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只会讲道理的父母,永远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从儿子的被窝里搜出手机了。

我生气地质问儿子:

“为什么我说的话你永远都记不住? 你到底要怎样才能明白,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你只有把学习搞好,你将来才能有自由玩手机的资格……”

儿子懒洋洋地睁开眼睛,不耐烦地瞄了我一眼,用被子蒙上头,继续睡觉。

我掀开儿子的被子,强迫他继续听着我的唠叨,等待着他像以前那样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哪怕只是敷衍。

然而,这次儿子连敷衍都不肯了,他狠狠地把被子扔在我的脚下,瞪着眼睛大声跟我吼道:

“你说够了没有,你凭什么觉得你说得都对,我又凭什么必须听你的……”

看着儿子歇斯底里的样子,我当场石化。

然而,更让我不可置信的是,第二天儿子竟然不上学了。

不管我在门外如何催促,如何苦心相劝,儿子都紧闭房门。

就这样,我和儿子开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冷战。

而我也在这段难挨的沉默时光里,反复地想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才会这么恨我,又或许,这样的“恨”早已持续很多年……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直到一次偶然,我从武志红老师的讲座里听到这么一句话:

我才明白:

原来,是我引以为傲的“良言诤语”,把儿子养废了。

原来,只会跟孩子讲道理的父母,永远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其实,我早就应该发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用的教育。

比如,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经常跟孩子说:

吃饭挑食,对身体不好;吃冰淇淋太多,肠胃会不舒服;吃糖太多,容易蛀牙……

我们是真心关心孩子,可孩子依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等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喋喋不休地跟孩子讲人生、讲得失、讲学习和努力的重要性……

可结果呢?

你说得越多,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我们怪孩子难管、叛逆,其实是错怪了孩子。

曾看过一段很有趣的视频:

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在家里吵吵闹闹的,爸爸好声好气地跟女孩说:请保持安静。

女孩不仅不听,还生气地对爸爸发火:

“你嫌我吵,就是不爱我了!”

女孩的神逻辑让爸爸哭笑不得。

同时,也再次验证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和脑科学家蒂娜·佩恩·布赖森的研究结果:

“孩子听不进道理,原因在于父母养育孩子的方法,不符合大脑发展规律。”

我们的大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理智脑,下层是情绪脑。

而孩子的发育规律是先下层,后上层。

也就是说,对于大脑尚未发展完善的低龄孩子来说,我们讲的道理,孩子可能根本就没有听懂。

除此之外,心理学上还有个“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里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变形计》里的郑子豪,非常喜欢玩电脑游戏。做律师的爸爸看不惯,一抓住机会,就会滔滔不绝地跟郑子豪讲各种大道理:

“你知不知道打游戏是不对的?你这样打游戏是会上瘾的,就像抽鸦片一样,玩物丧志。你要搞你的学习,你只有学习搞好了,你才能搞一搞娱乐的东西。”

而郑子豪就像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不但对爸爸的大道理置若罔闻,反而更加痴迷游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教育才能真正有效。

居高临下地给孩子说教,很难让孩子从心底里去认可。

孩子不认可父母的大道理,父母讲得再多,再掏心掏肺,也都是无效的努力。

有时讲道理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也许是父母的“控制欲”作祟。

很多时候,儿子越是听不进去,我就越是喋喋不休地跟儿子讲道理。

我坚信只要不停地说,总有“顽石点头”的那一天。

但事实是:有的时候,讲道理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记得有一次,我和儿子一起观看综艺节目《一路成年》。

节目里,“达康书记”吴刚非常关心儿子阳阳,他要求阳阳的大小事件都要打电话汇报。

他还总是在节目里以“父亲”和“前辈”的双重身份,指导阳阳如何演绎角色,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戒骄戒躁。

节目第二期,他因为要去拍戏退出了节目。

临走时,不停地跟阳阳交代:

“做任何事,要往最坏的考虑。你要学会坚持,学会忍耐,别人有需要帮忙的,你就伸一把手,要有团队精神……”

阳阳虽然一边听着一边点头,但表情已经变得越来越不耐烦。

看到这里,儿子突然盯着我说:

“妈,你不停给我讲道理的时候,我的内心就跟阳阳一样痛苦。”

当时,我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这么说,但是现在我明白了。

就像一位心理学老师说的那样:

“父母的唠叨,看似是关心,其实是一种慢性心理折磨。”

因为,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

这会带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打击和消磨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曾看到过一位网友的倾诉:

“从小到大,无论大事小事,妈妈都唠叨个不停。我越躲,妈妈的指责越严厉。我越跟妈妈对抗,妈妈的惩罚越严重。

“终日与愤怒、沮丧、自卑为伍,现在的我已经不知道学习的乐趣何在,不知道人生意义何在,不知道活着的乐趣何在!”

父母无休止的唠叨和说教,带给孩子的伤害无异于打击、贬低等语言暴力所带来的。

正面管教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只有当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说教,给予孩子尊重和认同,孩子才能获得自信,变得越来越好。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一书中,有句话说得特别扎心:

“孩子的问题与父母的表现密切相关。”

如果孩子错了,一定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所以,把儿子养废后,我决定换个思路育娃。

1. 用体验代替讲道理

看过这么一句话:

“体验和对比是最好的老师,太多东西,你没有体验过,就永远无法理解。”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在孩子身上。

杭州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痴迷于游戏,不想上学。

爸爸跟他讲道理,他不听。

然后,爸爸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

带着儿子去逛逛凌晨4点的菜市场,看看那些想睡却没法睡的菜农;

看看那些为了赚钱,为了生活辛苦忙碌的商贩们;

看看成年人的世界有多么残酷和艰辛;

再想想自己安逸的生活背后,父母都付出了什么?

结果,男孩不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父母的艰辛,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也学着这位杭州爸爸,带着儿子看看工厂流水线上的年轻人,带着儿子看看凌晨2点的写字楼,带着儿子体验搬一天砖,捡一天瓶子能赚多少钱。

结果如我所愿,儿子主动上交了手机,下决心努力读书。

蒙特梭利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教育孩子,就是一个让孩子慢慢体会的过程。

空泛的理论,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

只有让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孩子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明白一些道理。

2.用以退为进代替硬碰硬

儿子特别喜欢玩游戏。

不管我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大发雷霆地吼他、骂他,还是强行拔掉家里的网线,儿子都不听。

有时,甚至会像对待仇人一样跟我大打出手。

直到我偶然看到奥运冠军邓亚萍的一段视频,我才发现:

与其跟孩子硬碰硬,不如以退为进。

邓亚萍的儿子有段时间也非常痴迷游戏。

邓亚萍没有责备他,也没有强迫他戒掉游戏,而是温和地告诉他:

“你如果真的喜欢打游戏,你可以去走电竞这条路。”

之后,邓亚萍专门带着儿子考察了两家顶级电竞俱乐部,让儿子了解他们的作息,看看他们是怎么训练的。

结果,儿子一听到电竞一天要训练12个小时,立马放弃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要想让孩子愿意与我们合作,“以退为进”是最好的办法。

因为,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强硬地跟孩子讲道理,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让孩子朝着反向发展。

但向孩子传递我们的支持、尊重、接纳和认可,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自我成长,则会比任何建议和帮助都有效。

3.用幽默代替严厉的说教

国外有一段特别火的视频。

14岁的女儿想穿超短裤去学校,爸爸为了阻止女儿,特地穿了一条超短裤演示给女儿看:

“把你的短裤拿出来,看看到底有多短?比一比谁的短!”

“你现在要是穿它去上学,我就每天穿着这裤衩接你放学。”

爸爸滑稽的样子,让女儿笑歪了,同时也完美地化解了一场父女间的冲突。

回想我跟儿子针尖对麦芒似的争执,开批斗大会似的批评,“神圣不可侵犯”的命令,我不得不承认:

“幽默才是解除敌意最好的办法。”

因为,幽默的沟通,会让孩子看见父母的真心实意,会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自动解除敌意,轻松接纳父母的建议。

对于孩子来说,如春风般温柔的爱,才是最有力量的教育。

《新中式父母》里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

“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

“一类是‘学习型’父母,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修行。

我们可能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是一个成长型的父母。

只要我们愿意从错误中反思,愿意从现在起改变,愿意把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认同放在父母权威之上,我们就一定能够养出一个内心有爱,眼里有光,不负期望的孩子。

作者:夏天。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为什么日本海鱼可以做顶级刺身,而中国的海鱼却大多做熟?

作者 / 一个男人在流浪
中国的海水鱼当然也可以做顶级生鱼片。

中国的生鱼饮食传统不仅比日本礼仪化、精细化的更早,在整体饮食中的地位也比同时期的日本生鱼饮食更顶级。只不过这个时期发生的很早,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核心腹地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拓展在沿海地带,所以这样的生鱼饮食实践大多发生在淡水鱼上,海水鱼使用的很少。

至于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海鱼大多熟食,一方面是因为前面说到的中国生鱼饮食传统已经在明清时期消退,中国老百姓的海鱼食用量普及历史其实也并不长,两者有明显的错位。至于为什么会在明清时期消退,正文里有专门的讨论,可以接着往下看,但需要格外指出的是,生鱼饮食的寄生虫威胁虽然早就被中国古代的食客和医者熟悉,却并非这种饮食传统消退的根本原因。

此外,日本现在的生鱼饮食文化也受到中国生鱼饮食文化的深刻影响,直到近现代乃至当代,日本的顶级刺身里也不缺少直接使用产自中国的海鱼制作的。至于他们愿不愿意承认,那是嘴硬不硬的事,反正身体是诚实的很。

以下是正文:

生食肉类在人类饮食发展中有过 2 个阶段:在没掌握火以及因此发展出的烹饪技术之前,全球各地的人类一定都经历过漫长的茹毛饮血、活剥生吞的历史阶段,而在火的使用已经普及之后,这样的生食风尚也有相当一部分被直接保留下来,在秘鲁洛斯出土的距今 6000 年左右的人类粪便里,找到了阔节裂头绦虫的卵,显然是长期生吃海洋鱼类导致的寄生虫感染的证据,在北极圈内、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一些人类族群里,至今也还有这样的生食方式残留。

