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是一种消费不是投资

@纯银 V:信息流上刷到讲中产阶级养娃经的,特指中产中上层,几千万资产那种,又到不了亿万富豪的地步。

这样的家庭养娃,从私立学校到私立医院,从小过着富养的生活。但按照现在的经济趋势,小孩长大以后,很可能无法获得父母辈的高收入,又习惯了高消费,父母晚年在养老和啃老之间可能会滋生许多矛盾。

然后刷到另一位博主对这个现象发表暴论,大意是,富养的中产父母,建议把富养的几百万教育经费,另作他用,直接留给小孩。

过去二十年,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通过奋斗创造财富,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未来未必如此。父母希望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复制给下一代,已是时过境迁。比如这几年海归留学生往往拿不到满意的工作与薪酬。未来巨额教育投资无法获得对等的职业回报,甚至投资巨亏,恐怕并非危言耸听。

这时,一句名言就更加熠熠生辉了:
“鸡娃不如鸡自己!”

@tombkeeper:大部分这种投资都是回不了本的。父母花了上百万最终留学回来每个月挣几千块钱的例子很多。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犹太人重视教育就是因为上千年的经验让他们明白财富太容易被掠夺了。

一个少年班的副厅级干部移民匈牙利

在匈牙利,我见到了一个更神奇的华人老周。

老周出生于黑龙江,16岁少年班进到北京上大学,当时他们高校的一个少年班,就招了20人,老周在5年时间同一所学校读完本科研究生博士……

完成学业后,马上无缝衔接进入国家部门工作,在2017年,他才三十多岁,他已经是副厅级干部。
那时候他们朋友圈圈子有一股风气,那时候匈牙利一个移民项目巴拉巴拉,形容匈牙利多好多好……

他说,自己脑抽一是糊涂,反正就办理了匈牙利的欧洲永居,然后周围一圈十几个人,全部移民到了匈牙利。

老周说,2017年是最后一波匈牙利“国债移民”,也就是你买匈牙利的国债,25万欧,五年后原封不动的还给你25万欧,我一家三口都变成欧洲永居。
我问,那比买房投资移民划算,最后汇率涨了还是跌了?
老周说,跌了10%左右,不过是获得了永居身份,25万欧全款到账。2017年是最后一波,后面这个项目就完全停了。

我问,你为什么要辞职?
他说,不是辞职,属于内退,我有25年工龄,为国家服务了25年了。
我说,等等,你才40出头,你哪来的25年工龄?
他说,我是少年班,从16岁进北京上本科第一天起,就开始算工龄,等我内退,刚好25年工龄。
(老周2017年先偷偷办了欧洲永居,之后几年才想单位申请内退,因为光内退审计就要三年时间)

我说,你才40出头,已经副厅级了,明明前途无量,当初怎么莫名其妙移民匈牙利?
他说,就是犯傻了呗,主要是当时朋友圈圈子十几个人,四五户家庭相互影响,整个圈子都是这样,会影响个人判断力。全部都移民(拿永居)过来了。
我鲁豫脸:我不信,你该不会犯事了吧,才这样逃出来的?
老周拍拍大腿,就是提前退休,拿来的犯事,内退是需要纪委审计的,把你所有背景审核的清清白白,最后才能够申请内退。反正国家有这个政策吗,能提前退休,那就可以提前退休。
我说,那当初一起移民到匈牙利的朋友还有联系吗?
老周说,现在基本不来往了……

如今老周暂住在一个临时居所里,是前南斯拉夫时期的老公寓,我在他家租用了一下厨房,煮了一袋螺蛳粉。
他说他在市中心买了一套80平米的新房,正在装修,三室一厅,环境很好。大概150万人民币。

他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每天看游戏直播,然后一直在不停的抽烟,平时没啥事情做,是很空闲,但是我感受到他非常无聊,肯定和国内众星捧月的感受不一样。

我问他后悔吗?
他说,怎么说呢,没有什么后悔不后悔的。

【5.3更新到加拿大】18岁的我搭顺风车从北极到南极

在机场遇到了一个有趣的流浪汉,于是买下了他的裤子和鞋子。

以上是我编的。

其实这是一双陪我走遍世界的鞋子,它踏过六大洲的土壤,吹过五大洋的海风。

它的泥泞,也要带回家珍藏,因为它尘封着年轻的记忆。

16岁这一年,家境并不优越的我毅然决定放弃高考,豪赌一场,申请美国大学。

17岁这一年,接连收到拒信的我在某个清晨突然收到斯坦福全奖录取通知书喜极而泣,就像做梦一般。

18岁这一年,结束大一生活的我决定间隔一年环球旅行。来自小县城的我虽身无分文,但有说走就走的勇气和决心。

一个女孩,一个背包,一台相机,八十五趟顺风车,三万五千公里,七个月,从北极到南极。而后我搭车穿越非洲,从埃及到南非。

一个月前,我回国了!我写下了许多在路上的故事。在接下来的这半年里,我将整理我的旅行日记,在此分享。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的故事和驾驶座上的种种人生。

世界再大,也大不过我35码的脚步。

4.28 更新

六月初的安克雷奇,热心的极昼偷来了更多时间,午夜的日落的橘漫洇到日出,傍晚微醺到凌晨两三点。尽管你可以看见绵延不绝的雪山,但白天阳光毒辣。

次日,我搭车去苏厄徳看冰川,距离安克雷奇两个半小时的小城。我在直达苏厄徳的公路入口处搭车,举着白板,伸出大拇指。

车辆不是很多,阳光燥热。半小时后,一辆黑色的车停下了。我十分惊喜。

这是我此次旅行搭上的第一趟顺风车,没料到我的第一趟顺风车主就是如此独特的人。车主的家其实在安克雷奇,并不是顺路去往苏厄徳,但他看见我在烈日下站了很久,第一次路过时想着,如果再次路过,我还在那,就送我去苏厄徳。往返五小时的车程,他并非顺路,特意送一程,我难以相信世界上有这么好的人。

随着我和他的对话深入,他的故事就如电影般放映。

车主名叫杰森,是一名退役美军。他曾随着美军驻扎营地环游世界,从意大利,德国,到利比亚,伊朗,伊拉克,中东各地,再到日本。他们乘坐军用飞机去往各个目的地。当兵期间,因为身上带着枪,人们总是与他们小心地保持距离,很少接触交流。为了更加近距离地看世界,获得另一种看世界的视角,兵役结束后,他又花六年进行环球背包旅行,最后来到阿拉斯加,选择定居。

退伍后的背包旅行,他都是睡帐篷露营在外。一次徒步,他被三只熊困在山顶的小木屋里,没有任何水和食物,等待了三天三夜才出来。

谈到军旅生活,他的眼睛里都是故事。他曾参与和目睹许多美国在中东的战争,包括伊拉克战争。杰森在枪林弹雨中幸存,他给我看了他腿上枪击留下的疤痕,很大很深。他失去过很多战友,也枪毙他人,他受到了各种荣誉,荣誉勋章(美国最高军事荣衔, 迄今只颁发过3460次)和紫心勋章(美国军方颁发给对战事有贡献或负伤的人员)。

他谈到他的邻居来自乌克兰,是一对夫妻,一对双胞胎女儿还在乌克兰,没法来美国。他们每天以泪洗面,他也很无奈。

“很多朋友说他们战后得了PTSD”杰森停了一下,“但我会我告诉自己那是我的工作。我在那是做好工作。不管我是否赞成战争。”

他痴了一下,眼睛似乎有些湿润。

“你经历过战争,有过杀戮,但也有过救死扶伤吧。”我问道。

对于救死扶伤,杰森不愿多谈。但在沙特阿拉伯,他和战友们解救被拐卖和绑架的女孩,美国政府给予了他们使用枪支,枪毙罪犯。最开始这些女孩完全不信任他们,甚至挣扎反抗,但有次有个女孩会说一些英语,他告诉她们现在她们安全了。就这样,他解救了二十五个被性贩卖的女孩,改变了她们的命运。他是绝对的女权主义者,虽然不以女权主义者标签自己,但默默无闻做了很多。

现在平时也没太多忙的事情,杰森就坚持每天做好事,小到微笑着说你好,到特地送我一程,他说如果我无处可去,欢迎去他家,他还坚持志愿给流浪汉提供庇护,给他们做饭。他厨艺涉猎广泛,不只是意大利菜,西班牙菜和一些南美菜也样样拿手。

这一切看起来是如此具有冲突性,杰森看起来是如此复杂矛盾。但这就是战争。战争无关普通人,甚至是服兵役的公民,它无关国家这个文化体,只是政治家的游戏。如果得知杰森参与了伊拉克战争,人们或认为他罪大恶极;可当我正真站在杰森面前,听他用缓慢而沙哑的声音说出自己的故事时,我却发现他也只是一个人,一个复杂的人,而不只是政治符号–千千万万军人中的一个数字。他的手下曾有杀戮,但也做过太多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善事。我不禁畅想,若是我和他的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此时谈笑风生、很有共鸣的我们将失去和平交流的可能。现在坐在他车上的我,可能将变成他枪下不相识的无辜者。如果战争降临,我们都将被贴上标签,甚至是挂上军衔——我不是我,他不是他,是受牵连而被符号化的伤亡和军人人数。

曾经,我总以为大部分人二三十岁就死了,生活在自己的影子里,日复一日地生活。一栋楼,每个窗子里每天不同时间都在上演重复的事情,就像符号或程序。我努力破茧,努力挣扎,想挣脱缰绳,奔向旷野。杰森的背影在旷野上闪烁,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人生多样性的可能。

次日,我去了Exit Glacier看蓝冰,十公里的距离,顺利搭到了三趟顺风车,真的好幸运。我的相机没电了,车主翻遍了房车只为给我找到C接口的数据线。我真的特别感激。我喜欢聆听他人的人生和交换故事,更喜欢这种倾盖如故的缘分。素不相识却能在一小时半小时内聊起种种,如多年未见的老友再次相逢。

我去bear glacier 划皮划艇看冰川。向着远方,城市的喧嚣消融在柔软的雪里,眼前是无尽旷野,脚下是蓝色星球。

海水是毫无瑕疵的牛奶蓝,波纹如初生婴儿的均匀呼吸般柔和。峡湾的海水深蓝透彻,雪如碎玉,冰如明鉴,冰川幽蓝,清澈透亮。

我必须要和冰川保持其高度两倍的距离,因为冰川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或消融,或破裂,或翻滚。离得太近,倾倒的冰川可能将我吞没。我亲眼目睹冰川破裂,滚动,还有在海面跃起的鲸鱼,休憩于浮冰之上的海狮妈妈和宝宝。

但我眼前所见让人屏住呼吸的只是冰川一角,它的十分之一,海水以下的真容未现,我漂泊在海上,其实是在冰川上滑行。这些冰川来自二十公里外的千年冰川,而这些冰川来自美国最大的1800平方公里的哈丁冰原。

我愿自己一直能如这冰川一般,清澈、纯粹、一尘不染。

上岸后,向导捡到一个矿泉水瓶,递给我,问我瓶盖上写的是不是中文。我一看,竟然是康师傅矿泉水。

这个来自中国的矿泉水瓶比很多很多人都幸运,没有顾虑和枷锁,一贫如洗,却进行了跨越半球的航行。

它来自太平洋西海岸,漂洋过海来到了阿拉斯加。我不知道它的足迹,它或许来自荡漾着蓝眼泪的海边,然后漂到了开满樱花的海边的春天,听电车驶过,漂到了白令海峡,漂到了阿拉斯加。它看见了如泰坦尼克号般的邮轮而感叹自己的平庸,或撞上了像派那样的少年才想起自己的初心,人终归平凡,但自由可贵,因此珍惜旅途所见。

它让我想起曾经看到的一个视频:一个人把自己的骨灰放在漂流瓶里,再放上一张纸条,告诉所有人他的骨灰正在进行环球旅行。如果你拾起了它,请把它放回大海吧!任它随风与海浪而去。

于是我在瓶子里放下一张纸条记录我旅行的起点,写上:

“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矿泉水瓶,很幸运有机会看看世界,漂洋过海。我是一个十八岁的中国女孩,阿拉斯加是我旅行的起点,我在这遇到了这个家乡的朋友,现在它将继续它的环球航行,我也将继续我从北极到南极的搭车旅行。如果你见到了他,请告诉我他的旅行进展,再把他放入大海继续旅程!”

————

从日落到日出的搭车旅行,我的第三个沙发主

因为入城出城麻烦且需要很多时间,虽然时至傍晚,我还是准备继续搭车,就在顺风车上过夜。阿拉斯加已经几乎极昼, 我还可以看到日出日落光影的变化。

Jake把我送到了离安克雷奇45英里的去往费尔班克斯的高速路口。

夜晚的小城日落降临,漫天的晚霞弥漫,粉色和紫色融在一起化不开,晕染了雪山。在这一片温柔妩媚中,月亮点缀出清香的意境。这样的晚霞在几乎是极昼的阿拉斯加可遇而不可求。此时已经是晚上的10:30,而我距离费尔班克斯还有六个多小时车程。

我站在高速路的一边,竖起了拇指搭车。很快有人停车了,虽然她只到二十分钟车程远的地方,我还是上车了——一点一点靠近目的地。下车后我继续搭车,今晚的晚霞很美,但等了四五十分钟也没搭上车。有两个人停了,但他们能够达到的最远的地方是荒郊野岭,路上车极少,无居民,有野生动物出没。

一辆白色的没有牌照的车疾驰而来,摇摇晃晃,一个疯疯癫癫的女生探出头,大叫,在非常大的引擎声中依然清晰,“不好意思,你是中国人!我们不能让你搭车!”车飞驰而去。

果然越往北走人烟稀少,也容易遇到奇怪的人。不久,一个戴着头盔,骑摩托车的男生走进小卖部。他向我走来,问我要不要来支烟。我说,我不抽烟的。

得知我去哪,他说太远了,没法送我去。我打量着他,实话实说,他的摩托车看起来特别不靠谱,我是不会搭的。

“我家就在那个路口,今晚可以住我那,有空房间。”他说到。

“我要赶路,应该能搭上车的。”看他笑得非常诡异,我马上拒绝。

他说已是深夜,很担心我无处可去。我是抗拒的,直觉告诉我,如此主动,他必不是好人。他说,他一个小时后会再来这,如果我还在那,没搭上车就去他家吧。我想着赶紧离开这里。

十五分后,终于搭上车了,车主把我送到了一个叫休斯顿的小城——说是小城,其实只有一个加油站、两家小卖部,并且都关了。因为新冠,唯一的营地也没人,余下的所有便是荒原。此时,天空仅存微弱暗淡的粉色。

4.29更新

已是凌晨十二点,公路上没有车驶过,天地寂寥,只有偶尔飞过的孤鸟。夏天阿拉斯加的蚊子是普通蚊子的三倍之大,他们的盘旋之声在黑暗中更加烦人。今晚怕是搭不上车了,再坚持一会吧,日落一小时后,天还未全部织满墨色,就是日出。也算是完成了我人生清单中的一项,在外呆上一晚,在无人的大街上漫步或是骑摩托车兜风, 从日落等到天亮去看日出。

几辆货车和救护车路过,却没有停。于是我打开手机手电筒,晃动着。一辆白色皮卡车停了。

“你好,你去哪?”我奔跑上前,“我从阿拉斯加搭车去乌斯怀亚。现在越往北走越好。”

“什么?乌斯怀亚?”

“太疯狂了。”他说到,“风暴就要来了!”他指着我身后挤满半边天黑压压的云,离地平线那么那么近。

“你不能待这,看到了吗!暴风雨!”

我不知所措。“我可以今晚睡你家沙发吗,我可以出费用的!”

