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沙龙: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

01

今天说说男人。

有的男人真是挺奇怪的。

前几天,有一位并不以英俊见长的男博主,发了这么一条帖子:

1

当然,这话有点low,但如果你百度一下这位博主的照片,那就不光是low的问题,还特别有喜感。

果然有人提到这个问题,而博主的回答是: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

这就更喜感了。

因为这句话是《西游记》里猪八戒说的。

女儿国国王想招唐僧为婿,唐僧不肯,猪八戒毛遂自荐。

驿丞道:“你虽是个男身,但只形容丑陋,不中我王之意。”

八戒笑道: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吴承恩写这段,当然是为了逗乐。但为什么这话逗乐呢?就是得看这话是谁说的。

打个比方,要是猪八戒照完镜子以后,郁郁不乐,唐僧和小白龙一左一右,坐在他旁边。

唐僧说:粗柳簸箕细柳斗!

小白龙说:世上谁见男儿丑!

是不是挺温馨的?

可是唐僧偏偏不说这话,小白龙也不说,有猪八戒兜底,就连沙和尚都不说这话,就要猪八戒自己出来说,这才有喜感。这就像本来应该西门庆安慰李莲英:那事儿吧,其实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结果李莲英抢台词,拍着西门庆的肩膀说:那事儿吧,其实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西门庆嘴上不说,心里头也会骂街:你知道个屁!

2

有啊

02

那么这话本身到底对不对呢?

当然不对。

女人只是不长喉结,又不是不长眼睛,哪有个美丑不分的?

你爱看美女,女人当然就爱看帅哥,这是人类的生物本能。《西游记》里头,就连女妖精都抓唐僧,没一个抓猪八戒回山洞成亲的。

盘丝洞的蜘蛛精洗澡,猪八戒要跟着洗洗,蜘蛛精就往外撵,哪有一块儿洗澡的道理?

这可是蜘蛛精,野生动物啊,吃过见过,哪管什么规矩不规矩的,打起架来都要露出肚皮喷蛛丝。可她们看见猪八戒都能瞬间贞女附体:古人云男女七岁不同席,哪有一块儿洗澡的道理?

你看,长得丑点,甚至都能激发出别人的道德感来。

那要是猪八戒长得跟吴彦祖似的,要去洗澡,蜘蛛精会是什么态度?

估计就是低头想想,说:那我给你搓搓背吧。

世界就是这么残酷。

在绝大部分女生眼里,我们这些普通长相的男人,跟吴彦祖这样相貌超常的男人,那绝对是不一样的。

何况那些逆向超常的男同胞呢。

怎么可能粗柳簸箕细柳斗啊。

03

我说的那位博主后来进一步解释说:

所以说你们不了解男人呢,女人最在意容貌,所以最怕人骂她丑。其实呢,她们以为男人和她们一样。其实呢,粗柳簸箕细柳斗,天下谁嫌男人丑?对男人最有杀伤力的,是被人骂没出息没才华没本事。所谓郎才女貌,就是这个意思。

而刘瑜老师也说过一段话:

一听到他们说“男人嘛,长相无所谓的”,我就来气。一想到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男人嘛,有事业就行了”,我就更来气。一想到这个“事业”,其实说白了就是指钱,我就气得浑身上下都胃疼。

我觉得刘瑜老师说的更接近于真相。

所谓郎才女貌,说白了,就是古代女人没法独立谋生,必须得靠个男人养活。有求于人,就不能提太多要求。如果女的要是有吃有喝,经济独立,说实话有漂亮男人,谁愿意找个丑的搁家里?

所以你看,刘瑜人家找的老公周濂,就眉目端正,仪表堂堂的。

那位博主好像就有一种幻觉,好像女人都没有审美观,或者说不配有审美观。他完全没想到,有些女性听见他的话,真的会气的胃疼。

当然,颜值不是唯一的标准。男性也好,女性也好,都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优点,可以弥补相貌的不足。而且相貌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就像身高一样。谁也不是故意往丑里长。所以对一个人的相貌品头论足,确实很low。

我长得丑咋了,我求着你拿我当屏保了?

但问题是你不能攻击别人长得丑,“勾引不到男人”。到自己这儿,就粗柳簸箕细柳斗,相貌这个东西,你干了,我随意。

女人又不是瞎子,她不知道椭圆脸比大饼脸好看?她不知道一层下巴比三层下巴好看?她不知道六块腹肌比一坨肥油好看?

买个手机还知道挑顺眼的呢,两百多斤的一大坨男人往那一站,她不知道顺眼不顺眼?

她傻啊?还是她不配讲究这个?

就算人家因为其他原因忽略了三层下巴和一坨肥油,那也不是人家真不知道好歹。人家也只是接纳作为一个整体的你,把相貌作为一个遗憾容忍了下来而已。你也不能腆着脸说:世界上只有丑女人,哪有丑男人?

这就是欺负人啊。

一个男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这绝不是相貌偏好的问题,甚至也不是自我辩护的问题,这只能说明他对女人有深深的鄙视:女人是一个靠男人供养,因此不配有审美观的低贱物种。

04

杨笠说:有的男人是那么普通,又是那么自信。

我觉得,其他方面的自信还好,最糟糕的是性方面的自信。很多男人一旦相信自己有性吸引力,那个样子简直要不得。

女人要是觉得自己有性吸引力,可能会有点骄矜,可男人(尤其是中年男人),主要表现在嘚瑟上。他们身上的每一粒脂肪分子都在嘚瑟。骄傲随着肚腩一起,溢出腰带之外。

这位博主就不说了,还有一位中年高校老师,就说:中年老师是女生的鸦片!女生一定要谨慎,不要沉迷于中年老师的强大魅力而不能自拔!

这真是谜一样的自信啊。

同为中年男人,我真的被他们搞困惑了。

看着百度上他们的照片,再看看他们的言论,我真的是深深地、深深地无法理解。个别不挑嘴的傻姑娘保不齐有,但怎么可能有很多小姑娘会把他们当回事呢?

是什么样的心理,会让他们产生错觉,好像小姑娘都喜欢这些双下巴、大肚腩、圆润丰腴、心理和身体一样油腻的中年男人呢?

谁给他们的勇气?是小虎队吗,是梁静茹吗,是中国人民斩荆披棘从不放弃的精神吗?

05

看了那位博主的言论,我觉得中国有些男人真是活了一把年纪,还没学会“体面”二字。

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物伤其类啊。

我也是中年男人,怎么能不物伤其类,伤感一个人怎么可以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

这让我想起了汪峰的那首著名的《油腻里》: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

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油腻

请把我淹在你们的唾沫里

Lalalalalala……..

来源:财新网

上班的55个理由

每个月总有那么30天不想上班。我有一万个理由不想上班。但是除了钱,我究竟是为!了!什!么!来上班?!!于是,实在不想调bug的时候,新建文档,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写下,我上班的55个理由。

1.不用自己处理缴纳社保的手续

2.带薪发呆、带薪摸鱼、带薪拉屎

3.生活作息更规律

4.欣赏厉害的同事怎么解决bug

5.观摩某同事怎么写出一手bug

6.房贷!房贷!房贷!

7.网速比家里快

8.电脑配置比自己的高,用着爽一点

9.看看同事入手哪只股票和基金

10.让外人看起来自己有正经事在做

11.积累点财富以后做自己想做的事

12.给家里省水电费

13.突破自己的忍耐极限

14.带薪学点工作之外的东西

15.有人一起聊聊最近的热播剧

16.学习如何不要脸地要资源

17.让男票知道自己还没放弃

18.在地铁上可以看到好看的通勤outfit

19.养成多喝水、多装水、多上厕所的好习惯

20.定时拉屎可减缓便秘症状

21.享受周五的加倍开心

22.减少看手机屏幕的时间

23.驯服自己的坏脾气

24.可以选择不同的工作餐

25.让自己更珍惜和家人、爱人相处的时间

26.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头发

27.开拓自己的眼界

28.形成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9.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学会装)

30.动脑有利于减小患老年痴呆的风险

31.更能体会工作之外的点点快乐

32.见识各种奇葩人格

33.朋友聚会可以一起吐槽领导

34.体会被工作吊打的滋味

35.练习如何有理有据地吵架

36.学会拒绝

37.培养好奇心,工作的时候对除了工作之外的东西都感兴趣

38.明白人生的意义不是工作

39.休产假的时候有工资

40.有机会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41.挫折的来源,学会从挫折中成长

42.经历信心被彻底摧毁到重新建立自信的人生体验

43.学会否认自己44.学会从别人的否认中肯定自己

45.忙起来能忘记让自己伤心的事,比如失恋,家庭的变故

46.有借口推掉不想去的约会

47.不被妈妈嫌弃

48.有一个讨厌的领导可以永远成为朋友圈话题

49.加班累了入眠更快

50.更加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

51.不管好坏,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更坚定自己要成为什么人

52.提高打字速度

53.有一丁点餐补

54.养成看新闻,关注时事的习惯

55.每天出门见见光,呼吸外面的汽车尾气

55个,不能再多了。试问有几个人能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那些找到热爱的事业的人,是多么令人羡慕。你们呢?用什么理由说服自己上班?

来源:豆瓣

“上海名媛”背后的装富产业链

文/魏婕 唐亚华

来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10月12日,一篇名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随后,#上海名媛群#的话题霸榜微博热搜,截至发稿,已有14.3亿阅读,12.5万讨论。全国网民的注意力都被这群“明明看起来那么有钱,实际上却这么寒酸”的上海“名媛”所吸引。

按照文章的描述,这些所谓的“名媛”,交500元入群费,怀揣着结交金融巨子的梦想,为了打造显贵人设,40个人拼单一间宝格丽酒店,6个人拼单丽思卡尔顿的双人下午茶,甚至还能接受群里姐妹穿了两天的二手Gucci丝袜,堪称共享经济的另一种实践。

尽管上海丽思卡尔顿和宝格丽酒店回复媒体称并未发现“拼单”情况,为这篇文章的真实性打上了一个问号,但由“名媛”话题所引发的讨论仍在发酵。

深燃调查发现,“上海名媛”背后,是一条精彩纷呈的“装富”产业链。从5.99元的炫富实拍图和文案,到98元修改朋友圈定位、带你跑遍全球的软件,再到1599元/人的形象改造约拍,只要想装富,总能找到符合你心理价位的方式。

总有那么一些人,硬凹“名媛阔少”的人设、省吃俭用地装富,其目的归结起来不外乎换取资源和变现。今天,深燃就带你看看这场“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装一装,摩托变豪车”的装富游戏。

豪车背后的奢华人生幻想

鸟类为了求偶,会把艳丽的羽毛展示给对方,也会四处收集亮晶晶的东西放在窝里,吸引异性的注意。在这一点上,装富达人和这些鸟像极了。

为了让心仪目标注意到自己,朋友圈里的“名媛阔少”晒豪车、美景、美食、珠宝、私人飞机……什么吸引人就展示什么,即使这样的生活并不属于他们。

阿杰是一家整形医院的销售,刚工作没多久的他在七夕前痛下血本,借钱、分期、刷信用卡买了一辆奔驰E级轿车,加上内饰、保险,花了近50万元。也许这个价格在“名媛”眼里不算什么,但已经远远超出了阿杰的经济承受能力。上个月为了还车贷,他还向村里种地的爷爷借了4000块,但他有自己的算盘。

“九月中旬到十月底是整形的黄金恢复期哦,百万级豪车接送,赶快联系我吧”,“国庆计划:变美、暴富”,“有了这么完美的身材,还愁过不上好日子吗?”这些充满诱惑力的文案配图,是各式各样的豪车或整容后的美女穿戴着奢侈品的照片。

阿杰表示,有些朋友圈里的图片是他在小红书上找的 来源 / 受访者供图

阿杰表示,有些朋友圈里的图片是他在小红书上找的 来源 / 受访者供图

作为整形顾问,阿杰的主要工作就是吸引女孩们来做整形。阿杰在朋友圈里一遍遍地“诱惑”她们——做了整形,变美了,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或吸引有钱男人,过上开豪车的生活。

如果“撩”到了目标顾客,他还会开着自己的奔驰带顾客去医院面诊,更能坚定顾客做整形的决心。

来源 / 阿杰朋友圈截图

来源 / 阿杰朋友圈截图

阿杰说,并不是每个销售都愿意像他这样花真金白银买辆豪车,他的同事就会从小红书上找豪车图片发在朋友圈吸引顾客,其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

他们接触到的有整容意向的顾客,大多都是想着能通过改善容貌来改善自己经济条件的女生。豪车实拍图与她们的这种心理一拍即合。

来源 / 阿杰朋友圈截图

来源 / 阿杰朋友圈截图

另一名医美顾问馨儿说,有钱人喜欢好看的,好看的就要整形,自己的顾客里就有奔着嫁给有钱人来整容的,最后也成功如愿了。

当然,光是美丽的脸庞也撑不起“名媛”的奢华生活,硬件必须得跟上。“爱马仕Kelly25奶昔白,下周见男人要背,最好来三个姐妹拼单,1500一个月,一人350,多出的100我来出。”据刷屏的文章描述,“名媛”们租包约会、租法拉利拍照,甚至会共享一双二手Gucci丝袜——“我只有23号去深圳穿,其他时间都是你的。”

来源/ 网络

来源/ 网络

这些拼单“名媛”的目的很明确 ——钓金龟婿。“开始我盯上了一个戴理查德的弟弟……后来我又盯上个戴金劳(金装劳力士)的弟弟”,文章中称。

除了整形医院销售,在装富大潮中,微商这一弄潮主力必然不会缺席。他们逛4S店不买车、拉横幅拍完照就走的操作大家已屡见不鲜,各种奔驰、玛莎拉蒂、保时捷被强行“喜提”。

据央视新闻报道,微商从业者打造高端朋友圈,主要是为了塑造“加入微商,走上人生巅峰”的形象,让潜在的消费者对微商的生活方式产生认同,从而对产品产生信任,还可以吸引朋友圈里感到“心动”的好友入伙。毕竟,谁不想发发朋友圈、卖卖面膜就过上“开宝马 ,签大单,随手买几个奢侈品包包犒劳自己”的生活呢?

