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机器人「退潮」:内卷、降价、裁员

“每逢业绩不好,最悲催的就是职业经理人,被推出来顶包然后辞退走人。”

家用扫地机公司电商运营高管文凯摇着头,愁眉苦脸地告诉雷峰网,在他之前,已有多名电商平台负责人被离职,他自觉非常危险,指不定哪天就被踢掉饭碗,因此不得不为提桶跑路做准备。

一切的根源在于,经历过两年暴涨的家用扫地机,今年的增长骤然放缓。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扫地机零售额同比增长了 9%,但销量却下滑了 28.3%。

文凯告诉雷峰网,实际数据更糟,大家原本指望着 618 能够冲一波量,但都以惨淡收场:以天猫平台为例,相较去年 618,科沃斯、石头只有差不多十个点的增长,云鲸几乎零增长,有厂商宣称增长好几倍,但其实是做的数据。

扫地机销量惨淡的同时,曾被誉为 “扫地茅” 的石头,股价从去年每股千元直降至如今的 200 多元,市值跌去近 700 多亿 ;另外,家用扫地机一哥,科沃斯的市值较上年高位也折损近千亿。

文凯认为,扫地机市场萎靡不振固然与宏观环境相关,但行业本身也缺乏更大的想象空间,正在面临一次结构化调整。

“2019-2021 年的盛况已经没了,砸钱搞营销带来的转化很难起量,数据反馈到公司,各大电商平台负责人首当其冲要担责,但即便换人,也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年双十一估计也悬。”

实际上,今年家用扫地机市场不景气大家有目共睹,不少业者对雷峰网表示,根本原因是家用扫地机已经到了瓶颈期,前几年靠着品类创新和技术红利带来的高速增长,无法再持续。

与之对应的是,占据扫地机行业近九成份额的 CR4(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指标)四小龙:科沃斯、石头、云鲸、追觅(为小米代工),都开始进行经营计划调整,比如科沃斯调整了商用清洁机器人团队,石头开始触及造车业务,云鲸则进行了一次结构调整,追觅也优化掉了商用团队。

同时,每一次经营调整都伴随着人事变动。

雷峰网获悉,科沃斯商用清洁机器人负责人高倩、CTO 邵长东、天猫平台负责人均已离职;追觅两位联合创始人吴鹏、王生乐、CFO 孙景也已离开团队;并且,CR4 都开启秘密裁员,规模从数十人到数百人不等。

从前两年的风口,一度诞生过 “扫地茅” 的扫地机行业,到如今 CR4 先后调整经营计划、裁员,显然,家用扫地机行业已不再岁月静好,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疲软、内卷与价格厮杀。

内卷的扫地机:四小龙

堆料拔上限,白牌机恶性拉下限国内家用扫地机器人阵营可分为两个圈子,一类以 CR4 科沃斯、石头、云鲸、追觅为代表的扫地机四小龙,市占率接近 90%。
剩下的归为另一类,争夺余下 10% 左右的市场。

这两大圈子层级分明,各有不同的目标受众。

CR4 的主要受众是城市中产,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这些人对扫地清洁需求大,消费能力较强,喜欢新事物,愿意为极客技术买单,花几千块尝鲜很正常;而 CR4 之外的品牌受众,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属于价格敏感型用户。

如果以价格来划分,大致可以将扫地机分为三类:低端(<1500 元),中端(1500-3000 元),高端(>3000 元)。低端扫地机功能单一,采用类似陀螺仪的导航方式,清洁效率并不高;中端机基本上涵盖全功能,但在产品力、细节方面还有欠缺;高端机不只是全功能,还加入了 AI 能力、语音交互、手势识别等等智能化设计。

目前,CR4 的主力机型为中高端,基本不碰低端;中端存在类似像海尔、美的等传统家电品牌与一些腰部企业如银星、甲壳虫、由利等等;低端则大部分是白牌产品。

价格分明的背后 ,是消费分级的缩影,因消费能力导致的市场差异,造成当下的扫地机行业非常内卷。并且,这种内卷也呈现出不同特征。

圈内卷

CR4 是一个圈子,剩下的是另一个圈子,这两大圈子很少会 “跨界”。

CR4 不会大规模降价去降维打击低端市场;其余的扫地机企业也很难进军高端市场,二者都只会在各自的圈子里竞争。即便有企业想要出圈,但现阶段几乎不太可能,归根到底,各有各的难处。

其一,就目前来看,扫地机并非刚需,属于锦上添花、增加生活小确幸的一种消费品。

扫地机从业者林文告诉雷峰网,扫地机最早的一批忠实用户,是一线白领、技术发烧友,可以统称城市中产。这部分人还没有高产的经济实力,没有数百平的大 house,也请不起专业清洁工打扫卫生,但又觉得搞清洁浪费时间,远远不如工作的价值,因此买一个扫地机,既能解决生活麻烦,又能尝鲜给生活增加科技感。

以科沃斯地宝 D9 为例,2013 年下半年上市,采用 LDS 将扫地机从随机清扫带入规划清扫,可以说是划时代产品。

但 D930 的上市首发价为 5980 元,而 iPhone5 只需要 5288 元,在当时,花 6000 元去买一个扫地机,是一件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实力的事情。

城市中产人群对于品牌、技术、服务、功能迭代等要求很高,市场需求反馈到生产端,倒逼这些企业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功能。这些研发成本、渠道成本、营销成本、人力成本等都算上去,扫地机价格很难有大幅下调的空间。

林文表示,现阶段高端全功能家用扫地机的整机成本已经可以做到 1500 元以内,但企业至少需要保持 40~50% 的毛利率,才能 cover 掉前期的研发投入、营销等各项开支。所以像科沃斯、石头等头部大厂的高端机型,价格基本 3500+,很难下沉至二三线市场。

“科沃斯、石头根本不会去做千元机,那不是他们的基本盘,消费能力不强,没有多少利润空间。”

实际上,CR4 的真正战场是高端机,例如石头,在脱离小米之后,只做中高端。今年各厂商发布的产品,如石头 G10S/PRO、科沃斯 T10 TURBO、追觅 S10/X10、云鲸 J3 等等全是高端产品。这些高端产品在功能上非常拼,比如自清洁、AI 摄像头、语音通话等等,只要一家推出新功能,其余三家便立马跟进,只是算法、精度等有差异。

林文直言,追觅是 CR4 中最卷的一家,“别人一年发一款,他就发两款。”

其二,CR4 难下沉,但二三线市场也有品牌,然而这些牌子也无法进军高端,也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卷。

用家用扫地机创业者陈勇的话形容就是 “账上没有 1 个亿的资金,就别在这个市场玩儿了”。

原因有二:

一,扫地机从 demo 到产品上市,研发、管理、人力、供应链等固定成本,产品上市,销售、渠道等各种费用,开支较大,单单企业的正常经营流转,每年保守也需要数千万的开支。

此外,即便产品上市,还要与其他品牌竞争,整个扫地机市场内卷严重,小品牌更难跑量,没有一定的资金储备,企业很难存活下去。

二,家用扫地机属于 To C 产品,重营销,通过签约代言人、广告投放等方式进行转化,是基本手段。

比如科沃斯能快速起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行业尚未重视线广告营销时,率先在天猫做了广告推广,并且在 2016 年就签约当时红得发紫的钟汉良,而在接下来的代言人中,像吴磊、玄彬,无一不是明星大腕。

不止科沃斯,CR4 的其他三家,石头签了肖战,云鲸签了刘涛,追觅则聘请苏炳添、张若昀作为代言人。

这些明星的代言费自然不菲,动辄千万。

根据科沃斯 2021 年年报,其市场营销推广及广告费用为 18.68 亿元,对应的,石头为 6.4 亿元,分别占当年营收的约 14% 和 11%。

云鲸追觅虽然没有公开数据,但据业内人士透露,云鲸在广告投放上投入重金,曾在包括分众传媒在内的平台投了近 5000 万,且不保证转化,其在小红书等种草平台也花费不赀;而追觅则花了数亿元做广告营销,还签约多特蒙德做联名。

比起 CR4 的大手大脚,二三线品牌本身就缺乏资金,更不可能花费千万甚至上亿打广告,自然也不会形成品牌效应,加之技术弱,产品力很难满足城市中产的需求,这些牌子几乎无法在一线立足。

这就造成了当前扫地机的内卷现象:接近 90% 的市场,只有 CR4 卷;而剩下的 10%,却有数十家企业在卷。

“人家签的都是明星大腕,花钱做投放,建设品牌,你做了一款扫地机,别人听都没听说过,怎么可能下单?”

陈勇语气颇为郁闷,也非常无奈,完全无法和 CR4 竞争,只得去卷那 10% 左右的市场。

而这百分之十,还有不少是传统家电玩家,如美的、海尔等家电大厂。

但据从业者透露,美的、海尔等品牌的扫地机,实际上是做贴牌,整机由类似银星、华芯等供应商做代工,自身负责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

不过,即便是找人代工,这些厂商也可凭借既有的品牌优势和渠道,占据一定的市场,虽然比上(CR4)不足,但比下有余。

总而言之,在陈勇看来,家用扫地机行业突出一个字:卷。

价格战

虽然两个圈子分属不同的企业在卷,但卷的形式却别无二致:同样的功能,价格比友商低;同样的价格,产品力比友商更强。

对于 CR4 来说,中高端机型基本上都是全功能,很难再玩出新花样,在极度内卷的市场里,降价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以天猫平台为例,科沃斯地宝 T10 Omni 从 4699 元降价至 3999 元,石头 G10 则从 3999 元降至 3499 元,追觅 S10 也从 4599 元降至 3799 元,整体降价幅度在 500-800 元,加上双十一预定、平台优惠等,实际降价幅度更大。

“几乎这些高端机型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价。” 另一位从业者张军告诉雷峰网,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上半年扫地机市场增长缓慢,已现疲态,下半年如不降价,生意会愈发惨淡。

降价之外,在线下市场,CR4 都推出了不同的优惠,比如买追觅 S10 或 W10 pro,还会送雨伞、水杯以及配件之类的赠品。

张军认为,由于宏观因素影响,高端市场的消费群体显然比低端市场更具购买力,而高端机本身的降价空间也足,通过降价来拉动高端市场销量,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而 CR4 之外的品牌,价格战更猛烈,除了数十家中低端品牌内卷外,还存在大量白牌机。

在某电商平台上,随处可见的大量白牌机,价格从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有的销量看起来还不错。

640

张军表示,这些白牌机纯粹是把 “底盘 + 清扫模块” 放在一起,凑成一个整机,能跑能动能转即可,不讲究清洁效率和质量,更别提语音交互、手势识别等 AI 功能,连玩具都算不上。

然而这些白牌机的存在,却实实在在是中低端品牌的心病。

所谓中低端品牌,虽然产品力比不上 CR4,但也基本上往全功能走,只是选用的零部件,如传感器、导航模块更便宜,整体成本更低,即便精度差一点,却能满足扫地需求。

白牌机的出现,让中低端品牌显得非常尴尬: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

能买得起千元机的,多花点钱可以买科沃斯的丐版,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有保障;千元以下的机型,有美的、海尔这类家电品牌,更低端的可以买白牌机,价格非常便宜。

因此,对于这些品牌力弱的中低端扫地机,最致命的或许不是 CR4 下沉进行降维打击,反而是这些白牌机凭借价格优势自下而上革他们的命。

从整个扫地机行业来看,虽有两个不同的圈子,其面临的问题却都一样:增长乏力加剧内卷,各品牌都在自己圈子里跑马圈地,互相缠斗。

表面上,扫地机市场增长缓慢与宏观环境相关,然而这并非主要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家用扫地机器人已经脱离机器人的范畴,成了新时期的 “大家电”,家电本身具备周期性。因此不难理解,在经历 2019-2021 年的繁荣之后,扫地机走入了低谷期。

机器人的设定,已沦为 “非刚需大家电”

在家用扫地机还在使用陀螺仪导航的时代,其最大的特性不是扫地,而是机器人。

人们头一次发现,扫地这个简单枯燥的活儿,可以由机器人来替代。

也正是贴了机器人的标签,为家用扫地机积累了最早的客户,他们是对技术感冒的工程师,对新技术好奇的极客,以及喜欢尝鲜的城市中产。

但随着 SLAM 技术、激光雷达,甚至 dToF 的成熟,家用扫地机行业也从最早的极客圈,拓展至更广阔的消费圈,成为新家电,同时也褪去了 “机器人” 的标签。

投资人方云认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 “去标签”,而是意味着家用扫地机的身份退位:从象征高科技的机器人,转变为一种寻常的、可替代人力的家用电器。

这种变化反应到消费端的特征是,人们可以容忍机器人出各种故障,哪怕磕磕碰碰、清扫不干净,但却无法忍受一件成熟的工具竟然不称手,消费者并不愿为扫地机的高溢价买单。

类似的消费心理还有:扫地机作为家电,理应具备更长的使用寿命,而不是一年一换。

“消费者不可能全是为爱发电,家用电器怎么也得用个几年吧?”

方云表示,这种角色上的变化,意味着扫地机正经历 “祛魅” 过程,不论是前沿的技术极客还是普通消费者,都不再把扫地机当成机器人,而是智能化家电。

但凡家电,都存在周期性调节。

过去几年,家用扫地机经历了技术周期(科沃斯、石头先后崛起)、产品周期(2019 年云鲸凭借扫拖一体、自清洁抹布功能杀出重围)、消费周期(扫地机行业成熟,市场爆发);已完成一次 “技术 – 产品 – 消费” 的完整发展周期。

因此,家用扫地机增长缓慢,也恰好处于下行周期之内。

另一位投资人王涛认为,即便作为新家电,与传统白电相比,家用扫地机的地位也很尴尬。

“传统三大件,冰箱空调洗衣机,冰箱空调可以制冷,具备不可替代性;洗衣机可以解放人的双手,节约大量时间,脱水、烘干等功能非常实用;但扫地机解决的是简单劳动,非刚需。”

王涛表示,扫地机与白电的差异还表现在另一方面:白电走的是前装路线,现阶段的扫地机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

“房地产公司设计户型时,会给冰箱预留插座,给空调外机预留空间,给洗衣机留出水口,但没见过给扫地机专门预留基座空间和出水口的。”

这意味着用户在购买扫地机之后,并非即插即用,而需要单独为扫地机寻找空间,布置充电插口、水管等,很多户型要加装管道非常麻烦,无疑增加了使用成本。

虽然有部分扫地机品牌开始做前装,但王涛认为,短期内并不现实,因为扫地机的市场接受度还没有像三大白电一样普及,渗透率非常低,扫地机品牌很难逾越房地产这座大山。

目前的家用扫地机,属于改善型消费 —— 即便没有,对工作生活影响也不大。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扫地机只是工具,清洁效果及效率是真正核心,而当前 CR4 在扫地机上面加载各种传感器、集成 AI 功能,无疑增添了许多成本,一些消费者并不愿意为此买单。

不过,渗透率低意味着发展空间大,扫地机从机器人 “退化” 为新家电,也会走上传统白电的道路,即经历周期性波动,伴随着消费升级而逐渐走进家庭,在未来成为新的 “几大件之一”。

四小龙求变:造车、To B、调组织

高处不胜寒。

这是已经上市的科沃斯和石头的真实写照,市值从千亿到百亿,股价从 “扫地茅” 到 “韭菜茅”,两家头部公司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市场关注。

而扫地机市场近两年来最大的新闻,便是石头造车。

2022 年初,媒体曝出洛轲汽车于去年底获得 1 亿美金融资,随后不久又传来洛轲汽车获得 2 亿美金 D 轮融资。

前有小米,后有石头,都选择在几乎处于造车红海时进入并不擅长的领域。

不少人对石头能否造车持怀疑态度,毕竟造车成本远高于扫地机,前期完全是 “烧钱”,石头一无技术基因,二无小米的资本实力,三无造车经验,要入局汽车行业,非常困难。

但在张军看来,石头造车已是铁板钉钉,昌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这类人懂产品,懂成本控制;而在技术侧,石头挖来了威马汽车的 CTO 闫枫,补齐技术短板,因此把车造出来不成问题,但能否起量,还不得而知。

