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 | “中国印文化大展”刍议

一、篆刻不只是小众艺术

对于印章,今天的人们是既了解又不甚了解。现在称篆刻为小众艺术,实际上这个定位似乎有欠准确。印章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任何一门艺术,其初都是始于实用。如《后汉·祭祀志》称:“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当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有了政务、军事、商贸、人跟人之间的交往,就必须有辨伪鉴正的物事——口说无凭,你说你是你,让我怎么轻易地相信你呢?做一笔交易,怎么知道里面有没有诈骗呢?今天科技发达了,有身份证、人脸识别,那时最简捷、最可靠的证件就是先民以过人的智慧发明的印章。直到五十年前,凡成人领工资、取包裹都还要盖章验收。虽然今天这方面的使用少了,但政府机构、大小企业,还是要有一个公章。而且印刷的还不被认可,一定要用印泥钤盖。所以,印章从商周到现在,三千年绵延不断地在使用,至今仍是整个社会公认的、普遍通用的证鉴。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凭信载体,它的使用既广且久,人们一定会在上面加以艺术性的表现。因为个头小,说它是艺术似乎是“小”了点。自古以来篆刻艺术的勃兴,始终是在民间蓬勃发生、发展。有清三百年,内府、官衙的印章,无一出自真正的篆刻家之手,其印虽高贵,但以艺术论大多是俚俗之作。足见高手历来在民间。因此可说篆刻是一门生根、发芽、结硕果于世俗社会、文人书斋和人民大众的艺术,自有博大持久的发展空间。印章在今天,已经从实用接近于走向纯艺术。我对这门古老而有内涵的艺术,是情有独钟的。但恕我孤陋寡闻,以往似乎没有见到有一个博物馆、美术馆做过相对全面的印文化展览,我构思了好几年,才有了“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为什么前面要加中国两个字?因为就整个世界文明史来讲,最早的印章出现在中亚地区。他们的印章上偶尔有文字,但更多表现的是图案;材质上,使用的多是玛瑙。后来他们的印章传统戛然而止了,成了纯粹的配饰和古董。对于印文化的展事,我的构思是要策划一个全景式的、有深度的、系统性的呈现。那么,放什么,不放什么,为什么要放,可能单单看展品是略显单薄的,因此这个展览也从单纯的实物展示,组合成了一个学术并重的,在展厅有导览、评述,有讲座、雅集以及与印迷沉浸、互动的多层面、立体式的活动。作为策展人,我设置了五个单元:周秦两汉的古玺印,明清以来的文人流派印,古印谱,印石,印钮。实际上如果将印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囊括进去,何止这五类呢!盖印谱的纸、钤图章的印泥、钤拓技术、印床、刻刀……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几个主项内容也很丰富了。所以观众来看展览不会感到单薄——做学问的印学家,特别重视印谱;书法家和史家重视边款文字;篆刻家重视印面……这些展品都是难得一见的绝品,美石美雕,可以一睹精品极品的可人风采。以展示的印谱论,从北宋始,有了印谱的汇辑。最早的一部是杨克一《集古印格》,比《宣和印谱》还早。我们展出了142部珍贵的历代印谱和印轴、印屏,其中包含明代最重要的三本印谱:《顾氏集古印谱》《范氏集古印谱》《松谈阁印史》,这些印谱为明清文人流派印的勃兴提供了最重要的艺术上的经典模范。著名的所谓“三堂印谱”,明代的《学山堂印谱》,康熙时的《赖古堂印谱》,乾隆时的《飞鸿堂印谱》,我们都有展示;还有历史上一直争论不见头绪的首次亮相的孤本《孝慈堂印谱》。展会里面特别珍贵的东西甚多。如有一本《黄秋盦印谱》是嘉庆初年的。这本印谱的可贵就在于印章附有墨拓的边款。印谱有边款,这是最早的之一。想想碑帖有多少宋拓本啊!一人多高的碑能拓下来,一方那么小的印章边款拓不下来吗?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想到。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不知道这部印谱的特殊意义。

图片

明 范氏集古印谱

二、篆刻艺术的第二个高峰还未抵顶峰

可以说,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里,篆刻是成熟得最早的传统艺术之一。古来诗称唐诗,词称宋词,书法称魏晋。但实际上在印章艺术成熟的战国时代,很多艺术还在萌芽期,甚至毫无萌动。而篆刻艺术能有两个高峰,也是其他传统艺术门类里所未曾有的,是唯一的。因为它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有的发生近乎革命性变革的因素。我认为有这么几条值得小结:一是材质上的革命。古玺印的材质是青铜,偶尔有象牙、木、竹、玉,到魏晋以后,篆刻艺术渐渐衰落。但宋时,文人开始爱好追逐金石,他们喜欢印章,也想要进入这个领域。可是,文人尽管擅长书法,会构思印章,却没有镌刻铜印和牙印的腕力,所以在漫长的宋元时期,包括米芾、赵孟 ,他们的有些用印都是篆写好印稿以后找工匠镌刻。但合作毕竟不过瘾,最好自己一手包办。明代后期,新的石材如青田石、寿山石被广泛引进到篆刻领域来,文人这才找到了理想的镌刻印材,再无须假手于人,自己篆自己刻,自娱自乐,上瘾成癖,其趣无穷。二是有了原钤印谱。明中叶前的印谱都是给工匠随性地刻板墨印,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如这次展品中明中期木板翻刻的《沈润卿刻谱》。其中的古玺印,完全不能显示出原有的本来面目。明代隆庆时期,1562年上海松江的顾从德,第一个想到用他收藏的周秦两汉印直接以原印钤盖成印谱。这部《顾氏集古印谱》里有一千七百多方印蜕。稍后出的《范氏集古印谱》有三千多方,《松谈阁印史》也有一千多方。画画有写生,而书法篆刻没法写生,入门只有临摹一途。这六千多方古代经典玺印的原貌呈现,给文人的篆刻创作提供了最好的、最直观的经典范本,让时人有优秀传统可以摹仿、借鉴和观赏。三是创作主体队伍的变更。文人代替原先的工匠,成为印章的创作群体。文人通古文字,有学问,多艺心,善思量,有点石成金的变通能力。至少这三大要素,促使明清文人流派印成为篆刻艺术史上的第二座高峰。不过,从三千年的历史来看,周秦汉魏之外,明代后期到现在也只有五百年,而且还在蓬勃向上,所以我认为第二个高峰还没有抵达顶峰。第一高峰是以时代、地域为艺术特征,而明清高峰则多是以个人艺术风貌为特征。边款艺术则是其中又一全新的创造。

明 松谈阁印史

清 赖古堂印谱

清 飞鸿堂印谱

清 黄秋盦印谱

三、当今篆刻艺术的发展令人欣慰

过去篆刻往往是附属于书法的,现在基本上能够独行,说明了这门艺术越来越兴旺和发展,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青睐和认可。明清以来的篆刻家大多是文之余、诗之余、画之余,是业余的,而刻字店的往往称不上篆刻家。社会的观念是会发生变化的,明代后期,按苏宣的说法是“家家仓籀,人人斯邕”。文人们对篆刻的激情和实践欲望也如火山般喷涌而出,如文人李流芳、王志坚、归昌世三个印友就经常在一起以刻印自娱,标榜秦汉,斗艳争胜,乐不可支。王志坚后来考取进士做官了,彼时好事者要把他的作品收到印谱里去,这位曾经的印人要求留印迹而匿其名。因为当时的人毕竟觉得这是“雕虫小技”,不值也不宜炫耀,大有民国时“票友不下海”的况味。明末文人好印成风,但疏于对资料的汇集,以我的推断,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印人大抵不到当时的百分之一。这些对于晚明印学史研究是一个难以填补的损失。然而明代后期也开始出现第一批有文化的、挟三寸铁而游走天下的职业篆刻家,知名者不下百数,何雪渔、苏 宣、汪关、朱简即是个中翘楚。

图片

清 丁敬 曹焜之印

我们过去笼统地将篆刻也归为金石学,这是大而化之的。印学是金石学一个分支,但自有精深广博之处。此外,印章与印谱的史料价值殊为可观。我们从印章、封泥、印章边款以及印谱序跋的文字里,可以发现涉及文史哲等的新鲜史料,可以了解到印人的学识、际遇、性情与交游,这些正史不载的丰富实录,足以拾缺补遗,充实考订,意义匪浅。不过以我的私见,有清一代对印学理论的研究似乎还逊于明代晚期的几十年,甚至许多书里的印学论说都是因袭、传抄明人的。乾嘉以后小学和书学研究的深入是可喜的新成果,但已不单单是印学的问题。单就印学理论本身,明末是极为绚烂而深刻的,印学论著多达二十余部,像周公瑾《印说》、朱简《印品》、徐上达《印法参同》等,讨论篆法、章法、刀法、意趣乃至流派研求、创作诉求,由形而上抵形而下,在印学理论方面有一个颇见完整的体系。并非是我厚今薄古,事实上,这方面真正异军突起的当是最近这四十年。说篆刻艺术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艺术门类并非夸张之论。在这期间,篆刻创作的热情和对创新的求索方兴未艾,由点及面,风靡九州,且成果斐然,可圈可点。对印学史的研究,及对诸多个案,都有深入的挖掘、收集、整理与考证,呈井喷式的良好趋势。举例说,这四十年所出的印谱数量要超过宋代到民国的总和,印学的研究也迈向了可喜的新高度。这种印艺创作和印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幅度与多元性、融合性、散发性都是历史上不可比拟的,是前所未有的繁荣。

