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赵本山现状…… 一声长叹

这个七月,范伟非常忙碌。

由陈思成执导,他和黄波主演的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 即将上映。在电影的宣发阶段,他的段子活跃在各种社交网络,表现不俗,荧屏强势。

在电影行业,范伟被认为是娱乐行业中最被低估的电影赢家。小人物和市侩之间的任何矛盾,范伟都了如指掌,牢牢地把握住了。

这就是赵本山身边的范伟,梦中的生活。

最后一次听到赵本山本人的消息是在去年 12 月。

媒体爆料赵本山退出辽宁民间艺术团。更进一步,2021 年 2 月,本山传媒海南公司宣告破产清算。

2022 年 2 月,赵本山的徒弟张玉娇大张旗鼓地离开本山传媒,公开挑战:“我是对抗赵本山的第一人”。

各种争执,赵本山三缄其口,没有回应。

看他建高楼,看他宴请宾客,时至今日,这个屹立在黑土地上的商业帝国的衰落也是肉眼可见。

那时候,赵本山已经走了 30 年,从东北的普通农民,到应对一切的 “小品王”。

后来三十年后河东,三十年后河西。

1962 年,辽宁沈阳。

工厂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穿过浓烟的城市一片废墟。

这一年,范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有着和睦的关系和幸福的家庭。

与荧幕上的憨厚开朗不同,范伟私底下矜持内向,只是偶尔会做些出格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调皮得令人痛苦”。

范伟童年照片 (左一)

1 岁时,范伟因为和哥哥姐姐吵架而生气并威胁要离家出走。

学生不敢收留他,他就躲在他家后面的皮鞋厂。10 月底东北很冷。没过多久,他冷得受不了了,就又偷偷回家了。

范在自家后院的玻璃上,看着母亲一个人坐在屋里抹眼泪,屋里一片混乱。他有些骄傲,觉得自己极其重要。

他躲回皮鞋厂,再出来时,迎面撞上了父亲。

我父亲找了他很久,当他看到范伟在他眼前飞奔时,他又气又急,最后毫不留情地抱住了他。

范伟 (右一) 和他的哥哥姐姐

在范伟出生的那一年,赵本山刚刚成为离沈阳 60 公里的铁岭的一个孤儿。

这一年,赵本山 5 岁,一场肺结核夺去了母亲的生命。他的父亲赵德仁觉得他的家乡太穷了,想带他的孩子去黑龙江。

黑龙江冷死了。赵德仁觉得赵本山太小了,去了会冻死的,所以只带了弟弟妹妹。

赵本山被无情地抛下,在他绝望的时候,是二叔赵德明收留了他。

赵本山大叔 (左一)

在赵本山的记忆中,童年是苦的,但也是甜的。

赵叔叔是盲人,但是他拉二胡拉得很好。只要有人哼出曲子,赵灿叔叔就会拉二胡。

当时,赵本山是赵的拐杖。他们一起在寇河边放马,在山坡上唱歌。

二叔蹲在河边,双手分辨着一片片杂草,赵本山站在水草里,用电钻抓着蛤蟆。

而蛤蟆和野菜是赵本山当时尝过的最好吃的美食。除此之外,他吃的是村里人支援的几百块的饭,穿的是同龄人不要的旧棉衣。

1996 年,倪萍采访赵本山的出生地,赵本山指着村头的一个小窝棚:

“那是我童年的家。”

1991 年,在接受赵本山采访时,村民们泣不成声。

赵大爷二胡拉得好,赵本山自然学得精。

年轻时,他混迹于村里的红白喜事,弹琴唱歌,样样精通。

1974 年,17 岁的赵本山终于第一手加入了公社文艺宣传队。

后来被借调到西丰县剧团,没有正式编制,出演二人转。

在黑土地上生长了 300 多年的民间艺术二人转,吸收了赵本山的

与此同时,在 60 公里外的沈阳,年轻的范伟开始在学校的文艺队里唱样板戏。

当赵本山在农村简陋的舞台上唱着《小拜年》、《月牙五更》和摸索的时候,范伟站在学校礼堂,说着《红灯记》、《沙家浜》,他张着嘴走过来。

范伟家有个老叔叔在市文艺队工作。看到范伟真的喜欢在舞台上表演,他找到了音乐学院的老师,想开导他几次。

在范伟老师面前,他唱了几句歌,讲了一个故事。老师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你唱歌,你一辈子都是业余的,但你的表演还是会有那么好。”

1978 年,16 岁的范伟通过亲戚找到了沈阳市曲艺团的相声演员陈联忠,敲开了他的第一扇门,走进了相声的大门。

学徒期间,范伟在师父面前用农村方言说了一点相声。

陈联忠皱着眉头,摇摇头:“孩子,你的条件一般。我会尽力教你。如果我能教你,我就带你好好学习。”

范伟在舞台上说相声。

4 年后,辽宁省举办了首届农村小戏演出。

25 岁的赵本山将目光投向三弦,让盲人张志活了起来,一举成名。

今年铁岭民间艺术团需要一名演员临时救场,在《摔三弦》中初露锋芒的赵本山被借调。

赵本山业绩《摔三弦》

吃饭时,赵本山拿了一瓶铁岭老窖到桌上敬酒,配了一套敬酒词:“一杯生两杯熟,三杯四杯是朋友”。

当时和老师一起来铁岭演出的范伟搓着手坐在一边。他佩服赵本山在舞台上表演的生动,也佩服他的多才多艺。

次年,21 岁的范伟考入沈阳市曲艺团,成为一名相声演员。

进入体制内不代表一切都好。

剧团里有十几组相声演员,但编剧只有两个。范伟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资历和能力并不突出。没人能给他写剧本。

范伟想,就写你自己的笔记本吧。

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日记结构的小说,觉得新奇。受到 generate 的启发,他挥挥手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一个厂长的日记》。

这是一部失败的相声作品 ——。因为整部作品没有 “包袱”,范伟被组里的同事戏称为 “悲剧相声”。

年轻的范伟

幸运的是,命运眷顾了他。

1986 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相声大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曲艺编辑来沈阳市曲艺团选曲,范伟的处女作也混了进去。

初选时,组里的演员一个个给编辑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他们自己写的,范伟读得抑扬顿挫,真情实感。

编辑眼睛一亮,对团长说:“这个小胖子看稿子感觉不错,分寸感很好。这孩子会有点出息,你得好好培养。”

因为这句金玉良言,范伟被选中参加全国相声比赛。虽然他没有获奖,但从北京回来后,范伟突然成了小组的骨干。

1986 年,范伟 (左一) 表演相声。

24 岁的范伟正在享受人生,而与此同时,赵本山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点。

1986 年,29 岁的赵本山正式调入铁岭民间艺术团,在那里他认识了第一个正式搭档 ———— 潘长江。

潘长江的父母是铁岭县剧团的鞠萍演员,潘长江自幼学习鞠萍。

长大后,因为身体原因,进不了潘长江戏班,“演出时穿的道袍都撑不住”。直到 1984 年,27 岁的潘长江才被铁岭民间艺术团接纳为小丑。

草根艺人赵本山,梨园之子潘长江,瞎子张志,关东丑王,一拍即合,演了一出戏叫《大观灯》。

潘长江 (左) 和赵本山 (右) 表演《大观灯》

剧中两人是瘸腿瞎子,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那段时间,两个人八点开始,一直玩到晚上十一二点。钍

《大观灯》在沈阳演出 500 多场,在黑土地上种下了自己的名字。

因为这部戏,赵本山和潘长江也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个叫 “天下第一瞎子”,一个叫 “天下第一瘸子”。

1987 年,时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的姜昆带着一个团去铁岭演出。

此时,姜昆已经主持了四届春晚,更不用说姜昆刚刚在今年的春晚上表演了《虎口遐想》,这是众所周知的。

结果,当姜昆在铁岭体育馆表演时,观众席上的观众看起来很冷,几乎没有掌声。仔细打听才知道,当地有个很红的喜剧演员叫赵本山。

姜昆去了,被赵本山的《瞎子摸灯》拜了,决定把赵本山推上春晚。

姜昆 (右一) 和赵本山 (中)

上春晚比上康还难。

1988 年赵本山的节目入选春晚舞台,但要先在哈尔滨分会场试水。

这个消息一定在铁岭引起了轰动,赵本山喜出望外。这一年,赵本山 31 岁,似乎看到了人生的巅峰。

回到铁岭,迎接他的场面可谓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谁知除夕那天,全村老少都守在电视机前,直到电视打出 “再见” 二字,连赵本山的影子都没有。

赵本山觉得没脸见铁岭的长辈。

周围的人都给他出主意,“没有礼物吗?”。赵本山眼睛一亮。第二年,他搬了一箱茅台酒,又摇摇晃晃地去了北京。

当他到达北京时,他四处打听 “我应该把这东西送给谁”,但没有人能给他指路。

最后赵本山躲进了招待所,一天一瓶酒,看不清的是前面的路。

相声演员李金斗 (左一) 和赵本山 (右一)

当赵本山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北京跑来跑去的时候,范伟也在忙着相亲。

相亲始于范伟 24 岁的时候。

当时,范伟在曲艺团工作稳定,但因为 “着急” 找不到对象。家里人急了,开始给他安排相亲。

第一个女生是店员,两个人相处了一个星期,最后却死了。第二个女孩是工厂的技术员。他们联系了一个月了,还是没有电话。

1988 年,当她遇到第三个女孩时,26 岁的范伟被感动了。

第三个女孩,杨宝玲,刚刚从学校毕业,比范伟小六岁。看着眼前年轻漂亮的女孩,“永远中年” 的范伟突然开始自卑。

范伟谈论他的外表。

后来在媒人的帮助下,两人有了接触的机会,两人在沈阳北陵公园独处。

在去约会之前,范伟很尴尬,他姐姐接了他的造型工作,—— 紧身裤,ChristianRandPhillips 一样的爆炸头,还有一个大头。

会后,杨宝玲打了一个洞,看到他感到多么不舒服。

后来,当两人去吃饭时,杨宝玲胃口很小,还剩下一些剩菜。当范伟看着剩菜时,他感到很难过,所以他把它们都拿给了自己。

杨宝玲认出了这个人:“这是一个简单的人。”

后来,范伟提起两人约会的过程,偷偷笑了几声:“其实我媳妇那时候近视。如果她戴上眼镜,可能就做不到了。”

1990 年 4 月 10 日,他们登记结婚。28 岁的范伟进入了她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范伟的丈夫、妻子和主人

这一年,对于赵本山来说,也是意外之喜。

1990 年,33 岁的赵本山终于第一次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表演小品 3354《相亲》,连续三次被杀。

他穿着一件灰色中山装,戴着一顶小蓝帽,脑袋一瘸一拐,脖子一瘸一拐,掀起了一场全民笑话。

之后的三年,赵本山连续三年获得春晚小品节目一等奖。

赵本山的时代开始了。

1990 年赵本山素描《相亲》

当时,在赵本山的巅峰之下,许多人都敬仰他,范伟就是其中之一。

1992 年底,铁岭文工团团长崔凯给在京演出的范伟发来消息说

范伟很快同意了,并跑到中央电视台的排练厅。练了几天,春晚总导演一直不肯换角度。

为了不让赵本山尴尬,范伟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排练中心。这让赵本山对范伟刮目相看:“做你自己,做你自己,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好伙伴”。

1993 年 4 月,赵本山给范伟打电话:“辽宁艺术节有一个小品需要收费员。有没有兴趣?”

