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中留学申请详细攻略!

美国的高中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美国高中公立学校约占85%,私立约15%,公立高中由政府资助供当地学生就读,无需费用。美国私立中学一般为9-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三到高三)。私立中学,隶属于私人机构或宗教团体,由民间出资,供当地或外籍学生就读。公立中学允许外籍学生就读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只有少量国际学生以交换生(见高中交换生)的形式就读。私立高中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国际学生只有在私立高中就读才能在美国接受全部的高中教育,美国有几百所私立高中对国际学生开放。

美国高中留学选校因素

1、学校类型、实力、总体性数据▪ 寄宿、走读、男校、宗教全部不限,各有各的优势,以学生适应能力为参考。▪ 升学率高的优先:学校的文理学院、前50大学录取率要有20%以上。往年的毕业生走向可以反映出该学校的升学率以及升学的质量。▪ 规模:学校面积在20亩以上(寄宿学校)—这个可以体现在学校的硬件建设及运动场上;走读学校无法限制,部分走读学校面积很小,但学术很好。学校的硬件设施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校园活动。▪ 学校人数不限,但中国学生数量要适中。▪ 若为寄宿学校,学校国际生比例最好低于20%,住宿率50%以上为佳,最低不低于40%。总体上是希望学校里住宿的人多一些,学校人气旺一些,学校安排的活动也多一些。

2、与个人兴趣的结合▪ 学校最好能有机器人课程或小组。▪ 学校如果没有,要能够自己成立小组。▪ 学校机器人小组最好能够被重视。▪ 学校最好有领导力的课程—美国有些高中的领导力课程是作为重点特色之一的。▪ 学校最好提供金融课程或经济类课程—美国有些学校研究企业家行为及有偏向经济、金融类学科的。▪ 学校的艺术类课程最好丰富些,尤其是theater、performance、视觉、数字、摄影等这些方面。▪ 学校要定期有成功人士到校演讲—偏向于大城市,这方面资源会较丰富些。

3、学校其他课程设置▪ 学校要有至少10门以上的AP课,这个标准可以有一定弹性。▪ 学校至少有不低于7种的运动。美国学校一般的运动项目或者team在15以上。▪ 学校总体学术水平要呈上升趋势。▪ 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全美或区域内有名气,或占绝对优势。

4、学校老师及氛围▪ 有知名老师最好。▪ 学校的整体范围由老师带动,因此老师一定要有爱心。▪ 学校最好能够设立mentor(导师制度),对青春期发育的孩子非常有好处。▪ 同学们要亲和,不过这是由学校的整体氛围和历史文化造成的。▪ 学校要有面向家长的报告系统,方便学校与家长沟通。▪ 学校要有一个较为知名的升学指导老师—升学指导几乎每个学校都有,所以此条形同虚设。

美国高中留学申请条件

1、申请者的年龄限制美国高中是9-12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至高三。因此,国内初二至高二在读的学生均可申请入读美国高中。一般来说,美国高中对申请者年龄的最低要求是14岁。

2、需要英语成绩去美国读高中,一般比较常见的英语考试有托福、雅思、SSAT等,SSAT是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的缩写,中文名称为美国中学入学考试,适用于美国、加拿大私立中学的入学,是申请者所必须具备的一个考试成绩。还有一种英语标准化考试不太常见:SLEP是中学英文程度测验(Secondary Leve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的缩写,美国90%的私立中学都用SLEP的成绩来决定新生是否需要ESL的课程以及不同等级。

3、GPA要求美国高中一般的学术要求在校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好的私立高中,要求平均分在90分以上,或在全年级排名前10名。想要申请好高中的同学,在国内的学习成绩也要好好保持。

4、学校面试申请美国高中留学,基本上都需要面试。面试一般分为现场面试、电话面试以及视频面试。现场面试一般需要1小时左右。电话和视频面试一般需要20-30分钟,招生官会根据学生面试的情况来决定面试时长。学校通过面试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美国高中留学申请优势

1、课程设置更加丰富美国高中的课程也与国内的设置不同,除了一些高中基础课程外,各大高中学校还开设了许多的课外活动。

2、注重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美国高中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对孩子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在成绩。

3、被美国名校录取几率更高在美读高中的学生比在国内就读的高中生更容易被名校录取,所以现在赴美求学的低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

美国高中留学申请方案

1、向海外高中直接申请通过这个途径申请学校,对于去美国留学的学生要做好自己整理英文申请资料、发邮件、接受校方的全英文环境面试等心理准备。这个途径比较适合一些综合素质较好、家境比较富裕的学生。

2、通过留学机构申请海外院校选择留学中介服务的关键有两个,一是要选择经过国家教育部考核认可的正规有资质认证的留学中介;二是学生在申请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信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课程。

3、参加中外合作办学的高中课程国内有些高中与国外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互相承认对方教学质量。学生在国内读两年,到国外再读一年,称为“2+1”项目,能实现“未出国先留学”的目的,也可以理智地将中外高中教育分时段、分地区“无缝接轨”,为已经下决心出国上大学的学生提供了选择机会。

美国高中留学签证须知

在申请签证时需要准备很多申请材料,还会有相应的面试,对于没有经历过签证申请的人来说,难免会心存一些紧张感,现在为大家介绍一下美国高中留学签证申请。

1、美国高中留学签证材料①有效护照护照的有效期应超过到达美国日期的六个月,如果在六个月内过期、损坏或已无空白的签证签发页,那必须在面谈之前去申请一本新护照。如果之前已经有赴美签证的护照,也必须一并带上,包括已经失效的护照。②照片需要一张六个月内拍摄的2英寸x2英寸的彩色正面照,背景必须为白色。③DS-160表格确认页2010年3月开始,所有非移民签证的申请人必须在线填写DS-160表。DS-160表是英文表,但大多数栏会设有中文翻译,但除了申请人全名要用中文,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必须要用英文填写。检查清楚所填写的信息准确以后,打印确认页。④签证申请费收据原件目前美国非移民签证申请费是131美元,所有申请人都可以在中信银行在中国境内的任何分行支付签证申请费,需要与其他申请材料一起递交。⑤有约束力的证明美国高中留学签证申请需要出示经济、社会、家庭或其它方面约束力的文件,以帮助你证明你在美短暂停留后有意愿返回中国。⑥语言成绩若有成绩单原件可带原件,若无可带成绩单复印件或者官网截图打印。⑦未拆封的在校成绩单原件需要中英文的初三成绩单、高中成绩单、A level成绩单等。⑧个人简历⑨资金证明

2、美国高中留学签证面试流程①排队。到达相应的大使馆后先在外面排队,在预约时间之前等候大约30分钟。②安检。申请人只能携带跟申请签证相关的文件,禁止携带手机类电子产品,也不要携带背包。③递交材料。到指定的窗口递交申请表以及材料,然后需要等待指纹扫描、签证面谈,这之间大约需要等候3个小时。此外,还需要携带一定的支持性材料。想要去美国高中留学,申请无疑是重大的一步,在提交资料时,一定要按照学校的要求,面试时,多展现优秀的一面,并且做好全方位的准备,相信你就可以马到成功。EduHup高中留学免费在线申请平台,1000多所来自美国的顶尖高中,免费在线浏览,学生和家长可以直接在与招生官交流,精准选校、预约面试、在线申请,直接拿录取通知书。④如果美国高中留学签证得到批准,护照将在面谈后五个工作日内邮寄到指定地址。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行政审理、补充支持材料、打假调查时会影响签证的审理速度,延迟签发时间。由于有一部分申请需要额外审理,申请人可能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因而需要尽早申请签证。

3、美国高中留学签证被拒原因①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美国是一个高度重视个人诚信的国家,因而美国高中留学签证申请最忌讳资料作假,如果申请人的资料作假就没有机会获得二签、三签的机会了。②有移民倾向美国签证官会将有美国移民倾向的人剔除出来,学生要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明自己是为了学术学习而申请的留学,否则一旦签证官认为你是为了移民,即使你拥有完美的申请材料也会被拒签。③资金保证不明申请人提供资金担保必须足以涵盖整个留学期间的费用,否则也很难拿到签证。

美国高中留学时间规划

▪ 1月—3月首先,决定美国留学后,要考虑自己选择的学校。美国的私立学校有几千所,每个州每个城市都有非常好的私立学校,在选择的时候会挑花眼,首先要从自己出发,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或者喜欢的城市,把范围逐渐缩小,挑选出几所学校进行对比,可以从寄宿/走读、AP课程/荣誉课程、社团/体育等方面进行筛选,最后选择几所自己心仪的学校。▪ 4月—6月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能力。申请美国学校,不仅仅要求语言成绩,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本身的经历,可以在这期间丰富自己的经历,多参加比赛、竞技等活动。▪ 7月—9月提高自己的语言成绩,例如托福/小托福/SSAT等。在选择学校后,根据学校历年招收的语言分数有计划性的准备语言考试。每个月都有托福考试,全国很多个城市都设有考点,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准备考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0月—11月准备申请材料、面试练习。每个学校的申请材料不同,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准备相关材料。例如推荐信、申请文书等内容。▪ 12月—次年1月申请学校。学生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时间要求提交材料申请,每所学校申请都要交付学校申请费用,此费用不退。▪ 次年2月—4月查询申请结果。此时间针对秋季入学的学校,春季入学的学校时间要往前推半年。如果没有拿到学校的offer可继续申请目前还在招生的学校,这样时间比较紧,所以在申请学校时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学校。

▪ 次年5月—7月预约签证,准备签证材料,完成体检,准备好行李,机票预定,外汇兑换等。学签也是至关重要的, 拿到学校offer但是签证不过的话依然没办法去美国留学。所以在递交签证申请时,务必要材料诚实、面签诚实。

美国高中留学行前准备

1、心理准备去美国读高中,孩子的年龄大概在十五六岁,可以说孩子还处在未成年时期。在国内孩子依赖父母成为习惯,一旦他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心里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家长应该在孩子出国前就及时跟孩子沟通,让他认识到出国留学一切都需要依靠自己,在心理上接受独自一个人去美国求学生活的事实,并且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2、自理能力准备在国内,学生一切事情都依靠父母成为习惯,这样对孩子出国留学其实没有好处。家长在孩子出国留学前,要培养学生独立的能力,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学做一些简单的饭菜,自己打扫收拾自己的屋子,自己对事情做一些决定等等。这样孩子出国后才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否则到国外后,孩子的生活将会变得一塌糊涂。

3、培养孩子的沟通和交际能力孩子出国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打理,特别是住在寄宿家庭的学生,如何与寄宿家庭沟通,与陌生的人一起生活,处理朋友之间的问题,这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如何快速的融入、适应当地的生活,这需要学生有着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家长应该在出国留学前,就要将这些事情对孩子讲清楚,让他们理解如何有效地沟通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4、出国前要体检去美国留学,美国的各个州对留学生都有各自的健康规定,因此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录取的学校要求,到指定的出入境体检中心去进行健康体检和相关的疫苗注射。这样也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安全保护。

5、行李准备①学生在出国前首先要准备好重要的文件,并对这些文件进行备份。例如:护照、学校录取通知书、付费凭证、机票等等。②多带一副眼镜。在美国配眼镜的话相对来说会贵一些,所以多带一副眼镜,以防万一损坏可以随时替换。③转化插头。美国跟中国使用的电压不同,插座也不同,所以留学生去美国留学时,需要带一个转化插头,否则从中国带去的电器都不能使用。此外,可以常备一些小的电子配件,因为有些配件可能在美国也买不到。④荞麦枕头。对于喜欢睡荞麦枕头的学生来说,就需要带一个荞麦枕头了,因为在国外,枕头很多都是比较软的。换枕头就不能很好入睡的学生就需要携带了。⑤可以携带一些常备药,例如感冒药、解暑药、创可贴等等。但是需要学生们注意的是,切记不可携带美国违禁药品,否则过不了海关,甚至可能会受到处罚。⑥可以携带几套随身衣服,但是不必带太多,因为美国购买衣物还是比较便宜的,在大型商场也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⑦可以带一些中国特色食品。刚去美国可能不太适应当地的食物,可以携带一些特色食品,满足自己胃对家乡味道的想念。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0439429

金融行业是不接受赌狗的

@一玶海岸:说一下赌博这事吧。

金融行业是不接受赌狗的,你要是隐藏很好大家都不知道倒也罢了。只要你犯了事,大家都知道你去赌博,必定开除。

因为赌狗风险太高了。

金融很多岗位都是手中要过账走钱的,让一个赌狗混在其中,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钻空子捞一笔跑路了。

每年法规部管操作风险的,都要发出一批典型案例,较大比例的是赌狗作案。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

国内是没得赌,有也是小打小闹。

一个人从小赌打麻将之类,进化到红眼赌狗,必定涉及境外。

澳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拉斯维加斯,这算是传统上比较 “正规化” 的赌场所在地,去这里赌的人,还算是轻症。

近几年东南亚一些社会治安乱,不稳定的国家,例如缅甸、越南、老挝…… 也有了赌场,路子更野,到这些地方赌博的人,基本就属于重症患者。

所以在金融行业,外事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严禁赌博。

例如我对新加坡赌场的规定还算比较熟悉。新加坡很鸡贼,他们希望得到赌场的收益,又不希望本国人民嗜赌,所以:

想进入金沙赌场的,持外国护照免费,持本国护照要交钱,价格还不菲,进一次交一次钱。

当年也有国内来新加坡的领导比较好奇,想去赌场看一下。

我们最多只能把他们带到金沙购物中心的二楼,有几个通风口,能够一览地下赌场的全貌,让大家开开眼界。

至于他们如果想进去,只要告诉他们护照会在赌场有登记,到时候一查一个准,这帮人一般就不敢了…

寡人周鸿祎:兄弟散了,婚也离了

2019 年,在三六零的集体婚礼上,周鸿祎给员工们分享了自己的婚姻心得:

“我的两位朋友(李国庆俞渝)撕起来了,婚姻做成这样真的很失败。 我结婚纪念日是 317,是一个质数,不可分解。”

结果四年后,他也离婚了。

对于自己的婚姻,周鸿祎曾经表过好几次态:

“太太是最好的选择”、“太太对我的帮助特别大。” 他甚至还劝创业者,要多听听老婆的意见,有益身心健康。

这些话,都没说错。

1995 年研究生毕业后,周鸿祎进入北大方正工作,在单位,他认识了日后的太太胡欢。

胡欢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她对周鸿祎的第一印象并不好。

这个人是个 “刺头”,不怎么受领导待见。每月收入只有 1000 块,没有单独的地方住,每天在北大食堂蹭饭吃,外表也毫不起眼。

对胡欢一见钟情的周鸿祎,生活中实在非常羞涩,根本不敢明目张胆地去追求。但他却有一个追女孩的好办法: 网聊。

在互联网上,周鸿祎 “如鱼得水,可以敞开了胡说八道,也可以去追求喜欢的人。” 在当时最火热的水木清华 BBS 上,他找到了胡欢的 ID,每天都和她天南海北地聊,非常投缘。

两人越来越升温,从线上发展到了线下,一个 “落魄的小工程师” 和 “方正之花” 就此相恋。

在胡欢面前,周鸿祎总喜欢大谈特谈自己的梦想。每到周末,周鸿祎就拉着胡欢去中关村电子市场转来转去,每到一个摊位,周就钻进去问东问西。

转够了,周鸿祎就自信地对胡欢说:咱们肯定能挣钱,就是攒机子,我都是水平最高的。

一般女孩看到这样的人,难免会觉得不切实际,或者是个神经病,但胡欢却不这么想。她一直坚信周鸿祎说的是真的,并且也真的用行动支持他。

1998 年,用 3 年时间干到研发中心副主任的周鸿祎,从北大方正裸辞,创办了 3721 网站,主攻中文网址导航。

周鸿祎敢于下海裸辞,很大的决心来自于胡欢的一句话: “你去做吧,我打工赚钱供你吃饭。”

在创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周鸿祎夫妻二人都和员工一起,住在北京南城的一套三居室里。虽然条件有点苦,但他的 3721,却是市场上最凶猛的一个角色。

周鸿祎出生在湖北蕲春,幼年迁居到河南,求学于西安。革命老区强悍的习气、河南圆熟的民风、西安厚重的历史底蕴,塑造了他敏感、狡黠又复杂嬗变的性格。

他的这种性格体现在行事作风上,可以总结成三个字:快、狠、准。

3721 网站甫一面世,周便将站名 “不管三七二十一” 的含义诠释得淋漓尽致,不出 3 年便与搜索引擎、门户以及中国电信信息港搞上了合作,签署了大批排他性合作协议。

资深互联网观察家林军,曾这样描述当年意气风发的周鸿祎:

“他亲自杀到一线去招募代理商,把重点放在中国最发达、中小企业最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建、广东潮汕等地区。经常一天跑三四个地方,比如,一早从北京出发,中午飞到福州,忙完后下午赶到石狮,晚上和代理商谈完事情后,第二天一早坐车到厦门,基本上是连轴转。”

凭借不错的酒量和极具煽动性的口才,周鸿祎经常和代理商们喝得东倒西歪,靠草根创业豪情打动了地方代理商,签单无数。

树大招风,排他性很快迎来了反击。

首先发难的是半官方性质的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其次便是百度。

2001 年,CNNIC 的一纸 “招安书” 飘然送至周面前,条件是技术、注册系统、源代码交出,营运费由自己出,3721 拥有 5 年的特许经营权。

这样一来,3721 就变相成为了 CNNIC 的总代理。

这是周断然不能接受的。

生性敏感多疑的周鸿祎把自己的不爽,“越级” 烧到了信息产业部(工信部前身),揭穿 CNNIC 用意的同时,他还了解到,CNNIC 其实只是中国科学院旗下的一个小部门,并不归信息产业部主管。

有了底气的周鸿祎,开始公开叫板 CNNIC,他还利用媒体造势,“硬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炮火连天地把这场战争描成了,一个官商不分的机构抢占草根互联网公司利益的故事”。

最后,事情闹到信息产业部,不了了之。

此时,搜索领域的另一强劲对手百度,已虎视眈眈。

用户大战之下,双方各自鼓动共享软件商,让用户在安装时被迫安装插件,既拒绝不了,也删除不得,最后演变到互卸产品的地步。

这款中国网民深受其害的软件最后被媒体定性为 “流氓软件”,始作俑者便是周鸿祎。周也因此被冠以 “中国流氓软件之父” 的名号,背负至今。

据报道,当年战斗最惨烈时,百度与 3721 对簿公堂,甚至官司打完出了法院,两位 CEO 还相互比划着要切磋切磋,差点发生武斗。

在中国互联网尚无完善秩序的建设浪潮中,这种无所顾忌、不大讲江湖规矩的做事风格,成就了他后来的霸业,也让他骂名如潮。

在这场惨烈胜利中,始终与周鸿祎并肩作战的,除了太太胡欢,还有一位背着 “新华社最年轻司局级干部下海” 名头的齐向东,前一位,将会成为周鸿祎二十多年的伴侣,后一位,则将成为他十几年的老搭档。

是年,3721 独步一时,年销售额高达 2 亿,狂赚 6000 万,老周却丢掉了口碑。

尽管如此,3721 最后还是争取到了 45 万个中小企业客户,为两家公司在竞争雅虎的收购中埋下关键伏笔。

如果伏笔没埋好,很可能是个败笔。

2003 年,雅虎与 Google 全面开战。针对中国市场,雅虎想通过并购占据先导,百度和 3721 顺势成为标的。

然而在收购谈判中,经历车轮战之后的周鸿祎,不仅放弃了谋求单独上市的权利,还要价低于百度 3000 万美金。最终雅虎选择了客户占优的 3721,以 1.2 亿美金成交。

令周没想到的是,1.2 亿美元收购款,雅虎只给了一半,另一半要他靠业绩争取。

无奈之下,2004 年 3 月 22 日,周只好带着原班人马,背负巨大的业绩压力出任雅虎中国总裁,由创业者沦为打工者。

但这并没有抑制周的野心。对此,周在自传《颠覆者》中回忆道:

“我太想做网页搜索,太着急,正好碰上雅虎……2003 年的雅虎还是互联网第一,当时想如果能跟雅虎拼到一起,用雅虎的资金、品牌和技术,再加上我的渠道、客户端和运作能力, 我们不仅能灭了百度,把 Google 都能给灭了,所以就加入了豪门。 ”

带着这份心态,周鸿祎不走雅虎的 “门户路线”,在邮箱和搜索上大干快上,率先在中国把电子邮箱推广到 G 时代,第一把火就烧到了网易跟前。

彼时,网易凭借邮箱技术一家独大,尽管拥有最多的用户,依然在雅虎中国的咄咄逼人之下被迫扩容。

但周鸿祎并未就此收手。

《颠覆者》记载,他还推出 “一搜”,主打 MP3 搜索,号称 “中国最大的娱乐音乐搜索”。一搜加上雅虎的搜索量,跟百度相差不大,胜过当时的 Google。

尽管在东家看来有些离经叛道,但雅虎中国白花花的 1000 万美金纯利润,让老周在绩效上算是顺利通了关。

可好景不长,随着 “一搜” 因挪用 3721 款项被爆出,老周眼看着即将点题的伏笔变成了败笔。

世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2005 年 8 月,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兴师动众,剑指老周,甚至亲自写信劝投资人不要给周投资。老周不甘屈服,在马云收购雅虎中国的 20 天后,把办公室砸了个稀巴烂,愤然离场。

老周带离雅虎中国的不仅有技术和团队,还有 “复仇计划”。

这个 “复仇计划” 发轫于 2005 年 9 月齐向东创办的奇虎公司。彼时老齐是一把手,老周是投了几百万的天使投资人。

直到 2006 年初,在齐向东的邀请下,周齐才再次联手打天下。

齐主动让贤于周,周任董事长兼 CEO,齐任总裁;前者主外,后者主内,主打搜索和社区业务,立志 “骑着打雅虎”,赶超百度。

可是,错过绝佳时机的 “搜索” 发展频频受阻,麾下干将傅盛开发的清理电脑插件与内存的 360 项目,却是一路高歌,圈粉无数。

新的突破口让老周看到了希望。

他毫不犹豫地将业务向 360 项目倾斜,打出 “替天行道” 口号,广撒全免费福利,并于 2008 年初将 “奇虎” 改名为 “奇虎 360”(即今日 360),发展方向逐步向安全卫士和杀毒转型。

这一变动可不得了。清理插件加杀毒,浩浩荡荡,日均卸载恶评软件上百万次,首当其冲的便是雅虎上网助手(前身是 3721),接着手刃了瑞星、金山等一干收费的友商。

这一招,砸了很多人的饭碗。

时任雅虎中国执行总裁田健向老周开炮,把炮轰文章挂上门户首页。老周也不甘示弱,频频抛出声明指责对方,从职业道德上升到个人品质,例数对方的不是。

此时,已收购雅虎中国的马云也公开宣战,二位相互 “封杀”,赌咒说永远不投资对方企业,永远不和对方发生业务往来。

一时间,互联网江湖风云诡谲,硝烟滚滚。

金山利益受损后,雷军联合已与周鸿祎闹掰的傅盛,效仿 360 连续使出绝招,同样施行免费政策,还开起发布会公开揭露 360 窃取用户隐私。网络一片惊悚,二人从此走向反目。

与雷周的速战速决不同, 自 2010 年起,老周与马化腾的鏖战打破了业界纪录,一直延续到 2014 年秋,史称 “3Q 大战”。

2010 年春节,正在海南度假的周鸿祎,接到了齐向东的紧急电话:“模仿 360 安全卫士的 QQ 医生开始在 PC 端进行强制捆绑了。”

老周担心多年的事情,终于来临了。

是年 9 月 27 日,360 发布专门针对 QQ 的 “隐私保护器”,旨在搜集 QQ 软件是否侵犯用户隐私。随后,腾讯反击 360 浏览器涉嫌涉黄推广。

11 月 3 日,腾讯宣布在装有 360 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 QQ 软件,用户必须卸载 360 软件才可登录 QQ,强迫用户 “二选一”。

你来我往,水火不容,各种套路轮番上阵,双方从 2010 年一直吵到 2014 年,从技术战、公关战,到最终走上诉讼之路。

2014 年,在有关部门的介入下,双方互诉三个回合,以 360 败诉收场。一场旷日持久的互联网浩劫也随之落下帷幕。

此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插曲。

尽管彼时已官司缠身,老周依然利用间隙向百度发起了 “3B 大战”,两家公司相互攻讦对方的行为 “流氓”,最终 360 同样吃了官司。

从自创 “流氓软件” 到自创 “杀流氓软件”,老周出征,树敌无数。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老周输掉了形象,赢得了海量用户,也让人逐渐明白大佬们的 “免费” 只是颗 “糖衣炮弹”。

有人认为,这是周鸿祎重要的 “做事方法论”—— 碰瓷式营销。 一些不明就里的人追问周靠什么盈利,他总是哈哈一笑,回复说:“我不想挣小钱。”

不想挣小钱,势必会打翻更多人的奶酪,得罪更多人。

那些与周有过利益纷争的人,几乎都被他写进了自传,有些没被写进去的人与过往,或许是怕下笔扎心。

曾几何时,他们都是在中关村街边小餐馆面对面干饭喝酒的兄弟。其中有一人总爱将兄弟们攒到一起,推杯问盏,壮怀天下。他便是号称 “中国 IT 第一记者” 的刘韧。

“那是 1996 年,离中关村几百米远的地方还残存着麦田…… 柳传志正在成为新的民族英雄,汪延、王志东还在筹划后来成为新浪网的四通利方,丁磊还在攒钱开公司,李彦宏尚未收到让他写书的邀请,马云则在出租车上痛苦呢喃:‘北京,你为什么要对我这样?’”

