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刷屏朋友圈: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走上那条名为“找到自己”的路

“为什么打球?”
郎平一遍一遍地质问着朱婷。
起初朱婷无动于衷,直到郎平的语气越来越严厉。
“为我爸妈。”
“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
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郎平满意,她依旧满脸严肃。
“成为你,你满意了吧?”朱婷愤然怒吼,现场一片愕然。
在观看电影《夺冠》之前,谁能想象这段激烈的问答,竟出自郎平和朱婷这对亲密无间的师徒。
成为郎平,是许多女排队员的梦想,但是郎平却对朱婷说:
“你永远成不了我。”
这并非郎平的自傲,这是真实的人生。
“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放开了打,豁出去打。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一语惊醒梦中人。
梦中人不只有朱婷,也有每一个在岁月蹉跎中彷徨的我们:
所谓不负此生,从来不是活成任何别人的样子,而是找到最好的自己。
《夺冠》刷屏朋友圈: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走上那条名为“找到自己”的路
01
电影《夺冠》中有一幕,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朱婷对郎平说:
“我爸妈都是农民,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妹妹,家庭负担挺大的。平时爸爸会修车,想多挣点钱。
有时候看到爸爸修不动车的时候,我确实想,退出排球,说想去广东打工”。
人生的前十年,朱婷从没有走出过河南周口,一个贫困县的小小村落。
《夺冠》刷屏朋友圈: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走上那条名为“找到自己”的路

家里兄弟姊妹众多,朱婷排行老三,家境贫寒 。
她在很小的时候就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
为了减轻生活压力,她会在父亲的修车店里帮忙,还会帮母亲照顾弟弟妹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姐、二姐很小便辍学,将读书的机会留给了朱婷。
每忆至此,朱婷总会愧疚。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她暗下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成绩并不出色,老师也曾说过:
“很普通一个孩子,她身高当时并不突出,班里四十多个学生,一二十名的中等成绩。”
所以小学毕业那年,父亲也想过让她辍学。
当时家里人闲聊,偶尔也会说,这孩子成绩不好,将来也得出去打工。
这是朱婷姐姐们的出路,同样也是朱婷很多同龄小伙伴的人生。
那些年,朱婷也曾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这样了。
如今想来,万幸她没有认命。
她拒绝了父亲辍学打工的提议,独自一人前往县城读书。
也就是在这里,她接触到了体育,并走上了一条荆棘遍地,却灿烂无比的征程。
想起一句英文格言:“Nobody gets to write your destiny but you.”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书写你的命运。
这个世界始终有一条潜规则:
你必须先去成为什么,然后才能遇到什么。
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人生或许成功,但绝不会精彩。
02
朱婷曾在《开讲啦》中说过:
“我不是天才,我是人才。”
《夺冠》刷屏朋友圈: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走上那条名为“找到自己”的路
因为天才是人们的追捧,人才是汗水和泪水的铸就。
进入中学,朱婷的个头长得飞快。
初中毕业那年,已经超过一米七。
但是因为体质瘦弱,朱婷的体育天赋并不被看好。
2007年8月,班主任推荐朱婷参加周口市体育运动学校组织的夏令营。
这个为期四周的夏令营,是为了选拔年轻的体育人才而定期举办的。
进入夏令营之后,朱婷被带到周口体校几个体育场馆测试,由各大项目组轮流挑选。
因为身高出众,朱婷先是兴冲冲地跑去了篮球组,但因一句“太瘦”,她被淘汰了。
之后,她想去练皮划艇,但人家说了句“腿太长”,她又出局了。
各大体育项目转了一圈,她都没被选中。
就在朱婷已经放弃希望的时候,排球组的老师突然说了一句:
“这孩子个子高,可以试试。”
于是,没有一点体育基础的朱婷,怀揣着兴奋和忐忑之情,走进了周口市体育运动学校——
一个她梦想起航的地方。
《夺冠》刷屏朋友圈: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走上那条名为“找到自己”的路
不过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朱婷的体校生活一开始就过得异常艰辛。
朱爸曾经回忆道:
“那时朱婷每到饭点,便会买个馒头,加一毛的咸菜,掺和着吃。她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也只用12元。”

物质条件差是一方面,更让朱婷崩溃的是由于体质弱、基础差,训练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常常抽筋,浑身都疼,梳个头,胳膊都抬不起来,晚上也睡不好。夏天最热的时候,田径场上一棵树也没有,每天顶着太阳跑步。有时候,跑着跑着就哭了。不仅是女生哭,男生也哭。”
这样的场景在《夺冠》中,不止一次地重现:
女排队员们被排球击打得体无完肤,躺在地上痛哭流涕,甚至有人当场就提出离队。

年少的朱婷不是没有做逃兵的想法,她常常打电话和父亲哭诉。
“我打电话天天哭,我真是天天哭,我说当时还好兜里没钱,有钱我自己买车票就回去了。”
但是每到这时候,父亲和她达成的协议总是“再坚持一下”。
因为这条路是朱婷自己选的,即使打碎了牙关,也要走下去。
如果半途而废,她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排球运动员的资格,更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就这样,朱婷熬了整整一年。
2008年,她被选进河南省体校。
两年后,她成为河南女排主力。
那时,她刚满16岁。
作家卢苏伟有一句名言:
“人这一辈子年轻时所受的苦并不是苦,是跳板。”
你的人生是自己的,你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你要对自己负责。
03
相信大家对这张照片非常熟悉:

赛场霸气十足,是我们对朱婷最深刻的印象。
但是这样的朱婷,却并非一日炼成的。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伯乐的出现,朱婷这匹千里马最高光的时刻,可能就只定格在河南省队。
2011年,河南队和郎平执教的恒大女排在比赛中相遇。
虽然朱婷还是一个“小孩”,可郎平却从这个小姑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2013年4月,郎平执掌中国女排的帅印,朱婷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国家队集训名单中。
彼时,朱婷刚满18岁。
而郎平入选国家队那一年,也才18。
仿佛穿越时空的相遇,那一刻或许没有人会意识到,“铁榔头”的接力棒就这样交接到了朱婷手中。

“其实第一年我写名单的时候,我就写了朱婷,赖指导都不知道朱婷是谁。我说这个小孩我在甲A执教恒大的时候见过,特有天赋,但就是特别软,我说我年轻的时候也特别软。”
软!
可能你没有想过这是郎平对自己年轻时候的评价,也不会把这个字和现任的中国女排第一人联系在一起。
电影中,巩俐饰演的郎平和朱婷,本色演出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对手戏。
朱婷一出场,就是一个“闷葫芦”。
她总是沉默无语,迷失在球场上。
无论郎平怎么调动情绪,朱婷连大喊一声的能量都爆发不出来。
于是这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师徒“冲突”。
《夺冠》刷屏朋友圈: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走上那条名为“找到自己”的路
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没有人必须成为谁,就像最初的郎平,她的“目标”是美国女排明星海曼。
她要比海曼跳的更高,但是整个职业生涯她都没能做到。
但是郎平却取得了远超海曼的成就。
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战胜日本队,获得世界女排大赛冠军后,海曼走到郎平面前,表现出对她的尊敬。
我想,那一刻郎平应该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她没能成为海曼,但是她却成为了最好的郎平。
《夺冠》刷屏朋友圈: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走上那条名为“找到自己”的路
没有一颗钻石能天生闪耀四方,它需要淬炼、打磨。
而每一个人打磨的经历,就是一段寻找自己的旅程。
在郎平的激励下,朱婷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成为万众瞩目的体坛明星,每每出场,势不可挡,仿佛君临天下俯瞰众生。
亚运会上,她率领中国女排3:0战胜泰国队,一个人就砍下了26分。
2014年女排世锦赛最佳主攻。
2015年女排世界杯MVP。
2013年开始,由她带领的中国女排,总是一路连胜,有时甚至打到对手心里防线崩溃……
国外电视台曾这样评价她:
没人能防住朱婷,有朱婷的中国女排,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可以战胜的希望。
现在的朱婷不仅是全球职业联赛MVP、最佳主攻,还连续三年蝉联World of Volley最佳女排运动员。
如今纵横在欧洲赛场上的她,年薪已高达110万欧元……
这样的成就早已经追平了自己的恩师郎平,国际排联官网都史无前例的盛赞她为“超级球星”、“不可思议的力量”……
亦舒说:
“我们都是自己的归宿。”
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很多人都想过改变自己,但真正做到的并不多。
所以大部分人都活得平庸俗套,因为只有敢想敢做的人生才精彩。

04
电影《夺冠》的最后,面对强大的巴西队,赛前动员的时候,每一个女排队员都满含热泪。
而其中哭得最凶的那个就是朱婷,因为郎平给她发了一条短信:
“朱婷,我的徒弟遍布世界各地,你我能够成为师徒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如今大战当前,我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站在球场上你就是最好的,最棒的。”
郎平的肯定,也是告诉朱婷,她已经找到了最好的自己。
《夺冠》刷屏朋友圈: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走上那条名为“找到自己”的路
世间纷纷扰扰,很多人都在寻找自己想成为的人,但唯独忽略了自己。
我们总是抱怨上帝关上的那扇门,却忘记了自己本可以推开一扇窗。
很喜欢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后,郎平回答记者“女排精神是什么”的那段话: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有人说“女排精神”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但是就像郎平说的那样真正的女排精神,不只是在赛场上夺冠,更是一种努力生活的态度。
所以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郎平一次又一次地要求队员们去找寻“真正的自己”。
没有什么可以保证你的选择,这辈子一定能实现。
所以,你只能选择对自己诚恳。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欠自己一场夺冠。
共勉。
来源:王耳朵先生。

