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养鸽子都能出事啊

@李鸿政: 大家好,我是李医生。# 李医生讲病例#

39 岁男子,据说是个绘画师。

这两个星期来咳嗽厉害,后来一天还咳出血来了,这下不得了了

赶紧去了医院,看了急诊。

急诊科医师仔细一问,其实咳血也不多,就是有小几口,但也不能大意。这个年龄的男子,咳血最需要警惕是什么疾病,知道么。急诊科老马问身旁的规培医师。

肺癌、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白血病、肺炎、心衰等等都可能导致咳血。规培医师迅速反应过来,把脑海中能想到的导致咳血的疾病都念了出来。

老马对这个回答还比较满意,基本上都说到点子上了。现在患者没有继续咳血了,生命体征也稳定,不着急处理,但是要密切观察。同时还要完善相关检查,其中最关键的是胸部 CT。

做个胸部 CT,看看是什么情况,必要时候要住院。老马跟患者说。

可能是肺癌么?医生。患者有些担心,他刚刚都听到了规培医师说的。

有这个可能性,但不确定,所以要做检查。做个胸部 CT,就一清二楚了。

做 CT 过程很顺利。

报告很快也出来了。

老马一看这报告,眉头就皱起来了。

可能是个肺部肿瘤,还不确定,最好是住院进一步观察。报告上写着 “右肺下叶占位性病变、肺内多发结节”,可能是个肺癌,但 CT 平扫是无法直接下结论的,所以只能说是个占位性病变。

患者听完后,整个人都傻了。

这其实是很客观的话。

患者失魂落魄地办理了住院手续,然后打电话让家里人过来了,是患者的老婆。他们都没想到,这次看病竟然看出了一个肺癌。

这肺部肿瘤是早期还是晚期啊,医生。

不是肺癌,现在还不能确定是肺癌。老马再次给患者和家属强调,你们先住院,进一步检查了再说。

老马自己口中这么说,但心里头还是隐隐担心的,这个年纪,又咳嗽又咳血,胸部 CT 还看到肺里面有占位,多数情况是肺癌了。

病人收入呼吸内科进一步治疗。

呼吸内科医师认为患者是个肺癌可能性高,毕竟胸部 CT 看起来像,肺癌跟普通肺炎、肺结核等等还是有区别的。但奇怪的是,所有肿瘤指标结果出来了,都不高,都是正常的。

这也是可以解释的,肿瘤指标不是 100% 会升高的,很多肿瘤病人的肿瘤标志物都是正常的,不能因为肿瘤标志物正常就排除肺癌。

患者还有发热呢,血常规看到白细胞计数也是偏高的,说不定是个肺炎、肺脓肿等等,但典型的肺脓肿不是这样的,典型的肺脓肿会有高热、血白细胞计数很高、患者会咳嗽很多浓痰等等。

患者不像肺脓肿。

会不会是肺结核呢?管床医生问。

典型的肺结核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咳血,还有发热、乏力、盗汗等等,患者住院这几天都有低热,真不能轻易排除肺结核可能性。但是胸部 CT 看起来不像是肺结核啊。再说,我们反复留了很多次痰涂片都没有找到抗酸杆菌(可以理解为结核杆菌),不大像肺结核。上级医生分析说。上级医生分析的基本上也是管床医生所想的。大家观点差不多。

再复查一个胸部 CT 吧,这次要做胸部 CT 平扫 + 增强扫描,看清楚一些。上级医生说。
所谓的增强扫描,就是在做 CT 前往患者血管注射入一些造影剂,这些造影剂能被 CT 捕捉到,能从图像上反映出来,所以称之为造影剂。如果患者是肺癌,那么癌肿里面会有丰富的血管才对,因为肿瘤细胞往往是代谢旺盛的,这需要丰富的血运来支撑,所以癌肿的血管是很多的。有丰富的血运,那么造影剂也会聚集到这边来,CT 就能看到,并且据此判断是不是肺癌。而如果是肺脓肿或者其他,肿块里面血运没那么丰富,自然造影剂进入也没那么多,所以表现出来的图形跟肺癌是有所不同的。

这边是 CT 增强的功能所在。

解释完后,患者签字同意做胸部 CT 增强扫描。

结果当天下午就出来了。

放射科医师的报告写着,怀疑肺癌可能,建议进一步结合临床。

管床医生和上级医生找来片子,仔细瞧了又瞧,看起来的确像肺癌。但没有病理之前,谁也不敢夸下海口说这就是肺癌。

CT 毕竟仅仅是辅助检查,肺癌这个诊断是很慎重的。因为一旦认为是肺癌,接下来就要联系肿瘤科或者胸外科了。

怀疑肺癌,但还不能确定。

你要把实情告诉我,不要隐瞒,我虽然害怕,但是我能接受的。患者(绘画师)盯着管床医生的眼睛,用一种哀求的语气问他。

管床医生只好打开电脑报告系统,让患者直接看报告的结论,呶您看,这里明确写着,怀疑肺癌,没有说一定是。没有病理组织检查,是没办法确定肺癌的。

那要怎么样取得病理组织?患者问。

那就得做肺部穿刺活检术。管床医生说。因为你这个肺部的肿块比较靠近后背,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用一根针从后背刺入,刺到肿块里面,钳夹一部分组织出来拿去化验,如果是肿瘤,我们会在里面找到癌细胞的。

患者怔住了,喉头动了一下,铁青着脸。显然,他的确是很害怕。

能不能不穿刺,就能明确的?

我们有麻醉的,不会太痛。管床医生试图说服患者同意肺穿刺。

我听说有个很贵的检查,叫做什么 PET-CT 的,也能诊断是不是肿瘤,是么。

管床医生呃了一声,说 pet-ct 是无创的,能协助判断有没有肿瘤远处转移,也能帮助判断是不是肿瘤,但那个也不是 100% 准确的。而且是自费项目,差不多得一万块钱吧。

我能不能先做这个,做完这个如果觉得不像肿瘤,就不用穿刺了?患者问。

你做了这个 pet-ct 可能还是需要肺穿刺的。管床医生实话实说。

患者沉吟了一下,说还是决定做这个检查。

管床医生请示了上级医生,安排了患者到外院做了 PET-CT 检查。

期间患者还是在用抗生素治疗,但患者还是反复有低热,这更加坚定管床医生的想法了,患者大概率就是一个肺癌,这个发热应该是肿瘤相关发热,不是感染性发热,否则为什么用了这么长时间的抗生素都还在发热呢。

上级医生查房时又提了一句,还是得完善风湿免疫方面检查,患者这么长时间的发热,别搞不好是免疫系统方面疾病,果真如此,我们就被敌军绕晕了。

长时间发热的病人,最常见的三大病因是:感染、肿瘤、风湿免疫疾病。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到这一点。上级医生说。此外,完善 HIV 检查吧。

HIV?管床医生疑惑了。

上级医生解释说,查 HIV 没有什么根据,只是我的一个直觉,我总感觉这个患者没那么简单,能做的检查都做了再说,发热的病人什么情况都可能有,我们不要把思维固死在肿瘤这里了。万一患者是个艾滋病,那咱们就都瞎折腾了。

管床医生缓缓点头,按照上级医生查房意见执行了。

很快,PET-CT 结果回报了,结论是,不支持肿瘤病变。PET-CT 这个检查还是比较靠谱的,做检查时医生也会往患者静脉注射一些物质,这些物质会被代谢旺盛的肿瘤细胞所摄取,如果片子看到某个地方有很高浓度的这个物质集聚,就要怀疑这里是肿瘤了。

但患者没有。

这个报告让患者兴奋了很久。他终于露出了笑脸,这是住院一个星期多时间以来的第一次笑容。

怎么回事呢,胸部 CT 提示是肺癌,但 PET-CT 又不支持肺癌,患者到底是不是肺癌呢。

最有价值的肺穿刺活检,患者偏不肯。那就要签字,记录清楚,别到时候惹官司了。

要想搞明白是不是肺癌,还是要拿到病理。

患者说还是暂时决定不做这个穿刺了。

签好字,管床医生准备转身离开时,患者老婆说,你在这里住院 10 天了,家里的鸽子也快饿地不成人样了,我管不了那几只小东西。

患者苦笑着说,我都这样了,还管的着它们,让它们自食其力吧。

平常无奇的两句对话,却让管床医生怔住了。

他回过头来,盯着患者老婆,你刚刚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患者和他老婆面面相觑,我们在聊我们家的鸽子,不是说你们不好,您别误会。

你们家养了鸽子?管床医生瞪大了眼睛,似乎发现了新大陆。

患者和家属无比疑惑,轻轻点头,说是养了几只鸽子。这,有什么问题么?

管床医生一拍大腿,说这就对了。然后哈哈大笑,转身走了。

留下患者和家属一脸茫然。

管床医生把患者家里养鸽子这个情况告诉了上级医生,上级医生也如获至宝,眼睛发光,说现在就让护士给他抽血,查隐球菌抗原。

隐球菌是一种真菌,经常会在泥土、鸽子粪便里面存活,如果被人吸入呼吸道,是可能引起隐球菌感染的。

这是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兴奋的原因。

患者如果真的是隐球菌肺炎,那么可以解释这一切,隐球菌可以在肺里面引起肿块,还可以导致患者咳血,还会有发热,经常会跟肿瘤混淆,这也是为什么胸部 CT 一直提示是肺癌,而 PET-CT 认为不是肿瘤的原因了。

患者极有可能是隐球菌肺炎啊。

就在医生们以为掌握关键信息时,另一名医生说,患者的 HIV 报告出来了,是阴性的。

HIV 阴性。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个好事情,但对于上级医生和管床医生来说,则是当头一棒。因为隐球菌肺炎通常是发生在免疫缺陷的病人身上,最常见的就是艾滋病患者。一般身体健康的人是不大可能感染隐球菌的,否则那么多养鸽子的都遭殃了。

免疫正常的人,也可能发生隐球菌肺炎。上级医生缓缓说了一句,随后又加了一句,但概率差不多是十万分之一。

管床医生顿时也泄气了,看来患者养鸽子这个事情仅仅是个巧合。患者肺部肿块、发热、咳血的原因还是没找到,还是得进一步检查。

不管怎么样,先查了隐球菌抗原再说,万一我们中彩票了呢。上级医生打趣说。

患者听到医生怀疑自己是隐球菌肺炎,也开心了很多,最起码这不是肺癌。也很配合抽了血化验。

等待结果的过程是漫长的。

结果出来了。

阴性。

患者的隐球菌抗原是阴性的。

如果患者真的是隐球菌感染,那么血液里面应该会有这个真菌的抗原,如果阳性,那么几乎可以断定诊断。但现在结果是阴性的,这说明,患者可能压根就不是隐球菌肺炎。管床医生也接受了这个事实,单纯靠一个养鸽子的事实就想锁定一个疾病,那也太容易了吧。

患者知道不是隐球菌肺炎后,又失望了。

那会到底是什么疾病呢?