当时,还从未有人留意这些创业者的内心世界,刘韧是第一个。

整整一代 IT 和互联网企业家都向他坦露心声,他也和其中一些人成了朋友。

刘韧于 2000 年创办了 DoNews 网站 —— 当时国内影响力最大的 IT 社区,并号称有 “精神团队 11 人”,其中就有周鸿祎。

2001 年,3721 与 CNNIC 激战正酣,身为记者的刘韧挺身而出,在自己创办的《知识经济》杂志上发表声援文章《CNNIC 的手》,公开指责时任 CNNIC 主任毛伟。

刘韧的行为令周鸿祎感动不已,随后二人成了要好的朋友。

刘韧一度视周为铁哥们,将 DoNews 的服务器迁到周公司的机房,而在刘的杂志陷入困境时,周也曾伸出援手投过大笔广告。

他们的矛盾发生在 2006 年,彼时周用 “流氓软件” 进攻别人,令刘韧颇为不齿:

“你的第一桶金就这样挣来,怎么能一转身又去对付给你钱的人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是做生意不能碰的基本准则。”

2008 年,360 以杀毒之名在全网发动猛烈攻击。刘韧因与各方交好,受人之托居中调停,却被周撅了面子。

之后,刘韧在 DoNews 上发表了一系列针对 360 的负面报道,如《周鸿祎:一半是魔鬼,一半是鬼魔》、《谁还敢比周鸿祎更无耻?》等。

360 方找到编辑徐新事提出 “付费公关”,刘韧表示了默认。

当年 10 月 12 日,双方相约在一家茶馆见面,360 方要求刘韧到场。结果当他们接过 8 万块现金的刹那,事先设好埋伏的警察破门而入。

据报道,事后有人打电话给柳传志、王功权(周的投资人)等人,柳没有说话,王则回复:“周鸿祎不让外人介入这件事”。

刘韧锒铛入狱两年后,周鸿祎也经历了一场 “窜逃”。

2010 年 11 月,正当周前往公司的路上,腾讯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向深圳警方报案,30 多名警察火速进入 360 总部。

老搭档齐向东闻风电告老周: “你现在能飞哪儿就赶紧先飞过去,剩下的以后再说。”

“周急忙翻出护照,看了看所有签证的有效期,能去的有香港、日本和美国,在香港买了房子的周鸿祎,认为返回香港是最便捷的选择,于是命令司机掉转车头直奔机场,飞了过去。”

多年后,周引用《创业维艰》里的一句话回忆起此事依然心有余悸:“真正的难题不是拥有伟大的梦想,而是你在半夜一身冷汗地惊醒时发现,梦想变成了一场噩梦。”

有人说:“只要周和齐两口子没有闹翻,在北京你是抓不到周鸿祎的。”

2013 年,360 乔迁北京酒仙桥,周鸿祎遗弃了办公室里标志性的靶纸,反而请回一尊观音。

外界反复咂摸这一细节:“周要‘从善’?”

接着,在 “3Q 大战” 的最后一个春天,老周闭关了 3 个月。据说,他开始思考 360 是什么?360 要成为一家怎样的公司?

3 个月后,出关的老周显得格外低调:“我不再像以往那样在公关方面肆意妄为了,我希望给 360 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

彼时,凭借 QQ 和微信这些超级流量入口,马化腾的腾讯最终建立起了包含游戏、影业、电竞等业务在内的大生态体系。

2015 年 6 月,周鸿祎以内部信方式宣布 360 退出美股,开启私有化进程。此后,老周便消失于大众视野。

即便偶尔现身,也是温和友善。

比如 2016 年 2 月,在 360 手机发布会上, 他宣称:“2016 年要做很多改变,第一不讲段子了,第二不骂人,特别不骂友商。”

随后,他不仅撤下了办公室里的切・格瓦拉画像,还换上了乔布斯。

2018 年 2 月,历经私有化退市、拆 VIE 架构后,360 借壳江南嘉捷在 A 股成功上市。周此前在《颠覆者》中披露,此举的一项重要原因是 “国家安全”。

在 360 上市的敲钟现场,胡欢陪在周鸿祎身边,共同迎来了最高光时刻,但敏锐者却发现,老搭档齐向东缺席了。

2018 年 4 月 12 日,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360)发布公告称,将清仓所持有的北京奇安信科技(以下简称奇安信)全部股份,并收回其 360 品牌、商标、商号、技术和数据等授权。

奇安信是 360 企业安全运营主体,实际控制人正是 360 创始人、原总裁、周鸿祎 16 年的老搭档齐向东。

公告显示,奇安信估价 164.78 亿,360 将以 37.31 亿元出售所持的全部 22.5856% 股份,从而获得 29.8 亿的投资收益。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360 与奇安信之间将不存在股权关系。

此外,未来 360 也将进军企业安全,这就意味着,360 与奇安信成为了竞争对手。

锤子落地,“兄弟分家相互厮杀” 的说法秒上热搜。

这一年 4 月 14 日,周鸿祎公开否认:“公司发布公告后就有股东问我,为什么在子公司上市之前清仓股份?实际上,如果 360 不退出,奇安信根本上不了市。”

所以,老周是为兄弟两肋插刀?

可 37 亿分家费不仅暴露了 360 的市值焦虑,还引来媒体 “围剿”。

据第一财经报道,360 正式宣布与奇安信分割之前,已尝试过与齐向东进行商谈,提出彻底收购和彻底分割两种方案,最终由于双方未能谈拢,达成了今日结果。

真正的裂痕,其实早在 2015 年便已埋下。

2018 年 2 月,媒体曾经曝光了一些关于周齐二人在 2015 年 5 月,360 正式成立企业安全集团之后的业务分拆细节:

周鸿祎、奇信通达与齐向东、奇安信签订框架协议,约定 ——

周鸿祎及其控制企业将主要从事针对消费类个人用户提供安全软硬件与服务业务;

齐向东及其控制企业将主要从事针对企业类客户提供安全软硬件与安全服务的业务;

针对政府、军队、事业单位相关的非销售性安全业务,双方将以 “360” 品牌名义共同合作。

简单讲,即 周负责 C 端业务,齐负责 B 端业务。

3 年多时间里,B 端盘大利缓;聚焦 C 端业务的三六零缺乏核心业务支撑,二人在不同的路上越走越远。

一份奇安信发给合作伙伴的资料显示,周齐不和早已是过往。拿老周的话说,那一次分家,也就只是为成全老齐的 “敲钟梦”。

可硝烟深处,昔日的老搭档终究成了竞争对手。个中咸淡,似乎只有他老周最清楚。

在回归 A 股后的几年里,360 的市值经历了一场过山车般的走势。从巅峰时的每股 66.29 元,一度下跌到 6.3 元,缩水超过 90%。

2023 年,360 等来了峰回路转的时刻。

3 月 29 日,2023 数字安全发展与高峰论坛召开,仍然一身红衣的周鸿祎,以 “大语言模型引领工业革命” 为题发表演讲,并宣布了公司在人工智能上的进展。

在 “彩蛋” 演示环节。他说:“今天把‘刚出生的孩子’抱出来给大家看看,叫 360GPT 还是 360AI 还没想法,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帮它起个名字”

因为 ChatGPT 概念的热度,360 的股价一路飙升,今年以来,已经暴涨 200%。以 4 月 4 日 20.08 元的收盘价计算,总市值达到 1434.8 亿元。

在看起来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周鸿祎却又爆出了大新闻。

4 月 4 日晚间,三六零(601360.SH)发布公告,宣布实控人周鸿祎离婚。

公告称,周鸿祎与胡欢经友好协商,已办理解除婚姻关系手续,并就股份分割等事宜作出相关安排。根据二人签订的《离婚协议书》,周鸿祎拟将其直接持有的,约占公司 6.25% 的股份分割至胡欢名下。

这相当于,周鸿祎把自己持有股份的 54.37%,分给了曾经相伴二十余年的伴侣胡欢。

在本次权益变动后,周鸿祎直接持有公司总股本 5.24%(剔除回购专用账户中的股份数量后的比例为 5.35%),通过奇信志成间接持有公司股份未发生变动。而胡欢则因此次离婚分得 6.25% 的股份,成为公司持股 5% 以上股东。

按 4 月 4 日的股价计算,胡欢分得的这部分股票市值为 89.67 亿元。

在互联网界,周鸿祎被公认是位战士,他甚至还拍过手持 “AK47” 的照片,以象征自己的战斗精神。

他曾自比曹操、李舜臣、巴顿,号召员工要像切・格瓦拉一样去战斗,在办公楼里刷上 “为人民服务” 的标语。他喜欢凶残的射击,也喜欢婉转悠扬的老唱片,二者曾长期占据他的办公室空间。

从 1998 年下海创业,25 年,周鸿祎与对手打,也跟朋友打,竞争不息,战斗不止,用一位互联网观察者的话说,他一直在打,也一直能打,打成了一些领域的王者,也打成了江湖 “寡人”。

来源:华商韬略 微信号:hstl8888

“海归废物”和他们的围墙

2023年2月,智联招聘发布《2022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归国求职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明显地逐年增长,其中2022年的应届留学生规模,是2018年的2.17倍。
求职压力也由此激增。毕业后失业失学,成为很多留学生的现实困境。在2020年5月成立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豆瓣小组里,有5万多名网友,自称“海归废物”,抱团取暖。
我们采访了4个小组成员,他们分别在高中、本科和硕士阶段出国,有人出身名校,拿过百万年薪,后来却接连遭遇裁员和投资失败;也有人在家里蹲了5个月后,试图成为流水线工人,结果“幸运地”找到一份文员工作;还有人依然处在漫长的辞职gap期。
和国内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更早以前的海归相比,他们面临的是一种全新的境况:一些人将留学看做是在投资更好的未来,另一些人已经觉得留学是一种消费行为了。
从这个角度,网友“已注销”、Monica、小Z和Zoe都是身处洪流之中的人,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文|李果果

编辑|王海燕
“留学回来后,去工厂当文员”
“已注销”,23岁,新加坡留学三年,转行文员和销售
我之前在网上发过一个帖子,开头第一句是,“都闪开,我才是真正的废物”。同样是回国,有人能拿到大厂 Offer,即使没拿到,至少在事业上也能取得一定成绩,我完全没有。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厂里做文员,我当时是去应聘流水线工人的,碰上他们有个文员岗,可能人家看我从国外回来,才说要不要来试试文员。文员收入还蛮可观,一个月有5500、6000这样。

我从2017年6月高中毕业就开始出国留学,先在荷兰的一所大学读商科,因为生活、学习都不习惯,身边中国人又特别少,根本无法融入,加上考核特别严格,第一年就没熬过,回国了。后来我爸妈通过熟人了解到新加坡的教育比较好,2018年就把我转去新加坡,读了类似于专升本的本科学校。新加坡在文化、生活和学业各方面,都跟中国比较接近,我适应得不错,就顺利毕业了。

我去留学是因为高中状态不好,每天都很困,困得睁不开眼睛,课也听不进去,成绩就不理想,但英语很好,我爸就说,要不送你出国。我当然说好,就从高二开始准备雅思。

其实我家经济条件也不是多好,只不过我爸对教育非常重视。他是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全靠自己努力,走出农村,在武汉扎下根。出国后我遇到的中国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比我好,可能人家买包包是香奈儿起步,我只会买小CK。我并不是说自卑什么的,我就是描述一下我的家庭背景。

图片《欢乐颂》剧照

商科是爸妈给我选的,因为我是文科,他们觉得这个专业是万金油,以后好找工作。但2021年回国后,我投简历很不顺利,大企业没投上,小企业觉得不规范,后来就很不自信,不敢投了。这种不自信可能跟我父亲对我的教育有关,我爸控制欲很强,比如我们一起出门去旅行,他会提醒我注意路上的风景,不许我做别的,觉得是开小差。在他的影响下,我比较完美主义,我很好强,也容易逃避。

后来在家里蹲了5个月,我想,不能一直啃老啊,刚好我爸说家附近有个大型厂,我去招聘软件上看了看,感觉管理很规范,就想去做流水线工人过渡一段时间,结果阴差阳错做了文员。

当文员好在安稳,但坏也坏在安稳,感觉生活能一眼望到头,而我还是想挑战一下自己,靠自己在武汉买车买房。我知道做销售赚钱多,所以没几个月就辞了文员,找了份保险销售的工作。新公司每天9点上班,但8:30就要开早会,于是我每天6:20就得起床,7点半左右到公司,时间看起来很充足,但再晚一点,就要遇上堵车,赶不及了。

那时候不光上班早,我每天回家都是晚上八九点了,累得简直澡都不想洗。但我又强迫自己尽量每天运动,一般是跳会儿绳,再去洗澡,但跳完绳特别兴奋,再洗个澡就更兴奋了,于是搞得很晚。

虽然累,但我那时干劲十足,主管也非常赏识我,说我对客户有同理心,甚至一些老员工都比不上。即便如此,我的业绩还是那个鬼样子,加上每天通勤,感觉付出没有回报,我就跟主管提了离职。销售这个工作我一共坚持了9个月,连我自己都有些意外,因为真的很累。

图片

《盛装恋爱有理由》剧照

做销售时,也有同事跟我说,你一个海外留学回来的,就做销售?其实我自己并不排斥销售,甚至觉得很锻炼人,也从中感受到了一些价值,但我出不了业绩,巴不得别人不要提我的学历,毕竟我也很要面子。

辞职后,我出门旅游了一趟,最近又开始找工作了。但给我发来邀约的都是销售岗,本来我一心想着要去大企业,后来也向现实低了头,开始往很多小公司投简历,结果还是没音信。

按常理来说,一家小公司收到海归的简历,应该还是愿意要的吧,后来我妈提醒我,小公司有小公司的顾虑,因为一般管理和福利制度都不完善,会怕你维权,况且知道你只是去过渡的。就这样,海归反而成了我被拒的理由。

还有一个,我家不在武汉的核心区域,住得比较偏,附近都是小公司,找工作确实不容易。我暂时还不考虑租房,毕竟房租也是一笔钱,害怕得不偿失。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之前不出国,哪怕去读大专或中专学个手艺,情况都会比现在强一点。但我又不后悔留学,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出国,我当然不是说出国有多厉害,但能见识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开阔视野,对一个女生来说,还是挺重要的。

图片

《凪的新生活》剧照

“两次被裁员,亏掉七八十万美元”
Monica,27岁,留美十年,金融行业
任何一个人,如果知道我的背景和履历,听到我说自己是废物,肯定会觉得很可笑。我是标准意义上赚钱很多、履历很好的人,但我内心还是觉得,自己是废物。
我从小在上海长大,父母都是大学生,算第一代白领,比如我妈妈,她上世纪90年代就去大陆以外的地方出差了。我从小在物质上比较满足,又是好学生,得到的各种资源都是最好的,我的初中学校家喻户晓,2010年去美国上高中,大学在美国西海岸,也是家喻户晓。可以说,一路读的都是精英学校。

我大学读的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当时是出于非常天真的想法,对周围的精英氛围不满,想了解自己生活其中的社会和系统,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大学毕业后,我的所有朋友都去了纽约,去了华尔街工作,我就跟随大流,也去了纽约,进入了金融行业。

图片

《投行风云》剧照

2017年在美国开始工作时,我的薪水也算年薪百万了。但因为新冠的影响,2020年我被裁员了。其实当时有点抑郁,工作很辛苦,工资又有调整,而我自己从2013年就开始投资比特币,2020年炒币赚了很多,就感觉,辛苦工作干嘛呢,在家炒币不可以吗,有点主动摆烂。

但真被裁了以后,还是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做自我建构,毕竟算是从小到大的第一个重大挫折。在美国被裁后,2020年冬天我就回国了,托母校的福,很快在上海又找了份金融相关的工作,公司很出名,薪酬待遇也不错。

结果去年底,行业不景气,各公司都在裁员,去年9、10月份我就感觉,自己可能要被裁了,但也没找工作,毕竟一直就不喜欢这份工作,觉得无所谓。当时还想着,要么就回美国念书好了。

结果去年11月18日,我被银行Margin call了(追缴保证金)84万美元。保证金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总之就是,我在炒币的过程中,有过借款,但去年11月,因为比特币又一轮暴跌,我亏了八九十万美元,是我工作五年的所有积蓄。

图片

《华尔街之狼》剧照
然后紧接着,去年12月份,我原本预感的裁员真来了。当时非常绝望,就在想,怎么会这样,我这样的人,怎么会走到这一步,连多年的积累都亏空,我不太能接受这事,做了很多自我构建,还去网上发了帖。

我之前喜欢炒币,是因为喜欢交易本身。交易是为了获利,是零和博弈,两方之中,总有一方会输。我喜欢赢,因为可以证明自己是对的。从小到大,我好像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够好,一直处在一种自证的循环中。

不过没钱和失业还不是对我打击最大的,毕竟要找一份工作还是容易,我也不需要谋生。我觉得真正的困难是,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了。我们这批人,从小就被教育说,你是被筛选的,你是特殊的,你能改变世界,但后来你发现,无论你是什么出身背景,能改变的事情都很少,大家都被一种无力感笼罩。回国之前,我还是希望做一些事情,结果后来发现,就是靠政策吃饭,你的努力也许能带来0.0001的改变,但总的来说,撼动不了什么。

我记得在上一家公司,有一天我们完成了一个很大的项目,赚了很多钱,但我去拿冰淇淋给我们组的同事时,发现除了我稍微有点喜悦感,其他人脸上完全看不到一丝开心的表情。下班时,我在楼里走了一圈,发现每个人都很疲倦劳累,一种怨天尤人的感觉。

图片
《傲骨之战》剧照

那一刻我很恐惧,之后就摆烂了。这些人很多都是清华北大毕业,又通过层层面试来到公司的,年纪轻轻就拿着百万年薪。但你会感觉,他们还不满足,还想拿到更多。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比较当中,工作后不再有排名了,那就只能通过钱来比较。

但实际上,我也没有勇气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我之前想做农村田野调查,想写农村妇女故事,结果都没有做,因为我好像确实没法把这些事情纳入到我的人生轨道。我在一个很破的小城市待了这么久,想法居然是“OK,我要回美国念书”。

很残酷,我跟那些人好像没什么差别。

某种程度上,如今留学已经是一种消费行为了,购买的是一种体验和感受,而不是说,你回国后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东西,甚至你一直在国内可能适应得更好。这个观点可以供那些把留学当投资的人参考。

离职之后我不想再去找工作,就每天在家里看历史书寻求慰藉,看了很多明史和《红楼梦》,又觉得大家都很幸运,活着就是历经历史的循环。

图片

《凪的新生活》剧照

“我享受自己的普通”
小z,25岁,英硕一年,求职英专生
我是个很普通的小孩,来自南方一个普通家庭,按部就班上家附近的公立中小学,成绩也是中游。就这样一直生活到现在。
我本科是英语专业,读的是八大外国语学校之一。我学的是英语专业,老师大多都有出国留学或交流的经历,身边也有一些人出国,可能三成吧,所以我本科毕业时,就想出国去看一下,也算是提升学历的一个方式,毕竟当时不知道要干什么,考研也不太占优势。

正好我家的经济情况还算小康以上,我父母就支持我出去了。我去的是英国,学的专业跟本科有些相关,但不完全一样,学制则是英国最常见最典型的一年制硕士,三个学期。我是2019年出去的,后来赶上疫情,囤菜囤物资,加上交通,住宿隔离,花了有30多万,比预计的多,我还是很心疼的。

毕业后,我先是参加了本地一个线下的留学归国人才招聘会,稀里糊涂找了家英语教育机构。这家机构招的大部分是研究生,一半留过学,可能这种背景对家长和客户比较有说服力吧。我当时没有教学经验和相关证书,每天的工作就比较机械,加上住得比较远,我做了大概3个月,头脑一热就辞职了。

图片

《轻松自由》剧照
后来又继续投简历,主要还是教育行业,因为比较对口,也投了一些外贸相关的岗位,如制造业的英语项目管理,跨境电商或者工厂的海外运营等职位,连面试都没接到过。我知道有些人为了找工作,会去刷题,会去寻找实习机会,但我不是一个特别会打算的人,又爱躺平,所以就没做太多功课,基本是直觉告诉我这个工作“我大概可以”或者“我应该合适”的话,就通过招聘软件或者发邮件直接投。这种情况下,肯定还是专业对口录用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