“上海名媛”的话题一火,闲鱼上就有人火速挂出188元上海名媛群,降低了入门费,当深燃询问该群是干什么的时候,卖家表示:“刚建群只有十几人,主要是AA制高端聚会、蹦迪、旅行、下午茶拍照之类。”

来源 / 闲鱼App截图

来源 / 闲鱼App截图

做“名媛阔少”的一万种方式

只要想装富,有一万种方式满足你。

入门级打造人设的方式,是在淘宝或闲鱼上批量购买照片和文案。

深燃在闲鱼上以“朋友圈展示”、“白富美素材”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提供装富图片的店家不少,价格从5.99元-100元不等,文案多为“豪车、别墅,高档生活,拍照视频加声音”,“女神、白富美照片,名牌包包化妆品,豪车美景酒店任你使用,让别人羡慕你”。

来源 / 闲鱼App截图

来源 / 闲鱼App截图

深燃买了一份售价 6.99元的晒富图,扫了商家发来的网盘二维码,瞬间打开了纸醉金迷的奢华世界大门。里面内容极其丰富,你可以在捷克爱上大猪肘,在法国酒庄品红酒,在大理洱海边思考人生,在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赏夜景,在泰国海滩边品尝大龙虾,还可以在人均消费1978元的乌镇阿丽拉酒店与闺蜜共进下午茶。

深燃购买的晒富图内容极为丰富 来源 / 百度网盘截图

深燃购买的晒富图内容极为丰富 来源 / 百度网盘截图

从图片到文案,这6.99元的服务透着两个字——“贴心”。日常单品图把一个白富美的吃穿住行都想到了,法拉利、奥迪、宝马、保时捷换着开,迪奥的口红、香奈儿的香水、劳力士的表、宝格丽的项链随心买。文案也是覆盖各种场景,有逛街、吃饭、旅行时发的、下雨时发的、甚至还有“听周董新歌说好不哭”时发的,妥妥地打造出一个有钱有趣的“名媛”形象。

深燃购买的晒富图里连文案都配好了 来源 / 百度网盘截图

深燃购买的晒富图里连文案都配好了 来源 / 百度网盘截图

文件里还赠送了“挽回前任攻略”、“如何跟喜欢的男生聊天” 。买完之后闲鱼买家还告诉你,“确认收货送现金炫富照片”。

为了把戏做真,配上定位是必不可少的。淘宝上就有售价98元,能修改朋友圈共享位置的软件,某商家表示:“可以实现全球定位,没有时间限制,朋友圈一键转发,甚至可以跟朋友共享”,配上一些全球热门景点图片或视频,跑遍全球就这么简单。

不过,买图文有个缺点——没法把自己融入进那些奢华的氛围里。毕竟,如果本人长期不出镜,没法更有信服力地维持形象,这时,进阶服务——专业的形象改造约拍就来了。

想去哪拍,就去哪拍,装富旅拍。这种专门提供炫富拍摄的商家,行话叫“展示面拍摄 ”。摄影师团队会去主要城市巡回拍摄,行话叫“城市计划”。比如摄影师在去北京之前,会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文案,介绍拍摄行程、发之前拍好的样片——在“大裤衩”对面的酒店豪华套房中注视着熙攘的人群、面对“大裤衩”健身、胡同街拍等。

来源/ 公号“树生展示面”推送

来源/ 公号“树生展示面”推送

深燃联系到了一家名为“树生展示面”的拍摄机构,工作人员称,省钱一点的做法就是“等我们开计划的时候你选个城市来就行了”,每次接待人数在6人以内,成本更高的是定制化服务,客户选定地点,摄像团队跟拍。

树生展示面收费标准 来源 / 公号“树生展示面”推送

树生展示面收费标准 来源 / 公号“树生展示面”推送

扎堆在同一个地方拍照,不怕撞图吗?“每次计划,同一地点调色都不同,为的就是不让别人看出来是批量生产的。“

深燃点开其公众号“树生展示面”,里面“发展理念”一栏,是一条名为“不到三天,我被五百个正妹加爆了”的推送,文中称,女生在筛选约会对象时,会根据朋友圈来定位男生的形象和价值,朋友圈就是展示面。推送中还用拍摄学员与女生的聊天记录说明展示面的魅力,“凌晨加的当天就管你叫宝贝”、“订好酒店等我”。

来源/ 公号“树生展示面”推送

来源/ 公号“树生展示面”推送

另外一家拍摄机构向深燃介绍称,1599元/人,含个人拍摄需要的服装、场地费,服务包含个人穿搭、形象指导,拍摄时形态肢体动作指导,每人每场景至少精修3-6张照片。

该商家的商品详情介绍显示,“展示面”是现在社会必备的社交名片,“无论你求职应聘,升级社交圈层,还是玩转陌陌、探探等社交软件,优质体面的展示面名片,绝对让你事半功倍。”

来源 / 淘宝截图

来源 / 淘宝截图

哪些人群需要用到展示面?

展示面商家的宣传页面中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了——“微商、网红、商人、白领、帅哥、美女”。对装富有需求的人群虽然各异,但核心目的不外乎两点:拉客户、择偶。

来源 / 淘宝截图

来源 / 淘宝截图

翻看评论区,用户晒图并反馈:告别了屌丝气质,炸翻了朋友圈,还有人评价“人生第一次体验法拉利,服务很好”。

来源 / 淘宝截图

来源 / 淘宝截图

展示到位了,进入实际约会见面阶段,就用到经济版装富途径了——拼团共享奢侈品。就像“上海名媛”文里说的那样 ,租爱马仕包,接手姐妹的二手丝袜,去见心仪的那个他。

在把异性当做猎物的产业链上,这些商家的服务堪称一条龙全包,拍摄、情感咨询、服装全产业链渗透。深燃了解到,上述树生展示面不仅提供拍摄业务,还有形象改造以及代聊的线上业务,“年费型用户,随时问随时答”,甚至还将业务延伸到服装业,推出自有服装品牌。

为什么要“拼命装富”?

“我们都是急性子,无利不起早,讲究的是空手套白狼。”王朔在《玩儿的就是心跳》里的这句话,用来概括这些装富达人的心态最恰当不过。

网红已经把这条“凹人设、钓金龟”的路子走通了。潘玮柏公布恋情时,王思聪就出来爆料,“Amy姐还是厉害,身边两员大将,一位嫁给天王郭富城,一位嫁给潘玮珀,太有实力了”。

网友经过一轮深扒发现,上述两位男明星的结婚对象——方媛和Luna宣云,极有可能来自同一个“天王嫂培训班”,手把手教人经营人设,组织成员去网红餐厅打卡、放生动物、烘焙插花。有的相同场景换人轮流拍照,像滑雪照这样看不清表情的照片,多位网红直接原封不动晒出。其常用套路也在网上广泛流传:整容、经营人设、混入大咖圈、修成正果官宣。

“套路”是个闭环。想实现阶层跃升的人们会被豪车图片所营造出的奢华生活幻想所吸引,而他们自己也会通过发一些自己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外的图片告诉目标择偶对象,“我和你一样有钱”,“我们是一个圈子的人”。

心理学专家吴悠向深燃解释了打造人设、装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她提到,很多人喜欢打造人设,跟心理学上的“心理投射”有关。心理投射,是指每个人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冲动、愿望归结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越是上层社会的人,越看中门第,也就是门当户对。

来源/ 深燃在闲鱼上购买的炫富图

来源/ 深燃在闲鱼上购买的炫富图

其次,“首因效应”认为,对于不熟悉的人,如果你在初次见面就主动和Ta沟通,表现出友善、真诚、亲切的一面,容易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如果展示出是“名媛”做派,别人就会给你打上这样的标签,并在内心建立深刻印象。即使后面出现了什么不合理的事实,也很难改变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印象,他还会自动给你找理由,合理化这些事。

还有一个是“同体效应”,也就是自己人效应。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曾有一项实验说,彼此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相似性是人际交往很重要的吸引因素。很多人看到所谓“名媛”的朋友圈,就会觉得是同类人,可以深交。

“网红就是运用人的这些心理将自己商品包装化。要做自己人,就是要有共同之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喜欢在下午茶、高档场所的拍照的原因。”吴悠说。

来源/ 深燃在闲鱼上购买的炫富图

来源/ 深燃在闲鱼上购买的炫富图

不过,凹人设的装富图除了会引来网友的群嘲,还有更危险的功能,就是可能成为诈骗的诱饵。

此前有媒体报道,2020年5月,浙江杭州临安警方破获一起靠朋友圈包装实施集资诈骗的案件,26岁的嫌疑人卢某在两年时间里,以朋友圈“奢华”的包装,吸引40名被害人,进而通过编造投资项目诈骗1400多万元。

深燃以“朋友圈包装”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发现,有多起通过上述方式实施诈骗的判决。其中,有公司组织员工通过微信伪装成一个“白富美”,在微信朋友圈炫富、展示虚假投资收益。后通过添加客户为好友,向客户推荐公司理财投资平台,当客户把钱打入公司账户后,便将对方删除,不再联系。上述行为经某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转账链接,通过支付宝、微信、银行卡进行转账,钱直接进入公司银行账户,但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产品买卖投资。

在“拼单名媛”和“旅拍阔少”的眼里,婚姻与恋爱就是个明码标价的市场,美貌对应金钱,资源互换资源,真心最不值钱。殊不知,当你在套路别人的时候,别人也给你布下了套路。层层套路之中,“拼单名媛”或许碰巧还会和“旅拍阔少”相遇,上演一出黑吃黑的戏码。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吴悠、阿杰、馨儿为化名。

当有人对你说「这里是两千万,离开我儿子」时,该怎么做?

作者 / 知乎用户
这事简单啊,带个律师去,这种钱不能省,而且相对来说律师费是一笔很小的钱。撕逼的事让律师去,女主负责装优雅、可怜就行。

首先,不接受支票付款,一般人不熟悉支票,很容易被坑,万一对方在女主兑现之前挂失了,或者在支票上做点啥手脚,又或者是对方压根是空心大佬倌,开的空头支票,那女主上哪说理去?

不排除对方就是为了获取女主爱钱不爱情的证据,羞辱了女主,还拿着这些证据去给他儿子看。那岂不是人财两失?

如果对方一定要付女主两千万,请让她银行转账(必须是不可撤销的银行转账)或者交付现金,并且要及时兑现,不能分期、不能附期限。否则到时候对方反悔不付款了,女主不是干瞪眼?

其次,注意签个赠与合同。明确对方心甘情愿赠与你 2000 万元。如果没有这个合同,对方可能在付款以后转眼就以女主向她借款为由或者转账错误为由起诉要求返还借款。这种情况下女主存在败诉的可能性。如果到手的钱没有焐热,马上就被法院划走了,那不是很无辜?

签订赠与合同以后,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求对方在合同签订当时,或者签订之前就必须要付款。否则,对方是有权反悔的,法律还支持她反悔。在法律上,这叫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

《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按照这个赠与合同的性质,对方肯定会在合同里约定你有「离开 xx」的义务。但是如果女主有议价权的话,可以口头保证或者通过其他形式保证,最好不要写在合同里。因为这样做也有可能导致赠与方合法撤销赠与,原因如下: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三条 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如果一定要把「离开 xx」写在合同里,一定要约定得具体明确,比如什么叫「离开」?是不得靠近他百米范围内,还是不得与他联系,亦或者是不能与他发生男女关系?约定明确,是为了防止对方事后耍赖。

还有一个要点,注意让对方夫妻双方都在合同上签字。防止惹来老婆同意花钱让女主离开儿子,老公称老婆赠与共有财产未征得其同意赠与无效的官司来。

再次,注意把整个交易过程录音(如果有条件录像),为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留下足够证据。

这笔钱需要纳税,不要想着避税的问题,否则可能会被对方举报。虽然首次逃税不会有牢狱之灾,但是补缴 + 罚款,可以让女主白白为国家打工甚至破产。这种偶然所得的税率不低,20%,罚款更重,是应缴税款的 0.5-5 倍。如果不申报纳税被举报,补缴税款 400 万 + 最高罚款 2000 万=2400 万,女主这一趟白玩,损失一个富二代男友不说,还可能惹来 400 万欠款。

所以说这笔税款不能省,都这么有钱了,觉悟不能太低了吧?

