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岁失业,遇到中年危机怎么办?

@写书哥:40 岁失业,遇到中年危机怎么办?我看了 @风中的厂长 文章下面的 1000 多条评论,整理如下出路:

1. 开滴滴、送外卖、送快递、货拉拉,投入最低,收入相对有保障,只要会开车立刻就能上手。

2. 做早餐,投入少、竞争小、需求大,发不了大财但能满足温饱。但是很辛苦,早上三四点起床,一天都不能断,普通人扛不住。

3. 城市蓝领,做个动手的技术工,比如房屋装修(木工、电工、油漆工)、空调维修、马桶疏通、开锁、清洗油烟机。这类技术工种需求大,关键要找师傅带,我判断以后收入会越来越高。如果你想自己干,可以到 58 同城或者万师傅 app,等着派单。

4. 考一个社工证,去社区居委会为人民服务,算半个公务员。我有个作者生孩子以后,就做这个工作,工资不高,每天各种杂事,很辛苦很糟心。

5. 废品回收,利润高,成本低,十八线小县城市一年 20 万妥妥的。每个小区都有破烂王,他们收入挺高,但身上很脏,远远地能闻到一股臭味,在大城市坐办公室的人,绝对忍不了。

6. 去欧洲、美国、澳洲做蓝领,那里缺人工资高,努力一下,年入大几十万人民币。缺点是,人生地不熟到国外,风险很大,除非走投无路不建议。

7. 做服务类一对一,比如月嫂、保姆、护理,用心服务好打出品牌,月入三四万都不是问题。

8. 考取行业证书,比如 ISO 质量认证,环境,职业健康,食品安全,汽车,建筑,很多领域都可以考,考过了注册一个认证机构,专职的话一个月万把很轻松。提前看一下报考要求,有些需要大专以上学历。

9. 学投资,股票、基金、期货,这是刀口舔血,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玩不了这个。写出超级畅销书的《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的作者利佛莫尔,最后开枪自杀。

10. 做自媒体,写作、录视频、直播都可以,关键是要有写作能力,有镜头表现力,还要有变现渠道,这也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

11. 做小区团购,服务好一个小区,在群里混个脸熟,然后顺便带货。我们小区有 3、4 个带货群,每天跟着买买买,粗略估计,这几个群每个月净利润 2 万以上。

12. 保险经纪人,这也是以后的刚需,前几年非常火爆,这两年稍微冷了一些。

13. 正规的按脚店,足浴按摩从学徒做起,现在很多地方都招学徒,还包吃包住,很多人两个月以上就上手了,一个月可以拿五千多,做的好的可以拿 7000 左右。

14. 医疗陪护。帮助老年病人接送,挂号,付钱,取药之类的。老年人去看病,但是子女又因为工作抽不开身,这时候,可以雇佣一个人,一条龙服务。相应收取佣金。

最后放大招:坐在马路边,前面放一个碗

@风中的厂长:40 岁失业后的出路,除了写书哥整理的的 15 条建议之外,我再从工厂角度,推荐 3 条冷门的。

1. 回收废纸箱,废纸箱利润空间还可以的,我以前鞋厂 3 层瓦楞纸箱,一个纸箱 2kg,差不多 12 块一个箱子。我们厂因为做淘宝,产生大量空箱子,收废品的来收,8 毛一斤。利润 3 毛左右,一个箱子就能赚 1.2。一个厂的话就不好说了,跑的勤快点,一天可以赚大几百。

2. 回收边角料,我厂里面料,裁剪多出来的,都是卖给收废品的人,报废的鞋底,也有人回收,差不多 1000 块一吨卖给他们,拿去小作坊找人磨成粉二次造粒,可以卖 2000 块一吨。

3. 找那种外贸工厂,收购二等品,外贸工厂质检要求严格,一点点瑕疵,色差老外就不要了,其实质量还可以的,工厂自己处理嫌麻烦,往往白菜价卖掉。

我以前大批量处理二等品你们猜多少钱一双?童鞋 30 块的成本,我 6 块钱就出了。可以朋友圈里卖,或者开个视频号直播卖就可以了。价格够低就很好卖。但是不建议小白一开始就大批量拿货,先少量拿,宁可贵点,把路走通再加量。

@自我的 SZ:40 岁失业后如何选择出路?

我看到写出哥整理厂长的评论里面有很多选择,有一些方法是可行的,有些方法我要泼泼冷水。免得大家以为到了 40 岁以后自己还有大把选择。

开滴滴没有车,我是不建议选择的。如果为了开滴滴,去买一辆车这个投入成本挺高的。一辆车购入成本和维护成本很高,不亚于花钱开个小店的投入。既然失业了,就尽可能地不动用大额的本金。

厂长说的在工业区收废品,这一点一般人行不通。我两个工厂自己想把废料卖出去,物业和盘踞工业区收废品的人多方为难,非要他们指定的人来收。别看利润高,牛鬼蛇神太多了。小区收废品应该不是这样。

月嫂,保安,医疗陪护,这些都是长时间的工作,白领坐办公室中年失业选择这三个的特别少,这三个职业基本上之前就没有什么技能一直在做的人多。我感觉白领坐办公室的很少会选。你身边朋友中年失业后选择的这几个多吗?

投资股票期货基金这些强烈不建议,行情变化太大了,而且赚钱的人永远不到一成。都已经中年失业了,在这上面去赚钱有点太高看自己了。最重要的是损失了本金更惨。有句话说,吃喝花不了多少钱,投资可能倾家荡产。

其他大家认为不能选的还有哪些?

拼多多砍向 SHEIN,一场千亿美金公司的对决

文 | 周天财经

来源:周天财经

拼多多正在出海,欧美老铁用户暂时还体验不到 “砍一刀” 的中国拉新玩法,但对手 SHEIN 或许能体验到 “被砍一刀” 的滋味。

9 月 1 日,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 “Temu” 正式在海外上线,据界面报道,Temu 首站选择北美,定位偏向于中端用户,9 月 1 日~9 月 15 日为测试阶段,之后将开放全量售卖。

相较于国内拼多多堪称 “花哨” 的界面设计,Temu 采用了欧美用户更为接受的简洁风格,商品图片质量较高,没有繁复的运营活动,也没有其在国内市场赖以封神的 “砍一刀” 及拼团设计,更接近于传统 B2C 货架式电商。

这也不难理解,欧美用户在产品使用以及社交分享习惯上都与国内不同,有业内人士认为 “砍一刀” 模式很容易引起用户反感以及大量投诉。

而从商品品类来看,目前 Temu 主页促销图片以及品类导航,主要集中在女装、鞋子、箱包、珠宝配饰等品类,夏季女装价格多在 20 美元以下,许多饰品的价格则不超过 10 美元。

这样的选品定价策略不免令人猜测,拼多多出海恐怕是盯上了 SHEIN(希音)的饭碗。后者同样发源于中国,作为主营女装等时尚用品的 B2C 跨境电商巨头,近几年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张 —— 其 2022 年上半年 SHEIN 销售额突破了 160 亿美元,同比增速超 50%,有望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完成 300 亿美金的年度销售目标,而在今年第二季度 SHEIN 在美国移动端以 680 万次的安装量再度超过亚马逊,据 36 氪,知情人士透露,SHEIN 二季度 DAU 已经超过 3000 万,增速达 15%。

随着国内市场增长放缓,大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盯上 SHEIN 跨境生意的也远不止拼多多一家,今年 2 月,字节跳动曾宣布旗下 Dmonstudio 业务关闭,而这项上线不到四个月就关停的神秘业务正是直接对标 SHEIN,据传其项目组 400 人团队中有一半左右也都是从 SHEIN 挖角而来,业内人士黄岛主此前在即刻上推测字节该项目整体预算至少 2 亿美元,烧钱力度极大。

这次轮到拼多多发起冲击,不知道拼多多给 temu 团队准备了多少预算,但我们知道,黄峥一向擅长的都是 “后发制人”,而拼多多和 shein,共享着非常类似的故事脚本:都在很多人以为互联网格局已定之时,依靠边缘式创新,从阿里和亚马逊这样的巨人的缝隙中杀出重围,速度极快,并跻身千亿美金 “准巨头” 之列。相近的出身,也为千亿对决增加了看点。

形势难言乐观,但机会仍在

从目前流传的 Temu 商家招商政策来看,现阶段,Temu 将给到商家较多优惠扶持政策,在运营、仓储、汇率结算等环节的风险均由 Temu 承担,据界面报道,第一波入驻商家前期门槛较低,并有专门小二点对点服务。

目前拼多多采用的是 0 佣金方式招募商家,商家只给出底价,具体销售定价由拼多多决定,同时以寄售制方式与商家合作,即商家将商品寄往拼多多指定仓库,后续环节都由拼多多负责,最终在用户签收后 1 天按供货价结算货款,这样的方式与 SHEIN 自营品牌为主的模式以及亚马逊第三方平台模式都有所不同,某种程度上是踩在了进可攻、退可守的 “中间地带”。

拼多多此番的策略,专注于履约体验的标准化,如营销和物流环节,留给商家的权益和自主权更大,业内人士黄岛主认为,拼多多可能会 “快速收割 shein 调教多年的供应链”,而 shein 采用的是强控供应链模式,商家自主权较低。大家如果能解决 “多快好省” 里的 “多” 和 “省”,也许能吃到几百亿美金的蛋糕。

回看 SHEIN 发家史,其之所以能够迅速增长,在亚马逊带头的一众欧美电商和 Zara 等快时尚品牌的嘴里抢下一口肉,总的来看得益于三要素:中国强大的供应链网络;出色的库存周转管理;欧美用户的消费降级趋势及疫情带来的线上化渗透。

SHEIN 最开始从南京起家,后将公司经营重心挪到服装生产大省广东,为的就是离代工厂更近,提高灵活度,SHEIN 的厂商从设计、打版、制造,最快 7 天完成,且因为账期上周转更快,SHEIN 的合作厂商往往也愿意接几百件的小单生产,这样的速度和灵活性已经远远超过了 H&M 以及 ZARA 等品牌。

在极为灵活的生产供应基础上,靠着对社交媒体上的趋势数据分析以及对设计团队的精细化管理,SHEIN 可以做到每个月上新上万种商品,一旦发现哪款卖得好,就迅速加大订单量来保证供应,哪款卖得不好就砍掉订单,而这些数据又进一步反哺企业对消费趋势的理解。

在 2020 年,SHEIN 的 GMV 首次超过 100 亿美元,增速达到 250%,2021 年更是达到 200 亿美元。目前 SHEIN 在 Facebook 拥有超过 2700 万关注用户,在 TikTok 上也有超过 500 万粉丝,在人、货、场三要素上 SHEIN 都做到了创新并把握住了发展窗口期。

