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出海三兄弟成团,TikTok 与 SHEIN、Temu 终有一战

作 者:Hernanderz

来 源:价值研究所

TikTok Shop 出师未捷,TikTok 又打起了自营电商的主意,代号 “Project S” 的新项目已蓄势待发。和 SHEIN、Temu 这两个炙手可热的跨境电商新秀比,TikTok 不缺流量,但供应链、物流都处于劣势。大战一触即发,谁都不敢说自己有百分百胜算。

在抖音发力货架电商,补充商品、商家资源的同时,TikTok 也在海外市场酝酿了一场变革。

据 SEMAFOR 报道,TikTok 最早将于 7 月推出自营电商业务,预计率先在美国上线。推出自营电商业务后,TikTok 将和老大哥亚马逊,以及 SHEIN、Temu 等中国电商新贵展开直接对话。

创造了增长神话的 TikTok,用户体量已经相当庞大,需要思考变现问题。在广告之外,电商是 TikTok 最重视的业务。此番从第三方电商服务转向自营,意味着 TikTok 会投入更多资源搭建供应链、完善售后及物流团队,是全面加码电商业务的信号。

TikTok 在海外走红之初,外媒就热衷于将其拿来和亚马逊做对比,但更多只是停留在下载量、MAU 等用户指标的层面。当 TikTok 电商全面发力,杀入亚马逊的心脏地带,双方的对抗必然会比过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再加上同样来势汹汹的 Temu 和 SHEIN,中国出海三巨头能否颠覆电商行业的格局?

(图片来自 UNsplash)

从第三方到自营

TikTok 电商变阵提速

TikTok 电商有意从第三方平台转向自营的传闻,已经发酵了一段时间。

今年 5 月,包括彭博社、金融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爆料 TikTok 将上线一个代号为 “Project S” 类自营项目,美国、英国都有机会成为首发地。不久之后,有英国的 TikTok 用户发现平台上线了一个名为 Trendy Beat 的购物栏目,是独立于 TikTok Shop 存在的新项目。

从网上流传的测试截图来看,“Project S” 形式类似于抖音商城,更接近传统货架电商的形式。除了英国和沙特外,该项目还没有在其他地区大范围上线,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不过从 TikTok 近期的一系列举动来看,推广 “Project S” 只是时间问题。

比如在 TikTok 内部,一系列人事变动和组织架构调整也在悄然推进中。据悉,“Project S” 项目由 TikTok 东南亚跨境电商业务负责人訾婧鑫负责,直接和 TikTok 电商一号位康泽宇(Bob)汇报。而近段时间,康泽宇和 TikTok CEO 周受资交流的频次也在增加。

此外,据金融时报爆料,TikTok 为了确保 “Project S” 项目顺利推进,从内部调集了大量人才,成立专门的项目组。比如原东南亚跨境部门和本地部门就进行了合并,不少资深员工被抽调到 “Project S”。5 月底,更有消息称 TikTok 从 SEHIN 挖走了不少员工,主要涉及供应链管理等岗位。

商家这一侧,也有人捕捉到了变化的信号。比如 TikTok 迟迟没有在美国全面上线 TikTok Shop,此前的报道显示该业务最早应该在今年 6 月正式向所有商家开放。此外,从今年 4 月开始,TikTok 加强了对进驻商家的资质审核,没有盲目追求商家规模。

从上述种种迹象来看,TikTok 发力自营业务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做好充分准备。至于促成本次转变的直接原因,无疑是 TikTok Shop 的表现不及预期。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TikTok Shop 的扩张速度就慢了下来,美国、东南亚等核心市场至今仍未全面上线。据金融时报报道,作为 TikTok Shop 头号阵地的英国,普通主播月均 GMV 远不及 40 万英镑的预订目标,整个英国站的单日 GMV 还不及抖音一个头部直播间,水土不服现象尤为严重。

以 TikTok 的作风,绝不会一条路走到黑。不过从第三方平台模式转向自营模式后,TikTok 引以为豪的流量优势未必能发挥最大作用。

众所周知,直播电商是以流量驱动的生意,平台给主播分发流量、商家提供商品,共同促成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做的工作其实并不多,没有深入供应链、售后物流等环节。而转向自营之后,平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商品生产采购、配送售后,需要强大的供应链和物流团队参与。

去年一季度曾有消息称康泽宇亲自带队赴华南、江浙地区考察产业带和代工厂,试图补强 TikTok 电商的供应链短板,但 TikTok 目前还没有建立类似于抖音 “精选联盟” 这样的商家选货体系。此外,TikTok 和极兔的合作传闻也不了了之,物流实力并未得到质的改变。

尤其是在 SHEIN、Temu 的衬托下,待自营电商全面上线后,TikTok 的不足恐怕会被无限放大。

SHEIN、Temu 严阵以待

供应链、物流都是杀手锏

SHEIN 的走红,表面上是靠高性价比的商品、庞大的 SKU、远超 H&M 和 ZARA 等快时尚品牌的上新速度。但在背地里提供支撑的,是标志性的柔性供应链体系。

所谓柔性供应链,即以 “小单快返 “” 为特点,对产品进行小批量生产,务求提高出货周期、降低库存。这种生产模式下,平台、供应商能最大限度避免产品积压,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快速生产新品,比传统的服装供应链更加灵活。

一直以来,SHEIN 都和广州番禺服装产业牢牢绑定,后者是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服装生产基地,聚集了一大批中小加工厂。数据显示,SHEIN 目前在该地区共有 300 多家核心供应商和 1000 多家普通供应商。原材料采购、加工再到运输各个环节一环扣一环,核心供应商高度集聚,都让 SHEIN 的管理变得更加便利。

至于在外界眼中靠 “模仿” SHEIN 出道的 Temu,也学到了前者供应链体系精髓。

和 SHEIN 一样,Temu 也热衷于通过数字化手段武装供应商,早早上线了卖家中心 APP,帮助商家制定备货、定价策略,并辅助店铺运营和履约售后。更重要的是,Temu 的商品也走低价路线,也采用类似于 SHEIN 的柔性供应链体系,鼓励供应商小额生产、快速上新。

不过 Temu 和 SHEIN 的经营模式还是有一些出入。前者在自营和托管之间摇摆,后者自营商品占比更高,对仓储物流的要求更高、投入更大,实力也更强。

SHEIN 的物流中心早已遍布全球,特别是北美和欧洲两个主阵地。SHEIN 的计划是到 2023 年底,在波兰、意大利、阿联酋建设面积超过 1000 平方米的配送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SHEIN 日前还被爆秘密向 SEC 递交 IPO 登记文件,可能在今年年底前上市,估值超过 600 亿美元。上市融资后,SHEIN 将拥有更充足的弹药支撑业务扩张。不过 SHEIN 的发言人否认了上述传闻,SHEIN 是否会如期上市,仍是未知之数。

Temu 在物流配送方面比 SHEIN 弱了不少,不过也不是毫无亮点。今年年初,有消息称 Temu 已经在美国启动海外仓计划,初步计划在美国东西部分别建一个新仓库。在赵佳臻上位后,拼多多另一位联席 CEO 陈磊将重心转移到国际业务,也被视为集团加大对 Temu 的投入的信号。

总的来说,SHEIN 的供应链、物流实力胜过 Temu 一筹,而且两者都和 TikTok 拉开很大差距。甚至 TikTok 引以为傲的流量优势,都被 SHEIN、Temu 不断缩小。

根据彭博社统计的数据,截止今年 4 月,SHEIN 的 DAU 约为 2200 万,远超其他快时尚品牌。Temu 则延续了拼多多的做法,疯狂烧钱营销,包括赞助了有 “美国春晚” 之称的超级碗。来自数据网站 SimilarWeb 的统计显示,截止今年一季度末 Temu 在美国的总下载量超过 3300 万,注册用户、月活用户分别达到 5000 万和 2000 万。

不过 TikTok 的用户体量仍高出另外两个竞争对手一大截,而且 APP 引流能力具有天然优势。Temu、SHEIN 作为电商平台,本身不具备生产流量的能力,用户多是带有目的性而来的。TikTok 则是靠短视频发家,是名副其实的时间杀手。报道显示,Temu 今年的营销预算将高达 70 亿元,要背负更高的成本压力。

TikTok 的 “Project S” 仍未全面上线,很难判断其能否对 Temu、SHEIN 构成威胁。唯一能确定的是,TikTok 需要补的功课很多,流量这道护身符不能保护 TikTok 一辈子。

颠覆电商行业格局?

中国出海电商三兄弟任重道远

没有人对现状完全满意。坐拥供应链、仓储物流优势的 SHEIN 和 Temu,近期走向了一条和 TikTok 截然相反的道路 —— 加码第三方托管服务,探索平台化转型。

4 月至今,SHEIN 先后在巴西、墨西哥等地推出第三方平台模式。据悉,该模式从今年 1 月份开始内测,预计三季度相继在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地区上线。首批入驻的商家里,不乏斯凯奇(美国休闲运动品牌)、Lansinoh(英国母乳用品品牌)等定价较高的知名品牌,和 SHEIN 一贯的低价路线形成鲜明对照。

目前,SHEIN 还在继续招商,扩充第三方商品品类,包括家电、厨卫用品等和其快时尚定位完全不符的商品。除此之外,SHEIN 的第三方卖家市场服务协议也在不断完善中,平台还承诺会提供一站式交付履约服务、社交媒体曝光资源。从招商政策中也能看出,SHEIN 正朝着综合电商平台目标转型。

Temu 运营方式更倾向于传统的 “全托管” 模式,即平台提供核价、运营、物流、售后等所有环节,商家只负责供货。相比起 SHEIN 花心思和商家建立关系,Temu 的商家管理更加粗放,不过过多干预商家备货、上新。在现阶段,冲量是 Temu 的主要目标。

想深一层,TikTok 不搞直播搞货架电商、从第三方转向自营,和靠自营发家的 SHEIN、靠模仿 SHEIN 上位的 Temu 发力第三方业务,根本原因都是原来的模式面临增长压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SHEIN、Temu 和 TikTok 电商最火的时候都曾被拿来和电商巨无霸亚马逊做对比。虽说这几个平台的下载量、用户增速一度超过亚马逊,但它们从未真正对这位老大哥构成威胁。特别是 TikTok 一直想移植到海外的直播电商模式,完全不是传统电商的对手。

以最早上线 TikTok Shop 的英国市场为例。根据英媒 Pattern 的报道,25.3% 的消费者过去一年在亚马逊平台的消费超过 2021 年,全年共有近 93% 的英国网购用户曾在亚马逊下单消费。

在谈及选择亚马逊的原因时,除了价格外,产品质量、配送效率占比也很高。换句话说,TikTok Shop 上线之后,亚马逊的市场份额非但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甚至放大了后者的优势。

这一调查结果,也体现了中外网购用户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和 TikTok Shop 同出一脉的抖音直播电商以低价比著称,瞄准的是一群注重性价比的客户,他们可以为了低价降低物流、售后等方面的要求;但挑剔的英国消费者,选择 “既要又要”。