互联网抛弃了我爸妈

国庆期间,无锡火车站一张照片爆红网络。照片中,一块牌子写着“无健康码由此进入”,专为“老人机、无微信、不会操作”的旅客提供服务,这张照片在微博上收获10万+次点赞,也让众多网友感叹,数字生活下的老人不应该被遗忘。

“别从网上买东西,贵”,“别用手机支付,不安全”……玩着手机长大的你,听到爸妈的这些话只觉得不耐烦,但你有没有想过,爸妈之所以排斥这些生活方式,是因为他们可能被互联网抛弃了?
你习惯了早上打网约车到地铁站、中午叫外卖、上班摸鱼时用淘宝给自己置办几件入秋的新衣服、下班了用小程序让菜送到家门口,习惯了无聊时刷朋友圈、刷抖音、看小说,相比之下,曾经为我们遮风挡雨、在儿时的我们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爸妈,如今在互联网时代处处碰壁——出门不会用导航、因为不会扫健康码被拦在门外,好不容易学会了网购,却因为爱买便宜货,被家人集体嘲笑。
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乐的互联网,有时却给父母带来被抛弃的屈辱感和说不出的委屈。
这篇文章里的8位年轻人,讲述了父母在互联网时代的无助时刻和崩溃瞬间:有的是当了40年医生,现在没人陪着不敢去看病;有的是修了一辈子车的“老司机”,却因为不会扫码付款,出不了停车场;还有的因为不会填表打印,气得大喊“天天整这些没用的,直接说岁数大的活埋了就完了”……
但他们也发现,在互联网抛弃父母的同时,他们对父母的帮助也不够。互联网发展太快又怎样,只要你愿意教,爸妈甚至比你都会玩。

一、爸爸当了一辈子医生,如今迷失在医院
Joey | 北京 父亲65岁 使用智能手机8年
我爸爸当了近40年医生,打交道最多的地方就是医院,但如今,他经常念叨:如果没人陪着,我根本看不了病。
我陪他去过几次北京的三甲医院,现在除了挂号、缴费都已经转到线上之外,还有很多小环节都需要在机器上完成,比如,取完号以后要在机器上刷一下挂号单上的条码,“报到”成功了才能开始排队;取药时,需要先去机器上刷一下取药单,药房才会开始准备药品;至于取检查结果,也是要在自助打印机上才能完成。这些他曾经非常熟悉的环节,现在都让他感到陌生。
有一次,我实在没办法请假,只是给他挂好了号,嘱咐他该怎么取号、报到、就诊、取药,然后默默祈祷一切顺利。没想到,这些都顺利了,但他在医院门口回不来了——因为打不到车。他在医院门口焦急的打电话给我说,他连续找了几辆停在路边的出租车,司机都说车已经被网上预约了,不能拉他。我一边让他别急,一边跟他说帮他叫一辆车。车是叫上了,问题又来了,他无法准确说出自己的位置,司机问他在主路还是辅路、在东门还是东南门,他都答不上来,后来是求助附近的保安才坐上车。
那天我回家以后,发现他的情绪很低落。他说,科技确实改变了一些行业,拿医生这个职业来说,他之前开处方常会开“吡嗪酰胺”这个药,这四个字笔画多,写起来麻烦,现在医生都改成用电脑打字,能自动联想,效率提升很多,这是好事。但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线上支付、线上购票、线上打车,让他感觉寸步难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待在家里。
最近的疫情更是加重了看病的难度,很多医院不再接受窗口挂号,且进医院之前要扫码填一份长长的电子问卷,这让他更加悲观。他感叹,都说老年人时间多,但现在连排队的机会也不给我们了。
其实,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小时候,老家的亲戚来城里,都是爸爸带着他们去看病,但现在,爸爸也迷失了,而且是在他曾经最熟悉的地方。

二、进入互联网世界的门票太贵,我妈至今不愿买票进场
靴靴 | 包头 母亲50岁 使用智能手机6年
先别提网约车、网上挂号这些进阶技能了,我妈在拥抱互联网的第一步就卡住了。
拥抱互联网,首先得连上网。光是在这件事上,我妈就“输”了。
买了智能手机之后,她第一个下载的应用就是“WiFi万能钥匙”。楼上楼下的邻居都安了宽带,她觉得反正能蹭上邻居家的网,就没必要安宽带了。
后来,邻居们改了更复杂的密码,她就连不上网了。她索性敲开邻居家的门,让人家当面给她输WiFi密码。
但毕竟不是安在自己家的网,邻居把路由器换个位置,她能连上的信号就很弱;邻居家小孩把网线碰掉,她就又没网了。
我家不是缺这每年1000多的宽带费,而是我妈固执地认为,这笔钱能省,就一定要省下来。省钱,是她成就感的来源之一。我给她转钱,她也不会把这笔钱花在宽带上。我提出给她安宽带,她就会很着急,觉得破坏了她的成就感。
每次我提出来家里该安个宽带,好让她尽情拥抱互联网,她就会训我一顿,“安宽带干什么?谁用?我有网,你每年就回来那么几天,就因为你每年多花1000块钱吗?”被她这么训一通之后,我自己就懵了,还觉得很愧疚,于是我家就一直没安宽带。
蹭来的网时断时续,如果我想给我妈打微信视频,必须提前给她打电话,她会下楼,站在楼下的理发馆门前,连上人家的WiFi,给我打回来。我俩打视频的场景,基本都是伴着理发馆高分贝的热门歌曲,扯着嗓子对话。
我过年回了家,她还会开心地教我连网小技巧。“邻居家的路由器肯定也在客厅,你在客厅连,信号最强,厨房有时候能连上,卧室基本没网”。
因为我妈的心思都花在了如何在互联网世界“逃票”,很多功能都没有学。今年过年,我打算先偷偷帮她买一张互联网世界的门票(安宽带),然后重点教她用外卖软件买药,毕竟我总是不在她身边,她一个人如果感冒了得有人帮她买药。

三、父亲跟风网购螺蛳粉,结果买成酸笋配料
洪鸣 | 沧州 65岁 使用智能手机3年
我爸是一个特别喜欢买东西的人,尤其是各种便宜的小物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便宜的东西能让他觉得特别划算,带来一种满足感。之前没啥机会买,直到这两年他用上了智能手机,我教他学会了网购和微信支付,然后用上了拼多多,从此他在网上购物一发不可收拾。
但他其实不太会网购,拼多多上那些眼花缭乱的拼单、红包、满减,他完全不会用,也不会看商品详情和买家评论。他只要看到价格便宜的,就直接购买支付了。
有一次他图便宜买了一大盒生姜,5块9包邮,结果送过来歪歪扭扭的而且很不新鲜,关键平时做饭也用不了这么多,没放两天全坏了。还有一次他图新鲜,在拼多多买了两袋螺蛳粉,因为他听别人说螺蛳粉好吃,想买两袋尝一尝,结果快递送过来是两袋酸笋,特别臭的那种,他不知道螺蛳粉是啥样,以为这就是螺蛳粉,打算拿来拌饭吃。因为味道实在太大,被我妈给扔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下单的时候,选的是螺蛳粉酸笋配料,根本就不是选的螺蛳粉。
家人都说他,让他不要乱买东西,图便宜买的这些吃的,质量也没法保证。但他就是不听,我妈经常莫名其妙就收到快递,打开一看又是我爸偷偷下单买的。
智能手机的其他功能,我爸也不太会用,平时也用不着,他最喜欢的就是在拼多多买便宜货。我不在家,平时也没有人教他怎么看商品详情以及怎么挑选商品,更没有人教他怎么识别商家套路。我们不让他网购,还嘲笑他,但仔细想想其实也不能怪他。
真正有点被互联网抛弃,是有一次他的微信号在群里被封号。他平时特别关心时事,他们几个老年人朋友,经常相互转发各种相关的视频。有一次他发了一个视频到家人微信群里,然后他就在群里看不到其他人的消息了,他在群里发消息,其他人也看不见。当时他就慌了,觉得自己好像一下子和家里人失去了联系,被微信自动隔离了。他给我打电话,慌张地问我怎么办。
我查了一下才知道,他应该是转发了一些不实消息在微信群里被封号了,只能私聊不能群聊了,但还好一周后就恢复正常了。后来我告诉他不要随便发来源不明的内容,但他有时也不听,偶尔还是会发一些。
老年人用智能手机,其实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功能,他们喜欢用、同时能学会用的,可能也就那么几个功能,但有时候因为不熟悉规则,也很容易被套路。他们有自己的需求,其实我们应该多陪陪他们,他们缺的不是互联网,而是陪伴。

四、以为父母不会看朋友圈其实他们被屏蔽了很伤心
施彬彬 | 杭州
父亲63岁、母亲58岁 使用智能手机6年
当多数人开始用微信,我就给父母买了智能手机,为了方便联系,开始教他们使用微信。
后来有一件事情让我蛮心酸的,我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一些自己的工作或者近况,有一段时间不是很顺利,害怕父母担心我,我就把我爸屏蔽了,其实我也一直以为他们不会看朋友圈。有一天,他半夜给我发来一段微信语音,问我为什么把他屏蔽了,他看不到我朋友圈,很伤心。
我妈妈也是,以前她微信钱包里的钱永远提不出来,别人给她发的红包或是转了钱,她都不知道这个钱在哪儿,一直以为那些钱搞丢了,后来很久以后,她才知道微信里是可以放钱的。
我父母都退休了,微信、支付宝、地图、手机的基础设置功能,这些基本的互联网操作,我都把他们教会了,我老婆还做过一个下载安装微信的教程,其他应用都是他们自学自玩的。他们倒没有在意有些APP是年轻人才用的,我发现,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都学会了,有些没学会,只是因为不感兴趣,或是生活环境中没有应用场景。
像我妈妈会玩消消乐,还自己学会了玩抖音,和她的朋友们一起玩;我爸爸想给我奶奶买一部手机,结果他竟然自己学会用拼多多了,在拼多多上还买了某品牌的老年手机,做工粗制滥造,就像我们十年前的山寨机。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APP操作复杂,他们因为学起来比较慢就不愿意用,这些公司倒是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或者是否有经验,去优化一下产品使用引导。现在有声音说智能手机和各种应用对中老年人不友好,我觉得谈不上友好不友好,把他们当成一个普通的新用户正常对待就好了,父母也是互联网用户,他们应该有他们自己的场景。
现在需要有比较好的引导或是教育机制,鼓励年轻人教自己父母,或是社区教老年人如何操作手机。我们嘉兴图书馆以前就经常办类似的老年人活动,一年办上百场。我父母的老年人圈子都会互相问、一起学,虽然我爸爸至今还不会设置微信头像。

五、集中培训三个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成效显著
大米 | 廊坊
父亲55岁、母亲56岁 使用智能手机5年
我家里的长辈们基本上可以算是被互联网抛弃的典型代表了。
以我爸妈为例,所有时新的社交软件和APP都与他们无关。出门从来不会考虑用打车软件,买车票也都是跑去线下蹲点等候,买菜更不要指望用美团买菜这些APP。别看现在微信、QQ这么普及,我爸妈基本上都不太会用。他们用微信的水平只停留在发文字和语音的阶段,甚至都分不清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的按钮。
我妈总觉得手机这个东西随便按一下就有可能坏掉,很多按键都不敢轻易尝试,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操作错了,几千块钱的手机就死机了。
因为互联网的介入,新一代人的交流与生活已经完全脱离不开手机。但上了一定年纪的长辈们却不一定能够融入到这样的氛围和文化里。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因为不熟悉互联网语言环境,我给他们发微信自带的“哭笑不得”的表情,我妈问我:“你为啥哭,是遇到啥事儿了?”我爸妈也完全不能理解年轻人天天拿着手机是在做什么,用我妈的原话说:“一天天老抱着手机玩儿,怎么不扎进手机里?”
一开始我还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差距,直到有一次大学放假回家。我妈非常窘迫且惴惴不安地问我:“能告诉妈微信咋支付不?现在小区都让用微信付电费,妈不会弄。”
看到曾经为我遮风挡雨、无所不能的父母,面对互联网手足无措,我其实挺心酸的。日后基本上稍微复杂点的流程,我都会远程打电话教学。因为怕他们找不到具体的按钮,我会先截图,然后会在截的图上画圈标注,同步语音指导。
有了上述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其实不是老人不会用手机,而是一方面没有人耐心教他们,另一方面缺乏一定的方法论。
去年过年,我就花了将近一天时间,集中“培训”了家里三个老人——大姑、奶奶和姨姥姥。在教学上以“不发火、多重复、水平降至幼儿园”三个基本原则不动摇,发现成果显著。
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不发火,老年人基本上在对于新事物的反应上都比较缓慢,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以“将相册里的图发送到微信上”这一简单操作为例,我会找到最简单的方法,然后把每一个步骤放缓,重复三遍,力求老人能听懂学会。最重要的是,长辈们面对新事物其实相当缺乏信心,所以更需要的是像幼稚园的幼师鼓励小朋友一样鼓励他们,让长辈建立自信。
教学完毕后,大姑开心地说了一句:“手机还挺好玩儿的。”

六、为了妹妹幼儿园的网课我妈发愤图强学习还是失败了
彩云 | 四川 母亲50+岁 使用智能手机5年
2014年,在我妈妈50+岁,爸爸60+岁,我20+岁念大三那年,我有了一个妹妹。
第二年,我大学毕业出国念研究生,有她陪伴在爸妈身边,也让家里热闹一些。当时爸妈为了能够和我多聊天,特地花重金买了一部iPhone4,这是他们第一台智能手机,希望能学会微信视频,可以常看看在国外的我。那时候我已经出国了,是我表姐和小姨在家里教我爸妈怎么视频聊天、打电话、发微信,他们对智能手机的操作也就仅限于此了。
最让我妈烦恼的是,我妹妹念幼儿园,老师都是通过QQ群和家长交流,我妈当时连QQ是什么都不知道,我爸会用但不教她,她只能拿我爸手机,看群里的消息。
老师会让家长督促孩子念书,在网上做题。那个学习的APP到底是什么我至今都不知道,因为我妈说不明白。为了带我妹妹完成作业,她得用那个APP。当时我妈尝试过好几次,过程有些复杂学不会,那时候和我视频聊天,也常常聊到这个事,愁眉苦脸的,我在国外也帮不了她。后来她实在不会弄,就跟老师申请做线下作业,老师允许了。
那时候在幼儿园群里,老师会发一些小朋友在学校里的照片。我妈觉得关于我妹妹的比较少。她觉得是因为老师觉得她不会用QQ群,以为她不怎么看这些照片,就分享得少。我妈是一个要强的人,因此发愤图强,一定要学会用QQ,学会用APP,最后的情况是我妹长大上小学了,会自己在线上做作业,她也就对这个不了了之了。
因为一直在国外,我没有参与我妹妹的成长过程,也没有参与到爸妈学会手机的过程,有点羞愧又有点无奈。
有一年,我在国外的房东叔叔回国,我托他帮我从家里带几本书,但我爸妈不知道是哪本,我让他们拍照给我确认一下,他们不会。我只能在视频电话的时候,远程教他们拍照和转换摄像头,从自拍转为拍摄,我说你点一下屏幕,会出现一个标志,点一下可以转换摄像头,他们试了很多次都说看不到。后来误打误撞摄像头切换过来了,但是他们担心我看不清书,把镜头怼得特别近,我完全看不清书名,就一直大声喊,拿远一点,拿远一点。现在想来,实在是有点难为他们。
有时候我们觉得手机APP上很简单的操作,但对于父母来说,就是有些没那么快接受。一些APP可以设置老年简化版,配上屏幕提示,可能对老年人友好一点。遇到这种情况,作为子女一定要耐心一点,在身边教他们,也是跟他们建立联系、多个话题聊的机会。
帮助他们跟上时代变化,社会环境、手机应用、以及子女耐心教都可以起作用。不过我觉得我妈自己也有原因,以前我爸我妈去类似于老年大学的地方学打字,我爸坚持下来学会了,我妈就一直说学不会,到现在也不会打字,这一点阻碍了她上网,她不太坚持,没有太多学习热情。

