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为什么我们还逃不出甄嬛宇宙?

无论是《甄嬛传》还是《武林外传》,能跨越十余年,始终符合主流审美,与其自身的厚度和立体性密不可分。它们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在构筑一个新的世界。

文 | 盛寒

编辑 | 太子

来源 | 博客天下(ID:bktx2008)

郑晓龙本人应该也不会想到,十一年过去了,观众还在 “过情关”。

前不久,“甄学家” 们还因为剧中到底有没有剪秋打开食盒下毒的镜头,进行了一场你来我往的辩论赛。

大家从《甄嬛传》豆瓣小组,吵到了微博、小红书,甚至惊动了剪秋的扮演者杨凯淳,她翻出当年的剧本和光碟,证实确实没有那场戏,但打电话给剪辑师,二人对画面似乎又有模糊的印象。

▲ 图 / 小红书

就这样,这场 “剪秋食盒辩论赛”,过了一周还没有停歇。

与平行时空等玄乎的说法相比,这更像是曼德拉效应,即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对 “甄学家” 来说,这种情况早就不是第一次了,沈眉庄有没有滴油烧自己、甄嬛穿纯元衣服时皇上有没有打她耳光等,都曾引发过争议。

最近很多人都被 “谢谢你,因为有你” 的旋律洗脑,于是有网友将这首歌剪成了安陵容的表演曲目,# 求求安陵容别唱了 #随即登上热搜,紧贴时事。

对影视作品而言,十余年间被几代观众反复琢磨推敲,不断造梗,可谓幸事一桩。而观众们乐此不疲地品味,也映衬着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生命力。

没有一个 “甄学家” 是无辜的

现在说起《甄嬛传》,最常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

毫无争议,一定是那句 ——“郑晓龙:你们没有别的剧可以看了吗?”

如果说其它经典剧集是阶段性地站上 “文艺复兴” 的舞台,时不时掀起一波回忆杀,那《甄嬛传》就是擂主,这么多年,压根就没退过场。考古久了,“甄学家” 们的手段也愈发娴熟多样。

历经十年,《甄嬛传》考古学已经衍生出了三个派别。

▲ 图 / 豆瓣

第一个派别处于考古 1.0 阶段 —— 显微镜追剧。观察力敏锐、深抠细节,是入门基础,各种穿帮镜头、演员撞脸梗,是他们的战绩。

那些穿帮往事,也被重温了一遍。小到皇宫里有烟头、电线槽、下水道井盖、矿泉水瓶,大到甄嬛眼睫毛掉了一半、崔槿汐穿 L 码、玉娆耳夹戴反了、宫女打哈欠,都被网友截图留证。

3 月 20 日,# 甄嬛的眼睛里有打光板 #登上微博热搜。起因是小红书用户在盘剧过程中,发现甄嬛眼中有清晰的光亮轮廓,便截图和网友分享。

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大家一起玩起了 “找茬” 游戏。连雍正题字 “花好月圆人长久” 的片段,也被网友发现了字替的存在,并打趣道 “原来大胖橘写字这么丑”。

▲ 图 / 微博

在《甄嬛传》里找熟面孔这件事,也成为了网友茶余饭后的消遣。上周,“给华妃抬轿子的宫人是汪苏泷吧”,就喜提热搜,乍一看还真与汪苏泷颇有几分相似。

除了细节狂魔以外,“甄学家” 里也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输出使者,以金句、表情包输出等方式,进入了考古 2.0 阶段。

口误版的 “翠嘴打烂她的果”,成为了网友戏谑表达愤怒的方式;甄嬛对四郎说的那句,“那些年的情爱与时光,终究是错付了”,已经成为了驰骋在各大评论区的情感体;“粉色娇嫩,你如今几岁了”,则转换为网友的内涵神句。

▲ 图 / 微博

甄嬛、华妃、四郎、皇后的表情包,功能也十分齐全,评时事、说职场、谈爱恨…… 就没有《甄嬛传》表达不了的情绪。

某种程度上,《甄嬛传》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交名片。看过《甄嬛传》的人在互联网上冲浪,或多或少能找到些同好,也因此衍生更多段子手。

三月中旬,“《甄嬛传》里的四种文学” 火了。“世界上有四种通,圆通、中通、申通,还有臣妾要告发熹贵妃私通”、“世界上有四种情,爱情、友情、亲情,还有贱人就是矫情”……

▲ 图 / 微博

没人能想到,这些谐音梗与热门台词,直接带火了 “五种文学体”,并被多部剧应用于营销中。

比如《余生,请多指教》的相关话题 “世界上有五种笑,真笑、大笑、假笑、微笑,还有小太阳林之校”。粉丝们也被激发了创作欲,“世界上有五种 k,方块 k 红桃 k 黑桃 k 梅花 k,以及任何一个人不来看顾魏我都会很伤心的 ok” 等,开始满天飞。

《与君初相识》也用它来宣传,“世界上有五种意,失意、得意、满意、同意,还有我们的宝贝长意” 等文案,快速在微博上传播。

玩梗式营销,对于打开剧集知名度而言是利好的。老剧造梗、带火梗,再被新剧应用于剧集营销,在某种程度上,颇有文化传承的味道。

▲ 图 / 微博

从这个角度来看,持续至今的 “甄嬛热”,已经不再囿于大众对经典内容的怀念,而是形成了其独有的造梗能力和文化聚集效应。

当然,“甄学” 的生生不息、“甄学家” 队伍的不断壮大,也离不开 3.0 阶段的玩家 —— 借助短视频平台二次传播。

一张 “甄嬛抱腿” 的错位图,也在抖音上掀起了 “甄嬛抱腿挑战” 的热潮,吸引大量明星、素人参与挑战,目前播放量已经超过 2 亿。

一些脑洞大开的剪刀手通过出神入化的剪辑,或将《甄嬛传》与当下的热门内容紧密结合,或是与其它经典强强联合。

▲ 图 /b 站截图

如 B 站用户 “花蛾子 TV”,就用换脸技术,将《甄嬛传》与《康熙来了》剪辑在了一起,推出了《甄嬛转 S》系列剧,被网友评价为 “又损又好笑”,第一集的播放量就突破了百万。

近期,# 没有甄嬛传接不住的诗 #也登上了微博热搜,“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水一定有问题”、“衣带渐宽终不悔,翠果打烂她的嘴”、“云想衣裳花想容,本宫赐你一丈红” 等朗朗上口的诗句,刺激不少网友诗兴大发,参与到《甄嬛传》台词写诗活动中来。

在这一个个热搜、一场场造梗运动的背后,《甄嬛传》的社会功效也在不断升级。它已经摆脱了剧集传播的单一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连接情感共鸣的纽带、文化传播的介质。

而这一切,每一个 “甄学家”,都 “逃不了干系”。

《甄嬛传》的同道中人们

以经典剧集的身份,被打上社会文化烙印的《甄嬛传》,是天之骄子,但它也有老对手。

比如 2006 年上线的《武林外传》,同样是一代人的精神港湾。三月中旬,明星偷税事件再次被披露后,# 甄嬛传武林外传主演要挺住 #这一词条,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

“我的人生里不能没有《甄嬛传》和《武林外传》”,似乎成为了一种精神共识。

在微博上,有 “同福客栈知识竞答” 等博主,构筑了一个个《武林外传》爱好者的聚集地。在这里,他们将《武林外传》的台词与各种热点相结合。

比如老坛酸菜事发后,燕小六的脚和那句 “能不能把脚拿出去”,出现在了微博上;大 S 结婚时,网友让莫小贝化身为大 S 妈妈,“你还敢结婚了?谁同意了?谁允许了?谁批准了?” 一连串台词运用相当应景。

▲ 同福客栈知识竞答。图 / 微博

明星天价片酬披露后,现代版吕秀才的那句 “一百万一集够不够?不够再加,一千万没问题了吧?” 也被翻了出来。

家事国事天下事,《武林外传》的台词似乎都能插上一嘴,“没有武林外传接不上的梗”。

豆瓣《武林外传》小组则是另外一种氛围,它是一种近乌托邦式的存在。七侠镇、同福客栈,仿佛真的存在于某个遥远的角落,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像是大家的老朋友。

大家会一起认真推算他们的年龄,有时候也会一起聊聊八卦,“老白知道无双对他的感情吗”。也会有人感慨,“每次听到老邢说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都会觉得很开心”。

▲ 图 / 豆瓣剧照

市井气里的侠义理想、真心关照彼此的纯粹、吵不散的羁绊…… 让《武林外传》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大众对理想生活的投射。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里,也有一群人在努力延续这个乌托邦。2019 年 7 月,汤里同福客栈在江西宜春正式营业。

客栈是 2018 年天真派剧组拍摄《天真派武林外传》时搭建的,尽可能还原了《武林外传》剧组 2006 年在北京平谷天云山拍摄原址,也是全国唯一一处《武林外传》的复原场景。

同福客栈除了提供住宿业务、按时发送江湖月报外,每到节假日还会推出各种活动,大家装扮成《武林外传》里的角色,在七侠镇一日游、玩剧本杀、拍剧照、吃涮肉,短暂地进入平行时空。

▲ 汤里同福客栈。图 / 微博

2021 年 5 月客栈停运,据官方消息,客栈不会被拆掉,只是第一阶段的运营团队撤离。大家闭着眼睛都能走一圈的同福客栈,还会 “江湖再见”。

同样在大家记忆里生根发芽的,还有《家有儿女》。没想到 2022 年了,大家仍然在羡慕刘星家的伙食,不但通过外景找到了他们家小区,甚至还扒起了他们家的家底,凭借三室一厅的大 house、刘梅的包包等推断出 “家底够厚”。

刘星 “我要把这玩意染成绿色” 等表情包、“红手绿手大白手” 等鬼故事,至今仍在互联网上流传。刘梅和夏东海的家庭教育,时不时也会被拿出来做案例。

▲ 图 / 豆瓣剧照

影像十年,一场大浪淘沙,能被观众反复琢磨,不随潮水退去的 “珍珠”,也就这么几颗。而它们的永流传,关乎自身的品质、审美的变迁,也得益于时代的塑造。

一部剧看十年,观众在看什么?

时代变了。

虽然十年前看《甄嬛传》的,和十年后看《甄嬛传》的,很有可能是同一拨人,但要是把他们穿越时空放在一起,很难不自己和自己打起来。十年的时间像是一杆天秤,社会文化、主流思想、审美语境的变化,都使天秤的重心发生倾斜。

举个例子,当年甄嬛和果郡王的爱情,戳中了不少人的少女情怀。但在现阶段,果郡王和甄嬛的禁忌之恋,让不少 “嗑学家” 直呼这糖咽不下。很多人在 “盘”《甄嬛传》时,都会留个弹幕,然后把甘露寺这段直接跳过。

这折射出了大众对影视剧审美情趣的变迁。2011 年前后,观众对玛丽苏爱情有极高的包容度,浪漫被允许凌驾于一切之上,《一起来看流星雨》《宫》《回家的诱惑》等作品能刺激观众分泌多巴胺,在当时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但在当下,审美大方向已经从天马行空回归现实,像果郡王和甄嬛这样 “离离原上谱” 的爱情故事,并不讨喜。反倒是甄嬛和安陵容,甄嬛和四阿哥等 “冷(邪)门 cp”,让不少人觉得有趣。

观众对角色的解读,也发生了逆转。比如十年前在观众眼里,甄嬛是正义果断的飒爽女主,华妃是脑子不够灵光的大反派,安陵容是自私阴暗的白眼狼。

但近几年,不少人都觉得甄嬛有些 “绿茶”,对人物行为做出了更多解读。比如初入宫时,甄嬛发现了导致芳贵人小产的麝香,明白了后宫的尔虞我诈,开始以养病为名避风头,但却没将信息共享给好姐妹眉庄;安陵容得了皇上赏赐的浮光锦,送给了甄嬛,甄嬛却转身赏赐给了浣碧;面对温实初和果郡王的好,甄嬛也是来者不拒……

