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走了,那段 “微醺” 往事终究落幕

1989 年,倪匡、黄霑、蔡澜三人做了档节目,起因是倪匡喜欢上了一位妈妈桑,常找黄霑、蔡澜去喝酒,蔡澜不甘心,觉得自己是花钱娱乐她们,于是黄霑提议,不如我们仨做节目,能看美女,还能赚钱。

三人一合计,把想法卖给电视台,《今夜不设防》应运而生。

一张沙发坐着三个咸湿佬,话题百无禁忌。请来的嘉宾,包括张国荣、王祖贤、林青霞、张曼玉、关之琳…. 无一不是 80 年代的顶流。

可惜的是,节目做了一年便匆匆结束,1992 年,倪匡去美国生活,只留下一句:“我已决心淡出,自此天涯海角,闲云野鹤;醉里乾坤,壶中日月;竹里坐享,花间补读;世事无我,纷扰由他;新旧相知,若居然偶有念及,可当作早登极乐。”

如今,香港黄金期早已凋零,而那三个男人,黄霑早早离世,今天香港作家沈西城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倪大哥今午走了。” 只留蔡澜一人,偶尔出现在大众面前。

再回头看,《今夜不设防》可能是他们一生最好的时光。香港娱乐圈的黄金时代终究是与我们不告而别了。

八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兴盛。

当时,香港有四位活跃于文化领域的才子:写武侠的金庸、写科幻的倪匡、写歌词的黄霑,写 “花鸟虫鱼、美食人间” 的蔡澜。江湖上把他们并称为 “香港四大才子”。

四人私下关系极好,时常出去聚餐,每次都是金庸买单。蔡澜过意不去,有一次刚吃完就站起来想去结账,不料倪匡将他拉住,笑着说:“谁钱多谁给,你钱多吗?” 蔡澜愣了一下便哈哈大笑起来。

只要有人跟蔡澜提到 “香港四大才子” 这个名号,他总会反驳,说:“金庸不应该跟我们三个‘调皮捣蛋’的人在一起。他是一代宗师,我很尊重他。除了他有一点才华之外,我们都不是。我们只是尽量发挥所能,将文字变成歌曲,来维持自己豪华的生活而已。”

金庸不爱说话,另外三位爱好相同,抽烟喝酒撩拨美人,好色之名响于市井之间。

黄霑出了本叫《不文集》的册子,里边有他自创的黄段子,还有对脏话的考据,在香港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金庸的武侠小说。李克勤曾说自己的性启蒙就来源于这本《不文集》。倪匡更甚,家里一整面墙,收集了几千盒情色录像带,蔡澜则监制了不少风月片。

三人中倪匡酒量最好,有段时间经常找黄霑和蔡澜去一家夜总会喝酒,说是喝酒,实则看上了那里的妈妈桑。每次三人一落座,总会叫上一堆女人作陪,说笑间把女人们逗得花枝乱颤。

但夜总会的女人,普遍长相丑陋,酒品差劲,蔡澜心有不甘:“我们三人一直在讲话,那些女人就一直笑,这不是变成我们娱乐她们了。”

黄霑听后提议:“不如我们三个一起做档节目,可以喝酒,可以看美女,还能赚钱。” 三人一合计,便把这个想法卖给了电视台。1989 年,《今夜不设防》应运而生,在每周五深夜准时播出。

从主持人到录制环境,处处透露出 “不正经”。

一张沙发坐着三个咸湿佬,左手拿香烟,右手端红酒,总是一副醉态,累了瘫在沙发上,甚至躺在地上。他们中间坐着当期的节目嘉宾,全是 80 年代的顶流 —— 张国荣、王祖贤、林青霞、张曼玉、关之琳….. 每人桌前放着各种酒水。

之后的采访中,蔡澜回忆到,“每次嘉宾一来我们就开酒,先告诉他们,我们这是个录影节目,哪些你们不喜欢,我们就剪掉。”

嘉宾听后放下心来,端起酒杯,喝完录制。录制前一小时的素材一般不能用,彼此还没有进入状态。一小时之后,酒精发挥作用,所有人呈微醺状。主持人敢问,嘉宾敢答。

三人的粤语,皆不正宗,却说得开,访谈之余,喝得东倒西歪。

畅聊一整场,待摄像机关闭,主持人问嘉宾:“要不要放给你看?” 大家还在兴头上,总会挥挥手说:“哎,看什么,不看了。” 继续饮酒作乐。

没人把关,那便全数播出。情爱欲望,八卦隐私,百无禁忌。节目曾创造出 70% 的神级收视率。

王祖贤说:“我很少这么坦白,但是上你们节目我可以很轻松地说出我心中想说的话。” 林青霞说:“在这里的访谈是我人生中做得最自然的一次。”

张国荣也说:“既然是《今夜不设防》,那就什么话都可以讲的。”

上节目那年,王祖贤刚满 21 岁,意外落选当年 “十大靓女”,还没上场,黄霑就说:“我们要为你伸冤才行,没理由你没份的。”

王祖贤很美,蔡澜说:“她的双眼能够杀死人”。

1987 年,《倩女幽魂》成功后,黄霑曾公开表示欣赏王祖贤,开玩笑说她是自己的头号性幻想对象。不过,王祖贤正沉浸在与台湾歌手齐秦的热恋中。

1985 年,齐秦凭借专辑《狼》走红,经纪公司决定力捧他,买了一部叫《芳草碧连天》的电影,让他做男主,同时自己选择女主。

齐秦挑来挑去没有入眼的,直到看到王祖贤的海报,移不开眼,当即跟公司说:“我就要她了。”

敲定之后,19 岁的王祖贤从台湾飞往香港,齐秦捧着花接机,见面后,把花环套在王祖贤脖子上。没想到王祖贤一把拽下,扔给助理,冷眼回:“我最讨厌花。” 没走几步,王祖贤又转头对齐秦说:“你怎么这么矮。” 齐秦很生气,心想 “怎么会有女孩这样讲话”。

在片场,齐秦故意迟到,导演怕影响进度,让齐秦教王祖贤唱歌。可到了约好的时间,齐秦还没到,两个时候后才和朋友吃完饭过来,王祖贤转头要走,齐秦借着酒劲拉住她说:“亲我。” 王祖贤看着他,亲了上去。

那时王祖贤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与张曼玉、钟楚红、关之琳并称 90 年代初香港影坛四大名旦。在节目中,王祖贤说自己是个会主动争取的人。得知《倩女幽魂》在选演员时,王祖贤给施南生打电话,说她对聂小倩的角色感兴趣,想试镜。施南生婉拒,因为王祖贤长得太高了。在王祖贤的坚持下,最终让她试镜。

王祖贤说:“我觉得古装我没试过,一定要试好,结果化完妆头套一戴……” 黄霑一脸坏笑:“徐克和程小东就爱上你了。”“不是爱上我啦,确实觉得很适合这个角色。当有一样东西不是你的时候,可以做得到,就应该尽力去争取。”

即便如此,王祖贤聊到爱情时,眼里散发出的光芒远比事业更亮。

黄霑问王祖贤:“你才 21 岁,这么年轻,但我觉得你做事非常有计划,你自己觉得呢?” 王祖贤掰着手指答:“我又有爱情,又有事业,一切都很顺利,这段时间是我人生最满意的时间,今年我又安排了新的计划,我真的很满足。”

蔡澜追问:“所以你喜欢的男人都是你自己主动的吗?” 王祖贤一脸娇羞:“男人啊,如果彼此喜欢心里一定有所感觉,如果我喜欢他,开始我不会说,如果知道他也喜欢我,我就会慢慢主动。”

“那和齐秦的初吻是怎么发生的呢?”“他很内向不敢主动,是我先亲他的。” 后来回忆起这一吻时王祖贤说:“突然来的一个,你知道,爱情的感觉。”

那时的王祖贤曾对着镜头很认真地说到:“将来我会过很平凡的日子,一个女孩始终都是要结婚的,我觉得女孩始终都要有个归宿。”

林青霞也上了节目。黄霑第一眼看她,就有了 “非分之想”,但不敢逾矩。便在《不文集》中赞美到:“此女五年内必红,不红,我封笔。”

刘德华也说:“什么叫星光,就是一堆人中你总是最先看到她,那就是星光,她就是有星光的人。”

即使这样,林青霞一直觉得自己不够美,她说:“小时候我很自卑,觉得自己不好看。” 黄霑立马反驳:“小时候你家里穷到没镜子吗?”

聊到整容话题,林青霞委屈地说:“我发誓我从头到脚一点都没整过,有人说我的双眼皮,有人说我鼻子变尖了,还有人说我的下巴,谁整容整成屁股下巴啊。”

提到男友秦汉,林青霞感到很幸福。1972 年,18 岁的林青霞和朋友张俐仁在逛街时被星探发掘,受邀参加电影《窗外》的试镜。张俐仁表现大方,林青霞躲在身后,导演觉得张俐仁很适合女主角,秦汉在一旁看着,向导演建议:“我觉得林青霞更适合。”

林青霞在电视中见过秦汉,曾想:要是以后能嫁给他该多好。得知要和秦汉演戏,林青霞激动地睡不着觉。但真正看镜头时,林青霞像个木头。导演让秦汉带林青霞找点感觉,秦汉问林青霞:“你是否会答应一个已婚男人的邀约?” 多年后,林青霞回忆:“从他问出口的那一刻起,我的一辈子就陷下去了。”

《窗外》后,林青霞和秦汉多次搭档,秦汉妻子不满,披头散发地跑到剧组闹事,骂林青霞插足。林青霞背负 “小三” 骂名远走美国,与秦祥林订婚,订婚前一晚,林青霞给秦汉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嫁给他?” 秦汉说:“随你便吧。”

1984 年,林青霞发现自己最爱的人还是秦汉,最终解除婚约,此时,秦汉已经离婚。一年后,秦汉接到琼瑶的电话:“青霞现在是一个人,你何不给她打个电话?”

复合后的几年,林青霞很快乐,在秦汉家对面买了一套房子定居,却迟迟未等到求婚。节目中倪匡为林青霞鸣不平:“秦汉不是个真男人,不够有胆量。”

林青霞当即睁大双眼,傲娇地对三个人说:“他是最好的男人,好过你们三个人啦。” 倪匡回:“至少是个没胆的男人,到现在为止还吊儿郎当的,都不知道算什么。” 林青霞笑着回:“我们这是私事啦,如果我不怪他,你们更没有理由怪他。”

张曼玉也上过节目。1983 年,张曼玉报名参加香港小姐大赛,凭港姐亚军和最佳上镜奖出道。节目刚播两分钟,黄霑就问张曼玉:“你来香港为什么要参加选秀呢,是不是贪慕虚荣。” 张曼玉想都没想说:“是的,绝对是贪慕虚荣,这是事实,也不是丑事呀,我小时候就想进娱乐圈,所以就尽量实现自己的理想。”

黄霑后来感慨:“我一生阅人无数,从未见过像张曼玉这样磊落坦荡之人,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女人。”

那时,张曼玉谈过两个男朋友,都草草结束。经纪人陈自强说:“真没品味,我帮你介绍更好的。” 于是把尔冬升介绍给张曼玉。

黄霑听后说:“这都什么年代啦,还搞相亲。” 张曼玉笑了笑:“我知道这是相亲啦,尔冬升不知道。” 在餐桌上,大家吃吃喝喝,罗美薇心急,问尔冬升:“小宝,你知道今天为什么要一起吃饭吗?” 尔冬升放下筷子和酒杯,说:“我不知道啊。” 罗美薇笑着说:“你是来相亲的啦。” 尔冬升诧异地看着四周,张曼玉低着头,不敢直视尔冬升。

这次相亲不是张曼玉和尔冬升见的第一面,张曼玉参选香港小姐时,尔冬升是评委。投选时,尔冬升对张曼玉夺得亚军投出反对票,他说:“这么丑的女孩没有理由得奖。”

“那次相亲结束就算了,半年后,我们才再次见面,交换电话开始聊天,几个月后才在一起。”

1988 年,张曼玉拍摄《警察故事续集》时受伤,缝了 17 针。尔冬升知道后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剧组,给张曼玉喂药接水,陪她聊天。

倪匡插话:“尔冬升以前很花心的,绰号韦小宝。” 黄霑一听不对,转而说:“遇到真爱之前谁都有花心的权利。” 张曼玉没答话,依然看着他们笑。

被誉为 “香江第一美人” 的关之琳,则在黄霑问她 “你会心甘情愿做别人情妇吗” 时,坦诚地回答:“有女朋友的男仔我试过,结过婚的我也试过,我是想就去做的,我没考虑那么多东西。但是,我会顾虑对方、对方的太太是怎么想的。就是我会帮别人想,我希望不要让别人知道,就是对方的太太不要知道。但是我会很珍惜那段时间,但是我不会有什么期望。”

三位听后没有做出评判,说:“我们是做电视节目的而已,不是教育青年的人。”

《今夜不设防》美女如云,但也不乏在当时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男星。1989 年,黄霑邀请张国荣上节目,黄霑不止一次说,自己最爱的艺人是张国荣。每回见张国荣,黄霑都要亲一下他,张国荣总是躲不过。

有一次记者问张国荣:“为什么每次黄霑亲你你都不躲呢?” 张国荣打趣回:“因为每次他亲我时,我心里想的都是他身边的林燕妮,躲不过呀。”

一开场,张国荣便瘫在沙发上,冲着黄霑叫 “darling”,倪匡瘪嘴,“你叫他什么?” 黄霑说:“张国荣每次都叫我 darling 啊。” 张国荣看着倪匡说:“因为黄霑这个人是最卑鄙无耻的!你写我眉目如画,而眉目如画是形容美男子的,弄得他每次见到我,就要嘴我。 ”

倪匡和蔡澜提醒:“他就一个趁虚而入,真是坏,你要用心提防啊。” 黄霑见情况不妙,忙对着张国荣说:“他们就是看不过眼,嫉妒你叫我 darling,不如你……” 见状,张国荣立马指着倪匡和蔡澜说:“我说了他叫 sugar,他叫 honey 的嘛。” 三位听后仰头大笑。

张国荣聊起和自己合作过的女演员。他说王祖贤拍第一部《倩女幽魂》时演技一般,第二部进步很快。张曼玉刚夺得港姐亚军时,觉得她就是花瓶,现在当她深入研究角色时,那个味道就出来了,觉得有一种典雅。

说到钟楚红时,张国荣眼睛放光:“她就是太靓,就算她做得不够好,演戏有一点错误,你都会原谅的,香港没有女人穿皮衣比她好看。”

张国荣出道并不顺利。1977 年,张国荣跟六姐借了 20 元参加歌唱大赛,最后夺得亚军。张国荣说:“开始去参加选秀比赛,不懂规矩,选了一首 7 分钟的歌,还没唱完就被人叮。” 进入复赛后,也被要求截短歌曲。张国荣这才知道,原来电视剧圈是有权力的。

倪匡说:“全世界都有权力啦傻仔!” 张国荣委屈:“那时候我不懂嘛,哪知道有权力嘛,只知道卖牛仔裤老板有权力。”

人人穿西装的年代,张国荣穿着牛仔裤上台,唱高兴了,把帽子丢下台去,下一秒,又被扔上来,张国荣无奈地笑笑:“可能我那时的形象,真的不讨好吧。” 黄霑回:“你比较前卫,走在时代太前面了。”

从选秀开始,整整五年,张国荣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这时,唐鹤德拉了他一把。唐鹤德比张国荣小三岁,小时候两家有过来往。1982 年,他们在张玉鳞夫人的生日宴会上重逢,几个月后,唐鹤德把半年积蓄全部给了张国荣。不久,张国荣换了经纪人,翻唱的歌曲《风继续吹》火了。

1984 年,张国荣凭借歌曲《Monica》接连夺得十大中文金曲奖和十大劲歌金曲奖。这首歌奠定了他在歌坛的地位,张国荣的时代来了。

1986 年,张国荣逐步登上顶峰,《当年情》和《有谁共鸣》再次成为香港 “十大中文金曲” 和 “十大劲歌金曲”,谭咏麟也获奖,人没来,奖项被取消。

那时,“谭张争霸” 天天霸占报纸的头版头条,粉丝拥护各自的偶像。1988 年,谭咏麟厌倦了粉丝间的争执,宣布不再参加任何比赛性质的活动。

媒体开始深挖张国荣和唐鹤德的关系,两人不停被狗仔队骚扰,为了事业不得已分手,但很快重聚。记者采访时,张国荣说:“我已经拥有生命中的另一半了,佢对我好好,佢跟我好衬,佢是圈外人,佢不喜欢曝光。”

1989 年,陈淑芬为张国荣在红磡举办了 33 场告别演唱会,场场人满。最后一场演唱会,张国荣流泪唱完《风再起时》,他问歌迷:“你们会不会很快就忘记我?” 台下尖叫:“不会。”“呐,我不是一个自私的人,如果有一天你们的朋友问起你们,八十年代有哪些歌手,你们随便提下我的名字我就知足了。”“出道 13 年,我问心无愧。”

节目上黄霑失落极了:“除了 Leslie、卡拉扬、贝多芬之外,无一只碟,我可以连续不停听,听足整个月都未厌。Leslie 呀 Leslie,你这么早告别乐坛,实在是浪费!”

