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人为什么不爱吃金华火腿?

1982年,诗人艾青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浙江金华,参加当地作家协会组织的活动。浙江省公安厅为了艾青的人身安全,安排了警卫;金华市政府则准备了盛大的宴席迎接诗人回归故里。

生性简朴的艾青一一婉拒了家乡人民的热情。他说:“能尝尝地道的家乡味道就好”。

最终,警卫只派来一个,而摆到餐桌上的,是酥饼、汤包、鸡子馃、老鸭煲、大酵馒头扣肉、萝卜肉圆。艾青品尝后热泪盈眶:这就是记忆里童年的味道。

一桌金华土菜,居然没有出现金华火腿。

事实上,在各种场合上出现的金华美食中,作为城市招牌的金华火腿,确实存在感甚微。在当地宣传部门出版的一本名为《美食金华》的书里,火腿作为独立章节,与其他金华菜并列出现:作者也许忘记了这是一种食材,而非菜肴;又或许发现了火腿在金华菜里并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

No.1 壹
金华火腿为什么与金华人的饮食习惯格格不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距离金华几百公里外的长三角地区,尤其杭嘉湖地区和宁绍地区,金华火腿被当作一种高级食材,应用于许多精致的菜肴中,比如蜜汁火方、清蒸桂鱼、火丁甜豆、腌笃鲜。

总的来说,江浙菜里的火腿,一直被打上价值高、滋味重的标签,大多数时候,只能少量取用提升菜肴品质,否则便有辱斯文。绍兴人鲁迅,晚年曾经托人专程将金华火腿作为庄重的礼品带到延安,送给毛、周等红军领导人,表达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这种饮食审美,与大开大合,浓咸富有张力的金华本土饮食,存在着巨大的认知落差。

原产地和饮食标签的错位,最初或许源自金华地区独特的地缘结构。

浙江是一个地理与经济相关性极大的省份。北部平坦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具有悠久的农耕传统,与太湖平原的无锡、苏州、上海等地天然连城一体,在方言和饮食习惯上高度相关。

而杭州再往南,则逐渐进入了南方丘陵地带。支离破碎的小盆地分布在崇山峻岭之间,交通阻隔、方言多样,饮食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在越国基本盘宁绍平原被吴国入侵之后,能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靠的不光是个人能力毅力,更重要的是浙中南、江西和福建广大的山区腹地,提供了战略纵深和剽悍的兵源。

金华所在的金衢盆地,正是南方丘陵深处最具战略价值的一块沃土。

到今天,虽然江浙地区统称为江南,但以钱塘江为分界线,南北饮食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差异。北部水网密集、阡陌交通、物资流通发达,人们崇尚新鲜清淡的食材,和甜美悠长的烹饪手法。比如苏州水八仙、上海松江鲈、嘉兴南湖菱、湖州清水蟹……

而在南部,因为山岭阻隔,耕地少、物流环境差,人们更习惯用腌腊干制技法,保存食物以备不时之需。比如绍兴梅干菜、臭豆腐,宁波咸齑、咸呛蟹,丽水笋干、香菇干,以及金华火腿。

从饮食逻辑上讲,这其实是一种没有办法的选择——如果能吃到新鲜食材,为什么要选择腌的、干的、有霉变风险的?

今天去金华做客,当地人更倾向于端出一锅土鸡、炒上几盘鲜蔬,热情洋溢地告诉你:“这是早上刚杀的,地里新摘的,快尝尝。”至于火腿,并不在金华人待客的菜谱上。

No.2 贰
事实上,中国所有火腿产区,都与金华有着类似的地理特性。不管是云南诺邓、宣威、鹤庆,贵州威宁,甘肃的陇西,都是大山中气候炎热,交通不便的盆地。对于农耕文明来说,肉食是极其珍贵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源。为了保存宰杀后一下子吃不完,即将快速腐败的肉,盐腌成了各地共同的选择。

但云贵地区与浙南山区有一个根本的差别:云贵高原十万大山的占地面积和交通环境,比浙南差得多的多。当地人在无法轻易向外输送腌制肉品的客观条件下,酝酿出了很多独特的吃法,比如著名的云腿月饼、蜜饯火腿、豆子火腿饭,都是山川阻隔之下,自产自销的结果。

但金华地区不同,这里距离太湖平原太近了!

秦灭六国后,在会稽郡下设立乌伤县,开启了浙中山区的“王化”进程,县址就在今天的金华义乌;而到了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将江浙地区视作基本盘,开发力度前所未有,乌伤县升格成东阳郡,大量来自魏吴攻伐前线的两淮地区百姓被移居到这里;隋统一中国后,为了南北行政管理的同步,裁撤了大量南方郡县,原来的东阳郡改成“婺州“,也就是今天的金华市区。

快速的开发为金华火腿能够成为区域特产,被来往商贾带出浙中山区创造了可能。当然,由于破碎的丘陵地貌天然缺乏地理核心,府治反复更换,也为今天金华和下辖的义乌、东阳,谁都不服气谁的内斗传统埋下了种子。

在今天金华关于火腿的传说中,宋将宗泽腌制火腿、犒劳军队的故事最广为人知。事实上,同时代李清照笔下的金华,已经是“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通衢之地。现代意义上的火腿诞生时代远早于宋,但金华火腿在宋代出名并广泛传播,是可信的。

从无奈的食品保存方式,到奇货可居的商品,太湖平原和金华原产地,对火腿的认知差异就此形成。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初金华火腿的地位,也许类似于今天中国西南的野生松茸。滇黔地区的人们觉得它炖汤爆炒都不够味道,哪有鸡枞菌干巴菌来得香;但一墙之隔并不产松茸的日本,却不惜花大本钱冷链空运,作为宁静恬淡的最高配置,身价倍增。

No.3 叁
宋代以后,随着江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北方的全面反超,江南士子大规模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并在国家的舆论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江南的饮食习惯,由此也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高濂、李渔、童岳、袁枚、朱彝尊这些明清时代有数的美食家,无一例外,都是江浙人。而他们在《闲情偶记》《调鼎集》《随园食单》等著作里,对金华火腿赞不绝口。对上品火腿的产地考证,甚至具体到了金华-东阳-上蒋这样村镇一级的范围。

文人阶层珍视金华火腿的风气,带来两个结果。一是火腿的烹饪越来越精细化,最终完全融入江南的饮食中,比如蒸鱼时开花刀,把火腿薄片夹在鱼肉里,红白相间,颜色漂亮,滋味相互浸润;再比如蒸炒甜豆、豆瓣时加入切细丁的火腿,红绿相映,并替代盐的作用……而它与金华本地的食俗则渐行渐远,再无交集。

二是火腿的制作工序也越来越讲究,被精心选择的两头乌猪最晚就在明中叶粉墨登场。

一般说来,猪的毛色,决定了肉质的肥瘦比例。黑猪肥膘丰腴,腌制后脂肪分解蜡化,鲜味十足,比如著名的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就是用黑猪作为材料;而白猪的瘦肉比例高,肌间脂肪丰富,腌成火腿后纤维明晰甜美,充满嚼劲,意大利帕尔马火腿就是典型的白猪火腿。

作为最早驯化猪的地区,中国猪种才是最丰富多元的。著名的英国约克夏大白猪,追本溯源,其实源自古罗马时期从中国引入的华南猪。所谓两头乌,是一种白底,但头尾黑色的猪种,看毛色就能猜到,这是一种肥瘦均衡的猪。腌制后兼有油润的香气和丰富的嚼感。

不得不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态度,在金华火腿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依据民间传统,西南西北地区腌制火腿所选择的猪种,就不如金华火腿来得精细和用心,赋予它们味道的,更多来自高山大川的气候,而非人类的巧思。而成型于清中后叶的江苏如皋火腿、安徽徽州火腿,则在创始之初,更多则亦步亦趋跟在金华火腿的背后,作为一种供不应求的流行食品的备选方案。不论历史积淀还是滋味承袭,都与山区火腿相差甚远。

但回过头来讲,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的巧思,也意味着可复制性和相对较低的天花板。这是近几十年来,西南火腿品质突飞猛进,而金华火腿原地踏步的决定性原因。

-END-
苏州人金圣叹临刑前说,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

母亲是杭州人的梁实秋则说,火腿好吃的原因是腌制时会加一腿狗肉,所以香。

我猜,他们说的未必是事实,只是吃不到金华火腿的时候,馋了。

来源:食味艺文志 微信号:foodoor

刘璇:跳下平衡木19年

出品 | 虎嗅年轻组

作者 | 常芳菲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刘璇最近一次走进大众视线是以母亲的身份。

在综艺《新生日记》第二季里,刘璇给儿子制订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面对儿子的哭闹,她义正辞严:“(写字这件事)你哭也得写,开开心心的也得写,翻滚着也得写。”

在微博话题里,#刘璇铁血教育#都有超过两千万的阅读量。丈夫王弢半认真地说,只要她决定了一件事情,你(孩子)就必须完成。我是她教育体制下,唯一的逃兵。

在很多人心里,刘璇面目模糊。她是一个贴着“铁血”标签的母亲,是让国旗升到最高处、自己默默流泪的运动员。

其实,刘璇已经走下平衡木19年了。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一个女性如何克服巨大的惯性,试图在生活里,寻找新的平衡。

设立目标、拼尽全力、目标达成。这是体操运动员刘璇相信了很长时间的事情。最有力的证据是她在21岁的年纪拿到了奥运会平衡木的金牌。

当你在B站搜索“刘璇”,2000年悉尼奥运会平衡木决赛的视频会充满整个屏幕。俄语、日语版本解说的开头都极为镇静,小小直、直体后空翻、鹿跳结环跳、杨波跳、单腿反转360度,所有人鸦雀无声。直到后空翻两周下法前,看到刘璇像老虎一样凶狠的眼神,解说员都激动起来。

她稳稳站住了。“转到一周半的时候,我就知道有了,我一定能站住。”刘璇说。

最终,刘璇以9.825的成绩,0.025的微弱优势击败了俄罗斯选手,拿到了冠军。

很难说21岁的年龄对一个运动员意味着什么,但对刘璇来说,年龄除了带来“奶奶”这个外号,还带来了更难控制的体重、更难恢复的体力、更强烈的孤独感。

但她目标明确,“要性”极强。

刘璇总是偷偷给自己加量,减重跑步要跑得比规定多,回到宿舍再加练身体素质。到后来,每天她只要十指紧扣、深吸口气就知道体重涨了没有。双手举起成平行,就知道一天的训练状态如何。

很多时候,刘璇都是跟自己较劲。队友毕文静在一次采访里说,如果训练的时候,成套动作总是失败,刘璇就会对着墙、角落、一切没人的地方,做发狠的表情。毕文静一边说一边学刘璇使劲咬住嘴唇。

有一次大运动量队内测试结束之后,刘璇体力恢复得不好,所以高低杠的动作不标准。当时的教练陆指导生气了:你练成这样不如别练。说完要伸手拉她离开体操房,结果刘璇死命拽住柜子的边角,不愿意出去。“我当时真的太想练了。”她说。

悬垂举腿、推倒立每天50个起,跳步要求双腿一前一后打开超过180度,每天早晨要做50个以上。有时候她觉得腰都要撅折了,可一样不允许自己降低练习标准。

刘璇当运动员的时代,体操训练讲究从严、从难、大训练量。直到训练到运动员的极限,形成肌肉记忆。这个量,刘璇用“闻风丧胆”来形容。当时,每个运动员都盼着生病,有一次刘璇的后脑勺磕在跳马铁质的起跳板上,立刻划开一个大口子,血一路滴到地板上。队友看到立刻惊呼:“你怎么又可以休息!”

退役后刘璇参加舞蹈综艺,有网友说她腿粗。经纪人小心翼翼地观察她的反应,结果她全然没当成一回事。

“这是我们这一代运动员吃苦耐劳的象征。”她在自传里写。

那段时间,刘璇每天的时间都被精准切割,每段时间都有必须完成的事情。运动队时代的作息表,她至今倒背如流:

6点起床,6:30出早操,7:30~8点吃早餐,8:30开始上午训练。如果顺利,我们就练到12点~1点,下课吃午饭,下午2:30再开始训练;练得不好就直接连着到下午。晚上7:30做理疗,做完9点左右,9:45集合、查房,10:00准时关灯睡觉。

这样作息,体操房、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刘璇重复了16年。这是她对秩序的启蒙。

这种秩序感延续到了育儿上。

于是在《新生日记》第二季里,我们看到了她照样给儿子“雄赳赳”制定了作息表。从早晨6:30到晚上9点,每个小时都有要做的事情,孩子想要通过哭闹逃避任务是不可能的。

刘璇为儿子制订的作息表

图片来自刘璇微博

儿子吃的每样食物都要用电子称量,不太放盐,决不允许吃糖。

生活里她也是如此。打开家里的冰箱,蔬菜永远按照颜色排列,整齐码在格子里。丈夫王弢每次乱摆之后,刘璇都要重新整理。家里要整洁,用过的东西永远第一时间恢复原位。

《新生日记》拍到一半,孕期受荷尔蒙影响,她情绪起伏很大,甚至想过干脆不拍了。但她坚持下来。她说服自己的理由是——当初答应了的事情,我就一定要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体重依然是悬在空中的利剑。

刘璇现在的家里有七个体重秤,有的来自朋友送的,有的是自己买的,不知不觉攒到七个。它们被放置在各个房间的角落,用来确保任何时刻,身处任何房间,刘璇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体重。

这种“严格要求”,她有时也用在别人身上。她前段时间碰到了一个师姐,她发现对方坐下,腰腹间就堆出一圈肉。“你要控制一下体重了。”她直说,“等我过了哺乳期,我也要开始减肥。保持一个轻盈的体态是必须的。”

想要探知刘璇对体重执着的原因,要追溯到国家队时期。

正式开始训练之前,每个运动员都要先上秤,身高158cm的刘璇被要求体重控制在47公斤,体脂率长年压在18.5%的正常线上。如果前一天训练结束体重降低到46.5公斤,教练会“得寸进尺”地要求她把这个体重保持到第二天早晨。“这是非常难的。”刘璇说。

如果有人体重超标,哪怕是一两,都要暂停训练,先去操场跑完8公里,如果再被发现超标,就要穿着不透气的出汗服去32度以上的跳水馆跑100圈,直到体重合格为止。有些运动员跑得实在太累,就索性在操场上走。刘璇从来不敢。

她有一次为了减掉半斤体重,在桑拿房一口气蒸了90分钟,直到晕倒之后才被抬出来。退役之后,她对温泉、桑拿一律敬而远之。

后期控体重最狠的时候,她每天用量酒器喝水。零食、饮料一概拒绝。夏天训练完实在太想喝汽水,就用健力宝在嘴里涮一下,吐掉;实在太馋,就把想吃的东西嚼一嚼,吐掉。精细碳水化合物更是她的敌人。直到2015年怀孕前,刘璇坚持20多年没有吃过米饭。她告诉我,“我这辈子吃过的饭,可能还没正常人一个月吃得多。”

叛逆、反抗,她从没有想过。“在教练和我的心里,只有合格和不合格这两件事,不会有别的。”她说。

对从小生活在高竞争环境里的刘璇来说,秩序意味着安全感,意味着胜利的入场券。她总是会不断设想自己、对手的很多状况,然后准备Plan B。“我们运动员,从来不会打无准备之仗。”她说。

但退役后,孩子的到来一再打破了这种秩序感。

首先是整洁。原来运动队的军事化管理,要求被子叠成豆腐块,桌上不允许乱摆东西。但几岁的孩子才不会管那些规矩。“我现在也就放松对整洁对标准了。”刘璇说。

对自己的要求有时候也不能如愿。生第一个儿子“雄赳赳”的时候,她一心想要争取顺产,结果孩子脐带绕颈六圈只能剖腹。到了二胎,她严格控制体重,控制喝水,每天运动,还是想争取顺产,因为“自然总归是更好的”。但最终由于子宫瘢痕、自身年龄、孩子头围各方面的原因,她还是未能如愿。

妇产科郭主任对她说:“运动员总爱说自己是钢铁做的。其实更多是指你的意志,你的肉体和所有人一样,都是普通的。”尽管失落,刘璇还是接受了。

在节目里,张绍刚劝她:你对生活有规划是很好,但生活很多时候没法按照你的计划进行,那时候怎么办呢?

她若有所思的沉默了一会儿说,那就接受。

丈夫王弢也是一支松弛剂。“王教授是艺术家,他的思想是飞起来的。我练体操,如果我也飞起来就会从平衡木上掉下去。所以他身上那种天真,我特别想保护。”

图片来自《新生日记》第二季

当问道“成为母亲带来了什么改变”的时候,她说,我前20年就是看重结果,为了“第一”努力。现在,我更愿意去享受过程了。

甚至在最看重的体重数字上,她也愿意让步。从前她不允许自己长胖哪怕一两,但现在这个限度被前所未有地扩大到“半斤”。

7年前,她和王弢领结婚证的时候路过了天安门广场,刘璇看着国旗对他说:

我前半辈子都在追求把这面五星红旗升到最高的位置。好累啊。现在,你说我是不是就可以自然而然放下这个执着了?我该享受一下自己的人生了吧。

爵士乐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作者 / Zaizhen Xu
os:在这种没人看的音乐类别上花这么长时间,我也真是疯了

刚刚在 David Brubeck 的母校花了一个学期学爵士历史(好吧,因笔者拖延,已经不是「刚刚」了),就来整理一下笔记吧。艺术家的名字会用我用于应付考试而记忆的简称,读者也容易留下印象,但如有冒犯尽请谅解啦。另外,有不足或不准确的欢迎补充改正哦。

在开始之前,读者要注意,下面会提到很多爵士艺术家名字。若不想草草扫过然后不带走一片云彩,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来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来听,然后对号入座。笔者会推荐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希望有所帮助~目录

爵士是什么
爵士的根
早期爵士(你管这叫爵士?)
摇摆时期(swing era)(早期蹦迪)
「西部」的爵士:堪萨斯州
为下一代准备着的独奏者们
比波普爵士乐(bebop)(颤抖吧,庸人!天才的时代来了!)
冷爵士(cool jazz)和改良比波普爵士乐(hard bop)(抱歉天才们,我不喜欢你们对天才的定义)
自由爵士(Free jazz)(这是……这是什么……抱歉打扰了……)
融合(fusion)(为什么搞摇滚的赚得比我们多?)
爵士到了哪一步?
1.爵士是什么?