后来西南地区某县城的一所民办高校给我发了offer,英语老师岗。这个offer来得很快,加上有个朋友在当地,感觉不会太孤单,所以我就去了。我知道以前这所学校招老师时,本科毕业就可以,现在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多了,学校要求也水涨船高,最低标准就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也会招聘一些博士人才,不乏新马泰私立学院毕业的博士生。

正式工作后,我也是比较佛的态度。在工作上我会刻意回避一些比较困难的或自己确实不想做的事情,比如之前部门安排我和其他年轻老师参加讲课竞赛,别人可能花了一个星期准备,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也想拿到什么名次,我会很欣赏同事认真的态度和付出的努力,但自己确实只想把凑人头的任务完成,不想获得奖励,也不想因此获得领导的赞赏。总之,所有卷的事情,我都不想主动靠近。

图片

《这个不可以报销!》剧照
后来因为薪水、学校管理和一些其他事情,我在综合考虑了之后,还是从这所学校辞职了。辞职后的三四个月里,我都是靠之前攒的工资生活的,有时候也会突然想起,某张卡里还有一两千块钱,就拿出来生活。后来告诉父母辞职的事情后,他们每个月会定期给我一点生活费。

我是2022年初离职的,但2022年底才开始投简历,一开始有两个岗位本来已经谈到了面试,但不知道当时是不是HR阳了,或者有了更好的人选,后来又没有下文了,紧接着我自己也阳了,就没太关注面试这件事。加上后面又过年,所以到今年3月,一些笔试和面试才有反馈,但流程也很慢,现在有反馈的都是教育英语,其他行业面试机会都很少。

去年辞职后,一开始我是报复性补觉,一天能够睡九、十个小时,然后醒来玩会儿手机,半天就过了,下午再娱乐一下,一天又过了。到了年底我才发现,时间过得真快,我明明可以用这一年来提升自我,结果却什么都没做,很后悔。

虽然gap一年或者说不工作,对我们这一代已经比较常见了,但这一年,我很多时候还是在互联网冲浪,自我否定和焦虑中度过的。

但我这个人,后悔也只一时,之后又是没心没肺地玩,再投投简历,减轻一下负罪感和愧疚感。有时候会想,时间过了就过了,无所谓,毕竟一个人活到80岁的话,还有那么多年要消耗,一想到还有这么长的时间,就很烦。

图片

《我的姐姐》剧照

如果不是想到这些,我还挺满意自己现在这种生活状态的,厨艺突飞猛进,跟一两个之前没联系的朋友,又重新联系了起来。有时候一起去探店打卡,去逛公园,或者约着去看本地小型的展览,这些事情都让我挺开心。

现在我跟父母住在一个城市,但隔着地铁七八站的距离,他们偶尔会过来玩一下,但不是特别频繁。没跟父母住一起,是因为长时间在一起,精神压力太大了,而且我们作息习惯差别也挺大的。

我跟我爸交流得比较少,辞职后也吵过很多次。他觉得我应该去考个事业单位,也经常催我学习和参加相应的考试。但我个人并没有意愿,一是考虑到专业,能报考的岗位少,特别卷,二是觉得自己不适合那样的工作环境。从我爸的角度,他也许觉得,投资失败了。

我妈妈前半年觉得还好,可能觉得“她之后会想通”,不过到了后半年。见我还没有工作,也没在备考,她也着急,觉得我四肢健全,窝在家里干什么。

至于亲戚,我接触不多,微信和家族群都没加,所以这方面的压力就小很多。但这种压力可能都给到了我父母,变成了他们的同辈压力。比如今年过年,我就没回去,但我能想象,亲戚们是怎么询问我父母的,或者如何拿他们的孩子跟我比较,但从我的角度,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也很享受这种普通,起码没病没灾。

我也很赞成我妈说的,不要做“吸血鬼”。今年或许会为了工作或者自我提升做点什么,学点什么。现在的状态肯定只是暂时的。

图片
《欢乐颂》剧照
“我找不到本科毕业时的工作了”
Zoe,25岁,英硕一年,会计与金融专业
我感觉疫情以来,留学生的含金量落差真的很大。
我之前认识的一些学长学姐,也就比我大一两届,出国完成硕士学位后,哪怕学校是QS前200,都能进不错的公司。但现在不可能了,我目前已经毕业半年左右,还在找工作。我甚至投了本科毕业时候投过的一家公司,那时收到了面试通知,现在没有。

我是华南地区的人,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我从小到大应该都算是好学生,但高中开始,学习就不太行了,高考也不太满意,不过我父母当时都不建议我复读,怕考得更差。

我是2020年读完本科的,2021年去英国读的硕士,也是常见的一年制。之所以gap了一年,是因为我第一年找了中介申请学校,搞得一塌糊涂,一些本科背景更差的学生,申到的学校都比我好。我不甘心,第二年就自己DIY,结果申请到了QS前100的理想学校。

这两年出国读书的人确实挺多的,好像成了大家的退路,而且欧洲的硕士学制短,可以节省起码一半的时间。甚至英国现在已经把接收海外留学生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

图片《正常人》剧照

不过学制虽短,课业却很重,所以直到2022年9月交了毕业论文后,我才开始求职。我是打算留在英国的,也申请了毕业生签证,毕业后可以在英国再留两年,但当时疫情严重,机票难定,家人也不太支持我留在国外,还要重新找社会公寓,所以去年10月,我就先回国了。

回国后,我一开始依然在找国外的工作。我学的会计,一开始通过那边学校的毕业生项目,相当于校招,投了英国的4家公司,其中3家进了终面,终面时间分别是去年10月、12月和今年2月。

在头两次终面失败时,最后一家的终面已经确定了,但当时还在走流程当中,然后又临近过年,我害怕亲戚问起,就想赶紧找个国内的工作,先应付过去。

在国内找工作,投简历时我投了事务所,也投了快销公司,前后拿到过三个offer,有外资银行,也有证券公司之类的,最多的月薪开到了11000左右,希望我在年后尽快入职。但当时我还在等国外的结果,也确实不喜欢这份工作,左思右想,还是拒掉了。

我学的会计,理论上应该挺好找工作,毕竟哪个公司都需要财务对吧,只是工资非常不高而已。但实际上,我并不喜欢这个专业,高考报志愿时我填了6个志愿,会计专业是最后一个,当时只是不知道报什么了,又听说这是热门专业,才填的它,没想到被录上了,后来就这么读了。

在英国读研究生时,我导师有问过我,要不要跟着他读博。我一开始还蛮开心,但后来想了一下,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根本读不下去。我以前其实一直在自己骗自己,觉得学着学着,就会慢慢喜欢上。到硕士毕业,等于说,花了5年,我终于承认,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

图片

《我的解放日志》剧照

但问题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后来我回顾简历才发现,大学阶段我参加的专业活动很少,却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去做活动策划,做志愿者。我就想,可能我的热情在这一方面。所以我现在的理想工作是策划,活动策划和内容策划都行,在国内投的简历,也是专业相关的岗位和快消公司两方面。

但专业不相关的岗位收到的反馈寥寥无几,更糟糕的消息是,今年2月17日,最后一个国外的公司终面也完成了,结果是被拒掉了。那时候开始我消沉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正儿八经在国内找工作。

所以现在我的状态就是,早上起床锻炼,投简历,吃饭,睡觉,投简历。我现在心理落差最大的事年龄。因为在国内找工作,hr会说,你二十五六了,怎么还没开始工作。但我的同学们在国外求职时,根本没人会在意这个问题。

另一个落差就是预期和现实的落差。出国前我觉得,未来的工作肯定会比较好吧,结果读完这一年半,发现你虽然是海归,已经读到硕士,一样很难找到工作。我之前跟父母说过,既然出国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那现在算不算白费力气了。父母对我倒没什么要求,一直跟我说,毕竟是第一份工作,慢慢找,不着急。但我自己非常焦虑,焦虑到晚上睡不着。

我以前一直觉得,父母和朋友的支持不重要,因为都是自己做决定。但现在,发现有些事情努力也解决不了的时候,同学朋友的鼓励就给了我很多安慰。

图片

《阿甘正传》剧照

相比去年9月,我现在心态已经躺平很多了,毕竟吃不下睡不着,对找工作也没什么帮助,还影响面试。

我现在有时会想,坚持虽然值得赞赏,但学会放弃也蛮需要勇气的。毕竟哪有那么多人,一毕业就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且待遇还不错。如果真的没有办法了,我后面会试着接受不喜欢的工作,让工作和生活分开,或者先找一份工作,慢慢再往想做的方向去靠也行。

目前我还是想等到七八月份,再试试申请英国的工作。

张继科,倒在成为顶流主播的门前

来源 | AI 蓝媒汇

ID:lanmeih001

作者 | 伊柒

编辑 | 魏晓

张继科,黄了。

2023 年清明前夕,这位曾经的奥运冠军,一夜之间商业价值可能直接归零,人在风口浪尖。

他的微博、小红书等平台的更新,也停留在十几天前。四月以前的张继科,在微博跟 “小镇青年” 一起寻找兴趣爱好,在小红书发跳绳视频表示 “蹦蹦跳跳没有烦恼”。

而在四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张继科迎来的是品牌撤资、代言解约。曾经张继科有望凭借奥运冠军的身份,晋升互联网顶流网红主播,在直播与综艺,社交媒体与品牌商家间左右逢源,但没曾想还是被人打回原形,倒在了成为顶流主播的门前。

这位微博 1249 万粉丝、抖音 960 万、小红书 86 万、全网内容累计播放量几近破亿的互联网宠儿,可能要在一夜之间失去所有。

从互联网宠儿到弃儿

赚再多钱,也有败光的一天,甚至是欠款无数,比如张继科。

他在网上爆出的欠款,金额约为 500 万,不过他高光时的实际年收入,远远超过 500 万这个数额。

公开资料显示,张继科曾参与代言的品牌数量曾多达十余个,其中既有美津浓、李宁、安踏、Butterfly 运动包等国内外知名运动品牌,也不乏怡宝矿泉水、可口可乐、蒙牛、平安车险、燕京啤酒、东风悦达起亚等多个领域的品牌。

在 2017 年《体坛周刊》公布的中国体坛财富榜中,这位奥运冠军在 2016 年的收入高达 6000 万元人民币,仅次于孙杨,位列吸金榜次席。

球技超凡、形象俊朗、性格桀骜,曾经的张继科,无需太多营销就做到了 “名利双收”。里约奥运会结束后,大约 2000 名粉丝等候在机场迎接国乒凯旋,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张继科的粉丝。

但也正是那一年,饱受伤病困扰的张继科,开始逐渐淡出了其作为 “国家队运动员” 的身份,转而成了名副其实的流量明星。之后的几年,张继科先后参加了包括《奔跑吧兄弟》、《跨界歌王》、《天天向上》、《吐槽大会》等 20 多档综艺类节目。

而后,这位奥运冠军的网红主播的身份,彻底开张,开始涉足直播带货界。

2021 年 7 月 29 日,在宝洁 – 京东超级品牌日上,张继科便与京东高管徐雷一同登台,现场聊天互动;8 月,张继科又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使用华为某款剃须刀颠乒乓球的视频,随后又现身华为直播间,称赞华为 Mate X2 包括屏幕、直播信号切换等亮点,表示 “看奥运会好用”。

一家华为,还不够。2021 年 8 月 18 日,张继科又以 “好物推荐官” 的身份出现在小米有品 816 “科技好物” 的专场直播。之后的 9 月月中,张继科又一次在京东举办的活动中现身,出现在 “东阿阿胶京东超级品牌日” 现场。

将互联网彻底拿捏的张继科,手里显然不缺代言合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 2020 年到 2022 年间,除了上述互联网企业外,张继科还先后代言了包括舒肤佳、华熙生物、妮维雅、相宜本草、诺特兰德、慕思寝具等多个包含美妆、运动等分类的品牌。据部分商家透露,当时张继科的出场费约为 160 万元,代言费则高达百万甚至千万元规模。

然而,几乎所有的品牌方都在这个四月选择与张继科划清界限:作为和 “奥运冠军” 身份关联密切的运动品牌,安踏于 2023 年 4 月 3 日中午表示 “已终止同张继科的所有合作”。

随后,舒肤佳、诺特兰德、相宜本草、慕思、妮维雅、可口可乐等多个品牌也纷纷发布公告,或者通过客服回复等方式表明,自己品牌已不再同张继科有任何关联,微博等平台有关张继科和品牌方的合作历史信息也迅速被清空。

但市场情绪依然有波动:2023 年 4 月 3 日,安踏股价下 1.75%,其他品牌方也有部分被波及。

从体育明星到网红

豪车、产业、名表、还有明星女友,张继科的个人生活,同样奢靡且风流。

里约奥运会后开始逐渐远离赛场的张继科,选择了以一种 “网红” 和 “富哥” 的形象出现在社交网络。

能撑起这种形象的,自然是香车美女。

据部分车圈博主统计,张继科公开过的豪车不少于 7 辆,其中不乏宾利、劳斯莱斯、玛莎拉蒂等动辄三五百万的豪车。还有博主声称张继科在青岛有多处房产,但该消息暂未得到明确证实。

图片来自网络

美女,也随着名利而来。

在张继科在离开赛场后参加的大量综艺中,不乏《女儿们的恋爱》、《我们恋爱吧第三季》等恋综,节目内外的种种 “安排”,让张继科先后同景甜、刘诗雯、金晨等一众女星都传出了绯闻。

之后,在 2022 年,张继科又现身网红 “痞幼” 的视频内容中,身穿印有国旗的运动服,同这位女网红交流球技,并表示要 “收她为徒”。

在有限的几期视频中,多次出现了两人各自的豪车,并有过用 “车钥匙” 做赌注的情节。当时,网友的讨论还仅限于对 “前国家队成员和零基础网红暧昧训练”,以及这位网红个人内容 “炒作、擦边” 风格的质疑。不过现在看来,这些内容似乎多了一番 “预兆” 的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风流之余,张继科同样有一颗 “事业” 心。

在成为网红后,张继科创立了名为 “猴子的救兵” 的奶茶品牌。但就像陈赫的贤和庄一样,张继科的这家奶茶店同样问题频出。

2021 年 9 月 13 日有网友爆料称,自己加盟 “猴子的救兵” 后,该品牌存在虚假宣传、未进行特许经营备案等情况,让自己损失了近 5 万元。

另一位加盟商则在开店后,迟迟未能获得 “猴子的救兵” 公司承诺的加盟服务,并被拖欠货款,损失近百万元。根据天眼查平台提供的信息,“猴子的救兵” 公司并显示有张继科持股的情况,媒体公开报道称,他的股份实际上由亲人代持。

支撑起以上 “事业” 和 “家业” 的公司,同样 “不简单”—— 公开信息显示,张继科当前签约 MCN 机构为北京喵喵互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相关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 2019 年 2 月,注册资本 800 万人民币,曾与景一影业(北京)有限公司因服务合同纠纷而被罗某申请冻结财产共计 280 万元。

喵喵互娱背后的合伙人,更是 “星光熠熠”—— 小沈阳、许君聪、贾玲等一众内地明星都曾有参与持股,号称 “全网第一个明星 MCN”。但小沈阳已经于 2022 年 4 月退出,北京大碗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也曾于 2020 年 5 月入股后,于 2021 年 8 月退出,根据最新资料显示,许君聪目前还持有 18.75% 的股份。

张继科这次翻车,可谓是 “砸了,全砸了”—— 曾被互联网、娱乐圈、明星 MCN 偏爱的 “冠军”,终于沦为全网鄙夷的对象。尽管事件尚未尘埃落定,但 “张继科” 这个名字背后的光环,已经碎了满地,恐怕也再难重圆。

普通人时髦指南:基本款咋穿出高级感?

有钱人每天可以在他们的衣橱里随便挑一身低调又昂贵的衣服出门,普通人有时需要穿好一点的衣服撑撑门面,“服装哪怕对心智坚强的人产生的效应也是人们想象不到的。”

图片《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约翰生博士参加自己戏剧的首演时,身穿一件镶着金边的红马甲,戴一顶金色饰带礼帽。但要想让衣服给你带来自信,也许并不需要破费很多。时尚作家佩特拉卡说,她穿着90美元一件的优衣库羊毛衫,别人问她是不是1000美元一件的意大利货,她认为只要全身都是柔和的、淡黄色的优衣库衣服,就会显得很有钱。

日本造型师大山旬说:“对成年人来说,时尚最重要的就是普通,要选择一眼看过去没有什么显著特征的衬衫。一件好的衣服,应该没有特别明显的装饰,款式简洁。设计看上去过于华丽,会带给对方一种刻意展示的感觉。”
图片《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确定了要多买基本款之后,还要选对尺码,“看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真正穿着合适尺码衣服的人并不多。无论多么好的衣服,一旦尺码不对,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即便是很昂贵的衣服,如果尺码不合适,看上去反而会显得很廉价。服装的尺码变大,整个人的轮廓看起来也会变大,会给人一种邋遢的印象。选择尺码的要点在于,与其偏大,不如选择偏小一点儿的尺码。”
图片
日本造型师noriko说,穿搭最关键的是配色,“越是单调的单品,穿搭力越高。基本色不只和任何颜色都可以搭,还具有让人看不出是平价服饰的效果。全白穿搭不是全都用纯白色,加入米白色更容易成功。灰色、褐色、灰褐色、咖啡色及橄榄色,善用这些柔和色,可以穿出成熟又自然的感觉。以灰色搭配上白色,能呈现出绝佳质感。”
图片《小欢喜》剧照
美国学者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说:“藏青是中上阶层的颜色。除藏青色外,颜色越柔和、黯淡越有档次。”
图片
其次,中上层穿的衣服不会有明显的标识。“商标在今日拥有一种图腾般的魔力,能为其穿戴者带来荣誉。一旦披戴上可读衣饰,你就将自己与某个企业的商业成功混同为一,弥补了自身地位无足轻重的失落。当贫民阶层欢聚一堂共度闲暇时,绝大多数人会身穿印有各种文字的服装亮相。随着社会等级的升高,低调原则随即开始奏效,文字逐渐消失。中产阶级和中上阶层的服装上,文字被商标或徽记取代,例如一条鳄鱼。再往上,当你发现形形色色的标记全部消失了,你就可以得出结论:你已置身于上等阶层的领地。”
图片《启动了》剧照

再者,“衣着过新,或者过于整洁,表示你的社会地位不太稳定。上层和中上阶层的人们喜欢穿旧衣服,似乎在告诉别人自己的社会地位丢得起传统尊严。他们敢于光着脚穿船型便鞋。煞费苦心达到的一丝不苟的整洁,可能是你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是否会下滑心存忧虑的体现,也可能由于你对他人的评价过分在意,这两项都是低层等级的特征。毫无瑕疵的衬衫领口、系得太标准的领带结、过分操心送去干洗的衣物,都会暴露出你是个缺乏自信的人。还有,穿戴过于讲究也有同样的效果,会令你显得俗气。社交场合最糟糕的表现莫过于:当你应该显得不修边幅时却很整洁,或者当你看上去应该邋里邋遢时,你却一身笔挺。打个比方,擦洗得一尘不染的汽车,是贫民阶层万无一失的标志,社会地位高的人才敢开脏车。”
从衣服的用料上说,“上层阶级的服装倾向于更加柔软,有质感,羊绒质地,多结。衣物的差别还暗示了城市与乡村、辛劳与闲散的差别。乡村象征房产和马背上的闲适,而不是破败的奶牛农场和糟糕的中学,因此中上阶层(以及未来的中上阶层,比如常青藤大学的教授)普遍喜爱花呢外套。这种衣服暗示的是乡村式的闲适慵懒,而非城市才有的日薪苦役。”
图片《社会性抹杀》剧照
把上衣扎进裤子,再用皮带形成视觉焦点,以披肩让上半身比例增加,能让腰围看起来清爽利落。宽松上衣会在腰部形成蓬松的视觉效果,让造型更有张力、更吸引人。
《怎么穿才合适》节目的主持人克林顿·凯利说,不要从头到尾赶时髦,“你当然可以赶时髦,但是千万不要成为时髦的经济奴隶。时尚只是附属于你的一种装饰而已,而造型则是你自己通过着装对于自己的一种定位。如果你不到35岁、经济独立,可以有75%的钱用来买时尚的衣服,25%的钱用来买传统的衣服;如果你过了35岁,这个比例应该是一半、一半。如果经济尚未独立,75%的钱花在传统衣服上,25%买时尚的衣服。重要的是避免一些错误着装,比如不要有一半以上的衣服都是黑色,“黑色显瘦并不正确,一件修身的白色夹克同样可以让你的身材显得很苗条。”
图片《她的私生活》剧照
GQ英国版前主编迪伦·琼斯在《绅士准则》中说,20多岁时你可以穿匡威、窄脚牛仔裤、花T恤,三十多岁就应该穿深色的西装,四十几岁就需要定制一套西装和皮鞋。但穿得有品位只需要好的品味和一些常识,备一件百搭的海军蓝夹克衫,“穿上它你突然间就会看起来像乔治·克鲁尼,还需要一条牛仔裤,深色的、剪裁合适的,没有洞或者松线头,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长,不要卷起裤腿,根据2005年的一个调查,男人穿着最性感的服饰是粗犷的牛仔裤和普通的白T恤。你需要一套深蓝色的西装、一件白衬衫和一些黑色的领带,永远不要扣上西装的最后一粒纽扣。”
图片《猎场》剧照
不擅长穿衣服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畏难的刻板型,始终是学生时代的打扮,觉得凭自己的身材和财力,不可能成为穿衣达人,另一种是冒进的乱穿型,喜欢有视觉冲击感的衣服,买了很多大牌,由着性子穿。对于前一种人,“永远不要破罐破摔,抛弃时尚,就会被时尚抛弃。”对于第二种人,要“多买不易被流行左右、简约基本的单品。”

余华|我动过真感情的,是小美

2023年3月26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了“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下午,余华作品研讨会在学校办公楼小礼堂召开,会议最后,华东师范大学远读批评中心的毛尖教授代表在线的百万网友采访了余华。

余华和毛尖

毛尖:全国人民都知道,洪治纲老师比你自己更了解你,他说,你早期的作品不止十五篇,有一些用了笔名,你是不是悔过两三篇少作?

余华:我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前的作品,我是希望你们都忘掉的。但洪治纲非要把它找出来,还要做研究。我希望我把我美好的形象展现给读者。现在我北师大的学生跟我说,他们在读《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前的作品。为什么呢?为了寻找自信。老师当年也写得那么幼稚,那我们不也还有前途吗?所以我觉得也挺好。但是我告诉他们不要继续传播了。

毛尖:大家都说,现在你的销量已经比鲁迅还要好了。你觉得你比鲁迅牛了吗?

余华:鲁迅是海归派,我是赤脚医生。谁能跟鲁迅比?我觉得鲁迅太了不起。

毛尖:这次参会好几个批评家提出,你小说最后都有一个温情的东西托着底,你承认吗?

