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小珺
01
“You are impacted” 还是
“You are not impacted”
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周后,Andrew Chen 接通了我的电话。这是美国西部时间 2022 年 11 月 11 日,Meta 刚刚结束史上最大规模裁员后的周五晚。
就在几个月前,他从一波三折终至覆灭的中国在线教育业撤离,回到美国加入巨型科技舰队 Meta。本想着在硅谷最难跻身其中的 Meta 和 Google,可以兼具拥有聪明的同事和工作的稳定性,但没想到,裁员浪潮等在前方。
在 “黑色星期三” 到来前的周末,Meta 员工已从媒体上了解到公司即将启动裁员的动态,焦虑情绪在内蔓延。他们在匿名职场社交网站 blind.com 不时查看水面下的爆料信息。“整个这一周大部分的同事都是人心惶惶的。直到说我们周三要宣布,很多人都在微信群和内网比较活跃,” 他说,“很焦虑。”
直到周三凌晨 6 点,很多人还在睡眼惺忪中,一封邮件悄然滑入邮箱。
一句加粗的话决定了员工去留:“You are impacted.” 或者 “You are not impacted.” 最终,左右命运、决定去留的只有一个单词 —— 有没有 not。
“就跟中彩票一样,” 即使加入很短暂的 Andrew Chen 也感受到了弥漫着的悲伤,“不管是离开的还是留下的,大多数同事都比较伤感。这是 Meta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裁员。”Meta 本次裁员比例为 13%,受影响员工达到 11000 人。
公司不建议员工周三、周四到岗,也建议在这个低迷笼罩下的两天,员工取消所有工作会议。“你也知道,整个北美的科技界工作环境是比较惨烈的,不只是 Meta 惨烈,是所有公司都在裁员 ——Lyft、Stripe 也好,甚至传言马上亚马逊接下来也要裁员,Google 已经开始 freeze(冻结),微软也刚裁过一波。所以,裁掉以后很多人暂时短时间都找不到工作。尤其马上我们的节假日要开始了。明年的招聘应该是 1 月底、2 月放出来。现在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于是,这两天留出来给员工消化情绪。“大家都是有朋友的,给他们一定的时间交流和互相安慰一下。” 直到周五,他们才重启了一部分不能取消的会议。扎克伯格在这周召开了两次全员会(all-hands meeting)。
据内部人士观察,是否受到裁员影响综合了几个因素 —— 你所在的业务是不是公司接下来的重点业务?(四大重点业务是短视频、AI 和推荐、广告、元宇宙;四大重点业务重组、非重点业务裁员。)你在这个业务上是不是时间最短的?以及你的能力如何?他们不认为裁员和国籍、肤色挂钩。
Andrew Chen 在那天清晨收到的邮件是:You are not impacted。他很幸运。但他觉得,即使被裁,也没什么。
02
赔偿金给到位了吗
Andrew Chen 把自己称作 “职业打工人”。这种心态在硅谷科技公司中相对典型。他对自己是不是被裁态度淡然。“我看得很开,” 他说,“我经历过多次公司的裁员变动,自己也裁过人,我认为只要补偿给到位了,都无所谓。”
那么,从 Meta 离职,补偿金给到位了吗?
