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是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缺乏辨别力,谈恋爱嘛,最终的目的是找个好归宿,而你那么早去谈恋爱,很容易就找个坑把自己埋起来了。也有人说,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学习,你谈恋爱必然会影响学习。
不知道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在我看来后者更接近真相,因为当下的时代实在是太卷了。假设你是一位班主任,你奉行快乐教育的宗旨,上午跟孩子们讲中式哲学,讲庄周梦蝶,下午跟孩子们讲西方哲学,讲柏拉图的理想国。在你的思维深度下,在你的思维拓展之下,孩子们快乐且充实。但是家长大概率会到学校抽你,快乐有什么用?我孩子的模拟考试没过本科线,未来发展得不好,你负责吗?
这个段子来自某个我的咨询者的分享,他高中的时候曾经试图跟语文老师请教西方哲学史,老师的回复则简明有力:我不懂,你也不用懂,因为这个不考。在中国对于学生而言,一切的一切要为高考让路。
别说恋爱了,就算体育锻炼这种绝对正向的事情,也得让路。
我想体育课被数学老师偷走的场景,每个人都经历过。我是在山东就读的高中,在我们那边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高三的学生就不能有体育课了,一方面是因为体育课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万一你打篮球受个伤养伤,这不把最好的黄金的学业冲刺期给浪费了?
可能有人会说,没办法,对于年少的学生而言,高考很重要。
所以我们再往下思考一层,为什么高考这么重要?本质原因是在中国蓝领不管是薪资待遇还是社会地位,都不高。之前看到过一个新闻报道,一个经济学家就发言说大学教育太饱和了,很多大学生毕业也找不到工作,应该降温,多鼓励职业教育,多鼓励大家成为蓝领。结果下面的评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希望你的孩子以后就当工人。因为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当蓝领就等同于吃苦,做汽车维修就是不如坐办公室体面。所以即便你年少激动,也要疯狂压抑本性,老师就会把这种情窦初开定义为早恋。
那为什么薪资待遇这么重要?你可能会说废话,这还用说?但其实真的是可以聊一聊。
在年初的时候国足输越南被球迷痛骂,但实际上,中国的体育环境确实不好,职业球员少之又少。假设你的儿子擅长踢球,你找了个专业的人去评估,他说小子球技还行,虽然以后可能踢不了职业联赛,但是考个体校以后当个教练还是可以的,虽然他文化课也不错,但是孩子爱好最重要,应该鼓励他的爱好。你肯定会说那怎么行?我孩子好好学习文化课能考到211,要是踢球能踢到国足出名赚钱还行。当个体育老师,当个体育教练有什么出息?
所以这里面就隐隐地含着一个价值观的判断,到底什么是成功的人生?我们来给到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出人头地,赚好多的钱,让好多人看到。第二个答案,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虽然很多的鸡汤告诉你,人生就应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方式。但是无数的事实会告诉你,目前成功就是赚到更多的钱。当春节你开着五菱宏光回村,被村口的大爷指指点点,而隔壁二朱家开着崭新的保时捷回来,村头簇拥着崇拜者,二朱的父亲满面红光。
在这个场景之下,就算你做的是你喜欢的职业,是你为之热爱为之骄傲的职业。就算你知道二朱他的收入来得不光彩,是靠卖假药、卖假鞋。但是这一刻你也很难说服自己,我过的生活比二朱成功。周围人的判断、社会的评价乃至父母的低落,都足以左右你内心的判断。
或许我们会走到那一天,只要一个人实现了自我满足,过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充分地实现自己的内心,就是成功的一生。成功不为他的房子所定义,不为他的收入所定义,不为他的工作职业所定义。
但可能这个愿景仍然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因为钱包和仕途,依然是老一辈人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我们不能说评价体系是糟糕的,只能说它有时代的局限性,因为我们刚刚脱贫没有太久。可是在这个评价体系当中,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放弃了诗与远方,放弃了兴趣爱好,甚至放弃了爱情,去选择更为实用的婚姻。我们匆匆忙忙地被赶到社会,然后按照社会所框定的参照系统去奋斗。
上一次看书感到很感动,是读以赛亚·柏林的《浪漫主义的起源》: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本质论的反抗和挑战。在文艺复兴之前,人们认为生活是有本质的,命运是有本质的,人生下来就注定为某个目标而活着。可是在那之后,人们开始明白,个体的价值不存在唯一的答案,也不是一个实体,不再有一个终将要实现的目标去框定每个人内心。从此之后,公权力和社会评价只关乎秩序和安全,不再涉足人的价值判断,包括生活方式、性取向。从此之后,人们开始慢慢接受幸福这件事情,不需要一个标准,不需要他人去判断。我们还需要时间,或许是10年,或许是20年,但那一天一定会到来。我们不再因为一个人的钱包、因为功利去定义他的人生。
也非常希望当90后00后生儿育女,孩子长大后跑到你的面前跟你讲:妈妈我喜欢上一个姑娘、爸爸我以后想当一个诗人。希望那时候,我们能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给孩子一个拥抱,而不是问他作业做没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