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何精致地生活?

有一个同学,一发动态就是景点打卡,高级餐厅吃料理,贵妇级护肤品分享。

我们一起上学的时候,她的内裤堆一周拿回去给妈妈洗,用过的饭盒放在公用水池边就不再管,等到发霉了,再去买一个新的。

大学室友里的一个南方妹子,每天都要洗澡。

冬天宿舍楼停水,她都要提前接好一壶水睡前去厕所擦拭身体。

整个宿舍的卫生她都会打扫,并不是我们请她帮忙,也没有脏。

她不太会化妆,但她习惯于维持干净的生活环境和干净的自己。

我男朋友一年发一两次朋友圈,还基本都是帮朋友转发的信息。

但是他每天都把鞋擦得像新的一样。

不出门不见人也会早起洗漱,吹好头发做营养早餐;

每次他做完饭都会把整个厨房打扫得像没有用过一样,厨具迅速洗干净擦干才吃饭;

上班的衣服,周末休闲的衣服,一套套整理好放在衣柜,不同的场合分开穿,从来不会早上瞎抓一套出来穿。

他会呵护自己的皮肤,每天都很注意清洁,不用任何修饰的肤质也很细腻。

我朋友还问过我,是不是我男朋友有几双一模一样的鞋,怎么每天都是新的?

我们没谈恋爱前,一帮朋友一起去突袭他的房间(一个人住一间),地板干净到发亮,我们都不舍得穿鞋踏进去。

我最佩服的精致,是一种习惯。

一种即使无人关注,也会对自己有所要求的坚持。

不论是居住环境,外表形象,内在涵养,都不会为了看起来“精致”去刻意伪装,因为无人发现就松懈偷懒。

他们能用心地给自己做一大桌子菜,开一瓶喜欢的红酒,独享晚餐的美味。

不会以拍照发图为目的才去好好做一顿饭。

他们会在打扫的时候哼着小曲儿,把整个家每天都打理得干干净净,即使是一个人住。

他们去旅游时放下所有社交网络去亲吻自然,把美景尽收眼底,而不是为了拍照发定位匆忙赶路。

运动的时候放空自己挥洒汗水,跑了几公里,瘦了多少斤,一切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仍然会坚持。

看完了一堆书,刷了上千个单词,把知识都放进了脑子里,吃到了肚子里,而不是拍下封面发个图就放在一旁落灰。

精致,不在磨了皮的自拍相机里,不在高饱和的食物滤镜里,不在朋友圈微博小红书里。

在自己的生活里,没有任何人关注的时候,是怎么对待自己,对待细节,对待生活的。

杂谈丨关于油印

图片
过时的油印

图片

说起油印,其实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比起现在的电脑打印,激光打印,喷墨打印,针式打印,手工油印已经过时了。

但在过去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搞宣传需要大量印发传单,大多会采用手工油印的方式。例如宣传资料,中央新发文件和最新指示,各种战斗团体的刊物等等。那个年代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都在使用这种还算方便快捷的印刷方式。

图片
图源书友旧时月色图画难足

不过手工油印和打印机打印的效果还是有区别的。

手工油印的字体是手写的,由于制作人的水平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或飘逸潇洒,或朴拙大气,或娟秀俊朗,或通俗耐看。有的艺术性极强,有的更偏实用和大众化,种类多样。

而打字机打印则是铅字的,多为仿宋体,看起来比较标准。通常用来打印政府或企业的内部文件。

油印物品被广泛应用在宣传工作中,包括战争年代。油印既可以是传单的形式,也可以是书本的形式,所用纸张颜色不一。一般油印的字体一般为黑色的或蓝色,其他颜色的就比较少见了。

图片
图源书友旧时月色图画难足

笔者手上就有好些油印之物,如成都工学院油印的东方红歌曲集子,其它的如毛主席的故事集子等。

图片
图源书友旧时月色图画难足

图片
油印的过程

图片

一般制作油印之物遵循这样一个程序,首先需要制定一个计划,确定要刻印什么内容。接下来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最好还得是刚劲有力的。然后准备一块用来刻印的钢板,一只用于刻写的笔(这种笔的笔头是一根钢针)。最后再准备一卷蜡纸,这样就可以把蜡纸覆盖在钢板上刻字了,如此这般一切准备就绪了。

在刻写的过程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下笔的力度。下笔轻了不行,那样就会刻痕浅,油印出来不大清晰。若下手重了的话,又会刺破蜡纸,油印出来漏油,造成许多墨疤。而且印不了多少张,就会把整张蜡纸废掉,还要再去重新刻一张。下笔需不轻不重,恰到好处,才能得到油印佳品,且刻印张数才会极大化。

图片
图源书友旧时月色图画难足

图片
图源书友旧时月色图画难足

虽然与钢笔和圆珠笔同属硬笔,但在钢板上刻字与写字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和体验。初刻钢板时的笨拙常常使人怀疑人生。下笔运笔慢了,半天刻不了几张蜡纸,想要刻快点,又不如钢笔流利,真是两难啊,在刻的过程中,还特别怕出错。这个过程也是对新手心态和情绪把控力的磨练。

在刻写钢板时,如果字体写错了怎么办?要么换一张蜡纸重刻,要么用烟头在蜡纸的背面烤一烤,把蜡纸上的蜡油融化融化,再用手轻轻地把它摁平,等冷却下来就可以重新刻了。这种做法就像使用橡皮擦修改的效果一样。

蜡纸刻好以后还要仔细的检查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漏掉的地方。假如出现错别字就需要修改,如果漏掉了个别地方的字,则可以在行与行之间的上面加刻上去。

等到检查完毕,确认没有错误以后,这才搬出油印机,将刻好的蜡纸卡在油印机上,然后在滚筒上面涂上油墨,把装有蜡纸的框子压下,下面垫上需要印制的白纸。除了用沾有油墨的滚筒在蜡纸上反复推地推拉外,还需讲究一点技巧,那就是涂抹的油墨必须均匀,在推送滚筒的时候需要匀速,用力。等整张蜡纸吃饱了油墨以后,再试印几张看看效果如何,字体是否清晰饱满,符合应有的印制效果。

图片
图源书友旧时月色图画难足

这种活路可以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配合操作。一人作业时当滚筒每推印一次,都必须把框抬起一次,用另一只手翻动一次纸张。两人协作时一个人只管推印,把其他的环节交给助手去做。

印时滚筒最好是向一个方向滚动,避免蜡纸起褶皱,影响油印效果。当然,必要时可来回滚一下,在局部补一下滚子,以达到上佳的质量。在印制的过程中还需注意,滚筒一次性涂的油墨不要太多,若油墨太多了,需要用硬铲子刮一点下来。

要是将油墨弄到手上或衣服上去了,那就的确很糟糕了。有时候大热天累出了汗,手上又沾了点油墨,就会粘到印出来的纸张上面,影响到油印物品的质量与美观。如果这时不经意用手去揩汗的话,冷不丁就会把脸给你涂花了,让人瞧见就会笑话你这个大花猫。

油印之物是特殊年代的产物,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方面,它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印记,值得作为历史文物收藏起来。

图片
图源书友旧时月色图画难足

很久以前,我也曾经尝试着刻过钢板,可是缺少锻炼,又实践不多,常常出错,结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最后不得不放弃在这方面的发展。在那个时候如果能刻一手漂亮的钢板字,是相当有自豪感和优越感的,在别人眼里无疑是特别优秀和颇具才华的,父母脸上也有光彩。

怀旧吧,回顾历史,重温过去的生活,保持一种应有的沧桑感与历史感。它不会使人衰老,感慨的同时会给心灵带来别样的感受。回忆不只有美好,但它能让我们正视过去的不足,不断地吸取经验,在不完美中弥补一点遗憾。

泥人张

作者:冯骥才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稀土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制胜武器?

这个话题也是研究了很久,大量查阅论文期刊以及研报,还到外网找了不少资料,此外还联系到了中科院的师兄,澄清了几个问题,这个过程比玩《文明 6》都肝,不过我自己觉得已经弄明白了不少,给大家汇报下。本文务求客观,通过我国稀土的发展历程,不黑不吹展示现在到底是个啥情况。

1 啥是稀土?

小伙伴们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都会接触到化学这门课程。为了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大部分老师都会讲一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有一天在家里睡觉,难得地做了一场好梦,门捷列夫梦到了元素的排列顺序,醒来后麻利的整理成一张让自己流芳百世的 “元素周期表”。

但是门捷列夫的好梦却成了小伙伴们的噩梦,因为整张元素周期表实在是又多又难记,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这张表里大多数元素和我们日常生活都没啥关系,也就氮、氧、钙、碳、铝、铁之类的和生活有比较强的关系,越往后就离科学越近,而离生活则越远。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虽然元素周期表后面的那些元素,又晦涩还长得贼像,放在一起非常容易脸盲,但是没有它们,科技的发展绝对到不了今天这个高度,而且现在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越往后的元素,质量越大,而且基本上都是金字边,好多朋友都是被元素周期表教育的认字只认半边。虽然这些元素很少有单独的应用于生活中,但是与别的元素小朋友一牵手,就能表现出优良的特性并被广泛的应用。

咱们今天聊的,就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从 57 到 71 的一堆元素,也就是下边这些:

1

需要注意的是,那个重稀土比轻稀土重要得多,而我国重稀土主要在南方出产,在全球占比也非常高。

这些材料整体是跟高科技强相关的,科技越发展,对这些东西的需求也就越大,咱们举个例子。

大家前段时间肯定听说过吧,一根坦克炮管只有五秒钟寿命,好在炮弹在炮管里穿过的时间非常非常短,0.006 秒那么短,所以也能打千把来次。稍微打快一些,弄不好就炸膛了,成这样了:

image

目前,世界各国的大口径厚壁炮钢基本采用碳镍铬铂系合金钢,再加入稀土元素,可以大幅提升枪膛的韧性和强度,现在能挺五秒,早些年连这都不如。当然,这些东西也不能闭着眼使劲加,如果加得太多又会变得很脆。就像是在铁里加碳会变硬,但加过量了就很难加工,成为铸铁,只能当支架和垫脚。

当然了,炮管是最基本的需求,稀土元素广泛应用于永磁发动机,工业催化剂,微波通信,那些巨贵的相机镜头,储氢罐,核燃料棒,汽车电池,导弹雷达飞机等等,都得添加这玩意。

整体上,产业越是高端,越离不开这些东西,所以这玩意以前叫工业维生素,现在叫 “新材料之母”。

2 我国艰难的稀土之路

大家经常听说,中国供应全世界 70% 的稀土,不少人还以为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的 70%,其实不是,稀土储量中国占世界 37% 左右,尽管已经非常非常高了,毕竟紧随其后的巴西越南加起来才 36%,但是没有 70% 那么高。

上文提到的那个重稀土,非常重要,中国占了 40% 左右。我国现在主要是提纯冶炼厉害 ,其他国家的也得送到中国来冶炼,这就是为啥中国能供应 70%。不过这条路走得是非常非常艰辛。

改开后我国一度开采稀土非常疯狂,因为当时需要大量的外汇购买西方的机械和装备,而中国能拿出手的出口创汇产品并不多,稀土就是其中之一。而且那时候中国技术底子太差,而稀土往往用在高端产业上,中国用不着,所以出口也就有点肆无忌惮。

不过稀土不是想卖就能卖,被挖出来的时候是稀土矿,需要把稀土氧化物从矿中提取出来才能卖,当时日本控制着相关提纯技术,中国想搞也费劲。

好在有 “中国稀土之父” 之称的徐光宪在 1975 年已经提出了串级萃取理论,随后带队攻关后,技术取得了突破,中国这边可以从稀土矿中分离氧化物,这才开始被卖到国外创汇。