Meta 的现金裁员方案是 4+N/2。拆开来看,固定补偿是 4 个月离职金;弹性部分是 N/2,也就是员工每给公司工作 1 年,可以额外多获得半个月工资。除此之外,公司会给离职员工继续发放 11 月 15 日即将兑现的股票,并延长 6 个月医疗保险。
Meta 员工 Anna Zhu 根据她所了解的薪酬体系,给我算了一笔账。我们以一名大约处于 Meta 职业阶梯为 5 级的员工为例。据她了解和估算,从学校毕业工作 5 年左右可抵达 Meta 的 5 级,年薪总包大约在 50 万美金左右。
假设这 50 万美金,一半是股票(25 万美金),一半是现金(25 万美金),那么他的月薪大约为 25 万美金除以 12 个月,也就是 2 万多美金。再假设他在 Meta 工作年限是 2 年。按照上述公式推算,现金部分的补偿是 4+N/2,也就是 2 万美金月薪乘以 5(4+2/2),能得到 10 万美金补偿。再来看股票部分,假设两年兑现 1/4 股票,那么 25 美金除以 4,大概可以拿 6 万多美金。
综上计算,一名 5 级员工大概能拿 16 万美金左右赔偿(相当于 114 万人民币)。
往上看一级,6 级员工比 5 级资深,同时达到该级别后部分人会转向经理岗做基础管理工作,年薪总包约 60 万美金。再以一半现金、一半股票、在 Meta 工作 2 年为例计算,现金赔偿是 30 万美金除以 12 再乘以 5(4+2/2),为 12.5 万美金。而股票股份约 7.5 万美金。总计,一名 6 级员工大约能拿 20 万美金补偿(相当于 142 万人民币)。
不过,具体数字基于工作年限和工资细节有所不同,在公司年限越长也越多,另外在此基础上要扣税。Anna Zhu 估算称,20 美金扣税后大约最终能到账 12 万美金。“你想想付你 12 万美元,在家待 4 个月,过一两个月,1 月份就去新公司上班也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据了解,在硅谷,华人在职业金字塔的阶梯上攀爬,刨除掉职场新兵,成熟的职场人在 5 级和 6 级的人最多。7 级相当于业务骨干,已经很少(这个级别有 30 岁的人,也有 50 岁的人)。而 8 级类似于总监。
华人在 Meta 走到最高级别的是该公司 CFO Susan Li,不过她是 ABC(American-born Chinese)。而通过留学到美国、再加入科技公司的华人,在该公司有一些 VP 级别的,没有 C-level。
这次裁员和要继续弥漫下去的萧条,受挫最严重的将是两个群体。一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缺乏职场经验,在求职中会备受坎坷;二是卡在 H1B 签证上的人。
按 Meta 政策,要离开的员工在系统上会保留到 2023 年 1 月 15 日,他可以告知移民局是 1 月 15 日失去工作,此后有 60 天找工作时间。也就是说,他要在 2023 年 3 月 15 日之前找到工作,否则将被迫离开美国。“这个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一个节假日,要在 4 个月之内找到工作。” 上述人士说。
他们觉得在这波裁员中,80 后和 90 后特别是 95 后会有不同体感,80 后基本已经有财富积累甚至财务自由,也已获得绿卡,随时可以退下来。但 90 后不同 —— 一般在硅谷,22 岁大学毕业后还要读 2 到 5 年硕士或者博士,也就是 24 岁至 27 岁进入职场,工作 5 年左右可以拿到绿卡,工作 7 至 10 年能够房产自由。于是,对于有绿卡且有财富积累的人来说,“被裁掉甚至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幸福,尤其是对能力强的人更是一种幸福。” 他们甚至见到有同事无缝衔接 ——“这个礼拜被裁,下个礼拜开始上班。” 而受影响更大的是年轻人。
不管是在硅谷还是新加坡,大家都在互相帮忙找工作。“倒不是说被裁了就 end of the world。” 一位 Meta 员工说。
一位在 Meta 新加坡办公室遭遇裁员的员工告诉我:“大家都还蛮平静的,即便受到影响的。”
她刚入职十来天就迎面撞上了这次裁员风波。消息公布后,大家反而从容了许多。“当地甚至创建 Excel 汇总所有的工作机会,哪个人谁受到影响了,把你的名字、title 和擅长的岗位写在里面,会有招聘方集中来看,来联系,” 她说,“我觉得 so far 找一个工作问题不大,只是不知啊都这个工作究竟是不是够稳定?机会本身是不是未来也会面临未知数?”
