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索拉别无选择

作曲家,作家。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先生。

音乐作品:

专辑《蓝调在东方》(美国宝丽金唱片公司)、《中国拼贴》等。大型室内乐歌剧《惊梦》(德国室内乐团演奏)等。组建乐队“刘索拉与朋友们”,在欧洲与国内巡演。

文学作品:

《你别无选择》《女贞汤》《迷恋咒》等。(获多项文学奖,有英、法、意、德、日等译文。)策划多项国际音乐节及国际大师班讲座,曾是德国世界文化大厦的国际顾问组成员。

采访·刘广宁 赵钰儿
花篮里的家

| 景一 镜子

北京。黄昏或者黎明。春或者秋。丰盛胡同索拉家的院子就好像一个花篮,盛满了桃树、梨树、海棠……

母亲,女孩(刘索拉)。

母亲:女孩子不能照镜子,你的房间里不能放镜子。

女孩:为什么?镜子里有什么?

母亲:什么也没有。只是你还小,小孩子的心思不要用在照镜子上。尤其是女孩子,不要照镜子。

女孩:那为什么米拉(姐姐)房间里有镜子?

母亲:等你长到米拉的年纪,你也可以去照。

女孩弹钢琴,女孩儿姐姐在唱京剧。女孩的琴声越来越像砸出来的,然后女孩儿跑出琴房,去院子里跳舞。

女孩有一打一打的白衬衫、蓝裤子、毛衣、外套,但都是同样款式和尺寸的。没有花样,没有装饰。

女孩第一次来到镜子前。

女孩:原来我长得是这样!还是镜子后面还有另外一个人?(用手碰碰镜子)没有,那就是我。(女孩在镜子里看自己,就好像读一本新书。)难怪不让照镜子,这能上瘾,越看越想多看。这是最好的虚度光阴的方法。明天还得来看。最好让妈妈给我买个镜子,摆在桌子上,我可以看着我自己发呆。(她就这样渐渐看穿自己,她所看到的,日后成为别人所听到的。)

图片

| 景二 节日

节日里,家人团聚在一起。母亲要求每人都要出节目,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和她。阿姨给她准备服装和道具。

阿姨:带上面具,刀、枪、剑,头上插的假花。

女孩:不要那么多东西,每次我一上去就先死了,躺地上直到演出结束。没有多少我的事。

阿姨:这次还这样吗?

女孩:还这样。

阿姨:我给你做了好多行头,这回又用不上了……为什么不让你再跳洗衣歌里那个小姑娘呢?那次跳得多好!(阿姨在她学龄前一直给她做新衣裳,阿姨针线活儿好,手巧,扯什么花布头都缝得起漂亮衣裳。妈妈说了,上学前可以打扮得漂亮点儿。)

转到父亲的书房。

父亲:索拉,给你做了一盏宫灯。你瞧,点上火,它会自转。上面给你画了很多动物。

女孩:今天你还画吗?还要我替你磨墨吗?

父亲:今天不用了,过节,不写字,也不画画。你们可以放一天鞭炮。

女孩:我想画一张。

父亲:那你画吧。(父亲给她铺开画纸)上次教给你画的竹子和兰草还记得吗?今天画虾。

女孩在书房埋头画画,父亲走到院子里摘桃子。那桃树是他亲栽的。桃子盛满了篮子,也盛满了几个筐。节日是盛装的,丰盛胡同的院子也被快乐的果子装满了。女孩儿让妈妈也参加画画儿,妈妈随手画了满纸歪歪扭扭的水果。

图片

| 景三 国骂

屋内。父亲,母亲,女孩。

女孩忽然对着父亲秃噜出一个脏词。父亲愣一下。

母亲:这下,总该挨打了吧。

父亲不置可否。

母亲:去,趴床沿。

女孩儿趴到床沿。母亲轻击一掌,就笑出声来。

母亲:哪里学来的骂人话?

女孩:就是看书里说,这是“国骂”,我就想试试。

母亲:怎么能冲着你爸爸试?

女孩:那你还笑?

| 景四 阿姨

多年以后,他们住的院子改了模样。他们搬到新的住处,她和阿姨回来丰盛胡同看看,徘徊在门前。

阿姨:这门已经改得不认识了,也不知道现在里面住的谁,把老房子改得面貌全非。你爸妈出事以后,我带着你去江西乡下。咱们后来回北京,到处住,没个定所。现在你爸妈都回来了,但他们也不打算再回这边来。你也快去上大学了,将来我也不能老在你身边了。我都六十了,我准备走了。

索拉:你要去哪儿?