那个小品叫《走毛道》。从此金牌搭档摸了摸头,春晚小品有了新面貌。

这一年,赵本山 36 岁,范伟 31 岁。

1995 年,33 岁的范伟第一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

那是草图《牛大叔提干》。范伟扮演一名办公室秘书,聪明又讨人喜欢。

那时候的范伟台词不多,形象一般,焦点总是在赵本山身上。

1995 年赵本山与范伟合作《牛大叔提干》

离开春晚舞台后,范伟回到了沈阳。从火车站出来后,他打了一辆出租车。

在路上,他等着司机认出他,聊了几句。司机漠不关心。

他没有放弃。下车时,他向师傅要发票。两个人对视了一眼,还是没认出来。

范伟日后谈起这段经历时说:“可能是司机师傅太困了,又是大年初一。” 时隔多年,他依然在意。

这种情况是早年两人合作的常态。

在赵本山的素描中,所有的星星都在月亮上,只有范伟是星星,这是暗淡的。

他是一个霸道的司机,一个精致妖娆的老师,一个严肃的乡长。没有人关注范伟是谁,只知道这是赵本山的搭档。

范伟很憋屈,几次向赵本山提出辞职:“兄弟,要不要换个搭档?换个女伴。光棍戏太难演了。”

赵本山不动如山:“你放心,跟我走就是了。”

1997 年赵本山和范伟合作《红高粱模特队》

随着千禧年的到来。

一天,作家龚开波和范伟讲述了他们在医院里看到的一些真实的故事。范伟听了他们的歌,非常喜欢他们。赵本山来北京,三个人坐下来商量,工作就初具规模 —— 《卖拐》。

于是,在 2001 年春晚的舞台上,范伟摘下眼镜,剃了光头,被忽悠了。

“头大脖子粗,不是富翁是厨子” 这句话成了范伟最好的自画像。

以后两人乘胜追击,转弯后卖车,卖车后卖担架,《卖拐三部曲》的名声开花了。每年他们都把春晚一等奖拿回家。

最后,范伟着火了,但是危机和转折点经常一起到来。

2001 年赵本山、范伟、高秀敏合作《卖拐》

当范伟忙着在舞台上寻找价值的时候,已经功成名就的赵本山回到了东北老家。

2000 年,应阎学晶夫妇的邀请,赵本山去剧院观看了二人转。

看着民间艺人在舞台上卖力表演,赵本山突然觉得自己需要为二人转做点什么。

他决定收几个二人转的弟子,把二人转从这个东北小角落推向全国舞台。

赵本山和阎学晶

身边的人都不明白,这是一条吃力不讨好的路。显然,凭借春晚的名气,赵本山可以轻松赚得盆满钵满。

赵本山不听劝告,丢下一句话:“我看到了我过去的路”。

赵本山的二重唱被比作冬天的一根葱:黄叶、绿根、不朽的心。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夕阳产业,很难抬起头来。

他接手二重唱的时候,生意污秽不堪,演员鱼龙混杂,演出多在洗浴中心,所有的荤段子都有人唱。

所以赵本山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改革,提倡 “绿色二人转”。

2001 年,赵本山在接受第一批弟子后,举办了 “二人转本山杯比赛”,开始在三省征集选拔人才。

只是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民间演员,从来没有受过训练。当初他们给赵本山决斗 —— 赵本山开会,他没来。赵本山安排了工作,没去。

赵本山深知 “再聪明的头脑也对付不了一个民间艺人”,于是想出了一招,开始以情服人。

谁需要钱,他出钱;谁在家读书,他帮忙联系。从一家大公司的战略规划到一对夫妇的吵架和离婚,他都插手。

渐渐地,弟子们就信服了。

在赵本山忙于创办 “赵家班” 的同时,也找到了新的出路。

2003 年,41 岁的范伟受冯小刚邀请出演电影《手机》并饰演一位河南农民。

剧中他只有几句台词,而且说的是河南话。范伟心里不停地打鼓,他总是害怕自己说的话不地道。

剧组里有一个河南人。范伟让他用录音机录下这句话,然后他用录音机来来回回学了 —— 遍,回家告诉妻子和孩子。结果还是有几个词带点东北味。

范伟很匆忙,买了一张去郑州的火车票。在路上,他看到一个农民,穿着背心,抽着烟,舔着肚子。范伟考虑得很周到。

到了郑州后,他找了当地的熟人,把人请到酒店,一字一句地教他们。对方点了点头,然后他就放心了。

不久之后,一个穿着跨栏背心、抽着烟、说着地道河南话的老农出现在电影中,范伟完全扮演了这个角色。

2004 年,范伟再次出现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天下无贼》中。

范伟的场景不多,但那句 “IC,IP,IQ 卡,都告诉我密码” 至今仍挥之不去。

电影业的大门为范伟打开了一条缝。门里的世界让他比春晚的舞台还要舒服。

2004 年范伟主演《天下无贼》

很多东西,在一起久了,就要分。

矛盾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2004 年,赵本山和范伟一起做客脱口秀节目。有网友给范伟留言:“不要离开本山大哥。没事就多给大哥买大中华。”

两人听了,开心不已。

2004 年,参与这个项目的两个人

这期节目录制的时候,正是电视剧《马大帅》的宣传期。也正是这部电视剧给了范伟一个经典的角色 3354 范德彪,他直到现在都无法摆脱。

《马大帅 1》年,马大帅蔫了,范德彪被炸了。他们平分秋色,互相成就。到了《马大帅 3》,矗立在辽北平原的 “孤独巨人” 范德彪,彻底抢走了主角的亮点。

甚至有网友说续集不应该叫《马大帅》,应该叫《范德彪与他的姐夫》。

《马大帅》,范德彪的 “鹰爪抓痕”

范伟和赵本山喜欢拍电视剧。

剧本只是一个框架,更多的笑话是两个人在拍摄过程中敲出来的。

范伟说:“那时候很好玩,摄像机开着,看得过瘾就结束了。之后再去编辑台。如果你有一些乐趣,削减它,并留在有趣的地方。”

但是在春晚的舞台上,范伟如履薄冰,生怕自己在直播中说错一句话。你越害怕,得到的就越多。

2003 年,二人组的镜头拍摄于《马大帅》。

2005 年春晚,范伟的第一句话就错了。

在素描《功夫》中,原话是 “借我一双慧眼”,范伟开口说 “借你一双慧眼”。他结结巴巴,以为结束了。

《功夫》之后,范伟再也没有登上过春晚的舞台。赵本山和范伟这对黄金搭档也渐渐迷失了。

2009 年,赵本山执导并演出《关东大先生》,这是范伟与赵本山的最后一次合作。

本片由赵本山不知名的徒弟张主演,其中客串,几场戏,极少戏份。

赵本山媒体表示:“看看范伟现在的手腕有多大。人若能演,无异于借人之光。”

因为赵本山的发言,两人的关系在外界看来是嫌隙。

范伟曾对媒体回应说:“赵本山像刀一样锋利。他说了所有的坏话,做了所有的好事。”

他一直记得赵本山的好,只是方式不同。毕竟没有共同的事业是共同的。

范伟真的走了。

离开春晚舞台后,范伟把自己交给了《焦点访谈》。

2006 年,44 岁的范伟在文艺片《芳香之旅》中饰演一名公交车司机老崔。

为了这个角色,范伟前期写了一万多字的笔记,饿了自己三个月。

他知道自己的漫画形象太深入人心,得加倍努力才能让观众不玩下去。

这部电影当年只赚了一百多万的票房,却为范伟赢得了当年开罗电影节的特别表演奖。

在影片中与范伟演对手戏的张静初说:“当你看到范伟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以后该怎么走这条路。他是一个方向。”

2006 年范伟主演《芳香之旅》

那段时间,范伟在各种电影里游走:在历史片里,他扮演了一个双面间谍;在生活的电影中,他扮演一个诚实的人。

弱者的善良和单纯,小人物和市侩范伟之间的矛盾,在手边,并采取坚定的行动。

当时,许多人对范伟说,“我没在电视上看到你”。

范伟也没有惊慌。他只是温和地回答,“我舒服的生意我做的多,那生意我来不了我就少做。”

在春晚五光十色的名利场里,范伟果断退出,说要放下。

但对于赵本山来说,退出是一个缓慢而残酷的过程。

春晚舞台上有句话叫 “赵本山小品成功,春晚成功一半”。

从 1990 年开始,赵本山已经在舞台上呆了 21 年。看赵本山的小品也成为观众 20 年的文化习惯。

范伟退出舞台后,宋丹丹接替了赵本山搭档的角色。“白云” 和 “黑土” 的结合一度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仅仅合作了三年,宋丹丹就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春晚。

2008 年,《火炬手》是宋丹丹和赵本山的春晚最后一个舞台。上台前,赵本山全身都是疹子,一直在打点滴。

演出结束后,赵本山在后台抑制不住眼泪:“太难了,演这个小品不容易。

身边的伙伴渐渐离开,赵本山越来越孤独。

2008 年赵本山和宋丹丹合作《火炬手》

2009 年,52 岁的赵本山带着徒弟小沈阳和丫蛋交上了一份好作品《不差钱》。但很多人注意到,在表演过程中,赵本山几次忍不住咳嗽。

事情比预期的更糟。春晚舞台下,赵本山打开手里的纸巾,看到痰上的血丝:

“其实我上台的时候,一直忍着,怕影响台词。后来憋不住了,就咳了出来。真的要对观众说对不起了。”

2009 年赵本山与小沈阳《不差钱》合作

祸不单行。今年 9 月 30 日,在拍摄《乡村爱情 3》时,52 岁的赵本山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医院。

在病房的时候,赵本山还是放不下心事。他叫他的门徒来,开始解释他的事情:

其中一张银行卡给了前妻生的大女儿,剩下的留给了现任妻子,并叮嘱弟子不要分开。

“只要你们都在一起,这个团就不会散。”

赵本山和他的弟子们。

赵本山的谢幕来得很突然。

2010 年,53 岁的赵本山获得华鼎奖终身成就奖。赵本山很珍惜这个奖,因为华鼎奖代表的是老百姓的名誉荣誉。“说实话,我赚的都是老百姓的钱,所以我要感谢他们”。

一个月前,他花 2 亿买的私人飞机 “本山” 刚刚降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舆论的硝烟还未散尽。

赵本山本人也曾回应:“中国人有一个习惯,觉得对不起你,但你太善良了又觉得不舒服”。

但是好景不长。

2011 年春晚,演完小品《同桌的你》,赵本山走下舞台,进医务室吸氧。他不得不承认他力所不及。

这是赵本山春晚的最后一个舞台,他留下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此处省略一万字”。

一万字的故事,说不清他的辉煌,也说不清他的离去。

这一年,赵本山 54 岁,春晚 “小品王” 的精彩征程告一段落。

2011 年赵本山最后一枪《同桌的你》。

在赵本山争名夺利的那些年,范伟反而 “躲” 在了娱乐圈。

不炒作,不八卦,绝不参加能迅速吸引眼球的综艺节目。“我觉得我的演技会给大家带来快乐,我在生活中的出现会让大家失望”。

他与闪光,魅力,甚至暴利毫无关系。

他只是演戏,有空就回家做饭。“别人做的没有我做的好吃。”

在 20 年的影视生涯中,范伟出演了 100 多部影视作品。作品的质量不稳定,但范伟的表现无可挑剔。

2016 年,54 岁的范伟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获得最佳影片奖。在获奖感言中,他被评价为 “秉承了静水深流的意境,对善恶媚俗做了细腻的诠释”。

范伟带着谦逊的态度上台领奖。他说,“这是一部容易被忽视的电影。我们拍得轻,演得也轻。”

2021 年以《一秒钟》获得金鸡奖最佳男配角。

流动的水的平静最终会聚集巨大的力量。

2012 年,赵本山在谈及弟子时信誓旦旦地说:“除非除掉他们,否则我是无法除掉他们的。”

十年后,赵本山的徒弟 “娇娇” 在直播间公开挑战:“我是第一个和赵本山对抗的人。”

这几年来,赵本山本人也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但他引以为傲的 “赵家班” 却状况不断。

一是刘 (《乡村爱情》中的扮演者) 在直播中抱怨公司抽取的佣金太高;是唐鉴军 (《乡村爱情》谢广坤的演员) 被抓到婚姻出轨。众说纷纭,一笔糊涂账.

