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创造力?–「观心笔记」

我们为什么需要「观心」
我们日常都在追求生产力、追求高效,为此,我们也不断地想办法去发掘趁手的工具,去构建自己的系统。然而,在忙碌和重复中,我们往往会忽视了自己情绪和思绪,而当这种状态未被察觉,情绪和思绪的负载长期存在时,我们常常会感到疲惫沮丧,缺乏创造力。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经历过这种时刻。而且,这种疲惫和创造力的缺乏并非是自我鞭策的努力或者单纯的休息就可以解决的。为什么我知道呢?因为在论文写不出的艰难岁月里,我常常有这种时刻:有时尝试放松下来去休息,然而一边休息一边自责;有时在没有干劲时,也逼迫自己去读书,去看其他先行研究,然而更加陷入一种「为什么好的想法都已经被别人论述过了?」「为什么这些人可以这么有创造力,我却什么都想不出?」的沮丧之中……

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努力?或者是因为自己愚蠢,没有创造力,缺乏想法吗?我想告诉和我有一样困惑的你: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从来不缺乏想法,我们缺乏的只是向内的观察、觉知和表达。

审视一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的大脑中时时刻刻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或是学习工作的具体内容,或是对生活的憧憬或烦闷。有一些或许是可以被清晰感知到的,但大部分都是混混沌沌,不知其所是却始终盘踞在思维深处。反而,能内心清明,一念不生的状态是极其难得的。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台电脑,这其实意味着我们 CPU 始终被这些混沌无序的思维所占据,那么能留给我们专注于当下工作中的运算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不但如此,大脑中万千思绪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可能也会和其他杂乱无价值的思绪搅在一起无法被识别,因此我们的创造力也会被大打折扣。

如果问题是出在这里,那么,我们的解决之道就是暂停向外的寻觅,回到自身内部,好好观察和聆听自己内部的声音。因此时常的「观心」就十分有必要。

何谓「观心笔记」
所谓「观心」,就是时常有意识地观照自己的各种思绪。

人的大脑里总是充满各种思绪,而这些思绪,既不具体又不固定。这些不断流转的、非具体的念头要如何才能观察和把握呢?

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有许多传统的解决方法。譬如佛教的打坐,禅坐;儒家的静坐,「正心诚意」;当下流行的冥想(meditation)。无论哪种,都是把脑中的这些杂念沉淀下来,如同静置一杯浊水,待它沉淀澄澈。思绪纷飞的时候,确实需要一些这样的静定训练。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也提到这种体验: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静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在,我们没办法让杂质消失,但可以让它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所以当心里太繁杂时,我就会建议试试静坐,不是以宗教的理由,而是让自己能够得到片刻的孤独,也就是庄子说的「坐忘」。

不过,今天的年轻人打坐能坐的下去的恐怕不多,而且沉淀也是一时的、被动的,即便静坐的当下做到了一念不生,达到了一时的待机状态,但也不过是片刻的休息,一旦起身,思绪又会一并重启。

所以真正达到「坐忘」不容易,马上写出好文章也不容易。但是,稍稍静下心来,写一些只给自己看的文字,其实并不太难。那么,不妨将静坐观心和作笔记结合起来,来写一些关于思绪的「观心笔记」。

静坐观心,第一步是谛观。
深呼吸,放松下来,首先感知到思绪。它在最初可能是模糊混沌的,没关系,不要放走它,观察到它才是第一步。

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我现在是平静的还是烦恼的?充满力量的还是疲惫的?快乐的还是委屈的?我想去实现些什么还是想摆脱掉些什么?

第二步是记录。
慢慢地进入,看到了什么就尽力把它表述出来。用语言、文字,不用思考逻辑结构,就是将抓到的一些思绪记录下来,作为一个笔记而已。可以用纸笔,可以用键盘,或者录音、语音输入。

这么做有两个理由:

只是观照是不足的,因为未经训练,我们不能只通过直观观照就清晰地把握到思绪本身,我们需要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而语言和逻辑就是接近这些思绪的思维工具,我想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说,不同的语言和语法结构是会导致不同的分析结果的。我们就用自己的母语,尝试记录。在记录中,我们一点点接近思绪本身。
思绪如同流水,是不断流动变化的,佛教中讲「一念三千」,是说一个念头间便有三千思绪在流转,因其流转而无定型,所以是难以被记住的。我想我们都有很多这样的经验,常常有些灵光一闪、豁然开朗的感悟,这种时刻内外通透愉悦,然而下一刻,可能我们就开始沉浸于愉悦的感受中,忘记了刚才的感悟是什么。因此随着思绪进行记录,也是一个备忘。
第三步,梳理和表述。
当静坐和记录完成后,不妨趁着自己还看得懂自己写了些什么,将刚才捕捉到并表述下来的思绪用确切地语言进行重新梳理和表述。这个过程也是运用我们的思维工具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是与我们思绪进行的二次对话。

重新看第一次的记录,似乎自己都会觉得可笑,因为思绪间的跳跃,可能丝毫没有逻辑和章法,像是小儿呓语。但这才是初级思绪的本质,它是前逻辑性的灵感。如果我们只能运用逻辑手段,那么所有的想法都是在已知的框架中发展,很难有创造性的发现。借助一些前逻辑的灵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然而只是小的灵光乍现,不足以称之为一个「创造性的发现」,将其再次明晰表述的过程,是将小的灵光乍现与思维中固有知识进行结合和拓展的过程,通过重新梳理结构,添加语句,对灵感的捕捉才开始有了可读性。

经过上述三个过程,捕捉、记录、重新表述,我们就得到了最原始的一些材料。无论精粗,它是从我们自身产生的,是自己思维过程的记录。如果未来可用,那么他们就成为我们未来写作时的一些原子材料,让我们不必从零开始。即使不可用,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训练和记录,最真实地反映了我此时此刻所思所想。作为「一颗会思考的芦苇」,我们生存的意义不就在于这些记忆嘛。

而跳出可用不可用的目的,当下一刻的澄澈心境才是究极,无论是知识性的洞见也好,内心的烦闷纠结也罢,通过这一番的聆听和倾倒,我们的心才会回到澄澈空灵。不经过这一番「时时勤拂拭」的训练,又怎能保持「本来无一物」的灵台清明呢?只要尝试一次,就会发现,这样的「静坐观心」是极其舒爽的一件事情。

具体的工具和方法
如果你看完了上文,应该会明白其实工具并不重要,什么样的工具都可以作为观心笔记的载体。但我还是姑且将自己所使用的工具作为例子分享出来,希望有所帮助。

随时记录:flomo
对我而言,「观心笔记」并不是每天都需要也都有时间写的。大部分时候,我是在感觉到思绪杂乱、烦恼时,或者心中有所感悟却并不明朗时,就会有意识地停下来,先坐上几分钟让自己安静下来,然后开始观察和写作。因为这种时刻不一定会刚好坐在电脑前,因此为了方便收集,我会用 flomo 来进行临时的记录。我很喜欢 flomo 记录川流思绪的理念。少数派中已经有不少介绍 flomo 的文章,譬如 这一篇,我就不再多加赘述。

我的 flomo 页面
长期的习惯养成:Obsidian
不过,这种有意识的随时省察是一个需要培养的习惯。在忙乱中忘记观心才是最初的常态。所以,我也将这个习惯放入我每日的 routine 中,每天早起开始工作前,第一眼就能看到它,作为提醒。这时,我使用的就是我工作流(可以参考 这篇文章)中的核心应用 Obsidian。

Obsidian 中有 daily notes 的功能,我对 daily notes 的使用参考了「晨间日记」(参考《日码五千字:2019 年我的写作机器》,佐藤传《晨间日记的奇迹》),「间歇式日记」(参考《玩转 Obsidian | 间歇式日记》),将它作为我每日工作的始点和终点,其中包括当日的 todo list、一天的工作记录表、每日的回顾总结等。此外,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观心笔记」的载体。

我的 daily notes 模板如下。每天早晨我都会打开一个新的页面来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意味着,每天早晨我都会先被提醒一次:要将注意力收摄回自身内部,对自己的思绪有所省察!

