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之王” 华莱士,凭啥狂开 2 万家店

有几家餐饮连锁品牌,总能开遍中国各个角落。

无论是你在城里当 Lily,还是回村做翠花,都少不了和这几家店打交道 —— 蜜雪冰城,华莱士,正新鸡排和绝味鸭脖。

在中国,能把餐饮做到万家门店规模的不多,这四位就在其中 [1]。

但只有华莱士,会让你从炸鸡联想到马桶,无数网友戏称它为 “喷射战士”,短视频博主们冒着下星期住厕所的风险,前赴后继试验 “喷射战士” 是否浪得虚名。

华莱士,是怎么做到扩张迅速的?为何总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翻车?

华莱士,也太能开店了

在中国西式快餐界,华莱士上演了一出草根逆袭王者的好戏。

截至 2022 年 10 月份,华莱士以 20091 家门店的斐然战绩名列第一,是中国本土的快餐之王。紧随其后的肯德基仅有 9028 家门店,还不到它的一半。

1

如果只看在营门店,华莱士的覆盖面约为 301 个城市,相当于每座城市都存在 54 家门店 [2]。

别看它现在的门店总数,比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三家的总和还要多,但它诞生时间要比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的时间都要晚很多。

2001 年,当肯德基和麦当劳分别进入中国市场已经 14 和 11 年时,第一家华莱士才在福建师范大学门口诞生 。

2

不过,彼时的 K 记和 M 记绝不会想到,一个本土、带有山寨争议的品牌,扩张速度竟然如此迅猛。

2005 年,站稳了脚跟的华莱士开始向其他省市进军,八年后拥有超过 3000 家门店 [6][7]。根据 Ibis World 市场研究机构 2013 年出具的报告,华莱士平均每天以新开三家门店的速度迅速扩张 [8]。

近三年,华莱士也依然保持如此猛烈的增长速度,一共新增 12932 家门店,每年新增的规模大约是肯德基和麦当劳的 4 – 5 倍。

虽然肯德基、麦当劳也在疯狂开店,但和华莱士的扩张速度相比,还是慢了亿点点 。

3

为什么华莱士这么能开店?

其实,它不靠门店收入赚钱,而是靠向门店卖原材料赚钱。大至餐厅的座椅和机器,小到鸡块和番茄酱包,门店都需要向华莱士采购。

光是向线下门店出售白条鸡、鸡翅这类冷冻食品,华莱士就能获得三十多个亿的收入 [9]。2021 年,华莱士通过提供西餐餐饮原料、经营附属设备而获得的收入比总营业收入的 99.8%。

4

也就是说,店开得越多,原材料供应的单子就越多,华莱士能赚到的钱也越多。

于是,华莱士铆足了劲扩张。至于扩张路径,它和蜜雪冰城类似,先占领低线城市,然后再向一、二线城市进行扩张。

如今,华莱士的门店有 53.7% 位于三四五线城市,而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比例只有 39.6% 和 33.3% [1]。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1 年中国餐饮大数据白皮书》显示,近几年一二线城市餐饮市场门店规模增幅较小,市场趋于饱和,而下沉市场年均增幅超 20% [10]。

下沉市场已成为各大品牌的必争之地。2020 年,肯德基在河南封丘开了第一家小镇模式门店 [11]。麦当劳也表示,新开门店中超过 50% 的店都是在三线等低线城市,希望可以加快下沉的速度和布局 [12]。

当肯德基 “下乡”、麦当劳在绞尽脑汁 “下沉” 时,华莱士早就依靠 “农村包围城市路线” 占了低线城市市场。

华莱士,如何快速扩张

不过,山寨炸鸡汉堡店如此之多,为什么不是啃德起、不是麦肯基,偏偏是华莱士成了做大的那个?

秘诀有两个 —— 一是建立让店铺能快速复制扩张的能力,二是做极致性价比的产品。

在微博上,它不止一次摇旗呐喊 “公司并不对外开展加盟业务”,而是通过 “门店众筹 + 员工合伙 + 直营管理” 模式,将员工或合作者变成门店合伙人 [13]。

简单地说,就是大家一起出钱出力、众筹开店,股份也共持。

这种商业策略被称为 “福建模式”—— 店不是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 [14]。打工人翻身做起了老板,上班是为了给自己挣法拉利,干劲噌噌噌地往上涨。

如果和肯德基对比,你会发现华莱士的开店门槛并不高。76.42% 的华莱士开在社区、街边,像车站、学校这种人流量密集的场所也是首选。

而肯德基门店选址更多是在寸土寸金的购物场所,另外目前肯德基官方只允许加盟商在大学校园、高速服务区、景区、机场等地开店。

5

如果你是华莱士的员工,入股合伙后,华莱士会收取 1 万元的咨询服务费,这份费用里包含了公司收取的使用 “华莱士” 品牌的统一设计费,以及华莱士提供的装修标准化设计、管理方式等 [15]。

而肯德基,初始加盟费是 36 万元,这其实是 10 年的品牌使用费,加上培训费、购买经营设备等成本,整个初期投入预计 300 万元。开门营业后,加盟商每年还得向肯德基上缴 6% 的门店系统销售额,接下来的 2-3 年内还必须开满 10 家门店。

6

华莱士不仅在搞定 “合伙人” 方面有一套,在搞定消费者方面也颇有心得。

早期的华莱士在福州开店时,定价和肯德基、麦当劳差不多,5、6 块的可乐和 10 块的汉堡,结果门可罗雀,毕竟当年福州城镇居民每月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 723 元 [16]。而且开在高校附近,学生群体还要靠爸妈接济过日子,难免囊中羞涩。

为了活下去,创始人华氏兄弟推出 “价格杀手”—— 特价 123 低配版洋快餐,可乐卖 1 元、鸡腿 2 元、汉堡 3 元,终于迎来了人山人海 [17]。

7

直到现在,华莱士的便宜依然简单粗暴:美团点评两个汉堡一个鸡肉卷 16.8 元,汉堡加可乐是 7.9 元,周五会员日还经常搞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

华莱士的人均消费是 18.92 元,而其他汉堡薯条品类店,都得 20 元起步,比如肯德基和德克士都超过了 30 元。

8

依靠低价的打法,华莱士的外卖单量也久居各大外卖平台榜首。2020 年美团发布的报告显示,华莱士总订单量排名第一 [18]。

不过,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就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实惠的低价也是有代价的,消费者享受到的每一分低价,最终都通过屁股偿还了。

华莱士,面临内忧外患

不得不说,凭借不到 10 块钱的可乐汉堡,华莱士俘获了不少社畜的心。过去三年,华士食品的营业收入翻了一番,净利润也从 0.55 亿涨到 1.40 亿元 [9][19]。

但华莱士,正陷入 “大而不强” 的发展瓶颈。华莱士的毛利率从 2019 年的 6.8% 下降到 2021 年的 4.4%,净利率也保持在 2% 左右的低水平。

9

中国饭店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2020 年餐饮企业的毛利率均值为 50.08%,像麦当劳今年就超过了 50% [20][21]。如果毛利率太低,那么在刨除租金、人工等成本后,盈利的空间就更小了。

这也意味着,它的抗风险能力并不高,一旦餐饮行业遇到 “黑天鹅事件”,这些微薄的利润都可能消失。

同时,门店为了追求高周转、增加利润,难免会放松品控,出现门店把掉在地上的炸鸡捡起来继续炸、每天过滤老油继续使用的情况 [22]。虽然华莱士每月都会对门店进行自查,但是本部 496 名员工很难管完两万家店的后厨 [9]。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华莱士跌倒的次数都数不清了。

中消协去年发布的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点名华莱士的汉堡里能吃出蟑螂 [23]。在某一线城市,它还有 3 个半月被通报 24 次的记录…… 每一次出现问题,华莱士官方都表示会 “落实产品操作及生产流程” [24],但不久后,同样的问题又故态复萌。

食品安全问题是老生常谈,外部也面临着重重危机。点开任何一家外卖平台,并不是只有华莱士一家贩卖炸鸡汉堡的平价连锁品牌。

均价 20.5 元的塔斯汀和人均 18.64 元的派乐汉堡正在追赶,它们在三四五线城市已经拥有一千多家门店,在门店总数的占比超过一半 [1]。在去年年底,塔斯汀还完成了 A 轮融资 [25]。

10

作为平价快餐品牌的新星,塔斯汀低价和频繁促销的营销法宝和华莱士一样,被认为 “想做下一个华莱士”。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倒是一件 “喜闻乐见” 的事情,毕竟它们越卷,我们能吃到更多平价又好吃的炸鸡、汉堡。

在一份外卖动辄三四十块的今天,能够花上十多块钱就能在家附近买一个味道还过得去的汉堡填肚子,比穷鬼套餐还照顾大家的钱包,就已经很不错了。

只是前提是,吃了不会再让人成为 “喷射战士”。

来源:36kr

硅谷华人被裁后:5 年工龄拿走 100 多万元赔偿金

作者:张小珺

01

“You are impacted” 还是

“You are not impacted”

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周后,Andrew Chen 接通了我的电话。这是美国西部时间 2022 年 11 月 11 日,Meta 刚刚结束史上最大规模裁员后的周五晚。

就在几个月前,他从一波三折终至覆灭的中国在线教育业撤离,回到美国加入巨型科技舰队 Meta。本想着在硅谷最难跻身其中的 Meta 和 Google,可以兼具拥有聪明的同事和工作的稳定性,但没想到,裁员浪潮等在前方。

在 “黑色星期三” 到来前的周末,Meta 员工已从媒体上了解到公司即将启动裁员的动态,焦虑情绪在内蔓延。他们在匿名职场社交网站 blind.com 不时查看水面下的爆料信息。“整个这一周大部分的同事都是人心惶惶的。直到说我们周三要宣布,很多人都在微信群和内网比较活跃,” 他说,“很焦虑。”

直到周三凌晨 6 点,很多人还在睡眼惺忪中,一封邮件悄然滑入邮箱。

一句加粗的话决定了员工去留:“You are impacted.” 或者 “You are not impacted.” 最终,左右命运、决定去留的只有一个单词 —— 有没有 not。

“就跟中彩票一样,” 即使加入很短暂的 Andrew Chen 也感受到了弥漫着的悲伤,“不管是离开的还是留下的,大多数同事都比较伤感。这是 Meta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裁员。”Meta 本次裁员比例为 13%,受影响员工达到 11000 人。

公司不建议员工周三、周四到岗,也建议在这个低迷笼罩下的两天,员工取消所有工作会议。“你也知道,整个北美的科技界工作环境是比较惨烈的,不只是 Meta 惨烈,是所有公司都在裁员 ——Lyft、Stripe 也好,甚至传言马上亚马逊接下来也要裁员,Google 已经开始 freeze(冻结),微软也刚裁过一波。所以,裁掉以后很多人暂时短时间都找不到工作。尤其马上我们的节假日要开始了。明年的招聘应该是 1 月底、2 月放出来。现在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于是,这两天留出来给员工消化情绪。“大家都是有朋友的,给他们一定的时间交流和互相安慰一下。” 直到周五,他们才重启了一部分不能取消的会议。扎克伯格在这周召开了两次全员会(all-hands meeting)。

据内部人士观察,是否受到裁员影响综合了几个因素 —— 你所在的业务是不是公司接下来的重点业务?(四大重点业务是短视频、AI 和推荐、广告、元宇宙;四大重点业务重组、非重点业务裁员。)你在这个业务上是不是时间最短的?以及你的能力如何?他们不认为裁员和国籍、肤色挂钩。

Andrew Chen 在那天清晨收到的邮件是:You are not impacted。他很幸运。但他觉得,即使被裁,也没什么。

02

赔偿金给到位了吗

Andrew Chen 把自己称作 “职业打工人”。这种心态在硅谷科技公司中相对典型。他对自己是不是被裁态度淡然。“我看得很开,” 他说,“我经历过多次公司的裁员变动,自己也裁过人,我认为只要补偿给到位了,都无所谓。”

那么,从 Meta 离职,补偿金给到位了吗?

Meta 的现金裁员方案是 4+N/2。拆开来看,固定补偿是 4 个月离职金;弹性部分是 N/2,也就是员工每给公司工作 1 年,可以额外多获得半个月工资。除此之外,公司会给离职员工继续发放 11 月 15 日即将兑现的股票,并延长 6 个月医疗保险。

Meta 员工 Anna Zhu 根据她所了解的薪酬体系,给我算了一笔账。我们以一名大约处于 Meta 职业阶梯为 5 级的员工为例。据她了解和估算,从学校毕业工作 5 年左右可抵达 Meta 的 5 级,年薪总包大约在 50 万美金左右。

假设这 50 万美金,一半是股票(25 万美金),一半是现金(25 万美金),那么他的月薪大约为 25 万美金除以 12 个月,也就是 2 万多美金。再假设他在 Meta 工作年限是 2 年。按照上述公式推算,现金部分的补偿是 4+N/2,也就是 2 万美金月薪乘以 5(4+2/2),能得到 10 万美金补偿。再来看股票部分,假设两年兑现 1/4 股票,那么 25 美金除以 4,大概可以拿 6 万多美金。

综上计算,一名 5 级员工大概能拿 16 万美金左右赔偿(相当于 114 万人民币)。

往上看一级,6 级员工比 5 级资深,同时达到该级别后部分人会转向经理岗做基础管理工作,年薪总包约 60 万美金。再以一半现金、一半股票、在 Meta 工作 2 年为例计算,现金赔偿是 30 万美金除以 12 再乘以 5(4+2/2),为 12.5 万美金。而股票股份约 7.5 万美金。总计,一名 6 级员工大约能拿 20 万美金补偿(相当于 142 万人民币)。

不过,具体数字基于工作年限和工资细节有所不同,在公司年限越长也越多,另外在此基础上要扣税。Anna Zhu 估算称,20 美金扣税后大约最终能到账 12 万美金。“你想想付你 12 万美元,在家待 4 个月,过一两个月,1 月份就去新公司上班也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据了解,在硅谷,华人在职业金字塔的阶梯上攀爬,刨除掉职场新兵,成熟的职场人在 5 级和 6 级的人最多。7 级相当于业务骨干,已经很少(这个级别有 30 岁的人,也有 50 岁的人)。而 8 级类似于总监。

华人在 Meta 走到最高级别的是该公司 CFO Susan Li,不过她是 ABC(American-born Chinese)。而通过留学到美国、再加入科技公司的华人,在该公司有一些 VP 级别的,没有 C-level。

这次裁员和要继续弥漫下去的萧条,受挫最严重的将是两个群体。一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缺乏职场经验,在求职中会备受坎坷;二是卡在 H1B 签证上的人。

按 Meta 政策,要离开的员工在系统上会保留到 2023 年 1 月 15 日,他可以告知移民局是 1 月 15 日失去工作,此后有 60 天找工作时间。也就是说,他要在 2023 年 3 月 15 日之前找到工作,否则将被迫离开美国。“这个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一个节假日,要在 4 个月之内找到工作。” 上述人士说。

他们觉得在这波裁员中,80 后和 90 后特别是 95 后会有不同体感,80 后基本已经有财富积累甚至财务自由,也已获得绿卡,随时可以退下来。但 90 后不同 —— 一般在硅谷,22 岁大学毕业后还要读 2 到 5 年硕士或者博士,也就是 24 岁至 27 岁进入职场,工作 5 年左右可以拿到绿卡,工作 7 至 10 年能够房产自由。于是,对于有绿卡且有财富积累的人来说,“被裁掉甚至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幸福,尤其是对能力强的人更是一种幸福。” 他们甚至见到有同事无缝衔接 ——“这个礼拜被裁,下个礼拜开始上班。” 而受影响更大的是年轻人。

不管是在硅谷还是新加坡,大家都在互相帮忙找工作。“倒不是说被裁了就 end of the world。” 一位 Meta 员工说。

一位在 Meta 新加坡办公室遭遇裁员的员工告诉我:“大家都还蛮平静的,即便受到影响的。”

她刚入职十来天就迎面撞上了这次裁员风波。消息公布后,大家反而从容了许多。“当地甚至创建 Excel 汇总所有的工作机会,哪个人谁受到影响了,把你的名字、title 和擅长的岗位写在里面,会有招聘方集中来看,来联系,” 她说,“我觉得 so far 找一个工作问题不大,只是不知啊都这个工作究竟是不是够稳定?机会本身是不是未来也会面临未知数?”