我们还是高度怀疑肺癌,我们建议不要耽误时间了,还是尽早拿到病理,搞清楚诊断,该化疗化疗,该手术手术。管床医生再一次建议患者。

经皮肺穿刺活检是很成熟的技术,我们可以在 CT 的引导下穿刺,确保安全。只要拿到病理组织化验,到那时候是神是鬼就一目了然了,我们也不用猜来猜去了。管床医生说。

患者思前想后,最终终于决定,同意做经皮肺穿刺了。

第二天上午,就在 CT 室,在 CT 的引导下穿刺,成功取出了病理组织。

整个过程比较顺利。患者安然无恙。

穿刺后的第二天,患者都仍然有发热,时不时都还是有咳血。

第二天下午结果就出来了。

结果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病理组织中没有癌细胞。

没有结核杆菌。

但是,病理涂片中可见大量隐球菌孢子,而且 PAS 染色阳性。隐球菌常用的病理涂片染色方法就是这个 PAS 染色,现在这个染色是阳性的,意味着这些钳夹出来的病理组织里面有隐球菌生长,更何况,病理科医生都直接看到了又很多隐球菌孢子生长了。

这下终于能够盖棺定论了。

患者明确诊断为隐球菌肺炎。

转了一圈,患者家中的鸽子并不是无辜的。应该还是它们的粪便当中有这个隐球菌,患者是个绘画师,也是个爱好鸽子的人士,经常与鸽子接触,那就难免跟鸽子粪便打交道,一旦吸入这些隐球菌,就可能致病。

但患者没有艾滋病,也没有血液系统疾病,也没有糖尿病等等影响免疫力的基础啊,患者的免疫力是正常的。按理来说不容易感染隐球菌并且发病的啊。

没错,这就是十万分之一的概率。

患者听到自己终于又是诊断隐球菌肺炎了,才真正放松了,幸亏不是肺癌。

上级医生指示,给用了氟康唑治疗。氟康唑是一种抗真菌药物,对隐球菌效果不错。

给安排一个腰椎穿刺吧,还有头颅 MRI 都做了吧。上级医生说。

为什么?管床医生有些疑惑。

你看患者这几天来精神都不怎么好,时不时还说有头痛。而隐球菌除了感染肺部,更喜欢感染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的患者必须排除有颅脑感染可能,所以腰椎穿刺把患者脑脊液抽出来化验,看看里面有没有隐球菌,如果没有就最好,如果有,那治疗就得更强了,而且预后也会更差一些。

虽然患者头痛、乏力可能是睡眠不好、担惊受怕所致,但我们也要警惕有颅脑感染可能。做吧,完善检查。

患者自从知道是真菌感染,并且得知这个是可以治疗的,心情已经好了很多,听说要做这个检查那个检查,也都同意了。

还好,结果都是正常的。

经过 2 个星期的氟康唑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也没有再咳血了。复查胸部 CT 时看到患者肺部肿块有所缩小。

此时此刻,患者的病情才是真正的明朗了。

什么时候能够停药?患者问。

隐球菌感染治疗疗程较长,可能要几个月,要等到临床表现全部消失、复查胸部 CT 提示病灶完全吸收了,才能停药。以免复发。上级医生说。

这些都不是问题了,总比是肺癌好。

不是么?

至于那几只鸽子会作何处理,我们就不八卦了。我估计是炖了吃了。

没人能复制 Chat-GPT

Chat-GPT 背后的明星企业 OpenAI,始于几个硅谷极客想要 “拯救人类” 的疯狂念头。

2014 年,特斯拉正在为产能问题焦头烂额,来中国求援的马斯克顺便做客央视《对话》栏目,遭到杨元庆灵魂拷问:2013 年联想一共卖出了 1.15 亿台设备,特斯拉卖了几辆车?

同一时期的美国,“AI 取代人类” 成为了硅谷 new money 的关键词,这让结过 3 次婚、生过 10 个孩子的马斯克深感不安。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就曾批评马斯克是一个 “物种主义者”,不愿用 “硅” 创造新物种。

2015 年夏天,马斯克找到了他的知音 —— 萨姆・阿尔特曼。

1.jpg

阿尔特曼与马斯克

这位名字也能翻译成 “奥特曼” 的帅哥,是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新任掌门,也是一个标准的科技狂,拥有两家核聚变企业和一家区块链公司。

2009 年,YC 创始人曾在博客上分享了过去 30 年最有趣的 5 位创始人,24 岁的阿尔特曼与乔布斯、谷歌创始人、赛普拉斯半导体 CEO 和 Gmail 之父并列。

在一次私人聚会上,两位明星企业家宣布掏出 10 亿美元,筹备一家非盈利导向的 AI 实验室 OpenAI,“让人类以更接近于安全的方式构建真正的 AI”。

在 Chat-GPT 横空出世之前,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家站在人类智商密度高地上的公司都做了些什么,到底花掉了多少钱。

这是一段用美元堆出来的理想主义故事。

信仰:AGI 神教

OpenAI 诞生的那场聚会上,马斯克几乎没有招到人。现场所有人都在追问一个问题:此时谷歌、Facebook、百度早已把世界上最顶尖的 AI 学者搜刮殆尽,你碰什么瓷呢?

这群野心家不肯死心,向蒙特利尔大学一位教授要来了一份 10 人挖角名单,上面写着圈内最有前途的年轻 AI 研究员。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挖角对象,是一个名叫伊利亚・萨特斯基弗的俄罗斯人。

小萨是 AI 研究宗师杰夫・辛顿的学生。2012 年,辛顿带着 27 岁的小萨和另一个学生发明了一个 AI 模型,该模型识别图像的准确率高得吓人,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也直接奠定了小萨产业泰斗的历史地位。

这也让谷歌等企业迅速意识到:AI 终于有搞头了,直接把小萨挖走了。

OpenAI 给这 10 人挨个打电话,所有人都表示,除非别的人都答应才入伙。为了搞定小萨一行人,OpenAI 将他们骗去了当地的一个葡萄酒之乡,好生伺候了一天。最终,9 个人上了 “贼船”。

萨特斯基弗(左)与老师杰夫·辛顿(右)

萨特斯基弗(左)与老师杰夫・辛顿(右)

可就在马斯克与阿尔特曼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小萨却反悔了。

为了留住小萨,谷歌先给小萨的薪资翻了一番,数字是 OpenAI 的两到三倍,但对方不为所动。随后,谷歌采取了另一条策略:加更多的钱。

此时的 OpenAI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考虑到自身囊中羞涩,只能天天发短信求小萨谈理想。直到阿尔特曼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那一天,小萨才决定加入 OpenAI,从谷歌的心腹变成了心腹大患。

小萨的决定其实出于一个有些难以启齿的 “理想”:他想实现 AGI(通用人工智能)。

所谓 AGI,即 “超级智能”,接近科幻电影中万能的人工智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人脸识别、翻译、下围棋等只能完成单一任务的人工智能。

即便 2012 年,杰夫・辛顿和小萨的论文让 AGI 的可行性跨出了一大步,但以当代的科研基础,谈论 AGI,依旧就像谈论如何长生不老一样民科。

科学家 all in AGI,赌赢,可以在教科书里与比肩牛顿;赌输,成为美版知乎 Quaro 的民科代表。

但企业 all in AGI,大概只有一个结局 —— 成为先烈。庞大的资本支出,让无论是相信 “专家算法” 的 IBM,还是 “深度学习” 神教的谷歌、百度,无论信奉何种 AI 路线,巨头们的一切 AI 研究,都为产业化服务。

愿意成为这个冤大头的,只有 OpenAI 一家。

阿尔特曼将 OpenAI 打造成了一个象牙塔:在实验室成立的前 15 个月,OpenAI 都没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平日里,马斯克便带着这群梦想家一起脑暴,探讨 AGI 将如何实现。

2016 年 5 月,时任谷歌首席 AI 研究员曾参观过 OpenAI,对其工作方式相当困惑。他询问 OpenAI 的目标是什么,没想到难倒了 OpenAI,“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 做点好事 [3]。”

然而在数月之后,这位研究员却毅然辞职加入了 OpenAI—— 一起做点好事。

毕竟在当时的硅谷,“放肆做梦” 是个极其稀缺的特质。哪怕是 AGI 曾经的布道者 DeepMind,在被谷歌收购后也更实际了些。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差异,促使了大批科学家的 “叛逃”:

从 2017 年开始,吴恩达、李飞飞等著名 AI 学者先后回归大学校园。

此般大环境下,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的 OpenAI,成功抄到了历史的大底,拉拢了不少顶尖人才。

2017 年 3 月,随着团队越来越庞大,阿尔特曼决定给 OpenAI 设立一个更具体的目标,这时,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好消息与一个坏消息。

接盘:读作理想,写作美元

2017 年是 OpenAI 命运的分水岭。

好消息是,谷歌帮 OpenAI 解决了没有具体目标的困扰。2017 年,谷歌在一篇论文中开源了 “Transformer 神经网络架构”。它的革命性在于可以让 AI “听懂人话”,而这很可能会是通往 AGI 的关键钥匙。

一直在做好事的 OpenAI,瞬间有了攻坚的方向。

一篇改变了世界线的论文

一篇改变了世界线的论文

坏消息则是,没钱攻坚了。

一个热知识是,如果没一个出手阔绰的靠山,根本没资格搞 AI。光算力 —— 也就是芯片的开销,就是一笔巨额成本。从 2012 年的 AlexNet 模型到 2017 年的 AlphaGoZero,算力消耗足足翻了 30 万倍。同期英伟达股价翻了整整 15 倍,黄仁勋做梦笑醒好几回。

早些年,一大批科学家纷纷跳槽去硅谷巨头,就是为了找靠山。2010 年,还在斯坦福的吴恩达研究出一套新算法,却发现大学的算力条件远远不够。他从美国东海岸找到西海岸,发现只有谷歌符合条件。

没人能复制Chat-GPT

2017 年,Transformer 横空出世后,AI 进入大模型阶段。所谓大模型,背后支撑的是大算力、大数据以及大算法,而这也意味着烧大钱。

以 OpenAI 的 GPT-3 模型为例,有机构做过测算,发现训练一个 GPT-3,需要至少 1024 张 A100 显卡持续运转足足一个月 [7]。而 A100 显卡最便宜的版本也要 8769 美元。

也就是说,什么还没算,就先给英伟达交了 900 万美元入场费,这还没算搭建机房的成本和后续源源不断的电费。

如今,ChatGPT 训练一次的成本高达 1 千万美元,这是一般企业无法承受的。小冰公司 CEO 李笛算过一笔账:“如果按照 ChatGPT 成本来考量的话,每天我要烧 3 亿人民币,一年要烧一千多亿。”

回到 2017 年,仍是非盈利机构的 OpenAI,根本无力负担这些费用。原本的大靠山马斯克也在 2018 年初宣布辞职,原因是避免与特斯拉 AI 业务有所冲突。

风雨飘摇之际,阿尔特曼悄悄修改了 OpenAI “非盈利” 的使命,开始给 OpenAI 另谋靠山。

此时,既无科研成果,又无大牛坐镇的微软,进入了阿尔特曼的视野。

作为美国高科技领域老牌列强,微软在 AI 上的决心不可谓不强,但长期被谷歌的 DeepMind 来回摩擦。

2019 年,恨铁不成钢的微软遇见人才济济的 OpenAI。当时,比尔・盖茨本人并不相信 OpenAI 会成功 —— 投资谈判中,他很直白地对其发展路线表达了悲观,认为 Transformer 这类大语言模型在过去五年都没什么进展,没人知道它会有什么价值。

但话虽如此,微软还是爽快的掏出了 10 亿美元。

阿尔特曼与微软CEO纳德拉

阿尔特曼与微软 CEO 纳德拉

这次接盘,很可能会成为微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笔抄底。

2022 年 12 月,OpenAI 沿着 Transformer 路线开发出了最新款 AI,名为 Chat-GPT。2 个月后,Chat-GPT 的全球月活突破了 1 亿。

这回,该轮到谷歌睡不着觉了。

突围:难以复刻的奢侈品

Chat-GPT 登上热搜之后,公众常常会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又在美国?

