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柠檬 编辑 / 月见
来源:资本侦探(ID:deep_insights)
每天都处在焦虑的边缘。
“现在不搞加盟代理就活不下去。” 某共享充电宝招商人员陈田告诉「财经新知」,“充电宝几乎全部沦陷为代理模式。”
翻看充电宝上市第一股怪兽充电宝的官方账号,几乎每天推送的文章都离不开加盟二字,如 “共享充电宝百元代理可开启创业”“共享充电宝代理还有市场吗?”“共享充电宝代理如何月入十万”……
陈田表示,除了头部品牌会对代理商抽成,大多品牌都不再抽成。这也就意味着,新晋玩家的生意,已经完全沦为批发充电宝生意。
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三家头部企业 “小竹兽”(小电、竹芒、怪兽)均已转入代理模式。“抛弃” 笨重的直营模式,转为更加轻便的代理商模式,背后反映的是这门生意已经走入规模不经济的阶段。
近日据媒体报道,小电科技预计裁员约 2000 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 40%,随即小电科技对该消息进行否认,称主要是在进行业务调整。这样苍白的解释很难掩盖 “小竹兽” 们陷入焦虑的事实。
上市的股价暴跌,没上市的被曝亏损、裁员。赚钱却不吃香,在共享充电宝业务以外,“小竹兽” 纷纷开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但缓慢生长的第二曲线,真的能成为 “小竹兽” 的下一个拐点吗?
01
“小竹兽” 走出红利期
如今国内共享充电宝市场 “小竹兽” 的格局已经基本稳定。
参考以往的故事模板,一旦市场格局稳定,就能够结束烧钱,进入收获阶段,但共享充电宝的 “钱景” 在涨价声中看似一片光明,实际上已是一地鸡毛,与最初的火热截然不同。
小电科技的招股书再次沉没在港交所,2021 年 4 月以后,再无消息。这是小电科技的第二次失败,CEO 唐永波曾在 2021 年 2 月的内部信中表示,“疫情对公司业务已造成致命打击。” 据其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2020 年间,小电科技仅有一年实现盈利。
2018 年,这个刚走进爆发期不过一年的行业迎来第一次大洗牌,面对头部企业的绝对优势,大量中小厂商集体撤退,甚至连美团也放弃了这项逐渐边缘化的业务,三电一兽(街电、搜电、小电、怪兽)带领行业走进寡头垄断阶段。
2020 年,美团卷土重来,并未如当初大量行业人士预言的那样 “对共享充电宝品牌形成降维打击”,美团充电宝曾发布公告称将 “自力更生,绝不啃老”。据业内人士分析,美团指定商家使用美团充电宝并非难事,但充电宝业务本身并不值得美团进一步激化与商家之间的矛盾。
然而美团在线下渠道的绝对实力依旧不容忽视。2020 年初,多家媒体报道称,为提高共享充电宝的线下覆盖率,美团开启了 “百城大战”,在超过一百座城市进行地推,其事业部规模达千余人。
2021 年 4 月,怪兽充电率先上市,当晚,搜电、街电宣布合并为竹芒科技,凭借代理模式在下沉市场的优势,在共享充电宝赛道处于领先地位,甚至隐隐掩盖住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的风头。这似乎是共享充电宝最后的高潮,此后的故事肉眼可见地走向低谷。
已上市的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怪兽科技略显狼狈,股价下跌近九成,市值蒸发超百亿元人民币,从其财报数据中,也能更清晰地看到整个行业的焦虑。
2021 年第三季度怪兽科技净亏损 7940 万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的净收入一亿元人民币,关于第四季度的收入预告,怪兽科技也表示,考虑到疫情的潜在影响,第四季度收入或许将在 8 亿人民币左右,即预计较本期收入下降超过 10%。
成本不断增加也是共享充电宝业务较明显的趋势,2021 年第三季度怪兽科技收入成本、营销费用均上涨 20% 以上,怪兽科技称,POI(商户站点)范围扩大以及合作伙伴奖励增加是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
近日据媒体报道,小电科技预计裁员约 2000 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 40%。同时有小电员工在社交平台透露,公司已转向代理人的模式,“鼓励” 员工脱离公司,成为地区代理人。竹芒科技也被爆出内部出现难以融合的问题,多位部门一级负责人宣布离职。据《财经周刊》报道,有竹芒离职员工称,“原搜电团队已经把原街电团队‘干掉’了,内部情形蛮惨烈的。”
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在充电宝的细分赛道似乎还没跑通,在如今已是一片红海的市场中,“圈地运动” 愈演愈烈,头部企业疯狂地内卷导致扩张成本上升,恶劣的市场环境下,这一行业已经走进规模不经济的阶段。
02
卷死自己,累死同行
这是一门强烈依赖线下站点密度的生意,在共享充电宝地图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地点的共享充电宝价格差距较大,即使是位于同一商场,每小时单价也会在 3 元到 6 元之间浮动。
