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生意火爆

不少打工人在社交平台晒各种冷饮,说冰块是他们抵抗炎炎夏日的续命神器,而今年食用冰销量增加的几座城市,又恰好跟年轻人扎堆的城市是重叠的。

“知道” 跟你谈谈,冰块的生意。

640

农历八月初,白露将近。此前蔓延全国多地、持续月余的高温,终于退缩至华南一隅。“高烧” 退了,不过年轻人杯中的冰块,或许还没有撤掉。尤其仍被高热笼罩的广州、深圳等华南城市,食用冰的销量,依旧居高不下。

某外卖平台 7 月数据显示,今年凡是被高温波及的地方,其区域内的各大城市,食用冰的销量亦大幅增长。

仅 7 月下旬,美团外卖上的食用冰块销量,相比去年同期就增长了 182%。除冰块之外,食用冰也成为广受欢迎的商品。食用冰销量最高的城市,则分别为北京、深圳、成都、广州、天津,这五座城市的销量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不少打工人在社交平台晒各种冷饮,说冰块是他们抵抗炎炎夏日的续命神器,其实,除了食用冰块以外,其他各种冰块的市场也销售火爆,制冰成为了如今的新财富密码。

食用冰销量

正在强势增长

如今的食用冰,因为有成熟的制作工艺,其特点是坚硬、透明,且相对于自然形成的冰块,其更加不易融化。

它的主要作用,是添加到饮料、酒类等饮品中,使温度下降至 0 度左右,从而达到最佳的饮用口感。除了直接放入饮品中,食用冰还可以放在饮料、水果、食品等盛放器皿的外面,称之为冰镇。

以今年的广州为例,美团外卖的配送数据显示,晚上 8 点到凌晨 4 点,食用冰块的销量占到全天总销量的一半以上,晚上 9 点是最高峰。具体到消费用户上,既有家庭个人消费,也有饮品店和酒吧等商家消费。

而且,根据个人和饮料店的购买使用情况看,如今将食用冰直接放入饮品中的模式较为普遍,这样的习惯,又多在年轻群体中流行。

毕竟根据《伤寒论》的观点,珍惜体内阳气,需时刻避免阳气受损,养生最直接的方式是 “避寒”。如此一来,国内上了年纪的老年群体,基本跟加冰的冷饮绝缘了。不信问问那些已人到中年的 80 后,平日里是冰镇饮料喝得多,还是保温杯里的枸杞茶喝得多。

年轻人阳气盛体质好只是一面,还有一个因素是,“加冰饮用” 的观念是舶来品,更容易被时下的年轻人接纳。

近代以来饮料加冰,是从西方(实际上是美国)渐渐传开的。

19 世纪初期,美国人弗里德里希・帝陀,为了提高自家制售冰块的销量,起先以免费为诱饵,把冰块赠送到波士顿的各个酒吧。很快调酒师们就发现,相比于常温的饮品,顾客确实喜欢喝低温的。

一百年后,美国各大酒店,几乎全都给客人提供加冰饮品。随着西方人足迹渐渐踏遍全世界,饮品加冰的习惯也在后来传到了东方。

有意思的是,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相比于美国,欧洲饮品加冰的观念并不浓厚。这是由于早期的食用冰块,都是从北美洲经大西洋长途到达欧洲的。价格昂贵导致该习惯最初只在欧洲上流社会流行。再后来欧洲也有了成熟的制冰技术,普通民众却没有养成这个习惯。

相比之下,对于现代制冰技术演化而成的饮品加冰观念,国内大众却能轻易接纳。有观点认为,这跟我国悠久的食冰历史有关。

在我国古代,冰块加入酸梅汤等饮料中,成为冰珠。而在欧洲,饮料传统上并不加冰。甚至在印度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饮料加冰被看作不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食用冰销量增加的几座城市,又恰好跟年轻人扎堆的城市是重叠的。

《中国城市 95 后人才吸引力排名 2021》报告显示,北京、深圳、广州、成都,在年轻人才吸引力排行榜上位列前七名。其中,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人口结构最年轻,15 岁到 59 岁的人口占比为 79.5%。

在年轻人的加持下,炎炎夏日推高了食用冰的销量。哪怕是气温不高的情况下,相对于其他地方,这些城市的食用冰销量,依旧处于高位。

非食用冰块销量的

非常态化

食用冰的销量增长,跟饮用习惯和年龄群体有关,而其他冰块的销量涨幅,则跟应用场景密切相关。

非食用冰块,其主要作用是物理降温。这类冰块,可称之降温冰、条冰、冰砖。如今,随着生鲜配送销售模式出现,适用于多种用途的降温小冰袋,或者其他类型的冰块,也在显著增长。

这类冰块的生产,相对于食用冰制作工艺较为粗放。直接在制冰池里注入自来水,而后加入一定比例的盐氨和冷冻液,当冰块冷却成型后,再按照不同的用途切割即可。

今年高温大范围肆虐的情况下,非食用冰块的应用场景相比于过去,可谓大大增加。

比如常态化核酸检测模式下,一些核酸检测点不易安装空调和风扇。为了给检测人员降温,便宜、运输和放置便捷的冰砖,成了降温利器。除了核酸检测点,一些学校在教室和学生宿舍,也采用了冰块降温的方法。

在高温肆虐的七月份,四川某地的电工为了给地下电缆降温,直接将大量的冰块堆积在电缆外面,看起来简单粗暴,效果立竿见影。

高温模式下的冰块需求是非常态化的,一旦气温回归正常水平,就不需要冰块了。也因此针对这类场景的使用情况,冰块的销量存在周期性的波动。

目前,国内非食用冰块的使用,生鲜配送领域是常态化的。根据《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国内生鲜配送行业规模达到了 4584.9 亿元,与 2019 年相比增长了 64%。

80 后和 90 后,是线上生鲜消费主要群体,35 岁以下的用户占比为 55.7%。除了注重便利性和快捷性之外,他们对生鲜品质的要求更高,所以生鲜领域对于降温冰块的使用量始终处于高位。

随之而来的,就是冰块市场的销量火爆。

制冰这门生意在火爆

今年夏天,成都双流的一家制冰厂,订单量比去年翻了一倍还不止。

此前厂里每天的制冰量为 1000 块,今年夏天则增长到了 2000 多块。一块冰重量为 40 公斤,日产能为 80 吨。往往刚出冰不到半小时,就被客户拉走,都来不及放冷库。

冰块制造火爆,自然也推高了制冰设备的销量。

国内制冰设备龙头企业雪人股份,今年上半年归属股东的净利润达到了 1000 万元,其增幅达到了 135.20%。

而对于制冰产业的前景,各界同样看好。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因高温天气催生的非常态化应用场景外,大型超市、商业场所、医疗生物、纺织化工、生鲜食品配送等行业领域,才是常态化的应用。

尤其农产品、生鲜食品、海鲜和超市零售市场等应用领域,对冰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总规模为 3832 亿元,今年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4500 亿。

根据国务院《“十四五” 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到 2025 年,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 85%、30%、85%。未来生鲜配送等领域,会越来越依靠全程冷链。

不过,中国制冷学会科普部主任李晋灏也指出,国内全程冷链由于普及度不高和成本原因,目前仅用于高端食品、海鲜和蔬果保鲜等场景。对于一些附加值并不高的农产品的保鲜,还是需要以冰为主。这就意味着,从春秋时期开启的、以冰为主体的冷藏保鲜技术,在将来还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古代制冰,受限于技术和季节。《周礼》就有 “祭祀共冰鉴” 的描述。1978 年,湖北曾侯乙墓就曾出土过铜冰鉴。

冰鉴最外层为厚实的青铜装饰,中间夹层放置冰块,最内层可盛酒或放置食物菜肴。即便是炎炎夏日,放入其中的酒或食品,都是冰凉爽口的。

历代冰鉴制作材料不同,但其冷藏本质不变。到了清代,冰鉴已然成为冰箱,皇宫和王公大臣家里,所使用的冰箱,就是用各种名贵木料做外壳。

技术并不复杂,关键是冰块难以获取和持久保存。所以 “藏冰”,就成为重中之重。

《诗经》有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与凌阴。” 这描述的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凿冰藏冰的情形。西周时期,就有专门管理藏冰的司执掌。清代京城的雪池胡同,有六座皇帝的专用冰窖。

正是有这些藏冰再加上古代的冰箱,炎炎烈日下,慈禧在颐和园里,才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冰镇小吃。

单就这一点便能看出,古代能在夏天大量享用到冰镇饮料或食物的,绝非普通百姓,只能是王宫贵族。否则,也就不会有 “长安冰雪,至夏日价等金璧” 的说法了。

藏冰之外,唐朝末期在制造火药的过程中,人们无意间发现,硝石和水结合,能够迅速吸收热量,从而使水降温直至结冰。由此,便开启了人工制冰的时代。

如今随着技术发展,制冰早已十分快捷。四川乐山一家制冰厂,满负荷运行,每天能生产 150 吨冰。成熟的技术下,上海的制冰厂,日营收可达 27 万。如果全月无休,月营收可达 810 万元。

技术的进步,让人类跳出了季节的限制。一块小小的冰,见证了几千年来,我们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

苟住,大厂人的鸡肋生存

在互联网公司开启一系列降本增效、去肥增瘦的改革后,大厂员工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鲜有人可以确保自己在一轮接一轮的裁员中不受波及。这样的预期之下,很多人在心理上会把 “毕业” 当做一个随时会到来的 “节日”,但又不敢、不能在实际行动上果断自弃。

所以在工作上依旧要卷起来,目的是向公司展示自己还有剩余价值,借此在末位淘汰中持有一些优势,不至于立马毕业。

心理上躺下,行为上内卷,这种精神状态被概括为 —— 苟住。

苟在大厂

晚上七点刚过,就职于杭州某互联网大厂的王畅准备下班。

领导今天请假没来,没人管着反而多少让他心慌。时局之下,如果领导一旦 “毕业” 或跳槽,他所在的部门恐又要动荡调整,不排除被集团 “连锅端” 的可能。在此之前,这个新成立没多久的部门已经进行了一波调岗和裁员,调整比例接近 50%。

瘦身并非只发生在公司的一个组织器官上,这家杭州大厂的其它部门近来也有相当大的人员变动。有的部门领导比较人性化,会让 HR 给员工留一个 last day 期限。有的就很杀伐果断,员工接到通知时还没来及反应,人就被送走了。

瘦身也具备群体传染性。今年上半年,阿里的员工人数少了 1 万 3 千多人,腾讯二季度比一季度少了超过 5 千人,减员数量为近十年之最。

对于员工而言,“苟” 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生预期。王畅听说公司下半年晋升和加薪的窗口全部关闭,并且会伴随新的一波裁员。他盘算着,公司在裁员的时候会衡量 “裁员成本”,老员工虽然工作能力不一定过硬,但在 “死亡名单” 筛选时往往能被网开一面。而自己入职 2 年时间,裁他不用付出太多成本,从公司角度看性价比很高。

尽管如履薄冰,王畅依旧不敢轻举妄动。他今年新婚,房贷和车贷加起来每月 1 万 5 千元。他分析了一下时下的外部环境,想要换工作的话,且不说找不找得到,即便找到了薪资也很难谈。

为了每个月的贷款,他必须苟住。

这种危机意识在同事间蔓延,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大家 “看起来” 更卷了。

人员减少了,工作量却基本没变,因此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事情增加不少,大家确实比以往更忙了;王畅所在部门是新兴业务,全部从零启动,工作量笃定完不成,所以相比完成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向上管理。上班时间,没活儿也要创造活儿干。非必要不加班,加班最好要让领导知道。

潜台词很明显,“我还能为公司贡献价值,我乐意被压榨”。不过值得庆幸的一点是,同事们心照不宣地达成共识 —— 有机竞争,和平发展,到时间准点下班。王畅将称其为 “有危机意识的躺下,着急了也能卷起来”。

基层员工在苟,大厂中层同样是泥菩萨过江。

在不断优化之后,基层员工越来越少,中层领导也需要下场搬砖。企业降本增效,但发展还要继续,意味着减员的同时又要增加效率,这个无米之炊的任务最终是由每个部门的领导扛下来。一旦 KPI 完成不好,他们本身就会成为企业降本的目标人群。

一位大厂的朋友很明显地看到了部门总监的变化。在公司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措施之后,她开始不断向下属灌输要加油工作以防被淘汰的价值观。

但是,团队活力并没有因此被点燃,基层员工似乎对渲染焦虑产生了耐药性。反倒是她自身焦虑难耐,每天加班到十点以后,40 + 的年龄,时不时会大哭。

面对裁员,中层领导的压力更大。朋友口中的这位领导,拿着百万级别的公司期权,一旦有风吹草动,财务自由就要成幻梦一场。

苟住的成本

过去十年,年轻人挤破头想要进入互联网公司,期望值一度超越进体制。这里面夹杂着年轻人许多动机。

通过加入上升趋势的互联网行业实现 “财务自由” 是不少年轻人规划的人生路径。彼时,“互联网 +” 成为风口,成功学充斥市场,靠一个 PPT 就能实现大额融资的故事口耳相传,“白手起家,批量造富” 的神话不断被造出。

2014 年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 “双创” 政策被端出,在充足的市场流动性背景下,互联网 + 教育、互联网 + 工业、互联网 + 医疗等领域,垂类公司批量创立。求贤若渴,以期快速实现用户一年破千万、两年破亿的互联网公司,拿着投资人的钱,对人才 “负责给够”,刺激着各赛道年轻人奔赴互联网赛道。

大厂除了 “高人一等” 的工资外,各项福利构成的一套 “互联网生活方式” 也相当令人羡慕。

健身瑜伽下午茶,五星级自助食堂,数千元的人体工学椅,年轻人只负责在岗位上挥洒才华,一切后勤保障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另外还有一些极具人性的隐形福利,例如子女医疗,家庭保险等,也在价值观感召上让年轻人趋之若鹜。

一位字节员工家属朋友通过字节的员工关爱系统进行了两次心理咨询,类似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在北京便宜的一小时收费千元,略贵的收费两千元一小时。而在字节,这项福利免费向所有员工及家属开放。

另外,在过去多年互联网公司抢夺人才的竞赛中,大厂身份也逐渐变成一种社交符号。

地铁上,走路带风的阿里人会有意无意地露出工牌,而字节具有代表性的小鸭子背包被标价上百元在闲鱼上转卖,成为 Gucci 般能够象征身份的流行单品。

2

图 | 因工牌引起的互联网纠纷

这种 “职场面子” 甚至在相亲领域也享有绝对优势。优质女青年要托人才能在互联网公司内网发征婚帖。2017 年阿里巴巴的云栖大会上,一位阿姨在现场张贴征婚启事,寻一位 “性子踏实、沉稳、靠谱的程序员” 女婿。大会现场,CEO、CTO 以及顶尖技术人员云集,阿姨的部署有的放矢,令人赞叹。

人处在幸福之中不会察觉,大厂人在这些物质保证和身份认同中淹没太久,以至于容易忘了它们的存在,而在寒气逼近的时候,大厂人又重新认识到了这些福利的珍贵。

不过另一方面,如今想要在大厂苟住,成本也在不断激增。

公司降本增效,人均背负的考核必然有所提升。而一旦完不成,又变形为一种变相的劝退。

上海某大厂的员工告诉真故研究室,她所在小组下半年的销售考核目标破天荒地达到 600 万,而整个小组目前就她一个人。一个月内,她独自完成了十几个项目。不逼自己一把,她都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潜力。

在某一线城市大厂的一位员工同样深有体会,过去一段时间,他的 KPI 上涨到往常的 3 倍。即使下班后电脑也要放在手边,随时听候命令。前两天和朋友一起吃火锅,突然接到领导需求,一边捞着牛肚,一边改文案。

另外,还有一部分苟住的压力来自于自己。

曾经互联网公司以扁平化管理而著称,奉行直言文化,年轻人敢于 challenge,领导不耻下问,团队里的人自由赛跑,以达到个人能力最大化发挥。但随着大厂组织的膨胀,VP 不断增多,总监批量生产,高级经理、资深经理多如牛毛,最终还是难逃人员冗杂迂腐的命运。

发福体质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打工人的原子化。由于许多大厂业务分得过细,每个人的能力发挥范围被圈在一个格子间里,一旦成为产业链上的一颗螺丝钉,久而久之就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只能做这件事,最终失去跳出去的勇气,只能苟住。

大厂本身也在苟

曾几何时,意气风发的大厂人不屑于苟。稍不如意,跳槽就对了,互联网赛道上不缺岗位,缺的是待价而沽的青年才俊。真正能实现升职加薪的,从来不是在一个岗位勤勤恳恳地经营,而是跳槽。跳一次槽,就是更上一层楼的价值认同。

在前几年的短视频大战中,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微博的一个初级算法工程师,先是被内推到了抖音,薪酬涨了一倍;3 个月后从抖音被挖到了百度,package 涨了 50%;半年后从百度跳到快手,又涨了 30%,还给了不少期权。一年间什么都没干,不过是围绕后厂村转了一圈,薪酬就翻了 3 倍。

然而,这样的上升通路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岗位像成熟的蒲公英,一阵风都吹没了。不止一位大厂员工向真故研究室表示,自己所在的部门一旦有人员离职或被裁,HC 立马关闭,人员只减不增。

这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互联网大厂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对地从规模扩张转向追求盈利。

在过去 10 年间,互联网大厂在内通过不断追求扩大用户规模、挖掘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价值来增强生意基盘,对外不断通过投资并购来扩大产业生态。

虽然企业的巨大化一度引发一些担忧,但客观而言,这也为年轻人创造了丰富的就业。

但随着流量红利见顶、资本市场波动、政策预期调整等诸多因素叠加,互联网大厂进入了另一个发展周期。

今年 3 月,不少互联网公司 “不约而同” 把 “盈利” 作为了接下来的优先发展目标。

3 月,年初刚获任命快手首席财务官的金秉,首次提出盈利目标,表示 “对今年内实现季度国内业务调整后净利润转正很有信心”。

几乎同期,B 站管理层在 2021 年财报电话会议中指出,中期目标于 2024 年公司实现 Non-GAAP 盈亏平衡。

爱奇艺创始人兼 CEO 龚宇也公布了爱奇艺的盈利时间表:目标在 2022 年全年实现 Non-GAAP 运营层面盈亏平衡,并尽快实现季度 Non-GAAP 运营层面盈亏平衡。

这三家同属于视频行业。龚宇认为,视频行业进入新的转折阶段,特点就是追求效率,追求减亏,追求盈利,而不是过去的追求高速增长和市场份额。

除了已上市公司外,小红书、Keep、喜马拉雅等这些上市后备军也在为盈利 “殚精竭虑”。今年 8 月,累计融资 9 轮、估值超 200 亿的喜马拉雅首次明确盈利计划,计划 2023 年实现全年盈利 2 亿~3 亿元。5 年后,实现年收入 200 亿元、盈利 40 亿元。

值得 “庆幸” 的是,一些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提前来到。

不过所谓盈利的背后,除了有会计的巧思等因素外,成千上万的大厂员工也在 “正常组织调整” 的罩衣下为公司 “减肥增肌” 做出了牺牲。

据晚点报道,在纽约和香港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过去半年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少了 217 亿元,这笔节省下的成本都变成了利润。

其中降本的措施除裁员外,还有取消或降低房补餐补等福利、减少营销费用,以及停止扩张、取消战略投资部门。

同时,对于短期内不挣钱的项目,大厂也显示出了快刀斩乱麻的气概。据 Tech 星球不完全统计,今年 1 月到 8 月,各互联网大厂总共有 60 多款 App 密集下架,一切不赚钱的产品都在被撤回。

在一线一家大厂,一位员工曾 “悲伤地” 告诉真故研究室:自从免费的自助早餐开始要交钱后,早起来公司的动力就减退了。

而殊不知,影响一日三餐的寒气之秋,似乎才刚刚开始。

* 文中人物王畅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作者:马路,编辑:龚正

葛墨林眼中的杨振宁:爱国、有原则、敢讲真话

口述、审定|葛墨林

整理|金鑫

●  ●  ●

从1977年到现在,我结识杨先生,与杨先生共事、交往已经超过 40 年。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一些对杨先生的认识。作为得到杨先生很多帮助和提携的晚辈,作为得到杨先生颇多点拨指导的非正式学生,我对他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他做人和做物理两个方面。

图片
杨先生的为人,凡是与他接触过、共事过的人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杨先生最让我钦佩和感动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爱国,友善、乐于助人,有原则、敢讲真话。

杨先生不止一次和我们讲,他们那代人的经历决定了他们必然怀有一颗爱国心,捍卫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更是自然而然的事。

杨先生是非常重视祖国尊严的,每当海外出现反华浪潮,或者出现对祖国不利的说法、做法,他就会第一时间站出来,用实际行动捍卫祖国荣誉。

我记得在美国时,有一次我去看他,他正在和自己最疼爱的小妹杨振玉发脾气,这是很罕见的事。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攻击杨先生的人不少,小妹劝他在外面少说一些话,至少别当面直接得罪人,这让他不高兴。在杨先生看来,捍卫中国人的尊严义不容辞。他不能少说,而且必须当面据理力争。

