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造车的超能力:有钱!

3 月 30 日,“旷日持久” 的小米发布会来到了第二天,而就在晚上发布会开始的前夕,网上突然传出了 “小米正式进军造车行业” 的消息,并且还得到了雷军本人的官方确认。

2

2021 年新年尹始,关于小米造车的各种消息层出不穷,但笔者在当时的文章(《小米造车,图什么?》)中提到过:“无论怎么样,小米要不要造车已经不取决于它自己,而是只要小米还想赚钱、还想继续发展下去,小米就势必要造车。”

具体的理由前面那篇文章中有,其主要原因就是小米占总营收 59% 的手机业务遇到瓶颈,和 AIoT 业务需要弥补 “智能设备、智能办公、智能家居” 之后的生态最后一链:“智能出行”。

不过虽然小米要造车这事十有八九是肯定的,但是关于小米造车的细节还不清楚,所以笔者便耐心地听完了全场发布会。

结果直到小米发布会的最后几分钟,雷军才开始揭晓 “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的故事,而笔者听来听去就只得知了一个雷军造车的核心竞争力:有钱!

雷军称:“到 2020 年末,小米集团的现金余额达到 1080 亿人民币,所以进军造车,我们亏得起。”

3

自 2021 年 1 月 15 日集团董事会提议研究电动汽车发展前景开始,到今天共 75 天里,小米进行了 85 场业内拜访沟通、与 200 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进行深度交流、开展了 4 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以及 2 次正式的董事会。

4

此外,雷军还与多位身边的朋友进行了交流,虽然也有朋友给出了反面的意见,但是更多的朋友给出的是支持的声音;并且雷军早在 2013 年就拜访过马斯克,并且对认为特斯拉能够夺得当时市场的认可,有很大一部分是 “智能” 所带来的。

5

所以尽管雷军说在过去这段时间里,每天都会在想出 100 个进军造车理由后,又想出 100 个不能进军造车的念头,最终是以下三个理由让他下定决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小米集团有 1 万多人的工程师团队;

全球第三的手机业务作支撑;

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态。

而即便基于上述三点优势,最终造车失败,小米也有足够的资金,亏得起这场挑战。

说来也好玩,雷军在进军电动车这件事上,与其他人都不同;有的公司是 “闷头造车不说话,拿出产品再发布”,但雷军选择的却是 “啥都没有,发布个决心”。

当然,雷军相比于那些 “啥都没有,靠 PPT 拿钱” 的公司,要强不少;而且雷军敢于在发布会上只讲决心和态度,背后是有原因的。

在小米集团发布的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 的公告中,提到了三点核心要素:

10 年内该项目的管理层能够调动 100 亿美元的资金,首期投入 100 亿人民币启动;

为了给米粉更完成、更好用的智能生态,和打通所有既有的软硬件产品,该项目的子公司为小米集团全资;

由雷军亲自带队来推进该项业务。

6

注意,小米进军智能电动车,无论出于对米粉的满足,还是出于保证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该子公司由小米集团全资来做,就是最大的亮点。

7

(小米的 “第一台车”,智能家居小米房车)

换句话说,在雷军近些年投资过 10 家电动汽车公司后,他很清楚资金对于造车这件事的重要性,但同时他更明白,当资本掺入一家刚刚决心造车的企业后,意味着什么。

所以由雷军带队的汽车业务,一方面依靠全资控制来实现雷军对于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把控,另一方面由充足的资金来完成小米汽车的初期设计和研发。

当然了,其实无论是 100 亿人民币,还是 100 亿美元,对于汽车这个行业来说,都算不上什么;像戴森那样的 “富有” 公司,在推行电动汽车试验项目中砸了 5 亿英镑,什么都没得到便最终草草收场。

李斌曾公开表示:“一个电动车企业从开始走到量产阶段,至少需要 200 亿人民币。”

何小鹏也曾说:“曾经看别人做车觉得 100 亿太夸张了,现在跳进来才觉得 200 亿都不够花。”

但显然不同的是,新造车势力是因为汽车是唯一业务,没有其他现金流进来;戴森则是对于电动车的预期和设想过于理想化,距离太远导致放弃。

但小米拥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以及对于智能化和 AIoT 原有的经验和基础,100 亿美元的预期其实已经足矣支撑小米在智能电动车业务上走一段时间了。

不过对于雷军而言,进军造车业务的决心很足、资本很够,勇气也撑得起他那句 “这个决定意味着我们要做好全力冲刺至少 5-10 年的准备”;但小米造车依然迈不过去一个巨大门坎。

那就是品牌问题。

小米一直以来秉持的是 “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在几乎所有小米产品的发布会中,一定会有这样一个环节:对比竞品。熟悉的人都知道,小米一定会做到 “同样的价格,配置更高”,或者 “同样的配置,价格更低”,这个 “金字招牌” 是小米获得米粉信赖的核心原因。

那么尽管电动汽车行业如今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小米可以在供应商中找到成熟且价格合适的方案,来提供例如三电等核心部件,但生产工厂的建设、汽车的其他方面,小米是既缺时间又缺经验,想要模仿手机那样利用绝对成熟的方案来通过优化压低成本,其难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这样就会带来一个核心的问题,如果小米做不到 “性价比”,那么小米汽车如何获取所谓米粉的青睐,以及小米这块 “金字招牌”;另外如果小米做到了 “性价比”,接下来还会面临某个友商已经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品牌形象建立后,想要走从低到高的产品形态,面临的阻力将会是巨大的。

换句话说,当小米这块招牌,也就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不复存在,小米如何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况且这还没提到当小米汽车面世之时,市场上的产品已经能够做到怎么样的 “物美价廉”,小米又如何凸显自身的竞争力。

诚然,雷军在最后关于汽车业务的讲述中,笔者能看到他对这个挑战的热情和信心;不过市场的残酷就是 “锤子手机感动了千万人,却无法换来如期的销量”,雷军要想在小米集团迎来 11 年周年之时,迈出正确的一步,可能需要付出比前面这 10 年多几倍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年轻人的第一台电动车”,雷军的路才刚刚开始。

来源:虎嗅 APP 微信号:huxiu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