七、把0和o按错,密码怎么都输不对
秋芸 | 山东潍坊
母亲年龄50+ 使用智能手机6年
我的父母不会用电脑,手机是他们使用过最智能的工具。为了教会他们使用这个工具,我和他们都费了不少劲。
我妈妈曾买过一个iPhone,买来之后想安装微信,找不到怎么安装。我打着电话跟她一步步说明,教她首先点击桌面上名字是App Store的标志,找到搜索,输入微信,点击安装。但点击之后手机提示苹果ID有问题,我一问她才知道,原来是买的二手手机,已经登录了别人的苹果账号,还不知道密码,又是一阵折腾才搞定。
后来,也是手机账号出现了问题,需要重设账号和密码,我给了妈妈我的账号和密码,但她反复输入了十多次,都提示错误。我实在没办法,只能让她用我爸的手机打开视频通话,对着键盘一个字一个字看着她输入。这才知道,原来她一直都把0和o按错了,难怪总也输不对。
再后来,我妈换了手机,系统从苹果换成了安卓,下载软件没那么复杂了,但转移微信聊天记录又成了难题。她自己在家折腾半天,原来微信的聊天记录全都没了。为此她心疼了好一阵,生意伙伴的转账记录、家庭微信群里的宝宝小视频、跟多年不见老朋友的语音聊天,一下子都没了。
我父母是做汽车维修行业的,跟车打了一辈子交道,身边朋友也都是“老司机”,但是现在反而因为停车,总是让他们这些“老司机”犯难。
我们家那边商场停车场改成微信付款之后,我爸第一次去停车就险些出不来,出停车场时被拦住,手机信号又不好,扫了好几遍都扫不上,只能下车凑近了倒腾,后面司机还在一直催,把我爸急出了一身汗。
教他们网购也是个大问题。我爸妈很忙,很多时候来不及天天去买菜,常常随便吃点了事。我本想让他们体验下买菜送到家的实惠和便利,但是对于习惯了超市和菜场的他们,天然对网购抱有怀疑态度,觉得网购的菜不新鲜。有次我在家点了一杯咖啡外卖,我妈说,这种赚的就是你们年轻人的钱,可赚不到我们的。
后来我妈开始看直播,学会了在直播间买东西。有一天,她跟我说,在一个大网红直播间花39块钱买了3件T恤,以为自己捡到了大便宜,但是我知道那个网红,是一个只靠博眼球的内容来赚取流量的主播。果然到货之后,我妈跟我抱怨说“连地摊货都不如”。这件事情让她对直播带货的信心很受打击,那个网红没过多久也被平台封禁了。
我家里有一台天猫精灵,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在手机的天猫精灵APP上可以看到我爸跟天猫精灵的对话消息,翻了翻列表,发现他跟天猫精灵说话,有好几条是我快回家的时候,我爸每天都问今天是几号,还说儿子快回来了要看天气,但他不会当面和我说。国庆回家,有天晚上我爸是听着天猫精灵睡着的,音乐在放牡丹之歌。
每次教爸妈用手机的时候,我都怀疑科技是不是真的带来了便利。当然,也许父母能享受到科技便利的前提,一定要建立在儿女的麻烦之上,这也是我和父母之间的一种羁绊吧。
八、不是互联网抛弃老人是我们在抛弃老人
张悦 | 北京 父亲70岁+ 使用智能手机6年
我爸平时扫码支付、健康宝这些都会用,但是还是希望我们能陪着他,帮他处理一些事情,对我们依赖性比较强。不过因为我陪伴我爸比较多,见过太多被互联网抛弃的老人。
现在医院的病历本,需要使用自动售货机扫码购买,我遇到过好几次老人手机不能扫码购买,在机器那里请人帮忙,每次陪我爸去看病,我们包里都会放一个新的病历本,碰到买不到本的老人给他一个。我还经常在医院一次带着三四个老人一起一步步操作。
再比如,今天是北京60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第一天,很多老人都集中到各社区医院去接种,我在楼下见到不止一位老人因为没有健康码无法进入大门。医院专门安排了志愿者在门口帮有手机的老人操作,但还是有几个实在没办法,只能离开了。
昨天我去医院帮我爸开检查单,遇到一个老爷子,他孩子帮他网上挂了号,他排队到分诊台以后,护士要求交打印的流行病学调查表,他因为不会操作,从三楼到一楼找志愿者帮他打印,回到楼上又需要重新排队了,他就发火说:“天天整这些没用的,直接说岁数大的活埋了就完了。”
其实对于老人来说,这种困境带给他们的屈辱感特别容易激怒他们。我在银行也遇到过几次因为健康码无法进门,大发脾气的叔叔阿姨。
很多老人日常生活就是去菜市场买菜,自己做饭,家里电器都不需要互联网操作,平时可以完全不接触互联网功能,只有到银行和医院这种不得不去的地方的时候就比较困难。
老年人其实也很想融入互联网。我爸会用健康码,会移动支付,会人脸识别,会使用智能门锁,会用手机看大门监控,会用手机软件查看宝宝手表定位、运动情况,还会熟练使用导航软件。
像这些都是我和我儿子一点点、一遍遍教给我爸的,这其实就是一个日常强化的过程。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或者陪伴时间少的,就没有这个反复强化的过程。其实大部分老人接受能力没问题,就是其他人的速度太快了,他们跟不上而已。
所以不是互联网抛弃老人,是我们在抛弃老人。我觉得是年轻人一边喊着互联网在抛弃老人一边自己埋头往前跑,自己又不能停下脚步扶着老人一起前进。

来源:深燃。

985毕业,我在国企拿1200的工资

2014年,我从东北一所老牌985大学毕业,校招时签了一家哈尔滨的国企。

当时,我本想回家乡附近找工作,然而那年“最难毕业季”的说法突然流传开来,好多企业缩招的缩招,提门槛的提门槛,特别是我爸期望我进的那些央企国企,都要求硕士及以上。

我就像没出工的半成品,投出去的简历基本石沉大海。只有这家老牌国企对我进行简单面试后,第二天就通知我去和HR谈条件。

那位HR看上去挺实在,跟我说“年薪八万,给一万五的安家费,还有宿舍”,打着包票说新宿舍马上就盖好了,只等我们入职。

为了打消我的顾虑,他强调企业发展迅速,大批招贤纳士,尤其是我们这样名校出身的,以后会优先培养、优先提拔,前途没的说。

我觉得哈尔滨离家太遥远了,再加上一个家在鞍钢的室友死活不留在东北,还劝我“投资不过山海关,去南方才有出路”,我便一直犹豫。

后来,我又听说一个哈尔滨的同学由于挂科,面试这家单位没过,就等HR去华北站校招时跑去北京面试;再一次面试失败后,又跟着HR跑到上海面试;接着又是下一个面试地点,总之他为了这家公司跑了大半个中国。

终于,他感动了HR,被录取了。

我想着,人家本地人挤破脑袋要进的单位肯定是相当好的,吃了定心丸。况且我爸也觉得这个单位很不错,发给我从网上找来的资料说:“你看,新中国成立人家就有了,是行业领头羊呢!”于是,我就开心地签了三方协议。

等我入职后,有些傻眼,公司的厂区被老旧居民房围着,有的已破败不堪等待拆迁,有的把一楼改造成黑洞洞的小店,招牌陈旧褪色。

这衬得我们厂并不算很壮观的外观格外显眼,历史悠久的俄式大门,厂房占地面积巨大,有些地方还陈列着最早从苏联带来的设备。

让我意外的是,我们的宿舍并不是HR打包票说的“新宿舍”,等我把东西安顿好后,竟从抽屉和角落里清理出来一些遗留的女性用品。

扔掉那些“垃圾”时,宿舍的保洁阿姨边涮墩布边用大嗓门热络地跟我叨咕:“真是造孽,女同志们都是被连夜赶出去的。”

这时我才知道,我们住的地方从前是女生宿舍,单位为了给我们这些新人腾地儿,竟然直接把原先的女同事们都赶走了。

晚上,室友刘辰的师兄来找他,这个前辈已入职两年。我们跟他提起HR说的盖新宿舍的事,他不屑地笑笑说:“那小子的话你们也信?我当年找工作时他就说新宿舍马上就建好。”

他靠在栏杆上,有点同情地看着我们,说你们待一段时间就知道了,咱们这儿每年得走四分之一的人。接着,他还问我们有没有听HR的建议把户口迁过来。我说我没迁,他说没迁就对了,迁过来的话,离职时会给你卡得死死的。

“都是被忽悠过来的,以后有你们后悔的。”

一开始,我们还不信,可入职培训还没过半,各种负面消息便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我们这拨新人之中。那个前辈并不算是胡说,虽然有点夸张,但每年有五分之一的人会离开。我们听到最多的消息是,企业连年亏损,入不敷出,待遇极差,稍微有点本事的人,都另谋出路了。

我们在下面连连叹气,后悔不迭。

台上领导说:“选择这里,青春无悔。”

通过了入职培训,我被分配到生产部。

科长是一个快五十岁的男人,谢顶,牙齿被烟熏得黑黄,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都是大学生,干活肯定没问题,首要的任务是学会“打三家”、康乐棋和打乒乓球,这三样是工作立足的根本。”

我一听就有点蒙,根本不知道“打三家”是什么意思。上网一搜才知道,那是哈尔滨市动力区流行的一种牌类游戏。

为此,科长安排了一个老师傅带我,我满脸堆笑,客客气气地跟他问好,他瞅了我一眼问:“哪里人?”我说了个地名,他点点头说南方来的。我有点语塞,我说:“师父,我家那边不算南方,我是北方人。”

他没接茬,又问我在哈尔滨有没有亲戚,我摇摇头说:没有。

师父对我没多大热情,公事公办的模样,带着我在办公区和车间转了一圈,我没话找话地跟他套近乎:“师父,啥是‘康乐棋’啊?”

他没吱声,走到活动室外,一指角落里的一张四个角都黑乎乎的桌子,我探着头看了看才明白,‘康乐棋’就是一张桌上摆着象棋,用木棍把棋子打进桌角的洞里,有点像打台球。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去车间检修,怀着认真的态度跟师父学习,师父就把图纸拿给我看,我去请教他那些符号都是什么意思,他有点揶揄地说:“还是大学生呢,这都没学过?”

我说我不是机械专业的,有些知识不太会,他很不耐烦,一把拿走图纸:“领导也真是,招来的学生专业都不对口,让我咋带啊!”。

那天回到宿舍,我的心情差极了,却看到刘辰在对着手机摆扑克牌,他招呼我道:“正好,你过来陪我练练。”

在刘辰的带领下,我终于搞明白“打三家”的出牌规则,我把牌一撂说:“不玩了,没意思,我还是去学习下吧,今天都被师父鄙视了。”

刘辰听了我的遭遇后说:“他不是鄙视你,他是想找领导换个子弟带。”

刘辰告诉我,厂里三分之一的人都是工厂子弟,有关系,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到关键时候就显出他们了,升职加薪先人一步自不必说,老职工们也都喜欢带着子弟混,毕竟他们以后才是厂里的中坚力量。

我突然想起来,我们部门新来的几个男生都是本市一个二本学校毕业的,但主任对他们比对我要重视得多,出差和应酬也都带着他们。

刘辰说,从那个二本学校来这里的,百分百是“子弟”。

我不信这一套,依然想通过学习获取立足之地,可能师父看我翻那么厚的书本,学得太苦逼,觉得我在白白浪费时间,“你不用这么费劲巴力的,知道几个常用标识符就够了。”

一开始,我不明白其中的意味。

第一个月工资发下来,2650元,什么也没扣,我无意中看到一个和我同年来的“子弟”的工资条,不知为何,比我多二百块钱。

失望的同时,我的心态变得很差,每次一进车间,各种机器发出的巨大噪声在偌大的厂房里来回交织,固体一样堵在耳朵眼里。

我其实特别渴望能在这里学到一些东西,当时有个轮岗实习的制度,我去的工艺部,带我的组长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快四十岁了,老牌名校毕业,掌握着比较核心的技术,也会管理,经常被评为先进。

我看到了些希望,心想能不能申请跟着他干,就私下里跟他说了。

他却叹了口气,无奈地摇摇头说:“我不是不收你,只是我快走了。”

我感到非常吃惊,问他准备去哪,他说去上海,进一家私企。

我问他,“您搁这呆了好些年了吧?”他叹了口气说:“是啊,一毕业就过来了,家都安在哈尔滨了,要走也是迫不得已。”

他跟我说,工艺部最近空降一个很年轻的主任,上马的第一件事就是“折腾”下面有资历有能力的组长,比如考核只给“基本称职”,想方设法地扣工资,平时工作也要鸡蛋里挑骨头,天天开会指着人家鼻子骂,有人因为受不了离职,他就顺利提拔自己的人,坐稳了位置,而他敢这么嚣张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和一个高层领导的裙带关系。他需要重新“筛人”。

“在这里,每个阵营的人,跑马圈地远比钻研技术重要得多。”前辈吸了一口烟说。

听了这些事,我也开始想要辞职。

然而,新员工里最先提出离职的,竟是那个跑遍半个中国应聘的男生。

我们的交集不多,有一次,我在吃饭时遇到他,他问我有没有发“安家费”,我说发了,他骂了句“妈的”,他的安家费一直被领导卡着不给,说他是本地人,没有安家费,但当时HR根本没说本地人没有,而且子弟们都有。

“子弟们不也是本地人吗?”他愤愤不平。

我说:“去问问财务或者人力吧。”

他说:“他们才不会管呢,我估摸着就是领导想吃回扣,靠。”

后来没多久,他就辞职回家备考研究生了。

留下来的新人中,意志也都被磨灭得差不多了,但有个叫黄立的是个例外,他来自东南沿海,个头小小的,说话细声细气的。东北的同事都觉得他“娘们儿唧唧”,看不上他。

黄立是硕士,他毕业于国内排名前五的大学,跟东北八竿子打不着,我们都不知道,他来此地的意义何在。我记得当初培训的时候,他在领导讲完话后就举手站起来,昂首挺胸,激情澎湃地用南方口音说:“我立志要学以致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而奋斗!”领导们微笑着在台上鼓掌,我们忍着笑也跟着鼓掌。

一开始,我们都觉得黄立是个蹩脚的马屁精,后来看他在新人群里天天发早安,再加一句鸡汤,依然坚持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又觉得他的脑筋有点问题,群里没领导,也不让他上台演讲,他说这些干什么。

有一次,我故意逗他,发了个鼓掌的表情,他又发来一段长长的话,大概意思是他对厂子的一些看法,然后,群里就没人吭声了。

黄立成天跟打了鸡血一样,见谁都自来熟,还有唠不完的嗑,我们都对他敬而远之。听说他在他们部门也不受待见,总是提各种建议,分析厂里生产的数据,写成技术报告给领导,但没什么人把他当回事。

他们部门的人还给他起个外号叫“小神经”。

领导可能也察觉到了,他既然精力这么旺盛,不如去一线锻炼锻炼,就让他直接下了车间。直到那时候,他在群里出现的频率才变少。

有一天,黄立愁眉苦脸地敲开我们宿舍的门,问我有没有缝衣针,我说,谁有那玩意儿啊,又问他要干什么,他手指并拢用掌心对在我眼前,我一看,他的手上被剐了好多口子。

他说他的手扎刺了,要找东西挑出来。我问他干什么弄的,他就有点委屈,说自己在车间搬机件当苦力,这些口子是装吊绳的时候弄的,可他连双手套都没有。

我翻了翻抽屉,拿出一双劳保手套给他,跟他说:“缝衣针可以找保洁阿姨问问。”他连连道谢后离开了。刘辰从床上探出脑袋,啧啧地说,他要是不去找领导“活动活动”,没准一辈子就都在车间里劳动了。

入冬后的第一场雪,我看到黄立在外面跑步,张开双臂,特别兴奋。他看到我,跑过来跟我打招呼,我问他:“跑步呢?”