张军认为,不管成功与否,造车一事本身就释放出石头想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信号,甚至在未来会重新调整经营重心。

原因无它:扫地机足够卷,市场很难短时间内再有一次大爆发。即便从长期来看,扫地机市场会伴随着技术成熟、成本下探以及消费升级而进一步扩张,但眼下石头需要另一座 “发动机”。

事实上,在打造第二增长曲线这条路上,石头还尝试过做商用清洁机器人,2021 年 6 月曾上线首个商用清洁机器人,主打商超、医院等场景。无独有偶,科沃斯也曾组建团队进军商用清洁机器人,并于 2021 年 5 月发布商用清洁产品 “程犀”。

640

左:石头;右:科沃斯 “程犀”

不过有巨头的商用清洁事业才刚起步,就已被扼杀于襁褓之中。

据业内人士透露,石头等企业商用清洁业务已经被砍掉,相关团队要么被裁,要么被打散。有企业商用清洁团队也已被撤,相关负责人离职。

商用清洁从业者雷海告诉雷峰网,同样是清洁领域,科沃斯、石头长于 to C,但商用清洁是 to B,二者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to C 扫地机可以通过营销、打广告触及消费者,从而快速起量;但商用清洁并不适合走营销模式,因为客户是企业,要算明细账;并且 B 端客户的决策链条很长,就连很多做商用清洁的企业,一开始都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客户是谁,需要花很长时间去了解市场,更别提做 to C 的企业突然做 to B。

雷海认为,石头做商用清洁,目的是通过做 to B 的产品,积累技术经验,进一步反哺到 C 端产品上,并非真的要做 to B 市场。况且当前的商用清洁并不盈利,对于石头而言,只能浅尝辄止。

两巨头之外,追觅也传出做商用清洁的消息,但据从业者爆料,其商用团队负责人王亮已经离职,团队被裁,也没有推出产品。

而云鲸,虽然没有传出业务调整的消息,但在组织架构方面却做了许多调整。

雷海认为,云鲸当前的困局在于,曾经的天才发明,首创扫拖一体的产品功能,窗口期已过,其余几家都已跟上脚步,从 J1 到 J3,产品迭代速度较慢,并且没有更多的新花样。另外,云鲸的产品矩阵很单一,只有 J 系列,并且都是高端机,并没有做中端市场,因此今年增长非常乏力。

从 CR4 的各种 “变阵” 不难看出,当前家用扫地机确乎已经进入瓶颈期,各品牌都在寻求破局之道,一部分效果不佳,另一部分还需时间验证。

结语

“当前中高端家用扫地机价格仍然很贵,倘若 CR4 的全功能系产品能够降至 2000 元以内,市场将全被激发,但基本不可能。”

陈勇表示,CR4 前期投入很多研发,各种成本叠加起来,还要保持一定的利润,最终要通过产品消化,现阶段还无法做到,这或许要依赖整个供应链、技术成本的下探。

就像手机一样,早期有无数个品牌竞争,到最后只剩下几家,而全功能手机,也可以做到千元以内,从而形成低中高的产品价格矩阵,每个价位都有对应的品牌。

但这个过程必将非常惨烈,也许有的企业,已经等不到那天了。

来源:雷峰网 微信号:leiphone-sz

苹果的核心竞争力,是便宜?

来源:半佛仙人

  1

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会很疑惑。

苹果的东西溢价高的很,利润率也高,无论如何都和便宜说不上关系。

你没看错,苹果的东西,核心竞争力是便宜。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而且大概率能接触到一种新的逻辑与估值体系。

今天主要讲【比较优势】和【价格锚定】。

先给你看一张图,简单理解下上面那俩词。

一瓶依云,超市里并不贵,国外超市更是烂大街,但为什么,在星巴克卖那么贵?

答案就是,衬托的隔壁几十块的咖啡,不贵。

几十块的咖啡,贵吗?

要看,跟谁比。

跟瑞幸比,跟全家罗森 711 肯德基麦当劳比,跟蜜雪冰城比,贵,贵,贵。

但如果旁边的是几十块的矿泉水呢?

这时候反而,你会觉得咖啡便宜了,或者说,价格是可以接受的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苹果的核心竞争力是便宜。

你觉得苹果贵的时候,说明你的【锚定物】,选错了。

在真正的对标中,苹果永远是便宜的那一方。

苹果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

便宜,便宜,还是便宜。

  2

苹果为什么可以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一方面是硬件牛 X,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软件以及生态收租生意。

苹果如果不 “便宜”,就直接把大量用户给挡在外面了,那整个生意链路都串不起来。

苹果真正牛 X 的地方在于,虽然看【价格】很贵,但当你认真对比的时候,你会发现苹果全身上都是性价比。

当我们说一个物件 “便宜”,不完全是说绝对价格,而是指性价比高。

想一下朋友,

要是一架大飞机卖你几千万,你即使买不起,也不会觉得贵,只会觉得便宜。

但要是一把小葱卖 18 块钱,你即使买得起,你都会觉得贵。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因为【便宜】是指同一品类里同样性能同样品牌档次的东西里,它价格更低。

要看性能,要看配置,要看堆料,要看性价比。

论证便宜不便宜,一定要找好锚定物。

比如你要买一台配备 M1 max 芯片的 MacBook pro 16,顶配(64G 内存 + 8T 固态)下来,4W 上下,贵不贵?

相信大多数人,都觉得贵,一台普通笔记本才几个钱,你果子能贵好几倍,这还贵?

但这时候,你比错了东西,因为你根本就不该跟普通笔记本比,因为这个 4W 多的本子,用途和普通笔记本就不一样。

你应该比的是,和傻大黑粗没法移动的剪辑工作站外加一块高亮度广色域高分辨率高刷的专业显示器来比价格。

而上面那一套下来,达成和 MacBook pro 顶配一样的效率,要花几倍的钱。

并且,还不能移动。

这时候,你是一个从业者,你觉得,哪个有性价比?

果子的性价比,简直爆棚,并且还能移动,方便自己 24 小时被甲方抓着打工。

哎,键盘上怎么有泪?

 3

为什么你觉得 4W 的电脑贵?

是因为你压根儿就用不着配置那么高的东西。

大部分人每天就只用到 office 三件套,打开浏览器上个网,自然会觉得花 2W3W 买个 MacBook pro(非顶配)是个大冤种。

但这是苹果的问题嘛?

这是你花钱买了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的问题, 你觉得贵,是你买了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这东西并不能给你创造价值,你就不该买。

不是贵还是便宜,而是你就不该买。

当然这里也要强调一下,逼格价值,也是价值。

很多白领其实对笔记本的配置要求不高,苹果或者 win 的本子都能满足需求,但对电脑的核心需求是颜值,续航,轻便,那其实苹果完美满足了他们的诉求。

并且当你的核心诉求不是性能和系统,而是续航,颜值,轻便的时候,你横向比较,你同样会发现,苹果并不是最贵的。

以上需求,对标的是 M1 or M2 芯片的 MacBook air 。

跟他对标的 win 电脑产品是什么?

Lg gram,Thinkpad X1 carbon,Dell xps,华为 MateBook X Pro。

这四个本子大家可以去搜搜价格,都不比苹果的 MacBook air 便宜,而且除了 Lg gram,续航没有一个能和苹果打的。

这时候,苹果反而是有性价比的选择。

同样的逻辑,再看平板电脑。

Ipad 以及 ipad pro,贵不贵?

贵。

但能跟他对标的平板,是什么?

严格来说,没有一个能和他们比。

勉强从设计上能比的,是三星。

价格在同一个区间,并且生态远远不如果子能打。

至于一众国产平板还有那种专门坑学生的几千块的学习平板,说出来都丢人,而且卖的价格并不比 ipad 便宜。

Ipad pro 就更不用说,里面装的是真正的笔记本级的 CPU,真的可以做生产力,再配上 120hz 的高刷屏,平板里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配上妙控键盘,如果需求只是简单的打字和文档,连笔记本都可以替代,而那个感应装置,在国外已经用在专业医疗领域了。

Ipad mini6 甚至爆杀了所有游戏手机,成了最强的手游神器,但他的价格比一系列专门玩游戏的手机便宜很多。

这时候,你再看,苹果贵吗?

是不是又便宜了?

再说一遍,贵不贵,要看【跟谁比】,要看【锚定物】。

 4

我们再继续比下去。

苹果还有一个极为牛 X 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是所有装逼品类里门槛最低的。

这同样是极致的性价比。

什么叫装逼品类呢?

就是你拿出来,别人都认识,辨识度高,都会夸你人傻钱多。

皮具里的爱马仕,手表里的百达翡丽,跑车里的宾利。

额,稍微贵了点,讲便宜点的。

LV 古驰劳力士保时捷吧。

这些东西的特点是什么?

它们不一定是最贵的,但却是最有知名度的,同时价格不菲。

但这时候,苹果牛 X 的地方来了,苹果又便宜,又是科技品牌中最能装的。

你思考一下哈。

戴个表。

你买个劳力士欧米茄之类的入门款,多少要花个几万块,还要被人嘲讽不够逼格。

但你戴个 Apple Watch 顶配,谁都觉得是科技极客的感觉。

一款最新的 Watch ultra 万把块不到,就连浪琴稍微高一点的型号都比它贵。

这么点钱,装一个科技 X,跟一堆百达翡丽面前放一起都不掉价,因为二者虽然都是手表,但其实是两个赛道,代表的是前卫先锋科技的感觉。

但价格天差地别。

跟机械表比,果子的表才几个钱?

而且,你戴各种表,会有人暗自打量你,会按照表的价格型号给你排位置。

但你带果子的,谁也摸不准你的身价。

因为它就是这个品类里最拿得出手的东西。

千亿富豪你选科技范儿你也得戴这个。

科技手表装 X 的天顶星,就是这不到一万块。

现在我问你,便宜不便宜?

再说耳机。

当你戴个 AirPods Max 耳机,谁不夸你一句前卫科技,又或者人傻钱多?

但它不到 4000 块啊。

你换上真正专业的耳机,不用特别烧的,就森海塞尔 HD820+HDV820,加起来 2W 多 3W,不懂的以为你傻大黑粗。

懂一点的还要过来给阴阳怪气一下,你用的呼伦贝尔的风电还是山西大同的火电啊?

更贵的耳机就不说了,但果子和他们放一起,虽然便宜,但根本不掉价。

因为就是代表了,科技先锋的感觉,谁来了也是戴这个。

再说小型蓝牙耳机(TWS),你带个 AirPods Pro,跟多少钱的设备比,也都不掉价。

至于果子的蓝牙音箱跟专业设备更不能比了,价格一个地板一个天,但你家里放一堆果子音箱,谁来了也不能说掉价。

现在问你,便宜不便宜?

现在,苹果,便宜不便宜?

还是句话,你要看怎么锚定。

 5

基于前面的比对,还可以究极延伸。

送礼场景,苹果是最能拿得出手的礼品之一。

想要被拿得出手,就需要品牌要花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制造一种【不廉价感】。

请问,谁敢说苹果有廉价感?谁?谁?谁?

很多人最新款的果子手机,果子耳机,果子平板,都不是自己买,而是别人送的。

苹果,不仅仅是一个装逼品类,也是一个送礼品类。

如果你给客户送礼,你给追求的异性送礼,你会送啥?

让对方觉得你有诚意的东西。

有心了。

怎么证明你有心?

我认得这东西,而且这东西价格还不菲,拿出去还有面子。

收礼的人也想再往出送啊。

不光得是收礼人认可的东西,还得是大部分人都认可的东西。

那么一定是在你的预算范围内,最有面儿的东西。

比如你有 1000 多块钱的预算,你送 800 块的萝卜丁口红,对方很开心。

但你试试送一台红米手机,你看看会不会开心。

没诚意啊,哥哥。

虽然手机确实比那个口红贵,但那个口红是这个品类的 top,那个手机是这个品类的性价比,确实感觉是不一样的。

送礼的原则是,要送就送这个品类最好或者最不廉价的,如果预算不够,就换便宜一点的品类。

但一定要送这个品类的 TOP。

在中国,最适合的送礼产品,刨除投其所好的场景(这个因人而异),通用产品,我能想到的就两个。

带电的就是苹果(有些人是华为),不带电的就是飞天茅台。

因为大家都认识,而且不但认识,还立马就可以换算成等价货币。

因为流通性好,属于硬通货。

而且,关键是,不廉价,不廉价,不廉价。

 6

好了,总结一下。

比苹果性能更好的产品,比它贵的多。

性能和它差不多的产品,价格同样,但品牌可能有廉价感。

性能和它差不多的产品,价格同样,品牌也没有廉价感,但别人不认识。

当你选择苹果的时候,就代表,你能以极小的代价,拉满【科技】这个概念。

千亿人家的人,要玩儿这个概念,也是这一套。

你装满了 X,但只花了很少的钱。

这时候,你再看。

苹果,是不是太便宜了?

“指挥沙皇”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的中国月

俄罗斯的文化符号,近观之中,战斗民族之特性,仍是鲜明。

《战争与和平》在哈尔滨

10月26日凌晨,哈尔滨下了今冬第二场雪,雪中的俄罗斯建筑黯沉紧闭,渺茫如林中小屋,未来这两天,哈尔滨将重温一段真正的俄罗斯风味。此时,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在中国已经巡演了7天,那天将来到哈尔滨,演两场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战争与和平》。

就在雪花渐渐覆盖俄式尖顶的时候,我看见微信里上海大剧院的朋友发的谢幕图片——马林斯基在上海的最后一场演出大功告成。据说两场芭蕾都一票难求,加座一放出来就抢空。

芭蕾的独舞女主角是40岁的马林斯基首舞黛安娜·维什耶娃,现已在美国国家舞蹈团担任客座首席近15年,明年即将退役。她是俄罗斯文化输出的一个“芭蕾界的符号”,在这个对民族文化有种执拗的举国性狂热的国家,她作为舞蹈演员被誉为人民艺术家。马林斯基剧院是“国家体制”的产物,大量艺术人才在艺术总监、也是俄罗斯“艺术沙皇”级人物瓦莱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的慧眼下度过少年、青年时期,达到艺术的巅峰期。

据说这一次维什耶娃是被捷杰耶夫一个电话从美国叫来的。“你不要待在美国,今后就驻海参崴的马林斯基新剧院,在这之前我要带你来次上海。”上海大剧院的总经理张笑丁这样告诉我,捷杰耶夫就像个不可抗拒的磁场,多少活跃在海外的艺术家对他来说就像线头在手的风筝,不管是否隶属马林斯基,都一呼百应。

图片
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总监、指挥家捷杰耶夫(上海大剧院供图)

马林斯基剧院这次的中国巡演可谓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共演19场,上海7场、哈尔滨2场,其次是北京、广州、天津……几乎没有一天空隙,其中捷杰耶夫亲自挥棒10场。所以当哈尔滨即将迎来东方第一缕曙光时,捷杰耶夫还在上海午夜的街头享受着啤酒,这对他来说是每晚工作后的精神提振剂。

哈尔滨大剧院于今年7月刚刚落成,是个后现代派艺术的建筑,在松花江北岸,冬日退潮的沼泽中,一具极富剥离感的银灰色盔甲破冰而出,像是外星上的外物在工业城市老迈的阳光下反射着新生的光。《战争与和平》无疑将在17点就入夜的冰城搅动起一股令人渴望的晚餐热汤,600人登台的大戏对任何城市来说都那么罕见。