“不好意思,”他说到,“我可以开车送你去最近的居民点,那里有客栈。”

“好,谢谢。”风暴就要来临,我走投无路。他收拾了一下后排车座,那里放着一把真枪,他递给我。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真枪,特别重。

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他叫科林,他晚上在外狩猎,因为黑熊只在一定时间段出没。我希望可以借他的帐篷,他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但没有营地。得知他家有院子,我问可否扎营,他答应了。到了他家,乌云已经压得让人喘不过气,在幽绿的丛林深处的独栋木屋,与夜色融为一体。

进入他家,我大吃一惊。屋里有一只大狼狗,特别乱;墙上挂满了各种动物的皮毛,头颅,柜子上堆满了各种角和爪子,但柔和的灯光中和了这一切血腥联想所产生的刺激。

“不好意思,有点乱,我没预料到有客人。”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我就像个动物一样生活。”

他从冰箱里取出一大块黑熊肉做taco, 那是他一周前杀死的黑熊,还十分新鲜。我从未吃过熊肉,也未意料到有一天我会吃熊肉。他烧火烤肉,准备好后,便给我介绍屋内的动物。

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大块黑熊皮,长度有一堵墙那么高,来自一只追杀他的黑熊。

一次他在山里狩猎,山顶上跑下来一只比他大很多黑熊,抱着树桩,向他追来。他一惊,幸运的是跑到了皮卡拿起了来福枪,一枪击中,多枪射死了黑熊。他给我拿来那只黑熊的头骨,他依然保存至今。除此,墙上还有两个鹿首,五张巨大的浣熊皮,两串十一二张厚实的兔毛,狐狸皮,十几个驯鹿角,一个鸡爪—他的狗咬死了一只他养了七年的鸡。经常在外,他偶遇过两次大脚野人,多次看到大脚野人的脚印——但他并没有伤害他们,只是静静的,不想打扰。

曾是美军的他祖上三代都狩猎。他带我去看了他的枪,各种型号,从手枪到来福、步枪,大部分非常长, 很沉,一共十八把, 用来射击大象的子弹和我的中指差不多长度。书柜里堆满了炸药制作说明书,科林给了我一包他曾经在美军时的即食肉,永远不会过期。和他聊天,我知晓他因参军负伤,所以他不需要工作,政府对其生活有所保障。现在科林过着非常自由的生活,狩猎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

我们的谈话持续到了深夜。我了解到,他想远离尘世,热爱阿拉斯加的辽阔和这里的自由,于是他选择在此定居。他曾经的小木屋,只有一间房,在森林更深处,住着他,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但他的妻子恨他,厌恶这种生活,于是带着孩子离开了,去了爱荷华。他不知道他们具体去了哪,也不知道她们何时会归家,什么时候他可以再和孩子相见。但他喜欢阿拉斯加的野性,无尽的郊野和自由,所以他愿在这老去。

科林人真的特别好,不仅让我睡在了屋内,还给我拿来了被褥,很舒服。出于关心,他一定要塞给我一把匕首,教我防身。匕首很精致,上面的刻花标志着它的贵重,我不好意思收下,但科林坚决要我带着,说如果哪里过安检不允许带可以先寄给他,他再寄给我。他教了我一些防身技巧,找给我相关的视频,要我保存在手机里。次日,早餐过后,科林开车送我去高速路搭车,还给我买了驱蚊水。为了方便我搭车,特意送我到下一个小镇。

我不知道如何答谢如此郑重的招待,我的第三个沙发主,我给他留下了明信片和文字,想着等我到了南极,一定要给他寄去一封从南极邮局到北极的信件。

———-

离开北极,我沿着阿拉斯加公路搭车前往加拿大。这条长达近三千公里的公路,沿线少有居民,都是冰原与原始森林。黑熊,驼鹿,狼,各种袭人的野生动物常常出没,而从北极到加拿大边境的五百公里只有两个人口仅一千的小镇。除了小镇,其他地方没有任何信号。

四周前,这里还是白雪皑皑,而此时白桦树已是蓊绿,象征着六月之初,夏天降临。树叶将在九月飘零,十月迎来初雪。极昼的炙热阳光烘烤大地,临近傍晚的凌晨又撕开面具,寒气袭人。沿线的无人区,没有信号,过往的车辆在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之前往往需要行驶非常远的距离。在这搭车如果能搭上,应该可以开过一段不小的距离;但若不能,我将面临袭人的野兽,成群的蚊子。

相比野生动物的神出鬼没,更让我担心的就是人的未知性。和科林交流我才知晓,昨天我遇到对我大叫的女孩和骑摩托车的男孩的瓦斯拉就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白人为中心的小城, 毒品泛滥。科林和我说,有一次他在这条公路上驾车,看见一个女孩被扔出了车外,然后车就开走了。但野外很危险,于是他让女孩上了车,才知晓她和车主发生了摩擦。

我先是搭上一个石油工人的车。他大半辈子在北极圈内工作,开采石油。阿拉斯加的冬季,北极圈内,长达三个月的极夜。大陆上什么也没有,很平坦,只有被白雪覆盖的苔原,尽头是北冰洋。他们住在营地里,他的朋友曾尝试划皮划艇渡过白令海峡,却在到达俄罗斯境内被捕。因为阿拉斯加原住民印第安人也是黄种人,不少人歧视印第安人,他建议我在硬纸板写上我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防止被当作印第安人而错过搭车的机会。他给了我一块硬纸板,写明去向去往南极,过往的车辆从远处就可以看到。

到达能去的最远的距离后,我在路边下车。我举起硬纸板,等待下一趟顺风车去往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旷野之间的最后一个小镇托克。

等了半小时后,我搭上了两个本地人的车。坐副驾驶的爷爷说他一定要停车,因为这里没有任何人,到处是黑熊,晚上不能待那。

他笑道,搭顺风车是年轻人干的事。然后和我聊起了他的故事—十九岁那年,零下三十度的冬季,一个牛仔男孩从西雅图搭车向北,穿越加拿大,回托克的家。

————

在这阿拉斯加最偏远的小镇,什么奇怪的人都有。因为偏远寒冷,有很多酗酒的懒汉,整天游手好闲,但他们酗酒的原因就是孤独。雪天的酒吧里,夏天的大街上,酗酒的流浪汉结伴躺在一起。上趟顺风车车主说如果他们靠近,我需要的就是大叫,让他们离开。我闻言还是有点害怕,若是他们身上有枪或是刀怎么办?我依然记得我在安克雷奇偶遇流浪汉的经历。

到了托克小镇,距离加拿大边境不远了,我继续搭车。从下午四点开始,蚊虫成群,炙热的阳光让人焦躁不安,但一辆又一辆的车驶去。五点,六点,七点,八点,直到晚上九点的五个小时,没一台车停下。第一次这么长时间都没搭上车,我的耐心有点磨灭了。

我只好去加油站拦车,一个个人的问,但答案都是否定,有的是房车自驾的,有的是本地人,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

我进入了一个小商铺,站班的是一个体型健壮魁梧,有着花臂的男子。他叫安德鲁。

“你好,我被困在这里了,六七个小时也没搭到车。你愿意开车送我去边境吗?我可以出些费用。”

“那可能是因为你露的皮肤不够多。” 我吓一跳,但他的笑容却十分有亲和力。

“玩笑话。不好意思,不是我不想,加拿大不准我入境,我有犯罪历史。”他说道,“不过我可以帮你问问别人寻求帮助。”

他是这么多个小时来第一个帮助我的人。

他非常热心: “我知道一个人肯定会帮你。Ms. Crystal,她在教堂领头。”于是他帮我打通了这位基督教徒的电话,她是一个黑白混血,在阿拉斯加这个白人话语占主导权的地方,因为黑人个人身份和受歧视的经历,她是小镇上出了名的热心人。但Ms Crystal 去外地了,并未在托克。他俩又帮我联系其他可能愿意帮忙的人,托克非常小,所以小镇居民都相识。

安德鲁虽然曾是黑帮的一员,但他如今过着不能更普通的生活——在小店铺上班,晚上十点下班回家后给家人做饭。他的热心让我想起了之前读到的一个故事,一个给未来的自己寄信的小店,但是寄信不能超过十年。一位刚入狱的人想寄封信给二十年后的自己,店主答应了。店主说,面对十几年监狱生涯还能期待未来的人,她实在是找不出拒绝他的理由。这句话很能戳中我。

在我绝望之时,伸出援助之手的,是那些平时许多人持有偏见的边缘化人群,我有些感慨。

—–

已是晚上十一点,天还未黑,微弱的亮光支持我继续走下去。最终我在小店里找到了一对印第安人夫妻,他们说着上塔纳纳语,一种全世界不到一百人会使用的语言, 一种濒临灭绝的语言。他们愿意开车去边境,收费六十美元。但上车以后,开了一段后,他们说要我多出三十美元的汽油钱。但我已身无分文,只有信用卡。去往边境的路坑坑洼洼,时至深夜,路上没有任何其他车辆,也没有任何信号。他们把车停下,说是出去透一下气,把我留在了车内,女生拿出啤酒和香烟,靠在车门上,应该是在室外抽烟。我有些害怕。

他们继续开车,好在是在极昼的阿拉斯加,日光给我足够的安全感。看见前面有一栋建筑,他们让我下了车。等到我走近才知晓,那是来的方向的美国海关,距离加拿大海关还有32公里(20miles)。

“你有防熊喷雾吗?”

“防蚊喷雾?”

“手枪?”

“今晚住哪?”

“这里距加拿大边境海关还有二十英里,你不可能走过去的,不能在周围走动,有熊和驼鹿。”

海关警察非常吃惊。

我本想是在海关过夜,没想到既没有可以待的地方,也没有信号,而且我缺少了的入境表格,只有在网络下可以填写。

于是海关警察帮忙到处联系,想送我返程到托克小镇。最后他帮我拦到了一辆车,当我回到镇上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寒风刺骨,穿透我的身体,带走了最后一点温度。街上除了酗酒的人,空荡荡的。我突然觉得,我和那些酒鬼还蛮像的,同样的失魂落魄,同样的无处可归。好在我在一个营地废弃的小木屋里找到了睡袋和防潮垫,在这个布满灰尘但温暖的小小空间里沉沉睡去。

一觉醒来,已是晴空万里。

——

5.3更新

次日,我决定去教堂转转,再找Crystal寻求帮助。电话很快接通,Crystal说她非常抱歉,昨晚没能帮上忙,但她一定会再做尝试。半小时后,电话响了,Crystal说半小时后就会有人来接我。我和她虽从未相见,但我很清晰记住了她的声音,非常的清澈,也非常的温暖。

我在教堂外等待,来接我的是一个年过六旬的爷爷卡罗,他也是教堂里的一份子。他是一个退休老师,喜欢机械。得知我的旅行,他非常惊喜——他曾骑摩托车进行南北美穿越。其实他一周前才从印度和尼泊尔回美国。在这保守偏僻的小城,很少有人离开阿拉斯加,甚至托克。他靠着省吃俭用,骑着摩托车去了很多地方。

这条公路上有很多从南美洲、中美洲、和美国骑摩托车和自行车前往北极圈的人,有时候路上机械突发故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他便会前去帮忙。他收集了很多废弃的老爷车,把它们改造成可用的车辆。他还将一台废弃的巴士改造成了一个可移动的小屋,给沙发客居住。

他和我说,这里真的很难搭车,有时候背包客站上一天也搭不上车。几年前两个墨西哥人摩旅去北极,摩托车坏了,在路上站了一天,没人停车,也没有维修店,他们完全陷入了困境。也许是因为他们满身纹身,也没人愿意信任,更别说帮助了。他把他们接回家,住在巴士小家里,给他们修摩托。

我们聊着,车迅速开过,目光之余,我留意到了马路上站着一个头发凌乱的人,旁边是破旧的背包。

“等等!”我喊道。这是我旅行途中第一次碰到除我外搭车的人,“我们可不可以倒回去接他?他今天可能站在那五六个小时也没有车,我不想他像我之前那样,搭不上车。”

我有搭过很多车,睡过很多张沙发,受到太多善意,我不知道如何回报——我可以做的,或许就是尽我所能帮助别人。

他很快掉头,我们把他接上了车。每一个和我们擦肩而过的看似普通的人都是一本书,静待读者一页页地翻阅。

我身旁这个人头发凌乱,衣着破旧,但充满流浪者自由不羁的气质。他叫贡纳尔,来自挪威,是一个旅行作家,已经走遍190国,出版7本书–其实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在世界上所有国家进行两次旅行的人,拥有吉尼斯纪录,一天游历五大洲五国。他去过世界上最鲜为人知的二十个国家,从也门到几内亚比索,到所罗门群岛。此行他要横穿加拿大。由于从安克雷奇到怀特霍斯没有航班,他得搭车去加拿大。

一台1983年制造的vovo老爷车驰骋在这空旷的无人区。这台车,充满了故事。里面坐着痴心妄想,疯疯癫癫的普通人。车轮所及的地方,扬起的尘土里飘起了一首《平凡之路》。

——

没人愿意带搭车的背包客过边境,因为托克在外名声不好,边境毒品走私、人口贩卖等非法活动严重,一但被查出来,司机也要入狱。过了加拿大边境,我想搭车应该会更加方便,但没想到,搭车穿越加拿大是一项如此巨大的挑战。

我在海关出口等待了一个多小时,没有车停。乌云铺天盖地而来,暴雨如针扎进土壤,我撑着伞在雨中,但风无孔不入地舔着我身体的每个部分–甚至是发根。一辆卡车停了,但司机只是在本地进行泥土的运输,他只能把我捎到两公里外的小镇,海狸溪——说是小镇,其实只有一个餐厅和一个加油站。而沿着公路向前走的五六百公里,是无人区。

我站在小镇的尽头拦车,感觉自己站在世界的尽头。一两小时内只有一辆车驶过,而且很多是重复的—镇上屈指可数的居民开车闲逛。我站了好久好久,从倾盆大雨,到濛濛细雨,到阳光泻下,再到大雨滂沱,到天空放晴,到逐渐灰暗,不知过了多久,我一看时间,我已经在路边从下午两点站到了凌晨十二点。八小时,很少有车,且没有一台车停。我被彻底的困住了。

一对夫妻在小镇咨询中心停了下来,我前去和他们交流。他们来自伦敦,准备花十八个月从阿拉斯加出发骑行去阿根廷,他们已经骑了三周,一路上就露营在野外。我羡慕他们一同浪迹天涯,无拘无束,同甘共苦的爱情,也被他们的野性勇敢和坚韧所激励。他们的鼓励把有些绝望的我拉了回来。

夜深了,没有任何声响。我用小镇咨询中心外的椅子搭出一个小小的庇护所,垫子做床,中心平台上的栏杆可以一定程度上防熊和狼。

我的小小庇护所之外的世界很安静,远处若有摩托车或车辆驶来,声响格外清晰。好像全世界只有那一种声音,一点风吹cao动,便把躁动不安的我推到马路上招手。我就这样来来回回,希望与绝望来回拉锯,将夜晚锯得破碎而漫长。

第二天的七点半,我又起来搭车。咨询中心的人看见了我,很关心,给我泡了热咖啡,又开车回家给我带来了苹果,香蕉,贝果,香肠和奶酪。她给了我一个巨大的黑色塑料袋,剪出一个黑洞做雨衣遮风挡雨。她说这是世界上最难搭车的地方之一,几乎是个死胡同。

“三年前,两个人在这搭车,三天也没搭着,隔很远也闻得到他们的气味,于是我让他们洗个澡,然后在板子上写上 ’我们洗了澡,洗了脸,请带我们去怀特霍斯吧‘ 他们终于搭上了车。”

她给了我一块泡沫板。我在正面写上了“已经在这站了18小时,需要去怀特霍斯的一程,” 怕不够清晰,我又在背面写上“目的地,阿根廷” 举起泡沫板,我继续拦车。

———–

第二天,我在加油站询问每一个停车加油的人,却被屡屡拒绝。终于,接近24小时的1:30我拦到了车。车主理查德是个刚果人。

七年前他获得了一个支援非洲项目的资助,拿到了赞助的机票来美国学习,结束后他在俄勒冈的邮政系统工作。七年前是他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他便再也未曾离开—他告诉我他已经七年没回家了,回刚果的机票高达一万美元,他难以承担。别说一万美元,来阿拉斯加的一千美元的机票他都出不起,最后是一个人开车来玩的。

我不知道他是否适应在美国的生活,来自非洲的他在美国孤身一人,没有任何亲朋好友,英语也不是很好,很多时候我并不能听懂他在说什么。他可能比较贫穷,他可能不受人欢迎和见待,而且可能面临歧视。但我知道,在海狸溪时,每一个路过的加拿大人,美国人都是拒绝我搭车,是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就这样,我们驶进了无人区。

(图片均为本人所摄)

我走过一错再错的西藏,去过南疆北疆和罗布泊,也曾一略撒哈拉沙漠之广阔,但在这,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无人区,感受到加拿大如此之大,地球如此之大。

两千一百公里,从上海到成都,从成都到拉萨的距离。从海狸溪到乔治王子城,除了怀特霍斯一个小城市和两三个高速服务区般大小的小镇,没有人家,没有任何信号,我也因此和外界彻底断联。全是无边的原始森林和无尽的雪山,雪松和湖泊,黑熊和各种野生动物,道路有些坑洼,一眼看不到尽头的道路上没有车。一路上可能一小时才能碰上一辆车.往南走车才逐渐增多。沿路的风景很美,是那种野性、毫无玷污的美,处处都是国家公园,路边的一隅圈起来就是超5A景区。