1.1 爵士精神:

按我们教授的话来说,爵士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兴演奏

即兴演奏

和……

即兴演奏

毕竟艺术是主观的,虽然爵士在我们教授眼里是这样的,但在综合周围学爵士的同学的回答后,我认为其实这三个部分是:

蓝调(事关爵士起源,并一直伴随着爵士)

同情心或共情性(事关爵士的传承)

即兴演奏(迫于教授淫威——好吧,其实真的很重要)

1.2 爵士音乐结构:

其实大多数爵士表演都是重复的过程,先演奏一遍事先写好的「原曲」,叫做 head,然后每个乐器开始分别按照原曲的「和弦改变」(翻译不准确,以下用原名指代:chord progression)来即兴独奏。

当然,这里除去了 modal jazz 和 free jazz,因为一个按更简单的 mode 来即兴,一个就不打算管 chord progression——没头脑和不高兴?
常见的即兴演奏顺序是:

歌手 –>铜管乐器—>钢琴—> 贝斯(bass)—> 架子鼓

每个乐器会重复一两遍根据原曲的 chord progression 而即兴出的自己的「原曲」(其实基本没有原来的旋律了),而观众会在每个喜欢的即兴独奏后报以掌声。有时架子鼓会做 trade four:鼓手先即兴四小节,然后(通常按如上顺序)其他一个乐器即兴四小节,循环往复。当你看到某个乐手开始摸摸头,那就代表要回到 head 了。(教授脑袋可能就是这样秃的……)最后再演奏一遍 head,就 OK 啦。

当然,以上适用于爵士吧里的那种小团体,大的 jazz ensemble(或 big band)因为做不到每个乐器独奏,所以会选出一两个出众的,这种对于事先编排的与即兴表演之间的平衡,后面会讲。

无关紧要的内容: 在不正经的爵士吧中,每当大提琴开始即兴独奏,因为音量和其他一些关系,观众就开始互相讲话聊天。「所以有个说法是,当遇到嘴硬不开口的嫌疑犯时,就会将一个爵士大提琴手请进审讯室,然后嫌疑犯就开始说话了。」教授把自己逗得笑呵呵的,留下一脸茫然的我们。
1.3 「The Book」

有一个被爵士初学者当作命根子,但被爵士老炮们鄙视的书,名为「The Fake Book」 或「The Real Book」。其中包括了无数经典「流行乐」(上世纪的……)的 chord progression 与旋律,大概每页长这样:

第一行与第二行之间的 Ab -7 就指的是 Ab minor seventh 和弦,之后的 F#-7 之类的同理。每个符号后面隐含着无数种弹出这个和弦的 voicing。

voicing: 就是弹出同一个和弦的不同方法,详见下面 bill evans
上面讲到根据 chord progression 进行即兴,就是根据这些「字母数字」进行即兴。不过即兴者不一定要按照原和弦,可以做比如像 tritone substitution 之类高级的东西(可参照后文提到的「Over the Rainbow」– Art Tatum)。钢琴,吉他,大提琴等可以根据这些和弦提示来做 comping(意为伴奏?但更爵士性地伴奏)。

此外,五线谱内为原旋律,五线谱下面是歌词。

至于这样一本神书为什么会被爵士老炮鄙视呢?因为其中很多的调通常都不被专业爵士艺术家使用,比如经典曲目「Autumn Leaf」在此书中的调就不常被用,而思考者(Bill Evans)弹过的调则很受欢迎,所以大多数爵士老炮仅用这本书来救急。

所以要知道一个钢琴家是否专业玩爵士,一个偏门的办法就是听他 / 她的「Autumn Leaf」是弹的什么调,至于思考者(Bill Evans)弹的是什么调,我才不告诉你……
1.4 「原曲」大多有两种结构:

蓝调格式(blues form) :十二小节,每小节四拍(随便搜搜百科就能找到更清楚的解释) 最好找来听听,试着跟着勾勒出音乐结构是接触爵士的第一步。

例子:「west end blues」 :看手臂哥(Armstrong)如何改变爵士
「Now’s the time」 :大鸟(Parker)经典 riff 合集
AABA:也就是流行乐格式(同样,这里说的「流行」,也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具体结构如其名,更详细的自己搜吧。

例子:「Sailboat into the moonlight」: 假期姐(holiday)那土土的声音和和杨大叔(Young)的冷爵士再续前缘(他们的花边八卦感兴趣自己去搜,教授每谈到这,都会很社会地笑笑)
2. 爵士的根

爵士有两个根,一个是蓝调,一个是雷格泰姆(ragtime,中文翻译不明觉厉)。

2.1 蓝调

蓝调又有三个早期形式:宗教,乡间,以及大篷车表演。

一切要从 Georgia Sea Islands 这个岛域说起。这里住着最开始被解放的黑奴,而蓝调据说是从宗教聚会中诞生的。这个岛上的音乐也是在 1920 在一座连接岛域的大桥建好才被世人所知。若你去过非裔教会的话,就会明白蓝调的重要性:不同于中世纪的「教堂音乐」,这种音乐很躁、很带感,台下观众会在音乐中哭天喊地的。「hallelujah」,「Amen」此起彼伏。听一听现在的魂乐(soul),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氛围,比如「Mercy Mercy Mercy」:名字就张扬地表示自己的目的。

除了宗教性之外,蓝调也成为了解放后黑奴在田里唱的「劳工号子」,或是民间男性(最早是男性)拿着个吉他唱着无人问津的歌谣(通常很致郁,毕竟 blues 也有忧郁下流的意思)。

还有就是大篷车表演了,这是蓝调包围城市的主要途径,著名的表演者包括麻麻(「Ma」 Rainey),和贝贝(Bessie Smith):

麻麻(「Ma」 Rainey):传说她如同唱歌剧的女高音一样,唱歌时就算不用麦,全场观众也感觉她在对着他们耳朵吼。那时候录音质量极差,不过可以从「Deep Moaning Blues」开始听。

贝贝(Bessie Smith):当时最有名的流行歌手,火到甚至于演过电影(St. Louis Blues),不过晚景悲凉,于车祸中丧生。但是,手臂哥(Armstrong)是在她的影响下找到自己的爵士的,「West end blues」 中可以听到他们俩的合作。当然,若要讲明白这种影响,就要讲明白到前面提到的共情性,以及它在爵士传承中的作用,所以这会留到后面来讨论。

2.2 雷格泰姆音乐(名字真心霸气)

雷格泰姆最早是一种主要在钢琴上表演的风格,但其实这是一个人的舞台:

啾啾(Scott Joplin):

「Maple Leaf Rag」 「The Entertainer」等等,你就去搜吧,肯定在某大型游乐场所听过。虽然听多了感觉所有他的曲子都一个样子,一不小心就弹串了……不过就算弹串了,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对了,他去世的时候留声机还没有发明。那么,

问:为什么我们如今能听到他演奏的录音呢?

(留给你大开脑洞的空间)

ok,收。其实是因为在那时,机械钢琴已经发明了(就《西部世界》片头那个)。个人一直以为机械钢琴是超乎神人的发明,可想而知留声机,手机,电脑……天,还是讲历史吧。

之后雷格泰姆进入了铜管乐队的视野。许多内战战后留下来的铜管乐队看没事做,就吹着雷格泰姆来为街上为游行派对的队伍增添气氛,或者像下面这位,直接进入了歌舞厅表演:

流汗叔(Wilbur Sweatman)

作品比如有:「Down Home Rag」

按说是爵士的祖师爷,但个人讲……那调皮的驴叫不可恭维。

3.早期爵士

哦哦哦!爵士终于来啦……但,这些音乐都是什么玩意儿?(非常主观的看法)

3.1 新奥尔良

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叫新奥尔良(没有烤鸡翅!没有烤鸡翅!)。先被法国建立,然后被卖给西班牙,然后被法国重新占领,然后又被卖到美国。

然后然后的,买来买去的,人口也开始复杂。非洲音乐,欧洲音乐,和加勒比(海盗)音乐汇集在一起。

关于爵士乐的诞生,我们主要看两个人群:Creoles 和 Uptown blacks(不想种族歧视,不过既然书里都这么叫应该没问题吧)。

Creoles 是黑裔混血儿,有选举权,高等教育,还能拥有财产。Updown blacks 是纯的,于是社会待遇就很差,别说高等教育了,那会儿连选举权都没有。两伙人各自看不惯对方的音乐,因为 Creoles 自持可以读乐谱,瞧不起 blacks 的「乱吹」,而 blacks 自持可以用耳朵学音乐并有自由的即兴演奏,看不惯 creoles 的条条框框。

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接着一个 jim crow law 就把两群人拉到一个社会层次了(往上拉了还是往下拉了?当然是往下……)于是有了艺术风格的融合。虽然这两组人并不分别代表蓝调与雷格泰姆,但在这过程中,爵士终于诞生了,或新奥尔良爵士诞生了。

这种至今仍在的新奥尔良爵士风格,其标志性的质感就是 polyphony:也就是一群独奏者们各自吹自己的即兴。一开始你会有些感觉乱七八糟,但逐渐会被其庞大的信息量所征服。

Tuba Skinny 是一个在油管上蛮火的新奥尔良爵士乐队,有兴趣可以搜来听听。

3.2 继承者们

最早的爵士是一个人为主角,带动一个乐队,不过在讲各个乐手前,先解决一个问题:

「刚出生的爵士是如何被传承下去的?」

因为没人能定义爵士,所以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爵士」。大多数爵士艺术家会从听过去天才的演奏开始,选出「自己想要的声音」之后开始模仿,transcribe(也就是听着碟片把天才的即兴一个音不差地吹下来),然后再做自己的改变。如果在过去找不到自己的声音,没问题,可以学英里哥(miles davis)直接改变爵士(后面会讲到)。

我们在这个时期就看到了最早期的爵士传承。

好伙伴(Buddy Bolden):第一位重要爵士艺术家。「big voice」: 传说气息大到不小心把静音塞从乐器吹飞出来。不过最后晚景凄凉,而且没有留下录音:因为没有机械铜管乐器。他的曲风极大地影响了国王和后来的手臂哥(Armstrong)。

Manuel Perez(既然没起简称……机敏的读者就知道我偷懒没记这个名字):Creole 乐队指挥,不会即兴(「所以不是爵士艺术家!」 我们教授突然很精神地说)。自知短板,就雇了国王(King Oliver)在乐队里吹即兴的部分。也晚年凄凉(咦?为什么是「也」?),去做香烟了。

国王(King Oliver):离开 Perez 后单飞,后带着手臂哥(Armstrong)玩,不料后者勾走钢琴手后单飞至纽约(当然谁的责任后面再说)。因为有牙周病,最后吹不了心爱的单簧管,也是晚景凄凉(咦?为什么要「也是」?)

于是,在国王的助攻,在贝贝和好伙伴的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后,手臂哥出场了!

手臂哥(Louis Armstrong):小号吹的无人能敌,但有一个唱歌的梦。

开始时跟着国王学习,后去 Marable 的乐队,在游船上表演。
Marable 不让他唱歌。好的,我换雇主:仗着自己的小号技术,去了芝加哥小孩(Kid Ory)的乐队
小孩不让他唱歌,OK 没问题,仗着自己的小号技术,回到国王的怀抱来当二把手。
他有个神奇的技能,能给国王的即兴演奏进行一个音不差的和声。原因是他记下了国王的常用 lick,而这种默契也让他们远近闻名,
勾搭上了钢琴手丽丽(Lil Hardin)。
丽丽:我不要当二把手的女人!
带着丽丽离开国王赶往纽约,后于芝加哥组建「The Hot Five and Hot Seven」。
靠名气圆了歌手梦。讽刺的是,当手臂哥以其歌手身份名震天下时,很多人不知道他可以吹小号……
活到 beatles 的时代,仍不改变曲风。
离世后,又因为独特嗓音,歌曲再次霸占音乐排行榜
教授认为是他带来了摇摆时代(不要看成摇滚!),是他教会了爵士 phrasing。 反正是个捧为神的人物。

本人更偏向于喜欢他的嗓音而不是小号的风格,感觉他吹得太浮夸闹腾了。看一眼他的照片,反正感觉音乐也是这个风格了。

可能我没在他的音乐里找到「自己的声音」吧。

若想了解的话,可以听听他的专辑「The Hot Five and Hot Seven」,以及他和艾拉(Ella Fitzgerald)的合作:「The complete ella and louis on verve」。

既然都提到了手臂哥,就要提他的「宿敌」:

「凶你」(Sidney Bechet)

吹的很有水平,但脾气很坏。
在欧洲旅居时,听到酒吧里一个钢琴师弹错和弦,开始骂骂咧咧,钢琴师也死不承认。于是两人提着枪去决斗(这里不是 New Jersy 呀)虽无人死亡,但因决斗触犯法律而被遣返回美国。
顺便从欧洲带回来了 soprano sax,啊哈!
若想听他与手臂哥的 duel,可以听「Cake walking babies from home」
当他们吹得火热的时候,有一部分独奏者决定要走向另一种风格(不过注意,这还没有到冷爵士),一种比较轻快悠闲的风格。

中分(Bix Beiderbecke)

14 岁通过听碟片自学爵士
送到寄宿学校后不好好上学,天天翘课,搭火车(注意,是火车)去听国王和手臂哥的现场表演(将翘课带到了另一种境界)
见到 Frankie Trumbauer 后开始合作,并吹出我常听的「Sing’in the Blues」,曲风轻快。
因为不会读乐谱和其他一些原因,十分不自信,沉迷酒精,然后……(你应该猜到了)晚年凄凉。
3.3 乐队们

除去这些陈独秀们,让我们往回倒倒,看看爵士刚出现时的乐队们吧。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ODJB):名字不能再张扬了。我们就是「original」 !我们就是「jazz band」!

上课时听的是他们的「Dixie Jass Band One-Step」,主观地说: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最后单簧管的尖叫余音绕梁,让我彻夜难眠。难听也就算了,还特别洗脑,真是没天理了(当然这是我非常主观的看法)。

然而,想想在一个被古典音乐包围的世界,突然听到这个,是不是有些解脱呢?总之他们当时是火得一塌糊涂,也是第一个进录音棚的爵士乐队。

当然,乐队领班最后疯了,晚景凄凉(这是第几次了?)

再介绍一个乐队吧,

Jelly Roll Morton and His Red……(别急,猜猜看是红色的什么)

(留给你大开脑洞的空间)

Red Hot Peppers!!!!

真喜庆~

据说《海上钢琴师》里那个声称自己发明爵士的人就是这个乐队的领班人,果冻先生(Jelly Roll Morton)。

他建立了爵士作曲家的标准:回顾教授的淫威,果冻先生平衡了乐队中按谱子吹的部分,以及乐手即兴的部分。具体可见「dead man blues」,开头你还可以听到俩戏精极具南方腔调的开场(其中一个是果冻先生本人),至今我也没有百分百听懂开场白在讲什么。

4. 摇摆时期(swing era)

虽然之前提到的乐队和乐手们都也和这个时期重叠,但是为了方便整理,我把这两拨人分开了。其实官方来说并没有一个「早期爵士时期」,而摇摆时期也没有个绝对的日期来开始和结束,甚至现在在有些大学中都还有 swing band。

4.1 纽约与舞蹈

来了,来了,都来了:留声机,碟片,自动唱机(jukebox),电影,收音机……然而,就如同谁也没想到万恶的 jim crow law 会让爵士萌芽一样,万万没想到,支持爵士摇摆时期的中坚力量是:

禁酒令

虽命令上禁酒,但参照《大西洋帝国》,《无法无天》,《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人民们还是玩得很嗨。古典乐当然满足不了这种情感需求,爵士乐便冲向市场,开启了摇摆时期。

摇摆时期中,所谓摇摆,其实指的就是舞蹈(当然还有 swing rhythm 这种特殊节奏),而这时代下的音乐就为了舞蹈服务,所以大众也喜欢,亲国亲民,与民同乐,多好!(我看的就是你,比波普爵士!)这种舞蹈以娱乐,轻松,浮夸,甚至「极具运动员精神」(教授原话)作风格代表。

画风是这样的:

这样的:

看那小眼神……
甚至是这样的:

可以网搜 lindy hop 和 air step,让人叹为观止。话说印象中星爷某部电影里也有这样的「充满运动员精神」的舞蹈。

舞蹈之风靡,据说有一个舞厅叫 Savoy,大到两个乐队可以在舞厅两端演奏,然后……

互不打扰~

4.2 乐队们

简单列一下乐队领班吧

Art Hickman:来了纽约,我带着我的爵士乐队来了!终于有地方逃脱新奥尔良的曲风了!(诶?写到这里笔者饿了……)

蛤?How old are you(新奥尔良曲风,怎么老是你)?溜了溜了,不喜欢纽约。

小白人(Paul Whiteman):来了纽约,我带着我的爵士乐队来了。什么?爵士在你们古典大咖眼中太 low 了?好呀,我要用古典乐的力量改变爵士!