一位硅谷资深猎头人士告诉我,正常大企业人力规划都是依据次年的收入预测来制定,裁员意味着公司对未来 6 至 12 个月收入预期不乐观。而大企业裁员比例一般是 10%-15%,所以除了 Twitter,此次硅谷科技公司裁员比例都算不上惊人。普遍而言,创业公司的裁员比例会更高,达到 20%-40% 甚至以上。

追溯 Meta 裁员根源,从业者分析了四点原因。第一,Meta 人数近几年大幅膨胀、成本降不下来,同时收入又不再增长。第二,扎克伯格明年可能会加大元宇宙的投入力度。第三,他们对 P&L 报表此前可能做出了错误预估,超额地雇了很多人。最后,从宏观环境看,Web 2 的红利已尽、新的生产要素又没有出现,由于俄乌战争、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叠加,全球对经济环境预期也相对悲观。不只是 Meta 在裁员,硅谷在裁员,全球高科技产业都在裁员。

上述猎头认为,中美裁员潮不是独立进行,而是交互发生。中国裁员潮开始时,中国很多科技公司都关停了他们的美国办公室。而随着美国企业裁员,这股浪潮也会延伸至中国,那些给他们卖广告的代理公司或者给他们做代工的工厂,也会受到波及和裁员。这些都会是连锁反应。

03

“我特别能卷,这个钱赚得就很轻松”

在经历了裁员飓风后,华人还愿意留在硅谷吗?

对于 80 后的 Andy Wong,去往硅谷之路相当不易。在上世纪 90 年代到 2008 年之间,中国人到美国要跨越重重困难。出国的标准人才画像是,一个不错的学历背景、理科专业、拿到对方高校的全额奖学金。

现阶段他想继续呆在硅谷。吸引他的一方面是高薪酬。

硅谷薪资对比中国科技行业,在同等级别上普遍高出一截。他以自己和周围人找工作的直观体验看,以同一级职场阶梯 —— 字节跳动的 3.2,大致能挂钩 Meta 的 6 级、微软的 66 级、谷歌的 6 级、亚马逊的 7 级。在这个级别上,硅谷科技公司年薪大概是在 55 万到 65 万美元之间,约 420 万元人民币;而国内约 240 万到 250 万元人民币。当然,在硅谷的生活成本要高,而且基础医疗不如国内。“美国我看一个胃溃疡的话要 3 个月。”

不过,能挂钩的级别随着市场变化不断调节。一般而言,从硅谷科技公司跳槽到中国互联网企业,普遍会升职级。比如,一个 Meta 6 级员工跳槽到阿里,会起码给 P9;跳槽到字节会是 3.2 起步,“否则 cover 不住”。“如果 3 年前,Meta 的人去 TikTok,6、7 级都能拿到字节的 4.1、4.2。现在没有那么高,说白了就是贬值了。”

美国科技公司薪酬透明。有海外网站详细记录了其级别及薪酬对比(如下图所示)。美国硅谷公司员工跳槽很多会参考这个网站的数据。

image

据该网站,一名应届生进入 Meta 是 3 级,他的起薪总包约 17.2 万美金(约合 122 万人民币);晋升到 4 级后,总包约 23.7 万美金(约合 169 万人民币);一旦跨越 5 级、6 级,7 级的总包会升至 80.8 万美金(约合 575 万人民币);8 级是 181.8 万美金(约合 1294 万人民币) ;9 级公开信息未予披露,一人一议。

(上述数据均不是准确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具体情况会根据员工个人情况、和公司之间的谈判而有所浮动。不仅总数有不同,现金和股票之间的配比也会有所不同。且上述数据是税前收入。)

上述猎头对中美科技企业的薪酬体系都很熟悉。他定居硅谷,他说,他的朋友圈里 “每年 50 万美金以上 package 的人是大把大把的”。“这个数字在中国其实很少,中国一两百万的很多,但是超过四百万的很少。”

而吸引很多人留在硅谷的另一点是文化 —— 在硅谷公司,人与人之间相对平等,不用像中国科技公司这样称 leader 为 “老板”,而是直呼其名;即使过了 35 岁,也没有年龄歧视的困扰;更重要的是,硅谷科技公司非但没有 996,工作节奏异常轻松 —— 周围人从早上 10 点开始回复消息,中间 1 小时吃饭,下午五六点就消失了,周末也不回信息。而 Meta 已经是硅谷最 “卷” 的公司了。对于曾经在中国科技公司里体验过真正的 “卷” 的 Andy Wong,这一切反而是需要重新适应、调整的。

“我对我工作很有激情,特别能卷。所以我觉得这个钱赚得就很轻松。”

相对于到底在哪家公司 “打工”,他更看重正在做的事情自己是不是喜欢。他每天记在心里的人生座右铭是:be optimistic and happy,be healthy and strong,and stay with family。(要乐观和快乐,要健康和强大,要和家庭永远在一起。)“在这个基础之上,我赚的额外 1 美金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恩赐。”

不过,职业生涯再往后走,Andy Wong 认为自己还是会选择回国。他希望在国内科技公司或者外企在中国的办公室找一份喜欢的工作,这样可以陪伴父母度过晚年。他也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在国内度过。毕竟,和伴侣在海外过退休生活,显得太过冷清。

一位 90 后硅谷科技公司员工对我说,他想一直留在硅谷。“就感觉好像没有一个特别 strong 的理由,为什么一定要回国。” 他毕业于美国 top 10 高校,喜欢自己手头上的事,也有一份丰厚薪酬。“我没有特别想卷的动力,不升(职级)也有不升的好处。不升对你的期待值就没那么高,升了会更累。对我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产品是最重要的。”

另外,硅谷的房价在可接受范围内。“硅谷一个 house,现在 200 万美金,一个 apartment 最贵也就 100 万美金。” 上述员工说,他目前没买房,一个月生活成本大概 5000-6000 美金(包含房租两三千美金、吃饭两三千美金)。生活节奏慢于中国互联网行业,周末不加班,可以爬山、打桌游、唱 K。“整体来说比较宜居,适合 set up 一个 family。” 他没有受到这轮大裁员的影响。

有人因为高薪和简单的生活留下,但也有人选择离开。一位从 Amazon 离职、回国发展的人士告诉我,在 2014 至 2019 年间很多硅谷科技人才回流,刨除掉回国创业的人,另一波加入中国科技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这么选的原因是为了 scope(能发挥才能的空间和范围)。

“国外的话,华人很难去做 design making(做决策)。很多人讲美国简单什么的,那是因为你很难进到他们那个圈子,很难上牌桌。”

这种简单甚至让他感到无聊。“北京是一个特别 diversified 的地方,你撸一把串,今天这个人是做 PE、VC 的,那个人是央企的,还有人是做 IT 的、演艺的。什么人都能碰到。在硅谷大家基本上都是码农,一聊都是期权、房子、娃、创业。大家趋同。”

回国后,他先是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降薪,而后随着跳槽才让他的薪水和此前在美国拉齐。“我的决定权要高一些,管的事多一点,好玩一点,” 他说,但反之也更累、更 “卷”,办公室政治更频繁发生,“在国外你的职级低一点,你又是一个外国人,没有人找你麻烦。”

不过,全球疫情爆发后,选择回流的人开始减少。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互联网也陷入增长停滞。在两边机会都减少的前提下,硅谷的高薪、生活和工作所展现的高度平衡性,更加呈现出了一种 “性价比”。更何况,只需要拿一部分中国公司的 “卷” 去美国公司,就能展现出劳模潜质。

硅谷的裁员浪潮还在继续,业内人士预计还要持续两个季度。由于科技巨头收缩,很多被优化的员工也考虑创业公司的机会,在硅谷,这些机会包括 Web 3、无人驾驶、AI 等新兴领域。

两位在硅谷的投资人说,他们为失去工作的人感到难过,但这也算是经济的正常循环和周期。理性来看,经历这样的回调后,大公司得以业务聚焦,未来 18 个月有机会诞生伟大的创业公司。因为人才在失去丰厚而易得的待遇后,也随之失去了一部分 “枷锁”。他们能突破曾经的光环和禁锢,有些流向创业公司。而在此萧条光景下,创业公司也更能聚拢优质人才。

从另一面来看,大公司的萧条正是在为小公司创造机会。

(为了保护信源,Andrew Chen、Anna Zhu、Andy Wong 是化名。)

来源:腾讯科技

中国电商出海,四大门派拼了

文 / 黎明

来源 / 深燃(ID:shenrancaijing)

国内的电商巨头们,已经很长时间不 “打仗” 了。曾经风靡一时的价格战熄火,下沉市场的争夺偃旗息鼓,社区团购的硝烟散去,就连双 11 大促也不再公布销售额。

所有能看到的高增长领域,似乎都已经见顶了。巨头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创始人退居幕后、休养生息,互联网的残酷竞争告一段落。

直到一个叫做 SHEIN 的平台崛起。

SHEIN 是一个跨境电商平台,中国最神秘、估值最高的电商独角兽。它将中国工厂生产的女装,源源不断地卖往海外,便宜是它最大的标签。

过去几年,阿里、京东、拼多多在国内疯狂内卷,SHEIN 则悄悄在海外闯出了一片天地,公司估值超过 1000 亿美元。

SHEIN 的逆袭,只是中国庞大出海产业的一个缩影。如今国内的互联网红利消耗殆尽,出海成为巨头们盯上的下一个目标。

拼多多、阿里、京东,包括字节跳动,都已将电商出海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业务。拼多多在两个月前上线跨境业务 Temu,首站面向北美市场开售,目标客群跟 SHEIN 类似;阿里内部曾因个人问题被降级的蒋凡,再度出山得到重用,掌管阿里出海业务;字节跳动全方位探索海外电商,TikTok 直播电商还在烧钱阶段。

中国电商出海十余年,直到巨头集体进场才风云再起。

按照背景不同,深燃将电商出海的头部玩家分成四个大类:

电商巨头:拼多多、阿里、京东
隐形独角兽:SHEIN
巨头代理人:Shopee、Lazada
短视频电商:TikTok
这四派势力风格不同,打法也不同。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电商出海的大规模战争,已经打响了。

  四派势力,激战跨境电商

中国的电商巨头中,对海外业务布局最深的是阿里。

阿里做外贸起家,B2B 外贸批发业务甚至比淘宝还早,后来又做了 B2C 模式的速卖通,在俄罗斯、巴西市场很受欢迎。

不过直到去年底,海外业务才被阿里提升至集团战略层面。去年双 11 之后,阿里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沿用多年的 2C(面向消费者)业务和 2B(面向企业)业务架构被打散,重组为国内和海外两大业务板块。

这是十多年来首次,海外业务被阿里提升至和国内零售、云计算同等的地位。

曾带队狙击拼多多的原天猫淘宝总裁蒋凡,再次被重用,成为阿里海外业务负责人。他身上承担的使命是,要让阿里完成全球 20 亿用户的目标,其中接近一半要来自海外,而现在还有大约 7 亿的缺口。

拼多多的海外业务起步晚。

虽然在创办拼多多之前,黄峥也做过跨境电商项目,还跟 SHEIN 的创始人许仰天短暂交过手,但因为国内市场实在太大,黄峥把所有精力放在了国内,于是成就了拼多多。

现在国内电商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稳固,拼多多腾出手来布局海外,就有了 Temu。

Temu 是拼多多刚推出的跨境电商平台,首站面向北美市场,9 月 16 日刚开放售卖。跟拼多多当年的玩法类似,以低价切入市场,目前还在烧钱补贴阶段。

这是继多多买菜之后,拼多多最新的战略级项目。过去两年凭借着无上限的资金投入、超强的执行力,多多买菜从残酷的社区团购大战中杀出重围。如今拼多多调转兵力,要去海外再打一场攻坚战。

相比之下,京东出海的步伐要小一些,虽然在东南亚等地有业务落地,但目前主要优势集中在物流仓配和售后服务上。目前京东在全球拥有近 100 个保税仓库、直邮仓库和海外仓库,今年在美国启用了第一个海外维修中心。

这三大电商巨头已经在国内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它们去海外竞争,不缺钱,也不缺经验,是出海江湖里的重磅玩家。

第二类势力是 SHEIN 这样的隐形独角兽。SHEIN 成立于 2008 年,跟曾经的跨境电商龙头兰亭集势是同一个时代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当年有很多,大多依靠服装品类起家,抓住了外贸红利期赚到了第一桶金。

但这个领域一直没有大公司,行业极其分散,更新洗牌很快。兰亭集势现在的市值只有 1.2 亿美元。只有 SHEIN,用 14 年时间,默默长成了超级独角兽。

SHEIN 的模式不复杂,胜在规模。它在中国搞定一批核心供应商,拿到极其低廉的价格,进行精心的策划包装,通过数字化营销和数字化供应链,紧跟潮流,飞速出新,快速迭代。

过去三年,SHEIN 的业绩呈爆发式增长,2021 年的 GMV 超过 200 亿美元,成为最大的非标品自营电商,开始跟快时尚巨头 ZARA 分庭抗礼。而拼多多 Temu 出海的第一刀,直接砍向了 SHEIN。

第三类玩家比较特殊,主要涉及到两家公司 ——Shopee、Lazada,它们是东南亚最大的两个电商平台。

虽然不是中国公司,但这两个平台跟中国联系紧密。

Shopee 的创始人李小冬在中国天津出生,本科毕业于上海交大,去新加坡之前在上海工作过几年。Shopee 的母公司就是靠拿到腾讯《英雄联盟》在东南亚的代理权发展起来的。而腾讯通过投资成为了 Shopee 的最大股东。

Lazada 成立于新加坡,从印度尼西亚市场起步,在 2015 年成为了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2016 年阿里耗资 20 亿美元控股了 Lazada,随后阿里派出高管直接管理,Lazada 彻底阿里化。

东南亚距离中国很近,电商行业发展迅猛,中国的商品、资金、人才进入东南亚很方便。资本、业务、人员上的紧密连接,让这两家公司成为了中国电商出海版图中的一环。

最后一类玩家是 TikTok 直播电商。TikTok 相当于海外版抖音,抖音有的,它也可以有。抖音电商发展得如火如荼,TikTok 电商也在持续发力,目前正在进攻印尼和英国市场。

不过,由于商业环境差异巨大,TikTok 直播电商在海外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但直播电商是商业高地,巨头们都在布局。TikTok 是其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选手。

  同一个江湖,不同的玩法

目前,这四类玩家还没到短兵相接的地步,但已经有火药味了。

首先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是 Temu 和 SHEIN。

欧美是 SHEIN 最重要的市场,而拼多多出海第一站,就选在了美国。美国是成熟市场,巨头林立,电商出海通常都会避其锋芒,绕道东南亚。而拼多多选择跟 SHEIN 正面对决,可见其决心之大。

两个平台售卖的商品,基本都来自中国工厂,相当于是绑着无数工厂出海。只不过 SHEIN 打造的是自有品牌,而 Temu 是平台模式。

另外二者都是以低价为标签,商品集中在女装、日用百货等品类,通过极低的价格对海外市场进行降维打击。这个 SHEIN 一直在用的剧本,拼多多三年前在国内用过,现在也要搬到海外。

阿里和拼多多之间,目前还没有到正面竞争的地步,不过这其中的关系很微妙。

阿里的基础不错,速卖通已经成立 12 年了,供应商、商品、物流都已经很成熟,阿里内部也积累了成熟的打法。再加上阿里还有 Lazada 这样一颗棋子,起步就比拼多多高了一大截。

并且阿里已经从海外赚到钱了。2022 财年,阿里的海外零售业务收入 427 亿元,为集团贡献了约 5% 的收入。如果算上海外批发业务,其海外总收入规模达到 611 亿元。