安陵容则 “洗白” 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理解安陵容作为 “小镇青年” 的难处。无依无靠、只求自保的无奈,让不少人共情。歌声美妙、擅长调香、会冰嬉、绣花手艺好…… 也让安陵容收获了十项全能的称赞。

对于角色,观众变得更包容了,审美标准已经驶离了非黑即白的时代。允许复杂、允许不纯粹、允许角色存在内部的矛盾性,正在成为共识。

大范围的女性意识觉醒,也赋予了《甄嬛传》另一种基调。十年前那会儿,开启大女主爽剧时代、精彩宫斗,是《甄嬛传》的主要标签。

那时候,观众对甄嬛是智慧崇拜,目光附着在没有显赫家世的女子,该如何在后宫生存。“你在《甄嬛传》中能活到几集”,是观众在当时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在当下,甄嬛在父权社会中,不依附于男性、不沦陷于爱情,甚至一次次冲击封建王权的 “爽”,是观众更常探讨的话题。与曾经的智慧崇拜相比,甄嬛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为了《甄嬛传》更大的闪光点。

大众对《武林外传》的怀念,则带着些情景喜剧没落的色彩,但其自身内容的多维性,也同样不可忽视。

这十几年间,大众对精神世界的需求变得更复杂、更考究,而《武林外传》里关于职场、关于理想关系、也关于对人群体性的探讨,恰好承载着许多人的精神投射。

《武林外传》里的职场刻画颇具现实,这群不打不相识的人们,最初各自心怀鬼胎算计着彼此。当老板的佟湘玉,总想着怎么克扣员工工资,郭芙蓉总琢磨着怎么逃跑,李大嘴总想占点小便宜,白展堂也只想找个避风港。

但就是这么一群最初不合拍、毫无团魂的人,在鸡飞狗跳的生活里慢慢磨合,成为了彼此的后盾,不推卸、不逃避,一起料理烂摊子,天塌了一起扛。

这样的职场关系,没有人是不向往的。即便在当下,封闭情感逐渐成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同心协力、共同战斗的状态,远比成为一座孤岛更有吸引力。

在车马快、情感易支离破碎的时代,《武林外传》中怎么吵也吵不散的羁绊、真心相守的情义,直白、动人、难得。

▲图 / 豆瓣《甄嬛传》小组

可以说,无论是《甄嬛传》还是《武林外传》,能跨越十年的时间,始终符合主流审美,与其自身的厚度和立体性密不可分。它们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在构筑一个新的世界。

未来,《甄嬛传》《武林外传》们会永不退场吗?“年轻” 的影视剧们有谁会成为经典吗?还会有观众对一部剧执着十年吗?

谁又能说得清呢,但亘古不变的是,只有走稳现在,才能拿到未来的入场券。

来源:每日人物

巨亏 41 亿,海底捞捞不动了

前不久,火锅界 “顶流” 海底捞的一场人事大变动引人注目。创始人张勇退位,杨利娟接任海底捞 CEO。

杨利娟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她的故事算得上传奇:作为海底捞最早一批员工,杨丽娟从服务员做起,不久后就成为店长,随后一路高升,在 43 岁这年成为这家知名企业的一把手。

这位史上最牛服务员,也将迎来她职业生涯最大的挑战,她要面对的是前任 CEO 留下的相当棘手的难题 —— 一个因扩张无序走向亏损的海底捞。

火锅顶流,亏了

海底捞曾经被奉为火锅届的 “神话”,2018 年赴港上市,成为火锅第一股,一时无两。当时 17.8 港元 / 股的发行价在 2021 年 2 月飙升至历史顶峰的 85.78 港元 / 股,总市值差不多达到 4777 亿港元 [1]。

然而商业神话没能延续下去,在上市的第四年,这个龙头标兵迎来了亏损。

3 月 23 日,海底捞发布了 2021 年全年业绩公告,根据这份年报,海底捞去年营业收入为 411.12 亿元,比 2020 年增收了 43.7%。

然而增收不增利,继 2020 年利润断崖式下降后,2021 年最终亏损 41.61 亿元。这个亏损额,几乎相当于海底捞上市以来的盈利总额。

1

虽然贵为火锅一哥,但海底捞近两年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

一方面是经营成本走高。餐饮业在疫情影响下沉浮不定,并且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碎片化的行业,日常运营需要巨大的成本维系。

海底捞的支出大头依然还是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和员工成本, 同期增长了 46.6% 和 53.7%,两项成本占到了营业收入的近八成。

但从账面上看,海底捞 2021 年的亏损还和去年大规模的关店动作有关。

年报中 “其他亏损” 一项,从 2020 年的 2.45 亿暴涨至 2021 年的 37.07 亿,同期增长了 1413.2%。而其主要构成,便是关店计提的损失,即因为闭店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和减值损失。

2

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来临之前,普通的消费者和一些地区的基层员工或许都已经对海底捞的大规模关店有所感知。

比如集居北京北五环的互联网大厂员工可能会发现,龙旗广场才开没几年的海底捞已经消失,想吃只能去 4 公里外的回龙观店。

难以和本地火锅竞争的海底捞重庆门店业绩一直垫底,更是成为本次闭店潮中的重灾区。

《每日人物》采访的海底捞重庆员工就提到,闭店通知发出前,他们门店已经出现了员工轮流上班、中午因为等不到客人而组团去打羽毛球的情况 [2]。

像这样经营惨淡的海底捞门店有 300 余家,都消失在 2021 年。

这样大规模的闭店,对前两年高速扩张的海底捞来说应该是难以想象的事情。2019 年,海底捞开始实施 “快速扩张策略”,当年在全球新开了 308 家门店,希望将海底捞开遍全球 [3]。

遍地开花后,海底捞卖不动了

这样的扩张策略,即使是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来袭之时也未曾变过。

当时,创始人张勇乐观地认为疫情这只 “黑天鹅” 会在 9 月份飞走,于是海底捞当年还是新增了 544 家门店 [4]。

海底捞如此逆势扩张,其实是一种 “抄底” 思维:疫情期间中小城市餐饮个体户抗风险能力较弱,会有大量黄金地段的店面空出,海底捞以低价进驻更优位置,能在疫情后更好实现业绩反弹 [5]。

但实际情况是,疫情迟未散去,而疯狂扩张并未给海底捞的发展带来正向效果。

2021 年,海底捞的平均每日同店营收额从 9.73 万下降至 8.74 万。这意味着海底捞的店开多了,但客群拓展速度却没跟上,老店的效益下降了。

3

去年 11 月海底捞公开信就确认了 “扩张速度过快导致部分门店寻址不当” 这个问题 [6],比如在广州白云汇附近,一公里多的范围内就开设了三家海底捞 ,新店对旧店客流有显著影响 [7],店面铺设过于密集,形成无意义的 “内卷”。

一些海底捞员工也提到,公司鼓励拓店的策略和员工自身的晋升渴望营造了一种非理性的狂热氛围,为拓店而拓店,有些门店开得偏僻,门可罗雀 [2]。

翻台率和客单价能更直接地反映出问题。2021 年,海底捞的翻台率已经跌至 3 次 / 天,这个数字被认为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 [8]。

要知道,2019 年海底捞整体的平均翻台率是 4.8 次 / 天,当时处处门店天天都要排队,而现在许多海底捞门店的长队和它们的美甲、照片打印服务一起消失了。

4

同样下降的还有客单价。

疫情以来海底捞涨价上了好几轮热搜,疫情涨价不体面,但在 2020 年的时候,海底捞确实凭此对冲了部分走高的成本,使企业在疫情最严峻的一年保住了 3.1 亿的净利润。

但到 2021 年,海底捞并没有降价的情况下,一路走高的客单价却下滑了。疫情下,打工人钱包缩水,大家吃海底捞也不那么能放开手脚了。

实施 “抄底” 策略时,海底捞是想在下沉市场大干一场,但从 2021 年报看,下沉市场反而遇到了最大的 “滑铁卢”。

无论是翻台率还是客单价,这些重点开拓的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数据下滑幅度最大,翻台率从 2019 年的 4.7 次 / 天直降至如今的 2.9 次 / 天,2021 年的客单价也跌到 100 元以下。

海底捞的下沉之路可谓道阻且长,巨人不得放缓步伐,慢慢转身。

断尾求生,能力挽狂澜吗

面对开速扩张导致的力不从心的局面,海底捞不得不断尾求生。

2021 年 11 月份,海底捞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称将关停经营业绩不佳的门店,随后又在对外界的公开信中,表明了门店经营未达预期主要是公司 2019 年开始的快速扩张策略所导致,并要调整内部管理体系 [6][9]。

这就是所谓的 “啄木鸟计划”。

根据最新年报,2021 年海底捞关停了 308 家门店,除了 16 家是租约到期的原因,其余 292 家都属于被 “啄木鸟计划” 选中的 “差生”,其中 260 家将永久闭店,还有 32 家暂时停业休整,择机重开。

但重开条件并不容易达到,海底捞公开信上表示,平均翻台率不回升至 4 次 / 天,原则上不会再开设新的海底捞餐厅。

5

杨利娟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海底捞近几个月的翻台率环比提升,2021 年 12 月和 2022 年 1 月的翻台率持续环比改善,2022 年 2 月的翻台率明显提升” [10]。

这轮 “断尾求生” 的操作有所见效,但企业内部店长权力过大、师徒连带利益、优秀人才不足、门店考核指标不科学等诸多内部管理问题还亟待解决 [11]。

而且,海底捞客流流失恐怕会是一个长期难题。

涨价风波是一个导火索,2020 年开始,海底捞一些单品价格上调 1-3 元,还被曝出毛肚则从 200g 缩水到 138g 、午餐肉也消失了 2 片,这些都让消费者思考海底捞是否还值得去。

疫情下海底捞生存不易,涨价或许是无奈之举,但不少消费者认为,为了支付服务溢价,之前的价格已经虚高,而今大家都困难的情况下,还要为算不上顶尖的味道多花钱,性价比要跌至谷底了。

6

更尴尬的是,被海底捞当作王牌的 “宾至如归” 的服务,对大部分顾客来说已经失去新鲜感,甚至让不少人觉得不舒服。

比如被海底捞店员发现今天是生日后,“围攻” 式的庆生礼遇就让人招架不住,灯牌、掌声、还有《生日祝福歌》成为著名的 “酷刑”,对于人均 “社恐” 的年轻人来说,这一套下来足以让他们产生 “淹死在番茄汤里算了” 的念头。

还有更多细碎的时刻,游荡的、殷勤的海底捞服务员做出的入侵私人边界的举动,会让食客感到浑身不自在:

我和老公尴尬地随便聊着天,服务员配合着乐,还捧哏,我只能尴尬地对服务员友善的笑笑,气氛诡异。

一边吃着一边跟朋友聊着爱豆八卦,服务生姑娘一边听一边插话问我们说的是谁,窒息了。

当连锁餐饮的优质服务变得不那么稀缺,甚至用力过猛会变成槽点的时候,海底捞是时候需要想想要打什么新牌了。

毕竟,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实际,能享受六九折优惠的只有大学生,更多打工人好不容易出门下馆子,便宜、好吃和舒心总得占一个吧。

来源:网易读数

全球 70%!中国鱼虾是如何统治世界的?