SHEIN、Temu 奉行的低价政策在美国倒是大获成功,但这种模式的生命力同样会遭遇时间的考验。尽管低价、高效物流、稳定品质是全球消费者的共同追求,但不同的文化背景、消费观念还是赋予了各国消费者不同的消费习惯和追求,传统电商始终比直播电商更具普适性。

说到底,电商不是单纯的流量游戏,是对平台商品、供应链、履约、售后等各个环节综合实力的考验。想追上甚至超越亚马逊,中国这几个电商新贵还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金钱。

写在最后

最近几年,中国电商市场增长放缓、日渐饱和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最近几届电商大促活动,各大平台也都不再公布 GMV,试图淡化市场增速下滑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出海自然成为大厂、独角兽的缓解焦虑的最好方式。

别忘了,在 TikTok、SHEIN、Temu 这三个新秀之外,出海多年的阿里也还在摸索,还在扩张。阿里速卖通在 7 月 1 日宣布加大巴西海外仓建设力度,预计在短期内上线 5 日达服务。上个季度,阿里还想 Lazada 追加了超 3.5 亿美元投资。

在未来一段时间,沉迷出海的中国电商平台和亚马逊等老牌巨头之间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

[人物]裁员潮下的中年失业危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

这意味着每20个人当中,就有1个没有工作。
随着全球经济下行,

互联网大厂和外企裁撤了一批中层管理者,

一些原本高薪的中年人失去工作,

他们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

感受到的失业冲击更加猛烈,

开始出现“在星巴克假装上班的中年人”,

和“中产作死三件套”的避坑指南。

一条采访了4位40岁左右的失业者,

从外企高管到互联网白领,

有人积极找人内推、面试,

有人转行做博主,

也有人在求稳,备考社工,

不能停下的中年人,

在尽全力寻找自救的方法。自述:Ryan、陈怡静、五月、田田飞
编辑:刘亚萌

Ryan,42岁,失业1.5个月,IT技术销售

我原来是在上海某外企工作,做技术销售,属于海外的直属部门。年初的时候,公司在全球陆续裁了两波人,第二波影响到了我们中国团队。

Ryan拍下自己原来上班的大楼

我没想到会被裁员,因为总部在国内的员工不多,业务非常忙碌。我接到通知是在4月26号,当时正好在客户公司楼下,准备上去开会,当时脑子一片空白。

我太太是全职在家的,我失业就意味着全家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当天晚上孩子们睡着之后,我就跟她说了,但一直瞒着孩子。

最大的支出是房贷,每个月如果没有社保和公积金的话,需要还2万元左右。然后小孩的教育要支出,大宝上四年级,二宝上一年级,压力很大。

失业后Ryan来到星巴克
早上9点,还没有传说中那么多人

最近流行的“中产作死三件套”,什么“房贷近千万、太太全职在家、二娃上国际”,我觉得是大家看热闹的心态。我是不太认同这种说法的。敢配置这样条件的人,资产已经到那个级别,就算不上班,生活肯定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像我们这种下面更普通的一群人,遭到的才是大冲击。我是湖北人,20年前来上海,打拼到现在买了房,背上房贷。太太全职在家,是因为我们社会的相关幼托设施确实不太健全,2个孩子需要有人手来带。我觉得“作死”的这个说法对“全职太太”很不尊重,好像把家庭陷入困境的原因扣在她们头上,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在成为母亲之前,我太太的工作能力也很优秀,这么多年一直在尝试重返职场,但就是有很多隐形的阻碍和歧视在那里。

左:端午节,Ryan带孩子们去杭州旅游
右:Ryan为孩子们读的英语绘本

我是6月中旬才跟孩子们坦白,之前一直骗他们说在休年假。瞒着的原因,主要是不想毁坏我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儿子很自豪我在一家知名的公司工作,很好的CBD,而且我告诉他们我刚进公司就被重用,以此激励他好好学习。突然失业了,我担心儿子会觉得我之前是在撒谎。但我后来觉得,不能欺骗他们,这在做一个不好的表率,所以就坦白了。妹妹年纪还小,还有点懵,哥哥首先就会担心他的私立学校还能不能上、端午和暑假旅游还能不能去?我保证不会取消,儿子如释重负,然后说:“那我们以后不要出去吃饭了,就在家里吃吧,我们把钱省一点。”我有领上海的失业金,每月2000多,大概能领20个月,“开源”有限,肯定要“节流”。孩子有很多补习班,架子鼓、羽毛球、画画、英语、钢琴、舞蹈、练字等等,有些是网课,算下来每周课时费要2000元,我们就砍掉了一些。
非必要的消费品不买了,今年618我们买的就比过往少了很多。出去吃饭,就不会点特别奢侈的菜品,小朋友的玩具,现在就只买一两个。

Ryan尝试做副业,考察西塘的乡村振兴项目

我们公司蛮人性化的,有1-2个月缓冲期,早走晚走,拿到的赔偿总额都是一样的,也没什么活儿派给你干,就看你要不要保留一个在职的状态,方便你找下家时好谈一些。
现在市面上招人的公司比较少,薪资方面肯定会降低一些要求,我后来拿到了一个面试机会,最后没有成功。我觉得悲观是暂时的,还是要多学习,我也尝试在拓展一些副业。

亲近自然,是Ryan缓解焦虑的一个方法

没有面试的时候我会非常焦虑,如果影响到家人就不太好。这个时候我会去跑步,锻炼身体,让自己独处,平静一下。或者找一起离职的同事,聊聊天,甚至我还会安慰在职的同事,因为他们也很焦虑,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轮到自己。我觉得我们需要修正一套价值标准,就是不能说,我不工作就没有价值。有一位财经专家叫叶檀,她说自己以前的成就感都来源于工作,后来得了癌症,就开始反思这件事。交友、运动、爱好、家庭……都可以让你产生价值感,刚好有时间了,就可以去做。我昨天就跟朋友约了打羽毛球,以前一直想学吉他,没时间,我现在就准备去学,桨板也是,等小孩放暑假了,我们就一块去学。
孩子现在基本上都是我开车接送,有更多的时间去辅导他们写作业。我们家老二以前英语不太好,我辅导后,今年考试获得了第3名,拿了一个进步奖,还挺开心的。

陈怡静,40岁,失业近1个月,产品总监

领英是在今年5月9号宣布裁员,中国区裁了100多人。我是4月初就知道了,当时是清明节,我在台州的山里度假,收到了老板的消息。

比较难接受的是这个时间点。一年多前我们业务重新调整,把社交内容都砍掉,春节过后各项数据都是往上走的,同事们都卯着劲儿大干一场,没想到突然通知裁员。

领英办公室环境,配备了咖啡馆

2020年,陈怡静和同事们在领英年会

我负责的是产品和运营部,大概30人。有1个月的缓冲期,这是很短的,尤其在北京,有些人社保不能断。所以那个月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团队里的成员们去找工作,我甚至约了很多猎头到公司,只有少数人在这期间拿到了Offer。我的财务状况算是压力比较大。因为我是一个没有很多储蓄的人,2021年我在北京市中心买了二套房,房贷额度挺高的,加上第一套房贷,基本上每个月80%税后收入都进了房子里,给自己留的生活费都不太多。
公司给的赔偿加上卖出全部公司股票,尽量把房贷降下来。然后开源节流,把做饭阿姨辞了,用不着的东西二手卖掉了,如果还有一些自由职业的收入,那支持1-2年的生活应该可以。

陈怡静此前作为公司代表,参加活动

我觉得AI技术发展这么快,未来两年会颠覆很多产品逻辑的,那就先观察一下外界的环境,所以并没有着急找下一份工作。但我还是参加了一次面试。因为那位猎头很积极地劝说,我就想着去看看吧,在面试之前,猎头追加了一个问题,“对方还想了解一下你的婚育情况”。我知道职场女性被问这个,是蛮普遍的,其实我没结婚没孩子,很好回答,但是我非常反感。因为这家公司也是做人才这个行业的,理应有更健康一些的价值观,所以我拒绝回答。
不过也进入了面试环节,这个过程我的感受更差。感觉对方不太熟悉业务但又需要保持权威,所以最后还翻简历点评了下我大学的专业。

回到中国传媒大学做讲座

我学的是艺术类专业,和这么多年的工作相关性不大。但我已经工作十多年了,工作履历才应该是最主要的评估项目。而且对方开出的岗位是一个高管,是直接向CEO汇报的,然后你又用一套过时的框架发问。这就让我觉得,有些面试官不是真的试图了解候选人优不优秀,匹不匹配,而只是在用一些策略,捍卫自己“面试别人的资格”。我想起来,之前有个同事找工作,希望前同事内推,把简历发过去,对方给了好多评论“你的简历写得真差”、“就像以前你在工作的时候写得XXX一样”、“你果然还是这样啊”……我的同事就很难受,想了一晚上,就把这个人删除了,“他其实可能从来就没有想要帮我,仅仅只是释放了他的恶意而已。”我很为这位同事开心,因为他很敏锐地意识到对方的问题,然后减少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大多数人可能那一刻就是一根刺插心里了,尤其现在找工作很难,一次两次,就会丧失信心,陷入自我怀疑。
我把这种称作“无效的负反馈”,它不能帮助你改善自己,所以你需要练习,识别出来,然后过滤掉,从而保护好你的“自信”。

此前在旅游途中

我当然是有理想主义的部分,相信我会看到下一个我愿意全力以赴的机会,它不单单指报酬方面,而是运用我的能力,可以让社会变得好一点点。在那之前,也许我会因为经济上的压力,把郊区房子卖掉吧。
我目前在家一个多月,密集见了很多人,了解各个行业,也有一些挺有意思的项目邀约,未来我可能会以个人的身份去给一些企业做咨询,或者看看海外的信息。

五月,36岁,失业13个月,互联网品牌文案

我一直是做互联网文案和营销,之前在滴滴、快手几个大厂都待过,最后是在一家头部游戏公司旗下做启蒙素质教育条线。

我是去年5月底,疫情封控在家的时候失业的,公司空中通知裁员,走正规赔偿N+1。

但我还是觉得有点不厚道吧,封控期间把你裁了,也不能出去找工作、面试,只能耗着,这就很难受。

▲五月“69平老破小”装修前后对比
我是兰州人,已经结婚了,没有孩子,最大的经济压力是有房贷,北京的一套69平的老破小,2018年11月首付,贷款175万,月供8000元。

被裁后,我思考了一周的时间,就觉得我不想再打工了,转行做博主。

在大厂待过的人,其实都能理解一种“有今天没明天”的动荡感。

你上班会陷入一种“焦虑循环”:入职、证明自己、摸鱼、跳槽、再证明自己、再摸鱼……而且你的绩效,并不是由你的努力决定的,因为业务被砍,或者部门Leader调整,绩效就有可能会被打得很低。

