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 5 年里,一个名叫 “公共事业管理” 的专业,从 83 所大学的名单上消失了。
它成了被大学裁撤最多的专业:从 2017 年到 2021 年,分别裁撤 9 个、9 个、13 个、21 个、31 个。
但 20 年前,它还是高校争相开设的热门新专业:仅 2000 年至 2001 年,开设院校就从 57 所翻番至 132 所。
一个专业因何火爆,又为何消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样本。它诞生于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管理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但如今在很多大学里,多是 “公管专业考公务员比较方便” 的误解。社会对它的职位需求也一直在降低,2019 年比 2018 年下降了 31%,2020 年比 2019 年又下降了 37%。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 很多时候,公共事业管理更像是这些专业的杂糅 —— 什么都学一点,但什么都不精。有人入学的时候发现,学校的这个专业刚开设了三年,连个毕业生都找不到;也有人上了课才知道,本专业的老师其实是从其他专业拼凑来的;还有人发现自己是学校里这个专业的最后一届学生,本人毕业后,这个专业从此消失。
一个专业的消失看起来很容易,但身处其中的学生们,要在毕业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才能慢慢体会到这意味着什么。
选择
23 岁的高妍,在内蒙古财经大学读了 4 年的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时,她面临三个选择:考公、考研、去企业,每个选择都不容易。
先说考公。同专业的同学们,给所在的公共事业管理起了个外号,叫 “居委会主任专业”。很大一个原因是,这里涉及公务员考试的课程,明显比其他专业要多,比如公文写作和公务员制度。
为了对得起 “居委会主任专业”,班上的同学绝大部分都对考公极为上心,有的同学会在课程上录音,回到宿舍再整理、背诵。老师也会有所侧重,一名教授人力资源的老师,到了她们班,经常会给开 “公务员考试” 的小灶,讲解历年来的真题。高妍开玩笑: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省下公务员考试培训班的费用。
班上的同学 80% 都在考公,但事实是,只有 20% 不到的人能够上岸。真正报考的时候,她们会发现,相比 “行政管理”“工商管理” 这些同属管理学的专业,写明招 “公共事业管理” 的职位少之又少。今年还算好的,因为多了个 “防疫工作人员” 的事业编职位,愿意招这个专业,“但这些职位也很快被一抢而空”,所有没考上公的同学都决定 “二战”。
同样遭遇困境的还有孔梅和她的同学们。
孔梅是哈尔滨金融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 2019 届学生。大三那年,她的一位同学准备考公,先是去网上兴致勃勃搜寻了一番公共事业管理可以报考的岗位,但结果很快给了他一击 —— 他能报考的只是通用型岗位,很多看起来这个专业能干的事情,比如管理类、行政类,报考要求限制了 “法学”“政治学”。
那位同学来跟她分享这个发现,非常失望:“报专业的时候写着培养综合性人才,到最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的。”
▲ 图 / 《一起同过窗》剧照
以至于大学四年里,孔梅周围的同学都在拼命考证。她观察到,自己专业的同学考任何证都显得非常 “费劲”,由于这个专业涉及到的课程非常广泛,会计证能考,教师资格证能考,财务和人力资源方向的资格证书也能考。因为课表里有一门 “管理心理学”,她甚至去报考了心理学的证书。但每次去考一个新证,她都发现,课上学的东西,不足以支撑她考下任何一个职业证书。
去企业也是困难重重。看到同学考公受挫后,孔梅选择去找工作。2019 年夏天,她来到北京,一天给自己安排三场面试。回忆起那年所有的面试,孔梅只记得一个场景,无论她投递的是什么岗位,都会被对方问到一个问题:“你们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
