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凯 鄢秀:妙笔生花史景迁

   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虽已停止了侵略殖民,但西方一般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仍然带有殖民心态与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思,三分猎奇、三分轻蔑、三分怜悯,还有一分“非我族类”的敌意。想到中国的山河广袤、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心目中浮现的图景就似真似幻,好像乘坐荒野打猎的越野吉普,手持望远镜,驰骋过山林丛莽,观看熊罴虎豹、狮子大象、猿猴猩猩、斑马羚羊,倏忽群兽遍野,狼奔豕突,倏忽蒿草无垠,万籁俱寂。中国像万花筒,什么都有,什么花样组合都变得出来;中国历史像变魔术,可以把一切想象变成真实,又可以把一切真实变成幻象;中国文化传统玄之又玄,阴阳变化,万象归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变是不变,不变是变。不要说听的人越听越糊涂,讲的人也是越讲越糊涂,于是,中国也就“假作真时真亦假”,神龙见首不见尾了。

   其实,在欧美真想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也有不少西文学术书可供阅读,从孔子到毛泽东,都有所论述,而且大体上都提供了史实正确的知识。读者对中国近代有兴趣,也可以从各类学术专著与教材,知道些翻云覆雨的历史大人物,得知鸦片战争肇启列强对中国领土资源的觊觎与蚕食,得知中国从几千年的帝制转为民国政体,得知军阀混战与日本侵略,得知国共内战与共产党的胜利。耐下心来读点思想史与社会经济史,还能知道耶稣会传教给中国带来一些科学新知、早期中西文化接触给西方启蒙运动提供滋养、清代思想统治影响学术变化、明清以来人口流动与增长的情况、美洲白银与农作物传入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甚至会发现,原来有这么许多学术专著讨论中国近代历史事件与特定人物,探讨传统社会生产与伦理关系的解体,研究政体改变与城乡结构的变化,以及西潮如何冲击文化传统、思维逻辑与教育制度,等等。但是,对一般读者而言,学术专著太深奥,教科书又太枯燥,陌生的人名、地名、事端、争论,令人越看越纷乱,满脑都是糨糊。实在不懂为什么中华帝国会反对通商、反对自由贸易、反对门户开放,不懂为什么一向讲究礼义和平的老百姓会突然变成革命群众,不懂中国人民到底在想什么。好像愈知道许多人物与事件,却愈加糊涂,有如雾里看花。

   这几十年来欧美出了一位研究中国史的奇才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以优美流畅的文笔,把中国近代错综复杂的人物与史事,通过严谨的历史考证,参照专家的钻研成果,以“说故事”的传统历史方法,娓娓道来,让西方读者“拨开云雾见青天”,对中国的历史经历有了“感觉”。

  
   二

   “史景迁”这个华文名字,是他在耶鲁大学研读历史学博士学位期间,一位中国史学前辈房兆楹给他取的,寓意明显,期望也高,学历史就要景仰司马迁,以司马迁为楷模。司马迁的《史记》,材料丰富,考辨严谨,叙事清楚,条理分明,文笔生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景迁是现代史家,不像司马迁出身“史卜巫祝”传统,有着“究天人之际”的使命,但是,他研究晚明以迄当代的中国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体却循着《史记》的精神,的确当得起“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赞誉。从他第一部《曹寅与康熙》(Ts’ao Yin and the K’ang-hsi Empe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开始,他就结合档案史料与研究曹雪芹先世的各类文史资料,写了康熙皇帝的治术,同时也勾勒了清朝天子的内心世界。这种对原始资料的扎实研究基础,让他在第三部著作《康熙》(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si)中,得以化身康熙,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发挥历史想象,充分展现康熙大帝的喜怒哀乐,让西方读者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皇帝。书写康熙,把一切客观历史材料转为自传文体,必须从天子的角度看天下,涉及各种各样的天下大小事,以宏观的视野,高屋建瓴,为大清帝国的长治久安着想。如此,表面是书写假托的康熙自传,实际上却必须考虑中华帝国的方方面面,从统治天下的全相角度呈现中华帝国的全貌。

   史景迁第二部书《改变中国》(To Change China: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1620-1960),探讨近代西方人士如何参与及推动中国的历史变化,从早期的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清末的戈登、赫德、丁韪良、傅兰雅,一直写到民国时期的鲍罗廷、白求恩、陈纳德、史迪威,开启了他对中西文化接触与交流的研究兴趣,撰写了后来一系列相关著作。他的兴趣,从西方人在华活动扩展到中西文化接触所引发的思维刺激与调适,探讨不同文化碰撞时相互理解与误解的困境。具体的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都有独特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发生,不但是西方人在明末的中华帝国会有各种奇特遭遇,中国人在18世纪初欧洲的异国遭遇更令人难以想象。史景迁就像福尔摩斯一样,利用他掌握多种欧洲语言的优势,进入中外历史材料的迷宫之中,追索隐藏在历史帷幕后面的蛛丝马迹,想象中外历史文化接触的夹缝中,远赴异乡的人物是如何生活的,而其遭遇又如何存留成历史的记忆。他混合运用中外史料,披沙拣金,追索明末利玛窦远渡重洋,自西徂东,来华传教的经历,也写了广东天主教徒胡若望流落法国的一桩公案,更整合了蒙古西征之后,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与描绘。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上溯到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如何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如何利用欧洲流行的记忆术作为敲门砖,打入热衷科举考试、重视背诵诗书的士大夫群体。《胡若望的疑问》(The Question of Hu),写一个中国天主教徒胡若望因傅圣泽神父(Jean-François Foucquet)的提携,远赴法国,却因举止乖张,流落异乡,甚至被关进疯人院里,三年后才得以返回广东家乡。史景迁利用了梵蒂冈的教廷档案、大英图书馆档案及巴黎的国家外事档案,拼成一幅匪夷所思的雍正初年广东华人流落法兰西的故事图景。《大汗之国》(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则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不鲁乞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经由仔细爬梳欧西档案与文史群籍得来的历史资料,经过天孙巧手缝缀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精美的缂丝挂毯,不但引人入胜,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与互动是多么的错综复杂,时常还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

   《康熙》在1974年出版之后,引起出版界的轰动效应,深受读者欢迎,成为畅销书,甚至被白修德(Theodore H.White)誉为“经典之作:把学术提升到美的范畴”。西方史学界也开始注意史景迁书写历史的修辞策略,称赞他文体自成一格,剪裁史料别具慧心,从不大张旗鼓宣扬新的理论架构,却在不经意处,以生动的故事叙述,展现了历史人物与事件所能带给我们的历史文化思考。他继之在1978年,写了第四部著作《王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 Wang),以山东郯城的地方志、黄六鸿的《福惠全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史料基础,探讨清初小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与想象空间,从宏观的天下全相与中西文化观照,推移镜头至偏僻乡间农民与农妇的生活,把蒲松龄的文学想象穿插到梦境之中,以不同角度的现实与虚构特写,重组了17世纪山东农村的生存处境。这部书最引起史学界议论的,就是剪裁蒲松龄如梦如幻的优美文字,用以虚构妇人王氏临死之前的梦境。史景迁运用文学材料书写历史,当然不是要呈现实际发生的史实,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却可以引发读者想象清朝初年的山东,在历史意识上触及当时历史环境的“可能情况”。

   书写历史,最重要的是要依靠文献证据,假若文献未曾明确提供材料,可不可以运用想象去重新构筑历史场景?这就是现代历史书写最蹊跷暧昧的领域,也是后现代史学不断质疑与解构的关键。他们不但质疑史料经常不足,或是一批“断烂朝报”,缺失的比留存的材料可能要多,不足以反映历史实况,令人更加质疑所有历史材料的可靠性。像海登·怀特(Hayden White)这样的历史哲学论者,就在他的《元史学》(Metahistory)中提出,所有的史料,包括第一手材料与档案,都是具体的个人记录下来的,一牵涉到具体的人,就有主观的思想感情倾向,就不可避免有“人”的历史局限,就不可能完全科学客观,做到巨细靡遗地记录牵扯到人与事的复杂情况,而不掺入运用修辞逻辑的历史想象。他甚至进而指出,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无大差别,都是运用文字,通过想象修辞的手段,与不同倾向的书写策略,虚构出一个文本。这种推衍到极端的主观书写论,有其立论的根据与辩难的目标,很难斥为无稽,但却故意扭曲了文学创作与历史求真求实的基本意图有所不同。值得在此提出的是,史景迁的著作不能归入“后现代”的主观虚构历史书写之中,因为他写每一本书,都恪遵传统史学的规律,尽量使用存世的史料,上穷碧落下黄泉,从中国史书方志档案到西方史志档案,几乎做到“无一字无来历”。他在连接史料罅隙,推理可能历史情况时,也明白告诉读者,文献材料是什么,作者解读的历史“可能”是什么,从不混淆视听。

   三

   史景迁的史学著作,经常是雅俗共赏,兼顾学术研究与通俗阅读,一方面让专家学者思考史学探索的意义与方向,另一方面又让一般读者深入理解中国近代的历史,特别是中国人生存的时代环境与生命意义的追寻。他写的《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1895—1980》(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 与《追寻现代中国》(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最能显示他史识的通达与文笔之流畅,能够不偏不倚,就事论事,却又充满了历史的同情与了解,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即使难以认同中国历史的发展,却也看到生活与奋斗其中的历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在特定的黯淡历史环境中,奋勇追寻茫茫前途的一丝光明。《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1895—1980》着眼于中国近百年文化人与文学家的处境,环绕着康有为、鲁迅、丁玲以及他们的师生亲友,旁及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文化空间,写他们的追求、挫折、困境与期盼;《追寻现代中国》则以教科书撰述通史的形式,历述明末以迄当代的政治经济变化,从晚明的繁华到清兵入关,从康乾盛世到晚清颓败,从鸦片战争到康梁变法,从五四运动到共产党执政,同时没忘记论及曹雪芹与《红楼梦》,“五四”时期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指出文化变迁的长远影响。这两本历史著作的书写方式,都是传统史学呈现历史全相的主流写法,出版后,都在欧美图书市场成了历史畅销书,并且自1990年以来,成为西方大学中国史课程的通用教科书,影响了好几代大学生与文化人。他接着出版的《太平天国》 (God’s Chinese Son: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Treason by the Book)等等,一直到近年的《前朝梦忆》(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每一本书问世,都能生动活泼地呈现中国的历史经验,掀起畅销热潮,使西方读者对中国近代历史变化的认识更加深入,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同情。

   史景迁的历史著作如此畅销,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就遭到一些传统学究型历史学家的讽刺,说他是“说故事的”史学家,不曾皓首穷经、在故纸堆中考据出前人未见的史实,而且视野过度宽广,未曾穷毕生之力,专注某一桩历史事件,成为特定历史题材的“权威专家”。也有些以社会科学方法自诩的社会经济史学者,认为史景迁著述虽多,但提不出一套理论架构,对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毫无贡献,又不以社会科学“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性为依归,不曾努力把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纳入普世性社会科学,充其量只是引起西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这些批评其实都是皮相之论,以狭隘的学术观点、本位主义的专业立场,排斥历史学的基本人文精神与开发多元的普世关怀。

   从政治大事的角度书写历史全相,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主流写法,《春秋》纪事罗列重要事迹,《史记》叙事以“本纪”为经,“列传”为纬,辅以表记志书,成为中国正史的写作通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后来的各种“纪事本末”,虽在传统史学体例之中另列一格,其实还是全相式的政治事件书写。不仅中国史学传统如此,西方史学从古希腊开始,也是以叙述“故事”为主。希罗多德(Herodotus)的《历史》,糅合各种资料与传闻,删汰芜杂,以“说书”的叙述方式呈现。古希腊文historein,本义是“问询”,意即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说的,“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作《五帝本纪》,记述上古传闻资料,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自己还作了检讨:“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希罗多德之后的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记述往古的传闻颇不以为然,认为可靠的历史只有当代的记录,因此撰写当代的战争大事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资料的“问询”上有亲身的经历,还可以采访许多身历其境的当事人,得以对勘论辩。虽说著史风格有所不同,更加强调资料源的可靠性,但其呈现战事发生的前因后果,仍是政治事件的全相叙述。不论是司马迁、希罗多德,还是修昔底德,叙述历史的修辞手法,都是去芜存菁,运用明畅的文字,讲一个动听的故事。到了欧洲启蒙时代,吉本(Edward Gibbon)写《罗马帝国衰亡史》,还是遵守这个写历史“说故事”的基本原则。

   倒是近代的历史学家,先受到19世纪兰克学派的影响,在历史研究领域强调科学实证,以考辨史实为历史研究主要任务,长篇累牍进行考证,以显示历史研究的专业化。学术机构的建立、文史哲的专业分科、学术专业职场化、学术职业升迁的专业评核,把文化学术的理想转为薪酬饭碗的优渥,加剧了历史研究钻牛角尖的倾向,迫使严肃而有才华的历史学家随波逐流,把全副精神放在历史学科制度的规范要求上面,使得全相性叙事的历史著作遭到学院的排斥,沦为毫无史观与史识的历史教科书与通俗历史演义的领域。到了20世纪后半叶,历史研究的科学客观性遭到挑战,许多史学家又从一个极端摆荡到另一个极端,转向以“观点”与“问题意识”为主导的探讨,充满了政治正确与社会意识的信念,强调阶级、种族、性别、弱势群体,从各种文化批判角度,进行“把历史颠倒的重新颠倒过来”的工作,化历史研究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域。

   总而言之,以新角度新观点来书写历史,拓展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或者指出传统历史书写的局限与歧视,固然有其价值,但全相叙述的历史书写传统,还是不该断绝的。不仅如此,历史研究虽然已经成为学术专业领域,却也不能放弃学术研究的基本人文关怀,不能排斥学术通俗化的努力,不能把一般人有兴趣的历史题材当作没有价值的老生常谈,更不能把自己文字能力的艰涩鲁钝作为学殖深厚的借口。由此看来,史景迁既能著述宏观全相的中国历史,又能在历史叙述的实践上探索新的历史研究领域,以生动的笔触揭示新的观点与问题意识,难怪可以雅俗共赏,也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值得深思的启示。

   中国史学传统要求史家具备“才、学、识”(刘知几),章学诚又加了“德”。在《文史通义》中,章学诚是这么解释的:“义理存乎识,辞章存乎才,征实存乎学。”他强调的是,要有文化传统的认识与关怀,要有书写叙述的文采,要有辨伪存真的学殖。对于他自己提出的“史德”,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立有专章,做了详细的疏解,关键在于:“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余英时在《论戴震与章学诚》一书中指出,章学诚的史学思想承袭了中国儒家传统,太注重政治伦理,所强调的“史德”偏于传统道德的臧否,而不同于现代史学强调的客观性:“其主旨虽在说明历史学家于善恶是非之际必须力求公正,毋使一己偏私之见(人)损害历史的‘大道之公’(天)!但是这种天人之辨仍与西方近代史学界所常讨论的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有不同处。”我们若把章学诚对“史德”的要求与余英时的评论放在一起,借来观测史景迁的历史著作,就会发现,史景迁的现代西方史学训练,使他不可能陷入儒家道德臧否性的中国传统“史德”误区。反倒是因为他身为西方学者,远离中国政治,与中国近代的政治伦理没有切身的关联,没有族群兴衰的认同,没有利益的瓜葛,不会以一己偏私之见损害历史之大公。从这一点来说,史景迁书写中国历史的实践,配合了余英时的现代史学反思,为中国史学传统的“才、学、识、德”,提供了颇饶兴味的现代诠释。

