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地图:你的夏夜被谁承包?

在入夜的大排档上,只听见 “啵” 的一声,手中冰镇啤酒瓶盖清脆开启,淡黄色啤酒涨起欢腾的泡沫,和身边朋友举杯相碰,一饮而尽。

这份夏天的快乐,是啤酒给的。

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啤酒作为舶来品,远没现在这般常见。当时人们形容这种微黄的饮料 “色似马尿、味同汤药”。

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实施 “啤酒专项工程” 后,啤酒产业兴起。短短数年间,全国啤酒企业多达 800 余家,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啤酒厂。

北京的燕京、上海的力波、福建的惠泉、桂林的漓泉、河南的金星、新疆的乌苏、兰州的黄河、陕西的汉斯、重庆的山城、四川的蓝剑…… 许多独具本地特色的啤酒品牌占领人们的餐桌。

以至于有人说,要想了解一座城市,开一瓶当地的啤酒就够了。

但随着啤酒产业格局的变化,出现大厂兼并小厂的现象,中国啤酒市场被华润雪花、青岛、燕京、百威、嘉士伯五大啤酒巨头瓜分,占据了九成多的市场份额。

现在中国人每年要消费 429.6 亿升的啤酒,平均每人每年喝掉约 30 升。在五大啤酒巨头之外,还有一些本地啤酒,它们都曾用品质和口味,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

东北:一碗抻面,一只鸡架,一瓶老雪

东北是国内最早接触啤酒的地方。

1900 年,中国第一座啤酒厂诞生在哈尔滨。这座啤酒厂由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创建,1950 年更名为 “哈尔滨啤酒厂”。

当时,哈尔滨啤酒(简称 “哈啤”)风靡哈尔滨,全国其他地区的人们一年喝的啤酒加起来,都不如哈尔滨人一天喝的多。

作为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起初哈啤的口味比较浓厚,劲头较大。

不过,2008 年加盟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后,哈啤的味道变得相对淡,以清新纯正著称。

在东北,人们偏爱的还是度数高、后劲大的啤酒。

“一碗抻面,一只鸡架,一瓶老雪。” 这是地道沈阳人的点餐术语。

沈阳人口中的 “老雪”,有个霸气的绰号:闷倒驴。这种啤酒最大的特点就是后劲十足,麦芽汁浓度 12 度,被誉为 “夺命 12 度”。

就连酒量过人的沈阳人,三四瓶老雪下肚,基本上也会站不稳。更别说是,不胜酒力的外地人。

因此,当地流传着这句话:“沈阳老雪配烧烤,外地来人全干倒。”

640

△ 社交媒体上,网友抒发了对老雪的怀念 图源:小红书 APP

1993 年,生产老雪的沈阳啤酒厂被华润集团并购,诞生了华润雪花。如今,沈阳人偏爱的老雪,标签上写的是:雪花醇香啤酒。

在东北,与老雪一样有 “夺命” 绰号的,还有佳凤啤酒,这是产自松花江畔的新兴工业城市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啤酒品牌,如今已经归属于外资啤酒巨头百威英博的旗下。

佳凤啤酒的麦芽汁浓度同样达到 12 度,被称为 “夺命佳凤”。让佳木斯人引以为傲的是,1984 年,佳凤啤酒在全国轻工产品酒类质量大赛中荣获 “金杯奖”。

除了沈阳的老雪、佳木斯的佳凤,大连的凯龙、铁岭的岛城和丹东的鸭绿江啤酒,每个都让外地人畏惧三分。

华北:城东买北啤,城西买五星

华北的啤酒品牌同样历史悠久。

1915 年,在海参崴做贸易的两兄弟,在北京创建了 “双合盛五星啤酒汽水厂”。“双合盛” 是两个兄弟在一起繁荣昌盛的意思,“五星” 则寓意 “五星高照”。

在创办之初,这家啤酒厂生产的啤酒主要用于出口,或供给在北京的外国人饮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手头宽裕起来后,啤酒真正走入北京人的生活,出现了男女老少拎着暖瓶排长队抢购散装啤酒的场景。

当时,北京市场上只有两个啤酒品牌:双合盛五星啤酒和北京啤酒,这两种酒价格都不贵,四毛钱一升左右,大受欢迎。

由于两家酒厂位于北京的东、西两侧,便有了 “城东买北啤,城西买五星” 的说法。

△ 燕京啤酒早期的标志 燕京啤酒官网截图

燕京啤酒的诞生比较晚,它是 1980 年北京郊区顺义县(现更名为顺义区)啤酒厂的产品。

在那个年代 “一城一啤” 的啤酒发展战略里,燕京啤酒是少数发展至今并不断壮大的啤酒企业,目前是国内啤酒行业的五大巨头之一。

而双合盛五星啤酒,在 2000 年被青岛啤酒收购后,逐渐淡出市场,停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和其他地方相比,华北地区的啤酒产量和品种都不算多 —— 产量约占全国的 10%。这个区域的啤酒口味,坊间最为流行的评价是:淡。

唯一例外的是内蒙古的金士百啤酒,这或许是内蒙古豪爽汉子的私家珍藏,很多外地人喝完后第二天对它的评价是:谁喝谁懵。

西北: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近几年,在度数低、泡沫少的 “淡啤” 占据市场主流时,来自新疆的乌苏啤酒以多个 “异于常酒 “的特质,获得不少人青睐。

乌苏是坐落在新疆天山北麓的一个县城。上世纪 80 年代,这座小城创建了自己的啤酒厂,取名 “乌苏啤酒”。很长一段时间里,其他省份的人很少能喝到乌苏啤酒。

2016 年,乌苏啤酒成为外资啤酒巨头嘉士伯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后,走出新疆,成为啤酒市场的一匹 “黑马”。

乌苏啤酒有一个世人熟知的称号 ——“夺命大乌苏”,因为它后劲十足,麦芽汁浓度高达 11%,酒精度也更高,为 4%;而且容量比一般的啤酒大,每瓶 620 毫升。

△ 社交媒体上网友分享喝乌苏啤酒的感受 图源:小红书 APP

最特别的是,乌苏啤酒入口清爽,总给人一种还能再喝一瓶的错觉,可是说是 “醉人于无形”。

在乌苏啤酒尚未爆红前,黄河啤酒 —— 这个来自甘肃兰州的啤酒品牌,曾一度头顶 “啤酒西北王” 的光环,在甘青宁三省风光无两。

在兰州,黄河啤酒与羊肉串是最佳伴侣。

每当夜晚来临,白天的燥热逐渐消退,约三五个好友围坐在黄河边,吃着滋滋冒油的羊肉串,再灌上一口冰镇的黄河扎啤,听着黄河涛声,这是兰州人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啤酒和烤肉不只是兰州人的专属。

在银川,红柳枝烤羊肉串配上当地的西夏啤酒,伴随 “吨吨吨” 声音,酒水下肚,这是西北人喝啤酒时的豪爽,也呼应了 “西北汉子喝西夏” 那句广告语。

华东:哈啤酒吃蛤蜊,当地标配

华东地区是中国啤酒界的王冠,每年有超过 30% 的啤酒产自这个区域。如果说山东是王冠上的明珠,那么青岛就是明珠的闪光点。

诞生于 1903 年的青岛啤酒,早已成为青岛这座城市的代名词。每年夏天,“哈啤酒、吃蛤蜊、洗海澡” 是当地人的标配。

青岛人爱喝散啤,这种啤酒跟超市里面买的啤酒不一样,它不通过传统高温杀菌的啤酒,口感鲜美,营养丰富,但保存时间短。

在青岛,无论是超市还是啤酒屋,只要有酒桶,旁边就配有一打塑料袋。拽出一个塑料袋,打几斤啤酒回家喝,这一个特殊的装酒方式,青岛人至今还乐此不疲。

塑料袋装啤酒,也成了 “青岛一大怪”。

讲究的青岛人,选啤酒还要挑厂地,他们能准确区分不同厂地口感上的细微差别。这一点,外地人很难做到。

青岛市内有四间啤酒厂,一厂、二厂、四厂和五厂。当地流行这样一句话:“一厂真,二厂晕,四厂顺,五厂亲。”

除了青岛啤酒,当地人还常常购买崂特啤酒这一本土品牌,他们会说:“崂特啤酒是用崂山泉水酿的,麦香味比较好。”

奇怪的是,作为华东经济重镇,上海没有与其名望匹配的啤酒品牌。但当地人的记忆里一定有力波啤酒(REEB,把啤酒的英文字母反过来拼)的影子。

2001 年,力波啤酒的广告歌《喜欢上海的理由》风靡大江南北,歌词仿若情书:“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的纯真年代……”

在上海,这首歌是力波啤酒的下酒菜,但如今力波啤酒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占领上海街头的是咖啡。

同样位于华东地区的南昌啤酒,知名度不高,酒厂成立于 1958 年,如今已被百威收购。这款啤酒以清爽为主,或许是为了中和当地人被辣味直冲天灵盖的味觉体验。

华南:果味啤酒,“全家都啱饮”

在啤酒界,与哈尔滨啤酒、青岛啤酒这样有百年生产历史的品牌相比,珠江啤酒出现在的时间并不长,诞生自 1985 年,比燕京啤酒还要晚几年。

目前,珠江啤酒旗下有珠江纯生、珠江啤酒(即经典款,被称为老珠啤)、珠江 0 度、雪堡啤酒等多个系列。

△ 珠江啤酒的产品 图源:珠江啤酒官网截图

其中,老珠啤这个拥有经典 “大绿棒子” 瓶身的啤酒,掺和了广东人的爱恨交织,爱是因为价格便宜,有一种独特的苦涩味,回味甘中带甜;恨是芽汁浓度达到 12 度,喝完快速上头。

但人们就是喜欢这种缺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珠江啤酒依托本土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如今成了中国知名的啤酒品牌。

除了珠江啤酒,在老广的童年回忆里,“广氏菠萝啤” 占据一席之位。

这个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饮料,既保留了啤酒中醇厚的麦香,又有菠萝的芳香味。

有老广回忆,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年轻人喜欢喝啤酒,女士也追求潮流,菠萝啤这种酒精含量低、味道清爽的饮料是不错的选择。

“广氏菠萝啤,全家都啱饮”,这句广告语曾经响遍广州大街小巷。

不过后来,广氏菠萝啤一度陷入低迷,近几年国货复兴热潮兴起,它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西南:火锅配啤酒,味蕾爆炸

重庆和四川的啤酒口味大抵相似,以清爽为主,酒精和麦芽汁浓度都普遍较低。这个口感体系的形成,应该和当地喜好吃火锅有关。

鲜牛肚在翻滚的红油里七上八下,转场到蒜泥香油中猛然降个温,再沾上青花椒和辣椒面的干碟,味蕾在这种刺激之下,喝下一口清爽的啤酒,口腔回归宁静后,迎接下一口的味蕾爆炸。

上世纪末,蓝剑啤酒占据了四川、重庆市场近 85% 的份额,在云贵地区销量可观。当时,中国啤酒行业有 “北燕京、南珠江、东青岛、西蓝剑” 说法。

但在资本并购潮中,2007 年蓝剑把股份全部卖给华润雪花。此后,在西南地区蓝剑便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雪花。

在贵州,以白酒著称的茅台,也生产啤酒,但后来被华润雪花收购。

云南的大理啤酒、风花雪月、澜沧江在当地名气不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有好水。尤其大理苍山附近的水,大部分流进了啤酒厂。

不过,这些啤酒厂也被大厂收购,但有的名字被保留下来。

不要觉得西藏高原没有啤酒,恰好相反,西藏啤酒在中国啤酒领域中,独占一枝,枝头就是拉萨啤酒,它诞生于 1988 年。

因为拉萨啤酒里有青稞的成分,所以口感十分独特。

最近这些年,西藏又兴建了几家新的啤酒企业,比如林芝啤酒在 2018 年投产,热巴青稞啤酒在 2017 年成立。

回望中国啤酒行业经历的百年历史,一些本地啤酒被收购吞并,成为人们关于家乡的共同回忆;少部分的幸运儿,保留名号,依然在餐桌上与人们相伴。

这个夏日,借着一瓶啤酒,回忆故乡的旧事,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来源: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

花卉市场的花买回来难养活?

作者 / 无我
对于一位经常买花,又躲避过无数次商家的坑,的我来说,这个问题我必须精心回答一下,相信大家看了之后就会明白很多。

我总结了以下两点:

1、你根本没有选好花卉。

2、买回来后没有换盆,养护不到位。

这两点要是避免了,几乎就不会存在买花回来后,容易养死的问题。

先从第一点说起吧。

大家选择花卉的时候,一定要看好根系,一定要看好根系,一定要看好根系,重要的话说三遍。

因为根系完全关乎到日后植物生长的好与坏。

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其实,在花卉生产商,批发商的圈子里,人家看花,只看植物的根系,几乎不看花卉的叶子有多么亮丽,花朵有多么鲜艳,因为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期用 “亮光剂” ,化学药剂来增艳的。但是根系却和难做假,一株植物的根系越好,说明植物的底子打得越牢靠,生命力,适应力都很强,总结一句话就是,综合素质强。

很多的养花小白,去买花的时候,看见漂亮的花就走不动了,眼睛一个劲地盯花朵上,商家绝对认为你是小白啊,很可能忽悠你~你也就容易买到次品的花卉。

所以,在花市,或者花店买花卉,请别被外表迷惑,特别是养花小白,请理性选花(淡定些,好吗?)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挑选到合适的花卉呢?