事实上,复刻一个 Chat-GPT 并非难事。Chat-GPT 的本质,其实以 GPT-3 模型为框架,通过 “对话” 这一场景,搭建了一个普通用户也能使用的 AI 应用,两者之间的技术进步并不算大。

如果翻一翻前两年的新闻能发现,早在 GPT-3 时代,中国公司已经在如法炮制,大可不必对各种中国版 Chat-GPT 冷嘲热讽。在纯粹的技术层面,中国企业落后的并不太多。

我们回到一开始,大模型发展的三要素:算法、算力、数据。

算法,如同人类大脑,决定了 AI 的学习能力。

一个业内主流观点是,尽管没有率先做出来 Transformer、GPT-3,但国内企业在大模型上的技术,距离 ChatGPT 的差距其实也仅在半年到两年之间。

比如 GPT-3 发布之后,百度、腾讯、阿里等企业诸如一言、M6、混元等十万亿参数级别的大模型也很快跟进。

算力,这意味着一种资源,决定了算法的运行效率。

AI 训练高度依赖英伟达 A100、H100 等 AI 专用显卡。常见的消费级显卡通常会将部分算力让渡于光追等功能,相比之下,A100 的特点则是从硬件设计到软件配套 all in AI。

尽管从 2022 年开始,美国已经限制英伟达向中国大陆销售 A100/H100 显卡,但很快英伟达也推出了 A800,成为中国特供版 A100 平替。

数据,训练算法的优质教材,决定了 AI 会学到哪些知识。

站在 OpenAI 背后的,是一座数据富矿,即丰富的高质量英文文本数据。例如在全球最大的百科网站维基百科上,拥有最多百科文章的语言正是英文。

除此之外,英文互联网还有众多类似 Github 这样的专业论坛、海量的图书、学术论文、专业新闻等数据。尽管,中文互联网的文本质量有待提升,但数据总量却是碾压级别的优势。

无论是算法的调教,还是算力的堆积,本质都是砸钱砸人。在这方面,中国其实并不落后于美国。正如百米赛跑中,冠军和亚军的差距往往不到一秒钟。

然而不到一秒钟的差距,却决定了鲜花与掌声的归属,这可能也是 Chat-GPT 和 “中国版 Chat-GPT” 的差别。

OpenAI 的诞生似乎离不开无数偶然的堆积,但也有着同样多的必然。“造福人类” 的 AGI 神教,聚集了世界上最有才华的青年 AI 学者;适时出现的技术突破让 OpenAI 的路径有迹可循,微软的出现组成了最后一块拼图。

Chat-GPT 的昂贵之处,既在于天文数字的投资和令人心生畏惧的烧钱速度,也在于一个能够包容疯狂想法的商业环境。正如阿尔特曼所说:

成千上万的创业公司在做社交软件,只有不到 20 家公司致力于核聚变。然而伟大的事情实际上更容易,因为飞向太空是每一个人的梦想。

梦想并不昂贵,但敢于梦想的勇气却是一件奢侈品。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

《三体》21 条人性真相

作者:洞见 ciyu

01

文明会一直进化,但人性却始终不变。

物理学家叶文洁认为三体文明超过地球,道德水准一定高于人类。

所以她不顾一切地按下红色按钮,希望三体人能降临地球。

可她忘了,科技不等于文明,文明不等于道德。

地球上,五六千年前,部落之间互相征伐,强者对弱者掳掠烧杀。

几千年过去了,人性依然充斥着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七原罪。

所以,永远不要轻易相信人性会改变。

02

阅历和经验固然重要,但有时会成为一把枷锁,把自己困在认知的牢笼里。

《三体》剧中借用了哲学家罗素讲的一个寓言故事。

在一个饲养场,经过整整十个月的观察总结,一只火鸡发现,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星期三还是星期四,饲养员总会在上午九点投喂食物。

于是,这只火鸡骄傲地宣称它发现了宇宙第一原理:食物会在上午九点降临。

很长一段时间,这条定理确实准确有用,这只火鸡也被其他火鸡热烈追捧。

但感恩节的前一天,火鸡们不仅没有得到食物,还被捉去杀了。

这就是著名的 “火鸡理论”:人类的大脑会对自己的经验产生依赖,经验往往并不牢靠,反而会固化思维,让你在真正的危险来临之时,变得麻木,反应迟钝。

有时候,我们得思考下,我们那些习以为常的经验是对的吗?

03

时代毁灭你,与你何干。

《三体》中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尤其适用于当今时代。

方便面永远不会想到自己的市场,会被外卖瓜分得如此彻底。

富士康工人也不会想到击败自己的不是年龄和体力,而是不知疲倦的机器人。

时代大潮中溅起的一点浪花,都能让我们船翻人倒。

思危,才能久安;有备,才能无患。

在不确定的年代里,自我更新,永远是最好的投资。

04

善良的确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它考验的不仅是情商、智商,还有认知。

叶文洁希望三体人救赎人类,但此举却把地球拖入到地狱。

记者慕星想唤起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但她却成了降临派核心人物潘寒的帮手。

就如叶文洁曾说,她点燃了火把,却没法控制它。

一个人认知不够,就容易好心办坏事。

最终所做的事情,出发点是善的,结果却是恶的。

05

人生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

三体文明是比地球文明高出无数层级的外星文明。

他们派出星际舰队,汹汹来袭。

他们的两个质子,封锁着地球的科技发展。

人类似乎成了待宰的羔羊。

这样绝望的境地,让人无所适从。

可是以史强为代表的人类却没有放弃,用古筝计划夺取资料,用面壁计划跟三体掰手腕,一步步把死局盘活。

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比绝望本身还要糟。

办法总比困难多,坚持下去,山穷水尽时也能见曙光。

06

一切过程和结果,都是与自己博弈。自己想通了,全世界都会绕路。自己画地为牢,便会万劫不复。

杨冬的教授看到对撞实验结果,自杀了。

杨冬知道母亲勾结三体人的真相,也自杀了。

无数个科学家因为科学信仰崩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纳米博士汪淼在眼前有倒计时,一开始也陷入极大的惶恐中。

他恐惧倒计时结束时会发生什么,是自己的死亡,还是人类的毁灭?

但是,他最后切换成另外一种心态。

他说他看见宇宙闪烁,如原始人看见投影仪,不理解的东西不一定要去恐惧。

他说开始期待倒计时结束的那一刹那,会发生什么事?

从那以后,他便走出惶然的境地。

7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对一个星球文明来说,小觑其他文明,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对一个人来说,把自己端在云层,把别人视为泥土,往往就是危险的开始。

自视甚高的人,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看不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当我们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就不会因自傲而止步不前。

08

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

慕星是一名记者。

潘寒跟她大谈特谈,科技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她就也坚定地认为科技的发展是邪恶的,成了潘寒的口舌与传声筒。

可她没想过科技带来的巨大福祉。

关于世界的真实模样,我们可能看了无数书,听了别人无数形容。

但这都不够。

只有自己去揭开面纱,去认真感知,世界才会真正呈现在你的心中。

09

你的认知边界延伸到哪儿,你的人生疆域就会延伸到哪儿。

三体游戏中,哥白尼揭示了宇宙的基本结构,文明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牛顿建立了低速状态下的经典力学体系,同时,由于微积分和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发明,文明进化至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文明进化到原子和信息时代。

科学的边界延伸到哪里,社会的发展就到哪里。

人也是一样。

拓展认知的边界,就是拔高人生的高度。

10

不要去恐惧、不要去排斥,试图去接受超出认知范围的东西。

三体游戏中,文明进化至中世纪层次。

汪淼向教皇揭示了三体世界的运行规律。

教皇不把握这次认识世界真相的机会,却固执地认为汪淼是在妖言惑众,要把他烧死。

汪淼怒喊道,你们不是程序,就是白痴,你们无法接受超出认知范围的事情。

最近,聊天智能机器人 ChatGPT 爆火全球。

有人嗤之以鼻,认为所谓人工智能,不过是噱头而已。

有人却早早扑上去研究,了解它的运行规律和发展前景。

若是有一天,ChatGPT 成为新的风口。

那么后者,必然是先行者。

一个人懂得推倒思维的墙,脚下的路将无限广阔,机遇将无处不在。

11

要保持沉默,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

刘慈欣对于三体人有一个有趣的设定。

三体人交流过程是完全透明的,怎么想就怎么说,不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意图。

而这就是三体人的弱点,地球人针对性地提出了面壁计划。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点处世法则:不要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会成为你的弱点。

12

勇敢,是人类最稀缺的美德。

史强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的勇敢。

三体人玩弄手段,许多人惶恐不安、崩溃之时,他满不在乎地说,你首先要做的是站着,别趴下!

他因为核辐射,身患白血病,精气神却没垮掉,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当三体人嘲弄地球人都是虫子时,他却说,虫子从来没有被真正战胜过。

你在他身上永远看不到怯弱。

即使千山万水阻挡,他也会笑一笑,穷尽力量爬过去。

13

蛋糕就是那么大,跑最后的人永远别指望能扒拉几口。

《三体》认为,生存是宇宙文明的第一需要,宇宙资源是有限的。

一个文明如果不抓紧掠夺资源强大自己,终会被另外一个文明消灭。

我们社会中的竞争,也是如此。

慢一步,就只能吃点残羹剩饭;弱一分,就只能在底层忍气吞声。

适者生存的世界里,人,永远无法躺赢。

14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只要不放弃,人生终究是螺旋上升的。

三体游戏中,文明不断地经历毁灭与重建。

每一次重建都超越之前的文明,最终他们从文明在毁灭中进化,人在低谷中重生。

苦是阶段性的,所有的艰难都是登顶所必经的上坡路。

15

无论你多难,只要你不服输,生活就撂不倒你。

三体人发给地球人最后五个字:你们是虫子。

如此肆意的嘲弄,让每个人心生绝望。

史强带汪淼去自己的老家,华北平原上的一处农田。

他指着漫天的蝗虫说道:

麦田上蝗灾泛滥,人类比虫子高级得多,但尽管我们用直升机喷洒杀虫剂,用基因改造给它们绝育,但虫子至今还在跟人类作斗争。

生活也会对我们围追堵截。

但忍住苦,扛住痛,活成百毒不侵的模样,命运也会对我们无可奈何。

16

建立稳固的价值内核,远比知识水平的增长更为重要。

在三体人蛊惑下,地球人成立了一个三体组织 ETO。

他们开会时,底下一群人像一群愚昧的信徒一样,狂热地称呼叶文洁为统帅,称呼三体人为主。

很难相信,这群人有的是学者、有的是专家、有的是教授,都是各领域的翘楚和精英。

喜欢冯唐的一句话:每个厉害的人都要有个笃定的核,这样在宇宙间才不易被风吹散。

一个人唯有拥有成熟的价值判断体系,才不容易迷失。

17

有时候,信任,会把人带入深渊。

叶文洁相信白沐霖,但白沐霖却陷害她。

叶文洁相信雷志成,雷志成却企图占有她的发现成果。

杨卫宁相信叶文洁,叶文洁却亲手割断绳子,杀死了他。

当我们交付真心的时候,其实也把匕首递给了对方,利刃朝着自己的胸口。

18

审视一个人的时候,永远不要急着下定论。

叶文洁遭遇了什么?