对拼多多来说,尽管面向海外市场搭建供应商体系有很多工作需要从头开始,但以其团队一贯高效的执行力和对电商货源端的理解,拼多多的控货能力或许是最不需要担心的一环。

事实上,拼多多不缺 “跨境” 基因,据晚点,黄峥本人在 2010 年就曾孵化跨境电商项目,目前拼多多 CEO 陈磊以及 COO 顾聘聘也都曾经参与过当时的出海项目。与拼多多关系密切的极兔物流,最开始就创立于印尼,其在国际物流业务上的布局也有望帮拼多多站稳脚跟。

最困难的点还是在于时间。现在的跨境电商已经没有了 “低调发育” 的环境,阿里、京东、字节都在大力布局,东南亚巨头 Sea 旗下的 Shopee 也在走出东南亚市场,进入到拉美、欧洲等市场。放眼望去,几乎全球所有主要市场都在短兵相接。

最直接的是,竞争将显著推高后来者的买量成本,据 36 氪引述行业人士的预测,SHEIN 上半年通过 Facebook 渠道的获客成本在 35 美元左右,拼多多可能需要 2~3 倍价格才能将用户拉到自己平台。而据业内人士徐晗在朋友圈的推算,即便是增长迅猛的 SHEIN,在当前获客成本及 DAU 下,利润率和用户经营之间尚且需要小心维系,远没有到 “开香槟” 庆祝的时候,后来者即便最终能杀出重围,投入期也必将相当漫长。

拼多多目前已实现连续多季度盈利,二季度净利润达 8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68%,使得拼多多市值回到接近千亿美金的水平,在中概股中表现颇为亮眼。但在当前不确定性增强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管理层对于持续亏损的业务到底有多少耐心仍需观察,Temu 团队需要拿出具有信服力的增长成绩。

卡脖子的亚马逊

中国出海品牌正在越来越多,而一家独大的亚马逊是绕不开的选择。

据 Marketplace Pulse 数据显示,近年来亚马逊平台的中国卖家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在疫情催化下,中国卖家占比明显增加,自 2020 年 3 月起有超过一半的新增卖家均来自中国,相较 2018. 19 年大幅提升。而根据今年 8 月亚马逊披露的数据显示,过去四年在亚马逊上完成品牌注册的中国卖家数量增长了 40 倍。

在这股浩浩荡荡的出海大潮之中,已经有一些中国品牌在海外闯出天地,最典型的如被称作 “跨境一哥” 的安克创新,安克旗下充电类产品 Anker 品牌、智能家居品类的 eufy 品牌以及无线音频品类的 soundcore 品牌均在海外市场获得认可,安克日前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在北美市场营收 29.2 亿元人民币,占比近 50%,中东市场同比增速则高达 42%,贡献了 3.7 亿元的营收,占比 6.3%。

从渠道上看,安克在海外同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销售,但亚马逊的单渠道收入就占到了总营收的 55%,尽管安克也在大力发展其他渠道,但目前来看对亚马逊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

又比如位于山东青岛生产净水器的伊可普科技,在 2016 年上线亚马逊从 OEM 成功转型自有品牌,旗下品牌 Waterdrop 已经成为美国市场净水类目的头部品牌,同时其净水类替换滤芯在美国替换滤芯市场占有率也已超过 70%。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亚马逊宣布以 17 亿美元全现金方式收购扫地机器人厂商 iRobot,但其实在这个领域,中国两家头部厂商科沃斯和石头科技都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2021 年科沃斯营收 130.86 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外市场营收达到 47.17 亿元,占比 36%,石头科技 2021 年营收 58.37 亿元,海外市场营收为 33.64 亿元人民币,占比 57.6%,和人们刻板印象不同的是,安克、伊可普、科沃斯等厂商并不是瞄准低端市场,而是靠着技术和产品优势,在所处品类的中高端市场占据相当份额。这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转变,正在剧烈发生。但一个隐患点是,他们的销售额,大多在依赖亚马逊来实现。

亚马逊自 2021 年 5 月开始明显收紧卖家政策,基于不可滥用评论和刷单等平台规则,大量封停中国卖家账号,不完全统计,亚马逊关闭了约 600 个中国品牌的销售权限,以及涉及这些品牌的约 3000 个卖家账号。

业内统计,这种 “一刀切” 行为,使得数以万计的中国从业者受波及,多年奋斗一夜清零,经济损失估计超过了 20 亿美金,被业内称为 “业界最黑暗的时刻”,华创证券研报指出,2021 年起一年时间,亚马逊头部卖家里中国品牌占比由 42.3% 回落至 2021 年底的 36.9%,泛品 + 第三方的卖家受损严重。更为关键的是,大量中国卖家申诉无门,亚马逊掌握了 “封店最终解释权”。

可以说,不光是芯片、航空发动机这样的硬科技能卡脖子,规则制定者同样也能 “卡脖子”。其实,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这批以天猫淘宝、速卖通 lazada、拼多多、shein 为代表的平台经济,一旦成为世界级的电商平台,也有潜力成为卡脖子的 “核心科技” 呀。

通俗地说,中国产品要出海,还得依靠中国电商平台。生产车间和实验室是命脉,货架同样也是命脉。

被 “敲打” 的出海商家普遍希望拓宽渠道,降低对亚马逊依赖度,并借势进入全球更大范围的市场,如 Aukey(傲基)、绿联等出海大卖家,均在亚马逊严格控制下加大了在速卖通(AliExpress)上的投入,而后者目前在欧洲的一些细分市场,如波兰、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都在拿走更多市场份额,商家试图摆脱 “亚马逊依赖症”,这对于 Lazada 和 Temu 等跨境电商来说,同样是机遇所在。

上个月,“中国版 eBay” 易趣网宣布关停。作为被 eBay 收购的国内初代 “电商”,易趣代表着的是二十多年前 Copy to China 那股浪潮,但中国本土互联网企业用战斗力与创新力证明了自己,到现在已经能够在短视频、游戏、商品等领域出海作战。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现阶段的 Temu 和 SHEIN 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跨境电商在未来能够与亚马逊正面对抗,伴随国内品牌出海的浪潮一同抢下更大蛋糕。

儿童演员,在横店灵活就业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在横店开拍的130多部电影、网剧、电视剧中,参演的未成年人演员有6000多人。

他们被称为“小横漂”,小小年纪就踏上了逐梦之路。然而等待他们的,并非都是星光大道,也有无数涌动的暗流。

#01“小横漂”的漂流

一个月内,9岁的陈欣悦在横店跑了将近10个剧组。带着女儿走上这条路的是妈妈吴萍。“社会竞争很大,不想让我的孩子重复我的生活。”

吴萍说,女儿小时候很爱哭,办事也不利索,担心女儿未来在职场没有竞争力。

为了多条路,吴萍很早就开始为女儿做职业规划:想让女儿学唱歌,以后当个音乐老师或歌手;或者去学表演做演员。

抱着这样的憧憬,今年夏天,吴萍带着陈欣悦从南方来横店,花750元租下一间房,开始“横漂”生活。

时间并不长,但这个9岁的小女孩,已经尝到了横店这个大熔炉的“复合型”滋味。

毫无资源和人脉的“小横漂”想在横店获得第一块敲门砖并不容易。妈妈吴萍每天要做的,就是在各种招聘微信群里为女儿报戏,希望能被经纪公司选上,向剧组做角色推荐。

至于酬劳,没有经验的“小横漂”,只能先从几乎没有镜头的群演做起,工资100元一天。有一两句台词的特约演员,片酬一般在500-800元。

今年7月,妈妈吴萍帮陈欣悦报戏,争取到一个群演角色,虽然角色很小,但却拍得很辛苦。

女儿录取后才被通知,拍摄期间家长不能陪同。

陈欣悦事后回忆,自己和其他20几个小群演被带到一间密闭幽黑的房间,在此等候拍摄。“老师”管得很严,不让她们说话乱动,想上厕所也得有“老师”跟着。自己不过是和伙伴眼神交流,就有“老师”重重地打了一下她的背。“再不听话就滚去扫厕所。”“老师”说。

还有一个孩子站得歪了点,就被“老师”踹到角落,还被爆上粗口,说“XX的现在小孩怎么这么不听话,早知道把他踢死。”

那天,陈欣悦和小伙伴们在那个闷热的小房间里等了很久,“老师”拿一个塑料杯给好几个孩子喝水。后来,陈欣悦感觉自己中暑了,“老师”才给她喝下藿香正气水。

这件事之后,妈妈吴萍再也不愿接受剧组不允许家长陪同的要求。

12

图|孩子们在操场上拍戏时,家长在房间等候

戏份不重,酬劳也不高,即便如此,小横漂们还面临着“被克扣工资”的情况,即便只是100元群演费。

“陈欣悦演的前三部戏一分钱都没有拿到。” 经纪公司从中扣掉了所有片酬,只给报销路费和住宿费。

吴萍选择忍耐。一开始没有门路,经纪公司推荐是唯一的进组途径。而且,作为在演艺圈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家长,自己不能轻易得罪任何人,尤其是在各大剧组面前掌握着一定话语权的经纪公司。

不过也不只有坏消息。在妈妈看来,自己的女儿在苦累中也有成长。

在横店生活的一个月,吴萍发现女儿经常自来熟地和工作人员聊天,越来越勇于表现自己。她应对挫折的能力也有提高。有次一个镜头拍了50遍,她被吼得哭了,但还是坚持拍完。

平时,在做好后勤工作之余,吴萍也很注重对女儿的引导。有个剧组要试哭戏,吴萍便去网络上搜寻样版给陈欣悦参照——一个在视频里“哭得很惨的女孩”。

几天后,陈欣悦在另一个剧组里脱颖而出,导演从30多个小群演里选出她和主演对戏。巧的是,主演就是视频里的“样版女孩”。那天她们在片场玩得很开心,约定好拍摄结束后合影。

和陈欣悦所在的数十人候场室不同,那位女孩有专门的休息室。拍摄结束后,各自走不同方向。那位女孩目前已经是小童星,前段时间出演了热门院线电影。

吴萍知道,单纯的女儿尚未理解她们之间客观的差距。她劝慰女儿以后还有机会,催促她赶紧换衣服,赶下一个剧组。

#02暗流汹涌的星路

“小横漂”的星梦,在一些人或公司看来,“钱途无量” 。

从片酬克扣、到征收签约会员费,甚至还发展到“带资进组费”,来自童星孵化及包装产业链上的各种不规范利益相关方,利用信息差、不对等的市场供需关系与话语权,从中攫取巨大的利益。

—3万元买一个角色—

陈欣悦被克扣几百元的群演费,损失和下面的例子相比,似乎还算不上什么。

吴萍在和另一位 “小横漂”妈妈交流时听到,这位母亲花三万从经纪公司给孩子买来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只是作为“背景板”,拿着气球满场跑,最后还不一定在成片里会有镜头。

