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大可
太长不看版:
1、不建议看简易版,缩水的不仅是字数还有阅读体验,会大大损害原著的魅力
2、给孩子选择适合年龄的名著,不用等到长大再看
3、如果是为了快速了解名著内容,看个导读手册就行
简易版删掉的不仅是字数,还有名著的文学性
自古以来,凡是知名的文字创作者,对遣词造句都有非常高的标准。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苏轼的「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更别提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炼字典故,这些诗句一旦翻译成白话,就会大大折损语言的魅力,更别提「简易版」了。当然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和诗词情况略有不同,但是道理是相通的。
文学作品不仅讲究艺术性,每个作者的遣词造句功力也各不相同,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其实是阅读的快乐之一。比如张爱玲经常写着写着就冒出一两句看透世事的金句:
男子美不得,男人比女人还要禁不起惯。
没有爱情这东西,不过习惯一个男人就是了。
她很胖,可是胖得曲折紧张。
这种毒舌被亦舒学去了,就变成了刻薄的都市女郎:
建立一个家,总得十年八年。破坏一个家,三五天也就足够。
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绝对是个人才。
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这种小小的华彩段落,若是在「简易版」里,一定会被当成是「与全文主旨无关」删掉。
但如果你读《金锁记》,没看到「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但是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读《喜宝》,没看到「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你是不是读了一本假书?
想想给孩子阅读名著的初心,就不会选择「简易版」
名著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阅读名著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我们给孩子读名著,大多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因:
提升文学素养,为通识教育打下基础;
陶冶情操,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助力今后的写作、学习。
哪块砖头对长城来说最重要?每一块都很重要。同样的,哪个段落对名著来说最重要?想要获得最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读全文。但是一旦情节被压缩,成了「简易版」名著,那么故事的可读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牛家村密室一段相当精彩,金庸说他写这段的时候受到了西方独幕剧的影响,把冲突集中在一个地方上演:
写《射雕》时,我正在长城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这段时期中所读的书主要是西洋的 戏剧和戏剧理论,所以小说中有些情节的处理,不知不觉间是戏剧体的,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疗伤那一大段,完全是舞台剧的场面和人物调度。
所以,在郭靖和黄蓉躲在密室疗伤的七天七夜间,外面城头变幻大王旗,各路人士依次登场,书中有头有脸的角色几乎到了一半以上:
黄药师、梅超风、全真七子、江南七怪、
欧阳克、完颜洪烈、杨康、彭连虎、沙通天、侯通海、
穆念慈、程瑶迦、陆冠英、尹志平……
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对后面影响深远的情节:北斗七星大阵的首次亮相,梅超风和江南六怪混战,程瑶迦和陆冠英结为伉俪……牛家村既是《射雕》开始的地方,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走向(如果丘处机没有路过牛家村会怎样? ),也起到了推动全书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经过密室疗伤这段以后,牛家村成为了金庸宇宙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
这么精彩的段落,如果在简易版里,会变成啥样呢?估计就是寥寥无几的描述吧:
郭靖受伤,黄蓉和他躲在牛家村酒馆中的密室中疗伤。疗伤期间,外面分别来了很多人,分别是黄药师、全真七子、陆冠英、欧阳克等人,但是郭靖和黄蓉始终没有露面,直到郭靖接近伤愈才出来。
情节缩水了,艺术感染力也被破坏了。简易版的名著不但不能够起到提升孩子文学素养的作用,还会破坏阅读乐趣,万一因此和名著擦肩而过,就非常可惜了。
另外,学习删改版的著作容易剑走偏锋,走火入魔,参见欧阳锋的案例。
所以,给孩子选择那些适合年龄的名著就好,不需要等到长大后再读。
如果是为了快速了解名著内容,看个导读手册就行
对于不同阶段的人来说,看书需求确实不一样。
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有时候文学作品完全是一种社交谈资,大概知道讲了啥就行了。比如我虽然至今没有通篇读过《百年孤独》,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充满感情的引用它那个旷世绝伦的开头: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万一大家在聊天的时候发现你们都是金庸迷,或者都对《哈利波特》倒背如流,那当然是很好的,可以迅速打成一片。但是如果不是,你们也可以说说小时候搜集小当家里水浒传卡片的事儿,一样可以有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感觉。
对于孩子来说,也不一定各个大部头著作都要读。如果是作为一种知识储备,可以找一点名著导读,就是 1、2 百字概括一下名著的主要情节和主人公的那种,感兴趣的话再仔细的看原著就行。
但是,千万莫信那些号称一天能读 20 本书的速读法。我记得最早掀起这个风潮的是 90 年代的一本《学习的革命》,说按照它的方法,一天读一百本书不是梦。工具书我觉得有可能一天看好几本,挑自己用得着的部分就好了。但是文学著作一天看十本肯定是骗人,会报菜名就能说出每道菜的滋味啦?不可能。估计读完以后的程度,就像我读《百年孤独》似的,对书的内容一知半解,对故事细节一无所知。看导读手册不丢人,明明没看过原著还装着自己博览群书才丢人。
最后,很多名著其实非常适合给孩子读,完全没必要看「简易版」。比如凡尔纳的科幻系列《神秘岛》、《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世界》,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等,何必等到孩子长大再读呢,挑个好的翻译版本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