至亲的背叛,父亲的惨死,朋友的陷害,领导的欺骗。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她对人类及人性充满失望。

所以她才萌生想法,借助外来力量,拯救人类文明。

她是可悲的,也是可恨的,她是高尚的,也是卑鄙的。

原来,对一个人的同情和审判,可以并存。

每个人都如一本书,从头读到尾,我们才能真正全面地读懂一个人。

19

相信时间,相信复利。

三体文明远比地球文明高出无数个层级。

但三体人却发现,等他们的星际舰队赶到地球时,地球文明就早已反超三体文明。

为什么呢?

因为地球文明会产生爆炸性的发展。

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经历了几十万年,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大约是两千年,而近两百年的信息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大到文明,小到个体,都具备复利的力量。

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期坚持下来,总会实现量到质的突破。

20

我们的人生,也是恒纪元和乱纪元反复交替进行着。

三体人的世界由恒纪元和乱纪元组成。

恒纪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有春夏秋冬,四季都宜人,三体人可以正常活动。

可时间一长,乱纪元出现了,要么是酷暑难耐,要么是彻夜严寒,生活被重置。

三体人对乱纪元的应对措施就是脱水。

黑天鹅总是不期而至,我们也会经历各种乱纪元。

但只要沉住气,静静等待,我们终会迎来人生的恒纪元。

21

藏,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刘慈欣提出一个宇宙社会学法则:黑暗森林法则。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

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另一个猎人。

地球就是因为暴露了自己,而遭到毁灭的危机。

这个法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

永远不要轻易暴露自己,否则你的能力会被嫉妒,你的财富会被人觊觎。

喜欢《三体》人笑言:

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喜欢《三体》的,另一种是还没看过《三体》的。

看《三体》,大处可以窥到恢宏瑰丽的宇宙观;小处可以洞察各种幽暗细微的人性。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成熟并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当我们吃透复杂的人性,便能深谙一个人的成长法则和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律。

来源:雪球

《显微镜下的大明》扑了么?

《狂飙》收视口碑双爆收官,《显微镜下的大明》顺势接档。

巧的是,《显微镜下的大明》男主角竟然和《狂飙》中的反派撞名了。

“老默,我想吃鱼了” 变成了 “老默,我想算数了”,这一波算是梦幻联动!

《显微镜下的大明》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由张若昀主演,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

1.jpg

然而几集之后,褒贬不一,马伯庸的小说影视化改编又 “扑” 一部?

01

《显微镜下的大明》败在哪?

简单来说,故事是从一件人丁丝绢税的案子讲起。

明朝万历年间,金安府仁华县的草民帅家默是一个对算学十分执拗,几近疯魔的呆子。

偶然间,他发现了本县百年来一直交的一项丝绢税,是本该八县同担的冤大头税目,而这件事隐然还跟他父亲当年的冤死有关,于是他决定不顾生死也要追查到底。

故事情节听起来过瘾,也很有意思。

图片

这部剧的演员阵容也十分强大,张若昀、费启鸣、戚薇、王阳等人的角色特点都很鲜明。

帅家默有着黑暗的过往,他的父母在一场大火中丧生,让他变成了大家口中沉迷于算术的痴呆天才,只认死理,也不懂人情世故。

他随着查案的进程,一步步去回忆起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受挫后疯狂撞墙的狠戾、盯着墙上 3530 数字有规律敲打的手指、与对手针锋相对时猩红决绝的双眼……

这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

图片

丰宝玉开头是个败家的纨绔子弟,当了玉佩,在赌场里混得风生水起,小表情中满是得意。

但他又不是完全不靠谱,他脑子转得快,懂得变通,也可以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好兄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很多时候憨憨的,傻傻的,但又不失可爱。

图片

作为 “叔圈” 代表人的王阳这次与张若昀的二搭依然默契和谐。

程仁清虽是反派,只被利益驱使,几次出场都与帅家默针锋相对,但实则他仍有良知,人物刻画合理且有层次,也为后面他是否反戈埋下伏笔。

图片

丰碧玉是剧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豪爽、泼辣、敢爱敢恨,也带给观众新鲜的感觉。

图片

不仅是主角的形象立体,剧中的各个小人物都有各自的故事,需要慢慢细品。

新官上任的黄知府,各怀鬼胎,暗中通气的几个知府,躲在背后运筹帷幄的范渊…

几个人轮番登场较量,都很耐人寻味。

《显微镜下的大明》除了仔细塑造了人物,更是丰富了每个人物存在的合理性,强化了内容的深度。

帅家默在第一次提告失败后,眼神和态度依旧坚定,即使身处大牢也要仰天长啸 “何为算学”。

越痴、越疯,越能展现了帅家默那种不掺任何杂质的单纯,面对困境依旧执着和无畏的人生态度。

图片

有的人虽处在反派的立场,但也有正派的善良之处。

程仁清不慎落水之后,帅家默不计前嫌跳下水救他,所以后面当帅家默和丰宝玉造人暗杀时也能暗中帮一把,还这个人情。

邓知县也是精通算学之人,却久在官场磨平了心气和棱角。表面上他要站在对立面反驳帅家默,可在私下他却沉浸在两人一起讨论算术题的快乐中,和帅家默惺惺相惜。

图片

有不同的立场,不同观念的碰撞,才会更有戏剧张力。

此外,《显微镜下的大明》整部剧的画风看下来特别舒服,打光、妆造、滤镜都很有古代的氛围感。

许多画面呈现极具东方美学,不仅实景布置,构图也十分考究,光影色调的调配,会跟着人物心理的变化和剧情的推进不断变化。

图片

哪怕是这一幕由山变为明代官银金花银的小转场,也十分精美,让人眼前一亮。

图片

有的镜头还利用场景去烘托人物,极富中式美学的画面构图衬托出了明代乡绅官员的百态。

图片

不少网友说,看电视剧看出了电影质感。

但同样,《显微镜下的大明》的缺点也十分明显。

作为冷门题材,剧情平淡、节奏拖沓无爆点,是大家吐槽的第一个点。

《显微镜下的大明》开篇的前三集,一直在忙于铺垫故事发生的起因、刻画人物角色形象,迟迟进入不了主题。

帅家默丈量田亩、帅家默和丰宝玉赌钱被扣、说书先生大肆渲染帅家默提告这些情节不是不需要,而是不需要这么多的篇幅。

图片

人物角色是都描绘出来了,但剧情冲突却没跟上。

原著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双方对于这个案子的几番辩驳,体现出妙语连珠、剥茧抽丝的快感。

然而剧里却没有把人物特点鲜明的优势发挥出来,看着坐了一屋子人,每个人都慷慨激昂,却形成了 “空有一群老戏骨愣是演不出精彩的对手戏” 的局面。

图片

而且在主线并不明朗的时候,居然还给配角安排了感情戏,让观众更加出戏。

这就是没有把节奏拿捏好带来的弊端。

图片

还有部分原著党认为改编后的剧本在人物刻画上耗费的笔墨太多了,缺少了原著的宏大叙事观,所以夹杂在里面的细节就没能完全展露出来。

人情人性的复杂,相互踢皮球的矛盾,官和民之间的对抗这些本该出彩的点,显得那么乏味。

图片

作为影视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其实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处理是否得当也是能不能平衡好原著党和追剧党的关键。

追剧党则认为剧情淡化了对男主角优秀性格特征的描述,而张若昀虽然有演技,但表演却有些固化,还有些地方演得夸张生硬。

图片

有人吐槽他的表演半永久,一直都摆脱不了范闲的影子,只不过文科生变理科生,从背诗变成了背公式,“疯魔” 的表现方式如出一辙。

例如剧里的标志性动作:梗脖子、瞪眼睛。

图片

一个呆子的神情动作不好演,傻和精明又是只在一念之间,这个尺度如何把握,才能既让人信服,又显得不至于太过傻气?

张若昀对此的表现只能说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这部剧不是爽剧,剧中很多地方影射现实,略显压抑,也是观众看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原著本来就是根据丝绢案中的一位风云人物程任卿编写的《丝绢全书》写成,而史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对事件的描述。

帅家默作为底层小人物,没有任何光环,处处碰壁。而且他提告的案子又影响了别人的利益,所以一直被否定,一直被反驳,甚至被陷害,被试图灭口。

图片

再加上剧中大段算术类的专业台词堆积,稍微一走神就跟不上了,看得心累。

不爽,确实不符合绝大多数观众的追剧逻辑,所以也就有一些人看了几集选择弃剧。

02

马伯庸小说影视化难在哪?

观众不是第一次觉得由马伯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看不下去,此前的《风起洛阳》和《风起陇西》也都遭到过同样质疑。

事实上,马伯庸的小说影视化,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马伯庸的小说学术性太强,很多历史十分考究,这就让改编工作难上加难,既要符合史实,又不能不顾戏剧效果。

改编难度大,就意味着小说情节如何取舍,人物如何塑造都需要仔细考量。

《风起陇西》被吐槽经历了 “魔改”,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全部打乱,造成观影障碍,收视一路惨跌。

这部剧主要是以三国为时代背景,本身看起来就黑乎乎的充满压迫感,又加入了谍战的题材,不仅台词半文半白,剧情上也是前后段相背离,三国快演成无间道。

图片

然而剧被观众吐槽不好看,看不下去后,编剧率先发声,内涵《风起陇西》收视不高还需要考虑 “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耐心”。

图片

剧情走向和节奏快慢的尺度是一部剧能否成功的关键,但这也是最难掌握的地方。

最后的效果,要么是《风起洛阳》的剧本被质疑过于紧凑,导致人物关系和剧情逻辑没有交代清楚,细节上经不起推敲。

图片

要么就是《长安十二时辰》或者《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样节奏拖沓。

图片

《长安十二时辰》故事用电影或短剧就足以表达清楚,却非要拍出 48 集,还过度使用没有信息量的长镜头,让观众不得不评价这是一部注水剧。

不会讲故事,讲不好故事,就会白白浪费好的素材。

图片

也是因为历史考究,所以无形中给观众设置了一到 “隐形” 的观剧门槛,不熟悉历史的观众很容易被劝退。

剧组也不是没想办法弥补这个缺陷。

一方面,剧集里除了实力派演员,搭配一些流量演员可以带人气。就像《风起洛阳》的主演阵容,就是演技派黄轩带偶像派宋茜和王一博。

但流量演员只是声势浩大,面瘫的演技、含糊不清的台词保受争议,反而拖了后腿。

图片

另一方面加一些搞笑的台词增强可看性,就像《显微镜下的大明》里刻意营造的一些喜剧元素,衔接不好又容易显得不伦不类。

这些问题都是影视化改编的难点,也是容易翻车的点。

但不是每部剧都毫无是处。

《风起陇西》外景、打戏、打光等制作都高级感满满,《长安十二时辰》算是有水花的一部,美则美矣。

《风起洛阳》服饰精致,礼仪考究也常被提及,在许多细节上都给足了观众诚意。

图片

它们和《显微镜下的大明》一样,好评声中都是制作精良,画面质感好,古风感满满。

但小说改编电视剧并不是做到服化道、审美在线就可以。

如果没有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内容和角色,给观众流畅的追剧体验,剧反而就会被贴上伪高级、故弄玄虚的标签。

