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纽约国王剧院(Majestic Theatre)外人头攒动。在《剧院魅影》因新冠疫情而停演18个月后, 久违的水晶吊灯终于再度升起。在这场音乐剧界的盛会中,舞台上的一个身影格外显眼,那便是音乐剧《剧院魅影》的创造者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不过出人意料的是,韦伯选择了以DJ的全新身份主持这场狂欢。从现场火爆的画面以及观众们热烈的呼喊声来看,或许在晚会过后,他那堆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中又要多出一个新的称号——著名DJ。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家在狠狠过了一把DJ瘾的同时,仿佛也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他与他热爱的音乐剧行业已随时做好准备向观众重新输送欢乐与感动。
韦伯于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威廉·韦伯(William Webber)既是管风琴家,又是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以及伦敦音乐学院院长;母亲简·约翰斯通(Jean Johnstone)则是伦敦有名的私人钢琴教师。或许是对丈夫安于现状的不满,韦伯自出生起就被母亲寄予了成为顶尖演奏家的期望。但令她遗憾的是,尽管从小就身处于各种音乐的熏陶下,韦伯也没能展现出丝毫音乐表演天赋,更别说提起兴趣。弟弟朱利安·韦伯(Julian Webber)倒是早早显露出非凡的演奏才能,如今,他已是中国古典乐迷们颇为熟悉的大提琴家。
得益于弟弟的“及时救场”,韦伯终于能从枯燥的器乐训练中抽身,转而找寻真正的爱好。恰在此时,音乐剧闯入了他的生活:十岁那年,韦伯在父母带领下于一个月内接连观演了《窈窕淑女》《西区故事》《琪琪》《南太平洋》四部经典音乐剧,剧中那些华丽场面与宛转旋律无不给年幼的他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或许从那时起,音乐剧的种子就已深埋于韦伯心中。
图片
2021年10月22日,纽约国王剧院,安德鲁·韦伯选择了以DJ的全新身份主持《歌剧魅影》重开之夜庆祝活动
对韦伯那些重塑音乐剧行业面貌的作品来说,一切都开始于他的“哈林顿宫”——一座由积木、胶水以及一个孩子对音乐剧的无限畅想搭建而成的玩具剧院。在这场特殊的“过家家”游戏中,他乐此不疲地扮演着导演、换景师、剧院策划乃至票务等一切与音乐剧有关的角色。当我们惊叹于《剧院魅影》中的刺激桥段或沉浸在《猫》的幻想世界中时,殊不知这神奇的一切早已在这座属于韦伯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中预演。
促成韦伯踏入音乐剧行业的决定因素是与蒂姆·莱斯(Tim Rice)的相遇。其实早在读大学前,蒂姆那简明干练又不乏幽默的独特表达使初见的韦伯颇有好感。而在牛津大学戏剧协会的见闻更是加深了韦伯这一印象——尽管踌躇满志的韦伯刚进牛津大学便积极寻找词作者,但这片有着浓厚人文底蕴的土壤确实不适宜音乐剧生长,蒂姆仍然是韦伯心中最中意的作词搭档。此外,尽管在韦伯众多的兴趣爱好里,中世纪历史赫然在列,但从事历史相关工作的计划却从未出现在韦伯关于自己美好未来的遐想中。所以,韦伯的退学既是对自己热爱事业的一次无悔选择,也能理解成他为了与蒂姆搭档而纳下的“投名状”。总之,这对即将改变英国音乐剧面貌的组合就此启航。
图片
1978年1月24日,韦伯与父亲和弟弟合影
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流行音乐畅销榜中,融合古典音乐元素的不在少数。正是在那场流行音乐与古典配器相融的热潮中,年轻的“韦伯&蒂姆组合”得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份正式委约——为小学合唱团而作的流行音乐大合唱《约瑟夫与神奇彩衣》。