随着聊天的深入,四个人越来越大胆。聊到兴起,张国荣说自己是处女座,三个人眼睛放光,追问:“那你什么时候不是处男的?” 张国荣听后直接爆料:“那次其实是失败的,我有一点折福,因为那个女生是我读书时追很久的,我很钟意她,不是说一定要得到。”

黄霑、倪匡听后坐不住,问:“你还需要追女生?不应该是女生倒追你的嘛?” 张国荣说自己钟意的女生是高冷的,整天撩她都不会太搭理你的,到英国后,还一直给女孩写信。

过了几年,张国荣从英国回来,追到了。那段时间,俩人每天漫步在华富村的栏河边看日落。“那个日落好鬼浪漫的,有一次就坏了坏了,淫心起了。” 说完,张国荣脸颊酡红,不好意思地笑了。

1990 年,不聊才只谈俗的《今夜不设防》停播。荒唐一年,匆匆结束。

回看这一年,前来做客的嘉宾,都处在最志得意满的人生阶段,名流轶事散了不知有多少。可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时的他们,全然不知命运会在哪里来个惊天的逆转。

同年,张曼玉和尔冬升分手,张曼玉觉得尔冬升爱赛车胜过爱自己,在采访中只说了一句:“我和尔冬升,只是一部文艺片。”

拍完《纵横四海》,钟楚红突然宣布退出演艺圈,张曼玉 40 岁时淡出影坛。她说:“我要真正去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

2014 年 5 月,张曼玉顶着爆炸头出现在上海草莓音乐节,以歌手的身份唱了《甜蜜蜜》,粉丝不满,媒体嘲讽:“太跑调,太紧张,嗓音像破锣。” 两天后,张曼玉回:“我从小就有个梦想是唱歌,我演电影演 20 次还被说花瓶,唱歌也请给我 20 次机会。”

1991 年,王祖贤和齐秦分手,王祖贤说:“欣赏齐秦的才华,但唯一遗憾的是他的性格太复杂。”

王祖贤分手后,富商林建岳进入她的生活。此时林建岳已经追了王祖贤三年,一开始,王祖贤也说 “我讨厌林建岳”,不久林建岳公开表示自己和妻子办了分居手续,王祖贤再次陷入爱情,依然面临巨大争议。

最后矛盾激化,林建岳为王祖贤买了一套 2000 万的房子,记者采访林母,林母回答:“我就当儿子花 2000 万招了个鸡。” 林建岳没有为王祖贤说过一句话,甚至在采访中轻薄表示:“要不是因为她漂亮,我才不和她交往。”1996 年,王祖贤远走加拿大。

别人羞辱王祖贤时,齐秦说:“王祖贤作为一个女孩,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错。她不是一个拜金的女孩。”1997 年,齐秦和王祖贤复合,在新歌《悬崖》中,齐秦唱:“我不管爱葬身何处,我只求今生今世共度。” 三年后,俩人被传结婚,齐秦却被爆出 “私生子”,前女友方美芳将他告上法庭,索赔 1500 万赡养费,大家才知道,原来他还有个 14 岁的儿子。

2001 年,在《三个光头佬》上,黄霑再次问到王祖贤的感情,她慢慢地说:“我的字典里,永远没有结婚两个字。” 不久,宣布息影,再次前往加拿大,不再露面。2016 年,王祖贤的父亲去世,她回香港奔丧,有媒体追问她的感情状态,她回答:“一切空白,我的感情生前都了了,以后也是空白。”

1992 年,林青霞和秦汉也分手了。林青霞说:“虽然我曾经这么爱秦汉,但是现在我决定离开他。”

分手两年后,就在她拍完第一百部作品时,嫁给富商邢李源,她说:“从 1972 年到 1994 年的 22 个年头里,我拍过 100 部戏,演过 100 个角色,其实,林青霞最难演的是林青霞。” 秦汉得知消息想要挽留,林青霞心意已决说:“我不再爱你了。”

婚后,林青霞拒绝所有片约,全心全意当起家庭主妇,生了两个女儿,用文字回顾自己的前半生。

2003 年,哥哥张国荣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二十四层跳楼自杀,跳楼前写下遗书:“Depression,多谢各位朋友,多谢麦列菲菲教授。这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谢唐先生,多谢家人,多谢肥姐。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葬礼唐鹤德忍痛操办,看着张国荣的遗像,唐鹤德一直哭着叫 “阿仔、阿仔”,悲伤到难以站立,左手比出 “OK” 的手势 —— 这是张国荣出演《为你钟情》时做的手势,代表 “我爱你”。

葬礼上,黄霑在致悼词时数度呜咽:“张国荣是造物者的光荣,上天的精心杰作。为什么这么特别,这么矜贵的一个人,上天会忽然间收他回去?是否上天想透过他,叫我们从今以后要好好学懂珍惜。” 一旁,梅艳芳哭得泣不成声,王祖贤没有来。

张国荣自杀四天后,香港第二十二届金像奖典礼上,曾志伟的开场词是:“美伊战争、非典型肺炎、哥哥去世,接二连三的事件让人觉得,这世界好灰。”

那天,久未同台的 “四大天王” 再度聚首,清声合唱了一首张国荣的《当年情》。

不久,黄霑也因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离世。黄霑曾说希望 2005 年退休,可惜没等到那时。

听闻黄霑仙去,倪匡大喝一声:“岂有此理。” 早年,黄霑和倪匡找铁版神算命,铁版神只给倪匡算到 60 岁便不算了,却说黄霑能活到 70 岁。倪匡落泪:“我已 70 多岁,怎料黄霑这么年轻已经走了。”

黄霑的追悼会上,一万六千人到场,对他进行最后的悼念。离世前,黄霑将《楚留香》选做自己葬礼的哀乐。葬礼上,《楚留香》在球场上空循环:“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倪匡黯然神伤,蔡澜留下四字 “大笑西去”。

黄霑和蔡澜刚认识不久,一次,黄霑对着蔡澜说:“我对不起华娃(黄霑的原配)啊。”

蔡澜立马打断他:“闭嘴,我与你初相识,你就说这样的话,想必,同样的话,你也会同别人说。”

黄霑靠过来抱着蔡澜说:“只有你向我说真话。能够说真话的人,不多。”

2018 年,蔡澜在香港举办书法展,其中包括黄霑的词《沧海一声笑》和《狮子山下》。蔡澜说:“展出(黄霑的词)两三副已足够,做人太刻意会很辛苦。”

倪匡夫妇也到场,记者问:“蔡澜以书法悼念霑叔,您如何悼念呢?” 倪匡说:“我做梦啰,但梦不见他,几个老朋友走了都梦不见,明明约定走了要联络,可是这么多年都未见,不过他真是个天才。”

巨星接连陨落,香港娱乐圈陷入哀恸。如今回头看,《今夜不设防》可能是他们一生中最好的时期,也是香港最好的样子。

多年后,还有网友好奇,在微博询问蔡澜:“你们当天是把张国荣灌醉才拉去做节目的嘛?” 蔡澜一脸无辜:“没有,他自己喝嗨的。”

“现在回看《今夜不设防》,张国荣在节目里,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那份洒脱,就算不是空前,也是绝后。”

来源:往事叉烧 微信号:wschashao

大厂 offer 泡泡机爆炸了

一次裁员可能有很多逻辑起点,其中之一,是一场没想清楚的面试。

2020 年,江寒面试了一家互联网大厂的市场岗。约见时间在饭点儿 —— 迟到了 20 分钟后,结束上一场面试的业务负责人匆匆赶来。没抢到会议室,面试只能改在楼下咖啡馆。

那是一个在搭建团队的新业务。负责人不停强调该业务的市场规模、公司要投入十亿量级,以及惊人的奖金激励。不过涉及到具体问题,例如具体做法、部门承担角色,以及规划细节时,对方都说不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再想想,有大致方向,希望大家都进来后再一起探索有意思的事情”,老板回答他。

江寒颇感困惑 —— 如此重要的新业务,这些关键问题不清楚能靠谱吗?而且整个过程下来,自己更像懂得更多的那个人。

更让他疑虑的还有老板无意间的一句话,他说自己 “进入公司四年,换了三个部门”。江寒理解对方是想表达公司支持做新业务,鼓励不同的尝试,“但是在我看来,这说明新业务不可靠,工作状态不稳定”。

他很想坦白自己的担心,“下次你再换部门时,我怎么办?” 但最终没有问出口。

但只纠结了一天后,江寒接受了那个 offer。这当然可以理解:进大公司曾是他大学毕业时的理想选择。当时有一个进大厂的机会,但苦于要外派两年,为了不离开女友,他拒绝了 —— 这是一个让两人在此后懊恼不已的放弃。

大学毕业四年多,江寒先后供职于两家腰部公司,“资历平平,薪资也不高。公司在行业里小有名气,但圈外人可能没听过也不关注,说出去自己也没什么自豪感”。眼见着很多同时毕业的同学去了大厂,在社交网站和微信群里晒自己的工卡,薪资连年上涨,“我刻意不去打听他们的工资了,怕抑郁”。江寒很难否认自己的意难平,加上女友时不时的抱怨,他迫切地想进入大厂。

一个大厂 HR 称,2020 年里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每天忙于为各个新成立的业务招聘 HRBP,然后这些被她找来的 BP 们,又快速投入到招人上。

36 氪从财报和公开披露中获悉,2020 年,京东招聘了 10 万人,字节跳动吸纳了 5 万人,腾讯吸纳了 2.3 万人,美团吸纳了 2 万人,阿里剔除最后一个季度合并高鑫零售所带来的总人数暴增 13 万的影响,在 2020 年的前三个季度也吸纳了 2 万人。

1

(互联网公司员工人数变化 36 氪制图)

仅仅这 5 家企业,那一年就吞进去超过 21 万人,接近全北京市所有高校毕业生总人数(2020 年北京高校毕业生为 24 万人)。

只用了不到两年,江寒最初的担心就变成了现实。经历 HC 压缩、业务调整后,今年年初,他被通知裁员。和老板的待遇不同,他连 “活水” 调整岗位的机会都没有。

回望这段 2 年的大厂之旅,江寒和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觉:像一场从一开始就说不清的草率的梦 —— 随着新业务的产生轻易被吸进去,经历一段混乱迷惘,又被快速地吐出来。

很多其他人的大厂之旅也同期草草结束。过去几个月里,互联网公司的裁员行动如多米诺骨牌传导,从最大的腾讯、阿里、京东、百度,到中型公司叮咚、有赞……

好像是一个系统失效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而创造力来源于人 —— 从硅谷的奈飞,到熟读《奈飞文化手册》的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互联网公司普遍把延揽人才作为重要策略。“更好的方法是增加人才的密度,增加具有广阔视野、良好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人才的数量…… 如果面对一群高素质的人才,规则可以变得简单,成为一些原则。我们公司将此总结为‘与杰出的人一起做有挑战性的事情’。” 张一鸣曾如此表达。

在过去几年里,大厂们正是用远高于传统行业的薪资,收揽着宝贵的人力资产。而人的大规模离开,意味着过去的方法论被全面或局部地推翻了,过去的规则将被重塑。

裁员之下,没有赢家。对失业的人自不必说,对公司来说,动荡的军心、不菲的裁员补偿…… 也是一种沉重负担。

那么,这场膨胀为何还是无可避免地大规模发生了?

2

一桶肥皂水:新项目立得又快又急

一份让人猝不及防的 offer,悄然引发了组织扩张的龙卷风。

2020 年 10 月,唐武离开某电商公司,只休息不到一周就在新公司 leader 的催促下入职一家互联网大厂的新业务。入职前他仅经历了一轮面试以及薪资谈判。

offer 发得有点太快了,甚至让求职者都措不及防。印象中该有的交叉面试、部门大 Boss 面试通通都省略了,甚至背调环节也尽可能压缩。

一个总部在北京的超级大厂员工告诉 36 氪,前年他加入公司新成立的部门时,一个多星期就完成了两轮面试和薪资谈判。而原本他给自己预留的整个流程至少要一个月以上。

钱多、鼓励创造、成熟的体系和大厂光环 —— 除了自由,年轻职场人想要的这里似乎都有。

入职后的唐武发现,offer 越发越多,部门进人的速度超出了他的想象。不到半年时间,工位就成了稀缺资源。有人在会议室里办公,有人要 “捡漏” 出差同事的工位 —— 等着看谁的位置空了就赶紧坐过去。

“夏天办公室里又挤又吵,打个电话要躲进楼道。” 唐武说。

一切看起来都热气腾腾,光明的未来似乎正在眼前徐徐展开。即使不安的念头不时闪过 —— 入场门票拿得如此轻易,这是否会是一段顺利长久的旅程?但面临眼下的人生时,“先进大厂刷一轮简历,赚一点钱” 是一个颇为实际的选择。

同样着急的还有大厂的中高层管理者们。按照江寒粗略估算,每 2 亿营收(目标)的业务,初期大概需要搭建 30 人的团队。而他经历过的一个项目,“最终超出的人多了一半还不止”。

即便如此,这也是非常划算的买卖 —— 无论是按员工的估算,还是按现实数据,比如腾讯 2019 年 6.3 万人创造 3773 亿元营收 —— 都意味着人均产值高达 600 万上下。除了金融行业外,几乎没有哪个生意有这么高的人力投入回报。

在互联网行业,人 = 生产资料。更多的人,似乎就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似乎是一道简单至极的算数题(或者用互联网更喜欢的那个词:飞轮):新招一个人 —— 创造百万营收 —— 加乘上几倍市销率或几十倍市盈率 —— 膨胀出更大的市值 —— 招更多的人。

在过去这些年,增长似乎一直会持续,正如房价似乎一直会上涨。自 2013 年起,工信部每年会发布一次《中国互联网企业 100 强榜单》。2016 年,榜单上的 100 家企业的总收入规模首次突破了万亿元。那一年,榜单的前十名是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网易、新浪、搜狐、美团点评、携程、360。紧接着的几年,这 100 家企业创造的年营收数字合计为 1.72 万亿、2.75 万亿、3.5 万亿、4.1 万亿 —— 去年的成绩相当于越南全国 GDP 的 1.7 倍。

