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 版 MacBook 系列的实际上手体验如何?

作者 / Derrick Zhang

这篇文章可能有点长,我自己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写过这么长的文章了。因为当你拿到一台虽然看起来外观没变,但是实际上处处改变的苹果「芯」Mac,你会想写很多事。

不过我拿到这台 Mac 的时间并不长,到我开始写下这篇文章也仅仅是刚刚过去 48 小时而已。

但好在因为工作的原因,在过去的 48 小时里我几乎用它尽可能地尝试了我自己本身工作流的每一个环节。

而我自己的心情也在好奇、兴奋、惊讶、怀疑、习惯、信任这些词中反复改变,所以当 48 小时结束,坐在自己的工作桌前,我觉得可以对着这台新 Mac 写点什么了。

1

我用的是这一次苹果更新新 Mac 中配置最高的一台 MacBook Pro,也就是内存为 16GB、固态硬盘为 1T 。不过,本次苹果不同产品线之间的配置性能差别我认为并不明显,所以下面的内容我认为对于新推出的 MacBook Air 同样有参考意义。

当我写完这篇文章,进行排版时,发现这篇文章的文字内容已经接近一万字,但即使如此,我也有很多处都是意犹未尽。而我也深知仅仅是 48 小时,我还没有感受到这台 M1 芯片 Mac 的全部角落。但也仅仅是 48 小时,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苹果式革新」的魅力。

因为,当我合上这台 Mac,看着再熟悉不过的苹果 Logo ,你知道这才是 2020 年苹果最具野心的产品。

那么,我们开始吧。

没有变化是最好的变化

(本文主笔 Derrick)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在整个文章开始之前,我认为我需要和你解释一下苹果为什么突然就放弃了因特尔的芯片,开始使用自己的 M1 芯片。但如果真的想要讲清楚这其中的缘由,甚至可能需要回顾整个计算机的发展史。

这不是这一篇文章的体量,甚至一本书都只能从一条线索叙事。

但如果仅仅是想要了解现在 M1 芯片本身,那么我倒是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前情提要。

1.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因特尔几乎垄断了整个 PC 市场,包括苹果的 Mac 市场。当你去购买电脑时,第一个配置点就是因特尔不同的芯片种类,比如 i5。而因特尔的芯片,采用的是一种叫做「X86」的框架。

2.但近十年来,移动设备的崛起,让两个厂商的芯片声名鹊起,这就是高通的骁龙系列,还有苹果的 A 系列,比如在最新 iPhone 12 上搭载的 A14。它们的优势在于集成度高,能耗控制强,但相对性能较弱。而这两种芯片,采用的是一种叫做「Arm」的框架。

3.在一开始,X86 的代表因特尔芯片和 Arm 代表苹果高通芯片界限分明。但是随着后者性能逐渐提升,尤其是苹果的 A 系列,其很早推出的 A12X 就已经开始媲美桌面端的性能。于是,苹果做了这个决定:

用自己的芯片,代替因特尔。

4.但芯片更换难度不在于芯片本身,难度在于生态。比如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桌面重量级别的软件包括苹果自己的 Final Cut Pro 都是在因特尔的框架上开发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软件的兼容性。

其实苹果并不是第一个「看不惯」因特尔的。微软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到今天他们依然还在出骁龙芯片版本的笔记本电脑,但并不成功。核心关键就是:

兼容的软件要么数量少,要么质量低,仅仅是停留在上网本的作用。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内容就正式开始了。这也就是我们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苹果想要使用 M1 芯片代替因特尔的芯片,也就需要我们今天使用的软件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兼容,而苹果神奇的做到了。

「至少在我自己的工作流中,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所谓的没有变化是指我使用的过程中,除了我在开机激活以后,点开关于本机上面再也没有了因特尔的芯片介绍,仅仅是一句苹果的 M1 以外,在使用任何软件方面没有感受到任何的不同。

但这句话关键在于「我自己的工作流」,这是前提。因为不同人对于软件环境的需求不同,所以我首先要介绍我的工作流程和其中需要使用的软件。

我先一句话概括,内容消费方面没有任何区别。系统本身自带的 Safari 不用提了,我特意测试使用了 Chrome 浏览器,甚至是一些我常用的 Chrome 的插件,都和老版本的 Mac 没有区别。油管的 HDR 视频,还是 B 站的 4K 高清都毫无问题。所以如果你只是想要一个上网本,那么新版的 M1 芯片没有任何影响。