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烹饪技术已经足够发达的阶段,也有许多文明发展出了生食风潮。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生食肯定和远古时期的“吃生肉”有传承关系,但由于添加了许多烹饪制作上的要求,所以已经演变成一种精细化的、甚至礼仪化的饮食文化组成部分。站在今天来看,日本的刺身饮食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但日本的刺身饮食究竟是不是完全孕育自日本本土?就连日本学者自己给出的答案都是十分明确的。日本近代历史学家内藤浩南(内藤虎次郎)曾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介绍日本的刺身饮食是怎么产生的——他说,日本人吃生鱼的习惯,就好像做豆腐的豆浆,是长期一直存在的,但受到中国文化的卤水的点化,一锅混沌的豆浆才开始凝聚成块,才生长成一块规范的、升华的“豆腐”。

日本刺身发展受中国影响的“卤水点豆腐论”的提出者——内藤浩南
而内藤浩南所说的“中国文化的卤水”,就是中国自先秦时期兴起的“脍”。

中国的“脍”究竟源起于什么年代已经不可考证,但至少在《诗经·小雅·六月》里,就已经有“饮御诸友,炰鳖脍鲤”的描述,这说的是公元前 823 年周宣王肱股尹吉甫北征归来,用炖甲鱼和鲤鱼脍大宴宾客的故事,其中的“脍鲤”就是鲤鱼的生鱼片。能在如此盛大的场合被端上餐桌,可见当时的脍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

由于甲骨文里从没出现过“脍”字,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脍这种饮食方式应当是在先秦时期兴起的,而在秦汉时期的礼仪典籍里,不乏对脍的做法的详细要求,比如《小戴礼记》中写到“鱼脍用芥辣,春用葱,秋用芥”,《论语·乡党》里写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又写到“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对刀工的细致、食物最终的形态甚至搭配的酱料都做到这么多的要求,可见当时的生食早已不是原始的奔放吃法,而是上升到礼仪文化的高度。

不过,先秦时期的脍很少涉足到海水鱼,从前面《诗经》里的记载也能看到,更靠近中原文化腹地的鲤等淡水鱼才是被生吃的主角,除了鱼之外,牛羊肉也经常切脍,由于秦汉时期“士大夫可食肉”,普通百姓应当还没有接触到“脍”。

脍普及到民间应当是在汉魏六朝时期,应劭的《风俗通义》里记载了各地的奇闻异事,其中专门写到今天山东德州禹城市“祝阿不食生鱼”,可以看到当时吃生鱼已经十分流行,以至于当时的祝阿人不吃生鱼,反倒成了一件怪事。七步成诗的曹植尤其喜欢这一口,他在《名都篇》里写到“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用鲤鱼鱼生蘸着虾酱的吃法显然让他有了愉悦的体验;而到了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记载了中国最著名的一道鱼脍——金齑玉脍,这道菜使用的是鲈鱼,《太平广记》里记载了其中的一种做法——“须八九月霜降之时,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鲙。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鲙拨令调匀”。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中国文人笔下的“鲈鱼”,大多特指松江鲈 Trachidermus fasciatus,而非今天的各种“鲈”。所以如果你吃了一条鲈鱼却无法产生“但爱鲈鱼美”的共情,可以首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吃错了鱼
唐宋时期的切脍更是时常出现在文人骚客的餐桌上,白居易写过用鲤鱼“朝盘鲙红鲤”,韩翃写过用鲫鱼“金盘晓鲙朱衣鲋”,孟浩然写过用鳊鱼“纤手脍红鲜”,除了食材更加多元,脍鱼的刀法也更纯熟,尤其是杜甫在《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里记载过的“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空”,鱼肉被切的如同翩翩雪花一样洗白,加工完毕之后,垫在砧板上的白纸都没被打湿。

但在随后的时期里,脍逐渐从中国人的餐桌上消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脍的制作实在繁琐,在苏东坡的《乌夜啼》里,就有过“更有鲈鱼堪切脍,儿辈莫教知”的描述,隐隐表达出精通斫脍的人已经很少,技法已经很难传续,明代的《五杂俎》里也写到“今自闽、广之外, 不但斫者无人, 即啖者亦无人矣”。到了明清时期,即便是不厌其烦的描述各色餐饮的《红楼梦》里,也见不到脍的身影了。

食脍传统的消退还有另一个原因,当时的国人吃的脍大多取自淡水鱼,其中的寄生虫病害较为明显,在《三国志·华佗传》里就成有过描述,说陈登到广陵任太守之后,出现了“胸中烦懑,面赤不食”的症状,找华佗医治,“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可见当时的医家已经意识到鱼脍和寄生虫的关系。

但如果你考虑到陈登的故事如此出名,可在他之后的魏晋、唐宋时期鱼脍依旧十分盛行,甚至发展到新的高度,就可见这个因素并非脍在中国饮食文化圈消失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中国人食用生鱼或其他生肉的的传统悠久,在先秦时期已经发展出凝聚极高礼仪标准的脍,汉魏时期的脍走入民间普及,在唐宋达到巅峰,明清时期逐渐从主流饮食圈中消退,但也并未彻底消失,今天广东地区的鱼生饮食,正是脍的残留。

而日本的生鱼饮食的发展路径有许多疑点。

可以想见,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早期的日本原住民一定也有自己延续下来的生鱼饮食,但按照公元 621 年开始编撰的《隋书· 东夷列传》里的记载,“倭国气候温暖,草木冬青,土地膏腴,水多陆少。 以小环挂鸬鹚项,令入水捕鱼,日得百余头。 俗无盘俎,借以檞叶,食用手哺之”,“俗无盘俎,用手哺之”,从饮食器材和吃饭方式来看,断然不可能达到同时期中国鱼脍那么精细的要求。

但到了一百多年后的日本《万叶集》中,就已经出现了“脍”和“鱠”的日文汉字记载,其中第 3828 首作品里提到了用鲷鱼和捣碎的蒜制作的“鲷鱠”,第 3885 首作品里提到了用鹿肉和鹿肝制作的“御鱠料”和“肝脍”。而考虑到公元 57 年开始日本第一次遣使来汉,公元 7-9 世纪更是大批量的派遣遣隋使、遣唐使,还有“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的赞叹,更让人怀疑当时在中国盛行的切脍风潮很可能被带回日本,对日本本土的生食方式改良起到了推动作用。

当然,饮食的发展离不开各地物产的支撑,日本的生食文化也因此朝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前进,正如上一段提到的那样,在最初被记载的日本“脍”食里,效仿中国的脍鲤也还被列为宫廷宴饮菜品,但也同时出现了海洋鱼类——真鲷的身影。

这也难怪,在崇尚淡雅审美的日本人看来,“花中樱为王,鱼中鲷为尊”。此后的 1603 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城开设幕府,沿海小村江户逐渐取代远离海洋的京都成为中央行政中枢,江户人崇尚的海产也逐渐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潮流。由于武士阶级的崛起,读音和“胜男武士”相近的鲣鱼开始收到追捧,用鲣鱼制作的生鱼片的地位超过鲤鱼,甚至达到了和真鲷齐名的程度。

日本脍的另一个演变差异来自佐料,八世纪前后的奈良时代,日本掌握了酒和醋的酿造技术,10-11 世纪的平安时代有掌握了酱制品尤其是酱油的制作技术,所以最早的日本脍使用醋作为蘸料,又逐渐向煎酒、酱油转变,到了 19 世纪,酱油已经成了日本生食里的主要调料。而在 17 世纪初期,日本武士六郎右卫门在静安安倍川上游成功实现了人工栽培山葵,山葵泥也成了生鱼片搭配的常客。

吸纳中国脍的制式并加以改进,日本的生鱼片饮食和中国的脍有了许多不同,在它逐渐达到巅峰的时代,中国的脍渐渐消退。但直到今天,日本的生鱼片饮食里也经常能见到“中国元素”的身影——即使用产自中国的水产制作生鱼片。

包括鱼类在内的水产品的获取有两个门槛,第一个是捕捞门槛,第二个如何保鲜。在工业革命之前,这两个门槛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鱼类的使用范畴,彼时的无动力船没有能力到远洋、或者其他邻国的近海捕鱼,即便可以一路沿着近海过去(比如从中国去日本的一条重要航路就是绕行朝鲜半岛——穿越对马海峡),捕到的鱼也难以在漫长的归程里保持新鲜。所以不管是古代中国还是日本,吃的生鱼片大多是以自己水域里的鱼类制作的(这也是中国的脍大多使用文明核心区也就是中原和江南地区的淡水鱼为食材的原因之一)。

但工业革命之后,更大的船、动力设备和冷冻设备的普及让远洋、跨海捕捞成为可能,尤其是 1882 年世界上第一条现代渔轮在英国诞生,引领了此后整整一百多年的渔船革新风潮,1905 年,日本从英国引进轮船拖网新式捕鱼法,而考虑到当时中日之间的特殊关系和两国当时的发展差距,这样的革新主要体现在日本远洋渔船队对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上。

在海上进行军演,发射的导弹炮弹能炸多少鱼?