每三条摆上世界餐桌的养殖鱼,就有两条 “中国造”。

文 | 华商韬略 陈 媚

在中国,国宴是门学问。

开国大典当晚,新中国要举办第一次国宴,菜单精挑细选:既要调和众口,又要 “高端大气上档次”。周总理一锤定音:吃淮扬菜。

这不是周总理偏爱家乡风味,而是淮扬菜确有其长:做工精细,不失本味,高贵典雅,又相对清淡。而各类食材里,质地细腻的鱼类水产,很适合承接国宴风格。

1949 年的开国第一宴,上了红烧鲤鱼和干焖大虾;1957 年,招待前苏联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主菜松鼠鳜鱼;1959 年赫鲁晓夫和胡志明参加十周年大庆,吃到了凤尾鱼;1972 年尼克松访华,桌面上有龙井虾仁;1984 年里根造访,直接把海参鲍鱼干贝的佛跳墙端上了桌。

国宴上的鱼类名菜名扬四海,但面子之内,却有个难言的里子 —— 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都处在 “吃鱼难” 的困境中。

【01】

在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句话, “没有中国种不活的菜,没有中国养不活的鱼”,是公认的高赞金句。

但把时针拨回 70 年前,讲这句话,恐怕没有底气。

新中国百废待兴,粮食供给是头等大事,解放上海第一年,全市存粮 8000 万斤,只够应付 20 天的困境。情势危急,陈毅市长不得不请出经济干才陈云同志,用战备手段才压住了粮荒。

粮食如此,优质动物蛋白的供应更堪忧。

央视纪录片《大国渔业》披露一个数据: 1950 年,中国水产品人年均占有量仅 1.65 千克,远低于 7.7 千克的世界平均水平。

在内陆地区,水产品其实是一个遥远的传说。虾皮、海带、带鱼这三宗瑰宝,是绝大多数 50 后中国人,对于海产的全部回忆。

但不要以为这只是物流阻隔的原因。广东省身靠海边,坐拥珠江,从来都是美食大省,但在 70 年代,这里也经历过水产匮乏的岁月。

当时的广州市,每个居民每月发两毛钱的鱼票,一个月下来,还不够买条半斤的鲳鱼。寻常日子还可以硬扛,逢年过节和广交会,食材供应就成了大问题。1978 年,担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欧初实在忍不住,问了财办主任一个无奈的问题: 三十年代我在广州读书吃的都是活鱼,为什么现在只有死鱼?

财办主任答得也很无奈: “死鱼都不够卖,何必求活鱼。”

“吃鱼难” 的窘迫,到了作家路遥的笔下,就成了经典段落。在《平凡的世界》里,双水村的田海民办起了养鱼场,给村里每户分了几条鱼,有的村民连皮带刺吞下去,卡住了喉咙。

而另一个经典的场景,发生在中国东北,一包装了干制蛤蜊、爬虾、海米、紫菜的底料,就是家庭改善生活,烹饪汤底的恩物。每当火锅里的水汽升腾,总会有孩子不避氤氲,趴在锅边观察 “海底世界” 般的景色。

这段辛酸往事,折射出了中国改革开放前水产品领域的困境。长期以来,中国虽是水文大国,水产供应却极其紧张。首当其冲的问题是: 人工养殖不太行,只能靠捕捞。

以存活率高、家养范围最广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例,当时各家各户的鱼苗都是由鱼贩从长江、西江等江河装捞,再运到各个集散地贩卖。

中途需要不断换水、且温度不能过高,但即便注意了无数事项,长途运输依然抵挡不了鱼苗的高死亡率。

“让各家池塘的家鱼自行繁殖鱼苗!” 这个想法,当年只能停留在渔农的美好幻想中。

在全世界范围内,科研界主流声音是,家养的池塘养殖没有江中的自然环境,家鱼性腺不能发育达到催情要求,因此不具备人工繁殖的条件。

日本渔业界得知中国专家企图攻克该技术,撂了一句狠话 “家鱼不可能在中国繁殖成功”。

在建国之后,国务院下属的农林、商业、畜牧各部门虽然组织了论证,却得到了一个结论:很难解决。

然而,偏偏有一个不信邪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钟麟。

【02】

钟麟日后的称号,是 “家鱼人工繁殖之父”。

生长在广东江边的钟麟对水、渔业有着天然的熟悉,1950 年钟麟便成立了 “广东省人民政府水产管理局水产实验所”,开始淡水渔业的研究。

当时国内部分专家提出,将池塘自然环境模拟江河湖泊,刺激家鱼产生促性腺激素。但这条路,显然工程太大,并不可行。钟麟试图直接从根本上去摸清家鱼的生殖原理和条件,以实现家鱼的全人工繁殖。

构想虽然美好,却一直没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原因就是当时从国内到西方科学界, 从根本上否定了能够通过外界改变刺激鱼体内脑垂体,诱导产生促性腺激素。

1955 年,在实验所翻阅了大量西方资料和做了无数实验的钟麟得知,远在 1400 多公里的湖北水生所攻克了鱼脑脑垂体催情技术。

于是,他立马启程前往湖北学习这项技术。

1956 年,钟麟给池养成熟家鱼注射脑垂体激素作催产试验,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不过,也正是通过这次实验,钟麟开始大胆猜测,除了脑垂体催情这个关键因素外,江河中的鱼能产生鱼卵,是否还和外界环境,比如水流、天气等有关?

不气馁的钟麟又从广东出发,去了广西浔江、郁江、柳江、西江等江河流域实地勘查。每一个地方,他一待就是数月。

在广东省水产管理局水产实验所的记载中,钟麟常常一个人在一条破小渔船上,一待一整天,身边放着福尔马林、酒精以及多个浸泡鱼类标本药物工具,天亮出门,天黑才返回住所。

两年之后,经过一系列研究和数据比较,钟麟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家鱼性腺成熟除了需要催情体的产生,的确和流水加速、水位等都有关系。

在控制了外界因素的情况下,钟麟又实验了一回,然而还是以失败告终。

正在他思考还有哪些未考虑到的因素时,突然天降暴雨,钟麟望着眼前的生态催产池,水流急剧上升、水速变快。突然,他看到一条成熟的鲢鱼,成功地产下一连串卵。

这让钟麟恍然大悟 —— 原来水流、水速、水位都是相关因素!

1958 年 6 月 3 日,通过流水刺激加上脑垂体催情,成功实现了鲢鱼、鳙鱼的人工产卵、授精和孵化,钟麟的试验大获成功 —— 最终获得了 3 万多尾优质健壮的鱼苗。

4 天后,1958 年 6 月 7 日,《羊城晚报》头版二条报道了这项重大科研成果,并誉为 “创世纪纪录”。

从这一天起,中国结束了鱼苗依赖江中装捞的历史,开启了水产自主的新页。

【03】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水产行业迎来了 “黄金 80 年代”。

1981 年,赵法箴院士等攻克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中国人实现了 “虾自由”;1983 年,赵乃刚等突破了河蟹人工育苗技术,中国人实现 “河鲜自由”;1985 年,刘家富团队以自然海区性成熟大黄鱼为亲鱼,实现了从江流湖泊到海产品的人工养殖技术突破,中国人开始迈向 “海产品自由”。

在这一连串的飞跃式突破中,以大黄鱼养殖技术的攻克最为艰辛 —— 它突破了大黄鱼 “离水即死” 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作为一种暖湿性近岸洄游性鱼类,大黄鱼常栖息于水深 60 米的中下层。

一旦离开特定水深,大黄鱼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尤其鱼腹中的鳔,因为外界压力而膨胀,使其体积扩张而破裂,最终因压强差死亡。

由于 “出水即死”,养殖难度大,人工繁育几乎不可能。因此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中国的大黄鱼全靠自然捕捞。

另一方面,大黄鱼又因为富含谷氨酸、维生素 A、维生素 B 等微量元素,成为海鱼的首选。

一边是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一边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在 “出水即死” 的前提下,如何获得可进行人工繁殖实验的种鱼呢?

早在 1976 年,刘家富就认识到野生大黄鱼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因此,他进行了大黄鱼的保护工作,保留了大黄鱼的样本,并且将其培育成鱼苗,投放到海洋之中。

1980 年,经过无数次实验后,刘家富发现,即便是投放到海洋的鱼苗,也无法直接作为种鱼。要想成功找到合适的种鱼,需要从鱼卵开始人工受精,孵化成可供实验的种鱼,并在之后进行驯化。

同时,要想在淡水中成功养殖,还必须进行苗种的淡化处理。即,向育苗池内逐步添加淡水,降低海水比重,使苗种适应在淡水中生长。

但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引入淡水、添加比例又是多少、以什么样的方式添加、鱼生长到不同时期海水和淡水配比各是什么样…… 这些难题都需通过实验获取数据。

除了这些本身工作的难题,资金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困扰因素。

最终,等不下去的刘家富,决定自己动手开始第一步。

他买下一艘旧船当管理房,挖个土坑抹上水泥做鱼苗池,用水缸做鱼卵的孵化缸,然后毛竹当水管,木塞当阀门。用简易的硬件设施,开始了大黄鱼养殖的探索。

人工授精的第一步是要取卵,但这并不容易。

大黄鱼的产卵过程只能维持一个小时左右,人工取卵需要在这个时间段完成。过早或者过晚提取的鱼卵都无法良好受精。

通过近两个月的观察与试验,刘家富及其团队掌握了大致规律,从时间、地点、捕捞渔具等方面入手解决了采卵问题。

由受精卵经室内孵化、育苗后,以及 2 年的淡水养殖后,刘家富团队选取的第一批亲鱼才培育成功。

1985 年,刘家富首次育出鱼苗 7000 余尾。

鱼苗培育出来,但随之而来又有了新问题,那就是鱼苗生长周期过长。

首批鱼苗长了两年,体重不到半斤,这个成长速度让团队一度沮丧,如果看不到产业化的希望,不具备开发养殖的前景。那做这样的事情,又有何意义?

从 1990 年开始的 5 年时间里,通过网箱、土池养殖、养殖饲料配比等的改善,团队终于攻克了大黄鱼生长难关,一条鱼可以在半年时间内达到半斤体重。这意味着,减少了一半的成长周期。

正是基于这样的成果,中国得以成为世界首个大黄鱼全人工养殖产业化国家,这不仅使濒临资源枯竭的大黄鱼得以保存,还创造了一门年产值 60 多亿元的新产业。

【04】

到 1992 年,中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已经达到 13.4 千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水产优质动物蛋白供给短缺问题,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自 2015 年起,全球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比超过捕捞产量,且近几年趋于稳定。 在这之中,中国贡献了全球 70% 以上养殖水产品。

可以形象地说,在世界各地的水产市场中,每 3 条养殖鱼就有 2 条是中国的。

连续 32 年水产品产量世界第一,连续 17 年水产品出口额世界第一。除了是全球最大水产国、水产品出口国,中国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种苗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水产品贸易集散地,拥有全球最完备的水产全产业链中心。

2022 年 1 月 30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一则消息 ——2021 年,我国水产品出口 219.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1%。而根据国家统计局 3 月 2 日发布的数据, 2021 年,中国水产品预计产量 6693 万吨,居世界第一。在这近 7000 万吨的水产品中,养殖水产品产量达 5388 万吨,同样位居世界第一。

2022 年 2 月 24 日,重庆的天刚蒙蒙亮,海关安检员张元就早早起床洗漱,因为这一天他要前往重庆市下辖的丰都县检查一批即将送出国门的珍贵水产品 —— 西伯利亚鲟。

在一片鱼腾声中,数百条西伯利亚鲟从涪陵江边被捞起。

这一次的捕捞,让净重 14 吨的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在经过重庆海关所属涪陵海关检疫合格后装车,随即启运,经广西出境抵达越南等东盟国家。

如果顺利抵达,这一批人工养殖鲟鱼将为丰都县城带来 2000 万元的收入。

在丰都、千岛湖、查干湖、丹江口…… 这样的情景,每年在中国众多水产大区上演。

但这并不是中国水产的终点。

2016 年,“焚香、敬茶、敬酒、祈祷”,伴随一系列祈福动作,越南同奈省统一县的工业园区内,20 辆机械车辆一同开挖,中国海大集团越南同奈项目正式土建动工。

根据介绍,这是海大集团第一家境外全资饲料子公司。作为全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水产饲料企业,海大集团由此为起点开始向东南亚辐射。

目前,海大集团已在印度、印尼、厄瓜多尔等国家投资多个水产饲料项目,总投资额超 10 亿元。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早在 2020 年,全球水产饲料产量 4939 万吨,以中国海大、通威、恒兴、粤海等为代表的企业,为全球水产饲料贡献了 2132 万吨产量,占比 43.16%。

这意味着,中国水产饲料几乎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2017 年 11 月,埃及水产产业园庆典上,觥筹交错中,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会见了中国广东恒兴集团董事长陈丹。