一位硅谷资深猎头人士告诉我,正常大企业人力规划都是依据次年的收入预测来制定,裁员意味着公司对未来 6 至 12 个月收入预期不乐观。而大企业裁员比例一般是 10%-15%,所以除了 Twitter,此次硅谷科技公司裁员比例都算不上惊人。普遍而言,创业公司的裁员比例会更高,达到 20%-40% 甚至以上。
追溯 Meta 裁员根源,从业者分析了四点原因。第一,Meta 人数近几年大幅膨胀、成本降不下来,同时收入又不再增长。第二,扎克伯格明年可能会加大元宇宙的投入力度。第三,他们对 P&L 报表此前可能做出了错误预估,超额地雇了很多人。最后,从宏观环境看,Web 2 的红利已尽、新的生产要素又没有出现,由于俄乌战争、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叠加,全球对经济环境预期也相对悲观。不只是 Meta 在裁员,硅谷在裁员,全球高科技产业都在裁员。
上述猎头认为,中美裁员潮不是独立进行,而是交互发生。中国裁员潮开始时,中国很多科技公司都关停了他们的美国办公室。而随着美国企业裁员,这股浪潮也会延伸至中国,那些给他们卖广告的代理公司或者给他们做代工的工厂,也会受到波及和裁员。这些都会是连锁反应。
03
“我特别能卷,这个钱赚得就很轻松”
在经历了裁员飓风后,华人还愿意留在硅谷吗?
对于 80 后的 Andy Wong,去往硅谷之路相当不易。在上世纪 90 年代到 2008 年之间,中国人到美国要跨越重重困难。出国的标准人才画像是,一个不错的学历背景、理科专业、拿到对方高校的全额奖学金。
现阶段他想继续呆在硅谷。吸引他的一方面是高薪酬。
硅谷薪资对比中国科技行业,在同等级别上普遍高出一截。他以自己和周围人找工作的直观体验看,以同一级职场阶梯 —— 字节跳动的 3.2,大致能挂钩 Meta 的 6 级、微软的 66 级、谷歌的 6 级、亚马逊的 7 级。在这个级别上,硅谷科技公司年薪大概是在 55 万到 65 万美元之间,约 420 万元人民币;而国内约 240 万到 250 万元人民币。当然,在硅谷的生活成本要高,而且基础医疗不如国内。“美国我看一个胃溃疡的话要 3 个月。”
不过,能挂钩的级别随着市场变化不断调节。一般而言,从硅谷科技公司跳槽到中国互联网企业,普遍会升职级。比如,一个 Meta 6 级员工跳槽到阿里,会起码给 P9;跳槽到字节会是 3.2 起步,“否则 cover 不住”。“如果 3 年前,Meta 的人去 TikTok,6、7 级都能拿到字节的 4.1、4.2。现在没有那么高,说白了就是贬值了。”
美国科技公司薪酬透明。有海外网站详细记录了其级别及薪酬对比(如下图所示)。美国硅谷公司员工跳槽很多会参考这个网站的数据。
image
据该网站,一名应届生进入 Meta 是 3 级,他的起薪总包约 17.2 万美金(约合 122 万人民币);晋升到 4 级后,总包约 23.7 万美金(约合 169 万人民币);一旦跨越 5 级、6 级,7 级的总包会升至 80.8 万美金(约合 575 万人民币);8 级是 181.8 万美金(约合 1294 万人民币) ;9 级公开信息未予披露,一人一议。
(上述数据均不是准确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具体情况会根据员工个人情况、和公司之间的谈判而有所浮动。不仅总数有不同,现金和股票之间的配比也会有所不同。且上述数据是税前收入。)
上述猎头对中美科技企业的薪酬体系都很熟悉。他定居硅谷,他说,他的朋友圈里 “每年 50 万美金以上 package 的人是大把大把的”。“这个数字在中国其实很少,中国一两百万的很多,但是超过四百万的很少。”
而吸引很多人留在硅谷的另一点是文化 —— 在硅谷公司,人与人之间相对平等,不用像中国科技公司这样称 leader 为 “老板”,而是直呼其名;即使过了 35 岁,也没有年龄歧视的困扰;更重要的是,硅谷科技公司非但没有 996,工作节奏异常轻松 —— 周围人从早上 10 点开始回复消息,中间 1 小时吃饭,下午五六点就消失了,周末也不回信息。而 Meta 已经是硅谷最 “卷” 的公司了。对于曾经在中国科技公司里体验过真正的 “卷” 的 Andy Wong,这一切反而是需要重新适应、调整的。
“我对我工作很有激情,特别能卷。所以我觉得这个钱赚得就很轻松。”