四、清代篆刻艺术的几次重大创新

我们从浙派鼻祖丁敬说起。他是乾隆时的人,很睿智,弱冠时就写过一首诗:“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如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他认为汉印是好的,但也不要单一地只吸收汉印的营养,实际上六朝、唐宋的印章里也有好养料,可以借鉴。这就是一个区别于明末的新理念,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新的理念,他自己的实践就突破了周秦两汉。自周秦两汉一直到宋元明,凡是好的东西都借鉴发挥,把“印内求印”这条路都走过了,营养吃个遍。丁敬身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用刀多为长、短切,开创了声势浩大的浙派印风。丁敬之后,邓石如另辟蹊径,他视野开阔,富变通才能。他不单是在之前的两千多年的玺印里讨好处,而且还从玺印里跳出来,将古篆隶书法的妙处引入印章,糅入印艺,强调和体现了书情墨趣的书写性。“书从印入,印从书出”,这是他别开生面的新理念。于是开创了篆法婉约流畅,用刀冲披兼具,呈现出刚健婀娜风格的皖派。特别要指出,先前的印人一直视白文小篆印为畏途,而邓氏知难行难,成绩卓然。现在有些学术见解是滞后的,诸如将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当作一个永恒的理念,往后起的创新印人身上套。须知任何伟大的理念都是有保鲜期的,被重复的新理念,其丢失的恰恰是一个“新”字。如果这样的话,邓石如后面就不会涌现一个天才的赵之谦。赵之谦的视野更开阔,他身处晚清那个时代,五口通商,修建工厂、铁路,出土的文物日见丰富——权量诏版、砖瓦碑刻、帛布镜铭。他不单单是从“书”里面去讨好处,他见到了很多前代篆刻家无缘见到的新鲜东西,广 采、博取、吸收、演化,可谓是曾经我眼即我有、为我用,以其超绝而神奇的大跨度的变通能力,迁想妙得,濯古出新,说他仅仅是“书从印入”就以偏概全了,无疑是贬低了赵之谦的印艺成就。取法包罗万象,印风陆离出奇,面目多样出彩,赵氏可称为“金石书画入印来”的百变金刚。

清 青田灯光冻

吴昌硕 老至居人下(田黄石)

后又出吴昌硕,他佩服先贤,注重借鉴但决不照搬,而是有魂有魄有自我。这里要提到罗振玉,此人有学问,但也很守旧,认为汉印里面只有铸印可以学,除此之外的印格都不能学,尤其是那种烂铜印。以我对吴氏印艺的追溯,吴昌硕恰恰是背道而驰,在汉铜印的“烂”字上独得感悟和启迪,做足了文章。汉代失蜡浇制的印,乃至犀利的凿印始终像新出的一样,字口清晰,整肃无比,然而多半的铜印、泥封、砖瓦入土两千年,受到腐蚀而漫漶不清的文字似“烂”而残,但残烂中自具灿烂,吴昌硕似乎意识到这是人工之外、大自然对它所做的第二次创造。他还从彼时接触和研究过的新出的大批量古泥封、瓦甓上获得“貌古而神虚”的启迪,食古化古,别开生面。之前的印人刻印刻完就算了结,最多是略做补刀,令其圆满。而吴昌硕一印刻就只是半成品,之后得花更大的工夫修葺线和面,不择手段而恰到好处地敲打摩擦,巧饰印面,用时、用心、用力远超过痛快的镌刻过程。先前的印人,包括创新印人的印作都只着眼于钤出印蜕的平面呈现,而吴昌硕出神入化地让钤出的印蜕呈浮雕式的二重空间,这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有人以为吴氏的印作粗率而多随意性,那是一种误解。我年轻时,曾对吴氏印章一至七字印的章法做过全数的比勘。凡前人、他人未有之章法,他都有别致而出人意料的布局,足见其斟酌之苦诣精严。新奇的理念,艰辛的求索,造就新奇的印风,从而产生了破而不散,碎而神完,虚实相映的粗服乱头、气格宏大雄浑的吴氏新风。所以说,不断更新的理念,才能造就不断创新的为世公认的印风,这新理念也许出于久长的积累,也许是出于瞬间的灵感,但它一定是凸显出前无古人的“崭新”两字。

五、创新必须要有新理念的支撑

我们高举推陈出新的旗帜,然而出新务必要有新的理念的引导、支撑。如“印宗两汉”是明代后期崇古而清醒的文人提倡的新理念,这在当时是异常必要而正确的,因为先前的篆刻脱离了传统的、有高度的审美轨迹,充斥印坛的多是宋元屈曲盘绕的九叠文官印和气格低劣的粗陋之品。是汉印滋养了明末第一批好印的文人。那么,那时为什么不号称宗“周秦两汉”呢?因为那时候的文人还不认识放在面前的周玺秦印。明代朱简、康熙时的程邃,他们也摹拟战国古玺,而且《顾氏集古印谱》等谱录里就不乏佳构,但他们当时由于认知的局限,相见而不相识。实际上,在明代有实践且不守旧的印人已经注意到,一味“宗”经典,会变得“有古而无我”。如苏宣就认为“知世不相沿,人自为政。如诗非不法魏晋也,而非复魏晋;书非不法钟王也,而非复钟王。始于摹拟,终于变化”。虔诚地借鉴但却不能被其束缚,艺术史始终是少数杰出勇士呕心沥血的创新史,而理念的创新决定了作品的创新,所以,我想今天出现许多不走汉印“正统”道路的印人,也自有其求索的心结和轨迹,是不宜棒杀,也不宜捧杀的。我们要知道,从明代后期文人篆刻兴起一直到现在,汉印始终是没有人会轻率去抛弃的经典,但真正搞创新的篆刻家都知道,牛肉羊肉,是好东西,不能不吃,但吃了以后身上可不能长牛羊肉,而是要消化质变成自己的精气神。上述的这几位创新的大家,其初都是认真借鉴过周秦汉魏印的,其实这类经典也不只是一个面孔,其中有铸印、凿印、琢印,还有剔刻的,风格有规整的,有奔放的,有瑰丽的,有霸悍的,所以取法也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我以为古代印章里形式最丰富、章法最奇崛、表现最诡谲多样的是古玺。这跟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追求个性的强烈氛围有关。到汉印的时候,已经趋于追求平方正直。在我看来,我们今天以古玺入创作相对比较少。这也是“印宗两汉”理念的局限性,万取一收和以一生万是辩证的。总之,明末以降,篆刻理念由“印宗两汉”到丁敬突破两汉的广泛的“印内求印”;由邓石如的跳出“印内求印”的局限,到“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由赵之谦的超越“以书入印”藩篱,到宏博意义上的“印外求印”;再由吴昌硕的突破前贤,形成浮雕般的二重空间的奇崛印风……藩篱的突破,其内质是更上一层楼的推陈出新。纵观印史上先后出现的新理念,都自具不朽的贡献和不灭的光芒,有着永不枯竭、始终可学习借鉴的价值。我们又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个新理念会具有终结创新史的力量,也不具备千秋不衰的保鲜度。我们今天所崇尚弘扬的传统经典,它只是历史长河里前后涌现的新理念及形成的新风格的一次小结、一个总和。它始终为后之印人敞开着由高原攀上高峰的大门。

六、篆刻与上海有着特殊的缘分

上海与篆刻有着不解之缘,乃至说上海是篆刻之城,一点不为过。刚才我们说到中国篆刻能生成第二个高峰的原因里,有一条就是古玺印原钤印谱的出现。而原钤印谱就是我们上海人顾从德首创的,是他辑成《集古印谱》,给好印的明末文人提供了学习优秀传统的最好范本。过去文人刻印,仅是兴来提刀,兴尽则止,无辑集成谱的念想。而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文人印谱,也是上海人首先制作成册。此人叫朱鹤(松邻),是嘉定竹刻的创始人,生卒年不详,刻辑有一部《松邻印谱》,我从诸多史料中推断,它成书约在1550年左右,这是历史上文人辑印成谱的开山之作,此后才渐渐有印人的仿效和风从。自明末至民国,上海一直是篆刻史上的重镇,涌现了一批批出色的印人,一批批古玺印及明清印的鉴藏家,一些专事古印谱和专门集藏田黄、鸡血、艾叶绿等佳石的大玩家,乃至印泥的制作家。诚然这与上海最早地形成印文化的集群化、商业化、市场化、系统化的推广普及氛围和群体性的受众的推波助澜也是分不开的。记得二十多年前,有好印者给20世纪篆刻家搞过一次全国性的民间评选,结果是十大篆刻家里上海印人占了七位: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庵、方介堪、陈巨来、来楚生、钱瘦铁。当年,还有许多杰出的篆刻家云集于上海,而这批老一辈篆刻家在上海又培养了新一代的篆刻家、印学家,让上海的篆刻群体薪火相传。有雄厚的实力,也让上海的印学研究、创作、收藏、传播与教育体系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我在中国三个月的魔幻之旅

从2022年1月1日到4月1日,从美国到中国,再回到美国,整整三个月的旅程可谓是百年不遇。考虑再三,决定还是记录一下,但也只是记录,客观的记录,没有任何观点和意见,也不发表任何观点和意见。

机票欺诈

2021年9月份就计划过年回国,安排助理预定机票,助理找的是一家叫沃特行程的票务代理,通过微信支付了人民币19140元的费用,预定了2022年1月2日洛杉矶飞广州的机票。但是直到2022年1月1日晚上,票务代理都没有成功出票并把行程单发给我,最后才告知已经没有票了,出不了票。当时我已经根据洛杉矶总领馆的要求做完了新冠检测,拿到了阴性报告,万事俱备,只欠机票。实在没有想到提前近三个月预订的机票最后居然出不了。1月1日当晚,这家叫沃特行程的票务代理让我自己去找别的渠道购买机票,承诺说会报销我所购买机票的费用,于是我通过另外一家票务公司抢到了一张同一个航班的机票,又支付了人民币29500元。最后我是拿着这张机票登上了从美国洛杉矶飞往广州的南航飞机。

图片

后来这家票务代理并没有按照之前的承诺报销我后来支付的费用,并拖延和拒绝全额报销,最后只肯退还此前支付的19140元,而不是报销后来因为他们违约无法出票,我又订购机票花费的29500元。我通过中国的天眼查平台查询了这家票务代理,是一家注册在天津的小公司,而且已经有很多票务代理的纠纷和诉讼:

我一定不会放过这家叫沃特行程的天津公司及其背后的股东,在此我也特别敬告和总结如下:

1、通过大平台和公司订购机票,可以直接通过航空公司订购机票的就尽量通过电话或网站直接订购;

2、不要轻信网上、微信上的各种票务代理和票贩子,他们可能价格有优势,但是也可能是通过积分以及其它手段获得的机票,不靠谱和安全;

3、对于无法核实身份的个人和公司,都不要交易金钱,你要无时无刻都要想到如果发生纠纷,你的维权途径、成本和代价;

4、重要的事情,事必亲躬,不要丢给别人。

图为在洛杉矶机场办理值机手续

确诊阳性

2022年1月4日来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落地广州的那一刻我就发现情况不太对,与我来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样。来之前在洛杉矶国际机场,除了口罩之外,没有感觉到什么异样,大家甚至都没有社交距离,依旧是人来人往,非常繁忙和热闹。但是来到白云机场就不一样了,感觉非常荒凉,整个机场里面好像只有我们这一个国际航班,地面蒙了一层灰土看来是很久没人打扫了。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候机大厅,远出是一排办理登记手续的大白。