这位妈妈和其他人一聊,才感觉自己是被骗了。她其实并不富裕,三万元是刷信用卡支付的。

—9.8万的会员费—

有对小演员特别苛刻的经纪公司,也有经纪公司特别殷勤。

吴萍回忆,有一些经纪公司说很看好自己的女儿,想要签约,以后优先推荐资源。不过,推荐不是免费的,要交会员费,不同机构的开价从几千到几万不等,最高的要9.8万。

吴萍原以为的经纪签约,只是艺人成名后和公司分成。经纪公司不能保证把女儿捧红,却要她先交高额的会员费,这让她觉得不靠谱。

—6天课要1万的表演培训机构—

除经纪公司外,吴萍还接触到很多表演培训机构。她带陈欣悦上过免费的体验课,之后就有销售老师向她推荐课程,6天一期的课程要1万元,也可以选择5万元的永久班。

面对表演培训机构的推销,吴萍稍有迟疑,没想到之前一直态度极好的老师瞬间翻脸,指责她没有信用,说好了要报名又反悔,最后朝她丢下一句话:“我看你还是带孩子回家好好上学算了。”

—带资进组费—

另一位母亲王芳带孩子演了6年的戏,期间拉黑了100多个经纪人,见识了各种套路。在通告群里,经纪人发布的剧组信息常不会附带片酬,反而要求小演员先提供试戏视频。

试戏通过后,经纪人才说这个角色需要“带资进组“,非但没有片酬,还要家长支付一定费用。

如果家长拒绝带资,经纪人便会告诉剧组,剧组选定的小演员没档期,得再换别人,有时甚至还会把导演认可的孩子的试戏视频拿给别的孩子去模仿。

“这简直跟让孩子抄作业一样。”曾经从事教育行业的王芳对圈内风气很不满。

即使是规模大、正规的经纪公司,也存在“暗流”。有次王芳通过一个业内知名的经纪公司给孩子报戏,已经到了二选一的阶段,该公司负责选角的老师向她和孩子推荐自己私下开办的培训班,说是由北京电影学院的退休老师授课,价格20万元。拒绝之后,孩子失去了即将到手的角色。

有时,剧组也会和经纪公司合作“搞钱”。一些剧组缺少启动资金,就特意在剧本里设置几个儿童角色,交给经纪公司去寻找愿意带资进组的家长。

家长给孩子“买”角色的钱填补了剧组的资金缺口。到了片场,主创给小演员简单拍几个镜头,但在成片里,这些孩子的戏份都可能会被删去。家长纵使投诉,剧组便以“影片篇幅有限”、“孩子表演不达标”的理由搪塞,足够使其免责。

—华丽的包装费—

在横店之外,一些家长也会为小朋友选择一些来头唬人、“看上去靠谱”的经纪公司。

2020年6月,法院公开审理了一桩北京世纪博湾公司与一位客户之间的诉讼。这是一家专注培养童星的经纪公司。

世纪博湾曾经的公司全称是“香港国际星娱乐集团北京世纪博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为母公司的“香港国际星娱乐集团”并无实际业务。公司的创始人王楚森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曾获得2012年中美时尚亚洲地区“风尚人物”称号。

2016年8月底,原告闫某与母亲在下课回家途中被世纪博湾的销售人员拦住,该员工说闫某长得很漂亮,世纪博湾公司可以免费将其包装成童星。

在这之后,闫某的母亲又收到好几次电话推销,最终带着孩子和世纪博湾公司签订了《艺人合作协议书》、《艺人包装宣传制作事务协议书》和《C级童星班课程协议书》,支付了86000元作为包装费。世纪博湾在合同中对于闫某的发展做出了诸多承诺,包括为其拍摄价值高昂的宣传照片与视频演员卡,并提供培训和演出机会。

但事实走向却相反。闫某的母亲表示,照片是在环境很差的地下室拍的,培训课也不成体系。世纪博湾也并未向闫某提供影视剧和平面广告拍摄的机会。

最终,法院基于事实裁定世纪博湾违约,判罚其退还闫某30000元合同款。但直到2021年,世纪博湾公司都没有支付这笔赔偿,因而被限制消费。

截至目前,天眼查显示,世纪博湾公司被起诉过29次,其中有19次为合同纠纷,两年来一共收到4次限制消费令。

早在2019年时,王楚森就退出了世纪博湾公司,转而在第二年成立“北京钜星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依然是由“香港国际星娱乐集团”注资。

公司的经营范围依然是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营业性演出);教育咨询(中介服务除外)等。在公司的官网上,“钜星艺教”的板块仍赫然在列。只不过网页上提供的咨询电话却皆为空号。

a878-b95bd679d33bcda80bbce73d788f63cf.jp
图 | 营业中的“钜星国际”北京总部
#03规范起步

对于儿童演艺产业链条上的灰色地带,今年有关部门采取了行动。

近日,浙江省东阳市人民检察院联合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教育局、公安局、妇联等七个部门建立未成年演艺人员保护机制,出台了《关于依法保障未成年演艺人员权益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演出经纪机构与经纪人员的监管。

《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成年演艺人员及相关主体的界定标准,同时对演出经纪机构、演出经纪人员监管,未成年演艺人员的监护、保护,相关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有关部门职责等作出规定。

如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演出经纪机构在招聘时,应当进行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记录信息查询。演出经纪人员等与未成年演艺人员有密切接触的从业人员有实施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的,应当依法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对于所备案未成年演艺人员的相关个人信息、隐私应当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予以严格保护。

文件还提出,检察机关应当加强对未成年演艺人员保护工作的法律监督。如果发现未成年演艺人员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可通过提出检察建议、提起诉讼、支持起诉、提前介入指导等方式进行常态化、精准化监督。

fdd2-57a95e952686df4ed44509ff37995220.jp
图|横店演员工会
每一代中国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童星,受到大家的喜爱。在1949年上映的电影《三毛流浪记》中饰演三毛的王龙基,被称为是新中国最早的童星之一。

最近十几年来,从《家有儿女》里的一众小演员,到从《隐秘的角落》里走出的荣梓杉、王圣迪;从北京奥运会上的林妙可,再到时代峰峻旗下的TFBOYS,聚光灯下的童星所获得的光彩与成功,给不少家长和孩子带去了想象和方向。

然而任何行业都存在“二八效应”,演艺圈尤甚。真正能成为成功的全民偶像的只是极少一部分。

前段时间,“乐华娱乐”申请赴港上市,在其递交的招股书中披露了公司的训练生培训业务。

一般练习生需与乐华签订三年的训练生合同,这三年间,他们不能参加演唱会或其它商业活动,而是要进行基础培训、高级培训和出道培训,每个阶段都有周度、月度的评估。成功通过最终的评估,才能出道成为艺人。

据披露,乐华娱乐的训练生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共收到超过58000份申请,但在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却分别只有19名、28名以及50名候选人获得录取,录取率不高于0.3%。而今年的国考录取比是1.46%。

同时,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以及2022年4月30日止四个月,公司排名第一艺人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16.8%、36.7%、49.5%及56.8%,显示出社会资源向头部艺人越来越趋于集中的态势。

在暑假结束前,吴萍带着女儿陈欣悦离开了横店。并非梦碎,而是有了总结和新的方向。

“很多大剧组的主要角色都是早早在北京定下,到了横店只会招募一些群演和特约。”吴萍说。一直演没几句台词的角色,无疑是一种蹉跎。

吴萍在在投递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剧组提出,希望小演员能自带一些流量,最好是个“小网红”,在社交媒体上能有几十、几百万粉丝。

受此启发,吴萍已经开始帮助女儿开始运营小红书。

她说:“未来只想给孩子接好剧,有分量的角色,或者到北京看看。”

*文中人物吴萍、陈欣悦、王芳为化名

来源:真故研究室 微信号:zhengulab

被赶下班车的外包人

撰文 | 吴依涵 编辑 | 吴先之

来源:光子星球

“最近工作清闲了许多,直觉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件好事,但没想到的是失业来得这么突然。” 某外包公司员工廖凯,被公司派遣到华为工作了近 2 年,而前不久外包公司的 HR 突然约自己要谈谈工作的事,他预感不妙。

果不其然,HR 没有任何铺垫,直接开门见山:“公司此次项目外包合作结束后将不再续约,如果你有其他合适的工作机会,现在就可以考虑一下。”

廖凯楞了好一会问道:“意思是现在的工作结束,你们也不负责接下来的工作是吧?”HR 回应称,有工作机会当然会帮助安排,但最好自己去找工作,别把希望完全寄托给公司。

“公司现在很困难,要么你等公司通知安排,要么选择离职。但是离职后,公司不会给你任何赔偿,如果对此安排不满意可以走法律程序。”

廖凯当时是六神无主,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选择先答应等待公司安排,便结束了谈话。

这些天廖凯没有闲着,他心知肚明,即便外包公司给他安排了工作,在不久的将来也有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不能完全指望别人,于是他最近也在寻找新的工作。

很多年轻人都有一个大厂梦,而普通院校毕业、学历不高的人为了能够圆一个大厂梦,选择进入外包公司,走曲线救国之路。

“梦” 终有清醒的时候。一些通过外包顺利进入大厂的年轻人,发现现实与自己想像中相差甚远。“大厂针对正式员工与外包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无时无刻都在提醒自己是个低人一等的外来人员。”

更多的人如廖凯一样,选择了外包就随时有失业的可能性,毫无归属感可言。如今,随着大厂纷纷开始降本增效,降薪、裁员等风波也席卷到了外包岗。

降本增效卷向外包

今年以来,互联网大厂为了降本增效、缩减开支,裁员消息不断。而那些为大厂工作的非大厂员工是否会受到影响?比如外包人员、第三方合作团队等。

所谓 “大厂裁员” 只涉及到正式员工,对于成本更低,具有性价比优势的外包用工,一般情况下不会随意砍掉。可就在前不久,寒风刮到了外包业务。有消息称腾讯不再向外包提供班车、免费早晚餐,引发外包员工一阵吐槽。

腾讯外包员工刘微表示,公司取消免费早晚餐是小事,取消班车给自己造成了许多不便。“一天通勤时间 3 个多小时,班车取消之后,地铁到办公地点还有不小一段距离,这极大地增加了通勤负担。” 他表示,如果可以,自己甚至愿意支付班车费用。

“我是来工作的,却感觉处处低人一等。现在每天从家到公司的这段路都在提醒我与其他人不一样。” 刘微在被人从班车赶下来的那一刻就对公司彻底失望了。

不少外包员工担心,公司现在砍福利,下次砍掉的便是工作。

对此,一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利润下滑,外部业务无法扩展的时候,唯一有效手段就是降本增效,如裁员、削减亏损业务、减少费用投放等。

而腾讯削减外包福利就是在减少公司人力行政预算,这是最容易执行的。因为福利是公司额外给员工的一种待遇,不受劳动法约束,给与不给,给多给少,都是企业说了算。

无论是从最近的财报上,还是这一系列举措都在释放一个信号,公司在收紧开支,调整经营策略。

在腾讯工作的外包人员罗小林表示,在 7 月初被告知公司取消外包调级并降薪 10%,这对他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前不久,罗小林本有机会跳槽,薪水也比现在的高出不少,准备离职时,领导一直在挽留,他也考虑到这些年导师、领导们对我确实不错,挣扎思考大半个月,最终放弃了跳槽。

一年前罗小林就开始关注了某企业,直到今年年初该公司开始招聘与自己经验匹配的岗位。能等到这次机会不容易,他为了面试作了充足的准备。几轮面试也十分顺利,薪资待遇也与 HR 谈妥了,定薪涨幅 40%,年终 14 薪,六险一金,有餐补和住房补贴。

“自己耳根子软,放弃了大好的机会,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我现在每天都在后悔中度过。” 罗小林一想起自己当初所作的决定就难受自责,“吃一堑,长一智,这个教训告诉我,你和公司谈感情、讲情怀,公司只会和你讲利益。”

近日,罗小林还得到一个消息,有内部人员表示腾讯可能会清退所有未转子公司的外包人员,所有外包项目将转给子公司。而一被裁员工表示,自己被公司裁员后发现旗下子公司正在开放原岗位的招聘。这种种迹象表明,清退外包的可能性巨大。

罗小林不得不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担忧起来,动了再找工作的念头。但导师劝他再等等,可能有机会转子公司。不过,他担心再出意外,还是要做好两手准备。一边找工作一边等待消息。

外包身份成了打工人的枷锁?