捷杰耶夫到达大剧院的时候是下午16点,在中国经纪公司“吴氏策划”总经理吴嘉童的陪同下哼哧哼哧地出席了下午举行的文化论坛,致了一个辞,转而就排练去了,此刻距离开演还有3个多小时。跟着捷杰耶夫当空中飞人,吴嘉童无时不徘徊在惊险和侥幸的两极。“本来我建议今天歇一天可以彩排,他说我不需要彩排,我倒背如流。”吴嘉童说,显然他承担了很多风险,那晚的乐队有没有替代指挥先不说,最要命的是交响乐团是当天上午的航班从上海起飞,乐团不可能有替代。

这种生活捷杰耶夫已经过惯了,在他看来,不需要在国外巡演的时候浪费哪怕一天,只要有档期都可塞满。马林斯基剧院不愧是俄罗斯最大的艺术工厂,4000名雇员和艺术家,1200多部作品,每年国内常规演出2000场,捷杰耶夫亲自带队赴国外演出三四百场……人们很少可以看到世界上哪家剧院如此高产,简直就像永动机。一切又归功于捷杰耶夫有这样的魄力和体力,允许他整天整天地文化输出。吴嘉童说:“‘姐夫’就是一劳模,全世界都知道的,3点睡觉,7点起床。”“姐夫”是中国艺术界给他的别名,捷杰耶夫自1998年第一次来上海,参加上海大剧院落成演出后,就与中国结缘。

真正俄罗斯的东西

剧院内部是用水曲柳木材装成的,像一个刨得光光的木雕装置,流线体的造型把观众席分割成蜂巢和一个个黑洞的形状,是冰天雪地中的好去处。《战争与和平》演了4个小时,两幕13场,让人全程忘却外面的寒夜。这是一出地道的俄罗斯歌剧,由苏联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在1941年写成。虽然托尔斯泰的原著背景是1812年抵抗拿破仑欧洲侵略的俄法战争,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则受激发于“二战”初期的苏德战争。马林斯基剧院的《战争与和平》有八九个版本,那显然是俄罗斯人的“主旋律”式的剧目,鲜见于世界舞台,也就是在英国考文特花园和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等少数场合演过,主要原因是制作价格不菲,很少有剧院接得下来。

用捷杰耶夫的话来说,这是“最俄罗斯的东西”,600个演员,其中出现有名字的就60多人,第一幕为爱情,第二幕为战争。但这毕竟是一出历史剧,非以人物性格与命运的逻辑为引线发展而去,所以两幕之间基本各自为政,片段式的情节松弛而流布全剧,如同看一部活的战争电影。特别在第二幕中,为凸显莫斯科人民情愿大火烧城以驱赶拿破仑军队,衣衫褴褛的人民站在战壕上远眺红光印天居然被装在了一个舞台上,俄国总司令库图佐夫与拿破仑的交战再现为担架、伤员、枪炮压台……

毕竟,这是普罗科菲耶夫历时12年的生命最后之作。1935年,他从美国结束17年的流亡回到苏联,想着写一部苏维埃题材的作品,最后落定在《战争与和平》上,也注定了它的意识形态烙印和特定的时代情绪。普罗科菲耶夫使用朗诵调和合唱来发挥俄语的歌唱性,所以对比管弦乐和声乐做出了很大的让步。这样,它就和歌剧的正统之源意大利歌剧相去甚远,毕竟,意大利歌剧更具古典性,人民性和革命性只是俄罗斯的东西。

图片
2016年10月26日晚,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的经典歌剧《战争与和平》在哈尔滨大剧院上演。

俄语本身发音靠后,使得歌剧听起来不如意大利的尖突高亢,而19世纪末发端的俄罗斯歌剧本身就与即将黯然收场的没落贵族同步,所以不及南欧明丽的巴洛克宫廷赋予歌剧的视觉色彩。正在和捷杰耶夫洽谈合作的中国男高音袁晨野也来了,他可能在将来会演皮埃尔一角,这位莫斯科的失意又善良的贵族最终与娜塔莎成了一对。但歌剧中就再没回到这一主题,而是结束在对法的胜利上……袁晨野谈起俄式歌剧与意大利歌剧的区别:“这个戏巧就巧在选的每一个演员都是与角色相当契合的,它不会像是意大利的《阿依达》式的英雄主义历史剧,皮埃尔的人物设定注定了他不会被写成英雄男高音,这个跟人物是符合的。”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看完《战争与和平》后,暗暗自忖还好上海没有接这部戏,因为舞台布置难度太高,对于那几天歌剧、交响乐,又歌剧、芭蕾舞的连轴转,根本没法完成转台。一周前,在看了上海的开场演出歌剧《黑桃皇后》后她说:“对于角色的理解,他们是吃到骨子里了。你会发现作为演员他们就是最适合的,比如盖尔曼一角,男主角的音色跟第一个马林斯基版的唱片中的音色是极接近的,够尖但不够雄厚,就是因为这个人物本身就是病态的。”

马林斯基剧院在上海的七场演出,是今年的上海大剧院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最重要的演出。10月18日开演前两周,技术团队带着14个集装箱抵沪。《黑桃皇后》是柴可夫斯基人生末年时期的歌剧,被音乐界看作是他一部色调最阴郁、心理张力最极端、风格最多样化的超现实主义之作。

上海七场的幕后

张笑丁在拿到策划公司给的节目单时,最初的开幕剧是《茶花女》,而最终两场芭蕾是《天鹅湖》。但是她一直心想着,首先那该是一部正宗的俄罗斯本土歌剧,而不是俄罗斯的外国作品,虽然“姐夫”海纳百川,外国作品都信手拈来;其次《天鹅湖》在上海演得太多了,能不能有些稍冷的。今年3月,她赶去圣彼得堡,为了找“姐夫”敲定最后的剧目。她记得她先是在马林斯基剧院看了一场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鼻子》,终场时去到侧台等待乐池上的捷杰耶夫下来。那刻她发现一溜人都在候着他,把侧台站成候诊区一样。

“我们既然是中国人的脸,我想就站在他目力所及的地方,等他看到我们。”张笑丁说,捷杰耶夫走过来说自己有个电视采访,“要我们务必今晚等他,不然就没有时间谈了。”随后那个电视采访做了两个小时,他们在午夜等到捷杰耶夫。“马林斯基的助手也跟我们提示,‘你们一定要抓住他,不然谁也做不了主’。”

袁晨野告诉我,他也“逮”过捷杰耶夫。去年,他作为声乐评委前去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和捷杰耶夫约好谈一个角色,结果满场找不到人,“他的助手也找不到他”,于是再通过中国区的评委联系人,也就是经纪方的吴嘉童才找到他。在马林斯基,只有捷杰耶夫的话才算最终拍板,他的“音乐沙皇”之名不是空穴来风,如今,人们更尊他为“音乐界的普京”,他本身就跟普京过从甚密。“老柴比赛时普京坐在下面三个小时没有动地儿。”袁晨野说。国家体制加上个人威权统治在艺术上的表现,马林斯基剧院是不二之标本,正因如此,帮助剧院成为俄罗斯体量最大的艺术工厂,前提是有捷杰耶夫这样一部中枢地位的活机器。

图片
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歌剧《黑桃皇后》(上海大剧院供图)

那时,张笑丁看到去年的新版《黑桃皇后》剧照,舞美奢华而气度不凡,心里定了就要演这一部。直到来了才知道,装台的难度远超想象,因为这次把歌剧、交响和芭蕾都搬来了,这对上海大剧院来说是第一次如此密集地换台。更难在协作调配,俄方的技术团队各自为政,灯光、吊杆、道具“各种工种做完完事,都没有一个协同”;每日的工作进程没有一个落在纸上的准数,“都为他们做好通宵的准备了,他们到了中午说可以了,下午不用干了”。再比如,开演《黑桃皇后》前一天晚上,演员与捷杰耶夫齐到上海,夜晚22点来到大剧院“心血来潮”地要彩排,让中方人员手足无措。此前捷杰耶夫刚在日本巡回了10天。张笑丁记得捷杰耶夫曾经那么跟她谦虚过一句:“我们俄罗斯人就是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相比还是德国人和日本人比较严谨。”

500人的俄方团队被分配在上海5个酒店,光接待就超出了上海大剧院的常规极限。“中间交响乐团还去了澳门演出,24日演《罗朱》的当天上午才赶回来,等于要给他们弄二次签证,对我们的演出是有风险的。”大剧院方也牵动着神经,就怕万一在最后时刻搞砸。整个完事后,大剧院松了口气,给上海出入境管理处送了一面锦旗,确实,如果没有公家的帮忙甚至绿色通道,妄论舞台上的光鲜。

国家体制产物

马林斯基剧院始建于1849年,在苏联时代曾被更名为基洛夫剧院。更早的有叶卡杰琳娜大帝时代的圣彼得堡大剧院,而马林斯基剧院仿制意大利式的U形环绕舞台,可容纳1625人,舞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1890年,圣彼得堡大剧院愈加相形见绌,在原址上拆除建造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原剧院编制被马林斯基剧院吸收。

俄罗斯音乐的灵魂人物柴可夫斯基就师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他的作品首演几乎都在马林斯基剧院。承着这样的脉系,1978年刚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的捷杰耶夫顺理成章进入了马林斯基剧院,担任特米卡尔诺夫的助理指挥。他曾师从当时的指挥巨匠、一代宗师伊利亚·穆辛(Ilya Musin),此公曾一举培养出特米尔卡诺夫、捷杰耶夫以及比契科夫三位俄罗斯指挥家。

图片
马林斯基演出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上海大剧院供图)

1988年,苏联政体风雨飘摇之际,剧院在自由经济的召唤下也开始搞选举改革。时任艺术总监特米尔卡诺夫,还是捷杰耶夫的师傅,但35岁的捷杰耶夫以85%的票数被选为新的艺术总监,于是特米尔卡诺夫转会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接棒刚逝世的指挥巨擘穆拉文斯基。1991年苏联解体,作为国营单位的马林斯基剧院的国家财政拨款突然跳水到原来的15%,面临动荡的转型期,演员流失严重,捷杰耶夫在重压下只能大刀阔斧地改革,包括搜罗非专业年轻演员、力推海外演出、举办音乐节。

捷杰耶夫是俄罗斯《福布斯》排行榜上排名第三的人物,年入1650万美元。“从来没有华丽的衣着。”吴嘉童说。他见过太多享受型的艺术家,但捷杰耶夫是那种有钱没时间花的人,有次他去捷杰耶夫在圣彼得堡的家,那普通人家的气息把他惊到了。那是一栋很不起眼的20层高的居民楼,内装远比不上中国的商品房小区,他至今带着自己的家庭和母亲、姐姐同住,那是一个相当传统的高加索艺术世家。“他有个15岁的儿子,也在学钢琴,但我从没见他把自己儿子一个劲往台上推。”

10月28日,是捷杰耶夫演完两场《战争与和平》后难得不用工作的一日,他和吴嘉童下午就要赶到北京,因为翌日下午在国家大剧院有场交响乐。他们在酒店餐厅边吃早餐边对着明年的计划,捷杰耶夫的脑筋里永远在转着日程安排,他几乎能精确地告知明年他几时还有空档可以留给中国。在奔赴机场前吴嘉童问他还有什么地方想去,他说想看一看哈尔滨的东北虎园。“他就是什么都新奇,什么都想看,没有不吃的东西。”完事后吴嘉童松了口气跟我们说。

三联生活周刊:你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在哈尔滨的演出?

捷杰耶夫:我24岁时就指挥过八九个版本的《战争与和平》,留存下来的录音就三四版,这部剧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站。我现在还在寻找最好的声音,9个月前海参崴的新边疆剧院落成,至此我们有4个大歌剧厅、5个小室内音乐厅,共8万平方米面积,我们雇用4000人,360个乐手。但我知道观众是重要的,从造一个剧院,到制作精良的演出,再到怎么把观众带进来。

三联生活周刊:你在上海连演七场共四种不同种类的演出,如何做这样的准备?

捷杰耶夫:确实这种持续又多样的演出方式是不容易的,但我在这里指挥的第一场《黑桃皇后》不是在这里彩排的,它已经存在15年了,我已经对它滚瓜烂熟。我只需要在不同的舞台上摸索音响效果,在舞台上为贝斯、鼓、管乐等等寻找最恰当的摆放,制造最好的视听效果;其次作为指挥,我只需要为当晚积蓄能量。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剧目都是怎样确定下来的?

捷杰耶夫:在谈项目的时候我必须迅速决定什么是最适当的呈现,我在两年前谈上海曲目的时候,我就想起来我18年前来过上海,还能演什么,把《黑桃皇后》搬到上海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凑齐一些很重要的演员。这次可以把交响、芭蕾、歌剧、儿童剧一起搬到上海,对我来说是一个满意的组合。我是第一个把音乐会带入上海大剧院的国外指挥,2008年国家大剧院建成后几乎一年来一两次,我在那里演了不下25场,把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一一演过来。

图片

《罗密欧与朱丽叶》,首舞黛安娜·维什耶娃担任女主角(上海大剧院供图)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歌剧歌手来讲,你挑演员的标准是什么?

捷杰耶夫:训练歌手包括了语言、表达方式,甚至每一个词在情绪强弱上的表达,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来讨论这个,要录很多版本跟国外的原版做比较。音色是每个歌唱家最基本的区别,但是成名的大艺术家往往会误解自己什么都能演,这就错了。从传统上来看,意大利歌剧和德国歌剧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系统,但今天你可以看到全世界范围的好声音正在轮流串台,德国人会用韩国歌手,马林斯基也会用中国的歌手,我们的演员也在意大利、美国、德国、萨尔茨堡登台,融合已经是种趋势。我也会拿来这个时代最好的歌手,我指挥过12种威尔第的歌剧,5种普契尼的歌剧。

三联生活周刊:有观众发现你在指挥时曾经双手靠背,只用眼神,这是哪种风格?

捷杰耶夫:音乐是一种富于情绪色彩的表达,它不仅表现在肢体语言上,还有很多可以是眼神和面部表情的流露。我很幸运的是我早年学指挥时见过真正的指挥大师,虽然很多已逝,比如穆辛。我遵循的风格还是要按照谱上的表情记号来指挥,读懂作曲家的原意,也让乐队读懂你,剔除不必要的动作,知道如何在挥与不挥间调配,最重要的是不要给歌手或者乐队造成心理负担。

三联生活周刊:欧洲的剧院有长年驻演的传统,但中国的剧院并没有这种传统,如何看待这种区别?

捷杰耶夫:中国的剧院数量的确是近20年赶超上来的,欧洲的剧院都有自己专属的传统,有些就是有历史声名的歌剧团或芭蕾舞团的常驻剧院。我给中国的剧院一个建议,如何赋予它艺术生活的内容,那就是制作儿童剧,因为儿童剧不是独唱或独演,它会给大量的演员以机会,同时也提高着技术、舞美、服装的实践能力。我们每年有上千场演出,海外巡演所付的所得税甚至可以说养着一个城市,3年前我说我们一起来做一些孩子的节目,能不能从一年2000万美元的税钱里抽100万美元给我们,我们给所有的幼儿园、小学演一遍。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一路走来的伙伴是如何从我们的人生中消失的?

作者 / 马拓

昨天坐地铁,听见邻座一对母女聊天,大概是母亲问女儿,高考完了这么久,怎么没见你和 XX 联系呀?你们高中时不是天天粘在一起吗?她是考到外地了吗?

女儿说没有,就在北京,上了某学院。母亲说挺好的呀,离你学校也不远,你们关系那么好,“十一” 没约着一起出去玩玩?

女儿看手机,答非所问:也没多好吧。

母亲本来是随口一提,见她这般支吾,就有些好奇了:怎么了?那姑娘我看挺好的呀,来过咱家就多少次呢,你们是不是吵架了?