本次接见的原因,便是由恒兴集团负责规划、设计、建设、培训及指导运营的埃及国家水产产业园,历时十八个月隆重开业。

这个项目涵盖了种苗繁育、饲料生产、池塘与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水产品加工、中心实验室、养殖实验室、制冰厂、泡沫箱厂、污水处理厂等十余项水产内容,工程量浩大。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水产界走出国门最大的水产工程项目,也是中国水产企业以产业链形式输出的第一次尝试。

另一边,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突破后,中国便开始成为全球重要种鱼乃至养殖贸易市场。

今天,中国水产已经形成一条 从种苗、养殖、饲料、流通加工、冷链物流等一体化的完备产业链。

除了企业的大踏步前进,来自科研界的力量也在背后助力中国水产走向世界。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自 1981 年起,我国渔业承担多边、双边援外培训项目 148 个,为全球 137 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 4000 多名高级渔业管理官员和技术人才。

一边是中国企业的商业输出,一边是中国科研力量的硬核科普,两条腿走路的中国渔业正在以产业化形式迈向全球。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水稻科研专家,结束了中国吃不饱饭的时代,而以钟麟、刘家富、赵法箴等代表的中国水产专家,结束了中国水产优质蛋白供需极不平衡的岁月。

从 “吃鱼难”,到 “吃鱼自由”,中国人的菜谱越来越丰盛。

做到这一点,有文化传统,有美食传承,有创新精神,但比起这些,最重要的,还是一代代中国人的智慧、汗水和奉献。

那个被贾跃亭伤过的男人回来了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这是商业世界的真理。

4 月 7 日,在网约车江湖消失 5 年之久的周航重回一线,出任曹操出行董事长。

在此之前,曹操出行已经经历了一番大换血,创始团队几乎全部离职。曾为滴滴悍将的龚昕成为曹操出行的总经理,并接替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刘金良成为法定代表人。

作为易到用车的创始人,周航几年前是和滴滴、曹操出行在同一赛道刀剑相向、水火不容的敌人,如今站上了对方的阵地做了指挥官。这大致相当于刘强东退休后去了阿里当 CEO。

2010 年,周航在上海虹桥机场排队打车。他等了很久,始终没有打到车。这让周航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中高收入群体,是否需要更便捷的专车服务,而不是在等候出租车上浪费宝贵时间?

在这个美好愿望的基础上,周航成为中国网约车的拓荒者,成立了易到。

此时,距离 Uber 的第一版 APP 在旧金山上线还有 5 个月。而滴滴,之后在中国网约车领域一枝独秀的老大,2 年后才成立。

巅峰时期,易到进入到近 200 座城市,拥有 200 万注册车主和 4000 万用户,占据了全国 80% 专车市场。

“2014 年前,整个中国的叫车领域都是我们的。” 周航曾说。

如同后来的共享单车和社区团购一样,巨头的加入让网约车变成一片烈火烹油的战场。与背靠腾讯和阿里的滴滴、快的相比,易到像是没有娘喂奶的孩子。

巨头带来的优势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移动支付。

2014 年,腾讯和阿里在出行领域开始大力推广移动支付,滴滴和快的携巨大的流量优势涌来,在订单数量上很快超越了易到。

2014 年之前,滴滴和快的每天只有几万单,并没有对易到产生实质威胁。在接入移动支付后,易到的城池被夺取几乎是一瞬间的事。仅仅三个月,滴滴每天的订单量就到了几百万单,足足翻了一百倍。

巨头带来的另一优势就是更多的钱。

网约车烧钱大战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在 2015 年,几大巨头在网约车的投入共计超过 200 亿。请全国人民打车不是开玩笑,当时路姐还在上学,依稀记得同学从大学前门去后门都要打车,基本不花钱,就是玩。

而周航对烧钱一直是拒绝的,他不止一次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补贴用户是一种幼稚的行为,易到绝不参与补贴大战。

这其中除了商业逻辑上的考虑,可能也有一部分自我安慰的成分 —— 易到也没有足够的弹药参与补贴大战。

当易到的蛋糕即将被滴滴、快的以及外来者 Uber 瓜分完的时候,周航意识到找一位拥有大流量的金主爸爸的重要性。

阿里和腾讯早已心有所属,市场上曾一度传言百度会投资易到,但这根救命稻草随着百度投资 Uber 燃烧殆尽。2015 年,周航找上了中国互联网的第四极、光芒一度盖过 BAT 且拥有完整生态的体系的巨头 —— 乐视。

2015 年的春天,周航和乐视 CEO 贾跃亭相约在朝阳公园附近吃饭。贾布斯彼时正值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之际,和周航分享了一下乐视的战略和愿景,用的词无外乎 “生态”、“化反”。

“这是什么意思?” 周航听不懂。但易到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急需补充新的血液。

况且,乐视给的太多了。7 亿美元,贾布斯从周航手中接过易到的控制权,将其划入乐视汽车生态的一部分。

2015 年底,曾经对 “烧钱” 不屑一顾的周航忽然心态变了,也许是从贾布斯那里得到了指点,他开始在行业内掀起了新一轮的补贴大战,到 2016 年上半年,易到反而成为专车领域唯一大幅补贴用户的平台。

易到的补贴以 “充返” 形式开展。“充返” 比例为 100%。半年时间,总共参与充值的用户超过 650 万人,金额超过了 60 亿元。

这同时意味着,补贴金额也超过了 60 亿。

2016 年,易到在北京开了一场发布会。此时的周航已经完全理解贾布斯 “生态化反” 的深意,并从他那里学到了 PPT 的制作艺术。在发布会上,他表示:“在乐视入股的 246 天里,易到凭借自身独有 DNA 优势和乐视‘生态化反’的力量,

“成为互联网江湖里第一个起死回生的传奇。”

这时也是贾布斯开启了造车的漫漫之旅的起点。为了在电动车领域干反迈巴赫、法拉利和宾利等传统高端车企的梦想,贾布斯穷尽其力挪用了乐视及其合作方的资金,辗转了中美两地经营法拉第未来,至今已经烧了超过 400 亿。

乐视的故事不用赘述。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在美上市法拉第未来又收到了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这是法拉第上市仅一年多以来,第二次收到退市警告。对于在美苦心经营多年的贾布斯来说,退市就像一个注定会到来的礼物。

乐视和易到联姻之后,贾布斯和周航的蜜月期也十分短暂。2016 年 11 月,乐视以易到为主体,用乐视大厦作为抵押物取得 14 亿贷款。这笔贷款明面是为了给易到纾困,但其中只有 1 亿用于易到,剩下的 13 亿全部投入到了乐视汽车生态中。

这里多说一句,这笔贷款的抵押物 —— 乐视大厦,在贾布斯失联后,成为了乐视为数不多的优质资产。在经历了多次降价后,终于在去年拍卖成功。它也辜负了作为抵押物的使命,只卖了 5.73 亿。

在贾布斯携老婆前往美国造车前夕,周航发布声明称易到遇到资金问题。而导致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 “乐视挪用易到 13 亿”。而在乐视的回应中否认了资金挪用的行为,并将周航比作 “农夫与蛇的现实版”。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周航和三个创始人宣布从易到离职,易到完全被乐视的人接手。此时的乐视已经一地鸡毛,似乎也不在乎再多点累赘。

之后,除了滴滴,神州专车、嘀嗒出行、曹操出行这些后起之秀也远远地将易到甩在身后。作为全球最早的网约车平台之一,易到逐渐消失在大众视线。

与之共同被埋没的还有曾经易到的用户和司机。

从 2017 年开始,易到的司机忽然发现平台内钱提取不出来了。他们没日没夜开了几个月的车,最终不仅拿不到报酬,还白白搭进去不少油钱。

而那些靠 “充返” 100% 补贴吸引而来的用户也全成为了韭菜。充值的钱想用掉却打不到车,想退也退不掉。那些钱躺在平台上完全变成了一个数字。

至今,在易到 APP 的退款界面,还有近 3 万人排队等待退款。

今年 315 的时候,路姐在网上依旧看到不少在维权的易到司机和用户。想来,他们已经孜孜不倦维权了 5 年。

5 年过去了,周航兜兜转转。成为了顺为资本的投资合伙人,和小米的雷军一起到处撒钱投资。期间还忙中偷闲写了书,出演了话剧,热衷旅行和公益。

如今空降曹操出行,重返网约车行业。在滴滴受所钳制当下,行业再次泛起蓝海,相信作为网约车鼻祖的周航一定能重获荣光。

不过路姐有个同事想问下周航一个问题,他恰好是易到早期的资深用户,至今在易到上还有几千块的存款 ——

这钱到底应该算在谁头上,是你还是贾布斯?我骂的时候别有误伤。

来源:马路青年 微信号:maluqingnian

象棋里的车是不是过强级了?

作者 / 也说
是的,所以車是最不受到信任的棋子,被安排在最外侧。

在中国象棋里,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定——对自家将帅威胁越大的棋子受到越多限制。

如果不考虑能力,谁对自己的帅威胁最大?

肯定是紧挨着帅旁边的「士」——所以被规定只能斜着走,哪怕两个合谋也无法触碰到自家的帅。

其次挨着的棋子是「象」——同样受到了「田」字的限制,只能在「王宫」外面行走。

再外侧的「马」其实飞到边侧式三步威胁到帅的,但是因为规则加了一条「别马腿」的规则,让炮实际挡住了回将自家主帅的可能——又是一条防范的规则。

之后是炮——为了限制它增加了一条规则,要有「架」,所以炮自己无法完成攻击自家帅的威胁。其实,谁见过古代的炮一定需要拆开架在别的单位后面才能发射?

最后就是今天的主角「車」,注意,不是「车」,而是战国时候的这种东西。

大家基本都认可,車可以算是中国象棋里最强的棋子。

为什么車这么厉害?因为这东西在没有马镫的时代真的就几乎 1v1 无敌。

有几乎和马差不多的机动性,有平台能射箭与操戈,有强大的惯性动能,有稳定的输出,要不是车轮比较受到场地限制在对阵的时候几乎无解。

在车战的巅峰时期——春秋时期,拥有战车的多寡是衡量国力的唯一标志。

一些军事强国常被称为「千乘之国」,意思就是拥有超过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南方的楚国鼎盛时期甚至有近万辆战车,在这种情况下,战车几乎就是实力的象征。

平丘之会中,鲁国不肯买霸主晋国的帐,晋国的叔向幽幽说了一句:「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

大意是我们晋国有 4000 辆战车,即使不讲理打你,力量也是可怕的,何况我们是在主持公道维护正义,谁能够抵挡?
鲁国人听后大惧,立马没了脾气,表示臣服。

这么厉害的車,在棋盘中却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

首先,前面放了自家的两个棋子「卒」和「炮」,让它的机动性没法提起来,无法立刻出击。

其次,上场被安排在整个棋盘的左右边角,内侧还挡上了一个马,想要出击至少需要三步。

而如果車的攻击对象是自家的「帅」则更为尴尬,所有可能的发起进攻位置都有挡住它的棋子。

「士、象、兵」把「帅」上方的位置守得严严的,同侧则要跨越大量棋子。

最难忍的是哪怕在进攻中,車遇到其他单位,不管己方还是对方,都需要停下来的。

要知道,在实际的战斗中,战车之所以是那个时代冷兵器的王者,因为它遇到步兵不停下来,而是直接撞过去的。

但这么厉害的車,在中国象棋里却因为自家的顾及,被限制重重,经常需要等待其他兵马移动后,才能谨慎的出发,又屡屡到中盘就被互相交换掉。

最后立功决定胜负的,却往往是被规定了「只能前行」对自家一点威胁都没有的「卒」,而即使到了最后的胜利,过河的这些卒实际也是无法回到自己棋盘来的。

到这里,对古代人发明的象棋才算是服气,一个简单的游戏规则,看似不起眼的设定,其实包含的并不只是争夺和控制,还有权谋与现实。

这家日系豪华品牌,早该凉了

“讴歌不是车不行,而是从来不知道中国消费者要什么,自己把自己玩没了”。

在获悉日本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本田旗下豪华品牌讴歌退出中国市场的倒计时仅剩 8 个月后,车主刘越第一时间表达了他的懊恼之情:“日方要对讴歌败走中国承担 80% 的责任”。

