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些年轻人离开职场全职炒股,借此逃离靠打工积累财富的命运。随着年初收益逐渐收紧,有人坚守,亦有人决定适时离开,重回职场。
全职散户的敏锐神经
一天亏一万元。3 月初,温晴进入股市 1 年后,第一次经历了市场严肃的风险教育。
“刚开始,想着积极做 T,低买高卖,靠差价把持仓成本降下来。后来看都不想看了,‘自抱自泣’。”
2020 年 6 月,温晴辞掉工作,全职炒股。她把工作 5 年以来的积蓄按照 1:1.5 的比例分成两份,“1” 用来炒股,“1.5” 用以维持生活。
2021 年 3 月,上证指数从 3700 点左右回落到 3300 点附近,击碎了无数股民的 “发财” 梦。温晴这样的普通散户很难幸免。
温晴入市是在 2020 年 3 月。当时上证指数还徘徊在 2600—2700 点左右,到 2021 年 2 月 22 日,上证指数冲到了 3730 点。赶上这波牛市,温晴初入股市就体验了
财富快速增长的快感,如果说有什么代价,就是她在入市时,就忽略了对风险的认知。
股指稳步上涨地走了一年,到牛年春节前一个月,她持仓的股票已经翻了一番。“涨最多的时候,比上班赚的多得多。” 虽然从没指望靠炒股生活,但持仓
100% 的收益率亮在屏幕上,安逸让她一拖再拖复工计划,不知不觉已在家全职炒股了 9 个月有余。
没想情况急转直下,春节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温晴之前小一年的收益全都 “回吐” 完了。她记不清亏得最多是哪天,只记得当时自己持仓的股票全绿,重仓的
两只干脆跌停。“直接懵了,怎么会这样?然后安慰自己之前涨得太好了,该调整了,一定要拿住。”
起初温晴以为是短暂的调整,因为看好持仓的长期价值,她没有及时减仓,没想到接下来的几天依旧跌不停。
在此之前,温晴已经有 9 个月没有工作。加上平时生活开销大,现实的压力,逼着她无法再承受下跌,心态开始失衡。
“亏钱不是最绝望的,最绝望的是没钱补仓,没有办法降低总成本 —— 就好像看着我儿子溺水,但我不能去救,因为下水我也得淹死。” 在破产边缘徘徊的温
晴,清仓了一半股票,另一半 “躺好装死”。
当一个年轻人成为一名全职散户,意味着他们的经济来源全部寄托在炒股收益之上,此时全球各大金融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撩动他们敏锐的神经。
3 月 3 号晚上,美股三大指数全部下跌,身在北京的张恺,每天睡觉前照常浏览美股情况,关机前看到美股下跌,引发了他对 4 号 A 股市场走向的强烈担忧。
他无法按计划安睡了,难眠了一整夜,心里展开了虚拟大盘,盘算着可行的 “逃生” 方案。
张恺是个 “技术派”,奉行重仓一只,短线操作的逻辑。前一天下午收盘前,他全仓买入 “华侨城”,不曾想到了晚上,他就嗅到了风雨将至的气味。
半梦半醒中谋划到第二天早晨,他决定把前一天下午刚刚买入的 “华侨城” 股票全部清仓。从收益上看,张恺不亏。这个决定帮他创造了本金价值 1% 的净收
益。
但张恺觉得遗憾。在他操作清仓后,华侨城的股价又涨了几个百分比。“那天被美股走势和大盘吓到,出早了。” 复盘时,他把这次操作归类为一次失误。
这也算不上 “凡尔赛”。在张恺的经历里,1% 的收益率算是低收益。此前 3 天内,张恺股票收益率 5.5%,赚了三四万。那还是在时常行情不好、上证指数整体
下跌 1.4% 的情况下。不过张恺依旧觉得自己发挥失常:“大盘起伏,心态容易爆炸,因此操作失误得多了。” 没有失误的话,张恺估计:“应该赚 10 个点的。”
成为一名全职散户
张恺进入股市是在 2017 年末。当时他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做营销策划,手中运营着一个微信公众号。有了储蓄之后,他第一次开了股票账户,想利用业余时间
理财,在工作之外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补充收入。
初入股市时,张恺性子谨慎。带着真金白银闯入股市前,他在豆瓣上搜索出所有评分 8.5 分以上的投资书籍全部大致看过。之后,还试着用从书里学到的理论分析过几百只股票。更新过好几次交易模型、炒股日记之后,他相信自己有了一定理论和虚拟实践基础,才正式往股市里投钱。
2017 年年末,张恺买了新城控股和鲁西化工两支股票。购入后,这两支股票股价飞涨,张恺记得涨势最猛时,每天账面上会多出来 5000 多元股票市值。
“体验了一天赚五千后,对工作就没什么兴趣了。” 张恺坦言,钱带来的刺激直接、猛烈,让靠劳作创造的收入变得索然无味,这是他决定辞工、全职炒股的原因。
2018 年 1 月,张恺第一次见证 A 股达到顶峰。“盛市” 之下,他一边享受着赚钱的乐趣,一边在朋友圈 “晒” 出自己的交易模型,没有意识到自己持仓市值会随着大势膨胀,也就有随着大势缩水的一天。