他脸红彤彤的说:“我从来没见过雪,还是这么大的雪。”我苦笑,以后他看雪会看吐的。

那些雪开始还是白的,然后就跟地上的土和垃圾搅在一起,成为黑色的冰碴子。看着他在雪地里被雪花模糊的背影,我心想,“他的热情又还能在这冰天雪地里坚持多久呢?”

年后,新职工内部突然开始广泛流传着一份离职攻略:十几页的PPT,详细叙述着离职流程,该去哪里找谁盖章,哪个部门的老大好说话,哪个部门说话要注意,特别说明写离职原因时,千错万错都是自己的错,单位很好,领导也很好。图文并茂,令人叹为观止。

这份PPT竟然是黄立整理出来的,他已经离职了,但办手续时碰了不少钉子,被人当孙子似的骂了一圈,卡了他快三个月,才离职成功。

他在一气之下,写了这个攻略,就此被我们奉为“跳坑宝典”。

若不是看了黄立的离职攻略,我们大部分人都还不知道,当初HR答应的安家费,其实是有条件的,干不够规定年限的要原数奉还。

而我们第一年拿到手的工资包括年终奖的一万五,总共才五万多块钱,加上安家费还不到七万,勉勉强强符合HR当初说的年薪八万。

到了第二年,五险一金扣得多了,工资就开始在两千块钱徘徊。

比低薪更难受的,是无所事事,我已经丧失了学新知识的热情,每天上班只是打开电脑,再随便点开一个Excel,对着空白的表格发呆。

我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孤独感中,偶尔部门聚会,也被酒桌文化灌得滑进桌子底下,再后来,一些老职工竟也在我的身上打起歪主意。

那是到了过节的时候,单位发了“米面油”当礼品,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大哥热情地找到我,说我住宿舍可能也用不上这些,不如卖了换点钱,他认识的一个工人就回收这些。我还挺感激的,觉得老大哥人不错,知道照顾新员工,于是毫不犹豫就让他替我把礼品卖了。

谁知等大家都把“米油面”卖掉的时候,我才知道老大哥给我出的价格比正常回收价格低了近一半,他从我这点礼品上赚了个差价。

我知道后,心里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

后来再发大米,我谁也不卖,直接送给了宿舍的保洁阿姨。

阿姨很不好意思,连说不要,我说反正自己也吃不着。阿姨拎着大米,说:“厂子不行了,你们早点走吧,耗太久以后就出不去了。”

厂子的效益不行,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那两年,国内没什么大项目,厂里接不到采购订单,都是老项目的维护和返修单子,根本挣不到钱,能挣钱的是出口单子,但因为没有太高的竞争力,产品价格定得十分低廉,所以厂里亏损严重,连发工资都跟挤牙膏似的。

要命的是,每次厂里开员工大会,领导总以我们是行业里的技术引领者自居,但吹嘘的还是十多年前给国家一个大型项目研发的技术。

当我拿到一千二百块钱的工资时,我崩溃了,下决心一定要离开这里。

写简历的时候,我的心一沉再沉。

工作两年了,我却写不出任何项目经历。

我买了些书学习编程,从头开始学,怕室友发现,还把书皮都撕了。

那段时间,恰逢一个业绩不佳的部门被精简掉,下岗工人在门口要说法。他们在大太阳下拉着白底黑字的条幅,满是触目惊心的感叹号,一帮人同仇敌忾,厂里的领导们像是见怪不怪,那群人在冷清的街上显得无依无靠,坚持拉了一个月的条幅,最终黯然离去。

这幅景象,促使我立刻提交了离职手续,虽然我还没有收到正式offer,算是裸辞,但我当时已经想好了,可以靠着手头的积蓄租间小房子,边学习边找工作,能支撑大半年。

我按照黄立的攻略办理离职流程,的确少绕了很多圈子。五页纸,近二十个公章,让我大跌眼镜的是,我一个生产处的职工,离职竟然还要经过研发部的主任同意。当我每签一个字每盖一个章,都要等很久,他们拿着我的材料,只是冷淡地说:“回去等通知吧。”

刘辰得知我要辞职时,跟我说:“咱这儿进来不容易,离开更难。”

但我执意要走,而我还听说我走后没多久,厂里出了个政策,每个科室开始严格限制离职率,超过的要扣预算,所以离职也越来越困难,想走的人天天遭到刁难,一拖再拖,直到最后,拖到他们手里的offer过期。

可即使这样,人才流失依然如同从坏了闸门的水管中漏出的水,堵也堵不住。当初跟我一起入职的十几名校友,也全都离开了。

后 记

我的离职手续办了一个多月才办妥,家乡的一个网络公司当时也给我发了正式的入职接收单,谈好的年薪是我在那家厂里的三倍多。

离开的那天,刘辰将我送到车站。

他点燃一支烟叼在嘴里,有点寞落地拍拍我的肩膀说,“再见了,以后不管什么时候你来哈尔滨,记得找我,我肯定都在。”

我依然无法理解刘辰的执着,只是打我认识他的那天起,就知道他是下定决心扎根在这座城市,最大的梦想就是把老家的爹娘都接过来。

“你不能理解我们老家那边对大国企的执念,我搁这儿工作,我老爸喝酒吹牛逼都有资本了。”每次谈起时,他总是这样说。

注: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来源:全民故事计划 微信号:quanmingushi

丈夫进了ICU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先生,精神小伙,马拉松爱好者,铁人三项业余选手,徒步、健身、爬山、运动狂人,热爱到处去参加比赛。最近的比赛,是下个月在云南举行的一个越野自行车比赛,他天天出去训练。

1

鬼节的第二天傍晚,我刚接完小孩回家,接到电话“我摔了一下,你。。。。。。”电话好像被别人夺走了“到S医院来!”

运动摔一下是常有的事,以前也不是没受过伤,我数落着挂了电话,请阿姨照顾小孩,找出他的医保卡和身份证,开车去了那家医院。

进了急诊,远远就看见一个浑身是血的人坐在大厅一角,头上包着厚纱布,他说话还似乎很平静,慢慢地告诉我是一瞬间人飞出去,头撞到了路旁的铁栏杆,有好心的路人帮着叫了120。他手里捏了张单子,我一看是个CT单,医生让先照一下头里面的情况。

我问要不要推个轮椅?他说还可以走路,我就扶着他慢慢走到放射科。虽然手、腿、头、胸前都有伤痕,但能走路能说话,应该不会很严重吧。

到了放射科门口,好家伙门口有几十个人在排队,都是穿着病号服的住院病人,悠悠闲闲地聊着天等候。我急得不行,也得排队,只好扶他到椅子上坐下告诉他很快就排到了。

CT室叫号也是混乱,没有电脑显示,只有一个护工大姐收单子自行排顺序,我过去央求“我们病人是120送来的,急诊,能先做吗?”

掌握权力的护工大姐眼都不抬一下:“不行啊前面还有很多人,你们慢慢等吧。”

我扶着他等了半个小时,还是遥遥无期的样子,忽然想起丈夫有个关系不错的同学在D医院,马上拿起他的手机打给医生同学,说明了情况,询问能不能现在去D医院做CT?医生同学开始说没问题,亲口跟丈夫询问了几句以后,严肃地说“现在他说话不清楚了,不能排除脑部受了损伤,这种情况下移动病人很危险,到我们医院路上要四十分钟,万一耽误了可不好,你现在马上去找这个医院的医生赶紧做CT,如果颅内出血要出大事。”

我飞奔去急诊室找刚才看过的医生,那个马医生已经下班了,我从旁边诊室抓住一个年轻的医生,请求他马上给病人做检查,这位医生很好,迅速去找病历什么的,看见他查了半天后气冲冲地自言自语:怎么搞的,老马什么交接都没有就走啦?

一种氛围性的互相推诿、冷漠无视,似乎是蔓延在这整个医院里的,我很久没去过医院了,不知道是就这家医院这样,还是现在进了医院都这样,特别不舒服。

医生让一个护工大姐推着床送我的病人去加急,那位护工一路上还嘟囔着说“我去说了没用的,那些病人很难搞的,他们不让我也没办法”到了影像科,丈夫已经闭上眼睛,一动不动,护工一看慌了,我一下子疯了,冲过去拨开人群,“麻烦让这个车祸受伤的先做!他等不了了!快死了!”

image

以前看电视剧,120送进急诊的重伤病人不都是医护们紧张地推着病床疾步冲进急救室的吗?为什么会让只身一人被送来的重伤员自己捏张CT单去排普通的就诊队伍?不理解。

从CT室出来,急诊室医生已经拿到了影像报告,终于急匆匆地赶来指挥护士把他推到了急救室。跟我说:病人脑内有出血迹象,眉骨断裂,有骨头戳进脑部神经,现在意识模糊,问话没有应答,半边肢体无法自主控制,情况危险,必须马上入院。开住院单、化验单、核酸检测单,让我去缴费办手续。

我眼前一黑,情况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但,留给我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转身去缴费窗口。

在我正要转身的时候,护士们在喊“又抽了!快绑住手脚!”啊?什么?医生过来挡住我,叫我不要看,说病人突发癫痫,把我推出急救室。

我站在急救室门外努力咽下呼吸,用最快的速度跑向缴费窗口,心里有一万个可怕的想法,但眼前要攀越的第一个高峰是缴费处前面的队伍,快快快,不能再耽误。好容易排到了,电脑系统又出了问题,报进去的病区号输不进去,我可急死了但没有办法工作人员还在捣鼓,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看见四个护士推着我丈夫往住院区域走去,告诉我去17病区重症监护室等候,又给我两张单子,嘱咐去拿什么药。

大喊“他醒了吗?”

“没有”。

他们都消失在走廊尽头。

这一张张的单子还要分好几个地方去交去付,在迷宫一样的医院里找那部去往17病区的电梯又找了好久。我真的很想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可是我不能,此时宇宙间我唯一的身份就是17病区抢救病人的家属。

image

到了ICU区域的门口,家属是不能进去的,也不知道里面情况怎样,等啊等啊过了一个小时,有护士出来高喊“XX家属在吗?”

我赶紧迎上说在在在,护士给了一张单子,上面ICU病人所需的物品清单,叫我买好送上来。包括三个脸盆、六条毛巾、两包湿纸巾两包干纸巾、两包成人纸尿垫、一次性吸管和勺子、杯子各两包、肥皂一块、碗一个、矿泉水两瓶等。

还好医院里面就有一个便利店,我照着单子一一买好,挑贵的买,水也拿依云的。结账的时候,店员好心地把依云换成了农夫山泉,告诉我“这个要17块的!还有那个毛巾,你拿的是20块的,我给你换便宜的只要9块。住院以后钱不够花的,你要省着买!”

冲回ICU门外,借交物品之际问护士病人怎么样了,护士背诵了一串注意事项,告诉我病人的任何情况护士不负责告知,ICU里面有护工负责病人擦身和护理工作,护工费用每日80元,转身就走了。

我想尽办法找到医生办公室,医生还是前面那个年轻人,医生挺耐心的,他指着片子跟我逐条讲解:现在的受伤状况最危险还是脑部,晚上十点需要再做一次CT,观察脑内出血有没有减轻,如果严重的话必须马上手术把颅内的头骨碎片取出来,否则重则死亡,轻则脑部不可逆的损伤;另外颈椎也有严重伤,伤及两条什么脉和什么神经(没记住),最严重可能会导致瘫痪;刚才的癫痫也是脑部受伤引起,最坏的后果是终生都会有随时发作的可能。当然这一切都是在颅内出血止住的前提下,颅内出血是最大的风险。

image

“家里还有其他家属吗?”

