%的责任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把改变的力量握在了自己手里。

7
认为自己总是对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经验也越来越多,对很多事情都有了根深蒂固的想法。

这时候,你必须提醒自己,我们的经验和想法不一定总是对的。

当前的正确做法,以后可能很容易出错。

因此,请记住,人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我永远是对的。

相反,为了取得真正的进步,你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想法和观点保持审视谨慎的态度,并且要敢于推翻自己固有的认知。

不要停止学习,不要停止对自己的投资,要有敢于推翻自己观点的勇气。

这个世界只有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人,才能真正活得从容不焦虑。

8
按照别人想法生活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是你人生里独一无二的信条。

如果你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生活原则是什么,那你的大脑很容易被别人的想法所占据。

当然,无论你做什么或做得如何,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人评判你。

如果你说想成为一名舞蹈演员,他们会嗤之以鼻,并告诫你没有那个天赋条件。

如果你说要自己开展一个新的事业计划,身边的人会给你很多可能失败的原因。

总是会有很多人,想要把他们的想法灌输到我们的大脑里。

与其倾听一些不靠谱的评论,不如花点时间去审视自己的内心真正的想法和声音,让自己更有觉知地做出判断和决定,

9
想要控制不可改变的事实

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是你终于有勇气放下对不可改变的现实的对抗。

当你不再能够改变现实的时候,你将面临着如何去改变自己调整自己去面对这一切。

而当你愿意超越不可改变的现实,那你的境遇才会随之变化。

请提醒自己,并非所有事情都能如愿。

放手那些我们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才能有机会静下来,从内心找到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

10
对生活有过度的执念和期待

当你期望过高时,简单的事情就会变得复杂。

期待是痛苦的根源之一。

每个艰难的生活状况,或者成为压倒你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成为你个人成长的机会,这取决于你如何应对。

因此,首先放弃对某件事情的过度期待,保持正念。

所谓正念,就是聚焦于你现在该做的事情,不去纠结于过去的失望,也不沉迷于未来的期待,只是安处于当下。

最后的话

没有完美的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有一套好的思维习惯,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为自己交出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对于建立更好的习惯,你可以选择生活的某一个方面,尝试思考下这几个问题:

写下有关你当前情况的具体详细信息。(困扰你的是什么?怎么了?你想改变什么?)
写下你对以下问题的答案:造成您当前状况的日常习惯是什么?(对自己说实话。你在做什么会导致你所处的状况?)
写下有关你理想情况的具体细节。(什么会让你开心?你的理想情况是什么样的?)
写下你对以下问题的答案:什么日常习惯会让你从原地踏步到想要成为的地方?(考虑一下,每天有什么小小的步骤可以帮助你前进?)

银行理财也亏本, 年轻人搞钱更难了?

“为什么下跌?”“什么时候能够赎回?” 是小陈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但解释起来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政策变了、算法变了。

文 | 高越
编辑 | 楚明
运营 | 绘萤

1995 年出生的邱蓝,最近有点丧。近 1 个月以来,她养成了习惯,每天下班五六点登录银行 App,查看所购买理财产品的当日盈亏情况。但连续很多天一直飘绿,很少见红。只要一看到绿色,她就知道,“今天也是为银行打工的一天”。

搞钱,是当代年轻人心中的头等大事,邱蓝像许多人一样,担心玩炒股 “水太深”,买基金 “做韭菜”,因此选择了被誉为 “稳健理财代名词” 的银行理财产品。去年 10 月份,邱蓝拿出了 7 万元小金库作为本金,跟着表姐一起购买了中国银行某 R2 级 1 年期理财产品。

但她没想到,几个月过去了,没赚到钱不说,还亏损了将近 1000 元。

这并不是个例,从今年 3 月开始,银行理财已经纷纷 “破功”,净值型产品 “破净” 不断。(注:指的是单位净值跌至 1 元以下)Wind 数据统计,截至 3 月 18 日,剔除近 6 个月无净值的产品后,理财市场存续产品 28754 只。破净的理财产品已达 2198 只,占比为 7.64%。涉及的机构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以及合资理财公司等各类银行金融机构。

面对满眼绿的银行理财,邱蓝们不明白,为什么最稳健的银行理财还会亏钱?

飘绿众生相

沈浩文越想越郁闷,“本以为把钱放银行里风险最小,结果赔得最多”。从年初到现在,他的银行理财是一连串的绿色,晃得人眼睛疼,最多的时候,亏损达到了 7900 元,后来略有回升,目前还亏 4000 多元左右。

他是有经验的理财老手了。毕业后,他一直在学校高中部做招生工作,存了些积蓄,他觉得 “钱放着也没用”,决定拿出来理财。

沈浩文有个准则 —— 可以少赚,尽量别亏,所以一开始他就把银行理财列为首选。但在 2014 年,银行理财的利率普遍不高,“差不多的利率,银行需要 5 年,其他的 1 年就行”。

几年来,沈浩文的收益一直很稳定,从未出现过亏损,短短几年赚了 6 万多元。有了经验之后,沈浩文更是提出可以帮爷爷奶奶理财。去年年中,他先投了 20 多万元,购买了交通银行某利率喜人的理财产品,2 个月后,再次追加 10 多万元,继续加购。

沈浩文对银行的稳定性很信任,不太盯着收益情况,三四个月才上线瞄一眼,一开始的确稳步获利,半年赚了 4000 元,他也越来越放心。但等他今年 3 月再登录一看,却早已变了天地,不仅把去年在基金里赚的钱一赔而空,还亏了本金。

2

▲ 沈浩文的银行理财累计收益持续为负数。图 / 受访者提供

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鲍宁从未碰过其他理财方式,一上来就瞄准了银行理财。她希望 “家庭财产不贬值”,但又经不起风险,只想走最安心的路,“大多数家庭应该都这样想,稳健是第一位的”。

她一共购买了 3 家不同银行的产品,基本都难逃亏损,但最让她 “愤怒” 的还是建设银行。她是金卡用户,有自己熟悉的理财经理,即使利率不如其他银行,她也仍然基于信任选择了对方推荐的产品 —— 某 3 年期产品,但没想到,却跌得最惨。

虽然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也不好,但也算起起伏伏,只有这个产品几个月来只跌不涨,一路跌破净值。如今,不到 5 个月,她的账面已经亏损将近 5000 元。

这些无奈的理财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购买的都是被称为 “入门级” 的 R2 级理财产品。一直以来,理财产品被按照风险等级分为 R1-R5 不同类型,由低到高,风险逐层增加。R2 级,是风险等级较低的一种稳健型产品,被认为几乎跟存款类似,只有利息多少的差别,很少出现亏本。

现在,情况显然已经不大一样。打开社交平台,随处可见 “XX 银行一生黑”“避雷 XX 产品” 的吐槽帖,许多人的亏损要比沈浩文等人的多:一位广发银行理财者,投了 80 多万元本金,已经亏损上万元,想要找理财经理要说法,却发现对方已经辞职;一位投入超过 100 万元的理财者,前天亏 3 千元、今天亏 4 千元,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

最让小白们放心的 “保本” 理财,突然不香了。

为何回撤

“又是不敢上班的一天。”

一大早,小陈在朋友圈里更新这样一句话。她是成都某分行的理财经理,客户一旦出现亏损,第一个找的往往就是他们。小陈所在的银行零售客户众多,近段时间,她的手机几乎没有停过,每天都能收到几百条客户的消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应对询问、安抚情绪,稍有延迟,就会收到语音轰炸。

“为什么下跌?”“什么时候能够赎回?” 是小陈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但解释起来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政策变了、算法变了。

2018 年 4 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新规指出,银行理财产品不应该也不能保本。从前之所以保本,是因为被异化成了 “银行存款”。也就是说,类似存款的银行理财将被叫停。

只不过新规并没有 “硬着陆” 立马实施,而是采取了 3 年缓冲期。原定于 2021 年 4 月的实施期,又因疫情影响,被延长至年底。因此,直到 2022 年 1 月 1 日,“保本” 的银行理财产品才正式成为过去式。

小陈想要向客户解释,“以前其实也不保本,只是客户看不到,全由银行兜着”。至于为什么 “看不到”,是由于 “刚兑” 算法的缘故。

过去,是定时定点兑收益,客户对到期日和收益全部一清二楚。时间一到,本金、收益自动打到卡里,不出现亏损,也拿不到额外的更多收益。但现在,“真净值” 算法时代到了。客户能看到当下真实的盈亏状况,到期后需要按照实时净值购买和赎回,赚与亏都源于自己的选择。

政策与算法的变动,说起来不复杂,听进去不容易。小陈在实际沟通中,“客户往往无法理解,也不愿意接受”。她在朋友圈分享标题为 “为什么 R2 级产品也会出现亏损” 的文章,又私发给客户写着 “专家提示阶段性回撤不代表实际亏损” 的截图,但都收效甚微。

一名没有办法的客户经理选择自爆亏损情况,希望给客户一点安慰。小陈打算之后也这样效仿。

除了客户,小陈还收到许多家里亲戚的询问,甚至是埋怨,“说是不是我推荐了不好的产品,才让他们亏了这么多钱”。面对这些质问,小陈很委屈,毕竟之前赚了钱的时候没有人说是她的功劳。

之前,小陈在某红书上有一个账号,她有时会分享一些理财心得,也常常有人通过评论、私信向她咨询。她一直觉得这是一种 “业内人” 的小光环,但现在只要随便一刷,关于银行理财的吐槽铺天盖地:“被 XX 套牢的小白!”“XX 银行在偷我的收益!”…… 她已经不敢再发声了。

如今,小陈每天都在期待着收益回升,也在担心着会不会收到新的客户投诉。

换上新玩法

对于很多人来说,搞钱分两步,第一步是护好本金,第二步才是创造收益,并且第一步的重要性要永远大于第二步。

身为理财小白,邱蓝更是如此。她胆子小,也没有经验,刚刚工作 2 年,积蓄并不多,选择理财只为帮助自己实现保值增值。但她不敢尝试风险高的股票,“我身边的朋友,炒股的全都赔了,动不动就三五万,一眨眼就没了”。她不想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钱付诸东流。

后来,一位好朋友告诉她,基金一点都不难,可以带着她一起玩。但去年,基金市场一片绿,她和朋友也难逃成为韭菜的命运,搭进去了几千元。谈到这里,邱蓝形容自己的理财路是 “一直被按在地上摩擦”。

这一次,是由于家里人的推荐,加上对银行天生的 “信任滤镜”,才让她重拾信心。一开始她认为,这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时至今日她才明白,是自己想得太简单了,银行理财已经换了新玩法。

新玩法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盈亏波动将成为常态。

不少投资人士都曾在媒体报道中提出并解释这一说法,以稳健著称的 R2 级理财产品主要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或混合类产品,并且可能持有部分权益类资产。也就是说,一旦股票、债券市场出现波动,以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的理财产品和以股票等权益类资产为主的理财产品势必会受到影响,收益下跌。

上个月,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亏损,就与 “股债双杀” 的市场波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说是常态,也因为这是未来的变化趋势。从前,在理财产品中,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往往较低,所以浮亏比较少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理财子公司开始发行新产品,加码权益类的投资,出现短时间内的浮亏波动是可以预见的。

从此,银行理财产品也要像基金一样,进入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时代。

3

▲ 多个银行理财产品持续下跌。图 / 网络截图

成为理性玩家

从前,银行理财产品是一个被蒙着黑布的箱子。如今,黑布被揭开了,箱子变得透明,理财者看得见真实盈亏,只是无法操作,决定赚与赔的是最初的选择。这就意味着理财者要转变原有的 “一定不能亏” 的心态,也意味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银行理财。

时至今日,沈浩文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心理预期,“之前觉得只能亏一点儿,但现在只要亏损在 1 万元之内,我都可以接受”。但他觉得家里老人不太容易转变心态,也不理解政策,决定先不告诉他们实际情况,只说总体是赚的,让他们放心。

但变化之后,沈浩文却不太喜欢这种 “看得见、动不了” 的感觉,“银行还是定期的,一旦跌了,你就只能看着,感觉自己的钱像被锁住了一样”。因此,他还是更喜欢基金,一次不用买很多,涨势好就接着投,不对劲就随时赎出来,手续费也不高,让他的心里更踏实。

不少理财者都有着相似的想法,他们不想眼看着亏损,只能一边心痛、一边撕日历。

但不少投资人士都认为,理财者应该理性看待短期浮亏,长远来看,固收类产品仍然相对安全,是追求稳健收益的合理工具。

更多理财者正在劝说自己适应变化,邱蓝也决定从 “小白” 向上进阶。这段时间,她看了很多分析文章,明白了银行理财的浮亏原因,每天有所回涨的收益更是安抚了她的情绪,让她不再过度焦虑。

邱蓝把每天看盈亏的行为比喻成抽盲盒,“打开之前,你完全不知道今天是赚是赔”。前些天,她的运气一直不好,抽中的都是 “瑕疵品”。现在,她只希望能在到期之前把亏损持平,不亏本金。

给自己做好了心理建设后,邱蓝决定跳出漩涡,做个理性玩家,她卸载了购买理财的 App,“我打算 3 个月都不看了,最后直通大结局吧”。

来源:每日人物 微信号:meirirenwu

香港新冠病死率是流感的7-8倍?被数字掩盖的深层次问题

导读


4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专访时指出,奥密克戎绝对不等同于大号流感。央视的报道转述梁万年的话称,从病死率来看,全球的流感平均病死率为0.1%,而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死率在香港却高达0.75%,约为流感的7到8倍,“老年人群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新冠)病死率超过10%,是普通流感的近百倍”。[1]

这些数字在社交媒体登上热搜榜,但如果仔细解读香港防疫过程和数据,这一数据显然存在诸多特定背景条件,比如非常之低的老年人群疫苗接种率、养老院大规模疫情暴发、以及核酸检测不足带来的确诊感染人数的低估等。
香港的数据已经表明,60岁以上打满三针新冠疫苗预防死亡的有效率高达98%,而香港全人口接种两针剂新冠疫苗以上人群的粗病死率约为0.1%,与流感相当。另外,当我们谈论8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新冠病死率,也不宜直接以10%的病死率与流感的全人口平均病死率比较,而应该与同年龄段、同基础疾病条件下的流感病死率比较。
的确,新冠病毒不是大号流感。就像张文宏医生说的,即使这个变种毒性很弱,也是“会咬人”的。但若简单把香港的病死率数字推导至内地,演绎疫情病死人数,会掩盖很多深层次问题。
在香港第五波疫情进入平缓阶段,社会逐步开放之时,知识分子专家委员会委员,原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教授、现亚马逊云服务(AWS)上海AI研究院院长张峥和《知识分子》编辑陈晓雪,就香港第五波疫情新冠病死率发生的原因,组织访谈公共卫生专家,病毒学家,希冀我们能在新一波的疫情到来之前,有所总结,有所反思。
访谈专家包括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讲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唐金陵,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系主任张作风,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田林玮。
访谈从4月11号开始,历时两周。

图片
相关阅读

访谈27位香港老年人:他们为何未能接种新冠疫苗?
香港第五波疫情人命代价太沉重,局面如何得到扭转?| 观点
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有哪些教训?对于上海疫情防控有何启示?

访谈 | 张峥 陈晓雪

撰文 | 陈晓雪 张峥

责编 | 刘楚

制图 | 王若男

●  ●  ●

解读嘉宾

金冬雁,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病毒与分子肿瘤学的基础研究。
唐金陵,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讲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

顾问嘉宾

张作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系主任
田林玮,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据香港卫生署防护中心和医院管理局数据,从2021年12月31日到2022年4月20日,香港第五波疫情累计确诊病例118.58万例。

香港在2021年年中人口为739.5万。按照这一数字,在这波疫情中,香港有16%的人口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截至4月20日的数据[2],香港此波疫情累计死亡病例8973人(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4月20日),粗病死率为0.75%,远高于流感0.1%的病死率,也高于新加坡和伦敦等城市报告的病死率。

香港的医疗救治条件和新加坡、伦敦等大部分发达地区不相上下,但第5波疫情新冠病死率如此之高,这是为什么呢?

宽松的定义与统计

梁万年所说的香港的新冠病死率,其实是确诊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CFR),就是用报告的新冠死亡病例数量除以确诊的感染人数。

确诊病死率,主要与两个数字相关,一是确诊的感染人数,二是确诊感染者中死亡的人数。

首先从分母来看,唐金陵、金冬雁均认为,香港的实际感染人数,要远远高于现在报告的确诊数字。也就是说,病死率的分母被低估了,从而导致了病死率的高估。

香港第五波疫情在2月中旬迅速扩散,2月17日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6116例,当时已有逾两万确诊感染者,公立医院、隔离设施床位爆满,核酸检测能力无法跟上,实际存在很多隐形感染者未被查到。

唐金陵认为,核酸检测能力的不足,在客观上使得香港确诊人数少于实际感染人数。

而后来香港广泛应用并纳入确诊统计的重要手段是抗原检测,一方面存在漏诊的可能,另一方面因为疫情初期抗原阳性需要核酸检测复核,也使得很多实际感染新冠者未确诊。

金冬雁介绍,香港政府在2月22日宣布可能从3月起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导致在2月4日已经宣布很快给全港市民免费派发抗原检测试剂的计划受阻。

“政府需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准备全民核酸检测,并将大量抗原检测试剂囤积,准备留待在两次核酸检测的三到五天之间供市民使用。”

直到2月25日深夜,“经过评估和讨论,特别是听取了内地医疗专家的建议,政府宣布拟直接承认抗原检测结果为确诊标准,并适当减少核酸检测”。

而在此期间,香港政府要求抗原阳性者由家人取得深喉唾液样品收集瓶复检核酸后确诊,导致很多人有症状但没有核酸确诊。

“由于受到反对及质疑,抗原检测申报平台直至3月7日才开通。在3月15日回溯性承认18万名2月26日至3月5日经抗原检测阳性确诊的感染者,大部分已康复。” 金冬雁说。

另外,金冬雁认为,也存在一些人即使抗原检测阳性也不愿申报的情况。

这些因素,如果都考虑进去,唐金陵认为,估计香港的感染总数约是报告的4倍,应该是400万以上。

而早在3月20日,香港第五波疫情报告累计感染个案103.5万时 [6],香港大学微生物学教授袁国勇就表示,香港感染新冠病毒数字,多数在150万至400万人之间,估计可能有约250万人已受感染。他给出这一感染区间的根据,是香港公务员及医管局约五分之一员工受感染,据此估算香港至少有150万人感染,而香港大学医学院数学模型推算当时香港感染人数近400万。袁国勇表示,他认为实际数字是在两者之间 [7]。

而关于新冠死亡病例,定义成为讨论的焦点。金冬雁、田林玮均认为,香港的定义要大大宽松于内地,甚至比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都要宽松,这必然会使得香港的新冠确诊病死率高于内地和很多地方。

内地的新冠病死定义,有内地的流行病学研究者表示,目前还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显示,对于新冠的病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例如,2022年3月,内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41577人发病,2人死亡[3]。

最近上海关于本土死亡病例的通告,显示逝者均为高龄且有长期基础病,死亡的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疾病。这表明内地对于新冠死亡病例的统计方法可能也在发生变化,开始包括了伴随新冠感染(die with COVID-19)的病例。

唐金陵表示,关键是在病人存在基础疾病时,是死于新冠还是基础疾病,常常不好判断。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新冠死亡的定义,则比较含糊:“可疑和确诊新冠病例中,因新冠导致死亡的病例定义为新冠死亡病例。” [4]

金冬雁介绍,香港是死者只要首次阳性样本收集日期的28日內死亡,均计入新冠死亡个案,而不会区分究竟是死于新冠,还是死亡时伴随新冠感染。

他举例说,香港第五波疫情早期有5,437人离世,当局当时一直未有分析死者是死于新冠病毒,还是离世时伴随新冠感染,“其中有因高处坠下离世的死者,验出新冠病毒,亦计算上述总数中”。

唐金陵表示,感染新冠后死亡需要时间,一般认为用100个感染者中28天内死亡的比例来衡量病死率比较合适,这就需要对每一个感染者都观察28天。

“即使都用这个方法,到目前为止,由于香港病人的平均观察时间比上海更长、充分,因此也会造成病死率高于上海的假象。” 唐金陵说。

香港政府专家顾问、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分析了不多于120宗在第五波疫情下的死亡个案,发现死于新冠病毒(die of)以及死亡时染有新冠病毒(die with)的个案约各占近四成,另外两成难以分辨是否直接死于新冠 [5]。