下图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我国的白云鄂博矿,以前当铁矿挖来着,因为开挖那会儿中国还没有稀土分离技术,只好当铁矿挖了,直到 2016 年才转型成稀土矿。图是我从谷歌地图上截的,看到那俩大坑没,以前是两座山,现在挖成了俩大坑。

image

那时候天天想着赚外汇,赚了外汇去买国外的生产线和大型机床设备,根本没想长期的事,毕竟眼前的问题还一大堆。所以国家搞了各种政策鼓励出口,甚至给出口退税,激励大家都去想办法挖稀土卖出去。这种情况下,无数的大小企业作坊都去挖矿,甚至赔本卖到国外,等着政府补贴。

这种情况下,外汇倒是赚到了,但是毛病也很明显,中国这边企业恶性竞争,竞相出口,导致国际市场供大于求,我国竟然自己把售价给打了下来,所以那些年有个说法,说我国把稀土当土卖。

后来学者们总结那段时间的开采状态,称为 “小,散,乱”,最大的毛病是乱,政府自己也不知道下边的人在干啥,反正到处挖,有矿的地方就在挖,甚至有人在后院搞了个坑也在挖,不少人真的是家里有矿。

当时西方国家都看出来了,中国这是明显在贱卖,所以大家都疯狂囤积,到底屯了多少,也没人能说得清楚。有种说法说日本存了足够自己使用三十年的稀土,这可能是早些年的估计,因为那时候全世界对稀土的消耗跟现在没法比,需要大量消耗稀土的行业最近几年才出现,日本应该没储存这么多。

上边做规划的人知不知道这样做很不划算?当然知道了,不过也没啥更好的办法,中国这个国家基本啥都缺,最缺的还是美元,毕竟跟西方那么大的差距 要补充,就需要大量的外汇去购买技术和产线,实在是没钱,基本啥都干。

加入世贸后,中国开始给西方搞来料加工,尽管是低端制造,不过那时候只要能拿到外汇就谢天谢地了,有了外部输入后,我国开始整合,随后有了我们知道的一波大发展。

也正是因为中国那些年可以出口低端制造业的产品,我国不再需要卖稀土创汇了,毕竟中国能拿出手的资源并不多,开始思考长期规划。所以从 2003 年开始,政策逐步收紧,开始主动控制出口。

这些年遭到大量批评的,就是 2003 年之前的政策,客观地讲,当时确实也是没啥办法,毕竟急需外汇的情况下,只能这么做。不过客观地讲,改进空间很大,最起码应该避免自己相互压价。澳大利亚这一点做得就强太多,作为一个资源国,对外卖资源一直都是极少数几个公司在卖,最起码不会自己跟自己竞争。

中国这边其实一直都有这个问题,之前那篇文章里提到的铁矿石,也有这类问题,我看今天中钢协又在发文号召大家不要恶性竞争,买铁矿的时候竞相拉高矿价让澳大利亚赚钱,卖钢铁的时候又竞相压低钢价让国外赚,实在是一群奇葩。

而且大家要知道,卖小麦肯定不如卖面粉赚,卖面粉不如卖面包,卖面包又不如卖提拉米苏。中国早年搞的主要是 “粗加工”,卖的基本是原料,没啥附加值,想议价也难。

所以在 2003 年之后,国家的导向也变了,以前只要出口创汇就行,从那以后开始控制配额,每年只许卖这么多,你们看着办,自然有厂子想着要不提高点技术含量,能多卖点钱。也有不少人开始走上了走私之路,疯狂偷摸开发然后继卖。

而且稀土挖掘和提纯非常污染环境,有些矿有放射性,早年搞出来很多悲剧。比如把分离提纯的废水直接排到河里去,问题是周围的灌溉和人畜都用那些河里的水,出现过好几次整村迁徙,因为他们那里的水不能用了。

所以说把这些事都理解了,就能明白为啥我国现在搞 “环评” 这么积极。中国企业以前往往不顾及环境和人员安全瞎生产,成本倒是低了,不过这样以牺牲自己环境为代价的生产进一步压低了整体价格,相当于用自己的长期利益给西方省了钱,非常非常不划算,早年没办法只能那么操作,这几年不可能再放任了。

稀土工业也一样,整顿过好几次,比如要求淘汰落后的提纯设备,禁止了初级产品的出口,而且大规模打击走私。

不过这番操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那些年跟黑煤窑一样,稀土企业也是到处私挖,毕竟挖矿成本低,挖出来就能卖掉,巨大的利润非常吸引一些人以身试法,也很容易腐蚀监管者。

国际上稀土开采成本非常高,因为西方环保方面非常严厉。中国国内的成本却很低,低的原因大家也知道,我们那些年完全不顾及环境问题。既然成本低,稍微给个价就能赚,所以走私屡禁不止。

由于产量太大走私太多,价格逐年走低,全球其他的原材料都在不断上涨,比如铜,铁矿等等都在涨,而稀土价格却在不断走低。

这个走私有多夸张呢?国家自己出的稀土白皮书里说,2006 年至 2008 年,国外海关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稀土量,比中国海关统计的出口量分别高出 35%、59% 和 36%,2011 年更是高出 1.2 倍。各种走私方式五花八门,有用车直接拉到边境的,有伪造文件,把稀土假冒其他材料的。

所以控产方案落实下去非常费劲,一直到 2011 年,这一年应该是稀土走私最严重的一年,从这一年之后才开始下降。不过走私这事一直持续到近几年,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了。

产量下降后,稀土企业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只知道贱卖了,他们开始琢磨怎么提高产品单价,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企业的稀土冶炼和提纯技术开始大发展,专利一年比一年多,到现在为止,中国在相关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专利比其他国家加起来都多。

这过程中有个插曲,中国搞出口配额这事还被美国欧盟告到了 WTO,说我国扰乱市场经济,这个案子在 2015 年以我国败诉结束,从那以后,政府不能再限制出口配额。不过好在那些年政府正在把中国稀土企业整合成六个稀土集团,而且大范围 “打黑”,所以取消配额后,稀土产量并没有再往上飙升。

有不少小伙伴听不懂一个词,叫 “供给侧改革”,现在大家听懂了吧,这个词意思很多,其中一个就是降低我国的低端供给,这玩意既不赚钱,也没啥技术含量,空耗人力资源,还经常自己跟自己打价格战。

我国以前的模式实在太粗放,经常自己打自己。而且由于搞的都是些低端出口,把矿挖出来随手提纯下就卖了,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比如重金属严重污染了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成了废水。需要的是工人,而且是不怕死的工人,因为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毒气,一般人还不大敢去。其实相当于把成本让社会承担了。

这类企业根本用不着大学生什么的,这也是为啥相关工业专业的小伙伴怀才不遇,看着同学去互联网,同一个学校毕业,自己的工资只是人家的一个零头。

这些年通过环评关掉了很多企业,剩下的企业想活下去,就得搞点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出来,这也就有了研发动力,现在几乎所有企业都开始搞研发,毕竟只靠压低工资污染环境搞生产的路线已经到头了。“科技人才” 这个说法也才有了意义。

大家一定要相信一点,如果可以的话,企业恨不得永远去做低级矿工,永远生产低级产品,毕竟压低成本和通过研发提升附加值这两个盈利模式,大家永远选第一个。所以现在有点压力也不是坏事。

3 稀土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现在的稀土提纯和冶炼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中国稀土出口世界第一,进口也是世界第一,现在美国的稀土也要送到中国加工,然后才能用。

这也是为啥贸易战的时候,不少人说稀土是中国的一张王牌,这个说法确实没啥问题,因为西方国家无论如何也没法再短期内搞出这么大的加工产能出来,我看了好几个说法,美国那边要是想重建提纯冶炼相关产能,可能需要八到十五年。

只是这张牌不能随便打,一打就是长期的,因为美国那边也有储备,具体储备了多少我也没查到,所以一旦这张牌扔出去,可能要持续好几年才有效果。

不过也有几点需要注意。

这些年国外也开始布局稀土的加工和冶炼,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现在这种状态本身的不稳定性。所以我国的这种优势不会保持太久,而且我国也不可能跟他们继续玩价格战。

既然没法搞价格战,那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上发展,搞深加工,现在技术有一定的领先,那干脆再拉开一段距离,而且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然长期看来既挖光了矿,又破坏环境,而且还会把大量的人搞出慢性病,这些将来都是社会的负担,总账算下来说不定根本没有任何效益可言。

除此之外,我们反复说了,越是高科技,越需要稀土,前些年这种稀土大量出口的模式本身就不对,说明我们的制造业依旧太低级,用不着这么多高端材料,所以只好卖掉。

现在有个很好的趋势是,现在的生产出来的稀土大部分都被我们自己用了,查了下资料,中国生产了全球 70% 的稀土,消费了全球 57%,也就是说,中国生产的绝大部分都自己用了。

这说明我国现在高端制造发展的势头很好,而且这些稀土有了更高的附加值,而不是以 “矿” 的形式被卖掉。

今后的趋势肯定是中国不断提高深加工的技术,让稀土在国内就消耗的差不多,降低出口量,拉高价格。而且还要继续整合整个行业,整个领域里只剩最后几家,对外好议价。

4 尾声

看完这篇,大家应该更懂国家现在为啥搞 “环评” 和 “去产能” 了吧。

中国现在整体是处于一个尴尬状态,生产的大部分东西太低端,而且自己这边厂子还多,互相往死压价,最后也卖不上什么价。

高科技产品又需要进口,问题是这些企业都特别少,人家说不卖就不卖,如果可以卖也随时提价。

可见去产能和高端制造,其实是一个闭环,降低低端供应,增加高端 供应,只有这样,才能消耗掉这些原材料,不再卖到国外让人家生产高端产品卖回来,也能实现从面包到提拉米苏的质变,只有那一天 ,我国才能从卖原料和低端生产的这个圈里出来。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通过手机电量拆穿男友伪装

我的前男友是一个身材、长相、学历、收入尚可的男生,这个故事发生在他毕业的第一年,他刚刚入职一家大型国企,内有叔父举荐,外有专业素养加持,前途一片大好。

我们在一起也有两年多了,大体看来各方面都没什么不妥,唯独一点也是最严重的一点,他不太老实。

这个不太老实怎么解释呢: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各方面没什么大问题,大体上三观契合,兴趣相投,可同去偶像的演唱会,也可同去找匿于市井窄巷的酒馆。也时常结伴出游,曾登五岳访名山,也趁雨季泛轻舟。见彼此父母,皆知己知礼,是亲戚邻里都祝福的一段姻缘,也到了择良辰待吉日,领证办酒的境地。

但是我们不在一起的时候,他玩的花样就有些多了。

我知道他是某异性交友APP深度活跃用户,我一直自我安慰,也一直觉得他有贼心没贼胆。

说来事发之前,我没有直面遇到过,所以一直没有正面交流这个问题。

直到发生了一些事情。

某个周五,他告诉我要去省会城市参加一个会议,周五下班以后出发,会议定在周六早上。他周五下午乘六点多的高铁去了省会城市,我没多想,以为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出差。

他走的时候和我截图了购买火车票的手机页面,我看到他手机电量还剩百分之六十。

一个半小时的高铁很快抵达,大概八点,他在去宾馆的路上和我报了平安,接着告诉我手机没多少电,不多说了。

接下来我去忙自己的事情,晚上十一点睡觉前给他发晚安,他没有回复。

我有点疑惑,他平时不会这样,我猜大概是在洗澡,没多问便睡了。

一夜无梦,早上七点看手机,凌晨两点半他给我回的信息,果然说去洗澡了没看到,让我好好睡觉,做个好梦,还有晚安和么么哒的表情。

早上七点半我回复他,什么时候回来呀,票买好了吗?