余华:这个我承认,没有温情的东西我写不下去。因为写作也是自我调节,是一个治疗的过程。假如我哪个地方写得很狠,另一个地方一定要有温情的东西出来,要不就很难维持下去。

毛尖:这次华师大的会是你人生中第几个作品讨论会?

余华:第三个,因为我真的不太喜欢讨论会。我倒不是害怕批评,因为像我这种脸皮那么厚的人,批评已经用处不大了。我印象中第一个讨论会是关于《兄弟》的。《兄弟》出来以后,争议很大,当然也有一些支持的声音,但支持的声音比较弱,复旦是属于支持的一波。其实我知道,复旦里面也不都是支持的。陈思和想在复旦开一个关于《兄弟》的会,他很喜欢《兄弟》,是支持《兄弟》的。结果陈思和那天很尴尬,他说我们复旦大学中文系里最支持《兄弟》的四个人,郜元宝、严锋、张新颖、刘志荣都不在,批评你的王宏图在。所以也没办成一个支持《兄弟》的研讨会。

毛尖:对不起我也骂了《兄弟》。

余华:你骂得很好。到了《第七天》出版的时候,刚好我们北师大成立国际写作中心,张清华要做一个讨论会,我说不要做。那时候张新颖还给我发了一个微信,幸灾乐祸地说,你又要被骂了。张清华说,我们要把批评的声音给扭过来。我上他当了。后来确实开了,我也去了,他又把新颖叫过去。新颖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清华把我叫来是让我们复旦来陪骂的。这个会议开了以后骂声更大,所有的骂声都说,凡是说余华写得好的,基本上都是他的那些朋友。所以这次在华师大是我的第三个研讨会。但昨天有人提醒我,当年北师大为我办驻校作家仪式,也是个会议。我全忘了,只记得那次王干说了一句话:你写的那些音乐、文学随笔有什么意思?我一天能写十篇。我心想,我一篇一万字,你一天能写十万字?王干教育我,你还是认认真真写小说吧。只有他的话我记住了。如果那次也算的话,这次就是第四次。

毛尖:说说《文城》吧。

余华:关于《文城》,我觉得,评论家和读者在一本书出版以后,能够给予我很多对自己书的理解。当一个作者完成一本书以后,他其实就是一个读者。丁帆写《文城》的文章是我看到的第一篇评论。他大年二十九看完,大年初一还是初二写完,发给我以后,跟苏童去打牌了。他说这本书是传奇小说,我觉得这个定位跟我想的一样,所以我很得意,非常认可他的评论。这次在兴化,毕飞宇跟我说,《文城》是中国第一部无政府主义小说。我说有道理,因为那也是一个无政府时代。我跟他说,你把这个说法广为传播,见人就说,传播到大家都认为中国第一部无政府主义小说是我写的,不是巴老(巴金)。

毛尖:有网友想知道你最喜欢的颜色。

余华:我喜欢的颜色每个月都在变,最喜欢的小说也不断在变。

毛尖:这个月呢?

余华:这个月最喜欢蓝色。

毛尖:还有人问你生命中最伤心的一件事情。

余华:这辈子最伤心的一件事情……我这辈子没伤心过。

毛尖:最快乐的时候呢?

余华:最快乐的时候是现在。刚刚他们讨论说到骗子最难写。为什么骗子最难写?因为骗子往往认为自己不是骗子,而作家就是骗子。

毛尖:在你创作所有的文字中,你最得意的角色是哪个?

余华:最得意的角色我现在不知道,因为会随着时间变化。2006年(王)安忆主持了我的演讲,下面有学生问我最喜欢自己哪一部作品。那时候《兄弟》刚刚出来,我说最喜欢的是《兄弟》。其实前面那几部我也很喜欢,但是我为什么说《兄弟》呢?是因为它被人欺负得最多。

毛尖:还有人说你以前不太会写女人,现在会写了。是你的生命经验发生了变化,还是你写着写着会写了?

余华:我一直认为我很会写女人,主要是洪治纲老说我不会写女人。

毛尖:他说你写女人写不过苏童。

余华:我跟苏童并驾齐驱。只不过是我们写的女性角色不一样而已。像《活着》里面的家珍,《许三观卖血记》里面的许玉兰,我觉得好多读者印象都很深刻,包括《文城》里的小美。苏童确实写得好,但是我写的也不差。

毛尖:上午王安忆老师说你擅长写父子关系,这算是你最擅长的一种吧?你觉得你擅长写爹还是写儿子?

余华:我觉得我父亲和儿子都挺会写的。

毛尖:那有什么角色是你写不了的?或者说你特别想写,但是有点怕写的。

余华:目前还没有。

毛尖:你是全能吗?

余华:没有全能,肯定还是有我很薄弱的方面。有一些没有把握是不会去写的。

毛尖:你写的最抒情的人物是谁?让你动了真感情的。

余华:应该是小美。《文城》改了一稿又一稿,就是因为小美。

毛尖:你放不下。

余华:不是放不下。我老婆看了一遍不满意,我修改,她又看一遍,还不满意,我自己改到最后有点麻木了。我老婆说了句,你还没有爱上小美。这句话提醒了我。之后突然越改越好,我发现我改到爱上小美以后,这本书就可以拿去出了。当然小美这个人物还有很多缺陷。

毛尖:《文城》要改编成电视剧,你最想哪个演员演小美?

余华:我知道的女演员好像年龄一般都超过小美了,因为我不看电视剧。

毛尖:你活到现在,生命中最快乐的是哪段时光?

余华:怎么说呢,我来说句实话,我最快乐的是在1987年的时候,我接到了《收获》杂志肖元敏的一封信。当时李陀把我的两个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推荐到《收获》杂志,大概过了两三个月,没有任何声音,突然就收到了《收获》的信,真的很让我感动。那封信很厚,我收到时想如果是录用通知的话,也不至于那么厚。信里肖元敏告诉我,《四月三日事件》准备发在第五期,《一九八六年》准备发在第六期,帮我连发两篇。她说,因为《一九八六年》显得比较残忍,稍稍做了一点处理。为什么那封信很厚?因为那些最残忍的描写部分,她把原文抄在上面,下面附了她的删节版,问我是否同意。我心想还有我同不同意的权利?我第一次感到一个作者是有权利的。那是我特别快乐的一段时间。

中山一日畅吃指南

提到中山美食,人们通常会想到酥脆的石岐乳鸽,但中山的美食远不止这些。中山市下辖15个镇、8个街道,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物产,也有自己的美食文化。黄圃的腊鸡、腊鸭、腊鱼,立秋时,被挂在家家户户的阳台上,散发着独特的烟火气;阜沙镇的秘制三黎鱼干、蟾蜍粥、干燎鹅有着浓郁的乡土特色;古镇的海州鱼饼外酥里嫩,枸杞猪杂汤清新甜美;小榄盛产花卉,除了能喝到荼薇酒和带有菊花的汤羹,蘸着蚬蚧汁吃一口炸鱼球,鲜美的滋味充满口腔;三乡是鱼米之乡,炒锅当道,当地人认为无“炒”不成宴,吃一口甜甜的豆捞,尝一口200多年历史的濑粉,会感到十分满足;在深湾,菠萝沉淀出足够的糖分,但当地最出名的食材当属禾虫;东升镇的沙田区盛产“四大家鱼”,此外脆肉鲩、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也十分常见;在沿海的南朗,制作云吞不用面粉,鲮鱼肉饼制成的面皮包裹着香嫩的鱼肉;在沙溪,芦兜粽上榜了“舌尖上的中国”,遍布广东的大酒楼……

图片

▲石岐乳鸽

中山市区的多数街区已经被改造得相当现代化,如果你不经意地拐进那些小巷子里,就会发现那些被现代外墙包裹着的老建筑、旧式民居、洋房,经过了几十甚至上百年的风吹雨淋,这些建筑的外墙露出了它本来的颜色。

Lawrence是我的美食向导之一,他带着我从孙文中路走进无名小巷,路的左边曾是他的小学,如今变成了中山开放大学的校区,再走一会儿,就会发现一段旧墙,城墙布满小草和苔藓,几棵榕树的树根盘错在那些砖石之间,这段仅存32米的城墙,是中山的“铁城东门城墙”,兴建于宋绍兴廿二年(1152)到绍兴廿四年(1154),1921年至1925年间,县长吴铁城因扩建街道,逐渐将城墙拆除。

在古城墙的对面,有个修建于民国23年(1934)的月山公园,这个公园不大,有凉亭、石狮、石山、牌坊、半月台,在一棵古树下,有序摆放着当地居民因搬家或关停生意,而弃掉的大小观音、佛像、关公以及招财猫,这棵170岁的古榕见证过这个城市的历史,也见证着人们生活、迁徙与生计。

在中山的老城区里闲逛,能找寻到旧时广东特有的韵味。走出月山公园顺着无名小路继续前行,两旁的民居房中开始生火做饭,这是正午时分,偶尔冒出的炊烟,让远处的烟墩山阜峰文塔,变得朦胧起来。

穿过拱辰路,便到了狮子街,这片簇拥在老建筑群之中的菜市场已经开了几十年之久,人们戴着口罩,骑着电动车从这里穿行,12月时,疫情尚未消散,因为物流的关系,西洋菜、菠菜、胜瓜、豆角、莴笋这些日常蔬菜的价格都有所上涨,卖海鲜的摊贩索性没开,售卖猪、牛、鸡、鸽的铺子前站满了人。

转回到孙文中街,前方是孙中山纪念堂公园和中山博物馆,这两处建筑都兴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不少看过《辛亥革命》的中山人都说,当年革命拮据,中山先生连一碗凉茶都不舍得喝。

时至今日,售卖凉茶的铺子已经开得满街都是,仁山凉茶就开在孙中山纪念堂公园的正对面,从店铺上贴着的老照片可以看出,婆婆在这里坚守了30多年,她深谙中草药配方,售卖尖尾芋、五花茶、夏枯草、鸡骨草以及中山的特色甘味——三丫苦,她从3分钱一杯卖到现在的6元钱一杯。“我小时候就喝这家的凉茶,”Lawrence说,“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中暑、胀肚,或是水土不服,一杯凉茶可以给你治得服服帖帖。”

南大街与石岐西大街的交会处,地势逐渐高起,街角的银座大厦如今变成了一片荒地,旁边有栋红色的小屋,Lawrence说,这个地方以前叫“虾公”现在叫“维记”,以前是个生意不错的大排档,顺着这条路一直走上去,这里曾经热闹非凡,因小作坊、马赛克瓷砖厂、小食店密集而人丁兴旺,如今的南大街,狮滘口新村一代正在经历着旧城改造,曾经的记忆都被拆得一干二净了。“我小时候路过这里,就会让家人给我买玻璃厂雪砖,当时的叫卖声,小商贩骑着自行车、载着木头保温箱的样子,我到现在还能回想起来。”Lawrence说。

1

在老一代广东人的记忆中,无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姑六婆,人人去茶楼,啖过一盅两件再去开工。据说,香山(曾经的中山珠海一带)在清末时期,就已经有茶楼了。60年代时,中山开了大华、岐江、华园、月园、琼芳、茗园等茶楼,其中茗园档次不低,据说里面坐了不少来粤的港商,这里售卖的拉布粉、虾饺、叉烧包、千层莲蓉很受客人欢迎。

杨绮梅阿姨今年76岁,她说自己在17岁时,就进了中山饮食公司,随后就来到了茗园做点心。她的师傅叫吴九,来自广州。“那时候做点心很辛苦的呢,从夜里3点,工作到中午12点,师傅很严厉,当时没有预制,现做现出。”梅姨说。

1998年时,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人的生活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啖早茶文化逐渐让位,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只想吃一口“快餐”。也正在这一年,梅姨一家在华侨新村附近开了家粥粉面。店面不大,但整洁干净,桌椅餐盘,墙上的菜单,古朴的瓷砖,用的发黄的电扇,老式的日历,一切似乎都充满了怀旧的气息。

梅姨天生坐不住,待客十分热情,大概是因为在茶楼工作了多年,她对厨房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做事干净,用心煮,料用足。”梅姨不太会讲普通话,讲话时,一字一顿,“一碗靓粥,要做到粥底绵滑。”

在疫情前,客人们在开店前就开始了排队,人来人往,梅姨要忙到10点,才有时间休息。在最忙活的时候,梅姨和客人打招呼的声音,女儿吆喝着上菜的声音,打破了中山清晨的宁静,也让整条街变得有了生机。在疫情后,店里时常有空位,梅姨着急也没有办法。

早上8点半,9块钱一份的瘦肉鸡蛋肠粉已经售罄,看着隔壁吃得喷香,不免有些遗憾。于是我点了拉布粉和窝蛋牛肉粥,体会到了为什么在广东,大家会说吃粥而不是喝粥——牛肉的分量很多,在粥碗中,米是各种配料的搭档;家乐粥粉面的拉布粉做得顺滑,酱油有点甜,有客人说,这里还有鱼片拉布粉,是中山独一份。

图片
▲家乐粥粉面的后厨正在制作拉布粉

有古文写: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中山人,清晨一碗粥,墨守成规。这家开了24年的小店,陪伴了许多中山人的成长。有个叫长江的老客人,说这里有“最石岐”的粥,一家人来了快20年了,不舍得搬离竹苑。梅姨说她在厨房也工作了60年,从来没有停过,只是今年年初的时候,眼睛突然看东西变得蒙眬了,刚刚做了白内障手术。梅姨还没讲完,看见了老客人,又站起了身,迎了上去。

陆游写过一首诗:“粥香可爱贫方觉,睡味无穷老始知,要识放翁真受用,大冠长剑只成痴。”由此可见,吃粥的道理如养生,自甘淡泊。在青溪路上,还有一家名叫“海浪”的食点,虽然也经营米饭和粉,但在中山人的心目中,这永远是一家粥档。一碗肉丸粥,充满肉丸,肉丸弹压,肉香留在口中。通常,一家粥档只经营早、午两市,但“海浪”开足24小时,越夜粥越浓。

2

很多来过中山的人,都去过“石岐佬”,这家被游客奉为“最全中山菜”的店,位于康华路。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这家店的“浮夸”:一只巨大的卡通鸽子雕塑站在门口,比出一个“赞”,花里胡哨的大门上印着各种和鸽子有关的标语。餐厅带给人一种逛市集的感觉,门口的大棚挂着灯笼,明档里摆着新鲜的食材,厨师们在现场制作、烹饪,餐桌卡座有鸽笼和小船两种形状,在幽暗的灯光照射下,给人一种置身黄昏时的乡村的感觉。

张伟雄是这家店的主人,也是总厨,他管自己叫“岐人张”,他说自己对石岐的感情太深了。在他的记忆中,自己从小就是个吃货,很早的时候,他就把民族路附近的大排档和各种馆子吃了个遍。“父亲也是个吃货,他知道菜市场里什么最好吃,”张伟雄说,“家里的菜也都是他操持的,妈妈、妹妹和我几乎没进过厨房。”

从杨仙逸中学毕业后,张伟雄直接被分配到了富华酒店。在15楼的中餐厅里,他想象着父亲的样子,端起炒锅,拎起炒勺。那几年,张伟雄觉得自己见证了许多美食的生成,也见证了一个城市最辉煌的时刻。在1991年时,他已经成为厨师长,也被派到香港,去跟那里的“鲍鱼大王”杨贯一合作。在那边的厨房里,他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用“好食材”的理念,随后张伟雄先后管理了十几家餐厅。

在香港的厨房里,他见过不少中山菜,石岐的脆皮乳鸽、小榄的鲮鱼球、古镇的鱼饼、黄圃的腊鱼……他想,粤菜有这么多分支,广府菜、顺德菜、潮州菜、客家菜……中山有那么多的名菜,有那么多鲜活有个性的食物,可为什么没有人说中山菜呢?

带着这个想法,他回到了石岐。他总结了一下自己十几年的烹饪经验,觉得把石岐菜发展成一个菜系没什么问题。2000年的时候,机缘巧合,他跟自己的拍档就开了这家“石岐佬”。给餐厅命名的时候,张伟雄觉得“佬”是粤语中最常见、最亲切的称呼,他想让石岐和食客的关系变得近一些,随后又管自己叫起“岐人张”。

这个岐人张先后尝试了上百种菜,分数次更新到菜单中。渔家蚬肉饼、岐味酱濑粉、石岐炒米粉、岐式纸包龙趸鱼、石岐苹婆果、家乡芦兜粽、石岐榄角酥、黄圃盐焗猪尾、南朗豉油肉、东升吹涨鱼头、五桂山咸鸡、西郊鬼五马六……许多菜都带有地名,许多菜也带有中山的印记。

图片
▲张伟雄制作的鸽宴

12月初,因为疫情的关系,客人的上座率不到三成,在疫情来临之前,这里是中山最火的餐厅,几百个餐位座无隙地,门口还要排长队。“这三年,餐厅几乎没有坐满过。”张伟雄说,“这个装修风格,像个市集,人多的时候大家欢声笑语,人少的时候,客人讲话也轻言轻语的,看起来有点伤感。”

张伟雄先端上了开胃小菜,香麻腐皮,这个腐皮就在明档制作,淋上麻油,口感嫩滑,吃起来满口留香;冰镇黄鳝,处理得十分干净,口感脆爽,搭配一点芥末酱,有一种清新之感;鲮鱼球刚摆上桌,就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菠萝包外皮焦脆,菠萝的清香在口中弥漫;金吒是中山粉果的代表,馅料由猪腮肉、南乳、花椒、八角组成,咬上一口,油香四溢。在不少大湾区的美食家看来,中山蕴藏着古早风味,无论是一碟卤水、一盘烧味、一份炒菜、一盅例汤,都能吃出过去的味道。

张伟雄是石岐乳鸽的传承人之一,随后,他呈现了自己拿手的鸽宴。“其中几道菜还没放进菜单。”他说,“卤水乳鸽,采用的是白卤,和传统的红烧乳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软嫩,一个脆甜;盐焗鸽心肾,是咸鲜的味型,心肾软烂入味,是道不错的下酒菜;土茯苓老鸽汤,很是香甜;最后这道菜,我们把长豆角焖到软烂后卷成一团,最后淋上特制的鸽肝酱汁,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豉汁蒸脆肉鲩,是一道传统的石岐菜,豆豉、豉油强化了鱼肉的味型。“我其实不喜欢用现成的调味料,因为人的口味都被这些味道塑造了。”张伟雄又用卤过的鲍鱼和腌拌的脆肉鲩,以及冰草、冻干水果,做成了一道类似沙拉的凉菜,他觉得这样才能吃到鱼肉本身鲜甜的原味,“我给这道菜起名叫家乡咸淡水鲜”。

图片
▲脆肉鲩

吃过午饭,沏上一壶生普,就着一盘石岐杏仁饼,听张伟雄继续讲述着石岐的故事和打趣的段子。整个下午,他讲了很多押韵的梗,说了很多石岐话的歇后语,其中有不少都是关于中山饮食的,他像个石岐菜的布道者。

“石岐话是粤语的一个分支,与广州话可互通,但又不同。石岐人能听得懂广州、香港、澳门的粤语,但他们不一定听得懂石岐话,70年代以后,电视普及了,因为标准粤语的推广,石岐话越来越向广州话靠拢,许多旧时的发音和词汇都消亡了,新一代中山人也都听不懂了,比如我们以前说‘银钱’,就是人民币的几块钱,比如我们说‘下间’,是在说厨房。”

说这话的人,名叫舒饭,原名冯东航,是土生土长的石岐人,他曾经做过很多年的出版,现在做了公众号叫“至香山”,专门考据中山、珠海、澳门的风物,足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舒饭也是我的美食向导,他曾经写过两本关于石岐话的书,《石岐话词语笔记》与《石岐方言故事》。

那天下午,他讲了许多关于石岐话的故事,他讲做芦兜粽,“真係好大兜”,因为芦兜叶能长到两米长,包出来的粽子有两斤左右,芦兜叶两边和中间有刺,石岐话曰“勒”,所以第一道工序就是“批勒”,即去刺,“批”好的芦兜叶要用竹竿压平,洗净后再扎成一卷晾干水分备用。端午节,一大盆粽子端上来,可以这样说:呢兜芦兜粽兜兜都咁大兜。

图片
▲“石岐佬”店中制作的芦兜粽

“石岐话也见证了历史的演变,因为孙中山的母语就是石岐话。”舒饭说,今天看似“土得掉渣”的方言,实则却蕴含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记录这些语言,才能记录当年的味道。

3

咸水歌又名白话渔歌,是水上渔民用粤语演唱的歌谣,几十年前,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常有人唱起,因这些地区的居民长期与大海打交道,故而得名。在中山,咸水歌也叫“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多为情歌,但现在年轻人都用手机搞对象了,就没有什么人再唱了。据说,我们在央视上看到的咸水歌《春潮》,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味儿了,现如今,真正的调子,只有渔村的大娘还能唱几句,那个歌声听起来就像疍家人的布鲁斯。

南朗镇崖口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西侧,距离中山市中心约20公里。飘色本起源于中原的迎神赛会,后传到东南沿海,广东飘色起源于明末清初,属于社火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据清同治七年(1868)版《香山县志》载:“每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记载的就是南朗崖口飘色的盛况。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时,崖口村都要举行飘色表演,这一岁时民俗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南朗的飘色也叫抬阁,主要看点是悬挂在半空的表演,其中的格式角色大多来自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童子拜观音、闻鸡起舞、嫦娥奔月、桃园结义……这活动分为接神、小耍、随驾、大耍几个步骤,最后的高潮是聚餐,下午5时左右,各村村民都汇集到祠堂前面参加聚餐,吃饭时,还能观摩“地色”的表演。

在南朗棠记海鲜餐厅的墙上,我发现一组关于飘色的照片。餐厅老板棠哥说:“年轻人的参与度不行了,一般出街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可不要消失啊!”