成就已达成:symphonic jazz(咦,不过这种音乐怎么听起来像电影背景音乐?)
成就已达成:第一个雇佣专职歌手的乐队领班(也就是那个男人:Bing Crosby)
成就已达成:「King of Jazz」(咦,不过为什么大家常说的 king of jazz 不是我嘞?)
若有兴趣可以听他的「Changes」(那个男人也在里面哦)

Fletcher Henderson:

成就已达成:终极「手办」收藏家:包括手臂哥(刚从国王那里「劫财劫色」出来),油菜人(Colman Hawkins),Roy Eldridge 等等
有兴趣可以听他的「Copenhagen」,将 ragetime strains 和 blues form 结合在一起,包括谱出的 polyphony,block-chord,breaks 等等:swing band 的元素应有尽有。

好人(Benny Goodman)

成就已达成:「King of Swing」(小白人,你是在说我吗?)
成就已达成:在乐团中做到种族融合
成就已达成:成为青少年偶像(见下图:精致男神一枚)
成就已达成:带领乐队,在卡内基大厅表演爵士(「I feel like a whore in the church」乐队鼓手如是说)
成就已达成:玩腻了大乐队,开启支线任务,小乐队(small combo)

精致男神一枚(Benny Goodman)
想听他大乐队的,只要搜他名字就出来了,而他私房小乐队(small combo)中,我最喜欢他和狮头(Lionel Hampton),一个颤音琴手,合作的「Dinah」(十分「小资」又优雅的感觉)

运车夫(Benny Carter):

成就已达成:「Actual King of Swing」(前面那一位,请让一让)
技能已掌握:萨克斯风,钢琴,编曲,指挥,钢琴,唱歌……
成就已达成:在十七岁时为 Fletcher Henderson 编曲
活动已加入:公民权利运动
ok,「小鱼小虾」(当然这样说比较夸张了)列举完了,下面就是真正的大咖啦:

公爵(Duke Ellington):

他强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用了整整一个 Unit 来学他。当然在这里,我就不负责任地只提有意思的讲了。

他的音乐只能由他自己的乐团演奏,因为他不为各个 section 谱曲,而是指名道姓地,为他乐队成员量身定做音乐。比如他知道 Bubber Miley 很会用 mute,就专门为他安排特殊的任务。
他的“和声词汇”是超出时代的,许多当时没人敢用的,或用不好的和声,在他天才的应用下令人想要献出膝盖。
谱了大约 2000 首曲
虽然爵士的英文为 jazz,但有些学者认为这其实是个阴谋——一个打算「洗白」黑人传统的阴谋——所以这些学者拒绝叫爵士 jazz,而是「African American Music」。公爵是其中一位。
他还有个很强的作曲二把手,走失小号(Billy Strayhorn),公爵乐队耳熟能详的代表作「Take the A train」传说是这样写出来的:在走失小号第一次去投奔公爵时迷路了。在询问路人路线后,突然从路人说话的语调中找到了灵感,在火车上一气呵成,带给公爵作为见面礼。

不幸的是,Billy Strayhorn 后来染上了血癌。在离去前,于病床上写下最后一组爵士编曲。公爵的乐队录制其成专辑后命名为「…And His Mother Called Him Bill」,其中「Blood Count」在我看来是最经典的 big band 作品,没有之一。

4.3 跨步钢琴演奏风格(Stride):继拉格泰姆后又一著名爵士钢琴曲风。

爵士钢琴太 low?雷格泰姆听起来像儿童歌曲?

皮皮没有虾(James P. Johnson): 「那么试试弹 stride?」

这种风格特征是左手持续地在 root note 和 chord 间跳跃,具体可自己听著名的「Carolina shout」。

但这种钢琴风格,难得地方不在于简单地弹下来整首曲子,而是在保持左手准确率下,右手进行即兴演奏。

同样,stride 也是为了「蹦迪」服务的。当出租屋内雇不起(放不下)乐队时,若想办派对,就雇个 stide 钢琴师。而一个合格的 stride 钢琴师,通常要能持续不断地弹一晚上。先不说钢琴师要多么思绪泉涌,才能持续地让派对躁起来,光是让左手坚持这么久都是要命的。

5. 「西部」 的爵士:堪萨斯州

虽然这里的爵士大体上也属于摇摆时期,但是因为文章排版以及作者主观看法,分出个独立板块——堪萨斯州太特别了。

首先,堪萨斯州不在西部,而是中部,不过鉴于其是向西移动了,普遍称作 southwest jazz。其次,听说过 Kansas City Blues 吗?这其实就是这里音乐最大的特点。

5.1 肯萨斯州的摇摆乐队

除了之前提到过的纽约摇摆乐队,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 territory band,也就是不是那么有名,但又能满足娱乐需要的地方性乐队。接下来讲的 Count Basie Orchestra 也是从 territory band 开始努力的。

计算伯爵(Count Basie)

为什么要专门把这个从其他 swing band 分出来?这跟他们团体氛围有很大关系。

不同于雇佣专门谱曲的乐队,他们采用 head arrangement(翻译过来是头部编曲?)的方式来为自己谱曲,具体是这样进行的。

某个乐手突然灵感爆发,吹出一段有意思的旋律。旁边坐他旁边的老兄一听:诶,不错。便一起吹,然后当某一乐器的整个 section 被统一后,其他乐器听到了,开始琢磨 counter part。由此进行,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一个 chorus 就诞生了。然后在正式表演中,只要稍加指挥,他们能随时从脑子里抽出任何一段吹过的 riff,由此填充一个又一个演出。因此,他们从没有过乐谱(直到他们后来去了纽约,为了商业利益开始写谱子)。

这种对音乐创造力,敏感度,以及记忆力极高的要求,使其完全不同于其他 swing band。

「One O’Clock Jump」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首曲子原名叫「Blue Balls」,具体我也不翻译了,但这名字很好地暗示出他们创作时那种放松且不羁的氛围。

5.2 肯萨斯州的钢琴:boogie woogie

不同于纽约的 stride,肯萨斯州的钢琴有其独特的风格,而这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音乐风格之一。

不同于跳跃的左手,这种曲风的左手会以蓝调结构做极速的 ostinato,而右手就腾出来即兴。

这音乐所带来的粗糙的欢乐有极大的煽动性——是那种不可能坐着听的音乐——而且这种充满可能性的结构让每个大师的”声音”变得独特并有辨识力。

Pete Johnson 是这种音乐的代表人物,曾带着一个酒保(Big Joe Turner,其实酒保是副业,主业是唱歌)在一个极强的音乐星探(John Hammond)的帮助下去了卡内基大厅演出(不知那个鼓手会怎么想)。

音乐会名为「From Spirituals to Swing」,而他们的表演也被录音,名为「It’s all right baby」

6. 为下一代准备着的独奏者们

讲过「早期爵士」的独奏者,这里要接着那条线,讲讲摇摆时代的独奏者们。

这一群铜管乐器独奏者主要分为两类:热与冷。

6.1 「热」铜管乐器

主要特征为:夸张的颤音(heavy vibrato),有力的音色(powerful timbre),热情的情感(emotional zeal),有创造力的和声(harmonic ingenuity),以及经常使用的和弦替代(chord substitution)

油菜人(Coleman Hawkins):

在 Henderson 的乐队呆过,就坐在手臂哥(Armstrong)的前面。「天天听着天才吹,不成传奇才怪」,教授似乎有些嫉妒……
他的「Body and Soul」被无数爵士学生 transcribe 过,整首曲子只有前两个小节是原旋律,之后都是根据和弦而即兴的内容,叹为观止。
被他影响过的音乐家都被称为从「Hawkins’ School」毕业,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
Hawkins’ School:
Ben Webster:
很会吹 Ballad,公爵(Duke Ellington)乐队常驻成员。
吃浆果(Chu Berry):
在 Henderson 的乐队中替代了油菜人的位置,并且将一位比波普爵士天才领进了爵士的大门:大鸟(CHARLIE PARKER)。
高音王子(Roy Eldridge):
据说是他的小号遮盖住了手臂哥(Armstrong)的光芒。
他对高音的准确度似乎就没有被超越过,爵士有了更多古典的技术要求。
也在 Henderson 的乐队呆过(真·手办收藏家)。
第一个坐在白人乐队的黑人。
将另一位比波普天才领进了爵士的大门:眩晕(Dizzy Gillespie)。
6.2 「冷」铜管乐器

冷类主要特征为:极少的颤音,柔润的音色,平静的情感,虽然会有极其 blusey 的音符,但是不会在五度圈(circle of fifth)飞来飞去的。

杨大叔(Lester Young):

继承平分(Bix Beiderbeck)的精神,更随意地在即兴时安排不和谐的音符,在节奏上也更自由。
非要斜着吹萨克斯风(见上图),具体动图详见纪录片「Jammin’ the Blues」(一个爵士纪录片)开头几分钟(酷到没朋友)
据说,Cool 这个英文单词「酷」的这个意思就是由他而起。这么说,中文里这个酷字。是从他那里来的?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热乐器演奏家」只吹热的,或所有「冷乐器演奏家」只吹冷的,这里只是讲他们的大体风格。

6.3 歌手们和其他乐器

Ella Fitzgerald :

值得记住原名的女歌手
音域直至四个八度
曾差点因为长相被退赛,最终获第一并成名
好人(Benny Goodman)为了衬托她,重新组织自己的乐队
开启了 scat(无歌词的即兴演唱)的黄金时代
若想感受她 scat 的「恐怖」,可以从「blue skies」开始(她同时标志着「引用旋律」的流行,比如这首中,她就引用了「rhapsody in blues」 和《结婚进行曲》,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出来)。这种旋律创造力与音域让许多吹铜管的都怀疑人生。除此之外,她的高音清澈高远,其「Moonlight in Vermont」和「Misty」能让人听得腿软。在「The Complete Ella and Louis on Verve」中与手臂哥(Armstrong)沙哑声音的结合,令人欲罢不能。至此,Ella 是我最喜欢的爵士女歌手。

假期姐(Billie Holiday)

她并没有宽广的音域,所以很少 scat。
但是,她能把旋律变成自己的。
没有学过唱歌,但她经典的爵士声喉能让你永远忘记不了她唱过的歌(虽然她声音其实有些土土的)。
可以从她最经典的「Strange Fruite」(名为「奇怪的水果」:暗指吊死的黑奴)开始感受。

Django Reinhardt
朵拉的哥哥(Django Reinhardt)

从欧洲来的爵士吉他手(终于出现吉他手啦)
因小时候的事故,只能用两根指头弹(可以从上面照片中看出),却能弹的比四根手指弹的还好
12 岁已经以职业身份表演(而在这里打字的,平庸的,已经「老去」了的我呀……)
艺术 TA(Art tatum)

先听一遍他的「Over the Rainbow」

对,先去听一遍,别着急,给你个机会,然后……

你能相信他是瞎的吗????
另外,据说因为当时录制器械只能录大概 3 分钟,所以他在最后差点没弹完。而他在最后快没时间时的飞速炫技让无数人膜拜,别忘了,这是即兴。
凌驾于各种和弦变化,一不小心听众就会跟丢。
曾狠狠地用其精湛的技术教训了年少气盛的奥斯卡(Oscar Peterson)—— 奥斯卡是我第二喜欢的爵士钢琴家。
他的键盘技术甚至让古典音乐家折服(比如 Sergei Rachmaninoff)。
7. 比波普爵士乐(bebop)

先声明一下,比波普爵士是一个对爵士小白不太(好吧,是「极其不」)友好的时期。从不可捉摸的和弦变化(可搜一搜大鸟最喜欢的「cherokee」的 lead sheet),到疾驰的节奏,阻隔了大多数(所有)技艺不精的爵士小白,也阻隔了大众的兴趣。

若你是「大众级别」,而且是第一次听到比波普爵士乐这个名词(也被翻译为咆哮爵士乐,吼吼吼),那请麻烦搜一下任何一个大鸟(Charlie Parker)的音乐,打包票你的第一反应是:

人们是疯了才来欣赏这种音乐吗?(隔壁 free jazz 表示不服)

这种音乐的创造不是为了娱乐(除了智力娱乐),更不是为了跳舞,这种音乐就是艺术本身——需要听众用百分之百的注意力,跟随演奏者的每一次和弦改变(前提是,要能听出和弦是什么),跟随每一段对和弦的即兴诠释,跟随每一条演奏者走的「羊肠小道」。不仅是即兴令人昏厥,连「原曲」的旋律也听着像即兴。

这就是一个门槛极高的俱乐部,没想要让普通人加入。

再次强调,这种音乐的创造是为了艺术本身,而不是取悦观众。毕竟「大众」连是根据什么和弦弹的都听不出(于情于理),这种音乐便成了「圈内乐」。

那么,这种音乐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7.1 Jam session(爵士音乐即席演奏会——找不到更短的翻译了)

还记得教授口中爵士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吗?

摇摆时期很棒,很亲民,但是大乐队的崛起意味着乐手即兴机会的丧失,当几乎没有即兴的爵士乐队越来越多时,爵士艺术家们便开始寻找即兴的机会。

Jam session 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jam session(有一本 the real book 在安静地躺着)
整个 jam session 的流程是这样的:会有几个 on the house 的「节奏乐器」来打底(一般是由钢琴,大提琴,和架子鼓组成的),然后会提前一个星期公布会表演的曲子。当 jam session 开始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一群铜管乐器手排起队来,一个一个在「节奏乐器」的伴奏下,上台即兴独奏。吹得好了,台下观众鼓掌,你就可以趁着劲儿再吹他几个 chorus,但你如果连和弦都吹不对,那么你也会被毫不留情的(这要看观众了)被赶下台。

每个爵士俱乐部都会有一两个「house owner」,也就是吹的最好的那几个。如果你在某个晚上在观众的簇拥下成功踢馆,那么那个 house owner 也就被「cut」(好狠…)了,所以极强的竞争精神也是充斥于每个 jam session 的。

这种竞争精神下,爵士音乐家的水平越来越高,吹得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快。比波普音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7.2 天才们

Dizzy Gillespie
眩晕(Dizzy Gillespie)

Dizzy(眩晕)并不是他本名,是大众形容他刹不住车的即兴。
曾被乐队开除,因为领班听不惯他的即兴(可以理解?)
比波普的「教育部长」,印象中他总是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演示和弦变化,给爵士小白们入门比波普。
玩遍比波普后发现「Afro-Cuban-Latin Jazz」(非州古巴拉丁爵士……如此 PC 的名字也是服了),将其领进大众视野。虽没有时间介绍这种爵士,但作为我另一个很喜欢的爵士风,推荐大家听一听「Entre Amingos」这个专辑,你会上瘾的。
自学的小号(trumpet),所以不知道吹小号时要收腮帮子……于是,别看上面那个他的下巴能戳破气球(……吧?),年纪大后的画风是:

萌芽(Bud Powell)

入门的时候,学习古典钢琴(要不然达不到比波普的技术要求),可以从他「Tempus Fugue-it」听出古典对他的影响。
10 岁从皮皮没有虾(James P. Johnson)那里学会了「Carolina Shout」
15 岁听到美术 TA(Art Tatum)后彻底投入爵士怀抱
被精神分裂症折磨(在那个年代,接受精神疾病治疗是「比死还难受的事情」):经历过电击等折磨,抽空在治疗间隙进入录音间录音,给了下个时代最好的礼物,因为如今钢琴即兴都极受他的影响(左手 comping,右手即兴)
然后!

膜拜吧,就如公爵统治了摇摆时代一样,大鸟之后再无比波普。

Charlie Parker
大鸟(Charlie Parker)

大鸟这个名字不是我起的,是业内人士形容他在和弦间飞翔的状态。
完美地融合了 Kansas City Blues 和 modern jazz(所谓 modern 也是几十年前了)。
17 岁时抛弃妻儿(等一下,已经有妻儿了?),坐上第一班火车前往纽约,从此无情地切断一切联系。
大鸟的爵士之旅不是一帆风顺的,还记得《爆裂鼓手》里提过一个在 jam session 被鼓手用钹砸的那个可怜虫吗?那就是大鸟。之后大鸟用了一个暑假 transcribe 吃浆果(Chu Berry)的碟片,然后……就轻易统一了纽约爵士俱乐部,cut 了所有「house owners」。他不是第一个听吃浆果的爵士艺术家,却是唯一的天才。
染上大麻。遭遇车祸——然后……咦……好像吗啡更带劲。
来到洛杉矶——然后……咦……好像可卡因更带劲。
从此不可救药。
和眩晕(Dizzy)曾是最好的朋友。一起去的洛杉矶,结果只有眩晕回了纽约,因为大鸟把机票钱换了毒品……
晚景凄凉(先不管这是第几个凄凉的晚景,大鸟的其实就不是「晚景」——他在去世时才 34 岁)。
一个我很喜欢的拉丁文学大爆炸代表人物,Julio Cortázar,是大鸟的忠粉,所写的《追随者》便是以大鸟做原型。故事是关于大鸟晚期生活的,如有兴趣可找来阅读。

再说三个鼓手吧,毕竟现在的爵士鼓即兴独奏就是以那个时期的「声音」做基础的。

啾啾二(Jo Jones)

就是他!就是他!就是他砸的大鸟!
若你用过 ride cymbal 而不是 bass drum 来保持节奏基础的,他就是这种打法的开创者。
疯狂麦克斯(Max Roach)

课程布置试听资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鼓手。
基本上给每一个比波普爵士乐手合作过,即兴打得让人没话说。
投弹机(Kenny Clarke)

若你用过 high-hat 来保持节奏基础的,他就是这种打法的开创者。
解放出了 snare drum 和 bass drum 用以 comping 或「drop bombs」,那些爵士中令人一颤的鼓点就是这样出来的。
8. 冷爵士和改良比波普爵士乐

好了,我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这一切可以从一首曲子说起,直到一个专辑。

若你可花一点时间听一听「Embraceable You」?