杨先生曾经因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在美国荣获了鲍尔奖,奖金有20万美元。当时美国的一些华文报纸都报道了杨先生获奖的消息。但是因为这个理论非常专深,多数人不知道这个成果具体是怎么回事,加之mills在英语里有磨坊的意思,当时很多人就把杨先生的成果称为 “杨振宁磨坊理论”。后来杨先生获奖的消息由《参考消息》转到国内,大家看了更是一头雾水,都不理解为什么杨先生研究磨坊,而且研究磨面还能得到大奖。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对外解释了很多次,Mills是一位物理学家的名字,他和杨先生合作发现了规范场理论,被称为 Yang-Mills 理论。

图片
图1 在美国南加州与杨振宁先生合影

虽然多数人无法真正理解杨先生取得的成果,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在物理学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在石溪期间遇到的很多有诺贝尔奖提名权的权威科学家都表示过,因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要第二次提名杨先生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0 年,有一次杨先生和几位关系要好的欧洲科学家吃饭闲聊,范围比较小,属于私密聚会,我也在旁边。当时就有人闲谈说,如果杨先生能在公开场合表态,比如否定一下中国的一些做法,肯定会对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非常有利。因为他们英语说得比较快,又有一些北欧口音,我听得不是太真切,但大概意思不会错。杨先生的态度很明确,他当场说,获得诺贝尔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自己不能为了获奖就去说一些、做一些自己不愿意的事。我听了非常感动,同时觉得杨先生是非常有原则的人,爱中国就是他的底线,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触碰。后来特霍夫特和他的导师韦尔特曼(Martinus Veltman)因为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获得了1999年的诺贝尔奖,杨先生也失去了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好机会。

图片
图2 杨振宁先生致信阿蒂亚,沟通访问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事宜

事实上,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后来共启发了七个人获得诺贝尔奖,包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格拉肖(Sheldon Glashow)、萨拉姆(Abdus Salam)、格罗斯、维尔切克、韦尔特曼和特霍夫特。

同时,杨—米尔斯理论还推动了数学方面的发展。英国皇家学会前会长阿蒂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将兴趣转向规范场理论,着力研究瞬子和磁单极子的数学性质,在数学方面做出了优秀的工作;苏联的德林菲尔德因为通过杨—巴克斯特方程引进Yangian和量子代数,获得了菲尔兹奖。此外,杨—米尔斯理论的发展对于研究基本粒子高能物理理论也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它与数学结合,尤其是与陈省身先生的整体微分几何结合,对数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祖国科技发展做事,前面已经讲了非常多了。概括起来,就是杨先生一直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科技交流,想方设法为中国学者创造更多机会去看世界,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了解高速发展的中国,愿意走进中国,与中国合作。

在石溪,有一家中餐馆叫 “满庭芳”,无论中国人到访还是来了外国朋友,杨先生总愿意在那儿请客,让到访的中国人吃出家的味道,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新变化,愿意到中国去走走看看。对杨先生而言,那里不像一个餐厅,更像一个服务中国、展示中国的窗口和舞台。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杨先生的友善和乐于助人。我们都知道杨先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世界物理学界和科技界有很大的影响。但这些都是印象式的,非常抽象。当我真正在石溪走近杨先生,后来陪同他参加一些国际重要会议和活动,我才真正感受到杨先生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从骨子里说,一部分美国学者是看不起中国人的,因为我们落后,但没有人敢看不起杨先生、李先生。由于他们,我们这些后辈也觉得心中有底气。这里举一个我印象非常深的例子。

图片
图3 与访问理论物理研究室的法捷耶夫的三位学生斯米尔诺夫(Smirnov)、阿雷夫伊娃(Aref ’eva)、塔克塔金以及日本物理学家和达三树(从左至右)合影

物理学界有个很著名的会议叫索尔维工作会议,召开地点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因索尔维家族赞助而得名。多年过去了,现在没有人敢召开索尔维会议,因为出席第一次会议的人太伟大了: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普朗克、庞加莱、洛伦兹、居里夫人等物理学界权威参加了会议,索尔维会议声名鹊起,中间只因战争中断过几年。以后出现了索尔维工作会议,影响上不及索尔维会议,加了 “工作” 二字以示区别。

1990年代,中国的郝柏林院士曾受邀参加过索维尔会议。我有幸参加了布鲁塞尔索尔维工作会议,会议的核心人物主要来自欧洲和苏联,他们还专门邀请了杨先生出席。我在会上看到很多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数学物理的研究者对杨先生都非常尊敬,赞助会议的索尔维家族也对杨先生的出席非常重视,专门在曾经接待过爱因斯坦等人的大厅接待我们。我还看到了第一次索尔维会议的照片。整个会议对杨先生的评价都很高,与会专家学者听杨先生讲话、与杨先生讨论问题都非常专注。看着他们专注的表情和崇敬的眼神,我真切感受到杨先生的国际影响,也为他感到骄傲。

杨先生有那么高的身份、那么大的国际影响,但是他非常平易、友善,不仅自己丝毫没有架子,为中国去的访问学者提供细致的帮助,还努力为我们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学术交流氛围。当时中国人去美国进修,表面上看起来美国人很友好,但是接触多了就会感觉到,其实他们内心还是有些看不起中国人。在他们眼里,中国还是太落后,在科技方面落后美国太多。当然,美国学者也有优点,你研究成果好,他就服你。这是当时去美国访学的中国人共同的感受。

但是杨先生在石溪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却是一个例外。因为有杨先生在那里工作,工作人员对我们去访问的中国人都比较客气,而且都不敢说中国不好。正如杨先生对我们说的,美国人崇尚强者,只要他们觉得你在某一方面比他们强,他们就会尊重你。我知道不仅如此,那种平等的氛围与杨先生平等待人、注意向外界介绍中国的发展也很有关系。每年圣诞节,杨先生身边都会聚集很多中国人,大家在一起欢度假期,非常热闹,而且很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图片
图4 与访问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外斯(Wess)夫妇、索尔巴(Solba)夫妇(从左至右)合影

最后谈谈杨先生的有原则、讲真话。杨先生是一位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加上为人友善,在杨先生身边工作非常舒服,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帮助和照顾。但这并不意味着杨先生只讲人情不讲原则,恰恰相反,随和的杨先生是非常有原则、敢于讲真话的人。

“文革” 期间,杨先生回国访问。时隔多年重返祖国,杨先生一路走一路看,心里生出很多感慨。他眼中的祖国已不再是自己离开时战火纷飞、贫穷落后的样子,尤其是如今同胞们昂扬的精神面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杨先生回到美国后就大力宣传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他甚至在大会做报告时,向与会者介绍针刺麻醉等中国医学领域取得的新发展。

几年后,香港有家出版社要给杨先生出一个集子,杨先生就选了他在国外媒体发表的一些中文文章,一个字也没有修改,其中包括他在 “文革” 时的几篇文章。杨先生把书稿给我看,想听听我的意见。我看完就说:有些文章现在这么出版,是不是会让人觉得您对 “文革” 的看法和评价是正面的?杨先生听了回答:那些就是我的亲身经历,也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虽然有些今天看来是值得商榷的,但我也要忠实地记录下来,让人们看到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杨振宁,这远比呈现一个 “完美” 的杨振宁更有意义。

最后的集子就是按照杨先生的意思一字不改地出版了。这既体现了一位自然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也展现了一位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品格。杨先生坚持原则、敢讲真话的态度和勇气当时对我有很大震撼,更对我后来做事为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再举杨先生与国内文化学人交往的两个例子。巴金先生长年生活在上海,1980年代处境不佳。记得是1981年,传言巴金先生看到香港文化刊物转载的杨先生在美国做的有关中国的报告,有不同看法。杨先生回国前,特意买了两瓶法国好酒,到上海看望了巴金先生。其后,巴金先生给在石溪生活的他的读者朋友写信,说他和杨先生在上海见面,谈得很愉快。

图片
图5 杨振宁先生看望巴金先生后,巴金致信读者郭高岱女士,专门谈了杨先生到访情况

图片

图6 杨振宁先生致许渊冲先生信

许渊冲先生和杨先生是西南联大同窗。1997年,杨先生看到许渊冲先生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两段和《回忆录》中的一段,感慨良多,便通过我致信许渊冲先生,希望看到全文,同时相约6月回国时见面,还让秘书寄去两本书和一篇文章,与老同学重新建立起交往。

在关心、帮助中国发展科技、教育方面,杨先生更是不遗余力。现在中国公认的奖励项目,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求是奖,杨先生都曾亲自参与并做出重要贡献。

图片
说完做人,再谈谈做物理。

坦率地讲,谈杨先生的学术思想,我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杨先生有很多学术造诣极深的朋友,还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来谈更合适。我只是以自己接触杨先生的几个领域为基础,从很窄的角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图片
图7 我当选院士后,杨振宁先生请我和爱人秦世芬吃饭庆祝

杨先生物理研究的思想基础是自然界的对称性。他认为,对称性决定了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对称性支配自然,使自然有了规律。他的很多研究都和对称性有关。同时,他又指出,我们观察到的自然很有可能是被破坏了对称性的,这样的问题同样值得研究和关注,比如宇称。

杨先生的物理研究理念,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一直强调,做研究要在物理自身发展的推动下进行,物理走到这一步,那么就非做这个不可,非这么做不可,而不是自己想当然地去做。物理发展推动着你去做就不会错,自己想当然就很容易出问题。这样的学术理念要求杨先生对物理乃至数学领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也造就了杨先生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深厚的研究功底,我认为这是杨先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根基。

在1980年代,数学研究中的纽结理论,并不是一个热门领域,后来才发现它与杨—巴克斯特方程有关。杨—巴克斯特方程在物理上的本质,是把三体碰撞散射的S矩阵能够分解为三个两体散射的S矩阵的条件,因为通常物理中两体碰撞是基本的图像,而且处理方法已研究得非常清楚。其中描述动力学的参数叫谱参数,它取一个特殊极限值的时候,就会回到纽结理论的 “辫子群”。后来这个研究方向非常热门。

差不多快到1990年的时候,有一次我在石溪跟杨先生讨论相关的问题,杨先生立刻从他的抽屉里找出资料给我复印,速度非常快。我一看,那些资料是他1970年写给英国一个教授的回信。里面的一些计算让我大吃一惊,杨先生居然在近20年前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

杨先生就是这样,关注的问题非常多,但是他不一定做。他常跟我们说,做研究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一个固定的 “岗位”,注意自己研究领域新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领域。等物理学进展到一定程度,你的能力也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转到你认为更有价值的好的问题上去。

杨先生就是这样做的。他在做杨—米尔斯理论的同时兼顾其他,并不断积累着,待物理发展和个人积累都达到一定程度,他就转到了杨—巴克斯特方程及其物理应用上。在这个新方向上,杨先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治学方法上,杨先生强调物理研究有一个探索过程,先观察现象,然后想道理,再做理论探讨,最后把这个理论拿去用,如果符合实际情况那就很好,如果有什么问题那就再修改。如此反复,理论也就成功了。所以,杨先生虽然做的是比较抽象的理论物理研究,但非常注意跟实验相结合。物理的实验结果如果研究到了这一步,他就在这方面继续深入地思考。

杨先生早期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然后做讲师,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杨先生当时跟随费米研究粒子散射的角分布问题。认真回溯杨先生早期的工作,很多是关于角分布的,这对实验验证宇称不守恒很重要。据说费米有很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很难跟别人合作,杨先生应该是他唯一合作过的中国人。他们的费米—杨模型是最早的基本粒子模型之一,非常著名。这些问题的来源还是很物理的。

再比如说,我和杨先生探讨关于杨—巴克斯特方程的问题时,他说我们自然界的全同基本粒子都是有对称性的。元激发也可以看成一种粒子,这些粒子都是全同的。全同粒子就有对称性,物理上很多实验都证实了。可是,在讨论的时候,那些全同粒子都是没有相互作用的。如果它们彼此之间有相互作用,那全同性还能不能保持?杨—巴克斯特方程的本质就是把置换算符变形,从而把三体问题变为两体向道。

图片
图8 杨振宁先生题字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在治学态度上,杨先生强调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他常和我们说,做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取巧,笨一点不要紧,老老实实地弄熟了,才能谈到巧。要朴实的东西,不要华而不实的东西。基于这种态度,杨先生对写文章也是非常审慎的。他很推崇杜甫的诗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说写文章要慎重,因为文章会流传很久,要怀着热情认认真真地钻研一个问题,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再把它写成文章。

有一次,杨先生和莫言等先生在北大对谈,杨先生当时就提到 “真情妙悟铸文章” 乃科研之真谛。在南开数学所一楼前厅,有一幅陈省身、杨振宁两位先生在讨论问题的画作,画的左上角有题诗,最后一句就是 “真情妙悟铸文章”。

杨先生不仅自己做物理,还要教学生。理论物理是非常抽象的,所以教学难度比较大。杨先生非常擅长将抽象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生动的例子讲出来,既便于学生理解,也让晦涩的理论变得有趣。同时他还能以一种开放、发展的眼光因材施教,为学生指明研究方向。这首先基于杨先生功底深厚,把问题想得都很透彻,同时也与他重视学生的接受度、善于语言表达有一定关系。前面我曾谈到,我向杨先生请教写文章的选题问题,他用找园子种菜来打比方,形象,便于理解,还非常亲切。

还有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例更为典型。新世纪初,我向杨先生还有其他几位物理学家请教,请他们简单地展望一下新世纪物理学研究的特点。我将其总结为三点:

第一, 20 世纪物理基础理论形成了四根支柱—牛顿力学、电磁理论、相对论(狭义、广义)、量子力学,而新世纪最大的理论发展就是量子力学,大量的结论被证实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微观角度重新审视过去通过宏观推演得出的很多物理结论。

第二,随着物理学科的发展,过去很多测不出的东西,现在能够测出来了,因此,相关的理论研究就可以通过技术实验进行判断,精密测量等领域也会随之蓬勃发展。

第三,物理学科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它影响了人类整个生活面貌,也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新世纪,物理要更进一步,就要促进学科交叉,把物理的思想、物理的实验观测和其他学科领域结合起来,以此推动物理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事实上,物理自身的发展也是学科内部不同分支交叉融合的结果。也许今后最重要的进展,是我们还没注意到的某个新领域的新突破。比如,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一些高能物理学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把高能物理应用于医学,却发明了核磁共振(NMR)。

后来有一次,杨先生跟我闲聊新世纪物理发展的问题,其中有一段描述非常生动,让我印象深刻。他说,20世纪物理搞清楚了四大基础理论,它们是物理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建造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建筑构架。有了这个建筑构架,我们现在就要考虑修房间的问题,需不需要装暖气,有没有床的空间……这些都是物理学的重要进展,是诺贝尔奖级的研究工作。接着还可以继续深入,考虑给房间布置一下,在墙上挂幅画,等等。这些也是必要的。

接下来我们做什么呢?做一些细节的事,如装修够不够精细,墙上的画有没有挂正,等等。而重要的思想要伸出去,比如在外边盖一个亭子,挖一个池塘,在亭子和主体建筑之间建一个走廊,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并且带有交叉性的工作。杨先生对新世纪物理发展的这段描述非常形象,我想即使不是从事物理研究的人,也能听得懂,也会觉得很清晰。

图片
图9 与杨振宁先生合影

杨先生的研究生不多,但是都发展得很好,这与杨先生指导学生的方法有关。他不要求学生服从自己,更不限制学生的研究方向。在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时,杨先生会根据当时物理发展的需求和整个世界的形势,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让他们进入刚刚要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使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自由发展。

赵午是杨先生的学生,他跟随杨先生读书时正是加速器蓬勃发展的时代,所以杨先生推荐他从事相关研究。后来赵午成为了加速器方面的专家。余理华跟随杨先生读书时,杨先生正在做拓扑研究,但是他并不建议余理华也做这些,而是建议他做当时很有发展前途的自由电子激光理论。现在余理华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做自由电子激光方面的研究,做得非常成功。

类似的情况还有张首晟。他开始觉得理论物理很有意思,后来杨先生跟他谈,建议他关注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凝聚态物理,建议他结合理论物理去做凝聚态物理。后来证明,杨先生推荐的研究方向是非常适合张首晟做的,他经过一番努力,已成为国际上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再比如曾经担任过中国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的阎爱德。在他跟随杨先生读书时,正好诺贝尔奖获得者狄拉克去讲量子力学,杨先生就让阎爱德去给狄拉克做助教,这对阎爱德锻炼很大。后来杨先生又让他去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熟悉同步辐射加速器。经过一番历练,阎爱德回到中国台湾后成为同步辐射加速器方面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台湾有了同步辐射加速器。

在杨先生的引导规划下,原本计划做理论的学生,后来成了物理实验的领导者,并且取得了成功。类似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图片

防窥膜,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近日,一张小小的手机防窥膜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多次登上微博热搜。

不久前,一则 “防窥膜,伤眼睛” 的微博话题冲上热搜榜首位,获得 1.5 亿人次的围观阅读,关于 “防窥膜” 的使用感受、利弊功效引起了众多讨论,有网友称,“不仅防止别人看不见,我也看不见了”。此后两天,“医生提醒长时间用防窥膜会视疲劳” 的话题再次登上热搜榜。

(图源 / 微博)

防窥膜采用 “百叶窗” 原理,将防窥层置于屏幕层中,以达到收窄可视范围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它也会大幅降低手机屏幕的清晰度与使用感受,并进而影响到用眼健康。

人们热衷于给自己的手机屏幕贴上一层防窥膜,核心诉求是保护自己的手机隐私,不让其他人随意窥见屏幕上的内容。相关数据显示,防窥膜已经成为一门大产业,包含防窥膜在内的钢化膜市场规模已超过 600 亿元。

那么,防窥膜究竟该不该贴?

为了不让人窥视

一年多前,李美是在一次偶然中了解到防窥膜的存在的。

那时,距离公司会议的开始还有几分钟,李美悄悄看了一眼坐在身旁的部门领导,发现对方正紧盯着自己屏幕发黑的手机。李美心里很是疑惑,手机这么黑能看得清吗,出于好奇,李美随口问了一句,自此打开了她的新世界。

领导告诉李美,这是贴了防窥膜,贴了后,用手机的人只有从正面看才能看清楚手机屏幕上的内容,如果从侧面看会是漆黑一片。看完后,李美连连感叹,好神奇。领导直接建议:“你要不要也贴一个防窥膜?这样和客户开会的时候,别人就不能随意看清你在干啥了。”

(图源 / 视觉中国)

从事商务工作的李美动心了,没过几天,她在一家商场的手机门店里,花了 80 元为手机贴了防窥膜。自此以后,她开会、在地铁里玩手机,再也不用担心别人会偷窥了。

相比李美,方雯雯对于信息保护的感知更加敏感而具体,长时间的地铁通勤过程中,她养成了看视频打发无聊时间的喜好,往往是上地铁就打开视频 APP,看会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等下地铁正好看完,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别人站在她身边偷看,让她很是心烦。

方雯雯说,那一次视频结束的早,她的手机随之提前熄屏,那一瞬间她从黑色屏幕上看到了一双倒映的眼睛,她才发现有人一直在偷看她的手机屏幕。想到整个视频播放的过程中,有个陌生人和自己一同观看,她的内心涌起一阵烦躁与厌恶。

即便是出了地铁,不时被窥探的可能仍然令方雯雯不舒服。在办公室,她总是感觉有人把目光时不时落在她的手机上。“我是一个很需要个人空间和个人隐私的人,即便是关系再好的朋友或者同事,我也不希望她看到我手机上的内容。”

为此,两年前,当方雯雯第一次听说防窥膜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效果很明显:防窥膜为她制造了一种安全感,“我很信任它的功能,后来就不会太在意周围人的反应,是不是有人偷看了。” 这种安全感被李美多次用四个字概括,“无所畏惧”。“贴上防窥膜,心里真的会轻松很多”。

当然,也有人 “用过即弃”。今年 4 月,赵舒在小红书上随手发了 “一个给想买防窥膜的人的忠告”:不要买防窥膜!这条笔记为她带来了史上最高的热度:点赞数超过 6000 个,评论超过 3000 条。对于以往互动数不过百的赵舒而言,这个 “意料之外” 的局面让她 “受宠若惊”。“到现在帖子的热度依然有增无减,有时半夜也会有三三两两的评论出现”。

和李美、方雯雯一样,赵舒贴防窥膜,也是为了保护隐私。事实上,当手机越来越深度的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是人们无法割舍防窥膜的 “最佳理由”。在赵舒的帖子下面,不断有人留言被偷窥的经历或感受,“有谁是因为喜欢才用的,还不是被喜欢窥视的人给逼的”。

(图源 / 小红书网友)

唐佳承认,有时她会成为那个 “窥视” 别人的人。在坐公交车或是坐地铁时,视线会时不时飘到别人的手机上,看看大家都在干啥。有时会看到别人在与自己的亲朋好友聊天,打出了一长串的字,在聊家长里短;有时会看到恋人们正在分享甜蜜时刻;有时会看到大家正在追时下最热的剧;有时会看到对方在刷短视频。好似每个人的手机里都藏着不一样的人生,偷看让她感觉无聊的时间会过得很快。

“我也不是有意如此,实在是上下班高峰期时,公交、地铁上人太多了。” 唐佳说,为了不让别人偷看自己的手机,她会减少在路上看手机的时间和频率,经常是戴着耳机听听歌、听听书。她也曾想过,要不要买个防窥膜,但想了想还是放弃了,本来就近视,如果视力变得更差,得不偿失。

防窥膜的缺点确实很明显。赵舒为 iPhone 13 的手机贴上防窥膜的瞬间,屏幕就暗了下来。使用没多久,她就觉得眼睛酸涩、干疼,把手机移开,视野会有短暂地模糊。有些时候,“脑袋还会晕晕的”。在阳光下,就更难看清手机屏幕了。

68 元两个防窥膜的价格也让赵舒觉得不值。“又贵又伤眼”,让她把 “不要买防窥膜” 的 “忠告” 在帖子中连续写了三遍。“当我看到帖子发出的反馈,就知道了很多人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

确实,贴防窥膜会伤眼睛的现象已经引发关注。9 月 2 日,一则 “防窥膜,伤眼睛” 的微博话题登上热搜,阅读量达 1.5 亿人次。有网友戏称,“挺好用的,不仅防止别人看不见,我也看不见了”。也有人坚决表示,“即便视力下降,我也不想被人偷看”。

防窥膜真伤眼睛吗?