王佳佳曾被外派到阿里工作,主要负责运营相关业务,最初进入大厂的喜悦已被当下的现实冲淡。现已 30 岁的她,今年随着阿里降本增效已离职近半年,却还未找到工作。简历投出去上百份,几乎都石沉大海。偶尔有接到一两个面试电话,最终也无疾而终。

“才发现自己在大厂工作的履历毫无用处,别人只会看见你是外包身份。” 王佳佳的醒悟有些后知后觉,她将自己的困惑发到网上,本意是想寻求一个安慰,没想到一些回复令她无地自容。

“你在大厂干到快 30 岁了,还在做外包运营,就没有一点危机感吗?”“30 岁了还在做运营,说明你自身能力问题。” 王佳佳看到这些回复,陷入沉默良久。“我当时挺受打击的,但又觉得网友说得挺对,现在自己真不知该如何是好,很茫然。”

曾在华为工作过的王梦表示,自己工作内容之一便是管理外包业务,在她看来外包员工就是来干活的,所以与公司正式员工在薪资结构、考核方式、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有差异。

比如公司给正式员工应酬费是 5000 元,有餐补、零食;而只给外包 1000,也不会为其提供零食。不过也有社招外包的月工资,比入职 1-3 年的正式员工薪水要高。

对于一些非核心业务,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会选择外包,比如京东客服,或者开辟新业务时,为了招人、拉新便会寻求第三方合作,省时省力。

所谓外包转正式机会确实有,但很渺茫,渐渐沦为 HR 忽悠人的说词。大部分外包人员因为满足不了正式编条件才会去外包,如果学历、年龄、能力都满足企业用人条件,那么这人为何不直接进大厂还来选择外包,似乎有些缘木求鱼了。

蒋雷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厂做劳务外包,原本自己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大厂工作,后来发现是自己想多了,在那里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外包人员有专用的办公室,和正式员工有严格的界限。

在大厂,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的分工十分明确,各自干着分内之事,更没时间来搭理外包人员。蒋雷表示,“外包工作基本都是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如果想在这里学新东西、提升能力的可能性不大。”

比如单位里的一些正式员工不愿意做的数据填写、活动安排、脏活累活等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事都甩给外包人员。正式员工与外包接触更多的是在分配任务,也没有耐心对其提出有实质性的指导意见。

蒋雷刚进大厂时,因不太熟悉业务,不知如何填写产品数据,被正式员工指着鼻子斥责:“你这么笨,果然只能干些外包的活”。时至今日,这段耻辱的经历还让他视昨如今。

不仅学不到技能,缺乏应有的尊重,等到公司发福利的时候,更基本没有外包人员的份。每到年终之际,外包只象征性地收到一个 200 左右的红包,而正式员工却能拿到数十倍以上的奖金。

蒋雷认为外包就是为正式员工服务的 “搬砖工”,很难成长。坚持两个月后,他不堪忍受这样的环境,提出了离职。

兜兜转转,他最终又干回了外包工作,不同的是现在公司的客户不是互联网大厂,而是一些海外企业。

“同样是项目外包,同事之间十分融洽,与大厂相比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杂事,能专心做分内工作。不过,以一个过来人身份来说,如果一些人还抱有进大厂的心,就要慎重选择外包工作,毕竟有了这个经历的人很难再进大厂。”

甲方乙方:大厂边缘打工人

毕业于新闻传媒专业的刘小君误打误撞入职了一家业务外包公司,主要负责对接一些互联网大厂的 App 用户拉新工作。在刘小君看来,虽美其名曰合作关系,工作不是外包,却胜似外包。

一旦合作方需要推广自己的 App 产品,刘小君所在团队就要负责推广任务,例如线上投放、线下地推等。

到了考核周期,团队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数据,就会被领导要求熬夜加班务必完成任务,同时也会要求地推团队加大奖励力度,吸引路人下载 App。

当然,如果最终还是不能完成目标任务,他们还留了最后一手,那边是找第三方公司买数据,以假乱真。

“这些数据最终甚至还有可能在财报中披露,给资本市场讲故事,但是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有水分的。我们每天听到的都是 DAU(日活跃用户数)和 MAU(月活跃用户数)这些词汇,每天做的就是用户拉新,但是很多大厂的用户数已经接近中国网民的数量了,要新增谈何容易。”

入职前几个月,她压力大到晚上在家崩溃大哭,哭完搽干眼泪又继续干活。经历了几番波折后,刘小君慢慢地能够独当一面,“我们这工作的性质就是拿钱办事,为企业解决问题。”

王梦表示,企业有自己的市场推广团队,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顾及到,一些琐碎的工作都会打包给第三方,“企业出钱,第三方公司出力,而且成本不高,这样更省事。” 所以,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将一些市场推广工作打包给第三方公司,既节省成本,又能规避风险。

在大厂,类似这样的合作很常见。比如企业开辟新业务,在招 BD(商务拓展)、拉新工作上,一般会找第三方合作,这种属于短期外包。

“其实这就是甲方乙方合作关系,我们负责完成甲方交待的任务即可。” 一位长期与大厂合作的第三方公司员工表示,那些驻厂外包人员似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为在互联网大厂办公就成了大厂的一份子,陷入自我营造的幻境中。他们也没必要过多地抱怨大厂的不对等待遇,外包本就是通过与大厂合作的性质,派遣员工到大厂去干活。

外包作为企业的边缘结构,工作内容不稳定、重复性高、强替代性强。一旦企业有较大的组织结构变动,外包都是首要考虑抛弃的一部分。对于同工不同酬的待遇,不少外包人戏称自己是 “临时工”“廉价劳动力”,随时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不止是互联网大厂,其实大部分行业都有外包业务。有的人仅仅只是把这当作是一份工作,所以他们并没有觉得受到不公对待,能够以正常心态工作。一些人将自己视作正式员工,处处与正式人员对比,但现实可能又没法改变,从而便活在痛苦之中。

如今,随着大厂降本增效席卷外包,大家不再抱有幻想,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变得清醒和理性。

上汽的问题,燃油车的问题

2018 年,国内汽车市场哀嚎遍野,上汽作为中国第一大车企,在下行的 β 中证明了自己的 α。

当年,上汽集团新车销量超过 700 万辆,约等于一汽与东风之和。每四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来自上汽的生产线。从营收看,上汽收入 9000 亿,约等于三个半阿里。在上海本地企业中,百强企业 40-100 名全加起来,才赶得上上汽。

公司靓丽的业绩一度吸引了一百余家基金重仓,在当年满目愁云的整车行情中,上汽成为唯一能给板块长脸的角色。

2018 年是上汽最繁荣的时刻,很可能也是燃油车的巅峰。

在此之后,上汽业绩连年下滑,曾经的黄金坑埋葬了不少造富梦。上汽近年的遭遇也表明,无论中外,大象转身都同样困难。

01

合资:变瘦的现金牛

和大多数同行一样,上汽的利润主要来自合资品牌。

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为上汽贡献了几乎 90% 的利润,2018 年,两大合资品牌合力贡献了 400 万汽车销量,伴随气势如虹的业绩,上汽发 20 个月年终奖的消息不胫而走,上海东边的金桥(上汽通用生产基地)与北边的安亭(上汽大众生产基地)的房价闻风而动。

两地的房价如今依旧坚挺,上汽的豪迈却已不复当年。

2019-2020 年两年时间,大众与通用总销量从 400 万台降至不到 300 万台。伴随两者下降的,是一汽大众的登顶,日系品牌的进击,国产品牌的成熟。

一个标志性事件发生在 2019 年底,帕萨特和途观 L 在中保研碰撞测试中表现差劲,其中帕萨特在 25% 偏置碰撞中 A 柱被撞断,刷新了中保研最差成绩,上汽大众品牌形象遭遇重创。彼时恰逢兄弟公司一汽大众 SUV 新品集中投放,一增一减之间,一汽大众取代上汽大众成为新任销冠车企。

另一条大腿上汽通用则因为双积分压力,只能在主力车型上批量启用不被中国车主待见的三缸机,换来了平淡的市场反应。

而此时,国产车开始批量杀进 10 万元级别的市场,冲击了上汽旗下的中低端品牌,斯柯达和雪佛兰首当其冲,两年时间销量分别跌去 50%、40%。

2019 年底,特斯拉开始了十倍涨幅之旅,似乎预示着燃油车的辉煌行近尾声。在一个下行的市场中,每一个不那么正确的举动,付出的代价都会成倍提高。2021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 350 万台,同比大涨 157%。

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也在这一年开始重整旗鼓,但问题是,被大众被寄予厚望的 I.D 系列当年销量不如预期,只能含泪打骨折,通用的新能源王牌凯迪拉克锐歌今年才姗姗来迟,然而在预售阶段,便遭到车主集体维权。

举目四望,充当了多年现金奶牛的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俨然张爱玲笔下孤独的中年男人 —— 一睁开眼,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02

自主:未到扛旗时

合资品牌在过去几年的另一个贡献,是滋养了上汽的自主品牌。

目前,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名义上是合资,但上汽将其归于自主)、上汽乘用车(荣威、名爵)、上汽大通,都在增长。

上汽乘用车销量从 2017 年的 52 万辆上涨至 2021 年的 80 万辆,五菱去年则卖了 166 万辆车,贡献了全球最畅销电动汽车宏光 MINI EV。

尽管销量规模追上了下滑后的合资体系,上汽的自主体系在盈利能力、品牌塑造上还难以独自扛起大旗。

2020 年,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品牌销量从曾经的超百万台跌至 40 万台,当年卖了 160 万辆车的上通五利润仅有 1.4 亿元 —— 每辆车含泪赚不到 80,在五菱的故乡柳州,这只够吃三天不加料的螺蛳粉。

2021 年震惊了日本汽车产业的宏光 MINI EV 一年大卖 42 万辆,也只将利润提升到 11.35 亿元,只能算上汽大众的零头。

相比上汽通用五菱还能自负盈亏,上汽乘用车就是销量不太能打还亏钱,2021 年产生净亏损约 83.5 亿元,较去年同期(75 亿元)继续扩大 [9]。

盈利的车企通常都有热销的大单品,而上汽乘用车的上一个爆款是 2016 年推出的 “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 荣威 RX5。