不过有对比才有差别。这个成绩放在阿里体系内并不突出,另外 Lazada 的表现其实是差强人意。2018 年阿里对 Lazada 高层进行大换血,原来的创始团队和职业经理人大批离职,在被阿里全面同化的过程中,Lazada 丢掉了东南亚电商第一的位置。

来源 / 视觉中国来源 / 视觉中国

阿里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在海外业务如此强势的情况下,眼睁睁看着 SHEIN 坐大。这就像是当年在夹缝中跑出来个拼多多,而且现在拼多多还转过身来再砍一刀,让海外电商内卷升级。

阿里在加速排兵布阵。蒋凡掌管阿里海外板块后,一批淘系和天猫的高管陆续转去速卖通。速卖通的定位也在调整,从扶持海外商家到更多向中国商家倾斜,而海外的当地电商业务则更多由 Lazada 团队接管。

从淘宝调任速卖通总经理的张凯夫说,速卖通会更旗帜鲜明地回归到跨境本源上,帮助中国企业做好出海。

从发展路径来看,Shopee 跟 Lazada 截然不同。虽然腾讯是 Shopee 的最大股东,但对业务的干涉很少。而上文提到的挤掉 Lazada 东南亚电商第一位置的玩家,正是 Shopee。

Shopee 跟拼多多有很多相似点。同属于腾讯系公司,同样成立于 2015 年,同样市值最高超过 2000 亿美元,只不过一个在中国,一个在东南亚。

Shopee 的野心不局限于东南亚。2019 年 Shopee 攻打巴西市场,凭借铺天盖地的营销、长达半年的免邮补贴,快速积累了一大波用户。在站稳脚跟后,Shopee 迅速本地化,用当地工厂和商家补充品类,从而拿下了巴西市场。

不过这套打法并非总是奏效。去年开始,Shopee 在半年时间内一口气进入了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印度,以及波兰、西班牙、法国等七个国家,然后又因水土不服而快速裁撤部分站点,并开启了大规模裁员。

在更多的新兴市场,Shopee 要交的学费还有很多。

跟前面提到的三类玩家相比,直播电商出海是最另类,也是最尴尬的一个。

根据测算,去年抖音电商卖掉了价值 8000 多亿元的商品,发展速度超过所有电商平台,但在海外,TikTok 的电商业务还在起步阶段。TikTok 的海外用户数量已经逼近抖音,然而大部分用户习惯刷短视频,不理解直播电商。

TikTok 手握巨大流量,把货卖出去很难;明明国内有成功经验,在海外复制很难;另外,选品、物流、支付都非它的强项。

至于另一个短视频巨头快手,海外业务不够理想,电商业务还没落地。

背景不同、资源不同、阶段不同,它们在开展海外电商业务时的打法也不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它们都有自己的路。

绕不开的超级巨头

一个共同点是,所有玩家出海,都无法绕开海外巨头。

最直接的对手是亚马逊。亚马逊是全球最大、覆盖国家最多的电商平台。它在 2019 年退出了中国市场,如今在海外以另一种方式跟中国玩家相逢。

在美国,亚马逊在中产阶级的线上购物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保证配送时效,亚马逊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建设仓储物流,并为此雇佣了上百万工人。这形成了亚马逊的核心壁垒。

在这一点上,任何一个来自中国的电商巨头,都没法与亚马逊硬碰硬。不过,亚马逊的软肋也正是在这里 —— 价格不会太便宜。

SHEIN 和 Temu 攻打美国市场,很聪明地选择了低价路线,避开了亚马逊的锋芒。SHEIN 的崛起证明,“五环外人群” 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存在的。

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区,市场格局尚未定型,对于初来者相对友好。这意味着更充分的市场竞争。但新的巨头正在快速成长中,东南亚的 Shopee 想要成为跨国巨头的野心已暴露无遗,Lazada 在阿里新的战略指引下会更强调对本地市场的占领。

对于 SHEIN 这样的独角兽而言,来自巨头的威胁是无处不在的。过去它绕开了亚马逊的地雷阵,如今正面撞上拼多多的枪口,阿里也不会放过它。过去两年发生在社区团购独角兽兴盛优选身上的故事,是最好的例证。

当这些电商玩家走出国门,四处去寻找流量时,它们会发现,学会和海外巨头做生意是一项基本功。

没有谁可以忽略 Google 和 Meta,这两家公司掌握着全球最大的流量和营销平台 ——Google 的关键词搜索,Meta 旗下的各大社交媒体。互联网公司在网上做投放,标配是 Google 搜索 + Meta 的社交媒体矩阵。

Google 通过搜索引擎,精准记录用户的网络轨迹和偏好,形成用户画像,然后去推送千人千面的付费广告。海外很多用户习惯用搜索去购物,这让 Google 成为绝佳的流量入口。

Meta 拥有四大超级 APP(Facebook Instagram Messenger WhatsApp),全球用户数超过 35 亿,其中尤以 Facebook 最为强势,全球月活接近 30 亿。这意味着,中国电商出海去任何一个市场,几乎都没法绕开它。

就连最擅长玩流量、靠卖流量为生的 TikTok,每年也不得不到竞争对手 Facebook 那里去 “拜码头”,以推广自己的应用。

SHEIN 的快速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抓住了这些超级 APP 早期的流量红利。在 SHEIN 还很早期时,就非常激进地在这些流量平台砸钱推广,跟一批 KOL 和网红达成合作。

如今拼多多的 Temu 要推广,最难搞定的就是流量从哪来的问题。在国内,拼多多还能 “仰仗” 微信,但在海外,拼多多只能花钱从巨头那里买。

过去这几年流量的价格水涨船高,Temu 或许可以复制 SHEIN 的模式和供应链,但在流量营销上,只能花费更高的成本。

中国电商出海玩家中具备流量优势的是 TikTok。TikTok 已经成长为全球用户最多的短视频产品之一,但它很快就面临来自海外巨头的围剿。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通过 YouTube 推出 Shorts 短视频,声称月活超过 15 亿,而且 YouTube 去年就开始直播带货了;Instagram 推出了 Reels 短视频;Facebook 也在主站尝试了直播电商。

只不过,它们现在都没跑通直播电商的模型,距离赚钱还很远。

参照中国电商市场的演进历程,电商平台跟直播电商之间总有一天会发生直接竞争,就像淘宝和抖音现在正发生的那样。这意味着 TikTok 的敌人不只有 Google 和 Meta,还有拼多多和阿里,甚至 Shopee 和 Lazada。

不论背景如何,以哪种方式切入市场,在电商这条赛道上,所有的电商出海玩家都会正面相遇。竞争的强度是空前的。

为什么一定要出海?

电商出海,过去十多年其实一直在进行,只是不像现在这样紧迫和彻底。

阿里 1999 年通过 B2B 外贸出海,SHEIN 在 2008 年依靠婚纱品类出海,字节跳动 2015 年组建了第一支全球化团队,Shopee 在同年成立,2016 年阿里控股 Lazada。黄峥早年就做过跨境电商,而在 2018 年成立、去年被关停的跨境项目 VOVA,在外界看来跟拼多多管理团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过去大家各自为战,创业公司摸着石头过河,巨头们边走边看,还有一些在观望。但今天,情况早已今非昔比。

国内的电商市场到达天花板,疯狂内卷过后是残酷的存量竞争,高增长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这从几大巨头今年的财务业绩可见一斑。

阿里的淘宝天猫线上实物商品 GMV,在今年一季度首次出现下滑,二季度降幅进一步扩大;集团整体收入的增速,则在一季度创下历史新低,二季度首次出现同比下滑。京东今年前两个季度的收入增速,一直在创造历史最低水平。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数已经突破 8 亿,再增长很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HEIN 在过去三年里爆发式增长,营收规模和公司估值翻了数倍。在中国互联网圈,已经很久没见到 SHEIN 这样让人惊艳的故事了。

中国公司走出国门的驱动力变了,海外业务提供了资本市场需要的故事。

中国电商出海有很多优势。专注出海投资的天际线创投管理合伙人梁杰对深燃说,中国是全世界制造中心,中国电商的制造商和消费者是在一起的,可以认为基本是无成本的。这样一个接近理想状态的无摩擦的电商产业,在效率上能甩开全球其他国家很远。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水平的工程师红利和产业链红利,这两点就像硬件和软件。而电商是中国供应链(硬件)和数字化(软件)应用融合,发生指数级化学反应的完美代表。” 他说。

在出海的方式上,过去的投资出海、商品出海,已经发展到现在的模式、团队、经验全方位出海。拼多多在开辟美国市场的同时,快递独角兽极兔也跟着一块打配合,在美国起网布点。字节跳动有足够的决心,也有充足的资源,在海外再复制一个抖音电商。

在低垂果实基本被摘掉的今天,电商出海机会很多,当然挑战也不小。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冲突、监管政策,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出海造成冲击。

今年上半年阿里的国际零售业务出现下滑,不是因为自身原因,而是因为欧盟增值税税规修改、欧元对美元贬值、俄乌冲突导致供应链和物流中断。

去年 7 月,印尼政府为了保护本土纺织业,指控 Shopee、Lazada 等平台倾销中国商品,要对很多类别的商品加征关税,导致 Shopee 被迫下架了大量店铺。SHEIN 在印尼市场也遭受了损失。

TikTok 在美国和印度市场的遭遇,充分展示了出海背后的政策风险。在英国市场,TikTok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通电商闭环,业绩也尚未达到预期,而且还面临随时可能爆发的劳工纠纷。

这都是出海路上必须要交的学费。

好在电商是一个长坡厚雪的大赛道,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千亿美金的大机会。拼多多的逆袭让很多人发现,国内铁板一块的电商格局也可以被撬开一条裂缝;SHEIN 的故事告诉人们,再复杂的时局下,再普通的生意,也可以弯道超车。

全新一轮电商出海,序章开启。

3万年轻人涌入景德镇,“捏泥巴”能治愈人生吗?

疫情之后,景德镇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官方数字中,2022年有3万外来人口“漂”在景德镇。根据景德镇人口普查数据,过去十年,这座四线小城的人口呈现净流入趋势,与国内大多数四线小城人口流出和减少的现状相反。
而对于身处景德镇的外来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感受与发现是:无论是在集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同类、同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来自北上广深、武汉、成都、昆明等城市,想转换职业赛道,又或者在就业压力、实体经济受冲击等种种因素影响下,来景德镇寻找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他们也被称为“景漂”。

文 | 祁十一
编辑|王海燕

来到景德镇的年轻人

陈瞌瞌原本是去上海找工作的。今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绘画系的她,在上海做过实习、接过插画。3月,她先去了杭州,参加一所学校的招聘面试。到了后才被告知,面试时间有变,另行通知。她转身就去了上海,住进姐姐家,准备参加青浦区学校的招考。
“我们专业的很多同学,毕业后都会考编、当老师。”陈瞌瞌说,她原本也是这么计划的,没想到去上海没多久,赶上疫情,封了三个月。那期间,正常情况下能喝到的奶茶、吃到的火锅,被完全隔断了。社区发的小面包,她以前都不会吃,那段时间一次能吃下5到10个。封闭结束,她长了10斤。
而最大的改变是:想法变了。“没毕业的时候,还是想有一番作为嘛,去北上广闯一闯,看看自己的上限是什么。”她说。那之后,她不再强求,因为错过了杭州和青浦的招考,就回到家附近的武汉找了小学陶艺老师的工作。
虽然是小学老师,但陈瞌瞌没有编制。武汉这个区所有小学的陶艺课都是一个老板承包的,她和同事都是这个老板的员工。因为收入不高,课程负担重,陈瞌瞌只做了半个月,就和三个同事一起裸辞了,随后大家一起,跟着清华美院毕业的同事,去了陶瓷之都景德镇,来了一趟“深度游”。
在景德镇转了一圈,陈瞌瞌就决定不走了。景德镇市区很小,是一个典型的四线小城。陶艺工作坊,基本集中在附近的村子里,湘湖、三宝等,有山有水,贴近自然。陈瞌瞌喜欢这里的氛围,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学陶、做陶、做手工、摆摊,大家很容易打成一片。不工作时,大家就结伴去爬山、溯溪、烧篝火。
图片

《我是你的瓷儿》剧照

另一个经历了上海疫情封控后来到景德镇的年轻人是大梦。大梦之前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了两年运营。日复一日在公司与家两点一线之间奔波,除了办公,每天的移动路径是工位-厕所-会议室-工位-楼下餐馆。即便一天没做多少事,到家后却觉得很累,只想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完了又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加上KPI的压力、领导的评价,去年中,大梦裸辞了。此后过了很长一段不上班的生活,在找工作和尝试做自由职业者之间摇摆。但在上海经历了三个月封控后,她彻底放下了。“在一个地方蹲着,还不如出去感受一下心脏的跳动。”她说。
图片
《小森林 夏秋篇》剧照
大梦向来有囤积习惯,居家期间并不曾遭遇物资短缺,但也只能靠退出微信群聊、不看手机、读毛姆小说《人性的枷锁》,度过那段漫长的煎熬。8月,上海已经恢复生活秩序,有一天晚高峰,裸辞已久的她,再次见证了上海地铁里沙丁鱼罐头般的拥挤。站在仅有的立锥之地,她看着身边的人们无论是坐是站,全都低头注视着手机,那个场景让她觉得很压抑。
很久以后,大梦才能准确形容那一刻自己内心的震动和决绝。她觉得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个简单清晰的想法浮现出来:不工作了,去流浪。九月,在大理的咖啡馆做完义工,大梦也来到了景德镇,和陈瞌瞌一样成为三万“景漂”的一员。
为什么是景德镇

“我能在这里留下来,主要还是房租、物价很低。”陈瞌睡说。在同事帮助下,她很快就在湘湖村找到了房子。景德镇陶瓷大学就坐落在湘湖村,这里有很多村民自建房,也是陶大毕业生、外来青年们租房的集中地。陈瞌瞌租的是一居室,40多平,厨房、卧室、客厅、卫生间一应俱全,还带一个阳台,站在阳台上能看山,山上一大片竹林,月租只要500元。
图片
《凪的新生活》剧照
她还找了一份在小学教绘画书法课的兼职,每周去两个下午,上五节课,一个月能有800块收入,可以覆盖掉房租和交通,这给了陈瞌瞌基本的安全感和踏实感。工作的地方在市区,距离住的地方有7公里。她租了辆电瓶车,一个月130块,骑行20多分钟就能过去。
低廉的房租和物价,也是大梦和朋友留下来的直接原因。9月来到景德镇后,她和朋友租了一个月的酒店标间,600块。一个月后,她们本来打算离开,继续流浪,结果遇到一个房东,愿意以1200元的价格租给她们一套三居室。她俩又找了一个朋友,三个人合租,签了6个月合同,算是暂时在景德镇安稳了下来。相比之下,景德镇的房租比大理还低。在大理,一间条件还不错的带卫生间的标间价格,约在800元到1800元不等。
图片
《河畔须臾》剧照
同样低成本的,还有做陶。做陶是很多居住在景德镇的人主要生计来源。景德镇也拥有完整的陶瓷产业,从培训、制作到销售,这里都一应俱全。
来自昆明的刀刀原本经营实体店,高峰时期开了7家店,收入可观,但疫情的影响让实体店生意越来越难做。今年夏天,她便关掉了所有店铺,来景德镇学陶。这里遍布着陶艺学校,既有全日制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也有许多市场化的培训学校,学习时间从7天到14天再到一个月甚至更久,费用从1000出头到5000多不等,无论是是初学者还是进阶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刀刀在琳琅满目的课程中花4000多元报名了一个月的课程,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制作陶瓷的全过程。
陈瞌瞌在云南念大学时对陶艺有过粗浅的接触,来景德镇后选择自学。学了十年画画的她,将重心放在了在陶瓷上画画,专业术语叫做“釉下彩”。画画所需的盘子、杯子等,她以购买成品素胚为主。在素胚上完成绘画后,她只需上釉和高温烧制。
图片《我是你的瓷儿》剧照
景德镇陶瓷产业链的完整,让她作为初学者也可以完成整个产品。素胚和釉的购买在当地有许多选择,而景德镇大大小小的公共窑,让她不必花较高成本去购买独立窑,只需将画好的碗盘拿到公共窑口去烧制,以很低的成本一次烧上10个8个。
在陈瞌瞌的了解中,很多技术成熟、很厉害的手艺人无法离开景德镇,就是因为这里产业完整。比如,“全国能烧高温的窑不多,但景德镇就很多。”她说,高温窑需要达到1250度到1300度,一些瓷器比如青花瓷,都需要达到这样的温度。
而在这里做出一个成品的成本也不高。陈瞌瞌算过账,一袋可以烧三个杯子的泥,只要7块钱;她买来画画的成品素胚(杯碗碟等),一个约在6块左右,最贵也就35块;画好画后,需要上釉,3到5块;再拿到公共窑去中高温烧制,一个3到10块。还要算上陶瓷烧制过程中的残次品率。陶瓷的瑕疵率特别高,放十个到窑口,能开出三到五个无瑕的就很不错。她拿去卖的,就是最好的一个。虽然最主要的成本,在于她画画所付出的技术、精力和时间成本,以及过往学习的沉没成本,这些都是无形的。但从物质成本来说,确实很低。
图片放在窑房里上了釉等待烧制(陈瞌瞌供图)
在陈瞌瞌看来,这也是景德镇能留住一部分年轻人的原因。“创业做别的很难,做这个成本就很低。再加上房租也低,氛围也好,滋养着你。”她说。
阿Ken是景德镇乐天陶社教育中心主任,他说疫情的冲击也不是没有影响到景德镇。尽管三年来,景德镇本土几乎没有发生过疫情。但大环境影响之下,2020年阿ken还是目睹陶社附近的10多家店铺倒闭、转让,也有很大的公司从景德镇退出离开。但年轻人仍在这两年大量涌入,以个体身份在此学习和创业、做工作室。
图片《我是你的瓷儿》剧照