使用防窥膜真伤眼睛吗?这或许要先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防窥膜相当于在屏幕层中搭建了 “百叶窗”,通过光线角度的调整,将屏幕的广视角度变为窄视角,从而达到降低屏幕显示角度,阻挡外界视线的目的。有数据显示,防窥膜的可视区域为 60 度。现有的防窥膜产品是在原有防反光膜、防紫外线膜、镜子膜、防辐射膜基础上添加了防窥膜功能组合而成。据了解,防窥膜也被用在 ATM 机的屏幕中,以保护取款人的个人信息。

当防窥膜贴在手机屏幕上,则会对屏幕的透光度、清晰度产生影响。最直观的表现是,贴上防窥膜的手机亮度明显变暗。方雯雯看到,贴上防窥膜后的手机屏幕会呈现黑色的小网格,“如果不细看的话, 很难会看到它们的存在”,她猜测,这或许和防窥膜的材质与功效有关。

“在相同防窥效果的情况下,国产防窥胶透光率只有 30% 左右,进口防窥胶在 50% 左右。而透光率越低,意味着对于眼睛的影响越大。” 有数码博主曾在微博中如是谈到防窥膜的效果。

(图 / 视觉中国)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眼科主任夏朝霞在采访中透露,防窥膜是利用光栅原理的透光差异,达到在一定角度下看不见手机屏幕的效果。而人们长期看较暗的手机屏幕,会引起睫状肌调节功能(时)持续痉挛,时间久了就会引发视疲劳,视力也会慢慢下降。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屈光外科副主任医师季鹏也在采访中公开表示,“虽然目前,并没有明显证据表明,防窥膜对眼睛存在伤害。但由于防窥膜降低手机分辨率,长时间使用会容易引发视觉疲劳。”

一位互联网科技博主从手机显示屏的角度解释亮度变低引发视疲劳的可能性。她表示,现在的 OLED 显示屏几乎是 PWM 调光,而 PWM 的调光原理是,通过对背光高电平、低电平切换,来达到亮度调高或降低的使用效果。而当屏幕亮度变低,低电平时间变长,就会出现频闪状态,用眼压力就随之变大。

“手机厂商调屏工程师最大程度地调出色彩,最大程度地下调屏幕频闪问题,就是为了给用户呈现一个真实的画面。” 上述博主总结,一张防窥膜贴到手机上,手机的显示色彩以及亮度都会大幅度降低,即便手机亮度拉到 Max,亮度也不会太亮。

一位网友总结称,屏幕生产厂家和手机厂家,费尽心思给消费者最好的屏幕,防窥膜一贴秒变低端屏,效果全毁了。

另一方面,由于防窥膜带来的亮度降低,用户将会手动拉升屏幕亮度,在无形中增加手机的耗能。在贴上防窥膜后,李美感觉自己的 iPhone 12Pro 似乎 “更费电了”,“平时手机使用一天需要充电两到三次,贴膜后充电频率增加明显”。

使用场景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李美的烦恼是,在开车导航的时候,如果屏幕稍微侧放了一点点,就完全看不到导航地图,需要有人及时调整它的角度。“这时我老公开车的话,就会特别烦躁,吐槽我贴的什么膜”。

有网友称,贴上防窥膜后,感觉自己的眼睛变得更累了,所以没多久就换成了普通膜。

秦月也曾短暂追赶过贴防窥膜的风潮,但她很快就体会了防窥膜的 “不便”,每当去公司楼下的 711 买东西,不够亮的屏幕让扫码的动作变得很不灵敏。便利店店员不得不提醒她:请把亮度调一下。“一般情况就是,我先把手机递给她,扫不上二维码后拿过来调亮度,然后再递过去。三步骤下来才能成功付款。” 很快,秦月就厌烦了防窥膜的遮挡,仅仅使用了一两个月,她就换下了防窥膜。

防窥膜该不该贴?

秦月用防窥膜来自明星的带动效应。2019 年起,王一博、赵丽颖等明星使用手机防窥膜的场景在网上传播,并引发了关注与效仿。此后,用防窥膜的人越来越多。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1-2025 年中国手机膜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手机膜市场规模约为 625 亿元,手机膜需求量达到 8.6 亿张以上。材质方面,手机膜材质包括 PP 材质、PVC 材质、PET 材质、ARM 材质、TPU 材质以及纳米氟材质等;从功能方面来看,手机膜功能逐渐由最初的保护功能演变为防偷窥功能、防蓝光功能以及装饰功能等。

华经产业研究院此前统计显示,2016-2019 年,中国天猫商城和淘宝商城手机膜销售总量逐年增长。不过,天猫商城 (B2C 商城) 中的手机膜销售量逐年上升,而淘宝商城 (C2C 商城) 销售量却逐年下降。这说明,手机膜行业集中度不断增加,作坊式小微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被拥有旗舰店,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占据。

截至目前,在手机膜这个细分市场里已成长出品胜、图拉斯、闪魔、蓝猩等行业品牌。其中,闪魔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其钢化膜累计销量超过 2.24 亿片。

在淘宝上,防偷窥售价最低的只要几块钱。在拼多多上搜索防窥膜,能出现上万件商品,满屏都是卖了 10 万多件的。在京东上搜索防窥膜,排名靠前的评论数能有 50 多万。

(图 / 视觉中国)

一位手机配件经销商透露,防窥膜作为钢化膜的一个分支,价格比普通钢化膜贵上几倍。最近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升,防窥膜变得越来越轻薄,一般厚度约在 0.26mm,所以他觉得对于手机屏幕的影响其实没那么明显。但他也补充称,由于钢化膜、防窥膜等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市面上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贴用料差的防窥膜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如果仔细推演,手机膜的形态与功能演化也同手机发展的进程相伴而生。事实上,当曲面屏不断被手机厂商所选择时,唐佳也注意到了水凝膜 —— 一种可以更贴合弧面边缘、弹性更好的手机保护膜。

赵舒的帖子下,一些觉得是她买的防窥膜质量差的人,就向她安利起了其他品牌的防窥膜,让她试试看。但更多的网友则在网上劝别人千万别买防窥膜,别贴防窥膜。

“我又不是明星,也没有几个亿的大生意要谈,没啥好防的。”“防窥膜真是智商税,厂商辛辛苦苦努力十几年,给你造了那么好的屏幕,你不用,非要贴一个差的。”“防窥膜费电又费眼,我用了没多久就撕掉了。”“建议别贴,用了防窥膜半个月,我眼睛都快瞎了。” 无数网友吐槽说。

不过,也有网友说出了自己的无奈,在 “防窥膜,伤眼睛” 的热搜下,评论点赞量排名第一的是,“可别人的窥探欲总是很强,真的好难。”

一些手机厂商已经看到了市场的防偷窥需求。目前包括 OPPO、华为等国产手机厂商已关注到消费者愈发强烈的隐私保护需求,并在一些产品中添加了防窥功能。

网上也出了一堆教程,在教别人如何利用手机本身自带的功能来防止偷窥。就有热心网友发文介绍,可以打开华为手机的生态识别和密码,点击人脸识别,然后设置访问应用锁,这样别人就看不见手机上的内容了。

“每个产品都会有它的市场和群体,有需求的人始终都会用,怎么样都会用,市场销售基本上还是比较稳定的状态,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上述手机配件经销商称,虽然防窥膜被指伤眼睛,但该用的人还是会继续用。

一位网友现身透露,她曾经劝过身边的朋友别用防窥膜,但是对方并没有采纳,在她看来,自己的隐私大于一切。

“如果说伤眼睛的话,手机只要用的时间长了都会伤眼睛,想要不伤眼睛,最好的办法是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 一位网友如是说。

来源:AI 财经

20 年来,我从学霸活成啃老族

我出生在一个三线城市的普通家庭,父母重视教育,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我都就读于市里最好的学校,成绩名列前茅,算得上是个学霸。

90 年代末,我考上重点大学,成了家族的骄傲。在所有人眼里,我大学毕业后肯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一生顺遂、精彩。

那时没有人想得到,多年后,我会成为家族里的 “反面教材”—— 包括我自己。

1

我的大学在北京。大一时在郊外的新校区,配套很差,食堂的饭菜难吃,宿舍楼里只有公用水房…… 以至于在这个大学校园里,没有青春的浪漫,热闹的社群,活动空间只有图书馆、教室和篮球场,十分乏味。

可令我的困惑的,并不是这里像不像 “大学”,而是完全失去了人生的方向。18 岁前,我活在父母的期待里,动力十足。当考上名牌大学后,满足了父母的期待,我却没了学习的动力。我的专业是保险,调剂的,我不喜欢,但让我自己说喜欢哪个专业,我也想不出来。舍友们也纷纷开启 “懒洋洋模式”,我们开始了逃课、睡懒觉、吃吃喝喝,混日子。

大二,我们搬回海淀主校区,校园不大,但配套齐全,交通便利。回了城里,我们继续荒废着学业,三五成群地四处游玩。混了几个月后,我注意到舍友秦梓宁经常去教室复习功课。她说:“不知道干什么,那就先好好读书。你没事干就跟我去上自习吧。” 那天我跟着她去了教室,拿了本书看了 1 小时,只翻了不到 10 页。太没劲了,就独自去了图书馆。

闲散的日子里,我没机会遇到爱情,也不想上自习,就经常去图书馆看书翻杂志。人物传记、小说故事、天文地理、医学科技、金融政治,专业课之外的书我都看,但我的阅读漫无目的,纯粹为了打发时间。

读大三时,我和苏雅成了好朋友。我们虽然同班,但之前的交集并不多。直到跟她走得近了,我才知道,从大一到大三,她每周都风雨无阻地去新东方上课。虽然商科学生很难申请美国大学的奖学金,但苏雅还是坚持背英语:“先考试才能申请,申请不到再说。不试试怎么知道?”

大三下学期,秦梓宁决定考研,飞速切换到备考模式。见她每天抱着书来来回回,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要考研?秦梓宁告诉我,她暂时没有就业的打算,就想选一个喜欢的大学继续深造,然后问:“你想好了吗?不考研就准备找工作。”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只觉得工作有些遥远,考研也提不起劲头。

在临近毕业的那一年,秦梓宁复习备考,苏雅参加托福和 GRE,我继续在迷惘中浪费时光。还没等我想清楚来日的路,毕业季就来了。无暇掂量自己的实力,我仓促决定考研,目标地:上海。

然而,大学 4 年的学业荒废,此时积累出了苦涩的果子 —— 我落榜了。沮丧了几天,我决定在北京找工作。当我踏进 “双选会” 的时候,已经是 2001 年 2 月。

夏天时,苏雅没能出国,但凭借流利的英语去了北京的一家知名外企。秦梓宁如愿考上了研究生。班里大部分同学奔赴北上广深,返乡就业的不足 10 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 没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我勉强接受了姑姑的帮衬,回到家乡隶属的省城 A 市落脚。

离开北京的那天上午,我站在南下的火车上,隔窗看着送别的同学们越来越远,突然哭得很伤心。我说不清伤心的原因,但知道肯定不仅是因为离别。直到 20 年后,当我回顾自己的大学时代,才恍然明白:考上重点大学是我的人生历程里最高光的时刻,那之后的每一步都是下坡路 —— 或许,那一刻的我,是在为自己而哭。

2

我回到家乡时,肖潇也上班了。她是亲戚家的孩子,比我小 1 岁。我们两家在同一个学区,我们读的同一所小学,初中时是同班同学,高中时,我考了本市的重点,她进了次重点,大学时,我去了北京读重点,她考了本省的重点。因为是 “同一届” 的孩子,亲戚们没少拿我俩比较。

毕业时,肖潇没有考研,也没有努力谋求省城的高薪单位,她权衡利弊后,选择了老家的一个国有银行,捧上了铁饭碗。得知肖潇的选择后,我默默感叹了一下:银行是好单位,可惜不在省城,没什么发展。但转而想到自己在省城的新工作,心情也挺沮丧 —— 在我的认知里,像我这样重点大学毕业的学霸,“返乡就业” 简直是个笑话。

即便不甘心,我还是如期去单位报到了。公司是国内保险业三巨头之一,当时还是国企编制,提供集体宿舍,五险一金,年节福利。工资不高,但旱涝保收,部门经理和蔼可亲,一到下班时间就提醒大家 “早点回家,按时吃饭”。

父母觉得我的单位挺好的,亲戚们有些惋惜我没能留在大城市,却也觉得工作稳定总是不错了。只有我看着简陋的宿舍,满心郁闷: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该在北京,上海,广州也行啊…… 想着留在大城市的同学们,我觉得自己特别失败。

在前辈的指导下,我很快就能独立工作了。每天审核保单,报送系统,再盖章交付。简单又机械,重复又乏味。干着这份高中毕业生都能轻松胜任的工作,没过多久我便失眠了。在那些睡不着的夜里,我一遍遍地后悔自己大学时没有好好读书,后悔没有提前为求职做功课,后悔毕业时没有到其他大城市去尝试…… 越想就越确认,“返乡就业” 是错误的。

我再也无法安心工作,向父母抱怨工作的各种不如意,然后提出了辞职到广州闯荡的想法。

我的离职计划还没实施,爸爸就突然打电话来,提议我去英国留学 —— 原来,妈妈无意间参加了一场留学推介会,得知去英国读研究生只需要 20 万出头。她想起我每天的抱怨,决定让我出国 “镀金”。

“家里还是能拿出这些钱的。你妈说,你现在工作不顺心,与其没头没脑地去广州闯,不如多读点书。本科学历不好找工作,研究生肯定行吧?” 在妈妈的认知里,“高学历” 是一切安稳幸福的保障,也是改变命运的捷径。而爸爸一向顺着妈妈,瞧着我天天抱怨,他也不安乐,就支持了她的决定。

挂掉电话,我犹豫起来 —— 我家只能算是一个温饱有余的家庭,我若出国,那些学费就都是爸妈的养老钱 —— 确定要拿他们的养老钱去留学吗?我在街头发呆很久,又一次想起荒废的大学时光 —— 如果我好好学习呢?

我这样问着自己,然后做出了决定:这是一次翻盘的机会,只要勤奋学习,拿到学位,就能重新回到北京,和同学们站在同一条跑道上。

至于留学之后的每一步该怎么走,我没有多想。我迅速辞掉了干了 5 个多月的工作。离职时,有位男同事特意来送我,并表达了好感,我假装不懂,微笑告别。我相信自己有更广阔的未来,没必要在小地方浪费感情。

一周后,我申请了伦敦的一所大学。父母拿出所有积蓄,又向姑姑借了 5 万,凑齐了 30 万元经济担保。

2002 年 5 月,我的入学申请被拒绝,中介提议申请另一所伦敦的大学,还没想好要不要继续申请,姑姑就打来电话,要取回那 5 万块钱。那天下午,阳光透过客厅的窗户照在地上,爸爸说:“既然没申请上,是不是就不去了?” 妈妈则表示,可以问小姨借钱做担保,然后问我:还要不要去?

我因为被拒,心里压抑得很,一听到爸爸要打退堂鼓,愤怒和不甘顿时在心头翻滚起来。恶狠狠地瞪着地板一会儿,我闷声说:“我再申请一次,如果又失败,我就去广州!”

3

在我等待英国的入学通知书时,家族正为肖潇庆贺 —— 她在工作里结识了一个斯文、得体的男生。他在县城长大,毕业于北京某重点大学,因为赶上了 “包分配” 的末班车,进了县城的一个事业单位,调动的机会也是有的。肖潇的父母毫不嫌弃准女婿在县城工作,飞快地向我们一大家子人做了正式介绍。第一次见到高大帅气的准妹夫,我忍不住感慨了一下妹妹的好运气,但并没多羡慕 —— 我憧憬着留学带来的美好前景,谈婚论嫁?为时尚早。

2003 年 3 月,我拿到了签证。出发前,家族聚餐为我送行,欢声笑语中,我仿佛回到了大学升学宴的那一刻,心头却不知为何突然滑过一丝隐约的恐慌:万一留学回来还找不到好工作呢?但我不敢细想。

抵达伦敦后,我开始了为期 4 个月的英语附加课程。自由的氛围,陌生的风俗,让我压抑的心情舒畅不少。我结识了一群来自国内各地的留学生,课余时间,扎堆玩乐。我尝试了很多从未做过的事,遇到了几个有趣的异性,经历了一两段短暂的感情。

我不敢在学业上分心 —— 那些朋友都出生在富裕之家,父母非富即贵,我和他们不一样的。此行我拿走了父母的全部积蓄,必须在毕业时拿到学位,然后回国挣钱 —— 留在英国,我从未想过。

2004 年秋天,我毕业回国。和我同级的几个同学因为论文不及格,不得不重修学分,付出了每门课 1500 英镑的补考费。

我回到家时,肖潇正在报考省城的公务员 —— 她男朋友半年前调到了省城,要守住爱情,她也必须去省城,但又不打算放弃铁饭碗。得知妹妹的煎熬,我有些同情,但我自己也没有着落呢。

我很快联系了在北京的同学们,再次北上。长辈们以为我能顺利谋得一份好工作。然而,事与愿违。在京的同学都处在事业起步阶段,除了帮忙递简历,能帮的有限。

回到北京第一周,苏雅帮我争取我到了一次难得的外企面试机会,遗憾的是,我没能通过。没有纠结这一两次的失败,我安顿好自己后,就在各大就业市场奔波。依靠英国的学历,名校的背景,我获得了几十次面试机会,却总是止步在最后一轮考核,无论是面试还是笔试,被拒绝的理由不外是:笔试不及格,终面被刷掉,性别是女生,云云。

最可笑的一次,一个外企的 HR 经理在面试时说:“我觉得你对企业的架构几乎一无所知。你不适合这份工作,但我可以告诉你,一般来讲,大公司都有这样的组织结构,岗位设计是这样…… 招聘需求是这样……” 她免费给我上了一堂职场基础课,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惊讶,夹杂着怜悯。

走出那座写字楼,我回想着她的话,突然意识到: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比我想象的快得多,对员工的要求也在时时更新。自己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太有限了,准备一点都不充分,不仅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就连最基本的知识储备都不合格。面对残酷的就业竞争,“海归” 的金字招牌反成了我的短板,因为 —— 高不成低不就。

我那天站在街头很久,第一次感觉到某种寒冷。

在北京求职无果的日子里,友情给了我安慰。抵京之初,苏雅收留了我,可我不想干扰她与男友的同居生活,坚持搬走。秦梓宁在天津工作,待遇不错,工作不忙,男朋友也不在身边,每逢周末,她就邀请我过去小住,吃吃美食,散散心。某个周一的早上,我在阳光里睁开眼就接到了已经去上班的她的电话:“家里有面包牛奶,你自便。中午来我单位一起吃午饭。” 又说:“你还没找到工作,如果不够用,抽屉里有,你先拿去。”

我没有拿抽屉里的钱,但秦梓宁没猜错,我兜里的钱越来越少了。不久,我搬到了合租公寓,和 13 个女孩共用洗手间和浴室。再不久,我卖掉了随身的笔记本电脑。因为求职心切,我还跌入了 “付费兼职” 的骗局。

可我不想再向父母伸手了。为了支持我读书,他们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债。想起父母为我付出的一切,对比此刻的屡次碰壁,留学带给我的不再是憧憬满满的光明未来,而是一块沉甸甸、压在心口的大石。