一次亏损500万的纪录

周末看了一个纪录片。

片子不长,只有30多分钟,但很有意思。

我把片子放文末,大家感兴趣也可以看看。

适合下饭〜宵夜也行。

故事的主人公叫朱怀阳,是个90后温州小伙。

虽然和我同龄,但人家干出来的事儿可疯狂多了,人生经历跌宕波澜。

今年疫情期间——

朱怀阳瞄准口罩机会,投了500万,承包了一个四川的厂房,专门生产口罩。

image

他觉得——

干这个能又快、又容易的挣到钱。

“如果一天出10万片口罩,一天的利润就能达到30多万。”

但,当他真正开始做了后,才发现难度远远超出了想象。

比如,他被骗。

朱怀阳花了近50万买的一吨布料,但布料质量未达标,根本不能用来生产口罩呀。

大概一吨也就值几千块,等于被人割了韭菜。

他也带着些许愤怒,说,想一把火烧了那人的厂子。

image

但想一想,算了,有这个时间,还是忙生产吧。

就先放一放了。

做了一段时间,发现钱不太够了。怎么办?

为了多些现金买原材料,他又卖了一辆车,全球限量款豪车,卖了150多万。

他不是富二代。这个车是自己赚钱买的。

到最后,事情没有朝着他希望的方向走。

因为国家新的政策出台,以及工厂内部矛盾,他生产出来的口罩,不符合要求。

没有新订单,口罩库存积压。

结尾——

为了止损,朱怀阳决定停了工厂。

这一把血本无归。

他自己最终也承认,投资口罩厂是个“做了后悔、但不做也后悔”的决定。

交了一堂很贵的学费吧。

我个人感觉,纪录片的主角还是颇有胆识的,执行力强,说做就做。

但,普通人很难效仿。

毕竟太冒险家了。

全片看下来,我有一种感受,朱怀阳对于赚钱——

有一种很深很深很深的渴望。

这和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系。

他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办厂亏了很多钱。家里持续还了十几年的贷款。

注意,十几年来只是还利息,本金一点没少。

纪录片的导演问,你的人生最大目标是啥呢?

他想了想说——

帮家里还债就是人生最大的目标。

这种“穷怕了”的恐惧,让他在很多选择上,常常会走偏锋。

比如,朱怀阳大学毕业时,在报社实习了两个月,领导希望他留下来,但他还是拒绝了。

因为对他来说,一年20多万的薪水太少了,还不够帮家里还债的。

就只能更冒险了。

他的发家史说来很简单,但大家不要参考——

2016年,朱怀阳从上海来到北京,那时候他背了近900万的债务。

但当时他刚接触币圈,运气好,赶上市场暴涨。

他又募了一些钱,赚了将近两个亿。

(注意:有极大风险,一定不要参考!)

我觉得这个纪录片很真实。

一个人把自己的发家史,还有亏损,都坦然记录下来。

炒币这种经历,也确实容易被诟病。

大家自有评判。

像我,我肯定做不到像主人公这样。

我小时候没有真正的穷过。(当然,也没有多富,普通家庭哈哈)

很难激发出对于钱的,近乎本能的渴望。

我爸老爱教育我,没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不晓得珍惜粮食。

文章快结尾了。

我本来一直在苦恼,应该怎样去升华、去拔高一下。

直接用片子最后的一个小彩蛋吧。

很恰当。

拍这个纪录片的摄像小哥,是清华大学毕业的。

在片子末尾,清华小哥出于好奇。

就问朱怀阳——

你人生中,有什么东西自己没有,用钱也买不到,自己特别羡慕的别人都有的东西吗?

朱怀阳反问——

如果用钱买不到,那请问是什么呢?

清华摄像小哥说——

比如,清华大学本科文凭。

朱怀阳说——

说实话,我不是很在乎。

别人的大脑,都是对我的大脑的补充。

比如你的脑子是清华的脑子是吧?特别牛。我为什么要跟你竞争呢?

我用钱,把你的脑子买下来给我服务就行了。

清华小哥调侃着说——

那(我们要怎么才能变得有钱呢),从卖莆田鞋开始么?

朱怀阳面对调侃,淡定地说——

你这是有心理优势。

「人在做事的时候,要把自己所有心理优势都放下,去想想,你真正的硬实力是什么。」

而不是虚的心理优势。

心理优势应该用在什么时候呢?人生低谷的时候,用来安慰一下自己就行了。

ps.

最后,分享下纪录片吧。

时长30分钟左右,看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https://v.qq.com/x/page/k3120ppmw7p.html

来源;越女事务所 微信号:ynducai

都在讨论东北的营商环境

@毒舌大表哥DS:看最近都在讨论东北的营商环境,我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

那还是刚流行“逃离北上广”的时候,我当时也脑子一抽随着这股大流跑回东北老家,自以为多年来走南闯北学了一身好手艺,攒了一波好人脉,于是跟几个朋友掏尽家底儿合伙开了一间广告传媒公司。

公司规模不大,注册资金只有100万,地址选在了一个“内部有关系的老铁”推荐的老旧商住两用楼,30几层高,楼龄瞅样子比我还大,脏乱破得不像话,活像诸如《银翼杀手》、《特警判官》等各种末世赛博朋克影视剧里的废弃大厦。

这儿唯一的好处就是房租便宜,于是我们就对付着简单装修一下搬了进来……结果直到后来才发现,这个所谓的“熟人推荐”是我们踩到的无数深坑中的No.1,这里先按下不表。

在创业之前,我和小伙伴们设想了无数遭遇挫折的可能性,包括项目源不够稳定,资金链不够流畅,技术关不够过硬,传播面不够广泛……等等,并且都做好了心理准备与应对功课。

结果谁也没想到,第一个差点把我们卡死的环节居然是:办营业执照。

我们这间创业公司,一切手续齐全,材料完备,理论上不出三天就可以把营业执照办下来(据说现在时间更短了)。然而壮哉我大东北官僚系统的办事效率,这一个营业执照前前后后花了我们三个多月。

办理营业执照的第一步是去公司注册所属地的工商业务办理大厅填写材料,听起来挺简单,我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天儿,带上所有证件印章材料手续什么的吹着口哨就过去了,以为刷刷几笔填写完各种表格就能完事,动作麻利点兴许中午还能赶上跟哥几个喝顿小酒,这创业生活是多么美好啊……结果到了地方,我使劲推门进去后倒吸一口凉气,办各类执照/证明/资质的队伍长龙一直排得堵到门口,我这门都差点没推开。

原因其实很简单,办理业务的窗口太少了。十几个窗口只开了两个,不堵才怪。

真正奇怪的是,那些其余的窗口后面也不是没人,每个挂着“暂停办理”的牌子后面,都坐着一个表情臭到不行的工作人员,偶尔有人过去问“你们这窗口啥时能办理业务”,他们连口都懒得开,只皱着眉头连连挥手,就差没把“滚”字写在脸上了。

在我的印象里,上一次碰到这种待遇还是20年前去邮局寄挂号信。

他们尚且脸臭如此,开放的那两个窗口后面坐的两位尊神就可想而知了,柜台处甚至动辄传来吼叫争吵声,至于具体吵什么我站在队尾远远地听不清楚,只顾犹自胆战心惊。

队伍前进得比我想象中要快,半个小时就排到我了。起初我还以为办理营业执照敢情挺迅速的嘛,怪不得只开两个窗口就够了。结果直到我亲身经历了一遭,才明白为啥这么快。

工作人员:“办啥?”
我:“营业执照。”
工作人员:“材料拿来。”
我(递过去):“辛苦您。”
工作人员(“啪”地把我的一沓申请材料扇在桌上):“这啥玩意儿?!”
我:“营业执照申请材料啊,工商局网站上的模板,我自己打印填写好的。”
工作人员:“谁让你自己打印了?”
我:“啊?网站的申请流程上写着可以自己打……”
工作人员:“什么网站不网站的,网站要这么牛逼你去网上办吧!我这儿不受理自己打印的!”
我:“你这……”
工作人员:“下一个!”

好吧,总算知道为啥这么快了。

在周遭好心人的指点下,我在大厅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正式”的申请表(纸质和油墨还没我自己打印的好……),按手边的申请材料原样誊写了一遍,重新回到队伍末尾排起。结果刚排到一半,这两个窗口也挂上了“暂停办理”的牌子——原来是人家的午休时间到了,要下午两点多才回来复工。

我一看表,这才中午十一点刚过一丢丢啊……说不得,只好也跟着出去随便吃了口午饭,身上揣着各种证件材料什么的也不敢乱走,回来坐在大厅里的长椅上上老老实实等到下午两点。

下午排队的人明显更多了,窗口依然还是两个没变。

这次接待我的工作人员换了一个女士,相对和蔼了一点——

工作人员:“申请表呢?”
我:“在这在这。”
工作人员(略微一翻):“哎呀,你这第二页开头的地方写的有问题呀,‘经营范围’里没有‘广告传媒’这种说法,只有‘广告’。”
我:“得嘞,那我就把‘传媒’两个字删了呗。”
工作人员:“不行,申请材料不能涂改,这一页你得重新写。”
我:“好吧,那我重新写完后能直接过你这来递交不?”
工作人员:“不好意思,你得重新排队,大家都是这样的。”
我:“啊?……”
工作人员:“下一位!”