成功经验就在眼前,互联网企业的雄心壮志被彻底激发,乐于通过设立创新业务来增加向其他领域扩张的可能。这些新业务是大厂的 HC 制造机,当机器的开关被按下,一个又一个大厂实验启动。

嗡嗡作响的一片繁荣声里,人像铀原料一样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进去,被期望引发威力无穷的核聚变。

三四年前,有美团的老员工告诉 36 氪,王慧文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就是看公司还没有涉足的业务。他甚至和员工透露过,自己每天手头上需要花时间思考 “到底要不要做,要怎么做” 的新业务可能有十个。

一位大厂的离职高管则称,他们曾内部搭建了一个部门,用来监测外面用户数超过一万人的各类 App,并探讨 “自己做这些业务是不是也有可能”。

高效,这个互联网公司引以为傲的工作状态,为此再添了一把火。

王青曾在阿里巴巴担任 HR,他回忆公司立新项目的过程:先锚定 “一号位”,让其向更高级别的管理层提出业务规划,然后集团战略研究或咨询岗位的人向高管出示行业报告。确认过合理性之后,由一号位申请启动项目的 “预算包”,然后快速过会、审批、发钱,整个流程下来,通常一两个月就能敲定。

不过更多新的、小的业务,通常无需这么麻烦。一个 PPT,甚至一个突发奇想的 idea,就可能拉来上百万甚至千万的预算。

一个在大厂做运营的人透露,他希望在内部创建一个公众号,但起初被拒绝了,原因是公司已有类似内容的账号。不过他花了半个小时,说服老板新账号会 “更具有人文属性”。最终成功立项,很快拿到了近百万元的预算包。

这是大厂们最风光的时候,新业务立项快、预算多,对战略级业务,甚至投入 “不设上限”。

3

一些小泡泡:抢人头大赛

竞争、贪婪,或许还有恐惧,使得气氛愈加热烈。

一位大厂高管称,一些处于竞争或者防御级的战略业务,从公司创始人层面说,做或不做,都很头疼。最终 “很多人会选择抢在竞争对手彻底做大之前,或者是政策没有下来之前的观望期,快速做”。

顶层管理者一倍的着急,层层落实下来后,伴随着各种不确定性,会放大成十倍的紧迫。

一个大厂 HR 说,最忙的时候,她每天要给几十个候选人打电话。通常一个需求出现时,业务负责人都会强调自己 “特别着急”。强势的业务 leader 甚至会要求 HR 每天都有进度反馈。

“和机器人没区别了”,她说,原来还有时间思考,但到最后,“这个岗位变得没创造力了”。

另一个在大厂负责发布招聘需求的 HR 则告诉 36 氪,最忙时,一天要发几十个需求。她发现,很多负责人很难说清楚自己要什么,说来说去可能就一句话,“要能干活的”。她因此要帮管理者们 “盯” 需求,“起初还会认真看认真想,甚至上手直接写,” 后来她越来越忙,只能套用模版,“很多需求不看标题的话,都不知道这到底要找一个什么岗位”。

但业务管理者们显然来不及顾虑这些。先把 HC 占满,是很多人习得的一个技巧,“否则可能会面临突然的锁 HC,甚至是公司‘反悔’,缩减预算”。有时候即使人已经够用了,但负责人还会继续招人,只为把钱用完,“否则明年公司可能会压缩你的招聘预算”。

而且,一些人认为,管理的人越多,越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在大厂管理超过 20 人的团队,下份工作就更容易谋一个好的管理岗”。

培养 “嫡系” 也是现实考虑。新的管理者往往会优先考虑将自己相熟的前同事、老部下带过来 “抱团” 发展,“‘嫡系’们又会变成小领导的角色,这就需要招聘更多干活的人”,江寒说。

业务一旦着急,往往偏好小团队作战,而非求助公司中台,以方便随时调用。上述大厂 HR 称,部分新负责人比较激进,“就会招募进计划外的人”。她就曾经历过,一个新晋管理者试图全盘负责一个新业务,“放着公司的设计师和技术团队不用,自己招了人进来,给 HR 报 HC 时是按照运营人员来说的”。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多招了两个人,但人员冗余就此形成。

4

一口胀气:所有人都要超级忙

愉快的一拍即合只是一瞬间。

2020 年底,李玲刚留学回国不久,在对字节跳动还不甚了解时,就带着盲目的乐观 “光速入职”,成为字节的十万人之一。

入职第一天,李玲问业务主管,自己的 OKR 该怎么写。仅比她大 2 岁的领导回复她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我不会告诉你该做什么,你要学会给自己找工作。如果你找不到,就代表这个团队没你的位置。”

双方热情地决定共事,但新人却得自己找活干。这种略显奇怪的压力普遍存在于过去的互联网创新业务中。

入职后,一些员工不得不面对那个面试时就该说清楚的问题 —— 进来后到底要怎么做。“大厂员工,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想今天怎么证明自己的价值,” 江寒说。

“大厂里的所有人都得是全能的,” 江寒说,“你是个运营,但你的部门不需要运营了,那你就要想办法去做产品。如果你说你不行,那公司就会认为你能力有限”。

但怎么做,可能又是另一回事。刘光发现,一些同事会选择 “磨磨蹭蹭” 地完成工作,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加班。同事提醒他,任务交付太快,会被老板质疑工作不饱和,或是没有认真去做。

“很多人 996 是因为他们真的很忙”,刘光说,“但像我们这种状态的,也确实不在少数”。

必须承认,这种压力可能会带来创新和惊喜。不少人会仅仅为了 “找事做” 而推动老板给自己立或大或小的新项目,这些项目中的确会有一些在最后产生重要价值。但很多情况下,“大的新业务 —— 新人 —— 小的更新的业务 —— 更多的新人” 形成了一个循环。

大厂里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必须超级忙。

这种 “裂变” 常常发生在一个业务青黄不接的节点 —— 现实主义的经验是,当自己所在的业务产出不达标时,最实惠的方案就是立刻给老板画一个新的 “饼”,或者赶紧内部转岗加入另一个新项目组,以免被拖累。

“很多大厂员工,年底写汇报时都很痛苦”,江寒说,“他们参与的新项目,没人听说过,也没给公司带来收益,自己也很没成就感”。

但不尝试又意味着只能成为巨大分母的一份子。以字节为例,3-1 以上级别才算是迈入初级管理层,而从这一级别往上,“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你的想象”,一名字节员工称。这也意味着,如果想升职,就更要证明自己有带团队、趟业务的能力。

不过,打动老板的新业务往往是靠最抓人的一两个 “点”,初期很难去梳理全部细节。当越来越多的新业务产生时,一连串新的 “没想清楚” 就此产生。

5

再吹一口气:太多的赛马

泡沫进一步被吹大的关键,还有一度被奉为良策的 “赛马”。

一名大厂员工对 36 氪称,公司曾秘密实验一个新业务。他和另外三十多名同事加入新部门,并签署了保密协议。但几个月后公司对内宣布新业务时,用的并不是他们的成果。私下打听后得知,公司共派了三个团队做同样的事情,分成高、中、低三等,按照不同的期望值给预算、分配人力。这名员工所在的正是 “低” 组。还没等他想清楚到底是两千多年前(田忌赛马)的梗被玩坏,还是自己真的是一匹 “低等马” 时,他所在的团队就被解散了。

现金充足时,大厂们往往鼓励内部竞争 —— 微信也是腾讯当初赛马的结果。从公司的角度看,只增加了一些人力成本,但可能带来的收益却是巨大的、超额的。赛马太无可厚非了。但很多 “赛马” 行为并非有意为之的战略,而是扩散到诸多细微环节,扩大化之后的赛马策略是否还是正确?

一名员工称,她和另一个同事曾同时做相似类型的公众号,目标都要在一年内做到一百万粉丝。老板暗示,先跑出来的那个人会优先晋升。两个多月后,这名员工只做到了 3 万粉丝,距离目标差距太大,被老板叫停了。事后回想时,她突然意识到,就算倾注部门全力也很难实现目标,“所以我们都是被老板用数据蒙住了眼睛的马,拼命往前奔,只不过我先变成了驴”。

另一位大厂员工告诉 36 氪,老板让她做 PPT 或总结报告时,往往还会私下让其他同事也做同样的事情。最终老板会挑选他认为写得最好那份,拿去做汇报。

更多时候的赛马,源于新、旧业务之间的重叠。

“再大的公司能做的业务也是有限的,因为创新也不能太离谱。你的业务做废了,要么去抢别人做到一半的业务,要么就在老业务上想出点新花样来。” 江寒告诉 36 氪。

2017 年,美团高级副总裁王莆中曾说过,美团哪怕让组织短期混乱、人员冗余,也绝不放弃机会 —— 即便人数暴增意味着管理损耗的增加。

言毕一年后,七七加入美团,后经过内部转岗加入买菜业务。等到他 2021 年 9 月裸辞离开时,对这番话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他本人在原岗位晋升失败,才想来新业务搏一搏。在他看来,主动 “活水” 过来的同事,也大多有同样目的。同时,新业务还在不断对外招新,搅动、迭代原本的内部生态。僧多粥少,“一个项目方向,有三个团队同时偷偷在做。” 七七说,这直接导致了工作内卷和汇报成风。

当内部赛马到白热化,部门之间甚至会搞 “谍战”。江寒的同事写周报时犯了一个 “致命” 的错误:误将邮件抄送给了另一个部门的人,一周后,对方团队抢在自己之前 “抄袭” 落地了活动。

资源的争夺和消耗因此难以避免,即使这并不是很多管理者的初衷。

6

一声爆炸:系统性的膨胀如何结束

为避免在大厂当浮萍的命运,就要努力推动自己的业务成形。当人人都挤破脑袋想去抢有限的预算时,高指标和浮夸风难免产生。

上述某大厂员工称,他曾立项一个活动。在 PPT 里,他将目标定为 “带来 3000 万 PV”。直属领导审阅后,目标被改为 “带来 3000 万 UV”。再次向上传达后,目标又被改为 “带来 3000 万转化”。饼画得越大,项目批下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反馈下来后,他彻底傻了眼。为了不背低绩效,他铤而走险,自己掏钱去偷偷买量刷单,“即使我知道花再多的钱也不可能达到老板想要的数据”。不过,活动结束后,他发现来自 “大老板” 的反馈居然还不错 —— 究其原因,和定目标时的层层加码一样,成果在向上汇报时,也被一层层虚报了。

这样硬着头皮凑业绩的情况并不罕见。“大家都不实事求是,出卖自己、浪费资源,也丧失了合作伙伴的信任。最后平台的生态也被搞乱。” 他说。

当然,这也许是新时代才有的困扰。一名老阿里回忆,当年年初订的目标自己和同事都觉得完不成,但一年下来,“感觉没干啥”,业绩却翻了三倍 —— 是所谓 “时代红利”。

可在今天,那道 “加人 = 加营收 = 加市值” 的简单算式不再坚固。根据公开资料计算,过去三年,互联网几家头部公司人均产值与利润逐年下降。而他们的市值,往往腰斩乃至腿斩。

7

(互联网公司年度人均产值 36 氪制图)

8

(互联网公司年度人均利润 36 氪制图)

系统性的膨胀与伴生的疯狂如何修正?目前来看,在互联网巨头集体面临监管压力、红利见顶、利润缩水的时刻,大家都选择了同一条路 —— 缩减成本。最能被一般人感知的,就是裁员。

今年 3 月底,身处裁员风暴中的腾讯,在内网上发表了一封来自 CDG(企业发展事业群)的内部信,全文都围绕着 “降本增效” 四个字展开。

“从上到下每个经营单元都要学会像 CEO 一样思考:‘这件事的投入产出是什么?’过去只要有好的想法,管理者就可以举手,要资源、要 HC,公司也会不遗余力地投入,但现在每个管理者都必须背起经营责任,像创业公司一样计算投入产出。” 内部信写道。

裁员、砍业务、关闭 HC,互联网大厂全面走向保守的新循环。企业内部信的关键词从 “增长”、“创新”、“利润” 变成了 “健康”、“持续” 和反对 “大企业病”。

一名腾讯员工在内网下面留言反思,“奔着赌一把、赢了血赚输了无所谓的业务,大多没有好下场。而真正决定生死的业务,最后都发展得很好”。

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轰然结束,蒙眼狂奔的企业归于保守。多位大厂员工称,今年开始,申请新业务的流程明显变长,被拒绝的可能性明显更高了。

但对公司来说,已经花出去的钱无法收回;对一些员工来说,一些内心的磨损业已形成。

七七看了两个月心理医生,最终决定裸辞。此前,他每周有一小半的时间都在忙着写汇报而不是做业务,因为他那性格强势的领导也要以同样的频率向更高层汇报。作为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既无法达到汇报要求,也没时间去干实事,他的自尊心和信念都受到了巨大打击。“我那段时间特别痛苦。我就是想不通,我在职场也干了好多年,怎么到这儿就啥也不会了呢。”“N+1 我也不想要了,钱我已经不在乎了。”

处于周期中的收缩阶段,并不代表一切都是负面的。

此刻,关于人才与组织的关系,奈飞的一段往事值得玩味:2000 年互联网泡沫中,奈飞裁掉了表现稍差的三分之一的员工后,反而业绩表现不错。奈飞创始人哈斯廷斯由此提倡 “人才密度”:优秀人才林立的团队会产生集聚效应,优秀的人会互相学习、相互协作、互相激励;而团队中只要有一两个表现欠佳者,就会拉低整个团队的表现;如果允许他们继续留任,就表明公司接受平庸,会导致团队持续拉胯。

“我们一直看到公司有大企业病,在公司业务快速增长的时候,这些东西容易被掩盖;当冬天一来,我们正好借这个机会抓基础建设,苦练内功,甩掉赘肉。” 腾讯在内部信的最后写道。

反思和修正并不迟。当把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业务砍掉后,人们才有精力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应该做的。“留下来的人,可能会更如履薄冰,去做真正有创造力的东西”,一名腾讯员工称。

就好像除了宇宙之外,没有什么是只扩张不收缩的。就像是一颗跳动的心脏,大厂们在扩张和收缩中跌宕不定,运行不止。可能这一轮潮退后,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潮涨。

5 月末的一天,某个大厂员工维权群里,几百人在热烈地探讨如何去当地的劳动执法大队申请仲裁,争取拿到更合理的裁员补偿。不经意间,一条某大厂要招聘技术和运营的消息默默弹出,随后话题风向迅速转变,纷纷问起了内推渠道。

我们问江寒,在经历了这跌宕起伏如梦如幻的一切后,如果大厂还有 HC 放出来,你还会去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去”。

来源:36 氪 微信号:wow36kr

暑假,大学生涌入富士康流水线

暑假,找个电子厂上班

这个 5 月,收到考研拟录取通知后,王颖已经在家躺了一个多月。离开学还有一个夏天的时间,再也不想无聊度日的她做了个决定:要找个电子厂上班。“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成天在家里玩手机,眼睛都要近视了,不如找个赚钱的门路把学费挣了。”

24 岁的王颖家住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的一个村里,离家四十公里以外,就有一座生产苹果产品的富士康工厂。140 万平方米的厂房建筑面积,能够容纳十万名以上的员工前来淘金,2020 年,这里诞生了 316.4 亿美元的出口额记录。

5 月 14 日,王颖拎着行李箱,花了 150 元的打车钱,从家里直奔富士康郑州科技园。抵达富士康后,和劳务中介见面,按照流程检查核酸证明、报名、体检、面试,隔离三天后,才能进车间。

做暑假工,签了两个月的合同,按小时算工钱,每小时王颖能拿到 26 元。刚开始,她分到的岗位是手机维修,需要检测并修理有问题的电池、听筒、充电口、主板等部件。

12

郑州的富士康工厂 / 受访者供图

夏天到了,对一些放假期的大学生而言,这是挣钱的好时节。

“一个在校生,他找工作渠道很少,想做一份又不要求工作经验,也不要求工作期限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工资又高机会又多的工厂就成了一个打暑假工的渠道。” 提供吃住,有较高的工资,门槛低,工作难度低,在中介思琪看来,进厂,是寻找短期工的学生们最好的选择。

联系过思琪的学生里,有 80% 都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二本甚至专科学校的普通学生,他们对金钱和独立有着迫切的需要,但却够不到像家教、大厂实习生这样更高薪的临时短期工作,能够在工厂打工攒钱,也许是相比服务员、快递员、工地工人等等可能性里的较优选择。

那里的流水线工作,意味着新学期的学费、生活费、一件新衣服或是手机电脑这样电子产品。

这不是王颖第一次进厂,算起来应该是第四次了。

第一次是在高三暑假,去了家附近的一个生产汽车配件的工厂,她的工作是要按照原件组装出几百个一模一样的新器件,但是因为要久站且工作难度太高,只干了一星期就离开了。第二次在苏州昆山的电子厂,工作四十天赚了 7000 多,第三次在常熟的电子厂,工作一个月赚了 5000 多。

“想挣钱。” 总结几次进厂经历,门槛低,解决吃住问题,时薪高,还有什么工作比工厂更适合学生的呢?王颖也做过火锅店的服务员,但一天只有 50 块,忙前忙后,太累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规上制造企业平均用工人数有 6550 万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工厂车间、流水线就提供了千万个就业岗位。

在深圳,如果你在龙华街道的红路灯边上分发招工启事的传单,一定会有四五个一脸稚气的学生围着你问,“暑假工招不招?”

