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江猪脚饭外卖称雄

猪脚兴饭店。桌上的猪脚已被提前预订。 (南方周末记者 封聪颖 / 图)

路边总不难找到这样一家隆江猪脚饭:一块红底金字的标志性招牌,开头两个字一般是 “正宗” 或 “金牌”。

二十多平米的店面,通常是一对潮汕夫妻搭档经营。一碗有肉、有菜、有汤的隆江猪脚饭,售价在二十元左右。

随处可见、性价比高,隆江猪脚饭成了大众餐饮的高频选择。2022 年 4 月,美团新餐饮研究院发布的《2022 新餐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1 年美团外卖猪脚饭订单量超过 7000 万份,无论是订单量、交易额还是门店数,猪脚饭增速都远高于其他饭类套餐。

深圳卫健委于 2022 年 3 月 10 日公布的流调情况中,猪脚饭出现了 3 次。

一位猪脚饭连锁品牌创始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猪脚饭行业的火热趋势还在持续,由夫妻档走向全国加盟模式。

在猪脚饭的发源地 ——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一场针对 “隆江猪脚” 标准的争夺战也在悄悄进行。

“打工人的福音”
“打工人的福音。”3 年前,35 岁的王钢从广州回到江苏南通,对猪脚饭的味道念念不忘。他此前从事仓储运营行业,在广州工作时,工作餐首选一直是猪脚饭。

回乡后,他搜遍美食平台都没有找到猪脚饭的身影,大失所望,“感觉生活中一下子少了什么”。

截至 2022 年 5 月,大众点评的搜索数据显示,深圳、广州、东莞三地经营 “猪脚饭” 的商家分别有 6176 家、5719 家、3725 家。另外,北京、上海的商家也各有近 1000 家。

直到 2020 年年初,王钢发现家附近新开了一家猪脚饭品牌店。

那时王钢刚好离职,产生了加盟的想法。在该品牌位于南通的总部培训了半个多月、拿到卤水配方后,王钢在市中心开了一家小店。

加盟模式降低了做猪脚饭的门槛,有的猪脚饭品牌还会直接提供卤料包。一位杭州猪脚饭品牌的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 公斤料包 30 元,“料包按照比例兑水就可以,1 公斤兑 10 公斤水能卤 10 到 15 斤肉”。

另一家猪脚饭品牌也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一个料包的价格是 30 元,通常能用 3 到 4 天,能卤约 100 份的肉量。

猪脚饭火起来其实是近几年的事。2019 年以前,隆江镇亚葵猪脚店老板林锦鸿曾在福建厦门开了一家猪脚店,但以失败告终。

广东清远人李嘉宝 2017 年在广州创立了一个猪脚饭连锁品牌。其间,李嘉宝还在运营其他餐饮项目,并未把重心放在猪脚饭上,当时他觉得猪脚饭的口味在省外是没有市场的。

直到 2021 年,李嘉宝留意到猪脚饭在外卖平台上的增速非常快。“以前月销超过五六千份甚至八九千份的猪脚饭店是很难见到的,但是去年开始全国范围内都有,而且新店开张的数量也很多。”

猪肉价格下降,是商家愿意入局的重要原因。

李嘉宝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前几年猪肉价格最高时大概要 30 元 / 斤,但从 2021 年开始,一路下降到每斤十几元,以猪肉为主要品类的门店就有了较大的利润空间。“一碗猪脚饭的售价在 17 元到 20 元,成本是五六元。”

王钢亦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猪肉的成本几乎要占到总成本的 65%。

开业将近一年,王钢还发现,店铺九成以上的订单都来自外卖平台。李嘉宝认为,这是因为猪脚饭备餐流程简单、出单速度快且口味不易变。

据王钢介绍,店里每天 7 点半就要开始卤猪脚,卤的过程要持续约 3 小时。之后将卤好的猪脚捞出切开备用,同时准备好卤蛋等配菜。“收到订单,配餐,加热,打包。整个过程不超过 10 分钟。”

网红、食客与学徒
在猪脚饭的发源地隆江镇,经营数十年的老店也感知到市场的变化。

龙江是惠来县内最长的河流,其中下游环抱隆江镇,状似襟带。因水路、陆路通达,隆江古称 “龙江埠”,享有 “三百六十乡墟” 之誉。

现在十里八乡的人们仍会遵照传统到隆江赶集,下午四五点采购结束。这个时间段,一些猪脚饭店已经打烊。但店里的卤水还沸腾着,这是老板在为次日的生意做准备。

关于隆江猪脚饭的起源,传说之一是一名富商设宴款待韩愈,感谢其除掉鳄鱼。席上一道 “隆江猪脚” 有肥而不腻的口感,韩愈称赞不已,隆江猪脚从此名扬四海。

隆江人亚六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了另一更贴近现实的版本。亚六已经快 70 岁,年轻时在生猪屠宰场工作,他说,隆江最早做猪脚饭生意的是他的邻居亚洪。

四十多年前,猪脚是 “穷人吃不起,富人不想吃” 的部位。当时亚洪家境贫寒,聪明的他把无人问津的猪脚买回家,用盐和酱油卤制。熬到天亮的一锅卤水,竟去除了猪脚的油脂,为其增添了卤香味。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隆江镇上买卖时,已饥肠辘辘。卤过的猪脚配上米饭和青菜,味道佳、价格便宜,亚洪的猪脚饭生意越做越好。

因为猪脚饭能耐饥困和增加体力,这道主食逐渐出现在隆江人的早餐列表上。所以,现在隆江不少猪脚店只做早市和午市。下午到隆江的外地人常会扑空,只能看到老板在清扫和备货。

亚洪在多年前去世,他的弟弟亚兴还在隆江经营猪脚饭店,这家店也成为猪脚饭爱好者的 “朝圣之地”。

亚兴年纪也大了,四十多年的猪脚饭店交由儿子林远涛打理。林远涛 25 岁,睫毛浓密、眼睛很亮,他腼腆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两年常有 “网红” 到店里拍视频。B 站上,两个播放量达 50 万的探店视频都是介绍亚兴的猪脚店。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意外帮猪脚饭在全国打响名气。字节跳动旗下的数据工具 “巨量算数” 显示,2021 年,猪脚饭在抖音上的搜索指数同比增加 995.65%。其中,2021 年 10 月 6 日的搜索指数最高,当天的热门搜索词是 “广东正宗猪脚饭配方”。

博主们追逐流量的特性,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猪脚饭的热度。以 B 站为例,2021 年 8 月至 12 月,平台上不断有美食博主复刻隆江猪脚饭,多个视频获得百万以上的播放量。

2019 年,亚葵猪脚店的老板林锦鸿也为自家店铺开设了短视频账号。林锦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在有的粉丝来不了隆江,还会发私信让他把猪脚寄过去。29 岁的林锦鸿从父亲手里接过老店约七年,已能独当一面。

亲自上门 “打卡” 的食客也在增加。亚六说,这几年会有外省的客人到店里吃,“福建人吃的量最大,我们一般吃 20 块钱,他要吃 50 块钱喔”。

除了慕名而来的食客、网红,这座常住人口仅超 10 万的小镇还吸引了一批学徒。

当地几家猪脚店老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两年常有人到店里求学,甚至有外省人驱车几百公里过来。亚六算了下,来找他学手艺的超过三十人。

老板们对自己的手艺很自信,而且掌握火候的工夫需要经验的积淀,因此不怕偷师,对方给点学费,就乐意教学。林锦鸿说,他一天要盯着猪脚近 10 小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这个苦。

亚六的店铺在十多年前开业时,周边的猪脚饭店不过四五家。“现在惠来县的猪脚饭店不止 100 家了。”

随着隆江人离乡闯荡,猪脚饭也被带到各地。亚六表示,亚洪的两个儿子就在深圳开了猪脚饭店,听说生意不错。

行业标准难题待解
市场上的猪脚饭连锁企业中,跑得最快的是 “猪角・闽南猪脚饭”,其在 2021 年 8 月拿到了 A 轮 1.5 亿元融资,但这个品牌来自福建厦门,口味与隆江不同。

为什么隆江跑不出一个猪脚饭品牌?

“猪脚兴饭店” 老板林远涛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以前有公司找到他合作连锁企业,但是他觉得 “走得急不如走得慢、走得长久”,目前还没有做加盟或者开分店的打算。

亚葵猪脚店老板林锦鸿已在县里新开了两家分店,分别由姐姐和以前店里的伙计运营。他负责制作猪脚,每天将半成品送到三家店里,相当于建立了一个 “中央厨房”。

他有开放加盟的打算,但也有隐忧,“我们店在惠来是小有名气,但出去以后谁认识我们?”

如何扩大 “隆江猪脚” 品牌的影响力,是惠来县过去一年都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2021 年,惠来县人社局先行启动了 “粤菜师傅・隆江猪脚” 品牌建设项目。

“一开始是为了落实广东省人社厅推动的‘粤菜师傅’工程,从前期的调研发现,隆江猪脚饭市场很有发展空间,品牌建设需要多部门协作,县里很重视,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品牌建设领导小组。” 惠来县人社局副局长林泽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据林泽栋介绍,惠来县人社局首先委托了第三方公司进行市场调研,并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不少被调查者认为,“沙县小吃的品牌一致性(统一挂牌,容易辨认)” 值得隆江猪脚饭店学习。

基于调研报告,惠来县人社局于 2021 年制定了隆江猪脚品牌建设方案,并开展了标准制定、名师名店认定等工作。

其中,标准的制定和统一是一个难点。林泽栋表示,2021 年县里邀请过隆江猪脚饭店的老师傅、美食行业的专家等进行了多次研讨,但标准制定并非易事,惠来县暂时未形成一份可供发布的文件。“每一家的制作过程既有相同又有所差别。”

惠来县隆江猪脚行业协会也在起草一份行业标准,这份标准亦未成文。目前协会的办公室是临时租赁的,位于大南海石化楼一楼,距离隆江镇人民政府不到一公里。

“市场上隆江猪脚饭店良莠不齐,外地人挂着隆江猪脚的招牌,实际上他们不懂怎么制作,有的店卫生条件也很差,对隆江的品牌有不好的影响。” 协会副会长方梓煜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协会成立的目的之一也是建立行业标准。

不过,部分当地猪脚店老板对协会的态度比较冷淡。

多位猪脚店老板表示,尽管各家的卤水略有差异,但隆江猪脚的传统口味一定是 “不添加任何香辛料”。亚六指着两瓶酱油和一桶盐说,“很多人都不信,但这就是原料”。

有老板甚至认为,协会成立的目的是便于会长销售自家的调味料产品。

当选隆江猪脚行业协会会长的是隆江人唐腾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唐腾波是深圳市金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惠来县隆江龙安调味食品厂(下称 “金鸣实业” 和 “龙安调味厂”)的实控人。此外,金鸣实业的法定代表人为唐子杰,他也是协会的法定代表人。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公布的信息显示,“隆江猪脚” 的相关商标已被唐腾波的龙安调味厂注册,包含 08 类、29 类、43 类商标等。

广东鹏乾律师事务所黄浩律师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43 类是商标经营的主要类别,是必须要注册的,获得该类别商标能禁止他人使用该标志作餐饮标志。

协会给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一份《惠来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显示,惠来隆江猪脚制作技艺有 5 道工序,其中一步是 “把猪脚放进砂锅,调剂膳汤(包括酱油、冰糖和独家秘制香料)”。

据申报书介绍,隆江猪脚制作技艺来源于唐腾波的祖父,三代人传承至今。目前主要传承人是唐腾波,并对唐英斌、唐培铭、唐子杰、唐梓恒、唐梓真、唐庆元实行帮带。这是隆江猪脚饭起源的第三个版本。

协会理事唐庆元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考察阶段,大家认可的就是唐会长的配方。但行业标准肯定是有宽松度的,在一个范围内即可”。

现在市面上的猪脚饭多数会添加香料,并根据顾客需要开发了剁椒、五香、麻辣等口味。例如,王钢店铺的卤水原料就有十几种,包括生抽、老抽、鸡汁、一品鲜、海鲜酱等。

针对质疑,协会理事方赞锐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标准不是指定要用哪个品牌的调料。” 他又补充说,“本身市面认可他的调料,调出来好吃,为什么不买?”

“他们以为我要发财,但我现在已经投入几千万了,这些钱放在银行拿利息也够过日子了。” 唐腾波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已经六十多岁,但说话声音大,语速很快,自称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

唐腾波口中的 “几千万” 指的是建造 “金鸣大厦”、美食街,以及协会日常运作等费用。据协会介绍,“金鸣大厦” 将承担培训人才、生产配料、运营品牌等功能。

“金鸣大厦” 2017 年开始动工建设,靠近国道,离隆江镇人民政府很近。2022 年 5 月底,南方周末记者看到这座 10 层高的大楼已经封顶,工人正在封窗。美食街、协会办公楼还未开始建设。

唐腾波在电话里多次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需要当地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这些项目。

(应受访者要求,王钢为化名)

来源:南方周末

FMVP 库里,废墟中升起高楼

“明年没人想碰我们。” 去年夏天库里的慷慨激昂,终于在今天梦想成真。

6 月 17 日,在绿色包围的凯尔特人 TD 花园球馆,库里捧起了总冠军奖杯,还有那第一尊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 FMVP。

12

库里赛后喜极而泣。

三年前,勇士这座高楼崩塌得只剩残垣断壁 —— 杜兰特离开,克莱重伤,只剩库里呆坐球场,背影落寞又残忍。

今天,当库里拿到心心念念的 FMVP 奖杯,那只是他的勋章和荣誉,因为他是那个一手把废墟搭成高楼的人。

重新夺得总冠军,库里给自己披上铠甲,给新秀埋下种子,等待开花结果。他的眼泪就是最好的证明。

库里健硕的肌肉。

披上铠甲

去年 12 月,当戴维森学院在 NCAA 的比赛中 1 分险胜阿拉巴马队猩红潮队后,主帅鲍勃・麦基洛普收到了一条再熟悉不过的短信:“继续睡在街上,教练。”

当库里敲下这段文字时,你甚至能想象出他不自觉上扬的嘴角。这是库里在戴维森学院头几个月里,麦基洛普反复提点他的话, “如果想成为一名伟大射手,你必须愿意睡在街上,必须愿意被锁在房外。”

彼时的库里还是个球衣总会从肩膀上滑落的少年,人们对他的期盼是成为一名优秀射手;但 15 年后库里身上的肌肉清晰可见,他对自己显然有更宏伟的方向。

增肌,是库里这两年来最显著的变化。

夺得常规赛 MVP 的那两年,库里的体重只有 83KG,那时他用三分反复冲刷着人们对篮球的认知;当他 8 年时间第 6 次闯入总决赛,库里的体重来到了 90KG,这是他为季后赛披上的铠甲。

库里在突破中展现了出色的核心力量。

你无法否认,每当季后赛来临时,库里都会成为其他球队的点名对象。

自 2013-2014 赛季以来,库里在季后赛每百回合挡拆中被点名 31.6 次,而在常规赛每百回合仅被点名 4.1 次,常规赛与季后赛相差 27.5 次。

其实,库里的防守始终都在联盟中游以上,但科尔还是会说:“每一个对手都想在防守端消耗他的体力,因为他在进攻端太过出类拔萃了。所以,特别是在季后赛中,对手会不断在进攻时冲击他,使他筋疲力尽,这样他就会投丢更多的球。”

过去两年,当勇士这座高楼崩塌成残垣断壁,连续两年无缘季后赛的库里,只能不断给自己寻找突破。挂肉,成为了库里的选择,因为他太清楚季后赛的自己将面临什么。

“他总是把额外的时间留给健身房,这给我们奠定了基调。” 接受 ESPN 采访时,卢尼这样形容,“我看他在健身房做着大高个们做的事,然后立刻告诉助理教练,‘我要做得比库里更多,我总不能和控卫举一样重量的铁吧’!”