重新修改完,再又排了一遍队,差不多经过一个小时,我终于又见到了这位工作人员。

我:“按您刚才说的,已经改好了,劳驾您再上眼。”
工作人员:“嗯,没错没错……等等,你这第三页也是同样的问题,也得改。”
我:“……”
工作人员:“下一……”
我:“等等!麻烦您,能不能帮忙把我这些申请材料完整看一遍?有哪些问题一并告诉我,我好一起改?”
工作人员:“哎呀,这我可说不准。”
我:“您是专业负责这个的,咋还说不准呢?”
工作人员:“反正呢,我看到这个地方出了问题,你就得先把问题改正掉,才能往下继续流程。这是操作手续,我不能违反。”
我:“这……”
刚才第一个接待我的工作人员突然乱入:“哎!小陈,你跟他废什么话?赶紧的,后面这多人排着呢!”

然后,在围观群众与工作人员的一致声讨中,我灰溜溜地退下阵来,一边修改我的申请材料,一边浮现起了大学时代向导师反复提交毕业论文草稿时的既视感……

后面的类似情节我就不啰嗦了,总之这一个申请材料我就反复提交了将近一个星期,中间各种被打回来修改的理由简直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比如词汇使用不当啦、法人信息不全啦、电话号码前没加区号啦……甚至有一次我写到一半笔没油了,换了一支笔再写,结果因为笔迹颜色前后深浅不一,被退了回来。

总之,所有被挑出来的毛病对我而言最终都是殊途同归:要重新再排一遍长队。

最不可思议的是,有的时候,明明是上午的工作人员让我修改的东西,下午换了一个工作人员就不认账了,非说我改得不对。我解释说是上午坐在这里的同志让我这么写的,结果换来的是千篇一律的白眼:“哦?行啊,那谁让你这么写的你找谁去吧!”

最后我出离愤怒了,跟几个合伙人说它奶奶个腿的明天办营业执照你们爱谁去谁去吧,老子受够这洋罪了!大家看我是动了真怒,才合起伙来挖人脉找关系,最后找了个工商部门的小领导,打了招呼递了条子,我第二天再去,直接有人挥手招我过去旁边一个挂着“暂停业务”的柜台窗口,材料递进去,不到十分钟,全部搞定。

完了?折磨我一个星期的东西,这就完了?刹那间我甚至有点恍惚。

然而,我后来才知道,这只是办理营业执照那漫长的三个月里一个小小的开端而已。

就像高仓健在《追捕》结尾的台词:“唉,哪有个完呐。”

先回忆这么多,明天继续。

男性为什么都不看电视剧了?

@水木丁:昨天看我友邦妮讨论流量明星的问题,起因是汪海林老师又喷流量明星了。挺有意思,闲说两句。

我的读者一向是女生居多,男生占少数。但是我昨天还是问了一下,男生们现在还看国产电视剧吗?最近看的是什么啊?

结果是一群姑娘高高兴兴的来回答我,有少部分男生回答我。

我毛估估了一下,回答我的大部分男生是说不看的,有些女性替老公回答,说老公会把老剧会反复看,但是这几年的新剧貌似相对是少的。

有一个观察,不一定对。现在电视剧观众确实是以女性为主,男性观众不能说没有,但是早就开始大量流失,特别是年轻的男性观众。

汪海林老师认为是投资方重用流量小鲜肉带坏了风气,其实这是个结果,不是个原因。

我觉得电视剧这个行当,即使不是小鲜肉当道,像早起一些《大宅门》,《大明王朝》这些电视剧也难再有当年的收视率了。

这主要是电视剧观众本身就在流失,特别是年轻的男性观众注定是流失最严重的,你是留不住的。

但这并不是流量明星导致的,而是因为游戏。

如果你认真玩过一个格斗,战略等游戏,你就会知道,对于年轻男性,相比之下,电视剧真的是太没意思了。

男生的英雄梦,江湖梦,建功立业,三妻四妾,所有的这些梦想,游戏都能给男孩子,而且比电视剧给的更刺激,更好。

除此之外,男生的攻击性还能真正的得到释放,兄弟作战的温暖都是在游戏里非常真实的得到实现。

而且,观看影视剧,有共情能力才会得到快乐。

但是打游戏不需要!我跟你讲,这对很多男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

愤怒,开心,骄傲,兴奋,所有这些就是他们自己的情绪,全都是即时的。

对于很多男生来说,与其去旁观别人成王败寇的故事,真不如发展自己工会的事更重要。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男生不为电视剧买单,就是不氪金。他们在游戏里可能氪金了。

再说许多不玩游戏的老男人们,拿什么来当娱乐?刷抖音啊,听美美的小姑娘唱歌啊,送个嘉年华,女主播就会叫大哥呀。

抖音的主播赚到盆满钵满,一个姑娘能养活一个公司,那可并不都是女人氪金出来的。

说这些,意思是流量明星是个结果,不是原因。他们的存在,没有错。

女性观众成为主导,一部分原因是现在的女性观众愿意为自己喜欢的氪金,愿意表达。

但另一部分原因是,这个时代,影视行业本来就不是一家独大的娱乐行业了。

就算是流量明星不存在,很大一部分流失的观众也不会回来看电视剧。换个角度去想,流量明星,至少留住了大量的女性观众。

因为我从前是做媒体的,可能这一点就感触就比较深吧。有些时候,行业内的巨变,原因不在行业内,而在行业外部。

当年我进媒体行业,觉得媒体是多么风光,起码觉得自己有生之年都要在这个行业里奋斗。结果现在整个媒体行业迅速没落。现在你在街上连个报刊亭都找不到了。

而这一切的发生,不过两年时间。当年我们业内也是特别认真的有过类似的这些批判的。应该怎么做内容,怎么引导读者。

但现在看看这些讨论,啥也不是。

一个互联网产品出来,团灭!

所以啊,影视行业最大的竞争是真人秀,游戏,抖音以及未来的不知道会是什么的东西。

我说的比较粗浅。归纳总结,就是我认为这不是流量明星的原罪。时代真的不同了。思维不能太局限在本行业。

大家不应该再把明星只当成一个影视行业的产物,在当今这个世界,明星已经超越了一个演员的概念。

明星即媒介,这是明星在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的功能和身份。也许有一天没人看电视剧了,可是流量明星还在呢。

互联网不会放过上海

我去了今年的外滩大会,给我最大的感觉是,谁说上海怎么没有互联网,上海现在全都是互联网。不仅有,而且上海拥抱互联网的速度和力度都超乎想象。

我在外滩大会上看到了上海的野心和能力,更看到了技术的绽放。如果多年以后回顾中国互联网史,外滩大会的举办,或许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外滩大会展现的,是上海在金融和贸易之外的,第三个核心竞争力——互联网科技。

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和互联网科技本来就是一体的,金融中心,当然也应该是互联网科技中心。

这一代的互联网发展已经到了天花板,开始拼杀存量了。而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应该是两个核心竞争力,一个基础设施。这些,上海都占据优势。

互联网的下半场,上海或许是主战场。

第一个核心竞争力,是出海。

互联网的未来增长方向,一定是由内向外的,也就是由国内市场杀向国际市场。中国互联网的前二十年,主要是靠几乎空白的国内市场喂养起来的。

在中国互联网的早期,依靠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带来的庞大流量红利,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拼命做增量,本土市场就足够各大互联网公司慢慢瓜分的了。

但是到了现在,国内入网人口增长带来的流量红利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也进入到了存量市场的肉搏战。在蓝海里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可以各自慢慢游泳,但是在红海里,一不留神就会被对手打死,把红海染成血海。

企业想要破局,唯二的选择就是下沉和出海。

做下沉不局限于你在哪个城市做公司,但出海对城市有巨大的要求。

一方面,国外仍然有大量的互联网潜在用户,比如东南亚和非洲地区,有大量人口正处在类似十几年前国内互联网前期的状态。在国内流量枯竭的情况下,出海将是国内互联网公司复刻增长奇迹的唯一选择。走出去,是持续获得增量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欧美市场是巨大的内容消费市场。

根据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的中国出海企业赛道分布,游戏是出海企业的主赛道,而文化娱乐则是第六大赛道。

欧美市场有成熟的内容付费文化,中国企业用符合外国人的心理,外国人的思维模式的产品,去开辟海外市场,赚成熟市场的钱,是中国互联网的下一步大趋势。

而出海,需要互联网企业懂海外有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又要什么。

上海,从江南小镇到“十里洋场”,再到亚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说到国际化,上海就是国际化的代名词。如果你做内容出海,上海会有非常大的势能在这里。

第二个核心竞争力,是产业集群。

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定是由虚向实。服务于个人生活场景和工作娱乐的互联网,是消费互联网,而服务于产业内部优化连结的互联网,是产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是互联网普惠到个人,并且深入到普通人生活的一次节点,也是消费互联网的巅峰。