她解释:“最主要的是培养公务人员。” 一些面试官的兴趣戛然而止,即使是面对另外一些给她机会的面试官,她也有种心虚,这个专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学不精,如果被问到一些更专业的问题,她肯定答不上来。
最后,她放弃了,开始钻研市场营销的岗位。每次面试时介绍完专业,她都会主动强调一句:“我来自一所金融院校,这个专业也开设了金融和市场营销的课程。” 希望能打消对方的顾虑。
相同经历的还有张爱歌,她投出的简历大多没有回应,她总结:“这专业没有不可替代性,换了谁都可以做,薪资也不是很高。”
最后一条路,就只剩考研 —— 换个专业,从头再来。
▲ 大学图书馆里,学生正在背书。图 / 视觉中国
入局
大学里,高妍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要数春季运动会。
作为一所财经类大学,金融院和会计院,占了学校两大半壁江山,人数最多,分别有上千左右。在这个学校最重要的运动赛事上,金融院已经连续拿了 6 年冠军,会计院每年都是屈居第二,两边火药味很浓,观众席上,两方各准备有一面大鼓,这鼓声能从运动会开始一直持续到运动会结束,谁敲累了就换替补上。相比之下,就 38 个人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简直是个打酱油的存在,运动会上,高妍她们得到的唯一一个奖是 “卫生奖”。
这个专业在学校里也真的边缘。高妍是个活跃的人,几乎每个院系都认识人,但很少有朋友能完整说出她专业的全称。学生太少了,只有一个班,大学 4 年,38 个人里,还有四五个人转专业离开了。作为学校里学生最少的专业之一,有一年,因为只招到了 12 人,这个专业直接不开设了。
这些,都只是公共管理专业在学校的一个缩影。来之前,高妍没有想过会是这样。
她在 2018 年参加高考,成绩刚过一本线 7 分。内蒙古是实时动态志愿填报,场面激烈,妈妈为此专门请了个志愿填报机构老师帮她。老师劝她:“我亲戚之前就是学这个专业的,有许多考公课程,相当于学了 4 年考公,那你再考不是很容易吗?”
志愿填好后,妈妈很开心,高妍沉默了。上海世博会的时候,她去上海旅游,坐过磁悬浮,觉得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高中三年,她的愿望一直是要 “走出去”,没成想,最后还是留在了内蒙古,学了一个 “以考公为目的” 的专业。
这个专业的人,很多都和高妍有相似的经历。来自河北农村的孔梅,学生时代的画像实在过于普遍,那是小镇做题家的典型面貌:初中的晚自习 9 点结束,高中的晚自习 10 点结束,学校以衡水中学为范本,所有人都在做题,所有老师都在强调:“你要考上大学,你要考上好大学。”
至于什么样的才算好大学,如何填报志愿,通通没有人教给她。她是当地为数不多考上大学的学生,父母不懂,让她自己看着来,她填报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时候,对这个专业的想象全部来源于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管理者每一次出场都体面又精致。
如果要回溯过去,填报志愿对于张爱歌来说,更像是一种来自老一辈的 “经验主义”,比如,每年高考填报志愿的季节,家长都会把专业分为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在大多数普通家庭,衡量热门的指标是 “将来好就业”。
张爱歌对这个场景太熟悉了。她原本想学英语或者小语种,父母都表示了反对,两个人在单位里做了一辈子职员,信奉稳定是终极目标:“一个女孩,找一份差不多的工作,不那么累,有一份差不多的收入就行了。”
父母最早中意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但她想去的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没有这个专业。在那几行专业介绍里,公共事业管理出现了,从名字上看,这两个专业似乎差不多,她就这样来到这个专业。
说不上愿不愿意,她接受了这个设定:“会羡慕那些学了自己喜欢专业的人,但感觉这样的人太少了,我遇到的,不管是学了自己喜欢的或者是不喜欢的,好像都是就这么过来了。”
▲ 图 / 《垫底辣妹》剧照
尴尬
高妍的大学时代是 2019 年到 2022 年,这 4 年,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越来越多大学取消的 4 年。
她曾问过专业课老师:“为什么在很多大学里,这个专业会被取消?”