在这首曲子中,你会听到两个改变爵士的独奏者:大鸟和英里哥(Miles Davis)。「Embraceable You」 是一首优雅的慢歌,不过大鸟还是一如既往地 double time(一拍当两拍用),甚至「quadruple time」,然而英里哥选择了另一条路:大鸟一顿「暴吹」?拒绝模仿。疯狂麦克斯(Max Roach)用密集鼓点暗示 double time?拒绝邀请。就这样冷冷清清地吹完了自己的即兴。

世道要变了。

Gil Evans 永久地开放了自己的公寓,为了这样一群要改变爵士的人:他们发现无人能超越大鸟了,也发现在大鸟的天才中找不到自己的「声音」,于是将目光投向了杨大叔(Lester Young)和他的冷派(或酷派)爵士。作为这群人的组织者,23 岁的英里哥(Miles Davis)在几个月中带领着他们录制音乐,最后通过一首专辑的出版,宣告冷爵士的崛起,专辑名为:

「The Birth of Cool」

嗯。很好,但是冷爵士玩久了也会腻。艺术家们想要寻找激情,就连英里哥自己后来都转行去玩……改良比波普爵士了(hard bop)——赤裸裸的「背叛」。改良比波普虽然热情不减,但相比于原先的比波普,「改良」后更加重视旋律而不是炫技。

接下来,就来分别介绍这个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吧。

8.1 四个钢琴家

Lennie Tristano:

从古典乐学起,采用流行音乐的和弦以做冷式即兴。
多样化的拍子记号暗示了 Dave Brubeck 的到来。
与自己的小乐队尝试了无和弦规则的即兴演奏(不过听起来像巴赫),暗示了 Free jazz 的到来。
修士(Thelonius Monk)

从比波普开始旅程,后进入改良版比波普的行列。
作为钢琴家:对刺耳和弦的使用十分慷慨,甚至有人评价他手下的钢琴听起来都像走调的。
作为作曲家:公爵(Duke Ellingto)之后乐曲被表演次数最多的作曲家。不过要注意,公爵写了 2000 首,他只写了 70 首。
若想进一步了解他的风格,建议听专辑「Solo Monk」和「Monk’s Dream」

Bill Evans
思考者(Bill Evans)

我目前最喜欢的爵士钢琴家
冷爵士。他弹琴时喜欢低着头(如上图),将一切注入音乐。
他天才般的 vocing 是所有学爵士钢琴的必修课。
voicings 是什么?简单来说,是用不同方式弹奏同一个和弦。
他的爵士三重奏(trio)以微妙的配合著称,音乐在他们的演绎下是流动着的,是一个交互的过程。
若你可听一下他的专辑「Waltz for Debby」和「Portrait in Jazz」?
还有一首「Peace Piece」,据说是在录制间隙有感而发,所以随意把弄钢琴而来,若不是录音设施忘记被关上,我们也就听不到这绝美的表演了。

Dave Brubeck
学校大金主(Dave Brubeck)

大学正紧抱着的大腿(嗯,更新时,笔者发现已经不是「正」了)
冷爵士
最大的贡献是大胆地在拍子记号上做实验:各种拍子记号在他的曲子中灵活切换,比如他在专辑「Time Out」中的作品。虽然个人感觉音乐没有韵地,但是真的很特别,特别到你听一次就这辈子都忘不了了,而且过一段时间不听还心里痒痒。可从「Take Five」和「Blue Rondo à la Turk」开始难以自拔。
「Take Five」(虽然不是 Brubeck 写的)开创性地让每一小节有五拍。「Blue Rondo à la Turk」交替使用九八拍和四四拍,当九八拍时在 2-2-2-3 和 3-3-3 中反复切换。复杂的节奏系统让第一次见到这种音乐的乐队成员崩溃,所以在听他们第一次尝试录制的音频资料时,你可以欣赏到乐队成员骂娘的声音~
即兴有时会很简单,简单到你会怀疑在听「假大师」糊弄小孩。
因车祸,双手后来失去灵活性,于是便研究出「lock hand voicing」,这也成为了学习爵士钢琴者避不开的一项。
爵士中有一个被反复使用到烂掉的 lick,被戏称为「The Lick」,如今爵士艺术家只把那个 lick 作为玩笑使用。Brubeck 曾用那个 lick 编了一首曲子名为《40 days》。
8.2 三个小号手

英里哥(Miles Davis)

19 岁就跟大鸟一起录制唱片(那是大鸟的第一个唱片)
喜爱 Harmon mute(但是移去中间的 stem),所以有一种极具穿透性并十分飘渺的音色。
领导了冷爵士的崛起,接着开启了根据 modality 而不是和弦来即兴的时代(Dorian, Mixolydian,Lydian 什么的皆为 mode,像「So What」这种用 mode 即兴的曲子,会有(看似)极其简单的和弦变化)
后组建 second great quintet,其中的钢琴手为墨镜叔(Herbie Hancock),萨克斯风手为火车(John Coltrane)
玩够了冷爵士,决定去玩改良版咆哮爵士,然后又去玩(守望)先锋爵士,最后又去玩 rock?!
曾被邀请到白宫,当一位女士问他被邀请的原因时,他回答:哦,没什么,也就是改变了爵士四五次吧。
Gerry Mulligan

曾跟着杨大叔(Lester Young)干过,出现在那个被我们教授八卦的那个表演中。
英里哥背后的男人:虽然前者组织了冷爵士的崛起,但是后者是绝大多数乐曲的作者。
在小酒吧表演时因为摆不下钢琴,索性就不要钢琴了(钢琴家苦呀),开创「pianoless combo」,极火一时。

Chet Baker
面包师(Chet Baker)

曾跟着 Mulligan 混。
年轻时嗓音清澈,在吹小号同时,也录了「Chet Baker Sings」(专辑)。他那独特的风格让听众(至少我)第一次听的时候,总感觉他唱走调了,但听久后就感觉不仅没走掉,还很有韵味。
出名后染上可卡因,荒废了年岁,年老后再次出山,但是已没有那清秀的面庞:

8.3 两个萨克斯风手

清澈哥(Paul Desmond): 跟着 Dave Brubeck 混,以声音清亮做个人特色。「Take Five」其实是他写的。

John Coltrane
火车(John Coltrane):

跟着英里哥(Miles Davis)混,跟着眩晕混,他的画风不停在变,从跟着大鸟和眩晕到跟着英里,也跟过公爵,从摇摆,比波普,冷爵士,到改良版比波普都玩了个遍。
以 Sheet texture(「特别的」琶音?)做个人特色。
其「Giant Step」 尝试在五度圈中做极限跳跃,曾令爵士即兴者闻风丧胆,如今是专业爵士和爵士爱好者的分水岭。
收入第二高的爵士艺术家(第一是英里哥)
8.4 一个鼓手

Art Blakey:

作为一个鼓手,领了一个乐队?
养了十个小孩。
还记得《爆裂鼓手》中主角的两次 solo 吗?个人认为那两个是参考他的表演,感兴趣的可以去搜搜他的「The Jazz Messengers」的表演。
9. 自由爵士

曾说过比波普对爵士小白很不友好,那么这个风格会在你刚想踏入爵士的大门时,用门狠狠地向你脑袋扇过来。

和弦?曲子?规则?节拍符号?那是什么,不想管。

1.
我有个学爵士的同学,他是一个喜欢在页边做笔记的好读者。我曾借阅过他的一本关于爵士和声理论的书,在书的最后一页纸上赫然写着:

「JUST DO WHATEVER THE FU… YOU WANT!!!」

很先锋,很自由。

2.
Charlie Haden 是一个贝斯手,曾被萨克斯风手 Ornette Coleman 邀请做音乐。Coleman 递给 Haden 一个谱子,然后说:「看到我写的这些和弦变化了吗?」

「嗯」

「等我开始即兴了,就别管他们了」

(诶?那你刚刚还问我干嘛?)

接下来,他们不间断地演奏了两天。

3.
高音王子(Roy Eldridge)曾受邀来欣赏这种新爵士:

「我不管是喝醉了听,还是醒着听,都听不懂……」

鉴于个人能力有限,入不了这种音乐的大门(好吧,上面讲的就是我),所以除了闲闻趣事外,对这种风格一无所知。自己去听吧,此流派开山专辑:「Free Jazz」
10. 融合(fusion): 当新时代来临时

当爵士在观众的反方向越行越远,披头士坐着飞机来到了美国。

世道又要变了。

当自由爵士仅存在于抽象表现主义画作的沙龙上的时候,披头士在家家户户的电视机里,千千万万的少女心里。

爵士要完………………

……………………吗?

是的,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某个神人的归来,将披头士的歌踢下音乐榜单(虽然是短暂的)。

你估计以为这个人已经去世,究竟是谁?先卖个关子
但不管怎样,新时代来了:不同的爵士音乐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迎接,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几下几种:

10.1 「顽固不化」

1.
手臂哥回来了。

什么?都多少个年代过去了,手臂哥还在?

没错,他不仅在,而且一点也没变。什么比波普,冷爵士,统统忽略,他还是自顾自地吹着自己的唱着自己的。

在流行乐围追堵截下,他的「Hello Dolly」突然火的一塌糊涂,以其超乎想象的欢迎度,再次展现了爵士的力量。

手臂哥没有停止。即使心脏衰竭,即使医生警告他他会猝死台上,他没有停止表演,永远用露出所有牙齿的方式演唱,用观众听的懂的旋律吹奏。

因为笔者拖更的缘故,距离第一次介绍手臂哥已经将近两个月。在这期间,笔者逐渐理解了他的那种永远乐观调皮的精神,或许幼稚,但那是最真诚的情感,最真诚的音乐,观众在听完他的音乐后的窃喜,是不可替代的的。

1971 年 7 月 6 日,Louis Armstrong 在家中离世。

2.
公爵也活着。

他没有停止乐队的演出,虽然反映起起伏伏,他没有停止过用音乐对乐队能力范围的探讨。

直到一次在 New Port 表演时,他的一个萨克斯风手将一个女士的舞蹈吹到了全国性的报纸上,他的乐团又一次大火。

在他和「学校金主」(Dave Brubeck)一起巡演时,某天早上,他敲开了 Brubeck 的客房门,递给了他一册时代周刊——是以 Brubeck 为封面的。Brubeck 回忆到,他最后悔的事就是在公爵没有成为时代周刊封面前登上时代周刊。Brubeck 觉得自己不配在这个巨人之前获得奖励。

公爵也曾有机会获普策力终身成就奖,但因为两个评审用辞职来抗议而不了了之。

直到尼克松上任后给他颁布勋章,他对音乐的贡献才被官方认可。

1972 年,他被诊断出肺癌,但他谁也没告诉。

直到住院,他仍在写一出音乐喜剧。

1974 年 5 月 24 日,他在医院中离世。

3.
当手臂哥和公爵选择继续坚持「以前的东西」时,Cecil Taylor 选择继续探索爵士的边缘(也是笔者理解能力的边缘……这……这是艺术?)。可以听听「Bemsha swing」:他就是不给人喘息的机会。

当然,代价是:没人雇佣他。

所以他会在打完一天工后,坐在钢琴前,根据自己准备好的演出曲目表,对着不存在的观众弹奏。

4.
在玩遍摇摆,比波普,冷爵士,改良比波普后,火车(John Coltrane)的故事还远未结束。

他开始了「宗教之旅」:他的音乐不再是音乐, 而是一种宗教的表达。

他认为这种音乐有一种使命,就如同他这时期的专辑名字一样:

「A Love Supreme」

即兴也越来越放松和大胆,常会听到白噪音式的旋律,喊叫式的结尾。

如同手臂哥一样,他没有停止,在此之后还是一张专辑接着一张专辑出。在他离世前的 12 年,他将爵士的定义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顽固不化」,有些人找到了新的路子,与新世界「妥协」了。

10.2 药剂师

英里哥(miles davis)被惊呆了。

他看着 Sly and the Family Stone 在台上接受者观众丧失理智的尖叫,看着昔日同僚被邀请进摇滚乐队后的爆红,而自己已经不再满座的观众席。

此时,巨人已逝,爵士仅仅占音乐行业的 3% 的收入。

他们明明不懂音乐!为什么比我赚得多!

「我发现,大多数的摇滚乐手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音乐,但是他们很受欢迎」——英里哥
于是,他变了。

电吉他?加进来。合成器?加进来。摇滚节奏?加进来。来呀来呀,什么受欢迎加什么!

他是又火了一把,但爵士呢?

「爵士已死」——英里哥
接下来呢?

爵士死了吗?

其实你若肯走进一间爵士吧,你就会惊奇,原来这个音乐还活得好好的。

目前市面上还有很多新的专辑正在源源冒出,爵士已经拥有了这么多种面貌:新奥尔良,摇摆,比波普,冷爵士,改良比波普,拉丁爵士,自由爵士,先锋爵士,融合等等,它不会放弃其任何一个面孔,就如同一棵树一般,不同枝桠仍在生长。

这就列出爵士目前各方面的体现吧:

新奥尔良:Tuba Skinny 乐队

摇摆:各个大学的 big band

比波普:各个爵士吧的 jam session

冷爵士:客厅爵士(可见高档餐厅中的钢琴家)

改良爵士:电影——《爆裂鼓手》,《爱乐之城》中的 Summer Montage

拉丁爵士:专辑「Entre Amingos」

自由和先锋爵士:好吧,这个我没太搜集,但真的活得好好的

融合:墨镜叔(herbie hancock),他曾演绎过两版「watermelon man」:一个是年轻时的经典爵士,一个是之后的融合过的。感兴趣可以搜来对比一下。哦对,这家伙 11 岁就开始全球表演了。

还有崭新的现代爵士:

专辑:「Introducing Brad Mehldau」「Shai Mestro Trio」「Accelerando」「Chamber Music Society」

还有前段时间很火的一个爵士女歌手:Cecile McLorin Salvant。她的「John Henry」极其带感。

具体现代爵士如何形容,那就要看读者你了:

这个崭新时代并未「结束」,也并未「开始」。

…………

……了吗?

并没有,自那个学期结束后后,笔者又在狂补现代爵士,在看完 mandarin 的演出后,更新的欲望达到满值。反正这个回答也没人看,那就让我纵容纵容自己的表达欲吧:

国际音乐舞台上有这么多令人激动的作品正上演,这么多革新发生着,怎能允许自己蒙在的小圈子里自己骗自己……所以,希望借接下来对现代爵士的介绍,抛砖引玉,让读者能拓展自己的音乐欣赏体系:眼界开了,才有更令人信服的「选择权利」。
有人知道 jacob collier 吗?

就是那个天才,劝退无数想要学「爵士编曲」、「爵士演奏」、甚至于「爵士教育」的学生。

那个已经不满足于 12 个 keys,已经把和声理论拓展到「半个 key」的天才。

那个精通(注意,是精通!)钢琴、合成器、爵士鼓、打击乐器组、(唱)合唱团所有声部、低音大提琴、电吉他、还有……石头的那个天才。

youtube 里一个「精准」段子:

Manager: 「Ok Jacob, what do we need for the concert in Toronto?」

Jacob: 「I need two guys, one for drums one for bass, also a lady who sings in the background sometimes but not all the time, and for myself I will need a piano, an harmonizer, another drum set, a whole arrangement of percussions, upright bass, electric bass guitar, electric guitar, acoustic guitar, a couple hundred ukuleles and this rock I found on the street that makes a cool G half Sharp sound」

Manager: 「aight anything else?」

Jacob: 「Yea of course that’s just for one song」

经理:「好的 jacob,你这次演出需要什么?」

雅各布:「我需要两个男士,一个打鼓,一个弹贝斯,还有一位女士有时在后台唱歌,但只是『有时』就行了。我自己呢,需要一架钢琴,和声器,另一套鼓,以及一整套打击乐器,低音大提琴,电贝斯,电吉他,原声吉他,几百个夏威夷四弦琴……嗯对, 还有我在大街上发现的这种能发出的酷炫的 G 半音的石头。」

经理:「还有别的吗?」

雅各布:「当然,那只是一首歌」
室友在知道我没听过他名字后,惊讶的表情仿若活捉了一只山顶洞人。在我在那之后无数无数无数次从无数无数无数人口中听到他名字后,我也理解了他那时候的表情。

所以,来入坑吧!

moon river(一定要是 jacob collier 的版本哦,具体原因见之前对爵士音乐格式的介绍)

对,每个声部都是他(截屏于 moon river 视频)
这是他的和声理论集大成之作。每一秒都是全新而又奇异的景色,那种从未被音乐探索过的复杂情感,竟能被如此生动地描绘出来,就那样冒着热气地呈现。
不管是学了多久的音乐,就算是学校里最有经验的老教授,都不得不承认:「领教到了,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跪感」亦不足矣衡量那种在他面前渺小无力的感觉。

温馨提示:

当然,许多听众在第一次接触这个音乐时,会十分陌生。我明白那种在 4536251 的流行乐泡了这么久后,突然被拎出来的感觉(具体可见上面我被门扇的片段)。有那种:「什么,怎么感觉刺耳,是不是乱来」的感觉是非常正常的(是的,我都体验过)。
不过既然我推荐了,我还是希望读者可以找出自己最好的耳机,考验考验自己的耳朵,能不能抱着开放的心态,试着跟着他的走向,试着相信他,试着「看到」那个世界呢?(对,我是「视觉型」听者,能看到颜色的那种)这是一个欣赏,不是个休闲,所以会「很不方便地」要求听者十分专注。
我可以保证的是,他绝对不是乱写的,那种奇异而又 make-sense 的和声进行,别说是普通人乱写了,练家子「鞠躬尽瘁」也写不出来。

如果你入坑了……(我就十分主观地)恭喜你的音乐鉴赏体系已经比「专业乐迷」宽出不知多少了(是的,乐夏,就是你)

也可以听听他的 Djesse?