各种登记、填表格、做核酸,然后被安排去做大巴到隔离酒店,这个过程大概搞了有七八个小时。我们都不知道下一站去哪里,在什么酒店隔离。后来上了大巴车,来到了广州从化的一家亨来斯登酒店。大巴上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车厢内都是消毒残留下的痕迹。来到酒店后,一个一个下车消毒、登记和入住。当时感觉恍如隔世,好像自己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预感不妙。

图为在隔离酒店门口消杀登记

入住酒店后,身心疲惫,心里想着总算是安定下来可以好好休息了。看了一下酒店房间环境,还是很不错。是一个温泉酒店,房间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浴缸,可以泡温泉。酒店价格还可以,心里想着这十四天可以好好休息,结束后就可以回到山东老家,还能赶上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这就是希望,人总归是要有点希望的,大的小的,远的近的。

但是当我洗好澡,吃了晚饭,正要躺下休息的时候,一通电话改变了所有的一切。我被通知在机场的核酸检测是阳性,会在当晚被转移至医院确诊。也就是说现在的检测是阳性,但还要去医院确诊后才行。被告知会送一套防护服过来,等一下有人接我去医院,是120的急救车,要带好N95口罩和防护面罩。等到大约晚上11点左右,才通知我下楼去医院。我从未穿过防护服,整个装备上身后,感觉透不过起来,我本人又要戴个眼镜,所以会有雾气,只看到防护面罩上的水珠不断流下来。我坐在急救车里面,再一次感觉恍如隔世。

图为我身穿防护服在120急救车里

八院治疗

2022年1月5日我被送进了广州第八人民医院,后来才知道这是广州最好的专门收治传染病的医院。凌晨,我被采了核酸,咽拭子和鼻拭子,还被抽了血,抽了大概有十几管血,是我平生被抽最多的一次,后来还验了大小便,做了CT,反正就是平生最彻底的一次体检,后来报告出来,通知我确诊新冠。然后就开始了我在广州八院的治疗日子,本来以为几天就结束了,但没想到,这一待就是近一个月。治疗期间,不可以出病房一步,我所住的是三人一个房间的病房,同住的前后有从澳大利亚过来的山东大哥、法国过来的温州大叔,南美过来的兄弟。基本上没有什么治疗,本来我们也没什么症状,就等着体内的病毒慢慢减少和消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图为我所住病房唯一可以看到外面的玻璃

图为我在广州八院的餐食

由于我的确诊后的CT值比较低,医生说病毒含量比较多,而当时中国阴性的标准还是40,所以我的检测结果很久都无法达到转阴的标准。出院的标准是,连续两天双阴。最后我是每天都做核酸检测,每天都像等着开奖一样查询结果。有时候今天是阴性,以为明天也是阴性,后天就可以出院了,但是好几次都事与愿违,今天是阴性,明天是阳性,循环往复了多次,持续了两周多,最后整个人都被搞崩溃了。我的CT值在最后这样循环往复大多都徘徊在38、39左右,但因为达不到40,所以转不了阴性,也就无法出院。最后我的整个治疗周期是4周,27天,在那个医院里属于中等水平,有的听说是两个月都出不去,有的两周就出去了。现在中国第九版的政策调低了这个数值,调到了35,大大缩短了住院治疗的周期。

图为我在广州八院的第一次核酸检测报告

这是我在广州八院的最后一次检测报告

我1月14日就已经超过了现在的标准35

我在1月18日之后就一直在39左右徘徊

2022年的春节是在广州八院度过的,年三十那天,我的两个同房的病友都已经先我出院了,病房里面只剩下我。我很久没有看春晚了,那天晚上我几乎完整看完了整个春晚。

图为在广州八院的隔离生活

南沙隔离

2022年2月1日,从广州八院顺利毕业后,被转移到广州南沙医院继续医学观察14天。南沙医院是专门接收治愈后的新冠患者,继续隔离观察。南沙医院的病房,我所住的是两人一个房间。同住的一开始是一位号称广州奥密克戎第一人首例患者的大叔,是从美国德州来中国探亲的,从2021年11月份落地上海被隔离结束后来到广州,居家隔离期间被确诊阳性,同样在广州八院治疗近一个月后被送到南沙医院继续观察14天,出去后被送至方舱医院继续隔离,第14天被通知复阳,然后又被送回到了南沙这边。这位大叔声如洪钟,已经被折腾了三个月了,家人一个也没见到,跟我说还是在美国的老婆好,他老婆对他说赶快回来吧,要得病跟他一起得。后来这个大叔出院,来了一个英国的小伙子,是一个空乘,护士说我英文好,可以跟他沟通聊聊。但是这位兄弟好像已经严重抑郁了,每天走来走去,心情不太好。

图为南沙医院病房和病床

图为英国哥们来回溜达

图为在南沙的隔离生活

2022年2月16日,我终于达到了解除隔离的标准即最后连续三天双采都是阴性。这里的双采指的是两个鼻孔都要采,然后分两个样本,送两个机构进行检测,然后比对后没有问题,都是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解除隔离当天本以为是自由的开始,没想到是另外一场噩梦的开始。与我一起出院的是一个从阿联酋回来的江西上饶的大哥,我们在院外等车的时候,他说他已经在广州八院和南沙医院待了三个月了。他去广州南站坐高铁回江西,我去白云坐飞机去上海。来接我们的是一辆大型的巴士,就我们两个人,他坐后面,我坐前面。先送他去广州南站坐火车,再送我去机场坐飞机。为了迁就这位大哥,我昨晚还特意配合改签了晚一点的飞机。但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另一场上海的噩梦就此埋下了伏笔。

上海密接

2022年2月16日晚上我来到上海,第二天即2月17日上午按照规定去居委会报备,居委会说让我去做一次核酸,如果没问题即自由。

2022年2月17日下午我去上海松江中心医院做了核酸检测,晚上结果出来没有问题,是阴性,通知居委会,居委会说没有问题了。

2022年2月19日下午接到广州从化疾控的电话说我被判为密接,已经通知上海这边。因为上次跟我一起出院的那个江西上饶的大哥回家后复阳,而我与他在同一个密闭空间,所以妥妥的密接。

2022年2月20日下午我被松江疾控中心用120救护车接到隔离点是松江维也纳酒店,正式开始了又一个14天的隔离生活。这次的酒店房间是一个商务套间,20楼的天字一号房,鸟瞰松江的中央公园。第1、4、7、14天做核酸检测,最后没有问题才能解除隔离。

图为维也纳酒店房间

图为维也纳酒店餐食

2022年3月6日是我隔离的最后一天,当天凌晨采集核酸,双采,就是两个鼻孔,喉咙,物理表面包括桌子、枕头、洗手台、淋浴室等,分两个样本,分别送医院和疾控,两边结果都是阴性没有问题才可解除隔离。

松江复阳

2022年3月6日下午,我从微信健康云上查询我在松江区中心医院的检测没有问题,是阴性,一如既往的阴性。心中大喜,看到了曙光。我昨晚对着酒店一扇玻璃的十字架(估计有个基督徒被隔离至此做的十字架)祈祷了很久,看来是上帝保佑,要自由了。

图为酒店窗户上的十字架

2022年3月6日晚上八点左右,隔离点的人电话通知说我在疾控中心的检测结果是阳性,我属于复阳,要送到医院治疗和观察。这个情形与最近网上疯传的那个录音里面的情况一模一样:健康云上没有问题是阴性,疾控说你是阳性,但疾控就是不给你报告,就是说有问题,要送到医院,不能解除隔离。我索要疾控的报告,但是他们说没有报告,他们都是听上面的通知,说你有问题就有问题,就不能解除隔离。至于下面要送到上面地方,他们也不知道,还要继续等上面通知,说现在医院都满了,没有床位,让我继续住着等着。

公卫隔离

2022年3月10日,我被通知说要送我到公卫,就是位于金山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也是最大的收治传染病的医疗机构。熟悉的120,同样的待遇,我被送到了金山公卫,开始了我莫名其妙的复阳隔离。

图为金山公卫的病房

来到金山公卫的病房,一片狼藉,估计是上一波病人刚离开,桌子、地上和床上都没有收拾和换洗,现在想想,看看现在的方舱医院,我所住的病房已经是高级的了。我在这个两人病房开始了8天的隔离观察。没有药物没有治疗,没有查房没有检查,最后连续两天检测没问题就可以出院。

2022年3月16日,我连续两天检测没有问题,通知我可以出院,但是要去酒店另外再隔离十四天。

美居隔离

2022年3月18日,我被120接送出去,来到了松江美居酒店,开始了又一个14天的隔离生活。被通知,只要最后一天检测结果没有问题,就可以解除隔离,赋予绿码。

图为松江美居酒店的隔离生活

2022年3月27日晚上,上海发布鸳鸯封城大法,我也了解到上海疫情已经全面爆发,并流窜各地,各地是严防死守,形势非常紧张。

酒店

2022年3月31日凌晨,大白如期而至,双采核酸,并采集了物理表面。我本以为像上次那样会采集桌面和洗手台,所以提前用消毒纸巾擦拭了一遍。但万万没想到,人家这次没有采集那些台面,而是采集的是手机表面,真是高啊!