女儿放下手机:没有呀。其实她这人毛病还是挺多的。

接着她给母亲讲述了一些两人曾经相处的细节,都是校园生活里的小插曲,有的是反映对方性格强势的,有的是体现对方爱慕虚荣的,其实都是交往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龃龉,无伤大雅,我就不展开说了。

母亲一时难以理解:我可没看出来。那你们以前还那么好?而且我看她对你挺不错的,你也多想想人家的好,毕竟好几年的同学嘞。

女儿没搭话。

母亲说了句:还是多联系联系。然后我就到站下车了。

下车之后,我脑子里总是没来由地盘旋着刚才母女间的对话。因为太真实了,恍惚间将自己也代入了进去。

我想到我在中学时也有过一个同宿舍的好友。我们同级不同班,却很合得来。他是学理科的,成绩比我好,我总是近水楼台地向他请教数理问题。体育方面我俩都是球盲,在其他男生总高谈阔论 NBA 时,我俩则埋头在一边兴致高涨地探讨流行音乐。在我看来,他是为数不多的能与我直言快语的兄弟。高考前最难捱的那段时间,我一天下来最放松的时刻就是熄灯之后躺到床上,和对面铺上的他天南海北地聊天吐槽。

高考结束后,我考上警校,他则上了一所名校,自此分道扬镳。

可能少年和成人的区别就在于,新环境会给我们很强的可塑性。警校的四年里,我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慢慢适应了军事化管理的生活,习惯每天闭门不出的作息规律,与曾经中学时的朋友联系就变得少之又少,其中当然也包括他。

在大学那段自认为心智走向成熟、逐渐见多识广的阶段里,我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起了自己从前的种种际遇,而每当忆起有关于他的事情时,我的内心就好像一片水位渐渐下降的湖,从以前的波光粼粼,到不可避免地看到了水底那些影响观感的沙砾泥石。

有些早就淡忘的事情突然就变得不好释怀。比如他教我数学题时有意无意表露出的不耐烦,在众人面前随口一句让我很没面子的话,时不时秀出的优越感,等等。我也懊悔自己曾经在他面前不够自信甚至有些自卑的姿态,以及对他曾经表达的那些现在听起来幼稚至极的观点感受。

这种关系空窗期时的胡思乱想就让我很别扭,我甚至猜测,他也不曾主动与我联系,是不是也早就否定我这个人了?那就互不打扰,各自安好吧。

事情的转变在几年后偶然的一次相聚。那时我们都已经参加工作,多年不见,发现彼此还是老样子,话题也都是停留在上学时,就像是两人直接从兵荒马乱的高考前夕穿越过来,对于那段时光不停的追忆调侃。他记得我那时喜欢听的歌,我也记得他曾经喜欢过的姑娘。我们聊起了那阵儿经常光顾,现在早就面目全非的 24 小时便利店;聊起了那条我们经常去闲逛,现在早就人去楼空的磁带一条街。

啊,就很舒畅。曾经的不平和挂怀全都一扫而空。我也才发现,相比起对那时候自己、对他人的不满意和缺憾,那段时间本身恰恰是最珍贵的。我们互相都很荣幸能共同拥有那段经历。所以在真正面对面的相处交流中,那些琐碎的摩擦与龃龉,就真的隐入烟尘了。

也许朋友本身并没有渐行渐远,真正把我们隔绝的,是孤独和虚无为我们织出的一张网。它是我们想要剥离过去的结界,是我们虚张声势的外壳,而它挡住的却恰恰是我们成长途中对过去那些人和事,应有的认可与坦诚。多少一路走来的伙伴就这样从我们的人生中消失了。

那个妈妈说得对:还是多联系联系。

她肯定也不是完全出于喜欢那个同学,更多的,是为自己女儿好。

来源:知乎

弄堂里的炸猪排

『上海话里有个老词儿,叫“吃得开”,是形容一个人头脑活络、会办事儿的意思。上海炸猪排就是这种“吃得开”美食文化的代表。它从西餐演变而来,经历世代传递,成为不少老上海人记忆里的“传统味道”。阿华炸猪排就是这样一家坚持“传统老味道”的上海炸猪排小店,在一条偏僻小巷中,一开就是10年。』

作者 / 李秀莉

摄影 / 张雷

传统味道

我们的出租车已经到达指定的导航地点,却没有出现要找的那家炸猪排店。只好下车,步行搜寻。车子所停的地点是一个十字路口,跟着导航,绕到一排临街店铺的背面,再往西走40米,直到在一个不起眼的巷子口,隔着一道生锈的红铁门,远远看到最深处那张显眼的红底大招牌,“阿华炸猪排”。

店铺的外立墙面被装修成和招牌一样的大红色,晚上彩色灯牌一亮,一派市井气。厨房的窗户底下放着一口大铁锅,火光通明,热油翻滚,墙壁已经被油烟熏得包了浆。在7月底的上海,气温逼近40度,光站在窗户边,就能感受到来自厨房里的滚滚热浪。

顾名思义,阿华炸猪排的招牌是炸猪排。但不是那种裹着厚厚一层面衣的日式炸猪排,也不是里脊肉,而是北方人很少吃的猪大排。阿华是这家店的老板,今年59岁,虽然门牙掉了好几颗,打扮却挺新潮:法国鳄鱼牌的黑色T恤和黑色短裤,配一双白色运动板鞋。2012年,他在这个巷子开了这家店,到现在整10年。这两年,主要是儿子和儿媳妇在打理。

阿华强调自己做的是“上海炸猪排”,言外之意是“上海人吃的传统味道”。猪排不切,端上来是完整的一块,面包糠与猪排肉合二为一,像一块金黄色大肉饼,放在小铁盘里,底下垫着一层吸油纸。

图片
▲阿华强调自己做的是“上海炸猪排”,言外之意是“上海人吃的传统味道”

当我正打算用筷子将肉撕开时,阿华阻止我,让我试试用手拿着大口大口吃,“这样最香”。阿华说,一整块猪排,肉质分两种,三分之二是随筋肉,三分之一是五花肉。“我最喜欢吃五花肉,它带一点油,更香。”平时两种肉混着卖,有些顾客比较懂,会点名要肥一点的、油一点的,就给他们挑五花多的部分,不讲就不问。

有几个细节能看出物资匮乏时代对老一辈人的口味影响。比如,为了保留浓郁的肉香味,阿华在猪排腌制前就只有浸泡和冲洗这两道程序,不放料酒;面衣也做得尽量“轻薄”,不粘面粉,只裹一层面包糠。面包糠也不是粘到肉表面,而是用辣酱油瓶底“敲”进肉里的。阿华说,这样做有几点好处:一是拍打之后的猪排变得厚度均匀,肉质松软,更易炸透;二是面包糠不会在油锅里四处散开;第三,炸过之后的面包糠只有薄薄的一层,“可以一口吃到肉”。

吃的顺序也有讲究,最好先吃几口原味的,再蘸一些辣酱油。辣酱油被装在一个黄色的玻璃瓶里,从外观看确实黑糊糊如酱油,但汤汁更稀,不辣,也不是中式酱油的口感,反而酸酸甜甜,中和了猪排的油腻感。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英式调味品随西餐进入上海。有段时间,国外的辣酱油在中国停产,上海的企业干脆自己生产,推出了一款叫“泰康牌”的辣酱油,就是我们正在吃的这款。从此,炸猪排和辣酱油的搭配被固定下来,成为标志性的上海味道。
初代网红

对肉香的追求可能来自贫瘠的童年记忆。阿华说自己从小爱吃,但家里一共姐弟八个,因为人口多,父母的那点工资不够花,日子过得紧巴巴,吃肉更是逢年过节才有的待遇。有一次过年期间,父母买了些排骨,自己忍不住馋,偷偷拿了一块,用水冲洗一下后直接放到油锅里炸,最后不仅没味道,还咬不动。

图片
▲油温的高低直接决定炸猪排的口感

为了挣钱,初中开始,阿华就倒腾小生意,卖香烟、电影票、各种兑换券,还有电子手表,一张电影票挣几分钱,一块电子手表卖5块钱。

可能是尝到了挣钱的甜头,以至于高中毕业被分到上海机电一局当工人时,阿华上了一天班就不去了,对外的理由是离家太远,实际是工资低。当时,街道里正好办了一个卖自行车零件的小企业,私人性质的,工作内容是把报废的自行车收回来,拆下零件,修补打磨后重新出售。

阿华的爸爸担任采购员,就把他也招了进去,工资是30块钱底薪加提成,计件算,多劳多得。那是80年代,一个工人每月的工资还是十几块,阿华就拿到每个月四五百了。这么大一笔钱,每月只存下50块钱,剩下的都花掉,倒是吃了不少好东西。

不仅爱吃,还喜欢做饭。阿华自称味觉灵敏,去馆子里吃一顿糖醋排骨,回来就能做出来。这一点倒是得到儿子和儿媳妇的证明。“在我们家,我妈做饭我们都不吃的,只吃我爸做的饭。”阿华的儿媳妇说。在一众拿手菜里,炸猪排尤其被公认好吃,阿华萌生了开一家炸猪排店的想法。那是2012年,阿华结束了上一份副食品批发的生意,儿子又去日本读书,老两口在家无聊,正想再找点事干。

炸猪排虽然已经从高档西餐厅走向平民餐桌,但专门做炸猪排的小吃店还不多见,大部分作为餐厅里的一道菜出售。阿华决定走平价小吃路线,成本投入低,外甥女婿向他们推荐,新沪路一个弄堂口有正在出租的店面。当时的弄堂里只有三家店,一家卖东北烧烤、一家卖煲仔饭,还有一家卖韩国拌饭。因为没生意,阿华过来考察的那天,三家店的老板正在巷子里踢足球。虽然位置偏了点,但巷子周围不少写字楼和居民区,而且新沪路在大华区,本地人多,阿华决定租下来。

图片
▲上海人吃炸猪排一定要配上黄瓶子的辣酱油

阿华炸猪排在弄堂口开张了。只卖三种食物,炸猪排、罗宋汤、春卷。一块炸猪排6元。阿华和老伴两人,一个负责敲,一个负责炸。开店5个月后,上海电视台的《人气美食》节目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跑过来采访,再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不少媒体,“个么这个地方就爆掉了”。现在,网上还能搜到当年美食节目拍到的排队盛况。

阿华炸猪排成了上海滩美食的初代网红店。要吃炸猪排,最少要排两个小时队。队伍一下子排到外面的公交站,堵塞了交通。因为排队时间太长,有些顾客就从自己家买生的猪排(买生猪排不用排队),拿到巷子里的另一家臭豆腐店代炸,加工费1块钱。那是阿华炸猪排的高光时刻,一天能卖2000多块猪排,光敲打猪排的工人就雇了七八个。他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四川阿姨,个子小小的,干活却麻利,可以同时往两个油锅里丢8块猪排。

一个店也带火了一条街。煲仔饭、东北烧烤和韩国拌饭轮番上节目。弄堂口挂上了红灯笼和大灯牌。还被取了个民间的名字,“红灯笼小吃街”。
回归社区

人潮来得快,去得也快。

到2015年左右,因为影响市容市貌,红灯笼小吃街开始被整治,拆除违章建筑。老商户纷纷离开,煲仔饭和韩国拌饭店的老板结了婚,一起搬去了江桥合伙开店。

阿华没搬,除了这里离家近、方便做生意外,主要还是不舍得老客。老客熟到什么程度呢?前些年,阿华炸猪排还是网红店时,电视节目采访不断,需要找些愿意上镜的人来拍,一些客人就自告奋勇当起阿华炸猪排店的“群演”,一演这些年,叫一声就到。不巧的是,这天,本来约好的“群演”客人去看牙了,没在家。“要不你跟他聊聊?”阿华的儿媳妇指着吃完炸猪排坐在店里闲聊的韩先生说。

韩先生1983年出生,爷爷是一家纺织厂的副厂长,收入还算可以,小时候一家人住江宁路一带,要是自己考了好成绩,就会被带去一个叫“牛奶棚”的面包房里吃炸猪排,“那是属于很奢侈的东西,我记得店里就是像阿华这样的玻璃门,路过的小朋友会趴在玻璃上看你,眼睛里都是羡慕的目光”。

韩先生后来也搬到了大华区住,距离阿华炸猪排店骑电动车10分钟左右,从阿华开店就来吃,现在每周能来两三次。“他们这个配方和我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尤其是用面包糠炸过之后,一口咬下去,没什么油的。”3月30日,上海通知要封5天,韩先生来这里一口气买了20块生猪排,计划着是5天的量,谁知道备少了,上海一封两个多月。

阿华炸猪排的生猪排也是原价,10块钱一块。买10块可以送一份猪油渣。阿华总结过,买生猪排的大部分是老人,在别处,可能老人会把炸猪排这种东西归到不健康小吃的范畴,但上海的老人喜欢吃,还当成一道菜。于是,一次买很多生猪排,拿回家冻起来,吃时拿出两片,炸一下,炸过的油也不浪费,炒菜用。这几年,猪肉价格上涨,不少炸猪排店的价格至少12元起步。

图片
▲阿华炸猪排是北方人很少吃的猪大排

阿华还是10块钱一块。这一点倒是让不少老人感到满意。前两年,阿华又琢磨出一道新菜品,猪油渣大馄饨。那是物资匮乏年代的口味见证,没想到,推出后不光受老人的欢迎,年轻人也喜欢吃。店里于是添了口专门用来熬猪油渣的大锅,熬出的猪油既单卖,也搭着猪排送。

现在的阿华炸猪排店从弄堂口搬到了这条巷子的最深处。租金倒是便宜不少,但基本与路边的自然客流无缘了,主要靠这群老客。另外就是做外卖平台。炸猪排的制作和包装天然适合外卖,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到现在,阿华炸猪排的外卖销量已经占到总销量的一半左右。

图片
▲老人会把炸猪排这种东西归到不健康小吃的范畴,但上海的老人喜欢吃,还当成一道菜

今年疫情以来,小店的命运再次经历一波三折。3月31日,阿华的儿媳妇看到巷子里突然来了几个开着救护车的大白,吓得她赶紧关店“跑路”。等6月4日开张,菜市场不开,只能和猪肉供应商联系好,去菜市场大门外交易。结果,刚开张的前几天,根本没什么客人,400块猪排全部扔掉。还有个老客人,每个星期都要来店里买上10盒馄饨,平时也让阿华的儿媳妇在微信里提醒她囤货,最近半个月没来,微信上一问,说是去出差,又被封到杭州了。

城市解封一个多月了,巷子里只有3家店还开着,一个穿着厨师服的小哥正蹲在巷子的自行车棚里抽烟玩手机,应该是没什么生意。巷子口多了个核酸检测亭——今年上海疫情之后,餐馆经营者们被要求每24小时做一次核酸。

“疫情之后,好多店都关了。”阿华的儿媳妇在一个工商部门组建的微信群里看到,一家卖兰州拉面的餐饮店老板在群里卖厨房器具,准备回老家。前段时间,店旁边的小区又有疫情,阿华的儿媳妇干脆在店铺的楼上租了间公寓,每天吃住在这里,免得哪天被封在家里出不来。这天中午,几个来吃炸猪排的年轻人因为没有24小时核酸,不能堂食,几个人把桌子搬到门口,吃起了露天大排档。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35期)

电热毯卖爆欧洲真相

文 | 习睿

来源:Tech 星球

即将到欧洲留学的张鑫,看到能源紧缺的消息,在出发前往行李箱塞了半箱取暖用品:电热毯、充电暖手袋、发热鼠标垫。

欧洲的寒冬和能源紧张问题,不仅影响着张鑫,也正在引起国内的行业 “波动”。

从 9 月开始,中国电热毯在欧洲畅销的话题便频上热搜。一个多月时间,不仅是电热毯,光腿神器、暖手宝等国内 “过冬八件套” 开始被欧洲消费者 “买爆”。电热毯上市公司彩虹集团也成为近期 A 股的焦点。