棠哥名叫黄锦棠,生于1970年,今年52岁的他已经当了爷爷,在他的回忆中,南朗曾经是个没有渔业的渔村。“60年代的时候,这边不可以捕鱼,会被批斗的,但自己捉鱼吃没有问题。”他说,“小的时候,跟着家里人一起去割草,这些草当年都是喂牛的,如今牛都吃不到这种草了,都用来绑螃蟹了。”

棠哥小时候,经常偷偷出去捕蟹,退潮时,他会沿着滩涂踩出一个个小坑,走回来的时候,在沙子里插上根竹竿作记号,等再退潮的时候,他会沿着之前的路线走一圈,那些被沙子填平的脚印中,往往埋着一只大螃蟹。棠哥管这个技法叫“踩螃蟹”,随着捕获的螃蟹越来越多,他找出一条穿破的牛仔裤,系上裤腿,专门用来装螃蟹。

图片
▲棠记海鲜的老板棠哥

捕蟹自然是有乐趣,但更大的乐趣,来自换得的零花钱。或许也正是因为捉了许多年螃蟹,棠哥对这边的青蟹十分了解。“螃蟹有不同的生长阶段,重皮蟹是它在脱壳时的状态,新壳未硬,旧壳尚在,夏天最常见;水蟹是它刚脱壳的样子,身体很柔软,因为水分够多,所以吃起来是清甜的;奄仔蟹是处女蟹,有黄,但不够成熟,是软滑的,夏末到秋都有;膏蟹的黄最多,肉也肥美,从春天到秋天都能吃到;黄油蟹,从蟹盖蟹身都有黄,这很顶级的,比六月黄好吃太多……”说着,棠哥端出水蟹羹和盐焗的奄仔蟹,果然一口清甜,一口香嫩。

“1985年的时候,我们这边家家户户都开始捕鱼了。我宁可去捕鱼也不想去上山砍甘蔗。”棠哥说自己在船上待了九年,“锥鱼、狮头、龙利、咸淡水虾、白鸽鱼、乌鱼,之前随处可见,后来填海填得多了,我们就再也没见过当年的鱼王——三黎鱼。”

图片
▲盐焗蟹

棠哥讲起80年代末想要“偷偷去澳门”,把自己都逗乐了,他讲全村7个男丁,找到一艘发动机最大声响的船,“突突突”地往澳门开,不一会儿,就被边防给拦住了,回到岸上,罚了几百块钱。棠哥说自己第一次登陆澳门,是在2004年,那时候,南朗的生活已经变得富裕些了,“我们全家一起和旅游团去的”。

捕了9年的鱼,棠哥在1995年的时候开始从同学、朋友手里收鱼,再卖到石岐去。因为等车的船家越来越多,棠哥干脆就开了家小厨房,卖点早午餐给这些渔民。“这一卖就是13年,最开始就是做些面和小海鲜,到后来专门吃海鲜的人越来越多了。”棠哥在2008年时把这个小作坊改成了一家餐厅,随后扩建了4次,直至疫情来临之间,门庭若市。

餐厅里的海鲜砂锅粉丝,蟹子混着香芹和鸡蛋,十分漂亮;鱿鱼筒经过爆炒,充满酱香,咬一口,还有馅料;禾虫蒸蛋很是软滑,虫肉微脆,带有一种独特的香味……问到棠哥最喜欢吃什么,他马上回答“薄餐”。薄餐也叫薄撑,有甜有咸,黏米粉、糯米粉配上花生、芝麻,慢煎成卷。提到这个菜,52岁的棠哥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儿时的大茅岛,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图片
▲清蒸东星斑

餐厅的对面,有数千亩稻田,稻田里养着各种鱼和蟹,每年夏天,附近的摄影爱好者都会聚集在这里,吃上一顿海鲜,然后去拍摄附近的风光。到了晚上,水面上闪着几点渔火,村子里颇为安静,整个南朗渔村显露出它最闲适的样子。

4

很难说得清楚,谁才是香山岛上的原住民。石岐区的大墩村清代叫“蛋家墩”,疍民以船为屋,居无定所,后因开垦种植需要劳动力,因此不少疍民搁置了原先的捕捞技能,走上陆地,或许,那里就曾是他们聚居的地方。

大墩村是凤鸣社区里唯一的自然村,常住人口200多人,据说现在的“村长”还是个“80后”。这村的一边,沿着逸仙湖岸延伸,大树参天,犹如为低矮的平房群加了个盖子,这里的建筑多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大多无法考据。

同安小河自东向南流,穿过大墩村,这里的人们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传统——“起龙”。每年端午节后,龙舟被有意埋入河底,盖上泥水,保佑当地居民,而“四月八,龙船兜底挖”,说的就是挖出龙舟。除起龙外,请龙头、洗龙也都是充满仪式感的当地民俗。

大墩村有棵老榕树,下面有一间房子,房子是座庙,门口挂了三块牌子:大墩北帝庙、大墩天后圣母庙、大墩慈善基金会。北帝也叫作真武大帝,是道教神仙中的尊神,这里的像约有一米高,旁边塑有龟蛇二将、金童、玉女等从神;天后圣母是妈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或许这与水有关的神灵,也在暗示着村中的祖先来自何处。

图片
▲大墩村有棵老榕树,下面有座庙,每到晚上,庙门口就摆满了桌椅,这是从旁边的荣记食店坐过来的客人

有趣的是,每到晚上,庙门口就摆满了桌椅,这是从旁边的荣记食店坐过来的客人。据说,这家大排档只有老中山人才懂,这里曾是出租车司机和夜晚酒客的第二场,或归宿。人们在这里高谈阔论,畅所欲言,有市侩杂谈,也有光怪陆离的都市传说。

20余载间,卜卜贝、紫苏田螺、咸猪骨粥、炸鱿鱼须、椒盐九肚鱼被啤酒客们点成了名菜,有不少食客喜欢吃粥火锅,米水在炉上,微微翻滚,鱼片、水蟹、鸡肉、百叶、西洋菜,包裹了米浆,多了一丝甜香,变成了另一种味道。

图片
▲咸猪骨粥

冬夜,坐在街边,看着这些量大分足的菜,冒着热气的粥、汤、粉,似乎店家在用这种温度慰藉着每一位辛劳的夜归人。

老板问吃点什么,我要了一碗咸猪骨粥。在中山,粥可以是一天的开始,也可以是一天的结束。

AI 狂飙的时代,人还有价值吗?

本期主播:王磬

本期嘉宾:木遥(微博 @木遥)

最近两个月,受到香港中文大学卓越传媒人驻校计划的邀请,我在香港进行了为期八周的访学,并为新闻学院的学生们开设了一个工作坊,主题是关于 “如何提问”。就在我们上课的几周时间里,ChatGPT 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我在课上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有人说,在 GPT 的时代,会提问可能比会回答更加重要。有人欣喜,认为 GPT 将大大提高人类工作效率,减少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也有人担忧,认为 GPT 可能会带来大规模失业,甚至动摇社会的基本结构。

比尔・盖茨称赞,当前这场由 ChatGPT 衍生开来的人工智能革命是他所见到的自 1980 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具体来说,GPT 的革命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当前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有些怎样的误区?它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有什么是它能做的、又有什么是它永远也做不到的?它会是我们的 “奇点时刻” 吗?人类需要为此忧心忡忡吗?

今天的节目里,我们请来了一位懂技术也懂哲学的老朋友,围绕着关于 ChatGPT 与人工智能的许多迷思,展开了讨论。

……………………………………………………………………………………

王磬:今天录制之前,我也在微信上刷了一刷。我看到昨天被分享了很多的一篇文章。这个标题我给你念一下,感受一下焦虑的程度。叫 “微软深夜放炸弹、GPT4office 全家桶发布,10 亿打工人被革命”。这类型的标题在过去这段时间里面已经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一方面,媒体在写作的时候会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些标题去吸引更多的流量。但另一个方面,我也在读木遥老师的微博时感受到:现在如果仍然评价 ChatGPT,取得的这些进展 “什么都不是”,其实也是很有误会的一种解读。我这学期正好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学院做访学,在给这边的学生在开一门课程,也是在我们上课的过程当中,GPT 火了起来。在我们新闻业,大家就会担心。码字这件事儿以前可能还算是一个智力活儿,但是现在 ChatGPT 出现了之后就不一定了。我觉得但凡亲自玩过的人都会惊讶于是它遣词造句的成熟的程度,虽然它仍然有一些问题。我觉得当它以这种一个高度智能化、高度拟人化的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是会让人产生一些焦虑。

我是文科生,不懂技术,会提出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希望能够回应到普通大众对于这个议题的一些疑惑。我知道你这几年其实一直都有在关注 AI 的发展,也在社交媒体上有做一些分享。你要不要先分享一下,你最开始接触到 ChatGPT 大概是在什么时候?

木遥:我可以简单梳理一下 GPT 的发展,我不想把它变成一个像科普一样的严肃讨论,但是我觉得理清一些时间线可能会对大家了解这个事情有帮助。顺便说一下,你刚才描述的那种心理,就是一部分人非常焦虑,另外一部分人可能会有一点不屑一顾,甚至怀疑这个媒体是不是过度炒作了,包括那些震惊式的自媒体是不是在故弄玄虚。我觉得这都是非常真实的反应,我们待会也可以展开讲讲我觉得遗憾的、大家可能视角不够完善的部分在哪里。但是我现在回答你的问题就是时间线的问题。ChatGPT 不是第一代 GPT,很多人可能知道它背后的技术叫做 GPT3.5。GPT 大语言模型本身进入研究者的视线是两三年前,但是第一次比较成熟应该是 GPT3,但是 3 的时候还是更多停留在业内,跟一般的大众没有什么关系。ChatGPT 作为 3.5 的一个推向大众的 demo 版本,一下子引起了普通人的关注。这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发过一条微博,我说我觉得以后历史书上会记载 2022 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 ChatGPT 的发布,而不是俄乌战争。当时很多评价是觉得完全莫名其妙,怎么可能。但我觉得今天可能同意这个说法的人会多一点。

前两天大家也知道 OpenAI 推出了 GPT4。这个版本号听起来有点琐碎,有点像我们说 iPhone13、14、15 一样。但其实不是,因为碰巧是在 GPT3 和 3.5 之间,它的能力发生了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使得 GPT3.5 一下子冲破了我们之前认为大语言模型不太可能冲破的一些限制,使得它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也正是因为突破本身非常新,它发生在过去的一两年内,它没有进入大众视野。大众也不太了解这个飞跃的实质和它的影响。所以很多人可能还在用一种比较过时的眼光来看大语言模型,所以对它会有误解。这些人不光是一般的老百姓,包括一些非常知名的人士。我相信磬肯定知道两周前乔姆斯基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主题就是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这篇文章发表出来之后,基本上被业内人群嘲,大家觉得真的是廉颇老矣。原因不在于乔姆斯基本人的语言学观念是不是正确,原因在于他对这个新技术明显停留在一个过时的认知上。他中间举了一个例子说,你看 GPT 是不可能回答什么什么什么样问题的,但是事实上你只要打开 GPT 试一下就知道其实是可以的。所以我觉得要理解 ChatGPT 这个事情,需要了解过去时间线,特别是我刚说的飞跃是什么。

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事情,为什么大家过去觉得这个事情是有限制的,而今天又发现它的限制被突破了。大语言模型,传统上被认为是一个统计模型。什么是统计模型?很多人可能听过这样的描述,它的工作机理是你给它一些你说过的词,它根据在语料中学到的统计相关性来预测下一个词是什么。机制听起来过于的简单粗暴和无聊,以至于很多人觉得这怎么可能描绘人的大脑的工作方式,我们大脑又不是这么简单的机理 —— 你看了 100 万个文本,你记住哪些词后面有可能跟哪些词。这不是我们思考的方式对不对?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对这一类统计模型的能力的上限,事实上一直以来是低估的,直到 3.0 为止,它确实表现的就像是一个统计模型,它能够说出一些比较像是人说的话,但是你说它有意识,好像还不至于。从 3.0 到 3.5 之间发生了什么?发生了一个新的飞跃,这个飞跃是因果链条能力的建立。我以前在微博上写过这个事情。什么是因果链条?就是它可以做一些推断性的事了。它不只是我通过前一段词来推断下一个词是什么,而是我能进行一些类似于逻辑上的思考。比方你给他说我把一个香蕉放进一个纸袋子里面,但我又从纸袋里面取出一个苹果,就说明什么事情。如果你只是从字眼上的概率,你是很难想象这段话的下一个字眼最大概率是什么的。但是我们有逻辑,我们可以想说,这是因为纸袋里面本来就得有一个苹果,对不对?这个事情是逻辑上的想法,它不是单纯字词上的相关性导致。它需要你对这个纸袋子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香蕉进去,苹果出来有一点特殊性。它反映了什么问题?你需要有一个世界知识在后面。这个东西传统上是大家认为在语言模型的限制之外。但是从 3.5 开始,大语言模型可以回答这类问题了,可以建立这样的因果链条了。这个飞跃很大程度上是出乎人们意料的。事实上,它为什么能够做到,在今天仍然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即使 AI 的研究者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理解它为什么能够做到了。但是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它真的可以做到。关于这个领域的论文,如果有感兴趣的专业读者可以去搜所谓的思维链条的领域,它是过去两年的一个非常非常热门的领域。因为这个领域的出现,使得从 3.5 开始,语言模型一下子变得成熟起来了。

不管它怎么做到的,至少它有了一个好像是世界图景在它脑海之中的时候,它跟你聊天的就会显得非常非常的真实,就不像是只是话赶话在说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正是因为这个飞跃,使得 3.5 一下子变得可以面向大众了。所以从去年底开始,OpenAI 推出一个 demo 推到大家面前,引爆了整个媒体和一般老百姓的视野。之后,今年 3 月份顺势推出了比较成熟的 GPT4。GPT4 具体会引爆什么样的?接下来的连锁反应我们还要再看。但是这是正在发生的故事。

王磬:你刚刚提到的真正具有突破性进展的是关于因果链条的建立。为什么建立因果链条那么重要?之前技术上不能够达到的难点主要是什么?

木遥:这有点技术性,但是我可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如果我的回答有点过于枯燥,你可以随时打断。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做《思考快与慢》,它讲的是人的思考的两种模式,一种模式叫做快模式。什么是快模式?就是你看到一个东西,你本能地做出反应,这个本能是来自于人的动物性,所以这部分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你在眼前闪现过一个红色,你马上感知到危险。这个东西是不经过思考的。就是千百年来的生物本能,让你感觉到危险。你看到一个好看的异性或者同性,whatever,你会觉得 ta 对我有吸引力。这个也是,它不经过思考,它直接就触发你的荷尔蒙。这东西叫快思考。慢思考是你必须要一步一步想问题。就像我们做高考题一样,你不可能看到题目马上脑海中就闪现出答案来,除非那个题你见过。你必须要一步步想题面题干内容说明了什么,它又说明什么,所以推出答案应该选 A。这个过程是快不了的,它必须有一大堆中间步骤。这个东西叫慢思考。慢思考一般认为是人类有的,动物是没有的,或者至少极少数的高等动物,海豚这样的可能会有,但大部分动物是没有的。传统意义上的神经网络模仿的是人的快思考,哪怕像 AlphaGO 这样会下棋的非常聪明的神经网络,它也是快思考。为什么?它就是一个单纯的网络。一头有输入,一头有输出。我们通过训练使得它知道什么样的输入,应该有什么样的输出。把它放在现实生活中,给它一个输入,它给你一个输出,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步骤的。这也是为什么神经网络长期被人诟病,说它是一个黑盒子,因为它没有任何中间的过程,就是一头输入,一头输出。神经网络可能非常深,它中间的模仿函数的网络的结构可能是好多步,但是只是它思考的函数非常复杂,但它仍然没有步骤。它只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函数,仍然一步到位的从输入到算出来。而思维链条(COT)是完全不同的方式。它不是从输入一步到输出,它在模仿人类思考的东西。我给它一个输入,它先想第一步中间过程,用第一步中间过程想一个第二步中间过程,第二步让过程想第三步中间过程,推出一个结果。一旦你能够建立起这种结构来,你就能够做到快思考不能够做到的事情。因为我们很多人类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你要把一堆信息综合在一起,推出一堆中间结果,最终得到一个我们要的结论。

这个东西不要说低等动物,就是比较高级的,哪怕像猫和狗这样的动物,它其实都未必能做到,对吧?猫能够做到一步步想问题,其实有点悬,对吧?但是今天的 AI,至少 2021 年以后的 AI 开始逐渐能够做到这一点了。这就是我刚才为什么我说它是一个非常本质的飞跃。

王磬:我觉得刚才你那个例子还是很有帮助的。我只能说我现在比刚才 5 分钟之前稍微了解的更多了一点。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有很多疑惑的地方,比如像 AI 有多聪明这个事,其实也是过去这几年或者十几年大家一直在聊的一个事,包括像去年也比较火的那种 AI 绘画,你输一堆东西,AI 它能给你画出那么漂亮,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一些作品。所以我觉得是不是对业界人士来说,ChatGPT 它实现的飞跃其实是一个一系列的技术进步中的一环,但是到了社交媒体上之后,因为大家可能之前没有一直在关注,才会有一个印象,觉得这是一个技术性上的前所未有的提升,以至于导致了某种程度的恐慌。在你看来,技术飞跃的实现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木遥:我觉得是个很好的问题,飞跃怎么样放到一个更大的坐标系里面来观察。事实上,这个问题的业内人士本身在社交媒体上也有触及过。很多人发现了一个现象,好像业内的兴奋更大,业外一部分人觉得焦虑,而另外一部分人觉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或者是不是又是狼来了,又是炒作。而更重要的是,就是如你所说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今天大家已经被社交媒体训练的已经皮了,对吧?不管多大的事,都是震惊,其结果就是你分不出这个震惊的数量级,到底是 10 倍的震惊还是 1 万倍的震惊。反正它的标题都是震惊、叹号。所以你有必要把它放在一个真实的坐标系里,来考虑这个东西到底是多大的一个事儿。它和别的事,比方和 Alphago 这样的事儿,或者和画图这样的事儿相比,是怎么样的?这里面经常有一个概念叫做 AGI,就是通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一般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圣杯。什么意思?通用人工智能是一切问题的母问题。你要让 AI 或者让机器来做一个特定的任务,这件事情断断续续是一直都有进展的。AI 进展会下棋了,AI 可能也会作曲了,AI 也会画画等等。但什么叫通用人工智能?同一个模型能够同时做很多事,这件事情是困难的。因为同一个模型能够同时做很多事,意味着它不只是被某一个特定的任务所训练成了一个熟手,不管怎么训练出来的,而是它真正好像人一样,了解了关于世界的某些更本质的运作机理。你可以想象,你训练宠物狗帮你掉拖鞋。有一天,它非常非常熟练,可以认出你喜欢穿什么鞋,知道你每天回来最喜欢穿什么样的拖鞋,知道你哪天回来心情不好,不用给你拿拖鞋,这都是有可能的。这说明这个狗真的很聪明。但是如果有一天这个狗开始说我不只是帮你拿拖鞋了,同时我还帮你做饭,你就会觉得这里面一定有某些不寻常的事情了。因为你再怎么训练教拖鞋,这个能力不可能转化到做饭上。而通用人工智能的意思就是我能够训练出一个模型,既能够拿拖鞋,又能够做饭,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它不只是单纯被你训练成一个熟练工,它一定了解了某些关于世界运作的方式 —— 鞋是什么,饭是什么,以及我该怎么做这些东西。这个认知就要到一个非常非常底层的层面了。这就是为什么 ChatGPT 它本身引起的震动比之前那些震动都大。因为 ChatGPT 可以说是人类看到 AGI 通过人工智能的第一线曙光,它终于有点通用的意思了。

你今天也试用过,你也知道,你问它的问题并不需要局限于任何一个特定的话题方向,对不对?你问它什么都可以让他写诗。你让他模仿胡锡进写一个微博,或者你问它一个技术问题,让它写一个代码都可以,这就有点通用的意思了。特别是你可以很容易想象,既然它可以说话,它就可以通过这些话再去指导别的行为,对不对?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工具,让 GPT 去控制一个 agent,就是一个代理让它来进一步控制电器,进一步控制跟物理世界发生关联的、操纵的东西。就理论上来完全可以通过语言来真正做一些事儿,而它的语言本身又不限于话题,他就好像真的可以做很多我们生活中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上周四所发布的微软发布的新的 office。这个东西对人的冲击是很大的,因为大家都用 office,如果 AI 只是能够用来跟你聊天,还只是一个聊天机器人。如果 AI 可以帮你写文档,可以帮你写 PPT,可以帮你写邮件,可以帮你做会议总结,它就几乎可以做 95% 白领的日常工作了,对吧?通用性是飞跃在业界引起最大震动的部分。所以如果我们用震惊体来描述这次的震惊,是真的比较震惊,比之前的那些震惊要高至少一个数量级。

王磬:如果从你刚才说的意思来看,它之所以能够高这一个数量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它好像让语言具有了一个直接去行动的能力。这部分能力可能以前的时候大家还会觉得未来的方向可能会是 AI 结合,人仍然还是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只不过你用了 AI,这样可以让你工作中更有效率。但是一旦 AI 具有了直接的行动能力,它其实是完全可以某种程度上取代掉人的。可以这么理解吗?

