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彪西乃至印象派音乐能给人一种奇特的感觉?

作者 / 周雨思Yusi
之前奥运会闭幕式,用到了世界名曲《月光》,这首曲子的出现,让德彪西这个浪漫而神秘的法国男人再次被大家忆起,也通过音乐,与下一届的巴黎奥运会产生了奇妙的联结。

▲德彪西
与贝多芬的《月光》不同,德彪西的《月光》没有完整而严谨的结构,甚至整首曲子也听不出来具体的旋律,而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意境,一些微妙的、稍纵即逝的感受。

这是典型的印象派音乐。印象派音乐是十九世纪最后一种非常有特点的音乐风格,受到同时期印象派绘画的影响,擅长用音乐来捕捉印象与情绪,表达一些微妙的、难以捉摸的东西。

印象派音乐在听起来时没有完整清晰的轮廓,只有着模糊的旋律,朦胧的色彩,以及难以分辨的音调的变化。但是,整体听下来,却能感受到音乐对意境和氛围的追求,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体验,同样有着非常高水准的审美境界。

同时,不知道大家发现没,这种含蓄而朦胧的美,在某种程度上与东方文化的调性不谋而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发现德彪西的《月光》与中国经典民乐《平湖秋月》,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开创者。在被浪漫主义音乐充斥的十九世纪,德彪西在不断探索与勇敢的自我表达中,开创了适合并属于自己的流派。

印象派音乐的诞生,离不开德彪西与生俱来的反叛精神。

他从小就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11 岁被录取到巴黎音乐学院进行系统学习,却成了学校里著名的“捣蛋分子”。他看不惯古典音乐中很多教条的作曲规则,总喜欢创作一些新奇的和声与奇怪的旋律,甚至还想用和弦创作出出租车的声音。

▲年轻时的德彪西
而离开学校之后,尽管再穷困潦倒,德彪西也从未放弃过自己在音乐上独特的审美与追求,直到他在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的影响下,找到音乐创作的灵感。

不同于当时主流的浪漫主义音乐,德彪西在创作音乐时不再受传统规则的限制,甚至对音乐的旋律、和声、调性都不太重视,而是更加重视音乐的色彩、音色、节奏,更加重视音乐的情绪表达。

而这也就形成了印象派音乐最重要、最典型的特点。

而印象派音乐的另一个特点,是作品中若隐若现的东方元素。听德彪西的很多作品,大家多多少少都能听出一些东方味道,感觉颇为亲切,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同样要归功于德彪西的“反叛精神”,他虽然对主流的浪漫主义音乐不感冒,甚至对过去的音乐也都是批评之词;却对那些非主流的、民族的音乐充满了兴趣。

在德彪西少有的夸赞过的前辈中,有一位被他称赞为“法国音乐气质的最纯粹的钢琴家”,那就是法国古钢琴乐派的中心人物弗朗索瓦·库普兰。库普兰就曾经对东方的文化充满了向往与想象,甚至试图用自己想象中东方风格的音乐做过一首曲子,命名为《中国人》。

而德彪西对东方文化的热爱与向往,很可能是受到了库普兰影响。

更重要的是,德彪西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对东方充满神秘幻想的阶段。在音乐界已经有部分作曲家尝试创作一些融入了东方元素的音乐。比如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中的《中国舞曲》,马勒的《大地之歌》,克莱斯勒的《中国花鼓》等等。

这阵东方风潮也多多少少影响到了德彪西。而让他将东方元素运用到自己创作中的最直接原因,是 1889 和 1900 年,巴黎两次举办的世博会上,德彪西在博览会上听到了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音乐(印尼一种民族音乐形式),彻底被东方的音乐迷住了。

据说,当时德彪西在展览馆印尼音乐台前,一站就是好几个钟头。这之后,他便创作出了运用五声调式的作品《塔》,听起来有浓浓的东方风情。

德彪西 塔(版画集 No.1)沐烟清 – 德彪西经典钢琴曲集

德彪西对东方文化的迷恋,还表现在他很喜欢日本的哲学意境以及绘画风格。他曾经把浮世绘名画用作自己的乐谱封面,并表示自己创作的交响乐《大海》灵感就是来自于这幅画。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据说德彪西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了一只中国木质的蟾蜍,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 Arkel。

大家知道,蟾蜍在中国文化中有招财聚宝的含义,这对于当时经济情况比较窘迫的德彪西来说,或许不仅仅只是一个装饰物那么简单,也被他用来当吉祥物。当然,从这件事也能侧面反映出,德彪西对东方文化的深入了解。

其实纵观德彪西的一生,他对独特的、印象主义的追求,与当时的主流社会其实是格格不入的,而他在坚持自我的创作过程中,也渐渐放弃了对名利的追求,心态归于淡然。他曾经在日记里写道:

我十分愿意徘徊和生活在充满诗意的景色 中, 金黄色的树叶从古老的树木上纷纷地落下来, 一到傍晚, 教堂的钟声催着田野入眠, 这种情景会让人忘记一切的烦恼 。而我自己就像是生活在这里的农夫, 过着以往如常的生活, 艺术上的纷争, 离得是那样的遥远 。
正是因为这样的淡泊名利的心境,他的作品中才越来越充满自然、恬淡、轻松的美感。而这一点,与中国山水田园派的文人气质又不谋而合。这或许也是艺术的共通之处,是来自东西方艺术家的默契使然。

从德彪西的例子,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艺术之间的流动与互通,他对东方文化的吸收当然不是刻板的照搬、照抄,而是汲取其中的特征,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巨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不断地互相学习、借鉴、融合中,激发并产生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