影视化的客观困难确实存在,但也要慢慢积累经验,一点一滴去进步。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来源:8 号风曝 微信号:entifengvip

虽然苹果要换 C 口了,但他可能啥都没想变

最近有一个传的得很像那么回事儿的小道消息 —— 未来苹果的 C 口配件,很可能也要通过 MFi 的认证。

25.png

用 iPhone 的差友应该不陌生, MFi 就是苹果官方给测试合格的第三方设备打的合格证,只有高贵的苹果认证配件才会有这个标。

“苹果官方认证,适用于 iPhone 、 iPad 和 iPod” ▼

昨天托尼在微博上冲浪的时候,还看到有个传闻说,最新版本的 iPad OS ,已经限制了 USB-C 第三方线材和设备的功能。

原博已隐藏 ▼

换句话说,更新到 16.3 版本的 iPad ,没法儿再使用第三方 USB-C 转 3.5 毫米转换器来播放音乐。

巧了,这事儿刚好撞在托尼的专业上,苹果之后到底会不会在 C 口上做文章我说不好,但试试 iPad 有没有开始限制第三方设备,还是能测一测的。

到底还能不能听歌

于是我从知名骚烧友小黑胖那边搞来三条 USB-C 转 3.5 mm 的音频线,并从隔壁工位摸了台刚升级了最新版系统的 iPad Pro ,一条一条测。

第一条托尼测试了苹果官方线,官网卖 67 大洋, iPad 立刻就识别出来了,响亮的很。

第二根是品牌音频转接线,没有标明是 MFi 的转接设备,插上去同样正确识别耳机,响亮,甚至托尼觉得音质比苹果的更好。

哎,这不对啊,这俩怎么都响了呢?这还怎么水文章?

希望落到了最后一根线上。

据小黑胖说,它是一条 “不被 iPad 支持” 的转接线,插到 iPad 上安静的很。

果然, iPad 完全认不出来,声音毫不意外的从扬声器冒了出来。

但你把这线插到安卓设备上吧,它又是能认出来的。。。

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三根线,又和前两根有啥不同?

这就要涉及到 USB-C “ 隐秘 ” 、 “ 黑暗 ” 而又极端混乱的一面了。

C 口在接口界的地位啊,就有点像秦始皇,物理上横扫接口市场。

从 USB 1.1 到 USB 3.2 ,从数字音视频输出( HDMI 、 DisplayPort 、数字音频 )到模拟音频输出,大多数常见的现代外部接口协议,都能在 USB-C 里运行。

甚至连供电( PD 协议 )和原先用于内部硬件互联的 PCIe ( 雷电和 USB4 ),也能揉到 USB-C 接口里。

它的能力是如此的无所不包,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完全搞不清,手中设备的 USB-C 接口,到底支持哪些功能。

我们拿到手上,看上去完全一样的 USB-C 转 3.5 毫米转接线,其实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数字音频转 3.5mm 耳机模拟输出,这种线里面包括了一颗芯片,相当于一个 USB 声卡,能将数字信号转换成能推动耳机的模拟信号。

第二种是模拟音频转 3.5mm 耳机模拟输出,这种线就是一个纯粹的物理转接器,手机里输出的信号能直接驱动耳机,里面不涉及信号的转换。

苹果和主要安卓厂商使用的 USB-C 音频方案也刚好不同:苹果用方案一,安卓大多是方案二。

所以,如果把方案二的转接线插 iPad 上,耳机显然是用不了的。

托尼还是能理解的,这位博主也不是真心想造谣,只是被 USB-C 的奇妙能力搞糊涂了。

但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把苹果官方的转接线插到安卓设备上,它也是不能用的。

而某品牌带 DAC 芯片的转接线,则是全员通吃。

这事儿实在是太苹果了!

假设之后苹果真给 C 口上了 MFi 认证,参考 Lighting 接口现状,托尼觉得有些事情大伙儿可能要注意起来了。

以后只有通过认证的 USB-C 线材,才能触发苹果的 “快” 充,普通 C 口线只能 “五福一安” ,安卓市场服务的各种配件,并不能直接进入 C 口 iPhone 的生态圈。

而想要在 iPhone 上使用的各种外设配件,比如 USB-C 数据线、拓展坞、转接器等,都要获得 MFi 认证,不然苹果就直接拿 “安全” 作为理由,不让它工作。

欧盟的这招,原本是希望通过规定所有手机使用 USB-C ,来提高通用性,减少电子垃圾,苹果要是真用上这招了,那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

C 口到底有多乱?

然而抛开苹果不谈, C 口的现状,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这个万能接口看起来 “车同轨” 了,但底下跑的东西,离 “书同文” 还差得远。

就拿大家吐槽最多的快充协议来说,真就是各玩各的。。。

很少有安卓手机支持较高速率的公有充电标准。要是不用原装充电器,充电速度就直接与苹果肩并肩。

举例来说,蓝绿厂的快充头,即使功率足够,也没法给华米两家的手机全速快充。

但 “兼容公有协议” 这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技术难点,也没有专利费或增设硬件的成本问题。

各个厂商到底在想些什么,托尼也只能假装蒙在鼓里。

如果说安卓厂商的 “不小心” 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生态,那么 C 口公有协议制定时的重复套娃,就是 “ 故意的 ” 了。

看看 C 口里跑的主要协议,大概是这么套娃的。。。

USB 4 完全实现了雷电 3 的功能,因此它自然也有了雷电 3 拥有的各种特性,比如运行 USB 3 以及 DP。

然而 USB 3 系列本身在命名和速率上就极端混乱,不少 USB 3 时代的 C 口本身就能运行 DP 和 HDMI 。。。

让情况更复杂的是,无论是英特尔、苹果还是 USB 协会,都控制不了 DP 、 HDMI

等协议。。。

DP 、 HDMI 的背后大佬都是能和这几位平起平坐的▼

这一堆烂糟的协议,托尼解释起来费劲,消费者们用起来更是没谱。

而厂商在设计生产硬件的时候,会优先考虑对自家标准的兼容,至于其他的。。。

等修完自家的 Bug 再说呗。

举个栗子,一些雷电 3 硬盘盒,如果连接的电脑不支持 40Gbps 的雷电 3 ,它往往会直接落到 USB 5Gbps 上,速度远不如价格便宜得多的 USB 20Gbps 硬盘盒。

原因也很魔幻:不少雷电 3 控制芯片,不支持 USB 20Gbps ;而不少电脑 C 口,也不支持 USB 10 Gbps 。。。

真要指望厂家摒弃前嫌,舍小家为大家,共同协调,这就是个等鸡吃完米,狗舔完面,火烧断锁的问题了。。。

厂商的百年大业和生意经我们暂时管不了,可眼前这些个 C 口设备,到底应该怎么买才不会出错呢?

买线的时候该怎么选?

托尼这里也有一些建议,能够帮助各位差友挑选 USB-C 外设和线材。

对于一些快充达到 100+W 的手机来说,一旦快充线损坏,最稳妥的办法还是买一根官方的原装线。

当然,如果是笔记本,或者支持公有充电协议( PD 协议 )的设备,那直接买指定功率的 PD 快充线就行。

而传数据的 USB 线,省钱的办法就很多。

假如你不使用雷电或者 USB 4 的外设,那么可以试试商家宣称的 “全功能 USB” 线( 正常的大概 10 到 20 元 )。

想要稳妥一些,可以买标注了 “USB 20Gbps” 、 “USB 40Gbps” 的线材,价格大概在 40+ 以上。

这些标识理论上是要 USB 协会认证后才能使用的 ▼

如果要使用雷电或者 USB 4 外设如高速硬盘盒、显卡,那还是建议上雷电 4 认证线。

毕竟都玩这么贵的设备了,不买根好点的线真有点说不过去了。

当然,未来哪天苹果正式宣布 C 口也要过 MFi 认证的时候,这里的建议还要加一条:

苹果用户,请买 MFi 认证线。

来源:差评

回农村养老不到一年,落荒而逃

我63岁,夫妻俩退休工资15000,回农村养老不到一年,我们落荒而逃

1、

我是老袁,江西人,一个儿子在上海工作,儿子和儿媳都有不错的单位。孙子住寄宿学校,也不需要我们操心。

我退休前是一家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我老伴退休前是市人民医院的内科医生,本来单位要返聘,但我们拒绝了。

我和老伴退休工资加起来1万5左右,衣食无忧,想着人生苦短,不如趁现在还能动,保养一下身体,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的老家在赣北的一个小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绝对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

2、

在父母过世10年后的阳春三月,我们第一次踏上归程。

青山下一湾碧水环抱着小山村,鱼游浅底、白鹭翻飞,田里油菜花开,道旁桃红柳绿,芳菲无限。

我哥推倒了父母在世时我寄钱建的砖房,在原址上建了三层的楼房,旁边属于我的2间房就放了些柴草杂物。

我们回来,大哥大嫂热情相待。左邻右舍,儿时伙伴,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现在欢聚一堂,好不热闹。

少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喝着家乡的水,听着熟悉的乡音,我不禁感慨万千。

3、

我的老房子维护得还不错,大哥把杂物清理了出去,我重新修缮,建了卫生间,买了生活用品后就入住了。

清晨我和老伴在鸟鸣声中醒来,洗漱完毕,然后去散步,早餐喝着白米粥就着咸菜,浑身舒坦。

我和老伴打算种点菜,一来锻炼一下身体,二来可以吃上新鲜无公害的蔬菜。

我们看到门口路边有一块地长满了杂草堆满了小石子,我和老伴把这块地整了出来,栽上了茄子、黄瓜、辣椒秧。

干了一段时间的活,我们感觉身体松了很多。但是,一切并不如我们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

我们买日用品拿快递得去镇上,没有公交,平时村里老人去镇上赶集坐那种顶棚下摆两排条凳座位的农用车,不贵,一趟5块钱,但在平路上也是跳跃起伏,颠得人屁股疼。

4、

端午节前,儿子从上海寄了两大箱快递来,我和老伴坐农用车回去,车主一人收5块,却让我和老伴一起掏40,我不想费口舌之争,硬着头皮掏了40元。

儿子寄来的有各式各样的物品,我分了一些送去给大哥大嫂。

早上我去菜地摘豆角,村里一个老婆婆过来阻止我,说这块地原本是她家,把黄瓜豆角一股脑地摘光了,还叫我以后不能动,说了几句就撒泼打滚。

窝了一肚子气,吃午饭的时候,在窗口看见大嫂进院门了,就问她吃了没?大嫂黑着脸气呼呼地说:我们是贱命哪比得上吃公家饭的,不做事还有钱拿,吃香的喝辣的,天天快活似神仙。

这是咋了,我们又没吃她的?我发现最近只要大嫂忙农活回来看到我们在家闲着,就黑着脸摔摔打打,阴阳怪气、指桑骂槐。

晚上,我偷偷把大哥拉到一边询问,原来大嫂听村里人说看到我们去镇上邮局取钱,厚厚的一沓红票子,还有两个大包裹,嫌我们送的太少,还说我们条件这么好,帮衬他们太少了。

5、

我叫老伴另外拿了几样送过去,大嫂收了,那理所应当的表情让我第一次对回老家养老有点后悔。

我和老伴生活比较规律,早上5点起床,中午1点午睡,村里的老人闲来无事爱来串门,会大声拍门喊我们起来聊天,说的也是些家长里短,特别让人无奈的是,他们喜欢问隐私。

比如问你退休一个月拿多少钱,你儿子媳妇干什么工作,一个月拿多少钱?你孙子上学一学期多少钱?