2022年3月31日下午6点,健康云结果出来,中心医院检测结果是阴性,没有问题。晚上8点左右,被通知疾控那边也没有问题,是阴性。被通知9点左右正式解除对我的隔离,赋予绿码,赐沪上自由行走。

返回美国

2022年3月31日晚上9点,我终于拿到了解除隔离通知书,随即离开酒店,趁当时浦西还没有封之前,打出租车去虹桥枢纽,因为只有那里的机场一线才能到浦东机场,浦东已经封城,不能正常通行。我已经预定了4月1日从浦东飞往洛杉矶的机票。

图为终于来到浦东机场

2022年4月1日早晨6点,东航值机,被告知我的报告是中文的,无法登记,现场翻译成英文,并跑遍了浦东机场,打印出来,才算给办理了值机。但是他们说如果中转地韩国首尔的仁川机场不认可我的检测报告,我还是会被遣返到上海,并进行14天的隔离。

2022年4月1日上午11点,来到韩国首尔的仁川机场,去韩亚航空值机柜台办理手续,韩亚的老姐姐看了半天,最后还是给我办理了值机手续。

2022年4月1日上午9点,平安到达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

三个月整的魔幻之旅正式宣告结束。

这三个月的魔幻之旅,我好像从孩童来到了暮年。人活着就是要有希望的,大的小的远的近的。如果一个个希望不断破碎,然后又有新的希望升起,然后又破碎,循环往复,这才是最折磨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打了无数的电话,医院、疾控办、卫健委、12345、街道办、居委会、市政府等,跟不同的工作人员都接触和沟通过,主任、医生、护士、保洁、官员、警察、隔离点工作人员等,深切感受到在大时代、大事件下,每一个人都是脆弱和渺小的,也很多时候都是无奈和纠结的,我感谢每一个与我在这段旅程中有交集的人,并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工作、观点和立场。

虽然我这次未能见到所有家人、亲戚和朋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我永远爱他们。

愿疫情早日过去、春回大地。

薛良权

2022年4月5日

囤布洛芬的尽头是下水道

来源:挪威TALK(ID:New90hour)

作者:挪威

听说最近有很多人所在城市买不到药,于是去洗劫县城药店,还做了攻略,把定位改在中西部某些县城,然后用美团跑腿买布洛芬之类的药物,再让他们快递回来。

推荐阅读:👉他们无耻地抢光了小县城的退烧药

这种惊奇的操作思路确实让我直呼内行,不少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要去试试,但现在这类攻略都被限流了。

居然还有人十几盒几十盒地囤药。

众所周知,布洛芬是药,这玩意儿是不能当饭吃的,当饭吃的后果大抵就是吃席,那些囤几十盒的人,还是要注意点,要不然吹着唢呐吃席,花费就大了。

对于不当饭吃的朋友,我觉得囤几十盒布洛芬这么清奇操作的尽头:

就只能是下水道了。

搜狐的张朝阳前阵子分享自己阳了之后的经历,他笃定地告诉大家,真的没必要囤退烧药,他阳了之后,最高烧到39.5度,也就用2粒布洛芬就挺过来了。

而一盒布洛芬有24粒,几十盒几十盒地囤,如果不是想当黄牛,就是钱太多不知道咋花了,这边建议钱多的朋友们可以给我打款。

虽然张朝阳一天只睡3个小时天赋异禀,常人没法比,但布洛芬不能多吃的确是真的,大家要信他。服用布洛芬是有安全用量的,大家在吃之前一定要记得看说明书,通常一盒布洛芬足够一家三口用了。

当然了,有人觉得那些囤十几盒布洛芬的人,可能是觉得自己体质不同,一两盒搞不定,得十盒起步,一位医生读者告诉我:

一盒布洛芬还不搞定,你就得去医院了。

所以你看,这玩意和量没啥关系,众所周知,发烧只是症状,而不是病因,布洛芬只能缓解症状,反反复复地烧,还是得去医院。

工信部在国家联防联控的发布会上告诉大家,为了满足大家的购药需求,他们会让药厂扩大产能,加足马力生产,迅速进入满负荷生产的状态。

工信部还告诉大家,我国医药工业基础坚实,相关产能会迅速释放,满足市场需求。

你们知道满负荷生产是个什么概念吗?

12月14日,深交所向一家公司发去了关注函,这家公司是山东国资旗下的制药公司,叫新华制药。

收到关注函的原因是股价蹦跶得太离谱,以至于监管层不得不问一下。

12月5日以来,10个交易日收获了8个涨停板,股价从21元涨到了46元,涨幅超过100%,是12月份以来最强势的股票之一,更是新冠治疗板块的龙头股,势头直逼连花清瘟的母公司以岭药业。

线下囤药,线上炒股,大家对这一套游戏规则是不是已经谙熟于胸,照我的看法,像这种动不动囤十几盒几十盒的人,我就是觉得:

他们可能在带节奏。

建议市场部门严查一下这些布洛芬的扫货巨头,顺便公布一下信息,让大家也知道知道,究竟是谁在这么大量地扫货,造成从大城市到小县城药店无一有存货的情况。

当然了,囤东西的确也是很多人的优良习惯,碰上点什么事儿不管三七而知一先囤为敬,也很容易让这种节奏蔚然成风。

你看,10天8板的结果向股民们展示了结果,节奏带得好,股价低不了。

不过新华制药还是有些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这是一家国企,新华制药的上面是山东华鲁控股集团。国企的身份意味着工信部说要扩产能、要满负荷运转它们是要听话的,不能囤积居奇。

第二个不同是,新华制药的在布洛芬这一块的体量,真的是很大。

有投资者这两天在互动易平台上问新华制药的布洛芬年产量,新华制药给的答复是,本公司是全球重要的解热镇痛类原料药生产企业,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安乃近等等,其中布洛芬原料药市场份额接近:

40%。

这还不算布洛芬产业里的另外一个巨头亨迪药业,位于湖北,都加在一起的话,按成品药份额算,全世界人民吃的布洛芬,大概有三分之一都得是中国生产的。

曾经有媒体报道,新华制药的布洛芬年产量高达8000吨,排名第二的亨迪制药年产量是3600多吨,而根据中经智盛发布的国内布洛芬市场研究,国内布洛芬原料药2021年的需求仅为1700吨。

两大巨头的产能绝大部分都是供给全球的。

有媒体算了一笔账,如果把新华制药闲置的产能都利用起来(2021年闲置了2000吨产能),光这一个药厂供应的布洛芬:

就够中国消化4年了。

倘若把亨迪药业和其它产能的出口都截住,机器都转起来,工人3班倒,所有人天天嗑布洛芬,我估计得嗑个小十年。

这就是满负荷运转的概念。

而且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360家企业生产布洛芬获批,有生产能力就有上百家企业,现在需求激活了供应,比如山东的明仁福瑞就直接号召工人住在厂子里,专门莽小儿感冒药,产能提升了3倍。

至于最紧俏的布洛芬,新华制药的朋友们跟媒体表示:

三班倒满负荷生产。

布洛芬的原料药生产周期也就3天,分分钟释放一大批产能。

当然了,这些药要到消费者手里,还需要经过很多下游环节,还有其他制药公司,布洛芬的产能本来搁置着,因为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但这一波已经拉满供货。

图片

按照这个势头,我觉得用不了多久,产能就会把布洛芬的缺口填满,到时候囤了几十盒布洛芬的朋友们,实在不行就当古董收藏着吧,总之千万不能多吃,这玩意吃多了真的有坏处。

昨天天津一只小狗吞了主人6粒布洛芬,直接全身器官衰竭而亡,只能说一路走好,这提醒大家:

有宠物和小朋友的家里,囤了这么多药一定要记得放好。

产能拉升之后,股市第一个嗅到了消息,新华制药连续几天涨停板,昨天新华制药追高交易额近60亿,这意味着这60亿的追高资金已经被套了,大多是散资。

囤几十盒药的人,套几十亿的资金,谁才是最可爱的人。

农村猫的快乐,城里猫根本想象不到

爱猫是我的天性。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便期待家里能够养只猫。当时,村里有猫的人家还很少,我堂哥家有一只,朋友家也有一只,都是肥肥壮壮的田园橘猫。每次找他们玩,我都是奔着猫去的。

图片

《咕咕是一只猫》剧照

于是我三番五次央求我妈:“咱家也养一只猫呗。”却总是被她厉声拒绝:“不行!那玩意太埋汰,成天在外乱跑,啥东西都吃,咱可不养!”

但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因为老鼠太猖狂,我妈终于同意养猫了。猫崽儿是从堂哥家要来的,那只橘猫下了四个小猫,堂哥本来打算把小猫们都拿到城里去卖的,一只能卖十五块钱,卖猫钱够他花好一阵子呢。见我太喜欢,堂哥忍痛送了我一只最好看的。

我家的有猫岁月由此开启。二十年来,家里先后养过一只灰猫,一只狸花猫,一只三花猫,一只奶牛猫,四只白猫,五只橘猫。其中,养的时间最久的是那只灰猫,和我们一起生活了七年;寿命最短的是第一只猫,只活了短短三个月;最可爱的是三花,最黏人的是橘猫,最聪明的是白猫。

图片

《爱猫之城》剧照

在我们老家,所有的猫,不管是黑的白的还是黄的花的,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花花。多年来,我家的花花们,总是让我不断见识农村猫的那些恣意不羁的生活习性。

在农村,猫狗并不算宠物,而是“家臣”——养猫为了捉老鼠,养狗为的是看家。主人不会特意准备猫狗的食物,我家的猫们日常吃得最多的无非是剩饭,里面拌上一些便宜的虾皮或小破鱼,它们却总是大快朵颐。

农村的猫不善于撒娇,唯一撒娇的时刻,就是发现碗里没饭的时候,它们寸步不停跟在主人脚边,头和身子轻轻碰过主人的腿。我经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它们吃,偶尔开个小灶,任谁都不会拒绝。

农村的猫太自由了,它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室外,只要走出家门,便一溜烟儿似的跑得很快很远,一步翻墙,两步上房,三步爬树磨爪子,身姿矫健,无所不能。也不知道它们平时都会跑到哪里,总之我在室外很少见到家里的猫,即便看到,它们也丝毫不会与我亲近,一点机会都不给,而是快步窜开,好像我是从未见过的陌生人一样。

图片《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剧照

我家没有猫洞,白天全天开着门,猫可以自由出入,到了晚上,如果猫想出门,就只能用它们自己的办法:在被窝上蹦来蹦去,蹦到人起来给它开窗。而深夜时想进屋,它们都习惯蹲在窗台边,不停地挠着窗玻璃,再加上几声略带乞求的喵呜,让人不得不理睬,毕竟养了它们就不能不管。

只有寒冬腊月里,它们暂时忘却了对外面世界的执念,沉迷于在热炕头大睡不起,还会不时紧挨着主人。农村的猫,在室内的大多数时间只会睡觉,不像养在城市里的,每天还要定时“发疯跑酷”,就像常年劳作的农民不会刻意去健身一样,农村猫的运动量,在室外早已消耗完成了。

在农村,基本不会有人给自家的猫打疫苗,绝育的意识更是没有。有几次,我家的猫发情时,院子里同时汇集了好几只猫:前院瘸腿的,隔壁脾气爆的,还有从未见过的不知道哪里来的。它们正襟蹲坐,像拿着英雄帖来参加武林大会的各派掌门,又像背着父母偷偷约会的青年男女,阳光把它们的毛照得亮亮的,风一吹,粼粼舞动。