但当每一个普通人都用上消费互联网后,其实上半场的20年,就已经过去了。

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

在互联网的初期,很多人习惯于把互联网称为“虚拟经济”,在当时互联网企业想要赚钱的核心模式,是提供信息给用户。从虚到虚,一切都在线上完成。而到电商崛起的时代,一个互联网企业背后,可能就是实体经济中的一整条产业链。

到了今天,搜索,电商,社交,个人在互联网上的基本需求已经被前代三巨头奠基。娱乐,餐饮,出行的生活场景需求也被新一代三巨头填充完毕。但是产业在互联网上的需求,仍然在探索之中。

在未来,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到5G,再到制造业产业链层面的各种相关问题,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催生出什么样的巨头。

下一代三巨头仍然在酝酿之中。

但是可以想见,需求主体越多的地方,也就是产业聚集密度越大的地方,越容易吸引和催化这样的巨头诞生。

产业互联网必然要诞生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更需要依托于繁荣的制造业。

而产业集群,向来是上海的传统优势。过去长三角地区几乎托起了半个中国制造,而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它们还将哺乳一个个工业互联网企业。可以说,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从物理上的硬链接向产业带软链接迈进。科技就是最大的加速器。

一方面,临港的面积大,企业多,可以提供服务的对象丰富。另一方面,临港的企业包含民企国企外资合资企业跨国企业,相当于一个种类丰富的练兵场,可以锻炼为多种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服务的能力。最后,在临港有大量前沿的尖端制造类企业,这样的企业会更乐于接受工业互联网这样的新兴产业,而且它们大多本身就有互联网监控生产的基础,适应起来也会更快。

尤其是上海作为G60科创走廊的龙头,可以影响到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

而这片区域,正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产业互联网最肥沃的土壤。

在消费互联网的时代,上海确实没有讲出一个动听的故事,但这并不是坏事。

上海这座城市从来是极端务实的。你和上海人讲故事,上海人会说你在拉杠。务实的上海互联网,搭配上产业集群的长三角工业基地,天然适合互联网赋能实业。不拉杠,不霍胖,踏踏实实做事情,上海互联网不喜欢讲故事。你和工业讲故事,工业会告诉你什么叫事故。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里,不需要故事。

一个基础设施,是产业红利和政策底蕴。互联网的下半场,打的是阵地战。

如果说中国互联网的上半场是一场遭遇战,大家比的是谁的反应更快,那么互联网的下半场就是一场阵地战,总体战,全面战。要拼的,是资本,是贸易,是政策,更是核心人才。

没有充足的资金,大笔的投资来源,互联网企业怎么烧钱。没有快节奏的金融效率,根本不要谈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也是互联网,需要有互联网的速度。

说到烧钱,上交所的科创板微微一笑;说到金融结算速度,上海一直是全国金融中心。产业互联网还需要依托发达的贸易基础,贸易的一半是物流,尤其是需要深水港,产品和原料可以在国内外频繁进出口。

作为中国海岸线的中线和长江的入海口,上海是长三角工业集群的贸易中转之地,从上海本地的港口,到江苏昆山和南通,都可以算作上海贸易的辐射之地。

尤其是在南通新机场落地、北沿江高铁规划建设后,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贸易会更加便利。

再捋一下政策,上海对互联网的政策扶持是给便利,给实惠,但是不玩微操,交给专业的人自己去发展。

2016年,上海发布《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意图通过推动互联网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此时上海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互联网与产业结合的重要性。

2017年,上海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上海制造”的重要战略,出台“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三年行动计划》。

这是“工业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初次亮相,这也是上海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节点。

2018年,上海发布《上海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同年,有超过60家上海工业互联网企业获工信部认可,11个项目获工信部专项支持,占全国12%。

全国的工业互联网菁英,正在往上海富集。

2020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聚焦12个发展重点,从互联网金融到工业互联网,在线文娱,再到在线医疗和在线教育,无所不包。

互联网从未在政策层面上,与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结合得如此紧密。

同年,中国工博会首设CIIF信息技术奖。该奖的目的,是表彰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产品。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英亲自为获奖的京东工业品、中移信息通信科技、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阿里巴巴等8家企业颁奖。

这些获奖企业来自北京、青岛、杭州,但能够认证它们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地位的,是上海。在这个领域,上海已经证明了自己独一档的地位。

最后就是人才的问题。

工业互联网需要大量的核心人才,而上海对核心人才的吸引力是空前的。

一方面,上海自身具有华东地区超过一半的大学,本地人才造血能力不弱,另一方面,上海作为前三的人口洼地城市,还在不断吸纳全国各地的核心人才。

尤其是今年上海户口放开正式实施,这就是在出全力抢高端人才,尤其是互联网科技的核心人才,上海肯定不会把他们放走。

一个城市需要自产人才,但不需要做到人才供应完全自给自足。

它只要用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更优质的工作机会和更实惠的政策,甚至是更快的网速、更大的带宽,把人才抢过来,并且留得住,那就可以了。

把资本、贸易、政策、人才这些方面做好,就像一个地方有了土壤阳光和水,种子落下,大树就会自然而然长出来。

而且以上海优秀的产业基础、贸易基础、人才基础和消费基础,腾飞其实早就开始了。无数大树正在无声中生发。

最终,它们会自己长成一片森林。

过去很多人先入为主,觉得上海是互联网荒漠,然后对荒漠的成因进行各种骚分析。

有人说上海没有互联网因子,有人说上海的城市文化太保守,天然诞生不了优质的互联网企业。但这里面都有一个误区,所谓的上海互联网落后,其实是一个伪概念。

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1——10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显示,互联网业务累计收入前五名的省和直辖市分别是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和江苏。

支付宝、盒马、饿了么、哔哩哔哩、小红书、携程,这些都是在上海起步,发展,壮大的“本土企业”。

而如果把在上海有分支机构和业务的互联网企业都算上,这个名单会拉得非常长,包括各路跨国企业和国内大厂。Google,微软,IBM,特斯拉,思科,英特尔,AMD,EMC,SAP,PayPal,eBay,英伟达,这些外企都在上海有分支机构。

阿里的大文娱,蚂蚁的国际化业务,阿里平头哥、网易的暴雪合作部,也都放在了上海。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无论这些大厂来自哪个城市,都不会忘记布局上海。就凭上海发达的消费市场、优秀的基础设施、宽松的政策、独特的城市特点跟魅力,就是各路互联网诸侯的兵家必争之地。没有哪家互联网大厂会忽视上海。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有野心的公司,可以忽视上海。

清华大学有个博士袁晓辉对全国城市的互联网公司分布做过一个调查,统计口径是该城市获得的互联网行业投资金额。

从1999年到2015年的时间里,拿到投资笔数最多的城市是北京,这毫不意外,毕竟中关村外号是中国硅谷,但是拿到投资笔数第二名的城市,其实是上海。

在投资金额上,第一名是北京,第二名仍然是上海。没有任何数据可以证明上海互联网落后,大家所谓的掉队,只是声量问题。但是在外界的感知里,提到上海,想得起来金融,想得起来贸易,就是想不起来互联网,这也是事实。

这就非常诡异,明明在全国互联网城市中稳居前三,上海互联网为什么一直不显山不露水?

原因很多。

工信部评选了几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上海企业入选的比例大多在1/5,在数量上仅次于北京,看起来非常强悍。但在百强前十的互联网巨头中,上海企业寥寥。缺乏一个体量上的巨无霸企业,是上海互联网声量不足的重要原因。

虽无一超,但有多强。上海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是百花齐放式的,分布在各领域,服务于各行各业。

上海互联网从来不是荒漠,也从来不曾落后。声量小,无非是在消费互联网的声浪里没有掺一手,加上缺了一个招牌式的顶级企业,所以相对于上海的另外两个标签而言,显得没有那么突出罢了。

但是在互联网下半场的竞争中,上海互联网正在借助以上优势,补齐最后一块短板,成为与金融和贸易并立的第三大产业。

今年的外滩大会只是开始,未来的外滩大会,将会成为全球前沿金融科技产品的交流、展示平台。

来源:微信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作者:半佛仙人

难倒创业团队的惊险一跃,是“李开复陷阱”

每一项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都必须要考虑市场的应用能力和消费者需求。而这之中,存在着一个微妙而危险的“李开复陷阱”。

口述/吴晓波

来源/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曾经,我与创业工场的李开复博士有过短暂交流。

李开复早年是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他从谷歌辞职后,在国内筹集了一笔资金,专门投资新科技类型的创业公司。

我问他,你见过很多技术高超的年轻人,也投资过无数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你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这个曾经在苹果、微软和谷歌公司工作过的计算机科学家对我说,他最沮丧的是,当遇到一些“眼睛发光”的科技创业者,理解了他们研发的酷炫并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时,却不能投资它。

为什么?

因为,虽然这些产品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但是却找不到消费者,无法实现应用。这就意味着:

任何创新性产品,它从实验室到市场,其间会经历一个惊险的跳跃。

这个跨度横亘在创业者面前,很多人跃不过去。这并不意味着产品的技术不好,没有创新性,而是创业者没有找到消费的应用市场。

1

这就是产品与消费市场脱节的现象,脱节很大程度上与产品的“伪需求”性质有关。

对此,销售界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如何把鞋卖给不穿鞋的人?