赵本山风头正劲的时候,粉丝有回应;而当他不再辉煌时,猞猁就像一阵风一样散去了。

这是赵本山任何一部作品的结局,都无法形容其中的无情与孤独。

2020 年赵本山主演《刘老根 3》

近年来,范伟总是被问到他是否会参加春晚。范伟说,“没有好的作品,你会觉得不好,观众会失望。”

但是当主持人问他的梦想是什么时,范伟不假思索地说:“成为一名好演员”。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8 年范伟主演《耳朵大有福》

回到 2020 年,《刘老根 3》播出,范伟的回归客串成为该剧最大的看点。

当昔日的伙伴含笑相见时,范伟的意气风发和赵本山的老态龙钟碰撞在一起,令人心酸刺耳。

赵本山说,你走了十七八年,连个招呼都没打。范伟叫他回来:“这不是你的话。你说了我就回来。”

现在 2022 年已经过半,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人已经分开。

有缘人还会再见吗?

来源:最人物

你的治愈,我的抑郁

昨天在网上看到了一条视频,是一个报纸的网站发的视频,讲述的是重庆的一户农家,在暴雨来临之前,全家老少五口人一起上阵抢收晒的谷子,终于在暴雨来临之前把谷子收了起来。网站的编辑配了一个很诗情画意的文案:“近日,山城重庆,暴雨来临前一家人抢收稻谷,画面很是治愈。网友:奶奶好像穿了轮滑鞋。”

文案里面的 “重庆” 两个字,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回忆。这种场景,在我小时候经常经历,不过直到现在想起来,也并不那么 “治愈”。如果当时的我们会这么多时髦的词汇,可能会说 “抑郁”。

我父母是教师,家里并不需要种田,但是每年放暑假的时候还是要回老家去帮忙干农活。

我们老家住在山顶上,我很小的时候,整个生产队只有一个晒坝,还是我父亲牵头打的三合土地面,一种用石灰、河沙、碎石子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硬度比水泥差很多,但是比泥土要好太多。

为了方便全生产队的乡亲,这块晒坝的位置差不多在地理正中心,距离我们家三四百米的样子 —— 不是平路,重庆的农村几乎没有平路。没有水泥路,也没有机耕道,全是窄窄的田坎,偶尔特别滑的地方会铺上几块石板。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晒坝在我们生产队的地位有多高,为了它还专门起了个地名:大地坝。

每年夏天割完谷子以后就要晒,不晒干要烂,而且还交不了公粮。

晒谷子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我开头说的这个很 “治愈” 的画面 —— 暴雨。

我们川渝地区管这个暴雨叫 “偏东雨”,我还专门查了一下,据说是因为地形原因,夏天的风大部分都是东南方向来的。

一下暴雨,如果晒坝上的谷子没能收回来,被雨淋湿了,两三天的工作全部白干,又得重新晒过。

这个耽误的不仅仅是时间,而是真真实实的体力:一家人分好多趟,把谷子从家里担到晒坝,然后要把谷子摊开,要翻晒,太阳下山的时候要去收回来,免得早上 “扯露水” 又打湿了,第二天再担去晒坝。

印象中那时候的天气没有这么热,太阳也没有这么毒,晒谷子一般要晒两三天,这样的重体力工作要重复两三次才能完成。

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担谷子帮不上忙,唯一能做的就是去 “翻谷子”,也就是晒了一阵子之后,去翻动一下,让底下的谷子能够翻上来接受暴晒。

翻谷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木耙子,经常被我们用来当成猪八戒的九齿钉耙玩耍,另一种就是用脚在摊开的谷子里面一步一步往前趟,划出一道一道的垄沟,增加谷子和阳光的接触面积。

对小孩子来说,相当于玩儿了,跟现在玩儿河沙的孩子是一样的,还能为家长分担一部分工作,全家上下都其乐融融。

但是一旦遇上偏东雨,那就真的一点都不其乐融融了。

家里的长辈们负责看天,他们在努力判断,天上来的乌云会不会造成降雨、大概什么时候下雨、雨大不大等各种各样的指标。

你全家出动忙天火地把谷子收回来了,如果没下雨,或者只下了几滴雨,那就浪费体力;你收回来之后,眼巴巴等了三个小时雨才下来,也划不来,也许就差这两三个小时就晒干了,现在收回来了,明天还要去晒一趟;你要是收晚了,谷子被淋湿了,那就真的是前功尽弃,一家人要郁闷好几天。

所以每次临到要下偏东雨之前,大家都不敢出门,都在家里坐着,只等着某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人,在某一个他认为的最佳平衡点大喊一句:“抢谷子了!”

然后整个生产队的人倾巢出动,直奔晒坝上各自的地盘。

我有幸参与过几次,抢谷子,抢玉米,都干过。

有人负责用木耙子的反面平板将摊开的谷子推拢,有人负责用扫把把剩下的扫到一起,有人用撮箕撮到箩兜里,全家最壮的几个劳动力就负责把这些谷子担回家。我这样的小孩子,就只能在一旁拿着扫把和撮箕打下手,尽量做到帮忙不添乱。

如果实在是没有足够的劳力,那就只能准备足够的箩兜,把收集起来的谷子装到箩兜里,在箩兜下面垫上几块石头,上面盖上几张塑料布,下防渗水上防直淋,虽然也要被溅起来的雨水打湿不少,但是总比在晒坝上泡了强。

这种事情,真的是既不浪漫,也不治愈,黄发垂髫都拿出了自己全部的体力来跟老天爷抢饭吃。

收完谷子或者玉米,每个人都累得不行,身上全是汗水、灰尘、谷糠壳、玉米皮、玉米须,又粘又痒,加上蚊子和蠛蠓(我们叫墨蠛,一种极小的昆虫,咬人的效果跟蚊子一样,甚至疙瘩还要大一些)的叮咬,那种感觉真的是百爪挠心。

洗澡没地方洗,唯一的河沟在山脚下,而且家里大人还不让去河里。刚刚割了谷子的水田里的水浑浊至极,洗完身上一层泥,也没法洗。

只能随便用水井里的水胡乱冲一下,还不能到水井边上冲,那是一家人喝的水,不能污染了,得走远一点冲。

这种经历,直到我十来岁以后,我家在自己的门前打出了一块晒坝,才算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难题。

正因为小时候亲手做过农活,所以直到今天,我看到农村的什么炊烟袅袅、麦浪滚滚之类的场景,不管画面有多美,心里始终是酸楚大于浪漫。

因为我知道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农民在付出着什么。

城里人喜欢看梯田,尤其是灌满水的梯田,在山坡之上如同片片明镜,映照着蓝天白云,觉得特别浪漫。

我一直不喜欢看梯田,因为我们老家以前到处都是梯田。

每次看见梯田,我都会想起深秋大雨的时候,我家里的长辈们拿着锄头冲出家门去给梯田蓄水的场景。

经过一个夏天的暴晒,绝大部分梯田的水都所剩无几,有的甚至已经干到裂缝,只能趁着大雨的时候去蓄水。

长辈们一步一步地检查有没有漏水的田坎,一层一层地来回奔波,挖开或者堵上泄水口控制水量。

如果雨特别大,一两场雨就能把明年开春种水稻的水蓄好;如果雨不大,就需要整个秋冬随时来关注着这一块块梯田、一根根田坎、一个个泄水口。

这些,是明年有一个好收成的最基本的保证。

家里长辈们从梯田里回来之后,冷得瑟瑟发抖的身躯,满是泥浆的衣裤,以及粘在额头上的缕缕头发的形象,我可能到死都不会忘。

各位编辑晚辈们,干农活,不治愈,你亲手去干一次就知道了。

来源:读宋史的赵大胖 微信号:haizibabamama

软银 245 亿史诗级巨亏

文|杜晨 编辑|VickyXiao

来源:硅星人

去年早些时候,孙正义在一次软银内部工作会议中告诉员工:创业公司的估值仍在飙升,你们的投资还不够激进!

他让助手创建了一个表单,专门用于追踪还没有接受自己的钱的潜在投资对象。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他还在内部进一步简化了投资决策的规则和流程。

孙正义的激进,让一部分还记得在 WeWork 等标志性填鸭式投资上糟糕战绩的员工们,感觉到不解和恐慌。

一年多后,孙正义毫无意外地又一次吃掉自己种下的苦果:由于软银愿景基金投资对象的估值显著降低,基金规模严重蒸发,软银在本季度录得约 245 亿美元的惊天巨亏,创下集团历史之最。

图片来源:软银集团

孙正义将主要原因归结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以及日元贬值,表示 “世界正处于极大的混乱当中”(the world is in great confusion)。

而他目前选择了两条止损途径:1)不再发起新投资;2)全力削减开支,“我们需要降低成本,没有免受影响的地方。”

曾几何时,软银用千亿美元的钞票当作一把大锤,砸弯了风险投资的市场规则。然而今天的软银面临的情况是:不光锤子不再好使,连锤子都快要买不起了。

  | 软银投资逻辑的彻底破产

财报文件显示,软银集团在本季度录得约 3.2 万亿日元(文件内标注约合 245 亿美元)净亏损,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打破了上季度刚刚创下的最大单季亏损纪录。

图片来源:软银集团

事实上,软银集团在其它实体行业领域的投资都还挺好,亏损几乎完全来自于投资创新创业公司的愿景基金。

仅在本财季(4-6 月),愿景基金就蒸发了大约 231 亿美元,其中一期和二期大约各占一半。相比上季度的 262 亿美元净亏,这一季度只能说稍微好了一丁点。

资料来源:软银集团

硅星人之前的一篇文章曾经提到:品尝过太多太惨痛的失败教训的孙正义,似乎已经不再相信自己曾经笃信的填鸭式投资逻辑了。比如在去年软银大刀阔斧参与了欧洲先买后付金融公司 Klarna 的投资,却因为 Klarna 估值下调而被坑惨了。

结果相比一期大手笔式的激进,二期并不是保守了,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激进。

愿景基金二期的总规模比一期小得多,却做出了比一期多出好几倍的投资数量: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 3 月底,二期基金已经做出 252 笔投资,而一期到今天才做了 94 笔投资。在愿景基金的披露文件里,一期的名单只有不到一页纸,二期却有足足两页半……

图片来源:软银集团

虽然数量大,投资数额却小得多。公开资料显示,愿景基金本季度的总投资额只有大约 6 亿美元左右,是去年同期 206 亿美元的零头……

所以如果说前几年的软银是盯准了几只鸭子疯狂注水的话,今天的软银,更像是对着一群鸭子洒洒水。

然而即便像二期这样广撒网,也再难捞上像一期那样的大鱼了。以软银在披露文件里挑选的已上市投资对象为例,可以看出一期的投资组合赚和亏的各一半,赚的也基本都完全退出了,二期的却基本全都在亏,而且还未完全退出:

图片来源:软银集团

为了止损,孙正义宣布彻底叫停二期基金的业务拓展,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将专心于管理目前已经做出的投资,不再发起新的投资。

—— 可以说,软银所有的投资逻辑,这次终于彻底破产了。

作为软银投资部门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案例之一,阿里巴巴为这家亚洲投资巨擎赚了很多钱。软银也至今仍然持有其股票。然而就在上周《金融时报》报道,软银在今年通过出售预付远期合同的方式脱手了自己持有的阿里股票的大约三分之一,约合 220 亿美元。

截至目前,软银已经把手上的阿里股票卖掉超过一半了。

当然,阿里的长期增长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这也是为什么软银一直没有完全套现 —— 奈何今天的软银发现,在投资这件事上不光砸钱不管用了,连钱都快不够砸了。

  | 自嘲为 “狼狈窜逃” 的德川家康

曾几何时在孙正义的指掌下,软银投资部门以吹泡泡为荣,并且确实享受了六七年的骄人战绩。而在昨天,孙正义不得不承认,公司过去在估值上吹的泡泡太大了。

在糟糕的业绩和投资策略的破产之下,软银和孙正义已经彻底失去了在金融投资圈的美誉。就连一众曾经对孙正义顶礼膜拜、无比忠诚的高管,都离开了这位亚洲投资天王。

据彭博社报道,愿景基金的两位合伙人 Yanni Pipilis 和 Munish Varma 在 7 月底宣布离职,意味着近两年以来离开愿景基金的顶级高管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人:

软银的二号人物,愿景基金的直接老板 Rajeev Misra,也在今年 7 月宣布退出软银一线工作。尽管他仍然保留着一期基金 CEO 的职位,但据彭博社报道他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成立的新基金上。软银集团首席战略官,被认为是日本金融业核心人物的佐护胜纪,在去年三月就已经离职了。另一位传奇经理人,被安排到 WeWork “救火” 的首席运营官 Marcelo Claure,也在今年宣布离职 —— 结果软银甚至连他索要的 20 亿美元分手费都付不起……

有传闻指出,就错过字节跳动、美团、小米等优秀公司的问题,一些软银投资合伙人此前对孙正义有所不满。如此频密的人才流失,更是体现出软银投资部门存在严重的业绩和策略问题,和高管对孙正义本人的不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财报会议演示文档的第一页,孙正义的团队放了一幅非常独特,具有深意的画作,也巧妙地影射了孙正义面临的窘境:

《颦像》

这幅画中的人物是日本知名历史人物德川家康,描绘的是战国历史上一个著名事件:

家康有着极大的政治野心,但当时作为家臣寄于织田信长篱下,急于争功而鲁莽出兵,挑衅对手武田军,结果大败于三方原,连自己的替身都被砍头。家康狼狈窜逃回自己的城堡,平复下来才发现裤子穿着很粘很难受 —— 原来是在路上因为过于害怕而失禁了……

但当时家康并没有掩饰尴尬,而是干脆找人把自己当时的窘样画下来,放在了卧室里,时刻查看和铭记鲁莽的教训,也就留下了这幅名画《颦像》。

借用这幅画,孙正义巧妙地承认了自己在糟糕的业绩面前极为尴尬的样子,品尝了失败的味道,学到了重要的一课:“我们在半年里亏损了 6 万亿元,我也需要深刻的反省,时刻铭记这一教训。”

流量是个双刃剑

@聚募海哥:最近经常听到创业者说 “现在创业真难,主要原因就是流量红利都没有了,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在我眼里,流量是个双刃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面举个我真实的投资案例∶

2016 年初,我投了一个西式快餐品牌,产品主要是披萨、牛排、沙拉等,产品类似必胜客,但出餐速度更快,单店面积更小,一个店大约 50-100 平方,主要开在社区和办公 cbd 集中的地方,堂食为主,客单价 50 左右。

当时投的时候只有 5 家店,后来半年不到时间,直营门店就快 20 家,公司盈利相当不错,直营店规模在杭州前三。老板赚了钱就开新店,几乎每个单店都盈利,单店平均回本时间 1 年左右。

到了同年 7 月份,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开始了,某团、饿某,某度等平台纷纷找他,让他的门店开通外卖平台,给的补贴每单 6-10 元,最高的时候某度平台给的补贴达到每单 12 元。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流量成本是负数。

老板第一次感觉到了互联网平台流量的威力,每天中午必爆单,由于高峰期门店实在忙不过来,他把产品 sku 减少了,产品品质也下降了不少。一个单店外卖比例从之前的 10% 提高到了 70% 以上,同时开店速度也加快,由于外卖为主了,老板的新店选址要求也降低了不少。居然某团 KA 经理升职去了上海,他也跟着砸了几百万去上海开了 3 家店。此时,他已经听不进我的好言相劝,把整个公司几乎 all in 在外卖上。

到了同年 9 月份,外卖补贴大战结束,补贴也随之减少,每单补贴从 6 元降到 4 元,4 元降到 2 元,甚至 0。而且这时候大量的 KA(重点商家)品牌开始进入外卖平台,平台营销、配送费用都在涨价,所谓的流量红利在 2016 年底消失了。大家后来都知道,次年年初,某度被饿某并购,而后 2018 年饿某又全部卖给了 ali。

流量红利消失后,公司和门店经营一落千丈,之前盈利的门店出现大面积亏损,这时候想再转回之前堂食模式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消费者的认知里,你就是一家外卖店。由于都是直营店,每月亏损越来越多,上海门店更是亏得渣都不剩,大概维持了不到一年,公司就倒闭了,老板也因为欠了供应商的钱而被限高。

故事讲完了,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所谓流量红利是多么脆弱,平台的流量是用完即走的,无法沉淀下来。最要命的是,它还会让品牌方产生错觉,把平台的能量以为是自己的本事,从而犯了致命的错误。这样的例子在很多淘品牌身上也发生过。

反之,现在流量红利没了,大家都慢下来未必是坏事,你可以慢慢打磨产品,用心经营用户,把复购做好,把品牌建设好,反而会更持久。

为什么富人会更富

@打工归来啊:解读一下,为什么富人会更富:

我指的是真富豪,我见过很多广东,浙江的真富豪。

银行里面存款基本上都有几个亿,没有负债,全部靠自有资金运作,在他们眼中,有负债的都是穷光蛋。

他们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然后旗下都有工厂或者物业收租,每年的财富都在增长。

大部分老板就是占据了中国庞大产业链,一个个小小的细分行业,一年做个七八个亿,但每年的利润都有大几千万,甚至将近一个亿。

日子过得非常舒服,完成了原始积累,钱越来越多,在他们所在的细分行业,你就很难跟他竞争。首先人家没有财务费用,人家设备折旧,全部摊完了,运营的费用极低。已经建立了深深的护城河,后来者几乎没法跟他们竞争。

1,他们有庞大的自有厂房,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

2,拥有巨量的自有现金。

3,不冒险,就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儿。

4,现在这些企业慢慢也在向二代传承,基本上传承的都还挺好,挺稳健。普遍都很低调,你都搞不清楚他有多少钱。

5,没有所谓的装逼式管理,实实在在,所有的公司经营层包括员工都是他们的生产资料。

6,这些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纳税相对不规范,我见到了很多年净入上亿的企业老板,一年交税也就值几万块。家里的所有开支都公司里面报,赚到钱了就存到银行。

所以别看市面上很多人牛逼,吹得震天响,看看自己口袋里有几个真钱,属于自己的钱,这才是真的富豪。

腾讯 8 月 15 日起取消部分外包员工免费食堂福利

8 月 4 日,澎湃新闻记者获悉,腾讯内部发文称,8 月 15 日起,对部分外包员工取消餐厅福利,已有夜宵券可以正常使用,但后续使用食堂需要收费。

该内部通知还提到,目前外包员工还可以享受腾讯免费班车,暂不受影响。

多位腾讯内部员工向记者确认了这个消息,一位内部员工称,进行此项改革是出于 “降本增效” 的原因考虑。截至发稿,腾讯尚未对此回应。

我是陆仁甲 回复;

腾讯外包 3 年,深圳外包 5 年,在另一个贴已经回答过了,这边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一下吧!

降本增效是事实,就是为了省点钱,从王者荣耀一周一个皮肤就能看出来。

不是说腾讯赚 1000 亿少,上市公司最怕的是营业收入不涨了,如果营业收入不涨了说明公司到瓶颈期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那只能通过省钱让财报好看点。之前已经裁了很多人了(正岗外包都有),有的整层楼被端了。

互联网行业抖音之后就没出现过影响力巨大的产品,腾讯这边也没抄的了,自己广告业务被字节打趴了,to B 的业务也不行,小公司都活不下去了谁还买服务?游戏你会发现除了王者好像没有能叫的上名字的了。

腾讯现在也急了,日子是真难过。

再说取消两餐这个事,问了一下以前的同事,总体还是很平淡的。原来很多人本来就不去餐厅就是外卖,还有的去餐厅不是因为免费是因为方便,近,下楼就是。

有一部分人确实喜欢打包,早上的把中午的也带上,晚上把全家的都带上。我原来见过一个早餐要 8 个鸡蛋只吃蛋白不吃蛋黄的人,还见过一人晚餐刷一百多,打包四份的。

现在取消可能外包的生活成本每月要增加 1000 块左右。

其实最怕的不是取消两餐,是取消班车。如果取消外包的班车,那是真麻烦了。我原来坐习惯了班车,偶尔迟到挤公交地铁是真难受,如果没了班车离职的应该会增加不少。

暴躁小丑鱼 回复:

这巧了不是,这个事情还是可以拿出来说说吧。

先说结论:任何公司的利润来源在于开源节流;

所有大厂并不是给不起福利啥的小钱,只不过单个的是没多少,但是积累至一起就是笔不小的数目。

既然源头都已枯竭了,那节流就是首选。

除了直接取消某些福利啥的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方法完成所谓的降本增效。

最直接的方式通常就是从人上下手,毕竟人员工资,几险几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答主的前同事小罗同学因为响应了某个大佬的号召,加入了东哥一个社区团购项目。

那时候他们的最大 BOSS 说要亲自带队,且对投入不设上限。

刚开始的时候,那确实是大手笔,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啥给啥;

而且甚至因为这个业务起步很辛苦,经常要熬夜到 2 点多,连休息时间也得干活,还给一线员工还发点补贴啥的。

结果才刚过半年多不到,情况有变,高层发现这特么是个无底洞;

上面有监管,旁边有几个强悍的对手,内部还有各种徇私舞弊,这活有点干不下去了。

于是乎就开始顺应 21 年至 22 年的时代潮流了。

为了少赔钱甚至不赔钱,有几种方式来操作;

先是让其他人开始分掉小罗的一些工作,就像切香肠一样美其名曰是挑战与培养,实际上就是要做到转接交接不出纰漏。

懂的人就开始找退路了,到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直接谈,N+1 还是多少聊好交接走人。

唯一好一点的是没有变相打击挖苦或者用各种办法逼小罗主动离职,这还算是挽回了这个大厂的一点面子。

重点来了,小罗走后他所负责的事情本应该招一个更有性价比的人来做;

但是公司没有,而是直接释放到小罗原来团队的其他成员身上。

然而其他成员的薪资待遇没有任何变化,任务目标、KPI 考核每天的盯盘同样也是没有一点放松;

这可是平添地增加了工作量,还得继续保持增长,要提升进步,完成目标啥的。

以前一个人带一个项目,现在一个人带多个项目,而且加钱加人是不可能的,这种操作慢慢变得稀松平常。

这种方式基本就是在考验员工的承受底线在哪里,或者是直接践行了人比想象中耐艹多了。

这样一来,效率有没有提升不得而知,最起码人员利用率是提升了。

用更少的人去做了更多的事。

那员工能怎么办呢?