对这对尚无创作经验的组合来说,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再合适不过:它既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又提供了现成的精炼剧情,其中的插画形象也为舞美与布景奉上了参考模板。此外,在约瑟夫的故事中,复仇与宽恕这两个戏剧冲突的基本主题也一应俱全。尽管首演之夜上,校园乐队与二流歌手的演绎最终使作品效果未能如韦伯所愿,但凭借极富感染力的歌曲与通俗但深刻的歌词,往日严肃的宗教题材被绘上生动的现代色彩,《约瑟夫与神奇彩衣》俨然成为1968年3月1日那晚伦敦的话题焦点。
在这部处子作中,韦伯无意间确立了“一唱到底”模式。这种模式特殊之处在于,整部剧的叙事完全沉浸在接连不断的音乐单曲中,凭借音乐结构和精妙旋律令人酣畅淋漓。《约瑟夫与神奇彩衣》的成功让韦伯尝到了以圣经为题材的甜头,但这部欢乐的作品显然无法承载更深刻的意涵。在嬉皮士运动抵达高潮的时刻,对主流文化的质疑也渗透到宗教领域。很快,韦伯与蒂姆就从“加略人犹大可是受到了上帝的召唤”中获得灵感,在以现代眼光对圣经细节的诘问中完成了单曲《万世巨星》的创作。在得到不错反馈与资金支持后,该曲目被扩充为一组名为《耶稣基督万世巨星》的“摇滚音乐套曲”,这也为随后的音乐剧版创造了流量与知名度。最终,音乐剧版本于1971年亮相百老汇。在允许全球根据各自创意排演该剧后,沙尔曼版将摇滚乐队直接置于舞台之上的做法反倒颇受韦伯青睐。尽管这样破坏了剧情在视觉上的连贯性,但韦伯早期的作品正是单纯地依靠每首歌曲驱动剧情发展。此类编排更能凸显“摇滚音乐套曲”的本质,甚至肖斯塔科维奇在看过该版制作后都称赞摇滚乐队衬托铜管、木管乐器的精妙手法。
图片
1971年10月12日,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的摇滚歌剧《耶稣基督万世巨星》在百老汇上映
尽管韦伯凭借此作搭上了英伦摇滚音乐的快车,赢得了大量的观众口碑,但在音乐剧主流群体中却并未激起太大风浪。韦伯需要一部更为“保守”的音乐剧来证明他与行业传统间的联系,《艾薇塔》应运而生。这部韦伯所有音乐剧中题材最“严肃”的作品讲述了阿根廷贝隆夫人(Eva Perón)的传奇一生,此番题材选择也十分贴合当时英国所处环境:经济危机、政治动荡以及频繁的恐怖袭击使得整个社会人心惶惶,贝隆夫人的故事几乎能够打动所有人。
这部音乐剧运用了瓦格纳式的“主导动机”手法,作品中各音乐素材的呈示、发展与再现都有着丰富的变化,韦伯使这个插叙、倒叙相结合的故事形成完美的闭环。最终,在百老汇著名导演哈罗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的执导下,这部标志着韦伯创作风格走向成熟的经典作品在他职业生涯的十年关头诞生,剧中那曲脍炙人口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至今仍是广大阿根廷球迷输球后聊以慰籍的音乐良药。
如果说与蒂姆的相遇标志着韦伯正式踏入音乐剧创作领域,那么结识卡梅伦·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则是他攀向职业生涯更高峰的关键。仅仅在二人的第一次会面后,他们便视彼此为知己并由此建立起终身的友谊:这位日后被誉为“戏剧沙皇”的金牌制作人风趣、热情的性格以及对音乐剧独到的见解颇使韦伯感动,而韦伯那灵动的旋律与新颖的编曲也令卡梅伦击节称叹。因此,当韦伯试探性地向卡梅伦透露自己即将创作一部有关猫的音乐剧时,得到的不仅是出乎意料的赞赏,还有来自这位业内人士宝贵的建议。