田林玮也表示,香港病死率的计算是“一个最大的估计值,最宽松的一个估计,只要有一丁点可能跟新冠病毒感染有关,就算做一例感染死亡”。至于香港对新冠死亡案例的统计方法,他认为“简单直接,容易理解,可以看作各种因素归总之后的绝对上界,但缺点是病死的具体原因和标准不同,对政策指导有相当大的模糊和灰色地带。”

“这不是一个平均值,所以不要跟别处的平均值做比较。可以拿同一个定义的最大值和最大值做比较和借鉴才算公平。” 他指出。

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偏低

香港这波奥密克戎疫情中,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老年人受打击最大。

根据香港卫生署防护中心和医院管理局截止到4月20日的数据,超过95%的新冠死者为60岁以上老年人,超七成新冠死者没有接种任何新冠疫苗。[8]

图片
图1 (点击查看大图)
左图:病毒感染的机会,人人平等,没有年龄偏好

右图:新冠感染的死亡和住院方面,1)7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新冠死亡的87%;2)60岁以上老年人,占医护资源的绝大部分(包括住院和ICU)。

本图根据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在2022年4月14日的报告制作 | 制图:王若男

与此相对应的一个背景是,第五波疫情开始前的2021年12月,香港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老年人,分别有35%、50%、80%没有接种任何一剂新冠疫苗 [9]。而同期的英国、新加坡和新西兰,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疫苗率均超过了90% [10-11]。

事实上,在香港使用的新冠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mRNA疫苗,均已经表现出很好的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全程接种,尤其是接种加强针后,可以大幅降低感染新冠的病死率。

根据香港截止到4月20日的统计,从全年龄组看,香港打两针疫苗之后感染新冠的人群中的粗病死率0.16%,打三针疫苗则为0.04%,远远低于不打疫苗的2.97%和只打一针疫苗的0.97%。接种两针剂疫苗以上的新冠病死率,则约为0.1%,与流感相当。

香港大学 Benjamin J. Cowling 团队一篇尚未同行评议的预印本论文,对香港第五波疫情疫苗接种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显示: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无论是mRNA疫苗(BioNTech)还是科兴灭活疫苗(Sinovac),全部接种三针后,预防新冠感染死亡的有效性均达到了98%。[1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 图源:economist.com/coronavirus-pandemic

他们的研究还发现,接种两针剂预防死亡的保护效果与一针剂相比有提升,但第三针剂的保护效果可以说是大幅提升。《经济学人》利用Benjamin J. Cowling 团队的数据做图,显示了不同疫苗和剂量在不同的年龄段预防死亡的有效性(有效比例):圆点表示中心估计值,横线表示95%可信区间(误差范围)。

数据显示,60-69岁老人接种两针剂灭活疫苗防死亡的有效性是87.6%,接种三针剂的有效性则达到了98.7%。与之相对应的,60-69岁老人接种两针剂mRNA疫苗预防死亡的有效性为87.6%,三针剂则达到了98.9%。

而对于8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来说,接种两针剂灭活疫苗防死亡的有效性是66.8%,接种三针剂的有效性则达到了99.2%。与之相对应的,80岁以上老人接种两针剂mRNA疫苗预防死亡的有效性为88.2%,三针剂则达到了96%。

而对于预防重症来说,无论是接种三针剂灭活疫苗,还是mRNA疫苗,都表现出很好的效果,在所有的60岁以上老人中,有效性均超过了95%,比一针剂和两针剂有大幅提升。

金冬雁指出,香港需要大力推动疫苗的接种,尤其是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的接种,来保护他们。

他介绍,在第五波疫情中,香港有一段时间因准备全民核酸检测冲击到其他工作,但对疫苗接种的影响并不算严重,疫苗接种的节奏有所加快,也加强了少儿和老人两大群组的疫苗接种,政府甚至通过动员商界提供抽奖机会,例如抽机票、房子、酒店、汽车等等,来鼓励老年人接种疫苗。

唐金陵补充说,因为疫苗要接种一两周后才会产生预期的保护作用,而香港这次疫情上升速度极快,在疫情期间进行的补加接种措施对本次疫情的控制起的作用可能不大。

“(这)再一次说明预先把接种做好、做足的重要性。” 唐金陵说。

针对疫苗接种率偏低这一致命弱点,香港从2月24日起开始,通过疫苗通行证计划推动疫苗接种。[13]

“疫苗通行证” 政策要求,所有12岁或以上人士进入餐厅、游戏机中心、浴室、健身中心、美容院等服务场所、学校、大学、政府及公营机构办公室、公营医院、养老院、残疾人士院舍等场所均需要出示疫苗接种记录。[14]

3月底,香港又推行家居疫苗接种计划,上门为70岁以上老人、行动不便人士接种新冠疫苗。[15]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4月20日,香港12岁以上人群接种两针剂疫苗的比例上升到86.8%,接种三针剂疫苗的比例上升到45.8%。

而在脆弱的老年人群体,60-69岁老年人接种两针剂疫苗的比例为85.4%,接种三针剂疫苗的比例为50%;70-79岁老年人接种两针剂疫苗的比例为75.6%,接种三针剂疫苗的比例则为38.9%;8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两针剂疫苗的比例为49%,接种三针剂疫苗的比例则为15.2%。

令人担忧的是,尽管香港已经加速疫苗接种,但因为前期差的太远,目前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和新加坡、伦敦等地相比依然偏低,甚至低于内地水平。

金冬雁表示,灭活疫苗要打两针,产生的抗体才与一针mRNA疫苗相近,三针与两针mRNA相近,因此他建议通过测抗体来检测老年人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两周测不到(抗体)就再打,直至抗体较高。三针四针都可以,由医生指导。否则沒抗体还是沒保证。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视老人为免疫缺陷人士。” 金冬雁说。

张作风对此表示认同:“这应该是最好的方法。” 不过,唐金陵也提示,已经有研究显示打第四针的效果并不比第三针更好,而且抗体水平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保护率。

老年人为何不积极接种疫苗?

根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属下的两个科学委员会在2021年1月7日发表的建议书,香港本计划将优先为养老院或残疾人士院舍的住客及职员、医护人员及必要服务人员、60岁以上长者,以及16-59岁的慢性病人四类有较高感染风险的人士接种新冠疫苗。[16]

有批评人士认为,疫苗接种计划实际执行中,先打的依然是普通人,养老院被推后了。[17]

也有批评认为,香港在1月底院舍暴发疫情初期,并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动员上门接种,而是宣传 “疫苗通行证” 为全港市民接种,这也可能分散了接种的资源。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从2021年2月开始,香港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推进疫苗接种,老年人为什么不积极接种疫苗?

2021年9月,主要负责香港疫苗接种计划民意调查部分的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张引曾表示,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差或长期病患或年纪大不适合接种疫苗,另外就是比较担心疫苗的安全性、副作用和后遗症。[18]

而香港政府专家顾问、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部分媒体对挪威接种辉瑞/BioNTech疫苗后死亡个案的夸大报道、老年人子女的犹豫和一些本地全科医生的建议,都可能是老年人疫苗犹豫的原因。

最近,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个未经同行评议的研究 [19]在对香港27位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后,认为缺少医生、家人和政府的支持,是老年人疫苗犹豫的主要背景原因。

该研究指出,老年人虽然展示出对医生的极大信任,但就是否接种疫苗,他们从医生那里获得的支持非常有限。研究显示,27位完成访谈的老人,除非他们自己询问医生,没有一位收到了医生关于接种新冠疫苗的推荐或建议。而在所有主动咨询医生的老人中,只有一位收到了确定的推荐意见,其他人表示,他们在和医生谈完依然会犹豫,因为医生给出的建议模棱两可。

对此,田林玮表示,很多医生会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基础病,担心疫苗的副作用评估该老年人不适合打疫苗,实际上香港大学药理学院的研究 [20],通过香港的数据已经表明老人有没有基础疾病,不影响打针之后的副作用大小。

“这样的发现,政府应该用来宣传扩大老人接种率。但是现实中的关注度和教育宣传效果有多大,不知道。”

大多数完成访谈的老人,表示他们的家人倾向于由他们自己决定是否接种疫苗。另外,他们前往疫苗接种地点时缺乏家人的切实支持,例如没有响应老年人请求去疫苗接种点的需求。也有老年人担心,如果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会给家庭带来负担。

该研究还认为,政府给老年人的支持也不够。“来自政府的信息被认为是混乱和不充分的,这导致了老人产生被 ‘忽视’ 或没有参与疫苗接种决策过程的感觉。”

该研究还提到,人们对于衰老根深蒂固的负面看法,对死亡听天由命的态度,健康素养较低,活在当下的视角,对西方生物医学的负面态度,以及对疫苗外围信息的依赖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老人是否接种疫苗的决策。

该研究的作者建议,解决老年人对疫苗接种有顾忌的问题,应侧重于解决他们犹豫的心理根源,加强其与家庭、医生和政府的联系,让他们参与到疫苗接种的决策中来。其次,还应实施相关的干预措施,纠正他们对衰老的消极自我认知并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未来时间观念。在与老年人的沟通上,应提供更多周边私人相关信息的关怀,满足老年人对周边信息处理的偏好,消除他们对新冠疫苗现有的误解。

养老院集中暴发

4月20日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8973位新冠死者中,有56%为院舍人士。也就是说,院舍新冠死亡人数超过5000人。

院舍,在香港主要包括养老院(香港一般称为安老院)和残疾人士院舍(为残疾人士提供服务的社区服务机构)。

唐金陵指出,香港养老院出现集中暴发现象,老年人多患有基础疾病,再加上养老院老年人接种率偏低,是新冠病死率较高的另一重要原因。这是香港疫情的一个重要教训。

香港养老院第一个新冠阳性案例,出现在1月22日 [21]。

1月23日,香港通报22日葵涌邨社区暴发疫情导致170宗新冠阳性或初步阳性检测个案,部分个案涉及医院和养老院员工。

此后,随着疫情的扩散,尤其是春节临近,聚会活动增加,香港的养老院逐渐沦陷,不断有员工和老人感染的消息传来——

● 1月31日除夕,香港通告新增92宗新冠阳性检测个案,初步阳性个案95宗,其中一名患者在香港圣公会林护长者之家任护理员,“该院舍的长者或须撤离”。[22]

● 2月3日正月初三,香港圣公会林护长者之家再增一宗病例,该病例与早前确诊者在养老院不同区域工作。“该院舍60多名院友须接受检疫。” [23]

● 2月6日,全港新增342宗新冠阳性个案。至此,香港出现染疫个案而须撤离长者或康复院舍达十间。[24]

● 2月7日,全港新增607宗本地感染个案,涉及两家养老院的长者和员工。[25]

● 2月9日,全港新增1153宗本地感染个案,超过五个养老院的老人和员工感染。[26]

● 2月12日,全港新增1,509宗本地感染个案,初步阳性个案超1,500宗,多间养老院有员工或院友感染,甚至出现暴发。[27]

……

据统计,第五波疫情暴发至今,香港暴发疫情的养老院达到787个,占所有养老院的98%。[39]

令养老院疫情暴发雪上加霜的,是养老院老年人超低的疫苗接种率。

2月6日,香港安老院事务委员会主席、疫苗接种计划专责工作小组成员的行会成员林正财表示,香港养老院长者和残疾院舍约有8万人 [28],这些人大多都没有接种疫苗。

根据香港劳工及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在3月27日发表的文章,2021年12月底,香港养老院的疫苗接种率只有约22%。[29]

对于保护养老院老年人,提高养老院的疫苗接种率,香港不是没有意识,但的确进度缓慢。

罗致光用 “揼石仔”(揼石,指用棒槌将石头打碎)来形容香港推进院舍人士疫苗接种的过程,意指困难重重。

2021年2月23日,香港启动 “院舍外展接种先导安排”,安排医生和社区疫苗接种中心到养老院接种疫苗,但养老院老年人反应冷淡:十家养老院,同意接种的老年人只有约两成,这两成又有超九成被医生评估为不适合接种疫苗。最终在2021年4月中旬,1200位养老院老年人,只有21人接种了疫苗。

2021年2月28日,香港启动全面院舍外展接种工作,在768间养老院及324间残疾人士院舍组织疫苗接种,最终评估只有三分之一适合并接种外展安排接种疫苗的院舍。4月13日,1903名院舍人士接种疫苗,仅占院舍人士的2.4%。

到了2021年7月16日,香港再次邀请院舍人士开展新一轮接种。由于院舍人士家人的反对,以及部分院舍人士因健康等原因不愿接种疫苗,到了9月底,院舍人士接种第一针疫苗的比例只有15%。

之后,香港通过为医生提供补贴、提供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给院舍人士以及家人,引入私营医疗机构,分区参与院舍外展接种等措施,推进院舍的疫苗接种工作。

到了2021年12月底,22%的院舍人士接种了第一针剂疫苗。

遗憾的是,香港很快就迎来了第五波疫情,几近被奥密克戎击垮。

医院挤兑

当奥密克戎跑得更快,疫情快速上升,医院遭受巨大压力,重症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也可能导致了病死人数的增加。

尽管香港医院管理局通过重启亚洲国际博览馆的备用社区隔离设施(500张病床,包括20个独立负压病房)等数个展馆的社区治疗设施 [30],将竹篙湾检疫中心改作社区隔离设施、启动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的816张隔离病床等措施来扩大老年人感染者、集中轻症感染者的集中隔离空间 [31],但依然难以跟上阳性病例数的飙升。

2月13日,香港新增1347宗新冠阳性检测个案,两宗由外地输入,其余为本地感染;初步阳性个案约2,000宗。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指出,根据七日移动平均线数字,香港本地感染个案每两至三日便倍增,由2月6日、7日平均约200宗,升至近日约800至900宗。[32]

当天,香港医院管理局总行政经理(综合临床服务)李立业表示,现时阳性和初步阳性个案患者人数已严重超出公立医院负荷,隔离设施也已饱和。

李立业表示,医院管理局为了使长者和儿童病人能尽快入院治疗,并确保医疗系统和紧急服务不会崩溃,决定对于确诊病人分流——优先安排病情严重的新冠感染患者、长者和儿童病人入院,而较年轻、病情稳定、症状轻微的患者暂时在家中等候。

而到了2月16日,香港医院管理局表示,香港新冠阳性病例激增到逾4000例,隔离病床使用率达到九成,近接收上限,部分病人需要在户外等候。[33]

根据香港电台网站报道,香港医院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月16日当天,公立医院的内科住院病床的使用率平均为95%,其中威尔斯医院病房使用率高达108%。另外,将军澳医院、联合医院、明爱医院、玛嘉烈医院、天水围医院及屯门医院,当天的内科病床都已爆满或超出100%使用率的水平。[34]

到了2月19日,已有病患因等ICU床位时间过长而导致死亡的悲剧发生。据明报报道,香港公立医院深切治疗部(ICU)病床使用率已经达到六七成,另外有需要洗肾的感染患者没等到进ICU已经离世。

图片
图3

2月26日,香港第五波疫情新冠确诊案例累计超过7万人,急救服务面临严峻压力。当天的新闻发布会通报称,消防处救护人员确诊268人,410名救护人员被列为密切接触者而不可执勤,平日下午5时应有约260辆救护车提供服务,当天只有182辆,减少三成,下午4时有650宗个案正等候救护车,最长一宗等候逾26小时。[35]

而在公立医院负重不堪时,养老院也担忧出院的老年人还有传染性,可能带来院舍疫情的反弹,因而拒收这些老年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4

香港的私立医院也未能在第一时间向公立医院伸出援手。直到3月15日,香港13家私立医院宣布将提供1000张床位和相关人手,接收医院管理局转介的非新冠肺炎病人。[36]

对于香港部分公立医院床位爆满的情况,金冬雁表示,当时根据与内地对接及通关需要,香港疫情刚开始时大批复阳及核酸检测CT值大于30、无传染性的病人继续占用病床,导致不合理占用宝贵医疗资源,也是部分原因。

CT是 Cycle Threshold Value 的缩写,中文翻译为循环数阈值,是核酸检测时,实验人员将反应管内样本可能存在的新冠病毒核酸不断扩增复制,直到可以检测出病毒为止的循环次数。通俗理解,扩增的次数越多,代表样本中病毒的含量约少,传染性越弱。

新加坡在2021年2月的一个研究,对本地几十个 “疑似二度感染” 的病患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复阳检测的CT值都高于30甚至35,但他们体内已无活病毒。也就是说,当CT值为30时,初愈者的核酸检测阴性,虽然可能仍在脱落病毒碎片,但不会对社区构成显着公共卫生风险。[37]

而在内地,对于恢复期感染者,国家卫健委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一直采用的标准是CT值>40,直到3月15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将恢复期感染者核酸检测CT值≥35作为出院或解除隔离标准,理由是国内有关研究显示,处于恢复期的感染者在核酸CT值≥35时,样本中未能分离出病毒,密切接触者未发现被感染的情况。[38]

不过,金冬雁不认为香港的公立医院有医疗挤兑,“但媒体甚至有些专家有不同意见”,理由是“香港医管局普通病床约3万张,ICU约300张,任何时间没有100%”。

他表示,医院后来根据内地建议增加了几家指定医院,轻症有23家指定政府诊所,老人及其他高危人群有优先,公立医院则留一半医护处理非新冠疾病,以减少医院挤兑的情况。

同时,香港医院管理局向私家医院买并预留1000个床位供非新冠病人入住,解决非新冠患者的医疗需求。

他指出,香港早先对于轻症感染者的收治,也因为现实所迫,“从应收尽收到完全不住院”,直到后来政府给出居家指引,形成了事实上的轻症感染者 “居家抗疫”。这极大地缓解了公立医院的压力。

“其实(感染者)后来大部分在家,只有一小部分去了方舱、各医院、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及亚洲博览馆社区治疗设施等。”金冬雁说。

“香港医院挤兑只发生在病人数快速上升的早期,原因是没有及时做好分级诊疗,还是遵循了之前的策略——所有病人都入院隔离和治疗,而不是只让重症病人入院、轻症留在社区,这时医院治疗新冠的床位很快就不够了。”唐金陵也表示。

结 语

“个人觉得(香港第五波疫情的高病死率)核心原因是香港在应对大规模新冠暴发上准备不足。”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讲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唐金陵说。

在历时两周的访谈中,唐金陵教授的总结,得到了另外三位学者的认同。

唐金陵分析说,与新加坡、伦敦等城市相比,香港的疫情发展最快、最猛烈。“按人口比例来计算,香港的病死率是新加坡、伦敦和上海的好多倍。这意味着在短期内死亡的人数会很多,本来分散在一年或更长时间内的死亡被集中在一两个月内来计算。” 因此,在比较不同地区全人口新冠死亡率(注意不是病死率)时,香港的死亡率也会被明显被高估。

总而言之,香港在第5波疫情暴发之前疫苗接种率、第三针接种率和老年人接种率偏低,养老院出现集中暴发现象,初期的医院挤兑(可致使医护人员和救治器械相对不足、一些重症病人不能及时入院、院内交叉感染等),这些都可能是致使病死率高的原因。另外,香港是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他们受到的冲击又最大,香港新冠的高病死率就不奇怪了。最后,核酸检测不足(致使很多病人没有被发现、计算病死率的分母被低估),也可能导致了病死率统计方面的高估。

“另外,在比较不同地区病死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死于新冠是如何定义的,即新冠是直接致死原因(die of),新冠是伴随死因(die with),或是二者都包括。其实,在大部分‘死于新冠’的病人中,新冠只是伴随死因。然而,当存在基础疾病时,是死于基础疾病还是死于新冠,经常也不容易区分。” 唐金陵说。

唐金陵认为,“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规模疫情爆发时,社区门诊在分级诊疗、保证重症病人能够入院治疗、减少重症救治资源挤兑和降低病死率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香港,社区门诊主要是私营的,在这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总结和分析。”

香港第五波疫情历时三个多月,目前已经趋于缓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两个关于奥密克戎的基本事实:

1 此病毒变异株逃逸速度快、传播隐蔽,难防控,容易错过很短的防控黄金窗口而造成失控(见唐金陵文章:寻找疫情失控的“扳机”);
2 若没有在疫苗接种上做好准备,极易造成重大生命损失,但若提高老年人和脆弱群体的疫苗接种率,疫苗保护重症和病死的效果还是显著的,香港的高病死率是可以避免的。

内地防控要正确解读香港数据,尤其要注意因为统计口径不同等原因造成高估病死率和低估感染率,不能由一两个数字概括,更不能倍数放大,类推到内地。

香港的努力和内地有着一致的终极目的,就是找到合理的政策手段,在民众的支持下达到:

1 在不挤兑医护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老年人和脆弱群体;
2 最大程度地恢复城市民生、活力和生产力。

香港的防疫之路是一个港府不断协调、磨合资源和民意,反复迭代、反复试错的复杂过程,不能用简单的清零或共存的选择来概括,教训要避免,经验要吸取。 图片

感谢陈婉莹教授提供的报纸照片。

人到中年,落入谷底

我叫苏盛鑫,笔名林有森,今年 41 岁,单身,现在居住在北京丰台。

第一次晕倒

2020 年 9 月 11 号,下午四点半到五点之间,我在在办公室突发脑溢血,晕倒了。

我当时在一家艺术类杂志做主编,也做副经理的工作。

说实话,2020 年我们公司的情况不是很好。从疫情刚开始,我在日本还没有回来就接到总公司电话,要我跟下面的所有的员工谈:所有的薪水全部发最低的基本工资。

因为我是最高管理层,很多同事私下里来找我,问我什么时候能恢复工资,他们房租交不上,都已经没钱吃饭了。

下面的员工来找我,我只能转过头跟老板汇报这件事。

做一个承上启下的管理层是非常难的。你帮下面做的很多事,下面人不知道,你帮上面解决了很多麻烦,上面人不知道。所以那段时间我心理压力很大。

■ 2017 年,在某次活动中和艺术家对谈的苏盛鑫

就是那时候开始出事的,出事的前两三天,我整个后背到颈椎都特别疼,但是我没有当回事。

出事那天是星期五,我当时想着,明天周末可以好好休息,哪里都不去,也不加班了。

但是那天我见完一个客人之后,在办公室刚坐下喝了一口茶,就突然毫无征兆地什么都不知道了。

下一秒睁开眼睛,我人已经在医院了。

事后我能记住一些片段,比如说救护车来了、我上救护车,我想呕吐、男同事就陪我去卫生间,但是我不记得我是怎么被拉到医院,以及怎么被检查的。

-2-

确诊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病的名字叫海绵状血管瘤。

医生告诉我,这种病是先天的。有人一辈子不发病,有人从一岁就开始发病,有人发病只是头疼,没有其他问题。

而我脑内的瘤正好长在功能区,在左侧的额叶和枕叶之间。这是语言和行动的功能区,非常危险,所以颅内的出血才会造成我意识的丧失和轻微的癫痫。

我看过几个医院,医生都说需要做开颅切除手术。风险是可能造成失语、视觉盲区的后遗症,甚至有右肢瘫痪的风险。这个风险对我来说太大了,我想先保守治疗,先喝段时间中药看看。

前几次看病,是我的财务陪我去的,倒数第二次去看专家的时候,是老板陪我去的。

之前我跟老板关系还算很好,况且我是在工作岗位上晕倒的。但老板了解到我的病情之后,她觉得我不能再替她熬夜、帮她管理团队、承受更大的压力。

如果我在工作中脑内再次出血,她也要负很大责任。

因此,我老板让我别复工,每个星期只用来一次,周一开一次例会,再安排一些工作。相应的,她要给我降薪,只发基本工资。

我当然不同意,她就决定把我裁掉。她没有直接说裁掉我,但是给出来的工资条件很低,都是最差的。

当时我很生气地说:「你还不如裁掉我。」

老板说:「那我们就谈条件吧。」

大概有一分多钟,我一个字都没说出来。在利益面前,可能什么都改变不了。

当时她没有给我谈条件,只是让我回去想一想。

我是一个心事很多的人,跟老板谈了两次以后,整夜睡不着,熬到凌晨两三点。

那时候我刚刚脑出血,还处在应急恢复期,这样熬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复发,所以后来她给我了个差不多的条件,我立即就签字了。

突然间,我就没有薪水了,我需要付房租,还需要吃药、看病,在北京的生活压力很大。

当时我希望三个月能恢复到大概,再有半个月能完全恢复,那时候我就可以出来工作了。

然而,后来去医院复查发现,病情恢复的效果没有达到我心里的预期,于是我渐渐地陷入了抑郁情绪。

尤其在 2021 年过年期间,我有了一些轻生的念头。

那天北京开始飘雪,吃完晚饭出去散步,我在一个过街天桥上往下看,看了很久,那时候,轻生的念头很重。

具体原因当然不止生病这一件事,生病导致的失业以及对未来的悲观,让我难以承受。

这些事也不能跟别人倾诉,我身边只有父母,不能再让他们担惊受怕。也没法跟朋友说,因为每个人生活都很不容易。

■ 在街心公园给自己庆祝生日

-3-

父亲的变故

这种抑郁的情绪一直持续到 2021 年 4 月份,但在 4 月份突然就好了。

变好的原因是,我第二次复查的情况好了很多,我的海绵状血管瘤小了 70% 。

那是 4 月 5 号清明节那一天,春暖花开的时候,突然心情就好起来了,觉得自己度过了困难时期,开始要积极面对生活了。

我也开始给别人写稿子,回到工作,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5 月初刚过去一星期的时候,我还带我父母去了趟青岛。之前,我从没带他们去旅游过。

其实,我冥冥之中预感到了什么。

带父母去了青岛玩了三天,那三天我爸妈其实很开心,虽然有疫情,我也带他们去了。我对我爸妈说:「等疫情再缓一缓,我带你们去其他地方再转一转。」

一个星期之后,6 月 1 号当天,早上我起来以后,父亲说要出去一趟。当时,我有种不好说的预感。

我一皱眉,也没有说什么。

不到一个小时,就接到了派出所的电话:「苏先生是您父亲吗?」

我说是。

他说:「现在他摔倒了,120 也到了,但是他不愿意去医院。」

我让他们把电话给父亲,让我父亲第一时间去医院,我很快就到。

我第一反应是有些生气,因为之前父亲已经骑自行车摔过三次了。我一直劝父亲,不要再骑自行车了,太危险。但他总是偷偷地骑。

■ 2013 年给父亲拍摄的照片

我赶到北京三院的时候,父亲已经躺在担架上了。当时我心里想,可千万别出现大状况。

但是,医生给我开单的时候说;「你现在必须得让他进行排查,我怀疑他已经下身瘫痪,而且处在高危阶段。」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脑子炸了一下。但很快镇静下来了,我告诉自己,不能慌。

首先,我的脑溢血虽然过去快 9 个月了, 但是我还是一个病人。而且,现在父亲这种情况,我必须要先管他。

如果我自己的身体再出问题,就可能家破人亡,我母亲一个人不可能照顾两个人。

所有的结果都出来的时候,已经下午 2 点了。急诊医生告诉我,父亲的情况是从骨头外面看没什么事,但里面的脊髓受伤了,所以才导致他下身的瘫痪。他的情况非常严重,需要尽快手术。

做完手术后,父亲一直昏迷。他被直接推进了 ICU。在 ICU 第十八天的时候,我们已经花了大概 20 万的现金。

我跟我妈说:「咱俩能够动用的钱不多了,我在大群里说跟家族说一声。」

这时候几个亲戚都给我们转了钱。

在此期间,我一个朋友说挺久没见我,让我去他家坐坐。

那时我父亲在还在 ICU ,我情绪特别低落,他一眼就看出来不对,问我怎么了。我把我父亲的事告诉了他,他一直在开导我。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一看,他在早上 6 点钟给我转过来 1 万块钱。

我知道当时他还准备要二胎,我说「这钱我不能要,你在准备要二胎。」

他说「我从我哥那拿到钱了,我这钱够,你先用着。」

其实,我当时能挺过来,也是因为这些事。

再次晕倒

后来我父亲醒过来了,转到了石景山区的一个康复医院。但是在普通病房需要有人陪护。这个重任,只能交给母亲。

我母亲在陪护的时候没有病床,只能睡在一个像小沙发的椅子上。我父亲发烧,我母亲还得半夜起来,给他换东西,给他喂水,给他导尿管。

■ 母亲在康复医院照料父亲

这时候我非常心疼父亲,也特别心疼我母亲,怕母亲累病倒了。但当时我脑子中血管瘤又大了,我没办法替她去陪护,否则我可能也会倒下。

所以,那时候我的心情是焦急、无奈、无助。

虽然不能去陪护,我还是想尽点责任。我每天早上起来,给父母煲汤,再搭一个半小时的地铁把汤送到石景山。

但是有一天,我自己在家的时候,又发生了状况。

那天,我给父母送完吃的,回到家,坐在电脑前喝了一口茶,又再次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我醒过来之后,我感觉明显地恶心、想吐、头晕,站不稳,想上厕所。

我知道,又出血了,因为跟第一次的感觉很像。我自己去医院做了核磁共振,确诊是二次脑出血,而且这次出血比第一次还要严重。

我心里想:「没办法,必须要做开颅手术了。」

■ 第二次检查报告

于是,我下了决心把我父亲和母亲转移回老家。

我当时做了最坏的心理打算:我母亲在这照顾我父亲,我做手术如果再出现什么状况,我母亲怎么办?

起码我得把父亲转移回家,她的精力会放在我父亲身上。我做手术虽然很紧急,但是她不用亲眼看到我的状况。

所以,我包了一辆救护车把父亲母亲送回老家鹤岗,把四叔从广州叫来照看自己手术。

-5-

朋友们的帮助

8 月 3 号的时候,我摄影圈的一个好朋友去世了。

他是原来三影堂的艺术总监毛卫东,我们总在一起喝酒。他也给我了很多艺术方面的帮助。

我最抑郁那段时间,毛卫东给我打过电话叫我出来喝酒。但因为病情,我是不能喝酒的。我没有跟他说我的病情,只是说过几天我再约你,但我没有再联系他。

等我下一次接触到他的信息,就是他去世的消息。我非常的难过,而且很愧疚。

当时摄影圈的一个朋友找我说:「你知道毛卫东去世了吗?」我说:「知道,我情况也不太好。」 他问我什么情况,我就大致讲了讲。

他可能是通过某个摄影群说了我的情况,有三四个朋友来找我,尤其一个朋友直接跟我说,「虽然我们很久没见了,但我们是朋友,你有什么事怎么能自己扛着?」

我说我不想因为自己的事麻烦别人。

他说:「你不应该自己扛着,我们都到这个年纪了,谁都需要帮助。」

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事。

我父母回老家了以后,当时我父亲已经花了接近 60 万,母亲就发起了水滴筹。前同事帮我转发的时候,我发现,前老板也捐了 5000 块。

我当时心情很复杂。我其实知道老板当时裁掉我,是出于公司利益不是她个人利益,我也能坦然接受了。

但是看老板给我父亲捐的 5000 块钱的时候,心里非常五味杂陈,一是感激,另一个是就放下了所有。

所以这也是我决定我要录一个视频的原因。在那个视频里,我向帮助我的朋友都表达了感谢。

■ 发完视频后 将手伸向阳光

视频发出之后,我收到了 170 多条留言,也有很多朋友给我转账打款过来。我做了一个 Excel 表格,把帮助过我的人,和金额都记录下来,等将来回报大家。

只是这个时候,我还不确定自己能否能顺利走出手术室。

我写了一封遗书给我母亲,然后快递了给我朋友,说:「一旦我出什么事儿,比如不能说话或者怎么样,你把这封信交给我母亲。」

我亲手给我母亲写的信,内容大致是:

「妈妈我很爱你,我也很爱我爸。虽然我有时候脾气不是很好,很多时候会惹你们生气,但我从来都是很爱你们的。如果你看到这封遗书的话,可能我不能说话,可能不能动,可能有更坏的情况,但我请你好好地生活下去。」

-6-

手术

说一件好玩的事儿,就是做手术千万别害怕。

进手术室的时候,我感觉我们都是猪肉。

那天,天坛医院有 80 台手术同时开,我们都像猪肉一样搁在那儿,一人一床,然后会有护士喊,谁谁谁多少号,就被拉走了。

每个人都睡在铁床上,房间里冰冰冷冷的什么都没有,只有护士在那打骂说笑,你躺在那儿,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命运。

其实做手术并不可怕,进手术室前一天我发完那个视频,得到了朋友的祝福以后,我就没有再害怕了。

尤其推进手术室时,躺在手术台上,我也没觉得心里慌,而是觉得总算到这一天了,一切该做的都做了,就是来面对最后的结果。

等护士给我戴上一个面罩以后,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是被护士拍醒的,说,「手术结束了。」

我当时只觉得脑子有点疼。被推出手术室时,第一眼就看到我四叔,我叫了一声叔,然后用右手捏了捏他的胳膊,我就放心了。

看到四叔的时候,我的视野是 180 度,叫他时我没有失语,右胳膊能握住能用力。我觉得这手术没问题了。

10 月 2 号左右,我拿到手机,开始逐个给大家回复, 跟大家报平安,说一切都 OK 。

在 10 月 8 号,我发了一个朋友圈:「要在 40 岁之前离开病房。40 岁之前要离开结束这段噩梦,跨出人生接下来的几十年。」

■ 离开病房朋友圈的配图

-7-

父亲去世

虽然刚出院不久,还需要人照顾,但我不好一直麻烦四叔。就给四叔买了机票把他送回了广州,我自己孤身一人在北京调养身体。

而且因为租的房子到期,我已经失业一年了,要节约开支,我还自己拖着病体搬了家。

我在北京的家搬到丰台了,巧的是我十五六年前刚来北京的时候,租的第一个房子就在丰台方兴园三区。

我想一切又重新开始了。我的状态跟刚来北京时揣 700 块钱、一个行李箱没有太多区别。

但这个时候出现了最让我撕裂一件事情。

今年一月份,我母亲跟我说:「你能回来吗?」

其实我也想回家,我母亲照顾我父亲太累,我父亲住院的时候,我几乎没有去照顾我父亲。

但是医生不让我回去。

你知道东北今年零下 30 度特别多。我刚做完开颅手术,还在手术恢复期,而且之前有癫痫。这样的天气对我的病情很不利。

但我妈还是希望我能回去过年。我妈说:「这可能是咱们三口最后一次过春节了,你父亲不太好,如果你能回来,我还是希望你回来。」

我当时很难受,我是非常想回去的。

但没想到的是,1 月 18 号, 我妈在大群里直接哭了,说我父亲已经离开了。

我跟我妈说「我必须得回去了,别管自己会不会出事了。」

我本来打算第二天早上就去做核酸。

但是那时候,北京丰台已经开始有疫情了。老家朋友说,回来直接隔离,根本回不去家。

确定回不了老家送父亲最后一程后,我给父亲请了法师点灯诵经。

这时候,我能想起很多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说我 40 岁了,没结婚,没孩子,我父亲没抱上孙子。

■ 给父亲超度的第 49 天 给父亲插花祭奠

我是东北人,我又是我们家族的大孙子,这种压力一直都有,但因为我的一些自我坚持的、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就一直没结成婚。

包括十几年前我对父亲发火吼的时刻,我现在都能回想得起来。当我父亲去世,所有做错的事都会涌上心头,都清晰起来。

现在老家疫情防控很严,北京也有疫情,所以我想再观望两三个月,找机会回去给父亲上个坟。

■ 清明节插花祭奠父亲

虽然我的经济压力很大了,但在此之前,我肯定无心工作,也不想在仓促中求职,这样对新的工作单位也不负责任。所以这段时间,我一直待在家里写些东西。

其实我知道现在的工作岗位非常少,而且大裁员的形势下,即使找工作,也没办法有之前的职位和薪资。但现在坚持不找工作,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的倔强。

从 1 月 18 号到现在,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方圆两公里。

我一直很自闭,但是我对生活依然充满向往。我希望大家听到我这个故事以后,别想不开。

这两年,尤其从 2021 年 6 月 1 日到今年 1 月 18 日, 7 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经历的事可能是别人几年或十年经历的事,它对我打击也很大。但是我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和向往。

尤其在现在的疫情下,大家可能会绝望。但是你要想,已经跌入低谷了,每走出一步都是在向上爬。

不要轻易放弃自己,也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 封面图及文中未注明来源图片

均由 讲述者 提供

来源:故事 FM 微信号:story_fm

专利围猎:中国科技公司前赴后继的 20 年战争

文 / 汪小楼

来源 / 银杏科技(ID:yinxingcj)

春节,本该悠闲的假期,对中国科技公司而言,是一段极其危险的日子。

暗中等待多时的专利猎手们,会给中国企业发出致命一击。此举屡试不爽。

2017 年 2 月,刚刚过完春节,康文森突然以单方面声明公开信的形式向华为致函,要求华为获得其全球专利打包许可。

在国际上,像康文森这种几乎没有实体业务,主要通过发动专利侵权诉讼而生存的公司俯拾皆是,业界也给他们起了十分形象的外号:专利流氓、专利蟑螂、专利鲨鱼。

2018 年,小米雷军就因为 Dareltech 的四项专利侵权诉讼,被邀请于 2019 年的大年初四到美国去 “过年”,大有红拂夜奔雪夜上梁山之苦感。

2020 年春节假期,夏普也对 OPPO 发起了专利侵权诉讼。

得知这一消息,OPPO 知识产权部高级总监冯英,感到十分意外。因为几个月前 OPPO 已经在和夏普进行谈判,按照一般的专利谈判流程,两家公司会先进行充分的磋商。

围绕着技术和价格,有些公司甚至可能谈上五六年都不会起诉。毕竟,如果能够协商出合理的费用,双方都可以从中获得收益。

夏普在制造业里,有过近百年的辉煌历史。

在 4G LTE 专利技术排名上,它仍旧稳居全球前十之列,光是起诉 OPPO 的部分 “标准必要专利” 城墙,就足以让业界望而生畏。

掀翻谈判桌后,夏普马上开始要求 OPPO 上缴高额专利费:每台手机 1 美元左右。按照 OPPO 当时的销量,一年就要上缴 1.5-2 亿美金的专利费用。

顺从夏普的条件妥协和强硬应战两个选项,对于 OPPO 来说,不论怎么选,都很头痛和棘手。

智能手机利润微薄,选择顺从夏普的要求,就意味着 OPPO 要交的专利费,十年都不一定赚得回来;如果强硬应战,OPPO 一旦败下阵来,最终确定下来的专利费,也有可能比顺从妥协来得更高,而且它一定会成为夏普跟国内其他手机厂商谈判的标准。

华为手机业务回撤之后,OPPO 幸运又无奈的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令国内很多知识产权律师都为其捏了一把汗。

这不由让很多人,联想起了多年前中国 DVD 产业覆灭的那段辛酸往事。

DVD 产业之殇

甄文先是国内较早从事 VCD 和 DVD 软件开发的工程师。

他从 1995 年进入爱多,参与开发第一台 VCD 到 1998 年进入步步高,再到后来亲身经历了 DVD 那场产业灾难。

甄文先至今想起都心有余悸,最令他难过的莫过于,这场产业 “灾难”,原本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只因当时没有人重视。

“物理上专利是他们(外资企业)的,但要说编码的发明人其实还是中国人,是万燕公司发明的。”

甄文先口中的万燕公司,是由姜万勐和 “MPEG 之父” 孙燕生 1993 年创立,并在当年研发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 VCD 机。

但两位创始人并没有去申请这项专利,这也导致万燕公司生产的第一批 1000 台 VCD 机被抢售一空后,成为了国内外家电公司早期的解剖对象。

不久之后,万燕公司又将 VCD 生产技术和解码芯片公开,一些国外公司很快便掌握了解码芯片和机芯(光盘读取与驱动系统)这两项核心技术,并进行了技术升级。

包括后来国外公司在 DVD 上采用的激光视盘技术,正是基于 1994 年万燕公司制定的 MPEG-2 标准演化而来。

尽管我们不能单纯地将 MPEG-2 标准定义为 MPEG-1 的简单升级,但这个标准却是实实在在由中国制定,专利权已经不属于万燕公司。

专利权一条通用的国际法则是:谁先申请专利权就归谁。

2001 年,中国的 DVD 出口量已经占世界总产量的 70%。

由日立、松下、JVC、三菱、东芝、时代华纳几家巨头组成的 “6C 联盟”,以及由索尼公司、先锋公司、飞利浦公司组成的 “3C 联盟”,开始以收取专利费的方式,向中国 DVD 产业发起了 “进攻”。

