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婚姻法第22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注意啊,法律规定是很严谨的。一般行文,往往会顺手写为“也可以随母姓”。婚姻法特意把“也”字去掉,就是要强调父母-男女平等。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这两条法律加起来的意思就是:对于公民的姓名,法律规定就是“随便”。你爱姓什么就姓什么,爱叫什么就叫什么,法律不干涉。
法律上随便,那么道德舆论呢?好像现在大家对此也不怎么关心。就算有人背后议论,你只要当作没听见,也没什么大问题。尤其是在城市里,大家都很忙。你想让别人关心议论你家的事,可能都找不到人。
法律上、舆论上,都是随便,那么就有个问题需要解释了:没有外在的强制约束,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还是让孩子随父姓呢?
随母姓的,当然有,但肯定是少数。父姓母姓都不用,随心所欲起名,比如叫机器猫的,更是非常少见。为什么会有这种自我约束呢?大家在起名字上为什么不来个自由自在呢?
我觉得,为人父母者最好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再决定孩子随谁的姓。起名字的时候,孩子还小。他/她什么都不懂,完全由父母决定。父母可要为孩子将来的生活负责啊。
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选择让孩子随父姓,一定有一番道理在其中。这其实是社会意义上的自然选择。把其中的道理想清楚了,确定自己和孩子都无所谓扛得住,再特立独行,这比较稳妥。如果不知深浅,轻率冒然地玩另类,多年以后意识到,还是大多数人的选择靠谱,那可就悔之晚矣了。
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个道理。
首先,就是姓氏作为家庭纽带的作用。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孩子是母亲生出来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天然而可靠,无需另外的办法来加固。
但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有变数了——在DNA技术发明以前,到底孩子是哪个男性的后代,有时会不确定;而且,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男性的最佳策略是广撒网,而不是滞留一地。这样一来,让男性留在家庭中,甘心情愿地供养妻儿老小,就需要其他的补充措施。
让孩子随父姓,就是这种补充措施之一。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母亲之间,靠婚姻制度联结。母亲和孩子之间,有天然的生育联系。父亲和孩子之间呢,姓氏的传承是个重要的纽带。这个结构很合理,很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延续。
可见,随父姓是历经社会选择而筛选出来的维持家庭的最优策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个策略,超越了种族、文化、宗教的差别。放弃这个最优策略,采取次优或者劣等策略,很可能是不明智的。
不过,仅仅是这个理由,还不够。孩子随父姓,还有其他更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武则天了。
武则天不是吕后、慈禧那种虽然手握大权,但正式身份仍然是皇太后的“女主”。武则天是真正意义上的女皇帝。既然是皇帝,就有继承问题,而继承问题就和子女姓氏有关。以武则天之强,竟然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武则天遇到了什么不能解决的难题?
武则天的丈夫先后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父子。这其中的故事和本文无关,就不讲了,总之,武则天的丈夫姓李。
丈夫姓李,武则天的孩子也就姓李。后来武则天成了皇帝,结束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王朝。这样一来,就有了难题。她老人家百年之后,谁来继承皇位呢?
如果让她那些姓李的孩子中的一位继承皇位,等于是武周王朝一代而终,皇帝的宝座又还给人家李家了,武则天白辛苦一场。所以,武则天就有意从自己娘家侄子里找一个姓武的来继承皇位。
姓武的侄子们听说了,都乐坏了,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就等着变成真龙天子了。
大臣们听说了,却很不安,劝武则天说:那么干可不行啊。您的侄子虽然姓武,但人家有自己的亲爹亲妈,将来祭祖时,必定会祭祀自己的父母。没听说侄子给姑姑祭祀的。到那时,您在天上可就凄凉了。
武则天一听,对啊,是这么回事啊。人家热热乎乎一家子。我这姑姑算什么啊。还是得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这样吧,让儿子们改姓,不姓李了,改姓武,随母姓,这不就解决了吗?
说改就改。武则天下令儿子们从姓李改成姓武。可是,姓好改,归属难改。儿子们改姓武了,但他们算是李家人还是武家人呢?