专辑封面
别管其他的,感受它的律动吧!
jacob collier 最伟大(是的,我就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的地方并不是他玩的东西很「阳春白雪」,而是连我这种小白都可以跟着律动起来,完全可以不用写论文的严谨,而是「纯开心」的态度来欣赏。
早晨起来,打开这首,刷牙的时候跟着蹦跶,元气满满,而且
你不知道自己在蹦多么多么多么多么复杂的迪!

有人听过「lingus」吗?

上面问完我 jacob 后,室友的下句话是:那你应该听过 lingus 吧~
我又在室友脸上看到「仿若活捉了一只山顶洞人」的表情。在我在那之后无数无数无数次从无数无数无数人口中听到这首曲子和 cory henry 那段即兴,也再次理解了他那时候的表情。

截屏自网络,旁边键盘手呆住了
Cory Henry 是这首的 soloist,他的即兴,毫不夸张地说:

革新了一个时代。

Cory 好到什么地步?

没弹过琴的听完感觉:咦,电子琴原来可以这么得劲儿,我也想试试诶。
专业弹琴的听完感觉:或许我可以去学学吉他什么的,嗯,好像这个乐器没我什么事儿了。

另一个键盘手现场反应(后面那个就是 Cory)
所以你费尽周折(希望不会)找到这首后,先别急着点开,能否看一看下面这一段:

现代爵士(特别是 fusion)听什么?

主观来讲:可以先不要管什么和弦进行,什么律动,乐手配合等等,
先听那股「劲」

那股不顾一切,拧巴着也要向前顶的那股劲。
听听那股劲是从什么时候被建造的
怎么样艰难着,一点点「痛苦地」被向前推的
怎么样绽放
怎么样维持着绽放
怎么样慢慢收起
能感受到那股「劲」的力量,是欣赏现代爵士(特别是 fusion)的第一步。

所以,试试吧,听这首 lingus 就是在见证人类音乐的又一次历史性革新。

Mandarin

是的,我更新就是为了他们(还有很多现代爵士没介绍,但真忍不住先讲它了)。

mandarin,不是后摇!不是后摇!不是后摇!(当然,至少目前不是啦)

是 fusion!正宗的 jazz fusion!就如同从我常去的爵士吧新鲜空运而来的正宗 jazz fusion!!

十分感谢乐夏给现代爵士一个迈向大众的窗口,给予「专业乐迷」蒙圈的机会。

但为什么把肖俊的吉他即兴的音量调得那么小,这是他的 solo,我们不听他,难道听 comping(虽然 comping 也没有, 哦…)。所以强烈建议读者去反复用耳朵,去抓这个乐夏舞台上难得的诱人 solo,去听那股「劲」,而不是

hmm,听起来有些刺耳诶:
「听不懂」
「乱弹吧」
「哦,我知道,这是抄 Radiohead!」
「echo」:四对三,难吗?不难
「jerry says」:4445,难吗?不难
难的是这些节奏能出现在面向大众的舞台,给大众一个机会来理解「复杂」和「乱弹」的区别.

这些所谓「先锋音乐」奠定了流行音乐的层次。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01

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言论:打xx我捐三个月工资。

如果打仗只需要花三个月工资,确实很便宜,大多数人三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买一平米房子呢。遗憾的是,面对真正的战争,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

我上小学正赶上自卫反击战。老师会在课堂上给我们读报纸,告诉我们各种胜利捷报。有一天,我问老师一发炮弹要多少钱,同学们捐点钱给解放军叔叔买炮弹打敌人吧。

老师的回答出乎我们意料:一个炮弹的价格,大概是一个农民全家一年的生活费。

抢占某个山头的战斗,打了三天炮弹,相当于我们全县所有人一年的生活费。

823炮战,厦门几千门大炮轰炸金门,一发炮弹的价格,6寸炮弹是125美元,8寸炮弹是250美元。一个月炮轰下来,总开支大约相当于当时厦门所有房子的总价格。或者说,相当于把整个厦门所有的房子都扔过去砸金门了。

那些更大的战争,只会更费钱。苏联卫国战争中,1945年4月16日,苏军四万门大炮同时进攻,一天发射炮弹190万颗。这笔钱,相当于一千万中国农民一年的生活费——这只是那一天打战的开支。

抗美援朝中,美军投放的弹药总数高达500万吨,光弹药开支就超过全中国人民几年的生活费。

二战期间日本有一种大型炮弹,460mm炮弹,一发炮弹的价格是4000日元。当时一个底层日本工人的月薪是5元。他要60多年的工资才能换一枚炮弹。

02

或许你觉得科技发达了,生产力提高了,炮弹不那么贵了,或许打战的负担不那么重了。

但是如今的武器也升级了。

某些国家武器价格或许是机密,但是美国的武器价格是公开的,网上可以查到。

杰达姆炸弹,当年炸过中国大使馆,三万美元。

战斧巡航导弹,159万美元。

m1主战坦克,900万美元。

阿帕奇直升机,2000万美元。

b2轰炸机,21亿美元。按照今日金价,大约是30吨黄金。这飞机若是起飞,每小时的开支是16万美元,相当于三线城市的一套房子。

布什号航空母舰,62亿美元。养航母三十年的开支,大约是800亿美元。

1

伊拉克战争,美军以压倒式的战斗力轻松取胜。这场战争中美军花费是近万亿美元。有人计算过,这笔钱若是换成一百元一张的人民币,五秒钟烧一张,你烧一万年也烧不完。

美国人的武器昂贵,中国式的武器也不便宜。

中国的J11或su30飞机,每小时训练成本大约是40万元人民币。培养一个成熟飞行员需要至少1000小时。一个战斗团队飞行员每年训练飞行180小时,一年就是五千万。

几年前有人计算过,培养一名初级三代战斗机飞行员的成本,大约是二千多万,相当于当年的75公斤黄金,被称为「黄金等身」。

高水平飞行员的培养费会超过一亿。你觉得几百公斤黄金的价格培养一个飞行员是否值得?

看到战斗机,你应该这样想:天上飞过来的是几千斤的黄金,驾驶这堆黄金的驾驶员也是几百斤黄金做的。

03

战争靠人多是没用的,要打赢战争,主要是靠科技和金钱。如果某个国家想用常规战争的办法抗衡中国和美国这样的超级强国,它就必须跟中国和美国一样有钱。

有些小国家并不会奢望对付中美,但是要面对周边的许多虎视眈眈的国家。比如中东的以色列和东南亚的新加坡。

image

大多数中国人说起新加坡,都是不屑一顾,觉得这个还没有上海浦东大的小国家根本不会有军事力量。但是实际上新加坡是东南亚不可忽视的军事强国,它的军费高于马来西亚,甚至高于菲律宾和印尼这样的人口上亿的国家。

新加坡每个男人都要服兵役,退役后还要每年去军队训练二周,一直到45岁。

新加坡有自己的军工厂。士兵们用的是专为本国情况设计的SAR-21无托步枪。

新加坡军工企业技术动力公司是东南亚最大的军火公司,可自主生产全套的陆军装备,其生产的豹2SG坦克、Terrax装甲车、履带步兵战车、155mm自行榴弹炮等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极强,有的甚至还出口英美。欧盟的许多坦克,都来自新加坡。美军的战斗机和军舰维修,很多是在新加坡完成的。

新加坡的空军,是一支拥有相当数量三代机、预警机、武装直升机、运输机及教练机的完整体系的现代化空军。

新加坡的人均军费开支是3400美元。如果一家三代六口人,每年承担军费大约是二万美元,或十几万人民币。

如果每个中国人也承担新加坡这样高的军费,一家六口每年贡献14万人民币给国家,你觉得有几个家庭承受得起?

可能有8亿中国人就得把全家所有的收入都拿给国家当军费,自己一辈子一分钱都没有。

这只是和平年代新加坡的军事开支,不是战争。一旦发生战争,钱就没法算了。

04

若是真的打仗,你需要为战争捐多少钱呢?

我们以二战时代的中国为例。与苏联的卫国战争比,中日战争其实并不激烈,士兵阵亡比例和军费开支只是苏德战争的一个零头。但是即便这样的战争,也彻底摧垮了中国经济,只有在相对和平的满洲国才稍微经济好一点。几年战争打下来,满洲国和中国其他地区的人均GDP差距高达二十倍。

为了打战,各种逼捐。中日战争到后期,正面战场的每个国军士兵只能分到几颗子弹,每天的食物只有九两大米。那时候一斤是十六两,九两大米就是281克,个个饿得骨瘦如柴。

抗战结束了,接下来却是更激烈的三年内战。为了做垂死挣扎,国民党政府只能飞速印钞票。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从抗战开始至法币崩溃,法币发行量增长了47万倍,同一时期上海的物价上涨了492.7万倍。金圆券代替法币后,通胀比法币更快。

做个这样的直观比较:如果马云把所有的财产变现为存款,在抗战时期前存在银行,到1948年可以买一辆汽车,到1949年年底这点存款就不够加一次油的钱,只能洗一次车。这样的战争,马云得为国家捐多少钱?

战争就是这样,你所有的钱都会在战争中烟消云散。

05

比金钱更耗钱的或许是房子。如今的中国人,大多数财产都在房子里。

房子有多脆弱?如果B2轰炸机来轰炸上海,那是几十吨的黄金在天上飞,一会儿就可以炸掉地上价值几百吨黄金的房子。

这只是扔常规炸弹。若是扔核武器,一个价值十吨黄金的原子弹扔过来,一秒钟就毁掉一个价值一万吨黄金的大都市。

3

还有一些不能用钱来衡量的损失。比如说一个中产阶级的孩子,从小到大寄托了全家的热切希望,砸了无数钱给他上各种培训班,为他买学区房,进好学校,还出国留学,最后这样一个眼看着可以挣高薪的孩子被一颗子弹打在脑门死了,或者被炸翻的房子压扁了。

你所有投在房产和孩子身上的钱,在战争中看不到丝毫回报,都会烟消云散。

你以为打仗只需要捐三个月工资,那是在网吧打游戏买装备吧。

来源:来源:“南洋富商” ID:nanyangfushang

儒意影业被恒腾网络收购

本文作者:庞李洁,编辑:李芊雪,原标题《恒腾网络72亿港元收购儒意影业,但跨界资本的“快钱”生意已经不好做了》,题图来自:《琅琊榜》剧照

2009年,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打破了柯利明原本的发展轨迹。当时一度身家千万的他,决定转行至影视行业,儒意影业即起源于此。

很快,从《李春天的春天》到《北平无战事》《琅琊榜》,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老男孩猛龙过江》,儒意影业在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爆款作品流向市场迅速建立起来。

2014年,正值跨界影视投资颇为疯狂的时候,儒意影业也曾成为中技控股的标的公司,后又卖身天神娱乐。如今,儒意影业再度接到“业外公司”抛出的橄榄枝。10月26日晚间,恒腾网络公告称,公司将通过配发及发行股份、认购股权方式全资收购儒意影业,总代价约7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为62亿元左右)。

恒腾网络背靠恒大集团和腾讯控股,主营业务以互联网家居和互联网材料为两大核心,覆盖到家具定制、家电配套、阳台布艺、软装饰品、软装工程及厨房用品等品类,是一家为社区住户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的互联网社区服务商,与影视行业并无直接关系。

由此可见,柯利明的目标似乎一直都很明确,最初选择投资方时,他就坚持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与业外公司达成合作。这或许与柯利明在金融行业的成长经历有关,儒意影业的全名,是北京儒意欣欣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柯利明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我从来不会定义自己是一个电影人,我是一个投资人。”但是,行业的环境已经变了。

三度“卖身”背后,是资本游戏下的估值飙升

7年时间里,儒意影业的估值从15亿上涨至62亿。伴随着估值上涨的过程,儒意影业也经历了三次“卖身”。

2013年,赵薇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该片投资成本在6000万左右,最终拿到的票房则达到7.2亿,投资回报率高达1200%。后来,儒意影业又孵化出《老男孩猛龙过江》,票房突破2亿,参与出品的《小时代》第三部和《小时代》第四部票房分别达到5.2亿和4.85亿。不过,多部高票房影片面世,对儒意影业的业绩提振并不明显。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儒意影业实现营收869.81万元,净利润则为亏损78万元;201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092万元,净利润1759万元。尽管业绩表现尚不亮眼,但当时资本市场的疯狂,仍对儒意影业给出了高溢价的估值。

2014年,上市公司中技控股宣布以15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儒意影业。彼时跨界收购影视公司的风潮正盛,二级市场接连拉出的涨停板为并购双方的“豪掷”买了单。中技控股给出15亿的收购价格,儒意影业则承诺,2014年到2016年的净利润必须达到7500万元、1.3亿元、1.85亿元。

后来,尽管这次看似“皆大欢喜”的并购最终以证监会的否决告终,但儒意影业与资本“联姻”的道路并没有停止。

2015年,在第一次收购未果三个月后,天神娱乐文创基因拟以13.23亿元现金收购儒意影业49%的股权,儒意影业对应估值达到27亿元。

不过,这次收购更像是天神娱乐一次“赚快钱”的交易,不到一年时间里,天神娱乐文创基因便宣布以16.17亿元的价格,将儒意影业49%的股权转卖给上海达禹资产管理中心,即便后来买家变成了厚扬载弘基金,但天神娱乐一次转手赚了近3亿,是不争的事实。相对应地,此时的儒意影业,估值也上涨至33亿元。

时至今日,恒腾网络再度出手,拟以72亿港元的总代价全资收购儒意影业,后者估值也随之达到62亿元人民币的高度。对比当下一些上市影视公司的市值来看,慈文传媒当前的市值不足34亿,欢瑞世纪在32亿以上,北京文化和欢喜传媒则都在47亿左右。

可见,在影视行业集体历经“至暗时刻”之后,儒意影业拿到的估值并不算低。而在跨界并购快速退潮的大环境下,儒意影业仍然选择“业外公司”,资本的吸引力或许仍然占着上风。

3年对赌15亿,儒意影业不容易

从双方交易方式来看,此次收购皆围绕着股权展开。并且,恒腾网络并非一次付清,而是伴随着3年的对赌协议。

根据公告,恒腾网络将拟发行约183.43亿股股权,且分三批发行,每批约为61.14亿股。如果儒意影业在2021财年至2023财年,每年净利润分别达到4亿元、5亿元、6亿元以上,即可获得相应认购权。如果儒意影业在2021财年、2022财年累计净利润达到9亿元,或三年累计净利润达到15亿元,同样可以获得相应认购权。

也就是说,儒意影业需要在3年内拿到15亿以上的净利润,这意味着儒意影业的盈利能力要达到处在绝对头部的影视公司的盈利水平。

在镜像娱乐统计的几家影视公司中,除了光线传媒、万达电影两家净利润相对稳定外,北京文化即便在2017年参与了《战狼2》《芳华》两部高票房影片,净利润也只达到3.1亿,且公司尚未拿出3年净利润超15亿的成绩。儒意影业面临的对赌难度可想而知。

具体到儒意影业自身的项目孵化能力来看。儒意影业最初切入影视行业是以电视剧为落点,从《铁齿铜牙纪晓岚4》《李春天的春天》到后来更为人熟知的《北平无战事》《琅琊榜》《芈月传》等,柯利明和他的儒意影业在打造电视剧爆款上,确实表现不俗。

在他自己的电视剧评估体系中,甚至把题材、人物、情节等当作可量化的维度,可以“完全按照股票的分析方式来操作。”但是,同样是出于投资人的思维方式,柯利明在深度接触电视剧行业之后,认为电视剧B2B的商业模式已经基本饱和,而TO C的电影市场则有更大的待挖掘空间。从儒意影业后来的发力方向也可看出,公司越来越集中于电影市场。

然而,儒意影业在电影市场的表现,并没有呈现出一个很好的持续性或稳定性。《致青春》的高起点之后,儒意影业尚未孵化出票房更高的作品,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情圣》《动物世界》《缝纫机乐队》等票房都在4亿~6亿左右。

反映到业绩表现上,儒意影业2018年和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9亿元和1.5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58.5万元和4047.71万元。在这样的业绩基础上,2021年实现近10倍的业绩飞升,恐怕很难,这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潜能评估也不是一个利好消息。

IP?影人?流媒体?产业链?恒腾网络的布局指向哪?