一开始是 6C 联盟要求,中国公司每出口 1 台 DVD 播放机,需向支付 6C 联盟 4 美元的专利使用费,接着 3C 联盟也扣动了扳机。于是谈判条件变成了:中国公司每出口 1 台 DVD 播放机,需支付 5 美元的专利使用费。

6C 联盟从 1997 年就公布了专利,1999 年开始向各企业发函告知缴纳专利费。

在与中国的 DVD 进行专利谈判的一年多里,6C 联盟一直按捺不发,却突然在全球 DVD 市场需求量达 4000 万台,中国制造占 90%的 2002 年发起攻势。

这颇似一场放水养鱼的游戏。

外国公司对专利保护,早已经有了专业的防范应对策略,它们时刻盯着产业界的一举一动。如果没什么油水,就不会打扰你,即便有所 “冒犯”,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等鱼养肥了再捞,这是专利攻防的惯用战术。TD-SCDMA、机顶盒以及 MP3CEBIT 案和 LG 在美国起诉 TCL 侵犯其数字电视专利等,具是如此。

据商务部调查显示,仅 2002 年,我国有 71%的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技术型贸易壁垒的限制,有 39%的出口产品因此受到影响,最终的经济损失达 170 亿美元。

当时那些对 DVD 产业发起诉讼的海外企业联盟,则被媒体称为 “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 出击的时间,恰好是 2002 年春节前后,那一年的 1 月和 2 月,数千台 DVD 先后在海关被扣押。

毫无还击之力的中国 DVD 企业,拿不出任何筹码去应对,只能对所有谈判条件言听计从。

2004 年,同为 DVD 论坛成员的汤姆逊公司和 DTS 公司,又发起了新一轮专利诉讼。接二连三的溃败,国外 DVD 依然存在,国内 DVD 行业早已举步维艰。

到 2005 年,一边是我国的 DVD 产量依旧占全球总产量的 90% 以上。另一边却是 DVD 制造商在不断合并、关停,从 400 家迅速锐减至 150 家。

就这样,中国 DVD 产业一步步地沦为了海外的代工厂。

在甄文先看来,中国 DVD 起步较早,万燕公司作为行业领头羊,但凡重视一下专利技术,在那场 “围剿 “中,也不至于到最后,都拿不出像样和对等的谈判筹码。

“专利技术就像战略核武器一样,对企业而言,你可以选择不用它,但必须要拥有它,不然连挨打的选择权都不具备。”

就如原子弹自二战之后一次都不曾用过,它却能在大国博弈中牵制着各方势力,让世界始终保持微妙平衡。

悲剧从未停止

DVD 这段产业辛酸往事,在回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可看作是专利法案的摸着石头过河。

1978 年 7 月,党中央在批复外交部、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的一份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 “我国应建立专利制度”。

直到 1984 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专利法》。彼时,距离美国颁布第一部专利法,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

中国那时刚刚脱离计划经济,短视与浮躁依旧盛行,申请专利只图数量不看质量,是中国知识产权体系建立初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甚至《专利法》被很多人看作 “多此一举”。

在企业层面,无论你有多少前瞻性思考,抵不上老板的一句 “申请这个专利有什么用?”

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从迪士尼发言人欧文・奥肯 1989 年的言语中可窥见一二:“我们总是在打官司。”

这句话背后不容忽略的事实是,西方企业早已将知识产权维权体系纳入常态化管理。

坊间甚至流传过一个段子:假如有天你被困孤岛,获救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岛上画一个米老鼠,迪士尼的法务将以最快的速度赶来起诉你。

中国不可能独居于孤岛,融入全球化进程,熟悉规则、参与游戏才是正道。1992 年,伴随着复关谈判,我国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在中国专利局专利法研究所的学术性年刊《专利法研究》中,一篇题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修订》的文章中记载到:

“专利法实施七年来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制定专利法是正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鼓励发明创造,使我国专利保护水平进一步向国际标准靠拢,修订专利法是必要的。”

无奈的是,知识产权这个 “舶来品”,中国和中国企业并没有拥有太多时间去从容消化。

WTO 入世规则、全球经济一体化,虽然加强了国际贸易联系,能让中国企业获取的市场空间更为广阔。但竞争法则的改变,让很多中国企业来不及应对,就已经轰然倒下。

在某种程度上讲,DVD 行业的全军覆没,是中国企业 “向国际标准靠拢” 的一体两面:既要时刻准备挨最毒的打,还要努力拥抱,说最美的情话。

DVD 行业的悲剧故事并未停止,令无数人感到惋惜的 HTC,也是一个因专利而倒下的巨人。

2011 年,苹果公司以侵犯专利为由,将 HTC 告上法庭,要求在美国禁止销售关于 HTC 的 29 款手机。

彼时的 HTC 在北美如日中天,创始人王雪红甚至表示 “如果将来只有两家手机厂商,那 HTC 肯定是其中之一。”

这并非狂妄,因为最辉煌的时候,连苹果都公开承认:HTC 是第一大竞争对手。

但由于 HTC 在专利上 “裸奔”,在与苹果的对决中元气大伤,最终苹果胜诉了,HTC 用了将近一年时间与苹果和解。

随后,“八国联军” 的故事再度上演。

黑莓、三星、诺基亚、微软也纷纷仿效苹果发起专利诉讼,对 HTC 进行全球范围的大 “围剿”。一次又一次的专利纠纷,接二连三的禁售,导致 HTC 的全球市场不断缩小。

时至今日,几乎已经没有人记得,那曾在美国市场上,能与苹果平分秋色的销量冠军。

围猎中觉醒

这些年,几乎所有的出海企业,都遭遇过专利 “围剿”,手机产业更是首当其冲。

2013 年,小米在海外的第一战,便是与有专利流氓之称的 Blue Spike 对决;2014 年小米在印度又被爱立信起诉侵犯专利,并且遭遇禁售。

2016 年,魅族与高通之间又掀起了专利诉讼,面对高额的专利费,魅族一度高调喊冤,大打 “苦情牌”。

在坚硬 “专利墙” 面前,不仅仅是互联网思维不堪一击,就连拥有自研麒麟芯片的华为也无法绕过。

但即便高通再怎么强势,手机厂商在没有找到替代方案之前,也不得不上缴交专利费用。

缺乏专利风险应对能力的中国手机公司,仿佛在最陡峭的悬崖上徒手攀岩:华为、中兴、联想、小米、魅族…… 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接连卷入跨国专利诉讼。

为什么专利战争会集中于手机行业?

手机行业正处在一个时代潮流之上,是各种硬核新技术的集大成者。一部智能手机大概有四十多万专利技术,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厂商,能做到完全通吃。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专利可量化,必然会带来手机厂商之间,手机厂商与其它拥有专利技术的公司之间,一场场无尽头的博弈,永不停歇。

也正是一场又一场的残酷血腥专利战争,打醒了无数企业和企业家,他们前赴后继地在拥抱中学习、在隐忍中成长、在发展中壮大,等待时机并反戈一击。

到 2021 年,中国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专利大国,位列世界专利申请量的前五名。可是专利质量不高,依然是专利侵权保护中的硬伤。

我国专利数量的 80% 以上,都由专利代理机构完成申请,许多企业基于上市等目的申请专利,浮躁与短视也推动着,这些代理机构忽视了专利的申请质量。

在国外,专利授权是专利工作的开始;而在国内,专利授权往往是专利工作的终结。

不得不承认,当今世界上大量产品的知识产权都在美国。

任正非曾在公开场合说过,美国科学技术的深度和广度非常值得学习,尽管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在个别领域领先,但中国和美国比,差距还很大。

归根结底,专利战争的核心还是在于专利技术本身,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一切只是徒然。

任正非是中国为数不多,头脑一直保持清醒的企业家之一,华为能有今天的江湖地位,离不开他的高瞻远瞩。

《华为的冬天》已成绝唱,海思 “备胎” 计划最热血的时候,甚至也被他泼过冷水,“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冷静、沉着,热血沸腾最终打不赢仗并不管用”。

任正非认为,创新精神值得鼓励,但不要盲目,一定要站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上,或者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

外界所熟悉的华为海思 “备胎” 计划,也并非从源头上开始创新,也给别人交过大量知识产权费用,有些是签订了交叉许可协议,有些是永久授权。

因此,我们要排除一种认知误解:专利权并非垄断,专利战争大多数本身也不属于恶意竞争的范畴。它反而是在以相对公平的方式保护、鼓励创新,推动着世界科技进步和发展。

就如让美国人发怵的 5G 相关标准,源于十多年前一位土耳其教授的数学论文,这篇论文发表两个月后,华为投入了上千人,开始以论文为中心研究各种专利。

土耳其教授 Arikan 虽不是华为在编员工,华为便拿出大量资金,支持该教授的实验室,让他可以招收更多的研发人员。

十多年时间下来,华为的 5G 基本专利数量排名世界第一。在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 5G 专利争夺战中,华为始终不落下风。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拥有的专利技术数量越多就可以稳操胜券,业界有句老话,“没有无效不了的专利”,也往往能决定专利战争的胜负。

第一个 SEP 禁诉令裁定

“无效” 是知识产权界里的一个专业术语。

具体的做法就是从海量的专利文件等公开资料中,找到在先披露专利技术方案的证据,质疑起诉方专利的原创性,撼动其赖以发起侵权诉讼的基础。

在起诉华为的几年前,康文森从诺基亚手里买来了部分标准必要专利,也就是 SEP(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它作为战略性储备资产价值巨大,企业一旦拥有,相当于 “家里有矿”。

最近 10 年里,一个真实且稳定性较高的 SEP 专利族交易价格均价,常常在数十万到数百万美元之间。

在通信领域,每一件终端产品都汇集着上万个专利技术,SEP 许可费已经成为通讯企业绕不开的 “入场券”。

但在 “技术锁定” 的背景下,SEP 同样是一堵高墙:它可以决定是否允许他人使用专利,还可以决定他人能否进入相关技术领域与市场。

SEP 费率怎么收?收多少?此前中国不是判例法国家,面对海外的长臂管辖,常常只能被动应对。

围绕着许可费率,华为和康文森其实也磋商了很多年,但谈判只是常规流程的第一步,康文森还是在英国和德国,将华为告上了法庭。

当时康文森给华为提出的中国许可费率,比南京知识产权法庭裁决的,高出了十几倍。

在与康文森沟通的 3-4 年间,对方 11 个带 CN 专利的专利族的专利许可费,有 8 项中国专利被华为 “无效” 掉了,随后华为又发起了反击诉讼。

在华为的申请下,2020 年 8 月,中国最高法院裁定,康文森不得在最高法院下达最终判决之前,申请执行德国杜塞尔多夫做出的一审停止侵权的判决。

这是中国做出的第一个 SEP 禁诉令裁定,入选 “2020 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此前由于中国未曾引入禁诉令制度,且对禁诉令没有任何反制措施。

面对这种国际专利争端,只要境外法院发起一纸禁诉令,中国企业立刻就会失去司法保护,只能选择撤诉或私下和解。

这种被动押上谈判桌的经历,中国科技公司过去习惯了。

如今,中国法院也开始使用禁诉令了,无疑给之后处理此类国际诉讼的中国法院,带来了指导性意义。

而华为与康文森一案的最终裁定,为接下来 OPPO 与夏普的专利拉锯战,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华为之后,OPPO 反击

围棋宗师吴清源讲过一个著名的 “围棋理论”:你围你的地盘,我围我的地盘,没有任何厮杀,最终高下立见。

OPPO 创始人陈明永很喜欢吴清源这句话。更重要的是,作为曾经 DVD 行业的从业者,他亲眼见到过一个行业因为知识产权而倾覆。

他明白,如果在专利布局与研发上不能加大投入,OPPO 迟早会为他人作 “嫁衣”,失去根基。

2014 年,在海外市场飞速扩张的 OPPO,引入了一位知识产权负责人,就是前文所讲的冯英。

冯英职业经验丰富,华为曾是他的老东家,在华为任职期间,参与过各种各样的专利战争,也喜欢将 “围棋心法” 运用于知识产权诉讼的战场上。

华为手机业务不再是重点后,他明显能感觉到专利火力朝 OPPO 头上集中了过来。2022 年第一季度,他和团队在处理着数百个专利案,其中诺基亚一家就有 40 多个案子。

全球的知识产权诉讼战涉及多个维度,在他看来,赢面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预见的,需要苦练内功,统筹全局步步为营,以链条式的布局制造化学反应,制衡对方。

夏普发起诉讼后,几经权衡 OPPO 迅速做出了决策:不能一味妥协任人宰割,也不能鱼死网破,最好的方式是边打边谈。

而夏普在专利战场上,战斗力一直强悍。

熟悉我国面板生产线建设的人可能会记得,2007 年前后它在深圳、上海的两次 “搅局”,将我国高世代显示面板生产线的建设,推迟了 2-3 年。

尤其是被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收购后,夏普的终端产品变少,大规模的对外专利诉讼逐渐增多。

夏普起诉 OPPO 的部分专利技术,之前已经立下过赫赫战功,其中就包括已经与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达成授权许可的 LTE 通信标准专利。

富士康的 IP 负责人周延鹏甚至在媒体上表示,大陆企业这边 “不打是不会服的”。

据乾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宋献涛回忆,夏普刚开始就拿出了标准必要专利这个 “核武器”,意欲快速解决战斗。

夏普在德国慕尼黑起诉 OPPO 时,深圳中院也在 OPPO 的申请下签发了禁诉令。然而仅仅在禁诉令发出的 7 小时后,慕尼黑第一法院便签发了 “反禁诉令”,责令 OPPO 公司申请撤回深圳中院的禁诉令。

但深圳中院并没有通过保全裁定,要求夏普撤回 “反禁诉令”,而是发起了世界上的第一起 “反反禁诉令”。

一个禁、一个反、一个再反…… 这一来一回,像极了 “反弹 + 反弹无效 + 再反弹……” 的弹珠游戏。OPPO 与夏普在欧洲战场上 “无限套娃”,在日本东京和中国台湾,OPPO 也向夏普发起了反诉。

2020 年年底,在夏普发起诉讼不到一年时间,深圳中院针对 OPPO 诉夏普案做出管辖异议裁定,确认了中国法院对标准必要专利全球的许可费率具有管辖权。

这是国内法院首次以成文裁定的形式,确认中国法院对于标准必要专利全球许可费率的管辖权。

此时,夏普在主战场上的颓势已经显现,假如全球许可费率再继续判低,全球收费标准也将随之降低,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于是,夏普又向最高法院提起了上诉。

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全球许可费率” 一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一方面代表着管辖权,另一方面又与国家自身经济实力相关。

在此前的跨国专利博弈中,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动权一向是被发达国家所把持。直到近两年,中国知识产权界才演化出一个新的话题:全球许可费率。

如今,中国开始主动对海外法院的长臂管辖做出反制。

2021 年中国《专利法》又作出了最新修改,这意味着中国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规则的制定。

对这场争端的发起者夏普而言,被判 “全球许可费率”,则意味着理论上将在全球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应按照统一费率收费,而夏普所要求的过高的专利费,一定不会得到中国法院的支持。

8 个月后,夏普向最高院提起的上诉最终被驳回。

此时,形势已经彻底逆转。来自全球各地的捷报纷纷传到 OPPO 总部。在双方一年零九个月的专利纠纷期间,OPPO 一共无效掉了数十件夏普涉诉专利和中国同族专利。

OPPO 发现夏普在日本销售的手机用到了 OPPO 的快充技术,因此又反诉反击攻下了夏普最重要的两座城池,日本和台湾。

和平终究是打靠出来的,据业内人士告诉银杏科技,夏普与 OPPO 目前已经达成了和解。

未来不再让人惧怕

往事并不如烟。

纵观这些年的专利战争,中国企业从被动挨打到寄人篱下,从积极参与到制定标准,再到与日俱增的专利话语权。

激励人心和九死一生的故事,在不断交替拉开和落下帷幕,虽然有太多人已经远离舞台中央,但属于专利战争的金戈铁马还会一直书写,历史不会遗忘他们。

随着越来越多的专利战事被写入教科书,华为、OPPO 等中国企业纷纷选择拿起 “枪” 的同时,也在扩充自己的专利 “武器库”。

据中国通信院最新发布的《全球 5G 专利活动报告(2022 年)》显示,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全球声明的 5G 标准必要专利超过 6.49 万件,有效全球专利族超过 4.61 万项。

有效全球专利族数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是华为、高通、三星、LG、中兴、诺基亚、爱立信、大唐、OPPO 和夏普。华为有效全球专利族数量占比为 14%,以较大的优势排名第一位。

如今 OPPO 全球的专利申请达到了 77000 件,授权专利大概有 38000 件左右,5G 专利全球排名第九;OPPO 和苹果也在推动下一代的视频专利池建设,形成 “专利联盟”。

这也意味着 OPPO 已经开始思考 “专利变现” 和付诸实践了,目前看起来其策略相对比较保守,没有 “点对点” 狮子大开口,而是放进专利池分成。

OPPO 的快充技术已适度向 40 多个公司收取专利费,在影像、AI、天线和折叠屏(Find N)这几个重点领域 OPPO 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过,夏普战场的硝烟刚刚散去,OPPO 又被诺基亚拉向了另一个新战场。

2021 年,诺基亚以一项关于蜂窝标准必要专利的更新协议,以 OPPO 为突破口,发起了诉讼,向整个手机行业索要包括 3G、4G 和 5G 在内的高额专利费。

在手机行业看来,这个做法有些 “狮子大开口”。

在诺基亚的这一波专利诉讼中,小米公司也赫然在列。vivo 则在一些地方向诺基亚提出反诉。

据可靠消息,小米已经妥协递交了投名状。OPPO 于今年 3 月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的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PTAB),提交了一项针对诺基亚 US10,701,588 专利的复审 IPR,用行动挑战这件专利的有效性。

入世 20 年, DVD 的产业悲剧早已埋入故纸堆,一场场专利战争仍然历历在目,血腥中总是充满 “落后就要挨打” 的警示预言,中国企业不应该也不会忘记那些伤痛。

但也不要因此记恨,丛林法则它也总是推动着商业文明稳步向前,电影《教父》里有句经典台词:不要憎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

唯有敬重对手,持续投入科技研发,未来才不会让人感到惧怕。

网红坐上NBA解说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娱(ID:yiqiduyu),作者:赵二把刀,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王濛登上冬奥解说席,李景亮解说UFC,徐静雨解说NBA……进入2022年,新体育解说们不仅来势汹汹,更代表着来自互联网的力量。

中国男足冲击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失利,但过程中引发的诸多话题可谓此起彼伏。这其中,诸多足球解说员、评论员以及媒体和自媒体们纷纷赤膊上阵……最受关注的,同时也是传播较广的一些观点和言论,大概还是足球迷们比较熟悉的黄健翔和董路等知名的足球评论员,而他们,毫无疑问是足球遇到互联网之后的受益者。

在篮球领域,其实也在发生同样的故事。一大波自带流量的篮球自媒体,也正在让篮球解说和篮球评论越发的个性化和非传统化,或许,在相当部分的篮球迷中,徐静雨等已经成为他们心目中的黄健翔、考研界的张雪峰——当网红体质开始进入专业的解说席的时候,事情就变的非常有趣。

把时钟拨回到2006年德国足球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现场,被认为是应该秉持客观的足球解说员黄健翔终场前的解说词,不仅让其破圈,更是中国足球解说史最重要的事件或者说是事故:

“点球!点球!点球!格罗索立功啦!格罗索立功啦!不要给澳大利亚人任何的机会!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他继承了意大利的光荣的传统!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格罗索一个人,他代表了意大利足球悠久的历史的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伟大的意大利!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马尔蒂尼,今天生日快乐!意大利万岁!……”

