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能激励孩子吗?

作者 / 壹心理
– 无语,你连这个都做不好

– 亲爱的,我穿这件衣服好看吗?

– 好丑。你是不是又胖了?

人们常常会通过羞辱去刺激对方,以期纠正他的行为。在羞辱对方时,他会产生羞耻感,这种感觉会令他认为,他自己或他的行为是有问题的。这样的感觉并不能令他朝着你期望的样子改变。相反,他会将这种感觉和认知内化,给他带来深刻且持久的伤害。

今天少女就和大家讲讲羞辱给人带来的伤害。

01羞辱能改变或阻止行为吗?

羞辱将会给对方带来羞耻感,这种感觉中掺杂着对批评和社会排斥的恐惧,可以说是相当差的坏体验。人们由于担心会被别人孤立,害怕被排斥,会极力避免羞耻感。所以羞辱可以强有力地控制行为。

不可否认,改变或消除某些行为有积极价值。例如,通过羞辱施虐者来消除虐待儿童的现象,可以消除虐待,提高受虐待儿童的生活质量。

然而,如果一个人非常想去做不被社会允许的事情,或者认为他自己无法抑制这种行为,羞耻感可能会导致他努力去隐藏这种不被接受的行为——会使得犯罪者保密,欺骗,甚至威胁受害者让他们沉默。

这么看来,有些羞辱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另一方面,因为担心被评价感到焦虑,人们还可能会出现暴饮暴食、节食或暴食症。羞愧的个体会自我孤立,以避免公众谴责。这个时候,过分评价或增加他的耻辱感会适得其反。

不幸的是,人们甚至不是因为他所做的事情,而是因为他是谁而羞辱他。比如,基于性别、种族或心理疾病等特征的歧视。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没有明确的受害者,但羞辱可以反映出社会对某个群体的偏见。

02被羞辱者经历的内心挣扎

羞辱让被羞辱者学会伪装,使得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有巨大的差距。研究表明,这种差距会导致较大社会压力和较高的抑郁水平。

即使激发人的羞愧感可以成功地减少某种行为,人们也应该追问,改变的代价是什么?

羞耻感会被人内化,有羞耻感的人开始以周围人认可的方式来评价自己。在内部羞耻感的驱动下,个体成为评判者和被评判者,进行自我批评,或者批评别人。

当羞耻感被内化并变得持久时,心理不健康的风险将升高,他可能会抑郁或社交焦虑,害怕被审视。

羞耻也会毁掉原本快乐、爱或骄傲的积极情绪。比如体育比赛胜利的喜悦,会因为教练或家长的批评消失,记忆将慢慢蜕变成「我那天被批评了,我那天很丢人」。这样的羞耻感,也会指向批评我们的人,最终我们想起批判我们的人时,会变得心怀怨恨,最终导致关系恶化。

03 被羞辱留下烙印的儿童

研究表明,3 岁时,我们便拥有了感受羞耻的能力。在一项研究中,学龄前儿童已经可以表达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比如:「我真是个坏孩子」。

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中,高度的羞耻感与抑郁的发病有关。

作为成年人,我们会忘记他人不经意的羞辱,但却会对小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

在孩子的世界里,这样的陈述告诉了孩子他 / 她是谁,学龄前儿童的自我形象是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反馈来建立的,尤其是来自权威人物和他们所爱的人的评价。

来自父母或重要他人的羞辱尤其具有破坏性。我们努力让父母、自己崇拜的偶像为我们感到骄傲,这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对于评估自我价值非常重要。感受到被支持和被重视有助于我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感觉被拒绝会增加焦虑和社会孤立感。

相较于与其他人有关的记忆,被父母羞辱的记忆,与内心的羞愧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更密切。

04 夸赞比羞辱更有效

羞辱别人,并不是纠正行为的最佳方式。在感到羞愧的时候,往往还伴随着内疚。与内疚感不同的是,羞耻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体自我,而内疚往往与特定的行为有关,且不太可能与抑郁症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困扰存在相关。

与其他形式的惩罚一样,表达厌恶的方法通常不如积极方法有效。通过奖励和赞扬值得肯定的行为,往往更能使人做出积极的行为。鼓励一个人对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和为自己感到骄傲的能力,将帮助他们内化好的品质。

而羞辱,则会导致社交退缩和低自尊。

当你想羞辱对方之前,记住,激起你不满的某件事可能很快就会在记忆中消失,而对方因此产生的羞耻感则可能会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请善待周围的人,尤其是你的重要他人,因为你的每一句话对于他而言,都很重要。

若你被别人羞辱过,少女想告诉你,那些随便评价你的人,只是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到了你身上。仅此而已。如果一个人需要靠贬低别人,来提高自我价值感。那千万不要让他影响到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世界和我爱着你。

关于房地产购买的一些自省和教训

@汪有:这是一篇值得你们看的长文,分享一些我关于房地产购买的一些自省和教训。
我受到的惩罚是少赚一两百万。

反省之下只有四个字:知行合一。

之前有个大佬教育我:最高效的知识变现,就是市场。股市、楼市都行。
你对某种资产有一个认识,你就去市场验证,根据判断买卖,市场会给你变现。
认知对了,立刻挣钱,不对,立赔。

我在工作里也经常和同事说:
我们是房地产咨询公司,工作就是给客户提供各种建议(也就是卖PPT)。
你把PPT卖给了客户,针对一个片区一块地给出了房地产的专业判断之后——
你会根据你自己的PPT进行房地产操作嘛?

如果你自己都不操作,
要么就是你写那玩意你自己都不信,那就是骗客户;
要么就是你虽然相信自己,却不能知行合一,那你的思考,只能帮你挣个PPT钱,而不能帮自己在资产配置上挣钱。
这是很可惜的。

“知行合一”,极难。
我自己也突破不了心障。

我作为从业者,有非常多高级的思考。
比如,“控规选房法”,买房选在未来规划大量写字楼地块,为你的房子提供未来买家和租户;
比如,“居住价值和资产价值分离”,你想住的地方,未必一定要买,买应该买在能升值的地方,住可以租在方便的地方。
说的可好了,发知乎都拿上万赞了。

但我自己实际操作中,没做到知行合一。
2017年底我换房,根据我的预算,两套可选。
一套在公司附近,非常CBD,户型小。
另一套也不远,在新CBD,未来规划大批写字楼,非常符合“控规选房法”,而且面积也大,舒服。
结果我选择了第一套。

当时有非常多的理由选第一套,离公司近、方便、步行上下班、装修好、配套好。甚至还有一个不太好意思说的理由:虚荣心。
我29岁能买广州CBD的房子,多么有面子啊,我可太开心了。
这都是心障,偏偏就不符合我的两条购房原则。

我也付出了代价,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自己住这套跌了,另一套涨了一百万。
2021年广州普涨,我自己住的涨了一些,但还是距离另一套有一些差距。
2018-2020这三年,是几大一线城市的下行期,叠加上疫情,房价普降中,第二套还涨了。证明了我判断的正确。

我想住在公司旁边,这两套房租金是接近的,我直接换着租不就完了?
这就是前面大佬说的,认知不到立赔。
认知到了不能知行合一,也还是立赔。

所以去年疫情,秉持知行合一亡羊补牢的想法,我跑去另一套附近买了套。
但已经慢了一步了。
一步之差一百万。

网上天天吵房价的人,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是在享受口舌之快,吵架只是给自己解闷。
但,人的语言会强化自己的认知。
解闷之后,还是应该思考:我认为房价涨/跌,是我的真正判断么?还仅仅是我的某种期待?或者只是发泄我某种情绪?还仅仅是屁股决定脑袋?
不要自己骗自己。

当然,很多人不具备专业知识,根本不知,也就无法知行合一。
这时候需要观察懂行的人。然后跟他们知行合一。
要尊重专业。
比如去年疫情期间我买了,今年广州涨了,有群友跟我闲聊“我也买了就好了”。
那怎么说,我之前经常拿键盘在群里劝人买,不信正常。
但我都买了,如果你发现我敢用人民币去验证自己的判断,那是不是说抄我的做法,也挺好。

我这里光说别人,实际我自己也没做到。

我也认识一些大佬,身家都多少亿美元那种,他们很忙,但偶尔只言片语,我也没抓住。
两年前,大佬在群里偶尔吐露,自己买了不少特斯拉。
然后群里热热闹闹就说别的了。
群里没人跟着买。
大佬都自己拿美元去市场验证了,我们都干啥呢?

以及,人要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我见过不少人去请教业内人士:这个能买么?那买了会跌么?跌了怎么办?
没人能回答你。你这样真的很烦。

专家愿意模糊提醒你一下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他不知道你的风险偏好,财务配置,他在做决策的时候,也有猜的成分,没有人能百分百确定。
然后你回了家,心想:原来他也不确定啊。
然后刷起了微博。

三年前比特币泡沫,我跟风买了一些数字货币。
牛市里人都容易很自信嘛,就瞎买就能挣钱。
饶是如此,我也因为新手的愚蠢操作,少赚了特别多。
但毕竟牛市,很快我就本金翻倍了。
有个资深行家就跟我说:现在涨得不错,你要不要拿出来一点?避免风险。
我信心爆棚:我现在都翻倍了,还能跌到一半么?我觉得我能承受损失。
他就笑笑也没继续劝我。

然后你们都知道了,之后漫长的时间里,我几乎都赔70%以上。软件都卸载了。
这是到了今年了,大涨多少倍了,我才回了本赚了一点点,算一下年化收益也就百分之十几。
连续翻倍的市场下,我年化十几,这是什么垃圾操作?

去年八月,我朋友咨询我上海楼市。
过命的交情,我就踏踏实实查了很多资料。
最后我判断要涨,而且很紧迫。
我说的原话是:我建议你立刻停止手头没用的工作,把看房当成头等大事,因为非常紧急,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
我这话已经比那个劝我比特币逃顶的行家狠多了,但朋友后来也没买。

朋友担心投资太重了,倒是有兴趣跟我合买,我一是手上钱不多,再有也担心朋友之间买房,日后怎么变现、什么时候卖掉有分歧,伤感情,就没继续推进。
跟上海的其他朋友说起这事儿,别人评价:“你这是一个价值一百万的建议啊。”

我就专门回去跟那个行家感谢,说,你当时没继续劝我,情理之中。
现在想想你话都说到那个份上了,我还没听懂,是我自己的问题。我总不能让你按我头套现吧。
他说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值得我设为手机屏保:

“静摩擦力是很大的。”

我又反思出来一个教训:我还是没有真的知行合一。
我那个上海买房的建议,真的值一百万嘛?
如果我真的那么相信上海房价要涨,我为什么不能和朋友合股购买,用我的人民币为我的知识变现?

我给自己找的理由,都非常愚蠢:
手上钱不多?可人家愿意跟我凑啊,这不是更好嘛?或者我自己硬凑也还是能挤出来一些。
怕朋友伤感情?那简单了,签个专业合同,合同办事。人家愿意出大头合股,还提供购房名额,显然人家控股,他们说了算。
虽然我没有决定权,但朋友相信我的专业,我可以引导说服嘛。
这些理由,难道不是我的静摩擦力?