在韦伯所有作品中,没有任何一部的创意早于《猫》——幼时,家中大猫“珀修斯”的陪伴,以及每晚由母亲朗读的睡前诗《老负鼠的猫经》填满了他有关美好往昔的大部分回忆。猫在韦伯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注定了它们有朝一日将会被搬上舞台。只是韦伯最初的构想仅仅是将其以诗歌配音乐的小品形式用于塞德蒙顿音乐节的暖场。直到获得T.S.艾略特的更多未发表手稿,韦伯才发现原先诗集中的零散故事其实只是艾略特“伦敦流浪猫宇宙”设想的冰山一角。这些未曾公开的设定呈现了一个虽模糊但完整的剧情框架,以这些性格各异的猫咪视角体察人间冷暖的创意更是为韦伯将《猫》扩充为音乐剧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伴随着场地、布景、舞美等工作的相继落实,韦伯也完成了大部分创作,除了项目伊始就阴云密布的资金问题,一部即将载入音乐剧史册的传奇之作距诞生似乎就只剩下最后一块拼图——一个类似于《艾薇塔》中《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情感高潮。在导演特雷弗·努恩(Trevor Nunn)参考艾略特诗歌《风夜狂想曲》中叙事段落创作出歌词后,韦伯在其旋律宝库中找到了一段早年创作、仿普契尼风格的片段与之配对,只不过在《猫》的热潮于1981年席卷全球后,这首歌曲有了更为人所知的名字——《回忆》(Memory)。
《猫》的一炮而红并没有阻断韦伯向其事业最高峰攀登的脚步。在一次纽约排练的途中,他偶然在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曾被改编为同名哑剧的《剧院魅影》初版英译本小说。尽管书中那些杂糅了惊悚、历史、爱情、魔幻的二流小说桥段与那部哑剧一样并未使韦伯产生好感,但小说结尾戒指重回魅影之手的剧情还是触动了他,在这个关于“爱得不到回报”的故事里,韦伯竟然在魅影身上找到了些许共鸣——第二任妻子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因强烈的艺术追求与职业责任感导致她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二人世界中,这让他黯然神伤。此外,书中那个承载着剧情发展、或残破、或辉煌的舞台,让观众沉浸于故事之中的剧中剧模式也吸引了他,还有什么能比徘徊在现实与虚幻间更扣人心弦的呢?乍现的灵感促使韦伯以极大的热情完成了这部音乐剧,剧情与音乐的契合从未如此流畅,以至于如今上演版本中的大多数情节与最初停留在草稿上的设想仍保持一致。电子管风琴领衔的主题音乐、莎拉·布莱曼的动人演绎、精妙的布局与换景、爱情中的宽恕与救赎主题……一切环节似乎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剧院魅影》先后于1986年和1988年登陆伦敦西区与纽约百老汇,并各自创下延续至今的演出记录。这本50美分购买的小说不仅为韦伯带来了27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更创造了又一个音乐剧史上的奇迹。
当然,音乐剧绝非定义韦伯的唯一体裁:他为大提琴演奏家弟弟创作的《变奏曲》以历史上著名的帕格尼尼主题为素材,于1977年在赛德蒙顿音乐节成功上演;为纪念已逝父亲创作的《安魂曲》更是证明了韦伯亦可轻松驾驭严肃音乐。而成功也并非常伴他左右:1975年登陆西区的《通天管家》使韦伯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剧院魅影》的续集《真爱不死》更是在口碑上遭遇前所未有的滑铁卢;改编自同名电影、于1994年登陆百老汇的《日落大道》尽管荣获七项托尼奖,但惨淡的票房仍未使韦伯收回成本;而此后韦伯所遭遇诸如财务纠纷、罹患癌症、沉迷酒精等一系列不幸更是让人们一度以为他将就此结束职业生涯。幸运的是,韦伯最终还是凭借对音乐剧的满腔热血战胜了这一切。从他2015年新作《摇滚学校》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成绩中不难看出,那个剧迷们熟悉的“韦爵爷”又回来了。
图片
回顾韦伯传奇的一生,作曲家、音乐剧制作人、剧院所有者、集团董事、上议院议员的繁多头衔令人艳羡,但对安德鲁·韦伯来说,那个才华迸发于五线谱、汗水挥洒于排练厅、激情闪耀于舞台后的身影才属于真正的自己。在历经阴晴冷暖,于乐海中浮沉一生的他,面对音乐剧时,仿佛依旧是那个流连于“哈林顿宫”的执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