故事是这样,一座海岛的居民从来不穿鞋,原因不明。岛上来了一位产品经理,他需要设计合适的鞋子卖给岛上居民。如何卖?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产品经理认为岛民不知道鞋为何物,便将大陆居民对鞋的需求也当成岛民的需求,向他们销售了一款皮鞋,结果销量很差。

方案二,产品经理向岛民销售不易积沙、穿着舒适的凉鞋,结果销量大增。

两个方案的结果反差极大,为什么?

方案一中的皮鞋精致美观,是大陆上城市居民的需求。但经调研后,产品经理发现,居民住在海滩边,穿鞋走路时,鞋里常有积沙。岛民最终选择赤脚行走,是因为赤脚比穿鞋更舒适。

皮鞋也会积沙,因此,它精致美观的特征对岛民来说便是个“伪需求”。

舒适、不积沙才是岛民的真正需求。所以,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方案二才能销量大增。

2

关于“伪需求”的问题,李开复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当年在硅谷的时候,李开复曾在一家叫SGI(Silicon Graphics)的公司就职,它的中文名叫“硅图”。这是一家做视算技术起家的跨国公司,曾推出过很多优秀的服务器产品,比如Indigo系列。

SGI公司1993发布的Indigo2图形工作站   图源:SGI Tech

SGI公司1993发布的Indigo2图形工作站   图源:SGI Tech

虽然这家公司辉煌不再,但是在20多年前,SGI和谷歌齐名。

在SGI时,李开复研发了一款产品叫做3D浏览器。

他和研发团队想要在浏览器里建一个3D世界。他曾表示过,这个产品完全是科学家在脑海里的构想。

比如,他们希望这个3D世界,能够实现导航,物体可自由移动,并能制作非常酷炫的广告。

这个想法在当时非常有创新性。研发3D浏览器的2000年初,计算机系统甚至还没有足够容量的内存和足够快速的宽带去支持它。

但李开复却认为,不能等到所有的技术都能满足3D浏览器的需求后再去研发它。

之后,他们研发成功了,3D浏览器在前期运行得相当不错。

李开复对自己研发的这款高科技产品相当自信,认为它有着世界上最好的VR技术,必然也有充足的市场需求。

但当李开复团队把这个产品展示给公司的CEO时,CEO却给李开复泼了一盆冷水。

CEO表示,公司研发它已经耗费大量资源,但不认为这个产品有市场价值,因此不愿意保留这个产品。

李开复不服,想亲自收集证据反驳CEO。

于是,CEO给李开复定了一个任务,让他自己去市场上寻找买家,推销这款3D浏览器,看究竟有多少人愿意为它消费。

李开复最初的自信满满,当面临真实的市场需求时已经烟消云散。市场上果然没人愿意购买它,最后李开复不得不以很便宜的价格把它卖出去。

3

李开复销售3D浏览器产品的失败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

第一,技术无法产品化。

当创业团队研发产品时,只专注于技术性的创新,但并没有考虑技术的实用性创新。

第二,技术被证明为“伪需求”。

在当时,或许3D技术很先进。但是消费者在使用浏览器的时候,并没有使用3D技术的需求。研发团队认为它能实现导航功能、能制作酷炫的广告,但是消费者在使用导航功能或者看广告时,并不一定需要3D的效果。

所以,研发团队所构想的需求对于消费者而言,实际上是一个“伪需求”。

“伪需求”对很多高科技初创团队来说,往往并不易被察觉。他们常把辛苦研发的产品视为自己的孩子,为之投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对它能造福用户的生活抱有无限期待。

因此,许多创业项目都带有团队最初的憧憬,但这些憧憬是否适合市场却是未知数。

很多产品经理都认同,一些创业团队其实掌握了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但凝聚着前沿技术的产品却并不一定符合需求的逻辑。

李开复研发和销售3D浏览器的故事,或许可以称为——“李开复陷阱”。

这个“陷阱”很美好,充满着想象力。但它最大的危险是,当创业团队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时候,这个技术能否被产品化?这个产品能否符合现在或者未来一定时间内消费者的需求?

科技创新与商业创新,最大的区别是它们的边界性和可量化性。

今天的中国,在产业进步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境况下,正爆发一场激动人心的科创热潮。从长远来看,这对中国的产业经济而言,具有决定性的进步意义。

不过,具体到每一项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时,必须要考虑市场的应用能力和消费者的需求。而这之中,正存在着一个微妙而危险的“李开复陷阱”。

人类是动物世界的马拉松冠军吗?

说起来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人类冲刺速度虽然在动物界排不上个,但耐力相当可以。目前,人类的马拉松世界纪录是大约两小时,而鲜有野生动物能在两小时内跑 42 千米远的距离。

人类为长跑而生

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对身体设计做了诸多改进,使人体更适于长跑,下面列举几点。

不同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四足行走,人类是两足行走的。两足行走面临着动力不足、提速慢的问题,但相应地也减少了阻力,节省了能耗,更适合长跑。

人类强大的散热能力是动物界绝无仅有的,人体绝大部分皮肤裸露、没有体毛,汗腺十分发达,通过排汗散热远比其他动物通过喘气散热效率高。

与猩猩、长臂猿等猿类相比,人类弹簧一般的韧带和肌腱更适合奔跑。人类胸腔宽阔,更适于奔跑中的深呼吸(猎豹也有类似特征);而腹部和腰部较窄,使我们能在奔跑的同时摆动胳膊,保持重心稳定,使奔跑方向始终向前,而不会左右摇晃。人类的平衡感也更强,能在奔跑中保持头部稳定。

奔跑的男子

臀大肌,是我们人体最大的一块肌肉,这块肌肉几乎专职用来跑步,走路是用不上的。人体骨骼肌中有丰富的肌糖原,健康的普通人体内贮存的肌糖原也够我们跑马拉松了。

足部设计也比猿类更适合奔跑,人类的脚趾较短,大脚趾与其他脚趾一样生在前方,而不是长在一侧,这在跑步中增大了动力,减小了阻力。

此外,人类演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减重趋势,即身高变高了,但单位身高的粗壮度却下降了。无论是猩猩等现存猿类,还是南方古猿等古代猿类,都远比现代人粗壮。

大猩猩,显而易见猿类是不适合奔跑的

正因为与这么多的适应性演化(当与猿类作对比,就显得尤为明显),人类才能拥有出色的长跑能力。

为什么人类为长跑而进化?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为了吃肉,在弓箭类武器发明之前,人类重要的狩猎方式就是把野兽跑死。原始人连续一个多小时追赶猎物,当猎物身体过热而跑不动了,人们就可以赶上猎物将其杀死。现在非洲有些土著居民仍采用这种方式狩猎。

奔跑能力在食腐中也占有重要意义,当兀鹫降落,就意味着那个地方有兽尸。非洲充满着鬣狗、兀鹫、胡狼等多种清道夫,原始人必须尽快赶过去,才能分一杯羹。

最著名的奔跑者,墨西哥印第安人 Arnulfo Quimare(右),曾一口气跑了 90 千米山路

人马马拉松比赛

马是唯一一种与人类比赛过长跑的动物,英国威尔士的兰尔提德 – 韦尔斯小镇每年都举办人马马拉松比赛。比赛自 1980 年至今已经举办了 40 届了,人只赢了两次,2004 年和 2007 年。人的最好成绩是两小时零五分,而马的最好成绩是一小时二十分。

人马马拉松比赛

但人马马拉松的赛程比官方马拉松短 7 千米,只有 35 千米,而且赛道比较崎岖,这对马比较有利。但马要载着骑手而人没有任何负重,这点对人有利。因此人和马都没有发挥出最高水平。

考虑到马在 80 分钟内跑完了 35 千米山路,它在两小时内跑完马拉松是很有希望的。不过,英国纬度比较高,这点对马大大有利,因为马的散热能力远不如人。人跑赢马的两次都发生在天气很炎热的情况下。

人马马拉松比赛成绩统计

动物的耐力

自然界中,多数跑得快的动物耐力都不怎么样。现存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速度比最快的短跑运动员快三倍。但它身体散热效率非常差,奔跑中产生的热量只有 10% 能散出去,因此它只能短距离冲刺,一旦身体过热(体温超过 40℃)就没法再跑了。

作为耐力狩猎的爱好者,犬科动物散热效率远高于猫科(可达 80% 左右)。有学者观察到,一只两岁半的年轻母狼追了一头白斑鹿 130 分钟,跑了 21 千米的路程。虽然狼和鹿都没有全速跑,但狼想吃肉、鹿想活命,因此这个例子还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此例中狼和鹿的速度只相当于人类马拉松记录的一半,但考虑到野外道路远比马拉松跑道崎岖,也是很不容易的。

此外,一只 13 岁的老狼用了 7 分钟追上了一只兔子,之后它气喘吁吁地休息了 22 分钟,才将兔子埋起来,然后又睡了 40 分钟的觉。一只周岁大的年轻母狼花 3 分钟抓住了一只兔子,之后休息了 11 分钟才将兔子吃掉。

狼追逐鹿

总而言之,与人类相比,浑身长毛的野生哺乳动物在奔跑中散热是一大难题,天气越热,人类的长跑优势越明显。前述几个狼耐力观察记录都发生在北极圈附近。

一些人喜欢举塞伦盖蒂大迁徙的例子,当地角马、斑马和汤氏蹬羚虽然每年迁徙要走 1000~2000 千米的路程,但它们走走停停,平均时速并不快(只有 1 千米 / 小时左右),而且它们边吃边走,还能沿途补充营养。历史上,人类行军也曾完成过比这个更高难度的。