之后,黄健翔离开央视,开始在网络里空前活跃,成为最知名的博客作者以及网络红人。

当时间来到2022年4月,在2021-22赛季NBA季后赛第一轮的一场比赛,波士顿凯尔特人对阵布鲁克林篮网,知名篮球评论人、自媒体人徐静雨在某视频平台这场比赛进行了解说,在比赛最后关头,凯尔特人的球员塔图姆投中了一粒绝杀球,帮助球队击败了篮网,徐静雨因此在解说时激动地大声喊叫,持续近半分钟都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大叫——在篮球圈中引起轩然大波。

那么,徐静雨是谁?徐静雨,80后,东北人,常年奋战在自媒体一线,陆续拍视频搞过行业漫谈,说煎饼果子,说养马都乏人问津,到说体育总览体坛开始有人气,一直到开始说NBA逐渐成为网红。

徐静雨直播

和黄健翔当年受到的批评和质疑一样,当坐在解说席的时候,无论是足球还是篮球,解说员都会被要求要做到相对客观(主队比赛除外)。作为新晋解说的徐静雨确实没有做到这一点,他对于篮网队以及其对两位大牌球星杜兰特和欧文的不满也是“众人皆知”。

这直接导致了部分专业的篮球解说人对其表示不满,认为他的解说不专业,太娱乐化:

确实,如果把其作为电视台的篮球解说,徐静雨在这场比赛的业务水平确实有很大的问题,除了立场不够客观之外,长达30秒的喊叫也是让人一言难尽——较之黄健翔那样几嗓子和一大段话,被粉丝称为鲸鱼的徐静雨的解说席位确实坐得不够稳重。

但也有很多声音支持徐静雨。毕竟,他不是专业的解说出身,而是篮球自媒体出身。凭借对NBA的喜爱,在自媒体发布对于篮球和球星的理解和评价,凭借独特的风格走红,所以在解说席上有“啊啊啊啊啊”的表现也就被很多网友理解——甚至还有部分网友,期待其“整活”,搞点不一样的内容。

此次纠纷,也让很多网友重新认识徐静雨,作为一位篮球自媒体,他以内容风格和超高人气,出现在各个NBA节目甚至开始做解说,其实也代表着短视频和直播时代,网友们对于“解说”的需求和之前不太一样了。

互联网时代,网友对于解说风格化的接受度明显提高很多。2022年冬奥会期间,“我的眼睛就是尺”让前知名冰上运动员王濛再度走红,王濛的激情式说话是她最吸睛的一点,独特的解说方式配合上她的东北口音,无论是电视机前的大家还是现场的人们,无一不被吸引。徐静雨也是东北人,和王濛都有着东北口音以及强大的自信。

王濛直播解说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王濛的激情式解说的平台同样也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的发展其实早已经深刻地改变了“解说”的方式和形态。

受互联网影响最深和最早的毫无疑问是足球。作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职业体育项目,足球的魅力自然无可比拟,但对于行业而言,足球不是一个赛事一家独大,而是包括英超、意甲、西甲等赛事之外,还有欧冠、欧洲杯、世界杯等等顶级赛事,在国内也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最初的足球解说都是在电视台,专职或兼职,所以整体风格上还是以专业以及客观为主。

2010年之后,足球赛事的版权开始流入互联网,乐视、苏宁、腾讯、优酷、爱奇艺等视频平台分别获得过某个或多个赛事的版权,对于解说员的需求也很强烈,所以足球解说员的市场化程度一度很高——尤其是央视5套的很多足球解说们最重要的跳槽方向就是视频平台。

此外,很多之前以文字为主的足球评论员开始坐到“解说席”上,出镜成为解说员,比如某大眼又比如董路,他们也凭借积累的人气受到各平台的重视,在重要赛事中频频现身,而到了短视频时代,他们自然也是红利的受益者。

相对互联网对足球解说界轰轰烈烈的改造,篮球解说受到的挑战要小很多。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篮球项目一个赛事独大——除了奥运会之外,绝大多数篮球迷只关心美职篮NBA。

美职篮NBA的转播权一度是央视独大,其他卫视偶尔喝汤。后来NBA版权被乐视 新浪和腾讯三家分享,2015年腾讯以5年5亿美元签下NBA网络独家直播权,之后续约价格变成了5年15亿美元,事实上,除了央视和百事通有部分NBA的赛事直播之外,腾讯已经成为NBA赛事观看的唯一选择。

对于篮球解说员来说,腾讯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平台,签约的解说和评论员包括杨毅、王猛、王子星、段冉、柯凡、刘家超、段旭等,更是推出了美娜等女网红解说,同时,多数资深篮球评论员和运动员也都会以嘉宾的形式出现——徐静雨也是腾讯NBA栏目的常客。

在经历停赛风波之后,央视和咪咕等平台的篮球解说还是几个老面孔,在娱乐化的腾讯NBA面前只能说是勉强支撑。

其实,在腾讯拿下NBA版权之后,对于NBA解说越来越娱乐化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平息,毕竟,市场化的视频平台最重视的就是用户体验以及拉动用户付费——所以,才有了专门为超高流量的湖人队配置专门的网红评论员美娜。但谁也没想到,一直被认为是连麦嘉宾的徐静雨在坐上解说席,就立刻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出圈了!

腾讯NBA网红评论员:美娜

某小平台想必是乐开花了,这解说费花的超值。

2022年的徐静雨,开始厚积薄发。在转换多个媒体平台后,2021年下班前签约b站,截至日前,粉丝数量53.7万,直播间人气在体育类别中也是独一档的存在,付费弹幕络绎不绝。之后更是带动杨毅、王猛等篮球解说员签约b站,引领一时之风。

同时,徐静雨直播的内容也被很多网友和作者剪辑后,传播至抖音、快手、微博、虎扑等网络平台,除了篮球话题之外,其回复付费弹幕的内容,也流传非常之广泛,类似于“蜗牛屎壳郎谁的历史地位更高”“给名人堂评委送水果”“诸葛亮5000吨方便面一统三国”等也都相当之经典。

很多网友认为看徐静雨,其实就是和看郭德纲赵本山差不多,除了听他侃体育之外,更是图个乐子。

2022年,经历停播危机的NBA复播,对众多平台而言,把观众拉回来就是重中之重。人气颇高的徐静雨也就成了平台的排面,诸多刻意制造有冲突的话题,以及和网红女NBA解说互动的环节也频频出现,并被剪辑流传——自媒体徐静雨需要成为NBA赛事的一份子为自己证名,NBA赛事直播需要徐静雨们的话题和流量。

当越发自信和受欢迎的徐静雨多次出现在NBA赛事直播的环节中的时候,他坐在解说席的时机也到了;某小平台或许是出于成本,或许是出于尝试,邀请徐静雨解说比赛,于是,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解说,带来的冲击不亚于黄健翔的“解说门”,相信不远的将来,徐静雨会坐在大平台的赛事解说席成为嘉宾解说的。

观众想要看到个性化和不一样,平台需要关注和流量,短视频平台们需要素材——是的,当黄健翔已经成为远古网红之后,徐静雨成为和张雪峰类似的存在,网友们喜爱他们的幽默和口才更甚于他们的专业,而他们身上又都有着各自专业的标签,以及行业里独一无二的高流量和高关注。

所以,未来徐静雨出现在类似脱口秀、演讲以及其他综艺节目中的时候,网友们也不需要奇怪,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互联网短视频和直播,对网友们接触和了解NBA赛事改造的必然结果,一定会有人承接这份红利,只是很多人没有想到这个人会是徐静雨罢了。

结语

王濛和徐静雨受到的关注,或许仅仅是个开始,类似的个性化和风格化的解说员会越来越多,给网友们带来不一样的观赛体验。相信未来,拥有体育赛事版权的平台,在赛事解说安排上,会越来越考虑来自互联网的影响,以及解说对于流量拉动的重要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娱(ID:yiqiduyu),作者:赵二把刀

“毕业” 浪潮下,互联网人的自救指南

文 / 吴依涵 何芙蓉

来源:光子星球(ID:TMTweb)

撰文 | 吴依涵 何芙蓉

编辑 | 吴先之

当下的大环境,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其他行业,都在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很多企业只能通过缩减人员进行过冬。深陷 “裁员浪潮” 旋涡中的员工,有些人是无措的,因为他们已将公司视作自己的职业归宿,为其奋斗至退休;有些人居安思危,早已谋划出另一条道路;也有一些人阴差阳错地发展起自己的第二事业,成功地避开了这场危机。

近日,一些刚从互联网大厂离职的人员与光子星球分享了他们的近况,也有从大厂出走的二次创业者诉说了他们创业的心路历程。

 吴帅:字节离职走上餐饮创业路

“双减之后,失业、欠债、转行、投资失败、再就业便成了为个行业的真实写照,每个人都只是时代沉浮中的一粒沙子。”

2021 年 7 月 24 日下午,朋友为吴帅提前庆祝生日,两人正在中关村的一家餐厅吃饭,觥筹交错间,相谈甚欢。然而,当晚手机里新闻 App 弹窗的一个消息,打破了酒局的欢乐。

吴帅是一个在在线教育行业深耕了多年的老人,从达内教育到 VIP KID,再到字节教育,而后自己创业做课外培训,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在线教育。此时的他似乎没有给人生设置第二选择,不出意外的话会在教育行业一条路走到黑。

“看到消息说真的要‘双减‘了,虽说是庆祝生日,但当时我是坐立难安。” 吴帅表示。不安之下,他在用餐期间联系了尚德教育的创始人欧蓬求证自己当日看到的有关 “双减” 政策文件的真假,对方简单的回应了他四个字 “这是定稿”。

“当时我真的慌了,立马又联系了以前 51 Talk 联合创始人张礼明,他让我打开《新闻联播》。正巧不巧,当时正在播关于 “双减” 政策的内容,我整个人就懵了。” 吴帅回忆道。

“当晚两个人喝了三瓶白酒,整个人就开始变得麻木。” 晚饭结束后,吴帅在中关村外的天桥上吹了很久的风,冷风催酒醒。此时,他也真正意识到,是真的干不下去了,整个事业构想在这一晚彻底崩塌。

回忆这一路的坚持,除了拥有不错的薪资,还有便是所谓的成就感。“从开始一个月几十万,到一年几个亿的增长,动辄操盘几千万上亿的生意,还是很自豪的。”

不过,在得到这一切的同时,吴帅也付出了代价,忽视了对家人以及爱人的陪伴,令一段爱情走向了尽头。

“最后你会发现,离开这个平台你啥也不是,很多东西都是公司、平台赋予你的,这一点是双减之后我才意识到的。你曾经所谓的事业,都随着平台的倒闭变成一地鸡毛。” 曾经的一切如海市蜃楼,直到双减落地,他似乎才慢慢地从中抽离出来。

多年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在这一刻归零。

在经历了极其痛苦的一个月,他萌生了做餐饮的想法,只想尽早远离教培这个行业。

从教育到餐饮,要说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唯一的关联性或许都可以被视为国民生活所需。但具体到实际的运营,无疑天差地别。

吴帅是湖北武汉人,他同很多北漂一样,在外多年总会对家乡的事物有着特别的执念。转型做餐饮,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武汉热干面。

去年 8 月开始他着手准备自己的二次创业,这段时间在北京武汉往返无数次。从最初的招厨受阻到无奈走上自学之路,其中的艰苦只多不少。

之后他在武汉当地找了一个老字号的店,跟着店里的老师傅学习做热干面等特色美食,持续学习了 20 多天。至到 11 月,他带着最终招来的 3 位地厨师来到了北京。

由于店铺还在筹备中,他们到夜市摆了两月地摊以维持生计。

今年 1 月,吴帅在北京大望路开的武汉特色餐饮 —— 拾楚记终于如期开业,好在如今店里的菜品品质、卫生问题、以及运营等都在逐步优化中走向稳定。

“在你没有做过这个行业之前,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敬畏。做线下餐饮之前,我自以为社会经验已足够丰富,但现实是该踩的坑一个都没有避过去。从招人、选址、装修、到各种审查报备,我们都交了不少学费。” 吴帅感叹道。

如今吴帅白天在店里帮忙,晚上有空甚至会去做代驾,同时还在筹划去望京开一家分店。在新创业项目如期进行的同时,吴帅仍在为教育公司的收尾工作而烦恼。

如他所说:“一切都是为了还债。”

李聪:京东工作 5 年 “毕业”,当务之急是找新工作

“当前环境创业等于自杀,而我想去的几家公司全部停招。”

刚从京东 “毕业” 的李聪陷入了困境。从第一天的领导约谈,到十几天以后的无奈妥协,他每天都在经受煎熬。

家中有怀着孕的妻子需要照顾,而在公司每天都会被领导或 HRBP 约谈,从最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到最后的施压、暗示,他感觉自己心脏被烙铁了一般难受。

而此次谈判双方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公司只想 “毕业” 的人安静地走;而李聪的诉求就是一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补偿。然而,谈判内容一旦涉及到 “裁员流程是否合法” 时,就会被弱化。

谈判无果,他也想过走仲裁这条路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一切就能只能以公司的标准来补偿。而协议里全部都是公司的负责声明,就连离职证明里的 “协商解决” 最后也会被换成 “个人原因”。

经历了十几天的拉锯战,李聪又考虑到自己的现状,养家重担都压在了身上,不能这么长时间和公司耗下去,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找到一份新工作。最终他放弃了仲裁,接受了公司的协商。

此次被裁事件,让李聪最终看清了个人的力量在资本面前是如此地脆弱不堪,“一个没有共识的群体只是乌合之众,没有信任的群体只会自我消逝。在利益至上的社会,多学学法律是最好的修炼。”

如果企业裁员方式不合法,为什么大部分都放弃去仲裁?

据一位资深 HR 表示,裁员解约合不合法不是公司与个人说了算,是仲裁结果说了算。对个人而言,仲裁赢的概率很大。但是在这期间,个人会面对未知的仲裁周期 —— 几月到一年不等;还要花钱请律师;有的还急于去寻求下一份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耗时费力,令人疲惫不堪,对个人的身心都是极大考验。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仲裁多少会影响到下一份工作的背调,所以,就算员工赢了,最终也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而对部分企业而言,首先考虑以最少的损失完成裁员工作,一部分员工迫于各种压力选择妥协,而对于一些态度强硬的员工,即便是最终双方协商失败,走上仲裁这条路,对公司来说也没多大损失。如果企业输了那就按照法律进行赔偿即可,反正也没有额外的惩罚。基于现状,员工仲裁的案例极少。所以,对企业来说,有一个议价空间的方案 —— 可以更低成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为什么不用?

当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公司都会速战速决,杜绝集体商议闹事的状况发生。

 陈成:10 年互联网曲折路,最终决定回老东家

“兜兜转转折腾了一圈,不仅没能跳出互联网这个围城,反而倒回了原点。”

“其实我们提前也有些感知的,只不过领导没发话,我们也就没有做下一步的打算。” 这突如其来的通知,让陈成以及他的领导有些措手不及。

“公司通知得过于突然,未按法律条款来,他们不想按正常赔偿流程走。而且今年年终奖都没发,现在只答应给 N。” 换言之,这个 N 就相当于年终奖,这部分钱本就是他们应得的,现在换个形式冠以赔偿之名来糊弄人。这谁能接受?

“我们现在只要求 N+1。” 陈成告诉光子星球,对于员工的诉求,公司却给出了这样一句回复:“你们的要求很合理,也符合法律依据,但是公司给不了。”

这些天陈成和同事们也在商量怎么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考虑过去集体仲裁。“我最近在网上看到过一些相关讨论,有些人害怕与公司对峙,有些人觉得钱不是很多就忍耐下去了,最终都是因各种原因妥协了。但是,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违法的是公司,该感到歉疚的是他们,而我们不应背上这些所谓的心理枷锁。”

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然而,当一群人凝聚起来,也许会扭转这场博弈的局面。

“如果最后真走上集体仲裁这条路了,我们的诉求就不是 N+1 了。” 陈成表示,到时候我们要解决的不只是裁员的问题,还有平时加班和法定节假日不休息等问题。当然,这是一条鱼死网破的绝路,不是廹不得已谁也不想去给自己再添麻烦。

陈成有过十余年互联网大厂工作经历,曾入职阿里,3 年之后离职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干了不到两个年头又选择跟随着自己的直属领导一起跳槽去了另一家互联网大厂。

当年的机缘巧合之下,让陈成得来一个阿里面试的机会。经过 2 月 4 轮的面试之后,他终于闯关成功了。正试入职时,他感觉自己仿佛是拿了清华录取通知书那般兴奋。

入职第一天,陈成就加班到凌晨 1 点。无论多晚,他从未见过熄灯的的阿里大厦。长期紧凑的工作节奏冲淡了最初的兴奋,更多的是疲惫。

“离开阿里,一方面是因为太累了,那段时间我每周都去医院打针,身体有些吃不消;另一方面是当时的京东正好有相关岗位在招聘,并且薪资提升 30%。” 陈成回忆道。

但好景不长,来到京东不到 2 年他遭遇了人员优化,“我有机会调岗,但当时正准备结婚,分不出时间和精力去和 HR 聊。” 最后陈成选择离职专心准备婚礼,之后就在家闲置了 3 个多月。

当长时间无事可做的时候,人就容易催生出消极情绪,这令陈成渐生一股自我怀疑之感。

“闲在家里久了,我就开始迷茫,胡思乱想。” 陈成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然真的要抑郁了,随后便开始更新简历投了一些中意的企业。由于自己之前有过丰富的大厂工作经历,陈成很快便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上一家公司氛围挺好的,不管是人际相处,还是在工作方面。” 但戏剧性的一幕再次出现,部门调整,陈成的直系领导已找好了下家,他最终选择跟随一起离开,来到了现在的公司。

然而,今年的 “裁员潮” 并未放过他们。就在前几日,部门宣布优化 40% 员工。陈成的领导就在这个优化名单里,公告一出,他的领导就被叫去谈话了,估计下一批就轮到自己了。

几经思考,陈成决定回到老东家,“现在入职条件十分苛刻,不仅卡学历和年龄,还要求有相关工作经历,2 年内有升职。” 不过这些在他看来问题都不太大,而且自己与那人的关系也维持得挺不差的,有相当大的把握可以再回到原来的公司。

 陈杨科:十年游戏研发,想去字节发现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很多人,或主动或被动地被自己的领域抛弃了。”

准备月底返乡的杨科,回忆自己在广州的十年光景,感觉有些恍惚又很充实。恍惚的是这转眼即逝的光阴。毕业后自己进行游戏公司做游戏研发,从小跟班干到管理层,这一路走来又是那么的充实。

“上学时期经常逃课去玩游戏,逃着玩着,后来就萌生出要自己做游戏的念头。” 后来杨科在大学期间通过自学拿到了一家游戏公司的实习机会,在毕业后成功进入了 forgame 集团。几年之后跳槽去了现在的游戏公司直至现在,一待就是 5 个年头。

“现在团队解散了,我也不打算在沿海城市折腾了。” 杨科的离职经历和其他的裁员情况有些不一样,他们的公司是直接倒闭了,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失业了。

有朋友给杨科推荐字节跳动在广州和深圳的游戏团队,他原本兴致冲冲,但一打听才知道,字节跳动的游戏也不好做,由于很难拿到版号,字节招的很多游戏员工目前都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很少有部门扩招。

“原来地主家也快没有余粮了。” 基于这样的情况,他并没有过多的纠结,花了几天思考并规划好接下来的路。而后迅速地办理了相关手续,准备月底回家。“在外漂泊十载,家里父母年纪也大了,是时候回去了。”

各人有各人的际遇,离职再就业的事情杨科见过太多了,其中不乏一些互联网大厂人士。“我认识一些从大出来的人,能力强的一些人,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去小公司当管理;能力弱的转行跑外卖;没到 35 岁的部分人就努力考公;也有的混不下去直接回家继承家业,结婚生子去了。”

“我们经常会在网上刷到关于外卖小哥的视频,这个队伍中囊括了各业行的专业人士,被网友戏称为‘神秘组织’。人们看到感觉新奇,也就图个一乐。抛开炒作成分来想一想,为什么这些人不好好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去施展才能,而跑去送外卖了?这在人们看来很不理解的事,却又反映出一个残酷现实。这群人,或主动或被动地被自己的领域抛弃了。”