卷卷就是这样找到工作的。

她家住在距工厂区一公里的城中村,骑十分钟单车就能到,她老在厂区附近晃悠,等待着有厂子发出招聘启示,或者碰到招工的中介扫码进群。

在深圳,工厂流水线是一条永远也填不满的沟壑,只要还有订单,卷卷这样满大街都能找到的廉价劳动力都可以成为螺丝钉。

卷卷的工卡 / 受访者供图

2021 年 1 月,她打算提升学历,考完了专升本,成绩是十拿九稳的,她合计着需要近两万学费,但家里有三个孩子她排行老大,不想给爸妈增加负担,只有出来找活干。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在深圳大大小小的餐饮连锁店里做帮工,但服务员只有三四千的工资,想要挣多一点,必须想一些别的办法。

她找到了一家做电子烟组装的工厂,在流水线做剪角工作,一个岗位四个人,每天平均要完成 1 万多的产量。因为每天订单量不一样,是否需要加班,要做多少活,干多久,这些信息都只有快到下班的点了才知道,“每天都在猜”,这一点是令她最难受的。

在她看来,学生工身份始终有些吃亏的,她是有专科毕业证,以正式工身份进入的,能拿到 20 元 / 小时的薪资,但同一车间高考完的妹妹就只能拿到 16 元 / 小时,明明干的都是一样的活儿,但一天下来的工资都会少 30 元。而且,在订单少,人手充足的情况下,工厂会为了控制人力成本而 “裁” 掉学生,如果工厂效益不好,干不了一个月,就会让打短工的学生提前离开。

卷卷在工厂待了三个月,赚了两万块,专升本之后两年的学费生活费问题解决了,她给爸爸买了个手机,给自己买了一个两百块的手环当作生日礼物。卷卷觉得自己这段工厂经历 “很充实”,身边的同学考上专升本后一直在家里玩,但她选择了进厂打工,虽然过程很 “难熬”,但拿到钱是真的 “很高兴”。

闯关游戏

王颖有一个一百多人的群,里面全是咨询她想进厂的学生。

她会耐心地解释清楚工厂招暑期工的政策,并且提醒大家保护好应届身份,不要交社保,对于想要进厂打工的大学生们,她持欢迎的态度,“如果你是大学生,想进厂的话,我觉得你可以来经历一次。”

对于更多寻找工作机会的学生而言,坚持完几十天的流水线工作,更像是一次打怪升级的闯关游戏。

第一关的任务是躲开黑心中介的攻击,但很多学生对这种套路无力招架。

2020 年 6 月,大一的哈莉通过 “深圳招聘” 公众号找到一家自称 “工厂直招” 的中介,在介绍中,这份暑期工工资 18 元 / 小时,有独卫四人寝。但在与中介见面后,对方却带着她进了另一家工厂,进入后发现原先的四人寝变成了六人寝,薪资也变成了 13 元 / 小时,甚至连签合同的公司名称都变了,一式两份的另一份文件也被对方扣下。

更糟心的是,几天后中介人间蒸发了。与劳务公司一番扯皮后,哈莉干了一个多月就离开了,对方还以服务费培训费为由克扣了她两千多的工资,最后到手只剩下四千,这远远不及事先画大饼的 “六七千工资”。

“能不进厂就不进厂,还不如去当电话客服。” 哈莉的工厂经历非常不愉快,黑中介也给她的心里抹上了一层阴影。

做了 6 年招聘工作的思琪对同行的套路行为非常气愤,但她也一直认为,“这是个人的人品问题,不是整个中介行业都这样。” 思琪曾带过几百个暑期工学生进厂,作为一名有丰富劳务派遣经历的中介,她熟知劳务派遣里的 “黑门道”。

河南焦作的学生正准备坐大巴车进厂打工 / 受访者供图

思琪介绍,黑中介骗学生的套路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是最低级,但见效最快。利用人希望工作 “钱多离家近事少” 的心理,发布一些地铁安检一类的工作信息,报名的时候索取服装费、押金、保证金,但上岗之后发现岗位完全不符,但钱已经无法退回;第二种是更常见的虚假宣传,利用高薪骗人,发布一个薪资 25 元 / 小时、轻松长白班的虚假信息,把人吸引过来后,却以各种理由把人安排进另一个不符待遇描述的工厂;第三种是工资陷阱,有许多工厂工作的薪资结构是工厂工资 + 中介补贴,但许多中介会设置条件,必须干到几个月才能拿到钱,这种情况下,也有许多人拿不到补贴的差价。

王颖也被第二种套路骗过,明明说好的去这个工厂,下车后中介说 “这个工厂人招满了”,只好去了另一个。更让她难受的是,和她一起同去工厂的男同学,从工厂回来以后精神状态就不太好了,同学们还会问她怎么了,但她也不知道。

“自己被骗了还好,如果再带上同学,同学的不信任会让他们惨上加惨。”

顺利进厂后,来到第二关,要面对与原本自由生活的巨大落差。

19 岁的严夏在一所专科学校读大二,从山西运城来到太原的富士康工厂已经一个月。在流水线工作之前,他做过网络陪聊、社区团购配菜员、工地工人、打假人等等兼职,这个暑假他本来打算去酒店里做保安,但一个月 1800 的工资明显赚不到钱,他还是听了同学推荐,来了工价 26 元 / 小时的富士康。

“如果工资不高的话,早就跑路了。” 严夏的工作只有三个步骤,一,将手机主板拿起,二,把主板放到专业检测仪器里面,三,把主板拿出来。这份工作非常简单,但一天要重复成千上万次,“特别枯燥”,来的第一周,他就感觉自己在 “浪费时间”。而且,比起以前可以随意安排、常常摸鱼、到点休息的工作,流水线的工作让他感觉非常 “不自由”。

苏州某工厂的流水线车间 / 受访者供图

“身心俱疲,我感觉还不如在工地。” 他也说不上来,是身体里的哪一个器官,哪一个神经感到不痛快,但他就是坐在那里就非常难受,每天的重复,有类似上下课的固定日程安排,却不能体会到任何新鲜有趣的变化,他感觉自己也快要变成一个机器了。

卷卷也有这种感觉,每天从早上八点干到晚上十一点,周末无休,中午吃饭只能休息一个小时,大家没有地方午休,用纸箱子的瓦楞壳子铺在地上,就那样四面朝天地躺着睡了。狭窄的车间,每个工位只间隔一个脚的距离,大家都挤在一起,汗液、臭脚丫子、洗发水的味道被空调带着各处流转。流水线上,还有严格的纪律要求,不允许打瞌睡和聊天,坐她对面的一个大姐,因为打瞌睡被劝退了。

“很枯燥,特别难熬,屁股都坐疼了。” 这段经历给卷卷的收获是,“一定要好好读书,学历真的太重要了。如果什么能力都没有,选择的层面就很少,只能去做流水线这种替代性比较高的工作。”

在厂里忍受机械工作的煎熬后,还要面对第三关,工厂里复杂的人际关系。

王颖对此深有体会,在进入富士康后,她本以为可以在原先简单轻松的岗位一直干下去,但线长却毫无理由地把她调到了一个难度更高,只有男工人的车间。

在另一位工人大哥的提醒下,王颖才知道,跟她对调的那位工人之前一直请线长吃饭,想要靠关系调到一个更轻松的岗位。她一气之下向工厂举报了贪污受贿。但大哥知道了却说,“你别举报了,没用的,你看车间里好多线长都骂人,根本没人管的。”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这件事情最终还是得到了解决,为了表示歉意,领导通过了王颖没有被批准的请假。“有些人他们是长期在厂里边干的,他们就觉得反映了这个问题,会给他自己惹麻烦什么的,所以他就不想反映这个。” 王颖是个不会让自己受气的人,但她知道,在富士康这个小小工厂里,也藏着各种人情世故,线长权力过大、晋升不透明,如果得罪了人,连下班回寝都有可能被检查卫生找麻烦。

工厂的缩影就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王颖的几次工厂经历里,见识过太多人,有咸猪手性骚扰女性的男工人,有给孩子打视频电话督促学习的中年妇女,有仗势欺人随意开除员工的小领导,有为了攒钱报考研辅导班的大学生。在她看来,这些流水线以外的见识和交锋能够弥补一些校园难以获得的社会经验,“进厂除了挣钱,还可以快速认识这个世界。”

一辈子总要进厂体验一次

如果真的将进厂打工当成一款「闯关」游戏,落差和煎熬的体验之外,还藏着不同的解法。

严夏是个体验派,他一开始只抱着玩乐的心态来到工厂,“一辈子总要进厂体验一次嘛”。

第一次进厂工作,富士康的环境比他想象得要好得多,“从生活方面来说,比一般的小区住宿条件都还好一点。” 比起以前的工作,富士康有整洁明亮的工作区域,各种菜式的食堂,干净的员工宿舍,他甚至可以在下班后和工友到球场打打球,去免费的健身房锻炼一小时。严夏对厂区提供的生活设施很满意,“除了工作比较枯燥,其他都很好。”

苏州某工厂的食堂 / 受访者供图

他十六岁时为了赚钱干过网络陪聊,每天要应付不固定的脾气各异的客人,和这种伺候人的工作比起来,工厂流水线只触碰机器和零件,要显得简单纯粹得多。

在火锅店打工兼职过的卷卷也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她眼里,流水线的工作比火锅店要好,“至少不用去迎合和伺候别人了。”

但严夏觉得自己仍然随时都有可能跑路,这份 “无趣无意义” 的工作竟然不知不觉已经坚持了一个月,也许能再坚持一下,到 8 月 25 日的工期呢?到时候自己的小金库就能攒到更多的钱了,他非常享受那种 “每天余额都在增加” 的攒钱快乐。

严夏的存款截图 / 受访者供图

在车间,严夏观察到有 20% 的人和自己一样,“一看就是学生来打暑假工的”。碰到大学刚毕业来做正式工人的,严夏不理解,问他们为什么要来工厂,对方回答,“找不到别的工作了,工厂工作稍微稳定一点,还有五险一金。” 严夏表示,自己只能做暑期工,再长就真的受不了了。

思琪也曾在工厂打过暑假工,她的工作是做 iPad 后壳,把几斤重的铝块放进机器里削壳,一个人开三台机器,来回走,每天完成 600 的产量。她只坚持了一周便放弃,此后就极力抗拒 “进厂” 这回事。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她,在工厂做过招聘工作,又自己开了劳务派遣公司后才意识到,给学生们一个暑假工的岗位是 “存在即合理” 的。

她对一个 16 岁小孩印象深刻,来招聘的时候,他穿一双有点烂边的拖鞋,连一双正式的鞋子都没有,只有一身穿了不知道多少天的衣服。他家里人不管他,只身出来流浪闯荡,在思琪郑州的劳务派遣门店里得到了一份在苏州工厂打工的工作,112 块钱的火车票,还找思琪借了 40 块。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我一开始是不愿意招人进厂打工的,只是我后来自己想通了释然了。各个行业都需要有人做,有一部分人你可以让他去做销售,去考公务员,但有的人你让他去做那些事情他没办法的,他只能进厂打工,所以存在就是合理的。” 思琪阅人无数,因为职业的特性,对工厂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今年,思琪的弟弟刚刚高考完,她打算安排他进厂打工,“不管挣不挣钱,我想让他体验一次这样的生活,感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社会。社会百态什么样的人都有,你可以提前在工厂认识到这些。而且一天工作十个小时,也挺磨练意志的。”

最近,一个去年进过厂的学生,给思琪发来自己在农村伐树的视频,一天接近 300 块,但干了一天都不想干了。“累死了,比进厂累一百倍。” 思琪相信,这些年轻的学生们,经过工厂磨砺后都会有成长和感慨。

第四次进厂的王颖,这种感慨尤为强烈。一次她去维修室拿东西,途径一条长长的走廊,两边机器的嗡嗡声直往耳朵里面灌,踏过那条长道,像踏过车间几百个,几千个流水线工人被机器卷入和遮蔽的日常,她忽然有了强烈的想哭的感觉,“那是一种众生皆苦的感觉。就觉得,活着好不容易,大家都在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工作。”

“你说富士康他好吗?它不好,它不让你睡觉,也不让你打瞌睡,然后还克扣工资。我稍微表现的不好,这里面的人会很凶,甚至会骂人。”

“但你说富士康它不好吧,也挺好的,毕竟它提供给这么多的就业岗位,好多人就说疫情本来就不稳定,能找份工作就不错了。你在工厂里,风吹不着,太阳晒不到的,还能挣一些钱。”

王颖的工期签到了 7 月 15 日,流水线工作干完以后,她打算回家,准备新学期开学的事情。她已经计划好,拿到工资后,她要买新电脑、打九价、割双眼皮。对于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王颖也有自己的打算,要利用寒暑假好好学习,在家里陪伴家人,除此之外,还想在村里开一个英语的班,教一下村里的小学生们一些基础的英语知识。

至于工厂,这应该是最后一次了。“以后应该再也不会进厂了,但是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去当一个靠谱的中介,给想进厂的人一些正规的渠道。”

工厂生活的确只能是学生们青春人生里的一小部分,短暂停留后,可以迅速翻页离开。

2022 的夏天到来,曾经在工厂做过的卷卷也正和同学们计划着暑假的安排,有人问她要不要找个电子厂上班,她并不排斥这种选择,但 “进厂” 已经成为了备选,而不是首选。

护理专业的她打算找一份核酸采样志愿者的工作,薪资一天能有几百块,专业化也更强,需要护士证、护士执业证、核酸采样上岗证等证明,做起来也比工厂流水线要更轻松和得心应手。