老师思考过后,回答了她这个问题:“主要是这个专业大而全,空泛,特色不鲜明,主干课程核心竞争力不强…… 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特的专业技能,也缺乏明确的就业方向,连去哪个单位实习专业对口这样的问题都很难回答。”
高妍专业课老师的判断,在不少学生身上得到验证。
孔梅上学的时候,这个专业在学校只开设了三年,这也意味着,学校甚至没有走完培养一个本科生的完整路径,专业设置上的许多事情是没有被验证过的。
如今,毕业四五年之后,她的记忆里,这个专业像一锅 “东北乱炖” 一样,什么样的课程都往里塞。课表有金融、会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唯一听起来跟公共事业管理搭边的,是 “公共管理学” 和 “社会工作与保障”。后来她认识了别的专业的朋友,聊到各自的课表,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别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拿出来拼凑一番,就组成了她的课表。
师资也存在问题。孔梅上学的时候,专业里大多数老师都是硕士学历,一位教人力资源的老师那时候还在念在职硕士,那个老师没有学位证,只有毕业证。一个老师同时上两门不太相干的课也是常发生的事情,比如,教 “社会工作” 的老师是外聘的,教 “工程事业管理” 的老师原本的专业是 “林业管理”,在孔梅写毕业论文的期间,老师就离开了学校。
实习也显露出这个专业的尴尬。孔梅还记得,当年的实习课程是一段为期两周的模拟银行,通常是三个专业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选定好社会角色,模拟企业在社会中是如何运转的。金融专业的学生,很自然地选定了银行内部的岗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去做 HR,最后,只有自己专业的同学无处可去,散落在供应商、财务、人力等各种各样的岗位上。
张爱歌的经历也类似,当年毕业实习的时候,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去了一个葡萄酒基地和一个生产玻璃的公司,走马观花式参观了一天,这就是全部的实习内容了。
一段时间后,她认清了一个现实,除了她之外,很少有人是主动填报了这个专业,大部分人是调剂过来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刚开学的那一年里,辅导员反反复复抓住所有的场合强调,希望同学们对这个专业有信心。
但颇为讽刺的是,大一刚读完,这个专业就被取消了,张爱歌成了这个学校这个专业最后的一届学生。学校也没有任何解释。她和同学们猜测,“也许是就业不好”。到了大二,她们班上有三个同学抓住了最后的转专业机会,逃到了会计专业。
▲ 从 2017 年到 2021 年,公共事业管理累计被 83 所大学裁撤。作图 / 田伟
代价
随着时代变化,专业的淘汰和新增是常态。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每年集中进行一次。最近一次是 2022 年 3 月,全国高校一共新增了 31 个本科专业,涉及 “行星科学”“智能地球探测”“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 等高精尖专业,于此同时,撤销了 804 个专业,理由是 “生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就业质量不佳”。
但在近 5 年时间里,像 “公共事业管理” 这样,被高校集中、频繁地撤销的专业,还是少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人工智能” 专业,一共有 95 所高校选择增设。
叶晓阳,是布朗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后,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密歇根大学。他多年以来的研究方向,是试图用行为经济学和人工智能改善学生的教育决策,其中就包括如何选择大学专业,以及研究其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在他看来,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开设管理学,本身就是一件 “很水” 的事。“你知道中国招生最多的本科专业是什么吗?是工商管理专业,10% 的学生都读这个,每个学校都开,成本低,又吸引学生,最后就业越来越难,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更难了。”
评价一个专业水不水,叶晓阳有一个公式,是 “兴趣 + 能力 + 前景”。“看学生对这个有没有兴趣,学了之后有没有能力、技能的提升,如果说一个专业水,基本上就是除了给一个学位证,没有其他大的收获。”
教育专家熊丙奇也评价过 “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他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这些高校当初为扩大规模和体量,追求 “大而全”,草草增设本科专业,却并不具备或并未着力补足办好这些专业的条件。“公共事业管理这类专业,由于不需要什么专任师资、实验设备,更容易一哄而上举办,学生也以为是热门,因此不愁招生,但由于师资问题、课程建设问题,很多学校并没有办出特色,也保障不了质量。”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比起综合类大学,单科性的院校,比如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师范院校教育事业管理、体育院校的体育事业管理,也都属于 “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相对能办出特色。比如,高妍所在的内蒙古财经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开设 “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这是内蒙古唯一具有财经类背景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但即便如此,高妍在本科毕业后,依旧经历了一番折腾。
大三那年,她本来计划考研,想考到 “工商管理” 专业去,但数学成了障碍。研究生考试前两个月,她极为焦虑,甚至哭了一场,最后改变主意,决定去公司。
一直以来,按照高妍的性格,她都有两手准备,大学里,她没有像同学那样考公,而是把时间用在了企业的实习上。
她投了不少简历,最后有四五家邀请她去面试,最终,她拿到了 TCL 的 offer,这在今年找工作难的大背景下,其实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一来,是因为 TCL 的特殊性,由于布局光伏新能源和半导体显示,这家公司逆势招了 4500 多名毕业生 —— 正好被高妍赶上了。二来,企业的实习经历也起了作用,让她有了做实业的经历。“如果没有这些实习经历,我拿到 offer 的可能性估计为零”。
然而,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她是幸运的,也是焦虑的 —— 她的不少同事,都是行政管理专业出身,作用于她身上的专业困境,依旧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