图片《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剧照
到了晚上,夜深人静,发情的公猫在外面冷不丁嚎叫,声音像啼哭的妇人,撕心裂肺的,总把人吓一跳。

母猫几天不回家,再过一段时间,肚子就大了起来。随后,它们开始在整个房间巡视,一定要找个自己觉得最安全舒适的可以生崽的地方,家人为它们准备的纸箱子还未必看得上。我印象深刻的两只母猫,分别把崽子生在了电视柜里和鞋架的最底部,我们赶也打不走,只能任其这样。

通常情况下,一窝猫崽儿有四五个,刚出生的前半个月,它们眼睛还没能睁开,每天除了吃奶就是睡觉。哺乳时的母猫最瘦,显得四肢更加修长,无论冬夏,它们除了吃喝拉撒,寸步不离小猫,任由小东西们无休止地吃奶踩奶,如果儿女们因为抢奶吃而胡乱打了起来,母猫就赶忙侧起身来舔舐它们,动作中满是宠溺。

图片

《小猫奇缘》剧照

我记不清我家养过的母猫们到底生过多少窝猫崽儿,反正等到猫崽儿可以独立吃饭的时候,就会被亲戚邻居们要到自己家。我总觉得猫的际遇神奇,一窝生的,被给到不同人家,就会过上完全不同的日子。

就像我妈说的,农村的猫真的很脏,我曾不止一次看到过我家的猫们,前脚刚跑出家门,就在土地里撒欢打滚。赶上下雨天,如果能及时跑进屋,那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湿湿的小脚印踩得哪里都是,如果没能跑进屋,索性就躲在大大的菜叶子下面,雨停了,身上的毛也干净了,难得洗个澡。

工作后,我在城里也养了猫,楼房里的猫,简直就是“窝里横”的典型代表,一旦走出家门,瞬间就怂了起来。平日里,我的发绳、耳机都不能让猫看到,因为会被它玩得停不下来,但等我回到农村老家,也下意识想要藏起这些小玩意的时候,才发现这对于农村常年逮耗子的猫来说,根本不屑一顾。

图片

《最完美的离婚》剧照

因为工作变动,我曾把一只猫送回老家养,回到家后,它很快就适应了农村的广阔天地,与家猫们打成一片,屋里屋外到处跑,在室外的垄沟里排泄,白色的毛没过几天就变得深乎乎,我不禁想,自由与溺爱,到底它们更喜欢哪个呢?

农村的猫,绝大多数最终难逃“失踪”的宿命,它们总是丢得莫名其妙,没有预兆,离家几天不回来,主人就默认它们不会再回来了,也不会出去找,找也找不到。有人说,它们可能吃了有毒的食物或有毒的老鼠,就死在了外面,也有人说,它们这是不乐意在家生活,跑到山上去当野猫。我也不知道失踪的猫们究竟下场如何,但却从来没有在外面看见过任何一只猫的尸体。

我相信,它们都去山里做大王了!

抻面

作者:阿城

铁良是满族人。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名气是抻得一手好面。铁良有个要好的弟兄,也是个有名气的人,名气是和馅儿。大饭庄,有名的饭庄,凡要蒸包子煮饺子烙馅儿饼,总之凡要用到馅儿的,都是铁良这个弟兄去和。天还没亮就起身,和完一个店的再去和另外一个店的,天亮的时候,一天的活儿干完了。肉,菜,料,和在一起,掺高汤打匀。打匀是个力气活儿,而且还不能上午打好的馅儿下午变稀汤儿了,其中有分寸。

铁良呢,专在一家做。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营了,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理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沾块湿布“省”着。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省面。省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省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省”碱。

跑堂的数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儿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当当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去店里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捞出盛到海碗里,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哒,放在了客人面前。客人挑起一箸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五O年代初,镇压反革命,押去刑场的时候还许犯人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有个老头子被押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说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围观的人都伸头去看,说不出话来。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就招呼上路了。

铁良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

刘梦溪:钱锺书与陈寅恪

打通文史和贯通中西

   吴宓20年代在清华园,一次谈起学问人才,说年龄大一些的要数陈寅恪,年轻的首推钱锺书。陈、钱都是有识人慧眼的吴雨僧所欣赏的人物。陈生于1890年,钱生于1910年,相差二十岁。陈钱并非齐名,但常为人所并提。并提是缘于学,而忘记岁年。

   陈、钱为学的共同特点,一是都精通多种文字。过去研究者说陈寅恪懂二十几种文字,后来汪荣祖先生分析,认为大概有十六七种左右。陈掌握外域文字的独异处,是通晓一些稀有文字,如蒙文、藏文、巴利文、西夏文、突厥文等。他研习蒙文和藏文,是为了读佛经。不了解蒙、藏文,对佛经的原典不能有真切的了解。后来他在清华任教的时候,仍然每礼拜进城向钢和泰学习梵文。钱先生也懂多种文字,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等国文字,还有梵文。他的懂,是通晓无碍,使用熟练,可写可说。杨绛先生整理的《钱锺书手稿集》,三大厚册,两千五百多页,经由商务印书馆于2003年出版。里面的读书笔记,很多都是各种文字交互使用。其次是,他们都具有惊人的记忆力,读书广博,中西典籍,过目不忘。此两点可以证明,陈、钱都是学问天才。第三,他们都出身于名门,得益于家学传统。陈的祖父陈宝箴、父尊陈三立,是晚清学殖深厚的名宦,吏能和诗文为当时胜流所称道。钱的尊人钱基博子泉先生,是风清学厚的国学大师。强为区分,则陈寅老的出身,不独名门亦为高门。

   不同之处是,陈的学问,直承乾嘉,钱则受外域学术的影响比较深在。我们在陈寅恪的著作中,很少看到西方学术观念和方法的直接使用。可是又不能不承认,陈的西学训练非常之好。他在德国学习研究的时间最长,很多人说他受到德国史学家兰克的影响。我有一次在德国,特别就这个问题向几位研究德国史学的教授请教,他们说没有看到具体证据。只是相信陈的史学考证,可能是受了当时欧洲实证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兰克史学。钱锺书先生不同,他的著作融中外于一炉,大量直接引用各种西方典籍。他是把中外学问一体看待的,用不同的文字阐释不同问题的相同理念。如果不把钱的学问方式,称作比较文学或比较文化学研究,用他自己喜欢的说法,应该是求得中外学问的打通。

   陈寅恪先生跟钱锺书先生为学的不同,主要在科业门类的专攻方面。陈的专业根基在史学,钱的专业根基在文学和诗学。但他们都是通儒,在打通文史、贯通中西这点上,是相同的。陈的方法是用诗文来证史,文史兼考,交互贯通。钱的方法是打通文史,中西会通。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需要细读深思,才可能发现,陈的著作中不是没有西学的痕迹。譬如他给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写的审查报告,中间使用了“结构”一词。这个概念百分之百是西方的。陈先生不慎露出了一点西学的马脚。陈先生还有几篇涉及比较语言学的文章,使用了西方的学理概念。他对比较语言学情有独钟,尤其在与刘文典论国文试题的信里,谈得集中。傅斯年当年在中研院建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跟陈有一定关系,他们都受到德国比较语言学的影响。现在台湾“中研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名称一直没有改变。张光直先生担任中研院副院长的时候,曾经考虑,索性将历史语言研究所一分为三,语言的归语言,历史的归历史,考古的归考古。当时我恰好在那里访学,他请我在史语所讲陈寅恪。我特别讲到,我顺便提个建议,史语所的名称似乎不应该改。张先生当时在场。后来他私下跟我说,你的想法可能“获胜”,因为史语所很多老人都不同意改。

   陈寅恪先生的著作里,西学的影响不轻易流露。钱先生的著作则融中西理论典例于一炉,处处引用,一再引用,引得不亦乐乎。我们作为晚生后学,读他们的书,感到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读钱先生书,四个字:忍俊不禁。学理是严肃的,学问方式,是调皮的,幽默的。读得一个人老想窃笑。读陈的书,也有叫我窃笑的时候,他考证到佳绝处,直接走出来与古人调侃对话。

   陈的《柳如是别传》,把柳如是和陈子龙的爱情,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婚姻爱情,写得极其细致入微,当事人的爱情心理都写出来了。钱柳半野堂初晤后,互有赠诗,且钱牧斋已为柳修筑新屋。此时,曾“追陪”柳如是不离不舍的嘉定诗老程孟阳来到钱府,钱柳当时之关系他无所知闻,显然处境相当尴尬。强颜和诗钱柳,诗题作《半野堂喜值柳如是,用牧翁韵奉赠》。寅恪先生考证,诗题的“喜”字系钱牧斋所加。然后发为论议写道:“虽在牧斋为喜,恐在松圆(程号松圆——笔者注)转为悲矣。”(《柳如是别传》,三联版,页529)又此前《别传》亦曾考证,程氏尝往吊追逐柳如是最力的谢象三的已过时的母丧,目的是希望得到谢的周济。因明末的一些“山人”,寅老说,都难免有此种德性。行笔至此,寅恪先生下断语曰:“益信松圆谋身之拙,河东君害人之深也。”(《别传》,同前,页233)史家的职司,文学的能事;文学的职司,史家的能事,陈、钱两大师悉皆具备。

   钱陈辨华夷

   不妨举几宗中国史上的典型学案,以见陈、钱诠解的异同。陈寅恪学术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种族与文化的学说。这是他学术思想里面的一个核心义旨。他认为文化高于种族。所谓胡化和华化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不是种族的问题。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书,以很多考证来辨明此义。晚年写《柳如是别传》,又特别标明,当年他引用圣人“有教无类”之义,来阐释文化与种族的关系。“类”即种族,“教”是文化。“有教无类”,即是文化高于种族之意(参见拙著《陈寅恪的学说》,三联版,2014,页82~109)。这是他贯彻一生的学术理念。

   这个理念的重要性在于,它至今不过时,今天仍然有现实的和现代的意义。如果我们了解陈寅恪的这一学说,就会知道前些年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的“文明冲突论”不过是一隅之词。亨廷顿说,冷战后的世界,文明的冲突占主要地位,西方文化跟伊斯兰的冲突,跟儒教文明的冲突,将成为左右世界格局的动因。他只看到了文化的冲突,没有看到文化的融合和人类文化追求的尚同。他不了解大史学家陈寅恪的著作,自然不懂得文化高于种族的道理。