4 月 8 日,广汽本田发布公告称,自 2023 年起不再生产及销售广汽讴歌产品,后续服务渠道切换至广汽本田体系。

1

尽管这份公告冠冕堂皇地将讴歌离开中国的原因归结为 “进一步促进电动化战略落地,加入到电动化事业”。但其实是一厢情愿:讴歌的燃油车都没有中国人买,更别提电动车了。真正原因很明显:车型销量惨淡,企业经营不善,产品与中国市场脱节。

回望历史,讴歌是五年内第二个主动撤离中国市场的日本汽车公司。2018 年,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切断了与长安汽车的合资关系,长安汽车随后收归股权,长安铃木由此成为一个中国品牌。讴歌没走这一步。

一个颇为荒诞的对比是,就在讴歌宣布离场中国的一周前,销量不足讴歌八分之一的法系豪华品牌 DS,还大张旗鼓地发布了一款新车。

本田 “豪华”, 跨服聊天

从概念上说,豪华车在全球范围内从未有过统一定义。德国汽车工业对 “豪华” 共识性的说法是:豪华品牌生产,轴距超过 3 米,发动机排量大于 3.0 升,价格超过 30 万。

虽然这概念如今读起来很过时,但截至目前,这依然是大多数汽车公司对标产品时的认知基准线,日系三大豪华品牌:雷克萨斯、讴歌和英菲尼迪就是这套德国汽车价值框架下的产物。日系豪华三兄弟全部诞生于美国,初心很朴素:尽快结束奔驰、宝马和奥迪独占美国豪华车市场鳌头的情境,并从其中分一杯羹。

这里尤以讴歌的诞生更具戏剧性。1986 年,三位北美本田高层聚坐在公司总部旧办公楼自助餐厅里的一张福米卡桌子旁, 勾勒着 “本田豪华” 的最初轮廓。

《头文字 D》:Honda NSX(NA1)

彼时,雷克萨斯刚过完 3 岁生日,丰田汽车还在寻找击穿美国人心理防线的情感密码。英菲尼迪的构想还没影,日产汽车总部里亟待审批的提报案堆积如山,跑上跑下送文件的秘书连吃午餐的时间都腾不出来。

就是在这样没有任何参照物和可借鉴路线的前提下,讴歌落地了。36 年前的美国本田总部自助餐厅里举行的高层讨论,成为了现代北美汽车市场的重大转折点。

“在进口车市场上,日本经济车和德国豪华车之间相差很远,” 本田北美广告经理 Eric Conn 说,“德国豪华车的购买者不会来买日本车,但对初次购车者来说,日本车性价比很高。”

为了打动这部分没有买过德国豪车的消费者,讴歌特意将宣传口号定位 “精湛工艺,打造完美汽车”,寓意车辆将提供德国豪华车的良好性能和日本车的坚固耐久。讴歌为此还专门拍了一个题为《疯狂的德国人》的广告片,向德国对手们下了正式战书。

讴歌在美国的表现,基本符合本田最初的预期。从 2012 年开始,讴歌在美国的年均销量稳定维持在 15 万台上下。去年讴歌在美国卖了 15.7 万台新车,同比增长 15%,排名仅次于宝马、奔驰、雷克萨斯和奥迪。今年前三个月,讴歌在美国的销量分别为:5,717 台、9,299 台和 13,220 台,名副其实的 “二线豪华”。

在进入中国这件事上,讴歌的选择相当谨慎。2005 年,讴歌美国市场销量首次突破 20 万台;2006 年,再破 20 万台。直到此时,保守的讴歌这才有了开拓海外版图的勇气,向中国导入 TL 和 RL 两款轿车。

可喜的是,中国消费者终于有机会买到除雷克萨斯之外的第二台日本豪华车了。可惜的是,大部分消费者在看到讴歌高昂的定价后都转身离去。从 2006 年到 2016 年,讴歌做错了两件事,白白蹉跎了树立并巩固豪华品牌形象的 10 年黄金期。

第一,不好好定价。2006 年引入国内的六款车中,最小的轿车 TL 卖 43 万,稍大一点的轿车 RL 卖 68 万,中大型 SUV MDX 卖 72 万,这样的价位即使放在今天,也不便宜。一个供对比的事实是,2005 款宝马 3 系 E90 325i 在当时卖 45 万,只比讴歌 TL 贵 2 万。

第二,不认真做内饰。在豪华车仍被国人拿来炫耀身份的时代,讴歌对内饰的做法是整体照搬本田,细节稍加改动,在做工和用料上不修边幅。

反观同样以纯进口身份征战中国的雷克萨斯,早已摆脱 “换壳丰田” 的刻板印象,跃升为不折不扣的日系豪车代名词。

跨美服过来聊天的讴歌,没有融入中国语境,怎么办呢?本田想了个高招:国产。

2016 年讴歌落户广汽本田,开启国产化战略,率先推出本土特供车型 ——CDX,反响平平。随后又模仿 BBA,造长轴距轿车 TLX-L,依然戳不到痛点。最终想借姜文代言之势,让 RDX 扮演救世主,但已被 “精装本田” 观念深度洗脑的中国消费者,让讴歌最后的希望落空。讴歌只在中国市场保留 CDX 和 RDX,其余车型均告离场。2021 年,讴歌全年销量为 6554 台,其中还包括 12 月用来清库存的 5300 台。

讴歌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背后有两个核心原因:第一,资源倾斜有限;第二,对标对象错位。

一位接近本田北美的消息人士透露,北美研究所很早就不再向中国造讴歌倾斜资源了。“日本本田总部不拨款,要现有人员打两份工拿一份钱,只有极少数人愿意。这种不是从一开始就深入市场量身定做的车型,后面再努力也没有竞争力”。总部研发投入匮乏,让广汽讴歌手中无牌可打,只能借着广本现有渠道,卖一台是一台。

在中国,拥有两台宝马的人很多,拥有两台劳斯莱斯的人也很多,但拥有两台讴歌,并且是两台国产讴歌的人并不多,刘越是其中之一。先后购买过 CDX 和 RDX 的他坦言自己没有多少本田情怀,愿意买单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满足家庭需求;第二,折扣到位,RDX 八折,CDX 七五折。

“这个折扣我觉得应该是真正的市场价格”,刘越说,“讴歌应多转化本田粉,大众车主有钱了换奥迪的很多,H(onda)2 A(cura)的策略绝对比盯着 BBA 打有效。”

着急国产的讴歌等不到春天,进口的雷克萨斯在中国,却日日是春天。

2021 年,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是 22.7 万台。2020 年 22.5 万台,2019 年 20.2 万台,2018 年 16 万台,2017 年 13.3 万台,2016 年 10.9 万台。在讴歌刚开始国产时,雷克萨斯已经靠纯进口闯过 10 万台生死大关了,优势就这么明显。

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坚决进口;第二,免费保养。

首先,雷克萨斯坚持 “日本进口”,精准抓住了两类人群心理:第一类,迷恋日本制造,对日本原装有好感。该群体对动力、操控和智能化没要求,开着安静,坐着舒服,拐弯能过,刹车能停,音箱能响,10 年内不进修理厂。在他们眼里,只有雷克萨斯能做到。第二类,想看起来低调,又不甘心被归为普通人。他们有购买 BBA 的能力,可这就等于把 “有钱” 二字贴在脑门上,太俗气。可买丰田凯美瑞又不甘心。雷克萨斯正合适,品牌强,动力弱,恰好他们也从不把油门深度踩超过三分之一,互相搭配成就低调有内涵。

其次,雷克萨斯车型在一定期限和里程内免费保养。根据官网信息,混动车型为 6 年 / 15 万公里,燃油版为 4 年 / 10 万公里,涵盖基础保养项目。雷克萨斯不会做亏本生意,“免费” 其实早已被摊进车价,用户不太会去深究这其中的门道,他们只在乎把车开去 4S 店,不花一毛钱就行。

雷克萨斯的车主画像佐证了这两个观点:多为男性,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高,标签是 “外企中层”,关爱家庭,客户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和上海三个一线城市,概括起来就是 “保守中年有钱人”。

中年有钱人们(佛山地区除外)都不爱买讴歌,可能是因为它开起来太运动了吧。

留给 “丰本日” 的时间不多了

除讴歌外,日产汽车旗下豪华品牌英菲尼迪,也没在中国过上好日子。

今年 1 月 5 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宣布,东风英菲尼迪将作为独立事业总部纳入东风日产管理体系,与日产和启辰品牌一起,成为东风日产第三品牌。东风英菲尼迪是英菲尼迪与东风汽车在 2014 年以 50:50 股比成立的合资品牌,2016 年销量为 4.16 万台,2017 至 2019 年销量分别为 4.84 万台、4.72 万台和 4.23 万台,2020 年下跌至 2.57 万台。去年,这个数字跌到了 1.35 万台。英菲尼迪给出的解释是在华市场规模不大,如果继续保持以独立合资公司的方式运作成本偏大。

讴歌离开中国和英菲尼迪回归东风,是日式豪华在中国日渐式微的缩影,也是日本汽车品牌在中国渐渐失去魅力的真实写照。在汽车品牌数量有限,产品匮乏的年代,日系车经济实惠,经久耐用。如今新造车百花齐放,服务和产品越级,日系车要还想单靠品牌来赚中国人的钱很难,得靠真本事。

传统语境里,豪华车由品牌和价格定义。现在和未来的豪华车,由服务、智能、科技、责任等多维度综合定义,也会被用户赋予高于交通工具的期待和想象。

巨量算数在《2021 中国豪华车市场研究报告》中,将豪华品牌分为三类:传统豪华品牌、自主豪华品牌和高端新势力品牌。传统豪华品牌包括宝马、奔驰、奥迪、雷克萨斯、保时捷、林肯、沃尔沃、凯迪拉克、捷豹、路虎等。自主豪华品牌包括红旗、WEY、领克等。高端新势力品牌包括特斯拉、蔚来和高合等。

高端新势力品牌对传统豪华品牌的冲击力体现在两个方向:第一是产品创新,如换电、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固态电池等,都是新势力最先搭载。第二是用户关系创新,如直营、全天候服务、社区运营等,都是新势力在卖力实践。这都是新时代消费者愿意支付溢价的部分。

从市场角度看,接受度在提升,多元化的开放竞争氛围让新入场的品牌有立足之地。宽容度在降低,用户的遴选标准日益严格,曾经宝马 7 系客户才能享受的上门取送车服务,现在 30 万的极氪也必须标配,“养尊处优” 惯了的用户很难接纳服务水准的降低。

但现有的日系品牌,无论是家用品牌还是豪华品牌,都显得过于保守,在产品创新和户关系创新这两个纬度上,脱节于智能电动汽车的时代节奏。造车新势力在捉摸怎么让激光雷达尽快量产,让算法优化得更合理,日本汽车公司们却仍在考虑倒车影像该不该标配。

汽车产业的迭代跳过了 “旧土重建”,直接 “新地再造”。用互联网思维生产汽车,效率更高,与消费者的高度互动,则直接重构了造车的基本逻辑。新品牌的蓬勃,让整个汽车行业形成了新的竞合格局,这场新造车运动里,旧时代的英雄们,如果不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捷的方式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很快就会将被淘汰出局,就像讴歌这样。