如下图,花店的营养杯一般都是这样的,出售的花卉也几乎是这样盆栽的。

那么我们在买花的时候,一手拿住花卉,靠近土壤的主杆部分,一手拿住营养杯,手指顶营养杯底部的小孔(一定要顶小孔,因为这样可以更轻易的将花拿出来,同时避免在拿出花时,对花造成伤害,毕竟花是人家老板的)然后仔细地端详一下根部,这个动作要对着商家做。这样他就会认为你是老司机,就不会蒙你了。

(动作的话,大家脑补一下)

根系的话,像第一张图一样,一棵植物的根系就能吃掉整个土球,根系较密,发白,土球边缘粗根多,死根少,就特别好。

像第二张图,根系成乳白色,向下生长趋势强,在光下显透亮就很好。

如果你看到那种根系发黑棕色,或者发红,建议你果断放弃吧,挑选下一盆。

无论大家买什么花都可以根据这一原则挑选。

这样,花就算选好了。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可能会有以下疑问:老板能让我看吗?也不能每盆花都这么看吧?

我说一句:

别担心,这样看花,在花市中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像白掌、月季、茉莉花等等,这种小型盆栽花卉,都是用营养钵培育的,植株和营养钵很容易就可以分开,看起来也很方便。

(如果你看到那种老板重新盆栽过的,就不好拿出来看了,你换下一盆看就是,不过这种几率也小)

用了这招,你就算是小白,也能买到不错的花卉了。(不过,要想完全避免被商家坑,成为真正的老司机,还是要多积累些花卉知识)

如果说老板硬是不让你看,好吧,你就别看了呗~

这也说明老板心中有鬼~

到其他商家那看看去~

花卉买好了,说一下第二点:如何换盆?

花卉从花市买回来后,如果带花朵,请放几天,等到花凋落之后再换盆。

如果有花苞,没有花朵,或者花苞花朵都没有,你就可以直接换盆了。

写到这里,想说一句,有些小伙伴可能还会有以下疑问:有花苞不是不能换盆嘛?

解答:

花卉市场的花一般都是温室,用营养盆培育的,营养盆也就那么点大,植物的根系可以说已经把土球都吃了。不管有没有花苞,都应该尽快换盆,就算花苞枯萎,也还会长的,花开花落,别太伤感了。(这里说的不包括多肉类植物)

下面的盆栽方法由 坤哥 用栀子花演示:

ps:所有的土培植物都可以用下面这种方法换盆(不包括多肉类植物)

如果像铁线莲、金银花、凌霄花、紫藤等等这些爬藤类植物,根会长得很深,需要换高筒盆,因为这种花盆对于爬藤花卉来说特别合适,能让它们长得更好。其它盆栽步骤都是一样的。

高筒花盆如下样式:

首先,你得先准备一个透气,透水良好的花盆。

然后加入陶粒,目的是增加透水性透气性。

然后倒入整个盆子三分之一的土(这里用的是月季专用土),

大家也可以用自己配的土,用什么配?结尾说吧。

之后就是将你的花儿从原生盆里拿出来,将病叶,枯叶,摘除掉,一些老弱病残枝条也可以进行下修剪,避免消耗过多的养分。

然后下面这步很关键:用小耙子将底部的毛细根打散,尽量轻点。这样做就是为了让根系和新的土壤接壤。(一般从花卉市场买回来的花,都是营养杯培育的,带有原生盆,原生土。植物的根系几乎将整个土球都吃了,如果任由它长下去,土壤严重板结,花卉离死亡就不远了,所以这一步很关键)

弄成下面这样就好了

然后就将植物种到盆子里,往里面填土,填满后,将土压实一些就好。

最后一步,浇定根水,往花盆四周都浇上,直到水从盆地流出来就好。

这里用水兑了硫酸亚铁,它的作用就是改善土壤的酸性度,尤其像北方,土壤大多碱性重,用这个就特别好。(硫酸液铁十元一瓶,淘宝就有卖)

大家只要记住一句话,几乎所有的好看的花,都喜欢酸性土壤。(当然,不同的花卉对酸性度要求也是不同的,等下再细说)

所以,硫酸亚铁用来当作定根水,或者日常的浇水灌溉,非常合适,也是在家庭养花当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肥料。(这里注意一点,硫酸亚铁兑水后,请尽快尽快浇下去,如果加入柠檬酸,效果会更好)

一瓶浇完就好

做完这一步的时候注意:如果花上有花苞,及时剪掉吧(如果你真的舍不得,也可以留一两个)。

为什么我建议剪掉花苞呢?这样其实是为了保存花的能量,也是属于一种弃卒保车的做法,为了让花卉能尽快适应环境,在以后能开长得更好。

并且,有花苞说明花处在开花期,一般绝大所数的花卉品种,在您家缓过来之后,过几天还是会继续开花的,不用太担心了。

随后将花卉放到有散射光,通风好的地方就可以了,千万别暴晒。

因为刚换完盆,根系难免有一些损伤,花的整个吸水能力,会在短时间内有所下降,你需要做的是为花卉提供一个舒适的恢复环境。

大概十天后,就可以正常管理了。日后浇水只要做到见干见湿,二十到三十天施一次颗粒有机肥,勤于修剪枯枝就好了。

这里,再一次建议大家,对于所养的不同花卉,最好提前查一查百度,对花卉的习性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也便于日后的护养。

小龙虾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作者 / 丁香医生
因为,小龙虾几乎完美匹配了「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由美国心理学大佬马斯洛提出,把人类的需求由低级向高级共分 5 层呈现。

要实现全部的需求,可不容易。但是了不起的小龙虾,每一条都能满足。

满足第一层「生理需求」: 吃的爽

小龙虾,穿壳有型,脱壳有肉,妥妥的「人间尤物」「夜宵维密」,口味选择,还完全不重样!

麻辣、油焖、蒜蓉、十三香、冰镇、清蒸、白兰地、榴芒……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而且小龙虾低脂高蛋白,脂肪含量远低于瘦猪肉。

纯瘦的猪肉脂肪含量为 6.2%,可小龙虾却只有 0.35% 到 1.18% 左右。

不过,特别提醒:过敏体质或者有高尿酸血症、处于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朋友,还是忍忍吧。

满足第二层「安全需求」:吃得放心

总有刁民想害小龙虾,说它这个不安全那个不卫生。

比如说:

小龙虾长在臭水沟,很脏很多寄生虫!
不存在的。正规渠道的小龙虾,现在都靠人工养殖。

再比如:

虾头富含重金属对身体有害?
太夸张了。虾头确实相对来说容易富集重金属,但是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你一年吃小龙虾的次数和量,远远达不到有害的地步。当然,平时还是建议主要吃虾肉,更稳妥。

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小龙虾是正规来源、彻底煮熟的,就是妥妥的安全的。

接下来,看看小龙虾如何满足更高阶的需求!

满足第三层「社交需求」:吃得嗨

作为社交担当,它为朋友、同事提供友好往来机会,帮助大家建立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开展有组织、有预谋的小龙虾抢食争霸赛。

还顺带把到场人员的「重度手机癌」给治了——手机只会在你开吃前先「吃」一顿。接下来 2 个小时,它就在桌边孤单寂寞冷啦。

扯扯八卦,吹吹彩虹屁,去他的房贷,去他的 KPI……妥妥避免聚餐冷场尴尬,聊到嗨了就是:

老板,再来一份小龙虾!
满足第四层「尊重需求」:吃起来无高低贵贱之分

小龙虾,上得了五星级,下得了大排档,进可高大上,退可接地气。

在大家手油、嘴油,精致形象抛脑后时,没有身份高低之分,只剩一种角色——吃货,人人平等,互相尊重。

如果你剥壳技术又快又稳,还有可能成为全场焦点,受到「剥壳小白」的敬重膜拜,倍有面子。

更加升级的体验还在后头……

满足最高层级「自我实现需求」:吃得有成就感

加班累成狗、和对象吵架或者心情很丧很空虚的时候,没有什么是一顿小龙虾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既能犒劳自己的胃,又能抚慰自己的心,真的是舌尖上最好的安慰剂了!

而且,小龙虾颜艺俱佳,轻轻松松就能制霸朋友圈,刷一波存在感。特别是深夜发吃放毒,点赞评论绝对有保障。

这下你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大家对小龙虾爱得深沉了吧。

好,既然你都看到这了,最后,我决定再传授给你几个最近我实验发现的独门绝技:

1. 买长得小的龙虾,反而更划算(性价比更高)

无论你去店里还是点外卖,肯定都遇到过这个问题:

到底买多大的!??

大的看起来肉更多,小的看起来也不错;6 块钱一只和 2 块 6 一只,到底能多吃多少?怎么买怎么吃最好?

作为严谨、求是以及试图探寻一切真相(qiong)的医生,我找来了:

前法医小哥哥 1 名医用手术刀、手术剪、镊子小龙虾(二级 500g ,三级 500g)

(参照 SBT10876-2012 淡水小龙虾购销规范,小龙虾根据单只质量分为一到四级,一级 ≥ 63 g,二级 45~62 g,三级 35~44 g,四级 25~34 g)
通过实验一探究竟。

首先,小哥哥先解剖了一只生虾,以便从结构上了解哪些地方是可以吃的:

一号选手登场!

然后变成了这样……

这样……
然后,我们完完整整剥完了 2 斤小龙虾,对每一只的各个部位都进行了称重记录:

结果让人大吃了一斤!

同等重量的二级(蒸熟后平均每只 45 g)小龙虾和三级(蒸熟后平均每只 30 g)小龙虾,解剖出来的总重量:

三级的小龙虾虾尾肉竟然比二级的虾尾肉更多!虾黄也是一样!

二级的小龙虾唯一多的只是虾脚肉!

最终能吃的部分加在一起算,还是三级的小龙虾略胜一筹。

划重点:如果你想要性价比,买小的龙虾就好了!

2. 虾脚不要扔不要扔不要扔!

来看下虾脚的重量:

这是实验 1 号的虾脚,重 25.4 g,而我们剥出来之后虾脚肉的重量是 8.2 g(超过了虾尾本身)。

统计所有小龙虾,平均虾脚肉占虾尾肉重量的 45.6%,也就是: 2 对虾脚肉约等于 1 只虾尾肉!

有没有为丢弃的那些小龙虾脚哭泣!

如果你穷,请把虾脚都啃了!

进一步计算:二级(45 g)虾脚肉重量是虾尾肉 56%,而三级(30 g)虾脚肉占虾尾肉的 39%。

也就是说,如果你买了个头更大的小龙虾,却没有吃虾脚肉,简直就是亏爆了。

当然,如果你不爱吃小龙虾脚,你可以选择虾脚小的龙虾,同等重量下,它们的虾尾肉会更多一些。

划重点:如果你嫌麻烦,请选择小虾脚的龙虾!

3. 1 斤小龙虾的热量等于 1 杯牛奶

最后回归这个灵魂的拷问,1 斤小龙虾能吃的到底有多少。让我们来看数据:

我们买到的 1 斤小龙虾是这样的:

蒸熟后是这样的:

我们会发现:蒸熟后的小龙虾重量上相应都有减少。

如果按最终能吃的比例和刚买到的时候(生的)相比,总共能吃的部分只占 28% ,而能吃的虾尾肉只占 16%。

经过营养师的精密计算,好消息是:

一斤(500 g)带壳小龙虾的热量 ≈ 1 杯(225 mL)牛奶的热量

当然,最终你摄入的热量……还取决于你是清蒸、十三香,还是蒜香、麻辣、红烧,以及你嘬不嘬汤、配的是可乐还是白开水了。

最后,总结以上:

你以为吃下的每一斤小龙虾是这样:

其实,你的有钱程度可能已经达到了这样:

但如果你只吃虾尾肉,那么你的富有程度已经:

你想想,为了小龙虾,你可是放弃了买宾利的机会,真的是真爱了。

所以:

今天想好吃什么味儿的小龙虾了吗?

参考文献: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2]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 USDA Branded Food Products Database:https://ndb.nal.usda.gov/ndb/foods/show/45186487?fgcd=&manu=&format=&count=&max=25&offset=0&sort=default&order=asc&qlookup=crawfish&ds=&qt=&qp=&qa=&qn=&q=&ing=
[3]《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

[4] 胡盼盼,任晓虎,何玲,吴德生,刘建军. 中国小龙虾相关哈夫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8(01):113-119
[5] 宗雯琦, 甄世祺, 袁宝君,等. 2012~2014 年江苏省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10):4258-4261.
[6] 张萌, 朱春潮, 汪雁,等. 克氏原螯虾重金属富集的研究进展[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6(2):80-87.
[7] 韩丽岚, 徐荣靖. 南京“小龙虾事件”调查处理分析[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12, 19(1):75-78.
[8] Soedarini B, van Gestel C A, van Straalen N M,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accumulated copper,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histamine levels in crayfish meat during storage[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 Agriculture, 2014, 94(10):2023.
[9] Maslow, A.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4) 370–96.
[10] Cianci, R.; Gambrel, P. A.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Does it apply in a collectivist culture. 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2003, 8 (2): 143–161.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爱发朋友圈?