木遥:我觉得取代不是一个好的词儿,因为取代是一个非常容易反驳的词儿。我可以说我仍然会干什么什么,AI 干不了,所以它取代不了我。但正是这种字面上的抬杠,使得问题的本质被掩盖了,因为 AI 在人的生活中的渗透是一个逐渐的过程。百分之百地取代你可能仍然不会发生,可是它也不需要百分之百的取代掉你,只要 50% 的取代掉你的某些工作职能,AI 就会对就业市场形成非常大的冲击。我有一个纽约的律师朋友,他是很早就开始用这个东西。他本身不是一个技术人员,他是一个标准的文科生,平常的用一个新软件都要紧张半天的那种人。但是他开始用这个之后,因为律师的工作是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文本的,而文本是 GPT 的长项,所以他就开始用。之后,我就问他说,所以你真的开始辞退你的员工了吗?因为他自己是一个律所合伙人。他说我还没有真正开始辞退任何人,但是我确实打算今年暑假不用再招实习生了,因为给我省下的活完全可以让我腾出手来做一些事,以至于我可以省下招一个实习生的 AD account。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影响对不对?它没有真正取代什么东西,但是它仍然冲击了一个真实的就业市场上的职位。

我觉得 AI 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它不会马上一下子让你这个人变得没有意义,但是它可以让三个人的活,两个人现在能干完,多出来那个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老板就可以把他开掉。它并不是百分之百取代的人的方式来逐渐进行的,而且这个事情是非常真实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很多人对冲击仍然没有做好心理上和事实上的准备。其实有点令人忧虑的原因就是,如果你今天还用一种这东西,都是媒体的炒作来对待这个问题,你就很可能会在真正的影响你切身生活的冲击到来之前,没有做好对自己来说比较有用的帮助。

王磬:我觉得我们可以顺着这里聊一下,聊一些可能更具体的使用的场景和可能会影响的群体。在你看来它的技术进展可能影响哪一些人群,哪一些工种?或者哪一类生活方式是最容易受到它的影响的?在我们目前已知的这种技术条件下,不用考虑它未来几年这种发展。

木遥:我来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它能够帮到你的工作。我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笑话,说 GPT 这个词儿在法语中会非常好笑。我自己法语很烂,我不知道为什么。如果在传统时代,我要么去问一个懂法语的人,我要么去搜,但是这个就很难搜,因为除非有人在网上贴过这个笑话,否则你也搜不出什么东西来。但现在有 GPT,我就打开 GPT 搜为什么。GPT 这个词在法语中非常好笑,让它非常快地告诉我答案。因为 GPT 在法语中的念法是 “我在放屁” 的意思。我不是说笑话很好笑,我的意思是过程反映了为什么它会有用,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大量的事物本来是以这种形式在人和人之间发生的。你有一个琐碎的事儿,这个事情你需要别人帮你来做,或者你需要一个秘书,或者你需要什么,但是在没有机器的时代,我们只能使唤一个人,或者我们自己花时间来做。但是有这个东西,它就可以帮你做,而且你去问它没有任何心理压力,你不需要付出心理成本。你不需要想说我要请教一个人,或者我要占他的时间,不需要的。

用这种模式来考虑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生活中工作中的很大比例都是这样的,事情琐碎、小,但又花时间。基本上我们所说的一个白领的工作,我不能给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是我可以有把握可能 50% 以上都是这种事情。你帮人写一个东西,或者你帮人回答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工作上的问题,或者回答一个知识性的问题,或者把一个什么材料总结一下。大部分人,我们今天所谓坐办公室的工作,都是这样的工作。极少数的工作是有创造性的、有原创性的。老板可能需要决策,大部分员工也没什么需要决策的。老板说小张你帮我把什么事搞一下?小张其实完全可以被 GPT 所取代。所以如果你问我哪一种职业最受冲击,我只能说任何需要在写字楼里面有一个小张跑来跑去的工作,都会被它所影响。因为小张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这类事情。

我曾经写过一篇微博,GPT 的本质不是一个对话集群,GPT 的本质是一种以对话为界面的服务。什么叫以对话为界面的服务?当你是一个老板,或者你是一个所谓的 professional,你日常生活中在不断调用这样的服务。你有一个法律问题,你需要有一个人来给你回答法律困惑。你有一个编程时候的问题,你需要请教一个人。诶,为什么这里有一个 bug,或者我听你的,你让我安装了,但是现在界面上弹出一个错误,我不认识这个错误,我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是我们工作中需要遇到的。在没有 GPT 的时代,我们需要有一个人,或者需要一个能够至少说话的东西来帮助我们来往下走。而 GPT 提供的就是这样一种服务。它以对话为界面,帮助我们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而这种服务在之前是不存在的。之前当然也有一些类似于智能音箱之类的东西是假的,它只能回答特定的有限的问题。但今天的 GPT 是通用的,它可以回答我任何问题。所以一切以对话为服务形式的工作都会被改变。而对话基本上是我们日常的白领工作的核心。不管是书面对话还是口头对话。你今天在香港,放眼望去那些凌厉的写字楼里面的工作,你想象他每天在干什么,想象一下为什么他们的工作不能够被 GPT 所取代。其实你能找到的理由是非常少的,因为他们大部分所做的事情,不外乎就是把从 a 那里遇到的问题,自己消化一下,再问 b,然后从 b 那里得到的回答再消化,也再传递一个 a。而这个事情,GPT 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王磬:我觉得在这里有几个点,一个是你刚刚说到消化以及转述的过程,就让我想起,其实在我职业早期,我曾经有段时间是在各机构里面给他们每天写 news brief,其实就是我把头一天这个地方所有的重要的媒体关于某一个行业的报道找出来,进行消化和转述,去 highlight 出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这大概是我十几年前刚开始进入职场的时候做过的其中的一份工作。如果放在今天的语境下来讲,这个是一份非常完美的肯定可以被 ChatGPT 去取代的一份工作。因为今天 ChatGPT 已经可以不光是帮我们去搜索新闻,也可以帮我们搜索可能更复杂的学术型的文献。但是另一个方面,我自己也会感到,当我们去说到消化和转述这个事儿的时候,这中间也存在一个质量的问题。比如当时我的老板,他有时候会跟我抱怨之前的助理,他经常会觉得他提供的 news brief 质量上可能达不到一个 brief 的要求,因为不够 brief,或者有时候 highlight 的点不够 to the point。我觉得这也回到刚才我们提到的另一个点,也是我自己觉得很想去深入了解的一个问题,就是 ChatGPT 从能做这个事儿,到能够以一个符合这个人完整的要求去做这个事儿,中间是不是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包括刚才你提到的,比如大家有时候抱怨 ChatGPT,它很擅长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它有时候会给你提供一个字面或者这种形式上看起来非常正确的文本,但事实上它的文本不太能够经得起考验。所以你会怎么样看待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上的一个问题,以及你觉得质量的问题它多大程度上可以解决?是什么时间框架内可以解决的问题?

木遥:这个问题是 ChatGPT 刚出来这的时候,很多人抱怨的核心,也是很多人觉得这可能不过又是一场炒作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可能用了两下,发现这不就是说车轱辘话嘛,而且好像也没有很深刻,而且很多时候还在胡扯。但是这里面有两个认知上的分歧需要被摘出来讨论。一个是 ChatGPT 其实不是一个产品,它是一个 demo。所以当你用消费者评估一个产品的视角评价它的时候,评价可能是不公平的。消费者评估一个产品,你可能会说我想要一个帮我扫地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把地扫得不干净。这就是一个很糟糕的机器人,为什么要为它而激动?但是这种视角,只当你讨论的是一个渐变式的新产品才有意义。当我们讨论一个突变式的新产品的时候,你这种评价很可能就会因小失大。我举个例子,在马车的时代,有了第一辆汽车,在各种性能上都碾压马车了吗?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马车被优化了几千年。而第一辆汽车,它一定是非常粗糙的,对不对?马车可能很舒服,抗震性能非常的好,它已经能想到的部分都尽善尽美了。而汽车,它可能会掉链子,它要加油,它可能滴里呱啦的,没什么防震,它一开始是有很大按他缺陷的。所以,如果你直接比较舒适程度,可能汽车未必比得上马车。至少第一辆汽车是这样。但是它仍然是碾压性的优势。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断层式的革新。所以当你评价 GPT 的时候,你必须分清楚哪些是我刚刚说的这种,它只是因为一个新的东西没有来得及做得好,哪些是它就不可能做得好。但这牵扯到第二个问题,还是那句话,我们大众其实过去已经被这种新技术的轰炸式的新闻弄得神经疲惫了,每个东西都告诉我能够改变世界。3D 打印改变世界,5G 改变世界,比特币改变世界,对吧?每一个东西它都会告诉你改变世界。关于元宇宙的新闻言犹在耳,今天已经没有人提了。你当时也说它改变世界,哪改变了,对吧?所以这种狼来了的心态是非常真实的。我们今天凭什么说 GPT 是不是又改变世界,还只是我们这帮人在认知上…… 我得承认,你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你有的时候弄错了,你有的时候以为它改变世界,其实什么事也没发生。这种错误的概率是存在的。但是我仍然个人觉得 GPT 可能比刚才说的那些东西都更有可能是真的。我不能说百分之百,但更有可能是真的。它的缺陷包括两个层面的缺陷。一个层面是它的表达是不是,用你的话说,to the point,或者是不是足够精准,这个东西是很容易通过模型不断地训练改进的。另外一个缺陷,它是不是胡扯,在学术上被称作 fact grounding。它的表述是不是基于真实的事实?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技术问题,因为我们今天知道 GPT 也好,GPT4 也好,它都是一个封闭模型。什么是封闭模型?它运行的时候并不实时查阅任何背后的数据库,它只是在复述在训练的时候记住的东西。如果在训练的时候这个事情还没有存在,它就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但这不是本质。缺陷这只是碰巧,因为从 OpenAI 公司的角度来说,它总得推出一个什么东西,而这个东西,你要让它查阅现实的数据库,你需要跟很多领域去谈,对吧?你要让它查阅法律数据库,你总需要去跟一个法律数据库的供应商去谈一个什么 deal 出来。或者你要让它实时检索网络,你总得让它真正部署到一个可以实时检索网络的服务器的层面,服务器本身要处理大量的跟现实网络的交互,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Bink 是一个很好的尝试,Bink 把 GPT 置入到搜索引擎之中,但是又同时能够实时检索网络。但是你可能更需要更专业的比方,你需要他能够回答医学问题的时候,不是靠你的记忆来回答,而是你真正去查一个真实存在的医疗文献出来。这是我们作为消费者很一个很自然的需求。而这个东西实现起来是需要时间的,因为它牵扯到跟现实的已经存在的知识信息,网络上存在的资源有一个沟通的过程,这个事情不会一夜之间发生,但是它也没什么技术上本质的障碍存在。所以我几乎可以肯定在未来一两年内,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基于真实数据的、做好 fact grounding 的 GPT,那个时候 GPT 就不只是靠它训练时候记住的东西来回答你了,它就变成一个中间的 layer,它负责理解你的问题,输出一个答案。但是它背后的事实来自于一个更真实的,比方说法律文书的数据库,或者一个医疗资源的数据库或者等等。那个时候它胡扯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这件事情并没有很困难,我相信会很快发生。

王磬:而且其实你说让我想到它跟人脑的结构也是有点类似的。比如我在跟你进行对话的时候,如果我不是同时在用互联网,我在跟你进行对话的时候,我所告诉你的所有的东西,其实我在这个点之前,我已经接受到那些东西,我不可能在跟你对话的时候实时去查询。比如今天天气怎么样,香港的人口是多少,我没有办法实时去查询这样的东西。如果我现在跟你讲了这个东西,只是因为我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所以从那个程度上来说,ChatGPT 如果真的如你所说,它能够在接下来一两年内,不光实现理解、回答你的问题,这样一个需要一定的逻辑能力,需要一定的这种交互能力去完成的动作,它同时还可以在交互的同时进行一个无限的连通,相当于让你在跟他对话的时候,你可能获得的信息比你跟一个这方面的专家获得的信息更及时、更准确。如果真的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你会觉得这其实是会让人感觉有一点焦虑的时刻吗?

木遥:首先,这不如果,这是必然,因为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今天的 Bing 就是微软新的搜索引擎,我们一般叫 new Bing,但是读起来有点怪。它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是实时教育,只不过它因为服务上的限制,它没有办法查阅的非常多,因为对服务器压力很大。它也在不断优化这件事情。特别是如果你用中文,用 new Bing 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因为由于各种法律上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它中文所能搜索到的东西是非常局限的,可能局限于百度知道这样的来源。而这些来源本身的质量你我都知道是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你用英文的 new bing,今天事实上是已经在回答你的问题的时候实时调用互联网了,已经不是在靠它的记忆在回答了。但这只是一个通用的搜索引擎,以后会有越来越多专用搜索引擎出现。我跟它聊的时候,它去实时调用一个真实的专业数据库。而这件事情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难点,它唯一的困难是你得真的去做这件事。得有一堆工程师负责把这些该连的接口连起来,这是需要花时间的,而且需要对方答应给你提供数据的提供商得愿意让你去访问。但这些问题都是可解决,它没有技术上的本质障碍。所以归根结底,GPT 它就是一个中间的过渡层,它背后是真实的、大量的、无限的网络知识。它前面面对的是我们这样的人,它起到的是我一开始一个作为对话的服务。它负责把结构化的知识翻译成我们人类可以接受的自然语言,又把我们人类的自然语言问的问题,翻译成从结构化的知识中提取信息的这么一个 action。这件事情会不会让你焦虑?我打一开始就说了,它当然应当让你觉得,咱们不说焦虑,至少让你觉得做好准备,否则你就会在真正的变革发生的时候措手不及,因为这件事情不是万一会发生怎么办的问题。它是正在发生,并且很快就会。因为这个东西它带来的效率提升是碾压式的,所以它速度会非常快,就像是当年汽车取代马车一样。它毕竟是一个代际之间的差距,有点像我们中国人刚刚接触到洋枪洋炮的时候,差距是你还是红缨枪,对面已经是火枪火炮了。那个差距是你没有办法抵抗的,一触即溃的。所以这个过程本身会非常快。而且你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还在想说这只是未来,它万一可能会发生,它不是万一,它一定会发生。

王磬:我就把这个问题再推得更极端一点,因为我觉得在科技发展期,其实大家一直以来也都会聊到科技奇点的问题这个概念。当然你可以给出个更好的解释。我非常肤浅的解释是,根据科技发展史,有一类观点认为,在某一个点,人类可能会接近一个使得现有的文明完全被科技发展所颠覆的这样的一个事件点。这个事件点某种程度上它具有一定的科幻的色彩,可能在一些这种科幻电影中也曾经不断的被描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作为一种假想而存在。在你看来,你觉得这会不会是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点时刻?

木遥:首先,如您所说,奇点的东西不是一个有共同接受定义的东西,所以你很难精确地说什么是我。今天早上,我们醒来,发现世界怎么样了。这是一个文学性的比喻。你并不会真的找到那么一天或者一个时刻。但是你要说这次的,咱们不说它是不是工业革命,它至少是一个不管什么意义上的革命。它有没有特殊性?有的。我们人类在过往的工业革命史上对机器有一个非常本质的优势。我们虽然在体能上远远输给了机器,但我们的脑力从来没有输给过机器。而我们一般认为人类的能力不外乎就是体力加脑力,或者我们的肉体加上我们的灵魂。如果你在脑力上也被,至少在很大一部分层面上被机器取代了,这就不只是你被机器取代了一部分的问题,是你必须要严肃地问一问自己,我还剩下什么是机器做不到的?这不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我们必须理解,过去两三百年的现代社会,是被这样一种基本认知所塑造的。人类的价值体现在他的脑力上的价值。一个小孩身体非常好,但是脑子很笨。另外一个小孩身体素质一般,但脑子很好。我们一般认为后者更有出息,但这个认为是哪来的?这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这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让我们觉得脑力比体力在社会价值的鄙视链上更高,而它更高的唯一原因是它是我们人类的优势的体现。我们再把话题再推得极端一点,我们想想,有三个小孩,一个小孩身体倍儿棒,可以肩上扛 200 斤麦子。一个小孩脑袋非常好,会做奥数题。一个小孩长得非常好看,他身体也未必有多么大的体力优势,但是他就是长得非常好看。我们今天的家长会觉得哪个小孩最有出息?我们会认为脑子好的小孩最有出息,对不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第一个小孩是最没出息的,他只能去送外卖。第三个小孩他可能也能挣很多钱,他长得很好看,但是我们今天的价值体系认为你靠脸吃饭,不是说不可以,但他好像有点不是正道,或者不是我们家长会希望小孩子走的道路,对不对?你今天问一个家长,希望小孩他是做工程师还是去当网红?他可能会觉得网红也挣很多钱,但是他仍然希望,如果你能做工程师,还是做工程师好。但这个价值排序,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让我们觉得脑力是最高级的。脸也挺重要的。你要只有肌肉,那就好像等而下之。但假如你的脑力也被机器碾压了,这个价值体系还能不能维持?显然就不能了。你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聪明是一种优势。聪明就跟你能肩上挑 200 斤麦子一样。因为你反正也不如 AI 聪明。当然,今天还不是这样。今天我们仍然比 AI 聪明,但如果 AI 进一步变得更强大的话,你就没有 AI 聪明了。那时候,我们人类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如果你还是长得很好看,你是当网红,如果你长得不好看的,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本质的存在主义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没有好的答案。因为我们人类没有经历过这种时刻,我们人类没有经历过在方方面面所有的维度上都比不过机器的时刻。所以把它叫不叫奇点,我不知道,但它确实是一个崭新的、没有存在过的一个状况。

王磬:另一个问题也是刚才你提到历史上的这种情况。所以,如果比如要帮助我们理解今天的情况到底有多特殊,你会觉得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也是出现过的、这些对世界格局,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技术革命,你会觉得有哪一次可能会是跟这一次可以相提并论的吗?

木遥:这两天会在网上看到很多比喻。很多人说周四的微软发布会是微软的 iPhone 时刻,相当于苹果在 2007 年推出第一代 iPhone。也有人认为这次的革命的幅度会超过智能手机的革命。我们这代人其实最近的两个革命,一个是互联网革命,大概诞生在我们这代人刚出生的时候。一次是智能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一般被认为就是乔布斯那次著名的发布会,2007 年的时候。这是我们能够拿来做参照系的东西。当然我刚刚说了,这两个做参照系都不是特别合适。

首先,我个人觉得这次人工智能革命的激烈程度会至少大于移动互联网,是不是大于互联网本身还不好说,我们还要再看。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刚说了,这两次革命再怎么说,已经发生这两次互联网加上智能手机,都没有触及到我们人的存在意义的问题,对不对?你并不会觉得有了互联网,你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但是当这世界上大部分人,他会问自己,我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干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就算我们社会结构因此适应了我们,给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发一个今天在西方讨论很多的 UBI,就是基本生活补助,或者给你一个基本的钱,让你不至于死掉。即使这样,这是不是解决了问题?其实没有,因为我们人毕竟不是只能靠混吃等死就能过一辈子的生物,我们需要有一个存在感,我们需要有一个存在意义的自我追问。哪怕是可能不知识分子的人,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日常的老百姓,他也需要有某种意义感。我们都听过那样的故事,就是一个人退休之后,或者一个妈妈的发现她的儿女长大成人,不再需要她的建议之后的那种失落感。为什么你会觉得失落?因为你觉得我希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不对?有用并不一定体现在我挣工资,但我希望别人认可我的存在,我希望我以某种方式在跟别人交互的时候发挥出某种价值。但如果我不但身体的能力比不过机器,连作为一个可以对话的人所能提供的价值都比不过机器的时候,它对人类的心理上的冲击是无可比拟的。你很难跟互联网或者跟汽车或者跟飞机的比较来做衡量,因为那些东西并不触及这个层面,而这次是真正触及了这个层面。你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既不特别漂亮,又不特别聪明,你不能够成为那些去开发 AI 的工程师,你只能用它。你工作的意义是?你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我没有答案,但是它确实是我们人类第一次碰触到这样的问题。

王磬:我想反向来问一个问题,我们刚才其实谈了很多 GPT 可能带来的技术变革,它能做什么,现在能做什么,未来可能能做的更多。从你的角度来看,你觉得如果我们要去定义 ChatGPT,它不能做什么,你会怎么定义?

木遥: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面,我们社会的家庭观念,或者我们社会的关于家庭劳动的价值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在上一辈人的观念中,比方假定你是个家庭妇女,你的工作是不被认可的,对不对?老公出去挣钱,他觉得他在挣钱养家。老婆在家里工作了一整天,甚至不是一周工作 5 天,是工作了 7 天,但她在家里面收拾东西,洗碗做饭,照顾好小孩。这个工作不被认为是挣钱,不被认为是平等的劳动。所以老公可以回来往床上一躺。我在外面挣钱挣了一整天,好累。你给我什么什么干什么?过去 20 年,由于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由于社会更全面地进入现代化,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个观点发生变化了,我们开始意识到家庭劳动也是平等的劳动,这部分劳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取代的。但它再怎么说平等,它也只是我们把本来不被承认的劳动价值提到了一定层面上。AI 的出现会把变化更剧烈的,我甚至都不能说推动,而是把它会打乱。为什么?因为你会发现,它会把这两件事情的重要性调过一个个来。AI 仍然不能帮助你洗碗,它仍然不能帮你照顾小孩,伺候老人、收拾家。某些部分可以,比方扫地机器人可以帮你扫地,但是很多事情今天仍然大家做不了。最简单的,你想把衣服都叠起来,这个事情你雇一个机器人来干,仍然不是马上就会发生的事情。传统上认为是成功人士的,每天出入于写字楼的西装革履的老工作,干的事情反而会变得毫无意义。他的工作既挣不来钱,也挣不来意义感,因为他做的事情,AI 都能做了。我们的不管是家庭观念也好,劳动价值也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自己不知道,但是它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你刚问我什么样的工作仍然不能够被取代。这些东西仍然不能被取代的。那些照顾人的部分,那些在情绪上,在肉体上,在一切人和人交流的意义上所付出的劳动,都仍然是不能被取代的。当然,今天 ChatGPT 已经可以跟你聊天了,所以你可以跟它倾诉,甚至可以跟它谈恋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但是它仍然不能取代你真实人和人之间的 care 对不对?但它可以取代你在白天上班的时候看起来光鲜的白领。所以,它会非常非常深刻的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的对价值的排序。我们本来被看作比较低级的所谓的家庭劳动,或者是那些不挣钱的劳动,会变成人类真正的安身立命的东西。而那些传统的被认为是高级的 professional 的挣钱养家的劳动,我也不知道像什么一样,但是它会逐渐消散掉。

王磬:你提到这个,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比如像照护或者情绪价值。我记得前段好像是 ChatGPT 刚出来那阵子,当时有一个主流媒体的记者去跟 ChatGPT 进行了一场聊天,他后来把整个的转写发在了网站上,他说他聊完了之后,其实当时有点恐惧,因为 ChatGPT 跟他聊到他的感情,并且劝他离开他的妻子。我不知道那个东西它在发出来的时候,以那样的一种 highlight 发出来,这背后有多大的一个真实性,或者是不是中间有一些过度阐释的部分。但我觉得它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于是 ChatGPT 它可能提供的想象确实我们之前从未想过的。我记得曾经有过一部电影,叫做 Her,讲的就是一个人跟人工智能在谈恋爱的故事。人工智能跟他交互的方式是以一个女性的声音,当然那个声音非常的好听,是斯佳丽约翰逊配音的。在故事当中,这个男主角确实是不可自拔地跟 AI 在进行一场恋爱。所以某种程度上,你要说他是可以部分的去取代对人的这种情感价值、陪伴价值,甚至可能有一天也能够实现照护的一些功能。

如果按照刚才我们讲的逻辑,它现在既然已经能够比如从 ChatGPT,包括在 office 里面的这种应用,它是可以指导你去进行一些行动的。如果加上之后这种物联网的一些发展,像比如叠衣服,现在可能会是一个比较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动作,但是听上去其实是一个相对来说技术上更容易解决的一个问题。你不需要把动作拆分成很多的步骤,但实现它可能也许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比如再早一点,像洗碗机这么复杂的功能也得到了一个实现。所以我想讲的就是,听你聊完了这些之后,我自己现在对于 ChatGPT 的感受确实是还挺复杂的。一方面知道它会对你的这种工作、现在这种生存状况带来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都不是一个未来,是他很有可能就已经是一个现在进行时。但另一个方面,它其实也把现在的结构当中,可能很多重复的部分,或者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一些资源,让他进行一轮更好的整合,也许会在某些程度上把人类从大卫格雷博所说的那种 Bullshit Job 当中解放出来。但是我想知道,从你自己的角度来看,如果去描述你在面对 ChatGPT 的这种巨大的技术进步,你的这种情绪上的回应,或者情绪上的一个波动,你会怎么样去描述它?

