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故事FM那又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案例,和大家分享下:
●
主人公叫「红姐」,39岁的老互联网人了,是一名设计师。
她身上有两个非常难得的品质,而且很早就被加上了buff:
一是目标感极强,二是特别擅长延迟享受。
红姐是贵州的农村娃娃,父母都是文盲。小时候深深迷上了美术,是真的痴迷,就把念美院当成了人生目标。
父母不可能理解,也没条件支持,于是她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疯狂攒钱,为此基本没吃过早饭。
最后真的如愿去了四川美院学动画,02年毕业后开始沪漂,进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盛大网络做美术设计师。
一个年轻妹纸,在摩登的魔都上海,工作顺风顺水,收入水平也蛮高,再加上动漫圈的工作圈子,很自然地一头扎进了声色犬马的消费主义里。
红姐的头发被染成了各种颜色,各种买买买,衣服夸张,造型百变,这样的生活持续了6年。
但是消费带来了麻木,偏乙方类型的工作让她不断伺候金主爸爸,对画画的热爱也几乎被消磨殆尽,甚至别人不提要求都画不出来。
她开始严重抑郁,又赶上分手,搬家时自己的东西几乎把一辆小货车塞爆,红姐觉得这些东西完全没意义。
可能也是受的刺激太大,一下子就变得断舍离了,而且是我见过的最极端的断舍离。
红姐再次搬家时只背了个包,里面装了15公斤的家当。
她先去欧洲gap year,然后去了北京,在雷老板的金山做游戏美术。
刚说了,红姐的断舍离非常极端——
她直接住在了公司,没有房租没有水电费,公司还包三餐。周一进办公楼,周五出楼,周末狂玩,去朋友家洗衣服。
因为不租房,红姐从不买任何会增加行李重量的东西,因为她的全部家当就放在工位下面。
虽然基本没有需要开销的地方,但不意味着不花钱,她用一段时间吃遍了京城,看了各种演唱会。
直到看到一个有关Freegan不消费主义者生活方式的纪录片,红姐心血来潮,把极端的断舍离用到了消费上,彻底不花钱了。
极端到什么程度呢?
她跟同事和朋友说,如果你们去外面吃饭,买单时有不想要的剩菜,就打包给我。有不要的衣服也可以给我。
宣言放出去后,红姐再也没缺过吃穿。
就这样,衣食靠捡剩,住都在公司,行就靠4毛一次的北京公交。红姐成了彻头彻尾的不消费主义者。
因为基本不需要花钱,连发工资的事都给忘了,后来才发现自己的钱越来越多,就想着怎么用「高人生性价比」的方式把钱花掉。
她又想起了心爱的动画,就用这笔钱去了动画方面很强的新西兰留学,又顺理成章地留在那边工作生活。
image
■ 红姐与新西兰毛利工作室的朋友
红姐在新西兰依然过着彻底的不消费生活——她靠翻垃圾桶、采摘野菜、赶海捡海货解决吃饭问题,有时候还会通过给旅馆打工解决居住问题。
红姐觉得不消费生活是一条单行道,过上就回不去了,因为一旦试过,就会觉得自己以前错过了太多好东西。
越来越多体会到不用钱解决问题的好处,就越会避免用花钱来解决事情。
这需要自己亲自花时间去搞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和认识的人比解决问题本身更有价值。
反倒是消费主义,实际上是用钱断绝了和世界的其它联系。
●
好吧… 必须承认和理财没啥关系,但我真的好喜欢这个故事。
包括我身边也有一些人很有这方面的倾向,比如孟岩,我和他认识三年多,见过很多次面,印象中除了一件格子衬衫没看他穿过别的衣服。
还有远哥,也过得特别极简,上次帮他搬家我们俩就打了辆出租车。
之前给大家介绍过好几个有意思的人,他们的经历和生活方式多少都和理财息息相关,比如:
带着252万租房退休的虎扑小哥
全部家当不到64样东西的断舍离程序员
15年怒攒三栋房的收租小姐姐
持仓600支股票的退休日本大爷
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单身!
其实也蛮好理解,正因为没有对他人的责任,少了很多束缚,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广泛流行断舍离的日本——
经历过大泡沫的癫狂和失落的三十年,长期微通缩的收入水平,极小的人均居住面积,繁琐的垃圾分类等等…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不极简才怪。
来源:老钱说钱 微信号:tobeold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