出口并非彩虹集团的主业。据公司公告披露,截止今年 6 月底,彩虹集团电热毯等取暖产品实现海外销售收入 21 万元,目前在手订单金额约 133 万元,合计占上一年度公司营业总收入的 0.13%。

但是,这并不影响股民对彩虹公司的看好。9 月至今,彩虹集团总市值已经大增超 25 亿。不过,其他取暖设备公司就没有彩虹集团那么幸运,他们并没有靠着这次短暂的风口实现飞跃。

浙江慈溪是国内较大的取暖器出口产业带,在这里有近 200 家取暖器工厂。一些工厂的订单排到了春节,但总订单量并没有明显的上涨。

尽管不断收到来自欧洲客户的需求,但理性告诉他们,现在生产已经太晚。

工厂的判断是正确的。在德国做跨境贸易的陈明就亲眼见证了,国产电热毯在德国从脱销到滞销的整个过程。

他告诉 Tech 星球,5、6 月份在德国的确有一波电热毯抢购热潮,但时间非常短暂。现在再入局电热毯,极有可能成为滞销库存。

但还是有人想要抓住这次风口。这是近几年来,为数不多有可能带来财富改变的机会。他们只希望这股风,能吹得更大一些。

“生产旺季拉长,但订单没有明显增长”

欧洲的 “平价取暖热潮”,还是传导到了国内。

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多数家电产品对欧洲出口额下降,但电暖器、电热毯品类逆势增长,1 至 7 月,累计出口额分别达到 4.9 亿美元和 3340 万美元,其中,电热毯的增长达到 97%。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 7 月,欧盟 27 国进口中国电热毯达 129 万条,环比增加 150%。

浙江慈溪,是国内四大家电产业基地之一。在这里有 2000 多家家电工厂,而生产取暖用品的工厂有快 200 家。

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电暖器出口地之一。慈溪电商协会会长余雪辉告诉 Tech 星球,头部取暖器工厂的年销量能达到两千万到三亿。并且有六七成工厂过去十几年都是以出口为主,销往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家。而近期,他频繁接到来自欧洲客户的合作电话。

但这并没有让工厂老板们感到兴奋。“零售端热闹,但工厂端现在接大订单并不现实”,余雪辉解释道。

老板们都明白,现在欧洲出现的采购取暖器备用热潮,是临时应季采暖的需求。“因为欧洲是担心冬天燃气不足可能会影响取暖,这种临时性需求,大家都会优先考虑价格,另一方面,整个消费信心都不足,所以低价产品更受欢迎”,余雪辉告诉 Tech 星球。

但现在这个时间点,已经没有工厂会接来自欧洲的大订单。

“现在时间已经很晚了”,余雪辉向 Tech 星球解释说,“因为生产周期的问题,虽然欧洲那边有需求,但是到我们这边可能就已经生产不了了。”

传统取暖器的下单旺季是每年的 3、4 月份,因为需要生产和海运交货的时间周期,现在下单再到欧洲消费者手里已经是圣诞节之后。此外,出口欧洲各国还需要时间取得相关认证资质,整个交货周期再次被拉长。

余雪辉统计过,慈溪取暖工厂的欧洲出口订单没有出现明显上涨。但欧洲的 “平价取暖热潮”,还是让今年取暖工厂难得地出现 10 月依然是生产高峰的时刻。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此前每年 3、4 月本该下单的客户都开始观望,延迟下单。这让工厂减少了大量订单,“原本四个月的接单旺季变三个月了”,余雪辉说道。

每年 6 至 9 月,是取暖用品生产的旺季,一些客户临时加单,让 9 月本该结束的旺季延长到了 10 月。以往这个时间,取暖工厂开始着手寻找夏季风扇的客户订单。但现在,工厂还在加班加点赶取暖器的工期,有的工厂订单甚至已经排到过年春节时间。

“今年总体销量下降在 10% 以内的工厂,都已经算很好的了”,余雪辉告诉 Tech 星球,“相比其他的小家电,取暖产品的出海销量是增加的,但大家交流的时候,还是觉得今年总体能保平就已经很优秀了。”

从 “求电热毯工厂资源”,到 “低价转手甩货”

多年的跨境贸易经验告诉陈明,现在早就过了最佳入场的时间,已经不能再打电热毯的主意。

在今年 5、6 月份,因为国际形势,德国油价开始上涨,陈明甚至买不到厨房用油。而电价已经涨了三倍。“之前差不多 0.2 欧元一度电,现在要 0.6 欧元多”,陈明告诉 Tech 星球。

还不知道暖气费要涨多少的德国居民,开始储备更多取暖产品抵御还未到来的冬季。就在那两个月,中国的电热毯、电暖炉一时间成为抢手货。

陈明身边就有不少在 5、6 月卖出上千条电热毯的同行。他告诉 Tech 星球,“那些能销货的贸易商,其实是之前就在德国卖过电热毯这一品类的”。

利润尽管诱人,但陈明也并未所动。他清楚地知道,商机稍纵即逝,并且只属于有准备的人。“身边朋友能抓住需求是因为他们恰巧当时有库存”,陈明告诉 Tech 星球,“而且他们之前就有品牌,有供应链资源,有认证,只需要下单生产就可以。”

王立就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

一直做跨境出口贸易的王立,在德国有自己的仓库和品牌。在之前,王立就贴牌销售电热毯。这一次突如其来的需求,让他成功清掉积压多年的库存。一条平时 60-70 欧元的电热毯,在当时能涨到 80-90 欧元。王立怎么也想不到,积压的库存还能让他小赚一笔。

看准时机的王立,立马联系国内工厂再临时生产了一批电热毯。但这批货被德国批发商抢空后,王立并没有再向工厂加货。他也知道,突如其来的热潮维持不了多久。

德国的冬天,温度到零下的日子并不多。在陈明的印象里,一件防风衣再加羽绒内胆,就能度过整个冬天。

9 月,德国有些城市已经下起了第一场雪。10 月,德国就已经开始城市供暖。20% 的暖气费涨幅,让陈明完全不担心今年冬天,“一个月的暖气费大概就涨了 20% 左右,没有那么夸张,大家还能承受,可能卢森堡那边涨得厉害一点。”

很快,贸易商群里的消息,就从 “求电热毯工厂资源” 到 “低价转手电热毯现货”。“8、9 月就已经有人在群里出货了”,陈明回忆到。

“有个西班牙的卖家,一整个集装箱的货在低价出,说明这批货到西班牙就没有卖掉过”,陈明告诉 Tech 星球。

看着焦急的群友们,陈明很庆幸自己还好没有踩坑。

不想 “错过” 机遇:总比生产线暂停要强

陈明计算过,用电取暖的成本并不比使用暖气低。只要没有断暖气,基本不会有人考虑用电取暖。“之前大家都是怕冬天暖气费翻几倍,或者可能断暖,才储备一些电热毯之类的”,陈明解释道。

“我认识的德国人买得不多,反而是一些中国人在囤电热毯”,陈明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细节,“安装了太阳能板,或者地热能的德国家庭,也不太担心无法过冬。”

“因为大部分是中国人在参与进口电热毯这件事”,陈明分析,“这段时间客户不停的在发货,朋友圈就知道电热毯在热销,大家都会想着去囤点,反正不贵。” 但热销也仅限于电热毯这类耗电并不算高的产品。

事实上,在欧洲当地的本土品牌,也早已有满足不同需求的电热毯品牌。据界面新闻报道,在德国能够挤上销量榜的电热毯,是德国本土的 Beurer 品牌、美国的 Dr. Watson 品牌。陈明也告诉 Tech 星球,不追求性价比的家庭可能会优先买价格贵很多的本土品牌。

余雪辉也统计过,过去几个月,在慈溪出厂价在 4-5 美元的小暖房机的销量,远大于高客单价的取暖器。

但在国内,很多人却还不想得放过这次机会。为了接欧洲订单,刘阳临时去办理入欧的相关产品认证,尽管现在已经到了 10 月末。

“我现在是按小型公司的规模去申请相关认证,如果有大订单,需要大型公司的相关认证,那我还得去重新申请”,刘阳告诉 Tech 星球。他计算了一下,两种认证的成本相差近三倍,大型公司的申请费用在 3 万元左右。

尽管接海外订单需要重新投入成本,但总比生产线暂停要强。刘阳的工厂在河北,主要生产立式暖风机和小型的工业暖风机。过去 4 年,他从未接触过海外客户。但疫情这几年,他不得不将目光也转向国外。

今年 6 月,刘阳刚刚赶完 3、4 个集装柜的货。而整个上半年,刘阳都未接到订单。为了工厂 “能活下去”,刘阳愿意承担着更多认证、海运的风险。

刘阳并不关心那些集装箱送往欧洲哪个国家,他只在乎自己的生产线能否转起来。不仅仅刘阳,跨境平台服务商、跨境物流商也同样不在乎电热毯销往哪个国家,他们只关心是否有人要运电热毯到欧洲。

他们都拼命想要让这股风吹得更大一些,为的也只是让自己 “活下去”。

手机为何集体 “大降价”?

从促销力度来看,这个双十一,几乎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手机售价最低的一次,苹果最新一代 iPhone 发布不到一个月就降到 5000 元左右,安卓阵营 2000 元就能买到性能配置均衡的 “水桶机”,3000 元价位就能买到之前售价 5000 元以上的 “跳水” 旗舰,1000 元价位产品更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撰文 / 曾广

编辑 / 董雨晴

图片

大降价开启了

双十一还没到,手机厂商们已经杀疯了,从国产品牌到苹果,各家手机厂商提前开启了大降价,同时纷纷推出 “性价比” 新品,为冲刺双十一手机销量做准备。

最近准备购入 iPhone 14 的修文就发现,这款苹果刚发售不到一个月的手机,在各大电商平台,最高降价幅度已经超过 1300 元,其中 128G 版本直降 800 元,起售价来到了 5189 元,大内存版本降价幅度更高。而发售后销量一直不被看好的 iPhone 14 Plus,128G 版本起售价已至 5749 元,比官方售价低了 1200 多元。

对于苹果来说,新款 iPhone 刚发售没多久就大幅降价促销的情况还是第一次,往年同样的降价幅度基本要等到次年六月。

上个月苹果发布 iPhone 14 系列标准版后,由于升级幅度较小,很快就跌破了官网价,随着双十一的临近,iPhone 14 系列降价幅度进一步刷新。“降价幅度这么快,我决定再等等,说不定双十一还能更便宜。” 修文表示。

图片

图 / 视觉中国

和苹果手机相比,安卓厂商们的手机现在同样便宜得不行,很多机型都在大降价。Lina 最近刚给奶奶购买了小米的 Redmi Note 11T Pro 512G 版本,只花了 2299 元,“完全不敢想象,一款 512G 内存的手机只要两千多元。”Lina 表示。

据小米之家店员向 Lina 介绍,这款手机搭载的天玑 8100 处理器,“隔壁品牌都卖三千多元”,512G 版本是最近刚出的,专门为了双十一活动做促销,售价只比 256G 贵了 100 元。作为对比,苹果手机 512G 版本官网售价一般要比 256G 版本贵 1800 元。

但是 Lina 没想到的是,刚过去几天时间,这款手机又降价了,10 月 20 日京东双十一正式开启,Redmi Note11T Pro 512G 版本到手只需 2099 元,入门的 6+128 版本更是只需要 1569 元。

实际上,价格跳水的不只是小米的这款机型,OPPO、vivo 和荣耀旗下都有多款机型正在进行大幅降价促销,OPPO 旗下一加 ACE 竞速版,12+256G 京东双十一到手价只要 1899 元,OPPO Reno8 京东到手价 2069 元起,vivo 旗下 IQOO Neo 6 SE,京东到手价 1999 元起。

除了旧款机型降价大促销以外,最近多个手机厂商还在密集发布新品手机,为即将到来的双十一做准备,并且几款新机也都定位中低端价位,集体血拼性价比。

10 月 13 日晚,荣耀举行新品发布会,推出新品荣耀 X40 GT,这是一款主打游戏性能的手机,搭载了高通骁龙 888 处理器、DDR5 内存、66W 超级快充等配置,入门就是 8+256G 版本,首发售价仅 1999 元起。

10 月 20 日,vivo 旗下 IQOO 也发布了新品手机 IQOO Neo 7,该机型搭载了天玑 9000 + 处理器和 vivo 研发的独立显示芯片 Pro+,售价 2699 元起,而在此之前搭载同款处理器的小米 12Pro 天玑版和 vivo X80,售价都在 4000 元以上。

此外,日前小米旗下 Redmi 品牌也官宣,本月将发布最新机型 Redmi Note 12 系列,“2 个‘帅炸天’的新科技,全球首发;11 个系列首次,Note 史上最大升级”,红米在官宣微博中写道,据媒体报道,该机型将首发搭载天玑 1080 芯片,售价预计在 1000 元至 2000 元之间。

红米 Note 系列一直是小米最具代表性的走量机型,被小米和米粉称为 “小金刚”,撑起了小米销量的很大一部分,据今年 5 月小米副总裁卢伟冰透露,Redmi Note 系列全球累计销量突破了 2.8 亿台。

从促销力度来看,这个双十一,几乎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手机售价最低的一次,苹果最新发布的 iPhone 发布不到一个月就降到 5000 元左右,安卓阵营 2000 元就能买到性能配置均衡的 “水桶机”,3000 元价位就能买到之前售价 5000 元以上的 “跳水” 旗舰,1000 元价位产品更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图片

“性价比” 很高,但也不能闭眼买

“双十一之前,千万别买手机,不管看见多香的价格都要忍住。” 一周前,一名数码博主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写道。据该数码博主预测,双十一期间,各大厂商手机价格还会大跳水,如果近期想要买手机,不妨再等等。

正如这个博主预测的,这个双十一,很多买手机的用户都成了 “等等党”,意思是再等一等,厂商还会接着降价。“你不买,我不买,还能再降两千块。” 一名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调侃。

厂商之所以突然集体开始大甩卖,还是和当前手机行业的大环境有关,上游芯片库存过剩,下游消费需求不振,厂商只能降价清仓提高周转速度。

这从近日刚刚发布的三季度手机市场出货量可见一斑,日前 Canalys 发布的三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报告显示,第三季度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 9%,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跌。

为了吸引消费者换机,手机厂商们不得不集体开启 “性价比” 模式,对老款机型进行大降价促销,同时推出更多售价低廉的性价比新品。

图片

图 / 视觉中国

虽然看上去价格很低,但这个双十一的手机还真不能闭眼买,很多型号的手机并不值得入手。

从苹果阵营来看,今年最新发布的 iPhone 14 和 iPhone 14 Plus 之所以销量遇冷,一大原因在于处理器沿用了去年的 A15,外形也和去年的 iPhone 13 如出一辙,消费者很难体验到具体升级。在老款机型 iPhone 13 更便宜的情况下,很多博主都会推荐购买性价比更高的 iPhone 13。

不过随着 iPhone 14 标准版价格连续跳水,iPhone 14 和 iPhone 14 Plus 已经愈发接近可入手的价格,“iPhone 14 价格降至 5000 元左右,iPhone 14 Plus 价格降到 6000 元以下,基本上就可以考虑入手。” 一名数码博主表示。

而在安卓阵营,有不少博主表示,部分老款机型由于体验不佳,“不管多便宜都别买”,这其中主要是指此前搭载了骁龙 888 和骁龙 8Gen1 处理器的安卓手机。

这两款处理器分别是高通于 2020 年和 2021 年推出的旗舰处理器,都是各大手机厂商的高端旗舰机在使用,但是这两款处理器自发布以来一直口碑不佳,三星工艺带来的高功耗问题导致这两款芯片容易出现发热降频、续航缩水、画面掉帧等问题,性能在很多机型上都难以发挥。

今年上半年,全球手机行业衰退,国内手机出货量也迎来历史性下跌,安卓阵营被指责 “冲高端” 失败。安卓阵营整体疲软,除了产品因素以外,很大原因就是高通芯片不给力,骁龙 888 和骁龙 8Gen 1 两代芯片功耗 “翻车”,导致安卓高端机销量不佳。

但是最近几个月,随着采用台积电工艺的骁龙 8 + 处理器面世,安卓阵营的口碑开始修复。据多个测评博主透露,搭载骁龙 8 + 处理器的安卓手机,在功耗上有很大改善,日常发热、续航和游戏性能都有很大提升。

今年 11 月,使用台积电工艺的高通新一代旗舰处理器骁龙 8 Gen 2 即将发布,多家手机厂商也将在年内发布相应新品,部分机型有望在双十二之前和消费者见面。随着新处理器即将来临,搭载骁龙 8 + 的机型很多都会在这个双十一降价促销,例如小米 12S 系列、一加 Ace Pro。

此外,在高通连续两代不给力的情况下,这两年联发科旗下的天玑系列处理器则进步颇大,功耗控制出色。和高通处理器相比,天玑处理器的手机售价往往更低,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搭载天玑系列处理器的机型也是不错的选择。

图片

苹果 “跌倒”,国产厂商能否 “吃饱”?