再就是,面试太消耗人了。我之前面一个岗位,也不是很高的职级,但都要面到VP级,过了4个环节才能拿到Offer,这件事本身就非常繁琐。

我就觉得与其这样无限循环,耗到四五十岁精疲力竭,还不如提前出来,看看在别的领域我能不能蹚出一条路。

于是我给自己1-2年时间,可以没有任何收入,去做博主。

做家居类别,也是临时决定的。因为当时我连楼道都出不去,刚好我家的装修底子还可以,我之前在市场品牌待过,有审美积累,平常也挺喜欢拿手机拍照。

那我不想拖延,克服我的完美主义倾向,5月底就发了第一篇笔记。我预期很低,但没想到有10个赞,还有5个留言。

我就坚持着一直发,一直拍,大概做到1个月之后,涨了3千粉,那我就觉得这事儿好像也没那么难。

▲五月的家以绿植作为特色
后来慢慢积累出一些标签,比如“在北京的兰州人”、“200种植物”、“老破小”等等,算是把一个立体的感觉经营出来,到现在有3万多粉了。

但是,我的变现能力一直是欠缺的,不知道报价,也不知道找广告,直到最近才摸出门道。

当你一个人往前爬的时候,一点点去摸,你不会那么焦虑,因为你没有对比。后来有认识其他的博主,焦虑就来了,可能这个月我赚了2千元很开心了,别人告诉你“我这个月不好,才赚了1万”,那你的心态就会崩溃。

我现在做博主的收入,最好的时候一个月也能到2万。每天早睡早起,花3个小时来做图、写文案。

▲左:五月与猫猫一起工作
右:成为家居博主后,常在家做饭

但比起金钱,我收获更多的还是个人成长,不再上班后,我有了很多空闲时间,但完全不敢像以前那样摸鱼混日子,自己的执行力也快了很多。

而且我有了拒绝别人的底气。以前上班的时候,假如突然有个急事,需要周末加班,我肯定去做,你没办法,因为你就赚那份钱。

但是现在遇到客户周五深夜给我发需求,让我周六给方案,我觉得如果非得要到这个地步的话,这一单我完全可以不接,我就少赚这几千块钱。

我老婆目前还在互联网上班,其实职场对女性更不友好,尤其是当你有了孩子之后。

所以趁这个机会,我转行,是在给我们俩未来铺路,试着把主动权捏在自己手里,我觉得这样的未来才更加安全。

田田飞,39岁,失业12个月,公关策划

我是去年6月离职的,在一家民营博物馆做PR,这是一个初创公司,2021年建立,2022年开始稳定运营,但随后就是封控嘛。

它以线下为主,又是重资产,那么当公司效益不好的时候,首当其冲受影响的,肯定是我们不产生实际收益的部门。

因为一件小事我跟老板产生冲突,然后我就主动提离职了。

当时离职的时候我没想到会这么难。因为2022年初的时候我就想着离开,拿了几个Offer,但是都没去,6月离职之后正好我们家装修,我就一直忙这块,那就说春节之后再找吧。

▲田田飞在面试的途中
但是没想到市场变化非常快,不是一点半点。

2022年上半年,我一礼拜也能保证有一两次面试,春节之后我可能一个月都没两次面试。然后即使有面试,我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大家在聊得非常好的情况下,我都自认为这个Offer可能90%会到手了,就突然没有下文了。

很奇怪,自己会有一些信心上的打击,薪资预期也在下降,现在我觉得缩水30%都还可以接受。

▲左:田田飞常去亮马河边跑步,路遇垂钓的老人
右:准备社工考试的教材
我是北京人,家里有房贷,庆幸的是不太多,每个月还3000多块钱。

孩子今年上小学,家里日常要开支,我打算找个能兜底的稳定工作,但我已经过了考公务员的年龄了,所以目前在准备朝阳区的社工考试。

社工是街道办事处下面的管理员,没有编制,年龄放宽到45岁,如果你不觉得累或者无聊的话,可以一直干到退休。而且它很缺人,今年北京市朝阳区要招3500人。

报酬方面,据我了解还可以,到手不到7000元,而且工作量还挺宽松。有双休,不过节假日需要值班。

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岗位可能没有发展前途,但是对于我这种年龄的人来说,就挺合适,业余时间还能干点自己的事情。

我是从08年开始工作,所以到现在社保也满了15年了,我自己交了一段时间的灵活就业社保,后来就停了。

我是主动离职的,不知道有能不能领失业金,后来在一个叫“北京通”的APP上申请,也通过了。我的标准是每个月2000出头,可以领18个月。

▲田田飞常去的菜市场


健身和带娃,成为生活的重心

我现在在家,带娃比较多,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家庭关系的。

因为之前我和我媳妇儿两个人上班的话,主要是我妈帮忙带孩子,比较宠吧,就有一些不太好的习惯。刚好我接手,上下学辅导作业、买菜做饭,家里一些隐形的矛盾就没有了。

失业之后我有所成长的地方,就是开始系统性地健身,跟着网上的视频自己练,每天保证2个小时,甚至这变成了我每天的精神支柱了,因为它让我有个事儿干。

现在很多帮扶政策是针对年轻人的,我是希望社会对35到50岁左右的这帮人,也能有些措施,比如说把公务员年龄限制放开,才会传导到私企去把年龄放开。

现在被迫失业的人很多,希望大家调整好心态吧,锻炼身体,照顾好家庭,都能够安稳地度过这一段时间。

来源:一条

网站中断这几天的说明

赞赏码突然收到好几位朋友的转账,辗转寻到此前饭否私信联系过的一位朋友,才说看到朝花无法访问,觉得大概是服务器费用问题。

果然是到期未续费,依稀扫到邮件里空间续费的消息,于是断档了。

朝花网站,是自己的一个净土,也是表达欲望。总会被一些文字打动,集合起来,茫茫人海里,偶有同道回音,孤独里的一丝亮光。

费用是个人支付的,曾经放过一些广告,推广联盟的链接。但是很抗拒,也比较拧巴,最后只留了个赞赏码,有时候会很惊喜,给平淡的日子增添了一抹亮色。

个人生活平淡,实在无可道及。犹豫了几次,还是该有所联系,留个微信吧:210972

再次感谢,我们相守。

盘一盘房奴的钱都被用去了哪里

一套总价150万的房子(包含各种交易税费),购房者首付款50万(3成首付+税费取整数),贷款100万,30年等额本息,按揭利率5%左右,支付利息大概为100万(90多万,这里取整数)。即这套房子购房者实际支持分为三部分:首付款50万+银行贷款100万+贷款利息100万=250万。

1.贷款利息:这部分支出并不直接等同于银行的利润,实际分为两部分:银行的资金成本+银行利润。按照2%的息差,100万里大概有40万是银行的账面利润,另外的60万是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支出要基于购房者实际履行了30年的还款义务,如果购房者提前还款,这部分费用会缩水。

2.总房款:房子总价150万,开发商要支付地价、建设费用、资金费用以及各种税费(土增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等),按照20%的毛利算,30万给了开发商,120万支付给了政府(大约80万)、建筑公司(大约25万)、贷款费用(大约15万)。于是,这150的房款分四部分,开发商拿走30万(如果行情不好,开发商拿走的比例会更少),政府拿走80万,建筑公司拿走25万,银行再拿走15万。

3.地价:政府拿走的80万,大部分是地价(这里就算70万吧),小部分是税费(如果商品房溢价大,政府税费收入比例会更高),主要被政府用来做相关的基建及配套,也有可能挪作其他行政支出、发放公务员工资等等。

到这里,差不多就明白了,这150万的房子,购房者如果实际履行完30年还款义务,那么实际支出250万。其中,80万(占32%)给了政府(基建配套、行政支出),60万(占24%)给了存款人(存款利息),40万(占16%)给了银行(息差收入),30万(12%)给了开发商,25万(占10%)给了建筑公司,还有15万再度给了银行(这里,银行息差收入占比更高,大概能达到10万),所以实际给了银行至少50万的息差收入。

所以,赢家排位:
政府>存款人>银行>开发商>建筑公司
如果利率下降,或者考虑建筑公司也要贷款,那么排位顺序调整为:
政府>银行>存款人>开发商>建筑公司
而银行和开发商盈利的本质,实际是基于高杠杆(经营风险)。

那么:
1.如果购房者提前还款或不贷款,对应存款人的利息收入和银行息差收入会消失。
2.如果购房者贷款违约,银行息差收入消失,并且会承受损失。
3.如果大众不买房(房子卖不出去),那么开发商先受损,然后才是银行,最后才是政府。
4.如果大众不买房,导致开发商不购地,财政收入不足,那么由于地方政府已事先通过发债来融资,地方债务压力上升,政府和银行受损,最终压力会传导至中央。

所以,当你惊叹于中国基建傲视全球,要想想到底是谁撑起了这个称号;当你惊叹于国内银行体系稳如泰山,要想想这是建立在谁可以持续供养利息的基础上;当你嘲笑持币者购买力被稀释时,要想想是谁在给谁付钱。最后,要想想这一切是否还可以持续下去。

毛尖|沈宏非狂批《繁花》

毛尖
2023-06-27 14:30
来源:澎湃新闻
∙ 上海书评 >
字号

《繁花 : 批注本》,金宇澄著,沈宏非批注,姜庆共排版,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682页,98.00元

《繁花》出了一个新版。金宇澄著,沈宏非批注,姜庆共排版。排版先生上封面,罕见,但也因此看得出,沈宏非的批注有多激情,搞得姜先生一会让朱色批注在墨色正文间横躺,一会又竖插一个对话框,夹批与侧批齐飞,段批共尾批一色,也算印刷史上无前例的文本。

当然,批注本的好看,还不在皮相。金宇澄不响,沈宏非狂批。沈爷不仅充分展现自己食神本色,遇到“菜泡饭”“虾籽鲞鱼”“烂糊三鲜汤”“糯米双酿团”“西湖莼菜羹”这样的地方美食,立马展现专业知识和个人权威,而且一手一脚提溜进汁水丰富的历史人文,比如拾玖章提到“走油蹄髈”,沈爷先讲了蹄髈做法,又补上花絮:“‘文革’后落实政策,大笔钱财突然从天而降,世面却无车无房无奢侈品可购、无股票可炒,唯有猛吃,鱼翅、鲍鱼登场之前,‘走油蹄髈’‘全鸡全鸭’一度成为发还抄家财物者‘报复社会’之首选,曾有人日进一簋,月余暴卒。”

跟“食”关联度最高的“色”事,沈爷更是手到擒来如数家珍。金爷小说中,让年轻读者略感门槛的是,对五六十年代穿着和时尚的表达,沈爷凭着半个世纪在色相上的造诣,一一圈画,即便我们这种有点阅历的南方读者,亦大开眼界。

小说第六章,梅瑞告诉康总,她妈终于离婚了,在家清理衣服,织锦缎棉袄,罩衫,横贡缎棉袄,灯芯绒裤子,卡其裤子,两用衫,春秋呢大衣,法兰绒短大衣,派克大衣,哔叽长裤,舍维尼长裤,中长纤维两用衫,朝阳格衬衫,泡泡纱裙子,腈纶开司米三翻领,湖绉荷叶滚边裙,蓝棠皮鞋,江青裙,列宁装等等等等,沈宏非都以饕餮的快乐,色色批注。看好了,“斜纹布西服装大翻领”,“中横布带一根,束起来显腰身”,“‘集各朝女服之大成’设计的开襟V字领连衫裙,裙下摆至小腿中部,有使其(如中山装)成为女性‘国服’之意”,而且,这些食色交融的批注和老金的原文辉映成趣,直接把《繁花》升格成了3D版。梅瑞娘讽刺不会穿旗袍的女人,就是“酱油扎肉”,沈宏非就旁批一句:“条状五花肉,粽叶包裹,青稻草扎紧,以桂皮葱结茴香姜块等扎成香料包,一起入锅煮熟”,这团酱油扎肉于是立马色香味俱全。这些旁批,一边插图了被书中人物蔑视的乡巴子女人,一边,粽子形象也向这些女人伸出援手,毕竟,跟食物相似,挺温暖的。