他在乐天陶社教育中心接触了世界各地前来学习陶艺的人们,既有全球500强企业的高管,也有新疆的瓜农。80%都是女性,年龄分布在21岁到35岁和50岁到60岁这两个阶段,35岁到40多岁过来的人几乎没有。他们要么出于个人兴趣、当作业余爱好来学习,要么是想转换职业赛道、把陶艺作为新的发展方向。而在所有来学习的人中,约有10%的人会留在景德镇从事这一职业。
“相比铸铁、焊铁、雕塑等艺术,你想入行很难。陶瓷门槛低,入行的经费不用太高,设备也不用买得太贵,对新进入者很包容。” 阿Ken说。
市集与直播

低成本和完整产业链之外,景德镇能留下这些年轻人的最重要因素,还是市场。如今,“集市”成为景德镇的个体陶艺人售卖作品的重要场所。每到周末和节假日,这里就会有大大小小的集市,其中以乐天和陶溪川两大集市最成规模。
图片

小红书上景德镇相关话题分享
2022年10月, 陈瞌瞌在景德镇摆摊的第一个月,她在乐天市集附近的“野生”集市上卖出了20多件自己手绘的陶瓷碗碟,收入3259块。这给了她在景德镇生活和创作的动力,也有了底气不再接受父母的资助。
图片

陈瞌瞌的作品(受访者供图)
大梦迄今在路边摆过两次摊,第一次卖出两个自己做的盘子,一个30块,一个40多块,但她知道这是偶然。她记得有一个买她盘子的姐姐,是因为拍了她们坐在地摊前的照片,“她说我们笑得很开心,很有感染力,大概因此买了盘子吧。”大梦说。第二次,她又在一上午卖出了五件产品,同行的朋友也卖出了好几件。
陈瞌瞌和大梦都发现,在景德镇,个性是被包容和接受的。“你做年轻人的东西,哪怕看上去奇奇怪怪,也会有人喜欢。”陈瞌瞌说,她认识一个上海来的女生,学理工科的,在手工方面完全零基础,她会串珠子做首饰售卖,或者自己捏小泥人,头上开个小洞,做个香插,也会有人买单。
乐天陶社社长郑祎是景德镇陶艺集市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人,她1963年生于剑桥,1997年成为香港乐天陶社社长,1998年第一次到景德镇,此后每年都来。当时她就意识到,景德镇最重要的是:要留住年轻人,给他们平台。“我98年来的时候,景德镇做陶瓷的基本上是中老年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生毕业就离开,因为这里没有他们可以发展的平台。”她说。
图片
《景德镇》剧照
2005年她在景德镇成立乐天分社后,开始邀请国际上的知名艺术家来景德镇驻场。2008年,几个年轻人向她求助,想在乐天门外卖东西。她应允,让他们叫上朋友,到乐天的院子里摆摊。此后十多年,乐天集市发展起来,并带动陶溪川等更多的集市,为景德镇做陶的年轻人和游客提供了交流和交易平台。
疫情之后,直播也在景德镇出现。陈瞌瞌去公共窑烧窑时就遇到过做直播的人,对方看了陈瞌瞌的作品后,还加了微信,为以后拿货合作留下机会。公开数据中,截至2021年7月,景德镇陶溪川直播基地登记注册陶瓷商家已有1200多户年销售额30多亿元,占据了国内某主流直播平台全国陶瓷直播电商交易量的八成。
对主播们而言,这里接近货源地,有大厂批量生产的陶瓷产品,也有风格各异的手艺人及其作品。尤其是每周末集市上占主流的独立手作人,手作量小、供货不稳定、价格不固定,但“粉丝爱看”、“再小众都有人喜欢”。
“捏泥巴”

对于涌入景德镇的年轻人而言,陶瓷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体验。
陈瞌瞌是在捏泥巴后,发现“泥是很神奇的东西,它是扎根在地上的”,触碰它的人也好像跟着扎根在地上。“捏泥巴的时候,你的两只手都沾满了泥,没法玩手机,必须专注捏泥,那种专心做一件事、远离手机的感觉太好了。”她说。她也明白了什么叫做“烂泥扶不上墙”——“你做完陶艺就知道什么叫’烂泥’,就是水分太多的稀泥,它是永远筑不牢的。”而一份水分适中、很饱满的泥,慢慢在手里成形的过程,带给她太多欣喜。她看着它变成一个成品、一个坚硬的瓷器,切身体会到“手工的感觉”。
图片陈瞌瞌在集市上摆摊(受访者供图)
她用陶艺为自己做了一个杯子,用她自己的话说,“看上去很丑,颜色烧出来都是黑的”。但她却超级喜欢,喝水只用自己做的杯子,“喝什么都香”。
捏泥巴也让大梦第一次明白,什么叫“拖泥带水”,“拉胚的时候,水太多就变成了泥浆,不成形,拖拖拉拉的。水太少又会太燥,水分一定要刚刚好。”她说,“那时就觉得,天哪,我从来没有对一个成语有这么深的体悟。”
她发现捏泥巴很像大城市里大家花钱去上的“冥想课”,“沉浸在拉胚里面,没有任何东西能打扰自己,深挖自己的内心,体会到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她还体会到什么叫“不急”和“温柔”,“以前我是一个很着急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想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来这边后才真正意识到你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的。” 大梦说,在景德镇遇到很多裸辞的同类人的她为此感叹:“越来越多的人裸辞来景德镇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以前对工作生活中的处事原则是没有那么深的理解的,但到了这儿做手作后,就特别深刻地理解了。”
以陶艺为核心, 陈瞌瞌认识了很多朋友。这段时间,夜晚渐趋寒冷,大家会点燃拾来的枯枝木柴,伴着溪水流淌声,围坐一团,烤火、煮茶、夜谈。夏天有时也和一群人去烤火,她注意到有人会用手指拍打椅子腿,弹奏音乐,或敲水桶发出特别好听的声音……“大家都很自得其乐,没有条条框框的东西。” 大梦和陈瞌瞌高频使用“治愈,开心,活在当下”这样的词语,形容如今在景德镇的生活。
图片陈瞌瞌和朋友们聚会(受访者供图)
阿Ken是新加坡人,9岁接触陶艺,20岁服完兵役,就来了景德镇陶瓷大学读书,如今在景德镇生活了快十年。他承认这里“有一点乌托邦”,“可以自由创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太僵硬,谈论的话题很少是房价、股票、投资,大部分是你何时做陶、几时烧窑,比较专注于技术和创作。”
阿ken也总结了一条规律:两年,是前来景德镇的人们的一道槛。若能待够两年,便可能在景德镇待上更长时间。“前半年到一年,还处于对陶艺的新鲜感中,充满热情。一年后,各种问题、麻烦和枯燥感就出来了,这时是否能继续,会是一个考验。”他说,能做到两年,才是在这个行业真正开始。
图片
《海街日记》剧照
即便有才华、想从事这个行业,也可能面临种种外界阻碍。郑祎来景德镇20多年,见过不少让她惋惜的人与事。比如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来了景德镇做艺术家,每个月有2万块收入,最终还是在父母的压力下去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又或者,一个有才华的女生,“做的东西很漂亮,很有定力”,结婚后却整天帮老公做他的事业、放弃自己的事业。
陈瞌瞌不知道自己会在景德镇待多久,经历了上海三个月的居家隔离,她如今“不敢”再有规划,唯一思考的事情是找到自己绘画的主题,而不是今天画蝴蝶、明天画小猫。
图片
大梦则打算先待着,学习,生活,尝试,这里生活成本低,积蓄还能支撑一阵。她的生活时而会被朋友、网友当作“躺平”。但大梦知道,这段日子有多开心,也与“躺平”相距较远。以前上班时,她每半个小时就要去趟厕所,或者便利店,“划水”和“摸鱼”是常态。但做陶瓷后,她时常可以一做就是一两个小时,厕所也不上,一天能做好多事。而她目之所及,这里的手艺人们大多如此。
比如被同事们称为“卷王”的阿ken。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他时常7点半就去公司,先做自己的陶艺作品,9点到17点履行在乐天教育中心的职责,下班后又继续做自己的作品,直到晚上九、十点。“人生很短,时间很快”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所以要“只争朝夕”。

排版:田甜 /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北平的零食小贩

作者:汪曾祺

北平人馋。馋,据字典说是“贪食也”,其实不只是贪食,是贪食各种美味之食。美味当前,固然馋涎欲滴,即使闲来无事,馋虫亦在咽喉中抓挠,迫切的需要一点什么以膏馋吻。三餐时固然希望青粱罗列,任我下箸,三餐以外的时间也一样的想馋嚼,以锻炼其咀嚼筋。看鹭鸶的长颈都有一点羡慕,因为颈长可能享受更多的徐徐下咽之感,此之谓馋,馋字在外国语中无适当的字可以代替,所以讲到馋,真“不足为外人道”。有人说北平人之所以特别馋,是由于当年的八旗子弟游手好闲的太多,闲就要生事,在吃上打主意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各式各样的零食小贩便应运而生,自晨至夜逡巡于大街小巷之中。

北平小贩的吆喝声是很特殊的。我不知道这与平剧有无关系,其抑扬顿挫,变化颇多,有的豪放如唱大花脸,有的沉闷如黑头,又有的清脆如生旦,在白昼给浩浩欲沸的市声平添不少情趣,在夜晚又给寂静的夜带来一些凄凉。细听小贩的呼声,则有直譬,有隐喻,有时竟像谜语一般的耐人寻味。而且他们的吆喝声,数十年如一日,不曾有过改变。我如今闭目沉思,北平零食小贩的呼声俨然在耳,一个个的如在目前。现在让我就记忆所及,细细数说。

首先让我提起“豆汁”。绿豆渣发酵后煮成稀汤,是为豆汁,淡草绿色而又微黄,味酸而又带一点霉味,稠稠的,浑浑的,热热的。佐以辣咸菜,即棺材板切细丝,加芹菜梗,辣椒丝或末。有时亦备较高级之酱菜如酱萝卜酱黄瓜之类,但反不如辣咸菜之可口,午后啜三两碗,愈吃愈辣,愈辣愈喝,愈喝愈热,终至大汗淋漓,舌尖麻木而止。北平城里人没有不嗜豆汁者,但一出城则豆渣只有喂猪的份,乡下人没有喝豆汁的。外省人居住北平二三十年往往不能养成喝豆汁的习惯。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

其次是“灌肠”。后门桥头那一家的大灌肠,是真的猪肠做的,遐迩驰名,但嫌油腻。小贩的灌肠虽有肠之名实则并非是肠,仅具肠形,一条条的以芡粉为主所做成的橛子,切成不规则形的小片,放在平底大油锅上煎炸,炸得焦焦的,蘸蒜盐汁吃。据说那油不是普通油,是从作坊里从马肉等熬出来的油,所以有这一种怪味。单闻那种油味,能把人恶心死,但炸出来的灌肠,喷香!

从下午起有沿街叫卖“面筋哟”者,你喊他时须喊“卖熏鱼儿的”,他来到你们门口打开他的背盒由你拣选时却主要的是猪头肉。除猪头肉的脸子、只皮、口条之外还有脑子、肝、肠、苦肠、心头、蹄筋等等,外带着别有风味的干硬的火烧。刀口上手艺非凡,从夹板缝里抽出一把飞薄的刀,横着削切,把猪头肉切得出薄如纸,塞在那火烧里食之,熏味扑鼻!这种卤味好像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煨煮熏制中有特殊的风味。离开北平便尝不到。

薄暮后有叫卖羊头肉者,这是回教徒的生意,刀板器皿刷洗得一尘不染,切羊脸子是他的拿手,切得真薄,从一只牛角里撒出一些特制的胡盐,北平的羊好,有浓厚的羊味,可又没有浓厚到膻的地步。

也有推着车子卖“烧羊脖子烧羊肉”的。烧羊肉是经过煮和炸两道工序的,除肉之外还有肚子和卤汤。在夏天佐以黄瓜大蒜是最好的下面之物。推车卖的不及街上羊肉铺所发售的,但慰情聊胜于无。

北平的“豆腐脑”,异于川湘的豆花,是哆里哆嗦的软嫩豆腐,上面浇一勺卤,再加蒜泥。

“老豆腐”另是一种东西,是把豆腐煮出了蜂窠,加芝麻酱韭菜末辣椒等佐料,热乎乎的连吃带喝亦颇有味。

一清早卖点心的很多,最普通的是烧饼油鬼。北平的烧饼主要的有四种,芝麻酱烧饼、螺丝转、马蹄、驴蹄,各有千秋。芝麻酱烧饼,外省仿造者都不像样,不是太薄就是太厚,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总是不够标准。螺丝转儿最好是和“甜浆粥”一起用,要夹小圆圈油鬼。马蹄儿只有薄薄的两层皮,宜加圆饱的甜油鬼。驴蹄儿又小又厚,不要油鬼做伴。北平油鬼,不叫油条,因为根本不作长条状,主要的只有两种,四个圆饱连在一起的是甜油鬼,小圆圈的油鬼是咸的,炸得特焦,夹在烧饼里一按咔嚓一声。离开北平的人没有不想念那种油鬼的。外省的油条,虚泡囊肿,不够味,要求炸焦一点也不行。

“面茶”在别处没见过。真正的一锅糨糊,炒面熬的,盛在碗里之后,在上面用筷子蘸着芝麻酱撒满一层,唯恐撒得太多似的。味道好么?至少是很怪。

卖“三角馒头”的永远是山东老乡。打开蒸笼布,热腾腾的各样蒸食,如糖三角、混糖馒头、豆沙包、蒸饼、红枣蒸饼、高庄馒头,听你拣选。

“杏仁茶”是北平的好,因为杏仁出在北方,提味的是那少数几颗苦杏仁。

豆类做出的吃食可多了,首先要提“豌豆糕”。小孩子一听打镗锣的声音很少不怦然心动的。卖豌豆糕的人有一把手艺,他会把一块豌豆泥捏成为各式各样的东西,他可以听你的吩咐捏一把茶壶,壶盖壶把壶嘴俱全,中间灌上黑糖水,还可以一杯一杯地往外倒。规模大一点的是荷花盆,真有花有叶,盆里灌黑糖水。最简单的是用模型翻制小饼,用芝麻作馅。后来还有“仿膳”的伙计出来作这一行生意,善用豌豆泥制各式各样的点心,大八件、小八件,什么卷酥喇嘛糕枣泥饼花糕,五颜六色,应有尽有,惟妙惟肖。

“豌豆黄”之下街卖者是粗的一种,制时未去皮,加红枣,切成三尖形矗立在案板上。实际上比铺子卖的较细的放在纸盒里的那种要有味得多。

“热芸豆”有红白二种,普通的吃法是用一块布挤成一个豆饼,可甜可咸。

“烂蚕豆”是俟蚕豆发芽后加五香大料煮成的,烂到一挤即出。

“铁蚕豆”是把蚕豆炒熟,其干硬似铁。牙齿不牢者不敢轻试,但亦有酥皮者,较易嚼。

夏季雨后照例有小孩提着竹篮赤足蹚水而高呼“干香豌豆”,咸滋滋的也很好吃。

以上约略举说,只就记忆所及,挂漏必多。而且数十年来,北平也正在变动,有些小贩由式微而没落,也有些新的应运而生,比我长一辈的人所见所闻可能比我要丰富些,比我年轻的人可能遇到一些较新鲜而失去北平特色的事物。总而言之,北平是在向新颖而庸俗方面变,在零食小贩上即可窥见一斑。如今呢,胡尘涨宇,面目全非,这些小贩,还能保存一二与否,恐怕在不可知之数了。但愿我的回忆不是永远的成为回忆!