库里突破凯尔特人多人防守。

自我较劲

美国 GQ 杂志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没有比赛的深夜,大通中心的街道上平静如水,而在临时的训练地下室,一群训练师正围绕在库里身边,他脚下放着两个 30 磅的杠铃,头上搭着勇士队的毛巾,德雷克的《认证情郎》则在球馆回荡。

对于一名射手来说,体型的改变会影响很多,毕竟 NBA 一直流传着一句话, “如果你的举重训练做得太过火,你的投篮手感就会消失。”

这让许多射手对力量训练望而却步,但曾在多支 NBA 球队担任运动训练师的切尔西・莱恩对此却嗤之以鼻, “你在说什么?你不想赢吗?不想成为最好的自己吗?有时这是一种恐惧,不是现实。”

显然,库里想赢,即便这确实会短暂影响他的投篮手感,“我从来没有认为两者是不可调和的,因为我们有计划过如何平衡它们。当你越来越强壮时,你得保持你的灵活性和类似的优势。我觉得我弄明白了该怎么做到这一点。”

但过程远比库里描述的难,难到甚至要细节到区分脚趾和脚掌的关系。赛季中期,库里的投篮一度失准,这身肌肉他已经适应了许久,但是还是没找到自己最舒适的状态。

直到一次赛前热身他突然发现,自己养成了用脚趾发力的习惯,这让他投篮时的力量总比预想中的小一些,于是他有意识地调整成脚掌发力,准心才渐渐回来。

库里激励了小佩顿等球员。

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会让库里遭一份罪,但他对此毫无怨言,“我只是把注意力一直放在体能训练项目带给我的种种收获上,确保我可以尽可能久地保持在现在的水准。”

结果便是,本赛季库里不再是防守端被随意拿捏的那位 —— 总决赛前,季后赛防对手命中率最低的两位,分别是库里的 37.5% 和格林的 38.3%。季后赛至今,库里场均距离篮筐 6 英尺内主防 3.3 球,对方命中率下降 16.7%,全队第一。

库里,改变篮球运动的男人。

“他很强壮。当我说强壮的时候,我的意思是真的很强壮。” 当格林的话仿佛绕口令一般时,他只是想强调这件事并不容易。

“如果你在我们做哑铃卧推的时候走进健身房,你会发现库里是‘一百磅(45.4 千克)俱乐部’的成员。能进入‘一百磅俱乐部’的人可不多。他的双腿超乎寻常地强壮。这种改变在去年就发生了。”

帕特・莱利曾说 ——“杀死冠军的,正是冠军本身。”

拿到冠军后,变膨胀变懒惰是人之常情,但 34 岁的库里,依然有着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故事的基调可能早就已经定下。

就像他给恩师发去那条短信,“继续睡在街上。”

等待的意义

早在赛季之初,库里就说:“今年是我最全面的一年,因为我会总结过去的经验,不断地学习。”

但库里也明白,一个人的努力,始终是有上限的。

勇士最巅峰的年代,库里不需要说太多,因为他的身边既有伊戈达拉、利文斯顿等老将,也有格林这样的精神氮泵,他只要以身作则当好一个领袖即可。

但今年不一样了,他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黏合球队,告诉年轻人应该怎样应对篮球和生活。

科尔这样形容库里的变化: “很多时候,在投篮训练中,我会看到他把一个年轻人拉到一边,对他耳语一番。”

“他不会在整个团队面前指指点点,他会私下里对他说,他真的是与人一对一地沟通。他从来没有让任何人感到尴尬。”

对于赢惯了比赛的老将来说,等待年轻人成长是奢侈的。就连格林都承认,“在经历了很多低迷和困扰之后,我对篮球的热情有些消退。”

库里面对斯马特毫无畏惧。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虽然勇士的核心球员都已迈入而立,但他们依然相信,抓住巅峰的尾巴是能够冲击总冠军的。

他们同样有资本,勇士 2020 年拥有一个榜眼签,2021 年又拥有两个乐透签,他们完全有机会换来即战力,但他们还是选择了等待。

“当教练组决定让这些年轻人成长,这样我们就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时。很多球星会说,‘你必须用这些年轻资产换一个球星,我需要一个球星”,史蒂夫・科尔接受 The Athletic 时说道, “但库里的回答是,好吧,我会接受它,让我们开始工作吧。”

在勇士王朝崩塌的那一刻,库里没有把自由球员的身份转化成一种权力的游戏,而是爽快地签下一份 5 年顶薪,并接受管理层的决定。

谈及原因,库里的回答是:“这不是我的行事风格,我们有讨论过要走不同的道路。但最后,我对球队充满了信任,对我们的事业非常有信心。”

“如果让我、克莱和格林再做一次决定,我们依然会这么选择,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让我们身边的人都能发挥作用。说到底,就是要有耐心。”

科尔十分佩服库里的自我塑造。

承前启后

库里的耐心,让勇士从两年的废墟走到了如今的繁荣。但等待的过程中,库里并不是没有失望和苦恼。

勇士崩塌的第一年,库里手掌骨折;第二年,他吃着止痛药比赛,罕见地冲队友发火。面对荣誉和曾经的巅峰,库里内心其实比任何人都急迫。

比如赛季之初,面对雷・阿伦的三分纪录,库里就有些心急。

在即将打破纪录的前几场比赛,全队都在为库里喂球,但他也一直在投丢,打破纪录的前两场比赛,库里三分命中率不仅只有可怜的 29%,还破坏了球队整体攻防的节奏……

于是和步行者的中场暂停,科尔找到了库里,“顺其自然地让纪录发生就好,又有谁在意你是今晚,明晚还是后天打破纪录呢?”

然后一切恢复正常,库里下半场砍下 13 分,包括一记追平比分的投篮。此后一场比赛,库里如愿在麦迪逊花园球馆成为历史第一。

执教库里 8 年,科尔越来越明白,指导库里点到即止,剩下的库里自己就能搞定 —— 库里甚至会自己要求科尔、助教布朗以及格林,在录像回放时斥责他在防守端的失误。

其实,季后赛刚开始时,从伤病中恢复的库里被安排在了替补的位置,还是连续 3 场。

库里和克莱击掌。

但是他只是开着玩笑:“普尔绝对有资格让我给他打替补,在比赛中我看到了他的能量和自信,他想利用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具备打首发的资格。我也感受到了躺赢是多么的爽,我在比赛中可以松口气看看队友们是怎么一次次的投篮命中。”

所以当普尔在总决赛命中压哨超远三分时,库里露出了老父亲一般的微笑;淘汰灰熊的夜晚,库里指了指抢了 6 个前场篮板正负值全队最高的维金斯,微笑着对镜头说,“就是这个家伙”。

而在年初接受 GQ 采访,库里说起了未来, “如果五年后普尔成为全明星,库明加成为最佳防守球员,怀斯曼是最有价值球员,到那个时候我和格林就心满意足了。”

两年前,库里一个人站在瓦砾遍布的勇士废墟下修修补补;两年后,昏暗的废墟下伸出一双又一双手,再次托起库里的冠军梦。

对于库里,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

他改变的,只是篮球这项运动的发展轨迹。

来源:澎湃新闻

史上最难 618:大主播失声,商家流血促销

作者 | 孙宇
编辑 | 康晓
出品|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这或许将成为中国电商造节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 618,大促模式还能成为拯救危机的终极答案吗?电商平台、大小买家、厂商、物流…… 几乎每一个参与者都在诉说着艰难,但他们依然试图抓住上半年最后的机会,奋力自救。

十几年前的双十一,张勇风雪入京师,“全场五折” 的疯狂大促彻底改变了电商在零售行业的地位。历经多年,中国零售市场环境再次巨变,突如其来的疫情、各行业几无休止的裁员潮,让今年 618 早早就有了 “最难” 的印记。

领军者们仍试图提振信心,带领整个行业继续前行。平台们在给出近年来最大优惠力度拉拢消费者的同时,也给出了非常实在的补贴力度,让渡利润与商家。

这样的举动能进一步拉动消费吗?就在前不久,双十一缔造者张勇还在阿里巴巴财报会上表示,恢复消费需求最重要的因素是,“用户对未来收入和生活的预期,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一些消费者给出了答案,一位上海教育培训公司的销售人员对《深网》表示,“公司不久前倒闭,已经欠薪三四个月,现在承担房租、贷款、交通费之后,几乎都没钱吃饭,618 就不参与了。” 一位长沙的在读研究生则表示,大学时还会期待 618 和双十一时的囤货,但现在认为提前消费已无必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 1 月至 4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8142 亿元,同比下降 0.2%;4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483 亿元,更是同比下降 11.1%。

电商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最新财报显示,2022 年前三个月,淘宝成立 19 年来首次季度 GMV 下滑。

过去几年里,阿里巴巴、京东反复拉伸大促时间、引入更多模式,以此维持用户参与性以及 GMV 增长。但所有平台及参与者心里都清楚,毕竟一个月最多也只有 31 天,一年最多也只有 366 天,现在每年有超过十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大促已是极限。

大品牌清库存

2009 年电商首个被外界强烈感知的大促双十一正式上线,随后十数年间电商造节不断进化,618 和双十一逐渐成为商家上下半年最重要的库存清理节点。

零售界一直视库存为万恶之源,大量库存往往会耗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会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周期。一位女装资深从业者曾对《深网》介绍,“服装行业库存率往往高于 20%,但为此付出的成本却远远高于 20%。”

在行业人士看来,库存往往与经济周期相关,“在经济上行期,厂商会多备货来追赶周期,当经济下行时就会产生大量库存。”

今年前几个月物流受阻,很多行业产生了大量库存,一位知名化妆品品牌内部人士对《深网》介绍,去年年底时公司曾压了一批货,“本计划上半年清理干净。” 但从今年年初开始,销量和往年同期相比下滑明显。

“电商平台至少同比降低了三成,线下数据更差。”“已经放缓了生产节奏,但是工厂的生产订单是去年年底就签好的,所以库存依然不断增加。” 更麻烦的是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我们的原材料超过一半来自进口,但从年初到现在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价格已经接近翻倍。”

一位知名食品品牌的相关负责人也对《深网》表示,上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快,“但是我们的价格上涨却幅度很小,提价会让销量下降得更快。”

上述两位相关负责人均表示,“相对来说,今年 618 是优惠力度最大的一次,主要目标就是回笼货款,重新投入再生产。”

一位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对《深网》表示,相对来说大品牌对大促一直保持着更为激进的态度,“大品牌一般都有品牌溢价,参加活动可以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以提高销量来弥补利润减少。”

根据目前 618 相关数据显示,大品牌在促销期间依然能够给出足够的优惠力度,并取得不错成果。京东 618 开场后仅 10 分钟内,小米、美的、海尔、联想、华为、苹果等在内的多个品牌成交额就已突破亿元。

不过上述化妆品牌内部人士也对《深网》表示,清理库存只是 618 必须做的常规动作,但并不是主要目的,现在来看,上半年的颓势已经无可避免。销量应该会同比略有上涨,但年初的计划肯定是完不成的。

“618 大促最重要的目标是秀肌肉,提振内部低迷的士气,同时做数据给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看。”

小品牌流血求现金

大品牌们尚在勉力支撑,而对于一些利润本就不高的中小商家 / 品牌来说,今年的 618 更像是裹着枫糖的砒霜,一位长春的零食卖家姜光明如此对《深网》表示,“不做(618)肯定死,做可能还有机会。”

去年姜光明没有参加双十一,核心原因是无法接受亏损,“原材料成本上升很快,人工成本很高,制造业不得不提价,利润率本来就已经薄得像纸一样,参与打折促销纯粹就是赔本。”

但今年的 618 姜光明还是选择了咬牙坚持,尽管临时通知的跨店满减档位 “满 300 减 50” 让成本进一步加大,“虽然平台打折力度超过往年,但无论是淘宝还是京东都给出了一些扶持条件,不如跟着赌一把。”

受疫情影响,姜光明在今年 4、5 月份几乎为 0 销量,“资金链基本上快断裂了,一些保质期短的商品已经销毁了,618 期间如果能通过一些保质期长的食品回一些货款,还能重新启动。”

姜光明最大的担忧并不是赚吆喝要赔本,而是可能出现的退单,“之前参加大促时,结束后往往有大量的退单退货潮。现在物流成本很高,如果真的出现这样情况,那就肯定‘死’定了。”

据姜光明介绍,618 大促开始前,几个电商平台的相关销售人员都曾对其表示,“希望能和平台一起‘共克时艰’,多做一下促销能拉动消费欲望,也是提升品牌力的最好机会。” 但姜光明却对《深网》表示,“其实心里都清楚,现在就是为了活下去,根本谈不上提升品牌。”

据《深网》向几位小卖家了解,一般小商家的现金流都控制在两三个月范围内,“最近两个月国内大范围疫情出现,让一些小商家的现金流出现了严重问题,618 几乎是唯一可以期待的窗口。”

尽管有商家表示大平台们给出了很多扶持条件,但几乎所有的小品牌都认为大促时最大的得利方依然是大品牌,一位时尚品类小卖家对《深网》表示,尽管每个平台都口口声声说,向新品牌倾斜,“但天然的谁有钱有资源,谁就能买到流量,小而美在这个时代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她进一步补充,“只要是促销就是这样,没有办法解决。”

当红主播失声

近年来,每逢电商大促,带货主播都是镁光灯下当之无愧的主角。去年双十一启动时,直播电商触摸到了历史高峰。当晚淘宝主播销售榜监测数据显示,李佳琦直播间预售销售额 106.53 亿元,薇娅为 82.52 亿元,两者相加接近 190 亿元。这个数字和 2012 年时淘宝双十一总销售额相当。

盛极而衰,今年 618 电商平台头部主播们却因各种原因先后失声。抛却因税务事件消失在公众视野的薇娅不谈,6 月 3 日是李佳琦最后一次出现在直播平台上。该直播随后中断,李佳琦在微博上表示,“由于内部设备故障无法直播。”

现在已经过去半月有余,618 甚至已经接近结束,往年大促期间每天都会出现的李佳琦仍未回播。目前淘宝上搜索 “李佳琦” 和 “李佳琦的直播间” 等关键词时,均被指向与李佳琦深度绑定的奈娃家族旗舰店。

阿里巴巴相关人士做出的回复是:“关闭主页推广入口,带有‘李佳琦’名字相关商品链接修改,均系主播与商家自主行为,平台未介入。”

非淘系的头部主播们也正在撤出战场:6 月 12 日,顶流带货主播罗永浩宣布将退出微博和所有社交平台,再次创业;曾经的快手一哥辛巴则在内部信中称今年是首次没有自己直播的 618,公司重担交给旗下主播蛋蛋。

当红者成了教育培训公司的英语老师们,据飞瓜数据显示,6 月 10 日新东方直播东方甄选直播间当日销售额飙升至近 1500 万,超过前一天 4 倍有余。

一位熟悉淘宝直播的相关人士对《深网》表示,在 618 之前,并没有太多向头部主播倾斜的计划。熟悉阿里巴巴的相关人士曾对《深网》表示,“李佳琦、薇娅起家的过程中,天猫和淘宝是下了大力气的,无论是流量还是资源都非常充分。但随着李佳琦和薇娅成为超级顶流,大量消费者只认李佳琦和薇娅,不认天猫。”

阿里巴巴内部人士也曾私下向《深网》表示了对头部主播的不满,“拿着集团最好的流量扶持和战略资源,赚来的钱都落入了自己的口袋,破坏了集团原有的产业链条,还要不断挑战集团客户的底线。”

4 月时,淘宝调整更新了《MCN 机构管理规范》,选择扶持商家自播和中小主播,提高商家和消费者的交易效率,调整直播生态,建立健康科学的主播生态结构。

平台忙扶持

今年 4 月份起,以长春、上海等地为典型代表,国内多地突发疫情。整个国内物流甚至生产都受到严峻影响,一位物流行业资深人士在当时对《深网》表示,“一半以上的物流都受到疫情影响,可能是收件方,也可能是寄件方。”

物流停滞背后,工厂、仓库等也纷纷开启疫情下的管控模式,长春、上海相关的产业干脆停工。部分受到影响的行业,工厂产能至少下降五成以上。更麻烦的,货发不出去,尾款回不来,工厂的正常轮转受到严重影响。

唯品会董事长兼 CEO 沈亚在财报会上透露,一季度唯品会因为疫情风控而取消的订单数量达上百万单。

毛之随风而去,皮之冰冷刺骨。当依附在平台上的卖家、主播、消费者都受到影响,作为平台方自然心有余悸。

最先打出的牌自然是提振消费者信心,淘宝天猫的优惠措施是满 300 减 50,京东是满 299 减 50,与去年双十一时天猫和京东的满 200 减 30 相比略大。数据显示,这是近五年来淘宝促销的最大值。

另外平台们也选择将利润让渡商家。5 月 13 日时,天猫反哺 25 条 618 助力商家举措,主要涵盖了金融补贴、物流疏通、流量补贴、疫情特别举措、技术升级等 5 个方面。并宣布在 5 月 26 日 – 6 月 18 日期间,采用短直联动,拿出上亿短视频流量和数千万直播流量,奖励主播和商家。

早在 618 之前,为了缓解商家的资金压力京东把续签推迟一个月。京东零售平台生态部平台规则部负责人王博称,此举让数千家商家资金压力得到缓解。

618 商家大会上,京东更是进一步承诺,将通过 30 项 “三减三优” 商家扶持举措,即 “减少成本、减少考核、减少风险、优化规则、优化效率、优化服务”,来帮助商家提高产出效率。京东零售 CEO 辛利军表示,京东通过一系列降本增效的举措减轻了中小商家的压力,将他们在京东平台上 618 的投入产出比至少提升 20%。

今年 618,往年大促期间相对安静的拼多多也出台了多项扶持措施,发放了 30 亿消费红包,助力制造业、农产区直连最广大的消费者。

618 前夜,天猫淘宝新舵手戴珊在与商家交流时表示,现在已经从流量时代变成了存量时代,“天猫的重任是帮助商家稳大盘、有增长。”

(应被访者要求,姜光明为化名)

说登珠峰要花几十万,钱到底花在哪里了?

作者 / 户外探险OUTDOOR

是的,地球人都知道,登顶珠峰很厉害。

大家也知道,想要爬珠峰,可烧钱了。

5 月 14 日,何静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国内首位无氧登顶的女性(她又在 6 天后再次无氧登顶洛子峰)。要知道,全球成功无氧登顶珠峰的,不过 200 多人,而其中的女性,不到 10 人。

当聊到最初开启无氧攀登挑战的时候,她的原因居然是“省钱”:

在尼泊尔一瓶氧气需要花费将近 4000 元人民币,如果自己能不用氧气,省下的钱正好可以支付向导的小费。

在口口相传中,攀登这座世界最高峰已经成为富人的游戏,甚至“有钱就能上”。

登珠峰,除了贵,还是贵。

那么,普通人到底需要打工多久,才能登上珠峰呢?

▲珠峰上扎营,看脚下风起云涌。

路线:南坡贵,还是北坡贵?

自 1953 年,希拉里(Edmund Hillary)和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从南坡首登至今,珠峰共有 20 条登顶线路。

其中 1960 年,中国队在马洛里的探索基础上,完成珠峰北坡登顶,再加上英国队从尼泊尔首登的线路,分别称为“北坡传统线路”和“南坡传统线路”,之后的所有商业攀登,都在这两条线路上开展。

▲珠峰西南壁,G 为 1953 年英国队首登路线,即南坡传统路线。图片来源 /alanarnette 翻译 / 户外探险

▲珠峰北壁,K 为 1960 年中国队登顶路线,即北坡传统路线。图片来源 /alanarnette 翻译 / 户外探险

▲珠峰东壁,攀登路线最少。图片来源 /alanarnette 翻译 / 户外探险
剩下的十多条线路,都比两条传统线路危险、艰难得多,攀登者都是小队伍的阿式攀登高手,而非传统线路那样,由夏尔巴团队铺设大量的固定路绳和铝梯,完成围攻式的冲顶。

两条传统线路中,通常认为北坡比南坡更安全,但因为北坡缺乏便利的直升机运输条件,也少了著名的昆布冰瀑,更多的攀登者喜欢从南坡攀登。在登顶日,北坡更多需要在岩石上攀爬,难度较大;而南坡登顶路线更多的是在雪面上行走,这也使得从尼泊尔一侧冲顶相对更容易一些。

在北坡,2022 年圣山公司的提供的报价是45.8848 万元,而南坡攀登的价格竞争则更加激烈一些,根据不同的服务,团队报名费从24 万到 99 万不等。

▲最新珠峰攀登报价(南坡)。制图 / 户外探险

▲除了活动费,攀登者还需要付出装备、交通、小费、保险等支出,一旦遭遇危险,呼叫直升机救援更是价格不菲。制图 / 户外探险 Vio
无论选择南坡和北坡,攀登珠峰都说不上便宜,而这个总计几十万的“全包”团队价格,到底都花在了哪些地方?如果我想“自助”登珠峰,到底行得通吗?