有人问,讴歌是不是改卖电动车,就能与中国水土相服了。这个问题,讴歌回答不了,因为就算本田到今天都还没找到答案。

来源:虎嗅 APP 微信号:huxiu_com

张旭东丨书孟心史先生《董小宛考》后


董小宛入清宫一事,出自民间,纷扰久之。自孟心史《董小宛考》驳之,始成定论。
不意数十年间,高阳在前,邓小军在后,皆以董入清宫确有其事。奈心史之论,深入人心;于高、邓二位,信之者少。
孟心史《董小宛考》,实以《影梅庵忆语》为框架,述各阶段冒董二人之联系,本不以考董入宫一事真伪为鹄的。论此事最集中者,不过以下一段:
董小宛之殁也,在顺治八年辛卯之正月初二日,得年二十有八。盖生于明天启四年甲子,是为清太祖天命九年,国号后金,未定名为清也。越十四年,为明崇祯十一年戊寅。清太祖于是年之前二年改元崇德,始建国号曰清,于此为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戌时,世祖始生,而为小宛之十五岁。
此段句句扎实,实则句句缭绕,请将“是为清太祖天命九年,国号后金,未定名为清也”及“清太祖于是年之前二年改元崇德,始建国号曰清,于此为崇德三年”两句删去,始稍清晰。所言即清世祖生时,董已十五岁,此为二人爱恋之不可能。一方出生,一已十五,心史以此悬殊之场面示人,以说动人心。若以世祖十四时论,董二十八,虽年岁倍之,亦不可断言二人爱恋之绝无可能。
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八年,世祖亲政。正十四岁。九年,查禁复社,行事果决。十一年,整顿南党,杀陈名夏。其人如何,可见一斑。
董小宛病死之年岁,心史谓“年二十八卒”,张明弼《董小宛传》及余怀《板桥杂记》言“年二十七以劳瘁死”“事辟疆九年”。其歧义之成因,在于董之死期为“正月初二”,张、余不以此二天为意,坚持“事辟疆九年”“年二十七卒”;心史则认为已过大年初一即是第二年,故称“年二十八卒”。
以今律之,本科毕业二十二,硕士毕业二十五,博士毕业二十八。一博士毕业生至某中学任教,其人颜值在线,双商爆表,诸生则十四五岁,试问可不可能产生恋情?
明宪宗苦恋万贵妃,万长十七岁;法国总统马克龙苦恋其高中老师布丽吉特,布老师长总统两轮。心史以董小宛入宫为不可信,一语道断,万人从之,竟别无所藉,仅年龄差距一项而已。董小宛
董小宛


董小宛入宫事,不无可疑,因其明确载记者晚。
今所见较早而最为集中者为罗瘿公《宾退随笔》“董妃 董小宛”条,略云:
又《题董君画扇诗》,列《题像诗》后,即接以《古意六首》,亦暗指小宛,词意甚明,编诗时具有深意。第二首云:“可怜同望西陵哭,不在分香卖履中。”第四首云:“手把定情金合子,九原相见尚低头。”盖谓姬自伤改节,愧对辟疆也。第六首云:“珍珠十斛买琵琶,金谷堂深护绛纱。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则意更明显矣。向读梅村此诗,多谓为梅村自伤之作,词意多不可通,无宁谓指小宛之为近也。
龚芝麓《题〈影梅庵忆语〉》(贺新郎词)下阕云:“碧海青天何恨事,难倩附书黄犬。藉棋日酒年宽免,搔首凉宵风露下。羡烟霄破镜犹堪展,双凤带,再生翦。”所云“碧海青天”、“附书黄犬”、“破镜堪展”皆生别语,非慰悼亡语也。董妃之为董小宛,证佐甚繁,自故老相传已如此。
罗惇曧,字孝遹,号瘿公,广东顺德人,晚清名士。罗瘿公在此十则随笔之后有跋语,谓:“甲寅三月,湘潭王壬秋先生至京师,相从游宴,必叩以掌故,先生告必详尽,右载十则,皆闻诸先生者也。”知此说自王湘绮(1833-1916)出,甲寅为1914年。而谓“证佐甚繁,自故老相传已如此”,知由来已久,不自湘绮始。
《宾退随笔》所举,皆为“故老”读吴梅村、龚芝麓、陈迦陵等人诗词所得,不得明言又不肯不言,至此,此事陷入混沌。双方所执,皆不宜一语抹杀。
一方面,吴梅村之时代,无法明确载记,廋辞隐语,待后人发皇张大。而另一方面,虽称有“诗史”,然诗语模糊,歧义互现,略能证史,不能写史。孤立情形下,面临尴尬之境地。

孟心史(1869-1938)与罗瘿公(1872-1924)年相若,但一信史,一疑史。心史《董小宛考》不仅斥小宛进宫为虚妄,更笃信《御制行状》,以董鄂妃十八岁入宫为史实,规矩嫁娶,然后病亡。
真正撼动《董小宛考》者为陈援庵(1880-1971)。援庵于1938年作《汤若望与木陈忞》,根据德人魏特所撰《汤若望传》,认为董鄂妃乃一满籍军人之妻,世祖对此军人之妻产生畸恋,后逼此军人自杀,夺其妻入宫。汤若望未言此军人为谁。援庵推定为世祖之弟博穆博果尔,略云:
博穆博果尔顺治十三年七月初三卒,年十六,二十七日服满,即八月,故董妃以八月册贤妃,其时日适符也。
援庵虽在文首宣称,董妃非董小宛“已经友人孟心史先生证明矣”,然此文实撬动神经,令人普遍产生怀疑。此军人之妻子,为满人抑为劫取来之汉人?援庵置而勿论,则“董妃非董小宛,已经友人孟心史先生证明矣”一语亦不能落实。与陈援庵同,陈寅恪(1890-1969)《柳如是别传》卷四亦先言“小宛非董鄂妃,自不待言”,下注引心史《董小宛考》,似于心史无异议。继言:“然则小宛虽非董鄂妃,但亦是被北兵劫去。”又言:
可知辟疆亦暗示小宛非真死,实被劫去也。观牧斋“吴殿金钗葬几回”之语,其意亦谓冒氏所述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小宛之死,乃其假死。清廷所发布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鄂妃之死,即小宛之死,故云“葬几回”。(《柳如是别传》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776-777页)
陈义宁明言“董鄂妃之死乃小宛之死”,以二董为一人。
义宁解读吴梅村《听卞玉京弹琴歌》,卞玉京入道避祸,因“碧玉班中怕点留”,引起义宁注意,认为“点留”即“点取”,即列一黑名单一一劫取。云:
今读此歌,别有一可注意之事,即顺治七年末、八年初,清人似有点取强夺秦淮当时及旧日乐籍名姝之举,此举或与世祖之喜爱戏剧有关。
虽为推论,却将此事置于某历史语境中讨论,得出结论:“董小宛入清宫”为可能。
高阳之情形,亦有趣,有前后之反复。1974年连载《明末四公子》,1977年结集,《冒辟疆》一篇受心史影响巨大,以入宫为不可能。1983年重出《明末四公子》,此篇改写,认为确有其事。谓受友人苏同炳指点,实即受到二陈启发,改变看法。又专作《董小宛入清宫始末诗证》长文,长六十页,稍显芜杂。邓小军又增新证,语亦稍繁。
按,陈寅恪重诗证,陈垣用亲见者言,一取“吴诗曲笔”,一取“汤传直书”。高阳、邓小军皆主要延陈寅恪走,亦不得已也。

孟心史作《世祖出家事考实》,曾解吴梅村《古意六首》之六时,遇到障碍。诗云:“珍珠十斛买琵琶,金谷堂深护绛纱。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心史云:
第六首则可疑,若非董小宛与世祖年不相当,几令人思冒氏爱宠旋纳宫中为或有之事矣。余意此可有二说:(一)或废后非卓礼克图亲王之亲女,当摄政王为世祖聘定之时,由侍女作亲女入选,以故世祖恶摄政王而并及此事,决意废之。(二)或端敬实出废后家,由侍媵入宫。
心史所持,仍以年龄问题为不可逾越之鸿沟。至于解决之法,较“吴诗曲笔”不遑多让,至曲之又曲。
清初“太后下嫁”“董小宛入宫”“世祖出家”诸事,心史逐一考辨,皆持否定态度。1934年,其《太后下嫁考实》作成,曾寄胡适之指正,适之先生回一札,态度颇可注意。时风裹挟,以上所及心史、二陈,及以下所及绩溪诸学人,皆恐人以“轻信传说”四字讥之,皆谨慎以对。胡札云:
心史先生:
《太后下嫁考实》大稿送还,承赐先读为快,感谢感谢。
今早别后,车中读此文,至佩先生不轻置信之精神。惟读后终不免一个感想,即是终未能完全解释“皇父”之称之来由。《朝鲜实录》所记,但云“臣问于来使”,来使当然不能不作模棱之语,所云“今则去叔字”,似亦是所答非所问。但凭此一条回答,似仍未能完全证明无“下嫁”之事,只能证明在诏敕官书与使节辞令中无太后下嫁之文而已。
鄙意决非轻信传说,终嫌“皇父”之称似不能视之为与“尚父”、“仲父”一例。“下嫁”之传说已无证据之可凭,而“皇父”之称自是史实。后之史家于此事只能无说,据殿试策与红本及《朝鲜实录》,摄政王确改称“皇父”,而民间有太后下嫁之传说,但无从证实了。鄙见如此,乞先生恕其妄说。
胡适敬上廿三、六、廿六
胡札所及“惟读后终不免一个感想,即是终未能完全解释”,一针见血,虽云“考”,《太后下嫁考实》之问题为无确证,《董小宛考》之问题亦同。
胡札所及如何对待“民间传说”之问题,认为民间传说一旦引入学术领域进行讨论,必先撕去标签,消除蔑视,认真对待,讲求实证。若不能证实,不能证伪,只能退回原点,再待时机。

上引罗瘿公《宾退录》一条云:
梅村《题董白小像》诗……第八首云:“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若小宛真病殁,则“侯门”作何解耶?岂有人家姬人之墓谓其“深阻侯门”者乎?
刘斯奋先生以为,“墓田丙舍,豪家尽踞”,故墓门之外,更阻侯门。(《“墓门深更阻侯门”析证》,《中华读书报》2015年7月1日)友人王培军教授认为,当解作“侯门一入,其深似海,而墓门之隔,更深于侯门”。瘿公不待言,斯奋先生兼有家学,培军先生深于诗功,诗人解诗,犹个个不同,非解人难得,盖此类诗难解。《书孟心史先生〈董小宛考〉后》草毕,附此及之。
责任编辑:黄晓峰

一个完美的蛋

作者:蔡澜

我这一生之中,最爱吃的,除了豆芽之外,就是蛋了。一直在追求一个完美的蛋。

但是,我却怕蛋黄。这有原因,小时生日,妈妈烚熟了一个鸡蛋,用红纸浸了水把外壳染红,是祝贺的传统。当年有一个蛋吃,已是最高享受。我吃了蛋白,刚要吃蛋黄时,警报响起,日本人来轰炸,双亲急着拉我去防空壕,我不舍得丢下那颗蛋黄,一手抓来吞进喉咙,噎住了,差点呛死,所以长大后看到蛋黄,怕怕。

只要不见原形便不要紧,打烂的蛋黄,我一点也不介意,照食之,像炒蛋。说到炒蛋,我们蔡家的做法如次:用一个大铁镬,下油,等到油热得生烟,就把发好的蛋倒进去。事前打蛋时已加了胡椒粉,在炒的时候已没有时间撒了。鸡蛋一下油镬,即搅之,滴几滴鱼露,就要把整个镬提高,离开火焰,不然即老。不必怕蛋还未炒熟,因为铁镬的余热会完成这件工作,这时炒熟的蛋,香味喷出,不必其他配料。

蔡家蛋粥也不赖,先滚了水,撒下一把洗净的虾米熬个汤底,然后将一碗冷饭放下去煮,这时加配料,如鱼片、培根片、猪肉片。猪颈肉丝代之亦可,或者冰箱里有什么是什么。将芥兰切丝,丢入粥中,最后加三个蛋,搅成糊状,即成。上桌前滴鱼露、撒胡椒、添天津冬菜,最后加炸香的干红葱片或干蒜茸。