他回复我截图,我看到他手机电量还剩百分之二十二。

我记得他说昨天下了车手机就快没电了,电量从六十到二十二,看起来是一晚上没充电的。他平时很介意手机电量低,睡前也有充电的习惯。

这个特别贪睡的人,半夜给我发晚安和么么哒,还附有标点和表情包,凌晨时分他还没休息,看起来还比较清醒。

我猜应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像是半夜醒来。如果半夜醒来他会继续睡。

外出开会,难道不应该吃了晚饭刷刷知乎早点休息吗?应该是没有夜生活的一晚。

我猜,昨天下了车以后应该有一些忙碌的事情,使他没来得及给手机充个电。

从六十到二十二的电量变化,有可能他去忙着做什么了不着急充,或者不用手机,对剩余电量比较自信。

早上七点多我看到这里,觉得事情有趣了。

没错,我猜这个小伙子昨晚过得应该不太简单。

我不愿意被蒙在鼓里,也不愿意揪着问个不休,所以我决定自己动手了。

周末无事,我打开电脑,查看了他所有的社交动态。朋友圈没有更新,微博已经弃用三年,QQ空间早就关了,我有点无从下手。

然后我打开了知乎,点开他的头像,个人资料没有更新,但感觉好像有一丝异常。

关注他的数量加一,他关注的用户也增加了一位,但是倒叙查找,没有找到眼生的ID,往下滑了一页才看到一个用自拍当头像的姑娘。

事情发展到这里我就明白了,他最近和这位姑娘互相关注,但是把这位姑娘藏在许多已关注很久的用户前面。

简单来说就是倒叙取关用户二十位左右,然后关注这位姑娘,接着再把取关的用户一一添加回来。

我们都有看彼此知乎动态的习惯,所以他做了这项隐藏。

不留心数字变化还真看不出来。

知乎用户大都了解一个常识,粉丝数量不多的用户互相关注,大概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彼此相识的朋友,第二是由于这位用户的某个动态很有趣。

这时候我觉得事情的发展很有趣了,我想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我点了姑娘的头像进去,用户名看起来很像自己的大名,个人简介提到了所从事的职业,头像是一张有猫耳朵和熊鼻子点缀的自拍。关注用户七十余位,关注她的有两位,其一便是我前男友。动态集中在近三个月内,近一个月内有五个回答,赞同数与评论数寥寥,以爆照类问题为主。

昨日的动态是关注了一个和腰窝有关的爆照类问题,最后一个回答也正是关于这个。

回答发表的时间是周六凌晨两点,内容很简单,有两张完整的裸背图,腰窝隐隐若现,值得一提的是,腰际还有一处纹身,不得不说十分性感。

但从拍摄角度来看,不是自拍。

巧合的是,周六凌晨两点,我前男友也没睡,还比较清醒地给我回了微信。

我返回查看了这个题目的描述页,关注的人并不多,只有43人。

接下来我看了她近一个月内的其他回答,基本以爆照类问题为主。

我分别看到了她的腰窝,酒窝,锁骨,双眼皮和其他角度的自拍。从回答的发布顺序来看,基本是先关注大话题下的小问题,然后写回答。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问题都不是大话题下的热点问题,我推测应该不是知乎给她推送了这个问题,而是她有了照片,需要搜索一个问题,来爆照。

我在关于她酒窝、锁骨、双眼皮等近一个月内爆照类回答的评论区,都看到我亲爱的前男友评论,基本没有文字,只有一个卖萌的表情。相同的是,他都没有给这些回答点赞,只是写了评论。

有一瞬间我突然明白很多知友说的,不敢点赞就写个评论吧,是怎样的心情。

最巧的是,这位姑娘资料里写的常驻城市就是他出差的城市。

事已至此,我觉得越来越不简单了。

我现有的信息是,这位姑娘的知乎ID(如果是真名的话)、她的相貌特征、她常驻省会城市。以及她爱美、喜欢自拍、乐于在社交软件展示自己的性格。

周六这天凌晨两点,她和我前男友同一阶段都在活跃状态。

目前我只知道这么多,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我陷入了僵局。

我下床给自己倒了一杯水,考虑下一步做什么。

没有思路,我重新打开微博,输入了她的知乎名称,在用户一区,向下滑了一页后,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头像,正是那位姑娘在知乎用的头像。

微博的用户名是知乎ID加一个英文名。

动态内容乏善可陈,以化妆品抽奖和自拍为主。自拍基本在知乎回答里看到过。

有趣的是,她最近的一条微博,发布时间是周六凌晨一点五十五分,有腰窝纹身的裸背图和蛋糕图,配字是祝我生日快乐,下附有一个定位。

省会城市某连锁快捷酒店火车站店。

我放大两张图片,观察背景,看到了该连锁快捷酒店的内饰环境,招牌橘色灯和米黄色墙壁。

那么现在来看,基本可以确定的是,这位姑娘周六这天过生日,在火车站附近的连锁快捷酒店庆生,应该不是一个人,同行人当天给她拍了照片,即有腰窝的裸背图。

我继续往下滑,看到了她经常使用的定位,确实在该省会城市。

她就读的大学是某省林业大学,原创微博内有自拍、美食、模棱两可的情绪内容、看起来不知道单身与否的情绪内容。

打开地图,我输入她的校区地址和该连锁快捷酒店,相距7公里有余,地铁并不直达,需要换成公交,因有路段维修,驾车也需要绕行。

从交通的便利性角度来看,我相信她如果仅是为了找个酒店庆生,不会选择这么远的宾馆,相反,他就在附近的火车站下车,开会地点也在火车站附近。

我记得他说过,为了方便出行,住宿定在车站附近。

得到地点信息后,我需要更多和时间有关的信息。

接下来我统计了她一天内发微博的数量,根据时间段制作对比图表。

这位姑娘的微博更新频率很高,根据三十天样本数据显示,除去原创内容,每日转发抽奖二十条有余,更次时间从早七点到晚十点。

其中,早七点至八点,晚九点至十点数量较为集中。根据作息时间推测,是刚起床和快入睡的时段,动态最多。

数据结果显示,这位姑娘近一周的微博平均更新量为二十四条/每天,但周五这天只有三条,其他日期保持在二十六条以上,周五这天最少。

几乎可以推定,昨天这位姑娘有一段时间没有登陆微博,在忙碌庆生事宜,出现了一段社交空白。

接下来我找到她的大学贴吧,输入她的名字,看到了一张校医室开具的病例诊断,学校、人名、专业都对的上,发帖人的用户名是她的名字加英文名加日期,正是周六这天。

我顺着贴吧把她发过的帖子都找了出来,从高中在贴吧和男生表白,到大学和男朋友公开秀恩爱,争吵。不到两个小时,我看了个全。对她的性格也算是有了个大致了解。

一上午的时间哗啦啦就过去,我叫了个外卖边吃边想下午做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无从下手的感觉依然强烈,喉咙发紧,心悸手抖。

我几乎硬着头皮想找出来和我的猜测不一样的证据。

十二点半,我在官网找到该连锁快捷酒店的订房电话,打了过去。

————————

我:您好,我昨晚在这里住的,退房的时候充电器好像落在房间了,请问打扫卫生有看到吗?

客服:女士请问您的房间号是多少呢?

我:具体的房号记不清楚了,我的名字是XXX(那位姑娘的姓名)

客服:女士请问是用您的姓名预定房间吗,可以提供一下手机号码吗?

我:(听到这里我心情复杂,声音颤抖)用的是我男朋友名字,是XXX(前男友姓名),手机号码是XXX(前男友手机号)

客服:好的女士您稍等,我问一下XXXX房间的保洁阿姨。

————————

我返回知乎,找到了那个和腰窝有关的回答,评论区有一条评论问:在腰上纹身疼不疼?

她回答:不是纹的,是纹身贴贴的,当天洗澡就掉了。

事已至此,我再也骗不过自己。

没错,我准备择良辰吉日嫁与的男朋友,和一位姑娘在酒店庆生,拍下了有腰窝的裸背照片。凌晨一点至两点他们尚未休息,彼此清醒,共度良宵。

那么下面

让我来按照时间顺序总结一下事情的发展:

1.我的男朋友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了这位姑娘,知乎上相互关注,近一个月内,在她的回答下仅留言,不点赞,且为她调整了关注列表的人员顺序。

2.这位姑娘常驻省会城市,周五这晚庆生,我男朋友周五下午正好去省会城市开会。

3.周五下午动身,提前预定酒店,为了方便出行,没有预定这位姑娘学校附近的酒店,而是选择了火车站附近的连锁快捷酒店。

4.下车到达酒店后,和我说手机电量不足,此刻应该已经见到彼此,不便一直用手机和我联系。他们晚上一同吃饭,给蛋糕拍照,给裸背拍照。

下车后至凌晨两点,他们都出现了时段相对一致的社交空白,说明这段时间两个人在见面,且都没有用手机(我男朋友的手机电量按照时间递减,这位姑娘的微博没有更新)。

5.周六凌晨两点,他们在同一时段内出现社交活跃信息,他回了我微信,和我说晚安么么哒。

她发了微博,文案是:祝我生日快乐,在知乎答题:有腰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动态时间一致,应该是由于某件共同的事情做完了,同时拿起了手机。

6.周六早晨七点,我看到他凌晨两点给我回的消息。

7.周六午饭之前我查了一些消息,午饭后给酒店前台打了电话,确认他们周五入住同一间房。

8.根据这位姑娘的说明:纹身的有效性为一天,可以推测纹身不是提前贴好的,照片是周五当天拍摄的。一个女孩子在过生日当天,要做一件时效性只有一天的事情,三月份还不是穿露脐装的好季节,纹身贴在后腰这个位置,我猜大概是有什么特殊的人要见。

我的推理过程就到这里。

9.我很珍惜他,也很在乎他。

我从来没有想到,证据法学与侦查学教授教会我的本领,有一天会用在这样的场合。

我猜大多男生都会喜欢大智若愚,没那么多心眼的姑娘,不是古语有云:水至清则无鱼。

如果我本身压根不知道这件事,我和他必定还是恩爱情侣。

所以我选择暂时不提此事。

他出差回来以后,我们如胶似漆,恩恩爱爱。

只是我们再也没有亲密接触,他每次亲我,我都会下意识躲。

10.两周以后,他告诉我又要去省会城市开会,我查看了那位姑娘的微博,大概是又要见面。我等他周末回来,去火车站接他,听他抱怨拥堵的车厢和冗长无趣的会议。

还没等他说完,我打断他,提了分手。

他一脸疑惑问我为什么,我反问他,XXX(那位姑娘)的腰窝好看吗?

