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瑞华
来源:华商韬略
图片:网络、图虫创意
资本争相竞购,侮辱性极强。
野蛮人都打到家门口了,日本这个巨头还能东山再起吗?
不速之客
今年 4 月 6 日,东芝来了一位 “不速之客”:英国私募投资公司 CVC Capital 不请自来,对其发出以溢价 30%、约 210 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图片来源:Nikkei Asia
▲图片来源:Nikkei Asia
东芝董事会的第一反应是 “突然”,然后以 “缺少细节” 为由,拒绝了。
一些 PE 人士也私下表示,除非东芝最大的股东们 “倒戈”,否则 CVC 不可能完成这次收购。
可没过多久,该来的还是来了。
20 天后,新加坡私募股权投资公司 3D Investment Partners,也就是东芝第二大股东全权委托的投资管理服务机构公开致信,“逼宫” 东芝董事会对出售做一次全面评估。
3D Investment Partners 甚至还劝戒东芝管理层,要收起敌视态度,免得吓跑了潜在收购者,俨然一副生怕错过卖身机会的姿态。
3D Investment Partners 想要抓紧卖个好价钱是有原因的,因为如今的东芝,已越来越像块烫手山芋。
2015 年以来,为了补上七年财务造假造成的亏空,缺血的东芝一直在砸锅卖铁。如今,旗下只剩下能源、数字解决方案、零售及打印、建筑、公共服务、电子设备及存储等六大业务。
和昔日相比,东芝已经没落。2019 财年,其六大业务净销售额已跌至约 3.39 万亿日元,与 2014 年鼎盛时期的接近 7 万亿日元相比,几近腰斩。
但毕竟是拥有百年基业曾经的行业老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众多 PE 眼里,东芝剩下的业务组合依然值得买来运作,于是 CVC 的事还没有下一集,其他 PE 巨头便纷纷登门。
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 KKR 对外宣称,有意以高于 CVC 的价格参与竞购;此前买下东芝核电业务的加拿大投资公司 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 Inc,也在考虑参与竞购……
日本投资公司 JIC、Norinchukin 银行以及贝恩资本,也都摩拳擦掌,各怀鬼胎的资本们就像是已经笃定了东芝必将被卖,纷纷加入 “围猎” 中。
这要在几十年前,他们哪敢对东芝有这样的羞辱性极大的凯觎。
日本之光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
20 世纪 90 年代,如日中天的酒井法子拍摄的这支广告,和她甜美的笑容一起,成为很多人记忆中的一部分,东芝也借此成为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对日本制造的最初印象。
东芝,曾长期是日本制造业的象征。
▲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上东芝的展览。图片来源:Archpaper Magazine
▲1970 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上东芝的展览。图片来源:Archpaper Magazine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大力倡导学习西方技术,积极推广现代化,一批工业企业顺势崛起。这其中,就有东芝的前身,日本著名发明家田中久重在 1875 年创立的田中制造所。
东芝的另一个源头是东京电器株式会社。两家公司 1939 年合并,1984 年正式更名为 “东芝”,并在日本人的生活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日本本土的第一个白热电灯泡,第一台晶体管电视,第一台水轮式发电机,第一个电饭煲、电冰箱、微波炉,第一台文字处理机…… 都是东芝生产的。
鼎盛时期,东芝的业务范围覆盖了基建、发电、核能、家电、计算机、制造、半导体等,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全球数一数二的业绩。
尤其在家电领域,东芝是白色家电的开创者。上世纪 70 年代,家电业务收入占到东芝总收入三成,东芝与夏普、松下合称日本白电 “三巨头”。东芝在日本的地位,有如三星在韩国。
东芝也是全球最重要的芯片制造商之一。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在日本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半导体产业蒸蒸日上,在与美国在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产业的竞争中日渐占据上风。