这是我搭过的最长的顺风车,两千一百公里,几乎纵跨加拿大,半个北半球。特别感谢理查德愿意让我搭车这么久,我在乔治王子城和他告别,搭车前往贾斯珀和班夫。

但我又被困住了。和当地人交流我才知道,我正在人口失踪犯罪最猖狂的公路网中心,刚来的那条路以及去往贾斯珀的路被称为血泪之路,从1980年至现在,已有八十多人失踪。

从乔治王子城到贾斯珀,三百多公里的距离。公路一端的前方是监狱,竖着一块牌子,写着禁止搭车。我站在马路边,举着拇指,站了四五个小时,墨色染尽,也没有车停。有人走近告诉我,搭车在此不合法,没人会停车,停了车的也不是好人。次日,又挣扎半日过后,实在无奈,我选择了打车和乘坐公共交通游览贾斯珀和班夫。

去往贾斯珀的路上,cao甸如绿烟似地漫洇开来,如墨水浸染般,溢上山坡,浸润土地。柔美的线条勾勒出的绿色布匹,线条柔似婴儿的皮肤,夕阳如碎琉璃般洒下,金色的,洒落在青cao中,盛在嫩黄的小野花里。

而后便是穿越让人惊异的落基山脉。落基山脉俯视脚下如沧海一粟的车辆。陡峭的截面,崖壁横向的纹理是我苍白无力的语言无法描述壮阔,冰原大道目遇之而成色。在哥伦比亚冰原,我第一次离雪山峰顶那么近,那种壮阔让人屏息,入腔的是拂过千年冰原的丝丝寒意和沁凉。

一路山水相映,雪山绵绵,湖泊环绕。露易丝湖是落基山脉深处的蓝眼睛,眼波流转。这是我见过最美的眼睛,里面映着晴雨,日月,山川,云雾,花鸟。我甚至觉得,光是看着这片湖,我的眼睛也沾了光,跟着秀丽起来了呢。

————

太平洋东岸:一侧阳光一侧海

沿着海岸线向南去往温哥华、再到洛杉矶,我一共搭了七趟车,千人千面。其中有跨州搬家的年轻人,也有离异多年第一次带儿子转转的父亲。

印象很深的是搭上了一个大众汽车测试员的车。在美国搭车比在加拿大轻松得多,车辆往来络绎不绝。

加州一号公路一侧是阳光,一侧是海。阳光热烈,还好有海风拂过发梢和躁动不安的心。没过多久,一个身材健美,肌肉健硕的黑人男子停了车。他没有目的地,当然,你也可以说他的目的地是未知——他的工作就是对这款大众汽车进行测试,需要跑满八小时,测试数据自动生成。他是两个女儿的爸爸,一小时前看见了我。当时我已经搭上了车,他想起了他女儿需要帮助的时刻。没想到此时又和我再见。

虽然他开车无具体线路要求,但不能开太远,当日要将车开回原厂。单是加州一号公路他都开了不下十遍。似乎他的前半生就在开汽车往返中度过。他没有护照,未曾去往州界以外的地方,日常就是开车测试和健身。我和他聊起我的背包客旅行,他对我的故事饶有兴趣,说是回去之后一定要办护照去看看世界。

五小时车程,从骄阳似火,到日落太平洋。繁星点点,就像我们交流过程中不断碰撞的灵光,在漫长的公路旅程上闪烁着。

“谢谢你。今天的对话彻底改变了我。”他对我说。

那时,他的眼睛里有光。是年轻的,清澈的。

曾经的我总是有种年轻的傲气,总觉得很多人缺乏色彩,只想和那些最独特的人交朋友,听最有趣的故事。但现在我看着在驾驶座上的放映的百态人生,思绪万千,他们或如小说电影般,或是我们日常生活最最平凡的大部分人,抑或来自我平时完全不会留意的角落。但他们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善良。而且每个人内心都藏着未被唤醒的野性和对远方的渴望。

—————

LA LA Land的泡影

在洛杉矶,我没去好莱坞的牌匾,星光大道,也对格里菲斯天文台,环球影城,迪士尼乐园,各类打卡的书店免疫。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坐着公交车,绕着整个城市一圈。旅行时,我常坐公交车兜兜转转或逛逛菜市场。

夜幕降临的繁星之城,纸醉金迷的好莱坞,当理想化的脂粉洗净,洛杉矶才摘下面具。

乘坐公交车从洛杉矶市中心出发, 见到的不是爱乐之城浪漫的街景设定,而是满地的垃圾,破旧的街道充斥着刺鼻的粪便味,杂乱不堪。公交车上汗液黏稠的味道裹着乘客,坐着洛杉矶最底层的人。衣衫褴褛的大多是有色人种,尤其是黑人。公交车向前驶去,路边是上百、上千,难以数尽的破旧不堪的帐篷,你难以在世界上的其他城市见到如此多的、满大街的流浪汉。

他们或是受挫后染上毒品,从此一蹶不振;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精神医院关闭,他们缺乏医疗资源被流放街头,最终颠沛流离地死去,无人在意。

曾经我想,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多友善的人,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但换角度想想,如果我也像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一样,世界还是这般友善吗?我经历的生活,看到的人们可能完全不是流浪汉眼中的世界——有时人们在不同人面前的行为态度截然不同。

公交车继续向西行驶,城市景观稍稍改变:没了帐篷,有一些靓丽的行人,和窝在路上、对身边的一切噪杂习以为常的流浪汉。

向西不远便是住着许多明星名人、因昂贵而世界闻名的比弗利山庄。这是一种强烈对比。不需要《寄生虫》的象征来描述。我从未在任何城市看到如此显而易见的巨大贫富差距——这里住着世界上最有钱和最没钱的人,而他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几个街区。

终点站是圣莫尼卡海滩。一侧是高楼林立,川流不息,街边的酒吧人群熙攘;另一侧的海水又蓝得让人惊异,似乎是整个城市最干净纯粹的地方。软红十丈,碧海蓝天,他们之间的界限是如此清晰,显得如此不兼容。

我在棕榈树下坐下等待日落。我喜欢加州的日落–太阳那么圆,那么大,被大海径直吞下,如此利索。我躺在柔软cao地上,蓝色海面和绿色cao地都闪着碎钻。看海的人是在看海吗?我看着黄昏海边相拥接吻的男女,也有卷起cao坪上的被窝、走向海边的流浪汉。

我一定要有看日落的自觉。起床,吃饭,工作,每天都是普通的人生中的第一天,但每天都可以收集一份不一样的夕阳。“无论富裕与贫穷,总统也喝可乐,丽斯·泰勒喝可乐,你也可以喝可乐。可乐就是可乐,没有更好更贵的可乐,你喝的与街角的叫花子喝的一样,所有的可口可乐都一样好。”日落也是这样。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落日也是免费的。

6 元一杯,在 “意大利沙县” 萨利亚

在一杯 6 元的葡萄酒背后,萨莉亚提供的不只是一个 “意大利沙县” 的可能。人们发现,在低价的食物中,自己的人生也在被折叠。

文 | 钟艺璇

编辑 | 曹默涵

运营 | 栗子

在萨莉亚,做个快乐酒鬼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一个人在餐厅买醉的最低成本,可能只需要 6 元钱。

不是青岛啤酒,也不是超市随处可见的罐装 RIO,而是一杯 6 元的蓝布鲁斯科低泡葡萄酒,粉红色的液体被装在透明的高脚杯里,出现在萨莉亚的餐桌上。

萨莉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比起酒,更早出圈、为吃货们惊叹的是它菜品的价格 ——2023 年 5 月,萨莉亚北京餐厅的菜单里,没有超过 50 块钱的餐食,一盘肉酱意面 14 元,一盘意大利风格的香烤蜗牛只要 18 元,单价最贵的牛排和羊排,一盘也仅仅 49 元。想喝饮料,这里有一杯 8 元钱的无限量畅饮,可乐、雪碧、咖啡、奶茶,冷热任君挑选,还能加冰块。

1995 年出生的毛毛第一次吃到萨莉亚,是在上海五角场店。十年前她还在读大学,和同学走在商场里,留给年轻女孩们的预算并不多,她们犹豫地选择了这家意式餐厅。进去后,几个女生很震惊,一家西餐厅竟然会提供无限畅饮 —— 当时只要 6 元钱,一块披萨也只要十几元钱。对于初到上海的大学生来说,萨莉亚抚平了她们在价格和菜单面前的无措。

那也是毛毛人生第一次吃到海鲜烩饭,味道吃起来就像从前家里的汤泡饭,汁水有浓浓的海鲜味,上面还有鱿鱼圈,小小一个,很有弹性。

后来,海鲜烩饭也成了她在萨莉亚最喜欢的食物。参加工作的一两年里,萨莉亚依旧是她下班后的常去餐厅,“哪天不想烧饭了,就去萨莉亚随便吃一点,点个饭,点个饮料,再加一个鸡翅,三十多元最多了。”

▲ 丰盛的一顿,可能不过百元。图 / 每日人物

萨莉亚吸引了不少想要满足口腹之欲,却又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进门就餐,但近来他们发现,萨莉亚酒单里的酒,似乎是更宝藏的存在。

正如 “将贵价西餐价格打下来” 的菜单一样,萨莉亚的酒也延续了亲切的风格。一杯 6 块钱的低泡葡萄酒,入口是甜甜的气泡口感,搭配着前菜和披萨颇为开胃。一杯不过瘾,还可以再续上一杯,或者直接豪迈地点上 750 毫升的一整瓶,也绝不用为账单担心 ——36 元,喝不完还可以打包回家。

去萨莉亚买醉,成为不少自嘲 “贫民窟酒鬼” 的年轻人的选择。而最适合的时刻,莫过于周五下班后。

在北京,随随便便钻进一家张挂着红色灯笼的居酒屋,一杯兑了果汁、苏打水的嗨棒卖 58 块很正常。再去频频现身热门推荐榜单的网红 Bistro(提供酒和小餐食的小酒馆)打个卡,浅浅一杯杯口擦了盐、点缀了柠檬或樱桃的鸡尾酒,88 块。想要畅饮几杯,把自己灌醉,人均两三百的预算少不了。

但在萨莉亚,三五十块一瓶酒,几个好友聚在一起,连开几瓶都不至于心疼。打工一周的疲惫,在木塞被拔起的那一刻,也随着酒气从身体里迸了出去。

有人说,自己的第一顿西餐、第一口蜗牛都是在萨莉亚吃到的。还有人提到,萨莉亚给了自己一种从容感,毕竟扫荡一圈后,它的人均价格才不到 50 元 —— 有一种拿着沙县小吃的钱,在外滩江景餐厅尽情点单的快感。

但在这里喝酒,西餐厅该有的仪式感也不会少。点完酒后,店员会拿着酒和杯子,在顾客面前开启,冒着气泡的白葡萄酒缓缓注入高脚杯,“关键它还是冰的”。

▲ 酒水价格令人惊讶。图 / 每日人物

不免有人心生狐疑:这么便宜的酒,能有多好喝?

90 后女孩陈果上大学时就总吃萨莉亚,但爱喝酒的她对酒单上 6 块钱一杯的葡萄酒总是敬而远之 —— 尽管酒单上面自信满满地写着,萨莉亚给顾客的都是 “意大利原瓶进口葡萄酒”—— 她还是怕喝完头疼。不过在她看来,酒单上的朝日啤酒可以敞开点,“这是大牌子,喝着放心”,500 毫升一瓶卖 10 块钱。

有一次等待上菜的过程,她还好奇地去线上电商查了一下同款的价格,24 瓶量贩装 170 块,算下来也得 7 块多一瓶。比起那些将一听可乐标价 15 块的酒吧,“萨莉亚还算良心”。

更多人在网友的口口相传下,去萨莉亚实现了 “葡萄酒自由”,成了一个快乐的酒鬼。对于那些挑剔萨莉亚葡萄酒口感的人,他们只有一句奉告:“都这么便宜了,还要啥自行车。”

▲ 在萨莉亚点一瓶低价红酒。图 / 每日人物

“意大利沙县”,日本制造

势必还有人,第一次听说萨莉亚。

在中国,萨莉亚目前开了四百多家门店,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但相当一部分它的拥趸,并不知道它其实是一家诞生于日本的餐厅 —— 在日本,萨莉亚是仅次于麦当劳和星巴克的非本土菜系连锁餐厅,开出了 1000 余家,几乎根植在日本每一座城市中。

但不同国家的人有同一个感受:为什么萨莉亚的食物和酒,能这么便宜?

拿销量一直很好的葡萄酒举例,在日本萨莉亚兼职的留学生王小洁,经常看见有顾客到店里不吃饭,直接买酒。有人曾经对比过同一款酒在不同渠道的销量,发现网络上购买要比萨莉亚贵个 2-3 倍。

▲ 萨莉亚的菜单。图 / 每日人物

价格不是一天打下来的。回到 1967 年,萨莉亚的创始人正垣泰彦在自己大四那年,放弃了物理学的专业,决定跨界开一家餐饮店。因为生意一直没什么起色,正垣泰彦决定用降价的方式吸引顾客,降 30%,没人,降 50%,人还是不多,直到降价 70%,客人数量才开始多了起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向下试探后,萨莉亚牢牢确定了自己 “便宜又好吃” 的定位,这其中,便宜又是重中之重。为了把控成本,萨莉亚几乎建立了自己的全套供应系统,它在日本、澳大利亚都有自己的农场和加工厂,生菜是日本本地直采,肉类来自于自有的澳大利亚牧场,红酒则来自意大利的自有酒庄。

便宜的另一个秘诀还在于,萨莉亚是一个 “没有厨师的餐厅”,做的也都是预制菜。在杭州一家萨莉亚门店工作的刘宁静说,萨莉亚实行轮岗制,理论上,任何一个员工都要同时适应前台和后厨的工作,“只要记住步骤,所有人都可以出餐”。

而烹饪时间最长的一道菜,不会超过 8 分钟,这也意味着,8 分钟是萨莉亚的出餐底线。为了节省加工的时间成本,到刘宁静手上的食材,已经是切分后的形态,沙拉被切好一袋六人份,甚至料理包也会按照一人份的小包装提前分好。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国内对预制菜态度暧昧的时候,萨莉亚在日本已经十分公开。王小洁说,萨莉亚甚至会把 “冷冻半成品” 放在菜单上,比如炸虾、蜗牛、鸡翅,方便有人想买回去自己炸,“这些半成品都是可以直接售卖的”。

▲ 餐桌上的菜大多是半成品制成。图 / 每日人物

萨莉亚门店的一切,也都朝着高效运转而设定。

对于每一个上菜员工来说,在萨莉亚得需要有强大的臂力,他们不能使用托盘,只能用手同时将盘子叠在胸前 —— 因为萨莉亚曾经统计过,一个服务员,如果不使用托盘上菜,会快上 8.6 秒。刘宁静还记得,那些盘子很长,也很沉,而且烫,她几乎没有办法做到同时托起,但店长可以,“他能一次性端四五个盘子上菜”。

这样的经营方法带来了可观的回报。到目前为止,萨莉亚的毛利率一直稳定在 60% 左右。

2020 年因为疫情,萨莉亚营收同比下降 19%,净亏损 1.68 亿人民币。但仅仅过了一年,依靠在低价餐饮市场无可比拟的优势,2021 年萨莉亚便迅速回血,净利润达到 8600 万人民币。2022 财年 Q2 数据显示,萨莉亚半年的净利润就达到了 2.5 亿元人民币。

中国市场在其中发挥了不菲的作用,从 2021 年 9 月到 2022 年 2 月,中国大陆市场就为萨莉亚贡献了 22.9 % 的营收额,同比更是增长了 21.9 %。

“萨莉亚里什么人都有”

《萨莉亚革命:世界独一无二的餐饮连锁诞生秘话》一书,曾详细描述了创始人正垣泰彦对于低价的思考,“连锁的本质并不是要做出生意多么兴隆的店铺,而是要做出销售额平平、但仍可以产出足够多利润的店铺”。正垣泰彦也不需要大家觉得有多好吃,只要让顾客觉得 “有再去的价值” 就好了。

某种程度上,萨莉亚是不少客人人生的一个侧面,在一小时用餐时间内,他们选择把自己的生活存放在这里。

2019 年,毛毛的表弟来上海工作,萨莉亚又成了两人每周见面的固定地点。表弟比毛毛小三岁,大专毕业后,在上海 Shake Shack 汉堡店当店员。男孩子饭量大,两人又没什么存款,干脆约定好每周末去萨莉亚吃一顿。萨莉亚也成为两个在上海漂泊的江苏人,唯一一个有共同记忆的地方。