最有希望跑赢马拉松的动物

有趣的是,我查阅资料后发现,最有希望赢得马拉松比赛的居然不是哺乳动物,而是不会飞的大鸟——鸵鸟。鸵鸟也具有两足动物能耗低的优势,而且相对人类,它有以下几个特征更适合奔跑。

鸵鸟和人类腿部构造对比,我们目测的对应结构(绿线)与解剖学揭示的真实对应结构(红线)很不一样

首先是大长腿。鸵鸟腿部构造与我们人类的不太一样,我们看到的鸵鸟大长腿实际是它的脚,看起来像膝盖的部位其实是脚踝,而它的腿尤其是大腿很大程度上被羽毛盖住了,它只用脚趾走路(即趾行性)。

鸵鸟的腿部比例,很大程度上加长了小腿和脚的长度,而缩短了大腿长度,这大大加大了步幅。鸵鸟在奔跑时步幅可达 5 米。

我们注意到,鸵鸟站立时腿部不像我们人类那么挺直,大腿和小腿成 90°夹角,大腿向前弯曲,小腿向后弯曲。这个姿势很像短跑运动员预备跑时的蹲伏姿势,能在起步时获取最大的加速度。但是,人类只有在起步时能把自己摆成这种姿势,而鸵鸟每跑一步就自动回到这种姿势,每一步都能获取额外的加速度。

短跑运动员的起跑姿势,鸵鸟日常就是这种姿势的

与人类的跖行性(整个脚掌着地)相比,鸵鸟的趾行性减小了跑步时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了摩擦力,节省了体力。

此外,与人类灵活的腿部关节(想想芭蕾舞演员)相比,鸵鸟的腿部关节相当僵硬,几乎就只能做前后运动。这样,在跑步时鸵鸟的肌肉力量只用来提供动力就可以了,而不用额外费力阻止关节侧向移动。

正因为有上述适应性特征,鸵鸟的冲刺速度远远快于人类,可达 72 千米 / 小时。

鸵鸟虽没有人类那样发达的汗腺,但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使其散热效率明显高于同样依靠呼吸散热的哺乳动物。

奔跑的鸵鸟

关于鸵鸟长跑表现的资料是比较缺乏的。毕业于海德堡大学生物学专业、后在动物园中从事鸵鸟研究的学者 Nina Schaller,在一篇科普文章中称,鸵鸟只需用 40 分钟就能跑完马拉松;维基百科中说鸵鸟可以保持 48 千米的时速跑半个小时。上述数据都未给出实验证据,似乎有点夸张。不过鸵鸟确实很有可能在马拉松比赛中胜过人类。

总而言之,关于野生动物长跑能力的实验数据非常缺乏,现有的理论研究也不足以将这个问题定论,本文仅供抛砖引玉。影响耐力跑的因素挺多的,包括天气状况,地面状况,能不能补水,能不能休息,等等。

非洲布须曼人,耐力狩猎的实践者,现在更喜欢用毒箭狩猎

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由于出色的散热系统,是耐力跑的佼佼者之一。特别是在天热、地面平坦的情况下,人类耐力跑的优势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资料

1. Tara Parker-Pope, 2009. The Human Body Is Built for Distance.

2. Nina Schaller, 2011. Birds on the run: what makes ostriches so fast?

3. L. David Mech, 1997. An Example of Endurance in an Old Wolf.

4. 维基百科词条“人马马拉松”。

在电梯间碰到公司的高层大老板

我在为企业做沟通培训的时候,经常会问学员一个问题:“如果在电梯间碰到公司的高层大老板,你会怎么做?”

A、假装没看见,溜墙根儿马上跑

B、快快的打声招呼,然后再溜

C、试着和大老板聊两句

你猜怎么着?超过80%的学员都会选择A和B,只有不到20%的学员会选择C:和大老板聊两句。

甚至还有学员开玩笑跟我说,如果不小心和大老板走进了电梯,就假装自己忘带东西了,再出来。

虽说打声招呼并不会让你从此鸡犬升天,但连招呼都不敢打,还指望好的项目老板能想起你?

要知道,只有记住你,才能选择你!

现在看不到你,未来就看不到头啊!

所以我们通常会管这种人叫做“职场小透明”。

但这个问题和年龄、年资都没关系,职场新人、老员工都可能成为“职场透明人”。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没什么存在感。

而不刷“存在感”,无外乎两种原因:不敢刷、不会刷。

01
刷存在感=拍马屁?
不敢刷,是因为怕说错话,怕别人觉得自己太高调……

但要真的就死了这条心,变佛系了也就算了。可大部分人是陷入在那种想被人看见但又怕被人看见的纠结中。

其实,不敢刷存在感,是一种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

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既不会觉得自己不好,也不会觉得自己特好,只是觉得自己足够好,好到值得让别人看到。

所以,在学习具体如何刷“存在感”之前,我们必须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它。

只有心态上有所转变,才能在行为上有所改变,最后才能在结果上有所体现。

在电梯间碰到公司的高层大老板,应不应该聊两句?

很多人一说刷“存在感”,总会和“拍马屁”、“心机婊”相提并论。

但其实在我看来“存在感”是个中性词。

10多年前,我还是公司负责IT的一个小经理。

有一次公司里一个比我高三级的高管约我喝咖啡。喝着喝着,他突然冒出来一句话:

“你那么聪明,在IT猫着干什么呢?”

虽然我知道他没有贬低IT工作的意思,我也不知道自己除了做IT还能做什么,但这句话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为我后来的职业转型埋下了伏笔,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这位高管也成为了我的导师,但我一直没琢磨明白,工作中鲜有交集的他怎么就注意到我了呢?

直到前不久,我才终于舔着脸问了他这问题。

他说:“哦,有一次公司开大会,那个会又臭又长。这时候,你站起来提了个问题,特别干净利落脆。

我当时就想:“呃,这姑娘有点儿意思。”

原来,我是靠开会上发言“刷”出了存在感!

所以,刷存在感是为了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同时获得这个世界给我们的“反馈” 。

因为,只有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让别人知道我们有什么,想要什么?

也正是经由这些反馈,我们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方向,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除了不敢刷,还有一些人是不知道怎么刷。

要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最后刷的畏畏缩缩的,刷了跟没刷一样。

要么刷的太高调、太油腻,让人烦。

的确,刷“存在感”是把双刃剑,想要刷的高级是有技巧的。

02
偶遇公司大老板,如何介绍自己?
【让 TA 能记住你】
心态摆正后,我们再来聊聊刚才那个问题:

如果在电梯间偶遇一个不认识你的大老板,要怎么介绍自己呢?

首先,你得有点儿眼力见。

看一下老板是不是处于想要和别人打招呼的状态?

如果他正在忙着看手机,或者急着要出门,那时机不对,就索性不用打招呼,等下次好了。

或者你也可以就礼貌性的打个招呼:“XX总,早上好”,不用多说。

如果大老板看上去心情不错,那你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主动介绍自己。

但很多人会在这个地方犯一个错误:一上来就说自己叫什么名字,在什么部门工作,甚至具体做什么。

比如 “李总好,我叫张峰,弓长张,山峰的峰。我是XYZ组新来的工程师”。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总是执着地想让别人记住他的名字,把自我介绍都花在解释自己的名字怎么写上。

其实,名字就是一个代号而已。

如果对方根本没有想要记住这个代号的意愿和空间,那这个信息于他来讲就是无用信息。

至于XYZ组,哈?这是什么玩意儿?

要知道很多大老板顶多知道他下面两级的部门。

如果你级别跟他差的太多,他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但出于礼貌,他也许会点点头就过去了。

那你的自我介绍除了产出一些二氧化碳之外,实际上是无效的。

那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让老板记住你呢?

你需要把自己和老板的已知信息建立一个关联,为他创造记住你的意愿和空间。

1) 他知道的部门,或者是他熟悉的人

比如在刚才的那个例子就是这样:

“李总好,我在王总的研发部门下面的基础设备组。”

说完这句,先停顿一秒,让领导反应一下。此时,他的大脑浮现出了王总的脸,或者组织结构图里的研发部门。

当他在脑子里有空间放下你这个人,然后再接着说:“我叫张峰,新来的工程师。”

2)他关心的项目或者他自己说过的话

有一次,我给一家公司做“向上汇报”的培训。那个公司的总经理全程参与了培训。

在“电梯偶遇”的角色扮演中,他就扮演自己。

结果好几个员工上来讲的时候,不是“您吃了吗?” “今天天气不错”的尬聊,就是语无伦次的强行表白。

直到有一个员工在短暂问候之后说:

“上次您开员工大会时提到的关于XXX的那点,对我特别有启发。后来XXX(具体的应用)。”

当说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看到领导的眼睛都放光了!

再大的领导也希望下属能记得他说过的话,也希望能看到自己创造的价值,带来的改变。

领导也是人。他们也需要存在感。

而且,要知道高处不胜寒,越是高层的领导,越渴望得到基层的直接反馈。

所以,如果你是基层员工,看到公司的大老板,不要怕,勇敢地走上去打招呼。

心里告诉自己:“切,没有我们这些干活的,你不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有啥的?”

“存在既合理” —— 你必须得相信自己既然存在于公司,就是于他人有价值的!