在其短暂的网红生涯结束后,一大批比上汽更善于拥抱互联网的对手踩着 RX5 的肩膀上位。而荣威在纯电市场发力时,又过于依赖 B 端市场。如果在长三角的小区里开荣威新能源,要做好被认成网约车的准备。

荣威之下,定价低一档的名爵主打年轻化与操控,但国内销量平平。上汽大通则在 MPV、房车等较小的细分市场艰辛刨食。

在强势的合资品牌光芒下,上汽自主体系找不准定位和核心竞争力。

上汽很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董事长陈虹 2014 年就率先提出进行 “新四化” 转型。为了弥补自主体系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上汽一方面在国内最早与互联网巨头深度合作,比如和阿里合资成立专攻车联网的斑马,另一方面,则在 2014、2015 年于硅谷设立了风投基金和创新中心,尝试从大洋彼岸吸纳先进技术。

但上汽还没来得及转化,风云莫测的中美关系就让这一路径变得困难重重。

面对总体被锁在中低端市场的情况,上汽近两年果断走高端智能电动汽车路线,抬出飞凡、智己两个纯电品牌。而目前两个处于投入期的中高端品牌,都是烧钱大户。

至此,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早已人满为患,而让上汽能够大肆撒币的现金牛,也不再丰腴。

03

出海:卷出来的竞争力

与上汽国内业务日渐式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汽在海外呈现着势如破竹的姿态。

从 2018 年到 2020 年,上汽出口销量从 27 万辆增长到 39 万万辆,去年更是一口气增长到了 69.7 万辆(其中出口 59.8 万辆,海外基地产销 9.9 万辆 ),持续排名国内第一,占据了国产车出口的三分之一江山,相比之下,排名第二的奇瑞出口量 “只有” 27 万辆。

和奇瑞、长安一样,上汽在海外也建了整车厂,分布在泰国、印度和印尼,但它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名爵。

名爵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公司。上汽在 2007 年收购名爵(与南汽合并获得) ,一方面获得了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品牌。名爵此前是英国的国民汽车品牌,具有百年历史,也向英国皇室提供座驾。

这笔十余年前的收购直接帮上汽绕过了国产车出海的关键难题:没人认识。名爵出海的主要市场印尼、印度、澳新等国,不是英联邦国家,就是曾经的英国势力范围,因此对名爵很眼熟,甚至不少欧洲人会排队去购买名爵的电动车。

同时,名爵的英国品牌身份也帮助上汽解决了一些地缘政治难题 —— 长城汽车曾想进入印度市场建厂生产,但在中印冲突后,这一计划被迫搁置,与此同时名爵在印度的工厂运转正常。

除了名爵之外,上汽大通 Maxus 也是收购自英国的 LDV,英联邦成员国与欧洲对其并不陌生,两个品牌顺理成章地组成了上汽的出海双子星。

2021 年,上汽仅名爵就出口 31 万辆,几乎赶上奇瑞 + 长安的出口量之和。

有业内人士透露,上汽每出口一辆车,销售利润大概在一万元左右,以此计算,去年上汽单出口业务就创造了几十亿的利润,成为整个集团为数不多的利润增长点。

因此,上汽的出海是一个完整的 “师夷长技以卖夷” 的故事,而在如今的国际环境下,类似的故事很难再上演。

另一方面,上汽也有一个其他车企视作包袱的优势,自建(海运)物流。

一般来说,普通车企为了节省成本,不可能经营一家重资产的海运物流团队。但上汽旗下安吉物流拥有 6 艘外贸汽车专用海船,并与中远海特(中远海控兄弟公司)成立汽车船运合资公司,2021 年内外贸运输量 150 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 40%。

在疫情后的跨洋运力紧张中,其他车企找不到足够的滚装船,而上汽靠着自建物流的优势攻城拔寨,甚至紧急调运了一批内贸船支持出口,今年还顺便新下了两艘 7600 车位滚装船的订单。

来源:远川科技评论 微信号:kechuangych

为什么西红柿没以前好吃了?

很多人在说,西红柿越来越难吃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文 | 黑麦

你是否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在蔬果店看到货架上又红又大的番茄,在射灯映照下十分诱人,不自觉地买了两斤,回到家里洗净,冰镇,等待多时,满口生津,就从冰箱里取出。为了防止汁水四溢,还特意拿了张纸巾垫着,举起一颗最饱满的红果,一口咬上去。可接下来的感受让人错愕,皮厚、无汁、没有沙瓤,不止于此,它还索然无味,思来想去觉得弃之可惜,无奈之下,吃完一颗。而剩下的那些,就烂在了冰箱里。640?wx_fmt=jpeg图 | pixabay为什么西红柿没有以前好吃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为了搞清原因,我专程跑了一趟北京西红柿的聚集地——大洋路市场的西红柿批发区。每天清晨,来自山东、河北、山西、浙江的货车都会云集在这里,向商贩、餐馆批发各种品类的西红柿。常见西红柿约有20来种,价格从两三块到二三十块不等,从蚕豆大小的到一拳大的,颜色也从黄、绿、粉、红到红黄斑纹、黑色,总之个个色泽鲜艳,颗粒饱满。尝过一遍之后,就会发现西红柿真的是越来越难吃了。问这些农户,始终得不到答案。

640?wx_fmt=gif&wxfrom=5&wx_lazy=1电影《芳华》中吃西红柿的镜头,勾起了很多人对于这个味道的回忆。

我们喜欢西红柿,大多因为它的酸甜、口感和香气,爱做饭的人喜欢它给一道菜带来的鲜美。番茄富含谷氨酸,而这个谷氨酸也正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据说人在高海拔的干燥条件下,对甜味和咸味的味觉感知降低了30%,但同时辨别苦味、酸味以及鲜味的能力得到增强,这也是飞机上会提供番茄汁的重要原因。在过去的100年中,西红柿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一种观赏植物、调味浆果,逐渐逆袭成为全世界产量第二大的蔬菜(土豆排名第一),年产量高达1.77亿吨,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全球每人每年吃掉约50斤番茄。
640?wx_fmt=jpeg植物学分类:西红柿是水果;烹饪分类:西红柿是蔬菜

西红柿的崛起之路是这样的。1544年,一位意大利的草药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烹饪了番茄,虽然那道菜的味道并没有令他感到满意,但自此意大利人的厨房也开始接纳番茄。番茄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在明代,最初命运如同在欧美的遭遇,都是被当作观赏性植物栽培在花园中。20世纪初,番茄的食用价值被广泛推广,从而彻底洗刷了“毒果”的恶名。

640?wx_fmt=png

108年前,番茄的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位佛罗里达的农民意外地发现了一棵变异的、有限生长(determinate growth)的番茄植株,随即将它带回,并根据这一基因培育出外形较小,有灌木状外观,且能在短时间内长出大量果实的新型番茄。于是,这一代番茄便成为了今日商业番茄的始祖。

1949年后,西红柿尚未成为中国餐桌上的主菜,农民们大多种植番茄自用,“粉红甜肉”“橘黄嘉辰”等几个主要种植品种大多来自美国。不过这些番茄的抗病性较弱,几乎无法实现量产。1963年时,北京的西红柿卖到了2分钱1斤,赫鲁晓夫访华期间还盛赞过番茄物美价廉。那时候,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杂交品种,诸如“北京早红”“强力米寿”“汴红2号”“粤农2号”等。
640?wx_fmt=jpeg很多人在家种植传家宝番茄(heirloom tomato),其风味足,汁水多,但结果量不稳定,尚未被商业种植。

70年代,中国的番茄遭遇了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扰,番茄产量逐年降低,为此,中国进入第2轮国外引种。日本的“强力米寿”、墨西哥的“特罗皮克”、美国的“加州六号”、荷兰的“一号”和“五号”都曾试图在这里扎根。在这一时期,番茄的产量逐步趋于稳定,果实也明显增大,与此同时,果皮也开始变厚了。

640?wx_fmt=jpeg图|pixabay.com

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双轨制”农副产品放开,“菜篮子工程”兴起,蔬菜变得不够吃了。为了市场的选择,菜农们开始淘汰老品种,转而种植成熟周期更短的新品种。

一位来自平谷的农户老刘说:“80年代之前,北京郊区一代蔬果特别丰盛,密云的西瓜、白菜、西红柿,怀柔的栗子、杏,平谷的大桃、核桃、梨,多了去了,一点不夸张,我还没走进家门儿就能闻见有邻居给我们家送了什么水果。那时老有日本人来村里采购,他们特别喜欢怀柔的栗子。80年代,鲜果根本运不过去,他们就买果干,当时北京的果干也是有名的啊。后来,农民都想搞增产,就把以前那些老藤、老树都拔了,那再种出来的还能是一个味儿吗?没过几年,外国人也不来了,然后南方的水果慢慢多了,你这光有产量的就没什么优势了,等再想种回来先前的品种,那可没地方找去了。”他说,如今家里还有三棵栗子树,二垄西红柿,到秋天几家人分一分,也就不剩啥了。

640?wx_fmt=png
因为酸甜平衡,即便轻松一拌,西红柿就能变成一道美味的凉菜

90年代开始,耐贮运的番茄品种得到了商家的青睐,长货架期成为了考量农产品的先决条件。美国和以色列肉质较厚的耐贮运的番茄试材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最著名的产品是“大红409”和“以色列144”。各省种子公司,也培育出挂果更多的杂交品种。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Campbell’s Soup Can (Andy Warhol)

与此同时,农户还更新了他们的采收方式。在过去,为了保持蔬菜、水果的成熟度,农民通常会在果实成熟期才进行采收,熟透、过软的果实更容易导致运输过程中的腐坏。而现在的农户基本上会在番茄刚开始泛红的时候就摘下果实,由此导致了番茄的光照不足,成熟度欠佳,但这样的番茄很少出现裂果或是果蒂疤痕,经过数日的颠簸也不会损伤,等到摆上货架时,果实也开始渐渐变红、变粉。

640?wx_fmt=jpeg电影《孔雀》中人们制作西红柿酱

有一项关于番茄的品尝实验报告,研究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黄三文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教授Denise Tieman,他们组建了170人的品尝小组,对上百种番茄进行了品尝,最终得到了“番茄风味变差”的结论。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西红柿的甜味指数下降了15%,含糖量减少近4成,而硬度也增加了一倍。

640?wx_fmt=gif&wxfrom=5&wx_lazy=1
当然在一众番茄中,爱吃的人们还是能找出几个常购品种的。90年代中后期,从我国台湾农友那里引进的春桃小番茄、圣女果、千禧成为了一些人的首选,如今这些番茄已经在两广和海南扎根,形成自己独特的味道。草莓柿子,也叫铁皮西红柿,实则是解放前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绿肩品种。最近几年,辽宁农科院等单位也把这个味道“还原”出来,这个清脆、多汁的番茄,被不少商家标注成“小时候的西红柿味道”。不过好吃也是有代价的,草莓柿子种植面积有限,价格不低,产量不高且受季节影响。

640?wx_fmt=png铁皮西红柿
2022年,西红柿成为了气候变化的受害者。《自然》杂志认为,随着干旱和气温上升的影响,全球主要种植区域都呈现出产量下降的趋势。但尽管如此,你仍旧可以在全世界吃到风味不同的西红柿,每年约有100种新品上市,目前番茄品种已经超过15000种。可惜的是,这个难吃的势头暂时不会减弱。

参考资料:Denise Tieman, Guangtao Zhu, A chemical genetic roadmap to improved tomato flavor.