对于王颖、严夏和卷卷们而言,工厂也许意味着一段到期离开的旅程,从轰隆的流水线抽离,仍然可以回到自己鲜活的人生中来。

但在劳务派遣中介思琪眼里,这是一段重复循环的路程。2022 年的夏天和暑期工浪潮一起来了,但今年形势不好,因为疫情,许多工厂产量缩减,岗位紧缩,甚至不再招收学生短期工。“许多学生被中介骗过去了,但找不到厂子要,滞留在苏州昆山,听说有人都睡桥洞下了。” 工厂更难进了,为了给嗷嗷待哺的暑期工们找工作,她特意从郑州到了苏州,一个厂子一个厂子地对接,去争取更多的暑假工名额。

她的手机从早到晚被消息塞满,抖音、小红书、微信,涌进了成百个寻找工厂机会的学生,巨大的岗位需求,卷动着热气腾腾的工厂劳务市场。一批又一批新鲜劳动力,也像昼夜不停车间生产的零部件,持续不断地流入深圳、郑州、南通、昆山等地的制造业工厂。

打开社交软件,搜索 “进厂打工”,你很容易碰见这群渴望涌向工厂的学生。随机点开一篇帖子,一个打算进厂做暑假工的女孩正在发帖寻找同伴:

“有打算到苏州打暑假工的姐妹吗?找好地方了,18 一小时包吃住,一起进厂互相照应。”

(应受访者要求,王颖、哈莉、严夏、卷卷为化名,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邱瑜敏、薇薇子

学习德语

相信我的方法你会感兴趣,我也是半路出家学德语的,并且成功在两年内达到C1,很好的融入了德国的环境。

首先德语是不推荐自学的,就算我身处德国,有了好的语言环境,照样听不懂德国人日常对话,于是我选择跟着一家国内的线上德语培训班学习德语,从最基本的der die das开始学。

现在看来,跟着国内的老师学德语是明智的,如果由一个德国本地的老师解释性,数,格的七十二般变化,大概率是要学废的,咳咳,有条件还是报个班吧~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发现德语也有容易的地方,比如读音简单,所见即所得,把每个字母按标准发音读出来就对了!而性,数,格这些虽然听起来很复杂,但你可以把它们梳理成公式,比如: 阳性名词+单数+四格=形容词词尾加en。

当然这样的技巧还有很多,我把它们整理成了一个合集,也可以分享给大家,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领取哦~

下面再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学德语的心得和经验吧,相信这些方法能帮助你更高效的学习。

1、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学习目的+ 实现目的所需的方案。

我是一个目的性不太强的人,初学德语时你要是问我,为什么学德语,我说不出所以然,也没有具体规划,计划在多长时间内达到多高的水平。

大家就不要学我了,最好在开始时给自己明确一下学习任务,是在德国读大学?找好的工作?尽快融入德国社会?还是通过某项考试?接着确定好自己要达到什么水平,拟定具体的时间规划。

2、确定学习途径

有了目标,接下来你面临两个选择,那就是自学还是跟老师学?网上学还是报线下的班?

如果你有一定的德语基础,可以考虑自学,报班的话,我认为线上优于线下,不仅节省你一部分学习资金,还没有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你可以接触到很多牛掰的老师。

理想的老师优先排序应该是:对外德语专业老师 > 有教育学经验的德语专业老师 > 外教老师。

千万不要小看老师能给你带来的帮助,举个栗子吧,如果被问到winken这个词的完成式是什么?99%的德国人会说gewunken,然而回答错误!正确的是gewinkt。

而专业的德语老师除了知道正确答案,还会解释给你听: 因为大家日常口语都习惯说gewunken,口语表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书写时必须是gewinkt。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点,那就是德国进行了四次正字法改革,拼写规则也有调整,哪里该用逗号哪里不该用,估计只有专业的德语老师最清楚。

真不是我夸大老师授课的作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直播课的链接,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上课氛围,跟着老师一起学德语~

3、选择合适的书籍

如果你是为了工作,可以选商务德语类的教材,如果是为了读大学,那各种DSH和德福的备考教材很容易找,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向歌德学院看齐。

《当代大学德语》 现在各大高校德语专业的入门用书,自学难度比较大,但内容涵盖广,包含很多语法练习,难度由浅至深,学完整套共4册的教材,你的德语能达到B2以上水平。

《新编大学德语》 这本书的内容和难度低于上面那本,正文语种是简体中文,能减轻阅读压力,现在普遍用于各大高校二外德语学习。

《走遍德国》 外研社引进的德语原版教材,涉及德国生活方方面面,实用性强,很适合有出国留学、出国旅游、国外生活需求的朋友。

《新标准德语强化教程》 这套教材跟上面那本一样,如果你有一定德语基础,学过新编一、二册的话,可以利用这套教材重点练习听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一把德国的生活。

4、各阶段德语学习技巧

初学德语
可以尝试着每天背一个新学的句子,像德语的反身动词就是一个难点,最简单的一个例子sich freuen, 你可以把Ich freue mich auf unser baldiges Wiedersehen. (很高兴我们会很快再见)这个句子,背到滚瓜烂熟,这样以后就不用思考句子的主谓宾,张嘴就出来。

只要你能坚持每天背一个句子,一年下来就有365个地道的德语句子(365个语言点)作为基础,不仅语法和词汇提高了,因为背诵,口语和词汇量也同时提高了。

德语进阶
给自己选择一本德国的周刊(比如Focus , Stern, Spiegel等等),这些周刊内容包罗万象,人物访谈、新技术、时事新闻、时尚、文学、电影……总会找到你喜欢的主题。

接着每天精读其中的一篇文章,等到一本周刊翻得差不多了,选出最有感觉的一篇,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出来。

因为书里的内容都是时新的,可能通过电视上手机已经了解到了这件事情,这里又读到了,理解起来会更容易,感知会比较深刻。

同时我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读歌德、海涅等文学大家的作品,主要还是以增加词汇和巩固语法为主,所以建议阅读时事性周刊,外语学习是长期的任务,靠的是积累。

德语高级
这个阶段不仅限于德语词汇和语法,你的听写和沟通能力需要得到历练,这个是时候可以通过广播或者电视,收听德语版本的国际,国内和地方新闻,同时准备好纸,广播开始的时候你就开始听写,能写多少写多少。

之后找到回放或者录音,争取把没听写出的补充完整,实在听不出来了,上网查到播报的新闻的文字版,把自己的听写补充完整,每天选一个整点时间听一到两个小时,坚持一个月,你就会发现德语水平有变化。

总的来说,非德语专业想要学好德语,基础阶段报班是最好的,语法和听说能力都要夯实,如果你是零基础小白,学习能力弱一些,可以➕VX看看有无适合你的课程,省时省力省心,让老师手把手教你~

等到过了BI和B2,可以尝试摆脱语言班,通过大量的练习做进一步提升。

德语就是一门强调逻辑,入门难但是入门之后令人愉悦的语言,不要大意地勇敢去做吧!

网课下的手机

@故事馆长

我跟我老婆一起搜集了一些关于孩子玩手机的数据,很有意思。
她是班主任,班里八十个人,有教师孩子12人,连续一个月的网课后,开学就进行了测试,结果很有意思。
一是老师孩子12人,有两个孩子在网课期间可以每天玩手机1/2个小时,其他孩子除了网课用,其他时间不怎么摸得到手机,即使玩也不会超过半个小时。这些孩子经过一个月的网课学习,成绩基本上没有太多下滑。
二是有27个孩子成绩明显的大幅度下滑,这还是我老婆极其负责上网课的情况下,这类孩子共有特征是没人管控,家长即使疫情期间在身边也不管孩子,我老婆在开学后跟接近20个孩子谈过话,有9个孩子将会直接掉队,能回到正常学习状态的可能性不大,9个人中只有2个是深度痴迷游戏,另外7个是刷短视频把大脑习惯刷挂掉了,无法有效的正常学习,据我老婆观察,上课状态极差,短视频算法那种快速满足不停爆点的方式直接让这些孩子无法正常学习了,听课效果差到极点。
在家,我是禁止孩子刷短视频的,任务完成了。可以看电影,看纪录片,看动漫,也可以玩一定时间游戏,但绝对不允许刷短视频。
三是孩子们短时间密集使用手机,开学这一个月来班里增加了8个孩子佩戴眼镜。
四是班里这一年出了两个大问题的学生,也是跟手机有关,我老婆多次跟这俩孩子家长沟通,多次跟校领导沟通,这俩孩子都是女孩,小学生,开始用自杀威胁家长,这俩孩子的共同特点就是成熟度极高,已经到了正常社会人的程度,无所畏惧,多次组团去商店偷东西,这都是有监控的,除了我老婆的课,其他科基本上都是彻底划水,目前,除了我老婆的话能听几句之外,其他老师乃至校长,她们的家长亲戚的话都是放屁,俩人都在家跟家长对抗时做出了自杀的倾向性举动,导致家长真的不敢管了,我老婆为这俩孩子真是操了太多心,这是第二年教她们了,转变就是玩了一个暑假手机,彻底控制不了了,接收了太多超过她们年龄的信息。
手机是利器,内容有好有坏,包罗万象,一旦失控孩子很难掰回来,在孩子接触手机时段家长真的要多操心,不接触不可能,这个度家长必须掌握住,
游戏,信息,短视频,影视剧孩子都会接触到,他们毁掉孩子只需要一个假期,你就弄不回来,我老婆最近两周就在跟那九个孩子较劲,试图把他们拉回正常学习轨道,只有一个孩子在家长辞职不干了在家看管之下有点回到正规,其他八个很难很难。
教育孩子真球难。
关于班级人数问题,没写错,五年级,十五个班级,我老婆班里人数最多,其他班一般六十五到七十五吧,因为教的好,很多她同事的小孩都进她班里了,我老婆属于那种公立学校你遇到了,你就是幸运儿的那种老师,她真的喜欢教书,而且水平很高,她去年就带这个班,接这个班当时语数外全部年级后三名,带一年后数学年级第一,语文第二,英语第四。看出来班级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了吧,有个小男孩,父母离婚几年了,四年级了,数学没考及格过,跟奶奶过,父亲在外打工,这孩子性格内向,在班里几乎不说话,我老婆发现他特别会干活,也就是打扫卫生啦,有啥需要动手的特别在行,我老婆就让他当卫生班长,这孩子可能活这么大第一次感觉到世上有光,我老婆有特别强的妈妈范,刚来这学校教低年级时很多孩子都叫妈妈老师,这孩子开始努力学习数学,而且每天认真负责的分组监督打扫卫生,自从他当卫生班长后我老婆就没操心过班级卫生,就这么神奇,这孩子现在数学稳定九十分以上,语文英语差点,当年期末我老婆就给孩子发了个优秀班干部奖状,孩子哭的哇哇的,哎,就是工资傻逼低,我们收费最贵的私立学校最近几年年年六月份都跟我老婆联系挖她,去了收入翻倍很轻松,其实我也不知道她能坚持多久,可能孩子读高中时候吧。
关于短视频,我不好说给你绝对答案,样本数量有限,二三十个数据有偏差很正常,仅我个人感觉而言,我觉得短视频是危害最大的使用手机方式,我是成年人,刷久了,电影小说都看不进去,何况学习,游戏还好,我孩子有时候也玩,玩的太兴奋了确实是会影响段时间学习状态,但可以调整,短视频这个我很怕,没敢让孩子多试。
再说说很多家长忽视或者是不知道的东西。
手机是可以很轻易在学校周边租到的,也可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200~500价格区间很多,有的人很可恶,专门靠这个挣钱,学校周边的手机维修回收店,小卖部,你仔细观察,很多孩子在某个时段孩子一群群的或蹲或坐在某个角落玩手机,那么旁边肯定有手机出租,或者出售,孩子一般不会把手机拿回家和学校,胆子大的敢拿回去,我老婆就在课间发现孩子玩手机,给家长打电话询问,家长懵逼,孩子压岁钱三百多自己买的手机,孩子玩了两个月了,晚上偷摸的在被窝里玩。至于租手机,一般按时间收费,两三块四十分钟,按手机性能来的,能打游戏的贵点。
这个真坑,太坑人,有关部门也很难管,那个家长报警了,人家合法经营,只是缺德,家长气的堵门口骂个把小时。
多观察自己孩子突然一段时间的变化,免得事大了你才知道。对于孩子的钱要心里有数,有些异常的开支要刨根问底儿。
我是不允许手机,平板和电脑晚上出现在孩子房间的,孩子嘛,自控力有限,自己一个屋,必须放在客厅,充电也要放在客厅。
我孩子前两年还弄过用手电晚上在被窝里看小说,我孩子有鼻炎,晚上睡不好容易头疼,那半个月孩子状态不好,蔫了吧唧的,经常说头疼,一开始我也没在意,只觉得学习累了,还带孩子去医院做了检查,检查回来了,我突然看到孩子自己买的手电在充电,我当时脑子一闪,那几天我经常看到手电筒白天插在充电器上充电,我一诈,孩子就招了。
我孩子还弄过用超能蛋晚上听歌听小说搞很久不睡。
后来我就不让任何电子设备晚上放孩子屋里,可以玩,但不能沉迷或者无节制的玩。

我选的热门专业,四年后成了 “天坑”

作者 | 宛其 编辑 | 李秋涵

来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今年高考成绩一出分,周岩的爸妈就开始闷闷不乐。周岩的分数只比第二批本科线高 40 分,没法复制家里大儿子的发展路径:考上北京理工大学,报考热门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去待遇不错的国企,还拿到了北京户口。

“去一个二本院校,再选一个热门专业补救吧”,周岩这样安慰家人。但实际上,他对有哪些热门专业并不清楚。目前能做的,就是拿着一本厚厚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手册》研究,再在网络上看看有哪些热门专业推荐。

为何人人都瞄准热门专业?

据教育部数据,2022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 1193 万,比去年增加了 115 万,是恢复高考后,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填报志愿也是一场隐形的竞争。考生和家长们丝毫不敢怠慢,毕竟在某种程度上,专业决定行业,而行业决定薪资。

热门专业的确在就业上有优势。城市数据团数据显示,2021 年到 2022 年所有招聘职位中,某类专业有明确需求时,工资会出现溢价。其中,航空航天专业、口腔医学和数学排名前三,工资溢价在 10% 以上。而在倒数十名中,中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等专业,工资出现 “负溢价”,达到 15% 以上。这都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在选专业时,对热门专业青睐有加。

为了报考上热门专业,还催生出一条填报志愿的产业链。近期,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常见的提问是:我家小孩今年高考考了 600 多分,希望大家给个意见,到底选什么专业好?

但选上热门专业,就意味着未来的求职之路一帆风顺吗?