《繁花 : 批注本》正文

就像沈爷自己,曾经被张大春戏赠了一幅字:诗似东坡,人似东坡肉,沈爷提着字回家,喜滋滋的。所以,在批注《繁花》中大剂量的情色瞬间时,沈爷充分展现了食色性通三统的超能。拾柒章,黄梅天,闷热异常,银凤跟着小毛上楼,说我来剥毛豆,沈爷马上以剥过毛豆的过来人口气,点评一句,“弄堂日常,‘一起剥毛豆’是‘一起愉快聊天’的同义词”。当然,什么是愉快聊天,沈爷在前面已经点评了半本。

反正,看完沈批,你会感叹,这才是最好的作者和评家的关系啊,既是CP是冤家,又是拆白党是恐怖分子。抱怨过看不懂《繁花》的读者,现在,你要还觉得什么地方是有障碍的,直接找沈宏非退钱,他标注了“肮三”这些沪上小词,“即低级趣味,上不了台面,据说由英文on sale音译而来”,还用比较文学的方式丰富了老金的文本,你看他批注“豁显”:即“闪电,芭蕾舞剧《白毛女》第六场,地主黄世仁逃跑途中躲进奶奶庙避雨,一个惊雷外加一道闪电之中,惊现庙中偷食贡果之白毛女喜儿”。这样敬业的脑洞,张竹坡看到,会邀请沈爷一起重新点评《金瓶梅》吧。

至于看过十七八遍《繁花》的,你也可以和沈宏非的长吁短叹印证一下,看看在性和性感问题上,你们的共鸣点是不是一样。小说拾伍章,阿宝在冲床车间撞见5室阿姨和黄毛行雷雨之事,匆忙转身离开。老金这一段写得电光火闪又垂柳依依,估计直接把沈宏非看高了,禁不住尾批了一大段:冲床也是床。现代主流汉语文学,每写男女苟且,不是田间地头,就是村前村后,如此重金属工业风现场实属罕见,亦大异于屡屡出现于本书之“弄堂居家淴浴风”,显得“相当有力道”,且发散出“浓烈的机油气味”。

基本上,《繁花》算是给自己找了个叔。好在,老金不响,全凭沈爷做主。批注版的落点,和原著的焦点,有重合也有参差。金宇澄笔下那些很容易被普通读者走马过去的衣,食,住,行,被沈宏非加强出来后,就有了复调的意思。拾伍章,沈爷特别圈点了“军裤”“军帽”的京沪级差,马上让读者意识到老金重笔的用意。同一章节中,他对“车厢中部香蕉位子”的解释,“前后连接处带有弧度的面对面纵向座位”,也直接为后文老金用的动词“抖”作了生理卫生式的解释。沈爷会赞美老金在十五章写“K房风景”的步步惊心,也会揶揄老金在拾伍章拽《楚辞》的视觉效果,他既是《繁花》的恩客,为金宇澄送上了一万吨弹幕,豪放送出无数潜水艇和大别墅,他也是《繁花》的镖客,在金宇澄的文本中,嵌入了老金不管是愿不愿意都只能收下来的金色子弹。二十二章,康总和梅瑞拉锯战,康总说梅瑞几个月不见,现在“志向深远”了。沈宏非直接补白了男方的内心戏:表面夸奖,内心是失望。几个月不见,梅瑞事业“突然”搞大,原本“骨多肉少、层层叠叠,浑身滚遍虾籽,密密麻麻小刺,深深淡淡,表面玲珑,内里凌厉,滋味复杂”的一片姑苏“虾籽鲞鱼”,突然涨成一匹四脚朝天,浓香袭人的西北烤全羊,弹眼落睛,一时真吃她不消。

沈爷在梅瑞和康总关系上花了大量批注的力气,让人倒不禁要猜,沈爷的生命中,一定是出现过几个梅瑞吧。否则,以沈爷和金爷的关系,他应该会在金爷更喜欢的女性人物上花更多力气。或者,这里,就包含了这款批注本的意义。当金爷对笔下的蓓蒂、姝华这些人物爱不释手之时,沈爷,或者说,读者其实更钟情了春香,银凤,或者李李。谁和谁能对眼,“这桩事体”,真是不由作者做主啊,插一句,“这桩事体”在《繁花》中,是有多重意思的,具体参看十六章的批注。这个,是繁花的视觉效果,也会是《繁花》的文学史效果,当金宇澄把他的几十个人物投放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他们各自的命运,肯定让作者也暗暗惊叹吧。批注本中,最有意思的地方也在这里,沈爷批着批着,就会把小说中的人物当真人来用,比如,二十二章,康总讲故事,说着说着,沈爷插入一句沪生父亲的评语,“乱弹琴”。真真假假,意乱情迷,却也,“全部算《繁花》”。这效果就像,夜幕下,清瘦如1的金爷,和丰美似0的沈爷,一起消失在复兴路上的时候,我们只觉得,没有比他们更般配的了,除非,王家卫来插一脚。

电视剧《繁花》海报

看完《繁花》批注本,就等《繁花》电视剧了。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比王家卫更适合给这个小说一个影像批注本了,惟愿原著中的时代风、粉汗雨能够历历在目。

责任编辑:丁雄飞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刘威

雪糕之后,年轻人又被共享单车背刺

如果说2018年前共享单车处于“乱纪元”,那2018年后的市场则是“恒纪元”。

竞争厮杀、盲目扩张、破产重整、卖身收购之后,共享单车最终实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恒纪元”似乎并不意味着全然安稳,2021年哈啰递交招股书又撤回,共享单车的发展难题被又一次摆上台面。

难题背后,共享单车不得不一次次涨价来拓展空间,引发用户的抱怨和质疑。最近,“共享单车又涨价”的话题再次登上热搜,一些城市的共享单车价格涨至1小时6.5元,贵过公交地铁。

如果共享两轮车业务的增长,一定要靠用户的声声抱怨来换取,行业又是否能真正实现长足的发展?

一、计价规则走向“烧脑”

之前,共享单车的涨价是显性且简洁明了的。

比如2022年,哈啰单车、美团单车的骑行套餐先后涨价,7天卡从10元涨到15元,30天卡从25元涨到35元,叠加优惠券,实际付款金额会更低一些。共享单车的存在,确实解决了城市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用习惯已经被培养起来,这些涨价在消费者的抱怨之中慢慢消化。

单次骑行起步价也一路水涨船高。2023年在部分城市执行新标准后,共享单车起步价由1.5元/30分钟,上调至1.5元/15分钟,此后时长费为15分钟1元。也就是说,骑行一小时的价格将达到4.5元。

与此同时,共享单车资深用户骁骁却发现,共享单车越来越复杂的停放和计价规则,开始像双11大促里的补贴、凑单、满减一样烧脑,工作日、节假日,不同城市,甚至不同车型、新老用户,都会出现一些价格差异,这里可能就藏着一些隐形涨价。

比如现在美团单车骑行卡中,7天、30天、90天畅骑卡,均是每单前60分钟免费,而连续包月卡每单前120分钟免费。

李研是不经意间发现这个变化的。4月中旬,关车时系统提示支付1.5元费用,李研觉得奇怪,自己已经开通了月卡,两小时内应该是免费的。仔细一看,原来自己的30天畅骑卡写着60分钟内免费。而在李研印象中,至少2022年下半年,这些骑行卡还是统一的前120分钟免费。

关于不同城市,不同用户的骑行开卡价格差异。美团单车方面对此解释为,价格差异是由系统随机发放的优惠券导致的。换句话说,是多花两块钱还是少花两块钱,纯是运气。

此前有媒体报道,共享单车的单次骑行价格已经在4年间翻了一倍,上海的单次骑行价格甚至涨到了每小时6.5元。但这并不是一线城市的最高价格。身在广州的阿琳曾在57分钟的骑行过后,被滴滴青桔系统扣掉了8元。账单上赫然显示:起步价1.5元,时长费1.5元,车辆管理费5元。这一路上没有禁停区,阿琳的停车地点也能够关锁,多出的车辆管理费像一把无征兆刺过来的小小匕首,让她想起第一次在便利店误拿高价雪糕的痛楚。

和禁停区的停放难问题相比,5元的车辆管理费其实算不了什么。如果不是点开账单,王冉还没意识到,短短两个多月,她竟然因为停车问题,被扣掉了将近40块,单次骑行费用高达10元以上的有三笔。北京的国贸和三里屯附近都是共享单车的禁停区,骑行者只能在地图上标明的P点还车,否则锁关不上,计费一直持续至上限。

而王冉因为赶时间打卡,有时停车关锁之后来不及检查,再一打开APP就只剩下肉疼,她戏称自己是“单车冤大头”。

理论上讲,共享单车地图会指示最近的停车点,但骁骁经历过,好不容易骑到一个停车点,地图指引的P点却跳向了几百米之外的下一个,几经反复。她想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自己已经骑到了停车点,还是锁不了车。

事实上,停车难的问题不只存在于大城市。作为资深冲浪爱好者,朋朋几乎每周末都要在广州和广东小镇之间往返。某次她着急赶回程的大巴,明知道共享电动车停放点极少,还是扫了码。因为计价规则明确显示,就算没能将共享电动车停放在指定地点,车辆调度费最高也只有35元,她自认能够承受,没想到结算时却显示到达骑行时间上限,被扣掉了100多块。

她不服气,打过电话质问客服,却得到一串手机号码。原来这个共享电动车品牌主要做加盟,生意从广东做到海南,承包者是当地的地头蛇,她退款不成反被对方骂了脏话。

阿曜曾经拖欠哈啰单车11.5元的骑行费用长达半年。她在路上扫到了坏车,又立刻关了锁,很久以后才发现,当时单车并没有停止计费。

申诉没有任何效果,阿曜尝试了五六次,客服始终不处理,理由是要证明车有问题,但时隔太久,阿曜已经无法证明。最终,她拒绝付这笔钱,并且用脚投票。

二、涨价背后的成本账

事实上,2022年公布涨价通知时,美团和哈啰方面已经对涨价的原因有所解释:硬件和运维成本的增加。

硬件的涨价更好理解,是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变化或运输成本的增加等。共享单车涨价前就有媒体披露,自2022年春节起国内铝、钢铁、橡胶、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自行车把、轮胎等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而运维费用的构成则相对复杂,包含单车的损耗、维修和折旧等,其中维修环节同样涉及涨价的零部件。一个值得参考的数据是,美团和滴滴方面都曾公布,其单车及电单车的折旧年限(此处可理解为寿命)在2到3年。