咖啡下乡,有大佬开始下注

文 / 荆玉

来源:巨潮 WAVE(ID:WAVE-BIZ)

大多数人印象中,咖啡的 “生活方式” 风情浓郁,其目标客群主要来自高线城市的中产消费者。

但就和所有的新生事物和舶来品一样,咖啡在中国市场也经历着向下渗透的过程,从一二线逐步辐射至三四五线城市。

试图抓住这个下沉趋势的是茶饮界老面孔 —— 蜜雪冰城,其旗下的全资咖啡品牌 “幸运咖”,正在下沉市场快速扩张。

与兄弟品牌蜜雪冰城一样,幸运咖同样主打极致性价比:5 元的冰美式,6 元的拿铁,5-7 元的果咖,最贵也不过 15 元,其定价不仅远低于星巴克,甚至比有 “星巴克平替” 之称的瑞幸还要更便宜。

官网数据显示,幸运咖在 2020 年 4 月开放加盟。截至今年 7 月 30 日,其在全国的门店数量达到了 1400 家。以门店数量计算,幸运咖已经是国内排名第四的咖啡品牌,仅次于瑞幸、星巴克和 NOWWA 挪瓦咖啡。

不过,一路高歌猛进的幸运咖也遇到了现实的 “阻碍”:咖啡的主力消费市场仍然位于一二线城市,其在下沉市场的潜力尚未被明确验证。作为 TOP 10 玩家中唯一一个走超低价 “下乡路线” 的咖啡品牌,幸运咖正在探索一条没有前人走过的路。

极致低价

“超低价” 并非全无利润。

幸运咖曾在其加盟信息里表示,走访了多个省份的饮品市场后发现,15 元以下的现磨咖啡完全空白。甚至以平价著称的瑞幸,一杯标准美式也要 13 元。而定位现磨咖啡的幸运咖,用和星巴克同样的阿拉比卡豆,美式却只卖 5 元一杯。

超低的价格让不少分析人士感到疑惑:“5 元一杯的现磨咖啡,能赚到钱吗?”

实际上,咖啡本身并不是非常昂贵的饮料,目前一二线城市动辄二三十元的咖啡价格,很大一部分都是品牌溢价,高昂的房租和人工成本。

简单计算,一杯咖啡消耗的咖啡豆大概是 20 克,成本在一元左右,牛奶用常温牛奶,价格在 1.5 元左右,鲜奶额外加 2 元。再加上杯子、吸管之类的成本,一杯的成本大概可以控制在 5 元左右。美式咖啡由于配料简单成本更低,可以控制在 3 元左右。

目前国内也有其他品牌的 “超低价咖啡”,定位和幸运咖非常相似,如 “Cubic Coffee 三立方咖啡”、“干咖人” 和 “爵渴咖啡”,其中较为知名的 “打工人咖啡”,已在无锡及周边开出 20 多家店,主打的美式咖啡只卖 4 元一杯。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咖啡的 “超低价” 并非全无利润。

此外,幸运咖也不只卖咖啡,其产品还包括了蜜雪冰城擅长的冰淇淋、珍珠奶茶、圣代、水果茶等等非咖啡饮品。

利润比较低的咖啡实际上充当了引流单品的角色,负责吸引消费者前来消费打卡,真正贡献利润大头的,是 10 元级别的特调咖啡和其他饮品。

另外可以省成本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下沉市场的店铺租金和员工成本相对更便宜,高销量推动以百吨甚至千吨为单位的大宗采购,获得议价权,共享蜜雪冰城的物流供应链。这些都可以让门店盈利的门槛有所降低。

不过尽管如此,跟蜜雪冰城一样,低利润的幸运咖门店想要实现盈利,也需要多销走量。据测算,一家幸运咖门店需要做到日均营收 1500 元左右(即每日售卖 200-300 杯饮品),才能实现盈利。

和奶茶店竞争

消费者更多只是需要一杯咖啡味的饮品。

2019 年瑞幸上市之际,其创始人钱治亚就曾表示,“瑞幸的上市,是中国咖啡消费平权的开始”;“瑞幸的品牌愿景就是为大家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高便利性的咖啡,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喝到更好的咖啡。”

瑞幸的产品价格虽然比星巴克更亲民,但其 77% 的门店位于一二线城市,主推产品成交价集中在 15-20 元之间,实际上是在帮高线城市的消费者 “平权”。

幸运咖接过了瑞幸的棒子,在 “咖啡消费平权” 路上更近了一步。幸运咖的人均单价 7.88 元远低于瑞幸的 19.34 元。更重要的是,其布局城市比瑞幸更加下沉(60% 以上位于三四五线城市)。

其在官网喊出的目标是,把幸运咖开到每个大学、每个县城、每个城市。

也有部分消费者开始选择抛弃瑞幸,投入幸运咖的怀抱,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已经有些消费者将幸运咖称为 “瑞幸平替”。巧合的是,两个品牌的英文名称也颇为相似,瑞幸为 luckin coffee,幸运咖为 lucky cup。

不过尽管愿景相似、名称相似,但由于两家企业的定位差异,分布城市的差异,使两者并不存在很激烈的竞争。幸运咖在下沉市场里面临的最大压力,实际上主要来自于奶茶行业。

一方面,正如连咖啡创始人张洪基所说,大约有 95% 的中国人喝不来完全不加奶不加糖的 “黑咖啡”,下沉市场真正的咖啡爱好者不多,消费者消费的更多是只是一杯咖啡味的饮品。咖啡品牌程度上更像是以咖啡为特色的奶茶店,两者的界限比较模糊。

曾有幸运咖的加盟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对手不是两条街以外的幸运咖其他门店,也不是瑞幸和便利店,而是这条街上的两家蜜雪冰城。

甚至连蜜雪冰城旗下的冰淇淋品牌极拉图,今年也增加了咖啡产品线,包含了 8 款咖啡产品,其中美式 8 元,拿铁 10 元。

另一方面,喜茶、奈雪的茶、CoCo 都可、一点点等茶饮品牌,都已相继推出了咖啡产品。尤其是占领下沉市场的 CoCo 都可和一点点,无论是比拼饮品还是奶咖,它们在下沉市场与幸运咖都将有更多的交锋。

大佬不畏惧

目前敢于做出这种决策的企业和资本并不多。

国内低迷的消费态势下,咖啡赛道近两年一枝独秀,受到了资本的追捧和消费者的喜爱。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平台,2021 年全年咖啡生豆进口量为 10.6 万吨,同比增长了 87%;进口额为 3.46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119%。

艾媒咨询的报告指出,2020 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达 3000 亿元,预计 2025 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 1 万亿元。尽管这一预计数字曾受到质疑,但也足够证明国内咖啡市场是个快速增长的大市场。

且中国目前的咖啡门店数和连锁化率却处于较低水平。德勤发布的《咖啡白皮书》显示,截至 2020 年底,国内共有咖啡馆 10.8 万家,其中 75% 位于二线及以上城市,整体连锁率较低,连锁品牌仅占 13%。

这意味着在低线城市和下沉市场、在市场集中度提升方面,国内咖啡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

幸运咖做出了和兄弟品牌蜜雪冰城相似的策略选择,即通过平价策略和加盟模式,触达广阔的下沉用户,做大市场的小生意。且目前敢于做出这种决策的企业和资本并不多。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以喜茶和漫咖啡为代表的,主要在高线城市做高毛利、高单价的生意。但这意味着对于中国更广大市场空间的战略放弃。华与华创始人华杉曾在朋友圈点名喜茶,评论其 “即使做到 400 多家店,也只有头部品牌的二十分之一。即使都排队,也做不了多大生意。自己把自己架上创意奖台下不来,成本越搞越高,也把一大堆效仿的品牌带沟里了。”

从目前来看,蜜雪冰城和幸运咖 “大市场小生意” 的运作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蜜雪冰城在一级市场的估值达到了 600 亿元,远超已上市的奈雪;而幸运咖的门店数量也在短短两年内超越了 COSTA、太平洋咖啡等经营已久的老玩家。

不过要在下沉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幸运咖仍然需要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下沉市场的咖啡需求仍然存疑,即便是 “咖啡口味的饮品”,人们接受起来也有个过程;另一方面,在下沉市场消费者工作生活压力相对更小,几乎不存在对提神功能的需求;以及,下沉市场各类平价果饮品牌云集,咖啡的复购率有待进一步验证。

蜜雪冰城方面对这些疑虑似乎并不担心。其董事兼总经理张红甫曾对外表示,幸运咖要做的是在 5 年内复制出一个咖啡版 “蜜雪冰城”,这基本体现出公司内部对未来咖啡市场渗透率的保守估计。

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咖啡品牌的下沉本身也是在教育市场。一旦用户习惯培养起来,可能迸发出巨大的潜力,这是市场给予先行者的奖赏。

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还俗

临近春节的一天,柳智宇告诉父母、朋友,他要还俗。脱掉僧袍后,他回到武汉的家中过年,有种“轻松自由,云淡风轻”的感觉。

22岁时,他满足了人们对天才的想象。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保送北大、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可2010年夏天,他没有赴美读书,而是打包行李上山出家。

“出家是一条很好的道路。”柳智宇不后悔当初的决定,他想做些真正回归生命的学问,“这对我和父母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它意味着我真正独立,可能独立的方式比较特别。”

尽管他躲在寺庙里不见任何来访者,关于他的新闻依旧层出不穷。那时,很多人认为,他会成为高僧大德,也总有人询问他是否开悟,“仿佛不开悟就是一种罪过”。

还俗的想法在心中徘徊,因为他不想再扮演别人想象中的柳智宇。直到今年,他才真正卸下一身包袱,“回归生命”。

柳智宇在办公。图/九派新闻 马婕盈

【1】“他不像个领导”

柳智宇的办公室在中关村的一栋写字楼里,和一众培训机构挤在一起。面积不大,装修简单。今年5月,他到一家心理咨询公司任职,作为事业部部长,带领十余人的小团队,开发心理学课程。

这位僧人几乎能在所有事上给同事提供建议,例如给学员分班、安排助教、设计课程问卷……他还有难得的特质——声音温柔,也坚决果断。

他的管理理念是——同甘共苦。

刚加入团队,公司承诺给他3万月薪,他嫌多,主动要求降到2万,和其他员工一样,“扣完税1万多,我不买房、不买车,更不想生孩子,你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还不如多奉献给大家。”