作为当时日本政府选中的 5 家主力企业之一,东芝在 1982 年制定了一个 W 计划,投入 340 亿日元和 1500 名技术人员到 DRAM 的研发和生产中。
1985 年,半导体团队的齐藤升三研发出当时全球容量最大的 1M DRAM,东芝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领先半导体制造商。
W 计划实施后的第七年,东芝在全球十大半导体厂商中,位居第二,仅次于 NEC(日本电气)。当时的东芝如日中天,股价达到历史高点 1500 日元左右。
在全盛时期,东芝是一家有 18 万员工的巨无霸,不仅是全球前五的半导体制造商,还是全球前三的医疗器械厂商、日本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日本四大核能厂商之一,是不折不扣的 “日本之光”。
转型踩雷
2006 年 2 月,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价,东芝击败竞争对手,拿下英国核燃料公司(BNFL)旗下最大的核电站制造商美国西屋电气(WestingHouse)77% 的股权。
由于通用和日本三菱的恶意竞争,东芝花了 54 亿美元,也就是西屋电气报价的 3 倍,才达成这笔交易。但当时的东芝总裁兼首席执行长西田厚聪深信,西屋电气会给东芝带来巨大而长远的经济利益。
当时,东芝的消费电子和半导体业务地位均受到挑战,需要开发新的业务,以降低对这两大传统优势业务的依赖。
半导体业务上,东芝因决策连连失误,错失了市场机会。
早在 1984 年,东芝的研发主任舛冈富士雄就利用 “under the desk” 的时间,研发出 NOR 闪存,但当时东芝在半导体的主赛道是在 DRAM 上,并没有对他的发明给予太多重视。
结果让英特尔捡了漏。当时被日本半导体压制得快要倒闭的英特尔,意识到闪存的潜力,与东芝签订了交叉授权许可协议,组成一个 300 人的闪存事业部,专门研发闪存芯片。1988 年,英特尔改良了东芝发明的 NOR,推出全球首个商用闪存芯片,还美其名曰 “美国梦”。
不服气的舛冈富士雄 1987 年又提出 NAND 型闪存概念,NAND 闪存更适合数据存储,成本也更低。
但舛冈富士雄时运不济,他的伯乐、东芝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武石喜幸不幸辞世,一向特立独行不招人待见的舛冈富士雄没了靠山,被调离研发团队,NAND 后续研发就此搁置。
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个人电脑开始普及,卖个人电脑的戴尔进入世界 500 强,东芝才把研发量产 NAND 重新提上日程,但幸运之神再一次背对着东芝。
当时,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东芝也进入全面战略收缩,考虑到 NAND 闪存研发至少要 2-3 年才能回本,存在风险,东芝管理层非但没有投入研发,还缩减了对半导体的投入。
这时,隔壁的三星开始发力,花三倍工资从东芝挖走不少掌握了闪存技术的工程师,又反周期地大力投资发展闪存业务。1993 年,三星一举拿下全球存储器领域的 No.1,手握着 NAND 技术先发优势的东芝反被三星压制,成了万年老二。
▲1980年到2015年,世界各国芯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1980 年到 2015 年,世界各国芯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消费电子业务上,东芝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家电品牌的压力。
2000 年以来,中国家电品牌开始崛起,美的、海尔、格力、TCL、康佳等的出现,让东芝的消费电子业务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
半导体和消费电子业务接连受挫,东芝管理层把目光投向了核电业务。
当时全球不可再生能源日益减少,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又令人忧心忡忡,核能源在全球各国重新得到青睐。仅 2006 年,全球共有 222 座核电站正在建设或拟议中。
东芝管理层很看好核能源前景,但在核电领域,日立与 GE、三菱与法国阿海珐公司都结成联盟体,东芝尚无一席之地。
这时,西屋电气进入东芝的视野。
西屋电气是美国境内大多数核反应堆的建造商,又参与过中国第三代核电站项目的招标,它的 AP1000 第三代压水堆技术,正符合中国核电站技术要求。东芝因为采用的是沸水堆技术,一直未能成为中国核电站的主供应商,拿下西屋电气,就意味着拿到了进军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核电市场的入场券,从而在 2025 年到 2030 年称霸全球核电市场。