最重要的一笔费用可能来自人工。

最常见的运维工作分为两类,单车运输和摆放。

三里屯附近的单车摆放人员告诉《豹变》,美团、哈啰、青桔三家共享单车品牌中,工资最高的是美团,哈啰最低,但三者差别不算大,每天工作8小时的情况下,单日工资在180元到200元之间。主要工作是负责区域内共享单车的摆放,一次摆放算一个工单,有哈啰运维人员对《豹变》表示,每小时要做三到四个工单才符合公司要求。

早晚高峰之前,总会有满载共享单车的三轮板车在三里屯附近穿行。他们的工作是把单车集中到人流量更大的主街上。按件计费,大部分人的日薪能够达到300元。

多位运维人员提到,这份工作的人员变动相当大,目前在岗的人几乎都是近几个月才入职,因此工资变动几乎无法考证。

一个有关“降本增效”的细节是,今年春天开始,美团单车对单车运输岗位的考核标准中加了一条:骑行量。如果被摆放的单车有人骑走,运输人员能够得到1.46元的报酬,没有被骑走,其能够得到的报酬则在6毛钱左右。有运维人员告诉《豹变》,相比这条规则实施前,他得到的工资有所下降。

这类共享产品的本质其实是分时租赁。背后的运营逻辑是先通过烧钱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等用户粘性足够强,占据的市场份额也足够大,再通过“降本增效”实现盈利。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按摩椅,走的都是同样的路子。

但截至目前,从财务数据来看,三家共享单车品牌的盈利情况都不甚乐观。其中,摩拜和ofo鹬蚌相争之际,哈啰迅速攻占市场,并在2020年在共享两轮车业务上实现了正毛利。

2022年业绩电话会上,美团方面只透露,共享单车业务已经连续两年实现正自由现金流,盈利情况则未提及。2022年公开的招股书则显示,哈啰出行在2018到2020年间均处于亏损状态,而其91%以上的收入来自共享单车与电单车。滴滴则在招股书中公布了共享单车及电车的收入情况,但无论招股书还是年报,都未公布这项业务的盈利状况。

三、共享单车何处去

和所有采取重资产运营模式的行业一样,共享单车企业面临两个选择:把重资产做轻;如果很难做轻,那就尝试更精细化的运营。

《豹变》发现,从盈利模式来看,三家单车除了自有的运营业务之外,都开拓了代理和加盟模式。

哈啰的合作模式为联营和加盟两种,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不需要购车,而后者需要。分成比例方面也是后者利润更加丰厚。

美团这边的合作模式则有三种:城市准入和开城;在开城基础上和美团合作进行后期运营;开城基础上自主进行后期运营。而滴滴青桔的加盟信息则只针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公开。

不过,这样“把重资产做轻”的加盟业务能为共享单车品牌带来多少收入和盈利的增量,还要画上一个问号。一个可参考的信息是,哈啰的招股书中曾明确表示,联营模式对哈啰来说性价比不高(not cost effective),而加盟模式产生的收入则不重要(immaterial)。

或许也正因如此,精细化运营成了共享单车企业的一致选择。如前文所述,将涨价的事实巧妙地隐藏在骑行时长中,也是一种精细化运营手段。

从ofo的破产开始,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引导共享单车的规范,行业也因此告别了盲目投放、抢占市场的局面。禁停区、定点投放的尝试都始于此时。

原本挥金布局三、四线城市市场的哈啰单车,从2020年开始不断被地方媒体爆料业务小幅回撤,美团和滴滴同样在针对一、二线城市深耕。这些共享单车企业似乎都开始逐渐意识到,在市场接近饱和的今天,扩张已经不再必要,价格战也到了该停止的时候。

除此之外,精细化运营也体现在针对车体硬件进行升级。提升用户出行体验之外,共享单车企业也在不断针对车锁等关键零部件进行更新,例如远程关锁和防盗技术等,尝试降低车辆在折旧之外的被盗和损失风险。

与此同时,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摆在他们眼前,共享单车的生意,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还有想象空间吗?隐在一辆辆单车背后的大玩家阿里、滴滴、美团,在为其提供明确资本支持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增长模式的探索路径——多元化增长。

除了先后布局电单车领域以外,在盈利模式上更为紧迫的哈啰不但开展了和滴滴相同的顺风车和打车业务,也开始效仿美团做起了本地生活。从其公布的招股书来看,2020年起其就已经在小规模尝试布局此类业务,并明确表达了对这类市场的渴望。2022年4月,哈啰出行将品牌升级为哈啰,而其APP接口中也出现了宠物、送货、酒店民宿等诸多板块。

回归到共享两轮车业务上,除了涨价之外,玩家们还能给出怎样切实可行的答案?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詹方歌,编辑:邢昀

北京勇盛牛肉面,是多少醉鬼的深夜乐园

总说北京打工人绷得紧,下班后没有夜生活,这属于刻板印象。但凡你在北京职场真正历练过几年,就明白这些不过是一些北漂的保护色,入夜后,你才能看清他们真正的轮廓。

白天在公司熟练扮演高速空转螺丝钉的他们,晚上,至少在每个季度,有那么一个晚上,得喝点小酒,蹦个小迪,要不北京的酒吧文化如何风靡至今?

工体附近的vics和mix,曾被称之为北京最大的两间“脱单寺庙”,红男绿女们穿着一水儿的GVC、Versace,有些酒吧还会请老外免费喝酒,当做招揽客人的噱头。

如今这两家被拆了,只想蹦迪却不想被打上鬼混标签的朋友,会潜入诸多小众地下club中,以泛音乐爱好者的身份在夜店里随机摇摆。

图片

被称为北京最拽夜店的WIGWAM,需要熟人的邀请名额才能进入,否则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DADA或者zhaodai,像灰姑娘一样蹦到凌晨3点就必须回家,才有精力赶早8的地铁。

图片
图片来自@舒哥sugar

因此这些酒吧,对人均和人脉都是有要求的,对于只想在午夜松弛一坐的年轻人,他们大多都选择光顾24小时营业的勇盛牛肉面。据说,这不是一家单纯的面馆,它是午夜的精神乐园,更是平价的路边酒吧。

图片
图片来自@杨月鹅

位于环国贸富贵地带,附近满是CBD加班狗和在工体蹦迪的花蝴蝶,勇盛牛肉面从不缺少需要酒精的潜在顾客,店门口总是大排长龙,还有不少路人单纯为了凑热闹,也会顺脚踏进这家小店。

在网络点评里,对勇盛最多的评价是“真正的醉鬼乐园”。

在这里喝酒,主打的就是纯粹。

初进勇盛大门,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和老板吆喝一句“要二细的面条”,被拒绝后才意识到这不是西北牛肉面馆,所有人都只能公平选择一样的面条。

同理,在这喝酒也没有过多选择,店里没有酒水单,更没有酒吧里那种用河北威士忌兑出的天价可乐桶,只有需要配合小菜才能入喉的工业啤酒和牛栏山。

“喊你去纯k的人从来不只是想纯k,但喊你来勇盛喝酒的人,一定只是想和你纯喝。”

平民酒水并未拉低这儿的格调,相反在深夜的勇盛门口,时不时就会停几辆连小学生都能认出车标的豪车,为小店平增了不少神秘感。

“买醉是一件相当私人的事情,去哪里喝和喝什么,都会从侧面显现出一个人的品味和道德水平。”

图片

勇盛凌晨的门口

对酒鬼们而言,平价并不是勇盛牛肉面的卖点,而是一种平等包容所有人的美德,来这儿喝酒的人,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舒张。

图片

勇盛牛肉面馆里的“酒王”,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爷。

图片

每晚12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店里,坐在一进门靠右的桌子上,不要牛肉面,只点一碟花生米、一盘凉拌豆皮,喝到凌晨两点准时消失。

像是游戏里不起眼的NPC,他从不会和客人主动说话,但如果你主动搭讪,就会解锁一条丰富的支线剧情。

无论你问他是哪里人,还是今天心情怎么样,大爷的回答都有一个永恒的开头,是“我家就住在面馆隔壁。”

图片

大爷在跟老板展示自己的大金表

“不管你问什么,大爷都会先强调自己虽然是河北人,但在北京有房,已经呆了50年,再反问你一句’你说说我到底算不算北京人?'”

当被问到为什么北京有房,还要深夜出来买醉?大爷说,孩子都在国外,自己无聊才来喝酒,但主要还是因为住在隔壁。

图片

像大爷这样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食客总是少数,更多的人想要来勇盛坐下喝一杯,都需要排很久的队。

这里是附近住客的食堂,也是许多北漂们来北京的第一站或者最后一站。

图片

凌晨2点,有人推着行李箱来排队

流行起特种兵旅游的这段时间,你总能见到三五成群的大学生们,拎着半人高的行李箱,直到凌晨三四点,都还在勇盛门口排队等着叫号,有的没等开餐就已经在路边先喝了起来。

当然勇盛的火,并非只是网络打卡的跟风动作,它算是真的好吃。

有“面痴”美誉的中国台湾美食家高文麒,来了勇盛也直夸“面条劲道,汤底浓香”,在北漂心里,勇盛就是日常平替版的黑珍珠、米其林。

吃过王府井的烤鸭,说明你尚且是懵懂的游客,深夜在勇盛牛肉面喝过一顿啤酒,至少能证明你作为北漂已经上了道。

图片

至于已经在附近酒吧喝过一轮的酒鬼,勇盛牛肉面馆则代表一种对胃部的救赎。

勇盛附近的跳海酒馆只开到凌晨两点,对喝上头的人而言,此时回家就像是在绿皮火车连续坐了48小时硬座,在凌晨刚睡醒就被丢在了终点站台,浑身难受,并无依无靠。

此时一碗辛辣、滚烫、足够唤回理智的牛肉面,是比冰水浇头还好用的醒酒工具。

图片
图片来自@杨月鹅

来勇盛吃面的酒蒙子,味蕾多数都已经被酒精麻痹,很多人在酒醒后,都忘记了牛肉面原本的味道到底什么样,脑海里盘旋的记忆,只剩下“好吃”和“满足”。

毕竟,“对无人照顾的北漂而言,一碗牛肉面也可以成为维持体面的支柱。”

图片

勇盛牛肉面之所以会成为醉鬼们的乐园,与这儿极度松弛的氛围息息相关。

图片

勇盛门口午夜等待的痕迹

常来勇盛的丁丁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吃面,是在去年10月刚刚裸辞的深夜,在附近和同事喝完离别酒后,不知不觉就游荡进了勇盛。

“那天打我落座,服务员就没主动和他说过话,我还以为是我落魄的样子太过明显,才被别人有意忽略。结果看到旁边戴金链子的大哥,想要纸巾也摇不到人,才明白,这的服务员只不过因为过于忙碌而平等忽略所有人。”此时,丁丁的内心反而有了一种久违的安全感。