木遥:先回答刚才纽约时报的问题,就是他跟 ChatGPT 聊了一晚上,谈了一个非常荒谬但好笑的恋爱。我们会不会有一天真的觉得 AI 可以跟我们谈恋爱了,或者满足我们的情绪价值需求了?我不知道,可能会,可能不会,可能我们这代人还不会,因为我们这代人的思维形式已经定型。但是今天才出生的小孩,他会不会?我一点概念都没有。我有很多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家的小朋友其实在家里跟智能机器人聊天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我们很难想象,因为你觉得你在家里跟一个音箱聊天,是不是有点 creepy?但是如果你出生的时候家里就有一个智能音箱,他可能不觉得这任何特殊之处。你就聊了。

王磬:我补充一个例子,我最近在学校里面教课,我的学生就有跟我说,他们的同龄人里面在跟 AI 谈恋爱已经不是一个非常少见的现象。

木遥:所以我们会不会真的跟它谈恋爱,我不知道。如果一个宅男,他本来也没有什么真实跟人谈恋爱的能力,他确实觉得 AI 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这也是有可能的。它会不会能够帮我们叠衣服?你刚用了洗碗机的例子,其实洗碗不是一个好例子,因为洗碗那个东西是碗,碗大不了就打碎了,也就是个碗。我这么说好了,我举一个很简单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你要给小孩换尿布,这个事情什么时候能够让机器来干?我认为不会很近,因为活生生的一个小孩对安全性的要求不是像洗碗机这样的。它虽然是个技术问题,但它不是一个马上就能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它反而比很多我们认为本来遥遥无期的事情 —— 比方说让 AI 写一个长篇小说 —— 更难。当然,这是关于未来的判断,很难百分之百的确定。

但是,归根结底的本质问题是,我们在情感上的需求是什么?我们这代人可能已经逐渐步入中年,我们可能思维模式已经定型了。下一代人是不是这么想我不知道。但是我们人的情感需求是不是只是有人陪你聊天就够了?还是你真的需要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是一个哲学问题,我没有好答案。这应该是一个用你一开始的说法,这其实应该是一个文科生的问题,对不对?我觉得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很好的答案。但我觉得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件事情是,这个话题其实也挺危险的,因为你知道,在今天的中文互联网上,你要讨论任何关于性别的议题都很危险。但是 AI 会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我们传统上认为女性更擅长的很多优势的重要性,因为那些东西相对而言不太容易被 AI 迅速取代。这句话当然很容易找到各种各样的漏洞,但是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我们传统上认为,我们今天的职场上,你说它是偏见也好,说它是刻板印象也好。但今天我们确实更普遍地把跟理工科的或者跟定量思维有关的任务派给男生,不管男生是不是实际上更好。你要问我,我并不认为男生更好,但是现实社会结构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男生来做这样的事情是让社会上更约定俗成的一种办法,而把那些跟沟通、跟协调有关的事情派给女生。我需要强调,不是这件事情有什么必然性,但今天的社会事实上是这么运作的。这两类工作,哪一类更容易被 AI 去代替?显然是前者。AI 今天会让你处理一个 Excel 报表的工作变得完全不重要,因为它做 Excel 比你做得好多了。但 AI 能不能更好地协调一个团队?未必。因为其他团队。我们仍然是人的生物。本能需要有某种人和人之间的 bond,人和人之间的非常微妙,非常难以言表、但真实的 human interaction 所带来的 chemistry。这种能力,AI 暂时是做不到的,或者我们想不到它用什么形式做到。我们人类可以服膺一个真实的人的协调,但是我们人类会愿意服膺一个 AI 的协调,或者它的领导和指示吗?这其实我不太确定下一代人会不会,他们可能会觉得更自然,但是我不知道,只是我们这代人,可能需要一点心理上的转变。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我刚回答你的问题的第一个层面。我们人类仍然是有一些工作暂时不会被马上取代的,这种牵扯到人和人交流的。

王磬:我想问你,从你个人来说,你觉得你会跟 AI 谈恋爱吗?

木遥:我不会,但是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我的思维方式已经定型了。下一代人会不会我不知道。

王磬:你不会跟 AI 谈恋爱的这个点,你觉得 AI 它不能够给你提供的是什么?

木遥:不能给我提供的是一个我在活人那里获得的认可。这里面牵扯到一个本质问题,就是为什么活人的认可那么重要?我不知道,但是我小时候是这么被培养长大的。人总有他的时代局限性。我和你是一代人,我们这代人就是这么觉得的,觉得活人的认可比一个算法的认可重要。但是我们小时候也没有什么算法的认可这回事,对吧?所以你打一开始你追逐的就是活人的认可。如果小时候就告诉我算法的认可也挺重要的。那我今天是不是另外一种想法我不知道,但我们毕竟已经长大了。

第二点是我们所描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它并不会让你在一夜之间看到,它必须跟我们别的社会议程一道发生作用。我仍然想说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很多社会结构的变化,其实在没有 AI 时候也在发生。我们今天的领导层上越来越多见到女性,我们强调 diversity 等等。这些东西长期以来只是被认为一个纯粹社会议题好听点叫社会进步,说难听点叫白左的 agenda。但不管怎么说,它是真实在发生的东西,但 AI 的介入会跟它同步发生,使得这个过程变得更加有趣,也难以预料。因为有很多我们传统上被认为重要的特质会变得不再重要,所以整个权力结构会因为 AI 的参与进来而发生重要的调整。而这部分我是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把它总结出来的。我是在回答你一开始的问题。我们认为哪些事情能够不被取代?我不知道。因为新的权力结构中可能有一些新的角色出现,而这些角色在旧的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我根本无法预料到。比方有些新的决策。也许 AI 沟通师或者什么之类的,根本以前不存在的角色,而这些角色可能会变成某些人的专长,我不知道。这是我要想说的第二点。

王磬:刚才说到我们从小怎么样被教育的问题。确实,作为人来说,你是有成长期的,你过了成长期之后,其实你的这种价值观、世界观,你怎么样去认识你周围的世界,这一套结构已经被建立起来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已经变成了一个所谓的成熟的人,一个成年人。但是我不知道对于 AI 来说会不会其实会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是一个扁平的过程。没有所谓的比如青春期,也没有人生,不会存在不同的阶段,他可能也不会死亡。

木遥:它没有人生,但它会有换代。我们人在整体上来说,虽然我们每个人有人生一说,但我们的人性在整体上来说,上下限是比较固定的。而 AI 的特点是它每一代跟前一代都不一样。所以你不是面对一个 AI,你是面对好几种不同的 AI,每两三年就会面对一个全新的 AI,而那个 AI 又要让重新适应一遍,对吧?所以其实 AI 是一个更大的集合。AI 的 diversity 其实比我们人的 diversity 要更大,只不过我们今天只有一个 player,就是 ChatGPT。但很容易想象,10 年后、20 年后,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种完全不同的 AI 同时存在的,所以它每一个个体是固定的,但它们之间内部的方差会远远大于我们人类之间的方差。

你刚刚说人类的适应性的问题,我想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相信很多人也很关注的问题就是未来的教育哪些东西还重要,哪些东西变得不重要了。我们这代人的教育重要不重要,是我刚刚所说的那种我们现有的社会结构决定的。我们认为数理化最重要,其次是文科。我们虽然政治不正确,但是我们都心知肚明。在我们念书的时候,理科是比文科被大家认为是更好的专业。我知道今天网络上会对这种问题有很敏感的反应,但是我们不是说这件事情应该如此。但是,我想说的是,我刚说的是工业革命的语序。工业革命让我们觉得文史哲相对没有数理化那么重要,或者是跟现实生活直接发生联系,或者有 impact。但是在 AI 介入之后,这个结构会被打破。所以会不会走到下一代人,他们就会觉得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句话没有任何道理?我们今天是很难想象的,但是下一代人可能会觉得当然应当如此。你学好数理化干什么呢?而且这种变化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你想象一下清朝末年的最后一批翰林,他们面对的是同样的情况,他们读了一辈子四书五经,靠着这个安身立命,靠着这个当上大官,靠着这个变成国家领导者。但他们下一代是完全不学这个了。

我小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困惑,就是 1840 年英国人打过来了,那个时候难道你就没有意识到四书五经已经没法面对这个现实世界了吗?为什么中国人要到 60 年后才取消科举?你难道要花 60 年才能意识到科举已经完全没有实际意义了吗?后来我长大了,我就意识到这件事情的必然性了。为什么要 60 年?因为 60 年差不多就是两代人。一个小孩是没有权利去取消科举制度的,只有那些已经功成名就、位高权重的大人们才有权利取消,而他们自己是科举上来的。你让 1840 年的那些宰相翰林大学士们取消科举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自己一辈子只经历过科举制度,他们的儿子那一辈 30 年后也不会取消科举,因为他们虽然在 1840 年的时候还不是掌权的人,但是也已经 30 岁了,世界观也已经定型了。因为他们的孙子辈,184 年刚刚出生的人走上权力中枢之后,那要到 60 年后才取消,科学的真正的动力才会大于阻力。物理学家普朗克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物理学的每一步前进,都是由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葬礼构成的”。他的意思是说,只有老一辈人死掉了,那个旧的观念才会真正消失,新的观点才会出来。你说当时英国人打过来的那个冲击够剧烈了,冲击再怎么剧烈,还是要两代人才能完成观念上的转变。

今天很可能你仍然会发现,人的固有的惯性、生物上的惯性仍然会起作用,我们仍然会试图捍卫我们这代人或者我们下一代人的世界观,直到我们都死掉了,我们下一代人也垂垂老矣,再下一代人才会彻底迎接 AI 的新的时代。到那个时候,他们才会真正觉得,为什么人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学习所谓的理工科知识,这些知识难道不应该让 AI 来做吗?那一天的教育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

今天还有很多人会说,你应该去学习理工科的,甚至还有很多人让你去学编程。我那天看到一个非常好玩的新闻,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在线教育机构,叫做 Khan Academy,可汗学院,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做在线教育的机构。他们很快地跟 GPT 接触,用 GPT 来改善他们的教育。一方面你会觉得不错,动作好快。另外一面,你又会纳闷说我到底为什么还要再学你这些课程?这个感觉就好像是你一个马车夫,明明都看到汽车发明了,他兴高采烈地去学开车。但你问他学开车干什么,是为了去更好地喂他自己的马。你会有一种时空错置的感觉,他那些课程本身到底还有什么用?虽然我可以通过 GPT 作为助手学得更快,但是我为什么还要学这个东西?包括今天很多人还说人工智能是 Python 写的,所以我要现在学 Python。问题在于,人工智能固然是 Python 写的,可是人工智能自己也会写 Python。所以你在一个已经有了人工智能的时代,你为什么要去学 Python?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人会有固有的惯性,我们不能够一夜之间就调整到新时代。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很可能要消耗到一两代人的时间,才能够真正跳转过来。中间这个过程可能是非常混乱的,可能是非常无序的,甚至可能是波浪型的,我不知道。

王磬:你这里就讲到一个我觉得挺有趣的逻辑上的矛盾,就是人工智能仍然是由这些人工智能的软件工程师书写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从现在开始,新的这一代,他们就已经觉得学习编程是一个不需要再去学的事儿。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达到可以去编写人工智能的水平。因为你要写,你肯定还是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才能到达那个水平。如果是这样子,未来的人工智能,它的更新换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自己给自己更新吗?还是说会怎么样?你为什么笑?这个问题很蠢是吗?

木遥:不蠢,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问题,但是它过于科幻,以至于我很难忍住笑。我觉得长远来看,人工智能自己更新自己是一定会发生的。但是重点不在于长远,因为那天到来的时候我们都死了,重点在于我们怎么过渡到那一天,中间是什么样一个状况。简单的说,我不知道,因为你问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不光是在编程领域,在各个领域都存在的问题,人工智能首先淘汰的是任何一个技能上的平庸劳动者。这很容易理解,对吧?因为如果你是真的一个极其出色的人,你仍然是有一技之长可以做得比较好的。但如果你只是平庸,只是 average 水平,人工智能就很容易把你去掉。但你马上就会问,你把平庸的人都淘汰掉了,那些少数的人,他们从哪里成长起来,对吧?我就像我们刚才说了一个公司里面那些小张小王都被淘汰掉了,老板不会被淘汰,可是老板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也得从小张小王那个地方干起来。用中国人的话说,“宰相必起于州部”,他必须从一个小官干起,一步步干到宰相。如果你把第一层的平庸的东西都干掉了,社会职业路径是怎么样的?我们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所以我不知道未来的社会到底怎么样。如你所说,大家都不学 Python,到底一个人怎么变成写 Python、写人工智能的工程师?虽然那可能是个很小的群体,全世界只需要 1000 个人就够了。但他的职业路径是怎么样的,我不知道,但我说我比较有把握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会一定会发生。

人工智能的出现,会极大地放大人和人之间技能差异所带来的资源差异。这个过程不是新的。人类历史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农耕时代,一个好的农民和一个坏的农民的年的收成的差异,不会有特别大的差异,差出一倍撑死了。到工业革命时代,一个好的工程师或者一个好的技工,他所能创造的价值就已经比一个平庸的人、平庸的技工创造价值要高很多了。因为机器可以放大差距的能力。到了编程时代,过去 20 年,你已经会发现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师,他所能的创造的价值,他所能够造成的社会影响,会远远高于一个平庸的、学了两天 Javascript 就跑到社会上找工作的一个普通的码农,差距会非常非常的大。我曾经跟磬有一次私下聊天聊过这个问题,Google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工程师叫 Jeff Dean。当然了,很多人说他已经不是工程师,应该叫领导。但是他自己确实写程序上来的,他今天也仍然在写代码,技术上来说,他也是一个码农。他和一个一般码农所能创造的价值的差别可能是成千上万倍的。当然,他拿的工资也确实是成千上万倍。而 AI 会把这个曲线再进一步推得更陡峭。AI 会让极少数控制 AI、掌握 AI 的人,他们所作为资源的网络的枢纽节点,他们所创造价值的能力和调动资源的能力会远远超于普通的一半人。这是我们今天社会面对的真实问题。我们本来已经面对很大的社会不平等了,但 AI 会把这个东西更进一步地放大。这个现象很多人今天已经发现了。今天如果你去推特上看业内人士对 AI 的辅助编程这件事情的讨论,大家都发现了一个现象,AI 会成百上千倍的提高一个好的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只要你能够很快掌握跟它共同工作的节奏和模式,它会让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极其显著。

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就会发现,一般的社会职业也好,或者少数的我们小时候特定的编程这样的工作也好,大量的工作是由极少数人承担的,而那极少数人因为有了 AI 的帮助,他会非常容易地调动各种各样的资源,而大量的人会完全无法跟上。这种社会结构显然是有它的问题的。社会不平等大家都知道是非常深刻的问题,但是它跟我刚刚说的大部分人会失去存在意义,或者会面对一个存在主义危机结合在一起,它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延续,它会不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我不知道,因为了我们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但是至少目前来看,趋势确实是这样的。

王磬:我觉得我们可以顺着这里聊一下 AI,或者我们先聊 ChatGPT 可能会面临的伦理的问题,以及监管的问题。我也在港中大课上跟我的学生简单交流了一下,我就问他们,你对于 ChatGPT 可能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其实很有意思的是,不少同学都提到希望了解 ChatGPT 应该可以怎么样去更好的监管。

我觉得这其实可能一方面是因为课上的大多数朋友还是文科生,所以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更是从一个社会治理的角度去思考。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其实也能够体现出某种程度的焦虑。在焦虑的情况下,可能是有一部分人会希望 AI 发展的更慢一点,给不受监管 \ 不受控制的这种野蛮生长去提供一定的阻力,或者提供一定的规范框架。所以我也想了解你是怎么样看待这个事儿的。科技监管这个事儿我觉得也是一个老生常谈。我们知道在美国、在中国、在欧洲,其实不同的制度下对科技监管是有不同的态度。像我比较熟悉的欧洲,其实对于这些年来比较主流、比较迅猛的一些科技发展,一些科技公司的壮大,都是采取了一种相对来说监管为主的这样一种思路。但在美国和在中国,一方面由于这种科学巨头的存在,另一方面我觉得也跟本地的社会还有企业文化有关系,对监管会呈现出一种可能相对来说更开放的态度。我不知道在你看来,你觉得对 ChatGPT 来说,我们现在去聊监管是不是为时尚早,还是我们现在去聊它已经有点晚了。

木遥:首先,我百分之百的同意 AI 必须以合适的方式监管。但监管本身是一个含义模糊的词,根本不让 AI 发展也是一种监管。但很显然,这未必是你想要的监管。你刚说到中国、美国、欧洲的差别,我相信你自己在欧洲,你一定对这个情况非常熟悉。欧洲一方面确实它监管更严厉,但另外一方面,它也因此在过去 20 年的科技浪潮中明显落后于中国。所以它固然避免了很多问题,但其结果就是今天的互联网巨头可能一半在中国,一半在美国。在欧洲的几乎没有,不是完全没有,但是明显落后了,跟欧洲应当在科学技术浪潮中的应有的地位完全不相称。

王磬:而且某种程度上我了解到的正好是因为它没有这种科技巨头,所以它在通过一些监管法案的时候,它面临的游说的阻力更小。所以它是有点相辅相成的过程。

木遥:对,它就变成一个恶性循环了。因为政客并不需要顾忌巨头的压力,所以政客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立法,通过立法之后,他又未必真的懂这一行。其实我是立法可能扼杀了创新,或者至少阻碍了创新,更加难于生长出新的巨头出来。但总而言之,我不知道欧洲的政界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但是至少你从一个旁观的角度来看,它确实落后了,对吧?可能在监管上没有落后,但是在经济上、在技术上都落后,这种落后长远来看是福是祸,很难讲。特别是欧洲人,你也知道,他本来可能觉得我生活也就挺好了,我干嘛要中国人那样卷对吧?每年夏天我去海边度假就好了,我并不需要科技巨头,这当然也是一种生活哲学。但是当这种差别更大的时候,我不知道欧洲人能不能还那么心平气和。如果他发现 AI 真的是新的工业革命,而他被工业革命放弃了。就像早年的工业革命诞生于英国,从欧洲扩散到整个全球。如果今天反过来,欧洲变成了工业革命的洼地,我不知道欧洲人会怎么来理解这个事情。

但是到监管的时候,你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你不能做膝跳反射式的监管。什么叫膝跳反射式的监管?你在还没有了解这个事情的本质之前,就凭着恐慌或者凭着焦虑来做很容易被时代抛弃的决定,你的决定很可能不是基于完备的事实做的,也不是基于对长远的深刻洞察做的,而是基于你在那一刻的本能反应做的。这种监管很容易变得毫无意义,要么过度严厉,要么被现实抛在后面。

在这点上,我其实…… 下面这句话很可能又会引起很多争议,但是我是对所谓的文科舆论界也罢,知识界也罢,对这件事情的反应,让我是觉得有点失望的。因为我觉得大部分我看到的反应、大部分我看到的批评。都不在点上的批评就不是真正的批评,也不能构成有效的监管,这很容易理解,对吧?我刚才已经举了一个例子,就乔姆斯基那里。但他毕竟 90 多岁,大家知道他老了。但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前一阵子非常流行的那篇文章,姜峯楠那篇写在纽约客上的文章。他的那篇文章是发在 1 月份,他自己是科幻作家,大家认为科幻作家应当是比较有前瞻性的,但是他那篇文章就非常落后于现实发展。他写得非常好,那篇文章本身写的就文章而言是很好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它落后于现实。它文章的结语是,ChatGPT 不过是关于现实互联网的一个拙劣的、模糊的复印机,你有真实的世界在那里,你要复印机干什么?这个结论是,说白一点,错的。ChatGPT 并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印机。我相信他如果哪怕推迟两个月写文章,他都不会把文章写成那样,因为今天的现实已经非常明确地揭示这一点。这文章写得很早,所以他做出了一个在我看来膝跳反射式的反应。如果你基于这样的反应来做监管,当然不会形成任何有意义的监管。

这反映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我们不说文科生或者怎么样,但是确实大部分人,如果他不处在这个技术的核心地带,他确实容易因为技术上就不是很了解,所以会有各种各样不正确的反应。如果你是个老百姓,当然无所谓,但如果你是知识界的重要领袖,或者你是政客,你是能够真正参与监管过程的人,你在你不了解的时候就做出反应,就会导致这样的误区。但是了解又非常困难,因为一个人可能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对不对?我相信像神经网络这样的词,你今天也耳熟能详了。但是大部分如果不是做这一行的人其实对神经网络只有一个非常抽象的、模糊的概念。了解到底什么叫一个神经网络,一个神经网络有多大,怎么运行,是没有一个上手的概念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到底怎么监管?你是不是要等到他已经全世界开花结果了再去监管?那个时候确实太晚了。但你早期监管的时候,你怎么介入?所以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办法就是多进行像我们今天这样的讨论,尽早了把不熟悉技术背景,但又在舆论场上,或者在政治上,或者在知识上,重要的既是业外又能够影响社会的声音纳入进来。
让大家怎么说?on the same page,至少在事实层面上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什么即将发生,它的能力的上限在哪里?哪些事情我们今天仍然不认为它能做到,哪些事情你们以为它其实不可能做到,但是它其实今天已经能做到了。把这些事情先弄清楚,再来谈我们该怎么监管的问题,对不对?有些问题可能是吸引眼球的,比方我们禁止它谈恋爱,或者禁止它给人看病。有些东西是更本质的,和我刚刚说的,如果它极大地冲击了我们今天社会上已经很加剧的不平等,怎么办?我们有没有社会上的好的机制去介入,去做一个补助,或者是一个对人的关怀。这些问题是更现实,说老实话,也更紧迫的。

王磬:说到监管的问题,我觉得其实这几年不光是欧盟相对比较偏严格的立法的思路,还是在美国之前这些科技巨头去国会做听证的时候,你也能看出来。其实我觉得很多的议员对科技是非常缺乏了解的,如果你考虑到他们的年纪,也对这个情况并不意外,可能他们能够问出的一些问题是他们的助手给他们的,他们自己可能本身对这样的最新的技术进步并不感兴趣,但他们手中同时握有非常大的关于这个社会应该如何结构的权利。就是你刚刚提到的为什么要花 60 年才能够废除科制。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是人类遗留的一个这种劣根性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我觉得可能对于当下的人来说更迫切的一个问题,你刚才也提到的,我们需要让不管是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是文科生、理科生,是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大家可能需要对一些即将改变我们生活的科技技术有一个相对来说在同一个水位上的认识。我觉得认识其实是很难达到的,某种程度上在集体层面上去提高这种观念的水位。比如到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你今天提到了很多次,说我们应该为社会去做准备,因为它不是即将发生,它是已经在发生、正在发生。如果要你给出一些建议,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我们可以怎样去为社会做准备?