权衡着现状,我把目光又向下调整了一档。2005 年夏天,一个小移民公司录用了我,底薪 2500 元,项目提成 8%,每月最多加班 4 天,加班费 120 元 / 天,没有五险一金和节假日福利。我自我安慰说:先生存后发展,骑驴找马不丢人。

上班第一天,七八个同事投来奇怪的眼神 —— 我知道他们在惊奇什么,却也无暇顾及所谓的颜面和虚荣了。

我上班不久,秦梓宁就结婚了,然后随夫赴美,她计划在美国再次深造并定居。苏雅和男友的爱情也修成了正果。闺蜜们各自成家,我也和同事们打成一片,适应了公司的工作节奏。因为老板不时利用我的 “海归” 身份来招揽客户,我每个月都有项目提成,可公司的业务价格不高,量也不大,无论如何努力,收入都在 4000 上下徘徊,在北京养活自己都勉强得很。

工作的日子长了,我又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会过着这种生活?这时有个男同事向我表白了 —— 可两个低收入的 “京漂” 有什么未来呢 —— 我断然拒绝。之后,小姨又给我介绍了一个有房的 “沪漂”,可我当时只想在北京立足,异地恋,太遥远了。

2006 年年末,肖潇结婚了 —— 数次考公无果后,她突然得到了一个调往省城的机会,然后以最快速度敲定了终身大事。听着妈妈在电话里讲述她的婚礼,我又一次掂量起自己的现状,艰难地承认:这样的北漂是没有希望的。

次年 3 月,我南下广州。

4

我在广州的一家留学机构找到了工作,负责英国业务,工资 5000 元,有项目奖金,有社保。新东家在当地行业排名第三,主营业务涵盖了美英加澳,员工近 40 人。

工作之初颇为顺利,居住也还顺心,唯一的烦恼是公司开设英国业务时间不长,客户不多,签单寥寥。2 个多月后,我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团队,而原因简单得可笑:我听不懂粤语,可公司九成员工都是广东人。她们扎堆吃午饭,讲着我听不懂的语言,聊着我不明白的笑话,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她们也不喜欢我加入,因为碍着我的面子,她们要讲普通话,看起来,她们并不喜欢迁就我这个外来人。

尝试融入了几次,我感觉到了排斥,傲娇脾气也发作了,干脆不再理睬她们,除了必要的工作接触,独来独往。

一天中午,我正闲着,QQ 突然闪烁,欣兰呼叫我 —— 我俩算是老乡,她出生在省会 A 市,我们在国内是大学校友,在英国也是。欣兰是个 “官二代”,家里有房有钱有权,人很聪明,也勤奋上进,留学归来,她回了 A 市工作,依靠自己的努力,在一个留学培训公司爬到了项目总监的位置。我却从 “北漂” 折腾成了 “南漂”。

得知我混得一般,她说她所在的培训机构,不但有留学咨询,还有合作办学项目,英语培训,法语培训,业务版块更齐全,业务规模在当地算得上行业第一。讲完近况,她又敲过来一段话:“当年我们一起留学的几个都回了原籍,大家都混得不错,只有你…… 我觉得不太如意。现在有个机会。我这个部门缺个副总监,你若愿意回来,待遇不会比广州差。”

我有些惊讶她的提议,回复道:“现在不知道,我想想。”

但我并没有认真思考欣兰的提议 —— 同事的排外不可能成为我离职的理由,何况还是回到 A 市。

就这样,又过去了 2 个月。

一个下午,老板唐总突然找我谈话,办公室里,副总老金也在座。见我进来后,唐总开门见山:“有人反馈你的翻译水平一般,签单成绩平平。”

我没想到会听到这样的指责,错愕不已。愣了一下,瞥见了老金,才大概明白了老板找我的原因 —— 英国组、加拿大组、美国组,都是向老金汇报工作的,他麾下最得力干将,是杨晏,一个地道的广州美女,虽然我不属于她管,但工作汇报绕不开她 —— 可我不明白杨晏为什么告我的状,我自问没得罪过她啊。

没时间想清楚,我犹豫了一下,反击说:“上周,金总安排翻译一个加拿大申请文件,如果我翻译水平有问题,为什么要让我帮忙修改?而且这几个月的咨询电话都转到了杨晏那边,没有咨询和跟单的机会,我怎么签单?”

似乎没想到我会这样辩解,老金脸上明显地掠过一丝尴尬,却没做声。唐总瞅了他一眼,也没做声。我瞧着两个男人表情,感受着奇怪的氛围,莫名地想起同事们的 “鸟语” 和排斥,突然觉得这个公司很可恶。心头窝着火,我打破沉默说:“既然有这种反馈,不如这样,您给我 3 个月时间考核,如果我签不下 3 张单子,自动请辞。”

唐总同意了,但提出了考核期降薪 1000 元的条件。没得还价,我接受了。

所谓考核只是缓兵之计,我不知道唐总和老金为什么没让我直接走人,但也明白,身为打工人没有资格刨根问底,与其浪费时间和公司扯皮,不如想想如何应对。那晚我独自在屋里回想着从 “北漂” 到 “南漂” 的数年,斟酌着是留下还是返乡,直到想起逐渐年迈的父母,突然觉得自己执拗得可笑 —— 我一心向往大城市,到底是为了虚荣和面子,还是真的喜欢它们?

对着月光,我感叹着自己的颠沛流离,想起了欣兰的提议。收到我的信息,她欣然回复:“回来吧,亲爱的。我会把一切安排好。”

考核第二个月,我交了辞职申请。老金装作惋惜,假意挽留说:“我知道你很努力。其实你不用辞职的,慢慢做嘛。”

我没有天真到听信这种台面话,假笑着敷衍了过去。

5

我又回到了自己曾经鄙夷的 A 市,一头扎进了第四份工作。这份工作提供社保,月薪和广州持平。得到欣兰的指点,我很快把握住了工作节奏。或许因为心境变了,我不觉得这个城市讨厌了,爸妈得知我安顿下来,也舒了口气。

然而,欢快的日子只过了不到 1 个月。

一天晚下班,欣兰邀请我吃晚饭,然后告诉我,她已经交了离职报告,将在夏天离开公司:“这件事只有姜总和 HR 知道 —— 我妈那边有个新的机会,有机会就要抓住。”

我被她的话吓了一大跳:“你要离职?那你之前为什么不告诉我?”

“你如果知道我要走,估计就不回来了 —— 我想让你回来接替我的位置。” 她振振有词地回答,又承诺道,“我抓紧时间把关键性工作都教给你,半年足够了,到时你就接我的班。”

我一时分辨不出来她脸上的表情,也不知道自己除了震惊,心里是不是还翻涌着被欺骗的愤怒。在我看来,无论她出于怎样的好意,都不该向我隐瞒离职计划 —— 我和新老板姜总素昧平生,对公司的业务所知有限,如果早就知道她即将离职,我就算换工作,也不会草率地离开广州。

事实证明,欣兰的打算落空了 —— 她离职 1 个月后,我所在的部门就被裁撤了,我被调往营销部,新上司傲气凌人,但工作上颇有创意,新搭档温柔有礼,对我颇为关心。之后的几个月,我对广告营销的认识突飞猛进,和新搭档也发生了一些情感纠葛。

可还没等我把感情问题梳理好,HR 的通知突如其来:按照姜总的意思,我要调到合作办学部去,取消原本的副总监职级,降为副经理,减薪 1000。

我毫无思想准备,瞪着 HR 不出声。见我突然面目狰狞,HR 停顿了一下,问:“你是不是曾经给姜总交过什么‘可行性计划’一类的东西,被他否决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这么决定,只听到他说,你的策划他很不满意。”

我从没提交过什么策划案,更不知道这番指责从何而来。没有时间分辨真相,我只能机械地回答:“没交过。”

她惊讶地看看我,不再问,只安慰说:“你先过去,以后还有机会调回来。”

面对莫须有的指责,我该拍案而起吗?我当时没有这个勇气,也没有讨价还价的筹码。沉默了一会儿,我签了字。

这是我第二次遭遇职场滑铁卢。迄今我也不知道那个子虚乌有的指责是怎么一回事,可追究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我索性搁置了感情的困扰,不再花心思挽回局面,决定转型 —— 留学、移民、英语培训,这些业务内容在海外教育咨询行业都是糅合共生的。在我看来,伴随着国门不断开放,新生代的英语水平只会越来越高,留学也会变得越来越简单,这个行业早晚会没落的。

想起在北京的见闻,我打算往管理咨询方向转型,却不知如何着手。闺蜜们或者忙于家庭,或者奔波于事业,无人能给我有效的建议。无解中,我怏怏地去了新部门报道,工作之余,就在迷惘中苦苦思索。

在新部门 2 个多月后,我和同事宁宁交上了朋友。宁宁也是本地人,法国留学回来的,和我一样出生在普通人家,妈妈做生意,爸爸上班,家境殷实,却非权非贵。彼此熟悉了后,我觉得宁宁不会告密,就把想转型的打算告诉了她。她没有吃惊,想了想说:“我有个培训圈子,帮你留意机会。”

没过多久,宁宁向我推荐了一个免费的管理培训课程。培训的主办老师小琳和我同龄,曾在北京一家外资管理咨询公司工作过 4 年,先是因为家庭原因携丈夫回到父母身边,又因为身患红斑狼疮离职,与朋友合办了一个管理咨询工作室,在本地的 “管理圈子” 颇有名气。

在小琳的培训班上,我是最认真的学生,因此与她成了朋友。2009 年秋,我第四次离职,之后大半年,我跟随小琳系统学习了管理和职场的实用知识,参加了几次咨询洽谈项目,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职场经验依旧欠缺,从事管理咨询有些吃力。力有不逮,我暂时放下了跟随小琳创业的想法,准备回到职场锻炼几年。小琳没有阻止我的决定,得知我依旧对求职充满迷茫后,她拿出一张纸。她在纸上画出一条线,沿着时间线写下我的工作经历,不断提问并归类,逐渐提取出可展现的竞争优势,描绘出具备前进优势的就业方向,然后指导我调整简历结构和表达方式。

“这样表达能让 HR 第一眼记住你。你不是没优势,而是不懂得提炼总结。现在教给你了,试试!” 她笑着鼓励我。

2010 年底,我找到第五份工作,股份制保险公司,文宣兼行政。工资 5000 多,月度奖金,年终奖,五险一金,年节福利,团体保险各项齐全 —— 在 A 市,这样的薪资福利,不输于国企事业单位。

时隔 9 年,我再次干起了保险内勤,但工作内容已经脱离了保险的范畴。第一天上班,HR 负责招聘的同事说:“你的简历写得好,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你合适这个岗位。”

我想起小琳的教导,由衷地感受到了 “专业” 的价值。

6

入职 1 个月,我凭借多年工作打磨出来的撰文技巧,得到了总经理李铭的嘉许,还和他的秘书文文交上了朋友。我从文文那里得知:我能进公司,是因为得到了李铭的 “钦点”:“当时 HR 送来两个人选,那女孩和你一样是‘海归’,但她读的普本,你读的重点。虽然她比你白也比你高,但李总还是更欣赏你和你的作品。”

作品?我困惑了一下,才想起李铭面试时曾翻阅过我在欣兰指导下做的课件、文稿和策划案 —— 没想到还有这种曲折,我停住脚步,问:“HR 那边觉得我不合适?”

“我只知道 HR 首推的是那个女孩,但李总支持你。”

李铭是总经理,在人事决策上有一票否决权,我听得出来,文文没有撒谎。惊讶之余,我又想起 “北漂” 时一次次失败在面试,不知该感叹自己终究成长了,还是庆幸遇到了伯乐。

人是需要被认可的。我感激李铭的知遇之恩,愈加努力地工作,不断丰厚的职场经历也教会了我一些人情世故,我在各部门里走动,在虚心请教的过程里和各级同事混了个脸熟。

难得找到一个相对舒服的环境,我决定安下心来。2011 年底,我在爸妈的资助下买房,在 A 市定居。搬进新居后,获悉小琳离了婚,也在我的小区租了个房子,我就去探望她。

得知我工作顺利,她高兴了一会儿,问:“你上班 1 年多了,今后的路想好怎么走了吗?如果当经理,你想过去哪个部门,了解过公司的晋升渠道吗?不当经理或者当不上经理,你怎么打算?”

见我被她问傻了,小琳摇头提醒说:“我干过人力资源,可以负责地告诉你,任何企业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干到退休基本上不可能的,除非给国家打工。” 她劝我好好想想下一步:“凡事早早规划为好,因为从想法到实现,要花力气的。”

从小琳那里出来,我对比着公司各个部门,发现对哪一个都没什么兴趣。我要升职吗?如果可以升职,想去哪个部门?我回答不出来。

爸妈不知道我的迷惘,他们只关心我几时结婚,长辈们得知我买房的消息后,话里话外也催促我赶紧出嫁。可我对结婚没兴趣,我只想回答小琳的问题,或者说,我要想自己要怎么走。

无解中,2012 年过去了。年末绩效考评,我登上了年度表彰的领奖台,达到了这段职场历程的荣誉顶峰。随之而来的 2013 年 1 月,小琳病逝,我都没有来得及赶去医院见她最后一面,只来得及去葬礼上送别。

相识数年,小琳于我,不仅是益友,更是良师。可惜天不假年。她的生命定格在 34 岁,所有的梦想在那一刻化作了虚无。我由衷地感觉到生命的无常,耳边似乎又响起她的问题:今后的路,想好怎么走了吗?

我还没有答案。

任何一份不存在 “热爱” 这种内驱力的工作,若不具备极高的挑战性和开拓性,只要重复 2 到 3 年,人就会出现职业倦怠,我也如此。工作上越发游刃有余,岗位的成长空间逐渐见顶,无聊袭来,让我对未来更茫然了。小琳走了,再也没有人能给我专业有效的建议了。

迷惘之际,大学同学微信群建起来了,我和几个大学时的好友重新取得了联系。如今,苏雅的丈夫去了外地开拓事业,她独自在北京照顾孩子,还在一家美资公司做到了总监级别,年薪不少于 30 万。而秦梓宁跟随丈夫辗转欧美数国后,未能落脚,也已回国,鉴于当时 “进京” 门槛很高,首都房价又疯涨,他们选择了在沿海城市的一所普通大学担任了教职:“我想过去企业打拼的。但孩子 5 岁了,正是需要陪伴的时候,当老师工作稳定,虽然收入不算高,但有时间顾家。”

姐妹们个个当妈的过程,也让我认定:只要前途问题解决了,感情问题也会有结果,还能堵上爸妈催促的嘴。于是,我开始经常泡在 W 身心灵科学研究机构 —— 在那里,没有人催促我,就能获得暂时的平静。

夏天来了,李铭把 “司庆” 的筹办工作交给了我。这场活动他很重视,因为董事长会莅临,我也打起了精神认真筹备起这个 “大项目”。但或许我能力有限,活动在一个很小的环节出了偏差,只有董事长发现了。

我不知道如何解释自己的失误,也无法安抚李铭的愤怒,第一次意识到,维系 “能干” 这种人设很难的,只要一次出错就无法挽回。年终绩效考评时,我第一次得了 “合格”。与我要好的同事劝我接受现实,着眼未来。可我想到自己熬夜加班、尽心竭力,却只得了 “合格”,一怒之下便向公司提出申诉,还给李铭写了内部邮件据理力争,完全没去想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申诉失败了,后续影响比我预计的严重得多。2014 年春末,李铭找我谈话,说我 “总在分公司,不懂得业务”,“不利于今后的任用”,决定把我调往下级地市支公司去 “锻炼”。我没有生气,也没有委屈,只平静地回答:“如果领导觉得合适,没问题。”

他审视了我一会,扯扯嘴角:“好。”

两天后,我去北京出差,顺路探望苏雅。她告诉我,她计划辞职去美国读研究生。这个决定把我吓到了:“辞职?你的工作这么好,你考虑过‘沉没成本’吗?”

她耸耸肩笑道:“我和我老公都觉得在国内没什么好发展的。我先出去闯闯,安顿好就把儿子接出去。他先留在这里挣钱。”

看着她的自信满满,我想起了大学时代她努力背英语的身影,突然有些感慨 —— 或许她心里一直有个留学梦,经过十几年拼搏,她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早已过上了中产阶级的生活,也该是圆梦的时候了。

回到分公司,对我的 “下放” 还没有落地,我收到了不少同事善意的暗示:李总瞧你不顺眼,调下去很难回来,赶紧想办法解决。我当然明白李铭的 “逐客令”,就先发制人,申请调到同城的业务部,这样至少不需要去外地了。我的应对让李铭吃了一惊,但他也同意了。可没等我完成调动,部门内部就发生了人事变动,有人升职,有人调离。意识到在这个公司很难再有升职的机会,我心烦之下,干脆辞了职。

走出公司大楼那天,我站了许久才转身离去。离职没有让我觉得轻松,反倒更加伤感迷惘。那一晚,我坐在书桌前回想自己在这家公司的 4 年,也没想明白为什么这段职场生涯会高开低走 —— 小琳不在了,无人能为我解惑了。

甩开思绪,我给李铭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告别信。毕竟,他给过我机遇、认可和支持。公司严谨到刻板的制度规范,教会了我何谓礼貌得体,训练了我的自律和坚韧,提升了我的自信和能力,也给了我稳定的经济支持,我还是应该感谢他。

7

离职半个月,我去卖起了保险。春节时回家过年,爸妈得知我的近况,愈加担心我没了收入更加难嫁人,亲戚们个个惊诧而惋惜。没有人理解,一个 “海归”,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待在大公司,反倒要去卖保险?

我感受着他们的疑惑和唏嘘,心情很复杂。我心里很清楚,卖保险就是为了证明我很能干,夹杂着赌气的成分,但也是为了挣更多的钱 —— 只有财务自由,才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但我没有向任何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即便说了,爸妈也只会觉得我 “想太多”,亲戚们则会笑我 “无病呻吟”。这些年,我事业无成,婚事无果,早就成了家族的 “失败典型” 和 “反面教材”,亲戚们眼中的 “异类”。

好在我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族,没有人教训我的荒唐,春节就这么开开心心地过去了。

返回省城前一晚,我们去姨妈家吃饭。回家路上,妈妈突然说:“你爸知道你又辞职,特别担心。你回来前他还问我,是不是当年让你出国是错的?”

叹息了几声,她继续说:“我以为你留学回来能找份好工作安稳下来,可是…… 你舅舅姨妈他们都说我们太纵容你。你的心也太高了,以你的学历,找份安稳的工作没那么难,你就是…… 好高骛远。”

不想让妈妈数落我,我赶忙把苏雅辞职留学的事讲给她听。虽然有些吃惊,妈妈还是摇头说:“她倒是勇敢,但人家发展得比你好得多……”

我没再搭话,因为说多错多。为了我的工作和婚事,妈妈烦心得很。我们没少吵架,就这样沉默地走着。我想着爸爸的 “后悔”。我明白,他不是惋惜花掉的钱,他只是希望我过上稳定的生活,有房有钱,有个家 —— 或许他是对的,留学有什么用?花了那么多钱,也只找了个普通工作,还不如买两套房。当时要是真的拿那 30 万买了房,现在单是收租,每个月也能增加 4000 块的收入了呢……

这些的念头滑过脑海,我却不敢问自己有没有后悔。

回到省城,我继续卖保险,期间还参与了几次网络博彩,小亏后止损退出。失去了挣快钱的渠道,保险推销又不如意,我空闲之余更不想操心终身大事,重新拾起了昔日的爱好:看小说。

看小说原本是为了打发无聊的,可看着看着,我就开始写;写着写着,就写上了瘾。我更没了动力跑单卖保险,可不卖保险就没有收入,生计怎么办?我决定寻找一个投资途径,把有限的存款投资增值,以支持日常开销。

正做着发财梦,两个 “赚钱” 项目从天而降:一个是一度风靡的非法集资 ——M 币;另一个是名气不大却同样是陷阱的、号称 “来自美国” 的 ML 基金。我给两张馅儿饼投了 6 万左右,自以为有了经济保障,于 2016 年春脱离了保险外勤队伍,一面潜心写作,一面投入 W 身心灵科学研究机构那所谓的咨询师考试备考。那之后,除了偶尔跑一下保险客户,我停止了一切 “无效社交”,不再和同学闺蜜联系,成了彻底的 “宅女”。

当我选择在文字世界里拼搏时,肖潇的第二个孩子都出生了。看着妹妹为家族添丁进口,我却不上班、不结婚,又搞写作,又报考什么情感咨询师,爸妈愈加忧心忡忡。他们劝阻我,我听不进去,还拿出各种道理为自己的不务正业开脱,时常把他们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爸爸见不得我不高兴,于是为我的任性打起了圆场,还表示每个月资助我 2000 元,幸好我还没有无耻到啃老,谢绝了。

顶住了来自父母的压力,我开始了一场前途未卜的冒险。我认为自己担得起失败的后果和 “沉没成本”,还有着盲目的自信和更大的野心:我要通过写作名利双收,成为一只幸运的锦鲤;也要当一名 “大爱助人” 的咨询师,在帮助别人时拿到高薪。

在我的规划里,依旧没有父母亲戚最关心的婚姻大事。我对婚姻是有些隔阂和抵触的 —— 我爸妈是相亲结婚的,哪怕我爸再爱我妈,妈妈还是一直觉得自己是在 “凑合”。我不想重蹈他们的覆辙。

我的 “高薪咨询师” 之梦贯穿了整个 2016 年,直到 2017 年春末,我送走了最爱我的爸爸。病榻前,我看着妈妈对爸爸的照顾,那个时刻,奇妙地治愈了我对原生家庭的某种憎恨。办完爸爸的后事,我带着妈妈回到省城,不再做 “高薪咨询师” 的迷梦 —— 当然,花出去的十几万学费是拿不回了。

可文学的梦还在继续,挣快钱的梦也在继续。想着那 2 个投资项目里的钱正在 “增值”,我继续在 “文字变现” 的道路上奔跑。为了 “提高变现效率”,我报名学习新媒体课程,花了钱,投入了时间,成果寥寥。正心烦着投稿被拒,M 币开始崩盘,ML 基金干脆无法提现了。

投稿、拒稿、再投、再拒;挂卖、变现、再挂卖、再变现,那几个月里,文学梦不断破碎,发财梦渐渐失色。

煎熬到 2018 年 3 月,我总算从资金盘的泥潭里脱身,连本带利,算是小赚了 4 万。感谢老天爷照顾,有了这笔钱,我能归还一部分信用卡、然后存活几个月了 —— 之后呢?文字变现呀!