在上世纪上半叶日本对我国逐渐蚕食的几十年里,旅大、青岛和上海海域是日本最重要的三大侵渔基地,其中对青岛地区的渔业掠夺开始的最早,1903 年,日本渔船得到德国当局的许可,可以在胶澳(青岛)一带开展渔业捕捞作业,在此之前,由于中朝两国并没有划定黄海的捕鱼区界限,两国的渔民可以自由的进入对方的渔场进行捕捞,但在 1905 年日本吞并朝鲜之后,立刻对中国渔民施行排挤打压政策,导致朝鲜、甚至黄海中部的传统渔场捕鱼权丧失,随后日本(及其控制下的朝鲜)渔船开始直接进入中国领海捕鱼,到 1916 年,日本在青岛成立青岛水产组合,当年直接进入胶州湾内捕鱼的日本渔船就有 134 条。

在这一时期,日本渔民的捕捞对象正是青岛及周边近海的真鲷,1917 年,日本渔船在今天青岛董家口外海发现一个巨大的真鲷渔场,为此还专门建造了 7 条专用大型渔船进行捕捞,一条大型渔船一个渔汛期捕捞量可达 25 吨,小船也能在 10 吨左右,近百条船轮番作业,很快把这一渔场捕捞殆尽;掠夺式的捕捞毫无汛期和休渔期可言,在真鲷捕捞的休渔期,他们又转而捕捞鲨和鲼,在真鲷资源匮乏后,又转而捕捞对虾和大黄鱼。到了二十年代初,日本的青岛侵渔基地已经扩大到北至山东成山角、南至江苏连云港,总长 350 海里的海区完全被其霸占。甚至在 1922 年日本将青岛归化我国之后,这样的侵鱼也从未停止,1925 年,在青岛捕鱼的日本机动渔轮还有 64 条,1930 年还有 60 条,1938 年第二次攻占青岛后,不仅继续捕捞本地海珍品供给日本市场,还强制性的从日本本土向青岛返销低档水产品。

在另一个侵渔基地辽宁旅大,自从 1905 年通过《朴茨茅斯条约》夺去了旅大地区的统治权之后,日本当局立刻对周边海域渔业资源开始掠夺式捕捞,其组建“关东州水产组合本部事务所”,并从国内各府县征调渔船 351 条,在武装保护下挤压我国渔民作业空间。就在同期,日本为保护本国的渔业资源,在日本沿海严格限制拖网作业,而在旅大地区却全无限制,这项政策旨在诱导其国内渔船大量向旅大转移,到 1909 年,旅大地区的日本渔船已经暴涨到 2941 条。仅以旅大及周边海域的标志性鱼种真鲷为例,在日本殖民的初期,真鲷还可能占据总渔获量的 10%以上,到 30 年代已经几乎难以捕到,真鲷资源匮乏后,日本渔船的捕捞目标又立刻转向经济价值高的对虾、黄花鱼等。

江浙一带是我国的传统海洋渔业区,1925 年 4 月 18 日,我国海鹰号渔轮在长江口外发现 3 条日本大型拖网渔船作业,正式拉开了日本在东海地区侵渔的序幕,根据当时的报道,这三条船连续捕捞 3 昼夜,捕获二十万斤,这一消息不仅震惊了我国渔民,也让日本渔民趋之若鹜,1929 年,一队 20 多条日本渔船再次进入江浙近海,九一八和上海沦陷之后,江浙渔权彻底被日本控制,并成立了(伪)中华水产株式会社加以控制,甚至在 1945 年日本战败之后,美方依旧纵容日本渔船到中国近海侵渔。

在我国华南地区的侵渔活动主要是以台湾和香港为基地,自 1895 年割让台湾之后,日本就在台湾总督府下设置了水产课,除了在当地捕捞鲣鱼、鯕鳅、飞鱼运往其国内市场,还以台湾为基地掠夺福建、广东近海渔业,不过相比于黄渤东海的掠夺规模要小一些。

在半个多世纪的对华侵渔过程中,日本对自己近海的渔业捕捞反倒设置了严格限制,这一方面是因为经过多年捕捞,日本的近海也出现了渔业匮乏的迹象,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诱导渔民前往中国捕鱼,可以想象,这一时期的日本水产饮食、尤其是真鲷这样的制作生鱼片的鱼种,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国海域的。

而在最近几十年,中日之间的水产品贸易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水产捕捞和养殖国,而日本正是我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国,日本市场上的许多水产品类里,中国进口都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尤其是日本绒螯蟹、几种鳗鲡、鱿鱼制品、扇贝、沙丁鱼、丽文蛤、花蛤的出口量,占到了日本进口量的近乎所有。尤其值得一提的正是通常被作为刺身原材料的河豚,产自中国的河豚(几乎完全是海水养殖)占到了日本国内进口河豚的 99%以上,其中主要的养殖基地先是大连,随后是烟台,现在又转移到河北曹妃甸,仅河北曹妃甸一地,就提供了日本国内河豚消费量的八成。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顶级刺身食材——譬如真鲷——的进口市场没有被我国垄断?这不是废话吗……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海水养殖大国,养殖总量占全球的比例达到 55%,但海水鱼的养殖发展比较晚,规模只占到全球总量只有 18.95%,其中真鲷这样的名贵鱼种的年产量大概在八九万吨左右。尤其是考虑到占全球人口总量 18.03%的中国老百姓的钱袋子已经鼓起来,我们早就不是几十年前需要把好东西全都出口换外汇的年代,甭管是捕捞还是养殖的真鲷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还嫌不够呢,谁有功夫拿去给他们做生鱼片呢?这个道理在河豚身上也有体现,中国河豚之所以能在日本市场占据如此重要的统治地位,和国内长期禁食河豚的规定有直接关系,2016 年 9 月 5 日《农业部办公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出台后,中国对日本的河豚出口总量就立刻出现了显著下滑(当然这几年随着国内养殖河豚总量的上涨,对日出口的总量又提了上来)。

由此可见,不管是日本人自己过来抢夺的,还是现在我们卖给他的,用中国的鱼做生鱼片,在日本市场原本就是常态。

综上所述,中国的鱼类当然也可以做生鱼片,而且也可以很顶级(譬如中国的真鲷)。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生鱼饮食也曾普遍流行,只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文化的分布范围限制,淡水鱼占了主导地位而已;而在近代,受到中国生鱼饮食影响而不断发展的日本生鱼饮食也从不排斥使用中国鱼类(尤其是海水鱼类)。中国鱼类、尤其是题目中所提到的海水鱼类并不存在“可不可以”做生鱼片的问题,现在的差异只是两国不同的饮食发展的产物。

西南等风来

上周可能脑门被夹了,我决定去四川玩。

一下飞机,就是扑面而来的热浪。实在遭不住,赶紧改行程去峨眉山。入驻了一家星级酒店,却发现空调最低只能到 28°。找了前台要求换房间。路过的保洁阿姨悄悄告诉我:

别换,这已经是制冷效果最好的房间了。

熬过一宿后,去爬峨眉山,发现山上更热。路上看到一只狗,热得瘫在地上,不断伸出舌头喘气。其实我和它一样可怜。爬了几步后,汗水迅速模糊了双眼,不得不放弃登山,奔向下一个地点。

反复斟酌后,我去了阿坝。订酒店时,好不容易抢到一间房,发现这里不仅热,而且没有空调。

藏族老板娘说这里往常睡觉盖棉被。今年气温太高,她奋力抢夺,也只抢到 10 台风扇。第二天进入景区,3500 米海拔的加持,终于凉快下来,却发现:

雪山上的雪都全部化了。

狼狈的逃回北京之后,发现全身都被高度晒伤,皮肤一碰就疼。

入暑以来,川渝地区连续遭遇极端高温。昨天,重庆北碚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达 45 度。这是中国自有可靠气象记录以来:

首次在新疆之外出现 45 度高温。

四川和重庆霸榜了 8 月 18 日中国高温榜前十名中的九个。高温天气已经持续 60 多天,为历史最长。

耐不住高温的川渝人民,有的在地下车库避暑,有的在 KFC 避暑,有的组团到超市蹭空调,有的甚至跑到古墓里避暑。

成都地铁里坐满蹭空调的市民。工作人员让市民不要挡道,不要躺地上,还设置了纳凉区:

文明纳凉。

大家并不是那么想在外面流浪。家里的空调被限电了。

1

早上 5 点,四川省隆昌市李市镇的徐达去集市卖秋梨膏了。出门前,他看了看隆昌今日最高温度:

42°。

从早上 6 点开始,徐达要一直摆摊到晚上 9 点。没有遮阳伞,没有风扇。在这样的温度下,很少有人能坚持住。但徐达得坚持。

全家 5 口人的生计得靠他。父亲在外务工,妻子在农村带孩子。徐达说回家更热,不如在外摆摊挣钱。

实在热得受不了,他会奢侈一把买瓶汽水。这个四川汉子平时不吃早饭,午饭和晚饭,一般是泡菜、稀饭、小菜。

徐达在镇上租的房子只有三台小风扇。晚上凉席都会发烫。

隆昌的邓女士家里也没有空调。装修时线路没有设计好,载荷低,用个电磁炉都会把线烧断。

往年,邓阿姨觉得她们家日照时间短,前后都有楼,往年夏天吹吹风扇就过了,但今年真的不行了,家里有 82 岁的老人。高温天气以来,有基础病的老人就感觉身体不舒服。

因为用电负荷过高,隆昌开始施行分片区停电,连电扇都开不了。小区里几户人家,家里玻璃都突然碎掉了。

8 月 11 号那天,邓阿姨家老人的感冒突然加重,叫了 120 送医院,还是没有能抢救回来。救护车上的护士和家属说,今年有不少老人都被热进了医院。

今年川渝地区因中暑、热射病而入院的人数,比往年要多得多。四川简阳一天有 13 个人因热射病入院。德阳、南充,也都出现多个热射病死亡的案例。

德阳有一对 70 多岁的夫妻因热射病入院,妻子已经不幸去世,丈夫还在 ICU 里抢救中。

入夏以来,隆昌的大街上,看不到行人。因为限电,很多道路红绿灯都停了。夜色里,有时能看到三三两两用手电照明穿行热浪中的人。

出来买东西的人就更少了。对于街上摆摊的徐达们来说,这是比烈日更头疼的事。

2

川渝的很多年轻人,是第一次经历大停电。年轻的打工人们,终于找到了上班的意义:

蹭空调。

这几天,四川各地陆续限电,先是工厂,后来是博物馆图书馆,后来大型商场也停止了扶手电梯和照明。办公楼不得开空调,或限制空调的制冷温度。一些单位开始施行在家办公。

在天府三街上班的李墨,已经被限电好几天了,连灯都不开,办公室很像特工基地,键盘声噼里啪啦地响,每个人都脸上都闪着诡异的光。

而更大的考验,是那些室外工作的人。

乐山线区间的线路工人,每天都要在烈日下步行一小时,在铁轨上巡查,测量轨温。每小时不间断轮换。

按安全要求,气温超过 35° 时,铁路工人就需要进行巡查测温。

这些线路工们要佩戴安全帽,着长裤,穿劳保鞋,戴手套,还要穿上反光背心。一套武装下来走完全程,汗水能挤出半个脸盆。

烈日下,铁轨的温度五六十度,摸着都烫手。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他们巡查必须两人同行,以确保有一人中暑时:

同伴能把他从轨道上拉出来。

做消防工程包工头的李工,依然要和工人们在楼顶施工。不少工人中暑,但没有办法。手下有个工人,有的父母双双患有癌症,一天 200 多的收入,对他来说极其宝贵。

队伍里年龄有几个 60 岁以上的工人。按规定,这些老人不允许出现在工地上,何况是这样的天气。但李工还是收留他们,尽量安排一些室内的活。

3

往年的伏天,正是长江流域水电高效产出的时期。

因为河流落差大,川渝地区一直是中国水利发电的主力。去年四川一省的水力发电,接近全国水力发电的三成。因为电力富余多,四川每年三分之一的电力会向外输送。

但今年入夏以来,本是丰水期的四川上游却水流偏枯。到了重庆市内,66 条河流断流,25 座水库干涸。

重庆巴南龙洲长江水位大降,江中 600 年前的摩崖石刻造像,浮出了水面。

嘉陵江快被烧干了。有人骑摩托车穿越嘉陵江,有人徒步穿越嘉陵江了,当地甚至动用消防车帮着种植户浇灌果树。

不少四川主力水电厂已见底。川渝地区水电发电能力下降了 5 成。已经这么困难了,但向外输送的电力,依旧没有停:

这有点当年出川抗日的悲壮了。

电力不足,川渝两地发通知要求工业企业停工,为民用电力让路。统计说今夏四川用电量将超过往常的 25%。

最惨的是刚刚复工复产的企业,现在又被拉了电闸。

四川境内有超过 50 家半导体企业,去年产值超过 14000 亿。现在京东方、振芯科技都受到了影响。

京东方在成都和绵阳有四条半导体生产线,公告说在积极想办法;面板大厂惠科说正在和绵阳政府积极沟通;连富士康都已全部放假,只留 20% 安保电力。

四川也是光伏产业大省。因为用电紧张,四川提高了电费,导致工业硅生产成本提高:

成本上涨了几百块钱一吨。

宁德时代在宜宾的锂电池生产基地也停了。别说锂电池了,磷酸锂的供给都受到了影响。

磷酸锂价格飙涨。四川有 6 家上市企业都声称磷酸锂受到影响。有券商分析,此次断电可能造成整个 8 月磷酸锂供给减少 2380 吨。

停电带来的影响也波及到了下游。上海经信委给四川经信厅发函,请求给上游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支持和倾斜,以确保特斯拉和上汽集团生产不受影响。

这封函件引起了四川人民的不满。于是第二天,陕西工信厅给重庆请求协调比亚迪供应商用电保障的函上,加上了一行字:

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优先协调相关配套企业。

都说新能源车是未来。这两天,特斯拉、蔚来等都发了公告,川渝地区很多充电站关闭。

四川理塘的一位车主在充电桩充电时,慢充一个小时,充电口直接热化了。

4

美团外卖上,成都一些药店这个月光藿香正气液,就卖出去了四五千盒。

重庆 266 个人工增雨作业点,107 门高炮全部进入临战状态。但这几天天上连云都没有,没法人工增雨。

有人建议,是时候让峨眉山和青城山僧人道长发功了。可菩萨也自身难保,乐山大佛的水位相比往年同期下降了 10 米:

那可是佛祖的洗脚水。

离开成都回北京的前一天,我坐了一次地铁。全城限电的万亿 GDP 城市,地铁站黑得恍如末世。那个场景,在很多日韩灾难片里看过,比如电影《生存家族》。

《生存家族》里,东京遭遇大停电,现代文明突然就土崩瓦解,人们只能逃离东京,逃往下乡。电影的最后,经过两年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后,电来了,城市恢复了生机。主人公一家人坐上回到城市的蒸汽列车,背景音乐也响了起来,是那首:

Hard Times Come Again No More《艰难的日子不会再来》

听这首歌的时候,我还在嘲笑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但这几年,越来越觉得,面对现实,有些手足无措。

微博上,成都年轻人们还很会苦中作乐,他们正排队去萧敬腾微博留言,希望他来成都开演唱会;或者来成都气象局考编。

上海经信委给四川经信厅的函件在网上流传后,成都的年轻人又开始骂上海的自私,在骂特斯拉。新能源、芯片、产业链这些大词,都比不上吹空调重要。

回到北京以后,每次开空调我都要犹豫下,如果能忍受,就干脆不开了。即便开,也设置在 26 度。

生活里的习以为常,其实往往都不堪一击。

高温会过去,嘉陵江的水也会回来,往后也许会面对更多类似的时刻。《活着》里早说了,人世间走一遭,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去完成该完成的是,就是圆满。以前追逐精彩,现在更看重圆满。

来源:兽楼处 微信号:ishoulc

腾讯 “断舍离”:4 个月近 10 款产品停止运营

作者丨牧歌 编辑丨坚果

来源:螺旋实验室

不过一周的时间,腾讯又有两款 App 正式停服。

8 月 9 日,搜狗搜索 App 正式停止服务,搜狗搜索 App 更名后的 Bingo App 在苹果应用商店中也已经下架。

8 月 16 日,运营了 7 年之久的看点 App 也宣布关闭并正式停止运营,公开资料显示,高峰时期,腾讯看点活跃用户曾达到了 2.4 亿,并占据着 QQ 的一级入口位置。

事实上,今年以来,腾讯 “断舍离” 的速度明显加快,据螺旋实验室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年 8 月,已经近 10 款知名产品或应用相继被腾讯官宣放弃,彻底成为历史。

这其中,不乏运营了十几年的 “古早” 应用,也有曾经为腾讯创造过巨大价值的功勋产品,但因为种种不同的原因,如今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1

多款产品密集停服

腾讯 “断舍离” 的行动开始于今年 4 月,伴随过不少游戏玩家成长的 QQ 堂于 4 月 20 日正式停止运营,这款运营了超过 17 年的游戏就此与大众告别。

老产品作古,新项目也在被快速放弃,4 月 30 日,仅仅试水了两年的腾讯社交电商项目小鹅拼拼也正式关停,据腾讯相关人员表示,小鹅拼拼可能是近几年内部投入资金最多的电商项目之一。

一些收购而来的项目也在面临着被腾讯快速切割的命运,搜狗是明显的代表,去年 9 月,搜狗宣布完成私有化交易并退市,成为腾讯控股间接全资子公司。

在加入腾讯之后,搜狗的众多业务和项目被逐渐放弃,除了前文提到的搜狗搜索 App 外, 搜狗地图也已于 5 月正式下线。

另一个例子则是剪辑视频软件 VUE,2020 年腾讯斥资 5000 万美元将其收入囊中,作为在短视频领域的重要补充力量。但在今年的 6 月 30 日,VUE 宣布正式停止新用户注册、会员充值服务,客户端部分功能也同步关闭。

作为腾讯 “现金牛” 业务的游戏板块,也在逐渐砍掉一些鸡肋的产品,移动电竞平台企鹅电竞于 6 月 7 日正式终止运营,在其停运之前,腾讯曾有打算将其作价 5 亿美元转让给斗鱼,然后再主导斗鱼和虎牙合并,但最终这样的计划因为涉及反垄断红线而作罢。

此外,腾讯官方游戏社区平台掌上 WeGame 也已经从 7 月 5 日起停止新用户注册,并将于今年 9 月 8 日 23 时 59 分关闭服务器。

腾讯在信息流赛道布局的多款产品,也在夏天迎来了关停的命运,但这些产品的凋零却让人倍感惋惜,因为很多产品从用户活跃度上来看还有 “抢救” 的机会,比如于 7 月 18 日停止运营的看点快报,在今年上半年仍有 700 多万的月活。

不过对于手握 10 亿量级流量入口的腾讯来说,或许也根本不在意这些 “微薄” 的用户基数。

除了这些相对知名的产品之外,腾讯在今年还有很多产品的退场是悄无声息的,比如在游戏领域,今年上半年就有全民斩仙、QQ 连连看、捕鱼来了等 20 多款游戏下架停服,但由于知名度的原因,这些产品的落幕并未引起更多关注。

2

为何走至末路

在腾讯过往 20 多年的企业发展历程上,可能从未有哪一年像今年这样,如此杀伐果决地进行业务关停,这给人最为直观的感觉是,腾讯放弃产品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在腾讯过往的历史中,很多产品虽然也已经不再流行,但也并没有立马就宣判 “死刑”,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七八年的腾讯微博,强撑到 2020 年才正式宣布停止服务和运营。

而纵观腾讯今年关停的部分产品,除了像 QQ 堂这样 “寿终正寝” 式的谢幕之外,更多的产品其实并未彻底沉沦,在市场上仍没有被大众所遗忘。

但为何腾讯还要将这些产品坚决放弃,其实更多的原因是来自于宏观层面的考量,通过业务关停,集中优势兵力发展重点产品。

今年被腾讯放弃掉的产品,其实最大的共性是在腾讯版图内都已经有了优先级更高的产品。

比如视频剪辑软件板块,腾讯先有秒剪,后有智影,已经不再需要一个只剩空壳的 VUE。

而在游戏直播领域,腾讯牢牢把控着斗鱼和虎牙两大寡头,企鹅电竞当然就显得可有可无。

掌上英雄联盟之于掌上 WeGame,腾讯新闻之于看点快报,其实也是同样的逻辑。

搜狗的情况有些特殊,但本质其实也相差无几,在并入腾讯版图后,搜狗除了输入法、浏览器等拳头产品外,一些边缘业务很难再保持独立品牌运营,而且这些业务都与腾讯自身有一定的重合,只能转向成为腾讯产品的附庸。

腾讯如此密集的对非核心业务关停并转,或许也是对于前两年 “买买买” 的修正,2020 年上半年,腾讯 VC 在投融资市场疯狂扫货,平均每三天就投资一家公司,但后来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腾讯的部分投资并未收到预期中的回报。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在线教育领域,腾讯在 2020 年上半年投资了超 40 家的教育公司,覆盖 K12、学前教育、教育信息化等多个细分赛道,但后来受到 “双减” 政策的影响,在线教育领域成为了市值缩水的重灾区。

3

腾讯准备过冬

2022 年第一季度,腾讯的净利润为 255.45 亿元,同比下降 23%,已经是连续第三个季度下降,昔日的中概股之王,也需要开始考虑过冬了。

腾讯总裁刘炽平在 Q1 的财报会议上表示:“在短期逆风的环境下,会持续控制成本,但整体成本优化的目标是面向长远的,腾讯也有清晰的优化重点。”

为何要控制成本,核心还是来自于净利润率的问题,通过腾讯 Q1 财报数据来看,腾讯净利润持续走低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B 端业务增速放缓、国内游戏收入减少以及研发投入加大。