勇闯世界杯:那段被我们封印的黄金日子

10 月 5 日,辽宁大连渤海边,78 岁的米卢走出酒店,他刚刚解除隔离。

潮湿的海风瞬息将他包裹,45 岁的孙继海仿佛踏风而来,张口就是孙式调侃 “真不相信你还活着……”

当天,米卢受邀去棒棰岛参加一位球迷婚礼。现场年轻人只隐约知道这位白发老人名头,而年长球迷则无比亢奋。

那可是神奇教练米卢,一生漂泊四海,传奇无数,而最神奇成绩无人能及:带领中国男足队,闯入世界杯。

婚礼现场,足协官员赠送米卢《足球周报》号外。当年,这份号外曾印刷数万份,散满沈阳城。

号外头版是一首 60 行长诗,开篇称 “这是一部圆梦的大片,一号主角是神奇的米卢”,收尾是 “他就这样让我们赞叹,我们就这样被他征服”。

两天后,米卢携带当年的队员,在江苏昆山踢了一场简单的纪念赛。

队员们已大肚便便,白发苍苍,开场前米卢指挥热身,范志毅蹦出一句,“不能热身了, 热完身就没力气踢球啦”。

话虽如此,当他们换上古老队服后,仍卖力奔跑,仿佛要追上远去的时光。

无声的欢呼从清冷的看台腾起,越过铁网,跨过长天,遥遥指向 21 年前。

21 年前,10 月 7 日,沈阳五里河。数十万球迷涌入此地,到处是国旗、喇叭和笑脸。

有酒厂老总拉着一货车白酒进城,希望宴请全国球迷,很快陷入人流动弹不得。人流中的保安举着对讲机呼喊,但声浪震耳欲聋,全程听不见对讲机里的声音。

五里河体育场内,比赛即将开始,球童用足球摆出一个大大的 V 字。

米卢孤独地站在场边,拉了拉红色 T 恤。他向看台挥手,挥向哪里,哪里就山呼海啸。

看台上球迷早已奉他如神明,他和球员,以及眼前绿草如茵的球场,如同一个珍贵又易碎的梦境。

开赛前,球迷乐队奏乐造势,选曲时却犯了难,国歌和军歌演奏过太多遍,之前半场 3:0 赢阿联酋时,连《难忘今宵》都唱了。

最后还是那首《歌唱祖国》。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晚上 7:30 分,比赛开始,全中国屏息凝神。

那夜的中国,凡有电视的地方,都是同一频道,所有广播台,都在呼喊同样声音。

现场十面巨鼓,锤破了四面。一面印着 “圆梦” 两字 21 米长的大旗,在看台上飘舞传递。

开场 36 分钟,于根伟垫射,足球呼啸着飞入球门。

无形的氢弹在 2001 年的大气层爆炸,冲击波涤荡中国每一角落:

“于根伟进球后,整个小区都在欢呼,很快有人放起鞭炮。跺脚声和鼓掌声一浪接过一浪,整个楼都在微微抖动,像地震一样!”
球场之上,中国队每一次持球,都引发巨大欢呼,场边高悬的时钟,分针和秒针缓慢又坚定地前移,不断累加幸福感。

终场哨音响起,中央电视台迫不及待打出了五个红色大字,占据了整个屏幕,“我们出线了”。

范志毅倒在草坪上掩面痛哭,李玮锋扯着球衣对镜头高喊 “中国万岁”,年轻球员换上纪念衫,上写 “中国足球从未感觉这么好”,米卢被高高地抛向空中,足协副主席阎世铎大步流星,“今天,你们终于改写中国足球历史!”

五里河成为幸福的起点,人们唱着国歌向沈阳进发,沿路饭馆免费提供啤酒,“那喝的哪是酒呀,是热血!”

沈阳早已沸腾如海。当夜,沈阳桃仙机场上空的航班盘旋无法降落,机长们说雾大,找不到跑道,事后才知道那是成千上万挂鞭炮所致。

在北京,人们冲出学校、胡同和小区,像洪流一般涌向天安门。住在南城的北京爷们,整齐划一蹬着三轮车向北开进,车后坐着脸画国旗的女孩们。

他们吹响哨子,高喊着中国队牛逼,声震云霄。央视记者兴奋拍摄,只是第二天早上播出时,把牛逼二字,替换为加油。

天安门广场上,人流密集如海,几个足球,从海面上弹起,又落下。落下时总能砸起一片欢呼。

有人坐在天安门华表围栏上唱歌,吉他声曼妙,“等这一天等了多少年,想当年我还是少年”。平日里严肃的警察,站在一旁,微笑着听。

在长沙,球迷们去贺龙广场上香。中国足球要告慰的人太多了,香烛火苗旺盛,球迷欢笑流泪,最后唱起《国际歌》,“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那一夜,沈阳绿岛酒店,阎世铎喝光了一瓶五粮液,酒店女老总承诺给所有功臣修铜像。李玮锋拎着一塑料袋出线奖金,摇摇晃晃走出酒店大门,无数人指着他说,“天啊,快看,那是李玮锋”。

多年以后,他回忆,那种手上沉甸甸脸上火辣辣的感觉,让他觉得:老子这辈子干足球真是太值了。

两周后,中国足协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答谢宴。阎世铎用洪亮声音说,中国男足从此站起来了。

绿岛的女老总并未失言,五里河体育场外竖起了 44 座铜像,耗资 300 万。

除此之外,沈阳球迷协会会长孙长龙,为中国队出线功臣,造了一个巨大的 V 形群像。

为此,他卖了车子,卖了房子,背了 140 万债务,但无怨无悔。

他在纪念群像的大理石基座下,秘密留了一个方形小格,准备在死后,安放他的骨灰。

出线后,中国男足开始享受罕有的宠爱时刻。恨有多刻骨,爱就有多铭心。

出线后第 19 天,米卢去郑州,他说,那感觉就如皇帝出巡。

政府调派了 1600 名警察维持秩序,结果距离米卢最近的一群警察,率先索要签名。

米卢睡过的酒店房间,此后房价一度涨到五位数。还有人千里赶来,只为感受下米卢用过的电梯。

离开郑州,米卢奔赴桂林,在漓江一艘游船上,广西一药厂向他送上一块金匾,重 2002 克。

中国队同样风光无限。荷兰足协发出邀请,希望能和中国进行热身赛。那年荷兰无缘世界杯。

中国足协拒绝了,中国队只跟能进世界杯的球队热身。

中国足协给即将到来的世界杯之旅,下达三个难度递增的任务:进一球、得一分、赢一场。

如果同时完成了得一分和赢一场,中国队可能以小组第二出线,跻身十六强。如果十六强时遇到日本,还可能晋级八强。幸福像一道闪电。

在花一样的憧憬中,中国队出征了,许多人在那一年,开始了与足球的初恋。

多年以后回忆 2002,那一年仿佛只剩下一个漫长又火热的夏天。啤酒、哨音和荷尔蒙搅拌成巨大旋涡,吞噬着一代人的青春。

AC 尼尔森数据统计,2002 年,82% 中国人观看了世界杯,其中 66% 是非球迷。

公司放假、工厂歇工、新浪公司规定,下午看球时必须腾出会议室,用投影仪让员工们看球。

全国 40% 中小学组织收看世界杯中国队的比赛。上海有小学在教学楼垂下三层楼高竖幅,“全体师生为中国队加油”。

有作家回忆,那年他高三,纠结要不要看球,老师大手一挥,“去看吧!反正不知道下回中国队踢世界杯是什么时候了!”

2002 年 6 月 4 日,韩国光州,中国队迎战哥斯达黎加。

中午一过,长安街上车流冷清,无数国人期待地等在电视前。盛夏蝉鸣响起,那个下午就这样封入记忆。

中国队三战皆负,一球未进。踢巴西时,卡洛斯直接任意球破门,那是世界杯历史上球速最快的破门。

守门员江津回忆:只记得一阵风声和一道白光,球就进了。

最后一战对阵土耳其。佝偻后背的前锋,冲刺传中,杨晨铲射,足球狠狠击在立柱上。

目前为止,那是我们与世界杯最后的缘分。

长夏结束,国足归来,从此活在各类段子中。米卢悄无声息离去,没有鲜花和送别。

唯有那场足球盛宴,在世纪之初留下一道光荣又伤感的烙痕。

此后每四年的夏天,我们欢呼醉酒,我们怅然若失,我们想念,但无从纪念。

米卢离开中国时,用集装箱运回两尊高大的仿制兵马俑,立在他墨西哥城的别墅门口。进出时,他常与东方面孔无言对视。

这次来华,刘建宏问他:为什么你走了之后中国男足就打不进世界杯了?

老人说: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应该问负责足球的人。

一切早已沉没封印。

2007 年,五里河体育场被爆破拆除,仅用 6.6 秒,曾经的圣地化作一片废墟。

爆炸后的飞屑,像沙尘暴一样飘散到几百米外民宅,球评人说,那是英雄的尸体。

在西亚淘金的米卢,很久后才知道这个消息,他长时间沉默,“这么做太愚蠢了。即使所有人都忘了那段历史,但是我不会。”

五里河爆破前,孙长龙倾家荡产浇筑的铜像,被切割锯断,安放在沈阳观音屯一工厂库房内。米卢被锯成半截,球员人头散落一地。

几年后,足坛反黑风暴开启,谢亚龙、祁宏等人入狱。互联网飞速进化为移动互联网,五大联赛视频浩如烟海,但很少有视频能重温那个遥远夏天。

2012 年,为迎接全运会,孙长龙的铜像被修复,和绿岛的铜像群一起,摆在沈阳儿童足球公园。因为有人入狱,44 尊只留下 32 尊。

铜像锈迹斑斑,没有铭牌介绍,孩子们在铜像前奔跑,已不知铜像名姓。

江津祁宏入狱出狱,曲波高尧音信杳然,李铁正下落不明,张恩华已大醉辞世,当年被称为天使的安琦,一度在路边卖起大连樱桃。

出镜最高的还是范志毅,范大将军耸着肩膀说了那句:中国足球脸都不要了。

那份中国勇闯世界杯的名单,沉入烟海,只有在每届世界杯前才会被翻出提及。

球迷们念叨着那些名字,小心翼翼触摸那个炙热夏天。一切从未遗忘,只是封印。封印恰恰是因一切太过美好。

张佳玮说,那段记忆不仅连着足球,也连着接轨世界,蒸蒸日上的好日子,连着 “那个个血气充盈、天真但又纯粹的年代”。

……

几天前,我路过长安街,落叶萧索,人们戴着口罩行色匆匆。

当年华表栏杆犹在,少年歌声杳不可闻。

这是一段难捱的日子,但当以世界杯为时间刻度,它也只是一节。

希望它折叠在世界杯之间,希望黄金日子等待在远处。

鼓声已遥遥从卡塔尔传来。

来源:摩登中产 微信号:modernstory

张益唐:对数学坚守一生,从不停止思考

2018年暑假,张益唐受邀回北大教授“初等数论”课程。此时距离他硕士毕业离开校园,已经过去了三十三年的时间。但在张益唐看来,过去的岁月未曾波澜起伏,眼前的这片园子,除了房子比以前多些以外,也并无太大变化。

鹿没有来,灵感来了

2013年,得知自己的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将在《数学年刊》上发表,张益唐拨通了电话,让身在加州的妻子留意新闻上和他有关的消息。电话那头的妻子一头雾水:“你喝醉了吗?”

5月,论文发表并引起轰动。张益唐正式证明了存在无穷多组间距小于定值的素数对,给孪生素数猜想证明领域打开一道大门。张益唐这个名字,也从名不见经传,到数学圈内无人不知。

证明孪生素数猜想最关键的灵感击中张益唐,发生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当时,他正站在一棵树下等待梅花鹿。

关于孪生素数猜想,张益唐在此之前已经断断续续思考了多年。到2010年左右,他感到自己也许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便把教课之余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关于这个猜想的研究中。他凭直觉认为,“别人过不去的地方我能过去。”

“孪生素数”指相差为2的两个素数,如3和5,5和7,11和13……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猜想:在自然数范围内有无限多对孪生素数。然而,根据素数定理,随着自然数大小增长,素数呈现越来越稀疏的趋势,而孪生素数对的这种趋势则更加明显。在很长时间里,数学家们迟迟未能证明孪生素数猜想,甚至无法证实素数间距离的有限性。在1900年,孪生素数猜想被列为著名的23个“希尔伯特问题”之一。

2005年,三位分别来自美国、匈牙利、土耳其的数学家曾试图合作证明孪生素数猜想,但距离问题最终解决始终“差着一根头发丝的距离”,无法跨越最后那一步。2008年,美国数学研究所专门邀请业内的专家,就孪生素数的证明开了一次研讨会,得出了十分悲观的结论:这个问题目前解决不了。

张益唐的探索并没有太受到前人工作的束缚——多年的习性使然,他在思考数学问题时不太受外界约束,而更愿意依赖内心一些特别的感受,他称这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感受为“直觉”。“数学的实现需要逻辑,但最初开始想的时候需要一些直觉,没有这种直觉就做不成东西,总不能把别人的东西再算一遍吧。”

他企图从新的角度切入问题,却在将近三年的时间内一无所获,工作陷入瓶颈。回忆起那段时期的困境,张益唐说:“我觉得很疲倦,但很多时候我很平静。我喜欢散步时思考,这就是我的工作办法。我妻子来看我时会问我在做什么,我回答她说,我的工作就是思考(I’m working,I’m thinking)。”

图片

纪录片《大海捞针: 张益唐与孪生素数猜想简介》剧照

终于,在2012年7月3日,积累多年的思考迸发出了灵感的火花。

那天,张益唐受邀到朋友齐光(Jacob Chi,华人指挥家)家中做客,给他即将上高中的儿子讲授微积分。齐家后院栽种着两株树,每到炎热的夏天,常有可爱的梅花鹿来树下乘凉、休憩。那天下午,张益唐专程站在院中等着看梅花鹿。梅花鹿迟迟没有出现,解决孪生素数问题的关键一步却在张益唐眼前浮现出来。

数学研究常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做通了,再将各个方面连贯起来,整个问题就能解决。在纳凉等候的某一瞬间,张益唐望着远处的分叉路口,忽然意识到,用一个新的变换就能把孪生素数问题的不同方面对接上,这样一来,证明的所有步骤都能宣告完成。

