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海洋
共享充电宝又悄悄涨价了,每小时租借费用多为3元和4元,24小时封顶价格从20元到40元不等。一部手机,电量充其量是4000毫安时,电费超不过2分钱,而一个充电宝也就几十元。两分钱的成本赚4元,一本百利了。虽说是市场经济,自由买卖,可过度涨价,后患重重。
这不由得不让人想起了王思聪的“豪赌”。2017年共享充电上了风口,忙于搭建直播平台的王思聪和聚美优品的陈欧立下赌局,他在朋友圈说:“如果共享充电宝能成,我直播吃翔,立帖为证。”4年过去了,不用说,陈欧的共享充电宝大赚特赚了。王思聪的话里,是否暗含了共享充电的收费逻辑呢。
图片
图|人民视觉
俗话说人有三急,去欧洲旅行找洗手间,最让人不理解的是那里的洗手间的收费,动不动都是0.5或者1欧元,心里面再换算成人民币,不由得抱怨:尽管干净整洁,甚至气味芬芳,可真是铜臭味道钻进了每一根神经末梢,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不放过。抱怨归抱怨,还是得硬着头皮掏钱。
人有三急,情“急”之下,再多的费用也是要出的。从商家的层面,赚你不得不掏的钱也是最容易的。
手机充电,如今也算得上“三急”之外的另“一急”。像我这样平日宅在家里,专配了大功率充电器,是很少有手机“续航”焦虑的。
可一出门就囧况百出了:看展览,忍不住多拍几张照片,拍一会儿就得小心了,弄不好连地铁都坐不了,共享单车也扫不了码。出门拍摄小视频,电量掉得飞快,尤其到了冬天,如果掉到警戒线下,很可能标识都不是准确的,随时可能被“撂”到路上;出远门,来回都要乘地铁,机场和飞机上又是漫长的时间,这时是一定要带上笔记本电脑的,以便靠笔记本电脑的大电池充手机,可充电速度真是急死人。
手机没电,你就扫不了二维码、无法出示健康宝,坐不了公交、进不了商场,连饭都吃不了。这时看到共享电充宝,真如同久旱逢甘霖,还有什么权利计较价钱呢。
共享充电宝的商机,除了消费者有迫切的应急需求,还在于消费场景的特殊性。充电宝设备多放置于餐馆、酒吧、商场、车站和酒店等人员聚集的地方,尤其是餐馆和酒吧,手机快没电的消费者,一边充电一边就餐,具有附属消费的特性,此时只要价格不太离谱,使用者是没必要跑到外边寻找更廉价的充电宝的。正如消费者在餐厅吃饭,菜品的选择是自主的,并不会被强制消费,充电宝也一样,只不过商家提供的各种商品中的一种罢了,商家还是有定价自由的。
可如果价格太离谱,消费者也完全有替代性选择。一个充电宝几十元,放在包里并不占多大的空间。“三电一兽”通过“前半小时免费,后半小时一元钱”的套路培植起来的市场可能功亏一篑。相信这可不是“三电一兽”希望看到的,互联网共享思维下创业者们寻找的都是可持续的赚钱模式。
每小时4元的租费,不如说是充电商在试探消费者的心理价位。2017年到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从1.02亿人快速增长到3.07亿人。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用户规模仍有望达到2.29亿。面临着IPO,面临创始股东套现的压力,如果用户规模不能继续涨,提价似乎是唯一改善盈利的办法。
图片
图|视觉中国
对消费者,从免费到1元一小时到如今的价钱,租金节节高,心理冲击肯定不小,但是否会改变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呢?似乎并不能,毕竟是小钱,还不至于“伤筋动骨”,而要重塑一种生活习惯,每个外出的人包里都多出了一个充电宝,是一定要有比较大的心理刺激的。
但涨价却可能带来市场的混乱,进而摧毁悉心培育的市场。如今充电宝赚大钱,可设备并不贵,于是各路资金又要涌入了,招聘加盟商的、卖设备的提供系统的,忽悠人“一个月回本”的,多如过江之鲫。而在充电宝的计费、归还上,即使老牌服务商都时有不良体验,更不用提新进入的厂商了。客户体验扑街,整个行业都可能遭殃。
充电宝的价格高了,并不是设备提供商“三电一兽”把钱全部赚走了。实际上它们要和店家,也就是场地提供方共享收益,有些店面“五五分成”,那些定价明显离谱的地方,设备方更没有发言权,价格是店家说了算。既然设备成本不高,又是个赚大钱的生意,场地方自可直接提供服务。
“三电一兽”的商业模式护城河本来就不宽。价格信号传导下,共享充电宝服务也会零散化。如果饭馆商店家家都安装自己的租赁柜,即便有异地归还的需求,萎缩的市场也很难供养大厂商了。共享经济至今,充电宝算得上是颇为成功的一个,但愿不被商家的贪婪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