我的 Obsidian 中 daily notes 的模板
具体而言:

最下方的「journal」是时间戳间隔日记。每天早晨打开一个新的当日笔记,第一件事就是记录开始工作的时间。(通过设立一个时间戳模板,即在一个文件中只写上{{time}},作为模板随时插入,就可以方便地打上时间戳。此外,我还在 Alfred 中用了一个名为「Obsidian Utilities」的插件,来方便地打上时间戳。因为要随时记录,所以将它放到最下面。)
然后打开前一天的日记进行回顾,对前一天的工作进行回顾,将未完成 todo 列表转移到新的一天中,同时确定第二天的工作内容,将其都记录到「#todo」标题下。(这个标题下的前几项是每日打卡的内容。加上「#」是为了使用「checklist」这个插件来将其显示在右边栏中,当然第二天回顾时会将「#」删除。)
接下来,就以「观心笔记」来作为新的开始,提醒自己检视一下目前是思绪纷飞的状态还是头脑清明可以直接开始工作的状态。
为了区分一个想法是从自己内部观察到的还是从外部摄入的知识中得到的启发,我又增加了「fleeting-notes」的标题,同样加上了「#」,记录的是和学习有关的临时idea。当临时的 idea 得到了二次加工,则会删除「#」。
一天结束后,我会将当日完成的任务写到「今日总结」的列表中。看看自己每日成就的部分,会有一些成就感,算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Obsidian 的「观心笔记」这一部分也是所有有关思绪的笔记的集中保存地。我会将 flomo 中临时记录的重要的感悟也粘贴回这里。这是为了方便日后的回顾,因为某一个思绪或对一件事的感受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变化的过程,通过「Calendar」的插件及打上的标签可以方便地进行回顾和梳理,来更清晰地看到思绪流转变化的过程。

其他的 Tips
「观心笔记」是结合了静坐和笔记的自我省察法,实践时最好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和相对稍微充裕的时间,同时还要有足够自我省察的心力,我的经验是清晨最为合适。对我来说,记录「观心笔记」带来的舒适感和成就感,足以成为一个说服我早起的理由。
对于笔记而言,能快速便捷地进行记录也十分重要。因此记录时,我常会用到搜狗的语音输入法。尤其是外接了 Blue Yeti 的话筒,感觉输入更加顺滑(可能是心理作用)。
记录时不需要考虑读者,只专注于自我表达和对话即可。而事后的回顾则能对自己的笔记进行最大化的利用,一则提取其中灵光一现的 idea,二则梳理自己思绪变化的过程,对自我成长有所觉察。
结语
本文其实就是在一篇「观心笔记」的基础上所做。「观心笔记」的内容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都只是当时当刻的所思所想。记录的密度,以及记录时的感情色彩皆有不同,在回顾时,它们都成为了客观呈现自己状态变化的证据。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我发现我记录下了许多有趣的想法,也通过这个过程梳理了自己在一些自我成长方面的困惑。

其实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一种久违的找回自我的感受。观察、记录、回顾、整理,这都是在变换视角与自己进行对话。通过将自我的一部分化作一些文字,才将其作为客体来进行另一个视角的审视。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我感觉到我对于自己的思绪和情绪的感知更加敏锐,也通过情绪的「被看到」得到了很大的治愈。

佐藤传在他的《晨间日记的奇迹》中说:

就算念再多的书、上再多的课程或参加再多的读书会,假如无法面对自己的真实内心,那么内心的空虚感和焦躁不安感绝对无法消除。

对此我深表赞同。世上的道理、知识千千万,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真正重要的不是道理或知识本身,而是它们之于自己的意义。从他处听来的道理只是道理,你还是你,自己感悟到的道理才真正具有意义。毕竟,人活一世,重要的永远是自己亲身的感悟和体验,问题是,你是否真诚地面对了自己?

本文的题目是「如何保持创造力」,其实「保持创造力」是「观心笔记」带来的一个结果,但如果只盯着结果,反而会缘木求鱼。能够时时省察内心,就会发现自己才是一切意义的核心,自己才是一切创造力发生的原点。

凡人求果,菩萨溯因,自我的挺立才是创造力的核心,随时有「主人公」的在场,才能与这个世界建立关系。这篇「观心笔记」以及其中介绍的所有方法工具,无非是一个「指月」的手指,希望它能完成它的使命,希望困惑中的你能看一看它所指向的「因」,不要纠结于这根手指~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