就在这个月底,我的第一本网文签约了。合同还没寄出,微信上跳出一条信息,来自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人 —— 李铭。他问我正在做什么工作,愿不愿意回去上班。我惊讶了好一会儿,然后想起还没交稿的书 —— 努力这么久,幸运女神终于向我招手了,为什么要在这时撤退回去当 “社畜”?我谢绝了。我乐观地以为,既然能签约,一本书每个月挣个两三千元生活费不难的。

但现实很骨感:从 2018 年 4 月到 2020 年 6 月,我签约了 2 本书,平均收入算下来,每个月 800 元。即便 “扑街”,“更文” 也要继续。为了保持 “更文” 速度,我得全力以赴,所以也没有额外的收入。但房贷、水电、生活费、信用卡,哪一样不需要钱呢?我终于开始了可耻地啃老 —— 每个月,妈妈支付生活费,余下的款项,我瞒着她,各种借款,周而复始。

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债务滚着雪球。学金融出身的我怎么会不知道这个可怕的后果,却不甘心承认失败,顽固地在 “文字变现” 的道路上僵持。

在某一天 “更文” 时,看着我码字的妈妈突然说:“你这么随便,也是得益于很多条件的。如果你有小孩,你还能不上班?如果我没有退休金,我们就要喝西北风了。”

停顿了一下,我抬头回答:“对。”

她说得没错,我的荒唐和任性是因为能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可我为自己而活有什么错?丈夫儿女对我的个人成长毫无帮助,只会变成我的羁绊,占用我的时间,增加我的消耗,幸好没有他们。

想到这一点,我竟然庆幸了一下,然后接着码字。

日子在码字中流逝,亲戚们对我彻底失望,似乎默认了我孤独终老的人生结局。妈妈也不再数落我了。肖潇在单位里兢兢业业地熬成了 “老资格”,拿着 1 万多的工资,每天按时上下班,接送孩子,辅导作业,日子平淡而幸福。我们偶尔见面时,她也默契地不过问我的现状 —— 或许她也不知道能说什么。

我就这样写完了第二本书,然后报名了一个 “故事变现营”。还没开学,老上司夏经理打来电话,说李铭调离了,她调回了行政部,邀请我回去工作。

那一刻,我想起李铭 2 年前发来的微信 —— 我要回去,那时就回去了。我多年不上班,懒散惯了,已经很难适应那种疯狂的工作节奏,也不想继续没日没夜地卖命了。

8

2021 年来临,“故事变现营” 结束了,但 “故事变现” 的路还是一样难走。我依旧不肯承认自己是一只 “扑街” 的菜鸟,继续在不断拒稿中煎熬,任凭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忽忽大半年过去,9 月,大学同学群热闹起来 —— 毕业 20 周年纪念将在 10 月举办,在北京的同学们负责筹备并平摊全部的机票费、活动费、食宿费、场地费,每个返京的外地同学仅需支付 1500 元。

看着微信群里的讨论,我想起了曾经踌躇满志的青春岁月。20 年光阴转瞬,昔年意气风发的我,从未想得到今天的落魄:此时此刻,1500 元的聚会费用对我都是一种奢侈!

可悲吗?很可悲。这一刻,我对自己的坚持产生了疑问。

聚会如期举办,微信群里滚动着欢声笑语。我没有勇气翻阅那些热闹,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瞪着天花板,反思着自己的前半生:从 2015 年到 2021 年,我完全脱离了工作,退出了社交,沉迷在写作里,“宅” 成了孤家寡人。我似乎陷入了一个自我编织的幻梦,自欺欺人地在 “写作变现” 的道路上狂奔,期待着某一日名利双收。然而,耗费了 6 年光阴,花光了所有积蓄,用尽了爸爸留下的遗产,拿走了妈妈仅存的养老钱,那个梦依旧遥不可及,债务雪球却翻滚到了 17 万。

我突然有些后悔了 —— 我想起了被拒绝的留学申请,老东家两次抛来的橄榄枝…… 我曾经以为那些都是上天在考验我能不能坚定自己的选择,此刻却觉得,那是上天一次次给我重回正轨的机会。

一个普通家庭,抵押上全部积蓄供孩子出国留学,以此博取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家里 “没矿”、朝中无人、依靠打工谋生的 “社畜”,裸辞并负债写作,想以 “才华” 博取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无论怎么看,都不是基于客观评估的慎重选择,而是一个拒绝承认平庸的小人物,怀着 “逆袭” 的妄念,与命运进行的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

我早就输了,负债就是我为虚荣、愚昧和狂妄付出的代价。为什么我的人生从开局良好过成了今天的翻车现场?一路走来,我有无数次机会止损退出,却为何什么都没有做,而是任凭这一切无法收场?

或许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我一路狂奔考上重点大学,以为那是自己人生的方向,也习惯了周围人的认可,默认自己的人生注定会完美,注定会不平凡。而又因为迷惘,我挥霍了大学时代,荒废的青春埋下了今天不如意的伏笔。

也许是习惯了 “天之骄子” 的美誉,巨大的落差让我无所适从,我不肯承认 “完美” 的坍塌,讨厌那些 “配不上” 我身份的工作,更拒绝接受自己的平凡和平庸。一旦遇到不被接受、不被认可的情况,我很难选择忍耐、克制,转而一次次地去寻找捷径实现 “逆袭”,重塑 “完美”,鲜少认真思考更长线的职业发展路径。

那一瞬,我决定去工作。

尾声

我联系了所有疏远了的熟人朋友,有些人回应,有些人彻底失联。

11 月初,我见到了宁宁。她居家育儿 2 年后才重返职场,做到了 HR 经理。获悉我的状况后,她热心地推荐了一份工作,还叮嘱我:“这些年我有时经过你家楼下,就会想想你是不是忙着别的事?你走失了好几年,今后别再走散了。”

看着她认真的表情,我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感受,只能默默点头。

一周后,我凭借过去积累的撰写策划经验进了一个小公司,收入不算高,但时间自由,总算拥有了一个重入社会的支点。但我知道,要让生活重入正轨,还需要很多努力。

入职半个多月,苏雅给我发信息,要邮寄聚会纪念册,问我 “为什么没见你回来?”

我把 2014 年后的经历告诉了她,末了说:“20 周年纪念,我不是不想回去,而是没钱回去。” 她发来一个拥抱的表情和一串鼓励,告诉我,读完书她就回国了,“为了孩子的教育”。

“那你现在做什么工作?”

“家庭主妇。”

看着屏幕上这几个字,我不禁苦笑了一下。

(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来源:网易人间

为什么有人把刘备看成偶像?

作者 / 郭大路

少有读者注意到,来到诸葛亮那间茅草屋前时,刘备已经四十六岁了。

不要说古代,搁现在这也是多么可怕的年纪。

如果说男人二十一朵花,那么四十六岁简直是黄土埋半截了。这时候的刘备大概只能被人亲切地叫一声刘老根了。

四十六岁的刘备,揣着保温杯——哦不对,是揣着“兴复汉室”的梦想,已经奔走江湖二十多年。

二十年前,青年刘备也曾意气风发,作为根正苗红的红 N 代,“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也曾与十八路诸侯喝过酒,称过兄道过弟。

但如今奔波大半生,除了双鬓的白发与胯间髀肉,刘备连块地盘都没有,带着几个拜把子兄弟到处做盲流。

说战绩,屡战屡败四个字已经成了他的代名词,败绩之丰富在三国的朋友圈里远近闻名:

建安元年,淮阴败于袁术,军队被打溃散;

建安三年,在徐州败于吕布,老婆被俘虏,自己一个人落荒而逃;

建安五年,败于曹操,拜把子哥们关羽被擒;

建安六年,再败于曹操,不得已再次跑路,流落到荆州刘表处蹭饭吃;

……

随随便便就可以痛扁一顿这位“皇叔”,说起来也是件蛮自豪可以发个朋友圈的事。

打败仗的结果是四处流窜寄人篱下。

奔波大半生转眼四十六岁了。但刘备不认输,他还是不放弃兴复汉室那个热腾腾的念想。

说起这时候的刘备,宽厚点的人说一句,玄德君为国为民心忧天下,真是一条有梦想的咸鱼呢!

碰上尖酸刻薄的不免挖苦道,那个织席卖草鞋的,你看他好像条狗啊!

就连常去的荆州小酒馆,里面的伙计都不免要 diss 他的理想:瞧,这就是那个每次喝酒只点的起一盘茴香豆,还自称懂得四种兴复汉室方法的刘老根!

对他表示赞赏的人也有,比如那个曾经和他一块喝酒吹牛 X 的安徽人曹操,酒酣脑热之时甚至勾肩搭背地说: 天底下的人物,我数来数去哪,只有你我兄弟两人算得上英雄。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那个安徽人已经实现了自己吹过的牛逼,占据了大半个天下,而刘备自己还在吃了这顿愁下顿。

各路诸侯提到刘备,大都说,嗯,刘皇叔有口皆碑,是个老好人。一面把他引为座上宾做块招牌,暗地里又都嘲笑: 这样的乱世,好人还想打天下啊?

刘备不为所动,诡道不是他所长,他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行事,去努力实现他老刘家的伟大复兴。

那个喜欢让梨子的孔融在北海被土匪围住,他二话不说,就带着兄弟去解了围;

那个老实巴交的徐州刺史陶谦,得罪了曹操被攻打,没人愿意站出来,他去帮场子;

连吕布这种反复无常的人落魄了没人理睬,他都好心收留。

为此他吃过无数的亏,几次被人背后捅刀子,占了的地盘又丢掉。

但无论怎么落魄,刘备拒绝被收编。穷就穷点,绝不彻底把自家招牌卖了给别人打工。

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年近五十垂垂老矣,头发白了,皱纹爬上眼角,除了腰间赘肉,一无所成。四十六岁了,还只是刘表门下客将。

照理说,他应该很丧,应该浑身上下都散发出一股黑不溜秋的负能量。

换一般人,早该消停了吧,大把年纪,含饴弄孙求田问舍就挺好,还要啥自行车,兴复啥汉室。

毕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但刘备不干。

他不仅不丧,而且既不肯放弃原则,也不肯放弃理想。英雄之心,始终不死。

刘备缺乏雄才伟略,他自己是知道的。要创业得找一个有力的助手,他也是知道的。

他想尽一切办法努力补齐这块短板。

有人告诉他徐庶是大才,他跑去请来,恭恭敬敬请教;没成想刚待几天,徐庶又被人算计走了。

又有人告诉他有个外号卧龙的小伙子,可以帮你安天下,但小伙才 27 岁,天天种地读书,没啥实际经验。

打个比方你创业了大半生都失败,现在有人告诉你有个二十来岁刚毕业的的小伙儿,可以帮你创业让你十年后与马云刘强东三分天下,你一定觉得天方夜谭吧?

刘备信了。他亲自去拜访,一次两次见不到就去三次。

守门小童抛出哲学三连:你是谁?你从哪来?你要干啥?

刘备: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童子:我记不得许多名字。(我年纪小记不住这么长的用户名啊喂)

如果是张飞,估计丈八蛇矛一抬:你再说一遍记不住试试?如果是关羽,大概白眼一翻,扬起两米八的头颅,扬长而去。

刘备不一样,他只补充了一句:你只说刘备来访。

一直以为,这句话是神来之笔。

简单的几个字,不卑不亢,态度谦逊,又透着满满的自信。

“对,我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刘备,那个你一说天下人都知道的刘备。”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诸葛亮是卧龙,大家都说他本事大了不起,告诉他吧,我是刘备,那个能配得上他的才华让他大展宏图青史留名的刘备。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臣遇合发生了。

隆中之对,举世无双。

守得云开见月明,刘备终于找到了他需要的人,也等到了属于他的时代:

建安十三年,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收荆州五郡。

建安十七年,入西川,领益州牧。

建安二十三年,巩固地盘攻取汉中。

公元 221 年,刘备于成都称帝。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岁了。

短短十余年间,从几乎一无所有成为天下三分者。

彻底翻身了。

《三国演义》里刘备被写成遇事只会哭哭啼啼的脓包,似乎江山是被他哭出来的。

也有人说,刘备能称帝多是诸葛亮的功劳。问题是,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为什么选择刘备而不是刘表袁绍之流?

少有人想到,在那个烽烟四起的乱世,一个四十六岁还在坚守初心有原则不放弃的男人,身上闪耀着 blingbling 的人格光芒。

从容淡定,不卑不亢,屡败不馁,百折不挠。心如止水,无法被收买,也绝不妥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数十年如一日。

此英霸之器也。

还是《三国志》陈寿评价刘备中肯: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英雄之器焉。…折而不挠”,终成帝业。

六十岁的刘备倘若又曾路过隆中,想起记不住他名字的小童,想必会在心里自言自语地说一句吧:

还记得当年刘备么?

不甘平庸的 20 年,我从海归学霸活成了负债啃老族

我出生在一个三线城市的普通家庭,父母重视教育,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我都就读于市里最好的学校,成绩名列前茅,算得上是个学霸。

90 年代末,我考上重点大学,成了家族的骄傲。在所有人眼里,我大学毕业后肯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一生顺遂、精彩。

那时没有人想得到,多年后,我会成为家族里的 “反面教材”—— 包括我自己。

我的大学在北京。大一时在郊外的新校区,配套很差,食堂的饭菜难吃,宿舍楼里只有公用水房…… 以至于在这个大学校园里,没有青春的浪漫,热闹的社群,活动空间只有图书馆、教室和篮球场,十分乏味。

可令我的困惑的,并不是这里像不像 “大学”,而是完全失去了人生的方向。18 岁前,我活在父母的期待里,动力十足。当考上名牌大学后,满足了父母的期待,我却没了学习的动力。我的专业是保险,调剂的,我不喜欢,但让我自己说喜欢哪个专业,我也想不出来。舍友们也纷纷开启 “懒洋洋模式”,我们开始了逃课、睡懒觉、吃吃喝喝,混日子。

大二,我们搬回海淀主校区,校园不大,但配套齐全,交通便利。回了城里,我们继续荒废着学业,三五成群地四处游玩。混了几个月后,我注意到舍友秦梓宁经常去教室复习功课。她说:“不知道干什么,那就先好好读书。你没事干就跟我去上自习吧。” 那天我跟着她去了教室,拿了本书看了 1 小时,只翻了不到 10 页。太没劲了,就独自去了图书馆。

闲散的日子里,我没机会遇到爱情,也不想上自习,就经常去图书馆看书翻杂志。人物传记、小说故事、天文地理、医学科技、金融政治,专业课之外的书我都看,但我的阅读漫无目的,纯粹为了打发时间。

读大三时,我和苏雅成了好朋友。我们虽然同班,但之前的交集并不多。直到跟她走得近了,我才知道,从大一到大三,她每周都风雨无阻地去新东方上课。虽然商科学生很难申请美国大学的奖学金,但苏雅还是坚持背英语:“先考试才能申请,申请不到再说。不试试怎么知道?”

大三下学期,秦梓宁决定考研,飞速切换到备考模式。见她每天抱着书来来回回,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要考研?秦梓宁告诉我,她暂时没有就业的打算,就想选一个喜欢的大学继续深造,然后问:“你想好了吗?不考研就准备找工作。”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只觉得工作有些遥远,考研也提不起劲头。

在临近毕业的那一年,秦梓宁复习备考,苏雅参加托福和 GRE,我继续在迷惘中浪费时光。还没等我想清楚来日的路,毕业季就来了。无暇掂量自己的实力,我仓促决定考研,目标地:上海。

然而,大学 4 年的学业荒废,此时积累出了苦涩的果子 —— 我落榜了。沮丧了几天,我决定在北京找工作。当我踏进 “双选会” 的时候,已经是 2001 年 2 月。

夏天时,苏雅没能出国,但凭借流利的英语去了北京的一家知名外企。秦梓宁如愿考上了研究生。班里大部分同学奔赴北上广深,返乡就业的不足 10 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 没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我勉强接受了姑姑的帮衬,回到家乡隶属的省城 A 市落脚。

离开北京的那天上午,我站在南下的火车上,隔窗看着送别的同学们越来越远,突然哭得很伤心。我说不清伤心的原因,但知道肯定不仅是因为离别。直到 20 年后,当我回顾自己的大学时代,才恍然明白:考上重点大学是我的人生历程里最高光的时刻,那之后的每一步都是下坡路 —— 或许,那一刻的我,是在为自己而哭。

我回到家乡时,肖潇也上班了。她是亲戚家的孩子,比我小 1 岁。我们两家在同一个学区,我们读的同一所小学,初中时是同班同学,高中时,我考了本市的重点,她进了次重点,大学时,我去了北京读重点,她考了本省的重点。因为是 “同一届” 的孩子,亲戚们没少拿我俩比较。

毕业时,肖潇没有考研,也没有努力谋求省城的高薪单位,她权衡利弊后,选择了老家的一个国有银行,捧上了铁饭碗。得知肖潇的选择后,我默默感叹了一下:银行是好单位,可惜不在省城,没什么发展。但转而想到自己在省城的新工作,心情也挺沮丧 —— 在我的认知里,像我这样重点大学毕业的学霸,“返乡就业” 简直是个笑话。

即便不甘心,我还是如期去单位报到了。公司是国内保险业三巨头之一,当时还是国企编制,提供集体宿舍,五险一金,年节福利。工资不高,但旱涝保收,部门经理和蔼可亲,一到下班时间就提醒大家 “早点回家,按时吃饭”。

父母觉得我的单位挺好的,亲戚们有些惋惜我没能留在大城市,却也觉得工作稳定总是不错了。只有我看着简陋的宿舍,满心郁闷: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该在北京,上海,广州也行啊…… 想着留在大城市的同学们,我觉得自己特别失败。

在前辈的指导下,我很快就能独立工作了。每天审核保单,报送系统,再盖章交付。简单又机械,重复又乏味。干着这份高中毕业生都能轻松胜任的工作,没过多久我便失眠了。在那些睡不着的夜里,我一遍遍地后悔自己大学时没有好好读书,后悔没有提前为求职做功课,后悔毕业时没有到其他大城市去尝试…… 越想就越确认,“返乡就业” 是错误的。

我再也无法安心工作,向父母抱怨工作的各种不如意,然后提出了辞职到广州闯荡的想法。

我的离职计划还没实施,爸爸就突然打电话来,提议我去英国留学 —— 原来,妈妈无意间参加了一场留学推介会,得知去英国读研究生只需要 20 万出头。她想起我每天的抱怨,决定让我出国 “镀金”。

“家里还是能拿出这些钱的。你妈说,你现在工作不顺心,与其没头没脑地去广州闯,不如多读点书。本科学历不好找工作,研究生肯定行吧?” 在妈妈的认知里,“高学历” 是一切安稳幸福的保障,也是改变命运的捷径。而爸爸一向顺着妈妈,瞧着我天天抱怨,他也不安乐,就支持了她的决定。

挂掉电话,我犹豫起来 —— 我家只能算是一个温饱有余的家庭,我若出国,那些学费就都是爸妈的养老钱 —— 确定要拿他们的养老钱去留学吗?我在街头发呆很久,又一次想起荒废的大学时光 —— 如果我好好学习呢?