写作工作流

我自己的写作工作流主要分为 「写」 和「排」两个部分,我是一个极不倡导在 Word 写作中的人。

在写的这一部分,我会首先使用 Mindnode 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绘制,这样就会让整个文章的梗概非常的清晰。在有了基本的思路以后,我会使用「熊掌记」这个软件开始写作,这款软件沉浸度极高,可以不受打扰的码字。结束以后,我会直接输出一个 Word 版本,给我们的排版编辑。

在这个环节上,无论是 Mindnode ,还是「熊掌记」都没有任何问题,和老版本 Mac 一致。我也测试了其它的类似 Markdown 语言的写作工具,例如 「Ulysses」等,一样无差别。

排版编辑在进行基本的文字规范修改以后,会给我一个批注的 Word 文档。我就需要使用 Word 进行最后的定稿。这就进入了对大多数人最有参考意义的软件:

Office 三件套。

结论是,如果你有使用过 Mac 上 Office 三件套的经历,那么体验完全一致。我直接从 Mac App Store 上下载三件套,无差别地登陆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是第一次使用 Mac ,那么 Mac 上的 office 三件套功能的确少一些,尤其是 Excel。所以如果你是重度 Offcie 用户,请谨慎。不过坦率地说,很多人用 Office 能用到的功能都极少。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使用 WPS ,那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 WPS 自己还有针对性地对 M1 版本的 Mac 进行了优化,已经不能说是兼容,而是更好。

至此,在写作和文档工作流中,写和排都顺畅,无任何异样。

摄影工作流

在摄影工作流上,遇到了第一个小挫折。其实都谈不上小挫折,因为我现在不确定是兼容的问题,还是网络的问题。

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一台 Mac 需要做的是数据管理和素材后期。数据管理很顺利,而且要说的是新版本的 Mac 固态硬盘速度非常快,SD 卡传输速度亦然。经过测试,写速可以达到 3Gb/S ,读速 2.5Gb/S。

最关键的肯定是图像后期,那么谈到图像后期就不得不说 Adobe 系列。需要说明的是,苹果的发布会上 Adobe 已经要宣布马上会推出适配苹果 M1 芯片的 Lightroom,然后明年早些时候推出 Photoshop 。

但并不是说,现在你就无法在 Mac上使用这两款软件。

因为苹果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举措来保证目前没有适配的软件,这就是「Rosetta 2」。这项技术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没有适配 M1 芯片的软件兼容在 M1 的 Mac 上。

所以当你第一次使用类似的软件,Mac 会告诉你,你需要罗塞塔帮助,然后开始后台下载以后自动帮你运行应用。之后,再不会出现有关 Rosetta 的提示,只要是需要它帮助兼容的,都会默默做好。

所以我直接开始下载 Adobe 的创意云,准备开始下载 Photoshop (以下简称 PS) 和 Lightroom(以下简称 LR) 。也就是在这个环节遇到了一个小问题:

创意云下载出错。

在尝试了 2-3 次以后,依然是弹出错误框。到这里说实话我的心已经开始凉了。因为 PS 和 LR 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工具。没有这两款软件,这款 Mac 的生产力将会直线下降。没想到,当我再次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再次下载安装时,进度条开始走了起来。

于是几十分钟以后,我成功的在我的 Mac 上安装了 PS 和 LR,而且两款软件都顺利运行,没有任何的不适。我甚至使用 LR 模拟了一次我的旅拍工作流,从导入照片开始,再到最后的输出。

并且我直接使用了最高压力的测试,我使用的是由富士中画幅拍摄的 5000 万像素的 Raw 格式原片。整个过程依然流畅,没有任何的崩溃不兼容现象。

(M1 版本 Mac 高效运行 Lightroom)
这也符合目前网络上的一些跑分测试,这就是即使是通过 Rosetta 兼容的软件,性能也相比因特尔的要强。

不过,在图片后期这一环节,让我惊讶的不仅仅是性能,我甚至到此时才猛然意识到这里发生了和老 Mac 的很大不同,但我想先留一个悬念。

PS 同样没问题。和 LR 一样,没有任何功能的缺失。但这里需要注明的是,我使用的是正版 PS ,目前升级的最新版本是 Photoshop 2021 。

我并不能保证其它老版本,尤其是很多盗版用户是否兼容。因为在下载 PS 和 Lr 之前,Adobe 都会提示现在使用的是兼容版本。

也就是说 Adobe 可能在最新版本的 PS 中为罗塞塔做了工作,让现有版本的 PS 和 LR 兼容,从而等待后续适配 M1 版本的上线。

视频工作流

视频剪辑也是我制作内容的核心部分。我主要是用两个软件,分别是 DaVinci Resolve (以下简称为达芬奇)和 Final Cut Pro (以下简称 FCP)。