看尽人生百态的杨科,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工作,都惯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当人们目光都汇聚在事件的表面时,他却在观察与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失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每天都有人失业,太阳东升西落,生活也依旧要继续。” 在杨科看来,这些都人生中的一个过程,一种经历,无需过度质疑。

得益于这些年在行业内攒下的人脉,杨科很快就谈妥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只待回家入职。与些同时,他还报名去进修学习新的东西,拓宽自己专业。

从始至终杨科都没有想过离开游戏行业,这是他的兴趣,也是他热爱的事业。在这些天的闲暇时光中,慢下来的生活节奏,给了杨科更多的思想时间。在事业上要有所突破,新知识的输入是基础步骤。所以这次回去他首要任务就是吸纳新养分,并将目光聚焦到了影视类,如《黑神话》这类的游戏。

当然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自己做了十年的国产,现在打算接触一些国外的游戏。“在游戏方面,国内和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并不是技术水平上的问题,而是资本。举例来说吧,同一款游戏,国内能拿 1000 万的预算来研发,但国外直接是上亿美金预算往里投。”

而且国内对游戏行业的管控也是十分严格,对于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去年因为游戏版号的停发,导致大小公司注销的有上万家,很多公司直接停业倒闭,大批人被迫下岗。虽然前不久开放了部分游戏版号,缓和了一些市场气氛,但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太大的扭转。

而无论这个行业未来会往怎样的方面发展,一根筋的杨科只会在这条道上走到底。

结语

李聪的无奈也许是近日一部分被裁人员的一个缩影 —— 无助、妥协、迷茫;吴帅和陈成的经历也在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面对意外你也只能背负着一切继续前行,因为生活仍然要继续;杨科在经历十年职场风云之后,还能保留一颗坚持梦想的初心,这是难能可贵的。

互联网 “裁员潮” 背景下造就出了千百种故事,谁也不能与他们完全地感同深受,谁也不知道这未来的路会走向何方。

注:被访者皆为化名

我所经历过的 4 次熊市

今天一同事,出去吃中饭。说饭店里,后面谈打战,左边谈疫情发假货,右边谈五一去哪里露营,唯独没人谈股票了。

最近老南和不少朋友聊下来,大家都一个共同的感觉,已经没有胆量,打开 APP,看自己的股票、基金亏多少钱了。

我们还是维持 3 月份以来文章的观点,不要急着抄底,定投没事。

老南今天继续给大家按摩按摩,聊聊自己经历过的几次大熊市。

1

老南是 2004 年 6 月,大学毕业,去海通证券工作的。但实际上,2003 年下半年就去实习了,那时候,老南也是一颗绿油油的嫩韭菜。

04 年 3 月,海通旗下的基金公司海富通,有一个新基金发行,叫 “海富通收益”。那年头,基金还是个稀罕物,懂的人不多。

但因为 03 年,海富通的另一个基金 “海富通股票”,收益还不错,记得是 20% 多,满大街的分析师都在说,大盘要冲击 2000 高点去了。

所以这只新发基金,被抢购了,成了国内第一只过百亿的基金。

当然,这里面也有当时还是韭菜的老南,贡献的几万块。

注意下这个绿色的箭头,中国第一只百亿基金,2004 年 3 月 12 日成立,大盘 4 月 7 日见顶。

1

韭菜就是这样,每次抱团都在高点。

然后,熊市来了。

老南在券商工作的头一年,就是在熊市中度过的。因为证券从业人员不得炒股,也就几万块买的基金,所以心态倒也还好。

仅仅 10 个月,指数回撤了 44%,看到了传说中的 998,也就是历史大底。

但那个时候,绝大多数人,无论是散户大厅里的大爷大妈,还是大户室里的 “职业” 股民,就两个字 —— 麻木。

券商那时候也惨到极致,老南一个月到手就 1000 多的工资,国庆发 1000 块钱奖金,能开心几个月。不少券商,也倒在了这一波,纷纷被托管。

之后,06 年、07 年,就迎来了一波超级大牛市,股改 + 人民币升值,指数从 996 到 6124,老南看到无数股神就此诞生。

还记得老南当年买的那只基金不?赚一点老南就赎回蹿了。

写这篇文章时,老南看了下,当年买的海富收益,04 年以来,历经风风雨雨,即使最近大熊市,也累计涨了 6.8 倍,年化收益 12%。

也算是国内公募的平均水平。

2

07 年 10 月,整个市场极度亢奋,毕竟指数 2 年涨了 5 倍,喊的是 “黄金十年”,喊的是上证要冲到 10000 点。

但有些不寻常的事,已经在发生。

如一些贷款几百万,在老南这买基金的银行高管(06 年银行员工有低息贷款福利),在 7、8 月份,因为监管开始严查信贷资金非法入市,纷纷赎回基金。

隔壁美国,次贷危机已有苗头,但国内还是歌舞升平,谁都没想到,一场浩劫即将来到。

那时候,同样的不断冒出百亿基金,股票开户开的柜台天天加班。

之后,一年多的时间,上证暴跌了 72%。

2

这轮里最惨的,还不仅是高位冲进去的,而是不死心,不断抄底的,尤其是熊市后半段。

当大盘从 6000 多跌到 3000 多点,很多人一算,已经跌 50% 了,腰斩了,还能跌哪里去,就杀进去了。

然后 3000 杀到 1600,差不多又腰斩。

回头看,很多如今非常牛逼的公募,在 08 年,也都回撤了 50% 以上。

可回头看看,6124 时,中证 500 的 TTM-PE 是 80 多倍(今天是 17 倍),沪深 300 是 50 多倍(今天是 12 倍),的确太贵了。

08 年底,4 万亿来了,指数半年时间,从底部翻倍。

但上一轮套牢的,大部分都错过了这个反弹,因为不相信了,不敢抄底了。

结果看涨了一倍,反而在 3000 多,这轮反弹快结束时,又相信了,然后又一次买在了高点。

3

再之后,就是 15、16 年,当时老南已离开体制,创业过程中。

如我们之前文章写过,15 年的牛市和前几次都不一样,当时经济并不好,但流动性特别好,而且当时互联网金融特别火,随随便便一个 app,就可以给你 10 倍融资炒股。

所以,15 年的行情,是典型的 “水牛” 行情。

这次行情的破灭,从监管严查非法融资入市开始,第一个挨打的,是杭州恒生的 HOMES 配资系统,以及各家配资 P2P。

之所以这轮熊市,杀伤力比前几次都大,因为很多人上了杠杆,散户通过配资 P2P,大户通过融资融券,上市公司大股东直接股权融资,全市场杠杆都上到了极致。

以至于下跌起来,太快了。

融资盘被动平仓,到处踩踏。仅仅 2 个多月,就 44% 的回撤,基本跌完了。

3

老南记得 15 年底,去苏中某城市,前同事开车带着老南,一路开一路说:

这个工厂的老板,亏了几千万,那个工厂的老板,亏了几千万。

全是杠杆强平爆仓。

然后当时又出了个奇葩的熔断政策,16 年执行,然后又是一波 28% 的回撤。

这轮熊市,死的都是上杠杆的,不仅仅是散户,一堆上市公司大股东,也因此直接被灭。

4

再之后,就是 2018 年。

这轮熊市,其实回撤和前几次比,并不大,也就 31%。

但难受在 16、17 年,市场赚钱效应一般,也就 17 年的蓝筹行情。所以,大家都还没吃饱,就遇到了冬天。

4

这轮熊市也就持续了一年,但如果不是 20 年的疫情,放水导致的行情,这轮熊市持续多久,并不好说。

包括今年这波,和前几次又不一样,本身经济不好,但流动性宽裕,本也不至于跌这么多。

但 2、3 月份接连两只黑天鹅:俄乌冲突带来的通胀,国内疫情引发的衰退担忧,让本就颤巍巍的市场,连下两个台阶。

回头看这 20 年来的 A 股,给大家几个数据:

上证指数创设以来(1990.12.19),年化收益 11.99%,最大回撤 79.10%;

“中证 500″创设以来(2004.12.31),年化收益 10.97%,最大回撤 72.91%;

“沪深 300″创设以来(2002.1.4),年化收益 5.8%,最大回撤 72.73%;

“股票型基金指数” 创设以来(2003.12.31),年化收益 15.46%,最大回撤 58.76%;

再比较下:

“标普 500″创设以来(1927.12.30),年化收益 6.01%,最大回撤 86.19%。

其实,这些收益,长期看,就是上市公司的 ROE(净资产回报率),价格的涨跌,无非是业绩的波动,资金的松紧,和人心的聚散。

所以,淡定下来,市场差的时候,反而是播种的时候,安心定投就好,长期看,能拿到平均收益,就不差了。

市场低迷时候多买些,百亿基金到处成立时候卖一些,你就很容易超过平均值了。

如果说经历过这么多次熊市,有什么心得,只要远离垃圾股,远离特别贵的股票行业,那你遇到的熊市,只是个一年多的回撤。

来源:石榴询财 微信号:shiliuxuncai-2015

中国足球起落20年:“失败者”李铁

2022年3月28日,中国男足在2022年世预赛12强赛最后一场比赛中,0∶2不敌阿曼,以小组倒数第二的成绩结束了这届冲击世界杯之旅。从出征前的全国瞩目,到中途换帅,再到兵败越南时的一溃千里,中国男足这次的征途高开低走。最后的惨淡谢幕,在舆论场中甚至都再未掀起任何大的波澜,宛若一潭死水。

应该说,这苦涩的结局,早在前任主帅李铁中途离场时就已经写好。作为曾经的中国足球先生,李铁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经历最丰富,也最成功的人士之一。他见证过国足2001年世界杯出线之夜的辉煌,23岁当选中国足球先生、24岁代表国家队踢世界杯。他曾留洋英伦并踢上主力,退役后转做教练,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国足主帅,但在这届世预赛赛程过半时,被媒体和球迷倒戈,临阵“下课”。
他的经历或许可以看作中国足球近20年的缩影,他的“失败”或许也可以作为理解国足再一次失败的注脚。

主笔|黄子懿

编辑|陈晓
爆发

作为世界第一的竞技运动,成年男子国家队之间的足球比赛通常被视为“没有硝烟的战争”,球员是将士,统帅是主教练。但与战争不同的是,军队统帅享有绝对权威,只需专注战事,他相信本国的大众和媒介会毫无保留地站在他这一边,国家队主教练则要小心慎微地维与媒体和球迷的关系。因为后者深知,如果处理失当,他们就很可能成为自己“下课”的导火线。一场重大比赛后的新闻发布会就是这样重要又微妙的场合。
也因为如此,媒体和球迷们早已习惯了新闻发布会上,主教练和球员例行公事般的套路发言,长则十几分钟,短则1〜2分钟,多数被迂回空洞的词句占据。中国球迷关于发布会最言辞激烈的记忆,当属上上一任国家主教练马塞洛·里皮(Marcello Lippi)的离职感言。2019年40强赛1∶2不敌叙利亚后,里皮在赛后新闻发布会的发言时间不足90秒,他先简单点评了一下球队的糟糕表现,然后留下两句话:“我挣着非常非常非常多的钱,但我不想抢钱。我今晚在这里宣布辞职,这个决定不可收回。”说完,里皮起身离开,留下满脸茫然的一屋子记者和刚刚开口的翻译。
作为里皮的继任者,李铁则创造了另一个纪录。2021年11月17日,中国队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靠一粒点球1∶1战平澳大利亚。这场平局对中国队这届世界杯出线来说,近乎没有意义——赛前,澳大利亚队总积分10分,排名小组第二,中国队积4分排名小组第五(总共6支球队),出线概率已跌至0.08%。但对李铁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自我证明的机会——两个月前,在两队第一回合较量中,澳大利亚曾3∶0轻取中国。在赛后发布会上,他一改原来的沉默寡言,一个人说了近20分钟,实录排版文字3200余字,对自己上任以来所受的质疑做了一场点将式“回怼”。
图片

2017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三、四名决赛前,李铁参与中国男足备战(图|视觉中国)
“我想告诉大家的一点是什么呢?”他停顿了一下,微抬右手,特意扶了扶话筒,手指微曲,远看像是在指着媒体记者席。从中国队征战世界杯小组赛以来,大部分对国家队和他个人的批评发源于那里,包括战术是否应用得当,是否故意打压重金引入的归化队员,甚至包括他的临场执教风格——站在球场边声嘶力竭地指挥队员跑位,甚至细致到应该靠前几厘米,这到底是敬业还是干扰?
如果要给李铁这32分钟发布会做个总结,大概可以归结为两句话。一句是:“对于中国足球,包括在国家队踢球的球员,包括在中超踢球的球员,我可以很自信地讲,没有一个人能比我更了解他们,没有一个。”另一句则是:“有主场和没主场是完全不一样的。”
疫情让中国足球这届冲击世界杯的赛程,进入一种“非常规”状态。整场发布会上,李铁的语气斩钉截铁,只有说到队员们在疫情下封闭集训100多天、回国还要三星期隔离才能与家人见面时,他的语气才露出一丝柔和。“我觉得真的我们的球员太不容易了,他们正在经历中国足球球员最艰难的时刻,没有人经历过这些,包括我。”
国足因防疫政策失去了重要的主场优势。前6轮比赛,中国队有4轮是主场,原本都定在苏州举行,但都因为防疫改到了阿联酋沙迦,包括这一轮战平澳大利亚的比赛。“现在还是有人在说,有主场跟没主场差不多,这些人脑袋是真的有问题的,完全不了解足球。”说到此处,李铁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放大了音量。
图片

2022年3月14日,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海口公开训练第三日。图为颜骏凌(图|IC photo)
作为本场比赛最佳球员,也是参加发布会的球员代表,中国门将颜骏凌坐在李铁身边,越听越吃惊。战平澳大利亚后,更衣室原本是一片平静的,李铁赛后讲话的语速、声调并无异样,他在更衣室里感谢了所有人的付出,尤其是球员,“我们在进步,一场比一场踢得好,希望能继续坚持下去”。即便在去往发布会的路上,李铁也没有表现出异常,他夸赞了颜骏凌这场的表现,让人觉得他心情好像还不错。但发布会结束后,两人走回休息室时,李铁像换了个人,面色凝重,一路无话。
整场发布会只有三名记者发问。为了怕李铁说出更多,《体坛周报》跟队记者马德兴后来都不敢提问了。发布会结束后,他跑过去对李铁说:“有些话你作为国家队主教练来说不合适,哪怕是周围的人帮你说,哪怕是记者帮你写出来都行,但你坐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能只图自己痛快。”李铁只是漠然地回了一句:“我就这性格。”
败绩

一名国脚回忆,发布会结束后,李铁回到休息室也没什么言语。在回酒店的大巴上,他们才知道发布厅里刚发生的一切。对于那32分钟的激烈表达,球员们能想到的唯一解释是“教练可能压力太大了”。
中国男足主教练应该是世上压力最大、成功概率却最小的工作岗位。它意味着你要面对14亿人口的瞩目,却只能从不到1万个注册球员中去挑选出上阵的11人,这一数字范围在德国是540万、日本是50万,甚至邻国越南据估算也有5万。足球在中国的普及率和市场化程度远没有想象中高,基数决定概率,塔基托起塔尖,狭窄的选材面早已注定一个西西弗斯般的悲剧:中国男足屡败屡战65年,却只在2002年打入过一次世界杯。球员和球迷只得在一次次失利后总结败仗的公式,感叹着四年之后又是四年。
最近十年原本让人看到些希望。恒大、华夏幸福、权健、苏宁等企业进场后挥金如土,给中国足坛带来一场剧烈的市场化与全球化,世界级名帅和球星纷至沓来,球员待遇几何级提高,中超联赛赢回了观众、转播权卖出天价,广州恒大两次问鼎亚洲杯冠军⋯⋯当联赛变得兴盛,国人也重燃国家队“冲出亚洲”的陈年期望,期待着哪怕是一个曾经的“阿斗”,也能在金钱与国际力量的扶持下焕发生机。
图片

2019年11月13日,2022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40强赛前,中国男足备战训练。图为里皮(拿球者)指导训练(图|IC photo)
意大利名帅里皮差一点完成了这一使命。2018年世预赛12强赛中,里皮临危受命,在最后6场比赛中带队取得3胜2平1负的战绩,距直接出线仅差3分,胜韩国更是经典战役,若不是最后时刻被叙利亚绝杀惜平,中国队原本能打入附加赛。那之后,中国男足开启了归化球员大幕,斥重金将海外华裔、中超征战多年的外援归化进国足阵容中。看起来,这一届中国男足的阵容比两年前更强大,有曾经的欧联杯最佳射手阿兰、中超历史最佳射手艾克森、绰号“野牛”的洛国富以及海外华裔中的佼佼者蒋光太等等。
2020年,李铁成为这支国足的主帅。竞选时,他是三位候选人中唯一全票通过的,接手之后带领国家队顺利从40强赛中出线,进入12强赛。比赛还没开打,中国足协就给李铁递上了一份5年长约,签至2026年。据多家媒体综合报道,李铁的年薪也从300万涨至800万,在全球国家队主帅中能排到第11位。
但此后国足的命运并没有因主角不同而有了积极转向。决定出线名额的12强赛中,中国队首轮对阵强敌澳大利亚,20分钟后被对方一次次打穿防线,0∶3落败。第二轮对阵亚洲劲旅日本,整场被动、毫无攻势,0∶1不敌日本;第三场,国足3∶2险胜小组最弱的越南,但在领先两球的情况下被对手一度扳平,最后靠着读秒绝杀才获胜,赢得举步维艰。三轮战罢,中国队积3分,排名小组倒数第二。
图片
命运之轮又在朝着熟悉的轨道滑落。但这次轮回中,舆论声讨的焦点集中在多轮比赛的排兵布阵上,主教练李铁为千夫所指。尤其在归化队员的使用上,前4场360分钟的比赛,除蒋光太外,李铁不使用归化球员或只使用一名归化球员的时间高达287分钟,占比80%。洛国富前4场比赛只打了2场,仅出场73分钟。
为何不大范围使用归化球员?是不是故意打压归化球员?这样的质疑在第四轮比赛后甚嚣尘上。第四轮国足对阵沙特,在上半场即两球落后,下半场派出归化球员后连扳两球,最后时刻差点扳平比分。此后对阵实力相对较弱的阿曼,在先进球的情况下功亏一篑,最后时刻被对手1∶1逼平,舆论认为这也是中途换下归化球员洛国富导致的恶果。
成绩没有起色,舆论质疑不断,李铁在过去三个月里体重暴瘦近20斤,照片看上去有一种脱相的感觉。有熟悉的记者问他,暴瘦是不是因为压力太大,他矢口否认,说自己每天都去健身房,体重跟踢球时一样。他还告诉记者,国足集训期间,自己天天都跑步,有时5公里,有时10公里,甚至拉家常式地回忆自己年轻时只用40分钟能轻松跑完一万米,现在不行了,要一个小时。他还说,自己每天就寝很早,“沾枕头就能入睡”。
在李铁的描述里,自己毫无压力,吃得饱睡得香,不过没人相信。“早睡是扯淡,他变瘦就是因为压力。”国足助理教练、前国脚区楚良说。李玮锋当年参加国奥队集训时曾和李铁住一个宿舍,他记得球员时期的李铁从不熬夜,晚上11点准时上床睡觉,睡前一定把窗帘完全拉好,不让一点光进来——李玮锋不相信昔日室友在当教练后还能维持这么严格的作息规律,尤其在带队征战这种大赛时,教练每天熬到凌晨两三点是很正常的,“做球员时早睡早起没问题,当教练也能那么早睡?这话你信吗?”
这就是李铁回应外界的方式:要么掩饰,要么爆发。发布会上绝无仅有的32分钟,被熟悉他的人看作一场宣泄。逼平强敌澳大利亚,从专业的角度看,几乎称得上一场微弱的胜利。他似乎想借此吐露困境,换得宽容和理解。实际结果却正好相反。在外战上积弱积辱多年的中国足球,已经耗尽了大家的耐心。而李铁“回怼”和“自辩”式的回应风格,不过让这一切雪上加霜。新闻发布会后,网上“李铁下课”的声音山呼海啸,犹如1997年的大连金州体育场。
“换李铁”