作者 / 新世相
我以前以为只有我自己对朋友圈那么在意,聊了聊,发现很多人都这样。

我的朋友圈是隐私设置是三天可见,最近的一条也是关于工作。

总担心发了别人会怎么想;或者说出话无人回应。发个朋友圈,比表白还难。

后来我明显地感觉到:朋友圈把我们变得脆弱。

你的心情七上八下。那里发生的一举一动,都有把你的情绪带向低谷的可能。

我问了十几个人,哪一刻朋友圈让你感到脆弱?每个答案都感同深受。

提到最多的是:不管你真实生活里是什么性格,只要发朋友圈,就没法不在意留言和点赞。

一个朋友说,他每发一条朋友圈都至少有三个回合:对选词、标点和表情都会斟酌。

好不容易发出去,15 分钟后发现没人理自己,就更加失落地删掉。

“当时的感受就是,朋友圈这么多人都在互动,就我自己玩得是单机。”

而我一位每天至少要发 5 条朋友圈,看起来很潇洒的女同事跟我坦白:

“其实每天早上我都会删一道朋友圈,没有点赞的通通都要删掉。”

读者@周小 每次发了朋友圈都会自己给自己点赞,没人回复,就自己在下面发:统一回复一下……

“其实每次都觉得自己特别怂。但还是得给自己撑撑场面。”

不过最让我心服口服的还是这个叫@洋的女孩。

从 2017 年初,她就不再点开朋友圈提示的小红点。现在存了 10370 条点赞和留言。

中间遇上 520,1314,8888 这样的数字,还会特意截个图留作纪念。

“怕孤独,就当这些信息是陪着了。”

分享朋友圈本意是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可现在的第一驱动力却是点赞。

朋友圈各种可见不可见,也把人搞得很心累。

我的朋友@恩恩 说,有次同学群里,有次同学群里在讨论她很喜欢的一位老师,都说老师在自己朋友圈里 po 了生日照。

她很自然想去看看,结果点开老师的朋友圈,发现对她不可见。

“发现被他拒绝的那一刻,特别心碎:你根本不知道有谁在哪里把你屏蔽了,哪一条是躲过了他的分组看到的。”

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也是。

互相加了好友,点进去看见三天可见,明明没想干嘛,还是会觉得失落。

有时候,现实生活里我们明明关系不错。别人设置三天可见,也不是针对谁。可那种失落,却有控制不住。

总之,现在没几个人愿意在朋友圈说真话了。

在朋友圈说点真心话,就像在大型公开场合高喊我好惨:说了也没人听,自找没趣。

之前世相君说,“朋友圈里没有人,全是人设”。但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

我们都是慢慢被逼进各自的朋友圈人设里。

朋友克劳说,她前天翻自己的朋友圈,发现已经已经是标准的公司营销狗了。

“不过这样也好,省得我在加班到不省人事发朋友圈吐槽的时候,还有人过来哈哈哈哈哈。”

同事@石榴 最近新交了个男朋友,每天在办公室魂不守舍。但是你看她的朋友圈,会嫉妒到发疯。

“他不回我短信不接我电话,我也想发朋友圈哀嚎啊。但到最后还是只敢说好的那部分:完全不是为了炫耀,就是怕说那些不开心的事没人理,或者有人幸灾乐祸。”

而当我们实在想表达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最绕的方式。

还有人说,“我在朋友圈发的每一首歌,都是一个故事。”

然而朋友圈里没几个人会懂我们这些写在歌里的故事。

隔着一层花花绿绿的墙,越刷越孤独。

但不舒服又是不可能说出来的。

其实是朋友圈让人变脆弱了。

它的封闭效应,造成了一种私密感。但是,当你加了越来越多的人,它解决不了你很私密的心理需求了。而我们却对它抱有错误的期待。

有的时候我也很讨厌自己的那种脆弱:

看到以前玩得很好的老同学的朋友圈,却无话可说的时候;

点赞显得敷衍 ,留言又不知道说什么。有一种熟人渐行渐远的尴尬;

想表达心情,那么多人在看,不好说,只好孤单地转发一首歌。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对“朋友圈”这件事产生了错误的预期。

我现在给自己定下了规定:

不要在乎那些点赞;不给自己定立什么人设;想诉苦的时候,别发在朋友圈,哪怕找个老朋友聊聊微信。

我们的生活很精彩,很结实,别为了删不删朋友圈思前想后;拍照不是为了点赞;老朋友的朋友圈看不懂,也没什么。

重点是,如果你在意一个人,去告诉他,别在朋友圈寻找蛛丝马迹。

朋友圈很好,但对它保持警惕吧。它代表不了什么。

贫富差距不在财产,根源在意识

1978 年,这片土地上并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即使兜里多点粮票,出门能蹬个自行车的人,那点优势稍后几年也没了。但为什么短短四十年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可以这么大呢?
很大程度的原因是,人可以分成内在驱动大想赚钱的人,和随遇而安能过就行的人。近几年的福布斯版,学历知识结构和产业新兴程度影响越来越大,而在第一代富人的履历里,大多出身平平。如果说中国和美国有啥相同的话,那便是,都存在普通人通过一代奋斗打破阶层坚冰的可能。你很想杠很想杠,甩给你一瓶老干妈,你也只能回厨房找馒头片去了对不对?
穷则思变,是工商的思维。而士被教育 “君子固穷”,至于大多数的农,能温饱,便不大折腾。这个传统,不是现在有,是以前就有,几千年就有。

扶贫攻坚搞了十年,成果很大。真正参与这个过程的人,都知道有多难。难不在于要下乡,难在于,最贫的那部分人,往往只想你扶,为了有人来扶,他可以选择一直贫。比如你给他羊羔子,养大了能卖钱,他不等养大,就搞没了。

从金融行为学上看,大多数人,他们的收入是被支出被动撬动的。
比如说,你生个建设银行,应该生出来一看,有小鸡鸡,那就去努力,给他存个老婆本对吧?但不是的,大多数人是在要交学费的前一个月,才开始折腾学费。九年义务教育不怎么花钱后,甚至连这个都不折腾。然后等到孩子晃荡到 20 多岁,晃荡在光棍堆里,老两口再不得已出去赚点钱,给孩子张罗婚事。看官会问,那熊孩子自己不管?他父母财商就那样,他能好到哪去?
某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说过,60% 的人,在生命的最后 28 天里,花掉这辈子主要的积蓄。就连生死这种事,都是顶到脑门上来被动应对的,何况日常。基层医生也说,新农合覆盖基础体检,但没人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很多,综合起来就一句话:被不得不花的钱,逼着去赚钱。所谓的收入是被支出被动撬动的。

这句话相当刺耳,但是他是个事实:富人更爱赚钱,穷人更爱花钱。
收入-支出=储蓄。
人成为富人,首先体现在收入大于支出,收入小于等于支出,结局肯定是穷人。

你现在去看抖音,有两种视频很火,一种是成功学教育,打鸡血,这种账号后面都是一些个公司,一年流水十亿级别。另一种也很火,是教人怎么用劳动法打败雇主,怎么摸鱼拿到工资。
很搞笑的是,有一家同时做这两种内容的公司,得出结论是:受众一致。
手边的事情摸鱼,想着一夜暴富。他们的世界里,没有 “收入-支出=储蓄”,这个基本公式。他们的公式是 “我 = 终有一日暴富”。
这种人,股市也很多,我在公众视线里炒股,快十年了,迎来送往已经第四茬了,说实话,一茬比一茬没耐性,一茬不如一茬。原因也很简单,整个国民经济体量上来后,增速下降,增速越下降时,人的赌性越大。金融行为学上也很清晰地说:越是被深套的人,越容易扩大风险偏好去赌一把(我都翻译成白话了)。

以上文字,都是为了让人认识到自己的劣根性。
只有认识到 “越穷越做梦,越懒越好赌” 的劣根性,才可能与之作斗争,自我修正。

那么怎么修正?
回到公式上来,收入-支出=储蓄

首先分析支出。
现在都是电子支付为主,要回溯一年账单,普通人也就一个小时的事。
把消费分为 “基础消费、可选消费、激情消费”。
一个普通人,买 3-5 元一斤的大米是基础消费,基础消费略微好点,没啥大问题。普通工薪,买泰国香米,偶尔买买,算可选消费。你可以买,你也可以不买,买不买都没啥大影响。但如果你某天看了一个广告,去买 288 元小分装的单季无公害大米,那就烧包了,激情消费。
基础消费可以保障,略好点没事。可选消费等三天后再买,基本上会不买。激情消费应该全砍掉。
这样,一般人的消费可以压缩 10-20%。激情消费多的,可以压缩 30%。对应储蓄就增加了。

如果你压缩不下来怎么办?那你就应该去多赚。会赚会花,不是装逼的,赚多少花多少,没有就刷信用卡。而是你花出去三千,转头就能赚五千。你赚了五千奖励自己两千花,回头出去又会赚一万。把消费变成了对自己的激励,这才叫会赚会花。

储蓄率 40% 这个数,如果提出来,哀嚎声会一大片,哎哟这怎么做得到,不可能啊!回忆上面那个点,来了 —— 穷人最不爱赚钱,他们只是想有钱花,对不对?刺耳不刺耳?
让他多赚多存蓄,跟要他命似的。

只有储蓄率足够高,才有投资的余地,才有第二曲线,让钱赚钱。
有了钱,投哪?
永远值得投的人是你自己。
比方说,你往自己身上投五千块,就可以得到一张驾照。对于现在人而言,驾照是检验基本行为能力的门槛。比方说,你出去和人共事,有那种在驾校混到校长请他吃饭劝退的,你真敢和他共事?
有那种说,啊,五千我有,驾照太难啊!想拿钱买的,那么去看看富裕阶层在干嘛,他们的马术高尔夫滑雪潜水登山帆船,哪一个是多花钱就可以躺在床上吹空调追剧完成的?他们学英语德语法语学中文,哪一个词汇是多给老师十元钱,就能立刻复刻到脑子里的?
一个人,不愿意在自己身上投入,原因很简单:对自己毫无期待,毫无信心。只有自己看自己看到泥里的人,才会放弃对自己的拯救。当然,另一方面,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还是敢期待自己某天暴富的,前面那个公式又来了 “我 = 终有一日暴富”。

如果您已经过了第一阶段,现在每天都有进步一点点,过了又穷又懒的阶段,变成了有点余钱且不懒的人,那么恭喜,接下来你可以理财了。
不要相信保险公司会给你理财,永远别信。油条华拿了钱,去举牌万科。平安拿了钱,深套在华夏幸福。你拿你自己的钱,在 3500 点下,找找新兴行业的 ETF,都比他们强。
不要相信,任何允诺收益的银行推销,郭主席说过的,那收益都是骗子。
如果是刚需,买一套租售比超过 2% 的地铁房是可以的,房子可能将来会跌,但你可能因为买了房子后,进入 “有恒产者有恒心” 的状态,不会再遇事就提桶跑路,能慢慢扎下根来。
财富在积累的过程中,不贬值就不错了。积累的目的是,当你某一天遇到一个好机遇时,你的口袋里能掏出一笔钱。

说服自己,放弃 “我是为生活所迫去赚钱” 的思维,是一切的开始。
说服自己,砍掉激情消费和过多的可选消费,是自律的体现。
说服自己,能赚钱的时候,多赚点,早点开始赚,是积极的体现。
说服自己,余下钱时,逼自己从内在,从头脑打补丁升级,是上升的初始。

错别字不改了,也不杠,杠就是,这辈子你只是来实习的,下辈子直接转正全球首富。

来源:唐史主任司马迁 微信号:TQ301024

深圳冒牌买房人:120元一天,要求“富态”

深圳楼市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个曾经创造了无数“日光盘”的城市,如今却频繁出现雇人充场、在商场建样板房、打折促销等情况。种种“妙计”背后,是开发商难以掩盖的焦虑。

撰文 / 张文静
深圳的房企老板们正在翘首以盼。但他们想要重新唤起深圳人的购房热情,恐怕还不太容易。

近日,有当地楼市观察者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为了吸引买房人,开发商们使出浑身解数,不仅打折促销,还在社会上广招“贤士”,伪装成购房者给自家楼盘“站台”。

6月13日,在广东某兼职招聘的公众号上,一则为深圳市龙华深圳北附近的楼盘招聘“看房充场人员”的消息,引起网友注意。

虽然整个版面只有“豆腐块”大小,且与线上主播、讲解员、志愿者等其他招聘信息混杂在一起,但40人的“巨大”需求,还是让其在一堆兼职中尤为突出。

充场员的工作内容非常简单,就是配合售楼处,假装意向购房人来现场看房,工作时间是6月14日早上9时20分至下午6时,费用日结,每人一天是120元。

虽然工作难度不大,但对应聘者的要求却不少:不仅年龄要在30至45岁,而且穿着打扮要富态,不能太邋遢。《财经天下》周刊看到,招聘文案在最后又特意强调了一遍“看起来要富态”。

让外界唏嘘的是,一年多以前,深圳楼市还频繁出现“日光盘”,近千套房都可以“秒光”。买一套房,一个购房者要与两三千人竞争。但如今,开发商竟然花钱雇人看房,假装自己“受欢迎”。