我快速地理了一下,我婆婆有兄妹六人,公公一个姊妹,全在海外了,我丈夫这一辈还在上海的,就他一个人。独生子女,无兄无姊。

我如实告诉医生,医生听了说“那还是算了吧,老人就不要说了,帮不上忙。”

“十点钟,你在监护室门口等着,送病人去做CT,然后再看情况决定下一步诊疗方案,如果危急,今晚就要开颅。”

我在监护室外,打开丈夫的手机,跟医生同学打电话通报情况,发了CT的片子给他,医生同学到底冷静,交代我,一:现在听本院医生的,二,医院受疫情影响现在限制严格,病区我是肯定进不去的,外面的人也不让探视;十点钟的报告如果不好,马上联系他想办法;三,如果次日好转可以出ICU,他再帮忙转院到D医院来。

十点钟,ICU大门一开,丈夫被护工推了出来,我跑过去,他瞬间醒了,艰难地伸出手,示意要握住我的手,我忍住眼泪伸出手去,这催人泪下的言情剧场面立即就被护工师傅打断了“快给我推!这么大一个病人你怎么就一个家属?”我赶紧抹抹眼泪奋力推车、按电梯,送他进了影像科。

相聚的时间竟只有做CT这短短的十分钟时间,他依然意识没有完全清醒,但是知道望住我。我好想狠狠骂他一顿,也骂不出口。直至回到ICU门口,他使出全部力气挣扎着跟我说“我还有一个XX的保险,那个。。。。应该能报。。。。。。。”推进门去。

真是被气到了,万一这是最后一面,那这遗言还真商人本色。

等了一会儿我又去找医生,医生说颅内已经没有出血,情况似乎有所稳定,但是还不能完全肯定,需要观察一夜,明天早晨再复查一次才能确定。“如果晚上突然恶化,我们会打你电话,请手机保持畅通。另外家属必须做过核酸检测阴性才能进入住院区,你快去做。”

我听了以后稍许放心,开始发愁今晚如何将息。

神经外科的病区门口有人已经支起了铺盖被窝,有人打开了小马扎。一问,都是车祸家属。有的是外卖小哥,有的是家政阿姨,桩桩事故都叫那个惨烈,但又都是伤者全责,闯红灯、逆向,十有八九都是撞到头。有的住进去十几天了,家属都是从安徽、江苏等地赶来,后续都是一地鸡毛,谁也不知道最后这住院钱谁出。

想到了钱,忽然想起他出事时候骑的那辆自行车,马上下楼整个急诊区转了一圈,发现那辆车就躺在急诊室楼梯间门口。赶紧把那部车扛起,先运回家再说。毕竟这破车花了十几万,以后变卖了凑医药费也好。

我扛着那辆车,在黑夜的停车场拆轮子,想办法往汽车里塞,半天塞不进去,花了一个小时,拆成车架和两个独立的轮子,塞进车里开回家。

回家把那破车卸货,Hima已经睡了,谢天谢地我还有一个阿姨,拜托阿姨接下来的日子里帮我照顾孩子,然后就收拾可能用得到的衣物用品。想着怎么着也得启动祈祷程序,随便抓了一条年代久远的菩提子佛珠,匆匆开车回去医院。

赶到医院,我在ICU门口转了半天,想伺机打探一下里面的情况而不得,医院里没有能休息的地方,没拿到核酸报告的人也不能进去住院区,我只好回到车里等。

凌晨两点的停车场,寂静无声,我坐在车里,捏着那串佛珠,把知道不知道的经挨个念了一遍,心里向上天许愿“请让他平安度过这一关,我愿意拿五年寿命去换。”许完也不知道报价五年是不是够,心乱如麻。

接着想:如果做手术肯定要托好大夫,谁有可能认识这家医院的人?早上天亮后第一个电话先打给谁?如果半夜接到不好的电话该怎么办?如果情况恶化了又找谁帮忙?如果最坏的结果出现了,我该怎么带着孩子活下去?怎么安排以后的生活?怎么跟他的父母交代。。。。。。

昏昏沉沉加疲劳过度,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是被惊醒的,手中捻的珠子线断了!珠子扑啦啦纷纷掉落,我惊出一身冷汗,开着的车窗外,几只乌鸦嘎嘎地飞过去,三点钟。瞬间的感觉太不好了,我抓过手机,没有未接来电,才呼了口气。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那条念珠是橡皮筋串的,时间太久发脆了,被我短时间频繁地捻就弄断了,没有任何迷信可言。

我睁眼望着月亮,一直等到五点钟,立马蹦起赶往ICU。

等到六点十分,护士打电话过来“12号床家属,多带几个家属过来,准备复查CT。”我说就我一个家属,没别的家属,护士说不行,要抬病人上下CT台的,我一个人抬不动,“你想想办法再叫几个家属来吧!”

我打开丈夫的手机微信,点开几个他关系不错的哥们,并且这两天都有互动的,逐一联系起来,告知出了车祸在医院,如果需要可能会请你来帮忙,拜托了。

但是现在抬病号这种事,我觉得还用不到麻烦别人,要么美团请几位跑腿小哥?

正在这时,ICU的护工把丈夫推出来了,他能说话了!

躺在床上包满纱布的他可怜巴巴地伸手抓我,说“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医生过来说“病人能动了,意识已经恢复,应该没有大危险了。”CT做好后,显示脑内已经没有出血,但手术还是要做的,好消息是可以从ICU转出,到普通病房了。

谢天谢地,昨晚的那一面终于不是我和他的最后一面了,但是我连哭的机会都没有,马上像陀螺一样转起后面的手续。丈夫在ICU里的那一夜过得非常糟糕,按下不表了,他坚决想转院。

我本来还犹豫,看见医院给吊的药一半都是中药注射液,醒脑静之类的,呃。。。。。。果断不想接着在这治了,当天办转院,自己叫救护车去了同学上班的医院。

在新的医院,做了开颅手术,住院十四天,伤情总算稳定了,虽然要养好还需要漫漫时日。这十四天,我奔波在医院和家之间,蓬头垢面昏天黑地,但心里不知道多知足了。

image

医院是浓缩人间疾苦的电影院,目之所及每一桢画面背后,都有一个难过的故事,现实和人性,愿望和理智交织在一起,我理解了焦虑暴躁的病患,也理解了心力交瘁的家属,也理解了部分冷漠的工作人员。如果保持一颗柔软的心,你也许迟早就被击倒。

丈夫在恢复以后跟我说“我在ICU的时候,就想着要活着出去跟你说对不起,我想第一时间告诉你我的愧疚,如果昨天就这么去了我都来不及跟说对不起。”

在住院的时候,看到了黄鸿升独自在家跌倒致死的新闻,看到外卖小哥骑电动车失控撞树不治身亡的视频,看到前市领导骑共享单车被快递车挂倒导致颅内出血死亡的新闻。

这种意外,实在太太太容易发生了,死神来的时候,就像一个恶毒的玩笑,不给你一点准备。

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几点:

1、大病重病进医院必须托人,认不认识人效果差不是一点半点,当然你要运气特别好也有可能没熟人也碰到好医生,但是都是中国人咱实话实说,即使大医院,诊疗水平和工作态度也是非常参差的;

2、必须有医保或商业保险,能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大的。ICU很多做家政和外卖的都是外地来沪务工,没有医保也没买商业保险的,一旦出事全是巨额自费,非常高昂。而比如家政人员综合险这种基础的一百块就能保十万,这点钱不能省。

3、一个家庭必须留出一笔足以应付此类事故的备用金,包括不限于支付医疗、误工、营养、长期养护、以及意外期间家庭其他开支等。VIP病房绝对比住四人间利于休养,总之,多挣钱,多存钱。

4、配偶之间应知晓对方的手机开机密码,和银行卡密码,平时自然应该尊重边界互不干扰,但紧急状况下这很重要。那几天我操作他的手机,联系朋友,联系医院,还帮他处理掉许多工作。

5、中年人从事任何运动,且调低目标,适度锻炼保持健康即可,上有老下有小,已经没有肆意追求速度与激情的资格。平时要注意维护好身体这部机器,如果有基础病,遇到意外手术时风险会大很多。

6、一定要有几个日常频繁互动、关键时刻能帮忙的朋友,独生子女家庭面对这种情况无依无靠,只能靠朋友。

单身独居的人更要谨记,再高冷的人也得维持几个靠得住的朋友。

遇到任何事,最理想的是有爱你的人,爱你的人有强韧的心;但如果没有,那你自己就得有一颗强韧的心,和一切未雨绸缪。

image

最后祝你假期愉快,万事安全第一。

好的先不说了,我去查查他的取款密码改了没。

来源:摩耶夫人 微信号:moyefuren0

被绑在美国网课上的中国留学生丨谷雨

距离和时差叫一切都乱了套。

他们总是在半夜上课,动物也被吵得睡不着觉。有一次,狗干脆爬上书桌,凑到电脑摄像头前,狗的大头占据了屏幕,全班人都知道了。刚刚到来的开学季,对于这些无法出国的留学生来说,是由一个个疲惫的夜晚和一个个混乱的白天组成的。在网课上,“我带着晚上九点的疲惫,屏幕那边是早上九点刚醒的疲惫,大家都托着下巴,很少人发言”。
撰文丨陈明辉编辑丨金赫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没人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出国——我说的不是那些费尽心思拼凑周末、调休和年假,为了在东南亚的沙滩上多躺一天,或者在米兰多看一个展的都市白领。对于一些十七八岁的年轻学生来说,在他们不长的人生里,有四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时间,都花费在申请国际知名高校本科这个清晰的目标上。如今,他们拿到了理想offer,却由于疫情、签证和旅行限制,被留在了家里。刚刚到来的开学季,对于这些无法出国的留学生来说,是由一个个疲惫的夜晚和一个个混乱的白天组成的。他们只能上网课,和几千公里外长着一头金色长发和高高鼻梁的同学一起,把自己绑在纽约的时间、芝加哥的时间和加州的时间上。距离和时差叫一切都乱了套。哪怕那些大学课堂上最简单的事情,一个介绍,一个提问,一个互动,现在都困难重重了。我见到他们中的一些,谈起开学这一个月的感受,累、焦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一位上网课的留学生在午夜时分发朋友圈,“早安,一天开始了”,在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又发了条朋友圈,“下课了,准备睡觉,晚安”。2020年9月的一天,清晨五时三十九分,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一位熬了一宿没睡的留学生在社交媒体打出一行句子,“Shining through the city with a little funk and soul(光亮穿过这座城市,带着一丝恐惧和灵魂)”。在上网课的留学生中间,时间开始变得模糊和失焦。长久过纽约的时间,让身在北京的若羲很容易惊醒。不管第二天是北京时间晚九的课还是早七的课,她总是在凌晨五点多自己醒来,老是睡不踏实。而要上早课的时间,她会提前一个小时起床,烤几片面包当早餐,然后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强迫自己醒神。若羲是美国排名第一的艺术与设计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的大一新生,刚刚满18岁。我见到她的时候已是深夜。为了将上课对父母的影响降到最低,她把网课搬到楼下的咖啡馆。艺术课网课 ©若羲同龄人中,她是那种“likes dressing in her way”的女孩,但现在她不再分得出多余的精力来思考今天穿什么——腰部拴着一根带铆钉皮革腰带的古典修身旗袍,大腿处被撕掉一圈儿的宽松运动裤,被简单的白T恤和高高扎起的马尾代替了。网课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叫人猝不及防。老师的音画总是不同步,当她的手从右边挥到左边时,画面卡了好几次,她的嘴边还挂着若有若无的笑。这节课开始前,老师刚刚开了十一个小时的车,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她说,上课期间如果身后有人走过,那是她的室友,请大家不要见怪。有时候,回答问题是需要喊的。ZOOM——在美国大学普遍使用的一款多人在线视频app,若羲花费了很久才登入。她冲着耳机听筒说:“我来自中国的北方,现在晚上十点半。”重复了三遍,最后一次不得不提高分贝。一位同学不停地退出和进入课堂界面。另一个同学的发言中,很难听清楚一个连贯的英文句子。电脑屏幕上,还有一个小窗口始终只显示姓名,没有学生进入,有人给老师带话,“他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老师说:“谢谢你,我知道了。”关于空间的概念,他们现在也开始感到奇怪和陌生了。网课上,老师和同学使用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老师会讲到纽约当地的一些东西,比如提到课本里面的某个艺术家,“住在纽约的皇后区,走10分钟就到了”。若羲无法理解“皇后区”意味着什么。在几千公里的尺度上,10分钟的距离也失去了意义。选择学校时,在芝加哥和纽约的学校之间,若羲犹豫了很长时间。她在网上搜到很多留学生的vlog,第50多个的时候,她看到纽约有一个叫SoHo的购物区(South of Houston),一下子被那里迷住了。那有很多买手店,还有设计师品牌的店,有很多“穿得奇奇怪怪”的人。她想象着,自己也可以“穿得奇奇怪怪”的去玩了。她对纽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店铺和街道构成的。纽约街景 ©视觉中国
出国读书的理由有很多,开阔的视野、更好的前途、不同的文化……但是往往还有一些更细微但也同样重要的理由。比如,一个叫刘孟卓的女孩——她也是本科留美新生的一员。今年九月,她本该入读卡拉玛祖文理学院(Kalamazoo College)。这所学校位于美国北部的密歇根州,是她仔细挑选过的“有冬天的城市”,还有她想要加入的女子足球队。

还是在高中的时候,她就是足球队的一员,那是个“特别烂”的球队。但是无论球队的水平怎么样,她都不在乎,她就是想踢足球。在决定去美国留学时,她特别看了一眼学校有没有女子足球。现在,尽管她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办出国的签证,最终却只能留在国内。