是 FCP ,你没有看错。因为很多老用户都知道,苹果以往这款剪辑软件的名字叫做 FCPX ,现在去掉了一个 X。我猜测是因为 X 代表的系统版本已经过去式,现在是 XI ,也就是 11 。

(M1 版本 Mac FCP 界面)
继续先说结论 ,新版的 FCP 没有任何变化。使用起来非常顺手,我并没有感觉在使用一款新软件进行剪辑,唯一能直观感受到不同的是——它的图标彻底重新设计。

但软件本身是一方面,FCP 之所以被广泛使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插件丰富。无论是字幕标题,还是一些特效,都可以让创作者快速提高效率,达成自己想要的视觉效果。

所以只有 FCP 不行,这些插件也要能使用。

由于时间有限,我仅仅能够测试几个常用的字幕插件,结论是「毫无影响」,正常使用。所以至少对我来说,FCP 现有版本完全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

(M1 版本 Mac 达芬奇界面)
而说到达芬奇,就更不用担心。因为达芬奇在最新的「 达芬奇 17 」版本的 Beta 测试中,直接率先推出了适配苹果 M1 芯片的版本。我下载了这一版本,没有遇到问题。

我使用的是一台 BMPCC 6K Raw 素材,还原了我原本使用 16 寸的工作流程,从输入、调色、最后交付依然完整。当然,我也测试了现有版本的达芬奇,实际表现一致。

所以,如果你使用达芬奇,那么现有的版本依然可以继续使用,并不一定要冒险使用 达芬奇 17 的 Beta 版本。

那么至此,在我的工作流中,无论是针对 M1 适配的软件,还是没有适配的通过 Rosetta 使用的软件都没有任何的不兼容现象。

所以当迈过兼容这一道坎,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苹果这么大费周章的换芯片,到底为什么。

苹果「芯」新在哪

(本文出镜 Irene)
我们先回到一开始,也就是 X86 和 Arm 的「战争」。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不能单纯地说一个肯定比另一个好,因为这就像是 iOS 和 安卓,不过是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没有绝对的更好。

但是随着这几年因特尔在芯片上的「不思进取」,严重到「挤牙膏」这个词汇能够在今天被广泛认知,它有主要功劳。这让 Mac 「深受其害」,一方面更新步调受限制,另一方面二者的配合在这几年成为了 Mac 的痛。

而 Arm 阵营,尤其是苹果的 A 系列芯片不仅在移动领域有所建树,甚至是由于 iPad Pro 这种跨界产品出现,已经开始从移动端向桌面端靠拢。而因为架构的区别,让 Arm 芯片有 2 个独特优势:

1.能耗比夸张,简单说就是同等能量可以做更多的事。

2.统一内存,一体化的 SOC 性能强悍,尤其是在图形视频能力上表现优异。

而 M1 芯片的 Mac 在这 2 点上有着非常完美的诠释。

续航实在是太难以置信。

从数据上,这一次的 M1 版本的官方续航时间从观看视频 10 小时,直接翻倍到 20 个小时。虽然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 PC 或者是 Mac 电脑的续航时间能够增加百分数就已经很难了。

而 Mac 电脑自从 2016 年推出新设计以来,续航时间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波动。但其实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想,同样采用高性能 Arm 芯片的 iPad Pro 的续航,这一切就解释的通。

我拿到 M1 版本 Mac 的第一件事就是续航测试。在当天下午四点,我开始使用,最后到了第二天的下午四点依然还有 30% 的电量。过程中,从基本的常规文字工作,再到一定量的软件后期修图基本上模拟了大多数人的常规工作状态。