在深燃接触的热门专业毕业生里,有的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所学专业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陷入痛苦和迷茫之中;有的念上了当年追着报考的热门专业,大学四年快就业才发现,热门专业已经凉凉,变成 “天坑” 专业,为此懊悔不及;有的则是在父母施压下填报了热门专业,到了大学只能默默忍受煎熬,反而没有享受到念大学的乐趣。

一心报考热门专业,就像一场赌博,有人赌赢了,但也总有输家。

卷完分数,开始卷专业

在高考分数已成定局之时,选一个热门专业,被不少人视为 “补救” 未来职业发展的二次机会。

现在,为了填报热门专业,学生和家长不惜付费找辅助填报志愿的机构。据深燃了解,机构的收费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在十年前,这类机构还未大规模兴起时,考生们更多是靠着向身边的人打听,来选择专业。

2013 年,杨小勇在填报志愿时,不懂怎么挑选专业,父母也不懂,只能在亲戚之间打听。有人说土木工程专业很火,就填报上了。

这个专业在当时的确小有热度。千禧年之后,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带动高校土木、建筑专业的火热。杨小勇说,2013 年,他听说初级技术员就能达到 1.5 万元 – 2 万元的月薪水平。

娇娇毕业于上海一所 211 学校,念的工商管理专业,也是靠 “打听” 来的。

那是 2011 年,复读一年后,她终于考出 628 分的成绩,远超一本线。家里人非常重视选专业这件事,父亲还专门打电话请教在上海的亲戚,让在大城市的他们给个意见。最后,综合多方意见,父亲给她报了当年热门,并且被认为适合女孩子读的工商管理专业。

这个专业的热度持续了好几年。根据百度热搜 2022 年高考大数据,2013 年、2014 年、2015 年,工商管理专业都跻身热门专业 TOP5 里。

有的则是机缘巧合念上了热门专业。

吴优来自高考大省山东,2011 年参加高考,考了近 600 分。在填报专业时,家里人不懂,老师又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她只能凭着感觉填,认为经济类专业和钱打交道,未来就业应该不会差,所以填报的专业都和金融行业有关,最终被财政专业录取。

程乘目前研二,马上就要毕业了。他还记得,填报志愿时,跟家里人聊起自己想学管理,希望以后能成为管理层。不过,在真正填报志愿时,还是觉得这个念头不切实际,就没敢往上写。

看着填报志愿手册,他报了当时在工科较为热门的机械自动化、电子通信、数字车床专业,最终被排在第三志愿后面的测绘专业录取。“当时我印象很深刻,开学军训完后一周,全院开会,院长在台上讲话,说我们专业在全国排第二”,他说,入学之后,知道自己的专业好像不错,才安心。

读了热门专业,也并不轻松

考生们在高考完短时间里做的这个决定,可能影响着他们接下来走的路。

那些读了热门专业的人,有的会在学习吃力时,感到后悔。

进入大学之后,吴优说,虽然商科的数三,相比数二、数一来说,已经简单很多,但自己的数学并不好,微积分学得很吃力。她发现,每次期末考试,数学基础好的同学,可以不用很努力复习,就能顺利通过考试,但自己要提前两个月准备,才能通过。

程乘也有相似的经历。他说,“从大一甚至到大二上学期,每周每天的课都是很满的,一周可能就只有一两节课的空闲,相对来说,测绘算是一个交叉学科,上的课比较杂,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相关的都要学,知识点还比较难理解”。有时课上老师讲的他跟不上,晚上还得再自己花时间消化一下,不断地做作业练习。

有人念上了热门专业,内心并不喜欢,大学过得很痛苦。

娇娇当时听了父母的话,选了工商管理专业,她说,上了大学才发现,整天学习不喜欢的专业有多烦恼。工商管理属于商科,对于理科生的她来说并不难,但她并不喜欢企业经营和管理。

她喜欢看韩剧,从初中开始,就经常给剧中的女主角设计漂亮衣服。可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任何美术基础,报考设计相关的专业不实际,还很可能因为自己的 “任性”,浪费了得之不易的高分。所以,在父亲给她填报工商管理时,她并没有反对。

让她感到一丝好运的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是纺织专业,她也喜欢和这些专业的人做朋友。大学期间,她没有勇气转专业,更别提向父母表露自己真正的想法。“当时就希望大学四年快点结束,可以直接工作”,她说。

还有的人,在读了大学后,才发现所学的专业,就业并不乐观。

例如,土木工程和建筑专业曾火爆一时,曾火爆一时。一位虎扑网友提到,自己 2002 年入学时,全国才 40 个学校有建筑学专业,到 2007 年毕业时,全国有建筑学专业的学校已经达 100 个。在随后的时间里,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

杨小勇在土木工程专业念到大三才发觉,这个专业将来就业需要下工地,工作起薪可能只有几千元。他说,只有极少的师兄还待在设计院,或者去国企,大部分同学都转行或考研了。他不得不为自己谋出路。

他也是后面才悟到,他们老家位于中部地区的农村,资讯相对落后,在他 2013 年填报志愿前后,其实土木工程和建筑专业已经走下坡路,但家里人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也没有能力做判断,还在接收好几年前的信息,并以此为参考填志愿。

毕业前夕,他连专业实习都没去,直接决定考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以此改变未来的职业发展。

十年热门专业变迁,

谁抓住了潮水的方向?

报志愿时选择热门专业,如果毕业时市场热度还在,在就业上的确会有一定优势。

毕业后,吴优选择了和本专业金融有关的工作。她来到北京,直接去了一家私募公司实习,后来顺利转正。她回忆,为了迎合公司的战略,自己接触过不少岗位,做过直销、营销策划、营销支持等,大部分的岗位都是被动安排的。

好在回报还不错。在薪资上,她入行时,起薪就有 1 万 – 1.5 万。现在工作四五年,收入更高,一个月能拿到五六万,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业绩报酬。她表示,这跟行业的发展阶段有关,进入时市场好、行情好,会有一些溢价。

虽然读了热门专业,也有不少人选择了转行。

娇娇毕业之后,抛开工商管理专业,直接去了一家快消服装品牌做品牌顾问。但转型之路并不顺利。

她那时才发现,这份看似和自己梦想接近的工作,其实和自己理解的服装设计有很大的差别。她来自小城市,她调侃,虽然在上海生活了四年,但自己根本就不懂 “时尚”,学生时代自己画的那些服装设计就是在玩,等到真正进入行业,她才发现自己连基本的色彩知识和服装款式都不知道。

工作一年之后,她彻底转行,到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做销售。“现在不喜欢谈梦想,每个月能拿到多少钱才实际”,她说。

实际上,不少学生和家长对专业、就业规划是缺乏认知的。“初高中把学习当作全部,唯一目标就是考个好大学,考完之后,才去想学什么专业,来不及了”,杨小勇感叹。

时代的变迁,身处其中的考生和家长们很难有直接的感知,非专业人士也很难对热门专业的未来发展做准确预判。

最直接的例子,根据百度热搜 2022 年高考大数据,十年时间,高考热门专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 年开始,热了多年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法学等人文社科专业,已经不再在 TOP5 之列,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通信工程、大数据技术等。2022 年高考热门专业 TOP5,分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临床医学。

跟随潮水的方向走,对个人来说并非坏事。

从土木工程转到计算机专业,杨小勇跟着就业需求变化,转换专业,也导致他后来的职业道路更顺畅一些。本科毕业之后,他就瞄准互联网行业,虽然 2020 年已经接近互联网行业红利的尾声,但他自知本科阶段已经落后,在研究生时期很努力,更加注重竞赛和实习。在毕业时,他顺利拿到了大厂近 50 万年包的高薪 offer。

“比去事业单位的同学高了不止 3 倍”,杨小勇表示,刷脉脉时他也发现,对比同行,自己拿的薪资在大厂也算高薪。

只是,有的专业在填报志愿时火热,但在四年后已经是另一番光景,这需要考生在选专业时,把时间线拉长来看。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和自己的兴趣、性格并不匹配,即便读了热门专业,职业生涯也不一定能一帆风顺。这需要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多问问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

“学师人才志愿填报” 创始人杨帆对深燃说,在给考生意见时,他们会支持大家报考热门专业,但并不支持大家报考热门 “大类” 专业。“现在大热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科技类领域,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但大家一股脑的全都去报了,会内卷严重,” 他表示,如果考生要报考这些热门专业,他更建议选择热门专业里的具体小项专业,比如大数据专业,是由从前的统计学专业加计算机的技术整合而成的新兴专业,同样有发展空间。

“热门专业” 的迷信还在持续。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位博主提问:儿子今年高考考了 608 分,希望给个意见,选什么专业好?帖子底下,有不少人解释哪些是 “天坑” 专业,给出的结论是:理科就盲选计算机专业。

程乘说,师兄师姐好多都去互联网公司做开发,奔着搞钱去。他刚读研时,也想去互联网行业,先积累一些财富。但今年毕业他发现,现在互联网公司都在提 “降本增效”,甚至连互联网实习也很难找,“我也发现自己真的不喜欢 996 的工作,每天晚上待到很晚,我坐都坐不住,自己不适合这种工作环境”。

他的求职思路现在已经转变:往体制内靠,如果实在不行,就去国企;不再瞄准北上广,他打算定居在武汉。

时代变幻下,选择专业是新的起点,但接下来的路,还是得自己走。

*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 unsplash。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吴优、周岩、娇娇、杨小勇、程乘为化名。

日本炒房血本无归

过去 20 年,干什么合法买卖最赚钱?

那肯定是买房。

一些人也就想把这个生意做到日本去,但不想却翻了车。

前几天,就有报道说,500 多个中国人在日本炒房,数亿投资款可能最后血本无归。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情是这样的。

2019 年到 2020 年初,500 多名中国购房者通过国内一家房产中介到日本投资房产。

按照房产中介的承诺,通过他们买房不仅价格实惠,而且交房后承租 10 年,就能将这些房子转为民宿,到时候业主可以拿到年化收益为 6% 的租金。

不仅如此,中介也拍胸脯保证,已经对日本房企所有信息都调查得一清二楚,合同更是优厚到让人无法拒绝,能转租能退出,全凭业主一句话。

这家日本公司叫丰臣商事株式会社,也是一家房产中介。

购房者和丰臣公司签署的合同

看着优厚的回报,想想过去 20 年中国楼市的成功经验,不少人在没有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就交了几百万的房款。

可问题是,500 多人,若按每户 500 万元人民币计算,总计约 25 亿的资金全部汇入了丰臣公司一个名叫西园寺优真的个人账户。

为何要转给个人账户呢?

说白了,这些业主就是希望去日本炒房获利,希望有专业的人能帮自己操盘。

于是,炒房者 —— 中国中介 —— 丰臣公司 —— 西园寺优真,彼此怀着不能明说的原因,形成了一条炒房利益链。

看起来很妙,但问题也很快来了。

在今年 6 月初,很多业主连续好几个月没有收到租金,想想现在也应该可以做房产确权登记了,便找机会去了日本。

到了现场,业主们却傻了眼,他们买的房产要么被抵押,要么被转移到其他公司名下,而且投诉无门。

出事后的国内中介已经甩锅给丰臣公司,称自己所有的手续都合法,实在不知道丰臣公司会如此 “无耻”。

这时,业主们才知道,丰臣公司因为疫情里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擅自将这些中国购房者的房子拿去抵押融资了。

有业主调查发现,丰臣公司将旗下房产抵押融资时的利息高达 6%,几乎等同于高利贷。

说明丰臣公司十分缺钱,而且无法正常贷款,否则不会背负这么高的借款利息。

现在的情况十分尴尬,丰臣公司表示,要死大家一起死。

如果业主要打官司,那公司索性就宣告破产清算吧,房子也彻底成为烂账。

丰臣公司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一起扛吧,说不定就熬过去了。

涉案的丰臣商事株式会社是一家经营多年的房产中介公司

只是他们向每个业主提出了少则 6 年,多则 10 年的 “合舟共济” 期,中间,公司再想办法一点点来补偿业主的损失。

这明显就是丰臣公司在摆烂了,因为知道这些中国购房者也拿他们没办法。

不管 6 年还是 10 年,以后的事情太难说。到时候房子还是不是自己的,钱能不能追回,统统都是未知数。

说白了,购房者辛辛苦苦花了数百万买的日本房子鸡飞蛋打,全被忽悠了。

因为,如果是好买卖,日本人为什么不炒房呢?

对日本稍有了解的中国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实际上日本房子的投资收益率不低,还是永久产权。

可是,日本人现在基本就是不炒房。

其实,日本人也炒过房,而且十分疯狂,才有了历史上的两次房地产危机。

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简单说就是靠美国帮助和发战争财,经济回到了正轨。

随后,通过贸易出口和技术不断升级,日本制造开始在国际贸易舞台大放异彩,平均每年 GDP 增速高达 9%,一度超过德国,成为新的工业大国以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步入工业国后,带动了地价飞升。

借助 1960 年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的实施,不仅城市人变得有钱了,连卖掉土地进城的农民兜里也揣满了钱,住宅用地价格随即水涨船高。

1972 年,日本政府提出 “列岛改造论”,大搞基建和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了地价的上涨幅度。

地价利好的背景下,自然少不了无孔不入的资本。无论多偏远的土地,纷纷闭着眼地买。

从 1955 年到 1974 年,日本全国城市地价指数上涨了 28 倍,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更是上涨了 34 倍。

日本政府也对此喜闻乐见,由于日本是土地私有制,所以房地产交易实际是土地交易。

土地价格高,代表着经济繁荣了。

地价飙升客观上促进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但是日本整个工业基础实际是靠石油产业维系,对石油价格十分敏感。

1975 年,中东石油危机波及了日本,造成国内工业品成本和价格急速上涨,眼瞅着就要恶性通胀。

日本政府吓得立刻捂紧 “钱袋子”,国内房地产价格应声而跌。全国跌了 4.4%,六大城市跌了 8.1%,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房地产危机。

不过,这次危机实际对日本房地产的影响并不大。

这是由于战后那股 “婴儿潮” 变成了买房主力,购房成为刚需。

当时日本 20 岁到 49 岁需要买房的适龄人口多达 5200 多万,加上城市化率也才 70%,有大量人口急需住房,市场房源总体供不应求。

最关键的是,日本人那时的普遍心态是自己掏钱买房,很少去银行贷款,金融上暴雷的风险并不大。

说到底,是巨额的美日贸易逆差使日本积累了大量财富。

几十年时间,日本的家电、半导体、钢铁、汽车成批地融入美国,钱被日本人赚走了,美国的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

1985 年 9 月,实在熬不住的美国召集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在纽约广场饭店开了个会,这就是著名的 “广场会议”。

这次会议,造成了两个结果。

一是美元急速贬值。原来 1 美元可以兑换 250 日元,但现在只能换 120 日元了,后来只能换 70 多日元了,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出口业受阻。

二是为应对美元贬值,日本实行了货币宽松政策,使国内和海外游资全部涌入赚钱更快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1985 年,美国为了应对美日贸易逆差召开了著名的 “广场会议”

股市从一万多点应声涨到四万点,整个市场翻了三倍。

那段时间,日本人民啥事不干,开启了全民炒股、全民炒房的模式。所有人都在多倍杠杆投资,集体做多。

不差钱的日本企业也开启了 “买买买” 的征程,索尼买下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三菱收购了洛克菲勒集团。

日本房地产市场的祸根就此埋下,因为经济已经开始出现泡沫。

啥是泡沫?

简单说就是一个东西如果因为贵没人买,那是正常现象;可一个东西越贵越有人买,那就是泡沫,因为真实需求并没那么高。

“广场协议” 带来的日本经济泡沫过程

1990 年,日本六大城市中心地价比五年前上涨了约 90%,东京更是达到每平 30 万美元的天价。

“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地价虚高的泡沫下,人们开始买不起房,只能贷款。同时,企业也觉得买房炒股比干实业赚钱多了,也去借贷炒房。

刚开始还喜滋滋的日本政府渐渐发现不对劲了,企业拿到贷款,并没投入实际生产,而是买地然后再贷款,不断循环,使得地价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

这个问题很严重,钱都变成金融产品在那里反复吹泡泡,这不是毁了实体经济么?