木遥: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先给你讲一个我自己的体验。我自己在网上经常会聊这个事情,我发现当我长篇大论的讲我觉得技术大概怎么回事的时候,当然反应也很好。但是反应最好的永远是,我贴出一个视频说你看现在也可以干这个了。这种事情当然让你觉得有点好笑,因为你付出的劳动反而后者是最轻的,你就贴一个视频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社会就是这么运作,对不对?大家你看一个长文,想象它给你带来的影响总是不直观的。而直观就是,哇,AI 可以干这个了,一个短视频,越短越好,1 分钟以内,你放到抖音上,马上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看到。大家说怎么办,失业了。这种冲击是最强烈的。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尴尬,也不是一个很理想的状况。但是这是一个真实的状况。你刚刚说的关键的水位很难持平。如果是 1840 年那个时候,你让大家都接受科举制,已经过时了,很困难。今天的好处,也不能叫好处。今天现实是,你不用真的等那么久,因为大家很快就会见到真实的东西了。

1840 年那个时候,毕竟你让中国一个内陆县城感受到洋人的冲击,没有那么剧烈,对不对?顶多能见到一个火柴,但是他们可能见不到。铁路修建需要时间。但是今天你再怎么对技术怀疑的人,其实也你也不需要跟他争论,因为几天之后,他就会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对吧?他周围人都开始在 office 用的时候,不再打一整行字了,他就直接在旁边问我现在想写这么个东西,帮我列一个稿子来,它就列出来了。你再怎么怀疑技术的人,他也很快就会用上这个东西。这是一个事实层面的征服它的过程。所以关键首位反而是比较容易持平的。因为大家会眼见为实。你让大家想象一个未来是比较吃力,但是你让他看到大家比较认可,你让他用到,他就更加哑口无言了。我刚才说我律师朋友,他自己其实是非常非常不喜欢探索新技术的人。他你让他说服他用一个新的 APP 是非常困难的。他真的一用,他发现这东西真的管用,他很快就会被说服。但是被说服这东西有意义、这东西有影响是一回事,做好准备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很多人我刚才说了,他不是资源的占有者,他很可能是在浪潮中间被摆布的、被淘汰的,或者至少是被冲击的对象。他可以说好的,我现在知道了,我观念跟上了,我知道 office 可以干这个了,我本来花上 1 小时才能做到幻灯片,他 2 秒钟就给我干好了,但这只能说明我老板不需要我了,我该怎么办?首先,我最大的回答,当然是最简单的回答就是我不知道,因为我确实不知道。但是如果你今天是一个仍然在职业生涯初期的人,我觉得有一个可能是老生常谈,但也确实真实有效的回答是这样的。你必须意识到,当大潮袭来的时候,你最大的资产,一是你的安全保障。安全保障当然体现在各种方面,而且这东西很大程度上也不是你自己能够想有就有的,也取决于你的家境或者怎么样。但是安全保障是第一位。

王磬:富二代水位会高一点是吗?富二代就在泰坦尼克的…… 开玩笑,你说。

木遥:不是开玩笑,这是真实的。但是第二个问题就是你保持自己的灵活性。灵活性体现在,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未来,你都有以某种方式可能是比较你不好想象的方式,包括很多人开玩笑,好的,我也会去给人送外卖,或者好的,我也会去当厨子,有开玩笑的成分。但是无论如何,你越有选择,或者你越能够保持自己的选项的 flexibility,你就越能够迎接变化。你越早把自己锁死在一个道路上,你就越不容易迎接变化。今天很多在互联网上的关于 AI 讨论,下面最常见的评论是什么?说,好的,我明天就去考公。因为你知道,对中国人来说,宇宙的终点是体制,考公永远显得像是最后的救生衣。但考公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把自己的所有路径都锁死的一个东西。我不是说大家不能考公,我只单纯说这是限缩了自己的 option。当你限缩了自己的 option 之后,当大潮袭来的时候,你的灵活性就会降低,你的安全感就会降低,你就会更加深刻的陷入焦虑。所以我知道这话听起来非常的虚,而且这也不是什么有 action item 的建议。但是保持自己的 flexibility 可能是面对大潮的时候,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

王磬:我分享几个最近也是在网上看到的和身边接触到的关于 ChatGpt 的段子。就一个是 ChatGpt 接下来就会把我们的智力情感的功能部分取代,甚至是全部的取代。我们还剩什么?还剩一副皮囊,不如从今天开始就每天去健身房,起码是 ChatGPT 不能够取代的一副美丽的皮囊。

第二个也是我在课上也跟我的一个学生交流,我就说其实像他们现在都还在念本科生、研究生。就像你刚刚提到的这种职场初期,可能还没有进入即将步入职场的这么一群人。其中一个女孩,她之前是特别喜欢写作,我就问她,你现在知道 ChatGPT,它可能会在未来有这样的一些影响,你会怎么样去调整自己现在的时间分配?他现在可能就会希望能把更少的时间放在写作上,因为他发现 ChatGPT 已经可以写出非常漂亮的、非常精准的句子。所以更多的时间放在写作上,会让她觉得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能够对未来去做出一个更好的准备。这些时间要放在哪?她的回答是,她希望能够放在更有创造力的工作上,能去做一些更有创意性的事儿。

我觉得这里就陷入一个其实有点吊诡的状态。首先,在过去,在我们看来,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事儿。其次,如果写作都不算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事儿了。什么样的事儿?在 ChatGPT 的时代,它仍然是具有创造性的,它仍然是足够创新,足够创意,以至于它不可能会被 ChatGPT 取代的,因为这种创业性的工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科技界的这种老生常谈,我不知道是不是就讲出来安慰文科生的。但是我这几天在比如网上刷一些评论的时候,也看到 ChatGPT,它其实现在也可以部分地去进行创造了。我也想把这个问题丢给你。你觉得这种我们可以把人的精力、智慧更多投入在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重复性的工作上。这个说法在 ChatGPT 时代是站得住脚的吗?是可以让我们免受冲击或者减少我们所受的冲击的一个行动吗?

木遥:你刚刚讲了两个事情,我觉得都挺值得回应的。我现在先回答第二个问题。

王磬:你不要先回答一下漂亮的皮囊的问题吗?

木遥: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然后回头来讨论皮囊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创意的问题。我的简单的回答是可能不是那么简单。今年 2 月份有一个论文是讨论怎么用 GPT 帮助科研工作者做 research,他就找了一个领域,让 GPT 来完成四个任务。一个任务是产生新的 idea,一个任务是综述已经有的工作,一个任务是准备数据,一个任务是实现和测试。你听起来这 4 个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你刚刚说的更接近于人所说的创造情况,对不对?产生新的 idea。后面那些听起来好像更琐碎一点,更技术性一点。他把这四个任务都交给 GPT 来做,把 GPT 的工作交给专家来打分。最后发现什么?发现 GPT 得分最高的是第一项,不是 2、3、4。为什么?因为产生新想法这个事情反而落到了 GPT 的强项,它从已有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不管这个比喻什么意思,或者一堆语词的海洋之中找到可能可以连接,但人们还没有想出连接的东西出来,把它作为一个新的 idea,propose 出来,这个东西反而让它来做更有效。真正的你让他老老实实去准备数据测试,可能反而…… 至少今天的 AI 水平就那么回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件事情。第一就是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其实没有那么不容易被 AI 所攻克,AI 是可以做这种事情的。第二,存不存在 AI 暂时也做不到的?真正的创意一定存在。我们能找到某些极端的例子,在艺术上,在科学上,在文化观点上,完全原创性的,它不存在在既有的世界上的东西完全从无到有的创新出来。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今天没有比特币,ChatGPT 能不能设想出比特币这样的东西?我其实有点怀疑,因为它缺少一种完全新的想法。这东西不是从既有想法中间联系出来的,它是一个新的东西。当然你也可以。它其实是把某一个 idea 跟某一个 idea 放在一起,它总不可能真的从天上掉下来。但是它不能够从现有的所谓的知识元素的海洋之中挖掘出来。这样的例子是有的,但是这样的例子本来对普通人来说也没什么实际用处,你一个普通人有多大的几率在一生中发明一个像比特币这样的东西,不太可能,对不对,所以它作为一种安慰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你必须要真正非常非常原创才够用。那 1000 万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这对大部分来说不构成任何实际的操作性。这是我对你第二个问题的回应。这是一个不太振奋人心的回应,但是结论就是原创性这个东西,至少平庸的原创性或者日常普通的老百姓可以达到的。原创性其实没有那么神秘,AI 是可以达到的。

第一个关于皮囊那个问题,我觉得它不是一个段子,它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就是皮囊听起来有点过于物质化,对吧?你就可以靠整容来获得一个好的皮囊。但是我刚才说了,在未来的职场上,或者是未来社会结构上,AI 可能最无法取代人类的,是关于人的 interaction 的部分。你怎么样说服一个人,你怎么样领导一个人,你怎么样团结一帮人,你怎么样去塑造共识,怎么样去弥合分歧。而这些东西确确实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我们人作为生物上的人的一些特性的。

如果你在过去的时代,你说职场上长得好看的人会被优先提拔,虽然大家知道这可能是真的,但是大家认为他至少不应当如此。你应当提拔是谁的?应当提拔是能干的,聪明的,而不是长得好看的。但是如果你的能干和聪明被 AI 取代了,你剩下的可能也确实就是好看了。

王磬:天哪,普通人到底要怎么办?

木遥:但是我这里来把他说的政治正确一点。我们这里说的好看,不是弄一张网红脸那种好看,而是更抽象的 leadership,或者是影响人的能力。

王磬:克里斯玛。

木遥:对,克里斯玛,这个词比较政治正确一点。不是单纯搞一个韩式半永久就可以搞定的,它需要一些更抽象的东西。但确实这个东西对 AI 来说是最困难的。因为说老实话,当你说我们应该提拔最聪明的,其实难道聪明不是也是一种类型上的生殖彩票吗?为什么?聪明作为天生的天赋作为评价人的标准就好像很合理,而皮囊也是一个 DNA 矩阵,就不合理?你仔细想想看,这件事其实也没什么必然性,它也是一个工业革命建构出来的观念。所以这个观念既然可以被建构出来,它也是可以被打破的。你没有理由认为 100 年后的人们仍然把聪明排在皮囊之前,因为它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本质的原因。所以,克里斯玛这个词会好一点,这个东西可能是如果你今天想自我改造,从自己身上做起,可能着手都比较有效的途径。锻炼自己的影响力,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锻炼自己 build 一个 team 的能力,锻炼自己,用美国人喜欢说的那套 MBA 的词 make things happen 的能力。这个东西可能仍然是真实的。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反而不是一个段子,它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问题。

王磬:现在听完了今天这 2 个小时的科普也好,解释也好,就是自己觉得确实觉得我自己会需要更多的消化一下。我觉得不光是它作为这种技术上的基本的结构,也包括它可能会带来的一些这种社会上的影响。如果往深一点去想,它真的是会重塑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平时很少讲这个话,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空的话。哪件事说白了,任何一个小的这种进步,它都有可能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但是我在今天听了这 2 个小时之后,我确实会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如果我稍微往深去想,它确实是会重塑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我们的工作,从我们休闲的方式,我们跟人打交道的这种方式,我们的教育,我们对于社会中什么样的角色是更有优先级的或者更本质的。我们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这种更存在主义的一些思考,我觉得它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值得去实时的关注、保持更新的一件事儿。最后我想问一下木遥老师,你个人有在为这一场变革的到来做一些个人层面的准备吗?

木遥:我觉得我能够做的最目前来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得理解它发生了什么事情。即使我自己程序员出身,所以理解起来可能比一般人容易一点,我也仍然觉得要跟上每天新的东西的冲击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真的太快了。这周二 ChatGPT4 发布的那一天,推特上有个段子说 3 月 14 号那天刚好是 π day,所以 Google 和 OpenAI 都推了新的东西出来。网上有段子说,2023 年 3 月 14 号是人工智能发生史上重要的一年,它的意思是,那一天发生的事情就像平常一年发生的事情一样。你想跟上这个速度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我努力跟上,努力了解它的潜力,努力了解有什么事情可以自己上手去做,这也很困难。我也周围有很多朋友在做类似的事情,我们每天会交流有什么新的工具出来,这些东西可以试着用一下。它的好处是你真的很容易上手。以前你要一个心动技术出来了,你要把手头既有的东西放下去学它是有点心理障碍的。这东西只要你有点技术上的积累,要上手没有很困难。你可能找一个周末,花上 4 个小时,就可以做出很多很多东西出来了。这也不是开玩笑,GPT4 发布的时候,他照了自己纸上的草稿,交给 GPT。几秒钟之后就生成了一个网站出来。大家说 OK,你既然说得这么厉害,我来试试看。然后一夜之间,真的是一夜之间。Twitter 上就出现了用 GPT4 来做一个小游戏,用 GPT4 来做一个 APP,用 GPT4 来做一个互动性的服务。都出来了。这种时候,一方面会让你觉得焦虑,大家动作好快,一方面也会让你觉得有信心,因为你觉得好像也没有很困难,这么多人几个小时都做出来,我应该也可以。所以上手是比较容易的事情。积极地投入进去可能是我今天能做的最容易的事情。当然,你可能会问,我不会写程序,我连上手都不会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这不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对我来说,跟上技术浪潮本身既有挑战性,但同时还挺有乐趣的。

王磬:我问一个也许普通人也能够有一定参与感的问题。比如,如果作为一个不是特别有技术背景的人,想比较快的、比较及时的去跟上现在的一些信息,你有什么推荐的工具或者信源吗?

木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了解这样一个总规则。第一,这也是老生常谈了,少看简中社交媒体。一方面它有一个现实的信息壁垒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的问题,我们就不展开了。第二,反正简中大多数是转述,你还不如直接去看源头,只要你有看英文的社交媒体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你就应该直接去看源头,会比较快。第三,多看一线的资浅的但是活跃的工作人员的讨论,少看 big names 的讨论。因为越是功成名就的人,不是说他们的观点一定是错的或者落伍的,但他们不是在一线工作的。所以他们第一还未必有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一线工作人员的知识来得更新。第二,他们会很容易受到他们既有成见的影响。比方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非常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图灵奖获得者 Yann LeCun(燕乐存),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专家。但是他在过去几个月里面一直在连篇累牍地写为什么这东西不重要,或者这东西方向是错的。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已经彻底被时代抛弃了?那也不一定,但是他确实有他的成见在,他觉得这个方向价值不如大家想象那么大。但是他最近好像渐渐也开始承认这个比他想象的要更有价值了。而这种错误,一线的研究人员是不容易犯的,而一线人员很多人是非常活跃的用社交媒体的。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你去推上关注那些今天正在 Berkeley,今天正在 MIT,或者今天正在 OpenAI,今天正在 deep mind 做这个东西的人。他们很多人是保持非常活跃的社交媒体的曝光的。去关注他们,去看他们的讨论是最容易跟上浪潮的方法,而且他们会彼此争吵。你通过他们之间的争论,就能够更容易获得很多 insight。

我觉得其实我们都在面对一个非常大的未知,而这个未知很可能会超越我们之前的未知。我们之前的未知会带来一种想象,而这个未知会带来一种恐慌。我承认这一点,而且我也非常理解这一点。但是我自己从我自己的社交媒体上的活动所后面收到的反馈,最大的感受是很多人仍然在用一种看热闹的方式来理解这件事情。他们可能会借机抒发一些焦虑,甚至借机抒发一些不满。比方,很多人会借机讨论为什么我们中文的语料不如英文的语料好,因为 blah blah。这些当然都是非常真实的情绪,但是有的时候会让你觉得很多人是在用一种情绪化的方式在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当然都知道今天的互联网本来就是这样,每件事情都显得像是一个 drama 一样,大家会用一种看热闹的方式来理解我们周围生活中的每个变革。但这件事情,我觉得它比一般意义上的表面的 drama 要更深入一点。所以它值得你去抛弃成见与抛弃膝跳反射式的情绪化反应,而去更仔细地理解一些事情,包括理解一些平常可能不会问自己的问题,比方说什么对你的人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今天你对人生的理解被证明是要被推翻了,或者至少是要被潮水冲破了,你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重塑你对人生的观念?或者再问的极端一点,这种问题一般人不会每天问自己,如果你今天可以选择你人生的一个 purpose,这个 purpose 会是什么才最让你觉得,即使你的工作被 AI 取代了,它也仍然能让你觉得你在这世界上安身立命是有意义的。

来源:不合时宜 TheWeirdo 微信号:buheshiyi20

膨胀的山姆代购:持卡上百张、月入 10 万元

付费会员超市在一二线城市加速奔跑,代购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从一车装不满到两车放不下”,最近找山姆代购杨艺下单的客户越来越多。她告诉时代财经,自己从今年 2 月开始做山姆代购,本来做好了前期亏损的准备,但是第一单就盈利了。到 3 月中旬,她的代购小队已经扩大至 5 人。

代购的兴起,有其特殊的原因。一方面付费会员制超市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如山姆普通会员的年费为 260 元,卓越会员为 680 元,这将部分不愿付费进场的消费者挡在门外。另一方面,仓储会员超市出售的商品分量偏大,也让很多非家庭用户望而却步。

1.png

山姆天河店

“一份商品加价 5-10 元,提供送货上门、分装销售等”,代购群体应运而生。据时代财经了解,随着消费者需求增长,有代购甚至能够做到月入 10 万元以上。

对会员而言,代购则大大影响了消费体验,许多特价商品、限购商品被一车车拖走,会员与代购争抢商品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而对超市门店来说,代购带来了销量的提升,甚至有门店会和代购 “合作”,一边赚取会员费,一边靠代购拉动业绩。

免费为客户代购,也能 “月入 10 万元”

如今的代购已颇成体系,不仅打通了高校,更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大学生汪彤购买山姆商品的方式就是寻找代购。她对时代财经透露,自己加了学校的代购群,山姆一般每单加价 5-10 元,“代购本人亲自送货上门,基本每天都过来,可以送到校门口,甚至宿舍楼下。不只是极速达商品,线下才能购买的熟食也会送。”

时代财经了解到,该代购目前的主要客群为在校大学生,已经打通多个高校,并在每个学校都建了代购微信群。其告诉时代财经,客户一般通过快团团小程序拼单,而他也在小程序上设计了完整的商品陈列页面,以及提交订单、下单、付款等流程。3 月 22 日,某高校的山姆团购就吸引了近 600 人浏览,50 人参团。

除了收取代购费,积分返现也是代购的一种谋利手段。

武汉的林桥已从事较长时间的免费代购,并积累起了充足、稳定的客源。她告诉时代财经,目前,自己不仅给个人买家代购,也会为荆州、襄阳、宜昌等湖北地级市的代购供货,“通过顺风车发货,代购 100 件以下每件收费 1 元,100 件以上免代购费,买家只需要出顺风车车费。”

看似不赚钱的生意却隐藏了生财的窍门,这与山姆卓越会员卡的积分返利制度有关。山姆官方资料显示,卓越卡拥有 2% 积分返利权益,即消费 500 元返 10 元现金券,每个月最多返 500 元,现金券可在次月直接抵扣。

林桥对时代财经透露,由于客户不断累积,她的卓越会员卡数量已经高达 200 张,虽然每年仅开卡费就需要 13.6 万元,但以每张卡每个月返 500 元现金券计算,200 张卡带来的月收益就能达到 10 万元,一个多月便能回本。

代购商品 图源:受访者供图

山姆需要 “冲业绩”,员工专门对接代购

事实上,根据山姆会员细则,每人仅可注册一张山姆个人会员卡,不过现实情况是,不少代购持有几十张,甚至上百张会员卡。山姆某店的前员工尹乐告诉时代财经,有些山姆门店与代购还存在合作关系。

尹乐表示,她此前所在门店有专门对接代购的员工,会要求代购提前一天打电话去会籍办定货,一般不会和普通会员 “抢货”。“不同区域的山姆都有销售任务需要完成,这会影响员工的绩效,我所在门店的业绩并不理想,因此需要依靠代购,代购确实能带来很多营业额。有特价商品的时候,内部工作人员也会通知他们。”

她进一步透露:“考虑到会员的消费体验,主管会安排我们在刚开门的时候接待代购拿货,早上一起来的代购有很多。不过,如果他们错过了 8:30—9:30 的时间段,在其他的时间过来,就会被取消代购资格。”

目前,仓储会员超市仍在国内一二线城市拓店,而由于社交网络发达,低线级城市的消费者看得见买不着,这也催生了代购逐渐下沉。

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底,山姆在国内的门店总数已增至 42 家,分布在 25 座城市,会员数超过 400 万。

2022 年 10 月,山姆广西首店在南宁开业,很快,南宁周边地级市便出现了跨市代购。白敏的家乡距离南宁 2 个多小时的车程,今年 2 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山姆代购的动态。令她意外的是,这条动态反响热烈,“第一次就接了 300 多单,到店之后都没时间逛,只顾着挑货拣货了。” 她透露。

小城市没有山姆,但是有消费人群,代购起到了连接作用。白敏告诉时代财经:“我们这里不限购,山姆的工作人员还鼓励我们冲销量,那么多员工要开工资,光靠散客很难养活,现在山姆已经有负责的工作人员和我对接把量做大了,去之前会提前预定商品。”

从山姆工作人员对待代购的态度来看,山姆无疑需要这些代购,他们不仅能够带来大额订单改善业绩,还有利于填补它在低线级市场的空白,为山姆带来更多的订单和潜在用户。

截至 2023 年 1 月底的 2023 财年第四财季,山姆会员店净销售额为 21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3%,会员收入同比增长 7.1%。其中,全球山姆会员商店销售额排名前十中,4 家店位于中国。

代购搬空货架,引起会员不满

随着代购现象越来越普遍,普通会员的不满情绪也在累积。

丁芳是山姆卓越会员卡的持有者,她告诉时代财经,由于店内代购太多,现在已经基本不去门店。“周末和节假日有去过几次,人挤人,根本买不到东西,店里有很多拖着几个购物车的代购。” 即便选择工作日去店内采购,仍然需要与代购抢货,“会碰到很多代购,一行少至 2 人,多至 3-4 人,人手 2 辆购物车。有的货架会由门店员工分发商品,每人只能限购 2 盒,但是代购们会轮流排队,员工也认不出来,照样派发。”

广州的周曦也会选择在工作日去逛山姆,但碰到代购的几率同样很高,“山姆的限购很形式主义,经常看到代购一种商品拿几十件去买单,而且山姆的员工和代购好像很熟的样子,我有看到他们聊天。” 有一次,周曦上午 9 点半就到了山姆,她告诉时代财经,“代购和普通会员都是在货架拿货,代购拿走普通会员就没得买了”。

代购抢货

广州山姆门店会籍办负责处理代购问题的员工对时代财经表示:“因为代购带给其他会员的体验不好,目前也一直在解决代购的问题。” 而山姆方面对此似乎也较为无奈,其告诉时代财经:“我们作为零售商,有会员卡我们就要接待的。”

作为目前仓储会员店的头部企业,山姆进入中国时间较早,尽管发展缓慢、遍地代购给会员带来困扰,但它仍是不少会员用户心中的首选。然而,若代购们不能得到合理约束,任何品质方面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压倒会员对山姆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前,山姆就因为食品卫生问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近日,据界面等媒体报道,山姆会员店的寿司被上海一位消费者投诉至黑猫平台。该消费者称,山姆店内售卖寿司致使多人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

针对代购影响会员消费体验等问题,山姆方面对时代财经表示:“我们还有很多环节没有达到会员的预期,会持续保持改进,通过提升产能和效率、采取限购等措施,全力保障广大会员的需求。” 同时,其亦建议,会员若有大宗采买需求,可以通过山姆门店或山姆 APP 中的大宗采购渠道与之联系。

时代财经注意到,最近已有山姆门店开始对代购进行约束管理。近日,有江苏网友称在山姆线上商城下第五单时被提示 “今日下单数已超个人生活消费所需,下单失败”。山姆客服回应称是系统自动监测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代购行为,为最近的新规定。与此同时,也有广州山姆会员告诉时代财经,其 3 月 23 日在番禺店遇到收银员不为代购结账的情况。

不过,在已经发展成熟的代购体系和庞大的代购需求下,代购问题是否真的能够得到解决,仍需时间验证。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来源: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