我这样问着自己,然后做出了决定:这是一次翻盘的机会,只要勤奋学习,拿到学位,就能重新回到北京,和同学们站在同一条跑道上。

至于留学之后的每一步该怎么走,我没有多想。我迅速辞掉了干了 5 个多月的工作。离职时,有位男同事特意来送我,并表达了好感,我假装不懂,微笑告别。我相信自己有更广阔的未来,没必要在小地方浪费感情。

一周后,我申请了伦敦的一所大学。父母拿出所有积蓄,又向姑姑借了 5 万,凑齐了 30 万元经济担保。

2002 年 5 月,我的入学申请被拒绝,中介提议申请另一所伦敦的大学,还没想好要不要继续申请,姑姑就打来电话,要取回那 5 万块钱。那天下午,阳光透过客厅的窗户照在地上,爸爸说:“既然没申请上,是不是就不去了?” 妈妈则表示,可以问小姨借钱做担保,然后问我:还要不要去?

我因为被拒,心里压抑得很,一听到爸爸要打退堂鼓,愤怒和不甘顿时在心头翻滚起来。恶狠狠地瞪着地板一会儿,我闷声说:“我再申请一次,如果又失败,我就去广州!”

在我等待英国的入学通知书时,家族正为肖潇庆贺 —— 她在工作里结识了一个斯文、得体的男生。他在县城长大,毕业于北京某重点大学,因为赶上了 “包分配” 的末班车,进了县城的一个事业单位,调动的机会也是有的。肖潇的父母毫不嫌弃准女婿在县城工作,飞快地向我们一大家子人做了正式介绍。第一次见到高大帅气的准妹夫,我忍不住感慨了一下妹妹的好运气,但并没多羡慕 —— 我憧憬着留学带来的美好前景,谈婚论嫁?为时尚早。

2003 年 3 月,我拿到了签证。出发前,家族聚餐为我送行,欢声笑语中,我仿佛回到了大学升学宴的那一刻,心头却不知为何突然滑过一丝隐约的恐慌:万一留学回来还找不到好工作呢?但我不敢细想。

抵达伦敦后,我开始了为期 4 个月的英语附加课程。自由的氛围,陌生的风俗,让我压抑的心情舒畅不少。我结识了一群来自国内各地的留学生,课余时间,扎堆玩乐。我尝试了很多从未做过的事,遇到了几个有趣的异性,经历了一两段短暂的感情。

我不敢在学业上分心 —— 那些朋友都出生在富裕之家,父母非富即贵,我和他们不一样的。此行我拿走了父母的全部积蓄,必须在毕业时拿到学位,然后回国挣钱 —— 留在英国,我从未想过。

2004 年秋天,我毕业回国。和我同级的几个同学因为论文不及格,不得不重修学分,付出了每门课 1500 英镑的补考费。

我回到家时,肖潇正在报考省城的公务员 —— 她男朋友半年前调到了省城,要守住爱情,她也必须去省城,但又不打算放弃铁饭碗。得知妹妹的煎熬,我有些同情,但我自己也没有着落呢。

我很快联系了在北京的同学们,再次北上。长辈们以为我能顺利谋得一份好工作。然而,事与愿违。在京的同学都处在事业起步阶段,除了帮忙递简历,能帮的有限。

回到北京第一周,苏雅帮我争取我到了一次难得的外企面试机会,遗憾的是,我没能通过。没有纠结这一两次的失败,我安顿好自己后,就在各大就业市场奔波。依靠英国的学历,名校的背景,我获得了几十次面试机会,却总是止步在最后一轮考核,无论是面试还是笔试,被拒绝的理由不外是:笔试不及格,终面被刷掉,性别是女生,云云。

最可笑的一次,一个外企的 HR 经理在面试时说:“我觉得你对企业的架构几乎一无所知。你不适合这份工作,但我可以告诉你,一般来讲,大公司都有这样的组织结构,岗位设计是这样…… 招聘需求是这样……” 她免费给我上了一堂职场基础课,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惊讶,夹杂着怜悯。

走出那座写字楼,我回想着她的话,突然意识到: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比我想象的快得多,对员工的要求也在时时更新。自己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太有限了,准备一点都不充分,不仅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就连最基本的知识储备都不合格。面对残酷的就业竞争,“海归” 的金字招牌反成了我的短板,因为 —— 高不成低不就。

我那天站在街头很久,第一次感觉到某种寒冷。

在北京求职无果的日子里,友情给了我安慰。抵京之初,苏雅收留了我,可我不想干扰她与男友的同居生活,坚持搬走。秦梓宁在天津工作,待遇不错,工作不忙,男朋友也不在身边,每逢周末,她就邀请我过去小住,吃吃美食,散散心。某个周一的早上,我在阳光里睁开眼就接到了已经去上班的她的电话:“家里有面包牛奶,你自便。中午来我单位一起吃午饭。” 又说:“你还没找到工作,如果不够用,抽屉里有,你先拿去。”

我没有拿抽屉里的钱,但秦梓宁没猜错,我兜里的钱越来越少了。不久,我搬到了合租公寓,和 13 个女孩共用洗手间和浴室。再不久,我卖掉了随身的笔记本电脑。因为求职心切,我还跌入了 “付费兼职” 的骗局。

可我不想再向父母伸手了。为了支持我读书,他们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债。想起父母为我付出的一切,对比此刻的屡次碰壁,留学带给我的不再是憧憬满满的光明未来,而是一块沉甸甸、压在心口的大石。

权衡着现状,我把目光又向下调整了一档。2005 年夏天,一个小移民公司录用了我,底薪 2500 元,项目提成 8%,每月最多加班 4 天,加班费 120 元 / 天,没有五险一金和节假日福利。我自我安慰说:先生存后发展,骑驴找马不丢人。

上班第一天,七八个同事投来奇怪的眼神 —— 我知道他们在惊奇什么,却也无暇顾及所谓的颜面和虚荣了。

我上班不久,秦梓宁就结婚了,然后随夫赴美,她计划在美国再次深造并定居。苏雅和男友的爱情也修成了正果。闺蜜们各自成家,我也和同事们打成一片,适应了公司的工作节奏。因为老板不时利用我的 “海归” 身份来招揽客户,我每个月都有项目提成,可公司的业务价格不高,量也不大,无论如何努力,收入都在 4000 上下徘徊,在北京养活自己都勉强得很。

工作的日子长了,我又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会过着这种生活?这时有个男同事向我表白了 —— 可两个低收入的 “京漂” 有什么未来呢 —— 我断然拒绝。之后,小姨又给我介绍了一个有房的 “沪漂”,可我当时只想在北京立足,异地恋,太遥远了。

2006 年年末,肖潇结婚了 —— 数次考公无果后,她突然得到了一个调往省城的机会,然后以最快速度敲定了终身大事。听着妈妈在电话里讲述她的婚礼,我又一次掂量起自己的现状,艰难地承认:这样的北漂是没有希望的。

次年 3 月,我南下广州。

我在广州的一家留学机构找到了工作,负责英国业务,工资 5000 元,有项目奖金,有社保。新东家在当地行业排名第三,主营业务涵盖了美英加澳,员工近 40 人。

工作之初颇为顺利,居住也还顺心,唯一的烦恼是公司开设英国业务时间不长,客户不多,签单寥寥。2 个多月后,我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团队,而原因简单得可笑:我听不懂粤语,可公司九成员工都是广东人。她们扎堆吃午饭,讲着我听不懂的语言,聊着我不明白的笑话,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她们也不喜欢我加入,因为碍着我的面子,她们要讲普通话,看起来,她们并不喜欢迁就我这个外来人。

尝试融入了几次,我感觉到了排斥,傲娇脾气也发作了,干脆不再理睬她们,除了必要的工作接触,独来独往。

一天中午,我正闲着,QQ 突然闪烁,欣兰呼叫我 —— 我俩算是老乡,她出生在省会 A 市,我们在国内是大学校友,在英国也是。欣兰是个 “官二代”,家里有房有钱有权,人很聪明,也勤奋上进,留学归来,她回了 A 市工作,依靠自己的努力,在一个留学培训公司爬到了项目总监的位置。我却从 “北漂” 折腾成了 “南漂”。

得知我混得一般,她说她所在的培训机构,不但有留学咨询,还有合作办学项目,英语培训,法语培训,业务版块更齐全,业务规模在当地算得上行业第一。讲完近况,她又敲过来一段话:“当年我们一起留学的几个都回了原籍,大家都混得不错,只有你…… 我觉得不太如意。现在有个机会。我这个部门缺个副总监,你若愿意回来,待遇不会比广州差。”

我有些惊讶她的提议,回复道:“现在不知道,我想想。”

但我并没有认真思考欣兰的提议 —— 同事的排外不可能成为我离职的理由,何况还是回到 A 市。

就这样,又过去了 2 个月。

一个下午,老板唐总突然找我谈话,办公室里,副总老金也在座。见我进来后,唐总开门见山:“有人反馈你的翻译水平一般,签单成绩平平。”

我没想到会听到这样的指责,错愕不已。愣了一下,瞥见了老金,才大概明白了老板找我的原因 —— 英国组、加拿大组、美国组,都是向老金汇报工作的,他麾下最得力干将,是杨晏,一个地道的广州美女,虽然我不属于她管,但工作汇报绕不开她 —— 可我不明白杨晏为什么告我的状,我自问没得罪过她啊。

没时间想清楚,我犹豫了一下,反击说:“上周,金总安排翻译一个加拿大申请文件,如果我翻译水平有问题,为什么要让我帮忙修改?而且这几个月的咨询电话都转到了杨晏那边,没有咨询和跟单的机会,我怎么签单?”

似乎没想到我会这样辩解,老金脸上明显地掠过一丝尴尬,却没做声。唐总瞅了他一眼,也没做声。我瞧着两个男人表情,感受着奇怪的氛围,莫名地想起同事们的 “鸟语” 和排斥,突然觉得这个公司很可恶。心头窝着火,我打破沉默说:“既然有这种反馈,不如这样,您给我 3 个月时间考核,如果我签不下 3 张单子,自动请辞。”

唐总同意了,但提出了考核期降薪 1000 元的条件。没得还价,我接受了。

所谓考核只是缓兵之计,我不知道唐总和老金为什么没让我直接走人,但也明白,身为打工人没有资格刨根问底,与其浪费时间和公司扯皮,不如想想如何应对。那晚我独自在屋里回想着从 “北漂” 到 “南漂” 的数年,斟酌着是留下还是返乡,直到想起逐渐年迈的父母,突然觉得自己执拗得可笑 —— 我一心向往大城市,到底是为了虚荣和面子,还是真的喜欢它们?

对着月光,我感叹着自己的颠沛流离,想起了欣兰的提议。收到我的信息,她欣然回复:“回来吧,亲爱的。我会把一切安排好。”

考核第二个月,我交了辞职申请。老金装作惋惜,假意挽留说:“我知道你很努力。其实你不用辞职的,慢慢做嘛。”

我没有天真到听信这种台面话,假笑着敷衍了过去。

我又回到了自己曾经鄙夷的 A 市,一头扎进了第四份工作。这份工作提供社保,月薪和广州持平。得到欣兰的指点,我很快把握住了工作节奏。或许因为心境变了,我不觉得这个城市讨厌了,爸妈得知我安顿下来,也舒了口气。

然而,欢快的日子只过了不到 1 个月。

一天晚下班,欣兰邀请我吃晚饭,然后告诉我,她已经交了离职报告,将在夏天离开公司:“这件事只有姜总和 HR 知道 —— 我妈那边有个新的机会,有机会就要抓住。”

我被她的话吓了一大跳:“你要离职?那你之前为什么不告诉我?”

“你如果知道我要走,估计就不回来了 —— 我想让你回来接替我的位置。” 她振振有词地回答,又承诺道,“我抓紧时间把关键性工作都教给你,半年足够了,到时你就接我的班。”

我一时分辨不出来她脸上的表情,也不知道自己除了震惊,心里是不是还翻涌着被欺骗的愤怒。在我看来,无论她出于怎样的好意,都不该向我隐瞒离职计划 —— 我和新老板姜总素昧平生,对公司的业务所知有限,如果早就知道她即将离职,我就算换工作,也不会草率地离开广州。

事实证明,欣兰的打算落空了 —— 她离职 1 个月后,我所在的部门就被裁撤了,我被调往营销部,新上司傲气凌人,但工作上颇有创意,新搭档温柔有礼,对我颇为关心。之后的几个月,我对广告营销的认识突飞猛进,和新搭档也发生了一些情感纠葛。

可还没等我把感情问题梳理好,HR 的通知突如其来:按照姜总的意思,我要调到合作办学部去,取消原本的副总监职级,降为副经理,减薪 1000。

我毫无思想准备,瞪着 HR 不出声。见我突然面目狰狞,HR 停顿了一下,问:“你是不是曾经给姜总交过什么‘可行性计划’一类的东西,被他否决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这么决定,只听到他说,你的策划他很不满意。”

我从没提交过什么策划案,更不知道这番指责从何而来。没有时间分辨真相,我只能机械地回答:“没交过。”

她惊讶地看看我,不再问,只安慰说:“你先过去,以后还有机会调回来。”

面对莫须有的指责,我该拍案而起吗?我当时没有这个勇气,也没有讨价还价的筹码。沉默了一会儿,我签了字。

这是我第二次遭遇职场滑铁卢。迄今我也不知道那个子虚乌有的指责是怎么一回事,可追究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我索性搁置了感情的困扰,不再花心思挽回局面,决定转型 —— 留学、移民、英语培训,这些业务内容在海外教育咨询行业都是糅合共生的。在我看来,伴随着国门不断开放,新生代的英语水平只会越来越高,留学也会变得越来越简单,这个行业早晚会没落的。

想起在北京的见闻,我打算往管理咨询方向转型,却不知如何着手。闺蜜们或者忙于家庭,或者奔波于事业,无人能给我有效的建议。无解中,我怏怏地去了新部门报道,工作之余,就在迷惘中苦苦思索。

在新部门 2 个多月后,我和同事宁宁交上了朋友。宁宁也是本地人,法国留学回来的,和我一样出生在普通人家,妈妈做生意,爸爸上班,家境殷实,却非权非贵。彼此熟悉了后,我觉得宁宁不会告密,就把想转型的打算告诉了她。她没有吃惊,想了想说:“我有个培训圈子,帮你留意机会。”

没过多久,宁宁向我推荐了一个免费的管理培训课程。培训的主办老师小琳和我同龄,曾在北京一家外资管理咨询公司工作过 4 年,先是因为家庭原因携丈夫回到父母身边,又因为身患红斑狼疮离职,与朋友合办了一个管理咨询工作室,在本地的 “管理圈子” 颇有名气。

在小琳的培训班上,我是最认真的学生,因此与她成了朋友。2009 年秋,我第四次离职,之后大半年,我跟随小琳系统学习了管理和职场的实用知识,参加了几次咨询洽谈项目,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职场经验依旧欠缺,从事管理咨询有些吃力。力有不逮,我暂时放下了跟随小琳创业的想法,准备回到职场锻炼几年。小琳没有阻止我的决定,得知我依旧对求职充满迷茫后,她拿出一张纸。她在纸上画出一条线,沿着时间线写下我的工作经历,不断提问并归类,逐渐提取出可展现的竞争优势,描绘出具备前进优势的就业方向,然后指导我调整简历结构和表达方式。

“这样表达能让 HR 第一眼记住你。你不是没优势,而是不懂得提炼总结。现在教给你了,试试!” 她笑着鼓励我。

2010 年底,我找到第五份工作,股份制保险公司,文宣兼行政。工资 5000 多,月度奖金,年终奖,五险一金,年节福利,团体保险各项齐全 —— 在 A 市,这样的薪资福利,不输于国企事业单位。

时隔 9 年,我再次干起了保险内勤,但工作内容已经脱离了保险的范畴。第一天上班,HR 负责招聘的同事说:“你的简历写得好,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你合适这个岗位。”

我想起小琳的教导,由衷地感受到了 “专业” 的价值。

入职 1 个月,我凭借多年工作打磨出来的撰文技巧,得到了总经理李铭的嘉许,还和他的秘书文文交上了朋友。我从文文那里得知:我能进公司,是因为得到了李铭的 “钦点”:“当时 HR 送来两个人选,那女孩和你一样是‘海归’,但她读的普本,你读的重点。虽然她比你白也比你高,但李总还是更欣赏你和你的作品。”

作品?我困惑了一下,才想起李铭面试时曾翻阅过我在欣兰指导下做的课件、文稿和策划案 —— 没想到还有这种曲折,我停住脚步,问:“HR 那边觉得我不合适?”

“我只知道 HR 首推的是那个女孩,但李总支持你。”

李铭是总经理,在人事决策上有一票否决权,我听得出来,文文没有撒谎。惊讶之余,我又想起 “北漂” 时一次次失败在面试,不知该感叹自己终究成长了,还是庆幸遇到了伯乐。

人是需要被认可的。我感激李铭的知遇之恩,愈加努力地工作,不断丰厚的职场经历也教会了我一些人情世故,我在各部门里走动,在虚心请教的过程里和各级同事混了个脸熟。

难得找到一个相对舒服的环境,我决定安下心来。2011 年底,我在爸妈的资助下买房,在 A 市定居。搬进新居后,获悉小琳离了婚,也在我的小区租了个房子,我就去探望她。

得知我工作顺利,她高兴了一会儿,问:“你上班 1 年多了,今后的路想好怎么走了吗?如果当经理,你想过去哪个部门,了解过公司的晋升渠道吗?不当经理或者当不上经理,你怎么打算?”

见我被她问傻了,小琳摇头提醒说:“我干过人力资源,可以负责地告诉你,任何企业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干到退休基本上不可能的,除非给国家打工。” 她劝我好好想想下一步:“凡事早早规划为好,因为从想法到实现,要花力气的。”

从小琳那里出来,我对比着公司各个部门,发现对哪一个都没什么兴趣。我要升职吗?如果可以升职,想去哪个部门?我回答不出来。

爸妈不知道我的迷惘,他们只关心我几时结婚,长辈们得知我买房的消息后,话里话外也催促我赶紧出嫁。可我对结婚没兴趣,我只想回答小琳的问题,或者说,我要想自己要怎么走。

无解中,2012 年过去了。年末绩效考评,我登上了年度表彰的领奖台,达到了这段职场历程的荣誉顶峰。随之而来的 2013 年 1 月,小琳病逝,我都没有来得及赶去医院见她最后一面,只来得及去葬礼上送别。

相识数年,小琳于我,不仅是益友,更是良师。可惜天不假年。她的生命定格在 34 岁,所有的梦想在那一刻化作了虚无。我由衷地感觉到生命的无常,耳边似乎又响起她的问题:今后的路,想好怎么走了吗?

我还没有答案。

任何一份不存在 “热爱” 这种内驱力的工作,若不具备极高的挑战性和开拓性,只要重复 2 到 3 年,人就会出现职业倦怠,我也如此。工作上越发游刃有余,岗位的成长空间逐渐见顶,无聊袭来,让我对未来更茫然了。小琳走了,再也没有人能给我专业有效的建议了。

迷惘之际,大学同学微信群建起来了,我和几个大学时的好友重新取得了联系。如今,苏雅的丈夫去了外地开拓事业,她独自在北京照顾孩子,还在一家美资公司做到了总监级别,年薪不少于 30 万。而秦梓宁跟随丈夫辗转欧美数国后,未能落脚,也已回国,鉴于当时 “进京” 门槛很高,首都房价又疯涨,他们选择了在沿海城市的一所普通大学担任了教职:“我想过去企业打拼的。但孩子 5 岁了,正是需要陪伴的时候,当老师工作稳定,虽然收入不算高,但有时间顾家。”

姐妹们个个当妈的过程,也让我认定:只要前途问题解决了,感情问题也会有结果,还能堵上爸妈催促的嘴。于是,我开始经常泡在 W 身心灵科学研究机构 —— 在那里,没有人催促我,就能获得暂时的平静。

夏天来了,李铭把 “司庆” 的筹办工作交给了我。这场活动他很重视,因为董事长会莅临,我也打起了精神认真筹备起这个 “大项目”。但或许我能力有限,活动在一个很小的环节出了偏差,只有董事长发现了。

我不知道如何解释自己的失误,也无法安抚李铭的愤怒,第一次意识到,维系 “能干” 这种人设很难的,只要一次出错就无法挽回。年终绩效考评时,我第一次得了 “合格”。与我要好的同事劝我接受现实,着眼未来。可我想到自己熬夜加班、尽心竭力,却只得了 “合格”,一怒之下便向公司提出申诉,还给李铭写了内部邮件据理力争,完全没去想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申诉失败了,后续影响比我预计的严重得多。2014 年春末,李铭找我谈话,说我 “总在分公司,不懂得业务”,“不利于今后的任用”,决定把我调往下级地市支公司去 “锻炼”。我没有生气,也没有委屈,只平静地回答:“如果领导觉得合适,没问题。”

他审视了我一会,扯扯嘴角:“好。”

两天后,我去北京出差,顺路探望苏雅。她告诉我,她计划辞职去美国读研究生。这个决定把我吓到了:“辞职?你的工作这么好,你考虑过‘沉没成本’吗?”