而此时,城镇需要买房的人已经买得差不多了,日本又碰到首次 “老龄化” 社会问题,1990 年,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已高达 12.1%,仅靠房地产完全没法维持后续的经济发展。

而且地价高,买不起房的人就很不满,贫富差距就出现了,社会矛盾也随之激增,政府无法坐视不理。

从上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日本政府开始紧缩货币政策,央行连续提高利率,市场资金流动性迅速下降,巨大的经济泡沫也终于被戳破。

1990 年 2 月,日本央行将利率从 2.5% 一路上调到了 5%,钱再次回流到了银行。

日本股市就跌惨了,一年内蒸发掉 50%。

股市崩了,日本政府又腾出手收拾房地产市场,收缩房贷同时推出房产税,然后再规定银行对房地产融资进行总量控制。

自 1990 年起,日经指数曾长期处于下滑状态

企业没法借钱炒房了,还被银行追债。没办法,只能抛售手里的房子套现,市场上的房屋瞬间就多了起来。

由于当时日本的城市化率已超过 90%,人均住房都已达到满足,使得全国住房空置率高达 9.8%,房价立即开始 “跳水”。

日本房地产市场随即第二次崩盘。

自 1992 年起,日本地价指数开始持续性下跌

被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套牢的炒股和炒房者,跳楼的跳楼,跑路的跑路,大量日本家庭破产。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日本政府等于主动挤爆了股市和房市里的两个 “泡沫”。

本想借此机会重振日本经济,却至今都没完全恢复元气。

经历过两次房地产市场崩盘惨痛教训的日本人,再也不觉得炒房是暴富的手段,这种痛苦的回忆,也使政府实行了严厉的管控手段。

首先,日本政府对房地产实行了复杂的缴费制度。

具体来说,在日本,购房的时候一般会有表层收益率和具体收益率两组数据,其中的差距从几万到几十万日元不等。

一套总价 3 亿多日元的房产购置时所需缴纳的税款

关键因素是日本任何一所房屋即便空关一个月,也必须缴纳服务费等税费,不交的后果很严重。

这让日本人有房就赶紧出租,避免缴纳不必要的税费。客观上促进了日本房屋市场始终保持流动,也保证了丰富的房源。

其次,日本针对房产征收税费的种类很多,如按照阶梯式收税的遗产税。

一般来说,遗产税包括房屋、现金、股票、债券、基金等,起征点为 1000 万日元(约 49.6 万元人民币),税率为 10%。

1000 万日元以上、3000 万(约 148.8 万元人民币)以下,税率为 15%;

3000 万日元以上、5000 万日元(约 248 万元人民币)以下,税率为 20%;

如果遗产总数超过 1 亿日元(约 496 万元人民币),税率可以达到 40%。

不过,日本的遗产税也会根据家庭成员人数进行相应抵扣,目前的规定是:3000 万日元 + 600 万日元 × 法定继承人数。

再次,日本在租售同权制度上做得较好,不管是买还是租,租户和业主的权利几乎一样。

这就让现在的日本人不会纠结到底是买房还是租房,更不会有我们那种结婚必须买房的观念。

日本在租售同权制度上执行得比较到位,租户和业主的权利几乎一样

正因如此,日本二手房和二手车一样,保值率并不高。日本人自然不会去炒房,也不会觉得房子是什么财富增值的手段。

同时,还有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日本不仅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基数不断减少也几乎成为每届政府最头疼的问题。

日本社会买房的基本都是成年人,可 2021 年,日本达到 20 岁的 “新成人” 仅有 120 万,已连续 12 年低于日本总人口的 1%。

成年人数减少,出生率就更别提了。

2021 年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新出生人口约为 81.2 万,是自 1899 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值。

不难看出,在如此人口倒悬的情况下,日本人对新房的急迫性也就更低了。

经过两次房地产崩盘,日本人也更加真切地认识到:

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微信号:CHReview

特斯拉严查考勤

文 | 邓思邈

来源:智能车参考

特斯拉开始严查考勤了。

一个月出勤到岗不足 16 天?不管是生病、度假、出差旅行,请你主动向上级汇报。

一周在办公室不足 40 小时?给我立马走人。

但这只是一系列行动的最新进展。在此之前:

加州自动驾驶团队近 200 人被裁,新加坡经理被开,中国三场招聘会还被临时取消…

更蹊跷的是,特斯拉的传闻满天飞,马总却在线隐身了一周。

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

  特斯拉严查考勤?

两条匿名帖子,发在国外职场社交网站 Blind 上,均来自特斯拉员工。

一条帖子曝出了自己收到的警告信:

这是一条系统自动发出的通知。你之所以收到这封信,是因为截至 6 月 28 日,你一个月出勤到岗不满 16 天。友情提示一下,所有员工都应该回到办公室工作。我们发现,你没到岗的原因一般是生病、度假、出差旅行,不管怎样,请你以邮件形式向上级交代清楚原因。

帖子底下有网友调侃说,这是为了让大家通勤上班,然后才有买车的欲望:

也有网友认为特斯拉对员工管得太宽:

还有人质疑马斯克的到岗出勤率:

另一条帖子里,特斯拉员工对这一出勤到岗 “新规” 提出强烈控诉:

字里行间充斥着 “让我很不爽”、特斯拉这是在 “越界”、“控制我”、“不尊重人”、“不公平”… 甚至还动了辞职的念头。

帖子底下大多数评论,都对这一新做法表示不满:

更有人因为这个,推测 “特斯拉正在走下坡路”:

除了这两条帖子外,一个月前特斯拉员工还被警告每周必须在办公室工作 40 小时,否则辞职走人。

两件事放到一起来看,都对员工出勤到岗时间定下了明确的规章制度,以周、月为单位。

  自动驾驶团队裁员近 200 人?

除了在员工管理上更加严格,特斯拉最近在全球各地都加紧了裁员。

离得最近且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发生在加州圣马特奥办公室,裁员人数接近 200,大多数都是小时工。

之所以裁员,一方面因为办公室租期结束,另一方面也与特斯拉愈演愈烈的裁员计划有关。

具体来看,裁员涉及的岗位大多与自动驾驶数据标注有关,他们主要负责给视频(图片)中的汽车、路牌、车道等重要物体打上矩形框,有助于后期训练深度神经网络。

有媒体称,这一工作技术含量不高,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所以薪资待遇比较低。

然而虽然圣马特奥办公室解散了,特斯拉布法罗办公室对这一岗位还将扩招,但给出的时薪要低一些。

被裁之前该办公室的员工总数,一种说法是 350 名员工,另一种说法是 276 名,剩下没被裁的都调往了其他办公室。

除了这次大刀阔斧的裁员外,之前在领英上更是有数位员工自曝被裁,有的发出新求职信,还有的对特斯拉提起法律诉讼。

比如特斯拉新加坡地区经理 Christopher Bousigues,被裁后简单回首了一番自己的功绩:

“作为特斯拉在东南亚地区的第一位经理,一手建立起新加坡业务。”

“眼睁睁地看着特斯拉 Model 3 在新加坡越来越受欢迎。”

“打造了 2 家展厅、1 个服务中心、7 个超充站,昨天还成功推出 Model Y。”

然而就是这样战绩颇丰的人,也要被特斯拉辞退,最后落下这样的结局 ——“回到欧洲或法国南部老家”。

中国这边也不例外,陆陆续续开启了裁员和停招,比如脉脉上就被曝出交付员工被裁:

而且还有人貌似拿到了 N+3 的补偿:

更早的一则消息是,特斯拉中国地区三场线上招聘会被临时取消,原因未知。

马斯克失踪了?

又是严查考勤,又是大刀阔斧全球裁员,特斯拉最近真是深陷舆论中心啊…

可就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下,“发博狂人” 马斯克却一反常态地在线隐身了一周。

连最近 51 岁生日、推特粉丝过亿这样双喜临门的好事,马斯克也没有出来表态。

这是他消失前的最后一条微博:

一句话也没说,只有一张黑夜里加油站的照片。

在最近的一次特斯拉硅谷车主俱乐部采访中,对于特斯拉的经营状况,马斯克表现得有些忧心忡忡。

采访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

其一,新工厂产能。

马斯克披露,特斯拉在不久前相继投入运转的得州和柏林两座工厂,因受供应链和电池短缺问题,正在面临产能提升的困境。

更严重的是,产能瓶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特斯拉在这两座新工厂上已经损失数十亿美元。

用马斯克自己的话说就是:

柏林和奥斯汀工厂现在都是巨大的 “烧钱熔炉”。它们正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那是金钱燃烧的声音。

其二,电池。

马斯克表示受供应链影响,得州工厂负责生产的 4680 电池产能也存在挑战,这也间接导致车辆产能的提升。

而特斯拉上一代 2170 电池也受到波及,生产陷入困境。

不管是电池还是工厂产能,所有的问题归根溯源都是因为供应链,马斯克表示,特斯拉在过去两年深陷供应链中断的噩梦,至今仍没有走出困境。

最后,马斯克用一句话总结了特斯拉目前的状况:

特斯拉目前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工厂继续运转,这样我们才能付钱给员工,而不至于破产。

至于马斯克何时会回来、是否会回来,一个疑似官方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账号,似乎给出了一针强心剂:

会回来的,现在很忙。

对了,按照特斯拉现在的考勤标准,有一个人肯定是不符合的 —— 安德烈・卡帕斯(Andrej Karpathy)。

一位跟 OpenAI 闹掰也要挖过来的人才,后来成了马斯克的左膀右臂。

他不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还是特斯拉的人工智能主管、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专家,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也有他的巨大功劳。

不知一个月后回来,他的工位还在吗?铁面无私的马斯克又会如何抉择?

茶叶到底是传入的还是原产自中国?

作者 / 黑桃乌龙
中国是不是茶的发源地?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

一、中国是不是茶树的原产地?

二、中国是否最早利用茶?

三、现代制茶工艺与茶叶贸易是否起源于中国?

第一个问题本没有争议。

先说一下植物分类学。18 世纪以前,各国研究植物的学者都有自己一套命名植物的方法,研究处于“鸡同鸭讲”的混乱状态。

瑞典人卡尔·林奈出现了。他天生就非常喜欢植物,成年后创造出双名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

从此植物分类学诞生,混乱归于秩序。

林奈还是第一个专职教植物学的教授,这可是瑞典国王授予的。他也做出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

瑞典克朗上的林奈
1753 年林奈历时七年,写成《植物种志》,收集了近 6000 种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统一命名。他将茶树定名为 Thea sinensis,sinensis 即中国。后来更新为 Camellia sinensis,即山茶属中国种。

奠基人都这么说了,其他学界小弟也纷纷跟上。

1813 年法国人编著的《植物自然分类》,1893 年俄国人编著的《植物科学》都将中国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原产地为中国本来没什么争议。

后来英国人 1823 年 -1824 年在印度阿萨姆发现了野生茶树,宣称印度才是茶树发源地。甚至还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中国茶是借用印度传过来的技术。

那时中国内忧外患,随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也被印度、日本阻击,形势日下,原产地争议让中国茶的声名更为受损。中国许多著名学者如吴觉农先生,据理力争,在上世纪初已找出许多证据。

印度阿萨姆茶园
现在除了原产中国以外,有几种不同意见:

1、原产印度。主要见于上世纪出的英日学者著作。

2、原产东南亚或原产地为多元。美国人威廉乌克斯编著的《茶叶全书》,号称茶叶圣经,主张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地区都是原产地。印度、东南亚、中国都是原产地。

追根溯源,认为中国不是茶树原产地,主要因为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之前,没有在中国找到野生茶树。

现在中国发现野生茶树实在太多了,云南、贵州、四川等省都有。云南是目前发现野生大茶树最多的地方,许多普洱茶被冠以野生茶、古树茶等等名头。

云南千家寨野生茶树
其实在陆羽《茶经》第一章就写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明代《大理府志》有“点仓山……产茶树,高一丈”。稍微用点心,去西南地区找找早就“啪啪”打英国人的脸了。

但有野生茶树并不是原产地的充分条件。印度、东南亚也发现了野生茶树,到底谁最早?需要更强的证据。

首先要证明所有茶树来源于一个种。这样就可以说,咱们都是同一个祖先,不是独立发展出来的。遗传学和形态学已有根据:中国种、印度种染色体数目相同;各种茶树变种与中国种、印度种形态没有明显差异。

地理上,中国西南部更符合茶树原产地条件。《茶经述评》里写到:

山茶科植物的厚皮香属起源于上白垩纪,其各属起源于新生代第三季,分布在劳亚古北大陆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现今中国的西南地区正好处于该大陆南缘。
而印度是包括在冈瓦纳古南大陆之内,与中国隔着泰提斯海。现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属于印度的第一带低矮丘陵,以及第二带的小喜马拉雅山脉及其东麓,当时都在海底。
简而言之,发现野生茶树的印度区域是喜马拉雅南坡,在山茶科起源的时期,都在海底,不可能产生茶树原始种。

阿萨姆在喜马拉雅山南麓
从气候来看,第四纪以来全世界经历多次冰河期,中国云南受到伤害不大。地质勘探证实,思茅、西双版纳地区许多地方未发现冰川遗迹。因此,古老植物种群在此区内保留很多,茶树就是其中一种。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茶树共 4 个系 37 个种、3 个变种,几乎全产于中国南部、西部地区。其中云南最多,有 4 个系 32 个种、2 个变种。

还有一些其他证据,比如相比各种变种,云南大叶种新陈代谢更简单,是更古老的茶树类型;从皋芦原种隐形遗传性状在子代稳定出现等等。

以上都是前辈吴觉农先生、陈椽先生在 80 年代经典著作中系统描述过的,直到最近十年,许多论文还在炒剩饭,在杂志上“灌水”。

更强的证据应该在 DNA 分子里来找。

参考人类起源问题近三十年的发现:

1983 年,有学者首次发表现代人线粒体 DNA 进化树,认为现代人可能起源自亚洲。
1987 年,有学者按照分子钟假说得到线粒体在 10-20 万年前出自非洲的推论。
随后 Y 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DNA 研究也支持了出自非洲的结论,该结论逐渐成为分子进化领域的主流理论。

现代人扩展路线
国内也有一些论文,分析岩茶、单枞、云南大叶种等遗传多样性。但仅仅用分子标记法,简单说明了不同茶种遗传远近关系。

证明自己是原产地不难,让世界承认挺难。

第一个问题“中国是不是茶树原产地”讲完了。

有人会说,既然中国是茶树原产地,那第二个问题 “中国是否最早利用茶”和第三个问题 “现代制茶工艺与茶叶贸易是否起源于中国”,答案为“是”自然板上钉钉。

没这么简单。

长期以来,论证中国(意指现今中国)是最先发现并利用自然,“神农”是常见的主角。

比如提起茶的历史和功效,常常引用《神农本草》里的内容: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有两个问题:

1、《神农本草》并不是神农写的,成书也要晚得多。后人编撰修订,记录秦汉医学药物学的知识。神农是传说中的人物,没有考古出土的证据。

2、“荼”(比“茶”多一横)有“苦菜”的意思,并不能与“茶”划等号。

神话不可靠,再看看有确定成书时间并传承有序的著作。

《诗经》多处有“荼”,最常引用的一句是:

谁言荼苦,其甘如荠。
苦菜与“茶”都有苦的味道,很难判断这里的“荼”是菜还是茶?