1997年,李铁20岁,刚刚提前中断在足球王国巴西的集训,应召回国,进国家队备战2002年世界杯。
自从走上绿茵场,李铁的命运就和世界杯联系在一起。1984年初冬,辽宁体育技术学院教练张引在计划组建一支新足球队时,院长丛凯滋给他的建议就是,招1977年左右出生的小孩,为2002年世界杯做准备。张引骑着自行车,遍寻辽宁的体校,精挑细选出一批工人子弟。李铁是其中之一。他记得入选后的第一课,张引用手垫在他们脚底,让他们感受足底不同部位触球的不同感觉。在这样宽严相济的细致教学下,这批孩子里成长出多位国脚,李铁亦是其中之一。
1992年夏天,同样为冲击2002年世界杯,中国足协从全国1977、1978年龄段球员中选出22人,由广东健力宝集团出资赞助,在教练朱广沪的带领下远赴巴西集训,李铁被选为队长。29年前健力宝队出发去巴西那天,是11月17日,朱广沪那年44岁。而2021年那场32分钟的发布会当天,也是11月17日,作为国足主帅的李铁也是44岁。或许是与29年前留学时的感受有了呼应,在发布会上,李铁少有地提起了那段经历:“我在巴西吃了很多苦,真的吃了很多苦,没人知道。”
图片
李铁在巴西时与队友的合影(图|@人民体育)
这群十几岁的孩子,落脚在地球另一端一个叫茹杰吉巴的偏远小镇,训练基地是长满荒草的土地。因为条件太差,厨师、队医都陆续离开,处在发育关键期的李铁吃不饱,摸黑跟队友偷偷煎鸡蛋吃;等待基地修缮的日子,他每天沿着高速公路,在训练后从市中心体育场跑回基地。和队友都长了虫牙,队友花了150美元拔牙,他为了省钱一直忍着。巴西剪头贵,他就索性留起长发。每当刘海遮眼就下意识吹一下,就此养成了他的长发造型和标志性吹头发习惯,20多年不变。
因为这批留洋归来的孩子以及当年兴盛的甲A,1997年的男足国家队一度被国人视为“史上最强国足”,对他们世界杯亚洲出线寄予厚望。1997年10月31日,中国队在大连金州体育场迎战卡塔尔队。这是事关出线的生死战。在中国队1∶0领先的大好局面下,年轻的李铁接连出现两次传球失误。几分钟后,看台上会聚出漫天的“换李铁”喊声。球迷们掀起的阵阵声浪排山倒海,主教练戚务生在第36分钟将李铁早早换下。那一场,中国队2∶3不敌卡塔尔,输掉关键一战。
一个刚满20岁的年轻人,在首次代表国家的生死战上被数万国民倒戈,这足够残酷。李铁回忆,场上那短短几分钟,他觉得仿佛过了几个世纪,直到比赛结束后,他的耳边仍回荡着“换李铁”的呼喊声。那天晚上,他无法平静,不断反问自己:“我真的踢得那么糟糕吗?”此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更是加重了他的创伤性记忆。后来他提到,大连金州体育场的遭遇,给自己至少留下了两个影响。
图片
李铁在巴西时与队友的合影(图|@人民体育)
一是“‘换李铁’的倒彩声让我变得更加倔强”。他后来自述,做球员时,自己8年来仅休息了8天,哪怕是骨折都坚持训练。这样的毅力和付出,让他成为中国最成功的职业球员之一,23岁当选中国足球先生、24岁代表国家队踢世界杯,之后留洋英超并踢上主力。李玮锋说,李铁当年能在英超立足,离不开他独特的倔强性格与努力。“他对自己特别狠,几乎每堂训练课都拼尽全力,哪怕是队内的比赛,也像对待正式比赛一样认真。”李玮锋感慨,“他当年要是没有那股拼劲,能留得下来吗?那可是英超啊,那个年代有几个亚洲人能立足?”
唯一带领中国队打进世界杯的塞尔维亚教练米卢也曾说:“李铁是上帝赐给中国足球的礼物。”这句略显夸张的评价,展示了李铁作为球员的价值。他是难得的多面手,能踢中场和后卫。在米卢治下那支创造历史的国足,他是雷打不动的主力后腰,以“跑不死”闻名,覆盖面积大,并能在夺回球权后第一时间向前传递、发起反击,还可以客串中后卫,担起防线。
2001年10月,中国队冲进2002年韩日世界杯,李铁作为绝对主力,是队中唯一打满前7场的中场。他在场上的630分钟里贡献了51次抢断,是出线的最大功臣之一。同年,辽宁队获甲A第三,李铁也打满联赛每一分钟,是当赛季除门将外的唯一球员。在国家队和俱乐部均奉献出色表现后,李铁包揽了当年的中国足球先生与甲A最佳球员,成为中国足坛双料年度最佳的第一人。
图片
2002年8月17日,李铁代表埃弗顿对阵热刺(图|视觉中国)

2002年世界杯上,李铁是雷打不动的主力,中国队参加的三场小组赛,他都打满全场。他在场上追逐罗纳尔多,飞铲罗纳尔迪尼奥。靠着不惜力的跑动与防守,李铁吸引到英超的目光。2003年,李铁与李玮锋留洋英超埃弗顿俱乐部。很多人以为此次留洋是赞助商科健的驱动,但李铁很快在英超赛场上表现出自己的价值。他获得了上场机会,甚至一度成为队中主力。今天翻看那几年模糊的影像记录,我们还能看到他杀入对方禁区、助攻队友破门后的飘飘长发,与外国球员拼抢的高瘦身姿。在遥远的不列颠,与这张东亚面孔交战的对手里,有盛年时期的大卫·贝克汉姆、蒂耶里·亨利,以及初出茅庐的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后者在当时还被中国球迷称作“小小罗”。2002〜2003赛季,李铁出战英超29场,连续首发28场,贡献3次助攻,当季埃弗顿排名英超第七,名列联赛中上游——如果只论球队实力与队内地位,这几乎是一个中国球员在欧洲能够触摸到的天花板了。
媒体

“走到今天这一步,我是一点点踢出来的,不是靠媒体捧出来的,这让我感到很自豪。”在自传《铁在烧:李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李铁这么描述自己的荣耀时刻。这本自传采用李铁口述的形式,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封底上写着“最难采访的中国足球先生,首次敞开心扉、袒露灵魂”。
这是不合时宜的一段话。2001年是中国足球一段甜蜜的时期,也是中国足球与媒体的蜜月期。大概早在1997年,李铁和其他从巴西回来的年轻人还在国奥队时,他们就成为类似偶像明星的焦点人物,衣食住行、日常点滴都有了商业价值,甚至还专门有了一些足球八卦刊物,如“狗仔”一般蹲守在基地,将他们的行踪和训练日常贩卖给球迷。
但李铁很少配合镜头。他原本就不是性格外向、善于使用语言的人。成名后,有相熟的记者给他发微信约访,他也会回复“少说多做”,再附带一个微笑的表情。“少说多做”是他以往在这个行业安身立命的哲学。即便拥有中国足球运动员中相当漂亮的履历,李铁的天赋也并不突出。他14岁进入辽宁体育技术学院时,身高还不足1.6米,和张玉宁、朱锴比短跑,他也跑了最后一名。为了不被淘汰,李铁下决心练同龄人憎恶的长跑,队里测12分钟跑,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即便家离辽宁体育技术学院最远,每天要坐公交往返3小时参加训练,他也从未缺席过一次。有一次,沈阳冬日大雪堆积,公交车寸步难行,李铁就在零下的寒风中一路跑到基地。“咬牙”,李铁在自传中反复提到这个词。在他近30年后作为主教练的多次公开发言里,他都强调了“咬牙坚持”“咬牙硬撑”“咬牙挺过去”。
图片
李铁在西双版纳踢球(图|@李铁)
除了代表坚韧外,“咬牙”的另一面是沉默,隐含着一种封闭和对抗的姿态。这是金州之战的另一个后遗症——“让我开始一点点远离媒体。”李铁在自传里这么说,“出道这么多年,我得罪最多的可能就是记者。”即便是2001年1月7日,中国队在沈阳五里河球场1∶0战胜阿曼,历时44年首次杀入世界杯正赛,看台上下一片欢腾。但当采访的话筒递到李铁面前时,他没有说话,连头都懒得抬一下。
2002年世界杯后,李铁同李玮锋一起远赴英伦,加盟英超劲旅埃弗顿。前《足球报》记者赵震在利物浦(埃弗顿俱乐部所在城市)跟队采访好几个月,一度和李铁走得比较近。两人差不多每周都会一起吃饭。赵震当时觉得,李铁不太擅长与陌生人沟通,只和自己信任的人走得比较近。“他对球迷和媒体有着天然的防备心理,如果你没有进入他的信任圈子,他的戒备心就会非常强。”赵震说,“就像刺猬,戒备时身上的刺会立起来,他其实是想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
成为球队教练后,直接面对媒体的机会更多了,身边很多人都劝他:“铁子,做球员时可以不用考虑媒体关系,做教练再这样可不行。”但李铁依然没什么改变,甚至会冲撞一些媒体和球队相处的行规。2018年,他担任武汉卓尔队主教练,一次比赛前几天,一家媒体记者找到了球队新闻官,希望能采访队中队员,新闻官答应说没问题。第二天,当记者来到训练场采访,却被李铁严词拒绝。
图片

2018年底,李铁率武汉卓尔队夺得中甲冠军,冲上中超。联赛官方手册记者找到新闻官,希望能对冠军教练做个专访。新闻官把诉求转达给李铁后,被直接拒绝,解释半天依然不同意。记者实在没辙,找足协中甲联赛负责人,后者给李铁打了电话,告诉他这是官方手册,做冠军教练采访是每年的惯例,“你就配合一下吧”。李铁才勉强答应。
在新闻发布会等不得不开口的场合,他也习惯抢白记者。在河北华夏幸福队执教时,有记者在赛前发布会上询问他次日比赛目标,李铁坐在台上,面无表情地直视前方说:“这种问题以后就别问了,每场比赛的目标都是胜利。”
在武汉卓尔执教时,一个年轻记者问他外援巴普蒂斯唐的情况。李铁扭头看了一眼提问记者后,说:“我们有那么多外援,你为什么只关心他的情况?”另一场发布会上,他又“怼”了一位年轻记者,后者尴尬得不知道该如何作答,身旁的老记者安慰她:“没事,别在意,他就这样。”
图片

一位从事多年足球报道的记者告诉我们,虽然舆论涉及面广,但因为从业人数有限,中国足球圈的一个特点是“封闭”。封闭的意思大概包含两点:一是圈子里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多少都相互认识;二是圈子中的各个角色,球员、教练、媒体、投资方,相互间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这个圈子也以“江湖气”闻名。如果想要待得稳当,人情世故结下的善缘有时甚至比专业性更重要。但李铁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他并没有谨慎地遵从这一点。
从教练到主帅

李铁的教练生涯始于2011年。或许是做球员时过于卖力,退役之前的他多次负伤,影响了在球场上的表现。在埃弗顿后两年,他只出战5场比赛。2006年自由转会谢菲尔德联,两年只踢了一场鸡肋的英格兰联赛杯。2010年,32岁的他回到降入甲级的辽宁队,任球员兼助理教练。在家乡,他随队重返中超、再次骨折重伤,休养一年多后悄然退役。
2012年,当李铁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时,时代已经巨变。短短两年,中国足球像是坐上火箭,一举跃进“金元足球”时代。资本催生出“引进来”的全球化。2012年,广州恒大重金挖来了意大利冠军教头里皮——唯一一位夺得世界杯冠军和欧冠冠军的功勋名帅,满足他的所有任职要求,包括给他配备一位中方助理:此人必须是职业球员出身、留过洋、懂英文,方便沟通交流。放眼中国足坛,能同时满足这几项条件的人并不多。李铁最终被选中。
对当时的中国足坛来说,一位拿过世界杯和欧冠的外籍名帅来华执教,其意义堪比一场“技术扶贫”,作为中方助理,学习的机会尤其难得。李铁最初负责体能,这是他的强项,而他并不满足于此。熟悉恒大的人说,那时的李铁非常低调,训练和外出时总是跟在里皮身后,不往前多迈一步。里皮做安排布置时,李铁会站在一旁安静地听,从不多说话。训练时,如果有一方人数不够,里皮指指李铁,大手一挥,李铁就迅速穿上号坎,上场充当队员。当然,他也有自己的收获。每次训练,他都将里皮的训练内容详细记在本子上,备注细节和自身体会,三年下来记了好几大本。
这是他球员时期就主动养成的习惯,只是在做教练时被更加强化了。因为作为球员,他可以掌控自己,只要极致自律,大概率就能踢好球,而教练要面对的,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场上11人的状态调整与战术准备、场下20多人事无巨细的备战甚至后勤,每一项环节都超乎在他原有的经验之外。

图片
巴萨六冠王神话缔造者、曼城现任主帅佩普 · 瓜迪奥拉

巴萨六冠王神话缔造者、曼城现任主帅佩普·瓜迪奥拉曾在《我的足球,和我生命中的人》中写道:“作为一名教练,你有30%的时间来思考足球本身,其余70%都要用来思考足球之外的千丝万缕。”瓜迪奥拉说,他要设想每场比赛的每一种可能性,“我的战术板上有哪些棋子,我可以用什么方式去应对比赛,我的对手又会如何出招⋯⋯我一直都在尝试设想这些将要发生的事情”。
球员时期的瓜迪奥拉与李铁一样,是中后场的多面手,他同样瘦削,跑得不快。但要成为一个好教练,中后场球员自有其独特优势,他们通常有着前锋不具备的大局观、理解力甚至掌控力,当然,还有完美主义。
瓜迪奥拉做教练后,对于完美的追求达到一种偏执的程度,哪怕球队为他配备了24人之多的助手团队,身为主帅的他工作时间依然比绝大多数人都长,多数事项亲力亲为,包括看比赛分析录像。瓜迪奥拉传记《胜利的另外一种道路》作者、西班牙著名足球记者吉列姆·巴拉格(Guillem Balague)写道:“那样的偏执正是寻找灵感所必需的,只有偏执才能让他预知下场比赛的走势,只有偏执才能让他找到获胜的方法,或者用他的话说,只有偏执才能让他‘感受到这份职业的分量’。”
图片

为了做好教练,李铁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偏执。2015年,离开恒大和里皮后,他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执教。他在河北当教练时,球队为他在秦皇岛市区租了一套房子,一年下来他只住过三次,吃住都在训练基地。在辽足,他要带队训练,还要负责比赛、训练视频的剪辑和对手比赛分析,每天都要看十多个小时录像。一开始,他用电脑看,直到把眼睛都看花了,他就把电脑连在电视机上看,一看就是一宿,第二天眼里布满血丝。
一个优秀的教练,都要经历一轮轮“升级打怪”般的历练,从跟班的助理教练再到独立的主帅,这是几乎所有名帅的淬炼之路,没有人会只满足做一个助理。李铁心中则有更大的愿景。2011年,他在做客一档综艺节目时被主持人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李铁用一种开玩笑的语气,说出了自己的野心:“我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和学习,能在10年到15年之内,成为中国国家队的主教练。”
外教“迷思”

在2011年时,“成为中国国家队的主教练”看起来是遥不可及的。实际上,独立执教后,李铁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在低级别联赛中徘徊。他先是去了中甲联赛的河北华夏幸福执教,后来又去了同样身在中甲的武汉卓尔。与其说这是求稳与逆袭,不如说是受限于中国足坛的一种尴尬现实:彼时的金元足球浪潮之下,作为顶级联赛的中超,帅位基本被外籍教练垄断,本土教练生存困难,只有一步步从次级联赛带起。这方面,李铁有其理性与精明。“去低级别联赛执教,他会选择那些投入大、短期内能冲上中超的球队。那些没有前途的队,打死他都不会去。”一位熟悉李铁的人说。
很多人都能看出来,外教是李铁暗中的比较对象。在武汉卓尔执教时,他曾在战平上海申花队后,批评申花60岁的韩国教练崔康熙战术落后,“我不觉得对方的踢法是先进的踢法”;客场挑战葡萄牙教练佩雷拉率领的上港队,他因觉得对方拖延时间,以近乎百米冲刺的速度,上前推搡了一个十几岁的小球童,导致自己从教10年来第一次被罚出场。
2016年,他在河北华夏幸福“炮轰”时任国足领队郭炳颜,当时两人在国脚回俱乐部时间问题上发生分歧。郭炳颜在电话里对李铁说:“李铁,你是国产教练,我就不跟你废话了,你就按照要求做就行了。”李铁彻底被激怒,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质问:“我想问一下,国产教练怎么了?我们取得的成绩真的比外国教练差吗?我们同样很努力,如果我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瞧不起中国人的话,中国足球还真的有希望吗?”
图片

李铁在发布会上公开质问
这是李铁同样著名的一场发布会。他的激愤发言,折射出了中国足球近20年来的求存困境:当历届世界杯冠军皆被本国教练所成就之时,中国足球却在1997年兵败大连金州后,陷入了对外教难以自拔的“迷思”之中。从霍顿到米卢,从阿里·汉到福拉多和杜伊,再到后来的卡马乔、佩兰和里皮,国足主帅席位几乎被外教垄断。曾经,与李铁同为一代人的高洪波带队打出过好成绩,在2010年东亚杯上3∶0大胜韩国,打破国足32年的“恐韩”梦魇,很快却在金元足球的急剧膨胀下被迫让位给万达集团出资挖来的西班牙教练卡马乔,后者则在2013年带队1∶5惨败泰国青年军。那个合肥的雨夜,曾是中国足球近10年来最大的羞耻。
名帅里皮就任国足主教练后,仍然表现出了难以克服的“水土不服”。马德兴说,足协原本赋予了里皮极大的权威,但里皮这样的外籍名帅在带队时,有一大不足就是他只负责跟足球相关的部分,比如备战训练、比赛战术等,忽略了队内团队建设与精神调动,这间接导致球队后来在队员管理上有些“失控”。比如一些球员会因惧怕受伤、影响联赛等原因,在比赛中畏畏缩缩、“出工不出力”等。2019年亚洲杯,中国0∶3负伊朗,三个丢球全是自身失误。但里皮除了对球员表达愤怒外,似乎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他在训话时怒砸更衣室,在发布会上痛陈:“今晚,我对我的球员没有任何感谢”;本届40强赛,里皮对球员的批评更加直接,直指上场球员“没有魄力,没有拼劲,没有勇气,没有个性,畏手畏脚,不能连续传球,不能发起一次成功运转,没有重量级的球员能够提供支持”。
图片
李铁与里皮(图|@李铁)
马德兴回忆,李铁曾和他聊起里皮执教国足后期的困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少了像我这样一个上下沟通的角色。毕竟里皮是世界级名帅,很多时候,大家都不敢跟里皮实话实说,很多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沟通不顺畅所致”。“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马德兴说,“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大赛之前的政治动员和思想工作是必须要做的,但外教就不讲究这一套。所以从管理角度来讲,是需要李铁这样一个国内教练来当国家队主帅的。”
2019年11月,里皮发表了他失望而决绝的告别宣言后,中国足协仅过30分钟就公开答应其离任请求,并向球迷致歉。或许是这一次的难堪,让他们终于开始“祛魅”,意识到外教的脾性、契合度与不可控性。足协负责人由此定下了选帅的四大标准:国家队主教练“首先要有担当”,要熟悉中国联赛和队员,能制订出符合国足队员能力和特点的战术,能够全力以赴率领球队打好接下来的世预赛40强赛。
最年轻的主帅