事无巨细,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要得到答案,他们听了咋舌,脸上的表情酸酸的。

村里人得知我老伴是大医院的医生,以前上班时得预约抢号,有个头疼脑热地就上门来问诊。

刚开始,我老伴想着,乡里乡亲的,能帮就帮一把,当发挥余热了,但是发展到后来,村里人带着七大姑八大姨翻山越岭地来,一拔一拔地来,比上班的时候还忙。

6、

最离谱的是有一次,村里有孕妇肚子痛,三更半夜来拍门喊我老伴去看看,我苦苦解释她是内科,不是妇科,人家就是求她去,黑灯瞎火我老伴无奈深一脚浅一脚跟着去了。

天亮老伴才回来,说是情况不好,连夜跟着把人送到镇上医院了,老伴血压飙升,赶紧吃了降血药躺了一天,那家人却连句谢谢都没有。

冬天农闲,外面打工的人陆续归家了,结媳妇嫁姑娘、老人做寿、小孩子过周岁,天天有酒席。腊月人齐好办酒席收礼,都是专门挪到这些日子办。

乡里乡亲都得随礼,老家好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年轻一辈的根本不认识,都上门请我去,酒席上重油重辣,肠胃受不了,后来我就不去吃酒席只随礼。反正人不去礼到就行,人家也不计较。

现在人情礼节重,像我三舅85岁了,他孙子结婚,我和哥哥各送了800,他们还说我小气,说我哥送800,我至少得送2000。

8、

其实,我哥常年在家,人情礼节有来有往,我的礼金是有去无回,但他们不考虑这一点,他们就觉得你有退休金多,得多送。这一个月下来,各种礼差不多花了1万。

那天我和老伴散步回来,发现窗户玻璃被砸烂了,窗口灶台上放的儿子从上海寄来的电饭煲不见了,连几瓶酱油和醋反正从窗口能够得着的东西都被一扫而光。

老伴本来准备过完年就走。见此情景,决定马上就走,就这样,我们在腊月初八回到了上海。

所有关于故乡的田园牧歌式的美好印象都幻灭了,剩下的只有无限的感叹与说不出的悲哀。

我们有退休金,生活是比老家的人好,但这都是我当初寒窗苦读及后来努力工作得来的呀。

我教导儿子成才倾注了多少心血?他们以前对子女下的心思不多,现在子女过这样普通的日子,不是正常的吗?再说,各人有各人的人生,甘苦自知,有什么好比的。

我晚年日子好一点,不是我偷来的抢来的,为什么他们这么愤愤不平呢?倒好像我欠了他们似的。

9、

世上有两种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时代在变化,家乡已经不是你追求的诗和远方的田野了。

现在农村的留守老人,大部分都是像老袁的大哥大嫂这样,儿子在外打工,老人在家操劳。

枯燥的生活、闭塞的环境、受教育的程度都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有限,有淳朴善良也有精明世侩。

所以,退休以后,不管在哪里养老,永远不要让情怀高于现实生活。

不要感叹故乡的人变了,其实故乡从来没有变过,真正改变的是你。

因为你从当年离乡,走的就是跟他们不同的路,并且渐行渐远,再也回不去了。

Temu 北美狂飙,商家被迫低价内卷

文 / 佘伟航

来源 / 豹变(ID:baobiannews)

一年一度的超级碗(Super Bowl)上,一则 “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 的广告,让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 Temu 成为超级碗史上最年轻的广告品牌之一。

2022 年 9 月,拼多多上线海外版 Temu,高调出海美国,不到半年时间获得超高人气。SensorTower 数据显示,2023 年第一个月的 31 天里,Temu 有 28 天占据美区 iOS 免费购物应用下载榜首,在 2022 年 “黑色星期五” 购物节中 Temu 的单日销售额均超过 700 万美金。

在中国电商出海的过往经验中,东南亚一般是第一站,北美地区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 Temu 将第一站定在美国,通过复制拼多多的社交裂变、低价策略杀出一条血路。在美国取得不错成绩后,近期 Temu 正式进军加拿大,通过开启加拿大站点,以期尽快实现 “一店卖全球” 的目标。

Temu 打通更多市场,对于跨境卖家来说算是件好事,因为搭上这趟 “神速” 列车可以通向更多消费者,但已在车上的商家多是喜忧参半。

“低价” 之下的北美攻势

近期不少 Temu 商家在社交平台上留言,称 1 月 27 日凌晨 Temu 没有和商家沟通就自动降价,24 小时内没有登录后台处理则视为自动同意,导致很多店铺的产品遭 20%-30% 的降价。

有意思的是,这个降价时间点正值春节假期大部分人处在返工归途中,对于后台信息处理不及时,一不留神就会被平台 “砍一刀”。

这已经不是 Temu 第一次引发商家不满,本就非常低的商品定价,在平台的强势主导下仍会被动压低,价格一路狂飙向下的同时,商家的生存能力遭遇极限挑战。

而低价策略,作为过去拼多多崛起的法宝,同时也被复制到孪生兄弟 Temu 身上。为了打造平台的低价可控,Temu 采取类自营模式,卖家供货,平台要求卖家报送产品底价并掌握商品定价权。过去半年 Temu 在美国市场如同一条鲶鱼,用极低的商品价格引来关注,开启了抢客大战。

打开 Temu,能看到比如亚马逊上一个折合人民币 250 元的冲牙器,在 Temu 只要 80 元就能买到,此外,还有 8.99 美元的无线耳机、不到 5 美元的裙子、0.4 美元的耳环……

浙商证券 1 月 11 日的分析报告显示,横向对比竞对在售同类单品,服饰及鞋履配饰对标 SheIn ,Temu 抽样单品价格低于 SheIn 30% 以上;家居百货对标亚马逊,Temu 部分标品配件价格甚至低于亚马逊一倍以上。

凭借补贴后的超低价格,Temu 获得许多美国消费者的 “真香” 认可,不得不说,一切营销手段都敌不过低价诱惑。

除了价格补贴,在社交媒体大量砸钱也是 Temu 实现 “病毒式” 传播的重要抓手。

通过在 Youtube、Instagram、Tik Tok 等多家社交媒体上投放广告,Temu 获取了巨大的新增流量,近期 Temu 还登上了美国的超级碗。Meta 广告库的资料显示,仅 2023 年 1 月,Temu 在 Facebook 上投放了至少 6400 条广告。而巨大流量的涌进,也意味着大量费用的支付,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Temu 上线两月时,营销费用就已投入约 140 亿元。

为了达到社交裂变的目的,Temu 发起了拉新换现金的活动,平台用户只要邀请 5 位新人下载注册软件,就能获得 20 美元,面对这样的诱惑,海外消费者纷纷下场 “薅羊毛”,进一步推高了 Temu 的火爆程度。

此外,Temu 还推出 “1 美分选 1”、“用户晒单赢奖金” 和 “Give40%,Get 40%” 等优惠活动,引导客户参与转盘小游戏和分享商品链接,增加平台的客户粘性。

在一系列烧钱营销、低价攻势下,Temu 上线后仅用一个月就拿下了 Google Play 购物类应用下载量的第一名,截至 2023 年 1 月底 Temu 全球下载量接近 2000 万次,北美地区用户贡献了超九成份额。

下载量的极速狂飙,也推动了销售额不断增长。在 2022 年的 “黑色星期五” 购物活动中,Temu 的总销售额达到了峰值,在 7 天里,单日销售额都超过 4800 万人民币。

Temu 的增速也扩大了投资人对拼多多的想象空间,2022 年 9 月 Temu 上线时公司股价在 69 美元左右,而在 2 月 10 日收盘价已经涨到了 93 美元附近,涨幅超过 30%。

不过,Temu 漂亮的出海成绩单是在疯狂烧钱之下取得的,根据招商证券测算,在保守假设下,Temu 年度亏损为 41.3 亿元,而在乐观假设下,Temu 年度亏损达到惊人的 67.3 亿元。

巨大的价格补贴和大量的广告投放,带来增速神话的同时,也考验着 Temu 的 “钞能力”。随着后续流量等成本的攀升,在竞争白热化之下,低价策略如何延续,同时有效控制自身财务负担,Temu 在消费者、商家两端相权,最有效的方式仍是以商家为破局点。

羊毛出在哪?

平台低价抢市场背后,商家想获益并不容易,目前不少卖家更像是 Temu 这趟列车加速的燃料。在产品定价上 Temu 就先 “砍” 了商家一 “刀”。

“产品什么时候上架的都不知道,价格也是他们自己定的,我没有权限编辑境外商品链接,我连下架的权限都没有”,在湖北做女装生意的王新向《豹变》吐槽,作为 Temu 的商家并没有定价权。

自上线以来,Temu 在商家招募上采取了 0 佣金、0 保证金的模式,但定价权没有下放给供货的商家,平台统一定价,然后以供货价与卖家结算,这也意味着卖家并不能自己在海外加价销售,到达商家的口袋的利润并不高。在亚马逊等平台上,入驻的商家通常会把商品价格设置得比国内售价更高,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在被问起销售利润时,王新无奈地说道:“开通之后出了七单,但是利润并不高,我翻外网看了我家商品,平台开出的价格,如果算纯利润,换成人民币,比我自己实际的高出了好几倍”。

为了能在平台上有更好的销量,大部分商家都在自我内卷,通过压低利润报出更低的价格,但是平台的低价需求似乎很难被满足。

在这种 “丛林法则” 式的卖家报价模式中,商家们先提报相关商品和价格后,Temu 再从中选出最低价的产品,如果后期出现更低价格的同类产品,那前期被选中的商家就会被刷掉。

“前期让你们进来试试水,再通过大数据淘汰很多人,把价格打下来”,在浙江义乌做美甲贴纸生意的李辉告诉《豹变》,他觉得 Temu 有明显的压价行为。

不仅上架的时候没有定价权,上架后的产品甚至还会 “被动” 降价,1 月 27 日春节假期最后一天,商家们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

为了减少亏损,近期平台对卖家的运费补贴也被砍了一刀。

Temu 发布新规称,从 1 月 12 日起 VMI 卖家寄到国内仓库需要承担 50% 的物流费,不再享受免费物流政策,如果商品的重量体积与实际填报的出入较大还需要支付违约金。VMI 模式,是指现货入仓,由卖家备货到 TEMU 国内仓库,商家须承担压货导致的退货风险。