如果我真的认真推动,把这些隐忧明晰一下,就能办成。
当然这很难,可是赚钱从来都不简单。
如果真做成了,现在已经赚不少了,肥账好分。
我和朋友克服困难一起赚到了钱,感情也会变好。
可见我的建议不但不值一百万,而且还非常廉价,我自己都不愿意出来背书。

前阵子我还在微博说:很多人天天忙着996,加你那个破班,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在战略上的懒惰。
这些决策我随便做对一个,都能少加很多班了。

你们不要学我,请跟我一起克服心障,跟我一起念:
知行合一。

但我相信大部分人看了也白看,毕竟静摩擦力是很大的。
再见

如何放弃一个喜欢很久的人?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读到一则状态:“今天是新年开工的第一天,公司进门的体温登记本上,所有人都把日期写成了2020年1月4日。”这是一种奇妙的惯性,就像坐在飞速行驶的汽车里,突然刹车,身体还是忍不住往前冲。习惯了2020,真的很难一下子适应2021。保持一种状态太久,没有缓冲,总刹不住车,喜欢也是。当一个人疯狂占据着另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野蛮霸占着他的情绪、身体和精神,甚至在这个人的心上开出了一朵永不凋落的玫瑰花。没有人会突然戒得了“一直喜欢”这个习惯,也没有人能狠心拔掉一切关于喜欢的记忆和证明。

我知道,放弃很难,所以今天依然爱你,等到明天再放弃。

1.从决定放弃喜欢你,我就在倒数计时,时间一到,就离开。

离开一个喜欢很久的人,只要转身把门关上。放弃一个一直喜欢的人,却需要漫长时间和坚定毅力。

和阿菲分手的第1095天,马路还是忘不了她。用他自己的话说,阿菲之后他的所有女朋友,都是对阿菲的拙劣模仿。她们有的性格像阿菲,有的眼睛像,有的只是因为名字一样。阿菲,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马路说不上对阿菲的感情,知道无法回头,也知道无法重来,更知道一切喜欢和爱都应该留在1095天前。但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控制不住去疯狂想念和疯狂回顾对阿菲的喜欢。

喜欢成了一种习惯,就像早上起来一定要喝咖啡,一天不喝,一天就无法开始。

阿菲,就是马路的咖啡,无法没有,且必须无限续杯。有一次,马路交了个新女朋友。这个东北女孩,和阿菲的相似程度高达90%,除了口音。阿菲是南方人。某个荷尔蒙涌动的深夜,当睡梦中浑身滚烫又迷迷糊糊的马路抱着软绵绵的女孩准备把风情一点点揉进她身体时,竟温柔地叫唤她:“阿菲~”。女孩惊醒,瞪圆了眼睛看着马路“啥?你叫我啥?”马路知道他完了,如果他不放弃这个叫阿菲的女人,这辈子都只能一个人睡双人床。因为,这不是马路第一次把现女友叫成“阿菲”,那些被叫错名字的女孩都成了他的前女友、前前女友和前前前女友。

马路终于决定要放弃一直喜欢的阿菲,他给了自己21天。21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可以让他换一杯豆浆开启美好的一天。在倒数计时的日历上画好了圈,马路开始一点点把所有关于阿菲的喜欢慢慢清除。第一个礼拜,他允许自己仍然可以想念阿菲,但收起了所有阿菲的旧物,屏蔽了一切她的最新动态。第二个礼拜,马路告诉自己要克制想念,扔掉旧物、删除一切联系方式以示决心。马路目之所及,再无阿菲。第三个礼拜,马路开始尝试每天早上去街角喝豆浆,也开始试着交和阿菲完全不同的女朋友。第21天的时候,不管能否放弃阿菲,马路都不准让自己再想起她。他像一个一直收听某个音乐APP的狂热粉,知道从某天起它将停止运营,知道有一天它会永远消失了。于是,在它即将消失前的每一天,他都在练习告别。告别是痛苦的,放弃是残忍的。那就给自己设个倒数计时器缓冲,遵守原则、尊重规则,在一切归零的时候,再离开。再快的速度,再急的刹车,只要缓冲带够长,车总会停。

2.当我终于愿意承认你是没那么喜欢我时,放弃就变得容易。

爱情的美好不在它本来美好,在于幻想是美好的。喜欢,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幻想。一直喜欢,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无法停止的终极幻想。这样的幻想,不需要强烈的回应,只要尚未破灭,就能自我欺骗很久。一份远远望着不敢靠近,只能无限期等待的感情是卑微的。但因为喜欢,卑微便不值一提。

和他认识,是一次偶然。他英俊帅气、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字、作得一手好诗。她被深深地吸引,以“好朋友”的身份认真潜伏。友谊长存,是他们的期许。朋友之上,恋人未满,是他们的友情状态。他换过几个女朋友,在旧爱和新欢的空窗期,她从未缺席,却总被淘汰。玩真心话大冒险的时候,她大声地和他告白,他回答“得想想”,知道是游戏后才大舒一口气。有时候暧昧令人发狂,她问他“我们是什么关系?”,得到的回答永远是:一个很重要很特别的朋友。

她很想向他认真地表达心意,却迟迟开不了口。“我喜欢你”不是一句告白,是一句“不能再继续喜欢”的咒语。她害怕问了就不能再顶着友谊的头衔,继续行使喜欢的权利。但其实,答案早已在她心里。自欺欺人、自讨苦吃,永远是情深之人无法挣脱的困境。

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拿出一张白纸。把纸对折,左半边写“喜欢一个人的表现”,右半边写“没那么喜欢的表现”。写完,她突然发现在“喜欢”那栏全是她对他的喜欢:“难过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记得对方的喜欢,包括爱喝什么牌子酒”“第一时间,分享有趣的事”。而在另一栏“经常联系,但不是每天”“发微信,多过打电话”“从不表白,也从不拒绝”,则是他对她的没那么喜欢。

想放弃一个喜欢很久的人,从不再欺骗自己开始。友情比爱情更历久弥坚,但终归不是爱情。承认喜欢的人,其实没那么喜欢自己,承认自己喜欢的不过是“喜欢”这种感觉,承认没有回应的喜欢是浪费时间,破坏美好幻想,打碎自欺假面,放弃也就没那么难。

3.喜欢是掌心燃烧的火球,遍体鳞伤后就会放弃。

3岁的侄女喜欢用舌头舔手指,趁她睡着,妈妈把苦瓜汁涂满了她十个手指。下一次,等她舔手指的时候,苦得直哭,但舔手指的坏习惯还是戒不了。第二次妈妈在她手指涂了辣椒粉,辣得她眼泪直流。最后,终于在妈妈用针扎她手指后,侄女戒掉了舔手指。

放下,要吃苦头。喜欢也是,真的痛了、真的疼了,也就放弃了。

失恋,爱情最后一个阶段,痛苦且漫长。有人撕心裂肺了一个礼拜,瘦到脱相;有人隐隐作痛一年,把泪流干;也有人不为所动,保持喜欢,假装失恋从没有发生。因为不敢面对失恋,所以无法放弃一个喜欢很久的人。

在分手后的很多天里,你像往常一样一天要发很多消息给他。不同的是,再也没有得到过任何回应。你出现在你们常去的餐厅,不为别的,只想碰碰运气,兴许能偶遇他。你突然喜欢上了一款香水,不符合你气质,后来发现这是他的味道。他已经离开了你的生活,可你从没走出过和他的爱情世界。

你喜欢他,久久地喜欢他。你觉得,你的爱是永恒的,只要等得足够久,他就会回头。你害怕一旦停止爱他,失衡会让你跌入无尽黑暗的深渊。只有喜欢他,一直喜欢他,自己才会安全。可你想过,多一天喜欢,失去时就会多一天的伤心。

喜欢和爱情,需要及时止损,给自己一次机会失恋。狠狠痛过,重重伤过,再喜欢的东西都会放得下。喝酒,喝得分不清白昼黑夜,喝得忘记悲伤快乐;跑步,跑得肝肠寸断,跑得筋疲力竭;大哭,哭得喉咙嘶哑,哭得不省人事。像一枚即将进入太空的火箭,忍受炽烈的高温,对抗巨大的阻力,承受猛烈的脱落,最后落入静谧浩瀚的宇宙,沿着全新的轨道运转。

“保持喜欢”是稳定的安全的常态,但仅是自作多情。“放弃喜欢”有些冒险,有些辛苦,却是下一次惺惺相惜喜欢的开始。让自己失恋,允许自己放弃,才会有下一次花季。把那些“忘不掉”“得不到”“舍不得”的喜欢,留在该留的地方,停在该停的时间,不必往后时光还小心珍藏。因为,过去已是过去,永恒已是片刻的永恒,现在已是完全不同的现在。总有告别,总会离散,总要往前走。

喜欢和爱也是,总会消失,那一天或许就在明天,又或者在很久以后的某个午后。时钟没有预期地在午后三点四十五分停住,而你也突然忘了,自己曾经有多努力去放弃了一个喜欢很久的人。

押沙龙:为什么金庸讨厌林青霞版的东方不败?

01

东方不败这个人物被翻拍过很多次,最经典的肯定是林青霞版。

高贵,霸气,飘逸。

1

但是金庸非常讨厌这一版的东方不败。电影筹拍的时候,他就专打电话给徐克,说坚决反对让林青霞来演东方不败。可是徐克不买账,还是起用了林青霞,把金庸气得要死。

为什么金庸反对林青霞来演东方不败呢?

有一种说法是金庸当初看走眼了。金庸只看到了林青霞甜美的一面,以为她驾驭不了这么霸气的枭雄角色。好在徐克慧眼识珠,看出了林青霞内在的英气,所以拍出了最经典的一款东方不败。

其实这说法不对。就算金庸一开始看走眼了,那等电影上映,东方不败显得这么霸气飘逸,金庸气儿该消了吧?可金庸看了更加生气,表示再也不把小说卖给徐克了,徐克只好去拍黄飞鸿。

那么金庸最认可哪一版的东方不败呢?

是1996年鲁振顺版的东方不败。

2

是不是看上去就很欠扁啊?

3

一出场,就把令狐冲看得口歪眼斜,把向问天看得失魂落魄。

偏偏金庸最喜欢这一版的东方不败。

当然,作家都有虚荣心,讨厌别人改动自己的作品。但是金庸对林青霞版的反感,还有一层更深的理由。徐克的改动,牵涉到的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还牵涉到了金庸的根本理念。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容不下这样的一个东方不败。

4

这就像 “你说高处不胜寒,我便拱手河山,讨你欢”不可能出现在张爱玲的《半生缘》里。

“亿万生灵为兵,百万神魔为将。待到逆乱阴阳时,以我魔血染青天!”也不可能出现在鲁迅的《彷徨》里。

同样,一个御风而行、气质超群的东方不败也不可能出现在金庸的《笑傲江湖》里。

因为这牵涉到对武功和权力的看法。

02

我前一段写过金庸的江湖是越来越坏,讲的是江湖的演变,今天就再说说武功和权力的演变。

在一开始的时候,金庸小说里的武功和权力就像两个平行世界。武功属于民间,权力属于庙堂。武功高强的人并不掌握至高权力,掌握至高权力的人都不会武功。

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南帝。

南帝这个角色应该是碰巧出现的。当时金庸陷入对五行匹配的狂热,非要弄出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来。北方设了一个“丐”,南边就要出现一个反向对称物,那就是“帝”,所以就有了南帝段智兴。他是买一送一,饶的。

但是南帝一出场就是退位状态。皇帝只是他的履历,不是他的身份。所以这个人物的出现,也并没有贯通权力和武功两个平行世界。

这两个平行世界存在一种隐隐的对抗关系。

权力世界是可怕的,是腐败,是侵略,是战争,是生灵涂炭。而武功世界要来填补权力世界捅下来的大窟窿。所以才有郭靖的义守襄阳,杨过的击毙大汗。

武术世界和权力世界的对抗,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里还不明显,只是作者下意识的创作本能。但是到了《倚天屠龙记》里,这一点就非常明显了。

金庸设计了两个神器:屠龙刀和倚天剑。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屠龙刀象征着权力,而倚天剑象征着武功。掌握屠龙刀就意味着掌握最高的政治权力,但如果这个人是个暴君,就会有英雄手持倚天剑斩杀他。

这就像现实历史中的治统、道统之争。

治统就是统治现实世界的谱系。顺治死了,皇位传给康熙,康熙死了,皇位传给雍正。这就是治统。它代表着最高现实权力的传承。

但是在法统之外,还潜伏着一个平行的道统。经过儒家的修饰,这个道统从周公、孔子,经由子思、孟子传承到了二程、朱熹。它没有统治的力量,但是判定对错的力量。

儒家一直有个梦想,就是通过道统来钳制法统,让现实服从道理,让力量服从仁义,让皇帝服从道德。赵匡胤问赵普:世界上什么最大?赵普说:道理最大。这个对话里,就蕴藏着儒家的理想。

这个理念如果放到欧洲,那么治统就对应着神圣罗马帝国,而道统对应着天主教。同样是道统对治统形成钳制。

03

而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武功就像是中国儒术的化身,或者说是西方天主教的化身。

屠龙刀象征着治统,而倚天剑象征着道统。屠龙刀可以号令天下,但倚天剑可以钳制屠龙刀,形成一种均衡。

那么,如果屠龙刀和倚天剑合二为一呢?