小罗的上司是这样回答的:如果白天时间不够,那就向夜晚借一点。

其他成员听闻只能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了。

不过很遗憾的是,这个社团项目不久除了少数几个地方保留之外,大面积全部裁撤。

豪无意外,小罗的上级也要开始投简历了。

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工作量加了这么多,还有人继教咬牙扛着的原因吧。

以上

来源: 知乎

连亏四个月,赚不回电费,预制菜经销商恐成 “韭菜”?

王波应该是最早加入陆正耀的预制菜项目 “舌尖英雄” 的那批人。

今年 3 月,王波就在成都落地属于自己的预制菜门店。那时候,舌尖英雄才推向市场不到两个月。从缴纳意向金到选址、装修再到培训,王波前后只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63 平方米的门店开在小区大门口,正对着两个小区大门。这是投资最多,回报也最大的网点类型。按照舌尖英雄官方 PPT 上的预估,王波一年能盈利 75 万元,每个月至少能赚 6 万元。

和陆正耀打造的上一个项目瑞幸咖啡前期的直营模式不同,舌尖英雄采用的是区域代理和经销商加盟的形式,想要成为舌尖英雄的经销商必须联系区域代理。除了缴纳保证金、销售支持费以及物流仓储费用外,经销商还需要向区域代理缴纳 1-3 万不等的加盟费用。

从缴纳各项费用到购买设备、货品再到预付租金,王波花了 23 万。他本来以为自己就要赶上预制菜的风口,大赚一笔,但四个月过去了,王波的门店一直在亏损。“哪怕 4 个月天天在家玩,都花不完二十多万吧”,王波自嘲道。

他想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是赛道不行,还是舌尖科技的团队不行?亦或是门店运营方式不对?

和王波有着一样困惑的舌尖英雄经销商并不少,他们遍布在全国各个城市,天津、福州、苏州、北京、成都、上海、深圳…..

几个月过去了,他们有的选择关店,有的还在等待转机。

但等来盈利那天真的需要耐心。年轻人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喜欢预制菜,C 端预制菜市场离爆发还有一段距离。一些经销商甚至开始怀疑,预制菜是不是个伪需求?

“四个月赚不回电费”

“瑞幸创始团队亲自操刀”,这一句话被放在了舌尖英雄合作伙伴计划 PPT 的首页。

冲着 “瑞幸创始团队”,王波毫不犹豫掏出 23 万开店,他对预制菜并不了解,在他眼里,项目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跟着谁干。

但这一切更像是王波的幻想,很快就跌回现实。看着每个月上千元的电费单,王波不再想着风口,而是怎么才能盈利。四个月,他甚至赚不回电费。

预制菜不需要后厨,但需要 24 小时冷冻保存。王波门店的两个展示柜,两个冷藏柜要 24 小时运转着,基本每个月的电费在 1500 元左右。

王波向 Tech 星球算了一笔账,门店两个员工的工资至少需要 1 万元,电费 1500 元,房租至少 8000 元,耗损 800 元。每个月门店的基础运营成本在 2 万元左右。每天营业额在 300-1500 元之间,以日均 800 元的营业额,毛利率 50% 计算,每个月的毛利为 1.2 万元。但这还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门店每天从早 8 点开到晚 8 点,还是亏损 8000 元。

这还是理想状态,“基本每天营业额就在 200-300 元,卖出不到十单”,王波向 Tech 星球袒露,就算营业额冲到四位数,也是赔本赚吆喝,“一般搞折扣、促销活动,营销额会上去,但毛利率只能在 20%。”

从开店到现在,王波的门店一直都在亏损。而他告诉 Tech 星球,不止是他,全国大多数门店的经营状态都不太理想。“二线城市的房租、人力成本还要低一些,一线城市的运营成本只会更高。”

“我们经销商群里的大多数都在亏,每个城市的都有”,在福州开店的王星告诉 Tech 星球。王星自己也在亏损,但这都在他的预期内,“我至少能赚回房租,每个月就亏人力费用而已。”

在王星眼里,预制菜的前景要比其他项目更好,就算现在不太乐观,但他相信,只要总部发力,规模做大,他们自然就能分到蛋糕。

但经销商李建已经等不到那一天,他在深圳开店不到三个月就早早退场。

尽管每天有 2000-3000 元的营业额,但李建依然无法覆盖运营成本。他算了一下,只有每天都达到至少 5000 元的营业额才有可能实现盈利。而现在门店客流还不如刚开业时半价促销时多。“线下需要靠总部线上宣传,我们自己运营发传单,建社群都没什么效果”,李建苦笑道。

尽管李建看好预制菜的赛道,但为了及时止损,李建只能放弃前期二十多万的投入,选择关店。“前期真的很难熬,毛利真的太低,大概在 20%-30%”,李建告诉 Tech 星球。

拓店速度未达预期,舌尖英雄调整策略

舌尖英雄在每个城市都有区域代理,他们承担着门店拓展的任务。为了能更好地招商,以及熟悉开店流程,舌尖英雄的区域代理们基本都需要自己投资一家门店。

轻资产的模式让舌尖英雄对拓店速度有了更大胆的预设。

实际上,据 Tech 星球了解,舌尖英雄的区域代理中,部分是之前瑞幸咖啡的加盟商。他们大多在加盟瑞幸咖啡时有着不错的收益。尝过一次甜头的人,更容易相信好运会再次降临在自己身上。

舌尖英雄的深圳区代陈蓉之前就是瑞幸咖啡的加盟商。瑞幸咖啡的门店让她每个月能够进账 4-5 万元,而她自己投资的 3 家舌尖英雄预制菜门店也已经开业。

他们用自己过去成功的案例,来说服更多人加入舌尖英雄。

据《未来消费》报道,舌尖科技轮值 CEO 李颖波曾透露,截至今年 1 月底,上线不到一个月时间,舌尖科技在全国签约的加盟商已经达到 2500 家。从 3 月份开始,这些签约门店将陆续上线。而据《财经十一人》报道,截至 4 月 1 日,缴纳 1 万元加盟意向金的潜在加盟商就已经有 6000 多位。

快速开店、邀请代言人、用户 5 折补贴,套着模板走下去的舌尖英雄看起来在走向一条不会出错的路。

但上线半年,舌尖英雄的实际落地情况与预期似乎有着较大差距。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舌尖英雄的微信小程序上,截至 7 月 31 日,舌尖英雄自提门店的开店数量在 540 家左右。而这里面还包含区域代理们,以及舌尖科技员工自己投资的门店。因此,舌尖科技的实际门店数量应该在 500 家上下。

目前,舌尖英雄门店拓展以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深圳等一线、新一线城市为主。这些城市的门店数量在 15-30 家之间。而众多二三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基本在 1-2 家之间。

半年 500 多家门店,这一拓展速度实际上已经超过众多初创公司,但这一数据远远低于舌尖英雄自身的预期。

有舌尖英雄区域代理向 Tech 星球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受疫情影响很大,所以现在的目标不是扩店, 是帮助门店生存和盈利。“我们原来之前是有 KPI 的,每个月要在负责的区域开出多少家门店,但现在总部就是想沉下来先好好做产品,拓店的脚步可以放慢一点,没有了强硬的指标。”

舌尖英雄内部工作人员向 Tech 星球透露,舌尖英雄也关注到部分门店盈利困难的情况,将会推出相应的措施,“总部在 8 月会把经销商的代表邀请到线下,跟他们把整个战略同步一下,包括 8 月份什么样的打法,怎么把这生意拉起来,都是有系统的安排。”

而在消费者端,舌尖英雄也未能掀起太高的热情。在一众社交平台上,舌尖英雄的品牌认知度并不高。在抖音上,舌尖英雄的账号不到 4 万粉丝。在周日的下午,舌尖英雄直播间的观看人数只有十几人。

从快速拓店到以营利为重,上线半年时间的舌尖英雄放缓了脚步。

据 Tech 星球了解,舌尖科技公司内部也在近期有较大变动。有离职员工告诉 Tech 星球,舌尖科技在厦门总部的员工在近期有较大流失,部分管理层也已经离开舌尖科技。

也有舌尖英雄内部员工告诉 Tech 星球,厦门人员的流动是因为城市搬迁。“舌尖是有北京、厦门、天津三个总部,天津的总部大楼前段时间装修好,总部让厦门的员工集中到天津办公,所以有员工离开。”

实际上,在瑞幸咖啡之后,陆正耀的新创业项目从 “趣小面” 转向预制菜,舌尖科技并未花太多时间。2021 年 8 月,舌尖科技才上线面食项目 “趣小面”,11 月,经营不达预期改名后,舌尖科技立马调整方向,从重庆小面转向预制菜赛道。

而从舌尖英雄的策略调整不难看出,舌尖英雄内部可能还未打磨出成熟的门店模型就推向市场。

预制菜的风还能吹多久?

趣店创始人罗敏的 “野蛮” 入局,让预制菜市场比往年更热闹。

7 月 17 日,罗敏 16 个小时的直播让 9500 万人了解了预制菜,售出 956 万单商品。简单粗暴的烧钱营销补贴,让预制菜更加直接地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

在直播中,罗敏呼吁宝妈们加入趣店预制菜,并称只要在小区几百米的附近开一家预制菜门店,每天只需卖出 50 份菜,每月即可轻松赚大几千的收入。直播后的第二天,罗敏就在趣店预制菜发布会上表示,“要支持 10 万家用户创业开设线下门店”。在罗敏的规划中,免费加盟的实体门店,今年年内要达到 1 万家,明年达到 5 万家,2024 年达到 20 万家。

高调宣传、低价促销、快速扩张,趣店和舌尖英雄的入场方式如出一辙。

罗敏其实只是最高调的那个。冻品头部企业龙大美食,在今年已经全面铺开线下终端店;“预制菜第一股” 味知香去年已经开放加盟渠道,目前已经有上千家加盟门店;西贝莜面村、海底捞等餐饮企业,也在两年前就推出预制菜。

近一两年,资本热钱早已涌向预制菜。2021 年,就有王家渡食品、珍味小梅园、寻味狮、三餐有料等多家针对 C 端市场的预制菜品牌获得融资。IDG 资本、美团龙珠、百度风投等资本都在预制菜赛道上押注。

供应端、资本端、渠道端都将苗头转向 C 端,他们恨不得将预制菜塞进每个家庭的冰箱里。而热闹是他们的,消费者对预制菜似乎带有天生的排斥。

“入场前我有心理准备,知道预制菜可能老百姓不太接受”,王波告诉 Tech 星球,但他没想到的是,“老百姓是一点都不接受。”

两个小区的居民加起来至少有 5000 人,平时的人流并不算少。但王波门店一天进店光顾的人只有十几人个,大多是冲着薅羊毛来尝鲜。“宫保鸡丁 9.9 特价的时候一天能卖个几十单”,王波告诉 Tech 星球。

“深圳这边的人对冻品有点排斥,觉得不新鲜”,李建告诉 Tech 星球,“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就是一定要买最新鲜最好的肉,恨不得牛刚宰就吃。”