网络流传的招聘信息显示,此次兼职的楼盘为中海学仕里。《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到,该项目于6月19日获批预售,预计将在本月底开盘。该项目前期宣传力度极大,早在月初,当地自媒体和中介平台都能看到推广信息,在深圳即将推出的多个新盘中,中海学仕里俨然成了“大热门”。

然而,有着央企中海地产的背书,中海学仕里为何还要搞“充场”看房这一套?《财经天下》周刊致电中海地产,但截至发稿电话无人接听。

尽管该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量,但一位深圳房产中介坦言,进入五六月份,深圳刚需楼盘供应猛然增多,各楼盘竞争加大,新房进入买方市场。开发商使出了许多营销花样,其中就包括雇人“充门面”。
今年以来,市场陆续传出“深圳迎来‘报复性’看房”“买房人热情重燃”等消息,而开发商的这一系列操作,似乎又暴露了深圳楼市的另一面。

图片
(图源:广东某兼职招聘的公众号截图)

开发商的营销把戏

《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到,一直以来,各城市都不乏有许多“看房充场”的兼职,一天的报酬少则二三十元,多则上百元。业主们早已见怪不怪,“充门面的手段一直都有,这是开发商的惯用伎俩。”

大家都知道“充场看房”是开发商的营销把戏。一位熟悉深圳楼市的业内人士称,现在新开盘的项目都会搞这种营销,充场冲人气,“就像饭店开业找一些群众演员充场一样,不能代表饭店的饭不好吃。”

不过,该人士也坦言,中海学仕里性价比高,“硬伤”也比较明显。由于新房限价,该楼盘加上精装每平米只要8.2万元左右,比周边二手房低了2万元,再加上有深圳高级中学北校区加持,让不少买房人心动。但该楼盘最大缺点是紧邻地铁和高铁轨道,噪音大。

一位深圳本地人士称,买该楼盘的人,大概率是奔着学校去的,“对居住体验有要求的人恐怕不会考虑这里。”

尚未开盘,中海学仕里就收获了太多镁光灯,被业内称为深圳龙华片区2022年“最受欢迎又饱受争议”的新盘。一位深圳本地房企人士直言,房子卖不出去了,开发商想出五花八门的招数揽客。在他看来,一个楼盘,当很多自媒体、中介开始推的时候,说明蓄客不佳,“你什么时候看见华润城需要这样了?”
作为深圳著名的“网红盘”,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华润城经历过“万人哄抢”,也创下了8年里房价上涨193%的神话。但6月19日华润城润玺2期开盘时,却未现开盘即罄的景象,也让其他开发商感到了压力。

在深圳从事房产中介多年的魏文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中海学仕里楼盘的房子不愁卖,但在当前的楼市环境下,开发商仍然担心卖不完。

魏文表示,今年以来,深圳大部分楼盘去化情况都不太乐观,作为龙华中心的标杆楼盘之一,壹城中心十区去化率只有25%,鸿荣源博誉府二期开盘当天只卖了30%,“所有开发商都在想办法多卖一些。中海学仕里虽然比这两个楼盘好一些,但也担心卖得少,所以想方设法提高知名度。”

不只是中海学仕里,还有一些深圳的新盘也为吸引人气想方设法地“卷”起来。

看了两年房子的“刚需客”尚哲,因资金和地段问题,迟迟没有出手,最近他打算在宝安区看看机会。上上周末,尚哲来到售楼处,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与前两年的体验不同,这次他来到的不是传统的售楼处,而是一家商场,“它的展厅设在商场里,还搭建了样板间,现在深圳很多楼盘都这样,估计是为了保障人流量。”

不过相比这样,开发商深谙最直接有效的引流方式还是真金白银地打折。6月以来,多个项目刚拿到预售证,开盘就打折。

例如,光明凤凰城片区观月台项目备案均价4.69万元,开盘折后价4.28万元;光明公明片区的深业云筑备案均价4.7万元,开盘折后价4.37万元。宝安沙井的招商雍和府备案均价5.2万元,虽无折扣,但每套总价减免3万元。

不过,一位市场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有些楼盘确实有优惠,但并不是全部都会有。一些体量大、位置一般、一次就入市就有七八百套乃至上千套房源的楼盘,去化情况不乐观就会打折促销。但地段佳、入市体量小、性价比较高的楼盘,并不需要开发商的让利来换去化。

但无论怎样,在这个曾经创造了无数“日光盘”的深圳楼市里,频繁出现雇人充场、在商场建样板房,抑或打折促销,种种开发商的“妙计”传达出他们焦虑的情绪。

图片
(2022年5月18日,深圳,楼盘建设。图源:视觉中国 )

深圳人不爱“打新”了?

开发商焦虑的背后,是让人“急眼”的深圳新房市场。

魏文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虽然今年楼市稍微回暖,但还不到疫情前一半的水平。深圳房地产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22年5月,深圳新房住宅成交1877套,环比跌幅37.28%。这样的数字,也难怪开发商会坐立难安。

而且最近两个月,随着新房供应量猛增,客户被分流,开发商们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深圳住建局数据显示,6月份深圳或将有31个新盘待入市。

一位市场人士介绍,2020年深圳新房供应量在8000套左右,而今年全年深圳各区域供应量将达2.5万套。“以前一个片区一个月只有一个新盘,或两个月才有一个新盘入市,现在一个月有两三个盘推出。”
新房如“下饺子”般入市,但一时半会却等不到客户,以至于出现买方市场。“新盘除了极个别需要积分,大部分只要报名就可以选房。”魏文说,这在两三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与三年前“日光盘”迭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上半年快过去了,全深圳仅出现一个“日光盘”,即位于福田区的海德园。“其他项目不管在哪个地段,有没有学位,没有一个楼盘能全部卖完。”上述市场人士称。

即使是深圳人心中的“网红神盘”华润城,也在转冷的市场中失去了往日的惊艳表现。近日,华润城最后一批344套房源选房结束,售出303套,去化达8.8成,收入只有46亿元。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华润城的开盘成绩并不差,但距离外界对该盘的期待仍有差距。毕竟在2021年以前的近七年时间里,它一直维持着“开盘即日光”的记录。

华润城是网红豪宅盘,自2014年首次开盘至今,曾创造雨中排队、万人摇号等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楼市记忆,并实现房价五年涨三倍的奇迹,因此备受深圳购房者热捧。

很多人还记得,2020年华润城润玺一期入市时,近万买房人争抢认筹,中签率仅12%。这是它的巅峰时刻。然而华润城最后一批房源开盘前,公布意向登记人名册,显示最终入围并完成保证金冻结客户589批,中签率近60%。

当地房产中介称,2020年任何住宅新盘出来,购房者打新都要靠积分。现在市场冷静下来,很少有所谓的“网红盘”出现,开发商给的佣金都变高了。

一直热衷“打新”的深圳人怎么会“熄火”了呢?

多位购房者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尽管市场还比较冷清,但据他们的观察,深圳房价一直未有明显下降趋势。在他们看来,这本无可厚非。作为一个超一线城市,深圳一直维持人口流入状态,刚需人群庞大,从长远看,深圳的房子不愁没有市场。

“但现在我身边除了结婚、孩子上学必须买房的,其他计划买房的人都还在观望,真正‘上车’的少。”一位深圳购房者说,买房的人都希望房价更低一些,现在虽然购房优惠政策多且密,但大部分人还期待有更大的优惠。

魏文最近带客户看了许多套房,但最终能成交的不多。“很多刚需购房者手里资金不充足,会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挑挑拣拣,直到觉得满意了才会下手。”另一方面,购房者普遍对自己工作和收入的稳定性保有顾虑,担心还不上房贷,从而降低了购房动力。

更核心的原因还在于深圳市场环境的变化。此前因新房限价,深圳新房市场均价低于二手房售价。明显的倒挂,让“打新”成为热潮。2021年2月8日,深圳率先推行“二手房指导价”政策,投资者靠买房投资的溢价空间大大降低,“打新”退潮。

“以前周边二手房每平米平均比新房贵1万元左右,即使是刚需人群,只要不急需,也宁愿等新房。”在市场人士看来,此前深圳人热衷“打新”,很多是为了抢一二手房倒挂的红利,但随着二手房指导价出台,“打新”人失望成为必然。

图片
(深圳南山区大冲片区的华润城润玺及华润城润府楼盘。图源:视觉中国)

深圳楼市出现分化?

在这个创造过无数财富故事的城市里,深圳今年的首个“日光盘”是个豪宅项目。

5月底,久违的“日光盘”重现市场,让业内人很是兴奋。毕竟,在持续下行的市场环境中,他们已经太久没有听到这样振奋的消息。

5月30日,海德园A区推出239套房源,备案均价每平12.6万元,每套总价在1700万元以上。仅6个小时,房源即被哄抢一空,收金57亿元。

在这之前,位于南山区的千万级豪宅盘招商仕林臻邸,开盘首日即卖出178套,去化达95%,实际剩余的9套也已经在线下全部售出。即使是终结“日光”奇迹的华润城,首日去化8.8成,相对于刚需盘的冷淡,成绩也颇为可观。

豪宅的火热让市场兴奋,一边惊叹于深圳人的购买力,几千万元的房子居然每90秒就能卖1套,另一边也引起大家猜测,是否这是市场回转的积极信号。

魏文坦言,深圳高净值人群的购买力仍然坚挺,而中低端楼盘的销售情况大多不理想。

另一位市场人士介绍道,深圳豪宅一直属于稀缺产品,供应极少,且多分布于福田、前海、华侨城等极佳地段。“事实上,并非豪宅卖得快,严格来说是哪个项目周边二手倒挂严重,溢价空间大,哪个项目就会被热抢。”

以海德园为例,由于新房限价,每套房产比周边二手房便宜500万元最少,这意味着房子到手即可净赚500万元。如果未来该片区房子升值,利润更高。

但豪宅的火热并不意味着整个深圳市场正在回暖。

据克而瑞数据,进入6月以来,深圳新房成交量呈现曲折上涨趋势。6月前三周分别成交607套、575套、689套,成交面积分别环涨51%、环跌2.9%、环涨17.7%,总体没有明显改善。

二手房市场,今年2月二手房网签仅800多套,创深圳近15年来历史新低。据一位市场人士介绍,到5月份,二手房网签2000多套,环比所有上升,但距离正常市场行情下的成交量还相距甚远。

据媒体报道,近段时间,深圳相关部门多次对当地楼市展开调研,由于担心放宽楼市政策导致房价再次出现明显上扬,因此政策出台的可能性较小。在魏文看来,市场是慢慢被拱起来的,真正回温或许要到今年10月份以后或年底。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核心区域、价格低于周边二手房的豪宅会率先回暖,这类楼盘客户群是不受疫情影响的富豪人群,他们看到了资产保值增值的空间。“普通新市民预期还比较悲观,买房动力不足,这部分人群可能不会很快入市。整体市场还比较弱。”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魏文是化名。)

如何有效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作者 / 玫瑶老师
以前人们总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但当我真正成为一个幼儿教育领域的工作者,10 年里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孩子和家长,再加上养育自己孩子的经验,让我我越来越觉得:孩子生下来并非一张白纸。

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方式。如果我们能看到他们个性的不同,针对性的给予合适的帮助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孩子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生而不同,社交方式也不同

尽管后天家庭成长环境会极大的改变孩子,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婴儿生下来,就已经带着许多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

比如我的朋友 Sara,有一对 5 岁的双胞胎,两个孩子从小在同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父母和周边环境也是一样的,但是两个孩子性格和社交方式截然不同。

面同样的社交冲突,(比如被其他孩子抢玩具)姐姐是采取主动行动,她会一把抢过来,大声地说:这是我的,你不能抢我的玩具!而妹妹正好相反,遇上冲突,她的方式是嚎啕大哭,等待姐姐或者其他家人来帮忙。

除了双胞胎,我们甚至可以在新生儿的身上看到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养育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定深有体会:同一个妈妈生的两个孩子,怎么会如此不同?以前大宝是个高需求宝宝,对喝奶、睡觉、玩耍的环境要求很高。好不容易哄睡了,妈妈把孩子一放下,眼睛马上就睁开了。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可以让他们再次醒来,必须得重新哄睡。

而二宝却截然不同,他很容易有较固定的睡眠作息,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使宝宝”。孩子经常吃完奶了就呼呼大睡,醒来了也是笑眯眯很快乐的状态。

而这些,都是孩子们生下来所带有的“先天气质”。

气质类型有很多种流派,而最具有高水准研究水平的,应该属 19 世纪 60 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A. Thomas)和儿童心理学家切斯(S.Chese)提出的。托马斯博士指出: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出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就带着他独特的天生气质,展现出属于他自己的表达方式,与身边的每一个人互动。
托马斯和切斯博士用了 14 年的时间,对 141 名新生儿进行追踪研究,最终得出以以下几个维度来衡量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1]

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吃饭、睡觉等身体运动时的活动量水平怎么样?有些孩子连在睡觉的时候身体动作也很多,而有些孩子吃辅食都是慢条斯理的;

有些孩子的吃饭、排泄、起床时间都很规律,而有些孩子则需要花很多精力才能建立起作息规律;

对新鲜的环境或刺激物的第一反应,有的孩子是大胆、主动靠近,而有的孩子害羞、退缩。

适应度、反应阈值、反应强度:

孩子在面对转变时的适应状况怎么样?对待不是他所预期的转变,可以欣然接受吗?还是极度抗拒、嚎啕大哭?