张无忌就同时掌握了屠龙刀和倚天剑。他是明教教主,未来的皇帝,但他同时又是天下第一高手,在金庸世界里,他就像是政教合一的神王。

在主角光环下,张无忌一步步走向神王的位置。然后,金庸恐惧了,或者说是无计可施了,就猝然加上了一个结尾,让他归隐。

5

金庸非常害怕神王的出现。至高权力和绝世武功组合起来,就是治统和道统的合一。在金庸的世界观里,这是非常邪恶非常恐怖的存在。

在写到张无忌之前,可能金庸没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到了《倚天屠龙记》之后,金庸似乎意识到这种恐怖的可能,所以才有了《笑傲江湖》,才有了东方不败。

在《笑傲江湖》里,现实中的朝廷被虚置,成了一个模糊的背景。因为在这本小说里,江湖本身就是权力场,就是民间和庙堂的合二为一。而这个江湖里的神王就是东方不败。

东方不败的武功天下第一。虽然后来金庸解释说,风清扬不弱于东方不败,但是按照小说本身的设定,东方不败的武功就是天下第一。小说里的人物基本都认为“东方教主”武功第一。而且从不经意的细节看,情况也确实如此。

江南四友为了激任我行比剑,就讥讽他武功不如风清扬,看见风清扬就逃跑。而任我行对这种讥讽嗤之以鼻。从这段情节看,风清扬的武功应该高于任我行,但也只是略高。可是到了黑木崖上,任我行他们四人合力,都打不过东方不败。武功差距太大了。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推断:风清扬也打不过东方不败。东方不败就是《笑傲江湖》里的武功至尊。

同时,东方不败同时也是权力最大的人。他的日月神教是江湖第一大门派,拥有碾压江湖的实力。任我行上台没多久,就发动了剿灭江湖门派的战役。这么短的时间里,日月神教并没有突飞猛进的扩展。任我行能做到的事,东方不败当然也能做到。他没做,只是心思不在那里而已。

所以说,东方不败就是《笑傲江湖》里的神王,至少是潜在的神王。

金庸塑造这个人物,就是为了否定他。

他费了这么大劲儿,一直烘托东方不败的强大和神秘。而真让他上场的时候,东方不败却是个诡异、变态、不男不女的样子。当然,按照现在的价值观,应该尊重BLGT,但是在金庸写作的年代,还不太流行这种观念。在金庸看来,这样不男不女的样子真是丑死人了,变态!

所以说,他是动用了一切能想到的手段来丑化这个神王。神王就应该变态,就应该让人看了就恶心,就起鸡皮疙瘩。他就该一出来就死!

金庸下了狮子博兔的功夫,塑造这个形象,就是想让读者跟他一起来唾弃神王的。

谁知道出来一个飘飘欲仙的林青霞版东方不败!

金庸怎么能不生气呢?

林青霞版的东方不败确实很酷,很有魅力。但越是这样,金庸肯定越不高兴:面对东方不败这样的神王,你们应该恐惧,应该嘲笑,应该唾弃,怎么能觉得他酷毙了呢?东方不败就应该长一副欠扁的样子!

你看人家鲁振顺!

所以说徐克的改编,牵涉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物形象,还改变了金庸江湖世界的内核。金庸对此是绝对的拒斥。

那么如果金庸看到陈乔恩版的东方不败呢?

6

我觉得可能倒不会太生气。

他会简单地认为这是导演领着一群人在发癔症。林青霞那种算是颠覆金庸世界的精神,陈乔恩版的东方不败傻到那个程度,也就谈不上颠覆不颠覆了,倒也人畜无害。

04

最后,再加一个彩蛋吧。

徐克版的《笑傲江湖》把原著颠覆成那个样子,那么有没有保留下来的精神内核呢?也有。比如说酒。

对酒的执着,徐克确实完美地继承了下来。在原著里,酒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象征着令狐冲自由不羁的精神。而在徐克的电影里,谁又能忘掉这样动人的一幕?

7

来源:财新网

辞职开奶茶店的人,99%都后悔哭了

上班996的社畜们,心里可能都有一个当老板的梦。有朝一日炒掉老板,自己创业,再不用听人指挥,再不用午夜被钉钉的声音惊醒。

所有事情交给员工打理,自己只要每天躺着数钱就行。

对于尚未财务自由的普通人来说,开一家不用很多投资的小店是最佳选择。而现在最火、最常见的,莫过于奶茶店。网上都说奶茶行业暴利,只要有一定的前期投资,后期就能坐着数钱。

但我想告诉你,这些都是假的。 去开店的结果,大概率是赔钱。

1

开奶茶店,比你想象中贵得多

让我们来算笔账吧。先说成本,开店之前就要决定是自创店还是加盟。考虑到一般人没有相关知识,选择加盟是更靠谱的选择。

不过,加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每次路过喜茶、奈雪的茶,都能看到长长的队伍,不禁让人幻想自己开的店也能这样火爆。但很遗憾, 他们都是直营模式,不允许加盟[1]。

1

2018年1月1日,南京新街口中央商场,网红奶茶“喜茶”新店开业,吸引了众多市民排队品尝

那退一步,选一点点和Coco总行了吧?

先看Coco都可,想加盟只有区域授权这一种形式,不能只加盟一个店,必须承包一整个区域。这个区域有多大呢,常住人数一百万为一个授权区域。

而且对开店数量也有要求,第一年就需要准备开5-10家店的钱,3年之内要开到15家店,这就需要一大笔初始资金。

而且光有钱还不行,Coco要求合伙人具备丰富的工作资历与管理经验。没接触过奶茶行业的新人是没机会了[2]。

2019年11月13日,江苏常州,CoCo都可茶饮奶茶门店

再来看一点点,这下终于可以单店加盟了。 不过开一家店的费用可不低。

一点点官网显示,开一个店的费用约40-60万元,这还不包括店铺租金和员工薪资[3]。古茗奶茶要便宜一些,但也要接近30万元[4]。

店铺租金又要多少呢?要想赚钱,店铺的选址至关重要。开在客流量高的黄金地段,比如一线城市的商业街,毫无疑问收入会更高,但与之相对,房租也会更贵。

有研究发现,中国15个重点城市共100条商业街商铺的平均租金为25.9元/平方米·天[5]。假设你的奶茶店有15平方米,那么每月的租金就是11655元。

2010年1月8日,上海南京路商业街繁华的夜晚

当你搞定了一切的前期准备工作,还不能开张,因为你需要人手。以一点点为例,前台和后厨加起来要5名员工[6]。如果你作为店长可以负责其中一个角色,那么还需要雇佣4个店员。

而奶茶店员工的工资,每月4000元是最低的水平了[7]。 即使按最低工资算,这4名员工加起来也要每月16000元。

除此之外,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也是成本,设备的损耗要均摊到使用期间里。以古茗为例,机器的费用是70000元,奶茶机器一般能使用3年,按平均年限法计算,每月均摊的费用是1945元。

2020年5月15日,江苏淮安某奶茶店。奶茶店有许多标准化的设备

以上是粗略计算的开店所需的各项成本,真实情况要更复杂。现在,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利润。

有人说开奶茶店是暴利,但这个“暴利”并不是净利润,只是简单的用一杯奶茶的售价减去成本价来计算的,没有考虑其他的成本。

奶茶店每月的进账,属于主营业务收入。

奶茶的成本不仅包含奶、茶、珍珠等原材料成本,还包括人工费用、房租、水电费、设备折旧费等经营费用和税金,这些全部减除后才是净利润。

在例子中的房租是11655元,折旧费1945元,员工工资16000元,加起来要接近3万元。

也就是说,卖奶茶赚的钱并不是都到了你的口袋,要减去3万元,再交完税,剩下的钱才是你赚到手的钱。

如果你每月卖出的奶茶收入不到3万元,那么不仅不赚钱,反而还要亏钱。

招商证券的报告显示, 成熟的奶茶店净利率仅有10%-15%,远低于人们猜测的90%暴利[8]。

为什么会这样?不是都说奶茶行业是暴利吗?

2

为什么奶茶店不赚钱

纵览目前奶茶店的流行产品,不难发现各品牌的菜单都差不多。水果茶、芝士果茶、珍珠奶茶……无非就这几种,而奶茶的相似性让品牌之间难分胜负。

2020年7月4日,云南保山,喜茶

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曾发朋友圈,直指喜茶抄袭奈雪产品,公开叫板喜茶创始人聂云辰[9]。

为什么大家都想开奶茶店?自然是因为容易,不需要什么专业技术。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门槛低,就意味着谁都能做。

如果奶茶店有不错的利润空间,那就是在黑暗森林里点起一盏灯,势必引来大量商家的注意,纷纷入局。

目前可以加盟的奶茶品牌中,超过20个品牌拥有1000家以上的门店,最多的蜜雪冰城更是开到了恐怖的5000家店[6]。

2020年9月29日,湖北省鄂州市,蜜雪冰城门店

美团数据显示,仅2016年到2018年,全国的奶茶店数量就增长了74%,18年全国已经有40多万家茶饮店。

一线城市的茶饮门店趋于饱和,2018年二季度较上年同期门店净增数下降29%[8]。

以北京必打卡潮流地之一——三里屯太古里为例,疫情前的三里屯太古里每日平均客流量可达十万人次。但这种黄金地段竞争也无比激烈, 仅仅方圆1公里的商圈,就已经不下10家奶茶店。

喜茶、一点点、coco都可、鹿角巷、皇茶、快乐柠檬、黑泷太郎……无论是全国连锁的知名品牌,还是尚未有名气的小店,都想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方分一杯羹[10]。

奶茶店飞速增长,但消费者的需求量不会跟着涨。调查显示,消费者月均购茶杯数集中在5杯~14杯区间,占比高达83%;月均消费15杯及以上的用户,仅占11%[11]。

除了同行竞争,各类小吃店、快餐店、咖啡店也推出了自家奶茶:麦当劳的那么大珍珠奶茶、肯德基的波波牛乳茶、瑞幸咖啡的小鹿茶,连呷哺呷哺都在火锅店前开起了茶铺,卖起了手摇茶。

《美团外卖奶茶真香消费报告》显示,2018年美团外卖平台上供应奶茶的商户数量呈3倍增长,甚至还有不少餐厅将奶茶增加到菜单中吸引流量。

2020年5月15日,成都,一排外卖骑手在太古里附近的奶茶店外等着接单

奶茶行业早已是一片红海,竞争极其激烈。奶茶店的开店数量多,关门的数量也不少,根据美团点评的数据,从2015下半年开始,饮品店关店数开始逐渐增长。

到2017年上半年,关店数已经超过开店数的28%。2017年奶茶开店9.6万家,关店数就高达7.8万家,可持续经营超过一年的奶茶店仅为18.8%[12]。

如果不了解市场,过来开了店才发现赚不到钱,那真是欲哭无泪了。

说到底,开奶茶店暴利是一个伪命题,充分竞争的市场,没有哪个行业是暴利的。加盟商可以赚加盟费,只赚不赔,开店的人可不一定了。

3

奶茶店,不是谁都能开的

如果你觉得上班辛苦,不想给别人打工,然后听别人说开奶茶店赚钱,脑袋一热就来了,那我劝你冷静。

哪个行业不辛苦? 想自己当老板,又哪有那么容易?

开一家小店,规模不大,想开好可不简单。打工只需擅长一种能力,而当老板需要各方各面的能力。

比如给员工发工资。上班的人只要等着工资到账就行,老板发工资就麻烦得多。

首先,给员工发的工资并不是全部成本,因为还要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

2020年9月20日,浙江绍兴,银泰城惠民坊娃哈哈奶茶店

自己创业开奶茶店,属于个体工商户性质。根据相关规定,你要拿着营业执照、登记证书,去当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保登记。登记完成后,才能为你的员工交社保[13]。

五个保险和公积金的缴纳比例都不同,公司和个人缴纳的比例也不同。要根据每个人的工资单独计算再交钱。

交五险一金还只是财务会计的一小部分,而财务也只是开店所需技能中的一个。你还要知道如何设计装修、如何采购进货、如何保养机器、如何制作财务报表、如何宣传门店、如何打折促销、如何优化流程、如何应对房东涨房租、如何研发新产品……你确定自己掌握,或者了解所有技能吗?