相对于到底在哪家公司 “打工”,他更看重正在做的事情自己是不是喜欢。他每天记在心里的人生座右铭是:be optimistic and happy,be healthy and strong,and stay with family。(要乐观和快乐,要健康和强大,要和家庭永远在一起。)“在这个基础之上,我赚的额外 1 美金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恩赐。”
不过,职业生涯再往后走,Andy Wong 认为自己还是会选择回国。他希望在国内科技公司或者外企在中国的办公室找一份喜欢的工作,这样可以陪伴父母度过晚年。他也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在国内度过。毕竟,和伴侣在海外过退休生活,显得太过冷清。
一位 90 后硅谷科技公司员工对我说,他想一直留在硅谷。“就感觉好像没有一个特别 strong 的理由,为什么一定要回国。” 他毕业于美国 top 10 高校,喜欢自己手头上的事,也有一份丰厚薪酬。“我没有特别想卷的动力,不升(职级)也有不升的好处。不升对你的期待值就没那么高,升了会更累。对我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产品是最重要的。”
另外,硅谷的房价在可接受范围内。“硅谷一个 house,现在 200 万美金,一个 apartment 最贵也就 100 万美金。” 上述员工说,他目前没买房,一个月生活成本大概 5000-6000 美金(包含房租两三千美金、吃饭两三千美金)。生活节奏慢于中国互联网行业,周末不加班,可以爬山、打桌游、唱 K。“整体来说比较宜居,适合 set up 一个 family。” 他没有受到这轮大裁员的影响。
有人因为高薪和简单的生活留下,但也有人选择离开。一位从 Amazon 离职、回国发展的人士告诉我,在 2014 至 2019 年间很多硅谷科技人才回流,刨除掉回国创业的人,另一波加入中国科技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这么选的原因是为了 scope(能发挥才能的空间和范围)。
“国外的话,华人很难去做 design making(做决策)。很多人讲美国简单什么的,那是因为你很难进到他们那个圈子,很难上牌桌。”
这种简单甚至让他感到无聊。“北京是一个特别 diversified 的地方,你撸一把串,今天这个人是做 PE、VC 的,那个人是央企的,还有人是做 IT 的、演艺的。什么人都能碰到。在硅谷大家基本上都是码农,一聊都是期权、房子、娃、创业。大家趋同。”
回国后,他先是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降薪,而后随着跳槽才让他的薪水和此前在美国拉齐。“我的决定权要高一些,管的事多一点,好玩一点,” 他说,但反之也更累、更 “卷”,办公室政治更频繁发生,“在国外你的职级低一点,你又是一个外国人,没有人找你麻烦。”
不过,全球疫情爆发后,选择回流的人开始减少。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互联网也陷入增长停滞。在两边机会都减少的前提下,硅谷的高薪、生活和工作所展现的高度平衡性,更加呈现出了一种 “性价比”。更何况,只需要拿一部分中国公司的 “卷” 去美国公司,就能展现出劳模潜质。
硅谷的裁员浪潮还在继续,业内人士预计还要持续两个季度。由于科技巨头收缩,很多被优化的员工也考虑创业公司的机会,在硅谷,这些机会包括 Web 3、无人驾驶、AI 等新兴领域。
两位在硅谷的投资人说,他们为失去工作的人感到难过,但这也算是经济的正常循环和周期。理性来看,经历这样的回调后,大公司得以业务聚焦,未来 18 个月有机会诞生伟大的创业公司。因为人才在失去丰厚而易得的待遇后,也随之失去了一部分 “枷锁”。他们能突破曾经的光环和禁锢,有些流向创业公司。而在此萧条光景下,创业公司也更能聚拢优质人才。
从另一面来看,大公司的萧条正是在为小公司创造机会。
(为了保护信源,Andrew Chen、Anna Zhu、Andy Wong 是化名。)
来源: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