11.他先是沉默,然后说对不起,只是交友APP认识的,只是玩玩。

12.我看了看他,没有说话。

艰难地去路边打车,哭声吓到了出租车司机。

13.今天是2019年4月24日,我们分手760天了,最难过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14.仔细回想,我是真的喜欢过他,在一起的甜蜜与默契不可言说。

可后来也真的喜欢不下去了,因为伤了心。

这其中的挣扎,外人不知道。

15.希望看到这里的你可以珍惜眼前的人,如果可以,伸手抱一抱TA。

在TA很在意你的时候,也请你在意TA;

如果真的感到不合适,也请你告诉TA。

可以不爱了,但至少要坦诚。

16.你偷偷对不起TA的事儿,TA有可能知道,也有可能不知道。

有可能像我一样,是个心思缜密专业课优秀的小柯南,也有可能只是一个大大咧咧对你好的没了边儿的傻姑娘。

不管是谁,人心都是肉长的,都会难过。

很感谢大家听我讲完这个揭伤疤的过程,写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很平静,我就知道自己已经好了很多。

最后祝大家好 ,一辈子都不要有这么精彩的推理经历。

——————后续————

很多小伙伴追问我后来怎么样了,打车离开以后就分手了吗,还有问我后来还有联系吗,那我补一下后续。

其实因为舍不得,打车走后联系方式还没拉黑。

我走以后的第二天,他给我打了一通很长的电话。

他和我承认错误,表达歉意,斥责自己的过分行为,言辞恳切。

总之他说,只是出去走了趟肾,并没有动心。他依旧爱我,心里有我,想娶我回家。

我问他为什么有第一次还有第二次,还是同一个人?

他解释,这种事总觉得没被发现就永远都是第一次,侥幸心理。

再后来他和我讲了开放式性关系与灵魂伴侣,我认真地听完,其中有一句话记忆犹新:

人这一辈子这么长,有谁真正甘愿只和一个人分享身体呢,可以只爱一个人,但是身体就不必要了吧。就像去不同的美食餐厅打卡,不同的经历可以丰富人生,享受不同的感觉。

这一次换我沉默。

我没有想象中那样难过到心悸手抖,也没有跳起来大声骂他,真是个百里挑一的高品质人渣。

我没有指责他的观点,只是告诉他,我相信会有一个和我三观一致的人在未来等着我。

我不谴责这种性观念,只是不接受。

我只是不能想象,如果以后我结了婚甚至怀了孕,这个我们朝朝暮暮都在一起的男人,和别人纠缠不清,然后再回来拉着我的手说爱我,这不是我想要的爱情。

希望他和以后的灵魂伴侣用走肾不走心的方式爱着对方,但是不要用这种三观来折磨我。

也希望以后我可以和一个对忠贞有信仰的人相守到老。

借一句当下的话,我们因为五官相爱,但因为三观分开。

———————后续就到这里————————

回答刚写完的时候,有人问我如果他半夜没有心虚回微信,如果截图的时候没有带上电量,是不是就没事了?

其实并非如此,教授说过,一件事情只要发生过,企图掩盖就需要把所有的痕迹都藏好,而发现这件事情只需要一个痕迹就够了,哪怕是掩盖线索的痕迹。

如果我没看到电量或者没收到半夜的微信,这个推理也只会晚一些而已。

来源:知乎

刹帝利们已经放弃印度了

仿佛突然在一夜之间,印度这个国家就因为新冠疫情的全面失控,而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进入今年 4 月,在全球抗疫形势普遍见好的情况下,印度日增的新冠病例,最高却突破了 40 万人,累积确诊病例已超过 1600 万人。

全国医疗资源几近告罄,呼吸机和氧气严重不足,无数患者被医院拒收,在痛苦中挣扎。

1

在互联网上,一位 65 岁的印度记者 Vinay Srivastava,直播了自己死于新冠肺炎的全过程。

而直到他的手因缺氧而发黑,也没有等到任何有效的医疗救助。

在黑市中,一位新冠重症患者花了 1 万卢比(约 880 元),以比原本高 10 倍的价格,买了一小罐救命用的氧气,结果到家却发现罐中空空如也,几小时后,这名患者离开了人世。

在新德里,由于死于新冠的人过多,火葬的露天柴堆,全天 24 小时不不停的烧着。

而在恒河里,每天都有数具尸体被冲上河畔,尽管印度的官员一再否认这些尸体与新冠有关,但它们究竟为何被抛入这条圣河,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印度为何会走到这步境地?

这个拥有着 13 亿人口的国家,真的是在一夜之间,就被新冠病毒所击溃?

如果将时针回拨,从去年疫情刚刚爆发的那个节点向后看去,你就会发现,印度这次的防疫失控, 并不是一个所谓的突发事件,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必然崩坏。

和现在截然相反的是,在疫情刚刚开始在全球蔓延的时候,印度曾因应对及时、隔离迅速,一度被一些媒体视作是抗疫的模范国家。

到 2020 年的 3 月 24 日为止,印度的新冠确诊病例仅有 536 例,与此同时,莫迪宣布了为期 21 天的全国封城计划,从宣布到执行,中间只隔 4 了个小时。

这是一个看似合理,但实则影响深远的政策。

因为对于新德里、孟买的那些做 IT 和金融业白领而言,这个计划仅仅意味着,他们将开始大半个月的居家办公。

而对于那些做建筑工人和人力车夫、薪水微薄的进城打工者而言,这个计划却意味着, 他们将突然面临长期的失业困境。

由于失去了经济来源,大量底层的打工者不得不开始逃离城市,踏上了返乡的路途,或是步行,或是乘坐拥挤的交通工具。

・回乡的人们

于是,各大城市里一片死寂,交通要道上却人头攒动,而这些返乡者又有多少是新冠病毒的携带者,这就无人知晓了。

在返乡途中,有一名 12 岁的女童工由于体力不支,死在了返乡的路上,政府给了她的家人 10 万卢比(约合 8800 元人民币)作为赔偿。

3 月 29 日,总理莫迪在的广播里向穷人们道歉,请求他们 “再忍耐一下,就能战胜新冠”。

而这一忍,就忍到了 6 月初。

伴随着全国封城的时间被一再延长,生活在贫民窟里的那些人们的心境, 从担心病死转变为了害怕饿死。

像孟买塔拉维这样人口比较多的贫民区,被政府限制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穷人们,靠领慈善组织的救济勉强度日。

・印度古尔冈市贫民窟

而在印度其他某些低种姓的生活区,政府甚至连救济品都没有发放,仅仅是将之封锁,就让里面的人自生自灭。

・B 站 up 主 “印度三哥 MANU 马怒” 在街头的采访,因为拾荒者太多,空瓶子收购费用都降了

毕竟在 2008 年 8 月印度比哈尔邦的水灾中,那些低种姓贱民的集中地,就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任何援助,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2008 年比哈尔邦水灾

多数穷人害怕因为被隔离找不到工作了,所以对核酸检测极为抗拒,觉得 “没确诊就没事”。这也被许多外媒看做是印度低新冠确诊率的真正原因。

自封城以来,印度新增了 1.22 亿的失业人口,1200 万人陷入到了 “极度贫困” 的生活,季度 GDP 经历了 1980 年来的首个负增长,而 6 月的一场飓风和一场蝗灾更是对农业造成了重创。

再这样下去,经济必将崩溃,莫迪政府陷入了一个两难困境。

是让穷人们饿死,还是让穷人们病死?

在考量了各种宏观指数后,莫迪政府选择了后者 —— 在进入 6 月后,印度开始逐步解除对部分行业的封禁,而新冠的确诊数目,也很自然的开始激增。

7 月 17 日,第 100 万例确诊。

8 月 6 日,第 200 万例确诊。

8 月 23 日,第 300 万例确诊。

……

新冠开始在这个国家全面爆发,而用来对其阻挡的,则是印度孱弱的医疗系统。

印度的医疗可以被分为公立和私立两个部分。

公立医疗的覆盖范围广,便宜但水平和资源极低,主要服务于广大穷人和中产阶级。

私立医疗的覆盖范围小,贵但水平和资源高,主要服务于印度真正的有钱人。

在印度,每 2000 人会分到 1 个床位。而在所有的床位中,只有三分之一属于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只拥有全国 20% 的呼吸机,2017 年,戈勒克布尔县的一家公立医院因为没有氧气可用,导致在 72 小时之内有 61 名儿童死亡。

这样一套差距极大的医疗系统,显然无法应对一场全国性的疫病。

从 6 月开始,印度的医疗挤兑便开始愈发严重,口罩、呼吸机、制氧机等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与治病有关的瑞德西韦在黑市上被炒高了 6 倍,30 岁的新冠孕妇在被 8 家医院拒诊后惨死街头。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就一无所有的穷人或是选择了玄学,通过蒸汽和牛的屎尿来治病,

・身涂牛粪的印度人

或是将命运交给了宗教,用听大师布道,焚烧 “病毒恶魔” 的方式来对抗新冠(当然,这反而引发了更大的聚集)。

・病毒恶魔

穷人遭完罪后,轮到印度的中产阶级。

在封城期间,这些坐办公室的印度人缩在家里,在推特上参与 “新冠圣战(Corona Jihad)” 话题的讨论。

他们甚至将新冠病毒的传播,怪罪到那些擅自集会的穆斯林头上。

封城解除之后,医疗挤兑开始出现,中产们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许多公立医院的资源已经枯竭了。

惊慌的中产赶紧花钱、托关系,想要挽回自己的体面、健康。

可这一次,一切都失效了。

一位职业是资深律师的新冠患者,在患病后动用各种关系和金钱,却连私人医院的一个床位都订不到。

一位 53 岁、女儿在私立学校读书的税务顾问,在自己家里发着高烧,痛苦死去。

你富裕,但你拿不到氧气,你有关系,但却弄不到呼吸机。

病毒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印度中产的 “抗疫幻梦”。

而略显讽刺的是,与这些中产对比,生活在贫民窟里的穷人反而要活得相对好一些。

比如孟买的三个贫民窟,由于在疫情的初期就被限制行动,严加管理,再加上长期拥挤恶劣环境所造成的感染加速,最终反而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群体免疫。

2020 年 7 月,根据印度大孟买市政公司 (BMC) 的一项调查:

57% 的贫民窟居民,已经获得了新冠的抗体

那印度那些占据了全国财富 70% 以上的富豪们,此时又都在做什么呢?

2020 年 7 月,当印度的医用口罩已经在黑市上被炒上天价时,印度富豪库哈德用黄金打造了一个重为 55 克的口罩,而目的则是为了在市场上吸引别人拍照。

2020 年 12 月,在一场线上活动中,印度首富安巴尼对扎克伯格说: “新冠危机真的太宝贵了,绝对不能浪费。”

2020 一整年,5,000 名百万富翁离开了印度,以投资的方式获得了其他国家的公民身份和居住权。

与此同时,马尔代夫的第一大旅游金主,也由中国人变为了印度人。同样在 2020 年,6 万多名印度的宝莱坞名人和富豪乘坐着喷气式飞机来到这里度假,享受阳光和海滩。

而至于印度国内的疫情,我们并没有找到太多跟 “本国富豪捐助抗疫” 有关的新闻,倒是有一条 “富豪阿齐姆・普雷姆吉(Azim Premji)捐款 5000 亿卢比用于对抗新冠” 的新闻在印度的社交媒体上疯传,后来被证实,该新闻是假的。

这也不稀奇,毕竟在疫情之前,在印度国内的各种捐款中,也只有 10% 来自那些超级富豪们。

当然,捐钱的人也不是没有,GOOGLE 和微软的美籍印裔高管们,就向印度政府捐出了上亿卢比,还积极游说美国国会救援祖国。

而这,大概是由于在硅谷,种姓制度的枷锁可要比在班加罗尔松得多。

看完以上这些,再来看 2021 年的这一次疫情大爆发,你应该就会意识到, 这次的失控其实就是一场 2020 年印度抗疫的 “昨日重现”,只不过它更加极端,也更加悲惨。

今年一月,确诊人数的下滑、疫苗研制的成功、再加上计算机模型的推演让印度政府,错误的认为疫情即将终结,而大大放松了和防疫有关的工作。

到了一月末,印度甚至开始给东南亚的其他国家赠送疫苗,俨然一副战疫成功的样子。

自然,松懈的代价便是一场剧烈的反弹,自 3 月起,一波更为严重的疫情再次重创了印度:

火葬场彻底饱和,一些城市开始出现街头焚尸;

之前几乎不会中招的明星,富豪和高官,也成了新冠病毒的宿主;

・3 月末,印度国宝级影星阿米尔・汗确诊为新冠

之前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此时更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由于氧气供应不足,更多的医院开始拒收患者

于是乎,大富豪和大明星再度出发,逃往英国、马尔代夫、迪拜,在他们的 INS 上晒出自己的游玩照。

・印度男星 Tiger Shroff 和女星 Disha Patani 在马尔代夫的照片

而这次中产也紧随其后,抢购私人飞机的座位。因为现在医疗资源已经十分紧俏了,去私人医院就诊比坐私人飞机逃亡更为昂贵。

至于穷人,他们则是直接躺平接受一切,开始恢复各种宗教集会,参加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大家都不戴口罩,任由病毒传播。

・今年印度教的大壶节,无数信徒涌入恒河,几乎没人戴口罩

顺带一提,在去年 3 月开始封城时,有 83% 的民众相信莫迪政府能带领他们抗疫成功,而今年 5 月,莫迪领导的人民党,在关键选区彻底完败。

这倒也好理解, 毕竟在疫情发生的这段时间里,3200 万印度人掉出了中产阶级的队伍,7500 万人成为了贫困人口,而伴随着疫情的持续,这两个数字还将继续扩大。

与此同时,印度各大主要制药公司的股价涨得飞起,大富豪的资产增加了三分之一,有人的资产从 220 亿美元翻成了 400 亿美元,有人则爬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

・富豪穆克什・安巴尼利用疫情的这一年,成功登顶富豪榜

从绝对理性的角度来看,印度富豪的出逃似乎无可厚非,毕竟资本向来是趋利避害的。

但当一个国家最精英的阶层,在这个国家最危急的时刻却将其弃之不顾,作为旁观者,这仍令我们感到悲哀。

毕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说法。

我们在历史书中看到了人性的两极分化,每当国家有难时,总有人会挺身而出,而那些临阵脱逃之人,最终也会被人民钉在耻辱柱上。

不过,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历史上出现过的那种精英仓皇出逃的场面,真的会在今天的印度得到重现。

于是,面对名为病毒的邪魔,婆罗门和刹帝利最终,还是遗弃了这片曾被诸神所庇佑的土地,只留下了吠舍和首陀罗继续忍受地狱的业火。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是如此。

来源:X 博士

我怎样学会了鉴别古籍版本

今天讲的是对中国古籍的版本鉴别。此外上世纪的出版物以及外文原版书也都有版本问题,要讲得另请高明。

我这个人基本上是自学出身。除抗战后期上高中二年级时听了吕诚之(思勉)师的”国文”、“本国史”、“中国文化史”、“国学概论” 四门课真正得益外,向顾颉刚师、童丕绳(书业)师学习也只是读了他们的著作。而且他们都不以藏书著称,诚之师有的尽是常用书,颉刚师书多,也懂版本,但仍是实用的,连明版都很少。所以我在版本上 更是全无师承,这里只讲我自己如何自行学习、自行摸索而掌握了这门学问。对大家是否都适用我不敢说,只能说是可借参考吧!

过去我常说懂版本能鉴别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卖书的,一种是买书的,当然这书都是指的线装古籍。最近想到还得加一种人即是在图书馆工作的,老一辈有赵蜚云(万里)先生、顾起潜(廷龙)先生,同一辈比我稍年长的有冀淑英大姊,自己都不藏书而成为版本专家,可惜他们都没有把经验写下来。

卖书的,我主要是指旧社会自己开旧书铺的。他们一般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学历大概相当于小学最多初中吧,十几岁时到旧书铺当学徒,老板也就是师傅教他们背《书目答问》,慢慢地训练他们收书卖书,满师后有的留下来当伙计,有的自行开店经营。不论老板、学徒, 都必须迫使自己学好这套鉴别本领,否则把明版书当宋版收进,宋版书当明版卖出,不上一年半载就得关门,学徒就卷铺盖。解放后旧书业不久就合营国营,有一段情况似不甚理想,因为工资反正一个月就那么多,不钻研也可混日子。这到改革开放后才有变化,现在又在出 人材了。这是大好事,否则经营古籍讲版本后继无人,可不得了!

再讲买书的,这是指我这种买书的,过去有些大富翁怕不行。他们是大资本家或大地主,钱多,买书即使贵了也无所渭,自己不懂还可请行家替他鉴定,自己的鉴别能力当然提不高。只有我们这种钱不多又爱书的人,总想用很少的钱买到很好很名贵的书,这样鉴别版本的本领就越练越高强。有时买起来像和书铺斗法似的,铺里没有看准,把好书当普通木子标了低价,我就不声不响地买下来,从书铺的行话讲他们就是“卖漏了”。例如抗战胜利前一年我在中央大学的南京部分读书,从保文堂买到陶湘影印《金石苑》所用的底本——徐钧所藏的原刻本,是被放在影印本一起标同样价钱为我买来的。又如50年代前期从上海来青阁以廉值买到《盾鼻随闻录》的咸丰刻本,这书光绪刻本已难得,咸丰本连解放初纪念太平天国时编印的书目里也未见著录。类似情况近年来也有,当然也不是经常的。北京有人说凡是被我看上了的书,售价都该比原标的翻一翻,那是夸大了的。

买书必须要真爱书,真爱书必须多少懂点书的内容,由爱其内容然后进而讲求版本。我是1925年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从幼稚园、小学上到初中二年级抗战爆发,逃难到老家附近江阴利港镇上读了半年《孟子》和几篇古文,对古书开始有兴趣。不久沦陷的常州城区秩序稍为平静,我曾约了同镇的一位中学生进城买点古书过瘾,其中有一部会文堂影印的胡克家仿宋本《文选》,字体很好看,使我幵始注意 版本的好丑。所以我买书最初是先着眼于内容同时兼讲版本,进而先讲版本但也要看内容行不行。结果是经史子集四部都有一点,和专收某一类的做法不太一样。

不论专收某一类,或四部兼顾,对四部书的基本知识总都得有一些。当年我是先看吕诚之师的《经子解题》,这是1939年我回常州城后在地摊上花几分钱买到的,是引导我步人文史领域的人门书。稍后买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还是常州旧书店传古斋的人向我推荐的,这书在今天当然不尽适用了,可还没有人编一部新的来代替它, 因为要编得真正文史兼通,而这样的人今天太少了。以后我还看过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及其读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后者是把清代学者对经史子集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读起来很有兴趣。这些对我后来研究学问有用,当时对买书也很有用。否则连这点基本知识都不具备,就颇有点像去买衣服却连毛料、布料都分不清,什么流行什么过时也不知道,岂不叫人笑话。

上面这些只介绍书名,讲点内容,进一步还得见见原书。我是从当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四部丛刊》下手的。这是一部专收四部要籍的大丛书,而且都是选用较好较旧的本子影印的。因为要用旧本,因而清人的经子新注没有收,“二十四史”因为想用旧本也没有收,以后另出了一套《百衲本二十四史》,《十三经》也只印古注不收《十三经注疏》,因为暂时没有更好的本子来替代通行附阮元主撰校勘记的本子,改为搜寻传世的单疏本印在《丛刊》的续编、三编里,还有大部头的类书等当然也无法收,此外四部要籍的较好较旧的本子大体都收在里面。我起初还见不到全部的《丛刊》,好在旧书店里多少有些零种,还弄到一本注有版本的《四部丛刊书录》。当时我是十四五岁,记忆力好,加之是影印可以见到原书的真面目,形象化的东西更加记得牢,这样我就把四部要籍加上重要的好版本包括若干宋元明本都大体掌握了。

附带说一下,当年中华书局为了和商务印书馆竞争,用所谓仿宋的铅字排印了一部《四部备要》。大概主持者对版本不很内行,又为了节省成本费用不去访求旧刻本好版本,尽用当时通行廉价的局刻本以至石印本,清人著作也常用翻刻本,多年前我的一位研究生曾写 过《四部备要版本勘对表》,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一集上,勘对出这《备要》自云用什么版本和实际作用的版本多不相符。不过当时的中华并不完全等同于今之中华,今之中华书局是合解放前商务、中华两家的古代文史部分组建的,请中华的朋友听了我对《备要》的批评不要介意。

《四部丛刊》只好说帮我打基本功,继续修练提高,我大体是从(1)多看原书和书影,(2)多看讲版本的书,(3)看注出版本的四库书目这几方面着手。

这里先讲多看原书和书影。如今经营线装的架上最早只有清初刻本了,明版书已不往外边放,可我年轻时明版书还有的是。解放初期一部白棉纸嘉靖本不过几万旧人民币折合后来的新人民币几元, 许自昌刻后印本《杜诗》当时称之为烂明版标旧人民币一万都无人问津。即使宋元本也偶而可遇到,小部头标旧人民币几十万,残本一册旧人民币一万到两万,大部头南宋建本《两汉书》在上海修文堂也只标五百万,折合新人民币五百元。当然熟悉宋元本还得多看书影。书影者是将若干种宋元本书每种影印一两页,今通称之为图录。我在抗战胜利前买到编印南京围学图书馆原八千卷楼所藏宋元本的《盋山书影》,解放初又在苏州以廉值买到《铁琴铜剑楼书影》,在修文堂买到陶湘印的《涉园所见宋板书影》,都看得很熟。至于明版则从开明书店买到顾起潜和潘景郑(承弼)两位先生编的《明代版本图录初编》,不过其中大多数都先后见过原书。清刻本如今也成为爱书者搜求的对象,所以前些年我和贾二强同学又编了一部《清代版本图录》,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印制问世。

事物一般都有其发展规律,雕版印刷何能例外,所以每一时期的刻本书都有其特定的风格,早期在宋元时还有地域的差异。对此前人以至近人讲版本的书里都不曾讲或讲不清楚,我是多看原书以及书影后自行摸索出来的。大约在二十岁前后,就知道这是宋浙本,那是宋建本,那是元浙本,明初黑口本、嘉靖本、万历本更分别得一清二楚。解放初在修文堂见到残缺剩几十册的《资治通鉴》,一看即知是南宋建本,和铁琴铜剑楼的那部残本原是一部书后来分散的。又在苏州瀚海书店见到残存二十多册的《晋书》,一看即知是元浙本,而且是公私书目向未著录,只有大公报馆印的《藏园群书题记》著录过残本四卷。可惜我当时是供给制待遇,没有多馀的钱,只能各买一册留个样子。

1978年陕西省办了个古籍版本之类的讲习班,要我去讲,我就 开始把版本如何演变、各个时期以至地域的特点写进讲义里,稍后几经增改作为古文献专业的版本学教材。其简本是为邓广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研究知识手册》撰写的,作为“版本”一章,1990年河南 人民出版社出版,流传不广,且有错字,今又收入我的《古文献学四讲》中,今年由鹭江出版社出版。至于详细的,1985年在北京大学古文献专业讲课时编印了半部《古籍版本学》,全部在前几年写成后交江苏教育出版社待出版。其中所陈述的规律特点等请看这些书这里没有时间讲了,至祈原谅。