另外根据 36 氪的相关报道显示,腾讯部分业务线在上半年还开启了裁员,其中 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裁员比例或超 20%,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也有 10% 的裁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短期内变现价值低的业务就注定要被果断放弃,这也就有了近期腾讯多款产品停止运营的一幕。

将有限的研发精力放在能够持续产出现金流的项目上面,是能够保障腾讯平稳过冬的必要措施,尤其是一些领域重合的业务项目,也已经失去了同时运营的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持续收缩成本,但腾讯并没有停止试错,比如种草电商项目 “小鹅拼拼” 停止运营的同时,腾讯又内测了另一个功能相近的产品 “企鹅惠买”。

在小红书带火了种草电商赛道之后,包括阿里、字节等大厂其实都在密集布局,腾讯自然也不愿意掉队,只是比起前几年数十款产品轮番轰炸短视频赛道的场景,腾讯已经将试错的成本降到了低点。

目前来看,在线视频和 To B 的企服业务,都是腾讯高度重视的方向,也是未来有望继续为腾讯带来正向现金流的领域。其中在中长视频赛道,腾讯视频已经逐渐领先爱奇艺和优酷,微信视频号在今年的高速增长,也使得腾讯在短视频赛道上又有了战略级产品。

而 To B 业务虽然本身赚的是辛苦钱,但却是公认的朝阳赛道,腾讯此前不少投资并购及项目孵化都是围绕着这个领域展开,这或许也是马化腾口中所说 “腾讯应该去做这些难而正确的事”。

而至于在今年停止运营的腾讯系产品来说,其走向消亡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腾讯今年面临的外部环境加速了内部的迭代速度,一位曾经参与过电商项目的腾讯人士在今年对媒体表示:“死一个项目太正常了。整个公司都在收缩现金流,腾讯不会再允许烧钱去做一个看不清未来的项目”。

低谷里的互联网大佬

不足半月,已有三位商业大佬,在公开场合谈起了 “人生低谷”。

8 月 11 日晚,雷军的年度演讲中,没有谈及小米,而是讲了他曾经陷入低谷的三个故事,分别是,金山时期的产品 “盘古” 滞销后,亲自 “站店卖货”;和微软抗衡无望,“躺平” 半年;创办的 B2C 电商卓越网被迫卖身,没赶上互联网大潮,也错过了电商大潮。

7 月 31 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和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在《星空下的对话》中,才刚聊完宇宙星辰和人生奥义。

同样都是出生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从名校毕业后慢慢走上创业路,披荆斩棘,带领企业上市。在热血沸腾的二十多年里,这三位大佬经历了无数的高光与低谷。

在当下的节点上,大佬们回忆起人生低谷,并不令外界意外。

外部环境来看,过去的半年里,疫情持续,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短期内普遍缺乏信心。2022 年,整个互联网市场跑马圈地时代已过,进入到相对稳定与平衡的阶段。三位大佬掌舵下的小米、新东方还有搜狐都多多少少遇到一些难题。目前,小米、新东方、搜狐三家公司的市值分别是 3009.86 亿港元、344.48 亿港元、6.78 亿美元。

出走半生,商海搏杀的大佬们,依旧奔波在一线,面临的困难也从未减少,但都通透了许多。

和以往相比,似乎少了几分 “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的激情澎湃和凌云壮志,更多了几分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那些经历岁月淘洗和打磨后的阅历和经验,或许也会给当下迷茫中的创业者和年轻人以启发。

大佬开始谈 “低谷”

人生在世,高光难持续,低谷却常有。

如果总结三位商业大佬过往的人生低谷会发现,在早期,雷军的低谷,是错过大势;俞敏洪的低谷,是为内斗所困;而张朝阳的低谷,可能是迷失自我。

雷军出生于教师之家,从武汉大学毕业,在 1992 年受金山创始人求伯君赏识,加入金山,到 1996 年,他遭遇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低谷。

1

闭关三年,雷军带领团队开发的盘古组件 1995 年 4 月正式上市,原以为能够大卖并赚上一笔,“庆功宴都准备好了”,没想到产品滞销。

到 1996 年,为了销售盘古软件,作为北京金山总经理的雷军,亲自到一线,“站店卖货”,但在卖货的过程中却发现,盘古只是闭门造车,与这个软件相比,人们反而对 “电脑入门” 这样的基础软件更感兴趣。

当时,金山在和微软的竞争中,看不到赢的希望,1996 年 4 月,雷军主动向求伯君请辞,不过被拒绝,最后求伯君给雷军放了半年的长假,这半年里,雷军完全放松,沉迷泡吧、蹦迪、泡论坛。

回到金山后,当雷军还在专注内部重整的时候,网易、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公司已经出现,雷军自觉错过了互联网大潮,但却发现了 B2C 电商的机会,1999 年在金山内部成立了卓越网,但苦苦支撑到 2004 年,实在拉不到融资,最后被迫卖给了亚马逊,卓越网也就成为了后来的亚马逊中国。

他总结,卓越网的失败,是因为 “创办于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倒下于电商全面崛起之前”。也因此,雷军一直坚信要 “顺势而为”。

雷军低谷故事中没有提及的小米,也正处在内外承压之际。去年雷军年度演讲时,小米手机刚在 2021 年二季度首次实现出货量全球第二,到今年二季度,又回落到了全球第三。

市场份额还只是其次,2022 年以来,整个手机市场都不景气,而在占据营收半壁江山的海外市场上,小米先后在印度和意大利遭遇重罚。

或许,这也是这次年度演讲,雷军讲点新东西的原因。“在科技行业干了 30 多年,全是漫长的挫折与煎熬。” 他在预告视频中感慨。

相较雷军,已经出版了多本书籍、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无数场演讲的俞敏洪,这一生的高光与低谷,更是为外界所熟知。

出生农村,俞敏洪高考考了三年,才考上北大。上大学靠国家助学金度过,中间还因压力过大、劳累过度患上肺结核休学一年。

2

不过新东方在创立时,是踩在了出国留学潮的大势之上。1993 年,他创办新东方,1995 年请回徐小平和王强作为联合创始人,但到 2000 年前后,新东方内部利益分配的问题不断爆发,俞敏洪请回来的 “兄弟们”,和俞敏洪的亲戚们,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

内部为了利益闹得难解难分,为了继续合作,俞敏洪一度主动让出了新东方总裁职位,并从董事长位置上退下来,有大概一年时间不能参加董事会,只是担任一名普通的新东方老师。

终于,2006 年,新东方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教育培训公司,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新东方从留学起家,到发力 K12,从线下培训到发力线上,和好未来雄踞线下培训双巨头的位置。

然而,升级打怪十余载,最终还是进入了至暗时刻。过去两年,新东方接连遭遇沉重打击,先是疫情之下,全国的线下培训都按下暂停键,去年 “双减” 袭来,整个 K12 行业都在政策性调整时,俞敏洪曾多次对外提及新东方业务转型中的焦虑与挣扎。

他在今年初对跌落谷底的新东方总结是,“市值跌去 90%,营业收入减少 80%,员工辞退六万人,退学费、员工辞退 N+1、教学点退租等现金支出近二百亿。”

到 6 月份,东方甄选的意外走红,才初步显现了新东方转型的成效。

“我跟 Charles(张朝阳)有个共同特点,我们的公司都遇到过巨大困难,也都不算业界最好的公司。” 俞敏洪在最近的直播对话中直言。

张朝阳为外界熟知的人生低谷,是曾深陷抑郁症多年。美国留学归来,1998 年成立搜狐、2000 年带领搜狐上市,还拿下 2008 年北京奥运会赞助权、把 “看奥运,上搜狐” 的广告打到北京公共交通上,可以说是一路高歌猛进。

公司发展初期,张朝阳也曾经历过董事会的争斗,国外的董事会成员不断对搜狐的业务及张朝阳指手画脚,到 2003 年,张朝阳才把董事会的事情梳理清楚。但与董事会的斗争,和张朝阳和个人 “精神危机” 的斗争相比,只能说是 “小巫见大巫”。

在搜狐高歌猛进的时候,有钱又有名的张朝阳,开始沉迷 “名利场”,开 Party、买游艇、拍时尚杂志等事件不时传出,但表面风光之下,张朝阳感受到了巨大的虚无,开始出现精神危机,他自称 “人生经历太密集、太烧脑”,因此而陷入消沉,两度闭关调整状态。

然而,闭关让搜狐在微博之争中败下阵来,后来,无论是 2013 年前后开始的视频平台大战,还是 2019 年搜狐加注社交和直播,搜狐都没有大胜而归,慢慢离开 “舞台中央”。

大佬们靠什么走出低谷?

造成事业低谷的因素,有些可控有些不可控。但在公司管理和财务上,大佬们会设置一个安全阈值。

雷军在微博发布的视频中提出,“有一次公司发不出工资,我焦虑得很多个晚上都睡不着觉。以至于后来,我一定要在公司的账上留一笔现金,就是天塌了都不许动,就是要确保能发 18 个月的工资。”

在以预付费模式为特色的教培行业,当无数机构在 “双减” 之下因为退费难而被家长们口诛笔伐之时,新东方却平稳转型,也是因为俞敏洪在经历了 2003 年非典之下的停课退费潮后,就下定了决心,如果有一天公司突然倒闭,账上的钱必须能够退还学费并支付员工离职工资。所以去年,“双减” 后,新东方花了接近 200 亿学费退费和员工遣散费,依然没带来太多危险。

而在社交、长视频平台打得难舍难分时,搜狐一直对于烧钱竞争比较谨慎。保守的搜狐却也因此实现了盈利。

不过,比走出事业低谷更重要的是,如何熬过自己的精神低谷。从大佬们的经历也可以看出,这当然还是要靠自己。

“躺平” 的那半年里,雷军称完全放松了下来,但无论是泡吧、蹦迪还是泡论坛,他都在寻找机会。

泡吧蹦迪发现酒吧生意很火,雷军就直接调研,看是不是能开一家酒吧。即便是泡论坛,雷军也是有目标有追求,会认真准备每条帖子,多的时候每天能发上百贴,帖子发得多了还成了版主。也正是通过泡论坛,雷军认识了马化腾和丁磊。

