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记录了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01

成长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的北平,从小被关在悬着“进士第”匾额的大门里长大,家里保留着满族的“花盆底”和“阿玛”的称呼。
女孩儿玩的荡秋千、溜冰、踢键子、抓子儿,她都不会,有的根本没见过。她不识字的时候就开始背诗,“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读书了”。《论语》是她“背诵最熟的一本书”。
11岁时,她跟着伯父学作诗。庭院中的竹子、石榴花、枣花、落日、月影是她写诗的主要题材。“迦陵”的别号也是她从与伯父聊天中得来——清朝的陈维崧,是中国词人里写得最多的,号迦陵。
图片
辅仁大学学士学位照
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后,她遇见了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顾随。
顾随讲课,她埋头一字不落地记笔记。听了6年课,她记下8大本笔记,此后的50余年,她在台湾、美国、加拿大漂泊,只有这些笔记她随身携带。顾随当年评改的习作旧稿、信件、赠诗,都被叶嘉莹作为书法装裱起来,带在身边。
受顾随的影响,她一改善感的诗风,写下“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70多年后,迦陵学舍在南开大学落成,这两句分挂在月亮门两侧。
02

磨难

叶嘉莹生于1924年,在诗书之家的熏陶下,她幼时便已熟练掌握平仄声韵。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打碎了她平静的生活。当时叶嘉莹的父亲在上海航空公司工作,上海沦陷后,他音讯全无。母亲忧劳长逝,那一年叶嘉莹17岁。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抵达台湾。1949年,丈夫因白色恐怖被逮捕,叶嘉莹的生活再次跌入谷底。
国破家碎,亲人四散。一连串打击,在最难捱的时光里,是诗词支撑叶嘉莹继续面对生活。“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动荡不安的祖国大地上,叶嘉莹写下一首《咏莲》,她说:“我平生经过离乱,个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污秽中的一点光明。”没有哪些悲剧是古代的诗人词人没有经历过的,诗词能抚慰受伤的灵魂。在那些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她失物无数,但在海外寄居多年的教学资料、录音录像、笔记等,一本、一件都未曾丢弃。在叶嘉莹眼中,那些日益模糊的字迹如星光明月的万顷光华,照亮她所有绝望与灰暗的时刻,是“宇宙间最宝贵的东西”。
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的滋养中振作起来,上世纪60年代,她赴北美讲学,从此,打开了一扇将中国诗词之美介绍给世界的窗。
图片
叶嘉莹在温哥华为幼儿讲古诗
“我每天要查生字,然后第二天去上课。我就用最笨的英文连比带画地讲给学生。即便是这样,听课的学生从十六七个一下子增加到六七十个。我过了两年一天到晚查生字的生活,英文进步了很多。”虽然语言受限,但叶嘉莹依然能将中国古典诗词讲得生动有趣、细致入微,她学习的潜能也在实际教学中被激发出来。因为常在图书馆到半夜,哈佛大学图书管理员交给她一把钥匙方便查阅资料。
过了语言关,叶嘉莹有了更多可以支配的时间。“我不但听西方人讲英文诗的课,还听文学理论的课。”叶嘉莹在海外的那段时间正是西方文学理论风起云涌的时代。“我还把所学到的文学理论都用来分析我们中国的诗词,我可以把诗词的好处都讲出来。”在西方从事教学工作,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获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教书仅半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就史无前例地授予叶嘉莹终身教授的称号。1990年,叶嘉莹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1976年,叶嘉莹的长女与女婿在一场车祸中同时罹难。料理完后事,叶嘉莹终日哭泣,她突然领悟到,“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能成为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她要让自己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要回国教书,要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03

教育

“从1979年开始,我在假期自费回国教学,一分钱都没有拿国家的,完全是尽义务。”漂泊流离数十载,这是她与命运最后、也是最坚决的抗争。叶嘉莹说:“我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选择,留在那么美好的加拿大温哥华不是我选的,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
1978,叶嘉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一年后,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不久,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决定定居南开。
图片
1979年初抵天津,与南开大学诸教师合影
叶嘉莹写竖排繁体的板书,一边说一边写,速度很快。因为经常写板书,粉笔灰使她的手指总是皴裂。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总贴有胶布。
一些听过她的课的朋友,常常告诫她,讲得不要太大声,要节省点精力,注意身体。但她一讲起课来,就什么都忘了。
因自小接受“声闻过情,君子之耻”的古训,叶嘉莹不喜欢过分热闹的铺排。但只要邀请方以弘扬古典诗词传统的重要性劝说,她都答应了。
“虽然我知道国内有不少才学数倍于我的学者和诗人,传承的责任也不一定落在我头上。可是我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种不能自已之情。”
1991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3年,她担任该研究所所长,捐献出自己的一半退休金,约合人民币90万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今年叶嘉莹再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目前她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用于中华古典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04

纪录

以叶嘉莹为主角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于2020年10月16日正式上映。
人前的叶嘉莹端庄,也爱美。镜头中她总是穿着得体,一条高领旗袍搭一件对襟开衫,为了整体服饰的和谐,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她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眼镜链就出现了三条。
图片
叶嘉莹在家中客厅讲诗词
但离开学生和友人的目光,私下的叶嘉莹,96岁还带着些孩子气。制片人兼副导演沈祎记得,一次接叶先生到北京录音,工作结束之后,叶先生邀请陈导演到房间里聊天。因为在拍摄之外,团队关掉了所有摄影机,而叶嘉莹就坐在床尾,放松地晃着腿,“像个小女孩在荡秋千”。
导演陈传兴最遗憾没有剪入成片的,也是一个相似的画面:叶先生回想起自己儿时的夏夜,她和父亲铺着凉席躺在老宅四合院的树下,在航空公司工作的父亲就教她认识天上的星座和星辰,讲到这一段时,她手指着天空,眼睛痴痴看着上方,“哇哦,你就觉得她似乎回到了小时候的夏夜,她面对的星辰星空,其实也是她之后的生命历程,诗的星辰、诗的宇宙,就在她的手指里面。”
“捧起一把水来,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光影离你很近但又离你很远。我觉得天下的美都在于一种‘距离’,在你的想象之间,可望而不可及。”叶嘉莹这样解释“掬水月在手”。
一名学生体会过这种美。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叶嘉莹站在台上讲课,他站在距离叶先生十几米的地方静静听着。“她讲的每句话你都能听懂,词里的美也能领略到,可就是觉得离叶先生那么遥远。”
有人形容这种感觉,“月光很近,但月亮很远。”
但叶嘉莹只谦虚地说,我只是水中之月。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综合自:中国青年报冰点特刊、中国青年网、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

从纸质书改读电子书之后,我一年省了多少钱?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前任主编帕梅拉·保罗说:
“印刷术作为一种久经考验、历史悠久的技术,的确有其优点所在:纸质书不会卡住不动、不会自动关机,也不会下载失败。”
图片图/unsplash

现在的电子书已经基本不会再发生这些问题,电子书平台最好还要做到操作简便、界面美观、资源丰富、价格适中、算法精准、功能齐全……要求这么多,是不是有点不识好歹了?

这么说吧,如果操作不便,读者没耐心炼成技术高手,用数据线存了个文件,死活找不到,或者开机要等半天;如果界面繁琐、老土,那不太符合21世纪读书人的气质;

如果电子书的价格太贵,那是高估了读书人的经济实力和读者买书的决心,读者可以转头去找免费资源、买纸质书;如果算法过于活跃、弱智,会让人觉得平台掉进了钱眼里,非要向你手里塞点什么。

图片图/unsplash

作为一个微信读书的重度用户,我的会员卡显示,我已使用1243天,也就是三年多的时间,三年间会员费花了快700元,但我往“书架”上放了3268本书,系统显示累计为我节省了买书款161264元,就是说,如果买3000多本纸质书,要16万多,差不多是一辆车的钱,还要占很多地方。

我正在读的有700本,即将读完的有224本,刚开始读的有81本。从分类上说,文学类有744本,历史类230本,哲学宗教153本,社会文化177本,童书14本……

问了问同事,基本上,大家都是微信读书的会员,且把它放在手机首屏。因为,需要用到它的地方实在太多了。纸质书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仪式感、适宜收藏,但对于有广泛好奇心、希望涉猎尽可能多的领域的“读书发烧友”来说,电子书,实在太香了。

今天,有个好消息想告诉你!我们牵手微信读书,来承包你一年的读书自由了!助你启动全年阅读和成长计划!

现在,三联中读x微信读书 联合会员年卡,买一得二,立省251元,手慢无!花一份钱,同时打包两家好内容。

相信很多书虫,每天打开最多的两个手机App,除了三联中读,就是微信读书。所以你们肯定知道,这篇推文里的价格相比平日到底有多实惠!

之前放出的限量名额,不到24小时就被抢空。为了让上次手速慢了朋友也能享受这个重磅福利,我们和微信读书决定再追加名额,如果你已经是两家的老用户,可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直接订购,拼个手速!

图片
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朋友,请往下读。

01
订阅三联中读
一键实现内心“软重启”

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或许也曾面临过“学习焦虑”。生活在“知识爆炸”时代,我们总是努力地把每一个热搜“已读”,把短视频里别人从书籍和电影里浓缩的精华“塞入”大脑,抱着超厚的大部头拼命“啃”下,希望能从中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

而正如《搏击俱乐部》里经典的台词所讲:“我们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经济大恐慌,所以,我们的战争是心灵的战争,我们的恐慌就是自己的生活。”

图片

《搏击俱乐部》 剧照
与三联中读的相遇,则很大程度地缓解了我们的“学习焦虑”。

中读为我们承担了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高质量内容所耗费的大量时间成本,让我们也能像曾经的精英们一样,在文学、艺术、历史和经济等多个领域,享受到真正精良的内容,把时间投入到深度思考和自我提升当中。

打开三联中读,你会发现它是一片知识的丰饶之海。历史、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电影、心理学、经济学、自然博物……无数你感兴趣的话题,都能在这里找到成系统、有趣味的成套课程。

图片
如果你是博物馆爱好者,《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会为你揭秘100多件镇馆国宝,进入藏在文物背后的文明深处,领略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博物馆观看之道·世界篇》则带你走遍卢浮宫博物馆、乌菲齐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全球顶尖博物馆,解密全球100件镇馆之宝背后浓缩的百万年人类文明,感受人类的硕大和渺小。

图片

如果你是东方美学的拥护者,《宋朝美学十讲》《我们为什么爱唐朝》会带你穿越唐宋,看透中国黄金时代里的独特审美;《这就是中国古建筑》则带你从建筑的面向,感受中国寺庙、园林、古城、石窟等筑起的东方之美;《永远的<红楼梦>》以红楼里的人世百态、至情至深,讲述着东方文学的意蕴;《我们为什么爱山水》则能从古人的山水情结入手,带你探寻中国人的精神向度。

图片

如果你是现实生活的关注者,《从现象出发的传播学》从当下“制造偶像”、“流量之上”、“相亲社会学”、“隐私焦虑”等新鲜议题出发,给你一份媒介化世界生存指南;《看懂中国·第二季》聚焦女性、城乡和环境等话题,带你用全球视野看懂中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经济学家梁小民则从“涨工资”、“学历”、“房价”等老百姓关心的经济学出发,让你拥有经济学头脑!

图片
许倬云、西川、陈嘉映、戴锦华、葛剑雄、樊锦诗……能让如此多学者大咖云集在一处为你讲课的,全网也只有三联中读能做到!

图片
三联请讲者,不青睐自带流量的文化网红或知识明星,而更愿意选择顶级高校里“最有资格来讲这一话题”的学者教授。

以这门大热的文学课为例,《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为了更精彩地解读加缪、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等11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和创作特点,每一位小说家都仔细挑选了一位最适合讲述他以及他作品的人,比如:

图片

来讲米兰·昆德拉的是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他是昆德拉唯一一位中国弟子,跟随大师学习小说多年;

来解读马尔克斯的是学者范晔,他是《百年孤独》的译者。

来讲博尔赫斯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著有博尔赫斯的传记《博尔赫斯》;

来谈福克纳的是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林斌,她是福克纳作品《寓言》的译者……
11位小说家,对应了11位学者。这些学者们分散在天南海北,就算是一流高校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很难同时听到这么多位文学大咖来给你系统上课。

这样的穷尽心思去打磨一门课,岂有不好听的道理?

图片

02

打开微信读书

拥抱属于你的读书自由
微信读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好书真的超多!”

如今,微信读书已经拥有超过50万本出版书,购买三联中读x微信读书联名卡,只需365元,不仅能全场免费畅读,还能免费解锁其中近3万本付费阅读出版书。

图片
作为年度榜单的打卡爱好者,你可以在这里读到超多上榜的必读好书,比如:

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跟人气作家铃木凉美的对谈——《始于极限》;

围绕“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两句诗而展开的唐朝职场故事《长安的荔枝》等。
这里的新书上架速度,也堪比线下书店,书虫们再也不用担心书荒。
图片
微信读书也会根据近期热点推荐经典书目,像最近的热播剧《三体》《平原上的摩西》,很多原著迷都能在这里重温原作;

图片
如果你是三联出版社的忠实粉丝,你还能在这里找到《邓小平时代》《我们仨》等封为“神作”的经典佳作。

图片
微信读书兼容各种格式的电子书,给书分类、做笔记都很方便。在好多方面,微信读书还超出了我的预期:

新书、大部头经典兼备
李翊云的《托尔斯泰为伴》、《女性小传》、《剑桥艺术史》、《墙:血与砖的文明史》、《世界:20世纪的道别》、译文纪实的《手机废人》……这些上市没多久的新书,都可以在微信读书里立刻开读。

图片图/微信读书

经典的如《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畅销的《置身事内》《把自己作为方法》《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大部头如傅雷译文经典32册,卡尔维诺作品26册,杜兰特《文明的故事》全11卷……

微信读书中,该有的经典和新书基本上都有了,而且每月都在增加中,2月新书近2000本。

图片图/unsplash

随便拿起手机看看书,可以化解一下你长时间刷社交媒体、短视频的负罪感,增加知识、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在微信读书和好友“共读”
在微信读书,你可以看到参观好友的书架,看他们在读什么书、读了多长时间,相互交流借鉴、相互激励。当然前提是他设置了愿意显示自己的书架。

图片图/《楚门的世界》

微信读书可以全文搜索
相对于纸质书,电子书的优点是可以更换和放大字体,还能在书中搜索,而在微信读书,你可以全文搜索,就是不仅在某本书里搜索,而且可以用关键词搜索所有提到那个词的书,然后直接跳到每本书相应的段落和位置,比如输入关键词“养老金”,选择搜索范围——全文,就可以搜到《极简理财指南》、《百岁人生》、《银发经济概论》等书。