有时煎一个简单的荷包蛋,也见功力。和成龙一块在西班牙拍戏时,他说他会煎蛋。下油之后,即刻放蛋,马上知道他做的一定不好吃。油未热就下蛋,蛋白一定又硬又老。

煎荷包蛋,功夫愈细愈好。泰国街边小贩用炭炉慢慢煎,煎得蛋白四周围发着带焦的小泡,最香了。生活节奏快的都市,都做不到。香港有家叫“三元楼”的,自己农场养鸡生蛋,专选双仁的大蛋来煎,也很没特别。

成龙的父亲做的茶叶蛋是一流的,他一煮一大锅,至少有四五十粒,才够我们一群饿鬼吃。茶叶、香料都下得足,酒是用X.O.白兰地,以本伤人。我学了他那一套,到非洲拍饮食电视节目时,当场表演,用的是巨大的鸵鸟蛋,敲碎的蛋壳造成的花纹,像一个花瓶。

到外国旅行,酒店的早餐也少不了蛋,但是多数是无味的。饲养鸡,本来一天生一个蛋,但急功近利,把鸡也给骗了。开了灯当白天,关了当晚上,六小时各一次,一天当两天,让鸡生二次。你说怎会好吃?不管他们的炒蛋或者奄列,味道都淡出鸟来。解决办法,唯有自备一包小酱油,吃外卖寿司配上的那一种,滴上几滴,尚能入喉。更好的,是带一瓶小瓶的生抽,台湾制造的民生牌壶底油精为上选,它带甜味,任何劣等鸡蛋都能变成绝顶美食。

走地鸡的新鲜鸡蛋已罕见,小时听到鸡咯咯一叫,妈妈就把蛋拾起来送到我手中,摸起来还是温暖的,敲一个小洞吸噬之。现在想起,那股味道有点恐怖,当年怎么吃得那么津津有味?因为穷吧。穷也有穷的乐趣。热腾腾的白饭,淋上猪油,打一个生鸡蛋,也是绝品。但当今生鸡蛋不知有没有细菌,看日本人早餐时还是用这种吃法,有点心寒。

鹌鹑蛋虽说胆固醇最高,也好吃,香港陆羽茶楼做的点心鹌鹑蛋烧卖,很美味。鸽子蛋煮熟之后蛋白呈半透明,味道也特别好。

由鸭蛋变化出来的咸蛋,要吃就吃蛋黄流出油的那种。我虽然不喜蛋黄,但咸蛋的能接受。放进月饼里,又甜又咸,很难顶,留给别人吃吧。至于皮蛋,则非糖心不可。香港镛记的皮蛋,个个糖心,配上甜酸姜片,一流也。

上海人吃熏蛋,蛋白硬,蛋黄还是流质。我不太爱吃,只取蛋白时,蛋黄黏住,感觉不好。台湾人的铁蛋,让年轻人去吃,我咬不动。不过他们做的卤蛋简直是绝了。吃卤肉饭、担仔面时没有那半边卤蛋,逊色得多。

鱼翅不稀奇,桂花翅倒是百食不厌,无他,有鸡蛋嘛。炒桂花翅却不如吃假翅的粉丝。蔡家桂花翅的秘方是把豆芽浸在盐水里,要浸个半小时以上。下猪油,炒豆芽,兜两下,只有五成熟就要离镬。这时把拆好的螃蟹肉、发过的江瑶柱和粉丝炒一炒,打鸡蛋进去,蘸酒、鱼露,再倒入芽菜,即上桌,又是一道好菜,但并非完美。

去南部里昂,找到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厨师保罗·鲍古斯,要他表演烧菜拍电视。他已七老八十,久未下厨,向我说:“看老友份上,今天破例。好吧,你要我煮什么?”“替我弄一个完美的蛋。”我说。保罗抓抓头皮:“从来没有人这么要求过我。”

说完,他在架子上拿了一个平底的瓷碟,不大,放咖啡杯的那种。滴上几滴橄榄油,用一枝铁夹子挟着碟,放在火炉上烤,等油热了才下蛋,这一点中西一样。打开蛋壳,分蛋黄和蛋白,蛋黄先下入碟中,略熟,再下蛋白。撒点盐,撒点西洋芫荽碎,把碟子从火炉中拿开,即成。

保罗解释:“蛋黄难熟,蛋白易熟,看熟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离火了。鸡蛋生熟的喜好,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同,只有用这个方法,才能弄出你心目中最完美的蛋。”

“囤冰柜” 是怎么火起来的?

突如其来的抢购热情,让最近两周冰箱、冰柜的销量出现了大幅增长,但是对于已经高度饱和的中国冰箱市场而言,这种短暂的 “小阳春” 并不足以改变行业整体增长无力的局面。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额外的冰箱可能也并非刚需。

2

他们都在 “囤冰柜”

最近一周的社交媒体上,很多人都在讨论是时候再买一个冰柜了,一场疯狂抢购冰箱、冰柜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上演。

小美是一名 90 后,她在北京租了自如的房子住,里面四个房间住了六个人,大家共用一台冰箱。此前尽管不够用,但她从来没有考虑过自购一台冰箱,主要是怕麻烦,日常生活尽量少买东西。但 4 月 12 日,小美忍不住在拼多多参加了一台小冰箱的 “万人团购”。

这个冰箱最大的特点是占地面积小,容量只有 68 升,很适合租房的人使用,价格也不贵,只要 390 元。

与自己没有房子的人相比,那些拥有豪宅的人置办起来更为阔绰。近几日,北京一位负责家庭必需品采购的企业老板,在家里已有一台冰箱的情况下,又紧急在京东下单了一款海尔统帅的双开门冰箱,这款冰箱最大的特点是容量大,有 601 升,花了这位老板近四千元。

住在北京亦庄的 80 后富悦,家里人口数量比较多,一共有六口人,五个大人一个孩子还有一条狗,平时食物消耗量本就比较大,所以她家很早之前就买了两个双开门的大冰箱,尽管如此,此前不习惯囤东西的她,还是觉得不够用。

最终富悦在网上下单了一款容量为 143 升的小型冰柜,她本来想买更大尺寸的,但是家里实在放不下,这款冰柜是专门量了尺寸后购买的。

当前,冷柜作为冰箱的存储补充,由于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已经成为一些家庭必备的 “第二台冰箱”。

住在北京的 80 后梦洁,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日常要操心家里四口人的吃喝问题,原本她家里已有一个五门冰箱,能够满足日常所需。但是最近她却觉得不够用了,冷冻区被放得满满当当,家里面积有限容纳不下第二个冰箱,所以她掏起手机在网上下单了一个澳柯玛的冰柜,容量 143 升,花了 800 多元。

买完后梦洁心里踏实了,她还把这款冰柜推荐给了朋友。4 月 11 日,朋友收到货后告诉她,送货的师傅说,最近好多人在买冰柜,当天他送了 12 台同样款式的冰柜。一位住在北京朝阳的消费者透露,他所在的小区最近下单了 400 台冰柜,快递小哥整车整车地送货。

3

千里之外的杭州也有不少人在抢购冰柜。4 月 11 日,君君下班回家后发现,妈妈刚刚花 500 元下单购买了一个 100 升的小冰柜,她觉得很惊讶,立即发了朋友圈,没想到的是,不止她妈妈,有三位好友留言说已经买了冰柜,还有一个回复说正在挑选。

广州的丽娜有点后悔自己下单晚了。她家三口人,家中只有一台单开门的冰箱。她于 4 月 8 日在网上下单了一台 100 升的小冰柜,为了给这个冰柜腾地方,她还专门把之前放零食架的地方腾了出来。没想到的是,下单次日广州就开始封控了,冰柜被卡在了路上,至今还没有送到。

和冰箱相比,丽娜觉得小冰柜的实用性很强,因为平时她也会去大型超市买比较多的肉,原来的冰箱冷冻区放不下,需要一个冻肉的地方。而且上海疫情以后,有一些在上海的朋友都告诉她小冰柜特别实用,所以专门下单了。

4

难得出现 “小阳春”

《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到,大部分人购置冰柜、冰箱的紧迫感来自上海。

因为离上海比较近,最近杭州超市里囤货的人非常多,君君家里买了一些肉之后就发现冰柜空间不够用了。“本来想着算了,但是妈妈觉得要有忧患意识,所以就下单了,也不贵。” 君君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梦洁的姐姐家在上海,并且还是喜欢囤货的那种,家里有个超大冰箱,“恨不得比我家大一倍”,平时也都是塞得满满的。“封城那天,她把冰箱里冷冻的东西拿出来摆了一桌子,给我拍了个视频,东西非常多。” 梦洁说,即使是这样,如今十多天过去了,姐姐家的物资也开始匮乏了。

看到姐姐家的现状,从来不爱囤货的梦洁最终买了冰柜,有备无患。

富悦买冰柜也是受到上海影响。“为人父母以后,考虑的事情就会变得更多,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一层就是生存需求,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情况下。” 富悦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小美买小冰箱也是受上海触动,不得不做长远打算。小美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现在我的心态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会很焦虑,一定要囤才能踏实。”

5

突如其来的抢购热情,让最近两周冰柜、冰箱的销量出现了高速增长。

苏宁易购告诉《财经天下》周刊,2022 年以来其高端冰箱、冰柜的销量增长超过 70%,消费者青睐的冰箱是在基础保鲜功能上,还能做到智能温控、分区储藏、节能省电,尤其是 “小体积、大容量” 的更受追捧。

销量大增并不是个例。国美方面透露,近期由于消费者对食物储存的需求激增,大容量以及制冷功能的冰箱产品受到空前关注,冰箱冰柜销量提升明显。拿广州国美举例说,冰洗销量同比增长 133%,其中天河、海珠、荔湾下单最多。北京同样如此,4 月冰箱冰柜整体销量增长了 40%。

在京东平台上,最近一周,广东、山东、四川、江苏、浙江等地的冰箱下单量最多,城市方面排在前五的是北京、广州、成都、重庆、深圳。

不仅渠道层面,各大冰箱冰柜厂商也感知到了市场在发生变化。

美的集团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近期冰箱、冷柜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行业的搜索热度已经和天猫双十一持平。尤其是 4 月份以来,美的冰箱、冰柜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 45%,用户对于冰箱、冷柜产品的需求量在明显增加。

据中怡康(GfK)数据显示,2022 年第 15 周全国线下冰柜品类销量同比增长 19.9%,销售额同比增长 29%,其中上海地区的销量同比更是增长 150% 以上。与此同时,冰箱品类线下销售额同比也增加 3.7%,销售额同比则增长 17.7%。

6

海尔方面透露,近期由于用户囤鲜需求激增,对大冰箱及冷柜需求有所提升,加之清明节小长假影响,2022 年第 15 周冰箱整体市场零售额、零售量出现明显增长。其中,冰箱市场零售额为 19911 万元,冰柜市场零售额为 1075 万元,增速均在双位数以上。零售量冰箱为 37187 台,冰柜为 4675 台,环比分别增长 6.7% 和 24.4%。

总体而言,和大型冰箱相比,小型冰柜增速更猛一些,其产品主要优势在于,方便储存耐久的食物,并且价格更低、占地面积更小。而这一轮疫情中,大部分人主要储存的食物都是冻品和肉类等,因为蔬菜很难耐久储存,因此冰柜显得更为实用。

对于过去几年已经趋于饱和的冰箱、冰柜品类而言,这是一轮典型的 “小阳春” 行情,尤其是在整个家电大盘不断下滑的背景下,这一增长成绩殊为不易。

7

扭转不了颓势

但这一轮 “小阳春” 行情,并不意味着冰箱行业的春天真的到了。

从数据层面看,过去几年我国冰箱、冰柜的整体销量增长非常乏力。中怡康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 年至 2021 年我国冰箱零售量分别为 3165 万、3257 万、3261 万台,销量增长几乎停滞。实际上,这已经是 2020 年疫情以来,受囤货需求影响的结果,此前的五六年,冰箱市场很多时候甚至处于负增长状态。

冰箱市场的冷淡,不过是整个大家电市场饱和的一个缩影,尤其是进入 2022 年以来,整个家电市场增长情况很不乐观。据中怡康提供给《财经天下》周刊数据显示,3 月份国内线下零售的电视销量下降 41%,空调下降 43%,冰箱下降 27%,冰柜下降 17%。