图片

深夜的勇盛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拿捏在了一种恰好舒服的疏离感中。

只是,熟客们都知道,疏离只是表面,勇盛的温柔,都藏在细节之中。

勇盛的桌型分大小两种,大桌有四个板凳,小桌有两个座位,刚进门时,服务员会先问你是几个人吃饭。

这里不成文的规矩,是大桌最多只允许坐两个散客,小桌只许坐一个散客,如果你独自赴宴,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免去排队之苦,两人同行,即便台面上还有座位,服务员也会让你们先排队,为独自用餐的客人留出充足空间。

勇盛的主食都是统一定量,但是上小菜时,如果你是结伴而来,服务员就会努力在小碟中,把萝卜丁或者豆腐丝垒的更高一些,作为方才久等的心意补偿。

图片

作为一家24小时营业的餐馆,勇盛同时还是周边几公里内的一家暖心服务点,老板把北漂们常从事的职业一股脑印在了大门上,鼓励大家遇到任何困难情况,都可以来勇盛坐一坐。

“我在凌晨三点的勇盛亲眼见过一个大叔,啥也没点,一直默默流泪,喝了三杯热水,留下五块纸币,默默离开了。”丁丁说。

图片

向往这种温柔但不腻歪的舒适氛围,有人刚从商务互吹的晚宴中抽身,下一站就火速杀去了勇盛,彷佛刚才在人前吞下的都是委屈,来了勇盛,才算是回家吃了口热乎饭。

图片

深夜的勇盛,吃面的人很多,但来来回回,也不过几类而已。

识别一个人是不是熟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他桌子上到底都点了些什么东西。

如果点的不是红烧牛肉面,说明这个人大概率只是第一次来勇盛,甚至没看过任何和勇盛相关的美食视频。

图片

因为在勇盛,大部分的面其实都是半成品,这里面条的特点是偏硬,放在红汤是有有劲道的味蕾猛龙,但泡在寡淡的清汤里,就会变成一场硌牙的咀嚼灾难。

丁丁说,自己亲眼见过一个刚做完医美的女生,说自己因为护肤不能吃辣点了份鸡汤面,结果之后只喝了汤,剩下了全部的肉和面。

“来勇盛,首先你得尊重它的招牌,它才会尊重你的体验。”

图片

萝卜丁也是熟客们心照不宣的暗号。

如果在一张桌上,你看到一个人只点了一份牛肉面,那放心,不到15分钟,他一定会趁面坨前吃完走人。

如果他又花了3块钱点了份红心萝卜,性质不亚于在桌上放了一张“请勿打扰”的台卡。

图片

勇盛的腌萝卜是酸甜口,可以作为下酒零食也适合许多人都用它作为炫完面后,能够继续坐着桌上吹牛或刷抖音的挡箭牌,一盘萝卜有时一个小时也吃不完。

ENDING

勇盛不允许顾客插队,但不代表来这里吃面没有捷径可走。

图片

急着吃的人,一般都聚集在勇盛隔壁的麻辣烫店,随便点几样菜当交了保护费,就能让服务员把面从勇盛端过来,解锁VIP级吃面席位。

在北京,街上的人总是行色匆匆,除了公交站外,似乎没什么能让忙着奋斗的人们停下脚步。

图片

而深夜的勇盛,则在营业的24小时里,无条件包容着,怀揣各种情绪,想要来这里寻找一阵安逸的普通人。

工作日就只能有工作吗?

Ankisan
Ankisan
06 月 22 日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自从工作之后,我就经常思考以下这些问题:

还有多久退休?明天可以退休吗?
地球什么时候爆炸?
我什么时候可以暴富辞职?
我真的需要这份工作吗?
要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问题的,大概是从大学实习的第二个月就开始了。当进入大厂和开始工作赚钱的新鲜感褪去之后,才意识到工作将自我生活大块大块的时间和精力剥离,并且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退休,因此不由开始思考上面这些问题。

至今工作已三年了,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和尝试,在近几个月达到了比较协调和舒服的状态,由此分享一下心路历程和目前的规划。

前面两年是心路历程,想直接看完整思路和规划的可以直接跳到第三年。

工作的第一年,随波逐流的咸鱼
现在回想起正式工作后的第一年,除了刚毕业入职签署合同,剩下的印象就是在光鲜漂亮的写字楼里工作,以及下班后回到狭小的出租屋麻木地刷抖音。

工作时间一般是早上十点到晚上八九点,但熬到一两点睡觉是家常便饭,但不是为了工作,而是单纯躺在床上不愿意入睡,因为睡去就代表自我的时间结束,一醒来就又要上班了。

此时的我感觉到变成了和大学时期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大学时的自己精力澎湃,到处参加比赛、活动、实验室和项目,脑子里转动的都是接下来的进度安排,对于工作后丧失精力的自己,偶尔回想到大学时也会找下理由:大厂程序员的工作就是这么累的呀,这些精力都用来赚钱了。

兴奋只有在每月工资到账的那一瞬间,随后又被无穷无尽的工作所掩埋,仿佛一辈子都要重复这样的循环。

工作的第二年,咸鱼扑腾了两下,尝试翻身
实习和工作的第一年,为了方便通勤和处理工作,我选择租住在离公司步行距离仅不到十分钟的隔断房,房间本身大概就十平米,除了床、桌子、衣柜和仅供转身的卫生间之外,没多少空间。而公司周围也就只有为上班族提供的快餐店,只有工作日才有人流,周末寂静的像郊区,更别说什么娱乐活动。

大概是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为了寻找生活气息和个人空间,我搬到了通勤半小时的城中村,同样的房租,面积翻了两倍不至,城中村的人流和具备生活气息的各种小店让我平静了下来。

与此同时,我开始看一些精力管理、个人管理的书和文章,并从最简单也是最基础的:运动开始。适逢健身环大火,我也是借由健身环恢复了一些基础体能,无意间又刷到了瘦子增肌的健身视频,由此又开始自学健身增肌。

或许是运动增长了我的精力条,也或许是更大的房间给了我更大的心理空间,我开始接触和探索各种活动,花了半年入门学习了吉他。

或许是去年摆烂带来的负罪感,也许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我也开始给自己设定各种各样的目标,做各种计划表,比如回来后几点到几点要学什么技术呀,看什么数呀等等,还有要早起,尝试微习惯等等,不幸的是只有在刚看完个人管理书的刚开始热血时间有效,随着几周后热情消退,还是该干嘛干嘛。唯一庆幸的是健身带来的爽快感和力量感让我上瘾,不由自主地坚持下去。

工作的第三年,反思与规划
要说一切的转折点,大概是我意识到需要复盘和反思。人们常说以史为鉴,我对历史并不感兴趣,但是通过理性地分析自己过去的行为和会做出该行为的原因,才能取过去的精华,去除糟粕以防再犯。以下分为精神因素和实际行动两部分来说。

精神因素
完美主义
要说自己身上最大的问题,毫无疑问就是完美主义了,这点在阅读《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上得到了深深的共鸣,仿佛作者监控着我过去的生活由此写出来的。

我常见的心理活动:

装备还没买齐,先不去健身房了吧?
今天太晚了,去了也练不了多久,要不就不去吧?
一定要在干净整齐的桌面,周围安静,灯光舒适下才能学习
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一直拖延刷抖音打扫房间不肯开始
在意识到自己有较强的完美主义后,就开始针对性的对自己产生的想法进行纠正,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思路:

降低预期

美国牛逼吧?还不是撤军阿富汗了。苏联牛逼吧?解体了。上市公司、千万亿万市值的公司牛逼吧?破产倒闭的照样大把。人家是几千万人里脱颖而出的精英,该失败的照样失败。我只是个小喽啰,失败了很正常,但是成功了就是大赚。

三分钟热度,三分钟收获

我很羡慕那些能够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某件事情的人,并曾对自己三分钟热度而感到厌弃。我总是很容易突然对某些东西感兴趣,而热度又很容易散去,这导致我很不愿意再开启新的活动,害怕自己又三分钟热度浪费时间。

但是,三分钟热度,就有三分钟收获,人家是深度优先的人,你可能是广度优先的,属于那种万事通或者百晓生型人才,亦或者你还没找到能让自己深挖下去的爱好。

曾经的我可能在周末下午三点还没干活,就会急的不行,觉得整个下午已经过去了,然后开始摆烂刷抖音刷剧等吃晚饭。现在我能在下午四点半突发奇想去游泳,就悠然地抓起泳裤泳镜,随手拿个袋子出门游泳,哪怕只游十五分钟半小时也比没有好。

曾经的我得端坐在书桌前,必须有大块的时间比如一个完整的下午才能开始干活。现在的我能够在火车上想到就随手拿起 iPad 开始做规划设计,在浴场躺椅瘫坐时想下界面规划。

摆脱焦虑,远离愤怒
最容易获取流量的方式是引发你的愤怒,最容易卖课的方式是勾起你的焦虑。

在这流量为王、金钱为王的时代,各种标题党、焦虑党层出不穷,为了尽可能引发你的愤怒,让你们撕逼从而带来流量。亦或者引发你的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知识焦虑,从而卖课,美其名曰知识付费。

对于社交媒体,并没有很好的方法,最好就是直接远离。而对于焦虑,只需要意识到他们标题党和卖课党的本质,就会从容很多,最关键的,还是不要道听途说,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

最近最火的莫过于 ChatGPT 和 Midjourney,各种各样的短视频和卖课也都在嘶吼,仿佛无敌的人工智能已经到了,它能够帮你做任何事情。实际上呢,你只需要拿着实际需求去用一下,就知道这些都是扯淡,记住他们嘶吼扯淡的嘴脸,从而对后续其它的贩卖焦虑有了抗性。

为什么说实际一用就知道都是扯淡呢?

