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生活中有哪些思维误区?
宏桑说
1.认为要准备好了才能做
这条误区是我自己曾经犯过的血淋淋的教训。
在我初入职场1年的时候,公司做业务改动,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有一个新项目我是不是有兴趣去做。
虽然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但彼时的我尚且年轻,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未免发怵:万一自己不适合这个领域怎么办?万一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怎么办?做不好让领导失望是不是很难堪?
于是当时我的说辞是:挺有兴趣的,但是觉得驾驭不了,想先学习准备下。
然后,这个机会就给到了另一个同事。
其实这个项目属于一个全新领域,全公司上下也没有人敢说自己有实际经验。这个同事立马答应下来,边学边做,从错误中总结。一年后,这个项目小有所成,他的攻坚能力也受到了大家认可,之后新的机会不停奔来,升职加薪也自然不在话下。
后来有一次绩效谈话的时候,上司很惋惜地跟我说:
“其实你挺有能力的,就是缺乏一点冒险精神。你想什么事情都准备好了才做,然而机会是不等人的,不会像在学校一样,给你预习复习的时间。”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面对新的机会,不要总害怕自己能力不足驾驭不了。
勇敢承接下来,这份责任会成为你强大的动力,让你有一个目标愿景鞭策你不停迭代自己。
不要总想着等强大了再承担更重要的事,而是让更重要的事驱使你变得强大。
2. 理所当然的伸手党
生活中或多或少,遇到过这样的人:得你擅长或者便于做某件事情,就开始非常自然而然地索取。
比如:
小A你是学设计的吧,帮我们画个图呗,随便弄弄就行。
小B你待会儿要去食堂吗?帮我带份盖饭一瓶酸奶还有一卷卫生纸吧
小C你是学英语的吧,这篇论文麻烦给翻译一下吧。
如果你表现出了拒绝或者片刻的迟疑,他们会马上变得不悦:你怎么这样,这对你来说不是举手之劳吗
可是,举手之劳这个词儿,是主动提供帮助的人用来自谦的,不是无度索取的借口。
再顺手的事儿,都是要消耗成本的,可能是时间成本(某个擅长的技能),也可能人际成本(打个招呼)。
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要成为这样的人,一个简单的原则是:
自己能用搜索引擎查到的资料,就不要劳烦别人了。
3. 一元思维严重
当代西方思想家伊赛亚·伯林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刺猬与狐狸》,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刺猬只知道一件事,而狐狸知道所有的事。”
所谓的一元思维,指的是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某种颠扑不破的真理,并倾向于用某个单一的价值观衡量世间万物。
当然,对于某些超然于物外的哲人,可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地尝试去寻找一个恒定的真理,
对于生活在烟火尘世中的芸芸众生而言,体察世间万物的复杂微妙,理解人往往是矛盾的生物,或许才是让自己活得更洒脱的方式。
比如:
如果一个刚刚迈出象牙塔的年轻人还抱持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视角去打量世界,忽略了其他领域能力的提升,那么往往会遇到坎坷。
4.强调过程,却忽视了结果
我刚刚参加工作时,特别热爱加班,总是觉得在办公司坐得越久,越能体现我工作的认真。
每当我看到其他同事早我一两个小时下班时,我都会在心里暗自觉得:你们工作积极性一点都不高,你看我多玩命。
还有的时候,我甚至会在办公室通宵赶进度,只剩我一个人对着电脑码字。
但是我发现,我的boss似乎一点反应都没有,连一句最起码的“辛苦了”都懒得说。
于是我特别委屈地向他抱怨:我这么刻苦玩命地工作,为了完成进度在办公室通宵了好几个晚上,不指望您发奖金,但是您连鼓励都不给我是不是有点太严格了?
结果boss推了一下眼镜,问我:“你超额完成任务了吗?”我说没有,但是我没落下。
他继续问我:“你能保证你是所有人交上来的终稿中最优秀的吗?”我说不能,我对业务还不是很熟练。
然后我听到了一句严厉的呵斥:“你付出了别人几倍的时间,做了一个和别人差不多的结果,你怎么还好意思觉得自己能得到表扬?”
过去考试考不好,家长都会宽慰我说没事没事,我们努力了就好。
后来我才知道,过程再费心再努力,如果没有好结果,都是浪费。
因为kpi不是靠感动就能达标的;进度不是靠刻苦就能做完的;质量也不是你热爱工作就能让它提升的。
外界评价我们,只会问一句话:你做得怎么样?
在职场中,需要接纳这一点,就是结果往往比过程更重要。
5.好为人师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勒庞在《乌合之众》里也有讲到,当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没有处理的价值时,就会把注意力移向身边人。
所以,好为人师者多是自我认同出现了问题,渴望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
其实关于任何一件事,基本的人都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不是专家级的意见或者刁钻的角度,可以稍作提醒,没必要大书特书。
主动给出去的经验和建议,往往不值钱,也不值得人去珍惜。
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观,试图用自己的“政治正确”去强行改变他人的观点,得到的往往是反驳的声音。
6.不敢接受别人的好意
公司有时候经常会来一些实习生,大部分的人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小家子气,不大方,不敢接受别人的好意。
别人送一份零食,他推脱说不了谢谢;别人顺手帮他取个东西,追在屁股后头谢谢半天;大家聚会一起吃个饭别人帮他买了单,一个劲的感谢说这多不好意思。
我原来也这样,后来发现完全没有必要:像这种小小的优待,只不过是人家对新人表达出来的善意,大大方方地说一句“谢谢”收下就好,本来人家觉得你是个小孩子,照顾你一下应该的。
对施予自身的好意保持谦卑和审慎是恰当的,过于不好意思导致不敢接纳他人的好意,其实也会切断跟人建立关系的机会。
如果你觉得不能一直拿别人的好意,你只需要先接下来,然后回赠一个同等价值的礼物就好,这样不仅你心里觉得平衡,别人也觉得你懂礼貌有家教。
而且,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有来有往,今天你欠我一个人情,明天我欠你一个人情,慢慢的有来有往,这才不生疏了。