“现在整体消费很疲软,横向来看冰箱、冰柜类目已经是很不错了,3 月份整个大家电下降了 40% 多,如果没有疫情囤积食物的需求,冰箱、冰柜估计也要下降 40%。” 中怡康大家电事业部总经理彭显东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专家们普遍不认为,这轮 “小阳春” 能拯救得了大家电行业。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近期居家隔离对冰柜销量的带动作用是暂时的,“带动作用不宜夸大,切勿认为冰箱市场会有一个大爆发,这是不可能的事。”

另一名家电产业分析师梁振鹏也认为,尽管因为疫情因素,冰柜和大容量冰箱的市场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冰箱市场现在整体是严重饱和的,短期内的增长很难持续下去。

“中国家电发展的黄金时代早已经过去了。” 刘步尘认为,大家电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高度相关的,随着房地产市场增量见顶,最近几年大家电也进入了存量市场,而冰箱、空调、电视和洗衣机是传统的大家电四件套,也早就进入了饱和阶段。

在资本市场上,两大巨头海尔、美的目前的股价依然在低位徘徊,与高峰期相比分别跌了 27% 和 30.8%,4 月 12 日收盘每股分别报收 23.44 元和 57.44 元。

但一个事实是,经历过后疫情时代的物资紧缺之后,中国人重新捡起了 “广积粮” 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整个冰箱、冰柜品类。

一方面,现在的冰箱变得越来越大。海尔集团和美的集团都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现在的冰箱整体上都呈现出了大型化的趋势,苏宁的一名冰箱经销商表示,现在大部分家庭选购冰箱都是 “标配双开门,500 升起步”。

彭显东表示,冰箱行业大容积化从 2020 年疫情伊始就很明显了,消费者都在购买更大的冰箱。

冰箱大型化,带动了整个行业客单价和利润空间的提升。海尔集团告诉《财经天下》周刊,2021 年国内冰箱的销售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销售额却在不断上升,用户对大容量冰箱的需求直接推动了八千元以上中高端冰箱的热销。

8

另一方面,现如今第二台冰箱、冰柜开始成为很多家庭的标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整个冰箱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增量空间。

9

并不是刚需

然而,那些囤了冰箱、冰柜的人,可能并不是真的需要。

最近购入了新的冰柜之后,梦洁家的冰箱里也没有囤很多新鲜蔬菜,因为蔬菜放不久,所以还是保持着买一顿吃一顿的习惯。

“现在盒马、叮咚送的东西都非常新鲜,然后送货也很快,我更愿意每天都吃新鲜的。” 梦洁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但是因为疫情带来的影响,梦洁将家里冰箱的冷冻区和新买的冰柜全都塞满了,冷冻了很多肉类和速食产品,有五花肉、肋排、肉馅、牛羊肉片、羊排、虾仁、鱼丸、速冻饺子、馄饨、汤圆等等。

“我甚至把蔬菜也冷冻了,比如菜心和香椿,我用热水烫过之后晾干冻了起来,莴笋之类的切片也冻了起来,我甚至连冰淇淋都买好了。” 梦洁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10

不过目前梦洁并没有进一步囤货的打算,因为之前上海的亲友给她发了一个囤货清单,已经 “超额完成任务了”,甚至连罐头和零食都囤了。

和方便冷冻的肉类相比,叶类蔬菜保存比较困难,即使再买一台冰箱也很难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紧急情况下可能出现的蔬菜不足问题,梦洁专门买了复合维生素,同时也准备在家里的阳台种菜,最近刚刚下单了种菜的土壤。梦洁买的种子是香菜和小白菜,由于阳台种菜的空间比较小,所以打算主要种小白菜,因为小白菜的生长周期比较短。

和梦洁一样,富悦家里暂时也没有囤太多蔬菜,主要还是储存了一些方便冷冻的产品,同样是觉得蔬菜比较容易坏。

富悦家的房子在北京亦庄,有自己的院子,可以自己种菜。2020 年疫情开始以后,富悦家一直保持着种菜的习惯,之前种过西红柿、土豆、黄瓜等,今年的种菜清单还在考虑中。

刚刚下单了小冰箱的小美最近刚囤了封装的玉米、荞麦面,方便食品、香肠,还有速冻的青豆玉米粒。但是她也提到,自己其实不喜欢吃干货产品,不仅不健康,而且不好吃,更喜欢吃新鲜的食品。

其实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额外的冰箱可能并非刚需。

梦洁对《财经天下》表示,如果不是因为这次上海疫情,并且有家人在上海的话,自己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要购置新的冰柜,“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富悦也提到,自己家里之前的两个双开门冰箱其实已经完全够用了,虽然冷冻区小了一点,但是基本够用。新买的冰柜到了之后,富悦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往里面装什么,暂时还是空着的,准备后面再和同事交流该往里面放什么。

小美觉得,现在北京基本没有什么疫情,在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的储备前提下,没有必要委屈自己去吃一些干货和冷冻食品,还是应该照着比较好的生活做准备,“不要打无准备之仗”。

和尚未管控的北京相比,家在广州的丽娜对当地的信心更足,家里只放了几天的菜量,然后动态更新,33 升的冰箱冷藏区甚至还有一部分空着。

广州封控之后,丽娜发现还是能够很方便地买到菜,附近的超市也还可以配送。虽然新买的冰柜没法送过来,但是家里的冰箱似乎也够用,现在她不仅不准备再继续囤货,反而想把冷冻区的库存消耗一下。

“感觉这次供应做得比较好,对广州也比较有信心,所以不着急囤了。” 丽娜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文中消费者均为化名)

来源:AI 财经社 微信号:aicjnews

如何利用好有限的一生?

文/文昌

历史从来没有真空,现实也从来不乏热点,信息洪流掩盖着个人的表达。在无常的世界里,个人愈发显得渺小而卑微,愈发怀疑个人文字表达的意义,但小小的记录也算是存在的证明吧!

持续近一个多月的俄乌战争还在继续,一夜之间,不知道有多少难民无家可归。3月21日东航MU5735客机坠毁,132人遇难,近百个家庭瞬间失去了亲人。此时国内新冠疫情四起,威胁着感染者的生命,同时无形之中也像一道枷锁限制着人们生活的自由,这个世界还会变好吗?

我想答案是一定的,就着求生的本能以及追求幸福的愿望,人们都在努力的生活着,一切都是暂时的,连生命也不过一瞬,也就没有那么多值得纠结的。

人终归有一死,这本来就是个悲剧,不管再怎么荣耀和拥有,都将面对死亡的失去,于是总是在挣扎着追求各种生存延续,要么基因繁衍,要么思想传递。说不定也是个喜剧,因为再怎么艰难,再如何不堪,也总有结束的一天。生死之外,那就有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有限的一生?

最近愈发觉得在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里面,每天吃着别人种的蔬菜,看着别人导演的作品,听着别人的音乐,阅读着别人写的书籍,连自己努力的工作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不断的理解他人的经验积累,再传递给他人,一直在消费,却鲜有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容又有多少呢?

尝试着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也就意味必须遵循自己内心的渴望,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而非随波逐流追求世俗所谓的成功,那还是人生实在吧!下面还是分享下最近的体会吧!

1.毕生致力于一两件事

人这辈子还是挺短暂的,如果按一万小时理论来说,要想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那必须每天三个小时,坚持十年以上才有所成,甚至可能是毕生的精进。这是也是个矢量,不仅有方向,还有大小。

首先你要有自己希望从事的方向,也就是我们说的志向,你到底想在哪方面有所成就。作为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从小处于放养状态,然后在学校教育里冲刺高考,大学专业也是选择热门,毕业之后也是选择平台待遇还不错的公司,也就是说这条路是标配版路线。对于普通人来说,走完这条标配路线,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已经很难,更何况去追寻真正属于个人的私人定制版?

既然我们有提到要追求有意义的人生,那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标配版的普通路线,前面已经花二三十年混沌时间尝试探索,时间已经过去三分之一,那么过了而立之年,我们总该有些答案了,前面耽误了太多时间,而时间是有限的,一方面多了,另外一方面就少了。此后余生,我们只能做一两件事,我们到底该做什么呢?

这一两件事可能是某种技能,它一定是没有止境的,并且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会不断的纯熟到极致,比如画画,像蔡志忠一样,三岁开悟决定这辈子就做这一件事,到如今已经出版了三百多本漫画。比如写明史,像当年明月,十年如一日的阅读研究明史,然后通过《明朝那些事儿》一举成名天下知,开创了一种历史小说的文体。

这一两件事也可能是某种事业理想,比如张桂梅在乡村里开办女子学校,帮助贫困女生走进大学,又比如特蕾莎,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他们在自己毕生的追求中发光发热,穿越了时代,做成了一般人做成不了的事情。

这一两件事也可能是普通人朴素的愿望。为人父母,尽管家庭贫困,但依然非常努力地挣钱养家,供养孩子上学,他们也同样伟大,因为他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付出。

那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种呢?其实选择哪一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和热爱,因为只有你热爱你所选择的方向,你才有可能忘我的投入,勇敢的向前探索,无关乎回报,也不在意所谓的功名利禄,只是希望时间能长点,再长点,因为你太享受了,那样才能绽放出生命的光,这样的人才是可爱的,足够真实,同样也是幸运的,毕生都可以这么专注享受。

说了这么多,扪心自问找到了吗?确实有些热爱的事情,如果此生只能选择其中一件作为一生的追求,同时必须舍弃其它,我该如何抉择?退而求其次,不一定完全舍弃,而是调整其中的比例,有80%的时间精力去做那一件事情,而有20%作为调剂呢?

我追求的那件事到底什么?如果真的是一种必须要做的选择,那这种选择真是残酷且艰难,离不开人生有限的底色悲凉。一旦定下来,它应该会贯穿余生,再想想,再想想,有些沉重了,就像立志迎娶一位新娘一样,有点忐忑,也有点欣喜。

2.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前面不小心追问到内心深处的抉择,有些小激动了,其实每个人都是失去王位的国王,也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热爱,基于对自我兴趣禀赋的认知,做出一个像样的决定并不困难,只是因为我们的贪心和执念掩盖了内心真实的需求,那么一旦确定下来,我们该如何享受其中呢?

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的内容“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个志向并不是希望事业上到达什么高度,那样压力太大,也不可控。也不再说我们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因为指标不可控,而是说此后余生,我们将致力于哪一件事上,那如何开始?不妨回顾上面提到的“天下大事,必作于易”,也就是我们得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那样在可控的范围内,享受其中并且有所收获。

道的层次是说从小事做起,那么如何能够推动一个行为的产生?提到标准化方法论,那还是得参考西方的指导说明,我们看看《福格行为模型》,那应该从动机、能力、提示入手。

动机也就是我们提到的热爱和渴望,足够的专注以及积极的反馈,形成良性循环,愿意从事其中。提示也就是不断提示自己,我们什么时候该做,该去往哪里,最好写在本子上,挂在墙上,告诉别人,至于能力,也就是我们这一辈子需要提升的技能,或者某种资源能力。

作为普通人,每天坚持做点普通的事情,朝着希望的方向不断积累,一天两天可能没有什么,十年,二十年,我想多少会有所成果,如果实在不行,那就三十年,四十年,再不行,那就锻炼好身体,争取活得久一点。

为了自己的热爱努力付出,可能真正产生的积极体验不在于热爱,而在努力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我存在,那里有希望和生命的光和热。

3.总结

此后余生,我们将始终围绕一个叫做志向的事情不断前进的话,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份子,自然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从致力于从事的这件事情一定是能够帮助他人的,也一定是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甚至可以穿越时间,不一定多么高大上,力所能及又自己喜欢,还能够在时间的加持下开花结果,那就最好不过了。

如果有人说,此时的人们不需要你虚无缥缈的说辞和善意,真正需要的是金钱和蔬菜,那只能说声对不起了,很有可能这个志向需要牺牲的就是金钱和蔬菜了,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