不可否认 ChatGPT 和 Midjourney 确实很牛,但是他们的程度都相当于所有行业的初级人员,大概就是知道基础 API 和调用方式的程序员、能写很水很通用文字的自媒体,我也尝试把本文的大纲输入给 ChatGPT 让它帮我写,写出来的都是水文,只能靠自己了。

它们在通用和基础领域能够有较好的效果,但是一旦深入到具体定制化的需求,表现就很烂了,具体情况读者可以实际拿需求去试一下。

对于难以求证的标题党,也可以用常用的思路来疏解:

年入 xx 万、xx 名牌大学毕业这种随口就可以编,又不需要证据,给图的也可能是 PS 的或者用别人的图。
人家在这个领域深耕了很多年才一朝爆发,B 站直播一姐战鹰在火之前也是默默无闻地直播了两三年,多少 up 主发了几十、几百个视频才有一个火起来
起跑线不一样,人家有实力雄厚的父母、遇到了高人等等,或许把你放到同样的位置你也能做到
运气就是好,你会羡慕中了几千万几亿彩票的人,但你会焦虑自己中不了彩票吗?人家就是运气好,走路都能捡到金子,随手挖两下地就有钻石,那能怎么办?把前些年房产大涨前上车的人看作中了彩票的人,内心的焦虑感也会大大减少。
工作不是你的全部
工作本质上是交易,别人雇你实现他的梦想,老板金钱换取你工作时间内的努力。这意味着在工作时间之外你需要做好切割,不要再想工作内的事情,不然岂不是亏大了。

笔者是算法工程师,深刻体会到大厂的工作就是吊着胡萝卜的驴。当你完成了设定后的指标后,老板稍微表扬下,然后下个季度划给你更高的目标,永无止境,一旦指标收益达不到预期或者大环境不好,那就等着降薪甚至裁员吧。

心态上可以想象自己是超级英雄,白天工作只是为了补贴家用和掩人耳目,工作之外的时间才是真正的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时间。

实际行动
三段式生活
我将工作日的生活分成了三段,分别是工作前、工作和工作后。

先讲工作后,因为当上班一天很累回来之后,只想躺着刷抖音刷剧,刷着刷着时间很快过去然后就该洗澡睡觉了,一醒来就又是要起床上班了。

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一天仿佛跟人生切割术一样,醒来就要上班,下班后因为刷抖音时间过的飞快而没有实感,你的实际感觉就是下班后很快就要洗澡睡觉了,然后就是下一天的上班,这样就是无尽的上班地狱!只有等到周末两天才有做自我的机会。

打破上班地狱的关键是什么?找到实感。什么是实感?就是当你回想自己的过往,能够被你想起来的活动,感觉这天没白过的,都是具备实感的。对于刷抖音,你不会回想起具体刷抖音的细节场景,你只会模糊有个在刷抖音的印象,这就没有实感。而有实感的例如:

出去和朋友一起吃饭聊天、逛街,参加各种活动、运动
在家里做手工、绘画等
让你投入和参与其中,感觉时间过的飞快的事情
让你感叹今天或这段时间过得很充实,有满足感的事情
笔者最推荐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不建议再去赚钱(除非赚钱就是你的爱好),因为白天已经在为了金钱出卖劳动力了,晚上要回归自己。并且先发展爱好,做喜欢做的事情才有生活感,一边做一边再看有没有机会发展成副业。

要想打破上班循环地狱,就一定要打断循环链条,在里面插入自己的生活片段。有了实感,在你的感觉中,工作日就不再是连续的上班,而是上班——生活——上班——生活,狠狠地将链条打断,你就开始在工作日也拥有自己的生活了,不再只是周末才拥有自己。

道理讲了一大堆,实操到底该怎么做?

下班回来,首先一定要先去洗澡!为什么呢?

将浴室和洗澡作为工作日切割上班和生活的标记和日常,就好像起床而后刷牙,刷牙而后是洗脸,这已经是再熟悉不过的流程了,一次可能感受不到,但当多次之后,你就会感觉浴室仿佛就是个传送门,将上班的自己留在了原地,而生活的自己走了出来。
洗澡清洁身体,换上睡衣,有仪式感地回归了自己的生活
太累了不想洗,想瘫一下坐一会儿刷刷抖音再洗行不行? 不行!怎么应对?

先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假如鞋带掉了,你绑下鞋带需要做很大的心理准备吗?
想抽张纸巾擦下嘴你需要鼓足很大勇气吗?背上痒你挠一下需要反复琢磨吗?
不需要,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小到大脑开了白名单,无需审批直接通过。同样的,我们也在这里应用下这个技巧。(参考《微习惯》尽可能减小事情规模)

「那先不洗澡,但是先把睡衣拿出来放到浴室,就放到浴室而已很快的,就一分钟」,就一分钟而已,尽可能感受自己的心情,将哄骗的事情规模调整到无需审批直接通过的程度。 一开始会难一些,但越做你会发现越简单。 当哄骗拿了衣服进了浴室,「来都来了,快速洗一下就很清爽了」。

如果一时没抵挡住已经瘫下来起了抖音怎么办? 先站起来,不能维持瘫坐的状态,一旦站起来之后就清醒很多了。

当洗完澡之后,做完日常的事情(例如护肤、吹头发等),立即开始做有实感的事情。做什么呢?白天工作摸鱼的时候想,或者去厕所、接水倒水等一切有空隙的时候想。

给自己安排好了今天的任务。 还是不想开始怎么办?你只需要哄骗开始做一分钟,一旦开始做起来,后面就会维持惯性继续做下去。

当你已经在工作后拥有了实感之后,可以尝试再进一步将生活的领地进一步扩大,让工作真正成为你工作日的一小部分。 怎么做呢?——早起。

早起一定要提早两三个小时吗?不需要,又陷入完美主义中了,哪怕只早半个小时甚至十分钟,只要拥有了实感,在你的意识上就会完全不一样。这点文字描述比较无力,实际感受几次就会打开新世界。

就是起不来怎么办?

还是哄骗法! 先哄骗从床上坐起来,然后站起来。最好的清醒方法是晒太阳。一旦骗到晒到了太阳,你就会一下清醒过来。如果没有阳台或者不方便晒到太阳,那就哄骗到刷牙洗脸,牙膏和冷水的刺激也能很快让你清醒过来。
音乐,可以用手机或者音箱定时放一些high的音乐,但是要注意每次随机播放,不然会跟起床铃声一样讨厌。
养成习惯。对于很少早起的人来说,需要慢慢培养这个习惯,因此刚开始早起你可以做任何喜欢的事情(除了继续睡)当这个 routine 培养起来之后,后面就可以自然而然做其它感兴趣的事情了。
实在还是起不来怎么办?没有关系,一步步来就可以,先把闹钟提前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每天都要努力挣扎一下:

调整生物钟,将其往前调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渐渐就能提前醒来了。
调整心态:这不是硬性规定的任务,起得来那白赚的时间用于自己,起不来那也多睡了一会儿,当然要是起得来就更好了。
早起对应着早睡,还是要保证基本的八小时睡眠。

首先要先实现工作后的实感。为什么刷抖音很容易刷到熬夜?因为没有生活的实感导致大脑觉得没有自己的时间,不想这么快睡觉,因为睡着就意味着又要上班,而大脑感觉才刚刚下班。当你实现了工作后实感之后,大脑就会感觉已经过了一段自己的时间了,睡眠抗拒也就没那么强了。

我就是夜猫子,很难早睡?不存在的,笔者曾经读书时期也是夜猫子型,但当你白天上了一天班,晚上又过了自己的生活(不管是副业还是爱好),精力基本就耗尽了,尤其白天又早起,困意很快就袭来了。

完全不能刷抖音吗?并不是。他们设计就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哪有那么容易克服。

但当你白天工作下班,晚上又过好了自己的生活,估摸着还有段时间睡觉,刷会儿就刷会儿吧,但是最好刷之前提前定个倒计时,比如十分钟十五分钟,到时间就该睡觉了。因为今天已经过的很充实了,大脑的抗拒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强,加上持续袭来的困意,就这样睡吧。

一人也可以是大厂
三段式生活带来具体的执行,而在规划和管理方面,我们个人完全可以按照大厂那样来规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大厂是怎么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这里我们简化来说一下——

目标和路径规划:

首先大老板定下总方向和总指标,例如今年这个产品或者这个模块的主要方向是涨点击,dau要涨多少多少。 然后中层开始拆解:

时间维度上:一年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分别要达到多少指标
执行路径上:每个季度分别要做哪些事情来达到这个目标,每件事情预估的投入(人力+时间+资源)以及产出收益
然后将具体的事情分配给底下的小兵,小兵开始吭哧吭哧干活。

回顾和调整:

大厂每个固定周期都会进行回顾,以确认目标的完成情况

目标顺利完成,皆大欢喜
目标没有顺利完成,复盘找原因,是有卡点导致没执行完全,还是执行了但是收益不及预期。拆解完原因而后得给出方案,后续该怎么做,接下来是维持原方案,还是调整方案用更激进的方法来补上收益差
人员晋升:根据员工在前面一段时间的表现,进行评审看是否晋升,评审维度包括:

主线维度:负责了哪些模块,做出了什么贡献,技术深度如何,最终的成果如何,给公司带来了什么收益
支线维度:有没有带实习生,有没有经验输出和分享,有没有奖项、专利、论文
参考大厂,我们也以此进行阶段性规划:

设立 OKR:定好周期性的大目标,然后按时间和路径拆解,并细化到可执行的行动上。
周期性回顾(一个月 + 年中 + 年底),以及每个项目完成后进行回顾
一年一个核心目标,一天一件核心事,一个足矣
曾经的我很喜欢密密麻麻的时间表和计划表,仿佛将时间划分到分钟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自己的生命,但实际执行和反思过后我发现我做不到,或许刚开始有热血和激情能够坚持几天,但随着激情褪去之后计划表也扔到垃圾桶里去了。

受微习惯和个人反思的影响,我不再和以往一样给今年设定好多个目标,既要健身达到xx效果,又要吉他达到 xx 效果,还要个人 app 开发达到 xx 效果。 既要又要的结果就是既没有又没有。

就好像游戏的主线任务一样,每年或半年给自己设定一个核心目标,对应到大厂就是业务的核心指标,只要这个达成了,其它的都无所谓,当然要是别的也完成了就更好。

这个目标可以是吉他入门,也可以是做自媒体,也可以是开发 app,自己喜欢就好。但是要设定明确清晰的结果预期:比如吉他入门,怎么才算入门?不如定下吉他能熟练弹唱或者指弹晴天。有明确的结果预期,再倒推要怎么执行,每个时间点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具体到每天执行,我对自己目前的生活规划是每天只需要做一件核心事,做完这件事意味着今天就圆满了,仿佛小学放学写完了家庭作业,可以毫无心理压力地玩和刷抖音了。如果还有精力,就好像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那样,再多做一些别的。

这件核心事大部分情况下是你核心目标上的路径,具体该做什么事、多大的规模,比如是写一篇文章还是写十篇,按你的心情、状态、能力来定。偶尔想转换下心情做点别的自然无妨,这又不是工作,自己的喜好优先,只要不麻木度日,我认为就足够了。

一开始我会担心,一件事会不会太少了?但执行过后我发现多虑了,一天一件事,一个月就是 30 件,一年 365 件,如果说先前在热血激发下密密麻麻的计划是短跑,就只能坚持几天,那一天一件事就是较为轻松的长跑或者散步,能够让你在负担不大的情况下轻松坚持下去。

结语
我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工作只是实现自我生活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要被工作麻木而失去了自我,总结和分享本文希望能帮到你。

为什么很多人只敢刷老剧老游戏?

假期不卷,随便写点。

最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大家都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新东西了。不是不愿意学习新科技新思维,是压根不愿意碰任何自己没见过的东西,连娱乐都不愿意搞点新东西。

平时朋友聚餐,大家聊的都是老剧,是《亮剑》《甄嬛传》《请回答 1988》《老友记》,说到美女演员,说的还是杨幂和刘天仙,你跟我说新的流量美女我一点兴趣都没有,你跟我说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到底是什么型号,我当场精神一振。

大家玩游戏的倾向也越来越复古,我们公司好几个全平台玩家,库存里 3A 一大堆,但大家兴致最高的是饭后一起打《拳皇 97》。什么霍格沃兹老头环暗黑 4,摸一下就集体痛苦面具。

不是不好玩,也不是不会玩,就是不想玩,一想到进游戏之后又要沉浸去几个小时,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哪怕回了家,有大块空闲时间,还是宁可打开《红警 2》、《魔兽 3》、《暗黑 2》、《洛克人》、《大航海时代》。

别看这些是老游戏,但玩儿一天都不嫌累。

我甚至隔三差五都要玩《三国曹操传》你敢信?