作为手机行业 “保值” 的代名词,今年 iPhone14 系列意外 “跌倒”,成为了史上跌价最快的 iPhone 手机,苹果一成不变的设计和没有诚意的升级,让消费者们不愿意买账。

iPhone 14 系列正式发布后,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就曾透露,iPhone 14 和 iPhone 14 Plus 两款产品的销量都严重低于预期,可能会成为史上销量最差的 iPhone。

近日又有媒体爆料称,有参与苹果供应链的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在 iPhone 14 开始发货的几周内,大幅削减了标准款和 Plus 的订单,郑州富士康已经拆除了部分 iPhone 14 生产线。

其中,至少有一家中国制造商,被告知要停止生产 iPhone 14 Plus 组件,而苹果正在重新评估 iPhone 14 Plus 产品存在的必要性。

在今年 9 月 iPhone 14 发布会之前,苹果甚至还曾乐观计划在二季度增产 600 万台 iPhone 14,以进一步抢夺华为缺位后的高端市场。但由于销量不及预期,苹果不得不改变了这一增产计划。

上半年,手机市场曾上演了一出 “安卓跌倒,苹果吃饱” 的戏码,但下半年随着安卓阵营逐步调整完成,形势正在逆转。由于苹果 A16 处理器进步不大,iPhone 14 系列沿用 A15 芯片,凭借着台积电工艺带来的可靠功耗,安卓阵营有望从苹果手中夺回一定的市场份额。

就在不久前,华为和苹果同期召开发布会,带来了迟到一年的 Mate50 系列,在各大平台掀起抢购风潮,为安卓阵营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围攻苹果” 的老话题也被重新提起。

据媒体报道,第四季度高通即将推出的骁龙 8gen2 处理器将继续采用台积电工艺,在功耗控制和性能发挥上均有不错的表现。在苹果表现不佳的当下,这也成为国产手机厂商们发起围攻的好时机。

但对于如何重新夺回被苹果拿走的市场,国产手机厂商们各有想法。

一方面,几大手机厂商都在着力准备下一代折叠屏手机,目标也非常明确 —— 更轻、更薄、价格更便宜。此前有消息称,荣耀、OPPO、vivo 和小米,都在计划将旗下的折叠屏旗舰手机价格降至 5000 元左右,也就是目前主流旗舰机的价位。由于折叠屏形态带来的交互革新,这将会是留给 iPhone 15 的一道竞争难题。

图片

另一方面,国产厂商们还在持续不断提升自研芯片的战力。vivo 在此前,持续不断招募芯片研发人员,将发力自研芯片当成了首要目标。OPPO 的野心一样不小,先后发布了自研影像芯片 MariSilicon X 和自研跨端系统潘塔纳尔。

在今年 9 月的荣耀新品发布会之际,荣耀 CEO 赵明重提苹果时更是直言,“苹果没什么可怕,iPhone14 系列发布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标准版跟 iPhone13 相比没有什么变化”。对于超越苹果,荣耀的思路是在底层技术上进行创新和突破,“荣耀会开发自己的芯片、操作系统以及很多专利和创新的技术”。

不过,苹果在高端市场的优势综合来自软件服务、底层硬件能力、品牌效应等方面,这也恰好是国产手机的短板。此前就有米粉表示,国产手机冲击高端,要不止做到硬件创新,更多的需要在软件服务能力上有所提升。

眼下,从 11 月高通处理器发布到安卓阵营新一代的旗舰机型上市,还需要经过一定的产品周期,所以在这个双十一,大部分国产厂商还是只能先靠中低端机型稳住销量。不管是荣耀、vivo 还是小米,这个月推出的几款新品基本都集中在 2000 元乃至更低价位,很难威胁到 iPhone 的销量。

但不管国产厂商能否吃下苹果让出的份额,对于出货量连续下滑的手机行业来说,行业挑战都在不断加剧,手机厂商集体内卷 “性价比” 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行业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薄。

这个双十一,和捡到实惠的消费者相比,不管是苹果还是安卓,手机厂商们更需要等待黎明前的曙光。

注:文中消费者为化名

来源:AI 财经社 微信号:aicjnews

为什么花 20 块钱买奶茶很随意,看剧充会员就很纠结?

当代年轻人现状:

外面逛街大买特买,一杯奶茶 20 块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

回家看剧没一会儿,那个,谁有会员啊,借我一下……

为什么花同样的钱,买使用期限一个小时的奶茶一点都不纠结;

买使用期限一个月的会员却一万个不愿意呢?今天我们看看知乎答主们是怎么想的。

「会员制」奶茶知乎答主 @夏喵爱吃韭菜 生动形象地内涵了一波某些视频会员现状:
你花 20 买了一杯奶茶

喝了三分之一发现下面隔了一层又一层

奶茶杯上印了说明

花 20 块钱只能喝三分之一,然后每天都能再喝两口,凌晨 0 点解锁第二天的两口

如果想提前喝完整杯奶茶,每喝一口都要再掏 3 块钱

你花 20 买了一杯奶茶

里面塞了半杯冰块

你问能不能去冰,店员说加 10 块钱

你加了 10 块钱

店员把冰块倒出来后

又熟练地给你加上了半杯专属冰块

你花 20 买了一杯大杯的奶茶

服务员给你一小杯的

你问咋回事儿

服务员说

先生这个是大杯这个是超大杯,超大杯得加钱,刚给你的就是大杯的

你说我咋没看见小杯的啊

服务员得意地说

小杯在合同的缝儿里

你花 20 买了一杯波霸奶茶

拿到手发现只有奶茶没有波霸

店员告诉你

接热心网友举报,波霸给你掐了

但是奶茶售出是不退不换的

「即时反馈」的快感知乎答主 @也说 深入剖析了人们为什么更愿意在「奶茶们」上消费:
这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商业逻辑 ——

给用户的正向反馈周期越短,可见效果越直观,让用户花钱越简单。

我们举个直观的例子:

炎热的夏天,你逛街路过一个冷饮摊,店主正好摆出一杯冰爽沁人带着冰珠的柠檬茶。

你立刻心动,你购买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掏钱,拿饮料,一杯饮下冰爽入喉。

同样是炎热的夏天,你路过一个冷饮摊,店主说今天的冰用光了,拿出个海报。

说如果现在付费的话,只要一杯的价格,下次逛街再路过,给你两杯一样的柠檬茶。

相信很少有人愿意买。因为反馈周期太长了。虽然实际上更划算。

1

为什么短视频让人上瘾,想着「再看一个」就刷上半夜,就因为从期待到满足周期很短。

看完一个,手指推推,新的刺激又来了。这种「从行动」到「期待满足」的周期非常短。

再比如减肥 / 学习都是大部分人很难坚持的事情,因为努力一次基本看不到正反馈。

而玩手机游戏,很多人能迷恋一整天,因为点击手机当时就有音效 + 视觉效果,让你立刻感受到在积分(金币)上多了一点积累。

现在有了大数据,可以把你的运动量精准记录,告诉你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就比以前闷头运动要有了一些动力。

如果有个「知识数值」你每看一本书刷一套题都能知道考试会提高多少分,相信大家都会爱学习。

同样,买奶茶是一个正反馈周期非常短,效果非常明显的过程。

从付费,到奶茶入口,糖分和咖啡因立刻让你大脑产生愉悦感和满足,这个周期非常短。

而买会员的过程中,你实际需要的并不是会员,你想要的是看剧,通过剧情带来快乐,或者感动等情绪体验,比如恐怖片的紧张,或者正剧的思考。

这就要求你的大脑理性思考:买会员可以看剧→剧情可以带来情绪体验→这些情绪能替代你现实的压力和负面情绪→ 忽略现实的压力能够让人放松。

这个链条明显太长了,所以人们往往更愿意绕过会员,考虑能否通过其他方法直接看剧。

比如借用朋友的账号,或者找免费的其他内容去看,甚至去玩游戏不看剧了。

因为你的直接需要是「看剧」,是「获得快乐」而不是「购买会员」。

所以,这种消费对用户来说,决策更难,更谨慎,不是冲动型的消费。无法直接和需求建立关系。

同时,人还有一种「愿意为获得付费」而「不愿为拒绝付费」的心理。

简单说,就是我们愿意为得到什么东西而付费,比如你给我一杯水,我付钱给你。

这是一种简单的正向逻辑,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更简单。

而如果你告诉我「你可以拒绝看 30 秒的广告,但需要付费。」这就让人很抗拒。

心理学上称为「厌恶损失」,我们更喜欢「得到什么」的逻辑,不喜欢「避免损失」的逻辑。

我们的大脑需要转化,将简单「付钱得到什么」逻辑转为复杂的「付钱避免什么」逻辑来理解。

1. 我为什么要买「跳过广告」这个商品?

2. 因为我想看后面的影片,看影片就要看广告。

3. 我不喜欢看广告,所以付费来避免浪费时间。

这种逻辑的变化经历了至少两次甚至更多的转化,是很难调动起情绪的,因为链路太复杂了。

所以我们会仔细思考,再谨慎选择是否付费。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的大脑,说白了是依靠生物化学来支配的,而不是逻辑运算。

逻辑运算可以复杂,生物化学则刺激越简单分泌越明显。

当下午干渴的你想到奶茶时候,全身的激素水平开始升高,每个细胞都在告诉你「买!买!买!」直接影响你的情绪,带动决策。奶茶此时是 15 元还是 28 元,你的感受区别不大。

这是一种建立在「快速正反馈」上的冲动消费。

而当买会员时候,你需要冷静思考,对比每个网站的资源,会员的折扣,月卡和季卡的价格,有没有其他找到资源的方法。

这是一种理性漫长的「逻辑思考决策」,是不紧迫且需要综合对比后决定的事情。

此时全身的刺激分泌很低,因为复杂的决策需要冷静思维。

这种思考就像我们挑选一个需要认真对比性能的电脑硬件,一款让人眼花的理财产品。很多人虽然能知道收益,但半路就因为感到疲劳而选择。

而奶茶属于那种看到立刻想到味道,当时就决定付款,很快就喝到的,更快就忘掉花费的东西。

对这种消费,我们不做深度思考,对价格的敏感度会很低。

所以,除非记账,否则大家很难记住一个月花了多少钱在吃喝玩乐上。

但对会员的费用,大家往往要犹豫下,而且对每次花了多少钱很敏感。

「消费」与「投资」知乎答主 @虎山行不行 从消费和投资两个角度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
奶茶,是所购即所得的交易品,你在交易产生的瞬间,就得到了商品的全部价值,除非你不小心洒半杯,否则你是可以享受到商品的全部价值的。

而视频会员,则可视为投资行为。

这项投资的收益上限,是把整个网站全部付费内容都看完 —— 因为你钱花了,就有这资格。

但你很可能是因为某一部剧才买的会员。

当你认为你拥有了整个网站的全部内容时,这部剧在你心里的价值定然比 20 块钱低很多很多。

那么,未来的不可预期风险就激增。你会考虑:

这部剧看完发现其它内容都是垃圾,我是不是就亏了?

或者今年突然工作量激增,可用于看剧的时间锐减,我是不是就亏了?

甚至这部剧是 XX 演的,他万一翻车了,剧集下架,我是不是就亏了?

人对未来风险的预期,在投资为定值的前提下,必然是被无限高估的。

因此,所有先投资,后享受细水长流的商品价值的投资类购买行为,和投资本身一样,都属于反人性的消费行为。

这也是能在投资市场在股票或者大宗上赚钱的人,往往被大家羡慕的原因。他们在逆天行事,而且竟然成功了!神。

如果打算让视频网站的会员卖得更好,让更多新用户付费,不瞒诸位说,私以为当前所有会员站的活动或者打折策略都有修缮余地。

事实上我们不需要考虑奶茶和视频会员的例子,换个接近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

20 块钱一个月的会员大家舍不得,40 块钱俩小时的一场电影大家都舍得。

全是影视文娱作品,后者明显价高量少,为什么反而好卖?

因为他清楚的告诉你:花多少钱,能获得什么样的定量服务了。

此为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

20 块钱的奶茶,消费是单通道投资。

你付出的仅仅是钱,几分钟就把奶茶干完了,时间成本忽略不计。

而 20 块钱的视频会员是双通道投资。

你付出的必须有钱,还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把会员的价值最大化。

钱是常量,时间是变量,你不知道这一年你有多少时间来看剧,也不知道网站上吸引你的剧集到底值得不值得你投入这么多时间,所以你犹豫了。

加之还有,看剧是消遣,具有极强可替代性,你担心看剧就俩月,后边十个月你爱上了桌游或者 K 歌,那么会员费就白瞎了。

来源:知乎日报 微信号:zhihuribao

乱世到来以前,一切都有痕迹

伯陵说:

国庆期间重读《资治通鉴》,把东汉到三国的历史进程重新梳理一遍,和大家聊聊。

全文共 1.6 万字,分成两篇发吧,

这是第一篇。

1

公元 102 年,《一人灭五十国的班超》自西域回朝,完成一个生命的轮回,东汉也因 30 年南征北战的赫赫声威,开始最辉煌的时光。

那时东汉的疆域西抵葱岭、北至大漠、南到越南、东达朝鲜半岛,境内土地 730 万顷,户籍人口 5300 万,民生富庶安乐,号称 “永元之隆。”

而在外交方面,东汉的声威远播波斯湾,可谓威震天下四夷宾服。

这是中国的荣耀,也是汉和帝的荣耀。

但世事从不完美,汉和帝将东汉推向极盛的同时,也因为联合宦官诛灭外戚窦氏家族,一手扶持起宦官势力,开东汉重用宦官之先河。

此后百年,东汉的政治舞台就是外戚和宦官的二人转。

汉和帝死后,邓太后临朝称制 16 年,重用邓氏外戚治国理政。邓太后死,汉安帝联合宦官诛杀邓氏外戚夺权,宦官成为东汉政权的话事人。

宦官拥立的汉顺帝死后,外戚梁冀独掌权柄,公卿升降皆一言而决。梁冀拥立的汉桓帝不甘大权旁落,便和宦官诛灭梁冀,东汉政权又回到宦官手里。

国家稳定发展的核心是朝廷稳定传承,在外戚和宦官互相夺权的大环境下,东汉的政经环境动荡不休,导致国势江河日下。

那个民生富庶四夷宾服的大汉,只能在故纸堆里留下存在过的痕迹。

当然了,外戚和宦官唱二人转,不代表东汉皇帝都是任人摆布的傀儡,事实上有些皇帝是非常不错的,虽然称不上明主,但绝不是昏君。

刘备和诸葛亮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的汉桓帝、汉灵帝,就有两个典型的故事。

公元 159 年,汉桓帝曾问侍中爰延:“朕是什么样的皇帝?” 爰延说:“陛下任用贤臣能治政,任用宦官能乱政,所以陛下可以为善,也可以为非,属于汉朝中等皇帝。”

对于皇帝来说,赞美不绝对等于绝对不赞美,爰延这样的回答,属于不给皇帝面子。

但汉桓帝欣赏他的刚直性格,并没有怪罪爰延,直接升为五官中郎将,后来亲自提拔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主管宗室、诸侯和外交事务。

能听得进去话,能明辨是非,汉桓帝不差。

公元 188 年,汉灵帝在洛阳大阅兵,完事后问讨虏校尉盖勋:“卿以为朕今日军威如何?” 盖勋也不客气:“贼寇在边境,陛下却在洛阳阅兵,根本不能彰显武功军威,只是穷兵黩武罢了。”

这不是驳汉灵帝的面子,简直是否定阅兵的政治意义,但汉灵帝反而称赞盖勋:“恨见君晚,群臣初无是言也。”

被大臣否定了,还觉得发现了贤臣,这样的皇帝,怎么也谈不上昏君吧?所以盖勋转身就和袁绍说:“上甚聪明,但蔽于左右耳。”

说完这句话,盖勋便下定决心,要和袁绍一起诛灭宦官。但盖勋不知道,这次诛灭宦官的行动,直接导致东汉灭亡,过程原因我们后面会说到。

回到前文,既然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的两个皇帝,都是明白事理的人,为什么不能力挽狂澜呢?