如果你真的什么都擅长,没有发生任何问题。那么恭喜你,这家奶茶店可以运营下去了。那么作为店长的你,此时的生活状态会是什么样的呢?

不能睡懒觉,每天必须早早起床,准备物料,打扫卫生,开始营业。不停地重复点单、收款、做奶茶、搅拌、摇晃、打包。不小心做错了要倒掉重做,遇到着急的顾客要安抚他们,原料不够要及时补充。

2019年12月26日,上海,位于城隍庙商圈丽水路上的“mach imachi麦吉”奶茶店

一天下来,胳膊早就摇酸了,还要统计配料的使用情况,调整配送计划。然后清洗打扫,很晚回家。 周末更加不能休息,因为奶茶的销量会比工作日更高。

如果能有一点休息的时间,也要去做财务报表,想办法优化流程,跟店员沟通……

现在再回忆一下打工的日子,是不是感觉开店更累,赚的还不一定有打工多?这样的状态,似乎不是幻想中的躺着数钱。

现在企业员工普遍工作强度大,加班是常事,大家都觉得很累。但是自己开店的老板,会更加辛苦。

2013年一份调查显示,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有15%的人每周工作7天。公司的员工,工作强度更大一点,有四分之一的人每周工作7天。

而自己开店的小微业主,70%的人每周7天都在工作。 没有雇佣员工,自己单干的店老板,更是有接近80%的人都在每周7天工作[14]。

店铺老板在休息

对创业者来说,赚钱并不是毫无代价的,压力总是伴随创业者的生活。有研究发现,压力会对创业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各种负面影响,比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工作倦怠[15]。心累,身体也累。

所以,奶茶店老板的美好生活只存在于幻想中,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奶茶店能活过一年[12]。 有开店的钱,还不如多买两杯奶茶。

来源:网易读数

秦志华谈出土文献的整理出版

澎湃新闻记者 黄晓峰

2021-01-17 10:26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秦志华像 章静绘
秦志华像 章静绘

2020年11月24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全面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由于简牍、帛书这类文物的科学保护非常困难,因此整理出版尤为迫切。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西书局是2010年才组建的新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肩水金关汉简》《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悬泉汉简》等大批出土文献整理报告,以及多种相关的研究著作,成为国内这一领域出版的重镇。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兼中西书局总经理秦志华先生初入出版行业,就担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责任编辑,二十余年一直在这一领域耕耘,他在采访中谈到:学术出版不怕专业,就怕不“高端”。这也是中西书局对出土文献出版的基本原则。
中西书局一成立就开始做出土文献,现在已经有不小的规模,而且在国内很有影响,当初成立的时候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是出于什么考虑,有什么机缘?
秦志华:我们做过出版的都知道,有的书稿选题看重的是出版社,有的看重的是编辑。中西书局有机会参与出土文献的整理出版,可能还是跟我之前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担任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以下简称“上博简”)的责任编辑有很大的关系。上博简的编辑出版工作我大概前后参与了五六辑。通过那几年的积累,应该说锻炼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打下了比较好的朋友圈基础。大家一方面对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运作效率比较认可,同时对我作为责任编辑,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也还算认可,这样就有机会在出土文献界争取一些选题。
我之前写过一篇小文章,谈到专业出版怎么样取法乎上。我们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学术出版不怕专业,就怕不“高端”。中西书局从组建开始,就按照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对我们的出版定位,以及当时我们三位社领导(徐忠良、张荣和我)的选题和作者资源,围绕文献整理和学术原创两方面重点展开。我们一直很感谢李学勤先生,中西书局刚刚成立,李学勤先生不在意我们是个新组建的出版社,能够放心地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这样的重要出版项目交给我们。当然这也离不开很多学者的大力推荐,和时任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总裁张晓敏先生的拍板决策。清华简出版项目的落地,应该说就把我们整个局面打开了。2010年初在北京举行了清华简出版签约仪式,也请来了古籍整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界的学者一起来见证,其中,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张德芳先生,当时就表示将把他主持整理的西北汉简交给中西书局出版。由此开端,一个是清华简,一个是肩水金关汉简,就奠立了我们在战国简和秦汉简整理出版领域的基本格局。
当然,我们所提供的出版方案和响应速度也打动了他们。清华简第一辑从交稿到出版,可能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到现在我们还是保持着这样的编辑出版效率,一般6月底交稿,11月初出版。包括肩水金关汉简也是如此。这可能是很多出版社无法想象的。
随后,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地湾汉简、五一广场汉简、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安大简”)等项目陆续跟进了,中西书局和清华大学合办的《出土文献》期刊也正式创刊。所以中西书局虽然目前在社会大众当中的知晓度可能还不够,但在出土文献界、古文字学界的影响力应该还是蛮高的。中西书局出版的部分出土文献图书
中西书局出版的部分出土文献图书

饶宗颐先生在翻阅《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饶宗颐先生在翻阅《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最初您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做了五六辑上博简,有一些开创性的做法,与原来不太一样。比如说单根简图像放大三倍多。
秦志华:我1998年大学毕业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底开始参与上博简项目。很感念上海古籍出版社,能够把这么重要的文献材料的出版项目交给一个进社不足三年的非专业的青年编辑。当然压力很大,是跟着很多资深编审、技术编辑、排版制版印刷师傅一点点去学。也从作者那里学,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先生、陈佩芬先生和濮茅左先生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他们先后都已过世了,非常怀念他们。为什么把竹简图版放大?文物界一般有惯例,图版要么原大,要么缩小,没有放大的做法。现在很多文物的著录还是这样。但是上博简打破了这个惯例,做出跟以往不同的有所创新的出版形式。作者首先提出来的要求就是图版放大,这可能也是他们比较得意的想法。我们跟作者一起反复比较、交流。他们的照片只有反转片,也不可能再拍了,这反转片到底能放多大,是要反复试验的。放大到三点六五倍,这个数字是看实际打样效果,在大八开的版面里能放到最大的尺寸。你看上博简的图版,有些能支撑这个放大倍数,有些可能还差那么一点。一般而言,反转片放大两倍就是极限了。我们还设计了每篇竹简的全景图,也有原大的黑白图版,图版的样式比较丰富。所以上博简一出来,我记得裘锡圭先生就对这样的出版形式给予很高评价。之前郭店楚简、居延汉简、银雀山汉简等,大部分是以黑白、原大图版的方式出版的。第一次全部以彩色公布,而且放大这么多倍,上博简是首创,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界的需求,所以大家也就慢慢接受了放大图版这样一种做法。《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页面中放大的竹简图像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页面中放大的竹简图像

上博简做得是蛮辛苦的,因为不光是我个人,上海古籍出版社也是第一次做这类出土文献项目,之前在敦煌文献方面做得比较有影响。上博简的出版,也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文物考古领域进一步拓展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2001年9月吧,上博简第一辑在深圳印刷(当时上海没法承印),我第一次下厂跟印,每印一版印刷师傅就叫我去看颜色,那时候是半夜印的,印一版大概需要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因为第一本大家心里都没底,而且当时还是传统菲林印刷。后来印刷师傅慢慢都熟悉了,下厂就没这么频繁了。有一年作者方面希望加快出版进度,一年想出两本,其中一本的图版在制版时发生了问题,整本书印出来后才发现,只好重新加工,等于把图版全部换掉。我们倒过来查原因,发现制版出菲林的时候,红色版没有套准。所以类似教训我们也有很多,也不是说都是一帆风顺。
竹简出版的周期很长,难度也很大,组稿、编辑,包括经济核算,压力其实也很大的。
秦志华:首先,竹简的整理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清华简一年一辑的出版速度,出土文献界已经认为是不可想象了。实际上清华简整理团队集合了清华十来位学者的力量,从每一辑交稿之后就开始准备下一辑的整理工作。而西北汉简数量巨大,整理起来也不容易,肩水金关简一万两千余枚,悬泉简一万八千余枚,释读整理都经过了几十年的反复打磨。
从编辑出版角度来说,难度挑战也很大。肩水金关汉简最初交付给我们的图版是一个大版,十几枚简牍摆在一起拍的照片,另外提供一份低精度的单简图片小样和编号对照表。我们要从大图里把简牍一根根裁下来,跟小样对照,重新编号。后来张德芳先生主动提出,这项工作应该是作者团队的事情,以后就把简裁好、编好号给我们了。刚开始合作的时候可能大家都需要磨合、探索,分工没有那么清楚,互相补台很重要。作者的重心在释文整理上,我们的重心就放在把编辑出版流程理顺,双方一起围绕目标去协调组织、加快推进。对于清华简、安大简这样的项目,需要核对每处引文,审核每个造字,并从编辑的角度给作者提一些建议。做了这么多年以后,我们的编辑团队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专业,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工作风格。悬泉汉简实物
悬泉汉简实物

《肩水金关汉简》内页
《肩水金关汉简》内页

随着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对于出土文献越来越重视,简牍整理出版项目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之前出土文献类图书因为印数不多,要完全靠市场销售维持收支平衡,经济压力很大。2003年《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在云南出版,某种程度上即可见北京、上海的一些专业出版机构已无力去承接了。现在虽然各方面支持的力度大了不少,但又遇到了新挑战,即随着数字技术的发达,有些学者习惯于把全书扫描后放在小圈子里流传,本来印数就不多,长此以往就更难以为继了。所以我们也在调研论证怎么样结合市场需求和读者痛点来做一些适当的开发,尤其是数字化的产品。希望在下一辑清华简时能够实现纸电一体的出版方式,纸质书附赠可检索的PDF,电子书也可以单独销售。平衡读者的需求跟出版社实际的支出,这大概永远是一对矛盾,但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您在做这个工作中,从一开始的马承源先生、陈佩芬先生、濮茅左先生,后来的李学勤先生等,都有很多交往,能谈谈吗?
秦志华:要进入一个新的出版领域,仅仅靠出版社的名望是不够的。上海古籍出版社那时虽然已确定要出版上博简,但对古文字学、简牍学界还不够熟悉。所以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01年8月张晓敏先生和我到长沙去参加简牍学界的一次研讨会。会议并没有发邀请给我们,我们是辗转托人去蹭会的。会议名单里面没有我们,签到名单里面也没有我们,所以食宿都不给我们安排。我们自己订房间,自己找会场,自己管吃饭。这个破圈的过程,是需要有点韧劲和耐心的。我们晚上逐个房间去敲门拜访,介绍我们的出版计划,希望得到支持或指导。当然,随着上博简第一辑出版,我们在古文字学、简牍学界的地位也有了不少改观。(笑)
马承源先生、陈佩芬先生、濮茅左先生一直对我们比较厚爱,不仅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做文博出版,让我们有机会看了大量竹简、青铜器实物,而且每年都会自掏腰包请我们吃饭。我跟在后面长了不少知识,懂了不少规矩,听了不少逸事,也饱了很多口福。所以虽然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但只要你真正付出努力,不仅会得到作者的尊重,也会为编辑人生增添不少“附加值”。
要特别谈谈李学勤先生。李学勤先生对我们支持非常大。李先生讲学术民主,对出版社的编辑也是一样。每次到清华介绍出版方案也好,讨论校样问题也好,他都会以征求意见的口吻和我们交流。唯一正式提出来的要求,就是清华简出版时原大图版应一如竹简原貌,不能分断。为什么现在清华简做成六开本,就是根据李学勤先生的要求,专门设计的开本尺寸。先请他们测量,清华简里最长一支简的长度是多少,按照这个长度,我们回来进一步讨论纸张、印刷、装订方式,同时商量编排体例、版式设计。这对编辑出版团队来说的确是道难题,六开本的纸张、印刷问题还好解决,但根本没法穿线精装,最后只能借鉴传统古籍的线装形式,以一函两册的方式把装帧形式确定下来,另外再对清华简图版反复试验,确定放大图版以放大两倍的效果为最好,这样就形成了最终的出版方案。李学勤先生对我们的出版方案是比较认可的,也相信中西书局能够把这个项目做好清华简实物
清华简实物

李学勤先生与秦志华在美国达慕斯-清华“清华简”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交谈
李学勤先生与秦志华在美国达慕斯-清华“清华简”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交谈