“我看见了数字、方程一类的东西。”张益唐回忆那个时刻时说,“我知道还有很多细节有待填补,但我应该做出证明。想到这,我就回屋了。”

张益唐没有立刻检查这一想法的细节,也没有对朋友声张,离开院子以后,他仍按照原先的计划观看了朋友的音乐会排演,度过了一个悠闲散漫的下午。

事实上,抱着放下工作、全身心放松的心态,张益唐这一天没有将任何研究资料带在身边,手头上连一张草稿纸都没有。只是他心里有数,“这样就可以了。”

在当年年底,依照着那天下午得到的灵感的指引,张益唐完成了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并在次年4月将核对过的论文投给了世界数学界最负声誉的杂志《数学年刊》。在这篇论文中,他找出了一个正数,证明了有无穷多对素数之差小于这个给定正数。张益唐给出的数值是“7000万”。

图片

《素数间的有界距离》手稿

“7000万”离理想目标值“2”还很远,却是将素数对之间的差值从“无限”缩小到“有限”的里程碑式的一步。

5月14日,张益唐的论文面世,随即在学术圈引起连锁反应。一些研究者对张益唐的证明作进一步改进,试着将距离常数缩小。5月28号,这个常数下降到了6000万。5月31号,下降到了4200万。6月2号,则是1300万。次日,500万。6月5号,40万。到2014年2月,张益唐的7000万已经被缩小到了246。

与数学终身契约

比起“孪生素数猜想”的鼎鼎大名,在5月14日这一天前,人们对“张益唐”其人却几乎一无所知。

“张益唐,华人数学家。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攻读本科,1982年读硕,后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任教。”5月15日,不知经哪位网友编撰,互联网上终于有了对这位数学家仓促的百科介绍。

事实上,在这一天之前,张益唐已经在数学界,甚至在亲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数十年。

张益唐出生于1955年。父亲姓张,母亲姓唐,因为他是家里第一个孩子,父母便给他起名“张益唐”,也是希望他能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夫妇二人都是知识分子,在通信行业从事科研工作。为了支持首都的建设,生下张益唐后,两人便把襁褓中的他托付给上海的外婆,离开家乡来到北京工作。

从小,张益唐便对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许多“读书不成进厂打工”的亲戚间独树一帜。他独自拿来舅舅等人中学时的课本、课外读物自学,几本《十万个为什么》很快被他翻烂了。他至今对《十万个为什么》印象颇深:“该书的第一版最开始出了五册,后来出到第八册,这最后一册讲的就是数学。”

很快,《十万个为什么》便满足不了张益唐的求知欲了。于是他便盯上了大舅舅的好友,数学老师姚先生。每当姚先生来家中做客时,张益唐便缠着他讨论起高等数学问题。甚至,在大舅舅的婚礼上,按习俗张益唐不能和姚先生坐一桌,他竟为此当场大哭,搅乱了一场喜事。

比起对数学的热诚,更令大人惊奇的是,张益唐的记忆力极强,看过的内容往往过目不忘。一天晚上张益唐发高烧,躺在床上意识不清,嘴里却胡乱背诵着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此事常常被外婆引为笑谈。

1968年,张益唐跟随父母回到北京生活,一家人住在清华园中。园子里满是满腹经纶的学者教授,张益唐如鱼得水,到处问大人问题。慢慢地,这个奇怪的小孩子在清华园小有了名气。

好景不长,张益唐父亲在文革中被打成叛徒,张益唐也不得不跟着母亲到湖北干校去劳作,一家人被迫分离。干校开设的初中班有名无实,知识的价值被粗暴否定,张益唐最感兴趣的数学也成了“没用”的东西,他不得不按规定投入每日种地锄草的集体生活中。好在干校里的知识分子多,他一有机会依然到处问问题,大家也都喜欢这个求知若渴的孩子。

1971年夏天,张益唐回上海探亲。此时文革高潮已过,许多“禁书”开始悄悄地恢复流通,张益唐又有机会阅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觉得“还是很有兴趣”。

不久,张益唐被分配在北京一家工厂当制锁工人。工作时间常常是三班倒,张益唐便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钻研数学上。和文革中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尽管现状不尽人意,冥冥中他依旧相信,将来的时局总会改变,自己对数学的热爱和把数学作为毕生事业的追求也不会落空。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张益唐报考北京大学,结果因为“政治考得一塌糊涂”未获录取。半年以后,78级的招生报名开始。这次张益唐却想跳过本科阶段,想直接报考另一所学校的研究生,招致父母极力反对。母亲心知儿子倔强,干脆称病不起。张益唐只好妥协,最终顺利考入了北大数学系。

天才逆旅

本科阶段,张益唐迷上了数论,并师从数论领域的专家潘承彪老师进行系统学习,硕士阶段继续跟着潘教授做数论方面的研究。潘教授做学问的严谨,对张益唐影响终身。

在北大数学系,这个痴迷数学、天资卓越的年轻人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学时住在他隔壁宿舍的沈捷回忆,当时,不管是上课还是考试,年龄比他大4岁的张益唐总是“领先一截”,“他很爱自学,我们难题解不出来,都找他。”

在这时,张益唐已经显现出了他对数学独特的追求。在本科同学王小东的印象里,张益唐“总是执着于攻大难题,不肯干小的。”

硕士毕业后,经由北大数学系主任丁石孙的强烈推荐,他师从台湾学者莫宗坚,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也由数论转向了代数几何领域。

代数几何与数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当时中国的高校在代数几何领域十分落后,甚至尚无任何课程设立。张益唐此行,其实也肩负着为国内代数几何领域求火种的责任。

张益唐(靠前第二排左二)的研究所毕业照

然而,博士阶段的研究活动却并不顺利。

1985年,张益唐跟随莫宗坚来到美国后,便选择了被称作代数几何领域“灾难性问题”的“雅可比猜想”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张益唐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做出了不错的成果,然而他发现论文中用到的一个由导师莫宗坚提出的引理并未被充分证实,为此坚决不愿发表论文。

此后针对该疏漏的研究始终没能得出令人信服的成果,这一过程中张益唐和导师时常为一些问题争执不下,师徒二人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微妙。学术中牵扯到的人情关系让张益唐很是反感,考虑再三,他决定中止对“雅可比猜想”的研究,重新回到数论领域。

1992年,张益唐拿到了博士学位,却没有获得导师的推荐信,加之没有发表学术成果,他找工作时处处碰壁。

找不到教职,张益唐开始了长达数年在美国打工漂泊的生涯。因为没有稳定经济来源,他不得不四处找朋友借宿。为了维持生计,他在餐馆打工、送外卖,在朋友开的赛百味(Subway)加盟店做临时会计,在数学界逐渐销声匿迹。

因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张益唐与远隔重洋的家人联系日渐稀少,甚至在数次搬家之后失联。为此妹妹甚至在网上发布了“寻兄启事”,在朋友的帮助下才与张益唐恢复联络。

张益唐固执地不愿开口向家人诉说自己面临的困境,在得知父亲病危之后,也只是每月随信寄回一张几百美元的支票,直至父亲去世也未能回家探望一眼。

在给学生讲课的张益唐

即便生活艰难,张益唐也没有中断对数学的热爱。在肯塔基的赛百味打工时,张益唐工作之余常去肯塔基州大学的图书馆读代数几何和数论方面的期刊文献。但在生活的重担下,张益唐坦言:“那些年,我确实没再追求我的数学梦想”,“我经常过得不太容易。”

转机出现在1999年,在北大同学的帮助下,张益唐得到了新罕布什尔大学的讲师职位,尽管工资地位不高,他仍感到满足:至少可以教书了,而且可以有大把的时间用在研究上。在这里张益唐负责教本科生微积分,他继承了北大数学系严谨务实和重视教学的传统,教课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工作也逐渐稳定下来,一待就是十四年。直到2013年发表那篇震惊学界的论文,张益唐的职位依然是“讲师(lecturer)”。

内心从未触礁

在漫长的二十几年里,家人都确信,打小就痴迷数字的张益唐,将会默默无闻地为数学倾尽余生。以至于听闻孪生素数证明发表的消息时,妹妹的第一个反应便是“不相信”。直到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家人才知道,消失多年的张益唐,已然成为传奇。

张益唐的性格和家里人不太相像。父母在单位里都是典型的好人缘,妹妹虽然内向却也聪明灵巧,而他却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只有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兴奋地侃侃而谈,而对于“圈外人”,即使是至亲,也总是沉默寡言。

当取得成就的张益唐终于回到故乡的家中,母子二人都出奇地平静,似乎上一次相见还只是昨天发生的事。张益唐回忆起和母亲的重逢时,只是淡淡地说:“我这个人不大容易激动。”

张益唐没有对于那些年对家人的疏远做出太多解释:“小时候外婆看我正在看书,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我很淡定,该做什么做什么。没法假设到现在还没做出成果的话会不会回国,我也不知道回来意味着什么。”

他说:“我没有很坚定说我一定要怎样,许多别人看得很重的事情我都没往心里去。”

2013年的夏天,整个数学界都因为张益唐的论文陷入了缩小素数间有界距离的狂欢,张益唐却对找到间隔的最小数并不感兴趣。他觉得这种工作纯粹只是一种体力劳动:“无穷大到7000万,是无限到有限;7000万到246,是有限到有限”。

因为筛法的奇偶校正问题,张益唐的方法并不能将素数间的有限距离最终缩小到2,而是至多到6。但张益唐并没有兴趣着手解决这一问题,而是把精力投入到了新的难题的思考中,“7000万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而对于当初攻读博士时离解决也只差一步之遥的雅可比猜想,他也没有打算再尝试:“我不会再有时间做那个题目。”

2000年,45岁的张益唐在一家餐馆吃饭时遇到了正在当服务员的妻子。在朋友的撮合下,两人相识相知并最终组建了家庭。

妻子不懂数学,但她尊重张益唐对数学的热爱,这让他十分感激。在张益唐成名后,妻子便帮他收发信件,并陪伴他出席各种各样的活动。热衷社交的妻子乐此不疲,张益唐本人却感到困扰。他曾向学生直言:“我是个害羞的人”。社交活动挤压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习惯独处的他把交际当成了出名带来的负担。

没有其他安排的话,张益唐每天都会到办公室去,只为有安静的工作环境。“我要守住我自己的孤独。”

因为无法改掉开车时想问题的习惯,几年前,张益唐卖掉了汽车。他在离学校4英里远的地方租了间公寓,平常坐巴士往返学校。他还喜欢在清晨步行,天气好的时候,可以走一两个钟头。步行时的张益唐“很容易进入思考状态,只要完全进入,外界再嘈杂,也没有关系”。

张益唐说自己现在仍有三、四个在思考着的数学难题,“都是一些我认为有希望突破的问题。”目前他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数学系任终身教授,继续从事数论领域的研究。他对未来没有特别明确的期许,只认定数学为毕生追求。“数学是我唯一能做的事,要我退休可以,要我停止思考我可受不了。”

记者:李丽莹、沈博妍、王清

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编辑|应宗珣

来源:公众号“北大青年

年轻人理财全面沦陷

年轻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被 “愚弄” 的心情:理财一天的亏损,能赶上之前一个月的收益。原本已经降低预期,甚至不期待收益,但现在,居然到了为本金担惊受怕的程度。

文 | 常芳菲 饶桐语

编辑 | 金匝

运营 | 栗子

“愚弄”

几天前的下午,深漂女孩李一冬还在上着班,突然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

电话的另一头,对方自称是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看到她买了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到了赎回期,建议她撤回。李一冬感觉到莫名其妙,她印象里,理财经理都会劝买,怎么会劝卖。她甚至一度怀疑对方是骗子,直到客户经理委婉地说,近期利率不太理想,建议她重视。

尽管如此,李一冬还是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 和很多人一样,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她总是很放心。虽然她也看财经新闻,知道银行理财永远正收益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还是想着,亏钱的概率应该非常小。

直到 11 月 17 日上午,李一冬刷到了稳健理财暴跌的新闻,点开自己的账户一看,已经绿了一片,她震惊得说不出话,“以为是缓跌,没想到跌得这么多!” 她的理财不多,才 8 万块,但这两天居然已经亏了好几百,这是她之前一个月的收益,每天几块、几十块攒起来的。

▲ 一名小红书用户吐槽银行理财暴跌。 / 网络

同样被收益明细吓到的还有在北京工作的林慧。股票腰斩之后,她一心一意把自己的大部分存款都放进了银行的理财产品里,想着总归不亏本就行。每天晚上睡前,林慧都像过冬前的小动物盘点食物一样,打开 App 里的理财收益,看看收成。

11 月 15 号这天,账户显示,这一天她亏了近 1000 元。她粗粗算了一下,5 天时间,她的本金亏了近 3000 元。甚至有朋友想拉她一起向银监会投诉,加入维权群,告诉她只有投诉才能引起银行重视。但她不想浪费时间,只是立刻打给理财专员,预约第一时间赎回这笔理财。林慧就此戒掉了每晚看理财收益的习惯,反正 “股基、债基,最后都是暴击”。

同一天,是成都人雷姗发工资的日子。打开收支明细,她突然发现总金额不对。这张卡也绑定着 20 万的银行基金,但数额显示,最近的一周时间,亏了 3000 多块。雷姗的理财产品的赎回期要到明年三月,即便现在盈利全无,已经开始亏起本金了,她也只能看着账户,干着急。

这是雷姗从来没有预料到的事儿。她之所以会选择银行理财,就是图它收益稳定,之前也确实是这样的 —— 她所购买的广发银行的产品,一年利率并不算高,大概在 3% 左右,每年都能给她带来几千块的收益。她一买就是好几年,和理财经理都已经成了老熟人,这一回,是她第一次看到产品亏钱。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雷姗有些难过,就连生活里 “小小的快乐都没有了”。

这些愤怒、无奈的理财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购买的都是 R2 级理财产品。一直以来,理财产品被按照风险等级分为 R1-R5 不同类型,风险逐层增加。R1、R2 普遍被理财者认为是风险较低的产品,起码本金不会出现亏损。

现在,情况显然已经不大一样。在理财产品不再刚性兑付之后,任何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都随时可能出现跌破本金的风险,而理财者显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打开社交平台,到处都是稳健理财下跌的吐槽,“理财地震”“避雷理财”。一部分人甚至在理财里投入全部身家,比如一位理财者在建行投入超过 200 万本金,单日亏损超过 5000 元,再这样下去,“一个月白干”。投资老手也难逃亏损,这样总结自己的命运:“前年死于基金,去年死于信托,今年竟然死于理财。” 而根据 choice 数据初步统计,从 11 月 10 日至 11 月 15 日,4 个交易日内,发生净值回撤的 R2、R1 等级风险理财产品有近 6000 只。

年轻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被 “愚弄” 的心情:理财一天的亏损,能赶上之前一个月的收益。原本已经降低预期,甚至不期待收益,但现在,居然到了为本金担惊受怕的程度。这种愤怒,也直接涌向了各大银行的理财经理。

▲ 11 月 18 日,微博 “理财” 实时动态。图 / 网络

从保本到不保本

“你等着我去分行揍你!”

一大早,已经连续失眠两天的孙雯打开手机,就看到客户凌晨 5 点发来的消息。这不是她第一次收到威胁,但看到的一刻,心里还是担忧。辞职的念头在她脑子里短暂地闪现了一下,想到下个月的房贷还在等着还,她立刻完成了出门上班的心理建设。

孙雯是北京某家银行的理财专员,客户的资金一旦有了风吹草动,她的手机就会被长达 60 秒的留言刷屏。最近几天,她每天都要同时联络近一百位理财客户。尽管她已经在朋友圈里贴出了银行官方解释 ——“疫情政策放松引发债市急跌,理财产品配置了约 30% 的债券资产,因此下跌。” 但客户并不满意,嫌弃她 “只会转发话术”。

曾担任过银行理财经理的古风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疫情政策放松让资本市场提高了股市、宏观经济的整体预期,所以才会抛售国债。

而另一个因素和人性有关。2018 年 4 月,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净值化并且不再刚兑保本。只要当天净值下跌,客户第二天就能看到账面亏损,很多客户急于立刻赎回也加剧了跌势。

孙雯来不及关心理财大跌的原因,只当遇见了 “黑天鹅”,她有更要紧的事。她所在的理财专员吐槽群里,没有人闲聊,几乎每个人都在问同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应对客户质询?”“应该劝客户尽快赎回,还是长期持有?”