最后说两个问题。纸质书便携、不伤眼睛,但怕水、怕虫、会丢失,电子书有时也会“因为版权方的要求”而下架,好在好像你做的笔记还在,所以要多读、多做笔记。

图片图/unsplash

其次,纸质书有固定的形态,“读纸质书时,读者通常会根据内容的排版来记忆书中的成分——比如说一章的开头、副标题附近的文字、页脚的文字、缩进式对话。”也就是说,看电子书时,你不是手里捧着一个东西,你每次只能看到当前页面,不能直观地察觉到你看的书有多厚、你已经看了多少,不知道某段话在一本中大概的位置。它可以显示你的阅读进度,预计你还要多久能读完……

低调且戏好的演员是怎么被发掘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原标题《〈狂飙〉〈三体〉等群像出彩,军功章有“选角公司”一份》,作者:肉松,头图来自:《狂飙》

“现在行业里的选角团队或公司,可能也就30家左右了。”同人星光创始人姚远说道,相比于2019年的统计数字——300,行业规模已经缩水了90%。

姚远2004年入行,2014年成立同人星光,去年带着团队参与了三部剧集:《苍兰诀》《冰雨火》《风吹半夏》,娱乐资本论见到他时,公司刚搬家不久,所在园区的房租和之前比相对便宜,也让某种困境不言而喻。

而这背后的原因并不难解释,甚至早已是这两年的老生常谈。影视寒冬尚未结束,疫情的打击接踵而至,为了撇去市场泡沫、尽快实现盈利,占据主导地位的长视频平台开始实行降本增效策略。自2020年,行业上、下游都处于一种相对艰难的生存状态,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最早介入项目的选角。

如果对选角行业过去的发展态势有所感知,或许会生出一种“今时不同往日”之感。

往前追溯,行业的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左右,随着影视项目的产量激增,积累的演员资源越来越多,选角导演处理的工作不再只是帮忙定群演。当时,这个岗位的普遍说法还是“演员副导演”,几乎一个人包揽如今整个选角团队做的事:早晨安排演员化妆,在现场接演员、接群演、接特约,给特约台词、试戏,安排第二天的演员通告。

2009年,“中国演员副导演协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从业者们的“野心”,即提高对影视项目选角的参与度。而在那个时候,选角行业的特性与传统就已经很明确,前辈与新人之间讲究传帮带、同行之间充斥着相互帮衬的江湖气。《狂飙》制片人、选角负责人秦戈是2010年入行的,一直以来,他都坚信“天下副导演是一家”。

再往后,借鉴好莱坞的行业体系,选角工作室开始在国内盛行,牧星人、浩瀚星盘、同人星光、CD HOME等公司先后成立。在这个过程中,选角的工作模式从个人转为团队,演员副导演渐渐分化成不同的岗位:选角导演、演员统筹、演员副导演助理等。

而一个客观规律是,影视项目的产量变化直接决定了选角公司的状态起伏。也因此,经历过整个影视行业的繁荣阶段后,在2019年的市场波动中,选角行业也迎来过一次洗牌期,很多团队都在合并、转行中彻底消失了。过去三年,类似情况又重新上演。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一轮轮的大浪淘沙,其实意味着行业工业化和成熟度被推向了新的台阶。

为什么这么说?

自去年以来,从《人世间》《开端》到《三体》《狂飙》,在市场上引发大量关注的剧集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属于群像剧。群像之所以精彩,不仅是因为剧本刻画、人物塑造足够到位,也得益于恰到好处的选角。每逢这类项目热播,相关讨论越发常见,有的演员因此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比如刘丹、黄澄澄、张颂文、冯兵……有的一改往日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刻板印象,比如王子文、林永健……

选角这项幕后工作也引起了的外界关注:面对群像剧,如何锁定一个合适的演员?匹配群像需要考虑什么?那些低调且戏好的演员是怎么被发掘的?

我们带着以上疑问找到了《风吹半夏》《卿卿日常》《狂飙》《三体》背后的选角公司:同人星光、云汉百戏、判断力和以雅传媒。但这些选角操盘手纷纷坦言,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群像剧选角方法论,对他们来说,不会先入为主地带着群像剧的概念进行选角。

更合理的逻辑是,精准的选角能为群像打下更扎实的基础,而这正充分体现了选角团队的综合能力。

大浪淘沙的意义就在这里,还能留下的10%,都是行业里的精兵强将。据了解,这其中少数体量较大者,规模能有上百人,更多是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的小而美团队。相比于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决策权,或者扩张规模、拓展业务,我们接触到的从业者都更愿意专注在选角领域,发挥匠人精神。

在他们看来,选角的奥义是在创作上与主创们打配合,同时,在导演、制片人、平台等各方意见中起到平衡作用,扮演服务者的角色。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环节?通过与上述四个团队负责人的对话,我们总结出了关于选角的11件小事,同时也将几部剧的幕后故事、大家的行业见解做了整理(详见整版)。

选角背后,不为人知的11件小事

1

论参与度,选角介入项目最早、对接部门最多,因为演员是一部戏最直观的部分,也成为筹备期最容易引发广泛讨论的一环。

2

整体而言,各团队的选角流程大同小异。以秦戈给判断力定下的规矩为例:

第一轮:通读剧本或人物小传并进行内部讨论,大家分别写下关于角色的三个关键词,达成一致后,从演员库和经纪人投递的资料中找出外形符合条件的演员。

第二轮:看演员以往的作品;

第三轮:联系通过前两轮筛选的演员,问经纪人要其自我介绍和试戏片段,约合适的演员见面。试戏时,由同一个人和面试同一角色的不同演员搭戏;

第四轮:以上每一轮筛选都会淘汰一半人选,见完面,人选被锁定至最小范畴,联系服化道给他们做简单的造型,临时租一个摄影棚,让导演和摄影从监视器里看效果;

第五轮:结合演员们的档期、费用,做最后的决定。

3

当然,对于选角来说,归纳和提炼关键词是远远不够的,更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是人物小传或人物画像。

其中,前者通常由制作团队提供,云汉百戏的负责人张艺之在拿到《卿卿日常》的人物小传后感叹过,“从没见过这么详细的人物小传”,除了常见信息,还包括将故事背景类比职场之后,每个人所对应的人设。后者的维度同样很多元,涉及人物的色彩、星座、与之接近的动物形象等等。

4

一个为群像剧选角时更容易遇见的问题是,人物的成长线不够详尽。同人星光负责人姚远告诉小娱,为了选到最合适的演员,选角团队会和主创一起补足人物前史,比如人物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等。

以《风吹半夏》里的陈宇宙为例,在主创的构思中,陈宇宙从小体弱多病且父亲早逝,性格上也相对弱势,发小许半夏会照顾他、保护他,甚至背着他上学。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相比让经纪人、演员直接看剧本,选角更需要提前提炼角色亮点,引起他们的兴趣。

5

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度,有时候并不那么显性,造型的辅助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狂飙》中饰演高启兰的隆妮,据秦戈回忆,浏览演员资料时,其简历中两张反差极大的照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正接近于观众在剧里看到的两个阶段的高启兰。等到给演员做完造型,这个人物的形象变得更立体、清晰起来。也出于这个逻辑,选角会从各种途径寻找接近角色形象的演员照片。

图源《狂飙》

6

从工作性质来讲,选角往往周旋于片方、平台、演员之间,而在李萌看来,这份工作需要平衡的是放飞想象和落地执行之间的距离。

典型情况之一是,面对一些类型化的角色,该选择演过类似角色或观众相对熟悉的演员,还是打破常规、寻找让人意想不到的人选。在《三体》的选角中,林永健饰演常伟思就属于后者,而于和伟饰演史强,对应的是另一选角考量:即求形似还是求神似。

7

选角的第一要义是为个体角色匹配演员,但面对群像剧时,还要考虑这些演员是否能融入整体群像。

筹备《狂飙》时,选角团队会将演员照片按照角色的好坏各自排开,看三个单元里的正反派人物“势均力敌”,同时,莽村、高启强身边的人等小群像,也会被团体,也需要将演员们放在一起观察其整体匹配度。

姚远在给《风吹半夏》中伍建设、裘毕正等几位Boss选角时,也准备了好几组人选,不断地更换、排列组合,才最终确定了现在的阵容。

8

在选角时,选角团队会不断优化整体的备选方案,项目情况不同,这个过程的复杂程度也不同。

基于题材的特殊性,在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以往只需要一到两次的方向讨论,在筹备《三体》时,进行了六、七次。再比如《狂飙》,观众如今看到的演员阵容,正是选角团队提报的第三版方案。

此外,每个角色都需要准备3到5个备选演员,除了给最终决定留下一定的衡量空间,也因为选角像一场博弈,直到与演员签下合同的前一刻,任何变化都可能发生。

9

除了与角色的匹配度,选角通常更青睐配合度高的演员。由于戏份有限,出演配角的演员往往不会全程跟组,配角一旦多起来,协调档期的难度便又上了个台阶。

此外,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愿意多留在剧组,和其他主创一起完成创作也是制作团队更愿意看见的。

10

无论是什么题材、类型的剧,需要多少演员,在宏观调控之下,演员片酬在项目总成本的占比都是固定的,所以对选角来说,一定要在预算之内码齐所有的演员。

当角色众多、“僧多肉少”的时候,选角会尝试找合适且关系好的演员来帮忙,而所谓“帮忙”,指的是以低于市场价的片酬来参演。如果是足够好的角色和团队,演员的降价意愿会更强。

11

当演员的某个角色出圈之后,片酬会不会立刻上涨?答案是肯定的。但对于很多演员来说,演到好角色、参与好项目才是更重要的,张艺之坦言,“并不是每个演员都日薪208万的”,姚远也认为,“只有不好的内容才会拿钱砸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作者:肉松

港片里大佬都爱的打边炉,究竟有什么魔力?

不放调料的一锅鸡

来到广州,在计划的第一家火锅店门口,我却踟蹰不前。

说这里是一家“火锅店”,不如说它更具有私房菜的性质:没有招牌,它就开在老广州巷弄中的一户民居里。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它对面就是一间公共卫生间。“你可以进去等我,”介绍我来此的广州本地美食摄影师张张无忌在电话中对我说,“就是公厕对面的那个门。”

图片
▲在广东吃打边炉,许多店家会让服务员代替食客烫煮食材,为的是保证不同的食材都能获得最佳口感(刘有志摄)

来广州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打边炉”是否就等同于“吃火锅”这个问题。广州本地的美食饕客们倒不会纠结于此,他们只是不断向我强调,打边炉的具体形态并不固定,这些年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只不过广式打边炉有它自己坚持的东西,这种东西与现在全国流行的麻辣火锅并不相同。而公厕对面的这家“广油鸡”据说可以从某个角度体现出广式打边炉的特点。

在点评网站上,广油鸡因为环境不佳而被戏称为“黑暗料理”。初闻这个店名,我还以为它是一道传统菜肴的名字,心中不禁暗暗叫苦,本来这样的天气就让人不愿沾惹油腥,为何还要来吃一道很油的火锅呢?既来之,则安之。上民居的二楼坐下,这里有五张圆桌,还好有两台空调提供冷气。不一会儿,张张无忌提着啤酒来了,常来这里的他已经点好了菜,一只乌鸡,一只山鸡,再加上只有熟客才能吃到的薄切鸡片。“这里的环境已经好很多了。”张张无忌笑着对我解释。十几年前他第一次来这里吃鸡的时候,这家店还在另一个巷子里,那时他还得坐在街边的小桌子上进食。

图片
▲广油鸡的老板石广油正在帮我撇浮沫,因为不放鸡皮,汤底喝来毫无油腻之感(刘有志摄)

简陋的环境与流传的口碑,怎么看怎么像是标准的“网红店”。张张无忌看出了我的疑虑,让我少安毋躁。不一会儿,老板娘端着一个不锈钢锅上来,放在电磁炉上开始加热。往锅里一看,里面的食材挺丰富的,除了两种剁成块的鸡肉,还有玉米、胡萝卜和苦瓜等几种不同颜色的时蔬。但最令我惊喜的是,整锅汤上面几乎没有一点油花,几近于清水的汤底看上去非常清爽。

煮了将近10分钟后,老板娘过来撇去了不多的浮沫,把一小篮青菜放了进去。看到我跃跃欲试的样子,老板娘用不容反驳的语气说:“还不到时间吃,再煮煮。”我只好悻悻然放下筷子,张张无忌笑着说,这里的一大特色就是必须要听老板的指令,要不然就会被骂。

又过了大概5分钟,老板娘过来看了一眼,说现在可以吃了。我如蒙大赦般赶紧拿起漏勺捞起一块乌鸡肉放进碗里,用筷子一夹,能感觉到鸡肉的质感很有弹性;迫不及待咬了一口,果然如网上的一些评价一样,肉质完全不柴,牙齿与筷子配合轻轻一撕就能将肉从骨头上分离下来,“如牛蛙肉一般”的口感果然名不虚传。因为想尝尝清汤煮出的原味如何,我特意没有蘸提供的酱料,吃起来倒也有一股清甜的味道,没有一点腥味。

这时一个40余岁的中年人推门进来,走到我们桌边帮我们涮鸡片。只见他拿起一个大号漏勺,像吃潮汕牛肉火锅那样夹起一小堆鸡片丢进漏勺中,一边将漏勺置于锅中间滚沸的汤中,一边用筷子拨散那些鸡片。看着颜色差不多变化了,他也不做声,又走到隔壁桌帮他们调整火力的大小。我问张张无忌这鸡片能吃了吗,他挺自信地说可以吃了,还夹出了一片放到碗中,没等入口,老板在旁边大声喊了一句:“谁说能吃了!”然后过来把鸡片又丢回到了锅里。

我被吓了一跳,但张张无忌倒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好整以暇地给我介绍说,这个中年人就是这家店的老板石广油。我这才知道,“广油”二字既非某个地名,也不是一种烹饪手法,就是老板自己的名字。老板在旁边几桌忙活了一阵,告诉那几桌的客人可以开始吃了,这才走过来跟我们说,他这里的鸡片不同于其他薄切的牛羊肉或内脏等食材,不仅不需要即熟即食,反而越煮越香。

夹起一枚烫熟的鸡片,蘸了蘸看着像用普宁豆酱等调成的秘制酱料,带着咸鲜味的鸡片又韧又弹,牙齿咬下去像是在鸡片上跳舞一样,口感极妙,完全不像是用鸡胸这种粗糙的部位片出的。听到我的称赞后,石广油得意地说,这种鸡片不在他的菜单上,是不会卖给生客的。

图片
▲涮薄切鸡片是广油鸡的特色之一,烫熟的鸡片弹性与韧性兼具,口感极佳(刘有志摄)

眼看鸡片涮得差不多了,石广油把电磁炉的火力调到最小,让汤保持在微微翻滚的状态。如此又吃了一会儿鸡肉,他帮我们每人盛了一碗汤。虽然煮了那么多的食材,但淡绿色的汤底仍然清澈,入口之后,鸡肉与蔬菜的味道结合成一股清新的气质流进了肠胃。“你知道吗,我的汤底除了8种食材之外,完全没有调味。”石广油对我说,“你可以到我的厨房里看一看,我已经10年没用过鸡精、味精和糖了。”