她耸耸肩笑道:“我和我老公都觉得在国内没什么好发展的。我先出去闯闯,安顿好就把儿子接出去。他先留在这里挣钱。”

看着她的自信满满,我想起了大学时代她努力背英语的身影,突然有些感慨 —— 或许她心里一直有个留学梦,经过十几年拼搏,她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早已过上了中产阶级的生活,也该是圆梦的时候了。

回到分公司,对我的 “下放” 还没有落地,我收到了不少同事善意的暗示:李总瞧你不顺眼,调下去很难回来,赶紧想办法解决。我当然明白李铭的 “逐客令”,就先发制人,申请调到同城的业务部,这样至少不需要去外地了。我的应对让李铭吃了一惊,但他也同意了。可没等我完成调动,部门内部就发生了人事变动,有人升职,有人调离。意识到在这个公司很难再有升职的机会,我心烦之下,干脆辞了职。

走出公司大楼那天,我站了许久才转身离去。离职没有让我觉得轻松,反倒更加伤感迷惘。那一晚,我坐在书桌前回想自己在这家公司的 4 年,也没想明白为什么这段职场生涯会高开低走 —— 小琳不在了,无人能为我解惑了。

甩开思绪,我给李铭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告别信。毕竟,他给过我机遇、认可和支持。公司严谨到刻板的制度规范,教会了我何谓礼貌得体,训练了我的自律和坚韧,提升了我的自信和能力,也给了我稳定的经济支持,我还是应该感谢他。

离职半个月,我去卖起了保险。春节时回家过年,爸妈得知我的近况,愈加担心我没了收入更加难嫁人,亲戚们个个惊诧而惋惜。没有人理解,一个 “海归”,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待在大公司,反倒要去卖保险?

我感受着他们的疑惑和唏嘘,心情很复杂。我心里很清楚,卖保险就是为了证明我很能干,夹杂着赌气的成分,但也是为了挣更多的钱 —— 只有财务自由,才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但我没有向任何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即便说了,爸妈也只会觉得我 “想太多”,亲戚们则会笑我 “无病呻吟”。这些年,我事业无成,婚事无果,早就成了家族的 “失败典型” 和 “反面教材”,亲戚们眼中的 “异类”。

好在我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族,没有人教训我的荒唐,春节就这么开开心心地过去了。

返回省城前一晚,我们去姨妈家吃饭。回家路上,妈妈突然说:“你爸知道你又辞职,特别担心。你回来前他还问我,是不是当年让你出国是错的?”

叹息了几声,她继续说:“我以为你留学回来能找份好工作安稳下来,可是…… 你舅舅姨妈他们都说我们太纵容你。你的心也太高了,以你的学历,找份安稳的工作没那么难,你就是…… 好高骛远。”

不想让妈妈数落我,我赶忙把苏雅辞职留学的事讲给她听。虽然有些吃惊,妈妈还是摇头说:“她倒是勇敢,但人家发展得比你好得多……”

我没再搭话,因为说多错多。为了我的工作和婚事,妈妈烦心得很。我们没少吵架,就这样沉默地走着。我想着爸爸的 “后悔”。我明白,他不是惋惜花掉的钱,他只是希望我过上稳定的生活,有房有钱,有个家 —— 或许他是对的,留学有什么用?花了那么多钱,也只找了个普通工作,还不如买两套房。当时要是真的拿那 30 万买了房,现在单是收租,每个月也能增加 4000 块的收入了呢……

这些的念头滑过脑海,我却不敢问自己有没有后悔。

回到省城,我继续卖保险,期间还参与了几次网络博彩,小亏后止损退出。失去了挣快钱的渠道,保险推销又不如意,我空闲之余更不想操心终身大事,重新拾起了昔日的爱好:看小说。

看小说原本是为了打发无聊的,可看着看着,我就开始写;写着写着,就写上了瘾。我更没了动力跑单卖保险,可不卖保险就没有收入,生计怎么办?我决定寻找一个投资途径,把有限的存款投资增值,以支持日常开销。

正做着发财梦,两个 “赚钱” 项目从天而降:一个是一度风靡的非法集资 ——M 币;另一个是名气不大却同样是陷阱的、号称 “来自美国” 的 ML 基金。我给两张馅儿饼投了 6 万左右,自以为有了经济保障,于 2016 年春脱离了保险外勤队伍,一面潜心写作,一面投入 W 身心灵科学研究机构那所谓的咨询师考试备考。那之后,除了偶尔跑一下保险客户,我停止了一切 “无效社交”,不再和同学闺蜜联系,成了彻底的 “宅女”。

当我选择在文字世界里拼搏时,肖潇的第二个孩子都出生了。看着妹妹为家族添丁进口,我却不上班、不结婚,又搞写作,又报考什么情感咨询师,爸妈愈加忧心忡忡。他们劝阻我,我听不进去,还拿出各种道理为自己的不务正业开脱,时常把他们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爸爸见不得我不高兴,于是为我的任性打起了圆场,还表示每个月资助我 2000 元,幸好我还没有无耻到啃老,谢绝了。

顶住了来自父母的压力,我开始了一场前途未卜的冒险。我认为自己担得起失败的后果和 “沉没成本”,还有着盲目的自信和更大的野心:我要通过写作名利双收,成为一只幸运的锦鲤;也要当一名 “大爱助人” 的咨询师,在帮助别人时拿到高薪。

在我的规划里,依旧没有父母亲戚最关心的婚姻大事。我对婚姻是有些隔阂和抵触的 —— 我爸妈是相亲结婚的,哪怕我爸再爱我妈,妈妈还是一直觉得自己是在 “凑合”。我不想重蹈他们的覆辙。

我的 “高薪咨询师” 之梦贯穿了整个 2016 年,直到 2017 年春末,我送走了最爱我的爸爸。病榻前,我看着妈妈对爸爸的照顾,那个时刻,奇妙地治愈了我对原生家庭的某种憎恨。办完爸爸的后事,我带着妈妈回到省城,不再做 “高薪咨询师” 的迷梦 —— 当然,花出去的十几万学费是拿不回了。

可文学的梦还在继续,挣快钱的梦也在继续。想着那 2 个投资项目里的钱正在 “增值”,我继续在 “文字变现” 的道路上奔跑。为了 “提高变现效率”,我报名学习新媒体课程,花了钱,投入了时间,成果寥寥。正心烦着投稿被拒,M 币开始崩盘,ML 基金干脆无法提现了。

投稿、拒稿、再投、再拒;挂卖、变现、再挂卖、再变现,那几个月里,文学梦不断破碎,发财梦渐渐失色。

煎熬到 2018 年 3 月,我总算从资金盘的泥潭里脱身,连本带利,算是小赚了 4 万。感谢老天爷照顾,有了这笔钱,我能归还一部分信用卡、然后存活几个月了 —— 之后呢?文字变现呀!

就在这个月底,我的第一本网文签约了。合同还没寄出,微信上跳出一条信息,来自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人 —— 李铭。他问我正在做什么工作,愿不愿意回去上班。我惊讶了好一会儿,然后想起还没交稿的书 —— 努力这么久,幸运女神终于向我招手了,为什么要在这时撤退回去当 “社畜”?我谢绝了。我乐观地以为,既然能签约,一本书每个月挣个两三千元生活费不难的。

但现实很骨感:从 2018 年 4 月到 2020 年 6 月,我签约了 2 本书,平均收入算下来,每个月 800 元。即便 “扑街”,“更文” 也要继续。为了保持 “更文” 速度,我得全力以赴,所以也没有额外的收入。但房贷、水电、生活费、信用卡,哪一样不需要钱呢?我终于开始了可耻地啃老 —— 每个月,妈妈支付生活费,余下的款项,我瞒着她,各种借款,周而复始。

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债务滚着雪球。学金融出身的我怎么会不知道这个可怕的后果,却不甘心承认失败,顽固地在 “文字变现” 的道路上僵持。

在某一天 “更文” 时,看着我码字的妈妈突然说:“你这么随便,也是得益于很多条件的。如果你有小孩,你还能不上班?如果我没有退休金,我们就要喝西北风了。”

停顿了一下,我抬头回答:“对。”

她说得没错,我的荒唐和任性是因为能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可我为自己而活有什么错?丈夫儿女对我的个人成长毫无帮助,只会变成我的羁绊,占用我的时间,增加我的消耗,幸好没有他们。

想到这一点,我竟然庆幸了一下,然后接着码字。

日子在码字中流逝,亲戚们对我彻底失望,似乎默认了我孤独终老的人生结局。妈妈也不再数落我了。肖潇在单位里兢兢业业地熬成了 “老资格”,拿着 1 万多的工资,每天按时上下班,接送孩子,辅导作业,日子平淡而幸福。我们偶尔见面时,她也默契地不过问我的现状 —— 或许她也不知道能说什么。

我就这样写完了第二本书,然后报名了一个 “故事变现营”。还没开学,老上司夏经理打来电话,说李铭调离了,她调回了行政部,邀请我回去工作。

那一刻,我想起李铭 2 年前发来的微信 —— 我要回去,那时就回去了。我多年不上班,懒散惯了,已经很难适应那种疯狂的工作节奏,也不想继续没日没夜地卖命了。

2021 年来临,“故事变现营” 结束了,但 “故事变现” 的路还是一样难走。我依旧不肯承认自己是一只 “扑街” 的菜鸟,继续在不断拒稿中煎熬,任凭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忽忽大半年过去,9 月,大学同学群热闹起来 —— 毕业 20 周年纪念将在 10 月举办,在北京的同学们负责筹备并平摊全部的机票费、活动费、食宿费、场地费,每个返京的外地同学仅需支付 1500 元。

看着微信群里的讨论,我想起了曾经踌躇满志的青春岁月。20 年光阴转瞬,昔年意气风发的我,从未想得到今天的落魄:此时此刻,1500 元的聚会费用对我都是一种奢侈!

可悲吗?很可悲。这一刻,我对自己的坚持产生了疑问。

聚会如期举办,微信群里滚动着欢声笑语。我没有勇气翻阅那些热闹,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瞪着天花板,反思着自己的前半生:从 2015 年到 2021 年,我完全脱离了工作,退出了社交,沉迷在写作里,“宅” 成了孤家寡人。我似乎陷入了一个自我编织的幻梦,自欺欺人地在 “写作变现” 的道路上狂奔,期待着某一日名利双收。然而,耗费了 6 年光阴,花光了所有积蓄,用尽了爸爸留下的遗产,拿走了妈妈仅存的养老钱,那个梦依旧遥不可及,债务雪球却翻滚到了 17 万。

我突然有些后悔了 —— 我想起了被拒绝的留学申请,老东家两次抛来的橄榄枝…… 我曾经以为那些都是上天在考验我能不能坚定自己的选择,此刻却觉得,那是上天一次次给我重回正轨的机会。

一个普通家庭,抵押上全部积蓄供孩子出国留学,以此博取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家里 “没矿”、朝中无人、依靠打工谋生的 “社畜”,裸辞并负债写作,想以 “才华” 博取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无论怎么看,都不是基于客观评估的慎重选择,而是一个拒绝承认平庸的小人物,怀着 “逆袭” 的妄念,与命运进行的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

我早就输了,负债就是我为虚荣、愚昧和狂妄付出的代价。为什么我的人生从开局良好过成了今天的翻车现场?一路走来,我有无数次机会止损退出,却为何什么都没有做,而是任凭这一切无法收场?

或许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我一路狂奔考上重点大学,以为那是自己人生的方向,也习惯了周围人的认可,默认自己的人生注定会完美,注定会不平凡。而又因为迷惘,我挥霍了大学时代,荒废的青春埋下了今天不如意的伏笔。

也许是习惯了 “天之骄子” 的美誉,巨大的落差让我无所适从,我不肯承认 “完美” 的坍塌,讨厌那些 “配不上” 我身份的工作,更拒绝接受自己的平凡和平庸。一旦遇到不被接受、不被认可的情况,我很难选择忍耐、克制,转而一次次地去寻找捷径实现 “逆袭”,重塑 “完美”,鲜少认真思考更长线的职业发展路径。

那一瞬,我决定去工作。

尾声

我联系了所有疏远了的熟人朋友,有些人回应,有些人彻底失联。

11 月初,我见到了宁宁。她居家育儿 2 年后才重返职场,做到了 HR 经理。获悉我的状况后,她热心地推荐了一份工作,还叮嘱我:“这些年我有时经过你家楼下,就会想想你是不是忙着别的事?你走失了好几年,今后别再走散了。”

看着她认真的表情,我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感受,只能默默点头。

一周后,我凭借过去积累的撰写策划经验进了一个小公司,收入不算高,但时间自由,总算拥有了一个重入社会的支点。但我知道,要让生活重入正轨,还需要很多努力。

入职半个多月,苏雅给我发信息,要邮寄聚会纪念册,问我 “为什么没见你回来?”

我把 2014 年后的经历告诉了她,末了说:“20 周年纪念,我不是不想回去,而是没钱回去。” 她发来一个拥抱的表情和一串鼓励,告诉我,读完书她就回国了,“为了孩子的教育”。

“那你现在做什么工作?”

“家庭主妇。”

看着屏幕上这几个字,我不禁苦笑了一下。

(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来源:人间 theLivings 微信号:thelivings

我妈的经营智慧

从我懂事开始,我妈就开始做生意了。我问我妈是不是我出生的时候你就在做生意吖,我妈说不是的。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国营危爆厂上班,冬天的时候要把手指伸到结冰的胶水里面去粘产品,同事们都很羡慕一墙之隔坐办公室的人,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将来有朝一日可以坐进办公室接待客户,做管理者。但是我妈和我说,她从来都不羡慕那些坐在办公室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危爆厂经常出生产事故,办公室就在生产车间的隔壁,出了事一样的跑不了,可能因为传达的原因还会跑的慢一点。

隔壁车间一次重大的安全事故以后,我妈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国营单位。

我妈说她这辈子都很感谢我舅舅,因为在她走投无路之际,舅舅给她张罗了一个卖布的摊子。

我从小就是在我妈卖的布料上爬来爬去长大的,我妈起初在农贸市场的摊位上卖布,后来有了点钱就从卖布变成了卖服装。

那个时候大家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比谁是农贸市场服装销量第一,我妈话很少,人也瘦瘦的,都是在一旁听着。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大家比来比去的那个第一名,好像还没有她生意挣的多。

她和我说,在农贸市场做生意,主要是两点:
第一就是别人有的货要卖的便宜,别人没有的货可以卖的贵,然后推荐客人买贵的。大家天天比第一,她就盯着所谓的第一第二去学习,她们畅销款货她也要有,然后畅销款她就比别人便宜一点,营造出我们店物美价廉的形象。

她说当年在农贸市场大家都怕了她,我妈对外宣称她可以从家里带饭去吃 (我外公家当时挺有钱的),做生意就是为了找个事,不靠这个挣钱,气势上就压倒同行。但同时进一批款式差不多但是品质高一点点的货。那个年代大家特别看重面料,她就选稍微重一点点的,让别人上手一摸一提,果然不一样。这样别人有的我们便宜,宾客盈门,我们还有别人没有的品质更高的货,一相比较客户就心甘情愿付高价买贵货了。

第二就是做生意要勤奋虚心,她说有的人稍微生意好了几天就不可一世,动辄给自己放假看戏逛街打牌。她说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六十四天都在摊位上,每天早上她和我爸都是出了名的第一个到农贸市场,晚上基本上都是最后一个关门,平时的兴趣爱好就是到街上的大店子里面取经,所以我的感受就是从小我爸妈似乎只有过年那一天晚上,才能休息休息一起看个春晚吃个饭。

后来我妈做生意挣了钱以后,就一门心思想离开农贸市场出去做生意,她想去我们的主街上买个门面。因为只有中午的时候才有时间,所以她天天端着饭盒沿路挨个看,她说市委招待所门口的门面又大又宽又便宜,只要二十万。我爸不同意她买,她继续端着饭盒到处找,最后我爸妥协了,说给你买一个,你别得了想病,我妈这才如愿以偿的在街上开了自己的服装店。

我妈因为在农贸市场有了历练,出来就没有再做女装了,她打算做的是中老年服装店。她的第一个店子就开在新华书店旁边,自己当了自己的房东。她说这样就比较方便照顾我,她在服装店卖衣服,就把我放在新华书店去看书。

所以我的小学初中就是在新华书店长大的,我看书之余就在店子里面写作业,我觉得我的成长环境还是挺好的,有数不清的免费书籍可以看,而我的同学们都没有这个便利,我感觉很开心,然后我妈也能安心的做她的中老年服装生意。

我妈做了很多年中老年服装,我后来问她为什么要选择中老年服饰,她告诉我:

一,中老年服装和一般的服装不太一样,款式单一,没有流行元素,三年前的款和三年后的款基本变化不大,所以没有库存压力。

二,老人家都要个实惠,所以我们的店根本没有装修,十年如一日就是几个大衣架子,墙上都掉皮,然后我们的店子都是自持门面,所以对外宣称就是,反正自己的门面不要房租,就是挣点饭吃,老人家听起来很舒服,认为我们就是卖实惠的店,我们也从此没有了装修的折旧。

三,中老年服装店的核心买单人群根本不是老人,而是带着老人来尽孝心的儿女。要体现孝心的根本办法就是买好的衣服,而好衣服的特点就是要贵。

所以我们店的衣服,其实可以说是全城最贵,也就变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全城最好的中老年服装店。

怎么维持这种体系呢,她总结有几个要诀
1. 会定价的艺术
别人一件 30 块进的衬衫,卖 60 块左右是市场价。

我们一件 45 块进的衬衫,卖 160 块是我们的定价。

一开始我爸认为我妈疯了,怎么可以这样子卖,但是市场证明我妈是对的。

因为服装是个非标品,你定了这个价格以后,客户就觉得你这个果然好一些,他心里就有一个暗示,你卖的贵是因为它好,而且我们的成本确实也贵了 15 块钱嘛。假如过年过节想给父母买一件好衣服,第一时间就是想到要带着父母来我们家的店子买,因为所有的老人都知道,去新华书店旁边那家店子买是有面子的,买了在老人间都是有聊资的,所以每逢大的过年过节,我妈就要很兴奋的和我说,今天又做了两万多块钱生意。

2. 对待供货商要大方干脆讲诚信
我妈和我说,别人去进货,都喜欢到处比价,放肆砍价,为了一件一两块钱就可以跑一整天。她不一样,她喜欢花时间去找畅销款式里质量较好的衣服,然后也不太和供应商讲价,只和对方提一个条件,我们县的货,你只能允许我一人做独家销售,而且承诺人家,一定会多销他们家的货,然后说到做到。

这样我家的货就变成县城独一无二的了,哪怕款式差不多,我们也能说这是杭州的品牌,上海的品牌,和本地的货不一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供应商就会愿意给我们免费铺货。还有一点就是绝对不能拖欠供应商的货款,不要人家催,你主动就把款打给人家,你讲诚信做生意干脆,人家就会同等的对待你。

如果你要开拓新店,一众供应商第一个支持你,也不会让县城第二个人出现他们的品牌,甚至新店铺货全部都可以免费供过来。因为你帮别人挣了钱,所以等到你要退货的时候,人家也会宽容一点,帮你多退一点,这样就又形成了一项新的核心竞争力。

3. 不要自己乱价
每到变季,服装行业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打折,满街的服装店都贴着各种黄色红色的大条子,仿佛不卖出去就会砸在自己手里。我妈最反对的就是打折了,我家基本上很少会洗货。我妈宁愿把没卖完的衣服存到家里的仓库,或者利用和供应商优质关系把货退掉。她说别人本来买我的货就是觉得我的货好,一旦打折别人就不觉得我的货好了,反正中老年服饰又不会过季,能退则退,不能退就来年再卖。

4. 对待客人要有耐心
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一位老人拿着一件衣服说有质量问题,非要退钱。

那时候我妈去银行去了,我和店员在店子里守着。店员说我们没有退钱的规矩,你这一看就是穿旧了故意搞烂来换,我也和老人大吵一架,最后老人拿着衣服愤愤而去。等到我妈回来,我很高兴和我妈说起这个事,我妈就告诉我,有时候还是要退一步海阔天空,咱们这件事看似是赢了,其实我们输掉了一个客户,可能她以后再也不会来了。当时在店的一众客户看着我们这样子搞,大家心里都会有杆秤。凡事不要意气用事争个输赢,而是要把问题处理的漂亮。

很多供应商都怂恿我妈去扩张,去多开店。因为他们觉得我妈会做生意,他们也愿意支持她。但是我妈挣了钱后,她更愿意买门面。她说她看到了许多扩张的人,后来连原有的生活都保不住。她觉得扩张的核心是要懂管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她没读多少书,不会管理人,既怕和别人起冲突,又无法对员工说出很严厉的话。但是门面听话,没有情绪,每年只需要拿着它去收租就好了。所以她挣了钱以后就买门面,实在要扩张,她就拉上她的兄弟姐妹。