图片

《藏书纪事诗》

为了扩大知识面,还要多看讲版本的书。这不是指有些图书馆专业用的今人写的教材之类,而是指真正行家的著述。最基本的当然是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和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前者虽有不是之处仍大体可看,后者是讲历代藏书家尤详明清两代,很有用。叶昌炽还有一部日记叫《缘督庐日记》,前些年已用手稿全部影印,但我十几岁时买到摘要石印的《缘督庐日记钞》就够用了,因为已把他一生买书买碑刻拓本的经历都抄了出来,看起来极有趣味。

更多讲版本的书是清人以至民国时人撰写的藏书记或题跋的汇编。我最感兴趣的,有汇编嘉道时大藏书家黄丕烈题跋的《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和《荛圃藏书题识》,有民国时大藏书家傅增湘的《藏园群书题记》。这《题记》我最初看的是抗战前大公报馆印的平装四薄册,稍后见到仿宋字印的线装本《续集》和《初集》,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其孙傅熹年先生的整理本,加入了《三编》及有关著述更为完备。其前1983年中华书局还出了傅熹年先生整理的《藏园群书经眼录》。此外可看的还有清末民国时藏书家缪荃孙的文集里的题跋文章和他别具一格的《艺风藏书记》、《续记》,以及叶德辉的《郋园读书志》,潘景郑先生的《著砚楼书跋》。总之这些书使我大为得益。例如看了缪荃孙《艺风堂文漫存·癸甲集》里的《桂氏说文义证原刻跋》和《郋园读书志》里的题跋,才知道道光咸丰间连筠原刻《说文义证》之名贵,到“文革”刚结束听说于省吾先生的藏本售于上海古籍书店,就赶忙用书把它换来。又如解放初我在修文堂见到乾隆时原刻作者校样的《苏州府微显志》,是详记其地人物士女的书,记得《缘督庐日记钞》中提到过,是民国初叶昌炽为藏书家刘承幹鉴别所收书时记下来的,公私书目均不见著录,就赶快以廉值把它买来。《艺风藏书记》和《续记》还有缪荃孙自己在晚年批上价钱准备出售用的,我见过三部,一部当年在修文堂,一部没有《续记》在苏州某店,我都没有买,一部是谢刚主(国桢)先生的,他晚年送我了。从这书上所批的可知民国初年的书价,稍后京沪各大旧书店所出书目也都有售价,嘉道时的书价则可看黄丕烈的题跋。

图片

《朱修伯批本四库简明目录》

在上述几方面下了十来年功夫,再经常翻看以记版本为主的书目,就可以做到常见的古书都能讲出有哪些主要的版本。

这种书目《书目答问》还不够格,一则它讲到的书不够多,所记版本也多属清代刊刻通行常用的,明本就很少,宋元更不记。所以要用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批注版本的,一共有邵懿辰、莫友芝、朱学勤三家。

最早我十几岁时买到的是莫友芝的叫《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郘亭是他的别号,是据傅增湘挑印本影印成四册小本线装书。邵懿辰的《四库简明录标注》其孙邵章清末刊行,但价高难得,解放后邵章之子邵友诚又将邵章所批作为“续录”增入,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已颇便使用。傅增湘又在莫友芝书上作了大量增补,经傅熹年先生整理,于199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四册《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其详备又更在郘目之上。至于朱学勤批的,向未刊印公世,去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才借了我收藏的光绪时管礼耕抄本影印精装一厚册,题曰《朱修伯批本四库简明目录》问世,这修伯是朱学勤的字,所批颇可补邵、莫两家之不足。

《四库全书》纂修在乾隆时,所以查看清人著作及其版本要用孙殿起的《贩书偶记》和《续编》。修《四库》时查禁了不少书,1957 年商务印书馆把姚觐元的《禁毁书目》加上“补遗”和孙殿起的《清代禁书知见录》合成一厚册出精装本,也便于使用。《四库》不收话本和 章回小说,可用孙楷第先生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和《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都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修订本,柳存仁先生的《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有书目文献出版社本。

近年来有一种传说,说我黄永年有这样的本领,线装书在架子上不用取下来,更不需打开看,就知道是什么版本,这岂不是说我有什么特异功能?其实世上哪有什么特异功能,我无非是记住了什么书有哪几种版本,再从书根的新旧颜色来推测判断。例如前些年我在琉璃厂松筠阁架上看到一部《公羊传》,两厚册,从书根看是连史纸印的。我知道《公羊传》清刻单行的有道光四年扬州汪喜孙仿宋余仁仲本,太平天国后书版归金陵书局附加校勘记后曾大量印行,但用的纸是黄色的毛边纸,而且书品宽大,这书品不大且用白色连史纸的肯定是太平天国之前的早印本,比较难得,取下来果然如此。又如在当时大院的架上看到一部《两当轩集》,我断定它是极为难得的咸丰时家塾刻足本,因为这有四厚册,通行的嘉庆时刻《诗钞》只有四薄册,这咸丰本经太平天国版毁后在同治时印过活字本,光绪时又有重刻本,但我见过的虽也是毛边纸印却都比较新,不像这部那么黄旧,叫取下来一看真是咸丰原刻。

刻本以外还有抄本、稿本、批校本,鉴别起来需要更多的知识和学问。记得50年代前期上海修文堂老板孙实君对我说,他们看刻本书还可以,要鉴别抄本、稿本、批校本就困难了。孙实君当时已五十多岁,是旧书业的老前辈,可说的确实是真话。

抄本关系到纸张,关系到用不用印格,用什么样的印格,此外字体还有时代性。举个例子,解放初上海温知书店有一部吕祖谦的《左氏传说》,蓝格白棉纸,字抄得很拙率,说明它是标准的明抄本,再加上有王士禛的题跋并盖了他的多方收藏印记,他的字我也认得真,价高一些还是把它买下来,一查此书仅有通志堂刻本,对一下发现它还可补通志堂本的阙文。后来在这店里还买到一部吕祖谦的《东莱吕太史文集》,有清中叶时小重山馆藏印,素纸抄无印格,字体却不像清中叶的,仔细翻看“玄”字不缺笔,说明是明抄最晚也是清顺治时的抄本。

稿本也遇到过一些。当年协助张元济编印《四部丛刊》的孙毓修 的藏书散出,我从温知书店买到几种,其中有一册汪琬自注、惠栋增补的《汪氏说铃》,黑格抄本,左栏印有“红豆斋藏书钞本”一行字,这红豆斋就是惠家的书斋,可见这是惠栋作了此增补后叫人清抄的叫清稿本。著者手写的稿本则在上海传薪书店得到清中叶藏书家倪模的《经锄堂书目》,素纸毛钉小本有三十二册,每种书都写了像《四库提要》那样的提要,有的据《四库提要》节抄,还有许多《四库》未著录的则倪模自行撰写。当时传薪的老板徐绍樵问我这书有没有用,我说当然有用,他说有用你就拿去吧,我说总该付点钱,付了三元。以后我给顾起潜先生讲起,他说倪模有部《江上云林阁书目》,是没有提要的简目,虽有刻本也很难得,燕京大学图书馆曾晒蓝印了一部,这《经锄堂书目》自然更是前所未闻的秘笈(这《江上云林阁书目》刻本 80年代我居然也从广州买到)。

批校本一要看据校的本子和批的内容,再得认识那些名人的字, 看是真迹还是过录的,有时还有伪造的,以伪造何焯(义门)批校的居多。何焯批校的过录本我买到好几部,最好的有他的学生蒋杲在康熙刻《王荆公唐百家诗选》上过录的,还有他的学生沈岩之子沈鸿在万历刻《元氏长庆集》上过录的,前者得于温知书店,后者得于忠厚书庄,都是解放初我在上海工作时的事情。何校真本则“文革”结束后也得之于上海,在席刻白家唐诗的第一种《刘随州集》上用朱笔校补,有宜稼堂藏印,是王大隆(欣夫〉先生生前最宝爱后来散出的。买这些都得识字迹、懂内容,单靠看题跋还不够,因为保不定会做假。所以有时虽尤题跋,凭字迹、内容我也可以断定是哪位名人的批校。我的翁方纲批卢文弨刻本《经典释文》就是这样从传薪书店得来的,阮元用宋刻校朱筠刻本《说文》也是这样从苏州琴川书店得来的,这也都是刚解放时的事情。

图片

《古籍整理概论》

如今图书馆多编印善本书目,买书的藏书的也自夸买了藏了若干善本书。究竟什么样的书才能叫善本,有时并不定弄得清楚,为此我在所写的教材《古籍整理概论》里专设了一节来讲述。《概论》 198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初版,去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又出了增订本,有兴趣者可以找来看。这里为时间所限,只能简单说几句。

善本这个名称大约北宋时才开始使用,本是指校勘得好的本子。由于自然损耗,加上天灾人祸,宋元旧本日渐稀少,到清人就把宋元本以至其他稀有的旧本书也称之为善本了,这样就混淆了善本的概念。因此,我认为实际上是有两种性质的善本,一种是校勘性的善本,一种是文物性的善本。前者和时代和稀有与否没有关系,譬如南宋的建阳坊刻错字多就不是善本,今天中华书局高质量的点校本就是善本。后者则掌握一个“物以希为贵”的原则,譬如南宋时小学生书包里也尽是建阳坊本,有什么文物性?到明清时南宋建阳坊本稀罕了,就成为文物性善本了,所以这文物性善本的范围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逐渐扩大。宋元刻本、明嘉靖以前刻本、明活字本、明抄本、清前期旧抄本和有价值的稿本、批校本,清人视为善本,今天则扩大到凡是明刻本、清代以至民国时少见的或特别精美的刻本、活字本、有价值的抄本、稿本、批校本,也都算是善本了。当然这些文物性善本中有好些在校勘上也做得好有价值,则可说是兼具校勘、文物两性的善本。至于我们爱书买书讲究版本者所搜求的善本,一般都是文物性的,很少从校勘上考虑,这和专弄学问不讲版本的人不一样。

有所谓“三性”“九条”之说,这是70年代后期要编全国善本书总目时提出过的,说善本要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即“三性”。但今天中华书局出的书难道没有学术资料性,荣宝斋出的难道没有艺术代表性,所以这后两性根本不能成立。“九条”中问题也不少,如把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为善本,以乾隆时作为善不善的界限,就明显有问题。因为清刻本中堪称文物的一部分在清初,多缘涉及怀念故明而遭禁,一部分在道光、咸丰时,则缘书版及印本在太平天国以及捻军的战事中被毁,而乾隆时刻版虽也被毁,但印本流传已多,往往并不难得,所以用乾隆来划界限是错误的。

最后讲点题外的。

一是买书要量力而行。买到好书善本书是高兴事情,心情为之舒畅,对正经工作包括正经的教学科研等都有益无损。但如好书价太贵,那也只好割爱,不必多方借贷,为买书背上一笔重债,反而弄得不愉快。要知道天下好书尽多,只祝愿它保存人间不使损伤,何必一定归我。有时看到好书,也买得起,可被人捷足先得,也当如此达观,不必懊伤。

再是买到了好书,要爱护书。如果旧装典雅且大体完好,就不必改装成金镶玉之类。如已破烂不堪,或本来就装得不雅,可改装,用古色或磁青色封面,双丝线订。我当年遇到纸张没发脆、不需大修补的,要改装都自己动手。

可以加盖藏书印,但必须刻得真正好的,印泥用略带黄色的西泠印泥之类,漳州印泥就不免太油。千万不能盖上恶劣印章和蓝色橡皮图章。

可以写题跋,但要用毛笔,而且字也须过得去。否则一定要写,可用单张的荣宝斋信笺之类写了夹在书里,后人认为你是名家,会给珍藏起来或加裱装:一定要写在书上,也只能写在前后空白页即所谓护叶、看叶上。有位藏书的也略有名气,可老是喜欢紧写在正文或目录之后,文词书法也未必能登大雅,他把书出卖后,人家买了要去掉都没办法,除非忍痛把书页割掉一块。此君还有个毛病,即为了要收集名人的藏书印记,在卖出前用刀片将书上的名人藏印割下来,我当年在上海就见到好些明版白棉纸书惨遭此劫,这就更为正派人所不取了。

就讲这么一些,再见。

[附记]这是我为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和《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社举办系列讲座所写的讲演稿,2002年4月21日在这讲座上讲过,其后5月16日在上海图书馆、22日在复旦大学、24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又分别用此槁讲过。

苏伊士运河是怎么挖的?

