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一个纪录片。
片子不长,只有30多分钟,但很有意思。
我把片子放文末,大家感兴趣也可以看看。
适合下饭〜宵夜也行。
故事的主人公叫朱怀阳,是个90后温州小伙。
虽然和我同龄,但人家干出来的事儿可疯狂多了,人生经历跌宕波澜。
今年疫情期间——
朱怀阳瞄准口罩机会,投了500万,承包了一个四川的厂房,专门生产口罩。
image
他觉得——
干这个能又快、又容易的挣到钱。
“如果一天出10万片口罩,一天的利润就能达到30多万。”
但,当他真正开始做了后,才发现难度远远超出了想象。
比如,他被骗。
朱怀阳花了近50万买的一吨布料,但布料质量未达标,根本不能用来生产口罩呀。
大概一吨也就值几千块,等于被人割了韭菜。
他也带着些许愤怒,说,想一把火烧了那人的厂子。
image
但想一想,算了,有这个时间,还是忙生产吧。
就先放一放了。
做了一段时间,发现钱不太够了。怎么办?
为了多些现金买原材料,他又卖了一辆车,全球限量款豪车,卖了150多万。
他不是富二代。这个车是自己赚钱买的。
…
到最后,事情没有朝着他希望的方向走。
因为国家新的政策出台,以及工厂内部矛盾,他生产出来的口罩,不符合要求。
没有新订单,口罩库存积压。
结尾——
为了止损,朱怀阳决定停了工厂。
这一把血本无归。
他自己最终也承认,投资口罩厂是个“做了后悔、但不做也后悔”的决定。
交了一堂很贵的学费吧。
二
我个人感觉,纪录片的主角还是颇有胆识的,执行力强,说做就做。
但,普通人很难效仿。
毕竟太冒险家了。
全片看下来,我有一种感受,朱怀阳对于赚钱——
有一种很深很深很深的渴望。
这和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系。
他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办厂亏了很多钱。家里持续还了十几年的贷款。
注意,十几年来只是还利息,本金一点没少。
纪录片的导演问,你的人生最大目标是啥呢?
他想了想说——
帮家里还债就是人生最大的目标。
这种“穷怕了”的恐惧,让他在很多选择上,常常会走偏锋。
比如,朱怀阳大学毕业时,在报社实习了两个月,领导希望他留下来,但他还是拒绝了。
因为对他来说,一年20多万的薪水太少了,还不够帮家里还债的。
就只能更冒险了。
他的发家史说来很简单,但大家不要参考——
2016年,朱怀阳从上海来到北京,那时候他背了近900万的债务。
但当时他刚接触币圈,运气好,赶上市场暴涨。
他又募了一些钱,赚了将近两个亿。
(注意:有极大风险,一定不要参考!)
…
我觉得这个纪录片很真实。
一个人把自己的发家史,还有亏损,都坦然记录下来。
炒币这种经历,也确实容易被诟病。
大家自有评判。
像我,我肯定做不到像主人公这样。
我小时候没有真正的穷过。(当然,也没有多富,普通家庭哈哈)
很难激发出对于钱的,近乎本能的渴望。
我爸老爱教育我,没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不晓得珍惜粮食。
文章快结尾了。
我本来一直在苦恼,应该怎样去升华、去拔高一下。
直接用片子最后的一个小彩蛋吧。
很恰当。
三
拍这个纪录片的摄像小哥,是清华大学毕业的。
在片子末尾,清华小哥出于好奇。
就问朱怀阳——
你人生中,有什么东西自己没有,用钱也买不到,自己特别羡慕的别人都有的东西吗?
朱怀阳反问——
如果用钱买不到,那请问是什么呢?
清华摄像小哥说——
比如,清华大学本科文凭。
朱怀阳说——
说实话,我不是很在乎。
别人的大脑,都是对我的大脑的补充。
比如你的脑子是清华的脑子是吧?特别牛。我为什么要跟你竞争呢?
我用钱,把你的脑子买下来给我服务就行了。
清华小哥调侃着说——
那(我们要怎么才能变得有钱呢),从卖莆田鞋开始么?
朱怀阳面对调侃,淡定地说——
你这是有心理优势。
「人在做事的时候,要把自己所有心理优势都放下,去想想,你真正的硬实力是什么。」
而不是虚的心理优势。
心理优势应该用在什么时候呢?人生低谷的时候,用来安慰一下自己就行了。
ps.
最后,分享下纪录片吧。
时长30分钟左右,看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https://v.qq.com/x/page/k3120ppmw7p.html
来源;越女事务所 微信号:yndu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