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年“囤积癖”的战争

我万万没想到,如今最让我焦虑的事,不是升职加薪,不是减肥节食,而是搬家。

大学毕业后,我仅带了一只二十寸的小行李箱就来到了北京。那时,箱子里只有几件换洗衣物、笔记本电脑和毕业证书,使劲揣一揣就打包好了。搬家如同短途旅游一样,说走就走,毫不费力。

时间一晃过了快10年,我依然漂在这座城市,结了婚,有了稳定的工作,可居住空间却没有变大。人到中年,买房可望而不可即,租房也不敢奢侈,但生活得越久,东西就变得越多,以至于每一场搬家都像“愚公移山”般令我崩溃。

图片《最食人间烟火色》剧照

我的“囤积癖”首先从数不清的衣服和鞋子开始。衣不如新,每个季节我都会添置不同的款式、颜色的新衣服慰劳自己。但每件旧衣服也都承载过我的喜爱,明知大概率不会再穿,也会把它们整理好,像回忆一般珍藏起来。

还有各种零碎的小物件:办信用卡附赠的滑板、在商场扫码后免费得到的尖叫鸡、参加展会时商家送的帆布包……超市的塑料袋、饼干盒等一些可能会被二次利用的物品也被我堆积在房间里,等待二次上岗。

有很多次,我也想扔掉其中一些,比如尖叫鸡,拿回来后便在角落里积灰,有时不小心碰到还会吓我一跳。但整理时我还是迟疑了,心里想的全是万一,万一以后有兴趣呢?万一家里来小朋友会喜欢玩呢?

图片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照

但生活哪儿有那么多“万一”,仔细想来,我之所以如此热爱“囤积”,完全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妈曾多次强调,出门在外,不要的东西也先拿回家,由她整理确认后再丢弃。学生时代,每逢寒暑假,我都会背着大包小裹回家,军训后的衣服、毕业后的被子,我不卖也不扔,全都扛回家。穿旧的短袖可以当睡衣,过些日子再变形,就用来当抹布。人的习惯一旦形成真的很难改变,我就这么敝帚自珍地生活着。丈夫与我一样节俭,甚至比我还要严重。我们共同的名言是:“这都这么好,扔掉太可惜了。”

如果说平日里我与这些囤积物还能和谐共处,但到搬家的时候就抓狂了。看着满坑满谷的东西,从体力到心理都感到巨大的负担。直到前段时间,有个我很喜欢的博主清理了积攒多年、曾经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第一次发表内容的杂志、各种获奖证书……我惊诧于他的“绝情”,看到评论里一片赞扬声,我也终于开始考虑,我的“生活垃圾”是不是真的需要好好整理一番。

于是我开始了艰难的断舍离行动——不买与丢弃并行。

图片《恩珠的房间》剧照
首先要控制自己的购物冲动,遇到动心的物品,先放在购物车里,等到新鲜劲一过,果然就能删除其中的大部分。

然后,我把几乎不会再用到的东西挂上二手网站,把不再穿的衣服和看过一遍的书籍捐出去,物尽其用,给它们寻找新主人的过程,让我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满足。

我还逼自己扔掉了一些陈年存货:很占空间的鞋盒子、不能装多少东西的精美包装袋、缺了某张牌无法再玩的扑克、被猫咬下一大半泡沫的呼啦圈……打包它们走向垃圾桶时,我心里仍旧会有很多不舍,但扔了之后,我才后知后觉“无物一身轻”。就像植物需要剪枝方能生长得更好一样,物理空间大了之后,心理空间也跟着开阔起来了。

图片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剧照

物质上需要断舍离,精神上也同样需要。所以,我爱上了写作,把藏在心底的美好回忆记录下来,然后就选择遗忘;割舍掉一些强加给自己的执念与负累,不再自我消耗,减少无用的社交和攀比,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断舍离后,方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