外界的刺激要达到多大的程度才能引起孩子的反应?在班级里有些孩子对生人很警惕,而有些人孩子,甚至连班上来了新同学都没有发现;

我们还可以观察孩子用了多少力气在他事情的反应上面。当他和朋友在一起觉得快乐时,是夸张的哈哈大笑还是抿抿嘴会心一笑?当他的玩具被弄坏了,是嚎啕大哭还是小声哭泣?

情绪质量、分心性、注意力广度和持久性:

孩子和朋友们在一起时经常都是快乐的状态吗?还是经常多愁善感,悲伤秋月?

有的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如看书、练习一项运动)很容易因为干扰而中断,而有的孩子天生不容易。

孩子从事某项活动的时间长还是短?能顾及的事情有多少?孩子是否很容易被周围的刺激所吸引?还是通常都对周遭事情视若无睹,非常专注在自己的活动上?

二、通过孩子的社交方式,判断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1.活动量大的孩子,用身体说话。

每一个孩子的活动量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活动量会非常大,活动量大的孩子容易让父母感觉总是精力很充沛,怎么也安静不下来。活动量大的孩子非常活跃,放得开,人多的时候还特别兴奋。

我们小区有一个叫小步孩子,就是这样的类型,每次看到自己喜欢的小朋友,音量会不自觉的提高,还会紧紧的把别人抱住。而我们家的孩子正好完全相反,几次下来之后,我们家孩子看到小步就躲的远远的。其实小步的内心愿望是好的,只是他的社交方式,动作幅度比较大,是用“身体说话”,并不会照顾到别人的感受。

对于活动量的大孩子来说,当还有剩余的能量没被发泄掉的话,他是没办法安静下来做静专心做事情的。

2.害羞退缩、人际过度敏感的孩子,容易感到社交焦虑。

我们家的孩子,是相对慢热的孩子。有一次上早教课,熟悉的老师刚好请假,临时换了一个男老师,孩子马上变得警惕起来。那节课是在周末,孩子和大人都比较多,我们家孩子开始有些不知所措起来。再加上老师不停的热情邀请孩子,反而让孩子一直往我身上躲。那一刻,我意识到:孩子有些焦虑了。

对于害羞退缩、且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的孩子,交朋友的过程就容易感觉到紧张;如果这类型的孩子再加上反应强度太弱,就容易被团队忽略,很难交到朋友。

3.主动好奇、适应度高的孩子,容易跟着别人走。

主动好奇的孩子,去到新环境时,什么都想摸一摸,什么都想看一看,甚至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他是大人眼里的好奇宝宝,有着充足的求知欲望。

他看到人就会主动打招呼,常会讨得身边人的喜欢,但是因为对所有的新事物都比较好奇,什么事都喜欢大胆尝试,有时候不知道回避危险。别人给他一颗糖,就开心的跟别人走了。

4.情绪反应强,坚持度高的孩子,希望别人都听他的。

“你这样不对!要像我这样”,是这类孩子的口头禅。他们认定的事情,一定要坚持做到底。他们也经常因为小事情而反应强烈。

有一次我们家的孩子幼儿园放学后,在学校外面的空地上吃手指饼干。那是孩子最喜欢的零食,还可以蘸上巧克力酱呢。当他打开包装正要吃,班上的另外一个同学看到了,说“你还吃啊?别吃了,再吃就变成胖子啦!”然后就走开了。

孩子的脸色马上变了,板着一副黑沉沉的脸,大声地说“我才不是胖子呢!”说完自顾自地吃了起来。他就是很典型的对事情发生的情绪反应比较强,会喜欢坚持自己意见的孩子。

三、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一刀切的社交方法会对孩子带来身心压力和伤害

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拥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它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程度上的差异。

如果一个气质类型比较害羞退缩的孩子,我们为了让孩子更快的融入环境,就把孩子向外推,说“去吧,你自己去和小朋友们玩”,孩子不会变得积极主动,反而会更往后退缩;

而如果一个个性文静的妈妈,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美感和艺术,于是经常带孩子去参加各种音乐会,参观博物馆,学习茶艺和书法,但是孩子的气质类型是属于活泼好动型的,在这种比较要求安静和自我控制的活动下,孩子经常坐不住、跑闹,可能就会影响环境。如果孩子长期处在消极负面的评价中,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个没用价值的人,其他的同学朋友也会排斥他。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环境周围的人如何对带孩子的方式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如果我们能看到孩子独立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孩子的社交发展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用气质教育因材施教,多方助力,全面培养孩子的“社交商”

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验习得。你一定听过“智商”、“情商”等词汇,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交商”。早在 1920 年,心理学家桑代克就首次提出了“社交商”的概念。他给“社交商”下的定义是:

理解人类行为和处理彼此关系的能力。
拥有“社交商”的孩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遇上社交问题时会开动脑筋,想出解决办法。他们能理解别人,也能尽量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具体类型具体分析,循循善诱,帮助各种气质类型的孩子提高“社交商”
1.活动量大、活泼好动的孩子,需要发泄多余精力,帮助孩子意识自己的行为以及对他人的影响是社交的重点。

当孩子太兴奋,开心地把别的孩子抱得太紧时,我们可以说:你好喜欢 *** 小朋友啊,我们可以轻轻地和他握个手,他可能会感觉更舒服哦!

当孩子好奇地想去摸其他孩子的玩具时,可以提醒孩子,这是 ** 的玩具呢,如果要玩可以先问问对方是否同意,不然他会难过的。

通过语言,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界限,找到更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互动。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活动量大的孩子也需要给予孩子更多体能活动的空间,让孩子发泄多余的精力,满足他生理的需求。以下是可以帮助活动量大的孩子的社交游戏:

a.体能类的游戏。如老鹰抓小鸡、放风筝、抢板凳。

b.体育竞技类游戏,如玩平衡车、跳绳、踢球。

c.自我控制类。如一二三木头人、二人三足。

2.害羞退缩、人际过度敏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热身运动”,父母“递梯子”可以帮助孩子达成社交行动。

气质类型害羞退缩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观察环境里的人和事。他们需要不断的确认环境,直到感觉到环境是安全的、可靠的才会慢慢开始社交和行动。很多父母带孩子去上早教班或者兴趣班,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参与,就直接带孩子离开,或者强迫孩子做,这些都不能帮助孩子的社交发展。其实孩子并不是不参与,他只是比较小心谨慎,需要更多的时间了解情况。

a.提前热身。

每一次我们带孩子参加聚会或者活动,可以先带孩子去到目的地,和孩子先在那里玩一会,让孩子提前适应环境。

在这个热身的过程中,其他的孩子是慢慢到来的,慢热型的孩子也不至于感到一下子需要面对很多人的社交压力,而是有一个温水慢慢煮沸的过程。这样的方式让他感觉到安心,并且有一种掌控感,帮助他更好的与他人社交。

b.循序渐进的给孩子“递梯子”。

而对于父母来说,害羞退缩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陪伴和相信。采取“递梯子”式的陪伴,可以帮助孩子逐步的完成社交挑战,逐步获取自信,相信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把梯子,从底部到顶部,有很长的距离,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并不容易。但是如果分解难度,循序渐进的帮助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完成挑战。

当孩子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选择退缩时,我们可以这样递梯子:

— 抱着孩子,帮他说吃内心的感受:“新的环境和朋友有点陌生,让你有点害怕,是吗?”(接纳孩子,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

–“没关系,深呼吸。我们可以先在旁边看一看,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排解社交焦虑的方法)

— 当孩子看了一段时间,稍微放下紧张之后,我们可以说“上次你去参加一个派对,一开始也是很紧张,后来我们不是也交到很多好朋友吗?”(回顾孩子成功的经验,唤起信心)

— 观察孩子,给予孩子时间,直到他自己愿意迈出第一步。当孩子愿意迈出第一步时,不要忘记给孩子鼓励!(陪伴、相信、正向循环)

3.主动好奇、适应度高的孩子,提高孩子的自我警惕度,做出独立判断是培养社交的重点。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主动好奇、适应能力强,社交能力能力那么棒,也就没大人什么事了,让孩子自己去玩就好。但是事实是,这类型的孩子,反而容易成为“问题孩子”。为什么?因为孩子很容易融入环境,随环境做出改变。

如果遇上品性比较差的问题孩子,也很容易适应环境,融入环境被同化,价值观也容易有偏差。而对于低龄年段的小朋友,也容易被陌生人亲近,没有危机意识,容易被拐卖。

因此这类型的孩子,我们可以试试:

a.多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鼓励孩子多多输出自己的见解想法。

b.通过过家家的方式进行情景演练,预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让孩子看到事物的两面性。

4.情绪反应强,坚持度高的孩子,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帮助他们读懂“社交信号”。

一点点的小事情,就容易发脾气的孩子,情绪的反应比较强,我们需要更多的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以及他人表现出来的“社交信号”。

比如,如果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遭到另外一个孩子给他很难看的脸色,或者白眼,孩子是否能够意识到,并且能停止大吼大叫?对方的反应,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交信号”。

如果不能读懂这种“社交信号”,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坚持做自己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这种“社交信号”,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与他人的互动中习得。

帮助情绪反应强、坚持度高的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他同理他人,同时用更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同理他人的过程,孩子需要做到:

a.专心听别人说话。如果孩子没有听,我们可以当一次复读机,比如说:“刚才小步说了,那是他的玩具”

b.帮助孩子留意他人的行为,(洞察“社交信号”)试着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传递的原因。比如说:“我看到小步脸都黑了,他可能不大喜欢你一来就把他的玩具拿走”

c.想象别人的感受。“小步的玩具被抢走了,他觉得特别难过。”

d.用更恰当的方式回应。“我们可以问问小步,我可以和你交换玩具吗?”

在不断的练习当中,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同理他人,他也会更加敏锐的观察到别人的社交信号,调整自己互动的方式,让自己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他也会开动脑筋想办法,让自己更成为一个更加积极主动的孩子。

巧用技巧,帮助孩子快速加入其他伙伴当中
有些孩子可以很自然的就加入到其他小伙伴的游戏当中一起互动,而有些孩子,“万事开头难”,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却被拒绝了,就会感觉很挫败。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给予孩子一些简单的策略,帮助孩子更好更快速的融入到其他伙伴里去。

a.先观察、等待、聆听。看看别人是怎么玩的,听听别人在说什么、做什么,了解游戏的规则。

b.从一个孩子开始。鼓励孩子寻找一个看起来“好说话”的小伙伴,而不是全部的小伙伴,可以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c.用非正式的方式直接加入。比如说,别人在玩你追我赶的游戏,孩子也进去在后面跑一跑,很容易就融入了。

d.在家中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加入伙伴。我的孩子最喜欢和我在家玩过家家的游戏,连玩乐高,他都可以扮演平时和其他孩子们的互动。而这就是一个练习如何加入其他活动的好时机。

总而言之:

社交能力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与社会、集体和他人联接的一项重要技能。培养孩子的“社交商”,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方法。我们需要看到孩子气质类型的独特性,如果我们能学习着去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因材施教,一定发展孩子个性,顺应天性,孩子一定会拥有更加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以前没手机玩的时候

小时候没智能手机,更没有 VR(虚拟现实)和 AR(增强现实),只有 R(纯粹现实),包括改装四驱车模型、摆多米诺骨牌、培养“电子宠物”、换装芭比娃娃、耍悠悠球、战斗陀螺、以及弹精灵 / 尺子 / 橡皮等等,其“肝”和“氪”的程度,甚至不亚于手机游戏,而且不少游戏都很“硬核”。

迷你四驱车:又氪又肝还要技术的竞速游戏迷你四驱车“氪”的一面

《四驱小子》——天皇巨星
我说出来你们肯定不信,我 9 岁就感受到了“攒钱买车”的痛苦,记忆真的“刻骨铭心”。我人生最初的四辆车,估计永远不会忘记:天皇巨星(《四驱小子》主角的车)、魔鬼司令(《四驱兄弟》土方令)、疾速眼镜蛇(《四驱兄弟》三国藤吉)和先驱音速(《四驱兄弟》星马烈)……

日本当时的官方赛事现场
那个时候,班里再“馋嘴”的同学,也或多或少地学会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觉得,男生可以没有女友,但是不可以没有自己的迷你四驱车……

我们班最“富有”的同学,一个月才 20 元零用钱,我们都远远没有这个标准,而每一辆迷你四驱车,我们当时学校门口商店的价格是 35 元~50 元不等(《四驱小子》里面的车,最低可以 28 元),绝大多数我们想要的迷你四驱车都在 45 元上下。在那个年代,真不算便宜,对小学生来说,则是“天价”……

图片源自网络,小时候实际接触田宫不多,奥迪双钻却天天打交道
迷你四驱车“买车容易”而“改装难”,一些“增强型”配件的价格,甚至超越迷你四驱车本身价格,比如迷你四驱车马达:

“魔王”马达,要 50 元
“美洲豹”马达,要 25 元
“捷豹”马达,要 15 元
…………………………………………………………

其余的导轮(主要是转弯用)、齿轮(车身内部)以及缓冲器(龙头 / 凤尾 / 大包围)相关配件,也需要自行购买,“裸车”就不算便宜,还要购买改装配件就……(其实,不同的店价格会有不同,而且我们其实买之前也分辨不出来质量)