阿姨:阿姨去结婚了。

图片

| 背景资料

刘索拉出生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父亲是革命时期亲率戎马的英雄,母亲是富有浪漫气质的文艺家。她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三个孩子从小除了公学以外,还接受家庭教师的艺术教育。她一直弹钢琴,有良好的音乐素养,这成为她日后从事艺术创作的起点。

他们早年住在西四丰盛胡同的一个三进院,那里有过他们美好的时光。母亲管理家里的大事小事,父亲忙于政事公务。家里管教甚严,小孩子不上大人桌吃饭,专门摆一张小桌子用餐。家里来了客人,小孩子们不能见,都回避到别的房间。除此以外,爸爸的时间都给家庭。每个星期天,一家人会盛装到外面吃饭,当时总要去莫斯科餐厅、砂锅居这些老字号聚餐。只要是家事,都由妈妈张罗。妈妈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1990年,刘索拉远在海外。突然预感父亲有什么不详。打电话回去,姐姐说父亲安好,就是感冒了。半年后,她才从朋友那里得知,父亲那时已经去世了,但是妈妈对姐姐说:“不要告诉索拉,不要让她回来,让她去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

图片
插画:范薇

你 别 无 选 择

| 景一 课堂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课室。内。老师(杜鸣心),学生(刘索拉)。

老师:索拉,你的作业呢?

学生:(递过去一页纸)我写不出来,写了一篇散文,里面的内容就是我想写的。

老师:(接过那纸看)是这样……那么……

老师将这页纸放在钢琴的谱架上,就开始弹。

老师:看好了,我怎么弹。听见了吗?跟着我弹的音,是这个意思吗?河流、树木、蓝天、白鸽……你看着我的手,白鸽的飞翔是主题,所以你从这个动机一直这样扩大发展下去,抓住这个主题来扩展,不要更多的情绪变化,但是有很多的色彩浮动,一种明亮的色彩,就像是你想的那样。

杜老师一路弹来,将索拉的文学稿子按照音符的表达呈现出来。索拉陷入刚才的音乐中。

老师:是这个意思吗?我弹得对吗?

学生:是这个意思。

老师:还不赶快记下来!

学生:您弹得太快,我记不下来。

老师:那我弹慢点儿,你盯着这几个音,看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回去接着写,下次交给我。

暗转。

数日后,在同一间课室。老师和学生。

老师:这次写出来什么新作品了?

学生:没有。还是写不出来音符,只写出一篇散文。

老师:还是一篇散文?

学生:您再给我看看这个散文怎么变成音乐?

老师:拿过来。

索拉将文章递给老师。老师依旧把写有文章的纸放在谱架上,看着文章弹奏起来。

老师:这次这个散文和上次那个完全是不一样的情绪了,是在描写一潭很深的水,水是安静的,四周都是安静的,这个和声,到这个和声,听,是不是有了那种深潭的感觉?连续地用这样的和声,就加强了深水的意境,这首曲子主要是和声的演变,但是织体不是很活跃的,和上次那首形成了对比。文章写得不错,有进步。但还是文章。音乐呢?下次我不收文章了。

学生:我怎么一正式开始学作曲,就写不出来曲子了?以前什么都不懂,特别敢写。

老师:为什么呢?

学生:原先觉得作曲很简单,不就是出旋律嘛,可进学校后一学那么多理论,突然就不会写了。觉得作曲不是我想的那样。

老师:你是叫技法给吓住了。音乐和文学是贯通的,道理是一样的,你要熟悉各种音乐语汇,还要加强基础训练。古典音乐的底子还要加强,不能一下子就去搞现代派。

学生:嗯?

老师:理论基础打好了,你会发现作曲其实很简单,都是语汇。你有想象力,就不会缺乏音乐语汇。现在你就是需要把你的文学语汇转化为音符的语汇。

学生:我好像懂了,但离顺畅地作曲还有一段距离。

图片

| 景二 索拉的独白

索拉:

我是1977年考上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那时上课,那些厉害的学生总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没完没了地提问,总是不能按时下课。我心里想,赶紧的,快下课,玩儿去呀!我一心只想玩,对音乐开窍得太晚。人家已经在整十二音体系的现代主义了,在国际上还得奖了,我还沉醉于迪斯科,我还故意用十二音写流行音乐。可那时候,我很佩服他们,有人批判他们,我就不干了。我得挺哥们儿呀!我没什么力量,但我至少也认识二十个人吧,我可以写文章,写出来让二十个人知道这事。这样我就开始写小说,写了一半拿去给李陀先生看,他一看让我赶快写,好好写,他觉得特别有前途。这是我没想到的,我就是想说说我们班这些事。后来我写完了就交给李陀先生,他又交给朱伟先生,后来王蒙先生也看了。他们很快告诉我,小说在1985年的第一期《人民文学》发表了。我当时不太懂被发表的感觉是什么。但发表后可以印刷,成了铅字,我觉得这挺酷的,实际上,意义是什么,我不清楚。结果发表后,王蒙先生给了特别好的评价,他说完一下就把这文章的地位提到小说上去了。一件为了挺哥们儿的事,就这样炸开了。那篇《你别无选择》实际上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这事出了之后,我开始有了忧郁症。社会上和文化界开始关注我,我自己却高兴不起来。这就又写了《蓝天绿海》。