用毛毛的话来说,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精神和体力,每到周末,他们就从徐家汇出发,买一杯奶茶,暴走一个多小时到静安寺,再到附近的萨莉亚吃饭。因为没钱,五十多元的牛排和整瓶红酒,填不饱肚子的甜点,都被表弟默默地排除在外,和毛毛一样,他也喜欢海鲜烩饭。两人的话题天马行空,有家乡,有生活以及工作里的烦恼。有段时间,表弟告诉毛毛,店长好像并不看中他,自己有些沮丧。

相较于在国内被年轻人追捧,萨莉亚在日本的受众跨越了更多的阶层。有段时间在收银台轮岗,王小洁发现,在萨莉亚能看到最多种类的钱包。

钱包是一种非必要的金钱装点物,某种程度上,也能判断一个人与金钱的关系。和中国不同,日本的电子支付并不普及,现金和信用卡消费依旧是主力。当客人掏出钱包的一瞬间,王小洁几乎能直接判断出对方的收入水平,她看过富人掏出的 LV、Gucci 和 Prada,也见过老旧和窘迫的钱包,甚至有些已经破洞。“从老人到小孩,从富人到普通人,萨莉亚里什么人都有。”

▲ 图 / 每日人物

在日本萨莉亚,酒水也颇受欢迎,王小洁经常看到有客人点上一瓶酒,他们是夫妇、朋友,又或者是自己一个人。有一对老夫妻,几乎每天都来王小洁所在的萨莉亚吃晚餐,葡萄酒是必点的,日本萨莉亚的酒杯和饮料杯一样,都是塑料制品,他们用不习惯,干脆每回都自带高脚杯 ——“叮” 的那一声碰撞,是浪漫的声音。

尽管都是直营店,中国的萨莉亚门店和日本依旧存在一些区别。刘宁静所在的那家杭州萨莉亚,有门店的营业额目标,为了达到目标,他们需要不断监控翻台率。店长曾经告诉他们,如果营业额经常达不到,就得开始裁员了。

几乎每个店员都明白,如果一桌顾客入座时间超过了 1 小时,他们就得通过收盘子,询问是否还需要点单的方式,隐晦提醒顾客,“你该离开了”。

但王小洁却提供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样本。在日本,萨莉亚店长会让他们努力推销畅饮,“因为他想给客人营造一种能坐在这里悠闲度过一段时间的氛围”。

萨莉亚成为一个特别的 “公共空间”。王小洁经常能看到,有高中生坐在门店,点一杯 400 日元的畅饮,带着耳机,拿着 iPad,一坐就是一下午。工作这么久,她见过的,待得最长的一桌客人,是一对家庭主妇。她们从店里 11 点开业,坐到了晚上 10 点,没有任何目的,就是单纯地和彼此聊天。接近 12 个小时后到了打烊时间,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 就像日剧《重启人生》开头的片段一样,闺蜜好友放声闲聊,情绪饱满又放松。

王小洁在日本读书,念的正是社会学。她的观察是,在日本,家庭主妇更有时间出来闲聊,等她们把老公、孩子送出门,做完家务,剩下的大把时间很难打发。她们会参加一些组织,类似于 “某某地区妈妈会”,经常在一起聚会。

萨莉亚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它穿越了日本两个经济震荡周期 —— 日本经济危机和全球疫情冲击,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始终不变的低价。有一件事,至今让王小洁印象深刻,有一回她招待了两位老年女性客人,收盘子的时候,客人突然抬头对她说:“谢谢你们,做这么便宜的饭,还这么好吃,让我们这些退休金比较少的老年人也能吃得起。”

餐厅折叠

有时候,店员和客人的交谈,也是彼此人生的一次折叠。

陈森 2017 年曾经在萨莉亚短暂兼职过一段时间,那时他正在日本留学,萨莉亚的点单程序比较复杂,得按照种类分开点单,遇到调皮的日本孩子,会故意一口气把点菜说完,等待陈森手忙脚乱的样子。

但一对夫妻,会特意等陈森,夫妻每点一道菜,就停顿几秒,直到陈森抬头,发现夫妻俩正真诚地看着他,确认陈森已经操作完毕,才会点下一道菜。有一次,他们主动找陈森搭话,问他是中国哪里人?

陈森说自己来自广西桂林,他们说自己没去过这个城市,甚至拿出了纸和笔,让陈森把 “桂林” 两个字一笔一划写上去。陈森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次美丽的敷衍,在他过往的打工历史里,这样的客人并不少。只是等到第二天,他们再次相遇,夫妻俩兴奋地向陈森分享,他们真的在网络上查了桂林,风景非常漂亮,日本没有这样的风景。这是陈森少有的觉得自己被尊重的时刻。

在萨莉亚餐厅,在折痕的另一面,这些在萨莉亚工作的人们,他们既是支撑萨莉亚体系的一部分,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人生侧面。

萨莉亚的员工几乎都是兼职,这种模式和日本人工成本较高有关,这种习惯也延续到了国内,广州萨莉亚餐饮有限公司的官网显示,目前 3300 人的员工中仅有 1300 人为正式员工,其余 2000 人均为小时工,全职兼职比例为 1:2。

兼职的日子也让陈森度过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他家庭条件不太好,来日本前,父母只给陈森付了第一笔学费,剩下的生活,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按照日本当时的法律,陈森所持的签证只允许他一周兼职 28 小时,最多的时候,陈森一口气打了三份工,紧贴着时间的底线。

萨莉亚当时的工资是每小时 1200 日元,折合人民币 60 元左右,每到晚上还有 30% 的加成,在他所有兼职里,这是最高的一个。当然,也是最累的一个。高效的系统带来的是人与时间的工具化,萨莉亚的人流量大,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一天的工作动辄 10 个小时,有人曾经统计过自己在萨莉亚的打工生活,一天至少走了 3 万步。但就像来萨莉亚吃饭的老年人,感谢有一个便宜的餐厅可以提供食物一样,这样的兼职生活陈森一直坚持到毕业,萨莉亚也托起了他的海外漂泊。

而在兼职人群里,一大批是社会兼职人群,萨莉亚允许按照小时段排班。陈森居住在京都市,这是一座老龄化问题相当严重的城市,他还记得,当时后厨有一个日本老爷爷,已经快 70 岁,白天有自己的职业,下了班就在萨莉亚工作,一直到晚上 11 点才离去。“在京都,80 岁老人在餐厅兼职的情况也并非没有,他们的工作一般不会太劳累,就是点菜、擦桌子之类。”

这是极为现实的一面,萨莉亚把时间揉碎、拆解,同时容纳了消费者和谋生者,只为了一个目标,钱。在杭州萨莉亚兼职的刘宁静,经常能在下午 6 点左右,看到另一批兼职员工匆匆进店,他们大多是商场的店员,还有保安,来的时候因为着急,连保安服都没脱下,进了后厨就换上萨莉亚的黑色店服。

这些人选择把故事留在了萨莉亚,但也有人最终离开了这里。

毛毛的表弟在上海待了一年多,家庭突然出现了变故,他的父亲因意外去世。这个二十出头的男孩一夜就长大了,他回了江苏老家,按照母亲的意愿,留在家里,和几个朋友合办了一个小小的绣花厂。

在毛毛的回忆里,表弟过去是一个有想法的男孩,在萨莉亚,姐弟两曾经想象过自己的未来,表弟告诉她,自己要一步一步,最后做到汉堡店的店长。尽管当时家里的长辈一致反对,认为这个男孩去了趟上海,只是个给人做汉堡的,和厨师一样,没多大意思。毛毛却总是暗中给表弟说好话,“这个工作挺好的,年轻的时候在外面干几年,以后还可以慢慢往别的方向发展”。

只是父亲离世后,表弟辞职回了家,从此再也没去过上海和萨莉亚。后来他和当初汉堡店认识的女孩结了婚,还有了孩子。毛毛因为工作调岗,也去了日本。

在日本,这个萨莉亚的起源地,她遇见了更多的萨莉亚餐厅。只是去年她和朋友吃了一次,又是那盘海鲜烩饭,但好像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味道,也不是当初那个人了。

▲ 2020 年 10 月 24 日,上海市黄浦区河南南路 m2 香港名都萨莉亚。图 / 视觉中国

(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

来源:每日人物

《猫》之内外:韦伯与他的音乐剧王国

2021年10月22日,纽约国王剧院(Majestic Theatre)外人头攒动。在《剧院魅影》因新冠疫情而停演18个月后, 久违的水晶吊灯终于再度升起。在这场音乐剧界的盛会中,舞台上的一个身影格外显眼,那便是音乐剧《剧院魅影》的创造者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不过出人意料的是,韦伯选择了以DJ的全新身份主持这场狂欢。从现场火爆的画面以及观众们热烈的呼喊声来看,或许在晚会过后,他那堆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中又要多出一个新的称号——著名DJ。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家在狠狠过了一把DJ瘾的同时,仿佛也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他与他热爱的音乐剧行业已随时做好准备向观众重新输送欢乐与感动。

韦伯于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威廉·韦伯(William Webber)既是管风琴家,又是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以及伦敦音乐学院院长;母亲简·约翰斯通(Jean Johnstone)则是伦敦有名的私人钢琴教师。或许是对丈夫安于现状的不满,韦伯自出生起就被母亲寄予了成为顶尖演奏家的期望。但令她遗憾的是,尽管从小就身处于各种音乐的熏陶下,韦伯也没能展现出丝毫音乐表演天赋,更别说提起兴趣。弟弟朱利安·韦伯(Julian Webber)倒是早早显露出非凡的演奏才能,如今,他已是中国古典乐迷们颇为熟悉的大提琴家。

得益于弟弟的“及时救场”,韦伯终于能从枯燥的器乐训练中抽身,转而找寻真正的爱好。恰在此时,音乐剧闯入了他的生活:十岁那年,韦伯在父母带领下于一个月内接连观演了《窈窕淑女》《西区故事》《琪琪》《南太平洋》四部经典音乐剧,剧中那些华丽场面与宛转旋律无不给年幼的他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或许从那时起,音乐剧的种子就已深埋于韦伯心中。

图片
2021年10月22日,纽约国王剧院,安德鲁·韦伯选择了以DJ的全新身份主持《歌剧魅影》重开之夜庆祝活动

对韦伯那些重塑音乐剧行业面貌的作品来说,一切都开始于他的“哈林顿宫”——一座由积木、胶水以及一个孩子对音乐剧的无限畅想搭建而成的玩具剧院。在这场特殊的“过家家”游戏中,他乐此不疲地扮演着导演、换景师、剧院策划乃至票务等一切与音乐剧有关的角色。当我们惊叹于《剧院魅影》中的刺激桥段或沉浸在《猫》的幻想世界中时,殊不知这神奇的一切早已在这座属于韦伯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中预演。

促成韦伯踏入音乐剧行业的决定因素是与蒂姆·莱斯(Tim Rice)的相遇。其实早在读大学前,蒂姆那简明干练又不乏幽默的独特表达使初见的韦伯颇有好感。而在牛津大学戏剧协会的见闻更是加深了韦伯这一印象——尽管踌躇满志的韦伯刚进牛津大学便积极寻找词作者,但这片有着浓厚人文底蕴的土壤确实不适宜音乐剧生长,蒂姆仍然是韦伯心中最中意的作词搭档。此外,尽管在韦伯众多的兴趣爱好里,中世纪历史赫然在列,但从事历史相关工作的计划却从未出现在韦伯关于自己美好未来的遐想中。所以,韦伯的退学既是对自己热爱事业的一次无悔选择,也能理解成他为了与蒂姆搭档而纳下的“投名状”。总之,这对即将改变英国音乐剧面貌的组合就此启航。

图片
1978年1月24日,韦伯与父亲和弟弟合影

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流行音乐畅销榜中,融合古典音乐元素的不在少数。正是在那场流行音乐与古典配器相融的热潮中,年轻的“韦伯&蒂姆组合”得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份正式委约——为小学合唱团而作的流行音乐大合唱《约瑟夫与神奇彩衣》。

对这对尚无创作经验的组合来说,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再合适不过:它既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又提供了现成的精炼剧情,其中的插画形象也为舞美与布景奉上了参考模板。此外,在约瑟夫的故事中,复仇与宽恕这两个戏剧冲突的基本主题也一应俱全。尽管首演之夜上,校园乐队与二流歌手的演绎最终使作品效果未能如韦伯所愿,但凭借极富感染力的歌曲与通俗但深刻的歌词,往日严肃的宗教题材被绘上生动的现代色彩,《约瑟夫与神奇彩衣》俨然成为1968年3月1日那晚伦敦的话题焦点。

在这部处子作中,韦伯无意间确立了“一唱到底”模式。这种模式特殊之处在于,整部剧的叙事完全沉浸在接连不断的音乐单曲中,凭借音乐结构和精妙旋律令人酣畅淋漓。《约瑟夫与神奇彩衣》的成功让韦伯尝到了以圣经为题材的甜头,但这部欢乐的作品显然无法承载更深刻的意涵。在嬉皮士运动抵达高潮的时刻,对主流文化的质疑也渗透到宗教领域。很快,韦伯与蒂姆就从“加略人犹大可是受到了上帝的召唤”中获得灵感,在以现代眼光对圣经细节的诘问中完成了单曲《万世巨星》的创作。在得到不错反馈与资金支持后,该曲目被扩充为一组名为《耶稣基督万世巨星》的“摇滚音乐套曲”,这也为随后的音乐剧版创造了流量与知名度。最终,音乐剧版本于1971年亮相百老汇。在允许全球根据各自创意排演该剧后,沙尔曼版将摇滚乐队直接置于舞台之上的做法反倒颇受韦伯青睐。尽管这样破坏了剧情在视觉上的连贯性,但韦伯早期的作品正是单纯地依靠每首歌曲驱动剧情发展。此类编排更能凸显“摇滚音乐套曲”的本质,甚至肖斯塔科维奇在看过该版制作后都称赞摇滚乐队衬托铜管、木管乐器的精妙手法。

图片
1971年10月12日,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的摇滚歌剧《耶稣基督万世巨星》在百老汇上映

尽管韦伯凭借此作搭上了英伦摇滚音乐的快车,赢得了大量的观众口碑,但在音乐剧主流群体中却并未激起太大风浪。韦伯需要一部更为“保守”的音乐剧来证明他与行业传统间的联系,《艾薇塔》应运而生。这部韦伯所有音乐剧中题材最“严肃”的作品讲述了阿根廷贝隆夫人(Eva Perón)的传奇一生,此番题材选择也十分贴合当时英国所处环境:经济危机、政治动荡以及频繁的恐怖袭击使得整个社会人心惶惶,贝隆夫人的故事几乎能够打动所有人。

这部音乐剧运用了瓦格纳式的“主导动机”手法,作品中各音乐素材的呈示、发展与再现都有着丰富的变化,韦伯使这个插叙、倒叙相结合的故事形成完美的闭环。最终,在百老汇著名导演哈罗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的执导下,这部标志着韦伯创作风格走向成熟的经典作品在他职业生涯的十年关头诞生,剧中那曲脍炙人口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至今仍是广大阿根廷球迷输球后聊以慰籍的音乐良药。

如果说与蒂姆的相遇标志着韦伯正式踏入音乐剧创作领域,那么结识卡梅伦·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则是他攀向职业生涯更高峰的关键。仅仅在二人的第一次会面后,他们便视彼此为知己并由此建立起终身的友谊:这位日后被誉为“戏剧沙皇”的金牌制作人风趣、热情的性格以及对音乐剧独到的见解颇使韦伯感动,而韦伯那灵动的旋律与新颖的编曲也令卡梅伦击节称叹。因此,当韦伯试探性地向卡梅伦透露自己即将创作一部有关猫的音乐剧时,得到的不仅是出乎意料的赞赏,还有来自这位业内人士宝贵的建议。

在韦伯所有作品中,没有任何一部的创意早于《猫》——幼时,家中大猫“珀修斯”的陪伴,以及每晚由母亲朗读的睡前诗《老负鼠的猫经》填满了他有关美好往昔的大部分回忆。猫在韦伯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注定了它们有朝一日将会被搬上舞台。只是韦伯最初的构想仅仅是将其以诗歌配音乐的小品形式用于塞德蒙顿音乐节的暖场。直到获得T.S.艾略特的更多未发表手稿,韦伯才发现原先诗集中的零散故事其实只是艾略特“伦敦流浪猫宇宙”设想的冰山一角。这些未曾公开的设定呈现了一个虽模糊但完整的剧情框架,以这些性格各异的猫咪视角体察人间冷暖的创意更是为韦伯将《猫》扩充为音乐剧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伴随着场地、布景、舞美等工作的相继落实,韦伯也完成了大部分创作,除了项目伊始就阴云密布的资金问题,一部即将载入音乐剧史册的传奇之作距诞生似乎就只剩下最后一块拼图——一个类似于《艾薇塔》中《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情感高潮。在导演特雷弗·努恩(Trevor Nunn)参考艾略特诗歌《风夜狂想曲》中叙事段落创作出歌词后,韦伯在其旋律宝库中找到了一段早年创作、仿普契尼风格的片段与之配对,只不过在《猫》的热潮于1981年席卷全球后,这首歌曲有了更为人所知的名字——《回忆》(Memory)。