我的结论是,如果你的工作没有涉及到重型的生产力工作,那么别说「996」、「007」都没有问题。如果你是 8 小时工作制,早上充电以后完全不需要下班之前充电。

当然,如果经常使用一些耗电量很大的重型生产力工具,比如 FCP 和 达芬奇,耗电自然会直线上升,但也比老版本的 Mac 表现好很多。不过,如果你真的是 FCP、达芬奇的用户,那么建议插电使用,因为这样保证最大的性能。

但续航只是一方面,我在前面的内容上留了一个悬念,我说在使用到 Lightroom 时,我才发现一个和老版本的 Mac 很大不同,这就是:

我好像从来没有听到风扇的声音。

直到此时我才发现,这是一台异常安静的 Mac,也就是说从系统设置到软件安装,最后再到 Lr 修图,M1 版本的 Mac 一直没有开风扇。而即使在没有开风扇时,我几乎没有感受到任何的热量。

这和老版本 Mac 动不动就转风扇,同时还能够会感受到热量的表现完全相反。我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这台 Mac 似乎是没有风扇( M1 版本 MacBook Air 没有风扇,M1 版本 MacBook Pro 有风扇)。

最终,我听到风扇声音还是在使用达芬奇播放 6K Raw 素材以及达芬奇转码输出。

我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偏爱使用 iPad Pro 写作的。我一直都说,iPad Pro 是沉浸感最强的写作设备。

其实这种所谓的沉浸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没有噪音,一个是没有续航焦虑。而 M1 芯片的 Mac 完美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所以在写作体验上和 iPad Pro 完全一致。

所以这也回答了一个问题,这就是 Mac 为什么一直在纠结「风扇的有无」的原因,因为没有风扇的噪音让 Mac 的沉浸感真的更好了。

不过,这只是部分精彩。

真正让我觉得「革命性」的变化,是当我使用 M1 芯片的 Mac 开始视频剪辑时。

这几年,个人创作者,尤其是视频创作者的数量直线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 Mac 剪辑视频。但是当我身边的人让我推荐 Mac 时,我基本上都会推荐 16 寸为主 。我最常见的一个回答就是:

13 寸的 Mac 不是不能剪,只能是偶尔剪,而如果是每天剪,那就 16 寸。

因为如果你问能不能,那么其实哪一款 Mac 都可以剪辑,本质上在于效率的表现。而视频剪辑的另一个难题就是「解码」。

简单来说,今天我们看到不同设备拍摄的视频格式是不同的。就算是统一设备,不同效果的视频也有不同的封装格式。

所以当你想要使用 Mac 进行剪辑时,第一件事就是是否能够流畅的解码,因为它关乎到你在播放时间线时是否流畅。

(工作室中主要工作流使用 BMPCC 6K 拍摄 Raw 格式视频)
举例来说,我目前使用的视频工作机器有两台,分别是 ROS R5 以及 BMPCC 6K。这两台机器可以说是民用消费市场画质的巅峰代表。

其中 BMPCC 可以录制解码压力巨大的 Raw 格式视频。而 EOS R5 可以录制目前极高规格的 H265 的 4k 120 FPS 视频和 8K Raw 视频。如果你懂一定的影片后期制作,那么你就应该知道这几种格式会对剪辑带来多大的压力。

所以,我使用上述的三段素材进行了一个对比,而对比的对象就是目前接近最高配的 16 寸 Macbook Pro。下面我用动图给大家展示一段使用 EOS R5 4K 120 帧播放测试,采用的软件是 FCP。

(Gif 压缩,画面显示有误差,但是相对速率正确)
看完上述视频以后,不要怀疑,我没有放错结果。是的,在视频解码上 M1 版本几乎是碾压级别的赢了我手里的 16 寸版本的高配 MBP。

要说的是,不是 16 寸不强,事实上在一开始的测试中我仅仅是使用了一条轨道播放,二者的性能差异并不大。但是当我同事播放四个轨道时,我明显看到 16 寸开始吃力,出现明显的卡顿,与此同时风扇开始疯狂转动。

而 M1 版本的 Mac 就像是一个绝世的太极高手,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流畅播放。

而说实话,其实对于这个结果,我有预期。因为我自己曾经使用过 iPad Pro 测试过,即使是在 A12Z 的 iPad Pro 上播放上述素材的性能都好于我的 16 寸 MBP。

但今天性能更进一步的 M1 芯片版本 Mac,已经不是简单的好,而是领先一个维度的好。所以这里我不得不再次强调一件事,不是 16 寸 Macbook Pro 不够强,说实话这是我近几年用过性能最满意的 Mac ,它就是一个标准的移动工作站。