Grace也曾经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她是西北大学的经济系新生。学校临近芝加哥。她在心里盘算过很多次,想到要去逛逛这座美国第三大城市的主城区,去看看著名的美术馆。学校在密歇根湖边,景色特别地美。开学后,她还要在那的沙滩上,跟新认识的同学一起学习、野餐。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大洲,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他们互相交谈。她还早早地买好了装饰新宿舍的物品,跟另外两个小伙伴约好,到时候大家买同一班飞机票一起去。什么都准备好了,但是,“突然所有人都过不去了,太突然了”。对于这些最新的变化,留学生们缺乏准备。一开始,他们以为疫情只是一阵子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但后来,这件事情覆盖了一整个学期。开学的时间是中国半夜十二时,Grace一点都不困,她神志清醒地坐到电脑前,看到无人机航拍的直播:美国同学们敲着鼓、吹喇叭,从学校标志性的拱门下穿过。这时,她在北京的家里,捧着碗毛血旺外卖,心潮澎湃。Grace总是在半夜上课,她的房间养了一只狗和一只兔子,动物们被她吵得睡不着觉。有一次,狗干脆爬上书桌,凑到Grace的电脑摄像头前,“狗的大头占据了我的屏幕,全班人都知道我了。”
美国的学校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发送邮件。通过邮件,它努力维系着这唯一且并不强壮的关系。有时候是隔几天,有时候是一天好几封,中国学生的邮箱里充斥着美国学校发来的邮件,里面可能是对某个即将到来的假期详加说明,也可能是提前告知院系活动——若羲收到过一个party邀请,但她并没有参加,“对着镜头party,无聊”,她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在真实的校园里认识同学。线上的一摊事儿也难以激起她的兴趣。之前的新生破冰日(orientation),学校组织了三四个小活动,她只参加了一个。再往前的开学典礼,她干脆直接缺席了。9月22日,一名大三校友去世,校方在邮件里回忆了他生前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光后,列出了教堂告别式直播的链接,欢迎大家加入,送他最后一程。但对于还没有机会在线下认识新同学的人来说,他们没办法悼念一个陌生人。另一位大一新生,连有没有开学典礼都想不起来。她想了半天说,“我收到过一个带视频的邮件,但视频缓冲不出来,我就删掉了”,她对此并不在意。为了让中国的留学生不感到被学校遗忘了,一些美国高校与中国的高校合作,作为短期的过渡,希望自己的学生在中国的大学内学习。美国康奈尔大学跟清华大学的合作,允许学生在上康奈尔的网课之余,在清华再修6个可转换的学分,吃饭和住宿也在清华校园内。大二学生朱成林住在清华大学双清公寓,这栋宿舍楼通常只对留学生和男博士开放住宿申请,康奈尔的学生这次被归到了留学生一类,享受双人间和独立卫浴。但朱成林只修了3个清华的学分,其余的课程还是上康奈尔的网课。即使拥有了还不错的学习环境,朱成林依然逃不掉时差和距离带来的困扰。她最早的课开始于北京时间晚上九时,最晚的课在凌晨两时四十分结束。当她打开电脑摄像头准备开始一天的课程时,康奈尔所在的美国东部才早上九时,“我带着晚上九点的疲惫,屏幕那边是早上九点刚醒的疲惫,大家都托着下巴,很少人发言”。可能是熬夜的原因,朱成林刚上网课的前几周开始疯狂掉头发,“我用手摸一遍就要掉三四根,头发还突然开始打结,我吓坏了,以前从来不会这样”,她在淘宝上买了两顶帽子,还一度打算去医院看病。网课里的老师(左)和同学们(右) ©朱成林美国的老师们想办法给亚洲的学生更多便利。朱成林有一门课是生物医学工程,一共30个学生,其中亚裔有3人,老师主动在亚洲时间友好的时间段增加了一个小时答疑,而有机化学课老师的解决办法是:亚洲学生可以预约一对一的灵活时间来问问题。还有一部分课程,老师讲课时录制了屏幕,便于有时差的学生自己选择时间学习。亲戚朋友问起朱成林,你去清华了呀,她往往要跟他们解释一通,“其实我也不是来清华了,因为我就在这儿上一门课”。康奈尔的课业压力并没有因为网络和时差减小半分,她很难再分出精力来参与清华的社团和认识新朋友,“挺遗憾的,觉得来清华白来了”。一些辗转多地,成功飞到美国上学的故事在留学生圈子中流传着。有机构组织学生到东南亚的国家办签证。双边隔离,加上等待面签预约,来回花费的时间一个月起,“有人签到了”、“有人从第三国飞去南美、再入境美国成功了”,这是些令人振奋的消息。“但他们也劝说,能不折腾就不折腾吧,折腾完挺累的”,一个母亲对我说。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预约签证就成了刘孟卓生活里的头等大事。“早上一睁眼,刷完牙,我就坐在电脑前查签证的网站开放没,睡觉前又再看一遍,每天都在重复”。一次次的失败,然后又一次次的尝试。刘孟卓想学的生物专业需要大量实验操作,网课远远满足不了,本来三小时的课程,被压缩到了不到两个小时,实验步骤被略过,老师直接给数据,然后讲如何操作数据和写论文,“课程缺失了很大一部分”。最初的那段时间,她养成了早晚刷美国使馆网站的习惯。有一天中午,她正在外面吃饭,突然收到朋友的消息,“广州大使馆开放了”。她站起来把碗一放,拔腿就往家跑,路上把脚崴了,忍着痛一路跑回去开电脑,结果还是没约上,“很难受,很难受,很失望”。她在网上找了一家代理公司帮忙约签证,成功约到8月面签的时候,刘孟卓算了算“还能赶上9月开学呢”,随即松了一口气,结果临到头又收到一封邮件,和前两次的内容一模一样,“由于疫情原因,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只限制很少的工作人员的数量,仅维持日常工作,加快加急等签证业务都无法办理”。好不容易预约上的签证,第三次又被取消了,“我的内心爆炸了,太难过了,感觉全世界都在跟我作对。”开朗热情的刘孟卓至今只在大学交到了一个朋友,跟她同是东北老乡的中国同学,比她大两届。她当时花了大量时间收集资料、仔细甄别才选中的学校足球队,在能够拿到签证、到达美国之前,也没有机会加入了。美国留学生政策的变化,也让不少家庭感到忧虑。家长们不知道应该相信哪种说法:美国政府一会儿说从6月1日起,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将被限制入境,一会儿又说回到了之前的状态。美国的高校和政府也在反复较劲。2020年7月8日,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多所美国大学起诉政府,确保留学生能够继续学业,随后180多个美国高校表示了支持。这种不确定的氛围,笼罩着40万留美中国学生的家庭。
一个留美新生的母亲告诉我,这种忧虑主要是因为看不清大的方向。他们突然意识到,那个稳定的、可以预期的世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更多的家庭还是选择继续观望,有的学校通知下学期可以返校了,有的还在继续等待。一所大学在八月底的时候还在发送新生入学须知的邮件,九月初就突然通知学校关闭,全部改为线上教学,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准确预料将来到底会发生什么。

若羲最近告诉妈妈,如果下学期还是网课,她希望defer(推迟)一年,但对接下来要做什么也很茫然。

在这个特别的年份,一些留学生重新思考了自己的选择。一名获得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计算机专业offer的新生,决定放弃入学,明年转专业申请音乐学院;一名开学即将大二的罗德岛设计学院学生,选择休学一年,回国创业开工作室;一名剑桥大学大三的学生原本计划到加拿大实习,现在他留在中国,跟随某位一流的经济学家当助理。还有人表现出了远超这个年龄的成熟。北京东二环建国门附近的共享办公空间,一群脖子上挂着工牌的上班人群里,有几个稍显稚嫩的脸庞晃动。这是一个名叫SparkLab的非营利自习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聚集了三四十名无法出国的留学生。我在这遇到了毕业于北京十一学校的Abraham。他今年18岁,是那种会开口谈“苏格拉底、笛卡尔、拉普拉斯”的年轻人。在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数学专业录取后,由于不想上网课,他递交了休学一年的申请。随后,他离开北京一段时间,和朋友一路旅行到云南,再到云南和西藏边界的明永冰川。这段时间,他“深刻地理解了一件事”:缺乏跟人交流的话,会让自己变得闭塞,英语口语也会下降。他想到可以创立一个社群,给无法出国的留学生提供一个有学习氛围的地方。这后来成为Abraham、Grace和Charlotte三位美国大学本科新生的创业项目。参与创业,也让Grace成长了不少。这件事的难度超出了想象,他们要去找场地,组织报名和接待来参观的人。每一步都会面临新的问题。她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Grace觉得,自己有时很疲惫,但会挺过来。她把这个经历当成一次锻炼。一个周六,留学生们在那搞了披萨派对。在场的同学一起坐下来,“吃披萨聊聊天,大家想想做什么,以后有什么人生理想,互相聊一聊。”之后,他们玩了德州扑克,那是一种策略游戏,“好像玩得挺嗨的”。有一个类似写作导师的同学也在这里。在Grace的世界里,那是她见过“写东西写得最优美,对文字特别擅长的同学”。他来这边,如果大家有学校里要写的论文,或者是自己写的东西,都可以拿给他看,然后他帮忙修改一下,或者提一些意见。Grace参加了一次创意写作的分享课。他们读了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forever overhead》。那是英文写作的一个经典例子,导师分享后,大家一起讨论:这里面特别出彩的语言在哪里,它的主题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还有什么样的象征手法。最后,导师鼓励他们回去仿照这个来写一篇。我遇到Grace的时候,她正在写她的那篇。Abraham也喜欢分享。9月17日下午,我在这个自习室赶上了一次他组织的seminar(研讨会)。Abraham试图向同学们解释一个理论,他举了化学的勒夏特列原理、物理的楞次定律,还有生物里的正面和负面循环反馈——“我想说明一个什么事,就比如说生物、社会这些东西。比如说一个社会,它有一套自己稳定的机制,那它这稳定机制就是我们人刻意去营造出来的吗?大家想想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们生物它有这套稳定机制,是因为我们的细胞刻意地去设计了一套这样的机制让我们活下去吗?”
自习室里的seminar ©陈明辉

在这次讨论会上,他遭遇了挑战。一个叫韩雨果的女孩盘腿坐在桌上聆听,有时候站起来走来走去,时不时与他争论两句:“你确定生物有稳定的机制吗?”、“从你的逻辑层面来说,这算一个逻辑谬误。”他们在尝试消化对方的思想。结果可能不是重要的,韩雨果鼓励他继续讲,“你试着讲吧,用你的理解讲。”韩雨果毕业于人大附中,被乔布斯的母校里德学院录取。如果没有疫情,这个月,他们本该分别前往美国东西海岸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现在,他们每周会花费一些时间在这间不大的房间里,看书、讨论、自习,这种状态还将持续好几个月——他们都把大一推迟到了明年秋季。一年的时间是漫长的,为了不让自己荒废,韩雨果是最早来的一批自习者。她不想在家学习。猫咪成了她学习的最大阻力,因为它“特别黏人,特别可爱,特别漂亮,每当我看书的时候它都会趴在我书上。”延迟出国是她和妈妈共同作出的决定,“她看到我这个大活人一年在家闲着没事干,她心里也焦虑”。妈妈会假装出不介意的样子。有时,她会抱怨韩雨果不会做饭,上厕所太久。当她晚上想看书的时候,妈妈会对她说,“没事,你看你的书,但是我觉得你的灯光太亮了,”然后再过一个小时,她又说,“雨果,你要不睡个觉吧。”为了避免矛盾,韩雨果开始尝试着减少在家的时间,她常常在自习室待到午夜才回家,她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避难所。她带了许多哲学书籍,放在自习室的公共图书角。看书累了的时候,她就到天台的躺椅上透透气。有时候会睡一个小时,起来的时候,她就看那个天,“哇塞,看那蔚蓝的天,胖乎乎的云,国贸在我右边儿,有时候看到飞机从左边飞过来,我就想,等它飞过国贸了,我就继续回去看书,然而它飞得太慢了,我等不及就走了,接着看书去了。”◦ 姜浩对此文亦有帮助。封面图由朱成林提供。

出品人 | 杨瑞春 编辑总监 | 赵涵漠 责任编辑 | 金赫 运营 | 迦沐梓 林双 刘云

打开微信搜索公众号“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ID:guyulab),打开眼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

压垮复旦高考状元的最后100头猪

原创 我是三梅 青年大院

上天没能给你坐飞机的钱,但是给了你将来造飞机的底气。

这是前不久,火遍抖音的一句话。

视频里的男生,孤身一人在火车前拖着行李箱,夹着巨大的编织袋。

即便从头到脚一身崭新,却掩盖不出他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寒酸。

他叫孙宜林。

2018年以710分,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那张通往北京的廉价火车票,和家里能拿出来的最好棉被。

就是这个贫寒学子,打算逆天改命的所有武器。

然而,我却看到这么一句评价:

“不出意外,这张照片就是他此生,最高光的时刻了”。

说这句话的,是我的一个学长。

确切说,他是我身边现实版的“孙宜林”。

他叫张洋,上海复旦大学高材生。

高考录取通知书下来后,我们当地栏目组还去采访过他。

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时他的家,是土黄色的泥巴墙混着稻草堆成的。

门口正中央,挂着大大的“金榜题名”匾额。

一晃十年过去了。

最近一次见面,是在去年。

虽然读了四年博士,但学校一直没给张洋毕业。

他只好在国外站点轮流打杂,已经接近10年没有回过家。

张洋说:

我是从村里出来的高材生,但在我身上,没有什么麻雀变凤凰的传奇。

相反,只剩尴尬和痛苦。

听到这句话,我有些不敢相信。

一个复旦大学毕业,还考上了博士,怎么可能会痛苦?

直到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豆瓣小组。

那里,有10万个“孙宜林”

你知道录取通知书,被供在村口祠堂里是一种什么感受吗?

张洋知道。

那一天,村子里大摆了三天流水席。

村长亲自拉着他的手说:

以后咱们这个村,就等着跟你吃香喝辣了。

张洋家有一个堂兄,是和他同一年上学的,初二辍学后去了镇上的养猪场。

逢年过节就会带着几磅猪肉回来。

平时眼睛都长在头顶上的堂兄一家,在高考放榜那天,对张洋家特别亲热。

镇上电视台帮他拉的助学赞助,正是他堂兄打工的那家养猪场。

老板出了5万助学金,明明白白地说,“你可欠我100头猪”。

所以后来,他特别喜欢拿猪衡量物价。

张洋说,一头猪净利润才500块。

星巴克一杯咖啡要50块,十分之一头猪。

一栋房子首付50万,1000头猪。

而在老家,他还欠着一百头猪呢。

张洋经常跟我说,他管自己叫five——

在豆瓣一个10万人的985小组里,five的意思是废物。

而他是985废物里的极品代表:

“小镇做题家”。

对于出身寒门的大学生来说,读大学的几年,就好像一个并不美丽的梦。

即便不美丽,却依然遥不可及。

“985废物”,多是出身自村镇的寒门弟子。

高中阶段依附于“题海战术”和自身的玩命苦读,好不容易脱离老家考入名校。

但在步入大学尤其社会后,却开始面对一个个更残酷的现实。

张洋说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废物时,刚下火车,还没进校门。

他在地铁自动购票机旁边,站了半个多小时,偷偷看了6波人操作。

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地铁。

也是第一次到上海。

他曾经是代表全村希望的学霸,高考全县第一。

但是开学第一节课就是双语,他一个字都没听懂。

暑假时他在县城打工,白天在餐馆腌鸡肉,晚上给高一学生补课。

他的室友,两个去了国外奥数夏令营,一个是全国机器人大赛金奖得主。

甩开他们之间差距的,远不止高考录取时的微弱分值。

而是横跨在他们之间的阶级断层,和影响他们最终结局的底气。

2017年,一名出身寒门的复旦学霸,在网上写了一篇引起巨大争议的文章。

文章中写道“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除了幸运上了复旦以外,真的一无所有了。”

学霸最后补了一句:

名校带给你的,除了光环以外,还有巨大的诱惑和落差。

你随时可能被它的繁华引诱进无尽深渊;也随时会在它的庞大面前溃不成军。”

曾经埋头苦读的小城,变成老家那一刻起。

你开始失去试题和分数,作为支撑骄傲的挡箭牌。

开始正面接受,来自社会各种标准的衡量。

家境、眼界、资源、人脉……

甚至口音和装扮,随便拿出一样,就能把曾经的优越感,冲击得粉碎。

十八岁那年考上大学的夏天,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巅峰时刻。

也是唯一的一个。

童话故事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会在最完美的情节处结束。

但生活不会,它很残忍。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经发表过一个观点:

这个世界对小有才华的人,是特别残酷的。

一方面他小有才华,看到了月亮的一点点光芒,这会让他觉得现实难以忍受。

但另一方面,他的才华又不足够去跨越“鸿沟”碰到月亮。

所以,他只能在两边不靠的窘境里,自我拉扯,不断地自我否定、也不断地积蓄渴望。

这两年的学霸热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社会新闻里。

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名校学霸抑郁、焦虑、压抑…..