03
在公司茶水间,
老板问“最近怎么样?”
【让TA能认可你】
如果是在公司的茶水间,碰到了熟识自己的领导,他随口问了一句:“最近怎么样?” 这时候又要怎么回答呢?

这种情境之下很多人,要么惜字如金:

“挺好”、“不错”。

你又不是王菲,那么惜字如金干嘛?显得比领导还忙吗?

要么,啰里啰唆,自说自话。

这种人,通常意识到这样的场合需要让老板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

但讲的都是围绕着“我我我”展开的,说不到老板关心的重点,当然听着听着就不想听了。

其实,你和老板的每一次“偶遇”都可以演变成一个非正式的工作汇报。

即便是一个茶水间的对话,讲好了,也能让他更加了解和认可你的能力,甚至可以变成寻求帮助和资源的契机。

然而,正如《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卡耐基所说:

“那些跟你谈话的人,对他们自己以及自己的需要、自己的问题,要比对你的关心100倍。”

对于领导来讲,什么才是他需要和关心的呢?一定是他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来上班,就是帮助领导和公司来解决问题的。

所以,你的汇报一定要以领导关心的事为切入点来有逻辑,有层次的展开。

总之,在和领导沟通的时候,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知道老板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的员工在领导面前存在感一定不低!

如果再会讲故事,那就更不得了啦!

04
写在最后
职场里到处都暗藏着能够让你展现自己,刷出存在感的机遇。重要的是,你脑子里得有根儿弦。

当然,还有一个大前提:

你能为公司创造价值。

否则,即便老板记住你了,给你个项目,你也hold不住。

到时候,就真成了一个只会拍马屁的人了。

因为“存在感”最终看的,不是你有没有“存在”,而是你的“存在”有没有价值。

就像张雨绮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说的:

“人气是人气,业务是业务,这是两回事好吗?”

“风口杀手”罗永浩终于成功了一回

文/龚进辉

来源:龚进辉(ID:gongjinhui2)

那个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的“网红”罗永浩终于成功了一回。

昨天,他在《脱口秀大会》总决赛上自曝,自己欠下的6亿元债务已偿还近4亿元,不出意外的话,最快1年将还清余下债务。明眼人都看得出,罗永浩卖艺还债之路走得顺风顺水,与持续深耕的直播带货息息相关,简直是还债最大功臣,得以摆脱“老赖”身份。

都说直播带货来钱快,罗永浩实力演绎到底有多赚钱。据自媒体“Tech星球”计算,4月开播至今,他赚取的佣金费高达2.08亿元,坑位费赚了4亿多,这只是粗略统计,即便加上退货等因素影响真实收入、团队成本、税收,以及其带货能力起伏对佣金率和坑位费的影响,吸金能力也十分惊人,十足的人生赢家。

放眼所有行业,比直播带货来钱更快的行业少之又少,罗永浩抢占这一风口是明智之举。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口才优势、对产品的审美眼光,又能赚得盆满钵满,何乐而不为?因此,你会看到,短短半年,他便迅速成长为抖音带货一哥,跻身行业“四大天王”,成功打了场翻身仗,欠广大锤友的一次成功终于还上了。

罗永浩终于迎来了一次难得的胜利,而且是大胜,不仅给长期支持的锤友一个满意答复,更是对“风口杀手”“行业冥灯”等负面标签一次强有力的回击。至少直播带货赛道,并没有因为他的入局而遭受重大打击,以至于做不下去,相反仍保持旺盛、强劲的发展势头。

事实上,罗永浩杀入直播带货赛道后,这一热门行业迎来很多变化,好的坏的都有。坏的方面指数据造假等乱象非常严重,不仅刷直播带货观看数据、粉丝数据、销售数据,一些不靠谱的MCN机构还专做商家的“杀雏生意”,让人防不胜防。

不过,这是直播带货行业经历粗放式发展走向繁荣后留下的后遗症,这些阵痛属于正常现象,不可避免对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整体影响可控,只要经历优化调整,引导行业步入发展正轨,未来仍大有可为,不至于走向没落。显然,罗永浩承受住行业巨变的压力,直播带货做得有声有色,业绩并未出现较大波动。

当然,罗永浩也别怪吃瓜群众“毒舌”,之前被调侃为“风口杀手”“行业冥灯”不是没有原因,这与他经历手机、移动社交、电子烟三连败密切相关。

先说手机,2012年4月,锤子杀入手机行业,入场时机不早也不晚。与小米一样,其也是先从软件开始,再延伸到硬件制造领域,而且罗永浩的营销能力比雷军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尴尬的是,锤子销量、市场份额与声量完全不成正比,更无法与小米相提并论。

回顾锤子6年半做机史,2017年5月上市的坚果Pro是最畅销机型,半年卖出100万台,但在年出货量近4亿台的中国市场显得微不足道。更为扎心的是,罗永浩把坚果Pro大卖归功于用户只想要一个半价山寨iPhone。

众所周知,除了早期的T1、T2之外,锤子手机主要走性价比路线。用罗永浩的话来说,做手机不赚钱,只是用来交个朋友。的确,高性价比往往意味着毛利微薄,需要通过快速走量才能实现盈利,在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下,锤子手机始终销量惨淡,不可避免陷入亏损境地,而尴尬的市场表现,又削弱了资本市场投资热情,无形中增加融资难度。

因此,在锤子陷入至暗时刻的2016年,曾两度发不出工资,各种版本的收购传闻四起,不得不通过向贾跃亭借款、大幅裁员等方式来度过难关。好不容易熬过2016年危机关头,2017年凭借坚果Pro的畅销,获得成都国资6亿元注资,成功实现起死回生。

但好景不长,此后发布的坚果Pro2、坚果3、坚果R1和畅呼吸空气净化器销量均不及预期,加上在备受质疑的TNT上倾注太多精力却颗粒无收,彻底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2018年10月,锤子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随之而来的是大幅裁员、股权冻结、砍掉产品线、缺货,债务缠身的罗永浩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2019年初,罗永浩把坚果品牌和手机业务作价3亿元出售给字节跳动,锤子背负的6亿元债务才有所好转,而坚果手机也彻底告别“罗永浩时代”。其实,锤子手机销量始终上不去,真心不能怪风口,只能怪自己。一个实锤便是,小米比锤子早2年起航,成功踩中智能手机换机潮的风口,如今已稳坐全球第四。

事实上,锤子手机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估计一向自信的罗永浩不会认为自家产品出了问题,因为他时常把“工匠精神”挂在嘴边,并抨击行业抄袭乱象,来彰显自身对产品创新的独特、执着追求。不过,我认为锤子恰恰败在产品上,罗永浩所做的种种努力只感动自己而已,不是用户思维主导,更像是贯彻个人意志。

比如,罗永浩的得意之作T1曾被列入“失败博物馆”,这家博物馆对T1的评价值得他深思,“锤子失败得非常特别,冷门需求置于相当高的优先级,毫无意义的对称美学,很符合强迫症用户的喜好。”其他产品同样存在这一弊端。

2

再说聊天宝,从2018年8月正式亮相到2019年3月团队解散,聊天宝只存活了短短7个月。其前身是子弹短信,对外宣称由快如科技团队打造,实则锤子内部团队做的,目的是尽快拿到融资,来弥补锤子资金缺口。凭借罗永浩的光环,子弹短信一经发布便迎来用户快速增长,下载量节节攀升,并在7天内融资1.5亿元。

子弹短信迅速敲定A轮融资,与其具有过人之处不无关系。子弹短信主打高效沟通,在功能设计和交互上有诸多创新,比如无需进入聊天对话界面即可回复信息等。不过,这些贴心周到的微创新只是锦上添花,却不是雪中送炭,让用户在平台上搭建稳定的关系链这一核心问题不解决,微创新做到极致也是白搭。

彼时,微信已高度成熟,在移动社交领域形成垄断霸权的格局之下,子弹短信面临用户迁移成本极高这一现实难题,近乎处于无解状态,注定难以杀出重围走向大众市场。而那些让罗永浩引以为豪的微创新,在用户看来却无关痛痒,无法促使他们真正留下来,前期繁荣只是昙花一现,尝鲜过后重回微信怀抱。

因此,在短暂风光之后,子弹短信不得不面临用户大量流失,加上其后续又未通过调整运营策略来扭转颓势,甚至一度因涉黄被下架,大有一种“出道即巅峰”的落寞感,在社交榜排名一落千丈。而子弹短信数据愈发难看,更难吸引投资人继续跟进。

2019年1月,子弹短信化身为聊天宝回归大众视野。吃一堑长一智的罗永浩似乎意识到,吸引用户注册不是本事,留住用户才是王道。因此,你会看到,除了继续强化高效沟通这一卖点,聊天宝还通过利诱方式来增强用户粘性,比如内置游戏模块“摇钱树”,玩游戏就能挣钱,试图通过补贴来吸引下沉市场用户。

不可否认,聊天宝运营策略有所进步,但仍未解决用户关系链这一根本问题,终究治标不治本。当这个留住用户的唯一理由不成立后,其不得不面临与子弹短信同样悲惨的境遇。尴尬的是,聊天宝提现套路满满,让用户大为不满,基本宣告补贴策略失效,救不了摇摇欲坠的聊天宝。