照片也是同理,现在在系统中预览 Raw 格式照片几乎没有等待时间,100M 以上的 Raw 格式都是秒开,再也不需要任何的等待时间。这种体验,让摄影师在选图和文件整理上将会大大提高效率,以及最重要的愉悦度。

(无停顿预览超过 100M 的 Raw 格式照片)
不过读到这里,你先不要着急把自己的 16 寸 MacBook Pro 丢进垃圾桶。因为视频的解码能力是 M1 芯片本身的天然优势,也就是最长处。16 寸 MacBook Pro 的 8GB 独立显卡在图形渲染等方面肯定更好。

到这里,我才感受到 M1 芯片新 Mac 的真正魅力,也清楚苹果口中所说的未来到底是什么。在发布会上,苹果强调的所有革新,当你拿到这台装载 M1 芯片的 Mac 时都会有着非常强烈的感受。

不过,变化巨大的不仅仅是硬件,还有软件。

「大苏尔」是新胜地

(本文图片摄影师 Jamie)
对于每一个了解 macOS 系统的人,都会知道一个地名,这就是「优胜美地」。因为几个 macOS 经典的系统都是取名于此。而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

苹果在近几年的系统更新中,都是罗马数字 X 开头,变化小数点后一位。比如上一个版本的 10.15.7。但如果你购买了一台 M1 芯片版本的 Mac 它将会出场搭载:

「macOS 11.0」

它的名字叫做「Big Sur」,也就是大苏尔。

如果你是老版本的 Mac,那么其实我现在并不建议你升级 Big Sur。并不是因为这个系统不好,而是因为新系统可能会有各种问题,尤其是你手上有着重要项目在进行的更需要慎重,所以建议后续进行更新也不迟。

但如果你是 M1 版本的新 Mac,你不需要对这个系统有任何的担心。

因为从我这 48 小时来看,Big Sur 在 M1 芯片的 Mac 上十分稳定,并且反应迅速。

在反应迅速这一点上,在当晚的发布会上 Crig 特别做了一个开盖展示。其实只要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

「就像是打开 iPad 一样迅速地打开 Mac。」

(多任务响应迅速)
每次我掀开 Mac ,都已经直接进入了密码界面,没有出现过任何一次的停滞、黑屏或者转圈。当然,快的还有打开应用的速度。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在移动设备上要求打开速度,比如我们点开任何一个软件都是秒进入界面。但是现在:

「就像是打开iPad应用一样的迅速打开Mac应用。」

尤其是已经适配了 M1 芯片的应用,比如苹果的办公三件套,Keynote、Pages、Numbers 都是一点就开。如果你有他们的使用经验,会感受更加明显。

当然,不仅是快,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

当你进入到桌面时,你会发现 macOS 的整个设计语言都已经发生了大变化。有两个核心点可以概括:

「视觉语言的转换和跨平台的兼容。」

视觉语言上图标又回到了「拟物」时代。

拟物还是扁平,就像是两种趋势,也像极了时尚的轮回。整体最大的感受就是图标的用色更为大胆,如果你是一个 macOS 的老用户会有一种独特的复古感。而如果你是一个刚刚开始使用 Mac 的用户,那么在今天智能设备几乎都是扁平的今天,会感受到一种新鲜感。

对了,要说到复古感,那个 Mac 开机的声音回来了,就是那个老用户懂得都懂的开机「Duang」的一声。

坦率地说,我不能说这种拟物是好看还是不好看。因为每一个人的审美都是不同的。但是一个确定的现象是,每一次 Apple 设备软件升级时,总会有人站出来说上一个版本更好看。你要一定要问我,我只能说,我自己谈不上喜欢,因为总觉得看起来有点「傻」。

视觉更加清爽。无论是边栏还是控制中心,相比以前用色更加沉重、透明度更低的设计,现在的 Big Sur 给人的感觉更加清爽。最直接的特征是状态栏的图标间距更大了,有了一定的呼吸感。

(相册 UI 界面)
坦率地说,只有搭载 M1 芯片的 Mac 才是 Big Sur 的完整体。因为只有这款 Mac 能够实现另一个跨越,即:

兼容 iPhone 和 iPad 应用。

现在,你可以在 Mac 的应用商店里直接搜索到 iPhone 或者是 iPad 应用。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应用都可以搜索到,这个选择权是在开发者自己的手里。也正是因为这个操作让我实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事:

我用 Mac 下载了饿了么,然后下载了支付宝并进行付款,点了一份外卖。

(运行支付宝和饿了么界面)
当然,点外卖这件事我们早就已经在手机上习以为常,但是在 Mac 上实现上述的流程,不仅仅是带来的奇妙感觉,它也同时也在说明着另一件事。这件事,是我本篇文章的最后一个悬念,最后再说。

先继续回到兼容 iPhone 和 iPad。目前已经有多个开发者重视兼容这件事,比如呼声最高的「剪映」。

剪映已经在 Mac 上推出了专业版本,这对一些短视频创作者将会是非常好的消息。而且由于 M1 版本 Mac 的 SOC 中整合了苹果的机器学习能力,这让剪映的很多功能在 M1 版本的 Mac 上可以说是如虎添翼。比如剪映中大家最常用的语音配字幕功能,在 M1 版本的 Mac 上速度提升巨大。

(剪映 M1 版本 Mac 上的专业版界面)
当然,不仅是没有的,一些以前有,现在也有的更好了,比如 「爱奇艺」。我们都知道以前版本的一些视频播放软件在 Mac 上都是一言难尽,但是现在针对 M1 版本的「爱奇艺」可以原汁原味地还原在 iPad Pro 上观看的体验,不仅反应迅速,甚至是还提供了 4K 内容。

当然,这些还不是最神奇的,最神奇的事你现在甚至是可以在 Mac 上使用一些常用的一直想要在 Mac 拥有同款的图片后期软件,比如我自己大爱的 NOMO。

本以为这样相对复杂的 iPhone 应用会存在一定的适配性问题,但是当我下载好以后,它真的调取了 Mac 的前置摄像头开始自拍了。而且每一个互动,每一个操作都和 iPhone 上如出一辙,只不过是触摸变成了点击。

不过,我知道使用 Mac 拍照这件事怎么看都是有点傻,顶多就是自拍,但我们可以把 Mac 上的照片直接使用 NOMO 套上滤镜,相当于一个后期软件。

(M1 版本的 Mac 上运行 NOMO)
这就是 M1 版本独有的乐趣。

iPhone 和 iPad 的兼容也让 Mac 的生态获得有效的补充。以前几乎很少打开 macOS App Store 的我,现在经常会打开进行搜索尝试。比如,甚至你可以搜索到 B 站的软件版本。

不过稍有遗憾的是,打开以后部分分区不能看,只有影视和番剧可以观看。但相信,以后只要 B 站想要做好兼容就不会是问题。

总体来说,得益于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这是我近几年以来,在新 Mac 上使用过的最稳定的系统了。与此同时,它还给我带来了足够的新鲜感和探索欲。

显然,当时间流转,大苏尔一定会像当年的优胜美地一样,成为 macOS 新的里程碑。

谁可以吃这口螃蟹

M1 芯片的新 Mac 很好,但前提是对「我的工作流」很好。如果你的工作流并不和我一致,那么这口螃蟹,吃下去之前,你需要做好充足的心理预期。

总结起来,如果你的需求是一个上网本,主要使用目的是内容消费和文档处理,那么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或者是 MacBook Pro 都非常合适。尤其是超长续航带来的改变,绝对会让你记忆犹新。

如果你的需求是内容制作为主,比如图片处理或者是视频内容剪辑,那么 M1 将会让你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表现。要知道我们前面拿来对比的 MacBook Pro 16 寸起步价就已经远超 M1 版本 Mac 的顶配。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视觉用户,屏幕尺寸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16 寸屏幕更大,无论是视觉设计还是影片调色都非常关键。

当然,你也可以有另一个替代方案,也就是外接显示器。在外接显示器的能力上,依然强悍。比如,我可以直接连接我的 6K 分辨率的 Pro Display XDR,进行后期制作。

当然,大部分人不会买一台 XDR 配合 13 寸的 MacBook Pro。但是今天的市场上有很丰富的屏幕选择,5000 左右就可以选到一台素质过硬的专业显示器。