  
   四

   这套丛书两位主编之一的郑培凯,与史景迁先生有师生之谊,是史先生在耶鲁大学历史系任教时正式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自1972年开始,他就在史先生指导之下,浸润历史学的研读与思考,并且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反复阅读老师的历史著作,以期学习历史研究与书写的诀窍。从《康熙》的写作时期开始,郑培凯就不时与老师切磋问学,还会唐突地询问老师写作进度与历史书写的策略。史先生写《王氏之死》、写《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1895—1980》、写《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写《追寻现代中国》,从开题到完书出版,郑培凯都有幸过从,亲聆教诲,还时而效法“有事弟子服其劳”的古训,提供一些不轻易经眼的文献资料。老师对这个学生倒也施以青眼,采取自由放任态度,提供了最优渥的奖学金,有酒食则师生同馔,老师埋单付账。在耶鲁大学学习期间,郑培凯自己说,从老师习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如何平衡历史书写的客观材料与剪辑材料的主观想象,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那个“一心”,则类乎章学诚说的“著书者之心术”。

   《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1895—1980》一书在1981年出版之后,郑培凯立即以之作为讲授中国近代史的辅助教材,并深深佩服史景迁驾驭纷繁史料的本领。此书不但资料剪裁得当,文笔也在流畅之中流露深厚的历史同情,使得历史人物跃跃欲出。郑培凯曾自动请缨,向史景迁建议申请一笔译书经费,翻译成中文出版。他当时也大感兴趣,认为由这个亲自指导的学生译成中文,应当可以掌握他的文气与风格,忠实呈现他的史笔。然而,后来因为经费没有着落,郑培凯又教研两忙,杂事纷沓,抽不出时间进行这项工作,只好放弃了一件学术功德,让它变成“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逸事,回想起来,不禁感到有愧师门。这本书翻译未成,倒是触动了史景迁编写一部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同时辅以一本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料选译集的想法,商之于郑培凯与李文玺(Michael Lestz)。这两位学生遵从师教,花费了五六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项史料翻译选辑工作,出版了《追寻现代中国之史料选辑》(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A Documentary Collection)。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史景迁著作的中文译本,几乎包括了他所有的专书,质量则良莠不齐,有好有坏。有鉴于此,出版人刘瑞琳女士想出一个方案,策划集中所有中文译本,邀请郑培凯做主编,选择优秀可靠的译本为底本,重新校订出版。郑培凯与史景迁商议此事,立即获得他的首肯。理想国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取得史景迁全部著作的中文翻译版权,也让郑培凯感到可以借此得赎前愆,完成二十年前未遂的心愿,可以亲自监督校订工作,参与翻译大计。然而兹事体大,怕自己精力有限,不能逐字逐句校读所有的篇章,无法照顾得面面俱到,便特别延请了研究翻译学的鄢秀,共同担任主编,同心协力,校阅选出的译本。

   在校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即使是优秀的译本,也难免鲁鱼亥豕之误。若是笔误或排印的问题,便直接在校阅之中一一更正。还有一些个别的小错,是译者误读了原文,我们便效法古人校雠之意,经过彼此核对原文之后,尽量保持译文语句,稍作改译,以符合原文之意。

   我们在校读的过程中,发现最难处理的,是译文如何忠实表现史景迁原书的风貌。史景迁文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优美秀丽,时有隽永笔触,如画龙点睛,衬托出历史人物的特质或历史事件的关键,使读者会心,印象深刻,感到有余不尽。我们看到的各种译本,虽然有的难以摆脱欧化语法,大体上都还能忠于原作,在“信”与“达”方面,差强人意。但若说到文辞的“雅”,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本,也因为过于堆砌辞藻,而显得文句华丽繁复,叠床架屋,是与原著风格有一定差距的。由于译本出于众手,每位译者都有自己的文字表达风格,因此,我们校读不同的译本,只能改正一些排版的错误与翻译的误读,无法另起炉灶,进行全面的文体风格校订。

   翻译实在是难事,连严复都说,“一名之立,旬月踯躅”,真要挑剔起来也是没有止境的。我们作为史景迁系列作品的主编,当然要向原作者、译者及读者负责,尽心尽力,精益求精,作为学术功德,完成这项计划,为中国读者提供一套最为精审的译本。我们也希望,读这套译本的中国读者,要体谅翻译的限制,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到原作的神韵,体会原作的惨淡经营,它以行云流水的笔调,向我们诉说中国近代历史与人物。故事原来都是我们的,听史景迁说起来,却是如此动听,如此精彩,如此引人入胜。

  

史景迁:我为什么热爱中国历史

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文本,但是我的中国话说的不好,所以我需要一个翻译。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的书出版了三本。第一本是《曹寅与康熙》,跟17至18世纪清政府的官僚制度有关。这是我的博士论文,所以它还是有生命的。四十多年了,它终于以书的形式出现了。第二本书是《胡若望的困惑之旅》,讲的18世纪的一个中国人旅居法国,经历过法国的宗教生活,而他的生活变得很困难,我们会在后面谈到这本书。第三本书就不是一个人了,它关涉到很多人,它的名字叫《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从出版社得到的消息是它即将出版。这三本书的写作年代都不一样,《曹寅与康熙》写于1966年,《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是1969年写的,而《胡若望的困惑之旅》写于1988年。
在我的研究过程当中,我对清朝征服明朝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我对这段时期的变化,尤其是地理位置上的变化、文化中心上的变化尤为感兴趣。所以,我有一个重心就是明朝晚期到清朝初期。我想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导致明朝出现了政策上的失误,以至于清朝成功地征服了明朝。结构上是一种什么错误导致了明朝的这种毁灭?我有一本书的名字叫《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我用一种很友好的方式,内含一些批评也有一些嘲讽。那么,有人问我,我有什么资格去给一个中国的皇帝作一个“自画像”呢?但是,很多的资料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可以触摸到那种本质。所以,这种“自画像”就成为了一种主题。它能帮我们去探索清政府的统治,以及当时的知识分子内在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研究历史会有比较强烈的动机,比如说不同的历史会给我们不同的细节。在你的研究中,经常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东西。这也关系到你去寻找相关的资源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比方说,我在研究了康熙六七年以后,我对他非常感兴趣的一点就是,如果所有的事情倒过来看会怎么样呢?我觉得从康熙的反面去研究康熙的话,很可能是一种新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我读过一些历史资料,并写了一部书叫《王氏之死》,研究18世纪后期的一位中国妇人。清朝有一个制度,它对死亡是有登记的,尤其是一些暴死的人。而且这里面可以看到一个细节的问题,康熙所做的是一个皇帝要做的工作,王氏所做的是作为一个女人应尽的义务。王氏生活在自己的社区中,通过王氏我们能看到康熙的一个反面,这个妇人在地震之后死于山东的南部。我的写作都是在一些很可靠的证据之下写的。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对康熙的兴趣就变得更为广阔了。康熙之后的皇帝是雍正,但历史学家好像故意把他略过去了。雍正看上去是一个很短暂的历史时期,在历史学家的眼中,雍正是一个滥用权力、疑心病很重的皇帝。而雍正与康熙是有相似处的,正是他们的结合很好地建立了中国的文化和军事力量。
另外一个侧重点就是通过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来看它的本质。1600年以后,不少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定居,很多人认为那时候的外国人对中国人一无所知,但是我们从一些回忆录和当时的记载来看并不是这样的,这就是我的那本书《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里的主要内容。在康熙的统治时代,天主教会有一个很强的传教时期,本书研究了康熙是如何调整他们与天主教士之间的关系的一些问题。那些西方来的知识分子非常的聪明,比如说利玛窦,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学习中文,他是西方第一个能用中文独立写作、出书的人。当时有很多文献可以看到。我研究的另外一个侧重点就是太平天国。从太平天国的材料中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外国人一些不可推却的责任。我的这本书的名字叫《上帝的中国儿子》,因为洪秀全笃信他就是上帝的儿子。这个研究让我进入了中国的19世纪中期,从那时起一直到清朝灭亡,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大变化的时期不仅仅是中国的变化,而且是全球性的一个变化,呈现为人们的恐惧、希望、调整。所以从那时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的追寻,直到推翻清政府,一直延续到新政府的建立、推广。那时的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更加长久、更加智慧的政府。所以,我的书中就把它称为“革命的全景以及振兴”。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一种探索,看看自己写的一些书的时候,我就发现我写的东西都与中国有关,这是一种让我非常着迷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资源,从这些资源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可以学到一些东西,更多的是得到一些亮光和反思。我很敬佩中国的一些历史学家,特别是那些亲身经历了明朝灭亡和清朝入关的史家,他们由对当时社会某些问题的关注形成了一些深刻的历史认识。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今天讲座的题目——我们为什么要思考历史、写历史?因为历史能够给我们一种区域,一种不同的眼光,让我们看到过去,以及我们现在的处境和生活。历史总是给我们一些影响,也警醒我们,让我们注意一些细节,一些个人的悲剧。也许做历史是一个比较悲伤的学科,因为我们总是在研究过去的事情,有些故事还很困难,或者说令人很伤心。但是这些故事却在构成着一些事情,比如说中国人的身份。而那这样的东西就能够鼓励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上次在北京大学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对研究自己国家的历史很感兴趣,这就给了我更多的鼓励。
接下来,我们改变一下我们谈论的主题,我想根据我自己的研究及与北大学生的交流,来总结一下我演讲中的讲三个主题。我的第一个主题是一种跨文化的追寻、一种兴趣。我很感兴趣的就是他们是如何跨文化的?跨文化的价值在哪里?文化的跨越与宗教冲突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区别?这种跨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规模?在历史被阅读及重写的过程当中又是怎么被重构的?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和一些中国学者都很感兴趣的一个人叫沈福宗。他于1687年去过欧洲,见过英王和法王,而且很积极地进行文化的交流。比如说,他曾经和教皇教庭人员谈过话。在他短短的生命中,留下了一些东西,他是一个能说拉丁文的中国人,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他利用自己通晓拉丁文的能力与当时的英法官员、宗教人员进行交流。所以,这样让我想到了一种通用语言的价值。由于这种语言的工具,他能接触到很多的科学、工厂、图书馆等等。耶稣教会在中国一直在探索如何把中国的经典翻译过去,沈福宗参与了把中国经典翻译成拉丁文的活动。1687年,拉丁文的《论语》已经出版了,而且翻译得很好。同时,他还和当时的很多学者进行过交流,这些学者多是那个时代的启蒙学者。他曾受到英王和法王的接见。他们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沈福宗在欧洲的业余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他的业余生活的记録。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个“通用语言”,那就是——弈棋。他经常和那些欧洲的学者们一起下棋。总之这样一个中国人的旅欧生活是十分生动有趣的。然而不幸的是,在返回中国的途上,沈福宗突然发烧,并很快就去世了。这真的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他回到了中国,向康熙皇帝介绍一下英法的历史,那么对中国会有怎么样的影响和改变呢?
我想再说一个细节,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每当有西方人想去中国,如果你问到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中国人的想法、心理和中国文化,而是需要知道多少汉字,才能够去中国。然后会问如果他不懂汉字该怎么办?所以,从17世纪到现在你都会发现会有一些广告,他们会卖给你一个秘诀或者一个套餐,在五周之内帮你掌握汉字,让你熟练使用汉语。他们会声称掌握了拥有中国这把锁的钥匙,但是其实没有一个是管用的,因为学习没有捷径可走。17至18世纪的时候,那些学者会告诉外国人,需要掌握一万两千个汉字,还不包括那些历史、科学等其他的,还有官府上面用的一些术语。
我研究的第二个主题与经济有关。特别是1783年美国独立时期,英美对中国市场的开发特别感兴趣。他们很想来中国做生意。而那个时期,清政府对他们的权利做了许多限制,特别是外国人的居留问题,这造成了外国人和清政府之间的一些矛盾。中国人总是觉得他们要抗拒西方人,他们不需要西方做的东西,认为西方人把一些东西强加在中国人身上。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一些争端,但是西方人还是通过一些协议、建议以及在中国开展的贸易,建立了自己的居住区,建了他们自己的房子、建了他们自己的学校,并在妇女和儿童问题上多有参与,但历史上记录最多的还是关于鸦片的战争。
第三个主题,我把它称之为中国——世界。在这里,关于一个国家政权上的资料是不会造假的,如政府秩序、阶级结构和政治体制。我们可以回到雍正时期,如果你们细读雍正时期的材料的话,这些材料会告诉我们很多的信息。在中国大陆,如果你四处旅行的话,你会发现很多材料都没有人研究,比如河流的情况、道路的情况、水域的情况,以及商人与旅人之间如何互相帮助?考试作弊的事情、各种各样宣传的张贴画、语系的问题、人们到哪里及如何找医生,还有寺庙的情况以及如何祭祀,等等。
下面稍作总结,我为什么写历史?历史能够让我更加深入地探索过去,没有一个历史时期是不可以去探索的。也许我们会搜集很多资料,这些资料也可能让你看不出什么东西来。但是,我们总是与过去相连,历史对我来说,让我有一种亲切感。而历史资料有其脆弱性,我想说的是,如果你非常喜欢研究历史的话,就应该保持清醒,因为这些资料无论看起来多么地可靠、有趣,它都有可能是编造的、假的,是谎话。另外,这些资料告诉我们,假故事这种形式是如何切入我们的生活的。历史总会让我们去反省,让我们看到未来,而在历史当中呢,我们会看到国家、社会、个人、孩子和夫妻关系,历史会告诉我们一些普通人的生活。总的来说,研究历史一定要保持清醒,注意到一些边缘性的地方,来保持一种好奇心。此外,我还在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思考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全球文化传承。

【3】@方流芳

史景迁去世,国内一片扼腕欷歔。然而, 没有人提到他有关传统中国留下的最为沉重的遗产:缺乏批评和讨论,而这是他所观察到的一切历史悲剧的原因之所在。史景迁是这样说的(我还是引用一下他的原文比较恰当):“One of the tragic continuities of this situation was the absence of any concept of ‘loyal opposition’ in Chinese political life. When things were going right, no criticism was needed. When things were going badly, no critisism was tolerated. Bold ministers did speak up, and educated men in office did expresss their feelings in poems and essays, but if their expressed views contradicted to the dominant state view, they could and did lose their offices of lives. Laws for treason were extraordinary vague, and there is no protection for rights of assembly, association,debate, or expresssion. ”