2个月后,随着罗永浩退出聊天宝股东行列,加上团队就地解散,聊天宝彻底走到尽头,还是没有摆脱短命的下场,来去匆匆,别说强大到足以挑战微信,就连自身发展都不尽如人意。

最后说小野,在科技界一路败走的罗永浩,将目光瞄向科技含量不怎么高的电子烟。去年3月,他创立小野电子烟品牌,投身创业之初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将重新定义一个行业,“让电子烟行业迎来真正的工业设计,告别乡村风时代。”

众所周知,电子烟是2019年行业热门风口之一,一大帮玩家蜂拥杀入,但由于国内电子烟市场处于三无状态:无监管、无标准、无安全认证,遂滋生市场无序等诸多乱象,使其备受争议。其实,小野实力算不上特别出众,但彼时群雄混战志在共同做大市场,并未发展到你死我活的抢地盘地步,因此其在行业激战中活得还算滋润。

不过,11月初,包括小野在内的所有电子烟玩家遭受集体重创。10月底,小野发布新品,并宣布将于双11上线销售。11月1日,罗永浩在微博上转发“vvild小野一次性雾化电子烟”双11在电商平台正式开售的消息,微博发出20分钟后,电子烟全面禁售的消息便铺天盖地而来。

电子烟一纸禁令,彰显了国家对电子烟线上渠道管控的决心,也让罗永浩很受伤,线上渠道被禁止意味着直接砍掉1/4销售额,打乱了其赚钱还债的计划。罗永浩曾向好基友黄章晋透露自己做电子烟的初衷,除了看好行业之外,还希望通过电子眼实现盈利,为此前锤子欠下供应商的货款还债。

如今,电子烟这条生财之道基本断了,不得不另寻出路,而他治下的锤子已步履维艰,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2019年5-11月,罗永浩在不到半年内将锤子股权质押多达50次,股权质押通常是公司现金流短缺但又无处借贷时最后的融资方式,被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如果到期还不上,这部分股份就归质权人所有。

股权质押这招用了50次,锤子处境艰难可见一斑,既体现了罗永浩不遗余力地拯救锤子,不让公司走到破产清算这一步,但也暴露出他拯救锤子的筹码越来越少的尴尬,无计可施的背后是数不尽的无奈。

值得注意的是,电子烟重拳监管不仅彻底葬送了小野的前途,也让罗永浩老部下朱萧木治下的福禄电子烟迅速凉凉,后者创业失败后重新与他搭档,在风起云涌的直播带货赛道一路拼杀至今。

对了,罗永浩还曾错过口罩这一风口。今年以来,口罩成为非常抢手的硬通货,KN95口罩更是一罩难求,有网友翻出了锤子生态链企业畅呼吸当年生产的KN95口罩,而彼时空气净化器是畅呼吸的核心产品,KN95口罩以赠品形式送人,外界不禁感慨道,“再次心疼老罗,又错过了一个风口。”

更倒霉的是,畅呼吸不仅错失口罩这门生意,还因时运不济而无奈走到卖身这一步。2017年11月,其推出首款空气净化器,但2017年冬天北方空气质量相对较好,销量主要集中在南方市场,而锤子仓库在北京,运输成本压力很大,截至2018年中仅出货3万台。在2018年底锤子深陷资金链断裂危机后,罗永浩无暇顾及畅呼吸,3个月后将其卖给好基友刘江峰创办的优点科技。

结语

显然,在经历手机一役惨败之后,罗永浩先后杀入移动社交、电子烟赛道,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对还债帮助有限,直到今年进军胜算极大的直播带货,他才终于如愿尝到成功的滋味,在享受功成名就的同时,也在还债上往前迈出一大步,实在太不容易。

为了尽快还债,脱口秀、游戏广告代言甚至婚丧嫁娶主持等赚钱门路,罗永浩一概来者不拒,也是蛮拼的。可以预见的是,明年年底前,他很有可能还清所有债务。到时候,无债一身轻的罗永浩或将进行更多有趣的尝试。毕竟,直播带货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只是他通往梦想的盘缠而已,加油老罗!

复仇者联盟5:打倒苹果

作者:古泉君

Spotify 起诉苹果、Epic 起诉苹果,欧盟起诉苹果……相信你在过去几年已经看过无数类似的新闻,“苹果税制度”确实让苹果收到了不少垄断的指责。终于,这些看不惯“苹果税”的公司,组建了一个“复仇者联盟”。目标只有一个,改变苹果已经实行十余年的抽成制度。

美国时间 9 月 24 日,《堡垒之夜》游戏开发商 Epic Games、音乐流媒体服务 Spotify 以及约会应用 Tinder 母公司 Match Group 在内的多家公司宣布组建非营利组织——App Fairness (应用公平)联盟,共同向苹果和其他应用商店施压,迫使其改变目前的市场规则。

2

这三家发起公司的影响力都很大,基本上可以算是各自领域内的领头羊,其他创始成员还包括 Blix,Blockchain.com,Deezer,欧洲出版商理事会,欧洲新闻媒体,Protonmail和 SkyDemon。

App Fairness 联盟的网站也已经上线,网站首页,展示着联盟提出的 10 条愿景:

3

除了愿景以外,联盟还提出苹果和 Google 都存在反竞争政策,消费者缺乏选择的自由,没有竞争,没有选择,没有追索权。

CNBC 报道,该联盟的代表萨拉·麦克斯韦(Sarah Maxwell)曾在金融技术公司 Blockchain.com 和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的竞选活动中工作过,她表示,该小组的成立是出于“对事情永远不会改变的希望”,其目的是招募更多的开发商。她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的联盟中有 Epic 和 Spotify 这样的大公司真是太好了,但我们并不仅仅是为它们说话。”

联盟的愿景中大多数都是合理且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有争议的主要有这么几条。

第八条:“不应要求开发人员支付不公平,不合理或歧视性的费用或收益分成”,问题的关键就是,多少算是公平呢?30% 不合理,20% 就合理吗?10% 呢?谁来定义合理与公平呢?而且客观来说,苹果的 30% 不算高,国内的一些手游渠道是 5:5 甚至 3:7 分成,渠道方拿 7。

第九条:“应用商店不得禁止在其平台上线竞争性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开放的安卓一直是支持第三方应用商店的,但这是苹果绝对不能接受的,不仅仅是分走利益的问题,站在苹果的角度来看,第三方应用商店不可控,会对苹果一直标榜的安全、稳定的生态造成影响,这才是最致命的。

联盟的发起者都是头部应用,这很好理解,因为只有他们有反抗苹果的底气,尤其是 Epic,《堡垒之夜》是爆款游戏,而且是全平台的,Epic 自然会认为是自己游戏做得好才有人玩,PC 上面赚 1 块就到手 1 块,而到了手机上,凭啥你苹果啥都不干就从我这拿走 30%?

而那些没有自己发行渠道的小应用,反而会感谢苹果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有一定曝光机会的发行平台,30% 抽成也能接受。

Epic Games 是最近与苹果和 Google 矛盾最激烈的公司,这家游戏公司在《堡垒之夜》上线了一种绕过苹果和 Google 进行支付的方式,显然这损及了平台的利益,被两个平台先后下架。随后,Epic 将苹果与 Google 诉诸法院,指责两家公司利用行业地位进行垄断,并且夺走了开发者的自由。

《堡垒之夜》的下架会给 Epic 带来营收上的影响,拖得越久对其越不利,也因此,这场纷争必须尽快结束。

苹果和所引领的应用商店机制已经相当稳固,靠着它苹果与 Google 赚到了不少的钱,尽管有人说平台是“雁过拔毛”,但客观来说,平台确实给开发者们提供了曝光机会与发行服务,让不少开发者赚到了钱,另外,苹果也提供了开发工具的支持、安全的支付手段,完善的退款机制等等。即便是联盟的这些发起方来说,也在应用商店上赚得盆满钵满,尤其是 App Store 的总营收、平均收入等数据常年领先 Google Play,可以说是目前移动端最有价值的变现渠道。

针对 Epic 们的垄断指责,苹果辩护称,其 App Store 销售额的 30% 符合行业和其他数字市场的标准,并且苹果在安全和隐私上做出了努力,比如每周审查超过 100,000 个应用,拒绝超过一百万个应用包含有害,令人反感或非法内容的应用等。

“苹果税”的故事其实已经在主机游戏行业上演过一次了,当时任天堂权利金制度人人喊打,50% 的抽成直接让 NAMCO 投奔了索尼,新的时代,新的机制,各方势力都要争夺这其中的话语权。

其实双方都有各自的立场,也都会拿出对自己有利的论据。开发者自然认为苹果提供个平台就拿抽成,赚钱也来得太容易,而苹果也认为自己建立平台,提供开发工具、审核与隐私保护、支付等等服务,当然要收钱,反而是开发商想白嫖我的服务。包括消费者也是,如果绕过平台充值能有优惠,那么自然会用脚投票,顺便跟着厂商一起骂平台是吸血鬼。

我们习以为常的应用商店制度,其实出现的时间也并不算长,话语权的争夺势必是旷日持久的斗争,谁都不会轻易让步。“复仇者联盟”的出现会让过去散兵游勇的状态结束,转而集体向苹果施压。但苹果肯定不会轻易让步,否则这事就没完了,所有开发商都会要求降低抽成。此次事件如何收尾,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应用商店机制未来的命运。

来源: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