孙雯拿定主意,要给提醒客户尽快赎回,她手里的客户大半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和拥有一点积蓄的老人,一进门的诉求就是 “利率高点。” 但一个好的理财专员,能听出客户没有说出来的话 —— 本金安全。

说要来分行揍她的就是一个老人。因为对方工龄短,退休金每个月只有 3000 元,这点存款,是他一辈子的积蓄。孙雯特意在销售产品时着重强调了 “不保本”,同事听了嫌弃她傻,聪明的理财经理懂得怎么通过聊菜价、孙子的学习和国际局势,把这一点岔开。

她也把这段经历发到了社交媒体,原本想寻求谅解,但没想到更多人留言,要她把偷走别人本金得到的提成还回来。但实际上,孙雯能获得的提成极少,R2 级别的理财产品,“100 万存入,最后能提 100 块就不错”。

听到老人赔本之后的威胁,孙雯固然难过,但她很快理解了对方。“这么多年来,银行理财都不承诺保本,但理财收益也从没真的亏过。很多客户就当不保本这句话走个形式。”

还有一些理财经理,自己也陷入了这次理财暴跌的泥潭。

云蕙是西安一家银行的职员,一年的收入在 12 万左右,入职之后,她就买了不少自己公司的理财产品,也入手了招商银行的理财。一开始,她并不是很上心,“算法推荐什么,就买什么”。她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比银行(活期)存款高一些就可以了”。直到这次自家银行理财暴跌,让她再一次感受到未来的不确定性。

▲ 图 / 视觉中国

不确定的丧失

这拨理财出现亏损的年轻人们,有一个共同点:她们此前也曾尝试过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方式,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回到了银行的稳健理财。

最开始的时候,李一冬的理财风格更 “猛” 一些,更青睐高回报。那时她在一家旅游公司做产品,疫情一来,旅游行业成为最直接受到冲击的行业。她薪资减少了 30%,一周上两天班,已经算是幸运。还有很多同行,整整一年没有任何收入。

为了多赚点钱,李一冬选择了风险大、收益也更大的股市。她有接近 30 万的存款,那个时候,她稳健型的资金配比只有 20%,其余全部都重仓了中概股,超过 20 万。

疫情初期,中概股上升势头一直很好。李一冬看好互联网,纳斯达克指数也一直在涨,“跟着买,好像就不会亏”。直到年初,中概股开始急跌,李一冬也没有想过撤出来,而是选择了 “抄底”,不断加仓,一直持续到狂跌 50%,她终于不敢加仓了。

到今天,李一冬再也没有点开过手机里的股票软件,彻底放弃了在股市的挣扎,通通撤了出来,把重心放在 R2 级别理财。如今,她的稳健型资金配比能达到 60%,剩下的也都买了指数型基金。

▲ 图 / 《华尔街》

云蕙在几年前也都会买点股票。虽然不擅长,但 “还愿意去尝试一下”。但初学者们往往 “追涨杀跌”,结果就是后来一天跌几百,“工都白打了”。朋友总调侃她是跟风的韭菜,那之后,她也不再碰股市。

对于云蕙来说,自己的改变是在职业受阻之后开始的。大学毕业的时候,云蕙选择了当时最热闹的教培行业,在新东方当一名语文老师。结果,还没干两年,就赶上了双减,短短几个月时间,她换了三份工作,被三家教培公司轮番裁了一回,领了两回赔偿金。最后一回被裁是在 2021 年 8 月,她甚至还没有等来转正。

才 25 岁的云蕙,感受到了生活的不确定性。找第四份工作时,她没有选择私企,而是在经过五轮笔试和面试之后,进入了一家银行,钱少了,但总归稳定了。连买稳健理财,也是买自家银行的,把风险降到最低。

大家对待理财的心态变化,本质上是安全感的缺失。钟宁也是如此。几年前,她读完研究生,心心念念想找一份互联网公司用户研究的工作,挣得多、待遇好。但这一切,因为一次裁员风波改变了。

那是 2021 年冬天,钟宁正在一家二线互联网公司的出海部门实习。只是下楼吃个午饭的时间,她海外的同事就发现自己登陆不了钉钉、无法发送邮件,钟宁也没办法在办公软件里给他们发任何信息。后来钟宁才知道,整个裁员范围波及部门 50% 的成员,没有任何人提前得到通知,“真挺吓人的”。这是她第一次见识到互联网公司的 “风险”。

从那之后,她选择了加入一家稳定、收入相对低的外企。这家公司同样有面向员工的全员持股计划,但钟宁从没想过参加。比起大起大落的股票,她也更相信,稳健理财,才是真正的 “落袋为安”。

这些年,雷姗的生活里出现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她的理财思路越来越趋于保守,除了银行理财产品,她一概不考虑。

她今年 49 岁了,马上要到退休的年纪,已经在私企待了二十多年,在成都一家实体服装企业做财务。好的时候,公司一个月入账几千万,都不是问题。2020 年年初,正是过年赚钱的时候,疫情来了。原本在最该赚钱的时候,公司连续关了 200 多家店。

工资没有按时到账,不少员工都来催问身为财务的雷姗,但总监却悄悄告诉她,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给员工们发工资,让雷姗照顾好大家的情绪,要求她向大家传达一些并不实在的托辞,“要和公司共患难,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同事们的拷问,雷姗感觉到痛苦,也第一次感觉到,生活里最确定的不变就是变化。也是从这之后,她才投入稳健理财的怀抱,想抓住最后一点确定。

▲ 亚洲股市 11 月 10 日跟随美国股市走低。图 / 视觉中国

震荡

就像蝴蝶扇动翅膀,稳健理财亏损后,也引发了大家生活里后续的震荡,比如,再一次消费降级。

雷姗的工资不低,从前只在京东上买东西,图快,连淘宝都很少打开。她也喜欢低奢品牌包,一年会买好几个。最近,包包肯定是不买了,手机里常用的软件变成了 1688 和拼多多,她学会了在上面买发卡、纸巾和拖布。

云蕙也在想办法省钱。银行有食堂,每天中午吃了午饭,云蕙会再多打一份,偷偷存放进食堂柜子里,下班的点儿到了,再上楼去食堂,把打好的饭拿出来。带回家热一热,一顿晚餐钱省出来了。

云蕙观察过,除了自己和保安,单位里没人这么干。她感觉到尴尬,下班了,只好晚几分钟起身,等同事们都走了,再往楼上走。碰到熟人,对方纳闷,“你去楼上干嘛?” 云蕙讪讪一笑,说要去上厕所。

尽管有些不好意思,但这样能节约好几十块钱。外卖越来越贵,前两天,云蕙没赶上食堂饭点儿,在周边商圈吃了一顿,一份汤包、一份辣椒炒肉,加起来就是 48 块,付钱的时候,云蕙觉得肉痛。

不止节省饭钱,她也节省房租和一切。她现在租的房子,是一个即将拆迁的老校区,向同事租的,一个月只需要 600 块,需要忍受没有电梯、早晨 6 点就开始喧闹的街市,以及还有人用大喇叭在街头唱歌。

▲ 36 元的小炒肉和 12 元的汤包。图 / 受访者提供

和雷姗一样,她也爱上了省钱软件,在新东方的时候,她的收入不错,常常去逛屈臣氏,随便拿几样东西,就是一千多块。今年,为了创收,云蕙干脆拾起了老本行,晚上 7 点下班回家后,帮忙给邻居小孩辅导家庭作业,每个月又能有小几千的收入。

之所以这样开源节流,就是为了求稳。云蕙想再节约点、多赚点,抓紧给自己攒一套房子的首付出来,让她更有在大城市里的安全感。

今年,北京的林敏就终于摆脱了租房 7 年的 “临时感”,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带着一种补偿心理,她给自己买了 8000 元的沙发,一万多的桌椅,畅想着给自己的次卧装修成书房或者婴儿房,定制一个整体的衣柜。她甚至想过,手头稍微松快了,那要不要提前还房贷?

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她银行卡里数额的变动。每年,她都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看到理财产品里的收益慢慢增加,总资产的数额真的达到了目标,她就觉得内心无比满足。

但这波亏损之后,她的想法又松动了,开始怀疑,现金,是不是还是应该留在手里,而不是全都花出去。直到现在,林敏只是给次卧买了一个升降桌和一把椅子。婴儿房或者衣柜,她暂时不去想。

她开始想尽办法,四处寻找大额存单,20 万起存,时间是一两年,不到 4% 的利率,但百分百保本。因为保本保息的产品非常抢手,排队就要 2~3 个月。她想起自己从前嘲笑妈妈热爱存款,“就为一点点利息,把钱锁定在银行那里”。但现在,她理解了 “上一辈人的选择和智慧”。

▲ 图 / 《华尔街》

(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来源:每日人物

一个充电桩难倒电动车

作者|Eastland

头图|视觉中国

2022年1~10月,中国新能源车累计销售528万台,预计全年将达650万台,2023年有望突破1000万台。

鉴于消费者的高度认可,新能源车的推广越来越不依靠补贴、牌照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仅比亚迪、特斯拉两家的在手订单合计就超过100万台。

说“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30%,增速将会放缓,甚至阶段性‘见顶’”完全是无稽之谈。当汽车渗透率超过30%,增速慢下来等马车了嘛?电灯渗透率超过30%,耐心等待煤油灯退出历史舞台了嘛?智能手机渗透率超过30%,功能机守住70%的份额了嘛?

话虽如此,但对2023年及以后若干年的新能源车市场,不可盲目乐观。

首先,全球范围内对锂资源的争夺才刚刚开始。中国需要锂,欧、美、日、韩也需要;动力电池要锂,化学储能也要用,指望碳酸锂回到5万/吨的价格是痴心妄想。

其次,充电难将越来越难,影响用车体验,制约新能源车辆销量增长。

充电桩保有量增速喜人

2015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达33万台,保有量不下40万台,而充电桩总数仅6.6万个(其中5.8万为公共充电桩),每台充电桩要为超过6台新能源车提供充电服务;

2019年,充电桩保有量达122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2万个、私人充电桩70万个;

2021年,充电桩保有量达262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115万个、私人充电桩147万个;

2022年H1,新增充电桩130万个,6月末保有量达392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153万个、私人充电桩239万个;

截至2022年10月末,充电桩保有量达470万台,公共、私人分别为168万、302万。

经过多年努力,截至2021年末我国充电桩数量达到261.7万个,同期纯电动车保有量达640万台车(2021年销量为292万台),车桩比为2.4:1。

纯电动车不需要每天充电,即使慢充通常也能在8小时内完成,2、3台车共享一个充电桩似乎问题不大,乐观派因此断定“充电桩基本满足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需求”。

建桩速度远低于卖车

只讲充电桩保有量迅速增长,不与新能源车销量对照,这是“耍流氓”。

2018年~2020年,新能源车年销量在140万台以下徘徊,每年新增充电桩数量亦低于50万个。三年间新能源车总销量为383万台,充电桩保有量增加了124万个,大致每卖三台新能源车建一个充电桩。

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达352万台,同比增长158%,充电桩增幅亦达103%,但比新能源车销量少258万台。

2022年H1,充电桩有了点迎头赶上的意味。上半年新车销量260万台,新增充电桩130万个,桩增/车增罕见地达到50%。

2022年Q3,新能源车销量197万台,充电桩新增57万,桩增/新增回落到30%以下。

2022年前10个月,新能源车销量达528万台,月均53万台;同期新增充电桩208万个,月均21万个——充电桩保有量与新能源车保有量的差距,每个月扩大32万!

“车桩比”的合理算法

新能源车保有量与充电桩的比例称为“车桩比”。例如,2018年末新能源车保有量为261万台,充电桩总量为78万个,“车桩比”为3.36。

2020年末新能源车保有量增至492万台,充电桩总量为168万个,“车桩比”降至2.93。

如此计算“车桩比”,与新能源车主真实体验相差甚远,几乎没有参考价值。

例如,2021年末新能源车保有量为784万台,262万个充电桩当中有147万个是私桩。多达637万台没有配建私桩的新能源车只能由115万个公共充电桩提供服务。对这637万新能源车用户而言,“车桩比”不是3.0而是5.5。

近几年充电桩数量增长很快,但对没有配建私桩的新能源车而言,车桩比始终高于5,截至2022年9月末这个数值为5.28。

还有一个问题:配建了私桩的新能源车偶尔会使用公共充电桩,比如驾车去外省市或临时用车来不及用私桩充电。

截至2022年10月末,私桩数量达302万个,假如有10%的概率使用“公桩”,相当于增加了30万台“无桩车”,把“车桩比”抬高到5.45。

截至2022年10月末,公桩保有量达168万个,无桩新能源车增至918万台。

雪上加霜的是,十多年来陆续安装的168万个公桩,型号、参数、接口五花八门,有些布局不甚合理、利用率低,有些因维修不善或使用不当无法使用。

“车桩比”逐年下降给我们的只是幻觉,对“无桩车”而言,充电难没有得到缓解。

私桩成为绝对主力

2020年,公桩、私桩增量分别为29万个、17万个。年末充电桩保有量达168万个、较年初净增46万个,公桩、私桩贡献率分别为63%、37%。

2021年,公桩、私桩增量分别为34万个、60万个。年末充电桩保有量达262万个、较年初净增94万个,公桩、私桩贡献率分别为37%、63%。

2022年Q1,公桩新增数仅为8万个,贡献率降至17%;Q2公桩发力,新增30万个,贡献率蹿升至37%;Q3公桩再度“萎靡”,贡献率回落至19%。

2022年前三季,公桩、私桩新增数分别为48.6万个、138.2万个,私桩贡献率为74%,成为推动充电桩保有量增长的绝对主力。

“公桩”由商家基于对需求的预测投资、部署,并受资金、场地、电力容量等因素限制。

“私桩”通常在用户购车时配建。绝大多数新能源车购买者乐于拥有“私桩”,没人愿意“祼奔”。况且车企还会提供这样那样的优惠或便利。

但2017~2021年,新能源车主选择随车配建的比率均在20%以下。2022年前三季,新能源车销量为457万台,配建私桩138万个,配建比例30%。

超过七成新能源车购买者有配建私桩的愿望,却无奈放弃,对充电桩保有量增长非常不利。

充电桩产业诸多问题尚未理顺

由于诸多问题没有理顺,导致充电桩建设远远赶不上新能源车销售。

根据“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2022年10月,特锐德充电桩数量32.4万台,星星充电32.1万台,云快充22.9万台,国家电网19.6万台。

特锐德《2021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运营充电桩25.2万台(年初20.7万台)、充电量42亿度(2020年为27亿度),市场份额38.3%,排名全国第一。

2021年,充电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32.9%。每桩每日充电量约50度,收入37元,每日毛利润8.2元。用白油漆在地面喷个“长方块”,收停车费,每天也不止赚8块钱(以年初、年末运营充电桩数量均值为分母)。

比亚迪是新能源车龙头,2022年1~10月销售新能源车141万台。特锐德是充电桩龙头,2022年前10个月新增充电桩7.2万个。

龙头对龙头,直观感觉是:布置一个充电桩比生产并销售一台新能源车“难二十倍”!