   但我这里传递一个学术信息,钱锺书先生也如是说。他说华夷之辨在历史上没有确指,其断限在于礼教,而不单指种族。例证是汉人自称华,称鲜卑是胡虏;可是魏的鲜卑也自称华,而说柔然是夷虏。后来南宋人称金是夷狄,金称蒙古是夷狄,金自己也是夷狄。钱先生的引证很多,很多是陈先生引用过的。但我相信钱先生一定是自己看到的材料,而不是使用陈的材料。他们是不约而冥合,读书广博,取证雷同。《北齐书》的《杜弼传》,记载高祖对杜弼说,“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钱先生说,这是“口有憾,而心实慕之”。(《管锥编》,三联版,页2310)这是钱先生的解释。同样这个例子,陈寅恪先生的称引不止一次,此为陈的说史常谈。

   钱先生引《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六皇甫湜的《东晋元魏正闰论》一文,其中谓:“所以为中国者,礼义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义也。岂系于地哉?杞用夷礼,杞即夷矣;子居九夷,夷不陋矣。”(《管锥编》,页2311)显然具有更直接的说服力。然后钱先生又引《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七陈黯的《华心》一文:“以地言之,则有华夷也。以教言,亦有华夷乎?夫华夷者,辨在乎心,辨心在察其趣向。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生于夷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管锥编》,三联版,页2311)钱后来对此节作增订,又引元稹《新题乐府·缚戎人》:“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钱先生说这是汉人“没落蕃中”者。不是由于地域,而是由于文化。钱并标出英文为注,写道:“华夷非族类(ethnos)之殊,而亦礼教(ethos)之辩。”(同上)

   陈、钱在华夷之辨问题上,机杼相同,理路相同,结论相同。但我发现,钱先生的引证,增加了许多文学方面的资料。陈先生在华夷之辨问题上,在种族与文化的引证中,虽也引证元稹和白居易的诗作,但主要是新旧两《唐书》和其他史籍的材料,这是由于他们为学的专业类分各有专攻也。

   陈钱的文体论

   陈、钱的学问里面,都包含有文体论的内容。他们对文体的重视是惊人的,此点大大异于其他人文学者。但陈、钱文体论的侧重点虽有不同,都是文体革新派则一。他们都主张文无定体,不拘一格,力倡文体革新。钱先生在《谈艺录》里对韩愈的“以文为诗”,给予肯定,并引申为说:“文章之革故鼎新,道无他,曰以不文为文,以文为诗而已。”(《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页29~30)升华了文章学和诗学的理论容度。陈先生论韩柳与古文运动,对韩愈的“以文为诗”更是大加称赏。他说:“退之之古文乃用先秦、两汉之文体,改作唐代当时民间流行之小说,欲藉之一扫腐化僵化不适用于人生之骈体文,作此尝试而能成功者,故名虽复古,实则通今,在当时为最便宣传,甚合实际之文体也。”(陈著《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版,页329~330)对韩愈的评价比钱还高。

   陈的《论韩愈》写于50年代初,发表于《历史研究》,钱肯定会看到此文。有意思的是,钱先生也一直有写一篇专论韩愈的文章的打算(杨绛《钱锺书手稿集》序,商务印书馆,2003年,卷首),可惜未及动笔而斯人已逝,真是遗憾之至。否则陈、钱两大家共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雄韩愈,各出以巨文,该是何等好看。

   对野史小说可否考史的问题,陈、钱的看法约略相同。陈在此一方面持论甚坚,其《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一文,可为力证。他说:“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纂述易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其病又在多所讳饰,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版,页81)陈著显示,以野史小说来补充正史的不足,是陈先生的史家之能事。钱先生涉及此一问题,他引用司马光《传家集》卷六十三《答范梦得》的说法:“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野史小说未必皆无凭。”盖其撰《资治通鉴》,即曾采及野史小说。钱先生因此写道:“夫稗史小说,野语街谈,即未可凭以考信人事,亦每足据以觇人情而征人心,又光未申之义也。”(《管锥编》,三联版,页443)此可见钱、陈虽都重视野史小说的作用,陈用来直接考史,钱则认为考信人事未必可据,但可以见出当时的人情和人心。

   关于不同作者的著作和作品,有时会出现相似甚或相同的见解和论述,对此一问题如何看待,钱、陈有不约而同的胜解。艺苑文坛,著作之林,不同的作者居身不同地域,彼此互不通问,但写出来的文章或著作,义旨和结论竟然相似或相同。这种现象如何寻解?是否可径以抄袭目之?陈寅恪先生在《论再生缘》一书中,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以他本人和陈垣先生都曾撰文考证杨贵妃入道的时间,而结论不谋而合,以此例来说明发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他写道:“抗日战争之际,陈垣先生留居京师,主讲辅仁大学。寅恪则旅寄昆明,任教西南联合大学。各撰论文,考杨妃入道年月。是时烽火连天,互不通问,然其结论则不谋而合,实以同用一材料,应有同一之结论,吾两人俱无抄袭之嫌疑也。”(《论再生缘》,三联版,页87)钱先生对此一问题也有类似看法。他在考论《太平广记》一书时,对多种典籍都曾使用以鼋鼉为津梁的典故,是不是存在彼此抄袭仿效的问题,给出了他的论断:“造境既同,因势生情,遂复肖似,未必有意踵事相师。”(《管锥编》,三联版,页999)钱、陈对此一现象,得出了异地易时而同的结论,足可成为学界佳话,而不必怀疑他们是有意“踵事相师”。

   附语

   陈、钱比论粗毕,兹有一事,向读者交代。即钱、陈论学的文字风格是截然不同的。陈1979年离世,显然无缘一睹钱的《管锥编》。《谈艺录》1948年印行于上海,战乱流离,陈未必得观,即观亦未必感兴趣。陈如何评价钱锺书先生,我们无缘得知。但陈的著作,钱肯定是读过的。如前所说,钱应该读过陈的《论韩愈》。还有《柳如是别传》,钱先生肯定也读过。不过钱对《别传》的著作体式和文辞,似颇不以为然。钱先生在与汪荣祖先生晤面或通信中,流露过这方面的看法。

   我对此有一旁证。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和钱先生有通信,他总是有信必复,致使我不敢接写第二封,怕劳烦他再写回函。只有一次,我寄1990年第三期《中国文化》给他,他没有回示。因此期刊有我写的《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的学术精神和文化意蕴及文体意义》,文长两万余字,是为第一次系统阐释《别传》的文章。照说钱先生当时会目验此文,并有便笺给我。结果几周过去,声息全无。我意识到,钱先生可能不赞同我的论说。后来汪荣祖兄告以钱对《别传》的态度,始证实我当时的感觉不误。

   然我对《柳如是别传》的评价,至今没有变化。反而越研究越知其旨趣不同寻常。就以诗文证史的方法使用和创获而言,此著可谓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制高点。而就陈先生说诗治史的学术历程来说,《别传》不啻为陈著的最高峰。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陈、钱这两座现代学术的高峰,经长期研究而秉持的情感价值和学理价值的坚守。

   来源:中华读书报

2 元退烧药卖 20 年

来源 |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最近,东北制药接连上热搜:

前几天,东北制药涉嫌垄断被罚款 1.33 亿元,一口气就把前三季度的净利润罚光了,今年基本白干。

原因是他家作为中国左卡尼汀原料药的唯一厂商,涉嫌价格垄断,使得左卡尼汀原料药从 700 元 / 千克上涨到 8000 元 / 千克,下游厂家生产受限。

但是罚款过后,东北制药的股价却扶摇直上,短短 9 天内,从 6.1 一度冲到 9.3 元,涨幅超过 50%。

这是为啥呢?

原因很简单,投资者们用钱投票,对东北制药的 “野性支持”,大家不问业绩,只看良心 —— 在各种药都非常难买的时候,东北制药的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片,却只卖 2 块钱一板 20 粒,而且为了防止黄牛囤货,每个人限售一板。

要知道,药店里还有很多同样成分的药,品牌和厂家不一样,价格却千差万别,最便宜的也得二三十块钱一盒,最近更是涨价,甚至能翻几倍卖。

但是东北制药的人说 “这个药我们已经生产半个世纪了,因为老百姓认可,一直坚持生产,始终没涨价。”

这样的定价,实在是打了很多奸商的脸。

药店一直以来是没有固定价格,隔一条街价格就不一样,什么指导价、物价局,通通不好使。现在卖药的生意这么火爆,药店改价格的时候甚至都没时间撕掉老标签,直接贴上新的,把涨价的证据完整留存:15 元,25 元,35 元。

原来,只需要两张标签纸,就可以涨价一倍多。

也难怪,多年一遇的大行情,那还不能割一波算一波。

东北制药生产的不只是退烧药,还有很多品种:

维生素 C 系列产品、磷霉素系列产品、左卡尼汀系列产品、头孢系列产品、磺胺嘧啶、黄连素、维生素 B1、硫糖铝、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抗艾滋病药物等。

尤其是维生素 C,价格之便宜,很多地方表示闻所未闻 ——1.4 元一瓶,里面有足足 100 片,把瓶子塞得满满的。

这真的是东北餐馆的标价和菜量啊!

市面上卖的那些维生素 C、泡腾片之类的,要几十块钱一盒,而且,两种维 C 还不是一回事,东北制药的维生素 C 是药品标准,打着 OTC 标,那些泡腾咀嚼片之类的玩意是保健食品标准。

就这样,保健食品版本的维生素 C 卖得比药品级别的贵了很多,还要不要脸啦?

唉,脸什么的不要,人家的目标是挣钱。某倍健、某生堂这种保健品公司,为了卖产品,开销大着呢:

一,要花钱在电视上电梯里视频平台做广告,

二,要招全国代理区域代理省级代理一步一步分销,

三,要进药店,进商超,进电商开旗舰店。

这些通通要花钱,所以,各个环节都得留利润,产品包装也做得像礼品一样,最后卖个好价钱。

而且,越是中间差价高的药品保健品,在药店或者商超的货架上,放的位置越好,还会被店员强烈推荐。

至于里面的药片成本多少,和售价可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一对比,东北制药这种公司,别说打广告了,退烧药只弄个塑料膜的包装,维 C 弄个朴素的小瓶子,一看就很土,利润自然也不高,外省的药店都不爱卖,只有东北制药旗下的东北大药房在销售。

东北制药为啥这么任性?