《猫》的一炮而红并没有阻断韦伯向其事业最高峰攀登的脚步。在一次纽约排练的途中,他偶然在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曾被改编为同名哑剧的《剧院魅影》初版英译本小说。尽管书中那些杂糅了惊悚、历史、爱情、魔幻的二流小说桥段与那部哑剧一样并未使韦伯产生好感,但小说结尾戒指重回魅影之手的剧情还是触动了他,在这个关于“爱得不到回报”的故事里,韦伯竟然在魅影身上找到了些许共鸣——第二任妻子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因强烈的艺术追求与职业责任感导致她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二人世界中,这让他黯然神伤。此外,书中那个承载着剧情发展、或残破、或辉煌的舞台,让观众沉浸于故事之中的剧中剧模式也吸引了他,还有什么能比徘徊在现实与虚幻间更扣人心弦的呢?乍现的灵感促使韦伯以极大的热情完成了这部音乐剧,剧情与音乐的契合从未如此流畅,以至于如今上演版本中的大多数情节与最初停留在草稿上的设想仍保持一致。电子管风琴领衔的主题音乐、莎拉·布莱曼的动人演绎、精妙的布局与换景、爱情中的宽恕与救赎主题……一切环节似乎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剧院魅影》先后于1986年和1988年登陆伦敦西区与纽约百老汇,并各自创下延续至今的演出记录。这本50美分购买的小说不仅为韦伯带来了27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更创造了又一个音乐剧史上的奇迹。

当然,音乐剧绝非定义韦伯的唯一体裁:他为大提琴演奏家弟弟创作的《变奏曲》以历史上著名的帕格尼尼主题为素材,于1977年在赛德蒙顿音乐节成功上演;为纪念已逝父亲创作的《安魂曲》更是证明了韦伯亦可轻松驾驭严肃音乐。而成功也并非常伴他左右:1975年登陆西区的《通天管家》使韦伯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剧院魅影》的续集《真爱不死》更是在口碑上遭遇前所未有的滑铁卢;改编自同名电影、于1994年登陆百老汇的《日落大道》尽管荣获七项托尼奖,但惨淡的票房仍未使韦伯收回成本;而此后韦伯所遭遇诸如财务纠纷、罹患癌症、沉迷酒精等一系列不幸更是让人们一度以为他将就此结束职业生涯。幸运的是,韦伯最终还是凭借对音乐剧的满腔热血战胜了这一切。从他2015年新作《摇滚学校》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成绩中不难看出,那个剧迷们熟悉的“韦爵爷”又回来了。

图片

回顾韦伯传奇的一生,作曲家、音乐剧制作人、剧院所有者、集团董事、上议院议员的繁多头衔令人艳羡,但对安德鲁·韦伯来说,那个才华迸发于五线谱、汗水挥洒于排练厅、激情闪耀于舞台后的身影才属于真正的自己。在历经阴晴冷暖,于乐海中浮沉一生的他,面对音乐剧时,仿佛依旧是那个流连于“哈林顿宫”的执着少年。

体制内35+的我,被提前“边缘化”了

一周前,好友阿一发来消息,她成功赶上公务员遴选的“末班车”,在35周岁到来前换到了市里的单位。
我为她高兴,更因她的离开不舍与失落。对我来说,阿一不止是一位朋友,更是与我并肩工作的“战友”。十几年前,我们因公务员考试结缘,当时报考的是同一系统的岗位,只不过她在A县,我在B县。先前的“考友情”和后来相似的工作环境,让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并逐渐成了彼此的“树洞”,互相安慰,互相打气。
至于阿一为什么不留下,原因有很多,用她的话说,主要还是因为工作早已形同“鸡肋”,再无上升空间,如果不尽早换个环境,人也会跟着“发霉”。我完全理解阿一的感受,因为当下我的处境和她如出一辙,没有不同,只有更相同。
图片

《82年的金智英》剧照

年初,单位开会公布了最新晋升考核办法,尽管领导没有明确表态,但提拔重用年轻人的主基调已经定论。这本无可厚非,毕竟现在的职场主角已经被“80后”、“90后”取代,更有横空出世的“Z世代”整顿职场、重新定义职场规则的报道不断刷新传统认知。但问题是,按照单位目前的人员年龄分布,即便我也才刚过35周岁,已经可以毫无争议地将自己划归“职场老年人”一类。单位有限的几个领导职位,从正职到副手,清一色三十出头的小伙子。与此同时,每年都有新考录人员进入单位,去年新招的会计小李才23岁,每次看着她哼着小曲、蹦蹦跳跳地从我面前闪过,总有一种“老阿姨”与“小女孩”的即视感。无论能否接受,自己在单位不再年轻已成事实。
可尴尬的是,我只是年龄大了些,职位、薪水并未水涨船高,如今还是科员一枚。尽管自认为算不上事业型女性,可谁甘心一辈子在工作上疲疲沓沓、毫无起色?更何况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地勤奋工作,即便没有“当将军”的心,最起码奋斗个涨薪待遇、换两个买菜钱也算是我的一点职业追求。而新的考核办法无疑给一切画上了句号,我的后半生一眼就能望到头,大概率自己就是传说中“科员干到退休”的打工人了吧。至此,我才后知后觉,自己被职场“边缘化”了。
“边缘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的是向人或事物发展主流的反方向移动、变化。这个词似乎更能形象描述像我一样职场受挫群体的现状。现实生活中,被边缘化的对象,在职场往往处于一种“透明人”的窘迫,“缺乏存在感”是大家的共性心病。而存在感实质就是与价值认同呈正相关的一种职业荣誉感,越是存在感强,越容易给自己正面反馈,因而做好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也更强。事实上,比起晋升一个等级、涨几十块钱工资这些短时性激励,职业荣誉感才是一个人的事业生命线。从这个意义上看,“边缘化”称得上是职场上致命的冷暴力,更折磨人,更容易挫败人的进取心。
图片

《小欢喜》剧照

说实话,确认自己被边缘化后,我备受打击。我才刚过35岁,正是人生的黄金年龄,事业刚要有点起色就被迫宣告停摆,那种感觉好比你正奋力冲刺,突然被告知比赛资格已取消,等你懵懂着环顾四周时,却发现你的跑道早有替补队员顶上,你该下场了!什么心情?凄凉是肯定的。读过那么多古人失意不得志时写下的诗句,当时体会不深,如今却从未有过地感同身受。自责也是有的。
记得我刚工作时,一位深谙体制生存之道的同事说过:在体制内如果工作五年还没被提拔,只能说明这个人无能。我就权当是自己无能吧,毕竟,比起古人的怀才不遇,我连基本的“才”都没有,这么想来也不觉得亏了。原来“阿Q”精神确实可以自我安慰。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明显感觉工作提不起精神,随时都有“躺平”的冲动。情况类似的同事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倦怠和散漫。用大家的话说,在敬业和摸鱼之间,谁不想轻松点,毕竟结果都一样。说实话,工作这么久,我也开始对之前的一些看法改观了。
张大姐是我的同事,再过几年就该退休了。印象中,每次路过办公室门口,总能看到她在里面或摆弄花花草草,或喝茶练颈椎操,要么就是在研究菜谱,与门外慌慌张张、忙得跑断腿的我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对于张大姐的“不务正业”,尽管我们内心偶尔也会生出一丝不平衡,但多数时候是反感甚至是鄙视的。那时候总在臆测,难怪她一辈子都没被提拔,不劳而获还是行不通的,自己将来一定不当职场“老油条”,“任其职,尽其责”,绝不吃“干饭”。但现在,我反倒有几分理解她了。或许,她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吧。
图片

《七级公务员》剧照

被“边缘化”的我们,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总说“佛系”心态要不得,“躺平”思想很可怕,这个道理谁都懂。但身在体制内,35岁就是“门槛”。一过35岁,门外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不流通。这份外人看来神秘光环加持的职业,并非传言中的那般轻松,责任和压力一点也不小,优越感更无从谈起,充其量也就是普通的打工一族。如今,年龄的限制以及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过早地打消了工作积极性,让我们进退两难。辞职吧,我们已经不年轻了,又无绝技在身,出去之后拿什么来养活自己?留下来吧,不温不火地坚持下去又的确很煎熬。
阿一接受不了用这样的方式虚度余生,不愿意向现实妥协,所以她选择换个地方透透气。我原本想效仿她,但我知道这并不现实。阿一是外地人,关键是未婚,去哪都是自由的,没有牵挂。而我已经在当地扎下了根,调动工作势必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老公、孩子、房子哪一样都得跟着大动干戈,根本没有勇气再去折腾。
图片

《小舍得》剧照
我选择留下,但我不会“躺平”。
在这个日益进步的时代,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制度势必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一定会逐步得到修正完善。近期,“公务员考试年龄由35岁放宽到40岁”政策已经在一些地方试行开来,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某一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延迟退休的落实,职场“边缘化”一词或将永久退出历史舞台,更健全、规范、科学的制度保障定会顺势出台,让每一个打工人都能在干得动事的时候,愿意干、放心干,无后顾之忧地放心追逐自己的职业梦想。
35岁,不应该是职业“天花板”,而是新的起点。

我实地去了趟淄博,现场比想象的更夸张

这个假期我运气最好的事估计就是抢到了去

淄博的票

这个靠烧烤出圈的城市,火的突如其来,还火的绵延不绝

#淄博为什么火 #、# 淄博烧烤有多好吃 #、# 淄博烧烤的神奇配料 #、# 淄博劝退信格局打开了 #…

谁能想到一个热搜城市能火的一浪接一浪,越是劝退人越多

1.png

成千上万的烧烤画面配着热搜出圈,成千上万想吃烧烤的人不断往那奔赴

我已经数不清淄博两个字有多少热搜了,只记得那个小葱加饼吃烧烤的方式很别致

带着对烧烤的好奇、带着我的运气车票,这个五一假期我去了趟淄博

也是这趟人肉之旅让我看到现场比各位想象中的还要夸张

01

烧烤是真好吃,但是你吃不到

先不说什么烧烤专线这类细节,我先直奔的淄博最火的两家烧烤大院

在淄博大家喜欢把烧烤等小吃集中起来放在一个大院里,所以走在淄博的大街小巷你会看到很多那种大院门,上面写着 xxx 美食城,然后里面就是各种小吃

淄博最火的两家烧烤大院就是这样,火的可能是大院名字,但其实里面是一个小烧烤世界

比如大家听过的临淄大院,没看导航的时候我还以为叫林子大院,原来是淄博的临淄区的一个烧烤大院

上午 11 点左右我到的大院门口,隔老远就看到它的牌牌

人群开始从各个方向过来往里进,不过真正提醒我接下来要面对什么大场面的是大院门口的警车、工商局的车、消防车,以及警察、工商员、马甲加身的志愿者

略带朝圣的心情我一步一步走了进去准备大开一番眼界

结果我的眼界还是被颠覆了

走进去就是各种各样烧烤店,大汉烧烤、齐国烧烤…

slogan 也蛮有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撸串喝酒很对胃,重燃先祖篝火,吃回真实自我…