带着这个全球核电梦,东芝一头栽了进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西屋电气。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正是这场以 3 倍价格达成的交易,把东芝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泥潭。
断臂求生
2015 年 7 月 21 日,东芝东京总部大楼。
东芝前后三任社长西田厚聪、佐佐木和田中久雄,齐刷刷地站起来,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鞠躬向大众致歉。
▲东芝前后三任社长西田厚聪、佐佐木和田中久雄鞠躬致歉
▲东芝前后三任社长西田厚聪、佐佐木和田中久雄鞠躬致歉
直到这时,日本人才知道,从 2008 年到 2014 年长达 7 年的时间里,他们心目中象征着清廉、高效的东芝,财务造假的窟窿竟然高达 2248 亿日元(约合 120 亿人民币)。
消息一出,东芝股价暴跌,市值缩水 40%,社长田中久雄、副董事长佐佐木宣布辞职。
这场财务造假,在当年高价买下西屋电气时,就已埋下了伏笔。
收购西屋电气之后,2008 年次贷危机席卷全球,西田厚聪任下的东芝,2009 年交出了历史上最差的一份成绩单,净利润赤字 3435 亿元。
当年,西田厚聪从社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接棒的是技术出身、一直负责核电业务的佐佐木。在交接仪式上,西田厚聪高度评价佐佐木是 “让东芝的核电业务步入全球化轨道的功臣”。
东芝对核电业务也寄予厚望,按照预期,公司将在 2015 年拿到全球 39 个核反应堆设备订单。实际上,到 2009 年,东芝已经有 12 个订单在手,正朝着预期目标迈进。
然而,2011 年 3 月 11 日,地震引发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发生泄漏的核电站建造商正是东芝。
事故发生后,各国政府对核电建设都持谨慎态度,不少国家都暂停了核电业务,重新评估核电站的安全性。东芝不但拿不到新订单,一些已经签订的订单也取消了。
东芝核电梦被彻底震碎,业绩压力也随之而来。
东芝三代社长以 “应对挑战” 的名义,要求提升公司利润。然而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做不到怎么办?东芝的管理层就动起了歪脑筋,通过财务造假来应对 “挑战”。
外界猜测,强势的西田厚聪不满意佐佐木任职期间的经营业务,而佐佐木不想被西田厚聪指责,于是要求做假账,而懦弱无能的田中久雄在独断专权的佐佐木阴影下,延续了前面两任社长的做法。
财务造假曝光后,东芝没有快刀斩乱麻,砍掉西屋电气这个烧钱的无底洞,反而又通过西屋电气以 2.29 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西比埃公司的核工程业务,试图做大体量。
然而,在这笔收购完成之后,东芝才发现,这项业务竟背着 42 亿美元的债务。本来就缺血的东芝,财务窟窿更大了:2016 财年,东芝净亏损高达 9657 亿日元,约合 88 亿美元,创下日本制造企业史上最大全年亏损纪录。
自此,东芝不得不走上靠 “变卖家产” 回血的道路:
家电业务主体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80.1% 的股份以 514 亿日元卖给了美的,美的还获得东芝品牌 40 年全球授权。
医疗设备部门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以 6655 亿日元的价格卖给了佳能。
图像传感器业务,作价 190 亿日元出售给索尼。
生产出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东芝,还把笔记本电脑业务 80.1% 的股份,以 360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夏普。2020 年,夏普行使了购买东芝笔记本电脑剩余 19.1% 股份的权利后,东芝正式从笔记本业务离场。
2017 年,东芝拿最赚钱的半导体业务开刀,以 180 亿美元的价格,将半导体业务卖给了贝恩资本。
直到 2018 年,东芝才把西屋电气这个烫手山芋,以 46 亿美元卖给了加拿大 Brookfield 资产管理公司,甩掉把东芝拖进泥潭的包袱。
东芝 146 年的基业,在短短十年时间里,急剧走向瓦解。直到今天,“野蛮人” 都到了门口。
纵观东芝近四十年的历史,经济泡沫、次贷危机、福岛核电站泄漏等黑天鹅事件频发,让人在感叹东芝时运不济的同时,也不得不审视,东芝管理层在战略方向、资金与技术投入、人员管理上表现出来的缺乏远见和缺乏危机意识,才是东芝这个日本之光走向衰落的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