NBA 的三分球世界,分为库里之前与库里之后

NBA 的三分球世界,分为库里之前和库里之后。

1979-80 季 NBA 始有三分球。在 ABA 投惯了三分球的布莱恩・泰勒单季射进 90 个,联盟第一。新秀伯德射进 58 个,联盟第五。

但那会儿不流行投三分,尤其是关键场次。

1980 年总决赛六战,湖人一共投了 4 个三分球。费城那边投了 16 个,中了 1 个:J 博士进的。

到 1985-87 季,伯德以单季 82 个和 90 个,联盟第一。

那会儿三分球经常被伯德当作羞辱的战略性武器。看不起谁了,一个三分过去。

image

1980 年代末,三分球流行了起来。

1993-94 季,雷公马尔利单季射进 192 个,联盟第一。

那年四大中锋占了 NBA 常规赛得分榜前五中的四位,大梦还拿了常规赛 MVP 并最终击败尤因夺冠。从此 NBA 开始流行 “巨星 + 射手” 模式。

1994-95 季,斯塔克斯 217 个三分球联盟第一,下一年,斯科特 267 个三分球。

此后 NBA 的单季三分王常年 200 个开外。

也就有了埃利、霍里这种跟了大梦跟上将的标配老射手。也有了科尔这样跟了乔丹跟邓肯的戒指收集者。

2005-06 季,雷・阿伦射进 269 个三分球,是为当时单季记录。当年第二名阿里纳斯 199 个。

然后,2012-13 季,库里单季射进 272 个三分球,破了雷・阿伦的纪录,但这只是开始。

下一年,261。

下一年,286。

下一年,402。历史记录。

下一年,324。

上季 337。

即,库里独自一人,将 NBA 的单季三分球命中极限,从 269 个提到了 300 甚至 400 的世界。

上面是个人记录,然后是时代大趋势影响。

刚才也说了,1980 年代大家不太投三分。到 1992-93 季,NBA 每队每 100 回合投三分 9 次,进 3 个。那会儿大家不觉得三分球靠得住。

1993 年总决赛,公牛大战太阳。公牛有帕克森和阿姆斯特朗这样的射手,太阳则有马尔利和安吉。但总决赛六战,两边合计出手三分 131 次,射进了 59 发。

1994 年总决赛七战,火箭和尼克斯合计 226 发三分球出手,射进了 74 发。

1995 年总决赛四战,火箭和魔术合计 210 发三分球出手,射进了 78 发。

1993-1995,NBA 进入四大中锋 + 三分射手时代。大家也一起效仿。

从 1993-1995,NBA 的每 100 回合三分投篮,从 9 变成了 16。

四大中锋催生了第一波三分浪潮,然后维持稳定,到 2004-05 季变成了 17。

2004 年规则改革对突破手有利,加上纳什常规赛 MVP 二连,加上韦德和帕克连续夺冠并拿下总决赛 MVP,当时流行起了突破手 + 射手。

勒布朗拿下 MVP,韦德拿下得分王,皆是如此。2009 年魔术还靠一内四外进了总决赛呢。

即,纳什的太阳、魔术的成功、勒布朗和韦德们这些突破分球手的神奇,又带了一波三分浪潮。

NBA 的平均每 100 回合三分球比率,从 2004-05 季的 17,缓慢上升到了 2013-14 季的 23。

但即便如此,联盟整个还是将三分球当成很好的副攻手段。季后赛真靠得住吗?

那会儿的风气是:角色球员投三分还好,专职射手投三分也不错;但如果持球主攻手频频跳投所谓 settle for jumper,大家会觉得你是个软蛋;防守时防到对面跳投了,就觉得是成功了。

2010 年总决赛第二场,加索尔说 KG 已经是个射手了,气得 KG 第三场连续单挑加索尔得了 25 分 —— 风气如此。

1990 年代也有持球三分能手。比如阿卜杜勒・拉乌夫,比如马克・普莱斯,比如蒂姆・哈达维,比如里奇蒙,比如格伦・莱斯。但终究都不是最主流。

2000 年季后赛,雷吉・米勒带队进总决赛,整年季后赛射进 58 个三分球,是为当时纪录。下一年,雷・阿伦带队到东部决赛,季后赛射进 57 个三分球。实际上 2001 年季后赛,AI、卡特和雷・阿伦都曾对轰三分球来着。

但那两年最后都是湖人夺冠,终究是鲨鱼拿下总决赛 MVP;鲨鱼身边的科比,靠的是扎扎实实的中投。

季后赛还是篮下第一,三分球终究只是点缀。

2015 年库里拿下常规赛 MVP。季后赛射落 98 个三分球,带队夺冠。

此前的记录是米勒的单年季后赛 58 个三分球 + 带队总决赛。

库里直接提到 98,而且还夺冠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持球手飙三分球也是能夺冠的!”

于是,从 2014-15 季开始,NBA 的每 100 回合三分投篮,从 24 飞涨到本季的 36。哈登、利拉德们都开始疯狂飙三分了。

我们来推演一下,NBA 平均的每 100 回合三分球数字。

1980-1992,个位数。大家当点缀投。

1993-95,四大中锋对抗让射手们得益。每百回合三分从个位数升到 17。

2004-15,突破手规则和空间战略,让百回合三分从 17 到 24。

2015 年后,库里和勇士的榜样作用,让百回合三分从 24 到 35。

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这么狂三分了,上季季后赛三分王米德尔顿,也就进了 60 发。

2020 年季后赛三分王穆雷和邓肯・罗宾逊:62 发。

也不错,但和 2000 年米勒 58 发、2001 年雷的 57 发,差不太多。

2015-2019,库里的季后赛三分:98、80、72、64、92。

除了 2016 年季后赛克雷的 98 发三分球之外,其实还是没其他人接近库里。

即,库里开了一片三分球时代,让大家发现了三分球的魅力,信任了三分球,疯狂开投。

但到最后大家发现,真能维持那个投篮量和那个准度的 —— 尤其在季后赛 —— 其实还是只有库里。

来源: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微信号:zhangjiawei_1983

杨幂新剧扑街,“古偶女王” 失灵

作为腾讯视频的 S + 项目,杨幂担纲女一号的古装剧《斛珠夫人》自 11 月 16 日开播以来,就热搜不断。然而豆瓣开分 4.9 分,开播一周,集均只有数千万的播放量,堪称惨淡。对比几年前,全网热播量超 300 亿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杨幂的商业价值似乎正在失灵。

撰文 / 夏安
编辑 / 董雨晴

作为 85 后女艺人的代表之一,杨幂近一年来鲜少有代表性作品登上荧屏。对于吃青春饭的艺人而言,这其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对许多艺人而言,曝光度与热度就是他们商业经营的关键筹码。况且杨幂已经 35 岁了,新生代的女艺人如雨后春笋,她们很快就会接替上一代当红艺人,创造新的流量神话,也一并抢走属于前者的资源。

凭借古装剧走红,更凭借现象级的作品《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杨幂被封为 “古装偶像剧女王”。此后,她也成为许多剧集公司和视频网站的座上宾,拿下了多个平台的 S 级资源项目,吸纳了数以亿计的投资资金。

11 月 16 日,杨幂担纲女主的古装剧《斛珠夫人》在腾讯视频开播,豆瓣开分仅有 4.9。目前按照腾讯视频前台显示数据,这部作品的集均播放量刚过 5000 万,与三年前几乎以同样配置上线腾讯视频的《扶摇》相比,更是相差了数倍。

这恐怕是杨幂出演古装剧以来,交出的最坏成绩单。而作为其在资本层面的支持者之一,腾讯视频为何还在迷信杨幂?

image

“古偶女王” 失灵

不出意外,号称腾讯 S + 级项目的《斛珠夫人》又上了一回热搜。

11 月 20 日早间,随着前一天晚上《斛珠夫人》最新剧情的更新,一则有关剧中男二女二 “帝旭缇兰圆房” 的话题突然在早晨 6 点开始发力,用了一个多小时顺利爬上了微博热搜榜。

热搜下,一面是剧粉和明星粉丝们 “上头”“坐等追妻火葬场”“我是土狗,我喜欢这种古早狗血剧情” 等叫好评论,另一面则是不少网友一头雾水地发问:“这年头,电视剧人物圆房都要买热搜了,还能再离谱点吗?”“这种剧情能上热搜?想宣传什么?”“这搁现在不得上法律频道?”

而就在同一天,该剧又梅开六度,再次以 “斛珠夫人”“陈小纭古风舞好美”“帝旭给缇兰反复喝凉药”“杨幂为了避免笑场有多拼”“斛珠夫人外网剧评” 等话题挂在了热搜榜上,堪称近期营销做得最锣鼓喧天的电视剧。

image

作为一部典型的 “流量明星 + 大 IP” 的影视剧,《斛珠夫人》从一开始就自带流量密码,不仅 IP 属于国内玄幻作品中被改编多次的 “九州” 系列小说之一,有着强大的原著粉丝群体,去年还一度因《楚乔传》小说涉嫌抄袭《九州・斛珠夫人》的二审判决出过一次圈。

而自从 2018 年 11 月 8 日,一身粉白条纹风衣、内搭纯白 T 恤的杨幂现身 2019 腾讯视频 V 视界大会,官宣将出演《斛珠夫人》女主后,该剧的营销和造势更是没有停下来过。

先是男主选角在朱亚文、黄晓明、张震、朱一龙、肖战、胡歌等一众男明星中传了个遍,最后才官宣陈伟霆;定角后,又是一番造势,从开拍到杀青,再到官宣定档,还没开播就已经靠着海报、预告、OST、花絮等诸多话题在热搜上狠狠刷了一波又一波存在感。

这些动作其实足以看出,背后出品方腾讯视频起初对这部作品的期待。公开信息显示,《斛珠夫人》的主要投资方是腾讯旗下影视制作公司企鹅影视,而杨幂为联合创始人的影视公司嘉行传媒为独家承制方。也就是说,其作为腾讯视频平台的定制剧,由腾讯承担大部分出资。

2021 年 11 月 10 日正式播出后,《斛珠夫人》更是像 “住” 在了微博热搜榜上,经常以一天五六个热搜的频率,敲锣打鼓地进行营销宣传。

不过,费力营销的效果似乎并不算特别好。虽然热搜一个接着一个,但这个 “万众期待” 的大 IP 却从一开局就在口碑上跌了个大跟斗,豆瓣开分 4.9,连及格线都没有碰到,甚至即使是在评分向来会高上许多的猫眼,也只有 6.4 分。

为此,“斛珠夫人豆瓣开分 4.9 合理吗” 的话题还一度被顶上微博热搜,引发了不少争议。一部分人夸它好看,称其剧情紧凑不拖沓、画风精致、CP 好磕,并以此大声为其分数太低叫屈;另一部分人却吐槽它主线不明、情节老套、剧情过于平淡,被打低分合情合理。

甚至于 11 月 18 日早上,《斛珠夫人》豆瓣评分突然上涨到 5.0 分,也被部分网友质疑买水军,认为其一夜之间突然从原来的 3 万多人评价上涨到 5 万多人过于蹊跷,并列出了 “电影真心不错”“杨紫漂亮” 等诡异的五星评价作为证据。

口碑失利的同时,《斛珠夫人》的播放量也并没有十分亮眼。

作为一部上星剧,《斛珠夫人》虽然被放入了北京卫视黄金档播出,但就目前的收视情况来看,其并未能像曾经的《古剑奇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同样有 “古偶女王” 杨幂加持的大 IP 剧一样,掌握中年妈妈们手中的遥控器。

数据显示,该剧播出的整整一周时间内,收视率始终在 0.5% 以下徘徊,最低一天甚至达到了 0.3262%,远低于同期其他卫视播出的《突围》、《和平之舟》、《星辰大海》1% 左右的收视率,更不用提曾经在上海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同步播出时收视率双台持续破 1、甚至一度突破过 2% 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而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播放平台,虽然根据猫眼数据,《斛珠夫人》连续 11 天位列播放量日冠,并在上线 11 天后正式突破 10 亿播放量,达到 10.4 亿。不过,据 AI 财经社统计发现,对比起腾讯今年其他一些热播剧,《斛珠夫人》突破 10 亿播放量所用时间仅仅能位列第 5 名,前四名分别是《锦心似玉》、《你是我的荣耀》、《扫黑风暴》、《斗罗大陆》,分别用时 8 天、9 天、9 天和 10 天,年初由同为 85 后小花的赵丽颖和王一博主演的《有翡》则位居第六名,用时 12 天。

显然,无论从卫视情况还是从网播情况来看,《斛珠夫人》都难以称得上是一部 “现象级的大爆剧”,而只算得上是一部普通且评价两极分化的热播剧。

作为 85 花里的流量代表,“杨幂” 两个字,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流量热度和收视的保障。不过,这一次,为什么一向被称作 “古偶女王”、“收视灵药” 的杨幂似乎也不灵了?

image

“商人” 杨幂

杨幂 “古偶女王” 的收视神话,是从 2011 年的《宫锁心玉》(下称《宫》)开始的。

那一年,电视还是绝大多数家庭饭后消遣娱乐的主要工具,而湖南卫视光环加身,是当时备受人们欢迎的偶像剧主要观看渠道。

《宫》正是在这个时候登陆湖南卫视春节档,虽然播放时间被安排在了晚上 10 点以后,收视率却一枝独秀,首日收视就达到了 1.99%,之后更是一度突破 3%,并在剧播期间始终维持了全国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网络播放量也达到了上亿次。

凭借该剧,杨幂成功一夜翻红,直接晋级为同年龄段女演员中的顶流,各种资源开始纷至沓来,“古偶女王” 的神话也就此开启。

而在此之前,杨幂虽然 4 岁就已经靠着出演《唐明皇》中软糯可爱的童年咸宜公主,进入了影视圈,长大后更是因为出演《神雕侠侣》中的郭襄、《聊斋志异之小倩》中的聂小倩、《仙剑奇侠传 3》中的唐雪见,以及《美人心计》中的莫雪鸢等角色而被不少观众喜欢,逐渐小有名气,但毕竟距离顶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而在这段从默默无名一步步升级到小有名气的经历中,即使是杨幂也难以不过过苦日子,有过化好妆在山上裹着棉衣瑟瑟发抖等戏等上一天却被告知不用拍的经历,也曾经历过角色中途被投资人女朋友截胡等糟心事。

或许是因为吃过苦头,杨幂对《宫》爆红后带来的机会格外珍惜,很快就以 4 个月拍 5 部戏,1 年接拍 11 部电影的 “劳模” 频率,成为了圈内出名的 “轧戏女王”(指艺人在同一时间段接拍多部戏)。

彼时,流量的价值才刚开始凸显,以杨幂为首的 “85 花” 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一波吃到流量时代红利的人。