作者 / 伊卡鲁斯二号
苏伊士运河是分成两段进行挖掘的,挖掘的过程断断续续。

1859 年,工程首先从地中海岸边的塞得港开始,向南掘进。整个过程基本等同于挖沙子,苏伊士地峡主体都是沙漠。一开始他们靠骆驼送水。但随着工程深入沙漠腹地,情况开始变得严重了。

红线为“法老运河”
古代曾经有过一个从尼罗河通往红海的法老运河承担苏伊士运河的工作。在 1860 年,运河公司决定沿着这条老运河,将尼罗河水引入提姆萨赫湖(Lake Timsah),在那里,工程师们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伊斯梅利亚(Ismailia),作为建设运河的总指挥部与工人休息的场所。那条东西向的运河则被称为“伊斯梅利亚运河”,1862 年运河完工,伊斯梅利亚建成。

图片中央为伊斯梅利亚,两条运河交汇点

“古苏伊士运河”即伊斯梅利亚运河,交汇点为提姆萨赫湖
这段时期内,工程师一直无偿强征当地劳工进行挖掘,期间甚至出现用刑强迫劳动的情况。就在这种非人的待遇下,苏伊士运河最初的雏形开始出现。1862 年 11 月,地中海 / 曼扎拉潟湖(Lake Manzala)与提姆萨赫湖相连了。工程师的目标是先用细小的河道将红海与地中海相连,然后从两端向内慢慢疏浚扩张它。

在地中海岸边,苏伊士运河擦过了尼罗河三角洲东侧的潟湖——曼扎拉湖(Lake Manzala),运河与该湖相连。理论上可以借道直接进入地中海,但是由于潟湖太浅,所以运河本身还是一直延伸到了塞得港。

曼扎拉潟湖
同年,工程从提姆萨赫湖向南扩展,同时北段也开始疏浚扩张。苏伊士运河并非全部为运河,它的南部有一段干涸的、充满盐的盆地,水注入之后,形成了今天被称为“大苦湖(Great Bitter Lake)”的盐湖。这段水域很广阔,是船只休息、超车、排队的地方,所以这段无需开凿。前文提到的提姆萨赫湖,也是一块沙漠中干涸的低地。苏伊士运河并没有走最近的直线,它尽可能连接起一个个低地,形成湖泊,从而节省距离。

大苦湖卫星照
1864 年,美国南北战争激战正酣,北方军势如破竹,全世界反奴隶制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苏伊士运河最终承受不了舆论谴责,同意停止强迫劳动,改用机器完成剩余的挖掘和疏浚。于是,伊斯梅利亚运河被废弃了。它现在已经成为一条灌溉水渠,继续滋润着尼罗河三角洲的农业。

拥护奴隶制的南方军
1869 年,原先的河道已经扩张到足以让船舶通过。当年 11 月,运河宣布建成通航。

正在疏浚航道的机器,只需要少量工人操纵
今天的埃及政府可以轻松地用机器扩建另一条平行河道作为往返通道(伊卡鲁斯二号: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很多地方都是分两条航道挖的??),然而在当年,开凿持续了整整十年,一百多万劳工在奴隶般的压迫下,面临着饥渴和疾病,付出了数万人死亡的代价,才建成了这个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运河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却也是殖民者贪婪、无情的罪证。

好在,这个世界,终究还是改变了。而带来改变的,却是——颇为讽刺性的——西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与观念进步。

东西我都装好了

由于拥有的物品数量非常多,在对收纳用品这件事的研究上,我可以自封十级研究员。例如我在学生时代的迷你衣柜里就开始使用日式抽屉柜,用大大小小的箱子进行嵌套对抽屉内部进行分类,在搬家时会熟练地用不易留印的纸胶带给抽屉柜封口,并且一直对收纳这件事颇为自豪——虽然我东西多,但我的收纳也多啊。

当然我也发现,许多对收纳没有丁点兴趣的朋友,家中却自然地比我家整洁许多(例如路中南)。而我即便使用了许多收纳工具、收纳方法,压榨了家中理论上可压榨的收纳空间,平地起高楼地制造了五倍于落地面积的垂直空间,在拥有的物品上心动了再心动、精简了再精简,还是无法避免在朋友初次上门时先打一剂预防针:

我家东西有点多……你看了就知道了。

而这状况本身并不让我挂心,置身于这些物品中本身是让我开心的事,直到随着换工作、更换居住城市而来的大项目——跨省搬家到来。上一次搬家时我用了八个搬家纸箱,而这一次是四个(不过丢掉的物品倒没有四个纸箱那么多啦,因为其中至少有一个半纸箱是我丢掉的「收纳空间」)。

借此机会,我又再再再次整理了自己和物品、和收纳之间的关系,作为最近五年的一个小总结。

我不需要再制造空间了
最近五年是离开学校宿舍的五年,回想起自己对收纳空间的焦虑,其实来自于大学时的小柜子。那个大约80cm×50cm×50cm的小柜子,是宿舍中唯一可以支配的完整空间。为了让桌面还能发挥学习的作用,我绞尽脑汁地思考怎样把物品放进这个光秃秃没有任何分隔的铁皮柜子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然后买下了两个日式抽屉柜。

日式抽屉柜
有了抽屉柜的加入,框死的铁皮柜子一下子变得灵活起来,空间可以从柜子深处被伸展到眼前,拿取物品一下子方便多了,那也是我第一次尝到收纳的甜头。

而我对于日式抽屉柜使用的登峰造极是在租住的第一个小卧室中。条件所限,那个房间的占地面积仅有四平方,除了床几乎无法容纳家具。50cm×40cm左右的占地空间,按20几厘米的层高垒上五六层,放下了当时我的所有衣物、文具、文具、化妆品护肤品。而且层层堆叠之后,高度就达到了可以站立阅读、化妆、视频等等的高度,那是我与抽屉柜相处最融洽的一段时间。

不得不说,如果现在再丢给我那样一个小房间,我还是会立刻打开手机下单六个可堆叠抽屉柜。

天马株式会社透明塑料抽屉式收纳箱衣服衣物抽屉柜桌面收纳盒_阿里巴巴找货神器
就是这种抽屉柜了
可是随着我换到了房租正常的城市地段,收入也随着工作年限慢慢增长,我逐渐租得起宽裕的房子。宽裕的房子里有宽裕的收纳空间,但我对制造空间的焦虑依然没有结束。

尽管我没有继续带着六七个日式抽屉柜,截至这次搬家前,我为了制造空间而使用的收纳物品还有:

1 个宜家四层搁架:实体书、杂物、文具、路由器和投影仪
1 块书桌搁板:显示器和一众徽章
2 个大号抽屉柜:衣物
1 个宜家大号带提手收纳盒:药品、工具箱
2 个小号抽屉柜:文具
2 个带盖收纳盒:运动用品和衣物
8 个收纳篮:茶包、蜡烛、化妆品,它们散落在家中的各个角落发挥着收纳职能
2 个鞋盒:杂物
1 套 MUJI 桌面收纳:大多数时间空置
2 个天猫超市纸箱:易耗品、纸质文件
1 个宜家吸盘收纳篮:浴室用
牙线棒盒、小蛋糕托盘、好看的产品包装盒等小件收纳:首饰、文具等

我曾经拥有的 MUJI 桌面收纳
我近乎执着地把每一个平面空间变成垂直空间,让每一个平面都像立体家居那样可以被抽出来,不放过每一个可利用的小包装盒当作收纳产品。

我的空间早就足够了,可它却被我的收纳产品装满了。

这种对空间的焦虑不仅施加在物品身上,也施加在自己身上。在其中一间占地面积其实非常宽裕的有阁楼设计的房间中,我把自己装到了阁楼上面。然而空间压抑、热空气堆积在房子上端、睡在床上时楼上卫生间的水流声扑面而来、睡前上厕所还要打起精神爬楼梯,让那段时间成为了我近年来睡眠质量最差的一段时间。

在前几次搬家中,为了免去拆装家具的麻烦,我租用厢货搬家,将收纳装进收纳中带走(直接把收纳篮和收纳箱装进纸箱),并不清楚自己拥有多少立方米的物品。

而这次需要按体积计费的跨省搬家来到,我意识到自己不得不放弃带这些收纳产品走的念头——它们曾经有多能制造空间,如今就有多占用空间。我一直非常自信地认为抽屉柜这种好东西非常轻易就会卖掉,但三羊二手商店直到歇业为止也没能找到收留它们的人。

被收纳产品遮住的物品
而将物品从那些收纳产品中倒出来重新挑选的时刻,我发现我的大量物品被收纳「遮住」了。即便处在有透明视窗的收纳之中,放在更深处的物品也再度藏起来并逃出了我的注意力范围:上一次点已经是一年前的小蜡烛、洗过了头的运动T恤、接盘之后几乎没用到过的贴纸……都是你想得到的那些物件。

而戏剧化的巅峰,在于搬完家要关门的最后一刻,我从挂在门把手上的一个原本设想用于「随手摆放出门才用得到的小物」的 SunnyHills 亚麻小布袋里倒出了自己寻觅数月的 in-charge 六合一数据线。

我再也不买收纳了。

我在聊天软件里向朋友哀嚎。

够了。

旅途的,也是日常的
而我这次能够爽快地舍弃我曾经的物品重灾区——小物,原因在于从年初开始我有三个月没回到租住的房子中。一开始离开时以为只是短暂出行半个月,于是匆忙地带了相当少数量的物品。结果我就带着这些物品参加了朋友的婚礼、度过了新春佳节、多地往返找工作、在不同的房子中迁徙。于是到最后,除了放在我的登机箱和双肩包内的物品,我几乎都忘了自己还需要其他那么多物品。

可以说我用了三个月锉磨了自己的感官,于是再回到曾经的物品中的时候,只有一种过载的感觉——真的够了。

在最后一个月的密集出行中,陪在我身边的物品是以下几件(由于三月的温度不高,因此带的衣物数量偏少,体积偏大):

MacBookPro
Boox Note3
闪极65W快充头
2整套换洗的外衣,3组贴身衣物
一组薇诺娜的洁面和面霜
国誉 Line Field 笔袋,内容身份证、银行卡、数据线、钢笔
化妆包
1包卸妆湿巾
雷治便携牙刷、硅胶折叠杯
除了卸妆湿巾是完完全全的旅途用品,以上物品每一件都属于日常。专为旅行设计的一体式雷治牙刷,平时放在办公室午餐后使用,要出行之前记得揣进包里带走就行。而灌装雷治牙刷专用的泵式液体牙膏补充装,由于味道好闻、自己可以站立,也已经在我用完其他牙膏之后成为了我唯一的牙膏。