他希望团队早日实现收支平衡,希望大家能够获得自由,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经济上的。

“他不像个领导。”一位员工评价。

柳智宇的白色办公桌上没有隔板,既是工位也是餐桌。他坐在中间,旁边摆了一盆长势喜人的兰花。初次见面这天,他极为忙碌,一边盯着电脑,一边拿手机回复消息。坐久了,他站起身围着桌子踱步,却仍把手机举在眼前,担心漏掉新消息。

他不要求团队打卡上下班,也从不催促。有次开会,前述员工心情不好,板着脸的模样被柳智宇注意到,散会后,柳智宇还提醒她多注意休息,“他共情能力特别强。”

“我的员工都挺自觉的。”柳智宇笑着说,周末,一位员工来办公室加班,他却认为,她的工作在家就能完成,不需要过来。

为了上班方便,他租住在公司附近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卧室,要与室友抢占卫生间。晚上,他还要进行一个线上心理咨询。为了赶时间,他选择买两个豆沙包充饥。他穿polo衫、长裤、运动鞋,背斜挎包。脱掉僧袍后,他与匆忙的人群融为一体。

但柳智宇享受现在的生活——不再被众人关注,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最重要的,他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只是他的身上依然能看出僧人的痕迹,与人打招呼时双手合十、吃素、斋前唱诵……

柳智宇家中的佛堂。图/九派新闻马婕盈

【2】“他们想要侵入我的生活”

过去,柳智宇的生活被各种期待裹挟。

2018年秋,他离开龙泉寺,试图找个寺庙落脚,却屡遭碰壁。

有次,他借住在一位居士家,却因未打扫卫生和未浇花被赶走。这位居士将未清洗的锅具、枯死的绿植拍成视频发给他,柳智宇没说什么,收拾好行李离开,“当时自尊心很受挫,我要是观察能力强一点,看到那个花,应该去浇的。”

那段时间,他在寺庙、酒店、居士家辗转,颇有“流落街头”之感。后来,靠另一位居士接济,才得以有个长期住所。

由于过度劳累,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柳智宇只能在床上度过。难受的时候,他口渴得厉害,水随着食道滑落,胃里又一阵翻腾。他对温度极为敏感,怕冷又怕热,秋冬天的夜晚,更让他难眠。

这些年,柳智宇把工作重心放在心理咨询上,他讲课、开会,并组建了佛系心理服务团队,有20余名心理咨询师和疏导师参与,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的服务量超过百次。

“我觉得自己不应该休息,一休息就想我是不是又在虚度光阴了。”柳智宇把自己逼得紧,有时身体虚弱坐不起来,他只好把手机挂在床头躺着讲课。

2021年5月,柳智宇躺在床上参加佛系心理服务团队的线上会议,其中有几位工作人员提到,很多来访者想要见柳智宇,工作人员如实告知他的身体情况后,却遭到来访者质疑。他们要求提供柳智宇的微信,想亲自联系。“我其实是有些愤怒的,我感觉他们想要侵入我的生活。”柳智宇说。

一周后,他在火车上禅修,感受到一种很深的自我否定,“也许是因为太多次被各种人事打断,身心都形成一种记忆,认为自己不能好好禅修下去,不值得拥有安静和安详?”他在自述中写道。

柳智宇逐渐意识到,他无法成为别人期望中的自己。能不能成为高僧大德、能不能给予需要的人陪伴、出家是不是误入歧途……他身上背负着许多包袱。那段时间,还俗的想法常在他心中徘徊。

柳智宇在进行心理咨询。图/九派新闻 邵骁歆

【3】“师父早就不是我的偶像了”

包袱从出家伊始就开始叠加,一层一层,直到压得柳智宇喘不过气。

初入龙泉寺,柳智宇就感受到了落差。他曾梦想着回到一种柏拉图式的学习方式,让学术成为真正回归生命的学问,也曾想用佛学引导更多人觉悟。可到了寺庙,他却被各种琐事困扰。

除了诵经拜佛,僧人们还需做饭、盖房子,而动手能力是柳智宇的短板,他总是干得很慢,在寺庙8年,他连敲木鱼都没学会。

相较于学校,寺庙里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晚上,他上厕所总是忘关灯,这引起室友不满,两人还因此起过争执。

“我在生活细节上不太注意,让他们看不惯的行为应该挺多吧。”他如此评价自己。

2013年,柳智宇参与《南山律典校释》的出版工作,2014年起,他辗转上海、福清、天津等地,将南山诸律典“八大部”系统校勘,按照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出版一套32本的律宗典籍,柳智宇主动要求总负责最后的修订和出版工作。

如此庞大的工程,使他的身体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工作时,身体总是不停地颤抖,趴在桌子上也不能缓解。

越来越多的事和他想象的不同。他多次写报告提建议,却被全部驳回,“师父早就不是我的偶像了。”柳智宇无奈地说。离开寺庙后,他被更多事务裹挟着,难以静心修行。

要不要还俗?他思考了近半年。他担心佛教徒们看到他还俗,对佛教失去信心;也害怕别人对他有更多误解,就像12年前,他遁入空门一样。

柳智宇不断与朋友、长辈讨论,综合取舍后才下了决定。临近春节的一天,他给父母、朋友发消息告诉自己还俗的决定。他脱下僧袍,生活无多变化,但心里轻松许多。他搬离了居士提供的住所,在朋友的介绍下,租住在房租较低的通州。

柳智宇下班后骑共享单车回家。图/九派新闻邵骁歆

【4】“要有边界感”

现在,柳智宇的家有很强的公共属性,三室两厅的户型带一个大露台,房间宽敞明亮。客厅被改造成佛堂,地上铺着厚厚的草编席,可供十几人打坐禅修。每个卧室都有两张床,两个朝阳的卧室留给居士,柳智宇则住在阴暗狭小的一间,“那边太晒了,夏天中午睡觉要开空调。”他打趣道。

搬家前,朋友们每周都会来柳智宇家聚会,他们一起打坐、练瑜伽,或者做些心理学的小活动。柳智宇不喜欢独居,“那样太孤独。”这里曾住着一位癌症患者,柳智宇常给他做针灸,缓解疼痛的不适感。

在龙泉寺,柳智宇是工作狂。还俗后,他允许自己放松。他常去小区里的瑜伽馆锻炼,还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开发出一套经络瑜伽,他略带自豪地表示,经过把脉观察,经络瑜伽的效果跟针灸相似。

经过调理,柳智宇的身体渐渐好转,说话时总带着笑,“还俗后,我是来陪大家玩的。”对他来说,这是另一种修行,“现在工作虽然比较忙,但能找到内心的安宁,也能找到为大家付出的喜悦。”

但多年的气虚依旧困扰着他。连续说话一小时后,他便难以再开口。

8月28日上午,柳智宇的第一堂新课开讲,从8点半到12点半,讲课、巡堂、督导,连续工作四个小时后,他大口大口地喝着水,再没回答过任何问题。只是,12年后,柳智宇遇到困难时,会先开解自己。他这么自我开解的时候,脸上会有起伏。

这段时间,柳智宇每周都会安排10个心理咨询,在多位来访者中,他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与身边的同学格格不入,也想融入班级,却被大家孤立。

遇到这些孩子,柳智宇告诉他们,“你没什么问题,只是还没有遇到和你同类的人”柳智宇说,“我慢慢去交流,这些孩子就打开了,爱说话了。”

柳智宇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动物的怜悯,他不爱吃肉,因为会想象到动物被杀害的场景。三年级,他的理想是治病救人,并找出一种让人不死的生物学方法。“这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柳智宇认真地说。

他一直都希望和人在一起,有时却难以融入。高中时,因班上同学的成绩不理想,柳智宇主动给同学们讲题,有一个主题他连续讲了十讲,源源不断输出自己的巧思,却发现只有一两个人听,“我当时特别伤心。”

他找心理老师寻求帮助,老师建议,“要有边界感,每个人最关键的是靠自己,你不可能过度地帮别人承担责任。”

“我很幸运,在刚接触心理咨询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一点。”柳智宇说,在无法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时,他才能够把自己从负面情绪中抽离。

回望过去,柳智宇从不怀疑,“出家是一条很好的路。”他承认,自己是理想主义者,“想找一个特别纯洁的地方”。当时,他看不惯很多事情,对商业持负面评价,认为商人大多利欲熏心,他也不想做细碎的工作。

8月25日,柳智宇的团队组织了一场团建活动,主持人让他们想象10年后的自己,还没等柳智宇开口,同事开玩笑地问:“有孩子了吗?”他正色道:“我不准备生孩子,也许10年之后,我想做一些善事,把主要精力用在丰富自己的内心上。”

九派新闻记者马婕盈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小米卖到 7000 块,净利润暴跌八成

今年 8 月 11 日,雷军在发布会上回忆往事,想起的是两次 “失败”,第一件是金山时期研发 “盘古” 失败,第二件是自己创办的卓越网,以卖身亚马逊收尾,然后还顺带谈了谈如何穿越低谷。

后视镜来看,雷军可能想说的是即使再走进低谷,他也有 “穿越的信心”。

毕竟在 8 月 19 日发布的小米财报中,今年上半年,小米净利润同比降幅高达 83.5%,手机销量连续两季度同比下滑超 20%。

可惜,在演讲的最后,雷军也没有给出曾经的他是如何穿越低谷的。

 01

  能下滑的都下滑了

今年六月,OPPO 拿出 8 亿,小米掏出 10 亿,撑起了这次史无前例的超级 618 大促,效果是显著的 —— 当月出现了今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唯一的一次增长 —— 出货量达到 2801.7 万部,同比增长 9.2%[4]。

与之相对的,是今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出货量为 1.36 亿部,同比下降 21.7%。

最先感受到消费电子寒冬的,是街边手机店的老板们。有人打算放弃店长职位,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 [2];一位从业超过 20 年的手机经销商声称,其所在的北方某省份已经关了将近一半的手机门店 [3];国内消费电子市场的耶路撒冷 —— 华强北,也有一批手机店正在面临倒闭。

出货量的大幅下滑,也使得各个厂商不得不开始砍单。国内各大安卓手机品牌今年迄今已削减约 1.7 亿部订单,比去年全球第二大手机消费市场印度全年销售总量,还高出 100 万部 [5]。

小米,也是众多砍单中的一员,砍单的原因,与其他厂商别无异样 —— 手机销量下滑。今年上半年,小米手机全球销量同比下滑 2470 万台,同比降幅 24.1%。

但小米所遇到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大环境不好能解释的。

首先,相比于市场,小米明显超跌。据市场调研机构 Canalys 公布的二季度报告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因经济不景气跌破 3 亿台,同比下降 9%,小米作为全球前三的手机厂商,跌幅是全球市场的 2.7 倍。

其次,小米最新的对标对象苹果,二季度实现了逆势增长。苹果二季度实现销量为近 5 千万台,比去年二季度增长近 380 万台。

上篇关于小米的文章,我们曾详细解释过小米的商业模式。简而言之,小米以手机作为起点,通过 IOT 设备构造生态链,强化用户体验,构建完整的流量闭环,最终通过互联网业务进行变现。

因此,手机业务的遇冷,也直接导致了 IOT 与生活消费业务以及互联网业务,均首次出现同比下滑。而三大业务的下滑,最终使得小米上半年净利润出现了脚踝斩,相较去年上半年同比下滑超 90%。

正所谓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现在游泳池的水直接给抽干了,小米的困境暴露的一览无余。

今年的演讲中,雷军曾提到,自己在金山时期,首次面对微软,陷入了迷茫,并因此休息调整了半年。在那失意的大半年,雷军做得最多的就是泡酒吧,并在酒吧致郁的环境中,爱上了摇滚乐。

脚踝斩的净利润,不知是否会增加雷军对摇滚乐的热爱?