同时,我们还根据每一辑清华简材料的特点做了不同的设计,这也得到李学勤先生的高度评价。在《清华简(肆)》里专门有一个折页插袋,把《筮法》和《算表》的编联图版完整呈现出来。你不要看《算表》上没几个字,它一下子把中国古代乘法表的时间提前到战国,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筮法》也非常特别,它不是一支简从头读到尾,而是一个区域、一个局部来读,所以整理出来非常不容易。《清华简·筮法》
《清华简·筮法》

有学者转述,李学勤先生曾多次表达过把清华简交给中西书局出版,是他做出的一项非常正确的决定。这些年来,清华简的编辑出版工作没有掉过链子,这大概也是中西书局所能告慰于李先生的吧。
出土文献有些是海外回流的,大家会有一些争议;另外就是有些简真假存疑。你们碰到这种情况,是如何判断处理的?
秦志华:目前流散或造假的简牍,都不少见。中西书局出版的这些简牍材料,学界普遍认为是没问题的。但海外回流的出土文献都会碰到这样的争议,真假是一方面,另一个争议是要不要回购。
有些学者担心,觉得非经考古发掘的材料是不是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宣传、研究,如此会不会更鼓励非法出土现象?当然从我们做出版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能够把材料留下来。我记得马承源先生讲过,竹简出土后再过一百年,甚至可能不到一百年就没有了,即使你现在保存状况再好。但是书不一样,如果能够尽快公布出版,是很大的功德。流散海外的竹简如果放任不管,不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整理、拍照,以后可能就再也见不着了,对文化的损失可能更大。
关于简牍的鉴定,学界有种讲法,若是中国的顶级学者如裘锡圭、李学勤、马承源等都看不出这批简是假的,那就意味着造假的人的水平要高于这些顶级学者不止几倍。造假总会有痕迹露出来,不可能有人在内容、形制、书法各方面都能超越我们现在的研究水平一大截。黄德宽先生之前在接受澎湃新闻访谈的时候也就这个问题做了更专业的阐述。
但是也有一些简牍的真伪问题,争论比较复杂,学界的意见会截然分成两派,不像对清华简、上博简、安大简那样一致认可。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项目,可能会进一步听取各方面意见。但的确也两难,就是你不可能拿着这批材料到处说,因为出土文献界很忌讳抢发材料。很多作者交稿的时候,虽然很信任我们,但还是会反复叮嘱说这批材料不能提前泄露,因为涉及首发权。而且对于鉴别真伪来说,目验简牍原物非常重要,不能光看图版,没有人鉴定文物是拿着图片去的。如果是个人的收藏品,还是应该请一批学者集中鉴定原物,再来下判断。非考古出土的材料更谨慎一点比较好。
这次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把出土文献作为四个重点方向之一,也是看到了出土文献的整理出版实际上还是远远不够。之前有文章谈到某地的文物保护工作,有些竹简出土已经很久了,十几年前就出土了,其中有很重要的材料,但到现在还没有整理公布。非考古出土的材料我们当然要谨慎对待,但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材料一定要尽快发布。现在考古发掘的压在库房里面的各类文献材料还有不少。在这方面,张德芳先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西北汉简这一块,开门整理、开门编撰,邀请学界一起来参与这项工作,而不是把材料作为私家秘藏。长沙五一广场汉简也是联合了四家单位共同整理,因为只依靠一家单位,力量、时间都没法保证。希望文物考古学界更多地借鉴这种做法。如果材料能够更多更快地公布出来,出土文献的整理出版就会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貌。
你们将来出土文献的出版,有怎样的规划?
秦志华:一方面中西书局要把出土文献的著录、刊布继续做好,有些项目目前还在持续地推进过程中,项目收尾可能还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包括清华简、安大简、悬泉简、五一广场简、睡虎地汉简等。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一些新出土的材料。
此外我们也一直在琢磨,除了出土文献原始材料的刊布之外,还能做哪些推动学科交叉研究的工作?是不是有可能整合一些相关材料做些基础性的分类,比如出土文献中的法律史、出土文献中的数学史、出土文献中的中外交通史等等。把这些出土文献材料跟学界的需求、研究的方向结合起来,这也是今后我们要措意的。荣新江先生跟我多次提起,悬泉汉简里面的材料很重要。虽然他主要研究唐代,西北简基本上是汉代的,汉、唐丝绸之路还是会有不同,但他也高度关注这批材料。目前出土文献的整理方式对于研究语言、历史等其他学科的学者来说不太友好,如何让文史哲学界更及时、有效地利用出土文献材料,可能需要针对性地做一些延伸的专题出版。
还有一个方向是传世文献的再整理。这么多出土文献面世,实际上对传统的古籍整理也会有所推动。于省吾、屈万里、林义光等前辈学者在这方面都做过很多工作,但进一步利用竹简材料来重新梳理字义、韵读、文句,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最近我们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正在论证启动这方面的研究、出版项目。
另外我们想做一些出土文献和古文字普及的工作。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大家对甲骨文现在都比较关注,因为国家一直在鼓励传承弘扬,但是从甲骨文、金文到战国文字、小篆等,其源流演变可以做的学术性、普及性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基于当前学术研究的成果来梳理整个古文字的演变。现在很多书法研究者、爱好者对出土文献也很关注,可以编选一些简牍作为书法字帖。
中西书局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出土文献》期刊,作为本学科目前唯一的一本学术期刊,也要进一步发挥好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促进学术创新与学科交叉发展。
数字化也是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已经达成了共识,将共同开发建设一个古文字编纂和发布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数字化平台,集合相关领域的学者以在线编纂的方式,系统地把古文字的音、形、义确定下来,作为基础数据。今后文字编这类出版物,就可以按照某个规则自动生成;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可以按照其研究需求,归集相应的数据材料。目前编纂平台的前期开发已经完成,清华大学方面正在试用。
责任编辑:黄晓峰校对:张亮亮

何为“家国”

@唐不闻:受邀给学生做的半小时命题分享,因为是口述,所以口语化了一点:

很荣幸今天受邀,来和大朋友、小朋友们聊一些关于历史的话题。今天的话题很高大上,叫“家国”,但是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些小的切口去大致了解一下。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民族,什么东西都体现语言文字里。所以我们能从语言里看出很多中国人的特点来。比如有句话:“食色,性也。”这是孟子说的。另外还有一句俗话,叫“民以食为天”。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解决温饱问题,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头等大事,是大家最关注、最关心的基本问题。对吃的关注不仅仅体现在这两句话上,其实它还改变了我们很多的语言习惯。比如: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喜欢称之“铁饭碗”,你看它是为了解决吃的问题吧。感情上面的嫉妒,我们称之为“吃醋”,占了异性的便宜,我们称之为“吃豆腐”,被人起诉了,我们称之为“吃官司”,拿人好处了,叫“吃回扣”,受不了了,叫“吃不消”,人缘好,我们说这个人“吃得开”,一个人做事两面派,叫“吃里扒外”,做事情轻而易举,我们叫“小菜一碟”,我们宜兴话,揍人叫“吃生活”;打篮球手戳到了叫“吃萝卜干”。你看,“吃”这个概念,体现在我们语言的方方面面。再举一个例子,量词也是中文特有的东西,比如我们会说一头牛、一匹马、一条狗、一只老虎,一个村、一支队伍,但是我们问到别人家里人数时,却会用一个很特别的量词,什么呢?是“口”。您家里有几口人啊?五口人!当我们说出“五口”的意思,其实意味着,真的就有五张嘴在这个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里,嗷嗷待哺,都要吃饭呢。所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对“吃”有很深的情结。

同样,中国人对“家”的情结也很深重。古代读书人立志,首先要修身,然后要干嘛呢,要齐家,再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成年以后呢,要结婚,结婚我们又通常称之为“成家”。好像成了家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当然现代人越来越独立了,有人选择与另一半共度一生,有人选择一辈子独善其身,这都很好,是很正当的权利。但是在历史上确实成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并且,中国文化里,人对家庭的依赖,要比欧美文化更多。历史上,中国人喜欢过大家族生活,我们把四世同堂当成是一件非常幸福的天伦之乐。这样的大家族,通常会有一个大家长作为权威,整个家族俨然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在运作。我们读过《红楼梦》,或者看过电视剧《大宅门》,应该都会对此有一些感性认识。

我再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唐朝的时候,有个叫陈伯宣的人,路过江西九江,也就是今天庐山脚下的永清村的时候,一看,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于是决定全家老少几个都搬来在当地居住。谁也没想到,这一住,住出了一个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家族。

他们刚刚搬去的时候,一共不超过10个人,然后通过和周边居民结婚繁衍,到宋朝初年,这个家族有了多少人呢,740人。再到宋仁宗时,也就是搬到此地200年左右,这个家族总共有3700多人住在一块儿。

为什么说这个家族独特,因为他们从不分家。3700多人,每天所有男性一起出去干活,所有女性在家里洗衣做饭织布带孩子。到吃饭的时间,一开300多桌,同时进餐。不仅人如此,这个家族养的狗也全部住在同一个圈里,同一时间吃饭,叫做“百犬同槽”、“百犬同牢”。这个家族没有私产,所有东西都是公共的,很像是共产主义社会,而且互相之间客气礼让,非常符合传统文化里的“仁义”理念,所以被称作“义门陈氏”。

宋仁宗的时候,这个家族已经过于庞大。对于宋仁宗来说,就陷入了矛盾。一方面,这个家族很讲道德,具有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人数实在是太多了,一旦发生点变故,就是潜在的强大的不稳定因素啊。所以由宋仁宗亲自出面,下令,陈氏你们必须分家了。一旦要分家,就必然涉及到财产的分割,就必须由比较公道的、有公信力的人来主持。最后,谁来主持的呢,包拯。由包拯牵头,把陈氏家族分成了291宗,分散到江西、河南、浙江、江苏、广东等16个省、291个村。这些人虽然分开了,但还是对原来的家族念念不忘,有情结。所以这个家族的人,一到目的地后,第一件事就是在门口挂上灯笼,灯笼上写着“义门”两个字,这种灯笼一直到解放后还能在义门陈氏后人的家门口看见。大家可以到网上搜一搜相关资料,有古代皇帝亲自为义门陈氏牌楼题的匾额,有很多陈氏后人的陈述,包括我们的开国元勋里也有义门陈氏的后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有一种非常深厚的“家”的情结。

从“家”推而及之,中国人对“乡”也有一种特殊感情。因为“家”是附着在“乡”这片土地上的。所以“背井离乡”是古代形容悲惨境遇的词汇,而“落叶归根”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眷恋。我们讲人皆有一死,但是中国古代有个讲究叫做“寿终正寝”,认为这是一种福气。那什么叫“寿终正寝”呢?活到期望的年龄无疾而终叫做“寿终”,临终了是躺在家里正屋的床上闭眼的,叫做“正寝”,也就是说,中国人无论是身体还是感情的归宿里面,始终有家、有家乡的存在。

中国人对家乡的情结,实际是和历史上,我们的先民是从发达的农耕文化发展而来分不开的。农耕文化有什么特点呢,你的财富,和你的土地是捆绑的。你必须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着季节和时令,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收割的时候收割,只要收成好,能解决温饱,大部分古代百姓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太远。所以农耕文化里的人,对家、对土地都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我们都知道,在秦汉时期,中原的百姓和北方的匈奴有长期的战争和融合,为什么会有战争,因为匈奴就不是农耕文化,而是游牧文明。游牧文明是什么样子的呢,生活在草原和荒漠之间放牧牛羊,饿了吃牛羊肉,渴了喝羊奶。北方的草原不像中原的耕地一样固定,会随着气候变化,有时这里水草多,有时那里多。于是匈奴人就居无定所,骑着马四处迁徙,为什么他们要住穹庐呢,因为方便随时拔营而起,赶到下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去。所以你看,农耕文化的人喜欢盖牢固安稳的房子,方便守着耕地定居。而游牧文明的匈奴则跑到东跑到西,如果气候实在寒冷,水草不足,牛羊就会大批死亡。匈奴没有足够的食物,就会跑到边境来对中原百姓进行劫掠。这就是历史上汉匈两族人民发生矛盾的一大原因。究其根本是安居和移动的两种习性导致的。所以中原百姓对家对乡土的留恋和依赖,相比匈奴等周边民族要更多。