目前来看,儒意影业的估值有虚高的嫌疑,且公司完成对赌的难度不小,而恒腾网络仍然选择全资收购,给出的原因有三:

1. 借助投资制作电影和电视剧,扩大公司业务

恒腾网络当前的业绩并不乐观,尽管有恒大集团和腾讯控股两大股东联手,但公司所聚焦的互联网家居和互联网材料两大业务核心并没有做出亮眼的成绩。2020年中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恒腾网络的净利润为718万元,同比减少86.6%。

在公司主业务疲软之时,恒腾网络拟引入儒意影业。值得注意的是,儒意影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版权和人脉。

在发展之初,柯利明的设想是从IP到影视的全链条布局,他所成立的儒意图书,曾推出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晚秋》《爱情公寓》等诸多畅销书。受此影响,儒意影业与夏茗悠、这么远那么近、午歌、蓝白色等作家关系密切,并与肖央、籽月、卓越泡沫等编剧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此外,从儒意影业的关联公司来看,上海他城影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大鹏(董成鹏),甜橙影业、接盘侠影视的法定代表人则为陈祉希(陈曦)。前者无需赘言,后者则是《泰囧》《煎饼侠》《唐人街探案》《动物世界》等影片的制片人。陈祉希与柯利明在影视方面的观念有几分相似,她的家人都是生意人,从小对商业文化耳濡目染,所担任制片人的几部影片中,不少都成为以小博大的典型。

从这个角度来看,儒意影业确实有能力作为恒腾网络的拓展业务,成为公司新的业绩来源,但要在短期内达到每年4亿~6亿的水准,概率不大。

2. 为公司提供更多的广告渠道

影视植入的发展方向不难理解,且双方都具备互联网的基因,契合度或许更高。

3. 开发流媒体平台“南瓜电影”

关于南瓜电影,当前的公开信息并不多,平台给自己的定位是“全国唯一一款暗黑悬疑类视频App”,而在此次收购公告中,相关内容显示,南瓜电影旨在打造中国版“Netflix”,平台采用纯付费、无广告的运营模式,提供海量全球优质影视作品,装机量超1亿台/次,拥有3000万注册用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会员订阅制视频平台。

从目前释出的信息来看,南瓜电影要做中国版”Netflix”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几乎很难实现。当下的主流视频平台已经被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牢牢占据话语权,而后起的字节跳动系、B站等也都具备稳定的流量入口。而南瓜电影此时入场,虽然背靠恒大集团和腾讯控股两大巨头,但无论就市场环境还是其自身发展的可能性而言,南瓜电影想在流媒体市场分一杯,如同“虎口夺食”。

基于以上几点,恒腾网络当前的布局似乎更倾向于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此前,恒大也曾斥资36亿买下嘉凯城的控股权,并通过嘉凯城收购了北京明星时代影院和北京艾美影院两家公司100%股权,进而进入院线市场。如今,恒腾网络收购儒意影业,则着眼于产业链上游,标的公司甚至能够借助投资人思维提升恒腾网络链条架构的效率。

但是,恒腾网络以跨界资本做连接,尽管“全链业态”有了雏形,但问题在于,各环节之间的不适配、资本强制捏合产生的壁垒,都需要时间去磨合。跨界资本所希望看到的“快钱”,在影视行业“去泡沫”的市场环境下,已经很难再去创造了。

娱乐圈“豪门”接连坍塌背后

作者:星番,原文标题:《“豪门”失效,众星避让!》

男团R1SE最近屋漏偏逢连夜雨,继多位成员被曝光恋情后,队长周震南昨天被网友互联网讨债,#周震南父母#一词登上热搜榜首。

对方发帖爆料称周震南父母疑似从2016年起被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欠债上亿。

随后,周父所在公司“四川省简阳市大地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新浪娱乐发布独家声明,声称“这是一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法规避的经营风险”,并表示网友将公司在市场环境下的经营行为关联至管理层家人,并恶意揣测、诋毁、评论,已损害与公司经营无关联的个人的名誉,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追究相关方法律责任的权利。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周震南父亲公司发声明#也一举登上热搜top1。

另一位流量明星——黄明昊的妈妈也因此被曝,称其名下酒店拖欠贫困县3000万,做假慈善被政府处罚,登上失信名单。虽已紧急辟谣,是黄母曾做担保人的一笔银行借款,借款人因投资失利跑路,但话题词#黄明昊妈妈#同时登上热搜榜第一。

事情愈演愈烈,今天中午,一条#律师称周震南不用承担父母债务”的热搜空降榜单,最高排位是第3。网友们群情激奋,起底周震南的过往经历及家庭,将发现的蛛丝马迹一一上传,大有“呈堂证供”,势必要水落石出之势。

巧的是,两位都是男团选秀出身,且都走的“富二代”人设。

周震南,高中就读价值不菲的国际中学,出道后的腕间名表被曝市值逾60万,穿搭喜欢“一切别人买不到的限量版”,被冠以“渝商富少”名号。

黄明昊,人称温州贾富贵,温州富二代,酒店少爷。

此次双双遭遇“人设滑铁卢”,令人不禁好奇,娱乐圈百试不爽的富二代、大小姐、贵公子等“豪门”人设还管用吗?

岌岌可危的“豪门人设变迁史”

娱乐圈最早提出“豪门”一词的是近年8月猝逝的中国台湾艺人罗霈颖。她早在2005年上综艺节目就直言:“我自己就是豪门,我干嘛还嫁入豪门。”

比众所周知的范冰冰放出的经典回应“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早了整整5年。

罗霈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船务公司老板,大哥罗青97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大英博物馆珍藏其6幅画作,还曾为《清明上河图》做新注解。

她从小衣食无忧,又是罗家父母的“老来得女”,备受家人宠爱,“自己是豪门”这话所言不虚,这点可从大哥罗青追忆的撰文《如何学做罗霈颖的哥哥》管窥一二:

我家花园洋房旁边,仅一巷之隔,从二楼卧室外荫凉的大阳台上,穿过花园树丛,便可俯视沿巷而筑的红砖墙内,小朋友玩乐欢闹的画面。

家里文雅而女性化的东西,越来越多,从“超外差式五灯收音机”搭配“黑胶唱片机”到电视机、电冰箱,从脚踏风琴到立式钢琴,还有各种英日女性服装缝纫裁剪专刊、毛线针织设计手册、时尚服装杂志,还有香港影剧月刊,如《南国电影》《银河画报》……之类。

连刚问世没有几年的巴比娃娃(Barbie),爸爸也设法托人,从香港买了一个回来。

“豪门”豪的不只是花园洋房和限量时尚单品,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罗霈颖初一时上台表演诗作《吃西瓜的六种方法》,“深得大诗人兼名嘴余光中先生的夸赞,与大诗人朗诵专家痖弦先生认可”。

后来罗霈颖入圈从艺,赚到钱后自己也投资有道,在世界各地均有置业,她本打算计划70岁后,每十年卖一套房产,换钱过逍遥人生。

等到2010年,范冰冰放出“豪门”宣言,仅是为了呼应打造的“范爷”人设。豪门只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标签,为了帮其坐稳“娱乐圈立人设第一人”的工具词。

这中间数十年,除了一些女明星嫁入豪门、赌王一家的日常盘点梳理被提及,“豪门”并未有太大风浪。

等到“豪门”发展井喷,是自2018年兴起偶像选秀热,一瞬间大家都仿佛像找到了财富密码:

王子异家庭多有钱 豪宅超闪名酒百万全家待卡地亚

全员富二代?R1SE成员家境曝光,渝商富少周震南只能排第2

赵小棠家境不输虞书欣,住上亿别墅标准白富美

……

比比皆是。

不仅新闻标题大肆渲染,粉丝们也乐于将两位“富二代”俩俩组合,衍生一系列“皇权富贵”、“富贵有财”等名称。

每每到选秀决赛夜,也是一群列文虎克网友拿着显微镜寻找富豪的狂欢,当镜头给到选秀艺人父母时,《偶像练习生》里,他们发现了王子异家里的住宅像宫殿,客厅酒柜名酒超百万;《青春有你2》中,他们发现了虞书欣家住花园洋房,赵小棠妈妈连换两套高奢服装,手上大钻戒抢镜。

明星们也从不掩饰,纷纷加入“如果出不了道,就回去继承家产”系列。

据不完全统计,单就这个十月,类似“豪门”人设的热搜就有7个。这还不包括登上热搜的#唐嫣的腿#,但点开都是“宛如豪门御姐”;还有迪丽热巴与吴磊同框,“妥妥的豪门姐弟”等说辞屡见不鲜。

到了娱乐圈,一个人时是“富二代”,遇上同性是“豪门兄弟”,遇上异性“豪门姐弟”。

何必骨肉亲,同进一“豪门”。

为什么人人爱“豪门”

在日新月异的演艺圈,只有“豪门”人设经久不衰。

虽然从罗霈颖、范冰冰到当红偶像艺人,“豪门”的含金量日渐下降,门槛越来越低。

唯财富论甚嚣尘上,人均豪门!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豪门”人设打造路径最便捷

相比其他人设,“豪门”省时又省力,它不用像“野心家”、“高知”人设必须得有实力才匹配;也不像“行走的荷尔蒙”、“禁欲系”、“老干部”等需要近似的气质和身体条件;更不用像“吃货”等人设经不起推敲。

在有“天眼查”前,明星的“豪门”人设靠口耳相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没有人去深究。

近年来,演艺圈也成为另一块急速追涨名利的“掘金地”,高高在上的传统巨富商贾,也开始拥抱娱乐圈。赌王一脉就出了三位,之前仅有二房千金何超仪逐梦娱乐圈,现在三房、四房相继与演艺圈“联姻”:三房次女何超莲结爱演员窦骁、四房何猷君娶超模奚梦瑶。

虽然何猷君在网友心中仅有“赌王长孙之父”一项成就,但并不妨碍他与妻子奚梦瑶合体登综艺。

“豪门”是人设打造中唯一不需要自己出力的,只要仰仗家世或父母即可。

2. 拜金主义盛行,大家追捧“金钱滤镜”

“豪门”人设盛行的背后,是大家追星对“金钱滤镜”的吹捧。总有人吃这一套。

时代变迁,金钱至上,消费主义流行,财富与身份地位紧密挂钩。偶像作为自身的理想投射,也被当下舆论环境所潜移默化。

大家审视偶像的标准,财富成了重要的维度。

对“豪门”人设的明星们冠以“金钱滤镜”,在这片漂亮的锦缎上,看到的都是“锦上添花”:自信、开朗、落落大方等性格都可以跟富足的原生家庭正相关,而对于演技弱、唱跳能力不足等业务缺点也能以“富二代”开脱,显得格外包容。同时也会自我代入,喜欢如此贵气明星的自己,与有荣焉!

就像《寄生虫》里说的:“钱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烫平了。”“金钱滤镜”像电熨斗一样也美化了粉丝眼中的偶像,也就是理想的自己。

今年,出圈的词是“内卷”。人类学家项飙在近期澎湃新闻的专访中提到,当下说的“内卷”背后,可能指的是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成为生活导向,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和生活和资源分配方式。

“高度一体化”即身处同一个系统,为同一个唯一的目标而活着。如果你中途放弃退出竞争?就是把自己的社会阶层往下走,身负情感和道德的背叛。

人均“豪门”人设也是演艺圈内卷外化的一大表现。

本没有“豪门”,说得人多了,也就有了。而且身处名利场,没人愿意自降身价,也不愿退出这样虚无的竞争,包括为各自的爱豆battle,“豪门”也就成了吸粉利器。

3. 豪门”打造有利于吸金商务资源

有市场,就有买卖,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豪门”人设的成功不仅意味着无形在对更高阶的商务资源示好,而这一形象的塑造也更匹配更高阶的消费人群。

所以近年娱乐圈更多看到的是被星二代、富二代这些有资源、有人脉、还可以用钱喂养的颜值和时尚品位的人。大家一直在说的“寒门难出明星”,唯一为人熟知的“村花”杨超越也要包裹成“全村的希望”tag,一出道就费心打造“锦鲤”人设。

为什么呢?因为寒门变不成吸引大众氪金利器。

《青春有你2》的虞书欣人气颇高,大家对她的喜欢因为家境优越、小公主性格而加深,她名下有5家公司,时尚资源纷至沓来;而《青春有你》UNINE组合的管栎,父母都是聋哑人,赤身白条闯荡娱乐圈,“为了单独镜头,私下练了两个月射箭”,最后拿了射箭冠军。

大家喜欢“豪门”明星身上的毫不费力,不想娱乐时也看到跟自己一样苦哈哈的艺人。

坍塌的“豪门”如何重建

“高知”人设会因“不知知网”垮台,“老干部”也会因“诺贝尔数学奖”翻车,“行走的荷尔蒙”过了赏味期,也得寻找转型之路。

人设从不是贵圈长红不衰的屏障,更何况随着社会信息透明化,真假一查便知的“豪门”。

周震南和黄明昊“豪门”之子的坍塌并不是孤例。

找到适合的人设才能双赢,不然双刃剑的另一边就会刺向自身,反受其害。

因为“金钱滤镜”蜂拥而至的粉丝,也会随它的消失变“老赖”而树倒猢狲散,乃至反噬。

从罗霈颖的真·豪门到为人设吸粉的水·豪门,层出不穷的“豪门”中人,一波又一波,但风潮褪去,唯作品永恒。

人设虽好用,作品永流传。自己有作品傍身,走到哪里都有底气。如果是从父母家世那里得来的“豪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它并非“不锈钢门”,水火不侵。

拿到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终身成就奖”的是74岁的老艺术家李保田,他说,因为找上门的都是千篇一律的老头角色,所以这些年很少出来。但他有《菊豆》《宰相刘罗锅》《神医喜来乐》等经典作品传世。豆瓣有网友分享了他的一则逸事,这个酷老头坚持原则到老,大半人生都在拒绝重复和有组织的欺骗。

谈及如何破解“内卷”时,项飙提到了“工匠精神”,“他抱着一种敬畏之心,这样建立自己和一系列的人的联系。所以工匠精神是在这个意义上的,是对当下,对自己所在的角落,在世界上的位置有非常深刻的投入和体会。我觉得是处理现在这种悬浮和焦虑的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这也可以作为无数“豪门”中人的破解之路,甚至适用范围可扩大至人设风行的娱乐圈。

张学友,无缘影帝的歌神

作者:白眉道长

在香港四大天王中,张学友是公认歌唱得最好的一个,他在音乐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无以伦比,对乐坛的影响力也非同凡响,在华语地区有着“歌神”的称号。

在演艺事业方面,张学友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共拍摄超过70部电影,饰演过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并多次获得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的提名。

不过,虽然张学友取得的成就极高,但在歌唱事业上,他也遭遇过挫折,在演艺事业上,他也存在着遗憾,今天,我们来说说他的故事。

image

张学友祖籍天津,1961年出生于香港一个普通船员家庭,在家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他学习成绩一般,但自小就爱唱歌。

因为天生晕车晕船,高中毕业后,张学友没有像家里其它人一样成为船员,而是先后在香港贸易发展局和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票务处任职。

1984年,在朋友的鼓励下,张学友参加了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凭一曲《大地恩情》,从50,000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冠军。

随后,张学友与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宝丽金唱片公司签约,正式进入歌坛,1985年,发行个人首张粤语专辑《Smile》,销量达到四白金20万张。

1986年,张学友推出的第二张唱片《遥远的她AMOUR》依旧热卖,销量高达五白金25万张,其中《月半弯》及《遥远的她》更成为经典的粤语流行歌曲。

同年,张学友受邀出演电影《霹雳大喇叭》,这是他的荧幕处女作,接着,又在《痴心的我》中首度担任男主角,与片中的女主角罗美薇相识并堕入爱河。

一出道就走红,看上去,张学友的运气似乎不错,一切都顺风顺水,但是很可惜,当时正值 “谭张争霸”时代,香港乐坛是谭咏麟和张国荣的天下。

两位天皇巨星“杀”得不可开交,几乎包揽了整个香港所有的音乐奖项,新秀张学友虽然实力强劲,唱功精湛,但也只能掩映在两位巨星的光环之下。

1987年,张学友成功在红馆举行了一连六场的演唱会,但这一年也是张学友歌手生涯最低谷时期的开始,新推出的唱片销量与上两年相比一落千丈。

1988年,张学友推出新唱片《昨夜梦魂中》,销量只有几千张,歌曲流行榜成绩不尽人意,在当年香港的几大音乐颁奖礼上,更出人意表的一无所获。

事业上遭遇的瓶颈,让张学友一时间难以接受,他感到压力巨大,前途无望,开始出现在兰桂坊的酒吧,并染上酗酒的恶习,导致他的爱情也出现了问题。

这一年的3月,罗美薇在公开场合宣布与张学友分手,张学友的人生进入了最黑暗的时刻,他借酒浇愁,更加沉沦,媒体多次传出不利于他的负面新闻。

其实,罗美薇的分手只是一个激将法,目的是让张学友振作,但没想到他却更加消沉,罗美薇只好托人传话给张学友,只要他能戒酒,她就考虑回到张学友身边。

这话让张学友重新燃起斗志,开始奋发图强,他正式向外界宣布戒酒,不久后罗美薇回到了张学友身边,而张学友也很快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二个春天。

1989年,张学友推出《给我亲爱的》和《只愿一生爱一人》两张大碟,唱片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并获得业内的好评,令他成功重返香港乐坛一线歌手行列。

这一年,张学友还凭借电影《旺角卡门》中的“乌蝇”一角,获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并最终夺得了奖项,影片中的这张表情包你还记得吗?