这家药厂 1946 年创建于佳木斯,当时还叫东北卫生技术厂,是东北解放过程中创建的第一个红色制药工厂,1949 年就迁到了沈阳,1953 年更名为国营东北制药总厂。

很快,东北制药总厂就成了国内最重要的制药基地,从葡萄糖、活性炭开始,到各类抗生素合霉素、维生素、黄连素、头孢等等,诞生了无数个 “中国第一”,填补了国内药品生产的空白。

东北制药总厂还援建了 19 个省市的 52 家医药企业,包括著名的华北制药厂,又向全国输送了上千名技术人才,被称为中国制药工业的黄埔军校。

这家药厂还搞过足球,1990 年,国内足坛的霸主,就是辽宁东药队,他们还拿下过亚洲俱乐部冠军杯。当时的辽宁东药队,全队平均工资只有 180 元,而当时的日本尼桑队,是亚洲最有钱的土豪队,拥有 4 名世界级外援。结果,胜者还是辽宁东药队。

这个奖杯的意义,丝毫不亚于二十多年后广州队两夺亚冠。

1996 年,东北制药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1998 年初,东北制药研究院成立抗艾滋病药物课题组,开始进行抗艾药物研发。

2002 年 8 月 6 日,东北制药自行生产的齐多夫定(商品名克度)原料药、片剂和胶囊剂,获得上市批准文号,这是我国批准的第一例抗艾滋病病毒药品,结束了抗艾药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不过,东北制药勤勤恳恳工作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个大问题 —— 不挣钱。

2010 年开始,东北制药出现了连年巨额亏损,到 2012 年,三年累计亏了 8 亿多元。

之后,东北制药又进行了多年的改革,还是没有太大起色。

2018 年,东北制药进行了新的混改,辽宁方大集团成了东北制药第一大股东,从此东北制药变成了混合所有制经济运行模式,走向市场化的路线。

改革当中最狠的一项是连根拔起:东北制药的高管从市委任命改成了市场化选聘,连档案都从市委组织部转到了人才市场。而经营的目标,也专注于做大收入和净利润上。

很快,东北制药的业绩就出现了好转,2018 年当年的净利润就接近 2 亿元。

而方大集团也给东北制药带来一个新传统,那就是给员工撒钱,年会直接摞一个现金墙,一人发一摞钱:

方大集团给其他子公司也是年年砌现金墙发,就连那亏成狗的海航,被方大集团硬着头皮接盘,钱一分还没挣,方大集团也给每个员工发了 5000 现金。

要说这个方大集团,也是个特别实在的公司,遇上事儿了,捐款捐物眼睛都不眨一下:

2020 年 1 月,给武汉捐了 2 亿元人民币。

2020 年 3 月,给辽宁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捐了 1 亿元。

2021 年 7 月,给遭遇暴雨的河南捐了现金 1 亿元和价值 1 亿元的应急救援物资。

2021 年 10 月,给山西捐了现金 5000 万元和价值 5000 万元的应急救援物资。

2022 年 4 月,给上海捐了 2000 万元物资。

2022 年 8 月,给海南紧急捐赠了价值 500 万元的抗疫物资。

2022 年 9 月,给四川泸定捐了 1000 万元现金,用于 “9・5” 泸定地震相关应急,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

······

河南暴雨那次,看到方大捐了 2 亿,好多网友当时都在问,这公司卖什么的?我们要野性消费。

结果大家一查,好家伙,这消费可有点不好选啊,炭素、钢铁这样的产品,普通人也不买。唯一能买的就是东北制药的药品,但他卖的都是这两块钱一板的退烧药,一块多一瓶的维 C,这再怎么野性消费各品类都买上,也花不了几个钱,当时网友就无语了。

企业是要挣钱的,毕竟有利润才能生存发展。但是遇到特殊时期,我们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趁人之危。

相比之下,某些企业卖药脱销了不满意,还要在口罩上加中药护体的噱头,再发一笔财,高下立判啊。

不过,新加坡已经下令,禁止宣传某些药能治疗新冠,收拾奸商了。

黄朴民:王莽的历史悲剧

   “周公畏惧流言日,王莽卑谦未篡时”,早年即已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的王莽施尽浑身解数,经过不懈奋斗,终于夺取刘氏天下,建立起自己的新朝,推行全面改制,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却最终事与愿违,在绿林、赤眉大暴动的烈火中化为灰烬,身败名裂,酿成中国历史上一出大悲剧,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更是一种值得反思的文化现象。

   王莽改制的背景

   早在西汉中期,土地兼并,流民问题就逐渐出现了,权贵者利令智昏,攫取财富、鱼肉民众肆无忌惮,乐此不疲,生活穷困潦倒、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急剧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对此,当时的大儒董仲舒在上书对策之时就有十分形象又非常贴切的描述,即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透露出整个社会贫富悬殊的形势之严峻。

   考察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个王朝的中期一般都会发生土地兼并的现象,当然,朝廷出于维护统治的长远核心利益之考虑,也都会用各种方式来加以抑制和消解,尽可能地拖上一段时间,西汉中期的情况就是这样。不过,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这除了受土地私有化的本质属性强烈驱动之外,也跟汉武帝发起的汉匈战争直接有关系。众所周知,汉武帝反击匈奴非常必要,正如汉武帝本人所称:“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武帝征和二年)

   但是反击匈奴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任何事物都是利弊相杂的,反击匈奴也给汉朝带来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的衰退、民生的凋敝。“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卷七,《昭帝记》);“奢侈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天下骚然……海内无聊,而孝文之业衰矣。”(《艺文类聚》卷十二引荀悦《汉纪》佚文)

   其次,是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一触即发。长期征伐匈奴的战时体制条件下,服役、租税、酷刑、征调、瘟疫、饥馑、水旱,使得广大民众精疲力竭、痛苦万分,不得已铤而走险,以武力反抗西汉王朝的政治统治,导致整个社会面临大动乱、大洗牌的深重危机:“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群太守、都尉,杀二千石。”(《汉书》卷九十,《酷吏传》)

   其三,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产生较严重的分化与对立倾向,这严重影响了封建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汉武帝任用酷吏,迷信巫蛊,搞得上下不安,人人自危,极大地激化了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至于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后听邪臣之谮言,卫后以忧死,太子出走,灭亡,不知其处”(《新论·识通》)。

   我们知道,在农业社会里面,人口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没有青壮年了你还耕什么田,田地都荒废了,“刻急细民,细民不堪,流亡远去”,“田地荒芜,城郭空虚”(《盐铁论·未通》),这意味着老百姓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只能有两个选择:或依附于那些豪强以求庇荫,或者成为流民讨一份生活,与之相应,“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豪强地主的土地则是越来越多,财富高度集中于极少数人的手中,贫富悬殊,矛盾丛生。

   这个问题汉武帝的后期就普遍出现,并且日趋严重、弊端丛生,汉武帝以后,经霍光等人的政策调整,曾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即所谓“昭宣中兴”,但是好景不长,到了汉元帝、汉成帝期间,土地兼并、流民失所的问题又日趋严峻,统治者觉得这个问题需要正视,需要改变,但是他们改革思路却存在着重大误区,当时他们觉得自己父祖辈解决土地与流民问题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尽了积极的努力,但是效果却不是太好,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们简单地认为,原因在于其父、祖搞了法家那一套,“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用之”(《汉书·元帝纪》),内法外儒,表面上是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做的是法家的东西。结果是抱薪救火,南辕北辙,使得问题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

   现在,汉元帝自以为是地认为还是儒家的仁政德治才为最好的治国方略,所以他大规模、全方位起用儒家进入中枢。换人做事,以图振衰起敝,挽回颓势。儒家的学说,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当然是很好的,从孔子以来一直到历朝历代影响也很大,冠冕堂皇,高雅美妙,但问题在于,儒家学说在政治操作的层面缺乏实用性,其理念很难得到具体的落实,即所谓“迂远而阔于事情”“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墨子·非儒》)。换言之,它往往是一种理想态,而不是一种现实态,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仅仅是成为一种形式上的一种提倡,所以在实际社会的层面,土地、流民等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愈演愈烈,积重难返。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造就了王莽这一特殊“改革家”。王莽是外戚,他姑姑王政君先后为皇后和皇太后,得益于这种特定优势,王莽很早就进入政治核心圈子,并体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政治敏感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强烈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他对西汉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有极其清醒的认识,他看到了土地兼并,民众流离失所是窒息社会生机、导致社会动乱的关键之所在问题。所以他知道再也无法因循守旧,而必须有所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羽翼丰满,一步步进入了权力中枢,气候已成,形格势禁,最后他就在全国上下的期待与拥戴下,由“摄皇帝”而“假皇帝”而真皇帝,用新朝取代了西汉。

   王莽代汉,用儒家观点来说,就是所谓“篡汉自立”,对此,我们不必拘泥于道德的说词而随前人起舞,无须给王莽硬按上一顶“篡汉”的帽子,因为哪个人当皇帝都是一回事,只要他能对老百姓,对民众好就可以,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正面的作用就可以。

   王莽代汉自立以后,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致命症结益发看得清楚了,他认为当时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高度集中,落在了少数豪强与权贵的手上,这些豪强权贵把普通老百姓,弱势群体剥夺了还剥夺,而这些富人是锦上添花。至于政府,则根本没有尽自己的应有职责,没有对弱势群体体现自己的关怀与帮助,做雪中送炭的好事,一句话,就是未能行“天之道”,“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损有余以补不足”!