这在电影领域尤为明显,2011 年,由杨幂主演的小成本惊悚片《孤岛惊魂》上映,豆瓣评分仅仅 3.4,却靠着流量的力量斩获了 8950 万票房,直接破了国内惊悚片的票房纪录;2013 年,同样群星云集的《小时代》上映,尽管豆瓣评分仅 4.9,却以 2350 万元成本拿下了 4.83 亿票房。

流量的价值正在不断被印证,杨幂也成为其中一个关键的符号。2014 年 7 月,杨幂联手李易峰、陈伟霆等一众人气偶像明星强势登陆暑期档,仙侠古偶 + 大 IP + 流量明星的模式下,《古剑奇谭》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成功打破《甄嬛传》、《步步惊心》等剧用了一两年才完成的播放总量,火爆全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一代网络 “剧王”。

这一年,被称为 “流量明星元年”,同时也是 “古偶女王” 杨幂跨界资本的一年。

2014 年 3 月,刚刚官宣怀孕不久的杨幂与自己的两位经纪人曾嘉、赵若尧共同出资 300 万元成立海宁嘉行天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即如今的嘉行传媒),正式跨入资本行列。其中,杨幂持股 18.75%,虽不是大股东,也不是法人,却是公司绝对的 “顶梁柱”,地位自然不言而喻,“老板杨幂” 的身份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传出。

杨幂绝对算得上一个成功的商人,不仅充分了解自己所拥有的优势,同时还能及时把握形势,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点,从她早期对于自己 “少女感” 路线和 “黑红” 路线的把控上就能明显看出。经常以自黑展现耿直、真性情,进而实现圈粉的 “黑红” 路线,虽然是不少小生小花都曾尝试过的道路,但其中真正玩透了的,大概只有杨幂。

有人编故事说她唱歌不堪入耳,“车祸昏迷 3 个月,却因收音机里放着《爱的供养》,麻溜爬起来把收音机关了”,她转身回复,“每一天,都希望自己过得有意义,比如没事做的时候,就想唱唱歌、救救人什么的”;有人黑她脚臭,她就在婚礼前发微博称鞋已穿好;有人笑她头秃,她更是直接说:我是一个禁不起批评的人,如果你们批评我,我就去植发。

由此可见,杨幂后来能在《奇葩说》上说出那句 “你应该感谢每一个骂你的人,它都是你草船借来的箭,你就等着东风一吹的时候再说吧”,不是没有道理。无论红粉黑粉,好话坏话,都变成了她借来的箭和东风,助其始终保持着超高的关注度,并最终反哺事业,各种代言和影视剧资源拿到手软。

image

擅长经营自己的人,经营起资本这个更大的生意来,同样不在话下。

当然,这其中不可或缺地需要一份独到的眼光和高超的挖宝能力。“商人杨幂” 在这一点上颇具天赋,早在 2014 年前后,她就成功瞄准了刚刚出道的迪丽热巴,一举将其收入麾下,之后更是迅速签下了张云龙、张彬彬、高伟光、祝绪丹等数十名艺人。

而为了尽快将选定的种子选手培养成新的流量明星,赶上流量时代的红利期,嘉行传媒开始大量通过参与出品以及流量明星带新人的模式快速运作,培养新人。

一个典型例子是,2017 年初,嘉行传媒主投、杨幂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经播出就成为年度爆款,网络播放量突破 300 亿。

借此机会,杨幂的 “古偶女王” 称号进一步稳固。更重要的是,深谙利用自己的作品捧出新人做法的杨幂,这次一次性带上了 9 位嘉行传媒的艺人,成功让在剧中饰演东华帝君的高伟光、饰演素锦的黄梦莹、饰演玄女的祝绪丹以及饰演胭脂的代斯等新人一炮而红。

而迪丽热巴更是靠着 “白凤九” 一角一举获得了第 23 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奖提名,晋升一线,成为嘉行传媒内部仅次于杨幂的 “金牌艺人”。

一名成功的商人不能缺少的还有出色的胆识和敢于拼搏的野心和决心。公司成立后不久,杨幂和曾嘉、赵若尧两位创业伙伴,就拉来了在普华永道北京娱乐媒体组供职的李娟作为军师,开始进行资本市场拓张。一番操作下,2015 年 9 月,嘉行传媒成功借壳西安同大登陆新三板,估值 2500 万元。

同年 10 月,嘉行传媒为了获得尚世传媒共计 3 亿元的投资,签署一项 “对赌协议”,承诺在 2015-2017 年三年间累计实现的税后净利润不得低于 3.1 亿元,否则,嘉行传媒将必须以 15% 的年收益率把卖给尚视传媒的 3 亿元股票全部买回。

为了完成这个对赌,“老板杨幂” 带着嘉行传媒艺人走上了 “劳模” 之路,化身 “工具人” 拼命赚钱,接电影、拍广告、上综艺、做代言,来者不拒。到 2016 年底,嘉行传媒的净利润就已经达到 1.27 亿元,距离对赌目标只差一个 “小目标”。

2017 年初,《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火,有数据显示,其最终结算金额高达 4.87 亿,嘉行传媒从中赚取 1.94 亿,提前完成对赌任务。

借此,嘉行传媒成功成为了资本眼中的 “香饽饽”,不少投资者蜂拥而来,参与认购;2017 年 3 月,A 股市场的完美世界甚至发布公告,表示要出资 5 亿元购买嘉行传媒 10% 的股份。嘉行传媒的估值也随之涨到了 50 亿元,仅仅两年时间,估值暴涨 200 倍,一跃成为新三板的 “明星股”,杨幂也因此获得了一个 “新三板女神” 的称号。

而在同一时间段,嘉行传媒靠着投资、制作和出品《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烈火如歌》、《亲爱的翻译官》、《漂亮的李慧珍》等热播剧,以及迪丽热巴等流量艺人的持续培养,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数据显示,2016 年、2017 年、2018 年 1-6 月,嘉行传媒营收分别为 3.33 亿元、4.78 亿元、10.23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1.29 亿元、1.94 亿元、4.6 亿元。

image

女艺人的商业困境

“古偶女王” 杨幂的商业密码为什么不灵了?这可能是大多数女艺人的共同苦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斛珠夫人》没能延续杨幂的收视神话,其实与观众 “苦套路化古偶剧久矣” 不无相关。

不可否认,《斛珠夫人》在服化道和场景上确实要比近年来的其他一些古偶剧精致不少,但师徒恋、女扮男装、追妻火葬场,实际上全都是已经被用烂了的古偶老梗。甚至于,杨幂本人就不止一次出演过女扮男装的剧情。

这部作品的低完成度,也成为不少观众的槽点。

在一些社交平台,就有网友表示,自己第一时间去追了剧,却发现剧情难以吸引自己往下看,太多 “硬套路”,还有人直言,一直看到了第六集,仍旧不知道这部作品在讲一个什么故事。

杨幂难以再让人相信的 “少女感”,是被不少网友重点吐槽的另一个问题。这也是每一个中年女明星演少女时都被质疑过的问题。事实上,与其他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古偶的贬值、选择通过电影或现实题材转型的 85 后小花们一样,杨幂也并非没有尝试过转型。正如她在 2017 年转发《嘉人》杂志对自己的那篇《流量时代,精准捕手》的封面采访时所说,“我想努力做一个人民艺术女演员”。

2015 年,主演《我是证人》时,为了演好盲人角色,杨幂走进了盲人体验馆,向盲人按摩师请教、观察盲人生活,却最终以 6.3 分豆瓣评分、2.15 亿票房匆匆收尾。2017 年,在《逆势营救》中饰演单亲妈妈,一人分饰三角,口碑和票房却依旧不佳。

2018 年,杨幂又首战文艺片,脱去女明星的光环,全素颜出镜,打扮土气,出演《宝贝儿》,饰演有严重先天缺陷却被父母抛弃的女主角江萌。为了饰演好这个角色,她学了 9 个月的南京方言,一个镜头能磨上 3 天,到杀青时,她说:“我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可是,这部影片最终票房和口碑双重惨败,票房只有 2000 多万、豆瓣评分 5.3,更是被内地资深媒体人牛春梅在《北京日报》上公开点评,其在片中的表演进步不大,“就像外地螃蟹不会因为在阳澄湖里泡一泡就变成阳澄湖大闸蟹,文艺片里演一演也不能直接给演技镀金”。

image

自那以后,她依然把 “人民艺术女演员” 几个字时常挂在嘴边,却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的套路中,金句频出,靠着经久不衰的热搜赚足了眼球,同时又绕回了自己一向拿手的偶像剧。

观众却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买账;2019 年的《筑梦情缘》评分 4.6,平均收视率只有 0.96%,系湖南卫视当年黄金档收视率倒数第一;而 2021 年初的《暴风眼》同样仅有 5.6 分,在腾讯视频的累计播放量也仅有 7.8 亿。

为此,2019 年 9 月,有着 60 多万粉丝的杨幂官方粉丝团,甚至选择直接手撕经纪公司,详细列出了七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不要让杨幂再出演嘉行传媒的自制剧、要慎重挑选适合杨幂的剧本等。义愤填膺的粉丝还一度在杨幂出席商演活动时,举着牌子示威,喊话杨幂要 “做个好演员”。

无独有偶,今年 11 月,杨幂官宣古偶剧《娇藏》女主时,又再次引发了粉丝的新一轮抵制。

毕竟,如今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尤其是近一年来的娱乐圈大整顿,也在牵引着国内影视行业从当初的一切向流量看齐,逐渐转变为向质量看齐。

在这种大背景下,不少明星都在积极尝试转型现实题材。例如同为 85 后小花的赵丽颖,自从吃了古偶《有翡》的亏后,就开始了迅速转型,待播剧里要么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幸福到万家》,要么是女性创业剧《野蛮生长》,并且还在去年 11 月独资成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开始将业务拓展到商业领域。刘诗诗和唐嫣则相对低调和佛系。

而早早涉足商业的杨幂,目前却似乎仍然在偶像剧里打转,最近播出的《斛珠夫人》如是,搭档许凯主演的都市情感剧《爱的二八定律》,以及最新官宣的《娇藏》亦如是。

当然,杨幂的商业价值依旧高挺。2021 年初,杨幂成功斩获 2020 腾讯娱乐白皮书年度 “女明星影响力” 和 “女明星商业价值榜” 双榜 TOP1;根据资料显示,2020 年,她没有拿出一部作品,却全年包揽了 11 本杂志 20 个封面,接了 9 个代言。2020 年 11 月,为了拓宽自己的商业版图,杨幂还正式入驻了快手,单周涨粉 738 万。

或许,有一天,人们会发现,一直在偶像剧里打转却再难现当初的收视神话的 “古偶女王” 杨幂,更适合做个商人。

来源:AI 财经社 微信号:aicjnews

李云迪的人生

@冰室骑士: 李云迪在 20 岁之前的人生可以说是开了无敌模式。

他四岁学手风琴就拿了第一;7 岁转学钢琴,11 岁拿了人生第一个钢琴比赛的第一名;12 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音乐附中。

从那之后,他的钢琴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国际比赛里基本都是前三。17 岁,李云迪在荷兰参加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三名,当地媒体盛赞李云迪「别具一格的风格,完美而谦逊的演绎。虽然年仅 17 岁,却具有与他年纪相较惊人的成熟性」。

到了 18 岁,2000 年 10 月,文化部在众多年轻音乐家里,经过多次考核选拔,最终选派了李云迪参加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五年一届,是世界上最著名、级别最高的钢琴比赛之一,以极其苛刻的评判标准而著称。在此之前,第十二、十三届比赛都由于参赛者水平被评判为不够优秀而让金奖空缺了十年。

李云迪一路过关斩将,如入无人之境,评委会主席雅辛斯基认为:“从第一轮起我们就感觉到本届比赛有第一名了。” 最终,李云迪以肖邦《E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夺得第 14 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成为开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金奖得主,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国际乐坛称李云迪获得金奖为:

「震惊世界琴坛的一大壮举」

「中国音乐界的里程碑」

对于 18 岁的李云迪来说,年纪轻轻就站在了事业的巅峰 —— 这个巅峰是各种意义的。接下来的日子,即便不再创奇迹,维持这个状态,就已经是极好的了。
大家要知道,弹钢琴这事儿,后天勤奋当然重要,你必须付出 99% 的汗水与努力。但没有那 1% 的天赋,你再怎么苦练也只是一个 “弹琴好听的人”,而不会是 “世界第一的天才艺术家”。

而李云迪就属于被上天眷顾,给了他 1% 天赋的那个天选之子。

19 岁,李云迪开始了他的商业化道路。19 岁他和环球唱片签约,随后开始全球巡演。

20 岁。李云迪和全球最大的古典音乐唱片哥伦比亚 CAMI 签约;环球唱片为其打造的几张钢琴专辑都拿到了不俗的销售成绩。

20 岁的李云迪,个人成就,拿到了全球职业第一的肯定;商业成就,赢得了最大唱片公司的青睐,销量一飞冲天,未来无限。

但这对于李云迪来说,似乎并不满足。环球和哥伦比亚两家唱片公司到期之后,李云迪都未选择续约。这两家公司对李云迪的打造依然是走高端路线,相对而言不太看重每年的商业表现。李云迪在解约之后,和 EMI 唱片签约,各地巡演和商业活动也明显多了起来。

但从 2013 年开始,他的唱片与演唱会虽然越来越多,奖项却越来越少。之前他曾经多次拿到《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古典音乐唱片”,但之后就再也没有。

与此同时,他在演奏会上也开始陆续有失误出现,弹错音符,抢拍,慢拍都时有发生。对于流行歌手而言,陈奕迅或者周杰伦忘词、破音也许听众都能理解,毕竟职业歌手在台上要唱要跳,还要到处和观众互动,娱乐性要强得多;但对于古典音乐,在 30 岁左右的盛年时期出现这种境况,就完全是音乐家自己疏于练习所导致。

而且,古典音乐家的演奏会,陪伴他的是整个交响乐团,近百位艺术家一起衬托这个 C 位的钢琴演奏者。一旦他个人出错,连累的不单单是自己,还有整个乐团的名誉。

2019 年,37 岁的李云迪开始了他的新一轮个人巡演,在 7 月个月完成了 70 场,破了个人纪录。但这在业界和观众心目里并没有赢得多少好评。古典音乐会不同于明星演唱会,古典音乐讲究重质不重量,还需要一群交响乐团乐手的集体配合,和对演奏者本身的极高作息要求,短时间内连开,挑战的是从演奏者到整个乐团的全部严格要求。这次巡演,各地的演奏过程里,李云迪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失误(其中一些在网上还能搜到现场听众的吐槽),说明他在职业技能方面一直呈现下滑趋势……