珠峰的攀登费用,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攀登许可、往返交通、装备物资、登山向导。下面我们将假设你是个不想跟团的 climber,一起拆解攀登珠峰南坡的全程费用看看。

▲珠峰南坡传统攀登路线。插画 / 石健 标注 / 户外探险

攀登许可:10 万元起步

在踏上这场世界之巅的旅程前,攀登者必须首先获得当地政府的登山许可。

在春季从南坡攀登珠峰,每位外国登山者首要向尼泊尔政府缴纳1.1 万美元的许可证费用。当然,如果你是尼泊尔公民,只需要为此支付 650 美元。

▲攀登七大洲的花费。制图 / 户外探险
作为对比,攀爬南美洲的最高峰阿空加瓜,旺季许可证费用为 800 美元;北美洲最高的迪纳利峰为 395 美元,而迪纳利峰甚至还有学生票,如果你 24 岁以下,只需要交 295 刀就行了;非洲的乞力马扎罗按天收费,但总计也不超过 1000 美元;而欧洲的厄尔布鲁士峰更是不收攀登许可费用。

但这笔巨额的费用,仅仅是攀登许可的开始;而攀登许可也真的只是一个许可,不包含任何服务。

除了 11000 美元的“门票”,尼泊尔要求攀登者通过尼泊尔当地公司“代理”申请许可证,必须以团队形式,交纳2500 美元的申请费,另外还要支付3000 美元给政府分配给团队的联络官。

这时候,是不是已经开始肉疼了?没关系,反正在国内你也没少拼车,登珠峰了拼个证也没什么。

▲南坡攀登许可证。团队申请的费用,可以通过添加队伍人数来平分。
今年截至 4 月 14 日,31 支队伍的 250 名登山者获得了攀登珠峰的许可证,平均每支队伍 8 个人,这一共 5500 美元的申请费和联络官费用你可以 8 个人一起 AA。

此外,从 2014 年开始,攀登者在办理许可证时需要缴纳4000 美元的垃圾押金,在攀登结束下山时,每人必须带回至少 8 公斤的垃圾,这还不包括用过的氧气瓶和排泄物的重量,统统都要带下来。

▲如果没有捡够足够的垃圾,尼泊尔政府会罚你一大笔钱。
2019 年,在珠峰出现了 9 人死亡的拥挤攀登季后,尼泊尔旅游部制定了新的登山规则,登山者将需要强制性保险,包括搜救、医疗保险,并涵盖在死亡的情况下运送遗体的费用。

▲一支夏尔巴队伍冒着生命危险,从山上移下三具印度登山者尸体,这场高风险的“遗体运送”共花费 92000 美元。
很难给出保险的价格估算,因为这些价格变化很大,并且取决于年龄和旅行长度。根据你的风险承受程度,保险费用可能从 70 美元到 5000 美元不等,一般珠峰攀登者会花费 1000 美元在保险上。

总而言之,登山者在踏上尼泊尔之前,在攀登许可上就需要花掉大约 16680 美金,约合人民币 10.7 万元。

▲登顶珠峰的人数,逐年增长,珠峰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图片来源 /statista 编译 / 户外探险
根据尼泊尔政府的说法,高额的攀登许可费用可以让珠峰的攀登变得不再那么拥挤不堪,同时也会更加安全,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但事实上,去年尼泊尔政府向外国人发放了创纪录的 408 张珠峰攀登许可证,又在大本营爆发了新冠肺炎,这让人不禁开始质疑尼泊尔政府的说辞。

不过,仅仅从许可证上,尼泊尔政府就实现了数百万美元的创收,后半句的“经济贡献”倒是说得一点没错。

交通费:你搭你的飞机,我徒我的步

准备好前期的申请费用,下一步你需要启程前往尼泊尔,开启将近 2 个月的珠峰攀登之旅,其中你将花 10 天左右的时间,从加德满都,经过卢卡拉,再徒步前往珠峰南坡大本营,也就是著名的 EBC(Everest Base Camp)。

▲EBC。
加德满都

抵达加德满都的交通费用,取决于你的出发地和你的交通方式。

疫情前,成都、西安、昆明、拉萨、广州、香港……都有直飞加德满都的航班,飞往尼泊尔的机票从一千多到几千不等。

而如果你想省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坐上青藏铁路到达拉萨,拿上签证,再坐火车抵达日喀则(硬座票价 40.5 元),之后到客运站乘坐客车(196 元)前往吉隆镇,再拼车前往吉隆口岸(50 元),过关后,在尼泊尔方拼车(150~180 元),翻山越岭前往加德满都。

▲加德满都街头。图片来源 /unsplash
一般,登山者还需要缴纳 125 美元的 90 天签证费用。好在,作为中国公民,尼泊尔旅游局给了我们免签证费待遇,又省下一笔!

而在加德满都的几天,你需要采购物资,完成装备补给,并到旅游部门做简要报告,拿到你的攀登许可证。

抵达卢卡拉

尼泊尔东南部的小镇卢卡拉(Lukla)拥有距离珠峰南坡大本营最近的机场,也是每个攀登者的必经之地。从加德满都到这里没有机动车道,因此前往卢卡拉只有两种方式:乘飞机,或者徒步。

从加德满都出发,可以花 300 到 500 美元购买往返卢卡拉的机票,值得一提的是,卢卡拉机场以其超短的机场跑道闻名,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机场之一”。

▲卢卡拉(丹增 – 希拉里)机场始建于 1964 年,希拉里为了帮助攀登者更快进入珠穆朗玛峰,同时回报当地的居民,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兴建了卢卡拉机场。
如果您不差钱,乘坐直升机前往卢卡拉必定是一次难忘的体验:从加德满都特里布万机场国内航站楼出发,看着窗外的景致从加德满都的丘陵和农场,逐渐上升,一直到雄伟壮观的高原山地,不到一个小时便能抵达卢卡拉。

包一架直升机的费用在 2000 美元到 2500 美元之间,或者你可以花 600 美元来 AA。

▲从加德满都经过吉里前往卢卡拉和 EBC。
为了省下这笔钱,可以搭乘公共交通到吉里(Jiri)或者帕普鲁(Phaplu),然后徒步到卢卡拉。

▲放心,你会在车上找到座位,而不是车顶上,票价约 500 卢比。
从吉里出发的旅途被称为“先驱者之路”,因为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机场建成之前,喜马拉雅山脉的攀登先锋们,就是这样到达卢卡拉的。

从帕普鲁到卢卡拉的长途跋涉需要 3 天,而从吉里出发需要 5 天,许可证费用 3000 卢布。如今,这些步道几乎没有游客,也不容易找到背夫,但总有那样一群旅行者,喜欢更加循序渐进的方式,用双脚丈量世界,见证着沿途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上的每一个细小变化。

抵达 EBC 大本营

从卢卡拉出发到大本营,就必须徒步了,对于珠峰的攀登者来说,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徒步到大本营,既能遍览 EBC 这条世界上最美的徒步路线(没有之一),也是逐渐适应海拔的好办法。

▲在 2020 年,Tyler Andrews 花了 11 个小时跑到 EBC,又花了 12 小时跑回卢卡拉,创下 EBC 记录。
花费的金额将取决于沿途的消费和住宿条件,徒步旅行的费用一般在每人 400 美元到 1000 美元之间。但是,根据你的旅行方式和购买的啤酒数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省钱。

首先,离珠峰越近,一切都会变得越贵,因此尽量在加德满都、卢卡拉买齐你需要的用品。

徒步路上,你可以找到每晚 5 美元的茶馆住宿,每餐需支付 5~10 美元。当然,你可以在帐篷里扎营并做饭以节省金钱。

▲收费标价为卢比,100 卢比约合 1 美元。但如果你不睡在茶馆,预计要支付四倍的餐费。
与这条线上的其他徒步旅行者不一样的是,你还需要把你所有的登山装备都带到大本营,包括帐篷、食物、氧气、抗寒衣物和各种技术装备。

大多数人雇佣背夫和牦牛,请一名背夫每天要花费 20 美元,而且在尼泊尔需要给 10%的小费,雇佣多位背夫 + 牦牛的情况下,几天产生的搬运费用常常超过 1000 美元。

到达珠峰大本营的路线要经过萨加玛塔国家公园,作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自然宝库之一,你将欣赏到受保护的珍稀动植物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崇山峻岭,收个 3000 卢比不过分吧?此外,还有昆布地区的许可证,2000 卢比。

终于,经过一周的徒步旅行,到达 5334 米的珠峰大本营后,你可以好好休整几天了。

物资&装备:闲鱼走起?

到达海拔 5334m 的大本营,接下来你将度过 6 周的珠峰攀登期。除非你会光合作用,否则,你第一个需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

你可以选择自己做饭,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雇一个厨师,薪水是 5000 美元,同时 6 周每人的食物和燃料预算约为 800 美元。

▲虽然自己做饭可以节省 5000 美元,但雇用一名厨师通常是个好主意。
几乎所有(97%以上)的珠峰攀登者都需要携带辅助氧气,仅仅是一瓶氧气就需要花掉你 550 美元,而大多数攀登者需要 5 瓶,除了氧气瓶,你还需要一个 450 美元的氧气面罩和一个 450 美元的调节器。

如果你真的很抠,而且是一名经验丰富且高海拔适应力强的 climber,至少,至少也应该带 3 瓶氧气,这也是夏尔巴人登珠峰的通常配置。

你可以在加德满都的二手市场上找到面罩和调节器,也可以从登山旅行机构租用,但谁知道这些面罩都经历了什么呢?

▲登山者每吸掉的一口氧,都是白花花的钱。制图 / 户外探险 Vio
除了食物和氧气,你还需要一身装备。这包括高山靴、8000 米羽绒服、手套、睡袋和背包等等等等。其中一双新的 lasportiva 高山靴就需要将近 1 万元,凯乐石的连体羽绒服也要 8999 元。

整体上,购买所有合适的新登山装备将花费大约 4 万元。当然,你通常可以在闲鱼上蹲到合适的价格。

在营地的日子,除了去各个营地串串门,和夏尔巴们一起唱歌跳舞,看看每天的日月星辰,总有一天你会忍不住要刷手机的。

大本营没有移动网络,你只能用通讯公司架设的 Wifi 设备,10G 流量收费 200 美元(约 1340 元人民币),至于网速呢…当然还得看运气。

而在大本营以上的攀登过程中,稳定的通讯则依赖卫星电话,那就是按分钟计费的了。

好消息是尼泊尔正在珠峰海拔 5204 米处建立 4G 信号塔,也许未来有一天,在“珠峰山顶上发朋友圈”的愿望,可以成真了。

据估计,在整个珠穆朗玛峰探险期间,前往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预计将花费高达 1.5 万美元(约 10 万人民币)购买攀登装备和各类补给品。

登山向导费:我能 solo 吗?

终于,你在大本营日思夜想,总算迎来了攀登的日子,你终于想起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我的向导呢?

大多数团队都会为每位客户分配一名登山夏尔巴,以确保他们在山上的安全,现在一名夏尔巴的工资在 8000~1 万美元之间。

▲攀登者和夏尔巴,是攀登珠峰南坡的经典组合。
但是,如果你还是想省钱的话….

别想了,自从 2013 年开始,尼泊尔实施了一项新规定,要求所有外国登山者雇佣一名当地夏尔巴向导。

但是,如果你还是想省钱的话….

好吧,在尼泊尔称自己为向导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事实上,尼泊尔旅游部称每位夏尔巴人为“夏尔巴向导”,无论他们是否经过培训或攀登经验如何。

所以你可以选择的向导,也就有了两种:夏尔巴人、经过认证的夏尔巴向导。

最便宜的套餐,在夏尔巴人的“支持”下,开启你的珠峰攀登之旅。但要注意的是,这仅仅代表有一个夏尔巴人跟着你,他的英语可能说得很好,也可能说得不好,他可能上过登山学校,也可能没有,他会在冲顶时和你一起攀登,但在其余的适应攀登过程中,可能你得独自搞定。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通常缺乏基本的医疗培训,除了让你下撤,在健康危机中可能不会有显著的帮助,总之,你的生命安全由你全权负责。

当然,就这样你也得花 5000 美元才行,毕竟这是卖命的活。

而攀登者的标准套餐则会雇佣夏尔巴向导,全程由经验丰富、经过认证的夏尔巴向导带领攀登,他们的英语水平通常很好,有的甚至还会汉语,会帮你作出重大的决策,比如什么时候该冲顶、什么时候该下撤。

而一般的豪华套餐,则会再加上外国向导,他们没有语言障碍,受过荒野医学培训,甚至不少都是富有名气的登山家,比如你可以花 14.7 万美元(约人民币 99 万元),和 Nims 一起登珠峰,而最新消息是,未来你甚至有机会跟李宗利老师一起攀登珠峰。

从大本营出发,你首先需要经过昆布冰川,这是一个壮观但险恶的恐怖地带,由深不见底的冰裂缝、无数冰塔和冰块组成。

面对昆布冰川张牙舞爪的冰裂缝,你可能会不知所措。好在,每个珠峰攀登季开始的时候,已经有最优秀的夏尔巴——“冰川医生”们在这里修好了路绳和梯子,你只需要付600 美元就能蹭上路绳。

▲穿越昆布冰川。摄影 / 高立
通过昆布冰川,就到达了海拔 5943m 的 C1 营地,这是一片广阔平坦的寂静山谷,遍布着无尽的积雪、深深的裂缝和山墙,常常被雪崩冲刷。但相比于昆布冰川,这已经算是安全地带了。

再往上,是海拔 6400m 的 C2 营地和海拔 7162 米的 C3 营地,在攀登珠峰的期间,你会在大本营和 C3 营地之间,上下来往攀登,以适应高海拔环境,并为冲顶做好准备。

▲C2 营地的落日。摄影 / 高立
珠峰的登顶非常仰仗天气窗口期,而高海拔的天气预报并不像平时打开手机 app 就能轻易获得,要获得攀登过程中的气象服务,你最多需要支付1000 美元的费用。

C3 以上,就是海拔 7000 米的世界,多数攀登者已经开始需要使用辅助氧气进行攀登,而这之上的路绳,则由几家大型的攀登公司轮流开路,需要给200 美元的开路费。

▲在珠峰上修路。
那些体能特别顶,特别硬核的登山者,可能会选择将他们的辅助氧气背到山上的高营地。但鉴于一个空氧气瓶就重 2.7 千克,装满时 3.3 千克,大多数会请私人夏尔巴帮忙背上去。

噢,你还需要为你的夏尔巴支付氧气瓶的费用,尽管他们用的量不多,但少不了又得花费 2000 美元。

▲除了氧气,你还需要背着自己的装备。摄影 / 高立
总算到了登顶的日子。

7950 米的 C4 营地往上便是 8000 米的死亡地带,别犹豫了,打开你的氧气阀,跟着你的夏尔巴,先到 8500 米“阳台”后,再顺着山脊到达海拔 8750 米的南峰。

▲即将到达南峰。摄影 / 高立
你会从高处俯瞰阿玛达布朗,看日照洛子金山,马卡鲁峰也在你的脚下。

经过东南山脊从南峰到最高点之间一段 12 米高几乎垂直的岩石断面,当年希拉里和丹增·诺尔盖是第一支翻过这里登顶的队伍,后来被命名为“希拉里台阶”。

▲希拉里台阶后,顶峰就在面前。摄影 / 高立
台阶在 2015 年地震的时候掉了,现在留下了一个雪窝,翻过去,再往上,那儿就是世界最高的地方。

恭喜,你完成了登顶,尽情俯瞰这个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吧。

当然,这时候还有最后一项必要的花费:给你的夏尔巴向导1500 美元的小费。

爬珠峰,最少得花多少钱?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低花费是多少?

当然,你可以尝试在没有氧气、夏尔巴协作或厨师支持的情况下独立攀登,并在南侧使用梯子和绳索。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也意味着需要至少花费 2 万美元,而且你需要靠自己解决这两个月路上的一切问题,甚至每天都吃泡面。

但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在常规路线上完全独自攀登珠穆朗玛峰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非你的名字叫做王天汉。

▲冬天的大五台,并不亚于一场雪山拉练。摄影 /Sergei
18 岁那年,王天汉在五台山出家,他在寺里一边听师父讲戒律,一边常常在五个台顶间往来。后来他觉得寺庙的修行太舒服了,要去外面体会众生疾苦,成为一个苦行的游僧,日夜不停地走。

从新疆叶城进入西藏阿里,他许了个愿,要去爬珠穆朗玛,这是实现他宗教理想的第一步。

在大本营,从没登过山的王天汉跟着藏族登山家学习各种装备的使用,爬遍了周围的山头。他请不起夏尔巴,靠自己一次次运输,从海拔 5500 米的大本营用人力背上 6500 米的前进营地;又从 6500 米背上 7070 米的中间营地,往返七次,以至于别人都误以为他是一名夏尔巴。

冲顶日凌晨 3 点,王天汉出发了。

12 点一刻,王天汉登顶。

在世界之巅上,他什么感觉都没有,只是“我做到了”,内心一片安宁。

▲2002 年,王天汉独自登顶珠峰。
没交巨额的注册费,旅费就靠走,不请昂贵的夏尔巴向导,甚至连装备都是从好心的外国山友那里低价收来的,这也算把“爬珠峰”省到了极致。

但这次登山还是一共花了 12 万元。

在今天,无论南坡还是北坡,这样的攀登都不再是可能的。

2012 年王天汉再次攀登至珠峰北坡海拔 7790 米的二号营地,没有攀登许可、协作、氧气的他,在圣山公司的“帮助”下下撤。

2017 年,一名波兰攀登者,从北坡登顶珠峰,并从南坡下撤。但他只有中国侧北坡的攀登许可证,根据尼泊尔政府规定,这属于非法攀登,并在未来10 年内被禁止攀登尼泊尔的山峰。

常常有人提起那些只花了几万块钱就登顶珠峰的故事,但在那时候,这个价格也意味着没有夏尔巴支持,缺少氧气,无法使用天气预报等困难,这也意味着,你需要做更多的准备才能顺利完成这座传奇山峰的登山活动.