在人流量不是很大的地方,共享充电宝的盈利非常有限,同时近两年提现也出现拖延推诿的情况。不少商家已经把共享充电宝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仅期待它能够为自己引来一些客人。
陈芮告诉「财经新知」,共享充电宝在商超非常受欢迎,“大型商场里的充电柜很多,有商店里的,也有商场自己弄的。”
“充电是真的慢。” 陈芮对共享充电宝怨气满满,一个小时三块钱,逛了两个小时准备卡点还,却发现手机电量仅上涨了 30%,“用的时候可能遇到坏的、没电的,还的时候也不会很明显地提醒你是否归还成功。”
逛街时陈芮很难感受到时间流逝,除非自己定闹钟,否则往往等她意识到要归还时就已经超出自己预想的时间,“有时候一次就得十块钱,哪怕超出一分钟也会按一小时来算。” 但她最难以接受的问题是,手机没电就扫不了充电宝,没有充电宝手机就开不了机,“这就是个死循环,要是跟朋友一起还能借她们的手机扫。”
当问及是否会对某一家品牌有较深刻的印象时,陈芮表示,只认得美团。“一般都是逛街途中看到了就借一个,需要自己找地方的时候一般都用美团搜站点。”
由于鲜少有品牌会与店家签订买断协议,一家店内有时会有多个品牌的充电柜,这时就需要去辨认一下充电宝的牌子,以免还错。“有次就是没留意牌子,还错了,后来过了几天才发现扣了我 99,而且充电宝也没在我手上。” 陈芮至今对这件事都耿耿于怀,“亏死了。”
为了 “抢” 优质站点,在直营模式下,品牌会许诺出高到不合理的分成,据业内人士透露,在 “圈地运动” 最火热的阶段,甚至有过百分百让利的 “自杀式” 分成,优质站点的分成也能高达 70%-90%。
为了圈地,商家得到高分成,但品牌依旧需要盈利,最终的压力只能给到用户,从 5 毛到 3 块,部分热门站点以及节假日的景区甚至会出现 10 元每小时的共享充电宝。疯狂的涨价引发了监管部门注意,2021 年 6 月,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 “共享消费” 领域行政指导会,要求企业增强合规意识,规范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在涨价之外,共享充电宝乱收费的问题也格外严重,在黑猫投诉、电诉宝等平台,小电、怪兽充电等均拥有数以万计的投诉,其内容超过九成都是乱收费。
来自资本市场的信号或许更加直接,2017 年行业爆发时,40 天内发生 11 笔融资,近 35 家机构先后涌入,融资金额累计达 12 亿元,融资效率是 2015 年共享单车兴起时的 5 倍。但这种疯狂如昙花一现,此后四年内,整个行业融资数量累计不超过 10 次。口碑山河日下,资方不再跟进,这一门不被看好的刚需生意,开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03
第二曲线,难以预见的未来
共享充电宝的生意不够牢靠,已经成为业内默认的事实。
大屏智能手机在为用户带来使用体验升级的同时,续航问题也常常被诟病。2017 年,在共享充电宝刚出现时,方正证券曾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一项高频次的刚需生意,预计行业总体潜在空间约百亿量级。某第三方数据平台也曾相信,除了受疫情影响的 2020 年,未来几年行业仍将保持 50%-80% 的高速增长趋势。
然而,高频刚需的定义,恐怕未来将不再适用于共享充电宝业务。近两年,手机厂商已经扎堆在一代代更新的手机中探索 “快充”“续航” 等电池问题,在招股书中,怪兽充电曾坦诚地表示,如果手机电池升级,会对其业务造成影响。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共享充电宝在未来注定会是一门逐渐走向低频的生意。
除此之外,入行门槛低也是共享充电宝行业较为明显的特征,在淘宝平台能够轻易搜到不少品牌售卖的商用共享充电宝设备,商家无须与厂家分成,仅花费不到一千元就能够 “加盟”,开启共享充电宝业务。
共享充电宝该如何走向下一步,玩家们大概已经有了方向,至少 “小竹兽” 三家头部企业在计划表中,已经纷纷写上 “第二增长曲线” 的项目,公司定位也从 “共享充电宝企业” 转变为 “科技消费企业”。
率先上市的怪兽充电已经开始 “不择手段”,2021 年初跨界开发白酒品牌 “开欢”,开店一年,其淘宝旗舰店仅有五款产品,其中月销量最高的一款,仅 37 人付款。
走下沉路线的竹芒俨然是共享充电宝中的拼多多,但广泛的布局也并不能为其带来绝对的优势,着急地转向无人销售等业务。2021 年 5 月,竹芒科技董事长兼 CEO 梁凯向媒体表示:“(竹芒将)向着全场景、全产品、全渠道、全覆盖的消费场景智能基础设施制造商和运营商挺进。”
两次上市失败的小电科技也明显意识到共享充电宝生意已经很难说服市场,2021 年 5 月的招股书中,小电科技表示,公司计划与短视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为点位的合作伙伴及其他商家提供短视频及直播营销解决方案。
此外,据小电科技在招股书中透露,公司已研发出包括云端硬件管理系统、CRM 和 ERP 系统、数字化供应链系统,以及业务拓展运营管理等数字化工具,将瞄准企业服务赛道持续发力。然而,互联网巨头们一直未攻破的企业服务业务,仅凭小电科技一直不超过 2 亿元的研发投入,恐怕很难顺利前进。
不 “香” 的共享充电宝生意和缥缈的 “第二增长曲线”,让 “小竹芒” 们已经进入迷茫期。
或许共享单车们的结局能对 “小竹兽” 们有些启发,走进规模不经济阶段后,并入大厂会是最终归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