其实这是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痼疾。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往往起于基层,要么是汉高祖刘邦这种管十里地的亭长,要么是朱元璋这种农民 / 乞丐崛起,即便世代公卿的李世民,也是亲自指挥唐军打天下。

在开国的过程中,他们在生死中得到极大的考验,便磨练出治国统军的本事,不管他们的性格是豁达、奔放还是雄猜,军政能力毫无疑问是同时代的第一人。

否则的话,凭什么他们来开朝建国,凭什么他们的子孙坐拥万里江山?

这些开国皇帝的崛起过程,非常符合 “猛将发自卒伍、宰相起于州部” 的要求。

但随着打江山的时代过去,后世皇帝都成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一辈子难得出宫,更不用说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了,于是这些皇帝都丧失了祖先的能力,成为不知真实世界为何物的傻白甜。

所以皇室也好、门阀也罢,后代出现 “何不食肉糜” 的晋惠帝是常态,出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才是偶然。

汉桓帝和汉灵帝都是少年懵懂的时候,被外戚和宦官请到洛阳,拥立为皇帝,从此远离真实的世界,即便他们再聪明,能力天花板也是很低的。

而且两个皇帝藏在深宫,能接触到的人也有限,无非是外戚、宦官、士族大臣,那么皇帝必然处在信息茧房,以为皇宫的一切就是东汉的一切。

这样的皇帝,根本不可能力挽狂澜,这就是历史的进程造成的必然结果。

那皇宫里的一切是什么呢?

权力。

东汉没有科举制度,不能源源不断的制造根基薄弱、依赖皇权的文武官员,大臣都出自察举制培养起来的士族豪强。他们的第一倾向肯定是维护家族利益,其次是维护朝廷的利益,根本不可能以某个皇帝的利益为核心利益。

所以这帮人可以用来治国,但不能用来夺权。

皇帝要收拢权力,只能借助有共同利益的母族 / 妻族外戚,以及陪自己长大的宦官。

于是东汉百年来始终是外戚和宦官唱二人转,大臣们随风摇摆,谁赢帮谁。

这样的东汉政局,身处权力核心的所有人都没有安全感,外戚不满意、宦官不满意、士族大臣更不满意。

他们都在想办法,让自己得到安全感。

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发生的两次政变,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第一次政变间接催生了 “黄巾起义”,第二次政变直接造成 “董卓进京”,东汉王朝彻底分崩离析。

2

公元 165 年,汉桓帝废邓皇后,准备重新册立皇后。

汉桓帝非常宠爱民间出身的采女田圣,想册立田圣做皇后,这么做一来可以满足自己的心意,二来田圣的家族没有根基,可以避免外戚干政。

但是太尉陈蕃不同意汉桓帝的意见,陈蕃觉得田圣的家族卑微,配不上皇后的地位,极力推荐贵人窦妙做皇后。

陈蕃很有名,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到过 ——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窦妙出身于扶风窦氏,东汉开国功臣窦融的后代,“燕然勒石” 的大将军窦宪的同族,家族势力盘根错节,更重要的是,窦妙的父亲窦武是已经士族化的官员。

这样来看,陈蕃的意思是不是很明显了?

窦武脱离武将习气,已经士族化了,那么必然和士族保持同样的立场。一旦窦妙被册立为皇后,按照东汉的政治传统,汉桓帝死后,窦武做为外戚必然是大将军录尚书事,掌握东汉最高权力。

一个掌握最高权力,又和士族保持一致立场的外戚,便是陈蕃梦寐以求的政治盟友。

陈蕃极力推荐窦妙做皇后,目的就在这里。

而且陈蕃推荐窦妙的同时,大量朝廷官员也上书,不同意册立田圣做皇后,要求册立窦妙这种门第显赫的女子。

事情做的这么明显,要说士族大臣没有串联,那就见鬼了。

汉桓帝没有嘉靖 “大礼议” 的能力,便向陈蕃和大臣妥协,册立窦妙做皇后,封窦武为城门校尉、槐里侯。

册立窦妙为皇后,是外戚和士族结盟的标志性事件。

他们结盟的唯一目的是诛杀宦官,明线上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暗线上夺取朝廷权力,保护士族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果窦武识相,就彻底加入士族分享权力,如果窦武不识相,士族们便踢开窦武独掌权力,直接从东汉过渡到士族掌权的西晋。

当然了,士族要诛杀宦官,利益增殖的天然属性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确实是宦官的政治能力太低劣了。

随便列举一些宦官的劣迹:

中常侍侯览的哥哥是益州刺史,残暴贪婪,在益州积累了亿万家财,被征回洛阳时装了 300 辆车,都是金银锦帛。

中常侍左悺的哥哥是九卿之一的太仆,封南乡侯,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无数钱财,并且放纵宾客打家劫舍。

中常侍管霸、苏康派人到郡县,依仗权势贱买良田美宅,谁敢过问就是谁的错。

中常侍徐璜的侄子徐宣是下邳县令,想娶原汝南太守李嵩的女儿,李嵩拒婚以后,徐宣带人闯入李嵩家,绑走姑娘以后残忍杀害。

小黄门张让的弟弟是野王县令,贪残无道,经常做一些破家灭门的勾当。

如此等等。

这些宦官是汉桓帝的亲信,他们做官的亲戚,是汉桓帝的皇权延申到地方的重要途径,结果宦官集团不上道,以官员身份做土匪,典型的官盗。

所以士族和宦官,不仅是争夺工作岗位的权力斗争,增殖利益的经济斗争,更是 “治国” 和 “乱国” 的路线斗争。

这种程度的斗争,不激烈才见鬼了。

陈蕃和窦武的谋划很好,士族感觉局势明朗,胜利很快到来,于是在汉桓帝去世前就开始做准备工作。

公元 166 年,洛阳的 3 万太学生在名士郭泰、贾彪的号召下,感觉东汉的国势不稳,必须和名高望重的士族官员站在一起,诛除宦官、重整朝政、还大汉朗朗乾坤。

他们给士族官员们唱赞歌:“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暴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

李元礼是留下 “跳龙门” 典故的李膺,时任位高权重的司隶校尉,陈仲举是陈蕃,时任三公之一的太尉,王叔茂是做过南阳太守的王畅。

太学生给士族官员唱赞歌,士族官员和太学生联合,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这是士族官员和知名学者直接发起的学生运动,要借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掌控社会舆论,形成 “谁不服打谁” 的恐怖风气,进而逼迫朝廷,达到诛杀宦官的政治目的。

当时有句话:“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你感受一下威力有多大?

甚至当年春夏大雨连绵,影响了农业耕种,他们也说成是大臣作威作福导致的。这里的大臣,当然不是士族官员,而是皇帝的亲信宦官。

士族大臣和宦官都有了队伍,大战一触即发。

公元 166 年,南阳太守成瑨逮捕富商张汎,此人和宦官的关系极深,但成瑨不管,定罪名杀掉张汎家族 200 多人。太原太守刘质逮捕为非作歹的小黄门赵津,杀之。徐璜侄子徐宣的罪行爆发,东海相黄浮立即逮捕徐宣,斩首于闹市。中常侍侯览家族残害百姓,山阳太守翟超扒掉侯览家族的豪宅和祖坟,家产全部充公。

这四件事都是士族大臣镇压宦官亲信,被宦官视为士族大臣挑起的全面战争,而汉桓帝也认为,攻击宦官就是挑战皇权,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成瑨、刘质死在监狱里,翟超、黄浮剃发为奴。

这样的结果,士族大臣当然不满意,司隶校尉李膺更耿直:“皇帝不让杀宦官,我偏杀给你看”,随后便把和宦官有关系的方士张成逮捕杀掉。

紧接着宦官向汉桓帝告状:

“李膺和太学生同气连枝,并且在州郡拓展影响力,已经组成庞大的势力。”

士族大臣杀宦官是挑战皇权,结党更是皇帝的大忌,汉桓帝大怒,下令郡国逮捕党人 200 余人,全部罢官回乡,禁锢终生。

这就是东汉末年的 “党锢之祸”,士族大臣和宦官的第一次斗争全面失败。

此后 “党锢之祸” 被认为是汉桓帝昏庸的象征,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桓帝,遇到这样的事,恐怕也没有别的办法 ——

保护宦官镇压党人,江山还是自己的,保护党人镇压宦官,恐怕自己就被架空了。

在这次士族和宦官的斗争中,陈蕃、窦武都巧妙的避开了,他们在等待机会,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算。

公元 167 年 12 月,汉桓帝驾崩于德阳殿,士族的机会到了。

因为汉桓帝没有留下子嗣,皇后窦妙临朝称制,成为决定下一任皇帝的人。窦妙召父亲窦武、侍御史刘鯈问谁继位合适,刘鯈说解渎亭侯刘宏最合适,于是窦妙便决定立刘宏为皇帝。

刘宏便是汉灵帝,那年才 12 岁。

公元 168 年正月,陈蕃升任太傅,窦武以外戚和拥立的双重身份,从城门校尉升任大将军,封闻喜侯,窦氏子侄共掌机要兵权,二人与司徒胡广共录尚书事,也就是东汉的日常事务,他们三人说了算。

今日大权在握,再想想 “党锢之祸” 的耻辱失败,窦武和陈蕃不禁热血上涌,此时不报仇更待何时,诛杀宦官彻底结束这一切吧。

陈蕃一定庆幸 3 年前的决定。

支持窦妙做皇后,果然换来外戚和士族共进退,而窦妙也感激陈蕃的支持,临朝称制以后,将政务都交给陈蕃和窦武,基本不亲自过问。

但窦妙毕竟是后宫寡妇,不可能整天和士族大臣们混一起,宦官自然是离不开的,为了自己的安全以及日常生活,窦妙便经常赏赐宦官。

这就戳到陈蕃和窦武的痛处:

“我们要诛杀宦官,太后怎么能亲近宦官呢,万一宦官得势,或者皇帝长大联合宦官反杀我们怎么办?”

邓、梁、窦氏外戚的鲜血,党锢之祸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于是窦武和陈蕃给窦妙上书:“曹节、王甫等操弄国权,祸乱海内,今不诛之后必难图,宜悉诛废以清朝廷。”

注意看,宜悉诛废的意思是全部杀掉,一个不留。

宦官是封建王朝必不可少的部分,全部杀掉显然不可能,要整顿朝纲,只需杀掉犯罪的宦官即可。

太后窦妙明白这个道理,便不同意陈蕃和窦武的意见,而陈蕃和窦武已经被百年来的血腥政治搞怕了,一定要杀掉全部宦官,他们才能安心。

于是陈蕃和窦武一次次上书,太后窦妙一次次驳回。

经过几个月的扯皮,陈蕃和窦武的耐心逐渐耗尽,决定撇开太后窦妙独立行动,即发动诛杀宦官的政变。

熟悉三国的朋友肯定看明白了,陈蕃和窦武的行动,其实就是袁绍和何进的预演。

窦武和陈蕃提拔朱寓为司隶校尉、刘祐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令、小黄门山冰为黄门令。这份人事任免,基本控制了首都的关键岗位。

一切部署妥当,随时可以发起致命一击,但就在这个时候,变故突然发生了。

9 月的某天,窦武下班回家,宦官朱瑀发现了窦武和陈蕃的奏章,知道他们要诛杀所有宦官,大怒:“中官放纵者,自可诛耳,我曹何罪,而当尽见族灭?”

这句话是大部分宦官的心声。

宦官进宫也是混口饭吃,你们要杀人也得符合东汉基本法,有罪便杀无罪释放,怎么能全部杀掉呢?我们招谁惹谁了?

于是,宦官当夜便歃血为盟,决定反击陈蕃和窦武,以及满朝的士族大臣。

宦官们拟定了口号:“陈蕃、窦武准备废立皇帝,属于大逆不道”,然后挟持汉灵帝到德阳殿,软禁太后窦妙,用玉玺调动军队逮捕陈蕃、窦武。

这时已是深夜,陈蕃在办公室休息,听说宦官调动军队抓人,便带领 80 多名官吏持刀反击,被新任黄门令王甫逮捕,送到监狱杀死。

窦武听闻宫中出现变故,便跑到侄子窦绍的步兵营举兵对抗,宦官则发布诏书,命令名将张奂领禁军攻窦武,第二天上午,窦武兵败自杀。

至此,用半年时间准备诛杀宦官的外戚、士族领袖,被宦官用一夜时间反杀。

而后窦武家族被流放日南郡(越南),太后窦妙迁居南宫,窦武和陈蕃举荐的士族大臣、门生故吏,要么自杀,要么被宦官禁锢终生,一辈子不准出仕做官。

此后 20 年宦官一手遮天,原本想和士族分享利益的外戚销声匿迹,原本想独掌政权的士族郁郁不得志,东汉从三足鼎立变成宦官一柱擎天。

史书写道:“于是群小得志,士大夫皆气丧。”

其实也可以理解。

士族大臣本应该是国家政权的主体,结果却在宦官和外戚斗争的时候,被迫随风摇摆,和外戚结盟准备诛杀宦官,却被宦官反杀,一败涂地。

换做你是士族大臣,恐怕也不会甘心。

这股气一直憋在士族大臣的心里,他们依然在潜伏,等待着机会再次降临。

窦武、陈蕃和宦官的斗争,看起来和三国没关系,但这次政变以及窦武、陈蕃的命运,给后来者造成巨大的心里震动。

20 年后的下一场政变中,一切外人看来不合理的行为,其实都能在窦武和陈蕃的命运里找到影子。

3

在班超经营西域到董卓进京的百年时间里,很多士族在政治斗争中灰飞烟灭,但汝南袁氏深谙政治斗争的精髓,不论洛阳如何风云变幻,始终屹立不倒。

不仅没有倒,汝南袁氏连续 4 代人出任三公的高职。

例如袁安在汉和帝年间担任司徒、第三子袁敞做了司空、孙子袁汤做了太尉、曾孙袁逢做了司空、袁隗做了太傅,第五代便是袁绍和袁术。

除了直系子孙以外,那些袁氏的旁系成员也纷纷出任太守、中郎将、郎中等显赫职位。

这份履历,相当于某个人 45 年便成为五大书记之一,然后每次换班子都有后人成为常委,到现在已经深耕了 4 代人。

当然,这只是简单的类比,我们现代中国没有这样的人,但汝南袁氏利用人才察举制和经济庄园制,却实实在在的做到了。

汝南袁氏不仅以名望成为士族领袖,也凭借 4 代高官提拔、联姻、结交的亲朋好友和门生故吏,成为影响东汉走向的关键家族。

《三国志》里说:“自安以下,皆博爱容众,无所拣择。宾客入其门,无贤愚皆得所欲,为天下所归,由是势倾天下。”

汝南袁氏的势力有多么煊赫,你感受一下?