后来果然就出了问题,最终我舅妈姨妈单干了,剩下我舅舅与她合伙。我舅舅平生酷爱炒股,不单单白天看行情,晚上也要看,进货要看手机,连做生意都心不在焉。挣钱的时候意气风发,心思根本就不在铺子里。15 年牛市,他说他挣满 500 万就收手,等 500 万够了,他又开始盼 600 万。

我妈说,她根本就不信他这种话。她认为投资本就是一条康庄大道,为什么存在到了多少多少就收手这种道理呢?只有赌博才存在收手一说啊。但是我爸就对舅舅就颇有微词,每年分这么多钱给他,然而所有的经营决策都是我妈,他做的似乎更像是个店员的事。

我妈说,她当初从爆炸的危爆厂出来,就是舅舅给她张罗的摊位,后来发现低风险投资这条路,也是源于我舅舅炒股告诉她打新。吃水不忘挖井人,她带着弟弟发财她认为理所当然,但是她也告诫我,做生意不要找亲戚。

直到我老婆开始了她的事业,我妈才真正的退休。因为她觉得我们已经不再需要搞中老年服装行业了。临近歇业之前,她想把店子让给已经单干的舅妈的儿子,她还是觉得一家人不要有隔阂。有稳定的客源,有成熟的定价体系,有一众交情深厚的供应商,她认为对我表弟来说这是一个好差事。

她告诉他不用担心房租,反正随行就市就好,既然也不打算干了,我们仓库里的存货也一并送给他了。我妈没想到的是,我弟去经营了一个星期,从他的铺子里调来了一批货,从仓库里调来一批货,借势就是各种贴条子各种洗,一个星期后,存货出清完毕,关门,歇业。

我妈和我说,如果她带着他去认识一下供应商,把道理掰得更碎点和他讲就好了,不过似乎她也没有义务要这么做。说到底,无论多少钱多少财富,人,才是决定成事与否的决定性变量。

之前我妈做服装店的时候,特别喜欢和一些带父母来买衣服的厂矿老板聊天,她说那些大老板也觉得她和一般卖衣服的人不一样,而且因为也不存在什么同业竞争,就什么企业经营情况都和她说。她也喜欢和一些医生老师公务员聊天,她从他们身上又发现了另外一种生活。

她说她选择买门面选择低风险投资,本质上还是因为她认为她不懂管理。等到她领悟到了管理的真谛的时候,她却已经老了。她把她领悟了一辈子的所谓管理告诉了我。她认为的管理就是,风险要自己担,所以这块蛋糕才是属于你的。收益要分给别人,别人才会把帮你把这块蛋糕越做越大。人都是厌恶风险,渴望收益,你要做的事就是要会识人,德才兼备的人。当你带领别人去挣钱,别人终究会让你发财。她和我说,直到后来她才明白,在经营的世界里,钱不是最重要的,人心才是。管理的艺术,便是识人和平衡人心的艺术。

我问她,那这些经营的技巧,你是怎么想到的呢?她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和我说了一件往事。

她说她在危爆厂上班的时候,一个月收入一两百块,我外公家那时候在做生意,一年除去家庭开销结余七八万。我妈有一次替我外公去存钱,利息一年有三千多,这让她认识到了一个道理,钱比工作重要。

后来外公分家产,因为观念比较传统,传男不传女。我姨妈拉着我妈去要,我妈拒绝了她。她认为,父母带了自己这么大,就不应该去问父母要钱,人应该要靠自己。这么多年下来,事实也证实了她的说法,人比钱重要。

她一直强调的就是要靠自己。如果要想领悟一件事,就必须要亲力亲为,不能假手于人,靠自己去解决问题,去思考问题,自己对自己每一个行为决策负责,时间才会让你领悟更多的事。

她和我说,做这么多年生意,她也不是没有遗憾,或者与其说是遗憾,不如说是当初没有选择。

一,择行很重要。

中老年服饰终究是个小行当,你做得再成功,也没有办法和做大了的厂矿企业比。而有的行当,你即使做的很一般,人云亦云不出彩,行业性质也决定了财源依旧滚滚。另外一个,县城生意你即使做的再好,市场容量决定了,和沿海城市根本没得比。

二,选择合作伙伴很重要。

只有大家共同奋斗,才会让你觉得付出值得,如果没有好的伙伴,就不如一言堂。她发现在县城里,帮派制管理模式的企业往往发展的比较好,就是一个老大,带领一众小弟们去挣钱。看似一言堂,实则老大在发展中锻炼了决策,小弟在发展中锻炼了执行,最终精兵强将,无往而不利。

这些年,我们过的平安顺遂,我妈也渐渐老了。她经常和我唠叨的,从十几年前的事变成二十年前的事,最近,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她说,她结婚的时候,我爸带着她去北京住地下室,看天安门,看故宫下雪
她做生意的时候,我爸就抱着我在布上爬卖老人衣服的时候,他们就让我在新华书店看书,她们去做生意。我们住在跑马楼的时候,床下藏满了西瓜,我们三个人一下可以吃好大一个。后来住在楼梯间的时候,一有风吹草动,我爸就起来护着她。每天晚上,别人店九点钟就关门回家了,我们三个人就坐在店子门口的长凳上一边聊天,一边等着多做一两个生意,一直守到十点十一点。

她买了一些门面,如果我不会读书,大小还能当个老板。

哪怕后来条件变好了,我们租一个 2000 块的房子住在一块,开着顶棚掉下来的颐达到处跑。我们渐渐超越了身边的亲戚和朋友,我们住进了自己的大房子,娶了媳妇,有了孙女。每天都照顾奶奶和外婆。

她说,她年轻的时候有两个梦想,第一她喜欢看书,所以她买了一家书店。

第二她喜欢买衣服,所以她买了几家服装店。

她说,只要朝着你的初衷不断努力,生活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美好的生活从来也不是从天而降的,美好的生活是靠自己一手一脚经营出来的。

来源:集思录 微信号:jisilu8

“小个子” 爱美客为何比华熙生物更赚钱?

2022 年上半年,中国两大头部玻尿酸企业爱美客和华熙生物均实现了营收、净利的双位数增长。相较于华熙生物上半年 29.35 亿元的总营收,爱美客 8.85 亿元的总营收还不及华熙生物的三分之一,但在资本市场上,爱美客的市值却几乎是华熙生物的两倍。

得益于颜值经济的兴盛,爱美客创始人简军也与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一同挤进了 “2022 年福布斯中国杰出商界女性” 的榜单,其中赵燕排名第 11 位,简军紧随其后排在第 13 位,而中间的第 12 位则是格力电器的董事长董明珠。

在此背景下,一场争论也在持续发酵。“玻尿酸女王” 这个称号应该属于爱美客的创始人简军,还是华熙生物的创始人赵燕?外界对此议论纷纷,但始终没能落下最终定论。

两个跨界玩家

在成立玻尿酸公司之前,今年 59 岁的简军和 56 岁的赵燕都是彻彻底底的门外汉,虽然彼时的她们还没有任何交集,但都已经显露出了敢赌、敢闯、敢拼的创业气质。

21 世纪初,名校毕业的简军毅然放弃了央企的铁饭碗,选择了出国工作,同一时间,赵燕则是从海南辗转来到了北京的长安街,从普通的服装厂老板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商。

后来,两个女人的直觉,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玻尿酸赛道。

简军在国外偶然目睹了一个名叫 “午餐美容” 的注射美容类项目,亲眼看到满脸皱纹的老人在注射玻尿酸后肌肤有了明显改善。意识到玻尿酸的神奇力量后,简军于是选择回国创业。2004 年,简军与丈夫姚京及朋友一起,共同成立了一家名为英之煌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便是爱美客的前身。

赵燕则是在北大进修 MBA 的时候,偶然认识了从事玻尿酸行业的凌沛学,听到对方介绍 “一个玻尿酸分子能锁住 1000 个水分子” 后,立即判断出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商机。2001 年,她用 1200 万元,溢价 1.5 倍买下了山东福瑞达生物 50% 的股权。

比简军小三岁的赵燕,在玻尿酸这门生意上比简军早干三年,得益于先发优势,华熙生物在起始阶段发展十分迅猛。当爱美客还在蹒跚起步研发新品,赵燕收购的福瑞达生物已经依靠先进的研发技术成为国内最大的玻尿酸生产和研发企业。

1

2007 年,华熙生物进一步成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研发生产企业,一举改变了国内玻尿酸依靠进口的局面。2008 年,华熙生物赴港第一次上市,最高市值达到了 62 亿港元。

而此时的爱美客,还在苦苦等待漫长的审批过程。由于爱美客研发的注射类玻尿酸产品属于 III 类器械,必须要经过审批后才能进入市场,在华熙生物上市的时候,简军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赵燕风光敲钟。

爱美客的关键时刻

不过,简军的苦等是值得的。2009 年,拿到审批的爱美客推出了国产玻尿酸第一针产品 “逸美”。此后,爱美客更是 “all in” 医美,先后推出了 “宝尼达”、“爱芙莱” 和 “嗨体” 等产品。

“爱美客主营是做注射用产品,这种药械类产品获得审批有一定门槛,而且作为终端机构的医用产品,受到面向消费者特性的影响,其产品价格也会更高。” 头豹研究院医疗行业首席分析师郝世超说。

2016 年 12 月,爱美客旗下 “嗨体” 拿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认证,成了当时唯一一款 “有证” 的颈部玻尿酸注射产品。在此之前,各大玻尿酸玩家还都只是在围绕 “脸部” 做文章。

切入空白市场,再加上有证加持,“嗨体” 一经问世,便 “无敌且寂寞”。在我国,凡属 III 类医疗器械产品(包括所有的注射产品),必须获批才能上市,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不等。这也意味着,要等到潜在竞品走完从研发到注册审核的全过程,“嗨体” 至少还能享受 3 到 5 年的红利期。

即便如此,爱美客丝毫没有懈怠。2017 年 1 月,距离获批刚过去一个月,爱美客就火速将 “嗨体” 推向了市场。彼时,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主打颈纹修复的产品,但主要以护肤品、超声刀为主,效果、口碑都差强人意。于是,“嗨体” 便以玻尿酸注射至颈部皮下、24 小时见效等为卖点,逐渐渗透市场。

成功占领消费者心智之后,“嗨体” 给爱美客带回了逐年上涨的销量和营收。2017 年到 2019 年,“嗨体” 的销量连年翻番,从 11.97 万支增加到了 68.8 万支。相对应的,其给爱美客贡献的营收也从 0.34 亿元大幅增加到了 2.43 亿元,涨幅超过 600%。2019 年,“嗨体” 占公司营收的比例已经达到了 43.5%。

此后,爱美客甚至主动放弃其他产品,专注于 “嗨体” 的生产与销售。2019 年到 2020 年,爱美客的凝胶类玻尿酸销售量从 76.47 支下降至 61.03 万支,同比下滑 20.19%。与此同时,溶液类玻尿酸(主要是 “嗨体”)销售量则从 69.1 万支上升到了 124.19 万支,同比增长 79.73%。

爱美客重视 “嗨体”,主要是因为 “嗨体” 能挣钱。爱美客招股书显示,一支 1.5ml 的 “嗨体”,平均出厂价为 352.61 元,按照 92.99% 的毛利率来计算,其成本仅为 24.72 元。而在目前的医美平台上,每毫升 “嗨体” 的售价约在 3000-4000 元。

在 “嗨体” 的拉动下,爱美客的毛利率一直位居玻尿酸三巨头之首。2019 年,爱美客的毛利率高达 93%。同一时间,华熙生物和另一家同样做玻尿酸的昊海生科的毛利率分别为 79.66% 和 75.7%。其中,爱美客旗下被称为 “填充界的爱马仕” 的宝尼达系列,毛利率则每年都能高达 98%。

这一情况延续到今年上半年,爱美客营收贡献度在七成以上的溶液类注射产品毛利率为 94.07%,凝胶类注射产品毛利率更高为 96.05%,而华熙生物和昊海生物的毛利率分别是 77.43% 和 69.73%。

赵燕的选择

正当爱美客充分掘金玻尿酸赛道之时,早已登陆资本市场的华熙生物,却在极力撕下玻尿酸的标签。为此,华熙生物甚至选择了从港股私有化退市。

赵燕后来在采访中回忆,2008 年赴港上市时,她给华熙生物的定位是 “生物科技和生物材料公司”。之所以这么强调科技主要是为了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同。但与赵燕的期待不同,市场将华熙生物归类为制药企业,因此估值并不高,最高只有 62 亿港元。

股价长期低迷,影响了华熙生物在市场上的口碑,对公司士气也有不小打击,赵燕因此做了一个选择。2017 年 11 月,华熙生物以 31.29 亿港元的代价从港股私有化退市。退市后,赵燕带领华熙生物向 C 端转型,当时的解释是公司需要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华熙生物的这一选择也有着一些无奈,它的玻尿酸生意,随着技术的成熟,竞争优势越来越弱。为了巩固地位,2017 年,华熙生物全资收购了法国 Revitacare 实验室,以提高对欧洲市场的覆盖率。2 年后,华熙生物又花了 2.9 亿元收购了东辰生物。

尽管如此,华熙生物也不再享受对应的议价权了。玻尿酸发酵法发明人凌沛学曾坦言,随着原料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玻尿酸原料的价格在以平均每年 5% 的幅度下降。事实也的确如此。从 2017 年到 2019 年,华熙生物注射级原料的销售单价从 122.62 元 / 克降到了 111.69 元 / 克,年均降幅 4.5%。

华熙生物与爱美客的一次小 “交锋”,也能说明它转型的无奈。2014 年至 2016 年,即便两者有很强的竞争关系,但爱美客也不得不找华熙生物拿原料。到了 2017 年,华熙生物却从爱美客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名单里消失了。对此,爱美客解释称:“公司出于产品性能、价格等因素考虑,在不同的合格供应商之间分散采购。”

业内人士说,华熙生物转型 C 端市场,一方面能发挥好原料生产的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布局化妆品,又能增加玻尿酸的使用场景,消化自身的产能,甚至于带动上游的原料生产。

以 2018 年为分界线,可以清晰看到华熙生物的 C 端业务被按下了加速键。同年,主营业务为 “食品级、化妆品级、医药级透明质酸原料产品” 的华熙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成立。当年 12 月,有 “中国化妆品研发第一人” 之称的李慧良加入华熙生物,主要负责功能性护肤品业务的研发。

2018 年到 2019 年,华熙生物又相继推出 BioMESO 肌活、夸迪、颐宝、米蓓尔等功效型护肤品牌,以覆盖不同年龄段和需求的消费者。彼时,坊间有言,华熙生物把最优秀的原料、技术团队,最大的实验室都毫无保留给了护肤品研发。

如今护肤品已经成了华熙生物的业绩增长引擎。华熙生物过去几年的财报,大多将业绩增长的原因归功于护肤品业务的高速增长。如今年上半年就强调,收入同比增长 51.58%,是因为功能性护肤品收入增长 77.17% 所致,与之相比玻尿酸原料收入仅增长 10.97%。

至此,爱美客和华熙生物这两大 “玻尿酸巨头”,虽说仍然做着玻尿酸生意,但已然走向了分化的发展路线:前者深挖玻尿酸注射产品细分赛道,快速拿证,然后占领市场;后者则越来越像一家以玻尿酸为原料的化妆品公司。

谁才是玻尿酸女王?

那么,爱美客创始人简军和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究竟谁才是玻尿酸女王?

目前,在网上搜索玻尿酸女王,会有两个版本,有的将这一称号送给了赵燕,有的则认定简军才是。

答案不同是因为视角不同。从玻尿酸市场占有率上看,赵燕是妥妥的玻尿酸女王。数据显示,华熙生物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为 70%,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为 47%,是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

从营收上看,赵燕被称为玻尿酸女王也名副其实。今年上半年赵燕领导的华熙生物创收 29.35 亿元,是爱美客同期的 3.3 倍之多,两家相差 20 多亿元,相当于差出了 2.14 个昊海生物,今年上半年昊海生物收入为 9.56 亿元。

而从过去五年的发展看,华熙生物的营收一直遥遥领先于爱美客,当爱美客营收体量还在几亿元徘徊时,华熙生物已经跃升至 20 多亿元。2017 年到 2021 年,华熙生物的营收从 8.18 亿元飙升至 49.48 亿元,同期爱美客的营收从 2.22 亿元增至 14.48 亿元,五年之间两家的差距分别是 5.96 亿元、9.42 亿元、13.28 亿元、19.24 亿元和 35 亿元。

不过,从资本市场层面看,结果会截然不同,玻尿酸女王则变成了简军。

图源:爱美客官网

2020 年 9 月 8 日,爱美客正式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首个交易日,股价从 118.27 元 / 股的初始发行价迅速飙升至 320 元 / 股,涨幅达 170.57%。此后,爱美客股价接连攀升,2021 年 2 月,爱美客股价曾一度飙涨至 1331 元 / 股(不复权),成为 A 股市场继贵州茅台、石头科技之后的第三支 “千元股”。

彼时,爱美客的年营收只有 7.09 亿元,相比于贵州茅台 977 亿元的预计营收,连对方零头都不到。即便如此,爱美客依然大受资本追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所处的医美赛道极具 “钱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2020 年,按照服务收入计算,中国医美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 154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8.9%。在不少投资人眼里,医美赛道兼具 “医疗 + 消费” 双属性,是门复购率高的好生意。

后来受医美行业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爱美客股价回调,目前其市值跌到了 9 月 2 日的 1162 亿元左右。尽管如此,更早些时候登陆科创板,体量和营收数据都更好看的华熙生物,估值却一直不如爱美客,9 月 2 日收盘华熙生物市值为 680 亿元,比爱美客少了 482 亿元。

就连华熙生物最高点时,也比不上爱美客。2019 年 11 月 6 日,从港股退市两年的华熙生物在科创板挂牌上市。二次上市后,华熙生物股价一路走高,到 2021 年 7 月,华熙生物股价一度创下 313.36 元 / 股的新高,市值一举突破 1500 亿元,那时爱美客的市值为 1816 亿元。

差距背后,是资本市场给予了爱美客更高的市盈率,目前爱美客市盈率为 103.5,而华熙生物只有 76.05,也因此营收只有华熙生物 1/3 的爱美客,撑起了比华熙生物更高的估值。

资本市场青睐爱美客,似乎是因为其挣钱能力更强。今年上半年,爱美客的净利润为 5.91 亿元,比华熙生物的 4.67 亿元高不少。这一情况是从 2021 年开始出现的,这一年净利润一直领先的华熙生物被爱美客赶超,前者净利润为 7.76 亿元,后者接近 10 亿元为 9.57 亿元。

尽管华熙生物和爱美客在收入规模、盈利能力、估值上各有优劣,玻尿酸女王也没有定论,但从目前的发展看,两大玻尿酸巨头已经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开始显现出分化的局面。

爱美客现如今的发力重心是肉毒素,已经开始与韩国公司合作,想要找到下一个医美增长曲线,而华熙生物则想吃透玻尿酸产业,不断把触角往护肤品、食品上延伸。

来源:AI 财经社 微信号:aicjnews

很多经验想不到,都是实干出来的

@北京外贸人朱迪: 我们工厂从北京搬到天津了,目的是想降成本,可没成想,成本不降反升。

在北京,我们的工厂工人都是周边的拆迁户,他们不太缺钱,有个稳定的工作干着,月入五六千,有社保医保就挺满意。因为这些工人在公司工作时间长,操作熟练出错少效率高。

而天津工厂比较偏远,周边住户少,招的工人以外地人为主,外地打工人背井离乡,图的就是挣钱,哪里钱多就往哪里跑,月入 5-6 千已经不入眼了。

由于我们产品工序相对复杂,熟练掌握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建厂的头一年里,工人流动性很强,往往是刚学会某个工序的活儿,人就成批的撤了,导致我们订单交期从之前的 1 个月左右延迟到 4 个月,很多订单丢失了。后来没办法只能通过加工资来留人,否则手上的订单迟迟完成不了,听说现在工人的月工资都到 8000 了,当然这 8000 是包含平时和周末的加班费的。

后期在人员稳定下来后,公司一定会多招附近的当地人,也会设计一套新的薪酬体系来降低工资,只是这最初的两年着实有点难,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会在工人环节出问题,以前在动员北京老工人去天津的时候,公司的态度是高高在上的,觉得你们干的活儿没有技术含量,招人替代没啥难度。

天津那边的办公室人员,是通过猎头招的相对高端的人才,平均月薪也不比北京便宜,而且在天津人员没完全熟悉业务之前,北京的办公室人员未敢轻易辞退,这相当于多养了一批人。

从北京工厂离开的这批人的离职赔偿又是一大笔钱,很多工人都工作了 10 好几年。

好了,搬了一通工厂,忙乎好几年,成本不但没降,反而还增加不少,搞得我们的现金流相当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