这东西是我小学的时候和同学一起玩儿的。别看这些游戏画面差机制老流程短,我一玩一整天不嫌累。

“新” 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就是一种折磨,能去研究行业前沿,纯属职业纪律性。

这里面当然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前的游戏设计得好,以前的剧拍得更用心,和现在不好玩又不好看的大热作品比,以前的东西除了分辨率低没缺点。但我觉得这里面还有另一层。

老了。

身体还没老,但心已经老了。

已经成了年轻的中年人。

以前我以为老的标志是身体的衰老,是身体机能的下降,是细胞和激素不再支持我们热血沸腾。最近我才意识到,老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不是身体不行了所以老了。而是你渐渐承认自己不行了,开始按照不行的方式生活。简单的说就是认了。

反复刷老游戏老电视剧,是因为我们不再愿意离开舒适区了。不想再付出什么成本,不想再去挑战未知。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投入的精力已经太多了,多到让我们再挤出一丢丢余额我们都不愿意。

是,我知道你很棒,我认真去看去玩能得到更多快乐,可我现在就是不想付出一点力气,我宁可不要后面大块的快乐,也不想现在再付出一点东西。

而当我重复打开一个游戏,一个老剧,一本老书的时候,一切都是确定的。我已经经历过一次熟悉人物、熟悉系统、熟悉背景的阶段,对我来说这一切都是熟悉的,不需要我投入任何学习成本。更妙的是,我很清楚自己接下来要接受的内容的质量,所以这份体验的预期都在我的控制范围内。

我了解它,所以我不会对这它有额外的期待,不会想着我这一遍一定要多看出什么什么东西。这个事的成本、时长、流程、收益,我全都了然于胸,就跟穿越者开了预知未来挂一样轻松。

这种放松的心态,实在是太诱惑了。不用怕被打断,不用怕看不懂,不用怕出乎意料,不用怕看着看着给你来个 to be continued。他不会给你太多惊喜,但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不是那些精雕细琢的大作不好,只是我们已经被社会打到颓,对我们来说,我需要的是更多的确定感,而不是那么多的未知和探索。

因为确定的东西能给我最稳定的正反馈。

现在很多人缺的就是正反馈。

每个人都在忙忙叨叨的工作,但是自己到底忙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做的东西有什么意义,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我们大部分人做的事,根本就他喵的没有一点意义。完成一个项目,再完成一个项目,熬过每一段痛苦,等待唯一一个会开心一点的发薪日,不停地在这种重复里浪费时间。然后有的人摆了,有的人焦虑到吃不下饭。

大家嘴上说着我想要这个我想要那个或者我什么都不想要,其实大家想要的很简单。就是此时此刻,我们能立刻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是什么。

就是这么点正反馈。

而这些老游戏老剧,不会给你增量,但可以给你满杯全糖的正反馈。它们不需要我投入,还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我只需要用我最熟悉的方式去干,脑子都不用带,靠基因深处的遥远记忆重复一遍,它就会给我理所当然的答案。

我照着方案去做,然后我成功了,一切就这么简单朴素。

这时候你别跟我说什么进取与学习,我今天,就是塔喵的要在舒适区赖到死。

其实每个人都曾经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少年,但现在很多人已经没有力气去追求新奇。因为在我的生活中,有各种突然袭击的黑天鹅,有各种紧绷着脑子要去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没有脑力继续做一个好奇而勇敢的孩子。

不是年龄让人变老,而是压力让人变老。

那些压在我们身上的责任,占据我们注意力的信息,正在一点一点抽走我们属于年轻的部分。

年轻人想要成功,想要胜利,想要更多能掌控在自己手里的赢。而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意识到,可能赢不了。

赢不了,那就只能回到自己的舒适区里躺下,毕竟这里还有一丢丢的正反馈。

我们不想动脑,不想思考,不想接受额外的变数。于是我们躺下,任由那些在我们记忆深处,我们最了解的老东西翻滚出来,成为我们生活的锚点。

你刷一遍,再刷一遍,反复刷好几遍。时间在流淌,大脑在放空,一切都按照自己熟悉的波段在重复。信息穿过你的脑回路,就像为大脑进行了一次 SPA 一样,将一切摁回了最舒服的方向。

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少年包青天》,没事就要挂在旁边当白噪音。听着那些熟悉的台词,莫名的就有安全感。

尤其少包那个诡异的 BGM 一响起来我就精神一振,觉得自己瞬间进入专注模式,智商都要上升几个百分点。就好像基因深处有什么东西告诉我,当这个 BGM 响起来的时候,你要专注,不然会被吓到。

哪怕我早已经可以倒背剧情,哪怕那些恐怖渲染在现在看十分简陋,我的基因深处依然停留着年轻时的观剧体验。唤醒这一切的时候,仿佛穿越时光。

以前我在网吧看旁边的大哥玩传奇页游,我不明白他们到底在玩什么。为什么打开旁边的图标就是《魔兽世界》,他们却依然要停留在传奇世界。

但现在我悟了,我知道他们想要的并不是一场更为精致更为宏大的冒险。而是曾经的自己。

曾经那个无忧无虑、热血沸腾,和朋友们并肩作战的自己。

他们一次一次打开相同的界面,只为了唤醒自己基因深处的回忆。

他们看起来在玩游戏,但他们的脑,他们的心,他们的灵魂,都飞回了那个属于他们的年代。

当那些确定的代码和永不改变的画面重新出现在眼前,当那些无数次重复的操作从迟钝到娴熟,当深藏在记忆中的台词突然闪现在脑海中。

不管过了多久,不管经历了多少,不管变成了什么。你依然可以做当初那个少年。

一切都在那里,和几十年前一样,没有一丝丝改变。

永远,永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佛仙人 (ID:banfoSB),作者:半佛

网约车饱和,失业了又少一条退路

最近几年,很多职场人士在面临失业压力时,通常都会这样安慰自己——大不了去开网约车!但是现在,网约车也不好开了。这个越来越饱和的行业,已经不再是职场人士最后的避风港。
最近,交通运输部发布最新的网约车行业数据,截止到今年5月底,发放的网约车驾驶员证超过了558万本,和2020年年底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倍。
图片

《亲爱的乘客你好》剧照

如果考虑到兼职司机,增加幅度就更加惊人。以行业龙头滴滴来看,2021年的活跃司机数量为1300万人,而截至今年3月份,滴滴的活跃司机数量已经达到了1900万人,有600多万新增司机开上了滴滴。而在此期间,滴滴还有一年多时间处于暂停注册的状态,直到今年1月才重新恢复。
司机们纷纷涌入网约车行业,但是网约车的订单数量却在持续萎缩。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为4.37亿人,同比减少了3%,网约车市场规模约为3100多亿元,同比下降1.4%。
下降幅度虽然看起来不大,但是如果考虑到同期司机数量的激增,那么,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网约车司机能够接到的订单迅速减少。很多城市的网约车司机日均接单量不到10单,和前几年相比大概下降了一半。过去很多网约车司机可以月收入过万元,而现在想要实现万元收入已经变得遥不可及。
图片
《张卫国的夏天》剧照
由于网约车行业的供求关系迅速恶化,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地方政府开始对网约车发出行业饱和预警,提醒司机们谨慎入场,否则就有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三亚、长沙等部分城市甚至暂停了网约车运输证申请。三亚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告表示,“近年来三亚市网约车平台及网约车数量快速增长,运力趋于饱和。为进一步维护网约车行业市场秩序,保障乘客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经研究,决定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核发业务”。随着网约车行业越来越饱和,不排除将来还会有更多城市对网约车新入司机和平台按下暂停键。
过去网约车行业被视为一个门槛较低的行业,只要会开车,身体健康没有犯罪记录,就可以轻松成为网约车司机,无论专职还是兼职,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最近几年,网约车成为我国一个相当重要的灵活就业市场,为很多人提供了难得的就业机会,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图片
《都挺好》剧照
但是现在,被很多人视为职场最后退路的网约车,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进入了。一方面在于,越来越多的城市会收紧,甚至暂停新司机的申请,拿到合法执照变得越来越难;同时,从司机自身而言,由于行业变得供过于求,网约车司机的收入也变得越来越不理想,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让很多人放弃开网约车的打算。
仅仅在几年以前,国内网约车行业还处于供不应求局面,打车难成为很多大城市的通病,尤其是在高峰时期更是一车难求,乘客不加价基本上打不到车。为什么最近两年,我国的网约车会迅速陷入了供过于求的困境呢?
首先还是因为这个行业的进入者越来越多。从网约车平台来看,最近两年涌现出大量的新平台,尤其在滴滴被整顿期间,大量中小网约车平台“趁虚而入”,平台数量也是大幅增长,截止今年5月底,全国网约车平台大概313家,和两年前相比增加了大概100家。
图片

《遇见幸福》剧照

和平台数量增加相比,更直接的影响还是司机数量大幅增加。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开网约车,一定程度上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
由于经济增速放缓,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经济下行周期,企业为了减少经营压力,不得不通过裁员减薪来降低成本。最新公布的5月份数据显示,我国青年失业率达到了20.8%,创下有史以来的新高。
从整体就业数据来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虽然看起来不高,但这一方面是由于统计方式等因素,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当前的真实就业状况。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网约车和快递外卖行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灵活就业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那些传统职场的失业者。按照我国的就业统计方式,一周之内就业一小时以上,就可以统计成就业人口。对于网约车司机而言,一个星期之内只要接两三个单,就不算失业人员。
图片
《我的前半生》剧照
对于很多普通民众而言,无论是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还是被裁员的中年人,选择开网约车或者送外卖、快递,成为最触手可及的选择。即使是那些有工作的职场人士,也面临工资收入下降的压力,这部分人群,也有可能通过兼职网约车司机来补贴家用。所以,作为一个最容易进入的行业,网约车就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成为很多普通人的避风港,基金经理、大厂程序员转型开网约车,类似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越来越多不同阶层的人进入这个市场,网约车司机数量自然也就迅速激增。
在网约车司机的供给快速增长的同时,网约车市场的需求却在萎缩。对网约车的消费者而言,同样也面临失业和收入下降的压力,需要适当缩减日常开支,打车这个在以前算是很日常的消费行为,在当前就开始显得略为奢侈。2021年,我国的网约车用户数量为4.53 亿人,2022年下降到4.37 亿人,减少了将近1600 万。这也就意味着,为了节省开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打车,选择更便宜的出行方式。
图片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对于网约车行业而言,开车的人越来越多,打车的人越来越少,供过于求自然也就越来越严重。不仅是网约车,外卖和快递行业,也开始面临过剩的冲击,这些曾经的就业避风港,现在都难以抵御外面世界的风暴,留给打工人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一届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做“全职儿女”,干脆回到家庭陪伴父母,通过做家务换取长辈的报酬。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就没有这么幸运,如果在失业之后不想让全家人陷入窘困,也不想让房贷断供,将来即使面对比网约车更下沉的就业市场,恐怕也不得不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