很快,市场就狠狠给了他一记耳光。达到顶峰之后,由于贸易危机等原因整个大盘开始震荡向下,张恺眼见着自己的账户,从日赚 5000 元一步步走低,到最后负债十多万。
他没敢清仓手里的股票,迫于生活压力,又找了新媒体广告总监的新工作。这份工作,加班熬夜写稿是常态。张恺对内容质量要求很高,对于创作者而言,这意味需要数倍的付出和消耗,熬夜工作的时候,他甚至担心过自己会过劳死。坚持了一年多,张恺还清欠款,还攒了 60 万。
2020 年 7 月,张恺辞掉在北京月薪 7 万的工作,拿着工作一年攒的 60 万,回到出租屋内再次开启全职炒股的生活。
像上班时给自己定 KPI 那样,张恺给自己定了理财目标。他要求自己每个月要达到 10% 的收益率,这样一来,全职炒股的收入才能跟辞职前的工资水平持平。另一方面,底线是收益率 3%,如果达不到这个数,每月收入就无法覆盖他的生活成本。
张恺承认,虽然有之前全职炒股的经验,他依然是心态激进型选手。出现亏损,他就忍不住要换票,换来换去,往往亏得更多。最多的时候,他一个月亏过四五万。2 月中旬那几天,看着当月收益率从 7.5% 跌成了 1.5%,焦虑再次席卷而来。
赚快钱的心态
职场与股海上,不同的财富积累过程给了张恺不同观感。职场赚钱多劳多得,而在股市,积累财富在数字的世界里是如此地简单,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赚取数倍于他人的日薪。
察觉自己的金钱观不动声色地转换了,这让张恺害怕,怕的是假如有天股市态势生变,而他不得不回到职场,会不会失去踏实上班的良好心态。
尝过持续、快速积累财富的滋味,是吸引全职散户李天多年来坚持投资的原因。
2019 年,李天离开部队,回家自主择业。他家在江苏做小家电生意,给家里的生意帮忙之余,他开始职业炒股。春节时,他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2019 年要赚 50 万。
做决定成为一名全职散户之前,李天有 6 年股龄。6 年时间,他两次眼见着财富出乎意料地膨胀。
2013 年年末,李天从江苏无锡老家考到天津上大学。第一次搭高铁从天津返回江苏,亲眼见识到新闻中宣传的高铁速度和舒适度,他心里想的是:“这肯定是个大市场。”
几乎是出于直觉,2014 年他用妈妈股票账户里的 20 万,全仓买入了南车、北车。2014 年,两家公司合并成了中国中车,这只股票成了当时市场上有名的蓝筹股。自 2014 年年底到 2015 年 4 月中旬合并完成,股价自 4 元起步,一度涨到了每股近 40 元的价格。
2015 年,李天清仓中国中车,股票账户账面上的金额从 20 万变成了 80 万。
第二次重仓发生在 2016 年春节前后。那年年初,一位卖平安保险的阿姨到李天家里推销保险,听对方 “高谈阔论” 半天后,李天有一种感觉 “平安招的哪儿是员工,是客户呀。”2016 年 2 月和 4 月全仓买了平安保险。
满仓平安之后,李天一直锁仓到 2019 年春节后。持股平安保险三年,他的股票账户从 80 万翻到 240 万。按照 2019 年北京市平均工资计算,一个上班族想要赚 240 万,也要 14 年。
但现在,李天回想起这两次 “快速致富”,只觉得后怕:“当时没有考虑任何风险,只能说运气太好了。”
即使挣了钱,李天也必须承认,人在股市不能没有风险意识。因为外人所看到的造富神话,很有可能是幸存者偏差的结果。赚了钱的人乐意展现经验,而亏钱的人大都沉默不语,所以,许多没有被时常教育过的年轻人,很容易产生 “炒股就能挣钱” 的错误认知。
成为全职散户的第一年,李天一下子多了很多空闲时间,经常在淘股吧、雪球上看帖子。他在 “淘股吧” 里面遇到了许多自称 “短线大神” 的人分享经验,看着这些人的操作、分享,李天开始心生向往。
那是 2019 年初,春耕行情火爆,李天在股吧看到帖子,也开始 “大神” 学首板、二板、龙头这些战法。刚开始,确实赚到了 50 万,但四五月份行情变差后,李天的收益几乎全部 “回吐”。
亏得多的时候,李天非常焦虑,他形容自己每天的心情就像是心电图一样上蹿下跳。那段时间他看自己欣赏的投资者讲经验,突然生出来一个灵感 —— 炒股就像学武功,一开始可以照书练、学百家,但是想要独当一面,必须得悟出自己的招式。
他开始回想前自己从 20 万变成 240 万的过程,发现都是靠中长线持股挣来。“我是个有点贪婪的稳健派,只有在沉稳状态下才能做出更优决策,适合的投资方式应该是中长线为主,短线为辅。
全职散户的自我修养
不用盯着大盘的时候,哈尔滨人吴琦的生活几乎被 “学习” 填满。
每天一睁眼,吴琦第一件事是听新闻,然后看股市资讯。刷牙、吃饭甚至开车的时候,他都在一款网络电台 APP 上听投资相关的有声书。网络电台 APP 后台,数据告诉他,最近半年内,他听了 419 小时有声书。平均下来,一天听要听两个半小时。