王星也表示,舌尖英雄产品质量还可以,愿意尝试的年轻人复购率能在 40%-50%,但难的是需要不断拉新客,不然仅靠老客无法维持。“这个市场还是需要时间被教育的,产品本身我觉得没问题。”

实际上,我国预制菜品牌大都以面向 B 端为主。国海证券研报显示,2021 年,预制菜 C 端市场仅占比 20%,B 端市场占据 80%。

市场并没有入局者憧憬得那么美好,如何教育市场,如何调和口味,如何保证品质,这些都是市场需要去回答的问题。而盈利还排在这些问题之后。

但这个道理,经销商们只有入场后才真的意识到。已经被套牢的他们要么亏损十几万退场,要么熬到消费者接受的那一天。

王波选择苦撑着。

为了压缩成本,他已经解雇了一名员工,自己亲自看店,“这样一个月能节约个五六千块。”

多位舌尖英雄门店老板都在用自己的真金白银赌预制菜的未来。尽管每个月亏损,但他们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现在是淡季,到 11 月份可能会好些,我还在观望”,王星对预制菜依然抱有期望。

已经是局中人的他们,除了坚定的看好赛道也没有了其他办法。

罗敏被外界视为是搅局者。从直播卖卖上亿元,到合作明星贾乃亮道歉并解约跟趣店的合作、撇清关系,罗敏的口碑急速下滑。靠校园贷起家的罗敏,让人质疑其入局预制菜的真实意图是为了 “给加盟商放贷割韭菜”。从合作伙伴、加盟商到消费者,罗敏似乎成了 “人人喊打” 的对象。

但他可能没想到,那些被门店套牢的老板们却在对他招手。

“虽然是竞对,但只有更多人进来才能更快地教育市场”,舌尖英雄的区域代理告诉 Tech 星球,“大家一块把市场做大,未来一定会有红利期的。”

“局中人” 并不在意入局者的意图,他们需要的是更多人一起吹起华丽的泡沫,让这个风口更长久些。只要有人接盘,他们才有可能脱身。

舌尖英雄的经营情况或许可以表明,C 端预制菜市场还处于非常早期,他们可能的结局是成为这场游戏里的第一批 “炮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Tech 星球”(ID:tech618),作者:习睿

阿里又错过一班车?

文 / 于师兄

来源 / 字母榜(ID:wujicaijing)

阿里的造车项目有了新进展,但看上去更像是踩了一脚刹车。

2022 年 8 月 1 日,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合资的智己汽车,宣布完成 A 轮股权融资协议签署。本轮融资由交银集团旗下股权投资平台交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领投,上汽集团继续追加投资。投后估值将达到近 300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并未 A 轮融资中对 “亲儿子” 智己汽车继续追加投资。而且,从智己的发展历程看,阿里参与造车的戏份并不多。除了向智己提供阿里云、AliOS 操作系统等基础能力外,阿里似乎更多的承担 “带流量” 的任务。

与腾讯一样,阿里 “不碰硬件” 的定调早已人尽皆知。这是互联网巨头的基因使然,毕竟做硬件投入大难度高,利润也难言可观。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的耗尽,用户增长见顶,出海前景扑朔迷离,新能源造车作为最被看好的赛道,已经成为巨头投注未来的选项之一。曾经 BAT 阵营中的百度,在去年选择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汽车行业,小米拿出 100 亿造车,华为距离造车也只是隔着一层窗户纸。在特斯拉的和蔚小理等国内外新能源车企业的成功激励下,造车这个风口越来越热。

在智能制造领域,阿里放弃过一次机会,那就是手机,这一次,阿里还会错过智能汽车这趟车吗?

A

2020 年 11 月 26 日,在上海中心观光厅最高层。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集团三方举行签约仪式,一个全新高端汽车品牌 “智己汽车” 就此诞生。

阿里的这一动作,比百度与吉利官宣合资造车早了 46 天,比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正式宣布进入造车领域早了 124 天。在那段时间内,阿里巴巴率先进入汽车制造业的新闻铺天盖地,百度、小米似乎成了 “后来之人”。

但从股权结构可以看出,阿里对造车这门生意并没有那么上心。

2020 年 12 月 25 日,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在浦东新区完成注册,新公司注册资本 100 亿元。其中,上汽集团出资 54 亿元,持有 54% 的股权;张江高科与阿里巴巴各出资 18 亿元,分别持有 18% 股权。

可见,上汽集团在智己这一合资项目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权,而阿里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项目发起方的角色,或者说是 “吉祥物”。

因为,一个新成立的汽车品牌,想要一鸣惊人,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投资方背书。就像蔚来在 2014 年成立之处,一口气获得了数十家知名机构的投资,当时李斌的拿钱逻辑是:每一家尽可能少拿一点钱,把机会留给更多的 “朋友”。

按照阿里巴巴的投资习惯,在合作的早期阶段,并不会展现出过于强势的控制欲。尤其是在汽车行业,阿里作为一个 “外行人”,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一个新品牌完成从 0 到 1 的过程,这既包括了资金的帮助,也包括关注度的加持。

阿里对小鹏汽车的投资,就是最好的佐证。

在 2017 年及 2018 年,阿里巴巴先后参与了小鹏汽车 A + 轮与 B 轮融资,但之后就不见踪迹,并缺席了 B + 轮、C 轮、C + 轮投资。直到小鹏汽车 IPO 之前,阿里巴巴才重新以领投的身份出现在小鹏汽车的融资名单中。并且,一手将小鹏送进了纽交所的大门 —— 在小鹏的 IPO 认购中,阿里出手又是 2 亿美元。

今年 4 月,据小鹏汽车递交给 SEC 的文件显示,截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持股为 22.7%,有 56.6% 的投票权;阿里巴巴持股为 12%,有 14.6% 的投票权 —— 阿里仍是小鹏的第二大股东。

虽重金押注,但阿里并未强势介入小鹏造车,而是 “打辅助”。

小鹏P7小鹏 P7
在小鹏 P7 上,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叫 NGP(Navigation Guided Pilot),直译过来就是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它需要高精地图,为其提供准确的道路形状,每个车道的坡度、曲率、航向、高程,侧倾的数据等。目前为止,小鹏的高精地图均为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地图提供。

另外,在 2019 年,小鹏 P7 车型还在预售阶段时,小鹏汽车就宣布与支付宝进行合作,并将联合开发 “车载支付” 功能。第二年,双方合作继续深化,支付宝小程序与小鹏汽车车载系统全面互通,阿里系生态逐步上车。

在智己的合资项目中,阿里依旧不碰整车,依旧是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个层面给予底层的技术支持。

比如,阿里与智己合作的 “云上数据工厂”,能够为智己智能驾驶系统的数据采集、标注、上传、计算以及 AI 训练等全链路,提供高可靠、高效率的技术支持。同时,阿里还帮助智己完成了整个全业务系统 100% 达成云原生的状态。

但稍稍有些尴尬的是,智己汽车所有一线销售,目前仍在使用腾讯旗下的企业微信与客户进行交流、线索留存。这意味着,销售线索这样重要的数据,阿里介入程度不会太深。看来,上汽对阿里这位 “老朋友” 还是有所保留的。

B

2014 年 2 月,在杭州的太极禅院,上汽集团战略和网络安全首席架构师张新权与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初次见面,相谈甚欢。

2015 年,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又掀起了一波 “互联网 +” 的风口。基于那样的背景,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成立了合资公司 “斑马网络”。双方合作的车载操作系统 “斑马智行”,率先搭载到上汽荣威 RX5 车型上。

2016 年云栖大会,上汽与阿里的合作成果第一次向外界公布,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 CEO 张勇亲自开着那台上汽荣威 RX5。副驾上坐着王坚,后排坐着马云与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当时,马云兴奋地说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会推荐给朋友,我自己先买一辆。”

虽表面笑脸相迎,但背后,双方的合作并不算愉快。

因为从一开始,阿里就没有打算深度参与到整车制造中,它锚定是车载系统。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车载操作系统是智能汽车的 “大脑”,也是最核心的入口,阿里是在抢占这个入口。

设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是骨感的。作为斑马的两个股东方,上汽和阿里在关于斑马的未来发展道路上出现了分歧。

上汽集团,希望斑马能够成为旗下车型的专用操作系统,帮助荣威和名爵 MG 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态势。而阿里巴巴则希望能够将斑马的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尽快帮助其在车联网市场中站稳脚跟。

这其实是汽车行业常态化矛盾 —— 车企希望供应商、合作伙伴为其开发一套能够在行业里构建起独创性、领先性的技术。但供应商往往希望一套研发成果,在不同的产品上进行复用,靠规模化来均摊研发成本。

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2019 年初,斑马网络第一任 CEO 施雪松、SVP 周平相继离职。那一波高管离职潮,拉开了斑马网络企业、战略重组的序幕。2020 年 5 月,靴子落地 —— 阿里巴巴驻派多位高管,重新掌管了斑马的 “方向盘”。

然而,斑马的重组只是解决的自身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行业通性问题。因为大车企在与供应商合作的时候,往往是心存戒备的。

从目前合作车企的名单就能看出,斑马在开拓新客户方面进展并不顺利。除了一汽 – 大众之外,斑马的整车合作伙伴均为上汽集团关联的品牌,比如上汽荣威、上汽大通、名爵、飞凡汽车、斯柯达,以及与阿里合资的智己汽车。

曾经在谈及车企与华为合作造车时,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提出过 “灵魂论” 的观点:“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这就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整车企业希望依靠合作伙伴来快速出成果,但又不希望完全由供应商来掌控其未来的命运。

百度早早地就看透了汽车行业的 “内幕”。在与主机厂进行合作的过程中,百度 Apollo 的诉求是 —— 百度给车企提供软件和算法,百度再给他们回馈数据和一些产品的需求。但争议的重心在于,车企想做自己的闭环系统,而不愿意把供应商作为闭环中的一部分,留下 “被卡脖子” 的风险。

“看破红尘” 的百度,只能自己下场造车。毕竟,自己深入硬件制造,才能完全掌握数据生产的能力,才能形成一套更健全、更稳定的闭环。

C

PC 互联网时代,对 BAT 有这么个描述:百度的技术、腾讯的产品,阿里的运营。技术,一直是百度的立身之本。而阿里,似乎与硬件天然就相隔甚远。

2015 年,那会还是智能手机创业风口期,阿里巴巴的王坚在接受有关 Yunos 的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阿里永远不会进入硬件制造,因为那不是阿里擅长的。” 转眼进入智能汽车风口时,不碰硬件的定调得以延续。

上一个反复强调 “不造车” 的大厂,是华为。

2020 年底,华为内部一封《关于应对宏观风险的相关策略的决议》流出,其中提到该公司 “绝不造车,而是要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不过,当时在这份文件末尾的小字部分,华为细心地提出本文的有效期为 3 年。

华为进入汽车行业,更多是被迫选择。2020 年华为手机业务受到重大打击。据 IDC 数据显示,2020 年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为 1.89 亿台,同比下跌 21.5%。受此影响,2020 年,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 4829 亿元,同比微增 3.3%。

在手机业务受阻之后,全国范围内拥有超过 5000 家地段和面积均尚佳的高端体验店,即将面临无货可卖的情况。而这些店铺多由华为的零售合作伙伴经营,与商场和物业方签订的都是多达 5 年乃至更久的合同。

这也就是为什么,华为非常急迫于选择已经有现成工厂、有现成产品的车企合作。一方面,这些车企能够将华为在汽车产业链上布局的产品快速落地,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能够让华为在合作中学习成熟的车企管理经验,为将来深入到汽车行业,做足准备。