化妆包中的物品是适合旅途的精简数量,也是每天会用到的那一些。心血来潮的色号、只有晚宴才用得到的夸张产品,终于躬身退出了我的日常。

还有,我终于不再保有分装瓶这种产品了。

分装瓶
分装瓶也是我曾经的一项重要收纳产品。曾经拥有的护肤品种类很多,化妆水等等产品容量又大,到了出行时这个不带不行,那个不带也不是,总有分装这一步。

于是我长期拥有一组分装瓶,以及分装液体产品的针筒、分装膏状产品的小勺子。

img
配图来自我两年前的文章:短期出行行李整理
但事情怪异的地方在于,日常的生活节奏下,我出行的频率绝对不算高,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产品只是在柜子身处吃灰,在使用时经常面临封口不严导致漏液的情况,使用后的残余也让人头疼。。

精简护肤用品、使用体积更小(一般来说质地浓稠的精华、霜类产品很难超过100ml)的产品,只要每一件产品的体积都不超过100ml,在出行时就无需再考虑「分装」这件麻烦事,而且产品的原装包装根本无需担心漏液。

意识到100ml以下的护肤品才是主流尺寸的时刻,也是一个让我怀疑自己曾经都在做些什么蠢事的时刻。

从一个笔袋开始的开放式收纳
看不见就当作不存在的原则在我这里非常适用,我拥有过很多可爱美丽的笔袋和收纳袋,它们似乎也很难分出胜负。

而在之前多地转场的过程中,有一天回过神来我才发现,Nick 在几个月前于办公室赞助我的一个透明笔袋竟然成为包里的唯一常驻收纳。

Line Field:我需要看得见自己的物品
这个笔袋是国誉的 Line Field系列,设计非常简单,透明 PVC 封皮上有几条彩色线条。Nick 送我的是长方形尺寸的笔袋,横向能容纳一支多钢笔的长度,纵向能装下一个小尺寸计算器。日常如润唇膏、护手霜、信用卡之类的小物件都能不拥挤地丢进去且保持秩序,出差时还可以多塞一个 GaN 充电头和数据线。由于两面都用柔软的 PVC 做成,它既能保持形状,又能维持物品在其中的秩序。

笔袋的另一面是磨砂的,在盛放证件照、银行卡、身份证等有一定私密性的物品时,把敏感信息的一侧放在磨砂一面,私密和开放就平衡得恰到好处。

同时它也能同时满足日常和旅途的要求,因为看得到内容物,所以我在里面装好东西后不再有「打开确认装没装」这一步,不管是上班还是出行,它都是我唯一的包中包。

五一回家旅途中的它

日常陪我办公通勤的它
通过这个笔袋回顾曾经拥有的收纳产品,回想起来,唯一不会让我忘掉内容物的收纳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透明。

透明的喜茶PVC袋、透明的衣物包装袋、大剌剌开放收纳的物品,只有出现在眼前,我才会想起它存在。于是我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看得见的收纳才是适合我的收纳。

于是在新家中,我把日常要用的物品透明地摆放在外,让衣服卷叠在衣服卷上,书躺在书桌上,杂物直接放在柜子本身的层板上,休息日出门才会用到的鸭舌帽和移动电源,就一起放在衣柜最上层。

当然我还是会用到一些收纳工具,例如被子压缩袋、二次利用的透明衣物拉链袋、从保存高汤到带水果万用的站立式拉链密封袋。有了透明属性加持,它们终于不让我的物品再玩捉迷藏了。

双肩包:还是自己定义实用比较好
非常不好意思地说,我现在使用的双肩包似乎是一个代工厂的货品,根据商品页面的宣传图,我没有查到它的源头品牌。最初买它是看上它的防盗设计,以供某一年春节回家使用,但又发现每日乘坐公共交通也需要防盗,于是除了旅行平时也在用,工作日周末都在用,当我想用一个双肩包的时候,它是我 99% 的时候会拿起来的那只包。

它的防盗其实非常朴素,只是把拉链设计在了靠近背部的位置,整个包主要的收纳空间就是从背部挖进去的一整个立体空间,内部还有两个小的拉链袋,此外不再有任何分层、缓冲层,这使得它的自重只有 480g,非常满足我的要求。

虽然没有缓冲层,但笔记本电脑和电纸书我都会直接往里塞,唯一需要挂心的是纸张需要文件袋的保护。包中的杂物可以给电子产品起到缓冲的作用,所以目前电子产品并没有受到什么威胁。

虽然有很多为电子产品专门作出设计的背包,但我想重要的还是为我服务的背包。经过多年对自己的了解,我知道自重太重的包会让我在出门不久就感到疲倦,设计巧妙的侧边袋和暗袋中会把我随手放进去的物品藏到数年之后……

什么是真正实用的产品,还是自己定义比较好。

不过,地面这个开放式收纳场所还是不用了
在过去几年中,我一直在租住的房子里铺设泡沫地垫,这样可以在家赤脚/席地而坐/随时躺下。

这样的生活固然惬意,但上次搬家时,我发现自己把大量物品放在了原不存在的收纳场所——地上,而我原本对这一点根本无知无觉。以至于在我清空了收纳柜、衣柜等场所后,从地上又清理出了相近数量的物品。回想起来,每一次打扫都会觉得累,和要把这些物品在地上不断搬动来给自己清理出打扫空间也不无关系。

在入住新房后,我眼看着快递纸箱、风扇、垃圾桶、鞋盒又一点点占据了地面空间,被搬家支配的恐惧涌上心头,于是我想起家中洁净的朋友家扫地机器人来去自如,只要能为扫地机器人清理出空间,我就不会再在地面上摆放物品——用消费主义解决问题的时刻来了!

于是现在,为了让机器人顺利工作,我每天都会把放在地上的风扇拎到椅子上。适合机器人工作的场所,也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场所。

小结:人和物品的关系一定会时时变化
深圳是一个身边见不到老年人的城市,而离开深圳并入住老小区后,身边充斥着大量死亡。对面楼的老人去世后,物品被拉下楼,丧礼持续到夜里十二点,火光映亮窗帘,第二天清晨醒来,楼下只剩一张烧黑烧空的木床。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很难不去思考与生活和物品之间的关系。

当然目前「再也不想装东西」的感想依然只限于当下时时可能「破产清算」的假设之下,如果有一日能有一间房子处于持续经营假设之中,我应该还是会增加物品和收纳的数量,例如装着美丽衣物的衣帽间,可以在落地灯下看书的铺着榻榻米的角落。

但彼处落地灯下读松本清张幸福,此刻在暖黄的的屏幕挂灯下写这篇征文也同样幸福。

虽然标题赌气说再也不想装东西了,但当目的地来到的时候,我还是乐意装上东西,奔赴下一个又下一个去处。

致自以为比孩子优秀的父母们

现在这个时代,优秀指向四面八方,往哪个方向探索得足够远,都可称优秀。所有的人都往一个方向前进,很多人无可避免会被挤掉;优秀要有很多方向,人类社会才能包容下这些五光十色的人。
图片
自从我生小孩以后,爸妈经常会告诫我“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自己比”,怕我觉得自己的小孩不够聪明。

我妈以前常常骄傲地告诉我,我四岁的时候已经能自己看全是字的书了。现在她却会对我说,孩子只要健康活泼,对书有兴趣就好,什么时候能读会写,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时间表。父母一旦升级为祖父母,就会立即宽厚慈祥起来,可能就是操作系统升级打补丁了。
图片
《小舍得》剧照

我一直以研究写字为生,早已不记得自己当初是怎么学读学写,孩子对字母数字不上心,当然也会“恨铁不成钢”,不过也就是稍微摇一下头就算了。后来看见网上有一个很奇怪的话题叫“孩子不如自己优秀,怎么办?”,这个话题引起的思考角度太过复杂,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一时竟摸不透对方到底是想得到“孩子以后会变好”的安慰,还是“您少年时代真的好棒啊”的赞美。
网络热点就是这样:明明是伪命题,一旦出现在一对#号之间,就成了真问题。我倒觉得,我们如今做父母,首先就该识别哪些是教育中的伪命题,不把被伪命题引起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觉得年轻一代的表现不如自己年轻,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不必说“九斤老太”,古希腊的出土文献都充满了中老年人对年轻一代的抱怨。这些抱怨大都集中在年轻人过于懒惰,耽于游嬉,缺乏自律,不敬重长者,不耐烦遵守规则……几千年过去了,人类文明大发展,抱怨还是一样的,但世界并没有在年轻人手里毁掉。
年轻人熬成了中老年人,又回头教训年轻人。我们现在看见出土石板上花了那么多力气刻满痛心疾首年轻人不争气的话,觉得有点儿好笑,会略略自省一下。但是,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很多人又把历史的教训忘记了。如果孩子扭来扭去不想读书认字做题,考试分数和排名不如当年的自己,就开始联想到“孩子不如自己优秀”应该怎么办。
图片
《小舍得》剧照
认死理的父母,就出力报班“鸡娃”,一定要把孩子“鸡”到记忆中那个优秀的自己的高度。自认比较开明的父母,试过几种教育方式而没有什么效果,就安慰自己随便让孩子怎么样都好。其实都是父母太过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才衍生出没必要的忧虑。严肃一点说,教育孩子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优越感。草率认定孩子不如自己优秀,认识是错的,态度也是错的。孩子还没有活到父母的年纪,怎么就不如父母优秀了?
有志并有闲“鸡娃”的父母,可以想象当年在学校里成绩一定不错,所以才能一路上好大学,进入高收入行业,自封在“拼爹竞赛”中取得了一个好名次。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拼娃竞赛”中只要简单地把自己父辈的“成功”路线复制一下,孩子就也能像自己一样“成功”。如果做不到,就是孩子不如自己优秀。
这些人到中年的父母如果能稍稍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周围大环境,也必须承认自己长大成熟的整个过程中不能预见的因素非常多,并不只是简单的读书用功考试成功就能再次实现的。当年很优秀的自己如果穿越到今天找工作,摸着良心想想,恐怕没有把握能成功。现在的孩子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达到父母当年的成就,也就是说,并不是孩子不如家长,但是时代要求更高了。这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的事,所以也就不该片面要求孩子跑赢时代。
最重要也是最老生常谈的一点是:优秀不优秀不是学校表现一个指标能够衡量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刻意把他的感受压缩成一个维度,而忽略了他成为奥运选手、演奏大师、优秀演员、顶级名厨、金牌销售、世界上最好的蜗牛观察家……的可能性。
图片
《小舍得》剧照
自认优秀的父母对生活感知和理解能力的贫乏,可能是一种时代的局限,也并不丢人;但如果把这种观念还强加给下一代的话,那不就是自己把优秀父母的头衔自动除去了吗?父母努力赚钱勤奋打工,是为了让孩子快乐无忧过日子,不是为了让下一代继续把努力赚钱勤奋打工当成唯一的优秀指标。当优秀只指向一个很窄的方向时,在这个方向上走得够远的人能得到社会的奖励,在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优秀都不可能窄成唯一的一条线:自认在本领域很优秀的父母,很少跨领域跟别人比成就让自己难堪。年薪百万的高管,不会自责没给爸妈挣个诺贝尔奖。现在这个时代,优秀指向四面八方,往哪个方向探索得足够远,都可称优秀。所有的人都往一个方向前进,很多人无可避免会被挤掉;优秀要有很多方向,人类社会才能包容下这些五光十色的人。
网络上常年存在大量成年人经常哀号不愿早起只想摸鱼。有时我会想:他们曾是什么样的孩子,以后又会做什么样的父母呢?我的孩子和我,就像是二十一世纪的苹果和二十世纪的桔子。不能放在一起比也不必放在一起比。他生下来就有那么多玩具和书,我和他爸爸都很羡慕。正因为他是我们的小宝贝,所以我们才放心大胆地羡慕他,知道他一定会有更丰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