 02

  内卷的手机市场

对于手机,甚至到整个消费电子行业而言,超额利润的唯一来源就是差异化的功能和体验。如今手机的升级无非是老几样 ——CPU 处理更快了,摄像头又多了一个,屏幕又大了 0.1 寸,充电速度又快了几分钟。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手机行业都处于缓慢的技术创新阶段。没有大创新,各大手机厂商,想要做差异化,只能不断卷芯片,卷摄像头,卷屏幕一直卷到充电器。

苹果为何毛利率高达 41.78%,而小米只有 15.92%?

首先是决定手机性能的芯片,大家的选择除了高通就是联发科;其次是摄像头,在华为引入莱卡拍星星之后,大家都在抢着用;最后是屏幕,基本也都是在日本的 JDI,夏普;韩国的三星,LG 四家里面打转。

更别说所有人都在用的安卓系统了。

层层内卷之后,手机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也就变了 —— 堆料导致手机参数越来越高,一同推高的还有成本。

这些参数共同构建了自家手机的价格体系,参数最高的,就定位自家的高端旗舰机,价格就贵一些;参数最低的,就定位自家的平民机,价格就便宜一些。而各个手机厂商的角色也越来越接近一家组装代工厂。

而这些被作为核心卖点的手机参数都来自上游供应商,高价并没有给手机厂商带来高毛利。

这场内卷的幸存者只有苹果,苹果之所以能幸存,也是因为差异化明显 —— 自研芯片和自研系统,别人还买不着。

两者带来巨大的差异化优势转换成了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在全球市场,苹果的高端机份额进一步提升,57% 上涨到 62%;国内市场,则由原先的 43% 来到了 46%。

回到小米自己身上,为什么手机行情不好,小米是超跌的那个?

苹果给到的启示就是:差异化不够,有钱的也不愿买。

03

  高端化困局

品牌高端化的本质,是为了获取高端的客户。而高端化也是小米一直以来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小米打出了两张牌。

第一张牌,是通过提供高端的定价,来获取高端客户。

以 7 月份发布的新机小米 12S Ultra 为例,CPU 用的,是骁龙 8+ Gen 1,当下最好的处理器之一,屏幕用的是 OLED 曲面屏,摄像头用的也是莱卡,绝对是顶配的卖相。

定价 6999 元合情合理,接着在雷军 8 月份的演讲上回顾这款产品的时候,却完全没有提到销量。

并且,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小米也推出了多款高端价位的手机,自从小米 10 以来,定价就已经站上了 4000 元,但一直以来,销量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突破。

小米的第二张牌是加大研发投入,用来构建差异化。雷军在最新的发布会上也说,未来将投入 1000 亿用于研发。

但从小米最新推出的 MIX FOLD 2 的来看,虽然售价近万,但拆分来看,高价更多的来源依旧是高通研发的骁龙 8+,莱卡研发的光学摄像头,三星研发的 Eco OLED 材质的内屏,而不是自研的微水滴形态的转轴。

并且微水滴形态的转轴,并不是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差异化。毕竟,在 A15 芯片与微水滴转轴之间该如何选择,懂得都懂。

两张牌打完,平均出货价依然在 1000 元附近徘徊。

更让人担心的是,随着最新一季度的客单价下滑,小米的复购率却创造了近两年新高。下滑的客单价与创新高的复购率,产生的梦幻联动,不知雷军该如何解读。

迟迟未能突破的客单价,说明了小米消费群体最喜欢买的那些手机,一直都是千元机,而不是高端高价的旗舰机;而突如其来的联动,说明了降价是能够促使他们复购的。

两者共同传递的是,现有客群对于价格敏感度很高 —— 即很难把高价的产品卖给目前的消费者们。

高端化是小米不得不走的路。对于小米的商业模式而言,手机业务高端化之后,就意味着能够有付费能力更强的客户,来增强互联网业务的变现能力。

如何提升互联网变现能力,苹果带给小米的启发会更大。苹果背后的果粉是那群 “卖肾” 也要买一台万元 iPhone。

客户强烈的付费意愿,反映在报表上就是苹果互联网业务的 ARPU 值大约为 164 元。

而小米背后的消费者们给出的答案,则是最新一季度的 ARPU 仅为 12.8 元。

那么如果苹果降价,杀入小米的腹地怎么办?要知道一旁还有低端市场市占率第一的 vivo 虎视眈眈。

哦,还有折叠屏,这个苹果还没做。

从文玩到钓鱼,中年男人总会爱上一样

门口柜子上放着一袋油茶面,很多年没吃这东西了,有点怀旧,我说:“我要冲油茶面了!”老公问:“哪有油茶面?给我也冲一碗。”“不是你买的吗?”“哦?哦!那是鱼食。”好吧,早就应该知道,他的心思都在钓鱼上。
这几年,钓鱼已经成为老公最热爱的兴趣,没有之一。再往前推几年,他的兴趣还是文玩。他玩文玩,并不是文静地玩玩。桃核下来的时候,他和一帮老头老太太一起打桃核,只不过他更追求品质而不是数量,急眼时候还爬过树;他还种了几年葫芦,种小葫芦的时候就怪葫芦长得过大,种大的时就怪葫芦长得太小;他买了雕刻刀具和电烙铁……
我还是支持他搞这些的,甚至幻想着他雕刻出《核舟记》里面的小船。我烦的是他大早上起来就在手里转核桃,吵得人睡不着;各种手串核桃到处乱扔,把我的腰硌到好几回;他拿着手串在脸上脑门上蹭啊蹭地抹油,中年油腻可算有了用武之地?他一这样我赶紧离他远点假装不认识他。后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对文玩的热情慢慢淡了。
图片一部分文玩(作者供图)

那之后,他还短暂地迷上了羽毛球。打完球,他的个子都矮了一截,累得,也难怪,跟他打球的都是年轻小伙子,可是他偏偏就爱跟年轻人玩。一次打完球,有人拍了合影发在羽毛球群,另外有人说照片里他旁边的小伙像他儿子。他让我看照片,跟我说这件事,我假装气愤地说:“真能瞎说,哪有那么大差距,这张照片没拍好。”那是一张超清的照片,清晰得可以看见老公脑门那个先白的发旋。后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回家不再提打球的战绩了,转而四处钓鱼。
刚开始钓鱼时,我还想,这回有鱼吃了,他也确实带回鱼了,可惜还是没吃到。虽然我是农村长大的,没少看见我妈收拾别人给的河里小鱼,可我从来没收拾过。对我来说,我宁可不吃也不要收拾那滑、凉、腥的食物。老公也不想收拾,他只爱钓。怎么处理这些鱼呢?总不能扔了吧,问了好几个人,一楼的老头要了,真是十分感激有人接收。那之后,他钓到的鱼就不往家拿了,有时候太少放掉了,有时候给了钓友。
图片《钓鱼迷日记》剧照

对于我来说,他的兴趣爱好不影响我的生活就行。但他钓鱼太着迷了,周末休息,我本来想睡个自然醒,他天没亮就弄出动静出门了。晚上回来又不一定几点,我睡了也会被吵醒。我家门外堆了很多钓鱼的相关用品,一件旧羽绒服常年匍匐在楼梯边,一双沾满泥的大靴子作伴杵在那,我见到楼道保洁都躲着走。
有一次打开冰箱,差点没把我气吐血,我下了很大决心才舍得买的玻璃保鲜盒被他装上了蚯蚓,还有一个透明瓶子里的干苍蝇让我直犯恶心,给扔到空房间的窗帘后眼不见为净,后来我妈来在那屋发现了干苍蝇,满心忧虑地问我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怎么玩这个……其实,这些都是小事,我更担心他的安全,怕他滑进不为人知的野坑,怕他掉进冰河,当我跟他说这些时,他看我的眼神好像看他妈。好吧,管不了就不管了,也不能拦着他不让他出门,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也许能管用,但我也有自己的生活。
他却没有我这样的觉悟,在钓鱼成瘾后,还试图想影响我,说送我一把竿,让我也去陪他钓鱼。见我无动于衷,又说你不是喜欢挖野菜吗,旁边的野地里都是野菜。我小时候确实喜欢挖野菜,谈恋爱时候说过这个,他现在想起来了,关键是我现在一点都不爱挖野菜了。他又劝儿子也去,儿子被冰钓和酒精炉煮方便面吸引去过一次,我还得跟着。那次我们在狭小的帐篷里煮了方便面,吃过后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再也不想去第二次了。
图片《摇曳露营》剧照
钓鱼的乐趣到底在哪呢?我试着去理解,可能像玩麻将的时候胡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自摸,那时候我的手是抖的。可能像买刮刮乐中了一百块钱,那时候我的心是雀跃的。可能像我考证查分的时候查到自己及格了,那时候是手抖加雀跃。人和人如此不同,兴趣和兴趣之间差异巨大,但是带给人的快乐都是大同小异的吧。
人是变化的,兴趣爱好也是流动的。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公的表弟从大城市回老家过年。表弟三十出头事业有成,不知道怎么就得了高血压,为了可持续发展,开始戒烟戒酒养生玩文玩,他拿着一串凤眼菩提让他哥过目,问有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手串。他哥当然说没见过。表弟说他起手就玩到了手串的天花板,玩便宜的是浪费时间。回家后,我问老公为什么不玩文玩了,他说也玩啊,只是更喜欢钓鱼。至于为什么更喜欢钓鱼,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有人说男人爱钓鱼是因为男人有狩猎基因。其实所有的爱好都可以找到理由吧,玩文玩会让人产生一种掌控感,打羽毛球时的奔跑与竞争也可以说是狩猎基因在起作用,那这三者又有什么不同呢?我有了一个不成熟的分析,玩文玩需要钱,打羽毛球需要体力。鱼儿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有钱没钱,不管你有没有力气,都有机会钓到大鱼。
图片老公钓到最大的一条鱼(作者供图)

一次老公发来一张照片,他在一个野坑里钓上一条将近十斤的大鱼,照片里的笑容像孩子。事后他说,当时大鱼上钩时,他的心跳立马飙升到120以上,我听了又有点担心他的健康,毕竟是中年人了。如果什么时候,他又重燃文玩的热情,我肯定什么怨言都不会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