1989年至1990年间,张国荣和谭咏麟先后退出香港音乐颁奖礼,张学友抓住机会成为宝丽金主打歌手之一,推出了《情不禁》和《一颗不变心》等多张唱片。

其中,收录于《情不禁》专辑中的《每天爱你多一些》大受欢迎,不但夺得各大音乐颁奖礼的最佳歌曲奖,更成为十大中文金曲保持时间最长的冠军歌曲之一。

张学友就此与刘德华和黎明在香港各大颁奖礼分庭抗礼,三人连同其后成功取代李克勤的郭富城,一起被封为后来影响华语乐坛一个时代的“四大天王”。

随后,张学友又推出《真情流露》、《吻别》和《祝福》等多张唱片,这些唱片销量屡创奇高,不但让张学友得到“歌神”的封号,也让他的歌唱事业攀向高峰。

而对歌唱事业投入空前热情的同时,张学友也没有懈怠自己的演艺事业,在取得金像奖后,他成为王家卫的御用演员之一,并得到多位香港著名导演的垂青。

1990年,张学友在徐克导演的《笑傲江湖》中饰演东厂走狗欧阳全,该角色不但受到专业人士和观众的认可,也让他斩获了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男配角奖。

同年,张学友还在吴宇森导演的《喋血街头》中饰演了“辉仔”一角,并凭此角色获得1991年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可惜最后败于《阿飞正传》的张国荣。

1992年,张学友在黄泰来执导的电影《明月照尖东》出演太子一角,1993年,先后在王家卫导演的《东邪西毒》和刘镇伟导演的《东成西就》中扮演洪七。

张学友在《东成西就》饰演的洪七,被认为是史上最帅气最有趣的洪七公,他狂虐梁朝伟和示爱王祖贤的两场戏,至今仍被影评人及影迷所津津乐道。

其实,张学友极具喜剧天赋,除《东成西就》外,他在《倩女幽魂2》、《倩女幽魂3》以及《咖喱辣椒》等片中的表现,无一不令人捧腹大笑、印象深刻。

1995年,张学友的演技日益成熟,凭借《新边缘人》和《鼠胆龙威》两部影片,他分别获得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可惜最后都未能得奖。

1996年,张学友和罗美薇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爱情马拉松,在英国伦敦注册结婚,同年,张学友宣布暂时息影,专注于音乐事业的发展。

2001年,张学友复出,在许鞍华导演的电影《男人四十》中担任男主角,与梅艳芳和林嘉欣搭档,三人的表演都非常成功,分别在不同的电影节中获得肯定。

张学友在片中饰演40岁的中学老师林耀国,他的表现无懈可击,将一位在事业和情感上遭遇双重危机的中年男人的辛酸、无奈和烦恼演绎得淋漓尽致。

凭借这个角色,张学友获得印度国际电影节影帝称号,同时再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有人说,这是他离金像奖影帝最近的一次。

可惜的是,他再一次落败,败给了《少林足球》的周星驰。

2003年,张学友出演了吴君如主演的电影《金鸡2》,凭该片再次于2004年获香港金像奖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提名,但最后仍然无缘影帝称号。

2005年,张学友参演由陈可辛执导的歌舞电影《如果·爱》,2009年,接拍香港著名编剧岸西导演的电影《月满轩尼诗》以及夏永康导演的电影《全城热恋》。

凭借《月满轩尼诗》中 “阿来”一角,张学友第五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最后又是落败,败给了主演《线人》的谢霆锋。

2013年,张学友与张家辉合作,在动作电影《赤盗》中饰演一名教授,2015年,又与林嘉欣合作,在文艺电影《暗色天堂》中饰演一名牧师。

凭借在电影《暗色天堂》的出色演绎,2016年,张学友被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为最佳男主角,被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提名为最佳男主角。

这是张学友第六次被金像奖提名影帝,也是他第三次被金马奖提名影帝,但结果金像奖败给了《踏血寻梅》的郭富城,金马奖败给了《不成问题的问题》的范伟。

一次又一次的提名,却一次又一次的铩羽而归,这不但成了张学友心中的一个遗憾,也让一些影迷们有所不满,他们认为,金像奖欠了张学友一个影帝。

不过,张学友却不认同这种看法,他说:“获奖对演员来说并不是单一要素,每一年都有不少演员获得提名,他们同样都付出了许多,金像奖没有欠我什么。”

当然,他多少也有点无奈:“演员都是有得奖命的,而我的稍微偏离了一些,我拿过很多歌唱的奖项,也明白拿奖是怎么一回事,也许只是没缘分而已。”

如今的张学友早已释怀,因为他除了是一位好歌手,好演员之外,还是一名好丈夫,好父亲,他和妻子养育了两个女儿,注重家庭更多过注重事业。

偶尔,他就开开演唱会,顺便,再充当一下“逃犯克星”,据统计,在张学友2018年巡回演唱会上,内地警方先后抓捕了80多名在逃的犯罪分子。

虽然张学友谦虚地表示这并不是自己的功劳,只是中国现在的科技越发先进,但归根结底,主要还是歌神的音乐太有魅力。

毕竟:“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小姐的歌声,有风吹过的地方就有张学友先生的音乐回荡。”

来源:豆瓣

为什么女生想成为「腿精」就那么难?

作者 / KellyWeaver
这个夏天,我疯狂沉迷看《乘风破浪的姐姐》。

但显然,我可能是个脑子不太正常的观众——大概是因为搞营养流行病学的职业习惯使然,我看节目,总是忍不住会去观察分析各位姐姐们的饮食和身体情况……

比如说,观察姐姐们的腿型分布。

(我以皮褶厚度测量计的名义起誓,你们要相信我,真的是因为我的职业习惯使然,真的不是因为我是那种午夜场 lsp 啊!!)

30 位姐姐们都是艺人,绝大多数人节目前 BMI 就低到了不利于健康的 16~18[1],然后节目中还要每天高强度练舞。在这样的双重 buff 加持下,按常理认知得话,她们应该是早就个个都是上下都很细的「铅笔腿」了。

但实际情况是,如果只有「上下都很细」才能叫「腿精」,那么,就算是在 30 位姐姐们这个「过瘦」的群体当中,能得到「腿精」称号的姐姐仍然是绝对少数。

很多腿已经很瘦很瘦了的姐姐,都栽在了突然变粗的大腿根儿上
事实上,在整个《浪姐》节目播出的 6~9 月期间,在多达三十位白瘦美的姐姐们中,真正作为「腿精」上过热搜的,也只有郁可唯一个:

所以,为什么连女艺人这样的瘦到不健康的群体,都不是「人均腿精」呢?

铅笔型腿的「腿精」,背后的生理学原因,到底是什么?

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和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及内脏型肥胖(visceral obesity)相关的流行病学问题,这正好对上了我的专业!

带着好奇与爱,我决定严肃地学术考据一下。

要搞清楚为什么即使过瘦的女艺人中「腿精」都很少见,显然得先看看人腿的形状都是什么撑起来的。

人的腿,是骨头外面围了一圈肌肉、肌肉外面再包一堆脂肪、脂肪外面再包一层皮肤形成的。

左:MRI 显示的人体大腿根部横切面;右:用颜色大体标出了各个部分都是什么组织
所以,影响腿型分布差异的三个主要的「犯罪嫌疑人」出来了:

腿骨粗细;
腿部肌肉厚度;
腿部脂肪厚度。
我们来分别看一看这三种组织对腿粗程度的影响。

腿的骨头粗细,会明显影响腿的粗细吗?

就一些法医学研究的结果来看,女性之间大腿股骨、小腿胫骨的粗细差异很小。

股骨(大腿里包着的那根骨头)的粗细,方差只有 4 毫米左右[2]。

和大腿本身十几厘米的直径比,这样小的人间差异几乎不值一提了。

胫骨(小腿的主要骨头)的粗细,则是连周长的方差也只有 7 毫米[3]。因此,就算以正圆来算,直径差异通常也只有 2-3 毫米了。

相对于好几厘米粗的小腿来说,这也是可以忽略的了。

图中 CNF 的 C 是指 Circumference,即周长
由上可知,人与人之间那点骨头上的粗细差异,对腿粗细基本没影响。

肌肉含量差异,是姐姐们腿型各异的主因吗?

决定腿部肌肉含量的,就实践经验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是身体本身的自重。

越重的人,一般情况下,肌肉其实越发达[4]。他们看起来仍然圆,只是因为他们脂肪比普通人多得更多。

从表中可见,FFMI 随着 BMI 增加而些微增加,而 FMI 的增加则是随着 BMI 增加而明显增加。
但这里,我们的人群是普遍过瘦(BMI<18.5)的女艺人姐姐们,而且她们 BMI 相互很接近。因此,结合前面研究数据来稍作外推得话,可以认为身体自重差异造成的姐姐们腿部肌肉含量差异应该很小。 第二则是针对腿部的增肌训练。 有些姐姐可能会有锻炼习惯,她们的腿部肌肉相应的可能也会更多。 所以,如果是平时得话,肌肉这块就很难比较了;这篇文章写到这,我也就可以直接拉倒跟你们说再见了。 但!幸运的是,姐姐们来录了《乘风破浪的姐姐》!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节目中,每个姐姐都有大量练舞,平均每周都有数十个小时。所以,她们之间的锻炼量、锻炼部位的差异,也就被节目组强行拉平了。 于是,平时不锻炼的「树懒」型姐姐们和有锻炼习惯的姐姐们的差距,应该也会被缩小到允许横向比较的水平了。哦耶! 所以,在节目期间,特别是后面连着练了好几个月的时候,肌肉量对姐姐们腿型差异的影响,就可以暂时不考虑了~ 腿型差异的真正原因:脂肪在身体上堆积的位置偏好 腿上三个部分,骨头、肌肉、脂肪,前两个的影响在这里基本排除了,那么现在剩下的最可能的因素,就是腿部的脂肪了。 体脂如何影响腿部形状,取决于两个方面: 身上脂肪有多少(体脂率),和 身上的脂肪一般都堆在哪儿(体脂分布位置)。 左图为脂肪堆积偏向躯干和肚子的人,右图为脂肪堆积偏向腿部和臀部的人 在低 BMI+ 大练舞量的加持下,姐姐们之间体脂率的差异应该是相对比较小的。 但是,体脂肪的分布位置,也就是身上有肥肉都堆在哪儿,就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玄学了!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啥同样是长胖,大多数人是一胖就胖腿和屁股,而「腿精」姐姐们就算长胖,也是腿上肉纹丝不动,都藏在肚子里? 难道女娲造人的时候被这些姐姐握住了什么把柄??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在基因、表观遗传因素,以及性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影响下,不同的人的身体会对「多的脂肪一般往哪儿堆」形成各自不同的偏好[5]。 一些人一旦有肉,大多则更倾向于往大腿和臀部堆,因此腰臀比更小。这种人无论胖瘦,表现出来的都是腰细腿粗。 另一些人,一旦有肉,并不会往腿上堆。相反,他们大多更偏向把肥肉藏进肚子里,或者堆在肚皮上。这种人,瘦的时候是「腿精」,胖的时候就是「啤酒肚」。 由于遗传因素和性激素的影响,大部分女性都是往腿上堆脂肪,只有少数女性是往肚子上堆脂肪的[6]。 而由于脂肪爱堆积在腿上,所以就算只有一点脂肪,如果大多数都在腿上,腿就还是会变圆。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能砸钱请私教和营养师的女性艺人群体中,「腿精」仍然是少数。 「腿精」要练出「蚂蚁腰」,比大部分女生更难 「腿精」虽然是女性中非常少见的美好性状,但也并非全无令人遗憾之处。 比如说,如果你是「腿精」,那么很不好意思,在人体生理原因限制下,「蚂蚁腰」可能这辈子光靠减脂是比较难实现的了。 2019 年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一篇研究,测量了 36 万多个人的手臂、腿部和躯干的脂肪比例。结果显示,一个人的腿和躯干上的脂肪比例几乎是成反比的,相关系数达到惊人的 -0.91[7]。 而且,后续分析中进一步发现,影响腿部脂肪比例和躯干脂肪比例的 SNP 位点有非常多的重合——也就是说,控制腿粗细和腰胖瘦的遗传因素,几乎就是同一套。 虽然这篇研究是在英国人群中做的,结论可能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群,但就目前我国娱乐圈各位女艺人的身材分布的情况来看,应该大体也八九不离十了。 所以,就这一研究证据来看,「蚂蚁腰」和「腿精」,可能是同一个生物学性状的两个相反的极端,无法兼得。 两种脂肪分布方式的女性的腰臀比的对比 另外,倾向于在腹部堆积脂肪这一性状,虽然能造就「腿精」,但也与脸上脂肪堆积有着正相关[8];相关系数 0.54,虽然没有前面 -0.91 那么夸张,但也仍然不可忽视。 所以,「腿精」还可能有一个代价,就是一长肉还都会往脸上长;而且,无论人再怎么瘦,脸也总是奶圆奶圆的。 根据郁可唯微博发的体重秤照片,从最左到最右,她的体重只增加了 6 斤。但是脸型就直接从略 V 型变成了奶圆型…… 所以,综上,破案了: 为什么艺人姐姐们都那么瘦了,腿部上下一样细的「腿精」仍然也只有少数几位? 不是钱没砸到位,也不是姐姐们减肥不够努力,而是因为: 对人群中大多数的非「腿精」姐姐们来说,在性激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脂肪会天然倾向于堆积在腿部。 因此,即使她们能瘦下来,只要身上还能剩下点脂肪(which 是不可避免的),这些脂肪就也仍然可能会把大腿根儿撑圆。 少数姐姐的腿是铅笔形的直,最重要的原因是,她们有女性中较为少见的一些基因型,导致身体就不怎么在腿上堆积脂肪,其次是后天没有针对大腿肌群增肌。一句人话总结,就是「人家生得好」。 如果本身人已经很瘦了,那,在腿粗不粗这个事儿上,和基因比,其他的饮食、运动、锻炼、按摩啊啥的,用四川话讲,都是「空了吹」。 考据完毕,以上~

被“剪辑”的真实陈忠和

别人的桌上是鸡腿,自己的盘里是白菜。一个年轻教练,突然冲到食堂窗口,抢过鸡腿啃了起来,嘴里说着“我就吃!我就要吃!”身边的姑娘抱怨:“这人怎么这样啊?”

当你坐在电影院的沙发椅上,抬眼看到《夺冠》里的这个桥段,电影中原本塑造的“陈忠和”这个形象,在你心里会加分,还是减分?

【“与生俱来”的平和与坚韧】

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即陈忠和的家乡,也是很多名人的故乡,比如菲律宾第一位女总统科拉松·阿基诺,著名作家许地山,或新中国第一位游泳世界冠军吴传玉。说龙海市人杰地灵,并不过分。

陈忠和童年的回忆,是石码镇一条古老的闽南老街。解放军解放龙海时也曾走过这条街。改革开放之后,老街被保留下来,旧貌换新颜,但仍是地道的闽南味道。

陈忠和的父亲做过船员、轮机长,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庭的开支。陈忠和在兄妹四人里排行最小,“小儿子”自然受到更多的疼爱。在闽南,有个说法“爷爷奶奶疼大孙,父亲母亲爱小儿,哥哥姐姐让弟妹”,也是这个意思。

哥哥名叫“中和”,弟弟名叫“忠和”,父亲希望兄弟俩长大成人后,忠诚敬业,平和待人。陈忠和在回忆中写道:我秉承着家庭的传统,有忠厚平和的个性;同时,凡事不轻易服输。

这也正是闽南地区“好斗不认输”的地域性格,出自当地风行的斗鸡比赛,即使斗鸡伤痕累累,也要灌参汤再战。说来也巧,陈忠和正是属鸡。

接触排球,最早因为父亲也是排球迷,经常带陈忠和去公园看排球比赛。在父亲的鼓励之下,陈忠和小学时成为校排球队主力。到了中学,陈忠和已经迷上排球,恰好大姐和姐夫都在龙海二中,陈忠和也转学过来参加校队,接受专业的排球训练。正是这个阶段,为陈忠和打下了规范的基本功。排球也帮助陈忠和长了身体,中学时,陈忠和算得上是大个子,四肢修长。

【“小个子”陈忠和的“大心脏”】

天资出色的陈忠和很快被选入漳州市排球队,他遇到了徐莲蒲教练——中国第一代国手。徐教练从龙海一路打进国家队的经历,让陈忠和万分神往。“徐教练训练时针对每个人的情况,分别做动作示范,耐心地讲解技术要领。他痴迷排球事业的精神和实在的训练风格,让我难以忘怀。”这些,都为陈忠和未来的执教风格埋下了伏笔。

1976年冬,袁伟民成为中国女排主帅,陈忠和高中毕业。但因身高不够,他进不去专业队的大门。那个时代,排球里没有“自由人”规则。他只能“上山下乡”。

1年之后,命运转机出现——福建青年男排二队缺人,恰好主教练许夕通看过陈忠和的比赛,想借调他去打全国比赛试试。陈忠和抓住了机会,有限的出场时间内展示了自己的特点,几经周转,他成功留队。

没有“自由人”规则的时代,陈忠和只能当替补,主动为队友送水、送毛巾。经过苦练,他的净跳达到100厘米,但很多人断言,他太矮了,绝对上不了一队。当时的福建一队,集结了汪嘉伟、郑宗源、徐真、郭明等国手,基本是半支国家队。

“我不管这些,每次努力都竭尽全力。”陈忠和不在意旁人的眼光,他的努力慢慢打动了一队主帅许文欣——靠小个子的“下三路”也能取胜。训练中,陈忠和笑称自己被练得最惨,一个人在后排“单兵训练”,难度远超过比赛。

进一队当年,陈忠和就和福建男排夺得了全国男排甲级联赛冠军。“我不过是凭着‘个子矮’的优势,跻身专业一线队,位置很不稳,随时可能被淘汰。但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挑战,处处充满危机感。这种拼搏和努力,更富有挑战。”

【命运的转折】

1978年,国家体委正式动员,排球要敢于拿世界冠军。袁伟民提出由实力强大的男队陪打,锻造中国女排。看过陈忠和在全国比赛表现后,袁伟民给了陈忠和机会,穿上印有“中国”的球衣。那一年,陈忠和22岁。

一开始,陈忠和借调到中国女排当陪练的期限是45天。谁能预想到,与女排的情缘就此结下,一去接近30年。

关于“小陈指导”,确实是资历更深、个头更高的女排国手当年对陈忠和的称谓,且是队长孙晋芳的“发明”,一个顺口的称呼,和一次不经意的回应,几十年后成了陈忠和的一个标签。

这支队伍,正是如今被津津乐道的“女排精神”的发源地。陈忠和回忆,他也是慢慢感悟,当年异常艰苦的训练和超级严格的管理,其实是对意志的磨练。某种意义上,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陈忠和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

严格的训练下,性格温和的陈忠和成了女排姑娘们的“出气筒”。比如“捡球时故意装‘不小心’拿球偷扔我,看我被砸后莫名其妙的样子,却装着若无其事,过后才大笑一通。”

“有时,训练完,我找衣服穿,才发现有人故意把我的衣服给藏起来,让我好找。看我找不到衣服的着急样子,她们站在旁边大笑特笑。”

或者,“袁伟民教练让姑娘们做‘贴人游戏’,全队(总是)把我当成女队员,别人可以往我身上贴,我却不好意思往她们身上靠,所以我常常要被罚。她们就笑说:‘小陈指导,你是女的,知道不?’”