在 2006 年,一名经验丰富的英国登山者大卫·夏普(David Sharp)向位于加德满都的一家山地探险公司支付了7490 美元,购买了他们的“基础服务套餐”。

套餐里没有夏尔巴向导的帮助,只有两瓶氧气,而不是通常的五瓶,也不含应急收音机或卫星电话,他和王天汉一样独自攀登,多次上下山,建立更高的营地,并一步步适应海拔。

但最终,在冲顶之夜极度的寒冷、疲劳、缺氧和黑暗中,他双臂环抱双腿,倒在了著名的“绿靴子”旁边。

▲绿靴子,这是一名珠峰攀登者的遗体,成为珠峰北坡路线上著名的“路标”。
无疑,今天的珠峰攀登,因为一笔巨额的攀登许可费用,已经成为了有钱人的游戏。

到了今天,拜先进的登山装备和天气预报系统所赐,登顶珠峰逐渐变得越来越简单。

但对一些人来说,却也越来越难了。

▲攀登珠穆朗玛峰曾经被认为是一项非凡的壮举,但现在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人这样做。
一个月薪 6000 元的人,需要不吃不喝 5 年,才能攒一个攀登珠峰的“标准套餐”,而能否登顶,还是另外一回事。

现在获得赞助的难度也比以前大得多。从希拉里和诺尔盖首登后,又有层出不穷的第一个:

第一个无氧攀登

第一个滑雪下降

第一个珠峰跳伞

第一个盲人登顶

……

在人类不断突破生理上的极限时,留给我们的挑战也越来越少了。

今天,即使对于专业的登山者来说,寻求攀登珠峰的赞助,也变得更加不容易。

可悲的是,未来珠穆朗玛峰将成为一座只有富人才能攀登的山峰。

▲摄影 / 高立

因为山在那里

登一次珠峰,40 万。

有了这笔钱,如果你有的话,你可以买一辆漂亮的新车,或者去乡下盖一个漂亮的小别墅,总之舒舒服服地享受生活就对了。

为什么还要花这笔冤枉钱呢?

除了能发朋友圈,他们为什么要登珠峰?

一百年前,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首次正式向珠峰发起挑战,在没有补充氧气的情况下,他的团队达到了海拔 8225 米处.

▲马洛里(后排左二)的珠峰远征队,他们的装备在今天看来,实在简陋至极。
回国后,面对记者的不断询问,马洛里给出了那个著名的答案:

因为山(珠峰)在那里

Because it’s there.

简约、隽永,以至于一百年后,我们仍然在这么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狡猾,但又隐约透露着人生的真谛。

要知道,即使在“钞能力”能够解决大多数困难的今天。想要站在世界之巅上,只有钱也是不够的。

你也许会说直升机,但事实上,乘直升机到珠峰顶上,是比攀登珠峰本身更难的一件事。

▲至今,只有飞行员 Didier Desalle 成功地将直升机降落在了珠穆朗玛的顶峰,一次。
而你内心一定也很难觉得,靠直升机、或者靠夏尔巴“抬”上去,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无论贫穷还是富裕,自然界并不在意。只有当你学习相应的知识、积攒足够的攀登经验,把你的身体训练到“珠峰状态”,再配上无比强大的意志力,那才算是一名真正的“攀登者”。

终于,你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历经千山万水,到来大本营,一个又一个营地上下来回适应,在一个万里无云的夜晚,星星是如此明亮。

你只能听到自己呼吸的声音,看着不远处那排登山者的头灯。

海拔越来越高,脚步逐渐沉重,你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僵尸,一步步蹒跚前进,跌跌撞撞地翻过希拉里台阶。

终于,你几乎就要触摸到天空了。

每当听到有人说到珠峰“有钱就可以”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会想起在《无尽攀登》中迈着假肢的坚毅身影,想起每天五点起床训练得挥汗如雨,想起夏伯渝老先生一步一步艰难抵达顶峰的那一瞬间……

四十三载的珠峰梦想,在那一刻成为现实,“当突破了自己的极限,到达了那些你本到不了的地方,然后再回到生活中来,生命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攀登珠峰,容易吗?不容易!
虽然在面对采访时,乔治·马洛里没好气地怼了记者回去,但其实,他还有一个回答:

人们问我:“登珠穆朗玛峰有什么用?”

我的回答一定是:“这没有用。”

哦,我们可能会稍微了解一些人体在高海拔地区的反应,可能医疗人员可能会将我们的观察结果用于某些航空目的。但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我们不会带回一丁点金银、宝石、煤或铁……

如果你不能理解,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东西,能对这座山发出的挑战作出回应,并走出去,迎接它,这种斗争源自生命本身,并且永远向上,那么你也不会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攀登珠峰。

我们从这次冒险中得到的只是纯粹的快乐,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也不是为了赚钱;相反,我们吃饭、赚钱,并且去更好地活着,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不得不说, 我还是很想登珠峰的。

毕竟,那可是世界之巅啊!

直播电商里,主播团队只能赚钱,难有估值

饶是我对新东方和俞敏洪充满敬意,也没想到新东方在线会飙出 5 天 5 倍的行情,NB 妈妈的大年初二,NB 到姥姥家了。连带着整个教育、传媒板块都躁动异常,新东方在线是港股通标的,各路资金蜂拥,确实令人艳羡。

今天不少卖方都做出了快速点评,但看下来,我觉得还是比较浅。我还是推荐华创证券耿琛的《直播电商 —— 一场流量池与商品池的重新适配》(后台回复直播电商领取),这份研报比较直抵本质。

两个核心观点:1、传统电商是人找货,直播电商是货找人;2、红人 – 平台 – 品牌的三方博弈中,平台最受益,红人需要有选品和控货能力,品牌方需要整合流量能力,后两者都是苦生意

人找货比较容易理解,大家传统网购路径是有购物需求打开淘宝、京东。人不会时时刻刻都有购物需求,阿里京东都非常吃流量,阿里的流量饥渴让其在并购上非常激进,京东此前全靠微信输血。

货找人则是直播兴起后的玩法,抖音电商总裁康泽宇提出的概念叫兴趣电商。消费者本身没有明确购物需求,在直播场景中,不断被推送到眼前的东西吸引,最终下单成交。这有点像在逛街的时候,不断有售货员把各种各样你可能感兴趣的东西拿到你面前。不同的是,算法加成之下,售货员更懂你的喜好。

货找人极大地拓宽了电商成交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解决了电商业务天生的流量饥渴的问题,毕竟抖音最不缺的就是流量。在这个游戏中,最受益的始终是平台,因为是平台决定了流量的分发,售货员是流水的兵,是售货员用手舞足蹈的表演来赚流量,平台就是后面那个挥鞭子的人,哪个售货员不卖力,就立马换人,因为想到前台来卖东西的人太多了。

红人作为售货员,其实是辛苦钱,一旦流量下滑,就会被算法抛弃。熟悉抖音算法的人都知道,抖音从来不鼓励头部持续做大,像淘宝头部主播绑架平台的事,基本不会发生。前一段时间到处都是刘畊宏,现在就很难刷得到了吧。

光有流量还不行,还需要有整合供应链的能力,在当下直播电商的生态中,头部红人可以享受坑位费和高佣金的双重毛利,但腰部主播就非常吃力。选品质量不行最后会伤害粉丝,选品质量太好,品牌方的议价权就非常强势。选品需要一个团队去反复校准沟通,不是一个简单的活,控价则由自身流量大小决定,但也需要一定的商务谈判能力。所以素人是很难做好直播电商的,一个好的团队尤其重要,这是一个反复打磨的过程。

品牌方的问题也很深,这里就略过了。

对于红人团队而言,想要持久地做下去,需要两方面能力:流量能力、供应链能力。

后者好解决,确实是可以通过打磨团队来持续优化的,前者的本质是内容能力。内容是流量的杠杆,大家会喜欢兵马俑主播,还是因为他才华横溢的内容。直播电商商业逻辑能够成立的基础就是主播具有内容能力可以持续创造流量。

问题是内容从来就不是好生意,除非精心设计过商业模式,否则内容就高度依赖于人的发挥,而不是平台的能力。内容从业者一旦具备了较强的商业价值,很容易单飞。当然有和团队的蜜月期,但从长远来看,人性和利益是经不起考验的。除非主播是老板或者有大股权,否则迟早会跳出去单干。

而内容还有另一重风险,就是监管风险,此前最红火的两位主播都销声匿迹就是明例。容易一键清零的东西,是不容易被给出高估值的。

主播团队能不能挣钱,能,应不应该被给出高估值,难。商业模式本身就苦,加上内容行业的高风险属性,在资本市场上拉长周期看,不是好生意。

新东方在线的爆火,与此前抖音电商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没有标的有关,这是第一个正式可以炒作的标的,之前刘畊宏还不没有正儿八经的标的。大家冲的是个情绪的天花板,但从生意的角度来说,绝不值得好估值。

罗胖从交个朋友退出,说到底也看明白这东西赚个流水可以,生意并不是特别好的生意。

来源:楚团长聊聊天 微信号:chutuanzhangshuo

中概股天亮了?

2022 年行将过半的时候,中国互联网终于感受到一点暖意了。

好消息包括但不限于两批游戏版号的释放,腾讯股价一度重新站上 400,多家上市进程停滞的公司收到了好消息。连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新东方,似乎也在俞敏洪的带领下找到了一张咸鱼翻身的船票:双语直播。

与疫情同行的这三年里,投资者和行业内人士,对中国互联网未来的认知,从极度乐观到极度悲观。2020 年的时候,无论是扎克伯格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时的只言片语,还是蚂蚁即将 IPO 时沸腾的杭州楼市,都确认了中国互联网成为了全球竞争中仅有的两个玩家。

而今年年初,在两张中美独角兽公司对比图传播的气氛里,很多人开始认为中概股的景气周期已经彻底结束,造富神话一去不复返,接下来的只有裁员,停滞,转型,“35 岁的大厂中年人,都自求多福吧”。

这两个极端的观点都是不准确的。

在经济困难,地缘政治紧张与国内严监管的三重冲击之下,中国互联网已经把所有的红利吐出,泡沫挤破,想象空间全部关闭,留下的市值,就是坚若磐石的底部。

过去的半年里,这个底部已经被 300 港币的腾讯,106 港币的美团,55 港币的快手,72 美元的阿里,17 美元的 B 站所标识出来。但是这个底部背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韧性,该如何理解。

我们以 B 站 Q1 的财报为例,这个季度,B 站的用户大盘和收入双双实现了 30% 左右的增长:日活用户接近 8000 万,月活用户接近 3 亿,平均用户时长接近 95 分钟,收入超过 50 亿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这 50 亿收入,非常均衡地被分为 20.5 亿元的增值服务,10.4 亿元的广告收入,13.6 亿元的游戏业务收入以及 6 亿元的电商收入。受经济环境影响,很多互联网公司本财季广告收入腰斩式下滑。但是 B 站的广告业务,经过了几个季度的蒙眼狂奔之后,仍然维持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录得了 46% 的同比增长。

1

图上的四种收入,分别代表几种完全不同的用户消费场景:增值服务是直接为优质内容付费,无论是购买大会员还是向直播间打赏;广告和游戏是用户在内容页长时间停留的奖励;电商业务把触角伸到线下,直接向用户交付商品和服务。

跟这个收入结构非常类似的是腾讯的收入结构:社交网络收入 291 亿元,游戏收入 336 亿元,企业服务 428 亿元,可以说三足鼎立,再加上一个在线广告收入 180 亿元,这是一个长年利润率不高甚至亏损,业务风险大,而且极容易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的业务。

腾讯这季度的财报里有一句话,“社交网络收入增长 1% 至人民币 291 亿元,反映我们的视频号直播服务的收入增加,但大部分被音乐直播及游戏直播收入下降所抵销”。反过来讲就是,虽然音乐与游戏直播受经济和监管环境影响下降,但是视频号的增长抵消了这部分下降,稳定了直播服务收入的增长。

这就是第一类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韧性。

用户在他们的平台上获得的不只是某一种特定的服务,用户和创作者的连接,用户之间的连接都保证了新业务的可能性。这样,单一业务就不再是公司的护城河,而是整个用户的生态。只要用户时长和规模在,单一业务市场状况或者监管挑战就不是不可克服的问题。

B 站的反义词就是爱奇艺和 Netflix 奈飞,单一的直接为内容付费模式一旦遇到不可控的风险,就会进入用户流失→投入减少→内容质量下降→用户继续流失的死亡螺旋。

当然不是说,B 站站在自制内容的对立面。B 站本身就把自制内容和大会员收入作为重要的业务支撑,今年 Q1 之后,B 站的大会员总数已经超过了 2000 万,同比增长 15%。B 站在纪录片上的投入,对优秀创作者的奖励,以及版权内容的引进,一直在避免像短视频平台那样,用二创无限制侵蚀专业创作者的用户基础,最终导致优秀创作者消失,二创也失去优质的内容养分。

在 B 站的内容生态,每一个品类的内容都自带自己的社区传播圈层。一个大 IP 的成功,都会形成自制节目,Up 主 PGC,用户爆梗三次接力传播,这种涟漪效能是其他平台难以复制的。

举个例子,优爱腾都把自己的营销主阵地放在社交媒体,重金投入之下虽不乏亮点,但是价值观争议还是难以避免。而 B 站仅仅依靠用户圈地自萌,就能保证一个节目长期运营。《说唱新世代》在 B 站热播之后,站内的说唱 UGC 内容就迅速增加。B 站的晚会、广告片,爆款不断,已经成为出圈利器。

优质的生态和用户口碑,是社区型产品的生命线。只要这个生命线还在,收入的模型可以随着产品的创新调整。这一季广告收入的增长,就跟竖屏的 Story Mode 推出关系很大。另外,只要业务和用户基本盘表现出了稳定性,通过运营成本和营销费用的降本增效实现开源节流,也很容易提升公司的财务健康水平。

第二类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韧性是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这一类公司可以以京东和美团为例。在这次疫情发生之前,美团,京东,拼多多,甚至于滴滴等企业大手笔押注社区团购,争夺最后一公里物流。这种态势不仅让普通用户觉得商业资源被大量浪费,担心夫妻店被抢了生意。还引来官方媒体直接下场,批评平台经济要面向星辰大海,而不是计较 “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

然而疫情之后,尤其是这次上海疫情,中国基础设施最完善,线下业态最丰富的上海受到冲击。这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外卖平台是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是 “送盒饭的”。而围绕最后一公里配送展开的仓储,物流,算法系统,也成为了保供应,保民生的重要 “硬科技”。

京东和美团这一类的企业,不仅有遍布全国的物流仓储网络,还雇佣了大量了基层劳动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年轻人就业困难,而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这类 “低门槛,中等收入的工作” 就成了一张社会安全网。有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外卖员,一半以上的工资位于 6000 到 10000 区间。这样一份工作,交得起偏远地段的房租,满足一日三餐所需,节约一点的话可能还有结余,甚至成为家乡县城的购房主力。

因此在制定监管政策时,平台企业对就业的贡献一定会被视为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当然并不是说,如果没有第一类公司的用户生态,也没有第二类公司和实体经济的强关联,其他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就没有韧性了。

新东方的老师们在直播间翻红之后,这家公司的股价在两个交易日里就翻了一番。俞敏洪,过去因为女性和教育议题,多次站上舆论的审判台,这次他赢得了人们一致的好感。

给中国互联网公司最终兜底的,叫企业家精神。说到底,中国互联网公司白手起家,基本上都没有垄断性的资源,必须建立组织管理和业务效率上的双重优势。所以危机来袭,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现金流归零。只要回归初心,聚拢起团队,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业务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我相信,中国互联网的明天会更好。

来源:老 talk 消息 微信号:laotalk

你的工作中有哪些事实是大家不知道的?

@阑夕:Reddit 问答版:你的工作中有哪些事实是大家不知道的?

– 我是一名火葬场的焚烧师,我想说的是,不管我工作得有多么细致,也无法保证你拿到的骨灰盒里只有死去亲人的骨灰,凑某种意义上,他 / 她在那个盒子里不是孤单的……(指的是会掺杂炉子里其他火化者的骨灰)

– 我在 IT 运维部门工作,通过重启电脑可以解决 80% 的日常求助。

– 我是 911 接线员,在你拨打这个电话时,请一定记得首先报出你的地址,有了地址,我们就能派人去查看出了什么事情,哪怕之后电话中断了,无论如何,地址是最重要的信息,没有之一。

– 博物馆里的大多数化石都是塑料复制品,如果你是一个死灵法师,对着一具霸王龙骨架化石吟唱复生咒语,很抱歉,你的施法注定是会失败的。

– 我在垃圾回收站和慈善机构都工作过,然后发现你们这些混蛋会把很好的东西扔到垃圾桶里,同时把一些狗屎捐给穷人。

– 我是一名厨师,简单来说,你们觉得这顿饭菜的好吃程度,和我在里面添加盐和油的数量成正比关系。

– 我是航运工作者,提供一个可能大多数人用不到的建议,如果你不幸从船上落水且未被及时发现,只要不是距离岸边很近,就不要试图游泳,保持漂浮,等待救援,千万别浪费任何多余的体力,除非海水温度过低,你可以适当的活动肢体。

– 在一家汽车装配厂工作,生产线每中断 1 分钟,工厂就会损失 1 万美元,所以确保生产线的运作是重中之重,每个人都厌恶意外,这是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唯一的要求是高中以上学历,每周工作 5-6 天,10-12 小时轮班制,年薪 10 万美元起步。

– 我是空乘,航班延误了不要朝我们大喊大叫,这是我能解决的问题吗,傻逼们。

– 我是说唱歌手的提词器操作员,是的,就这个职业,可能你们都是第一次听说,你理解的也没错,那些 Rapper 们并不都是把歌词全部都倒背如流。

– 我是癌症化疗师,最烦那些喜欢打高尔夫球的病人了,因为如果治疗的时间和他们打球的日程冲突了,他们永远选择打球。

– 我是一名理财规划师,我的工作通常是管理客户的心理而非投资,他们的行为方式对其财务的影响远远高于买卖哪支股票。

– 麦当劳员工,作为兼职工作来说其实很不错,时薪 15 美元,每周工作 35 小时,可以免费在店里用餐,工作时间可以兑换礼品券和积分,值夜班的话不会很忙,麦当劳还提供低息助学贷款。

– 我是肛肠科医生,如果你的菊花里卡进去了黄瓜、螺丝刀、水瓶 —— 我见多了 —— 请不要隐瞒或是编造原因,这可能会误导手术方案。

– 电台主播,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受到了家庭暴力的伤害,请报警,而不要打电话过来诉苦,我接到过很多这样的电话,并为自己无法解决问题而感到沮丧,媒体无法带来正义,律师、警察、救助机构才是最有用的求助对象。

