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上海与人性之光

四月最残忍,今年上海的春天更加如此。

上海疫情与封控成为全国焦点,2500万人共同面临挑战。从3月1日到4月2日,上海市累计本土感染者超过5万,最近10日无症状患者超过4万,甚至有官方专家表示“上海疫情规模比武汉大”。

01

四月初,一段20分钟录音走红网络,这是一位上海市民与浦东疾控中心专家的对话。这段对话起因是一个市民对疾控中心的投诉,在过程中相关部门“领导”给予了回复。

其中不少信息,可以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比如健康云不准,阳性也显示阴性;

感染阳性最好居家,别去方舱,条件很差;

上海这波疫情迄今没有危重症,疫情没有比流感更重;专家提了意见没人听……

热心网络很快找到这位专家的身份,据说是上海某疾控中心医生。这位医生的发言,也许是个人观点,也许存在争议,但是用心与出发点,显然都是在为民众考虑,思路也是为了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而言,尊重专业人士的发言,是相关公共政策的起点。

新冠疫情防治,是当下大事,也是专业人士的领域。让专业人士发言,天不会塌下来,就像当年新冠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医生所言,“这个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因为这段录音,不少人表示点赞,上海重新赢得尊重,“上海有这样敢言的医生,是这座城市的良心。”

良心,是疫情中的人性之光。

02

回头来看,上海怎么了?

因为突如其来的新一波新冠疫情,上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全域静态管理。按照官方数据,3月以来全国现有确诊病例已超27000例,本土新增无症状感染者已超70000例,仅仅上海4月2日,就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438例和无症状感染者7788例,4月3日无症状感染者就有8581例。

也正因此,上海在疫情之中的形象也随之起伏。过去,精准抗疫几乎快成为上海抗疫代名词,网格化管理也成为流行语。在民间,也有不少表扬上海防疫模式的声音,甚至因此被叫做“沪吹”。最典型的事件,来自22年1月的新闻,最小中风险地区的事件,当时上海出现3个核酸检测阳性病例,而划定的中风险地区只有20平方米,是一家奶茶店。据说,甚至隔壁理发店照常营业。

对比动辄全员核酸封城的操作,上海这一波操作,拉了不少好感,温度与理性等好评不断。不过,随着3月疫情反复,华亭酒店安排的失误,上海的疫情模式有了新的考验。不少朋友,也已经开始多次核酸检测,“侬疯特了伐”(你封了么)也成为新的问候语。

买菜难、就医难等问题,也在上海重演。另据媒体报道,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有多名婴幼儿新冠确诊病例,在与父母分离的情况下,被隔离收治。

上海抗疫,如何评价?在“沪吹”如日中天的时候,不必着急加入,因为考验需要时间。如今对上海抗疫的不同声音也开始多起来,也不能简单看作“沪黑”。有专业的北京朋友也对我说,上海过去做的好,只是运气比较好。

坦白说,在3月疫情爆发前的上海,市民生活是比较有安全感的,对比其他城市,这个人口大城,多数人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疫情防控而受到影响。

细节是魔鬼,过去上海抗疫在尊重专业人士、不一刀切等方面,确实做得不错。哪怕这种不错,可能是存在运气成分,或者不可说原因,但是做的好一点,这一点就是值得肯定。

这一次,有什么变化?对上海疫情爆发核心原因,还是这一波疫情实在太狡猾,奥密克戎高传染率和无症状的大量涌现,其实很难按照过去的方法去管控。

换而言之,如果不是上海,在其他城市,可能不一定比上海做得更好。这一次需要反思的,也许并不是上海过去的模式。

03

在四月一日的上海,我站在高层望去,一片安静。

昔日车水马龙的主干道空无一车,小区内部也因为“足不出户”政策而寂静无人,只有楼下上海市花白玉兰,随风零落一地。意外的是鸟儿,因为没有人或者宠物的打扰,它们成为小区中最活泼的所在,昔日被人声掩盖的声声鸣叫,也因此格外分明。

用朋友的话说,这个春天,就像没有来过一样。这是最生活的愚人节新闻镜相,魔幻又真实。

封城的经济学怎么算?首先,局部封城好过整体封城。有经济学家从城际卡车流量计算封城的代价,局部封城的经济损失只有封城的四分之一。

其次,对于超大城市封锁应该警惕。

对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城市,经济损失十分昂贵。据学者计算,对这种级别城市两周的封城对当月全国GDP的影响大致在2个百分点左右,换算一下,大约为一千九百亿人民币,几乎就是一天一百亿。而且,这个代价不仅来自被封锁的城市本身,也来自与其关系的其他城市。更不用说,不少手停口停的群体,面对疫情更是无助。

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能否“并牢”或者说克制疫情,不仅关乎上海民众,也是抗疫的重大时刻。很显然,这一次,作为人口2500万的大城市与经济重镇,继武汉、西安之后,抗疫政策正在过大关。

04

在上海疫情中,有失望,也不乏希望,也是社会对于冲击的一次压力测试。

抛开宏大叙事,在疫情冲击之下,社群的重要性也在被重新发现。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一群人好过一个人。比如从核酸检测来说,协调、志愿者、通知、指引、排队等等环节,其实都在考验基层治理水平。

这次上海疫情,基层暴露的问题不少,体制内的居委会少人少钱,能起到作用不多。在一些小区,志愿者自发成立,组织社区团购,帮助受困群体。进而,媒体报道上海有小区居民集体签生死状,倡导阳性轻症自我居家康复。

上面那段录音,那位疾控中心的专家,已经被很多人支持。还有更多小人物,其实也在做出自己的努力。

比如录音中的市民,可以说,也是一个无名英雄。他虽然为父母感染新冠着急,却全程保持克制,问出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提示对方自己在录音,在得到对方许可之后,也成功将这段录音有效传播。

当然,他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父母问题,但是其结果却意外使得更多人明白——新冠阳性轻症,也许真的没那么可怕。

在中国城市中,不可否认,上海总有一些不同。也正因此,上海疫情严重之时,多数人不会类似武汉疫情等时刻,喊出“今夜我们都是上海人”的口号。甚至,有人传统上会认为上海人有些斤斤计较,人情味不浓。

事实上,一个人懂得捍卫自己的利益,恰恰也是尊重别人利益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利益都不清楚不能捍卫,如何指望他尊重别人的利益?

我曾说,软阶层时代是城市中等收入群体阶层滑落的时代。在软阶层时代,原子化的个体将变得更脆弱,软阶层应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突破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走向功能社会。管理学大家德鲁克很早就强调,功能社会与合法性,是未来社会存续的关键。他认为,一个社会可以给予其个体成员以社会地位和功能,并且这个社会的决定性权力是合法的权力——这样的社会,才能被称为功能性的社会。在这样功能社会中的个体成员,也各有其身份。

在当下变迁中国,功能社会更显价值。这样的社会意味着,当巨变来临的时候,我们并不是一个全然散沙化的组织,否则等待我们的,是比起经济溃败更严重的社会溃败。

原子化的软阶层没有未来,“如果社会没有赋予个体以身份和功能,那么,社会就不是社会,而是一群社会原子在这个空间里漫无目的地飞舞。”

单个软阶层也许是小人物,但是群体的软阶层本身就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在无数帝王将相的历史背后,其实更是无数小人物的悲观离合,其中有无名的英雄小人物,他们也许没有留下具体的名字,却有自己的荣耀:良知未泯的人。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更多可见作者公众号《重要的是经济》(ID:econhomo),读者微信ashes-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