食材与火候的追求

“在广州,现在最常见的打边炉就是吃这样的鸡锅,也叫‘生鸡锅’。”广州美食家闫涛告诉我,其方式就是将现宰的活鸡在清水锅底中煮熟,吃完鸡肉后再下入其他青菜和主食。也许是这种吃法需完整经历食材由生至熟的过程,故在粤语中也被统称为“生锅”。按照84岁的香港美食作家王亭之在其最新文集《王亭之谈食》中的说法,吃火锅在广府地区的传统概念中就是吃“生锅”,而“生锅胜在原味”。主要食材并不限于鸡,鱼、牛、猪等肉类均可,全看个人喜好。

但想吃到好的“原味”并不容易,尤其是鸡肉。从2014年开始,广州市为了防治禽流感而逐步出台了禁止活鸡销售、改为统一屠宰的政策,这使得大多数馆子的鸡肉都是经过低温冷藏或冷冻过的那种。对于追求新鲜的广州人来说,这种政策虽然提升了食品安全,却影响到了他们对口味的要求。根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在当年的调查,有多达66%的广州人“担心”鸡肉的口感变差。而这也是张张无忌选择广油鸡这种“不太正规”的小馆子的原因。“鸡一定要吃现宰的,不是现宰的鸡我就不吃了。”他对我说。

这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石广油的鸡为什么能展示广式打边炉追求食物本味的特点。走进他在一楼的厨房,最里面的存储室里有两大只鸡笼,里面大约有五六十只鸡,这些鸡都来自他在广州郊区的养鸡场。那个养鸡场是他和朋友合作建的,除了每天下午5点给鸡喂一次饲料,其他时候都让鸡在围起来的山上自由散养,他觉得这样养出的鸡质量更好。每隔几天,他的朋友会给他拉来几十只鸡,一桌客人到齐了之后,他会从笼子里挑出一只大小合适的现杀现做。为了让汤底清爽,他在去毛的时候会连鸡皮一同去掉,内脏和鸡头等有异味的部位同样被他扔进了垃圾桶,剩下的鸡肉再用快速流水反复冲洗几分钟。

现宰的鸡加上最好的部位,石广油把水烧开后只是凭自己总结的经验,将红枣、薏米、苦瓜等8种食材以季节按不同比例放进去同鸡肉一同炖煮10分钟左右,然后端上桌再煮15分钟左右。我问他为什么不完全煮好了再端上去,这样客人们就不会因为着急动筷子而被他骂了,石广油的答案让人哭笑不得——因为只有他自己一个厨师,这样做既可以提高效率,也不至于被客人催为什么还不上菜。

因为容量有限,石广油现在只接待微信或电话预约的客人。他还规定每桌客人必须在下单的时候根据人数提前想好要吃什么,不可以后面再补加。如此严苛的服务条件加上他动辄指责客人吃法不对的习惯,他的广油鸡注定了是一个不可复制且难以扩张的模式。

事实上,打边炉的氛围通常是放松的,这也是为什么港片里黑帮们经常会选择在打边炉的环境中谈判。闫涛告诉我,与强调汤底香味的川渝麻辣火锅不同,广式打边炉本身并不复杂,吃的就是食材。“广东人吃火锅最强调的就是食材的火候和新鲜度,我们都是用最好的食材去清水里烫火锅吃。”因此广东人在家中吃火锅要比其他地方的人频繁且简单得多,在广州采访时,一位出租车司机就告诉我,他基本都是在家里打边炉:在市场上买一条现杀的活鱼,回家切成片;再准备一些青菜,烧一锅清水;用熟花生油、生抽加葱姜丝调一个最简单的蘸料,一桌家常但丰盛的打边炉很快就支起来了。

但家常绝不意味着随意。广州美食家鲍汁飞说,广州人打边炉很讲究顺序,因为顺序会影响食材的味道,而这些规矩都是从小在家里养成的。比如菜必须在吃完肉喝好汤了之后再放进去煮,“如果鸡还没吃完就放菜进去,妈妈一定会说你,‘味道都还没出来呢,放什么菜呀’”。

为了体验这种简单背后隐藏的规矩,我来到了曾出现在各大美食攻略上的顺德松记食府,据说这家店最能体现广东人打边炉时对食材和火候的极致追求。所谓“食在广州,厨出凤城”,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你可以在顺德这个距广州市中心不到50公里的区级行政单位里找到最地道的广府风味。30年前,顺德人潘松兴创立了这家以食材新鲜为卖点的清水火锅店,当时他们一共只有10种菜品,而现在已经有了三四十种。

图片
纪录片《寻味顺德》

从菜品数量上看,松记并无过人之处,但当我打开它的菜单时,却发现其中没有太多我熟悉的午餐肉、鸭血等食材,大部分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更别提吃过了。餐厅现在的主事人是潘松兴的女婿灿哥,拿着自家菜单,他给我介绍起了松记各式各样“奇葩”的火锅食材。

从头部开始,猪牙肉是最奇怪的一种,这部分肉来自猪的口腔与脸颊之间,大致就是猪的牙龈根部;牛脷坑来自牛舌,但特定指牛舌根底部与喉咙相连的部位;竹肠则是猪小肠连接猪胃的那一小节,也就是猪的十二指肠。“100头猪都没有一斤,我们每天五六千头猪都产不出100斤。”至于像猪肉滑、鲮鱼滑这样相对常见的食材,松记在不同时节也有不同的做法,比如猪肉滑在夏天是用纯瘦肉制成的,在冬天则会放入肥肉脂肪增香;而鲮鱼滑只有北风起了才做,我这次去就无福享用。

如此种种特别的食材让松记成为体验清水火锅的极佳去处。“我们这种清水火锅也被人家称作食材的‘照妖镜’。”灿哥很自豪地说,“食材一旦不新鲜,很容易就被客人发现了。”一锅清水端上来,里面果然只漂着几片胡萝卜,灿哥也坦诚说加胡萝卜主要是为了“好看一点”。

见水开了,我正准备客气一下,想站起来主动把一盘鲫鱼片下入锅中,灿哥一把拉住了我,向我指了指墙上的一块牌子:请让服务员控制火候。灿哥告诉我,松记从成立的时候就是由服务员帮顾客烫食材,因为不同食材的火候和时间都是他们长期总结出来的。

一位年轻的服务员走到桌边率先拿起了猪肉滑,用汤匙将肉滑分成一粒粒下进滚水中,等了大概两分钟左右,他把火关掉,将煮好的肉滑捞出分到每一个碗中。肉滑用牙咬下去,似乎只有用“弹牙”这个泛滥于食评中的词才最合适形容,非常饱满丰盈,口感绝不逊于一般的虾滑。我问服务员是否是依据时间来判断成熟度,他说他们主要的判断标准是食材颜色和外形大小的变化,“都是依据经验来判断,没有规定好的时间”。

图片
图 / 视觉中国

“有人说我们松记没有大厨,但我们每一个服务员都是‘小厨’。”灿哥补充说,“因为我们每个月都要培训三次,告诉他们不同食材在火候上的区别,还要试吃,让他们知道合适的口感和老的口感之间的区别。”他记得自己2000年刚来松记当服务员的时候,最多可以同时帮六桌客人烫食材,就是要对食材与火候之间的关系了然于胸。

依次看着服务员将肉滑、鱼片、牛脷坑、竹肠等食材按滋味由浅至浓的递进顺序依次下入锅中,随时调整火候,再把煮好的食材放入最简单的熟油生抽葱姜汁内蘸一下。不同的食材虽然口感各不相同,比如肉滑弹牙,竹肠脆爽,牛脷坑有韧性且充满奶香味,但吃完所有食材放下筷子后,“鲜”成了记忆中这桌火锅的最佳注解。

因为对食材和服务的高要求,松记用了30年的时间也才在顺德和广州开了4家店,连就近的深圳也因为成本因素让他们顾虑重重。“因为我们卖的不是鲍鱼这种食材,所以价格也不能调得太高。”灿哥对我说。这种高要求既限制了他们的发展速度,也成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根据他的观察,广州现在经营类似传统清水火锅的店并不是很多,即使有人花高价采购同样稀缺的食材,但“松记”30年的品牌更能令食客信赖。

传统的新变化:粥水火锅

这些年,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多,打边炉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鲍汁飞告诉我,广州地区虽有悠久的打边炉历史,清代《广东通志》已出现“冬至围炉而吃曰打边炉”的说法,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些年,物质资源比较匮乏,打边炉重新兴盛起来主要还是改革开放之后这几十年。这个过程中,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对食材和火候的追求,这也是广式打边炉的灵魂所在;而变化主要体现在锅底上。

图片
▲滋粥楼的大厨正在过滤白粥中的米粒,滤好的米汤就是粥水火锅的汤底,不需再添加任何调味料(刘有志摄)

相对奢靡的港式风格当然是其中一类,这些年广州也出现了不少如番茄牛骨锅、黑松露锅等以汤底材料和味道为卖点的新式打边炉,这类餐厅相对来说更受年轻人的欢迎。但很多传统食客并不认同这样的吃法。王亭之虽然就来自香港,他也对本刊说,用调好的高级汤底打边炉,会使得食材丧失其本身的味道,“鱼肉吃不出鱼肉味,羊肉和牛肉也变得没有了分别”。

相比之下,粥水火锅作为一种近些年出现的汤底,在继承了广式打边炉重视食材原味的传统上,也有了自己的独特之处。顺德籍厨师郑洪昌告诉我,粥水火锅是上世纪90年代末才大约出现在顺德的,在那之前,喜食生滚粥的顺德人当然也会在家中用滚烫的白粥煮各种食材来吃,但并未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打边炉的形式。直到90年代末,腰包鼓起来的顺德人对吃的追求愈发精细,终于有人想到:既然我们会把生的食材放到白粥里煮熟来吃,那可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把米滤掉,直接用温润的粥水来打边炉呢?

郑洪昌当时是粥水火锅店滋粥楼的出品总监,18年前,他作为主厨,和这家店的老板一起在广州成立了以粥水火锅为主要菜品的滋粥楼。十几年过去了,粥水火锅也因为其既传统又特别的风格,成了广式打边炉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存在。在他看来,粥水火锅的特点就是既能吃到食物的新鲜和原味,又更加润滑、更加健康。“在顺德,粥水都是当饮料喝的,如果有人胃不舒服,也都会找粥水来喝。”郑洪昌对我说。

继承了清水火锅大道至简的传统,粥水火锅本身的锅底并不复杂。郑洪昌告诉我,他们用的粥水就是一般顺德生滚粥的白粥。在滋粥楼的后厨,他们特意定做了几个直径在半米到一米之间、高度在一米到一米五之间的不锈钢大桶,其中最大的那个桶每次需要用25斤米和400斤开水来煮粥。煮粥的米有5种,最主要的一种米是产自广西的香米,占了80%的比重,其他4种米以小比例增加香气。每次煮粥之前,这些米需要先在水中泡两个小时,然后再放到开水里,水滚之后立刻把火转小,以中小火煮4个小时,其间每半个小时就需要厨师站在桶边拿着大号锅铲反复搅拌一阵。

图片
▲因为粥水汤底本身的特性,越新鲜的食材越能收到它的增益效果(刘有志摄)

为了方便过滤,他们定做的大桶下方有一个水龙头,厨师只需要拿一个漏网接在一个空桶上,打开水龙头以后,流下来的白粥经过漏网,里面的米粒就被滤出来了。

因为“平平无奇”的汤底,粥水火锅店拼的也是食材。滋粥楼的特长在海鲜,郑洪昌告诉我,他们的海鲜来自广州南部临海的八涌地区,那里有大型的渔港南沙港,他们所需的海鲜每天早上就从那里的码头直接运过来。据郑洪昌所说,因为那里是珠江的入海口,是咸淡水交界处,所以它孕育出来的海鲜比一般的海鲜肉质要更嫩滑鲜甜一些。

同样由服务员代劳,先下贝类,然后是鱼片和活虾,再放其他肉类,最后下青菜,经典的顺序能让清淡的粥水变得鲜甜。蘸料同样是经典的广式风格,只不过郑洪昌在四种基本款上又加入了沙姜,沙姜并不刺激的辛辣味配合生抽和花生油的香味,让海鲜的味道有了催化剂的助推,最大限度地在口腔中释放了出来。

涮完了所有的食材后,郑洪昌特别介绍了他自己腌渍的一种咸生菜,据说是顺德地区常见的一种咸菜,看起来有点像雪里蕻,空口吃起来并不太咸。郑洪昌把一小碗咸生菜倒入那锅仍然呈乳白色的粥水中,加了些之前煮粥的米,搅拌均匀后盛了一碗给我,舀一勺入口,一股淡淡的咸鲜味顺着温润的米粒滑入胃中。

炭炉煲:清淡之外的调和

在广州连吃了几天打边炉后,虽然清淡的口味并不会让我的肠胃不适,但总归对一个北方人来说有些寡淡。恰好还有时间,我决定在最后两天去试试游走在“打边炉”这个概念边缘的“炭炉煲”,据说这种炭炉煲的口味偏酱香型,至少能调节一下我需要刺激的味蕾。

图片
▲炭炉煲虽然端上桌的时候已经是做熟了的食物,但因为下方有炭炉持续加热且可以另加青菜续煮,将其算作打边炉的一种也未尝不可(刘有志摄)

与其他各式或传统或新派的打边炉不同,炭炉煲究竟算不算打边炉一直没有定论。其模糊之处在于,它本身在端上餐桌前就已经是做熟了的食物。以常见的炭炉鸡煲、牛杂煲和羊腩煲为例,它们在形式上有点像近些年流传全国的“重庆鸡公煲”,就是一锅用酱汁炖好了的肉类放在沙煲里端上桌,再放到炭火炉上保持加热状态。只不过吃完里面原有的食材后,你还可以在里面加水继续煮青菜和面条等其他食物。

闫涛作为美食评论家就认为这类吃法不算是“打边炉”,因为锅里面的食物已经是熟的,由生至熟的状态不是在炭炉上完成的。但另一位广州美食家鲍汁飞则觉得只要是“围炉而食”的状态就都算是打边炉,他告诉我说,打边炉最初的写法应该是“打甂(音‘边’)炉”,而那个“甂”字就是小瓦盆的意思,炭炉煲的样态符合打边炉的本意。美食家之外,我在打车时遇到的本地出租车司机们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于是,我决定自己去体验一下,想看看这种煲类食物能否带给我如其他狭义打边炉一样的感觉,就是那种氤氲在蒸汽里的、热腾腾的、可以与一锅食物共处一段时光的感觉。

作为一个西北人,我原本想试试广州人吃羊肉的方式有何妙处,可惜时节不对,最受本地人好评的几家羊腩煲店都歇业了。当我在6月最后一周的一天晚上赶到一家羊腩煲店的门口时,只看到他们门前挂着“6月23日开始休息,8月28日重开”的告示。老板告诉我说,他们每年最热的两三个月都不做生意,因为在这种天气下还愿意就着炭火吃羊肉的客人不多。