– 如果你在餐馆打烊前的 15 分钟内进来点餐,你会和整个后厨为敌,留心饭里的口水。

– 我是酒店安保人员,从监控录像里,我看过你们在电梯里拉屎、在走廊里做爱、在沙滩上斗殴,是的,我都能看到。

– 社交媒体运营,有人指责我们无理由屏蔽了他的竞选广告,事实是他的账户钱包里没钱了,广告自动下线了,有人抱怨他的新书链接被系统标记为垃圾信息,但这是因为他在几百个群里发那个链接并被 1/3 的管理员拉黑了,你的照片发出去没被点赞不是因为我们他妈的闲得没事做限你的流,纯粹就是因为你的朋友看到了却不想互动,你去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不好意思承认于是就告诉你他们没有刷到的你更新,很多人故意分不清「你是一个傻逼」和「你是一个傻逼,我希望你赶紧去死」的区别,并在因为后者而被禁言时,对别人说自己因为说别人是傻逼而被禁言了这还有言论自由吗。

– 在手术前最好清洗一下你的肚脐,很多人根本不会接触那里,我曾在一位病人的肚脐眼里得到了一只死去多年的蜘蛛。

– 脱衣舞娘前来报道,大多数客人都很孤独,只是想找人聊天,我踏入这行之前从没想过还要兼任心理顾问的角色,听男人们毫无保留的对你袒露一切真的很怪,而这只是因为他们视你为「不真实的」,有一次我脱下胸罩后,面前的男人开始为他死去的一条狗哭泣,还有一个男人在被我贴身跳舞时陷入了他对自己父亲多年以来严酷教育的沉思。

跨时空圆桌:伟大创作者们如何安排日常生活

2007 年 7 月一个周日下午,美国作家梅森·柯瑞正在办公室里,想赶出第二天截稿的稿子。他是个早起的人,每天五点半即起,早上十分专注,但下午就心不在焉了。因此,虽然 deadline 迫在眉睫,但梅森却在摸鱼:他看看新闻,泡泡咖啡,收拾收拾东西,完全无心工作。摸到鱼外焦里嫩之际,不禁开始反思,责怪自己五点半起床的习惯严重降低了下午的工作效率。于是他上网搜索其他作家的生活习惯,看看能否参考一下。这类资料并不难找,而且十分有趣,梅森觉得应该把它们收集起来。这天下午,他创立了博客「日常作息」。这个博客陆续收集了一百多位作家、作曲家、思想家、科学家等创作者的生活习性记录,受到各大媒体关注,后被集结成书,台湾和大陆俱有引进。至于那篇稿子,梅森拖到了次日早上最后一分钟压线交卷。

梅森·柯瑞和他的著作,图自 masoncurrey.com

「日常作息」博客,图源
梅森这份创作者名单不乏如雷贯耳之人:伏尔泰、康德、贝多芬、巴尔扎克、雨果、达尔文、马克思、福楼拜、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特斯拉、爱因斯坦、毕加索、卡夫卡、村上春树……他们当中很多人生活在距我们上百年的历史时期,与今人的生活习惯必有很多差异。但实际上,我们对于如何安排日常生活的困惑都是相通的:

有必要为自己设定时间表吗?
几点睡觉?几点起床?
工作时间越长越好吗?
设立工作目标有用吗?
怎样提高工作效率?
琐事干扰太多,如何保持专注不分心?
作为创作者,如何获取灵感?
摸鱼应该有负罪感吗?
不工作的时候怎么玩?
……
诸位将本文中看到各位伟大创作者们对如上问题给出的回答。将这些几百年前的回答和如今的番茄钟、GTD、健康监测等工具对照,有助于剥离数字时代的华丽外壳,思考自我管理的本质。不过,这些回答未必是「解决方案」,因为很多问题他们自己也没有解决;也不必因为作品伟大就推崇他们的一切习惯,世上并无完美无缺之人。这是一场跨时空圆桌会,诸位拣选有启发或有趣味的部分即可。

关于时间表
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无需上班,不用上学,自由地安排二十四小时,你会过上规律性的生活吗?其实不用想象——回忆自己假期的表现就知道答案了。本文涉及到的创作者们大部分就过着这样自由的生活:他们并没有一份今天意义上的「工作」。他们可以用创作养活自己,做自己的老板,自由地支配时间,就像是自由职业者。那么,他们会有规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吗?他们的自制力会像传说中那样异于常人吗?

创作者们会有规律地安排日常生活吗?
回答是肯定的。大部分创作者会按照一定的范式安排日常生活:他们有相对固定的睡眠、创作、休闲时间段,这也使整理出一份他们的时间表成为可能。

下图便是 23 位著名创作者的简要时间表。补充说明:图中时间段只表示大概时间,并非都那么准时;也并未完全表示创作者一生的时间安排,只代表某个人生阶段;只展示了工作日,不代表休息日或假期。

特斯拉在图中的时间表是他为爱迪生公司做学徒时的作息。他总是从十点半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五点,著名资本家爱迪生称赞他是「卷王之王」:「我有许多工作勤奋的助理,但你可谓其中的佼佼者」。后来他离职创业,成立了「特斯拉电气公司」,工作时间改为中午十二点至午夜。

佛洛依德每天要花大量时间接待患者,持续到晚上九点。晚上剩余时间他还要写作、阅读、为精神分析期刊做编辑工作,忙到凌晨一点或更晚,因此图中他显得十分忙碌。但是他有一个奢侈的调剂——每年长达三个月的假期,在山上疗养中心远足、钓鱼、采草莓或蘑菇、陪伴家人。

本文涉及的部分创作者的时间表,作者制图。版式部分参考了 creative routinues
去做「习惯的动物」
与我们类似,很多创作者的规律性依习惯和生活事务而自然形成。但一些创作者也会有意识地规划安排自己的时间。康德和史蒂芬·金为自己订立的时间表堪称苛刻:他们每天都在大约相同的时间行动,如同钟表般规律。

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如此描写哲学家康德的日常:「康德的一生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也没有历史。他在德国东北边陲老城柯尼斯堡偏远的静巷中,过着规律、机械、近乎抽象的单身汉生活。我相信当地天主教堂的那口大钟工作的规律性都不如其市民伊曼努尔·康德。他起床、喝咖啡、写作、上课、吃饭、散步,一切都有它固定的时间。当康德下午穿着灰外套,拄着西班牙手杖出门时,邻居就知道那一定是三点半。」

康德像,Johann Gottlieb Becker 绘。图源
画家培根被评价为「习惯的动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作画,直至中午。整个下午和漫长的夜晚,他有大把的时间作乐,喝酒、夜店、宵夜,夜夜笙歌、通宵达旦,靠安眠药睡几个钟头,再早起画画,一生如此。

作家史蒂芬·金:「必须要有日程表——每天大约同一时间进写作间,写完上千字才出来,让你能够养成习惯,就像你每天晚上大约都在同样的时间上床,依同样的规矩准备睡觉和做梦一样。不论是写作还是睡眠,我们都要学会保持身体的静止,而同时我们也鼓励心智从平凡庸碌的日常生活中解放。」

史蒂芬·金,图自 stephenking.com
俄国作家格拉宁作品《奇特的一生》记录了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方法:他 56 年如一日定量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每天以小于 15 分钟的精确度,记录自己做了什么事,花了多长时间;每月、每年分类统计各项花费的时间,并分析哪些不必要的事项用时过长,以持续改进。柳比歇夫一生涉猎广泛,著作甚丰,生前发表了七十余部学术著作,但他的时间管理法比学术成就受关注得多。

像钟表一样生活?我做不到
虽然康德这些位「珠玉在前」,但人非机器,要求自己像钟表一般行事未免过分苛求。也许你也曾立下雄心壮志,为自己订立了完善的时间管理计划,只是不出几天就无疾而终。别自责,别内疚,下面这些创作者的「打脸」故事告诉你:其实我们都一样。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极为推崇规律作息:「我们越具有把生活琐事交给不费心力的自动行为照管的能力,就能解放出越高的智慧和能力,让他发挥适当的功能。再没有比毫无习惯,一切都优柔寡断更可悲的人。」但其实这可悲的人就是指他自己:他有严重的拖延症,做事犹犹豫豫,生活散漫无纪,永远不能坚持规律的作息。

威廉·詹姆斯,Notman Studios 摄。图源
小说家海勒写作慢如龟速,他的第一本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耗时八年才写完。「(下班后)我每天晚上写两三个小时。我曾经放弃过,停笔去和太太一起看电视,但电视却让我回头写作。我不能想象美国人如果不写小说,晚上有什么事可做。」辞去工作后,他全身心投入到第二本小说的写作,每天早上写两三个小时,然后去健身、吃午餐,回来再工作一阵。就算错过一天没写,他也不着急:「这是每天都要做的工作,但我绝不会因为没做而感到歉疚。我并没有非写不可的感觉,而且从来就没有。」在这样的摆烂精神指引下,他的第二本小说《出了毛病》终于在《第二十二条军规》十三年之后完稿了。

约瑟夫·海勒。图源
富兰克林堪称自我管理的先驱。他为自己制定了精确的时间表,开列了养成十三项美德的清单,计划每周养成一项美德。先前 少数派文章 提到,他的清单还被用于证明 GTD 工具的历史。这样精致的自我管理总体上是有效的,但并非完美:他的印刷业务总是干扰时间表的执行;一周养成一样美德的计划落空了,后来改为一年养成一样,再后来改为几年养成一样,但「秩序」这项美德最终也未能养成。他天生难以保持物品的整齐,认为整理东西这事儿非常烦人。

富兰克林的时间表,引自他的自传
小结
柳比歇夫的日程管理法对时间的控制力堪称极致,很多日程管理软件以他的理论为宗。但当人们亲身实践这一方法时,就会被它的表象所迷惑,追求日程管理上的「完美」,认为日程管理在于充实生活,延长工作时间,并为由此产生的意义感而欣喜。最终,我们无奈发现,「完美」并不存在:实践时我们生怕浪费一点时间在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但工作时还分心想着自己在管理时间,终于身心俱疲,难以为继。从前面的故事里我们能够得到一点慰藉:即使自我管理的推崇者威廉·詹姆斯和富兰克林都难以保证完美地落实日程安排。

失败的实践源于误解:日程管理的目的不应该是「延长工作时间」,或者说追求完美而充实的生活内容。大脑的生理条件决定了人一天中能集中精力的时间有限,在此基础上片面延长工作时间,以至于超过了大脑的极限,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效率的下降。

图源
史蒂芬·金和威廉·詹姆斯有相似的观点:日程管理的目的在于「集中精力」:尽量无脑地、「自动化」地完成各类生活琐事,从而将宝贵的精力留在需要它的工作之中。换言之,要给琐事安排上固定的时间,或者事先解决掉,不要让大脑在工作时还要考虑它们。从这一点来说,任务管理的目的也是类似的:将日常琐事存储于清单中,忘掉它们,只在需要或它提醒时去读取内容。

集中精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工作的时间不应该过长。但不幸的是,我们的工作时间并不由自己决定,甚至在休息时还不得不担心工作。此时日程管理尚有一点可怜的作用,就是给工作和生活一点界限感,欺骗大脑在安排好的时段就别想那些烦心事(此外,也可以换个环境来营造界限感)。如果你的大脑足够聪明,或者足够笨,它应该会上当的。

关于睡眠
睡眠是每天的结束和新一天的开始,关于伟大人物的睡眠,历来有很多煞有介事的传说。

我们常听说,早睡早起是很多伟大人物成功的秘诀,事实的确如此吗?

还有人说,只睡四个小时、甚至放弃长睡眠,有间隔地小睡有利于工作,这样不走寻常路的睡眠法会有神奇的效用吗?

我们还将看到创作者们如何面临失眠的困扰,或许你能和他们产生共鸣。

早起是创作者们成功的秘诀吗?
想必细心的读者已在上文「创作者们的时间表」中发现,创作者们大多起得很早。我们开头提到的作者梅森也有类似的发现,这估计让五点半起床的他欣慰不已:「在研究创作者们的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位又一位的创作者在清晨完成他们一天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一段工作。这本书记录的 161 位创作者中,约有三分之一于早上七点或更早起床。如果问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那应该是:起床直接工作;如果你喜欢可以泡杯咖啡,但别做太多其他事;好好利用这段日常琐事找上门之前的时间。」

歌德:「我人生曾有一度可以每天轻轻松松写满满一张纸,但现在(说这话时他 79 岁)只能在早上。在我睡饱后,还没被日常生活的俗务烦扰前,觉得心旷神怡的时候,撰写《浮士德》的第二部。」

歌德像,Joseph Karl Stieler 绘。图源
很多创作者早起并非刻意为之,只是习惯而已:睡醒了,起床,就是这样的简单。他们所处的时代无需工作到深夜,也没有电子设备的干扰,早睡并非难事,早起也就顺理成章。

在权威们的先例下,我们也会想尝试养成早起的习惯,似乎依葫芦画瓢就能取得成功。早起是个好习惯,但「早起 = 成功」就是成功学逻辑了。如果很多成功者早起即能证明这一点,按照同样的逻辑,我们也能够举例说明「晚起 = 成功」。于是便可知道,早起晚起和成功并无必然关系。

毛泽东习惯清晨入睡,下午三点起床。1949 年 10 月 1 日这天情况比较特殊,他特意叮嘱警卫「下午一点钟叫我起床。」下午一点,警卫走进卧室轻轻喊他。毛泽东听到叫声,立刻坐起来,揉揉眼睛说:「这么快呀!」1

笛卡尔习惯晚起。他每天睡十个小时,日上三竿时起床,还要赖在床上直到十一点多。「我的心灵在睡梦漫游过森林、花园和魔宫,体验过各种想象得到的愉悦之后,我醒来把夜里的梦境和白天的绮想融合在一起。」这一切于 1649 年后期突然终止,他接受了瑞典女王的授课邀请。这年冬天的瑞典极冷,他抵达时才得知,和女王的课程安排在清晨五点。采取新作息才一个月,笛卡尔就因不适应气候和作息病倒了,十天后溘然长逝。

笛卡尔像,Frans Franchoisz Hals 绘。图源
一天只睡四小时真的可能吗?
在睡眠时长这一话题上,人与人之间的体质差异尤为明显。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丁格斯认为,大多数人每天都需要 8 个小时的睡眠以确保发挥出应有的能力。 但他也承认,有不到 5% 的人天生短睡,他们确实可以每天晚上只睡四五个小时,甚至更少。

牛顿很少在凌晨两三点前睡觉,有时候到清晨五六点了还没睡。但一到早上他就精力充沛,似乎睡了个长觉。

海明威每天五点半或六点就起床,即使前一晚烂醉如泥亦如此。他说:「当我在写书和故事时,我总是一见黎明,就立刻振笔疾书。」他的儿子说他似乎不受宿醉的影响:「我父亲总是神清气爽,仿佛刚在隔音室里戴上眼罩睡了一个好觉。」

达芬奇会按照「达芬奇睡眠法」睡觉吗?
「达芬奇睡眠法」据说是达芬奇提出的一种睡眠法,也称「多相睡眠法」。「达芬奇睡眠法」抛弃了睡一整个八小时(被称作「单相睡眠」)的观念,认为应该间隔式地小睡,例如每隔 4 小时睡 15 分钟,这样一天能睡一个半小时左右。

美国建筑师富勒亲身验证过这一方法,似乎效果还很不错。富勒乐于把自己当作实验对象。1932 和 1933 年的一系列实验让他认定,觉得疲惫或者困乏代表他的身心已经过度疲劳,亟需休息。经过多次试验,他发现了一种最适合他的作息:每工作六小时,小睡三十分钟;如果走神,就更早些休息。这种作息制度对他很有效,他可以连续授课十小时依然神采奕奕,很多与他共事的年轻人的精力都比不上他。虽然高效率睡眠实验十分成功,但他没有一直坚持下去,因为妻子抱怨他的作息太古怪了。

富勒设计的 1967 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美国馆,被称作「富勒球」。图源
但是,并无确切证据证明达芬奇采用了这种睡眠法。他的助手如此描述他的工作状态,其中并未提到间隔式小睡的习惯:

达芬奇作画时总会早早到达,爬上脚手架,开始工作。有时他从黎明一直呆到日落,从不放下画笔,不吃不喝,不停地作画。也有时,他会连续两三四天不碰画笔,每天在作品前花上几个小时,抱着胳膊,自己检查这些画作。

关于睡眠的科学研究也并不支持这种睡眠方法。人类睡眠存在一个约 90 分钟的睡眠周期,粗略地说包含入睡、浅睡、深睡、做梦等阶段2,而 15~30 分钟的时长打断了这一周期,很难达到完全的休息效果。网上也有很多人亲身试验了「达芬奇睡眠法」,就像短睡四个小时一样,这并非是大多数人适合的睡眠方式。如果你习惯在睡觉前玩一个小时手机,达芬奇睡眠法下的时间表将会非常「精彩」。

失眠者的治愈沙龙
同是天涯失眠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里是失眠者的治愈沙龙,本次请来的失眠嘉宾有达尔文、马克吐温和卡夫卡。

达尔文大约晚上十点结束与家人的娱乐,半小时内上床。不过他睡不太着,往往过了几个小时还醒着,忙着思考白天没解决的问题。

马克吐温的好友记述他失眠的情况:起初他在临睡前喝香槟,我们就给他香槟。后来他从波士顿回来,腋下夹了几瓶窖藏啤酒,说现在这种啤酒才能让他睡得着,我们便提供窖藏啤酒。更后来,我去哈特福德拜访他,才得知他又认为热威士忌是唯一的助眠良方。又过了很久,我问他还喝不喝热威士忌助眠,他说他现在什么也不喝了。

马克吐温。图源
卡夫卡:「我挖空心思想入睡,但那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我们不可能一边睡觉,一边又惦记着自己的工作,并且还想解决明明就无法解决的问题。」

小结
睡眠是非常私人的话题,它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生活节奏、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当我们看到牛顿、海明威、富勒的「高效率睡眠」时,也该明白自己的身体绝大概率并不能适应这样的短睡。我们很难不付代价地从睡眠中省出时间:如果你的睡眠没有达到身体的要求,它终究会报复你的。

荣格(所谓荣格十六型人格就是用了他的名字,但它并不是荣格发明的)每天要花八九个小时接待病人。尽管他明白很多病人都非常依赖他,但他仍然毫不避讳地去度假。他说:「如果累了,需要休息了,还依旧去工作的人是傻瓜。」在推崇牺牲睡眠努力工作的论调之下,我们应该大大方方地睡足觉,没有什么比睡个好觉更重要,是它让我们精神抖擞地醒着。「那个时候我年轻想办好事,差不多一个月大病一场。为什么呢?老熬夜。经常是通宵达旦干。后来最后感觉到不行,这么干也长不了。先把自己的心态摆顺了,内在有激情,外在还是要从容不迫。后来我就想了一个,今天做到 12 点就不做了,睡大觉,第二天重新来过。」