渐渐我就感觉到不对劲,因为我找不到任何一家能让我进去吃烧烤

现场不是这样的爆满

就是这样的不再接单,看着烧烤老板煞白的嘴唇我知道他不是在玩什么营销,是真的接待不过来

一个拐弯看到了空摊,惊喜了片刻走上前,结果人家是晚上开摊,而现在用小马扎围坐矮脚桌前的都是等 着 晚 上 吃 的

也就是说他们为了吃烧烤,甘愿等 6-7 个小时。。。

受教受教,带着开眼界的心情走进淄博,结果被掀了头盖骨

不瞒各位说我在这个大院里绕了快 1 个小时,没有一家可以让我进去吃

去到任何一家烧烤店,不是爆满,就是不再接单

我就眼看着那个小炉子上的烤肉滋啦滋啦冒油,然后被狠狠的裹进传说中的烤饼里,他们就这么一口肉一口葱这么吃着

走街串巷的还有这种趁着客流量大叫卖零食水果的,我看她也是累的不行

旁边水果摊上 10 块钱一盒西瓜、20 块一盒大樱桃,老板生意好到我都怕他切西瓜切到手

最后各位知道我是怎么吃上烧烤的么,有一家拐角店本来不打算接单,但看我外地来的,又是一个人,于是把我领到后厨吃

烤肉裹饼进嘴的那一刻我差点哭了,好吃是真好吃,尤其配葱的时候,但就是太不 容 易

这还是淄博非核心区域,位于市中心张店被央视报道过的八大局就更夸张了

吸取中午的教训,我提前三个小时来市区准备会一会八大局

结果这里也是晚上营业,并且下午 2 点就开始放号(就是以前那种红色宣传单),我去的时候,人家早就没号了

第一批抢到的人就坐在里面等开门

其他抢到的人就在外面等着,那场面像极了那年高考我爸在校门外等我的场景

我甚至看到拖着行李箱从车站直奔烤场的幸运儿

总之现场的火让自认老油条的我除了震惊还是震惊,到了晚上 6 点营业的时候你就看吧,根本挪不动道

八大局门口围着一圈小吃摊,都是看准了这里的人流量,什么烤肠、竹筒饭、柠檬鸡爪、烤饼子

都是普通小吃摊,但逛街累的时候闻着香

02

还有那个八大局便民市场…

跟八大局烧烤是一个方位的,但是两个地方,全名就叫八大局便民市场

也是在这里我是真的真的见识到了什么叫 yin 山 yin 海,烧烤摊都没法比

让我带着第一视角镜头跟各位分享下 4 月 30 日下午 6 点左右是什么光景

我也不找什么形容词了,简而言之,目之所及都是人

都 是 人

耳边都是各地方言,本地的 nen 吃不吃,干 shuo 么,外地方言里北方居多,东北的、北京的、河南的…

也不怪大家都往这赶,除了名气,这里也确实有不少好吃的,都是没听过的

张店的烤饼、烤牛奶棒、博山菜、捞汁小海鲜,再来杯鲜榨果汁,最后猛男推荐的意大利冰淇淋收尾,烧烤饿出来的胃在这里找到安慰

所以人是真的多,不仅有纯玩游客,还有纯打卡网红

隔着屏幕刷抖音的时候不觉得,真听现场他们在那扯嗓子吼

一整个爱住了这个城市,太牛 x 了我的淄博

我还是忍不住鸡皮疙瘩起来了,原谅我只拍到一个两个网红,我很怕手机被挤掉

这一整条街逛下来,我不能弯腰系鞋带,不能回头走,路上还有被挤掉的小孩鞋,想象一下这个客流量吧

这样的八大局门口城市干道这个假期别想通顺,一直堵堵堵

一个便民市场门口居然配备了警员、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还有救护车

离开便民市场我看了下这一天的客流量,仅 30 日当天这个市场居然进出有 17 万人次

好吧,我也网红说句一整个被震惊住了

03

这样的淄博,背后的画面你根本想不到

我们的印象还停留在城市很火、烧烤好吃对不对

但当你人来到这里才发现,部分高速居然封路了,以往只有过年期间才有的 “待遇” 这个假期对淄博来说并不陌生

路边也停着全国各地来的车,京、晋、川…

我甚至还看到了从北京来的摩托车队,嗯从北京骑摩托来吃烧烤

去八大局的路上各种堵车,最后导航居然显示道路封闭

而且到了淄博也不代表能住在淄博,酒店根本找不到

街边最破的小旅馆也都满房,不仅市区如此,你到了非市区的临淄也依然如此

只有周边县市的住宿可以考虑,但是距离都在 30-40 公里,不知道别的城市是不是也是如此,各位小伙伴求分享,反正我现在是被淄博整懵了

连带着洗浴中心、足疗店我也得早早过去占位,不然真得留宿街头

这样的淄博也变得跟以往不太一样

出租车师傅跟我说,现在每天收入能有七八百,是平时的两倍

火的还不仅仅是烧烤,淄博当地的琉璃陶瓷也被大家关注起来,小手串、小摆件买起来做个旅游纪念也蛮好,关键还能也让当地大学生找机会试试创业

还有当地的齐文化博物馆,以前只有周边县市的人会去看,现在来到淄博的人都会好奇去看看

总之一个城市的火,爆掉的不仅仅是人流量,还有整个城市的就业跟收入

04

有一说一淄博确实做对了很多事

现在淄博的热搜主题已经从淄博好变成了淄博是不是好的过渡了

作为一个去过淄博的人我还挺想跟大家分享的

淄博对自己火了这件事,它的反应速度是真的快

我们很快就看到了烧烤专线这个特殊名词,集中并放大自己优势

坐出租车也会看到这种全市烧烤指示地图

然后 3 月底开始火,4 月底我们就看到了吉祥物

居然,,,还蛮好看,名字也蛮应景

临淄大院的美滋滋、香博博

4 月 30 日我去到临淄大院的时候,吉祥物已经被涂鸦上墙了

而且各种围绕烧烤的文艺作品也出街了

大家熟悉的进淄赶烤被印到手工袋上,我都没忍住买了一个

各区的烧烤还会简单搭一些这种游乐设施,虽然略土,但带着吃烧烤的家长就很实用

旁边的院墙上还涂鸦了各种个性文化

很多人吃完烧烤就过来打卡,让你在这不仅仅有烧烤吃

发现没,流量来了,它能接得住

而且这个城市还是让人挺暖的

现在淄博的热搜主题已经从淄博好变成了淄博是不是好的过度了

还是作为那个去过的人也想分享一些看到的东西

对于火这件事,淄博是很谨慎的,就比如大家吃淄博烧烤都会配的那个饼原本都是简易生产输出

现在统一都换成这种正规生产正规包装

你也不用担心在这里会被宰,唯一那个上新闻的酒店被宰消息,最后是淄博文旅局主动介入,最后将差价返还客户

更大概率的你在淄博吃的各种烧烤价格都是这样的

现在是淄博妥妥的客流高峰,人多车多,而且外地来的车经常会停错,淄博的滴滴司机跟我说,现在不管外地本地车如果停错地方也不罚款

刚刚我还刷到为了方便外地游客,淄博街头可以免费充电

还有那个我最后因为太堵没去成的淄博烧烤城,桌椅板凳、商品质量、安全巡查… 这些都不仅仅存在你刷的抖音里,而是你去到这个城市能真切感受到的真实操作

还有你去到的每个网红烧烤大院,门口都至少配齐警察、工商、服务三类人员

警察维持治安,还有门口人群疏散、工商负责现场商家正规经营,不能坐地涨价、志愿者就是解决路人一切疑难杂问

如果你只能住洗浴中心、足疗店,你也能看到这些原本不能留宿的地方,现在过了 11 点也可以留宿了

城市内部 “代号”—— 助力烧烤活动

而且说点比较感性的,当地人是真的热情,如果问路,他们都恨不得自己带你过去,在淄博的两天,如果不是滴滴师傅、出租车司机我可能真的找不到住的地方

淄博非常清楚自己是一个非旅游城市,所以它原有的酒店旅馆根本无法应对全国各地来的旅客

所以它才会一边劝退,一边极力管理,再一边想办法扩容城市住宿

那天我还八大局居委碰到了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

他跟我说现在居委平时都没人了,都出去维持现场秩序

而他作为上一级单位,也被下沉到当地居委,去现场跟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帮助游客、解决问题

他所在的八大局便民市场,节日期间每天游客都在 20 万人次,他们没想到会有今天这么多人,除了惊讶之外他们能做的就是迎接好这次的城市流量

05

这样的淄博是真的好吃也好玩

虽然很堵、人很多,也找不到住宿,但烧烤确实好吃

而我全程感受到的除了这个城市对游客的热情,还有你想不到的清醒冷静

网红两个字代表流量,也代表非主流,每个人都在好奇这个城市,也都观察这个城市,它是不是真的好,它能火多久

淄博这里的老百姓其实也会和我们一样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热度能持续多久

对淄博来说,八大局那位工作人员说的挺受用,想都是问题,先做好眼下

来源: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巧克丽丽

“只有分数没有人”的衡水中学,是怎么在全国扩张的?

衡水中学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张,来自这样几个要素:借助民办中学跨区域招生、“掐尖”抢生源、给贫困家庭经济补助等。衡中模式一度遍地开花,他们称自己是“倾力打造全国高中教育航空母舰”。但如今的衡水中学,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他们不仅为了摆脱极端分数模式在作调整,同时要直面生源上的改变。衡中成长为“超级中学”的扩张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强的制约,甚至面临着终结。衡水当地的教育生态,或将迎来新的洗牌。

主笔|黄子懿

记者|李秀莉

实习记者|顾靓楠

四个“衡中”

衡水中学放假是一大盛况。每逢周六,市区各大酒店提前一两天就会满房,酒店会提醒已入住客人,提前续房。16点放学,衡中门卫提前两小时就各就各位、如临大敌,在校门口拉出警戒线,划分等待区。到了16点,上千名穿着白色校服的学生倾巢而出。几乎每个学生手里,都拉着一个行李箱。
图片
高考前夕,衡水中学的学生进入备考状态

“堵一两小时才能开车出去是正常的。”衡中一位家长告诉我,放大假时,这种拥堵会延绵数公里。街上满是交警在忙碌地指挥交通。车牌号码非常多元化,来自河北邯郸、邢台、沧州,偶尔也能见到山东、河南、北京的车牌。为避免拥堵,衡中采取了高一、高二交替放假的制度。比如2023年4月8日是高一放假,4月15日轮到高二和高三。到了高二、高三放假的日子,衡水中学以南10公里外的南校区,门口的双向四车道被来自各地的车辆排满。

成名20余年后,衡水中学已成了这座城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庞然大物,也早已超越了一个学校的范畴。目前衡水中学有四大校区,位于桃城区英才路的是本部,本部东端有一个东校区,与本部打通;在衡水市以南的滨湖新区,衡中还设有一个南校区和一个衡水中学实验学校。与四大校区相对应的,是每个年级1〜6部的级部编号,每个级部都有数千人之多。

引人注意的是,所有分校区都另有其名。衡中的东校区内部跟衡中本部完全打通,门口却高挂着“衡水滏阳中学”的招牌;南校区门口则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用行书镌刻着“衡水第一中学”。

这种校名招牌上的差异,昭示着衡水中学的另一面。它依靠强硬的管理模式,崛起为一座地区名校后,开始依托三所“校中校”在全省大范围招生。衡中由此成了一座“超级中学”,并将触角伸向了省外。它的扩张,正如其官网写的那样,是“倾力打造全国高中教育航空母舰”。

图片
2021年11月,衡水第一中学邯郸分校学生进行课间操展示。成名多年后,衡水中学已经走出了衡水,分校遍布全国各地(视觉中国 供图)

衡水中学发布的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多数都出自这类“校中校”。以2016年衡中公开的高考喜报为例,那一年衡中的清华北大录取人数达到139人,震动全国。不过喜报中写道:12人进入河北省文科前10名,其中一中9人;12人进入河北省理科前10名,其中一中11人。文理科排在省内前20名的学生,均是衡水一中占据了压倒性的多数。喜报的落款同时写上了衡水中学和衡水一中。

“我们所有资源都是共享的,教学资源、教案、试卷题目都出自一套系统。校服和校徽也都差不多。每次有大型考试,都是四个校区拉通了排名。”目前在衡水一中念高二的陈嘉伊告诉我:“来衡中之前,我还琢磨着衡中这么厉害,每年考这么多清华北大,来了才知道它是很多校区一起考了这么多清北,然后统一往上报是出自衡水中学。”陈嘉伊来自河北张家口,是一名特长生,中考前就被衡水一中预录取,“只要达到一定分数线就行”。在衡水一中,他这样的外地学子占据了多数。

这类“校中校”,有着办学性质上的不同。衡水中学是公办学校,而衡水一中、衡水中学实验学校、滏阳中学三个校区均为民办学校,招收的多是外地学子。

据教育部、人社部的要求,公办高中严禁“超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招生范围仅限于本区,而民办学校在过去所受的限制较小。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衡水中学正是依托衡水一中等民办高中身份,“掐尖”招收大量外地优秀学子就读,一次次缔造了高考神话。“这方面,衡水中学是成功地利用了政策的一个漏洞。”河北省辛集市教育局一位官员对本刊表示。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这也是“衡水模式”真正值得关注的实质。他认为,衡水模式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应试教育的严苛管理,“在我们当前的评价体系之下,讨论一所高中要不要搞应试教育毫无意义”;二是衡水中学的办学招生模式。“衡水模式的实质,是把一个省份的优质生源都集中在一所学校,去打造‘超级中学’,这才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警示的。”熊丙奇对本刊表示。

“别看那么多人来衡中考察,但为什么很少有人能学到精髓?”一位了解衡中的人士对本刊说,“如果要问我衡水中学的精髓是什么,我觉得就是生源。”

图片
蓝白统一校服、自习“零抬头率”是衡中的标志之一(插图:老牛)

“掐尖”

衡水中学从不缺少危机感。1993年到1995年,当时任校长李金池用三年时间,将衡中从一所二三流学校变成全市第一后,校领导流下了眼泪。但次年蝉联第一后,他们不敢庆祝,因为不知道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是否能够持续,于是做出了“激情教育”等方面的调整。

2004年3月,李金池卸任,张文茂继任衡中校长。这位身高近1.9米的新校长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从衡中一名物理教师一路走上了管理岗。那时候,衡水中学最近一次高考的清北录取人数定格在了12人。在一位河北省教育界人士看来,这时衡中已到上限了。他对媒体表示:“实际上,衡水中学十几个人能考上清华北大,已经到了极限。”判断依据来自招生基础。当时衡水市人口约400万出头,占河北全省6700万人的6%。按照清华北大每年在河北招收一二百人的比例算,正好对应十几人。

不过当时,河北省内已经有中学开始跨地区招生了,散播下了“超级中学”的种子。1997年前后,河北省传统名校石家庄二中和唐山一中成立省理科实验班。该班经省教育厅批准,初期规划成立两个班,选拔条件很高。石家庄当地生源不够,该班就尝试去外地招生。“这个实验班尝到甜头后,就开始大量招生了,从石家庄慢慢扩展到周边和全省,除了唐山这个兄弟学校所在地。”王仲磊对本刊回忆。他曾是石家庄二中一名教学负责人,如今在河北南部某重点中学任教。

图片
衡中的操场上,贴着激昂的标语(蔡小川 摄)

石家庄是河北省会,而唐山则是省内常年的经济第一。衡水中学如果保持辉煌,也就必须要跟他们竞争,提前网罗优质生源。衡中2005届学生刘大瑞初中就读于衡水三中,平均排名在年级前十名左右。他对本刊透露,那时衡中就在校内设置了很多“学探”,这些人通常是本校老师或工作人员,扮演着衡中代理人的角色。他们会帮衡中摸底成绩优异的应届生,然后衡中会派人跟学生和家长谈话,允诺录取优惠。“比如中考时降低几十分录取,相当于有个保底,但前提是你得跟他们签优先录取协议。”刘大瑞补充,衡中主要看平日成绩,“我们当时年级前几名,基本都是这么被录取的。”

衡水中学的触角也在这一时期正式伸向外地。2005年,河北一家官方媒体报道,邢台有县中反映,衡水中学每年中考前会给老师放假,通过关系了解到本地尖子生的姓名,然后挨家挨户家访,承诺不看中考成绩优先录取,挖走了不少优质生源。这类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当地的教育生态。在邢台下辖的威县,那一年当地中考成绩前300名的学生,几乎被外地中学瓜分了。

“在那个时候,很多学校都可以去‘掐尖’,石家庄的、唐山的,为什么后来是衡中成功了呢?主要是他们当时有基础。校领导可以说利用了他们的影响力和一些制度上的漏洞。”辛集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对本刊说。那时候,衡中在周边已经很有名气,有不少外地学生前往,缴纳一定择校费。刘大瑞记得,他们班外地同学里就有缴纳高昂择校费进校的,当时大概在三四万元。

图片
《垫底辣妹》剧照

这似乎给了衡中四处“掐尖”的条件。他们具备强大的信息能力,被一位县中校长形容为“衡水中学所过之处,优秀生源将寸草不生”。威县教育系统一位人士对媒体指出,有一年中考成绩出来后,衡水某中学一位招生老师就很快找到某学生家中,放下两万元钱和联系电话后走人。“为了保留本地生源,本县有时会不公布中考成绩,教师拿着内部成绩单‘按图索骥’找到学生家中时,发现衡水中学的招生教师已先到一步。”该人士指出,“相对于我们的事后奖励,衡水的‘事先付款’显然更有优势。那个学生不出所料地去了衡水,连邢台市区的重点都不再考虑。”

在教育局工作人员和老师们看来,因为与高考升学直接挂钩,高中教育的“马太效应”极强。“有了好生源之后,你只要考好一两年,就能开始循环起来,然后就不断有好的生源过来,你就能慢慢做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王仲磊说。衡中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该校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增加到35人。

不过在当时,衡中在省内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石家庄二中。面对省城中学的竞争,衡中会进行提前招生,时间甚至比中考提前半年。衡水中学2015届文科状元刘嘉森来自河北涿州,初中时成绩优异。他告诉本刊,他上初中时的2010年左右,衡水中学与石家庄二中竞争最为激烈,后者生源当时甚至还更好。刘嘉森念初三那年,衡中提前半年就来招生了。“他们不看中考成绩,甚至不看你初三下的成绩,只看前两年半的成绩。如果一个学生能从500多名一直考到前几名,这种学生他们就会提前定下来,让你先把钱交了,不用等石家庄二中了。”刘嘉森说,石家庄二中却是提前3个月才来招生,“那会儿我们学校的好学生已经被衡中抢得差不多了。”

图片

衡中校园内,处处是清北学子的照片(蔡小川 摄)
在刘嘉森眼里,为了对抗省城学校的天然优势,衡中做了很多改变。“衡中有一个最大的劣势,就是地理位置不好。有的学生就会想,去衡水交通不便,还要转车什么的。那时候衡中的择校费只要2万块,石家庄要3万块,但身边很多同学最早都倾向去石家庄,因为他们算上了交通、父母食宿等各种成本后,发现去石家庄更省钱。”刘嘉森说,这种情况下,衡中考虑从其他方面给学生省钱,“比方说食堂,贫困生设有专门窗口,两毛钱就能买一份盖饭,里边又有肉又有菜。普通学生吃饭也非常便宜,三四块钱一顿,肉蛋奶都有,量还大,学校的设备也造得很好”。

更重要的是,那时的衡中一直处在上升阶段,以“狼性”管理著称,刘嘉森和多数同学综合考虑之下最后还是去了衡中。在他们面临抉择的2012年春节,衡中在上一年公布的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已攀升至69人。“最好的生源天然会集中在省会,但后来衡中在与石家庄二中长期的角逐中胜利了,才有了今天‘高进高出’的地位。在其他省份,一般省会学校是不会输的。”刘嘉森说。

面对一所“狼性”的衡中,各地中学并非没有想过防守。每到寒假,各地就开始严防衡水过来的人,切断他们与优等生的联系,双方的攻防宛若谍战片。刘嘉森在他写的《心的力量》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录取过程:2012年春节期间,他听闻衡中要来招生,却迟迟没有等来面试通知。气氛变得紧张起来,父母为此四处打探消息,直到有一天突然听说“高速路口附近的酒店来了一辆衡水牌照的轿车”。他们在夜色中摸过去后才知道,原来招生组在前一天就来了,却被当地学校刻意封锁了消息。

此时,招生组已退房,只能在车上对刘嘉森进行面试。车上有录音录像设备,所有资料都会上传由校领导审阅。匆忙的面试还在进行中,又有一对家长赶来,反复拍打着车窗,央求也给他们的孩子一个面试机会。招生组觉得家长的行为鲁莽,有干扰他人面试的企图,但还是给了机会,“我们有规定,必须接待年级前100名的面试请求”。这一幕让刘嘉森印象深刻,他在日后写道:“竞争随着时间的前进变得越来越惨烈⋯⋯教育正在变成漫无尽头的赛道。”

图片
吃饭只有15分钟,是人们对衡中严苛管理最深的印象(蔡小川 摄)

“只有两种方式,要么是你成绩足够优异,等着衡中来找你。要么是家长足够努力,自己主动去找衡中。”来自河北邢台的衡水中学家长代表赵涛对本刊表示,外地学子要进衡中,主要就这两条途径。2011年,他的大儿子念初三时,衡中已在河北声名鹊起,来邢台招生时特别火,“家长找去的特别多”。大儿子成绩不错,刚好跟衡中的录取要求擦边,赵涛就费尽心思去寻找招生组的老师。

“我当时找了好多人,通过各种渠道,最后才找到招生组。找到他们后,我可以说是求爷爷告奶奶,最后总算打动了招生组老师,答应给我儿子一个录取名额。”赵涛感慨,“能进衡中,可以说就是一只脚迈进清华北大了。”

名校办民校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赵涛的儿子最后上的并非衡水中学。他告诉我,自己儿子当年就读的是衡水滏阳中学——衡水中学的东校区。