图片
图 / 视觉中国

好在鸡煲和牛杂煲还有些店在营业。鲍汁飞向我推荐了位于广州东郊黄浦区的“牛杂大王”,晚上10点赶过去时,位于夜市一条街上的牛杂大王仍然有十几桌客人,大家坐在并不优雅的半高塑料凳子上,桌上都摆着一个炭炉,炭炉上是一只外表被火熏得黑黢黢的传统瓦煲,不少人正隔着桌子就着这锅滚烫的食物喝着冰啤酒。我也照猫画虎下单,10分钟后,一个盖着盖子的瓦煲端了上来,服务员把瓦煲放到炭炉上,揭开盖子,一锅裹着浓郁酱汁的牛杂和白萝卜在里面咕嘟咕嘟翻滚着。见我只有一个人用餐,服务员特意提醒我说,要经常翻动锅里的食材避免粘锅底。

我先捞出了几块牛杂,里面有牛筋、牛肚和一条带肉的牛脆骨。脆骨有点硬,被我扔到了旁边的空碗里。牛筋和牛肚嚼起来也还有些费劲,我决定放慢节奏,一边搅动锅底,一边慢慢捞一两块上来吃。看到周围不少人都点了一份金黄色的食物放到锅里煮,服务员告诉我那是炸面筋,广东人都喜欢把它煮到火锅里吃,我也要了一份。

服务员看我又加了菜,主动帮我添了些牛骨汤,告诉我可以把炸面筋丢进去了。汤再次煮开后,里面的牛杂经过这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变得软烂了许多,白萝卜也基本都被染成了深棕色,筷子轻轻用力就能夹断它。我一边吸溜着把刚从锅里捞出的热牛杂丢进嘴里,一边还得记着用汤勺搅动锅底,忙得手不能停。再尝一块已经浸满了汤汁变得柔软的炸面筋,牛骨汤的香味和酱香味融合得恰到好处。

图片
图 / 视觉中国

时间已近零点,客人也渐渐离去,老板蒲师傅结束了后厨的工作,坐在店门口乘凉放松。他见我碗里还留着几块之前没吃的牛脆骨,很心疼地对我说:“牛脆骨要煮到最后再吃,煮到最后会变得又软又有嚼劲,一开始就吃牛脆骨当然很硬不好吃啦!”

21年前,他们一家三兄弟开始做牛杂锅,每天早上从屠宰场进货,清洗干净后放入大锅中开始炖煮,去除血沫和异味后,将不同部位的牛杂依不同的炖煮时间在六七成熟时捞出,再放到自己调好的酱料中煮熟入味。如此做了20多年,蒲师傅只知道自己的食材是新鲜的,至于为什么能从一众牛杂煲店里脱颖而出,他只能归因于“运气好”。

他觉得这样的牛杂煲大概是从广州喜欢吃的卤水牛杂里发展出来的,但用炭火边煮边吃就是比做好盛出来端给你吃的更好吃一些,“一定要不停地搅动锅底,这样才能让酱汁的味道慢慢融进牛杂中”。就这样聊着天,一锅牛杂和另加的炸面筋被我消灭一空。看着瓦煲底部还冒着泡的残余汤汁,我想若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两三好友在微信群中约去打边炉,这样的牛杂煲又如何不是一个选项呢?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7期)

图片
END
本文作者:王梓辉

新冠 父女跨省探亲被追责后

摘要:15公里外的婆婆病危,最后一面见还是不见?

这是去年春天,摆在胡虹一家人面前的选择。彼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身为村支书的父亲胡江海,和作为乡村教师的胡虹,都决定绕开当时的防疫措施去见老人最后一面。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不到两小时的会面后来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风暴。他们后来一家人感染新冠,造成28人交叉感染,流调密接1843人,次密接10966人。因被认为隐瞒跨省行程引起新冠病毒传播,父女俩先后被开除公职,父亲胡江海获刑两年,胡虹仍在服缓刑。

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多部门通知,对这类违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预防的行为,不再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等论处。

但对胡虹一家来说,梦魇没有结束。事情过去近一年,经历了搬家、离婚和亲朋的远离,他们始终困在那场风暴中没有走出来。

文丨魏芙蓉 编辑丨王珊瑚

最后的会面

她害怕听到自己的名字,他们是不是已经发现,自己就是那场风暴的“罪魁祸首”?父亲也成为生活里的禁忌,那是一个更响亮且被人熟知的名字,提到他,母亲就会哭。32岁,她成了一个囚徒,在惴惴不安中等待司法所的电话,再也无法面对家人、全县的目光。

一切都是从那个电话开始的。去年4月13日下午,丈夫从外地打来电话,声音带着哭腔:我妈不行了。

电话分别通知了胡虹和她爸胡江海。丈夫在江苏工作,胡虹和爸妈都在河南老家信阳市固始县生活,这里靠近豫皖省界。对于住在安徽六安市霍邱县农村的公公婆婆,他们离得最近,只有15公里路。

婆婆已经病了很长时间。两年前老人查出肺癌晚期,最近病情恶化非常快,躺在床上好多天下不来。

如果在平时,见面就是一脚油门的功夫。过去胡虹总会挑星期天买菜上门看看,但因为疫情,胡虹有两个多月没上门了,婆婆的儿女也困在外地一时半会回不来。

现在电话里说,老人很可能挺不过当晚,家里只有偏瘫的公公在身边,能不能带孩子去看看老人最后一面?

挂断电话,胡虹感到有些为难。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多点散发,到处都在加强防控措施。他们所在的固始县一个月前就发布公告,要求全体居民“非必要不外出、不出市、不跨县”,不管返回还是离开市县都要提前报备,还要求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这个家里,胡江海是村支书,村里新冠疫情防控专班工作人员,这些政策他再熟悉不过;而对于乡村教师胡虹来说,这些要求也是学校每天都三令五申的。

但没有时间犹豫了,要是老人这一下真没挺过去怎么办?胡虹说,父亲决定,哪怕绕过防疫政策,这一面也必须得见。除去亲家这一重关系,两家父母其实还是多年的老相识。

胡虹更没理由说“不”。孩子他爸常年在外地,前几年自己考特岗教师,一边备考一边带孩子,都是靠着婆婆帮衬才让她缓过一口气。而且婆婆跟她关系挺亲,每次两口子闹矛盾了,她总向着自己说话。

这个决定胡虹没跟外人说,下了班就带着孩子往娘家赶。在孩子他爸的安排下,婆婆的亲戚也从县城的各个方向赶来。大家约定在胡虹的娘家集合,固始县漂桥村,几十年前,婆婆就是从这里嫁到安徽的。

出发前胡虹只跟丈夫确认了一件事,“霍邱没疫情吧?”得到的回复是肯定的。其实没人担心感染,胡虹承认当时是出于侥幸心理,“一个县这么大,总觉得肯定不会轮到自己头上,那得多倒霉?”当时的顾虑主要在于工作,这一趟跨了省,万一定位被查到,被赋黄码不说,还要隔离7天,工作怎么办?尤其是胡虹,她当老师的,要是因为隔离把学生的课耽误了怎么办?

所以那天晚上所有人都特意没带手机,只有婆婆的弟弟换了一部老年机随身带着,既能保持联络,又不用担心被定位。

晚上7:30,两辆车从漂桥村出发了,胡虹车里载着爸妈和孩子,另一辆车里是婆婆的近亲四人。

车开到安徽和河南两省交界处,一块大铁皮把路封了。好在丈夫提前做了安排。一位邻居赶来接头,对方让他们把车停在两省交界的兴安村。乌漆嘛黑的村头,一行人窸窸窣窣下车又重新换上邻居家的当地车,拐进一条偏僻的泥巴小路,颠簸着跨过省界,进入到安徽省六安市的霍邱县,最终停在了婆婆家门口。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固始县通往婆婆家的乡道,去年4月13日,胡虹经过时发现被铁皮封住。讲述者供图

时隔两个多月,胡虹终于见到了老人。婆婆躺在床上,插着氧气管,模样比之前清瘦了不少。所有人围着老人的床沿坐成一圈,胡虹把孩子推到老人跟前,“妈,你孙子在这呢,再挺一挺……”婆婆费力挤出几个字,胡虹没有听清。

那次会面很匆忙,胡虹记得,所有人口罩没摘,水也没来得及喝一口,待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又匆匆忙忙上车,按原路返回。

直到见面结束,谁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没人想过报备,跨15公里见亲人一面,在所有人看来,是一件寻常又非做不可的事。

回到家已经是夜里10点,胡虹早早睡下。保险起见,第二天一下课她就去做了个核酸,意料之中的,阴性,她第一时间跟爸妈互通了这个消息。

“你没事大家肯定也没事。”他们丝毫没考虑自己再去做个核酸,农村的习惯就是这样,做混检4块钱一次,能省一点是一点。

胡虹的核酸结果给所有人都喂了定心丸,她照常给学生上课,胡江海骑着电动车来往于乡镇开会。一个或许被忽视的消息是:根据后来的通报,就在赶去霍邱县的那晚,当地查出了三名无症状感染者。

小县风暴

豫皖省界边上,漂桥村是个不大起眼的村子,它所处的固始县很多年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从文书到村支书,胡江海在这里干了三十多年。漂桥村就他们一户姓胡,胡虹印象中,父亲做事谨小慎微,不喜张扬,总说要以理服人。

32岁了,胡虹也说自己是个没什么追求的人,对生活最大的期待就是安稳。结婚后她先是跟着丈夫去了江苏打工,没几年就自己带着孩子回来,考了隔壁镇上的特岗教师,熬三年转编制,也算捧住了个铁饭碗。

一个村支书搭个老师,胡家出了两个干部,谈不上富裕,在漂桥村至少是个体面家庭。

但又一个电话,让这一家人的体面生活彻底崩塌了。

那场会面一个星期后,去年4月20日,孩子爸告诉了他们一个坏消息:婆婆家做饭的阿姨疑似无症状感染者。“你们明天去做个核酸,再去确认一下”,他在电话里特别叮嘱。

即便到这份上,胡虹也没有往坏的方面想。按照做饭阿姨的自述,她是在19号的核酸检测中发现了异样,此时距他们离开婆婆家已经过去七天,他们跟做饭阿姨没碰过面,而且胡虹做过核酸,身体也没有不适,她觉得自己不可能感染。为安全着想,她还是去了。

一家人中,胡江海的核酸结果最先出来。21号下午五点多,胡虹刚下班,在教师宿舍接到她爸打来的电话,语气透露出紧张:乡里打电话通知我不要出门,核酸检测有异常。

胡虹瞬间慌了。她的核酸结果还没出来,但她立马给校长打电话说明了情况。从学校到乡镇再到县城,一套严丝合缝的齿轮,全方位地高速运转起来。

那个高度紧张的夜晚,胡虹一宿没睡。流调的电话几乎就没停过,她一五一十交代了——从婆婆家离开后,去过超市,同事家聚餐,每天在学校教书……顺着这个链条,蔓延的恐惧几乎要吞没了她,“这么多人,如果都被我感染了,根本没办法想象”。

绝望中,她给丈夫打了个电话,“我这工作肯定保不住了”。电话那头没说太多,“我们一起面对”,他安慰她。

除了孩子,包括胡虹奶奶在内的一家人都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当天晚上,他们就被拉到县城的隔离点。又过了一天,凌晨4点多再次转运到郑州市一家医院隔离。

与此同时,胡江海被发现阳性第二天,固始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即日起,固始县城区和农村全域实行静态管理。包括漂桥村在内的两个村庄被划定为中风险区,整个信阳市民行程卡全部带星。学校停课,商铺闭店,全民核酸,来自周边县城的千人医疗队抵达固始县支持疫情防控。

出现感染者的消息很快在固始县刮起一阵风暴,舆论的中心,胡家没有一个人能幸免。第一个汇报阳性的,作为村支书的胡江海首当其冲。他的流调图像炸弹一样,在各种各样的微信群里传开了。胡江海有了个外号,叫“胡炸”,网络上开始了对他的集中讨伐:固始罪人胡江海,胡炸一下,把美丽大固始炸成什么样了?

网络上曾对胡江海展开集中讨伐。

故事后来越传越玄乎,有人说他是去“喝喜酒”才惹了祸,还编成了顺口溜,“翻江倒海爷姓胡,弄得固始全县哭。跑到霍邱喝喜酒,回来固始全县抖。”而一些知道真实原因的人也并不买账,“不论为什么,你是支书,就应该守护好家园,没做好你就错了,应该给固始人民赔礼道歉!”

道歉,也是胡虹那些天做得最多的事。跟她产生过密切接触的、光学校里就有141人被集中隔离。班级群、老师群和家长群里她挨个编辑信息道歉,愧疚又忐忑,群里很安静,没人回复。搭班老师好心,想帮她在家长群里解释,但有的家长听完更愤怒了:我们家长进出(县)都要报备,你当老师的,你怎么想的!

“我们当时都是跪着的心态,知道自己罪有应得,理亏,不管别人怎么说不敢反驳。”道完歉,胡虹什么也没多说,退出了所有工作群。

隔着病房,胡虹很担心爸爸的情绪。她只知道他在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除了道歉,也在找亲戚朋友帮忙,但没有用,这个事情闹得太大了,“上面下面都得罪太多人了”。

隔离没结束他们就等来了处罚通知,父女俩均被开除党籍,胡江海被要求辞去村委会主任的职务,胡虹被学校解聘,原本还有四个月她就可以等来正式编制。

胡虹和父亲胡江海事后被开除公职。

回不去的村庄

固始县的静默状态持续了20天,根据流调结果显示,胡江海等人共造成直接和间接交叉感染新冠病毒28人,流调密接1843人,次密接10966人。固始县的居民说,因为他们一家,“孩子们统一放假工厂统一关闭,排队三小时做核酸”,“孩子现在病了都没法去医院”。

因被认为隐瞒行程跨省探视病危亲属引起新冠病毒传播,同去的7个人中,胡江海、胡虹,拿着老年机的婆婆的弟弟都被立案。胡虹丈夫因为组织了这次会面、邻居提供帮助,也被另案调查。他们面临的还有刑事处罚。

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家庭都被一种悔恨折磨着,他们不停倒回那一天——晚上胡江海总要去镇里开会的,唯独那天不用去;胡虹她妈平时都在县城上班,刚巧那个星期回家;而胡虹呢,镇卫生院每个星期都会给全校做核酸,原本可能更早能筛查出阳性,但她回来后有一周因故没有进行。“就全赶上那时候了”,他们后来反复说,好像只要有一种情况出现,就能避免后来的一切。

但最后,胡江海说了:这祸是躲不掉的,去了后果是这样,不去的话你良心过不去。

那次见面真的成了最后一面。婆婆是在他们被异地隔离期间走的。胡虹后来听孩子他爸说,因为安徽那边村里不少人被隔离,公公又偏瘫,老人去世那天他找不到一个人搭把手,最后是求村里的干部帮忙,终于把遗体抬上灵车,拉到县城里火化了。

去年5月中旬,固始县全县解封,漂桥村恢复了日常,胡家的生活却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胡虹有次去村里小超市买东西,老板本来没戴口罩,看她去了,吓得立马把口罩戴上。他们家老屋后面有条小路,村民经过时,会用衣服夸张地把口鼻捂住。说起这事来胡虹是一种好气又好笑的语气,“你说他倒是拿个口罩啊,我们要真是毒王,衣服能挡着什么?”