再从“乡”推而及之,就是中国人民对“国”的情结了,如果说乡是家的附着,那国就是乡的附着。那么,“中国”这个概念又是怎么来的呢?我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还是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1963年的时候,陕西省宝鸡县一个村民陈某,在家里后院刨出了一个青铜器,因为缺钱花,就卖给了废品收购站。恰好一位宝鸡市博物馆的同志,在收购站看见了这一个东西,凭着职业敏感和专业辨识,他意识到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于是用三十元买回馆内。这个青铜器,就是鼎鼎有名的“何尊”,何尊为什么有名,不仅仅因为它是西周早年的器物,距今有三千多年,还因为在它底部的铭文里,有“中国”两字,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最早提到“中国”概念的实物。

这个铭文是怎么写的呢,它说:“宅兹中国”。这四个字什么意思?这就要引出一段历史了。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叫殷商,它的末代帝王叫做纣王。在商朝西部有个部落,叫做周。这个周部落,它和西羌民族姜姓部落一直通过婚姻的形势进行联盟,姜姓部落的首领我们都知道,就是《封神演义》里面的姜子牙。但是实际上他叫姜尚。这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带领其他一些小部落,一起向东攻打了商纣王,将其杀死并攻占了殷商的首都。于是周部落的首领周武王,就进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仪式之上要念一段文辞,其中就有这句“宅兹中国”,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已经占领商朝的首都,并要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啦。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中国”两个字,实际上指的是:商朝的首都,具体位置在今天河南的淇县。它还远远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中国”的意思。

殷商这个朝代,实际上,还处在部落联盟的时代,当时据说有“万国”,这个数字是虚的,但是上千是有的,也就是说,有上千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一个都城叫做“国”。商纣王对于其他部落的控制力其实有限。所以商朝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国家。

周武王推翻殷商,建立周朝之后,把同姓子弟、姻亲联盟统统派到各地去进行建立国家,加强控制。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统一的进程。但是随着时间迁徙,周王朝和各个国家的血缘关系在逐渐淡化,号召力也在逐渐减弱。所以就演变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纷纷引领时代、互相争斗不休的局面。

在战国七雄之中,秦国本来是一个文化非常落后的边缘国家,始终被中原的赵国、魏国、韩国、齐国等瞧不起。我们都知道,后来是通过商鞅变法才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实际上,商鞅变法也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脚步,比如比起魏国的李悝变法,晚了足有七八十年,相比楚国的吴起变法,也晚了有二十年。但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商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秦国实行了非常彻底的军事化改革。所以到嬴政(严格来说他不能叫嬴政,涉及到先秦姓氏的不同,在这里不做赘述)即位的时候,秦国在实力上已经遥遥领先关东六国,统一全国只是时间问题了。

当然,秦国也吃过一些败仗。比如有一次蒙骜率军攻打魏国,蒙家是秦国著名的将军家族。但这一次,很不幸他输给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国信陵君。信陵君是四公子里最有侠义精神、最具号召力的一位,他率领五国联军,痛击蒙骜。一时,这个英雄事迹传遍了中原大地,甚至传到了现在我们江苏徐州境内的一个乡村,这个乡村里有一名男孩,那年十岁。他觉得信陵君实在是太英雄、太威风了,他长大一定要去跟随信陵君做一名门客、做一名游侠。其实他崇拜信陵君不是一天两天了,因为信陵君还有一件特别神勇的事,我们很多人在课本里也学过:《信陵君窃符救赵》,具体我就不展开说了。总之,那个时期,信陵君是关东少年们心中最崇拜的偶像。这个少年,他的名字叫做刘邦。

所以刘邦在成年之后,毅然离开了家乡楚国,跑去投靠信陵君。但是很不幸,他去的时候,信陵君已经死了。所以他就在魏国跟了信陵君的门客张耳,也是一名大英雄,当他的小弟,这个张耳后来还成了刘邦的亲家公。又过了一段时间,魏国被嬴政灭掉,张耳开始逃亡。刘邦回到楚国家乡,又不久,楚国也被秦始皇吞并。刘邦做游侠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因为秦始皇统治下,是不允许游侠存在的。秦始皇喜欢韩非子的治国理念,韩非子就说了:侠以武犯禁。这些当游侠的人啊,总是仗着武力违犯法律。刘邦在这时,凭着还过得去的家产,以及学过一些字,在沛县当了一名最基层的公务员:亭长,相当于是县级城市里某片区派出所所长、以及接待办主任。因为亭长负责捉拿、押送盗贼刑徒,以及公务接待。

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在这个时候,两人还地位悬殊,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一个是最基层的小人物。但即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却是翻天覆地的命运转换。

在秦始皇手中,第一次形成了真正统一的国家。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概念已经接近于现代了。但是我们不妨再等一等。为什么呢,因为秦帝国的国土面积,离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面积相比,只有五分之二。另一个原因是,“大一统”的思想还远没有形成。毕竟,在秦始皇之前,战国割据战争了数百年,而秦的统一,只维持了不到二十年。

真正让中华民族形成“大一统”思想,让“家国”情结根深蒂固在每个人心中的使命,还要交给那个基层公务员刘邦,和他的子孙建立的汉朝去完成。

我们现在的家国情怀,如前所说,有一个原因是对家、对乡土依赖的推而及之,另一个原因则是享受了国家发展的红利。我们普通百姓,最喜欢最迫切的期望,就是生活安定、一切安好。

有一句唐诗,叫做“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在哪里呢,在今天的甘肃敦煌。这句诗的意思是,玉门关外是遥远的、苦寒的地方,连春风都吹不了那么远。在唐朝的时候,玉门关外,就是河西走廊、西域十三州,自汉朝以来,就一直受中原王朝的保护。但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因为自身难保,无力顾及,十三州被吐蕃占领了几十年。其中一个州叫做沙州,这几十年里,每次有大唐使者路过此处,沙州人都会老泪纵横地拉住使者,问:大唐皇帝还记得我们这些陷落的百姓吗?

这些百姓并没有离乡背井,但仍然心系大唐,或许,这就是中国普通民众的归属感和家国情怀。

时间有限,今天的分享就在这个小故事里结束。谢谢大家聆听。

同西方相比,亚洲有哪些健康有益的饮食习惯?

作者 / 营养师顾中一
美国新闻网颁布了 2021 年的最佳饮食排名,这个基于科学研究、政府指南和专家评价的排名还是挺有参考价值的。包括我经常推荐的「地中海饮食」和「得舒饮食」,常年位于榜单的第一第二。

比较有意思的是,今年的榜单中还出现了「亚洲饮食」。它在健康方面得了 4.3/5 分,排到了健康饮食的 10/39 名,但是因为在美国的可依从性比较低,在减重方面也没有太多证据,它的综合排名只有 14/39。

而我们就在亚洲,有丰富的本地食材,依从性明显就不是问题了。

如果你觉得「地中海饮食」比较难学,也可以参照美国新闻网对「亚洲饮食」的评价,看看能怎么优化现在的饮食结构。

美国新闻网首先说明了亚洲各国的饮食也是非常多元,但总结出了下面几个优点:

① “大量的蔬菜水果,和大量全谷物”

我觉得这确实是我们饮食结构中的一个优势,因为气候适宜、幅员辽阔,我国能吃到的新鲜蔬菜非常多,可以选择的谷物也非常丰富。

但很多人为了图方便,这些健康食物吃得很少,就非常可惜。蔬菜每天还是应该尽量多吃,并且多吃不同的种类,水果每天也要吃差不多两个拳头大小。

美国新闻网提到了几种全谷物,比如糙米、黑米、小米、荞麦面等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是很常见的,有机会可以多吃一吃。

② “吃坚果和豆类”

这一点也非常好,但如果具体到我国的情况,可能是豆制品吃得比较多,而且豌豆、豌豆芽、豆角这些蔬菜也很丰富。

像是豆腐、豆干、腐竹、豆浆等等,这些也都是蛋白质很好的来源,点卤的豆腐还可以补钙,豆豉、腐乳之类的发酵豆制品中,还有维生素 K 以及维生素 B12。包括大豆异黄酮对女性健康也很有好处。

坚果同样是补充膳食纤维、必需脂肪酸和蛋白质的理想食物,我们吃坚果的习惯可能还不太普遍,有条件的话可以每天吃一小把。

③ “红肉吃得少,以豆制品和鱼虾贝类作为蛋白质的来源”

这一条可能是结合了沿海国家的一些情况。但总体来说和我们平常的饮食建议也是符合的。大家红肉不要吃得太多,每天一个掌心大小足矣,有条件可以多吃点鱼虾水产。

④“每天喝 6 杯水或茶,喝少量的酒”

有段时间盛传“每天喝 8 杯水”的概念,这个概念也是对的,一般建议轻体力劳动的情况下每天要喝 1500 – 1700ml 水,如果运动量大、出汗多,还应该喝得更多。

酒精对肝脏、消化道的危害还是挺大的,还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明确的 1 类致癌物,可能增加肝癌、乳腺癌等等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我们一直都是建议滴酒不沾,如果一定要喝,根据中国膳食指南的建议,男性每天酒精摄入不超过 25g,女性每天不超过 15g。

⑤ “专心吃饭,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味道”

这一点我之前也写过,如果吃饭的时候干别的事情,注意力会被分散,不容易觉得饱,不知不觉容易吃得过多。所以吃饭的时候最好专心一些,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别的东西。

时间上通常每顿饭吃 20 分钟左右是比较合适的。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自己吃饭的习惯,看看上面这些亚洲饮食的优点,自己平时吃饭的时候有没有做到。当然亚洲饮食也有缺点,特别是东亚国家,包括我国、日本还有韩国,盐吃得基本是全球最多的,[2]

远远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也超过了“一天不超过 5g 盐”的建议量。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如果盐吃得太多,会摄入过量的钠,可能增加会心血管疾病和胃癌的风险。东亚的胃癌发病率全球最高,和盐吃得多关系还是挺大的。应该尽量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除了注意少加盐之外,酱油、蚝油、味精、辣椒酱,包括榨菜里的盐都不少,这些调料也要控制量,加了其中的一种就别再加盐了。

我一直也更推荐用辣椒、胡椒、花椒等天然食物和香料代替盐来调味。

如果能做到少吃盐、少吃油、少吃精米白面,亚洲的饮食相对传统的西方饮食来说还算比较健康的。

有研究表明,亚洲移民加入美国国籍、融入当地文化之后,饮食上也会更“西式”,有美国国籍的亚洲移民,相比他们入籍之前,平均每天会多摄入 182kcal 的热量和 12g 的脂肪。[1]

总之大家应该利用我们丰富的食物条件,尽量多吃不同种类的食物,特别是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如果想控制体重,或者预防慢性病的话,最好还要有一定的运动量。让摄入和消耗的热量尽量平衡。一般来说建议每天进行半小时以上的中等到剧烈强度的运动,包括快走和骑车也是可以的。

参考资料:(2021.01.04)

[1] U.S. News. Diets. Asian Diet, https://health.usnews.com/best-diet/traditional-asian-diet

[2] GBD 2017 Diet Collaborators. “Health effects of dietary risks in 195 count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Lancet (London, England) vol. 393,10184 (2019): 1958-1972. doi:10.1016/S0140-6736(19)30041-8

北漂十年见闻录

作者: ToBo

Tips:老婆儿子不在北京,只身一人在北京工作而已。

2011年7月23日,那年我23岁了,但是我始终认为那是我真正成人的一年。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第一次坐飞机。那个坐飞机的经历在我看来,就是我的成人礼。

那次山东航空的空姐给我有两个印象,一是年纪比我想的大很多,二是笑的很温暖。飞机上虽然人不多,我的A旁边BCD都没人,F有个蒙着脸睡觉的男子,但我依然紧张滴让自己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坐飞机。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觉得我其实已经暴露了。

回龙观

那天的夜里,我们几个朋友,确切说是刚认识不过5个小时的朋友,各自拉着行李箱,寻找一个名字听起来很牛,却没有路人知道的酒店。

天下着小雨,如果搭配个《谁伴我闯荡》的BGM是极好的。其实酒店就在街角,被几棵树挡住了,但是附近的人都说不知道这么个酒店。

作为一个IT人士,租房当然要去回龙观。那是个幸运的月份,我们租了一个我在北京这些年住过的最好的一个房子。绿中介的一个月中介费,房东是个比我大四五岁左右的大哥小伙,签合同的时候还帮我们争取降低中介费,因为他的房子同时也挂在这里代售中。