这就相当于我们每周完成作业,在学校表现优异,才能领到几元到十几元零用钱的“登录奖励”,然后主线任务是凑齐迷你四驱车和必要的配件……我们是一学期、一学期地“攒资源”啊……

果然“生活”这游戏才是最“硬核劝退”的……迷你四驱车这东西“氪”也就算了,问题在于这玩意儿想要“出成绩”必须得“肝”,还得“懂”……

图片源自网络,配件真的比“裸车”更费钱
迷你四驱车“肝”的一面

说了大家可能觉得“夸张”,但是四驱车比赛真的是我“物理学”和“机械”的“启蒙运动”。此前接触的内容,不外乎都是小学《自然 / 劳动》两门课的内容,接触四驱车之后,很快意识到现实世界规律和动画是不同的,开始自己主动琢磨咋能让车跑的更快……

图片引自网络,侵删,闪电飞龙跑道是当时常见的“新人劝退跑道”
当时四驱车正经有“线下比赛”,而且赛制成熟,从学校 – 城区 – 城市 – 省 – 全国层层选拔,虽然女生参与比例相对低一些,但是男生一多半都是“狂热玩家”,而且还分不同跑道——“闪电飞龙”和“双轨立交”:

当时是“闪电飞龙”跑道,只要可以“跑完全程”(主要难点是通过 360 度回形跑道),就可以晋级下一轮;“双轨立交”跑道则需要计时……“闪电飞龙”则是典型的“菜鸟劝退”跑道,一般不太会“改装”,只是简单购买零件和更换马达,80%是无法凭借速度通过 360 度的回形跑道的……(很多人的迷你四驱车生涯就是在“闪电飞龙”跑道中结束的,我很严肃)

这游戏“硬核”也就在于“氪金”并不一定能“变强”,真的“懂车”的人太少了,即使是迷你四驱车,真的能从头改装马达到外壳打磨的人,在庞大的四驱车群体中比例并不高,却基本垄断了比赛席次……我也不太懂,就不多说了……

每一次更换迷你四驱车的配备都是相当于“微型科学实验”,谈不到研究的高度,但是确定是试验,更换齿轮、马达,能不能最终加快速度,甚至突破之前的跑道,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可是手机游戏“肝”得多……

多米诺骨牌:“容错率”极低的团队游戏,容易心态爆炸喷队友

这个东西在千禧年(我还是低年级小学生)特别火爆,2000 年电视转播后(1999 年到 2000 年跨年的时候电视播出多米诺骨牌世界纪录的直播),在全国掀起热潮。我们小学也心血来潮,组织了我们在年级层面上玩过多米诺骨牌……(我们当时低年级直接被动员参与)

千禧年电视转播使得多米诺骨牌大火
这个游戏,我很严肃讲,“云玩家”体验最好,看着多米诺骨牌被“推倒”形成“画面感”的瞬间确实很有成就感,但是拼出图案过程十分痛苦。学校当时的“政治正确”是“重在参与”,每个班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导致很大麻烦:

我们是“二班”,图案很简单就是“二”(说白了,就两个长短不一的横杠),如果让我和几位动作比较灵活的同学来摆骨牌,可能半天就可以,结果全班参与,就是 3~5 个不太灵活的同学,反复“摧毁”大家的成果(多米诺骨牌这种就是轻轻一碰,一上午的努力白费,骂同班同学是“猪队友”确实有些过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心中真的是一万只草泥马飞过)……

最后,到了傍晚学校开始推多米诺骨牌的时候,我们全班人与其说是多么“快乐”,不如说是“泪流满面”,总算结束了……(这个体验全班人知道现在都忘不了)

前几年看到新闻是说好像有人拿“书”当作“多米诺骨牌”来玩,现在不知道小学生们还玩不玩这种比较“现实”的游戏了……

现在大家一提“心态崩溃”,总会提到《只狼》、《黑魂》等……然而,我心中对“多米诺骨牌”的“阴影”可比这两个游戏大多了……

这些游戏只要你自己不“贪”,还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摸索规律打过去的,而“摆多米诺骨牌”则还要考虑你周围同学……很容易就情绪失控了……

说到“个人版硬核动作类”游戏,还真有一款,名为“悠悠球”……

悠悠球:当年的硬核动作游戏

我算了赶上悠悠球最初火爆的时候,其实早几年已经有日本动画《超速 YOYO》了,也是悠悠球题材。悠悠球至少我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后期不断更新,什么轴承式,什么离合器,当年也搞不太懂,就是一个人在“耍”……

我们玩悠悠球的时候,连《火力少年王》还没播出,网络甚至都不很发达(那个时候都看电视),大家玩的一些“花式动作”真的都是“口耳相传”+“面授机要”,面对面的“切磋”和“讲授”。当时我只会一些“巴黎铁塔”(睡眠状态,翻绳做出一个铁塔的图案)、“摇篮”(绳子编成一个口,然后让悠悠球在里面回荡)特别特别基础的动作。(入门级别)

三年级时候,小学里面有个大哥哥(我也不知道他几年级),一个人在“欢乐角”(小学的室外娱乐中心)里面耍,后来我们十几个三年级的小男生“围观”,想要“拜师”。他会那种我们俗称的“摩天轮”的动作(学名叫啥我真不知道),就是像“抖空竹”一样,把悠悠球挂在线上,不断回旋,最后回收,中间还涉及到翻绳。(真的是我的眼睛跟不上他的手,看起来一团缠绕的线,最后变成直线回收,特别炫酷)

我后来不断请教,只学到了俗称“弯月回荡”的招式(学名不知道)程度,我怎么也无法像“抖空竹”那样接住抛出去的悠悠球……(截至到四年级我的极限就到这里,其他难度动作手眼真的跟不上)

当时悠悠球在我们小学十分风靡,小学每年在丰台体育中心(当时为亚运会而建,那个时候还没鸟巢)举办运动会,四年级的时候,小学增加了一个“悠悠球方阵”,早上开幕式一个是要组成一个方阵通过主席台,另一个是要有一个大约 3 分钟左右的“悠悠球表演”。悠悠球方阵 48 人,三年级以上可报名选拔,五 / 六年级名额 36 人,三 / 四年级名额 12 人……

结果我们年级 100 多个人报名参与,竞争 6 个方阵名额,平时你觉得根本不咋玩悠悠球的人,当天都把悠悠球带到学校参与选拔(很多人都是自己在家玩,在学校不显山不露水)侧面也说明当时悠球是真的很火,一方面成本不高(便宜的悠悠球不少),而且门槛不高……

顺带一提,悠悠球方阵选拔极为严格(我们四年级 125 报名选 6,不少人直接知难而退),三个体育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展示动作,而且选中后到运动会开幕式之前 2 个月中,放学后每天集中训练 90 分钟(有 10 分钟休息),男生个个以成为悠悠球方阵一员为荣。

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结果方阵通过主席台的动作就是俗称的“遛狗”(悠悠球睡眠 – 贴地 – 滑行 – 转动停止之前收回)循环几次……这属于“入门动作”中的“入门动作”,老师要求队列整齐即可,然而因为名额少竞争激烈,就会以各种高难度动作选拔……(按照现在的话说,这事情其实就很“卷”)

这游戏“云玩家”和真玩家差距极为明显,这游戏真的“硬核动作”,对“手眼协调”要求不低,有些你看起来不复杂的动作,实际操作得练一周,复杂动作练习,至少以我的经验,都是以“月”为单位的……(当然我这方面比较“菜”)

直到今天悠悠球的专业比赛才存在着,而且越来越厉害(有些时候甚至让你感觉现实中的人操作比动画中还厉害得多),只是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们到底还玩不玩了……我们当年确实很风靡……

这游戏要我说真的是属于“易学难精”的典型,上手门槛很低,后面就像打开一个新世界大门,至于高手们玩的竞技,简直和你玩的休闲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游戏……

芭比娃娃:当年的“换装”游戏(女生氪金大户)

前面四驱车、悠悠球之类,大多数还是男生在玩(女生也有,相对少),芭比娃娃则是针对女生的“换装游戏”,在我们那个时候十分流行,男生确实几乎不玩,但是班里女生差不多四分之三以上,都有芭比娃娃:

手机游戏中有专门的“换装”游戏,没有手机的时候,我们的女同学们直接“现实换装”。当时小学的“六一儿童节”当天是“狂欢”(学校举办许多活动)。

小学的“狂欢”中有个万年“雷打不动”的保留项目——芭比娃娃投票评比。女生在透明的柜子里展示自己的芭比娃娃(最多的一年全校 115 个,围着大操场一圈 + 学校各处都是),六一当天上午下午展示(每个娃娃下面有个仅能扔进票的木盒子),每个学生有 3 张“票”(其实就是学校不知道哪里弄来的小画片),家长有 1 张,老师有 1 张,六一晚会的时候公布结果,前三名可以抱着自己的芭比娃娃在主席台合影。

男生看起来这都没有什么啦,然而真的有部分女生(不是少数)贼在意这个事情,十分“狂热”,恨不得提前半个月开始“拉票”,围着你问“能不能投我的娃娃一票 / 两票 / 三票”,找家长、找同学、找老师……(我这种磨不开面子的人又重视承诺的人,经常答应十几个女生的要求,最后票严重不够,去找“没需求”的兄弟们要,或者凭借自己的学习委员的身份“贪污”一波票,只要送给我一张票,后面就可以有一次不交作业我不记录的“豁免权”,无上限,只要你送票给我……)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平时特别文静的“乖乖女”,六一当天她的娃娃“落选”,未能“入围”,她大众放声大哭,边哭边用最恶毒的话语谩骂“我们”(广义层面的在场者)审美层次低、品味差、眼睛瞎、脑子坑、不懂美、乱投票、搞暗箱、排挤她、欺负人……与她平时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我第一次知道女生生气这么可怕,吓了一跳。我真没看懂,但大受震撼(我十分尊重女生的爱好,但是时至今日也没明白她们当年为啥这么在意这个事情,审美本身就是主观的,大家不认可 / 得票低真的也并不说明你的娃娃不漂亮啊,真不用在意我们这群钢铁直男的选择,我们真不是有意要如何,确实是真不懂这些……)

根据我的观察,“裸娃娃”就相当于个“基础”差不太多,主要是靠后面购买“包”、“衣服”、“头饰”甚至各种“家具”进行“差异化”,本质上就是“换装”游戏,而且是“现实换装”游戏,女生在这方面真的是“氪金大户”,购买一个芭比娃娃,然后围绕这个娃娃的肤色、脸型和身材,开始疯狂购置配件……

20 年前我和我们女班长的对话,我看到她们手提衣柜形状的芭比玩具箱“有感而发”:

我:你们到底是如何记住你们到底买了哪些娃娃的玩具衣服、玩具首饰和家具的?
女班长:你咋记得住你买过哪些迷你四驱车马达、轴承和齿轮的?在我眼里,那些零件看起来都差不多。
我:……
电子宠物:当年的“重肝养成游戏”

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期,是这种液晶玩具“全盛期”,介于玩具和游戏之间,只有相对简单的电路和程序,而且“男女通吃”,女生有专门养成 + 有“交配”功能的电子宠物,男生则有战斗暴龙机,将“交配”变成“对战”:

只是我们当年小卖部里面售卖的所谓“暴龙机”和“电子宠物”,并不一定是“正版”,实际上小卖部里面十几块钱卖的电子宠物和暴龙机都是山寨版。然而即使是十几块钱,对当年的我们来说,也绝对算是“贵重品”,不少同学都是“合资”购买,比如班里两个女生成为了一个电子宠物的“双亲”,一人出 6 元,轮流带回家“照顾”……正因为是“贵重品”,怕丢,大家都用吊坠扣在自己的铅笔袋上,或者连在自己的书包拉锁上随身携带……

就是由于过于流行(差不多半个班同学有)且大家随身携带,特别扰乱课堂秩序(那玩意儿啥时候都可能响),不得不要求上课前将它们全都锁进教室外面的柜子里面。然后课间第一时间冲出来,看看自己的电子宠物有没有什么需求,主要就是清理排泄物、吃饭和治疗疾病……生怕饿着自己的宠物……

这种“宠物”还挺“挑剔”的,导致游戏体验是“重肝”,就经常你一顿饭忘记喂了,生病没有第一时间治疗,宠物就“消失”了……有一天下午踢球比较开心,没有听到电子宠物的提示,回家就看动画睡觉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就看到一个“十字架”……

这游戏不上线一天,就会有严重后果,可比手机拿不到登录奖励,严重多了……早期电子宠物,基本是一台机器一个宠物,后期有那种“家庭机”,一台机器可以允许培养 3~5 个宠物,那简直太……

贴纸 / 收藏硬币 / 收藏卡片:最早的“抽卡”制现实游戏

童年的卡牌收集是“累”的一个活动,费事费力费零用钱。而且商家套路极多,各种圈钱手段齐上阵,让人防不胜防。那个年代没有“抽卡手机游戏”,但是到处都是“抽卡陷阱”,各类“随机”送卡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

最常见的商业策略就是在零食中随机塞入贴画、纸片等收藏品,利用玩家们的“收集癖”来进行各类零食售卖。从一开始的“三国卡”和“水浒卡”到后面“二战人物”以及“宝可梦”等动漫相关的卡片收集广泛存在于各类零食厂商中,比如奇多、妙脆角后来还有好多鱼等等……