滏阳中学成立于1999年,是依托衡水中学、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一所公办民助的高中。2006年,衡水中学将其完全收购。民办校的身份方便了衡中专门招收复读生与外地学子。滏阳中学官网上,明确提及学校是“全国名校衡水中学的东校区”,所有教学资源均与衡中共享,管理模式、制度、考核等与衡中同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指出,这是衡水中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他们由此开始“名校办民校”,借“壳”民办学校“做大做强”。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扩张方式并非衡中独创。2004年,石家庄二中启动分校建设。这座名为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的中学,被称作石家庄二中的南校区(俗称“二南”),属于民办性质,并在2005年投入使用。同年,河北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宣布从当年9月起禁止全省公办的省示范高中招收复读生。

图片

在河南省“郸城一高”,高三学生们在教室内挑灯夜战。郸城一高和安徽毛坦厂中学、河北衡水中学一样,被称为“高考梦工厂”(李博 摄/新华社 供图)
“复读生的成绩特别好,非常努力。”刘大瑞在校时,衡中已在东校区招收了很多复读生,他有一位任课老师也会给复读生上课。有一次,老师让刘大瑞去那边帮忙拿一些课程资料,刘大瑞得以第一次进入东校区。“极其安静,哪怕是下课时间,整个楼层都是鸦雀无声的,所有人都在埋头学习。”刘大瑞记得,他和同学当时还借用游戏《魔兽世界》拿东校区开玩笑,将那边称为“‘不死族’的地盘”。2007年高考,滏阳中学被清华、北大录取4人。2009年,这一数字升至8人,重点本科升学率在衡水已紧追本部。同年,衡中公布清华北大上线51人。

攀升的高考成绩与民办身份的加持,让衡中在全省范围内得以广纳生源。河北省主要城市中,保定、邯郸、石家庄等城市的人口都在1000万左右,沧州、邢台等与衡水相邻的地方都在700万〜800万,远高于衡水本地。河北省教育考试院一组高考报名数据显示,2010〜2012年,河北全省除衡水外,各市报名人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只有衡水的数据却逐年上升。

邯郸市某重点中学的教学负责人张晓阳记得,2007年后的衡中崛起非常迅速,“2005年高考,邯郸还能出省理科状元,衡中还派人来考察学习,但那之后他们很快就领先我们了,到2010年我们的顶尖学生已经要差他们20分了”。张晓阳说,2013年,他有一次去教育局开会,在会议上听到时任邯郸市教育局负责人透露,当时每年邯郸往衡水市流动的学生有约5000人之多。“2013年之后只会更高。”张晓阳补充。

图片
《天才基本法》剧照

衡中并未止步于此。2012年,中央和省市主要领导来衡水中学视察调研,对其办学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希望衡水中学能把先进的理念和好的经验做法进行辐射”。校长张文茂日后回忆,听到领导的讲话,他在欣喜之余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从而开始了“辐射探索之路”。他说,自己“开始加快合作办学、学校帮扶的步伐,不断放大衡中办学优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毫无保留共享办学经验”。

衡中的选择是与资本合作。2014年,他们与当地的河北泰华锦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起一所民办高中——衡水第一中学。泰华公司负责投资9亿余元,在衡水市新开发的滨湖新区建立起一座600亩的现代化校园,衡水中学则负责输出师资和管理模式。投资校园的同时,泰华在衡水一中旁边盖起住宿楼盘,借教育知名度打广告卖房。

作为一座新成立的民办中学,衡水一中在一开始就被视作衡水中学本身的延展。《衡水日报》2014年8月对该校落成典礼的报道中,明确以“衡水中学南校区”代指衡水一中。衡水一中也在官网强调,其管理、师资、招生、教育、教学均以衡水中学为依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宣传上使用“衡中”之名。

招生首年,拥有极佳硬件设施的衡水一中计划高一招60个班。消息一出,周边县市震荡,开启一番生源大战。2014年,邻近衡水的河北辛集市,为了阻止优质生源流失,在中考前就自办“小中考”,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中考,后被央媒曝光。“辛集一中可谓深受其害。”辛集市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对本刊表示,他跟校领导吃饭,经常听到他们诉苦,说衡中把好生源都抢没了。辛集一中校长则在接受央媒采访时说:“我们也是真难,我们也知道我们学校这么做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也是为了保住饭碗,你说咱们这些老师真没有生源了怎么办?”

图片
《青春派》剧照

张晓阳所在的高中从2005年就举办了直升班,防止生源流失,但他依然感到好学生外流明显。“2014年之后,邯郸市中考前100名最多只能留下十几个。”

在衡中公布的2016年高考喜报中,河北省前200名(清北等名校录取线附近)考生中,衡水一中学子大概占据了75%以上。“就高分来说,一中可以说是碾压本部的,比如文科每次考试的前100名,大概一中能占到80人以上。”一位来自河北秦皇岛的衡水一中2021届学生告诉本刊。

这种借民办之壳的模式,也被衡水二中等学校采用。衡水二中在2012年与民办衡水志臻中学达成合作。各校的加入让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以至于到了后期,各校都将抢占生源提前到初中阶段,希望以此网罗好生源。2016年,衡水二中和至臻中学兴办衡水志臻实验中学,招收初中生,校区就在衡水一中对面。2017年6月,衡水中学则与衡水成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投资兴建衡水中学实验学校。该校性质为民办寄宿制初中,招生宣传特别突出了与衡水中学、衡水一中密不可分的联系。

图片

2018年的衡水二中高考考点内,考生在去考场的路上仍在看书(ICphoto 供图)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竞争愈演愈烈,搅动了河北教育的生态,择校一度蔓延至小升初阶段。民办学校收费高昂,学费动辄上万元,但很多外地家长还是倾向于初中就把孩子送到衡水就读。这种情况直接导致衡水本地初中每个班级生源超标,平均有80人之多,远超教育局规定的55人限额。

而外地生源过多,也推高了分数、学费的入学门槛。比如,往年录取线处于中下游,作为非重点高中的衡水十三中,录取线从2015年后一路走高,在2019年的中考后达到了553分(公费生)。

外扩风波

启动衡水一中的同时,衡水中学走得更远,开始对外输出自己的办学模式。

2014年8月,四川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与衡水中学合作,挂牌“衡水中学四川分校”,实行一校两名。其官网介绍,双方的合作将全面吸纳衡中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德育模式、教学模式等,共享优质资源。学校会互派干部和老师学习交流,“以崭新的机制激励全体教职工努力工作”。

这之后,衡中及衡水一中的名号开始出现在多个省份。合作办学的学校中,有的挂牌衡中分校,有的挂牌衡水一中分校,不仅涉足河北本地的邯郸、保定等地,也远涉河南、山西、内蒙古,甚至是云南和新疆等西部地区。2017年前后,张文茂频繁地出席各地分校的挂牌仪式,发表讲话。他认为,分校将促进各地对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并把衡中、衡一中的精神、精髓同步引入。

图片

新疆是衡中扩张最远的地方。图为2019年2月,新疆巴州尉犁县衡水中学尉犁分校,高三学子在跑操时高喊“冲刺”口号(视觉中国 供图)
扩张的步伐,在分校开到第18所时遭遇到阻碍。2017年4月,衡水一中平湖学校在浙江嘉兴落户。学校在多方面模仿衡中,不仅在教学楼打出经典的“衡中三问”,还在招生时公开提出巨额的让利优惠,比如考取清华、北大可一次性奖励50万元等。学校招生简章中还规定,首批录取新生到校报到时间为4月15日,较浙江中考提前了两个月。

这种做法立刻引起了一轮激烈的舆论质疑。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公开表示,这是想要提前开学“抢跑”。他表示,衡中模式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与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它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风波之下,平湖教育局向该分校发出书面整改通知。

衡水一中平湖分校由广州高新集团参与投资创办,后者还与衡一中合作,在四川自贡兴办了衡水一中川南分校。事实上,衡中外扩的背后,有诸多社会资本的影子。除这两所学校外,他们还与河北宏达经贸集团合作,投资建设了衡水一中邯郸分校,与安徽三环集团合作,兴建了衡水中学安徽分校,等等。其在深圳、云南、山西等地的分校,均有各地的民营资本支持。

资本的加持,让衡中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在各地遍地开花,这也引起了非议与批评,被视作教育生态的破坏者。比如2016年衡水中学邯郸分校提前一年就开始招生,并在官方公众号开出50万元年薪聘请老师,被其他学校指责严重扰乱招生和教师招聘市场秩序。

这些分校能享受到衡中的师资与模式输出,甚至可输送学子“空降”衡中,一些分校在招生中都强调这一点。比如,衡中四川分校就在2018年招生简章《到河北衡中读高四 往返机票都免费》中写道,特尖生可送到河北衡水中学总校高四免费全程培训一年,“从2016年开始,四川分校派出优秀补习生到衡中总校跟班接受高四全程强化学习培训,冲击北大、清华名校”。

图片
一位家长骑着货运摩托带着孩子驶过英才路,背景中全是衡中考上清北的学子照片(蔡小川 摄)

“我们内部把这个叫轮岗。”衡水一中2020届毕业生告诉我,学校内部有多个查分系统,对应不同的外地生班级,如天津班、深圳班等等,为户口在外地同学来衡中念书“交流”所用。他透露,一个天津班大约有60〜100人,所以衡一中最后有不少学生会在异地参加高考。这位同学大学去了一所知名的985高校,“上大学之后,我跟同学一交流,才发现好多都是去衡中‘轮岗’过的,有湖北的、甘肃的等等,甚至有一些状元”。张晓阳则对本刊透露,某年衡水一中邯郸分校出了一个当地高考状元,就属于“轮岗”的情况,“这个学生被分校录取后,主要就在衡水上的学,最后高考是在邯郸考的”。

2019年4月,衡水一中合作学校、深圳富源中学在深圳高考二模成绩中一鸣惊人,占据全市前10名中的6名。这一成绩“秒杀”深圳传统四大名校,引发多位家长质疑,他们举报其中有“高考移民”之嫌。家长们还将富源中学此前考上名牌大学的学子与衡中喜报对比,发现有多人重合。深圳市有关部门证实,“二模”排全市前100名的富源学生中,有十余名学生系从衡水一中转入。当年5月,广东省教育厅排查出32名“高考移民”并取消了其报名资格。“这事情出了后,我们那一年的政策一下子就收紧了。”这位2020届学生表示,这个事情在衡中内部影响很大,他个人原本打算回天津参加高考,最后因此没能成行。

2021年,衡中的扩张之路再遭打击。3月,与衡水一中有深度合作的第一高中教育集团在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民办高中教育海外上市第一股”。该集团成立于2005年,其在国内的主体公司为云南长水教育集团。招股书显示,该集团旗下有19所学校,有15家挂“衡水”之名,遍布云南、内蒙古等多地。虽然与衡水无直接联系,但该集团的上市还是引起巨大非议。有专家指出,该集团很多高中是与各地政府和衡水系学校联合办学,属非营利性高中。按国家规定,非营利性学校的办学结余必须用于办学,不能用作上市企业利润做分红,这类集团应被禁止资本化。资本市场也普遍不看好,其股票发行当天就跌破10美元发行价,此后一路下行,如今只有0.2美元,比发行价跌去98%,已在退市的边缘。

图片
《我要进前十》剧照

但衡中及其模式的输出影响,已然无法抹去。“最近几年我确实看到,各地都有一种加速衡水化的趋势,甚至说是雨后春笋都不夸张。”作为衡中的状元,刘嘉森每年都会在各地进行上百场演讲,走遍了全国各地。他看到,这些年很多地方都有新办的衡水系学校出来。有些学校名字里带“衡”字,但往往跟衡中没有直接关系,只是衡中出来的管理班子所参与办学的学校,“在很多的地方高速入口都能看到那些广告牌子”。

但是衡中模式遭到的质疑也越来越激烈。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身心是否健康,接下来的人生是否能顺利发展,这些问题受到更多关注。2021年部分国内高校在河北省招生计划减少了,“人家认为河北省基础教育太内卷,甚至对培养潜力产生了怀疑”。

图片
高考冲刺阶段,一名高三老师与学生谈心(视觉中国 供图)

模式走向终结?

衡水一中坐落在滨湖新区。这里还是一副待开发的模样,学校四周是一片农田,宽阔明亮的校园对面只有一栋孤零零的独栋酒店和一个在建的工地。学校一旁,由泰华公司兴建的楼盘,已从2014年开盘时的3000元/平方米,涨至6000元/平方米。

4月15日,高二、高三放假,校门口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和车辆。在校园内,高一新生统一穿上了新款的泰华中学校服,与高二、高三身着“衡水一中”校服的学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衡水一中组建8年后,作为合作方的泰华公司和衡水中学将进行分家。这是衡水教育圈近年来最大的“地震”,宣告着“衡水系”的扩张暂时告一段落。2021年5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发布,明确对“名校办民校”做出限制,指出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也不得转为民办学校,其他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7月,教育部进一步要求“公参民”类的学校与公办脱钩,或者转为公办学校,或者完全转由社会承办,也不得使用公办学校校名或品牌进行宣传。

图片
一位衡中学子在搬运教辅材料,背后的柱子上印有经典的“衡中三问”之一(蔡小川 摄)

严令之下,原衡水一中与衡水中学做出切割,原投资方泰华集团不得不接收学校,组建新的中学。2022年2月,衡水一中更名为“衡水泰华中学”。这座新生的中学在2023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而原高二、高三依然按照衡水一中的模式运行,由衡中代管,于是出现了同一个校区内两个校牌、两种校服的奇特景象。

国家近年来的严令之下,河北省教育厅宣布,最迟从2024年开始,民办普通高中只允许在审批地招生。河北省下达指令后,保定立刻做出反应,提出自2022年起,停止市域外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在保定市招生。邯郸等地则留有缓冲时间,从2021年起,衡水在当地的招生名额只能占原计划的40%,此后逐年递减10%,到2024年结束。

“目前看,大方向算是堵住了。”王仲磊觉得,当前的政策扼制住了衡中四处“掐尖”的做法,衡水模式可能要衰退了。不过他认为也有不少漏洞可钻,比如分校学生依然可去衡水“轮岗”,考出来算衡中的成绩等。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外地家长们将关口前移,初中就把孩子送到衡水,政策也做出了调整,开始严卡外市往衡水的户口迁移。河北各地去往衡水求学的道路,正在越收越窄、越收越紧。

图片
为了节省时间,衡中很多学子要跑步到食堂(蔡小川 摄)

来自邢台的李珍曾是在衡水一中门口等待的无数家长中的一员。她的女儿自幼成绩优异,念初二的2017年,衡水一中办了衡水中学实验学校,以衡中初中部的名义对外招收初一至初三的首届学生。李珍立刻让女儿参加考试,为此还专门请来老师补习。“其实当时有其他家长告诉我说,‘你们家孩子成绩好,到了初三如果一直在前几名,衡中自然会给你打电话的’。”李珍说,但她心里没底,想确保孩子能上衡水一中,就让女儿参加了考试,“去了初中部,至少上衡水一中的几率会比在邢台大”。女儿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了衡水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年,学校就只招收初一了,上万人报名只录取了1000多人。李珍非常庆幸自己的决定。

李珍家中还有一个小儿子在邢台上小学。2017年后,为了方便两名子女以后顺利在衡水上学,李珍把自己和两个孩子的户口都迁到了衡水。她回忆,那时候衡水的户口迁移政策异常宽松。“你只要有认识的当地人,就可以把户口落在别人家里。如果没有认识的人,可以找专门的中介落户,大概2000块钱就能搞定。”李珍有位关系不错的同学在衡水,于是她没花一分钱,就把户口落在了同学家。

后来,女儿顺利入学衡水一中。虽是衡水的学籍和户口,但李珍打算让女儿在天津参加高考——她的爱人在天津工作,有天津户口,按照当时的政策可去天津参加高考。“那时候政策很松,可以随时回天津去。高考前三个月临时找个机构那啥(挂靠)一下就行。”李珍说,这是一个概率最大化的考虑,“比如清华北大可能都在河北和天津招100个人,河北的基数太大了,但河北的教育却更好。”

图片
2016年6月5日,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的考生乘坐大巴奔赴高考考点(颜闽航 摄/新华社 供图)

不过很快,衡水一中在深圳爆出“高考移民”,天津的高考政策此后突然收紧:学生如果想在天津参加高考,必须至少提前一年转入学籍和户口。于是,李珍的女儿在衡水念完高二后转学到天津一所中学,最后在天津参加了高考。

那时候,政策已在悄然转向。2021年4月,李珍因为想买一套房子,需要频繁从同学手中借户口本。她觉得老麻烦别人不太好意思,就索性把自己和小儿子的户口迁了回去,打算买完房再迁回衡水。但哪知,他们刚把户口迁出一周,衡水当地就突然封锁了外地户口的无条件迁入。“你知道我懊悔到什么样吗?我简直是要捶胸顿足了。”李珍说。她的小儿子目前在邢台念小学,考虑如今入学“越来越卷”的趋势,她原本打算让小儿子初中就来衡水念的,“但现在政策是肯定不如女儿上学那会儿了”。

无奈之下,她只有走另外一条路——让小儿子初中就去天津念。好的公立学校都要摇号,她觉得有些困难,打算让小儿子念私立去插班。“现在上不了好初中,怎么可能上好高中。”李珍说。不过,经历了女儿和小儿子求学路上的两次波折,她自己的看法也有了改变,认为小儿子去天津也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不会那么累”。

图片
高考是一扇窄窄的门,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绝大部分家庭和孩子没有太多选择(插图:老牛)

“妈妈,你应该早点让我转过来。我不应该在衡水待那么久。”李珍记得,女儿高三转到天津后不久就对她这么说。在衡水时,女儿对每天早起跑操感到疲惫,快速吃饭导致胃里经常不舒服,心情不好时甚至会干呕,“对她来说挺痛苦”。女儿觉得,在天津压力小了很多,并且衡水来的学生普遍会受到排挤,因此她要提前融入。两地所教的知识点也不一样,天津把英语“真正当成一门语言去学”。

在衡水时的学习进度很快,李珍女儿高三一年都是查漏补缺地复习。女儿就用这一年时间补上了短板,最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女儿说的有道理,但我作为家长可能更需要去客观看待一些现实,我要去衡量孰轻孰重。”李珍说,“这不是河北的错,也不是什么模式的错,就是苦了家长,累了孩子。”
(本文源自三联数字刊2023年17期,文中部分家长、师生姓名为化名)

一个家庭走上坡路 , 从戒掉 5 种内耗开始

作者:洞见・许朝暮

01

戒掉垃圾情绪

知乎上有人问:家人的哪些行为最令你讨厌?