在当时,别人都认为雷军是在逃避,甚至还有人为他感到惋惜,但雷军不这么认为。“只要有一定的自制力,娱乐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他在演讲中说道。

相较雷军,俞敏洪、张朝阳对外袒露了更多的心路历程。

3

俞敏洪曾透露,自己曾经身患狂躁症,15 年吃掉了 3000 多片安眠药。一次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出差时,在 20 楼看着打开的窗户,他一心想跳下去。但是因为有了孩子,知道自己肯定不能跳,所以穿上羽绒服,在零下 30 度的大街走了 4 个小时。

他坦言,“我更习惯低谷,或者说,也许我更加习惯一无所有,因为一无所有的时间太长了。所以,我觉得只要不把命丢了就没事,大不了我回农村,我家还有个宅基地。所以,我对低谷这个事情不担心。”

张朝阳对于 “如何走出低谷” 这个问题,第一反应是,“很难”。

他的经历是,恢复高考后就开始读书,考进清华后又陷入了考试的竞争,大学毕业后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就被扔到美国留学。或许是迷茫,让他在 2008 年搜狐的高光中,陷入精神危机,并两度闭关调整。

“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比如这辈子要追求别人的认可,那么什么样的认可才是正确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那时候不会往这方面想。” 他说道。

尽管张朝阳从 2013 年就继续出现在大众视野,但他自认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是慢慢找回来的。一直到 2016 年左右,张朝阳才慢慢重新振奋起来。

年过半百,大佬停不下来

比起那些离开一线、退居幕后的商业大佬,俞敏洪、张朝阳和雷军,这三位 60 后大佬,还都奔波在业务一线,可以说是难能可贵。

穿越无数人生低谷,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三位大佬,也并非都完全没有想过退休,但他们也明白,很难有真正的退休。

2007 年从金山离开后,雷军就曾退隐江湖过一段时间,一边做天使投资,一边对过去经历进行系统性反思和总结。在他内心深处,人生的目标,是要实现 “大成”,而不是 “小成”。40 岁再出发,这才有了后来的小米及顺为资本。

到去年 3 月,雷军在一次发布会上宣布,未来十年小米将投入 100 亿美元造车,首期投资为 100 亿元人民币,而他将亲自带队,进行 “一生当中最后一次创业”。年度演讲这一天,也是小米官宣进入电动车行业第 500 天,雷军公布了小米汽车最新进展,目标是 2024 年进入汽车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

在三位大佬中,年龄最大的俞敏洪,早在 2020 年疫情时,就曾在一场直播中公开表示,自己有退休的打算,新东方要交给更年轻的人去做。然而,事情并未如他所愿。

在和张朝阳的对话中,他也直言:“退休与否的界限在于,为新东方干活多,还是为自己干活多。如果没有新东方这次的变化,我应该只有 20%-30% 的精力放在公司经营上,其余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双减” 之下,俞敏洪不得不带领着新东方掉头转型,其中新东方在线转型做助农直播平台东方甄选,更是一次重新创业。他觉得,60 岁还是再创业的年龄,所谓的创业不是从零做起,而是不断能够翻陈出新,突破局限。现在,俞敏洪还停不下来。

而张朝阳认为人生就没有退休的概念,他表示 “不相信退休这个词”。从精神危机中走出来的张朝阳,重整自己的价值观后,人生意义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明确。“人必须劳动,这是你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他在直播中提到。

4

在张朝阳的带领之下,尽管搜狐 “重回舞台中央” 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却从此前的连年亏损,到现在已经实现盈利。根据最新财报,搜狐今年二季度营收为 1.95 亿美元,净利润 1200 万美元,超出市场预期。其中,在线游戏版块贡献了 1.57 亿美元收入,占据总收入的八成。“佛系” 的搜狐,似乎日子过得也不错。

“吃老本” 之外,张朝阳这两年也一直在折腾,似乎找到了兴趣所在,自己上英语课、上物理课,带领搜狐押注知识直播。

随着互联网行业红利的消失,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变化,每个人都要适应环境的改变。在人生这条爬坡路上,有阶段性的登顶,有攀登的艰辛,更多的是低谷的煎熬。但无论如何,这三位大佬们都用行动告诉我们,太累时 “躺一躺”、休息一下没关系,休整过后,还是得 “折腾” 起来。

来源:深燃(shenrancaijing)作者王敏

给 iPhone 换一个电池

@吴颖碎碎念: 给 iPhone 换一个电池,顺便给大家避雷。

1、渠道上门更换电池费用为 300-350 元
2、到店更换为 170-200 元
3、他们更换的电池都为副厂,启动后 iOS 系统里会出现感叹号的警示,这个非原厂电池,会有一个 1 冒泡弹窗,据说要半个月才会自动消除
4、副厂电池不支持电池寿命检测
5、副厂电池更换后会影响二手卖出价格
6、实体店天才吧(官方渠道)更换,需要拿走手机,大概 7 天才能更换好,主力机用户一定要备份好数据
7、渠道上门现场更换电池不需要资料备份,20 分钟完成

更换完一周了,副厂电池电量很虚,每每都显示 100%,用一阵子就坠落式掉电。而且这个副厂电池的算法有问题,原厂一般在 70% 充 30 分钟才满,它充 15 分钟就满了。

还是建议大家去换官方的吧,尤其是从 iPhone 12 之后,电池有了一个加密芯片,这个加密芯片保证了电池的充放电平衡。 官方的价格是 450-500 元,还是有保障的。

日韩网友究竟有多恨对方?

这两天,日本 81 岁的老议员卫藤征士郎,在谈日韩关系的时候突然发表暴论:“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殖民过韩国,所以日本应该算是韩国的‘老大哥’吧。”

1

这番巨魔言论,气得韩国社会活动家徐坰德,在社交媒体上发长文回怼,说:“那要这么说,自古以来文化都是从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所以韩国应该是日本的‘祖宗’。”

于是,喜闻乐见,日韩网友们就 “到底谁辈分高” 这个问题,隔空对喷了起来。

而要说起日韩网友间的骂战,那绝对是互联网上的 “名场面”。

如果这世上存在一本 “人类网络对喷史”,那么日韩网友绝对会在这部史册上留下群魔乱舞的一笔。

在全球互联网上,到处都流传着日韩网络喷子大战的传说。

比如在英文世界的道德洼地,知名匿名论坛 4chan 上,乐子人最喜欢看到的,就是日韩老哥用英语高强度对线。

在某场交锋中,双方网友互相为对方设计出了 “一个韩国人 / 日本人一天的日程表”。

韩国人说日本人,上午学如何捧美国臭脚,午休时乘小船出海捕鲸,下午上数学课学加法 ——1 颗原子弹 + 1 颗原子弹 = 战争结束啦!晚上学如何在没有性生活,没有孩子的情况下度过晚年。

・太脏,就不翻译了

日本人说韩国人,早上起床学汉字,结果发现自己太笨根本学不会;花一天时间整容,因为自己长得太丑;说韩国佬吃小狗,喝烂酒,国旗跟个 “百事 LOGO” 似的,丑爆了。

当刻板印象互黑难分胜负,双方便开始了直球辱骂和开除人籍,匿名版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至于韩国与日本的网友究竟因为什么事情吵起来,答案是:

Everything

像领土争议和历史问题,那肯定是日韩网友的主战场。

比如,长期以来,日本和韩国都宣称,位于日本海(韩国称东海)西南海域的独岛(竹岛)是自己家的。

结果在 2020 年,有人问苹果的 Siri,独岛归谁,Siri 说 “是大韩民国的”。

韩国网友大喜,称 Siri 干得好,独岛本来就是我们的。

而日本网友则暴怒,一边在网上怼韩国人 “不懂历史”,一边请求政府抵制苹果公司。

再比如,慰安妇一直是日韩历史争议的一个敏感点。

可 2019 年 7 月,在韩国京畿道安山,有四名说着日语的年轻人,却公然对一尊象征慰安妇的少女铜像吐口水,并对其做侮辱性动作。

事情曝光后,愤怒的韩国网民立刻冲到各大社交平台,高呼这就是一群 “肘巴里(쪽발이,对日本人及日裔的种族歧视语)”,与日本网民吵得不可开交。

结果警方一抓,发现这四个家伙居然都是韩国国民,之所以说日语,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更有嘲讽效果。

除了政治议题,天灾人祸则是韩日网络对喷的另一个火药桶。

只要其中一个国家遭了殃,另一个国家的互联网上必然会有一群人高呼 “好死,开香槟了”。

・机翻

去年 5 月,韩国人在他们的母亲河汉江里,发现了大量 “伟哥” 成分。

日本网友笑了:“不愧是性犯罪大国,喝你的伟哥水去吧!”

结果韩国网友立刻回怼:“还得是核泄漏大国,喝你的辐射水去吧!”

除了上述这些 “重大议题”,日韩网友还在科技、娱乐消费品等领域全面开战:

韩国的 “世界号” 运载火箭今年 6 月发射成功,举国欢庆。

日本网友评论:“用的俄罗斯技术,还处在儿童水平啊!”

日本每年一度的红白歌会,2012 年没请韩国明星。

韩国网友嘲讽:“小家子气,真心幼稚。”

讲述韩国移民家庭在日本生活的网飞大剧《弹子球游戏》,一经推出就被奉为 “年度最佳韩剧”,只有日本网友高呼 “此剧纯属胡编乱造,难看死了。”

韩国的现代汽车登陆日本,2022 年 7 月一共卖出 60 辆,韩国网友怪日本人没有眼光。

・与此同时,韩国全罗北道一家高尔夫球场声称,2022 年起,禁止任何日本车进入。

就连美国高尔夫球名宿泰格・伍兹出车祸,都能让日韩网友干起来。

日本网友认为,伍兹就是因为坐了韩国现代汽车才摔成了重伤;而韩国网友则觉得,就是因为伍兹坐了我们的现代汽车,才捡回条命。

甚至,有日本学生会在网上发问:“同学说我长得像韩国人,是在嘲笑我吗?”

而与之对应的,韩国的青少年则渴望自己如果能转世,可以重开到日本,因为这样的话,“自己就不会因为身高问题而找不到女朋友了”。

两边都觉得对方长得丑,甚至都觉得对方身上的气味很难闻。

所以,为什么韩日两国的网民喷得如此凶呢?