至于拍综艺,上各种通告,弄各种绯闻,这些也都见怪不怪了,以致于李云迪正在上的《披荆斩棘的哥哥》还需要连夜把他的画面 PS 掉……

其实古典艺术家的商业化并不是问题,同时期的朗朗甚至商业化得比李云迪浓郁很多,出的综艺也比李云迪多。但朗朗始终坚持着个人的练习,水平几乎没有下降过,上再多综艺,混再多时间的娱乐圈,朗朗的核心竞争力依然保持。

反观李云迪,商业化本身不是问题,团队也很用心经营这个 IP,但在核心竞争力上,李云迪却在逐渐丧失影响力。圈内的主要奖项,他已经近十年没有获得重量级的了;弹琴的水准每况愈下,开越多的演奏会,越多的听众却花真金白银发现他的问题……

所以无论他是以 “嫖娼” 这样的事情走出公众视野,还是以其他方式,这其实都是一个大型伤仲永的故事。更伤感的是,也许他能够在人格方面改过自新,但之后的钢琴技艺,是否还能恢复以前的水平?我觉得完全没可能性,他只会更加自暴自弃,就此沉沦。

李云迪走到这一步,不是偶然,是必然。他浪费了上天给他的天赋,也浪费了自己的人生,更浪费了本可以青史留名的艺术家名誉。

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年他拿第一名时那个意气风发的样子和弹琴的视频…… 只是,这一切都是永远的回忆了。

王兴们清理了「后花园」

作者 I 彭彭
来源 I 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

01
饭否,王兴的后花园

王兴可能是最后一个使用真名、大号,在社交平台上喋喋不休的互联网大佬。但现在,他也不再开口了。

最近,王兴清空了自己的饭否动态,共两万多条。饭否由王兴创立于 2007 年,是众多立志成为「中国版推特」中最早的一家,比新浪微博还早两年。王兴坐镇,是自家平台的骨灰级用户。

但因为 2009 年长达一年多的关停,被新浪微博迎头赶上,因此错过了微博这种形态的黄金时代。后来王兴转换赛道,创立美团,作为实践自己商业哲学的主战场。

至于饭否呢,则早早退出了社交媒体大战,在美团的商业版图中不必承担任何战略意义和 KPI ,页面设计上散发着古早互联网时代的气息,作为王兴的「后花园」和树洞而存在。

王兴热爱思考和表达,饭否是他乍现灵光的落地之处。他的个人简介是:如果我一整天都没看到、想到或做过什么值得在饭否上说的事,那这一天就太浑浑噩噩了。

这些年来,王兴在饭否上累计发布了 2 万多条动态,平均每年一千多条,每天四条,有商业创业思考,也有日常生活和鸡汤段子。这些动态加起来,大概可以拼凑出王兴在商业世界中「好斗」「严谨」形象的另一面。

知乎网友对饭否用户的形容相当贴切:「拉个屎也要发动态的人」。实际上,留在这个平台没走的人,巴不得这个地方越少被人关注越好。

大多数企业家会因为公司上市、或者自己突然备受瞩目而收敛说真话的欲望,但王兴没有,这需要不少勇气。美团 2018 年上市至今,王兴在饭否上依然活跃。变化也有:这个「小破站」彻底关闭了新用户注册 —— 相当于门上贴了个「生人勿进」的封条,勉强算设置了一道防火墙。

最近一次王兴因为「说话」而被热议,还是今年 8 月他关于「共同富裕」的解读:共同富裕这个目标深深植根于美团基因中,美团的名字中,「美」意味着美好、更好,「团」意味着一起,「美团」就是一起更好。

他把这句话发布在自己的朋友圈,昭告天下,而不是更加小众的饭否。

这之后,他终于还是清理了后花园。

不只是饭否。

打开王兴的微博首页,600 多条微博仍在,但已设置权限,对外不可见。顺便翻了翻王兴老乡加老友张一鸣的微博主页,不出所料,同样已经是一片荒芜,不知道何时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image

不再在社交平台上一吐为快、及时掐灭自己表达欲的火苗,往往被视为一个企业家成熟的表现。但另一方面,围观群众会失去很多乐趣。

以后要追溯这些被大佬们隐藏起来的足迹,只能翻翻近年来流行的那类文章:《读了王兴的上千条饭否,我整理出了这些干货》《看完张一鸣的上千条微博里,我才真正读懂了他》…… 但文章里列出的每一条,也注定已经成为无从考证的历史遗迹。

一位饭否用户甚至为这个世外桃源设想了一个浪漫如《百年孤独》式的结局:假如饭否永远不再开放新用户注册,饭否居民只会越来越老,直到最后一名用户去世,记载着一代人一生碎碎念的网站不再有消息,想想也挺浪漫的。

但即使王兴在这饭否消失了,依然会有人坚持不懈地 @他,追问:「今天给外卖员交社保了吗?」

02
孤独的张小龙,安静的马化腾

还是张小龙有先见之明,早在 2010 年就说过一句话:微博也是个很危险的地方,因为你说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只怕有心人啊。

这条状态发布在饭否上。张小龙也是饭否的首批居民,他曾比较过微博和饭否的区别:微博是个穿衣服的地方,饭否是个脱衣服的地方。最后他选择了饭否。

张小龙在饭否活跃的 2010 年和 2011 年,正是微信诞生初期。如果你那时也混迹于饭否,也关注了张小龙,可以说见证了一段历史:这个未来国民级应用的开发者,留下了怎样的思考痕迹,如何彻夜不眠,胡言乱语。十年后回头看,一定是一件与有荣焉的事。

和菜头跟张小龙是好友。他在 2011 年写过一篇关于张小龙的文章,描述过这种心理:看见别人家院子里的怒马即将破空而出,踏杀天下人,却无人知晓,自己还是觉得很欣然。

但张小龙在饭否停留的时间也不长。2012 年 4 月,张小龙拂衣而去。那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那年 3 月,微信用户数量破亿。

那年 3 月 29 日凌晨 4 点,马化腾在自己的腾讯微博上公布了这个消息,短短六个字:终于,突破 1 亿!

此时,距离微信上线仅 433 天。QQ 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 1 亿,用了将近 10 年,Facebook 用了 5 年半,Twitter 用了 4 年。微信创造了一个空前速度。

产品经理张小龙也因为这款应用被推上神坛,又要专心投入这项将决定腾讯命运的事业中去。关于微信开发的相关信息变成商业机密,张小龙大概因此失去了可以在饭否上畅所欲言的自由。

马化腾与张小龙之间或许发生过一段这样的对话。Pony 说:Allen 啊,以后还是别在社交媒体上说太多了。张小龙说:好。

除了人们常用的微信和 QQ 邮箱,张小龙还为腾讯开发过一款极具饭否气质的产品:QQ 漂流瓶。和菜头对此评价:这个试验的副产品是正视了普通网民内心深处是何等孤独,愿意一次次打捞蓝色页面中转瞬即逝的电子漂流瓶。

这跟树洞一样的饭否本质上是相通的。也是张小龙内心的映射。

张小龙告别饭否,马化腾自己却开通了微博,当然是自家的腾讯微博。

一直以来,马化腾在一众互联网大佬中都是最「安静」的一个,他不善表达,在公开场合演讲不是他的长项,多年来唯一公开的社交平台账号,只有腾讯微博。但这也是被迫营业的结果。

当年腾讯微博与新浪微博激战,马化腾亲自下场,在腾讯微博安营扎寨,还不得不硬着头皮邀请自己的熟人入驻,可谓尽职尽责。

据媒体统计,马化腾的第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0 年 3 月 24 日深夜,最后一条发布于 2015 年 4 月 23 日凌晨,共 600 多条,其中大都集中于前两年,2014 年和 2015 年总共发了只有 12 条。在微博上,马化腾除了为腾讯各个产品打打广告,也会分享个人生活、公司的故事,成为外界为数不多的窥探这位神秘感十足大佬的窗口。

马化腾对天文感兴趣是出了名的。他会在微博上回答用户关于天文的问题,最后一条微博也以一则关于宇宙的视频收官。

可是现在,吃瓜群众连考古的场所都失去了。

腾讯微博在与新浪微博的交战中节节败退,再加上有了微信这个新阵地,腾讯微博逐渐沦为弃子。去年 9 月,腾讯一纸通告,宣布了腾讯微博将关闭的消息,很多人才回过神来,原来这玩意儿还在。

网友对一款社交媒体的情感总是很复杂,我们总是希望:虽然我不用,但是你要在。于是,无数人冲进新浪微博悼念青春,消息登上热搜。没想到腾讯微博的葬礼,居然在新浪微博举行。

腾讯微博对腾讯来说无足轻重,对于马化腾的意义又不像饭否之于王兴,既无商业价值也无情怀可言,关停是早晚的事,能坚持到 2020 年已经是奇迹。都说互联网空间浩瀚无垠,人们所过之处皆留有痕迹,可这些因为商业竞争而败落的互联网社区,最终还是会带走那些用户们存在的证据。这也是各种社交平台层出不穷、更新迭代的必然结果。

去年是腾讯微博,今年是虾米音乐。未来这个名单会更长。

03
张一鸣和黄峥的自留地

张一鸣虽然清空了微博,但如果吃瓜群众想考古,还有一个去处 —— 豆瓣。

豆瓣成立于 2005 年,张一鸣当年即入驻,那时候他也就 22 岁,从南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毕业,还是个毛头小伙,看起来跟其他文艺青年没什么两样。

张一鸣跟豆瓣一起成长,豆瓣也记录下他从象牙塔少年到互联网大佬的成长轨迹。最近这几年不断有人前往围观,留言:发现了未成熟强者的痕迹。

书单是张一鸣的豆瓣主页最有意思的部分:在读 15 本,读过 72 本,想读 269 本。张一鸣阅读兴趣爱好广泛,最关注的图书标签是心理、管理、科普、哲学几类。

image

你还能看到张一鸣对不少书的评语。最有趣的是 2008 年,他给一本《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打出五星高分,并标注:儿子十到十五岁之间可以给他看给他讲解。

张一鸣的唯一一条读书笔记来自他 2012 年读过的《A Sense of Urgency 》一书,他只留下一句话:延迟满足感不是一个自然状态。众所周知,张一鸣是「延迟满足感」一词的「伯乐」,他在众多场合都曾反复提及,来源就是这本书。

但有位网友在他的评语下回复:张总严于律己懂得延迟满足感,然后设计了摧毁大家意志力(建立在即时满足之上)的抖音。极尽讽刺。

2017 年是张一鸣在豆瓣活跃程度的分水岭。他的「在看」停留在 2017 年 10 月,标记的最后一本「在看」,正是这年王兴在《财经》专访中提到的《有限的和无限的战争: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在竞争硝烟中杀出一条血路的王兴对「无限战争」概念推崇备至,几乎成为「公敌」。

这么推算,张一鸣大概就是在那时候读了《有限的和无限的战争》,接着便全身心投入自己那场「无限战争」中去了。

证据之一,就在前一年,抖音上线,很快成为张一鸣商业版图中的杀手锏。

证据之二,2017 年这个时间点与张一鸣今年在告别信里的提到的一段信息相吻合。他说起自己必须离开的一个原因:

我感觉过去几年很大程度都在「吃老本」,比如,在 17 年之前我还能保持关注机器学习技术的新进展,近三年已经没有太多学习了…… 断断续续的阅读,进展非常缓慢,在技术讨论会上也难以跟上进展。

他在信里说自己想做科学家,应该也是真的,在豆瓣上,张一鸣关注的唯一小站是科普类。

不知道张一鸣在卸任的日子里,豆瓣书单会不会哪天突然「复活」,作为他与外部世界的沟通桥梁呢?

今年与张一鸣同一时期宣布卸任的黄峥,同样有一块自留地。黄峥可以说是众多互联网大佬中,在社交平台上留下痕迹最少的一位。2016 年,黄峥开通个人公众号,并在农历新年那天发布了第一篇文章,最后一篇的发布时间是 2017 年 9 月,一年多的时间,一共发布了 9 篇。

image

2016 年,那时候的拼多多尚未展现出重塑电商江湖格局的潜力,仅仅在网络广告中以洗脑神曲轰炸我们的生活,黄峥也还算不上一个众人瞩目的创业者。他的个人公众号像更像私人版的知乎,只不过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回应外界关注,同时帮助自己厘清思路。用黄峥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份「公开的日记」,「希望它真实,更希望它让我自己开心」。

如果你想了解黄峥的成长经历,在开篇《我的中学和大学》里就能找到答案。在这里,黄峥坦率地总结出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三条体悟:

第一,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是小概率事件。
第二,田忌赛马,能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创造出局部的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 战役” 的胜利。由此,平凡人可以成就非凡事。
第三,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如果你想窥探黄峥在日常生活里的思考,可以看看罗素这篇,他读完罗素的《幸福之路》后也总结出了三条心得,无论在现实生活和商业世界中都可以借鉴:

A ) 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动。
B ) 要把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兴趣。
C ) 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如果你对拼多多这家公司充满好奇,想了解这家公司运行的底层逻辑,就去看最后一篇《把资本主义倒过来》吧。这也是黄峥的封笔之作。文章最末一句,黄峥好像如释重负,给自己鼓劲打气,用一个笑脸为自己这一阶段的思考成果做结:

写完了,想想这个倒过来的资本主义,还真是有点意思:)

后来的事,人们都很熟悉了:拼多多驶入一个好像只为它而开设的超级快车道,取得惊人成绩同时又伴随巨大争议,黄峥成为首富又技术性地摘掉这个紧箍咒,最后跟张一鸣一样,平稳卸任。

在这密度极高的几年里,黄峥大概没时间再说太多,也无法说太多了。

巴菲特是这些文章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可见黄峥对巴菲特的推崇。实际上早在 2006 年,段永平拍下巴菲特午餐,黄峥就是其中一位受邀同行者。那年黄峥才 26 岁。

这些文章下面没有放出评论,我们无从得知外界的反馈、黄峥的收获。拼多多处于风口浪尖那几年,这个角落看起来平静如常。相信这几年,不断有人听说这个账号,跑来关注,留下只言片语。相信那些被藏起来的评论,精彩程度不会亚于文章本身。

可惜黄峥把它们都锁了起来,从不邀人进去参观。这大概是他选择使用这种形式与外界保持沟通的小心思所在。

会不会有一天,黄峥突然决定敞开这座秘密花园的大门呢?