一个高赞回答是:把家当成情绪的垃圾场,对外恭恭敬敬,对内凶神恶煞。

画家毕加索便是如此。

他对外人真诚而友好,从社会名流到普通市民,他都能谈笑风生。

熟识的修理工来家里干活时,他也热情地上前迎接,大方地送给对方不少画作。

可关上家门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喜怒无常的 “暴君”。

爱人对他百依百顺,他却总是贬低、羞辱对方,发怒时还会对爱人拳打脚踢。

儿女对他敬重有加,他却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烦躁时还会粗暴地将他们赶出家门。

他的暴躁与冷漠,给亲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

儿子成年后靠酗酒缓解压力,女儿则患上心理疾病,接受了长达 14 年的治疗。

到了晚年,他被岁月洗去戾气,开始贪恋家庭的温暖。

但亲人们都不愿意靠近他,他只能在寂寞中走完余生。

亦舒说,人们日常所犯的最大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仗着斩不断的血缘,我们总是举起情绪的垃圾,无所顾忌地砸向家人。

也许家人不会怪罪你,但不代表他们不会受伤。

那些留在心里的伤口,无法被轻易治愈;那些随意消耗的感情,也根本弥补不回来。

家是讲爱的地方,别再把最糟糕的情绪,留给最亲的人。

扔掉一身坏脾气,方能换来好福气。

02

戒掉批评指责

畅销书《热锅上的家庭》中,主人公卡罗琳总为一些小事,对家人大吼大叫。

女儿弄乱了房间、儿子将课本忘在学校、丈夫回家太晚,都会被她劈头盖脸地痛骂一顿。

有一次,她在家准备晚餐时,大声招呼家人过来帮忙。

丈夫和儿子忙着玩游戏,只有女儿过来摆好了一家人的餐具。

可她不但不夸女儿,反而生气地嚷道:“你就做这么点儿小事?”

女儿觉得委屈,跟她顶了几句嘴,她便不依不饶地责骂女儿不尊重自己。

丈夫听不下去,帮女儿辩解,她又将矛头转向丈夫:“都怪你太惯着她!”

不过是一件琐事,他们却大动干戈,争执不休,用恶毒的言语相互辱骂。

最后,女儿愤怒地选择了离家出走,丈夫和儿子也不愿再搭理她。

都说家是承载温暖的安乐窝,可一旦充斥着冷言恶语,它就成了制造伤痛的炼狱。

就像作家德赛莱所说:容忍和体贴,没有这两件东西,家庭还成什么家庭呢?

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勺子总有碰到锅沿的时候。

如果总是锱铢必较、针锋相对,只会让亲情产生裂缝,将彼此越推越远。

亲人不是对手,无须一争高下;家也不是战场,不必论谁胜败。

小事不计较,大事不责难,在纷争中各退一步,家庭才能真正成为遮风挡雨的港湾。

03

戒掉相互拆台

俗话说: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垮台。

长久而稳固的关系,往往离不开彼此之间的帮衬和支持。

如果一家人心不齐,窝里斗,那就离分崩离析不远了。

电视剧《小舍得》中,南俪将学习成绩落后的孩子,送到了金牌补习班。

为了督促孩子进步,她特意嘱咐老师少夸奖,多批评,严加管教。

但丈夫心疼孩子压力大,埋怨她的教育方式过于严苛。

有一次孩子想去游乐园,丈夫便带孩子逃了补习班的课,出去玩了一整天。

南俪得知后怒不可遏,当着孩子的面跟丈夫吵了起来。

丈夫要求她向孩子道歉,怒斥她不该把大人之间的攀比,延续到孩子身上。

她则挖苦丈夫自私,事事顺着孩子,只是为了弥补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缺爱。

大闹一场后,夫妻俩关系恶化,孩子也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日子过得特别糟心。

身处同一屋檐下,却各自为营,势必会折腾得鸡飞狗跳。

有句话说:家庭这辆马车,需要全家人规划好方向,朝着同一个方向拉车,才能跑得快又稳。

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庭里的成员应当统一目标,各司其职。

做决策前有商有量,出现分歧及时沟通。

彼此相互扶持,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日子才能蒸蒸日上。

04

戒掉掌控欲

每次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总会被其中的深沉父爱所打动。

但实际上,他的父亲强势又专制,父子俩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小时候,他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去哪里玩儿,父亲都要一一过问。

结婚后,他的小家也摆脱不了父亲的阴影,大事小事都要由父亲做主。

当时,朱自清每月从学校领回工资,总是一半交给父亲,一半贴补小家。

他接连有了 3 个孩子后,家里的开销变大,交给父亲的钱就少了。

父亲对此很不满,认为儿子的钱应该由自己来支配。

为维护自己一家之主的威望,父亲还擅自去找校长,取走了他全部的薪水。

面对这样的控制,朱自清忍无可忍,愤然从学校辞职,带着妻儿搬到了外地。

见儿子狠心与自己断绝了来往,父亲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他写信向儿子表达了悔意,表示不再干涉他的生活,这才缓和了父子关系。

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过一个 “浆糊逻辑”。

简单来说,就是家庭中没有边界感,一方总想掌控另一方。

父母仗着阅历丰富,不顾孩子的意愿,坚持一手操办孩子的人生;

丈夫自认劳苦功高,要求全职在家的妻子,事事服从自己的安排。

久而久之,令人窒息的控制欲,会逐渐腐蚀感情,让彼此心生隔阂。

真正的爱是尊重,不是控制,亲缘关系中永远没有上下级之分。

不管是父母、伴侣还是孩子,都是与你并肩的伙伴,不是任你摆布的提线木偶。

彼此理解,平等沟通,卸下套住家人的枷锁,才会有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05

戒掉高期待

美国咨询师罗兰・弥勒常被问道:为什么越是在乎一段关系,就越容易失望?

他的回答是:因为你总希望对方按你的想法做事,或者变成你希望的样子。

家庭中的争执,也大多由此而起。

期待越高,落差就越大,失望和怨怼便随之而来。

博主 @河银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

结婚七年后,她的丈夫还只是个平凡的小职员。

这让她怎么看丈夫都不顺眼,忍不住给他提了各种要求。

看到别人换了大房子,她便怒斥丈夫没本事,催着他多赚点钱。

听说别人当上了领导,她也指责丈夫不上进,督促他争取升职。

可她越是百般强求,丈夫就越觉得委屈,两人频频爆发争吵。

后来有一次,她半夜发烧,迷迷糊糊地要水喝。

丈夫立马起身,为她端水送药、冷敷降温,一直忙到天亮。

感动之余,她也恍然明白:丈夫虽没有事业心,却始终对自己温柔体贴。

从那以后,她不再向丈夫施压,家庭矛盾迎刃而解,她心中的失落也一扫而空。

行走世间,谁不希望父母强大、伴侣能干、孩子优秀,成为备受羡慕的人生赢家?

但平凡才是大多数人的归宿,没有备受瞩目的光环,只有柴米油盐的日常。

演讲家克里斯多福・孟说: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因为期望会把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完美无瑕是奢望,生而普通才是常态,我们终究要接纳平凡,与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解。

对家人少苛求,多鼓励,懂得知足,方能守住幸福。

英国法学家科克说:每个人的家都是他自己的城堡和要塞。

家是抵御万箭的盾牌,亦是滋养生命的源泉。

在这个充满爱、欢笑与温暖的殿堂中,需要相互尊重、关照、担待和理解。

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家庭自会兴旺发达。

“海归废物”:花百万留学,他们月薪5000

“loser”历来是有刻板印象的。美国电影共同塑造的典型废柴,首先他得酗酒,最好是从早上那杯咖啡开始,就偷偷往里加伏特加。其次他得无业,收入主要依赖偶尔的短工和不时的偷鸡摸狗。最后,他得自我放弃,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糟糕到连他妈妈,都拒绝接听他的电话。

法国网络短剧《总而言之》(Bref),男主角就是loser特质的集大成者,巴黎青年、合租、失业、自我闲置、一事无成。只会心血来潮时去投简历和面试,工作没两天又很快跑路,连想泡妹子都迈不出正经一步。跟美式loser最大的不同是,法国废柴,过着一种可有可无的生活。时间大概是租来的,没必要珍惜着用。但法国年轻人的废物状态,与他们能领失业补助有关系(每月能领近500欧元,最长可领两年)。

图片
《总而言之》剧照

比照起来,在我们中国社会,仅仅回溯到五年前,没听说有人歌颂废物——并不是说现在有人歌颂废物,但现在起码有人自嘲是废物了。高学历失去性价比。听一个大厂的资深员工说,现在新招进来的孩子,动不动就是藤校毕业,哈佛这种名校毕业生,以前见都没见过,现在也来公司从最基础的岗位干起。他说有时候觉得公司配不上这些优质毕业生,但有时也会想,他们看上去谦逊得体,心里面恐怕一边翻白眼一边在想你有什么了不起。

三年前入职某智能驾驶公司的F同学,本科与研究生都在美国念,一年后她就感到庆幸,幸亏自己毕业早,选的这家公司当时也不是兵家必争之地,等到今年她的师妹来投简历,连简历筛选这关都没过。她给师妹推荐了相对冷门赛道的公司,告诉她要善于利用田忌赛马的思路。F同学刚毕业时,并没有广撒网地去找工作,入职这家公司只是因为公司不大,已经上市,有活力,而且不强制加班,她就抱着“老子随便来看看,攒点经验”的心态入职。现在,她的心态是心无旁骛。持续裁员的环境下,能找到工作,了不起的是自己。

图片
《亲爱的自己》剧照

更多海归,回国后找不到工作。年轻人没有前辈废物可以仰望,“985废物”和“海归废物”于是平地而起,成为一种“新典范”。“废物”这个词,从没像现在这样,与如此多优秀而正向的词汇并排而立。我们的年轻人不得不团结到一起,奋力打破这种印象,将高学历拉到废物的地平线上。

在豆瓣“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一位同学发帖说:“英硕一年真的像是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从此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在这个5万多人的小组里,这句话统领的精神指向明确:不是我想躺平,只是没有公司愿意要我。一些海归发现,即便自己愿意去小公司,小公司的领导提出的第一个质疑也是,国外回来的人,能愿意加班吗?

真的找到工作,在上海月薪5000元,花了上百万留学的海归一算账,发现自己得不吃不喝20年才能回本。留学,从投资变成了消费,还不像消费一台电视机一样,闲置了可以挂到闲鱼低价回血。海归没有工作,只能靠父母回收利用。

图片
《没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海归从心高气傲,到放低姿态也找不到工作,自我认同感一路下滑,滑到自称“海废”还有人嘲讽的地步。Z世代,前几年还在“整顿职场”,拥有独立思考、特立独行的形象,如今正在面临严重的就业危机。失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新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开始时的收入将减少7%。换句话说,时代没给Z世代机会,而Z世代还在为“一手好牌打烂”的评价而内耗。

大洋彼岸,美国千禧一代的处境也没好到哪里去。他们在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期进入劳动力市场。背负债务,无法积累存款,与此同时还被困在低福利、死胡同的工作中。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甚至早几年毕业的哥哥姐姐,都比他们更容易获得经济保障。《大西洋月刊》宣称,现代美国历史上,下一代永远都比上一代过得好,但千禧一代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生活境遇差于父母的第一代人。

一代海归有一代海归的命运。

图片
《我,到点下班》剧照

我回想我刚“海归”时,留学生虽然还有一些光环,但社会上正流行“海归名不副实”的声浪。天津卫视有档求职综艺《非你莫属》,主持人是张绍刚,一位留法毕业生在这个舞台上被主持人羞辱,原因是,那位声称读过导演系的毕业生,连特吕弗的《四百击》都没听说过。网友集体嘲讽那位留法十年的年轻人,普遍认为学历含水量过高。更何况,2016年,法国土伦大学前校长还因为为中国留学生提供假文凭而受审。那段时间,当同事介绍我时,我的主要心态是,“求求了,千万别提留学这档子事儿”。

我在法国读的学校,名字很骇人,叫作“法国国家视听研究院”。乍一听,很像方鸿渐买假博士文凭的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像模像样,但纯属虚构。即便在法国,大众也未必听说过我的学校。校名缩写为“l’INA”,听上去易与“l’ENA”搞混(“l’ENA”指法国国家行政学院,其校友多从政,历史上有4位总统、7位总理及众多部长毕业于此),每当听者误以为是l’ENA时我还会脸红。更糟糕的是,在国内,连听说过“l’ENA”的都为数很少,更别说“l’INA”了。

回想起来,我读的那个专业对我现在的工作做出过的唯一一次贡献,是博洛尼亚电影节有一年修复了几部中国老电影并做了展映,我于是发邮件给电影节主席做了一次采访。而我知道这个电影节,是因为我们专业课程里有一项是“影像数字化与修复”,课程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去博洛尼亚电影节游学。采访虽然有一定价值,却并不是一个非做不可的选题,我现在回想,那是我很希望让留学物有所值的一次执念。

图片
《暴风眼》剧照

但十年前的海归,找工作毕竟不像今天这么困难,甚至,北京市还对海归落户有特殊通道。如今,当这届年轻人发现举全家之力攻读下来的学位,并没有导向自己和社会认同的职业,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一方面心里清楚这种心态不应当,一方面又到论坛上寻找同类聊以自慰。心理学家分析,当个体对过去的投入产出比的失衡感到失落,就会因为失控感而产生放弃的心理。沉没成本成为“海废”最容易陷入的心理困境。

我们的留学群体很少贷款,花的是家长的钱,或许不会因为上学而负债,但的确,毕业后就失业的恐慌,让海归们不由得自我怀疑。

高学历与废物之间,原本不在一个象限,现在却被一条曲线连接在了一起。这个变化是从何时产生的?社会新闻里可见端倪,“北大博士考上街道办城管”引起热议就是其中一条线索。当光鲜的学历找到的是一份文不对题的工作时,裂缝就出现了。

图片
《安家》剧照

数据也在佐证海归学历的通货膨胀。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9年,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达423.17万人。但仅是2020年一年,这个数字就达77.7万人,同比增长33.9%,此后两年每年都在增长,2022年,这个数字突破100万。同年,全国还有1076万毕业生,开始漫漫求职路。这意味着,社会要为他们提供1000多万个就业机会,但问题是,社会能提供这么多岗位吗?

经济急速发展时期的年轻人,被称为“自动扶梯上的一代人”,选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赶上红利期,发展得好并不一定意味能力出众。同样的,如今一些发展通道受阻,也并不意味着能力低下。“躺平”的本质是放弃希望。还在自嘲是废物的高学历年轻人,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物有所值,希望在这个社会里找到一席之地,只是希望越大,有时失望越大。深究年轻人的心理,不过是一种对疲惫与痛苦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