关于工作
伟大创作者的威名完全源于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历久弥新,传诵至今,以至于今天的人们还难免好奇它们创作者的工作细节。他们的工作真如传说中那般勤奋吗?如果是,他们是如何保持这种勤奋的?他们会用目标管理的手段督促自己的创作吗?他们作品的灵感是从哪里找到的?他们会在工作累的时候摸鱼吗?他们的工作室是如何布置的?他们会面临如今这样信息轰炸的挑战吗?以下便是他们给出的回答。

工作的激情源于热爱
英国作家普里切特曾感叹:「这些伟大的人物迟早都会变成一个模样,他们从不停止工作,绝不浪费一分钟,这真让人沮丧。」而从他们自己的讲述来看,这一勤奋并非源于自我管理或 KPI,而是对这份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

梵高:「今天我又从早上七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六点,除了走一两步之外的距离去取食物之外,一动也不动。我一点没感觉到疲惫,今天晚上我会再画一幅画,而且要把它完成。」「我们的日子都花在工作上,时时都在工作。到晚上我们已经筋疲力竭,于是就去咖啡馆,之后早早上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贝尔年轻时总是日以继夜地工作,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等他妻子怀孕之后,他的作息总算正常一些。妻子强迫他晚餐后休息,他还会在十点后回书房工作。当产生新点子时,他恳求妻子免去他的家务,连续工作 22 小时不眠不休。他自述,「当我的脑袋塞满了各种新想法,教我兴奋莫名,急于一试,无法自拔,这是我焦躁不安的时刻。」

贝尔和他的妻子,1903 年。图源
福楼拜:「有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手臂不会因为疲惫而由身体掉落,为什么我的脑袋不会溶化。我过的是苦行的生活,剥除了所有外在的娱乐,只靠一种永恒的狂热支撑,而这有时也让我流出无能的眼泪,但这种狂热却从不消退。我爱我的工作,那种爱痴狂而病态,就像苦行的人爱折磨他肚子的刚毛衬衣(一种旧时苦修者所穿的粗糙衣衫)。」

海明威:「当我在写书和故事时,我总是一见黎明,就立刻振笔疾书。那时没有任何人会打扰你,天气可能或凉或冷,而你开始工作,边写就边暖和起来。你读读自己写了些什么,而由于你在停笔时总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因此你就由那里接着写,写到你还有灵感,而且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之后停笔,然后去过你的日子,直到第二天你再拿起稿子来为止。你早上六点已经起身,可能一直写到中午,或者更早就结束。等你停笔时,你一方面是空虚的,但另一方面却又一点也不空虚,而是实在的,就仿佛你已经和你所爱的恋人行了鱼水之欢一样。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伤害你,没有任何事会发生,没有任何事有任何意义,直到第二天你再做一次。难以度过的是在来到第二天之前的等待。」

海明威在写作,Look Magazine 摄,约 1953 年。图源
为自己设立目标
热爱是对工作巨大的推动力,但创作者们也会采取自我管理的手段。最常见的是「目标管理」,方式也很简单粗暴,设定产量目标和工作时长目标。他们的工作时长目标都小于八个小时,有的甚至还不到四个小时。

诗人叶芝规定自己无论是否愿意,每天都必须至少写两个小时。这样的日常纪律对他非常重要,因为要是没有常规,他的注意力就会涣散——「每一点改变都会扰乱我原本就不太坚决的生活习惯」。叶芝写得非常慢,他一天内的产量从未超过五六行,写一首八十行以上的抒情诗估计要三个月。

叶芝像,其父绘。图源
海明威在图表上跟踪自己每天的产量,「这样才不会欺骗自己。」

毛姆每天早上写作三四个小时,规定自己每天要写一千至一千五百字。中午结束工作时,也往往会不耐烦,急着要再次开始。他说:「在你写作,在你创作一个角色的时候,他一直跟着你,你一心一意都想着他,他是活生生的。」毛姆的传记中如此评价他的写作:「这与其说是职业,不如说是上瘾。」

史蒂芬·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写作,从不休息。他为自己设立了每天两千字的目标,不写完不罢休。他早上大约八点或八点半开始写作,有时在十一点半就已经写完,但通常要到下午一点半才达到目标字数。接下来整个下午和晚上就可以自由支配:午睡、写信、看书、看电视、与家人娱乐。

灵感的诞生
创作者永远渴求灵感,而灵感的诞生需要灵感之神的眷顾。这一过程电光石火,充满神奇和兴奋。

法国小说家乔治·桑记录了肖邦的生活习惯:「他的创作自然而神奇,无需费心,不必预想,就这样自然而然涌现,由他的指尖流泻,突如其来、完整而崇高,或者在散步时,它会浮现在他的脑海,让他迫不及待要试行演奏。」

肖邦(铅笔画),George Sand 绘。图源
福楼拜:「有时,当我脑袋空空洞洞,文思枯竭之际,当我发现自己画了整页却没有写出一个句子之时,我倒在长榻上,躺在那里茫然若失,陷入绝望的深渊,动弹不得,痛恨我自己,并且为驱使我追求妄想的疯狂骄傲而责怪自己。十五分钟之后,一切都变了,我的心因欢喜而砰砰直跳。」

柴可夫斯基:「未来作品的种子往往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突如其来地出现。如果土壤够肥沃,也就是说,如果我有工作的情绪,这颗种子就会以难以想像的力量和速度生根,冒出土壤,伸出根、叶、枝,最后开花结果,我无法描绘这创造的过程,只能用这样的比喻说明。所有的困难都在于种子必须出现,必须处在有利的环境之下。其他的都是自动自发。我无法以言词向你说明在主要的想法出现、成形之后,笼罩你全身那无尽的喜悦感受。你忘怀一切,几乎丧失理智,你心中的一切都颤抖而翻腾,思绪奔腾,几乎无法用笔记下来。」

柴可夫斯基纪念碑。图源
上面的灵感来源颇有些玄学,教人完全无法模仿。当然,伟大的创作者必有一些天赋是我们学不来的。不过,也有一些创作者透露了他们获取灵感的方法,只是这些方法看上去都平平无奇,全无神秘可言。

下午两点左右,狄更斯准时离开书桌,在乡间或伦敦街头散步三小时,一边思索的故事,一边如他所描述的,「搜寻我想要编织故事的画面。」他的妹夫记得他「神采奕奕回到家,全身充满活力,仿佛来自某个看不见的蓄水池。」

伍迪·艾伦:「这些年来我发现,只要有短暂的改变,就能刺激心灵,提供新鲜的能量。因此如果我人在这个房间,然后走到另一个房间,就能帮助到我;如果我走到外面的街上,帮助更大。如果我在客厅觉得陷入死胡同,上楼淋个浴就能有所帮助,它使一切分解,让我松弛。」

「史努比之父」舒尔茨送完孩子上学后开始一天的工作。他坐在画板前,先用铅笔漫不经心地乱涂乱画,让自己的心思四处漫游。他最常用的方法是「就坐在那里,回想过去,有点像挖掘丑恶的记忆之类的东西。」不过,一旦有了点子,就会迅速工作,极其专注地把它画在纸上,以免灵感枯竭。

舒尔茨。图源
如果工作没进展,那就去摸鱼吧!
即使是伟大的创作者,灵感之神也并不会永远眷顾,灵感枯竭之际就是摸鱼开始之时。

歌德:「我们不该勉强,工作没有进展,宁可虚掷光阴,或者睡觉度过,而不要勉强自己去做让自己日后也得不到满足的事物。」

海明威如果写作得不顺利,就会放下书稿,先去回信,这让他能够休息一下,暂时摆脱「可怕的写作责任」。

威廉·詹姆斯:「我认识一个人,他每天早上搬动椅子、捡拾尘土、摆弄桌子、翻阅报纸书籍、剪指甲,反正就是浪费早上的时间,而且不假思索。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唯一该做的事是准备中午的形式逻辑课,而这偏偏正是他讨厌的。」这个人说的就是他自己。

创作者们的工作室
居家办公越发普及的今天,合适的工作间显得更加必要。创作者们大多也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条件各异,是他们性格的外化表现。

狄更斯对于写作环境有着苛刻的要求。首先,他需要绝对的安静。他家的书房要多装一扇门以阻隔噪音。另外,他的书房必须精心安排:书桌要放在窗户前,桌上需要备齐全套写作用具、鲜花、裁纸刀、两个铜制小塑像。

狄更斯,John & Charles Watkins 摄。图源
托尔斯泰在写作时把自己隔离起来,没有人可以进他的书房3,邻近房间的门都被锁上,以确保他不受干扰。

工作中的托尔斯泰。图源
史蒂芬·金把写小说比作「创意的睡眠」。「像卧室一样,你写作的房间也该隐密,是你可以做梦的地方。」

毛姆的书桌永远是面对光秃秃的墙壁,他认为如果眼前有美景可看,就不可能写作。

特斯拉在黑暗中效率最高,他的办公室即使是中午也拉着百叶窗。只有在电闪雷鸣时,他才会拉开百叶窗,坐在自己的沙发上,欣赏闪电打在城市上方的景象。

阿加莎·克里斯蒂没有自己的书房。她只需稳固的桌面和打字机,「大理石洗手台就是个写作的好地方,不是吃饭时间的饭桌也很合适。」

打字中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图源
画家培根的画室一片混乱,油彩乱七八糟地抹在墙上,地上堆着齐膝高的书本、画笔、纸、坏家具,以及其他破烂。他说如果屋里清爽宜人会扼杀他的创造力。

培根的工作室。图源
如何面对信息轰炸
今天的工作过程经常被消息打断,我们经常在各种设备间切来切去,大脑也为此疲于奔命。本文的创作者们大多在数字时代之前生活,但他们也有信息焦虑:信件、杂务、邀约,作为著名人物,这些信息经常堆积如山。

柴可夫斯基每天总是在处理完书信和校样后才开始在钢琴前作曲。他的弟弟写道:「在开始愉快的工作之前,彼得总是先忙着把不愉快的工作做完。」

午餐后是达尔文的写信时间。他通常自己写信,但如果有很多信要写,他会简单写个草稿后口述找人听写。达尔文非常坚持每一封收到的信都要回,即使是非常愚笨或古怪的人写来的亦然。要是有信没回,他就会觉得良心不安,甚至整晚辗转反侧。

村上春树的时间表一成不变:凌晨四点起床,工作五六个小时,下午跑步或游泳、处理杂务、阅读、听音乐,晚上九点上床。这样的作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没留多少社交的时间。他在 2008 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你一再拒绝别人的邀请,结果冒犯了他们。」但村上春树认为,与读者的关系比维系社交更为重要,他努力想让每一个新作品都比上一个有进步。

村上春树的工作台。图源
小结
伟大的创作者大多相似:他们怀有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发自内心的狂热,并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才华,极为专注地投入到每天的创作中去。这样的狂热对我们其实是一份奢求。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寻找它,对于现在的工作心生厌倦却没有勇气告别。库克曾说:「我以前的老板乔布斯曾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当你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你的心会告诉你。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应该继续寻找。』因为你期望感受到这份热情,找到工作的意义——你所做的对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能够让世界有所不同。如果你找到了,一切都会变得不同。你的心会告诉你,因为你能真切地感受到每天早上起床,精神焕发、充满动力;否则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所以如果大家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我鼓励大家继续寻找,我相信会找到的。」只有少数有能力和条件的幸运儿能够寻得这处活力的源泉,如果你愿意寻找,那就趁早出发,即使没有找到也不虚此生。

除了这份理想的狂热,也有一些更实际的经验值得参考:

设立简明的目标并坚持执行;
为自己安排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在散步、洗澡等休闲中获得新鲜感,促进思考;
不在失去工作动力时勉强自己;
集中处理消息杂务,或者全部屏蔽掉。
关于休闲
本文提到的很多创作者经常只在上午工作,整个下午和夜晚用于休息娱乐。他们的休闲方式与今天相比并不丰富:聊天、玩牌、看报、读书、健身、散步、洗澡、烟酒、与家人共度。对他们来说,休闲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且至为必要。

散步能给我提供创意
柴可夫斯基午餐后会去散个长步。他的弟弟吐槽说:「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哪里听来说,为了健康该散步两小时,因此非常古板、迷信地遵守这个规则,仿佛只要早五分钟回来,就会生病,难以相信的厄运会接踵而至一样。」但是,柴可夫斯基的迷信或许有他的理由:散步对他的创作力很有必要,而且他常在途中停步记下他的想法,日后再在钢琴上谱写成曲。

伍迪·艾伦认为出门散步能给他提供创意,只是他不可能在大街上散步而不被人认出来搭讪。这让他难以专心。作为替代,他经常在自己的公寓阳台上走来走去。

伍迪·艾伦于 2011 年戛纳电影节。图源
「我发现在冷空气中沐浴对我的身体更好」
据贝多芬的学生兼秘书说,贝多芬一天起码沐浴五次。他会穿着衣服站在盥洗台前,把大罐大罐的水倒在双手上,音调一阵高一阵低地吼叫,还有时对着自己大声哼唱。接着他一边瞪大眼睛东张西望,一边在屋子里大步流星,一下记东西,一下又恢复倒水和大声唱的仪式。房东抱怨他在地上洒了太多水,渗到楼下去了。

1851 年,雨果在根西岛安顿下来,买下了一块「闹鬼」的旧居,在屋顶上建设了全玻璃的「瞭望台」。他每天从清晨写到十一点,然后在全玻璃的瞭望台中洗冷水澡,并用马毛手套摩擦全身。凡是经过的居民都可以由街上看到这幅景象。

雨果在根西岛上的房子。图源
伍迪·艾伦认为淋浴能够给自己的创造力一点刺激。「我会站在那里,在热气弥漫中冲个三十分钟、三十五分钟,光是想想点子,揣摩情节,然后我出来,擦干、穿衣,扑通一声倒在床上继续想。」

富兰克林:「我发现在冷空气中沐浴对我的身体更好。为此,我几乎每天早上都早起,脱光衣服,坐在我的房间里,读书或写作半个或一个小时,时间长短视季节而定。这样做一点也不会痛苦,反而很舒服,而且有时候,如果我在穿衣之前再回到床上,可以补眠,再睡一两个小时你所能想象最舒服的觉。」

「吸烟是人生中最快乐也最便宜的享受」
佛洛依德酷爱雪茄,自二十几岁到去世,尽管医生再三警告和暮年身体问题愈发严重,他也坚持抽雪茄,每天可达二十支。他声称,「吸烟是人生中最快乐也最便宜的享受。」

佛洛依德最著名的照片中就在抽雪茄。图源
马克思每晚七点从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离开后,开始整夜的长时间工作,不停地抽烟。抽烟已经从奢侈的习惯变成了不可或缺的镇静剂,这对他的健康造成了永久损伤。他经常受肝病折磨,有时还有脓肿和眼睛发炎,这使他感到疲惫易怒。

康德给自己定的准则是一天只抽一管烟。但据说多年下来,他的烟斗尺寸大了不少。

巴尔扎克每天凌晨一点起身工作,一连写七个小时。早上八点,他小睡一个半小时,然后继续工作到下午四点。期间他灌下一杯又一杯的黑咖啡,据估计每天可以喝五十杯。

小结
正如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一样,每个人喜欢的休闲方式也不同。篇幅所限,我们只列举了散步、洗澡、烟酒三类,但创作者们的休闲方式其实多姿多彩:有的创作者喜欢夜夜笙歌;有的热衷于打牌,没人陪也要一个人打;有的人喜欢与家人聊天(福楼拜工作前都要找他老妈聊到尽兴为止)。以上种种,读者也不必照单全收,例如吸烟酗酒夜夜笙歌就不是什么好习惯。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大脑的休闲方式,让休闲能够充分地放松大脑,为工作助力。

创作者们的休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像睡眠一样,是大脑的必要调剂。有的创作者还把休闲作为自己创作的活力源泉。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伟大人物必定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进而限制甚至消灭他们自己(或者他们子女)的休闲时间。休闲和睡眠同样重要,我们应当正视大脑休闲娱乐的需求,劳逸结合方能更好工作。

结语:勿在浮沙筑高台
读者不难发现:本文的核心与其说是在讨论「创作者」,不如说是在讨论「大脑」。有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基因已经有约 5800 年没有升级了,它所适应的环境还在新石器时代。本质上,我们和创作者们的大脑没有区别,这是我们在如此巨大的时代差异下,仍能参考他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最大基础。

数字时代的洪流裹挟着爆炸的信息流而来,众多效率工具、高效方法论和工作流方案应运而生。我们用这些华丽的工具建起辉煌的效率大厦,却忽视了它的地基其实并不坚实。人类的大脑并非精准的机器,想让它专注地工作,发挥出最大效率,需要苛刻的条件:

对工作内容的热爱;
尽量少的干扰,它们可能来自电子设备、生活琐事或环境;
有一定规律性的安排;
足够的休息和玩耍。
在这样的浮沙之上,我们需要慎重地选择效率工具,而不是被它们的外表所迷惑。

它是核心事务必需的吗?
它能帮助大脑专注,还是使大脑分心?
我们必须承认:大脑每天能够专注和高效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保证这些时间的高质量,发挥其最大效用。至于其余的时间段,我们应当给予它充分的休息或娱乐。

当你困的时候,睡吧!

当你工作不下去的时候,摸吧!

当你无所事事的时候,玩吧!

愿所有伟大的创作者保佑你,脑门!

关联阅读

博客「日常作息」
根据博客「日常作息」整理的著作:
原版:Mason Currey. 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M]. New York: Knopf, 2013.台版:[美]梅森·柯瑞.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M]. 台北: 聯經出版, 2014.
陆版:[美]梅森·柯里. 创作者的一天世界[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两岸版本的译者均为庄安祺。文中大部分引言以台版《創作者的日常生活》为本,考虑到两岸用语习惯的差异以及篇幅,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有少许删改。
格拉宁. 奇特的一生[M]. 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79.
陈也辰, 王钦双. 毛泽东的1949[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7.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1毛泽东的作息比梅森博客里记述的所有欧美创作者们都特殊。据他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毛泽东的一天,与我们普通人过的一天不一样,他的一天是四十八小时。」篇幅所限,这里卖个关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
2大脑的睡眠状态分为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两大类。快速眼动睡眠通常与做梦有关。非快速眼动睡眠分为四个阶段,睡眠深度由浅入深,有入睡、浅睡、深睡之说。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交替进行,一个周期大约 90 分钟,正常睡眠经历 4~5 次交替,大约 8~9 小时。
3托尔斯泰的女儿对此说法有异议。据她回忆,她的母亲可以在父亲写作时进入书房,坐在沙发上安静地织毛衣。

为什么中国的硬科技和世界差距如此之大?