里皮卸任后,李铁接任国家队代理主教练,带队去韩国参加东亚杯。他多年的梦想开始触手可及。参赛间隙,他在闲聊时和队里人说,竞聘国足主帅,没人比他更合适。他向对方解释自己的信心:老一批教练员活跃在一线的不多了,同龄人中有部分在一线执教,而他的履历更出色,无论是作为球员还是教练。
正式的竞聘大会上,李铁向评委们讲了自己的理想、带队理念、未来愿景。评审组组长朱广沪后来接受采访时说,李铁在履历、性格、对更衣室控制方面更有优势,从陈述到答辩,都表现出了必胜的信心。“他反复强调,队员要有国家荣誉感和顽强的斗志,要有纪律和团队精神,不管什么比赛,始终都要有必胜的信念。”这完美符合了国家队主帅“首先要有担当”的标准。最终,五个评委把票全都投给了他。
2020年1月,李铁正式成为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国足历史上最年轻的主帅,还是本土国帅。中国足协特意为他在昆仑饭店召开就职见面会,现场来了30多家媒体。国旗配色的背景板下,李铁西装革履,一双崭新的红皮鞋格外惹眼。有现场记者观察到,这个重要的仪式上,他尽量克制自己吹头发的习惯,40分钟发布会里只吹了三次。后来,他在微博上多次发布自己就职见面会上面带笑容的照片,称其记录着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时刻。“这是一个教练最高的荣誉!也是一份巨大的责任!”
图片
李铁就任国家队教练(图|@央视体育)
就职见面会一结束,李铁立刻前往机场,飞赴广州开始第一堂训练课。第一批27名国脚已在当地集结。李铁当天下午赶到,开始带队训练。上任第一天,他立下志向,告诉参加集训的27名国脚:“我们这支球队的唯一目标,就是冲进2022年世界杯。”
对于一个教练来说,44岁还很年轻。现役国脚中,有不少人年轻时曾和李铁同场竞技,蒿俊闵15年前还与他在国家队当过队友。这层关系,一度让球员们觉得与他亲近,大家都称呼他“铁哥”,而非“李导”。但刚一上任,李铁就让球员们见识了“铁哥”的威力。
第一期17天集训,李铁安排了5天的一天三练。5天里,球员要早上7点半到离酒店5公里外的基地跑步,每人完成5组1000米跑。李铁规定,每人必须把百米速度控制在28秒内(1000米大约用时4分30秒),每完成一组休息两分钟。有时,他会跟着球员一起跑。
这是李铁认定的胜利之道。他把对待自己的那股狠劲,施予在队员身上。训练中的他不近人情,近乎铁板,以至于有些年轻球员都不敢主动跟他说话。他要求,球员在训练场上要保持足够专注,不管什么时候。有人松懈了,他就在现场大声提醒,再不听话,直接开骂。“他看不得年轻人偷懒,如果你训练不认真,他在场上真骂。”一位与李铁在辽足做过队友的球员记得,李铁自己还是个年轻人时就是这样。有一次训练,他和李铁被分在主力那边,有个球自己没主动上去抢,李铁一下急了,冲着他骂,“你要踢就好好踢,不踢就下去”。
图片

团队凝聚力与精神建设被李铁视为重中之重。他要求,吃饭时所有队员都不能带手机,午饭、晚饭必须要在餐厅坐半小时以上,以方便彼此交流,增加感情,白岩松、樊登都被他请来给球员们上课。李铁告诉所有球员,既然来到国家队,就要做出一番事业,“不要混日子,想在国家队混日子的人趁早离开!”
他不光对自己和队员严苛,对助手也如此,以至于很多和他一起共事的人都说:“铁子人不错,但跟他一起干活太累。”甚至,足球圈现今还流传着一个段子:李铁的某个助手曾专门告诉球队管理人员,分配房间时尽量让自己离李铁远点,否则总觉得有种压迫感。
靠着这种高强度的压迫与调动,李铁带队完成了初步目标:国足四连胜,从40强赛中出线,打进12强赛,对手分别是关岛、菲律宾、马尔代夫、叙利亚。之后,他接受了马德兴的独家采访。采访中,他对自己和球队的表现十分满意,称最大的改变就是“球员比以前更珍惜来国家队的机会了”。
图片
李铁与球员
“在我们踢球的那个年代,有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有的球员甚至来到国家队就为免测12分钟跑。”李铁说,但这一次他临时征召了三个球员,接到电话之后,他们都没有一句废话,即使知道可能一分钟出场时间都没有,也搭乘了最早的交通工具来报到。老将蒿俊闵还在受伤的情况下主动留下,跟完了全部训练。
2021年8月,中国足协与李铁续约至2026年。一位在此后接触过李铁的知名主持人说,那时候,他问李铁是否有信心带队进入世界杯、是否感到自己和里皮还有差距,李铁的回答,给他的感觉是“信心满满”。甚至这种过于饱满的自信让对方有被冒犯的感觉,毕竟,作为一个年轻的本土教练,他还没有真正在战绩上证明过自己。
掌控之外

巴拉格在《胜利的另一种道路》中写道:“主帅需要明确自己的策略,但是最终责任还是会落到球员身上。你无法操控球员,更进一步说,球场上依然存在着无穷的变数。”这句话大概可以解释为:足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场上11人的比赛,更是赛场内外一个自有生长规律的复杂生态,从赛前训练备战到后勤保障,每一项环节充满着诸多可能性与不确定性。
即便李铁认为自己已经为12强赛做了足够多的准备,他仍然遇到了一个从未出现的不确定性:新冠疫情。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中超联赛元气大伤,球员状态无法保证。大赛之前,球队找同等级的对手进行热身赛是必备惯例,但整个2020年,国足只踢了4场热身赛,对手全是国内中小俱乐部,没有一场正式热身赛。为服从国内防疫大局,国足不得不在40强赛中就将主场移师到阿联酋。
幸运的是,40强赛中,国足没有遭遇强队。但12强赛的强度,与40强赛不可同日而语,身体对抗、技战术比拼都是亚洲顶级。这是冲击世界杯的最后一关,小组前两名方可直接晋级,中国以往多次倒在这个关口。里皮离任后接受意大利媒体采访时,就对中国队在12强赛的前景做了晦暗的预测。他说,国足40强赛分组的对手不强,如果次年在12强赛中与日韩或澳大利亚同组,“他们会把我们活活吃掉”。
图片
2022年1月14日,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继续在上海训练,备战2022世预赛12强赛(图|中国体育图片)

李铁的信心也很快受挫。出征12强赛前,球员们在上海集训时做测试,身体状态比4强赛疲劳许多:中超在疫情下变成了高强度的赛会制,有球员一个多月踢了八九场比赛,却只休息了3天。被予以重任的归化球员尤其令人担忧。马德兴说,2021年8月份备战时,当国内球员都在加大训练强度,归化球员只能在场边慢跑热身,不参加分组对抗,“4个归化球员当时的身体状态确实是不行的”。还有的归化球员或因伤病或因疫情缺席了集训。
最初,国足的战术是压迫式打法,用大量高强度跑动支撑,做前场紧逼反抢。40强赛中,国足第二次遇上小组最强的叙利亚,以3∶1获胜,前两个进球都源于此,李铁还曾赞誉归化球员艾克森在这方面做得好。但这次集训中,归化球员们跑着跑着就跑不动了,跑不动就开始犯规。李铁曾尝试把四个归化球员分在一组,踢了好几次教学赛,结果他们就没赢过。“这种情况下,你觉得教练有信心让他们同时上场吗?”区楚良说,“洛国富之前在广州队基本上就是30分钟体能,他是经过了后来两个月的高强度训练后状态才慢慢提升的。”
由于防疫需要,国足在12强赛中仍无法在国内享有主场优势,只得再次把主场移师阿联酋,成为小组中唯一漂泊在外的队伍,在异乡踢完大部分比赛。2021年8月,国足集结后出征西亚,一走就是近3个月。
图片
国足与阿曼的比赛
在阿联酋沙迦的燥热天气里,球队每天除了酒店就是球场,两点一线,不能外出。“一帮大老爷们儿被‘关在一起’那么长时间,感觉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一位国脚直言。随着时间推移,队伍弥漫着一股焦躁气息,训练场上不时能听见李铁发火的声音,让球员们更觉得压力重重。“平时就是大家长式管理,他要有绝对的话语权。最后弄得大家压力很大,放松不下来。”一名国脚说。足协主席陈戌源还主动为此跟李铁交流,让他做好表情管理:“虽然你见到我会笑,但这笑容很不自然,这种紧张情绪会传染给队员。平时还是应该多笑笑,有什么压力就说,大家一起扛嘛。”
重压已经传递到球场上。从第四轮对阵阿曼的比赛开始,李铁90分钟站在场边,不停地走动挥舞着。他用破音的嗓子和夸张的肢体语言,声嘶力竭地指挥着队员们行动的每一个细节,“阿兰 move!”“要球!武磊!”“控球!往左边转移!”西亚干燥的空气中,李铁爆裂的嗓音与透出的紧张焦虑,通过电视转播传到了国内。球迷们很少见到如此指挥的教练,他们戏谑地称之为“真人实况足球”(一种电竞游戏)。
不管如何付出也难以扭转战局的沮丧和挫败,以及对外界口诛笔伐的愤怒,最终都在那32分钟的发布会上爆发了。“他的心很重。外界过度批评让他心生怨恨,一直想找机会反击。踢平澳大利亚是个让人满意的结果,李铁终于找到了反击机会。如果这场球输了,可能就没那么多话了。”一位熟悉李铁的人说。
商业拼图

“早早睡下,8小时的睡眠让我满血复活。”11月18日,32分钟新闻发布会第二天,李铁发布了这条看上去心情不错的微博,并配了9张广告图片。两张李宁海报,两张健力宝广告,还有两张仕伯特幼儿足球教育和一张雨林古树茶的图。在微博末尾,李铁还写下:“现在可以喝杯茶看看比赛了!(带的茶叶刚刚好)”
一位国内的前知名球员和教练,有广告合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成为国家队主帅后,李铁赶上金元足球的浪潮,涉足诸多非竞技领域。天眼查显示,李铁名下关联公司共8家,7家与体育相关,业务覆盖足球培训、球员经纪与场馆运营等足球产业的各个环节,有5家存续或在业,李铁均为股东。比如,李铁在广州恒大任教期间,创立了广州仕伯特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主打幼儿足球教育,目前覆盖全国15个省67个城市、幼儿园1028所,足球学员超10万名。据一名资深国脚介绍,仕伯特硬件条件很好,他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里面去踢球。
这次微博带货的所有品牌,都与李铁有着紧密的商业联系。李铁在2003年成了李宁代言人,十几年来一直合作;健力宝是当年资助李铁留洋巴西的企业,在他成为国足主帅后聘请他当代言人;仕伯特幼儿足球是李铁持股的少儿足球培训机构;雨林古树茶是李铁代言四年的茶品。
图片
李铁的带货微博截图,现已删除
但一国主帅在12强赛的惨淡进程下,公然在微博“带货”,瞬间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头两张有关李宁的图中,李铁将国足赞助商耐克的标志抹去,用上了“我喜欢的李宁”,涉嫌侵害了赞助商利益,有导致国家队合同违约的风险。一位国家队内部人士对此非常诧异。他认为,教练利用工作闲暇时间接广告无可厚非,世界名帅勒夫、瓜迪奥拉也有类似情况,但这种行为在国家队集训比赛期间是坚决不允许的。“前一天新闻发布会已经引起了巨大争议,第二天还发这些内容,对形势判断完全失误,真是傻到了极点。”
该内部人士发现那条微博后,立刻提醒李铁删掉和广告有关的内容。李铁照做了,重新编辑了微博,删掉了李宁和健力宝的广告图,但仕伯特和茶叶的宣传还在。据不完全统计,李铁任国足主帅期间共发布近30条宣传微博,涉及健力宝、李宁、茶叶等个人代言,把微博变成了大型广告植入现场。整个12强赛期间,他一直未间断过类似的“带货”,之前似乎也没有收到任何提醒。一位足协内部人士透露,在12强赛中,国家队方面曾多次向李铁强调注意言行,李铁的回答都是“知道了”,但收效甚微。在举国瞩目的大战时刻,一名国足主帅恰当的言行边界包括些什么?即便作为中国经历最为丰富的球员和本土教练,李铁在这方面受到的训练和指导还是非常有限。
一位长期从事足球商业与营销的业内人士说,这跟国内球员没有个人商业团队相关。国内球员中,即使有经纪人也只负责转会,不涉及商业,而国外大牌球星都有专业团队接洽商业、包装形象等等,国内诸如姚明这样的球星,也有姚之队,但足球队员是一个都没有,“包括武磊”。
图片

李铁代言的商业内容(图|@李铁)
该人士认为,这与中国足球的商业环境相关。虽然在过去10年,中国球员身价和工资快速上涨,但因国家队战绩不佳、国足品牌价值弱,球员和教练能接到的商业广告仍乏善可陈。“他们在商业上的收入养不活专职团队,接的都是一些活动、出席之类,没有大的长期代言。”如今国内球员和教练的商业代言,呈现小而散的状态,接不接商业、接什么商业是他们个人自己定,“和网红、KOL那样成熟的市场没得比”。
除了与广告商合作外,12强赛前,李铁还曾以国足主帅的身份,参与解说了英超和2021年7月的欧洲杯决赛。那场比赛中,他展示了一定专业性,根据场上形势,提前几分钟预测了意大利将会扳平比分。但当时就有媒体人表示,国家队主帅担任解说嘉宾不合适。该媒体人以范志毅和王非举例,称范志毅曾对陈戌源表态,“只要能在国字号工作,愿意退出综艺,服从足协管理”,“王非多年都是央视篮球解说嘉宾,但只要担任主教练,他自动一场都不解说,辞职了,他才会坐到解说嘉宾位置上”。
从时间节点上来看,李铁12强赛开打以来连续“带货”,更像是一份长期合同的约定,也是他坐上国足主帅位置的褒奖和互惠。李铁曾说,他和李宁合作十几年,从未中断过。他率队打入12强赛后,李宁为其送上了一份终身代言合同,推出了专有球鞋——这种待遇,只有NBA球星韦德享有过;健力宝集团在他成为国足主帅后聘请他为品牌星推官,趁热推出了李铁联名饮料罐,罐上有他穿着印有“健力宝”运动服踢球的照片,一旁还写着“老铁加油”,而雨林古树茶则在2017年就推出了有关他的铁饼茶,售价670元一罐。
图片

区楚良(图|中国体育图片)
“他就是随意惯了。”区楚良认为,李铁发这些微博时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他看来,李铁升至国足主帅后,没对过去的利益做好切割。“在地方队执教时你爱怎么弄怎么弄,没人管,国家队不行。他可能觉得那些企业过去曾帮助过自己,想回报一下,但忽略了时间节点和问题的严重性。”
离开国足后,李铁曾在一次和朋友通话时说,“我不是完人”,“没想到事情会闹得这么大”。但一切已无法挽回,属于李铁的国足时代就这样结束了。他与健力宝合作的联名罐产品、与李宁合作的铁系列2代和铁系列SE青少款球鞋,均已下架,李宁的官方微博删除了与李铁的广告合作内容。售价670元一罐的铁饼茶,也在商家的旗舰店中消失了。
701天:短命的梦想

2021年11月18日,战平澳大利亚队的第二天,国足结束了107天的在外漂泊,启程从阿联酋回到国内,在苏州开始14天隔离。
隔离期间,李铁照常带队训练。那几天,媒体与网络上关于李铁的讨论风起云涌,声讨之声铺天盖地。自中国足球上世纪90年代进行职业化以来,还从来没有哪个国足教练掀起过如此大的声浪。在阿联酋比赛时,球员和教练组在吃饭时闲聊,就不禁疑惑:“为什么媒体像‘疯’了一样?”
看起来,李铁没什么异常。11月30日下午,国家队进行了解除隔离前最后一堂训练课,训练内容与以往差不多,李铁也表现得和以往一样。但当晚,他找到足协主席陈戌源,就自己过去的一系列行为道歉,表示愿意承担责任,接下来也不想再给队伍添麻烦。他用这样的方式,辞去了国家队主教练职务。
12月1日晚,国家队在苏州进行了集训期最后一次晚餐。按照惯例,教练要在集训结束前给球员们讲话。讲演中,李铁平静地告诉队员们:要踢好接下来的联赛,保护好身体,别受伤,为明年1月的12强赛做好准备。他没有做任何告别,更没有提及自己即将下课。但队里每个人都知道,他将不再担任国足主帅。晚宴表面的风平浪静下,大家就这样心照不宣地与他告别。
图片

李玮锋(图|视觉中国)
12月3日,中国足协宣布接受李铁的辞职申请。消息发布后没多久,李铁给李玮锋发了条微信:大头,谢谢啊,感谢你这段时间对我的支持。在李铁最受争议的这段时间,李玮锋曾多次在网上表达对他的理解。“我挺佩服他的。”李玮锋说,在40强赛出线都困难的情况下,李铁愿意接过国家队教鞭是一种勇气和担当。当官宣真正到来,李玮锋也不知该如何安慰昔日队友。“铁子肯定有他的问题,但我相信他不像媒体说得那样糟糕。我不知道该如何给他送去温暖,但也绝不会落井下石。”
李铁和李玮锋都是中国足球辉煌时期的代表人物。两人性格强势,即使一同留洋英伦,球员时期也算不上好友。在巴西留学时,两人曾在训练场上发生争执,险些大打出手。朱广沪把两人叫到一旁狠狠训了一顿,让俩人一人拿一副拳击手套,看谁打得过谁。退役后,两人都转型做了教练,彼此更多了一丝惺惺相惜。李玮锋感慨,“铁子是我们这辈的代表性人物,他能成为国家队教练,我们应该替他高兴。我本来以为他能带队踢完12强赛,没想到就这样结束了。除了遗憾,还能说什么呢?”
宣布李铁辞职的同时,中国足协也宣布,李霄鹏将担任新一届国家队主教练。李霄鹏是同辈人,也是那个年代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2019年底的竞聘中输给了李铁。这一次,他的上任是由体育总局钦点的。李铁下课前,李霄鹏就被总局领导叫到北京——即便李铁不主动辞职,也难逃下课的命运。
图片
图|@中国足协
在圈内人眼里,李霄鹏和李铁一样,都是事业心很强的人,却有着不同的性格。熟悉他们的人说,李霄鹏比李铁更懂“江湖”,更会安抚人心。李铁生起气来怒目圆睁,跟谁都瞪眼,听不进意见,而李霄鹏相对温和,善于沟通,一口山东话走天下。他经常在晚饭后领着助手在训练基地里散步,所有人一字排开,李霄鹏走在中间,像个带头大哥一样谈笑风生。
14天隔离解除后,国家队在上海进行健康监测,李铁和李霄鹏就此进行了工作交接,区楚良也在现场。12月7日,作为大哥的他拉着两人在酒店大堂沙发上合影,区楚良坐在最中间,他的右边是李铁,左边是李霄鹏。李霄鹏将手搭在了区楚良肩上,李铁则双手合十,端正地放在前方。
“阳光正好,老友相聚。”区楚良为照片配文。19岁那年,首次入选国家队的李铁与比他大10岁的区楚良在队内相识。老大哥对这位初来乍到的小兄弟格外关照,两人从那时起建立起深厚友谊。“换李铁”事件后,李铁回巴西继续集训,区楚良往他行李箱里塞了一双全新的耐克球鞋,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珍贵的礼物。“在我们这圈子里,大家都很了解李铁的性格。比如踢球时他的侵略性比较强,比赛里没少踢人。正因为大家对他了解,有时可能会让着他,或者说屈服于他的这种风格。”区楚良感慨,“但互联网不一样,你有问题大家就集体攻击你。我只能说时代变了,他没有跟上这个时代。”
图片

图|@区楚良
20年前,李铁、区楚良、李霄鹏一起跟着米卢闯进世界杯。20年后,他们又以这样的方式重聚,继续为冲击世界杯而努力,只不过恍然20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化,而中国足球仍未找回昔日的荣光。区楚良发布的这张照片,是李铁下课后第一次公开露面。有人看到后说,李铁的气色比前段时间好多了,却没人发现他嘴唇上的水泡。一周之后,李铁回到家中,更新了个人微博:“结束一段珍贵的旅程,感谢所有!”
他执教国家队这段旅程,一共持续了701天。如果说在这段失败的经历里,在他表现出的种种愤怒、执拗、焦躁的公共记忆外,还能确证些什么,或者说还应该留下点什么,或许就是热爱吧——这是在最后败局和批评的压力下,他无法清楚说出口的部分。在当初就职国家队主教练时,李铁曾写道:“当我知道有机会成为国足主教练时,我很激动,如果国家队只和我签约一天,我也马上签,这是毫不犹豫的事情。”
(本文源自三联数字刊2022年第17期,本刊记者王珊对此文亦有贡献)

排版:傲寒 /审核: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