但好朋友的疏远是她没有想到的。那会儿她托闺蜜顺路捎回个快递,她还特意交代了,“你到我家之后,把车窗摇下来,快递扔到地上就赶紧跑。”十几年的老朋友了,也拒绝她,说自己家里还有孩子,不敢去。

这段经历让胡虹体会最深的就是人情的淡漠。之前一家人被集中隔离,留下一个没被感染的孩子,成了烫手山芋,先是被大姑收留了几天,又被送回来,辗转送到小姨家,后来又遭邻居指指点点。发生这一切的时候,孩子只有5岁,现在听妈妈讲述这些过往,他安静坐在旁边,嘴里不时重复,“隔离,隔离”。

去年八月,他们的案子都有了结果。胡江海被河南省固始县人民法院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胡虹被判一年六个月,执行缓刑两年。另一头,安徽霍邱县,孩子他爸也被判了两年,他提起了上诉。胡江海和胡虹选择认罪认罚,他们担心上诉会判得更重,不知道“上诉不加刑”是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判决书指出胡虹一家探亲造成多人感染和隔离。讲述者供图

这之后,胡虹了结了一件重要的事,离婚。

算起来,夫妻俩异地分居也有两三年了,这段婚姻很早就出现了嫌隙,几年来,她跟公公婆婆说过的话比跟丈夫多得多。她不后悔去看了婆婆最后一面,但从内心来说,官司需要钱,父母需要安抚,她希望看到对方的一些表态。

现实情况是,出事以来,她跟丈夫两人各收拾各的,她曾经问他要钱请律师,被拒绝了。直到案子结束,他也没有来过家里一趟,甚至没有一通安慰她爸妈的电话。

其实几年前,胡虹就纠结要不要离婚,没分开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房子没谈拢,孩子可怜。现在经历了这样的事,那些都不重要了,她放弃了房子,逼着男人签字离婚。办手续那天两个人没说多余的话,那是事情发生以来,胡虹第一次感觉一身轻松。

“我身上的五指山”

所有事情尘埃落定,胡虹带妈妈离开了漂桥村,在县城找了一份新工作。

事情刚发生的时候她还能安慰自己,“什么破编制啊,反正一个月就2000块钱,不要算了。”但新工作工资更低,忙起来连轴转,顾不上孩子。

即便离开了漂桥村,很多东西注定是逃不掉。缓刑两年,意味着两年内她都不能离开固始县,要按时去司法所汇报情况,接受社区的监督和安排。每次看到司法所的来电胡虹都会觉得心头一沉,“我到现在还是个罪犯,连累了爸妈不说,案底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孩子”。

她觉得自己身上就像压了座“五指山”,“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想出去又出不去,天天只能在心里憋着。”

老板注意到她的低沉情绪,有一次特地问:家里面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结婚了吗?有没有孩子?这几年会不会外出?听上去都是一些关心员工稳定性的惯常问话。

胡虹小心回答:家里是出事了,孩子奶奶走了,家人身体不好,所以目前没有离开固始县的打算。总之基本经历都如实说了,除了那件事。也只能到这里了,她不敢再多说,难道指望对方体谅自己吗?

不仅是工作中、走到哪里她都是提心吊胆的,如果说出自己的名字,别人知不知道自己是谁,会不会有偏见?她记得有次同事们茶余饭后闲聊,有人突然提起那件事,“4月份那次疫情,多少店铺都关了门啊”,胡虹的心简直提到了嗓子眼,她怕他们聊到胡江海,聊到自己,然后发现其实罪魁祸首就在身边。

她全程没敢搭一句话。

这半年来胡虹总是开解自己:你又不是杀人放火,故意要害别人,你只是一时大意了,才导致了后面这些事。但她知道爸爸过不去,之前他们好几次通电话,他都在电话里哭,当女儿的一辈子见过几次爸爸哭呢,胡虹知道,他伤心老家对自己的唾弃,积攒的名声一下子全没了。

她总是避免提起爸爸,不然妈妈会哭。

前不久在看守所,胡虹终于跟爸爸会了面。隔着玻璃,胡虹她妈给胡江海打电话,胡虹就在旁边趴着看,他身体底子差,加上情绪消沉,仅半年时间就出现了血压飙升、双腿浮肿和神经衰弱,各种毛病都来了。

离婚的消息胡虹没跟爸爸说,离开前他还在交代:你们俩口子还是要好好的。胡虹没搭话。

生活在沉默中继续。去年年底,那场全面的感染潮也席卷了这座县城。胡红一家没有出现任何症状,意外地招来了亲戚羡慕的眼光,他们调侃说,“早知道就跟你们一块感染算了,你们那会身体多好呢,你看我现在嗓子疼得要死,烧了多少天了都”。真戏谑啊,胡虹想。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也在这时出现,今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多部门出台新的指导意见,明确自1月8日起,对违反新冠疫情预防的行为,不再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处罚;正在办理的相关案件,依照相关规定及时妥善处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被羁押状态的,办案机关依法及时解除羁押强制措施。

胡虹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直到有媒体找到家里,她才知道案子可能有转机。但命运又跟他们开了个玩笑,父女俩一审判决均已生效,新政对他们不再适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此前曾就此类情况撰文表示,中国刑法采取的立场是认为既判力的效力高于溯及力,对行为人有利的法律不能溯及已经生效的裁决。而包括前夫在内的其他三名分案处理的亲属,由于在二审阶段等来新政策落地,有望免于刑事责任。

今年1月,胡虹还是委托律师对父亲的案子提起申诉,他们认为一审量刑不当,一家人被认定的感染来源也存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但说实话,胡虹对改判并不抱希望,“没办法,我们理亏”,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她的迫切需求是给爸爸办保外就医,胡江海患有主动脉夹层,前几年才动过开胸手术,但疫情让他一直滞留在看守所,保外就医申请目前处于找不到承办单位的尴尬处境。

胡江海前几年因患主动脉夹层动过开胸手术。讲述者供图

和胡虹不同,胡江海仍对改判抱有希望,一起去安徽的七个人中,只有三人受罚,而且自己刑罚最重,这是他觉得冤屈的地方。

胡虹已经很久没有回漂桥村了,春节也是在外头过的。漂桥村的老房子破旧,院墙歪斜,院门也烂得关不严实了,去年胡江海一直忙着翻修,好让在外地打工的儿子体面地带女朋友回家。房子翻修到一半,就出了那件事。

胡虹决定再也不回去了,等两个人的刑期结束,她会带爸妈离开固始县,只有这样心结才可能慢慢打开。她想到年前有一次,借着公司外派培训的机会,她跟司法所请假,短暂地离开了固始县,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真的,那种感觉特别好,一个认识我的人也没有,没有人知道你是谁。”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是全新的人。

(应讲述者要求,胡虹为化名)

TEMU 上线 170 天

人们习惯以一个公司成名后的样子,去推断它会以怎样的姿态进入新的世界。半年前,《晚点 LatePost》发布拼多多即将出海的报道后,收到的数十条读者评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 “砍一刀在美国行不通” 和 “另一个 Wish”。

几天后,2022 年 9 月 1 日,TEMU 正式上线。它的开端看上去是挺冒险的。这个产品的大部分功能都没有打磨完善,甚至大部分参与者也毫无经验:第一波去探路的主要是社区团购产品多多买菜的各省负责人,以及他们各自挑选的员工。过去两年,他们在多多买菜做的是泥点子溅到裤腿的生鲜交易,完全没有接触过跨境电商、美国市场。

不只是购物页面的简陋,电商依赖的物流也没准备好。一名居住在美国西部的用户和《晚点 LatePost》分享,他在 TEMU 上线第一周时下单,订单页面上的包裹还会有多次拆并,“订单到了距离我家一小时车程的仓库,但最后送到我手里却花了 5 天。”

上线 5 个多月后,TEMU 的广告曲登上了 “超级碗”(Super Bowl)转播。长度 30 秒、循环放了两遍的 MV,重复着 “你可以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 的广告语,强调衣柜里的一切都能以个位数美元的价格买到。

这宣告着,经历 5 个多月的打磨,TEMU 已经做好准备让自己现阶段的产品、业务形态去接受更多注目,它也需要更多的新用户 —— “超级碗” 是美国全民狂欢的职业橄榄球的年度冠军赛,会触达超过 1 亿美国人。

从应用到物流,上线初期的糟糕购物体验很多已经被修补。多位消费者向《晚点 LatePost》表示,自己从 TEMU 买到的商品基本符合自己对这个价格预期,“物流时效也是”。现阶段 TEMU 售卖全品类、且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时尚类的商品会被放在显著的位置,保证消费者能在 15 天内收到包裹、90 天内免邮退货。

“超级碗” 广告播出前,每天已经有上千万美国用户打开 TEMU 的手机应用 —— 这数字追上了在美国经营十多年的中国时尚跨境电商 SHEIN。到今年 2 月,TEMU 在加拿大上线,并筹备进入更多新市场。

截屏2023_02_22_15_58_16.png

大公司做新业务,花钱 “买” 用户不难。难的是,一个电商产品在用户增长的同时,客单价也快速提升。《晚点 LatePost》曾在 2022 年 11 月报道过,TEMU 的客单价为 20 美元 – 25 美元。仅仅 2 个多月后,其客单价已经超过 35 美元。分析师们的测算模型普遍显示,倘若 TEMU 的客单价超过 50 美元,平台则有实现盈利的可能性。

多位投资人告诉《晚点 LatePost》,目前 TEMU 的单日成交额稳定在 700 万美元。1 月份成交额约为 2 亿美元。2023 年 1 月,正逢春节期间,按理说是海外电商的淡季,TEMU 的销售没有跌反而上涨,“春节期间一切红色的东西,贴纸、发财树挂件、剪纸窗花、中国结都卖得很好。” 一位商家这么解释。

没人能够判断一个不到半年的新尝试会是什么结果,特别是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全球贸易环境下。但 TEMU 上线这半年说明,拼多多依然能在探索新业务、新市场时保持灵活,灵活得就像一个创业公司。

放弃 SHEIN 的形,学 SHEIN 的神

TEMU 上线前,许多市场预测认为拼多多有可能直接在美国市场再复刻一个 SHEIN ,或者以 SHEIN 纯自营的模式来做一个新的平台。

过去十几年,中国有成百上千个跨境电商诞生,试图把低价格商品直接卖到全球。SHEIN 是其中的胜出者,其主营品类服装的销售额一度接近 ZARA。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严格控制商品源头。为保证生产速度和质量,SHEIN 将供货工厂接入了自己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不断优化每一个环节。这样有些 “沉重” 的模式解决了跨境电商的低质问题,让 SHEIN 成功进入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目前 SHEIN 1/4 的销售额来自美国。

SHEIN 卖到美国的商品发货周期为 8 天 – 12 天, 物流模式为国内直发,全部走空运,海外仓库不发货只允许退货,退货产品会进入二次销售。去年三月,进入美国市场 10 年之后,SHEIN 才宣布在美国开设转运中心,让商品能更快交付给消费者。

分析师们认为 TEMU 再造 SHEIN 具备合理性。一位分析师向《晚点 LatePost》解释,从前端看,拼多多主站以 “货找人” 的逻辑立身,擅长推荐算法,和 SHEIN 在巨量新款中推 “爆款” 的逻辑类似;从后端看,国内有充分的供应商,这两点或许能结合起来。

拼多多的确认真考虑过再造一个 SHEIN,不但调研了 SHEIN 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还挖了不少 SHEIN 在广州番禺办公室的员工,同时把办公室迁到了当地。一位曾与 TEMU 接触过的商家称,TEMU 前期储备的招商团队一度半数服务于时尚类目,甚至还学着 SHEIN 组建专门的团队深入服装生产环节,给衣服打板 —— 不过最终被取消。

TEMU 上线第一天,首页还有不少 SHEIN 的影子,商品里还有印着 SHEIN Logo 的连帽衫。上线初期,TEMU 的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交媒体渠道最初也总是推服装类的商品。

但在当时,TEMU 内部已放弃完全复制 SHEIN。有跨境卖家告诉《晚点 LatePost》,他看到后台的商品品类架构觉得熟悉,“和亚马逊一模一样”。

这位商家透露,TEMU 作为平台也会观察其他美国本土电商平台的变化,一般参考的是 Amazon、Etsy、Costco、Walmart 等,然而,同样主打性价比的老牌跨境电商 Wish 不在其列,TEMU 对 SHEIN 的关注度也在慢慢减弱。

虽然没有在 “形” 上复制一个 SHEIN,但 TEMU 深度学习了它的 “神”。

SHEIN 的成功仰赖于平台对商品的强把控,这也是最要紧的部分,当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在对用户消费习惯不那么明了的情况下,前期对商品的强把控能帮助平台最迅速、全面获取用户消费行为,快速调整平台的发展方向,也助于保证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第一批商家是 TEMU 定向邀请的,平台拥有商品最终定价权。TEMU 要求商家提前备货,以保证时效。货品入库后,商品链接才会在前端上线。如果一个商品链接对应的商品在仓内没货了,就会被自动下架。

TEMU 对商品品质的把控也远高于主站,有些品类需要 TEMU 品鉴岗员工先看样品,商家需寄样品到广州番禺的 TEMU 办公室,审核通过后再备货到转运仓。商家只要把商品寄送到 TEMU 国内仓库,接下去的一切都由平台负责。

“强把控” 商品的同时,TEMU 也避免承担过多成本。最初商家寄送商品到国内指定仓库是 TEMU 包邮。去年双十二之后,这部分物流费用改为由平台和商家对半付。

去年 11 月,为了避免仓储管理问题影响发货,TEMU 推出 JIT 预售模式,卖家无需再提前备货到仓,而是根据实际产生的销售订单,在 24 小时内发货至 Temu 国内的官方仓即可。对 TEMU 来说,JIT 模式更省事,仓储面积在短期内也不用急着扩大。商家则需要更精确控制生产和送货节奏,如果送货不及时,仓库里货卖光了,商品就会被 TEMU 下架;生产太多,商家得自己承担仓储费用。

TEMU 对商家的 “强把控” 也包括对定价权的强势。1 月 27 日,中国春节期间的年初六凌晨,平台并未提前告知,未经商家同意自动下调部分商品的供货价格,24 小时内商家未登录后台处理则被视为自动同意,这引起了很多商家的不满。还有一些商家表示,当他不同意降价后,自己的商品被下架。