答案很复杂。

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

20 世纪,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侵略与蹂躏,是韩国民众心中永远的阴影;而 90 年代,大批韩国人赴日,靠盗版 DVD 和风俗生意大赚特赚,让日本民众心生嫌恶。

也有文化上的煽动:

在韩国和日本的图书网站上,你能找到很多诸如《为什么日本人讨厌韩国?》,《韩国人一生气,日本人就发笑》这样带有鲜明敌意的书籍;

2005 年,日本漫画家山野车轮推出《嫌韩流》,借用漫画夸张地讽刺韩国人与韩国文化,于是乎,韩国漫画家金城模在 2006 年推出《嫌日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想要说明白日韩网民的恩怨纠葛,就肯定绕不开一个叫 “跨国炼蛊” 的奇葩网站。

时间回到 2002 年,借着当年世界杯,日韩民间交流频繁(或者说关系开始恶化)的风口,韩国著名门户网站 NAVER 决定整一个跨国大活儿,名为 ENJOY。

・韩国域名是:https://enjoyjapan.naver.com/;日本域名则是:https://ww.enjoykorea.jp/

大致来说,ENJOY 是一个支持日韩双语的大型在线论坛,分为旅行、音乐、动漫、要闻等多个版块。

日韩网友可以靠着当时由 NAVER 所提供的、最先进的实时翻译软件,了解另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并与他国的网友进行交流。

・当时日本网友用韩语介绍新手机

在 NAVER 的预想里,由于没有了语言的桎梏,ENJOY KOREA/JAPAN 肯定会成为日韩网友互相理解的伟大桥梁。

然而,事实跟它们所设想的完全相反。

在一开始,两国网民倒还彬彬有礼,它们在影视区交流日韩流行剧,在旅游区给对方写善意的小 TIPS。

然而很快,随着一些网络右翼涌入该社区,热门话题很快就变成了 “独岛到底归谁”“青山里战役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青山里大捷是在 1920 年 10 月 21—26 日间,朝鲜独立军在中国延边地区与日本占领军进行的一场战役。此战日本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朝鲜获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不同的历史教育,让两国网民开始在 ENJOY 上借着翻译软件辩论,互骂,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

没过几天,论坛就不得不禁掉了 “整形” 和 “猴子” 这两个分别用来蔑称韩日国民的词语。

接下来,论坛上开始大量出现诸如 “日本人为什么这么矮”“韩国人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裁判就赢不了体育比赛”“韩国丑女高中生”“日本人低人一等” 这样的公然侮辱。

所以,喜闻乐见,ENJOY 上线还不到一年,就彻底沦为网络喷子的粪坑。

双方开始就一切跟日韩沾边的问题进行 “辩经”。

可双方的主力,又基本上都是没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只有一腔血气的学生,再加上在那个年代,就算是最先进的翻译软件,日韩互译的质量也比较低,没法把事儿讲清楚。

这就使得发生在 ENJOY 上的跨国对喷,大多非常荒诞。

比如,说起烤肉,韩国有韩式烤牛肉(불고기),日本有日式烤肉(焼肉),然而翻译软件却将二者全简化为 “烤肉”,这就在 ENJOY 上引发了一场关于 “烤肉到底起源于哪国” 的大讨论。

再比如,韩国人曾揪着日本人捕鲸这一点穷追猛打,结果骂了半天 “野蛮人” 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国家也有不少吃鲸鱼肉的。

・一篇论文

甚至,有日韩网友曾就 “龟兔赛跑到底起源于哪国”,在 ENJOY 上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

最终,该论战以某网友一句 “这不是《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吗?” 而宣告结束。

而在漫长的对喷中,两国网友逐渐也达成了一些共识。

双方均开始避免在 ENJOY 的旅游区发引战帖,将这里当成一个奇妙的战时中立区,只进行单纯的旅行交流。

双方也都在 “战争” 中学会了不少对方的网络用语,只不过它们大多要么很脏,要么是翻译机给翻错了。

・表示笑的 “WWWWW”,就是一个日本输出韩国的例子

总之,NAVER 的 “日韩网络一家亲论坛”,在两国无数喷子共同的 “粪海狂飙” 下,于 2009 年 6 月 1 日,因 “有损企业形象等原因”,正式宣告闭站。

在闭站的最后一刻,韩日的喷子们终于回到了他们在 ENJOY 刚建立时的体面 —— 他们在论坛上,用各自的语言互道珍重,说 “再见,活得开心。”

至此,ENJOY 便成了韩日互联网上既神奇又下作的 “公共上古传说”。有人甚至把当年论坛上的经典对喷整理成长图文,永远地存放在互联网的某个角落。

有趣的是,在回溯 “当年到底谁喷赢了谁” 时,日本这边的资料,是韩国网民只会痛骂,从来就不知道摆事实讲道理;而韩国那边的记载,则是日本网民仅赢了不到 10% 的对线,经常被我们爆杀。

不过,不论最后孰胜孰负,双方倒都很怀念当年在 ENJOY 上的唇枪舌剑。

而在 ENJOY 关闭后,日本和韩国的网友便分别转战到 2chan 和 DC INSIDE 上,将喷子战争的 “遗志” 继承了下去。

不论韩日关系是好还是坏,不论是 2019 年贸易战让韩国掀起了抵制日货风潮,还是今年日本成为韩国人最想去旅游的国家,韩日的网络喷子始终 “不忘初心”,始终就一切大大小小的问题,向海底光缆另一头的人高强度输出歧视与肮脏,战到地老天荒。

毕竟,网络对线虽然既虚幻又疯狂,却是喷子们唯一可以体验 “上阵杀敌” 的键盘战场。

来源:X 博士

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

黑猫白袜子

今天坐飞机还被一家人给震惊到。
就是这一家人出门旅游,应该是有一个小孩子证件过期,他的妈妈就直接陪着那个小孩没有登机,而是回家了。可是剩下已经坐上飞机的一家人,所有的行李都是挂在这个妈妈的名下托运了。因为妈妈没有登机所以所有的行李都被拉下去退回了。
相当于剩下的人就背了个身份证,直接光着来旅行了。
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肯定会崩掉,然后如果是我父母,肯定会大发脾气。甚至机上那个人打电话给妈妈的时候,我潜意识觉得一定是特别生气急眼的那种…
结果飞机上那家人完全完全没有生气,就是打了个电话叫人回来拿行李,然后让他们顺便寄个箱子,全程气氛都非常的松弛。
那家人里还有一个可能是初中高中的小孩,遇到这种事情也完全没有任何紧张感。反而是作为陌生人的我在听到这件事的时候,瞬间就开始起反应,胃痛,紧张和恶心。
然后飞机起飞以后那家人也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很开心的聊了一下到了目的地后是不是应该买点生活用品,然后这件事好像就过去了。
而我坐在旁边,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有点想哭。
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

如何做到更轻松的自律?

前几天,听到同事在聊“自律”的话题。

“为了把自己塞进去年的裙子里,中午沙拉,晚上白煮蛋,减肥的日子太苦了。”

“最近在考证,每天下了班,还得逼自己看三个小时的书,看得眼睛发酸。”

“开始健身之后,每天连做梦都是教练在喊‘腿抬高’‘再蹲3分’,太可怕了!”

听完他们的吐槽,我想说:自律这件事,真的注定是痛苦的吗?

很多年以前,在看了《少有人走的路》之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作者在书中提了一个观点,“要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越自爱,越能自我完善。”也就是说:要实现自我提升,靠的是爱自己,给自己更多的接纳、宽容,而不是一味地约束、挑剔和批评。

环顾四周,我发现身边朋友这些年的变化,都在印证这一点。

小麦是一个很追求自我成长的人。2019年的时候,她白天上班,晚上到商学院上课,中间还得腾时间接女儿放学。就连周末,也安排得满满当当,游泳课、烘焙课、看书刷题……

她的生活,每天就像被拧紧了的发条,一刻不停歇,而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不停地自我谴责。

比方说:上课迟到了,她就会在脑内开启一个尖锐刻薄的声音——

“这么贵的课,居然还好意思迟到?”

“本来课程就紧,跟不上怎么办?”

“当妈的,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你这样可不行。”

把自己彻头彻尾地攻击一遍后,她决定下次做得更好。这种“自我批评——再改善”的模式,她屡见不爽,但超负荷的运转,让她的身体开始吃不消,体检报告上出现了好几个异常的数字。她的内心也变得十分紧绷,每天都是战战兢兢的。有时难得陪家人出去旅游,老公和女儿撒了欢地玩,但她还是苦兮兮的,时不时翻看工作资料。倒不是因为真的忙,而是她在提醒自己:“不能放松懈怠啊,一放松就会不思进取,就会堕落。”

直到有天,下班接了女儿放学后,她本应该赶去上课,但肚子实在饿得不行了,又想起体检报告上的“血糖过低”,犹豫了一会儿,她就近找了个餐馆,吃了碗热乎乎的面。那节金融课,她迟到了十几分钟。回到座位后,她照常听课,照常做笔记。她发现,平时都是饿着肚子上课,今天吃饱了,反而更能集中注意力了。那晚过后,她的心里似乎有些东西开始松动起来。

之后,在闺蜜的建议下,她调整了上课时间,不再安排得那么紧凑,每当做不好的时候,也总会想起那一碗热腾腾的面。她会提醒自己,宽容一点,慢慢来也是可以的。她的心里,除了自我谴责,渐渐多出来对自己的爱和怜悯……周末睡过头了,就理直气壮地继续睡;看不进去书了,她就会允许自己缓冲一下;听听音乐,泡一壶清茶,享受片刻悠闲。今年年初,她顺利拿到了MBA证书,整个人的状态也变得好了很多。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我之所以鼓励大家用爱自己的心态来自律,原因其实很简单。自我批判,也许能让我们一时紧张地提升,但也会让我们消耗过多心力,越来越无力。只有关怀自己,和自己达成足够好的合作关系,自律这件事,才会变得更有弹性,更容易坚持。

杀猪菜,为啥能一统东三省?

作者 / 地道风物

东北第一狠菜

冬奥冠军们都馋!

问问你,哪种食物最能代表东北?

