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问题,最好找找家长这一源头

文/谢慧敏

央视的一位名主持人说过一句很打动我的话:“任何一个岗位上岗都要经过岗前培训,独独‘家长’这么重要神圣的岗位,为何就不要培训呢?”

深以为然。“家长”不是天然就能胜任的。你可以很自然地成为生物体意义上的家长,但不会无师自通地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家长。当一名合格的家长应该经过培训,确切地说,家长们要通过学习,而且还要终身学习。

能不能成为合格的家长,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

今天我接待的是一名犯事的未成年女孩,女孩是典型的众人眼里的不良少女,辍学、同居、堕胎、打架。因为争风吃醋,她打伤了另一位女孩子,出于年纪被判刑但没有锒铛入狱。她必须接受教育。

我走进咨询室时,女孩子背对着我坐在沙发椅上。我微微一怔,好瘦小的身子,并不宽大的椅子在女孩坐上去后显得宽大起来,我一时无法把它同打架斗狠的15岁的女孩子联系起来。

我向女孩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女孩子冲我微微一笑:“你说话好温柔啊!”露出一口白牙,宏亮敞快的语调又让我有些诧异。

这是一场比较坦诚的交流。

女孩是湖北人,前几年才来到浙江。来浙前她是一名留守儿童,她生下来后父母外出打工,把她交给爷爷奶奶,她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她跟父母的关系并不密切,父母有时几年不回老家,母亲还会时时打电话关心她,父亲几年都没有一个电话问候。说到父亲时她的口气冰冷:“我跟他只有血缘关系。”

我问她:“那你为什么现在跟着父亲?”

女孩说:“我小学毕业时父母离婚了,他们经常吵架,我爸爸把我妈妈的鼻子打歪了,我妹妹跟了妈妈,我判给了爸爸,妈妈也想要我,可是她没有经济条件。”

“父母离婚对你有影响吗?”

“没有,他们离婚我心里是高兴的,俩人在一起天天吵架,小孩子也跟着受罪,还不如分开。我其实很怕他们说为了孩子不离婚,我们孩子可不想背这个锅,到时打出人命还说为了我们,我们什么都没做,他们离婚了我觉得轻松。”女孩子直白地让人发笑。

“那你为什么辍学,你是初一下半年辍学的。”

“我叛逆,我父母那时离婚,我跟了爸爸,爸爸给我在湖北老家找了两所学校,我逃学,他要安排我,我不想听他的,我为什么要听他的。我小学时的成绩很好。”女孩子倔强地说。

女孩对父亲有很深的成见,她辍学后来到浙江,交了一个男朋友后就离开父亲跟男孩同居起来,父亲跟他的新女友住一起。因为一系列的不良表现,她父亲拒绝给她零用钱,她四处兼职打零工维持生计。女孩的经济显然不如意,大夏天还身着长袖,白色的衣服因为久穿微微发黑,几处油渍清晰可见。

“我和爸爸说不了几句话,从小到大,他没有说过我一句好话,见了面就指责我。我交了男朋友,还是男朋友对我好,我跟他一起了。”女孩子眼睛有点红,低下了头。

“那你为什么把另一个女孩子打得那么惨,她跟你有深仇大恨?”

女孩想了一下:“我其实不打人的,也没打过架。那女孩子碰到我的底线,我一下子没忍住,一动手就刹不住车,现在想想那女孩子也没有那么可恶,可是当时我好像找到了一个出气的口子,心里积压的怒气往外倒,抓到什么就砸。”

她在另一女孩子的身上拉了两个大口子,给那女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看不出她那瘦小的身子有那么大的劲。

女孩的叛逆行为固然有青春期和自身个性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父母行为和家庭环境所导致。

0-12岁是孩子的依恋期, 12-18岁是青春期。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最依恋父母,也是父母和孩子与培养感情的黄金时期,它奠定了亲子之间的感情基础。

很多父母错失这个阶段,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抚养,自己甩手不管或一走了之,殊不知,这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心灵创伤,也造成了两代人难以逾越的感情鸿沟。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本身就是渐行渐远,错过了关键期的感情更是难以复合。进入青春叛逆期,父母已经无力管束孩子了。

感情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养”出来的。

李玫瑾教授称之为心理资本。对孩子投注了关爱和陪护的家长,才有资格和能力对孩子进行管教。很显然,女孩的爸爸缺少日积月累的心理资本,女孩自然不服父亲的管教,用她的话说:“他老想用父亲的身份压我。”

父女关系的修复之路漫长艰难。

对于女孩来说,这是成长之痛。女孩早早走上了同居的路子,这种非常规行为与其说是堕落,不如说是缺爱。走进另一种关系,潜意识是为了弥补缺失。女孩子想要被爱的温暖。缺爱的孩子,一点甜就能填满,一块糖就能带走。

爱不是崇高的口号,它是生命的必需品。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更是行为上的引导和精神上的呵护。我还赞成李玫瑾老师的另一个观点:“夫妻如果不具备生养条件的,就不要生孩子。生下了孩子,就要好好地养育。”简单而深刻。

女孩的问题在中国社会具有普遍性,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

我想重新点燃起她对美好生命的向往:“如果有机会,你现在想回到学校吗?”

女孩子表示她愿意,尽管她辍学两年,她对学校还是有着美好的回忆,而且她的学习基础也不差,她对学习不反感。

“回到学校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逃避惩罚的手段,它是人生发展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也不平坦。”

女孩子说她懂,她见识了社会的残酷,她还有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只要我认真地去做,我一定会做好,我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