有商家分析平台为何要压供货价,是因为有的品类一开始缺货,平台就拼命拉卖家上货,“供货价高也能过审,导致溢价严重”。但像这次临时、未提前告知的平台端调价还是第一回。

如此看来, SHEIN 递给 TEMU 最宝贵的经验或许是,面对一个全然陌生的市场,第一步怎么走才比较稳妥。

传统手艺还在,但调整频繁

拼多多曾是 “颠覆者”,对传统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和京东而言,它调动市场现有的基础设施更轻巧地卖更 “性价比高” 的商品,用 “砍一刀” 和游戏式的产品设计获取新用户。

这一次来到北美市场,TEMU 还是拿出了传统手艺 “社交裂变” 和 “边游戏边购物”,但美国的 “砍一刀” 要比业已成熟的国内市场实在一些。

一开始是一个用户邀请 5 个新用户下单,自己可以获得 20 美元奖励,去年 11 月底变成邀请 7 人得 20 美元;面向美国华人,如果成功邀请 5 个美国当地新用户下单,就送 150 元人民币 —— 微信直接打款。现金的诱惑很容易产生效果,在 Instagram 和 TikTok 有关 TEMU 的内容评论区中,会看到很多用户交换彼此的邀请码以领现金的信息。Facebook 还有相关的小组。

同样的,TEMU 也会在 Facebook、Google、TikTok 等渠道来拉拢新用户。一位长期跟踪跨境电商的分析师称,目前行业里在美国的拉新获客成本是每人 30 美元 – 35 美元,TEMU 说服一个新用户下载应用要花 5 美元,最终到完成下单要花 20 美元 – 25 美元。

一点进 TEMU 的官网,就会出现中国消费者在拼多多习以为常的大转盘,大转盘每部分都指向各类折扣券和满减。好处显而易见,TEMU 的次日复购较其他平台都更高,但其更长远的复购还有待观察。

拼多多最早在消费者心里种下的品牌形象是 “省钱”,TEMU 也在使劲挖掘最便宜的货品源头。《晚点 LatePost》曾报道过,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原本通过其他渠道在美国销售的跨境贸易商急需新渠道清库存,一些大贸易商已开始通过 TEMU 销售,有时甚至能给出低于拼多多在国内的优惠价格。

TEMU 的招商经理会告知商家的商品供货价要低于阿里旗下批发平台 1688 的标价,消费者看到的商品价格也不能高于亚马逊上的售价。“铺货量” 是 TEMU 招商经理的重要考核指标,在拼多多主站有店的商家也可以在 TEMU “一键开店”。

商家加入 TEMU 之后依然得不断压低价格,否则就会被淘汰。《晚点 LatePost》了解到,一批供应商上架商品后,TEMU 依然会在各种渠道找同一产品的供应商,如果找到价格更低的,就会替换供应商。

大范围寻求低价商品,这让 TEMU 平台上初期充斥着 “白牌商品”,不过因为 TEMU 有品控、质检团队,并没有出现主站初期明显的 “假货问题”。目前它也在向大量品牌方抛出入驻邀请,成立了 “品牌 KA 计划”,在 “已入驻品牌墙” 上能看到联想、华为、小米、小佩宠物等知名品牌。

不过,很多品牌仍在观望,一位消费品公司管理层表示,“品牌在意其定价权,TEMU 会破坏这一特权。”

目标明确、方法自由、执行极端

《晚点 LatePost》了解到,拼多多今年给 TEMU 制定了相当激进的用户增长目标。目前,TEMU 已经在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早期内测。

在北美市场,TEMU 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需要验证增长是否可以持续;也需要面对 “跨境购物” 这个形式的天花板,以及这种形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各家互联网公司对 TEMU 的尝试已经从密切关注转为直接学习。

TikTok 在中东 2 月起内测的货架电商背后的模式几乎和 TEMU 一样;阿里旗下的速卖通此前也在做类自营模式的 “全托管” 业务,TEMU 推出之后,“阿里内部对这一模式更加坚定,今年将加大招商,仅 2 月的招商会就要开 100 场。” 一位跨境行业从业者表示。

不过 TEMU 的业务模式没有根本差异,它的进展可能更多因为每个阶段目标明确、且执行效率更高。

过去 5 个多月,TEMU 核心指标已经经历了三次调整,从追求用户量、到提升客单价、再转变到提高转化率。

所有电商平台初期基本都会追求用户量,Shopee 等跨境电商老手进入新市场通常是首单免邮,拉新容易,但物流成本很高。TEMU 一开始也是各种促销拉来尽可能多用户,但很快就调整为提升客单价。

TEMU 团队目标转为 “提升客单价” 后,不少研究它的互联网公司发现其在购物拦截页上花了心思 —— 不断告知消费者,再购买多少钱的商品就能达到更丰厚的满减来优惠。“每个消费者的 Check-out 门槛还不同,拿不同用户来做小白鼠,这很拼多多。” TEMU 每件商品平均价格不到 5 美元,但用户一次性购买的件数正在提升,带动了客单价上升。

在这个阶段,TEMU 团队聚焦于每一单的总价格,很难兼顾成交额增长。第三方数据监测公司发现 TEMU 的成交额近日的增速比较平缓,“提升转化率” 或许是 TEMU 近期的新功课。

上线不到半年,拼多多的 TEMU 就数次切换目标,完全不像一家有 10000 多人的公司。

《晚点 LatePost》曾在解读拼多多管理体系一文中阐释过,这家公司的所有目标由一两个 “超级大脑” 来决定。其余的人,哪怕中高管理者所需要的也只是充分执行,尽全力完成目标。并且他们在执行目标时,不被大公司常见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也不必担心新办法失败。

TEMU 被拼多多内部视为创业项目,其社区团购业务多多买菜在早期也曾被这样定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灵活性 —— 敢于尝试新办法,试错后快速调整,秉持着 “目标明确、方法自由” 的特性。

在大公司,具体负责业务的人一般不敢尝试太超过公司经验的路径,因为错了通常会被质疑,而如果他沿着公司过去的成功路径,即便不成功也有充分理由。更常见的情形是,大公司资源充沛,足以让新业务沿着错误的目标高歌猛进,并持续几年维持成功的假象 —— 长到负责这个项目的管理者可以升职加薪,转岗走人。腾讯的微视、阿里的淘特都是不远的例子。

这种灵活性的另一面,是拼多多员工的非正常工作状态。TEMU 启动之初,几乎所有参与的员工都加班到凌晨 —— 每天如此,连中秋和国庆假期都没有休息。等到国内主站陆续调过来更多的工作组和员工,情况才稍有缓解,大部分员工还是延续国内一周工作 6 天的工作时长。

拼多多的每次创业都是如此。多多买菜启动时,原本负责电商各业务的员工领到任务,几天后便奔赴全国各地常驻,开始无止尽的加班。响应是如此快,以至于拼多多上海总部附近的房屋经纪给这些员工急着转租的房屋起名 “买菜房”。

这一次,类似的灵活性和极端执行力腾挪到了跨境业务。

来源:晚点

聊一聊春节的新加坡见闻

写下这个开头的时候,我正在凌晨一点的新加坡樟宜机场,等待坐红眼航班回国。

虽然已是凌晨,但机场依然灯火通明。80% 的商店还在营业,旅客进进出出,若不是多数人不时打着哈欠,绝看不出这是深夜。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天前从东京飞来新加坡的时候。

或许是因为樟宜机场采取了混流的方式,一下飞机就冲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不同肤色的人接踵摩肩,戴口罩的人寥寥,嬉笑打闹的孩童很多,两侧的免税商店比东京的还要热闹,尽头的巨大瀑布让人挪不开视线。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野蛮的生命力”,是在之前的国内和把自己禁锢的日本都久违的气息。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路过了海关前的标牌,然后又不可思议的退了回来。因为我发现可以走海关自助通道的几个国家标志里居然有中国。

不是我妄自菲薄,但去过这么多发达国家,我早就习惯要拿着护照去跟亚非拉人群一起走人工通道了,没想到在新加坡倒是能享受全自动的入关体验。

事实上,入关过程确实也非常丝滑,就是拍张照录个指纹便直接通过。当然,前提是你在一个官方 app 上之前完成过入境登记。而在过关的那一刻,一封确认入境的 visit pass 邮件就已经躺在邮箱里了。

在未来的数天中,我很多次体会到新加坡的程序效率,这只是第一次罢了。

1.jpg

樟宜机场的巨大瀑布

1

事实上,当我和当地朋友吃饭时提起这是我第一次来新加坡时,他们都不约而同的会表现出了十分惊讶。

对于一个前金融圈人士来说,这其实没什么好惊讶的,毕竟在数年之前,国际金融中心并没有新加坡什么事。

远的有纽约伦敦,近的有香港上海,新加坡的金融行业并没有多么发达,新交所的存在感更是可有可无。

不过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的新加坡炙手可热,不仅是在实业界,也是在金融圈。这也正常,毕竟资本都会第一时间冲向有利可图的现场,而放眼现在的全球经济,还有哪里能比新加坡更有活力呢?

新加坡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 —— 这是在一周时间里拜访了三五客户,见了七八好友,约了十几场咖啡后我得出的结论。

2

所谓天时,就是在全球化大潮将落未落,所有大型经济体都需要在竞合中共存的时候,当它们需要找到一个纽带 “重温旧时美好”,找到一个缓冲带 “避免直接冲突” 的时候,作为不断在东西方之间寻找平衡之道的新加坡,自然而然被推到了舞台的高光处。

但天时的意味远不仅如此。

在我们住的酒店里,各色人等汇集,电梯里不仅时不时传来中文、粤语和英文,也同时夹杂着韩文、日文乃至俄语。

看起来,像是全世界的人都来到了新加坡。

如果你在考虑将香港的亚太总部搬迁,要来新加坡;如果你想寻找企业出海的桥头堡,要来新加坡;当然,如果你要开辟东南亚市场,更要来新加坡。

总之,承接香港的职能、打造出海的第一站以及成为东南亚的 “事实首都”,三个角色在此时交汇,怎能不是 “天时”?

2.jpg

从飞机上看下去,新加坡的近海全是船

3

“地利”,也指的不仅仅是新加坡位处欧美中日交汇点的实际地理位置,更是因为背靠冉冉升起的东盟,新加坡成为了极少数拥有源源不断劳动力的发达国家。

毕竟从中国、日韩乃至欧美的案例来看,得人口者都能得天下。

在拜访新加坡客户的过程中,坐在一屋子开会的往往有三分之一的当地华人,三分之一的印度马来人,还有三分之一的白种人。

尽管当地人的英语真是比印度英语还要难懂,但和印度人相同的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流畅度。

而务工人员也是类似的情况。新加坡朋友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极端的案例,那就是当地政府会和不同的国家签订合约,从这些地方引入不同工种的外籍劳工 —— 譬如斯里兰卡就专门供应建筑工人,而缅甸人则大量出现在仓库搬运的现场。

这一描述让我想起了《文明》之类的模拟经营游戏,会根据种族特长去设定不同的工作类型。

暂且不论新加坡政府是否有此考虑,但在很多国家都在为了劳动力人口下降、生育意愿低迷发愁时,新加坡还要用一套完整的移民和工签体系来限制人口流入,确保本国人的工作机会不受影响,这足以让很多国家艳羡不已。

此外,地利还体现在东盟 “事实首都” 这一别称上。

由于新加坡是非常公开透明的法治社会,加上清廉高效的政府和四通八达的交通,让这里成为东盟掘金的最佳落脚点。随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等国日益成为资本和跨国企业的宠儿,新加坡的地位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事实上,在与各路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是刚从雅加达出差归来,就是明天要去吉隆坡,或者下一站会去越南设点。而那些客户企业在给我们介绍业务版图时,视野从来不会局限在新加坡本土,而会放眼整个东盟十国。

虽然远远比不上中国的大一统市场那么诱人,但东盟之于新加坡,至少也是个很有潜力的故事了。

3.jpg

新加坡植物园里打太极的老年人

3

至于 “人和”,则与政府有关。

事实上,在来新加坡之前,我很少见到一个国家的国民对政府满意度如此之高。而这种人气在疫情后得到进一步的凝聚,化作一种国民的自信和精气神,让每个新加坡国民都相信政府会为自己做出最优选择。

新加坡政府也没有辜负国民的期待。

就拿我们这次在新加坡拜访的两个政府部门 EDB 和 ESG 为例。EDB 负责招商引资,将外国企业引入国内,ESG 则负责将新加坡本土企业带往国外去拓展疆土。从与他们各自短短一个小时的交流来看,两个政府部门的官员都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性和办事效率。

此外,还都很年轻。

新加坡当地朋友告诉我,南洋理工和新加坡国立 —— 也就是新加坡当地最好的两所大学 —— 毕业的学生,成绩最好的会去政府部门里的 EDB,因为这个部门就像是企业里的业务拓展部门,是负责开源和扩大蛋糕的,因此发展路径和薪酬待遇都极好。次优的则会去 ESG 或者其他政府部门,除此之外的才会选择入职企业。

这其实也体现出了新加坡政府的治国之策,那就是将国家当做一个企业运作。企业需要不断引入新的活水,因此 EDB 用税收和工作签证等优惠招揽更多好的企业,而对它们的要求除了雇人之外,还要与新加坡当地企业发生业务往来。

后者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因为最近我也在与国内的很多地方政府接洽,当国内的地方政府还在对企业要求产值、税收这些硬指标来换取政策扶持的时候,新加坡则要求企业和当地的供应链、服务商或者任何当地企业发生一定金额的业务往来,哪怕是租办公室或者发工资也可以。

细想之下,这背后的逻辑其实非常自洽。因为新加坡追求的是生态圈,当每个企业都在与本地企业发生更多的业务往来时,大家的生意自然就更好做了,而产值和税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然,这种要求也体现出政府对企业的基本信任,毕竟业务往来的 “造假成本” 可比税收之类的低多了。

政府 “人和” 的另外一面体现在它的平衡之道上。

这种平衡不仅是在中西方之间的平衡,也是在东盟内部游走于马来、印尼等大国之间的经验。朋友告诉我们,虽然新加坡的华人占比已经高达 78%,但从外来的资本层面来讲,中、美、欧日韩和东盟则各占 1/4,政府绝不会让一方独大。

这种平衡之术让新加坡成为了天然的避风港 —— 物理意义上的以及经济意义上的。

因此,近年来大量的家族办公室(FO)和资产管理公司也在落户新加坡,让 EDB 的相关部门忙的四脚朝天。对于 FO 这种轻资产的企业,新加坡政府自然是举双手欢迎,但与此同时,对它们投资本地金融市场也提出了比例上的要求。

总之,无论是人、财还是物,新加坡政府就像是一个大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着这里的企业和人民,确保他们能得到最妥当的待遇。

4.jpg

新加坡过年聚会一定会进行的捞鱼生,有很多的好彩头,听朋友说多的可以捞七八场

4

事实上,走在新加坡的街上,我经常会有种来到乌托邦的恍惚感。

这里的生活成本近年来急剧提升,餐厅里随便吃顿饭人均三五百人民币是常态。但如果你去 “食阁” 这种类似大食代一样拥有众多档口的饭馆,只需要三五十人民币便能吃到一顿物美价廉的饭菜 —— 这背后其实并非政府的直接补贴,而是通过降低甚至免除租金的方式,来确保它们销售的餐食可以做到最低的成本。也正因此,新加坡人几乎不自己做饭,都选择在这样的地方解决吃饭问题。

听起来,这不是和中国过去的国营食堂非常类似么?