   在王莽看来,有两个关键问题是无法回避躲绕的,第一个问题,即土地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老百姓的人身自由问题。实际上在汉朝,王莽“篡”汉之前的汉平帝时代,也有好多人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也想有所改变,有所调整,比如说非常有名的一个大臣叫师丹,他当时就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叫做限田限奴议,主张限制土地兼并,限制老百姓转为奴隶。但是,这个设想触犯了那些既得利益的权贵集团,遭到激烈的反对,于是被束之高阁,无疾而终。

   等到王莾大权在握,可以施展抱负时,他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从土地与人身自由这两个核心问题切入,抓纲举目,以一驭万,当然他还有其他的问题需面对,但他认为这也是跟上述关键点连带着的。至于解决的手段,就是推行“王田”制,提倡“私属”化。“今更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汉书·王莽传》)在王莽看来,推行“王田”制是理所当然的,符合儒家学说治国的基本原理:《诗经·小雅·北山》上明确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名义上你占了土地,但是归根结底,田是国家的,所以应该循名责实,一律改成“王田”。天底下的芸芸众生,说到底都是国家的子民,讲奴婢多难听,那就改名叫做“私属”。

   很显然,王莽推行“王田”制的主观动机是要变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皇帝专制集权基础上的土地国有制;王莽主张“私属”化的基本初衷是要给更多的人以人身自由,较大规模地解放生产力。应该说,他主观的动机,的的确确是想解决当时影响社会不安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两个核心问题,对王莽改革的主观动机之合理性、积极性,今天没有必要予以否定。

   王莽改制的悲剧之深层次原因

   然而,王莽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彻底碰壁,以悲惨的失败而告终。导致这一局面,其关键问题就在于王莽搞的一刀切的做法,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注定行不通的。那些在土地兼并、人身占有上获得最大利益的权贵集团,是一定会千方百计抗拒和反对这种改革“新政”的。很显然,这些利益集团要他们分一杯羹出来,那是比杀他的亲爹妈都还要疼的事情,所以遭到了激烈的反弹。

   当然,王莽改革并不仅仅局限于“土地”与“奴婢”这两个方面,它还包括商业上的一种高度集权的国家管制,所谓五均六筦,由国家来全面控制商业。另外,在民族关系方面,王莽认为,原来对匈奴太温和、太友好了,需要加以改变,改变从更改名号入手,故给匈奴的首领一个充满蔑视的贬称“降服单于”。此外,新莽王朝职官制度建设,也完全按照《周礼》这一套,在王莽看来,汉代的官名不行,古代的官名好,西周的官名好,所以他要改换,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王莽改革里面带有非常明显的复古色彩,是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一种追求。

   而事实上,土地兼并、流民失所的格局已经形成了,土地兼并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要走回头路,或者说想去改变它,真是积重难返,难乎其难。王莽实际上光是提出他很好的想法,而这个想法很遗憾,脱离了实际政治的现实。这一点,时人区博给王莽的上书中就有一针见血、切中肯綮的批评:“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迄今海内未厌其弊。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逆水行舟,反时代的潮流。

   这中间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其理想主义的一种追求和汉末——也就是说王莽新朝——的那种政治现实、社会现实中间隔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你王莽的改革到底定位在哪里,你依靠谁来改革,你要扶持谁,你要打击谁,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绕开的。毛泽东讲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你王莽的改革要成为集团的意志与努力,你就不能单枪匹马去搞所谓的“改革”,不能是你王莽单个人赤膊上阵,你的依靠还是你的统治集团。

   统治集团是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你得跟他讲道理,告诉他们:你们如果任凭土地兼并发展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这样做的归宿,可能我们最后是同归于尽,玉石俱焚,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你们一定要释放出一定的利益,让老百姓能有基本的生活条件。总之,你必须千方百计跟他们讲清楚这层道理。说白了,要争取统治集团,社会精英团体的内部成员,对他的改革取得理解,同时加以支持,总之,要取得这样的共识:要牺牲暂时的利益来实现你的长远利益,要牺牲眼前的利益来满足长远利益,牺牲枝节的利益来满足根本的利益。牺牲表面的利益来满足实际的利益,牺牲局部的利益来满足全局的利益,遗憾的是,王莽他没做好这些工作,这是其改革一起步就迷失方向、陷入困顿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缺乏广大民意基础的支持。王莽他只有一种改革的思路,而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传承就不能追求创新,没有稳定就无法侈谈发展,尽管王莽有很好的初衷,但是他的措施不配套,那有时候比不搞更麻烦。他搞了个王田,地主与豪绅得不到足够的补偿的话,当然要抵制:我们好不容易占有了这么些土地,好不容易储蓄了这么些钱了,可是,现在朝廷一纸诏令下来,告诉你体制改革了,你的东西被一笔勾销了,不再算是你的了,而是政府的了,政府又没有做出相应的补偿,那谁也接受不了。所以他失去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支持,这是王莽的王田政策推行不下去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因为你侵犯了这些权贵集团的核心利益,而权贵集团核心利益在遭受侵犯的同时你又没有做适当的补偿和说服解释工作,这样的必定是行不通的。

   按道理说,广大普通民众应该支持王莽的改革,毕竟,王莽的作为,客观上是照顾弱势群体,为大家解套。可是,实际上老百姓也不怎么拥护王莽的决策,原因很简单,因为老百姓并不能从中得到明显的好处。第一是口惠而实不至,不可能实现,老百姓觉得,他现在先要温饱,或者先不至于被饿死才是硬道理,至于以后每个人得多少亩田地之类,当然是好事,但毕竟还相对遥远,因为,他觉得在现实生活之中土地分到手以后他也没法耕作。

   老百姓也许觉得真的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自耕农的话,有时候比当奴婢还要痛苦,因为当奴婢那个时候有人家给你罩着,能勉强生存下去,“(地主豪强)赈赡穷乏,务施九族”“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休农息役,惠必下浃”。(《四民月令》)你有饭吃了,你只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按部就班干活就行了,而一旦成了自耕农的话,各个部门都来收税,什么麻烦都来了,力役劳役都来了,全部得自己去面对了,他没有这方面的足够心理准备,更没有这个能力去迎接生存中新的挑战。

   有时候好处太大的时候,他不知道怎么去消化它。一个是不可能实现,那如果真的能实现的话,老百姓会支持吗,也不会支持。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有大族、豪强罩着,安排好的生活,而不必像自耕农那样自生自灭,因为个体经济,一下雨,一闹旱灾,一闹蝗虫,颗粒无收,他就彻底破产了,难免冻馁而亡了。反之,如在大族豪门这棵大树底下讨生活的话,这块田遭灾了,但另外的土地很可能没有遭灾,他们还有依靠,还有饭吃。与其羡慕与追求虚幻的“幸福”,还不如老老实实过一种虽然辛苦但却实在的生活。

   很显然,王莽他这场改革从效果上看,乃是权贵集团与普通民众这两边都不讨好。众所周知,政治就是一门行为艺术,是利益分配与调整上的巧妙博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只能讨好不同利益方的其中一头,你要两边都想讨好,两边都搞平衡,有时候反而会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左支右绌、疲于奔命,结果是两头都得罪。王莽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完全是按他的理想的模式一厢情愿来做,却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实际,土地兼并私有化,已经到这个程度了,你要搞公有的,要回归到周的统治模式格局里边,那只能是一种天真浪漫的幻想。一种超越现实的追求,而这样的脱离实际的理想,注定了王莽的改制只能是以一出历史的悲剧而告终。

  
   来源:中华读书报

  

什么是复阳?

@骨外科主任医师
什么是复阳?理论上来说就是短期内二次感染同一病毒。但是这个理论仅仅是个理论,因为这个的复阳率应该特别特别低。人感染病毒产生抗体,免疫力会维持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在此期间不会感染同一种病毒。像流感一样每年都感染的患者那不叫复阳,那是每年感染了不同的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的变异比较快,所以预防比较困难。所以我比较纳闷了,是什么人一天天的在恐吓民众?复阳的概念和发生概率又是什么?可以好好说道说道,我也确实没有数据支持,但是我还是有一点医学常识和逻辑的。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

上海滩蚂蚁哥

最早是打疫苗任务,也不管人们是否适合打疫苗,疫苗有没有用,各种疫苗的区别,反正就强推疫苗。各个地区推疫苗的方式五花八门,有钱的地方就发钱打疫苗,前期送鸡蛋送牛奶食用油,之后是给几百块钱,再后来能给一千到一千五。各个区还要抢人头,派大巴去别的区抢人打疫苗。这钱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有的人打了疫苗但是不问就不给钱,主动要了才给钱。没钱的地方就派人上门做工作,甚至是威胁,用扣上破坏防疫的帽子、上征信等手段威胁,逼着人们打疫苗。

之后就是核酸任务,全民核酸。很多人在扎堆做核酸的过程中感染。核酸检测的结果跟做核酸的人有关。因为缺人手,大量非医护人员临时上岗。核酸采样不规范、核酸检测造假,造成了很多人阳性但是显示还是阴性继续在社会面传播疫情;有的人是阴性但是检测结果又是阳性被拉去隔离。每天就这么重复核酸,还制造了很多感人故事:瘫痪老人每天由几个人抬着下楼做核酸;居民冒着暴雪、暴雨排队做核酸;男女朋友做核酸没有保持安全距离和工作人员起冲突;凌晨居民熟睡时突然喇叭响起要求居民们马上下楼做核酸。

还有隔离和防疫任务。小伙子在饭店吃饭没戴口罩被执法人员训斥;一家人在自己家里打麻将被带走说是破坏防疫要求道歉反思,理由是邻居如果看到了有人打麻将也会想打麻将,会有扎堆打麻将造成聚集的风险;农民要下地播种被认为是破坏防疫;牧民要出门放羊被认为是破坏防疫;孕妇没跟居委会指定渠道购买鸡蛋被人凌晨敲门扣上破坏防疫的帽子;临时注册的公司变成保供单位供应天价蔬菜;阳性、密接人员被防疫人员上门强制消毒,冰箱、家具、衣物被喷满消毒剂;一大巴车的人密接被拉去隔离不让下车上厕所,一车人共用一个塑料桶;半夜大巴拉人去隔离走山路翻车;居民楼被铁丝网锁死焊死有紧急情况出不了门。

现在就是突然放开,在防疫期间,药品管控非常严格,对感冒药、发烧药的监控异常敏感,生怕有阳性自己买了退烧药,以此方式“逼迫”潜在阳性人员现身。在药物没有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在人们沉浸在20条调整过往一刀切一封封一片,调整过往粗糙、粗暴式防疫的幻想的时候,突然跟小孩子撒气一样彻底地放开了,你不是反对我一刀切粗暴防疫么?我就彻底放开给你看,嘿嘿😁,不做核酸就不会阳,阳性人员也是绿码,到底吃什么药、有什么症状,各路专家、牛鬼蛇神众说纷纭,专家们前几天还在说后果很严重,有严重的后遗症,几天后立马改口说没事就跟感冒一样,每天各地只有公布的几十、几百例感染者,其他人都是无症状感染者。疫情快速扩散,超乎人们的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买药难,网上药品基本上抢不到,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已经放开了就中招了全身上下疼痛难忍在家靠喝水硬扛,发出怒吼:“谁跟我说的这叫无症状?!”因为突然放开,居民准备不足,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准备不足,是否会造成老年人死亡风险暴增?封城的时候,没有给居民充足的时间采购物资,说封就封,全民抢高价菜。现在放开了,说放就放,全民抢高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