他们组成了一个共同的名词——985“牺牲品”。

2018年,网上曾经爆过一个年仅25岁的优秀研究生,在武汉自杀的事件。

他叫罗正宇,父母长年在外务工。

2010年考入武汉理工大学,6年本硕连读进入央企工作。

他是所有人眼中,名副其实的“潜力股”。

但罗正宇,却正在经历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后来,离职后的他,一边假称工作,一边在武汉“流浪”一年。

无奈之下,只能靠网贷为生。

最后因为5万元网贷,自杀在了破旧不堪的小旅馆中。

而在2016年6月8日,一年一度的高考之日。

湖北警方在黄冈市的一个普通民房内,逮捕了一个年轻人。

他叫王波,曾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亚军,被一路保送至北京名校。

然而,这样的一个“学霸”,却成为了特大制造、贩卖毒品犯罪嫌疑团伙的核心人员。

一代寒门贵子,没有成为家乡的骄傲,反而把自己拉进了犯罪的深渊。

自卑、妒忌、贪婪、脆弱……

这些都是名校学历,带给这些村镇青年的砒霜。

从自嘲废物,到高学历犯罪。

越来越多的村镇985学霸们,曝光出了严峻的问题。

就像企图跃入龙门的鲤鱼。

外人看的都是风光,实际上内里却是风霜。

他们,正跃入一个名为“优秀”的命运陷阱。

绝大多数人对名校学生的印象,大概都是b站纪录片《后浪》那样。

他们是大家默认的人中龙凤,拥有着别人梦寐以求的选择的权利。

然而实际情况是,从他们考上985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失败的权利。

光宗耀祖、全村的骄傲、报喜不报忧…….

这些,都成为了压在他们身上的枷拷。

你知道一个普普通通出生农村的985大学生,他们的求学时期,都是怎么过来的吗?

他们没读过所谓的幼儿园兴趣班,少年的日常,除了读书,就是帮家里喂鸡养猪。

运气比较好的人,初中会去镇上或者县里的中学就读。

一个月只回一趟家,拿着微薄的生活费。

很多人的三餐,就是那种腌在大塑料瓶里的咸菜。

平时坐的交通工具,就是溅满泥点、一个座位上叠着几个人的农班车。

他们就是在这样贫瘠的生活里,一点一滴苦读、考试、学习。

一点点从农班车坐上大巴车,从大巴车坐上北上的火车。

他们什么都没有,却往往还有一个丢不开的家庭,和一个回不去的家乡。

很多来自村镇的985大学生,都在大学做着好几份兼职。

读书和养家,一个也不能耽误。

一份数据显示,在北上广流动人口里。

来自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本科毕业生,占了多数。

另一项数据,更刺眼。

在城乡大学生初职月薪对比中,农村生源的平均收入,远低于非农村生源。

而这个差距,在此后几年里,只会拉开得越来越大。

他们,是无路可退的一批人。

迫切需要钱,需要生路,来撑起自己和老家父母兄弟姐妹的生活。

在豆瓣985废物小组里,内卷化和焦虑,是被提起频率最高的词。

不是985的村镇学生更废物,而是毫无资本的他们,孤零零走上北上的道路单打独斗。

背后却空空如也。

美国的名校中,流传着一个名词叫“斯坦福狂鸭症”。

一只悠闲的鸭子,看似在湖面上自在地漂着。

水面之下的鸭掌,却在为避免溺水疯狂拨动。

这不正是那些,喊着自己是废物的985村镇学子吗?

一边要苦苦支撑着在老家的“光环”,一边又打落门牙往里咽,拼命扑棱着前进。

他们别无选择。

被裹夹着走上学历神坛的这帮人,也只是在命运面前措手不及的普通人。

也许会有人说:

这帮985、211的学生们学历这么高,如果混得不好,都是自找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

“当你想评论某人时,你要记住,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你所拥有的优势。”

人们不能因为某个人已有的光环,就忽视他作为人而拥有的痛苦。

因为生活不是励志电影,不是短暂几页的童话故事。

不可能每个人,都拥有Happy Ending。

也许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接受一个设定:

我们在学生时代,努力考上了名校,但这不是终点。

往后余生,你依旧要奋斗,不是为了多耀眼,而只为了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小镇做题家,说到底,他们是落在时代缝隙里的一群人。

他们一边享受着读书至上的教育公平,一边又成为时代风口里的失败者。

但“学历”这束光,他们必须抓住。

因为抓住了,才有机会改变命运。

哪怕机会很小,哪怕过程很痛苦。

但这,就是小镇做题家最后的希望和方向。

我希望,社会能对这些村镇学子,多一些宽容。

他们不该承受,本该不属于他们的压力。

我的那位学长张洋,分享给了我一句话:

万物生长,各自高贵。

我知道,中国的“985废物”,远不止10万。

但我想把张洋这句话,送给所有的小镇做题家。

你们一点也不废物,你们也应该为自己骄傲。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

它不是学历的高低,职业的尊卑,收入的多少。

而是幸福地活下去。

这个国庆,为何“整个朋友圈都在西藏”?

作者 | 陈弗也 编辑 | 杨布丁

这个国庆长假,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人在西藏旅游?

“一个阿里巴巴的朋友说,他在机场转机时,遇到了7拨公司的同事,都是来西藏玩的。”陈秋(化名)向作者笑谈道。

陈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长假之前,因为出不了国,她就和几个姐妹约好组团去西藏旅游。这是她第一次入藏,原以为能享受幽静高原,到了之后,她发现,跟她同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当她在朋友圈里晒出西藏的旖旎风光时,不少人在同一景点也拍了照片。

“感觉朋友圈里都在西藏玩。”陈秋稍微觉得庆幸的是,“此前时间规划的好,完美避过了人潮和车潮。”

今年的国庆节是疫情后的第一个长假,对于那些在家憋了大半年的人来说,8天,足够来一次充分、深入的长途旅行。尤其对那些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的白领群体,旅游门槛高但受疫情影响最小的西藏成他们很多人的首选。

所谓的秘境西藏,一夜间成为这个假期的旅游旺地。

出不了国,就进藏吧

“从5月开始,生意就爆掉了。”一位在西藏开旅舍的老板对作者介绍说,有好几次因为客人太多,他甚至让出了自己的房间,睡到了车上。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外不少地区的旅游业都受到重创。但西藏的旅游业却很早就从疫情的阴影中走出。

根据中国西藏网的报道,今年上半年,西藏接待游客833万余人次,在全国旅游市场复苏率中排名第一。特别是5、6月份以来,西藏旅游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正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7.04%、36.86%。

据央视财经报道,从今年6月3日起,布达拉宫有序恢复对外开放,截止到9月30日,三个多月时间里,布达拉宫已经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

安全,是很多人愿意去西藏旅游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截至10月5日24时,西藏累计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只有1例,连续250天没有新增或疑似病例。

“虽然国内的一些景区也可以不戴口罩,但是想想人头攒动的场景,依然觉得有些担忧。”赵洋(化名)在这个假期也去了西藏,她在深圳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来之前,她有一个期待,就是能够摘掉口罩,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

根据国庆期间网友晒出的照片,一些热门景点确实再现了人潮涌动的场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段视频是,在黄山的登山阶梯上,绵延几公里,都是披着雨衣的游客,并打上了“我想回家”的标语。

image

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的一段视频截图

“主要是因为出不了国,如果没有疫情,我们可能会去国外找个地方度假。”陈秋则向作者表达了另外一个原因。作为一个城市白领,每逢小长假,陈秋一般都会选择去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去休息、散心,其中以国外游居多。

公开报道显示,多年来,我国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游的客源国。以2018年为例,根据国家文化与旅游部官网信息,当年我国出境游的人数达1.5亿人次,同比增长14.7%。每年的国庆小长假,又都是出境游的高峰期。2018年、2019年,两年的国庆长假,都贡献了超过700万人次的出境游。

如今,受全球疫情的影响,出不了国的陈秋们只能转向寻找风景和体验都能与国外相媲美的一些地方。

相对于国内其他交通更便利的景区,地处偏远高原的西藏,旅游的门槛相对较高,往返机票、自治区内的租车自驾、旅游团等方面的费用都相对较高。同时,常见的高原反应,对于来藏的游客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选择西藏,陈秋们希望能从熙熙攘攘的普通游客照中摆脱出来,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布达拉宫,一票难求

“这一次确实有一点拥挤,尤其是拉萨市区的景点。”赵洋向作者感叹。

她的这次旅行一共有5天,1号、2号在拉萨市区,3号、4号、5号去纳木错、羊湖等地玩。在拉萨那两天,她去看了一场《文成公主》的大型演出,那是拉萨市区一个著名的文化景点,全场有3800个座位,当天晚上的场次至少坐了3000人。

image

国庆期间的拉萨八廓街。图片由赵洋提供

1号晚上10点多,她打车去布达拉宫附近看夜景,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都那么晚了,这些景点地区还在实行交通管制,否则很容易就出现交通堵塞。

据悉,布达拉宫每天的限制人数则是5000人,不少在西藏旅游的游客向作者表示,国庆期间,想要去参观可以说是一票难求。

“林芝和拉萨两个地方,(长假期间)人还是挺多的。”一位当地的包车司机向作者表示,拉萨和林芝是景点比较聚集的两个城市,人会相对较多。尤其是林芝地区,海拔低,风景宜人,被称为“西藏江南”,每逢节假日就会有不少人前往。

一位在林芝工作的人士向作者介绍,国庆期间,确实涌进了不少游客,他有几次跟朋友去饭店吃饭,都需要等一会儿才会有座位。不过,在他看来,林芝地区地处偏远,与西藏东部景区相比,整个城市并没有感觉到拥挤、忙碌。

此后,赵洋还跟着旅行团去了纳木错、羊湖等地玩,在羊湖的时候,她看到,几个适合观景的地点也有不少人。

image

平日人迹稀少的羊湖周边也都是拍照的游客。图片由赵洋提供

在北京工作的姚瑶(化名)在假期也跟着朋友去西藏游玩,他们走的是“318川藏线”,那条路线位于北纬30度线上,被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感觉朋友圈里都在318线路上。”姚瑶向作者感叹。不过,由于他们出发的时间早了两天,没有遇到堵车的情况。

公开信息显示,为了应对国庆假期的旅游高峰期,川藏线的不少景区实行了“预约、错峰、限流”措施。以海拔高达6410米的海螺沟景区为例,节假日期间,单日最大接待量为9300人,连续多日满额接待。

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政府则宣布,从10月3日开始,所有具备停车条件的州、市党政机关,免费向游客开放停车场。

西藏的火爆也带动了酒店机票等价格的上涨。家在成都的赵洋本来是要和朋友一起去西藏玩的,9月13日订票的时候,往返机票只要2000多。但是临近假期,她的那些在深圳、广州的朋友,往返机票已经涨到了六千多了,最终这些朋友打了退堂鼓,就只有她来了一次个人游。

根据携程上的信息,国庆期间,从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往返拉萨的机票,基本上都是全价票,有的经济舱则显示已经售罄。

image

此前作者在携程上搜索的10月1日分别从上海和广州出发去拉萨的单程机票,均为全价。9月30日出发的票价更高

不在西藏,就在西北

整个朋友圈都在西藏——这是今年国庆假期里不少人的感慨。

不过,据上述当地包车司机的介绍,根据他的经验,这个国庆节的西藏,来旅游的人数还没有完全恢复,只是达到了往年高峰期的七八成。

根据自治区旅游发展厅数据,在2019年国庆节期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9万人次,同比增长16.8%。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的前4天,西藏共接待游客超114万人次。

这个数据的涨幅跟全国整体数据相近。根据携程发布的《2020十一长假旅游性价比报告》,预测今年国庆长假旅游人次达到6亿,而去年的数据是7.82亿元,恢复程度达到76.7%。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西藏之外,大西北也是不少人在这个假期选择的旅游目的地。驴妈妈10月8日最新的报告指出,今年国庆假期期间,西北、西南继续备受高频游客,尤其是往年出境游游客欢迎。

根据携程的数据,青海、甘肃、新疆这些大西北的省份在携程上的搜索热度大增,这个8天的小长假,不少人还是选择“穿过大半个中国”,去更远的地方旅游。

image

国庆长假期间,敦煌鸣沙山万人秋游场景。来源:中新网

以乌鲁木齐为例,根据携程提供的数据,仅在9月2日这一天,乌鲁木齐机票的搜索热度就上升了300%,这座刚从疫情中走出来的城市,意外地成为了旅游热门地。

其中,北京人、上海人、重庆人、西安人搜索新疆机票的热度最高。在这些城市人当中,上海人、广东人关注“大西北”的时间最早。根据携程数据,早在8月份,这两个地方的人,搜索西北地区机票的热度就开始大增。

根据携程向作者提供的资料,携程推出了价值26.8万元的“2020环游中国”线路套餐,其中包括大西北的精华旅游路段。这个“土豪旅游包”在8月末就开始有人预定,不少是来自北京、杭州、深圳的用户。

此外,携程数据还显示,西北五省的高星酒店、豪华沙漠帐篷、民宿特色酒店等,这些高消费品的搜索热度也在快速上升。

来源:棱镜 微信号:lengjing_qq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