原本,他靠看实体书学习知识。但 2020 年年中体检,他发现因为全职炒股后天天看书,自己 5.2 的视力,两年内变成了 4.9。在吴琦看来,持续学习知识是全职散户必须坚持的修炼,出于对长期学习毁坏视力的担忧,他把看书改成了听书。
在吴绮的理解中,这种学习的动力并非来自好学的品德,而是由对 “投资” 的热爱而生。
至少从吴琦的经验中,那些花在理财修习的时间,最终结出了果实。吴琦时常提起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学会的一个技巧:在生活中寻找投资标的。从书中读到这个理念后,他试着实践,并从中获益。
2020 年春节期间,他在逛超市的时候发现促销人员在推销伊利的低温奶。结合之前看的年报,对乳制品行业的了解,他判断,随着收入提高低温奶市场一定会扩大。“伊利低温奶会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
2020 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伊利股价下跌,他趁机加仓。到现在,他的伊利股份持有收益率已接近 100%。
“学习投资可比春晚有意思,看书、看新闻的时候会不断发现自己的认知短板,觉得有意思的就收藏起来,收藏夹里的书好像永远也读不完。”
不过,如果想对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全职散户们需要慎之又慎。说到底,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的风险负责。
李天保持着这种身为全职股民的职业素养。他从不跟现实中认识的不懂股票、没有承受能力的人聊股市,熟人找他也不肯长聊。因为 “赚钱了还好,赚不了钱,以后怎么见面都是个问题”。
最近,市场行情不好,很多朋友来问李天怎么办,他一概不说。他发现,有时候即使他给了对的建议,也无法左右对方的盈亏:“刚入市的时候都很谦虚,我买什么他们买什么,好不容易赚了点钱吧,就膨胀了,看不上长线,要去赚快钱,最后全部亏掉。”
“炒股很多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我也不能控制人家对不对。” 李天感慨。
但那些微信群、股吧和论坛里的 “股友” 不一样。他们像同行,拥有同等水平和专业知识,李天常常跟他们交换信息和想法,偶尔互相晒一下收益。之所以能如此交流,是因为一个共识的存在 —— 没有人用预知下一次风险会以怎样的形态出现,他人的经历,仅供参考。
跌过这个春天之后
做全职散户久了,张恺愈发觉得全职炒股与普通工作无异,只是一个积累财富的渠道,和一种人生的尝试和体验。
年轻人选择成为全职散户,乍听起来颇有一种 “拿青春赌明天” 的感觉,并非所有人都能取得身边人的理解。
在收益稳定之前,张恺没敢把辞职、全职在家炒股的事情告诉父母。即使现在,他证明了自己拥有在股市沉浮中创造稳定收入的能力,父母也不能接受张恺全职在家炒股的决定,张恺的一些行事方式,他的父母也很不认同。
以前,张恺喜欢在朋友圈晒收益截图。在职场,工作成绩可以产生职业成就感,全职在家炒股后,收益取而代之,成了张恺主要的成就感来源。然而对生活在海口的张恺父母来说,儿子的行为有失妥当。
在张恺父母朴素的观念中,“家财不外露” 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人均月工资以千元计的海口,张恺发在朋友圈的一日收益,有时比老家一些亲戚朋友一个月的收入还高。
张恺做了妥协。在父母的禁令下,他控制自己不准再在朋友圈晒自己的收益。有时候他实在憋不住,想 “爽一下” 的念头冒了出来,就屏蔽了父母,偷偷地发一张截图。
春节后,张恺的收益率跌过一段时间,他虽然焦急,但是也不打算回到职场。
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念头。刚辞职在家炒股时,他想过去挑战大厂的工作,在股市收益之外找维持一份稳定的收入。但他做不到。大厂提供的薪资,远不及他的上一份工作。加上现在有了积蓄,张恺觉得还可以沿着投资这条路继续走,没必要再把自己困在写字楼的一个个办公格子里。
张恺现在觉得,在自己和女友组成的小家里,两人分别尝试着从不同的谋生道路上突围。自己在尝试一条靠投资谋生的道路,女朋友走的是工作谋生的道路。万一他的路走通了,两个人的生活都能得到改善,甚至从职场中解放。万一走不通,问题也不大,大不了再去打工从头开始。
也有人选择离开。
2021 年 3 月初联系上温晴的时候,她正在修改求职简历。“现在觉得这些东西全都是泡沫。” 温晴说。过去全职炒股的 9 个月,她从来没生过迫切需要一份工作的念头,初春时节,这个念头冒了出来。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 微信号:zhenshigush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