本质上,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跨界到汽车行业后,绝大多数都会先考虑现有业务与汽车行业的需求和趋势相结合。但随着合作的深入,越是有能力的跨界玩家越会发掘自己能做的可以更多、更深 —— 百度是如此,华为还在探索。

当然,阿里不冒险迈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必然是基于自身情况来做的决定。今年 23 岁的阿里巴巴,已经拥有超过 25 万员工。与字节跳动这类 “年轻” 的公司相比,对于进入一个庞大而陌生的领域,阿里必然会慎之又慎。但同时,阿里对 “友商” 们也少了几分年轻气盛时才有的 “火药味”,多了一些平静与宽容,所以,上汽等传统车企才会对华为颇具敌意,而对谨守边界的阿里腾讯笑脸相迎。

财富 500 强上的大佬变迁

编辑 / 董雨晴

每年,《财富》杂志都会发布世界 500 强榜单。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可以检验出全球企业的赚钱能力。后来,“世界 500 强” 干脆成为了一种称呼,是对 “全球最大的五百家公司” 的一种通俗叫法。

企业家们都希望自己的企业成为 “世界 500 强”,现在,就连做企业服务的公司最先争抢的,都是 “世界 500 强”。

这几年,500 强榜单的主流阵营几经更迭,从房地产、互联网,再到现如今的新造车,正所谓,铁打的 500 强榜单,流水的财富大佬。

几家欢喜几家愁
今年在世界 500 强名单中排名第一的是沃尔玛,第二名则是亚马逊,而中国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位居第三、第四、第五名。

纵观整个榜单,中国共有 145 家公司上榜,超过了 124 家公司上榜的美国。

在总营收方面,中国的 145 家公司占 500 强企业的 31%,首次超过占比 30% 的美国,然而,中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约 41 亿美元,不但远低于美国的 100.5 亿美元,而且低于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平均销售收益、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也都落后于《财富》世界 500 强平均水平。

在这份榜单上,许多中国公司表现得非常励志。鞍钢集团比去年跃升 183 名,达到第 217 名,是今年世界 500 强中排名上升最快的企业;小米的排名上升到 266 名;京东排在 46 名,成为中国唯一一家进入前 50 名的互联网公司;比亚迪第一次进入了世界 500 强榜单。

尽管小米的排名不如京东、阿里巴巴和腾讯,但这家不仅会造手机,还很会投资的公司上升速度非常之快。2019 年时,小米首次进入《财富》世界 500 强,排在第 468 位。雷军连发多条微博,庆祝自己终于在 500 强企业上班了,由于过度激动,他的第一条微博还打错了字。

1

四年之后,小米依然表现不错,榜单排名提升超过 200 位,是同时段内排位上升最快的中国科技公司。

进入榜单前 50 名的京东,在去年首次进入前 100 名,继续保持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排名最高的地位。去年,《财富》中文网在榜单发布时评价:“京东的自建物流体系在疫情中展现出比较优势,京东物流今年 5 月在香港上市,是京东系第四个 IPO。”

车企比亚迪则是第一年进入世界 500 强,排在第 436 名,是榜单中唯一一家中国车企。据榜单显示,比亚迪平均营业收入 327.58 亿美元,比去年大幅增长 47.3%,新能源车销量增长迅速。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过 64 万,同比增长 1.65 倍,成为全球之冠。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在小米、京东、比亚迪占尽风光的同时,恒大、融创、华润置地三家房地产企业从世界 500 强榜单上消失了,另外,华为的排名急剧下降 52 名,排到了榜单第 96 名。

在房地产企业中,碧桂园、绿地、万科、保利、龙湖五家房企上榜,这些房地产公司的平均营业收入上升到 678.8 亿美元,但平均利润却大幅下降,减少到了 28.7 亿美元。

恒大集团在 2021 年还位列第 122 名,比 2020 年上升 30 名,但在 2022 年,频繁爆雷、负债 1.95 万亿的恒大从世界 500 强榜单上消失了。

除了房地产企业,中国科技巨头华为的日子同样不好过。2020 年到 2021 年,华为的名次从 49 位提升到 44 位,但在 2022 年,由于消费者业务承受巨大压力,营收下降,华为排名断崖式降低,勉强保住前百的位置。

2021 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为 6368 亿人民币,同比减少 28.6%,华为不得不将智能汽车技术作为新的增长点。从 2021 年开始,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打造了 AITO 品牌。今年 7 月 4 日,余承东在华为发布会上透露,AITO 品牌旗下第一款产品问界 M5 上市 87 天销量破万,成为成长最快的智能电动车品牌。

不过,造车始终是一项 “烧钱” 的业务,据余承东透露,汽车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直接投入 7000 人,一年花掉十几亿美元。不过,华为也在通过 “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积极自救,争取在新能源汽车这一领域取得新的盈利点。

冲进 500 强
作为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一份榜单,《财富》500 强榜单最早诞生于 1955 年。虽然自诞生之初起,收入就被作为了这份榜单在对企业进行排名时的主要依据,但也并不是有钱就能进的,一开始的评选范围还仅限于制造业、采矿业和能源勘探三个行业的美国公司,后来才陆陆续续纳入其他行业和其他国家的企业。

1989 年,这份榜单被严格划分为美国公司和非美国公司两个完全独立的榜单发布,中国企业也第一次登上了世界 500 强榜单,拿走这份殊荣的是当时银行界的 “扛把子”—— 中国银行。

银行业的稳固地位从此时就开始奠定。在之后的 30 多年间,中国银行业在《财富》500 强榜单中几乎年年不落,更是长期占据着这份榜单中上榜中国企业们利润总额的半壁江山。

到现在,银行们在上榜中国企业中的超前位次虽然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国家电网以及 “三桶油” 中的中石油和中石化超过了,但依然足以远远甩开一众玩家。2022 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 “四大行” 分别排在榜单 22 名、24 名、28 名、42 名,而大家熟悉的阿里巴巴则排在 55 名,腾讯排在 121 名。

赚钱能力上,中国银行业更是始终稳坐高位。2022 年,工、建、农三大中国商业银行继续位列全球利润榜前十位,其中,工商银行的利润高达 540 亿美元。而在中国上榜公司中利润率排前十的公司,除了腾讯、台积电和华为外,也全部是商业银行。

2

一个更直观的数据是,今年进入榜单的中国银行共有 10 家,但仅这 10 家银行利润就占据了全部上榜中国大陆企业利润总额的 41.7%。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全球范围内的上榜企业行业分布具有一定的趋同性。数据显示,2022 年,拥有最多上榜企业的分别是保险(51 家)、银行(44 家)、车辆与零部件制造(33 家)、炼油(30 家)、金属(27 家)行业。

时间再回到 1995 年,第一份包含了美国和其他各国企业在内的综合榜单正式问世,成为了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 500 强排行榜。

也是这一年,46 岁的张瑞敏喊出了这样一句豪言壮语:“我们要进入世界 500 强。” 海尔因此成为第一家提出要进入世界 500 强目标的企业,但这在当时无异于天方夜谭。

要知道,这一年,进入世界 500 强榜单的中国企业才不过中国银行(207 名)、中化集团(209 名)、怡和控股集团(400 名)3 家。海尔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更是只有 15 亿元人民币,折合 1.81 亿美元,距离当年榜单上排在最后一名的公司 22 亿美元的营收有着 12 倍多的差距。

不过,张瑞敏的这一愿望最终在 2018 年达成。海尔在这年首次上榜,位列第 499 名,并在 2022 年的最新榜单中,上升至第 405 名。

这也是很多中国企业共同走过的线路。

早期,全球 500 强企业榜单中,基本上只有石油、电力、银行、电信等国家支柱型产业领域的中国企业刚刚够上门槛。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进入榜单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所涉行业也逐渐多元化起来。

数据显示,1995 年,世界 500 强榜单中仅有 3 家中国企业,到 2004 年,增加到 15 家,保险公司开始崭露头角,但依旧以石油、电力、银行、电信企业为主。2009 年,37 家企业上榜,且首次有企业(中石油)挤进榜单前十;到 2016 年,中国企业进入世界 500 强数量首超百家,达 103 家。

2019 年,中国企业上榜数(129 家)更是首次超过美国(121 家),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 500 强企业最多的国家。格力电器、小米、中国中车等 13 家中国企业都是在这一年首次上了榜,小米更是成为了当年最年轻的世界 500 强公司。而在今年,中国共有 145 家公司上榜,大公司数量继续位居各国之首。

兴衰浮沉的大佬们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榜公司数量的变化,《财富》世界 500 强上榜企业的更替和变迁,实际也是观察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行业兴衰枯荣的一个重要视角。

电力、石油、银行等实业始终是世界 500 强榜单入榜中国企业中的常青树。迄今为止,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依旧牢牢把持着中国上榜企业中的前三名,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依然拥有一个不错的排名,三者依次捧走了榜单第 3 至 5 名。银行自不用说,除了收入亮眼,在利润上更是一骑绝尘。

而在此之外,榜单中的其他一些行业则颇有些兴衰浮沉的味道。

1987 年到 2018 年,房地产行业产值从 382.62 亿元上涨到了 59846 亿元,翻了 150 倍。房地产行业的富豪们也早在 2007 年前后就曾登顶过中国首富之位,但房企第一次登上《财富》500 强榜单,却要等到 2012 年。这年,绿地集团以以 2445.75 亿营收、120.04 亿元利润总额、1050.78 亿元的销售金额成功挺进世界 500 强,排名 483 位,成为第一家登上世界 500 强的房企。

2017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中,共 6 家房地产公司上榜,全部都来自中国,分别是绿地集团(第 277 位)、万科集团(第 307 位)、恒大集团(第 338 位)、保利集团(第 341 位)、万达集团(第 380 位)、碧桂园(第 467 位),其中,碧桂园为首次上榜。而这一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首次突破了 13 万亿元,销售面积也第一次突破 16 亿平方米。

此后,入围的中国房地产企业基本保持在 5 家的水平,直到 2021 年,迅速增加到 8 家后,又在今年迅速回落至 5 家,中国恒大、融创中国、华润置地 3 家出局。而这些留下的房企,日子也不算好过,尽管相较去年,平均营业收入有所上升,达到 678.8 亿美元,但是平均利润下降,减少到 28.7 亿美元。

房地产后,迅速闯入的曾是互联网企业。2016 年,京东首次闯入世界 500 强,位列第 366 名,成为中国首家入选财富 500 强的互联网企业,一举打破中国互联网企业长期缺位全球 500 强榜单的局面。次年,阿里、腾讯也纷纷上榜。

而在最新的榜单中,京东、阿里、腾讯的排名有所上升,分别位列第 46 位、第 55 位和第 121 位,是这三家企业登上榜单以来,名次最高的一年。

不过,从去年开始,随着监管不断落地,互联网 “野蛮生长” 的时代俨然已经结束。新的机遇给到了新能源,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这里。

3

要知道,特斯拉今年才是第二次登上榜单,排名却已经跃升 150 位至了第 242 位。而在国内,典型如比亚迪,就在今年首次登上了世界 500 强榜单,位列第 436 名。其股价更是在今年 4 月宣布停止燃油车生产,全面发力新能源车型后,蹭蹭往上涨,一度突破过万亿市值。传统车企吉利估计也得咧开了嘴,得益于汽车总销量和中高端产品销量占比的不断提高,它的排名较去年提升了 10 位。而在过去一年间,小米、华为等更多的玩家还在持续进入新能源造车领域。

新能源的火热能在榜单上持续多久,难以预计,但纵观 2022 年上榜《财富》全球 500 强的中国企业,实业兴邦的逻辑始终没变,能源、金融、制造业始终是榜单中最稳健的选手,但每年的榜单中,也会随着行业大势和企业自身的变化,频繁出现落榜与新上榜企业的交替。

来源:AI 财经

二舅 “反转” 了?