那天他来收拾最后的东西,开车带我不知去哪里。内蒙人,瘦高漂亮的女朋友,要回家工作了,名片上是个大型煤炭国企,我羡慕的一切他都有。

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一个是他说的:200万,这个房子卖给你了,你要不要?另一个是中介的女生说的:房东年纪不大,老是爱教育别人。

这个房子我们4个人分配,两个女生住在主卧,我和另一个男生强哥各自住一个次卧。但是房租是平均分配的(这很不好)。

强哥女朋友是第一个在那个厨房里做饭的人,一下点燃了做饭的热情。没习惯外卖的胃是无法感受厨房的魅力的。但是我们却早早要开始做饭,大概是有厨房不用就仿佛亏了,又或者是都迫切想找到家的感觉。

虽然是同一家公司,下班时间却因部门不同而不同。每次回到家,蓓姐天天在看电视,菁姐则盯在电脑前逛淘宝。智能手机还没到来的时代,2.2kg的戴尔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屋子里,我记得很多事,也忘了很多事。

比如,馒头太硬,在微波炉里加热时着火了;办信用卡弄了个充气床垫,在客厅睡了一宿后发现已经着陆了;每次晒衣服都要通过蓓姐和菁姐的主卧去阳台,很尴尬;紫红色的闪电和就在耳边的雷声第一次让我和强哥在女生们面前也怂的主动往楼道里靠,我信了有人会害怕打雷闪电;女朋友来大姨妈陪我逛街,直到嘴唇都发白快要站不住,我第一次意识到女生大姨妈的严重性;还有就是她知道我和女生一起合租的时候很反对,因为信任即使多年的异地,我们最终还是一直在一起。

屋子外面的事情不那么多,宅男宅女们都不很爱出门。

在天安门广场上,“蓓姐,帮我拍个照吧”,结果按下拍照的时候,身后刚好一辆超长的101路路过,把天安门挡的结结实实;或者是在北海公园,站在白塔下,我整个人大概只占了照片的1/100的区域,不仔细看是塔上长了个痦子。

我们的好日子很快就结束了,蓓姐、菁姐想让我和强哥每人多交200房租,就因为这个,我主动放弃合租这个我住过的最好的房子了。我有多抠门,抠门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不可思议。

师傅

新员工都是有专门的mentor的,当然我们都叫师傅,甚至有点事师如兄的感觉。现在的新一代互联网精英们都有mentor但是既不会事师,师傅们也不会真心带了。

大家都扁平了,都是同事,教不教人不重要,你得先搞笑,先和谐才行。

公司招聘应届生巴不得遇到能直接干翻所有老同志的ssssssssp。

说回我的师傅,北京人,奋斗者,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拆迁更是让本就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我的leader是安徽人,早年在体制内研究所,后来成为一名奋斗者,对我很关照。他总是爱穿布鞋,颇有扫地僧的感觉。

有一次他带我和其他几个同事吃饭,我忘了谈的什么,但我记得那是我头一次吃“东坡肉”,或者叫梅菜扣肉,我二十年来第一次觉得肉好吃。我的家庭并不算穷,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身上凝聚了所有穷人该有和不该有的气质。后来异地恋的女朋友来北京,我特地带她坐地铁去吃这个肉,她觉得没什么,我觉得她不可理喻,这么好吃的肉你居然不满意?!

重新租房

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租房了,于是就开始自己找房子。很多北漂说自己崩溃的时刻是租房搬家的时候,然而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崩溃过,更不会因为租房搬家这种事崩溃。

中介太贵了,要抽走一个月房租,所以我开始自己找。当时的赶集和58不像现在彻底没法看,我找到了我租的第二个房子,那是我这些年来租过的最差的房子。住了大概4、5户人,隔壁大姐不上班,听到动静悄悄在门缝看我,把我给吓一跳。

我总感觉她好像是做皮肉生意的,因为不同的男人来过她的房间。另外这个房子是个小伙转租的,跟我说把房租给他,他把自己和出租房子给他的人签署的合同给我,就完事了。我一听就不对了,这是妥妥的接盘啊。只住了一个礼拜,我立马打算搬走了,给了那个小伙200块(当时普遍月租金1000左右)。

老太太

虽然打算搬走,然而我真的一时之间还没找到房子,三叔在北京密云,太远了帮不上什么忙,我也不想打扰别人。

那天是个星期天,阳光很好,从超市买了一瓶酱豆腐和一包馒头,然后停在小区门口看告示。

“嘿,小伙砸,zhei个字儿你认得吗?” 一个老太太扭过头问我。

“哦,是闵,上海有个闵行区,就是这个闵”。

“还是年轻人有文化。”

老太太刚好想把自己家的两个房间租出去,这不是想吃冰下雹子?!我搬进了在北京租过的房子里最新的一个房子,老太太还是有戒心的,在客厅打了个玻璃门,隔开我和另一个租房的小伙。老太太还是要“面试”的,跟我简单聊了聊,“我不喜欢河北人”

“为什么?”

“因为我之前被一个河北人骗过”

“……那倒是也对,不过我在学校一直是那种好学生的”

后来时间久了,我知道老太太姓金,满族人,一个人住,可能是儿女在外地,反正我从没见过她的儿女,也不好意思瞎打听。

到后来听郭德纲相声,说到北京姓爱新觉罗的满人在解放后改姓金,我脑子里的封建意识又隐隐作祟。慢慢的金阿姨对我开始信任了,当时大家都爱团购,但是工行的支付真是不好操作,各种验证,金阿姨就会喊我来帮她操作,可见有多信任了,也会喊我跟她一起去吃这个餐厅那个饭馆,一来我太宅了,二来无功不受禄。金阿姨的房租不贵,还有电视,我遇到好人哪能再去多占。

那段时间里我被公司给裁掉了,带着4000块裁员补偿走了。我也换了工作方向,从硬件转到算法,这其实是我好运的开始。

再后来有一次我看到金阿姨在跟小区门口的绿中介交流,后来她搬到沙河去了,整个房子交给了一个二房东,隔断也都建起来了,每天回家屋子里的桌子上都是一层灰,都是客厅打隔断飘进来的。眼瞅着挺新的房子,搞得从99新到75新了。

那会儿小区里有一户人家的灯光很亮,我每次走过那里,都会往里瞧,“要是我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该多好”“要是这个房子是我的就好了”“呸,你连购房资格都没有”。

但是现实总比理想来的更快。二房东知道我和房东认识,所以没有涨价太狠,但很快啊,1200 1400,终于有一次涨价,大家都很气愤,我们六个人集体不租了(对,原来的三居室改成了5户7个人住)。大家在斗争中结下了阶级友谊,4个女生2个男生,我们一起重新去找房子。

大大的房子和小小的狗

如果有人说,喜欢把房子租给女生,因为女生爱干净,我肯定是不同意的。女生可以很干净,也可以很邋遢。

我们很快一起找到了一个新的房子,依然回龙观。大家都是上班族,平时很少会打扫,女生东西又多,很快房子里到处都是东西了。有室友表示想养一只小狗,我当时的想法是:咱们养自己的状态都很狼狈了,就别再养狗了。但是小狗还是如期来了,有一天一开门没看见,踩了一坨狗屎,哦,谢特。

然后另一个不同意养小狗的女生,就把这个事情告诉养狗的女生了,小狗也送走了。其实这小狗来了以后,我倒也没有那么大意见了。只是最好还是不要养了。我们的公共空间已经越来越差了。

那个小狗或许是那个女生的陪伴。

后来她和另外那个男生谈恋爱了,不知道他们现在是不是还在一起,因为后来房子到期了,我又要搬家了。

冰冻魔窟

我不光搬家了,也换了工作,工资翻了一倍,与之对应的,是我的房租降了一半。我真的是个狠人。那时公司在西北四环,我从回龙观搬到了沙河高教园。那是我探索到的世界边缘,北京尽绝于此,世界的尽头在沙河。

那是个小小的房子,电费很贵,楼道里没有灯或者是灯很暗,电梯门一关,就像一张黑黑的大嘴等着下次有人来呼唤它。

更要命的是,没有暖气,夜里六环路上的大车咣当咣当,旁边就是侯耀文去世的玫瑰园,这里的路上车很少,但要命,三环路上不会有重大事故;而这里的路上被车撞了当场就能去世。

没有暖气,是对北京冬天最大的不尊重,很快我就尝到了恶果,膝盖疼。后来我每次看到冬天大街上的光腿女孩,都在心里想:多看两眼吧,不算道德败坏。

在新公司的时段里,我结婚了。蜜月旅行到一半的时候,我们都更喜欢宅在住的地方,不爱出门,所以后面一半的行程直接放弃了。

新公司很好,国内大厂,每次晚上打车回住的地方,从西北四环到沙河,哦嚯,最多一次126个出租车司机同时抢我,无论刮风下雨,多么难打车的时候,我随时下单随时走。

每次报销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给公司造孽,所以后来我都会搭去回龙观的同事的车,然后在回龙观再打车去沙河。即使如此,我常常会想:公司把这些钱补贴给我,我在公司附近租个房子不好吗?又能多加班一小时,我也开心不是。

后来头条、快手肯定都是听取了我的这个意见,开始搞周边租房补贴了。

大公司的问题也很多,坑少人多,现在专家头衔越来越贬值,当不了管理岗又不愿意去死,这让领导们也很难办,所以都朝着专家奔了。

灰和迎春花

在沙河的日子让我知道,观里是多么高大上。很快我又搬回来了。但是从那一年开始,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北京的空气从来就不会再好了。这次的房子还是挺大的,20平米。主要是老婆怀孕了,在孕期比较稳定的中间几个月里她会来这里,所以特地找了个大一点的房子。

有一次我在上班,老婆微信发给我一张照片,她在小区里转悠,开了很多黄色的迎春花,我才发现回龙观里到处都是这种花,原来这种花叫迎春花,就是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妹妹,叫迎春的那个。

后来老婆回家待产去了。

这个房子最大的印象,就是好像一直在落灰。每天回到家,虽然门窗都是关着的,但桌面上总是一层灰,擦完明天还有。床单上也总是陌陌丢丢的,扫完明天还有。而在我家里床上总是干净的,直到现在我也没能解释这是为什么。那时也是北京空气质量经常爆表的时候,或许有关。

淡定

这个房子依然是只租了一年,我就离开了。搬到了同事租的一个房子里,一起合租。搬家的时候所幸东西不多,就用我的那辆自行车一趟趟的搬,白天上班加班晚上回家搬家,还好同事帮我一起搬了不少。被子用床单打包起来扛在肩上,锅碗瓢盆和书绑在自行车上,老远一看跟逃难的一样。

我赶快让同事帮我记录下黑夜里的这一刻,我都被自己的奋斗者精神感动了。有很多次,路上很冷,或者夜里很凉的时候,往往不会令人崩溃,反倒会激发“你过来啊”的奋斗情怀。

和同事一起住的那一年,收获有两个,一是我不用担心自己哪天猝死在这个城市,没人能发现;二是他由内而外的淡定气质。

在北京呆久了,每个人都有时刻表,30岁应该什么样,35岁应该什么样,收入应该怎么样,房子应该有几套,学区户口应该搞定。

大家都很累,这是一个现实的电影院效应富集场,很多人为了孩子能够免遭衡水中学、毛坦厂的电影院效应,而投身北京这个最讲究电影院效应的城市,开启建设内卷化人生的新征程。

而我从同事身上看到的,正可以中合这张时刻表给我的压力。无论什么时候讨论职业生涯,他的状态都会让我羡慕,宠辱不惊的状态。后来我多次模仿这种状态,给自己释放压力。

但很快,我又要开始找下一个房子了,因为同事的老婆孩子要过来,我本来就是临时合住,得赶快找新房子了。

1×1的卫生间

膝盖的教训也让我开窍了一点,我搬家到城里了。这么多年只要我的身体不提醒我,我就会一直坚持固有观念。

比如高中复读的时候,因为报考的学校爆了,985的成绩落到了普通一本,非常不甘心。夜里常常恼恨自己报志愿太失败,结果眼睛被检查出毛病,高考结束后的夏天,说好去旅游,结果变成了求医。