如今再回看这些事,与其说是捉弄,不如是团队之内才有的战斗情谊。陈忠和的温和与“愿意”,反而让姑娘们很服气。

至于技术上模仿世界强队,陈忠和都是晚上看录像,白天上阵试验。日本的江上由美和横山树理、美国队的海曼、古巴的路易斯,陈忠和都细心模仿。

“运动员太苦了,成天关在基地练。每次都练得嘴唇发紫、披头散发、满身大汗……我想,我是陪练,累点苦些没什么。”45天过去了,大多数陪练收工回队,袁伟民找到陈忠和:“队里准备留下你。”

对了,没有关于吃鸡腿的回忆。

【主帅陈忠和:多给我一点时间】

1979到1984,陈忠和在袁伟民手下整整五年,历经“三连冠”时代的训练和比赛。后来,他在邓若曾、胡进、粟晓峰、郎平手下当陪练和助理教练,一干就是十多年。

起初,因为出国名额限制,女排出国比赛,陈忠和只能在国内看电视。他说,这是最难受的。

有一次,女排出国比赛,当地华侨给她们每人送了一件大衣当礼品,队员们自发凑钱买了一件相同的带回国,送给了陈忠和。

“老女排是我佩服的英雄群体,在我心目中,她们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随着郎平、梁艳等人相继退役,中国女排从80年代末开始,一直无缘染指大赛的冠军,陷入了长达20年的低谷。期间,郎平曾带队获得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和第13届女排世锦赛亚军——距离冠军最接近的两次。

2000年悉尼奥运止步八强,中国女排的教鞭应由谁来执?当时,候选者中主要的人选是:上一任国家队主帅胡进,八一队林榆廷、上海队蔡斌、辽宁队岳金库,和陈忠和。当年外界有个说法:这个女排,谁带都不行了。

多年后接受一家媒体专访时,陈忠和回忆:“上级找我谈话的时候,我还推荐了胡进。摔倒了,再给一个机会。”

领导问,给你带,你有没有信心。陈忠和回忆:“我当然有信心了。我觉得我那个时候应该最合适了。”

合适,缘于陈忠和亲历了中国女排20年来的兴衰,他知道每一个问题出在了哪儿,更知道当年的辉煌源自于哪儿。可另一方面,陈忠和没有足够的执教经历。

闽南话里有句俗话:“有样看样,无样自己想!”

他低调出场、低调选人、低调上任。还记得那年他刚上任,公开场合面对媒体,他露出招牌的笑容:“多给我一点时间。”

回想当年,他在回忆中写道,无论做什么,都少说多做,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最好。他慢慢缕清中国女排到底输在哪里,有了头绪,组建一支全新的“中国女排。”

【27条军规 重塑女排】

“以新为主、以老促新”,陈忠和以此理念组队,明确了大运动量的严格训练要求。从2001年4月首训,到2004年夏天的雅典奥运会,他只有三年的时间完成组队、磨合和提高。

使用新人需要勇气,因为新人难免要“交学费”。比如选择身材高大的冯坤做二传手,被外界讽刺为“有眼不识泰山”。但陈忠和坚信现代排球里“制空权”的重要性,坚信训练可以提高、甚至改造队员的技术。

相比起以老将为主的平稳过渡,陈忠和显然选择了“HARD模式”。除了严格训练,他还看重严格管理,定下“27条军规”,涵盖队员“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

这27条包括,教练和运动员训练期间不能接打电话、不能会客、手机和呼机不能带入训练场,午休和夜晚时间必须关机;队员统一着装,不能佩戴饰物,不能染发,留奇异发型;吃饭不能浪费,对球迷待人接物要有礼貌等等。

规则里最厉害的,是教练员必须和运动员一起遵守。

“主教练的任务是要总揽全局,最大限度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强力锻造,才能在比赛中化作利剑,出鞘一击。”

首次郴州军训,全队参观贫困山区小学,看到孩子们背口粮上学,一周只从家里带一瓶咸菜,几人挤一个铺睡。队员深受感动,攒了5万元买文具,预付了1年学费。不知道19年过去了,这些孩子如今是否还记得。

【初露峥嵘后遭遇让球风波】

以主帅身份初次亮相四国赛,陈忠和带队赢了日本和古巴。此后在江苏太仓和上海松江,他又带队7战6胜。新人杨昊、周苏红、宋妮娜、刘亚男等人表现可圈可点。年底,中国女排横扫亚洲各队,拿到亚锦赛冠军。他的“双自由人”战术,如今仍被很多排球迷津津乐道。

期间,年轻的队伍也输过不该输的比赛,被外界质疑。陈忠和鼓励队员:强队失手输给弱队别泄气,是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无法超过鹰的高度。

外界开来,陈忠和温和的性格曾被外界诟病。但其实,训练中格外严格的陈忠和,骂哭过不少队员。

上任2年之后,中国女排终于重夺世界杯冠军。陈忠和的助手,中国女排90年代的名将赖亚文赛后一个人待在更衣室里,眼泪夺眶而出。

作为世界顶级名将,赖亚文的球员生涯没能拿到一个冠军。作为助手,她义无反顾接受邀请,在队内事无巨细地帮助陈忠和。2003年,她终于戴上了迟到的金牌。被憋了10多年的中国女排,终于爬出低谷。中国排球终于冲出水面,狠狠地吸了一口氧气。

陈忠和面对的最大一次质疑,恐怕是世锦赛祭出替补阵容的“让球风波”,但其实,纯以球论球,中国女排当年的选择没有超越规则,也没有消极比赛。

但在当年,这件事给陈忠和和队伍很大的舆论压力。在超越规则层面的维度,陷入争议的结果并不意外。陈忠和自己也进行了反思。那届比赛,中国女排如愿进入四强完成赛前任务,但最终只是第四名。

那年的年底,人们都认为陈忠和或者中国女排会受到上级的批评,然而这些都没发生。陈忠和或许心有所慰,但舆论的风向,哪有那么容易平息。

有声音说,这次事件之后,女排队员和教练的关系降至冰点。但事实上,回国之后的中秋节,女排姑娘们特意集体定了一束鲜花、一个大蛋糕,送给陈忠和一个巨大的惊喜。

周苏红写道:“有这么多的人爱你,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中秋节,其实是陈忠和的生日,当时背负巨大压力的陈忠和,甚至没打算和任何人庆祝。

他在回忆里写道:那个时候,我仿佛看到队员一颗颗纯美真诚的心在跳动。吹完蜡烛,我的鼻子猛地发酸,赶紧快步走掉。我知道,如果再待一分钟,眼泪可能就会哗哗流下。

躲开后,我一人面对苍天,扪心自问自答:多好的姑娘们呀!我该什么办?中国女排现在该怎么办?

【雅典争冠 创造奇迹】

2004年雅典奥运是陈忠和带领中国女排的最重要战役。拿到世界杯的冠军,并没让中国女排成为奥运会的最大热门。

强化训练之外,陈忠和祭出了曾经熟悉的模式——与男排对打。这一次,陪练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比赛,且是连续异地作战。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基于奥运对手“进攻犀利、拦网能力强”的特点。

为了模拟奥运,他了解到从雅典奥运村到排球赛场有1小时车程,决定每次热身赛之前,都带着全队坐一小时大巴车兜风。

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届奥运会有多难,不仅中国女排对各个对手重点研究,名将赵蕊蕊也受伤半年之久,决赛里0:2落后,更是所有人都了解的,大反击之前的逆境。

“微笑主帅”的名号,恰是这场经典决赛后,陈忠和留给全世界的最深刻回忆。面对绝境,陈忠和没有像老球迷眼中的“卡尔波利”那样激动,他仍是温和地微笑。如果温柔是刀,陈忠和就成功卸下了女排身上的最后一块包袱。

决胜局14-11领先时,俄罗斯扳回一分,陈忠和叫了暂停,布置张平打一个时间差。结果,张平没有打死对手,后面三个球,球都给了四号位张越红。最终,一锤定音。

“出发雅典之前,朋友问我谁是奇兵。我就觉得是张越红,没想到预感这么准,她在决赛里扣下了最有分量的一球。说实话,0比2落后的时候我都没紧张,但最后那个球,我真有点紧张了。”

张越红激动地拍着地板,杨昊第一个冲进球场,中国女排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奇迹。重回巅峰时,他微笑着湿润了眼眶。

【2008年的遗憾:责任都在我】

时至今日,可能所有中国排球迷都感叹,雅典奥运夺冠是莫大的惊喜,而北京奥运没能夺冠是太大的遗憾。

伤病,是陈忠和在雅典之后的2年内,不得不面临的客观问题。他也反思过训练的方式,但站在2004年巅峰的位置,永远没法假设一个如果:如果04年没夺冠?如果非要假设,最好的方式是:如果“黄金一代”陪他一直战斗到了最后。

他不得不启用了新人,但事实证明磨合并不容易。陈忠和在很多场合回忆过北京奥运会,人们谈论他黯然离开帅位,但确实罕见有声音对他责难。

“其实,北京奥运会时我比雅典更有信心,如果说雅典时我觉得夺冠是49比51的概率,那北京就是51比49。队员们打得都很棒,遗憾的是我没有做好,责任都在我。”

有人说,北京奥运的只拿到第三名给陈忠和减分了。可哪里有常胜将军?

他自己还说过:“追求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很美的自我升华过程。但追求的东西,未必一定能够如愿以偿完全得到。”

【爱拼才会赢】

陈忠和很喜欢《爱拼才会赢》这首歌,他不止一次带头在队内或其他活动里唱过这首歌。闽南人用闽南语的演绎,别有一番滋味。

郎平说过,陈忠和最大的成功,在于能将20多年的执教经验挖掘出来,并体现在赛场上。

陈忠和20多年奋战在一线,前大部分时间里,他是女排精神的见证人,和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当中国女排陷入困境,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五连冠到如今的郎平时代,他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很难说陈忠和代表了女排精神,但他的经历和故事却是诠释女排精神的绝佳角度。就如孙晋芳所说:“女排精神不是代表哪一个个人,而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作为亲历者,我们不仅要维护它,也希望一代代传承下去。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女排精神是不会消失的。”

就在《夺冠》电影热映之际,陈忠和的名字又被提起。有人为他写过一首打油诗,颇为有趣:

多年媳妇熬成婆,

震撼世界滔天波。

十七春秋谁反省?

人才原来陈忠和!

宇航员是如何锻炼的?

作者 / 运动分子
说说太空失重环境下宇航员为何要锻炼、国际空间站为宇航员锻炼提供的装置、天宫上的锻炼器械、NASA 定制的宇航员太空训练计划。

国际空间站里的 ARED

空间站的跑步机负重是一个变动值,宇航员刚上天,跑步机设定为宇航员自身体重的 60%,而后慢慢增加,最终视身体的接受程度,达到 85-100%
宇航员必须锻炼的三个关键词:肌肉量、骨密度和心血管健康

人在地面时,因为重力的作用,即便你感觉不出,实际骨骼、关节和肌肉都时时刻刻支撑着身体,可以视为它们一直都是在进行着「锻炼」的。

而到了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骨骼和肌肉对身体的支撑度出现大幅减弱,具体表现就是骨密度降低、肌肉萎缩 / 肌肉量降低。

另外人的心血管系统也会放缓工作效率,不像在地球时那么「努力」地抵消重力、把血液泵送到身体每个部位。

——所以宇航员才会被要求进行锻炼。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太一样,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的抗阻训练,强度并不低
加拿大宇航局给宇航员锻炼目的列了五点:

降低骨骼的退化 / 骨密度流失
保持肌肉(包括心脏肌肉)的力量
为太空行走和空间站工作维持足够的身体行动能力
确保长期太空生活后,宇航员依然有足够的行动力,应对着陆期间的紧急程序
保持身体健康,维持体型,这也有助于回归地面后的恢复
——这也是锻炼的目的。后面所有锻炼器械、训练计划,都是为实现这五点服务的。

NASA 有个全世界最顶级的宇航员健身和康复专家,叫马克·古利亚姆斯(Mark Guilliams),他负责为宇航员定制在太空中的训练计划。古利亚姆斯的建议是,宇航员在空间站每天至少得花两个小时进行锻炼。

并且,总体上宇航员们的锻炼强度还是相当高的,都是类似于 HIIT 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再结合抗阻训练( resistance training )。

毕竟在微重力环境中,很多动作都要更轻松一些,有事倍功半的意思。

国际站的健身器械,也按照上述目的和要求来特别设计。

宇航员也会带一些球类上天,但除了橄榄球这种大量传接的球类,其它项目很难进行
国际空间站为宇航员锻炼提供的「三件套」

载人火箭、航天飞机等设备的空间和重量都很宝贵,不可能给宇航员锻炼的空间,相对宇航员执行任务的时间也较短。国际空间站这种「长居寝室」就不一样了。国际空间站主要有三台健身设备,让宇航员得以用它们锻炼到全身:

骑行台
跑步机
ARED 抗阻机
这三台设备和地球上的骑行台、跑步机肯定不太一样,锻炼目的和方式也区别很大。依次说说——

骑行台
太空骑行台可以拆卸坐垫——实际上骑行垫的存在也只是让宇航员贴着而已,并不是真正坐着。宇航员需要靠腰部的锁扣 + 双手扶住,才能进行骑行。

地面模拟太空骑行台,因为有重力存在,就必须有坐垫,在太空坐垫就能省了
骑行台的踏板与有些死飞车的锁带一样,固定住脚面。

经常看 NBA(如今 CBA 也有)的人可能看到过,比赛间隙,有些球星下场后也不会坐在板凳上而是继续在场边骑行台骑行——这是一种保持肌肉热度、未定稳定在「运动待机」状态的方式。

空间站的骑行台也有类似效果,最主要锻炼的部位是心血管。

就运动强度而言,在空间站里它是相对最低的。

太空中测 VO2max 最大摄氧量数值时,也是在骑行台上进行
跑步机
空间站的跑步机与地面区别很大,需要一套相当繁琐的锁扣将人体固定,确保与跑步机跑带垂直,从而才能「跑」——与其说跑,倒不如更像是李宁点燃圣火时的那种空中漫步。

因而,锁扣也有比较高弹性的部分,是将人稍微刻意的摁到跑带上,肩膀和臀部会感觉到压力,这样才能产生摩擦力,真正的跑起来。

空间站的跑步机负重是一个变动值,宇航员刚上天,跑步机设定为宇航员自身体重的 60%,而后慢慢增加,最终视身体的接受程度,达到 85-100%。

——所以下面放的几位太空马拉松,可以理解为他们的真实水准,并没有最终计时的数据那么「快」。

地面上模拟体验太空跑步机
2007 年,美国女宇航员苏尼特·威廉斯在国际空间站跑完「波士顿马拉松」,4 小时 23 分 46 秒,她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太空跑马拉松的人 ↓↓

2016 年 4 月 25 日,英国宇航员蒂姆·皮克为地球上同时间的伦敦马拉松「发枪」,然后自己以 3 小时 35 分 21 秒跑完全程,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

同为「伦敦马拉松」,蒂姆·皮克完成的这个距离地面 402 公里

地面同步有吉尼斯工作人员为蒂姆·皮克统计里程和时间
ARED 抗阻机
ARED 全称 The Advanced Resistive Exercise Device,字面翻译就是抗阻力训练装置。它的「玩法」比较多样,基本所有肌肉都能锻炼到,深蹲、硬拉、腿部肌群训练、拉伸……等等。

——包括目前不少已经投入商业健身房使用的设备,有不少灵感和专利也是来自 ARED。

ARED 2008 年 11 月上天,设计使用寿命 15 年,总寿命预计 1120 万次(NASA 关于 ARED 的官方资料说明:https://ntts-prod.s3.amazonaws.com/t2p/prod/t2media/tops/pdf/MSC-TOPS-59.pdf )。

宇航员在 ARED 上做深蹲(是否模拟负重未知)时,双手摆放的状态(握住杠杆),也有避免自己飘动的原因。而每次深蹲,ARED 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相比地面,对锻炼到的肌群更加丰富。

ARED 能提供的最大阻力是 272 公斤,这也是根据重力数据设计出的一个模拟地面的重量。

一套完整的 ARED 设备

ARED 这一套可以各种拆分组合,也算非常先进了。但如果看得更远一些,跑步机骑行台也好,ARED 也好,都依然难堪重任,能提供的效果还是太有限。比如人类未来真的去火星,动辄飞行以月计算,那就只能「人造重力」了。

当下的思路是通过离心机模拟地球上的重力,这种离心机带来的被动重力,可能要比失重状态下人主动单项锻炼,效果更好些。

天宫上的锻炼器械

这是我国的天宫,2016 年陈冬和景海鹏第一次完成太空跑步。天宫的跑步机,履带更接近传统跑步机的滚筒式样 ↓↓

陈东表示自己最开始根本跑不起来,「直到第三天,景海鹏跑起来了,还一下子跑了一小时。」

航天员在天宫里使用骑行台进行锻炼
除了跑步机和骑行台外,天空还有用于锻炼肩部和背部肌肉的拉力器,以及下体负压筒。

下体负压筒可以对下半身施加负压,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动,改变失重环境中血液朝头部转移的情况,这些也是目前国际空间站通用的失重防护锻炼器。

没找到天宫的拉力器图片,原理接近于上图这个
NASA 定制的宇航员太空训练计划

前面提到的马克·古利亚姆斯,曾为 40+ 位宇航员定制训练计划。每个宇航员的体质和工作职能不同,生理数据差异也很大,训练都是量身定做的。

有一个 20 分钟版本的宇航员太空训练计划,整个形式接近 HIIT——

先进行 3 分钟的热身(跑步机或骑行台);
通过 ARED 装置完成 3 组次训练,而后进行 2 分钟的冷身,以及运动后的拉伸。

俯卧撑(卧推)、硬拉、卷腹和深蹲各 100 次。当然这些动作在太空和在地面做会有不小的区别。

每小组次锻炼 45 秒,然后休息 15 秒,而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

迈克尔·霍普金斯原来是美国空军的一员,身体素质和强度要比科研人员都更好一些。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