王小川的前世今生

这是个横跨 30 年的故事,主角王小川,特别演出张朝阳、周鸿祎、马云、马化腾、王兴。张朝阳说,搜狐的历史就是中国互联网的半部历史,我回顾这半部历史,不禁感慨,那些遥远熟悉的人和事,有黄钟毁弃,有翩若惊鸿,有澜翻云诡,有长歌当哭,都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

▎2021 年 10 月 15 日
11 点 38 分,王小川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卸任搜狗 CEO」。

一小时后,他又掏出 iPhone 发了一条微博「今天卸任搜狗 CEO。告别过去,告白未来。」

这条微博附上了一封给搜狗同事的信,大意:一、输入法、浏览器和搜索将保持搜狗品牌;二、感谢张朝阳和马化腾;三、追寻爱情,投身生命科学和医学。

这条微博下面,有网友拆台,留言「大哥比特币 60000 美元了」「搜狗为啥也这么多假药广告」「换个公司就别搜集隐私了」,但有更多网友祝福、催婚,有网友建议:造人是探索生命工程的起源,你可以从这里入手。

四年前,北京时间晚上 10 点半,号称中国 AI 第一股的搜狗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收盘价 13.57 美元,市值 53 亿美元。

敲钟前,纽交所给王小川和张朝阳颁发了两枚定制奖章,并给了他们一人一把敲钟锤。搜狗作为中国初代互联网公司,14 年的历史,几经波折,终上市,以刚过 50 亿美元的市值勉强挤入美国中概股第三阵营。

当天投行请吃饭,席间投行的人夸赞王小川的母亲说,您真是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不料王小川的母亲说,他哪优秀了,市值才五十亿,看看人家腾讯阿里市值多少。投行的人一时错愕,无言以对。

无论如何,王小川将搜狗成功上市,雄心勃勃,认为才刚踏上新起点,准备大干一场,彼时可能从未曾料到,四年下来搜狗股价会一路跌至 2.95 美元,市值缩水 78%,最终被腾讯收购,自己辞职离场。

这次收购,从搜狗、搜狐、王小川、张朝阳,甚至从腾讯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遗憾的结局。对王小川而言,这次收购不是功成身退,而是壮志未酬。这虽不能说冥冥注定,但确有蛛丝马迹可循,它们散落在 1990 至 2021 这 30 年的时间里。

▎1990 年
这一年,王小川以成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成都七中数学实验班。很多现在的互联网、科技、金融大佬也是这一年考入中学,并在六年后,也就是 1996 年考入大学,他们构成了后来著名的的 96 级。仅成都七中数学实验班,就出来了 B 站 CEO 陈睿、腾讯 COO 任宇昕、蔚来汽车技术 VP 庄莉、滴滴研究院院长何晓飞和蓝标 COO 熊剑。

三年后,王小川因获得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被保送成都七中高中。后来,王小川获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由杨振宁颁奖,并在李岚清视察成都七中时得到了接见。为准备副总理的接见,王小川做了很多复杂高深的技术准备,结果李岚清只问了一个问题「小同学,你一分钟能打多少字?」王小川后来回忆说,听到这个问题,我脸都绿了,接着又说,后来做输入法可能也是冥冥中自有定数。

1996 年,王小川随队参加在匈牙利举办的信息奥赛,和队友们一起拿下了四面金牌和团体第一,保送清华。当时的队友,还有拼多多前 CTO、现任 CEO 陈磊。当时陈磊拿了个人成绩第四,王小川个人成绩第二。也就是这一年,高考状元麻省理工博士张朝阳,在麻省理工完成了一轮 fool round,拿了两位教授的种子投资,回国创办爱特信,两年后成立搜狐网。

又过了三年,1999 年,斯坦福的陈一舟、周云帆和杨宁回国创办 ChinaRen。陈一舟跑去清华扫楼,开出 8000 元的月薪,把 96 级计算机系洗劫一空,1/3 的人都弄到 ChinaRen 做兼职。王小川本来不想去,但 8000 元的巨款实在太有冲击力,当时中国最牛的券商给应届开的月薪也只有 3500 元,王小川象征性地挣扎了几下,就去 ChinaRen 上班了。

当时的 ChinaRen 什么都做,新闻、个人主页、游戏,但用户用的最多的是校友录,ChinaRen 就主推校友录。后来王兴问王小川,怎么看待 ChinaRen?校友录为什么没演化成 SNS?王小川说,当时校友录是班级为单位,而不是个人主页为单位,因为前者更有号召力,更容易快速增长用户。后来觉得有效,就有了路径依赖,扩张也是按团体的思路,比如拓展社团。王兴说,就差捅破一层纸,如果以个人主页来组织,就接近 SNS 了。

ChinaRen 发展迅猛,不久被张朝阳收购,王小川随之加入搜狐,从基层做起。张朝阳爱登山,王为获取张的信任,格外卖力,冲在前头,张爬一座山,王就爬两座。王心思细腻活泛,展现了很强的企图心。

张拒绝 50 万收购马化腾的 QQ,拒接马云求职的故事广为人知,其实他曾游说李彦宏加入搜狐,结果引起李彦宏创业心思,回国创办了百度,并迅速崛起,张就叫王牵头也做搜索,但只给 6 个 headcount,王就跑去清华计算机奥赛集训队招了 12 个兼职,干了 11 个月,在 2004 年 8 月 3 日推出了搜狐的搜索引擎 —— 搜狗。

搜狗当时取名,有人说搜霸,显得霸气。有人说搜狗,张朝阳拍板叫好,这个名字来自电影《大腕》,张朝阳觉得可借势宣传,而且狐朋狗友意味好。其实我觉得叫搜马更好,错过了马化腾,又错过了马云,不该搜狗,应该搜马。

说到这,必须要提到一个人 —— 马占凯。搜狐错过了马化腾和马云,还好没错过马占凯。互联网江湖,得一马可称霸一方,得二马可一统天下,而搜狐可能只有一马的命。而这一马,最后也只用出了四分之一的效果。马占凯向搜狐提出了他的创意,把搜索默认的拼音提示纳入字库,再加上在线同步升级数据库的功能,互联网上的热词马上就能出现在输入法的词库中。2006 年 6 月 5 日搜狗输入法发布,自此,搜狗输入法攻城掠地,为后面推广浏览器和搜索立下汗马功劳,而马占凯也被称为搜狗输入法之父。

▎2006 年
张朝阳希望王小川专注搜索,而王小川认为如果不开发浏览器,就无法形成「三级火箭」(搜索引擎 —— 输入法 —— 浏览器)的闭环。由于王小川固执己见,不服从安排,张朝阳「龙颜大怒」,把搜索从王小川手里拿走,交给别人做。王小川后来就带着输入法团队偷偷做浏览器。那段时间,搜狐做好了王小川辞职的准备,但王小川硬是熬了 18 个月死活不走。

18 个月后,偷偷摸摸做出来的搜狗浏览器上市了,上市当天,装机量就超过 2 万。一年内,拿到了 10-20% 的市场份额。后来接替王小川负责搜索的那位同事顶不住,搜索研发没任何进展,主动提出放弃,这时,张朝阳才把搜索重新交给王小川做。王小川很开心,自己的孩子又回来了。

2009 年初,百度李彦宏游说王小川去百度做 CTO,但李彦宏聊的重点是广告,王小川觉得广告不够性感,就不了了之。不久,王小川出任搜狐 CTO,那时他才 31 岁。

▎2010 年
2010 年是个大年,这年 Google 退出中国。周鸿祎觉得机会来了,去找张朝阳谈收购搜狗,两人目成心许,准备签约,但王小川不愿卖搜狗,飞去杭州找马云,那时阿里巴巴和百度刚闹崩,马云觉得投资搜狗有助于遏制百度,同意投资搜狗。王小川拿着马云的投资,说服张朝阳放弃了 360 的收购,并把搜狗分拆独立运营。

不久,王小川主导搜狗加入了「反 360 联盟」,但 3Q 大战时,张朝阳却表态支持 360,两人在 360 的问题上有很大分歧。后来王小川有次接受采访,王小川说,中国互联网企业要和国家共振。记者问,这种共振难吗?王小川说,我和张朝阳都能够和睦相处。可以看出,在王小川心目中,张朝阳不好相处。

张朝阳是一个妙人儿,虽然读的是工科博士,但爱时尚,虽爱时尚,但极不时尚,一件花格子衬衫穿几年…… 张贪玩,鲜衣怒马,豪车游艇,美女派对,T 台走秀,爬山拍电影。他是如此不一样的烟火,但又和王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是学霸,一个高考状元,一个奥赛金牌。比如都沉醉于自己的世界 —— 张沉醉于纸醉金迷,王沉醉于情怀。张有一种豪气、一种难以言表的不恭。王有一种书生气,一种难以明说的倔强。两人都有一种逆向生长的力量。他们如此不同,又如此和谐统一,又如此不和谐不统一,是一对神奇的 cp。

大概 8 月份的时候,搜狐与阿里巴巴成立合资公司发展搜狗,王小川出任搜狗 CEO,他并发了条微博「绝境之外,便是天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年后,2013 年,阿里与百度和解,搜狐从阿里回购股权。此时,周鸿祎又来找张朝阳谈整合搜狗,让张朝阳成为 360 的大股东。与此同时,百度也在和王小川谈,但王小川仍然希望搜狗独立发展,他通过成都七中的同学,腾讯 COO 任宇昕,联系上了刘炽平,找到了马化腾,拿到了腾讯的投资。9 月,腾讯宣布 4.48 亿美元战略入股搜狗,搜狗保持独立,接收腾讯搜搜和 QQ 输入法,腾讯也将微信的内容开放给搜狗爬取,搜狗自此加入了腾讯系。周鸿祎和张朝阳洽谈收购搜狗的计划再次被王小川搅黄,后来周愤愤不平地说:「原来搜狗不姓张而姓王」。

2017 年 11 月,搜狗在美国上市。2021 年 10 月,搜狗正式并入腾讯,王小川卸任搜狗 CEO。

▎王小川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小川多次说,自己从不用做选择,所得都是最好,言语间颇为自豪。其实这限制了他的视野,他可能很少去想别处的风景和可能。他似乎在自我暗示,我拥有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不是,我就把它变成最好的,我有世界最聪明的头脑,没有什么我做不到。

王小川 1999 年进 ChinaRen,后并入搜狐,从一而终待了 22 年。这 22 年,从清华大学到搜狐大厦,生活工作半径从未远离五道口,人送外号「五道口守门员」。他和张朝阳相爱相杀,磕磕绊绊,有很多分歧,一度被打入冷宫,即便如此,都未曾离开,连续死磕了 22 年。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忠诚、自信和坚韧?还是偏执、墨守和逃避改变?无论是什么,这造就了他独特的人生轨迹。

很多访谈视频都能看出王小川的强势,掌控话语权,主导对话,把结论往他认定的方向推进。他常直接否定对方,而不是商榷探讨。他努力把对方带到他的逻辑和语境中,而不是努力进入对方的逻辑和语境去了解他人想法。有时候太投入,表情管理失控,然后会突然意识到,马上挤出一个笑容。他是个体态圆润柔和,但个性锋利强硬的人。

王小川的特质,在和王兴的对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他们两人是对立的两面。王兴看书多,但大部分不会看完,只挑感兴趣的看。王小川则只看经典的书,从头到尾看完,看完就扔。王兴思维和视野广,而王小川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王兴会努力提问去理解王小川的想法,而王小川则是着重表达自己。王兴像一个海绵,敏锐地捕捉吸收不同的想法。而王小川像一列惯性巨大的火车,按自己的路线往前开。思维方式、视野和反应上看,王小川有点像刻板印象的科学家,而王兴更像一个 CEO。王小川常保持着一种有距离有压迫感的姿态,而王兴则亲和随意。王小川在和俞敏洪、许知远对谈时,常不自觉流露出一种智识上的优越,发问像拷问和面试对方,尤其和俞敏洪的对谈,我一边看一边感叹俞敏洪脾气真好。

王小川有很多自己的理论,有很多自己的世界。我觉得他至少有五个世界:一个科学家的世界、一个哲学家的世界、一个文学家的世界、一个 ZZ 家的世界、一个艺术爱好者的世界。

我没有说艺术家,而是说艺术爱好者,因为王小川虽然喜欢看画展,爱好艺术,但从他办公室陈设和整体审美看,离艺术还差三个张朝阳。

为什么说王小川有一个哲学家的世界?因为我能感受到他经历过不少迷惑和痛苦,并深入地思考过,也只有经过这些,才会琢磨哲学。

至于文学家的世界,那是与王小川的哲学家世界共生的世界,他需要文学和语言来抒发、营造他的哲学世界,而语言本身也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对象。

往往被众人忽视的是王小川的政治家的世界。他多次在巨头的缝隙中斡旋并达成目标,有相当的政治手腕。他还是政协委员和九三学社的委员会主任,并特意在新浪做了政协委员的认证,说明他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诉求。他经常接受采访,参加访谈,上综艺,说明热衷参加社会活动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从很多公开视频中也能看出,他的言谈举止常透出一种干部气质的压抑、克制与计算。

王小川不是典型创业者,严格说,他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但又是搜狗的灵魂。失去搜狗和王小川的搜狐,成为了一家房地产公司。没得到王小川的腾讯,不过是得到了揉碎了的搜狗的养分,这些养分也将很快稀释化为无形。

这样的结局纵然千般遗憾,但何尝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起点。王小川在 22 年之后,终能摆脱历史包袱,摆脱执念,摆脱对团队的责任,摆脱领导和股东的桎梏,去开创、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全新事业,过上真正想要的生活。

正是:休论佛意祖意,谩谓言端语端。小川朝阳无踪迹,明月芦花君自看。

来源:知乎

李子柒炮轰资本真相:与投资方微念存卖货分成矛盾

作者 | 张睿 叶蓁

编辑 | 康晓

出品|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李子柒视频停更两个月,各方讳莫如深。李子柒拥有 2756 万微博粉丝,并在 You Tube 有 1500 多万关注用户,是网红圈的顶流。

李子柒在微博及 YouTube 上最新一条视频停止在 2021 年 7 月 14 日的视频《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在此后的两个月内,李子柒的视频一直处于停更状态,但这并没有妨碍李子柒多次登上微博热搜。

发布 “资本真的是好手段” 消息后秒删、去警局报警、曝出被李亚鹏挖走团队、找律师起诉自己品牌被侵权……,每一次事件都在指向一个问题,这位国民顶流网红及其背后的产业链、投资关系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近期众多的争议事件中,指向两个不同的方向。

一类是辟谣和侵权处理。和去警局报警、与李亚鹏的 “关联”,李子柒品牌被侵权等事件,李子柒及其助理(微博名称 “她助理”)已在微博中做了详细的说明。

对于为何停更,“她助理” 在微博中解释,“关于更新。七姐这几年埋头做内容忽略了很多现实问题的东西,现在需要整理清楚。也相信都会好好整理清楚。都晓得老七高中都没毕业,现在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各种学问、手艺,是好事”。

image

一位接近李子柒团队的投资机构人士也告诉《深网》,李子柒视频停更,应该与利益纠纷无关。

另一类争议消息,则指向了李子柒和背后投资方微念之间的矛盾。

对于停更期间李子柒在到底在忙什么的问题,李子柒品牌背后的操盘手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念)回复:“该说的,李子柒已经在微博回复了”。对于李子柒曾经发布 “资本真的是好手段” 消息后秒删的事情,微念官方人士向《深网》表示 “不予置评”。

李子柒究竟为何会与自己最紧密的利益合作方微念发生冲突?