到了东汉末年的汉灵帝时代,袁隗是汝南袁氏的大家长,同时也是士族大臣的领袖,而袁绍做为袁氏新秀,更是青出于蓝。

袁绍继承了祖上博爱宽容的风格,年轻时在洛阳隐居,“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和曹操、张邈、何颙、许攸都是关系非常好的朋友。

这些人里,曹操是宦官之后,许攸是名士,张邈和何颙是 “党锢之祸” 的重要人物,尤其是何颙,和陈蕃、李膺的关系很好。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袁绍结交人物是有选择的。

和曹操交好,关键时候可以和宦官牵线搭桥,和张邈、何颙交好,可以和受迫害的党人联络,和许攸交好,可以和人身自由的士人保持关系。

方方面面,袁绍都照顾到了。

袁绍结交的这些人,长辈袁隗肯定是知道的,甚至是默许鼓励的。

那时袁家的政治分工应该是,袁隗在朝为官,维护明面上的家族声望和政治影响力,袁绍在野隐居,收拢暗线上的人才和势力。

那么袁家要做什么已经很明显了,一旦机会到来,袁家做为士族领袖,要扛起先辈 “诛灭宦官” 的大旗,彻底清算百年历史。

这个问题,可能宦官也发现了。

中常侍赵忠就问:“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

史书上说,这是赵忠和宦官们说的话,但我觉得,应该是赵忠专门放出来的风声,用来敲打袁绍以及汝南袁氏代表的士族,否则的话,简简单单的一句吐槽,不可能闹得满城风雨。

所以袁隗听到赵忠的话,立即数落袁绍 “汝且破我家”,意思是现在还不是时候,低调一些,赶紧找份正经工作掩人耳目吧。

于是袁绍加入大将军何进的幕府,成为重要幕僚。

2

何进是公元 184 年做大将军的。

那年 “黄巾起义” 爆发,起因是农民受不了地方苛捐杂税的盘剥,尤其是宦官亲信任职的地方,盘剥非常严重,而党人看不到翻身的希望,有些党人和黄巾军勾通,准备颠覆汉朝谋求翻身。

汉灵帝火速提拔何皇后的哥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命令他率领左右羽林、五营营士镇守京师,并且任命函谷、太谷、孟津等八关都尉,做为洛阳的外围防御圈。

至于出征平叛,则由北中郎将卢植、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挂帅。

至此,何进这个南阳屠户的儿子,依仗何皇后的关系,成为东汉新一代的外戚领袖,而袁绍进入何进的幕府,其实是士族领袖和外戚领袖结盟,和陈蕃、窦武结盟是不同时代的同一件事。

那为什么以前的皇后都出自名门望族,唯独汉灵帝的何皇后,出自南阳屠户之家,做成汉桓帝没做成的事?

因为经过百年的血腥杀戮,宦官也怕了,而且独掌东汉政权 20 年,宦官已经惹得天怒人怨,丝毫没有声望可言,宦官想和外戚结盟,共同镇压士族分享天下。

所以洛阳宫廷选采女进宫的时候,宦官郭胜在南阳选了根基薄弱的美少女何氏,进宫后一路送到汉灵帝的床上,最终得到汉灵帝的宠爱。

这是宦官的外戚养成计划。

而且宦官选中的美少女,肯定不止何氏一人,只是因为何氏的肚子争气,于公元 176 年生下皇子刘辩,从而才成为宦官的重点押宝对象。

也正因为如此,何皇后杀掉皇子刘协的母亲王美人,汉灵帝要废皇后,宦官们才各自掏出数千万家财送给汉灵帝,要保住何皇后的地位。

如果汉灵帝废了何皇后,那宦官们的外戚养成计划便夭折了,这就是后来中常侍张让和何进吐露心声时说的:

“但欲托卿门户耳。”

东汉走到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四角关系。

第一,皇帝要坐稳江山,必须重用宦官及其爪牙,做为皇权的延申。

第二,宦官要保证地位和权力,必须和外戚结盟,共同镇压士族分享天下。

第三,百年血腥杀戮,尤其是窦武和陈蕃的结局,让外戚面对宦官没有安全感。

第四,士族累积了百年的怨气,对宦官恨之入骨,时刻准备借外戚之力扳倒宦官,然后一脚踢掉外戚,彻底清算历史旧账。

于是汉灵帝明知宦官作恶却不整治,宦官培养了何氏外戚,大将军何进重用了袁绍,汝南袁氏做为士族领袖却投入何进门下。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个四角关系是东汉末年解不开的结构性矛盾,汉灵帝在的时候可以勉强和平共处,一旦汉灵帝去世,便是外戚、宦官、士族决战的时候。

而这次决战是东汉百年矛盾的总爆发,直接打碎了东汉的江山。

跟可口可乐斗了 100 年,百事早就赢了

撰文 / 晓圆
来源 / 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

提起百事,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可乐,还是饮料界的 “万年老二”?

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这张图:

1

这是百事跟可口可乐公司过去几年的营业收入。百事公司始终高出可口可乐一截,而且两者的差距还在逐年拉大。2021 年,百事的营收已经是可口可乐的 2 倍多 [1][2]。

2022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上,百事排在 143 位,大幅领先可口可乐 216 个位次 [3]。

你可能会觉得意外,为什么百事公司能领先可口可乐这么多?要知道,可口可乐在上海封控期间一度成了 “硬通货”,百事可乐却没什么存在感。

原来这些年,百事公司一直都在闷声发大财,它根本不靠可乐赚钱。

2

百事不靠可乐赚钱,靠什么

可乐,只是百事商业版图的冰山一角。

薯片界口味 “内卷” 最严重的乐事,在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的超市或者便利店都能买到,还占据了中国薯片市场超过一半的份额,这个品牌从 1965 年开始就是百事所有。

3

乐事薯片,是如今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薯片 / 图虫创意

桂格燕麦,中国人从小吃到大的品牌,2001 年被百事纳入麾下,还有线上零食三巨头之一的百草味,在全国各大超市开设 1000 多家专柜,深受妈妈们喜爱的五谷磨坊,如今也是百事旗下的品牌。

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立顿旗下有一款即饮茶,最早也是百事跟联合利华合作推出的。百事还涉足了咖啡行业,超市里常见的星巴克罐装咖啡就是星巴克跟百事合资一起做的。

不同于可口可乐专心做饮料,百事公司的定位是食品饮料企业,承包了大众吃喝的方方面面。去年 Food Engineering 发布的榜单中,百事更取代常年霸占第一名的雀巢,成为全球食品饮料行业的老大 [4]。

从产品构成上来看,目前百事可乐旗下主要包括碳酸饮料、非碳酸饮料以及食品三大类产品线,在全球拥有或者部分持有的品牌商标数量超过 120 个 [2],其中有 22 个品牌的年零售额都在十亿美元以上 [5]。

这里面,百事赚钱的大头不是饮料,而是食品。

1965 年,百事可乐凭借其全球的销售网络,成功拿下零食巨头菲多利(Firto-Lay)与其组成百事公司,从此踏入食品行业。彼时菲多利已是全美最大的薯片生产商,拥有菲多利、乐事、奇多等品牌 [6]。

4

菲多利曾是美国第一大薯片生产商 / 图虫创意

经过不断的扩张,到了 2012 年,百事公司的食品业务收入首次超越了饮料业务 [7]。如今这个差距进一步扩大,2021 年百事食品的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 55%[2]。

除了卖各种各样的薯片、燕麦产品之外,百事还生产中东人最爱的鹰嘴豆泥,美国人喜欢的早餐煎饼制作用的预拌粉,以及速食的意大利面、米饭等等。

虽然不再依靠可乐赚钱,但不得不说,这款畅销了上百年的 “糖浆水”,对百事依旧意义重大。

毕竟,百事可乐的发明直接促成了这家公司的诞生和崛起。1880 年代,美国一个药剂师无意中发明了一种由可乐果、香草和珍贵精油混合而成的碳酸饮料,取名为 Pepsi Cola,随后创立百事可乐公司 [8]。到了 1965 年,靠着可乐这一种产品,百事已经打开全球超过 100 个国家的销售渠道 [6]。

5

到如今,百事可乐,仍然是百事公司的 “脸面”。

长期以来,百事可乐的广告都被大众津津乐道。广告里的明星代言人们经常会尝试一些很 “潮” 的造型,蓝色的头发、夸张的妆容和服装,有网友吐槽 “用力过猛”,但这恰恰是百事 “年轻化” 的用心良苦。

还有跟可口可乐的百年大战,从线下的广告一直延续到线上的营销,百事热衷于主动出击,可口可乐每次也都认真回应,再加上网友积极配合,这出 “双簧戏” 唱得精彩绝伦。

在魔性广告的洗脑下,在跟可口可乐永无休止的红蓝大战中,人们不断加深百事在饮料界 “万年老二” 的印象,以至于这家公司在其他领域弯道超车,也被忽略了。

6

超越可口可乐,百事做了什么

当然,百事公司也曾经为了 “第一可乐” 这个目标努力过。

因为比可口可乐晚了 12 年诞生,百事可乐最早在美国的存在感不算太高,还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破产,不得已变卖资产。1922 至 1933 年间,百事甚至有三次差点被当时的大股东卖给可口可乐 [9]。

好不容易恢复过来,百事可乐决定不再坐以待毙。1934 年,随着百事推出一款 350ml 左右,比可口可乐容量多一倍,价格却依然卖 5 美分的大瓶装可乐,一场可乐营销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9][10]。

7

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让百事立马品尝到了销量上涨的滋味,公司利润在 1936 至 1938 间翻了一番 [9]。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百事跟可口可乐的竞争都不在明面上,直到 1975 年,百事公司用一场品尝实验,第一次向可口可乐发起 “进攻”。百事撕掉商标,让参与者品尝哪款可乐更好喝,最终百事可乐获胜 [11]。

紧接着,百事又在可口可乐的 “新可乐” 失败后立马推出广告,针对可口可乐快乐、健康和愉快等标签,宣传百事可乐是 “新一代美国人的选择”。也是在这个时候,百事签下了当时深受美国年轻人欢迎的流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在明星效应中尝到甜头,从此走上了找明星代言的路子 [10]。

8

这一套组合拳让百事收获了看得见的增长,可乐的市场份额在美国从 1970 年的 12.4%,一度最高涨到 1990 年的 30% 左右,跟可口可乐的差距也不断缩小 [12]。

然而或许是多年以来,可口可乐经典的口味已经深入人心,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百事可乐都被可口可乐压过一头。如今在可乐界,百事几乎是坐稳了老二的位置。

目前在中国市场,2021 年,可口可乐占比达到 59.5%,百事可乐则拥有 32.7% 的份额 [13]。

虽然没能成为可乐界的第一,但百事或许已经没那么在意了。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百事公司就决定不再执着于可乐这个赛道,而是跳出整个饮料行业,拥抱食品行业的蓝海。

9

与很多大公司一样,并购成为了百事进入新领域的主要方式。

为了打响第一枪,百事公司上来就瞄准了一只巨头,已经上市的零食公司菲多利。彼时菲多利的产品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销售,看中了百事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双方一拍即合 [6]。

1975 年,在两家合并后的第十年,百事公司的总收入从 5.1 亿美元涨到了 23 亿美元,翻了将近 4 倍 [14]。

另外一项关键的并购发生在 2000 年,当时百事、可口可乐以及著名的乳品制造商达能同时盯上了桂格燕麦公司。最初可口可乐以 157 亿美元的收购价占得先机,谁知道第二天可口可乐突然反悔放弃收购。排在第二的百事公司 “捡了个便宜”,以 138 亿美元拿下桂格燕麦公司,此后在食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5]。

可以说,百事如今在食品领域的成功,也有当初可口可口出的一份力。

这边百事忙着收购五花八门的食品公司,另一边可口可乐却对做零食兴趣不大。

作为 “全世界最不多元化的公司”,可口可乐一百多年来自始自终都聚焦在饮料行业,甚至为了更专注,将瓶子、罐子的生产全部外包了出去,专门只研发和生产可乐原浆配方。

就这样,可口可乐坐稳了 “可乐一哥” 的位置,但在营收上,百事已经把大哥远远甩在身后。

10

多元化战略,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收入碾压可口可乐,但从净利润来看,2021 财年百事收获了 76 亿美元,却落后于可口可乐的 103 亿美元 [1][2]。百事赚的多,留下的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成本过高。

翻开百事公司的财务报表你就会发现,准确一点来说,主要是营销成本。

11

近三年,百事公司的营销成本基本都在 50 亿美元上下波动,还不包括给经销商的补贴以及给消费者打折产生的费用。在营销成本中,其中百事的广告费用又占了大头,能达到 65% 以上 [16]。

虽然说庞大的营销支出,在竞争激烈的食品饮料行业已是常态。对于百事来说,花这么大价钱做宣传,也跟其采取的多元化战略分不开关系。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产品品类越多,百事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也是成倍增加的。

可乐界有老对手可口可乐,薯片这块,百事则需要在不同市场跟不同品牌竞争,比如中国市场的可比克、上好佳;美国市场的手工薯片品牌 Kettle,还有品客、贺氏 Herr’s 等等。

12

即便是小众一点的燕麦领域,除了西麦、雀巢这样的老牌子,也有不断崛起的王饱饱等新晋品牌。流水的对手,铁打的百事,营销战争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

除了营销成本,因为产品品类繁杂,百事也比专注单一赛道的公司承担着更多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如何在背负高额成本的情况下持续增长,这是多元化为百事带来的难题。

不过,正是因为产品线丰富,百事也有很多方法来维持增长,比如说涨价。

今年第一季度,百事先后对旗下薯片、饮品进行了提价。以中国市场为例,500ml 的百事可乐和无糖版、美年达、七喜的价格分别从 3 元涨至 3.5 元,乐事薯片则有个别产品价格上调 10% 左右 [17][18]。

涨价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百事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业绩表现好于预期,收入同比上涨 5.2%[19]。

产品线众多,有时也相当于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面对意外的疫情冲击,百事也显得更加从容。

过去几年,大批餐厅、电影院关闭,饮料行业遭遇冲击,2020 年可口可乐营收为 330.14 亿美元,同比下降 11%[20];手握食品饮料两大板块的百事明显好过很多,2020 年营收还比上一年提高了 4.8%[21]。

另一方面,多样的产品线也让百事拥有了食品饮料行业里,数一数二的上新速度。

最典型的就是乐事,称得上薯片界的 “卷王”,除了每年特殊时节的不同限定口味,最近几年乐事更是大搞联名,泡泡玛特、大白兔、周黑鸭、五芳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乐事薯片不敢出的口味。

13

相比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也更喜欢开发新口味,几乎年年坚持上新,比如 2019 年的雪岩焦糖味、树莓味,2020 年的青柠味,去年又推出桂花口味、白桃乌龙、白柚青竹味等。

在这个消费者口味瞬息变幻的时代,品牌上新越快,能够越长时间占领商品货架,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更不容易失去原本的市场地位。

百事走的并不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但是作为一家百年企业却并未懈怠,在跟无数竞争对手你追我赶之中持续创新和变化。要说这家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那恐怕就是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