另外说起暴涨的房价,其实也只是针对外国人而言。对于本国人,刚需人群依然可以通过买组屋来实现 “居者有其屋”。而且和国内的经济适用房不同,新加坡的组屋往往拥有最佳的交通便利度和最好的商圈位置,因为政府认为住组屋的人才更需要公共交通,因此无论是地铁还是公交,都会四通八达。至于买商品房的人则大多是自己有车的,反而可以安排的稍远一些。

总之,新加坡人的生老病死被政府安排的妥妥的,他们要付出的就是国家对男子服兵役的强制规定 —— 不但是两年强制的兵役,而且还有 45 岁之前每隔一两年就需要返回兵营呆几周的 “召集令”。

这种威权、公平和高效相结合的政府体系,确实被新加坡人玩明白了。

5

说了新加坡这么多的好,最后也得吐吐槽。

这次是为了设立办公室而来,但来新加坡的第一天,当地朋友就警告我,不要试图用愿景和梦想打动新加坡人,它们可能是目前地球上最实用主义的一群人。

新加坡人会为了几百元的涨薪而跳槽,在一份工作上的平均年限不会超过两年,因为工作太好找,他们并不怕丢了工作。

至于创业…… 新加坡人的创业率大概是世界最低的之一,进政府部门工作才是年轻人的最优选择。

这当然没有什么错,但也意味着这个经济体的活力几乎完全取决于能否有源源不断的人和企业接踵而至。政府在这其中居功甚伟,但当政府而非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时,大大小小的企业将跟着政府补贴和激励的指挥棒前行,并不会考虑行业的趋势和自身的发展要求。

简单来说,当政府为一切操心时,企业和人都会过得很舒服,但与此同时,政府也将自己卷入了保姆的怪圈。

于是,当下的天时地利人和,也可能会在下一个周期里变成自身发展的绊脚石。

写下这个结尾的时候,我已经回到国内两周,而国内正迅速恢复到车水马龙的状态。就像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的一句话:“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日渐衰朽”。

祝新加坡好运,祝我们好运。

来源:起朱楼宴宾客 微信号:the_great_time

翟芸瑶案

【翟芸瑶案】2015年初,洛杉矶的中国留学生刘怡然在网上发表对上海人看法,并评论了来自上海的中国留学生翟芸瑶的男友。
3月30日晚,翟芸瑶约集自己的朋友,将刘怡然带到公园,她们踩碎刘怡然的手机,对刘怡然进行了长达7小时的暴力和羞辱,导致刘怡然脸部肿胀淤青,身体一处被烟头烫伤。
刘怡然在受害当晚就拨通了报警电话,2015年4月14日,加州波莫纳高等法院开始对这一案件进行初审。翟芸瑶等人毫不在意,他们认为最严重的处罚不过拘留几天,赔偿一些金钱而已。翟芸瑶当庭表示希望案件能“速战速决”,因为她想早点回家庆祝19岁生日。6月18日,在正式审判前的听证会上,翟芸瑶不时露出笑容。
在审判过程当中还发生了案外案。被告留学生当中的一名学生家长因涉嫌贿赂证人试图“花钱摆平”被抓,让案件节外生枝。
2016年2月17日,波莫纳高等法院宣判主犯翟云瑶犯有绑架罪(Kidnapping)获刑8年、严重人身伤害罪(Great Bodily Injury)3年、攻击罪(Assault)1年、攻击造成严重人身伤害罪(GBI On Assault)1年,刑期累计共13年。从犯杨玉菡被判10年,章鑫磊被判6年,她们刑满后将立即被遣返回国,终生不得再踏入美国。

迈克尔・乔丹如今的地位,全是自己亲手打出来的

詹姆斯・乔丹老爷子,相信勤劳致富;曾从一个叉车工起步,慢慢当上机械师、发货商,直到部门主管。

他一直跟自己的儿子们 —— 尤其是自家那个 1963 年 2 月 17 日出生、小时候讨厌琐碎事务的三儿子迈克尔・乔丹 —— 灌输:

世上没什么是凭空而来的。

1981 年,18 岁的迈克尔・乔丹从北卡威尔明顿的兰尼高中毕业,没能列进高中年度前三百名最佳篮球员。

家里给超级名校 UCLA 写信申请篮球奖学金,无回音;弗吉尼亚大学则客气些,来了张普通学生的申请表 —— 奖学金就算了吧。

最后乔丹一家找了北卡大学,当时北卡的助教、后来的传奇主帅罗伊・威廉姆斯来看了,回去对同事埃迪・福格勒说:

“我看到了所有 193 公分的高中球员里最好的一位…… 迈克尔・乔丹,一个从威尔明顿来的孩子。” 乔丹这才进了北卡。

众所周知,乔丹 1982 年大一时,就绝杀了乔治城,让北卡夺了全国冠军,但那年他只是球队三号得分手:毕竟是大一新人。

大二他场均 20 分 6 篮板,全美第一阵容;大三他场均 20 分 5 篮板 2 助攻 2 抢断 1 封盖命中率 55%,与帕金斯联手带北卡 28 胜 3 负,自己拿到了几乎所有的大学年度奖项,稍后的奥运会他作为大学生球员带美国队夺冠。

但 1984 年选秀大会上,休斯顿火箭选走了休斯顿大学的大梦。

波特兰开拓者选了肯塔基的萨姆・鲍维。

乔丹只是探花。

1984-85 季新秀年,乔丹场均 28.2 分联盟第三,全季总得分 NBA 第一,场均 28+7+6+2+1,命中率 52%,如此漂亮的数据,不过 NBA 二阵 —— 一阵后卫是场均 18+6+13 的魔术师和 21+5+14 的刺客。

那会儿还不统计进阶数据,但现在我们看,那年进阶数据显示乔丹的 PER 已经是 NBA 第二仅次于伯德,BPM 是 NBA 第二仅次于伯德,OBPM 是 NBA 第一,说他刚入行就与伯德、魔术师并列当时 NBA 最强进攻者,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还是只好二阵去 —— 新人,不服憋着。

二年级,因为脚骨重伤,乔丹常规赛只出席 18 场。季后赛对联盟防守第一、常规赛 67 胜的凯尔特人,第一场乔丹 49 分。史上最卓越外围防守者之一、1979 年总决赛 MVP 丹尼斯・约翰逊赛后盯着数据表发呆,对队友西奇汀说:

“还好迈克尔不会再来这么一场了”。

结果第二场乔丹创记录的季后赛 63 分。伯德所谓 “上帝穿了 23 号。”

1.jpg

三年级,乔丹场均 37.1 分,史上做到过类似勾当的,只有过张伯伦和埃尔金・贝勒。从此乔丹开始浩浩荡荡的得分王旅程,从此开始在一切进阶数据上成为 NBA 之王。

但媒体还挑剔他防守不够好。

于是,四年级,乔丹拿到年度防守球员 + 常规赛 MVP + 得分王。

但媒体说他不会赢球。

一直到 1990 年,他拿到连续第四个得分王,垄断年度一阵和防守阵容,媒体还是说他没有魔术师与伯德牛叉:

只有个人表现,不能带动球队赢球。

很残忍是吧?

很遗憾,这就是 NBA。

1991 年之前,任何有脑子的媒体,都承认乔丹是攻防两端第一人,只是总说他没有伯德和魔术师那么无私大气那么适合作为领袖,总之,乔丹比魔术师和伯德,还差在 “能赢球”。

但连魔术师自己都说过:

“篮球分为迈克尔,以及我们其他人。”

1991 年总决赛,乔丹场均 31 分而且五场送出 57 次助攻带队夺冠后,没得挑了。

1991 年夏,乔丹拿了第二个常规赛 MVP,第五个得分王,第一个总冠军,第一个总决赛 MVP。

年底就有媒体开始讨论,说乔丹是史上最好的球员。

不是成就,是技艺。

1991 年冬天,媒体做过个大总结。

乔丹的远投不及伯德,但中投已可和伯德媲美 —— 当时伯德被认为是投篮方面的 GOAT。

乔丹 1991 年总决赛五场 57 次助攻已证明,他已是当世最好的传球手之一了:1991 年总决赛,乔丹对面的魔术师是五场 62 助攻,但他 1991 年夏天退了。

2.jpg

持球无球得分篮板防守不提了。乔丹被赞誉的还有两点。

一是 “乔丹的每场球,每个回合,都好像在打自己最后一次篮球似的。” 那是亚特兰大队史助攻王,我们现在很熟悉的道格・里弗斯的说法。

二是:“迈克尔…… 他是最好的。我和康尼・霍金斯一起成长,我见过 J 博士的巅峰期,我见过大卫・天行者・汤普森拿单场 73 分,我爱魔术师和伯德,但是迈克尔…… 我愿意花钱看他打球。我甚至愿意花钱看他训练。”

这是波波维奇的老师,艾弗森的欢喜冤家,2004 年带活塞夺冠,NBA 史上最苛刻挑剔抠细节,最讨厌个人才华表演的老帅拉里・布朗的原话。要知道老布朗对个人才华多反感,才能明白他对乔丹这番话多真诚。

这是 1991 年:

许多名家都承认,乔丹的荣誉累积还不够,但在竞技高度方面无可争议了,接着就得讨论累积成就了。

1992 年乔丹以 67 胜蝉联 MVP 带队夺冠。

1993 年三连冠。

至此七个得分王平张伯伦历史第一,三个常规赛 MVP 平了伯德和魔术师,三连冠则是拉塞尔之后仅见。

1993 年总决赛场均 41 分夺冠至今是空前绝后的记录,还是个三连冠。

1992 年乔丹成为第一个蝉联总决赛 MVP 的球员。1993 年成为第一个三连总决赛 MVP 的球员。别人连蝉联都难,他来个三连!

至今三连总决赛 MVP 的,只有乔丹和鲨鱼。于是名家们开始说,他是历史第一了。

“说乔丹是第一人,我觉得没问题。比尔・拉塞尔赢了所有冠军(11 次),你无法否认,但如果你只谈论比赛本身,你必须说,迈克尔是最好的。这家伙拿到无数得分王,还是史上最好的防守球员之一。就这样。”

—— 说这话的是 1970、1973 两次带领纽约夺冠的伟大中锋、纽约尼克斯队史第一人威利斯・里德。

“迈克尔的天分,凌驾于所有人之上。拉塞尔是我见过最高效的中锋,他补足了我们球队需要的一切天分。但你可以说,比如,他投篮不算好之类。迈克尔没有那类缺点。”

—— 说这话的是拉塞尔自己的队友,七届助攻王、组织后卫的开山祖师爷鲍勃・库西。

“奥斯卡的防守,只在他肯用心防守时才出色;迈克尔则像澳大利亚那种大嘴怪袋獾一样残忍。上帝只制造了一个迈克尔。”

—— 说这话的是公牛自己的助教巴赫。

多米尼克・人类电影精华・威尔金斯的总结斩钉截铁:

“没人比迈克尔做得更好了!”

1993 年乔丹已经大面积获得 goat 的赞誉。

然后他打棒球去了。

然后回来了。

1996 年,公牛打出当时的记录 72 胜。乔丹 33 岁,第四个常规赛 MVP,第八个得分王,公牛拿下 1996 年总冠军,整个赛季常规赛带季后赛合计 100 战 87 胜。又是一大堆记录。

1996-97 季正好 NBA50 周年,公牛又正好在领跑联盟,最后创下历史第二的 69 胜常规赛记录。

那一年的媒体氛围,经历过的都知道:

大家话里话外热热闹闹,都在说乔丹是历史第一。只有张伯伦在 1997 年全明星赛期间照例自吹自擂。

3.jpg

1997 年夺冠拿到第五个戒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过程。

总决赛第一场乔丹趁 “邮差星期天不上班” 完成绝杀,第五场的 flu game 过于传奇,乔丹带病拿下天王山之战。一个系列赛两个经典战例,包括第六场关键助攻科尔都成了科尔生涯传奇。

至此,大家其实已经很默契地,挑不出他不是 goat 的理由了。

4.jpg

来到 1997-98 季。

前一年公牛常规赛 69 胜夺冠,但队里第三得分手,整个常规赛只得了 754 分。

即,这支球队,得分全靠两位当家,乔丹与皮彭。

而 32 岁的二当家还腰伤了,且在闹别扭,打算走人。

1997-98 季,公牛首发阵容,两个 35 岁的后卫,一个 37 岁的前锋,外加两个 30 岁的长人。

替补里最好的两个年轻人,是两个入行时选秀 20 位、怎么打都没打出来的前锋。

开季一串比赛的得分:85、94、87(双加时才得了 87 分!)、94、78、99、80、83……

赛季第一个月,公牛 8 胜 7 负。节奏慢,罚球少。靠篮板球、外围施压和传球走位过日子。

他们的经理明摆着要把球队拆了。老板不打算再给主教练新合同。

就这么跌跌撞撞地打着。

赛季结束,球队的第二得分手得到了 984 分。但没关系了:

公牛 8 胜 7 负的开局之后,是 54 胜 13 负的后半程。

乔丹自己全季得了 2357 分。

他们趟过季后赛前两轮,只输了一场。

然后在东部决赛打了七场:那支对手印第安纳步行者,七年五进东部决赛,过两年还要进总决赛呢。

第七场,这支球队只投了 38% 的命中率,还是赢了。为什么呢?球队两个加起来 68 岁的王牌,一共抓了 11 个前场篮板,搏了 24 个罚球,靠肉搏拼下来的。

真是弹尽粮绝。于是他们立刻输掉了总决赛第一场:体能,客场作战,一切都见底了。

但之后一口气领先到 3 比 1,第五场惜败,然后就是 1998 年传奇的第六场。乔丹总决赛收尾战得了公牛 87 分里的 45 分。

第六个冠军。第二次三连冠。第二次总决赛 MVP 三连。

35 岁的乔丹,在 1998 年总决赛,场均 88 比 80 的低比分下,场均 34 分,最后一场得到全队 87 分里的 45 分,最后一分钟一个上篮一个抄球一个绝杀跳投都是自己操作没经任何队友的手。

乔丹 33 岁到 35 岁那三年,72 胜连着 69 胜,总决赛绝杀连着 flu game 连着制胜球六冠,一个接一个的神迹。第二个三连冠。

世上没什么是凭空而来的。

UCLA 和弗吉尼亚都不肯要的高中生。北卡第一个冠军的三当家。拿遍全美大学奖依然只是探花。新秀年入行联盟得分第一却只能进联盟二阵。

这是起点。

乔丹怎么做的?