也许是“铁锅炖”,但有一半东北人不认可这个称呼;也许是“锅包又”,但一聊起锅包肉加不加番茄酱,东三省都能吵起来。以及麻辣拌、蘸酱菜……这些声名在外的美食,都未必能让全体东北人达成共识。如果有一样东西可以,那必须是东北第一狠菜:

杀猪菜。

若没有杀猪菜,东北的年味都会变淡。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Pengs

“杀猪菜”,这个凶狠而诱人的名字,其实蕴含着两层释义——

狭义上的杀猪菜,特指酸菜汆白肉这道菜,多见于东北各大餐馆。五花三层的猪肉和大缸发酵而成的酸菜汇聚一堂,小火慢煮,加入血肠、猪肝、肥肠……一锅煮尽,越炖越香,连冬奥冠军也馋。

酸菜炖猪肉,绝对的冬奥冠军菜。图 / 网络

广义上的杀猪菜,则是一场盛大浩荡的庆典,在冰天雪地里杀完“年猪”,东北人会将一头整猪身上不同部位的肉和下水,精心烩成各色佳肴,用来迎接一年最重要的节日,或者心中最重要的客人。

煮血肠,视觉冲击满分。图 / 视觉中国

这是东北待客的至高礼遇,也是对黑土地的深情赞歌,更是无数东北游子一年一度的大型乡愁。

东北第一狠菜,为什么是杀猪菜?

东北农村人家最热闹的时候,可能不是除夕夜,而是杀猪的当天。

小年一过,一项隐秘而浩大的仪式开始以“农村包围城市”之势,席卷整个东三省——这场盛宴主要集中在东北各大农村,并迅速点燃黑吉辽每座城市,成为黑土地上最强的春节气氛组,这就是:

杀年猪。

男人负责杀猪,女人负责掌厨。摄影 / 邱会宁

不是每一头猪,都能被称作“年猪”。标准化的“杀猪菜专用猪”,必须得是在自家精心肥养了至少一年、当天早上现杀现吃的小笨猪;哪怕杀猪的日子,也得是良辰吉日,早在杀猪之前,主人家就会在村里呼朋引伴、奔走相告,邀请乡里乡亲过来帮忙。

做杀猪菜,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图 / 视觉中国

待到杀猪当天,天刚蒙蒙亮,寒冬里四五个壮汉,在冰天雪地里开始拔刀,与年猪近身“肉搏”;先捆上麻绳,提猪上秤,有人主刀做“杀猪匠”,有人负责拿盆灌血肠,紧锣密鼓、分工明确,犹如一场蓄谋已久的闪电战。

老人家也不闲着,帮忙制备酸菜。摄影 / 邱会宁

当此之时,东北人家的大婶子、老嫂子们眼瞅着窗外边负责宰猪的大叔小舅,冲着猪脖颈下一“比划”,就像埋伏的战友看到了侦查兵的信号弹一般,添灶火、烧开水、备碗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只待白刃见红,小猪悲号。

猪一断气,负责杀猪的老少爷们反而更加紧张,赶忙用盆子接住刚放出的猪血,滚烫、彤红,在雪地里还冒着新鲜的热气。由此,杀猪菜的第一项重要食材——血肠的原料制备完成。

别害怕,它即将成为令人欲罢不能的美味。图 / 视觉中国

剩下的就交由经验丰富的庖丁操刀,褪毛、脱皮、开膛、解(xiè)肉、红白下水分装……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新鲜的大棒子骨率先入锅炖煮,烀出的一锅浓汤,成为这道宴席风味的基底。

炖大棒骨,香得很呢。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图瑞

而后肘子、精排、脊骨、里脊、五花、猪蹄……新鲜的肉料陆续送进后厨,一盘酥脆金黄的“油滋啦”(即猪油渣)提前出锅,为炕头蹦跶玩闹的小孩们先行解馋,而这边“全猪宴”的菜品制作才刚刚宣告开始。

猪油渣,可以下酒、炒青菜,还能当零食。图 / 视觉中国

这不仅一场饮食盛宴,更是一场大型社交活动,象征着东北年节的预热和第一波高潮。

杀猪菜,东北人的美食宇宙

杀猪菜,东北最硬的“硬菜”。

其硬核之处在于,别人家都是一道硬菜,杀猪菜则是一桌子硬菜——大凡东北馆子里有名有姓的肉菜,如酸菜汆白肉、炖血肠、拆骨肉、熘三样……都只能算是桌上的冰山一角;与一大桌子杀猪菜相比,它们竟然显得有些平平无奇。

杀猪菜,东北年菜的霸主,要多横有多横。图 / 视觉中国

硬菜之王,自己就能占满整张桌子。一顿杀猪菜里,藏下了大半个东北人的“美食宇宙”。

酸菜,杀猪菜的黄金配角

对于东北人来说,如果宇宙的尽头是杀猪菜,那么宇宙的原点就是酸菜——据说在东北人家里,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腌酸菜用的大缸子,与压酸菜缸用的大石头。

东北大酸菜,与粉丝是对好伙伴。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无敌老鹿

寒冷的冬季,在过去缺乏新鲜蔬菜的日子里,腌渍好的酸菜清冽酸爽,是东北人化解油腻的不二选择;在全是肉肉肉的杀猪菜中,从入秋开始腌渍、到年前风味正佳的酸菜,显然是满桌荤腥的最佳搭档。

酸菜饺子,就问哪个东北人能拒绝?图 / 图虫·创意

新鲜的猪肉,在屠宰后最初的几个小时里风味最为饱满,只需要白水煮一煮就有别样的甜香。旺火大灶,热气翻腾,紧随着棒子骨和五花肉下锅的,就是一把清爽生脆的酸菜,汤汁随之渲染出晶莹透亮的明黄色,酸得令人直流口水。

酸菜白肉,让我听听你们吸口水的声音。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达拉

最经典的 CP,自然是酸菜白肉组合——大片的白肉遇上清新的酸菜,肉的油腻被无声消解,只剩腴美醇厚,酸菜的酸也被脂肪的香气缓和,显得温柔可人;味觉与口感双双升华,两者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人生不寻常,蒜酱蘸血肠

更能体现东北人朴素硬核饮食观念的,当属杀猪菜里的血肠。

这血肠,老好吃了,可劲儿上头呢。摄影 / 刘都

“肥猪,要吃现杀的;血肠,要吃现灌的。”这道东北名菜的风味密码,来自杀猪和制作的同时进行——

新鲜的猪血,还带有猪身上的体温,倾倒入盆,不需要额外加料,舀一勺锅中的猪骨浓汤就能完成调味;肠衣同样来自倒在地上的年猪,最常见的是用小肠(当然,大肠和苦肠也可以)作为承载热血的容器,灌完封口,入锅煮熟。

好的血肠,肠衣又薄又筋道。图 / 视觉中国

血肠是暧昧的。入口如同鲜切豆腐一般绵软,又带有动物内脏的猛烈风味,茹毛饮血的快意被薄如蝉翼的肠衣包裹掩盖,让人有了大口吃血的勇气。

对付一盘血肠,东北独特的蒜酱不可或缺。顾名思义,蒜酱,就是剁成碎粒的生蒜加上酱油,这种简单而有效的调味料,在荤腥味重的杀猪菜里格外常见。

人生不寻常,蒜酱蘸血肠。图 / 视觉中国

酸菜汤里捞出来的香醇白肉,蘸蒜酱;大棒骨边上掰下来的紧致肉条,蘸蒜酱;焯水出锅的新鲜猪肝,掰碎了蘸蒜酱——这种粗粝而不均匀的“手掰肝”,表面积比切的更大,更能充分吸附酱料的滋味……

一头猪,东北的“美食元宇宙”

东北人对于猪肉的烹饪造诣,堪称巅峰造极——整头猪的每个部分,都能在东北厨房中得到礼遇。

护心肉,猪的横膈肌,相当有嚼劲。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秋影随风

除了大锅炖、白水煮,有些部位的肉或器官,可能不适合小火炖煮,但也总会适合大火熘炒。口感略硬的护心肉(也叫罗底肉)、口感略柴的里脊肉,只是配上青椒、小葱大火快炒,就变得香嫩入味。

猪杂,除了炖酸菜,还有一万种做法。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昙华碎梦

口感略腻的肥肠、口感略干的猪肝,只是勾上薄薄的芡汁,同样是与青椒一起,口感就变得富有层次,成为名菜熘肥肠、熘肝尖儿,如果再加上一样猪肚,就成了传说中的“熘三样”。

再将卤好的猪头肉切片、猪耳朵切条、猪肘子切成卷,猪皮冷凝后的胶质切成 QQ 弹弹的猪皮冻,一盘盘凉菜也已上齐……

猪皮冻,搭配蒜酱,下酒杠杠滴。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陈锋尘

几盘肉、肝、肠、肚上桌,几瓶(箱)老雪、哈啤下肚,酒酣耳热,年味盎然。

东北人对你的爱,就是一顿杀猪菜

杀猪菜,是东北人的年味,但也不仅仅是年味。

最好的杀猪菜,一定得用大铁锅,烧柴火。图 / 视觉中国

在东北城市,一家饭馆若能将一道杀猪菜做好,那这定会成为他们家的金字招牌、特色菜品。《东北一家人》里,东方底特律——长春的知名街头人物牛小伟,终其一生也不过是混成了达达杀猪菜唯一指定 CEO。

切记:杀猪菜就是东北宴席的巅峰。摄影 / 邱会宁

在东北农村,一位客人若能被主人用一桌杀猪菜款待,定会让客人觉得自己倍受重视、受宠若惊,因为它代表着东北人对你的至高礼遇。

姑爷上门,可能“下断魂”的只是小笨鸡;但在成亲之前,只要赢得了东北父母的认可,那么一顿风风光光、热热闹闹的杀猪菜,就是最好的庆祝方式,像是一场婚前的“东北农村大型单身派对”。

潜台词:大兄弟啊,这桌恁老多人看着捏,这顿杀猪菜吃完了,你可就得收心了啊。图 / 视觉中国
甚至一顿杀猪菜,本身就相当于发起了一个节日:亲朋好友、乡里乡亲一大早就汇聚一堂,杀猪的杀猪、帮厨的帮厨,其余团聚在屋内喝茶唠嗑,闲叙短长,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抚平了奔波四方的风尘。

年假倒数计时,上班了别忘了跟家里报平安呀。图 / 视觉中国

毕竟,只要吃上了杀猪菜,亲友团聚、阖家安康,何日不是春节?何处不是家乡?

记住,要认真对待每个请你吃杀猪菜的东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