说他们是李家人吧,可改成了姓武。说他们是武家人吧,武则天娘家那些想继承皇位的侄子们可不傻,才不会认这些人为武家人呢。两方势同水火,看来早晚要大打出手。
武则天一看,且慢,别打,我给你们来个亲上加亲。她下令让自己的孙女们嫁给武家的孙子们,来个“武武联婚”,想要两家合成一家。可是,不管武则天怎么弄,这两个武就是弄不成一家人,彼此争斗不休。
大臣们眼看局面越来越乱,只好壮着胆子豁出命去劝说武则天:宗室就是宗室,外戚就是外戚。大家各自安分守己,天下才能太平。现在这样乱七八糟的,不像话啊。
武则天叹口气说:我也知道这样不像话,但我也是没办法啊。
到了武则天晚年,这事简直就成了心病,根本无解。最后眼看大多数人还是支持李唐王朝,加上自己年老体衰招架不住,无奈之下,武则天只好把皇位让给了儿子,恢复了大唐国号。武周王朝最终还是一代而终。
武则天遇到的难题,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姓氏决定了一个人属于哪个家族。随父姓,就归属父亲这一系;随母姓,就归属母亲这一系。武则天可以让她的儿子们改姓,但却没办法改变他们的家族归属。这就造成了麻烦和混乱。
有人可能会想到,有办法啊,武则天不让儿子继位,让改成姓武的女儿继位,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但这样其实没有解决问题,无非是把武则天面临的难题推到她女儿那里去继续犯难。
问题的核心在于:绝大部分家庭都是随父姓,并因此认定谁是一家人。在这种环境中,少数随母姓的人就会面临尴尬。他不算是父亲家族的人了,自认是母亲家族的人吧,可由于大家都随父姓,实际上并无所谓母亲家族。想想就知道,母亲的姐妹,也就是姨母们的孩子,都随姨夫的姓,属于姨夫的家族。
举个例子。宋氏三姐妹,夫家姓分别是孔、孙、蒋。她们如果有孩子,当然要分别姓孔、孙和蒋。虽然大家都是亲戚,但三个姓氏的人怎么可能组成一个家族呢?蒋宋孔,彼此之间都是亲戚,却要算作四大家族中的三家。如果是三兄弟,就没这问题了,他们的孩子是同一个姓氏的,自然而然就能组成一个家族。
有人会说,这好办,随母姓的人不找姨母,找舅舅,跟着舅舅过。这总行了吧,这总是同一姓氏的一家人了吧。
但这也有问题。舅舅家的孩子,随谁的姓呢?如果随舅母的姓,那又成别人家了。只能随舅舅的姓,才能和你是一家子。可你不是主张要随母姓吗?
看出问题在哪里了吧。姓氏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家族的一个线索。这个线索,要么是父系的,也就是大家随父姓;要么是母系的,也就是大家随母姓。两种方式都能组成可追溯可延续的家族谱系。
由于前面说过的姓氏作为家庭纽带的作用,所以,在母系氏族,就没有现在这种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家庭形式,只有以老祖母为核心的家族。更有生产力、战斗力的男性,游离于家族之外。
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个人愿望,而是残酷的生存竞争,决定了母系氏族被父系氏族取而代之。这是现实,至少是你个人难以改变的现实。
所以,绝大多数家庭都选择让孩子随父姓,也就是绝大多数人都用父系姓氏组织家族谱系,这种情况下,极少数随母姓的人,就会胳膊拗不过大腿,丧失家族层面的归属感。我到底是谁啊?谁是我的祖先啊?谁是我的同宗家人啊?
为人父母者,让孩子的人生处于这种境地,好吗?
有人可能会说,呵呵呵,瞧把你能的,你家有皇位要继承啊。你一个草民一根韭菜,却操皇上的心,你可有多累啊。
说得对。我们普通百姓,随父姓也好,随母姓也好,都不牵扯那么大的权力或者利益。但也正因为我们是普通百姓,家庭的作用对我们来说就尤为重要,家人是我们在茫茫人世间最可信赖、最可依赖的人。
有的人有两个孩子,让两个孩子分别随父姓和母姓。看上去生活毫无问题,但不知他们想过没有,一奶同胞的两人当然会记得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但他们的下一代呢?再下一代呢?很可能就成了路人了吧。
也就是说,姓氏问题其实是个家庭组织问题,是个是否愿意投入资源维系和保持家庭关系的问题。这是个重大的、严肃的问题。时间越久,重大性、严肃性越明显。
现代社会中,大家族基本不复存在,家庭以夫妇带一两个孩子的形式为主,加之承平日久,人们会有一种错觉——家庭根本不重要,凡事靠自己就够了。这种感觉,我称之为“个人主义错觉”。
实际上,只要社会稍有动荡,或者个人命运遇到坎坷,家庭的作用立刻就会显露出来。家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很好的生存策略。到了那时,一个人姓什么,就很重要了。
家庭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在于,社会制度在税务、福利、养老等各个方面,都会越来越强调家庭的作用,比如,相比未婚者,已婚者按家庭报税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我怀疑这是西方女性虽然倡导女权,但婚后仍然随夫姓的重要原因。
在这些方面,我国还没有深入开展,但这是未来的趋势。福利国家的实践已经表明,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国家福利保障,在财政上是不可持续的。家庭在保障个体生活和安全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国家今后必然通过各项制度鼓励完整的家庭结构,并通过家庭发放各种福利补贴。
可见,任何和健全家庭结构相矛盾的观点和做法,都会显得越来越不明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姓氏的选择上,为人父母者,不应该随心所欲任意而为。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在生活方式上,大多数人的选择,基本上就是正确的。
@胡说不道:姓氏问题太重要了,我哥随母姓,我随父姓,而我爸因为历史原因并没有随爷爷姓(亲生的),而是随了奶奶的前夫姓。虽然一大家族很和谐,关系和睦。但总是找不到别人家的那种“咱这个大家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