文 / 卫夕

来源 / 卫夕指北(ID:weixizhibei)

一、

先来看一看一些简单的事实 ——

1. 我国有世界最多的移动互联网网民,但我们的手机中的操作系统几乎 100% 是苹果的 iOS 和谷歌的安卓,手机的核心 —— 芯片也几乎依赖进口,2014 年,芯片超越石油成为我国进口中占比最大的品类。

2. 我国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计算机工程师,但几乎没有发明任何编程语言,来自中国并在世界广泛应用的开源框架、协议、标准也寥寥无几。

3. 我国有全世界产值最高的游戏公司,但游戏行业的 “卖铲人”、两大游戏引擎 ——Unreal 和 Unity 全部诞生于国外公司。

4. 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设计软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基础设备却严重依赖进口。

5. 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我们的玉米、土豆、蔬菜种子大部分依靠从拜耳、孟山都等国外巨头引进,全球十大种业公司,我国只有先正达和隆平高科两家,其中前者还是收购。

6. 我国养殖并吃掉了全世界最多的猪肉,但被称之为 “猪芯片” 的 “种猪” 超过 90% 依赖从美国、丹麦、法国进口,而鸡肉中占比最大的白羽鸡的 “种鸡 “也全部依赖进口;

7. 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药品消费国,但我国的创新药产业离发达国家的差距极其巨大,全球十大制药巨头里中国公司没有一家上榜。

8. 我们还造不了高端的光刻机,甚至我们连牛奶包装的纸盒子极大比例都只能用欧洲的利乐。

……..

这个清单其实还可以列很长。

毫无疑问,在过去四十年,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是 —— 今天中国在诸多核心技术领域离世界水平依然有非常大的差距,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硬科技还太少了。

我们津津乐道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 扫码支付、共享单车、高速铁路、网络购物 “,在本质上还是应用层和商业模式的领先,而非底层技术的领先。

归根到底,我国的硬科技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少距离。

先简单解释一下 “硬科技” 这个词,它并非指硬件的科技而是硬核科技(Key & Core Technology)。

一般是指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而产生的技术产品、设备和系统,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对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2010 年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米磊最早提出硬科技的概念,“硬科技” 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八大方向。

二、

那么造成中国硬科技和世界差距较大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本质原因在于我国过去的发展一直在摘 “低垂的果实”。

“低垂的果实” 是西方社会学里一个常用的比喻,意指 “容易完成、成本很低的任务。”

如果你由此认为 “摘低垂的果实” 是一个贬义词,那么你就错了,相反,这一策略是我国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性选择。

这背后的核心背景在于 —— 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实在是太低了。

低到什么程度?

我们从两个简单历史细节中感受一下 ——

1.1978 年,时任副总理谷牧访问欧洲五国,在这一次开眼界的访问中,我方代表团成员在考察过程中多次出现了撞上透明玻璃门的尴尬情节。

期间,法国人在午餐时招待给代表团成员冰淇淋,结果有一位代表说:” 这个太凉了,能否加热一下?“

2. 前《人民日报》总编辑梁衡分享过一个经历 ——

“1984 年我任某大报驻省记者一次到办公室,看一群人围着一件东西看,这是报社驻西柏林记者带回来的一张绵纸,八寸见方,雪白柔软,上面还印着极精美的花纹,那位记者说,这是人家公共厕所的擦手纸。

天啊,我简直要晕了过去,老外这样阔气,又这样浪费啊,我把这纸带回去,给很多人传看,无不惊得合不上嘴。”

没错,这就是 40 多年前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其起点之低甚至今天的 Z 世代都无法想象。

1978 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 1.7%,无论是在资金、技术还是其他要素层面,当时的中国连现代经济的门都没有摸到。

彼时的中国没有发展 “硬科技” 实力,更没有发展 “硬科技” 的需求,它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人民尽快吃上冰淇淋、用上纸巾。

三、

中国摘 “低垂果实” 的策略具体就是通过合作引进技术,利用人力成本优势扩大生产。

这在经济学上也是有重要依据,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的 “后发优势” 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策略的合理性。

“后发优势” 理论的核心,简单地概括是以下三个逻辑 ——

1. 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取决于三个因素 —— 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其中技术水平是三因素中的核心。

2. 提高技术是有成本的,而引进技术的成本远低于自主研发新技术的成本。

3. 技术水平低的国家由于有现成的先进技术可以引进,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占有 “后发优势”。

所以,根据 “后发优势” 理论,我们面对的是一颗既有低垂果实也有高挂果实的果园。

毫无疑问,先摘 “低垂果实” 是最优选择。

毕竟搭梯子去摘高处的果实费时费力,甚至连搭梯子的木头我们当时都买不起。

先赚钱再说。

四、

马云和柳传志的两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我们的策略 ——

1999 年 8 月日,35 岁的马云在杭州的湖畔花园开启了他既黄页中国之外的第二次创业 —— 创办阿里巴巴。

为了鼓舞员工的士气,马云当时在湖畔花园的房子里慷慨激昂地演讲,其中一段是这么说的 ——

“美国人强就强在他们的硬件,强就强在他们的系统,这方面的确他们做的比较早,但玩信息玩软的,中国人的脑袋绝不会比外国人差,我们在座的各位绝不比别人差。”

“玩信息玩软的” 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后来几乎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模式。

不用去做底层创新,应用层面的巨大市场已经够创业公司

无独有偶。

1998 年 3 月,《计算机世界》杂志发表了柳传志《贸工技、三级跳》的文章,以此为转折点,联想抛弃了技术优先的原则,选择了先做产品贸易、再做工业生产、最后做技术研发的 “贸工技” 路线。

马云和柳传志二人不约而同采取类似的策略并非偶然,而是在当时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的客观条件下做出的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人家摸着石头过河,咱们摸着人家过河。

在博弈论中,也有一个著名 “智猪博弈” 的模型,大概描述是大猪和小猪按管道的一头的按钮,另一头就会出来食物,如果同时按,大猪的收益会比小猪大,但按这个按钮是需要付出时间成本。

此时小猪的最优策略是 —— 站着不动,等待大猪去按。

我们曾经就是那头聪明的小猪,只是一直积蓄力量的我们今天慢慢变成一头大猪。

于是,策略也需要随之发生改变,摸着别人的石头过河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五、

因此,总体而言,中国硬科技落后的核心原因在于两点 ——

1. 从主观上,中国的发展起点低,引进而不是自主开发对国家和企业而言是经济上更合理的主观选择。

2. 从客观上,硬科技资金要求大、开发成本高、前置条件多,过去很长时间中国不具备发展的条件。

中国过去高增长主要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前三次科技革命的技术红利的扩散,我们合理地利用了国内大规模人口红利和引入了国际技术,在全球分工中找到了合适的定位,完成了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原始积累。

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用 “中心 – 外围” 理论 (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 来解释之前世界的全球化分工 ——

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模型中的 “中心”,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居于模型中的 “外围”。

“中心国家” 占据产业链的高端部分,“外围国家” 占据产业链低端部分,二者通过贸易相互获利。

然而随着 “外围国家” 的技术不断进步,其产业链也会由低端走向中高端,这样的结果就是外围国家产业链越来越长,而中心国家产业链越来越短。

这其实就是中国和美国过去产业变迁的全部历史。

在全球进入存量博弈、本轮技术周期进入末端、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的历史背景下,各产业大国都不约而同地将战略目标锁定为硬科技 ——

中国推出了《中国制造 2025》、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强调工业 4.0 战略。

作为曾经的 “外围国家”,我们已经逐渐开始成为东南亚等小区域内的 “中心国家”,而要进一步在全球产业链上占据更加战略的地位,中国必须啃下 “硬科技” 这块最后的硬骨头。

而这必然是一条不平坦的路,其过程并不像很多键盘侠说的那样简单。

六、

任何一个先进技术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依赖诸多条件、生态和时间。

以芯片所在的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它涉及的上下游链条非常长,从大的环节上看至少包括芯片设计、制造、设备、材料、测试、封测以及工业软件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极为复杂的技术。

以媒体曝光度较高的光刻机为例,它只是芯片制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它却极为关键,目前 5nm 及以下的先进制程芯片制造只有荷兰 ASML 公司的 EUV 光刻机才能胜任。

而这一样一台价值 1.5 亿美元的机器整整需要超过 100000 + 个零件、3000 + 根电缆、40000 + 个螺栓。

这些零件来自多个国家超过 5000 家供应商,核心的光源来自美国,光学透镜来自德国,其中美国光源占 27%,荷兰腔体占 32%,日本材料占 27%,德国光学系统占 14%。

一台 EUV 光刻机机器重 180 吨,需要 40 个集装箱才能完成航运装载,其调试过程就超过 12 个月。

12

英特尔光刻部门主管 Sam Sivakumar 曾表示 ——

“高端光刻机是一项非常困难的技术,就复杂性而言,它可能属于曼哈顿计划的范畴。”

很多人说,我们当年原子弹都能造出来,难道还搞不出一台光刻机?

没错,它的难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原子弹这样级别的,在短时间内突破几乎没有可能,它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硬科技突破的难点在于专利等技术本身的壁垒、产业链壁垒和时间壁垒。

而这些壁垒都并非仅靠简单的短期资金和技术投入就能快速突破的,中国的硬科技之路任重道远。

七、

国内许多底层技术之所以发展动力不足,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特征是 —— 相对于应用层,底层技术的绝对产值通常较小。

比如,数字经济是一个全球产值 32 万亿美金的大市场,而下一层的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通信、电子)为 5 万亿美金左右。

再下一层的芯片行业,全球规模就只有 4400 亿美金左右,再到更底层的光刻机细分赛道,就仅仅到了百亿美金的级别。

当整个赛道的产值只有百亿美金的级别,且存在稳固头部公司的情况下,资本通常是不愿意下注的,因为想象空间太小,即便占据了 100% 的份额,其吸引力也不大。

与此同时,底层技术的回报周期也比应用行业要慢得多,它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冷板凳积累。

比如芯片行业的王者台积电诞生于 1987 年,光刻机龙头 ASML 诞生于 1984,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长期技术积累的结果。

这和互联网项目用烧钱的方式几个月结束战斗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资本不愿意等,中国资本更是缺乏耐心,根据 Pitchbook 数据,中国 VC 项目持有期平均只有 3.3 年,相比之下,美国 VC 平均为 8.2 年。

因此,垂直细分行业产值小、回报周期长也是国内资本不愿意下注硬科技细分领域的重要原因。

八、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硬科技层面一些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来自于多个层面 ——

首先,国家层面顶层设计不遗余力。

中国的国家战略已经制定了到 2035 年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2050 年中国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在这个大的框架下,《中国制造 2025》推出、科创板的推出集成电路国家基金的推出都是加码硬科技的具体措施。

事实上,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的硬科技产业崛起的过程,都得到了政府长期大力支持。

74 年前,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给时任总统杜鲁门写了一份关于国家科技政策的报告 ——《科学:无尽的前沿》。

在这份有着开创意义的报告的指引下,美国摆脱对于欧洲基础研究以及科研人才的依赖,成就了美国今日的科技强国地位。

其次,产业界在投资取向上,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进入硬科技领域。

近几年甚至进入到了一个硬科技投资高潮,其中,2020 年是一个历史性拐点 —— 半导体投资首次超过互联网,成为中国的第一投资赛道。

资本的大量投入是好事,但其实也要防止过热的负面效应,比如某些细分领域本身可能需要集中高技术人才饱和式研发才能图片,但过热的资本会分散部分企业的人才密度,有可能影响行业的整体健康度。

再次,有一些产业存在 “换道超车” 的机会。

科技行业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不连续性,即有一些技术不是渐进式改进的而是跳跃式发展的。

比如汽车产业,如果让中国汽车产业在燃油车发动机领域达到并赶超宝马、奔驰的水准,可能给 20 年时间都不够。

但在电动车领域,国内企业和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其实就要小的多,而且在电池等核心环节我们甚至还有领先优势。

今天,在各国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大背景下,从政府到资本、从产业到公司,整个硬科技行业都被动员起来了。

硬科技的征程开始了,这注定是一段漫长和艰难的路,其中会遇到比想象中更多的困难,产业界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

九、

从本质上讲,经济是不断熵增的体系。

今天很多行业内卷现象其实是技术停滞不前导致熵增的具体表现,而减小经济系统的熵最重要的策略就是为经济系统中注入新技术。

创造新的生产函数,不断技术进步是对抗熵增唯一解决之道。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很多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在中国发生?”

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著名的 “李约瑟之问”。

的确,前三次科技革命都没有发生在中国,但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不应该成为旁观者。

加油,中国的硬科技人。

马斯克的 100 条后腿

文 / 吴翠婷

来源 / 远川出海研究(ID:aotekuaitan)

Elon Musk 同志常在大洋彼岸成为座上宾,但在老家美国,却不怎么受白宫干部待见。

2021 年 8 月,拜登在白宫草坪上宣布美国新能源汽车的 “2030 计划”,一时媒体云集无比热闹。拜登特意邀请了福特、通用、Stellantis 等公司的老大,但唯独没邀请马斯克 —— 后者专门发了条推特吐槽:Seems odd that Tesla wasn’t invited。

接着在 2022 年 3 月,拜登发表国情咨文演讲,大篇幅提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又重点表扬了福特和通用,但对特斯拉却只字未提。马斯克闻讯后大怒,在发给 CNBC 的邮件中讽刺道:没人看国情咨文。并在推特上评价拜登是 “人形木偶”。

如此偏心,估计马斯克也有话说:“美国电动车现在什么水平,就这么几个厂家,你福特什么的都在站 C 位,他能站吗?站不了!没这个能力知道吗!电动车渗透率再下去要输日本了,中国队输完输日本,再输印度,接下来没人输了。”

更猛的嘴仗还在后面。在刚刚过去的 6 月,马斯克公开宣称他对经济有一种 “超级糟糕的感觉”,并决定特斯拉裁员 10%。拜登被记者问及此事,照老习惯先是表扬了福特和通用,然后狠狠地 “祝福” 道:“希望马斯克的月球之旅一路顺风。”

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和掌握最多财富的人相互攻击,成了美国精英圈茶余饭后的助兴节目。白宫发言人将其定性为:“一位反劳工的亿万富翁,在寻找任何机会扼杀现代历史上「最亲工会和最亲工人」的总统。” 有种洛克菲勒大战列宁的感觉。

简单总结,就是拜登虽然很擅长打牌,但似乎从来不屑于打马斯克牌。

这些隔空骂战,跟工会势力和驴象之争有关,但同时也折射出了一个事实:对于这么一位几乎用一己之力带动电动车行业狂飙的马某,其在 “车轮上的国家” 美国国内,反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被众星捧月,远没亨利福特当年的地位。

而整个美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在生产端美国虽然引风气之先,孵化出特斯拉这根独苗,但在消费端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2021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约为 4.4%,同期中国是 14%,英国是 20%,德国是 26%。

美国 2021 年卖出了约 1500 万辆汽车,只有 65 万辆是电动车,而今年一季度在拜登吆喝油价飙涨的背景下,美国纯电车销量费了老鼻子劲才增长 60%,而同期中国即使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影响,电动车销量仍然增长了 147%。

总统不待见马斯克,老乡们为什么也拖马斯克的后腿?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中美来说都有能源诉求,但在中国像是一个产业问题,在美国却更像是一个政治问题:石油 + 美元不仅构筑了皮卡 + 大 House 的 “美式生活方式”,依附于石油之上错综复杂的利益团体,也牢牢绑住了新能源的手脚。

特斯拉在美国的冲塔对象,是一套花了百年时间构建的 “能源生产 – 消费 – 文化” 体系,围绕着这个体系进行利益生产和分配。在过去百年里,曾经不止一股力量向其发起过冲击,但都被 “我大美利坚自有国情在此” 的空气墙所阻挡。

那么,利益集团如何影响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对我们中国又有什么启示?这是本篇文章要解答的问题。

惹不起的百万漕工

关于亨利・福特,有一个冷知识:他曾在爱迪生实验室作为汽车工程师,专攻电动车的研发。

20 世纪初美国的汽车市场 “三足鼎立”。蒸汽车、电动车、燃油车分别占 40%、38% 和 22%。电动车优势突出:比如不用换档,没有震动和汽油味,虽然一到冬天也会化身电动爹,但相比需要花 45 分钟启动的蒸汽车,并非毫无竞争力。

20世纪初的电动车和充电桩

20 世纪初的电动车和充电桩

直到 1908 年,亨利・福特通过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 T 型车,把汽车价格从 2000 美元直接砍到 300 美元,成为了燃油车普及的里程碑事件,也彻底将电动车拦在了市场之外。不过作为曾经的电动车工程师,福特选择燃油车的原因恐怕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当时,给铅酸电池充电的成本大约是每千瓦时 20 美分,而每加仑汽油只需 5 美分。如果要把汽车定位在大众消费品,那么不但生产成本要低,燃料也要足够廉价。随着 T 型车的普及,通过原油(开采)- 铁路(运输)- 汽车(使用)这个链条,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

自此,石油的世纪拉开了大幕,美国的世纪随之开始。

1914 年一战爆发时,由于机动装备的引入,坦克、卡车和燃油船的数量成了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也让 1917 年美国的参战显得尤为重要 —— 当时的美国,生产了全世界 70% 的石油。

二战期间,整个战争消耗的 70 亿桶石油中,有 60 亿都来自美国。无论是战争期间的战略自由度,还是战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背后的基石都是美国庞大的石油产量。

虽然美国一度也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但它在产量上的比较优势依然巨大:德国和日本石油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石油对外依存度常年高居 80% 以上,中国也在去年达到了 73% 的历史峰值。反倒是美国随着页岩油技术的成熟,石油产量重回全球第一,重新成为石油净出口国。

石油所确立的不仅仅是美国的国际地位,也是支撑 “美式生活方式” 的核心因素之一。最典型的代表便是低油价:

2021 年 10 月,北京地区 92 号油价是 7.04 元 / 升,同期美国大约只有 5.45 元 / 升。从美国兴起的 “喝瓶装水”,水瓶就是用石油制成的塑料;在雪天也可以穿短袖的美式大 House,有不小的比例需要取暖油来保暖,同样离不开廉价的石油。