充电难有目共睹,资本参与的热情不高,2022年1~10月新增公共充电桩48.6万个,而新能源车仅在10月份就售出71.4万台。

造成公用充电桩保有量增长缓慢的原因,客观条件限制和投资收益不理想各占一半。制约私人充电桩的主要因素就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了,如物业态度消极、小区电力容量不足、本人没有固定车位等。这些制约因素短期难以排除,而且会越来越严重。在小区不增加车位和电力容量的情况下,增私桩的难度必然会越来越大。

假如2023年销量1000万台新能源车,其中纯电动800万台,根据以往数据,只有240万台纯电动车可配建私桩,“无桩”纯电动车将会增加560万之多。

公桩、私桩都“指望不上”,2023年“充电难”将会更难,对新能源车销售的制约日益凸显。

插电混动或能“单骑救主”

1)纯电、插电都是过渡方案

“新能源车不等于纯电动车”应当成为常识。“不明真相的群众”认为把所有燃油车替换为纯电动车就大功告成了,而不懂得化学电池只是过渡。

首先是资源限制。别惦记大洋中的锂,浓缩1000万吨海水,再经过复杂的流程可以制备大约6吨碳酸锂。可以商业化开采的锂大约可以装备100亿台纯电动车。假如年产6亿台纯电动车,锂资源够用15年,显然不是最终解决方案。

其次,化学电池(锂电池、钠电池)不论怎样进步,能量密度都不可能大幅提高。汽油能量密度比化学电池高几十倍,氢要高出上百倍。

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和探索,各种方案、路径、模式都应当积极探索、试验,不可能一步到位,因而需要过渡方案。

纯电动、插电混动都是过渡方案;插电混动不是通往纯电动的过渡;纯电动车不存在任何“道德优势”。

不要低估插电混动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按现在的油价,上下班往返50公里燃油成本超过50元、用电成本不到5元。每逢油价上调,加油站都会排起长队,车主不过想省几十元钱。当他们拥有插电混动车之后,自然会多用电少烧油,不需宣传,不用补贴,更不必监督。

纯电动车主有里程焦虑——满电才敢出远门、电量低于50%就不踏实,见桩就想“补电”,生怕“过了这个桩就没了这个电”……这样的心态很容易在局部形成“挤兑”。

插电混动车也需要充电,但绝无里程焦虑。以插电混动车为主,推广新能源车受充电桩建设速度的制约会比较小。

当“长假”高速公路免费,服务区设100个充电桩未必够用,其它时段又会大量闲置。纯电动车完成过渡使命后,大量充电桩将被废弃。以插电混动为主要过渡方案,充电桩则不必建那么多、那么急。

纯电、插电都是过渡方案,应当以有利于新能源车推广、减排效果最大化为评判标准。

2)插电节约锂资源

插电混动车消耗的锂资源仅为纯电动车的1/5到1/3。

以比亚迪唐为例,纯电续航里程112公里的版本电池容量为21.5kWh。蔚来ES6续航610公里、电池容量100kWh。特斯拉Model Y续航545公里、电池容量60kWh。

2016年以来,新能源车销量中80%以上是纯电动车。2022年H1,纯电动车在新能源车市场的渗透率为80.9%。

假如这个比例倒过来,即插电混动占比达到80%,可节约一半的锂,锂资源紧张得到缓解,价格大幅下降。

中国现有约3000万台燃油车产能,燃油车日薄西山,冗余产能意味着资源浪费。直接抛弃,不如转产插电混动车。

锂资源耗尽是远虑,充电难是近忧,远虑、近忧叠加对新能源车推广的阻碍不容忽视。

插电混动或可“单骑救主”。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德国公布世界杯 26 人大名单 格策 入选

卡塔尔世界杯日益临近,各队主教练相继公布参赛名单。其中,德国队主帅弗里克于昨日公布了参加世界杯26人名单。在这份名单中,最为引发关注的并非众望所归的中锋菲尔克鲁格,也非年仅17岁的天才穆科科,而是8年前在世界杯决赛贡献绝杀进球的昔日金童格策!

回想2014年7月14日,巴西马拉卡纳球场,世界杯决赛第113分钟,替补登场的格策在禁区前点胸部停球,随即凌空扫射破门。然而,这粒珍贵进球似乎耗尽了格策的毕生能量,竞技状态就此急转直下。在被拜仁和多特相继扫地出门后,外界一度认为格策的职业生涯趋向结束。然而历经过往数年的强势崛起,历经潮起潮落的格策硬是靠着顽强意志,即将再度踏上世界杯的舞台。

【决赛英雄,向全世界证明你比梅西更优秀】

格策的职业生涯,或许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1992年6月,格策出生于巴伐利亚州梅明根,自幼便成为拜仁拥趸。据少时填写的足球志愿册,格策曾如此表明——我的梦想:踢德甲;最喜欢的俱乐部:拜仁;我的偶像:埃尔伯。至于最不喜欢的俱乐部,嗯,格策当时填写的是“多特蒙德”。

然而,后来由于全家搬至多特蒙德,格策就近进入了多特青训营。接下来,凭借熬人天赋,格策自青少年时期便鹤立鸡群,先后入选德国各级青年队,并在2009年11月便完成德甲处子秀,此时的他年仅17岁。再到2010-11赛季,18岁的格策已跃升多特主力攻击手,凭借6粒进球和11次助攻的表现力助黄黑军团时隔9年再度举起德甲奖盘。

自古英雄出少年!格策在该季顺利入选国家队,并成为乌维-席勒之后的最年轻德国队上场球员。再到2011年底,在完成国家队首粒进球后不久,格策击败蒂亚戈、阿扎尔等青年才俊,被授予年度“金童奖”。对此,时任德国足协技术主管萨默尔称赞格策是“德国足球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球员之一”。

单看此时的格策,娴熟的个人技术、超强的传射能力、完美的人球结合,无疑为传统的德国足球带来了一缕春风。有人评价在格策的身上看到了当年哈斯勒的身影,还有人认为格策将成为德国足坛的伊涅斯塔。当然,更多的声音则把格策形容为“德国梅西”,以至于红遍欧洲的格策几乎引发了所有豪门的关注。

2013年,就在两支德甲球队会师欧冠决赛的赛季,格策以买断合同的方式加盟拜仁。暂且不提这笔转会带来的巨大争议,“儿仁梦”的格策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追求梦想。此时的拜仁边路有“罗贝里”,中路有穆勒、曼朱基奇,深处如此竞争的格策自然出场时间锐减,但是他在加盟拜仁的首个赛季还是交出了职业生涯的首个“两双”数据。

结束了拜仁的首季,格策随德国战车踏上了2014年世界杯的舞台,然后便是载入历史的时刻:决赛第88分钟,格策带着主帅勒夫那句“向全世界去证明你比梅西更优秀”的激励登场,随即便是加时赛中的决胜进球。这粒进球,不仅让梅西和世界冠军失之交臂,也让无数梅西球迷时至今日仍对格策“怀恨在心”。

【不进反退,世界杯绝杀成为职业生涯分水岭】

世界杯的英雄表现,自然让格策的“球王”之路充满期待,却不想这粒绝杀却成为格策职业生涯的分水岭。回到拜仁后,格策无法再找回马拉卡纳余晖照射的温暖,也没有展现进一步书写传奇的踌躇满志,却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褪去“金童”本色。于是,在持续糟糕的表现过后,格策在拜仁的位置开始变得可有可无。

有观点认为,未能用好格策的时任拜仁主帅瓜迪奥拉是罪魁祸首。然而《不为人知的佩普》却记载着瓜迪奥拉为格策付出的努力,甚至和他多次深入分析,直至江郎才尽也未找到充分发挥格策能力的契合点。“我很尊重格策,他是一名伟大的球员。我曾想要格策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但对他来说这几年过得并不容易……”

带着最后一季仅3粒进球(其中2球还是在联赛末轮打进)的最差表现,格策的拜仁之路并没有因为瓜迪奥拉的离去而看到希望。2016年,安切洛蒂接过拜仁教鞭,并在一次长谈后向格策下了“逐客令”。于是,格策的“儿仁梦”醒了。在拜仁耗去宝贵三年后,他婉拒了利物浦、热刺、尤文图斯等豪门邀请,而是选择重返多特蒙德。

或许,在外闯荡的失败经历触动了格策,让他深感最熟悉的地方才是最合适的:“我在多特的目标是重返职业生涯巅峰并踢出最好的足球。”只是残酷的现实在于,此时的多特与他离开时相比有了天壤之别。其中,登贝莱、魏格尔、普利希奇等新一代青年近卫军完成接棒。不仅格策,早他一步回归的沙欣以及香川真司便已无法找回曾经的地位。

不仅如此,时任多特主帅图赫尔的战术体系中,也没有考虑为格策留个位置。再看多特该季击败莱比锡的关键一战,图赫尔在下半场换上普利希奇和帕斯拉克两员小将,而格策不得不在替补席枯坐90分钟。名宿马特乌斯赛后指出:“这对格策来说是记耳光,让人们更加明确地看到了他的现状。”

从拜仁的替补席到多特的替补席,格策深知唯有努力付出才是获取机会的唯一途径。然而此时的他却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刻苦训练,身体状态却是一天不如一天,甚至体重也在不断增加。进入赛季下半程,格策又遭遇久治不愈的肌肉伤势,由此接受了一次全身内科检查——正是这次检查得知,格策其实染上了一种代谢性疾病,即新陈代谢紊乱。

【双重影响,为巨大压力和超负荷训练付出惨痛代价】

还记得巴西传奇球星罗纳尔多吗?大罗在职业生涯末期持续发胖,便源自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所导致的新陈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是身体的一种状态,是机体对物质的消化、吸收、排泄出现病理性,不协调的供需不平衡的状态,由此导致肌肉力量下降和疲劳,进而影响职业球员的爆发力和速度。

当格策查出代谢紊乱这个“罪魁祸首”,但是具体病因却一度难以确定。此时,为了避免外界干扰,格策不得不老老实实待在家中,并私下接受专家诊断与治疗。不过,《图片报》还是“逮”住了格策父亲,“格策现在除了坐在家里等着,别的基本都做不了,谁也不知道他要休战多久……”

好在德国足坛拥有公认的全世界最优秀队医,享有“神医”声誉的沃尔法特博士。在他的帮助下,格策找到了最好的主治医师和方案,并在复杂因素下找到了新陈代谢紊乱的原因——由于过高的压力和拼命的训练,导致格策的身体超负荷运转,进而自动关闭了调节系统,最终结果则是格策的身体渐渐出现了异样。

此外,那些多年来形成的老伤未能根治,例如青少年时期便出现的耻骨炎症,以及2013年欧超杯被切尔西球员恶犯造成的脚踝问题,在新陈代谢紊乱的影响下进一步击垮了格策的身体。可以说,内外的双重影响让格策的职业生涯付出了惨痛代价,以至于勒夫多年后表达悔意“当初不该公开世界杯决赛时把格策比作梅西的言论”,由此成为格策的巨大负担。

动图封面

最终,格策在2017年花了近6个月的时间才治好新陈代谢紊乱问题,并在2017-18赛季备战期回到球队。不过,长达半年无法训练导致他的富态更为明显,代谢紊乱的后遗症更导致他的身体素质根本无法恢复到此前的水平。于是,格策的爆发力和速度消失不见了,这让他在球场上再也不能轻松地突破过人。

接下来的三个赛季,多特主帅从博斯到施托格,再到法夫尔,格策的队内地位则不断下降,甚至成为“补锅匠”,哪个位置缺人就踢哪个位置。马特乌斯解释:“格策的踢球方式不再受欢迎,他的速度跟不上多特的比赛节奏了。”于是2019-20赛季,格策仅15次出场(场均34分钟),多特高层在赛季尚未结束时便宣布合同即将到期的格策不会留队……

【转战荷甲,在施密特的精心照料下完成蜕变】

来到2020年夏天,此时的格策已步入职业生涯最低谷,身体状态更是看不到复苏迹象,这让那些昔日追求者唯恐避之不及,以至于有媒体称格策要步许尔勒的脚步而退役。为此,格策再度更换经纪公司以寻求下家,只是外界的传闻不少,真正有意向的屈指可数。其中,新晋土豪柏林赫塔表达出兴趣,却明确表示难以满足格策的出场要求。

据报道,时任拜仁主帅弗里克也同格策通了电话,并表示“我非常重视格策,清楚他的能力。”再考虑弗里克和格策的国家队师生情,自然希望帮助格策如穆勒那般重焕新生。然而,弗里克的建议遭到了高层拒绝,因为他们担心这笔交易会给俱乐部和格策带来太大压力,于是这个球迷期待的童话故事便未发生。

接下来,另一位格策的昔日恩师克洛普也站了出来,并向所处困境的格策提出建议。他表示格策依然优秀,但是需要更多的比赛去证明自己。因此,加盟一支要求并不高、环境相对宽松的球队,无疑是最佳选择。或是源自恩师的这般建议,格策在转会窗口关闭后的最后时刻终于明确了下家——荷甲劲旅埃因霍温。

对此时的格策而言,加盟埃因霍温无疑是最为明智和正确的选择。时任埃因霍温主帅施密特是德国人,熟悉格策的技术特点,而球队趋向地面战术和细腻配合的风格也非常适合格策。同时,埃因霍温队内的德甲因素(球员)众多,帮助格策迅速融入球队并成为核心球员。随即,格策便在荷甲首秀和欧战首秀中相继贡献进球。

动图封面

最重要的是,施密特教练结合格策的技术改变,精心设计了更有利于特点发挥的战术体系和场上位置。自此,格策不再是过去的速度型、突破性攻击手,而是位置渐渐向中场区域回撤,更多发挥自己的小技术和场上视野,成为球队进攻的组织者和发牌器,在避开身体素质软肋的同时,凭借娴熟的技战术素养成为球队的真正大脑。

因此,或许有球迷指责格策近两个赛季在荷甲的数据并不出彩,但是若你真正看过格策在埃因霍温的比赛,就会明确感受到他的意识和技术,在荷甲赛场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所以,格策只要身体健康,定会占据球队的主力位置。直至上赛季带队赢得荷兰杯冠军后,施密特决定迎接新的挑战,而格策也深知是时候重返德甲了!

【完成升华,格策绝非德国队的吉祥物】

其实,格策在去年底刚刚同埃因霍温续约2年,但是施密特的离队让他决定:为了世界杯而最后一搏。最终,格策在今夏诸多邀请中选择了上赛季欧联杯冠军法兰克福。一方面,法兰克福主教练格拉斯纳的执教理念彻底打动了格策;另一方面,格策可以再度征战阔别已久的欧冠联赛。

于是,加盟法兰克福的格策不仅迅速占据主力位置,更是成为格拉斯纳崭新战术的重要依靠——对比过往几个赛季,法兰克福的进攻完全依赖左边翼卫科斯蒂奇,以至于有没有科斯蒂奇在场的法兰克福完全是两支球队。本季以来,格策渐渐成为法兰克福的进攻新核,力助法兰克福彻底摆脱了“科斯蒂奇依赖症”。

动图封面

法兰克福体育主管克勒舍表示:“格策的技术水平?我不需要多费口舌。我们多年来始终缺少像他这样的球员,特别是面对回收很深的对手时,格策的技术特点足以极大提升球队的进攻水平。此外,格策可以在场上任何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而增加我们的战术灵活性。还有一点,格策拥有丰富的顶级比赛经验。”

诚如克勒舍的解释,回归德甲的格策凭借独特的技术特点在法兰克福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守转攻时,格策的接应和策动是球队进攻的重要发起点;面对密集防守,格策的小技术和穿透力也是破解大巴的关键武器。于是我们看到,格策的本季数据(22次出场2粒进球3次助攻)并不出众,但是法兰克福的每次进球、每次威胁进攻似乎总有他的身影。

目前,法兰克福不仅在德甲积分榜追至第4名,欧冠联赛也是顺利小组出线。对此,弗里克怎能无视昔日弟子的出色发挥?特别是维尔茨至今未复出、罗伊斯因伤落选,格策独有的技术特点不正是德国队丰富战术、破解密防的重要备选吗?这就不难理解,弗里克本季多次现场考察格策,而德媒早已准确预测格策入选德国队最终名单。

就是这样,历经八年的人生起伏,格策将再度踏上曾经让他永载史册的世界杯赛场。哪怕有些球迷嘲讽为德国队的“吉祥物”,但是当你真正了解格策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和特点蜕变,就会明白这位昔日“金童”从未离去——带着梦想、带着意志,格策有理由高昂着头踏上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舞台,并告诉全世界: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