在被问起平台现在对商家的补贴情况时,李辉向《豹变》表示,“补贴啥呀,现在连快递他们仓库还需要我们付钱”。

平台运费补贴减半,新增的物流成本和动辄几倍的罚款压力,让不少商家本来就不多的利润再次被挤压。

高压生存环境下,商家为了压低成本,只能提供低质产品来换取生存空间,而这样的产品销售出去之后换回的是海外消费者的不满和投诉。

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刘波,在 Temu 上购物后去小红书上发帖:“这批东西,我真的收到的全部是垃圾。买的小的平底锅没有锅把手,我也是服气”,并说到准备去 BBB 投诉。

而和刘波拥有同样遭遇的海外消费者并不在少数,外媒报道称,不少消费者在美国商业评价网站 BBB(Better Business Bureau)投诉 Temu。BBB 的发言人认为:“对于一家新公司而言,短时间内收到这么多投诉是不正常的。”

要低价的同时还想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Temu 对商家端出台了越来越严苛的经营条款,如果产品的动销率较差,那么将会被降价或者直接下架链接;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商家会被罚款 5 倍货款,同时还会降低店铺权重、移除资源位、禁止上资源位等。

这些让商家逐渐喘不过气,本想着搭乘 Temu 流量快车的商家发现,这里如同一座围城,已经入驻的商家想出来,没有入驻的人抱有期望。

商家们的进退抉择

在被问及是否打算继续留在 Temu 时,作为义乌地区的实力源头厂家李辉告诉《豹变》,“每天能出几十单,Temu 对我们来说只是带一下,商品销售多了一个渠道,能带就带,不能带就淘汰”。

李辉从事跨境电商已经超过十年,拥有丰富的外贸经验,目前已经入驻 Temu 三个多月了,除了 Temu,他还入驻了 SHEIN 等其他电商平台。

过往拼多多在国内下沉市场的巨大成功,让很多商家不想错过这波出海的可能性,不少商家期望 Temu 如同拼多多一样撬动巨量的 C 端订单,虽然低价薄利,但通过走量依然可以获得收益。然而相比国内拼多多通过社交裂变给商家带来的爆单甜头,出海让商家们更早感受到的是低价内卷和平台规则带来的严酷生存挑战。

“如果他们执行国内低价模式,将来在提升平台形象方面会很困难的,追求低价,质量就保证不了,” 做泳衣类目的源头厂家王罗也表达了对 Temu 当下经营模式的看法。

此前同样有 “北美拼多多” 之称的本土平台 Wish,因为商家鱼龙混杂,商品质量参差不齐,遭遇发展困境。而如果 Temu 想要持续获得挑剔的北美消费者信任,就需要做好品控和履约服务,这些与低价如何能同时兼得?当前 Temu 将压力都传导给到商家。

李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拿货的商家都不好做,自产、源头厂家能算好成本和品控的话,还能做一做,以后随着大平台的崛起,会死掉一大批中间卖家”。

跨境电商卖家 “园长跨境电商日记” 的主理人园长,此前为了清理手上的一批库存,开通了 Temu,他在公号上记录了自己的一些心得,“目前一天 200 到 300 单…… 今年的目标做到日出 1000 单就可以了”“如果你是有供应链工厂的优势确实可以尝试一下 Temu,新平台机会还是很大的,大钱赚不到小钱还是可以的”。

王新正是这种贸易型的拿货商家,没有自己的工厂、品牌、供应链,自 2022 年 12 月入驻,到今年 2 月,王新迅速的试水,又迅速离开,“Temu 的发货、货款和售后问题都是坑,货款期时间长,我发出去的 7 单一个多月了,到现在都还没有回款,还有如果是质量问题,商家就要被处罚 5 倍的罚款”。

面对 Temu 的严苛规则,一边是像王新这样的已入驻商家准备退出,另一边未入住的商家也多了些犹豫观望。

据国内拼多多商家反映,拼多多每天都会推送海外版入驻通知和弹窗,关闭按钮也被设置得比较隐秘,不小心点到后就自动一键入驻,国内店铺的商品也会自动迁移上去。

“天天收到平台的海外版入驻推送,海外暂时不会做,” 拼多多商家吴奔坦言并不想入驻 Temu。

跨境电商平台就像一个天平,一头是海外消费者,另一头则是商家,随着 Temu 与亚马逊、SheIn 等对手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如何稳住商家也成为 Temu 需要考虑的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必须明白,东北是先行指标,引领发展

说东北引领未来发展,很多人不以为然,怎么会是东北呢?不是广东吗?

教育学哈工,工业学大庆,这个口号曾经响彻云霄,哈工大和大庆不仅是东北的骄傲,更是全国学习的榜样。大连的大师傅和沈阳的工程师曾经被派往全国各地,引领了中西部各省工业化大发展,很多老工业基地都有东北村。

有人会说,那是以前了,现在东北不行了,其实现在东北依然在引领未来发展,不信你看:

1 全民考公:曾经很多人笑话东北人对编制很执着,东北人以考公为荣,可是你看,现在全国都在全民考公,大家相信,宇宙的尽头是考公。现在你明白了吧,东北人提前五年就做了,只能说,他们引领未来发展。

2 房价下降:2017年,鹤岗房价开始下降,2000多一平,那时全国很多地方房价大幅上涨,炒房客嘲笑东北房子没有投资价值。可是现在,全国房价下跌,拷贝了东北房价走势,套死了炒房客,炒房客还笑的出来吗?

3 财政赤字:2017年后,东北各城市财政赤字不断上升,有人嘲笑说北方不行了,东南沿海财政好。现在呢,你看,全国各地都财政赤字了,步东北后尘了。

4 离婚率上升:五年前,很多年人嘲笑东北发展经济不行,没时间拼经济,都忙着离婚了。可是现在呢,全国的离婚率大幅度飙升,全国人民都在忙着离婚,只能说,东北人认知先进,打了前站。

5 出生率下降:5年前,黑龙江的出生率就低于南韩了,很多人说东北人生孩子不行。现在呢,全国生育率都降低了,又一次完美的拷贝了东北的走势。

6 段子手短视频:东北人天生幽默,表演功夫强,人人说段子,拍小视频。现在呢,全国人民都一样,人人说段子,拍小视频,跟随东北人前进的脚步。

很多事情你不了解就一味的的反驳,只能说你不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想了解未来发展趋势不难,看看现在的东北就行,五年后大概率步东北的后尘。所以,东北人,人人都是诸葛亮,你要想知道以后,需要交一个东北朋友。

问题来了,现在东北撤街道合并为镇了,养老金不够花了,长春体制内和体制外不通婚了,你觉得全国其他地方也会拷贝东北的走势吗?

你曾因为哪件事,认识到父母只是普通人?

小时候家里请客吃饭,父亲拼命往我盘子里夹牛肉海鲜这些硬货。回家路上一边打着饱嗝一边儿听父亲唠叨,咱家请客你还不多吃点。我说,我不好意思。父亲说,你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傻小子。

闯先生(32岁,ONE主播)

有一天我和我妈两个人在家,家里进了只蝙蝠,我妈拿着扫把就把它从阳台赶出去了。但有一天家里出现一只蜘蛛,我妈吓得叫,因为那天我爸在家。然后我发现其实我妈还是挺怕这些的。

李荟莹(29岁,ONE主播)

我妈妈很会做饭,她也从来没抱怨过做饭很累,在我印象中她好像有魔法一样,能在下班后的短短一个小时内变出那么多花样来。直到我毕业开始独居生活后,才发现做饭是一件危险又耗时的辛苦事。妈妈的魔法原来是她日复一日的熟能生巧。

施小失(27岁,麦当劳爱好者)

我小时候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即使是很贵的天线宝宝玩偶,我爸爸也会直接给我买一套。别人家的小朋友都是一个一个买的。而且每年都会有一双很漂亮的真皮的小皮鞋。我甚至以为我是真的公主,我们的家境就是比同学的都要好。三年级的时候,我稍微懂事后,猛然发现,爸爸的鞋子是革的(假皮的),妈妈的鞋跟是分层的,是一种被修鞋匠补成了千层蛋糕的感觉。我被这个发现打醒了,原来我们家的家境没有多好,只是他们在用他们的“普通”来努力维持我的“不普通”而已。

贾伪斯(22岁,心理学在读生)

第一次带他们出去玩,本来我是说让他们下了火车就自己按照提示去坐出租车,结果他们真的找不到。

马晓橙 (32岁,ONE主播)

我爸因为抽屉里少了十块钱打了我一顿,这让我蒙冤了30年,更可气的是,这个数字仍在累加中。我父母也没那么英明。

李浩然(39岁,土味写手)

我小时候总是被我爸爸揍,被我爸爸教育。他总有说不完的大道理。我被揍到怀疑人生,我认为我天生是个垃圾,爸爸是天生的圣人,直到后来听到爷爷、大爷和姑姑讲我爸小时候因为淘气惹祸被揍的事情。哎,谁还不是个普普通通的垃圾呢?圣人可能是被教育出来的,也可能是故意装出来的。

苏不强(34岁,劳动课教师)

初中那年赶上按片区分学校,片区内的学校都不行,我爸找关系塞钱把我送进了好初中,只不过片区外的学生只能进联校。联校的成分大家都懂,正常人不多,歪瓜裂枣遍地开花。我被班主任带头校园霸凌,小混混们三天两头找我麻烦。忍受无果后,我跟我爸妈说了这事儿,想要转班或者转校。我妈听后就是叹气,没说话,转身去厨房做饭。我爸则是不耐烦地说,你知道你进这个班我找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钱吗?你别给我找事儿了。

刘清河(27岁,一个女的)

我妈曾经说过,女孩子不着急结婚,结婚也不一定快乐,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现代社会哪有那么多讲究啊。可是今年过年的时候,她突然说,再不结婚生孩子,你的卵子都要死光了啊。

夹菜三明治(36岁,啤酒爱好者)

从小觉得父母能撑起一片天,初中时父亲工作出了差错,面临被裁员而惶惶不可终日,我意识到他们也有脆弱的时候,只是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五指山下的猴子(28岁,电商运营)

读初中时的一个暑假,我心血来潮想打篮球,希望父亲买个百八十块钱的。父亲遗憾地说,咱家没有这笔钱啊……电话两头,陷入沉默。

五一泽(17岁,想给自己出书的图书策划)

我以为我跟我妈吵架只有我会被气哭,后来有一次发现她也哭。

Boli(21岁,不想当老师想当流浪汉的师范生)

我爸妈结婚的时候,我妈就被我爸的花言巧语骗了。离婚后,我妈立志要做一个清醒的女强人。离婚没几年吧,我妈又被我爸忽悠得复婚了。她又回归到了收养大儿子的生活。如果她真能感觉到快乐,那就这样吧。

乳糖不耐受(31岁,小吃店老板)

小学我妈送我去学奥数,我不会写就问她,她也不会。

kagerou(25岁,在赶ddl的毕业生)