二年级媒体怀疑他骨折后再也不能打球,他给了个单场 49 分后连一个 63 分。

三年级大家说他防守是不是有进攻好,他对活塞封杀了丹特利,四年级拿了年度防守球员和 MVP。

大家质疑他过不了活塞,不如魔术师和伯德能赢球,1991 年他横扫活塞,击败魔术师夺冠,然后三连冠证明他比魔术师和伯德都能赢球。

打棒球之后回来大家质疑他还能不能掌控联盟,他打出创纪录的 72 胜夺冠。

1997 年邮差拿了常规赛 MVP 他把邮差绝杀了,带病拿了总冠军。

大家质疑他是不是要靠皮彭,他在皮彭养伤时带一支老球队东部第一,最后绝杀收尾第六冠。

1990 年代所有完整赛季都夺冠拿下总决赛 MVP,六冠里拿到四个常规赛 MVP—— 没拿常规赛 MVP 的 1993 和 1997,他都在总决赛击败了当年常规赛 MVP 证明了他才是王。

如果没有乔丹呢?

邮差很可能三届常规赛 MVP 五届得分王外加多俩总冠军,直接压倒大梦。

伯德和魔术师各四届常规赛 MVP 平勒布朗,魔术师会有六个戒指平天勾。

滑翔机会有一个常规赛 MVP 和一个总决赛 MVP。

上将会有两个常规赛 MVP。

巴克利会有一个常规赛 MVP 一个总决赛 MVP。

佩顿和雨人,或者鲨鱼和便士,会有一个戒指。

以上所有人,本来荣誉都能上一个台阶,却都被乔丹打成现在这样。

乔丹统治一个时代,打到所有同时代对手无法更上一层楼。

乔丹自己在 1988 年拿到第一个 MVP 和第一个年度防守球员后,已经成为当时 NBA 实际的第一人。

但他还是要拿到第一个冠军来真正翻过魔术师与伯德。

要拿到三个总冠军才被名宿们承认可以竞争史上第一。

拿到 72 胜和第四个总冠军,还要被张伯伦说嘴;带病拿下第五冠,然后 35 岁第六冠。

1998 年总决赛第六场,比赛剩 41.9 秒,公牛开球。乔丹运球,到右翼,面对布莱恩・拉塞尔。他略停,然后猛然压低身位,起速,用他仅存的双腿力量 —— 那双曾经飞天遁地的腿 —— 爆发出最后一点气力,闪过拉塞尔,拿稳球,跨步:一个至为朴实无华的擦板上篮。本场第 43 分。公牛 85 比 86。

还剩 37.1 秒。

爵士底线开球。斯托克顿运球到左翼。卡尔・邮差・马龙在右侧腰位跟罗德曼纠缠,乔丹盯防神射手霍纳塞克。邮差和霍纳塞克做了一个交叉掩护,亮起一身背降落伞逆风奔跑的肌肉,挤到左腰,罗德曼紧贴随之。霍纳塞克则向右翼跑去,想带开乔丹。

但霍纳塞克转身时,才发现乔丹没有跟过来。

邮差没有看到乔丹这次赌博。他接到斯托克顿的传球,以为霍纳塞克已带走了乔丹,没注意到一个黑影从身后潜地隐来。然后他才发现,球被拍了一下:乔丹和罗德曼包夹邮差,断下了球。

依然是 85 比 86。公牛的球权。

乔丹没把球假手任何一人。他独自运球过半场,在前场左侧站定。剩 14 秒。他运球,看篮筐,等布莱恩・拉塞尔过来贴住他。

剩 10 秒,乔丹启动。

拉塞尔贴住乔丹,乔丹右手运球直入三分线,然后,猛然,一个大幅度急停。悬崖勒马。拉塞尔措不及防,被乔丹晃倒。他还来得及抬眼看:乔丹收球,空位无人盯防,剩 7.5 秒。

乔丹起手。一个最纯粹、最基本、毫无花样的中投。长达两秒,他的右手高高竖在空中。

然后球进了。个人第 45 分。公牛 87 比 86 领先。

斯托克顿远射失手,公牛第二次三连冠,第六个总冠军。

5.jpg

《天龙八部》里,智光长老曾对乔峰说了这么段话:

“他试你三大难题,你一一办到,但仍要到你立了七大功劳之后,他才以打狗棒相授。那一年泰山大会,你连创丐帮强敌九人,使丐帮威震天下,那时他更无犹豫的余地,方立你为丐帮帮主。以老衲所知,丐帮数百年来,从无第二个帮主之位,如你这般得来艰难。”

1998 年总冠军如是。第二个三连冠如是。六个总冠军如是。一整个职业生涯如是。

世上没什么是凭空而来的。

这个位置从来不是人捧出来的,是乔丹自己一路披荆斩棘打出来的。

1984 年 12 月,21 岁零 10 个月的乔丹被问到他的职业生涯会如何结束。他回答:

“我希望我到时候能说,我尽了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许多事情,拿到冠军。” 然后他斟酌了一下 —— 他那时根本不知道,今后自己会有多么伟大的职业生涯,只是琢磨着自己的愿望,又补了句:

“我希望,自己至少打一届全明星赛。”

他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由此起步。

今天迈克尔・乔丹 60 岁了。

来源: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微信号:zhangjiawei_1983

亲历俄亥俄脱轨小镇的群众倾诉

作者:青铜骑士

最近美国出了件大事,国内的亲朋好友都很关心。毕竟火车脱轨、化学品溢漏听起来很灾难。所以听说当地今天有个居民大会以后,我决定亲自去视察一下热闹,跟每天用关怀轰炸我微信的国内朋友有个交代。

下高速公路的时候,我问收费站大爷怎么去东巴勒斯坦镇,他很疑惑,“今天不止你一个人问这地方了,什么情况?”所以……关心这件大事的人都不在这附近吗?

到了地方,空气闻起来并无异样。跟美国千千万万的小镇一样,比萨店、洗衣房、图书馆……都照常营业。

图:加油站,当地一升汽油人民币5.7元图片

先到图书馆打听怎么去火车脱轨的地点,碰到个热情的小伙子给我指路,还告诉我那地方围起来了进不去。道谢分别时我问他,等下你去居民大会吗?他表示当然要去。看来高速收费站大爷并不能代表当地群众。

一直开到有路障不让再走的地方,只能远远的看到火车轨道,灯光下有起重机在工作。

图片

图:脱轨处在小镇边缘图片

来都来了,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清, 干脆跟看守路障的大哥唠唠嗑儿。
大哥说这事儿美国人还是很关心的,像我这样亲自来看热闹的非常多,哪儿的人都有。近到底特律远至西雅图,甚至还有休斯顿的海洋生物学家。前几天有一次还齐刷刷来了一排警察,场面很大。大哥专门在场面中找了找拜登,未果。

我问为什么闻不到什么特殊的气味?大哥说前几天是有的,这几天渐渐消散了。他下巴上挂着一个布围脖,说就算戴上也是为了防尘,周围工地爆土狼烟。

图片

我又问了问有没有肉眼可见的环境污染,大哥说因为有条河紧靠在火车道旁,泄漏的化学品杀死了很多鱼。不过他听说有人号称自家猫被这件大事毒死了还网筹了好些钱,可是兽医说那猫本来就有心脏病。看来大家分享起段子来也是不分哪国的。

大哥给我看了他拍的照片,说没想到火车上的油罐那么大,当时大拖车来费了半天劲才能把一个油罐装上去。剩下的还有一些油罐干脆就没拖, 等着被切割再运走。

图片

图片

跟大哥唠完,去镇里的学校参加居民大会。远远的就发现,上个月过年在美国找不到的人气和热闹,今天可以补上了。等着开会的人,看热闹的人,满街都是。

图片

好心人拉了瓶装水来分给大家喝。
图片

放眼望去哪儿哪儿都是摄像机,记者比摄像机还多,随时随地有人采访和被采访。
图片

排了半天队才真的进了学校,长桌上放了很多零食饮料、一次性餐具、甚至还有婴儿尿布、儿童书,给居民和看热闹的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让带走,这些大多是捐献来的。

图片

体育馆里的阶梯长椅上坐满了人,站着的这位紫发姐后面还会出现。。

图片

场地中央摆了一圈桌子,有环保局的,郡公共卫生部的,咨询心理健康的,保护环境的,林林总总,很多人围着桌子问问题。

图片

记者们站在一边,进屋儿前我已经目睹了不少摄像机,没想到屋儿里的更多,感觉全美国的新闻机构都到了。朋友看了我随手捏的这张照片,说最右边的好像是那天也去的央视记者。

图片

先去场地中央逛科普的桌子。问了问负责自然资源的人死鱼的情况,他说确实刚脱轨的那几天死了一批鱼,后面就好了,现在要等其他地方的鱼游过来填补空白。

又问了问环保局人员空气测试机如何工作,他秀给我看有的机器是把测试结果上传到网站,而左边那个圆球其实就是个吸尘器,把空气吸进去之后带回实验室分析。

图片

闲逛半小时后,市长开始发言。市长体格儿强壮,声音洪亮。他开场表示,这件意外事件让大家都很受打击,包括他本人。目前当地每人可以拿到铁路公司的$1000先用上,赔偿什么的以后再说。他还提到小镇自来水的水源是很深的井水,不受这次事件的影响。

后面环保局也发言,说目前空气检测都是安全的,很多人家有私家井,刚刚检查了5口井,水的质量也都没问题。

接着是议员老大爷。他这个工作可能相当于人大代表,他反复强调,有困难,来找我!我就是为你们工作的!在你满意之前,我们不会停止测试水、空气、和土壤。

忘了是市长还是议员老大爷。一个劲儿鼓励大家积极提问、寻找答案。感觉他们个个都是伶牙俐齿很会说话。

被鼓励的老百姓们于是开始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里记录几个。

1,问:为什么只疏散了一英里之内的居民?

市长:当时泄露了多种化学物质,目前的决定是根据处理其中危险性最大的化合物的经验做出的。 

2,问:为什么把氯乙烯油罐在控制下燃烧了?有更好的办法吗?

市长: 这批氯乙烯最后的结局是散发在空气中,因此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让它自己慢慢地发散,要么就是在有控制的情况下一下子烧掉。他说做出这个决定是从州里到全国的专家反复讨论之后做出的决定,是最好的选择。

这个问题在网上讨论很多,所以我补充一下:首先网上很多传闻说氯乙烯燃烧会产生二恶英,剧毒。但是氯乙烯是气体小分子,二恶英分子成分很复杂,在点燃的条件下从小分子到复杂分子在热力学上讲是很难实现的。还有一些传闻说氯乙烯剧毒,对环境有污染。恰恰因为如此,再加上氯乙烯闪点只有-78度,是4级易燃品,在常温下就能自燃或者爆炸,及时点燃氯乙烯的确是最好的补救方法,解除了它自燃的隐患。

3,大妈:社交媒体上很多人说自己身体各种不舒服、猫啊鸡啊死了,我们的后代怎么办?(咦?她是我妈派来的吗?)

有个30来岁的女士也大声质问:我到医院检查了,一切正常,可是我仍然哪儿哪儿都不舒服。医院都没有一套程序来检查体内化学物质的毒性!你们告诉我们空气和水里都没有危害物,但是为什么老百姓还说有症状?

此处全场出现热烈的掌声。让我又感慨群众也都个个能言善辩。

州卫生厅厅长在解释,担心姐一脸不服图片
4,小男孩:空气有味道怎么办?此处又有热烈的掌声支持小朋友发言。
图片

议员老大爷:这好比我们剥橘子皮时会闻到强烈的味道,但并不表示对人体有害。这也像烧烤之前刚打开气炉会闻到强烈的味道。老大爷几次用到“科学”这个词,强调做决定要在科学的基础上。

环保局:有的化学物质比如丙烯酸丁酯(butyl acrylate)特别容易被闻到,但是空气中测出来浓度对人体并没有害。

5,这样几番问答以后,气氛被一位好心大姐推动到了高潮。

大姐说她家离莱斯利溪只有七步之遥,大量鱼们就在她眼前翻的肚子,你说恐慌不恐慌。空气测试公司到她家测了空气,指标正常。可这个公司是铁路公司雇的!她才不信呢!她就又给铁路公司打了电话,对方忙不迭地派了微生物学家上门给她解释,又另外让人给她再测一次空气。她还跟铁路公司要到了几个月(大概是外出租房的)房租,等等。她好心地告诉大家,我能要到的,你们为什么没有,你们去要,也可以要到的。

当这位姐说到自己的孩子睡在这样的房子里,自己忧心忡忡时,触动了旁边推着婴儿车的另一位姐,那位姐感同身受的不断点头,说自己有同样的担忧,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图片

市长听了好心大姐的折腾表示震惊:你,不相信检测结果?还要反复测??声音里可以听出他的忙碌疲惫以及无奈。之前有个小伙子对如何和铁路公司谈判发表言论时,市长毫不客气地冲他说,你是这个镇子的人吗?我不关心你的观点,我只关心镇子里居民的看法。

6,附近宾夕法尼亚州达林顿的居民也来开会了,一位爸爸说,我怎么知道我还可以用这个水冲奶粉。一下子好多人跟他说,你可以要求宾州官方来测一下你的水啊。

当有人问铁路公司的人来了吗?市长回答说没有邀请他们。最近大家对他们怨恨很大,他们也担心人身安全。

有意思的是有两位大妈的发言都不是问具体问题,而是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一位表示:我们不是一个贫穷的、没有档次的社区。我们只是想要得到答案。

另一位说:我们正在经历痛苦。有些人很生气,有些人觉得伤心,但我们是坚强的。
……

居民会接近尾声时,最后一排站起来一位男士,声音洪亮地说你们好多人自己开小会叽叽喳喳,我们根本听不见前面说啥,请闭嘴!确实。体育馆里面回声较大,有时不容易听清。记得前几天州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话时,有个记者同时在做直播,声音太大又不肯出去而被抓,也许这就是同一个体育馆?

散会时记者们又忙起来了,逮谁采访谁,尤其是刚才发过言的、观点鲜明的人,比如几位大姐就被围追堵截。

担心姐在接受采访
图片

紫发姐也在接受采访
图片

图书馆帮我指路的小伙子过来和我打招呼,手里还拿着手机和迷你脚架。原来他并不是本地居民,是从南卡州赶来的“独立记者”。我问他,啥叫独立记者,是在油管上发布视频吗?他说现在在推特上发。我又多一嘴,那,这个是业余爱好吗?把他问尬了,“也许……我该去找个主业”。

这场热闹看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各位基层干部产生了深深的同情,这些群众问题多、要求高,态度蛮横,还不服管,工作不容易开展啊。

显然目前公信力是最大的问题,大会的主旋律变成了居民对专业检测的不信任。加上社交媒体的煽风点火,目前大众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担心,很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化学物质造成的真实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