还有大大泡泡糖附赠的宝可梦“金卡”,还有部分赠送一个画册,但是 5 毛钱买“红包”(内含一个硬币、一个贴纸以及随机礼品),凑齐一个 151 的图鉴简直太难……这就是最早的“抽卡”和斯金纳箱游戏……

唯一一个与现在“氪金抽卡”手机游戏不同的地方在于“允许交换”。大家可以“互通有无”,现实中“抽卡”无法限制玩家的“二手”交换,所以玩家可以自由(包括增加差价)地交易卡片,所以厂商直接控制概率……即这一批零食中,某一种卡片只有少量的张数,这是当年的“伪随机”游戏机制……

“战斗陀螺”:当年的 PVP 收集 / 对战游戏

陀螺其实是个很有历史的玩具,但是我们那个时候,受到一些动漫和 ACG 领域作品的影响,开始玩“战斗陀螺”,就是搞成“PVP”,大家玩陀螺可不是“各玩各的”,而是不断地“相互伤害”。当时,有专门的“擂台”周边,但是比较贵(至少对小学生而言),我们直接用纸折叠一个当成擂台来玩:

当时,不仅仅是我们玩(《爆旋陀螺》有专门的周边和“发射器”),也有不少厂商搞“促销”,在零食中附赠“塑料陀螺”,比如我们都玩过“三国陀螺”(附赠一个塑料片,然后自己拼出一个陀螺),甚至天真地认为“人物之间存在克制关系”(比如我曾幼稚地认为诸葛亮可以轻松击败司马懿)……

弹精灵 / 玩偶 / 尺子 / 橡皮……:硬核桌面 2D 动作游戏

童年有没有 2D 平面“ACT 类”游戏?也是有的!就是“弹”,规则十分简单,就是不允许长时间持续接触橡皮 / 尺子 / 玩具,要用自己的玩具当成“弹珠 / 弹球”将同学的橡皮 / 尺子 / 玩具“撞”到桌面下面去:

理论上任何文具都可以参加,只是后来大家都不屑于用文具,而是直接使用各种玩偶……从宝可梦到数码宝贝再到铁胆火车侠,一边弹着自己的玩具,一边中二地大喊着“去吧!XXX!”,现在回想起来,羞耻感爆表,同时也确实很亲切美好……

三国卡 / 库洛牌 / 游戏王 / 水浒卡 / 万智牌 /……:瞎玩的策略卡牌游戏

桌游和集换式卡牌是至今还存在的游戏形式,它们在手机游戏普及之前就存在了,不过童年的我们很多时候都在“瞎玩”。《万智牌》是大家比较认真玩过的卡牌游戏之一,我入坑的时候不算早好像是《大战役》的环境……

至于其他的卡牌基本处于“乱玩”的境界……PTCG(宝可梦集换式卡牌)是成熟的游戏,但是我们玩的时候,甚至一套牌连“能量卡”都不放(相当于万智牌没有“地”卡),完成“抽卡比大小”的智障卡牌游戏:

有哪些由著名电子游戏改编的桌游?

《万智牌》就是攒钱太累心,我们最流行的卡组就两个:“蓝绿疯魔”(平民向可控制在两位数人民币)和“红色快攻”(日常几十块钱成型)……零用钱是固定的,只能选择“快速成型”的卡组,稍微“富裕”一点的同学,可以组“白色士兵”卡组(大约 300 人民币上下),我们最羡慕的是一个同年级的同学的“白黑僧侣”卡组(成本 615 元),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天价”……

男生大多接触过《游戏王》和《万智牌》这两个游戏,玩的相对比较认真,女生大多都有库洛牌(来自动画《百变小樱》)……

我是听说(听女生说)可以使用《百变小樱》的周边——库洛牌结合“塔罗牌”的方式进行“命运预测”(小时候还是很喜欢怪力乱神的东西),直到今天我也没搞懂这东西该怎么玩……(因为我从未拥有过库洛牌)

…………………………………………………………

童年就到此为止了

有些时候,看着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们,有点“羡慕嫉妒恨”,他们从小就可以有各种十分先进的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是现代科技结晶,而且品控优秀,软件上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产物,我们那个时候手机都不普及(大哥大),或者手机里面就一个“贪吃蛇”……

有些时候,又觉得我们小时候,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也算“不差”……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固然有它们的优势,但是四驱车、陀螺、多米诺骨牌也有自身的乐趣,与高新技术产品比,简陋确实是简陋了一些,不过还是有这些高新虚拟技术无法取代的乐趣。我觉得其实也不用太“自卑”……

年轻人为什么 “换不动” 手机了?

「核心提示」

一则 “中国智能手机 4 月份出货量同比下降 34.4%” 的数据,将眼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惨淡放到了大众面前,年轻人对手机的消费热情下降最让手机厂商们头疼,换机周期从过去的一年半拉长到三年,甚至更久。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换手机了,是他们不想吗?

作者 | 秦海清

编辑 | 邢昀

“90 后” 李大宇在国内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游戏发行部门工作。大厂打工人们多走在电子产品消费最前沿,消费能力强,对新潮流敏感。不过,李大宇表示自己已将近 3 年半没换新手机了,还在用着 2018 年 9 月发布的 iPhone XR。

“其实电池健康程度、存储都不太够用,手机流畅度也下降了,但想等一等 iPhone 14。”

不止 iPhone 用户,安卓用户的换机周期也在拉长。vivo 执行副总裁、COO 胡柏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记得最早(手机更换周期)是 16-18 个月,之后是 20-24 个月,最近是 36 个月了。”

今年 4 月,一则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换手机了” 的话题冲上热搜,“穷”“太麻烦”“手机都差不多”,年轻人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理由。

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疯狂起量的草莽时代,消费者的换机热情是厂商们的动力之一,各种手机品牌层出不穷,热门机型一机难求,一些换机心切的消费者痛斥手机厂商 “饥饿营销”。

2016 年中国手机市场见顶后,出货量连续四年下降。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都不好做了,年轻人对手机的消费热情下降最让手机厂商们头疼,这些问题也直接反映到数据上。

Canalys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的表现持续落后于全球市场,仅出货 7560 万台,同比下滑 18%。中国信通院的报告称,中国智能手机 4 月份出货量 1769 万部,同比下降 34.4%。

一位来自武汉、从业 11 年的手机卖家告诉《豹变》,今年以来的销量跟往年同期相比,至少降低了 50%。手机消费市场不旺,让大家不得不重视一个问题: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换手机了?

2

从类快消品回到耐用品

2021 年 9 月,iPhone 13 刚发布,张牧就想入手,但终究没舍得。

张牧手中的 iPhone X “服役” 了四年,最近他才终于下决心换成 iPhone 13。张牧说,他身边有很多相似情况的朋友。

手机对于年轻人来说,突然从 “类快消品” 再度回归到 “耐用品”。有网友表示,“我只要换个手机壳,感觉和换了个新手机差不多的样子”“手机在不断变贵,但是我的需求没有增加”。

2010 年,iPhone 4 横空出世,到之后的 iPhone4s 称霸整个智能手机界,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了智能手机潮流。新闻中甚至爆出高中生为了购买一部苹果手机去 “卖肾”,这也让苹果手机有了 “肾机” 的称号。

此后国内厂商纷纷追赶,在苹果、三星之外,形成 “中(兴)华(为)酷(派)联(想)” 的四强格局。在智能手机们厮杀激烈的年代,各家厂商们从价格战、手机配置战,到传播、用户粉丝经营战,都打得不亦乐乎。

3

对于年轻人来说,手机是最私密、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设备,不管是出于社交需求,还是拍照、存储等功能所需,年轻人们都愿意为手机尝鲜。德勤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5 年,在 14 个发达国家市场中,大约 70% 的智能手机用户在过去一年半就换一次手机。

到 2022 年,手机消费出现明显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 月,多种商品零售额同比大跌,其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下降 21.8%,而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医药品类等零售额却同比上涨。

其中年轻人的购买预期下降最让手机厂家头大。4 月初,“年轻人为什么不爱换手机” 的话题冲上热搜,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趁机在微博上做了个小调查,问粉丝有多久没有换手机。评论区里出现最多的是 2019 年一加发布的旗舰手机 7Pro,这也意味着这批粉丝手里的机型还是三年前的。

OPPO 旗下子品牌 Realme 中国区总裁徐起直言,整个市场下行比较明显的原因,就在于疫情反复给换机周期和消费能力带来很大挑战。

今年以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因为疫情而暂时停工停产,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直接影响了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预期,尤其是年轻群体。“囤货” 等日常生活消费成为主流消费的同时,手机回归耐用品本质。

深圳一位 15 年从业经历的手机卖家老马向《豹变》分析称,很多年轻消费者购物是基于信用消费,例如信用卡或者支付宝花呗消费。对未来信心不足,自然会缩减信用消费,“整体经济大环境下,有的客户减少消费,有的客户选择更便宜的品牌或者型号。”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在他的最新调查中指出,已经有一些证据显示,消费者信心下降和通胀因素破坏了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更为致命的是,“需求正在消失,而不是递延”。

疫情一方面削弱了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迫使年轻人的储蓄意识增强。

去年 10 月,富达国际发布的 2021 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一代每月储蓄比例正在上升,月储蓄金额均值为 1624 元,储蓄率创 3 年来新高。同时,年轻人开始热衷购买保值产品,而手机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价值。

疫情改变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预期,还直接影响了年轻人的社交频率。由于长时间居家公办和上网课,“手机” 在社交里所展现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年轻人的换机热情。

4

手机厂商 “难辞其咎”

年轻人不愿意换手机,除了受到疫情引发连锁反应的影响,手机厂商自身也存在突出问题。

首先,手机厂商为了讨好用户在设计产品时疯狂 “堆料”,特别是芯片技术的突飞猛进,智能手机的整体性能大幅提升,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讲,一部手机的性能已经冗余,日常使用两三年不在话下,高端旗舰机 “服役” 三五年也并不稀奇。

当然,“手机性能冗余” 不能称之为一个问题,这对消费者来说算是一个积极影响,但确实让更加务实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必要更新换代。

虽然性能冗余了,但是新机创新明显乏力。

自从 iPhone X 之后,主流智能手机的外观再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进。iPhone 仍在沿用刘海屏之外,安卓厂商都在用屏占比更高的挖孔屏、曲面屏,而真正的全面屏设计 “屏下摄像头” 目前还远非主流。

当屏占比没的讲了,手机厂商们又开始忙着发明 “颜色”,比如 iPhone 的远峰蓝,小米的原野绿,vivo 的百里丹霞,荣耀的墨玉青,OPPO 的逍遥青等等,快赶上口红色号的复杂程度了。结果呢,颜色对于经常更换手机壳的用户来说毫无用处。

此外在配置上,各家手机厂商动辄拼快充,你 100 瓦我就 120 瓦;摄像头越来越多,像素越来越高,甚至上亿。却都是一些无效 “内卷”,大多数用户感知并不强烈。

而在消费者能够感知到的软件上,却没有什么进步,比如 5G 手机虽然已经成为主流,但至今没有出现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应用,甚至不少用户为了降低功耗而关闭 5G 功能。

总之,现在的智能手机愈发平庸,挤牙膏式的升级换代令消费者缺乏新鲜感,遑论让人惊叹的 “黑科技” 了。

另一个劝退让年轻人换机的问题,是手机的价格不断走高。

一位在深圳、从业 14 年的手机卖家告诉《豹变》,他今年的销量跟往年差不多,就是因为他调低了手机价格。

2017 年以来,也就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开始走下坡路时,手机厂商们眼看 “薄利多销” 行不通了,开始打起了 “溢价” 的主意,纷纷进军高端化。特别是华为受制裁以后,小米、OPPO、vivo 抢占高端手机市场的野心一个比一个大。

对消费者来说,手机厂商进军高端市场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旗舰机的零售价格提高了。再加上近年来手机供应链的紧张,芯片等零部件涨价,导致手机成本上升,手机厂商不得不加价销售。

根据《Canalys 2021 年度智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2021 年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同比上涨 10%;而 Counterpoint 的数据显示,中国市场手机的平均售价已经从过去的 1500 元至 2000 元增长至 2700 元至 3000 元的价位段。

小米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小米手机平均手机为 1188.5 元,创历史新高,比 2018 年同期高出了 45%,部分原因就是高端手机销量增加拉高平均手机价格。

5

手机的价格不断走高,性能更迭已没有更多空间,与年轻人需求更加实际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让手机厂商们很难做到 “两手抓”。

6

如何破解?