如果你的视觉设计和影片制作不是大型项目,这样 13 寸 配外接屏幕体验更佳。

当然,有适合的就有不适合的,而问题其实应该回到一开始。我在开始的测试中,着重强调了是在我的工作流中,目前的兼容性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的工作流和我的工作流有着本质的差别,那么情况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如果你从事的行业使用的软件相对传统,已经是多年没有大的更新进步,那么很有可能无法做到很好的兼容。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行业使用的软件非常小众冷门,在没有得到相关用户确切的测试之前,建议不要购买。

再比如,如果你从事编码工作,那么对于编程语言的支持 M1 芯片的 Mac 才刚刚开始。虽然苹果自家的 X Code 已经兼容,但是其它开发环境依然需要验证。

更比如,如果你在过去使用 Mac 系统时,是离不开双系统或者是虚拟机的,那么现在的 M1 版本的 Mac 就无法适合你,因为显然无论是双系统还是虚拟机,近期希望都不大。

所以,想要判定自己是不是能够购买 M1 版本的 Mac,需要把自己希望 Mac 做的事全部拿出来列出一个清单。然后尽量去求证,是否现有的软件能够做到兼容。

当然,你可能会说,不想要这么麻烦,直接买 Intel 版本的老 Mac 不就可以。那这个时候,我就想和大家聊聊这几天我使用 M1 版本的 Mac 的一些感受。

我们都知道在今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的,它可能意味着一种「冒失」或者是「不理智」,所以我知道很多人对于第一批购买 M1 版本的 Mac 会有顾虑。

但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你是苹果的决策人,现在要推出一个实验性质的产品时,你该如何选择一条产品线。常规来说,我们肯定要避免风险,选择一个影响最小的,然后小规模展开测试。

可是苹果的选择恰恰相反,因为他们选择了他们的明星产品,也是销量最好的产品线 MacBook Air 以及涉及面最广的 MacBook Pro 13 寸。这并不是说苹果选择错了,而正是在一个侧面展示出了苹果的信心。

而据苹果透露,他们会在未来两年完成整个产品线的转换,也就是 16 寸版本将来也会使用 M1 芯片,正式进入专业领域。

而通过这 48 小时的使用,我能明确地感受到这种信心的底气。

是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可能扎嘴,但是肉质也是真鲜美。

尾声时间的维度

罗马不是一次建成的,其实苹果想要统一软件和硬件这件事并不是突然决定的。从几年前的 WWDC 开始,苹果一直在帮助开发者打通 iPad 和 Mac 之间的软件边界。

仅仅一年过去了,苹果真的做到了。

这就是我最想表达的。当我们看待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们不能单从一个产品,甚至是一个时间节点去思考、去讨论。因为任何一家大公司的战略部署都是数年,甚至可能是十年为基础的。哪有什么横空出世,都是经年累月的积累。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就可以做到管中窥豹。在 2018 年的时间节点上,我认为将来 Mac 和 iPad 会进行融合。那么当来到 2020 年,我们再看手上这台 M1 芯片的 Mac 时,又能看到另一个未来。

这也会是今天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悬念:

iPhone 、iPad、Mac 在软件生态上的打通,在未来会让我们的数字设备不再以屏幕尺寸而进行类别的区分。如我多次谈到折叠屏这件事所说到的观点:

折叠屏,苹果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想象一下,今天的 iPhone 、iPad、Mac 在芯片上完全统一、软件上互相运行。那么当有一天折叠屏技术成熟之时,iPhone 打开就是 iPad、iPad 打开就是 Mac,听起来很科幻是吧。

但在 2020 年,这件事只剩下硬件的容器。当然,前提是我们到时还需要屏幕这个硬件容器,而从这几年的传闻来看,苹果正在致力于去掉这个容器,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这并不是妄想,而是只要你仔细观察,到处都是这种细节,比如在 Big Sur 系统中,触控栏之间的间隔变大,数值调整变为了滑块,显然是为了适应触摸。

所以为什么 Big Sur 像 iPadOS,因为它大概率就是为了未来的触摸化打基础的,而这个触摸化未来的依托——折叠屏,就是一个合适的载体。

无独有偶,这几天有一个消息在互联网开始传出,「苹果已经开始在测试三星的折叠屏」。我看着下面冷嘲热讽的评论:

再看看我桌子上这一台用饿了么和支付宝点过外卖的 M1 版本的 Mac,你才意识到其实改变一直在时间维度上悄悄发生,而 M1 版本的 Mac 怎么看都是一个新时间,更重要的是一个新维度的起点。

来源:知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