“本来说好拿眼睛看北京,没想到要来北京看眼睛。”在停车场,我跟父母开玩笑,那些天他们比我压力更大,我不相信自己会失明,我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比我多,比我远。

终于进城了,在五环外转悠了4年后,终于我搬到了人民大学附近。那是个大概80年代建的特别像违建的楼,最奇葩的是卫生间,大概是1米x1米的大小,脚底下是马桶,洗澡的时候真的是像在做体操。3家同住,即使如此,每家都在3000多。

卫生间的地上只要有水不赶快处理掉,就会开始往楼下渗水。这是有一次楼下一位比我大不了3岁的姑娘,气冲冲跑上楼来大发一顿脾气后我才知道的。从那以后我把我的一件厂服拿来作为“洗澡后处理地面积水专用服”。

说起来,开始从公司获得大量厂服的阶段,正是我体重提升蹭蹭上涨的阶段。所以间接促成了我最爱好干净的一个阶段,大量厂服拿来擦桌子、擦脚、擦地。

直到现在,我依然没能消化完攒下的厂服。

搬到单位附近的确大大提升了幸福感,不管是去哪里都不用预留一个小时以上了。加班也更方便了。那正是996逐渐“张掖”的几年,最晚的一次加班加到了凌晨4点。回去路上拍了个照片,算是见过凌晨4点的中关村了。

躺着就行

离开人大附近的那个房子,倒不是受不了卫生间太小,而是新公司提供周边租房补贴,我没有理由拒绝。我搬到了牡丹园附近,租了一个自如的房子,很小,只有8平米,月租3000。自从搬到五环里以后,我时常羡慕很多人。比如房东们,只要早来几年,靠收租就可以潇洒地活;比如刚毕业的新人,月薪16k,租一个6k的一居室。

前者,我总不能像他们那样潇洒;后者,我总不能像他们那样潇洒。

我要找的,只是个夜里躺着的地方而已,在北京,我只有工作、通勤和纳税三件事要做。

刚有了儿子的时候,我常埋怨自己当初拒绝了提供北京户口的工作,后来逐渐淡然,这何尝不是脱离苦海的一条路呢。

几个月前,老家的表妹硕士毕业,北京的一所高中提供了offer,虽然我极力劝说她接受这个机会,但她最终还是放弃而回到老家的一个高中。我心里暗暗觉得她傻,又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同时又觉得人生是有命运定论的,你是怎样的人就会有怎样的过程和结果,最后又觉得谁又能给人生一个盖棺定论呢?

下一个

很快,到21年下半年,我又要换房子了。因为我终于说服自己,愿意花6k租一个一居室了。这样老婆和儿子也可以周末过来。

另一个原因是,在32岁这一年,我又重新去参加考研了,在职的,问题应该不大,这让我的大学同学听到估计要笑我了,“当初学校保送你不去,现在自己考”,哈哈。这样一来,周末上课的我就没法回家了,只能委屈儿子和老婆来回跑。看到新冠确诊的34岁考研人,我一点不觉得他“惨”,大概永世居住在4环里的、中关村一小-人大附中的人会觉得“这还叫人过的日子?”

我惨吗?

我不觉得,我只能做到无论在哪里,都要“脱颖而出”,做不到打败没见过的人。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刚刚从农村转学过来,这是一所刚成立的小学,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罚讲台上抽耳光,但从第二年到我毕业的时候,年级第一就再也没有换过人。

初中的时候,我的初中以盛产“街溜子”闻名,从课桌里搜出一米长大刀,是我亲眼所见。但毕业的时候,我还是被提前锁定录取到市里重点高中重点班。

大学时候,因为成绩优秀被保研,后来又自己退学去做奋斗者,从来不是一个贪图安逸的人,甚至总觉得安逸是原罪;毕业后从被辞退,到适应北京,适应生活,一直都是相信奋斗价值的奋斗逼。

我和北京

老婆说她不喜欢北京。

我最爱北京的时候,是2008年我还没有来北京的时候,奥运会那一年。

后来的事情,都是过日子,说爱就太矫情了。有很多反应北漂的短视频、影视剧,都很喜欢这么一个桥段:站在桥头,“北京,我——爱——你”,“可是你TM爱我吗?

不用看一看,光是回忆一下这种桥段,我就能掉一地鸡皮疙瘩,忒TM恶心了,充满了矫情和自以为是。

北漂和北京的关系更多是人身依附关系,是经济利益捆绑关系,两边巨大的收入差距,只要不傻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我也从来不指望北京会给我什么,我不要户口,更无意去抢夺所谓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更是打心眼不想有抢的需要,仅仅是合作关系,我不想说爱不爱,也不想北京非要给所有人画一个三六九等的标准线。

我们如果合作愉快,就会一直合作,就这么简单;我们彼此做彼此的干电池就好了。

可以看到的未来里,我将依然是北漂,或许会是上漂、杭漂、深漂,但总归是漂。

我一辈子是学生,一辈子是奋斗者。

来源:水木社区 微信号:shuimushequ

在吃这件事上,中国人秉承一条准则:“绝对不放过任何一块能吃的地方。

作者 / 许七流
桃园三结义不是刘备的幸运,而是关张二人的幸运。

你很难想象一个 45 岁,还没被磨灭雄心壮志之人。曹操的老骥伏枥是他北征乌桓,一战告捷后的意气奋发。

而刘备在四十多岁时,还一无所有。

这才叫真正的雄心壮志。

不论是求田问舍,还是髀肉复生。

我们能从这些典故里,看到一个不断失败却不曾磨灭初心的人。

当然,拥有初心还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是刘备的领导才能。三国志里说刘备虽然权谋不如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

曹操青梅煮酒的那一句,使君与操耳,并不是商业互吹,而是曹操超人的眼光与见识。

关,张二人 万人敌这个称呼,最初是来自曹魏集团。

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
徵士傅幹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
可以从这里看出来,让曹魏智囊团所真正惧怕的并不是关张二人,真正的核心直指刘备。

其谋,未可测也。

刘备的江山也并不是哭出来的,在乱世之中依旧能做到以德服人,能携民渡江获得人心,能选贤任能令部下以死相从。

这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领导所具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让曹操的谋士有所忌惮。

宝剑锋利,但重要的是握剑的人。

而刘备,就是被曹魏担心的执剑人。

所以,我说这是关张二人的幸运。而他们能成万人敌,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平台。

他们很幸运的,在刘备创业初期就踏上了这个平台。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手下八虎骑,有天人之称的曹仁、 精忠救主的曹洪 、虎豹骑统领者曹纯、独眼将军夏侯惇、虎步关右夏侯渊、抗蜀名将曹真、千里驹曹休、入为腹心出当爪牙的夏侯尚。

这八人皆是曹操宗亲将领,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为什么曹操这么幸运,亲戚都是虎将。

而且曹魏政权的一半人才都是出于亳州这个小地方

再说朱元璋。

手下有右相国李善长,足智多谋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有大将军徐达,攻大都灭元朝;有常遇春,大败陈友谅;有统军元帅汤和,明初大案里的胡惟庸,淮西二十四名将。

明朝建国的所有人才,几乎都来源于凤阳这个小地方。他们要么是朱老八儿时候的玩伴,要么就是老乡。

原因只有一点,因为曹操是亳州人,朱元璋是凤阳人。

这些人要么是因为亲戚,要么是因为同乡踏上了这个平台,而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也奉献出了自己的才能。

这些人能名垂千古,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开始就有了这个平台。

被斩于马下的颜良文丑不可不谓是勇冠三军,只是成王败寇。

田丰,沮授的才能谋略,也堪称一流。

只是未遇明主,所有的雄心壮志只付于官渡的苍凉一梦。

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
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
而鹿死谁手,真正能逐鹿中原的那个人,

即是不确定的,也是历史能唯一确定的。

他们的热血和梦想都失败了,所以,他们都不是你要的万人敌。

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滚滚长江里,令人惋惜。

关张二人若是没遇见刘备,想来一个不过是浪迹江湖的杀人犯,一个不过是衣食无忧的猪肉荣。

刘备的出现是一个机遇,刘备的野心让他们看见一个前进的方向。

而那个方向可以让他们,名垂千古。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即便是文圣的孔老二也说学而知之。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关羽和张飞。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万人敌,只是后来锻炼成了万人敌。

培养与磨练

关羽张飞,不可能从黄巾起义开始,就战无不胜。

事实上从黄巾起义一直到赤壁之前,刘备就一直在失败。大大小小的战役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是纸上谈兵学不来的。

在这里补充一个观点,那就是刘备的器重。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
三人同榻而眠的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同榻而眠是一个很拉拢人的技能,曹操和郭嘉同榻而眠,孙权和鲁肃同榻而眠。

而这个一点也能说明,刘备对两兄弟很是器重。只有器重,才能在刘备集团里,分配到重要职位。

同样的,刘备也睡过诸葛亮。三顾茅庐,犹如鱼得水。

亮剑里面有一个场景,在冈村宁次对晋中进行了残酷大扫荡,独立团撤退李云龙打老张那一集。

当时有一幕我记忆很深,有一个老兵是个神枪手,打鬼子的时候快没子弹了,让身边的新兵去问和尚要。

老兵说团长偏心,给和尚的子弹多。

还有一幕是练枪法的时候,李云龙给段鹏四百发子弹,只给了和尚二百发。和尚说,团长对你小子真是挺照顾的。

只有器重,才能分配资源,而资源的差距也就决定了两个人的地位。

所以只有刘备的器重,他们两个才能成为万人敌。能从马弓手,到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帅之才。

这些都是成为一个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最重要的条件还是个人才能。

乱世之中,要的就是勇冠三军,能打胜仗。

二人的才能都被刘备发掘,关羽有将帅之才,熟读兵书,严格待军,忠义无双,虎将。

张飞粗中有细,有勇有谋。武力中是上将之能,带兵打仗智谋颇多,虎臣。

虽然早期的刘备,经常失败,但赤脚从来就不怕穿鞋的,那时候没人知道刘备是谁,他输的起。

本来就一无所有,故,百无禁忌。

那些大大小小的失败没人在意,人们只会看见成功后的荣耀。孙中山失败了一辈子,辛亥革命的第一功还是记在了他的头上。

关张二人,成就不必细说。

斩纪灵、斗马超、战许褚、破张郃。据水断桥,单军匹马大喝退曹军。荡西川,灭刘璋。智取江州,义释严颜,汗中之战破张颌,稳定益州。

赤壁之战攻打曹仁,南郡关羽绝北道,阻曹军。拨兵马战长沙,得老将黄忠。在曹孙的虎视眈眈之下,坐镇荆州五郡,震守刘家的半壁江山。

围襄阳,夺樊城。终于在水淹七军活擒于禁之后,威震华夏。

这些都是他们的,万人敌。

陈寿:“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但并不是,所有有能力的人,都能取得很大的成就,有时候这也要看时机与运气。

得遇明主,得遇其时。

这个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很多。有与卧龙齐名的凤雏,可惜在落凤坡惨死。有举世无双的吕布,在白门楼被斩,有文武双全的姜维,可惜独木难支。有王佐之才的徐庶元直,只是进了曹营一言不发,有三策退曹军的陈宫,只是未择良木。有河北四庭柱,成王败寇。

而张飞和关羽,刚好生在那个金戈铁马的黄金时期。

那个时候,群雄逐鹿中原。

世界上这么多英雄豪杰,大家摩拳擦掌,都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独揽朝政的董卓,十八路诸侯盟主袁绍,横槊赋诗魏公曹操,火烧赤壁的周瑜,英年早逝的郭嘉,辕门射戟的吕布,白衣渡江的吕蒙,绝世猛将典韦,虎痴许褚,凤雏庞统。

这些人都曾在那个时代里,以梦为马,意气风发。只是后来,这些人都变成了冢中枯骨。

每个人都是大时代的悲剧人物,但他们在乱世中做出的努力,改变了时代的进程。

随着他们的离开,三国的洪流渐渐褪去。那个马革裹尸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只剩下后三国的荒凉。这个世界不再是他们的世界,这个天下也不再是他们的天下。

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写的真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是啊,是非成败转头成空,英雄已逝,一捧黄土掩白骨。

而那个春天在桃园里开始的梦,只能是——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