其他几处,包括《楚辞》提到的“荼”,也多能解释为非“茶”的意思。

另一种流行的说法:周武王伐纣时,跟随的巴族等小国向周王室贡茶。这种说法将茶的起源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初。

东晋人所著《华阳国志》,是中国第一部地方志,有关西南地区,有这段记载。原文也被权威茶学著作《茶经述评》引用: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雄、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但据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考证,这两段不是《华阳国志》同一章的内容。

前一段:“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是《巴志总序》首章,记巴国古史。是《巴汉志》旧文。

后一段描述进贡的文字,出自三国时谯周的《巴志》,讲的是秦汉三国时的事。

两段文字描述不同时期,拼接起来就张冠李戴。

公元前 316 年,秦攻巴蜀,将其纳入大一统帝国。明代顾炎武《日知录》写道:

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这也是后人的著作,只能参考。

有关煮茶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公元前 59 年王褒《僮约》:

一个叫“便了”的僮奴声称只做契约规定的事情,不做契约以外的事。王褒写了洋洋洒洒几千字,详细规定“便了”要做什么事。其中有“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

明确记载茶叶制作与饮用,出自公元 227 年后成书的《广雅》:

荆巴间采叶做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
这一过程没有杀青,可见是更古老的用法。“制作成饼”、“与他物共煮”都与唐代制茶、用茶方法类似。

除了“荼”,唐陆羽《茶经》还总结了“茶”的其他称谓:

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这几个称呼往往以“荼”解释:

汉《尔雅》:“槚,苦荼。”后代注解说即茶。

汉《方言》:“蜀西南人谓荼曰茶。”

汉《说文》:“茗,荼芽也。”

以上文献能说明几个问题:

1、在“茶”字出现之前,有多个字都有茶的意思。同时也有非“茶”的意思。

很难判断最早记录“茶”起源的文献是哪个,因此也很难判断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确切时间、地点、族群。

“荼”有“茶”意的文献,最早可能在秦汉时期。

2、许多文献都明指暗示,现今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的起源。

(上一回讲的是茶树原产,茶的起源是指最早发现利用茶)

《僮约》就发生于西南地区,武阳在成都附近。

“蜀”指现在四川,“巴”指现在贵州、四川、陕西、湖北交界地。

后来传到现今中国的北方。贾思勰于公元六世纪所作《齐民要术》,最后一篇为《非中国物产》(这里中国指中国北方),第 53 项为荼,第 95 项也为荼(旁边有个木)。

说明成书的时期,中国北方没有接受或刚刚接受茶。

也说明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意识到,荼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草本植物,苦菜,一个是木本植物,也就是茶。

3、中国西南地区自古不是汉民族聚集地,纳入版图的时期也较晚。

所以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首先发现并利用了茶,并将这种文化传播到中国北方、南方,东南亚等地区。

二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也是借鉴了其他族群的经验,或是本来就源于族群的迁徙。

答案已无法在文字记录中找到。

有没有其他方法能窥探一点点谜底。

有。

在说第二个问题之前,先说说第三个问题,现代制茶工艺与贸易。

工艺可以肯定的说就来自于中国。

除绿茶外,其他五大茶类都是明清时期创制,有明确的文献记录。而真正意义的绿茶,完善与成熟在唐朝。

以后各种茶叶制法几乎都源自于中国工艺。

同理,记录茶叶贸易的文献也很多,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确凿无疑。

这也可以从各国语言中“茶”的读音看出来。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汉学家,Victor H.Mair(中文名为梅维恒)有详细的考证。以下文字是简化版。

世界上描述茶的词汇可以归为三大类:

te、cha 和 chai。

te 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方言。与此音同的有:英语 tea,丹麦语 te,荷兰语 tee,芬兰语 tee,法语 the,德语 Tee,意大利语 te,冰岛语 te,西班牙语 te,挪威语 te,瑞典语 te 等。

茶通过福建为起点的海路传到欧洲,最早是荷兰商船,后来是英国商船。福建方言的发音就沉淀到各国语言中。

cha 主要是中国北方方言,粤语也如此发音。所以从中国北方陆路以及从粤语地区传播出去的茶路,涉及到的国家,语言中表示茶的词汇多读 cha。比如葡萄牙 cha、孟加拉 cha、泰语 cha、藏语 ja、女真语(15 世纪)cha 等。

chai 与 cha 关系密切,可以认为是 cha 衍生出来的。语言中表示茶的词汇读 chai 的有:蒙古语 cai、波斯语 chay、满语 cai、印地 – 乌尔都语 cay、维吾尔语 chai、俄语 chai、阿拉伯语 shay、土耳其语 cay、乌克兰语 chai、罗马尼亚语 ceay 等。

也许随着蒙古大军驰骋亚欧,与 chai 相关的词汇传播开来。而蒙古也是从中国学来的饮茶,这点以后再讲。

文献不可考,而密码跨越时空保存在各国家各民族对茶的发音之中。

有没有可能再向前推导,看看茶的起源到底在哪里?是谁最早发现利用茶?

音韵学家继续向上追溯到公元 600 年左右的“中古汉语时期”,cha 和 te 这两种发音,在当时声母都可以归于一个卷舌首塞音,记作 dr。

现代上海地区的吴方言,就继承了这个音。也发了一些变化,从 dr 变成 dz,再从 dz 标成 z。比如常州人将茶读作“dzo”,苏州人将茶读作“zo”。

再往上追溯到“上古汉语时期”,专家意见有一点大致是一致的:声母曾是一个齿边流音[l]。至于上古汉语中“茶”的元音,复原结果是[a]。所以上古,上古汉语中“茶”的发音,很可能是[la]。

在汉民族定居西南地区之前,这里的居民主要归属于两大语系:

南亚语系和藏缅语族。在这两大语系中,la 指叶子。

到底是从南亚语系还是从藏缅语族变化而来的呢?

南亚语系最为古老,有三大语族,发源于南亚,随后向东南亚传播。结合语言学文献和考古发现,可以确信:

这些语言的根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而藏缅语族的居民从北方迁移到该地区是不过一千年前的事情。

南亚语系三大语族也共用一个词根:la。他们迁徙到茶的发源地,很可能带来 la 的衍生词。

现在生活在云南西南边境的佤族、布朗族等,表示“叶 / 茶”的词汇中,也共用了这个古老的词根 la。

从民族层面而言,汉民族现在还用的“茶”,(很有可能)源自于南亚语系。

“茶的起源”三大问题都讲完了,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比较肯定的结论有这些:

1、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发源地。可以从古代地理学、气候学、植物学等学科里找出诸多证据,但在 DNA 分子层面,现在还没有系统的研究。

2、最早利用茶在中国西南地区,由居住于此的少数民族发现并制作。这里的少数民族很可能由南亚语系的民族迁徙而来。汉民族于 2000 年前进入此地,并从当地民族学习到茶的知识。

3、汉民族完善制茶工艺,并改变与创造出六大茶类,最早将茶商业化。茶由中国,海陆并进,传播到世界。

茶的历史越早,争议和不确定越多,直到唐代陆羽诞生,《茶经》出世,中国茶的历史才清晰明确。

有哪些知识,知道后你的世界马上就不一样了?

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有的知识你一旦了解了,就会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其实很多时候有些道理不是我们不懂,而是缺乏归纳与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知乎答主 @极乐 分享的人生经验,或许能让你的生活更加轻松:

不要看对方说了什么
不要看对方说了什么,而是思考他为什么说这个。
昨晚我爸打电话给我,告诉我 1 月下旬的时候杭州天气可能会不好,让我注意保暖。

我告诉他我一月中旬就会回去的,老爸很满意地挂了电话,停止了告诉我杭州天气的进程。

他其实这句话只是告诉我:

过年早点回来,我想你,但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是表达不出来这种思念的,会通过各种绕口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情。

4 岁的小侄子打电话给我,说想我了,想我去上海陪宝宝玩。

他的需求有两个:

a. 家里确实无聊,想我带他出去烧火,带他出去玩各种刺激的

b. 他想吃糖,只有我会偷偷给他糖吃

我自己确实无法去上海,所以我告诉他,杭州最近有怪兽,我走不开,但是我打怪兽国家发我糖作为奖励,这些糖都寄给他吧。

当我不懂这个道理的时候,觉得世界真心复杂,和一个人交往真难,但是慢慢地开始掌握这种思维之后,世界在慢慢变得简单起来。

这种能力需要练习,练习的方式是换位思考,初期肯定经常出错,但是有了这样的意识,就不会活得混混沌沌了,每一次成功的感知或者失败的感知,都是知识库的一部分。

这也能培养观察能力,当你切实地在使用这个能力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以前你和别人的矛盾都是你们在讨论不同的问题,识别不了对方的需求,表达不出自己的需求。

主动交流多去赞美
主动交流,多去赞美,决定一个人对你看法的是你们的关系。

我在大学的时候有一个不错的女性朋友,我和她出去玩总发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难度不一样。

当时我还处于愤青年纪,我觉得她之所以是简单难度,是因为:我们更愿意帮助漂亮女生定律。

后来又结识了一些男生,他们也简单一点,我才意识到,我缺乏他们的一种品质:主动交流。

但是当时我自诩清高,不屑于这些人际技巧,后来我自我反省,才发现这不是正直,而是自恋。

我曾经一直存在着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坐在图书馆里面,摆出专注的态度,前面放着一大摞大部头书籍,总能吸引到有丰富内涵的女生。

这种幻想是来自一种自恋,不愿意付出,认为以优秀就能获得别人青睐的自恋,骗自己罢了,除非我长得像梁朝伟,不然别人都没工夫看我前面的书到底有多厚。

我开始试着放下我那卑微的自尊心,多与人交流,多平等地交往,不再去不切实际地幻想着对方被我深深吸引,世界的难度在降低。

我会在食堂打饭的时候主动和阿姨聊两句,几次之后她就能认识我,我发现自己的饭也变多了。

在杭州救助站实习的时候,多交流这个品质帮了我很多。

因为我早上起得迟,食堂是 7 点开放,我 8 点才起来,每次阿姨都会给我留吃的,以前早上都是饿肚子,只是因为我有一次和阿姨聊了聊各自的家庭之后状况变了。

那时候住在山上,没电视没网络,非常无聊,晚上会下山玩玩,之所以能下山玩,是我那时候找门卫下棋,和他抱怨过这里无聊,他告诉我晚上可以下山玩,10 点之前回来,他帮我留门。

主动沟通真的能降低生活难度,不要一上来就表达自己的需求,熟悉之后对方自然愿意为了你麻烦一下自己。

人都是喜欢能让自己获利的人,赞美是最简单的建立关系方式,到卖蛋饼的店夸他蛋饼好吃,说不定聊两句之后她会给你做的大一点。

夸中年妇女漂亮,夸少女温柔和吸引力,夸男生成熟,夸长辈对自己的耐心,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能让你的世界变得很不一样。

越来越多的体验让我真实的认识到:决定一个人对你态度的,不是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是你们的关系。

我在救助站受到更多的照顾,不是我在山里还算稀有的大学生身份,而是我和他们都很熟。

找准自己的角色时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你和老师的关系这么好?是不是你更擅长拍马屁?是的,确实我拍马屁比较厉害,但是我觉得更关键的是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学生,老师和学生关系好,意思就是师生关系好。
学生的要求就是尊重知识,热爱学习,只要做到这一点,和老师关系不会差的。

我觉得鉴别一个人成熟度的就是找自己位置的能力。

几个朋友打牌,你一定要赢,一定要表现自己的聪明,和别人合作,别人出错牌就一肚子牢骚,大家都是朋友,一起玩无非图个开心,如果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总想表现自己的优异,总想获得别人的赞美,没几个愿意和你玩的。

领导开会不敢发言,怕同事觉得自己装 B ,开会是上下级,同级交流,就需要表现自己的看法。

生活的复杂性在于有时候你的角色会冲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主要角色,对次要角色做到心安,生活能变得顺心很多。

焦虑来自你的想象,别人对你没有预设,预设是你自己给自己的

在积极心理学的课程上时常有一个小活动:

站到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吼,放开了吼。

如果有过这样的体验的人一定能有一种很神奇的经验:

我坐在下面,想着自己等下要上去,特别的紧张,很担心自己到时候吼不出来,越想不紧张。

但是当我真的站在上面,放开了吼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和我想的不一样,当能够专注于自己吼出来的时候,焦虑全部消退了。

一个心理学实验:

一批志愿者,告诉他们体验歧视,在他们的脸上做出疤痕,然后让他们分散在每个公共场所,晚上回来的时候让他们讲体验。

很多人都说自己遭受歧视了,而事实上,他们在出去的时候工作人员以补妆为借口已经把他们的疤痕擦去了。

对外界的焦虑,来自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看法会篡改你在外界收到的真实信息。

我们会感到焦虑,大多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其实别人压根没觉得你应该优秀。

找到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时常会说优质的男性与女性更懂得尊重别人,他们不容易生气,不会强迫别人,他们温文尔雅,这些都并不来自于他们有更高的忍耐力,更高的情商,只是他们不在乎。

凯撒大帝英勇无比,长老团围攻凯撒,他如战神屹立,直到他在刺杀人群中看到了自己的义子布鲁图,他失望地放下了自己的武器。

即使最优秀的人遇到自己在乎的东西也会变得脆弱。

而不再去在乎外界的看法最好的方式不是你回避外界,而是找到真正自己努力和在乎的东西。

在我的咨询体验中,来访者有两个阶段变化最大:

1. 接受现状,他的焦虑会明显减轻

2. 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他的抑郁开始消退,生活变得积极

当能发觉来访者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咨询已经变得很容易。

其实不必羡慕那些积极的人,你想模仿他也不可能,如何做到的答案在你心里,很多人会问,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办?

找到自己想要的这句话第一个字是找,每当你找得累了,都告诉自己:我这是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一种感受只能被另一种感受替代。

当你发现面前有一个小姑娘在哭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男性一般讲个笑话,给个棒棒糖,希望用开心代替她的哭泣。

女性一般温柔的抱抱,问她怎么了,给她安慰和抚慰。

我们明明知道如何对待悲伤,却从来不对自己使用。

当你悲伤的时候,你不知道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出去玩一玩,找点快乐的事情做一做,你不知道你需要好好的安慰自己,鼓励自己,我们总是强迫自己不能悲伤,应该振作。

绝大部分对待自己的方式都是很暴力的,就像一个小女孩在哭泣,你走上去,凶狠的和她说:不准哭!再哭我就打你!

这样的方式怎么能让那个小姑娘不哭?这样的方式怎么能让自己的悲伤消退?

悲伤和痛苦是压抑不住的,但是你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感受代替它。

别指望有人能理解你
我曾经之所以痛苦,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这么美好,而我如此不幸。
我现在之所以平静,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本身就很恶毒,有人对我好,有人赞扬我,都是我赚了。
别人不会懂我,也没有义务懂我,包括父母,我没有理由恨他们,让别人懂我是我自己的事情,但凡有人愿意懂我都应该感激。

世界很糟糕,而我很幸福。

把时间从压抑自己的欲望解放到如何合理释放自己的欲望。

我时常会收到一些私信,比如说:我喜欢乱花钱,控制不住自己网购,怎么办?

一次次压抑自己的行为与欲望,一次次在无法压抑中自责与痛苦,不是你意志力不够,而是方法错了。

之所以迷恋花钱,因为你的生活本身太无聊!

无聊的生活,网购是唯一的多巴胺释放途径,我们会迷恋上这种快乐。

但是这种快乐有代价,你要阻止这种行为,其实也就是在阻止这种快乐,这时候你的敌人就是你自己,自己打自己,你的绝大部分主观能动性都调动不起来。

小时候喜欢吃橘子,但是橘子上火,不能多吃,但是控制不住。

后来爸爸买了荔枝,这才是真的甜,于是不想吃橘子了,开始吃荔枝,但是荔枝贵,不能多吃,但是又控制不住。

之后和二丫发明了玩过家家的游戏,每天放学也没空回家吃荔枝了。

欲望达成所释放的满足你是控制不住的,之所以需要控制是因为单纯的满足自己代价太大,你需要控制的是自己的行为,寻求其他更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

生活中有其他事件能够释放多巴胺了,我们就不会再迷恋代价巨大的多巴胺了。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