“好手段的资本”

“我大胆的猜测真相只有一个:这是一个因资本引起的企业内部股权斗争故事”,微博大 V “吾掌柜” 在微博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 7 月 2 日,字节跳动关联公司北京量子跃动科技有限公司入股李子柒签约公司 —— 杭州微念,持股比例约为 1.48%。在字节跳动入股之前,微念就已完成 6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华映资本、新浪微博、芒果基金等。

无可否认,各方资本对李子柒品牌的商业前景非常看好,微念估值一路水涨船高,而微妙的变化,也逐渐在李子柒和微念之间发生。

微念创始人刘同明在媒体的公开报道里,是李子柒的早期的 “伯乐”。

2016 年 9 月的一天,古风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意外收到一封来自 “L 先生” 的微博私信。L 先生表达了他对李子柒视频内容的喜爱,觉得圆了自己的桃源梦,并希望能和她见上一面。这就成了微念与李子柒合作开始的起点。

“L 先生” 就是微念的创始人刘同明。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刘同明于 2013 年 2 月 28 日创办了一家 MCN 机构 —— 微念,注册资本 776.1 万元,其持有公司 20.44% 股份,微念早期业务主要集中在孵化网络红人上。

对于公司和李子柒的关系,微念曾表示,公司于 2016 年 9 月开始和李子柒合作,合作采用合约模式,微念为其提供微博资源推广服务,李子柒只负责内容创作。

2017 年,微念改变了和李子柒的合作模式,由之前的合约模式转为合资公司模式,并共同成立四川子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子柒文化),共同筹备李子柒视频品牌,其中微念科技持股 51%,李子柒(李佳佳)持股 49%。

对于与李子柒的合作,有投资人曾告诉《深网》:“我第一次见杭州微念的创始人大雄(刘同明)时,他就跟我说的很清楚,会好好珍惜李子柒这个品牌,不想让商业化消耗掉她,不想给她做植入广告,也不让她给别的品牌带货。”

按照 MCN 机构通行的合作模式,李子柒的文化品牌和消费品牌一分为二,“子柒文化” 专注视频内容本身,由李子柒本人日常运营;而微念则全面负责李子柒消费品牌的打造和运营,包括产业链建设等,双方约定具体的收入分成比例,一个大约 500 人的团队服务李子柒消费品牌,但是《深网》未能获知双方分成具体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李子柒本人并不持有微念股份。但随着微念估值的不断增长、李子柒消费品牌的不断成长,双方原有的利益分成方式显然会引发新的争议。

微念给李子柒的定位是 “东方美食生活家”。

曾有微念的投资方对《深网》透露:“微念给李子柒选品都是一些有品类无品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食品,例如螺蛳粉、藕粉、鲜花饼、参蜜等。比如螺蛳粉,在李子柒带货螺蛳粉前,螺蛳粉是柳州地域小吃,产品化、品牌化都不够。去年,李子柒品牌已经在柳州建厂。”

据《娱乐硬糖》报道,“微念方面表示,产品的问题一直以李子柒的意见为主,她本人在选品方面拥有一票否决权。无论数据多好的产品,如果李子柒认为没有必要做,就不会做,所谓李子柒被架空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2020 年 8 月 18 日,李子柒宣布在柳州投资建厂,持续推进螺蛳粉口味研发、品质溯源、原料品控、助农扶贫等事项。而在此的前一个月,微念已经成立了广西兴柳食品有限公司,其中,微念持股 70%,杭州创柳食品有限公司持股 30%。

image

有数据显示,李子柒牌螺蛳粉月销量就超过 100 万笔,李子柒品牌在 2020 年的年度销售规模接近 20 亿。

一二十亿的年度销售额中李子柒本人能拿到多少收益?

微念从未公布公司和李子柒的利润分配情况,但可以从李子柒持股公司情况及微念的股权结构一探究竟。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微念共有 22 位股东,微创投、华映资本、辰海资本、字节跳动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都在其股东范围内,其中刘同明持股 19.451%,李子柒并不在股东范围内。

李子柒持有股份的公司只有两个,一个是四川子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持股 49%;一个是上海沉香里创意策划工作室 100%。

微博大 V “吾掌柜” 在微博透露,李子柒控股的四川子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参保人员为 0,杭州微念参保人员为 504,也就是说李子柒品牌的日常运营到商业变现相关人员都归属杭州微念。

也就是说,李子柒及李子柒品牌是微念的 “核心” 资产,掌握着 200 + 李子柒相关商标,但李子柒不持有微念公司股份。此外,《深网》发现,李子柒在天猫的旗舰店的企业主体也是微念。

因此,李子柒从微念能获得的利益,仅限于双方最初约定的收入分成比例,此次双方爆发的矛盾,有赖于一个新的利益分配方案来解决。如果双方不能妥善解决,只能是双输的结局。

网红品牌的盈利难题:营销成本高,毛利低

MCN 机构和自己孵化的网红之间利益如何分配,这一问题早就存在。“在收入方面,不少 MCN 机构和网红直播带货之间的分成比列甚至低到 9:1”,有 MCN 从业者告诉《深网》。

2018 年,曾经的短视频达人和前东家洋葱视频的 “战争” 就多次上过热搜。野红梅是洋葱视频从 0 到 1 孵化的红人,短时间拿下全网 1000 多万粉丝,后参加奇葩说为公众熟知。2018 年 11 月 9 日,野红梅单方面宣布解约并开撕洋葱。

野红梅在自己的新开通的微博小号解释,洋葱视频在没有经过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推掉了她的商务广告,更改她的社交平台账号密码,所以她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小号痛斥洋葱这种不公正的行为。后来野红梅就泯然众人矣。

但野红梅毕竟是小网红,与顶流李子柒没有任何可比性。但李子柒的变现路径和李佳琦、薇娅、罗永浩等顶流 IP 不同,李佳琦是美 ONE 的核心,直播带货利益分成相对简单,薇娅的老公是谦寻机构的董事长,罗永浩本身就是交个朋友的老板。

但李子柒一直没有直播带货,她走的是品牌运营的路径。“直播带货和做品牌,最直观的区别是,前者赚的是差价,后者赚的是品牌带来的无限量的附加值”,“蓝鲨有货” 创始人卢旭成对《深网》分析。

赚差价和做品牌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卢旭成举了个例子,去年罗永浩直播带货 30 亿元,按照 20% 的佣金,收入 6 亿元。锐刻电子烟的母公司雾芯科技去年同样营收 30 多亿元,甚至还亏损(雾芯科技 2020 财年净营收为 38.2 亿元,净亏损 1.3 亿元),但公司的市值近 200 亿美元,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因此,李子柒一直没有直播带货,背后是微念要打造李子柒品牌的商业大棋局。一切都很美好,但这种美好建立在顶流和 MCN 机构对商业目标共同的认知上。

而也有事实证明,绑定顶流 IP,赚品牌附加值的钱也有不少坑。以已经通过私有化退市的 “如涵控股” 控股为例。如涵控股是依托网红张大奕长出来的公司。张大奕模特出身,曾是《米娜》、《昕薇》等杂志服装搭配板块的常客。

2014 年 7 月,张大奕和原淘宝电商品牌 “莉贝琳” 创始人冯敏合作开了淘宝店 “吾欢喜的衣橱”。其中,冯敏团队负责运营、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等工作,张大奕则专注于网店风格和网红品牌的塑造。冯敏在 2017 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将这种模式称为:“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

2019 年 4 月 3 日,如涵赴美上市。据如涵招股书显示,彼时如涵高度依赖旗下三位一线网红 — 张大奕、大金和管阿姨,2017 财年、2018 财年、2019 财年前三季度,这三位顶级 KOL 贡献的 GMV 占比分别为 60.7%、65.2%、55.2%。

而在这三位一线网红中,大量的流量又集中于张大奕一人身上。她个人名下的店铺粉丝数超出排名第二的大金 683 万,为如涵贡献的收入占总营收比例为 2017 财年 50.8%、2018 财年 52.4%、2019 财年前三季度 53.5%。

从净利润看,除 2019 年第 3 季度外,如涵控股一直处于亏钱状态。2019 年第二季度至 2020 年第二季度,如涵控股的净利润分别为 – 0.52 亿元、0.11 亿元、-0.28 亿元、-0.58 亿元、-0.32 亿元。而造成如涵控股持续亏损的原因之一是,如涵销售费用率一直居高不下,2017-2019 年分别达到了 16.9%、15.4%、18.8%。

事实上,除了主播 IP 品牌,完美日记等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消费品牌,同样面临赔本赚吆喝、营销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

“品牌建设是个很慢的事情,和直播带货相比,微念确实还是一家慢公司”,微念的投资人曾对《深网》表示。但双方的合作矛盾分歧,让靠着李子柒品牌出圈的微念遭遇了成立以来最大的难题。

来源:贵圈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谢大脚

谢大脚拥有所有东北古早美女的标准人生样板,吃过苦,受过骗,孤身对抗世界,一路火花带闪电。传统封闭和独立尊严,在她的身上并存,并不断斗争,最终留下的,是对情谊和故土的忠贞。

她是母亲、是老朋友、也是我们共同的 “情人”。

image

作者 / 石丰硕
编辑 / 蒲凡

谢大脚第一次出现在荧幕里,是 2006 年的国庆节。那一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 43.9%,一代人期盼的北京奥运会近在眼前。

那一年我和我的同学第一次注册了校内网,一场社交革命正在悄然开启,整个世界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翻新重组 —— 城市与网络,开始构建全新的生活幻想 —— 而在此之前,赵本山凭借着《刘老根》和《马大帅》的嬉笑怒骂,已经隐约透露出对新世界的审慎态度,那些农民在巨大的变化面前,无论强弱善恶,都显得有一些惶恐。

一切笑料,都源自这份惶恐。

image

(范伟饰演的范德彪,多年后居然以表情包翻红,成为一种互联网亚文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爱情》第一部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不同于赵本山以往的同类型电视剧,《乡村爱情》几乎完全放下了批评和讽刺的现实主义锋芒,它启用了一批当时尚未成名的二人转演员,用最轻松、也是最浮皮潦草的形式,来打造一个电视剧版本的农家乐,向全国观众来展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东北农村景观。有人说,这是赵本山在千帆过境后纳上的一份投名状。

而在这景观里,最为风姿绰约的,也最有嚼头的女性角色,便是村花谢大脚。

image

理论上,在现在的社交网络语境里,谢大脚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虚构人物,她身上被赋予的标签几乎都站在了主流情绪的对立面:农村、东北、喜欢保媒拉纤、婚姻失败后仍然不拒绝婚姻关系。甚至按照最近流行的逻辑,选择以为颜值(相对其他村民)出众的女性作为主角之一,并由她的这个特殊 “人设” 来推动剧情矛盾产生,这就是一个典型的 “男本位” 思维。

尤其是谢大脚的前期人生,可以用红颜薄命四个字来诠释:东北自古盛产失败的男人和不屈的女人,败家老爷们儿是每个中产以下家庭的标配 —— 谢大脚的丈夫李福是个典型,他不安现状,以为自己能像麦粒一样被撒播到城市里,然后生根发芽,实现阶级跃迁。

结果包工头没干明白,彻底丧失了经济来源,生活开销完全靠妻子接济,竟然在这种情况下,还染上了嫖娼的恶习。

4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谢大脚的丈夫李福是个标准的渣男,是可以被营销号拿来当靶子打的人形垃圾。但也许很多人无法想象,当年东北人在看剧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像痛恨林有有一样痛恨李福。

大家知道他只是一个促成谢大脚等一干主角成长的工具角色。更主要的是,他这样的男人,在当年的东北农村俯拾皆是。人们如果恨他,就等于在恨自己的某位大舅或老叔。

蒸汽和钢铁给东北带来的繁荣早就进入伤停补时阶段,农村正在被膨胀的城市碾压,传统的道德逻辑开始在脆弱者心里土崩瓦解,那时候的东北男人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变成李福。

然后俗套的剧情是:世间一向不公平,男人犯下的错误,需要女人来承担。待男人回过神来,又要女人体验他们发明的枷锁。谢大脚的初期任务,便是逃离她与李福的婚姻。

我突然意识到,赵本山也许是东北最早的女权主义者,这种对男性和绑架式婚姻的批判,在他每部作品里都有体现,包括马大帅的恋人玉芬、刘老根的爱人丁香、甚至在春晚舞台上的白云和黑土,都有很强烈的斗争意味。

只不过尚未树立胜利信心的谢大脚,当时还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用离婚恐吓完混蛋丈夫后,只能自己躲在角落里默默哭泣;她无法理解年轻人对于外部世界的渴望,习惯当媒婆乱点鸳鸯谱;招商引资引来了大款王大拿的爱慕,她坚定拒绝的背后,谁也说不好是不是还藏着一份不知所措。

这时的谢大脚身为女人,有其自然的局限性。很像传统的中式家庭所熟悉的母亲形象,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以至于习惯了放弃自我。她没有皈依某种信仰,心中也没有一个形状具体的 “彼岸”,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她暂时只想把自己封闭在安全区域里。

所以当年第一次看《乡村爱情》谢大脚的戏份时,我完全笑不出来,她太枯槁,又太生动。拍电视剧的人是假正经,尤其是这种乡土题材的轻喜剧,猴戏一样逗人乐而已,但看剧的人却很容易主动刻奇,会想起好多熟悉的身影,毕竟人人都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但谢大脚不值得喜欢吗?

