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地产购买的一些自省和教训

@汪有:这是一篇值得你们看的长文,分享一些我关于房地产购买的一些自省和教训。
我受到的惩罚是少赚一两百万。

反省之下只有四个字:知行合一。

之前有个大佬教育我:最高效的知识变现,就是市场。股市、楼市都行。
你对某种资产有一个认识,你就去市场验证,根据判断买卖,市场会给你变现。
认知对了,立刻挣钱,不对,立赔。

我在工作里也经常和同事说:
我们是房地产咨询公司,工作就是给客户提供各种建议(也就是卖PPT)。
你把PPT卖给了客户,针对一个片区一块地给出了房地产的专业判断之后——
你会根据你自己的PPT进行房地产操作嘛?

如果你自己都不操作,
要么就是你写那玩意你自己都不信,那就是骗客户;
要么就是你虽然相信自己,却不能知行合一,那你的思考,只能帮你挣个PPT钱,而不能帮自己在资产配置上挣钱。
这是很可惜的。

“知行合一”,极难。
我自己也突破不了心障。

我作为从业者,有非常多高级的思考。
比如,“控规选房法”,买房选在未来规划大量写字楼地块,为你的房子提供未来买家和租户;
比如,“居住价值和资产价值分离”,你想住的地方,未必一定要买,买应该买在能升值的地方,住可以租在方便的地方。
说的可好了,发知乎都拿上万赞了。

但我自己实际操作中,没做到知行合一。
2017年底我换房,根据我的预算,两套可选。
一套在公司附近,非常CBD,户型小。
另一套也不远,在新CBD,未来规划大批写字楼,非常符合“控规选房法”,而且面积也大,舒服。
结果我选择了第一套。

当时有非常多的理由选第一套,离公司近、方便、步行上下班、装修好、配套好。甚至还有一个不太好意思说的理由:虚荣心。
我29岁能买广州CBD的房子,多么有面子啊,我可太开心了。
这都是心障,偏偏就不符合我的两条购房原则。

我也付出了代价,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自己住这套跌了,另一套涨了一百万。
2021年广州普涨,我自己住的涨了一些,但还是距离另一套有一些差距。
2018-2020这三年,是几大一线城市的下行期,叠加上疫情,房价普降中,第二套还涨了。证明了我判断的正确。

我想住在公司旁边,这两套房租金是接近的,我直接换着租不就完了?
这就是前面大佬说的,认知不到立赔。
认知到了不能知行合一,也还是立赔。

所以去年疫情,秉持知行合一亡羊补牢的想法,我跑去另一套附近买了套。
但已经慢了一步了。
一步之差一百万。

网上天天吵房价的人,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是在享受口舌之快,吵架只是给自己解闷。
但,人的语言会强化自己的认知。
解闷之后,还是应该思考:我认为房价涨/跌,是我的真正判断么?还仅仅是我的某种期待?或者只是发泄我某种情绪?还仅仅是屁股决定脑袋?
不要自己骗自己。

当然,很多人不具备专业知识,根本不知,也就无法知行合一。
这时候需要观察懂行的人。然后跟他们知行合一。
要尊重专业。
比如去年疫情期间我买了,今年广州涨了,有群友跟我闲聊“我也买了就好了”。
那怎么说,我之前经常拿键盘在群里劝人买,不信正常。
但我都买了,如果你发现我敢用人民币去验证自己的判断,那是不是说抄我的做法,也挺好。

我这里光说别人,实际我自己也没做到。

我也认识一些大佬,身家都多少亿美元那种,他们很忙,但偶尔只言片语,我也没抓住。
两年前,大佬在群里偶尔吐露,自己买了不少特斯拉。
然后群里热热闹闹就说别的了。
群里没人跟着买。
大佬都自己拿美元去市场验证了,我们都干啥呢?

以及,人要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我见过不少人去请教业内人士:这个能买么?那买了会跌么?跌了怎么办?
没人能回答你。你这样真的很烦。

专家愿意模糊提醒你一下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他不知道你的风险偏好,财务配置,他在做决策的时候,也有猜的成分,没有人能百分百确定。
然后你回了家,心想:原来他也不确定啊。
然后刷起了微博。

三年前比特币泡沫,我跟风买了一些数字货币。
牛市里人都容易很自信嘛,就瞎买就能挣钱。
饶是如此,我也因为新手的愚蠢操作,少赚了特别多。
但毕竟牛市,很快我就本金翻倍了。
有个资深行家就跟我说:现在涨得不错,你要不要拿出来一点?避免风险。
我信心爆棚:我现在都翻倍了,还能跌到一半么?我觉得我能承受损失。
他就笑笑也没继续劝我。

然后你们都知道了,之后漫长的时间里,我几乎都赔70%以上。软件都卸载了。
这是到了今年了,大涨多少倍了,我才回了本赚了一点点,算一下年化收益也就百分之十几。
连续翻倍的市场下,我年化十几,这是什么垃圾操作?

去年八月,我朋友咨询我上海楼市。
过命的交情,我就踏踏实实查了很多资料。
最后我判断要涨,而且很紧迫。
我说的原话是:我建议你立刻停止手头没用的工作,把看房当成头等大事,因为非常紧急,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
我这话已经比那个劝我比特币逃顶的行家狠多了,但朋友后来也没买。

朋友担心投资太重了,倒是有兴趣跟我合买,我一是手上钱不多,再有也担心朋友之间买房,日后怎么变现、什么时候卖掉有分歧,伤感情,就没继续推进。
跟上海的其他朋友说起这事儿,别人评价:“你这是一个价值一百万的建议啊。”

我就专门回去跟那个行家感谢,说,你当时没继续劝我,情理之中。
现在想想你话都说到那个份上了,我还没听懂,是我自己的问题。我总不能让你按我头套现吧。
他说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值得我设为手机屏保:

“静摩擦力是很大的。”

我又反思出来一个教训:我还是没有真的知行合一。
我那个上海买房的建议,真的值一百万嘛?
如果我真的那么相信上海房价要涨,我为什么不能和朋友合股购买,用我的人民币为我的知识变现?

我给自己找的理由,都非常愚蠢:
手上钱不多?可人家愿意跟我凑啊,这不是更好嘛?或者我自己硬凑也还是能挤出来一些。
怕朋友伤感情?那简单了,签个专业合同,合同办事。人家愿意出大头合股,还提供购房名额,显然人家控股,他们说了算。
虽然我没有决定权,但朋友相信我的专业,我可以引导说服嘛。
这些理由,难道不是我的静摩擦力?

如果我真的认真推动,把这些隐忧明晰一下,就能办成。
当然这很难,可是赚钱从来都不简单。
如果真做成了,现在已经赚不少了,肥账好分。
我和朋友克服困难一起赚到了钱,感情也会变好。
可见我的建议不但不值一百万,而且还非常廉价,我自己都不愿意出来背书。

前阵子我还在微博说:很多人天天忙着996,加你那个破班,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在战略上的懒惰。
这些决策我随便做对一个,都能少加很多班了。

你们不要学我,请跟我一起克服心障,跟我一起念:
知行合一。

但我相信大部分人看了也白看,毕竟静摩擦力是很大的。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