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早已不是一件单纯的事,能心守一事、享受饭菜的恐怕都是禅宗大师。那些佐餐下饭的影像视频被网友戏称为电子榨菜,和走路听书、写作业听歌一样都是一心两用的消磨。当年家里装修的时候,我坚决反对电视进餐厅,后来却成为经常最后一个下餐桌的人。对于电子榨菜的选择,我走了很多弯路,如果把一些节目删掉,吃饭可能会变得更健康惬意。
一、美食节目。吃饭不认真,本来就难听到饱腹信号,再看些舌尖、风味、烤串一类的纪录片,不知不觉就过量。许三观给孩子们绘声绘色地口头制作红烧肉、清炖鲫鱼、爆炒猪肝时都能惊起满屋子吞口水的声音,那些令人食指大动、垂涎欲滴的菜肴就在屏幕里旋转、上下翻飞、冒着锅气,香味从喇叭中飘散,不由让人多扒拉几口饭。
图片《风味人间》剧照
二、黑暗料理节目。每周日中午的饭点,央视新闻频道有个打假除劣的节目叫《每周质量报告》,我不幸看过几集关于地沟油、瘦肉精、毒腐竹的报道,立马觉得眼前的食物面目可疑。纪录片《荒野求生》里,贝爷吃着从熊的粪便里清洗出来的未消化果子,喝着用蛇皮储存的自产尿液,这些食物大冒险的场景都是见效奇快的催吐剂。
三、外语节目或方言节目。吃饭看视频,一半是看,一半是听,你总要低头干饭、扭头夹菜,如果外语听力不佳,错过画面,又错过字幕,观感会大打折扣。所以,选择一部吐字清晰、符合自己听力水平的节目尤为重要。方言剧也要选自己有把握的,我吃饭时看过一部口碑极佳的台湾电视剧《做工的人》,大段的闽南语对白让它转为我正襟危坐观看的“电子主食”。
图片《请回答1988》剧照
四、拙劣的或爆笑的喜剧节目。蔡澜说吃饭的时候自己唯一能看得下的电视节目就是“喜剧中心频道”的《周六夜现场》《约翰·斯图尔特每日秀》和《艾伦秀》,但这个频道还播出一些新加坡的谐星操着蹩脚英语表演的节目,这时他就会马上关掉电视。若我选喜剧的话,《周六夜现场》肯定会放在饭后,因为实在不想看到面条和米饭笑得从鼻子里出来,去看线下脱口秀我是连奶茶也不敢喝的,怕笑出洋相成为演员“现挂”的对象。
五、教育类或烧脑类节目。叔本华说,人的整个一生就是辛苦和劳作,闲暇才是人生的精华。终日奔波苦,方得一刻闲,吃饭的时候不必再听那些板起面孔的教学,或者去猜层层嵌套的谜题,轻松愉悦不费脑的节目也能让血液在吃饭时充分支援肠胃。
图片
六、动画片,或者所有的节目。我们一边自己在享用电子榨菜,一边却不让孩子边吃饭边看手机,这是身教失败的典型案例。作为哄娃的强力手段,就餐时给孩子放动画片,的确能享受片刻宁静与自在,但也失去了分享家庭趣事、纵论古今中外的亲子时刻。一起吃饭,本来就是现代家庭中为数不多的公共生活,不能让电子榨菜毁掉它。拆掉电视,手机不上桌,菜上齐一起吃,边吃边聊,相伴才是最好的下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