罗伯特・麦基在其不朽的名著《故事》里,提出了 “人物弧光” 这一经典概念,即编剧在塑造人物时,要展现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历程。《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的创作者并非标准的科班出身,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乡野田间,但谢大脚这个人物,在后续的剧集里却表现出了无比强烈的人物弧光,她用一个女性由内而发的坚韧,逐渐摆脱了悲剧的命运走向,变成了真正强大的存在。

而能实现这一切变化,都是因为谢大脚骨子里是高度自尊的人。女人的尊严往往与容貌穿戴连在一起,她每次保媒拉纤,都会穿上旗袍戴上手套,不只是为了漂亮,更不是为了讨好男性凝视,她是在表达对媒婆这一身份的珍视,这毕竟是一份职业,职业女性到哪都会让人高看一眼。刘能赵四和谢广坤这帮坏老头再没正形,看到这样的她也只有又敬又畏的份儿。

更重要的是,她的自尊促使她早早实现了经济独立。她几乎是靠一己之力,把一个小卖铺一点点打造成颇具规模、堪称象牙山村零售业托拉斯的大脚超市。这都说明了她有思想、有本事、有超强的行动力。

image

(谢大脚和她的官配长贵)

回想一下,从人设初生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强大的精神意志和与生活正面搏击的战斗力,好像还是我们电视剧里 “大女主” 的稀缺资源?她们要么是后宫争斗造就的怪物,要么就是屈从于消费主义逻辑的花瓶,在把玩虚荣心的游戏里寻找臆想出来的意义。

这种高度的自尊,最终带来的是谢大脚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乡村爱情》第一部的剧情里,她似乎还对 “守节” 抱有执念,她和长贵的爱情,始终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欲拒还休。但在那场夜半时分画上浓妆与长贵暧昧的戏份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勾引和戏耍,而是一个经历过失败婚姻的疲惫女人本真的回归。

她对鱼水之欢没有过分的渴望,她逐渐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一个家。家没有固定的模板,爱人在哪,哪就是家。而我所欢喜的,就是我的爱人。

和她的坚定自洽相比,王长贵这个男人反而显得像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为了招商引资完成政绩害怕得罪王大拿,从而不愿公开与大脚的恋人关系。说句难听的实话,长贵的怯懦和自私,多少让他配不上谢大脚。

6

(从很多角度上看,长贵就是标准的 “蝈蝻” 形象)

所以你在网上看影评,就会发现很多人认为谢大脚对王长贵忠贞不渝的爱,更像是一种理想的化身。再延伸联想,有人还联系了之前一份关于 “东北是中国离婚率最高的地区” 的数据,认为这与东北女性的地位较高有关,理想是地位的附属品,是话语权者奢侈的特权。

当然在东北人民的实际生活经验里,经常能看见很多女人为了追求一份爱,而换出好几份仇恨,像鬼打墙一样在感情世界里不断碰撞,最终淹没在虚无里。也有可能电视剧里谢大脚的纯粹和坚守,并没有太现实的教化意义,只是为给很多疲惫者以安慰 ——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创作者在观察生活之后觉得这是可以唤起观众共情的点,讨好受众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播。

以至于当后来编剧莫名其妙地把长贵写死后,很多男观众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谢大脚的绝望。《乡村爱情》拍了十五季了,剧情可谓四处漏风,到处都是粗制滥造的 bug。看这样的剧,是来寻开心的,其他的情绪和苛责也许该收起来,但只有谢大脚的挣扎,始终能牵动人心。她是完美的情人,是值得男人托付一切的伴侣。

即便抛开爱人,对于象牙山村的其他村民来说,谢大脚温柔善良的底色,也让她成为了全村的情感图腾。谁家有红白事,帮忙张罗最卖力的就是她;年轻人犯了错,站出来批评纠正的还是她。村里离开谁都没什么大损失,但不能没有谢大脚,她是村里的女长老、是能凝聚人心的祭司。

象牙山村的老男人们,除了王老七之外,几乎可以用全员恶人来形容,谢大脚是他们共同的梦中情人,但借他们八个胆子,她们也不敢轻薄谢大脚。这不仅仅是对谢大脚道德感召力的屈从,更多的是她身上所体现出的女性力量。她有过哀怨和犹豫的时刻,但每次都能走出来,并向前走下去。看着这样健壮、粗粝、且美丽的女人,任谁也无法心生邪念。

从谢大脚出现的 2006 年到今天,东北的农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程度走向消亡,温良恭俭让的儒家秩序、田园牧歌般的熟人社会也注定将被一一定向爆破。现在东北农民的幽默和淳朴,更多出现在了各种土味视频里,他们被当成猎奇的素材把玩,似乎日渐成为一种专门用来自上而下凝视,快去获取 “现代感” 的文化景观。

你带着抖音快手上的喧闹,再去看看 “谢大脚” 离去时人们表现出来的 “不符合当下潮流” 的感伤,就很好理解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把效率和变化视为神谕的时代里,这个时代不可能存在象牙山村这样整洁富裕、天真洋溢的乌托邦,但我们还是不愿意相信世上已无谢大脚。

7

(图片 from 微博账号 郑捕头)

2021 年,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无常。我们见证了一届没有现场观众的奥运会,我们习惯了一个人人戴口罩的世界,我们经历了太多原以为会永远陪伴我们的人猝然离去。对于中年人来说,难免会去想,这样的告别究竟意味着什么?

人终有一死,我也听惯了 “生死有命”、“顺其自然” 之类的宽慰,并开始慢慢接受宿命。有的人会突然因车撞骆驼荒诞地死去,但更多的人还要在变局中继续荒诞地活着。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大脚超市在我们的心里都会一直开门营业,那份最朴实无华的、女性的侠义和坚韧带给我们的安定从容,永远不会消亡。

来源:互联网指北 微信号:hlwzhibei

这一次,资本会抛弃吴亦凡吗?

作者:张艾思,编辑:赵元,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内娱顶流明星吴亦凡正在遭遇一次危机。

自7月8日昵称为“都美竹”的微博博主自曝吴亦凡欺骗其感情,在与她相处期间同时与多位女生有染、且涉及未成年人以来,这一事件不断发酵,并在7月18日晚达到高潮。当事人“都美竹”以一篇结尾为“站出来吧,像个男人”的微博发文迅速引爆全网。7月19日早上,吴亦凡发微博否认此事。

过去几年里,吴亦凡曾是顶奢LV全球代言人,顶奢巴宝莉第一位非美国籍全球代言人,一度手握包括BEATS、奔驰、麦当劳等品牌代言,是当之无愧的资本宠儿。

即便在2016年,吴亦凡“yp门”事件一度沸沸扬扬,资本却选择了容忍他。这一次,资本是不是到了抛弃他的时候?

吴亦凡的顶流之路

娱乐圈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样本,在这个与外部世界有点割裂的场域里,颜值、身高这些外在条件,是千千万万想要挤进这个世界的人的入场券——那至少是最容易拿到的一张,如果不是唯一的话。

吴亦凡很轻松地拿到了这张入场券,他有着普世认知里的高颜值与大长腿,这是天生的优势。

早些年还在韩国SM娱乐有限公司旗下时,他就是韩国顶级偶像天团EXO的成员之一,在那个韩流风靡国内的时代,他就已经吸粉无数,积聚起可观的流量。

但这并不足以支撑他成为如今的顶级流量明星。2014年归国发展,实际上是他事业的分水岭:虽不至于从零开始,也意味着他要重新适应国内的粉丝文化、商业环境。

吴亦凡的第一站,是影视行业。

颇有意思的是,在吴亦凡与SM公司发起解约后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被定为了徐静蕾《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的男主角。这部剧的编剧王朔被视为“京圈”的核心人物,甚至徐静蕾、冯小刚等人都是其一手带出来的。

由此,吴亦凡被外界认为搭上了“京圈”资源。2015年12月,他参演的由管虎监制的电影《老炮儿》上映,在这部电影里,与他对戏的正是“京圈”代表人物之一的冯小刚。

这条关系链还远未结束。

细心的读者或许还记得,在周星驰早期电影《功夫》里,冯小刚曾客串了一把,他在剧中的角色最被熟知的台词是“还有谁”。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华谊兄弟正是电影《功夫》的投资方,而冯小刚当时与华谊兄弟关系亲密。

有了华谊兄弟这层关系,吴亦凡可以说是通过冯小刚再一次打入了“港圈”,这又为他带来了周星驰的资源。

2015年1月,其出演由周星驰执导的电影《美人鱼》,但戏份不多;不过2017年,他担纲了周星驰电影《西游降魔篇》的男主角。

吴亦凡成功打入港圈的另一个支点是其背后的经纪公司耀莱影视。重点在于,成龙是耀莱影视的长期签约艺人,这家公司的老板綦建虹与成龙既是“铁哥们”,也是“商业伙伴”,甚至耀莱进入影视圈也是因为成龙。

也就是说,通过耀莱影视,吴亦凡又搭上了成龙这条线。

2015年5月,由成龙发起、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立了“成龙影视传媒学院”,他请来了冯小刚、张国立、徐帆和李冰冰等知名演员担任“客座教授”,加入耀莱影视后,吴亦凡也摇身一变成了成龙影视传媒学院的表演教授。

由此,借助其在“京圈”“港圈”的资源,从一个从来没有演过戏的小白,在短短三年内,吴亦凡拿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顶级影视资源。

尽管除了《老炮儿》更像是本色出演之外,吴亦凡的演技多次被观众质疑,但冯小刚、周星驰等都对他不吝夸赞。在他们口中,吴亦凡“勤奋、肯吃苦、对表演热忱、像一张白纸一样”。

懂得拉拢资源是一种能力,但如果只是凭借着这些资源的话,吴亦凡也不会成为今天的吴亦凡。毕竟,这几部电影之后,演员吴亦凡鲜少有其他的影视作品了。

吴亦凡的重心,转到了说唱综艺上,那是他的强项。而也正是在《中国有嘻哈》,吴亦凡用专业收获不少好评,创造出“skr”这一网络热梗,一句 “你有free style吗”更是全网皆知。

这个时候的吴亦凡,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顶流”。

流量收割

成为顶流之后,吴亦凡自然而然成了品牌方青睐的对象。

据媒体统计,截至2021年6月,吴亦凡手握路易威登、宝格丽、欧莱雅男士、滋源、得宝、立白、乐堡啤酒等全球品牌代言人,以及兰蔻亚太品牌代言人、韩束面膜代言人,还成为了保时捷中国赛车运动代言人。

除此之外,他还是康师傅冰红茶、华帝、腾讯视频、王者荣耀的品牌代言人。所代言品牌涵盖奢侈品、护肤、游戏、消费品、厨卫、视频平台等众多领域。

除了明星代言之外,吴亦凡近几年还成了综艺节目的常客,这无疑也能为他带来不少收益。

不过无论是品牌代言,还是参与影视剧拍摄、参加综艺,即便明星们能够拿到常人难以企及的回报,本质上还是在“为别人打工”,他们在特定的规则里,靠劳动换取薪酬。

那更高级的流量变现是什么呢?答案是自己做老板。

所以我们看到,当下明星开公司早已屡见不鲜。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众多的粉丝基数成了他们的核心用户群体,而他们自己就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吴亦凡却在“做潮牌”这件事上翻车了。

2018年12月,吴亦凡推出个人潮流品牌A.C.E,这一品牌的认证主体为天津星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营珠宝首饰、服装、箱包等。其中,幸运如我(北京)珠宝有限公司(Lucky Me)占股55%,吴亦凡占股45%,并担任该公司董事和总经理。

Lucky Me是一家小米生态链企业,于当年3月份获天使轮融资,小米科技属投资方之一。36氪此前报道,给Lucky Me和吴亦凡前线的是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德。

短短五个月后,吴亦凡便退出了A.C.E品牌主体公司的股东行列,此番退出,吴亦凡对品牌直接参与减弱,转而将通过其母亲及表哥间接掌握公司经营。

吴亦凡的潮牌为什么没做起来?

A.C.E推出之后,遭遇了销量与口碑的双“滑铁卢”。当年12月28日,A.C.E天猫店铺上线宝贝20分钟后,最便宜的925银合成宝石耳钉(580~780元)销量最高,成交量达两位数,而价格12800元的虎啸吊坠成交量仅为个位数,售价高达19800元的龙吟吊坠成交量为零。

围绕定价是否合理、用料是否讲究、做工是否出众、设计是否专业,外界对A.C.E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在这种质疑声下,A.C.E也在开了一个好头后便泯然众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ichard H.Thaler曾提出“心理账户”这一概念,意思是说,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比如,个人一旦拥有某件物品,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为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一现象也被称“禀赋效应”。

这一概念事实上能用来解释粉丝经济背后的成因:粉丝为爱豆花钱、或消费爱豆推荐的某种商品,对于“自家”产品的价值评价会变高,粉丝滤镜由此提高。

从这一角度来看,明星创业事实上不仅有着天然的品宣优势,在产品层面也更容易被粉丝接受。

问题在于,A.C.E过高的产品售价事实上已经将大部分粉丝拦在了门外,本质上吴亦凡个人的竞争力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折戟A.C.E潮牌之后,吴亦凡似乎并不甘心,他先是在2020年成立说唱厂牌“20XXCLB”,又于今年4月份成立了车队“20XX-Racing”,截至目前,尚未有关于这两个项目的最新进展披露。

吴亦凡会成为下一个郑爽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所谓流量也好、影响力也罢,本质上明星在娱乐圈中赖以生存的核心资产还是粉丝,一朝粉丝能把一个人捧上天,但另一朝,粉丝也能以同样的方式,让一个人跌落云端。

在传播学上有一项著名的“魔弹论”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有不可抵挡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本次事件中,在微博这个最大的舆论场里,“都美竹”的发声是那颗子弹、脱粉的声音是那颗子弹、公众的评判也是那颗子弹。

这些几乎所有的负面声音,叠加到一起,涌向吴亦凡的5000万微博粉丝。

他们会一如既往地选择相信吗?会毅然决然地脱粉吗?会因爱生恨成为又一颗颗射向更多人的子弹吗?

都有可能。

时至今日,距离“都美竹”发布第一篇爆料博文已经过去了11天,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吴亦凡方尚未对“都美竹”的声讨做出正面回应,直到7月19日早晨,吴亦凡才对此事做出回应。

陷入如此大的舆论风波,吴亦凡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郑爽?资本是否会彻底抛弃他?

一般而言,粉丝经济是由粉丝、明星及第三方资本家支撑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在这个利益场中,明星是商业价值的承载体,粉丝是商业价值的实现者,资本家是商业价值的投资者。

本质上,资本家投资的并非明星,而是明星背后商业价值的实现者——粉丝。

郑爽的错在于“代孕+涉嫌偷逃税”,已触碰法律红线,在此事实基础上,粉丝大规模脱粉以至于到了不可控的地步,因此无论是从道德层面还是商业价值层面,资本看不到商业价值的可实现性,自然果断退出。

至于吴亦凡,没人知道他到底与多少女性发生过性关系,是否正当,尤其是否真的包含未成年人,目前双方各执一词,其粉丝尚未完全失控。

截至目前,已官宣与吴亦凡解除合作关系的品牌只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APP。

包括LV、乐堡啤酒、兰蔻、康师傅冰红茶、立白等在内的多家由吴亦凡代言的品牌,都已经设置了吴亦凡所发布的品牌相关博文的查看权限,实际上品牌方将自己置于可进可退的摇摆位。

倘若“都美竹”言论属实,吴亦凡面临将道德+法律双重压力,郑爽就是前车之鉴。

一旦事态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司法机关介入、官媒点名、粉丝失控,那动作最快的,也就是资本方了。

参考文献

1.《吴亦凡创立个人潮牌,下一个陈冠希有那么好当吗?》,营销娱子酱;

2.《吴亦凡推出A.C.E?》,钛媒体;

3.《耀莱的“王牌”:签约成龙是“铁哥们”也是“商业伙伴”》,每日经济新闻;

4.《吴亦凡的商业版图:成立音乐厂牌,经营潮牌,刚组建赛车车队》,吾说;

5.《粉丝经济背后有着怎么样的经济学原理》,知乎话题;

6.《吴亦凡的资本博弈之路,硬刚自己的前经纪公司,背靠国内三大顶流势力》,腾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