不过在过去一百年里,这种 “皮卡 + 大 House” 的生活并非没有受到挑战。

二战期间,洛杉矶就曾出现过严重的雾霾,当地人一度认为是日本的 “化学战”,结果直到日本投降雾霾也没有消失。五十年代,当地研究机构排除了化工厂、发电厂和炼油厂等一系列疑凶后,才发现雾霾的罪魁祸首是汽车尾气。

1954年,洛杉矶人戴着防毒面罩参加宴会

1954 年,洛杉矶人戴着防毒面罩参加宴会

与此同时,“温室效应” 也开始在科学监测上得到体现。1958 年,美国一所海洋研究所在夏威夷建立了一座监测站,通过计算机建模分析监测到的数据,揭示了二氧化碳排放和全球气温上升之间的关联。

随着研究深入,气候变暖的 “凶手” 进一步明确:交通部门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21%。

随着 “气候变化论” 兴起,石油在民间的形象慢慢从英雄走向了反派。而更大的不安全感,来自 “能源安全” 的威胁。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为了打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欧佩克发起了石油禁运。之后短短三个月内,油价从每桶 3 美元涨到 12 美元。为了缓解石油紧缺,美国不得不出台政策,禁止加油站周末卖油,又实施了汽油 “单双号限购”。堂堂产油大国居然会被人 “卡脖子”,引起了美国政府的警觉。

石油危机期间,司机持枪警告,“偷汽油的人会受到惩罚”

石油危机期间,司机持枪警告,“偷汽油的人会受到惩罚”

1977 年,以 “心系百姓疾苦” 形象的新总统卡特上台,打响了能源革命的第一枪:从我做起,用清洁的新能源,来代替石油。为了给太阳能造势,卡特还专门在白宫的屋顶上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搞了个新闻发布会。

1979年,白宫屋顶的发布会

1979 年,白宫屋顶的发布会

在发布会现场,雄心勃勃的卡特表示,太阳能是 “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激动人心的冒险的一部分。” 但事实上,这个造价 28 万美元的太阳能系统,只能给楼下的餐厅和洗衣房烧热水,离能源的 “自主可控” 差了十万八千里。

对美国来说,无论是当年的太阳能,还是如今的电动车,它们面临的最大阻力既不是自身的技术水平,也不是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而是一个依附于石油工业的庞大利益团体。

洗脑要从娃娃抓起

特朗普时代的美国有两任国务卿,一位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反华急先锋蓬佩奥,另一位是他的前任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在进入特朗普政府之前,蒂勒森还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的 CEO,一个是美国石油协会(API)的董事会成员。

API 成立于一战前后,前身是一个帮助美国保证石油供应的行业组织。一战期间,这个组织和政府密切配合,对石油生产进行了控制,集中调度燃料油,还保持住了石油的价格稳定,可谓劳苦功高。

战后,API 继续在产业和政府中发挥作用,不但一手推动了美国石油行业标准的订立,也日益成为美国能源决策的智力来源。作为一家准政府机构,从 1920 年开始,有关美国石油消耗和库存水平等重要数据,几乎都是由 API 提供给美国政府的。

但蒂勒森同志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个协会从来不是中立的:其董事会一直由石油行业的重量级人物主导,办公地点也经常会搬到华盛顿。不难想象,当美国人民开始出现 “想和石油分手” 的苗头时,API 作为石油行业的代言人,会当仁不让地站出来,挽回这段爱。

从 1940 年开始,深谙 “从娃娃抓起” 的 API 就把中小学生作为了主要的 “宣传对象”。俄克拉荷马州能源委员会曾制作过一本名叫 “彼得石油大噩梦” 的绘本故事:故事里的彼得一早醒来,发现自己的牙刷、安全帽甚至自行车上的轮胎都不见了。然后彼得意识到,这些都是石油副产品,自己的生活离不开石油。

这本小册子里的故事来自一部电影,而电影的制作方也是 API。60 年代,API 还开发过一档名叫 “魔术桶” 的电视节目,节目的形式是展现 “化学实验” 的神奇,但实际目的其实是宣传石化产品氟利昂。

俄克拉荷马州议员给小学生讲“彼得石油大噩梦”的故事

俄克拉荷马州议员给小学生讲 “彼得石油大噩梦” 的故事

到了 60 年代,API 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温室效应理论。于是,API 发起了一个名叫 “全球气候联盟” 的组织。这个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年投入几百万美元搜集各种证据,证明气候危机是一场骗局。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的依据之一,就是 API 资助出台的一份研究报告。

2013 年,美国一项民调显示,有近 40% 的人相信,“气候变化论” 是邪恶力量对民众生活进行干预控制的阴谋手段,API 大力公关成果喜人。而产油大州的老百姓,更是深深相信石油产业的衰落,是自己贫困生活的开端。

民众举着“全球变暖是谎言”的牌子,呼吁立刻开采化石燃料

民众举着 “全球变暖是谎言” 的牌子,呼吁立刻开采化石燃料

有财大气粗的石油巨头输血,API 影响力的不断强化,最终将手伸向了华盛顿。在华盛顿,有一条著名的 “K 街”,这条街上驻扎着各行各业的政治游说公司,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特色产业。

在美国,企业或行业协会可以合法的雇佣 “说客”,和政府官员和议员进行 “沟通”。像 API 以及石油公司这样的金主,是这条街的常客。

2001 年,曾经受雇于 API 的职业说客菲利普・库尼加入了布什政府,担任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的主管。此后几年,白宫的多份气候研究报告中,都留下了库尼 “润色” 的痕迹:比如将 “把气候变化归为生态问题的原因‘比较难’” 被改成了 “极端难”,在对温室效应表达怀疑的结论前加上 “肯定”、“显然” 等形容词。

库尼的行为在 2005 年被《纽约时报》曝光,之后库尼辞去了政府职务,扭头加入了埃克森美孚。在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之前,API 取得的最大战果就是在布什政府期间,让美国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布什政府与石油的关系远不止于此,布什家族本身在石油产业盘根错节,副总统切尼也是石油商,国务卿赖斯是雪佛龙石油公司董事,甚至拥有一艘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油轮。有人戏称,“布什政府血管中流动的是石油,排出的是二氧化碳”[3]。

以“康多莉扎•赖斯”的名字命名的油轮

以 “康多莉扎・赖斯” 的名字命名的油轮

因此在美国,石油与新型能源绝不仅仅是一个工业领域的路线问题,而是一个事关立场、选票与政策制定的政治风向标。

浑身油污的共和党

2020 年,距离总统大选还有不到三周时,美国爆发了一场 “艳照门”:拜登的儿子亨特修电脑的时候,不小心暴露了硬盘里的内容。硬盘里的亨特老师,是多个爱情动作片的男一号。

一年后,纽约时报又挖出了一个大新闻:亨特老师不但情场得意,其创建的一家投资公司曾作为掮客,帮一家中国公司洛阳钼业撮合了一笔 10 亿美元的钴矿收购交易。钴矿作为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一直被美国列入 “关键矿产资源”,事关 “国家安全”。

“拜登儿子”、“钴矿”、“中国”、“新能源车” 几个关键词凑在一块,经过右翼媒体的添油加醋,变成了 “拜登资助中国新能源车”。

美国媒体报道拜登儿子“帮助中国占领电动车市场”

美国媒体报道拜登儿子 “帮助中国占领电动车市场”

时值拜登政府决定暂停水域的油气钻探,临近墨西哥湾的路易斯安那州带头反对。当地共和党议员 Stephen Scalise 率先贴大字报,称 “海上钻井行业在路易斯安那州支持着 9 万多个工作岗位,每年能贡献 67 亿美元的税收,是沿海飓风保护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

除了路易斯安那,诸如德克萨斯、北达科他和科罗拉多这样的产油州,往往都是共和党的铁票仓。对于共和党州议员来说,要保住自己的选票,就要保住产油州的工作岗位;要保住工作岗位,就要保住 “企业在政治上发言的权利”。

绝大多数共和党议员背后都有油气产业的捐款支撑,仅 2019、2020 两年,Scalise 就从油气行业获得了超过 75 万美元的政治捐款。据统计,自 1990 年以来,油气产业一共为两党捐献了约 8 亿美元的竞选资金,其中 80% 流向了共和党。

有这样一层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油汽建设项目会成为两党之间漫长的拉锯战:比如产油大州北达科他的 Keystone XL 石油管道项目,从小布什时期开始立项,被石油企业给予厚望,但由于管道经过了原住民聚居区,遭到当地印第安部落的强烈反对,在奥巴马任期内一直没被批准。

抗议Keystone XL管道项目的印第安原住民

抗议 Keystone XL 管道项目的印第安原住民

2016 年,特朗普上台后不到两个月就批准了这个项目。这背后的原因有一个明显原因:埃克森美孚给特朗普的竞选捐了至少几十万美金。但还有一个不那么明显的原因:能从这个项目里直接受益的北达科他州的石油管道运营商公司,有特朗普本人的股份。

在共和党的理念里,石油工业的强大,会增强美国对抗伊朗、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石油国家的相对实力。在国际油价高涨时,本土石油生产能够帮助美国制造商降低能源成本,并吸引能源密集型的产业来到美国投资,使迁移到亚洲的制造业岗位回归美国。

因此,美国非但不应该推广新能源,反而应该扩大油气钻探、页岩油以及煤炭开采。

利益和理念的驱动下,共和党政府任期内批准开发的石油项目越来越多。小布什政府退出了《京都议定书》,解除了老布什亲自发布的近海石油开采禁令,即使到了 2008 年大选结束后最后的总统任期,还批准了横跨数州、面积近 8000 平方公里的油页岩矿床开发。

之后的特朗普直接放开了在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油气钻探,在他的任期内,白宫提议终止了对电动车消费者的 7500 美元税收抵免。

BP在阿拉斯加的油田直面北冰洋

BP 在阿拉斯加的油田直面北冰洋

在被石油公司和油气产业工人大肆拥戴的同时,小布什和特朗普也是民主党与形形色色的环保组织口诛笔伐的对象。但石油产业庞大的就业规模、随之而生的利益集团以及与政治的深度绑定,促成了石油在美国政治中强大的影响力。

相比 “清洁能源” 和 “环境保护” 这些理由,显然是 “税收” 和 “就业” 的政治号召力更强。但当新能源车开始大范围普及后,站在石油对立面的民主党有了一个更实际的理由:欧洲和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已经超过了美国。

既要又要的民主党

民主党对电动车的关心,不仅仅在于美国有没有特斯拉。

美国的 50 个州里,有些是 “化石能源净出口州”,比如德克萨斯和北达科他;有些则是 “净进口州”,比如加州、纽约和马萨诸塞,后者在经济上并不依赖石油,选民也会关注气候变化议题,这些地方往往是民主党的大本营。

另一方面,相比特斯拉的成功,民主党更看重的是能否在美国创造一个庞大的电动车消费市场,既实现自己设定的碳中和目标,也能刺激本国的传统车企 “电动化”—— 一旦传统车企失去竞争力,很可能牵连几十万产业工人,而他们所在的选区往往是决定大选走向的关键选区。

具体措施上,民主党也有中国和欧洲现成的作业可以抄:补贴。

上任第一天,拜登就提出的 “公车采购” 全部变成电动车。之后民主党内又拟了两个法案,一个是要对电动车产业给予 1740 亿美元的刺激政策,用来补贴消费和建设充电桩等等;一个是向电动车消费者发放最高 12500 美元的税收优惠。

美国邮政局公车

美国邮政局公车

但在美国,新能源的补贴政策会遇到一个 “美国特色” 的问题:燃油车也有补贴。

长期以来,美国对石化行业的政策倾斜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即美国石油业有非常多隐性的补贴政策,首当其冲的便是汽油的低税率。

国内曾有研究机构调研过汽油税收占最终零售价格的比例,美国是 11%。在中国,这个数字是 30%,日本是 39%,德国是 57%。全美畅销车型前十的榜单中,至少有一半是 SUV,“美国五菱宏光” 福特 F-150,车型是更耗油的皮卡。这些现象背后,本质上都是低廉的油价。

一旦取消税收优惠、收缩石油开采许可,最终导向的结果便是油价上涨。能源支出又是美国普通家庭最大开支项之一,加上 2021 年的严重通胀,受影响最大的不是石油巨头,反而是以中产家庭和有色人种为代表的民主党铁票仓。

所以,“取消石油补贴” 成了一项投鼠忌器的操作:不取消,新能源车就算有补贴,使用成本也很难取得优势;取消补贴,与号称要 “重振蓝领和中产”、“代表有色人种权益” 的民主党口号并不相符。

而民主党来势汹汹的补贴政策,在美国的政治环境下也很难推行:第一项 “公车采购” 命令出台后没多久,美国邮政部带头打脸,在其新采购的公车里只有 10% 是电动车。这位特朗普任命的邮政部长理由也很充分:电动车比燃油车贵,买电动车要先给财政拨款。

另外两个刺激法案也倍受挫折。第一项 1740 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在共和党的轮番阻挠之下不断缩水,最后只剩下 150 亿美元。第二项 12500 美元的税收优惠,情况更加复杂。

这项政策包含一个重要细节:12500 美元的补贴里,有 4500 美元是补给 “有工会的车企” 生产的电动车。所谓 “有工会”,本质上指的是 “由美国企业的美国工人生产”。虽然民主党意在贴合 “重振美国制造业” 的政治主张,但也把美国电动车市场最重要的两个玩家 —— 特斯拉和丰田拦在了外面。

最终,能享受这 4500 美元补贴的车企精准锁定在三家企业,也是为拜登 2030 计划站台的企业:通用、福特、Stellantis。

由于争议太大,这项法案在民主党内部都出现了分歧。2021 年底,弗吉尼亚州参议员 Joseph Manchin 公开表示,不会对法案投赞成票。有意思的是,当时 Manchin 正在出席丰田在西弗吉尼亚零部件厂的公开活动。另一个细节是,Manchin 每年能从煤炭行业获取 50 万美元的收入,他也是民主党内少数获得油汽产业政治捐款的人。

曼钦(左)反对税收优惠后,与丰田北美区总裁小川哲夫同框

曼钦 (左)反对税收优惠后,与丰田北美区总裁小川哲夫同框

一方面,民主党的施政目标太多,既要大力推广新能源,又要照顾少数族裔利益,还要重振美国制造业,在很多政策议题上互相掣肘。而在缺少通产省和发改委这种强力部门的情况下,美国独特的两党政治和政治献金体系,又会极大干扰产业政策的施行。

比如每当民主党提出新能源法案,共和党就会掏出 “破坏市场公平竞争” 和 “保护美国石油产业工人” 两大法宝。对 “气候问题” 的看法变得和反对堕胎一样,逐渐成了两党的 “核心身份问题”,难以找到任何共识。欧洲大陆虽然也有选票政治,但比例代表制度意味着执政联盟势必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妥协和共识。

另一方面,在美国屹立百年的石油产业依然深刻的影响着美国政治,即使美国石油资源丰富,也不代表每个州的石油都丰富。

即使美国有特斯拉,不代表每个州都有特斯拉。这些整体之下的个体,有他们的私心、欲望和诉求。在以选票为导向的机制下,所有诉求都被无限放大,致使每一个前进的步伐,背后都拖着沉重的镣铐。

而规模庞大的石油产业也在实质上让美国人享受了廉价的石油供应,美国老百姓现在依然认为:“也许全球变暖是真实的,但不值得为此牺牲我的 SUV。”

尾声:美国掉队了吗?

当资本市场大多数公司还在艰难爬坑时,比亚迪在上周突破万亿市值,站上了全球汽车公司 No.3 的位置。

“万亿” 是一个自带传播流量的词汇,它意味着一种用货币流动性堆砌起来的肌肉感,输出了一种利维坦式的庞然。比亚迪的逆势冲线是自 “宁王” 崛起后,又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在中美新能源博弈的棋盘上,给中国队增添了几分筹码。

而此次比亚迪大涨,据传是因为向特斯拉提供电池。这侧面巩固了一个论断 —— 中美新能源早已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真正的产业链竞争和合作,而不是 “美国向我们输送了马斯克,我们向美国输送了贾跃亭” 这么简单。

其实,马斯克曾经极为看不起比亚迪,曾经在采访中直接喷道:“比亚迪是一家没有技术,且车价对于产品而言太高的公司。” 并数次露出嘲讽的笑容。但就像国与国一样,昔日看不顺眼的敌人,可能转眼间就成了勾肩搭背的朋友。

美国国内的新能源政治议题也一样,它没有绝对的立场,只有永恒的利益。

比如 2019 年还在嘲讽电动车续航差的特朗普,曾经一度想要取消掉美国的新能源购车补贴。但到了 2020 年,特朗普就改了口,不但在推特上盛赞马斯克是个天才,还亲自在白宫展示了一辆来自俄亥俄州生产的电动皮卡。

田纳西州共和党参议院布莱克,在 2021 年 8 月还投票反对 1740 亿的电动车刺激法案,到了 9 月就改口。这当中主要的变化,是福特和 SKI 将在田纳西投资 56 亿,生产电动皮卡和动力电池,直接创造近 6000 个工作岗位。

变色幅度更快的是共和党大佬、参议院议长麦康奈尔。2021 年 7 月,他带头谴责民主党 “对化石燃料发动战争”。两个月后,当福特宣布在他的家乡肯塔基洲建设新的电池工厂时,他立刻发表了一份声明:“我为福特喝彩”。

麦康奈尔的夫人赵小兰也不遑多让。这位特朗普任命的交通部长,从政府辞职后,转身加入了一家电动车充电公司。

因为电动车采用的零部件比燃油车少,因此产业链短很多,这也就意味着它能带来的工作岗位更少。美国汽车的电气化转型,势必会带来汽车制造工人的失业。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是把电动车产业链的在上游也引进美国,但上游的电池生产和锂钴矿开采,则又会引发新的环保担忧。

不难想象,每一个环节,都是新一轮的政治博弈。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线性的。这当中一定会有纠缠、有反复、有 “创造性破坏” 后的阵痛与修复。

而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无论是石油产业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还是选票体系下被政治化的能源议题,都没有杀死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美国虽然在新能源车的消费市场裹足不前,但并不妨碍特斯拉在全球市场大杀四方。

即便面临种种掣肘,美国在这场汽车工业的新一轮竞赛上并没有掉队,反而仍然在引领行业的创新。马斯克被拖住的可能是 100 条后腿,但只要「创新」这条前腿仍然粗壮,就能始终保持一夜之间颠覆对手优势的能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长路未尽,我们切勿总是沉浸在秦始皇摸电门 —— 赢麻了的快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