我小时候以为长大一定会上大学。但是我十岁时爸爸去世了。十四岁初中毕业,我上学的子弟学校破天荒分到一个中专报考指标。校长劝说我妈妈让我报考,说我去考才能保证指标不被浪费。妈妈同意了。那个晚上,校长、班主任、妈妈三人一起做我的工作。我坐在屋角,第一次明白,妈妈是个普通人,并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子女不被命运裹挟。

萧萧(51岁,四维写作者)

前段时间失业。失业当天,我从“前司”收拾完东西回到家里,心情很失落,就给我爸妈打了个电话。

电话那头的他们,听完我的话,沉默了半天,才说“这怎么办啊”,随后是一连串安慰我的话。只不过,他们越说越无力。最后,留下了一句——我们相信你。

正是这一瞬间,让我意识到,原来那对可以纵容我,仿佛可以为我解决所有问题的父母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他们在我的眼中彻底褪去了光环,就是平凡、普通又深爱着我的亲人而已。

佩奇吃草莓(27岁,2月有了新工作)

责任编辑:讷讷 onewenti@wufazhuce.com

票房105亿,我开的影院还没回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叶丹璇,编辑:邢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05.74亿票房,2.08亿观影人次。

这是猫眼数据里这个春节档(从除夕到元宵节)的总成绩单。在国家电影专资办的统计中,2023年大年初一当日电影票房突破12亿元。整个春节假期,有1亿多人次走进了电影院,热门电影黄金时段上座率超80%。

影院已经三年没有这样热闹,而这样亮眼的数据也被外界认为给电影市场的复苏开了个好头。

总成绩单背后的悲喜和境遇并不完全相通。元宵节那个周末,影院经理张齐负责的影院票房经历了短暂回落,又重新回冲到春节假期的平均水平。即便如此,作为一个占地三千多平米,总共有七个观影厅,能容纳980名观众的影院,该影城单日最高观影人次也只有1400人。与大数据的喜人表现相比,这样的成绩显得相当窘迫。

这也许是万千小影院的缩影,春节档是它们孤注一掷的最后一搏,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勉力“回血”。张齐说,这已经是这一年来最大的一笔营收了。

1. 孤注一掷春节档

兔年春节档的最后一个周日晚10点半,北京四环边上一座毫无灯光的商场里,最后一场《流浪地球2》的观众陆续走出影厅。张齐例行检查完影厅,从商场的消防楼梯到达一楼,将两台轰鸣的厢式货车搭载的柴油发电机熄灭。

张齐从事影院运营十年,从来没有过这样“非典型”的运营体验。他负责的影院所在的商场,由于疫情效益不好,在今年一月初就已经断电,暂停营业。

“我觉得不能让影院空在那里,还是拼一拼春节档,最坏也只是收支相抵而已。”彼时,社会消费逐渐恢复,业内对春节档的预测业绩都持乐观态度,为了解决商场断电问题,张齐向公司申请了租赁发电机,两台厢式货车撑起了整个春节档的票房。

柴油发电机只能勉力维持影院机器的运转,但影院的危机远远不止停电。

这家影院正式开始营业其实也就在大半年前。2022年8月,影院所属集团在暑期档看到了喘息的间隙,与这家商场签下租约,接盘了此前撤走的同行留下来的空缺。然而,暑期档的反弹并没有持续太久,影院能在节假日维持在10%左右的上座率,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以张齐从业十年的经验来说,这样的上座率只是2019年以前平日档的底线。

影院所在的商场被居民区和零散的街坊店包围。和居民区的烟火气相比,商场的凋敝显得格外突兀,一楼底商均为闭店状态,商场各个大门紧闭。以前进入影院正门的扶梯也已停摆,观影的消费者只能通过昏暗的消防楼梯进入。张齐在消防楼梯上缠绕了感应灯球,但收效甚微,晚上六点,不少观众在上楼时需要将手机手电筒打开照明。

受北京反复的疫情影响,2022年下半年,影院所在的商场只有一半时间能够正常营业,本不多的商户也渐渐闭店离场,空荡的大厅里毫无人气,大部分时候连灯光也不多。封控管控的反复和商场的萧索交织在这个新影院的生命初期,张齐过去的从业经验都派不上用场,举步维艰。

他从来没想过,入冬以来,自己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给各个评分软件上投诉的差评用户逐个打电话道歉。大众点评上关于该影院的评分只有两星,票务软件上则显示该影院暂无评分。

事实上,和冷清的外部环境相比,影厅座椅宽敞,内饰干净整洁,边桌上精致的摆件几乎没有落灰。

带来差评的致命因素是影院的暖气随商场停电一同被切断了,大多数买票的观众事先并不知道这一点。《豹变》在现场留意到,不少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将羽绒服脱下来盖在身上,“看完整场电影脚都冻麻了”是点评软件上最常出现的评价。

张齐说,影院为了弥补没有暖气的硬伤,免费提供了热水和毯子,但因为前台所在的门被商场关闭,观众进入影厅根本不会经过前台,无法及时了解影院提供的物资。

楼下柴油发电机倔强的轰鸣还是撑起了这家影院春节档的盈利,张齐感谢自己春节前决定拼一把的念头。为了节约成本,也避免人力不足造成混乱,整个春节档期间,影院只排了三部片子,分别是口碑稳定、票房人气前三位的《流浪地球2》、《满江红》和《无名》,这如同奋力自救的最后一搏。

这三部片子给张齐运营的影院带来了超过40万的票房收入,影城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大数目的进账。

2. 影院这三年:硬扛、自救、离场

2022年,是这一代中国电影人经历的最沉寂的一年。而这种黑暗的沉寂,已经酝酿了三年。

入行6年的刘丁被裁员前,在广州一家知名的影院集团做了3年影院经理,他的职业生涯几乎和新冠疫情相伴相生。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全国娱乐场所几乎同时接到停业通知,那是刘丁经手的第一个春节档,“所有准备都打了水漂”。

刘丁还记得,因为恢复营业时间迟迟未定,他亲手锁上了影院的透明卷闸门。同一天,《囧妈》宣布在网络平台上免费首播,而后越来越多的电影宣布撤档或延期上映,其中很多部片子再也没有过消息。

2022年初,刘丁所在的公司裁员。刘丁负责的影院有三个影院经理,最后只留下了一个,刘丁在被裁的名单里。影院的票房收入从2019年的2000万锐减到次年的405万,尽管在2021年短暂地反弹了一下,也只是一个腰斩的惨淡数字。行业里都是靠着渺茫的希望在等待复苏。“很多影院都慢慢挺不住了,到极限了。”刘丁说。

票房大盘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2019年是电影院的高光时刻,全年总票房高达641.48亿,此后三年则直接将这个数据打回十年前,2020年和2022年的全年总票房都未能突破300亿。

影院的困境已经无法忽视。2022年5月末,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等问题的通知》,“特困行业”名录中,电影行业赫然在列。

行业下行周期太过漫长,似乎看不见尽头,裁员成了很多影院的纾困办法。张齐负责的影城,固定工作人员从8月开业时的六个流失到了如今的两个,除了张齐这个影院经理,就只剩一个前台员工。为了应付春节档增长的客流,他临时雇了五六个小时工兼职,15元每小时。

即使不裁员,遥遥无期的降薪也吞噬了员工的耐心,很多人为了生计不得不主动离开。行业的人才需求断崖式下跌,大部分离职的员工都只能换行。刘丁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对电影行业“还有感情”,在家人的支持下回家乡开了一家小规模的影院。

对于一些影院而言,不定期封控之下的开开停停,反而带来了更大的成本。张齐所属的连锁影院横跨海淀、朝阳、丰台三个区,很长一段时间里,“今天这个店关了,明天就轮到那个店了,没有尽头。”在这样的情况下,顾客索性不进影院了,进账越来越少。

刘丁开在南方的影院面临的维护问题则更加棘手。影院没有观众,碰上潮湿的天气,座椅和墙面的软垫更容易长霉点,各种机器也需要定时开机维护,否则就会受潮故障。

刘丁的影院很小,电费却像巨兽跟在他身后咬,一整天的电费就要600元,意味着这一天需要卖出13张电影票才能将将抹平机器运转的成本。

张齐负责的影城有合格的IMAX影厅,2022年12月16日,《阿凡达2》上映时,张齐也曾寄希望于它能将影迷带回电影院。然而当时正值第一波感染潮高峰,大多数人不敢出门,更何况这家影城还开在一个不供暖的商场里。

刘丁加的行业群里,每个月都有影院人宣布倒闭,坚持下来的人也开始寻找第二增长点。有人开始卖酒,有人给影院做了软装,短租出去做求婚或者派对场地。群里打广告的人越来越多,“希望各位同行转发支持”常常将复工时间的小道消息淹没。

3. 春节档=春天?

这些年行业形成的共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够搅动电影市场基本盘的,无非“大片”和好电影二者。

行业暗淡,影视不再是资本热土,大规模融资在电影行业已经不复得见。好电影需要资本的扶持,而投资者愈发谨慎。下行周期里,快速回笼资金成为资方的第一大诉求,但“速度”几乎与好电影的生产逻辑相悖。

此前,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接受《中国报道》采访时表示,电影行业由于其制作、宣发等的特殊性,往往以一两年及以上为周期,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尽管还有一些存量影片在发挥作用,但一个更为现实的困境是缺少更多的增量影片。也就是说,如果继发的影片生产无法保持稳健的节奏,那么春节档的井喷只会是昙花一现。

影院的信心和预期则更简单直接地来自于已公布的定档大片。张齐掰着手指头细数,2月4日是国产影片《风再起时》,2月7日是漫威新片《黑豹2》,2月17日是《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他还在期待更远的,五一档有《长空之王》,上半年还有《速度与激情10》和《变形金刚7》,“现在放开了,国外大片也开始引进了,我对后续很乐观。”张齐有属于自己朴素的逻辑,没有大片,影迷再热情也不会凭空出现在影院。

刘丁的影院开业7个月,终于在春节档迎来第一次盈利,他在朋友圈隐晦地庆祝:“春天还会远吗?”配图是大年初二票务大屏上密集的排片。乐观之外,刘丁还是要直面自己的影院尚未回本的事实。

饶曙光仍然抱着谨慎乐观的心态,他认为春节档有其特殊性,电影消费是春节档的刚需行为,但在春节档之外,还属于非刚需消费。大众需要以平常心面对春节档的火热,更多的是透过春节档来看到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

春节档之外,影院的行业洗牌从来没有停止。诚如刘丁所说,这三年是对影院“有多能熬”的检验,处于边缘的个体小影院既不掌握产品,也在宣发合作中没有主动权,难以在漫长的寒冬里和头部的连锁影院抗衡。

对于张齐而言,春节档结束了,柴油发电机仍然在商场外孤独地轰鸣。影院收到的差评越来越多,张齐仍在持续催促商场方解决供电问题,没有得到确切的积极回复。随着排片的减少,影院也在慢慢归于沉寂,而大多数观众也不愿意重新回到条件恶劣的电影院。春节档的盈利,对于张齐负责的这家影院而言,更像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的回光返照。这样的状况还能坚持多久,谁也无法保证。

热闹已经消散,对于影院来说,春节档带来的火热并不是春天来临的号角。影院人等来的春天里,也许还有料峭的倒春寒正在发生。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叶丹璇,编辑:邢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