事情变味了。一开始是才子们的努力,对比着我的懒散;接着是他们受到打击,我想打抱不平;再后来是我突然出名了,大家就以为我也是个学霸。其实我不是。我一直在找一条我自己想走的路,我的老同学们说我是边玩儿边干活,我的总结是,玩儿是很重要的,但是玩儿好了也挺不容易的,还挺累的。

| 背景资料

刘索拉1977年考进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与瞿小松、叶小纲、郭文景为同学,1983年毕业留校。1985年《人民文学》发表她的小说《你别无选择》,震动了文坛,被誉为先锋小说的开先河者。之后,又创作发表了一系列歌曲作品。其歌曲与当时盛行的流行音乐在表现和气质上截然不同,自成一系,浪漫、美好、雅正而充满诗意。她初露头角,但已让人感受到她文学和音乐上共有的高贵、犀利品质,如一颗钻石般闪耀出有棱角的光芒。她无须为了稻粱谋,也不醉心于功名成就,正如她童年时面对镜子一样,她要看清看穿自己,要表露,要令自己满意。她的评判者或许就是她内心的自我,她始终不放弃达到她自我的满意标准,令自己称心如意。她醉心于玩,音乐学院的教育开启了她追寻玩法的复杂人生。要玩,要好好玩,一直玩下去,但不要瞎玩。这或许就是她的艺术态度。

1988 年,广东广州,摄影师拍摄刘索拉(左)(视觉中国 供图)

刘索拉和她的朋友们

北京。刘索拉寓所中的排练厅。内。

索拉:第六十四小节,从这里开始,一直到第一百二十七小节,再来一遍。(乐队开始演奏。一会儿,索拉挥一下手,示意停止)好吧,先到这里。天色也不早了,我们休息一会儿,然后你们先回去。不过,我有几句话要说。

索拉走到沙发前,坐下。

索拉:琵琶和打击乐,你们很好,都很好。声乐部分,要有雁叫鹤鸣的感觉,也要有古代啸歌的那种无所畏惧。整体的音乐力度和能量都是野性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那种感觉,打击乐的能量一直不能掉下去,要想到原始人祭天地的感受,不是小桥流水、小鸟依人。

索拉:(对吉他手老五)很奇怪,只有你不是学院出身,只有你,只要音乐一响,你自然就知道该怎么跟下去。这次你得跟着管弦乐队演出,等于戴了紧箍咒了,体验一下古典音乐家的不易吧。

索拉:(对键盘手杨季尔)季季,昨天那位诗人要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个青年人,他卖掉他的洋房和汽车,还有他家传的重价的珠子,要买殿堂门口屋檐下的一个位置,他想做一个守门人。还有一个青年人,是这殿中的祭司助理,他想去外面买一所洋房和一部汽车,于是,就把殿里的祭器、供品都拿出去卖,又割了帷幔去卖,截断铜把手,门闩,都拿出去卖。后来,他被当作小偷,遭到殿里人的驱逐。他一无所得,流落街头。你听懂了吗?我都没懂。我理解的是,在现实世界没有针对所有人的圣殿,但是在灵魂深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圣殿,一旦找到了,你得赶紧进去,不进去就关门了。

图片
刘索拉和她的朋友们

| 背景资料

1988年,刘索拉旅居英国,随后去往美国,2010年回到中国。现居北京。

在欧美各国的那些日子,她与黑人艺术家、前卫艺术家为伍,在伦敦的舞蹈俱乐部、纽约的城下实验剧场有她的身影,在德国现代室内乐团的伴奏下、纽约中央公园的音乐节上也有她的歌唱。她还是那个丰盛胡同的小姑娘,还是那个为哥们儿挺身而出、一不小心出了大名的女才子,她从纯净的学生气的创作,到蓝调的忧郁凄美,又到爵士的自由即兴,如今临渊站在中国当代音乐的险境。只是原来照彻她的是一面化妆台上的镜子,如今反射她的是当代中国音乐与世界各国音乐的汹涌海面。她的艺术从纯正到冲突再到强大,已然得到升华,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种尖锐样式。

图片
刘索拉在德国演出《自在魂》

| 笔者沉思录

索拉并不是因艺术而在生活中挣扎的人,她活得优雅、雍容,存有这个时代最美的桂冠,初出茅庐时潇洒隽逸,如今一转身,抖落掉戏装外袍,裸露出冰冷炫目的钻石,凌厉而莹澈,光焰逼人。但她在音乐和艺术的多个门类中不断挑战边界,甚至连艺术和艺术的影子们都要讨厌她,或者憎恨她,要联手遮蔽她。这些年,她和她的乐队已探到前缘,有悲欢,有痛痒,有辉煌和暗沉,然而,她做钻石,最好的钻石,令自己称心的钻石。她的高贵气质和君子教养,并不是用来装门面的,而是用来省略和遗忘,只照人的前路,不看事物抛下的阴影。我们后来者,因她的纯粹和不离不弃,寻到了路标。

最近,她的交响音乐作品《大圣传奇》将上演,可能因为疫情的缘故,演出并不能确定。或者说,这样的计划,实施的可能几近1%。但就是为了这1%,她用上了她所有的学习经验和所有的生命体验,100%对1%。

她的音乐,她的思考,她的实践,都记录在她新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浪迹声涯》里。读不读不要紧,反正留下来了,将流传下去,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