怎么才能缩短消费者,特别年轻人的换机周期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收入预期,无疑很重要,但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问题。

眼下,为了促进居民消费,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

5 月 23 日,深圳市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其中就提出 “开展消费电子产品促销活动”,对购买符合条件的手机、电脑等产品,按照销售价格的 15% 给予补贴,每人累计最高 2000 元。

此外,东莞市政府 6 月 1 日也发布通告称,将拿出 6000 万元专款,对购买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促消费购置补贴。

当然,地方政府的消费补贴只能一时 “治标”,要想 “治本” 还需要手机厂商推出有真正吸引力的、创新性的产品,比如折叠屏手机就被视为一个探索方向。

自从 2019 年三星、华为相继发布折叠屏手机以来,除了苹果,小米、OPPO、荣耀和 vivo 等全球主流手机厂商皆已推出折叠屏产品。

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2021 年全球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约 710 万部,在全球智能手机中占比约 0.5%。其中,中国市场的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为 150 万部,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占比不到 0.5%,其中华为拿下近 “半壁江山”,三星占据 28.8% 的市场份额。

也就是说,折叠屏手机看上去是一个巨大的蓝海。vivo 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认为,折叠屏是未来 2-3 年智能机手机市场细分的增量市场,且增速会非常快,预计未来几年将有 10 倍量级的增长。荣耀 CEO 赵明的预测更加乐观,他认为今年折叠屏手机市场便能实现 10 倍量级的增长。

尽管手机厂商们信心满满,但折叠屏市场的潜力尚不明朗,况且高昂的价格仍是折叠屏手机走量的一座大山。如果折叠屏手机实在拉不动年轻人消费,进军海外市场则是手机厂商们应对中国手机市场不景气的另一手准备。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 5G 手机渗透率达 77.7%,而 IDC 数据称全球 5G 手机渗透率仅有五成左右。这意味着,海外市场还有更大的争夺空间。

小米不满足常年制霸印度市场,早已经在欧洲和拉美市场发力,目前成绩不俗。因此,今年一季度,虽然小米出货量在中国市场只能排第五,但在全球仅次于三星和苹果。

刚在中国市场刚站稳脚跟的荣耀,5 月初宣布全面启动海外市场销售。荣耀方面此前向《豹变》表示,会聚焦 20 个左右的核心国家,覆盖欧洲、中东、亚太和拉美等地区。

今年年初,vivo 创始人沈炜在看到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低迷、手机行业竞争激烈、用户需求与时俱进,称 “2022 年将是智能手机行业最具挑战的一年”,其实未必,如果疫情影响持续存在且手机厂商依然缺乏革命性的创新,2022 年可能只是行业滑坡的一个片段而已。

你有多久没换手机了?​​​​

来源:豹变

我们读书,到底为了什么?

梁衡:读高层次的书才能改变人生

书这件东西是专门给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进取的人准备的。当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草木自生自灭,鸟兽自来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质的生态自然调节。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而这些精神财富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图书。

图书有两大作用,一是塑造人,二是为社会传承文化。下面先谈谈书与人的关系。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现在很流行一半又一半的说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最根本的,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

这是电视上播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人问西部地区的一个放羊娃,你为啥要放羊?放羊娃说,挣钱;挣钱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大家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循环是什么?就是为了活命,完成人口的简单再生产。这只是实现了人的生命价值的一半。

作为人,还有另一半更重要的,就是他有精神世界。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理想追求等。马克思给人下定义:人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物质交往,而是精神交往。谈话、书信、亲情、爱情、政治、学术、艺术等,都是精神活动。小孩子只知道好吃的东西最重要,而人一进入成年就会发现,精神满足更重要,精神世界更广阔。所以才有为爱情而歌唱,为自由而斗争,为理想而献身。爱情、自由、理想、知识、艺术等等,靠什么来交流、传承?主要载体就是书籍。

真正要有感、有悟、有创造,改变人生,成就事业,有个性,自立于人海,流芳于青史,要靠对后三个层次的攻读。

阅读有六个层次

那么,人怎样实现自己这生命的另一半价值,构建精神世界呢?有六个层次、三大支柱。也就是人们阅读的六种基本追求,追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美感,其中知识、思想和审美,是三大支柱。这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修养状态和价值取向。

一是刺激需求。正常人的精神生活中总有企图改变平静,追求奇特,寻找刺激的一面。这种需求,与其说是精神追求,不如说是心理生理追求,因为理性的成分还不多。在刺激需求下,会有非法的出版物市场如黄色、低档出版物。这也说明人有自然的一面。

二是休闲娱乐需求。按这种需求,就产生了一类轻松的作品,如花卉、鱼虫、时装、幽默、故事等。休闲娱乐需求在读者中的覆盖面最大,不但有闲阶层靠消遣读物打发时日,就是专业人员,也常常会翻翻书报以作休息。

三是信息需求。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个人在生活中也离不开信息,一条信息使一个决策成功,救活一个企业,或者使一个人致富的事,已屡见不鲜。以至于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人们对信息的这种需求是书、报、刊等传媒的基础,特别是报纸存在的基础。

以上这三个需求,虽属精神的,但仍可看出不脱物质的羁绊,多为实用的需求。其载体也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主。真正精神层面是后面的三大支柱,其载体以书籍为主。

四是知识需求。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粮食、蔬菜、肉类使人从孩子长成体魄健壮的成人,而知识使人聪明有本事,如果无知识只能算半个人。所以人的一生专门安排一个学生时期,较集中地专门接受知识,以后直到老死以前,还要不断补充更新知识,这主要靠出版的书、报、刊,特别是书籍。

五是审美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懂得对美的追求。这种本能的不断发展提高了的审美需求呼唤出版物一方面作为载体来提供审美对象,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另一方面又作为工具来帮助指导人们提高审美能力。

六是思想需求。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是理性的思考。刺激是心理本能的满足,娱乐是心理休息,信息是人捕捉到的事物的信号,知识已进入到认识的总结,只有思想才能进入到理性,进入到规律和方法的把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需求,促使人们去读理论学术书刊,去通过具体出版物的形象、素材思考问题。

我劝爱读书的朋友们,爱读书当然很好,但还要讲究读书的目的和层次。我们可以把读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型,为了眼前实用;另一类是积累型,为了长远和根本性的提高。前三个层次属消费型,后三个层次属积累型。就像一个国家除实用企业外,还得有能源、交通等基础项目建设。只有在积累型阅读上下工夫,才能改变人生,创造辉煌。

毛泽东听艾思奇讲哲学,恭恭敬敬地做笔记。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在油灯下写出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名篇。

大凡伟人皆爱读书

下面我们随手举几个例子。

马克思爱读书。他本来是在参加社会生产和具体的工人运动,但觉得许多事情弄不明白,自己不通,也无法指导运动,就宣布要退出具体事务,回到书房。他在大英博物馆读书、写作,时间长了脚下的石板给蹭出了一条浅沟,就像少林寺石板上留下武僧的脚窝一样。马克思写《资本论》,耗费了 40 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 1500 种。读书造就了马克思,他成了一代伟人。

毛泽东爱读书。毛泽东一生中可谓博览群书,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最艰苦的时期,战火烧到眉毛,缺衣少食,但毛泽东还读哲学、读军事,补上了这重要一课。他听艾思奇讲哲学,恭恭敬敬地做笔记。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在油灯下写出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名篇。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座巴颜喀拉山,是分水岭,它一边成就了我的新闻写作,一边成就了我的文学创作。

文章不是写给人看的而应是写给人背的

刚才有记者问我自己读书有什么体会,读书怎么改变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原来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的是档案专业,毕业之时,正赶上“文革”后期,响应号召到祖国的北部去,我到内蒙古先当了一年的农民。

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一本对我一生影响很大的书,这就是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那是我在拉风箱做饭的时候在灶上看到的,书的前后已经被扯下好几页。陈望道是中国最早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早期曾经和陈独秀一起筹备中国共产党,帮陈独秀管经费,但陈独秀的脾气很不好,陈望道受不了,离开了陈独秀。这一走两人各闯出一片天地。陈独秀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望道则是中国系统研究修辞的第一人。在这本书中他认为修辞有积极修辞、消极修辞。积极修辞语言生动比喻、形容很多,消极修辞语言比较平实,比如法律术语、各种教科书等。

这本书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内容,但两大修辞分类的思想对我治学影响很大。因为我长期以来既是记者又是作家,在接受杂志社的采访时,我说,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座巴颜喀拉山,是分水岭,一边是长江,一边是黄河;《修辞学发凡》它一边成就了我的新闻写作,一边成就了我的文学创作。

此外,还有一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的《历代文选》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后来我发现毛泽东也读这本书。毛泽东晚年因为白内障,眼睛看东西很吃力,文件就让秘书给他念,而文学方面的书呢,他就找到当年这本书的编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的卢荻给他念。毛泽东的记忆力很好,晚年的时候还记得当年看过的这本书的编者,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已经被撤销合并到北京大学去了,就从北京大学把她找来。

在我后来当记者的时候,《历代文选》这本书在我的采访包里背了多年,出差在招待所里有空我就背书中的名篇,这对我后来新闻语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新闻语言应该向古文、电报学习,新闻语言应该求短求干净,古文因为最早要刻在竹简上很费劲,电报按数字收钱。后来我写的《晋祠》,1600 多字,能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和这个理念很有关系,因为我写的时候就认定我的文章不是让人看的,而是让人背的。

这些工作和我当初学的档案专业已经相距十万八千里,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就是因为后来我的读书生活。人不知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就会遇到改变自己人生的书籍,只要你去读。

尤其是《史记》,它的思想、它褒贬的人物及它的文风,到今天还影响着中华民族。

图书积累会影响一国国运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说,曾有过四次大的文化积累,实际上是四次大出书活动,对世界进程发生过大的影响。这就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积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积累;18 世纪中叶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文化积累;19 世纪中叶在总结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之后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积累。

中国历史上也有几次大的文化积累。第一次是汉初对先秦文化的整理。这次积累,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基本上确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积累型巨著,尤其是《史记》,它的思想、它褒贬的人物及它的文风,到今天还影响着中华民族。第二次是隋唐对散佚书籍的收集和新书的编纂。它使儒家思想更趋成熟,封建制度进一步确立。第三次是宋代的积累,儒家发展到理学新高度,产生了程朱这样的儒学理论大师,和《资治通鉴》这样总结治国实践的巨著,儒家思想的完善保证了以后 700 年封建制度的延续。第四次是明清修书,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成就为代表。这笔文化遗产为我们民族以后的发展,直到今天还发挥着积极作用。以后还有康梁等对西方文化的引进积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引进积累,这些在反帝制和民主革命中都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论是世界的文化大积累还是中国的文化大积累,实际是图书大积累。据统计,自西汉至辛亥革命共出版图书 8 万种。从公元前 206 年算起到 1988 年底,我国 2300 年间共出版图书 90 余万种。这种悠久的历史积累,决定了我们是一个文明发达的民族。但是立国仅 200 余年的美国,其文化积累的速度却快得惊人,报载,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文献 8830 多万种,书架长达 877 公里。自然,这一点也已构成美国文明发达的一部分。环视全球,我们会发现一些国家的强盛与衰落、发达与落后固然与它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策略有关,但是也不可不注意到与它所拥有的典籍、文献,它掌握的资料、信息,它积累的精神财富以及对这些典籍的态度、策略,还有它的积累方式、速度与取向有关。这同样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力、国运。

一本书改变世界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世界的命运,甚至改写人类的历史。我们还可以拿一本具体的书来验证这个命题。美国人曾写过一本书《影响世界历史的 16 本书》,其中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牛顿的《自然哲学和数学原理》等,同时还有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马克思写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改变了世界,这是谁都承认的。据统计,《共产党宣言》共出版过 70 多种文字的 1000 多个版本,它传到中国是 1920 年,由陈望道先生译出第一个中文本。从此开始改变中国的命运。

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完成了《论持久战》,当白崇禧把这本麻纸本小册子送给蒋介石时,蒋介石都喜得如获至宝,发给全军团以上军官每人一本,这本书很快又在美国出版,震惊了世界。事实证明抗日战争就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这本书改变了世界,应该说改变了宇宙。它成了一块里程碑,它 1543 年出版,文艺复兴的开始,近代科学的开始就从这一年算起。世界进入一个新时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现代物理学开端被史家定为 1905 年,就是因为这年《物理学纪事》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几篇重要论文。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互变公式 E=mc2,1945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才证实了爱氏超前了 40 年。

1952 年,李四光完成了《中国地质学》一书,论证了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提出“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新概念。当时只发行了两千册,但地质队员在这本书的理论指导下,于十年后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使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1852 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

先进文化应该具备四个特点

经过历史的层层积累,不断形成先进文化。那些影响世界文明进步的书,也就成了先进文化的载体。现在我们可以补充几句,什么是先进文化。所谓先进文化,应该具备四个特点:积累性、批判性、创造性、普及性。

先进文化必须具备足够多的积累。我们检验一种文化先进不先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其是否包容、吸收、概括了在它之前的文化,如果它仍然是先前某种文化的重复,甚至还达不到先前的高度,它肯定不能算是先进的。

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有时是彻底的革命,更多的时候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革新、建议和改进。总之,它必须提出与旧文化的不同之处,才可能有自己的生长点。

先进文化必须有属于自己个性的新的创造。历史上所有代表进步的潮流,对时代前进起到过巨大推动作用的先进文化,都有其个性的创造。它一出现就代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一个新高度、新标准,对前人有突破,为后人所承认、所追随。

先进文化必须具有广泛的普及性。这种文化能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并因此提高本领域的文化水准,乃至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最后被载入史册,成为全人类共同接受和承认的财富。

用这四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发现前面所举的,对历史进步起过推动作用的书,都曾经是或者现在仍是先进文化,仍在对生产力的解放,人的思想解放起推动作用。这也启发我们读书、写书、出书时,要把握积累、批判、创新、普及这几个切入点,这样才能有创造,有个性,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