文 / 邹帅

来源 / 深燃(ID:shenrancaijing)

二舅火的时候,不明所以的网友问:二舅是谁?

二舅 “反转” 的时候,感到失望和愤怒的网友又问:二舅到底是谁?

7 月 25 日,UP 主衣戈猜想在 B 站发布了自己创作的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截至目前,站内播放量将近 4000 万,弹幕 23.7 万条,微博话题近十个,其中多个话题阅读量上亿。

这一周,二舅火了,但争议也来了。根据当地村民、干部、二舅妹妹的讲述,视频中的二舅,似乎和现实中的二舅有一些不同,主要集中在三处:二舅并非衣戈猜想的二舅,而是其爱人的二舅;二舅的残疾证早在多年前就办下来了;二舅残疾的原因,不一定是打针造成的,有可能是因为罹患小儿麻痹症所致。近日,网传该视频涉及内容虚构,已经被 B 站撤销推荐。

创作者所说的 “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似乎一夜之间破灭了。网友的态度也出现了逆转,有的人高呼 “被炮制的故事欺骗”,也有人认为,二舅带来的感动是真的,创作者掌握的信息或许不全面,不应过分被苛责。截至发稿前,UP 主衣戈猜想并未对上述争议做出回应。

二舅一言不发,但二舅始终站在风口浪尖上。当网友在气愤二舅视频的 “反转” 时,他们在气愤什么?

从 “治愈” 到 “质疑”,发生了什么?

一个星期以来,关于二舅的讨论还在继续,但舆论的中心已经从 “治愈” 变成 “质疑”。

目前,对于二舅视频事实层面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点:二舅是谁的二舅?他残疾的原因是什么?残疾证是什么时候办下来的?

据红星新闻到二舅所在村子的采访,二舅的妹妹表示,看了视频很感动。她同时也说,“拍视频的是我妹妹家的女婿,他好几年没回村,视频是最近才拍的。”

二舅,其实是 UP 主衣戈猜想爱人的二舅。二舅的 “身份之谜” 一经揭开,不少网友表示难以理解。有人认为,虽然爱人的父母和亲戚也都是自己的家人,可以直接称呼,但从整支视频的内容来看,UP 主完全将二舅当作自己的二舅,并且全篇以个人视角的观察和推测去讲述二舅的一生。如果说二舅并不是 UP 主的二舅,UP 主也并没有从小就见证二舅的人生,那么 UP 主口中二舅经历的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打折扣。

至于造成二舅残疾的原因,原视频的开头说:“有一天二舅发高烧请假回家,隔壁村的医生一天在他屁股上打了四针,二舅就成了残疾。”“发高烧”“打四针”“就成了残疾”,几个关键信息放在一起,自然会被理解为二舅残疾的原因就是那四针。

然而,有村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确实听说过 “打针打坏了” 的说法。但据更了解事情经过的卫生院退休院长表示,他也曾为二舅看过病,“这个事我知道,一开始是高烧,后面打完针后就出现这个情况,后来是麻痹。” 据这位老院长的说法,二舅是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导致残疾,并非打针。

老院长口中的小儿麻痹症,未在视频中提及。所以,究竟是二舅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发烧,打了四针没好最终残疾,还是打在二舅身上的四针有问题,直接造成了残疾,似乎很难确认。

残疾证,是最早被回应的细节。视频发布后,二舅镇上干部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回应,视频跟掌握的情况有出入,系统显示 1990 年二舅就已经有证了。另外,二舅所在地的市级残疾人联合会给出的说法是,视频中提到二舅第一次办理残疾证,应该是在二三十年前,当时还没有残联。但 2009 年前后二舅办了残疾证,目前已经换了第二代残疾证。镇干部和市残联的说法不同,但都传递出同一个事实:二舅的残疾证确实是办下来了。

视频中涉及残疾证的表述是:“后来不知道什么手续上的原因,二舅的残疾证怎么都办不下来,他很失望……”

视频中的 “后来”,指的是 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网友对于这一部分的质疑是,视频中只说残疾证办不下来,而且还是 “怎么都办不下来”,代表办证的过程很困难。后面简单交代了二舅去北京的事情,但没有说残疾证最后具体怎么样了。“在大家都为没有残疾证鸣不平的时候,二舅的证其实在多年前就办下来了。”

对于视频的真实性问题,二舅视频火爆全网之时,UP 主衣戈猜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 如今,以上事实层面的 “反转”,让网友感到 “错付了。”

截至目前,衣戈猜想并未做出更多回应。“至少作者应该事后说明一下是否有艺术加工成分。如果不澄清,反而是另一种悲剧,那谁又来治愈镇上工作人员的精神内耗呢?” 有网友评论道。

真实故事的破灭,“完美二舅” 的消失

部分细节 “反转” 之后,网友的第一观感便是真实故事的破灭。

二舅视频最开始就是以真实故事的形态出现的,火爆全网之后,衣戈猜想也重复确认了这一点。据他所说,不仅视频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甚至还有更戏剧性的事件没有被呈现,因为不想 “一惊一乍”。当所有人都相信并接受视频中二舅经历的真实性,就会以更为严格的目光审视二舅相关的一切,一旦 “真实故事” 的泡泡破灭,曾经被治愈过的网友就会产生失落感。

二舅视频能打动无数人,不仅是因为二舅自己的人生态度给一些人带来了启迪,还有这支视频涉及的社会议题带来的共鸣感。二舅的命运紧紧系在社会变迁、时代浮沉中,医疗事故、残疾证问题、领养子女、赡养老人等等细节,都不仅是二舅一个人的经历,而是同时代许多人的共同记忆。有人认为,如果二舅的经历并不绝对真实,这些从二舅出发的议题,讨论起来就也会变得虚空。“不是艺术创作让人气愤,而是明明是艺术创作却要说字字真实。” 有网友在微博说。

在许多人眼里,与 “真实故事” 一同消失的,还有视频中那个 “完美的二舅”。

UP 主在视频中讲述,二舅天资聪颖,却因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导致终身残疾,天才少年陨落,成为一个一瘸一拐的光棍木匠。乐于助人、性格坦荡的二舅,也曾爱上过有家的女人,有过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视频中的二舅有优点有缺点,有挫折但也能站起来。

一些观众眼中的 “二舅”,是能够治好精神内耗的 “完美人选”。看过视频后被治愈的人大多都抱着相似的想法,二舅命运多舛,那么聪明却没能继续读书,而我们从一开始就享受大好的教育资源,有优于那个年代的机遇和资源,却还怨天尤人。

但如果二舅的残疾是因为疾病,而不是打错针这种无妄之灾导致,如果二舅的人生没那么传奇,网友的感受似乎也无处安放了。

所以,二舅视频的细节 “反转” 之后,有人觉得有一种 “被欺骗感”。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表示,自己对于二舅视频 “反转” 一事中最不能接受的是,UP 主 “用底层人的艰辛和苦难,当作励志故事去愚弄底层人。”

重要的是,整个过程里,二舅始终一言不发。二舅的故事走入大众视野,是以 UP 主的口述来呈现。随后,媒体去往二舅所在的村子,也是通过二舅邻居、村镇干部、卫生院老院长以及二舅妹妹的口中,了解到更多视频以外的事情,也就是后来的 “反转”。在视频火爆之初就被网友问过的问题,又一次出现:二舅真的是那么想的吗?

也有人选择站在对立面,他们表示不在乎二舅到底是谁,而是在意二舅视频中传达出来的精神。“二舅可以是任何人,明天还会有别的二舅出现,但视频留下的精神值得回味。”

正如一个星期之前,二舅让不少人联想起了自己身边的某个长辈,以及和二舅相似的人生经历。有网友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二舅视频的价值并不是带来了多强的精神疗愈,而是让很多人通过 “远方的二舅” 关注到了 “附近的二舅”。“可能以前我们身边有很多个二舅这样的人,但我们习以为常,并且也不曾关注过他 / 她的痛苦,更没有了解过他 / 她的故事。”

该怎样看待 “双面二舅”?

在视频创作者小白眼中,二舅的 “反转” 是因为 UP 主强调的百分百真实,让观众混淆了非虚构的纪实作品,或者是纪录电影,与短视频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大家把二舅视频当作了一个短小精悍的纪录电影去看了,用纪录电影的标准去推敲,那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小白也说,即便是纪录片,也没办法保证每个细节的绝对真实。“纪录片从找拍摄对象的时候,就已经带有目的性了,首先得想为什么这个人值得拍,这个人要么是有创伤能引起大家共鸣,要么是能有些别的痛处或者争议,不然纪录片的记录就会被认为是无意义的,选题意义很重要,拍摄者选题的目的更重要。”

据她讲述,她也曾经拍过罹患小儿麻痹症,后来又得了羊癫疯的舅舅。“我在拍之前会有一个预期,就是我要呈现一个怎样的舅舅,我应该取哪些素材。” 小白表示,这样有既定主旨的拍摄思路,就会将创作者和被摄者带入一个循环:我要这样的故事,你也必须给我这样的故事,如果你没给我,我会引导,或者稍做加工。她举例,她拍摄自己舅舅时,是想表现他落魄单身汉当自强的态度,“所以我经常会问他觉得苦不苦,他每次都满不在意地说没有,就像二舅一样。”

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电影,但直至今日也饱受效果真实和操作真实的争议。该电影展现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导演为了保证效果,修建了一个更大的冰屋,为了保证采光,又将冰屋去掉了一半,以至于被摄者要在半敞的冰屋里睡觉。“但这个片子呈现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是符合大众期待的,传播度也广,虽然爱斯基摩人早已不那样生活了。” 小白说。

《北方的纳努克》截图

她认为,二舅视频也是一样的道理。“创作者比谁都清楚什么能引起争议,什么能引起同情。” 在她看来,不管是纪录片,还是短视频,当创作者围绕一个主题或受众预期构建故事的时候,势必会出现一些素材上的取舍,来完成效果真实,但这样的取舍并不等于捏造。

小白也强调,“但是纪录片伦理和短视频创作有些出入。”

如果把二舅视频仅仅放在短视频领域中看,是网友认为的鸡汤也好,“《知音》故事” 也罢,只要能激起讨论,达到效果就算成功。但回到根本,二舅视频 “反转” 引起的争议,还是在于 UP 主反复强调真实,让网友觉得自己被误导。

视频创作手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于二舅过往经历的种种细节,也许只是家庭内部口口相传,或许连当事人自己也很难了解全貌。

对于创作者来说,受时间和调查核实信息能力的限制,呈现出来的真实,只是建立在他了解的情况的基础上。此外,如果这只是一个播放量很低的视频,也许并不会引起发如此大的争议。但二舅火了,获得的关注足够多,势必会被大家拿着放大镜凝视,被揣测和解读。

归根结底,创作者或许只呈现了部分真实,为的是紧扣自己预设的主旨。观众喊着被欺骗,实际上也是因为对二舅视频抱有真实性的期待。对于网络上爆红的事件或视频,平常心看待,取其精华,获得思考就足够。喧嚣之外,无声的二舅,只是个本不该被苛责,不该被打扰的普通人。

* 题图及文中配图均来源于视频截图。应受访者要求,小白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